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

Transcription

1 NOTE TO USERS Duplicate page number(s); text follows. The manuscript was scanned as received. 310 This reproduction is the best copy available. UMI

2

3 教育有助發展 中國貴州省的一個個案研究 ^^ ^^ 教育哲學博士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 2003年4月 (此論文之版權屬香港中文大學所有 任何人士如欲發表 論文之全部或任何部分 須先獲得研究院院長同意

4 目 錄 頁次 鳴謝 論文摘要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諸論 硏究背景 硏究意義 硏究目的 硏究問題 文獻回顧 何謂 知識 何謂 發展 發展與教育 重要槪念的建構 發展論述. 本地 的觀點 硏究設計與方法 引言 分析單位 資料搜集 進入田野 硏究限制 個案地區簡介

5 第 四 章 個 案 地 區 的 描 述 : 貴 州 的 教 育 發 展 第 一 節 民 國 以 前 的 貴 州 81 第 二 節 開 放 改 革 前 貴 州 的 發 展 98 第 三 節 開 放 改 革 後 前 貴 州 的 發 展 112 第 四 節 貴 州 的 發 展 : 中 心 和 地 方 的 關 係 116 第 五 章 教 育 與 經 濟 發 展 的 關 係 : 個 案 地 區 對 教 育 資 源 的 再 證 釋 第 一 節 教 育 與 家 庭 : 學 費 的 定 義 123 第 二 節 學 校 與 國 家 : 國 家 的 教 育 投 入 134 第 三 節 學 校 與 教 育 : 社 區 投 入 的 關 係 143 第 四 節 外 來 投 入 與 教 育 的 持 續 發 展 153 第 五 節 總 結 156 第 六 章 從 日 常 實 踐 看 教 育 與 社 會 發 展 的 關 係 第 一 節 農 村 的 學 校 生 活 163 第 二 節 農 村 的 基 礎 設 施 182 第 三 節 教 育 與 社 會 流 動 的 關 係 189 第 四 節 人 才 流 動 與 社 會 發 展 的 關 係 206 第 四 節 總 結 209 2

6 第 七 章 個 人 發 展 : 個 案 的 教 育 與 知 識 關 係 的 釋 第 一 節 教 育 : 指 涉 個 人 的 自 我 形 象 217 第 二 節 教 育 : 個 人 論 述 中 的 知 識 和 能 力 220 第 三 節 學 校 教 育 的 吊 詭 225 第 四 節 個 人 發 展 : 知 識 的 傳 遞 與 轉 化 235 第 五 節 個 人 發 展 : 苗 族 傳 統 文 化 的 承 傳 與 更 替 247 第 六 節 打 工 的 浪 潮 252 第 七 節 總 結 259 第 八 章 總 結 第 一 節 在 地 的 槪 念 : 從 歷 史 脈 絡 呈 現 的 發 展 265 第 二 節 平 常 生 活 呈 現 的 物 質 環 境 : 教 育 與 經 濟 發 展 的 再 思 267 第 三 節 教 育 的 轉 移 與 轉 化 : 不 同 社 會 脈 絡 下 社 會 發 展 的 再 思 271 第 四 節 個 人 發 展 的 吊 論 : 超 越 社 區 賦 權 和 解 放 275 第 五 節 教 育 與 發 展 : 層 級 性 的 知 識 建 構 280 第 六 節 中 國 農 村 改 革 運 動 的 啓 示 282 參 考 書 目 ( 英 ) 287 參 考 書 目 ( 中 ) 310 3

7 鳴 謝 悠悠六載 享受求學的過程和樂趣 是人生快事 感謝滋根基金會 讓我有緣到訪貴州 認識貴州雷山縣的苗族朋友 他們有的領我走過深山 有的引我在村寨間穿門過戶 逐家拜訪 感謝朋友視 我如家人 幾個月來 住過無數朋友的家 吃過無數苗族的自家菜 紅薯 酸 菜 河魚 竹荀 米酒... 飯聚間酒籌杯飮 歷歷在目 感謝這些自耕自種自 釀的飯菜 粒粒皆辛苦 朋友熱誠款待 心中感激 這些日子裡遇見不少人與事 人物往還 事過境遷 從香港走到貴陽 從貴陽走到雷山 方祥鄉及方祥鄕的村寨 無數人物在身邊擦過 有時巧遇位 居要職的官員 更多是不見經傳的平民百姓 感謝這些認識的 或旅途中不過 偶然認識的朋友 他們不吝嗇地與我相交 告訴我活生生的故事 無論是生活 _事 抑或動人的經歷 都是硏究的靈感,成爲識論文重要的素材= 感謝麥肯玲老師不時從大埔走到沙田來 指導論文的寫作 蔡寶瓊老 師指出二 三十年代中國農村改革的意義 盧乃桂老師在學習小組中提出 連 絡 linkage)的槪念 以及曾榮光老師的當頭棒喝 指出論文想做到而實際不能 做到的邊界 最後 感謝毫不計較的家人 支持我的朋友 以及在整個過程中帶領 和祝福的神

8 論 文 摘 要 本 硏 究 追 溯 發 展 槪 念 的 源 起, 指 出 發 展 論 述 乃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冷 戰 時 期 產 物 自 五 十 年 代 以 還, 隨 著 國 際 組 織 的 成 立 和 有 關 學 科 的 興 起, 發 展 論 述 從 經 濟 社 會, 擴 展 至 個 人 的 不 同 層 面, 教 育 亦 由 此 從 本 國 議 程, 逐 漸 提 昇 成 爲 國 際 事 務, 接 受 國 際 社 會 普 遍 認 同 的 指 標 和 規 範 對 於 發 展 中 國 家 而 言, 教 育 是 從 外 而 來 的 體 制 作 爲 發 展 論 述 的 載 體, 教 育 如 何 將 先 進 的 發 展 經 驗 傳 遞 到 其 他 地 區, 這 是 發 展 論 述 重 要 的 主 題 本 硏 究 指 出 基 礎 教 育 是 跨 越 國 界 的 體 制 基 礎 教 育 的 實 踐 過 程 是 知 識 傳 遞, 同 時, 也 是 一 個 知 識 轉 化 的 過 程 在 宏 觀 的 論 述 之 下, 來 自 在 地 (locality) 的 教 育 情 境 和 經 驗, 往 往 沒 有 得 到 應 有 的 重 視, 在 普 遍 化 的 觀 點 中 被 隱 藏 本 文 以 貴 州 省 雷 山 縣 方 祥 鄉 爲 硏 究 個 案, 以 當 地 的 農 村 教 育 連 絡 於 國 家 社 區 和 個 人 等 不 同 的 交 接 面 (interface), 嘗 試 從 站 立 於 在 地 的 立 足 點, 即 物 質 人 文 環 境 ; 時 間 空 間 向 度 ; 以 及 地 方 的 歷 史 和 關 係 脈 絡 等 等, 從 當 事 人 平 常 生 活 (everyday life) 的 教 育 實 踐 探 討 基 礎 教 育 落 實 社 區 時 的 真 實 面 貌 教 育 能 否 有 助 發 展? 回 答 這 個 問 題, 必 須 從 在 地 的 情 境 去 證 釋 透 過 1998 至 2002 年 先 後 四 次 的 族 誌 學 硏 究, 本 硏 究 具 體 描 續 1985 年 後 社 區 承 擔 普 及 基 礎 教 育 的 情 境, 呈 現 如 學 費 入 學 升 學, 社 會 流 動 等 一 般 習 以 爲 常 的 槪 念, 在 農 村 經 濟 脈 絡 裡 的 獨 特 意 義 ; 從 不 同 的 人 物 故 事, 發 現 超 越 社 區 的 重 要 性, 而 回 歸 社 區 J 又 能 爲 社 區 帶 來 幫 助 在 學 校 教 育 的 交 接 面 上, 本 硏 究 又 指 出 不 同 地 區 層 級 性 的 認 知 觀 點, 反 映 基 礎 教 育 的 實 踐, 乃 座 落 完 全 不 同 的 社 經 脈 絡 之 上 本 研 究 直 接 指 出 教 育 發 展 的 吊 詭 和 複 雜 性 : 傳 遞 不 一 定 是 單 向 的, 轉 化 則 突 出 了 主 體 的 選 擇 和 改 變 在 傳 遞 過 程 中, 不 平 衡 的 知 識 觀 點, 因 爲 未 能 反 映 在 地 情 境 的 需 要 而 影 響 地 區 的 發 展, 進 一 步 強 化 貧 困 地 區 的 邊 緣 位 置 早 在 上 世 紀 二 十 年 代, 中 國 農 村 教 育 改 革 運 動 已 經 開 始 當 時 不 少 知 識 分 子, 如 黃 炎 培 晏 陽 初 陶 行 知 梁 漱 溟 等, 在 農 村 展 開 了 一 連 串 的 教 育 言 式 驗, 他 們 當 年 對 基 礎 教 育 的 質 疑, 至 今 依 然 擲 地 有 聲, 本 硏 究 希 望 承 接 昔 曰

9 中 國 先 輩 的 關 懷, 探 討 今 天 中 國 農 村 普 及 基 礎 教 育 與 發 展 的 關 係

10 Abstract This study traces the origins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describing how the development discourse comes out as a product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Cold War after the WW2. Since the 1950s,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ise of related disciplines,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has been on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and later extended to the social and individual levels. According to these changes, education has regularly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issue, not only a local agenda any more. For those developing countries, most of their education systems are the institution transplan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ey are likely to follow the index and norm that have been already generalized from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s an agency of development - how does education transfer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advanced societies to less developed one - this is a major theme in the discourse. Education is a transnational institution. The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ut also a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educational context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people in the locality" have always been neglected and tend to remain invisible in the macro development discourse. The thesis is a case study of Fengsheng Xiang,a township of Leishan, Guizhou Province. I tried to look into the interface of the rural schooling between the state, community and the individual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locality". Taking locality as a dimension including physic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time and space, contexts of local history and relationship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true picture of the practice of basic education from daily lif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s there. Is it true that education contributes to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go back to the local contex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Between 1998 and 2002, I visited Guizhou four times for conducting enthrographic data collection. The thesis describes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community take up the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of general basic education after The case also shows that concepts like school fee,

11 enrolment, going up to higher grade and social mobilit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he rural economic context. From various stories of the infomiats, the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concept "translocation" is important, and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returning home" always b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community. The interface of schooling, there emerges the hierarchical order of knowledge from different situations, reflects how the basic education is practicing in complet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social context. The thesis also delineates the paradox and complexity of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t tells us that the process of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may not be a single unilateral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complex transformation usually accompanies with the choices and autonomy of the agent. The hidden ways of knowing implicates an imbalance power relation,which have not enough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needs of the locality, has made great impact o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 a result, the poor rural regions camiot be developed, and they even have been further marginalized. The rural education reform had already started in China in the 1920s. Intellectuals like Huang Yanpei, Yan Yangchu, Tao Xingzhi and Liang Shuming, introduced educational experiments in different rural areas. In the spirit of their concerns, I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today.

12 第一章 緒 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發展J (development)幾乎成了無所弗屆 的槪念 無論社會 文化 政治 經濟 教育...等各種政策 都用作推動 發展 的手段 發展 與 教育 的論述緊緊扣連 教育被視爲推動發展 的主要途徑 究竟何謂發展 如何去定義教育發展 甚麼價値主導了發展 以至教育發展的內涵 第一節研究背景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發展 差不多是全球追求的目標 發展 的指標 標誌著人類的進步 可以用不同的指標去描述和量度 例如國民生 產總値 識字率 死亡率 等等 在聯合國1999年發表的 人文發展報告 之中 自1990至1997年間各國的發展趨勢 報告用 全球的進步 global progress)去开乡容 其中旨標包括(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1.人均壽命 人均壽命超過七十歲的國家 發達國家從55個增至 84個 發展中國家則從22個增加至49個 2.嬰兒死亡率 全球的嬰兒死亡率從千份之76減少至58 3.識字率 全球的成人識字率從64%增加至76% 4. 入 學 率 全 球 的 小 學 淨 入 學 率 從 7 4 % 增 加 至 8 1 % 其中婦女中 等教育的淨入學率則從36%增至61% 5. 人 均 的 糧 食 生 產 全 球 人 均 的 糧 食 生 產 增 加 了 25% 6.享用乾淨食水的人口比率 享用乾淨食水的人口比率從74%增 至 81% i 1970至1999年間 世界上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能得到安全用水的人口比例增加了 3倍多 從13%增長到7 見人權與人類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組織編著 2000 年人類發展報告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1年 頁3 1

13 相對於 全球的進步 報告亦用 全球的匱乏 global deprivation) 來形容 進步 的另一面圖畫 這包括 大量人口仍處於死亡的邊緣 不少 人營養不良 失業 失學... 按估計 世界上六十歲前死亡的人口超過10 億 1億6千萬兒童營養不良 2億6千萬兒童失學 文盲數字達8億5千 萬人 此外 世界上還有大約8億4千萬的人口陷於飢饑之中 其中大部份 在非洲(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 除此之外 發展 亦突顯了社會上貧富懸殊的問題 當各國競逐經 濟增長的時候 世界的資源分配也出現了兩極化的現像 這不單出現於國家 與國家之間 同時也在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域出現 1999年的 人文發展報告 亦顯示 1.高收入國家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總數14.8% 佔全世界總收入的 % 而低收入國家的人口佔去世界人口總數之 56% 郤只能 分享世界總收入的4.9% 3 2.全世界最富有的200人 他們的財富總額相等於世界40%人口 的財富總額 以及48個最低入國家一整年的國民生產總値 (Human Development ) 3.若比較全世界20%收入最高和收入最低的國家 前者的國民收 入在六十年代比後者高出30倍 到了九十年代 前者的國民收 入高於後者74倍 其中東亞的國民收入比六十年代高出7倍 非 洲 地 區 比 2 5 年 前 減 少 了 20% 非洲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値從六 十年代的4%下降至1970至78年的2.4% ^ 2 非洲約有三分之二的農村人口 以及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位於絕對貧窮線之下 而在 年 的 中 亦 指 出 非 洲 處 於 貧 窮 線 之 下 的 人 口 佔 非 洲 總 人 的 50O/O 4 按世界銀行95 資料 高收入國家 人均收入爲23,090美冗 而低收入國家 人 均文入爲 379 美元 見 Michel Chossudovsky, The Globalisation of Poverty: Impacts of I.M.F. and World Bank Reform, (London & N.J.: Zed Books Ltd., 1997),頁 39 在二十世紀 全球不平等的現象比過往所有的時候都要大 最富和最窮國彖的差距 1950年大約35:1 1973約44:1 到了 1992人 約爲72:1 據統計 全世界有12億人收入貧困 每天生活費用不足1美元 見人權與人類發展/聯合國開 1820年約爲3:1 2

14 4.在撒哈拉非洲地區 約有五分之四被列爲低收入國家 Leys 1996: 108) 世 界 上 超 過 一 半 的 國 家 其 財 富 只 掌 握 在 2 0 % 人 口 的 手 裡 (Chossudovsky ) 此外 聯合國在1998年的Hwnan Development Report指出 戰後 40多年來地球消耗的資源不斷增加 90年代燃燒的能源比50年代高出5倍 新 鮮 食 水 比 6 0 代 多 了 2倍 人類從海洋捕獲的魚產高出4倍 爲了工業和居 住而消耗的木材 90年代比25年前多出40% 5 誰消耗了地球大量資源 誰又從這些資源中得益 世界上的高收入國家耗用地球資源 其耗用資源的 比例遠遠超過其他低收入國家 而低收入的國家又往往爲此而付上代價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8, 4 5 ) 硏究顯示 海水的水位隨著溫室效應而上升 孟加拉爲此減少了 17% 土地 因爲紙張需求日增 過去20多年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熱帶雨林愿 面積減少7百萬公頃 非洲則減少了 4百萬公頃 其中約佔二分之 一至四分 之三的紙張輸往發達國家 爲應付西方市場龐大的需求 拉丁美洲 非洲等 地區的自然資源曰漸縮減 而高收入國家郤是耗用資源的得益者 上述數字反映了發展過程中複雜的圖像 經濟發展導致貧富懸殊 需要付上破壞環境的代價 而付上代價的往往是貧窮國家6 在1965至 發計劃署組織編著 2000年人類發展報告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1年 頁3及頁6 以全世界20%收入最高和20%收入最低的國家相比較 二者耗用資源的比例分別 紙張 運輸工 是 糧食 魚類 肉類 45 5 能 源 電 話 線 見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 (New York Oxford : 具 87 1 二氧化碳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頁 2 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努力開墾土地 把原來耕作糧食作物的轉爲種植經濟作物 如煙草 咖啡...等 經濟作物容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 見Third World Development Crisis, Declaration and Conclusion of the Third World Conference Panang Nov (Malaysia: Third World Network, 1984) 頁38-39 ;除此之外 在全球化的經濟發展之 下 能保存獨特文化的少數民族越來越少 其中約有5000個民族陷於滅絕邊緣 按Illich 的估算 在1959至70年之間 每年約有50種語言因爲無以爲繼而消失於歷史之中 見 Madhu Suri Prakash & Gustavo Esteva, Escaping Education:Living as Learning within Grassroots Cultures (New York: Peter Lang, 1998) 頁 3-4 3

