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

Transcription

1 淨空法師 講述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 是菩薩 戒 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2

3 序 無量壽經 乃是淨宗法門之根本所依 經中詳明 西方淨土依正主伴 種種殊勝微妙不思議之莊嚴 阿彌陀 佛因地發願修行 勇猛精進 專志莊嚴淨土之因果 以及 勸令十方世界 一切眾生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求生淨 土 理事雙彰之妙旨 令有緣者慕西方極樂世界之嚴淨光麗 形色殊妙 進 而發趣道心 求願往生 證三不退 入寂光淨土 導師為報法乳之恩 欲令 無量壽經 遍布世界各 地 廣開法筵 闡 無量壽經 之祕義於環宇 並印送流 通全世界多達數百萬冊 無量壽經菁華 乃是淨宗導師 淨空老和 尚 節錄 無量壽經 精句六十條 為現前社會人心之種 種病態 而對症所下之法藥耳 導師宣講於一九九三年八 月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4 今有華藏講記組同仁, 參考一九九二年六月於美國聖荷西宣講之 無量壽經, 有關此六十條之解釋, 揉合兩次講演之精義, 匯整而成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以往各淨宗學會 佛教團體等所出版的各種導師之講演集, 均未經導師親自鑑定, 雖曰善而未盡善盡美 此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文句順暢, 詞理周圓, 簡易明瞭, 又不失導師所講之原意, 可謂盡善矣 繼而整理完成後, 又呈導師親自批改修訂, 義理更臻周詳完善, 可謂是盡善盡美, 堪稱 無量壽經講記 之範本矣! 今值此出版流通之際, 略述其因緣以為序! 悟道序於華藏淨宗學會 二 三年九月十七日

5 目 錄 序 前言 正釋經文 一 遵 修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017 二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024 三 常以法音 覺諸世間 031 四 洗 濯垢污 顯明清白 032 五 心 常諦住 度世之道 034 六 為諸庶類 作不請之友 036 七 興大悲 愍有情 演慈辯 授法眼 杜惡趣 開善門 於諸眾生 視若自己 拯濟負荷 皆度彼岸 037 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040 九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042

6 十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048 十一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054 十二 人有至心求道 精進不止 會當剋果 何願不得 055 十三 法藏聞佛所說 皆悉睹見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於彼天人善惡 國土麤妙 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 選擇所欲 結得大願 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 修習功德 滿足五劫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功德莊嚴之事 明了通達 如一佛剎 所攝佛國 超過於彼 059 十四 住 真實慧 勇猛精進 065 十五 積 植德行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066 十六 植眾德本 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 惠利群生 志願無倦 忍力成就 於諸有情 常懷慈忍 和顏愛語 勸諭策進 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莊嚴眾行 軌範具足 觀法如化 三昧常寂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068

7 十七 恆以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079 十八 發菩提心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所作善根 悉施與之 令得安樂 084 十九 要當作善 所謂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欲 四不妄言 五不綺語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貪 九不瞋 十不癡 091 二十 一心清淨 端正身心 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 不當瞋怒嫉妒 不得貪餮慳惜 不得中悔 不得狐疑 要當孝順 至誠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 當信作善得福 101 二一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109 二二 通 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111 二三 諸 佛密藏 究竟明了 調伏諸根 身心柔軟 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112 二四 所言誠諦 深入義味 度諸有情 演說正法 117 二五 徧游佛剎 無愛無厭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120 二六 於一切眾生 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捨離一切執著 成就無量功德 122 二七 知一切法 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 二餘俱盡 125

8 二八 其心潔白 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 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 洗諸塵垢 129 二九 其心正直 論法無厭 求法不倦 132 三十 淳淨溫和 寂定明察 134 三一 身心潔淨 無有愛貪 136 三二 志願安定 求道和正 淨定安樂 138 三三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勤身營務 為心走使 有無同憂 139 三四 父子兄弟 夫婦親屬 當相敬愛 無相憎嫉 有無相通 無得貪惜 言色常和 莫相違戾 140 三五 世間之事 更相患害 雖不臨時 應急想破 145 三六 若曹當熟思計 遠離眾惡 擇其善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無可樂者 146 三七 拔 諸愛欲 杜眾惡源 游步三界 無所罣碍 148 三八 言行忠信 表裏相應 150 三九 受佛明誨 專精修學 如教奉行 不敢有疑 150 四十 能於此世 端心正意 不為眾惡 甚為大德 151 四一 佛教群生 捨五惡 去五痛 離五燒 降化其意 令持五善 獲其福德 152 四二 世間諸眾生類 欲為眾惡 強者伏弱 轉相剋賊 殘害殺傷 迭相吞啖 不知為善 後受殃罰 更相報償 痛不可言 156

9 四三 世間人民 不順法度 奢淫驕縱 任心自恣 居上不明 在位不正 陷人冤枉 損害忠良 心口各異 機偽多端 尊卑中外 更相欺誑 瞋恚愚痴 欲自厚己 欲貪多有 利害勝負 結忿成讎 破家亡身 不顧前後 富有慳惜 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 心勞身苦 如是至竟 無一隨者 善惡禍福 追命所生 或在樂處 或入苦毒 又或見善憎謗 不思慕及 常懷盜心 悕望他利 用自供給 消散復取 神明剋識 終入惡道 160 四四 世間人民 相因寄生 壽命幾何 不良之人 身心不正 常懷邪惡 常念婬妷 煩滿胸中 邪態外逸 費損家財 事為非法 所當求者 而不肯為 167 四五 世間人民 不念修善 兩舌 惡口 妄言 綺語 憎嫉善人 敗壞賢明 不孝父母 輕慢師長 朋友無信 難得誠實 尊貴自大 謂己有道 橫行威勢 侵易于人 欲人畏敬 不自慚懼 難可降化 常懷驕慢 賴其前世 福德營護 今世為惡 福德盡滅 壽命終盡 諸惡繞歸 170

10 四六 世間人民 徙倚懈怠 不肯作善 治身修業 父母教誨 違戾反逆 譬如怨家 不如無子 負恩違義 無有報償 放恣游散 耽酒嗜美 魯扈抵突 不識人情 無義無禮 不可諫曉 175 四七 天地之間 五道分明 善惡報應 禍福相承 身自當之 無誰代者 178 四八 若能自於其中 一心制意 端身正念 言行相副 所作至誠 獨作諸善 不為眾惡 身獨度脫 獲其福德 180 四九 從小微起 成大困劇 皆由貪著財色 不肯施惠 各欲自快 無復曲直 痴欲所迫 厚己爭利 富貴榮華 當時快意 不能忍辱 不務修善 威勢無幾 隨以磨滅 天道施張 自然 舉 183 五十 尊 聖敬善 仁慈博愛 186 五一 當自端心 當自端身 耳目口鼻 皆當自端 身心淨潔 與善相應 勿隨嗜欲 不犯諸惡 言色當和 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 安定徐為 作事倉卒 敗悔在後 188 五二 廣植德本 勿犯道禁 忍辱精進 慈心專一 192 五三 唯此世間 善少惡多 飲苦食毒 未嘗寧息 196

11 五四 尊卑男女 眷屬朋友 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 和順義理 歡樂慈孝 所作如犯 則自悔過 去惡就善 朝聞夕改 198 五五 改往修來 洒心易行 自然感降 所願輒得 202 五六 佛所行處 國邑丘聚 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 日月清明 風雨以時 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 兵戈無用 崇德興仁 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 無有怨枉 強不凌弱 各得其所 204 五七 阿逸多 當知疑惑 於諸菩薩 為大損害 為失大利 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207 五八 佛言 彼等所種善根 不能離相 不求佛慧 深著世樂 人間福報 雖復修福 求人天果 得報之時 一切豐足 而未能出三界獄中 209 五九 復 有眾生 雖種善根 作大福田 取相分別 情執深重 求出輪迴 終不能得 212 六十 當孝於佛 常念師恩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 當堅持之 無得毀失 214

12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淨空法師 講述 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三年八月於美國舊 金山大覺蓮社宣講 無量壽經菁華 共 計八小時 華藏講記組親聆音帶 摘要記錄 順 文整理 並擷取一九九二年六月於美國聖 荷西宣講 無量壽經 的相關內容 以為 補充 現呈 淨空法師親自批改修訂 成 無量壽經菁華講記 出版流通 供養 讀者 同沾法益

13 前 言 前言 諸位法師 諸位同修 這一次在 大覺蓮社 預定四次八小時 介紹 大 乘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在淨土宗稱為 大經 我 在美國曾經講過幾遍 過去幾年 台灣印 大藏經 流通到全世界 已經超 過十次以上 數量相當可觀 四庫全書 四庫薈要 這些中國古籍也都先後 出版 流通到世界各國圖書館 再也不怕失傳 可是這麼 多的寶藏若無人讀誦 依然非常可惜 幾個人一生當中有機會將 大藏經 看一遍 縱然發 心閱藏 也不能貫通 所以 我就想到 假如能將經典中重要的句子摘錄下 來 讓大家都能讀誦研究 應用在生活當中 中國固有的 文化與大乘佛法才真正能利益眾生 013

1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弘一大師的 晚晴集 就是節錄佛經與祖師的語錄 共一百零一條 晚晴集 我也做過一次通俗的研究討 論 同學們聽了非常歡喜 我覺得這種方式值得一試 於是這次我就在 無量壽經 裡摘錄了六十條 如果 試驗成功 我想 大藏經 也可以採取這種方法 大正藏 總共一百冊 假如濃縮成一冊 就方便多 了 四庫全書 四庫薈要 這些大部的典籍 也 可以用此方法節錄成為一冊 二冊 將來人人都有機會閱 讀 當然節錄要有重點 要 應病與藥 現今的社會 眾生有什麼症狀 社會秩序混亂 眾生思想矛盾 無依 靠 無安全感 究其根源 莫不是倫理道德之喪失 與因 果之理與事實無人重視 這是現前社會病態的主要因素 因此 我們的節錄就要著重倫理道德與因果的道理與 事實 014

15 前 言 我這次節錄的六十條就是以整個社會病態作為標準 而不是對修淨土的人所說的 如果對專修淨土 我不會選擇這些 一定選擇四十八 願 與三十二到三十七品 這是專修淨土者不可不知 不 可不讀的 讀了這六十條 可以說讀了整部 無量壽經 一 部經不可能自始至終都契機 所以這一部經當中有不少冷 場 不切實用 聽起來就沒有味道 而節錄出來的句句精華 無論是講 是聽 是讀 都 能提起很高的修學興趣 015

16

17 正釋經文 正釋經 文 一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第一條就是淨宗的宗旨 古德將 普賢菩薩行願品 列在 淨土三經 之後 稱為 淨土四經 其根據就是這一條 使我們明瞭西方 極樂世界四土九品 從下下品到上上品 皆修普賢之德 難怪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都要隨普賢菩薩 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大乘經論也講 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 能圓成佛道 圓 是指圓滿佛果 即天台家講的圓教佛 果 無量行願 行 是實行 願 是志願 濃縮 來說就是 四弘誓願 而 四弘誓願 展開就是無量行 願 普賢菩薩以 十大願王 作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 017

1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普賢行與其他所有行門不同之處 就是普賢菩薩的 心是真正清淨平等 無分別 執著 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 仁 十大願王 第一是 禮敬諸佛 諸佛包括一 切眾生 華嚴經 圓覺經 皆云 一切眾生本來 成佛 所以 禮敬諸佛 是過去佛 現在佛 未來佛 一切眾生 都平等恭敬 禮敬 經上講 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 無情眾生稱作 法 性 法性與佛性是一個性 所以 華嚴經 云 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對無情 與敬佛一樣恭敬 譬如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 我 們對它的恭敬與對諸佛的恭敬 無二無別 這稱為 普賢 行 我們見了桌椅板凳 把它擺得很整齊 擦得很乾淨 這就是對它的禮敬 所以 在儀式上 外表上有種種差別 內心的尊敬毫 無差別 禮敬諸佛 要從此地學起 018

19 正釋經文 不但至高無上的佛法從 禮敬 學起 佛門課誦本懺 儀也常念到 一心恭敬 一心禮敬 一心就是普賢 行 一心是平等的 對佛是這個心 對人也是這個心 對畜生還是這個 心 對桌椅板凳也是這個心 這就是 一心 二心就有分別 就有差別 所以二心 三心就不恭敬 了 就不是普賢行 一定要辨別清楚 才知道如何學習 第二是 稱讚如來 如來 與 諸佛 有何差 別 佛 是從相上說 我們要一心平等恭敬 如來 是從性上說 若是與性相應的是善事 我們要讚歎 不相 應的是惡事 惡事 惡人不讚歎 但是要恭敬 所謂 敬 而遠之 恭敬心是沒有差別的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善財 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 一定是先禮敬 然後讚歎 可是 五十三位善知識中 有三位他有禮敬 沒有讚歎 019

2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這三位 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 代表愚痴 第二位是 甘露火王 代表瞋恚 第三位是伐蘇蜜多女 代表貪愛 這三位代表 貪 瞋 痴 對於 貪瞋痴 善財童子參學時有禮敬沒有讚歎 由此可知 讚歎是讚歎善法 不讚歎惡法 但是禮敬沒有 善惡之分 禮敬 與 讚歎 的差別很大 我們要曉得 十願 在此地就不一一細說 大家可以參考 無 量壽經 全套的錄音帶 普賢菩薩十願是無量行願的歸納 而阿彌陀佛說 四十八願 則比十願詳細多了 但是 最重要的是 具 足 我們有沒有具足 若有信 有行而無願 則不能往 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真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必須把 無量壽 經 四十八願當作早課 天天念 時時學 把四十八願變 成自己的本願 那就 具足 了 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 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 四弘誓願 皆在其中 020

21 正釋經文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一切功德法 就是 南無 阿彌陀佛 隋唐時代 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 年所說的一切法 做了一個比較 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哪一個第一 大家公認 華 嚴經 第一 華嚴經 是經中之王 根本法輪 華嚴經 再與 無量壽經 比較 無量壽經 第 一 因為 華嚴經 到最後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 導歸極 樂 華嚴經 才圓滿 無量壽經 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它 是 華嚴經 的歸宿 總結論 是第一之第一 夏蓮居居士將 無量壽經 分為四十八品 哪一品第 一 四十八願第一 這是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 是全經最重要的一部分 四十八願中 哪一願第一 古人說 第十八願第一 何以說第十八願第一 第十八願就是臨終十念往生 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 一切 功德法 021

2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而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 四十八願展開是 無量壽 經 無量壽經 展開是 華嚴經 華嚴經 展開 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 這一句名號是總綱 領 我們抓到這個綱領 所有一切佛法 一切經典 一切 法門就統統掌握到了 安住 就是把心住在 阿彌陀佛 上 所以 真 正修行人想在這一生當中 穩穩當當快速成就 這一句佛 號足夠了 念經 讀經是為明理 道理明白 事實清楚 信心建 立了 其他的自然就放下了 不僅釋迦牟尼佛 一切諸佛教化眾生 皆以此法門為 第一 淨土法門難信易行 有大福大智慧的人方能相信 小乘如舍利弗智慧第一 大乘如文殊菩薩智慧第一 不是智慧第一的不能相信 我們想想 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 連小乘 舍利弗尊者也比不上 022

23 正釋經文 但是我們對淨土法門一聽就歡喜 相信 接受, 且願意修學, 從這一點來說, 我們不比文殊菩薩差 他選擇了這個法門, 我也選擇了這個法門 ; 他是智慧的選擇, 我也是智慧的選擇 安住 是心安理得, 理事通達明瞭, 心才真正安住在 南無阿彌陀佛 之中, 這就是 一切功德法 023

2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二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魔 不是指魔鬼 是指種種苦難折磨 因為人世間 的折磨太痛苦了 比遇到鬼還可怕 怨 是怨家 佛經講 十惡怨家 十惡 是身 造殺 盜 淫 口造妄語 兩舌 綺語 惡口 意造貪 瞋 痴 這是我們自身內的十種怨家 眾生不肯捨離這些 魔怨 起心動念 所作所為 與怨家愈結愈深 難分難解 造作惡業 所以今生苦 來 生更苦 因此 輪迴總是一世不如一世 一世比一世往下 沉 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只要冷靜觀察 不難發現 降伏魔怨 就是教我們如何提升自己的境界 不再墮落 金剛經 云 降伏其心 此地講的 魔 怨 就是 金剛經 講的 心 什麼心 十惡之心 妄想心 煩惱心 顛倒心 如何降伏 定 慧 所以 不能不修定 有定方能生 慧 佛教誡一切眾生 是以 戒定慧 三學為宗旨 因戒 得定 因定開慧 024

25 正釋經文 定 是佛法修學的中樞, 戒 是手段, 持戒的目的是得定, 而定是開慧的手段, 智慧才是真正的目的, 因為唯有智慧方能解決一切問題 定功能伏 ( 降伏 控制 ) 魔怨, 慧能化解魔怨 所以, 智慧現前, 十惡就變成十善, 魔怨變成大善知識 大功德主, 這就轉凡成聖 轉苦為樂 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 因此, 佛法任何宗派 法門, 皆以智慧為修學的目標, 以定為修學的樞紐 念佛法門是八萬四千法門中最殊勝的方法, 可是我們念了這麼久, 為什麼沒有得到定? 原因是沒有戒的基礎 所以, 不僅念佛三昧不能現前, 功夫成片都沒消息 由此可知, 持戒太重要了 戒, 絕不僅是五戒 十戒 菩薩戒 比丘戒 有些人自以為持戒很嚴, 覺得自己了不起, 常常批評 這個人破戒, 那個人犯戒 若是這樣持戒, 永遠不會得定, 因為看到別人破戒, 他就生煩惱, 心不平 不清淨 025

2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六祖大師說得好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自 己淨戒清淨 別人清淨不清淨 一概不理會 保持自己心 地清淨 若自以為自己持戒 天天看別人過失毛病 如此修 行 充其量僅得一點來生福報而已 而且不一定是人天福 報 因為來生未必能得人天身 畜生道也有福報 如有錢 人家的寵物 餓鬼道也有福德鬼 如城隍 土地公 山 神 天天有人祭祀 修行修到這種地步 豈不叫冤枉 中國自古以來 無論在家 出家 修行人往往三年五 載就有成就 為什麼我們修行二十 三十年都不成就 如 果說我們的聰明智慧不如古人 我不相信 說福報不如古 人 我更不相信 到底問題何在 古人聽老師的話 現在人不聽老師的 話 古人有 師承 現在人把老師丟棄了 一個老師指你一條路 這是一條成功的道路 這稱為 師承 老師奠定你修學的基礎 這是老師的責任 026

