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Transcription

1 勢至圓通疏鈔菁華淨空學 楞嚴者 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圓通者 聖性法門 無不通也 勢至 啟教之人 念佛 修行之法 文雖二百四十字 義括淨土諸典 教機法喻 生佛感應以遍含 自他因果而該徹 作心境之月燈 聖凡之舟楫 念佛教興 具多因緣 ( 一 ) 指出捷徑修行門路 ( 二 ) 直示當人念自心佛 ( 三 ) 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 四 ) 為顯生佛心無差別 ( 五 ) 度脫凡外橫超三界 ( 六 ) 接引權小圓成佛果 ( 七 ) 充足三輩無有疑悔 ( 八 ) 利益今後周遍無盡 ( 九 ) 頓攝六根證圓通境 ( 十 ) 疾空障惱定生佛土 一. 華嚴經 德雲首宣念佛法門 馬鳴菩薩立論之祖 念佛與止觀並重 楞嚴勢至念佛一章 列在圓通 禪宗不能抑蓮宗為非歸源見性之途也 明矣 二. 蓮師云:念一佛名 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也 即念即空 居然本體 非於念外 別得菩提 三. 楞嚴云:佛告阿難 若復有人 身具四重十波羅夷 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 乃至窮盡十方無間 靡不經歷 能以一念將此法門 於末劫中開示未學 是人罪障 應念銷滅 變其所受地獄苦因 成安樂國 四. 則此章經 誠為銷業之巨冶 愈病之靈丹 修心之捷徑 求生之要術也 若能常持 無苦不除 無樂不與 無願不遂 無果不得 五. 偈云:一日無常到 方知夢裏人 萬般將不去 唯有業隨身 六. 楞嚴云:臨命終時 未捨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七. 行願品云:是人終時 一切諸根 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 悉皆捨離 一切威勢 悉皆退失 象馬車乘 珍寶伏藏 無復相隨 唯 1

2 此願王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見彌陀佛 及諸聖眾 八. 善導云: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恁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九. 信輪迴最苦 信念佛最妙 信此土修行 難成道果 信願生彼土 乃至十念 決得往生 信報生人天 福盡還墜 信一生樂土 永不退轉 當成正覺 信一稱佛名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信念佛之人 彌陀攝取 病中救護 命終來迎 十. 願消業障 願滅眾苦 願心開 願見佛 願淨業成 願生安養 願授記 願度生 十一. 身禮像 口稱名 心觀想 俱要專一 絕無散亂 十二. 萬緣放下 身心解脫 纔有病患 莫論輕重 便念無常 但念阿彌陀佛 十三. 念佛有六勝益:一 諸佛菩薩護念 彌陀住頂放光 諸天神將 晝夜冥加 二 惡鬼毒藥 皆不能害 三災八難 咸悉消除 三 宿障冰清 怨命解脫 四 氣力充滿 無諸橫病 五 睡夢吉祥 見佛色像 無有非人 奪其精氣 六 現為一切禮敬 臨終三聖接引 十四. 念佛法門 大小並收 利鈍均攝 事理圓融 性相無礙 十五. 即佛是心 無一心而非心佛 即心是佛 無一佛而非佛心 十六. 心一憶也 佛佛全彰 佛一稱也 心心頓顯 十七. 眾生念佛 佛在眾生心內 佛念眾生 眾生在佛心中 十八. 是心作佛 心不念而佛不作 即佛顯心 佛不稱而心不顯 則知念佛一門 誠為見性成佛之妙法矣 十九. 起信云:法界一相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性佛一顯 果佛自證 2

3 二十. 圭山云:今知心是佛心 定當作佛 不其然乎 設離念佛門外 而欲速見性成佛者 是捨其近易 以求諸遠難也 二一. 起信云:專念阿彌 修善回向 願生彼界 終得見佛 二二. 諸餘法門 淺則上根不被 深則下根絕分 唯此一法 利鈍兼收 如水清珠 到處便益 故當信受行持 二三. 十界因果 皆唯心現 若一念心 瞋恚邪婬 即地獄界 慳貪不施 即餓鬼界 愚癡暗蔽 即畜生界 我慢貢高 即修羅界 堅持五戒 即人法界 精修十善 即天法界 證悟人空 即聲聞界 知緣性離 即緣覺界 六度齊修 即菩薩界 真慈平等 即佛法界 二四. 今此教念佛者 欲人念我自心 成我自佛 云何捨自心佛 孤佛教耶 二五. 菩薩了知諸佛 及一切法 皆唯心量 得隨順忍 捨身速生極樂淨土 二六. 梵網云:信知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我是未成之佛 諸佛是已成之佛 二七. 汝心佛者 未成佛也 彌陀佛者 已成佛也 未成佛者 久沉欲海 具足煩惱 杳無出期 已成佛者 久證菩提 具足威神 能為物護 是故諸佛 勸令念佛 二八. 眾生若不念佛 聖凡永隔 父子乖離 長處輪迴 去佛遠矣 所以文殊普賢等諸菩薩 皆願念佛往生 況我凡愚人耶 二九. 觀經云: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教人念佛 三十. 經云:諸佛如來 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若眾生心憶佛 現前必定見佛 三一. 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 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 應當起精進力 聽此法門 又華嚴十地 始終不離念佛 3

4 三二. 偈云:菩薩清涼月 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 菩薩影現中 則知眾生淨念彌陀 定放光明 心水不淨 菩薩圓通月境 亦不現矣 三三. 末法修行 多諸障難 邪魔嬈亂 佛道難成 今修念佛三昧 承佛願力威神 疾除煩惱 頓破無明 五蘊魔銷 三身佛現 當生極樂佛土 成真應二果矣 三四. 信願 攝根淨念 是不退菩提因行也;得三摩地, 第一圓通, 是不退菩薩果德也 憶念彼佛 因也;現當見佛 果也 念見近佛 因也;心開香嚴 果也 念心入忍 因也;攝人歸土 果也 三五. 能念大勢佛 能攝六根妄 能接念佛人 故名為勢至也 假此菩薩為發起者 表念佛法門 能發智光 得大勢力 離三界苦 取淨土樂也 三六. 念佛一門 能攝信等五十二位諸法行故 三七. 信佛是心 信心作佛 即攝十信法行 住在三昧 觀佛實相 即攝十住法行 行念佛行 度念佛人 即攝十行法行 回念佛心 向佛心住 即攝十向法行 心地觀佛 地如佛地 即攝十地法行 憶佛念佛 去佛不遠 即攝等覺法行 心想佛時 是心即佛 即攝妙覺法行 則知超凡入聖 唯有念佛為妙矣 三八.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表十二時中 於自性佛 淨念相繼 打成一片 不得彈指頃 念世間五欲 則無量性光 自然發明也 三九. 念佛有四 ( 一 ) 稱名 謂聞說佛名 一心稱念 ( 二 ) 觀像 謂設立尊像 注目觀瞻 ( 三 ) 觀想 謂以我心眼 想彼如來 ( 四 ) 實相 即念自性 真實相佛 四十. 清涼云 約能念心 不出五種 ( 一 ) 緣想境界念佛門 ( 二 ) 攝境界唯心念佛門 ( 三 ) 心境無礙念佛門 ( 四 ) 心境俱泯念佛門 ( 五 ) 重重無盡念佛門 4