15 年之間 國民平均總收入下降的國家 從23個增加至43個 Mehmet 1999, 2) 按聯合國的統計 世界的貧窮人口在過去50年來增加的比率 遠遠高於 人類過去500年的歷史 Handdmaii 2000, 7) 富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過去 年 來 有 著 不 斷 擴 大 的 趨 勢 許 寶 強 汪 暉 編 xvii) 由此而言 發展 其實充滿了吊詭 當 發展J代表著社會 進 步 的時候 也同時隱含了社會因 進步 而產生的資源剝奪 硏究社會如 何 進步 的一方 衍生了曾經蓬勃一時的 發展理論 (development theory ) 而硏究社會如何受到 資源匱乏 的一方 則衍生了 發展不足理論 (underdevelopment theory ) ^ 前者包括經濟成長 現代化理論 持續發展 等論述 而 發展不足理論 又以依賴理論爲代表 這些論述都爲發展的理 論和槪念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架構 成爲論述發展理論的知識基礎 事實上 發展理論不是抽像的論述 而是具體的 實踐 (practice) 它能直接影響國家推行的政策 同樣的 教育也是一種實踐 教 育在尋求發展的前題下被闡述 成爲了國家發展論述重要的載體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 爲了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 發展中 國家 大多引入外來成功的經驗8 追求教育的改革 這些來自西方的 甚 至散發於全球地區的外來的影響 與本土的情境脈絡又糾纏著千絲萬縷的關 係 在 全球 本土 global-local)的發展關係上 作爲現代發展的 符 號J或 象徵 的教育 它本身就是代表著不同外在 內在力量交接的重要 交接面 interface) 近年來 學者來自本土 或譯作在地 local) 方 的論述 已逐漸成爲建構何謂發展的重要槪念 十九世紀末以還 中國弓丨進西方現代教育制度開始 中國教育經歷 7 8 般譯本將underdevelopment譯作 低度發展 按其意思 應爲未能發展之意 這 裡作 發展不足J 發展中國家 是依循西方經驗界定的分類方法 充滿意識形態的意味 爲了描述 的方便起見 本文沿用這個國際常用的槪念 詳見第二章 4

16 了晚淸與民國時期的改革 自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後 中國又仿傚蘇聯社 會主義的發展模式 毛澤東的 另類實踐 曾令不少發展中國家深受影響 到了八十年代 中國實行開放改革政策 冀求與世界的現代化發展相接軌 踏進九十年代 中國已逐漸晉身在發展中國家的前列位置 中國不是發達國家 與先進的發達國家存有差距 這種有如階梯的 發展差距 不獨存在於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 還存在於中國的區域之內 當中國經濟 特別是沿海地區 急速發展的時候 中國的內陸及邊陲地區 仍屬 落後 在主流的發展論述之下 中國 以至中國的內陸及邊陲地區 都成爲 發展 表述的對象 教育也就成爲促進 發展 重要的環節 在這 樣的背景之下 普及教育與發展究竟有何關係 若發展帶來了進步 其進歩 的意涵是甚麼 若發展的另一面也帶來了匱乏的狀態 那麼 其匱乏的情況 又是怎樣的 本研究希望從落後 邊陲地區的一個農村教育個案經驗 了解 當地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 探索教育與發展的意義和關係 第二節研究意義 中國以農立國 人口眾多 按2000年最新的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 居住在城鎭的人口 佔總人口的36.09% 而居住在農村的人口則佔63.91% 相 比 於 年 9 城鎭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 上升了 9.86% 1 上述數據反 映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轉移的傾向 近年來 城鎭人口雖然不斷增加 農 村人口仍佔總數60%以上 農民 仍佔中國人口的大多數 中國的官方政策文件一直強調應該重視農村教育 然而 自開放改 年 中國舉行了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査主要數據公報 第一 號) 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編輯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2001年 北京 中 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社 2001年 頁 以1990及1995年的城鄕人口比例計算 1995年農村人口從73.80%減至69.73% 而城市人 口則從 26.2% 增至 30.27% 見 James Mulvenon, China: Facts and Figures. Annunal and Handbook, (Florida: 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1997),頁

17 革之後 中國教育的主流論述偏重高等教育 以及偏重城市的基礎教育 農 村教育無論在政策和論述層面上仍未確立其獨立的位置 若從歷史追溯中國農村教育改革的歷史 中國近代的農村教育改革 運動早在二十年代已經開始丨2 在國民政府時期 不少知識分子在農村展開 了一連串的教育試驗計劃 1917年 黃炎培在上海成立 中華職業教育社 調查及硏究農村教育狀況 1922年 晏陽初用了一整年時間 遊歷19省 考察平民的生計 構想平民學校的可能性 1923年 他與陶行知等建立 中 華平民教育促進會 試編 平民千字課 平民周刊 等識字教材 1929 年 梁漱溟亦考察各地農村實況" 1931年在鄒平成立 山東省建設研究院 15 0 當時 中國正値列強入侵 國家飽受欺凌 農村成爲了國家建設的 重要課題 黃炎培認爲首要解決的是貧困問題 然後才是教育 他曾說 農 民所苦 貧困第一 病次之 至於教育乃是有飯吃以後的事 又謂 先富 之 後教之 應以富以教以治I 他以經濟優先 教育爲次 然而 不 6 少學者郤以教育爲立國之本 陶行知謂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 鄕村學校 是改造鄕村生活的中心17 晏陽初亦謂 建立普及教育的基礎 花60塊 錢 可以使100人受基本的平民教育 解決生計 消頭亂機 奠定國本 I 2 B I 4 6 直至民國初年 中國並沒有近代的鄉村教育 也沒有很多人重視鄉村教育 農村教育 引起人們的重視 可追溯至五四時期 當時傅凍深在1934年岀版之 鄕村教育綱要 中曾指出 廢除科舉改學校之時 無人知鄉村教育應當特別研究 鄉村教育的呼聲 始於民國五四運動 J見鄭大華 民國鄕村建設運動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年 頁 67 巴中縣政協 四j I丨省政協 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 四川 四大學出版社 1990年 頁6 他把沿途所見 寫成了 北游所見紀略J 發表於 村治月刊 之上 見梁漱漠 自 述五種 頁95 梁嫩漠主張 鄉村建設 他說山東省鄉村建設硏究院的目的即在於 强人民之痛苦 企自治之完成 見董寶良 周洪宇主編 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頁482 滕純主編 中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 陝西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 頁23 見何國華 陶行知教育學 廣州 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馬秋帆 態明安編 晏陽初教育論著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10月 頁61 6

18 陶行知 晏陽初等認爲立國的根基在教育 而不是解決經濟問題 中國的農村教育改革運動是在國家飽受威脅的時候提出的 農村教 育的發展 與國家建設密切相關 當年的改革者已淸楚指出 農村改革必須 切合中國國民的需要 不能把西方的經驗硬套移殖 1925年 陶行知謂 只有透徹地硏究自己的需要和問題 才能夠有把握地制訂 出一套真正適合中國國情並爲中國服務的教育制度來 J 1927年開始 陶行知與趙叔愚在南京北郊勞山腳下 創辦 曉庄試 驗鄉村師範學校 提倡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教學做合一 等教 育理想 1928年 晏陽初亦開始在定縣組織社會調查 由李景漢任調查部主 任 展開 平民教育運動 晏陽初提倡的 平民教育運動 其要旨和倡導 的價値與今天的發展論述 意念上非常相近 由此可見中國二 三十年代的 農村教育改革運動 其實走在非發達國家之前 當時的農村改革運動 早已 隱含了戰後發展論述的重要元素 1. 平民教育運動 是全民的 接近教育乃基本人權的信念 2. 平民教育運動 須照顧平民的需要 與七十年代提倡的基本需 要槪念相近 3. 平民教育運動 是適合平民生活狀況的 應根據本國國情和人 民心理而設計 不能抄襲 這差不多相等於戰後至今仍在討論的 適切性問題相關 4. 平民教育運動 倡議由地方自動負責 人人參加 與發展論述 強調的參與精神相吻合 中國的農村教育改革 不局限於某一種特定的教育形式 有濃厚的 陶行知於1925年發表題爲 民國十三年教育狀況 的文章 見何國華 1997年 頁42 7

19 試驗性質 試驗的範圍同時觸及非正規教育和普及教育兩個部份 陶行知提 倡的中心小學 可以是正規教育的一部份 中心小學強調教育即生活 主張 教學做合一的哲學 郤是跟主流正規教育完全不同的實踐 用今天流行的 說法 是一種 另類 的辦學模式 晏陽初倡議把教育帶到民間去 顧名思 義 平民教育乃以平民 特別以農民爲對象的運動 當時的改革者認爲 教 育若要普及 教育必須 下鄉 21 三十年代之後 中國的農村改革運動因爲政治的動蕩而走上了不同 的命運 隨著人物 黨派的起伏而轉變 1930年 國民黨政府因政治原因封 閉 曉庄試驗鄕村師範學校 陶行知即時被通輯 翌年 他繼續農村教 育改革的運動 推行 科學下嫁運動 年又提出 工學團教育 的 意念 抗戰之後 陶行知相繼於重慶 香港等地興辦難童學校和平民學校 25 其農村教育改革的思路 毛澤東的教育思想亦深受影響 新中國倡導的 勞動與教育相結合 以及六十年代推行的知識青年 上山下鄉 運動等教 育原則 可謂沿此思路 一脈相承 1932年 定縣社會槪況調查 以下簡稱 調查 發表 翌年 晏 陽初得到河北政府的支持 成立 定縣實驗縣 調查 發現中國社會患了 四大疾病 即 愚 窮 弱 私 爲了解決這個民族疾病 晏陽初設定 以 縣 爲農村改革的基本單位 認爲要先作實地調查 整理材料 然後 董寶良主編 陶行知教育學說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卯3年 頁46 董寶良主編 陶行知教育學說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年 頁14 22 見童富勇 胡國極 陶行知傳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91年 頁164 陶行知認爲科學知識的源頭應該是普通的勞動人民 他謂 現在要做相反的工作 我ffl要使做工種田的人 拾垃圾的孩子 燒鈑的老大婆也能享受近代科學知識 要把 科學變得和日光 空氣一樣普通 > 人人都能享受 這需要來一個科學下嫁運動 科 學下嫁運動 是要打破 科學由資本家服務 的情況 見童富勇 胡國福 1991年 頁 209 工J是做工 學J是科學 團J是集圑 陶行知謂 普及工以養生 學以明生 團以保生 這是一種生活教育 1938年 陶行知曾在香港山東街創辦 香港中華業餘學校J 開設新聞 音樂 戲劇 俄文 民運 會計和教育等科 1939年在重慶合川草街子古聖寺開難童學校 見何 國華 1997 頁6 26 晏陽初認爲中國的國家是由1900多個縣分構成的 一個縣就是一個廣大的共同生活 8

20 在 實驗區 進行農村改造工作 他在 調查 的基礎之上 於1936年在定 縣設立 鄕村建設育才院 抗戰爆發後 晏陽初被迫撤走 並輾轉於湖南長 沙 四川成都 四川重慶北碚馬場等地 先後設立 中國鄉村建設學校J 新中國成立後 陶行知的教育論述 獲得了新政權廣泛推崇 可惜 其深入農村的民粹精神 特別是 生活即教育 社會即學校 以及 教學 做合一 等教育理念 在文化大革命中隱然化身爲政治鬥爭的工具 其教育 精神在過激的政治運動下成爲歷史創傷而逐漸被遺忘0 1949年之後 晏陽初 離開中國到台灣 美國 其後擔任 國際平民教育委員會 的主席 1967年 晏陽初於菲律賓創辦 國際鄕村建設學院 27 他的足跡 從中國至台灣 美國至菲律賓 從中國本土到國際社會 平民教育的理想 一直貫徹其中 1949年 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建設新階段 經歷了大躍進 文革 十年的政治動亂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國家轉向著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務 實路線 同年 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通過新憲法 以 四個現代 化 爲新時期的總任務 2 9 部小平謂 實現現代化 關鍵在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31 國家要抓 科技 同時也要抓 教育 32 教育與 生產力 和 生產關係 的論點 正式確立了教育爲經濟服務的論 述基礎 開放改革之後 中國迅速融入世界的發展潮流之中 教育也成爲了 現代性闡述的對象 農村教育在現代化的議程中被表述 區域 由不同的共同生活區所構成的 這是事農村工作最好的單位區域 見馬秋帆 1993 年 頁 年 建立 國際農村建設委員會J 繼續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投身平民教育運動 他曾向發達國家呼鶴 要幫助世界上三分二的人口消除貧窮 文盲和愚昧 J見巴 中縣政協 四川省政協 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 平民教育家 晏陽初 四川 四大學出版社 1990) 頁13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 載於 紅旗 1978年第三期 教育戰陣的撥亂反正問題 見 鄧小平文選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1983 年 頁 68 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見 部小平文選 頁37 都小平同志論教育 周立平 鍾顧主編 鄧小平教育思想槪述 頁3 32 同上 頁7 9

21 中國教育必須改革 正如部小平所說的 面向現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J 然而 現代化的內容是甚麼 從實然的層次上 又如何 面向世 界 面向未來 昔日二 三十年代以還中國農村改革運動的經驗 又是否 仍有參考的價値 在發展的論述下 今日的農村教育究竟是怎樣的 它與發 展又有著甚麼關係呢 當教育成爲現代化發展重要載體的時候 發展中國家將教育經驗從 發達國家 轉移 transfer)本國 這是世界的普遍趨勢 中國也沒有例外 轉移 有從一方轉移至另一方的意思 而教育改革 也從彼等發展國家 即從較先進的 優越的一方 將經驗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即較落後的 次等 的一方 先進的一方 代表著有能力把發展論述擴展至 全球 的一方 而 落後和次等的 又往往代表了 本土 的一方 究竟在學校教育之中 二者 如何 交接J (interface) 在這 交接面 之 上 甚麼才是本土 本土的情 景脈絡又在這樣的交接面上扮演甚麼角色 昔曰普及教育的重點在農村 對象是農民 數十年之後 普及教育 現在的重點仍然是農村 特別是邊陲地區的農村 普及的對象仍是農民 特 別是農村的婦女和少數民族0普及教育仍是不變的課題 昔曰中國的農村 教育運動 以教育的試驗和實踐回應社會上平民百姓對教育的需要 到了今 天 教育已置身在全球 本土發展論述的交接面之間 普及教育則成爲了國 家發展的前題 本硏究希望承接中國二 三十年代農村教育運動的精神 繼續探討 普及教育的實踐問題 本硏究的意義是 以中國西南部一個邊陲地區爲硏究 對象 探索作爲現代化發展載體的普及教育的實踐過程 希望從普及教育在 個案地區的實踐過程中 呈現農民 女性和少數民族的處境和觀點 在中國 按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農民 女性和少數民族的人口 佔總 人口的比率分別爲 63.91% 48.37%和8.41% 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編輯部 中 華人民共和國年鑑 2001年) 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鑑出版社 2001年 頁

22 流行的教育論述之中 這些處境和觀點往往是被忽視的 本土 本地人的立 場很少有論述的機會 本硏究希望呈現有關論述 豐富中國脈絡中的本土槪 念 檢視普及教育在農村的實踐意義 另一方面 學校教育是從外國轉移而 來的社會體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教育成爲了發展論述的重要部份 本研究亦希望從個案的經驗 檢視基礎教育在全球 本土的交接面上 源自 地區的獨特情景在教育論述上的意義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還 國際的發展論述經歷了五十多年的變化 自 五十年代開始 發展論述的中心主題是經濟 七十年代之後 發展的意義已 從經濟層面 擴展至生態 社會 政治和個人等其他不同的層面 1.生態層面 提倡環境保護 強調持續發展的原則 2.社會層面 提倡滿足基本需要 倡導族群 性別 區域/國家的平 等 3.政治層面 提倡 賦權 empowerment)和參與等民主的精神 4.個人層面 提倡賦予個人的選擇權 個人發揮潛能的機會和個性 的解放等 開放改革之後 中國以經濟發展爲首要任務 由中央政府提出的梯 度理論 假設財富像涓滴原理擴散到其他地區 是容許部份沿海地區首先富 起來的發展論述 重點在經濟層次 較少觸及社會 政治和個人等各方面 國家容許地域差異存在 踏入九十年代 中國的地域差異增大 所謂的 老 少 邊 窮 地區 成爲了極待發展的貧困地區 針對這些內陸的貧 困地區 中國一方面提出 西部開發 的政策 希望藉此拉近內陸與沿海的 距離 另一方面 又提出了 扶貧J的論述 讓貧困地區得以 脫貧 34 舉例如王小強 白南風的 富饒的貧困 郭凡生的 貧困與發展 等 11

