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 次"

Transcription

1 目 次 編輯室報告 一種學術資源的再分配 i-iv 論文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對一個組織外新聞空間的民族誌研究 王海燕 1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新老工人階級文化空間的比較研究 王洪喆 邱林川/ 27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邱海棠 61 韋依思想的當代意義 一種對新自由主義的古希臘史詩精神反思 王賀白/ 99 來去西安 一名台灣教師在彼岸的教學經歷與見聞 余陽洲/ 137 現場報告 主題介紹與書評 文化與自由貿易(2) Unesco 與 WTO 文化與經濟 編輯委員會/ 161 文化例外 與 文化多樣性公約 在中國 從十本年度報告說起 編輯委員會/ 179 稿約 稿約詳情請見 i

2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 第 二 期 2015 年 12 月 ii

3 編輯室報告 一種學術資源的再分配 台灣 中國大陸 香港與澳門 32 家大學今 2015 年 11 月集會 承 諾共同訂定中文學術期刊的評鑑標準 因為 我們的語言和文字 承戴了 我們的文化 歷史和價值 張謙 2015 年 11 月 18 日 重視母語 天經地義 期刊評鑑 可以討論 在香港與澳門 受限於歷史 發展學術中文期刊比較晚些 在台灣及中 國大陸 雖以中文期刊為主 卻有奇怪的現象 此及學術評鑑的參照 如同 港澳 不一定重視中文期刊 若能治癒看重外文寫作這個 有失國格 的宿疾 台灣前教育部長黃榮 村語 反思會議工作小組 2005 頁 兩岸四地的大學想要共同 制訂定期刊的評鑑標準 是有至為根本的價值 所有中文刊物無不應該支持 不過 萬事仍得退一步設想 海外期刊若能知名 形成特色 似乎是通 過時間的考驗 沈澱與學界口碑 是逐步積累的過程 是學術論文之閱讀社 群自發自治的結果 然而 在兩岸行有多年 學術期刊的等第劃分 是學術行政機關促成 但是 與其介入期刊等第的劃分 學術行政機關 與學術社群 應該研 究的是 華文學術期刊欠缺哪些條件 以致無法如同海外期刊的通例 假以 時日而凸顯各自的特徵 並在學術社群形成不言自明的認知 比如 兩岸行政權力涉入期刊評鑑的程度 雖有差異 但對學術期刊的 健康與茁壯 是否適得其反 造成了傷害 不一定是提攜 學術人的工作 不外 教學 若在不招收學生的機構 如台灣的中央 研究院 則無 研究 與機構內外的 服務 等三個項目 決定是否能夠 在本機構繼續工作 以及職等是否升遷 在台灣主要依靠研究成果 這個時 候 主要的評估依據 得看當事人的論文 期刊 專書 會議論文 等等 質量 通常是委由機構外的同行數人審查 此時 接受考核的情況 可能有甲乙兩類 甲類涉及非同行審查 可能 i

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需要參考期刊的等第 乙類是同行相互審查 應該無須假借期刊的等第 又 可以分作兩種 先說甲類 劃分期刊的等第若有些必要 這可能是唯一情況 常見的例 子是 高教行政機關要從許多 比如十個 不同的專業領域 決定較少的人 比如五個 給予額外肯定與獎勵 這個時候 是有可能無法完全同行考核 於是出現期刊的高低等第 以及受獎勵者的發表數量 可能成為重要的獲獎 參考 乃至於依據 但乙類的兩種考核 都是同行審查 應該無須參考期刊的等第先後 第 一種是今日的我 比昨日的我 是看今昔之間 短則兩 三年 多則七 八 載 我是不是已經有了合理的進步 達到了升等的要求 或符合留任的要求 這個時候 機構外審查人的責任 是在詳細閱讀受考核人所提供的代表 著作 通常在一至三份 佐以其他參考 質量是否符合水平 他或她的學 術判斷 可能與期刊審查人的認定相同 可能不同 但若說期刊審查人的份 量 理當高於機構外審人的權威 並無道理 乙類的第二種情況是 在本行數人之間 互作匿名比較 如台灣科技部 的年度研究案申請 此時 申請人的過往研究表現 加上當年的申請計畫本 身 共同決定了結果 多年來 各個學門申請的通過比例 似乎略有下降 但也許仍在 40-50%左右 但是否下降 不是重點 重要的是 此時的審核 仍然是同行考核 負責審查的人同樣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 因此對於申請 人研究表現的評價 與乙類第一種相同 其權威與期刊的審查人 不應該有 任何高低的差異 就此來說 高校機構在考核學術人員的升遷與留任 科技部在決斷申請 人的學術表現時 如果用暗示 或以明示的文字 要求審查人給予特定類型 的期刊 無論是外文資料庫期刊 或是本國行政機構認可 較為優厚的評 量 並不恰當 學術行政機關並非不知道期刊強行劃分等第之害 因此 台灣行政院科 技部的前身 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的主委與三位副主委 即曾聯名在報端發 表評論 朱敬一 賀陳弘 牟中原 孫以瀚 2012 年 6 月 25 日 他們表示 無論是比較粗糙 僅看期刊是否收入 海外 商業學術資料庫 或是更進一 ii

5 編輯室報告 步 將期刊的所謂影響因子列入計算 這些 科研指標 在台灣學界推展十 多年來 除了必有 人文社會的應用 侷限 其在自然科學的弊端 也已 經明顯得讓他們不得不強調 學界過度評比科研指標的趨勢 應該予以稍 遏 科技部長徐爵民今年五月更進一步 他說 大學爭世界排名 科技部 長 沒意義 陳皓嬿 陳智華 沈育如 2015 年 5 月 13 日 排名沒有意 義 排名所經常依據的期刊等第 以及期刊論文的發表數量 若有意義 不 會太大 學術行政機構介入期刊等第的劃分 常態是委請學術人依據指標審查 但是 不公正或根本不可能公正的情況 早就在所難免 更大的缺點則是 它排除了通過學術社群的使用經驗 逐步由學界自己認定與形成 從而是更 有價值的 屬於真正自治的評鑑 學術行政機構與學術社群愈早集體改正這個窠臼 對於學術及其期刊的 健全 愈有幫助 但行政權力尚未行動之前 學術社群尚未集體行動之前 個體仍然可以自行作為 投入 學術資源再分配 的行列 依據現制 學人而特別是需要接受機構考核 決定是否能夠升等 或繼 續留任與保有工作權的人 往往傾向於向行政機構所認可的期刊 投遞文 稿 這個現象可以理解 無足為奇 不過 學人在學術行政還沒有改變之前 仍然可以從三個層次 為改善學術研究的評鑑 有所貢獻 一是審查學界同仁的研究表現時 僅考量其論述本身的質量 期刊在所 不論 其次 不標示研究成果所發表的期刊 是否進入行政機關的認可之列 其三 行政機關所認可的期刊 僅是次要投遞論文的對象 學人可以變更常 態 優先向並未列入行政機關所認可的期刊 作為首選的投稿對象 若能如 此 最後這個作法會是學術資源的一種再分配 資深的人向新興刊物移動 挪出的主流刊物空間 可以讓學術新秀進駐 以上三個層次的個體貢獻 愈是資深 愈是沒有升等壓力 也無意跨領 域競逐行政機關肯定與獎勵的資深同仁 愈是會有貢獻的能力 如同社會的 健全 需要各盡所能 學術的健全 同樣需要有這個認知與客觀條件的學人 盡力於斯 iii

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傳播 文化與政治 編輯委員會 2015 年 12 月 13 日 參考書目 反思會議工作小組 編 2005 全球化與知識生產 反思台灣學術評鑑 台 北 唐山 朱敬一 賀陳弘 牟中原 孫以瀚 2012 年 6 月 25 日 我們該如何看待 科研 指標 中國時報 A14 版 張謙 2015 年 11 月 18 日 兩岸四地擬訂中文學術評鑑標準 中央社 香 港電 取自 陳皓嬿 陳智華 沈育如 2015 年 5 月 13 日 就算進世界百大 但社會貢獻是 什麼 大學爭世界排名 科技部長 沒意義 聯合報 AA4 版 iv

7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 第 二 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研 究 論 文 一 般 論 文 記 者 的 另 類 詮 釋 社 群 : 對 一 個 組 織 外 新 聞 空 間 的 民 族 誌 研 究 王 海 燕 * 本 文 引 用 格 式 王 海 燕 (2015) 記 者 的 另 類 詮 釋 社 群 : 對 一 個 組 織 外 新 聞 空 間 的 民 族 誌 研 究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2:1-26 投 稿 日 期 :2014 年 9 月 28 日 ; 通 過 日 期 :2015 年 2 月 15 日 * 作 者 王 海 燕 為 廣 州 中 山 大 學 傳 播 與 設 計 學 院 副 教 授, haiyan.wang2009@gmail.com 1