5 四一. 三昧 此云正定 亦云正思 正心行處 一心念佛 名正定心 若他念者 即名邪思惟也 四二. 三昧 是禪觀通名 念佛 是一行別目 又此念佛三昧 亦名一行三昧 亦名諸佛現前三昧 般若三昧 普等三昧 四三. 繫心一佛 專稱名字 能於一佛 念念相續 即是念中 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念一佛功德 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若得一行三昧者 諸經法門 皆悉了知 四四. 佛言 閻浮提人 心多雜亂 令其專心一境 乃得往生 若念十方諸佛 境繁意散 不成三昧 況諸佛同一法身 念一佛 即念一切佛故 四五. 一心念佛 心同佛也 心同形亦同 形同影亦同 不唯此世 乃至生生世世 形影皆同也 四六. 母念子 慈止一世 佛念眾生 慈心無盡 世世相隨 無有退轉 四七. 高齊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 四字教詔 謂信憶二字 不離於心 稱敬二字 不離於口 任意早晚 終無再住娑婆之法 此為念佛第一要策 四八. 但念彌陀 即是念諸佛 華嚴問明品云:十方諸如來 同共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然 四九. 觀經云: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五十. 往生淨土 要須有信 信千即千生 信萬即萬生 信佛名字 不離心口 諸佛即救 諸佛即護 心常憶佛 口常稱名 身常尊敬 始名深信 五一.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五二. 諸佛正知 從心想生 故須理念 心想佛時 是心作佛 故須事念 5

6 五三. 佛為外境 心為內境 憶念功成 自然證知 心無佛外之心 佛無心外之佛 唯一法界 普融無盡 五四. 凡涉歷緣務而內心不忘於佛 謂之憶念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 雖經歷語言 去來坐臥 種種作務 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 亦應如是 五五. 若或失念 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 任運常憶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 惡念自息 五六. 攝根淨念 即彌陀經一心不亂 一向專念 觀經一心繫念也 五七. 事則能所緣歷 心佛分明 唯此一念 更無餘念 念念相續 成就定力 理則能所一如 心佛不二 唯此一緣更無餘緣 緣心自在 成就慧力 五八. 佛有二加被 一者無障則顯加 令其親見 二者障重則冥加 暗令得益 五九. 普賢云:有諸眾生 心中發明普賢行者 我時分身 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未得見我 我與其人 暗中摩頂 擁護令就 六十. 念化佛 善根發相者 於念佛三昧中 忽然憶佛修六度萬行 成三十二相 身有好光 心有智慧 說法利生 降伏魔怨 作是念時 生敬愛心 開發三昧 增進佛行 或於定中 見佛身相 心淨信解 或於夢中 聞佛說法 覺悟佛心 六一. 業障發相 亦開四種: ( 一 ) 昏沉暗蔽業障發相:謂念佛時 即便昏睡 沉暗瞪瞢 無所記別 令諸禪觀 不得開發 ( 二 ) 妄念散亂業障發相:欲修觀時 雖不昏沉 而生邪想 欲作四重五逆十惡毀戒等事 展轉生續 無時暫停 因是三昧 不得現前 ( 三 ) 惡境逼迫業障發相:將入定時 雖無妄念 而有惡境 或見焚溺 或聞震擊 或無頭手 或墮山海 如是逼迫 令其驚怖 所發道心 障礙不 6

7 起 ( 四 ) 病事苦惱業障發相:當念佛時 雖無上境 而身忽然生諸疾病 苦惱百端 或為世間種種事務 牽連不斷 因是無生 不能證入 六二. 對治 除滅 亦開四門: ( 一 ) 治滅昏沉障:應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 隨取一相 或取白毫相 閉目而觀 若心暗鈍 懸想不成 當對一尊端嚴佛相 緣之入觀 若不明了 即開眼觀 復更閉目 如是想時 心眼開豁 即破此障 無復沉睡 ( 二 ) 治滅妄念障:應教念報佛所有十力四無所畏 十八不共 三昧解脫 一切種智 不可思議無量功德 普現色身 利益一切 神通變化 摧伏魔外 如是念佛善法功德 一切邪惡 心心數法自然銷滅 ( 三 ) 治滅惡境障:應教念法佛 法佛者 即是平等法性 空寂無為 無有形相 既無形相 焉有境界逼迫 境界空故 即是治滅此障 ( 四 ) 治滅病事障:應教念十佛 緣佛菩提威勢力持本願功德 不為世間事務牽纏 緣佛福德相好莊嚴意生身相 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念佛法身 猶如虛空 隨其智力 應化一切 非如眾生 煩惱陰身 八苦交煎 世事纏縛 如蠶作繭 無出頭日 如是念時 此障即滅 故知存心念佛 廣大功德 無有不成 深重業障 無有不滅也 六三. 所現相好 不與經合者 是為魔事 不與本所修行合者 是為魔事 六四. 善根發者 則報因境相 暫現便謝 習因善心 相續不斷 若是魔所作者 則報因境相 久久不滅 或謝去更來擾亂 習因善心 暫發還滅 或倏爾變成惡念 六五. 謂見善相發時 能令心識動亂 煩惱增重 眾多妨礙 不利定心 悉屬魔作 若見善相現已 雖未證禪定 而身心明淨 善念開發 煩惱輕微 或三昧開通 身心快樂 內外安隱 氣色光潤 煩惱寂寂 功德巍巍 此為善發相也 六六. 若邪正未了 當用二法對治: ( 一 ) 止法:謂深入三昧 一心念佛 於所現相悉知虛誑 但平心住定 不取不捨 如是息心 7

8 寂然不起分別時 若是聖境 則定力逾深 善相如法 若是魔境 現相不久自壞 縱發亦不如法 ( 二 ) 觀法:謂觀真空法界 念虛空法佛 推檢現相 不見生處 相空寂故 心念亦寂 知魔界如 即佛界如 離真如外 無一法相 如是觀念 佛法自當現前 魔境自然消滅 六七. 修淨業人 具三種力: ( 一 ) 念力 ( 二 ) 本有佛性力 ( 三 ) 佛攝取力 云何邪魔 得便擾害 六八.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六九. 以真正淨念 除滅邪妄濁想 內想不起 外境自寂 內外法空 一切無生 仁王云:一切法空 得無生忍 又無生忍 亦得名無滅忍 無住忍 七十. 今於此界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生前以威力加持 令不退念 臨終以願力接引 令得往生 七一. 慈雲云:不值佛 不聞法 惡友纏 群魔惱 受輪迴 墮惡趣 塵緣障道 壽命短促 修行退失 塵劫難成 此即娑婆十種苦也 常見佛 常聞法 聖賢會 離魔事 輪迴息 無惡道 勝緣助道 壽命無量 入正定聚 一生行滿 此即安養十種樂也 七二. 生極樂四意: ( 一 ) 有緣故 彌陀願重 偏接娑婆人 ( 二 ) 使眾生歸憑情一故 若說十方皆妙 初心茫然 無所依託 ( 三 ) 不離華藏故 極樂去此十萬億剎 即在華藏第十三層 未出剎種外 ( 四 ) 即本師故 經云:或有見佛無量壽 觀自在等所圍繞 既讚本尊遮那之德如是 豈非本師隨名異化也 事則從此界 歸彼界 見彌陀 居極樂 理則返不覺 還本覺 見自性 居唯心 七三. 聞說佛名 為聞慧 憶想在懷 為思慧 持念不忘 為修慧 菩薩履三妙慧 淨土往還 七四. 聞念佛門 心不疑貳 謂之信 信已而解 心起樂欲 謂 8

