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Transcription

1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序 黃念祖上師, 學淨於夏蓮居大德, 學密於蓮華正覺王家齊上師 王上師與華藏上師, 同是諾那祖師傳下之金剛阿闍黎 二師相交甚篤, 雖因時局所迫, 闊別天宇, 然相互護持之情, 終生不渝, 實為後世懍遵之典範也 據華藏上師所言, 王上師每譯出新法本, 第一份譯稿必寄付華藏上師 此情此景, 每一思及, 無不令我輩自愧自慚 王上師既將法脈傳付黃念祖上師, 則黃上師與我等, 實是系出同源之師兄矣 黃上師鑑機應法, 主張淨密兼修, 晚歲更力闡淨土, 實因其法門便捷而應機普遍也 其大作有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心聲錄 淨土五經 淨土資糧 谷饗集 等, 久行於國內, 淨宗學人無不知悉 黃上師既師承夏蓮居大德之淨宗心髓, 復紹繼王上師之無上密心法見地, 故慧眼獨到, 非常人所能及 金剛贈經會久擬翻印其大作, 非僅基於法脈情感, 實因其論能為當世立一正法眼藏, 普利人天也 今茲因緣成熟, 隨喜鋟梓, 用廣流通, 因誌數語, 謹表欣慶 智敏. 慧華金剛阿闍黎耶謹識佛曆三 0 二八年歲次辛巳釋尊涅槃日於諾那. 華藏精舍 目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前言一 經題二 經文法會聖眾第一德遵普賢第二大教緣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進第五發大誓願第六 1

2 必成正覺第七積功累德第八圓滿成就第九皆願作佛第十國界嚴淨第十一光明遍照第十二壽眾無量第十三寶樹遍國第十四菩提道場第十五堂舍樓觀第十六泉池功德第十七超世希有第十八受用具足第十九德風華雨第二十寶蓮佛光第二十一決證極果第二十二十方佛讚第二十三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後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識譯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2

3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法名慈濟會集各譯 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薩. 觀無住菩薩. 神通華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菩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菩薩. 願慧菩薩. 香象菩薩. 寶英菩薩. 中住菩薩. 制行菩薩. 解脫菩薩. 而為上首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遊步十方. 行權方便.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捨兜率. 降王宮. 棄位出家. 苦行學道. 作斯示現. 順世間故.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得微妙法. 成最正覺 天人歸仰. 請轉法輪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 壞諸欲塹. 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調眾生. 宣妙理. 貯功德. 示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昇灌頂階. 授菩提記 為教菩薩. 作阿闍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諸佛剎中. 皆能示現 譬善幻師. 現眾異相 於彼相中. 實無可得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通諸法性 達眾生相 供養諸佛 開導群生 化現其身. 猶如電光 裂魔見網 解諸纏縛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善立方便. 顯示三乘 於此中下. 而現滅度 得無生無滅諸三摩地 及得一切陀羅尼門 隨時悟入華嚴三昧 具足總持百千三昧 住深禪定. 悉睹無量諸佛 於一念頃. 徧遊一切佛土 得佛辯才 住普賢行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於一切萬物. 隨意自在 為諸庶類. 作不請之友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 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興大悲. 愍有情 演慈辯. 授法眼 杜惡趣. 開善門 於諸眾生. 視若自己 拯濟負荷. 皆度彼岸 悉獲諸佛無量功德 智慧聖明. 不可思議 如是等諸大菩薩. 無量無邊. 一時來集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3

4 清信女五百人 欲界天. 色界天. 諸天梵眾. 悉共大會 大教緣起第三 爾時世尊 威光赫奕. 如融金聚 又如明鏡. 影暢表裡 現大光明. 數千百變 尊者阿難. 即自思惟 今日世尊色身諸根 悅豫清淨 光顏巍巍 寶剎莊嚴 從昔以來. 所未曾見 喜得瞻仰. 生希有心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長跪合掌. 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 住奇特法 住諸佛所住導師之行. 最勝之道 去來現在佛佛相念 為念過去未來諸佛耶 為念現在他方諸佛耶 何故威神顯耀. 光瑞殊妙乃爾 願為宣說 於是世尊. 告阿難言. 善哉善哉 汝為哀愍利樂諸眾生故. 能問如是微妙之義 汝今斯問. 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 布施累劫. 諸天人民. 蜎飛蠕動之類. 功德百千萬倍 何以故. 當來諸天人民. 一切含靈 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 阿難. 如來以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難值難見 如優曇花. 希有出現 汝今所問. 多所饒益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 其智難量 無有障礙 能於念頃. 住無量億劫 身及諸根. 無有增減 所以者何. 如來定慧. 究暢無極 於一切法. 而得最勝自在故 阿難諦聽 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 分別解說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 過去無量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 有佛出世 名世間自在王如來. 應供. 等正覺.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聞佛說法. 歡喜開解 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棄國捐王. 行作沙門 號曰法藏 修菩薩道 高才勇哲. 與世超異 信解明記. 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 及念慧力 增上其心. 堅固不動 修行精進. 無能踰者 往詣佛所. 頂禮長跪. 向佛合掌. 即以伽他讚佛 發廣大願 頌曰 如來微妙色端嚴光明無量照十方世尊能演一音聲又能現一妙色身 一切世間無有等日月火珠皆匿曜有情各各隨類解普使眾生隨類見 4

5 願我得佛清淨聲宣揚戒定精進門智慧廣大深如海超過無邊惡趣門無明貪瞋皆永無亦如過去無量佛能救一切諸世間常行布施及戒忍未度有情令得度假令供養恆沙聖願當安住三摩地感得廣大清淨居輪迴諸趣眾生類常運慈心拔有情我行決定堅固力縱使身止諸苦中 法音普及無邊界通達甚深微妙法內心清淨絕塵勞速到菩提究竟岸惑盡過亡三昧力為彼群生大導師生老病死眾苦惱精進定慧六波羅已度之者使成佛不如堅勇求正覺恆放光明照一切殊勝莊嚴無等倫速生我剎受安樂度盡無邊苦眾生唯佛聖智能證知如是願心永不退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 而白佛言 我今為菩薩道. 已發無上正覺之心. 取願作佛. 悉令如佛 願佛為我廣宣經法 我當奉持. 如法修行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欲令我作佛時. 智慧光明. 所居國土. 教授名字. 皆聞十方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 來生我國. 悉作菩薩 我立是願. 都勝無數諸佛國者. 寧可得否 世間自在王佛. 即為法藏而說經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 經歷劫數. 尚可窮底 人有至心求道. 精進不止. 會當剋果. 何願不得 汝自思惟. 修何方便. 而能成就佛剎莊嚴 如所修行. 汝自當知. 清淨佛國. 汝應自攝 法藏白言. 斯義宏深. 非我境界 惟願如來. 應正徧知. 廣演諸佛無量妙剎 若我得聞. 如是等法. 思惟修習. 誓滿所願 世間自在王佛知其高明. 志願深廣 即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 應其心願. 悉現與之 說是法時. 經千億歲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 皆悉覩見.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於彼天人善惡. 國土麤妙. 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 選擇所欲. 結得大願 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 修習功德. 滿足五劫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功德莊嚴之事. 明了通達. 如一佛剎 所攝佛國. 超過於彼 既攝受已. 復詣世自在王如 5

6 來所 稽首禮足. 遶佛三匝. 合掌而住 白言世尊 我已成就莊嚴佛土. 清淨之行 佛言善哉 今正是時 汝應具說. 令眾歡喜 亦令大眾. 聞是法已. 得大善利 能於佛剎. 修習攝受. 滿足無量大願 發大誓願第六 法藏白言 唯願世尊 大慈聽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 成正覺已 所居佛剎. 具足無量不可思議. 功德莊嚴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所有一切眾生. 以及焰摩羅界. 三惡道中. 來生我剎 受我法化 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復更墮惡趣 得是願. 乃作佛 不得是願. 不取無上正覺 一 國無惡道願 二 不墮惡趣願 我作佛時 十方世界. 所有眾生. 令生我剎 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三十二種. 大丈夫相 端正淨潔. 悉同一類 若形貌差別. 有好醜者. 不取正覺 三 身悉金色願 四 三十二相願 五 無差別願 我作佛時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自知無量劫時宿命. 所作善惡 皆能洞視. 徹聽. 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 不得是願. 不取正覺 六 宿命通願 七 天眼通願 八 天耳通願 我作佛時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皆得他心智通 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 眾生心念者. 不取正覺 九 他心通願 我作佛時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皆得神通自在 波羅密多 於一念頃. 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 周徧巡歷供養諸佛者. 不 取正覺 十 神足通願 十一 遍供諸佛願 我作佛時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遠離分別. 諸根寂靜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 證大涅槃者. 不取正覺 十二 定成正覺願 我作佛時 光明無量. 普照十方. 絕勝諸佛. 勝于日月之明. 千萬億倍 若有眾生. 見我光明. 照觸其身 莫不安樂 慈心作善 來生我國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十三 光明無量願 十四 觸光安 6

7 樂願 我作佛時 壽命無量.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 壽命亦皆無量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 悉成緣覺. 於百千劫. 悉共計校 若能知其量數者. 不取正覺 十五 壽命無量願 十六 聲聞無數願 我作佛時 十方世界無量剎中. 無數諸佛 若不共稱嘆我名. 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 不取正覺 十七 諸佛稱嘆願 我作佛時 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 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 心心迴向. 願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 謗正法 十八 十念必生願 我作佛時 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 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 奉行六波羅密 堅固不退 復以善根迴向. 願生我國 一心念我. 晝夜不斷 臨壽終時. 我與諸菩薩眾. 迎現其前 經須臾間. 即生我剎. 作阿惟越致菩薩 不得是願. 不取正覺 十九 聞名發心願 二 十 臨終接引願 我作佛時 十方眾生. 聞我名號 繫念我國 發菩提心. 堅固不退 植眾德本. 至心迴向 欲生極樂. 無不遂者 若有宿惡. 聞我名字. 即自悔過 為道作善 便持經戒 願生我剎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 即生我國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二十一 悔過得生願 我作佛時 國無婦女 若有女人. 聞我名字. 得清淨信 發菩提心 厭患女身. 願生我國 命終即化男子. 來我剎土 十方世界諸眾生類 生我國者. 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若不爾者. 不取 正覺 二十二 國無女人願 二十三 厭女轉男願 二十四 蓮華化生願 我作佛時 十方眾生. 聞我名字. 歡喜信樂. 禮拜歸命 以清淨心. 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 莫不致敬 若聞我名. 壽終之後. 生尊貴家 諸根無缺 常修殊勝梵行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二十 五 天人禮敬願 二十六 聞名得福願 二十七 修殊勝行願 我作佛時 國中無不善名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皆同一心 住於定聚 永離熱惱. 心得清涼 所受快樂 猶如漏盡比丘 若起 7

8 想念. 貪計身者. 不取正覺 二十八 國無不善願 二十九 住正定聚 願 三十 樂如漏盡願 三十一 不貪計身願 我作佛時 生我國者. 善根無量 皆得金剛那羅延身. 堅固之力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 獲得無邊辯才 善談諸法秘要 說經行道. 語如鐘聲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三十二 那羅 延身願 三十三 光明慧辯願 三十四 善談法要願 我作佛時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 被弘誓鎧. 教化一切有情. 皆發信心. 修菩提行 行普賢道 雖生他方世界. 永離惡趣 或樂說法 或樂聽法 或現神足 隨意修習. 無不圓滿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三十五 一生 補處願 三十六 教化隨意願 我作佛時 生我國者. 所須飲食. 衣服. 種種供具. 隨意即至 無不滿願 十方諸佛. 應念受其供養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三 十七 衣食自至願 三十八 應念受供願 我作佛時 國中萬物. 嚴淨. 光麗. 形色殊特 窮微極妙. 無能稱量 其諸眾生. 雖具天眼. 有能辨其形色. 光相. 名數. 及總宣說者. 不取正覺 三十九 莊嚴無盡願 我作佛時 國中無量色樹. 高或百千由旬 道場樹高. 四百萬里 諸菩薩中. 雖有善根劣者. 亦能了知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 悉於寶樹間見 猶如明鏡. 睹其面像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四十 無量色樹願 四十一 樹現佛剎願 我作佛時 所居佛剎. 廣博嚴淨. 光瑩如鏡 徹照十方無量無數 不可思議. 諸佛世界 眾生睹者. 生希有心 若不爾者. 不取 正覺 四十二 徹照十方願 我作佛時 下從地際 上至虛空 宮殿. 樓觀. 池流. 華樹. 國土所有一切萬物. 皆以無量寶香合成 其香普熏十方世界 眾生聞者. 皆修佛行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四十三 寶香普熏願 我作佛時 十方佛剎諸菩薩眾. 聞我名已. 皆悉逮得清淨. 解脫 8

9 . 普等. 三昧 諸深總持 住三摩地. 至於成佛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 不失定意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四十四 普等三 昧願 四十五 定中供佛願 我作佛時 他方世界諸菩薩眾. 聞我名者. 證離生法 獲陀羅尼 清淨歡喜 得平等住 修菩薩行. 具足德本 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於諸佛法. 不能現證不退轉者. 不取正覺 四十六 獲陀羅尼 願 四十七 聞名得忍願 四十八 現證不退願 必成正覺第七 佛告阿難. 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 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復為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剎 消除三垢冥 明濟眾厄難 悉捨三途苦 滅諸煩惱闇 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為三界雄 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斯願若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佛告阿難 法藏比丘. 說此頌已 應時普地六種震動 天雨妙華. 以散其上 自然音樂空中讚言. 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積功累德第八 阿難. 法藏比丘. 於世自在王如來前 及諸天人大眾之中 發斯弘誓願已 住真實慧 勇猛精進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所修佛國. 開廓廣大 超勝獨妙 建立常然. 無衰無變 於無量劫. 積植德行 不起貪瞋癡欲諸想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但樂憶念 過去諸佛. 所修善根 行寂靜行. 遠離虛妄 依真諦門. 植眾德本 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 惠利群生 志願無倦. 忍力成 9

10 就 於諸有情. 常懷慈忍 和顏愛語. 勸諭策進 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莊嚴眾行. 軌範具足 觀法如化 三昧常寂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所有國城. 聚落. 眷屬. 珍寶. 都無所著 恆以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六度之行 教化安立眾生. 住於無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 所生之處. 無量寶藏. 自然發應 或為長者居士. 豪姓尊貴 或為剎利國王. 轉輪聖帝 或為六欲天主. 乃至梵王 於諸佛所. 尊重供養. 未曾間斷 如是功德. 說不能盡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 猶如栴檀. 優鉢羅華 其香普熏無量世界 隨所生處. 色相端嚴 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悉皆具足 手中常出無盡之寶. 莊嚴之具 一切所須. 最上之物. 利樂有情 由是因緣. 能令無量眾生.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 法藏比丘. 修菩薩行 積功累德 無量無邊 於一切法. 而得自在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所發誓願. 圓滿成就 如實安住. 具足莊嚴. 威德廣大. 清淨佛土 阿難聞佛所說. 白世尊言 法藏菩薩成菩提者 為是過去佛耶 未來佛耶 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世尊告言 彼佛如來 來無所來 去無所去 無生無減 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 現在西方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 有世界名曰極樂 法藏成佛. 號阿彌陀 成佛以來. 於今十劫 今現在說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 恭敬圍繞 皆願作佛第十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得是願時 阿闍王子. 與五百大長者. 聞之皆大歡喜 各持一金華蓋. 俱到佛前作禮 以華蓋上佛已. 卻坐一面聽經 心中願言 令我等作佛時. 皆如阿彌陀佛 佛即知之 告諸比丘. 是王子等. 後當作佛 彼於前世住菩薩道. 無數劫來. 供養四百億佛 迦葉佛時. 彼等為我弟子 今供養我. 復相值也 時諸比丘聞佛言者. 莫不代之歡喜 國界嚴淨第十一 10

11 佛語阿難. 彼極樂界. 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永無眾苦. 諸難. 惡趣. 魔惱. 之名 亦無四時. 寒暑. 雨冥. 之異 復無大小江海. 丘陵坑坎. 荊棘沙礫. 鐵圍. 須彌. 土石等山 唯以自然七寶. 黃金為地 寬廣平正. 不可限極 微妙. 奇麗 清淨. 莊嚴 超踰十方一切世界 阿難聞已. 白世尊言 若彼國土無須彌山 其四天王天. 及仞利天. 依何而住 佛告阿難 夜摩兜率. 乃至色無色界. 一切諸天. 依何而住 阿難白言 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佛語阿難 不思議業. 汝可知耶 汝身果報. 不可思議 眾生業報. 亦不可思議 眾生善根. 不可思議 諸佛聖力. 諸佛世界. 亦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 功德善力 住行業地 及佛神力 故能爾耳 阿難白言 業因果報 不可思議 我於此法 實無所惑 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 故發斯問 光明徧照第十二 佛告阿難 阿彌陀佛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十方諸佛. 所不能及 徧照東方恆沙佛剎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 亦復如是 若化頂上圓光 或一二三四由旬 或百千萬億由旬 諸佛光明. 或照一二佛剎. 或照百千佛剎 惟阿彌陀佛. 光明普照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諸佛光明所照遠近 本其前世求道. 所願功德大小不同 至作佛時 各自得之 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阿彌陀佛 光明善好 勝於日月之明 千億萬倍 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 是故無量壽佛. 亦號無量光佛 亦號無邊光佛 無礙光佛 無等光佛 亦號智慧光. 常照光. 清淨光. 歡喜光. 解脫光. 安隱光. 超日月光. 不思議光 如是光明. 普照十方一切世界 其有眾生. 遇斯光者 垢滅善生 身意柔軟 若在三途極苦之處 見此光明. 皆得休息 命終皆得解脫 若有眾生聞其光明. 威神. 功德 日夜稱說. 至心不斷 隨意所願. 得生其國 壽眾無量第十三 佛語阿難. 無量壽佛. 壽命長久. 不可稱計 又有無數聲聞之眾 神智洞達. 威力自在. 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連. 神通第一 三千大千世界. 所有一切星宿眾生. 於一晝夜. 悉知其數 假使十方眾生. 悉成緣覺 一一緣覺. 壽萬億歲 神 11

