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ure and Decoration: Comparison on various verse constructions and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texts of Shui Hu Zhuan Hsu, Li-Fang Abst

Similar documents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2_S_new

32 台 灣 文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Hino Ashihei and war-time writing by Japanes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Lin, Hui-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of Gene

清代詩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71



續論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68 ( ) 2006,,,,,,,,,, (narrative history),,, [1 ] (P ),,,,,,, [ 2 ] ( P ), ;,,,,,,,,,,,,,, (1917),, 30,,,, :,, ;,,,,, ( ) ( ), :,,,,,,,,,,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skta00013_read.pdf

3 : : 63,,,,,,,, 1903,,, 1904, (, ), [5 ],,,,,, [ 4 ] ( P ),,,,,,,,, [ 4 ] ( P ),,,,,, 1904,,,,,,,,,,, 1900,, : ( ) ; ( ) ; ( ) ; ( ), ; (

<4D F736F F D205F31305FB6C0AC4BA9FAA470BBA1A4A4AABAB3F5B0ECC5DCBE455FB0AABAD5C17B5FADABB1C6A141B2C4A440A6B8B5B9BFF92E646F63>

:

Abstract After over ten years development,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has experienced from nothing to something,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the course of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Contents 1 深 圳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学 生 代 表 大 会 章 程 2 2 优 秀 毕 业 生 评 选 细 则 7 3 议 事 规 则 8 i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标题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叶 洪 生 : 论 还 珠 楼 主 李 寿 民 的 是 非 功 过 2012 年 第 4 期 剑 仙 神 话 志 怪 冒 险 传 奇 种 种 题 材 内 容 的 超 长 篇 武 侠 巨 构 并 未 全 部 完 成 当 故 事 进 行 到 蜀 山 剑 侠 后 传 ( 以 下 简 称 后 传 ) 第 五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 / /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桃創學報


姚道生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Abstract Since 1980 s, the Coca-Cola came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rapidly. From 1985 to now, the numbers of bottlers has increased from 3 to 23, and

Microsoft Word - 2AF63內文.doc

Microsoft Word - 01應制詩之審美特徵__以張九齡應制詩為觀察對象_吳元嘉_編輯稿.doc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86 定人 人生 人性 历史 社会的运动与前进 他们 极善于把政治上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忠贞与爱国主 义 与对于白桦树和草原的依恋 与对于人和人性 2011 年 夺秒地把自己的音乐造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伐木 工人的儿子孙长宁 粉碎 四人帮 后 孙长宁千里 人生的天真的勃勃有生气的肯定结合起来 三 迢迢来

Microsoft Word - 18-p0402-c3.doc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33-57

Microsoft Word - CGJ5-1-03陳碧月.doc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Qu You's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 New Stories Written while Trimming the Wick and the effect abroad Boris RIFTIN Corresponding Member of the Russian

EXCEL EXCEL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106歐麗娟.doc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Word \277\372\255Z\260\266.doc)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Microsoft Word doc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 )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 )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金 鹏 等 体 育 锻 炼 缓 解 公 务 员 心 理 压 力 相 关 量 表 的 编 制 及 常 模 的 建 立 89 此, 本 文 从 探 索 性 研 究 入 手, 对 体 育 锻 炼 缓 解 公 务 员 心 理 压 力 展 开 研 究, 尝 试 编 制 一 个 基 于 本 土 化, 具 有 良

111 OF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104王三慶.doc


Microsoft Word - xiuxinduanyu-2-doc.doc

桂医大研〔2015〕10号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课程13-7.FIT)

Microsoft Word - CVersion doc

96 7 () 124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 ~ ~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崑 山 科 技 大 學 學 報 第 九 期 ( 民 國 101 年 6 月 ) 然 敦 煌 詩 歌 殘 卷, 其 內 涵 仍 有 相 當 大 的 研 究 空 間, 如 民 間 詩 歌 反 映 社 會 現 狀 敦 煌 地 區 土 地 水 利 條 件 優 越, 農 業 興 旺, 農 業 活 動 是 敦

A B A 18 A a 2007b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胡曉真.pdf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


Microsoft Word 林宜芳 doc


581 ( ) [ 1-2] 600 ( 1) S 613 ( 600 ) W ( ) ( 2) ( 1) 1 2 [ 3] ( 3) 232 [ 4] ( 4)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ghost marriage Nuer (ghost marriage) spirit Nuer Nuer Nuer Evans-Pritchard 1953:163 bride-doll marriage buy me a bride buy me a groom (Schat

2 The Abolishment of Family Clans and Family Names Around the May-4 th Campaign Abstract Hsi-mei Hung *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raditionally based on

第三期版面_3_

大研究生教育的展与改革的几

她 氣 色 很 差 我 跟 她 打 了 兩 次 招 呼 她 才 回 我 這 樣 妳 去 打 個 電 話 給 她 看 看 她 現 在 人 在 哪 裡 好 資 料 應 該 在 這 裡 這 地 方 是 前 幾 天 不 是 怎 麼 了 在 找 什 麼 尹 小 姐 下 午 就 出 去 到 現 在 還 沒 回


Microsoft Word - 00-目錄.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ranscription:

2010 年 03 月 頁 149~176 嘉 義 大 學 中 文 系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許 麗 芳 ( 收 件 日 期 :99.1.7; 接 受 日 期 :99.4.12) 摘 要 本 文 以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結 構 為 思 考 中 心, 聚 焦 韻 文 段 落 於 小 說 文 本 的 敘 事 功 能 及 相 關 特 質, 分 析 小 說 作 者 之 編 寫 意 識 藉 由 分 析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對 韻 文 之 增 刪 或 調 整 及 運 用 差 異, 同 時 對 照 金 本 水 滸 傳 七 十 回 本 刪 落 多 數 韻 文 等 編 寫 現 象, 討 論 一 韻 散 相 雜 之 書 寫 認 知 ; 二 文 本 面 貌 之 型 塑 差 異 及 三 寫 作 取 向 之 可 能 詮 釋, 以 期 探 討 小 說 作 者 對 於 韻 文 的 不 同 處 理 所 形 成 的 敘 事 功 能 多 重 敘 事 層 次, 以 及 增 刪 改 換 之 後 所 形 成 的 結 構 異 同 等 文 體 意 涵, 並 檢 視 其 中 所 呈 現 的 作 者 編 寫 意 識, 此 一 結 果 或 可 提 供 章 回 小 說 在 敘 事 模 式 與 藝 術 特 質 的 相 關 解 釋 關 鍵 字 : 水 滸 傳 韻 文 文 類 敘 事 意 識 韻 散 相 雜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系 教 授 149

Contexture and Decoration: Comparison on various verse constructions and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texts of Shui Hu Zhuan Hsu, Li-Fang Abstract The writer of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verse structures usually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chapter novels, trying to analyze the author s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The writer compares various verse construction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one-hundred-chapter version and the one-hundred-and-twenty-chapter version in Shui Hu Zhuan as well as the seventy-chapter version done by Jin, Sheng-tan. The latest version of Shui Hu Zhuan is the result of the deletion of many verses of the previous versions.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literary style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written performance perhaps procu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ovel structures. This result may provide some explan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chapter novels. Key words: Shui Hu Zhuan, verse, genre, narrative consciousness, Contexture Professor, Chinese department,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150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壹 前 言 水 滸 故 事 流 傳 既 久, 具 有 說 話 戲 曲 及 小 說 等 多 元 表 現 形 式, 彼 此 亦 有 特 定 的 相 互 關 聯 繁 簡 版 本 的 水 滸 傳 各 具 多 層 次 之 藝 術 表 現 與 意 涵, 尤 其 經 金 聖 嘆 刪 略 後, 情 節 與 回 目 多 所 更 動, 其 中 的 韻 文 亦 大 致 刪 略, 水 滸 傳 文 本 內 容 與 形 式 結 構 因 而 相 當 歧 異 歷 來 相 關 研 究 評 論 多 著 重 水 滸 傳 之 情 節 內 涵 作 者 關 懷 或 文 章 技 法 等 層 面, 提 及 水 滸 傳 韻 文 現 象 者, 如 魯 迅 比 較 金 本 水 滸 傳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及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以 為 惟 刊 去 駢 語 特 多, 百 二 十 回 本 之 發 凡 有 舊 本 去 詩 詞 之 繁 累 語, 頗 似 聖 嘆 真 得 古 本, 然 文 中 有 因 刪 去 詩 詞, 而 語 氣 遂 稍 參 差 者, 則 所 據 殆 仍 是 百 回 本 耳 1 蒲 安 迪 則 提 及 此 韻 文 現 象 為 奇 書 文 體 重 要 特 徵, 而 水 滸 傳 韻 文 之 運 用 則 促 成 日 後 章 回 小 說 散 文 化 之 影 響 2 本 文 則 擬 藉 分 析 不 同 版 本 水 滸 傳 運 用 韻 文 的 差 異, 理 解 小 說 文 本 中 的 韻 文 使 用 與 影 響 外, 亦 藉 此 探 討 小 說 作 者 於 書 寫 上 的 可 能 意 識 與 自 覺 藉 由 探 討 容 與 堂 百 回 本 與 袁 本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對 於 韻 文 之 刪 落 或 保 留 等 差 異, 以 顯 現 不 同 的 小 說 結 構 中 所 呈 現 的 作 者 編 寫 意 識 之 差 異, 凸 顯 章 回 小 說 於 敘 事 概 念 之 內 涵 與 變 易 貳 韻 散 相 雜 之 書 寫 認 知 章 回 小 說 是 具 有 明 顯 敘 事 特 徵 的 文 類 3, 蔣 祖 貽 小 說 纂 要 云 : 章 1 2 3 據 魯 迅 中 國 小 說 史 略,(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2), 頁 130-131 蒲 安 迪 中 國 敘 事 學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6) 頁 111-112, 以 為 小 說 中 運 用 韻 文 實 為 奇 書 文 體 的 一 大 特 徵, 以 為 藉 由 此 一 韻 文 使 用 現 象 更 可 得 知 小 說 的 文 人 屬 性, 並 以 為 水 滸 傳 中 韻 文 之 運 用 差 異, 亦 見 對 日 後 章 回 小 說 散 文 化 趨 勢 之 影 響, 此 類 主 張 皆 成 為 本 文 思 考 之 依 據 本 文 以 文 類 概 念 思 考 章 回 小 說 之 敘 述 模 式 文 類 本 身 代 表 著 一 種 觀 念 上 的 模 式 ( conceptual model), 於 不 同 時 代 中, 內 涵 亦 有 所 變 遷 消 長 而 特 定 時 代 的 經 典 作 品 也 呈 現 出 某 種 的 社 會 性 與 心 態 就 實 用 角 度 而 言, 文 類 代 表 著 一 種 作 者 與 讀 者 之 契 151