9 之願 願已而念 心勤精進 謂之行 彌陀經云: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 執持名號 七五. 五逆罪人 臨終十念 得往生者 亦得不退 成正定聚故 準知罪人十念 即名器矣 反顯世人雖行眾善 於彼佛土 無信行願 亦名為非器也 七六. 若七日七夜 禮念佛名 三心 ( 至誠心 深心 回向發願心 ) 六念 ( 佛 法 僧 天 施 戒 ) 讀經解義 深信因果 持戒利生 發心發願 回向求生者 真佛與化佛來迎 乘金剛臺 即得華開 見佛聞法 悟無生忍 受諸佛記 此名為上品上生也 七七. 雖具五逆 不謗法者 必定得生 如兼謗者 亦不生也 所謂信則決定生 是也 七八. 大本云:信樂不疑 乃至一念 念於彼佛 亦得往生 七九. 善導 千念而飛千光 少康 十聲而出十佛 華嚴偈云:以佛為境界 專念而不捨 此人得見佛 其數與心等 八十.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 楞嚴五云:我今問汝最初發心 悟十八界 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 入三摩地 )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 簡 ) 製作 9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1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筆記師諱行策,字截流,姓蔣,宜興人 父全昌老儒也,與憨山清公為友 憨山既示寂之三年,為天啟六年 一夕,全昌夢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夢憨 及長,父母相繼逝,發出世志 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 脅不至席者五年,頓徹法源 問公化去,師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瑛師,勸修淨業 又遇錢塘樵石法師,引閱合教,乃同入淨室,修法華三昧,宿慧頓通,窮徹教髓

More information

臨終助念之形成

臨終助念之形成 臨終助念之形成 / 釋果定 壹 前言提到臨終就會聯想到助念, 臨終助念以稱名念佛幫助瀕死者提起正念, 並將往生極樂當作是一種生死的超越 佛教重視往生去處, 是淨土教的特色 稱名念佛沒有繁瑣的教理思辨, 簡單 易學, 容易被佛教徒接受, 故成為現代佛教對臨終者的關懷 本文探討的目的, 為了解臨終助念形成的背景因緣及助念的理論依據, 釐清佛法正義, 避免將念佛視為往生極樂的 空中餡餅 貳 佛教對臨終的看法在探討臨終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佛教與現代醫學對死亡的定義認定不同

More information

印光大師法語—攝心念佛法

印光大師法語—攝心念佛法 印光大師法語 攝心念佛法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當攝心切念, 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 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 欲攝莫由 既至誠已, 猶未純一, 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 皆須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 音從耳入 ( 默念雖不動口 然意地之中 亦仍有口念之相 )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是攝心, 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 即用十念記數, 則全心力量, 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 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More information

大 乘 無 量 壽 經 指 歸

大 乘 無 量 壽 經 指 歸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十方諸佛 共同稱讚 千經萬論 處處指歸 壹 前言一 清代彭紹升曰 : 無量壽經 者, 如來稱性之圓教, 眾生本具之化儀 二 日本釋道隱曰 : 如來興世之正說, 奇特最勝之妙典 ; 一乘究竟之極說, 速疾圓融之金言 ; 十方稱讚之誠言, 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三 梅光羲居士云 : 無量壽經 者, 如來稱性之極談, 眾生本具之化儀 ; 一乘之了義, 萬善之總門 ; 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緒言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是很特殊的, 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 來自印度, 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 南傳佛教沒有淨土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也沒有淨土宗, 唯獨在中國成宗, 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傳到韓國, 照理講, 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 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 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 日本接受韓國佛教, 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

More information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淨慈居士編 慧淨法師講演集 ( 一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8 月版本 ) 總目錄... 編者序一... 一 佛教的無常觀一... 二 六字名號的意義一四... 三 念佛之殊勝利益三六... 四 阿彌陀經 兩文解釋四九... 五 第十八願 略解六四... 六 難易二道判九一... 七 人生的目的一五六...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1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卷第四劉宋畺良耶舍譯經唐沙門善導集記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卽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廻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卽得往生 生彼國時

More information

大乘無量壽經易解簡註

大乘無量壽經易解簡註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夏蓮居大士會經淨空法師專集網(沙門釋淨空註解製作)站簡 大乘無量壽經簡註易解2 序往年韓 老居士在美國舊金山,曾依黃智海居士的 彌陀經白話解,節要改寫成為 彌陀經易解 出版之後,很受大眾歡迎,確能契合當代眾生機宜 一九九五年,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冬季佛七法會中,再遇茗山老和尚,茗老當面囑咐韓老居士說: 應當再為 無量壽經 作一易解 廣度眾生,功德無量 韓老居士歡喜受命 爾後一直以身體欠安而未能執筆,往生前一日猶念念不忘此事

More information

福慧圓滿 

福慧圓滿  福慧圓滿整理自淨空老法師講演集 墨寶原文 : 佛是福慧圓滿, 大乘表大智慧, 無量壽表第一大德, 莊嚴即是真善美慧 此皆一切眾生本自具足, 但以妄想執著, 而不能證得 聖佛教人, 修清淨 平等 慈悲心 ; 十善 六度 利生行, 則能自證大覺, 名曰成佛 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此是佛陀 佛陀教育宗旨如是 大乘無量壽經, 是其治要, 世法佛法盡在其中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智慧 理念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安樂集 唐 道綽禪師 撰 凡夫 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 博大精深 如何下手研讀 實是一大問題 然而也不是問題 因為 法法頭頭 皆能入門 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 再鑽研下去 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 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 實不易懂 因此本系列叢書 以把佛典經論及 古大德註釋 簡單譯成白話文為主 俾便利有心者閱讀 文採原文與白話文對照方 式刊出 一來希望讀者能逐漸養成閱讀原文之習慣 以便將來自己能更深入閱讀經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往生禮讚偈 唐.. 善導大師編著 作者簡介 善導大師 ( 西元六一三 六八一 ), 唐代 隨煬大葉九年生, 山東臨淄人, 俗姓朱, 號中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學習 < 法華 > < 維摩 > 等經, 後讀誦觀無量壽佛經, 乃依之修習時十六種觀行 一日, 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