12 通皆如大目犍連 盡其壽命. 竭其智力. 悉共推算. 彼佛會中聲聞之數 千萬分中不及一分 譬如大海. 深廣無邊 設取一毛. 析為百分. 碎如微塵 以一毛塵. 沾海一滴 此毛塵水. 比海孰多 阿難. 彼目犍連等所知數者. 如毛塵水 所未知者. 如大海水 彼佛壽量. 及諸菩薩. 聲聞. 天人. 壽量亦爾 非以算計譬喻之所能知 寶樹徧國第十四 彼如來國 多諸寶樹 或純金樹. 純白銀樹. 琉璃樹. 水晶樹. 琥珀樹. 美玉樹. 瑪瑙樹. 唯一寶成. 不雜餘寶 或有二寶三寶. 乃至七寶. 轉共合成 根莖枝幹. 此寶所成 華葉果實. 他寶化作 或有寶樹. 黃金為根. 白銀為身. 琉璃為枝. 水晶為梢. 琥珀為葉. 美玉為華. 瑪瑙為果 其餘諸樹. 復有七寶. 互為根幹枝葉華果 種種共成. 各自異行 行行相值. 莖莖相望. 枝葉相向. 華實相當 榮色光曜 不可勝視 清風時發 出五音聲 微妙宮商 自然相和 是諸寶樹. 周徧其國 菩提道場第十五 又其道場. 有菩提樹 高四百萬里 其本周圍五千由旬 枝葉四布二十萬里 一切眾寶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 光暉徧照 復有紅綠青白. 諸摩尼寶. 眾寶之王. 以為瓔珞 雲聚寶鏁 飾諸寶柱 金珠鈴鐸. 周匝條間 珍妙寶網. 羅覆其上 百千萬色. 互相映飾 無量光炎. 照耀無極 一切莊嚴. 隨應而現 微風徐動. 吹諸枝葉. 演出無量妙法音聲 其聲流布. 偏諸佛國 清暢哀亮. 微妙和雅 十方世界音聲之中. 最為第一 若有眾生. 覩菩提樹 聞聲. 齅香. 嘗其果味. 觸其光影. 念樹功德. 皆得六根清徹 無諸惱患 住不退轉 至成佛道 復由見彼樹故. 獲三種忍 一音響忍 二柔順忍 三者無生法忍 佛告阿難. 如是佛剎. 華果樹木 與諸眾生. 而作佛事 此皆無量壽佛. 威神力故 本願力故 滿足願故 明了. 堅固. 究竟. 願故 堂舍樓觀第十六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 樓觀欄楯. 亦皆七寶自然化成 復有白珠 12

13 摩尼以為交絡. 明妙無比 諸菩薩眾. 所居宮殿. 亦復如是 中有在地講經. 誦經者 有在地受經. 聽經者 有在地經行者 思道. 及坐禪者 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 經行 思道及坐禪者 或得須陀洹. 或得斯陀含. 或得阿那含. 阿羅漢 未得阿惟越致者. 則得阿惟越致 各自念道. 說道. 行道. 莫不歡喜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講堂左右. 泉池交流 縱廣深淺. 皆各一等 或十由旬. 二十由旬. 乃至百千由旬 湛然香潔. 具八功德 岸邊無數栴檀香樹. 吉祥果樹. 華果恆芳. 光明照耀 修條密葉. 交覆於池 出種種香. 世無能喻 隨風散馥. 沿水流芬 又復池飾七寶. 地布金沙 優鉢羅華. 鉢曇摩華. 拘牟頭華. 芬陀利華. 雜色光茂. 彌覆水上 若彼眾生. 過浴此水 欲至足者. 欲至膝者. 欲至腰腋. 欲至頸者. 或欲灌身. 或欲冷者. 溫者. 急流者. 緩流者. 其水一一隨眾生意 開神悅體 淨若無形 寶沙映澈. 無深不照 微瀾徐迴. 轉相灌注 波揚無量微妙音聲 或聞佛法僧聲 波羅密聲 止息寂靜聲 無生無滅聲 十力無畏聲 或聞無性無作無我聲 大慈大悲喜捨聲 甘露灌頂受位聲 得聞如是種種聲已. 其心清淨 無諸分別正直平等. 成熟善根 隨其所聞. 與法相應 其願聞者. 輒獨聞之 所不欲聞. 了無所聞 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諸往生者 皆於七寶池蓮華中. 自然化生 悉受清虛之身. 無極之體 不聞三途惡惱苦難之名. 尚無假設. 何況實苦 但有自然快樂之音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極樂國. 所有眾生. 容色微妙. 超世希有 咸同一類. 無差別相 但因順餘方俗. 故有天人之名 佛告阿難. 譬如世間貧苦乞人. 在帝王邊 面貌形狀. 寧可類乎 帝王若比轉輪聖王. 則為鄙陋 猶彼乞人. 在帝王邊也 轉輪聖王. 威相第一 比之仞利天王. 又復醜劣 假令帝釋. 比第六天. 雖百千倍不相類也 第六天王. 若比極樂國中. 菩薩聲聞. 光顏容色 雖萬億倍. 不相及逮 所處宮殿. 衣服飲食 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至于威德. 階位. 神通變化 一切天人. 不可為比 百千萬億. 不可計倍 阿難應知. 無量壽佛極樂國土 如是功德莊嚴. 不可思議 13

14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復次極樂世界. 所有眾生. 或已生. 或現生. 或當生. 皆得如是諸妙色身 形貌端嚴 福德無量 智慧明了 神通自在 受用種種 一切豐足 宮殿. 服飾. 香花. 幡蓋. 莊嚴之具 隨意所須. 悉皆如念 若欲食時. 七寶缽器自然在前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雖有此食. 實無食者 但見色聞香. 以意為食 色力增長而無便穢 身心柔軟. 無所味著 事已化去. 時至復現 復有眾寶妙衣. 冠帶. 瓔珞. 無量光明. 百千妙色. 悉皆具足. 自然在身 所居舍宅. 稱其形色 寶網彌覆. 懸諸寶鈴 奇妙珍異. 周徧校飾 光色晃曜. 盡極嚴麗 樓觀欄楯. 堂宇房閣. 廣狹方圓. 或大或小. 或在虛空. 或在平地 清淨安隱. 微妙快樂 應念現前. 無不具足 德風華雨第二十 其佛國土. 每於食時. 自然德風徐起 吹諸羅網. 及眾寶樹. 出微妙音 演說苦空. 無常. 無我. 諸波羅密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 其有聞者. 塵勞垢習. 自然不起 風觸其身. 安和調適 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復吹七寶林樹. 飄華成聚 種種色光. 徧滿佛土 隨色次第. 而不雜亂 柔軟光潔. 如兜羅綿 足履其上. 沒深四指 隨足舉已. 還復如初 過食時後. 其華自沒 大地清淨. 更雨新華 隨其時節. 還復周徧 與前無異. 如是六反 寶蓮佛光第二十一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 一一寶華百千億葉 其華光明. 無量種色 青色青光 白色白光 玄黃朱紫 光色亦然 復有無量妙寶百千摩尼. 映飾珍奇. 明曜日月 彼蓮華量. 或半由旬. 或一二三四. 乃至百千由旬 一一華中. 出三十六百千億光 一一光中. 出三十六百千億佛 身色紫金. 相好殊特 一一諸佛. 又放百千光明 普為十方說微妙法 如是諸佛. 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決證極果第二十二 14

15 復次阿難 彼佛國土. 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 亦無歲月劫數之名 復無住著家室 於一切處. 既無標式名號. 亦無取捨分別 唯受清淨最上快樂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若已生. 若當生. 皆悉住於正定之聚 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若邪定聚. 及不定聚. 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復次阿難. 東方恆河沙數世界 一一界中如恆沙佛 各出廣長舌相. 放無量光. 說誠實言. 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 南西北方恆沙世界. 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四維上下恆沙世界. 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何以故. 欲令他方所有眾生聞彼佛名. 發清淨心 憶念受持. 歸依供養 乃至能發一念淨信. 所有善根. 至心迴向. 願生彼國 隨願皆生. 得不退轉.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難. 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其有至心願生彼國. 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此等眾生. 臨壽終時. 阿彌陀佛. 與諸聖眾. 現在其前 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 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智慧勇猛. 神通自在 是故阿難.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積集善根. 應持迴向 由此見佛. 生彼國中. 得不退轉. 乃至無上菩提 其中輩者. 雖不能行作沙門. 大修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隨己修行. 諸善功德.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繒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迴向. 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 阿彌陀佛化現其身. 光明相好. 具如真佛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 攝受導引. 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 無上菩提 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其下輩者. 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歡喜信樂. 不生疑惑 以至誠心. 願生其國 此人臨終. 夢見彼佛. 亦得往生 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以清淨心. 向無量壽 乃至十念. 願生其國 聞甚深法. 即生信解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此人臨命終時. 如在夢中 見阿彌陀佛 15

16 定生彼國. 得不退轉. 無上菩提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復次阿難.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聞此經典 受持讀誦 書寫供養 晝夜相續 求生彼剎 發菩提心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 令得安樂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 及彼國土 是人命終. 如佛色相種種莊嚴. 生寶剎中. 速得聞法 永不退轉 復次阿難. 若有眾生欲生彼國 雖不能大精進禪定. 盡持經戒. 要當作善 所謂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欲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貪 九不瞋 十不癡 如是晝夜思惟.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種種功德 種種莊嚴 志心歸依 頂禮供養 是人臨終. 不驚不怖. 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若多事物. 不能離家. 不暇大修齋戒. 一心清淨 有空閑時. 端正身心 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 不當瞋怒 嫉妒 不得貪餮慳惜 不得中悔 不得狐疑 要當孝順 至誠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 當信作善得福 奉持如是等法. 不得虧失 思惟熟計 欲得度脫 晝夜常念. 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 十日十夜. 乃至一日一夜. 不斷絕者 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行菩薩道. 諸往生者 皆得阿惟越致 皆具金色三十二相 皆當作佛 欲於何方佛國作佛. 從心所願 隨其精進早晚 求道不休. 會當得之 不失其所願也 阿難. 以此義利故. 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 諸佛如來. 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復次阿難. 十方世界諸菩薩眾 為欲瞻禮. 極樂世界. 無量壽佛 各以香華幢幡寶蓋. 往詣佛所. 恭敬供養 聽受經法. 宣布道化 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東方諸佛剎 數如恆河沙 恆沙菩薩眾 往禮無量壽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咸以尊重心 奉諸珍妙供 暢發和雅音 歌嘆最勝尊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聞佛聖德名 安隱得大利 種種供養中 勤修無懈倦 觀彼殊勝剎 微妙難思議 功德普莊嚴 諸佛國難比 因發無上心 願速成菩提 應時無量尊 微笑現金容 16

17 光明從口出 徧照十方國 迴光還繞佛 三匝從頂入 菩薩見此光 即證不退位 時會一切眾 互慶生歡喜 佛語梵雷震 八音暢妙聲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記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知土如影像 恆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 聞法樂受行 得至清淨處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無邊殊勝剎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各發菩提心 捨彼輪迴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萬億佛 飛化徧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佛語阿難. 彼國菩薩 承佛威神 於一食頃. 復往十方無邊淨剎. 供養諸佛 華香幢幡. 供養之具 應念即至. 皆現手中 珍妙殊特. 非世所有 以奉諸佛. 及菩薩眾 其所散華. 即於空中. 合為一華 華皆向下. 端圓周匝 化成華蓋. 百千光色 色色異香. 香氣普薰 蓋之小者. 滿十由旬 如是轉倍. 乃至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隨其前後. 以次化沒 若不更以新華重散. 前所散華終不復落 於虛空中共奏天樂 以微妙音歌嘆佛德 經須臾間. 還其本國 都悉集會七寶講堂 無量壽佛. 則為廣宣大教 演暢妙法 莫不歡喜 心解得道 即時香風吹七寶樹. 出五音聲 無量妙華. 隨風四散 自然供養. 如是不絕 一切諸天. 皆齎百千華香. 萬種伎樂. 供養彼佛. 及諸菩薩聲聞之眾 前後往來. 熙怡快樂 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 及曾供養如來. 善根相續 無缺減故 善修習故 善攝取故 善成就故 大士神光第二十八 佛告阿難. 彼佛國中諸菩薩眾. 悉皆洞視. 徹聽. 八方. 上下. 去來. 現在. 之事 諸天人民. 以及蜎飛蠕動之類. 心意善惡. 口所欲言. 何時度脫. 得道往生. 皆豫知之 又彼佛剎諸聲聞眾. 身光一尋. 菩薩光明. 照百由旬 有二菩薩. 最尊第一 威神光明. 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 彼二菩薩. 其號云何 佛 17

18 言. 一名觀世音 一名大勢至 此二菩薩. 於娑婆界. 修菩薩行. 往生彼國 常在阿彌陀佛左右 欲至十方無量佛所. 隨心則到 現居此界. 作大利樂 世間善男子. 善女人. 若有急難恐怖 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 無不得解脫者 願力宏深第二十九 復次阿難. 彼佛剎中. 所有現在. 未來. 一切菩薩. 皆當究竟一生補處 唯除大願. 入生死界. 為度群生. 作師子吼 擐大甲冑. 以宏誓功德而自莊嚴 雖生五濁惡世. 示現同彼. 直至成佛. 不受惡趣 生生之處. 常識宿命 無量壽佛意欲度脫十方世界諸眾生類. 皆使往生其國 悉令得泥洹道 作菩薩者. 令悉作佛 既作佛已. 轉相教授 轉相度脫 如是輾轉. 不可復計 十方世界. 聲聞菩薩. 諸眾生類. 生彼佛國. 得泥洹道 當作佛者. 不可勝數 彼佛國中 常如一法 不為增多 所以者何 猶如大海. 為水中王 諸水流行. 都入海中 是大海水. 寧為增減 八方上下 佛國無數 阿彌陀國 長久廣大 明好快樂 最為獨勝 本其為菩薩時 求道所願 累德所致 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 無窮無極. 深大無量. 不可勝言 菩薩修持第三十 復次阿難. 彼佛剎中一切菩薩. 禪定. 智慧. 神通. 威德. 無不圓滿 諸佛密藏. 究竟明了. 調伏諸根. 身心柔軟 深入正慧. 無復餘習 依佛所行. 七覺聖道 修行五眼. 照真達俗 肉眼簡擇 天眼通達 法眼清淨 慧眼見真 佛眼具足. 覺了法性 辯才總持. 自在無礙 善解世間無邊方便 所言誠諦. 深入義味 度諸有情. 演說正法 無相無為. 無縛無脫. 無諸分別. 遠離顛倒. 於所受用. 皆無攝取 偏遊佛剎. 無愛無厭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何以故. 彼諸菩薩. 於一切眾生. 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捨離一切執著. 成就無量功德 以無礙慧. 解法如如 善知集滅音聲方便 不欣世語 樂在正論 知一切法. 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 二餘俱盡 於三界中. 平等勤修 究竟一乘. 至於彼岸 決斷疑網. 證無所得 以方便智. 增長了知 從本以來 安住神通 得一乘道 不由他悟 18

19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其智宏深. 譬如巨海 菩提高廣. 喻若須彌 自身威光. 超於日月 其心潔白. 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 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 洗諸塵垢 熾盛如火. 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 無諸障礙 法音雷震. 覺未覺故 雨甘露法. 潤眾生故 曠若虛空. 大慈等故 如淨蓮華. 離染污故 如尼拘樹. 覆蔭大故 如金剛杵. 破邪執故 如鐵圍山. 眾魔外道不能動故 其心正直 善巧決定 論法無厭 求法不倦 戒若琉璃. 內外明潔 其所言說. 令眾悅服 擊法鼓 建法幢 曜慧日 破癡闇 淳淨溫和 寂定明察 為大導師. 調伏自他 引導群生. 捨諸愛著 永離三垢. 遊戲神通 因緣願力. 出生善根 摧伏一切魔軍 尊重奉事諸佛 為世明燈 最勝福田 殊勝吉祥 堪受供養 赫奕歡喜. 雄猛無畏 身色相好. 功德辯才. 具足莊嚴. 無與等者 常為諸佛所共稱讚 究竟菩薩諸波羅密 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 行遍道場 遠二乘境 阿難. 我今略說. 彼極樂界. 所生菩薩. 真實功德. 悉皆如是 若廣說者. 百千萬劫. 不能窮盡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佛告彌勒菩薩. 諸天人等 無量壽國. 聲聞菩薩. 功德智慧. 不可稱說 又其國土微妙. 安樂. 清淨若此 何不力為善 念道之自然 出入供養 觀經行道 喜樂久習 才猛智慧 心不中迴 意無懈時 外若遲緩 內獨駛急 容容虛空 適得其中 中表相應 自然嚴整 檢歛端直 身心潔淨 無有愛貪 志願安定 無增缺減 求道和正 不誤傾邪 隨經約令 不敢蹉跌 若於繩墨 咸為道慕 曠無他念 無有憂思 自然無為 虛空無立 淡安無欲 作得善願 盡心求索 含哀慈愍 禮義都合 苞羅表裡 過度解脫 自然保守 真真潔白 志願無上 淨定安樂 一旦開達明徹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之有根本 自然光色參迴 轉變最勝 鬱單成七寶 橫攬成萬物 光精明俱出 善好殊無比 著於無上下 洞達無邊際 宜各勤精進 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 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橫截於五趣 惡道自閉塞 無極之勝道 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 自然所牽隨 捐志若虛空 勤行求道德 可得極長生 壽樂無有極 何為著世事 譊譊憂無常 19