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摘要 傳統的新聞學研究通常傾向於在新聞室的情境中考察記 者 而很少關注新聞室之外的空間 本文考察的正是後者 即在 新聞室之外的空間 一個記者的詮釋社群如何形成 本文具體的 研究對象是廣州一家以記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酒吧 名為 凸凹 吧 透過民族誌研究 本文發現 在總體壓抑的媒體大環境下 凸凹吧作為一個游離於組織之外的記者空間 吸引著大批同氣相 求的記者加入其中 在同行互動的過程中 他們建構著一套另類 的職業價值觀 關鍵詞 中國媒體 凸凹吧 組織外新聞空間 詮釋社群 新聞專業 主義 論述實踐 2

9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壹 導言 傳統的新聞學研究傾向於將新聞和記者置於新聞機構和新聞室的背景 之中來考慮 見 Breed, 1955; Gans, 2004; Schudson, 1978; Shoemaker & Reese, 1991; Tuchman, 1978; Tumber, 1999 新聞 news 常被窄化為 新聞機構 製作的新聞 新聞業 journalism 等同於 基於某個新聞機構的行業 新 聞記者 journalist 等同於 新聞室情境中的記者 而新聞室之外的空間裡 的新聞記者和他們從事的與新聞業相關的活動卻被極大地忽視 相關研究更 是嚴重缺失 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和局限了我們對新聞業和新聞記者的理 解 新聞室之外的空間 對新聞業有著與新聞室之內的空間同樣的重要性 承載著很多與新聞室之內的空間同樣的功能 在這個空間裡 記者的社會化 同樣在進行 身份的認同同樣在塑造 新聞業的邊界同樣在界定 而更重要 的地方在於 它可能為新聞室之內的空間所不為 它超越了新聞室的機構和 組 織 的 局 限 突 破 了 傳 統 的 通 過 專 業 profession 和 專 業 主 義 professionalism 這一框架來看待新聞業的方式 把新聞和記者放在社群 community 的背景中來考慮 它不再視記者為新聞業的唯一行動主體 在記者之外 閱聽人 消息來源 公共知識分子 意見領袖等都可以在這個 空間出現 互動 並相互影響 形成意義 話語和一個詮釋社群 interpretive community 基於此 本文試圖探索的是 在組織外的空間裡 記者與不同行動主體 之間進行著怎樣的互動 這些互動如何對記者造成影響 同時在這一過程中 新聞作為一個職業又是如何被重構 本文採納詮釋社群的理論框架 具體考 察的對象是廣州一個知名的記者社交據點 一個名為 凸凹 的酒吧 採用 的研究方法是參與式觀察和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民族誌研究 ethnography 研究記者在新聞室之外的空間在中國大陸有著特別的意義 這一空間的 存在 在媒體自由的國家和社會也許並不顯眼 但是在中國大陸卻是一個非 常突出的現象 大陸的新聞改革開展至今已有 30 年 其成效不可謂不大 尤其是在推動媒體市場化 豐富新聞產品等方面 Lee, 1990, 1994; Zhao, 1998, 3

1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但在另一方面 對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控制卻始 終未見鬆懈 新聞機構幾乎無一例外地仍為政府所有 並受官方嚴密管制 機構製作的新聞常常必須與官方話語一致 體制內的新聞工作者常常必須服 從黨和政府規定的行為準則 違者得咎 He, 2000; Lee, He, & Huang, 2006, 2007 在這樣一個壓抑的新聞業氣氛中 新聞記者不可避免地感到新聞室 內空間的局促和制約 這使得他們在尋求組織機構之外的活動空間上比媒體 自由社會的記者更為積極和踴躍 比如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網絡上寫博客 在 BBS 上開記者論壇 組建同行之間的即時聊天群 組織地下的記者聯盟 開辦專對記者的酒吧 舉行非正式的記者沙龍 等等 這些組織外的空間 無論是在線的還是線下的 無論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 都是記者的重要活動 場所 都是新聞業被定義和重新定義的重要時刻 為新聞學研究者所不能忽 視 貳 詮釋社群 新聞室之外的記者空間 可以看作是一個詮釋社群 在這個詮釋社群 裡 記者們在同行之間以及與其他的社區成員進行日常互動的過程中 形成 共有的話語和論述 建構 分享 再建構共同的意義 詮釋社群 的含義 與社群建構的問題密切相關 一個社群的形成 地理原本是必要條件 上個世紀德國社會學家 Ferdinand Tonnies 1957 做 出的對 社群 Gemeinschaft 即 community 與 社會 Gesellschaft 即 society 的區分即以地理為劃分社群的重要因素 但是 進入現代社會 和大眾傳播時代 人們對社群的理解 已經超越了對地理的 客觀物質性存 在的認識 而是進入了對非地理的 文化層面的強調 社群 存在於主觀 的文化建構中 社群是 意義的社群 community of meanings 是 實踐 的社群 community of practice; Wenger, 1998 是 想像的社群 imagined community; Anderson, 1983 甚至是 虛擬的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Rheingold, 1993; Turkle,

11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詮釋社群的概念與文化建構派的社群觀點一脈相承 對於一個詮釋社群 來說 最重要的構成要素是意義 美國文學理論學者 Stanley Fish 2003 曾 用詮釋社群的概念解釋為甚麼一群不同的人在閱讀同一個文本時能得到大 體一致的體驗 他認為這些散落在世界各個不同角落的人能形成一個類似社 群一 樣 的共 同體 是因 為 他們 面 對文 本時 有 一套 大 體相 同 的詮 釋策 略 interpretive strategy 而這套共享的詮釋策略是從相似的社會 文化 教 育背景 相似的社會化過程中得來的 因為共享一套相同的詮釋文本的策 略 並共享相同的意義 這些人成為一個 詮釋社群 與文學領域共通的 是 在新聞的領域人們也通常面對各種不同的 文本 只不過這種文本不 是以詩歌 散文 戲曲等可觸摸的文學形式出現 而是一種無形的 社會文 本 social text 某種程度上 新聞工作即是關於記錄 解讀或者分析社會 文本的工作 新聞業即是基於這些社會文本而形成意義的場所 與詮釋社群是個意義的社群的觀點不可分割的是 詮釋社群同時也是一 個實踐的社群 實踐是文化研究中的核心概念 指的是社會群組之間進行互 動 在此過程中創造意義 並影響行動的過程 不同的實踐將導致不同的意 義系統的形成 實踐是形成意義的過程和方式 Hall,1982; Williams,1977 新聞業是這樣的一種實踐 它是一種互動 是一個過程 是不同的行動主體 在進行文化 社會互動的過程中解讀社會文本的意義並將其呈現於大眾面前 的過程 人們通常的看法是新聞業的行動主體是以記者和他們的新聞機構為 中心的 但是在一個詮釋社群中 記者和新聞機構遠非唯一的新聞實踐者和 新聞定義者 新聞並非僅僅根據新聞從業者追求的專業標準 或者新聞機構 的商業訴求來書寫的 也是根據現實社會的權力關係 甚至是在記者們在與 新聞源的日常社會互動中形成共識性價值的過程中被書寫的 Berkowitz & TerKeurst, 1999; Ettema & Glasser, 1998 同時 要談論詮釋社群 也離不開時空情境的問題 無論是話語的實踐 還是意義的建構 都是在一定的時空中進行的 當然 這個時空已經超越了 傳統社群的地理局限 這個時空情境是一個文化層面上的場所 是行動主體 進行話語實踐和建構意義的場所 新聞業的詮釋社群所存在的時空情境 不 僅僅是在新聞機構裡面 在新聞工作者朝九晚五或者更長一些的辦公室時 5

1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間 同時也存在於機構之外 辦公時間之餘 正如 Zelizer 1993 所說 專 業的情境並非新聞實踐的全部 記者的新聞實踐存在於多重的時空維度中 可以是在專業的新聞報導中 也可以是在新聞報導之餘 可以在業務探討的 雜誌 傳記回憶錄 職業討論會 記者協會中 甚至是在記者之間非正式的 業餘社交活動中 通過在這些不同時空情境中的互動和實踐 包括記者在內 的新聞行動主體們形成一套共有論述和共同的解讀公共事件的方式 從而形 成一個新聞業的意義社群 作為一個非正式的組織外的空間 凸凹吧是一個超越了專業和組織情境 的另類新聞業詮釋社群 這個社群 不是僅是地理上的 物質上的 更是文 化上的 意義上的 主觀建構的 象徵性的詮釋社群 而這個社群的存在 是由於包括記者 閱聽人 新聞源等在內的社群成員之間進行的互動實踐 在此過程中形成的一套共有論述和意義系統 因此 借助上述詮釋社群的理論框架 本文帶著以下問題來考察凸凹吧 一 時空情境 凸凹吧存在於怎樣的時空情境中 與新聞室的情境有 何不同 二 行動主體 凸凹吧裡有哪些行動的主體 三 話語實踐 這些不同的行動主體之間進行著怎樣的互動和話語實 踐 同時 在這些話語和實踐的進行過程中 記者們 建構一個怎樣的新聞業 參 凸凹吧概況和研究方法 凸凹吧創辦於 2006 年 4 月 創辦人北風曾經是資深的媒體人 也是知 名的博客作者 網絡觀察員和媒體評論員 辦凸凹吧的初衷 與他的媒體職 業本無關係 因為在媒體工作之外 北風還是一個 驢友 即旅遊發燒友 戶外活動的愛好者 他辦這個酒吧本來想以戶外活動為主題 以戶外活動者 為目標消費人群 但是逐漸地 他發現單靠 驢友 的消費不能支撐一個酒 6