回 小 說, 在 形 式 上 是 長 篇 巨 製, 承 話 本 之 舊, 能 以 說 話 上 的 口 頭 語 插 入 文 章, 此 特 徵 實 源 於 宋 代 以 來 說 書 活 動 之 表 演 方 式, 因 話 本 原 為 演 說 的 故 事, 又 因 佛 教 宣 講 的 特 徵 所 致, 文 本 中 往 往 加 入 詩 詞 等 韻 文 及 所 謂 但 見 等 某 種 套 語 4 章 回 小 說 於 此 發 展 脈 絡 上, 敘 事 特 徵 分 回 標 目 以 回 目 總 括 情 節 內 容, 每 回 首 尾 亦 有 特 定 模 式 且 大 量 使 用 詩 詞 韻 文, 以 及 縱 橫 其 間 的 說 書 人 口 吻 等 以 水 滸 傳 而 言, 亦 有 類 似 的 發 展 過 程, 由 大 宋 宣 和 遺 事 之 記 載 為 基 礎, 主 角 宋 江 等 綠 林 好 漢 之 姓 名 於 歷 史 上 得 見, 應 於 北 宋 末 年 宣 和 三 年 (1121), 但 有 關 其 人 傳 說 之 出 現, 則 是 在 此 之 後 不 久, 約 南 宋 末 年 (1279), 即 知 有 宋 江 與 其 部 下 共 約 三 十 六 人 之 名 南 宋 臨 安 ( 現 今 杭 州 ) 說 話 人 或 即 以 宋 江 事 蹟 做 為 講 述 的 故 事 5 形 諸 於 書 面 的 小 說 水 滸 傳 於 萬 曆 刊 本 (1610?) 後 雖 亦 有 幾 種 版 本, 於 架 構 上 增 加 修 飾 內 容 之 過 程, 約 於 1360 至 1540 左 右 所 完 成 除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的 繁 簡 版 本 外, 亦 有 幾 種 經 過 增 刪 的 版 本,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當 屬 金 聖 嘆 評 點 之 七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流 傳 既 久, 有 相 當 的 累 積 及 流 傳 過 程, 不 僅 版 本 內 容 繁 簡 各 異, 不 同 版 本 系 統 之 累 積 內 容 也 各 有 差 異 衍 伸, 但 皆 保 留 某 種 層 次 之 說 唱 藝 術 表 現, 作 者 仍 未 改 變 說 話 人 意 識, 所 謂 先 人 書 會 留 傳, 一 約, 可 滿 足 彼 此 在 創 作 與 閱 讀 上 的 心 理 期 待 (horizon of expectation) 之 形 式 就 結 構 而 言, 文 類 也 牽 涉 到 複 雜 的 選 擇 與 交 互 影 響 的 課 題, 基 本 上 也 是 一 種 心 態 上 的 典 範, 不 僅 是 對 類 型 的 歸 納 性 分 類, 也 要 根 據 歷 史 進 程 中 的 某 些 複 雜 的 心 態 加 以 探 討 參 照 Adena Rosmarin, The power of genre,( Norman :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c1992. /David Birch,,Language, literature, and critical practice : ways of analysing text,london : Routledge, 1989 (1993 printing). 4 如 唐 末 詩 人 吉 師 老 看 蜀 女 轉 昭 君 變 : 翠 眉 顰 處 楚 邊 月, 畫 卷 開 時 塞 外 雲 詩 題 昭 君 變, 實 即 昭 君 變 文 除 吉 師 老 詩 中 提 及 講 誦 昭 君 變 之 女 子 攜 帶 畫 卷 外, 大 正 大 藏 經, 第 八 十 五 卷, 古 逸 部, 二 八 五 八 部, 題 目 全 文 為 大 目 乾 連 冥 間 救 母 變 文 并 圖 一 卷 并 ), 題 亦 有 并 圖 一 卷, 可 見 變 文 與 畫 卷 關 係 此 類 口 述 及 書 寫 相 互 影 響 之 跡, 如 大 唐 三 藏 取 經 詩 話 各 回 目 皆 以 處 字 來 表 現, 可 視 為 口 語 進 至 書 寫 之 例 5 醉 翁 談 錄 於 小 說 開 闢 條 所 列 舉 的 南 宋 說 話 人 讀 物 種 類 中, 所 花 和 尚 武 行 者 等 桿 棒 之 序 頭, 證 明 約 於 南 宋 末 年 魯 智 深 或 武 松 等 故 事 即 已 盛 行 152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個 個 都 要 說 到 即 使 形 成 書 面 的 章 回 小 說, 亦 保 留 說 話 藝 術 的 敘 事 型 態 6 各 版 本 水 滸 傳 作 者 於 編 寫 之 際, 未 必 有 章 回 小 說 特 定 的 書 寫 自 覺, 7 但 對 於 既 有 的 故 事 傳 說 或 版 本 之 增 刪 組 織 卻 有 所 意 識, 其 中 韻 散 相 雜 的 模 式, 亦 屬 說 話 活 動 影 響 之 跡, 而 不 同 的 處 理 方 式, 亦 可 見 小 說 作 者 之 特 定 取 捨 與 相 關 期 待 因 此, 由 不 同 版 本 的 水 滸 傳 對 韻 文 之 運 用 差 異, 實 可 影 響 文 本 面 貌 以 及 凸 顯 作 者 敘 事 意 識 基 於 此 一 思 考 基 礎, 本 文 分 析 百 二 十 回 本 與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運 用 韻 文 之 差 異, 又 對 照 金 聖 嘆 據 百 二 十 回 本 加 以 改 編 之 七 十 回 本, 其 中 韻 文 段 落 幾 乎 全 數 刪 落, 又 形 成 了 不 同 的 敘 事 特 徵, 其 間 差 異 更 趨 明 顯 由 此, 本 文 將 分 析 韻 文 現 象 的 差 異 所 形 成 的 敘 事 功 能 之 異 同, 以 強 調 不 同 的 小 說 作 者 對 韻 文 之 增 刪 或 移 換 所 具 有 的 敘 事 內 涵, 以 見 作 者 對 於 文 本 中 的 韻 文 段 落 之 不 同 期 待, 以 及 對 於 由 說 話 活 動 所 累 積 的 文 體 意 識 或 審 美 取 向 之 承 襲 或 反 省 參 文 本 面 貌 之 型 塑 差 異 就 文 本 的 篇 目 章 回 情 節 繁 簡 相 關 人 事 與 名 稱 之 比 較,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應 是 最 接 近 元 本 的 面 貌, 水 滸 故 事 至 此 基 本 定 型, 其 中 每 回 目 都 有 詩 詞 或 駢 語 加 以 輔 助 敘 述 而 袁 無 涯 據 楊 定 見 本 的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則 對 百 回 本 中 的 此 類 韻 文 予 以 調 整, 或 刪 略 ; 或 另 置 於 不 同 的 情 節 段 落 ; 亦 有 增 補 其 他 詩 詞 者, 從 容 與 堂 百 回 本 至 袁 無 涯 百 二 十 回 本 的 韻 6 7 魯 德 才, 第 六 章 水 滸 全 傳 與 七 十 一 回 本 水 滸 傳 的 敘 事 型 態, 古 代 白 話 小 說 型 態 發 展 史 論,( 天 津 : 南 開 大 學 出 版 社,2002), 頁 113-116 劉 曉 軍, 章 回 體 稱 謂 考, 上 海 大 學 學 報 13 卷 第 4 期,2006 年 7 月, 頁 120 及 122 章 回 一 辭 首 見 於 紅 樓 夢 第 一 回, 所 謂 曹 雪 芹 於 悼 紅 軒 中 批 閱 十 載, 增 刪 五 次, 纂 成 目 錄, 分 出 章 回, 則 題 曰 : 金 陵 十 二 釵 其 中 只 強 調 曹 雪 芹 的 寫 作 行 為, 未 必 具 有 章 回 的 文 類 意 識, 又 蔣 祖 貽 小 說 纂 要 云 : 章 回 小 說, 在 形 式 上 是 長 篇 巨 製, 而 承 話 本 之 舊, 能 以 說 話 上 的 口 頭 語 插 入 文 章, 並 且 分 成 回 目 將 這 一 章 的 故 事 的 重 心, 縮 成 相 對 的 兩 聯, 冠 於 篇 首 則 已 從 篇 幅 語 體 回 目 設 置 及 文 體 源 流 等 方 面 考 察 章 回 小 說 的 特 點 153

文 演 變, 大 致 有 : 增 補 新 作 改 動 字 句 移 置 他 處, 以 及 同 處 另 換 等 現 象, 且 此 類 增 補 移 換 的 現 象 皆 得 見 於 各 章 回, 更 動 或 增 刪 的 現 象 具 有 相 當 比 例 8 但 整 體 而 言, 百 二 十 回 本 的 韻 文 數 目 已 較 百 回 本 減 少 約 兩 百 則, 9 顯 見 百 二 十 回 本 對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韻 文 之 增 刪 或 改 換 等 調 整 構 思, 並 非 偶 然, 韻 文 變 動 亦 形 成 兩 版 本 水 滸 傳 在 敘 事 效 果 之 異 同, 主 要 為 敘 述 焦 點 的 改 換 與 故 實 內 涵 之 深 淺 出 入 ( 一 ) 敘 事 焦 點 的 不 同 取 捨 韻 文 的 運 用 差 異 使 文 字 有 所 出 入, 亦 使 情 節 段 落 之 焦 點 有 所 變 動, 事 件 表 現 與 重 心 顯 有 異 同, 如 百 二 十 回 本 刪 去 百 回 本 第 十 七 回 回 首 詩 二 龍 山 勢 聳 雲 烟, 松 檜 森 森 翠 接 天 乳 虎 鄧 龍 真 嘯 聚, 惡 神 楊 志 更 雕 鐫 人 逢 忠 義 情 偏 洽, 事 到 顛 危 志 益 堅 背 綉 僧 同 青 面 獸, 寶 珠 奪 得 更 周 全 此 詩 旨 在 重 述 前 回 楊 志 被 奪 所 押 之 生 辰 綱, 亦 有 預 告 楊 志 未 來 命 運 的 功 能, 百 二 十 回 本 刪 略 此 詩, 自 亦 忽 略 預 示 功 能, 但 於 其 後 另 增 一 詩 面 皮 青 毒 逞 雄 豪, 白 送 金 珠 十 一 挑 今 日 為 何 行 急 急, 不 知 若 個 打 藤 條 形 容 楊 志 於 生 辰 綱 被 劫 後, 趕 路 之 辛 苦 並 增 加 平 將 珠 寶 擔 落 空, 卻 問 寶 珠 寺 討 帳 要 投 入 寺 裏 強 人, 先 引 出 寺 外 和 尚 敘 述 楊 志 有 意 投 靠 落 草 之 情 境 此 一 變 動 由 百 回 本 的 綜 述 變 成 配 合 具 體 情 節 的 呼 應 強 調 8 9 如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第 五 回 小 霸 王 醉 入 銷 金 帳 花 和 尚 大 鬧 桃 花 村 對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韻 文 之 處 理, 即 同 時 具 有 四 種 韻 文 的 處 理 方 式, 如 移 動 百 回 本 第 五 回 回 首 詩 禪 林 辭 去 入 禪 林, 到 魯 智 深 大 鬧 五 臺 山 寺 後, 長 老 與 趙 員 外 善 後 之 後 ; 又 將 形 容 魯 智 深 之 形 象 韻 文 修 改 為 皂 直 裰 背 穿 雙 袖, 青 圓 絛 斜 綰 雙 頭 鞘 內 戒 刀, 藏 春 冰 三 尺 ; 肩 頭 禪 杖, 橫 鐵 蟒 一 條 鷺 鶿 腿 緊 繫 腳 絣, 蜘 蛛 肚 牢 拴 衣 缽 嘴 縫 邊 攢 千 條 斷 頭 鐵 線, 胸 脯 上 露 一 帶 蓋 膽 寒 毛 生 成 食 肉 飱 魚 臉, 不 是 看 經 念 佛 人 ; 刪 略 百 回 本 對 劉 太 公 的 描 寫 髭 鬚 似 雪, 髮 鬢 如 霜 行 時 肩 曲 頭 低, 坐 後 耳 聾 眼 暗 頭 裹 三 山 暖 帽, 足 穿 四 縫 寬 靴 腰 間 條 繫 佛 頭 青, 身 上 羅 衫 魚 肚 白 好 似 山 前 都 土 地, 正 如 海 底 老 龍 君, 並 另 增 形 容 魯 智 深 趕 路 之 詩 絕 險 曾 無 鳥 道 開, 欲 行 且 止 自 疑 猜 光 頭 包 裹 從 高 下, 瓜 熟 紛 紛 落 蒂 來 等 百 二 十 回 本 對 百 回 本 的 韻 文 之 增 刪 後, 韻 文 段 落 較 百 回 本 約 減 少 兩 百 則, 兩 版 本 韻 文 段 落 之 數 目 差 異 見 文 末 附 錄 之 統 計 表 格 154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又 對 於 楊 志 和 魯 智 深 之 打 鬥, 百 回 本 為 : 兩 條 龍 競 寶, 一 對 虎 爭 餐 朴 刀 舉 露 半 截 金 蛇, 禪 杖 起 飛 全 身 玉 蟒 兩 條 龍 競 寶, 攪 長 江, 翻 大 海, 魚 鱉 驚 惶 ; 一 對 虎 爭 餐, 奔 翠 嶺, 撼 青 林, 豺 狼 亂 竄 崒 律 律, 忽 喇 喇, 天 崩 地 塌, 黑 雲 中 玉 爪 盤 旋, 惡 狠 狠, 雄 赳 赳, 雷 吼 風 呼, 殺 氣 內 金 睛 閃 爍 兩 條 龍 競 寶, 嚇 得 那 身 長 力 壯 仗 霜 鋒 周 處 眼 無 光, 一 對 虎 爭 餐, 驚 得 這 膽 大 心 粗 施 雪 刃 卞 莊 魂 魄 喪 兩 條 龍 競 寶, 眼 珠 放 彩, 尾 擺 得 水 母 殿 臺 搖, 一 對 虎 爭 餐, 野 獸 奔 馳, 聲 震 得 山 神 毛 髮 豎 花 和 尚 不 饒 楊 制 使, 抵 死 交 鋒 ; 楊 制 使 欲 捉 花 和 尚, 設 機 力 戰 而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為 : 兩 條 龍 競 寶, 一 對 虎 爭 餐 禪 杖 起 如 虎 尾 龍 筋, 朴 刀 飛 似 龍 鬚 虎 爪 崒 律 律, 忽 喇 喇, 天 崩 地 塌, 陣 雲 中 黑 氣 盤 旋, 惡 狠 狠, 雄 赳 赳, 雷 吼 風 呼, 殺 氣 內 金 光 閃 爍 兩 條 龍 競 寶, 嚇 得 那 身 長 力 壯 仗 霜 鋒 周 處 眼 無 光, 一 對 虎 爭 餐, 驚 得 這 膽 大 心 粗 施 雪 刃 卞 莊 魂 魄 喪 兩 條 龍 競 寶, 眼 珠 放 彩, 尾 擺 得 水 母 殿 臺 搖, 一 對 虎 爭 餐, 野 獸 奔 馳, 聲 震 得 山 神 毛 直 豎 百 回 本 極 盡 詳 盡 刻 畫, 並 於 文 末 加 以 論 贊, 而 百 二 十 回 本 於 此 文 字 篇 幅 上 簡 化 合 併, 刪 去 兩 條 龍 競 寶, 攪 長 江, 翻 大 海, 魚 鱉 驚 惶 ; 一 對 虎 爭 餐, 奔 翠 嶺, 撼 青 林, 豺 狼 亂 竄 花 和 尚 不 饒 楊 制 使, 抵 死 交 鋒 ; 楊 制 使 欲 捉 花 和 尚, 設 機 力 戰 等 文 字, 未 對 楊 志 魯 智 深 加 以 綜 合 論 述, 僅 是 客 觀 地 描 繪 打 鬥 情 境, 並 未 提 供 作 者 之 評 價 韻 文 的 改 動 往 往 也 形 成 敘 述 上 的 省 略, 如 百 二 十 回 本 將 百 回 本 第 三 十 八 回 對 李 逵 之 形 容, 黑 熊 般 一 身 粗 肉, 鐵 牛 似 遍 體 頑 皮 交 加 一 字 赤 黃 眉, 雙 眼 赤 絲 亂 繫 怒 髮 渾 如 鐵 刷, 猙 獰 好 似 狻 猊 天 蓬 惡 殺 下 雲 梯 李 逵 真 勇 悍, 人 號 鐵 牛 兒 加 以 刪 除, 未 對 李 逵 進 行 具 體 刻 畫, 僅 言 宋 江 看 見 了 大 吃 一 驚, 亦 即 以 大 吃 一 驚 取 代 原 有 的 韻 文 形 容, 155