往生禮讚偈 唐.. 善導大師編著 作者簡介 善導大師 ( 西元六一三 六八一 ), 唐代 隨煬大葉九年生, 山東臨淄人, 俗姓朱, 號中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學習 < 法華 > < 維摩 > 等經, 後讀誦觀無量壽佛經, 乃依之修習時十六種觀行 一日, 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 往生禮讚偈 唐.. 善導大師編著 作者簡介 善導大師 ( 西元六一三 六八一 ), 唐代 隨煬大葉九年生, 山東臨淄人, 俗姓朱, 號中南大師 善導十四歲時依止密州明勝法師出家, 學習 < 法華 > < 維摩 > 等經, 後讀誦觀無量壽佛經, 乃依之修習時十六種觀行 一日, 善導見西方變相圖而大受感動, 發願往生淨土 一回, 善導大師請問道綽念佛是否真能往生淨土, 道綽示意扇導兩人各取蓮花一朵, 精進念佛七日,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念佛勝易 -- 念佛感應錄序文 略講 ( 二 一年五月講於大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1 月版本 )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ingxiu淨修捷要.DOC

Microsoft Word - jingxiu淨修捷要.DOC 1 淨修捷要(一名五念簡課)菩薩戒弟子夏蓮居撰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未深 而欲得真實受用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 病中發願 敬集經文 副以祖意 作為簡課 俾授初機 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 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義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 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 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具此功德 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 此人精進勇猛故 阿彌陀如來 與觀世音大勢至 無數化佛

More information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觀心品第十 讀後感 ( 二 ) 本文榮獲九十三學年度慈航導師獎學金 許勝雄貳 心地微妙法門 釋義四祖道信禪師, 上牛頭山欲度法融, 見他端坐不動, 旁若無人 祖問: 在此作什麼? 曰: 觀心 祖問: 觀是何人? 心是何物? 融無言以對, 便起作禮而問曰: 大德高棲何處? 祖曰: 貧道不決所止, 或東或西 問: 是否認識一位道信禪師? 祖曰: 為何問他? 融曰: 久來嚮往其德, 心冀能一禮謁

More information

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唯說念佛 -- 淨土宗略要文 略講 ( 二 二年四月講於山東龍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7 月版本 )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More information

印光大師嘉言錄

印光大師嘉言錄 嘉言錄題詞 印光法師嘉言錄皈依弟子李圓淨謹編 淨土大法門, 其大無有外, 如天以普覆, 似地以普載 等覺欲成佛 尚復作依賴, 逆惡將墮獄, 十念登蓮界 普被九界機, 咸皆勤頂戴, 暢佛度生心, 唯一了無再 我以宿業力, 曾作一闡提, 傚法韓歐等, 其愚莫能醫 幸得病數年, 時復深長思, 古今眾聖賢, 豈皆無所知 彼既悉尊奉, 我何敢毀訾, 雖聖有不知, 韓歐焉足師 因茲皈依佛, 剃髮而披緇, 自諒宿業深,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 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HTU 淨)UTH (製空法師專集網站UTHTU 簡作 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2無量壽經玄義親聞記淨空法師講述弟子劉承符筆記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講 無量壽經 全部經文,甚為難得 我們每週講六次,共十二週,大概有一百多個小時,對於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夠用了 經本帶來很多,大家可以人手一冊 這個小本子是這部經的講義,也就是概要 從前道場講經先講玄義,在講經之前先說概要,使大家對於全經要旨先有一個印象,然後講入正文就容易懂了

More information

2009院訊78期

2009院訊78期 0382 56 0773 TEL(03)521-7125 FAX(03)521-7194 8350 19893/20093 / 0070222-7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2 学學 3 ㆒㈠一一 4 5 印印 名名 有有 名名 6 地 資資 有有優優 有有 代 社社 ㆒㈠一一 ㈤五五㈩十十 天 ㈤五五㈩十十 宗宗 ㆕㈣四四㈩十十 至 ㈩十十 ㆒㈠一一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壇經 中的阿含精神 林崇安 (2001) 在中國佛教史和禪宗的源流上, 壇經 佔有非常顯著的地位 流傳中的 壇經, 有敦煌本 曹溪本 惠昕本 德異本等不同的版本 壇經 的思想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 本文依敦煌本 壇經 來分析其中所具的阿含精神 今分述如下 : 一 現法的精神 依據阿含的觀點, 修習正法後, 就在此世, 可以親見煩惱的不斷減除, 在此時此刻就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 不用等到來世,

More information

△丑七

△丑七 1B 往生咒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三稱 ) 無上甚深微妙法 念佛圓通章日誦式 ( 依續法法師疏鈔 )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0B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 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 恆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 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More information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 前言 諸位法師 諸位大德 同修 : 今日承應韓瑛 鄭英良居士啟請的殊勝因緣, 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與大眾同學研習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 以二十二年的時間演說般若, 前後共有十六會, 由此可知, 般若 是整個佛法教學的中心 大般若經 中文譯本有六百卷, 據說藏文有千卷之多 這樣大部的經典, 讀誦已經相當困難, 何況受持 演說 因此, 世尊特別在第九會, 由博而約,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序 無量壽經,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經中詳明西方淨土依正主伴,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阿彌陀佛因地發願修行,勇猛精進,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以及勸令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求生淨土,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形色殊妙,進而發趣道心,求願往生,證三不退,入寂光淨土 導師為報法乳之恩,欲令 無量壽經 遍布世界各地,廣開法筵,闡 無量壽經 之祕義於環宇,並印送流通全世界多達數百萬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陳劍鍠.doc

Microsoft Word - 9.陳劍鍠.doc 文與哲第二十六期 2015 年 6 月頁 425~460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聖嚴法師 以禪攝淨 的詮釋及其運用 陳劍鍠 [ 摘要 ] 聖嚴法師倡導 提昇人的品質, 建設人間淨土 的思想, 跟禪 淨的實踐手段有直接關係 本文主要探討法師如何詮釋及運用禪 淨二門, 以作為倡導之手段及依據 研究結果顯示, 法師雖極重視彌陀淨土法門, 並有多部這方面專著, 但法師有以 以禪攝淨 的方式來淨化人心, 達致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

More information

2

2 司法院釋字第四五一號解釋 87 3 27 07012 1 2 3 ㈠ 4 5 ㈡ ㈢ ㈣ 0 6 0 7 8 9 0 0 壠 0 0 0 0 10 11 壠 0 0 0 0 0 0 0 0 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 0 0 0 0 0 0 ㈠ ㈡ 0 ㈢㈣ 0 ㈤ ㈥ ㈦ ㈢㈣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5 司法院釋字第四五二號解釋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選擇本願念佛集序藏人頭從三位行左大辨兼兵部卿平朝臣基親夫以專稱南謨之教門者直至西刹之要路也 不但釋迦金之宣亦爲彌陀素意之願 二日三日執持名號之證諸佛舒舌 十聲一聲必得往生之義衆生銘肝 爰吾大師空和尚有一軸文集之書號選擇本願念佛集 誠是渡苦海之通津 亦爲照長夜之靈光 人無三學横截四流 弘願密意斯彰 佛以一行普濟萬機 大悲本懷方暢 隨犯隨懺之行誰非我分 易修易往之法須仰他力 不入此門安到彼岸 我等何幸遇斯靈典