27 正釋經文 你的基礎沒有奠定, 決定不能離開老師, 如小孩不能離開父母一樣, 到長大成人可以獨立時, 才放他出去 從前修學, 得根本智方能離開老師 根本智就是定, 得到定, 慧就現前, 定慧力量現前, 方可出師, 出去參學 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他在文殊菩薩處得根本智, 就是此地講的 以定慧力, 他出去五十三參就是 降伏魔怨, 這時才有能力 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社會上的各行各業, 歸納成五十三大類 所以, 各行各業 男女老少都可以接觸, 你接觸是在成就後得智, 圓滿智慧 027

2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接觸好的境界 你不動心 不起貪心 惡的境界 你 也不動心 不受它干擾 誘惑 這是成就 定 接觸之 後 樣樣清楚明瞭 這是成就 慧 所以 定慧力 是我們修學真實的根本 但是現在 師承 斷了 我們唯一的方法就是以古大 德為老師 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 就是沾到了一點師承的 邊緣 過去我在台中求學 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非常謙虛 說 我的學問道德不夠資格做你的老師 他勸我以印 光法師為師 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 028

29 正釋經文 印光法師不在了, 他的著作在, 一心一意依照 文鈔 修學, 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 讀大師的書, 聽大師的教訓, 依教奉行, 這就是師承 我們修淨土, 以阿彌陀佛為老師, 阿彌陀佛在哪裡? 在 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 和 觀無量壽佛經 我們一心一意認真研讀這三部經, 就是以阿彌陀佛為老師, 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 而讀經是修戒定慧, 在讀誦時只讀經不思考, 老實念就是修 戒定慧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 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 是菩薩戒, 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 我們恭恭敬敬一心一意的讀, 無妄想 分別 執著, 諸惡 就沒做了, 可見得小乘戒圓滿了 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真言, 沒有比這個更善的, 所以讀經就是 眾善奉行, 所有一切戒律都圓滿了 029

3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一心讀誦 沒有妄想 沒有懷疑 沒有雜念 就是修 定 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 沒有念錯 沒有念漏 就是 慧 就是根本智 所以 念經是戒定慧同時齊修 如果一面念一面想經 的意思 就把戒定慧破壞了 就與念世間書一樣 因此 讀經是修戒定慧 禪宗打坐是修戒定慧 密宗 持咒也是修戒定慧 只是方法不一樣 功夫成就無二 正 是 法門平等 無有高下 讀經要專心讀誦 研究要另找時間 不要與讀誦混在 一起 否則就全盤失敗 到定慧力成就 在日常生活當中 處事待人接物一 切都很順利 障礙自然會減少 就能將十惡的念頭轉成十 善 魔怨才能真正降伏 佛法常言 破迷開悟 離苦得樂 這個效果才真 正現前 030

31 正釋經文 三 常以法音 覺諸世間 法 方法 理論 前面兩句是自修 是自利 這一句是利他 我們自己 修學得到了好處 利益 也要以自己修學的經驗 為人演 說 幫助別人像我一樣有成就 諸世間 是指九法界眾生 031

3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四 洗濯垢污 顯明清白 這一句是比喻 我們讀經 念佛的目的 就是把 心 地 思想 見解 的污染洗乾淨 才能 顯明清白 恢 復清淨心 無量壽經 的經題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 等覺經 清淨 平等 覺 就是修學的綱領 我們學 什麼 就是修清淨心 平等心 修覺而不迷 清淨 平 等 覺 是一而三 三而一 所以 淨宗著重在清淨心 心淨則土淨 我們與西方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感應 就是在清淨心 就現前時代而言 污染太嚴重了 全世界都在大聲疾 呼要提倡環保 科學家也提出了警告 地球的污染若不能 改善 五十年之後 將不適合人類生存 由此可知 污染相當嚴重 雖然大家都在努力改善 但所收效果甚微 原因何在 世間人只知其當然 不知其 所以然 一切環保工作都是治標不治本 032

33 正釋經文 本 是人性的污染 所謂心理的污染 思想的污 染 見解的污染 精神的污染 這比環境的污染更為嚴 重 在二十年前 有一天我在方東美先生家中 正好遇到 教育部兩位官員來拜訪方先生 當時台灣政府正在提倡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這個 官員向方先生請教 有什麼方法能將復興文化的工作落 實 方先生態度非常嚴肅 一句話不說 冷靜好幾分鐘 後 說了一句 有 教育部的人很歡喜 於是請教方 先生是什麼方法 方先生說 台灣所有的報紙 雜誌停刊 電視 廣 播統統關閉 他們一聽搖頭說 這個做不到 方老師說 這些報紙 雜誌 電視 廣播天天在污 染人性 在破壞中華固有的文化 只要這些東西存在 復 興文化就收不到效果 所以 我常勸導念佛的同修不要 看報紙 雜誌 電視 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033

3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五 心常諦住 度世之道 諦 是真實 四弘誓願 第一條 眾生無邊誓願 度 我們能常有這個念頭 就是 度世之道 這是 發菩提心 心常住在四弘誓願上 但是我們要想度眾生 先要成就自己 四弘誓願不但 是大菩提心 而且是我們修行證果的次序 階段 願為先 導 願為動力 修行需要從斷煩惱下手 親近一位老師 就是幫助你斷煩惱 等你煩惱斷盡了 魔怨沒有了 定慧 成就了 然後再 法門無量誓願學 034

35 正釋經文 現在人不要四弘誓願的前面兩願, 一開頭就要 法門無量誓願學, 結果學了沒幾天, 就到處宣揚他是什麼佛 什麼菩薩再來的, 這是胡說, 自欺欺人 從前學佛先要五年學戒, 戒 是老師的教誡, 至少是五年的時間跟一位老師學習, 成就定慧, 奠定根基, 然後才能廣學多聞 從前的社會比現在單純多了, 還要用五年的時間遵守老師的教誡, 我們生活在今天的染污的環境, 比過去嚴重十倍都不止, 所以從前五年學戒, 現在則要五十年學戒 但是假若你說要學五十年, 大家就不想學了 所以, 最好是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念到底, 見到阿彌陀佛後, 再廣學多聞 因此, 我們現在學習四弘誓願要分成兩個階段, 現前只修 眾生無邊誓願度 和 煩惱無盡誓願斷,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 再修 法門無量誓願學 和 佛道無上誓願成, 才是正確的 如果現在就學後頭兩句, 一定障礙念佛的功夫 因此, 現在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 往生淨土, 才是當務之急! 035

3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六 為諸庶類 作不請之友 這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悲願 主動作一切眾生的善友 我們學習時要懂得觀機 應機說法 機緣成熟了 我們要 是不幫助眾生 就對不起他 緣沒有成熟 你幫助他是自 討無趣 眾生根性 機緣不同 喜歡學禪的 就讓他老實參 禪 喜歡念咒的 就讓他恭恭敬敬念咒 法門平等 無有 高下 佛說那麼多法門是應種種不同根性的人而說的 如 果學一個法門能度一切眾生 釋迦牟尼佛何必說那麼多法 門 因此 我們修淨土 不能強迫每一個人都修淨土 遇到緣成熟的 我們就主動去幫助 把佛法介紹 推薦給 他 佛法確實有許多層次 層次慢慢提升了 他自然會找 到捷徑 會找到這個殊勝的淨土法門 所以 要有耐性 以善巧方便協助眾生 036

37 正釋經文 七 興大悲 愍有情 演慈辯 授法眼 杜惡趣 開善門 於諸眾生 視若自 己 拯濟負荷 皆度彼岸 興 是發起 演 是表演 辯 是言教 就是 講經說法 不但有言教 而且要有身教 授法眼 授 是傳授 法是方法 眼是比喻 使他明白了一切法的真 相 懂得道理 杜惡趣 杜是防止 防範 惡趣是惡 道 善門 淺而言之 就是人天善法 一切眾生迷惑顛倒 還沉淪在五欲六塵之中 我們要 發大慈悲心 愍念有情眾生 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 慈悲 憐憫必須要有具體的表現 這個表現是真正熱心去推動 盡心盡力把它當作這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來做 演慈辯 授法眼 杜惡趣 開善門 這是教學 的方式 講經說法不一定是在講台上 而是隨時隨地遇到 人 就當以最適當的方法將佛法介紹給他 他完全不能接受時 你就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他慢慢知道了 以後他見你也會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 佛 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方法很多 037

3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譬如 學佛的人心情愉快 身體健康 這是一般大眾 非常羨慕的 你要是真正健康快樂 他一定會向你請教 你為什麼生活得這麼愉快 你就告訴他 念佛 念佛就能達到真正健康快樂 你能說出一番道理 他聽了 歡喜 這是機會教育 所以 演 是指我們日常生活幸 福 美滿 快樂 這是佛教育的一塊好招牌 人家一看就 歡喜 就會嚮往 羨慕 想來學習 如何不墮惡道 不造惡業自然就不墮惡道 惡趣最 重要是惡念 惡念是因 惡行是業不善 後面一定會有惡 報 因緣果報 絲毫不爽 我們不想受一切惡報 只要不 起一個惡念 我們的念清淨 純正 絕對不會有惡的果 報 開善門 是勸人斷惡修善 斷惡修善的好處是他 得 與我們不相干 誰修誰得 不是你修 我得好處 決定是自己得 自修自得 我們自己修 自己得到好的果 報 這也是給別人做證明 好果報是從斷惡修善來的 如果你跟某些人講出三界 成佛作祖 他聽了害怕 但是你講來生再做人 做一個大富大貴的人 他聽了很高 興 遇到這樣的人 你就教給他人天善門 如果是志向廣 038

39 正釋經文 大的人, 知三界苦, 知天上福報雖大, 壽命雖長, 但總有一天會死, 所以希望超越三界, 你就教他超越三界的方法, 這是大善門 實在講, 任何一個法門, 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 唯有念佛法門, 這是我學佛四十多年的體驗 所以, 念佛法門確實殊勝, 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 這是至善之門, 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於諸眾生, 視若自己, 拯濟負荷, 皆度彼岸, 對眾生與對自己沒有兩樣, 這實實在在就是大乘佛法講的 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對於一切眾生一視同仁, 只要他肯接受, 我們總要全心全力幫助他 佛弟子應當發願負荷續佛慧命 廣度眾生 住持正法的使命 039

4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八 如來以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 所以出 興於世 光闡道教 欲拯群萌 惠以 真實之利 光 是光大 闡 是闡揚 道 是出離生死 圓滿成佛之道 拯 拯救 拯濟 群萌 指一切 眾生 真實之利 滿足眾生的願望就是真實 這是說明佛到世間來的原因 佛為什麼出現在印度 而不在中國 中國文化雖然久 中國人最高的意念只有一 個 就是生天 沒有出三界的念頭 如果講來生作人 或 者生天 中國儒家 道家的學問方法足夠了 佛不需要 來 釋迦牟尼佛出現在印度的那個時代 宗教最發達 經上講有六師外道 婆羅門教 瑜伽 數論確實有很深的 禪定功夫 能達到四空天 這是中國人做不到的 說老實 話 中國人生天也只是在欲界天 色界天都無法到達 印 度人到色界天 無色界天就無法超越了 而把四禪天 四 空天當作涅槃境界 這是很大的誤會 040

41 正釋經文 因此, 當時, 全世界確實只有印度的眾生根性 機緣成熟了, 而佛 矜哀三界, 出現在那個地方, 幫助他們超越六道, 得真正的菩提涅槃 佛並沒有偏心, 那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 用什麼方法來教化, 佛就用什麼方法教化 如 普門品 所說 : 應以佛身而得度者, 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印度是要以佛身說法, 中國是要以菩薩身說法, 這是示現不同, 其目的是相同的 目的是 欲拯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有人想生天, 佛就教他生天的方法, 他真的生天了, 這就是惠以他真實的利益 而絕對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是成佛, 等覺菩薩還不是究竟圓滿 無量壽經 把信願 持名 求生淨土的方法教給大家, 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 淨土三經所說的極樂世界, 四土九品, 依正莊嚴, 一生圓滿成就, 不要等到第二生, 釋迦佛在這一會跟我們講的是絕對的真實 佛在本經講過三次真實, 而在一部經上講三次真實是很少見的! 041

4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九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這是阿彌 陀佛的大願 成佛就是要講經說法 普度一切眾生 這比 六祖大師在 壇經 講得還清楚 連成佛的目的都說出來 了 這也是我們學佛應當要嚮往的 名聞利養是 生不帶 來 死不帶去 若天天打妄想想得到 實在太愚痴了 金剛經 云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一切有為 法 如夢幻泡影 因此 我們常常想著盡虛空遍法界弘 法利生 不知不覺就與一切諸佛同心 同願 同行 哪有 不成佛的道理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這一句就是菩薩所修的六波羅 蜜 即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但是此地 只說了戒 定 精進 這就是講 六度 這是大乘菩薩 法 若只說戒 定 慧 則屬於 三學 042

43 正釋經文 通達甚深微妙法 就是大乘講的明心見性 若不 能通達甚深微妙法 就不能廣度一切眾生 在此地意思更 究竟圓滿 以本經的理論 方法 境界而言 甚深微妙法 是淨宗講的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明心達本 念佛往生 不退成佛 的妙法 這是其他大乘經所沒有的 這一句確實是指這個意 思 四十八願為我們開出無上的法門 完全是如來果地上 的境界 教導我們持名念佛往生 這是以果為因 蕅益大 師說 這是九界有情 九界是菩薩 聲聞 緣覺 六道眾 生 靠自己的力量所無法理解的 這才是甚深微妙法 華嚴經 和 法華經 是微妙法 華嚴經 法華經 與 無量壽經 一比 無量壽經 是第一 所以 無量壽經 就是 甚深微妙法 相信 華嚴 經 法華經 不難 相信 無量壽經 難 這是最難 信之法 所以 我們向人家介紹 無量壽經 人家不相 信是正常的 一介紹 他就相信 那不是普通人 無量 壽經 講 這決定是再來人 不是凡人 043

4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智慧廣大深如海 要想廣度眾生 一定要先度自 己 要成就別人 先要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 才有能力幫 助眾生 所以 法藏比丘說完了自己度眾生的大願之後 就再敘說自己現在要求甚深廣大的智慧 此甚深廣大的智 慧是自性本來具足 非從外求 如何求得甚深智慧 下一 句就是方法 內心清淨絕塵勞 塵 是染污 比喻染著灰塵 就骯髒了 勞 是煩惱 我們必須要遠離一切污染 斷 盡煩惱 才能恢復清淨心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這兩句是相 輔相成的 正因為相輔相成 才產生無量的法喜 你有一 分功夫 就多一分智慧 多一分智慧 信心更深 多增長 一分功夫 增長一分功夫 又增長一分智慧 這是定慧相 輔相成 永無止盡 應用在事相上 它就超過了一切惡趣 門 超過無邊惡趣門 修清淨心是因 心只要一清 淨 一切罪障都消除了 所有一切惡趣就遠離了 人沒有 瞋恚心 就超越地獄門 不愚痴 就超越畜生門 沒有慳 貪 就超越餓鬼門 所以斷貪瞋痴就超越三惡道 044

45 正釋經文 如果對人天福德無一絲毫貪求 就能超越六道 這 一句是從比較中而說的 餓鬼道與地獄道相比 餓鬼道是 善 地獄道是惡 畜生道與餓鬼道相比 畜生道是善 餓 鬼道是惡 小乘的阿羅漢 辟支佛與大菩薩相比 阿羅 漢 辟支佛是惡 大菩薩是善 菩薩與佛相比 佛是善 菩薩是惡 所以 無邊惡趣門 包括了聲聞 緣覺 菩 薩 一直到你圓滿成佛就超越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 菩提究竟岸是圓滿的佛果 換言之 無邊惡趣門 是指權教菩薩以下 統統是惡 趣 不但是六道 聲聞 緣覺 權教菩薩都是惡趣 無明貪瞋皆永無 這是講三種煩惱 見思煩惱 塵沙煩惱 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 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 界 惑盡過亡三昧力 惑 是迷惑 於世出世間所 有一切法中 他不迷惑了 過是過失 無論是自己修行 或是教化眾生 對人對事對物 絕對不犯過失 這些要靠 什麼 三昧力 三昧 當然是指念佛三昧 045

4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以上六句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求學時的修學綱領 我們 今天所修的 與阿彌陀佛當年修行做個比較 我們是不是 把智慧擺在第一目標 其他的什麼都不求 要求智慧 一定要得清淨心 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 慧 清淨心像一面鏡子 起用是照見 這是有智慧 要想 心地清淨 心就不能有一絲毫的染著 世間法五欲六塵 出世間法大小權實統統不染 這個要緊 務要心地純淨 言行純善 學佛有兩種方式 一種從行門真正用功夫 從修清淨 心下手 另一種 從解門研究理論下手 這兩條路 哪一 條佔便宜 行門佔便宜 046

47 正釋經文 從行門下手, 只要心清淨, 不懂佛法沒有關係, 只要能斷煩惱, 心淨則佛土淨, 決定能往生 從解門下手, 一切理論 方法 境界都清楚了, 然後還是要從頭修起, 因為有解無行是不能成就的 從行門下手, 是以心行為主, 以解為輔助, 不必刻意求解, 自然就通達了, 這個方法非常正確 走這個門, 無論是讀經 聽講, 懂一句就得一句受用, 懂兩句就得兩句受用 ; 不懂的不要緊, 下一次再聽就懂了, 多聽幾遍自然就明瞭, 不必在這一段 這一句裡鑽牛角尖, 反而把心搞得不清淨 本經經題中有 清淨平等覺, 這三個是一而三 三而一, 一個得到了, 三個統統得到 而這三個當中, 還是清淨心容易修 修清淨心的方法是執持名號, 不念佛的時候聽佛號, 佛號最好聽自己念的 把自己平常念佛的聲音錄下來, 不念佛的時候, 放錄音帶聽, 非常有受用, 這是修清淨心 所以, 法藏比丘以智慧為首, 以定慧等持, 以惑盡過亡三昧力作總結, 這個用意很深很深, 確實提供我們非常寶貴的修學參考 047