卻 於 戴 宗 向 宋 江 介 紹 李 逵 出 身 時, 另 以 家 住 沂 州 翠 嶺 東, 殺 人 放 火 恣 行 兇 不 擦 煤 墨 渾 身 黑, 似 著 硃 砂 兩 眼 紅 閒 向 溪 邊 磨 巨 斧, 悶 來 岩 畔 斫 喬 松 力 如 牛 猛 堅 如 鐵, 撼 地 搖 天 黑 旋 風 一 詩 形 容, 此 詩 相 對 於 前 述 韻 文, 實 屬 概 括 敘 述, 而 非 細 部 描 繪, 其 後 並 安 排 李 逵 之 詢 問, 李 逵 看 著 宋 江, 問 戴 宗 道 : 哥 哥, 這 黑 漢 子 是 誰? 韻 文 的 不 同 安 排 以 及 出 現 在 不 同 的 段 落, 也 使 描 述 方 式 及 閱 讀 效 果 有 概 述 或 細 論 的 差 異 同 時, 對 於 韻 文 與 散 文 之 結 合, 兩 版 本 之 韻 文 運 用 也 形 成 功 能 差 異, 如 百 回 本 第 四 十 五 回 回 首 云 : 偈 曰 : 朝 看 楞 嚴 經, 暮 念 華 嚴 咒 種 瓜 還 得 瓜, 種 豆 還 得 豆 經 咒 本 慈 悲, 冤 結 如 何 救 照 見 本 來 心, 方 便 多 竟 究 心 地 若 無 私, 何 用 求 天 祐 地 獄 與 天 堂, 作 者 還 自 受 這 篇 言 語, 古 人 留 下, 單 說 善 惡 報 應, 如 影 隨 形 既 修 二 祖 四 緣, 當 守 三 歸 五 戒 叵 耐 緇 流 之 輩, 專 為 狗 彘 之 行, 辱 沒 前 修, 遺 臭 萬 世, 庸 深 可 惡 哉 於 此 韻 文 論 述 後, 直 接 接 續 當 時 潘 公 說 道, 叔 叔 且 住 詩 句 所 指 出 家 人 言 行 不 端 之 內 容 雖 與 本 回 潘 巧 雲 私 通 報 恩 寺 和 尚 之 情 節 相 符 應, 然 就 結 構 而 言, 此 一 段 之 安 排 於 情 節 次 序 及 內 在 之 結 合 上 並 無 甚 契 合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中, 則 將 該 段 落 移 至 潘 公 與 潘 巧 雲 欲 至 報 恩 寺 裡 還 願, 吩 咐 石 秀 照 管 買 賣, 其 文 云 : 且 說 潘 公 和 迎 兒 跟 著 轎 子, 一 逕 望 報 恩 寺 裏 來, 古 人 有 篇 偈 子 說 得 好, 道 是 : 偈 曰 : 朝 看 楞 嚴 經, 暮 念 華 嚴 咒 種 瓜 還 得 瓜, 種 豆 還 得 豆 經 咒 本 慈 悲, 冤 結 如 何 救 照 見 本 來 心, 方 便 多 竟 究 心 地 若 無 私, 何 用 求 天 祐 地 獄 與 天 堂, 作 者 還 自 受 話 說 這 一 篇 言 語, 古 人 留 下, 單 說 善 惡 報 應, 如 影 隨 形 既 修 二 祖 四 緣, 當 守 三 歸 五 戒 叵 耐 緇 流 之 輩, 專 為 狗 彘 之 行, 辱 沒 前 156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修, 遺 謗 萬 世 作 者 將 韻 文 移 置 情 節 敘 述 中, 因 而 與 敘 述 散 文 之 結 合 更 趨 密 切, 敘 事 進 程 亦 較 趨 流 暢, 同 時 發 揮 更 明 顯 之 評 論 勸 戒 特 質 又 如 百 回 本 第 五 十 五 回 回 首 詩 感 慨 武 將 之 命 運, 其 文 云 : 詩 曰 : 幼 辭 父 母 去 鄉 邦, 鐵 馬 金 戈 入 戰 場 截 髮 為 繩 穿 斷 甲, 扯 旗 作 帶 裹 金 瘡 腹 飢 慣 把 人 心 食, 口 渴 曾 將 虜 血 嘗 四 海 太 平 無 事 業, 青 銅 愁 見 鬢 如 霜 話 說 這 八 句 詩, 專 道 武 將 不 容 易 得 做, 自 古 道 一 將 功 成 萬 骨 枯, 誠 有 此 言 也 且 說 高 太 尉 問 呼 延 灼 道 百 回 本 藉 詩 歌 感 嘆 一 將 功 成 萬 骨 枯,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刪 除 此 類 世 情 感 嘆 文 字, 直 接 敘 述 話 說 高 太 尉 問 呼 延 灼 道, 至 於 百 回 本 對 呼 延 灼 大 軍 描 繪, 其 云 : 鞍 上 人 披 鐵 鎧, 坐 下 馬 帶 銅 鈴 旌 旗 紅 展 一 天 霞, 刀 劍 白 鋪 千 里 雪 弓 彎 鵲 畫, 飛 魚 袋 半 露 龍 梢 ; 箭 插 雕 翎, 獅 子 壺 緊 栓 豹 尾 人 頂 深 盔 垂 護 項, 微 偏 雙 睛 ; 馬 披 重 甲 帶 朱 纓, 單 懸 四 足 開 路 人 兵, 齊 擔 大 斧, 合 後 軍 將, 盡 撚 長 鎗 慣 戰 兒 郎, 個 個 英 雄 如 子 路 ; 能 征 士 卒, 人 人 斗 膽 似 姜 維 數 千 甲 馬 離 州 城, 三 個 將 軍 來 水 泊 而 百 二 十 回 本 雖 保 留 此 段 韻 文, 但 刪 去 慣 戰 兒 郎, 個 個 英 雄 如 子 路 ; 能 征 士 卒, 人 人 斗 膽 似 姜 維 等 字 句, 所 刪 去 的 字 句 主 要 做 為 形 容 之 用, 韻 文 整 體 意 義 並 無 二 致 但 百 回 本 運 用 了 子 路 與 姜 維 等 歷 史 與 文 學 成 分, 顯 見 二 版 本 雖 皆 有 使 用 韻 文 之 敘 事 意 識, 但 有 關 韻 文 修 辭 的 繁 簡 則 有 所 不 同 157