More information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 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 隨機施化 雖歸元無二, 而方便多門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 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 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 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 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 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 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 普被三根 攝事理以無遺 統宗教而無外 尤為不可思議也哉 古來註疏 代不乏人 世遠就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1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中士道 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脫道, 解脫就是解脫三界, 從六道當中跳出輪迴 修完解脫道, 是不是我們的修行就結束了呢?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娑婆世界太苦, 我發誓不要再來了, 因為太辛苦, 所以像這一類的發心, 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脫道, 他的修行就到此為止, 就不願意再繼續 可是, 佛陀祂教導我們中士道,

More information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中論》我法二空觀的關涉 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十行菩薩饒益行初探 以 華嚴經 ( 十行品 ) 為主 釋傳智 一 前言 ( 一 ) 寫作動機 華嚴經 說: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1 由此可知佛教對戒律的重視 佛教的根本能維持不墮, 即在於佛教弟子們對戒律的尊重與遵守 換言之, 不論在家或出家, 只要是佛弟子都應堅持守戒律的本份 當然, 這樣說不是無根無據 戒分積極的行善 ( 作持 ) 與消極的避免做惡 (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慧律法師佛學問答錄 慧律法師主講 ( 一 ) 問 : 請師父講一些鼓勵大眾的話 : 答 : 說到鼓勵他人, 古來高僧大德, 都離不開下面這幾句話 學佛第一個要有長遠心 以前, 師父在念逢甲大學的時候, 有一位剛進入普覺佛學社的學長, 大一剛進來, 就發心說要出家, 大二交到女朋友, 後來就結婚了! 現在, 住在美國 這就是沒有長遠心, 而且亂發願 隨便發願的人, 學佛是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第二要有慈悲心

More information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 以南北朝 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頁 31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 以南北朝 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 )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頁 31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 止觀在中國佛教初期彌陀信仰中的地位 -- 以南北朝 之前為探討中心 釋道昱圓光佛學研究所副所長圓光佛學學報第二期 (1997.10) 圓光出版社發行頁 29-62. 頁 31 提要 本文以 高僧傳 與 比丘尼傳 的實例為基礎, 劃分四種的淨土觀行, 以窺探初期中國佛教往生彌陀淨土者的修行法門與經典依據 又根據 無量壽經 的梵文本, 探討漢譯 往生 的原始意義 與 極樂國土 淨土 譯詞的演變過程, 以及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BAA1B2BBAA6BAE76B5A534A4482DB657C2CBA6F2A8C6BB50BFF2C4DDBBB2BEC92E646F63>

<4D F736F F D DBAA1B2BBAA6BAE76B5A534A4482DB657C2CBA6F2A8C6BB50BFF2C4DDBBB2BEC92E646F63> 超薦佛事與遺屬輔導 釋滿祥臨床佛教宗教師釋宗惇臨床佛教宗教師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釋惠敏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 內容摘要 : 超薦佛事有兩種意義, 一是對亡者的超度, 二是對生者的引薦, 也就是引薦佛法 從臨床來看, 後者引薦的生死教育是較重要的部分, 讓遺屬能夠不因生離死別之生活事件造成持續性的心理障礙 宗教師在指導佛事過程中除了消極的悲傷輔導, 還有積極增進家庭的功能 一個人過世後四十九天當中,

More information

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怎樣念佛佛淨往生不退成淨宗修行重要開示作空法師專集網站簡製 諸位大德..這本小冊,是淨宗極重要的開示, 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 的機緣,就在每個人的眼前,果能信解依教修行,則萬修萬人去矣,珍重,珍重!願我同倫共勉之 淨業學人釋淨空頂禮奉勸 釋世了敬述妙真法師鑑定飭終須知 眾生心性,與佛同儔,由迷背故,輪迴不休 如來慈悲,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無奈根性,萬有不齊,非出格入,決難出離 因茲特開,淨土一門,普攝一切,上中下根

More information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認識佛教 ( 幸福美滿的教育 ) 淨空法師講於 1991/12 美國邁阿密淨空法師鑑定華藏講記組修訂目錄一 什麼是佛法?... 1 二 什麼是佛教?... 4 三 現代的變體佛教... 6 四 佛陀的教育目標... 8 ( 一 ) 佛教的學位制度... 8 ( 二 ) 佛教的教學目標... 9 五 佛教教育之入門 - 地藏經... 10 ( 一 ) 大圓滿... 10 ( 二 ) 大乘圓滿法 / 地藏

More information

<433A5CA7D9AAC55CA1B4AC4FAED1A149A149A149A149A149A149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FC163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E787073>

<433A5CA7D9AAC55CA1B4AC4FAED1A149A149A149A149A149A149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FC1635CC17BB2D7A755A9C0B67DA5DCBD64A8D E787073> 釋廣心編著 臨終助念開示範例 目錄 理證 1~9 提醒家屬注意事項 10~14 助念開示範例 ( 一 ) 15~22 助念開示範例 ( 二 ) 23~31 助念開示範例 ( 三 ) 32~39 助念開示範例 ( 四 ) 40~50 事證 51~67 廣心法師記述事證 三十年冤魂 蒙佛救度 68~84 悲慘苦女子 念佛消冤業 85~96 拓路罹難亡靈 討要佛號救度 97~108 臨終助念開示範例 理證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

各位居士大德 圓覺經第一講文殊章 ( 上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淨名佛學社 經文如是我聞 : 一時, 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身心寂滅, 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隨順,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 於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 其名曰 :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普眼菩薩 金剛藏菩薩 彌勒菩薩 清淨慧菩薩 威德自在菩薩 辯音菩薩 淨諸業障菩薩 普覺菩薩 圓覺菩薩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大綱第五講(楞嚴經義貫目次解說)電子書.pdf