4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十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這兩句是菩 薩住世的行持 也就是菩薩心行的標準 是我們應當要學 習的 常 永遠 布施 捨 放下 身心世界一切 放下 所有一切苦惱 乃至於疾病 生死 輪迴的來源 都是因妄想 執著不肯放下 真的是自作自受 所以 我 們要捨心中的牽掛 憂慮 煩惱 妄想 分別 執著 布 施的用意在此地 世間人自以為行菩薩道 到處布施 供養 目的在 捨一得萬報 捨財將來得財富 捨法得聰明智慧 若 如是行布施 並非菩薩 完全是凡夫貪瞋痴慢的妄想在作 祟 菩薩布施的目的是要捨心中的妄念 妄念捨盡了 自 性本有的無量智慧 德能 財富自然現前 哪裡要求 哪 裡要修 不需要 048

49 正釋經文 像六祖大師開悟時所說 : 何期自性本來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一切受用隨心所欲, 隨念所生 佛教我們布施是教我們捨妄念, 恢復性德, 這才是真實的利益 凡夫的大病就是放不下, 這才勞累佛菩薩, 委曲婉轉以種種方便幫助我們漸漸放下 菩薩做榜樣 做示範, 教導我們布施, 捨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 捨煩惱 憂慮 生死, 一切放下了, 就得大自在 金剛經 云 :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法是佛法, 佛法也不能執著, 執著就錯了 佛法像一艘船, 是我們過河的工具, 達到目的地了, 工具也要捨 所以, 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 既然度過了, 佛法也不能執著, 也要放下 戒 是持戒, 就是守法, 人奉公守法, 自然心安, 遠離一切恐怖 儒家講禮節, 佛法講戒律, 這是我們生活行為的規範 佛制定的根本大戒只有四條, 殺 盜 淫 妄, 這四條是性罪, 不管你受不受戒, 犯了就有罪業 049

5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不飲酒 這一條是遮戒 它是預防的性質 我 們仔細觀察一些犯重罪的人 都與酒有關係 所謂 酒後 亂性 所以世尊也將這一條列入重戒 此外 國家的法 律 風俗人情 我們也要遵守 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這是 持戒真正的意義 忍 是忍辱 般若經 云 一切法得成於 忍 所以 忍要有堅強的耐心 世法要成就都要相當的 耐心 何況學佛 一定要能忍耐 能忍就能心平氣和 功 夫才能往前進 如果不能忍 修得再好 功夫不能進步 所以忍是真正的功夫 忍是禪定的前方便 精進 進就是不退 精是純而不雜 我們見到 很多同修發憤努力 但他不是精進 他學很多 很雜 這 是雜進 亂進 所以功夫不能成就 一門精進 成就非常 快速 譬如一個人只學一部經 學一年很有成就 另一個 人 同時學十部經 他一年的成就決定比不上學一門的 050

51 正釋經文 你專學一部經, 譬如學 阿彌陀經, 一部經研究十年, 十年之後, 你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角落, 人家看到你都說 : 阿彌陀佛來了 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你十年學一部 地藏經, 你成了地藏菩薩 ; 你十年學一部 普門品, 你就變成觀音菩薩 問題在你肯不肯專精? 現在人喜歡博多,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是一個失敗的思想, 這決不能成功! 我還沾了一點師承的邊緣, 我聽老師的話, 但還不是完全聽, 要是完全聽, 我今天不是這個樣子了, 所以現在後悔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學五部經, 李老師規定一部經沒有學好, 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 要學到什麼程度? 老師認為可以了, 如果老師認為不可以, 就要在這一部上繼續努力學習 俗話說 : 不聽老人言, 吃虧在眼前 年輕人無知, 意氣用事, 不相信老人的經驗, 就吃虧了 定 是自己要有主宰, 不為外境所動 以念佛法門而言, 就是一心不亂, 就是清淨心 慧 是智慧 理智, 不是世間的聰明智慧 有了智慧, 處事待人接物就不會做錯事, 不會犯過失 051

5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這兩句就是 講六度 前五種是事修 依照這個方法事理修學 智慧是 自然開發的 智慧現前 表現在哪裡 在日常生活當中 這六條就是菩薩日常生活行持的準則 表現在布施 雖修布施 而不著布施相 三輪體空 這就是智慧 持戒不著相 自然就符合戒法的標準 智慧表現在行事之 中 忍辱 精進 禪定統統如是 這樣才真正離苦得樂 未度有情令得度 沒有接觸佛法的 不懂佛法的 人 我們要想方法找機會讓他接觸 讓他認識佛法 已度之者使成佛 已經學佛的人 而且發大心想 快速成就 就用念佛法門幫助他一生成就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兩句話 非常重要 世間人求福的人多 天天修供養 求福 求長 壽 求發財 佛說不如以堅定的志願 信心 勇猛精進求 生淨土 生到淨土就一生成佛了 052

53 正釋經文 供養佛菩薩的福報很大, 但今天我們不但供養不到佛菩薩, 連阿羅漢 須陀洹也見不到 我們今天能供養的是佛菩薩的形像, 供養佛菩薩的形像有沒有福報? 要看你怎麼供養 供養是表法, 佛前供花, 花代表因, 植物先開花後結果, 供果是代表果報 供花是提醒我們信願持名, 這是修因 ; 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親近阿彌陀佛, 這是果 這樣供養就有福了 最簡單的供養是一杯水, 供水是提醒自己, 心要像水一樣清淨 平等, 沒有一點灰塵 污染 ; 安靜沒有絲毫波動 供養燈, 燈表光明, 我們心地要正大光明, 要能犧牲自己, 幫助別人 所以, 應當採用油燈, 油燒乾了, 表燃燒自己, 照耀別人, 這是大慈悲 現在用電燈, 不太容易見到這個表法現象 所以, 佛門的種種陳設, 都是非常好的教育, 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但大家把這個真正的意義忘記了, 變成諂媚 巴結佛菩薩! 世間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結, 何況佛菩薩! 因此, 供養真正的意義, 一定要明瞭 053

5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十 一 常 運 慈 心 拔 有 情 度 盡 無 邊 苦 眾 生 常 指時間 無邊 指空間 時空將所有一 切眾生之類都包括盡了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類都是阿 彌陀佛大慈大悲教化度脫的對象 054

55 正釋經文 十 二 人 有 至 心 求 道 精 進 不 止 會 當 剋 果 何願不得 道 是很難得到的 既然很難得到的都可以得到 何況其餘 但是求一定要懂得求的理論與方法 此地的理 就是 至心 至心就是真誠之心 真誠到了極處 曾國 藩先生言 一念不生謂之誠 六祖大師言 本來無 一物 這是真心 用如是之心去求道 求什麼就得什 麼 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 所以 諸 佛菩薩神通廣大 手中能現無量珍寶 他何以能變現出 來 而我們變現不出來 他是真心 我們是妄心 真心能 變 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 所以大乘經上 講 諸法所生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因為他們 心清淨 清淨心就是真心 我們今天妄想 煩惱 憂慮 牽掛太多了 哪來的真心 055

5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所以 至心 重要 佛法修學無他 只是將妄想 分別 執著放下 真心就現前了 佛氏門中 有求必 應 這是真的 精進不止 這是求的方法 進是進步 絕對不會 往後退 精是純而不雜 一個目標 一個方向 無論是佛 法 世法 這一定會有成就 現前不少學佛的同修 天天 在求進步 但是效果不彰 原因何在 學得太多 太雜 不是精進 而是雜進 所以努力而沒有效果 佛法經典很多 從理論上說 門門第一 法門平等 無有高下 但是從事上講 每一個人的根性不相同 聰明 智慧不相同 生活環境不相同 有些法門修學起來覺得方 便 有些法門修學起來覺得困難 所以難易不在法門 在 個人的根性與生活環境 而念佛法門不管根性勝劣 統統適合修學 其他如參 禪 學密都很不容易修學 念佛法門簡單方便 你家裡有 無佛像 香花供養 皆可修學 而且不重視形式 修學環 境 真是第一方便 056

57 正釋經文 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 若勉強修學就會有困難, 順著自己的興趣修學就容易了 我們修別的法門, 能不能生淨土? 能! 無量壽經 講得很清楚, 修其他法門, 只要迴向淨土, 統統能往生 可見得阿彌陀佛並不是限制你一定要學 無量壽經, 一定要念阿彌陀佛, 才能往生 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 一定要能伏煩惱, 發願求生極樂世界, 親近阿彌陀佛 如果煩惱伏不住, 就無法往生, 這是真正的條件 057

5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所以 只要把 精進 這兩個字掌握了 我們就決定 有成就 古大德說 佛法 貴精不貴多 又所謂 一經 通一切經通 如果我們想深入經藏 應該怎麼做 是廣學多聞 還 是一門深入 從歷史上看 自古以來 一門深入成就的人 非常非常多 從廣學多聞 成就的人少 因為那是屬於特 殊的天才 中下根性的人沒有這個能力 因此還是要 一 門深入 所以 精進不止 會當剋果 何願不得 只要我 們懂得道理與方法 任何願望都能滿足 在我們眼前 無 論是學業 事業 乃至學佛人的道業 用此理論與方法都 能成功圓滿 因此 世出世間一切法 以真誠之心行之 則沒有難 事 難就是我們有邪念 邪思 這個障礙是自己造成的 確實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一定要了解 058

59 正釋經文 十三 法藏聞佛所說 皆悉睹見 起發無 上殊勝之願 於彼天人善惡 國土 麤妙 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 選擇 所欲 結得大願 精勤求索 恭慎 保持 修習功德 滿足五劫 於彼 二十一俱胝佛土 功德莊嚴之事 明了通達 如一佛剎 所攝佛國 超過於彼 法藏聞佛所說 聞 是聽老師介紹 佛 是 世間自在王如來 即法藏菩薩的老師 法藏 阿彌陀 佛在因地出家的法名 法藏菩薩將自己的願望向老師報告 請求老師教導 他 學生有善願 有大願 老師總是盡心盡力幫助他 成 就他 所以 他所想要知道的 佛不但說明 而且還將十方 諸佛世界以神力顯現在他面前 讓他看得清清楚楚 059

6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觀無量壽佛經 的發起因緣也如是 韋提希夫人遭 家庭變故 她的兒子要殺父親 害母親 篡奪王位 她遭 這樣的大難 於是乎心灰意冷 請求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安 全好的世界可以往生 釋迦牟尼佛並沒有主動介紹給她 而是把十方諸佛的 世界變現在她面前 讓她自己選擇 這與世間自在王如來 對法藏菩薩使用的方法相同 韋提希夫人選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然後佛 才教給她求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這就是一部 觀無量壽佛 經 世間自在王如來把十方諸佛剎土展現在法藏菩薩面 前 法藏菩薩統統都看見了 於是 起發無上殊勝之願 於彼天人善惡 國土麤妙 彼 指十方一切諸佛剎土 天 指天道 人 指人間 一切諸佛剎土裡的六道眾生 有善有惡 這是講 人事環境 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憑空想像建立的 也不是 他自己的理想 而是他確確實實見到了許多的諸佛剎土 而且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差別很大 有的世界非常美好 有 的世界有許多缺陷 060

61 正釋經文 國土麤妙, 是物質環境 麤 是環境很惡劣 ; 妙 是環境非常美好 環境不相同, 是由於眾生造的因不同, 所得的果報就不一樣 這些理論與事實, 法藏菩薩都明白 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 選擇所欲, 結得大願 西方極樂世界是如何建立的? 法藏菩薩到處參觀考察, 取人之長, 捨人之短 換言之, 極樂世界是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美好之大成 在四十八願中, 他看到十方世界都有六道, 尤其三惡道太苦了, 所以他發的第一大願是希望將來建立的國度沒有三惡道, 於是結得這個大願 061

6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中國人常說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聽經是讀 書 看到一切諸佛世界 等於是行萬里路 法藏菩薩親耳 所聞 親眼所見 所以他的知識 智慧是真實的 他有這 樣豐富的學歷與經歷 他就有選擇的建立自己的剎土 這 是極樂世界成就的因緣 極樂世界的因緣 與一切諸佛剎土的因緣不相同 因 為一切剎土的因緣是複雜的 不是單純的 有善有惡 善 惡混雜 西方極樂世界專門選擇清淨 善法 他的目的是提供 一個美好的修學環境 給十方世界真正發大心 一生要了 生死成佛道的眾生 提供最佳的修學生活環境 062

63 正釋經文 精勤求索, 恭慎保持, 修習功德, 滿足五劫 精勤, 精進 勤奮 努力 ; 求索, 索是尋找, 哪些是善法 惡法, 哪些是善果 惡報, 要看得清楚, 然後斷一切惡 修一切善 恭慎保持, 恭是恭敬, 慎是謹慎 ; 對人 對事 對物要恭敬, 恭敬心是真心 不但有恭敬心, 還要謹慎保持, 所修學的才不至於喪失 修習功德, 修是修正, 把錯誤的修正過來 ; 習是學以致用, 把所學的應用在生活上 滿足五劫, 這是講他修行發願所用的時間 劫, 有很多種說法, 其中最常聽到的是 增減劫 佛講我們娑婆世界的人, 人壽最短的時候, 平均年齡是十歲, 這個世界非常非常之苦 每隔一百年增加一歲, 加到八萬四千歲 ; 再從八萬四千歲每隔一百年減一歲, 又減到十歲, 這樣一增一減, 稱作一個 小劫 二十個小劫為一個 中劫 ; 四個中劫為一個 大劫 大乘經上講劫數, 都是指大劫 法藏比丘修行的時間這麼長, 所以才能真正吸收一切諸佛剎土的長處, 捨棄不如人意之處 063

6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 功德莊嚴之事 明了通達 如一佛剎 所攝佛國 超過於彼 二十一 不是數 字 是表圓滿 如 阿彌陀經 用 七 表圓滿 就是指四方 上 下 當中 華嚴經 用 十 代表圓滿 一到十是圓滿 的數字 十個十就是一百 也是圓滿的數字 密宗以 十六 二十一 代表圓滿 所攝佛國 超過於彼 攝 是他建立的極樂 世界 彼 是二十一俱胝佛剎 西方極樂世界是集一切 國土美好之大成 一切諸佛剎土美好的 極樂世界統統具 足 所有不好的缺點 極樂世界統統沒有 它自然超過一 切諸佛剎土 這也滿足了他的大願 這是說極樂世界的建 成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清淨心 心淨則土淨 所 以 佛教我們用 信 願 行 修清淨心 真信 切願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能把妄想 分別 執著伏住 達到初 步清淨的標準 就能生 凡聖同居土 064

65 正釋經文 十四 住真實慧 勇猛精進 佛在 無量壽經 講了三個真實 此地講 真實 慧 即真實的智慧 你能在一切法中 認識佛法 而且 認識大乘法中的淨土法門 又能選擇 信 願 持名 求願往生 將心真正安住在此 這就是 住真實慧 對於淨宗法門 不懷疑 不夾雜 不間斷 並依照 大勢至菩薩教導的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的方法用功修 學 就是 勇猛精進 世間一切都是虛妄的 我們要真正覺悟 世俗人也常 說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所以 唯有念佛往生西方 極樂世界 壽命與佛相同 都是無量壽 這才是真實的 沒有壽命 一切都落空了 因此 這才是真實的智 慧 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了 065

6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十五 積植德行 不起貪瞋痴欲諸想 不 著色聲香味觸法 植 是培植 累積 積功累德要從 不起貪瞋痴欲 諸想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做起 內不起貪瞋痴欲妄 念 外不被境界誘惑 就是功德 能如此做功夫 得心地清淨 清淨心能生智慧 有定 慧就得大受用 定慧是自己的真心起作用 在宇宙之間 自己做得 了主宰 失去定慧是煩惱誘惑作主 這個人就可憐了 所 以 修行無非是內去 貪瞋痴 外斷一切誘惑而已 這一句是教導我們修學的原則 心中起 貪瞋痴欲諸 想 我們的行為就不正了 要加以修正 這是邪正之標 準 六祖慧能大師云 本來無一物 那是真心 因為 真心無物 貪瞋痴慢 是妄心 有了這些虛妄的東西 我們雖有真心 真心不能現前 066

67 正釋經文 除去貪瞋痴慢, 心就得清淨, 外面 色聲香味觸法 的境界來誘惑你, 也不會起貪瞋痴慢之念 大經云 : 一切眾生本來成佛 何以現在變成這樣? 華嚴經 說得好, 因為有妄想 執著, 執著變成貪瞋, 妄想即是愚痴, 這是眾生的病根 067

6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十六 植眾德本 不計眾苦 少欲知足 專求白法 惠利群生 志願無倦 忍力成就 於諸有情 常懷慈忍 和顏愛語 勸諭策進 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莊 嚴眾行 軌範具足 觀法如化 三 昧常寂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 護身業 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 清 淨無染 植眾德本 就是積功累德 本 是根本 能生 萬德 能生的才是根本 淨土宗的德本 就是一句 南無 阿彌陀佛 名號 專修淨土 二六時中執持名號 用這一句名號幫助 我們真正做到內不動心 內不起煩惱 外不著相 實在 講 八萬四千法門 統統是修內不動心 外不著相 068

69 正釋經文 但是一切法門中最方便 最容易成就的是念佛法門, 念這一句名號, 有阿彌陀佛及十方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威神加持, 這是其他一切法門與這個名號功德不能相比之處 不計眾苦, 是一切苦難不要計較, 逆來順受 苦難都是過去今生所造不善業的感召, 我們了解因緣, 就會甘心情願忍受, 怎麼能怪人! 我們如何面對現實? 逆順境 善惡緣都不要計較, 專心念佛就好 少欲知足, 欲望很少, 能知足, 就會減輕煩惱 每一天三餐飯能吃得飽, 衣服能穿得暖, 有個小房子能遮蔽風雨, 足矣! 知足常樂 你知足, 你須求的就少 ; 求的愈少, 愈自在 愈快樂, 真正能做到於人無爭, 於世無求, 比神仙還快樂 心得定, 才能達到外不著相 內不動心 衣食住行都要簡單, 簡單是長壽之道! 古人常言 : 病從口入 現在很多人得奇奇怪怪的病, 這些病都是從飲食而來 069

