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documents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59-81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摘 要 : 馬 來 西 亞 柔 佛 州 首 府 柔 佛 巴 魯, 其 市 中 心 有 間 百 年 的 柔 佛 古 廟 每 年 的 農 曆 正 月 二 十 日 至 二 十 二 日, 柔 佛 古 廟 遊 神 是 柔 佛 巴 魯 華 人 社 會 每 年 一 度 的 盛 事 近 年 來, 其 遊 神 聲 勢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1

曹美秀.pdf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Microsoft Word v...doc

論文封面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ªF¶Î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Microsoft Word - z-ww386-劉恆妏

Microsoft Word doc

<4D F736F F D 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23-46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06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瑏瑡 B ~ 瑏瑡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National Cheng Kung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41, December 2011, pp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 Century of

2005 3,, :,,,, (),,,,, [],,,,,,,,,,, (),, (,, ),,,,,,,,,,,,,,,,,,,,,,,,,( ),, :,,, :,?,,, :,1999,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穨hair&sick

02廖美玉.doc

% Gorgoroon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20,, ; ;,,,,,,,, 20 30,,,,,, ( 2000 ) ( 2002 ) ( ) ( ) ( ), ( ) :, ;:, ; 20 ( ) (181 ) 185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03


廣州舊城區的保護和發展


[1] 350 [1] 1991

~ ~ ~

< 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David Faure


( ),,,,,,, [ 5 ],,,,,,,,????,,?,,,,,,,,,,, [ 6 ],,,,,,,,,,,,,,,,,,, [ 6 ],,,, 6,,, [ 3 ],,,,,, [ 7 ],,,,, [ 8 ],,,,,,,,,,!!,,,,, [ 8 ],, ( ),, 20,,,,

Chap3Chinese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35-55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1-34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untitle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中 国 女 性 的 婚 姻 与 生 育 状 况 一 婚 姻 状 况 的 总 体 特 征 婚 姻 状 况 是 我 们 探 知 人 们 生 活 的 一 扇 窗 户, 婚 姻 状 况 的 变 化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一 个 社 会 的 现 代 化 和 工 业 化 水 平 社 会 转 型 和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


M M. 20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排版稿.FIT)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0?

 

01何寄澎.doc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P

标题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戲劇研究 第二期 9 0 周育德 金水 中國戲史略 鄧濤 劉立文 中國古代戲劇文學史 張 庚 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廖奔 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 12 史 等都或簡或繁地把它當作論題 就中後兩部著墨較多 自然也較富於參考 價值 而盧前之書成書較早 已將花雅爭衡分為三期 始於秦腔 繼以徽調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李宜涯 元刊五種平話中的道教色彩.PDF

Transcrip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4 1 1986 1922 2 9 3 7 263 280 2 1999 3 5-23 3 1922 2 15 267-268 4

279 1920 5 the Renaissance 1989 3 100-103 5 1985 6

280 20 1 1837 6 7 1879 8 1902 9 Renaissance A second birth time of the race 10 6 1997 204 23 7 19 80 renaissance 1898 1997 renaissance 20 renaissance 8 1993 130 130-137 2000 5 102-112 1992 670-687 9 111 10 1900-1919 1991 187 1992 8 29

281 1858-1927 1898 11 1868-1936 1906 12 1877-1951 1873-1935 1904 13 11 1981 298 29 12 1906 1977 310 1996 265-266 10 1996.9 239-269 13 3 6 XX 1902 1903 1907 1904

282 20 1 14 15 16 14 1 1905 1 15 1 9 Martin Bernal 16 607 Liah Greenfeld, 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283 17 18 1884-1919 1906 19 1898 1850-1908 17 1 17 3 18 1 19 19 2 1906 7 3 1

284 20 1 20 21 22 23-1925 1905 24 25 20 1898 4 4 1959 1 80 21 Marius B. Jansen 1987 1-35 22 1 2 23 128 24 1 7 25 1 6