楞嚴經大綱第五講(楞嚴經義貫目次解說)電子書.pdf 楞嚴經大綱第五講 ( 楞嚴經義貫目次解說 ) 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第五講 :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綱 ( 義貫目次解說 )(5) 諸位請翻開上冊, 楞嚴經義貫 目次, 第 26 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好! 看中間, 目次 26 頁, 第五章, 正說六十位修證, 一般的經典, 都是十信位 十住位 十行位 十回向位 十地 等覺 妙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 菩提道次第廣論第三十六講 [ 下士道 - 深信業果 12] ( 十惡業 - 瞋恚 5) ( 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法師! 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介紹 瞋心 的部分 眼如生盲障 耳不聞無礙法故, 口如啞羊障 這是說眼睛像天生的瞎子看不見, 或者是有種種眼睛的毛病, 有這種障礙 或者是, 因為生在邊地, 沒有佛法的地方, 所以沒有辦法宣說佛法 口如啞羊, 嘴巴像啞巴的羊,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類 : 類 : 例 : 李 立 老 : 老 讀 不 歷 屢 不 參 泥 歷練 度 落 不 不 泥 略 切 行 不 利祿 行 行 不 不 林 1980 論 論 行 不 行 便 不 屢歷 若 樂 若 不 數度 行 行 不 更 例 來 年 立 惡 磊落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兩 不 量 里 淚 行 1998 見兩 年 論 列 寧 年 寧 年 1 不 力 行 論 李 說 年 離 北 練 不 年 年 臨 年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地獄界 佛法概念 : 十界 日文中, 地獄 表示 位於地底下的監牢 地獄顯現最底層的生命狀態, 被煩惱 苦悶所束縛, 是徹底缺乏自由的境界 大聖人說 : 地獄可怖 以火燄為家 ( 致新池書, 御書 1515 頁 ) 指的就是, 當我們被痛苦煩惱所摧殘, 就宛如置身於熊熊烈燄中一般 大聖人又說 : 瞋

地獄界 佛法概念 : 十界 日文中, 地獄 表示 位於地底下的監牢 地獄顯現最底層的生命狀態, 被煩惱 苦悶所束縛, 是徹底缺乏自由的境界 大聖人說 : 地獄可怖 以火燄為家 ( 致新池書, 御書 1515 頁 ) 指的就是, 當我們被痛苦煩惱所摧殘, 就宛如置身於熊熊烈燄中一般 大聖人又說 : 瞋 十界 翻譯 :Kitty Chiang 何謂十界 了解十界, 也就是十種生命境界, 可以更清楚的掌握佛教哲學對生命的動態觀察 ; 也能讓我們更加明白如何提升生命境界 所謂十界就是 : 地獄界 餓鬼界 畜生界 修羅界 人界 天界 聲聞界 緣覺界 菩薩界 佛界 其中, 地獄 餓鬼 畜生 修羅 人和天界合稱為 六道 聲聞 緣覺 菩薩和佛合稱為 四聖 六道 源起於古印度的世界觀 他們認為眾生在六道中, 生生世世,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

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 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皈依弟子李圓淨謹編 德森鑑定 皈依弟子徐志一後學釋廣覺頂禮敬編 印光法師嘉言錄續編序法華經云 : 諸佛世尊, 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所謂一大事因緣者, 無非欲令眾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佛之知見, 眾生本自具足 奈因煩惱惑業, 障蔽妙明, 不假諸佛啟迪, 眾生無由開示悟入 所以我釋迦世尊, 初成正覺時, 歎曰 : 奇哉, 一切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31-54 論 李 玲 見 類 六度 見 度論 利 吝 念 不 不 惡 臨 療 念 行 臨 念不 惡 見 念 若 行 不 立 31 Offerings with Bodhisattva s pity --A topical subject of Organ Donation according to offering inner properties of Huayanjing Lee,

More information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卷八 ◎伊舍那優婆夷章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卷八 ◎伊舍那優婆夷章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會伊舍那優婆夷章1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疏卷八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澄觀述疏 伊舍那優婆夷七住章 第七伊舍那優婆夷,寄不退住 入於無生畢竟空理,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止觀雙運緣不能壞,湛猶渟海,故名不退 文中具六 爾時善財童子蒙善知識力 令功德身,信解圓滿 依善知識教,正念思惟 念善知識語,遞相開發 於善知識行,深生慚愧,愛樂恭敬 觀善知識心,善巧攝受,倍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會伊舍那優婆夷章2益歡喜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A661C2C3A4FDB5D0C2C4ABC2BC77A44FAABABB7BAABE5FA4A7365F2E646F63>

<4D F736F F D A661C2C3A4FDB5D0C2C4ABC2BC77A44FAABABB7BAABE5FA4A7365F2E646F63> 密教簡介 地藏王菩薩威德力的認知 ( 之 6) ( 本篇文章為張玄祥居士所撰, 未經同意, 請勿引用轉載, 以免犯戒 ) 十一 地藏菩薩本願經 說什麼法?( 續 ) ( 十 ) 我們無意間常犯錯, 其果報如何? 一般大乘經典中都會提到一些佛號名稱, 讓讀誦者無形中能稱此等佛名, 若能專注唸此等佛名者得大利益 如 佛說阿彌陀經 中, 於經文中提到四維上 下多遠的世界外有什麼佛 什麼佛, 舉例 : 如東方亦有阿閦鞞佛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二講) 楞嚴經重點提示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二講) 楞嚴經重點提示電子書.pdf 楞嚴經 ( 第二講 ) 楞嚴經重點提示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2) 第二講 : 楞嚴經重點提示 (2)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 昨天我們談到 楞嚴經 的重點是在講什麼呢? 楞嚴經 的重點 : 一是捨識用根, 捨生滅心, 用不生不滅的根 六根裡面的 根性, 在眼叫做見性 ; 在耳叫做聞性 ; 在鼻叫做嗅性 ; 在舌叫做嚐性, 就是不

More information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頁 ~0( 民國九十六年 ), 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0, pp. ~0 (00)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0-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試析 以續法與彭紹升為例 劉貴傑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授 提要 華嚴宗特重義理思辨, 淨土宗強調念佛實修,

More information

<A44AA6E6BDD7ACE3B051AF5AB054B2C4A443B4C >

<A44AA6E6BDD7ACE3B051AF5AB054B2C4A443B4C > Vol.1 Issue 7 2006.04.23 目錄 : 入行論研討班訊 入菩薩行論 精進品 本品內容 本品內容 1 精進度無極的故事 2 師父對精進的開示 3 ( 一 ) 師父對精進的開示 4 ( 二 ) 師父對精進的開示 5 ( 三 ) 精進經驗分享 ( 一 ) 6 精進經驗分享 ( 二 ) 7 精進經驗分享 ( 三 ) 8 我的老師 心宏法師 9 印度朝聖之旅 ( 三 ) 10 接續前期班刊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第一章學佛之根本意趣 一 人生所為何事 1 茫茫生死事難知佛法說明人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現在如何行, 才能安登光明彼岸 2 碌碌終生何所得 人生好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 到老辛苦一場空 這問題容易使人悲觀消極, 萎靡頹廢, 但佛法並不如此 3 孳孳行善復何益唯有佛教建立三世因果, 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收穫不見得立刻來到, 但終究是會得到的 4 逐逐此心安不得人不能滿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5 期 淨土學論集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1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 p.1 ~ p.41( 錄自 淨土與禪 p.77 ~ p.122) 釋貫藏敬編 2013.3.4 1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五冊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 讀後,p.102 ~ p.103: 二 民國四十年冬 1, 我在香港講 淨土新論, 是依虛大師所說, 淨為三乘共庇, 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1 173-216 論 林 立 行 行 六 異 便 2002 年年 91 年 3 2-3 北 立 樓 樓 錄 論 略 兩 匿 見 兩 了 更 更 說 論 不 論 論 兩 略 說 (1) Ta,b,c 欄 例 T46.35a 46 35 欄 (2) a,b,c,d 欄 欄 欄 欄 例 99.44a 99 44 欄 林 理 理 173 行 便 見 不 理 不 不 度 便 行 切 切 行 來說

