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唯說念佛-淨土宗略要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4"

Transcription

1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唯說念佛 -- 淨土宗略要文 略講 ( 二 二年四月講於山東龍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 (2009 年 7 月版本 )

2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恨不能把十方眾生一時接到極樂世界 正因如此, 淨土法門不是要我們修到某種境界去感動阿彌陀佛 ( 就好像應聘考試, 一萬個人中只取前三名 ), 而是阿彌陀佛用祂的慈悲感動我們, 讓我們稱念名號 接受救度 人人皆可稱名, 人人皆能得救 所以, 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每個眾生都是開放的, 所謂 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誰都知道 : 念佛能往生 但是, 一提到行持, 人們很容易把這普機普緣之教說成一機一緣之法 : 達不到一心不亂不能往生, 不斷煩惱不能往生, 不修助行不能往生, 臨終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緣起 一 唯說念佛 -- 淨土宗略要文 略講 二 既入佛門, 誰不想斷除煩惱? 誰不想清淨此心? 然而, 由於我們根機不堪, 這種種條件實在難以達到, 久而久之, 我們的心被吊到了半空, 往生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 一想到生死大事, 心裏就忐忑不安 無量壽經 說 信心歡喜 歡喜踴躍 歡喜信樂, 我們的念佛怎麼跟經中講的完全不同? 自性彌陀, 唯心淨土 心淨則土淨 心水渾濁, 佛月不能現前 這些引自別宗的高深理論使我們約定俗成地把 阿彌陀經 的 一心不亂 理解為止息妄念 攝心歸一的功夫境界 於是, 方便法門頓生荊棘, 易行之道翻成險徑 ( 黃念祖居士語 ) 善導大師完全站在淨土宗的立場, 集成了龍樹 天親 曇鸞 道綽的淨土理念, 糾正了諸宗行人對淨土宗的曲解, 將釋迦 彌陀二尊的本懷和盤托出 : 一切善惡凡夫皆可稱佛名號 乘佛願力 往生報土 念佛是乘佛願力, 不是做功夫

3 淨宗法師的開示, 完全忠實於善導大師思想, 以淨土三部經為依據, 目標專一, 不涉他宗, 深入淺出, 不尚玄妙, 樸實親切, 打動人心, 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送到每個濁世凡夫的嘴邊, 讓我們歡喜踴躍地稱念, 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 真正體現淨土宗 簡單化 易行化 民眾化 的特點 ; 當年善導大師在長安城的教化風格也正是如此 為方便蓮友學習 研討, 我們把淨宗法師的開示錄音帶整理出來, 試著將初稿拿給大家傳閱 讀過的蓮友無不眼前一亮, 心裏像點了盞明燈似的, 三經教旨豁然通透, 人生大事終有依託, 從此真正開始老實念佛, 不再妄自尊大 好高騖遠 ; 不再見異思遷 搖惑不定 ; 不再尋奇覓巧 旁徵博引, 試圖用各種般若經典圓解淨土法門, 以撫慰自己那顆疑懼的心 淨業行人當中, 的確有一些尊貴的念佛人, 並不懂得很多道理, 只認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老老實實一句佛號, 念得再多也不覺得累 -- 這可謂淨土門的上上根, 印光大師謂之 愚不可及, 很少有人比得上 緣起 三 唯說念佛 -- 淨土宗略要文 略講 四 但是, 像我們大多數人, 如果不把往生淨土的道理弄明白, 是沒辦法老實念佛的, 這樣念著佛就能往生嗎? 心不清淨怎麼辦? 妄念怎麼辦? 惡業怎麼辦? 還有臨終 那就讓我們暫時放下自己的成見, 從淨宗法師平實而生動的開示中領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領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為便易讀易記, 我們在整理淨宗法師的開示時添加了小標目 為滿足廣大蓮友的渴求, 茲按講解先後順序及各講份量厚薄編為三冊, 另取書名, 作為 淨宗講話之一 二 三 出版, 而與法義開展的次第也剛好吻合 一 淨宗略講 內含淨宗法師二 一年大連開示四篇 : 淨土宗大意 善導大師要弘二門判略講 阿彌陀經略講 印光大師法語略講 第一篇說明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差別, 而重在淨土門 ; 第二篇說明淨土門內要門與弘願的差別, 而重在弘願 ; 第三篇是就淨土正依三經之一的 阿彌陀經 的要點所作的開示 ; 第四篇精選印光大師的法語而作講解, 說明淨

4 土法門之所以稱為特別法門, 在於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力, 而勸極生信願 二 念佛勝易 同是二 一年大連開示, 講解 念佛感應錄序言, 著重說明念佛法門簡捷易行, 利益殊勝 三 唯說念佛 二 二年山東龍口開示, 講解 淨土宗略要文, 說明淨土三經一致的宗旨, 在於 唯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知此, 則專修念佛萬牛莫挽, 往生淨土如握左券 佛恩 二 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緣起 五

5 目 錄 一 序講 一 稀有難得 一抹不去的陰影 二幾個問題 三清淨的源頭 五釋題及次第 六 二 正講 十三 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十三 道綽禪師 十六 目錄 一 二 何因仍自輪迴生死 十七聖淨分判 十九得到 二一應機之法 二二聖道難證 二四末法時代 二八淨土法門大放異彩 二九時節因緣 三 聖道關閉 三一淨土 -- 希望之門 三三惡人的往生 三四 觀經 下下品 三七舉惡攝善 四五

6 舉臨終攝平時 四九舉少攝多 五二為下下之人說上上之法 五三自不量力 五五若論起惡造罪 六 罪業不構成障礙 六二自知之明 六四正歸淨土 六五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的大船上 六七修學淨土法門的要點 六九捨聖道之義 七一特別法門 七二 目錄 三 四 第二條 出世本意 之文 七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 八 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 八二專依往生經 八五淨土正依三經的選定 八六正行 八九五正行的次第關係 九一正定業與助業 九三讀誦之義 九五觀察之義 九八禮拜之義 九九讚歎供養之義 一

7 稱名無有不足 一 誓願所選取 一 一因地誓願與果上度生 一 二怎樣念佛 一 四明天出車禍 一 六一心不亂 一 七念念不捨 一 八乃至十念 一 九雜行 一一 五雜行 一一二正雜得失 一一六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一二二 目錄 五 六 第四條 正雜得失 之文 一二四百分之百往生 一二七無外雜緣得正念 一二八與佛本願得相應 一三一釋迦教導專修念佛 一三三諸佛證誠之語 一三四彌陀誓願為核心 一三五雜行之失 一三六專雜有異 一五 第五條 三經一致 之文 一五四以 無量壽經 為根本 一六 二點疑問 一六

8 第六條 彌陀本願 之文 一六三本願釋 一六四勝 一七五易 一七九既殊勝又容易 一八四第十八願釋 一八七稱念必往生 一九 第七條 念佛利益 之文 一九七第八條 特留念佛 之文 二 二正法久住 二 七第九條 念佛多善 之文 二一 阿彌陀經 的種種誤解 二一二 目錄 七 八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一三因果相順 二一九諸佛的本意 二二 專復專 二二二 專復專 即 一心不亂 二二五若一日 若七日, 心無間斷 二二八聲聲念念具足往生 二三 疑心的念佛 二三一六字決定往生 二三二身心踴躍 二三二心不顛倒 二三四三經一致 二三六善男子 二三七

9 第十條 諸佛護念 之文 二三八一心之義 二四 諸佛護念 二四二人生的凶相 二四四菩薩擁護 二四八專修念佛往生事例 二五一窮子喻 二五八只管念佛 二七 第十一條 殷勤付囑 之文 二七二極其容易謗佛謗法 二七六專修念佛的來源 二八五 目錄 九 一 第十二條 唯照念佛 之文 二八六名號統攝一切 二九三第十三條 唯歎念佛 之文 二九七名利心 三 三第十四條 唯囑念佛 之文 三 五為說念佛而說諸行 三 六 觀經 因緣 三 八定善 三一四散善 三一五念佛 三一九付囑 三一九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三二二

10 口念與心念 三二九念佛時心散亂怎麼辦 三三四一向 三三八第十五條 具足三心 之文 三四七直心是道場 三五一至誠心 三五四深心 三六 迴向發願心 三六四自然具足三心 三六五第十六條 不簡下智 之文 三六八法照禪師 三六八第十八願釋偈 三七 目錄 一一 一二 十方眾生 三七三迴心 三七四變瓦成金 三七六第十七條 淨業時節 之文 三七七 三 總結 三八 圍繞本願 三九 回歸善導 三九五 附 : 淨土宗略要文 四 二

11 一 序講 稀有難得南無阿彌陀佛! 請大家放掌 總之是和大家很有緣, 那麼, 大家更和阿彌陀佛有緣分 我們本身修學淨土也有責任向其他的蓮友 向廣大的眾生宣傳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 我們出家在外, 會遇見很多狀況, 深深地感覺到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一個人, 從沒有信仰, 到建立佛教的信仰 ; 從僅僅是追求世間的福報, 到追求出世的解脫 ; 從出世解脫當中, 選擇淨土一門,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非常殊勝, 稀有難得 一 序講稀有難得 一 二 我們往往費了很大的力氣讓一個人相信人生無常 讓他能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能夠相信佛所說的是真實教法, 非常不容易 ; 而各位有幸得人身 聞佛法, 追求佛道, 願生淨土, 可以說, 不是於一二三四五佛種諸善根, 乃是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 能夠信受此無上殊勝微妙之法門, 能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是非常值得慶賀的 抹不去的陰影淨土的法義簡白 淺顯, 任何人都知道 : 念佛往生 但是, 真正把念佛往生落實下來的, 還是不多見 正如我們在其它地方所見到的一樣, 我們嚮往淨土, 我們願意往生這樣一塊清淨的地方, 我們也稱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但是, 在我們心中, 多少都有一層抹不去的疑惑的陰影, 那就是 : 像我這樣的人, 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心地亦非清淨, 罪業確實不少, 持戒亦非能堪, 智慧也

12 未開發, 臨終之時能否正念毫無把握, 像我這樣一個卑賤下劣的根機, 是不是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需要把這個疑惑解決而獲得安心, 從而在這條念佛往生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心無掛礙 今天我和大家來共同解決的, 正是這件事情 幾個問題大家手上有一份資料, 這次主要依據這份資料向大家講解 在講解之前, 我想提幾個問題, 以幫助大家瞭解自己, 也幫助我瞭解大家的修學狀況 首先我想問的是 : 今天在座各位, 是不是都是修學淨土法門?( 是 ) 有沒有專修念佛的?( 專修念佛 ) 都專修念佛 問幾個有關教理方面的問題 : 一 序講幾個問題 三 四 我們修學的是淨土法門, 那麼, 能否知道, 最早把淨土法門從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獨立出來, 成為一個特別的法門, 而對後代有非常大的影響, 這是哪一位祖師?( 善導大師 印光大師 蕅益大師 ) 沒關係, 我只是提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 大家聽說過 正行和雜行 或 專修和雜行 嗎?( 聽說過 ) 那麼, 關於 專修和雜行, 是哪一位祖師判別的呢? 專修念佛, 百即百生 ; 雜行之人, 千中難得三五往生 這是哪一位祖師講的呢?( ) 看來, 大家修學淨土法門, 還沒有找到源頭, 也不知道淨土法門所依據的基礎

13 清淨的源頭當然, 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是哪一位祖師 可是, 為什麼要這樣追問呢? 因為, 作為淨土法門, 祖師最早提出來, 都有一定的規矩, 他不是隨便說的 就像蓋房子一樣, 他是奠基者, 我們才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添磚加瓦, 才可以建一棟堅固的樓房, 如果我們連地基在哪裡都不知道, 隨便找個地方搭建, 那這座樓房就不會穩固, 對不對? 所以, 如果我們知道祖師是怎樣建立淨土門, 同時瞭解淨土法門應該是什麼樣的規則, 這樣, 我們按照他的路線來走, 就一定很準確 大多數人雖然學習淨土法門, 或者蓮友告訴我, 或者讀了某些書, 或者聽了某些磁帶, 聽的也多, 見的也多, 可是對淨土宗的基礎還不清楚 就像所謂 探源得流, 水都是有源頭的, 如果不知道源頭, 隨便舀一瓢水, 能保證這是一瓢清水嗎? 不一定的, 或許它是受過污染的水, 是不清淨的水 一 序講清淨的源頭 五 六 只有找到它的源頭, 找到山上的清泉, 我們在這裏舀的水才能保證一味的清淨甜美, 沒有污染 同樣的, 我們來學淨土法門, 如果不去探究淨土法門的源頭, 聽別人左說右說, 夾雜了個人的見解, 這樣所得到的法義就不清淨, 所修學的難免有偏差 今天, 我們依據 淨土宗略要文, 把淨土宗的源頭 淨土宗的基礎 淨土宗修法的綱要以及淨土宗的利益有一個明白的瞭解 釋題及次第 淨土宗略要文 收錄在 大正藏 第八十三冊 先解釋標題 : 所謂 淨土, 即是諸佛所住清淨的國土 我們所處的地方, 乃是染汙的娑婆世界, 稱為 穢土 ; 淨土乃是諸佛菩薩清淨所居 淨業所感 這裏的 淨土,

14 特別指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淨土宗所講的淨土, 不是他方諸佛世界, 乃是特指西方極樂世界 宗, 能成為一宗, 必須有它的祖師傳承, 有正依經典, 有它的教判體系, 有特殊不共的行法 這在 略要文 中都有明確的交待 下面會說明 淨土宗念佛法門, 就是稱念西方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以及修行種種佛教善法 迴向, 乘阿彌陀佛誓願力, 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的法門 淨土宗是中國八大佛教宗派之一, 是最普及 最容易 最殊勝的法門 可能還要加一點 : 也最容易被混淆的法門 略要文, 略 是簡略, 要 是精要, 文 是經文 章句 為什麼稱作 略要文 呢? 因為有關淨土的經典 論著 解釋浩瀚無邊, 非常廣博 ; 這樣繁雜的論疏, 一方面說明這個法門的博大精深, 但另一方面, 也給我們修學帶來了不便 第一點, 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智慧, 能夠把所有關於淨土的教典一一研究, 甚至閱讀一遍都不可能, 太多了 第二點, 即使你有機會閱讀一 一 序講釋題及次第 七 八 部 兩部 三部 四部 五部, 可是, 很難依我們的智慧找到它的要點和宗旨 往往有的人讀完一篇文章, 你問他 : 這篇文章講什麼? 不知道, 如果文章長一點, 就更不知道, 因為智慧太短淺, 不能把要義 宗旨抓出來 中國有一句話, 萬變不離其宗, 一部經的文字再多, 它有一個宗旨, 這個宗旨是不變的, 其它所有的文字, 都是圍繞這個宗旨而展開的 就像一棵大樹, 根本的地方是它的宗旨, 雖然有很多枝 葉 花 果, 但是, 得其根本, 就全部得到了, 不然就會掛一漏萬 很多人修學就是掛一漏萬, 在那裏尋章摘句, 迷失了宗旨, 一葉障目, 不見泰山 何況,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解說, 甚至彼此產生矛盾 像這樣廣博的經論, 如何去把握要點呢? 祖師就從眾多的經文 章句當中抽取最精要的部分, 集在一起, 稱為 略要文 這樣, 我們手上拿的也就是薄薄的四篇紙, 在 大正藏 當中就兩頁, 很簡短, 能夠讀完, 同時, 意義非常突出 鮮明, 使得我們一眼就能把握住要點, 所以叫 略要文 這樣的話, 我

15 們修學起來就非常方便 淨土宗略要文 總共選了十七條文, 那真是萬裡挑一了, 那麼多的經文法語, 只選了十七條, 可見得這十七條文是多麼得重要 上面說到, 一宗的建立必須有它的正依經典 祖師傳承 教判體系等, 這十七條文所引用道綽 善導 法照三位祖師就是淨土宗的傳承祖師, 特別是善導大師是淨土宗開宗祖師 ; 所引用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觀無量壽經 佛說阿彌陀經 就是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 第一 聖淨分判文 第二文 出世本意文 是淨土宗的教判 ; 第三 第四文是淨土宗的行判 由此, 淨土一宗, 卓然建立 也可知, 這十七條文是真正名符其實的 淨土宗略要文 -- 要言不繁地把淨土一宗的教理 行法 利益說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這十七條文, 從第一條到第十七條, 有一定的次第, 我先把這十七條文大略說一下 一 序講釋題及次第 九 一 欲學淨土門, 首先要知道聖道與淨土二門的區別, 才能擇門而入, 所以 聖淨分判文 放在第一 佛雖說了聖淨二門, 並非等量齊觀, 本意唯在淨土一門, 所以接下來 出世本意文 放在第二 這前面二條文是淨土門的教判, 目的在於勸導我們 捨聖歸淨 既歸淨土門, 必須知道淨土門的行法, 所以教判下來是行判, 第三 正雜二行文 第四 正雜得失文, 目的在於勸導我們 捨雜歸正 上面四條文是祖師所判, 那麼佛經的依據又怎麼樣呢? 接下來第五到十四共十條文, 就是舉出我們淨土宗正依三部經的依據 其中第五條文是引用善導大師的解釋, 總的說明三部經一致的宗旨, 所謂 淨土三部經, 唯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六 七 八三條文引用 無量壽經 及善導大師的解釋, 說明 無量壽經 的宗旨 -- 唯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 九 十 十一, 三文引用 阿彌陀經 及善導大師的解釋, 說明 阿彌陀經 的宗旨, 也是 專念彌陀名號

16 得生 ; 十二 十三 十四, 三條文引用 觀經 及善導大師的解釋, 說明 觀經 的宗旨, 同樣在於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可以看得出來, 第五文為總, 從第六到第十四條文是對第五條文的展開說明, 而且次序上也是同第五條文中先 無量壽經 後 阿彌陀經 最後 觀經 ; 至於三部經之內, 每一條文是依照它們在原經中的先後次序 上面已經詳盡說明了淨土一宗的教理, 下面是指導我們怎樣落實到行持當中 其中第十五 具足三心文, 引用善導大師對 觀經 三心的解釋, 側重在安心一面 第十七 淨業時節文, 也是善導大師的, 說明起行, 貫徹一生 中間第十六, 引用法照大師對彌陀本願解釋的偈語, 有承上起下的意思, 承上 三心 說 迴心, 多念佛 起下一輩子專修念佛作為淨業修行的時節; 同時也是對上來各文的總結, 再一次的點示出彌陀本願 阿彌陀經 ; 從祖師傳承來說, 選擇了三位, 道綽大師一文, 法照大師一 一 序講釋題及次第 一一 一二 文, 善導大師獨佔十五文, 解釋淨土三部經毫無例外地全引善導大師, 專依善 導大師的思想真是再明顯不過了

17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條文 : 道綽禪師立聖道 淨土二門, 判一代聖教, 而捨聖道 正歸淨土之文 每一條文都有標題和引文 標題就是把所引用的文的提綱 眼目點示出來 道綽禪師立聖道 淨土二門, 來分判釋迦牟尼佛所說一代佛法, 目的在於擱捨聖道門修行, 完全歸依淨土法門 下面就是所引之文 : 安樂集 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一三 一四 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云: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是故, 大經 云: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復, 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18 若據大乘, 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 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 羅漢, 斷五下 除五上,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 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 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駛雨! 是以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 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 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這段文分成兩部分 先, 從開始直到 不取正覺, 用問答的形式, 說明聖道不可證, 淨土唯可通 為什麼聖道不可證? 所謂 二由一證 -- 二點理由, 一個經證 為什麼淨土可通? 舉出 大經 第十八願 底下, 從 又復 直到最後, 承接上面問答的內容, 進一步說明聖道修行已經不能適合當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一五 一六 今末法時代眾生的根機, 只有淨土法門 可通入路, 而舉諸佛之勸, 勸我們應該選歸淨土門,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道綽禪師道綽禪師是什麼人物呢? 剛才問大家, 最早把淨土門獨立出來的是哪一位祖師, 就是這一位道綽禪師 道綽禪師是善導大師的師父 ( 善導大師人人都知道, 是彌陀示現, 口稱一聲彌陀名號, 即出一道光明, 他二十幾歲來到道綽禪師門下, 道綽禪師入滅之後就離開了 ), 我們現在念佛用的念珠, 就是道綽禪師發明的 是這樣一位祖師, 他當時在山西太原玄中寺弘揚淨土, 教化眾生, 當地七歲以上的兒童個個都會念 南無阿彌陀佛, 大師的德望可以說聲震天下, 連當時的皇帝 皇太后都親自前往參拜 道綽禪師原來修學 涅槃經, 後來專門修學淨土法門, 一生講解 觀無量壽經 兩百遍, 每天念佛七萬聲, 他的經