20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勤身營務. 以自給濟 尊卑. 貧富. 少長. 男女. 累念積慮 為心走使 無田憂田 無宅憂宅 眷屬財物 有無同憂 有一少一. 思欲齊等 適小具有. 又憂非常 水火盜賊. 怨家債主. 焚漂劫奪 消散磨滅 心慳意固. 無能縱捨 命終棄捐. 莫誰隨者 貧富同然 憂苦萬端 世間人民. 父子兄弟夫婦親屬. 當相敬愛 無相憎嫉 有無相通. 無得貪惜 言色常和. 莫相違戾 或時心諍. 有所恚怒 後世轉劇. 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 雖不臨時 應急想破 人在愛欲之中.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苦樂自當. 無有代者 善惡變化. 追逐所生 道路不同. 會見無期 何不於強健時. 努力修善. 欲何待乎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 吉凶禍福. 競各作之 身愚神闇 轉受餘教 顛倒相續. 無常根本 蒙冥抵突. 不信經法 心無遠慮 各欲快意 迷於瞋恚 貪於財色 終不休止. 哀哉可傷 先人不善. 不識道德 無有語者. 殊無怪也 死生之趣. 善惡之道. 都不之信. 謂無有是 更相瞻視 且自見之 或父哭子. 或子哭父. 兄弟夫婦. 更相哭泣 一死一生. 迭相顧戀 憂愛結縛. 無有解時 思想恩好. 不離情欲. 不能深思熟計. 專精行道 年壽旋盡. 無可奈何 惑道者眾. 悟道者少 各懷殺毒. 惡氣冥冥 為妄興事. 違逆天地. 恣意罪極. 頓奪其壽 下入惡道 無有出期 若曹當熟思計. 遠離眾惡 擇其善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 無可樂者 當勤精進. 生安樂國 智慧明達. 功德殊勝 勿得隨心所欲. 虧負經戒. 在人後也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彌勒白言. 佛語教戒. 甚深甚善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佛為法王. 尊超群聖 光明徹照. 洞達無極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今得值佛. 復聞無量壽聲 靡不歡喜. 心得開明 佛告彌勒. 敬於佛者. 是為大善 實當念佛 截斷狐疑 拔諸愛欲. 杜眾惡源 遊步三界. 無所罣礙 開示正道. 度未度者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 永劫以來. 輾轉五道 憂苦不絕. 生時苦痛 老亦苦痛. 病極苦痛 死極苦痛 惡臭不淨. 無可樂者 宜自決斷 洗除心垢 言行忠信. 表裡相應 人能自度. 轉相拯濟 至心求願. 積累善本 20

21 雖一世精進勤苦. 須臾間耳 後生無量壽國. 快樂無極 永拔生死之本 無復苦惱之患 壽千萬劫. 自在隨意 宜各精進. 求心所願 無得疑悔. 自為過咎 生彼邊地. 七寶城中. 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彌勒白言 受佛明誨. 專精修學 如教奉行 不敢有疑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佛告彌勒. 汝等能於此世. 端心正意. 不為眾惡 甚為大德 所以者何. 十方世界善多惡少. 易可開化 唯此五惡世間. 最為劇苦 我今於此作佛 教化群生. 令捨五惡 去五痛 離五燒 降化其意. 令持五善 獲其福德 何等為五. 其一者. 世間諸眾生類. 欲為眾惡 強者伏弱. 轉相剋賊 殘害殺傷. 迭相吞噉 不知為善. 後受殃罰 故有窮乞. 孤獨. 聾盲. 瘖啞. 癡惡. 尫狂.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 不肯為善 其有尊貴. 豪富. 賢明. 長者. 智勇. 才達. 皆由宿世慈孝. 修善積德所致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壽終之後. 入其幽冥. 轉生受身. 改形易道 故有泥犁. 禽獸. 蜎飛蠕動之屬 譬如世法牢獄. 劇苦極刑. 魂神命精. 隨罪趣向 所受壽命. 或長或短. 相從共生. 更相報償 殃惡未盡. 終不得離 輾轉其中 累劫難出 難得解脫. 痛不可言 天地之間. 自然有是 雖不即時暴應 善惡會當歸之 其二者. 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奢婬驕縱. 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 在位不正 陷人冤枉 損害忠良 心口各異. 機偽多端 尊卑中外. 更相欺誑 瞋恚愚癡. 欲自厚己 欲貪多有. 利害勝負 結忿成讎 破家亡身 不顧前後 富有慳惜. 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 心勞身苦 如是至竟. 無一隨者 善惡禍福. 追命所生 或在樂處. 或入苦毒 又或見善憎謗. 不思慕及 常懷盜心. 悕望他利 用自供給 消散復取 神明剋識. 終入惡道 自有三途無量苦惱. 輾轉其中. 累劫難出. 痛不可言 其三者. 世間人民相因寄生 壽命幾何 不良之人. 身心不正. 常懷邪惡. 常念婬妷 煩滿胸中. 邪態外逸 費損家財. 事為非法 所當求者. 而不肯為 又或交結聚會. 興兵相伐 攻劫殺戮. 強奪迫脅 歸給妻子. 極身作樂 眾共憎厭. 患而苦之 如是之惡. 著於人鬼 神明記識. 自入三途 無量苦惱. 輾轉其中 累劫難出. 痛不可言 其四者.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 兩舌. 惡口. 妄言. 綺語. 憎嫉善人 敗壞賢明 不孝父母 輕慢師長 朋友無信. 難得誠實 尊貴自大. 謂己有 21

22 道 橫行威勢. 侵易于人. 欲人畏敬. 不自慚懼 難可降化. 常懷驕慢 賴其前世. 福德營護 今世為惡. 福德盡滅 壽命終盡. 諸惡繞歸 又其名籍. 記在神明 殃咎牽引. 無從捨離 但得前行. 入于火鑊 身心摧碎. 神形苦極 當斯之時. 悔復何及 其五者. 世間人民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 治身修業 父母教誨. 違戾反逆 譬如怨家. 不如無子 負恩違義. 無有報償 放恣. 遊散. 耽酒. 嗜美. 魯扈抵突 不識人情 無義無禮. 不可諫曉 六親眷屬. 資用有無. 不能憂念 不惟父母之恩 不存師友之義 意念身口. 曾無一善 不信諸佛經法 不信生死善惡 欲害真人. 鬪亂僧眾 愚癡蒙昧. 自為智慧 不知生所從來. 死所趣向 不仁不順 希望長生 慈心教誨. 而不肯信 苦口與語. 無益其人 心中閉塞. 意不開解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 不豫修善. 臨時乃悔 悔之於後. 將何及乎 天地之間. 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 禍福相承 身自當之. 無誰代者 善人行善. 從樂入樂. 從明入明 惡人行惡. 從苦入苦. 從冥入冥 誰能知者. 獨佛知耳 教語開示. 信行者少 生死不休. 惡道不絕 如是世人. 難可具盡 故有自然三塗. 無量苦惱. 輾轉其中 世世累劫. 無有出期 難得解脫. 痛不可言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 譬如大火. 焚燒人身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 言行相副. 所作至誠 獨作諸善. 不為眾惡 身獨度脫. 獲其福德 可得長壽泥洹之道 是為五大善也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佛告彌勒. 吾語汝等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 輾轉相生 敢有犯此. 當歷惡趣 或其今世. 先被病殃 死生不得. 示眾見之 或於壽終. 入三惡道 愁痛酷毒. 自相燋然 共其怨家. 更相殺傷 從小微起. 成大困劇 皆由貪著財色. 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 無復曲直 癡欲所迫. 厚己爭利 富貴榮華. 當時快意 不能忍辱. 不務修善 威勢無幾. 隨以磨滅 天道施張. 自然糺舉. 煢煢忪忪. 當入其中 古今有是. 痛哉可傷 汝等得佛經語 熟思惟之 各自端守. 終身不怠 尊聖敬善. 仁慈博愛 當求度世. 拔斷生死眾惡之本 當離三塗. 憂怖苦痛之道 若曹作善. 云何第一 當自端心 當自端身 耳目口鼻. 皆當自端 身心淨潔. 與善相應 勿隨嗜欲. 不犯諸惡 言色當和 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 安定徐為 作事倉卒. 敗悔在後 為之不諦. 亡其功夫 22

23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汝等廣植德本. 勿犯道禁 忍辱. 精進 慈心專一 齋戒清淨. 一日一夜 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 彼佛國土. 皆積德眾善. 無毫髮之惡 於此修善. 十日十夜 勝於他方諸佛國中. 為善千歲 所以者何. 他方佛國. 福德自然. 無造惡之地 唯此世間. 善少惡多 飲苦食毒. 未嘗寧息 吾哀汝等. 苦心誨喻. 授與經法 悉持思之 悉奉行之 尊卑. 男女. 眷屬. 朋友. 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 和順義理. 歡樂慈孝 所作如犯. 則自悔過 去惡就善. 朝聞夕改 奉持經戒. 如貧得寶 改往修來. 洒心易行 自然感降. 所願輒得 佛所行處. 國邑丘聚. 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無有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我哀汝等. 甚於父母念子 我於此世作佛. 以善攻惡. 拔生死之苦 令獲五德. 升無為之安 吾般泥洹. 經道漸滅 人民諂偽. 復為眾惡 五燒五痛. 久後轉劇 汝等轉相教誡 如佛經法. 無得犯也 彌勒菩薩. 合掌白言. 世人惡苦. 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 悉度脫之 受佛重誨. 不敢違失 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佛告阿難. 若曹欲見無量清淨平等覺. 及諸菩薩阿羅漢等所居國土 應起西向. 當日沒處. 恭敬頂禮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阿難即從座起. 面西合掌. 頂禮白言 我今願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供養奉事. 種諸善根 頂禮之間. 忽見阿彌陀佛. 容顏廣大. 色相端嚴 如黃金山. 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 稱揚讚歎. 阿彌陀佛種種功德. 無礙無斷 阿難白言. 彼佛淨剎得未曾有. 我亦願樂生於彼土 世尊告言. 其中生者. 已曾親近無量諸佛. 植眾德本 汝欲生彼. 應當一心歸依瞻仰 作是語時. 阿彌陀佛即於掌中放無量光 普照一切諸佛世界 時諸佛國. 皆悉明現. 如處一尋 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 極清淨故 於此世界所有黑山. 雪山. 金剛. 鐵圍. 大小諸山. 江河. 叢林. 天人宮殿. 一切境界. 無不照見 譬如日出. 明照世間 乃至泥犁. 谿谷. 幽冥之處. 悉大開闢. 皆同一色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 其中萬物. 沈沒不現 滉瀁浩汗. 唯見大水 彼佛光明. 亦復如 23

24 是 聲聞菩薩. 一切光明. 悉皆隱蔽 唯見佛光. 明耀顯赫 此會四眾. 天龍八部. 人非人等. 皆見極樂世界. 種種莊嚴 阿彌陀佛. 於彼高座 威德巍巍. 相好光明 聲聞菩薩. 圍繞恭敬 譬如須彌山王. 出於海面 明現照耀. 清淨平正 無有雜穢. 及異形類 唯是眾寶莊嚴. 聖賢共住 阿難及諸菩薩眾等. 皆大歡喜 踴躍作禮. 以頭著地 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 覩斯光者. 所有疾苦. 莫不休止 一切憂惱. 莫不解脫 悉皆慈心作善 歡喜快樂 鐘磬琴瑟. 箜篌樂器. 不鼓自然皆作五音 諸佛國中 諸天人民 各持花香. 來於虛空散作供養 爾時極樂世界. 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 以佛威力. 如對目前 如淨天眼. 觀一尋地 彼見此土. 亦復如是 悉覩娑婆世界. 釋迦如來. 及比丘眾. 圍繞說法 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爾時佛告阿難. 及慈氏菩薩. 汝見極樂世界. 宮殿. 樓閣. 泉池. 林樹. 具足微妙. 清淨莊嚴不 汝見欲界諸天. 上至色究竟天. 雨諸香華. 徧佛剎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 化眾生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眾. 遊處虛空 宮殿隨身. 無所障礙 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 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 復有眾鳥住虛空界. 出種種音. 皆是化作. 汝悉見不 慈氏白言. 如佛所說. 一一皆見 佛告彌勒.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 汝復見不 彌勒白言. 世尊. 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 如夜摩天. 處於宮殿 又見眾生 於蓮華內結跏趺坐. 自然化生 何因緣故. 彼國人民. 有胎生者. 有化生者 邊地疑城第四十 佛告慈氏. 若有眾生. 以疑惑心修諸功德 願生彼國 不了佛智. 不思議智. 不可稱智. 大乘廣智. 無等無倫. 最上勝智. 於此諸智. 疑惑不信 猶信罪福. 修習善本. 願生其國 復有眾生. 積集善根. 希求佛智. 普遍智. 無等智. 威德廣大不思議智 於自善根. 不能生信 故於往生清淨佛國. 意志猶豫. 無所專據 然猶續念不絕 結其善願為本. 續得往生 是諸人等. 以此因緣. 雖生彼國. 不能前至無量壽所. 道止佛國界邊. 七寶城中 佛不使爾. 身行所作. 心自趣向 亦有寶池蓮華. 自然受身 飲食 24

25 快樂. 如仞利天 於其城中. 不能得出 所居舍宅在地. 不能隨意高大 於五百歲. 常不見佛. 不聞經法. 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其人智慧不明. 知經復少 心不開解. 意不歡樂 是故於彼. 謂之胎生 若有眾生. 明信佛智. 乃至勝智 斷除疑惑 信己善根 作諸功德 至心迴向 皆於七寶華中. 自然化生. 跏趺而坐 須臾之頃. 身相. 光明. 智慧. 功德. 如諸菩薩. 具足成就 彌勒當知. 彼化生者. 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 五百歲中. 不見三寶 不知菩薩法式 不得修習功德 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當知此人. 宿世之時. 無有智慧. 疑惑所致 惑盡見佛第四十一 譬如轉輪聖王. 有七寶獄 王子得罪. 禁閉其中 層樓綺殿. 寶帳金床 欄窗榻座. 妙飾奇珍 飲食衣服. 如轉輪王 而以金鏁. 繫其兩足 諸小王子. 寧樂此不 慈氏白言. 不也世尊 彼幽縶時. 心不自在 但以種種方便. 欲求出離 求諸近臣. 終不從心 輪王歡喜. 方得解脫 佛告彌勒. 此諸眾生. 亦復如是. 若有墮於疑悔. 希求佛智. 至廣大智 於自善根. 不能生信 由聞佛名. 起信心故 雖生彼國. 於蓮華中不得出現 彼處華胎. 猶如園苑宮殿之想 何以故. 彼中清淨. 無諸穢惡. 然於五百歲中. 不見三寶 不得供養奉事諸佛 遠離一切殊勝善根 以此為苦. 不生欣樂 若此眾生識其罪本 深自悔責. 求離彼處 往昔世中. 過失盡已 然後乃出 即得往詣無量壽所. 聽聞經法 久久亦當開解歡喜 亦得徧供無數無量諸佛. 修諸功德 汝阿逸多. 當知疑惑. 於諸菩薩為大損害 為失大利 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慈氏白言. 云何此界一類眾生. 雖亦修善. 而不求生 佛告慈氏. 此等眾生. 智慧微淺 分別西方. 不及天界 是以非樂. 不求生彼 慈氏白言. 此等眾生. 虛妄分別 不求佛剎. 何免輪迴 佛言彼等所種善根. 不能離相. 不求佛慧 深著世樂. 人間福報 雖復修福. 求人天果 得報之時. 一切豐足 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 欲相救免 邪見業王. 未能捨離 常處輪迴而不自在 汝見愚癡之人. 不種善根. 但以世智聰辯. 增益邪心 云何出離生死大難 復有眾生. 雖種善根. 作大福田 取相分別. 情執深重 求出輪迴. 終不能得 若以無相智慧. 植眾德木 身心清淨. 遠離分別 求生淨剎. 趣佛菩提 當生佛剎 永得解脫 25