More information

關鍵詞 :1. 往生淨土 ;2. 量子力學 ;3. 相對論 ;4. 複雜科學 ;5. 天文學 p38 Abstract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Buddhism lands in all directions can be found in Mahāyāna scrip

關鍵詞 :1. 往生淨土 ;2. 量子力學 ;3. 相對論 ;4. 複雜科學 ;5. 天文學 p38 Abstract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of Buddhism lands in all directions can be found in Mahāyāna scrip 往生淨土 的科學玄談 the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Rebirth in a Pure Land" -An In-Depth Discussion from 釋如石 Shin Ju-shin 法光學壇 Dharma Light Lyceum 第六期 ( 2002 年 ) 頁數 37-58 法光雜誌社台北市 P 37 提要 : 大乘佛典中有十方佛土的信仰 不過, 此一信仰卻如

More information

藥師經-佛教徒隨身必備佛經電子書.pdf

藥師經-佛教徒隨身必備佛經電子書.pdf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爐香讚 合掌 爐香乍爇 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淨身業真言 三遍 唵 修哆唎 修哆唎 修摩唎 修摩唎 薩婆訶 淨口業真言 三遍 唵 修唎修唎 摩訶修唎 修修唎 薩婆訶 淨意業真言 三遍 唵 嚩日囉怛訶賀斛 安土地真言 三遍 南無三滿哆 沒馱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 薩婆訶 普供養真言 三遍 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囉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師長的話_院長.doc

Microsoft Word - 師長的話_院長.doc 楞嚴經 全名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啟教者是阿難尊者, 整部經的重點是圍繞在菩薩的因地修行 其中觀世音菩薩 耳根圓通 法門最是膾炙人口 本文由觀音信仰作楔子, 主要在闡述觀音菩薩由耳根證入圓通的內修歷程, 及他對眾生所構成的影響力量, 即三十二應化身以及十四無畏 由於 此方真教體, 清淨在音聞, 觀音菩薩的 耳根圓通 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修學的法門 觀音圓通廣度群迷 院長上悟下因法師九十六學年度下學期於香光尼眾佛學院開示摘要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1 / 5 Date:2015/10/23 p.87:5+6 根隨煩惱 大智度論 卷 7 1 序品 : 煩惱者, 能令心煩, 能作惱故, 名為煩惱 (T25,p.110,a28-29) 唯識三十論要釋 卷 1: 煩惱心所其相云何 頌曰 : 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釋曰 此顯六種根本煩惱 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 (T85,p.969,c5-9) 智旭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 卷 6: 如樹有根本 方有枝葉

More information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簡要科判及目錄前言代序 一甲一 思想傳承 一 甲二 緣起甚深 三六甲三 修學心要 五五甲四 經文要義 六三甲五 結示勸修 一六四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簡要科判及目錄前言代序 一甲一 思想傳承 一 甲二 緣起甚深 三六甲三 修學心要 五五甲四 經文要義 六三甲五 結示勸修 一六四 1 前言代序(一之一)前言代序學人這次要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蕅益大師的 阿彌陀經要解 彌陀要解 在淨土宗的傳承當中

More information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淨空法師講述黃念老的 大乘無量壽經解,引 大寶積經 中彌勒菩薩對釋迦牟尼佛說: 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 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 於是我就將 大寶積經 的這段經文查出 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 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More information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兩 異 惡 不 易 行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見 不亂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老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輻 車 利 令 令 聾 令 獵 令 令 行 不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不見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復 狀 狀 不見 不見 不 識 不 識 若 若 若 老 若凌 若 若 若 若 若 理 不 不 復 復 復 復 不 不 不

More information

陳摶神數秘旨

陳摶神數秘旨 數 數 75 數 數 數 數 9 數 數 行 96 數 64 數 數 數 兩數 便 數 數 數 數 數 1 4 7 2 5 8 離 3 6 9 金 老 離 老 老 臨 老 金 泥 離 泥 泥 數 1 2 3 4 5 6 7 8 9 臨 臨 臨 臨 臨 例 女 辰 雷 數 數 9544 數 數 6 6 數 9544 9544+6+6=9556 81 數 =127 數 =79 數 =79 數 =117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 內文 902 頁 台共 944 頁 29.5 全文 902+33 索引共 書眉 397 釋慧淨 釋淨宗 頁 935 編述 善導大師全集 二 玄義分 教門 本疏 文義分 五部九卷 觀 行 行門 具疏 行 儀 玄 義 分 一卷 序 分 序 分 義 一卷 正宗分 定 善 義 一卷 流通分 散 善 義 一卷 別時行法 觀念法門 一卷 臨時行法 法 事 讚 二卷 尋常行法 往生禮讚 一卷 別時行法 般 舟 讚

More information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導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導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導 轉載自 明倫雜誌 第三一三期吳聰龍持戒為先修行不外修戒 定 慧,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中國大乘八宗之禪 淨 密 律側重於此, 故此四宗攝歸行門 首言戒 戒為定慧之本, 猶如大樓地基 ( 如前已說 ), 故戒為各宗之共同科目, 而律宗之所專講者也 律藏浩瀚, 而在家眾之戒, 則唯五戒 八戒 菩薩戒耳 五戒最為基本, 殺 盜 淫 妄為 根本重戒, 倘根本一破, 則終非道品, 修行全荒,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天台小止觀  目 錄

天台小止觀  目 錄 p.1 p.3 p.7 p.7 p.7 p.9 一 持戒清淨 p.9 ( 一 ) 上品持戒 p.9 ( 二 ) 中品持戒 p.10 ( 三 ) 下品持戒 p.10 懺罪法 p.10 二 衣食具足 p.12 ( 一 ) 衣法 p.12 1 上根衣 p.12 2 中根衣 p.12 3 下根衣 p.12 ( 二 ) 食法 p.13 1 上根食 p.13 2 中根食 p.13 3 下根食 p.13 4 下下根食

More information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 編述 內文 902 頁 台共 944 頁 29.5 全文 902+33 索引共 書眉 397 釋慧淨 釋淨宗 頁 935 善導大師全集 二 五部九卷 編 者 序 教門 本疏 行門 具疏 玄義分 文義分 觀 行 行 儀 尋常行法 臨時行法 別時行法 流通分 正宗分 序 分 般 舟 讚 一卷 往生禮讚 一卷 法 事 讚 二卷 觀念法門 一卷 散 善 義 一卷 定 善 義 一卷 序 分 義 一卷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學佛問答(一)