7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過去大陸上一些農村鄉下人 粗茶淡飯 健康長壽 這就為我們作證明 愈是單純的飲食 愈是健康長壽之 道 因此 心清淨 沒有什麼妄想 生活規律 飲食簡 單 少欲知足 就是健康養生之道 專求白法 黑就是惡 白就是善 古印度人說黑 白 中國人習慣講善惡 專求白法 就是專求善法 一心向善 一意向善 何謂善法 何謂惡法 佛說 凡是自利都是惡 凡是 利益眾生的都是善 何以為自己是惡 三界六道輪迴是由 我執 而來 換言之 念念有自己 念念為自己 就變現出六道輪迴 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 就是 我執 破了 所以 我執 破了 輪迴就沒有了 法執 破了 十法界就 沒有了 就是明心見性 法執就是所知障 我執就是煩惱障 有 我執 就 有煩惱 有 法執 就有無明 所以破我執就超越生死輪 迴 070

71 正釋經文 如果念念想自己, 我執 天天加重, 怎麼能出得了三界? 所以, 佛教我們起心動念想一切眾生, 利益大眾, 逐漸把自己淡忘 起心動念所做所為, 為眾生, 不要想自己 眾生有福, 我這一生也有福, 因為我也是眾生之一 同理, 眾生有難, 我也免不了 因此, 起心動念想眾生, 盡心盡力幫助眾生, 就是 專求白法, 也是 惠利群生 惠是惠施 布施 ; 利是利益眾生, 捨己為人 志願無倦, 求取善法, 捨己為人, 不疲不倦, 認真努力, 替眾生服務 我的身體健康長壽, 眾生有福 ; 我夭折 短命 死亡, 眾生沒福 071

7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身體與自己不相干 與自己沒有利害得失 身體是用 來做利益眾生的工具而已 這就得大自在 一樁好事做圓滿了 自己沒有功 做失敗了 自己 沒有過 沒有功過 利益是屬於大眾的 所以志願就無倦 了 忍力成就 成就菩薩六度的忍辱波羅蜜 難忍 能忍 當然還得要有真實智慧 有真實智慧才知道利益眾 生 雖然是一樁善事 也有機緣 程序 先後次第 必 須要有耐心才能成就 正如 金剛經 所云 一切法得 成於忍 所以 菩薩的 六度 中 忍辱度是成敗的關 鍵 於諸有情 常懷慈忍 諸有情是指一切眾生 特 別是苦難的眾生 造作惡業的眾生 迷惑顛倒的眾生 總 是以一種悲憫的心態去對待他們 這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 物的心態 要以慈悲心 容忍心待人 和顏愛語 這是表現在外面的態度 態度溫和 和顏悅色 愛語 不是說好聽的話 而是真正愛護 他 對他有利益的言語 能幫助他破迷開悟 072

73 正釋經文 佛在經典裡所講的, 句句都是愛語 所以, 真正利益他, 罵他 教訓他都是愛語 ; 要不是真的愛他, 何必去罵他 去管他? 勸諭策進, 勸是勸勉, 諭是曉諭 開導 ; 策進是勉勵 以善巧方便勸勉大眾, 幫助他求進步 底下所舉的都是一切善法 一切幸福的真正根源 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 此地所說的三寶是指 住持三寶, 與 三皈依 所講的三寶不一樣 三皈依所說的重點是 自性三寶, 覺 正 淨 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自性三寶是 覺正淨, 佛是自性覺, 法是自性正, 僧是自性清淨心, 都要恭敬 在日常生活中, 念念要想到我是否覺悟? 我是否正知正見? 我的思想見解是否純正? 我的心是否清淨? 而住持三寶的作用, 就是時時提醒自性三寶 我們接受佛教育, 以佛為師, 因此我們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 : 第一 不忘本, 有紀念的意思 第二 提醒自性覺 佛是什麼? 覺而不迷 073

7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我今天從早到晚 對人對事對物 有沒有迷惑 佛像 時時刻刻在提醒我 我要在一切時一切處 一切順逆境界 當中 都要保持覺而不迷 保持心地清淨 不受污染 保 持純正的思想見解 這是 恭敬三寶 奉事師長 就是 尊師重道 佛法與儒家同樣是 建立在 孝親尊師 的基礎上 儒教育是以此發揚光大 佛陀教育也是由此發揚光大 所以孝親非常重要 唯有孝 親才能尊師 我們真正能尊敬老師 才能得到老師所傳的 道 假如對老師沒有尊敬心 老師再高明也無法傳授給你 為 什麼 你不相信 不願意學 你對老師尊敬 老師的話你 聽得進去 你會認真依教奉行 功德利益就得到了 所 以 尊師是為了重道 得道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這不僅是對三寶 對老師 對一切大眾 我們都要用真誠之心 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 這個習慣 莊嚴眾行 軌範具足 莊嚴就是世間人常 講的 真 善 美 但世間人講的 真 善 美 實在 是有名無實 而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實在在的 真 善 美 慧 074

75 正釋經文 我們遵從佛的教誨, 以真誠心 恭敬心 清淨心 大慈悲心, 處事待人接物, 我們的心行就莊嚴了 所以, 我們念阿彌陀佛, 一定要以阿彌陀佛的本願為自己的本願 軌範具足, 軌範是模範 ; 具足是沒有欠缺, 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可以做大眾的榜樣, 不但做修行人的榜樣, 也做一般社會大眾的榜樣 這一句話的意思深廣無盡 我們在社會是什麼身分 地位, 從事某種行業, 我們在同行裡面就要做大家的榜樣 在 華嚴經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中, 五十三位菩薩所示現的, 出家身分只有五位, 其他都是在家身分, 各行各業 男女老少, 所表現的都是社會大眾的榜樣 典型 所以, 不僅是言教, 連身教一舉一動都是大家的榜樣, 這是菩薩大慈大悲, 這才足以轉移風俗, 勸化大眾 勸化不僅是用口, 所作所為 起心動念都要為眾生 在家人無論從事何種行業, 只要是為社會 為眾生, 就是菩薩軌範 075

7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觀法如化 三昧常寂 此二句是屬於境界 世間 法 出世間法都是如幻如化 正如 金剛經 所云 一 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何必當真 三昧 是梵語 譯為 正受 菩薩的正受就是清淨寂滅 清淨寂滅是佛 與大菩薩的享受 在家菩薩也能得到 有些同修生意做得很大 跟我說 法師 我苦得不 得了 員工不聽話 生意不好做 天天在操心 其實有 什麼好操心的 佛教導我們 觀法如化 三昧常寂 你要是真正依 教奉行 會過得非常快樂 非常自在 哪有苦 企業家也 有不少學佛的 但是學得不透徹 對於佛所講的原理原則 沒有覺悟 果真覺悟了 情形就不一樣了 076

77 正釋經文 在中國歷史上, 滿清初期之興盛, 是過去所沒有的 康熙 雍正 乾隆盛世將近一百五十多年, 在這些年裡, 宮廷中皇帝帶著文武百官每天讀誦 無量壽經, 大家都聽佛的教訓, 依照佛的教誨去做 如果我們知道這個殊勝的利益, 公司行號的老闆和員工, 在每天早晨上班時, 利用十五至二十分鐘讀經, 大家都聽佛的話, 都是佛弟子, 都遵照佛陀教訓行事, 公司哪有不興旺的道理! 這是 建立共識, 我們的共識都依據佛陀教導而建立 所以, 觀法如化 是智慧, 了解一切法的真相, 處理事情自然非常容易, 也不會產生錯誤 所有一切錯誤的措施, 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 才把事情做錯了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這是表現在外面 ; 觀法如化, 三昧常寂, 這是內在的功夫 智慧 觀法如化 是慧, 三昧常寂 是定, 你真的有定有慧, 表現在外面行為上, 自自然然就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見到一切人的過失也不會說 077

7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六祖壇經 云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何 以不見世間過 觀法如化 沒有過 也沒有功 沒有惡 也沒有善 心境是平等的 因為沒有分別 執著 就沒有 善惡 是非 真假 當然就不會說別人過失 所以 一切 善惡 是非 真假 都是世間人的虛妄分別 善護身業 不失律儀 身是動作 律是戒律 儀 是威儀 用現在話講就是風度 禮節自然符合規矩 不失 禮 不犯過 善護意業 清淨無染 三業中最難的是意業 最容易造惡業的是口業 所以把口業擺在第一 無量壽 經 經題 清淨平等覺 清淨 平等 覺是一而三 三 而一 心清淨一定平等 既然清淨 一定覺 清淨心起作 用就是覺 覺心一定是清淨 平等 我們學佛只修清淨心 平等 正覺自然在其中 一切 時 一切處 無論是順境 逆境 保持心地的清淨無染就 對了 內不起貪瞋痴慢 外不執著善惡境界 心自然就得 清淨 清淨心是真心 是真實智慧 你處理一切事情時 決不會有錯誤 會處理得恰到好處 非常圓滿 因為一切 錯誤都是從欲望 利害上產生的 078

79 正釋經文 十七 恆以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 定 智慧 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 生 恆 是恆常 永遠不變 時時刻刻都應當遵守這六 個原則 第一 布施 對自己來說是放下 捨棄 而去幫 助別人 布施有三大類 即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布施是因 希望自己財富不缺乏 就要修財布施 希 望自己有聰明智慧 就要修法布施 希望自己健康長壽 就要修無畏布施 無畏布施第一就是不惱害一切眾生 不但不殺生 令眾生生煩惱都不可以 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 不食眾生 肉 不惱害眾生 更積極的就是放生 我是一個沒有福報而且短命之人 活到現在好像福報 一年比一年大 都是這一生依照佛法修學得來的果報 但 福報不能自己享 一享很快就享完了 福報來了 要給大 家享 福報就永遠享不盡 這是真實的 079

8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聰明智慧增長了 對於一切事理 看得比以前更清 楚 所以利益眾生的事情做得更恰當 更美滿 而且我沒 有求壽命 壽命是自動延長的 這真正得自在 所以 菩 薩行中 布施列在第一 三種布施的果報 大家在我的身 上 可以明顯的見到 第二 持戒 佛為我們制定的律儀戒法要遵守 佛在一切經典裡苦口婆心對我們的教誡 也要遵守 以及 世間的法律 風俗習慣 也要遵守 如果把戒律廢棄了 佛法的行持就沒有了 縱然天天講經說法 研究討論 都落空了 為什麼 與生活脫節了 所學非所用 講得 再高也是空的 沒有結果 所以 佛法自始至終著重在 行 佛講 三聚淨戒 聚就是類 三聚就是三大類 一 攝律儀戒 凡是佛在經典上所說的一切教 誡 要我們做的決定要做到 不讓我們做的絕不違反 二 攝善法戒 凡是善的就應當做 惡的就不應 當做 我們要曉得戒的精神是防非止惡 斷惡修善 佛雖 沒有說出 但與佛的意思相應者皆應遵守 080

81 正釋經文 如抽香煙 佛經並沒有說不能抽香煙 但我們知道抽 香煙對己對他皆無好處 所以也應當禁止 諸如此類者 就歸納在 攝善法戒 三 饒益有情戒 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 應 當去做 利益又分三等 眼前有利益 將來有害處 不能 做 現在有好處 將來也有好處 這是真正的善 或者現 前沒有什麼利益 將來有大利益 這也是善 所以 佛菩 薩的眼光看得很久遠 絕對不在一時 第三 忍辱 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忍耐 忍耐才 能有成就 在修行過程當中 必然有挫折 我們愈勇猛精 進 挫折就愈大 何以有這麼多挫折 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所造的惡 業 業力障礙是無法避免的 唯一的方法就是有耐心 有 忍耐的力量 才能消業 如果有定力 定可以滅業 要用智慧面對事實 耐心 去化解 委曲婉轉 不退精進 所以 有忍辱才有進步 不能忍必定受阻礙 081

8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第四 精進 精是純而不雜 進是進步 精進是 菩薩唯一的善根 現前時代 學佛的同修多半犯了一個毛 病 就是學的太多 太雜 雖然天天在進步 是雜進 亂 進 所以費時又耗神 所得非常有限 我這一生有一點小成就 是得利於好老師 我的老師 禁止我雜進 亂進 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師十年 李老師 的教學法是 聰明能力好的 頂多只能學兩種 如果你要 學三種 他決定不教你 程度不夠的 只可以學一種 一 門學會了 他認為你可以了 才能再學一門 否則決定不 許可 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 學五部經 在一般佛學院 一學期都不止五部 我第一部學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第二部學 阿彌 陀經 第三部學 普賢菩薩行願品 第四部學 金剛 經 第五部學 楞嚴經 我十年就學這麼一點東西 李老師的標準是你一部經學會了 才可以學第二部 會的 標準是能在講台上跟大眾講得透徹 你在講台上表演 李 老師坐在最後一排 在不使用麥克風的情況下 聲音要他 能聽見才可以 082

83 正釋經文 這樣一個方向 一個目標 將基礎奠定好了 其他大 經大論自然就能通達 一經通一切經通 問題是你有 沒有真正學通 有沒有契入經典的意境 第五 禪定 定是心有主宰 內不動心 外不著 相 不會輕易被外境動搖 比如我學一部經 專心在這一 部經上 心才有主宰 第六 智慧 簡而言之 就是理性 處事待人接 物要有理性 有理智 而不用感情 這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 處事待人接物的六個 原則 這也是菩薩教化安立眾生的教學綱領 083

8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十八 發菩提心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所作善根 悉施與之 令得安樂 這一條是我們一生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 菩提 是 梵語 譯為 覺悟 發菩提心 就是發覺悟之心 不迷惑 不顛倒 凡夫之所以稱為凡夫 就是迷惑顛倒 這也是教導我 們對人對事對物 一定要用真誠心 決定不能欺騙 不能 虛偽 真誠也是菩提心 觀經 講 至誠心 就是真誠 到了極處 這是菩提心的本體 如何才能真正不迷惑 不顛倒 我們從形象觀察 一 個真正覺悟的人 對於自己及生活環境都能認識清楚 認 識就是覺悟 認識的標準何在 佛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 佛就是我 們的標準 佛說這個世間的真相是苦 空 無常 這是世 間法的真實相 任何人都不能避免 084

85 正釋經文 這個世間是 苦 空 無常, 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認識清楚之後, 捨棄 苦 空 無常 的世間, 去取得 常 樂 我 淨 的境界, 這就是真正覺悟的人 常 樂 我 淨, 是諸佛菩薩的境界 佛法講 了生死, 出三界, 了 是明瞭, 對於六道輪迴生死的狀況, 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就是覺悟 所以, 事實真相清楚了, 第二步就要超越六道 擺脫輪迴, 這是佛菩薩的事業 事實真相清楚了, 要如何修行? 佛陀在世是 正法時期, 人根性很利, 修學一切法門, 多數人都能成就! 到 像法時期, 距離佛陀時代遠了, 人的根性差了一等, 傳下來的佛法也慢慢變質了 ; 不是佛經變質, 而是講經的人把經講變質了 傳的時間愈久, 就愈傳愈訛 到 末法時期, 距離佛滅度三千多年, 變質的狀況愈來愈嚴重, 嚴重到我們無所適從 我們要想在佛法上修學得到證果, 已愈來愈困難 085

8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世尊對於現今社會狀況 在三千年前就瞭如指掌 但對真正有心求出離 真正有心求佛法證果的人 佛沒有 辜負我們 所以 大集經 告訴我們 正法時期戒律成 就 像法時期禪定成就 末法時期修淨土成就 這一句話 實在是世尊告訴我們現代人 依照淨土法門修學決定成 功 末法一萬年 現在才過了一千年 往後還有九千年 正如 無量壽經 所說 九千年之後 佛法在世間滅盡 無量壽經 還在世間多留一百年 一百年之後 無量壽經 也沒有了 還有一句 南 無阿彌陀佛 名號在 由此可知 六字洪名功德不可思 議 那時期的人依這一句名號都能得度 何況現在 唐朝時代的道綽大師 這是淨宗的一代祖師 一生只 講淨土三經 講了二百餘遍 由此可知 專修 專弘才是 圓滿的 菩提心 要想了生死 第一要真正知道人生苦 來生必定比這 一生更苦 來生不想做人 這個願望能達到嗎 可以說除 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 你的願望不見得可以達到 086

87 正釋經文 所以, 我們要有決心, 這一生中決定得生淨土, 這就是真正的 菩提心 覺悟的心有了, 還要有覺悟的行為, 也就是說我們要過一種覺者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 處事待人接物, 念念 覺而不迷 下面就是佛教導菩薩住在世間, 正確的造作行持 持諸禁戒, 堅守不犯 廣義的持戒, 就是守法 守禮 戒律的精神是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諸惡莫作是小乘戒, 眾善奉行是菩薩戒 但是善惡的標準, 有層次淺深次第之不同 如常講的 五乘佛法, 就是把佛法分為五個層次 : 人乘 天乘 聲聞 緣覺 菩薩乘 五乘人與天都沒有出三界, 沒有超越輪迴 ; 聲聞 緣覺才真正超越六道輪迴 可是圓滿的佛法是建立在作人的基礎上, 人都做不好, 怎麼能成佛作祖? 所以, 學佛從哪裡學起? 從作人學起 觀無量壽佛經 教導我們淨業三福, 第一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這是作人的基礎 087

8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五戒 是根本戒 諸佛菩薩都遵守的 從戒律引 申就是法律 現行國家政府頒布的法律決定要遵守 道德 觀念 風俗習慣也要遵守 這都在戒律範圍之內 除此 之外 要克制自己的情欲 堅守不犯 這就是 諸惡莫 作 小乘戒的精神 饒益有情 這一句屬於大乘菩薩戒 有情 是 眾生 有情眾生 就是廣大的人群以及一切動物植物 利益上面加一個 饒 饒 是最豐饒的利益 最高的 利益 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對人有利益的事情 也許我們 的力量有限 但只要有真誠心 恭敬心 清淨心 耐心去 做 必定得到諸佛菩薩威神加持 一定能滿你所願 088

89 正釋經文 佛說 : 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們天天想它, 時時想它, 念念不忘它, 這個事情就成功了 如果想 這個事情好難, 做不到, 算了! 那這個事情就不能成功 為什麼? 你利他的念頭中斷, 不能產生力量 所以, 心想真正會發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就是念心不斷 我們懂得此理, 念佛可以成佛, 念佛人必定得生淨土, 也是這個道理 我念阿彌陀佛, 念西方極樂世界, 念得很勤, 念念不斷, 一定把阿彌陀佛念來 所以, 對於眾生有真實 廣大利益的事情, 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 這個念頭決定不使之中斷 所作善根, 悉施與之, 令得安樂, 這是說將我們的心量拓寬 沒有學佛之前, 念念都想自己, 想到自己一生的幸福 家庭的幸福, 很少去想國家 社會, 這個心量小! 學佛之後, 尤其是看到阿彌陀佛的大願, 他的境界包括了虛空法界, 那是真心圓滿的顯露, 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089