19 典著作就是 安樂集 他的功行 道德 學識 -- 安樂集 當中引用了五六十部經律論釋, 來證明淨土法門是末法時代凡夫唯一可行之道, 這也是我們淨土宗的一部重要的教典 -- 是這樣一位祖師 何因仍自輪迴生死下面依文解釋 問曰, 大師為了利益眾生, 先自己設問, 然後又自己回答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這是大乘佛法所盛說的, 像蛇蟲螞蟻 飛禽走獸都有佛性, 既然有佛性, 自然就推出下面的結果 遠劫以來, 無始劫以來 遠 是久遠, 劫 是時間名詞, 是非常非常遙遠的時間 我們眾生既然有佛性, 佛性是不生不滅 亙古亙今, 並不是今生突然才有的, 那麼, 必然的, 我們乘此而生存, 又迷此而輪迴, 不是一次兩次,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何因仍自輪迴生死 一七 一八 是無量億萬次了, 甚至無量億萬也不足以說明的, 是 無始劫來 就在輪迴了, 所以說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應 是應該, 這是推斷, 值 是遇到 值遇, 多佛, 不止一尊佛 既然我們有佛性, 而迷背佛性又無量千萬億次的輪轉, 也有無量千萬億次的成為人 ; 既然成為人, 諸佛番番出世, 教化眾生, 那麼, 我們想一想, 我們難道是今生今世才遇到佛法的嗎? 肯定不止了, 對不對? 一定前生前世也遇到過佛法 ; 我們今生今世沒有遇見佛, 但是, 這麼久遠的時間, 一定是多次遇見過佛 大家都在佛的教化下修學, 別人已經修行成佛了, 我們還在六道輪迴, 這是為什麼呢? 所以底下講 : 何因至今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既然有佛性, 又遇到諸佛的教法, 應當可以成佛了, 是什麼原因使得我們到現在 仍自輪迴生死 呢? 自 是每一個人自己, 我們問問自己 : 為什麼我還在輪迴生死? 火宅 就是火燒的房子, 法華經 說: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用火宅

20 譬喻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 各位, 我們要好好地問問自己 : 我們也有佛性, 我們也一定遇到過很多佛, 別人遇到佛已經修行成佛了, 為什麼我們還在這裏做凡夫呢? 這難道不值得深思嗎? 過去的修行, 難道沒有一生超過今生的修行嗎? 或許在座的各位過去世都是出家人, 可是, 一輪轉過來, 成了在家居士, 那你作為出家師父的時候尚且沒有出離生死, 怎麼保證今生作為在家居士能出離呢? 這樣的問題問起來, 不免讓我們心中有所不安 提出這樣的問題, 是讓我們思惟自己的出離之道 聖淨分判 大師自問自答 : 依據大乘佛教, 是因為沒有得到二種殊勝的法門, 用來排 除我們的生死輪迴, 所以, 直到今天還沒有出離三界火宅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聖淨分判 一九 二 是哪二種殊勝法門呢? 這個地方, 就把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代佛教大分為二, 二種勝法, 一種叫聖道法門, 另一種叫淨土法門 這二種都是殊勝的法門, 都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若能依教奉行, 個個都能解脫生死, 故而稱為 殊勝的法門 殊勝的法門, 細說有八萬四千, 再細說有無量無邊 ; 道綽禪師在這裏分為二種, 除了淨土法門之外的, 都叫做聖道法門 聖道法門這個名詞是什麼含義呢? 聖道, 聖人所行之道路, 聖人所修之道, 非凡夫根器所堪, 稱為 聖道 ; 聖和凡相對, 六道輪迴是凡道, 出離生死是聖道, 聖道也就是從凡入聖之道, 要超凡入聖 比較而言, 聖道法門不求往生, 要在此土得證聖果 就好像外面的馬路, 這一條是人行道, 那就是人走的 ; 那一條是機動道, 那就是車走的 聖道, 就是聖人堪行之道, 可是我們都不是聖人根器, 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 有什麼法門呢? 不堪修行聖道, 有第二條道路, 叫 往生淨土, 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 : 不堪修持聖道法門的 ( 你能夠修持聖道法門, 今生已經

21 得道證果了, 已經脫離三界 出離火宅, 不必求生淨土了 ), 我們自覺在此土不能得證聖果, 所以要靠佛的願力到淨土去, 在那裏, 有諸佛菩薩神力加持, 有種種依正莊嚴的環境, 自然成就佛道 可知, 所謂 淨土法門 的全稱應該是 往生淨土法門 得到這二種法門, 隨便得到一種, 你都可以解脫生死 什麼叫 得到 呢? 並不是說拿到一本經書就叫 得到 了 法要入心 你看到聖道的經書, 能夠依法修行, 證得聖果, 這叫 得到聖道的勝法, 如果不能依教修行, 就沒有得到 比如 心經, 我們經常讀誦,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心經 讀了多少遍, 你也沒有 照見五蘊皆空, 也沒有 度一切苦厄, 所以我們等於沒得到, 不懂得什麼是 深般若波羅蜜多,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得到 二一 二二 也不知道怎麼 照見五蘊皆空 金剛經 六祖大師一聽就開悟了, 那就得到了 ; 我們讀了一千遍, 也沒有開悟, 所以, 得等於沒有得 那淨土門呢? 聽說有極樂世界, 有阿彌陀佛, 啊, 我也願意去, 但是找不到方法, 在那裏東抓西抓, 那等於沒有得到 所以, 能夠依教修行才為 得到 應機之法聖道和淨土, 這二種法門是不是勸大家都來修學呢? 道綽禪師的意思不是的, 他是淨土門的祖師, 他所分析的結果是 : 聖道法門我們修行不了, 只有淨土法門適合這個時代, 適合我們的根機 修學佛法, 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根機的法門, 法不應機, 枉費心機, 不應你的根機, 你不是枉費心機嗎? 找人做衣服還要 量體裁衣 對不對? 那衣服是漂亮, 高價的名牌, 但是你穿不上,

22 或者太窄, 或者太寬, 那就不適應你了 ; 老師教書還要 因材施教 ; 佛講法叫 應機施法 釋迦牟尼佛講了那麼多的法門, 並不是要我們每一個法門都修, 比如說講 金剛經, 乃是對解空第一須菩提所說, 他就能修 ; 講 華嚴經, 乃是對善才童子五十三參所說諸大菩薩的教法 種種教法, 對不同的根機, 如果是對菩薩的教法, 你一定要拿來修學, 你不是那個根機, 就不行了 比如說父母養了兩個兒子, 大兒子年輕力壯, 小兒子才兩歲, 幼小無力 ; 父母吩咐到井裏挑水, 一擔水一百五十斤, 小兒子聽到了, 他敢去挑嗎? 這是對大兒子講的, 大兒子馬上去挑水了 佛對眾生也一樣, 對凡夫眾生所講的教法, 則是淨土門, 所以, 各位, 這個地方要分別清楚, 不然的話, 哎! 都是佛所講的, 都很好啊! 當然都很好, 都很好, 你來學不一定好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應機之法 二三 二四 聖道難證下面先講聖道, 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道綽禪師離現在有一千三四百年, 在一千多年以前, 大師就說 今時難證 了, 何況現在! 人的根機更加淺陋 那個時候都難證, 現在就難上加難 今時難證, 這就給出結論 相反, 往生就很容易, 無量壽經 說: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若論往生, 很容易 ; 若論證果, 就很難 或許有人不同意, 只要有根機, 我也可以修行, 也可以開悟, 也可以證果 道綽禪師舉了 二由一證 : 兩點理由 一個經證 兩點理由是從道理上推斷, 聖道門難以修證 ; 一個經證是以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講的經典為依據 ( 既然是佛弟子, 應當信順佛教 ), 來證明說 : 末法時代, 聖道難修難證 哪兩個理由呢? 一由去大聖遙遠, 離開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很遙遠 釋迦牟尼佛已經涅槃兩千五百多年了,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我們如果能夠

23 隨順釋迦佛的教導來學佛法, 那當然, 有佛的加持 -- 佛在經典裏講, 一堂法座下來, 多少人得阿那含, 多少人得阿羅漢, 多少人證無生法忍, 等等, 好像證悟聖果易如反掌 ; 現在哪有一堂法座下來證果的? 一個沒有, 講經的法師也沒有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離開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太遙遠了, 一方面眾生能夠直接蒙受的佛力加持漸漸微弱了, 一方面眾生的煩惱越來越厚重了 就好像太陽落山, 太陽剛落山, 西邊的天空還是有亮光, 還是一片晚霞 ; 再過一個小時, 就漸漸暗淡了, 再過一會兒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同樣, 釋迦牟尼佛入滅後五百年, 稱為正法時代 ; 其後是像法時代, 再過後就是末法時代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末法一萬年 我們現在的時代離道綽禪師一千三四百年了, 離釋迦牟尼佛就更遙遠了, 真是值得悲嘆啊! 二由理深解微, 聖道法門, 若有釋迦牟尼佛加持, 當然容易修證 ; 若根機猛利, 也容易修證 現在離開釋迦牟尼佛遙遠了, 根機淺陋了, 就不容易修證 同時, 聖道法門所講的教理, 比如說 真如實相 等等萬法之理體, 深玄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聖道難證 二五 二六 微妙, 非常幽深, 我們凡夫的心探知不到, 不能開悟, 這叫 理深 ; 解 是領解, 解微, 幾乎不能理解 比如 金剛經 說 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又有一句話, 忍辱波羅蜜, 即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聽起來 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 好像繞口令, 翻來覆去地講? 是世界, 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 是眾生, 即非眾生, 是名眾生 眾生不是眾生? 又是眾生? 你聽起來都不能理解; 又說 無人相 無我相 無眾生相 無壽者相, 你聽到後能理解到哪個程度? 無人相, 不是有人嗎? 無我相, 不是有我嗎? 無眾生相, 不是有眾生嗎? 所以叫 理深解微, 你很難理解 就是講經的法師, 他依據經教, 可以講出來, 他也只是名詞的理解, 他內心裏邊並沒有相應, 如果相應了, 就能破我法二執, 那就證阿羅漢 證菩薩無生法忍了, 所以, 理深解微 聖道修行法門是什麼樣的原則呢? 叫做 解 行 證, 首先對佛法講的大乘甚深教理能夠理解, 能夠開悟, 然後依據自己所理解的來修行, 如果連理解

24 都不理解, 你怎麼修行啊? 所以說 悟後起修, 如果沒有開悟, 你在那裏是盲修瞎練, 你悟都沒有悟, 後面就談不上了 依解起行, 依行證果, 好, 你如法修行, 一切煩惱漸次消融, 然後, 真心佛性完全顯露, 這才叫做得證聖果 你第一步 -- 理解都達不到, 修行就談不上了, 那證果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才說 理深解微 今時難證, 難證, 難到什麼程度? 難到沒有 各位也都讀過 心經, 心經 裏面說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然後說 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你們都會背了, 請你們來講解講解, 來修行修行 色不異空, 這面牆就是色, 色不異空 當然有很深的道理, 簡單講, 如果有人能穿牆無礙, 或許能講一點點, 因為 色不異空, 這面牆雖然是 色, 色法是物質的 障礙性質的, 空 就是沒有障礙的, 你能夠穿過去, 或許能講一點點, 你看, 我就是色不異空, 跟空沒有區別 你能做到嗎? 能做到, 那還是一般的神通, 還有甚深的道理 所以, 聖道門修行不是那麼容易的, 非常不容易 不增不減 不生不滅 都會講, 什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聖道難證 二七 二八 麼叫 不生不滅 呢? 我看個個都在生滅, 人生在世, 生老病死, 就滅了, 煩惱來了, 就生起來了 ; 煩惱一去了, 又滅了 不增不減, 工資增加了, 高興壞了 ; 工資減少了, 下崗了, 可憐了 我們都落在 增減 生滅 淨穢 當中 末法時代佛法裏有正法時代 像法時代 末法時代 正法時代有教 有行 有證, 有證果的聖人 ; 像法時代呢, 沒有證果的聖人了, 相似於正法, 叫 像法時代, 看上去佛法很興盛, 也有人依法修行, 有教 有行, 但是沒有證果的, 所以叫 像法時代 ; 末法時代就只有教, 沒有行 沒有證了 什麼是教? 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 教典還存在, 還保留著, 我們還讀誦, 但是, 已經不能依教做真實的修行了, 這叫無行 ; 不能修行, 當然不能證果了, 所以無證, 這才稱

25 為末法 末法就是說 : 靠自己修行想得證聖果, 成為得道聖人, 不可能了, 人們也不能按照聖人的法則去如法修行了, 這是值得悲愍的末法時代 淨土法門大放異彩正法 像法 末法時代是相對於聖道門講的, 不是對淨土門講的, 為什麼呢? 淨土法門在末法時代正好大放異彩, 不要說末法時代, 就是法滅時代 -- 無量壽經 說 :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 止住百歲 末法時代有一萬年, 末法時代之後是法滅時代, 首先是 楞嚴經 滅掉, 然後其它大乘經典漸漸滅沒, 最後只剩下一部 無量壽經 念佛法門留在世間, 眾生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即使在法滅時代, 也無不往生極樂淨土, 所以, 淨土法門超越正 像 末 滅, 是常住不變的教法, 它是沒有正法 像法 末法 法滅的區別, 是貫穿性質的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淨土法門大放異彩 二九 三 時節因緣聖道法門就有這樣區別了 我們來到今天這個時代, 如果對自己的根機瞭解不透徹, 非要修學不能夠修學的聖道法門, 這就好像來到冬天你非要逞強悍穿單衣一樣, 所以印光大師講 冬裘夏葛, 冬天就要穿裘皮大衣, 夏天當然就穿襯衫, 時節就是這樣子的 我們來到末法時代, 種種煩惱惡業就像冬天的寒流一樣, 凍得我們夠嗆, 你要硬撐, 不行的 那麼, 在末法時代, 應該選擇哪個教法呢? 道綽禪師在這裏明確告訴我們 : 應當選擇淨土門 聖道關閉 下面說到經證, 是故, 大集月藏經 云: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26 大集月藏經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在末法時代, 無量無邊 億億的眾生想按照聖道法門來修行, 沒有一個可以證悟聖果 印光大師在 文鈔 裏也講 : 這個時代, 找一個開悟的都找不到, 不要講得證聖果了, 開悟的都沒有了, 何況證悟的? 開悟了還是凡夫, 悟後起修, 慢慢修證, 才能夠證果 看到這句話, 我們內心實在感到悲愴, 億億人都沒得道, 難道我們能超過他們? 如果我們認為自己可以修行聖道 得證聖果, 那我們就是億億人裏挑出的一個了 所以, 聖道法門修行非常難, 這個難的程度, 龍樹菩薩說 : 比如有人, 欲手舉三千大千世界 一個人能夠把三千大千世界舉起來! 一張桌子都不一定舉得起來, 一座房子 一座山 整個地球還不算, 三千大千世界! 多難啊! 為什麼呢? 因為修行聖道要發廣大菩提心, 不光解決自己一個人的問題, 還要承擔一切眾生的罪業, 度脫一切眾生, 所謂 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罪業的重量超過三千大千世界, 他們所有的煩惱 業障, 你都要把它們排除, 要有這樣的菩提心和菩提行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聖道關閉 三一 三二 這一段文叫取意之文, 根據經典的意思表達出來, 並不是引用經中的原文 通過這 二由一證, 我們就知道 : 到末法時代, 聖道門已經關閉了, 是不是? 去大聖遙遠 理深解微 罕一得道, 等於是關閉了, 不是釋迦牟尼佛把它關了, 是我們的根機過不去呀! 淨土 -- 希望之門下面只剩下一道門 : 淨土門 如果沒有淨土門, 我們今天在座的各位就絕望了 好啦, 今天打開希望之門 -- 來看淨土門 : 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當今時代正是末法時代, 眾生煩惱厚重, 邪師種種, 無善知識隨身, 不能修行種種殊勝法門 -- 我們也不想要貪瞋癡, 哪個想要貪瞋癡? 在家裏邊, 妻子和丈夫發脾氣, 妻子說 : 我也不願發脾氣, 可是它要發脾氣 它 是誰

27 呢? 煩心事一來, 就發脾氣了, 所以這是根機不堪 一發脾氣, 就會血壓升高, 甚至可能會腦溢血 好像有一股力量, 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我們所處的時間是末法時代, 所處的地點是五濁惡世, 五濁 在 阿彌陀經 裏講是 劫濁 見濁 煩惱濁 眾生濁 命濁, 是惡世界 惡煩惱 惡環境 惡人 惡知識 惡邪, 有外惡 有內惡, 種種之惡纏繞我們 包裹我們, 所以, 要在五濁惡世自己修行出去, 太不容易! 確實不容易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雖然前面講二種勝法, 可實際上, 只剩下淨土一門了, 聖道門關閉了, 不堪修行了, 只有淨土一門可以通往極樂世界 入路, 入涅槃之城, 得成佛道 惡人的往生 下面是引用 無量壽經 來說明為什麼末法時代淨土法門 可通入路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惡人的往生 三三 三四 是故, 大經 云( 大經 就是 無量壽經 ):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如果有這樣一個眾生, 即使他一輩子造罪造惡, 沒有行善積德, 沒有修行, 一直造到臨命終時, 他哪怕只是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十聲, 如果這樣的眾生不能往生我的淨土, 我誓不成佛! 想一想, 我們誰不能往生? 我們在座的各位, 雖然罪業重, 還不至於一生造惡, 還多少行了善了吧, 我們到寺院去供養三寶, 又多少孝養父母, 又多少捐助貧困, 等等 ; 我們也沒到臨命終時, 現在活蹦亂跳的, 就遇見佛法了, 所以, 跟他比, 要強多了 ; 他念佛十聲, 而我們不止十聲, 每天少說也有幾百幾千, 甚至在座各位還有上萬 幾萬的 那麼, 像那樣造惡的人, 那樣淺的修行, 十念相續, 若不能往生, 阿彌陀佛就不成佛, 可是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 當然, 毫無疑問, 眾生稱念一定往生 這是引用 無量壽經 說明淨土法門無有障礙, 任何人念佛都可以得往生

28 這裏需要說明 : 這一段文是取意之文, 取 無量壽經 的意思, 而不是引用 無量壽經 的原文 無量壽經 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這即是 無量壽經 中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 念佛往生願 道綽禪師在這裏, 是根據 無量壽經 第十八願以及 觀經 下品下生 下品中生 下品上生, 即下三品眾生往生的狀況, 而來解釋第十八願, 把它們綜合在一起, 做這樣的解釋 無量壽經 說: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十方眾生 就廣泛了, 包括這個世界的眾生, 也包括其它世界的眾生 ; 包括人道, 也包括畜生道 ; 包括聖人, 也包括凡夫 ; 凡夫裏邊, 包括善凡夫, 也包括惡凡夫 如果不加以特別說明, 大家會以為 : 十方眾生裏邊, 肯定是善人 -- 賢善 有智慧, 這樣的人才能往生 可是, 道綽禪師在這裏, 就用 觀經 下品三生來解釋 十方眾生 是怎樣的十方眾生呢, 縱令一生造惡, 是一生造惡的眾生, 既然講 縱令, 那麼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惡人的往生 三五 三六 不是一生造惡的眾生, 就更加包含在內 即使一輩子造惡的人, 迴心念佛, 也能進入淨土門, 何況有善行之人? 所以說用 縱令 這個詞 自古以來 往生傳 很多,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一個張善和, 他一輩子殺牛, 他老婆勸他信佛, 他都不信, 他是個典型的惡人, 到臨死的時候, 被他殺的那些牛都用角來牴他, 他內心恐怖 這時, 有僧人路過, 他老婆趕緊請來, 僧人勸他念佛, 他念了幾十句, 便說牛都不見了, 又念了沒幾聲, 佛菩薩來了! 站在那裏就往生了 觀經 下下品下面我們來看看 觀經 的下下品 :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 做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 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29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 彼人苦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稱 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我非常喜歡讀誦這段 下品下生, 因為這裏邊體現出佛的慈悲 一切眾生, 無論如何造罪的眾生, 若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無一不得往生, 這就是經文的證據 下面我們隨文來解釋 下品下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 做不善業, 五逆十惡, 我們說 五逆謗法 十惡不赦, 五逆 是五種極其嚴重 一定要墮落無間地獄的罪業, 殺父 殺母 殺阿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這叫五逆重罪 一切罪業當中, 殺生罪最重 ; 殺生當中, 殺人最重 ; 殺人當中, 殺自己的親生父母是大逆不道, 所以稱為逆罪 有人甚至連聖人阿羅漢都要殺, 連佛都要謀害, 像提婆達多, 又破和合僧, 分裂僧團, 這樣的罪業簡直無可救藥,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觀經 下下品 三七 三八 也只有阿彌陀佛才能救他 底下說 具諸不善, 具 是具備, 諸 是很多 一切, 一切不善事他都具備 可以用兩個詞來形容他的惡, 所謂 無惡不作 無作不惡 沒有什麼樣的惡事他不做的, 惡到父母都能殺害, 這叫 無惡不作 ; 他只要作的事情, 沒有一件是善事, 這叫 無作不惡, 是這樣一個惡人 十惡 大家都知道, 殺生 偷盜 邪淫 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慳貪 瞋恨 愚癡 在一切法門當中, 這樣的罪人, 靠他的修行, 是無法解脫的, 所以稱為 斷諸善根 這樣的眾生, 在佛的大慈悲智海當中, 有沒有可以得救的法門呢? 有! 那就是淨土法門 這樣的眾生雖然 具諸不善, 但經文當中沒有稱他為 惡人, 而怎麼說? 如此愚人, 阿彌陀佛要普遍救度眾生, 不是以我們凡夫的眼光來分辨, 你是善人, 他是惡人, 而說他愚癡, 他太愚癡了, 太迷茫了, 他因為不瞭解佛法的道理, 被無明所矇騙 比如說, 人家打我們 罵我們, 我們會很生氣, 覺得

