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認識佛教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福慧圓滿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探索死亡的世界(三)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untitled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大乘無量壽經易解簡註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2.doc

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妙緣善法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7-72c-1

各位居士大德

untitled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佛教人生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每一部經的開端,都一定有六個內容,稱為「六成就」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精子來自男人, 卵子來自女人 男女大不同的真正原因就在此! Sperm are from Men, Eggs are from Women Joe Quirk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contents K 0.9K 05 () 0.9K 3.2K K 9.8K K 20.6K K 28.9K K 41K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73 二 課程簡介

untitled

中觀與生活文集

所以有些修行人 修禪不修淨土, 這樣的人, 十個人有九個人會走錯路, 容易走火入魔 陰境若現前 的 陰境, 就是 楞嚴經 最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 ; 在打坐的過程裡面, 五十陰魔 如果現前不認識的話, 一下子就被它拖去做天魔外道的眷屬 第二個就是 無禪有淨土, 就是我不會參禪, 但是我會念佛 這樣的人

雲端時代來臨 產業新革命 工業 Smart Factory 企業自動化營造高產值, 漸成趨勢 小工廠創造好效率 product life 快樂升學 25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重點是現在我們有藉著發願的力量, 選擇往生何處的自由, 在此刻,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小心好好地選擇 我們要選擇我們有可能往生的地方, 而且是我們想往生的地方 接下來他說 : 準備好旅途上所需要的物品 在西藏, 當你要旅行時, 需要帶些食物, 因為途中沒有飯館或商店 在這裏, 所準備的是那些可以導致往生

中市93學年度第45屆國民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我的學思歷程

<433A5C CA5B0C440C1BFB0F35C B746F705CA8A3C3D2AAFCC0B1AAFBA6F2B74FB464C440A44F5CA8A3C3D2AAFCC0B1AAFBA6F2B74FB464C440A44F2E787073>

untitled

臨終助念之形成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學佛問答(一)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投影片 1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探索死亡的世界(四)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untitled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數學教學評量的知覺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Microsoft Word - 第六章.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手冊.docx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學佛問答(二)

關鍵詞 :1. 往生淨土 ;2. 量子力學 ;3. 相對論 ;4. 複雜科學 ;5. 天文學 p38 Abstract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Buddhism lands in all directions can be found in Mahāyāna scrip

2016_05_#241.pub

<4D F736F F D20C052A6D1BBA1AABAB8DCABCAADB1B2C4A440ADB6A94DB2C4A447ADB62D D30342D32372E646F63>

一 、前言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A A A I have a dream A 故事緣由 100 μm a

中華民國第 四 十 七 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印光大師嘉言錄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A44AA6E6BDD7ACE3B051AF5AB054B2C4A443B4C >

台北市立麗山高級中學

untitled

Cross Border_t

Transcription: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緒言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是很特殊的, 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 來自印度, 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 南傳佛教沒有淨土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也沒有淨土宗, 唯獨在中國成宗, 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傳到韓國, 照理講, 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 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 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 日本接受韓國佛教, 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 因此, 在唐朝時日本派遣很多留學生到中國學習, 中國文化和佛教許多宗派便在日本植根, 日本稱淨土宗為真宗, 獨立成派 淨土宗的 阿彌陀經 是千經萬論所指歸, 佛教一切修行, 最終都要歸於淨土的修行法門 原始佛教即有念佛法門, 佛弟子修禪定時可以念佛, 念佛是十隨念之一 隨念是隨時把一個觀念 一個想法謹記在心, 即為十隨念 念的對象包括 : 佛 法 僧 戒 施 天 死 身 安般 寂止 因此, 原始佛教就有念佛法門, 那時念佛是屬於靜心的功夫, 亦即修禪定的部分 將佛的功德名號憶持在心, 便能使心安定, 定心後即可觀照一切諸法實相, 增長智慧, 不會被境界所轉 由於大乘佛教興起, 慢慢有淨土宗的修行, 而取代原始佛教的念佛法門 中國淨土宗之成立, 源自慧遠大師, 慧遠的淨土法門, 主要是修禪定, 由於眾生根機越來越淺薄, 很難從戒定慧三學修行成就, 於是善巧方便的淨土念佛法門, 就慢慢普遍於中國 淨土理論提到, 正法時期是戒成就, 像法時期是定成就, 末法時期則眾生戒定慧三學都很難得圓滿 佛法八萬四千, 淨土法門能讓眾生當生成就, 因為末法時期眾生, 沒有辦法如正法時期那樣持戒精嚴, 或如像法時期用功修習禪定 如何修淨土何謂淨土? 一切法門既然歸諸淨土, 則持戒法門 修定法門, 也是導歸於淨土 是的, 淨土的要義, 可以從事上和理上來了解 淨, 包括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要領, 不但要自己的身口意清淨, 也要讓生存的環境淨化 從事上講 : 在因地修行淨土非常重要, 萬物靜觀皆自得, 靜觀才能得智慧, 凡夫煩惱多, 很容易受環境干擾, 所以要有清淨的環境, 等到修行功夫越來越好了, 就不容易受環境影響 身心五蘊清淨則國土淨, 這就是創造淨土 法藏比丘及歷代諸聖賢, 深知修行不易, 發願創造西方極樂淨土, 或蓋道場接引眾生, 使其用功辦道, 修行成就 從理上說 : 淨土法門是佛教修行之最, 一切法門都是修淨土, 土是不揀擇的, 能含藏, 能生長, 能包容接受一切萬物 以有情眾生而言, 心, 如大地一般, 能夠容納一切即為心 ; 心進入人身即為人, 進入狗體即為狗, 跑到某處即為彼方之現象, 所以心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三世十方統攝於心, 它能生長貪瞋癡慢疑惡習, 也能滋長修持戒定慧功德 ; 可以生阿羅漢的解脫心, 也可以生菩薩度眾之悲心,