13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吧的經營 反而到酒吧來的人當中 來自於他工作上的記者朋友遠比來自於 他業餘興趣方面的 驢友 多而且積極 而事實上 廣州的媒體人也許早就 在尋找這樣一個合適的聚會場所 廣州作為中國南方的媒體重鎮 有著數以 萬計的媒體從業人員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外地來的移民 在這個城市無親 無故 下班之後無處可去 正需要一個社交 聚會的場所 因此 當出現凸 凹這樣一個媒體同行開辦的廉價酒吧 記者們就成群結隊地來了 兩方面的 需求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凸凹吧順勢轉變成了一個記者吧 每天晚上 都見 當地的記者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這個酒吧喝酒聊天 談論的話題 大到國內政 治 國際形勢 媒體制度 新聞自由 小到工作的得意和不得意 編輯部的 流言蜚語誰是誰非 等等 無形之中 凸凹吧成了一些編輯記者在新聞室之 外的重要活動空間 作為記者吧的凸凹一度名聲在外 不僅本地媒體人 來 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記者 公共知識分子 學者 律師 社會活動家等均 見參與其中 其活躍狀態一直持續了四年六個月 直到它在 2010 年 10 月間 在廣州亞運會召開前夕突遭關閉 本文的分析資料主要來自在凸凹關閉之前進行的參與式觀察 在 2010 年 1 月至 3 月之間 筆者曾對凸凹進行密集的田野觀察 其間幾乎每周都參 與凸凹的聚會 每次的時間在 1.5 到 5 個小時不等 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分 析資料是在凸凹關閉之後得來的 筆者原本打算在 2011 年對凸凹進行新一 輪的參與式觀察 但其時凸凹已成歷史 因此 資料收集工作主要轉向以訪 談為主 從 2011 年的下半年以來 筆者以滾雪球式的方式尋訪當年凸凹酒 吧的參與者 一一進行深度訪談 訪談持續至 2012 年 8 月 共有 72 人接受 訪問 這些訪問材料在本文中也部分得以運用 肆 凸凹吧時空情境和行動主體 凸凹吧的物理形態是一個酒吧 這構成了它與新聞室空間基本的不同 凸凹吧的地理位置 見圖一 位於廣州市中心的天河區 在廣州最繁忙的購 物場所 天河城大廈和正佳廣場的背後 一片被叫做 天河南 的街區裡 面 在廣州的城區佈局中 這裡屬於鬧市區 商業區 作為廣州市區內三大 主要的酒吧區之一 這片街區聚集著數十家不同風格不同檔位的酒吧 凸凹 與它們一樣 隱蔽在一片燈光昏暗 上了年紀的民宅群裡 與通常來說明亮 7

1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而通透的新聞機構的辦公環境 或者銀行 律師樓 政府部門相比 這裡顯 得低調而私密 而從時間上來說 凸凹吧存在於一個與新聞辦公室情境幾乎 顛倒過來的情境中 白天的凸凹吧通常消失在被遮掩得嚴嚴實實的鐵卷簾背 後 只有在晚上 8 點之後開門迎客 它才作為一個空間而出現 這樣的時間 安排與朝九晚五的新聞機構辦公時間完全錯開 圖一 凸凹吧地理位置 圖二 凸凹吧內部佈局 8

15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凸凹的室內佈局 見圖二 可說極其簡陋 比一般的酒吧更加樸素 甚 至稱得上寒磣 但與其他酒吧不同的是 它卻處處透露著與新聞界的聯繫 推門進去 可見一個大約五六十個平方米的空間 呈一個不規則的 L 形 L 的長邊是一個用紅磚搭起的吧台 和與吧台平行的是兩圈藤條座椅 而不 是更柔軟舒服的皮沙發或布沙發 被稱為主聚會區 大約可容納十來個人 落座 L 的短邊 是另外兩圈同樣是藤條編織的座椅 相對獨立 各可就 座五到六人 吧台上擺放著一台立式電腦 可以供人隨時上網和查閱資料 經常停留的頁面除了 QQ twitter 飯否1等社交網站之外 還有各類中英文 的新聞網站 酒水架上是各種各樣的啤酒 米酒 葡萄酒 茶 飲料等 標 價從 5 元到 30 元 是一般酒吧價格的一半 吧台旁邊有一個書架 放著各 種各樣的報紙和雜誌 甚至有幾本以政治為主題的書籍 右邊是一面非常醒 目的被稱作 留言區 的牆壁 上面嵌著一張照片 為當時外媒大力報導的 熱點新聞人物 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 有一件白 T 恤 上繪寓意支援劉曉 波的黃絲帶 各種各樣的留言和各色人等的簽名 很多都是耳熟能詳的城中 記者 編輯的名字 這樣的景象值得吾人特別關注 這是一個對時事政治和 公共事件感興趣的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的確 儘管凸凹吧在裝修佈局上乏善 可陳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地方 在 2006 到 2010 年之間長達四 五年 的時間裡 在廣州媒體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凸凹吧吸引媒體人的原因有很多 這其中有地理的因素 經濟的 社會 的因素 也有職業的因素 言論環境的因素 最表面的原因 是因為凸凹的 便利的地理位置和廉價的消費 如圖一所示 凸凹距廣州最大的地鐵中轉站 之一 體育西 步行 5 分鐘 交通非常方便 而廣州的媒體機構絕大多數都 分布在它方圓幾公里範圍之內的員村 五羊新城 環市路一帶 對很多記者 來說 下班後從辦公室到凸凹僅是三四站地鐵或十幾分鐘的計程車距離 而 且 凸凹的酒水比較低廉 不設最低消費 一般情況下人均消費不超過 50 元 這與絕大多數廣州記者們月薪 5,000 至 10,000 元 Lin, 2010 的收入水 1 飯否為中國大陸首批提供微博客服務的網站之一 2007 年成立 用戶數量一度高達 百萬 9

1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平相匹配 如同一位經常光顧凸凹的記者 I82 所說 它就是一個廉價的 隨意的 酒吧 它不是那種新銳的 或者是商務人士的 就是適合文化人 的 知識分子就是沒甚麼錢 比較窮一點的 到那裡就像去路邊的一個大排 檔一樣的感覺 不用擔心價錢 此外 與現代化進程中的很多中國城市一 樣 廣州是一個移民城市 而記者是這個移民城市日漸增長的新移民大軍中 重要的一群 統計數據顯示 廣州的媒體從業人員 97 擁有大學學歷 47 為單身未婚 Lin, 2010 並且超過一半以上為來自其他省份的非本地人 口 他們在這個城市缺少傳統的社交網絡 在凸凹吧與同行之間的交往構成 他們社交的重要部分 正如一位原籍西南一省份的記者 I22 如此解釋他熱 衷於參加凸凹記者聚會的原因 過去我們有鄰里 有親戚 有各種各樣的 複雜的社會關係 但是現在這些都沒有了 來到廣州 大家都是外地人 一 種漂泊的狀態 又都是單身 跟你接觸最多 交際最多的 就是你的同事 這時候有凸凹這樣的地方 大家自然就去得多 此外 相對於現代社會的 其他職業群體 如醫生 律師等 記者的角色並非高度職業化 多多少少還 帶有一定的遊俠式的浪漫氣質 尤其是中國的記者 他們身上仍然深刻繼承 著中國士大夫知識階層的 以天下為己任 的 文人論政 的傳統和 報人 報國 的情懷 李金銓 2008, 2011 這使得他們熱衷於參與這類聚會場所 如 I8 所說 基本上就是一幫人高興 就去那兒聊天 說好聽點叫指點江山 縱橫捭闔 說不好聽點就是表達欲太強 凸凹 滿足了這樣一些人旺盛的 表達欲 就是有話要說 像我們這樣的一些人 然而 凸凹吧能將記者們聚集起來 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廣州既壓抑又 開放的新聞從業環境 如本文開篇即提及的一樣 作為一個言論自由尚未開 放的國家 中國的新聞從業環境總體上是壓抑的 新聞室的壓抑氣氛 將記 者們倒逼到新聞工作之外的空間進行相對不受約束的交流和表達 如同凸凹 吧的創辦者北風所形容 他和他身邊的媒體人日常的工作狀態就像是 一 隻飛進玻璃瓶的蚊子 看得見光明 卻找不到出路 而另一方面 在壓抑 的大氛圍之下 廣州的新聞從業環境又是相對寬松的 毗鄰港澳的地緣優 2 I 為 interviewee 的縮寫 8 為訪談對象序列號 I8 意為第 8 位訪問對象 下同 10