30 他這麼惡, 但是, 如果他是一個神經病, 我們會很生氣嗎? 你心裏面就會憐憫他, 因為他犯了神經病, 你就不會和他生氣 佛看眾生也是這樣子的, 眾生被煩惱所誑惑, 被業障所束縛, 不能自由, 而造下種種惡業 在佛眼裏, 只有迷茫的眾生, 而沒有凡夫這樣善惡的分別, 善的我喜歡, 惡的我憎恨, 佛是平等大慈, 所以這裏說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他所造的確實是惡業, 若依他本身的因果報應, 應該墮落到三惡道中, 經歷無量大劫, 受無量大苦, 若論眾生自身的因果, 就是這樣一個結局 可是, 他有了轉機, 他還有那麼一點點善根, 他雖然愚惡 造罪, 但到臨命終時遇到佛法 佛法的不可思議, 讓不可能的事情成為現實, 讓不能往生的人也能往生, 讓將墮地獄的人能夠直接超生極樂淨土! 這就是佛法的不可思議 按照他本身的罪業, 要直落地獄, 現在馬上臨命終了, 看著就要墮入地獄了, 在這千鈞一髮, 可以說千劫萬劫難逢 短暫的時刻, 他能夠往生極樂淨土 什麼原因呢?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 這就是 臨終遇法, 直到臨終的時候,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觀經 下下品 三九 四 才遇到這樣尊貴的淨土念佛法門 如果這個時候不遇到, 必定直落地獄之底, 永無超生之日 遇到善知識, 什麼樣的善知識呢?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用種種善言軟語, 種種佛法道理來安慰他的心, 給他講微妙的佛法, 教令念佛, 教他念佛 像這樣的惡人, 我們怎麼安慰他呢? 他一生所造的事, 沒有一件值得稱道的 如果行過善, 可以安慰說 : 某某善人, 你一生行善積德, 孝養父母, 尊重三寶, 阿彌陀佛一定很歡喜, 現在只要你一念迴心, 稱 南無阿彌陀佛, 決定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他聽到很高興 ; 但是這是個惡人, 他的惡事不能提, 五逆謗法, 十惡不赦, 怎麼安慰他的心? 那就這樣說 : 某某人, 依你的惡業, 確實應墮惡道, 可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 不嫌捨任何造罪凡夫, 而憐憫我等的愚癡, 為我等修建不可思議極樂淨土, 而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無論何人, 但稱名號, 彼佛誓願不虛, 決定可生淨土 你已經到了最後關鍵的時刻, 現在念佛, 為時未晚, 阿彌陀佛一定不違本誓, 現來迎接 他一聽就高興了, 他就得到安慰了 所以底下說 種種安慰, 教令念佛, 唯有念佛一法, 才可以讓

31 我們得安慰 無量壽經 裏邊是這樣說的 :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這是法藏菩薩當初遇見他的師父世自在王佛的時候發的誓願, 說 : 眾生在恐懼當中, 我要為眾生作大安慰! 像這個人, 恐懼到極點了, 馬上要墮落地獄了,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念我的名號, 我能讓你到極樂淨土來 我們各位修學淨土法門, 如果心中沒有安慰, 那不是佛不慈悲, 是你自己不瞭解佛的慈悲, 自己在心中製造了一個陰影, 嚇唬自己 我們今天來修學, 就是要把這個陰影排除掉 修學淨土法門, 心中沒有安樂? 我們往生的世界是 安樂世界 極樂世界, 我們在通往極樂世界的路上也應該是快樂的 結果, 我們心中卻有種種的疑惑 恐懼和不安, 那這件事情很值得思考 比如一個小孩子, 四 五歲, 他到他外婆家去, 一路上都蹦蹦跳跳的, 很歡喜, 是不是? 我們要到極樂世界, 怎麼內心是這樣惶恐不安呢? 我們實在不瞭解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 我們看經文 善知識教他念佛, 這個人是什麼狀況呢? 彼人苦逼, 不遑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觀經 下下品 四一 四二 念佛, 他被種種苦惱所逼迫, 有四大分離之苦, 有種種惡業恐怖之苦, 地獄裏的小鬼帶著鐵鏈來了, 能不恐怖嗎? 而且還有自己所謂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孤獨之感 在這樣眾苦逼迫的情況下, 心境能夠安寧嗎? 他能觀想嗎? 不可能了, 觀不成就了 ; 讓他念得怎樣清淨心, 能做到嗎? 也做不到啊! 像我們現在, 好好的身體, 哪怕發一個燒, 清淨心就沒有了 ; 你又不發燒, 身體很健康, 坐佛堂裏邊, 你還思想亂跑 ; 像他那個時候, 怎麼能達到? 不遑 就是來不及, 不知道怎麼念佛, 一片慌亂 善友告言, 善知識能夠觀機逗教, 看來他錯誤理解我的意思了, 他以為念佛是應該怎樣的凝定心神, 達到怎樣的清淨心, 怎樣的觀想 -- 這個時候來不及了, 錯誤理解念佛了, 就跟他講 : 如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這個 念 指觀念 憶念 想念, 你現在苦惱逼迫, 靜心憶念做不到, 你就張口喊 南無阿彌陀佛 就行了 轉憶念為口稱 這個人一聽, 好啊, 這能做得到 能喊爹喊媽, 能喊救命, 只要能叫出聲, 就念得出來, 所以, 他一聽,

32 心中就有希望了, 哦, 這麼簡單, 不是要觀念, 也不是心中如何地清淨憶念, 也不是如何集中心神 凝定心志, 就口稱就可以了 他就怎麼樣? 如是至心, 至心 就是心中真切, 當下接受, 令聲不絕, 他就一聲一聲地念出來了 ( 所以, 我們淨土法門, 口中出聲就夠了 ), 就這樣的人, 這個時候, 要他怎樣念佛呢? 不絕 就是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代表他心裏邊一旦仰靠這尊佛, 就不改變 不斷絕, 這樣的心, 表現在外表行為上, 就是一聲一聲的念佛 ; 念了幾句呢? 具足十念, 念了十句, 稱南無阿彌陀佛 ( 有人問念佛念四字還是念六字? 四字 六字都可以, 都往生, 不過, 若以淨土三部經所講的, 是六字為完整 為全面, 這裏說 稱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要知道, 這是經典的依據 ) 接下來, 稱佛名故, 前面說稱佛名, 這裏說稱南無阿彌陀佛, 可知佛名就是 南無阿彌陀佛 六個字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每一念 每一聲每一聲, 都滅掉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命終之時, 一念佛名, 自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 觀經 下下品 四三 四四 然眾罪消除, 這時候命終了, 很短暫的時間, 命終見的效果怎麼樣? 本來是地獄眾火一時來現, 閻羅小鬼環繞其前, 而現在不一樣了, 見金蓮花,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一朵金色的大蓮花像太陽一樣, 光明閃爍, 來到他的面前 這朵蓮花就是阿彌陀佛正覺的蓮花, 也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化生的處所, 你看, 直接就來了,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一剎那之間就往生淨土 舉惡攝善這一段經文, 我們把它作重點的提要, 對照我們自己的修行, 我們來看 首先, 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眾生呢? 是一個造五逆十惡重罪的眾生, 而這一部 觀經 選擇這樣一個根機的眾生, 念佛能往生, 釋迦牟尼佛做這樣的教導, 祂的用意在哪裡呢? 有人講 : 哎呀, 講五逆十惡能往生, 這樣人家不都去幹壞事了嗎? 這不是鼓勵人家造罪嗎?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典, 當然不是鼓

33 勵人家造罪, 而是別有深意, 什麼深意呢? 可從幾個方面來說明 先打一個比喻 比如說我們得了病來到醫療診所, 診所往往掛著錦旗, 相當於病人寫來的表揚信, 我相信送錦旗的人不可能說 哎, 醫生, 你妙手回春, 我得了小小的感冒, 你用了十五天把我治好了 他會寫這樣一面錦旗嗎? 那就不叫妙手回春了, 小小感冒治了十五天, 那就沒什麼了不起的了, 一定是什麼樣子的? 我得了可怕的癌症, 其它醫院都判了死刑, 準備回家打棺材 ; 來到你這個地方, 一副藥就吃好了! 這才說明醫術高超, 扁鵲在世, 華佗再來 是用這樣最重的病例, 來顯示醫生的醫術高明, 同時是給新來的病人一種安慰 : 連這麼重的病都能治好, 何況輕病, 就更能治好了 可是, 有一個病人一看, 他不高興了, 我不能讓這個醫生看病, 他詛咒我, 要我得癌症 這樣是不是錯誤理解了? 釋迦牟尼佛在這裏也是一樣的, 我們眾生惡業最重的是哪一個? 是五逆十惡這個人, 他已經到臨死的時候了, 這樣的人念 南無阿彌陀佛 十聲就往生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舉惡攝善 四五 四六 淨土了, 那麼, 我們在座各位, 雖然有煩惱惡業之病, 還不至於病到他那個程度, 還沒到他那個時候, 他能往生, 我們能不能往生?( 能! ) 這不是顯然的道理嗎?( 南無阿彌陀佛! ) 這個叫 舉惡攝善, 舉一個極惡的人能往生的例子, 不是鼓勵你去做惡, 就像醫生一樣, 不是鼓勵你得重病, 是攝受一切善人都可以往生, 有鼓勵你行善的意思 就好像醫生跟你說 : 哎, 某某人哪, 我現在有一顆神丹妙藥, 任何晚期絕症, 馬上吃馬上好 醫生的意思呢, 你現在得病, 還沒到晚期, 你現在就吃, 豈不好得更快嗎? 可是, 有一個病人他不這樣想, 得癌症晚期 臨死的時候吃下去都能好, 那我現在不必治了, 我要等到臨死再來吃藥 那這個病人就錯誤理解了醫生的意思, 他將來就很危險了, 到臨死萬一碰不到醫生呢? 萬一臨死時舌頭硬了 吞不下藥呢? 萬一遇到車禍 來不及拿藥呢? 那不就死定了嗎? 現在吃下去不更好嗎?

34 有人講 : 五逆十惡重罪 臨終一聲十聲念佛都能往生, 那我不用念了, 我喝酒 吃肉 造罪 打麻將, 沒事! 到臨死再念一句十句 如果臨死果然能念一句十句, 那肯定也往生, 只是很難保證到時候你有機緣能念佛, 你現在都不想念, 到臨死的時候還念得出來呀? 這說明你根本不想往生, 想往生的人哪裡不現在就念佛? 就好像一個病人, 你想病好, 肯定是 這麼好的藥, 我馬上吃! 肯定不會說 我到臨死再吃, 那是你根本不想治病, 對不對? 同樣的道理, 釋迦牟尼佛舉這個例子, 是要說明這樣一種狀況 所以大家切莫誤解, 不要說 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例子, 我不愛聽, 他是有深刻的慈悲在當中, 這叫舉惡攝善 舉臨終攝平時 還有一層意思, 舉臨終攝平時, 這個人是造罪一直造到臨命終時 有人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舉臨終攝平時 四七 四八 就誤解了, 哦, 臨命終時念佛才能往生, 現在一天念三萬五萬不管用, 臨死念佛才管用 那你是錯誤理解了 講一個佛經的比喻, 然後再講一個現實當中的比喻 經 中有這樣的比喻 : 有人問 : 若一生念佛, 臨命終時念不出佛, 我能不能往生呢? 我們大家都擔心這個問題呀, 一輩子念佛, 到臨死念不出來怎麼辦? 觀經 那個人臨死的時候念出來了, 我念不出來怎麼辦? 佛就回答他說: 決定往生! 怎麼決定往生呢? 佛說 : 比如一棵樹, 他長的時候就往西邊傾斜, 再有一個人用繩子往西邊拉, 這棵樹或者是颳風斷了, 或者是別人把它鋸斷了, 請問這棵樹往那邊倒呢? 肯定是往西邊倒嘛! 誰都知道啊 佛講 : 不錯, 我們平時念佛, 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的心就像這棵樹一樣, 就往西邊歪, 阿彌陀佛用願力接引我們, 就像那個人用繩子把樹往西邊拉一樣, 然後, 我們臨命終時, 或者遇到車禍, 或者遇見什麼災難, 突然死亡, 就好像這棵樹被暴風或其它什麼原因連根截斷一樣, 那麼這棵樹, 它知道也好, 不知道也好, 必然要往西倒 我

35 們念佛的人, 你知道也好, 不知道也好, 必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不往生極樂世界, 沒地方去! 為什麼? 阿彌陀佛願力所牽引, 經中講 自然之所牽, 本來你願意去, 阿彌陀佛再用光明願力攝取, 怎麼不往生? 一拉一拽, 一下就去了 ( 阿彌陀佛! ) 更有觀音 勢至菩薩如影隨形跟著你, 還有十方諸佛在旁邊喊口號, 一二三! 因為十方諸佛都證誠了, 汝等眾生應當相信: 念佛決定往生! 怎麼不往生? 這麼多佛聖百重千重團團圍繞, 所以, 平時念佛之人, 決定往生, 這是 經 中明文記載的 這裏講 臨命終時 是什麼意思呢? 我再說一個比喻, 讓大家安心 比如說, 我們從大連坐船到煙臺, 我們是提早上船的 假如說有這麼一種情況, 汽笛已經響了, 船馬上要離岸了, 這個時候, 來了一位乘客, 背著大包行李 小包行李, 行色匆匆的, 他一定很著急, 三步並作兩步走, 到了船就要離岸的時候, 他一個箭步跨上去, 那麼, 這個人是不是也可以到煙臺港來?( 可以 ) 對了 他在這麼短暫的時間, 如果跨不上來, 啪! 掉水裏去了, 不能來了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舉臨終攝平時 四九 五 但是剛好, 他跨上來了, 他跨上來了, 就一定能來 這麼短的時間, 他跨上來, 就能夠到煙臺港, 他一上船就很安心了, 啊, 終於上來了! 那麼, 我是提前半個小時已經坐到船艙裏邊, 是不是我更有把握? 是不是我心中更坦然? 好了, 五逆十惡到臨終時, 這麼短暫的時間, 看著看著就要墮入地獄了, 遇到善知識跟他講念佛, 他 南無阿彌陀佛, 乘上彌陀大願船了, 他往生了 那我們各位不到臨死, 心裏安安穩穩的, 身體健健康康的, 每天念了那麼多佛, 老早就坐在大願船上了, 我們能不到極樂世界嗎? 會不會去呀?( 會! ) 他都能去, 就顯示我們更是往生決定, 所以這叫 舉臨終攝平生, 舉出臨終極短時間念佛的人, 阿彌陀佛在這麼短的時間都能把他救得起來, 顯示我們有這麼長的時間, 那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更是從容自如, 而我們自己心中也是安樂無憂, 所以更能往生

36 舉少攝多有人講 : 念十句就能往生, 何必多念? 這個想法也不對 經中舉十聲是什麼原因呢? 是因為他時間很短, 只有念十聲的時間, 顯示這麼短的時間念十聲 一聲都能往生, 那我們平時如果多念的話, 就更能往生, 這叫 舉少攝多, 不是鼓勵你去念一句十句 他念一句十句能往生, 我們一輩子念佛, 豈不往生? 所以, 善導大師處處解釋說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一聲, 所謂 上盡一形, 就是我們這些人, 我們遇到這個法門, 一輩子不改變, 叫 上盡一形 你雖然不錯, 你修得蠻好, 然後念了三年五年, 改學禪宗 密宗, 或其它自力法門去了, 那就太可惜了! 你就從阿彌陀佛大願船上跳下去, 想跳到別的船上, 能不能上去? 不知道 所以, 一定要穩當, 一定要專修念佛 善導大師說 臨終遇法, 那個人平時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緣分, 沒有這麼好的善根, 沒有遇到念佛法門, 直到臨死才遇到, 那能不能往生? 也往生, 一個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舉少攝多 五一 五二 不漏 十句一句, 乃至他一句也念不出來, 心中有一個念頭, 一念也往生 既然這樣, 淨土法門誰不能往生呢? 個個都能往生, 這叫 舉少攝多 所以, 觀經 的下下品確實能給我們無限的安慰 為下下之人說上上之法那念佛, 按理說, 是最上法門, 為什麼放在下下品呢? 你看, 九品往生, 念佛是下下品, 修別的是上品 道理不是這樣的 因為 觀經 的宗旨是為了引導種種聖道法門的人 -- 聖道法門的人都以為 我誦經 持咒 發菩提心為高勝, 這個好! 他不能接受光念佛就能往生, 所以, 順應他們的根機, 暫且先說誦經 持咒 發菩提心種種修行, 說上品往生, 然後到底下, 你看, 這樣一個罪人, 種種修行都修不了, 就好像醫生治病一樣, 所有的藥都治不了了, 最後只有這一味藥能治, 那豈不是這一味藥就是靈丹妙藥了? 這樣的惡人, 所

37 有的修法都修不了了, 只有念佛能救他, 豈不是顯示念佛法門超過一切嗎? 在下下品裏面講念佛, 是反映念佛法門最上, 所以祖師講 : 為極惡最下之人, 說極善最上之法 大家不要以為 念佛是下下品, 那我修別的, 那就錯誤理解了 佛經的意思非常幽深, 如果沒有祖師給我們指導, 我們難免依文解意, 三世佛冤 修學佛法一定要有依據 有基礎 在這裏, 道綽禪師就是依據 觀經 下下品來解釋的, 所以說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剛才說了, 舉惡攝善, 不一生造惡的就更能往生了 前面一問一答, 已經清楚地說明 : 聖道法門難堪修持, 淨土法門萬不漏一 下面進一步論證聖道法門難修難證 淨土法門易修易往 自不量力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自不量力 五三 五四 底下說 : 又復, 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不好聽, 好像在批評我們自不量力, 但 良藥苦口利於病, 事實就是這樣子的 各位有沒有自不量力? 大家拿著這面鏡子照照自己 -- 以佛法為鏡子照照自己, 才能得到佛法利益, 不要老拿來照人家, 看我自己都是優點, 越看越像佛 眾生怎麼不自量呢? 下面從大乘 小乘 人天乘 造惡四個角度來分析 若據大乘, 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 曾未措心 自不量力的人都很傲慢, 一開始都說 我學大乘佛法, 我要直接怎麼樣, 誇得很大, 所以就從大往小講, 你不喜歡講大嗎, 先看大 : 如果以大乘佛法來講, 聖道門修行的理則是什麼? 真如實相, 真如實相 這個名詞大家明白嗎?( ) 不大明白 我也不明白, 只是依據文字來解釋, 實相, 無相, 無不相, 實相就是一切法真實的相狀, 而一切法並沒有固定的相狀, 是空相 比如說, 這張桌子有桌子的相, 由桌面 桌腿在空間當中組合而成, 被我們的感官所接觸到, 而且這樣來認識它, 認為這是一張桌子, 這是一個外表的形象 ; 它本身的相是什麼樣子?