26 菩薩往生第四十二 彌勒菩薩白佛言. 今此娑婆世界. 及諸佛剎. 不退菩薩. 當生極樂國者. 其數幾何 佛告彌勒. 於此世界. 有七百二十億菩薩, 已曾供養無數諸佛 植眾德本. 當生彼國 諸小行菩薩 修習功德. 當往生者. 不可稱計, 不但我剎諸菩薩等. 往生彼國 他方佛土. 亦復如是 從遠照佛剎. 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 生彼國土 東北方寶藏佛剎. 有九十億不退菩薩. 當生彼國 從無量音佛剎. 光明佛剎. 龍天佛剎. 勝力佛剎. 師子佛剎. 離塵佛剎. 德首佛剎. 仁王佛剎 華幢佛剎. 不退菩薩當往生者. 或數十百億 或數百千億 乃至萬億 其第十二佛名無上華 彼有無數諸菩薩眾. 皆不退轉 智慧勇猛.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具大精進. 發趣一乘 於七日中. 即能攝取百千億劫. 大士所修堅固之法 斯等菩薩. 皆當往生 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 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 諸小菩薩及比丘等. 不可稱計. 皆當往生 十方世界諸佛名號. 及菩薩眾當往生者. 但說其名. 窮劫不盡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佛告慈氏. 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 善獲利益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 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歸依瞻禮. 如說修行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心無下劣. 亦不貢高 成就善根. 悉皆增上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於我法中 得名第一弟子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 應當愛樂修習. 生希有心 於此經中. 生導師想 欲令無量眾生. 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 攝受殊勝佛剎. 圓滿功德者 當起精進. 聽此法門 為求法故. 不生退屈諂偽之心 設入大火. 不應疑悔 何以故.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 皆悉求此微妙法門 尊重聽聞. 不生違背 多有菩薩. 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是故汝等. 應求此法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若於來世. 乃至正法滅時. 當有眾生. 植諸善本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由彼如來加威力故. 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攝取受持. 當獲廣大一切智智 於彼法中. 廣大勝解. 獲大歡喜 廣為他說 常 26

27 樂修行 諸善男子. 及善女人. 能於是法. 若已求. 現求. 當求者. 皆獲善利. 汝等應當安住無疑 種諸善本. 應常修習. 使無疑滯. 不入一切種類珍寶成就牢獄 阿逸多. 如是等類大威德者. 能生佛法廣大異門 由於此法不聽聞故. 有一億菩薩. 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 於此經典. 書寫. 供養. 受持. 讀誦. 於須臾頃為他演說 勸令聽聞 不生憂惱 乃至晝夜思惟彼剎. 及佛功德 於無上道. 終不退轉 彼人臨終. 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 亦能超過. 生彼國土 是人已曾值過去佛. 受菩提記 一切如來. 同所稱讚 是故應當專心信受. 持誦. 說行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 令見無量壽佛. 及其國土一切所有 所當為者. 皆可求之 無得以我滅度之後. 復生疑惑 當來之世. 經道滅盡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 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 皆可得度 如來興世. 難值難見 諸佛經道. 難得難聞 遇善知識. 聞法能行. 此亦為難 若聞斯經. 信樂受持. 難中之難. 無過此難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 慈心清淨踴躍歡喜. 衣毛為起或淚出者 皆由前世曾作佛道. 故非凡人 若聞佛號. 心中狐疑 於佛經語. 都無所信. 皆從惡道中來 宿殃未盡. 未當度脫 故心狐疑. 不信向耳 勤修堅持第四十六 佛告彌勒. 諸佛如來無上之法. 十力無畏. 無礙無著. 甚深之法 及波羅密等菩薩之法 非易可遇 能說法人. 亦難開示 堅固深信. 時亦難遭 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付囑汝等. 作大守護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 莫令眾生淪墮五趣. 備受危苦 應勤修行 隨順我教 當孝於佛. 常念師恩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當堅持之. 無得毀失 無得為妄. 增減經法. 常念不絕. 則得道捷 我法如是. 作如是說 如來所行. 亦應隨行 種修福善. 求生淨剎 福慧始聞第四十七 27

28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已曾供養諸如來惡驕懈怠及邪見譬如盲人恆處闇唯曾於佛植眾善聞已受持及書寫如是一心求淨方假使大火滿三千如來深廣智慧海聲聞億劫思佛智如來功德佛自知人身難得佛難值若諸有情當作佛是故博聞諸智士如是妙法幸聽聞受持廣度生死流 於此正法不能聞則能歡喜信此事難信如來微妙法不能開導於他路救世之行方能修讀誦讚演并供養決定往生極樂國乘佛威德悉能超唯佛與佛乃能知盡其神力莫能測唯有世尊能開示信慧聞法難中難行超普賢登彼岸應信我教如實言應常念佛而生喜佛說此人真善友 聞經獲益第四十八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 天人世間. 有萬二千那由他億眾生. 遠離塵垢. 得法眼淨 二十億眾生. 得阿那含果 六千八百比丘. 諸漏已盡. 心得解脫 四十億菩薩. 於無上菩提住不退轉. 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二十五億眾生. 得不退忍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眾生. 於無上菩提未曾發意. 今始初發 種諸善根. 願生極樂. 見阿彌陀佛 皆當往生彼如來土 各於異方次第成佛. 同名妙音如來 復有十方佛剎. 若現在生. 及未來生. 見阿彌陀佛者. 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 得授記法忍. 成無上菩提 彼諸有情. 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 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并現種種希有神變 放大光明 普照十方. 復有諸天. 於虛空中. 作妙音樂. 出隨喜聲 乃至色界諸天. 悉皆得聞. 歎未曾有 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尊者阿難. 彌勒菩薩. 及諸菩薩聲聞. 天龍八部. 一切大眾 聞佛所說. 皆大歡喜. 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28

29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前言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或有人問 : 為什麼在寫了 大經解 之後, 又寫白話註解? 那就 請看本經 大教緣起品 由於阿難在道場中, 親見世尊放大光明, 色身與剎土都是前所未見的清淨莊嚴, 就向佛請問, 顯現這稀有瑞象的原因 世尊表揚了阿難的提問, 其中最切要的一句 當來諸天人民 一切含靈 皆因汝問而得度脫 當來 就是指從阿難問話的當時, 一直到不可窮盡的未來 所以一切眾生都因阿難這個提問脫離生死此岸, 度過煩惱中流, 超然大覺 為什麼能這樣殊勝呢? 正因阿難這一問, 引出了 無量壽經 善導大師說 : 釋迦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廣說彌陀願海的經, 正是這部 無量壽經 大師這兩句話如同驚天動地的晴天霹雷, 斬盡情執的金剛王寶劍 如來一代時教, 說法四十九年, 如雲如雨, 中國佛教分為十宗, 淨土只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能說, 世尊唯說彌陀的大願之海 淨土法門呢? 殊不知, 世尊出興於世, 只為救度眾生 世尊對阿難說 : 如來 所以出興於世 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釋尊種種說法, 無非是救度迷徒, 讓他們得到真實之利 真實普利眾生, 唯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普度眾生同生極樂 華嚴 稱為經中之海, 一切江河細流都要流入大海, 譬喻一切法門, 都同歸彌陀大願之海, 所以華嚴長子普賢大士,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大士發願往生淨土 由上可見善導大師之說, 是深得佛心的 大師說釋尊唯獨說彌陀本願之海, 世尊說如來唯願眾生能得真實之利, 今後一切眾生, 都因 無量壽經 而得度脫 這樣剖出肝膽的開示, 指出了大教的核心, 拋給每一個眾生一個定出苦海的救生圈 念祖今生幸遇這個無上寶典 大乘無量壽經, 感恩不已, 是以一註再註, 願一切有緣人同沾真實之利 29

30 一 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識譯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鎧譯 無量壽如來會 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法名慈濟會集各譯 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想要理解經文, 先要了解經題 古云 : 智者見經題, 便知全部義 經題的重要性可以想見了 本經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五種原譯而成 五種出入很大, 且漢吳舊譯, 文字古拙, 所以讀誦參研者都很少 先師繼王日休 魏承貫之後, 會集成經, 名為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此書一成, 大眾欽賞, 公推為 無量壽經 的善本 目前海內外, 讀者 背誦者 印刷者 演說者, 風起雲湧, 有日誦六部甚至八部者, 有人稱當前之景象是 大經熱 本經的經題, 一望可知, 是把最近 宋譯 的經題作為前一半, 而把最古的 漢譯 經題去掉兩者重複的字, 接在下面, 就成為今本的經題 這就是會集工作的典範, 只是會集舊有的精華, 而不是出於自意的新作 這才能杜絕 : 把後世凡夫的私見, 當作世尊的教導來欺騙世人 從夏會本的經題可見, 不但字字句句本於原譯, 而且會集之後, 使題義更加圓滿究竟, 妙諦無窮 第一個字 佛 指約當中國周代, 在尼泊爾降生的王子, 後出家成佛 30

31 , 號釋迦牟尼 ( 華義為能仁寂默 ) 這就是我們芸芸眾生的大悲慈父, 大 智大力的導師 十方世界有無數的佛, 可是在我們世界上, 八相成道的佛, 只是這一位 所以只說一個佛字, 我們就知道是專指我們的本師了 佛 是梵文佛陀的簡略, 辭義是覺者 佛與眾生只是迷悟的不同, 在迷惑之中就是眾生, 徹底覺悟就是佛 阿羅漢只具自覺 ; 菩薩於自覺外, 更須覺他, 故菩薩具二覺 ; 覺行圓滿是第三覺, 唯佛具三覺 悟達本性真實常住, 了知諸惑都是虛妄, 是自覺 以無緣大慈, 平等普度一切眾生, 是覺他 窮盡本心的源底, 自覺覺他之行圓滿具足, 圓圓果海自然成就, 是覺行圓滿 佛地論 說 : 具足一切智慧, 遠離一切障礙, 能開覺 ( 開悟本有覺性 ) 自己和一切有情 覺 譬如從睡夢中覺醒 ; 如蓮花開, 不借外力, 這就是佛 ( 筆者譯為白話 ) 又據 大乘起信論 : 一 本覺 指一切眾生本來具有的自性清淨心, 也就是常說的人人本有的佛性, 也即是法身佛 二 始覺 由於內因 ( 本有清淨心 ) 與外緣 ( 佛教經法 ) 的作用, 使眾生於妄念中漸漸出現初步趨近本覺的知覺 ( 如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 ) 三 究竟覺 朗然大悟, 覺了心源, 本來平等, 始本不二, 法身全顯, 究竟成佛, 叫做究竟覺 佛說, 表明此經是釋尊金口所宣 又 說 字有愉悅的意思, 佛看 到眾生機緣成熟, 可以聽受教導修習妙法, 故衷心歡樂 大乘 是喻, 乘就是車, 是中國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 用現在話說, 自行車是小乘, 它只能解決自身的問題, 這就譬喻聲聞乘的法, 稱為小乘法 ; 至於成長列的火車, 可以運載多少人多少貨, 廣作利益, 這就譬喻菩薩所行的法, 叫做菩薩乘, 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 大 字, 有兩個涵義 :(1) 能乘者大 十二門論 說 : 佛大人乘 ( 動詞 ) 是乘 ( 名詞 ), 故名為大... 觀世音 得大勢 文殊師利 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 故名為大 如來與諸大菩薩才是 能乘, 所以叫做大乘 ( 例如 : 大學生讀書的學校叫做大學 ) (2) 所乘者大 寶積經 : 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 彼乘名為大乘 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 就是如來自身所行的真正覺悟之道 這就是佛大人用來救度眾生的運載工具, 所用的工具很大, 所以叫做大乘 ( 例如 : 學校的全部課程都是大學的, 所以叫大學 ) 經題中, 大乘這一譬喻, 具有兩方面的涵義 本經經題標明淨宗之法是大士所修 大士所行 無上度生救世的菩薩道 31

32 無量壽 即 阿彌陀 名號的譯義 阿彌陀在梵文中的正確讀音應為 阿彌達, 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的聖號 其中包括無量密義, 可譯成無量壽 無量光 漢譯本譯成無量清淨佛 無量覺 無量清淨平等覺 總之彼佛的功德 智慧 慈悲 方便 依正莊嚴 度生功德, 等等, 各各都是無量 由於極樂教主多劫勤修, 有無量妙德, 所以成佛後有無量功德名號, 每一名中皆具無量功德, 名能召德, 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 就召來了彼佛阿彌陀的無量功德, 持名的妙用就在這裡裡 極樂教主既有無量的名號, 為什麼本經單以無量壽為經名呢? 因為無量壽顯示了如來法身常住的本體, 過去是這樣, 現在是這樣, 未來仍是這樣 過 現 未, 恆常如一, 佛教稱為 三際一如, 這是法身境界 由於無量壽, 彼佛的功德, 在無盡的時間長河, 從無一分一秒的停頓與間隔 ; 由於無量光, 在無盡的空間裡, 就沒有一毫一厘的地方, 不蒙受佛光的加持與攝受 由於無量壽是體, 一切殊勝微妙的相用, 都從本體流現, 標明本體, 則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 日人所著 無量壽經甄解 中說 : 安樂國土依正三種 ( 佛 菩薩 國土 ) 莊嚴, 入一法句, 無量壽故 這就是本經標名為 無量壽 的原因 甄解 的說法, 來源於天親菩薩的 往生論 論中在 一法句 的後面, 一法句者清淨句, 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可見 甄解 的 無量壽 即是 往生論 的 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前已指出從體流現相用, 佛有三身, 也是從法身流現報身與化身 所以 無量壽 正是阿彌陀法身的聖號 ; 同時, 也正是每一眾生的本覺 自性清淨心 佛性與法身 這是佛法最奇特之處, 也正是佛法真實大平等之處 一切蠢動含靈, 螞蟻蒼蠅都具有佛的法身 所以經題中的 無量壽 既是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 ( 這稱為他佛 ), 也即是每一眾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 ( 這稱為自佛 ) 所以夏師在 淨修捷要 中指出 : 無量光壽, 是我本覺 起心念佛, 方名始覺 始本不離, 直趨覺路 有許多人錯誤地批評淨土宗是 心外求法, 可惜他不知 : 所念的他佛, 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莊嚴清淨 和以下的, 是法 以上經題中 佛, 娑婆教主 ; 無量壽 ( 即阿彌陀佛 ), 極樂教主, 是兩土果位的人 大乘 是喻, 現 莊嚴清淨 是法 經題中總不離人 法 喻, 本經題具備了這三樣 莊嚴, 它有莊重 端嚴 裝飾與美化的涵義 現用譬喻說明, 修建了佛殿和佛像, 倘若只是光禿禿的房子和像, 那就不算完工, 必須在寶像 天花板 32

33 牆壁之上, 增加彩畫, 要有許多藝術加工, 還要懸掛幢 幡 傘蓋, 陳設供品法器 種種燈光, 來做莊嚴之具 從這個事例, 我們體會了莊嚴的涵義 但以上只是物質方面的莊嚴, 更重要的是心地的莊嚴 佛教中常說 萬德莊嚴, 要以功德智慧來做莊嚴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 莊嚴眾行 軌範具足, 這就是以自身的軌範來莊嚴自己的行動 又 住真實慧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這說明安住在真實的智慧, 才能莊嚴妙土 眾行 是因, 用具足典範去莊嚴它 妙土 是果, 要安住智慧才能莊嚴 所以可以這樣說, 極樂妙土是以智慧來作莊嚴之具 從此推廣, 應知極樂的黃金 七寶, 實質是一味的智慧 常說的 萬德莊嚴, 就表明 莊嚴 這兩個字, 有 具德 的涵義 清淨 例如, 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濁 山石流出的泉水, 清可見底, 純淨無雜 ; 至於黃河濁浪滾滾, 夾帶了種種污染 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業, 完全離開了一切惡行 煩惱與垢染, 叫做清淨 大論 論布施說 : 雖為一切眾生, 是心 ( 指布施的人, 他的心 ) 不清淨 不知己身無吾我, 不知取者無人無主, 不知所施物實性, 不可說一, 不可說異, 於是三事心著, 是為不清淨 這段話很精要, 若人在布施的時候, 雖然也是發心為一切眾生, 可是你沒有了達三輪體空, 內見有我, 外見有人, 中間見所施之物, 不了解這些實物, 遠離一異有無等等分別, 即是第一義空, 於是對這三輪都有所著, 這就是不清淨 金剛經 說 : 應如是生清淨心 無量壽經 漢譯本譯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 本經 三輩往生品 :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以清淨心向無量壽, 乃至十念, 願生其國 定生彼國 漢譯本第十八願, 諸佛國人民, 有作菩薩道者, 常念我淨潔心, 壽終時, 我與不可計比丘眾, 飛行迎之, 共在前立, 即還生我國 漢譯 中的 淨潔心 即是 清淨心 本經 以清淨心, 向無量壽, 漢譯本是 念我淨潔心, 自心他心, 同一清淨 故常說 : 欲淨土者, 先淨其心 平等覺 平等, 它與差別是對立的 金剛經 說 :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華嚴經 指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都確顯平等的涵義 入佛境界經 說 : 菩提者, 名為平等 平等者, 名為真如 ( 真如是佛性 法身 實相等的同義辭 佛的通號之一是 如來, 表示 從如而來, 可見 真如 是佛的真實出身之處 ) 乃至平等者, 是入不二法門 可見平等極其重要 若能對於一切事物沒有差別, 當然更沒有愛憎取捨, 一律平等, 這就是菩提, 就是真如 平等覺 可以有四種解釋 :(1) 平等普令一切眾生都徹底覺悟 (2) 以平等妙法來覺悟眾生 (3) 平等覺 是 33