9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所以 無論做什麼事情 即使是小小一點善事 都要 把這些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 希望所有苦難眾生都能離苦 得樂 這就是法供養裡的 代眾生苦供養 所修的福報 不獨享 而與一切眾生共享 就是迴向的意思 我把我的智慧 福德 才藝 能力都與一切眾生共 享 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安樂 這是菩薩行 能否做 到 能 有一個人修持 大眾都托他的福 如果這些人要遭災 難 而有一個大福德的人在此地 他們就不遭難 或者是 災難減輕了 因此 一定要自己認真修學 才能消除世界災難 只 要真心努力做 念念為苦難眾生做 所做的功德 自己決 定不取 普遍施與一切眾生 菩薩勇猛精進 力量從何而來 就是這一念大慈大 悲 為一切眾生 絕不為自己 一個覺悟的人 一定是這 樣的行為 假如他不是這樣的行為 念念還是為自己 為家庭 甚至於為一個小團體 他沒有覺悟 他的心量還很小 覺 悟的人 心量一定很大 090

91 正釋經文 十九 要當作善 所謂一不殺生 二不偷 盜 三不淫欲 四不妄言 五不綺 語 六不惡口 七不兩舌 八不 貪 九不瞋 十不癡 要當作善 就是指十善業道 這是我們起心動 念 處事待人接物的標準 人能一生依照十善行持 就是 善人 這是善惡最簡單的一個標準 觀經 講 三福 第一福是 孝養父母 奉事師 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這是我們學佛的大根大本 孝親尊師慈心全具十善才得到落實 十善業是身三 口 四 意三 身的三善業 即不殺 不盜 不淫 第一 不殺生 殺生範圍很廣泛 有手殺 口殺 即下達命令 見殺生喜 或因瞋恨而起殺心 都包括 在殺生的範圍之內 換言之 不殺生是絕對沒有傷害眾生 的意念 我們要從這裡培養慈悲心 第二 不偷盜 盜的範圍非常廣大 在佛法不與 而取謂之盜 假如有主之物 主人沒有答應 你動了這個 物品 就犯盜戒 091

9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偷盜將來是要還債的 所謂欠命還命 欠錢還錢 因 果報應 絲毫不差 盜一個人的物品 結罪比較輕 有些物的主人很多 譬如城市的公共設施 你要是偷盜 這一個城市的市民都 是主人 因為他們納稅 你要向他們還債 假如是州政府 聯邦的設施 將來還債 你的債主是 一國人民 結罪最重的是偷盜三寶物 就是寺廟的東西 佛法 是盡虛空遍法界所共有的 換言之 法界無量無邊 所有 出家人都是主人 你在這裡偷一點東西 這個結罪就不得 了 所以 盜三寶物 必墮地獄 盜戒是最容易犯的 而且犯得最多 譬如經商 總是 想方法少納一點稅 這也是犯盜戒 這個罪業很重 一定 要懂得懺悔 修善補過 在中國佛門 盜用公款行善事的最出名的就是永明延 壽大師 他在沒有出家之前 是管財稅出納的小公務員 常常拿國家的錢去放生 092

93 正釋經文 被人告發之後 依律判死刑 皇帝聽了他盜用公款放 生並無他用 便吩咐監斬官 若他臨死時 面有恐懼就 殺了 假如沒有絲毫恐懼 就帶他來見我 結果綁到法 場要殺頭時 他一點恐懼都沒有 監斬官就問他 你為 什麼不害怕 他說 我這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的命 值得 歡喜 所以 監斬官馬上報告皇帝 皇帝問他 你有什麼願望 他說 我想出家 皇帝就成就他 出家 做他的護法 他參禪大徹大悟之後 回歸淨土 專 心念佛 傳記記載 他是阿彌陀佛再來 但他偷盜跟我們普通人不一樣 普通人偷盜是自己享 受 而他是利益眾生 所以 佛法真的不是定法 它是通 權達變 只有一個目標 利益眾生 造福社會 如果自己 享受 罪過無邊 這個例子 值得我們深深省察 第三 不淫欲 無論在家 出家 淫欲決定增 長貪心 邪念 對出世間法有一定的障礙 所以一定要斷 淫 才能達到心地真正清淨 往生品位增高 093

9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如果做不到不淫欲 至少要做到不邪淫 十善是講不 邪淫 邪淫是指夫婦之外 這是決定不許可的 口的善業有四種 即不妄言 不綺語 不惡口 不兩 舌 第一 不妄言 學佛發菩提心從哪裡做起 從不 妄語始 如果還有妄語 真心如何能顯露 一定要真誠 不自欺 不欺人 這是佛法的根本法 我們要真正了解佛制定戒律的用意 曉得戒的精神 才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活用 這個很要緊 經云 譬 如有一個獵人追一隻兔子 走到三岔路 路上有一個人看 到了 獵人問他 你有沒有看到兔子 他說 從那 邊去了 兔子明明從這邊走了 但他打妄語 這是為了 把獵人引開 救兔子一條命 這個妄語是開戒 不是破 戒 這是救護眾生 也是救獵人 獵人雖有殺心 但他沒 有殺成功 這個罪輕 這是告訴我們 一切戒律只要是利益眾生的 都屬於 開緣 凡是屬於利益自己的 統統是破戒 統統有罪 利 益眾生的 這是有功德 損己而利人 這是菩薩發心 094

95 正釋經文 第二 不綺語 綺語是花言巧語 言語非常之 美 目的在欺騙別人 誘導人造惡 像現在的歌舞 戲 劇 電影 小說 乃至於一些文學作品 現在所謂是藝 術 在佛法看是綺語 它引導人去做 殺盜淫 這個罪過太大了 我們仔 細看看因果報應 凡是有名的電影明星 死的都不好 這 是現世報 來世果就更可怕了 我們講經說法 苦口婆心勸人行善 人家都不來 那 些歌舞場所要買票 價錢那麼高 還有那麼多人去聽 這 才明瞭現在社會大眾是聽騙不聽勸 第三 不惡口 惡口是說話粗魯 傷人尊嚴 第四 不兩舌 兩舌是挑撥是非 有有意的 有 無意的 有意的罪就重了 無意的是過失 要看結果來斷 定這個罪業的淺深 小則挑撥兩人不和 兩個團體不和 這要看事情的大小來結罪 如果挑撥兩個國家戰爭 傷害許多生命財產 這個罪 過很重 由此可知 挑撥是非 受害的面廣大 受害的時 間很長 他的罪業必在拔舌地獄 無間地獄 言語不可不 謹慎 095

9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意業有三種 即不貪 不瞋 不痴 也稱三善根 世 間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此生出來的 如果起心動念落在貪 瞋痴 就是三毒煩惱 世間所有一切惡業也是從此生出來 的 所以 意三業真正是苦樂的主宰 根源 我們不能不 慎重 世間人貪求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 其實起貪心得到 的 還是自己命裡所有的 命裡沒有的 怎麼貪也貪不 到 我們讀 了凡四訓 就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命裡 有的 丟也丟不掉 命裡沒有的 想也想不到 了凡居士 是一個好榜樣 他的長處就在知命 知命就樂天 天是自 然的 接受自然的果報 所以他沒有妄想 心地清淨 096

97 正釋經文 我們安於自己的現世狀況, 人人都明瞭因果, 天下就太平, 不會有爭執 心定了, 這一生才真正有幸福, 富貴的有福, 貧賤也有福, 會過得很快樂 最可怕的是不知道命運, 不曉得因果, 也不相信因果, 胡作妄為, 天天造罪業 雖然命是一定的, 可是我們這一生的行為造作, 天天都在加減乘除 換言之, 命運能不能改? 能改 如果你每天的行業, 加減乘除的幅度都不高, 善是小善, 惡是小惡, 你的一生就照命運走, 不會有變化 假如有大惡大善, 命運就改變了 所以, 人四十歲以後, 命運受後天影響最大 ; 四十歲以前是先天的, 就是宿世所造的善惡業影響大 如果真正覺悟, 認真斷惡修善, 四十歲以後決定好轉, 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所以, 佛法能讓我們這一生就享福, 你真的相信, 真的好好去做, 晚年會愈來愈幸福 快樂, 這要靠自己修 佛在此地教我們要修十善業, 我們認真修, 世間福報不必求, 自然就來了 097

9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第一 不貪 是指不貪世間法 也不貪出世間 法 徹底放下 心才清淨 有的 不貪 沒有的 也不 貪 最要緊的是清淨心 有也等於沒有一樣 世間人都會 說 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 人到臨死時 一生所有的 一樣也帶不走 必須要認清事實真相 眼前我們所有的一切是不是我的 不是 如果以為 是我的 這是愚痴 我暫時在這裡受用 就跟住旅館一 樣 絕對不是自己的 你能把這個事實看穿了 貪心就沒 有了 對於生活一切受用就得自在 不會計較 也不會認 真 理明瞭了是理得 心就安了 心安了 一定看到事 實真相 所謂是 心安理得 理得心安 所以 一切與 自己統統不相干的要放下 決定不起貪心 應當積極為眾 生 為社會多多做好事 第二 不瞋 瞋是瞋恚 凡是遇到不如意的事 情 世間人總是會發脾氣 不高興 這個傷害很大 我們 常講 積功累德 功德就像樹林一樣 我們修了許多功 德 可是一發脾氣 起了瞋恚之火 所謂是 火燒功德 林 就將所有功德燒光了 098

99 正釋經文 我們問問自己 : 積功累德到底有多少? 如果早晨發了脾氣, 功德就只有幾個小時 臨命終時, 如果發了脾氣, 一生的功德都燒得乾乾淨淨 所以, 凡是會引起你發脾氣的, 都是魔現前 魔看到你功德修得那麼多, 無法破壞, 就勸你燒功德林 因此, 真正有智慧的人 覺悟的人, 遇到逆境現前, 決定不肯燒自己的功德, 絕對不發脾氣, 要修忍辱 能忍, 而後才有定 ; 能定, 而後才有慧 所以, 六度的布施 持戒是修功德, 忍辱是保持 保全功德 ; 不能忍辱, 功德就被自毀滅 功德是戒定慧, 一發脾氣, 戒定慧都沒有了 而修福的人常常發脾氣, 有瞋恨心 嫉妒心 貢高我慢 好勝心, 雖沒有功德, 但福報很大, 因為福德是燒不掉的 099

10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這樣的人將來到哪一道去投生 佛說 往阿修羅道 阿修羅有福 沒有德 瞋恨心很重 容易發脾氣 傷害 人 但福報享盡必定墮落 佛法常講 三世怨 第一世 修福 第二世享福 第三世墮落 一定要曉得 瞋恚對別 人傷害只有三分 而對自己的傷害是七分 第三 不痴 愚痴是沒有智慧 世間有很多聰明 人 他有辯才 能說 能寫 能作 但沒有智慧 智慧是 什麼 真正能辨別真假 邪正 是非 利害的是智慧 鄉 下老太婆沒念過書 不認識字 教她念阿彌陀佛 一生老 實念 這是真智慧 為什麼 她選擇念佛求生淨土 這是真 不是假 這 是正 不是邪 這是利 不是害 這是善 不是惡 她全 都選對了 這叫真智慧 世間有聰明才智的人 懷疑念佛 法門 甚至還毀謗 這是完全沒有智慧 愚痴 不但自己 得不到利益 而且還妨礙別人 障礙別人修學 令修學的 人退心 這個罪過重了 果報不堪設想 所以 不貪 不瞋 不痴是世間一切善法的根 真正 修善從根本修 才是聰明人 100

101 正釋經文 二十 一心清淨 端正身心 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 不當瞋怒嫉妒 不得貪 餮慳惜 不得中悔 不得狐疑 要當孝順 至誠忠信 當信佛經語 深 當信作善得福 一心清淨 端正身心 絕欲去憂 慈心精進 這對我們身心修養 健康 長壽 幸福 快樂有很大的關 係 長壽要健康 要不老 才是真正幸福 如何才能做 到 一心清淨 佛說 依報隨著正報轉 正報是心 念頭 但 念頭不是真心 是妄心 真心不生不滅 清淨無為 一切 唯心所現 的境界 也是不生不滅的 稱為 一真法 界 如果迷了自性 不生不滅的 真心 就變成了 生 滅心 我們今天的妄想念頭 一個念頭生 一個念頭 滅 這個生滅稱為 識 把 一真法界 變成了 十法 界 101

10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如何變的 唯識所變 也就是 一切法從心想 生 想是識 真心不想 所以十法界是從心想生 換言 之 心想 識 是能變 能生 十法界依正莊嚴 是所 變 所生 譬如我想健康 想不老 懂得這個理論與方法 就 會轉變了 不懂就隨著情緒 外面環境去轉變 自己做不 了主宰 這就有苦了 因此 我們用心要用什麼心 要用 一心 清淨心 心愈清淨 心健康 心健康 身 就健康 身心清淨 哪有不健康的道理 生理是隨著心理 轉變的 還是操縱在心理 念佛的標準 就是 一心不亂 我們時時刻刻把 心 定在阿彌陀佛佛號上 皈依阿彌陀佛 從萬事萬法 回頭 一心依靠阿彌陀佛 你真回頭 所有一切污染離開 了 就得清淨 所以 一心清淨 非常重要 端正身心 絕欲去憂 前面講的 一心清淨 就是端正心 我們一舉一動 一言一笑 不違背佛菩薩的 教誨 這是端正身 端正身心就是具足威儀 威儀就是恭 敬 即禮節 具足禮節 就表示對佛 對法的恭敬 102

103 正釋經文 身心不端有很大的障礙, 一是欲望, 一是憂患, 必須把這個障礙去除, 身心就端了 對身的障礙是欲, 它誘惑使你的身不端正, 心有憂患! 真正做到身心端正, 一定要去欲絕憂 不但對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沒有欲望, 對 饒益有情 幫助別人的欲望也沒有 金剛經 說得很好, 佛度無量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度者 為什麼佛說沒有度一個眾生? 一切事情隨緣就好, 隨緣就是一切順其自然, 有機緣就盡心盡力去做, 做了也不必居功, 沒有緣不要去攀緣 慈心精進, 慈心是慈悲心, 對自己心要清淨, 對眾生心要慈悲 精進, 進是不退, 一直往前進 ; 精是純而不雜, 一個目標, 一個方向, 勇猛精進 真正修行就是慈悲一切, 因為你修行是一切眾生的好榜樣, 你成就之後必定去幫助一切眾生 不當瞋怒嫉妒 瞋恚心是大障礙, 所謂 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為什麼會生瞋恚心? 你把世間一切萬事萬物都當真了 103

10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佛告訴我們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皆不真實 人與人之間 人與萬物之間 都是因緣果報 緣有善緣 惡緣 遇到惡緣現前時 要曉 得這是過去的惡因 別人對我不高興 忤逆之事 一笑了之 把過去的帳 消了 假如再發起瞋恚心 就是帳上加帳 不但消不了 麻煩更大 正所謂是 欠財還錢 欠命償命 冤冤相報 沒完沒了 真正覺悟的人 心很平靜 很平淡 善緣來了沒有 歡喜心 逆緣來了沒有瞋恚心 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 光 明 心清淨 對事情的前因 後果就會看得清清楚楚 所 以不生瞋恚 嫉妒 是見不得別人的好處 別人有好處 是他修 善因得的善報 哪有什麼好嫉妒的 我們要想得好果報 種好因就行了 所以 要懂得隨喜功德 成人之美 不成 人之惡 不得貪餮慳惜 貪餮 狹義來講 就是挑剔食 物 廣義而言 就是對一切物質的享受 慳惜是吝嗇 自 己有的 不肯布施 104

105 正釋經文 布施的功德非常大, 對自己現前來說, 可以斷煩惱 消業障 ; 對修學來講, 能破無明 見本性 所以, 菩薩修行就是修布施 布施有三大類 : 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六度歸納起來就是布施, 持戒 忍辱屬於無畏布施 譬如你持不偷盜的戒, 別人不會提防你, 不會有恐怖心, 這就是無畏布施 你修忍辱, 別人說話不小心得罪了你, 你不會計較 精進 禪定 智慧屬於法布施 六度統攝萬行, 菩薩所修無量無邊法門總不出六度, 而六度歸納就是布施, 這才曉得布施功德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只要修一心清淨, 端正身心, 多修布施, 就能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 貪餮 慳惜是無始劫來的習氣, 這是修布施最大的障礙, 必須要克服 生活要節儉, 而且要能夠保持, 即使將來發達了, 有大財富, 生活還是一樣節儉, 這是真正有福報 在中國歷史上, 宋朝宰相范仲淹就是這樣的人 他是清苦出身, 作秀才時, 家境清寒, 每天煮一鍋粥, 分為四塊, 一餐吃一塊 105

10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直至作宰相 家庭生活還保持著最清苦的標準 他收 入很豐富 都拿來做社會慈善事業 幫助窮人 他作宰相 的時候 以一個人的收入養三百多家 所以自己的生活非 常清苦 印光大師對他非常佩服 認為中國除了孔子之外 范 仲淹是第二位令人尊敬效法的人 現在有許多年歲大的人 都給自己留一筆醫療費 而 佛說 一切法從心想生 你天天想老 想病 怎麼會 不老 怎麼會不病 如果把念頭轉一轉 把醫藥費都拿去 救濟貧苦的病人 你就不會生病了 為什麼不會生病 沒 有醫藥費 學佛要學這些智慧 我不生病是因為我知道因果報應 所以我把醫藥費 都捐出去了 這多自在 決不可吝嗇 慳惜 真正幫助別 人 就是幫助自己 天天想自己老病 真的把自己給毀 了 不得中悔 中悔是中途後悔 你做了善事 中途 後悔 就前功盡棄 譬如修學淨土法門 修了一段時期 聽說別的法門更好 就後悔了 再去修別的 那就錯了 不管人家怎麼講 決定不後悔 一直修下去 106