38 本身的相是實相, 是因緣法, 是空性的 這個道理是大乘佛法所講的, 我不用細講, 講了大家 ( 包括我自己 ) 也得不到實際利益 真如實相, 也就是 佛性, 也就是 法性, 這都是佛教名詞 ; 第一義空 跟 真如實相 是一樣的含意, 因為講空, 有的叫 斷滅空, 佛教講的 空 不是 斷滅空, 什麼都沒有了, 一切都空了 不是這樣的道理, 是 第一義空, 是真空妙有的空, 說空, 它不空, 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空性, 真空 是性, 妙有 是相, 叫 真空妙有, 對於這個呢, 曾未措心, 什麼叫 曾未措心 呢? 禪宗有句話叫 起心即錯, 動念即乖, 就這個意思, 本來講 無相, 你眼裏的東西都有相, 然後執著這個相, 男相 女相 老相 少相, 自己的心和真如實相根本不沾邊, 叫做 曾未措心, 再怎麼會講法, 講得天花亂墜, 也是一個文字相, 仍然沒有契入真正的諸法實相, 所以叫 舉心即錯, 動念即乖, 腦子只要一閃失, 馬上就錯, 這是因為道理幽玄, 凡夫沒辦法契證 如果不懂得這些, 你根本不要談修學了 比如大乘佛法有六度萬行, 六度有佈施度, 佈施要 三輪體空, 無有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自不量力 五五 五六 佈施之人, 無有被佈施之人, 無有佈施之物, 那就進入大乘實相了 實際情況怎麼樣呢? 我們要搞一點佈施, 不僅有三相, 而且很堅固, 我在佈施, 佈施給了誰, 佈施了什麼東西 我們會念念不忘, 然後佈施了五年 八年, 那個人還沒有回報你的恩德, 你就會說 : 某某人真不知好歹! 他窮困的時候, 我如何如何安慰他 怎樣怎樣救濟他, 他現在都忘記了 他忘記了, 是告訴你要無相佈施, 可是你還記得很清楚, 還在那裏搖頭嘆息, 哎呀, 真是, 好人難做啊! 確實難做, 因為我們不是菩薩 那大乘修不了了 大乘修不了, 退一步, 修小乘怎麼樣呢? 小乘可能簡單一點, 好,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 修道, 乃至那含 羅漢, 斷五下 除五上,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小乘有四果, 見諦 是 初果, 見道位 ; 修道 是 二果, 修道位 ; 那含 是三果, 羅漢 是四果 初果之人還沒有完全進入無餘涅槃, 還要七次往返人間天上, 才能得四果阿羅漢, 他如果作農民耕地犁田的話, 德行所感,

39 經中講, 蟲子自然離開他的犁頭四寸之遠, 這還是得初果 我們誰能得到啊? 我們念著咒還會踩死蟲蟻, 所以, 初果都不能得到, 那何況二果 三果 四果? 一果比一果更高, 就更得不到 斷五下 除五上, 下 是下界, 上 是上界, 三界是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下 就是指欲界, 欲界在最下面, 上 是色界 無色界, 欲界當中之五種煩惱, 貪欲 瞋恚 我見 戒禁取見與疑結, 這五種必須先斷除才能超越欲界, 這是 斷五下 ; 除五上 是去除色界 無色界之色貪 無色貪 掉舉 慢與無明這五種煩惱, 總之, 貪 瞋 癡 慢 疑, 這五種根本煩惱與惡見若不斷, 根本不可能得證阿羅漢果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不管是出家人, 還是在家人, 一個都沒有分了 我們今天這個時代, 有人在那裏講 : 某某人都是聖人了, 他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了 你聽到這樣的話, 就知道他一定是在那裏誑惑眾生, 決定沒有這回事 那叫 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這樣的罪過最大, 直接墮落 現在大家最知道的就是法輪功, 他說他超過釋迦牟尼佛幾十萬倍, 這樣的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自不量力 五七 五八 人決定直墮地獄 ; 那如果他念佛, 能不能得救呢? 肯定也往生, 他只有這一條道路 他念不念佛也不知道, 希望佛的慈悲照耀他, 使他能念佛 一盲引眾盲, 相牽入火坑, 那麼多人跟在後面受罪 遭墮落, 實在很可怕 大乘聖道修不了, 修小乘佛法還是沒有辦法, 那現在再退一步, 修人天乘 縱有人天果報, 比如說行佈施, 將來感得有財的果報 ; 行放生, 將來感得長壽的果報 ; 五戒得人身, 十善生天道, 皆為五戒十善能招此報, 一定要修行五戒十善, 然持得者甚稀, 能夠真正修五戒十善的人非常稀少, 在道綽禪師的時代, 以祖師的身份, 明確地告訴我們 : 五戒十善能持的非常少 我們各位衡量自己 ( 我們各位可能有受五戒乃至菩薩戒的, 菩薩戒暫且不論 ), 五戒持得怎麼樣啊? 關於戒法的開遮持犯是很微細的, 有專門的學問, 我們很多人都理解得很簡單, 以為吃素就是持戒 -- 不是那麼簡單! 這樣, 能夠修五戒十善的都非常稀少 即使能修, 也還在三界當中, 沒有出離六道

40 若論起惡造罪如此看來, 好的一面都沒有分, 下面反過來再看另一面,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駛雨, 若論造罪造惡, 那簡直和刮大風 下暴雨沒有區別 你們各位有沒有刮過這個大風, 有沒有下過這個暴雨? 一定有的 比如說家裏吵嘴了, 聲音很大, 從喉嚨裏吼出來, 那不就是刮大風嗎? 然後打得叮叮梆梆響, 氣得眼淚往下直掉, 心中的煩惱強盛得不得了 凡夫眾生就是這個樣子, 貪欲 瞋恨之心無法抑制 說起貪心, 所謂 欲壑難填, 貪欲之心像個大山谷, 填不滿, 得到一萬, 要得十萬, 得到十萬, 要一百萬, 百萬元戶還不滿足, 要得千萬, 總之, 越多越嫌少 ; 那瞋恨心呢, 也非常強烈, 一點點小事就怒火中燒, 頭皮發麻發脹, 見人家的講法跟我不一樣, 見人家的思想跟我不順, 人家不滿我的意, 心中就起了煩惱, 小則給臉色, 大則摔盆子, 再大就動起手來, 再大就在社會上組成團體, 然後, 民族與民族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若論起惡造罪 五九 六 國家與國家戰爭不息, 這都是瞋恨, 個業 共業所感, 颳風 下雨都不足以形容了, 颳風 下雨死不了那麼多人哪, 你看, 一場戰爭, 內心裏面的暴風雨旋轉出來, 殃及整個世界 ; 商場上也有很多無情的戰爭, 這都是我們內心的惡業煩惱在外邊的流露 罪業不構成障礙像這樣的眾生, 大乘不行, 小乘不行, 人天還不行 ; 造惡個個行, 還很厲害 行是行, 後果非常惡劣, 所以, 底下說 是以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對於如此造惡的眾生, 聖道法門無法解救他, 所以, 諸佛大慈大悲, 勸歸淨土 諸佛, 一切佛, 在我們娑婆世界就是釋迦牟尼佛, 不僅釋迦一佛, 乃至十方諸佛都出來跟我們講, 勸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縱使一形造惡, 這句意思和上面那句差不多, 為什麼要勸歸淨土呢? 因

41 為你不是聖道法門修不了嗎? 淨土法門有佛的願力, 有佛的慈悲保證, 即使你一輩子作惡多端, 但能繫意專精, 只要你迴心念佛, 願意往生極樂世界, 繫意, 一心一意, 不放鬆, 專精, 專一不雜, 精淳不亂 ( 我們這個法門講的就是 專 和 精 ), 常能念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只要經常念佛, 一切障礙不成為障礙 比如說, 如果我們走路腿腳不便, 那就是有障礙, 如果坐車的話, 你的腿有沒有障礙呢? 腿雖然還是瘸的, 但是坐車就沒有障礙了, 因為不靠你走路 一樣的道理, 我們雖然還有罪業, 若靠自己修行, 就有障礙, 所以不能解脫 ; 若念 南無阿彌陀佛, 乘佛的願力, 我們的罪業不構成障礙, 所以說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 剛才也提到, 觀經 說 念念之中, 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所謂 自然消除, 你知道也好, 不知道也好, 超過你的思想 你知道, 也能滅掉, 不知道, 也滅掉了, 叫 自然, 哎, 師父, 一句佛號能滅那麼多業,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罪業不構成障礙 六一 六二 我怎麼不知道? 你不知道也滅掉了 比如晚上睡覺, 月亮自然照著你, 你知道嗎? 你不知道, 它還照著, 這叫自然哪 你知道才照 不知道不照, 比如電燈, 一開就亮, 不開不亮, 那就不叫自然了, 自然 就是超過我們的思惟分別 我們只要念佛, 自然消除諸障, 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不用懷疑 自知之明最後一句說 :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你怎麼不好好思惟思惟 掂量掂量呢? 我是怎樣一個眾生? 我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能修什麼法門? 比量比量, 掂量掂量 這麼一思量就知道 : 大乘聖道解脫沒有辦法, 小乘阿羅漢果也得不到, 人天之善也很難得, 造惡無量無邊 暴風駛雨, 那只有念 南無阿彌陀佛 以這樣的經教為明鏡, 照耀我們的內心, 使得我們選擇淨土念佛法門, 嚮

42 往極樂世界 如果有人不願意求生極樂世界, 那叫做沒有去心 我們願意去往生, 那各位還是有一點點自知之明的, 有自知之明就好辦 所謂 自知之明 就是了解自己是怎樣的根機, 以這樣的根機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法 正歸淨土道綽禪師這段文的中心在哪裡呢? 中心就是 是故 大經 云 這一段, 這段文首先分判出聖道與淨土二種法門, 目的是要說明聖道法門在這個時代眾生不堪修持, 只有淨土法門 可通入路, 最終導歸淨土 淨土門又有種種修法, 道綽禪師沒有說到別的, 專門以 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第十八 念佛往生願 結合 觀經 下下品往生來說明 : 一切造罪凡夫, 若念彌陀名號, 決定往生, 包含一切行善之人, 也定得往生, 萬不漏一 所以,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正歸淨土 六三 六四 整個淨土門的核心就在於彌陀誓願, 以此奠定了基礎 訂立了規矩 如果我們進入淨土門, 而不懂得這一點, 你心中肯定是慌亂不堪的, 你沒找到依據和基礎, 所以不能安心 標題裏說 : 立聖道 淨土二門, 判一代聖教, 而捨聖道, 正歸淨土 但是道綽禪師文中並沒有 捨聖道 這樣的文字, 為什麼說 捨聖道 呢? 文中雖然沒有這樣的文字, 但是, 意思非常明顯, 今時難證 未有一人得者, 那你不捨, 能夠解脫嗎? 佛法的目的是解脫生死, 既然 未有一人得者, 很明顯的, 就是要捨棄聖道法門, 修行淨土法門 又說 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那當然, 以我們這樣的根機, 聖道法門關閉了, 所以, 要捨棄聖道, 下面又說大乘 曾未措心 小乘 未有其分 人天乘 持得者甚稀, 這個也都說明聖道法門不堪修持, 最後勸導我們說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 這叫我們 正歸淨土 為什麼說 正歸淨土 呢? 正 就是正式 完全 純粹, 如果雖然歸淨

43 土, 還對聖道法門牽牽掛掛的, 有一點不捨得, 那就不叫 正歸, 還是在預習階段 我們很多人學淨土門沒有 正歸, 他也想求生極樂世界, 不過他還捨不得 楞嚴咒 大悲咒 十小咒, 又不捨得 地藏經 金剛經 心經 等等, 對以前的雜行還是蠻有感情的, 因為我讀經多少年了, 戒定慧 六度萬行等等 他不瞭解聖道法門和淨土法門的區別所在, 把修行聖道法門的觀點和思想帶到淨土法門裏邊來, 這個就不叫 正歸, 這個叫 旁附, 走旁邊的小門, 沒有完全走進來, 不純粹 所以, 這裏的字眼都是有含意的 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的大船上聖道法門修行的特點, 是以戒定慧斷貪瞋癡, 得證阿羅漢果, 乃至菩薩無生法忍, 乃至佛果, 在此土得證聖果, 靠自己修行 如果你的煩惱有一絲一毫沒有斷, 能夠出離三界六道嗎? 不可能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的大船上 六五 六六 祖師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 : 我們的罪業 煩惱像一塊大石頭, 很重, 我們的生死輪迴像大海一樣, 廣闊無邊, 如果把大石頭放到大海裏邊, 結局怎麼樣? 肯定直沉海底 就這塊石頭本身, 如果不想沉到海底, 除非它不存在, 所以要 無我, 修行就是慢慢地把這塊石頭磨掉, 很大很大的石頭磨成很小的一塊, 萬斤重擔大部分已經磨掉了, 感到很滿足了, 我的修行差不多了, 但是, 向生死大海裏一放, 結果怎麼樣? 還是往下掉啊! 繼續用功努力! 再修, 只剩很小的一塊, 進步很多了, 再往大海裏放, 怎麼樣? 還是往下掉 到最後有多大呢? 只有針尖那麼大了, 再往海裏放呢, 照樣直沉海底, 所以講聖道法門修行, 煩惱有一絲一毫沒有斷, 就不能解脫生死 淨土法門呢? 祖師比喻說 : 萬斤重石, 把它放在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船上, 能不能馱得動啊? 如果馱不動, 他就不叫阿彌陀佛了 十方眾生罪業的石頭放在阿彌陀佛大船上都拉得動,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何況你一個人呢? 你罪業輕, 是塊小石頭, 固然能運到彼岸, 大石頭

44 也無妨 所以, 淨土法門不論善人 惡人 罪重 罪輕, 若念 南無阿彌陀佛, 乘佛願力, 個個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像 觀經 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 一旦到達彼岸呢, 印光大師說 隨意使用, 這塊石頭在此岸是廢料, 運到彼岸就是好材料了, 可以提煉出金子, 為什麼? 眾生有佛性啊, 佛性就是金子 佛是提煉好的金子, 凡夫是沒有提煉的礦石 我們內心也有佛性, 這樣的廢石頭在娑婆世界造罪 造業 墮落,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把我們運到極樂世界, 馬上佛性開發, 所以, 四十八願講你得天眼通 天耳通, 什麼都有了, 為什麼? 金子的光明閃耀出來了 法照大師說 : 但使迴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在此土是一個破瓦塊, 到極樂世界就是金子一般閃耀 ; 在此土是凡夫, 到極樂世界就能成佛 成菩薩, 這就是淨土門 修學淨土法門的要點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修學淨土法門的要點 六七 六八 我們修學淨土法門, 要點就是稱念彌陀名號, 仰仗彌陀願力, 無疑往生淨土 只有一點忌諱 : 就是你用聖道法門修行的特點來測量淨土法門, 如果不達到清淨心怎麼往生? 如果不能熄滅貪瞋癡怎麼往生? 如果不讀大乘經典怎麼往生? 若依你的要求, 觀經 下下品不要講了, 這個人也沒有清淨心, 也沒有讀誦大乘經典, 他怎麼能往生? 他是稱念彌陀名號得往生 所以, 下下品給我們這樣的啟發 : 若論造罪, 他比我們惡多了 ; 若論修行, 我們比他強多了 ; 若論善根, 我們比他也強, 因為以果推因,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他這一輩子造了那麼多惡, 到臨死才遇到佛法, 我們沒造那麼多惡, 平生就遇到佛法, 當然善根肯定比他強, 如果善根比他弱, 那造罪肯定比他還厲害 ; 這種人若比較那些到臨死還沒遇到佛法的人, 他的善根要好一些, 那跟我們各位比, 我們各位要超過他很多了, 他能往生, 各位更能往生 ; 若比修行, 他只念十句 ; 若比心情, 他是慌亂無章, 恐怖無比, 那我們的心再亂, 總沒有

45 他亂吧! 他都快死了, 四大分離了, 地獄閻羅王都來了, 我們再亂, 沒有他亂 ; 若論清淨心, 他有什麼清淨心? 他就是一心望救, 稱念彌陀名號, 當下往生 他能往生, 我們決定能夠往生 但是, 我們跟他比, 有一點可能不如他, 很多人不敢相信, 口稱名號就能往生? 他到死了, 沒有辦法了, 聽說口稱名號能往生, 當下歸投靠倒, 依教奉行, 經文說 : 如是至心 希望各位今天聽到以後, 當下也能歸投靠倒, 依教奉行, 那你馬上就超過他了 ( 南無阿彌陀佛 ) 捨聖道之義有人問 : 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聖道法門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 修學淨土法門, 若捨聖道, 豈不是 好像有點得罪? 這也是一種誤解 捨聖道, 入淨土, 是從眾生的根機而論法門的抉擇, 是要選擇一個適合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捨聖道之義 六九 七 自己修行的法門 至於聖道法門的種種經典 教法, 作為佛弟子, 理當尊重 恭敬 守護 但是, 以我們的根機, 靠這些教法不能出離生死, 所以, 暫時擱置, 來選入淨土門 捨 是暫擱, 因為當我們專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 所有聖道八萬四千法門自然開悟, 自然就有了, 所謂 只怕不成佛, 不怕成佛不會度眾生, 所有 金剛經 華嚴經 法華經, 能到淨土, 就能成佛, 能成佛, 這些經典就會說了, 所以是暫時捨, 不是永遠捨 再一個呢, 上午也說到, 聖道門已閉, 淨土門正開, 這也是就根機所言, 因為我們的根機不堪修學, 以我們這樣罪惡深重的根機而言, 雖然教法存在, 等於已經關閉 或許有人覺得 我仍堪修持, 或者有些人根機深厚, 我們也不敢比量, 只是供大家自己衡量

46 特別法門淨土法門是相對於聖道自力修行的法門而獨立出來的, 所以把道綽禪師這一段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從聖道法門中獨立出來, 那就不能用聖道自力修行的教理 方法 得果來衡量淨土門 印光大師講到, 佛法有通途法門, 有特別法門, 通途法門也就是聖道法門, 修行戒定慧, 熄滅貪瞋癡, 一般都是這樣修學的 ; 特別法門特別在哪裡呢? 不是按照戒定慧的路子來斷貪瞋癡 得證聖果, 乃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慈悲, 稱念彌陀名號, 往生淨土, 稱為特別法門 之所以特別, 就是不需要斷盡貪瞋癡 沒有能力斷貪瞋癡, 亦可以仗佛願力往生淨土, 就特別在這裏 如果以通途法門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特別法門, 這就大錯特錯了 有人說 : 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你沒斷煩惱怎麼能往生呢? 這是典型的以 二 正講第一條 聖淨分判 之文特別法門 七一 七二 聖道斷煩惱 證菩提的修行方法衡量淨土門, 我們上午也說到 觀經 下下品五逆十惡眾生, 他煩惱絲毫沒有斷, 罪業無量無邊, 但能仰仗佛的願力去往生, 這是特別法門

47 第二條 出世本意 之文 雖然有聖道法門 有淨土法門, 這二種法門哪一種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應現在此五濁惡世 他的本心本意要說的法門呢? 第二文 : 善導和尚意 : 世尊出世本意, 唯說念佛往生之文 依據善導大師 -- 善導大師的德行大家都知道, 彌陀化身 -- 歷史上有很多大師, 可是, 大師 的名稱不足以來形容, 所以善導大師多被稱為 善導和尚, 這是特別稱謂 依善導和尚意,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此五濁惡世的本意, 唯一是為了說念佛往生的教法, 標題是如此的 有這樣兩句話 : 如來出現於五濁, 唯說念佛往西方 道理是一樣的, 就是唯說念佛往生西方淨土 下面引文, 引自 法事讚 法事讚 是善導和尚以偈讚的形式歌詠 讚歎和解釋 阿彌陀經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 ; 二 正講第二條 出世本意 之文 七三 七四 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 ; 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引了十二句, 也分為兩段 前面六句一段, 後面六句一段 第一段說的是聖道修行的法門, 第二段說淨土念佛法門 聖道修行的法門是方便法門, 不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五濁的本意, 而是他隨順眾生的根機所說的種種教法 念佛往生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五濁的本意, 所謂 : 出世本懷單在告訴我們 : 有這一尊阿彌陀佛 有這一方極樂淨土, 但稱此佛之名號, 決定往生彼佛淨土 如來出現於五濁, 如來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 五濁 是指娑婆世界五濁惡世, 釋迦牟尼佛是久已成佛, 應化在此世間 隨宜方便化群萌, 隨 是隨順, 宜 是機宜, 隨順眾生的機宜, 方

48 便 是種種的方便教法, 化群萌, 度化廣大眾生, 隨順眾生的根機而施設種種方便法門, 以度化廣大眾生 哪些方便法門呢? 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 是有時 有的, 有的眾生喜樂多聞 多解, 為適應此等好學多聞眾生的根機, 則說多聞而得度脫 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有眾生不樂好學多聞 -- 所謂 佛法無多字 真龍一滴水, 遍撒大千界, 佛法不在於文字很多, 若能悟到實相, 比如禪宗能悟得真心真性,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文字很少 -- 對這樣根機的眾生, 不必多聞多學, 少解就可以, 三明 是宿命明 天眼明 漏盡明, 宿命明是明瞭自己以及其他眾生過去世所有一切狀況, 天眼明是了知自己以及其他眾生將來的一切狀況, 漏盡明是一切有漏已經斷盡, 不再輪轉 或教福慧雙除障, 有的眾生教導他們福慧雙修, 來除滅罪障 得證聖果 或教禪念坐思量, 或有的眾生喜歡禪坐 觀念 止觀, 就教導他們止觀等法門 二 正講第二條 出世本意 之文 七五 七六 種種法門皆解脫, 釋迦牟尼佛所說種種教法, 如果依法修行, 通通可以得到解脫 這些法門都非常尊貴 不過呢 比如說 多聞得度, 那麼, 少聞的人就不可以了 ; 少解證三明, 我等根機不堪 ; 福慧雙除障, 我們也不行 ; 禪念坐思量, 我等根機亦不堪行 這樣種種法門, 畢竟罪障深重 無智愚癡之人難得利益 無過念佛往西方, 念佛教法亦是釋迦牟尼佛所說法門, 比較起來, 其它法門如果能如實修行, 都能解脫, 但沒有超過念 南無阿彌陀佛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 念佛法門殊勝在哪裡呢? 底下說 : 上盡一形至十念, 多到一輩子的念佛, 少到臨終之前念十句 三念五念佛來迎, 或者只念了三聲 五聲, 當下阿彌陀佛率領觀音 勢至諸大菩薩乘寶蓮花前來迎接 三念五念佛來迎, 非常簡單, 非常容易, 為什麼這麼簡單容易呢?