34 如來的正覺 (4) 平等覺 正是極樂教主的聖號之一 以上四義, 題中 都有 所以 莊嚴清淨平等覺 是經題中所涵的法 從全名來看 : 本經是此土導師釋尊看到度生因緣成熟, 在十分歡悅的心情中所宣說的 暢談極樂淨土教主無量壽佛本願之海, 以及殊勝方便普利萬類的淨土法門, 普令眾生, 信願持名, 萬德莊嚴, 一心清淨, 平等普度, 同登覺岸 在眾生方面, 無量壽佛是我本覺, 我心是佛, 今又念佛 ; 名具萬德, 莊嚴自心 ; 淨念相繼, 遠離妄執 ; 妄消真顯, 當下即是 平等覺 一題之中, 涵攝了全經大義 二 經文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一時佛在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神通已達 其名曰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全經四十八品, 可分成 (1) 序分,(2) 正宗分,(3) 流通分三個部分 序分像是人的頭部, 俱有眉眼耳鼻口, 能表現這個人的智愚善惡 ; 正宗分像身體 ; 流通分像手足 本經的第一第二兩品是通序, 也叫證信序 這是各經通有的, 其中包括 : 信 聞 時 主 處 眾六種, 來證明經文確是佛說 這六種, 教中叫做六成就 原說是誰, 聞後重說是誰, 時間 地點 同聞大眾是誰, 都寫清楚, 來證明說經確是事實 第三品是發起序, 單表發起本經的因緣 經文第一句 如是我聞, 各種經典都是一樣的 ( 心經 是刪去首尾的中段, 其他全譯, 仍是從 如是我聞 開始 ) 這是世尊遺教, 囑咐阿難, 在經典開頭之處, 先標 如是我聞, 這是 信 聞 兩種成就 隨即寫出其他時 主 處 眾四種, 證實經文確是佛說, 令大眾生信 如是我聞 最簡單明瞭的解釋就是 : 我從先師釋迦牟尼佛所聽到的 開示, 就是以下這樣的 這就證明經中的開示確是世尊金口所宣, 沒有走 樣, 大家可以放心信仰, 所以這是 信成就 34

35 我聞 是 聞成就 我 是阿難自稱 在阿難於佛涅槃後結集經文為大眾登座重說時, 大眾當時有三種疑惑 : 一種是錯認為佛又復活了, 另一種誤認為阿難成佛了, 再一種是他方世界的佛來到此土 現阿難一開口就說, 這是我阿難從釋尊親自如實聽到的 以上的三種疑惑全部瓦解冰銷 有人問, 佛法主張無我, 為什麼阿難開口仍是我? 殊不知問者這種想法墮在偏空, 把無字體會成龜毛兔角般的根本沒有, 這是不合於第一義諦的 金剛經 處處不壞假名, 例如 三十二相, 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這才不墮凡夫的有 二乘的無, 從容中道, 才契合第一義諦 大乘菩薩是 常樂我淨 可見所無者, 只是妄我而已 一時, 時成就 沒有具體的年月, 只說某一時 蓮池大師在 彌陀疏鈔 中註解說, 或者是說法的人證得了 陀羅尼 ( 超過三昧的水平 ), 能在一剎那之間, 甚至在說一個字當中, 遍說了一切法門, 這人就是把一剎那延展成無量劫 ; 或者是聽法的人得 淨耳根, 在聽到一個字時, 就能對其餘一切完全通達, 這就等於把多劫收縮成一剎那 可見時間長短, 因人而異 所以 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 ( 指弟子 ) 機感相遇之頃, 說聽事畢, 便名一時也 大師是說 : 佛同弟子相會一處, 聖師願吐出心髓, 演說淨宗妙法, 普施真實之利 ; 賢徒們也多劫善根成熟, 堪受大法, 自覺覺他 機緣感通, 說聽完畢, 就叫做一時 現代科學證知, 太陽圍繞它的中心運行一周 ( 即太陽上的一年 ), 相當於地球時間的二萬萬年 且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指出 : 當某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 時間就隨著這個物體的速度而變化, 時間並不是定量 更重要的是, 愛因斯坦說 : 時間 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 ( 舉一個極淺的例, 一輛接近光速的火車向前飛駛, 一節車箱中前後都坐了人, 前進中乘務員在下午六點點燃了車箱中間懸掛的一盞燈 坐在車箱前部的人, 要等燈光的光線照射到眼前, 才知道燈亮了 可是光前進, 人也前進, 光要緊追, 但光速比車速快, 終於趕上了, 這時人才開始知道燈亮了 這離實際時間已晚了一段, 說它是六點十五分吧 可坐在車箱後部的人, 人迎著燈光前進, 燈光直向人射來, 幾乎不要經過什麼時間馬上看見燈亮了 一節車上便出現兩種時間 這是經中 一時 的科學解釋 ) 佛, 主成就 這在六種成就裡面, 最為主要, 所以叫做主成就 佛 是三覺圓滿的大覺者 自覺就超越於凡夫的不覺 ; 覺他就超越於二乘的獨 35

36 覺 ; 覺滿就超越於還在因地 未滿果位的菩薩 三覺一齊圓滿, 聖中最尊, 稱為佛陀, 也稱為智者, 具有無上智慧, 也正是覺滿的涵義 文中的佛, 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處成就 此城有新舊兩城, 說法處是王舍 大城, 是舊城 又叫上茅 ( 或上第 ) 城 五天竺有十六大城, 王舍城最大 耆闍崛山, 意譯為靈鷲山, 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為殊勝 :1 此山近城, 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勞 ; 但又難上, 所以閒雜的人少來干擾 2 是福德吉處, 聖人喜住 3 是三世諸佛住處 4 此山清潔閑靜, 十方菩薩讚歎, 八部鬼神恭敬守護 最末是眾成就 本品的 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以及普賢 文殊 賢劫一切菩薩 下品的 比丘尼五百人 清信士七千人 清信女五百人 欲界天 色界天 諸天梵眾, 經末的 天龍八部 一切大眾, 這是本經的眾 單說地球上人類中的四眾弟子就是兩萬人 這是兩萬人的大法會, 這經是兩萬人同聞 本經第三十八品極樂聖眾剎土的殊勝顯現, 也是兩萬人同時親自看見的 比丘 依佛戒出家的男子, 叫做比丘 比丘是梵語, 含有三義 :( 一 ) 乞士 乞是乞求之義, 現指乞食乞法 出家的人依佛戒律, 不經營貯積謀求生活, 故以乞食 ( 討飯吃 ) 來維持生命 進一步還需要乞求妙法, 尋師求道, 修養自心 ( 二 ) 破惡 指能破煩惱, 用守戒來防止身行的過失, 習定來消除自心的亂動, 用正慧來觀察, 使心悟解, 能破見惑與思惑, 二惑盡消, 就出三界 ( 三 ) 怖魔 由於比丘能破惡, 魔就恐怖, 認為這個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區, 而且他會教化我的眷屬徒眾和我遠離, 使我宮殿形同虛設, 所以心中驚怖 大比丘 的 大 字很重要, 是指廻小向大的比丘 從原發的只求自覺的小乘心, 發展為普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的殊勝廣大 無上的覺他大願 ; 從原先的小乘, 廻轉到趨向大乘 ; 從行聲聞道變為行菩薩道, 這就是廻小向大 參與法會的一萬二千比丘, 都已發起大乘心, 正在行菩薩道, 所以叫做大比丘 嘉祥大師說 : 生大解, 破大惡, 證大果, 叫做 大 佛地論 : 一 最極利根, 二 已證阿羅漢, 三 證果後更趨大乘菩提, 叫做 大 36

37 萬二千人俱 許多經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 法華經 與本經同是 萬二千人 希有的盛大法會, 正表所說的經法, 正是本師釋尊久蘊在心中, 欲說而未能說的真實心要 這兩部經典都是開權顯實, 都是大白牛車, 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寶珠, 都是佛的知見, 所以參會法眾, 盛大希有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小乘初果以上, 可以叫做聖人, 但須廻小向大, 行菩薩道, 方才能稱大聖 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薩, 權巧示現, 表面是聲聞, 實際早證大果, 也稱大聖 神通, 身 天眼 天耳 他心, 宿命及漏盡六通 阿難當時只證初果, 沒有得漏盡通, 為什麼也列名在神通已達的大聖之內呢? 淨影疏 說: 阿難是特殊的利根, 雖然沒證阿羅漢, 可是他成就 無上勝妙功德, 對於神通 解了畢竟, 亦名已達 淨影 著眼點有二: 一是阿難成就了無上的殊勝功德, 他能憶持佛所說一切經法, 又在今經裡, 能問妙諦, 因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度脫之法 二是對神通雖未全證, 但已徹底了達, 從因知果, 故也可稱為神通已達 再者阿難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權示現的人物 在密教 胎藏界鬘陀羅鈔三 說 : 阿難密號集法金剛 密教中, 金剛是顯現威猛相的佛, 可見阿難之本早是法身大士 阿難在教中, 集結經藏 ; 在禪宗, 繼承迦葉成為二祖 ; 在密教, 把世尊預囑傳咐之法, 轉授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 可以這樣說, 佛教能傳下來, 首先是依靠阿難, 傳承聖法, 這是多麼勝妙的神通 是 : 以下列舉大比丘中幾位年高望重 四眾欽仰的大德, 作為代表 首先 尊者憍陳如 尊者, 梵語是阿梨耶, 翻為華文是尊者 聖者之義, 是對阿羅漢的尊稱 憍陳如, 全名是阿若憍陳如 憍陳如是姓, 華語是火器, 因他的祖先是婆羅門, 祀奉火神, 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當作姓 阿若是名, 翻為了本際 解本際 本際的解釋是, 每人本有的實際, 即是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 也就是真心 佛性, 於此有所開解了達, 就是阿若的原意 他是世尊最初轉法輪, 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 他首先悟道, 佛在 增一阿含經 中稱他為 我聲聞中第一弟子, 並稱讚他 : 寬仁 ( 寬大的仁德 ) 博識 ( 廣博的知識 ), 善能勸化, 將養聖眾 ( 培育同修證入初果到四果聖位 ), 不失威儀 ( 嚴持戒律, 所以在行住坐臥中保持威儀, 作大眾的模範 ) 憍陳如在經中名列第一, 他的實德也正是釋尊門下比丘四眾的第一, 恰好暗示, 凡能信受本經的人, 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 本經 37

38 非是小乘品 說 :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 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歸依瞻禮 如說修行 於我法中, 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 最令人感動的是, 憍陳如過去生中即是 金剛經 中的 歌利王, 他污蔑忍辱仙人 ( 本師因地的一生 ) 是引誘婦女, 並且用節節支解 ( 把身體割成一一小段 ) 來殘酷迫害仙人 但是世尊真實平等, 冤親普度, 就是這個歌利王成為第一個得度的弟子, 並在弟子中列為第一 世尊的大智 大慈 大恩 大德, 令人從衷欽仰, 刻骨銘心, 永劫頂戴, 無有變易 尊者舍利弗 舍利 的意思是一種鶖鷺鳥 他的母親長得非常端正, 眼睛像鶖鷺, 大家就用鶖鷺來形容他母親 弗 是子的意思, 她的兒子所以叫做舍利弗, 就是鶖鷺子 也叫做珠子, 拿珠子來形容他母親的眼睛 又叫身子, 因為他母親身體很端正 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 母親懷著這個孩子的時候, 跟人家辯論, 就能勝過餘人, 並且能勝過她兄弟俱希羅 ( 俱希羅很有學問, 後也成佛的弟子, 證阿羅漢 ) 舍利弗八歲就登外道的講座, 對大眾說法 他十六歲到各國去遊說 他說法宏揚, 辯論無雙 他學佛之後, 七日之內遍達佛法, 智慧第一 本經所要說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 見 阿彌陀經 ), 只有大智慧的人, 才能夠深信不疑, 所以在憍陳如之後, 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大目犍連就是摩訶目犍連 目犍連是他的姓, 可以譯為讚誦 采菽 萊茯根等等 他們這一族裡頭出家的人很多, 對於他加一個大字, 稱為大目犍連 他的名字是拘律陀, 本是樹名 他的父親是宰相, 他從拘律陀樹神那兒求子, 得了兒子, 就把樹名作為他兒子的名字 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 智度論 說 :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 目犍連是神足第一 舍利弗在佛的右面, 目犍連在佛的左面 他的神通很大, 曾把一城的釋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戰禍 阿羅漢都有降龍伏虎 顛倒日月種種的神通, 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 最為第一 尊者迦葉 迦葉也是姓 這個姓翻成為 龜 或 飲光 名字叫畢波羅, 也是樹的名字, 也是父母向樹祈禱得子, 就把樹的名字作為兒子的名字 因為他智大 德大 心大, 所以稱他為大迦葉 也因佛弟子中有三個迦葉, 尊者的年歲最大, 所以稱大迦葉 迦葉翻為龜, 因為祖先學道, 曾有靈龜負仙圖的瑞相, 所以這一族就叫做龜氏 又叫飲光, 因為上古有仙人名為飲光, 迦葉族是他的後代, 所以用飲光來作姓 又因為在毗婆 38

39 尸佛的時候, 尊者是一個煉金的師傅, 他一時要為佛像貼金, 但他的金子還欠少一點, 不能把像貼金, 當時有一個貧女, 恰好有這一點黃金, 貧女就布施了這一點, 正好使他補足了佛像 那麼, 從這以來, 九十一劫這兩個人都身如黃金, 光色顯耀, 好像月明星稀, 他們身體很光, 別的光就不顯了, 所以稱他們為飲光 在佛弟子之中他頭陀行第一 頭陀行有十二, 現在只舉兩種 :( 一 ) 就是過了中午不但不吃飯, 而且不喝漿, 水都不喝了 ( 二 ) 是不睡覺 但坐不臥 老了之後, 釋迦牟尼佛說, 你已經老了, 別這麼苦修了, 但他還堅持 佛很稱讚他, 讚歎他沒有想求安逸的心, 並說 : 有頭陀行, 我法就久存 頭陀的意思就翻譯為抖擻 抖擻有去掉的意思, 抖擻這些塵勞煩惱 但是更應當注意的是, 大迦葉是傳佛心印的初祖 在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裡, 梵王到了靈山, 拿金色鉢羅花獻佛, 捨身為座 用自己的身體作床座, 請佛坐在他身上說法 你看, 這是一個梵天的天子, 對於佛法是這樣的恭敬 佛就登座, 拈起梵天所獻的花給大家看, 大家莫名其妙, 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只有迦葉領會佛心, 十分慶倖, 不覺笑了出來 佛就宣說 :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囑咐摩訶迦葉 這就是世尊傳心的拈花公案 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大法心印傳付已畢 正法眼的藏, 涅槃聖德的妙心, 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 一齊囑咐給大迦葉 於是迦葉成為禪宗初祖 迦葉獨佩法王正印, 涅槃等經多有傍證 涅槃經 說 : 佛將涅槃, 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 佛說 : 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 我所有的 無上正法 都已經咐囑給大迦葉, 他為充當你們的大依止 又 舍利弗問經 : 我 ( 世尊 ) 尋 ( 就要 ) 涅槃, 大迦葉等當共分別, 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 如我不異 迦葉傳付阿難 又 華手經, 世尊看見迦葉到來, 就分半座, 讓給迦葉, 並說 : 汝當就此如來半座 以上的引證, 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 傳佛心印的禪宗的重要 顯明了禪宗, 也即是讚揚了淨土 大集經 稱淨宗為 無上深妙禪 蕅益大師在 要解 中說 : 淨宗的一切能所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 世尊咐囑給迦葉的, 也正是 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淨土與禪, 從來不是兩物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阿難翻成慶喜 歡喜, 又可以翻成無染, 是白飯王的兒子 佛是淨飯王的兒子, 所以他是佛的堂弟 在佛成道日他出生 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 又聽見宮中生子, 所以非常高興, 說 : 今天大吉, 是歡喜的日子, 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 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 所以佛說法三十年後他才當侍者 他隨佛到了天宮 龍宮, 見到其中 39

40 極美的婦女, 都不生喜愛的念頭, 所以又稱為無染 阿難出家隨侍世尊二十五年, 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 一個字不忘 所以 涅槃 裡稱阿難是多聞士, 迦葉也稱讚說 : 佛法大海水, 流入阿難心 所以阿難是多聞第一 以上五人, 是會中萬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賢菩薩 菩薩, 它的全稱應該是 摩訶菩提質帝薩埵 摩訶 翻 大, 菩提 翻 道, 質帝 是 心, 薩埵 是 眾生, 或有情 這個名號全翻過來, 就是大道心眾生, 簡稱為菩提薩埵, 菩提 是覺悟, 涵義就是覺有情 佛所證的是覺, 無明還沒有盡就叫做情, 要使有情的覺悟都同於佛, 就是覺有情, 這就是菩薩 所以覺有情就是 菩薩 兩個字的含義 為什麼菩薩稱為大道心眾生呢? 清涼疏 ( 清涼是國師, 是華嚴宗和淨土宗的祖師 ) 說菩薩有四種 大 :( 一 ) 願大 有大志願, 求大菩提 ( 二 ) 行大 要廣利眾生 ( 三 ) 時大 可以經過無量無數大劫來度化眾生, 沒有疲勞與厭倦 ( 四 ) 德大 具足一佛乘 ( 度一切眾生都成佛 ) 的種種功德 因此稱為大道心 法華 指出六大 就是信大法 解大義 發大心 趨大果 修大行 證大道 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賢 也可名遍吉 清涼疏 說, 有三種普賢 :( 一 ) 位前普賢, 就是發起了與普賢十大行願相同的大菩提心 所以修一切佛法, 先要發菩提心 淨土宗三輩往生的人都是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如果你只是專念, 沒有發菩提心, 就像自行車只有一個輪子, 鳥只有一個翅膀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 大慈悲 大願力相結合的心, 融合無礙的心 ( 二 ) 位中普賢, 指等覺菩薩, 就是等覺的普賢 等覺之上是妙覺, 妙覺就是佛 等覺菩薩只有一分生相無明還沒有破 就差這一點點, 這點一破就是佛 ( 三 ) 位後普賢, 已成佛之後的普賢 因他得了佛果, 還不捨他因地之所行, 所以稱為位後 清涼疏 說 : 果無不窮曰普, 不捨因地曰賢 一切果位沒有不窮盡的, 佛位也窮盡了, 這就叫做普 他已經成了佛了, 他還不捨因地做菩薩時的行願, 還在普度眾生, 所以叫做賢 這是位後普賢的含義 至於 會疏 說 體遍法界, 故曰普 ( 妙體遍於法界就叫做普 ) 位鄰極聖, 故曰賢 ( 所證的果位靠近了極聖 佛, 所以叫做賢 ) 這正是等覺菩薩的妙位 他的覺位鄰近於登峰造極的聖果, 所以這是位中的普賢 ( 會中的賢護正士就是等覺菩薩 ) 普賢菩薩在法會聖眾中位列上首, 德為眾遵, 位超一生補處 ( 彌勒 ) 與等覺菩薩, 可見是位後普賢, 早圓妙果, 為速圓導歸極樂的本願, 所以示現菩薩身, 助佛教化 40