17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勢 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和政治開明的歷史傳統 使得廣州成為中國最為開 放的媒體市場之一 也造就了廣州相對活躍 多元的記者文化 廣州的記者 相較內陸省份的記者 心態更加開放 視野更加開闊 更願意接納和包容新 的思潮 新的實踐 這為記者吧的存在準備了條件 一位觀察凸凹多年的廣 州學者如此評價 廣州這個地方 它的媒體很強勢 它這個強勢是不僅僅 因為媒體本身 而是因為通常這幫媒體的人 不服軟不服輸 所以 這 凸 凹 跟這個城市的性格有關 跟這個城市的記者的性格有關 這種激情 是 別的地方沒有的 I13 因此 在這樣一個既壓抑又開放的環境中 很多 記者甚至投入比日常所從事的新聞工作更大的熱情參與到這樣一個機構之 外的空間中 一位在黨媒工作的編輯的說法很有代表性 他認為他在理念上 毫不認同他所服務的媒體 這只是我的一份工作 跟我一貫所追求的東西 很大距離 因此 基本上 每天一回到辦公室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所有 通訊工具打開 手機 MSN QQ 郵箱 統統打開 等著看今天晚上哪些 人去 凸凹 有什麼活動 然後下了班 單位附近隨便吃點東西 坐個地 鐵就去了 I12 作為一個記者吧 凸凹最核心的參與者是廣州本地的各類媒體記者 他 們或為傳統媒體工作 如報紙電視 或為新媒體工作 如網絡新聞機構 他 們可能是黨管媒體的工作人員 也可能是市場化媒體的工作人員 他們中的 很多人來凸凹的頻率相當繁密 多的甚至是 只要是在廣州的時候 幾乎每 天都去 I9 但是 除本地媒體人之外 凸凹也是一些出差或者路過廣州 的外地記者經常光顧的場所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時事雜誌編輯說 凸凹是他 在廣州的必到之處 因為這裡是見廣州的同行最方便的地方 每次到廣州 就有一些 媒體 朋友要聚會 聚會的時候約到哪裡呢 他們 自然就把 我給帶到那兒了 而且當時那個凸凹正好又比較活躍 很多同行去那裡 在 老朋友之外 每次還能認識到新的朋友 I28 與此同時 一些境外媒體 的記者也經常來到凸凹 這包括香港 澳門 台灣等地區的媒體記者 也包 括國外媒體機構的記者和他們的本土助手 由於在中國大陸的採訪活動受 限 這些境外記者來到凸凹 除了與中國同行交流之外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是想通過凸凹瞭解中國和正在發生的新聞 筆者在對凸凹進行參與式觀察的 11

1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過程中 曾多次相遇來自美國 日本 加拿大等國的媒體記者 他們有的在 廣州駐站 有的是專門從臨近的香港記者站趕來 其中一次是 2010 年的 3 月 23 日 適逢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谷歌因宣佈退出中國 一位日本駐華記 者為此專門來到凸凹瞭解 中國人對這件事情的反應 以便為他即將發回 日本的電訊報導增加內容 從凸凹吧其他參與者與他既熱情又隨意的招呼方 式來看 他顯然已是凸凹的老顧客了 由此可見 凸凹作為一個記者吧 搭建的是一個跨媒體的交流平台 在 這個平台上 無論是來自本國媒體還是外國媒體 本地媒體還是外地媒體 黨辦媒體還是非黨媒體 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的記者都被一視同仁地接納 在這個空間裡 記者之間的交流不再被局限於他們所從屬的新聞機構 或者 新聞部門 組織不再構成這個空間的限制 組織的邊界在這個空間裡幾乎是 不存在的 在筆者進行的深度訪談中 一位記者 I17 甚至說 他在凸凹認 識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的同行 有些原本是同一新聞機構的同事 在同 一座辦公樓裡同進同出很多年 但是直到凸凹他們才互相認識 另外好幾位 記者也談到 凸凹吸引他的地方在於 它使得一個跨媒體 跨部門的職業共 同體成為可能 其中一位記者的說法非常精妙地將凸凹與新聞機構的空間做 了一個對照 因為大家本來交流很少 雖然同在一個報社 但是不同部門 的人就互相不認識 比如我是國內新聞的 我跟廣州新聞的 就 完全不認識 跨部門的交流很少 跨報社的交流更少 一個一個 的媒體單位 一個個的部門 因為機構的設置 其實把大家分割 得很厲害 只是有可能在網上大家有的時候交流一下 比如以前 在博客上有互相關注 MSN 有互加好友 倒是有的 但是面對面 的這種同聲相求啊 這種氛圍環境和理由很少 那你有一個凸凹 這樣的地方 大家同行啊 理念相近的人坐在一起聊聊天 大家 其實可以忘掉你的單位忘掉你的部門 僅憑著理念和相同的氣味 走到一起 這樣才有一個職業共同體的感覺 I15 12

19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在搭建一個跨媒體圈的同時 凸凹也在搭建一個所謂的泛媒體圈 除了 記者這一傳統意義上的新聞業行動主體 凸凹的參與者中還包括公共知識分 子 社會活動者 NGO 工作者 維權律師 學生等人 他們與媒體有著或 多或少的聯繫 或是媒體的業餘撰稿人 或是獨立報導的公民記者 或是冀 求媒體工作的實習生 或是積極的媒體閱聽人和資訊提供人等 是所謂的 泛 媒體圈 的組成者 但同時 他們又處於以記者為核心的新聞圈的邊緣位置 對於他們來說 通往新聞機構的大門並不那麼暢通 新聞室的場景並不那麼 透明 在通常的情況下 新聞業和新聞記者與他們僅在紙上或螢幕上相見 擺著一副 專業 的面孔顯得有點神秘 而凸凹吧的存在 似乎為他們打開 了新聞業的一扇後窗 將他們從新聞的 前台 front-stage 帶到新聞的 後 台 back-stage; Goffman, 1959 對於他們來說 凸凹吧是他們可以親眼目 睹 親手觸摸的新聞業 而與媒體記者在凸凹酒吧的親自交流 則使他們除 下了對新聞業作為一個 專業 的神秘想像 如同一位本地的公共知識分子 如此解釋他頻繁出入凸凹的原因 因為我不知道媒體人平常在想什麼 在說些什麼 我只是看 到文字 那文字代表著什麼呢 文字背後有些什麼東西 這些文 章怎麼來的呢 他們有一些什麼樣價值觀 他們真實的一面是怎 麼樣的呢 畢竟這個東西是媒體做出來給你看的 像社論這些東 西 我就很想知道他們編輯個人是怎麼想的 I30 如果說一個 跨媒體圈 的存在 使得記者的新聞業空間在凸凹吧得以 在橫向上進行擴展 那麼這樣一個 泛媒體圈 的存在 則代表著凸凹吧對 新聞業空間進行的縱向上的擴展 前者將服務於不同媒體 組織 的記者帶 到同一個交流的平台上 而後者使得一些傳統上被排除在新聞的 專業 之 外的社會行動主體得以進入新聞業的空間 因此 總體而言 作為一個新聞 室之外的空間 凸凹可以說是打破了新聞業的 組織 限制和新聞的 專業 的限制 從而重構了一個半徑在橫向上和縱向上均得以擴大的新聞業空間 13