23 究竟怎樣才算貧窮 國家每年訂有貧窮線 其標準因時而異35 踏 進二十一世紀 中國政府不再稱貧窮線以下的地區爲 貧困縣 一律改稱 經 濟開發縣 經濟開發縣 反映地方發展的取向 一切以經濟爲依歸 在這 樣的論述之下 教育偏重經濟的功能 所謂 治富先治愚 致富 與 治 愚J 正是今日中國農村教育的口號和標記 文化落後 被視爲貧窮的根源 教育的論述 即由此推論而來 貧窮源於人的質素欠佳 人的質素欠佳是因 爲教育不足 鑑於教育的程度低 人的科學文化知識亦不高 因此 普及教 育能改善人的質素 教育質素的提昇能促進經濟成長 上述假設認爲普及教育是脫貧之道 開啓民智 才能經濟開發 增 加財富 然而 學者郤發現當有關假設落實爲政策時 本地的文化和社會情 境經常受到歪曲和漠視 而忽略本土資源的結果 往往是破壞生態 令地區 失去了原來文化和環境的滋養 社區最後非但不得開發 有時候反陷入無可 補救的貧困之中 潘年英 ) 當宏觀的論述 落實到地方的具體情境時 從微觀角度反映的故事 往往呈現與原來假設不同的證釋 本研究希望達至以下的目的 1. 了解個案地區的情境脈絡 2.從了解個案地區的情境脈絡 呈現普及教育落實於本地區的處 境和本地人的論述 3.從呈現普及教育落實於本地區的處境和本地人的論述 探討教 育與發展和 發展不足 的關係 4.從探討教育與發展和發展不足的關係 檢討教育與發展理論的 貧困有 絕對貧困 和 相對貧困J之分 前者指個人或家庭依賴勞動所得禾P 其他合 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 後者指社會經濟發展使貧困線不斷提高而產生的 貧困 年 貧窮線爲當年平均收人120元左右 1990年訂爲人均年純收 入500元 見張力主編 面對貧困 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發展的背景 現狀 對策 (廣西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頁

24 知識建構問題 第四節研究問題 九十年代以來 中國政府推行權力下放的教育改革政策36 鼓勵外 來的組織和團體資助 參與興辦中國正規和非正規教育 普及教育是國家二 十一世紀的發展目標 隨著普及教育不斷擴展 現代的學校制度已延伸到中 國最僻偏的農村地區 本硏究的個案地區爲貴州省雷山縣方祥鄕 詳見第三章 個案地區 有五個特色 1.是一個人口以少數民族-即苗族爲主的社區 2.經濟仍 處於自給自足的農村經濟階段 3.位於偏遠的山區 4.學校是社區之內重要 的現代標記 直至四十年代 當地才有學校出現 5.海外的民間圑體自1990 年開展資助女童入學的教育項目 本地區的教育面貌因而改觀 3 7 上述五個特色均有著一條可以貫串的主線 就是今日普遍界定的 貧 窮 地方貧窮 帶來了教育和發展上的困難 需要社區外來的扶持和資助 然而 從本地區的情境脈胳呈現的貧窮 究竟從何而來 又有何深意 貧窮 與教育和發展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 普及教育又爲社區帶來怎樣的發展和 影響呢 本硏究嘗試以本地具體的生活經驗爲基礎 呈現普及教育落實地方 時本地區的處境和本地人的論述 本篇論文的硏究問題爲 1.以貴州爲例子 從本地區的歷史脈絡探索教育跟發展 發展不足 有何關係 1985年 中共中央頒佈 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改革的重點有三方面 一 中 國基礎教育 職業技術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管理體制 實行 分級管理 分級辦學 政策 見香港政策硏究所 教育評議會合編 面向廿一世紀 大陸 台灣 香港教育發 展文集 香港 香港政策硏究所 1996年11月 頁33 由美國華人組成的滋根基金會於1989年創立 1990年開始貴州省雷山縣之女童教育 資助項目 其後台灣 香港和北京 分別於 及2000年成立了當地的滋根 基金會 資助項目以教育爲主 資助點遍及全中國 13

25 2. 以 個 案 地 區 爲 立 足 點, 從 平 常 生 活 探 索 普 及 教 育 如 何 落 實 於 本 地 區 的 實 踐 過 程? 3. 從 普 及 教 育 在 本 地 區 的 實 踐 經 驗, 分 析 在 經 濟 社 會 及 個 人 三 個 層 面 之 上, 教 育 如 何 體 現 發 展 與 發 展 不 足 的 關 係 和 意 義? 4. 從 教 育 如 何 體 現 發 展 的 關 係 和 意 義, 探 索 本 地 區 有 何 隱 藏 的 教 育 觀 點? 從 而 分 析 知 識 在 發 展 論 述 的 角 色? 14

2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何謂 發展 要回答這個問題 需要追溯 發展 的由來開始 發 展J的槪念 從何而來 有何內涵 這些論述又如何影響教育政策的實踐 本章內容將分爲下列各部份 第一部份將處理何謂知識的問題 第二部份會 追尋發展的緣起 描述主要的發展論述在不同年代裡的轉變 第三部份提出 在地 locality)的槪念 並針對知識轉移中的本土問題 予以闡析 戰後數十年間 發展論述的變化正好反映論述本身不住膨脹 修訂 和轉化的過程1 發展的內涵大多由先進國家所界定 彼等來自國際的 或 全球的論述 是先進國家建構有關論述的知識觀點 發展論述由此延伸至發 展中國家 究竟何謂 在地 怎樣才可以呈現 在地 的論述 本部份希 望歸納文獻的硏究 呈現 在地 脈絡出發的參考架構 從而作爲本文的硏 究基礎 第一節何謂 知識J & Luckmann 知識 最簡單的定義爲將現象確定爲 真 Berger 1967) 哲學家會追問究竟怎樣才是 真實 real)? 社會學家會問 1.我 們怎樣知道那些已經知道的 2.我們如何在現實中參考他人的知識 分享和 接受他們的觀點 哲學家思考知識的本體 社會學家則關心知識的社會根 源 追索知識如何被社會文化所塑造的問題 Johnson ) 這是知識 社會學討論的範圍 五十年來 發展論述或從檢討早一階段而來 或因抨擊而修正 其間輾轉經歷了好幾 個不同的過程 詳見本章 15

27 知識社會學研究知識與文化互動的社會關係2 源起自德國二十年 代的知識界傳統0 二十年代 正値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期 在第一次世 界大戰剛完結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有發生前的二十多年間 極端的納粹 和共產思潮在德國崛起 思想界充斥了雙方的宣傳和爭f詳 德國的學者質疑 由國家所表述的真實 並不是真正的 真實 這些質疑令知識分子反省知識 的社會根源問題 當時的歷史學家WihelmDithey認爲所有社會的真理都是 情境 situational)的 基於每人的社會處境(social location)各自不同 各人自有不同的觀點 不同的社會力量令在上位者能在某一特定的時空內將 他們的觀點強加在其他社群 social group)身上 Magill, ) Dithey的學生Max Scheler ( )承接老師認爲知識帶著情 境和相對的性質 Scheler把Dithey的洞見應用到社會學去 開拓了社會學一 個新的領域一知識社會學 知識社會學 從德文Wissemsoziohgie而 來 爲了區分 事實 fact)和 想像 fiction) Scheler提出了 兩域 的 槪念 兩域即 觀念領域 realm of ideal)和 實然領域 realm of real) 前者包含應然的觀念和價値 後者則指現實世界中如國家 經濟 民族等自 然存在的結構 洪鎌德 ) 二者雖然同時存在 但觀念領域不一 定等於實然領域 知識社會學的作用 正要去分辨二者的關係 明白其相互 間的影響和作用 二次大戰爆發之後 不少歐陸學者爲暫避戰火而被迫出走逃亡 遠 赴英美講學 來自歐陸傳統的知識社會學 遂在大戰期間傳遞到英語世界 Karl Mannheim ( )被認爲是將知識社會學從德國拓展至英美的重 要人物 自從納粹得勢之後 Mannheim離開德國到英國授課 並以英語創 作 知識社會學遂開始在英語世界奠定其學術地位 Mannheim在1936年出 版了 2 3 Ideology and Utopia 硏究意識形態的功能問題 他認爲人類的思想 知識社會學 是社會學的旁枝 也是文化社會學的先驅 見朱粤樓 社會學辭典 (台灣 五南圖書出版社 1991年 頁70 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London: Routledge & ICegan Paul, 1936). 16

28 結 構, 本 質 上 已 帶 有 意 識 形 態 的 性 質, 所 謂 的 知 識, 不 過 是 反 映 某 一 時 代 的 某 一 種 觀 點 而 已, 可 見 Mannheim 的 知 識 觀, 與 Dithey 的 情 境 觀 點 相 類 似 : context) 即 任 何 思 想 都 不 能 逃 避 情 境 (situational) 和 社 會 脈 絡 (social 的 影 響 Mannheim 從 社 會 脈 絡 剖 析 知 識 與 社 會 群 體 的 關 係, 認 爲 知 識 是 社 會 群 體 歷 史 經 驗 集 合 的 成 果 世 界 上 存 在 不 同 的 群 體, 他 們 擁 有 各 自 不 同 的 獨 特 生 活 方 式, 不 同 的 群 體 對 世 界 自 然 有 不 同 的 設 釋, 因 此 之 故, 宇 宙 的 真 理 不 可 能 只 由 一 套 知 識 去 壟 斷 和 解 釋, 知 識 不 是 絕 的 唯 一 的, 而 是 相 對 多 元 的 ( 程 繼 隆 1995, 70), 他 從 關 係 論 (reiationism) 的 立 場 探 索 知 識 的 本 質, 知 識 一 也 由 此 成 爲 不 同 的 觀 點 (perspectives) 建 構 的 結 果 Mannheim 著 重 社 會 關 係 社 會 群 體 以 及 社 會 結 構 等 社 會 的 情 境 和 脈 絡 等 非 個 人 因 素, 探 索 知 識 的 相 對 性 質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他 在 英 國 著 書 立 說 另 一 位 自 1938 年 遷 居 美 國 的 學 者 Alfred Schutz 貝 在 1967 年 出 版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他 從 個 人 的 日 常 生 活 J (everyday life)( 或 稱 常 識 界 生 活 界 ) 探 討 知 識 問 題 4 Mannheim 認 爲 知 識 由 不 同 的 社 會 和 經 濟 關 係 所 塑 造,Schutz 則 從 個 人 的 日 常 生 活 分 析 何 謂 知 識, 他 從 個 人 的 層 次 看 知 識 認 爲 : 1. 在 曰 常 生 活 之 中, 各 人 按 著 不 同 的 語 言 把 身 處 的 社 會 情 境 定 型 化 (typification), 將 知 識 分 門 別 類 ; 知 識 也 在 定 型 化 的 過 程 中 建 立 起 來 ; 2. 各 人 有 其 主 觀 世 界, 不 同 的 個 人 又 可 以 進 入 其 他 人 的 生 活 界, 彼 此 交 往 形 成 了 互 爲 主 觀 J (intersubjectivity) 的 世 界 個 人 透 過 定 型 化,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建 構 知 識 ; 同 時, 人 與 人 之 間 的 相 互 交 往, 人 際 間 互 爲 主 觀 的 世 界 又 讓 不 同 的 個 人 可 以 進 入 他 人 的 生 活 界, 從 而 建 構 人 與 人 之 間 一 起 分 享 的 知 識 經 過 淘 汰 蹄 選 而 仍 然 在 社 會 上 不 斷 流 4 Alfred Schultz,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 ( Evanston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7). 17

29 傳的知識 是人類共同創造 保存 以及分享的知識遺產 Schutz稱之爲 知 識寶庫 stock o f knowledge) 這些人類共同創造與分享的知識 會弓丨導人 們平日慣常的行爲和活動 是人類歷代傳承學習的成果 Schutz指出 曰常生活 的重要彳生 其學生Peter Berger及Thomas Luckmaim再就 日常生活 的知識基礎 深入闡析 Berger在1976年出版 Pyramids of Sacrifice: 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 書 ^^討論矢卩雪戠白勺 範疇開拓至社會的層面 他以中國和巴西兩個例子 批判發展理論的知識建 構問題 說明第三世界雖然引進的兩個經濟模式-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 經濟模式 部未能帶來國家的發展 其問題的根源不在宏觀的經濟理論本身 而是第三世界國家缺乏能力 洞悉從本國脈絡發掘出來的特色 忽視本土 (local) 日常生活的知識 往往令第三世界國家陷入 迷思 Berger指出發 展陳述自欺欺人的假象 結果令國家付上沉重的代價 Berger運用知識社會學 尋問資本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對第三世界 國家的影響 從認知的角度指出發展理論的if誤 他認爲國家的發展政策應 考慮其本國的情況 從外來引進的發展模式往往是浪費而不切實際的 自六 十年代開始 學者開始質疑知識的生產 傳播和複製等問題 世界上存在不 同的 認知方法 ways of knowing)和 知識系統 knowledge system) 爲 何某些認知方法或知識系統受到重視 另一些又備受忽視 備受忽視的認知 方法和知識系統是甚麼 它們又是怎樣被忽略的 學者追溯其背後不平等的 權力關係 而後現代主義者則從 社會論述J (social discourse)闡釋之 現代主義者認爲知識並非因本體而生 而是由 社會論述 建構而 成6 究竟甚麼是論述 從廣義而言 論述 是藉語言 文字去表達思想 5 6 Peter L Berger, Pyramids of Sacrifice: Polit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 ( N e w York : Basic B o o k s. 1974). 論述 是discourse的譯名 若從較廣義的定義而言 有關言 思想象徵等表述的 开乡式 都可稱爲 論述 J 見 John A. Codd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 f Education Policy Docum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Vol. 3, No pp

30 又把這些思想傳遞和交流的過程 個人在特殊情境下對某事所思 所言 所 發之爲文 人們交談的一個題目 又或是專家學者的知識 都可以是論述 論述是Foucault分析知識最重要的部分7 主體受到社會論述的限制和決定 主體本身也不可能自主 在這樣的前題之下 Foucault動搖了 Weber Schutz 以來主觀理解知識的傳統 揭開了以社會論述闡述知識的新一頁 Foucault謂論述分析是有方向性的 爲何這個論述較多 它又有沒 有 排 斥 其 他 論 述 8 如何排斥呢 要了解何謂知識 需要回答各種論述之間 的關係 總結其分析的角度 包括 1.究竟誰在說話 2.說話者有何憑藉 他是憑甚麼權力這樣說話 3.這樣的說話有何所指 4.他所倚仗的力量又從何而來 上述問題反映了說話者與各種對象領域之間了不同的權力關係 誰在說話 的另一方是 誰沒有說話 他是憑甚麼權力這樣說話 的另 一方是 誰沒有發聲的權力 論述背後其實隱藏了各種不同的權力關 係 權力就在這些不同的關係一即 關係網絡 (web of relation)去呈現 論述背後隱含了多重權力關係網絡的角力過程 誰在論述中掌握了權力 誰 便可以操控知識 甚至產生知識 由此而言 知識系統之所以備受忽視 是 在不均等的權力爭持下被迫隱藏的結果 Foucault從論述檢視權力和知識的關係 從關係網絡中所呈現的 權 力 跟傳統社會學闡述的權力不盡相同 Foucault的權力觀點 與由論述產 生的知識觀點密切相關 不同的關係網絡透過論述表映其權力 由於關係網 7 8 Foucault認爲論述跟社會實踐 social practice)-樣 是主體與權力關係所展現的形 式 具權力的論述 建基於制度 institution)和制度的實踐 institutional practices)之中 謝強 馬月譯 米歇柯著 知識考古學 北京 三聯書店 1998) 第二章 謝強馬月譯 米歇爾著 知識考古學 北京 新華書店 1998年 頁33 19

31 絡是互相影響的 從論述表映的權力也因此不是固定的 而是 流動 的 論述原是抽象的文辭 然而 論述郤體現出權力 換言之 論述已不單是抽 象的文辭 槪念或理論 而是具有將抽象的的論述賦予實踐 practice)的權 力 透過論述 權力變成有主動 生產能力 productive force)的力量(dubois 1991) Foucault認爲權力在知識範疇中的實踐 其實際的運作過程乃透過 監督 disciplinary)的技術 彼等嚴謹細緻的 技術 technique)包括 (Foucault, 1980 DuBois, 1991) 1.人們按某一規範的標準 把自身與 他者 others)分別出來一 規範的標準訂定了彼此的 差異 difference) 由此標準來界定 他者 從而 分門別類 category) 由此塑造出一連串可以客 觀描述的對象 在這 客體化 Subjection)的過程當中 把他者 (客體 置於規範之下 權力就在如何識別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DuBois ) 9 2.這些被規範於客觀描述位置的他者 被界定要追求某些 目的類 型 types o f objectives) 權力就在如何界定目的類型的過程中 呈現出來 3.這些被置於客觀描述的他者 被規範於追求某些目的類型的範圍 之內 並逐漸形成爲 制度 institution) 以 制度化 的形式 (forms of institutionalization)更有組織地把他者整合在內 權力 就在制度化過程中以排他的形式表現 4.在這制度化的過程當中 爲了繼續創造 維持某一套知識的合法 把他者 分別J出來 形成了 區分系統J 的時候 便會形成權力關係 20 (system of differentiations) 當要 分別