或像佛那般的悲智圓滿 淨土法門可以說是淨心法門, 眾生都以為淨土是阿彌陀佛的淨土, 那是因為眾生執著, 若從相與事上慢慢了解, 再提升到理上的了解, 就能掌握佛法的要義 今天研討的淨土安心法門, 是李炳南老師講 華嚴經 時所開示的課程, 分為總與別 別的安心法門, 談的是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這是回應修行過程中的艱難 因為末法時代環境污穢, 眾生怯弱, 很難安定下來修行, 因此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 創造西方極樂世界 真的有西方極樂世界? 是不是烏托邦? 是幻想而來的? 如果還沒有到達西方十萬億佛土, 就不可否定西方極樂世界之存在, 淨土法門利 鈍全收, 三根普被, 九品皆可往生 阿彌陀經 是千經萬論所指歸, 原始佛教的三十七道品修行提到五濁惡世, 在 阿彌陀經 中也都看得到, 大乘佛教的六度波羅蜜修行, 在 阿彌陀經 中更為強調 極樂世界依報莊嚴, 其土眾生皆阿鞞跋致, 孔雀 鸚鵡共命之鳥, 都是阿彌陀佛所化現的 因為在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 那裡有惡道之實呢? 這就如大手印, 密宗的修行要身結手印 手印不是擺姿勢, 整個世界都是大手印, 任何一切都是大手印 真理的呈現是自性 如來藏,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心所化現, 是大手印 佛性的呈現 密宗的修行也可依 阿彌陀經 來修行, 阿彌陀佛 四個字是咒中之咒, 密中之密 意要觀想是經中所強調的, 因為臨終時要憶佛念佛, 一心不亂, 才能往生極樂, 阿彌陀經 描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 這是要讓我們產生觀想 產生信心的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願意往生淨土, 即可到此修行, 滿一切眾生的心 淨土含攝一切法門, 是圓中之圓 頓中之頓 禪中之禪, 只要依聖言量修行, 當生即能成就 信心最重要為什麼阿彌陀佛發大願攝眾往生是淨土安心法門? 原因是眾生的意志不堅定, 心沒辦法安住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個大願, 保證任何眾生只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 他一定不會拒絕 這種發願可以安眾生的心, 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為證明, 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的發願, 我門就可以心安, 不必遲疑後悔自責自己根機差, 不管修行夠不夠 惑業清淨與否皆可往生, 和其他法門是不一樣的, 其他法門要先積集福德智慧, 才修資糧道及加行道, 到究竟位圓滿, 才算破見思惑 一般修行次第, 先建立知見, 再斷除煩惱障, 而阿彌陀佛的修行法門, 不管見思惑 塵沙惑破了與否, 或是否具足資糧道, 只要信願具足, 臨終時一心不亂, 一念乃至十念, 阿彌陀佛就自動現身在臨終者的面前接引往生 尤其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很多, 不可能把戒定慧修持圓滿, 佛才開此特別法門, 宣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所發的大願 在淨土安心法門第六篇裡, 李老師一再強調, 淨土法門要以信心為首, 也就是要深信阿彌陀佛大願, 信心具足就能夠安心, 死心踏地的修行 淨土安心法門第五篇所談的深心, 即是決信, 不改變信心, 即使再來佛說現在有一快速法門, 能使眾生快速成佛, 也不會輕易相信, 這叫做決信, 不改變的信心 空有不二