107 正釋經文 不得狐疑, 狐狸多疑, 所以一般講疑惑都用 狐 來作比喻 對於聖賢人的教誨 佛菩薩的經教決定不懷疑, 這才能真正做到精進 要當孝順, 孝順是佛法的大根大本 實在講, 孝順 圓圓滿滿做到是成佛, 唯有佛才能盡孝 我們想把孝順做到圓滿, 只要一心念佛, 往生淨土, 見到阿彌陀佛, 孝順就圓滿了 因為不只是你這一生的父母, 連生生世世的父母, 你都能認得 ; 他們現在在哪一道, 你都能清楚 只要緣一成熟, 你勸他念佛, 他肯聽 肯接受, 你就有能力幫助他 因此, 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 與自己有緣的人, 你都能幫助他們脫離六道, 往生不退成佛 這是大孝! 這是真孝! 眼前對於父母的生活, 尤其是晚年的精神生活, 我們都能照顧到就好了 最重要的是要勸父母念佛, 才是真正的孝順 父母不能接受, 是因為自己學佛學得不夠好, 要是學得像佛了, 自然就接受了 所以, 自己認真學習就會影響父母, 這要有耐心, 等待時節因緣 107

10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至誠忠信 至誠 是真誠到極處 真誠的心對 佛 對法 對老師 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忠信 是 對大眾 平常處世待人以忠信為準則 當信佛經語深 這是真實的智慧 特別是淨宗 的經典 如 阿彌陀經 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 經 佛講這是 難信之法 因為經文看起來好像不深 其實義理 境界深廣無 盡 善導大師在 觀經四帖疏 說 不但一般人不能完全 透徹理解 就是阿羅漢 辟支佛 權教菩薩也無法透徹明 瞭此三經的內容 所以 不但凡夫聽了難以相信 甚至大菩薩們還懷 疑 真正是難信之法 雖然難信 但很容易修 所謂 難 信易行 真正照修 成功高 我們要相信 這是如來果 地上的境界 不是菩薩境界 難在這個地方 當信作善得福 前一句是說佛法 這一句是講世 間法 這是教給我們一定要深信因果 善心決定得福 惡 念決定得禍 善惡是因 禍福是果 108

109 正釋經文 二一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響 是回音 譬如我們在山谷裡叫一聲 就有回 音 響 就是指回音 這一句與 金剛經 講的 一切 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意思相同 皆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真 相 一切法 相有 但不是真有 非永恆存在 而是剎那 變化 所以稱作 無常 因此 對於一切法 我們可以 受用 但不能執著 若執著就會有苦 一切煩惱 惡業 果報都發生在執著上 一切法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 也是無常的 所以對身 體也不能執著 身也隨緣 假如我們生病了 以清淨心來調理 就能恢復正常 身隨心轉 心清淨 身體各個器官的運作自然正常 正常 就沒有病 這是教給菩薩要有真實智慧 真正徹底覺悟 明瞭一 切法都不真實 果真完全覺悟明瞭 你在一切法裡面 自 然不動心 不動心就是入定 於一切法中入甚深禪定 109

11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心不動搖 於一切法就真實明瞭 明瞭是慧 沒有分 別 執著 是定 定慧等持 定慧圓滿 我們修定修慧要 從這個地方修 這是真實的 金剛經 云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 如電 應作如是觀 露是早晨的露水 電是閃電 時間 極短 應作如是觀 就是這樣的看法是正確的 是事實 真相 所以 在一切法裡 沒有得失 沒有真假 沒有善 惡 沒有是非 也沒有利害 心完全清淨了 佛講真假 是非 邪正 利害 是為誰說的 為凡夫 說的 是對看不破的人說的 看不破就有執著 只要有一 念分別 執著 一切法就有真假 是非 邪正 佛對這些 人不得不說方便法 目的是教人斷惡修善 我們要曉得 佛所說的這些全是相對的 這個相對是幫助我們不墮三惡 道 首先要把我們提升到三善道 避免墮三惡道 但這不 是佛教化眾生真正的目的 其真正的目的 是希望能幫助眾生超越三界 一生 成佛 但是因為眾生不能接受 所以才說方便法 而真實 法 則是無法可說 此地 阿彌陀佛為菩薩開示的 句句 是真實法 不是方便法 110

111 正釋經文 二二 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法 是一切法 性 是本質 本體 一切諸法的 本體是空寂的 佛講萬法皆空 這是說體空 一切法沒有 自性 一切法當體皆空 一切空無我 我 是主宰的意思 一切空無我 就是一切法 沒有主宰 那一切法怎麼來的 眾緣和合而生的 無量的 因緣湊合變現出來的 所以它沒有自性 沒有自體 對這個事實真相認識清楚了 對一切萬法決定不執 著 不起心動念 心永遠是清淨 平等 覺悟 111

11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二三 諸佛密藏 究竟明了 調伏諸根 身心柔軟 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密 是深密 秘密不可以告人 總不是好事情 而佛法沒有秘密 佛法講密 意思是眾生程度太淺 佛法 的理太深 義太廣大 粗心之人無法理解 所以才稱之為 密 藏 是含藏 諸佛密藏 是什麼 這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密藏 所以名 號功德不可思議 佛的大智大德大能 及佛度眾生的善巧方便 都非 常之深 我們無法理解 而這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 們都能 究竟明瞭 如果你對它真正徹底明瞭了 你與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沒有兩樣 若真實徹底明瞭 一定死 心塌地老實念佛 決定不懷疑 這個人就是極樂世界的菩 薩 雖然現在還沒去西方極樂世界 他決定會去 了解諸佛密藏的人太少了 如善導大師所言 許多菩 薩都不曉得這個方法是成佛最快速 最穩當 最圓滿的方 法 112

113 正釋經文 在中國歷史上 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們 到晚年對淨 土法門真正認識了解了 都歸心淨土 專心念佛 求生淨 土 所以 只要認識清楚 無一不修此法門的 西方極樂世界是究竟圓滿的境界 一切根性的人想學 什麼法門 所聽到的就是對應自己根性的法門 譬如小乘 根性的人 聽佛菩薩講的是小乘法 大乘根性的人 聽的 全是大乘佛法 隨眾生根性不同 願聽的立刻就聽到 願見的立刻就 現前 這才是大圓滿 真究竟 因此 在西方極樂世界 六根所接觸的全是佛法的境界 全是彌陀性德的流露 在 如此殊勝的環境之下 怎麼會迷 怎麼可能起煩惱 所 以 自自然然就 調伏諸根 調伏諸根 根 指身體 身體強壯 沒有毛 病 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得到強壯的身體 強壯的身體怎麼 得來的 就要學調伏諸根 身體自然能強壯 調伏諸根的方法很多 禪定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 另 外止觀 觀照 持咒 念佛都是方法 但是一切方法 無 過於念佛 為什麼 念佛有佛力加持 也許有人說 念咒 也有佛菩薩加持 113

11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確實密宗念咒也靠佛菩薩加持 但是不如阿彌陀佛的 名號 因為念咒是一尊 兩尊佛菩薩加持 三 四 五尊 佛菩薩加持就不得了 而念阿彌陀佛名號 是十方三世所 有一切諸佛如來統統加持 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二六時中 一心稱名 心中一切妄想 雜念 煩惱 憂慮 牽掛都沒有 一句佛號就調伏諸根 身心柔軟 就 能達到身心健康 我們要問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 用什麼方法達 到 調伏諸根 身心柔軟 念阿彌陀佛 像大勢至菩薩 所說 我與五十二同倫 五十二 就是指十信 十 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 妙覺 同倫 就是同 一類 志同道合 專修淨土法門 這就是告訴我們 他從初發心直至成佛 就是一句 阿彌陀佛 從未改變 這真正不可思議 一句 阿彌 陀佛 使自己從凡夫圓滿成佛 成佛之後 普度眾生 用什麼方法 還是一句 阿彌陀佛 這是大勢至菩薩的 法門 114

115 正釋經文 所以, 夏蓮居老居士在 淨修捷要 中提出淨宗初祖是大勢至菩薩 我看到這一句, 非常佩服 他能說得出來, 不簡單! 他是虛空法界第一個提倡專修淨土, 所以是法界的淨宗初祖 華嚴經 上, 普賢菩薩 十大願王, 導歸極樂, 所以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 東晉時代, 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念佛堂, 領導一百二十三人專修念佛法門, 這是中國的淨宗初祖, 都是講專修專弘 我們對這些事理都清楚了, 才能斷疑生信 一部 阿彌陀經 ( 或是一部 無量壽經 ), 一句阿彌陀佛, 其他統統都不要了, 疑 才真正斷除 115

11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真正如是精進修學 三年至五年 自己真有把握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 這一生就沒有白過 如經上講的 所作已 辦 不受後有 真能做到 但若搞雜進 往生就靠不住 了 要看臨命終時的機緣如何 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深入正慧 心清淨 智慧就現前 清淨心起作 用 就是正慧 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圓滿得到 我們 能依照此方法修學 我們也身心健康 百病不生 世間人 所有一切疾病的總來源 都是心不清淨 心清淨了 哪裡 會生病 心清淨 身就調伏 身調伏 生理的組織就正 常 完全符合自然的原則 一切正常 就不會有障礙了 人有煩惱 憂慮 生理組織就起變化 這一變化就不正 常 不正常 毛病就生起來了 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 才能修得一個健康無 病之身 更進一步 修成生死自在 將來走的時候 預知 時至 沒有病苦 說走就走 這是真正的功夫 真實的成 就 無復餘習 習是習氣 連習氣都斷除了 我們在 這個世間修行 這一句很難做到 因為習氣實在是不容易 斷 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能做到了 116

117 正釋經文 二四 所言誠諦 深入義味 度諸有情 演說正法 所言誠諦 誠 是誠實 絕對不是妄語 諦 是實實在在 誠諦 就是真實 這是讚歎佛經所 說 字字句句皆是真誠之語 深入義味 義 是義理 味 是法味 真正 深入義味 不但佛經義味無窮 就是一句 阿彌陀佛 佛 號也是義味無窮 如何才能嚐到 一心專念 無窮的義味 就嚐到了 嚐到法味之後 真的是欲罷不能 在學習當中 真的 生起歡喜心 必定能勇猛精進 我們現在念佛沒有嚐到法味 因為念 阿彌陀佛 時 就想起別的事情 這是功夫不得力的原因 要繼續努力認 真去念 凡是障礙一心的東西統統要捨棄 並以真誠 清淨 恭敬心去念 念個半年就嚐到法味了 嚐到法味之後 往 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信心就有了 愈念信心愈堅強 往生就 能預知時至 117

11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功夫更深的 可以隨意往生 想什麼時候去 就什麼 時候去 想早去也行 想晚去也行 真正得生死自在 說老實話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問題就是你 肯不肯專念 覺明妙行菩薩在 西方確指 說得很清楚 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 夾雜就是不專心 度諸有情 演說正法 度 是幫助 演 是 表演 說 是言說 幫助學生 並為他們演說正法 表 演要如何作法 自己如教修行 如果我講的是一套 做的又是一套 言行不相應 聽 的人未必肯信 譬如我教你們念佛 我自己不念佛 你們 會相信嗎 你們不會相信 118

119 正釋經文 所以, 自己一定要做到, 才是演 演不是裝模作樣, 而是明白了佛經的教訓與理論, 並且自己實際上完完全全做到了 佛教導我們做的, 我們照做 ; 佛教導我們不可做的, 我們決定依教奉行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 說一切法門, 都是誘導大眾的方便說, 不是正說 ; 正說是教你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所以, 華嚴經 到最後還是教你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可是一般凡夫不相信 不能接受念佛法門, 所以這是 難信之法, 難就難在此地 因此, 佛菩薩慈悲, 苦口婆心, 善巧方便, 以種種方法誘導, 讓我們入這個境界 真正入這個境界, 對於佛菩薩的恩德才真正生起感恩之心 因為唯有念佛法門能幫助我們一生成就, 不用這個法門, 我們這一生在佛門裡只是種一點善根而已, 來生還照樣輪迴 119

12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二五 徧游佛剎 無愛無厭 亦無希求不 希求想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常到十方世界度化眾生 有的佛 剎七寶莊嚴 有的佛剎非常污穢 惡劣 但無論順境 逆 境 只要有緣都去 而且於一切境界沒有愛厭 換言之 他們遍游一切諸佛剎土 決定沒有貪愛 厭倦之心 沒有 起心動念 分別執著 我們常常出國觀光旅游 有喜歡 不喜歡的心 就被 污染了 我們要在觀光旅游時修定修慧 看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是慧 沒有愛惡是定 所以觀光旅游是定慧等 學 不僅如此 在日常生活所接觸的人事物中 也是修定 修慧 譬如有人給你氣受 你能不起心 不動念 你是在 修一心不亂 那些人是你的大善知識 沒有他們 你的忍辱波羅 蜜到哪裡成就 而有人給你甜言蜜語 你不生愛戀心 給 你是是非非 你沒有瞋恚之心 這都在成就自己定慧的功 夫 120

121 正釋經文 淨宗講 一心不亂 念佛三昧 都是在這些 地方修成的 如果聽到一些是是非非 閒言閒語 心就動 了 立刻要懺悔 我怎麼又錯了 又被境界所轉 因 此 要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處 念念覺而不迷 一 切時 一切處 都是我們的善知識 好老師 亦無希求不希求想 希求是錯誤的 有求就有 苦 有得就有失 這個很痛苦 不希求也是錯誤的 這是 將所有緣拒絕了 希求是攀緣 不希求也是攀緣 所以菩 薩行 中道 教化眾生 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彼我 是人 我 即 金 剛經 講的 四相 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違怨 違背自己的意思 就起怨恨 順自己的意思 就起貪愛 所以 我們在一切人事方面 無論是善人 惡人 一 定要用平等心 平等心才能成就清淨心 貪愛 違怨都是 妄想 離開一切妄想 分別 執著 我們的清淨平等成就 了 清淨平等必定是覺而不迷 清淨平等覺 的目標就 能實現 121

12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二六 於一切眾生 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捨離一切執著 成就無量功德 大 是清淨心 平等心 沒有分別 執著 大慈大 悲是清淨心的慈悲 平等心的慈悲 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有能力遍游佛剎 虛空 法界所有一切剎土都有能力到達 經上告訴我們 過去 無始 未來無終 由此可知 空間 佛法稱法界 實在 太大了 如是廣大法界 皆是菩薩游歷的範圍 哪個地方有 緣 就示現在那個地方利益一切眾生 緣有未成熟的 已成熟的 沒有緣的要結緣 未成熟 的幫助他成熟 已經成熟的就接引他往生 淨宗的成熟與 其他宗不一樣 其他宗要斷盡煩惱 大徹大悟 淨宗就是對於淨土法門能真信 肯發願 老實念佛 就是根熟眾生 這比其他宗容易修學 極樂世界的菩薩於 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 上求佛法 下化眾生 上不著求佛 法的相 下不著化眾生的相 捨離一切執著 並教導一切 眾生 就能成就無量功德 122

123 正釋經文 功德 功是功夫 德是收穫 德是果 功是因 功 要怎麼修 佛教給我們三個原則 即三無漏學 戒 定 慧 依照戒定慧修學 譬如持戒要是得定 戒是 功 定是 德 修定開悟 定是 功 開悟是 德 持 戒若不能得定 持戒不算功德 有 功 沒有 德 此時 戒就變成福德 得來生人天福報 修定若不 開悟 得的果報是色界天 無色界天 不能出三界 所以 福德 小 如果開悟了 明心見性 就超越三界 無量功德 是成佛 佛果才具足 無量功德 這 是我們學佛終極的目標 如何才能成就無量功德 捨離 一切執著 由此可知 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 就是執著放不下 因此 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 出世間法也不能執著 能把 一切妄想 執著捨棄 就成就無量功德 123

12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如果有一樁放不下 不能捨離 就談不上成就 可 是放下真難 於是阿彌陀佛興起無盡的大慈悲心 在法界 建立一個特別修學的道場 讓我們這些放不下的人也能成 就 這很不可思議 而十方世界諸佛道場 一定要將世出世間法都放下才 能成就 唯獨阿彌陀佛的世界不放下也行 這樣大家才真 正得救 真正得度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 即諸大菩 薩 協助我們 捨離一切執著 我們才能證得 無上菩 提 124

125 正釋經文 二七 知一切法 悉皆空寂 生身煩惱 二餘俱盡 知一切法 悉皆空寂 與 四大皆空 五 蘊無我 的意思完全相同 四大 就是物質的四種性 質 即地 水 火 風 地 表物體 最小的物體 佛法講是 微塵 科 學家講是原子 電子 粒子 地 表確實有東西存在 我們在科學儀器能看出來 水 表示溼度 火 表示溫度 現在科學稱為帶 陽電 帶陰電 陽電就是 火大 陰電就是 水大 風 表示動相 不是靜止的 而且是以很大的速度在 動 四大 就是物質基本的四種現象 所有一切森羅 萬象 都是由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 金剛經 云 一 合相 即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這個基本物質組合成 了森羅萬象 大至組成星球 星系 小則微塵 基本物質從何而來 心法變現出來的 唯識經論云 無明不覺生三細 境界為緣長六粗 125

12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這就是 三細相 裡的 見分 與 相分 能見 相 與 境界相 基本物質是 境界相 就是 相分 相分 是從 見分 變現出來的 空中生有 有還歸空 一切 法悉皆空寂 明白這個道理 才知道 萬法皆空 的真 相 眼前我們眼睛所見的 耳朵所聽的 身體所接觸的 到底是空 是有 從理上講是空 事上講是有 有 是 假有 不是真的 而 空 是真的 真 是永遠不 變的 會變的就不是真的 所以 空 永遠不變 故名 真空 至於 有 一切現象都在變化 人很顯著的變化是 生老病死 任何一個人都能覺察出來 其實微細的變 化 如我們身體細胞的新陳代謝 剎那不停在變化 而植 物有 生住異滅 礦物 星球有 成住壞空 都是我 們能理解 覺察到的 所以 一切物相都是在變化 既然都在變 就不是真 的 所以 有 稱為 假有 幻有 妙有 真空妙有 126

127 正釋經文 但要知道, 佛家所講的 空 有 是一樁事 真空 在哪裡? 在 妙有 之中 妙有 在哪裡? 在 真空 之中 真空 是體, 妙有 是相, 這樣我們才能把一切境界相看清楚 看清楚有什麼好處? 幫助我們 捨離一切執著 執著從哪裡生的? 不了解事實真相, 以為可以得到 不但身外之物得不到, 連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 還有什麼好執著? 自然就肯放下! 真正放下了, 永遠不滅才能得到 127