2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將更加多元化的新聞業的行動主體接納進來 使得他們在這個空間得以日常 化的相遇 從而為一個詮釋社群的形成成為可能 不過這裡須指出的是 凸凹吧作為一個酒吧 大門對所有的消費者都是 開放的 因此凸凹吧的參與者並不限於上述 跨媒體圈 和 泛媒體圈 成 員 在他們之外也包括很多一般意義上的消費者 雖然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頻 繁進出凸凹的過程中受其影響最後變成了 泛媒體圈 成員 但也有很多是 在將凸凹當作一個純粹的酒吧空間使用 筆者在參與式觀察過程中也留意 到 時常有 陌生人 或單獨或結伴 撞 進凸凹吧 與凸凹吧的記者群並 不產生任何聯繫 據酒吧經理說 他們中很多人來過一次之後就不會來了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凸凹吧環境簡陋 對一般消費者吸引力不夠 另一方面也 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其強大的 媒體人 氣息中感覺受到排擠 然而 也正是 因為這些因素構成的對偶然性消費者的排斥 凸凹吧作為一個記者吧的特性 得到加強 與此同時不得不強調的是 媒體人 內部也並非高度同質化 並非所 有的記者都對凸凹吧感興趣 最顯然的是 城中各大媒體的總編或高層很少 會出現在這裡 無論是在參與式觀察過程中還是在滾雪球式訪談中 筆者接 觸到的凸凹吧媒體人 職位很少高過主任一級 一個記者評價說 領導可 能是官大了就會覺得來這個地方不合適還是怎麼的 或者怕這個話說多了就 對自己的前程有影響 總之領導來的少 其實要是他們來的話 凸凹也不是 現在這個樣子的 I43 正如這位記者所認識到的 人和空間是一個相互 塑造的過程 凸凹吧的形態影響著哪些記者有參與的熱情哪些記者沒有參與 的熱情 而參與者的氣質特點又反過來塑造著凸凹吧的氣質和特點 可以 說 來到凸凹吧的記者無形之中其實是在進行著自我篩選 與職位高低相對 應的是 記者所服務的媒體單位的屬性 其個人的政治取向和職業認同等也 構成了篩選的標準 總體來說 底層記者比高層的記者 市場媒體記者比黨 媒的記者 非黨員身份的記者比黨員身份的記者更有可能參與凸凹 這些因 素加在一起構成了凸凹吧行動主體的特性 同時劃定了凸凹酒吧的邊界所 在 決定著凸凹吧的論述特徵 14

21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伍 凸凹吧的話語實踐 作為一個擺脫了組織控制的新聞室之外的空間 凸凹吧使得新聞業的話 語實踐和意義建構能夠在一個相對開放的 多元的情境下進行 從而形成一 套迥異於新聞室的空間的 另類 非主流 甚至是對抗性的共有論述 凸凹 吧裡進行的另類的新聞話語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主題上 一 新聞審查 在凸凹吧討論新聞審查 是記者們建立另類話語的一種習慣性的方式 如果說新聞審查是新聞室的一種常態的話 那麼 討論新聞審查背後的東西 則是凸凹吧裡面的一種常態 在新聞室的情境之中 接受新聞審查和進行自 我審查是成為一個 稱職 的 專業 的記者必需的素質 一位記者 I63 說 他所在的新聞機構每年都進行所謂的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素質教育 記者們必須經過學習班的培訓 瞭解政府的宣傳意圖 培訓之後要經過考 試 合格者才能領取記者證 獲得正式的記者身份 因此對於新聞審查的機 制 他們即使心裡並不認同也必須在表面上接受下來 然而 在凸凹吧這樣 一個新聞室之外的情境中 記者對新聞審查的行為卻可以明目張膽地表現出 抗拒和不以為然 通常的情況是 一個記者做完一天的工作 來到凸凹吧裡 談談今天自己的哪條稿子被編輯 槍斃 了 什麼內容因為 敏感 而被要 求刪除了 或者明明知道哪裡發生了惡性事件但是報館不讓去採訪 等等 有一次和一群記者在凸凹吧聊天的時候 筆者留意到 A 報的一位記者接了一 個電話 聽她 嗯嗯啊啊 地好一陣之後通話才結束 放下電話她告訴大家 是她的主管打來的 原來 她那天剛採訪了一個台灣政要 話題涉及到兩岸 關係 她的主管打來電話 叮囑她政治問題不是兒戲 稿子寫好後要傳給他 審一下 同時別忘了還要傳給政府的相關部門把關 這位記者語氣頗為不屑 地說 你說他是不是有病啊 他自己搞自我審查不算 還要主動送上門給 政府來審查 真是氣死我啦 更有凸凹吧裡的記者們建議她與其被審查 不如揮刀自宮算了 在這種另類話語的建構之中 記者們不光釋放了新 15

2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聞審查所帶來的壓抑 而且獲得了記者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擺脫控制的自由 其實 自由正是凸凹吧的最大訴求點 在凸凹吧的簡介文字中 有這樣一段 話 心有多寬 天就有多大 心靈渴望的是最大限度的自由 讓每個人 可以自由地思想 自由地表達 自由地生活 與對於自由的嚮往所相對的是 對於管制的不悅 因此 對於管制的不 悅的表達也成為凸凹吧建構另類話語的策略性反應 不過 這種表達經常通 過傳播現實諷刺式的笑話來實現的 在筆者親歷的一次凸凹吧聚會中 一群 記者談起韓寒 一個在當時炙手可熱的新生代作家 據說他也嘗試辦雜誌 不過還沒問世就被停止了 一個記者透露他知道的消息說 你們知道嗎 他們其實第一期已經在做了 封面都做好了 有人看到是一副漫畫 一個裸 體的人 一隻手用草帽遮住身子下半部 另外一隻手抗著一把槍 韓寒給起 了個標題叫 擋中央 扛著槍 說到此處 周圍人大笑 贊許韓寒 太有 才了 因為聽者都明白 擋中央 是 黨中央 的諧音 扛著槍 影射 政府對人民的控制甚至鎮壓 當自己無力改變政治管制的現實時 凸凹吧的 記者們就通過此類笑話舒緩政治管制的壓力 解構政治管制固有的嚴肅含 義 以及對於這種解構性舉措的欣賞和對於表達自由的神往 為了得到更多的表達自由 來到凸凹吧的記者經常互相交流突破控制的 技巧 在筆者進行參與式觀察的那段時間 由於剛剛發生的 綠壩 事件 如何突破互聯網審查成為凸凹吧裡的熱門話題 在中國境內 因為 GFW Great Fire Wall 的存在 許多互聯網資源是被禁止訪問的 甚至包括 Twitter Facebook 等社交網站 但是通過安裝一些特殊的軟體程式 是可以 繞過 GFW 封鎖訪問部分網站的 凸凹吧裡經常進行此類 翻牆 技術的交 流 有一次 筆者表達了無法訪問 Twitter 的困擾 一個記者說 你把郵箱 地址給我 我告訴你怎麼上 果然第二天 他發來一份長長的郵件 提供 了他收集整理的繞過 GFW 訪問 Twitter 的 三十種方法 後來筆者知道 來凸凹吧的記者幾乎人人都會網路翻牆技術 像 twitter 這樣的被禁網站對他 們來說幾乎是隨進隨出 這都拜賜於類似這樣的交流 凸凹吧的吧台上那台 立式電腦 雖然外表老舊 但是它與記者們在辦公室裡使用的配置更為先進 的電腦最根本的不同在於 它代表著資訊的自由傳播 而新聞機構提供給記 16

23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者們的電腦則代表著資訊的管制 甚至當一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 經常光 顧凸凹吧的記者往往將這裡的電腦作為自己的第一資訊來源 與記者的職業更加密切相關的是 凸凹吧裡關於突破控制的交流還體現 在日常的新聞工作中如何把不能報導的話題變為可以報導的話題 比如 如 何搶禁令 如何打擦邊球 如何利用隱喻 如何轉換角度等 一個相關的例 子是關於所謂 群體性事件 的報導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上訪 罷 工 遊行 抗議 等都是被明令禁止在媒體上出現的字眼 但是另一方 面 這類事件的發生頻率卻越來越高 如何報導群體性事件但又不觸犯 宣 傳紀律 是許多記者感到頭疼的問題 筆者在凸凹吧經常聽到關於這一問題 的交流和探討 一位資深編輯提及 他的做法通常是 當這類事件發生時 無論其是否屬於禁令範圍 他都是先派記者去現場瞭解情況 把事實搞清 楚 稿子寫出來 然後再由編輯在後方進行加工處理 通過適當的 技巧 和 策略 的使用 比如不談 罷工 而說 喝茶 不談 遊行 而說 散 步 不談 上訪 而只講上訪背後的故事 從而達到既報導了事實又規避 了禁令的效果 當然 這些 策略 的使用並不是每次都成功 很多時候也 只是紙上談兵 但是在凸凹吧的此類交流傳遞給參與其中的人的資訊是 當 碰到障礙的時候 一個記者應該是主動去突破它 而不是退縮和迴避 在關 於新聞室的研究中 我們經常看到的是一個記者如何在一系列的社會化過程 中被組織 收編 被主流價值 馴化 而在凸凹吧 一個新聞室之外的空 間裡進行的這類以非正式交流為方式的記者社會化的過程中 我們看到的可 能是一個 反抗 性的記者 而不是 規訓 性的記者如何養成 二 新聞背後的新聞 作為建構另類話語的場所 凸凹吧更為流行的是 提供新聞背後的新 聞 當 正面新聞 支配著中國媒體日常新聞呈現的時候 凸凹吧裡的新聞 背後的新聞毋寧說是對這種日常呈現的解構 由於新聞審查制度的存在 在新聞室的機構情境中 記者們無法完整地 表達他們所瞭解的新聞事件的全貌 報紙上和電視螢幕上呈現的往往是經過 17