又 百 回 本 第 七 十 八 回 回 首 詠 梁 山 泊 之 長 篇 賦 體, 於 百 二 十 回 本 中 亦 刪 除, 至 於 描 述 林 沖 對 戰 王 煥 時, 百 二 十 回 本 對 於 百 回 本 之 韻 文 則 有 刪 改, 百 回 本 云 : 一 個 屏 風 鎗 勢 如 霹 靂, 一 個 水 平 鎗 勇 若 奔 雷 一 個 朝 天 鎗 難 防 難 躲, 一 個 鑽 風 鎗 怎 敵 怎 遮 這 個 鎗 使 得 急 如 孫 策, 那 個 鎗 使 得 猛 似 霸 王 這 個 恨 不 得 鎗 戳 透 九 霄 雲 漢, 那 個 恨 不 得 鎗 刺 透 九 曲 黃 河 一 個 鎗 如 蟒 離 巖 洞, 一 個 鎗 似 龍 躍 波 津 一 個 使 鎗 的 雄 似 虎 吞 羊, 一 個 使 鎗 的 俊 如 鵰 撲 兔 這 個 使 鎗 的, 英 雄 蓋 盡 梁 山 泊, 那 個 使 鎗 的, 威 風 播 滿 宋 乾 坤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簡 化 為 : 一 個 屏 風 鎗 勢 如 霹 靂, 一 個 水 平 鎗 勇 若 奔 雷 一 個 朝 天 鎗 難 防 難 躲, 一 個 鑽 風 鎗 怎 敵 怎 遮 這 個 恨 不 得 鎗 戳 透 九 霄 雲 漢, 那 個 恨 不 得 鎗 刺 透 九 曲 黃 河 一 個 鎗 如 蟒 離 巖 洞, 一 個 鎗 似 龍 躍 波 津 一 個 使 鎗 的 雄 似 虎 吞 羊, 一 個 使 鎗 的 俊 如 鵰 撲 兔 所 刪 落 的 部 分 可 視 為 重 複 雕 琢 文 字, 然 卻 也 因 具 有 史 實 之 互 文, 所 謂 孫 策 霸 王 等, 得 以 提 供 讀 者 歷 史 人 事 的 延 伸 想 像, 而 百 二 十 回 本 將 此 刪 落, 顯 然 不 同 於 百 回 本 對 此 之 關 注, 而 是 趨 於 平 易 簡 潔 的 思 考 又 如 百 回 本 第 八 十 二 回 回 首 描 述 燕 青 之 詩, 以 及 天 子 設 朝, 受 百 官 朝 賀 之 場 面 等 詩 作, 於 百 二 十 回 本 中 亦 予 以 刪 除, 至 於 天 子 遣 宿 太 尉 宣 詔, 百 回 本 之 詩 一 封 恩 詔 出 明 光, 共 喜 懷 柔 邁 漢 唐 珍 重 侍 臣 宣 帝 澤, 會 看 水 滸 盡 來 王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改 為 一 封 恩 詔 出 明 光, 佇 看 梁 山 盡 束 裝 知 道 懷 柔 勝 征 伐, 悔 教 赤 子 受 痍 傷 兩 首 詩 的 敘 述 重 心 有 所 差 異, 前 者 以 宏 觀 角 度 回 顧 事 件 前 後, 後 者 則 聚 焦 天 子 恩 則 與 水 滸 英 雄 之 前 後 境 遇 另 一 方 面, 兩 版 本 卻 皆 保 留 天 子 招 安 詔 文 及 宋 江 曉 示 州 郡 梁 山 好 漢 已 接 受 招 安 的 告 示 內 容, 對 於 宋 江 率 領 梁 山 部 從 之 浩 大 陣 容 天 子 飲 宴 等 盛 大 場 面, 亦 皆 有 韻 文 的 表 現, 其 中 文 字 則 出 入 甚 多, 而 排 比 158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修 飾 等 渲 染 則 各 有 強 調 百 回 本 第 八 十 八 回 回 首 則 藉 宋 江 視 角 以 古 風 描 述 遼 軍 浩 大 聲 勢, 再 以 宋 江 與 吳 用 公 孫 勝 等 商 議, 所 謂 其 勢 浩 大, 漫 天 遍 地 而 來 相 互 映 襯 遼 軍 之 勢 不 可 擋,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刪 除 此 古 風, 直 接 以 話 說 宋 江 在 高 阜 處 開 場 古 風 的 描 寫 呈 現 大 軍 壓 境 之 畫 面, 有 渲 染 效 果, 使 讀 者 得 以 與 故 事 人 物 具 有 相 同 之 觀 看 角 度, 有 親 臨 其 境 之 感, 刪 除 後 自 無 前 述 敘 事 及 閱 讀 之 效 百 二 十 回 本 亦 刪 除 百 回 本 中 重 述 遼 軍 之 天 象 陣 容 的 六 首 七 言 絕 句, 但 於 描 述 整 體 天 象 陣 容 結 束 之 際 的 詩 句, 則 僅 是 修 改 字 句, 將 百 回 本 旗 旛 鎧 甲 與 刀 槍, 正 按 中 央 土 德 黃 天 意 豈 能 人 力 勝, 枉 將 生 命 苦 相 戕 改 為 宿 曜 隨 宜 列 八 方, 更 將 土 德 鎮 中 央 胡 人 從 不 關 天 象, 何 事 紛 紛 瀆 上 蒼? 兩 首 詩 詩 意 大 致 相 同, 皆 是 對 天 象 陣 特 質 與 遼 人 不 能 察 天 人 之 際 等 批 判, 有 類 似 的 評 價 觀 點 與 關 注 視 野 然 而 文 字 卻 有 出 入, 亦 見 作 者 對 於 修 辭 之 自 覺 又 於 評 述 趙 括 與 王 文 斌 時, 百 回 本 之 詩 趙 括 徒 能 讀 父 書, 文 斌 詭 計 又 何 愚 輕 生 容 易 論 兵 策, 無 怪 須 臾 喪 厥 軀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保 留 前 兩 詩 句, 第 三 四 句 則 改 為 平 時 誇 口 千 人 有, 臨 陣 成 功 一 個 無 至 宋 江 夢 見 九 天 玄 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將 百 回 本 對 於 此 情 節 之 總 述 詩 蕊 珠 仙 子 碧 霞 衣, 綽 約 姿 容 世 亦 稀 口 奉 九 天 玄 女 命, 夜 深 飛 夢 入 靈 扉 刪 除, 內 文 變 成 宋 江 唯 然 而 行, 聽 的 殿 上 金 鐘 聲 響 宋 江 得 天 書 之 後 的 重 述, 且 預 示 之 詩 玉 女 虛 無 忽 下 來, 嚴 祠 特 請 敘 高 懷 當 時 傳 得 幽 女 秘, 遼 陣 堂 堂 頃 刻 開 亦 刪 除, 僅 敘 述 令 青 衣 即 送 星 主 還 寨 宋 江 再 拜 此 類 對 於 情 節 之 重 述 評 論 或 預 示 之 詩, 多 屬 情 節 進 行 之 外 的 言 說 空 間, 對 於 情 節 結 構 並 無 直 接 影 響, 但 可 調 整 情 節 進 展 之 節 奏 緩 急, 韻 文 之 有 無 呈 現 作 者 對 於 敘 事 傾 向 的 輕 重, 或 僅 就 情 節 敘 述, 或 另 增 感 慨, 取 向 各 有 不 同 159

( 二 ) 情 境 渲 染 之 層 次 差 異 於 韻 文 之 組 織 經 營 上, 百 回 本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各 有 取 捨, 描 述 某 特 定 場 面 或 事 件 之 時, 兩 版 本 雖 皆 使 用 韻 文 加 以 強 調, 然 而, 於 既 有 歷 史 或 文 學 人 事 之 相 互 印 證 互 補 現 象 中, 不 同 的 作 者 卻 展 現 不 同 的 判 斷, 文 本 所 具 有 之 效 果 亦 因 而 有 相 當 差 異 如 屢 次 以 韻 文 描 繪 的 大 小 火 勢, 百 回 本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各 有 不 同 觀 照, 百 回 本 第 十 回 則 刻 意 描 繪 由 林 沖 角 度 所 看 之 火 勢 : 一 點 靈 臺, 五 行 造 化, 丙 丁 在 世 傳 流 無 明 心 內, 災 禍 起 滄 州 烹 鐵 鼎 能 成 萬 物, 鑄 金 丹 還 與 重 樓 思 今 古, 南 方 離 位, 熒 惑 最 為 頭 綠 窗 煙 燄 燼 ; 隔 花 深 處, 掩 映 釣 漁 舟 鏖 兵 赤 壁, 公 瑾 喜 成 謀 李 晉 王 醉 存 館 驛, 田 單 在 即 墨 驅 牛 周 褒 姒 驪 山 一 笑, 因 此 戲 諸 侯 先 言 火 的 意 象 與 所 謂 無 明 鑄 丹 田 單 褒 姒 及 赤 壁 後 唐 沙 陀 李 晉 王 等 人 文 意 涵 歷 史 典 故, 其 中 亦 有 三 國 赤 壁 人 事, 所 描 繪 的 火 勢 本 屬 自 然 現 象, 但 實 際 書 寫 卻 是 與 火 相 關 的 各 種 故 實, 以 及 歷 史 人 事 之 人 文 詮 釋, 文 本 的 內 涵 亦 因 此 深 刻 多 元, 於 敘 事 上 另 延 伸 至 感 歎 層 次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換 為 : 雪 欺 火 勢, 草 助 火 威 偏 愁 草 上 有 風, 更 訝 雪 中 送 炭 赤 龍 鬥 躍, 如 何 玉 甲 紛 紛 ; 粉 蝶 爭 飛, 遮 莫 火 蓮 燄 燄 初 疑 炎 帝 縱 神 駒, 此 方 芻 牧 ; 又 猜 南 方 逐 朱 雀, 遍 處 營 巢 誰 知 是 白 地 裡 起 災 殃, 也 須 信 暗 室 中 開 電 目 看 這 火, 能 教 烈 士 無 明 發, 對 這 雪, 應 使 奸 邪 心 膽 寒 除 配 合 大 雪 氣 候 與 火 勢 等 描 繪 外, 雖 也 運 用 炎 帝 朱 雀 等 概 念, 但 與 百 回 本 之 連 用 典 故 抽 象 描 述 不 同, 文 字 較 趨 淺 易, 而 詩 意 顯 然 配 合 故 事 以 強 調 教 化, 與 百 回 本 藉 韻 文 段 落 大 加 闡 釋 文 史 故 實 顯 有 不 同, 而 是 更 具 160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寫 實 的 教 化 關 懷 又 如 第 三 十 八 回 對 神 行 太 保 戴 宗 之 形 容, 百 二 十 回 本 將 百 回 本 面 闊 唇 方 神 眼 突, 瘦 長 清 秀 身 材, 皂 紗 巾 畔 翠 花 開 黃 旗 書 令 字, 紅 串 映 宣 牌 兩 隻 腳 行 千 里 路, 羅 衫 常 惹 塵 埃, 程 途 八 百 去 還 來 神 行 真 太 保, 院 長 戴 宗 才 改 為 面 闊 唇 方 神 眼 突, 瘦 長 清 秀 人 材, 皂 紗 巾 畔 翠 花 開 黃 旗 書 令 字, 紅 串 映 宣 牌 健 足 欲 追 千 里 馬, 羅 衫 常 惹 塵 埃, 神 行 太 保 術 奇 哉, 程 途 八 百, 朝 去 暮 還 來 百 二 十 回 本 對 戴 宗 神 技 之 形 容 文 字 較 百 回 本 細 膩 且 詳 細, 可 見 作 者 對 個 人 特 徵 之 關 注 與 表 現 又 同 回 李 逵 與 張 順 之 打 鬥, 百 二 十 回 本 保 留 相 關 韻 文, 但 較 百 回 本 精 簡, 百 回 本 為 : 一 個 是 沂 水 縣 成 精 異 物, 一 個 是 小 孤 山 作 怪 妖 魔 這 個 似 酥 團 結 就 肌 膚, 那 個 如 炭 屑 輳 成 皮 肉 一 個 是 色 依 壬 癸, 一 個 體 按 庚 辛 那 個 如 三 冬 瑞 雪 重 鋪, 這 個 似 半 夜 陰 雲 輕 罩 一 個 是 馬 靈 官 白 蛇 托 化, 一 個 是 趙 元 帥 黑 虎 投 胎 這 個 似 萬 萬 鎚 打 就 銀 人, 那 個 如 千 千 火 煉 成 鐵 漢 一 個 是 五 臺 山 銀 牙 白 象, 一 個 是 九 曲 河 鐵 甲 老 龍 這 個 如 布 漆 羅 漢 顯 神 通, 那 個 似 玉 碾 金 剛 施 勇 猛 一 個 盤 旋 良 久, 汗 流 遍 體 迸 真 珠 一 個 揪 扯 多 時, 水 浸 渾 身 傾 墨 汁 那 個 學 華 光 藏 教 主, 向 碧 波 深 處 現 形 骸 這 個 相 黑 煞 天 神, 在 雪 浪 堆 中 呈 面 目 正 是 玉 龍 攪 暗 天 邊 日, 黑 鬼 掀 開 水 底 天 所 謂 色 依 壬 癸 體 按 庚 辛, 分 別 對 李 逵 與 張 順 個 人 特 質 加 以 描 寫, 同 時 也 指 出 二 人 之 相 對 關 係, 但 百 二 十 回 本 卻 刪 去 一 個 是 色 依 壬 癸, 一 個 體 按 庚 辛 那 個 如 三 冬 瑞 雪 重 鋪, 這 個 似 半 夜 陰 雲 輕 罩 等 文 字, 僅 以 韻 文 描 述 打 鬥, 但 未 著 墨 打 鬥 的 兩 人 之 相 關 來 歷 或 條 件, 型 塑 之 情 境 因 而 有 所 不 同 又 如 百 回 本 第 四 十 一 回 形 容 李 逵 花 榮 與 薛 永 等 人 火 燒 黃 文 炳 住 處 之 火 勢 亦 然 : 161