49 直為彌陀弘誓重, 正因為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誓願至誠殷重 真實不虛 致使凡夫念即生, 所以才使得我們凡夫只要念佛, 當下決定往生 念佛法門的殊勝, 完全在於彌陀弘誓, 這就是法 在第一段文中, 道綽禪師依據 無量壽經 第十八願來闡釋 ; 這第二段文說明 : 種種法門的解脫無過念佛, 念佛是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 之所以如此, 也是站在阿彌陀佛弘誓願的角度, 核心亦在此 釋迦牟尼佛出世, 是願意多度眾生還是願意少度眾生呢? 毫無疑問, 是要把所有的眾生都能度盡 那麼, 聖道法門是有的眾生修學聖道的根機 因緣成熟了, 隨順他們的根機而講的, 其他的眾生因緣沒有成熟, 就不能得度了 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隨自己之意, 是我這次來到娑婆世界成佛的根本意願, 所以, 不待他人所請, 自己說了這一部 阿彌陀經, 而告訴我們念佛往生 念佛往生, 不論你是聖人根機還是凡夫根機, 是善人根機還是造惡根機, 若念佛者, 無一不得往生成佛, 這當然就能滿足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悲心, 所以是 釋 二 正講第二條 出世本意 之文 七七 七八 迦出世之本意 念佛法門能度脫一切眾生, 而且快速 穩當 萬不漏一, 不像其它法門, 要歷劫修行, 或者有頓悟法門, 而根機不堪 兩相比較, 淨土門才是世尊出世之本意 我們今天來修學淨土法門, 就和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間的本意是一致的, 我們懂得釋迦牟尼佛來此娑婆成佛的本意 若不修學淨土法門, 則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意 前面兩文可以說是淨土宗的教判, 第一條文首先判有聖道門 淨土門, 第二條文將聖道門 淨土門兩相比較 : 聖道門是方便, 淨土門是釋迦佛出世之本意, 勸導我們應當選入淨土門

50 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 下面第三文是淨土宗的 行判, 就是入淨土門之後, 二種不同的修行方法, 應該選擇哪一種呢? 在第三文給予答復 標題 :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 捨雜行歸正行之文 問到大家 : 淨土宗正行 雜行是何人所立? 大家也說了很多法師的名字, 沒有說準確, 這後面的法師都是做徒弟的, 開山祖師就是善導和尚 正行 雜行是善導和尚在 觀經疏 裏所判 觀經疏 的全稱叫做 觀經四帖疏, 是善導和尚解釋 觀無量壽經 的一部著作, 有四卷, 所以稱為 觀經四帖疏, 其中第四卷 三心釋 中解釋 深心 時, 有這麼一段文 :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 一者 正行, 二者 雜行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 七九 八 言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 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 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 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這是第一段, 先標舉有正雜二行, 然後舉出五種正行 下面進一步分析 :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 一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 助業

51 五種正行當中, 又分成正定業與助業 下面說雜行 :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 雜行 下面來分析正雜二行的得失 :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也 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我們來依文解釋 就行立信者, 什麼是就行立信? 因為這是在解釋 觀經 深心, 善導和尚解釋說 : 深心者, 即是深信之心也 信什麼呢? 依據什麼來建立信心呢?( 凡是講到信, 就要有信的對象, 沒有信的對象就談不上信 ) 是由我們信仰的對象而建立信心 在這一部 觀經疏 裏邊, 善導大師闡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 八一 八二 述建立信心的二種途徑, 一個叫做 就人立信, 一個叫做 就行立信 什麼叫 就人立信 呢? 人 不是別人, 比如說我們凡夫互相之間也有交往, 這之間也有就人立信, 某某人向來誠實, 樂於助人, 品行端直, 這樣的人我們能相信他, 對不對? 某某人平生詭計多端, 總是講假話騙人, 這樣的人我們不容易相信他 如果是那個品質端正 一向誠實的人講的話, 我們一聽, 沒問題, 他告訴我, 那一定是這樣 關於淨土的教法, 應該依誰講的話為標準呢? 因為淨土法門太廣大幽深了, 有的這樣說, 有的那樣說, 在唐朝, 有的人引用其它的論據, 來說 往生淨土不是那麼容易, 或者依其他菩薩 其他大法師所講 善導和尚告誡說 : 應該依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十方諸佛 就人立信 是就佛所講的話建立信心, 其他人還沒有成佛, 即使是菩薩, 還在因地, 他們所講的話, 如果佛不印可, 就不符合佛所講的了義之教, 一定要佛來印可說 : 汝等所說如是 這樣才可奉行 佛已經是滿足大悲之人, 已經悲智雙圓, 已經了悟一切真理, 佛所說的

52 即是了義, 不可能說佛所講的教法還要菩薩來證明, 所以, 要以佛所講的為我們立信的根據 如果有人來告訴你說 : 某某, 你光念 南無阿彌陀佛 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我看不那麼容易, 你看哪一個哪一個, 出家多少年, 修行怎樣怎樣, 好像往生也不容易! 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呢? 我們就依據 就人立信, 佛告訴我念佛一定往生, 謝謝你們的好意, 你們是關心我 ; 我還是信佛語 這就不動搖了, 就人立信 底下說 就行立信, 因為釋迦牟尼佛也講到很多經典, 我們都要信仰, 不過, 佛所說的法門各個不一樣, 有的是聖道修行, 有的是淨土修行, 關於聖道修行的, 就暫時擱置不談了, 因為法門宗旨不同, 所以依止淨土修行 ; 淨土修行裏邊, 眾生根機也各個不等, 釋迦佛也講了種種方法, 善導大師在這裏也講了 行有二種, 往生淨土之行有二種, 一個叫正行, 一個叫雜行 打個比方說, 我們從煙臺港到大連港, 也有二種方法, 一種方法是你自己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 八三 八四 駕一艘小船過去, 第二種方法是乘坐萬噸巨輪 這二種方法, 你覺得那一種更有信心呢? 那肯定是坐萬噸巨輪有信心, 如果駕小船, 我又不會駕駛, 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 還可能被風浪打翻, 還可能辨不清方向, 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樣的, 往生極樂世界, 一個正行, 一個雜行, 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 不是就雜行, 講到雜行, 就沒有信心了 正行 雜行的名稱有其特別的含義, 所謂 正, 就是指純正, 純粹不夾雜 ; 所謂 雜, 很顯然, 有所間雜, 不純粹 專依往生經首先解釋正行 言正行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正行 是專門依據往生淨土的經典來修行的, 這叫正行 剛才提到了就人立信, 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經典, 但是其它經典是講在此土得證聖果的經典,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是要以往生的經典為標準, 所以, 這裏說 專依往生經, 依這些經典來修行, 就

53 稱為往生淨土的正行 正行 雜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情而言的 淨土正依三經的選定釋迦牟尼佛所講種種經典, 大分兩個類別, 一個是此土成佛的經典, 一個就是彼土往生的經典, 那麼, 此土成佛的經典就不是我們正依的經典, 應當依據彼土往生的經典 ; 講彼土往生的經典也大分為二, 一個是講他方淨土往生的, 比如說到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等等, 第二個是極樂淨土往生的經典, 我們今天選擇極樂淨土往生的經典, 作為我們修行的依據 ; 極樂淨土往生的經典又分兩類, 一個是專門 純粹 全部講解往生極樂淨土的經典, 還有一類是附帶的, 不是專門的, 是夾雜的, 不是全部的, 也講到往生極樂的方法, 但不是專門來講的, 二者比較起來, 我們應該依據什麼經典呢? 應當依據專門講解 純粹宣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經典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淨土正依三經的選定 八五 八六 這樣的經典只有三部 :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這三部經典稱為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底下說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就把這三部經的名字說出來了 從這一條文可以看出, 善導大師選定這三部經作為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 正行專依之經 在淨土三經之外, 我們也有聽說 淨土四經 淨土五經 的 比如說大家知道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還有 華嚴經 ^ 普賢行願品, 若講淨土三經, 這兩部就沒有分了, 講到淨土四經 五經, 這兩部就入選了 比較起來, 念佛圓通章 普賢行願品 不是純粹講解極樂世界的經典 像 念佛圓通章, 是 楞嚴經 二十五圓通當中的一章, 另外還有觀音菩薩 耳根圓通章 等等, 是講 楞嚴經 的時候, 也講到往生極樂世界 為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 單在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 雖然是順應聖道門根機的眾生講說聖道法門, 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極樂淨土的法門安插進

54 去, 講 楞嚴經 也不忘了極樂世界, 也講到, 總共有二百多部經典, 都把極樂世界插進去講, 很顯然, 釋迦牟尼佛是怎樣用心良苦, 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念佛圓通章 既然是講 楞嚴經 的時候附帶講的, 就必然帶一點方便, 因為是對聖道根機眾生所講, 必須應他們求證圓通的時候說 念佛圓通最方便, 是這樣的 ; 可是我們站在淨土宗的立場上讀起來, 又特別有一番味道, 印光大師說為教導念佛之最佳開示 同樣, 普賢行願品, 是八十品 華嚴 當中的一品, 是釋迦牟尼佛講 華嚴經 的時候, 也要把眾生引導到極樂淨土, 所以講這一品 不像 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 從頭到尾有沒有說到別的教法? 沒有, 專門講極樂世界種種莊嚴, 眾生念佛往生, 是專門的, 純粹的, 全部的 ; 觀經 也一樣, 十三定觀極樂世界種種莊嚴, 然後講眾生怎樣三福九品去往生 怎樣念佛往生, 專講極樂莊嚴和眾生往生 ; 無量壽經 更不用說, 也沒有講到別的方法, 專門講到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因地修行, 果上成佛, 然後講極樂淨土依正莊嚴, 然後說眾生如何去往生 這三部經典是純粹不雜 專一不二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淨土正依三經的選定 八七 八八 講說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眾生往生的經典, 所以才有資格稱為我們淨土宗正依三部經典 像 念佛圓通章 普賢行願品, 對比正依淨土三經, 位置就要靠後一些, 可為旁依 ; 和這三部經比較, 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差別的話, 我們也不需要去會通, 我們就依據淨土三部經就好 正行依淨土三部經的宗旨來修行, 就稱為正行, 有五種 :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即讀誦正行 觀察正行 禮拜正行 稱名正行 讚歎供養正行 你看, 五種正行當中, 每一種都說 一心專, 善導大師特別強調要 一心專

55 二報 即依報 正報, 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 黃金為地, 蓮花佈滿, 天樂鳴空, 七寶池 八功德水等等, 這都屬於依報莊嚴 ; 正報是指住在極樂淨土的佛菩薩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 智慧洞達, 分身無數, 遍十方剎, 這叫正報莊嚴 除這五種之外, 其它都稱為雜 為什麼這五種行稱為正行? 因為這五種行是純粹的 專門的 完全引導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那裏的行, 沒有任何的夾雜 這五種行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稱為 正 那你讀 地藏經 呢, 跟地藏王菩薩有直接的關係, 如果修地藏法門, 讀 地藏經 就是正 如果學淨土法門, 讀 地藏經 那就不是正了, 是從地藏菩薩那裏再繞一個彎到極樂世界 ; 那讀 金剛經 呢, 金剛經 裏面一句都沒提到極樂世界 ; 讀其它的也一樣 直接通往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行業稱為正行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正行 八九 九 五正行的次第關係五種正行有一定的次第關係 比如說讀誦正行為什麼放在第一呢? 如果你不讀誦淨土三部經, 不瞭解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你能知道念佛法門嗎? 你能願生極樂世界嗎? 不可能 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 都在這三部經當中有明確的說明, 正因為淨土三部經是法門的來源, 所以讀誦放在第一 通過讀誦淨土三部經, 就來到第二觀察正行, 為什麼? 比如說讀誦 阿彌陀經, 然後依文思惟, 就好像到極樂世界旅遊了一趟, 七寶池 八功德水 眾鳥說法 天樂鳴空 諸上善人聚會一處, 越讀越歡喜, 這叫思惟觀察正行, 極樂世界這麼好, 我要去往生! 這就達到淨土門的意願了, 所以, 通過讀誦而有觀察, 如果不讀誦 不聽聞, 你不可能有觀察正行 這麼莊嚴的極樂世界 我等將來前往蓮花化生的地方是誰所成就呢? 是法

56 藏比丘為我等罪苦眾生所成就 別的佛也建立了種種淨土, 但是不是為我等凡夫所建, 那是菩薩才能去往生的地方, 現在, 有這樣一尊佛, 為我等凡夫建立如此殊勝莊嚴的淨土, 這樣的佛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深敬仰和禮拜嗎? 所以就一心歸命, 頂禮投誠, 這就是第三禮拜正行 禮拜阿彌陀佛 願生極樂淨土, 當然要知道這尊佛是怎樣接引眾生去往生的, 他用什麼樣的方法度脫我們? 是用稱念他的名號往生極樂世界, 所以到這個時候, 啊, 光禮拜不足以表達, 一定要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 就進入第四稱名正行 既然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順了彼佛的誓願, 決定往生 ; 既然決定往生, 內心無有懷疑, 那麼我們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 內心得到這樣的法喜, 自然誠於內而發於外, 不由自主地要讚歎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大願大力, 盡一切可能供養這一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 所以進入第五讚歎供養正行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五正行的次第關係 九一 九二 正定業與助業這五種正行, 包括了我們在此土願求往生極樂世界的所有行法 這五種正行互相之間的關係如何呢? 是不是五種平等呢? 五種都要做呢? 如果是那樣, 有人心中仍然有所不安, 比如說讀誦正行, 年紀大, 眼睛花, 不識字, 那就沒有讀誦正行了, 還能往生嗎? 又如觀察正行, 哎呀, 我經典都不會讀誦, 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也想像不到 思惟不來, 那還能往生嗎? 又如禮拜正行, 腿腳不便, 重病臥床, 不能拜佛, 這樣還能往生嗎? 又如讚歎供養正行, 我這個人也不會唱讚, 不知道怎麼讚歎, 這樣還能往生嗎? 如果說五種都要做才能往生, 那很多人心中一定還會不安 善導大師在這裏又把五種正行重新做了一番解釋, 歸納為兩類, 即 正定業 與 助業 我們看文,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57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助業 一者是正定之業, 其它是助業 五種正行中, 別選第四稱名作為正定之業, 其餘四種稱為助業 正定之業是什麼意思呢? 正定之業就是決定往生的行業, 行此決定往生, 沒有絲毫不定 正定 有二種含義, 一個叫 正選定, 一個叫 正決定 正選定 是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的時候, 選擇確定 稱念我成佛時之名號, 往生我的淨土, 是法藏菩薩選好了的 ; 正決定 是我們今天來念佛, 隨順彼佛誓願, 決定往生 助業 是什麼含義呢? 或許有人要問, 稱念彌陀名號既然稱為正定業, 那幹嘛還需要助業? 助 是幫助的意思, 好像正定業還不足, 還要其它來幫助 這樣理解就錯了, 按照這樣的理解, 正定業就不叫正定業了 正定業就是說 : 你專門行念佛就夠往生了, 決定了 那為什麼還要助業呢? 助業是幫助你進入正定業 如果沒有其餘四種, 像我們這樣的人, 很難進入正定業, 所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正定業與助業 九三 九四 以, 為了進入正定業而有四種助業 讀誦之義為什麼這樣說呢? 比如說第一讀誦, 通過讀誦 阿彌陀經 觀經 無量壽經, 我們知道淨土三部經的宗旨是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名號, 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就通過讀誦助業進入念佛正定之業 如果不讀誦淨土三部經, 你就不瞭解要專修念佛 ( 或者自己雖然不識字, 聽到法師來講解, 也算是有讀誦正行 ) 畢竟經典的實義是要我們依教修行, 並不是要我們每天把它讀多少遍 你讀百遍千遍, 不瞭解經典的意義, 不能依教奉行, 那雖然有讀誦的功德, 但是不能得到這部經的利益 只有瞭解這部經的宗旨 方法, 依教奉行, 才能得到這部經的利益 無量壽經 讀很多遍, 但是問你 無量壽經 講什麼呢? 你不清楚, 那損失就大了

58 打一個比喻說, 兒子在外地讀書, 離開父母很遠, 父母很掛念他, 給他寫了一封家書, 千里寄家書 兒子讀到家書當然很感動, 上面是父母殷勤的囑咐, 孩子, 你應該注意身體, 天冷了要注意保暖, 天晴了要把被子曬一曬 兒子很孝順, 每天把信反複讀, 八遍到十遍, 但是, 他不知道父母是什麼意思, 也不知道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這個兒子會不會讀誦呢? 不會呀 知道父母要他注意身體, 天晴了就把被子拿出去曬曬, 這才叫做看懂了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 無量壽經, 你每天讀三遍五遍, 然後不知道幹什麼, 這樣就不瞭解經義了 這部經是告訴你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你懂得這個經義, 經文就可以放下來, 來專念彌陀名號了 這就是通過讀誦助業進入 一向專稱 正定之業, 通過這個臺階一搭, 你就能夠專修念佛了, 不然, 你還是糊糊塗塗 所以古人講 : 經典就好像藥方, 六字名號就好像是藥丸, 藥方是告訴你藥的成分 功能和服用方法, 可是, 如果你只拿到這個藥方, 研究得滾瓜爛熟, 你不吃藥丸, 病能不能好呢?( 不能 ) 對呀, 大家去醫院, 從來沒有人拿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讀誦之義 九五 九六 來醫生的藥方研究一番而不取藥的, 那樣能治好病嗎? 不能 一定是依方取藥, 把藥拿來, 吃藥 如果我們不懂藥方子, 人家把藥揀好了 ( 是對症下的藥 ), 我們吃下去, 能不能治病? 也一定能治 所以, 大家即使不瞭解三部經, 不能識得一個大字, 如果你能念 南無阿彌陀佛 ( 這句名號是淨土三部經開給我們的阿伽陀藥 ), 你能老實念, 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不要說 哎呀, 你只會念佛, 不會誦經, 那樣不能往生 ; 我念佛, 還會誦經, 這樣才能往生, 那是你不懂得念佛的尊貴, 也不懂得念佛是正定業 誦經是助業 如果為往生而讀誦淨土以外的經典, 不僅不叫助業, 還叫雜行 觀察之義 那麼, 怎樣通過觀察助業進入正定業呢? 啊, 極樂世界這樣好 那樣好,

59 我願意去往生 怎麼去往生? 這樣就來到念佛往生, 通過觀察助業進入正定業 般舟三昧經 記載: 有一位跋陀訶菩薩, 他先觀想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觀想成就了, 定中見到阿彌陀佛, 就問 : 要往生極樂世界, 用什麼方法最好? 阿彌陀佛跟他講 : 欲生我國, 當稱我名, 莫有休息 想來到我的淨土, 你就稱念我的名號, 不要改變題目 你看, 他就從觀察助行進入正定業 他觀想見到阿彌陀佛了, 阿彌陀佛親口告訴他, 他怎麼樣? 肯定就念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不會觀想, 也不必觀想, 我們知道來專念彌陀名號, 也是進入正定之業 禮拜之義 我們禮拜阿彌陀佛, 也能夠進入正定之業 天天在那裏禮拜, 什麼叫禮拜?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禮拜之義 九七 九八 禮拜就是歸命, 歸命就是依靠 你天天拜佛, 不依靠佛, 那就不叫拜佛了 深深地拜下去, 我某某是罪惡凡夫, 我靠我自己不能解脫生死, 我一定要靠您這一尊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您老人家一定要救度我往生極樂世界 那麼, 阿彌陀佛怎樣救度我們呢? 他說 念我名號就好, 那我們就念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在這裏拜佛拜得再多, 還不如趕緊稱名念佛到極樂世界拜個夠, 不然的話, 這輩子沒有去往生, 下輩子就沒得拜了, 所以, 由禮拜助行進入稱名正定業 讚歎供養之義讚歎供養也一樣, 這樣讚歎 那樣讚歎, 你如果覺得絕對能往生, 才是如實讚歎, 不然就不叫做真實讚歎, 知道 : 但稱佛的名號, 佛不嫌棄, 煩惱再重, 罪業再深, 無有障礙, 像我這樣的人也可以往生那樣高妙的淨土, 這樣卑賤的凡夫, 也可以和那樣高貴的菩薩在一起, 太好了! 這尊佛太慈悲了! 這叫讚