2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層層篩選和層層審查之後打上了 機構 和 專業 標簽的 安全 的新聞 產品 這種新聞時常給予記者一種職業的挫敗感 使得他們樂於借助凸凹吧 來宣泄 來對於同一事件進行另類解讀 從而既抵消這種挫敗感 同時又使 得他們保有自己的職業感而不墮 因此 凸凹吧裡經常可見一些剛剛外出採 訪回來的記者就某一個具體的新聞事件所做的 分享 即新聞的再次傳 播 一個曾經做過這樣的 分享 記者說 當時他被他所在的報館派去採訪 一起拆遷糾紛 事件中村民以引火自焚的方式反抗政府對他的房屋進行強行 拆除 但是他去採訪不久 由於政府宣傳部門認為此類強烈對抗式的拆遷糾 紛可能造成 不良的社會效果 於是下令禁止 包括他在內的所有媒體記 者撤出當地 而他所在的報館也不得不停發對該事件的報導 他剛一回到廣 州 就有人建議他到凸凹 分享 一下他那些沒有來得及報導出來的新聞 在凸凹講的東西肯定要更加貼近事實一點 那些村民強烈的對抗情緒 你 在報紙上是不能說的 也不允許你說的 但是在凸凹就沒有這種禁忌了 這種在凸凹吧的再分享甚至是對於他們公開見報稿件的原有思路和主題的 顛覆 在他們看來 如果說公開見報的新聞本質上是官方意識形態的展示櫥 窗的話 那麼 他們在凸凹吧裡所建構的話語才是真正為他們所認同的 有 關現實世界的真實呈現 而且 他們通過在凸凹吧的再分享 同時還會獲得 一種職業上的志同道合感 用一位被訪談對象的話來說 就是 來到凹凸 吧 因為這裡提供了表達的平台 同時還有一批持有同樣立場的人來這裡互 相取暖 三 職業模範 對所從事的行業的 職業模範 進行重構 是凸凹吧記者進行另類話語 實踐的另一種重要方式 凸凹吧的記者們對於國家和機構所定義的 職業模 範 即媒體機構的權力階層或者官方奬勵的編輯記者普遍感到不認同 在 凸凹吧 時常能聽到各種報館高層的醜聞 有一次 B 報的一位記者談及她 所在報館的總編時說 他這個人 誰也不喜歡 心胸狹隘 業務也不行 根本不懂甚麼叫新聞 而且 還與報館的另一位高層 搞緋聞 這些醜聞 18

25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背後的虛實倒在其次 關鍵是這些醜聞所傳遞出的 對於既有媒介權力建制 的不認同乃至否定 目前在中國大陸 越是媒體高層 越有可能 空降 自 某相關政府宣傳部門 在凸凹吧裡 這些高層時而會被記者們所詬病 或稱 他們官氣十足 或稱他們人浮於事 相反地 一些不被現有權力建制所認可 的媒體人才往往會在凸凹吧裡受到褒奬 C 報的一位時事評論員可說是凸凹 吧的 名人 之一 他是資深媒體人 曾經位居高層 在全國多個城市的報 館擔任編委 副總編等職 但是多年來他的 仕途 止步不前 最近甚至倒 退 尤其在他發表了一系列批判政府的文章後 報館免了他的高層職位 降 至普通職員 使得他目前僅靠撰寫評論為生 但是在凸凹吧 他卻是很多記 者眼中的職業榜樣 個個尊稱他為 老師 來到凸凹的記者都或多或少有著挑戰建制 反抗權力的一面 H 前些 年在一家官方背景的報紙做記者 幾年下來 覺得很難按自己的意願做事 只能想盡辦法採取各種變通的方式 盡量 把真相說出來 後來他實在忍 受不了這種 委曲求全 違背自己意願和良知 的工作 就辭職了 現在 他是一個自由撰稿人 Y 前些年在他的家鄉當記者 因撰寫了譴責地方公 安濫用職權的文章 不能見容於地方當局 最後被迫丟了在當地報館裡穩定 的工作 來到廣州一家媒體當流浪記者 等等 這些故事在凸凹吧中流傳 成為一種反抗式的話語實踐 無形中影響人們對 什麼樣的記者才是好記者 的判斷 讓他們經歷一個重新定義記者的角色的過程 所以 對於一些凸凹 吧裡的年輕後輩來說 來到凸凹吧無異於一個再社會化 再教育的過程 如 一位剛來廣州工作不久的網友在其博客中寫道 昨天晚上 這間恐怕是全市最獨一無二的酒吧裡 一如既 往的高朋滿座 說它獨一無二 是因為這裡來過巨多的學界 思 想界 文藝界和媒介名人 比如袁偉時 艾曉明 鄢烈山 賈樟 柯 笑蜀 梁文道...當然 還跟北風學習了很多東西 真的是受 益匪淺 19

2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欣喜之情尚在其次 觀念和理念上的變化恐怕才是更本質性的 顯然 基於一系列另類話語的實踐和傳播 年輕記者們在這裡經歷再教育過程中接 受的 好記者 觀與由國家和政黨主導的正統的新聞學教育和社會化塑造下 的 好記者 觀有著根本的不同 四 另類專業主義和新聞實踐 記者們在凸凹吧一方面批評報館高層迷戀權力而無心專注做真正的新 聞 另一方面對自己所在報館宣揚的 新聞專業主義 則會感到不屑 認為 這是媒體用來維護當權者利益的一個藉口 筆者在凸凹吧裡經歷過一次記者 之間就 鄧玉嬌案 展開的關於專業主義的討論 起因是廣州一家自我定位 為 主流大報 的報紙發表了一篇關於鄧玉嬌案的調查報導 報導發表之後 引來社會的許多批評 人們就報導中對鄧玉嬌個人生活的負面內容感到不 滿 該報紙隨即以 客觀呈現事實 和 新聞專業主義 進行自我辯護 而 在凸凹吧 記者們提起此事 普遍認為 在此案中 鄧玉嬌是手無寸鐵的柔 弱女子 在遭受腐敗官員強暴時 奮力自衛 即便最後造成過失殺人的後果 也應受到法律的寬待 而該報堅持的 專業 的新聞呈現方式卻抹殺了她對 抗權力的勇敢形象 這是缺少社會關懷的表現 是維護權力階層的表現 等 等 凸凹吧的的一名記者如此說道 我並不是說不要新聞專業主義 而是不要這樣的新聞專業主 義 新聞專業主義不是某一張報紙想怎樣定義就怎樣定義的 失 去了基本的良知 叫甚麼專業主義 在這個問題上 我和 XX 該 報報導鄧玉嬌案的記者 一見面就吵 我們 在各類新聞研討會 上 從西安吵到廈門 從廈門吵到香港 一路吵回廣州 他到現 在還不醒悟 I4 20

27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不難看出 凸凹吧記者反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背後 實質上是反對社會精 英群體對新聞事件的定義權 以及媒體打著專業主義的旗號與權力結盟的趨 勢 凸凹吧的記者們在建構自己對於專業主義的別樣理解的同時 還試圖將 這種理解帶入他們在凸凹吧之外的新聞實踐之中 體現這種努力的最明顯案 例之一是 2007 年對廈門 PX 事件的網絡直播報導 該次直播報導主角之一的 D 報記者 I20 當時為自由撰稿人 說 我們最初就是在凸凹吧裡萌發出這 個念頭的 廈門 PX 項目是一個本擬在廈門海滄區興建的計劃年產 80 萬噸 對二甲苯 PX 的化工廠的項目 但由於選址太鄰近廈門市區 甫一公佈即 遭到當地市民抗議 消息傳到廣州 凸凹吧的記者們數次聚會對此展開熱 議 尤其當得悉廈門市民將於 6 月 1 日上街遊行的資訊後 凸凹吧的吧主北 風隨即與 I20 商議以 公民記者 的身份用手機和網路相結合的方式來直播 廈門遊行 北風頭天晚上坐夜班車從廣州出發 於當日凌晨到達廈門 加入 遊行的人群 利用手機短信進行即時報導 而 I20 則留在廣州 負責接收北 風的手機短信報導 將其轉發到網絡論壇 取名 廈門來信 進行系列發佈 就這樣利用手機和網路的接力 他們對該事件進行了全程現場報導 與傳統 媒體一片沈默形成鮮明對照的是 這次源於凸凹吧的全程直播成為廈門 PX 事件中唯一對群眾遊行進行現場連續報導的新聞來源 以致有人評論這是一 次 讓傳統媒體和傳統記者慚愧 的公民報導 類似的新聞實踐還有很多 比如 2008 年對廣州南沙化工廠項目的調 查 2009 年對番禺垃圾焚燒事件的報導 2010 年對浙江樂清錢雲會案的調 查 等等 均是由凸凹吧的積極參與者發起的公民報導或公民調查 這些事 件都是當時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令人矚目的社會抗爭事件 均涉及公民群體對 政府權力的直接挑戰和正面對抗 也因這個原因 這些事件都被官方定義為 敏感事件 在事件的進行過程中實施嚴格的資訊管制 體制內媒體不得 自由報導 在這種情境之下 凸凹吧的參與者們以 公民 或 公民記者 身份進行的 基於網絡平台發佈的報導和調查有效地突破了政府的新聞管 制 如同在一面密不透風的牆上掏了一個洞 使得國內公眾和外界社會得以 窺見真相的一角 不僅彌補了體制內媒體在重大事件中的新聞缺失和體制內 21