32 性及地位 該知識會形成自身的組織 管理和控制法規 藉以保 障該知識的生產 擴散和流轉 這是 專業化 (pmfessionalizaion) 的過程 權力即在如何訂定 規訓 標準的過程中產生 Foucault的知識觀點 一方面藉論述呈現的櫂力關係解構現存的知 識體系 同時 解構的過程中又將被忽視的情景和知識觀點帶回學術論述的 議程之內 深入地闡析現存知識體系的偏蔽 與上述舉述的各位學者一樣 對主流認同的知識系統持著批評 懷疑的眼光 總結而言 上述質疑包括 1 知識的 觀念領域J ( realm 然領域 realm of real) of ideal) 不一定相應於現實上的 實 2.知識受到 情境 situational)和 社會脈絡 social context) 的影響 不是絕對的 而是相對的 多元的 3.知識由論述所組成 不同的關係網絡藉論述表映權力 知識體系 本身正是權力實踐的過程和結果 由此可見 知識的相對 多元性格 觀念J上的知識與 實然 上 的知識 二者之間亦存在差異 同時 不同的權力關係網絡又深切地影響著 知識系統在社會上不同的位置 這些質疑正好作爲本章第二節的引子 本章 的第二節將闡述何謂發展 教育與發展的論述 描繪有關論述如何在戰後從 經濟的層面 擴展至社會 個人的層面 以及在這些層面以外的其他觀點 第二節何謂 發展 r- 發展 槪念的源起 何謂發展 發展一詞 是近世紀翻譯自西方的名字 是一個充滿價 値的槪念 從西方的文化脈絡追溯發展的根源 它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演 21

33 譯方式 如希臘時期的physis 十七世紀的 進步 progress) 十八世紀時 流行的 文明 civilization) 等等 到了最近一百年 發展才逐漸成爲無 遠弗屆的詞彙 與發展相關的槪念 包括現代化 現代性 進步...等等 這 個自二十世紀後在全球普遍應用的詞彙 其力量已超越於文字本身的意義 發展一詞 是西方的產物 Rist從歷史追溯發展槪念的起源⑴ 最 早始自希臘時期的physic physic是希臘文 可譯作 自然 nature) 指事物從一個階段轉變到另一個階段 經歷由盛而衰的過程而言 physic包 涵了事物的成長 演變之意 Polybius認爲地中海的文明轉變就像四季轉移 一樣 羅馬的歷史不過是一篇不斷循環的歷史 在中古時期 physis是從宗 教的角度去討論的 歷史的演變不是人爲的 而是受到上帝超自然力量的參 與所影響 這些歷史的循環觀點 反映了西方當時的世界觀 人的存在是被 動的 人類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只能扮演被動和次要的角色 到了十七世紀 人們開始質疑古老的權威 在十七世紀中葉以前 成長 演變等槪念 從自然的規律去理解 人類在宗教的規範中自覺其限制 因此 成長 演變也是有限的 隨著宗教觀的改變 世俗的理性精神逐漸抬 頭 啓蒙運動拉開了標榜現代思潮的序幕 和 年 間 有 關 古 代 (Ancients )和 現代 Modems) 學者曾經展開一場激烈的爭辯 到了 1713 至1715年 爭辯再起 爭辯的結果是標誌著 現代 一方的勝利(Rist : ) 到了十七世紀未期 現代主義 中的理性精神越來越受到重視 進 步 p r o g r e s s ) 的 意 識 開 始 抬 頭 A n t o i n e Nicolas de_condorcet 謂人的歷 2 史是不斷進步的過程 人類歷史最後會達至平等相處 消除剝削的境界 然而 Rousseau亦指出人類進步的陰暗面 他說 見 Gilbert Rist,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From Western Origins to Global Faith. York: Zed Book 1997) 第二章 頁25-46 作者有精闢的描述和分析 (New 希臘physic由動詞phuo而來 意指 生長 發展J Condorcet總結了十八世紀的主要思想 把人類進步的歷史分爲10個階段 而第10 個階段 是人類進步的完美境界 見Rist 1997 頁39 22

34 人類越進步 他們跟原來狀態 primitive s t a t e ) 的 距 離 會 越 來越遠 當人類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時候 我們也在掠奪其 他人獲取更重要知識的途徑(Rist ) 由此可見 早在十八世紀時期 學者已察覺 進步 的多元性 當 時西方的世界觀是 人是自主的 人的能力有著無盡發揮的可能 人的理性 精神應該受到讚揚 然而 當人類不斷進步的時候 亦沒有否認剝奪同時存 在 啓蒙學者在十八世紀後建立了各種世俗的觀念 認爲事物的發展無 不朝向 進步 而 進步 又是不可以停止的 這種要求社會不斷進步的思 潮延續至十九世紀 Murphy & Augustete Comte (1798 Augeim歸納了這個時期的思想特徵 -1857)認爲人類所有社會最後會到達 科學 實証 的 scientific positive)的階段丨4 Kari Marx ( )認爲隨著生產 工具的轉變 人類歷史最終會從原始社會過渡至共產主義社會 Lewis ( Morgan 1881)認爲今日的 野蠻人 savagery)其實是我們 現在的祖先j (contemporary ancestor) 野蠻的社最終會到達文明的社會 上述各項主張 其共通點是 進化是單向的 進化 有向前 進步的含意 到了十九世紀末期 Darwin將不斷進步的思潮推演至極致 所謂 物 競天擇 適者生存 生物界汰弱留強 只有適應環境 才得以生存 弓丨用生 物界的進化觀爲社會變遷的原則 人類從簡單 原始的階段進化至複雜 現 在十八世紀 人們對進步滿有憧憬 進步似乎是無盡的 而且是有理性根據的 Rousseau 對這些觀點有所保留 原文引自Academy o f Dijon有關不平等的起源問題 見 eanjacques Rousseau, "Discourse o n the Origin and Foundations o f equality among M e n " ( ), 載 於 Collected Works, Vol. 3 Roger D. Masters & Christopher Kelly, Hanover, H N : University o f N e w England, 1992 Comte認爲在這之前還有 神學的J (theological) 形而上學的j (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 兩 個階段 >他相信在第三個階段中 只要科學的觀察 應用於生產和國家事務方面 便 可以減少衝突 保証繁榮 見 Craig N Murphy and Enrico Augelli,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Decolonization, an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fievieiif ( ). V o l. 1 4, 頁

35 代 的 組 織 生 態, 這 種 社 會 進 化 的 觀 點, 反 映 了 十 九 世 紀 西 方 學 者 的 觀 點, 歷 史 是 連 續 進 化 的 演 變 過 程, 同 時, 也 假 設 了 所 有 國 家 需 要 朝 向 同 一 方 向 - 進 化 前 進, 暗 示 落 後 者 有 待 進 化, 而 社 會 不 斷 進 化 正 是 戰 後 現 代 化 理 論 的 邏 輯 根 源 進 化, 不 單 是 抽 象 的 論 述, 它 能 直 接 影 響 國 家 的 政 策 層 面 年, 爲 了 保 証 對 傳 教 事 業 的 支 持, 西 方 各 國 曾 在 柏 林 訂 立 公 約 (General Act of Berlin Conference), 制 定 了 一 份 分 割 非 洲 的 指 引, 公 約 有 謂 : 要 有 計 劃 地 教 育 當 地 ( 非 洲 ) 土 著, 教 導 他 們 明 白 並 欣 賞 文 明 的 好 處 1919 年, 國 際 聯 盟 約 章 的 第 22 條 稱 那 些 已 經 進 化 的 國 家 爲 先 進 的 國 家 文 件 這 樣 說 (Rist 1997 : 60): 先 進 的 國 家 對 那 些 仍 未 站 起 來 的 人 民 是 有 責 任 的 由 此 可 見, 社 會 進 化 的 觀 點 影 響 了 國 家 分 類 的 標 準, 由 進 化 而 衍 生 了 文 明 (civilized) 及 不 文 明 (uncivilized) 的 分 別 文 明 的 國 家 就 是 已 經 進 化 的 進 步 的 國 家, 相 對 來 說, 其 他 就 是 野 蠻 沒 有 文 明 的 國 家 在 這 樣 的 前 題 之 下, 世 界 上 的 國 家 逐 漸 被 劃 分 爲 不 同 的 層 級, 對 於 那 些 野 蠻 沒 有 文 明 的 國 家, 文 明 國 家 自 有 理 由 予 以 干 預,Munck 及 Heam 認 爲 這 些 論 述 正 是 殖 民 主 義 及 帝 國 主 義 的 註 腳, 好 讓 文 明 國 家 在 道 德 上 確 立 其 侵 佔 其 他 國 家 的 理 據 (Mimck & Heam 1999: 5) 學 者 歸 納 源 自 西 歐 文 化 脈 絡 的 成 長 或 發 展 觀 它 既 有 其 與 歷 史 相 連 的 持 續 性, 同 時, 亦 有 其 突 破 歷 史 傳 統 的 地 方 (Rist 1997 : 43 44): 1. 無 論 是 古 典 的 抑 或 是 現 代 的 觀 點, 成 長 和 發 展 都 是 自 然 而 需 要 的 ; 24

36 2.到了十九世紀 社會進化論認爲歷史的成長和發展須遵從 線 性 linear)方向 而不是四季轉移自然的 循環 cyclical)過 程 3.線性規律 指引了明顯的方向 殖民主義對 文明 的證釋乃 按西方的標準來界定 具有排拒其他文化的 排他 性質 (exclusion) 由此而言 源自社會進化的發展觀 帶有絕對和線性單向的性質 從西方歷史脈絡發展的論述 並不是相對的知識觀點 而是一種具 層序 (order)的知識結構 二 戰後 發展J與 發展不足J (underdevelopment)的槪念 十九世紀 進步的國家喜歡用 文明 與 不文明 來形容世界上 不同梯次的國家 到了二十世紀 發展 才取代 文明 成爲新興的形容 雪司 根據Esteva的考証 發展 Developmemt) 詞 最早在生物界 出現 大約在1759至1859年之間 Wolff和Darwin以 發展 形容生物邁 向更完美狀態的轉化過程(transformation) (Esteva ) 在 十 八 世 紀 科學家將 進化 發展 兩個詞彙 交替運用 最早把 發展 這個名詞 從自然科學應用到社會方面去的 是硏究社會史的學者Justus Moser Moser 在1768年用JSntwicklung形容社會的漸進過程 Entwicklung是德文 即英語 development (發展 之 意 到了十九世紀 發展 這個詞彙出現的次數越 來越多16 這時期的發展槪念 仍保留社會自然發展的含義 從生物學去定義 發展 發展 具 方向性 directionality) 連續性 contirmity) 積累性J (cmnulativeness)和 不可逆轉 irreversimity)等四個特色 見Rist <= Lenin於1899年出版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n Russia Schumpeter 在 1911 年出版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arx以 唯物論 闡述社會的r發展J 25

37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國際形勢急速轉變 世界出現了新秩序 以美 國爲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及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互相抗衡 美國成爲了戰 後的強國 在戰後的冷戰時期 美國一方面爲重建戰後的經濟新秩序 大 力推行馬歇爾計劃 Marshall Plan ) 把大部份經援投入歐洲 日本 另一方面 列寧亦宣稱實行人民民主制 由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連 成與美國抗衡的陣營 在四十年代相繼崛起和獨立的國家包括 波蘭 (1947) 羅馬尼亞 1948) 捷克 1948) 東德 1948) 匈牙利 1949) 中 國 1949)...等 與此同時 大戰亦結束了無數地方幾百年來的殖民統治 1.在非洲 無數國家正努力爭取獨立 2.在亞洲 政治局勢不穩 印尼 1945) 印度 1947)相繼獨立 1952年 韓戰發生 3.在中東 阿拉伯國家在1945年組成聯盟 爲了預防社會主義不斷擴散 國際間的注意力遂由歐洲 日本轉移 至世界其他國家 爲保持美國政治上的優勢 1949年1月20日 美國總統 Truman發表宣言 宣言的 第四點 Point Four)稱 今日世界上超過一半的國家正處於貧窮的狀態 他們是疾 病的受害者 他們的食物是不足的...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要 人道地靠賴知識和科學 把他們從不幸的遭遇中解放出來 Rosenstein & Rodan 在 1944 年以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Economically Backward Areas 發展文章 見 Rist 1997 頁 7 3 據統計 美國在戦後擁有世界70%黃金和外匯儲備 以及約40%的工業出產 見Ray Kiely & Phil. Marfleet (eds). Globalization & the Third Word. (London: Routledge, 1998) 頁24 美國在歐洲投入了 150兆億美元 而第三世界國家只獲得馬歇爾計劃其中經濟援助款 項的 2% 見 Arturo Escobar,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頁

38 我們務必開展一個大膽的新計劃 把我們進步的科學和具 有優勢的工業帶到 發展不足國家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從此 發展不足 underdevdopment)成爲了風行一時的詞彙 而 發展 與 發展不足 也變成了國際間重要的論述 Truman總 統的 第四點 宣言以後 發展一成爲了劃分不同國 家的標準I 世界上約三份之二的國家被標籤爲發展不足的國家 差不多二 9 十億人口落入發展不足的類別之中 這些發展不足的國家 被形容爲貧窮的 有疾病的 生活是原始的 不幸的 需要別人給他們解放 而解放的關鍵就 是增加生產力 應用科學和技術知識 美國憑藉其先進的科技和工業基礎 聲稱有責任去幫助世界上其他發展不足的地區 可見發展一詞的出現 與戰 後的國際形勢有密切的關係 而發展的論述 也爲美國參予國際事務提供了 合法性 由此引伸的問題 並不容易解答 例如 誰去劃分發展的標準呢 甚麼才是發展 甚麼又是發展不足 怎樣才能讓國家從 發展不足 而邁向 發展 呢 相對於 發展 發展不足 是一個創新的術語 這個新名詞爲 發 展 注入了新的註釋和意義 1.世界上的國家按發展與否而分門別類 世界出現了分明的層序 關係 2.發展帶有 行動 action)的色彩 他者可以影響對方 向對方 施以合法性干預的道德基礎 在Sachs所編的Development Dictionary之中 在二十篇文章中有五篇引用了 Truman Sachs 自己也至少引用了 10 次 見 Jounathan Crush Powe/(New York: Routledge, 1995) 頁 的宣告 而 27

39 從形容自然界生物的成長 發展的槪念轉變爲幫助某一地區 某一 對象的政策 由此而言 發展的意義已不再局限於一般的言辭描述 隱含了 轉移 的意義特質(transitive meaning) 發展論述的出現 延伸了戰後世界 新的世界觀和秩序 下面會從 制度化 和 標準化 兩方面探討發展論述 的知識建構問題 探究發展 轉移意義 更深一層次的內涵 曰戰後發展論述的由來 L發展的制度化 成立國際組織 發展 有一方幫助另一方 一方影響另一方之意思 發展一詞 帶 有轉移的含義 戰後相繼成立的國際組織 是轉化發展論述爲具體行動的重 要媒介 1945年 聯合國成立 重整了戰後的政治秩序 1942開始 美國與 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在NewHamspire的Bretton Woods舉行多次會議從此 世界邁向了經濟的新秩序 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飽的金本位政策21 奠定美 國在戰後世界經濟體系中的領導地位 另一方面 爲了維持各國的互賴關係 和穩定政治局勢 會議亦議決在聯合國的名義下成立分管經濟 教育等實務 工作的跨國機構 國際組織具體落實有關發展的論述 賦予各國執行的權 利與義務 從這個角度去看 各種附屬於國際組織的跨國機構 其論述往往 帶著強烈的指導色彩 Chabbott & Ramirez稱之 爲 指導行動的組織 (action 在1943年的會議之中 參與的國家共44個 主要是英美和西歐等國 其餘則大部份 Tim Allen & Alan Thomas ed.. Poverty & Development in the 1990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sss, 1992) 頁 11 發展中家來自拉丁美洲 見 22 美元與黃金掛夠的金本位政策一直維持至1973年 Singer由1948至1973年爲Bretton Woods system 控甫阳勺新年代 見 HW. Singer, Lessons of Post - war Development Experience: ( Brighton: IDS Publications, 1989 ) 頁 7 彼等國際組織例如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國際復興銀行 即後來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國際貨幣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 國稅及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 Tarifs 簡稱 GATT) 即後來的國際貿易組織(WTO) 等等 28

40 oriented organizations) (Chabbott & Ramirez 2000, 177) 彼等組組禾口機構負 責 1.召開全球性或地區性會議 擬定全球性 地區性的發展藍圖和 目標 2.籌集資金 藉經濟 援助 aid)幫助發展不足的國家 3.組織考察團或訪問團 把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知識 轉移 (transfer)到發展不足國家 由此而言 國際組織把原來屬於本國的事務提昇至國際層面 發展 一 已不單是本國的議程 教育一也因此從本國擴展成爲國際性的議 程 成爲一個 全球化 的議題 發展論述因此而制度化 而國際組織也逐 漸成爲了催生各種發展論述的知識基地 2.發展的標準化 指標的建立 發展一詞 帶有轉移的意義 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 把發展論述轉 移到其他國家身上 又按不同的發展水平 國際組織於是將世界上的國家分 mmm 究竟如何分類 發展的指標又是甚麼 不同指標的建立 正反映了 在五 六十年代 發達國家曾投放大量經援到發展中國家 例如1955年 美國成立 國際合作委員會 J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 ICA) 轉移到 中 東 J 南亞 J 的經費佔去其中 50%.見 Jan Knippers & Jan Knippers Black. Development in Theory & Practice: Bridging the Gap. (Coloarado: Westview Press, 1991) 頁 年 美國通過r國際發展法案 Ac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由此而成立 技術合作委員會 J ( Technical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簡稱 TCA) 負責將發達 國家的先進技術轉移至發展中國家 見Jan Knippers & Jan Knippers Black. 1991年 95 頁50 除了國際組織之外 歐美國家在現代社會中在科技 版權等方面在知識生產的網絡中 佔有主導的位置 詳見 Philip G. Altbach, The Knowledge Contex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Philip G. Altbach, eds. Publishing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Mansell Publishing Ltd., 1985)等等 其他如對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 影響 可參見 James S. Coleman, "Professional Training &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Third World: Two Rockefeller Foundation Experience." Elinor G. Barber, Philip G. Altbach & Robert G. Myers. Bridge to Knowledge Foreign Student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ChxcdL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 1984) 29