黑 雲 匝 地, 紅 燄 飛 天 卒 律 律 走 萬 道 金 蛇, 焰 騰 騰 散 千 團 火 塊 狂 風 相 助, 雕 梁 畫 棟 片 時 休 炎 燄 漲 空, 大 廈 高 堂 彈 指 沒 驪 山 頂 上, 多 應 褒 姒 戲 諸 侯 赤 壁 坡 前, 有 若 周 瑜 施 妙 計 丙 丁 神 忿 怒, 踏 翻 回 祿 火 車 南 陸 將 施 威, 鼓 動 祝 融 爐 冶 咸 陽 宮 殿 焚 三 月, 即 墨 城 池 縱 萬 牛 馮 夷 捲 雪 罔 施 功, 神 術 欒 巴 實 難 救 同 屬 引 用 與 火 相 關 的 典 故, 如 驪 山 褒 姒 赤 壁 周 瑜 田 單 即 墨 始 皇 咸 陽 與 歷 史 或 傳 說 形 成 互 文 現 象, 預 期 讀 者 亦 具 有 相 同 之 文 化 背 景, 得 以 於 既 有 符 號 下 進 行 閱 讀 想 像 及 理 解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為 : 黑 雲 匝 地, 紅 燄 飛 天 卒 律 律 走 萬 道 金 蛇, 焰 騰 騰 散 千 團 火 塊 狂 風 相 助, 雕 梁 畫 棟 片 時 休 炎 燄 漲 空, 大 廈 高 堂 彈 指 沒 這 不 是 火, 卻 是 : 文 炳 心 頭 惡, 觸 惱 丙 丁 神 害 人 施 毒 焰, 惹 火 自 燒 身 原 有 的 典 故 內 涵 於 此 全 然 消 失, 反 增 一 詩 文 炳 心 頭 惡, 觸 惱 丙 丁 神 害 人 施 毒 焰, 惹 火 自 燒 身 以 強 調 黃 文 炳 告 發 宋 江 終 遭 報 應 之 評 論, 此 一 編 排 可 見 作 者 著 重 情 節 之 評 述, 而 非 典 故 內 涵 之 鋪 陳, 韻 文 的 不 同 安 排 形 成 閱 讀 感 染 上 的 不 同 效 果 又 百 回 本 第 七 十 九 回 描 繪 公 孫 勝 祭 風 以 助 長 火 勢 之 韻 文, 其 文 云 : 黑 煙 迷 綠 水, 紅 焰 起 清 波 風 威 捲 荷 葉 滿 天 飛, 火 勢 燎 蘆 林 連 梗 斷 神 號 鬼 哭, 昏 昏 日 色 無 光 岳 撼 山 崩, 浩 浩 波 聲 鼎 沸 艦 航 遮 洋 盡 倒, 艨 艟 柁 櫓 皆 休 先 鋒 將 魄 散 魂 消, 合 後 兵 心 驚 膽 裂 蕩 漿 的 首 先 落 水, 點 篙 的 無 路 逃 生 舡 尾 旌 旗 不 見, 青 紅 交 雜 柁 樓 剣 戟 難 排, 霜 刃 爭 叉 副 將 忙 舉 哀 聲, 主 帥 先 尋 死 路 卻 似 驪 山 頂 上, 周 幽 王 褒 姒 戲 諸 侯 有 若 夏 口 三 江, 施 妙 策 周 郎 破 曹 操 千 千 條 火 焰 連 天 起, 萬 萬 道 煙 霞 貼 水 飛 162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此 類 公 孫 勝 祭 風 情 節, 不 免 與 三 國 演 義 孔 明 祭 風 產 生 聯 想 又 所 謂 有 若 夏 口 三 江, 施 妙 策 周 郎 破 曹 操 對 於 風 勢 與 火 燒 連 環 船 之 描 寫, 明 顯 利 用 三 國 故 事 之 人 事 時 空 等 符 碼, 於 寫 作 及 閱 讀 上, 提 供 凝 煉 之 歷 史 訊 息 與 意 涵, 相 互 映 照 至 百 二 十 回 本, 則 精 簡 為 : 黑 煙 迷 綠 水, 紅 焰 起 清 波 風 威 捲 荷 葉 滿 天 飛, 火 勢 燎 蘆 林 連 梗 斷 神 號 鬼 哭, 昏 昏 日 色 無 光 岳 撼 山 崩, 浩 浩 波 聲 若 怒 艦 航 盡 倒, 船 櫓 皆 休 船 尾 旌 旗, 不 見 青 紅 交 雜 樓 頭 剣 戟, 難 排 霜 雪 爭 叉 僵 尸 與 魚 鱉 同 浮, 熱 血 共 波 濤 並 沸 千 條 火 焰 連 天 起, 萬 道 煙 霞 貼 水 飛 百 回 本 此 段 韻 文 提 供 歷 史 或 文 學 等 典 故 與 互 文 參 照, 於 百 二 十 回 本 中 對 此 則 並 未 著 墨, 可 見 不 同 作 者 對 敘 事 焦 點 或 內 涵 之 取 捨 差 異 此 類 引 用 文 史 作 品 的 現 象 既 有 橫 向 的 作 者 與 讀 者 之 交 流, 亦 有 縱 向 的 文 本 與 文 史 背 景 相 互 重 合 的 基 礎 因 各 式 歷 時 的 文 本 介 入, 敘 述 的 角 度 因 而 多 元, 形 式 亦 因 此 多 樣, 融 合 故 事 情 節 主 軸, 使 小 說 之 寫 作 與 閱 讀 得 以 出 入 時 空, 所 引 用 的 符 號 或 典 故 往 往 是 其 他 詞 語 或 文 本 的 再 現, 彼 此 並 呈 對 話 與 相 互 引 伸, 而 發 揮 了 各 種 強 化 衍 伸 的 效 果, 也 使 文 本 的 內 涵 更 趨 豐 富, 情 節 進 展 的 節 奏 亦 因 此 有 緩 急 變 化, 而 以 韻 文 出 之 的 評 論 或 重 述 亦 使 讀 者 得 以 將 故 事 文 本 客 觀 化, 得 以 不 同 角 度 加 以 審 視 其 間 內 涵 或 哲 理, 並 分 享 思 考 作 者 意 見 一 旦 刪 落 韻 文, 則 此 類 交 流 或 沉 思 的 審 美 效 果 顯 然 有 所 壓 縮, 而 是 著 重 於 敘 述 的 成 分, 亦 即 事 件 進 展,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仍 有 使 用 韻 文 的 自 覺, 然 於 文 史 內 涵 之 鋪 陳 與 情 境 渲 染 上 顯 然 與 百 回 本 有 相 當 差 異 肆 寫 作 取 向 之 可 能 詮 釋 百 回 本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雖 皆 具 有 運 用 韻 文 的 敘 事 自 覺, 但 卻 各 有 取 捨, 各 有 特 定 敘 事 模 式 以 及 修 辭 意 識, 乃 至 對 韻 文 的 增 刪 取 163

捨, 如 李 贄 序 及 批 點 的 百 回 本 相 較 前 此 的 版 本, 則 文 辭 頗 有 增 刪, 幾 乎 改 觀, 除 去 惡 詩, 益 增 駢 語 ; 描 寫 異 愈 入 細 微 至 楊 定 見 因 袁 無 涯 之 請 而 刊 之 百 二 十 回 本, 其 中 發 凡 云, 舊 本 去 詩 詞 之 煩 蕪, 一 慮 事 緒 之 斷, 一 慮 眼 路 之 迷, 頗 直 截 清 明, 第 有 此 以 形 容 人 態, 頗 挫 文 情 者, 又 未 可 盡 除, 茲 復 為 增 定, 或 竄 原 本 而 進 所 有, 或 逆 古 意 以 益 所 無, 惟 周 勸 懲, 兼 善 戲 謔, 可 見 於 依 循 既 有 的 小 說 敘 事 模 式 之 基 礎 上, 不 同 作 者 仍 有 其 個 人 思 考 與 安 排, 亦 得 見 彼 此 互 異 的 價 值 取 捨 與 敘 事 偏 好 ( 一 ) 書 寫 模 式 的 沿 襲 與 變 化 由 百 二 十 回 與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對 韻 文 的 處 理 差 異 與 認 知 可 見, 小 說 作 者 基 本 上 仍 意 識 韻 文 的 存 在 為 章 回 小 說 應 有 的 文 體 特 徵, 但 運 用 之 偏 好 或 觀 點 則 各 有 側 重, 百 二 十 回 本 中 韻 文 段 落 之 增 補 移 動 改 換 韻 文 等 現 象 亦 形 成 若 干 敘 事 效 果 差 異 比 較 百 回 本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韻 文 使 用 現 象 可 見, 百 二 十 回 本 之 韻 文 數 目 明 顯 減 少, 約 較 百 回 本 減 少 兩 百 首 之 多 就 刪 略 而 言, 可 見 其 中 散 文 的 敘 事 功 能 取 代 了 韻 文 的 某 些 表 述 功 能, 其 中 包 括 議 論 總 述 或 重 述 故 事 情 節, 或 聚 焦 某 一 人 物 事 件 等 描 繪 文 字, 大 致 上, 這 類 刪 除 基 本 上 並 不 影 響 整 體 故 事 的 前 後 發 展, 因 為 韻 文 所 提 供 的 多 屬 情 節 外 圍 的 觀 照, 刪 除 後 直 接 接 續 散 文 之 陳 述 文 字, 文 本 的 敘 事 因 而 趨 於 精 簡 又 百 二 十 回 本 對 於 百 回 本 中 的 場 面 或 人 物 聚 焦 等 韻 文 並 非 全 然 刪 落, 亦 有 保 留 或 僅 更 動 字 句 者, 由 此 亦 見 作 者 仍 有 韻 散 相 雜 的 敘 事 意 識, 僅 因 形 式 特 徵 之 不 同 偏 好 或 考 量 而 加 以 調 整 更 動 而 對 百 回 本 韻 文 文 字 之 刪 削 改 換 簡 短 詩 作 等 傾 向, 亦 顯 然 影 響 了 百 二 十 回 本 在 文 史 故 實 或 典 故 聯 想 等 審 美 內 涵 10 水 滸 傳 中 的 韻 文 10 蒲 安 迪, 中 西 敘 事 修 辭 型 態 研 究, 中 國 敘 事 學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6), 頁 107, 於 論 述 小 說 中 詩 詞 曲 歌 的 引 錄 和 插 敘 時 以 為, 明 代 四 大 奇 書 博 採 說 書 人 修 辭 手 法 的 事 實, 非 但 不 能 成 為 它 們 等 同 於 說 唱 文 學 的 根 據, 反 而 證 明 了 它 們 都 是 文 164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可 視 為 作 者 某 種 敘 事 概 念, 或 亦 可 視 為 小 說 虛 實 觀 照 中 虛 的 層 面 之 充 分 發 揮, 亦 有 藉 以 溝 通 交 流 之 可 能, 往 往 是 小 說 作 者 構 思 著 墨 之 自 我 發 揮 空 間 其 中 的 韻 文 現 象 尤 其 強 調 了 口 頭 表 演 之 特 質 與 作 者 之 存 在, 且 輔 助 了 散 文 所 無 法 具 有 的 意 義 凝 鍊 文 史 累 積 等 特 性 而 不 同 水 滸 傳 中 韻 文 的 繁 簡 內 容 段 落 位 置 所 形 成 文 本 特 定 的 意 涵 或 形 象, 可 見 章 回 小 說 作 者 於 編 寫 之 際, 本 有 依 循 特 定 敘 事 模 式 之 意 識, 然 於 依 循 之 同 時, 也 顯 現 個 人 思 考 或 價 值 偏 好 之 存 在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段 落 往 往 含 有 大 量 特 定 的 符 號 或 典 故, 使 小 說 文 本 因 此 深 具 多 層 次 且 濃 厚 的 文 化 內 涵, 於 抒 情 感 嘆 具 有 極 大 優 勢, 能 彌 補 散 文 語 言 的 不 足, 發 揮 較 散 文 更 深 刻 之 凝 練 抒 情 與 想 像 等 特 性 此 類 韻 文 往 往 吸 收 轉 化 了 特 定 語 彙 或 文 化 符 號, 與 散 文 的 敘 事 主 體 彼 此 相 互 參 照 牽 涉, 形 成 多 元 開 放 網 絡 其 中 韻 文 段 落 成 為 相 關 文 史 宗 教 傳 說 人 生 觀 等 知 識 之 媒 介 載 體, 而 小 說 文 本 因 具 備 了 韻 文 的 形 式 與 內 涵 意 識 對 話 或 價 值 交 流, 使 敘 事 得 以 出 入 情 節 現 實, 甚 至 因 典 故 之 引 用 而 得 以 超 越 時 空, 有 其 歷 時 與 共 時 面 向, 敘 事 活 動 中 的 寫 實 與 非 寫 實 因 素 互 相 融 通, 形 成 多 重 敘 事 層 次 與 美 感 而 作 者 書 寫 意 識 往 往 形 成 文 本 特 定 的 藝 術 特 質 與 審 美 取 向, 其 中 的 構 思 過 程 與 藝 術 表 現 皆 屬 作 者 有 意 之 取 捨 安 排 ; 可 見 作 者 對 自 己 作 品 之 態 度 ; 個 人 折 衷 調 和 之 感 受 等 11 小 說 作 者 以 特 定 的 美 感 經 驗 與 形 式 加 以 表 現, 顯 現 對 文 類 模 式 或 傳 統 價 值 之 判 斷 與 取 捨, 而 各 種 書 寫 形 式 作 者 之 擇 取 與 價 值, 皆 有 其 歷 史 傳 統 及 文 化 背 景 之 影 響, 同 時 亦 是 作 者 價 值 意 識 之 某 種 程 度 展 現 無 論 是 百 回 本 或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作 者, 皆 具 有 一 定 程 度 的 價 值 取 向 與 書 寫 意 識, 於 編 寫 既 有 故 事 梗 概 成 就 文 本 之 際, 亦 多 利 用 韻 文 結 構 投 注 特 定 藝 術 表 現 或 價 值 判 斷 由 此 韻 文 刪 增 的 現 象 可 見, 作 者 於 寫 作 章 回 小 說 時, 超 越 據 實 敘 事 的 層 次, 於 情 節 人 小 說 的 代 表 作 11 D.C. 霍 伊 著, 陳 玉 蓉 譯, 批 評 的 循 環,( 台 北 : 南 方 出 版 社,1988), 頁 55 165