2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記者在新聞管制面前的無能為力 同時也憑其草根的報導視角消解了政府權 力控制下的 宣傳 文本對於事件的講述角度和話語的建構 從這個角度來說 凸凹吧作為一個新聞室之外的空間 使記者得以從一 個高度機構化的新聞室環境進入到一個自主組織的去機構化環境 擺脫組織 的限制 甩掉傳統記者的專業價值觀和身份包袱 進行另類的新聞實踐 從 而使得不同於新聞室情境的新聞業話語和意義的重構成為可能 陸 結語 從詮釋社群的理論視角 通過對於凸凹吧的參與式觀察及其相關參與者 的深度訪談 本文試圖探討新聞室之外的空間對新聞這一行業所具有的社會 意涵 描述記者們如何利用這一新聞室之外的空間建構另類專業話語 並解 構新聞室之內的官方正式話語 繼而影響著他們的新聞實踐 本研究認為 作為一個新聞室之外的空間 凸凹吧的意義在於它為記者們搭建了一個組織 外的跨媒體 跨群體的交流平台 使得一個打破組織區隔和專業界限的替代 性新聞業共同體成為可能 在這樣一個平台上 另類新聞話語和新聞實踐得 以進行 不僅迥異於新聞室內部空間的建構 而且構成對新聞室空間進行的 話語和實踐的直接挑戰 具體而言 解構政治管制固有的嚴肅含義 交流突 破控制的技巧 進行傳播新聞背後的新聞 重構職業模範 重構職業身份認 同 解構新聞專業主義 進行另類新聞實踐等是凸凹吧記者們的常用話語建 構策略 通過對新聞室之外的空間的記者活動及新聞實踐的考察 本文在一定程 度上拓展了新聞學的研究維度 傳統的新聞學研究通常傾向於在新聞室的情 境中考察新聞和記者 而很少關注新聞室之外的空間對這一行業的重要性 本文通過將對後者的關注和探討 為新聞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必要的補充 更 為重要的是 透過這一視角 我們更加鮮明地看到 記者群體不僅是一個職 業社群 professional community 更是一個意義社群 話語社群 和一個詮 釋社群 22

29 記者的另類詮釋社群 然而 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凸凹吧是一個擺脫了 組織 和 機構 的 控制的新聞空間 但是在凸凹吧 權力和控制其實從未離場 自從廈門 PX 事件後 凸凹吧便進入政府管制的視野 時常遭斷水斷電致使沙龍 聚會等 活動不得不中斷或取消 而頻繁出入凸凹吧的記者們也常常受到公安部門的 問話和傳訊 在多重壓力下 凸凹吧在 2010 年廣州亞運會召開前夕最終被 遺憾地關閉 至今未恢復 但是 凸凹吧作為一個過去的樣本仍不失其價值與意義所在 在中國大 陸 記者們嘗試建立新聞室之外的空間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過 在記者聚會 的小餐館裡 在咖啡廳裡 在書吧裡 乃至網路上 聊天群裡 都有類似 凸 凹吧 的新聞空間的存在 即使完全如凸凹吧這樣的一個物理的 固定的 具有行動力的新聞室之外的空間短期也許難以被複製 但凸凹吧的啓發意義 猶存 故而對凸凹吧的研究意義猶存 參考書目 李金銓 主編 2008 文人論政 知識分子與報刊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 版社 李金銓 2011 民國時期的報人情懷與國家想象 二十一世紀 126: Anderson, B. (1983).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UK: Verso. Berkowitz, D., &TerKeust, J.V.(1999). Community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y: Rethinking the journalists-sour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9(3), Breed, W. (1955). Social control in the newsroom: A functional analysis. Social Forces, 33, Ettema, J. S., & Glasser, T. L. (1998). Custodians of conscience: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public virtue.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ish, S. (2003). Is there a text in this class? The authority of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ans, H. (2004). Deciding what 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Evanston, IL.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3

30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 第 二 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Doubleday Anchor.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y of ideology :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in media studies. In M. Gurevitch, T. Bennett, J. Curran & J. Woollacott (Eds.),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pp.56-90). London, UK: Methuen. He, Z. (2000). Working with a dying ideology: Dissonance and its reduction in Chinese journalism. Journalism Studies, 1(2), Lee C.C. (Ed.). (1990). Voices of China.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Lee, C.C. (Ed.). (1994). China s media, media s China. Boulder, CO: Westview. Lee, C.C., He, Z., & Huang, Y. (2006). Chinese Party Publicity Inc. conglomerated: the case of the Shenzhen Press Group.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8(4), Lee, C.C., He, Z., & Huang, Y. (2007). Party-market corporatism, clientelism, and media in Shanghai. The Harvar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12(3), Lin, F. (2010). A survey report on Chinese journalist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202, Rheingold, H. (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Schudson, M. (1978).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s. New York, NY: Basic Books/Harper Colophon Books. Shoemaker, P. J., & Reese, S. D. (1991). 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s on mass media content. New York, NY: Longman. Tonnies, F. (1957). Community and society (C. P. Loomis, Trans.).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New York, NY: Free Press. Tumber, H. (ed.) (1999). News: A reader.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rkle, S. (1995).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NY: Simon & Schuster.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 (1977). Marxism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Zelizer, B. (1993). Journalists as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0, Zhao, Y.Z. (1998). 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24

31 記 者 的 另 類 詮 釋 社 群 Illinois Press. Zhao, Y.Z. (2008). Communication in China. Lanham, MA: Rowman & Littlefield. 25

3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1-26 Journalists as Alternative Interpretive Community: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an Extra-organizational Journalist Space in China Haiyan Wang ABSTRACT Traditional journalism studies tend to take the approach of newsroom studies, while falling short of exploring the extra-organizational spac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is the latter, asking how an interpretive community of journalists is formed in the outside-newsroom social space. Based on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a journalist Bar in Guangzhou China,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space was tremendously attractive to the journalists who were faced by a highly suppressive newsroom culture in their daily work. In their day-in-and-day-out social interactions in the space, they constructed a set of discourses about journalism that is distinctiv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promoted by the state and formal news organizations. Keywords: Chinese media, discursive practice, extra-organizational space, interpretive community, professionalism, Tu ao bar * Haiyan Wa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in journalism studies at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Desig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haiyan.wang2009@gmail.com 26

33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研究論文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一般論文 新老工人階級文化空間的比較研究 王洪喆 邱林川* 本文引用格式 王洪喆 邱林川 2015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新老工人階級文化空間 的比較研究 傳播 文化與政治 2:27-60 投稿日期 2014 年 8 月 30 日 通過日期 2015 年 1 月 8 日 * 作者王洪喆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 whz@pku.edu.cn 邱林川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jacklqiu@cuhk.edu.hk 27

3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摘要 階級形成的核心是文化轉型 本文嘗試通過空間 科技 和 表徵著認同的 聲音(voice) 的變遷來理解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生 活被表達 勾連和再生産的獨特方式 論文選取了一定程度上可 代表新老兩代工人階級文化的兩個個案 鞍山和北京皮村 分別 檢視了實體空間 數位網絡 和其中的聲音 研究的實證資料 蒐集自反復的實地考察 對當地主要參與者的訪談 對工人線下 的文化活動的參與式觀察 以及工人在線溝通模式的觀察 在方 法論上 本文嘗試通過這種考察發展一個更精確的比較分析框 架 以其爲空間 技術與當代中國階級變遷的理論勾連提供一個 可能的新視野 關鍵詞 工人階級 工人文化宮 文化空間 階級認同 階級意識 傳播科技 網絡 28