41 發 展 的 取 向 和 內 涵 早 在 1944 年, 英 國 財 相 Lord Keynes 曾 在 Bretton Woods 會 議 中 寫 信 給 英 國 財 政 部, 他 在 信 裡 這 樣 描 述 (Meier & Seers 1984, introduction) 道 26. ( 會 議 中 ) 有 21 個 國 家 是 成 事 不 足 而 敗 事 有 餘 的 (monstrous monkey-ouse), 這 些 國 家 就 是 哥 倫 比 亞 哥 斯 達 黎 加 屈 瓜 多 爾 薩 爾 瓦 多 危 地 馬 拉 海 地 洪 都 拉 斯 利 比 里 亞 尼 加 拉 瓜 巴 拿 馬 菲 律 賓 委 內 瑞 拉 秘 魯 烏 拉 圭 埃 塞 俄 比 亞 冰 島 伊 朗 伊 拉 克 盧 森 堡, 與 那 些 最 可 怕 的 烏 合 之 眾 聚 會 了 幾 年 : 或 許 埃 及 智 利 和 南 斯 拉 夫 也 應 該 包 括 在 內 當 時 的 美 國 總 統 羅 斯 福 也 曾 說 : 若 那 些 國 家 ( 非 西 方 國 家 ) 情 況 不 妙, 便 會 有 機 會 損 害 其 鄰 國 一 西 方 工 業 國 家 經 濟 的 健 康 在 這 些 描 述 之 中, 可 見 不 同 陣 營 的 國 家 之 間 是 壁 壘 分 明 的 ; 哥 斯 達 黎 加 哥 倫 比 亜 底 瓜 多 爾 等 國 家, 被 形 容 爲 成 事 不 足 敗 事 有 餘 (monstrous monkey-house), 羅 斯 福 總 統 形 容 這 些 國 家 的 經 濟 情 況 就 像 染 病 一 般, 身 染 疾 病, 這 些 疾 病 會 破 壞 西 方 工 業 國 家 的 健 康, 因 此, 他 們 是 有 威 脅 的, 甚 至 是 有 毒 害 的 可 見 在 四 十 年 代, 歐 美 國 家 已 用 很 模 糊 的 標 準 來 界 定 他 者 其 他 非 歐 美 國 家 隨 著 國 際 組 織 的 成 立, 國 家 的 分 類 開 始 受 到 正 式 的 規 範, 分 類 的 標 之 6 Gerald M. Meier and Dudley Seers (ed.), Pioneers in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1984) 前 言 30

42 準 化, 令 經 濟 成 爲 量 度 國 家 發 展 水 平 普 遍 化 的 標 準 1948 年, 世 界 銀 行 發 表 首 份 硏 究 全 球 性 貧 窮 問 題 的 報 告, 報 告 指 出 : 每 年 國 民 平 均 收 入 低 於 100 美 元 的 國 家, 應 被 歸 類 爲 貧 窮 的 國 家 ; 而 聯 合 國 亦 運 用 的 國 民 統 計 方 法, 以 國 民 生 產 總 値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簡 稱 GNP) 國 內 生 產 總 値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簡 稱 GDP) 禾 卩 國 民 收 入 (National Income) 等 標 準 來 區 分 劃 一 的 指 標 制 定 之 後, 按 著 不 同 工 業 化 的 程 度, 各 國 以 國 民 生 產 總 値 ( 即 GNP) 的 標 準, 歸 入 不 同 等 級 的 經 濟 梯 次 之 內 : 聯 合 國 把 全 球 的 國 家 劃 分 爲 : 發 達 國 家 (developed countries) ; 發 展 中 國 家 j(developing countries) 和 未 開 發 國 家 J (undeveloped countries) ; 未 開 發 國 家 ( 後 來 改 稱 發 展 不 足 國 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簡 稱 LDSs)( 龐 建 國,1993 : ) 1986 年, 世 界 銀 行 在 世 界 發 展 報 告 把 上 述 分 類 再 加 細 分, 並 以 國 民 的 人 均 收 入 把 各 國 歸 類 : 1. 發 達 國 家, 歸 類 爲 高 收 入 J 國 家 ; 2. 發 展 中 國 家, 歸 類 爲 中 收 入 和 低 收 入 國 家 ; 而 中 收 入 國 家 又 分 爲 中 上 等 收 入 和 中 下 等 收 入 J 國 家 2 : 7 3. 未 開 發 國 家, 被 歸 類 爲 低 收 入 國 家 J 上 述 各 種 不 同 的 區 分, 均 以 經 濟 標 準 爲 前 題, 換 言 之, 所 謂 的 發 達 國 家 發 展 中 國 家, 其 歸 類 以 經 濟 水 平 劃 分 : 由 此 可 見, 發 展 論 述 在 標 準 化 的 過 程 中 減 約 成 爲 單 純 經 濟 層 面 的 陳 述,Escobar 稱 這 是 發 展 的 經 濟 化 (economize) 過 程 (Escobar , 388)?. 其 他 發 展 模 式 和 分 類 方 法 國 際 組 織 站 立 (locate) 在 資 本 國 家 的 處 境, 將 發 展 論 述 予 以 制 度 化 和 標 準 化, 由 此 而 來 的 知 識 觀 點, 乃 參 照 發 達 國 家 的 發 展 經 驗 而 來 從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1

43 另一角度去看 四 五十年代的國際社會 還有其他發展論述的觀點 例如 非洲國家與基督教緊連在一起的農村改革運動 印度保留傳統文化 著重精 神道德的發展觀 中國延安時期的經驗和建國以後的集體化政策...等 等 這些有別於經濟範圍以外的知識觀點 大部份被排拒在國際組織的發展 議題之外 可見發展論述是並不平衡的 除了以經濟水平爲區分國家的標準之外 世界上還有別的稱謂和分 類方法 例如 第三世界國家 the third world) 即那些既不屬於資本主義 也不屬於社會主義的國家 2 9 它們大多由新興的獨立國家組成 爲五 六十 年代 不結盟運動 的一份子 此外 毛澤東也曾發明其分類法 把美蘇 兩個超級大國稱爲 第一世界 稱日本 歐洲等國家爲 第二世界 亞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則稱爲 第三世界 相對於發達國的 北方 也有發 展中國家 南方 的論述 可見在國際組織的影響範圍之外 其他國家也自 行訂定有別於發達國家的標準 Myrdal認爲國際組織的國家稱謂帶有暗示的 前設 priori)性質 無論是聯合國的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 又或世界銀行的中收 入或低收入國家 這些分類都無形地暗示了發展中國家和未開發國家要跟發 達國家的發展軌跡(Myrdal ) 國際組織把各國分門別類的過程之 中 發展的標準和內涵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而非發達國家稱自己 爲 第三世界 國家 這樣的自稱確立了他們自己認同的標準 正好反映了 甘地的非暴力運動 是一種身體和精神上的抗爭運動 他提倡儉樸的生活 素食的習 慣 與主流的發展論 大相逕庭 見糜文開 薛溜森著 聖雄甘地傳 台灣 商 務印書館 1967年 頁 第三世界 Allen認爲它是形容有別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一種民主參予的新形 式 見 Tim Allen & Alan Thomas (eds). Poverty and Development in the 1990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弓丨言 jtfc^f Leslie Wolf- Philips 在一本專門討論第 三世界的文集中 認爲 第三世界J指的是不介入北大西洋公約的資本國家集團 亦 不加入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華沙公約組織的國家 見龐建國 國家發展理論 (台 灣 巨流圖書公司 1993年 頁39-42 即即不加入資本主義的北大西洋公約國家集團 也加入蘇聯和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的 華沙公約組織的國家 32

44 彼等國家對發展標準化過程的抗拒 新中國成立之後 沿用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 從1949年至1972 年加入聯合國爲止 中國不是聯合國的成員國 也就沒有成爲國際組織分門 別類的範圍 中國在這二十多年間一直以 第三世界 的名義自稱 毛澤東 界定的 第三世界 反映了中國採取自主的 獨立的 有別於發達國家模式 的發展取向 第三節發展與教育 重要概念的建構 (-)發展的專業化 發展和發展經濟學兩個學科的誕生 國際組織的成立 確立了發展論述制度化的基礎 到了五十年代 世界局勢出現了新的變化 在1948至1960年間 西歐和日本逐漸從經濟衰 退恢復過來 每年工業生產的經濟成長比率超越美國 羅志如等 ) 到了五十年代未期 美蘇冷戰的形勢更加嚴峻 自亞洲的殖民國家在四 五十年代相繼獨立之後 非洲成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戰場 五十年代中期 非洲獨立的國家僅有6個 到了六十年代末期 獨立的國家竟然增加至32 個 在拉丁美洲 反美運動一浪緊接一浪 玻利維亞 哥倫比亞和古巴分別 在 和1959年發生革命 先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此外 巴 拿馬亦爲了收回巴拿馬運河的主權問題而與美國發生衡突 按統計 第二次 世界大戰結束時全世界還有四分之一的土地 30%以上的人口屬於殖民地統 治 到了 1960年 相應的土地只餘下不足十分之一 殖民地的人口更減少至 3%左右 在這段黃金時代裡 無數殖民地在短短十數年間迅速獨立 西歐和日本每年工業生產的經濟成長比率均有增長 英國除外 從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開始 非洲國家相繼獨立 單在在I960年 便有17個國^ 獨立 例如 S u d a n M o r o c c o T u n i s i a E g y pcoast Togoland t Gold 等 使這一 年成爲了 非洲年 又例如在1954年 柬埔寨 老驅和越南也相繼獲得了自主 見 Gerald M. Meier and Dudley Seers ed. Pioneers in Develop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頁 5 33

45 這些新興國家剛剛擺脫殖民統治 他們一方面急謀富強之策 對民 主和經濟發展的素求曰增 另一方面 美國基於利益和國防上的考慮 亦積 極透過國際組織參與亞 非 拉事務 國際的經濟援助從歐洲轉移到發展 不足國家(Cooper & Packard ) 發展逐步從流行的論述 深化成 爲理論 以至成爲獨立的 學科 discipline) 當發展成爲學科之後 其他相關的學林讳頁喊 如 教育 人口 城 市規劃...等 亦在發展的論述下重新證釋 不同的學術領域逐漸衍生與發展 相呼應的知識觀點 Escobar ) 最早成立的相關的學科爲發 展經濟學 Escobar曾追溯發展經濟學的源起 認爲第二次大戰之前 經濟發 展一詞是很少出現的 自從1948年Tmmen總統的第四點宣言發表之後 經 濟才與發展同時使用 成爲一倂出現的名詞 從其 命名 naming)來看 發展被規範在經濟的範疇內論述 發展論述隨著新的學科-發展經濟學 的誕生而變得更爲牢固 自此以後 發展的論述不斷膨脹 由經濟逐漸擴展 至社會 個人等更廣闊的層面 (二)五十年代 發展即 經濟成長J的論述 發展經濟學家認爲發展即等於 經濟成長 發展的意義 也等於增 加國民經濟的收入 GNP) 他們假設 只要國家的經濟成長到某一7jc平 社 會上的其他問題自然能夠解決 發展以經濟爲前題 其論述一直流行至 五 六十年代 許多國際組織成立 其中不少由美國籍官僚負責管理 例如聯合國成 立後 1958 年設立 SUNFED (Special United Nations Fund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其後與 Expanded Programme of Technical Development 合{并 成爲日後的 UNDP)見 Rist 85 許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專家也被拼除於國際組織之外 舉例如World Bank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等等 見 Colin Leys, The Rise and Fall of Development The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頁 9 個國家的國民所得處於低水平 國民儲蓄少 投資自然不可能增加 國民所得也無 法提高 這就是所謂的 資本少J 儲蓄少 投資少 這週而復始的 貧窮 的惡 1生循環 見 Ozay Mehmet, Westernizing the Third World.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頁

46 今 歷久而不衰 窮 J R. N u r k s e 曾 說 ( 高 希 均 ) 一個國家貧窮的原因是源自貧 年 G. M. Meier和R.E.Baldwin亦指出 不發達國家面臨的 困境是 資本飢餓 Tmman十四項計劃亦謂 不發達國家的特徵是缺 乏資金 35 早年的發展諸述 由發展經濟學主導 究竟社會怎樣才能達至經濟 成長 Harrod - accumlation) Domar認爲經濟成長的關鍵 在於資本的 累積 capital Rosenstein Rodan 白勺 big (investment)的作用 1955年諾貝爾得獎者 Economic push theory 弓虽調資本 投資 j Arthur Lewis 出版 The Theory of Growth 認爲只有現代 工業形態的資本市場才能推動經濟的成 長 發展經濟學的資本 主要針對財富需要的 物質資本 physical capital)而言 當經濟成長定位於資本 經濟成長的動力離不開資本的形成與 累積 在這前題之下 發達國家透過國際組織爲中介 將經濟和技術援助轉 移到發展中國家 而發展中國家又將有關理論轉化爲國家的宏觀規劃 五十 年代 不少發展中國家的政策有如下特徵 1.由國家設計五年計劃 指導全國的發展 2.投資大型基本建設 如興建公路 y^m 等等 國家規劃的五年計劃 目的在於形成 累積物質資本 追求經濟的 成長 Finnemore ) 在教育方面 國際組織把本國的發展政策的議 G.M. Meier,禾口 R.E.Baldw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History, Policy (New York: Wiley, ) 頁 303; C. Bekker, "The Point IV Program o f th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 於 Hoselitz The Progress,頁242 見宇華 吳良健譯 海因茨著 經濟發展思想史 北京 商 務印書館Arndt 1997) 頁 35

47 程提升至國際舞台 聯合國在1948年的憲章上謂 教育乃天賦人權 年11月 聯合國通過 教育是每一個兒童的權利 的議案(Oxfam 36 在1959 GB1999, 4 9 ) 縱觀整個五十年代 發展論述的重點在經濟 而不是教育 爲了支持國家大 規模的基礎建設 配合經濟成長理論 早期的教育論述著重兩方面 一是針 對識字能力方面 1957年 UNESCO發表名爲World mueracy的國際報告 (Watson 1993, 64) 指出文盲與貧窮有密切的關係 二是技術轉移(transfer o f technology)問題 重點針對如何將先進國家的技術傳遞至本國 事實上 由國家宏觀規劃的經濟計劃未能湊效 除了其後亞洲四小 龍的奇蹟之外 大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停滯不前 經濟學家的預言未能党現 Leys認爲早期的發展論述偏重國家的功能 到了六十年代 現代化理論繼經 濟成長論興起 他認爲這正是發展論述針對過去偏重 國家 功能而轉向 社 會 功能的回應和修正 Leys 1996,9) 六十年代的發展論述 1.現代化理論的發展觀點 六十年代 聯合國稱之爲 第一個十年 五 六十年代 世界 局勢此消彼長 戰後的冷戰形勢仍然繼續 從國際組織分化而來的國際機構 也越形專門和複雜 美國爲保持其優勢 除了參與國際組織之外 同時亦積 極投入硏究經費 支持大型跨國的比較硏究 現代化理論乘時而興 年12月 聯合國宣告教育是人類基本人權的一部份 UNICEF The State World's Children 1999 頁 12 of the 報告描總了 文盲J的地區往往就是 貧窮 的地區 因此報告建透過小學教育來減 少文盲的數字 成人識字 被認爲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礎能力 儘管如此 在 五十年代 世界銀行仍未開始教育項目的貸款 聯合國的 第一個十年J 目標是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經濟總値達到5%的增長 並 議決要縮小不平等的狀況 促進貧國與富國的合作 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爲國際社會 的責任 見李鐵成主編 聯合國的歷程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3年 頁