12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真空是講 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何以是真空 因為 它沒有跡象 它沒有色 眼看不見 它沒有音聲 耳朵也 聽不見 甚至於思惟想像都達不到 我們六根完全對它失 去效用 但是它確實存在 它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 一 切法都是從這個體變現出來的 所以 明心見性之後 就是不生不滅 現相就很自 在 喜歡現什麼相 就現什麼相 我們現在迷惑顛倒 怎 麼想都枉然 都變不出來 見到性之後 自己就能變現得 出來了 盡虛空 遍法界 自己作了主宰 自己作了主人 得大自在 所以 一定要曉得事實真相 一切法悉皆空 寂 這是從理上 從本體上說的 生身煩惱 二餘俱盡 二 指生身 煩惱 餘 是習氣 是最難斷的 生身 就是生死 我們在 六道捨身受身 生死輪迴 生死輪迴是相 為什麼有這個現相 因為有煩惱 所 以 六道輪迴的現相是煩惱造成的 煩惱斷了 輪迴就沒 有了 像阿羅漢斷了見思煩惱 就超越六道生死輪迴 128

129 正釋經文 二八 其心潔白 猶如雪山 忍辱如地 一切平等 清淨如水 洗諸塵垢 其心潔白 猶如雪山 雪山 指喜馬拉雅山 長年積雪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現在的尼泊爾 正是喜馬拉 雅山的南面 佛講經常以雪山比喻潔淨 心地清淨 一塵 不染 地 大地含藏著無盡的寶藏 地生長五穀雜糧 養活我們的身命 地下埋藏有金銀七寶 提供我們受用 但是 我們要開發耕耘才有收獲 懂得冶鍊才能把地下的 寶藏拿出來受用 所以 大乘佛法教導我們從地藏菩薩學起 地是比 喻心地 我們的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 無量的德能 我們 要用 地藏經 教導的 孝親尊師 來耕耘 開採 冶 鍊 方能得其受用 忍辱如地 一切平等 你在大地上 灑上香水 它也不會歡喜 你灑上糞便 它也不討厭 一律平等承 受 129

13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這是教導我們修忍辱波羅蜜 心要像大地一樣 平等 承受 無論遇到什麼人 什麼事 什麼境界 心總是平等 的 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非常重視忍 不能忍就不能成就 大事業要大的忍耐才能成就 小事業也要小的忍耐才行 故 金剛經 云 一切法得成於忍 經上講 凡夫修行成佛要 三大阿僧衹劫 這個時 間之長真是天文數字 若沒有耐心怎能成就 可是我們修 學淨土 從經文觀察 博地凡夫帶業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 世界 一生成就 這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之可貴 當然 成就快有許多因素 最殊勝的是 圓證三不退 130

131 正釋經文 我們在他方世界修行, 進進退退, 進得少, 退得多, 所以花得時間很長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 對於修淨土要用最大的耐心 要真信 切願求生淨土, 並下定決心, 這一生非去不可, 非見阿彌陀佛不可 有這樣的決心, 老老實實一句名號念到底, 決定得生 除此之外,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一切得過且過, 不要計較 執著, 於一切法平等看待, 一心一意只求淨土 不求名 不求利, 生活愈節儉愈好, 求生的心是愈懇切 愈勇猛 所做一切善行, 甚至於心裡動的善念, 統統迴向莊嚴淨土, 不求世間福報 清淨如水, 洗諸塵垢 清淨 是指心 ; 塵垢 是指煩惱 污染 這是教我們心要像水一樣清淨 平等 我們在佛前供一杯水, 水表清淨心 這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佛的心像水一樣清淨 平等, 我們也要這樣學法, 把自己的煩惱 妄想 分別 執著都洗刷乾淨 131

13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二九 其心正直 論法無厭 求法不倦 其心正直 正直 是真誠 以真誠心待人接 物 不要怕別人欺騙我們 我們將來要往生西方極樂世 界 西方世界人人都是真誠心 若我們用心不真誠 就不 能往生 真誠心要在平素養成 在日常生活中至誠待人接物 這是教我們用心要正直無曲 論法無厭 求法不倦 這是自行化他 論 是 討論 討論是自他二利 所謂 教學相長 教導別人 沒有厭倦之心 求法不倦 自己求法不疲不倦 無論是自求還是 教他 最大的障礙就是厭倦 孔老夫子教學的原則是 舉 一隅不以三隅反 此人就不教了 而佛菩薩教導眾生是 沒有厭倦 我曾經有一次見到李炳南老師教學 很受感動 那時 老師已經七十多歲 學生提出許多問題問老師 問了三個 小時 老師還是很從容 很有耐心的解答 這令人不得不 佩服 這才曉得佛菩薩教導眾生是不疲不倦 132

133 正釋經文 而自學感到厭倦, 退轉而不精進的, 就更多了 何以會厭倦? 學而沒有得到真實利益 ; 假如真得利益了, 怎麼會疲倦? 所以, 厭倦 退轉的都是心太粗, 目標淺顯, 得淺為足, 不肯深求 唐朝終南山的道宣律師, 學四分律, 先後聽了二十多遍, 所以成為一代祖師 現在人聽經聽一遍就不想再聽了, 如何能成就? 我在台中聽李炳南老師講 佛學十四講, 總共聽了十一年, 熟透了才真有味道! 從前李老師在台中發心宣講 華嚴經, 是由八個人啟請的, 我是其中一個 李老師講經是一個星期講一個小時, 所以這一部 華嚴經 講圓滿, 差不多要六 七十年 他那時已七 八十歲了, 一定要活到一百五 六十歲才能講完 這都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自行化他要不疲不厭 133

13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十 淳淨溫和 寂定明察 淳 是淳樸 淳厚 淨 是清淨 淳淨是指內在 的心態 淳是福 淨是慧 有福報又有智慧 才是真正的 福德 溫和是指表現在外的態度 溫和 善良 恭慎 節 儉 忍讓 這是說明我們處世待人的儀態 並顯示出佛陀 教育的真實受用 寂定 是指清淨心 表現於外 舉止安詳 即經上 講的 那伽常在定 無有不定時 一舉一動表現得很穩 重 很安詳 好像在定中一樣 134

135 正釋經文 明察 是清淨心的作用, 也就是智慧現前, 心地光明, 對外境樣樣清楚 因此, 寂定明察 就是 定慧等學, 有定有慧 我們能夠放下萬緣, 一心持名, 就是修定, 不但是修定, 同時也是修福修慧 蕅益大師講, 一心執持名號, 就是多善根 多福德 多善根是慧, 多福德是福, 所以念阿彌陀佛是福慧雙修 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為 光中極尊, 佛中之王, 光是智慧, 光中極尊 就是智慧極尊; 佛中之王 是所有一切諸佛中, 阿彌陀佛的智慧 福報最大 因此, 念阿彌陀佛的人, 若能真誠心念, 就能感應道交 所謂 一念相應一念佛, 一念相應 就是把阿彌陀佛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 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變成自己的福德 佛念久了, 與阿彌陀佛融通變成一體 所以, 念佛人修行的時間短, 成就不可思議, 道理在此地 寂定明察, 就在這一句佛號當中 135

13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一 身心潔淨 無有愛貪 身心潔淨 心是主宰 心清淨 身就清淨 但是 身能影響心 所以佛教人一舉一動都要合乎律儀 目的就 是使我們從生活形式上 培養良好的習慣 心自然就定下 來了 無有愛貪 愛 是煩惱 十二因緣中 愛 取 有 這三條是輪迴之因 只要任斷一條 就超越六道 輪迴 愛 是迷惑 取 是執著 有 是業 如果 愛貪 無法斷除 就從 取 上斷 去除執著就能超越 輪迴 取 也無法斷除時 只有在 有 上斷 但這個功 夫更深了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與眾生和光同塵 譬如 我們最熟悉的濟公活佛 他好像有愛貪 執著 怎麼能成 就 他沒有 有 這個功夫太高了 我們凡夫無法做到 取與有 因此只有從斷除愛貪下手 136

137 正釋經文 有愛就有瞋恚, 所以只要有貪, 貪瞋痴慢就統統具足, 這是根! 把貪這個根拔除了, 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 心清淨了 ; 心清淨, 身就清淨 這是凡夫能做到的 無有愛貪, 身心清淨, 從此基礎上, 我們信 願 持名求願往生, 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137

13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二 志願安定 求道和正 淨定安樂 志願安定 安 是心安 定 是定在一個方 向 目標 善導大師講 如果為了學 解 任何經典都可以學 習 如果講到 行 將來要證果 只有一門深入才能成 就 所以修行與求解不同 而在現前社會環境之下 我們 應當把力量集中在行門 這是求得決定成就的唯一方法 心集中在一門上 才能心安理得 求道和正 道 是平等心 正直心 本經經題 是 清淨平等覺 這就是和正之意 和 是中道 不 緩不急 正 是決定與佛的教誨相應 譬如我們念佛求 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深信切願 這是 志願安定 在日常生活當中 一定以經典的理論 方法做為依 據 就是 正 修學不會有錯誤 淨定安樂 如理如法的修學 自然得心清淨安 定 法喜充滿 生活幸福 快樂 美滿 這是現前所得的 殊勝利益 138

139 正釋經文 三三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於此劇惡極苦之 中 勤身營務 為心走使 有無同憂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 世人 指六道眾生 不 急之務 就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六道眾生皆汲汲於無關緊 要的事情 反而把認識宇宙人生真相 了解六道輪迴 脫 離六道輪迴如此緊要的大事給忘記了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 劇惡極苦 是果報 劇 是 大 大惡是指 十惡 身造殺 盜 淫 口造妄語 兩舌 惡口 綺語 意造貪 瞋 痴 十惡業 不斷增長 所以是 劇惡 造如此劇惡之業 哪有不受 苦報的道理 大的苦是六道輪迴 小的則是我們今世從生 到死的生活之苦 勤身營務 為心走使 營 是經營 務 是造作 心 是貪 瞋 痴 妄心 妄念 眾生在這樣 的環境之下 每天勤奮忙碌 無非是為 貪瞋痴 忙 為 名聞利養 忙 為 五欲六塵 忙 有無同憂 得到了怕丟掉 沒有得到想得到 患 得患失 這是現在社會的寫實 人間之真相 139

14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四 父子兄弟 夫婦親屬 當相敬愛 無相憎嫉 有無相通 無得貪惜 言色常和 莫相違戾 父子兄弟 夫婦親屬 親屬 是家族 人與人 之相聚是緣分 一生偶爾見一次面也是緣分 何況能在同 一家庭 成為一家人 緣分就更深了 父子有四種緣 第一 報恩 過去生中有善緣 歡喜緣 這屬於 孝子賢孫 是來報恩的 第二 報怨 這是過去的冤家債主 我們常講的 敗家子 小孩長大後 搞得家破人亡 第三 討債 這要視父母欠的有多少 欠得少 的 他幾年就走了 欠得多的 父母要花許多錢財 供他 念書 生活樣樣照顧周到 但小孩長大後突然就走了 第四 還債 這是兒女欠父母的 欠得多的 對 父母生活會供養得很周到 欠得少的 照顧父母的生活不 缺乏 但是沒有孝敬心 對父母不尊重 只是在物質生活 上照顧周到 140

141 正釋經文 有這四種緣, 才會變成一家人 緣疏一點的就是親戚 朋友, 緣較接近的變成一家人 如果是惡緣, 所謂 欠命償命, 欠錢還錢, 總得要報 但是透過後天的教育也能補償, 教育能教導他明白道理, 縱然過去世有怨, 怨能化解 所以, 教育是幫助我們化惡緣成善緣, 化世間恩愛之緣成法緣, 這是最殊勝的 當相敬愛 是做人的道理 儒家講五倫 十義, 義是義務, 每一個人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分, 你要盡到你的義務, 即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你在家庭, 對父親是兒子的身分, 你要盡孝道 ; 對兒子是父親的身分, 你對他要慈愛 所以, 懂得倫理, 明白道義, 就是教育 教育是教導我們如何與人相處, 知道人與人的關係, 所以教育的功效就是維持家庭和睦興旺 社會安定 國家強盛 世界和平 但現今已經沒有這種功效了, 今天的教育目標與古代恰好相反 無相憎嫉 憎 是有怨恨心 嫉妒心 從家族再擴大, 就是社會人群, 對於一切眾生都要敬愛, 社會才和諧, 世界才和平, 我們才真正能夠安居樂業 141

14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人不能離開社會單獨存在 所以事事都要考量到整個 社會的安全 決定不能憎恨嫉妒 我們遇到逆緣 不順心的事情 要多想想 追究其根 源 心自然就平了 煩惱就不會發作了 有無相通 在物質生活上 有多餘的要主動幫助 需要的人 在生活上互相照顧 世間每個人一生所修的不 相同 因此福報不一樣 福報大的人要照顧福報少的 大 家就能相安 如果有福報的人為富不仁 只圖自己的享受 不顧別 人的疾苦 社會一定會有動亂 142

143 正釋經文 小的動亂是盜賊, 大的則是整個社會的動亂 如果富有的人能照顧貧民, 貧民生活能過得去, 知道富人對他有恩惠, 社會就會安定, 人人都能過太平日子, 所以 有無相通 是非常重要的 社會安定, 我們的生活才能過得幸福 ; 如果社會動亂, 無論你有多大的福報 財富, 都會過得很痛苦 我們從幫助自己的家親眷屬, 慢慢推廣到對一切大眾 現在有許多年輕 真正有德行好學的人, 我們要真正幫助他, 替社會 國家 世界培養優秀的人才, 為一切大眾造福, 功德無比殊勝 而自己的兒女 親屬將來長大了, 自然有福報, 所以眼光要看得深, 看得遠 無得貪惜 惜 是吝惜, 自己有的捨不得幫助別人 不應貪惜量大福大 言色常和, 言 是言語, 色 是面色, 說話溫和, 笑面迎人 佛陀教育對於這一點非常重視, 所以佛門道場供奉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就是代表 言色常和 143

144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莫相違戾 違戾 是意見不同 意見不同必然 有紛爭 我們觀察許多國家 民族 政黨 為什麼分裂 大家意見不相同 無法建立共識 誰都不肯服誰 我們再看看古時候的政治領袖 他們用什麼方法來領 導大眾建立共識 中國從漢武帝開始 用孔孟學說建立共 識 明帝以後又加入釋道 即是以三家學說教化國人 這個作法確實使大家心服口服 於是一直到滿清都遵 守此一教學理念 古代帝王的方法確實高明 今天大家都 依自己的理論 主張 聽從的人是少數 不聽從的人是多 數 所以很容易分裂 這一段開示教導我們 家族 宗親應該如何相處 家 庭如何能幸福和睦 這是我們一生幸福快樂的基礎 人人 遵守佛陀的教訓 縱然有意見 有不平 都有分寸 不會 越界限 出常軌 144

145 正釋經文 三五 世間之事 更相患害 雖不臨時 應急想破 世人不懂這個道理 總是冤冤相報 有一個強烈的報 復心理 縱然報復沒有在眼前發生 我們要知道 只要結 有怨恨 早晚都會報復 所以 應當看破 放下 從心理 上扭轉過來 這兩句話是警惕我們 要知道防範災害 不但是自然 的災害 更重要的是人為的災害 雖然現前沒有發生 人必須要有遠見 要能看到將 來 才知道現前應該如何做法 所謂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就是這個道理 何 況世間的人事變幻無常 從前無論怎麼變 還能判斷到幾 成 因為有一個道德標準 無論在什麼時代 總是距離標 準不太遠 現在捨棄這個標準 捨棄了中國古聖先賢與孔孟學 說 連佛法也不要了 所以今天的思想無所適從 這非常 可怕 145

146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六 若曹當熟思計 遠離眾惡 擇其善 者 勤而行之 愛欲榮華 不可常 保 無可樂者 若曹當熟思計 若曹 是漢朝時的用語 意思 是 你們大家 你們大家應當好好的想想 認真熟慮 衡量 因為 理 明白了 事 就會認真去做 遠離眾惡 淺而言之 凡是於別人有損害的都是 惡 凡是對自己有利的都是惡 擇其善者 對自己而言 選擇的善就是信 願 持名 求生淨土 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 法 只取 淨土三經 其他的統統放下 一生依照 淨 土三經 的教訓修學 我們的目的才能達到 在日常生活中 我們一定要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事 情 隨緣隨分 盡心盡力 就是圓滿功德 並且對於善惡 是非 要有能力取捨辨別 146

147 正釋經文 勤而行之, 勤奮努力去做, 自利利他 愛欲榮華, 就是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 ; 五欲 是財 色 名 食 睡 不可常保, 因為這些如過眼雲煙 如果臨命終時, 還貪戀世間, 決定障礙往生 所以, 必須捨棄名聞利養 五欲六塵, 遠離眾惡 我們真的把 理 想通了, 事 上就會有很高的警覺心, 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147

148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七 拔諸愛欲 杜眾惡源 游步三界 無所罣礙 拔諸愛欲 愛欲 是業障 學佛雖很用功 但 業障沒有消除一分 臨命終時 業障就會阻礙我們往生 所以 真正要想成就 就要拔除諸愛欲 而財色名食 睡能淡一些 業障就消一分 杜眾惡源 一切諸惡的根源 就是 貪瞋痴慢疑 惡見 這六種是根本煩惱 用什麼方法拔除愛欲 杜絕惡源 一句阿彌陀佛 深 信切願 念念求生淨土 絕不放鬆 愛欲 惡源自然就輕 了 慢慢就不起作用 雖然不能完全斷絕 只要不起作用 念佛功夫得力 就能帶業往生 金剛經 云 云何降伏其心 心就是妄想 雜 念 就是用這一句佛號來降伏和克制妄想 雜念 此法妙 極了 148

149 正釋經文 游步三界, 無所罣礙, 這是說菩薩現身六道普度眾生, 無所罣礙 我們也要學這個本事, 度眾生接觸大眾時, 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 當這一句佛號功夫得力了, 妄想 分別 執著都不生時, 就能 游步三界 接觸大眾時, 自己就沒有妨礙, 不受影響 在六道輪迴中, 再以甚深無上的淨土法門, 幫助大眾, 勸導大眾, 一同修學, 往生不退成佛 149