人 事 之 剪 裁 融 合 中, 強 調 了 個 人 對 於 敘 事 的 主 觀 意 識 作 者 對 小 說 文 本 重 新 組 織 與 情 節 安 排, 呈 現 了 其 人 審 美 意 識 與 價 值 認 知, 使 小 說 文 本 內 涵 因 而 多 元 深 化 ( 二 ) 韻 文 取 捨 的 自 覺 與 反 省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對 於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的 韻 文 雖 加 以 增 刪 調 整, 但 基 本 上 仍 有 韻 文 加 入 之 書 寫 自 覺, 只 是 因 韻 文 之 差 異 運 用, 使 小 說 中 有 關 文 史 傳 承 與 受 容 現 象 亦 因 此 有 所 改 換, 由 不 同 小 說 作 者 之 編 寫 角 度 與 取 捨, 可 見 其 人 對 於 所 謂 章 回 小 說 應 有 的 文 類 模 式 之 認 識, 甚 至 因 故 事 內 容 調 整 韻 文 數 量 以 完 成 特 定 的 敘 事 目 的 等 現 象, 韻 文 的 有 無 或 繁 簡 皆 得 以 影 響 小 說 文 體 風 格 的 改 變 由 水 滸 傳 作 者 對 韻 文 結 構 之 認 知 與 處 理 差 異 可 見, 文 本 風 格 或 繁 簡 也 將 形 成 相 當 差 距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雖 有 說 話 活 動 之 淵 源, 然 相 關 的 敘 事 功 能 與 形 式 期 待 則 已 意 識 到 符 合 書 面 效 果 其 後 即 使 小 說 中 雜 有 韻 文, 也 並 非 評 話 的 原 有 面 貌 與 性 質, 往 往 訴 諸 閱 讀 的 效 果 韻 文 之 加 入 除 具 有 實 際 敘 述 功 能 外, 作 者 其 實 亦 藉 以 脫 離 故 事 情 節 之 脈 絡, 而 做 其 他 層 次 之 陳 述 評 論, 並 期 交 流 說 話 人 可 以 藉 此 以 提 示 設 問 重 述 詮 釋 等, 縮 短 了 與 聽 眾 的 距 離 12 也 因 此 建 構 出 一 套 適 應 聽 眾 接 受 的 敘 事 模 式, 控 制 所 有 敘 述 過 程, 藉 各 式 間 雜 於 散 文 中 的 詩 詞 歌 賦 等 文 類, 時 時 調 整 敘 事 路 線, 與 讀 者 之 距 離 亦 因 此 時 有 變 化 然 而, 如 此 的 敘 事 之 契 約 或 默 契 行 之 既 久, 說 書 人 介 入 的 書 寫 形 式 卻 也 往 往 形 成 敘 事 的 干 擾 或 閱 讀 的 阻 礙, 終 而 形 成 另 一 種 敘 事 模 式 的 反 省 與 調 整, 13 李 序 所 謂 一 慮 事 緒 之 斷, 一 慮 眼 路 之 迷, 顯 然 也 反 省 到 12 13 魯 德 才, 第 六 章 水 滸 全 傳 與 七 十 一 回 本 水 滸 傳 的 敘 事 型 態, 頁 120 徐 德 明, 中 國 白 話 小 說 中 詩 詞 贊 賦 的 蛻 變 和 語 言 轉 型,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206 期,2008 年 第 2 期, 頁 51 水 滸 傳 的 數 回 書 目, 可 能 於 說 書 活 動 中 發 展 成 數 十 萬 乃 至 百 萬 字 以 上 的 大 書, 詩 詞 贊 賦 即 是 其 中 重 要 的 組 成 部 分 詩 詞 贊 賦 促 進 白 話 敘 述 的 豐 富, 說 書 人 於 此 取 得 表 演 成 就, 最 終 形 成 了 韻 散 結 合 的 書 面 文 體 由 原 有 166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韻 文 段 落 有 時 反 而 形 成 讀 者 與 小 說 的 距 離, 影 響 小 說 之 審 美 效 果 宋 代 說 話 活 動 對 於 韻 文 之 運 用 乃 於 敘 事 脈 絡 中 另 增 韻 文, 屬 於 外 加 增 添 之 關 係, 章 回 小 說 吸 收 說 話 的 表 演 特 徵, 並 由 韻 文 加 以 表 現, 此 類 韻 文 與 故 事 正 文 具 有 若 即 若 離 關 係, 或 提 供 散 文 敘 述 之 輔 助 或 渲 染, 但 亦 有 刪 略 後 未 必 影 響 整 體 情 節 進 行 與 完 整 者 另 一 方 面, 由 水 滸 傳 的 韻 文 使 用 現 象 亦 可 見, 白 話 書 寫 在 表 意 功 能 趨 於 強 化 之 際,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功 能 也 因 此 逐 漸 蛻 變, 當 白 話 散 文 已 可 發 揮 精 確 且 富 有 張 力 的 表 達 能 力, 韻 文 系 統 也 因 此 削 弱,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的 正 文 敘 述 中 皆 存 有 駢 儷 文 字 即 可 為 例 證, 此 類 駢 麗 文 字 多 用 以 寫 景 或 狀 人, 如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第 八 十 八 回 皆 提 及 宋 江 夢 境 中 前 往 拜 見 九 天 玄 女 之 路 程, 所 謂 但 見 上 下 天 光 一 色, 金 碧 交 加, 香 風 細 細, 瑞 靄 飄 飄, 有 如 二 三 月 間 天 氣 行 不 過 二 三 里 多 路, 見 座 大 林, 青 松 茂 盛, 翠 柏 森 然 紫 桂 亭 亭, 石 欄 隱 隱 兩 邊 都 是 茂 林 修 竹, 垂 柳 夭 桃, 曲 折 欄 杆 轉 過 石 橋, 朱 紅 欞 星 門 一 座 仰 觀 四 面, 蕭 牆 粉 壁, 畫 棟 雕 梁, 金 丁 朱 戶, 碧 瓦 重 簷, 四 邊 簾 捲 蝦 鬚, 正 面 窗 橫 龜 背 此 類 藻 繪 書 寫 實 具 有 如 韻 文 般 的 輔 助 敘 事 之 功 能, 但 卻 出 現 於 散 文 之 正 文 段 落 中, 於 散 文 中 多 見 具 有 感 染 性 描 繪, 已 隱 然 存 有 散 文 逐 漸 取 代 韻 文 之 描 繪 刻 畫 等 敘 事 趨 勢, 白 話 散 文 及 韻 文 在 敘 事 功 能 上 的 互 動 消 長, 或 可 說 明 小 說 中 韻 文 結 構 與 敘 事 功 能 之 變 遷 14 至 金 聖 嘆 七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尤 其 可 見 對 於 敘 事 模 式 之 編 排 取 捨 金 聖 嘆 除 了 大 幅 刪 減 情 節 內 容 外, 也 刪 落 了 韻 文 段 落, 幾 乎 全 以 散 文 寫 14 的 說 話 形 式 之 承 襲, 從 書 臺 勾 欄 上 的 說 話 到 書 面 小 說 文 本 的 定 型 中, 也 保 留 了 大 量 韻 文 但 書 面 化 的 同 時 也 是 韻 文 產 生 變 化 的 開 始, 原 本 生 動 具 有 臨 場 反 應 的 韻 文 表 現 被 固 定 於 書 面 文 字 中, 文 人 介 入 小 說 的 創 作 文 本 的 印 刷 流 傳 使 說 話 藝 術 漸 趨 僵 化, 富 有 表 意 性 的 聲 音 動 作 因 而 消 失 如 蒲 安 迪, 中 西 敘 事 修 辭 型 態 研 究, 中 國 敘 事 學, 頁 111-112 即 以 為, 小 說 錯 綜 複 雜 的 修 辭 手 法 中 的 另 一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水 滸 傳 對 擴 張 和 充 實 白 話 文 學 語 言, 使 之 成 為 散 文 小 說 的 媒 介, 有 其 明 顯 貢 獻 167