修習佛法可從有門及空門進入, 從空門進入則要修思辨 止觀 如原始佛教先修戒再修定, 用定的心來內觀, 參究諸法實相 諸法無我 諸行無常 諸受是苦 不要輕信別人所說的法, 唯有親自參究體驗 空門的修行方法, 從疑入手 因此, 從空門入手, 就是觀一切法相, 了解諸法實相是無常, 是苦 空 無我, 因而, 證得空相空性, 證得空性以後, 不執邊見, 唯持中道見 從有門入手的, 淨土宗即是, 深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大願, 從現實的有, 皈依三寶, 即可安住心修行, 但最後還是要離開有的執著, 進入空性, 不空不有 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空有不二的中道見 從有門入手, 肯定彌陀大願的存在, 透過修行證悟空性, 進入常寂光土, 領會中諦, 遠離空有的執著, 了解空不異有, 有不異空, 而無明的眾生卻執著空與有 地上菩薩比地前的凡夫境界高得多, 但還是屬於眾生, 在佛的眼光裏, 地上菩薩還有塵沙惑 根本無明惑, 一品一品的等待斷除, 是變易生死 證阿羅漢以前是分段生死, 證阿羅漢以後是變易生死, 雖然無色身生命一期一期的生死, 但是塵沙惑還要一分一分的斷除, 因為塵沙惑就像塵沙一般地廣大眾多, 斷盡塵沙惑與根本無明, 才算成佛 菩薩還有細微無明, 微細到無法觀察, 如果沒有佛的點醒, 菩薩以為無明煩惱已淨除 從有門入手, 首要切心, 生死在心, 全修在性 生死事大, 對一般無明眾生而言, 生死是苦的來源, 是煩惱壓力的來源 ; 對修行者來說, 可以從生死當中, 證得滅苦之道及苦的息滅, 人生沒有比生死這件事情還要來得大的, 有人說, 四十歲以前拼生活, 四十歲以後要拼生死, 因為解決生死的問題, 就能解決生活問題, 但解決生活問題, 卻不一定能解決生死問題, 因為身體 財產 子女, 是帶不走的 生死切心, 因為生死根源在這顆心, 在這意識之中 性相相違人為什麼會生? 因為有無明業力存在於意識之中, 攀緣執著, 想要表現心意識中的欲望 人為什麼會死? 有生必有死, 大家追求長生不老, 但是, 想要長生不老是辦不到的 解決生死問題, 不是在身而是在心, 要不生不死, 一定要在心上用功, 生死在心, 全修在性, 關鍵點就在性, 性與相是相對的, 相是有為法, 性是一切萬法不改變, 稱之為性, 法相會改變, 法性不會改變 相是苦 空 無我, 證得性為不變 常樂我淨, 和相的無常苦空是相反的 佛法有的從相上說, 有的從性上說, 想要了生死, 就必須在性上體會 從相上去體會的是無常 苦 空相 ; 從性上參究修行, 可以明心見性,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參究萬法都不可能改變的真理 唯一能夠讓我們皈依的是自性, 即空性 法性 如來性 真如性 佛性 心性 不管那種法門, 最後都要明心見性, 在性上體會, 淨土法門到究竟也在證得常寂光土佛性 末法時代眾生, 心性怯弱, 很多煩惱和干擾, 一輩子為了拼生活, 很難把心安住, 阿彌陀佛才發大願, 創造清淨國土, 這是清淨修行的道場, 讓眾生安心修行 信心和深心安心法門第五 六篇中提到信心和深心, 沒有信心, 一切事情都辦不成功 世間