41 普賢 文殊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脇士, 就好像極樂世界觀音 勢至一樣 四十華嚴經 說 : 一切如來有長子, 彼名號曰普賢尊 一切如來有一個最大的兒子, 他的名字叫普賢 這是什麼意思? 因為古人重視長子, 正常情況國家的皇位是由國王的長子繼承的, 先主嘛, 長子當太子 如來有長子, 這是一切如來的繼承人, 這就是普賢 從密教來看, 普賢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 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也就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 在 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 說 : 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 是故名普賢 所以金剛手就是普賢 又 五秘薩訣 說 : 金剛薩埵者, 就是普賢大菩薩的異名, 也叫做一切如來長子, 也叫做大阿闍黎 現在我們經中, 普賢大士列為上首, 是顯密淨不二 念佛號就是念咒, 大家都輕視念佛號而想去念咒 金剛經 說 :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所以禪宗說 : 一徑草可以當丈六金身用, 丈六金身當一徑草用 實際上許多問題都是仁者妄生分別 先師夏老說 : 淨土宗就是密教顯說 藏密的最古是紅教 蓮花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所以紅教尤其尊重阿彌陀佛, 勸大家生極樂世界 文殊師利菩薩 翻為鬘殊室利, 也翻妙首, 也翻妙吉祥, 也翻妙德, 是諸佛之師 放鉢經 釋迦牟尼佛自己說 : 我今得佛, 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 ( 釋迦牟尼佛成了佛, 是由於文殊師利的恩惠 ) 過去無央數諸佛 ( 過去說不清的那麼多的佛 ), 皆是文殊師利弟子 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 ( 未來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薩的威力加持所成就 ) 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 文殊者, 佛道中父母也 極讚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處 法華嘉祥疏 說 : 文殊此云妙德, 以了了 ( 明明了了 ) 見佛性故 疏文真是一語破的, 由於明明了了見自佛性故, 於是涅槃三德, 全部圓證, 如來妙果, 攝盡無餘 所以說 德無不圓, 果無不盡, 稱妙德也 無邊至德, 無量聖果, 只由於了了見佛性, 一齊圓滿, 所以名為妙首 妙吉祥 妙德, 實在是眾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薩在菩薩中智慧第一 他在北方的常喜國成佛, 叫做寶積如來, 過去是龍種尊王如來, 將來成佛叫普見如來 現在示現在大會之中, 大士是大智宏深, 表示淨土法門, 唯有大智才能信入 阿彌陀經 說淨宗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一切世間 裡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 聲聞 緣覺 菩薩這九種 清淨的信心正是來自殊勝的智慧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是姓, 可以翻慈氏 他的名字叫阿逸多, 翻無能勝 合說就是慈無能勝 ( 古代也有人主張慈 41

42 氏是名, 無能勝是姓 ) 彌陀疏鈔 裡講, 因為彌勒菩薩在母胎中就有慈心, 所以他們這一族都叫做慈氏 又過去生中遇見大慈如來, 他也發願, 願意跟他一樣的名號, 他就得了慈心三昧 再有, 在他當婆羅門的時候, 他號稱一切智, 在八千歲裡頭修習慈行, 又在弗沙佛的時候, 跟釋迦牟尼佛一塊兒發菩提心, 修習慈定 思益經 說慈氏, 眾生見者 都能得慈心三昧 悲華經 說 : 彌勒大願, 在刀兵劫裡頭擁護眾生 現在慈氏在兜率天內院, 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後就到人間成佛 ( 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 三會龍華 有人說咱們現在不成功不要緊, 現在修過佛的人, 等彌勒來, 龍華會上都把大家度脫 但是你要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這一段時間你要輪迴六道, 天堂地獄去轉, 那就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生死了 這三位大士作為法會的上首, 因為這三位和淨土的緣特別深 首先是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普賢行願品 裡頭說 : 發了十大願的人, 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輔相大臣 宮殿內外 象馬車乘 珍寶伏藏, 無復相隨,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 即見阿彌陀佛 一個人到了臨命終時, 自己的六根都敗壞無用, 自己的名望 威權 勢力 學問全等於零 所有的財寶 產業 心愛的珍品 可靠的親信, 沒有一樣再能伴隨自己 當此之時, 唯有自身的願王不捨離自己, 在一切時中引導自己往生極樂, 面見彌陀 一部 華嚴 最後歸到 行願品, 行願品 導引我們發願, 往生極樂 這就是一代聖教的指歸 普賢大士又說 : 願我 ( 普賢 ) 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這就是法王長子普賢大士求生淨土的發願文 大智文殊, 諸佛之師, 也發同樣的願 他的願文是五言, 文殊發願經 說 :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 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 成滿諸大願, 阿彌陀如來, 現前授我記 兩位大士都發大願求生極樂 這兩位菩薩在會中列為上首, 普讓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 普賢的大行, 見賢思齊, 學習先聖 我們也要導引眾生同歸極樂 彌勒大士在 大寶積經 中問佛 : 若有眾生, 發十種心, 隨一一心, 專念阿彌陀佛, 是人命終當往生彼國世界 世尊, 何等名為十種心? 由是心故, 當得往生彼國世界 這就是彌勒大士請佛開示念佛往生法門 而且本經的後半部, 佛把本經囑咐給彌勒菩薩, 並說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讚歎的廣大微妙法門, 囑咐彌勒 汝等作大守護 為諸有情長夜利益 當令 42

43 是法久住不滅 守是保守, 護是護持, 所以守護也即保護與護持的意思, 現在上面加一個 大 字, 這就超越常情, 更有殊勝的涵義 簡單說這個 大 字有四義 :1 法大 這是釋尊唯說, 普令眾生得度之法 2 益大 普被三根, 究竟方便, 橫出三界, 直證不退 3 願大 所以弘讚淨土之一言一行都會歸彌陀願海 4 智大 於此法門信受弘揚, 實因希有智慧 彌勒接受世尊的囑咐, 他必然在龍華會上演說本經, 並且盡未來際常說本經 賢劫, 就是現今我們所在的劫 在這一劫中, 這個世界有一千個佛相繼出世, 這是非常希有的殊勝情況, 所以叫做賢劫 有的劫裡一尊佛也沒有 根據 佛祖統紀, 第一個佛叫做拘留孫佛, 第二個叫做拘那含牟尼佛, 第三個迦葉佛, 第四個釋迦牟尼佛, 以後還有九百九十六個佛 但是這一個佛到下一個佛之間, 間隔的時間很長, 例如剛才說釋尊與彌勒之間是五十七億六百萬年, 時間很長 可見世界上有佛的時候少, 沒有佛的時候長啊!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賢劫中未來有九百九十六佛, 現在還都是菩薩, 他當然包括在 皆來集會 的一切菩薩裡面, 並且還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薩 賢劫未來諸佛, 全部蒞會聽法, 也都和彌勒一樣, 同受釋尊大悲慈父從衷的囑託, 弘揚護持如來無上心寶 淨土法門, 永為眾生照破長夜黑暗的明燈, 普令離苦得樂, 契入本有的寂光真淨 ( 常寂光土強名為法身佛的國土 ) 德遵普賢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繼續, 是通序中眾成就的補充, 不但是補充數量, 而更重要的是會眾崇高無比的妙德, 無邊的聖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 普賢之德說不能盡, 他是華嚴的長子, 在華嚴會上, 佛是法王, 聽法的人之中, 普賢為長子, 長子就是法王的繼承人 普賢無量無邊功德的心中之心 要中之要, 就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這是華嚴一部大經的指歸 現在來會聖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 當然都是遵修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所謂善思惟菩薩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薩慧辯才菩薩 觀無住菩薩 神通華菩薩神通華菩薩 光英菩薩光英菩薩 寶幢菩薩寶幢菩薩 智上菩薩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菩薩信慧菩薩 願慧菩薩願慧菩薩 香象菩薩香象菩薩 寶英菩薩寶英菩薩 中住菩薩中住菩薩 制 43

44 行菩薩 解脫菩薩解脫菩薩 而為上首而為上首 這一品首先補充了賢護等十六正士 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 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薩 至於 十六, 密宗把十六來表示圓滿無盡, 所以 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 正士, 梵名跋陀和, 翻成賢護 賢守 賢首和善守 這些名號在經論中常見 思益經 說 : 眾生只要聽到他這個名字, 就必定要得三菩提 :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名號有如此的功德, 所以就叫做善守 聞名就得功德正是善於守護眾生, 所以稱為善守 在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 這個經以賢護為名 賢護經 裡頭說 : 王舍大城有優婆塞, 這是居士 名曰賢護, 為眾上首, 在大眾的上首 大寶積經 有賢護長者會, 佛說賢護長者種種快樂的事, 其受於快樂果報, 雖復忉利帝釋天王, 猶不能及, 況復人間 說他雖然現在人間, 他所享的福報, 不但人間不能相比, 就是忉利天王 帝釋都比不上 名義集 裡說 : 颰陀婆羅, 翻為賢護, 不但自己護持自己的賢德, 並且也護眾生, 所以名為賢護 又稱賢首, 因為他位居等覺, 是一位等覺菩薩, 是賢中之首 賢護正士雖示現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 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 但他的實證, 是一位等覺菩薩, 已超十地, 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 就與佛相等了 賢護正士示現為生在王舍城的一個普通人, 但已是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 這是維摩詰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 聽到他的名字, 就必定可得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三種菩提 這一史實, 十分重要 還有 般舟三昧經 說, 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 這就和淨宗更有因緣了 他親見了阿彌陀佛, 所以他為眾上首, 參加法會, 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 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 一切三昧中之寶, 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維菩薩 等 四童子經 說 : 善思維 慧辯才 觀無住 神通華, 是他方世界菩薩應化托生印度, 成為在家菩薩 佛名經 說, 光英 智上 寂根 願慧, 月燈三昧經 說, 香象 二經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 來到這個世界聽受 無量壽經, 助佛宏化 從賢護到香象共十人, 都有經典作為根據 其餘尚有六人未經經典提到, 但古德說其餘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薩, 來到此界聽經與助佛宏化 本經超出常情, 特別標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薩作為大眾上首, 這就表示 : 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修持 因這個法門契合於當前以及將來的社 會情況 因為科學越發達, 物質世界的發展越快, 彼此間的競爭越殘酷, 44

45 要搶時間就越忙 越現代化, 每人所應掌握的科技知識就越多, 生活的節奏也越緊張 你還想像上古的人遠入深山, 一切事情不問, 只是自修, 恐怕時代不允許了 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 要保留在家身, 為社會服務, 並且也還繼續要修, 那麼這種修持就以淨土宗最合適 清末, 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 報恩論, 讚歎 無量壽經 和淨土法門 他說 : 淨土法門妙在 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所以當前就很契機 國家與社會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獻身於種種崗位, 把事辦好, 這就只有淨土法門可在行世法的時候不必離開佛法 不需入山, 不需閉關, 不但上班能修, 上火線也能修 只要所發是利他的心, 所念的只需六個字甚至四個字的一句佛號, 就是淨宗無上修持 每日十念, 再忙的人也十分從容 所以不離佛法, 把保家衛國 福民利眾的大事都辦了 只要是真純地這樣做去, 你何必廢除應行的世法, 同樣契證佛法 不離開佛法可以行世法, 不廢除世法可以證佛法, 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 特別適合於在家人 因此 甄解 說 : 十六正士列為上首, 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 此說很有見地 而為上首 普賢 文殊是來參加法會一切聖眾的上首, 是全體聽經人的上首 彌勒大士是賢劫一切菩薩的上首 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一切在家菩薩的上首 大會聖眾實是無量無邊 月燈三昧經 說 : 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 與那由多 ( 即那由他 ) 菩薩, 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 那由多應指一萬萬 由此可見, 一位正士便與一萬萬菩薩同來, 全會聖眾, 實是無量無邊 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薩的上首, 可證十六正士的勝德 大眾同尊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具足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遊步十方遊步十方 行權方便行權方便 入佛法藏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是說一切聖眾, 無論在家出家, 共同遵守修習普賢大士的妙德 從這一句直到本品末後 不可思議, 都是讚歎上首普賢大士和會中的一切菩薩的勝德 大士 就是菩薩 普賢之德 上品已經說了, 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十大願王是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第九是恆順眾生, 第十是普皆迴向 這個願王在人最後的時刻, 一切諸根敗壞, 什麼都不行了, 什麼也不能跟著自己了, 在這個時候, 唯有願王不相捨離, 於一切時在前引導, 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就自然生在蓮華之中, 蒙阿彌陀佛授記, 於是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 以無量的智慧, 隨 45

46 順著眾生的心念廣作饒益, 能在煩惱苦海中普度眾生 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 這個十大願王, 第十願 普皆迴向 表示普賢菩薩名號中的普字 ; 從第一願到第九願, 顯出普賢這個賢字 永劫勤勞沒有疲厭, 十大願王永無窮盡, 成佛後還在度生, 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 上品中提到 清涼疏 : 果無不窮曰普, 不捨因門曰賢 雖然得到無上成就, 但不捨在因地所發的度眾生的大願, 仍示現菩薩身來救度眾生, 所以這是位後的普賢 普賢大士在未來不可窮盡的長劫中, 永不間斷, 在實現他的偈語 : 普願沈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願一切眾生都到無量光佛剎, 這是普賢大士大願的結晶 十大願王是以彌陀願海作為歸宿, 也正和彌陀第卅五願互為表裡 卅五願 : 生我國者, 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 當前的彌勒就是一生補處菩薩, 他必定要補佛位 )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切眾生, 他必定達到一生補處, 補佛之位, 而且必定成佛 但是也有往生之後他不在極樂世界成佛 願文說 :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 被宏誓鎧, 教化一切有情, 皆發信心, 修菩提行, 行普賢道 他有本願為眾生, 要披著弘誓的鎧甲, 到無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 勸發信心, 都修菩提行, 同行普賢大士聖道 這類自願來到穢土的人, 隨意修習, 無不圓滿 願中普勸十方, 修行普賢之道, 也即是導歸極樂之道 生極樂後, 若度生情切, 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鎧甲, 再返此界救度眾生 普勸一切眾生, 同遵普賢之德, 求生淨土 為什麼只是遵修普賢, 求生極樂? 因為只有這一個法, 能給眾生真實之利, 能救眾生的生死之苦 所以善導大師說 : 釋迦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這也就是來會一切大眾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無量行願 攝大乘論釋 裡說 : 不可以譬類得知為無量 這個數不但你沒有法子具體說出來, 並且也不可以用譬喻來比擬, 就叫做無量 行願, 清涼疏 說 : 造修希求, 目為行願 觀經 說 : 是心作佛 作佛 就是 造修 的涵義 造 就是 一切唯心造 中的 造 字 修 是修持 所以 造修 是行動 希求, 希 是希望, 求 是願求 所以 希求 是願望 行動與願望的結合就叫做行願 具足, 具是具有, 足是充足, 所以 具足 是圓滿無缺的意思, 一切都有了, 不再缺少什麼 具足無量行願 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願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或有人懷疑 : 參加法會無量無邊的菩薩, 或如位後普賢, 成佛後再來 ; 或是等覺, 如同賢護 ; 或從初地到十地 ; 或者只是地前三賢 ( 住位, 行位, 向位 ) 覺位有天淵之別, 豈能各各都能圓滿無量的 行願? 此問很合情理, 但未知淨土是無上圓頓法門, 超情離見 普賢行願品 說 : 46