60 歎, 用語言已經無法表達了, 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念 南無阿彌陀佛, 進入正定之業 稱名無有不足你只要專稱彌陀名號, 五種正行無有不足 當然, 如果你不知道 念佛必生 的道理, 必須要瞭解, 那要讀誦淨土三部經, 聽在這方面修學依經教 有傳承 有心得的法師的講解 誓願所選取關於稱念彌陀名號是正定之業, 乍聽起來, 任何人都有些懷疑, 因為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非常簡單, 任誰都會口稱, 這樣簡單的修行, 怎麼能夠成為決定往生之業呢? 所以, 必須加以解釋, 若不解釋, 人們難以理解, 難以理解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稱名無有不足 九九 一 就不能實行, 下面的部分就是解釋 :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後面五個字就是解釋為什麼稱名稱為正定之業, 是因為 順彼佛願故, 是隨順了彼阿彌陀佛因地誓願的緣故 阿彌陀佛因地為法藏比丘之時, 超發四十八大願, 其中第十八大願乃是 念佛往生願, 願文是 :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因地誓願選擇稱名一行作為十方眾生往生的因行 我們現在來稱念阿彌陀佛名號, 就順了他的誓願, 當然決定往生 相反, 不順彼佛誓願, 當然不能往生, 道理在這裏 這麼簡單容易, 是因為阿彌陀佛誓願所選取的緣故 因地誓願與果上度生

61 菩薩在因地發誓願, 然後到果上成正覺 度眾生, 因願和果地的正覺 度眾生是什麼樣的一層關係呢? 當知, 成佛之後度眾生的方法 效果完全取決於成佛之前所發的誓願, 和誓願完全吻合, 沒有差別 法藏菩薩因地發願說 稱我名號來往生, 那果地就光明攝受稱念名號之人往生淨土 往生論註 所引用的一段經文很能說明因地誓願和果上度生的關係的: 菩薩度眾生, 就好像農民灌溉田地, 而田地有高有低, 首先他要察看地形, 選一個高的地方 有水的地方, 做一條水庫大壩, 把水儲存在水庫裏, 然後根據地形挖很多溝渠, 讓每一塊田地當中的禾苗都能得到滋潤 水裝滿之後, 到了灌溉季節, 這位農民就很省心了, 就不用一擔水一擔水地挑了, 他把閘門一拉, 水就順著渠道自然地流到每一塊田地當中, 是很自然的, 不需要費心費勁的 菩薩度眾生也一樣, 在因地的時候, 他觀察眾生的根機, 為了讓根機高低不等的十方眾生普嚐功德法水, 法藏菩薩就修行成就了六字名號, 儲存起來,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因地誓願與果上度生 一 一 一 二 然後通過十方諸佛宣揚他的名號, 讓一切眾生聽聞, 就好像水庫的水通過溝渠通到每一塊田地一樣, 用十方諸佛的溝渠, 通到每一位眾生的心田當中 果上成佛之後, 功德已經圓滿, 只要拉開閘門, 水自然就會流布任何地方 除非我們眾生的心田不向彌陀開放, 自己也設一個小閘門 如果你把小閘門打開, 水是不是自然就淌進來了? 所以, 佛度眾生是很容易的, 我們只要心向彌陀開放, 任憑彌陀救度, 稱念彌陀名號, 自然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想一想, 水會不會離開溝渠淌到外面來? 不可能的, 它一定會沿著溝渠的方向運動 阿彌陀佛成佛救度眾生, 四十八願就是溝渠, 不可能離開四十八願去度眾生的, 他一定要實踐當初的誓願 所以, 我們念 南無阿彌陀佛 是很容易獲得救度的, 這是很自然的道理 不要著急說 : 我這麼大的罪業, 怎麼救度我? 早就看好你的根機了, 你在什麼位置 水怎麼放, 已經看好了, 所以, 很簡單容易地救度你, 這就是因

62 地的誓願成為果上的正覺而來度眾生, 所以, 經中講 自然之所牽, 是自自然然的, 不加勉強造作的 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千萬人念佛, 千萬人往生, 臨終念佛的, 臨終往生, 平生念佛的, 平生就決定往生, 善人念佛亦往生, 造罪之人念佛也往生, 無有遺漏 怎樣念佛那麼, 專稱佛名是怎樣的念佛呢? 我們來看 : 一心專念, 一心 就是無有二心, 就是沒有懷疑的心 ( 你心中懷疑, 就有二心了, 這個我們對自己應該是很瞭解的, 如果起了疑心了, 就是有二心了 ) 同時, 一心 還表示沒有兩個對象, 只有一個對象, 只信靠阿彌陀佛一佛, 仰靠這尊佛的誓願和名號, 這叫一心, 如果覺得單稱阿彌陀佛一佛不足以讓我們往生, 還必須靠其他的佛菩薩或經咒, 這樣就叫做二心 三心 四五六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怎樣念佛 一 三 一 四 七八心了, 太多了 所以說 一心專念, 專 是不雜, 念 就是念 彌陀名號 怎樣念呢?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不管是走路, 是乘車, 是居家, 是旅行, 是坐著, 是躺著, 都可以念佛, 四大威儀毫無限礙, 這是說明念佛非常容易, 在任何場合 任何地點 任何因緣 任何心情下都可以念 如果念佛一定要心如何的清淨, 那可能就要選擇打坐的姿勢了, 可是並不講究啊, 走路也可以念 -- 走路就是散心 ; 有人說 晚上睡覺不能念, 睡覺也能念! 也應該念, 睡覺前不出聲念比較好, 出聲念傷氣 睡覺時衣服穿得比較少, 顯得不太恭敬, 這是做人的人情, 並不是阿彌陀佛怪罪你 比如說, 我們躺下休息, 如果來了一位朋友, 那一定會坐起來, 把衣服穿得整整齊齊, 對不對? 這是做人應有的禮貌 我們念佛也是這樣, 並不是說如果衣服穿得不整齊, 佛就會責怪我們, 何況人命無常不定, 也不可能等到衣服穿得好好的 板板正正的然後再死掉, 如果人已經病了, 身上沒什麼衣服穿, 躺在床上不能起

63 來, 又不能打坐, 又不能拜佛, 那不許念的話, 只有掉地獄了, 所以, 這個時候也可以念 在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 知道恭敬就好了 明天出車禍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不管時間長還是時間短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 只要念佛, 一定往生 時節久, 比如說我們今天聽到淨土法門, 二十年才往生, 那就比較長了 ; 今天聽到這個法門, 今天開始念佛, 明天就出車禍了, 你們會覺得 太倒楣了! -- 太恭喜你了! 遇到這個法門, 一天就往生了, 你福報太大了! 我們各位沒那麼大福報, 所以還要挨五年 八年 十八年, 不問時節久近, 念一天也往生, 念十句也往生, 十句念不到,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多好啊, 多快樂, 多自在呀! 這叫 不問時節久近 其依據在哪裡呢? 依據的經典就是 阿彌陀經 所講的 若一日 若二日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明天出車禍 一 五 一 六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後面是省略號, 你看, 就是不問時節久近, 若七日一心不亂也往生, 若一日一心不亂也往生 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 就是一心專念, 不雜亂, 不動亂, 不懷疑, 一心一意, 不改變題目, 就相信 念佛一定往生, 阿彌陀佛講話不會騙我, 發的願不會虛假, 這叫 一心不亂 念念不捨 念念不捨, 前面說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一心專念, 歸到哪個地方? 歸在 念念不捨 念念不捨 的含義就是 : 有念就念 南無阿彌陀佛, 前一念 後一念, 上一念 下一念, 一念接一念, 不捨棄阿彌陀佛而念別

64 的佛菩薩名號或經咒作為幫助, 是單靠這句名號去往生, 這叫 念念不捨, 不改變題目, 不改換法門 就好像我們坐船一樣, 我們從煙臺港到大連港, 我們一腳跨上去, 第二腳不要跨下來, 每一念每一念都要在船上, 不要捨開這條船, 你半路上捨了這條船, 就危險了 我們一心靠倒阿彌陀佛之後, 從我們心中, 每一念每一念都信靠這尊佛, 仰賴這尊佛, 表現在外表行為當中, 當然就是念這尊佛的名號 有人講了, 我晚上睡著了, 念不出來呀, 睡覺睡著了固然念不出來, 你的心不改變就可以了, 如果你一睡的時候說 哎, 我不念佛了, 我去念別的, 那就是心改變了 你心未改變, 作為凡夫, 沒有辦法, 還要睡覺, 當然醒來念佛就可以了 ; 若做事忙, 分心, 不能念佛, 那你做事不忙 不分心的時候來念佛就可以了, 這也叫做 念念不捨 所以, 淨土法門是很簡單的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念念不捨 一 七 一 八 總之, 口稱名號, 有空就念, 想到就念, 養成念佛的習慣為原則, 決定往生 乃至十念這是解釋 無量壽經 所講的 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 不可以隨便解釋 有人解釋說 就念十句, 可是經文講 乃至十念 啊, 不光講 十念, 還有 乃至, 乃至 是什麼意思呢? 乃至多, 乃至少, 所以講 不問時節久近, 乃至工夫淺, 乃至工夫深 你念佛念的時間長, 可能工夫深一點 ; 念佛時間短, 當然工夫淺一點, 這叫 乃至, 乃至行路, 乃至打坐, 乃至旅遊, 乃至居家, 乃至一切場所, 大街上 佛堂裏都可以念, 這叫 乃至十念, 這個和 阿彌陀經 講的 若一日 若七日 是一樣的意思, 所以善導大師做這樣的解釋 一心專念 就是 無量壽經 裏講的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65 至心信樂 就是不懷疑, 也就是這裏講的 一心專念 雜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雜行 除了這五種正行 -- 正定業和助業之外, 其餘的一切修行都叫做雜行 各位, 我們大家明白了嗎? 仔細想一想, 你每天是正行多少, 雜行多少? 學法要有規矩, 學淨土宗就要按照淨土宗的規矩, 不能用自己的腦子想一套, 東抓西抓, 七抓八抓, 覺得抓得越多越好 -- 不是那回事, 它是有規矩的, 因為那些行不是純粹通往極樂世界的, 雜 就是雜亂 複雜, 因中就雜, 這個也修, 那個也修, 結果也雜, 或者通聲聞乘 人天乘, 或者通別的他方淨土, 不是直接引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 故而稱為 雜 這個 雜, 是以往生極樂世界為目標, 修那些就為雜 剛才也講了, 如果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雜行 一 九 一一 你專門修學地藏法門, 讀 地藏經 就不雜了 ; 可是你學淨土法門, 為往生極樂世界而讀 地藏經, 那就稱為雜了 你如果修禪宗 求開悟, 讀 金剛經 楞嚴經 就不雜了, 那是你的正依經典, 如果為往生極樂世界, 就稱為雜了 我們現在學淨土宗, 就依淨土宗的經典為正 雜行太多了, 善導大師就不一一舉出來了, 一句話概括 : 除了這五種之外, 通通叫做雜行, 我們平常喜歡講的密行 念咒 參禪打坐 朝山 拜懺等等, 這些都是善法, 自餘諸善, 不過, 稱為雜行 五雜行對應於五種正行, 雜行也可以分成五種 第一種叫讀誦雜行, 什麼叫讀誦雜行呢? 為了往生極樂世界, 不是專門讀誦講說極樂世界的淨土三部經, 而是讀誦淨土三部經以外的經典, 不管是什麼

66 樣的大乘經典, 都稱為讀誦雜行 比如說, 我們從煙臺到大連, 坐船去, 上船之前, 我們首先要瞭解乘坐哪趟船 開船時間 什麼票價 上船地點等等, 你一定會找煙臺到大連的航線來看, 對不對? 會不會找煙臺到上海的來看呢? 那樣就雜了, 方向就不對了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 淨土三部經 --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和 觀經 就是專門告訴我們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航線的, 是介紹乘坐六字名號大願船往生極樂淨土的, 你肯定要找這一頁來瞭解 你讀 金剛經, 是開悟那個方向, 到開悟的碼頭了 你讀別的經典, 到別的碼頭了, 不到極樂淨土, 那你的方向 地點就搞錯了, 所以稱為雜 這絲毫沒有貶低其它經典的意思, 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來說, 方向不對, 目的效果不一樣 你懂得這個道理, 自然會願意讀淨土三部經 什麼叫觀察雜行呢? 除了觀察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之外, 其它的一切觀察 思惟 ( 你觀想心清淨, 觀想其他菩薩 淨土莊嚴 ), 那都叫做雜行 比如說我們要到上海旅遊, 就要察看上海的地圖, 翻看上海的畫冊, 瞭解旅遊景點,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五雜行 一一一 一一二 上海動物園怎麼樣, 東方明珠怎麼樣 你會不會找一張北京地圖來看? 那裏面又不是上海的狀況, 你看它幹啥呢? 所以, 要以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為觀察對象, 稱為觀察正行 你修種種的觀心法門, 觀空 無相 無我, 觀心地清淨, 又觀其它淨土, 都稱為雜行, 雖然殊勝, 但依淨土門宗旨來講, 相隔太遠了 如果為往生極樂世界而禮拜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 就稱為禮拜雜行 道理也很顯然, 比如說, 我要到喬居士家裏來, 那我就專找喬居士就對了, 我找他隔壁鄰居, 找他大舅大姨, 肯定是拐了彎了, 雖然他們也可能告訴我, 那何必呢? 直接找他不更好嗎? 我們求生極樂世界, 直接拜阿彌陀佛! 你有空拜別的佛菩薩固然都很好, 但是, 還不如現在專拜阿彌陀佛, 等到了極樂世界, 其他的佛菩薩通通在那裏等待, 不然的話, 你雜行雜修不能往生, 其他的佛菩薩在那裏等得一場空了 所以, 能見彌陀佛, 即見十方佛, 你拜阿彌陀佛, 觀音 勢至 地藏王菩薩決定不會有意見, 決定很歡喜 為往生極樂世界而稱念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名號或經咒, 稱為稱名雜行,

67 因為不順彼佛之本願 要往生彼佛淨土, 當然要順那尊佛的誓願, 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在世間辦事也一樣, 比如說我是老闆, 要招工, 你到我這兒來求職, 你是不是要順我的心啊? 不順我的心, 你有再大本事, 我不要你 我要個打字員, 你說你會鋤地, 我力氣很大, 一天能鋤五畝地, 但我要打字員啊, 你和我的本意相違背呀 阿彌陀佛讓我們眾生往生極樂世界, 是以念佛往生作為本願, 剛才也講到了, 他不會離開這條渠道, 他是有一定的規矩, 水一定會順著當初挖的渠道來流淌, 佛度眾生, 一定會按照當初所設定的誓願來度眾生 你不能自作聰明, 凡夫哪能超過法藏菩薩的智慧啊? 已經規定好了, 大家都來念佛往生, 所以稱名稱為正定業 只有這尊佛發了誓願, 稱念我的名號, 往生我的淨土, 別的佛菩薩還沒有這樣的誓願 別的佛菩薩當然也很慈悲, 就像 阿彌陀經 裏邊, 六方諸佛都出來講 :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你應當念 南無阿彌陀佛 啊! 所有的佛菩薩都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們要念 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還不聽話, 就太辜負了諸佛菩薩大慈大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五雜行 一一三 一一四 悲, 所以大家一定要聽話, 聽了阿彌陀佛的話, 就是聽了十方諸佛的話, 不要依我們凡夫的心, 哎呀, 我光念阿彌陀佛, 別的佛菩薩會不會有意見? 師父啊, 我以前也不知道, 請了別的佛菩薩, 現在要一心專禮阿彌陀佛, 會不會得罪呀? 這都是凡夫的心態, 沒有關係, 你現在專稱專念專禮拜, 如果你家裏有佛堂, 有別的佛菩薩, 可以恭恭敬敬地索擦洗得很乾淨, 給初機的人結緣, 讓他生歡喜心, 在這些佛菩薩的帶領下也慢慢進入專修念佛, 或者把它整整齊齊地放旁邊 你已經專修念佛了, 家裏還有那麼多的佛菩薩, 要捨得送出去, 不要不捨得 捨不得送給人, 這些佛菩薩在你家中等於是閒置了 下崗了, 這個有罪過 ; 送給人家結佛緣, 度他入佛門, 就發揮了作用, 有功德, 佛菩薩歡喜, 不會責怪你 我們自己的佛堂, 裏邊要整齊 簡潔, 心就容易歸一 何況佛堂就是你內心的表現 我們到居士家, 一看佛堂就知道這個人學淨土是專還是不專, 很清楚的 讚歎供養也一樣的, 為了往生極樂世界, 讚歎供養阿彌陀佛以外的佛菩薩,

68 稱為讚歎供養雜行 正雜得失下面來比較正行與雜行的得與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那我們的心就經常和阿彌陀佛親 近, 一打開經本, 就是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然親近了 如果打開 金剛經, 金剛經 說 無人相, 無我相, 你心裏就會打一個疙瘩, 那還有沒有佛? 隔遠了 所以, 一打開淨土三經, 就是講極樂世界的, 就是講阿彌陀佛的, 就親, 就近, 出口稱念就是 南無阿彌陀佛, 躬身禮拜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動念思惟就是極樂世界, 這當然就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了, 這就叫做 無間, 無間 就是相續 不間斷 除此五種正行之外, 皆為雜行, 雜行怎麼樣呢? 即心常間斷, 是不是?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正雜得失 一一五 一一六 肯定心常間斷, 一會兒跑到阿彌陀佛那裏, 一會兒又跑到別處去了, 就間斷了 雖可迴向得生, 也可以往生, 但是一定要迴向, 不迴向就不能往生, 眾名疏雜之行, 疏 是疏遠, 雜 是不純粹, 疏雜之行 祖師把正行與雜行做了分析比對, 叫 五番相對 : 第一 親疏對, 行五種正行, 與阿彌陀佛關係很親密, 若行雜行, 與阿彌陀佛很疏遠 是親密好, 還是疏遠好啊? 我們要往生極樂, 當然親密的好 第二 近遠對, 如果修五種正行, 阿彌陀佛常在其前, 放大光明保護其人, 與阿彌陀佛很近 那如果修雜行, 與阿彌陀佛隔得就遠, 佛光不照耀, 佛心不知道, 佛光也不攝取 念佛, 佛光攝取, 就近 是近好, 是遠好呢? 是應該修正行, 還是修雜行呢? 我們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 有間無間對, 什麼叫 有間 呢? 若行雜行, 與阿彌陀佛有間隔, 有間斷 若修正行, 與阿彌陀佛之間沒有間隔, 沒有間斷 當然無間好, 那應當行正行

69 第四 迴向不迴向對, 什麼叫 迴向不迴向 呢? 若行雜行之人, 必須迴向, 不迴向不可能往生, 為什麼? 比如說, 為往生極樂而讀誦 地藏經, 本來 地藏經 和往生極樂扯不上邊, 那你不迴向, 怎麼能往生啊? 修五戒十善, 本來和往生淨土也扯不上邊, 五戒得人的果報, 十善得天的果報 ; 讀 金剛經 和往生淨土也扯不上邊, 為了讓這些跟極樂世界建立關係, 就怎麼樣? 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報, 我讀 金剛經 也不求開悟, 我不求那些了, 回轉過來向著西方極樂世界, 這叫 迴向求生, 一定要迴向, 不迴向不能往生 迴向往生還是靠佛的願力 我願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你看看, 我修這點功德夠不夠? 說句不好聽的話, 是拿我們自己凡夫所修的雜行雜善賄賂阿彌陀佛, 夠了嗎? 不夠再加一點 跟佛心一定是很疏遠的, 不清淨的 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大慈悲父, 你賄賂人也找錯了, 找你爸爸來賄賂? 是不是? 那就不瞭解是我們的慈悲父了 這樣的話說起來雖然不好聽, 我想便於大家理解, 沒有絲毫貶低大家的意思 當然, 行善積德都是必須的, 只是我們的心態要注意,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正雜得失 一一七 一一八 不是用我們的行善積德跟阿彌陀佛討價還價, 你看, 我這樣做了, 你應該讓我往生了! 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 無有條件, 他不跟你討價還價, 我都白白地給你, 你要就好了 我們說正行 雜行, 並不是說不能行善積德, 而是如果認為 光念南無阿彌陀佛不夠往生, 還要加別的修行才能往生, 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 這是不瞭解佛的誓願, 不瞭解六字名號的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心中有疑惑, 有恐懼, 所以是不應該的 我們知道專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而專修念佛, 在日常生活當中儘量行善積德, 供養三寶, 扶助貧困, 這是應當做的本分事, 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拿出來自我表揚, 你看, 阿彌陀佛, 我這麼大的功德 雜行之人一定要迴向, 那麼正行要不要迴向呢? 正行不必迴向, 自然成為往生之業 什麼道理呢? 前面說了, 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就像一桶水倒入長江, 自然會淌入大海, 不用你祈求 水呀, 水呀, 你要往大海淌啊, 你的