作 15 除 刪 去 各 回 回 首 詩, 即 使 文 中 的 但 見 或 有 詩 為 證 等 其 他 韻 文 套 語 亦 多 未 見 只 有 各 回 回 末 用 以 預 告 次 回 的 有 分 教 數 句 殘 留 其 他 僅 如 第 十 八 回 阮 小 五 所 吟 之 詩 打 魚 一 世 蓼 兒 洼, 不 種 青 苗 不 種 麻 酷 吏 贓 官 都 殺 盡, 忠 心 報 答 趙 官 家 其 他 描 繪 景 物 或 場 面 之 韻 文 全 刪 ; 三 十 八 回 保 留 宋 江 潯 陽 樓 上 所 題 的 反 詩 ; 六 一 回 刪 去 形 容 盧 俊 義 等 人 之 五 首 詩, 僅 保 留 一 首 前 頭 的, 帶 頂 豬 嘴 頭 巾, 腦 後 兩 個 金 裹 銀 環, 上 穿 香 皁 羅 衫, 腰 繫 銷 金 搭 膊, 穿 半 膝 軟 襪 麻 鞋, 提 一 條 齊 眉 棍 棒 後 面 的, 白 范 陽 遮 塵 笠 子, 茶 褐 攢 線 袖 衫 腰 繫 緋 紅 纏 袋, 腳 穿 踢 土 皮 鞋, 背 了 衣 包, 提 條 短 棒, 跨 口 腰 刀 形 容 楊 雄 與 石 秀 之 韻 文 等 基 本 上, 金 本 水 滸 傳 保 留 之 韻 文 不 僅 有 限, 且 多 用 以 陳 述 人 物 之 心 志, 而 非 形 容 人 物 與 場 景, 因 此, 所 保 留 之 韻 文 與 散 文 結 構 之 結 合 更 趨 密 切, 而 非 外 加 之 獨 立 段 落 16 金 本 水 滸 傳 化 韻 為 散 之 現 象, 顯 見 作 者 特 定 的 敘 事 考 量 與 藝 術 講 求 17 由 此 可 視 為 章 回 小 說 韻 散 比 例 之 明 顯 消 長, 也 顯 現 編 寫 者 敘 事 思 考 之 變 遷 亦 即 是, 敘 事 活 動 究 竟 是 崇 尚 簡 約 雅 正 抑 或 是 極 盡 刻 畫 之 能 事 ; 究 竟 是 著 重 某 類 價 值 意 識 之 展 現, 或 者 是 強 調 人 物 情 節 之 鋪 陳, 15 16 17 金 本 水 滸 傳 正 傳 七 十 回, 楔 子 一 回, 有 原 序 一 篇, 題 東 都 施 耐 庵 撰 據 魯 迅 中 國 小 說 史 略,(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2), 頁 130-131, 其 書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之 前 七 十 回 無 甚 異, 惟 刊 去 駢 語 特 多, 百 二 十 回 本 發 凡 有 舊 本 去 詩 詞 之 繁 累 語, 頗 似 聖 嘆 真 得 古 本, 然 文 中 有 因 刪 去 詩 詞, 而 語 氣 遂 稍 參 差 者, 則 所 據 殆 仍 是 百 回 本 耳 徐 德 明, 中 國 白 話 小 說 中 詩 詞 贊 賦 的 蛻 變 和 語 言 轉 型,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206 期,2008 年 第 2 期, 頁 57, 從 語 用 角 度 言, 宋 代 說 話 的 韻 文 散 文 之 關 係 有 若 油 水 錯 層, 章 回 小 說 吸 收 說 話 的 表 演 形 式, 並 大 加 發 揚, 韻 文 與 故 事 正 文 的 若 即 若 離 關 係, 也 形 成 文 本 的 多 重 層 次 與 內 涵, 然 而, 於 此 書 寫 形 式 趨 於 書 面 表 達 之 際, 對 於 敘 事 的 方 向 與 取 向 也 有 不 同 的 側 重, 此 一 發 展 使 小 說 中 的 散 文 段 落 卻 因 此 有 所 變 化, 不 僅 韻 文 本 身 的 文 字 有 所 出 入, 即 使 是 韻 文 於 小 說 文 本 中 的 結 構 也 有 所 變 動, 以 至 漸 趨 消 失 小 川 環 樹, 第 四 章 儒 林 外 史 之 形 式 與 內 容, 中 國 小 說 史 研 究,(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1968) 其 中 提 及 金 聖 嘆 本 水 滸 傳 之 散 文 化 趨 勢, 又 魯 德 才, 第 六 章 水 滸 全 傳 與 七 十 一 回 本 水 滸 傳 的 敘 事 型 態, 古 代 白 話 小 說 型 態 發 展 史 論, 頁 121-123, 對 於 金 本 水 滸 傳 的 韻 文 變 化 與 文 本 型 態 亦 有 論 述 168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凡 此 皆 影 響 韻 文 結 構 於 小 說 文 本 之 比 例 與 作 用 就 金 本 水 滸 傳 而 言, 金 聖 嘆 顯 有 不 同 的 書 寫 意 識 與 期 待, 如 其 讀 第 五 才 子 書 法 18 以 為 : 其 實 史 記 是 以 文 運 事, 水 滸 是 因 文 生 事 以 文 運 事, 是 先 有 事 生 成 如 此 如 此, 卻 要 算 計 出 一 篇 文 字 來, 雖 是 史 公 高 才, 也 畢 竟 是 吃 苦 事 因 文 生 事 即 不 然, 只 是 順 著 筆 性 去, 削 高 補 低 都 繇 我 宣 和 遺 事 具 載 三 十 六 人 姓 名, 可 見 三 十 六 人 是 實 有, 只 是 七 十 回 中 許 多 事 跡, 須 知 都 是 作 書 人 憑 空 造 謊 出 來, 如 今 卻 因 讀 此 七 十 回, 反 把 三 十 六 個 人 物 都 認 得 了, 任 憑 提 起 一 個, 都 似 舊 時 熟 識, 文 字 以 氣 力 如 此 舊 時 水 滸 傳, 子 弟 讀 了, 便 曉 得 許 多 閒 事 此 本 雖 是 點 閱 得 粗 略, 子 弟 讀 了, 便 曉 得 許 多 文 法 ; 不 惟 曉 得 水 滸 傳 中 有 許 多 文 法, 他 便 將 國 策 史 記 等 書, 中 間 但 有 若 干 文 法, 也 都 看 得 出 來 舊 時 子 弟 讀 國 策 史 記 等 書, 都 只 看 了 閒 事, 煞 是 好 笑 舊 時 水 滸 傳, 販 夫 皂 隸 都 看 ; 此 本 雖 不 曾 增 減 一 字, 卻 是 與 小 人 沒 分 之 書, 必 要 真 正 有 錦 繡 心 腸 者, 方 解 說 道 好 所 謂 削 高 補 低, 憑 空 造 謊, 顯 然 關 注 小 說 作 者 之 剪 裁 組 織 與 想 像, 凸 顯 了 作 者 構 思 過 程 中 的 主 體 性 與 特 定 敘 述 意 識, 也 確 認 了 小 說 的 虛 構 元 素, 金 聖 嘆 的 評 點 水 滸 傳 也 強 調 文 章 之 首 尾 結 構 或 穿 插 順 序 等 作 法, 以 為 有 許 多 文 法, 顯 然 是 古 文 作 法 的 思 考 傾 向, 因 文 生 事 的 主 張 中 並 未 關 注 小 說 的 韻 文 所 發 揮 的 功 能 或 意 義 金 聖 嘆 於 區 別 所 謂 新 舊 水 滸 傳 結 構 異 同 時, 強 調 理 解 作 者 文 心 之 重 要, 以 此 與 金 聖 嘆 刪 落 韻 文 段 落 之 現 象 相 互 參 照, 可 見 作 者 書 寫 與 讀 者 閱 讀 取 向 之 不 同 思 18 水 滸 傳 會 評 本,(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81), 頁 16 169

考 伍 結 語 章 回 小 說 由 多 元 文 類 組 成, 強 調 傳 統 書 寫 價 值 觀 點 外, 亦 不 免 重 視 事 件 陳 述 及 情 節 鋪 陳 等 通 俗 傾 向, 強 化 世 俗 喜 聞 樂 道 之 形 式 特 徵, 而 此 實 來 自 說 話 活 動 的 表 現 藝 術, 如 羅 燁 醉 翁 談 錄 舌 耕 敘 引 小 說 開 闢 所 云 : 說 重 門 不 掩 底 相 思, 談 閨 閣 難 藏 底 密 恨 辨 草 木 山 川 之 物 類, 分 州 軍 縣 鎮 之 程 途 講 歷 代 年 載 興 廢, 記 歲 月 英 雄 文 武 曰 得 詞, 念 得 詩, 說 得 話, 使 得 砌, 說 話 活 動 吸 收 各 種 文 類 加 以 融 合, 及 至 供 案 頭 閱 讀 的 小 說 亦 沿 襲 此 特 徵 於 書 面 的 小 說 中 夾 雜 韻 文, 使 結 構 與 風 格 更 趨 具 體 多 元, 並 使 作 者 得 以 抽 離 事 件 情 節, 暫 時 停 頓 情 節 發 展, 展 現 個 人 聲 音 與 才 情, 於 敘 事 中 亦 可 發 揮 抒 情 特 徵 然 而, 小 說 作 者 並 非 單 純 無 意 識 地 模 擬 說 話 活 動 之 敘 述 模 式 而 使 用 韻 文, 反 而 是 自 覺 刻 意 利 用 此 一 書 寫 特 質, 並 作 為 自 我 發 揮 空 間 百 回 本 與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異 同, 除 了 另 增 情 節 外, 韻 文 之 運 用 亦 有 相 當 差 異, 顯 現 了 章 回 小 說 對 韻 文 使 用 之 變 遷 過 程, 凸 顯 文 本 內 在 脈 絡 與 作 者 存 在 之 特 質, 而 金 本 水 滸 傳 則 化 韻 為 散, 藉 由 故 事 人 物 的 主 觀 視 野 或 感 知 以 陳 述 客 觀 事 件, 此 於 章 回 小 說 的 敘 事 模 式 上 可 謂 一 變 小 說 作 者 藉 韻 文 以 表 達 個 人 評 價 意 見 或 才 識, 於 形 式 及 內 涵 皆 獨 立 於 正 文 敘 事, 另 有 層 次 同 時, 作 者 也 對 於 此 類 韻 文 結 構 所 發 揮 的 敘 事 功 能 或 形 式 藝 術 加 以 反 省, 對 於 韻 文 之 增 刪 調 整 有 所 差 異, 形 成 文 本 的 多 重 層 次 與 內 涵 又 因 韻 文 結 構 中 往 往 具 有 深 層 之 文 史 內 涵, 其 間 的 運 用 取 捨, 亦 凸 顯 作 者 對 小 說 文 類 之 審 美 期 待 或 書 寫 形 式 等 不 同 側 重 不 同 版 本 的 水 滸 傳 之 構 思 內 涵, 藉 韻 文 之 刪 減 或 增 補, 展 現 作 者 處 理 掌 控 情 節 的 自 覺 與 取 捨, 以 及 文 本 訴 諸 書 面 閱 讀 的 藝 術 發 展, 另 一 方 面, 由 於 不 同 作 者 在 敘 事 上 各 有 側 重, 其 中 對 於 韻 文 之 期 待 亦 有 所 不 170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同, 或 沿 襲 或 修 正, 乃 至 完 全 刪 略, 小 說 作 者 對 既 有 文 本 形 式 結 構 之 增 刪 取 捨 等 書 寫 意 識, 應 是 關 注 章 回 小 說 形 式 結 構 變 換 之 主 要 思 考 焦 點 引 用 書 目 一 小 說 文 本 李 贄 序 批 點, 施 耐 庵 集 傳 羅 貫 中 纂 脩 :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新 校 注 本, 江 蘇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89 年 李 氏 忠 義 水 滸 傳 百 二 十 回 本,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4 年 七 十 回 貫 華 堂 本, 水 滸 傳, 台 北 : 桂 冠 圖 書 公 司,1989 年 水 滸 傳 會 評 本,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81 年 二 批 評 專 著 與 期 刊 論 文 D.C. 霍 伊 著, 陳 玉 蓉 譯 : 批 評 的 循 環, 台 北 : 南 方 出 版 社,1988 年 蒂 費 納 薩 莫 瓦 約 著, 邵 煒 譯 : 互 文 性 研 究, 天 津 : 天 津 人 民 出 版 社, 2003 年 小 川 環 樹, 中 國 小 說 史 研 究,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1968 年 魯 德 才, 古 代 白 話 小 說 型 態 發 展 史 論, 天 津 : 南 開 大 學 出 版 社,2002 年 蒲 安 迪, 中 國 敘 事 學,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6 年 魯 迅, 中 國 小 說 史 略, 台 北 : 里 仁 書 局,1992 年 徐 德 明, 中 國 白 話 小 說 中 詩 詞 贊 賦 的 蛻 變 和 語 言 轉 型,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206 期,2008 年 第 2 期 陳 文 新, 從 辨 體 角 度 看 明 清 章 回 小 說 的 幾 個 特 徵, 文 藝 研 究 2006 年 第 2 期 劉 曉 軍, 章 回 體 稱 謂 考, 上 海 大 學 學 報 13 卷 4 期,2006 年 171