48 美國研究現代化理論的學術組織蓬勃發展 社會科學研究學會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是當時致力推動現代化理論的硏究機構之 一 學會 籌辦學術會議 出版書籍 此外 另一份刊物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也是發表現代化理論硏究成果的主要陣地 (So ) 1964 年 Harbsion & Meyers 出版了 Education, Man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 一書 硏究範圍觸及75個國家 是六十年最早的國際性比 較IFF究之一 其後 Inkeles and Smith 出版白勺 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e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 作者在六個國家進行大型的現代性研 究 訪問人次高達6000人 是次硏究的經費來源包括Rockefeller Foundation Ford Founda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U.S. Air Forc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以及Harvard University..等等 由it匕可見 六十年代現 代化理論的興起 與國際機構 美國政府和學術機構在發展中國家投放大量 資源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現代化論者歸納了西方社會發展的規律 認爲任何社會都要經過進 化的階段 即從原始社會進化到現代社會 而 現代性 modernity) 是 社會先進狀態的表徵 發展中國家之所以難以發展 其病因在於傳統的文化 和社會結構缺乏現代性 在這樣的前題之下 發展理論也變成了如何讓發展 中國家從經濟 政治 社會 文化 心理等各方面 在短時間內從傳統社會 轉變爲現代社會的過程 1958 年 Daniel Lemer 出版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一書 Bernstein認爲他是最早把 發展 列入社會學議程的社會學家之一 WJ 1960 年 Walt Whitman Rostow 發表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a 在六十年代 不少社會學者 政治學者致力硏究現代化理論 舉例如 傳播Pye 1963 官僚 LaPalombara 1963 教育 Coleman 1965 政治文化 Pye and Verba 1965 政黨 政治 LaPalombara and Weiner 1966 等等 見 Leys, 1996 頁 1 0 Daniel Lem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Modernizing the Middle East. (Glenoce, Ill.rFree Press, 1958) Henry Bernstein, Sociology of Underdevelopm ent versus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London: Frank Cass & Company Ltd., 1979) 37

49 Non - Communist Manifesto 從經濟層面歸納從傳統到現代的幾個特色 即從 傳統階段邁向 經濟起飛前階段 經濟起飛 邁向成熟 及 高額大眾 消費 社會等五個階段 從心理的角度而言 Lemer的The Traditional Passing of Society從問卷調查歸納現代人 同感 (empathy) 流動 (mobility) 和 高度參與 high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等 性 格 特 徵 D a v i d C. Mcclelland 於 1961 出 版 的 e 如 / ; e v / «g A c / e O 認爲發達國家的國民普遍具有 成就需求 44 (need for achievement)的人格傾向 而培養成就需求的品質 又必須從兒童 開始 Hagen亦提出經濟成長不能單從經濟角度來考慮45 應該照顧社會和 心理方面的因素 H a g a n 借 用 了 Erik Erikson人格心理學的理論 認爲兒童 時期社會化模式的轉變 會引起人格特質的變化 而人格特質的變化又會進 一步帶來社會的變遷 Inkeles和Smith則深入分析現代人所具備的人格特質 和價値觀念 例如 願意接受新經驗 開放 冤集資訊 注重效率 有計劃 著重工藝技能的價値 以及讀 寫 算等技能和曾經接受正規教育等等46 在各項特質之中 又以教育 大眾傳播和職業經驗三項爲培養現代人性格的 主要途徑 此外 Smelser著重分析現代化過程中社會分化的現像 當社會 的角色和組織不斷分化 重組的時候 人類的行爲模式也必須隨之調整適應 他特別描述從傳統過度到現代社會的四個主要過程 即 1.從 簡單 的技術轉變至 複雜 的技術 2.從耕作 賴以維生 的農業作物轉爲耕作 現金 作物 3.從使用獸力和人力到工業化 六十年代 正當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動亂之際 Rostow的飞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副題是 7^0«-0>7«历 «/_^/>似<3拟/6?取1105协* 充份反映了當時發展經濟是爲 了抗衡共產主義擴張的意識形態 該書在I960發表後 到1962年3月間短短兩年內 印行了 7版 後來Rostow更出任了 Kennedy總統的政策和計劃部門主管 以及Johnson 總統時期的越南事務的首席顧問 Daniel Leraer,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 N e w York: Free Press o f G l e n c o e, 1964, ) D a v i d C. Mcclellaiid, The Achieving Society ( Princeton, N J. : Nostrand 1961). Everett E. H a g e n,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Change: How Economic Growth Begins ( H o m e w o o d : D o r s e y Press, 1962). A l e x Inkeles and D a v i d H. Smith, Becoming Modern.{Czvchx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38

50 4.人口從 農村 轉往 都市 Huntington歸納了社會發展過程中的9個現代化社會特徵幻 Fagerliiid & Saha以簡圖描述社會變遷的過程(Fagerlind & Saha 1989) 發 展論述遂從經濟層面延伸至社會以及社會行爲的層面 現 代 機 構 現 代 價 値 現 代 行 爲 現 代 社 會 經濟發展 由此言之 現代化理論沒有動搖經濟成長的論述 它仍然保存經濟 發展的前題 而以社會層面的變革作爲補充 這正好回應Leys認爲現代化 理論是回應經濟成長偏重國家功能 沒有觸及 民間社會 (civil society)的論 點 現代化理論將發展論述從經濟延伸至社會層面 又隨著傳統與現代的論 述而滲入如家庭 村落 教育 等不同的社會領域 不同的社會領域遂成爲 需要改變的對象 現代化理論以發達國家的標準來標籤發展中國家 發展的 轉移的意義 transitive meaning) 令社會上不同的領域出現了轉變 Bernstein談到了幾個令人深思的論點 Bernstein 1979, 83) 1. 不論印度 中國等古文明國家 抑或種族眾多的非洲國家 現 代化理論把所有發展中國家被歸類在傳統社會這單一的範疇之 內 忽視了發展中國家的複雜性格 2.現代化理論在闡述社會變遷的過程中 缺乏足夠的槪念去描述 發展中國家 非工業 化的實際情境 3. 現代化理論以現代的工業社會爲發展的終點 現代社會遂成爲 論述的前題 知識只能在這前題下被論述 不得超越於這個前 題之外 有關的理論發明也只能充當鞏固現代化理論的註腳而 47 現代化的過程是革命性的 多面向複雜的 系統的 全球性的 長期而有階段性的 同一的 不可逆的和進步的等 見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hange to Chang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 M

51 已 現代化理論建構了傳統社會朝向現代社會發展的藍圖 在這個框架 之下 教育也需要改變 在教育被定位爲 人力資本 (humancapital)的時候 教育成爲了培養個人具備現代性的關鍵 在這樣的推論之下 教育也隨著論 述的轉變而產生兩個新學科 一是五十年代末期迅速冒興的教育經濟學(王 坤 慶 ) 二是特別著重區域硏究 area studies)的比較教育 49 教育經濟學以人力資本論爲中心 比較教育流行於美國 到了六十 年代 這兩個新興學科都得到龐大的資助經費支持 硏究機構 國際性期刊 和書籍因經費的投入而大量湧現 1960年 TheodoreSchultz在美國經濟 學會上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槪念 教育被i全釋爲人力的投資 也就是說 教育 不是消費事業 而是一種資本和投資 資本的槪念 遂由物質延伸至個人的 層次 這種把個人視爲資本累積的觀點 從六十年代流行至今 Schultz 1964) 人力資本論者假設 提升教育程度 不但能夠提高社會的勞動生產力 個人工資亦會相應增加 當普遍人口的質素有所改善的時候 貧窮人口亦將 隨之而減少(Sobel ) 現代化理論結合了教育人力資本理論 發展 論述遂從經濟擴展至教育的領域 經濟學流行的規劃槪念也延伸到教育的層 面 而國際組織又將教育規劃的議題傳遞至發展中國家 並爲發展中國家提 供教育發展的參考架構 教育經濟學的出版數量迅速上升 年間發表的著作747篇 平均每年近125 篇 是前37年共45篇平均數的100倍 見王坤慶 二十世紀西方教育學科的發展 和反思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頁181 比較教育在美國的發展 遠較歐洲爲佳 以硏究中心爲例 在美國的大學之中 設在 比較教育的大學遠比英國爲多 若以出版刊物的語言而論 比較教育的刊物以英文爲 主 並沒有法文的版本 見 Philip G. Aitbach, "Focus o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Trend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Vol. 35.,頁 比較教育的期刊 舉例如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出版有關學術硏究的出版社 $口 Pergamon Press Garland Publishers Praeger Greenwood 等等 見 Altbach 1991,頁 Aitbach謂這些豐富的資源 與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密切關係 爲了保護美國 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教育甚至成爲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份 可參見Philip Coombs出 版 The Fourth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 Education & Cultural Affairs (New York: Harper & How. 1964) S 40

52 在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之下 六十年代的教育論述著重兩方面 一 是人力規劃硏究(manpower planning) 1992 二是國際性的比較教育硏究 Hindson 153) 人力資本論者引用經濟學 線性生產總函數 的方法 計算教 育的收益 又用 成本-收益 的分析方法 找尋教育最有效率的投資 希望以最低的成本 獲取最大的成果 Psacharopoulos, 1973;1975;1989) 自 此 UNESCO資助大量地區性的教育會議 在I 及1966年間 聯合國分別在Karachi AddisAbaba Santiago和Tripoli舉行地區性的教 育會議 會議對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發展中國家的教育發展 影響深遠 (Watson ) 1961年 OECD在華盛頓召開會議 確立教育爲建設國家的前題 同時 亦認爲教育乃經濟成長所必需 1962年 世界銀行開始了第一項教育 貸款的項目 1963 年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簡稱 UEP) 成立於巴黎 IIEP致力籌集資金 推動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改革 1964年 Harbison & Meyers在其跨國性的比較硏究之 後 建議成立 人類資源發展複 合丰旨標 composite index of human resource of development) 宇旨出必 須達至 j這 個指標 國民收入才可以達到較高水平 這些國際機構的活動和論述 直接 影響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規劃 換言之 本國的教育發展是在國際的教育議 程上被闡述 六十年代發展中國家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迅速膨脹 (Psacharopoulos ) 以1960至1980年計算 發展中國家各級入學 5 Derision根據Schultz的人力資本的槪念 從簡單的線性生產總函數估算教育與國家 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 結果顯示美國自1930至1960年間的國民生產總値增長 其中 有23%可以歸因於勞動力教育水準的提高 其後 不同的學者又用同樣的方法 先 後計算出1950至1960年間各國教育發展對其國民生產總値的歸因情況 見薛伯英 1991年 第1 3章 會議肯定教育是人力投資 強調教育有社會往現代性 起飛 take - off)的重要功能 見 Ronald Dore, The Diploma Disease: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 Development. (London: Geoge Allen & Unwin Ltd. 1976) 見 Colin E. Hindson, "Education &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Robin J. Bums & Anthony R. Welch (eds.)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2) 頁

53 的增長率如下 1.以各級的 入學率 計算 小學的入學率增加了 9 4 % 中學教育 的入學率增長了 185% 大學的入學率則上升至276% 2.以各地區的平均 入學率 計算 北美增長了 聯增長了 195% 亞洲增長了 319% 212% 歐洲及蘇 非洲增長了 775% 其中以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增長率最高 增長的比率達948% 在這段期間內 教育論述特別重視高等教育 基礎教育處於較次要的 位置 教育雖被視爲人權 但教育論述很少以權利的角度去論述 1967年 美國總統Lyndon Johnson遨請150個學者於Virginia的WilHamsbury召開會 議 後來IIEP的主席Philip Coombs把會議的報告總結出版 World Crisis in Education Coombs在書中指出當前的教育問題 小學 中學和高 等教育發展 不成比例 其中尤以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情況最爲嚴重 教育的 危機 令人反思教育與發展的關係 到了六十年代中後期 開始出現了發 展以外的 另一種觀點 的論述 1968 年 經 濟 學 家 Gunnar Myrdal 發表了 Asian Drama: An E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 書 他以 眼中的樑木 j (The beam in our 到了 eyes)爲題 在第一章裡以 樑木 比喻西方發展論述的偏蔽 其中專論教 育的第二十四和二十五兩章 特別指出人力資本論不能證釋南亞的教育實況 56 0 到了六十年代後期 拉丁美洲國家從他們自身的實踐經驗 針對現 上述數字 全部見於 Samuel Bowles and Herbert Gintis "The Problem with Human Capital Theory; a Marxian Critique. Amerci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ay 1995, vol. 65 no.2. pp IIEP 全名爲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總部設於巴黎 舉例來說 西方的 就業J (employment)是指較正規的受僱關係 而在南亞 因爲勞 動市場的結構與西方不同 僱員有 受僱 自僱 等多重身份 勞動者一身兼數職 這便不能簡單用 就業 的槪念去闡釋 42

54 代化理論的缺點而衍生了發展不足的論述-即 依賴理論 當人力資本 論仍然是教育的主流論述時 流行一時的現代化論述被批評爲一種封閉式的 循環式的論証 closed cycle) (Bernstein 1979, 83) 2.拉丁美洲的 發展不足 論述 依賴理論J 到了六十年代中後期 拉丁美洲出現了 發展不足 理論 或稱 依 附理論 dependency t h e o r y ) 其 後 非 洲 和 亞 洲 的 後 殖 民 理 論 p o s t - colonalizationism)相繼興起 這些從發展中國家經驗出發的理論 正回應著 本國的 發展 或 發展不足 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除了歐洲 日本的經濟重建問題成爲西方列 國關注之外 拉丁美洲亦爭取在南美洲地區成立一個區域性委員會 1948 年 聯合國在聖地牙哥成立 ECLA (U.N.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cia) 早在五十年代初期 P r e b i s c h 已 在 E C L A 會 議 上 陳 述 了 拉 丁 美 洲 國家的發展問題 拉丁美洲的經濟爲何發展不足57?究其原因 他認爲是忽 略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所致 拉丁美洲對外輸出初級產品 而向中心國輸入工 業產品 二者長期的不公平貿易關係 令南美洲的經濟不能增長 Prebisch 獨到的觀點 正爲六 七十年代流行一時的 倚賴理論 Dependancy theory) 奠下基礎 依賴理論批判現代化的進化觀點59 其硏究的焦點是國家爲何仍然 處於發展不足的階段 他們認爲發展 並不是自然進化的現像 所謂的 P h i l i p 0 Brien. 對拉丁美洲依賴理論的檢討 蕭新煌編 發展不足與發展 台 灣 巨流圖書公司 1984年 頁279 除此之外 還影響了聯合國保護初級原料產品的第二個 發展十年計劃 有弓丨發許 多針對發展已國家抗爭的抗爭運動 例如勸服主婦購買蔗糖 不買甜菜糖 雀巢咖啡 多種牌子的罐頭和茶等 見 T. D o s Santos "The Structure of Depen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no2.頁 依賴理論 的產生 源自於拉丁美洲的發展經驗 其後學者才在亞洲 非洲等國家 應用 不過 後來它亦隨著外界批評 及石油危機後的世界局勢的轉變而逐漸失去影 響力 43

55 發展和發展問題 其實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整合過程中必然並存的階段 鑑 於倚賴理論的內容複雜 以下只簡述其中部份內容 簡略描述當中有助本研 究的理論輪廓 2.1結構論的觀點 結構論流派的論述 主要來自ECLA的觀點 Fmtato認爲國家之 所以發展不足 是因爲他們在國際生產和分配體系的位置相關 發展不足國 家的經濟發展 是一種經濟剥削依賴的關係 一種不能積聚內在的革新 只 倉旨依附外在結構而轉變的依賴關係 而Suakel則將 倚賴 的觀點再加擴充 他認爲國家的 發展不足 根本是全球化資本主義影響下必定出現的現像 這現像表現於兩個極端 1.從國外的層次而言 出現了國與國之間的兩極化 即工業 已發展的北方中心國家 和低度發達 貧窮 依賴的南方邊陲國 家-的貧富兩極化 2.從國內的層次而言 出現了地區上先進的 現代的集團和活動以 及落後 原始 僅能維生和依賴集團和群體的兩極化 要了解上述的兩極化 Sunkel認爲必須從其歷史的過程中找出其中 重要的結構 如生產結構 社會結構...等等 了解彼等結構所交結的權力關 係之後 需要再放進整體宏觀的體系中硏究 以得其生產 社會結構和權力 轉變等變項 並從彼等變項展示其與中心國家和邊陲國家之間的關係 Furtado和Sunkel都是經濟學家 他們都嘗試努力在解決拉丁美洲 的經濟問題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 拉丁美洲發生的一連串國際事件 1959年 古巴發生革命 1964年巴西發生軍事衝突 1965年的美國入侵入多明尼共和 Philip 0 ' Brien, 對拉丁美洲依賴理論的檢討j 蕭新煌編 發展不足與發展 台 灣 巨流圖書公司 1984年 頁

引言

引言 1 2 Szelenyi Kostello (1996) Gordon (2000) (Alcock, 1997, pp92-96; Burden, 2000; Duffy, 1998; Gordon et al, 2000; Jordan, 1996; Saraceno, 1997; SEU, 2001) (Bauman, 1998 Silverman & Yanowitch, 1997) 1979

More information

J. D. 17 Daniel J. Elazar, American Federalism: A View From the States (New York: Happer & Row, Publishers, 1984), p

J. D. 17 Daniel J. Elazar, American Federalism: A View From the States (New York: Happer & Row, Publishers, 1984), p 20 20 70 80 1 20 90 20 90 J. D. 17 Daniel J. Elazar, American Federalism: A View From the States (New York: Happer & Row, Publishers, 1984), p.41-42. 2 19 1985 80 Gerald D. Nash,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More information

201005 2 4 C J. C. Caldwell 訛 輯 輥 訛 輰 輥 Victor Nee 1 輥 輱 訛 1 1950 ~ 1971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5.96 5.90 6.67 6.18 6.