47 是故汝等, 聞此願王, 莫生疑念, 應當諦受, 受已能讀, 讀已能誦, 誦已能持, 乃至書寫, 廣為人說 是諸人等, 於一念中, 所有行願, 皆得成就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 拔濟眾生, 令其出離, 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這就是說, 若人能受持宏揚 普賢行願品, 於一念之中, 就可圓滿所有的行願 一念之間圓滿一切願, 乃是最圓極頓的妙法 淨土生無生論 說 : 一真法界, 即眾生本有心性, 此之心性, 具無量德 故眾生本有性體, 即諸佛所證法身 法界圓融體, 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 全體是法界 而此心性, 豎貫三際 ( 過去 未來 現在 ), 橫裹十虛 ( 方 ), 佛法生 ( 眾生 ) 法, 正法依法, 因法果法, 一念圓成 可見眾生的心, 本具萬德, 即是諸佛法身, 也就是法界圓融的妙體, 所以佛與眾生, 正報 ( 佛菩薩等 ) 依報 ( 國土 ), 因與果等等一切法, 都在我介爾一念心之內 只要一念相應, 一切圓滿成就, 所以這是無上圓頓之法 如斬一把絲, 一斷, 一切絲都斷 又如染物, 一成, 則染缸中所有的東西都已染成 上品中說到文殊大士成為一切諸佛的父母, 只因 了了見佛性 淨土生無生論 說 : 行者念佛之時, 此心便是圓融清淨寶覺 此心是佛性, 也是法身, 所以念佛時就是相應時, 一切圓滿, 絲毫沒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一句應該與上句聯讀, 意義才完整 本品開 頭這三句, 是會中菩薩聖眾不可思議功德的總讚, 也是本品的綱 為了明 解其中的深意, 先把本句逐字註解一下 安住一切 會疏 說: 德成不退, 故曰安住 無德不具, 故云一切 功德法, 功 是功效, 行善有造福眾生的功效, 所以叫做 功 這個功效使眾生得到真實之利, 是你行善的自然結果, 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 所以叫做 功德 德的本體就是 法, 這是 淨影疏 所指出的 德體名法 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 種種善行 種種功效 種種善行本有的美德, 都是事, 事相有種種差別, 但事相必有同具的體性, 那就是法性 所以 淨影 說 : 德體名法 法性就是有情與無情同具的體性 ( 在有情就稱為佛性 ), 也就是法身 所以 一切功德法 就是諸佛無量微妙功德的本體, 也就是法性和法身 在此安然常住, 沒有退失, 就是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在種種行善利他的功德的事相中, 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萬德本體法性之中, 如如不動 自心雖遠離種種差別, 一心寂然, 可是又 具足無量行願 於是這兩句經文的意義更為深刻, 就是 金剛經 的 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 修一切善法 ( 具足無量行願 ),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也就是寂而常照, 照而恆寂 大乘佛法種種妙義都在這兩句之中 安住於一切如來無盡果德的 47

48 本體, 具足無量大菩薩的行願, 理體和事用齊顯, 空邊與有邊全離, 理不 礙事, 事不礙理, 正顯與會諸大菩薩的聖德 遊步十方 行權方便 遊步就是旅遊 周遊 遊化的意思 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 指的空間了, 一切地方 遊步十方, 就是周遊一切處 權是權宜 權變 俗話常說 有經有權, 經就是常規, 權就是變通 一個人應 通權達變, 不死守規章制度 孟子說, 男女授受不親, 這是古時候禮節 倘若嫂嫂掉河裡了, 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 你若死守禮節, 說男女授受不親, 我不管, 那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蠢人 這是行權方便的意思 法華文句 解釋 : 方者法也, 便者用也 粗淺來說, 方, 就是方法 ; 便, 就是方便 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 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 叫方便 法華玄贊 解釋 : 善逗機宜曰便 逗機, 就是說法的人能行權巧, 把對方的靈機逗發出來 例如禪宗, 德山與龍潭夜間談話, 德山剛出房門, 因外面黑, 就回來, 於是龍潭點著一根紙媒子遞給他 德山剛一接, 龍潭噗一吹, 紙媒子滅了 這就是逗他的機 德山當下就恍然大悟了 因為他正想接這個紙媒子, 誰知又把紙媒子給吹滅了, 完全不可理解, 所以他的思想就斷了 這就是逗機, 也就是方便 所以 淨影疏 說 : 化行善巧, 隨物 ( 對象 ) 所宜, 種種異現, 名權方便 所行教化非常善巧, 隨著眾生根器與環境的不同情況, 分別傳授種種不同修行方法, 隨物所宜, 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 這個叫做 行權方便 大集經 說 : 能調眾生, 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名方便 現在把以上的註解匯到一處, 遊步十方, 行權方便 就是 : 普遍周遊一切世界, 用一切善巧穩妥方便的法, 能妙契或逗發眾生的根機, 把他們引導到究竟的果覺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入, 嘉祥疏 解釋是 解契宗源 契是契會, 解是理解 所解契會到佛教宗旨的本源, 叫做入 與 法華 入佛知見 是同一個入字 藏 嘛, 嘉祥疏 說 : 名理為藏 這就是說, 理的名字叫做藏 理是理體, 就是實際的本體, 這就是藏 所以 佛法藏 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體 法性中自然含藏無量的性德, 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稱為性德, 所以這個 藏 既然是理體, 它就含有無量的性德, 因此稱為佛法藏 又法性中含攝一切佛法, 所以叫做佛法藏 入佛法藏 就是契證法性的理體, 其中包括無量的性德, 含攝一切佛法 所以 入佛法藏 就是 法華 中 善入佛慧, 通達大智 入了佛慧, 就是 入佛知見 甄解 有個解釋說 : 如來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寶藏叫做大寶海, 這個寶海叫做佛法藏, 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 根據 甄解, 會中一切菩 48

49 薩都已經入了佛的法藏, 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 證入如來一乘 ( 一切眾生 普成無上正覺 ) 果覺, 因此全是大權示現, 是從果向因, 已入如來一乘果 海, 還不捨因地的修行, 示現在法會中, 讚助釋迦牟尼, 宣揚淨土法門 究竟彼岸 生死是此岸, 涅槃是彼岸, 煩惱是中流 淨影 : 涅槃彼岸, 到名究竟 到達涅槃彼岸, 證入如來果覺, 就叫做 究竟彼岸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同指證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寶海, 契證了佛所得的涅槃 前後諸說, 可以互通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捨兜率捨兜率 降王宮降王宮 棄位出家棄位出家 苦行學道 作斯示現作斯示現 順世間故順世間故 以定慧力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降伏魔怨 得微妙法 成最正覺成最正覺 天人歸仰天人歸仰 請轉法輪請轉法輪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 所以願到十方無量無數的世界去示現成佛 普門品 應以佛身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也正是這個意思 其中 願 是誓願, 依據 法窟, 對於出世之道, 有所悕求, 叫做願 世界, 世 表時間, 過去 未來 現在, 叫做三世 界 表空間, 就是十方 等正覺, 舊譯是等覺 等覺有兩個含義 :( 一 ) 是菩薩的最高位置, 就將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 稱為等覺 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 已經是十四的月亮了, 比十五還差一分, 但是就很接近了 ( 二 ) 等覺就是佛 往生論注 : 諸法平等, 所以諸如來平等, 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 大智度論 也說 : 諸佛等, 故名為等覺 所以等覺有兩種含義, 可以是等覺菩薩, 也可以是佛 通常等覺是指低於妙覺的菩薩, 在本經中等覺是佛 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成佛 捨兜率 降王宮 叫做八相成道 這是釋迦牟尼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的通常途徑 依照嘉祥大師, 捨兜率 就是第一相 降王宮 是第二托胎 第三出生兩相 棄位出家, 苦行學道 是第四相, 出家 降伏魔怨 是第五相, 降魔 成最正覺 是第六相, 成道 請轉法輪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 轉法輪 到了最後 於此中下 而現滅度, 就是第八相, 滅度 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 去示現這八相成道的佛 捨兜率, 是從兜率天下降 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 但特殊的是有兜 率內院, 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 降王宮, 因果經 說 : 摩耶夫 49

50 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 從右脇進入自己身體, 可以從腹外仍可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 涅槃經 說 : 從母摩耶而生, 生下來自己就行走七步, 並且一手指天, 一手指地, 說 : 天上天下, 唯我獨尊 淨影疏 說這是於十方周行七步, 表示什麼呢? 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 唯我獨尊, 這個 我 字不是有我相的這個我, 是離相的真我 棄位出家, 苦行學道 是第四相 魏譯 說得很詳細, 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 病人 死人, 看見這些, 於是乎決定出家, 捨棄眷屬, 騎著白馬越城出去, 出家學道後在樹下苦行了六年, 一天只吃一麻一麥 ( 一顆莊稼 ) 我們看到畫著一個人端坐, 像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 那就是太子苦行學道的像 作斯示現 順世間故 所以這一切都是示現 上述降胎王宮, 出家修道等等, 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 法華壽量品 中佛說 : 我實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因見眾生樂於小法, 智德很薄, 垢障很重, 對於大法他不能接受, 所以為了這種人, 我就示現少年出家, 後來成佛了 可是我實在是成佛以來久遠久遠無量無邊那由他劫 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 令入佛道 為了教化, 只好示現剛成佛啊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是第五相, 降魔 魔 是魔羅的略稱, 翻譯為障礙, 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 ; 又翻為殺者, 他是破壞人行善, 使人放逸, 斷人的慧命, 所以翻為殺者, 又翻為惡者, 因他有很多的愛欲 魔有四種, 淨影疏 講 : 一個是煩惱魔, 貪嗔等煩惱這都是魔 第二是陰魔, 色受想行識這都是魔 第三是死魔, 破壞人的命根 第四是天魔, 專門破壞別人行善 經中所說的魔就是天魔 婆沙論 : 菩薩在樹下的時候, 魔現了很多美女來誘惑, 但這些魔女一走到菩薩跟前, 自然變得非常醜陋, 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豔色, 媚態淫姿都不見了 ; 後來發動魔軍武力相迫, 放箭投石, 種種武器, 來相逼害, 誰知菩薩覺察後立即入定, 這些兵仗在佛身前, 自然停在空中, 尖端變成蓮花 大智度論 : 菩薩智慧力故, 大破魔軍 魔無所施其伎呀, 就敗退了 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後, 當時魔王問佛, 你有什麼功德, 有這麼大本領? 佛說地神乃知 問地神哪, 地神說 : 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捨生命的地方 地神作了證明 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勝魔軍, 而是以定慧之力, 降伏魔怨 這是第五相, 降魔 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 成最正覺 是第六相, 成道 維摩詰經 說 : 微妙是 50

51 菩提, 諸法難知故 解釋微妙就是菩提 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 當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 這不是語言和分別心所能知 淨影疏 : 理是妙法, 指出 妙法 就是理體 由於顯現了這個本體, 所以成正覺 所以 得微妙法 就是證得了理體 入了佛的知見妙理, 究竟了菩提, 所以成正覺 這就是成道了 成最正覺, 遵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 所以稱之為最 釋迦譜 說 : 得無上真正之道, 為最正覺 成最正覺, 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 請轉法輪 是第七相, 轉法輪 佛之出興於世是大事因緣哪, 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度眾生啊, 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哪, 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是一個核心 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 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妙法輪 因此在文中這一段最長, 從 天人歸仰 請轉法輪 一直到最後第八相 而現滅度 以前止, 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 天人 呢, 就是欲界 色界 無色界諸天, 天中所生的人 歸 是歸依, 仰 是仰慕 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 請佛轉法輪 據 大智度論 :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卅五天沒有在印度說法 ( 世尊成佛之後, 頭三個七天裡在天宮大說 華嚴經 但是這些個聲聞緣覺乘的弟子, 如聾如盲, 沒有領會 ) 一直到五個七, 佛自己就說 : 我法甚深, 難解難知 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 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 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 ( 縛是捆住, 著就是粘著 ), 沒有能夠理解的 那麼還不如涅槃吧! 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 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 佛就默然受請, 先說小乘法 法華經 也有同樣的記載 轉法輪 法華文句 解釋說 : 轉佛心中化他之法, 度入他心, 名轉法輪 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 也就是化眾生的法 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裡邊去, 這就叫轉法輪 把佛心中的法傳入到眾生的心中, 也就是開佛知見 示佛知見, 使眾生悟佛知見 入佛知見, 這就是 轉 字的含義 嘉祥大師說 : 自我至彼, 故稱為轉 從我到對方, 所以叫做轉 天人歸仰, 請轉法輪, 是大教的緣起 世尊受請, 轉妙法輪, 這是第七相 底下就是轉法輪的內容了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破煩惱城 壞諸欲塹壞諸欲塹 洗濯垢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調眾生調眾生 宣妙理宣妙理 貯功德貯功德 示福田示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51

52 常以法音 覺諸世間 因為世尊的佛的說法, 所謂塵說 剎說 熾然說 無間說, 說時說, 默時也說, 不但有情說, 無情也說, 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出身像, 演說經教是法音 應知 百草頭上祖師意, 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 這個就是法音的廣意 世間 呢, 世間就是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世尊接受了菩薩 天人的請求, 廣演一代時教, 有大乘小乘 權法實法 偏圓種種的法, 都是轉法輪 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 根機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 所以先說小乘, 然後慢慢地就迴小向大, 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 讚歎大乘, 說大乘法 先說權法, 如何證阿羅漢, 證緣覺, 如何去行菩薩道, 後說實法, 說 法華經, 開權顯實, 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 法華 是圓教了, 淨土宗也是圓教 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 法法都是應病之藥, 都是為使眾生覺悟 諸世間 就是三界 恆演妙法, 普令覺悟, 就是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 壞諸欲塹 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 : 貪 嗔 癡 慢 疑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 戒取 這十種稱為十煩惱 天臺宗就講得更深一點, 就以見思 塵沙 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 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 智度論 說得很好, 煩惱是什麼呢? 能令心煩, 能作惱故 你高興, 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啊 城 呢, 指的是城堡, 堡壘 佛演說妙音, 就是摧破眾生身心裡煩惱的堡壘 壞諸欲塹 食慾色慾都是慾, 其中嚴重是色慾 甄解 說 愛欲是諸苦之本 淨影疏 說 : 愛欲之心深而難越 佛說 愛 是最可怕, 最不好辦 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 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 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 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重難破, 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 塹 就是護城河 愛欲像洪流, 眾生漂溺其中, 頭出頭沒, 不容易度脫, 就把它說成是欲塹 除捨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嘉祥大師說 : 消除迷惑與垢污就叫做 洗濯 前節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 都是應該消除的迷垢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可是一念迷妄, 墮於無明 一面明鏡, 鏡面全是污垢, 不顯本有的照用, 所以首應去污, 這就是 洗濯垢污 去污的妙劑是 無相之解 這完全不是佛學家的知解 古云 知解門開, 則悟門塞 首楞嚴經 說 :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離見, 斯即涅槃真淨 存在知見相的知見 ( 有能知的我, 與所知的內容, 有能有所, 就不是離相 ), 這就是無明的根本 這是又在鏡面上污墨, 不是去污 要有離見的解, 才真解了如來真 52

53 實義, 才能恢復鏡子 ( 眾生心地 ) 的本明 這個明, 嘉祥大師叫做 無漏之明 漏就是煩惱, 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 叫做 清白 所以消除煩惱迷惑, 以離相的慧解, 恢復本來離垢的光明, 叫做 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甄解 說 : 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是澍雨德 像下雨一樣, 雨後樹木房子等等都乾淨了, 顯露了清白的本體 眾生怎麼洗濯? 那只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 真正認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 如果融會禪宗, 洗濯垢污 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 迥脫根塵, 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 顯明清白 就是 靈光獨耀, 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 是靈明不可思議的光 獨耀 獨, 就不二, 不與萬法作對, 沒有對立面 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 獨耀 就是 不與萬法為侶 會合淨土宗, 都攝六根 就是 洗濯垢污 ; 淨念相繼, 自得心開 就是 顯明清白 轉法輪這段經文首先指出破煩惱, 除欲塹, 洗垢污, 顯清白 這四句, 實在是關鍵 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 所以能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現在有的人, 自己還帶著種種煩惱垢污, 也並沒有真實明心見性, 只是想成名成家, 當佛學大師, 座下多少弟子, 種種受人恭敬 這些都是垢污 要離開這些, 發起真實利他的心 自己不覺悟, 就不能覺醒別人, 這一點是應該深思的 調眾生 宣妙理 調是調和 宣是宣示 妙理, 就是實相的理體, 也就是 法華經 所說的佛知見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 要讓一 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眾生 貯功德 示福田 備具多德就是 貯功德 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 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 福田 者, 就是種福的田 ( 種稻的田叫稻田, 種福的田稱為福田 ) 所貯功德示現於外, 接受眾生供養, 讓眾生造福, 叫作示福田 俱舍論 有四個福田 : 一趣田 趣是畜生, 現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 你愛護眾生啊, 眾生歡喜諸佛歡喜 第二個是苦田 一切貧窮困苦的人, 我們去救濟, 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 第三是恩田 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 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 就是種恩田 第四是德田 小乘大乘一切賢聖都是福田 以諸法藥 救療三苦 眾生有種種病啊 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 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 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 應病與藥, 藥是喻如來的妙法, 病是喻眾生的苦 所以 涅槃經 說 : 度眾生故, 為說無上微妙法藥 三苦 有兩說 :( 一 ) 三苦是苦苦 壞苦 行苦 1 這個事它本身就是苦的, 是苦苦 2 這個事本身你是可喜的, 但一旦破壞了, 你 53