附 錄 容 本 ( 百 回 ) 袁 本 ( 百 二 十 回 ) 引 首 引 言 4 4 第 一 回 張 天 師 祈 禳 瘟 疫 洪 太 尉 誤 走 妖 魔 11 10 第 二 回 王 教 頭 私 走 延 安 府 九 紋 龍 大 鬧 史 家 村 8 15 第 三 回 史 大 郎 夜 走 華 陰 縣 魯 提 轄 拳 打 鎮 關 西 7 6 第 四 回 趙 員 外 重 修 文 殊 院 魯 智 深 大 鬧 五 臺 山 9 7 第 五 回 小 霸 王 醉 入 銷 金 帳 花 和 尚 大 鬧 桃 花 村 6 6 第 六 回 九 紋 龍 剪 徑 赤 松 林 魯 智 深 火 燒 瓦 罐 寺 9 6 第 七 回 花 和 尚 倒 拔 垂 楊 柳 豹 子 頭 誤 入 白 虎 堂 4 5 第 八 回 林 教 頭 刺 配 滄 州 道 魯 智 深 大 鬧 野 豬 林 5 4 第 九 回 柴 進 門 招 天 下 客 林 沖 棒 打 洪 教 頭 j 7 8 第 十 回 林 教 頭 風 雪 山 神 廟 陸 虞 候 火 燒 草 料 場 7 5 第 十 一 回 朱 貴 水 亭 施 號 箭 林 沖 雪 夜 上 梁 山 8 7 第 十 二 回 梁 山 泊 林 沖 落 草 汴 京 城 楊 志 賣 刀 6 3 第 十 三 回 急 先 鋒 東 郭 爭 功 青 面 獸 北 京 鬥 武 11 10 第 十 四 回 赤 發 鬼 醉 臥 靈 官 殿 晁 天 王 認 義 東 溪 村 5 5 第 十 五 回 吳 學 究 說 三 阮 撞 籌 公 孫 勝 應 七 星 聚 義 9 8 第 十 六 回 楊 志 押 送 金 銀 擔 吳 用 智 取 生 辰 綱 5 8 第 十 七 回 花 和 尚 單 打 二 龍 山 青 面 獸 雙 奪 寶 珠 寺 5 8 第 十 八 回 美 髯 公 智 穩 插 翅 虎 宋 公 明 私 放 晁 天 王 6 7 172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第 十 九 回 林 沖 水 寨 大 併 火 晁 蓋 梁 山 小 奪 泊 5 6 第 二 十 回 梁 山 泊 義 士 尊 晁 蓋 鄆 城 縣 月 夜 走 劉 唐 6 5 第 二 十 一 回 虔 婆 醉 打 唐 牛 兒 宋 江 怒 殺 閻 婆 惜 7 6 第 二 十 二 回 閻 婆 大 鬧 鄆 城 縣 朱 仝 義 釋 宋 公 明 4 4 第 二 十 三 回 橫 海 郡 柴 進 留 賓 景 陽 岡 武 松 打 虎 6 4 第 二 十 四 回 王 婆 貪 賄 說 風 情 鄆 哥 不 忿 鬧 茶 肆 20 14 第 二 十 五 回 王 婆 計 啜 西 門 慶 淫 婦 藥 鴆 武 大 郎 4 4 第 二 十 六 回 鄆 哥 大 鬧 授 官 廳 武 松 鬥 殺 西 門 慶 袁 本 : 偷 骨 殖 何 九 叔 送 喪 供 人 頭 武 二 郎 設 祭 3 2 第 二 十 七 回 母 夜 叉 孟 州 道 賣 人 肉 武 都 頭 十 字 坡 遇 張 青 4 4 第 二 十 八 回 武 松 威 鎮 安 平 寨 施 恩 義 奪 快 活 林 2 3 第 二 十 九 回 施 恩 重 霸 孟 州 道 武 松 醉 打 蔣 門 神 6 3 第 三 十 回 施 恩 三 入 死 囚 牢 武 松 大 鬧 飛 雲 浦 8 5 第 三 十 一 回 張 都 監 血 濺 鴛 鴦 樓 武 行 者 夜 走 蜈 蚣 嶺 8 8 第 三 十 二 回 武 行 者 醉 打 孔 亮 錦 毛 虎 義 釋 宋 江 10 9 第 三 十 三 回 宋 江 夜 看 小 鰲 山 花 榮 大 鬧 清 風 寨 6 4 第 三 十 四 回 鎮 三 山 大 鬧 青 州 道 霹 靂 火 夜 走 瓦 礫 場 4 3 第 三 十 五 回 石 將 軍 村 店 寄 書 小 李 廣 梁 山 射 雁 6 6 第 三 十 六 回 梁 山 泊 吳 用 舉 戴 宗 揭 陽 嶺 宋 江 逢 李 俊 5 5 第 三 十 七 回 沒 遮 攔 追 趕 及 時 雨 船 火 兒 大 鬧 潯 陽 江 8 5 第 三 十 八 回 及 時 雨 會 神 行 太 保 黑 旋 風 鬥 浪 裏 白 跳 9 9 第 三 十 九 回 潯 陽 樓 宋 江 吟 反 詩 梁 山 泊 戴 宗 傳 假 信 9 3 第 四 十 回 梁 山 泊 好 漢 劫 法 場 白 龍 廟 英 雄 小 聚 義 5 4 第 四 十 一 回 宋 江 智 取 無 為 軍 張 順 活 捉 黃 文 炳 10 4 第 四 十 二 回 還 道 村 受 三 卷 天 書 宋 公 明 遇 九 天 玄 女 7 5 173

第 四 十 三 回 假 李 逵 剪 徑 劫 單 人 黑 旋 風 沂 嶺 殺 四 虎 10 9 第 四 十 四 回 錦 豹 子 小 徑 逢 戴 宗 病 關 索 長 街 遇 石 秀 12 11 第 四 十 五 回 楊 雄 醉 罵 潘 巧 雲 石 秀 智 殺 裴 如 海 10 11 第 四 十 六 回 病 關 索 大 鬧 翠 屏 山 拚 命 三 火 燒 祝 家 店 6 3 第 四 十 七 回 撲 天 鵰 雙 修 生 死 書 宋 公 明 一 打 祝 家 莊 6 6 第 四 十 八 回 一 丈 青 單 捉 王 矮 虎 宋 公 明 兩 打 祝 家 莊 5 4 第 四 十 九 回 解 珍 解 寶 雙 越 獄 孫 立 孫 新 大 劫 牢 11 9 第 五 十 回 吳 學 究 雙 用 ( 掌 ) 連 環 計 宋 公 明 三 打 祝 家 莊 2 1 第 五 十 一 回 插 翅 虎 枷 打 白 秀 英 美 髯 公 誤 失 小 衙 內 7 4 第 五 十 二 回 李 逵 打 死 殷 天 錫 柴 進 失 陷 高 唐 州 7 7 第 五 十 三 回 戴 宗 智 取 公 孫 勝 李 逵 斧 劈 羅 真 人 16 6 第 五 十 四 回 入 雲 龍 鬥 法 破 高 廉 黑 旋 風 探 穴 救 柴 進 9 5 第 五 十 五 回 高 太 尉 大 興 三 路 兵 呼 延 灼 擺 布 連 環 馬 8 5 第 五 十 六 回 吳 用 使 時 遷 盜 甲 湯 隆 賺 徐 寧 上 山 7 1 第 五 十 七 回 徐 寧 教 使 鉤 鐮 鎗 宋 江 大 破 連 環 馬 11 7 第 五 十 八 回 三 山 聚 義 打 青 州 眾 虎 同 心 歸 水 泊 8 3 第 五 十 九 回 吳 用 賺 金 鈴 弔 掛 宋 江 鬧 西 嶽 華 山 13 8 第 六 十 回 公 孫 勝 芒 碭 山 降 魔 晁 天 王 曾 頭 市 中 箭 8 3 第 六 十 一 回 吳 用 智 賺 玉 麒 麟 張 順 夜 鬧 金 沙 渡 12 6 第 六 十 二 回 放 冷 箭 燕 青 救 主 劫 法 場 石 秀 跳 樓 10 8 第 六 十 三 回 宋 江 兵 打 北 京 城 關 勝 議 取 梁 山 泊 9 5 第 六 十 四 回 呼 延 灼 月 夜 賺 關 勝 宋 公 明 雪 天 擒 索 超 8 3 第 六 十 五 回 托 塔 天 王 夢 中 顯 聖 浪 裏 白 跳 水 上 報 冤 8 4 第 六 十 六 回 時 遷 火 燒 翠 雲 樓 吳 用 智 取 大 名 府 6 2 第 六 十 七 回 宋 江 賞 馬 步 三 軍 關 勝 降 水 火 二 將 9 5 第 六 十 八 回 宋 公 明 夜 打 曾 頭 市 盧 俊 義 活 捉 史 文 恭 6 1 第 六 十 九 回 東 平 府 誤 陷 九 紋 龍 宋 公 明 義 釋 雙 鎗 將 8 5 174

章 回 小 說 中 的 韻 文 運 用 與 相 關 意 義 : 以 百 回 本 及 百 二 十 回 本 水 滸 傳 之 比 較 為 中 心 第 七 十 回 沒 羽 箭 飛 石 打 英 雄 宋 公 明 棄 糧 擒 壯 士 7 2 第 七 十 一 回 忠 義 堂 石 碣 受 天 文 梁 山 泊 英 雄 排 座 次 6 5 第 七 十 二 回 柴 進 簪 花 入 禁 院 ( 苑 ) 李 逵 元 夜 鬧 東 京 7 4 第 七 十 三 回 黑 旋 風 喬 捉 鬼 梁 山 泊 雙 獻 頭 8 4 第 七 十 四 回 燕 青 智 撲 擎 天 柱 李 逵 壽 張 喬 坐 衙 7 3 第 七 十 五 回 活 閻 羅 倒 船 偷 御 酒 黑 旋 風 扯 詔 罵 欽 差 容 本 :( 謗 徽 宗 ) 4 1 第 七 十 六 回 吳 加 亮 布 四 斗 五 方 旗 宋 公 明 排 九 宮 八 卦 陣 30 26 第 七 十 七 回 梁 山 泊 十 面 埋 伏 宋 公 明 兩 贏 童 貫 11 10 第 七 十 八 回 十 節 度 議 取 梁 山 泊 宋 公 明 一 敗 高 太 尉 8 3 第 七 十 九 回 劉 唐 放 火 燒 戰 船 宋 江 兩 敗 高 太 尉 7 2 第 八 十 回 張 順 鑿 漏 海 鰍 船 宋 江 三 敗 高 太 尉 10 6 第 八 十 一 回 燕 青 月 夜 遇 道 君 戴 宗 定 計 出 樂 和 容 本 :( 賺 蕭 讓 ) 6 0 第 八 十 二 回 梁 山 泊 分 金 大 買 市 宋 公 明 全 夥 受 招 安 8 5 第 八 十 三 回 宋 公 明 奉 詔 破 大 遼 陳 橋 驛 滴 淚 斬 小 卒 8 4 第 八 十 四 回 宋 公 明 兵 打 薊 州 城 盧 俊 義 大 戰 玉 田 縣 8 3 第 八 十 五 回 宋 公 明 夜 度 益 津 關 吳 學 究 智 取 文 安 縣 7 3 第 八 十 六 回 宋 公 明 大 戰 獨 鹿 山 盧 俊 義 兵 陷 青 石 峪 7 2 第 八 十 七 回 宋 公 明 大 戰 幽 州 呼 延 灼 力 擒 番 將 5 2 第 八 十 八 回 顏 統 軍 陣 列 混 天 象 宋 公 明 夢 授 玄 女 法 13 2 第 八 十 九 回 宋 公 明 破 陣 成 功 宿 太 尉 頒 恩 降 詔 6 2 第 九 十 回 五 臺 山 宋 江 參 禪 雙 林 鎮 燕 青 遇 故 容 本 :( 雙 林 渡 燕 青 射 雁 ) 7 2 第 九 十 一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一 回 張 順 夜 伏 金 山 寺 宋 江 智 取 潤 州 城 5 3 第 九 十 二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二 回 盧 俊 義 分 兵 宣 州 道 宋 公 明 大 戰 毘 陵 郡 7 2 175

第 九 十 三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三 回 混 江 龍 太 湖 小 結 義 宋 公 明 蘇 州 大 會 垓 第 九 十 四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四 回 寧 海 軍 宋 江 弔 孝 涌 金 門 張 順 歸 神 第 九 十 五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五 回 張 順 魂 捉 方 天 定 宋 江 智 取 寧 海 軍 第 九 十 六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六 回 盧 俊 義 分 兵 歙 州 道 宋 公 明 大 戰 烏 龍 嶺 第 九 十 七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七 回 睦 州 城 箭 射 鄧 元 覺 烏 龍 嶺 神 助 宋 公 明 第 九 十 八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八 回 盧 俊 義 大 戰 昱 嶺 關 宋 公 明 智 取 清 溪 洞 第 九 十 九 回 = 袁 本 一 百 十 九 回 魯 智 深 浙 江 坐 化 宋 公 明 衣 錦 還 鄉 第 一 百 回 = 袁 本 一 百 二 十 回 宋 公 明 神 聚 蓼 兒 洼 徽 宗 帝 夢 游 梁 山 泊 8 4 10 5 11 2 7 1 9 4 10 2 11 4 15 6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