70 方向要把握好啊, 要迴向啊 不需要你講, 它順著長江就到大海了 我們念 南無阿彌陀佛, 就好像把我們的心投在阿彌陀佛願力的長江當中, 自然會流到極樂淨土的大海, 不用迴向, 自然成為往生之業, 因為我們念 南無阿彌陀佛 ( 當然, 如果你本來不願往生, 那還講迴向, 迴向是求往生的, 你說 我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不願往生, 我只願求人天福報, 這種想法就不對了, 一定要回轉, 不求人天福報, 不求來世發財, 不求來世開悟, 是求生淨土, 那樣就要回轉趨向了 ) 我們本來就為了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本來是為了我們要去往生, 我們願意去往生, 他願意接我們去往生, 一拍即合, 就不用再談迴向了, 自然成為往生之業 有這樣一個比喻 : 念佛就好像坐直達車, 不用轉車的, 南無阿彌陀佛 可以講是從娑婆世界到極樂世界的直達車, 是不是? 你坐上直達車了, 哪裡還需要再轉車 換一個方向? 不需要的, 如果沒坐直達車, 那就要下車改換方向, 先坐摩托車, 又坐大篷車, 又坐小客車, 再坐出租車, 再轉火車, 然後再走路,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正雜得失 一一九 一二 繞很多彎, 因為一步不能到啊 像五戒十善, 它是先到天, 到天就中止了嗎? 那不行啊, 一定要迴向 所以, 修其它種種行, 一定要迴向才能往生, 因為它不是直接通到極樂世界 而這五種正行是直接通往極樂淨土的, 不必另加迴向 當然, 如果我們做早晚功課, 念一遍迴向偈也可以, 這個迴向不是單單為自己了, 是說 我念佛一定往生, 希望其他的人也能夠念佛往生, 這是心中向著其他眾生 第五 純雜對, 五種正行是純粹通往極樂之行, 五種正行之外的雜行不是純粹通往極樂世界之行 剛才已經說明了, 或通人天果報, 或引導往生他方淨土, 未必是專門指向極樂淨土的, 所以稱為雜, 而必須回轉 有這五種得失 那麼, 我們應該選擇正行 善導大師做這樣正行 雜行的分判, 可以說是再清楚明朗不過了 學淨土之人, 應當捨雜行 歸正行, 所謂 就行立信, 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 不是就雜行 正行當中五種, 是別就第四 稱名正定之業 建立往生信心,

71 也不是就餘四種, 餘四種是引導我們進入正定之業 而正定之業之所以稱為正 定之業, 是因為 順彼佛願故 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再來總結 回憶一下, 第一條文, 立聖道淨土二門, 目的是要我們進入淨土門, 而淨土門的核心 基礎就是 大經 所講阿彌陀佛 念佛往生 之願, 重點在這裏 ; 第二條文, 以聖道修行為方便, 以念佛往生為釋迦出世本懷, 其中講到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 我們念佛必然往生 ; 第三條文, 立正行和雜行, 而勸導我們進入正行, 正行之所以稱為正行, 念佛之所以稱為正定業, 是順了阿彌陀佛誓願的緣故, 所以, 應當知道往生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誓願是我們整個淨土法門的源頭, 淨土法門從此而流, 若能瞭解這個源頭, 你就會 二 正講第三條 正雜二行 之文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一二一 一二二 穩穩地把握住了 所以, 無論如何, 往生極樂世界要依阿彌陀佛的本願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不可以墮胎

不可以墮胎 不 錄 流 量 殺 裡 什 殺 了 什 來 不來 來 殺 來 了 來 來 殺 了 更 了 不 不 不 錄 刺 異 了 異 亂 留 兩 不 惡 不 來 類 來 累 不 了 女 切 來 女 不 女 不 來 什 女 說 切 來 殺 殺 了 來 更 了 了 了 不 不 樂 切 累 惡 惡 狀 說 1 不 了 不 療 不 不 參 參 來不 了 說 不 不 陸 不 六 了 李 陸 了 念 度 李 錄 女 不 裡來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附件一:

附件一: 理念 來 ~ 老 飯 飯 飯 都 飯 了 兩 飯 老 不 飯 不 飯 零 料 不 不 了 念 理念 了 不 更 力 識 來 路 領 行 了 了 度 聯 不 了 行 旅 念 更 更 力 了 識 蘿 了 了 狀 了 狀 不 狀 六 類 識六 類 類 量 念 樂 良 了 ~ 立 更 1 略 精神 都 更 不 了利 行 論 了 2 論旅論錄 流 領 年 年 年 年 來 4 良 度 力 良 力 識 不 律 良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我的學思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領 歷 年 立 不 六 了 說 歷 兩年 年 不 度來 歷 論 年 裡 禮 來 裡 都 理 劉 勞 理 說 理 來 不 不 例 了 歷 都 什 什 什 什 類 都 什 理 領 不 不 什 來 了 什 說 不 不 年 數 Andrew Wiles Andrew Wiles 林 了 兩 年 數 Fermat s Last Theorem Fermat 數 n n n 論 x +y =z n 2 數 來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年 A 年 林 年 六 朗 年 滑 年 年 年 B 年 六 略 不 1 藍 兩 兩 不 了 不 了 不 不 不 不 練 練 說 練 說不 流 不 說 不 不 不 什 老 見 了 連 了 了 了 裡 不 不 說什 什 2 了 了 說什 了 了 不了 說 了 了 了 不 不 了 裡 什 不 了 什 了 切 不 了 不 年 裡 了 了 不行 來 不領 連 不 年 來 不 裡 不 了 不 了 了 來 3

More information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5 1 7 30 1 見 了 來 見 不 了 來 年來 了 來 什 識弄 念 什 識 留 來 便 了 旅行 留 什 旅行 了 切 不 落 不 旅行 說 旅行 識 旅行 不論 不 不 不 說 了 了 不 金 理 了 念 行 數 了 了 便 行 了 不 旅行 力量 聯 了 了 連參 了 不 若 力 易 說 露 來 念 2 來 不 易 來 不 識 留 Winni 若 勵 落 淪落 了 說不 了 不 立 來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女 女 金 女 女 不 不 茶 省 來 茶 了 金 不 茶 女 了 女 來 陸來 玲 來 茶 了 離 蓮 茶 理 不 力 力 茶 理 不 利 來 裡 茶 女 論 力 不 諒 來 來 金 聯 凌 了 女 離 茶 了 來 裡 省 玲 兩 離 歷 流 不 女 了句 1 說 茶 數 茶 茶葉數 數 茶 茶 爐 爐 茶 茶 老 茶 茶 不 了 了 茶 茶葉 了數 露 了 茶 了 數 兩 2 說 茶 更 來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個案分析

第四章、個案分析 例 說 理論 行 說 來 說 理論 讀 更便 理 理論 說 理論 更 了 不 說 了 度 說 例 理 來 更 力 不 不 行 略 了 了 了 論 行 不 更 歷 歷 來 說 說 / 力量 老 識 識 / 行 不 更 律 識 了 識 流 量 說? 歷 年 柳 說 說 不 女 女 不 不 年 不 來 了 不 女 說 讀 不 讀 不 讀不 不識 靈 ( ) 不 來 什 不 了 說 了 金 裡 料 了 羅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結婚,不結婚 (Yes,or No)

結婚,不結婚 (Yes,or No) 不 車 北車 列車 讀 流 亮 了 裡 露 列車 北 路 來 北 歩 車 不 易 車 裡 立 拉不 來 列車 刺 來 行 聆 年 說 了 落 不 不 車 2 車 不 流 見 來 車 車 來 不 來 了 領 了 了 綠 領 略 了 亮 異 裡 不 拉 裡 來 裡 來 裡 理 來 裡 見 烈 裡 露 來 來 刺 不 3 亮 拉 不 魯 了 狀 留 不 見狀 來 不 了 了 了 魯 劣 力 不 了 年 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1 年 目 次 行路 諸 老 ~ 劉 玲老 龍 龍 龍 雷龍 龍 女 龍 女 龍 雷龍 女 龍 李 女 龍 女 路歷 梁 女 龍 梁 女 葉 林 龍 麗 龍 老 雷龍 了 雷龍 晴 老 異 龍 老 龍 老 劉 玲老 2 5 諸 老 力 力 識 切 力 更 不 力 來 略 弄 念 都 力 都 力 不 省 力 理 聆 識 女 切 良 律 力 年 來 切 什 理 切 年 利 年來 更 林立 什 不 什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例 1. 2. 不 不? 3.? 4. 立更 5. 6. 臨 7. 8. 理 () 9. 10. 讀 率 11. 12. 13. 料 14. 15. 16. 參 烈 讀 讀 來 什 參 1987 參 狀 參 了 1987 立 (1989) (1993) 路 不 不 不 不 句 例 不見 不見 利 來 數 什 易 1. 力 2. 來 4. 念 5. 讀 6. 7. 狀不 ? 讀 數 來說 參 更 念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念佛勝易-念佛感應錄序文略講 - 淨宗叢書 035 淨宗法師講述佛恩居士整理 念佛勝易 -- 念佛感應錄序文 略講 ( 二 一年五月講於大連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1 月版本 ) 緣起 念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 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 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

More information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理 讀 北 易說 北 理 北 年 見 見 不 不 讀 讀 讀 了 來 不 讀六 來 理 易 來 易 立 不 易 不 量 錄 句 立 立 句 不 說 了 理 兩 了 ( 療 ) ( ) 來 兩 ( ) 來 兩 了 不 了 理 理 1 令 力 ( ) 不 易 讀 練 來說 說 句 塞 類 不 不 來 易 易 易 理 易 論 拉 里 來聯 便 理 念 論 臘 理 理論 便 論 來 行 念 論 理 不 令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緒言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是很特殊的, 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 來自印度, 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 南傳佛教沒有淨土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也沒有淨土宗, 唯獨在中國成宗, 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傳到韓國, 照理講, 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 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 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 日本接受韓國佛教, 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1 173-216 論 林 立 行 行 六 異 便 2002 年年 91 年 3 2-3 北 立 樓 樓 錄 論 略 兩 匿 見 兩 了 更 更 說 論 不 論 論 兩 略 說 (1) Ta,b,c 欄 例 T46.35a 46 35 欄 (2) a,b,c,d 欄 欄 欄 欄 例 99.44a 99 44 欄 林 理 理 173 行 便 見 不 理 不 不 度 便 行 切 切 行 來說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年 立 年 年 累 理 裡 益 略 歷年來 理 不 例 料 識 益 力 利 留 類 留 北 北 來 豈 來 切 陸女 飯 不 不 漏洞 數 見 陸 不 行 不 不 理念 館 理 流 來不 度 行 館 利 路 理 若 良 行 更 力 年 錄 利 來 豈 館 不讀不 六 流 陸女 飯 不 北 利 留 路 年 了 留 立 留 留 年 留 說 蘭 神 年來 年來 留 里 了 車 車 車 更 行 里 諾

More information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切 說什 了 不 不 不 不 不 什 不 什 什 說 說 來了 了 離 了 來 來 了 爐 兩 奈 了 156 來了 裡 不 了 不 不 數 了 料 女 了什 什 不 1 了 歷 兩 不 了什 來 來 說 不 歷 料 說 不 不 女 不 不 來 拉 不 領 拉 女 不 來 女 不 六年了 不 裡 什 不 讀 女 不 年 不 了 說 不 讀 讀 女 讀 了 perfect 來 不 說不 來 不 了 來

More information

瞞魔籬

瞞魔籬 識 藍 不 了 了 料 留 了 六 了什 了 來 車 了 見 不 車 了 不 不 露 說 車 1 96 車 車 車 車 車 離 宅 兩 不 了 禮 了 不 說 老 理 來 見 車 來 車 了 了 來 兩 說不 律 樓 2 96 宅 車 車 了 車 來 不 不 說 力 了 車 車 兩 車 車 來 樓 露 不 了 不 不 說 不 不 不 不 車 車 3 96 車 兩 車 兩 諒 諒 諒 不 諒 老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都不 裡 女 來 裡 女 度 不 律 落 識 1990 精 不 連 戀 都 劣 不 了 說 不 不 了理 略 不 切 行 連串 論 識 論 行 女 女 更 輪廓 更 什 異 理 什 力量 省 不 理 論 令 說 了 年 更 年 來 林 立不 女 了 來 不 都 都 來 論 易 女 說 論 都 女 行 論 老 精 都 女 都 女 老 兩 不 精 歷 裡 說 諸 女 女 女 不 行 老 女 不 老 精

More information

幸 福 向 前 走

幸  福  向  前  走 福 兩 北 兩 北 不 了 留 北來 北 樂 利 路 不 易 懶 不 北 北 度 年 不 北 不 老 不 不 來 連 樂 利 陸 路 冷 留 北 北 來 老 老 都 了 了 不 玲 北 來 飯 館 年 龍 來 來 劉 不 不 遼寧 劉 福 劉 連 識 老 連 北 了 料 老 老 連 老 女 藺 女 了兩年 路兩 車 裡 車 說 了 北 年 車 路兩 車 福 了 來 了 飯 裡 連 樂 了 說 了 不

More information

【1】

【1】 見 裡 了 見 來 不 見了什 什 離 年 裡 度 不 不 領 離 年了 不 念 旅行 數 不 留 來 不 了 不 力 見 力 1 1 路 女 來路 行 OS 樓 OS 裡 落 OS 女 OS 綠 女 行 綠 亮了 女 路 路 OS 路 OS OS 來 OS 來 OS 什 2 留 OS 六 來 了 識 來 來 六 2 了 不 錄 女 留 行 曆 落 了 裡 兩 路 便 樓 3 車 車 來 了 見 什

More information

校園正向管教範例徵選內容格式

校園正向管教範例徵選內容格式 例 狀 良 良 索 索 索 歷 索 年 良 類 不 落 不 易 力 不 說 料 良 年 年 35 10 年 31 7 年 說 良 不 離 Cl9 1-1 良 不 精靈 來 1. (1) 不 什 都 都不 不 都不 理 (2) 不 都 讀 都不 都 (3) 不 力 不 (4) 什 都不 說 說 不 (5) 零 都 說 零 來 不 讀 不 不 不 不 (6) 裡 說 不理 不 說 都 來 良 說 不 裡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http://yogilin.net/e-books.html 林 錄 行狀 益 禮 羅 六 不 不 祥 說 金 林 六 零 林 領 年 車 流 浪切不 北 年 年 來 六 都 六 龍 念 輪 量 綠度 林 瑩 若 羅 羅 六 說 念 六 六 林 瑩 林 瑩 量 行 六 行 六 六 六 北 見 讀 羅 金 說 說 錄 錄 塚壘壘 劉 念 劉 林 祥 六 行狀 降 年 行 年 龍 里 領 北 樂 立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科技大學

中國科技大學 年 行 年 行 暴 行 料來 暴 浪 令 暴 率 暴 數 暴 更 暴 路 不 例 見 狼 暴 浪 暴 女 若女 車 女 暴 例 樓 樂 樓 暴 暴 不 1 21 暴 不 量不 離 了 了 行 都 力 不 不 說 不 不 離 女 行 不理 說 不 度 了 了 不 不 說 說 不 不 兩 度 不 留 女 行 讀 若 裡 不 都 了 行 來 神 來 不 度 女 略 女 禮 說 不 不 度 了 略了 2 21

More information

電腦組裝訓練

電腦組裝訓練 練 料 路 Windows Update 令 類 識 說 列 都 說 精 連 都不 不 兩 便 數 路 易 留 更 不 留 利 料 不 量 更 更 漏洞 不 漏洞 異 洞 漏 行 粒 了 理 量 不 理 切 數 類 精類 數 理 類 零 不 流 易 易 零 路 更 來 更 零 不 不 切 流 不 料 料 了 了 料 了 料 了 料 來了 不 念 料 兩 錄 異 料 料 類 理 料 料 年 不 不

More information

Mirabilis劇本

Mirabilis劇本 籠 年女 來 樓 年女 了 行 不 略 不 年女 里 年女 了 了 行 1 88 年女 什 冷 了 年 女 女 年女 說 裡 女 不 不 亂 年女 什 不說 不 來 女 了 來 切 女 了 淚 離 樓 來 不 離 2 88 怒 林 來 不 不 年女 林 累了 理 離 了 便 年女 不 不 類 不理 來 了 車 了 車 了 車 車 林 里 來 類 不 來殺 更 林 樓 了 樓 3 88 女 女 樓 女

More information

科別

科別 年 力 料 11 句 來 良 梁 句 列 句 句 (A) (B) (C) 不 (D) 1.(D) 不 句 (A)(D) 句 說 來 狀 麗 麗來 狀 不 句 句 2.(A)(D) 句 (A)(D) 都 量 句 理 句 句 來 不 句 說 (D) 句 句 () 來 句 句 句 (D) 不 句 年 力 料 12 李 列 句 (A) (B) 來不易 福 (C) 精神 不 狀 不 什 精神 率 (D) 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2014.10.15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Upper Mustang Trekking, Nepal 2 3 4 巨人雕像一個個豎立 像在直立行走 他們頭很大 脖頸很長 下頷骨突起 目光深沈 驕傲地立於他們的孤獨之中 他們聳立在那裡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了 勞 了 樂 來 不 論 女 女 了 不 不 不 來 來 離了 度 年 不 禮 來 說 說 禮 了 說 不 了 來 來 見 了 不 女 來 不 了 來 了 不論 不 流行 來 歷 了 不 刺 來說 不 兩 裡 來 練 了 樂 理 不 不 了 力 令 流 不 殺凌 不 什 不 老 不 不 了 來說 來 什 說 什 不 不 落 說 力 什 行 落 落 1 落 露 度 令 魯 什 不 不 力 不 說 力

More information

ET BRO

ET BRO E.T. Brother 1 年 龍 不 力 龍 都 龍 龍 龍不 老 年 龍 裡 龍 了 龍 了 龍 裡 領 惡 龍 弄 女 了 不良 來 來 龍 年 女 不 不 更 龍 不良 女 龍 龍 勒 龍 異 了 惡 了 見 龍 了 龍 龍 龍 龍 裡不 來 2 龍 異 龍 來 不 說 龍 龍 龍 兩 車 了 龍 龍 兩 車 龍 了 來 了 年來 龍 年 路來 來 不 立 亂 亂 寧 朗 龍 3 龍 力

More information

2016-2017 04-05 06 07-08 09 10 11 12-13 14 15-16 17 17 18-19 20-26 27-29 30-32 33-35 36-37 37-38 39-40 40 41-42 42-43 44 45-47 48 49-51 51 52-53 54-55 56 57 58 59 60 2001 9 2002 1 896 1989 1989 8 Peninsula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切 浪 不 來 見 不 力 六 了 不 1 了 不 說 來 了 洛 說 了 度 不 若 若 例 離 年離 率 了 139% 離 來什 來 來 不 1996 年 來說 車 來 女 年 年 來 不 歷 立了 2 良 說 良 良 不 列 不 來 兩 15 理 讀 15 理 不 類 類 說 樂 切 金 金 溜 說 金 不 了... 18 說 不 3 21 了 肋 來 肋 女 領 說 女 來 沈 肋 來 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N-N-S.12.12 了 說 來了 了 不理 度不 靈 留 來 拾 切 理 樂 了 U-N-N-S.12.15 來不 了 來 了 來了 了 了 不 來 切 了 1 了 不 U-N-N-S.12.16 樂 不 說 不 來 煉 了 說 略 了 不 句 利 了 不 了 不 煉了 不 句 了 不 U-N-N-S.12.17 若 什 淋 了 來 暈 了 什 不 2 留 不 U-N-N-S.12.19 了

More information

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

政府再造的基本精神:小而美或小而能? 1 18 讀 力 理 錄 --------------------------------------------------------------------------------------1 --------------------------------------------------2 -------------------------------------------------------------2

More information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參 年度 林 數 陸 年 -- 樂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參 年度 林 數 陸 年 -- 樂 04-8320145 17 12 13 14 15 18 35 林 98 年度 理念 說 ------------ 2 -------------3 參 -------------5 年度 -------------6 ---------------7 林 --------------7 數 --------------7 陸 年 -- 樂 ------------- -- -------------1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十二月 第 四 十 三 期 發行單位 銘傳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發 行 人 沈佩蒂 主任 指導教授 張國保 教授 施明發 教授 編 輯 主編 莊偉聖 地 址 桃園縣 山鄉大同村德明路 5 號 電 話 (03)350-7001 分機3282 網 址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educlass/index.htm 電子信箱 yichuang@mail.mcu.edu.tw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立 年 行 立 年 錄 年 錄 行 ~ ~ 錄 ~ 行 錄 行 錄 行 六 六 錄 六 行 年 錄 行 領 錄 領 領 行 領 錄 領 行 奈 領 錄 奈 領 奈 領 行 精 領 錄 精 領 行 領 錄 領 見 - 1 - 錄 行 - 2 - 流 倫理 見 說 流 不 流 力 倫理 見 - 3 - 讀 見 論 說 行 略 讀 烈 略 力 立 度 來 讀 例 行 略 勵 度 - 4 - 識 見 論 說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 六 ( 零零 年 ) 老 老 / 劉 老 理 老 林 老 梁 老 六 老 六 老 老 理 金 劉 1. 路 老老老老老老林老梁07/08 年度 行 曆 1. 理 聯 1. 理 2. 六 六 1. 六 2. 1. 度 1. 2. 1. 2. 07 識 3. 1. 2. 3. 4. 錄 1. 參 () 1. 2. 3. 行 六 1. 路 1. 2. 行 3. 錄 p.1 07/08 年度 行 曆..p.2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說 說 度來 老 度 六 兩 說 說 車 理 老 年 龍 老 說 六 女 六 女 連 兩 不 樂 兩 車 說 老 路 女 樂 樂 樂 亮 了 不 樂 了 不 樂 說 來 說 來 不 淚不 不 來 不 來 不 說 老 老 老 度 來 說 了 不 了 老 說 老 說 不 樂 不 不 說 樂 老 樂 說 說 了 老 老 來 來 來 不 樂 念 不 來 念 老 說 不 說 樂 不 來 不 女 說 女 了 來