201005 2 4 C J. C. Caldwell 訛 輯 輥 訛 輰 輥 Victor Nee 1 輥 輱 訛 1 1950 ~ 1971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5.96 5.90 6.67 6.18 6. * 1949 ~ 1973 20 60 Abstract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high birth rate during the collectivization period in rural China have been focused on how the number of children helped towards the family s financial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1 26 * ** * ** 2 1982: i-vii 1995 186-188 1993 1993 1995 195-198 1983 1994 1991:57-69 1995 26-29 89 12 3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1 198-199 1991 220-223 1999 1996 1995 186 1994 4 1995 188

More information

3 : 121,, [1 ] (Stage Theory),,,,,,, 1 :, ;,,,,, 1 :11, 6,116 ; , 2003 ; 31 = Π ; 2, 1996 ;1996,,2000, Walt Rostow (1960, 1971), A. F. K. Organ

3 : 121,, [1 ] (Stage Theory),,,,,,, 1 :, ;,,,,, 1 :11, 6,116 ; , 2003 ; 31 = Π ; 2, 1996 ;1996,,2000, Walt Rostow (1960, 1971), A. F. K. Organ 44 3 2007 5 (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4, No. 3 May. 2007 1 2, (11, 100871 ; 21, ) :,,, :11,, ;21, ;31,, ; : ; ; ; :F121 :A :100025919 (2007) 0320120212,,,,,,,,,,,,,,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52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52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持 續 國 內 領 先 打 造 國 際 知 名 淡 江 大 學 國 際 事 務 與 戰 略 研 究 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TKU 碩 士 班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博 士 班 105 學 年 度 招 生 資 訊 應 試 參 考 建 議 資 料 如 有 報 考 意 願 請 洽 本 所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1 1906 ~ 1911 1906 1905 2 12 1906 4 7 3 1906 9 9 6 25 10 7 12 30 1907 1 2 p. 81. 3 2002 305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New Jersey

1 1906 ~ 1911 1906 1905 2 12 1906 4 7 3 1906 9 9 6 25 10 7 12 30 1907 1 2 p. 81. 3 2002 305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New Jersey * * 710069 112 * 08XSS003 1 1906 ~ 1911 1906 1905 2 12 1906 4 7 3 1906 9 9 6 25 10 7 12 30 1907 1 2 p. 81. 3 2002 305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ore information

Craig Calhoun, Chris Rojek and Bryan Turner Calhoun and Land, 1989. ć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Bauman, Zygmunt (1991) The Holocaust

More information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启示意义•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启示意义• - 1 Pax Americana Pax Romana Pax Britannica 2 3 20 60 4 1 1998 4 2 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p.50. 3 Immanuel Wallerstein, Three

More information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2003 6 3 Abstract :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o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workers responses to the status depr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ate2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especially the

More information

1

1 1 * Modernity, Religion, and Magic: Governmentalityof a Local Temple By Ding-tzann Lii and Jieh-min Wu Keywords: modernity, folk religion, magic, governmentality, body, Foucault, Durkheim * NSC 93-2412-H-007-001

More information

M M. 20

M M. 20 37 1 Vol. 37 No.1 2 0 1 6 1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Jan. 2 0 1 6 4. 0 100872 1. 0 2. 0 3. 0 4. 0 4. 0 4. 0 G640 A 1001-4519 2016 01-0006 - 10 DOI 10. 14138 /j. 1001-4519. 2016. 01. 000610 11-12 18

More information

<B169D2B12DB171A5C1B6A1AB48A5F52E706466>

<B169D2B12DB171A5C1B6A1AB48A5F52E706466> 2013 1960 1990 1999 2002 2007 116 1980 2008 2010 1980 1980 1990 1999 2002 2007 1960 2010-2011 117 66 23 34,266 (1987 10 ) ( 1997) 1960 118 19 18 17 1 2 12 3 4 6 5 7 13 14 8 15 16 9 10 11 1 11 2 12 3 13

More information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1945 8,1946,,,,,,,, 14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2002 1,,,,,, :( ),,,,,,, ;,,,,,,,:,, (1945 8 29 ),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53-75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53-75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主 題 論 文 課 程 研 究 8 卷 2 期 2013 年 9 月 頁 53-75 從 大 學 的 發 展 趨 勢 探 析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普 通 高 中 階 段 的 課 程 改 革 李 文 富 摘 要 大 學 階 段 的 人 才 培 育 是 教 育 的 重 要 課 題, 而 它 與 普 通 高 中 教 育 有 著 密 不 可 分 的 連 動 關 係 隨 著 大 學 數 量 的

More information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 / 2 / / 1 2 McCulloch v. State of Maryland Gibbons v. Ogden James C. F. 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all 2002 pp. 161-177 2009 1994 329 107 2012 1 3 1990 4 1956

More information

GDP = + + SNA

GDP = + + SNA 许宪春 GDP GDP 0086 4 GDP = + + SNA 993 008 5 03 GDP GDP = + + = + + + + - GDP GDP GDP GDP GDP = + + - + - = + + + 3 6 3 4 5 3 4 5 008 38 0 5 0 3 008 SNA European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More information

:,,,,,, :,,,,,,,, (, 2007), ( Scott, 1985),,,,,,, : :,, ;, (L i & OgB rien, 1996) (policy2based resistance) ( rightful resistance),,,,, 35

:,,,,,, :,,,,,,,, (, 2007), ( Scott, 1985),,,,,,, : :,, ;, (L i & OgB rien, 1996) (policy2based resistance) ( rightful resistance),,,,, 35 : 2008 4 Society 28 :,,,,,,,, : :, (, 2005), : :,,,,,, ( : 07YBA010), 34 :,,,,,, :,,,,,,,, (, 2007), ( Scott, 1985),,,,,,, : :,, ;, (L i & OgB rien, 1996) (policy2based resistance) ( rightful resistance),,,,,

More information

,,,,,, (William Parish) , 2865, : (1966 ) 20,,, 20, :,, :,, (Destratification) (Parish,1984 :84-120), 1983 (N = 1774) (Xie &Lin, 1986) 19

,,,,,, (William Parish) , 2865, : (1966 ) 20,,, 20, :,, :,, (Destratification) (Parish,1984 :84-120), 1983 (N = 1774) (Xie &Lin, 1986) 19 2004 4 Abstract :Depending on the data of The Changing of China s Social Structure in 2001,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ttainment of Chinese social statu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by linear regression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71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 楊 開 煌 一 前 言 二 學 科 之 建 立 與 發 展 三 歷 史 的 回 顧 四 反 省 代 結 論 本 文 主 要 是 透 過 歷 史 的 回 顧 來 檢 討 在 台 灣 的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發 生 與 發 展 的 歷 程 本 文 作 者 以 個 人 親 與 的

More information

64 Culture and Education as Sponsored by the Board of Trustees for AIFBG Hsiu-huan Chou * Abstract The Board of Truste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64 Culture and Education as Sponsored by the Board of Trustees for AIFBG Hsiu-huan Chou * Abstract The Board of Truste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63 20 4 8 193 64 Culture and Education as Sponsored by the Board of Trustees for AIFBG Hsiu-huan Chou * Abstract The Board of Trustee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demnity Funds remitted by the British

More information

/ J J J J See HUAN Q Z.

/ J J J J See HUAN Q Z. 17 1 2018 2 2010 250100 2010 D0-05 X2 A 1671-7287 2018 01-0023-16 20 80 2009 1 2010 2 1. 2010 2012 2015 2017-12-10 1965-1. J. 2010 2 45-66. 2 2010 2016 100~ 150 39 72 23 2010 15 20 90 16 / 21 17 21 1 2

More information

,,,,, (,1988: 630) 218

,,,,, (,1988: 630) 218 * 1 19 20 * 1,,,,, (,2006) 217 2018. 1 1959 453 1959 472 1 20 20 1928 1929 2014 20 30 1,,,,, (,1988: 630) 218 2003 405 1930 2005 1 2005 2 20 20 1930 2003 405 1934 1936 2003 411 2003 413 2005 206 2005 219

More information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 20 70068 20 7 9 6 7 000 900 5 65 93 956 55 * YJC770059 0&ZD5 67 202 2 4 7 60 2005 6 2 68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70 2 3 820

More information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1001-5558 2012 01-0029-11 G75 A 12 BGA070049 07JHQ006 1. 50 J., 1999, 5 46~54. 2. J. 1998, 2 3~24.. J. 2008, 6 2 3~42.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 1 72 2012.No.1 Total No.72 12 34 56 78 910 輥輯訛 2009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01-323 302 2009 2007 2009 2007 Dewey 1960 1970 1964 1967 303 1994 2008 2007 2008 2001 2003 2006 2007 2007 7 2013 2007 2009 2009 2007 2009 2012 Kendall 1990 Jacoby 1996 Sigmon 1996 1 2 3 20062000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歩 1 See Donold E. Nuechterlein,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World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73), 172. 2 1992 6 178 3 5 9 1991 1 4-7 25 4 2001 12 27-8 5 2000 5 205 6 5 9 1991 1

More information

[4] [10] [5] 3 [6] 2 2004 68% 2008 80% 4 2005 1333 2007 1734 2008 1647 2 2004-2008 5 6 [7] 2009 6 9 A B 3-12 1. 2005 2. [8] 2006 100 [9] - 66 -

[4] [10] [5] 3 [6] 2 2004 68% 2008 80% 4 2005 1333 2007 1734 2008 1647 2 2004-2008 5 6 [7] 2009 6 9 A B 3-12 1. 2005 2. [8] 2006 100 [9] - 66 - 2012.13-14 笮 - 20 [1] 1998 6% 2008 34% 1 1 2010 46.9% 76.3% 54.9% 2 1 1977-2008 [2] [3] 52.24% / 100871-65 - [4] [10] [5] 3 [6] 2 2004 68% 2008 80% 4 2005 1333 2007 1734 2008 1647 2 2004-2008 5 6 [7] 2009

More information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N.W.J.E 1001-5558 2012 02-0115-14 C95 A 1945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 2 73 2012.No.2 Total No.73 1 2 56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1945. 2 1905. M.

More information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27 3 ( ) Vol.27 No.3 2010 5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ay 2010 ( 518060) : ; : ; : ; ; ; ; : F 127.9 :A :1000-260X(2010)03-0009-13 30 [2] : [2] (P381) 1979 : : [3] :1978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8 12 1 20 * ** * ** 2 anomie 1998 Abraham H. Maslow Maslow 1962 177-200 1990 37 self-interest 88 12 3 1998 1998 Jean Piaget genetic epistemology 4 1993 need-hierarchy theory Adam Smith (an invisible hand

More information

1 2 3 GARCH GARCH α > 0 α i > 0 p α i + q β j < 1 i = 1 j = 1 α < 0 β < 0 p α i + q β j < 1 i = 1 j = 1 1. GARCH α + β > 1 α β α > 0 β < 1 α + β > 1 4

1 2 3 GARCH GARCH α > 0 α i > 0 p α i + q β j < 1 i = 1 j = 1 α < 0 β < 0 p α i + q β j < 1 i = 1 j = 1 1. GARCH α + β > 1 α β α > 0 β < 1 α + β > 1 4 27 6 2017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27 No. 6 2017 GARCH 1 2 2 1. 4750002. 475000 2016 6 6 GARCH GARCH F832. 51 A 1671-3842201706 - 0129-11 GARCH 1 2 EARCH 3 4 17BJY194 1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91 6 63 88 * ** * ** 64 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 Vogel, 1979 developmental state Johnson, 1995 2000 14 1 1 1986 6-31 91 6 65 2001 24-31 Wolferen, 1989: 25-35 Johnson, 1995: 1-17 Curti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黃淑蓉碩士論文_0817

Microsoft Word - 黃淑蓉碩士論文_0817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建 築 與 環 境 設 計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異 質 空 間 觀 點 下 的 校 園 空 間 研 究 - 以 高 雄 市 中 正 高 工 為 例 Study on Campus Spa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Heterotopia - A Case Study of Kaohsiung Municipal Jhong-Jheng Industrial

More information

Sept Arab World Studies No.5. Paul D. Miller, The Fading Arab Oil Empire, The National Interest, July/August 2012, Number 120, pp. 38-4

Sept Arab World Studies No.5. Paul D. Miller, The Fading Arab Oil Empire, The National Interest, July/August 2012, Number 120, pp. 38-4 2013 9 Sept. 2013 5 Arab World Studies No.5. Paul D. Miller, The Fading Arab Oil Empire, The National Interest, July/August 2012, Number 120, pp. 38-43. 59 IEA 2012 11 2015 2017 2012 9 2012 6 Pramod Kulkarni,

More information

2015 5 1 2 1. 475001 2. 100084 G210. 9 A 1000-5935 2015 03-0001 - 45 1 / 2015-03 - 18 09AXW001 1959-2 38 3 2014 4 2013 8 19 4 2 20 1989 20 80 3 1983 5 249 3 2015 5 6 1980 1980 1990 1980 1970 1980 1980

More information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现 代 西 方 科 学 教 条 主 义 批 判 * 提 孙 德 忠 要 发 端 于 十 六 十 七 世 纪 的 现 代 西 方 科 学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就, 但 从 整 体 和 前 提 上 看, 却 存 在 一 些 迄 今 未 易 的 教 条 当 代 西 方 一 些 科 学 哲 学 家 对 之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批 判, 其 中 谢 尔 德 雷 克 的 研 究 最 具 有 代 表 性

More information

i-v

i-v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Vol. 3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4 72 73 74 75 77 78 79 80 81 82 Bray, Mark & Lee, W.O. (1993). "Education, Democracy and Colonial Transition: The Case of Hong Kong".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建構企業訓練之課程發展模式.doc

Microsoft Word - 建構企業訓練之課程發展模式.doc 建 構 企 業 訓 練 之 課 程 發 展 模 式 張 瑞 村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師 資 培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人 力 資 源 是 企 業 組 織 創 造 競 爭 優 勢 的 重 要 因 素, 企 業 組 織 基 於 本 身 的 經 營 策 略 與 發 展 需 要, 經 由 企 業 訓 練 培 育 所 需 的 人 力 資 源, 是 最 有 效 的 途 徑 企 業 訓 練 與 公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教 育 社 會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高 職 智 能 障 礙 學 生 性 教 育 課 程 之 行 動 研 究 Action research of sex education for studen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in a vocational school 研 究 生 : 蘇 淑 惠 指 導 教 授 : 林 昱 瑄 博 士 中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风险分析

中国主权资产负债表风险分析 中 国 主 权 资 产 负 债 表 及 其 风 险 评 估 ( 下 ) 1 李 扬 张 晓 晶 常 欣 汤 铎 铎 李 成 摘 要 2000~2010 年, 中 国 的 国 民 资 产 负 债 表 呈 快 速 扩 张 之 势 对 外 资 产 基 础 设 施 以 及 房 地 产 资 产 迅 速 积 累, 构 成 资 产 扩 张 的 主 导 因 素 这 记 载 了 出 口 导 向 发 展 战 略 之 下

More information

20 Abstract Malays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as a multi-ethnic n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ommunal riots of May 13, 1969, its

20 Abstract Malays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as a multi-ethnic n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ommunal riots of May 13, 1969, its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研 究 学 刊 第 7 期,2004 年, 页 19-41 Journal of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历 届 马 华 公 会 总 Volume 会 长 与 华 7, 人 2004: 文 化 19-41 历 届 马 华 公 会 总 会 长 与 华 人 文 化 President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More information

%

% 38 1 2014 1 Vol. 38No. 1 January 2014 51 Population Research 2010 2010 2010 65 100028 Changing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2010 Census Data Wang Yuesheng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More information

2

2 WTO 1 2 3 ( 2002b 1) (Held et al 1999) Giddens (1999 4) Tomlinson (1992 2) Beck 1 ( 1999) Beck ( 1999) Giddens (interconnectedness) ( ) (Giddens 1994 4-5) (Green 1997 130~131 2002) 1 4 ( 2002 2000 1999)

More information

Corpus Word Parser 183

Corpus Word Parser 183 95 182 2010 1946 5 15 1948 6 15 1949 3 15 8 1 2011 2012 11 8 2015 12 31 Corpus Word Parser 183 2017. 1 ROST Content Mining 2003 20 60 2003 184 2003 20 60 1999 2009 2003 Discourse Analysis 1952 Languag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康 寧 學 報 11:1-20(2009) 1 數 位 學 習 於 護 理 技 術 課 程 之 運 用 與 評 值 * 李 惠 玲 ** 高 清 華 *** 呂 莉 婷 摘 要 背 景 : 網 路 科 技 在 教 育 的 使 用 已 成 為 一 種 有 利 的 教 學 輔 助 工 具 網 路 教 學 的 特 性, 在 使 學 習 可 不 分 時 間 與 空 間 不 同 進 度 把 握 即 時 性 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doc

Microsoft Word - 1.doc 1980 1984 1989 1992 1992 1995 200% 2000 7,288.6 3,701.1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WTO 1995 WTO 20 2000 1 10 98 WTO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 1996 20 1996 500 1980 1980 1990 1992 1996 1980 Hymer

More information

10384 X0115071 UDC The Research For The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Stratagem Of The China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MBA) 2003 11 2003 12 2003 12 2 0 0 3 11 100 1991, WTO Abstract Abstract The Securities