學佛問答(一) 學佛問答(一2) 序大覺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從經典中可以發現,大多數佛經都是由佛的弟子提出疑問,請教釋迦牟尼佛解答 由此觀之,學生有疑問請老師解答,消除疑惑,進一步解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乃是學佛很重要的過程 今有華藏講記組整理上淨下空老和尚為人解答學佛問題,從錄音帶抄錄成文字稿,整理後擬印成書本流通,並提供書展,供養大眾,請末學作序,謹以略言數句,以塞其責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悟法傳衣第一時大師至寶林 韶州韋刺史名璩 與官僚入山 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 師升座次 刺史官僚三十餘人 儒宗學士三十餘人 僧尼道俗一千餘人 同時作禮 願聞法要 大師告曰 善知識 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 大師良久復告眾曰 善知識 菩提自性 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善知識 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能嚴父本貫范陽 左降流於嶺南 作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 父又早亡 老母孤遺

More information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第二十講 ( 四禪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講於新加坡大悲佛教中心二 一 年十二月九日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繼續白骨觀 在昨天證入三禪之後, 會發這個大樂, 當樂止息之後, 我們就安住在一心當中, 在這個定中, 我們還是一樣專心的觀照八色光明, 它非常的耀眼奪目, 繼續鍛鍊這個八色, 讓它變得極端的光明清淨, 然後把心安住在這個中間 當定和捨念一起發的時候,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E1C24EBB78B2A7AA47B3F8AC47A8C6ACE3A873BDD7A4E E646F63>

<4D F736F F D20B2E1C24EBB78B2A7AA47B3F8AC47A8C6ACE3A873BDD7A4E E646F63> 第二章 因果報應觀念的流變與蒲松齡的宗教思想 大乘經上常說 :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 欲知來世果, 今生作者是 左傳 宣公十五年 記載了 結草 的故事 : 晉大夫魏顆不從父親病中的亂命, 在父親死後, 嫁了父妾 後來魏顆在輔氏之役大敗秦師, 生擒秦將杜回, 就因為父妾的父親在冥中報恩, 結草絆倒了杜回, 所以 結草 便成為死後報恩的代名詞 13 後漢書 楊震傳 記載了 銜環 的故事 : 楊寶

More information

常念諸佛. 心無暫捨 為期一個半月, 由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主講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課程終於圓滿! 為了讓大眾與佛法締結更深的緣分, 講經最後一日, 仁波切更主法傳授皈依發心法會, 讓大眾均能同霑法益 皈依與發心是對佛 法 僧三寶充滿虔信, 並慈悲祈願一切眾生都能脫離輪迴痛苦 無論修習任何法門, 都必須以皈依發心為根本 聖嚴法師說 : 三歸( 皈 ) 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 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

More information

楞嚴經(第七十八講)身體健康修行電子書.pdf

楞嚴經(第七十八講)身體健康修行電子書.pdf 楞嚴經 ( 第七十八講 ) 身體健康修行電子書.pdf 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 楞嚴經 (78) 第七十八講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研究 (57)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楞嚴經講義 310 頁, 好! 各位尊敬的法師 各位護法居士大德, 今天是 2009 年 5 月 15 日, 我們 楞嚴經 的課 我們整整休息了差不多有一年, 最主要的是因為去年四月份師父去朝鮮,

More information

探索死亡的世界(三)

探索死亡的世界(三) 探索死亡的世界 ( 三 ) 鄭振煌主講 范凱寧記錄安身立命之道 四念處佛陀將入涅槃的時候, 四眾弟子公推阿難尊者請示佛陀 : 世尊! 當您住世時, 我們依您安住 ; 世尊涅槃後, 我們要依什麼安住呢? 佛陀很慈祥的回答道: 我涅槃以後, 大家應該依 四念處 安住! 什麼叫做四念處?( 一 ) 觀身不淨,( 二 ) 觀受是苦,( 三 ) 觀心無常,( 四 ) 觀法無我 處, 即處所, 亦指所緣境, 簡言之即對象

More information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勵大家要好好精進 善導大師每進佛殿, 念佛都是以長跪的方法 ; 雖然天氣很寒冷的, 他也有辦法念佛念到整個衣服都濕了, 而且滿頭大汗 ; 要念到很精進的, 讓身體很累他才停止 他不擔心沒有暖氣, 那我們現在沒有暖氣大概會呱呱叫了 我們就以這段來講, 不要講太多 你看, 高僧大德他會成就, 他不用暖氣

勵大家要好好精進 善導大師每進佛殿, 念佛都是以長跪的方法 ; 雖然天氣很寒冷的, 他也有辦法念佛念到整個衣服都濕了, 而且滿頭大汗 ; 要念到很精進的, 讓身體很累他才停止 他不擔心沒有暖氣, 那我們現在沒有暖氣大概會呱呱叫了 我們就以這段來講, 不要講太多 你看, 高僧大德他會成就, 他不用暖氣 淨土祖師 -- 善導大師 恒義法師 2016 年 12 月 29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各位法師, 各位善知識 : 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 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 善導 這個稱呼其實我 聽起來是很親切的 我講一個額外的話, 就是說在臺灣那個捷運有 善導站, 還有一個 善導寺, 所以我聽起來就覺得很親切 善導大師他生在隋朝大業九年, 他很年輕就出家 他生在安徽的泗州, 我們來看看善導大師他一生學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念佛法要 doc

Microsoft Word - 念佛法要 doc 毛惕園居士選佛法要2輯念佛法要 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念 財 念佛法要增刪續印序3念佛法要增刪續印序三界六道,眾苦充滿,故名苦海 況值世界大亂,災禍頻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餘燼,猶未熄滅,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危機,又一觸即發,核子彈之毀滅,殺劫尤大,慘絕人寰,無地可逃,無人能救;縱能幸免,而人命無常,輪迴尤險,一息不還,即隨業受報,輪迴六道,受苦無窮 惟有深信切願,專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淨土,即蒙諸佛護念,罪業消除,令皆逢凶化吉,轉危為安;若臨命終,捨報安詳,佛及聖眾,親垂接引,皆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了生死,永脫輪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福壽無量,一生成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VCC-1.doc

Microsoft Word - VCC-1.doc 2006 年佛法度假中文營隊課程講義 十住毘婆沙論 之菩薩修行要略 釋長慈編 2006/5/22 壹 簡介一 釋 論 題 : ( 一 ) 關於 十住 (DazabhUmi): 1 十住毘婆沙論 中的 十住, 即 華嚴經 十地品中之 十地, 如 十住毘婆沙論 卷 1 入初地品第二 ( 大正 26,22c25~23a3) 云 : 此中十地法去來今諸佛為諸佛子故已說今當說初地名歡喜第二離垢地三名為明地第四名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第七深遠地第八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分別十地相次後當廣說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念佛往生淨土如何可能 - 以印光大師全集為主要範圍 How is it possible to chant Buddha for rebirth in Amitabha s Pure Land-Focus on Literatures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