285 26 15 Humanist 27 26 3 6 27 1 9

286 20 1 28 1882-1939 1903 29 1903 30 28 1 5 29 1900-1919 187 30 1 6

287 31 32 1923 33 31 607 32 1984 4 340-342 33 3 1907 1

288 20 1 1905 34 35 36 1902 34 1905 11 1993 377-378 35 104 36 3

289 37 38 37 1960 1 122 38 2

290 20 1 39 40 1882-1973 comprador 41 39 2-3 1 39 40 1910 15 20 1905 41 1906 1 2000 176

291 1885-1967 1908 Renaissance 42 43 20 1894-1978 1915 42 1977 3 308 43 Renaissance 1971 9 1944 12 1908 Renaissance

292 20 1 Renaissance 44 Renaissance 45 46 1917 the Renaissance 1918 Renaissance 44 1 1915 1 5 2 20 1998 381 407 45 1 1915 2 24 3 11 10 5 410 414 504 46 1922

293 47 1896-1950 the Renaissance 48 1897-1969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49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Renaissance 47 1917 6 19 1939 1151-1152 1987 1919 9-10 48 1919 9 5 2 1 1919 10 30 1986 200 49 1993 171-173

294 20 1 50 1863-1927 51 1894-1968 1922 52 50 1 4 1919 4 699 701-702 51 1935 20 52 3 1995 10

295 The Renaissance 53 19 idea of progress 53 Phlip de Vargas, Som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The New China Review, IV: 2-3 (Feb. & June, 1922), p. 115.

296 20 1 1915-1920 54 55 56 liberation, awakening, revival old 19 54 De Vargas, Som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pp. 126, 234. 55 De Vargas, Som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p. 120. 56 15

297 57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58 1923 57 De Vargas, Some Elements in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pp. 120-121, 234. 58 1922 4 1 301

298 20 1 59 60 20 40 61 59 1989-1990 4 1923 4 3 1996 4 120-152 60 171-173 189 229 267 61 12-16

299 30 62 1892-1988 63 20 40 62 341-342 63 1989 1 539

300 20 1 64 65 15 66 67 64 65 277 66 1903 1997 646 1905 1 1

301 1887-1939 1923 Renaissance 68 67 68 1981 1923 9 12 3

302 20 1 1925 Renaissance rebirth new-birth 69 1865-1953 1923 70 69 1939 2 70 1997 309-310

303 71 72 73 1919 1917 Historical Method 74 75 1881-1936 1927 71 1919 8 11 1994 1 254 72 Wang Fan-sh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55-68. 73 3 74 2000 6 56-106 75 2001 3 9-28 2001 2 110-129

304 20 1 Renaissance 76 77 20 20 76 1927 10 25 8 1981 191-192 77 1925 4 18 3 44 1918 11 15 1 306

305 20

306 20 1 The Dream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From the Late Qing Resurgence of the Ancient (Guxue fuxing) to the Early Republican New Tide (Xinchao) Zhitian Luo Abstract In 1904 Liang Qichao summed up Qing dynasty learning as the age of the revival of ancient learning, which was meant to indicate that Chinese learning had begun to turn from decline to revival. By the 1920s, when Liang had returned from his European tour, he characterized Qing learning as emancipating by returning to the ancients.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have cited the latter formula frequently to indicate Qing learning. Actually, most Qing scholars never consciously aspired to an emancipation. Yet this phrase in fact can describe a selected group of intellectuals of the last years of the Qing period who, inspired by the model of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indeed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viving the ancient learning. Known as the School of National Studies, these intellectuals believed that returning in a Renaissance to the ancient models could revitalize not only Chinese learning, but also the Chinese nation-state itself, like Europe. This essay examines, first, how innovationist intellectuals of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perceived 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Second, it investigates how Republican-period scholars * Zhitian Luo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Sichuan University.

307 contested from within Liang Qichao s interpretational paradigm of Qing learning. In both cases, these Chinese scholars both projected into and expressed through them the common wish of many 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the early 20 th century to cause China to achieve its own European-style Renaissance. Keywords: Renaissance, Modern Chinese Mind, Liang Qichao, the School of National Studies, New Culture M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