More information

越南政經改革與憲政制度之演變

越南政經改革與憲政制度之演變 越 南 政 經 改 革 之 探 討 新 制 度 主 義 之 分 析 觀 點 劉 維 群 摘 要 越 戰 結 束 迄 今 已 有 二 十 六 年 (1976 年 至 2001 年 ), 雖 然 近 年 我 國 與 越 南 及 其 他 東 南 亞 國 家 政 經 互 動 加 深, 但 是 越 南 社 會 主 義 共 和 國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SRV)

More information

结 1987 (Freedom House) Freedom House 2

结 1987 (Freedom House) Freedom House 2 1 2 结 1987 (Freedom House) 2004 2002 Country Reports on Human Rights Practices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Freedom House Freedom House 1 polcyt@ccu.edu.tw 05-2720411 32609 2 hsunny0428@yahoo.com.tw

More information

b ethnic enclaves defensive communities urban villages as transitional zone

b ethnic enclaves defensive communities urban villages as transitional zone * 24 making home of from the scratch 2003 2005 1995 2005 2006 2013 2014 1997 2000 2015a 2015 5 * 16SRA002 102 2017. 2 1 2015b 1 1985-2000 1995-2010 ethnic enclaves defensive communities urban villages

More information

2018 1 40 * 100732 D82 A 1006-9550 2018 01-0005-22 * 5 40 1978 40 1 1978 2 1 2016 4 35 43 2 1993 127 6 2018 1 1 2 1 78 2 2011 5 36 38 7 40 1 2 3 1 2017 500 115 10 3 http / /www. southmoney.com /caijing

More information

2

2 1 2 3 4 5 6 7 O1 O2 O3... On G1 G2 G3... Gn A1 A2 A3... An 8 9 1. 2. 5. 3. 4.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1 1 1 1 1 1

More information

Jul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CFPS 2010 C A Where does the Ti

Jul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CFPS 2010 C A Where does the Ti 2018 7 Jul. 2018 4 148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210023 CFPS 2010 C913. 68 A 1004-2563 2018 04-0019-14 Where does the Time Go Gender Differences in Time Use over the Lif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特别报告:中国NGO概览 (final, April 2, 2013).doc

Microsoft Word - 特别报告:中国NGO概览 (final, April 2, 2013).doc Shawn Shiehand Amanda Brown-Inz 8 NGO 17 2 3 NGO NGO NGO NGO NGO NGO NGO NGO GONGO NGO 4 1 Tsinghua University NGO Research Centre, ed., The 500 NGOs in China (United Nations Centre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人民公社.doc

Microsoft Word - 人民公社.doc 人 民 公 社 实 践 与 农 村 改 革 的 再 认 识 1958 年, 人 民 公 社 正 式 在 全 国 推 行, 此 后 至 八 十 年 代 初 期 的 二 十 多 年, 公 社 制 度 一 直 是 我 国 农 村 的 基 本 经 济 制 度 以 土 地 集 体 所 有 集 体 劳 动 和 按 照 工 分 制 分 配 为 主 要 特 征 的 公 社 制 度, 在 改 革 开 放 以 后, 被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0-2004.6 A Study 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Tseng-Chai ChengJan- Shing SunChing-Kuo Cheng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P

P 100871 I0-03 A 1671-7511 2011 04-0072 - 11 6 18 1 2 3 4 2010-01 - 04 1 2 3 4 72 1 20 2 1 P309 310 1 2 73 1 3 2 1933 1 2 3 74 13 1976 7 2 1 2 P281 1929 1930 1935 1937 1948 1 2 1933 3 25 11 1998 5 ~ 1999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改 革 開 放 以 來 的 中 共 國 家 發 展 規 劃 : 以 經 濟 發 展 為 中 心 的 探 討 顧 立 民 國 防 大 學 戰 略 研 究 所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鄧 小 平 於 1978 年 提 出 改 革 開 放 的 國 家 戰 略, 並 提 出 三 步 走 的 國 家 發 展 策 略, 江 澤 民 進 一 步 表 示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頭 二 十 年, 是 中 共 國 家

More information

1 20 2 90 3 4 5 2010 6 7 New Institutionalism 8 1. 2000 2007 1980 98% 9 10 2000 2004 2 4 93% 74% 11 2007 7 6 12 2. 1. J. 2005 10. 2. J. 2003 1. 3 4 20

1 20 2 90 3 4 5 2010 6 7 New Institutionalism 8 1. 2000 2007 1980 98% 9 10 2000 2004 2 4 93% 74% 11 2007 7 6 12 2. 1. J. 2005 10. 2. J. 2003 1. 3 4 20 2012 2 10 1 Presentday Law Science Feb. 2012 Vol. 10 No. 1 * 610064 D916 A 1672-769X 2012 01-0019-11 Analysis on the Ten-Year-Renaissance of People's Mediation in a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More information

一、

一、 II 1 1 2 3 (deep interview) (thick description) (research) 4 1 2002 2 3 4 2 5 ECB ECB 7 5 2002 6 FI152001.08.21 7 FI382003.09.27 3 8 ECB ECB ECB 9 10 11 1. 8 FI352003.08.12 9 FI152001.08.21 10 II 2003

More information

穨2-08.doc

穨2-08.doc CCMP 91-RD-202 ( ) The Research of Academic Recognition of Chini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China The research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 Mainland 25 29 29 724 Chang Gung Memorial Hospital

More information

2007 30 Tim Ingold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20 60 Julian Steward 70 Roy Rappaport Marvin Harris Ingold 2000 41 20 30 Franz Boas 50 60 60 1 2 the build

2007 30 Tim Ingold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20 60 Julian Steward 70 Roy Rappaport Marvin Harris Ingold 2000 41 20 30 Franz Boas 50 60 60 1 2 the build * 30 20 80 B Abstract Wester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in the last 30 years has been trying t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dichotomy of nature vs. culture. Among many efforts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proposed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61B0ECAE74B2A7AABAA4A4B0EAB941A7F8B0F2C2A6B1D0A87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661B0ECAE74B2A7AABAA4A4B0EAB941A7F8B0F2C2A6B1D0A87C2E646F63>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香 港 教 師 心 報, Vol. 2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4 地 域 差 異 的 中 國 農 村 基 礎 教 育 發 展 與 香 港 的 教 育 投 資 援 助 容 萬 城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教 育 經 濟 學 者 們 重 視 教 育 的 經 濟 價 值, 在 眾 多 的

More information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SOCIOLOGY OF ETHNICITY 8,9 1997 9-10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of Ethnicity, Sociology Society of Chin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Peking University 1993 1926 11/12 1995 26 1996 2 18 self-assertion

More information

,, :,;, ;, ;,,,,,,,,,,,,,,, 21,,,,,,,,, ( ),,,,,( ),,,,,,,,,,,,,,,,, , 1300, 31 2,1200,466,, 2 (,2005 :4) 631

,, :,;, ;, ;,,,,,,,,,,,,,,, 21,,,,,,,,, ( ),,,,,( ),,,,,,,,,,,,,,,,, , 1300, 31 2,1200,466,, 2 (,2005 :4) 631 3 [ ]1001-5558 (2007) 02-0135 - 41 [],,,,,, [ ] ; ; [] C924. 4 [] A 1999, 21, 3 2004 ([2004 ] 205 ), 2007 3 (54 ) N. W. Ethno2National Studies 2007. No. 3 ( Total No. 54) ,, :,;, ;, ;,,,,,,,,,,,,,,, 21,,,,,,,,,

More information

i

i 5 5 12 19 22 37 37 41 46 50 55 61 61 67 70 73 74 85 107 i 2-1.. 19 2-2.. 19 2-3.. 20 2-4.. 31 3-1 41 3-2 46 3-3 50 3-4 54 3-5 59 ii 2-1 7 2-2 15 2-3 30 iii empowerment 2002 1 1999 1998 Associ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與金融體制

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與金融體制 1978 Naughton (1995)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Standard and Poor) 45 8500 (Holland and Lague, 2004) (quasi-market) (Oi, 1992; 1995; Walder, 1995) 1 WTO Naughton, 1995; Shirk, 1994; White, 1993; Goldstein,1995;,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I II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predicament of curren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Savigi tribe and probing the roles played by the school, the family

More inform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NTRACT MODEL IN CHINESE HOTEL BASED ON ANALYSIS OF H GROUP'S HOTEL BUSINESS A Thesis Submitted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NTRACT MODEL IN CHINESE HOTEL BASED ON ANALYSIS OF H GROUP'S HOTEL BUSINESS A Thesis Submitted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从 业 主 角 度 看 我 国 酒 店 委 托 管 理 模 式 基 于 H 集 团 酒 店 业 务 的 案 例 研 究 学 科 专 业 : 工 商 管 理 硕 士 (MBA) 作 者 姓 名 : 胡 长 征 指 导 教 师 : 苏 宗 伟 答 辩 日 期 :2013 年 5 月 日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二 一 三 年 六 月

More information

/05/ /03/20 /zlb/smgg/t5048.htm 2003/12/30, http

/05/ /03/20   /zlb/smgg/t5048.htm 2003/12/30, http 2014 9 Sept. 2014 5 Arab World Studies No.5 12,587 1958 2002 364-375 2004/05/09 http://www.fmprc.gov.cn/ce/cept/chn/zt/ylkwt/t96262.htm 94 370 2004/05/09 http://www.fmprc.gov.cn/ce/cept/chn/zt/ylkwt/t96262.htm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As we know the Si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ily as 19 th century some works have already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And among this the studies of lineages and folk beliefs in Southeast

More information

8629 / 35.0% / 130 / 1550 / 1/ % % / 400 / 430 /

8629 / 35.0% / 130 / 1550 / 1/ % % / 400 / 430 / 2012 11 Nov. 2012 6 Arab World Studies No.6. 2010 8524 62% 3024 19 8629 / 35.0% 15 8 5 2011 4 5 120 / 130 / 1550 / 1/3 2010 1.14 8% 2009 180 110 2% 320 2009 830 / 400 / 430 / http://www.eia.gov/todayinenergy/detail.cfm?id=690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2,,, 3,,,,,,,,,,,,,,, 1, [] :,,1997,13 2 :, ,,, See Edward L. Glaeser and Andrei Shlei

,,,???,,?,, 1, ( ),,, (),,, (),,:,,,,,, (),,,,,,,, 2,,, 3,,,,,,,,,,,,,,, 1, [] :,,1997,13 2 :, ,,, See Edward L. Glaeser and Andrei Shlei Ξ :,,,,,,,,, :,,,,,,,,,,,;,( ),,,,,,,,,,,,,,, Ξ, 04CFX001 96 ,,,???,,?,, 1, ( ),,, (),,, (),,:,,,,,, (),,,,,,,, 2,,, 3,,,,,,,,,,,,,,, 1, [] :,,1997,13 2 :, 2002 4 3 1900,,, See Edward L. Glaeser and Andrei

More information

35 2 2011 3 Vol. 35 No. 2 March 2011 83 Population Research * 2 100872 Birth Interval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Child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Liu Shuang Zou Mingru Abstract Using data of international

More information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2014 5 May. 2014 3 Arab World Studies No.3. 2004 50 2010 5 32 1955 2004 1 2004 7 2014 1 2010 5 13 14 Gaafar K.Ahmed, Sino- Arab Relations, Ph.D. Dissert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June 1996. Gaafar K.Ahme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MRO120211 ????

Microsoft Word - CMRO120211 ???? 不 确 定 议 题 的 建 构 : 以 网 瘾 议 题 的 报 道 框 架 为 例 刘 海 龙 秦 亚 利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 内 容 摘 要 : 本 研 究 以 网 瘾 议 题 的 媒 体 报 道 框 架 分 析 为 例 来 考 察 媒 体 对 不 确 定 性 议 题 的 建 构 以 内 容 分 析 和 文 本 分 析 为 主 要 研 究 方 法, 以 社 会 建 构

More inform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932 Robert E. Park 933 999a 206 2006 220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2007 242-243 20 945-955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ard Shil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02002

Microsoft Word - 0302002 台 灣 社 區 工 作 與 社 區 研 究 學 刊 2013 年 10 月 頁 25-68 研 究 論 文 第 三 卷 第 二 期 在 稀 少 中 看 見 豐 富 澎 湖 縣 望 安 鄉 社 區 * 資 產 之 探 究 趙 善 如 國 立 屏 東 科 技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系 教 授 ** 王 仕 圖 國 立 屏 東 科 技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系 副 教 授 張 麗 珠 國 立 屏 東

More information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00-5558 208 03-0089- 207 3 7 C92.4 E 20 90 2 5 8 949 208-05-0 / 0087 Fei Xiaotong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edited by Brian H. Turner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7. DOI

More information

概述

概述 100872 1999~2003 financial management 50 1 2 2001 Keating1995 2001 Eisenhardt1989 1 19 20 50 2 2001 1 2001 20 case 3 4 case study Shaw1927 Yin1988 how why 1982 5 2002 Piet2003 6 3 4 5 6 2003 2 Yin1988

More information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网 络 环 境 中 英 语 学 习 者 自 我 调 控 的 个 体 特 征 研 究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Online Self-regulation * 1,2 郑 春 萍, 穆 婕 2, 章 僖 格 2, 苑 仁 庆 2, 李 芒 1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2 北 京 邮 电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zhengchunping@bupt.edu.cn

More information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水 利 與 地 方 社 會 ( 一 ): 以 三 七 圳 與 社 子 溪 流 域 為 中 心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 H 執 行 期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水 利 與 地 方 社 會 ( 一 ): 以 三 七 圳 與 社 子 溪 流 域 為 中 心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 H 執 行 期 行 利 流 精 類 行 年 年 行 立 參 理 臨 倫 劉 金 理 年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水 利 與 地 方 社 會 ( 一 ): 以 三 七 圳 與 社 子 溪 流 域 為 中 心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95-2411-H-008-001 執 行 期 間 :95 年 08 月 01

More information

20 79 Bateman APRA ATO GDP APRA % %

20 79 Bateman APRA ATO GDP APRA % % 2012 1 159 2012 1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No. 1 2012 Jan. 2012 20 1997 2001 2008 F81 A 1003-3947 2012 01-0078-11 1991 20 20 Superannuation 19 20 80 50% 30% 25% Bateman and Piggott 2001 1991

More information

Schumpeter Mensch Freeman Clark Schumpeter Mensch 1975 technological stalemate 2000 Van Dujin 1977 OECD 1992 Freeman 1982 Van

Schumpeter Mensch Freeman Clark Schumpeter Mensch 1975 technological stalemate 2000 Van Dujin 1977 OECD 1992 Freeman 1982 Van 32 1 2011 1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 32 No. 1 January 2011 1000-2995 2011 01-009 - 0001 310058 GDP F204 F037. 1 A Van Dujin 1977 1 Keynes Keynes 2008 90 2009-10 2010-05. 70573092 INDIA&CHINA 2000-2050

More information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 ) 115 115140 Journal of City and Planning(2002) Vol.29, No.1, pp.115140 90 10 26 91 05 20 2 3 --- ( ) 1. 2. mag.ryan@msa.hinet.net 3. jachang@nccu.edu.tw 1018-1067/02 2002 Chinese Institute of Urban

More information

Rawski Nolanand Ash Caiand Li 2002 Stiglitz , 2 [1]

Rawski Nolanand Ash Caiand Li 2002 Stiglitz , 2 [1] 2008,,,,, 100009, 100009 20 80 Sachs 1992 1999 2000 I., Gaidar 1992) E.Yasin 200 2008JYJ015 78 1994 1992-199 1995 Rawski Nolanand Ash Caiand Li 2002 Stiglitz 1998 200 5 100 199 2000 1 2000 80, 2 [1] 1993

More information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1. (74)16 5-30 2. (61) 3. (84) : 4. (51) 5. (76) 6. (52) 7. (82) - : 267-276 :: 8. (86) 9. (84) 140 243-255 10. (88) 11. (86) 115-144 12. (51) 408-425 13. (6) 33-36 14. (67) 15. (19) 16. ( ) (72) 17. (75)

More information

香港藝術發展局委託報告

香港藝術發展局委託報告 香 港 藝 術 發 展 局 委 託 報 告 香 港 藝 團 與 內 地 交 流 資 料 結 集 和 分 析 A STUDY ON CULTURAL EXCHANGE OF LOCAL ARTS GROUPS WITH THE MAINLAND 終 期 報 告 香 港 大 學 文 化 政 策 研 究 中 心 2006 年 12 月 香 港 藝 團 與 內 地 交 流 資 料 結 集 和 分 析 許 焯

More information

DOI 10. 19561 /j. cnki. sas. 2017. 05. 139 * D634. 3 A 1008-6099 2017 05-0139 - 14 1 2 3 / / 2014 / 2015 * 1 2 1982 1985 1985 1987 1987 1989 1989 1995 2006 2000 8 2002 2005 2006 7 2010 9 2007 2011 4 3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I

I 2005 Research on the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US Diplomatic Relations 2005 4 I Research on the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US Diplomatic Relations

More information

YZPORTALVol6No22009WANGgalley

YZPORTALVol6No22009WANGgalley New Perspectives Report : The New Function of Print Media in Mainland China the Case of New Weekly Xiaolu Wang, Sichuan University, P. R. China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New Weekly,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