150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三八 言行忠信 表裏相應 這是開始修行的基本態度 古人講斷惡修善 從何 修起 從不妄語始 孔子講 人無信不立 人沒有信 用 在社會上就沒有立足之地 中國古代社會 將 信 列在第一位 今日亦復如 是 一定要忠信 表裡一如 三九 受佛明誨 專精修學 如教奉行 不敢有疑 我們接受佛的明訓誨導 就要發心專精修學 依教奉 行 不疑不悔 如是修學 方能有成 150

151 正釋經文 四十 能於此世 端心正意 不為眾惡 甚為大德 端心正意 就是發菩提心 端正自己的心 簡而 言之 凡是不合理 不如法的不要去想 不必去看 也不 必去聽 這是 正心誠意 的功夫 不為眾惡 凡是 不利於眾生的都是惡 現今是五濁惡世 尤其傳播工具泛濫 造惡業者多 而修善業者少 認識佛法 接受佛教誨者 應當在此亂世 端心正意 不為眾惡 能 不為眾惡 遵修十善 就是 大德 即是積功累德 151

152 無量 壽經 菁華講記 四一 佛教群生 捨五惡 去五痛 離五 燒 降化其意 令持五善 獲其福 德 佛教群生 教 當動詞 就是教導 佛教導 一切眾生 斷惡修善 得真實福德 捨五惡 五惡 是殺 盜 淫 妄 酒 這是 因 第一 殺生 帶來疾病 短命報 不殺生 不食 肉 得健康長壽報 第二 偷盜 果報是貧窮 我們要想富有 自己 的財富能永遠保持而不失 就要懂得修因 時時刻刻存著 盜心的人 財富決定保持不久 歡喜布施者必得大財富 第三 邪淫 人人希望家庭美滿 家族興旺 要 達此目的 決定要禁止邪淫 第四 妄語 不妄語 言而有信 在社會上能得 到大眾的信任 尊敬與支援 事業就一帆風順 152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目 錄 前 言... 1 政 治 1....5 2....7 3....8 4....9 5....10 經 濟 6....12 7....13 8....14 9....15 10....16 11....1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關 懷 照 顧 者 小 冊 子 2 3 4 6 長 期 病 患 者 的 照 顧 者 很 多 時 需 要 24 小 時 全 天 候 照 顧 受 關 顧 者 這 無 疑 令 個 人 生 活 空 間 變 得 狹 窄 然 而, 故 事 中 的 受 訪 者 卻 能 把 握 時 間, 在 受 關 顧 者 上 學 後, 通 過 參 與 各 樣 義 工 活 動 充 實 自 已 ; 同 時, 亦 為 長 期 病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75 叁 積 木 遊 戲 的 教 學 功 能 一 促 進 體 能 發 展 二 發 展 社 會 技 巧 Ramsey 1991 Beaty 1995 ( ) ( ) ( ) 三 學 習 情 緒 處 理 國 教 之 友 第 59 卷 第 3 期 19 四 增 進 認 知 體 驗 五 提 升 語 言 層 次 六 激 發 創 造 力 發 展 88 肆 幼 兒 在 積 木 遊 戲 上 的 發 展 過 程 86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27 中 國 海 洋 大 學 山 東 52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8 南 京 理 工 大 學 江 蘇 53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9 西 南 交 通 大 學 四 川 55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27 中 國 海 洋 大 學 山 東 52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8 南 京 理 工 大 學 江 蘇 53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9 西 南 交 通 大 學 四 川 55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2015 年 兩 岸 四 地 四 星 級 大 學 排 行 榜 序 號 1 大 連 理 工 大 學 遼 寧 31 中 國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 西 北 工 業 大 學 陝 西 32 中 國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3 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廣 東 33 中 國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4 湖 南 大 學 湖 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2 工 礦 衛 生 技 師 證 明 文 件 者 火 災 學 消 防 法 規 警 報 系 統 消 防 安 全 設 備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技 師 考 試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三 高 等 檢 定 相 當 類 科 及 格 者 四 消 防 設 備

2 工 礦 衛 生 技 師 證 明 文 件 者 火 災 學 消 防 法 規 警 報 系 統 消 防 安 全 設 備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技 師 考 試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三 高 等 檢 定 相 當 類 科 及 格 者 四 消 防 設 備 公 共 衛 生 學 系 相 關 公 職 報 考 資 格 以 下 資 料 係 作 為 報 名 之 參 考, 最 終 仍 須 經 考 選 部 應 考 資 格 審 查 通 過 為 準 類 科 別 種 類 名 稱 等 級 學 歷 資 格 應 考 資 格 特 殊 限 制 條 件 專 技 人 員 專 門 職 業 及 技 術 人 員 高 等 暨 普 通 消 防 設 備 人 員 高 考 ( 專 技 ) 專 科 一

More information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 1 - - 2 - - 3 - - 4 - 註 一 一 般 義 工 : 任 何 人 志 願 貢 獻 個 人 時 間 及 精 神, 在 不 為 任 何 物 質 報 酬 的 情 況 下, 為 改 進 社 會 而 提 供 服 務, 時 數 不 限 ( 參 考 香 港 義 務 工 作 發 展 局 之 定 義 ) 註 二 核 心 義 工 : 由 於 建 立 社 會 資 本 所 重 視 的 是 網 絡 的

More information

2003 40 5 20037 24 25

2003 40 5 20037 24 25 無 毒 飲 食 有 一 群 人, 關 心 已 經 生 病 的 地 球, 也 擔 心 自 己 生 病, 於 是 開 啟 了 一 種 新 生 活 運 動 ; 吃 健 康 食 品 與 有 機 蔬 菜 穿 天 然 材 質 棉 麻 衣 物 利 用 二 手 家 用 品 與 環 保 家 具 騎 腳 踏 車 或 雙 腿 步 行 練 瑜 珈 健 身 聽 身 心 靈 音 樂 注 重 個 人 成 長, 這 群 人 跨 越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二 零 一 零 年 財 政 年 度 施 政 報 告 目 錄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前 言...7 協 調 發 展, 和 諧 共 進 施 政 安 排 闡 述...11...12...17...18...20...24 結 語...25 目 錄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二 零 一 零 年 財 政 年 度 施 政 方 針 摘 要 行 政 法 務 範

More information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103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暨 普 通 考 試 ( 含 公 職 類 科 第 一 試 ) 報 考 人 數 暨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按 類 科 分 報 考 人 數 到 考 人 數 類 科 別 需 用 人 數 錄 取 標 準 % % % % 錄 取 或 及 格 人 數 到 考 率 (%)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 % % 總 到 考 率 總 及 格 率 119,959

More information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105 年 屏 東 縣 糖 尿 病 暨 慢 性 病 共 同 照 護 網 繼 續 教 育 The Conference of Diabetes Joint Care In 本 研 討 為 增 進 慢 性 病 患 之 肺 結 核 與 COPD 疾 病 認 識, 另 針 對 糖 尿 病 胰 島 素 之 臨 床 經 驗 分 享, 讓 學 員 充 分 認 識 胰 島 素 特 性, 以 提 供 良 好 的 醫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公 告 及 送 達 教 育 部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1 月 21 日 臺 教 師 ( 二 ) 字 第 1030167058A 號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幼 稚 園 及 托 兒 所 在 職 人 員 修 習 幼 稚 園 教 師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課 程 辦 法 草 案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一 百 五 十 一 條 第 二 項 準 用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條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Session 15-Col-1.pdf

Session 15-Col-1.pdf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5 15 1 5 15 2 5 15 3 5 15 5 5 15 6 167 1 5 15 1 2 3 4 5 15 2 5 15 3 5 6 5 15 5 168 7 5 15 6 8 1 2 3 4 1 2 3 169 3 --- 4 170 171 5 15 1 5 15 1 172 5 15 1 1 2 3 4 5 173 5 15

More information

life930106

life930106 下 象 棋 暗 棋 一 象 棋 是 什 麼? 象 棋 是 中 國 老 祖 先 發 明 的, 下 象 棋 可 以 讓 頭 腦 變 聰 明, 所 以 象 棋 是 益 智 遊 戲 象 棋 的 棋 子 有 二 種 顏 色 : 黑 色 和 紅 色 請 你 數 一 數, 總 共 有 多 少 個 棋 子? - 1 - 休 閒 教 育 領 域 教 材 範 例 紅 色 的 棋 子 有 16 個 黑 色 的 棋 子 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高 雄 市 政 府 頒 發 台 塑 公 司 儲 運 處 海 汙 防 治 優 良 感 謝 狀 #29 #30 李 永 得 副 市 長 ( 中 ) 與 海 洋 局 孫 志 鵬 局 長 ( 左 一 ) 在 6 月 12 日 於 市 政 會 議 上 頒 發 感 謝 狀 給 海 洋 團 隊 成 員, 本 公

高 雄 市 政 府 頒 發 台 塑 公 司 儲 運 處 海 汙 防 治 優 良 感 謝 狀 #29 #30 李 永 得 副 市 長 ( 中 ) 與 海 洋 局 孫 志 鵬 局 長 ( 左 一 ) 在 6 月 12 日 於 市 政 會 議 上 頒 發 感 謝 狀 給 海 洋 團 隊 成 員, 本 公 企 業 動 態 台 塑 園 地 得 獎 與 榮 耀 台 塑 林 園 廠 榮 獲 100 年 度 勞 工 安 全 衛 生 優 良 單 位 五 星 獎 (98 99 100 ) 100 101 7 3 54 高 雄 市 政 府 頒 發 台 塑 公 司 儲 運 處 海 汙 防 治 優 良 感 謝 狀 #29 #30 李 永 得 副 市 長 ( 中 ) 與 海 洋 局 孫 志 鵬 局 長 ( 左 一 ) 在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 子 天 下 新 聞 稿, 敬 請 協 助 發 佈 2012 年 3 月 29 日 發 佈, 共 8 頁 親 子 天 下 雜 誌 公 布 國 中 生 學 習 力 大 調 查 十 二 年 國 教 時 代 免 除 基 測, 會 不 會 降 低 國 中 生 學 習 動 機? 調 查 發 現 國 中 生 被 考 試 制 約 : 超 過 五 成 學 生 認 為 自 己 學 習 動 機 不 強 烈 ; 如 果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第四課

第四課 羅 馬 書 : 第 七 課 1 第 七 課 引 言 ( 三 )& 定 罪 ( 羅 1:16-3:20) 複 習 羅 馬 書 分 段 我 們 說 過 羅 馬 書, 如 果 把 它 仔 細 一 點 的 分 段, 可 以 分 成 八 個 大 段 (1) 引 言 (1:01 1:17) (2) 定 罪 (1:18-3:20) 神 的 忿 怒 (3) 稱 義 (3:21-5:21) 神 的 公 義 (4) 成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Layout 1

Layout 1 視 為 優 講 燈 1 講 開 場 簡 報 隨 齡 發 視 變 資 訊 討 論 檢 討 會 與 會 將 夠 幾 點 與 變 關 視 變 兩 種 視 習 慣 個 問 專 業 員 問 題 講 1 燈 2 隨 齡 長 會 視 變 視 變 會 動 變 難 閱 讀 電 腦 視 變 會 裡 絆 體 風 險 藥 護 務 駕 車 動 難 會 響 並 導 慮 鬱 過 適 當 應 對 視 變 繼 續 動 並 減 關 慮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數學奠基活動模組示例》 02 學 年 就 是 要 學 好 數 學 (JUST DO MATH) - 子 計 畫 一 : 數 學 活 動 營 數 學 奠 基 活 動 模 組 示 例 : 分 數 假 帶 互 換 _ 國 小 三 四 年 級 桌 遊 活 動 名 稱 : 分 數 心 臟 病 編 號 :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設 計 者 : 新 竹 縣 蔡 寶 桂 老 師 壹 活 動 器 材 : 一 分 數 撲 克 牌,

More information

0040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機 械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00 英 文 x1.00 數 學 甲 x1.00 物 理 x1.00 化 學 x1.00 25 406.30 **** ----- ----- ----- 0041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化 學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

0040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機 械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00 英 文 x1.00 數 學 甲 x1.00 物 理 x1.00 化 學 x1.00 25 406.30 **** ----- ----- ----- 0041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化 學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 103 學 年 度 大 學 考 試 入 學 分 發 各 系 組 最 低 及 錄 取 人 數 一 覽 表 0001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文 x1.50 英 文 x1.25 數 學 乙 x1.00 歷 史 x1.25 地 理 x1.00 32 493.40 **** ----- ----- ----- 0002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外 國 語 文 學 系 國 文 x1.25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mark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TEL(02) FAX(02)

mark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TEL(02) FAX(02)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mark 08 14 Tuesdays with Morrie Mitch Albom 1052511 www.locuspublishing.com 0800-006689 TEL(02) 87123898 FAX(02) 87123897 18955675 e-maillocus@locuspublishing.com 706 Copyright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引 言 P.2 5 11 18 25 261400 署 長 陳 鴻 祥 先 生 講 辭 P.6 10 副 署 長 營 運 服 務 吳 啟 明 先 生 講 辭 穩 步 求 進 P.11 15 An Invisible Man Meets the Mummy 副 署 長 規 管 服 務 陳 帆

目 錄 引 言 P.2 5 11 18 25 261400 署 長 陳 鴻 祥 先 生 講 辭 P.6 10 副 署 長 營 運 服 務 吳 啟 明 先 生 講 辭 穩 步 求 進 P.11 15 An Invisible Man Meets the Mummy 副 署 長 規 管 服 務 陳 帆 2009 年 署 長 簡 報 會 號 外 目 錄 引 言 P.2 5 11 18 25 261400 署 長 陳 鴻 祥 先 生 講 辭 P.6 10 副 署 長 營 運 服 務 吳 啟 明 先 生 講 辭 穩 步 求 進 P.11 15 An Invisible Man Meets the Mummy 副 署 長 規 管 服 務 陳 帆 先 生 講 辭 P.16 22 員 工 提 問 及 部 門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教育實習問與答:

教育實習問與答: 問 與 答 集 一 總 則 Q1: 本 校 開 設 的 教 育 學 程 的 類 別 有 那 幾 種? A1: 本 校 開 設 的 教 育 學 程 有 中 等 學 校 師 資 類 科 教 育 學 程 ( 取 得 國 中 高 中 高 職 等 教 師 資 格 ) 國 民 小 學 師 資 類 科 教 育 學 程 取 得 國 小 教 師 資 格 ) 二 修 習 對 象 與 資 格 Q1: 在 何 種 條 件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教 師 相 關 ( 升 等, 依 業 務 需 002 交 通 管 科 評 鑑, 評 量, 徵,C031, 聘, 各 項 考 試 委 C051,C054, 員, 通 訊 錄 等 ),C057, C058,C063 各 項 會 議 紀 錄 依 業 務 需 C001,, 002,130 交 通 管 科 (

教 師 相 關 ( 升 等, 依 業 務 需 002 交 通 管 科 評 鑑, 評 量, 徵,C031, 聘, 各 項 考 試 委 C051,C054, 員, 通 訊 錄 等 ),C057, C058,C063 各 項 會 議 紀 錄 依 業 務 需 C001,, 002,130 交 通 管 科 ( 個 資 檔 案 名 稱 保 有 依 據 個 資 類 別 特 定 目 的 保 有 單 位 教 職 員 業 務 聯 絡 資 料 ( 含 教 職 員 工 通 訊 錄 校 安 中 心 通 訊 錄 文 康 活 動 名 冊 ) 電 子 郵 件 管 業 務 需 C001 002 工 業 與 資 訊 管 各 類 申 請 表 相 關 資 料 ( 含 門 禁 磁 卡 申 請 表 汽 機 車 通 行 證 申 請 資 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4/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七 十 頁 : 子 四 明 舌 入 即 藏 性 這 一 大 科, 佛 陀 的

More information

0042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工 程 科 學 及 海 洋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00 英 文 x1.00 數 學 甲 x1.00 物 理 x1.00 化 學 x1.00 14 390.90 ***** ----- ----- ----- 0043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材 料 科 學

0042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工 程 科 學 及 海 洋 工 程 學 系 國 文 x1.00 英 文 x1.00 數 學 甲 x1.00 物 理 x1.00 化 學 x1.00 14 390.90 ***** ----- ----- ----- 0043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材 料 科 學 104 學 年 度 大 學 考 試 入 學 分 發 各 系 組 最 低 及 錄 取 人 數 一 覽 表 0001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文 x1.50 英 文 x1.25 數 學 乙 x1.00 歷 史 x1.25 地 理 x1.00 32 464.48 ***** 497.24 ----- ----- 0002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外 國 語 文 學 系 國 文 x1.25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種 牌 組 中, 有 1362 組 可 經 由 四 則 運 算 的 方 式, 算 出 24 點, 有 458 組 無 解 快 速 求 解 的 方 法 有 相 加 法 因 數 金 門 地 區 第 55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科 別 : 數 學 組 組 別 : 國 小 組 作 品 名 稱 : 奇 妙 的 24 關 鍵 詞 :24 點 四 則 運 算 ( 最 多 3 個 ) 編 號 :( 由 主 辦 單 位 填 寫 ) 奇 妙 的 24 摘 要 從 撲 克 牌 中 隨 機 抽 取 4 張 牌 可 以 有 1820 種 牌 組, 在 這 1820

More information

類 別 三 方 法 四 材 法 與 實 習 原 理 必 修 2 2 發 展 與 設 計 必 修 2 2 習 評 量 必 修 2 2 輔 導 原 理 與 實 務 2 2 班 級 經 營 必 修 2 2 媒 體 與 運 用 2 2 實 習 必 修 2 2 國 民 小 語 文 材 法 國 民 小 國 語

類 別 三 方 法 四 材 法 與 實 習 原 理 必 修 2 2 發 展 與 設 計 必 修 2 2 習 評 量 必 修 2 2 輔 導 原 理 與 實 務 2 2 班 級 經 營 必 修 2 2 媒 體 與 運 用 2 2 實 習 必 修 2 2 國 民 小 語 文 材 法 國 民 小 國 語 國 立 屏 東 大 國 民 小 師 師 資 職 前 專 業 科 目 及 一 覽 表 部 103 年 1 月 24 日 臺 師 二 字 第 1030010873 號 函 同 意 核 定 本 校 103 年 11 月 12 日 103 年 度 第 1 期 第 1 次 委 員 會 議 修 正 通 過 原 名 稱 : 國 立 屏 東 大 國 民 小 師 師 資 職 前 專 業 科 目 及 一 覽 表 本 校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