54 難過了 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 天天要看, 一天被人砸掉了, 你就很難過, 這是壞苦 3 行苦, 因一切都在遷變 轉化, 無有停息, 而生苦惱 ( 二 ) 嘉祥大師 : 三苦是三有之苦 (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 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 這兩種說法都對 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很合淨土宗的宗旨 淨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 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 達到阿羅漢的水平 現在世界上找個能證初果的人都很難得, 何況是阿羅漢 只有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 ( 斷盡見思惑出三界是豎出 ) 這是帶惑往生, 帶業往生, 不是叫你斷惑, 所以這個是最突出之處 所以用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 來普救眾生沈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 叫做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昇灌頂階昇灌頂階 授菩提記授菩提記 為教菩薩為教菩薩 作阿闍黎作阿闍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昇灌頂階 以下一共六句, 所談是密法 密 字是指法門奧密幽深, 不是保密 秘密的意思 顯教密宗互為表裡, 好像人手, 顯是手背, 密是手心, 握拳時手心就看不見了 目前有些佛教徒把顯密對立起來, 這是很片面的 至於淨土宗, 先師夏老曾說 : 淨土宗是密教顯說 也就是說, 淨土宗就是明顯宣說的密法 密宗要義 : 如實知自心, 即本品中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真實之際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 又 方便為究竟, 正是本經宗旨, 以信願持名的方便妙法, 普令眾生頓超生死苦海, 普惠 真實之利 淨宗持念的萬德洪名 阿彌陀佛, 即是密宗秘密莊嚴心所流現的真言 ( 咒 ) 來會的大菩薩都曾受無上灌頂, 都能教導大乘行者, 充當金剛阿闍黎, 足證會中聖眾都是顯密圓通的大菩薩, 也表淨密二宗, 本來不二 昇灌頂階 印度古代, 國王要即位的時候, 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頭上灌, 表示他就要登位了 密法也相同 舉行灌頂法式, 簡說有兩種 :( 一 ) 結緣灌頂 你來求法, 引你到灌頂的壇裡, 教給你本尊的手印 咒語, 以後你就有了資格去修習所傳的法, 這叫做結緣灌頂 ( 很多密宗的書皮上印著 未經灌頂不許翻閱 這就是說你沒有得到本法灌頂, 這個經典或法本你不能看 其中並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只是為了慎重 ) ( 二 ) 受職灌頂 如法修行的人, 得了密法灌頂, 嚴持戒律, 精進修持, 積久功深, 智慧開發, 可以為人師表充當金剛上師, 於是對他進行受職灌頂, 授與金剛阿闍黎職位, 然後才是如法的上師 ( 現在許多人都不很如法 沒有親自得到自己上師的允許, 自作主張去傳徒弟 ) 在受職與結緣之間還 54

55 有四種灌頂 :( 一 ) 瓶灌 ( 二 ) 密灌 ( 三 ) 慧灌 ( 四 ) 大手印灌 接受這四種灌頂都需要受密戒 有人不受戒就修法, 實在是欲昇反降 灌頂還有初位與後位之分, 前面說的是初位 後位就不同了 在 秘藏記 裡頭, 初地到十地菩薩, 乃至到等覺菩薩, 到了正式要證入佛果, 要成佛的時候, 諸佛以大悲水為他灌頂, 他自己就自然圓滿證入佛果了 現在來會的這些菩薩多是位後的普賢, 是從果向因, 是佛的示現, 所以他們當然受過後位灌頂 成佛的灌頂 至於還是初地到等覺位的菩薩, 也都須受這個灌頂 昇灌頂階 正指這兩類菩薩都須經過後位灌頂 授菩提記 佛對於發大菩提心的眾生, 給他授記, 也就是預告將來一定作佛, 作這樣的懸記, 稱為授記 授記就是宣說當來的果, 使他知道他因地的修行的殊勝希有, 鞏固得記人的信心和修持, 讓他知道現在種的是菩提因, 當來一定得菩提果 授菩提記 表示會中大士都是得過佛授記的, 都當得佛果 ; 並且也表示這些菩薩也給眾生授記作佛, 因為他們能在十方世界示現成佛, 給無量眾生授記 為教菩薩 作阿闍黎 阿闍黎翻為軌範師 密宗稱為金剛阿闍黎, 因為密教的阿闍黎, 代表是金剛薩埵 金剛薩埵就是普賢大士的示現, 永為密教初祖 這些大士德遵普賢, 普賢化身金剛薩埵, 所以現在這些德遵普賢的聖眾也教導其他菩薩去充當阿闍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 彼此能相契相合稱為相應 比方說, 你所觀的境和你的智慧相應, 叫做 境智相應 你能理解 五蘊皆空, 這屬於智慧, 若你真把所對的境看成空了, 境跟智就一致了, 就相應了 反過來看, 你說我照見皆空了, 可是獎金少了一點馬上就不高興, 你這個境一點也不空啊 密宗特點是三密相應, 所以密宗也稱為相應宗 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 就是讓眾生的三業頓同如來的三密 如來有身密語密意密 ; 眾生有三業, 身業口業意業 密法的特殊方便之處, 是使眾生的三業頓然相同於佛的三密 身, 結印 ; 口, 持誦真言 ; 心中所緣的是般若 能這樣三密齊修的人很不易得 那從一個密下手也可以, 這也就是淨土宗的道理 你就念一句佛號, 就是從一個語密下手, 也能相應, 也能即生成佛 但當你成佛的時候其他兩密也自然相應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善根者, 指的是自己身口 意三業所行的善, 這一切善, 堅固而不可拔, 叫做根 再一個含義, 它能 夠出生妙果 因為修了善, 還能出生其它的善, 還能結出很好的妙果 例 55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KEBAKTIAN PAGI INA

Microsoft Word - KEBAKTIAN PAGI INA lián chí zàn 蓮 池 讚 lián chí hǎi huì mí tuó rú lái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 uān yīn shì zhì zuò lián tái 觀音勢至坐蓮臺 jiē yǐn shàn jīn jiē dà shì hón kāi 接引上金階大誓弘開 pǔ yuàn lí chén āi 普願離塵埃 nā mó lián chí hǎi huì pú sà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薩 文殊師利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儀竊菩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 薩 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觀無住菩薩 神通花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

薩 文殊師利菩薩 皆來集會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儀竊菩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 薩 薩 皆來集會 德遵普賢第二 德遵普賢第二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觀無住菩薩 神通花菩薩 光英菩薩 寶幢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 所謂善思惟菩薩 慧辯才菩 薩 智上菩薩 寂根菩薩 信慧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二 佛說大乘無亮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耆闍崛山中 菩薩戒弟子鄆城夏蓮居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法會聖眾第一 一時佛在王舍城 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 儀竊大聖 神通已達 會集各譯 法名 慈濟 尊者舍利佛 尊者大目犍連 而唯上首 敬分 章次 與大 其名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 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尊者憍陳如 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佛說無量壽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0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No. 360 [Nos. 361-364]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More information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蓮池讚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 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ㄨㄥ ˋ 唵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ㄨㄥ ˋ 唵 淨意業真言 ㄨㄚㄌㄚ ˋ 日囉 怛訶賀斛 佛說無量壽經一 佛說無量壽經二 ㄨㄥ ˋ 唵 淨身業真言 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薩婆訶 安土地真言 ㄨㄥ ˋ 南無三滿哆沒馱喃唵 度嚕度嚕地尾薩婆 訶 ㄨㄥ ˋ 唵 普供養真言 ㄧㄝ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難字注音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序初印原序無量壽經,為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徧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匯為一本,意在便於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斥其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謹案龍舒會集四譯時,尚在中年,識解未超,誠有舛誤 但雲棲 靈峯兩大師所見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別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

More information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未深, 而欲得真實受用, 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 病中發願, 敬集經文, 副以祖意, 作為簡課, 俾授初機,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ii 錄目

ii 錄目 7 2 1 目錄錄目 19 15 i 10 ii 錄目 32 35 39 41 43 46 49 51 iii 錄目 53 56 58 61 63 65 67 69 iv 錄目 71 73 77 81 85 88 90 93 v 錄目 96 99 102 106 109 118 121 124 vi 錄目 129 131 134 139 142 144 147 149 151 錄目 vii 157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漢語拼音 序一初印原序無量壽經,為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匯為一本,意在便於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斥其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謹案龍舒會集四譯時,尚在中年,識解未超,誠有舛誤 但雲棲 靈峰兩大師所見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別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漢語拼音 序一初印原序無量壽經,為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匯為一本,意在便於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斥其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謹案龍舒會集四譯時,尚在中年,識解未超,誠有舛誤 但雲棲 靈峰兩大師所見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別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1 2 3 4 5 6 7 8 公式 2 4 2 1 能 整除 因此後玩 者贏 且關鍵數 字為3 的倍數 3 0 3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數字是 4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4 0 4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 5 的倍數 5 0 5 1 不能整除 所 以先拿餘數 2 關鍵 數字是 6的倍 數 2 先玩者贏 7 0 6 1 能整除 因此 後玩者贏 且 關鍵數字為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2009年3月1日 第30卷第1期 香港浸信教會家訊 屬於全體會友的家訊 馨風 創刊至今已30年 你可曾見證 她 的面世與改變 又或 許伴著你成長 她 可曾幫助你認識教會的人和事 當中的 生命故事 也曾給你激 勵和提醒 展望未來 我們仍朝著創刊的目標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讓 馨 風 成為每位讀者的祝福 我們更需要您的參與和支持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迎接下一個五年 01 築 93 10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03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粉墨社區 社團跳動參與社團,開啟了心中的桃花源;走進社區,沉浸在民眾散發的人情味 04 築透過南關社區大學藝術列車, 人文種子在社區中不斷地萌芽與茁壯!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漢語拼音 序一初印原序無量壽經,為淨土群經綱要,東來最早,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互有詳略,初心學者,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匯為一本,意在便於初學,往往取繁遺要,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未順譯法;彭二林居士斥其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謹案龍舒會集四譯時,尚在中年,識解未超,誠有舛誤 但雲棲 靈峰兩大師所見南北之本,已自不同,或其別有定本,今已散佚,未可知也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王蘋 ( 主持人 ) 張正學 愛滋 ( )15 愛滋 185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2011 186 愛滋治理與在地行動 責任 (MSM) MSM 2011 2 187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粗糙的年齡劃分 ISO( ) ( :. )!!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 04 第一六講 第二五講 目錄 P.147 P.151 #5 Track 3 11:20-12:20 16. 十種威力 讚 P.151 #5 Track 3 17. 圓滿七海 讚 P.153 12:20-end P.153 18. 盡學普賢 讚 P.154 P.154 19. 學文殊行 讚 P.155 P.155 20. 行願功德 讚 P.157 P.157 21. 滅罪生福 讚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基本數學數學核心能力測驗 G2 行為觀察記錄記錄紙 學校 : 班級 : 姓名 : 日期 : 記錄者 : ~ 學生作答時, 請他 ( 她 ) 將雙手皆置於桌面 ~ 認識數字 ( 三 ): 數列 ( 共 1 頁 ) 注意事項 逐題觀察並作底下記錄, 等分測驗做完後, 每一個策略任選一題問 這一題你是怎麼算的? ( 如果只運用一種策略, 則再任選 2-3 題訪問 ) 利用學生的回答來作為 自己觀察記錄的證據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2014.10.15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The Judges Association of R.O.C Upper Mustang Trekking, Nepal 2 3 4 巨人雕像一個個豎立 像在直立行走 他們頭很大 脖頸很長 下頷骨突起 目光深沈 驕傲地立於他們的孤獨之中 他們聳立在那裡

More information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淨土五經系列 佛說阿彌陀經 演講第二講演講緣起與受持功德利益 下 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 07 年 6 月 4 日菩薩戒弟子蔡恆明居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演講大綱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 講述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 是菩薩 戒 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序 無量壽經 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 經中詳明 西方淨土依正主伴 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 阿彌陀 佛因地發願修行 勇猛精進 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 以及 勸令十方世界 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求生淨 土 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 形色殊妙 進 而發趣道心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Kinh A Di Da

Kinh A Di Da Phật Thuyết A Di Đà Kinh 佛說阿彌陀經 Tam Tạng Pháp Sư Cưu Ma La Thập kính dịch 2 Lián Chí Zàn 蓮池讚 LIÊN TRÌ TÁN Lián Chí Hăi Hùi, Mí Tuó Rú Lái, 蓮 池 海 會, 彌 陀 如 來, Liên Trì Hải Hội, Di Đà Như Lai, Guān Yīn Shì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在無量劫以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代世自在王佛在妙喜國,有一國王名為 世饒王,常去聽經聞法 聽法後,不但歡喜,而且理解

在無量劫以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代世自在王佛在妙喜國,有一國王名為 世饒王,常去聽經聞法 聽法後,不但歡喜,而且理解 在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向眾大弟子講述了 無量壽經 佛陀宣稱,當末法來臨,一切經法斷滅後,此經仍常住於世,以度有緣眾生 在 無量壽經 裡,詳細的敘述了阿彌陀佛如何修行成佛,創造極樂世界的偉大事蹟 在無量劫以前,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時代世自在王佛在妙喜國,有一國王名為 世饒王,常去聽經聞法 聽法後,不但歡喜,而且理解 法號 法藏比丘皈依了世自在王佛,位,出家為僧 起菩提心,捨棄王不久,世饒王便發 法藏比丘胸懷大志,眼看眾生業障深重,福慧淺薄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採訪 / 葉代芝 2005 12 2,500 爭取獨立 流亡到這裡的西藏難 民, 在刻苦的環境中胼手胝足, 建立起一個個屯墾區 90 希望,沒有句點 91 靈魂的一角遺留在北印 9 5 2.5 4 從北印回來, 沒有一個人是完整的 行動醫療團團長陳志福醫師, 為巡迴醫療團隊掌舵 30 周維正醫師是國合會的長期志工, 走過了三十多個國家, 在各個行動醫療團中, 常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Etiquette 要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 3. 2006 6 (C)= (K)+ (S) (A) 美而無德, 好像沒有香味的花一樣, 虛有其表 迪福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4. 三 禮儀是獲致成功與快樂的關鍵 四 禮儀維護人的自由與權益 . 5. 經驗,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54 204 0 502 仿生飛行 從人類飛行器談起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UAV micro aerial vehicle, MAV 5 cm 0.5 0 log 0.5 (P V 2 ).5 2.5 2 log (b) P V 2 b b 希望製作一架微型飛機像鳥類或蝴蝶那麼小, 就得向會飛的動物學習飛行技巧了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2

2 2 Tehillim 12:46 Psalmos "le" (I) 27:46 22:1 (II) --- --- --- --- ( 71:14-16) --- ( 71:2) --- ( 71:6) --- ( 71:18) 2 () 73 2 12 50,73-83 11 42,44-49,84-85, 87-88 1 1 48 - 顺 - - - ) 15:1-19 6:33 15:17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愛上傲嬌老師目次第十七課男人的恢復力是很好的004 第十八課喝酒,是最容易喝出感情的012 第十九課男人急起來,是可以不擇手段的055 第二十課到底,他是可以被打敗的111 第二十一課結果,他才是最後的那個人143 第二十二課這個人,從來都是屬禽獸的162 尾聲好一隻占有慾強大的獸181 屈雲番外愛上甜味棉花糖183 2 古承遠番外 新黑夜裡總會有顆星199 李悠然番外 新週而復始的一天205 屈雲番外

More information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目錄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2 婚姻的意義 4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7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9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婚姻的意義 婚姻的意義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 一 )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 二 ) 以家庭的淨化, 提昇人品 淨化人間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念佛法門專題

念佛法門專題 1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 淨空法師講述講記小組恭敬整理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 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 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佛就是 作佛, 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每個 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 能往生, 不能往生 說實話,往生的 少,不能往生的 多 即使生 2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

More information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Diamond Sutra 由謝宏其 ( 台灣 ) 翻譯成白話中文和英文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ral Chinese by Gary Hsieh, Taiwan www.sutranet.org sutranet.org@gmail.com sutranet@sina.com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More information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方外看紅塵 社會關懷 目錄 一 善願人生 3 分清楚該不該要 3 不放棄自己 6 忍辱者多福 9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12 買彩券行善 15 戒菸做善事 18 以禪修戒毒 21 別為貪念打假球 24 節慶不是玩樂天 27 二 人我和諧 30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30 善待外勞 33 難教的學生是活教材 36 與惡鄰和平相處 39 拆穿詐騙集團謊言 42 擔憂學生請產假 45 讓邊緣人進入社會核心 48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所被根器... 四三 六六六六 藏教所攝... 目 錄 一 二 佛 陀 教 育 基 金 會 印 贈 莊 嚴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解 佛 說 大 乘 無 量 壽 黃 念 祖 居 士 著 二 0 一 0 年 五 月 修 訂 版 目 錄 一 本解序文 淨空法師作... 一... 第一卷 壹 前言 一... 貳 概要 八... 九 一一一一 教起因緣... 一六 二二二二 本經體性... 二 三三三三 一經宗趣... 三二 四四四四 方便力用... 三七 五五五五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青少年家庭教育手冊父母版 The Power of Yet Youtube TED The Power of Yet Dr. Carol Dweck 04 / 05 ...52...04 PART 1... 08 PART 2...12 PART 3...14...14!...22...26 SOP...32...38...44...51 PART1 PART1 1. 2. Family Life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4

4 練習 9A ( 9. 特殊角的三角比 T ( 在本練習中, 不得使用計算機 如有需要, 答案以根式或分數表示. 試完成下表 三角比 θ 0 4 60 sin θ cos θ tan θ 求下列各數式的值 (. cos 60. sin 4 4. tan 4. cos0 4 tan 0 7. sin 4 cos 4 8. cos 60 tan 4 9. tan 60sin 0 0. sin 60 cos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