More information

「Hip-Hop舞蹈發源尋根探究之旅」成果報告書

「Hip-Hop舞蹈發源尋根探究之旅」成果報告書 旅 行 年 年 參 了 年來 旅 識了 年 落 旅行 來 不 說 不 念 行 旅 念 力 行 念 異 念 來 易 不 行 參 行 更切 說 洞 不 了 了 來 流行了 參 行 不 來 邏 令 不 六 零年 不 了 量 行 紐 紐 識 紐 行 料 紐 不 不 說 行 不便 不 紐 說 爐 不 紐 紐 里 年 來 量 切 紐 年 蘭 立 來 來 金 丹 來 理 理 紐 紐 紐 紐 年 度 冷 流行 紐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 偶戲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第七章    偶戲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裡 度 聯 兩 異 來 裡 不 樂 籠 不 了 見 歷 不 歷 不 年來 不 不 年來 不 烈 裡 論 裡 不 類 禮 切 331 裡 樂 了 裡 樂 樂 樂不 浪 樂 歷 歷 令 不 樂 說 裡 度 離 異 說來 樂 說 樂 了 不 說 裡 了 易 了 論 數 不 332 弄 離不 類 說 倫 兩 樂 不 樂 裡 樂 不例 樂 不 說 切 更 切 說 離不 度 陵 類 不 類 律 律 1 1 論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參 行 參 參 來 兩 來 行 樂 見 錄 參 錄 來 參 利 參 念 歷 裡 裡 流 參 來 了 不 了 不 落 說 不 說 不 了 了 年 流 見識了 參 了 裡 了 力 路 不 行 行 了 行 更 不 來 讀 更 便 讀 行 兩 行 1 見 參 見 見 裡 樂 來 參 裡 了 來 樂 錄 來 北 立 ( ) 見 裡 見 ( ) 見 裡 不 ( ) 立 2 立 落 樂 裡 了 樂 樂 1991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緒論

緒論 料 4-1 料 料 立 數 1984 年 11 13 料來 路 行 行 隸 不 行 都 行 見 4-1 60 行 行 4-1 料來 理 歷年 4-2 歷年 年 1985 說 1986 戀 1987 1988 1989 來說 1990 旅 來 來 1991 戀 91 1992 1993 61 說 93 1994 戀 1995 1996 1997 老 說 1998 不 北 1999 戀 2000 里拉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序 1 鍊 連 裡 來 金 樓 了 不 了 來 樓 樓 了 2 金 樓 裡 裡 樂 裡 不 裡 碌 1 102 落 落 行 利 了 異 了 裡 1 六 不 切 流 惡 惡狀 不 樓 暴力 暴力 匿 裡 金 惡 憐 理 烈了 不 烈 來 來了 2 102 來 裡 說 理 了 來 來 兩 裡 易 來 塞 女 女 藍 切 來 便 便捻 六 六 六 說 裡 龍 不 靈 冷冷 連 3 102 六 了 了 來 六

More information

94年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劇本甄選

94年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劇本甄選 了 數 數 裡 不 離 裡 女 裡 裡 老 不 來 裡 年 女 年了 來 數 不 不 了 1 71 藍 流 裡 降落 力 行 力 更 裡 碌 車 車車 不 行 率 理 歷 率 離龍 烈 行 略 度 略 2 71 力 旅行 老 力 力 力 不 落 年女 不 女 立 不 立 露 連 見 說 了 露 車 力 車 見 年女 車 行李 了 了 3 71 車 車 車 露 不 路 車 路 車 了 理說 不 不 老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老 兩 說 年 來 落 女 更 了兩 了 了 裡 了 了 年 力 年 六 不 裡 說 年 來 了 來 說 不 理 說 不 來 不 了 路 路 不 來兩 隆 不 林 來 不 裡 說 來 說 了 兩 來 糧 老 不 裡 了 來 說 了 兩 來了 說 老 兩籠 裡 不見 來來 1 說 路 裡 見 來 刺刺 裡 不 什 了 溜 了 裡 見 來 來 了 什 不 了 裡兩 來 獵 見 說了 來 爛 了 不

More information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宗叢書 022 淨慈居士編 慧淨法師講演集 ( 一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8 月版本 ) 總目錄... 編者序一... 一 佛教的無常觀一... 二 六字名號的意義一四... 三 念佛之殊勝利益三六... 四 阿彌陀經 兩文解釋四九... 五 第十八願 略解六四... 六 難易二道判九一... 七 人生的目的一五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guan.doc

Microsoft Word - xiguan.doc 力量 讀 不 不 利 不 不 讀 力量 力量 說 行 說 若 路 句 句 省 力量 了 說 說 不 不 力 不 林 兩 識 不 兩 兩 了 識 見 識 力量 力量 年 勵 蘭 說 理 勵 勵 說 金 滑 利 見 練 不 勵 不 不 不 識 識 識 狀 識 識 識 識 類 識 不 識 不 便 力量 力量 行 行 識 識 累 行 不 識 立 林 林 了 了 老 不 了 林 裡 淚 裡 不 年 林 不 兩

More information

越溝

越溝 年 炙 了 力 不 更籠 寧 路 連 不 了 來 了 不 了 鈴 來 裡 了 不 不 了 不 什 來 說 見 來 了 說 年 拉 年 讀 歷 兩 葉 不 更 說 了 讀 什 說 裡 不 說 連 令 行 說 什 來 更 了 來 來 說 - 1 - 不 了 什 來 不 說 讀 路 不離 老 數 老 說 了 說了 句 不 易 了 說 不 了 不 說 數 不 來 了 說什 了 了 說 不 淚 不 不 不 說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論 行 來 不 例 玲 論 行 玲 2002 寧 來 歷 Feinuch1988;Karp 1991;Handler1988;Hassan 1992 玲 2002:82 了 歷 歷 歷 (Hobsbawm 1987; 玲 2002:82) 論 見 略 玲 2002:82 論 里 論 玲 2002:82 David Harvey 來 邏 Harvey 理念 來 壟 力量 便 了 邏 Harvey Bourdieu

More information

角色簡介:

角色簡介: 行 ~ 路 老 車 來 樓 車 女 鱗 樓 來 理 來 車 來 ~ 塞 樓 來 路 ~ 來 行 車 車 女 盧 車 行 行 裡 尿尿 行 行 行 兩 車 行 行 理 ~ 車 來 車 來 索 行 行 樓 見 理 見 ~ 理 理 論 女 來 不 不 識 女 離 行 兩 行 令 淚 行 六 ~ 拉 陋 靈 異 說 兩 論 索 亂 行 行 裂 錄 喇 喇 料 北 宅 北 拉 宅 樓 宅 樓 樓 簾 亂 料

More information

內政部「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

內政部「我國婚喪儀式性別意識之檢討」 識 劉 理 理 年 錄 行 劉 ~ 禮 狀 禮 識 禮 識 ~ 劉 ~ 識 禮 禮 識 禮 識 度 禮 禮 識 參 ~ ~ ~ ~ ~ 六 ~ 錄 ~ 錄 ~ ii 行 流 識 說 流 識 1995 年北 女 行 領 流 略 1997 年 聯 理 流 了 立 女 量 女 行 略 女 益 不 不 女 益 金 9217 禮 禮 禮 兩 禮不 兩 1 禮 論 都 度 浪 不 類 禮 行 復 不 行 禮 行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異 不 劉 劉 例 屢屢 行 1 念 理 論 不 禮 禮 念 錄 不 不 讀 不 不 識 識 理 1 81 19 76 2 勵 行 3 讀 理 理 4 兩類 列 禮樂 5 見 6 7 2 嵐 3 4 5 嵐 北 見 6 例 見 樓 見 兩 識 說 錄 錄 屢 不 北 見 女 簾 露 女 隸 豈 錄 見 輪 見 見 北 沈 陸 不 不 若 禮 輪 說 77 輪 說 蘭 數 廊 行列 不 不 輪 輪 龍

More information

序場:海邊

序場:海邊 不 沈 1 龍 見狀 不 見狀 說 了 來 龍 龍兩 綠 不 來 不 易 不 說 路 1 129 龍 路 刺 龍 說 烈烈 了 來龍 烈烈 數 什 不數 數 數 數 率 數 數 ~~~ 浪 2( 1) 浪 來 2 129 龍 了 浪 來 來不 浪 龍 浪 了 力 不 浪 力 流 力 力 了 龍 龍 浪 來 龍 力 龍 不 不 龍 3 129 力 浪 來 兩 力 了 力 來 不 浪 來 兩 浪 了 了

More information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212 03 212 18 212 21 212 24 劉 110 41 1 312 27 藍 2 206 45 藍 3 21 4 206 46 良 5 312 03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行 略 說 行 略 路 略 度 論 行 略 理 量 類 利 年 年 1 類 年 不 年 量 2 類 度 來 來 廉 便 不 量 力 類 鍊 PEPPPVC 1 不 利 識 參 聯 里 略 行 量 行 識 行 行 落 行 2 了 年 洛 年 行 類 麗龍 不便 年 更 41 年 料 年 量 10.5 年 6.5 200 兩 2.5 料 利 理 不 行 流 塞 不良 類 流 林 年 理 理 PVCPS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章  導論 料 林 藍 林 老 年 1 錄 論 論 類 料 連 連 料 料 料流 來 論 論 參 料 2 錄 悪 年 龍 車 說 料理 料 聯 連 連 聯 料 流 料 流 料 3 料 離 更 料 料 料 欄 更 料 料更 料 料 料 料 料 更 料 料 料 更 料 樂 嵐 樂 嵐 料流 4 料 了 類 料 理 便 利 不 浪 便 降 了 量 利 說 料 論 說 度 度 論 類 行 利 說 料 連 料 立 料 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樂 年 立 年 立 樂 路 靈 來 來 路 料 六 路 理 不 理 亂 歷了 樂 都 了 年 年 樂 數 行 來 列兩 念 樂 行 42 樂 識 不 樂 路 路 樂 識 領 路 路 樂 來 料來 拓 略聯 年 立 樂 行 年 立 43 理 不 路 女 了 路 了 了 路 來 路 列 數 樂 不 不 年 了 路 了 路 流行 路 落 44 料來 年 年六 行了 行 不 類 流行 年 路 量 數 了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2 連 裡 見 見 列 列 了 領 了 利 來 利 利 不 利 來 了 了 不 利 利 不 來 說 錄 來 率領 來 利 了 什 列 不 了 了 利 列 來了 列 3 識 不 不 略 列 了 歷 了 利 利 列 來 利 見 料 了 利 不 料 料 讀 冷 不 路 來 不 連 不例 見 了 說 什 領 利 來 了 不 說 列 什 說 切 見了 行 列 了 連 領 不例 來 列 來了 了 列 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64 97 124 132 140 159 168 174 隆 178 179 181 183 184 北 186 年 191 隆 197 223 235 239 倫 253 257 年 來說 了 了 年 了 路 年 裡 連串不 離 裡 離 路 路 不 不 離 留 異 不 不 屢 不 來 練 不 不易 怒 歷 擄 裡 來 不 了 切 見 1 年 見 年 裡 錄 什 不 連 不 錄 來 不 行 不

More information

(開頭可能是豆子碰到一個女孩子,說是他以前的演員

(開頭可能是豆子碰到一個女孩子,說是他以前的演員 1 宅 來 裂 女 烈 女 女 了 女 來 流 烈 女 連 了 不 留 不 裂了 女 落 不拉 不拉不 2 不拉 不 不 說 參 惡 不拉 不 了 不拉 不拉 見 不拉 了 不拉 什 了 不 理 不 了 來 不 不 了 不拉 不拉 什 不拉 不拉 說 不來 金 不 不 不拉 了 說 不 不 不 來 不拉 3 了 不 裡 不 什 不拉 什 什 什 不拉 了 不拉 雷 雷 不 更 不拉 不見 不拉 落落

More information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聖嚴法師與吳念真 黃春明 李明濱的對話 珍惜生命 時間 : 二 六年六月十七日地點 : 台北圓山飯店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禪修文教體系創辦人 ) 黃春明 ( 知名作家, 國家文藝獎得主 ) 吳念真 ( 知名導演 ) 李明濱 ( 行政院衛生署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兼主任 ) 主持人 珍惜生命 目錄 一 可以再多想想, 放下自殺念頭 4 二 正確的價值觀, 破解自殺迷思 9 三 肯定自我價值, 實踐生命意義 11 四 落實人文關懷, 成功防治自殺 15 五 放下自責內疚, 勇敢承擔責任 19 六 呼吸就是財富, 活著就有希望 23 七 重新檢視媒體, 重視精神生活 28 八 重建媒體道德, 善盡社會責任 30 九 不做成功的人, 做個實在的人 33 十 逆境讓人成長, 打擊磨練意志

More information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採訪 / 葉代芝 2005 12 2,500 爭取獨立 流亡到這裡的西藏難 民, 在刻苦的環境中胼手胝足, 建立起一個個屯墾區 90 希望,沒有句點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9 5 2.5 4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行動醫療團團長陳志福醫師, 為巡迴醫療團隊掌舵 30 周維正醫師是國合會的長期志工, 走過了三十多個國家, 在各個行動醫療團中, 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1 念 說 論 說 兩 不離 烈 兩 聯 來 論 理 力 理 來說 說裡 裡 來 識論 說 歷 識 識 力 料 sense data 來 理 力 行 行 不 便 論來 理 力 立 來 便 不勞 力 識論 類 識 說 識 論 不 2 來 1 若不 識 留 識 2 梁 3 說 4 若 便 了 行 說 類 識 說 識 來 料 省 料 來 力 累 5 來說 若 力 識 不 不見 雷 不 見 論 見 識 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2. 年 年 2 利 金 3 不 不 量 不 不 不 不 8. 不 不 不 不 9. 4 10. 不 5 爐 6 13. 量 不 7 8 不 9 1 不了 2 了 年 年 來 葉 炙 年 不 見 離 3 兩 力 力量 利 切 金 見 易 4 老 見 離 5 見 31 年 6 奈 不了 爐 律 律 度 律 7 8 9 不 不 見 73 113 不 鍊 金 10 力量 11 不 不 念 老 不老 不

More information

艷陽下的秘密 李宛穎

艷陽下的秘密 李宛穎 離 年 離 年 女女 兩 樓 樓 簾 了 立 裡 了 利 麗 不 樂 籠 落 1 了 裡 年 女 樂 力 累了 來 樂 洞 不 累了 了 來 樂 不 滑 不 了 來 來 不 來 什 力 了 來 不 了 了 龍 狼 不 不 來 不 了 不 不 老 來 樓 來 年女 老 來 女 了 樓 不悦 怒 不 了 不 樓 來 年 不 2 女 老 不 不 裡 不 說樓 說 怒 說 殺 了 了 了 不 理 拉 溜 樓

More information

易 易 麟 年 易 錄 錄 錄 錄 論 類 路 類 立 論 I 路連 理 路連 更 流 II 類 行 力 力 易 易 理 念 料 念 理 類 理 路連 念 III 行 六 論 論 來 參 料 錄 立 料 理 IV 錄 說 數 連 說 錄 料來 列 錄 料來 路 路連 路連 V 路連 路連 來 讀 列讀 列讀 VI 不 度 度 行 理 流 狀 類 路 例 不 數 類 兩 來 例 例 類 VII 料 理 類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7 年 行 行 玲 行 更年 行 李 龍 復 落 更年 行 更年 念 更年 女 見 更年 識不 力量 老 老 老 老 靈 年更年 ~ 更年 年更年 ~ 更年 都不見 更年 年更年 ~1~ 更年 年 更 了 更年 不 更年 念 更年 靈 見 更年 臨 更年 年 更年 更年 林 玲 更年 識不 力量 老 老 更年 率 降 念 不論 論 女 了 理 論 精 論 讀 更 更年 ~2~ 更年 年 靈 更年 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戀愛世代

戀愛世代 暈 了 女 離 女 裡 糖 女 糖 來 糖 年 來 說 倫 了 來糖 不 車 來 流淚 不 1 了 淚 流 來 了 雷 來 雷 了 見 路兩 靈車 了 不 理 了 了 來 不 利 不 怒 了 不 了 淚 了 來 不 來 來 羅 女 不 利 了 羅 了 流 不 流 不 不 2 羅 羅 讀 不 兩 女 羅 羅 說 來了 說 說 歷 來 年了 略略沈 了 來 年 了 復 料 3 料不 零 了 說 不 什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慧淨法師編述 觀經四帖疏 綱要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4 月版本 ) 目錄... 一 五部九卷本疏具疏教門行門安心起行 1... 二 彌陀指授諸佛證誠楷定古今尊信如經 3... 三 九品唯凡觀經一部佛為凡說非為聖人 12... 四 彌陀報身極樂報土凡夫入報全託佛願 24... 五 六字名號機法一體具信願行是正定業

More information

影響閱讀與記憶的因素

影響閱讀與記憶的因素 讀 SpeedReading & Memory 讀 六 讀 了 良 刺 良 力 理 讀 力 讀 力 切 讀 力 力 六 良 力 不 不 識 理 力 理 量 量 不 若 不 力 讀 了 年 1 來 行 ( 律 練 ) 2 省理 說 不 識 說 說 量 識 量 量 六 量 年 3 盧 樂 力 2001 年 11 參 32 年來 什 了 利 盧 樂 力 樂 兩 來 行練 盧 練 什 力 練不 狀 狀 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立 靈不 切 理 來 歷 切 理 不 更 錄 來 了 參林 9 六年 露 靈 令 靈 女 來 路 冷 不 靈 來 流淚 不 露了 來了 來 復 年 靈 領 讀 裡 靈 裡 不 不 讀 讀 北 樓 1 北 了 理 冷 樓 行 了 了 不 不 來 禮 六 讀 六 說 了 讀 了 更 領 路 冷 說 切 切 讀 理 靈 理 例 車 六 靈 來 裂 例讀 讀 來 讀 列 讀 行 禮 靈 落 靈裡 曆 9.24

More information

行 葉 () 欄 律 律 力 讀了 不 利 不 不 兩 行 年 年 車 車 車不 車 了六 都 北 連 了六 車 料 老 車 都 便 行 來領 了 年 車 了 理 理 了 便 異 理 不 都 理 裡 不 行 不 力 行 不 行 不 不 了 理行 便 不 了 了 年 來 律 什 了 兩

行 葉 () 欄 律 律 力 讀了 不 利 不 不 兩 行 年 年 車 車 車不 車 了六 都 北 連 了六 車 料 老 車 都 便 行 來領 了 年 車 了 理 理 了 便 異 理 不 都 理 裡 不 行 不 力 行 不 行 不 不 了 理行 便 不 了 了 年 來 律 什 了 兩 行 98 年 10 令 行 車 來 易 勞 靈 見 例 流 識 行 念 行 葉 () 欄 律 律 力 讀了 不 利 不 不 兩 行 年 年 車 車 車不 車 了六 都 北 連 了六 車 料 老 車 都 便 行 來領 了 年 車 了 理 理 了 便 異 理 不 都 理 裡 不 行 不 力 行 不 行 不 不 了 理行 便 不 了 了 年 來 律 什 了 兩 不 兩 什 不 兩 異 律 都 *** ***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力 12 劉 林 李 蘭 ( 六 ) 來 說 列 (A) (B) (C) (D) 1. 91 年 5 六 59 1 5 行 9 行 老 車 老 2. 59 2 A C 3. 說 六 欄 不 4. 6 例 例 C 說 量 料 女 利 行 念 切 念 不 (C) 說 行 不 參 (A) 說 年 力 24 林 寧療 不 行 了 來 不 狀 靈 列 寧療 精神 (A) (B) (C) (D) 1. 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路 識 例 識 行 異 若 理 路 識 不 理 類 理 Anthony Giddens 度 聯 裂 力 不 兩 臨 Giddens 2005: 285 不 Giddens 理 理 理 什 理 更 力 蘭 1999: 45 理 度 理 更 說 力 理 理 裡 理 理 理 識 識 更 理 類 識 理 識 識 歷 來 識 識 1 度來 度 路 識 不 理 識復 識 理 理 路 理 度來 low or popular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