法也如此, 若對自己的學業 事業, 一點信心都沒有, 是不可能成功的 信為道源功德母 ; 信是道的源頭, 也是一切功德的母親 何謂道? 就是滅苦之道, 信就是滅苦之道, 眾生為何煩惱不斷? 因為信心不夠, 懷疑佛經 修 有 這個法門, 要從信入手, 即使修空, 亦不能無信, 相信佛所說的教法, 及善知識所開示的話, 才可能參加禪修, 參究止觀, 讀佛經修行 尤其從有門入手者, 更應該信極樂世界淨土法門 極樂世界是真是假? 阿彌陀經 含蓋三藏十二部經義理核心 李炳南老師說, 除非把三藏十二部經讀通, 否則 阿彌陀經 是讀不通的, 阿彌陀經 從頭到尾都是佛所說的話, 和其他經典不同 其他經典是佛與弟子, 或弟子與弟子間的問答, 不全然是佛所說 阿彌陀經 是佛自性而說, 將自己的修行境界, 及所化現的極樂世界, 正依報莊嚴, 講說出來, 唯佛與佛才能夠了解 佛修行圓滿, 所說的是圓融 圓頓 全體無礙的大法, 眾生很難了解, 好像小學生很難了解大學教授所說的 所以對圓頓法門很難了解, 也就很難相信, 這種法門便稱為難信易行之道, 易行是上 中 下根都可修行這種方法, 可是卻很難信 在行之前, 要先深心切信之後, 才能篤行滿大願, 在臨終那一刻, 由阿彌陀佛率諸聖眾接引往生 安心法門中提到發起深心 ( 決信心 ) 的要義, 一 自身罪惡纏縛凡夫, 表述眾生無始劫以來身 口 意惡業造作無量無邊, 眾生如受繩之困於無明惑業苦的輪迴裏, 如果不承認自己不對, 是不可能改進的 ; 若不承認自己是具縛的凡夫, 是不可能尋求解脫之道的 二 曠劫輪迴不能出離, 即使費很大力氣, 還是很難脫離輪迴的 三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攝眾往生, 有些人會懷疑, 真有那麼好的人嗎? 須知法藏比丘發善心, 行菩薩道, 不誑語, 成佛後自然不會食言 四 釋尊說教絕無虛言, 增強眾生信心, 佛是真實語者, 戒定慧 六度波羅蜜修行圓滿, 不可以虛言 五 十方諸佛證勸苦心, 阿彌陀經 裏東 西 南 北 上 下六方諸佛, 都讚歎阿彌陀佛所發的大願 六 依教奉行絕不會錯, 兩千年來, 那麼多人依照佛的教法, 修行淨土法門而得成就 七 菩薩智不及佛說法, 因為菩薩固然在廣修四無量心 六波羅蜜, 可是根本無明未除, 不及佛的圓滿 八 聲緣不明往生之理, 聲聞 緣覺所修的是四聖諦 十二因緣, 證得阿羅漢必須惑業清淨, 猶不知有一淨土能夠帶業往生 而淨土法門的殊勝, 即使見思惑未斷, 亦能帶業往生 九 異佛見解皆是魔說, 如果與佛說法不同即是魔說, 這是強調信佛之心不可動搖 應如何行持? 一 一心依佛所教, 依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及淨土經典所說修行, 信願行三資糧具足, 就可以帶業往生 二 決定奉行不變, 有了信心並發願決定奉行 三 縱使引其他經論, 否定淨土法門之殊勝, 也不會改變對淨土法門的信心, 因為 阿彌陀經 是修行圓滿者的教法 四 千萬云不生者, 眾生各有意樂發願, 即使有千萬人不想往生極樂世界, 也不會改變初衷 五 唯增往生信心, 增上自己的往生信心, 隨時做好準備, 大限臨頭時也能一心不亂念佛, 蒙佛接引 六 甚至諸佛再來, 廣說其他無量法門, 也要確信淨土極樂世界, 終不改變信願 七 我決不改此心, 決不動搖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之信心

問題解答問 : 釋迦佛是否是阿彌陀佛? 答 : 佛佛道同, 佛唯一的目的, 是要讓眾生離苦得樂 修行過程, 法門固然有不同, 但不同的法門卻各有其趣入和歸向, 諸佛無差別 問 : 臨命終時, 佛與諸聖眾如何手執金臺接引? 答 : 手執金臺比喻佛放光 手執金臺接引, 實為眾生方便說法 問 : 淨土宗在中國為何年代及何人倡導? 答 : 晉朝慧遠大師在廬山結白蓮社, 倡導淨土念佛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