35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壹 介紹 階 級 形 成 的 核 心 是 文 化 轉 型 在 當 代 的 大 轉 變 Pollanyi s Great Transformation 當中 文化轉型不可避免地發生在城市化變遷 傳播科技的 擴散 和伴隨而來的身份認同轉變當中 在這一轉變當中 一方面 我們看 到的是市場的擴散 是空間商品化 是科技與市場的相互嵌入 以及基於 這種自我調節的市場的均質化的 現代 主體的鍛造 另一方面 我們也看 到社會的自我保護 是行動者對於空間的協商和改造 是科技的社會創 新 還有自覺的身份政治實踐 正是在這樣的雙向運動中 我們對於 階級 的理解被賦予了新的意涵 本文嘗試通過空間 科技和代表著認同的 聲音 的變遷來理解工人階 級生活被表達 勾連和再生産的獨特方式 尤其是通過對表演藝術和展覽的 考察 不論是對於新工人還是老工人而言 這些文化的具體面向對於階級身 份和意識的形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始於三個假設 一 文化 始終是 存在的 儘管其內容和形式因時間的流逝而不同 二 不同時代的工人階 級群體有著不同的工人階級文化 他們的異同需要被分析 三 對文化的 考察要落實到它的實體 技術和其中的 聲音 以及身處其中的工人階級 群體的社會結構 我們對於階級和階級意識的理解追隨 Thompson 1966 的文化建構主 義傳統 這種傳統將生活經驗和歷史中真實的 正在形成中的人與人之間的 關係推到了台前 這是一次從經典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出離 經典傳統假定了 一個經濟與權力結構之間近似決定論的關係 也由此假定了經濟基礎與階級 形成和階級意識之間的決定性關係 這並不是馬克思思想的本來面目 馬克 思認為 當在社會經濟結構中共享相似位置的人們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共同福 祉不同於其他群體 階級意識的生成和鞏固隨之發生 人們經由此過程文化 地 政治地組織起來 毫無疑問 共同的階級意識在不同工種工人中的生成 是階級形成的基礎 這個過程雖然建基於資本 國家 工人組織等結構性力 量 但並不完全受限於此 29

3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Thompson 的兩個洞見與本研究最為相關 一是將中國當代工人階級文化視 作事實上産生在人與人關係之中的歷史視角 ibid, p. 9 我們由此可以將新 老工人階級群體之間看似不相干的經驗放在一起考察 而空間正是這些歷史 關係得以物質化爲可見形式的舞臺 二是賦予工人階級抗爭中的 成功者 和 失敗者 以相同的重視程度 再次引用 Thompson 的傑作 在英國工人 階級的形成中 我們需要從後代的自以爲是中拯救出那些被看做 老掉牙 的失敗者 ibid, p. 12 他們的技藝和傳統可能已經死去 但是 在他們 曾經的經驗中 他們的追求是不可磨滅的 ibid, pp 在工人階級網絡社會的概念框架中 工人群體的文化形構是一個核心過 程 Qiu, 2009 在這樣的理論構想中 工人階級的文化並不僅僅是工人階 級生活的再現或者現存工人階級價值在時空上的反映 相反 它鋪就了一條 在信息社會裡通往全新 認同的力量 Castells,1997 的道路 中國的新老 工人階級毫無疑問都包含在這一進程中 它爲基於 信息中層 information have-less; Cartier, Castells, & Qiu, 2005 的 網絡勞工 network labor; Qiu, 2010 的出現做好了準備 數位化網絡技術 特別是像手機這樣廉價的工人 階級信息傳播技術 ICTs 已經進入了形構中國工人階級的文化空間中 進城打工者和國企下崗工人是構成這個 信息中層 的兩個主要社會群 體 Cartier et al., 2005; Qiu, 2009 在社會科學領域 社會學 人類學 和 政治科學 已有大量的比較研究 比如比較新老工人在面對新自由主義改革 中的經濟條件 抗爭政治 Chan and Pun, 2010 和反抗策略 Barboza & Bradsher, 2010, June 16 其中最知名的研究應屬李靜君 Lee, 2007 的 抗 法 Against the Law 不過此類的比較通常集中在生存策略 基本經濟訴 求 和主要政治結構上 對於工人們正在切身經歷的文化和日常生活的關注 尚有不足 另一方面 改革 30 年來的階級體驗 不論是對於老一代國企工人還是 年輕的新工人而言 已産生出了大量的詩歌 Sun, 2010 文學作品 和影 視劇目 如 外來妹 和 師傅 孔書玉 2012 這些新的文化現象已經 引起了來自文學 美術 和文化研究領域的很多學者的注意 楊宏海 2007 的 打工文學備忘錄 就是一個典型 不過 這些人文學科研究很少嘗試對 30

37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老一代國企工人和新一代農民工的文化經驗進行系統的比較性研究 在方法 上 也很少會在文學研究和社會科學考察之間進行勾連 本文是一個探索性質的研究 通過比較兩個工人階級文化空間變遷的案 例 遼寧鞍山和北京皮村的新工人藝術節 我們試圖提出一個比較性研究 的框架 來填補上文提到的空白 我們的目標不是要得出任何關於工人階級 文化在中國的現狀倉促的結論或預測其未來的方向 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 地方層面 相反 我們僅希望做兩方面的嘗試 一 在實證資料基礎上鏈 接北京和鞍山那看似不同的文化和技術體驗 二 在方法論上 制定一個 更複雜的工具進行比較分析 看看它會指引我們向何處 本文試圖從三個方面探討這兩個工人階級文化空間的異同 一 這些 表演藝術和展示活動得以展開的實體空間 以及這些空間如何爲工人勾連他 們獨特的階級身份提供了可能 二 除了實體空間外 這些活動開展的傳 播科技和網絡空間 不論是對新工人還是老工人而言 三 聲音 或 者說是這些文化經驗的實際內容 傳遞這些內容的文藝形式 以及使得這些 聲音在市場和地方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得以表達的行動機制 和建築其上的身 份認同 兩個供比較的田野案例選取 兼顧了毛和後毛時代中國工業化進程 工 人階級形成和文化組織形態的時代特性 鞍山又名 鋼城 東北副部級城 市 社會主義中國曾經規模最大的工業聯合企業 鞍鋼 所在地 鞍鋼和這 裡工人階級的歷史 可以上溯至 20 世紀早期的偽滿洲昭和制鋼所 1949 年 新中國建立以後 因有比鄰蘇聯的地緣優勢和日據時代建立的工業基礎 中 國東北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得以展開的元空間 而鋼城更是處於核心中的核 心 蘇聯將二戰期間從德國拆除的設備整修後 作為著名的 156 項投資項目 援華 其中 55 項安裝在東北 而這其中的一號工程就是鞍鋼 鞍山一個城 市獲得了總共 89 億投資中的 27 億 伴隨工業化的是東北的極速城市化 早 在 1960 年 東三省非農業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比重在 40 以上 是全國平 均水平的 2 倍 目前東三省非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仍比全國高 20 個百分點 在社會主義時期 東北不僅是中國的重工業和城市中心 同時也是社會主義 文化工業 的重鎮 其文體部門的生產代表著社會主義文化現代性的前 31

3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沿 從工人到藝術家 從工廠走向舞臺 這個話語所連接的歷史事實正是 一個系統的 勞動與文藝不分家 的文教和工業生產體系 皮村座落在北京朝陽區遠郊的金盞鄉 二 三十年前還是農村 但隨著 後毛時代戶籍制度的鬆動 特別是鄧小平 1992 年南巡講話以來 北京郊區 如內地其他大城市一樣 都出現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極速城市化 大量吸引 原本居住在欠發達地區的勞動者 結果出現一大批城市周邊的村莊 即 城 邊村 在此時代背景下 皮村是座較有代表性的典型村落 這裡絕大多數 居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家屬 他們以在製造 服務 建築 運輸等行業出賣體力勞動謀生 少數擁有土地和北京戶口的原住民則靠出租 房屋和做生意為生 與鞍山不同 這裡不是大城市 它近年來的城市化過程 也不依賴於大規模的政府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但它卻是後毛時代難得一見 的中國工人文化 重鎮 轉折點是 2004 年 打工青年藝術團 搬入該村 在這裡開辦打工子弟學校並成立 工友之家文化發展中心 他們在這裡組 織工人樂隊 做工人社區媒體 建打工博物館和新工人劇場 舉辦 新工人 文化藝術節 打工春晚 他們提倡勞動文化價值 用歌聲吶喊 以文藝 維權 不但得到諸多媒體關注 更在勞工文化領域取得了全國乃至國際影 響 本研究的實證資料 蒐集自反復的實地考察 對當地主要參與者的訪 談 對工人線下的文化事件的參與式觀察 和工人在線溝通模式的觀察 例 如通過對 QQ 這樣一個在新老兩代工人中都很流行的即時通訊服務的考察 鑒於此項研究的起步性質 經驗證據只是舉例說明之用 雖然我們期望進一 步把這個項目發展成更全面的 擴展個案研究 Burawoy, 2007 貳 實體空間 基礎設施是文化得已形成的最基本物質條件 特別由於它可以更穩定 地 定期地滿足工人社區的文化需求 因此 作爲 地方 而存在的那些建 32

39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築 廣場 通道的建築形式本身也成了文化和階級意識的表達 而新老工人 的身份認同也蘊含在其中 在有形的結構背後 也有些無形的 也許更有趣的跟階級形成有關的問 題 誰建造了這些建築物 在什麽時間 出於什麽目的在什麽樣的歷史情況 下 誰擁有它們 誰管理他們 誰能夠進入並從中受益 誰被拒絕進入和 排除 建造他們的初衷和實際使用現狀之間是否有不同 如果是這樣 這不 同又是如何發生的 爲什麽會發生 本來就應該如此嗎 還是應該有其他 的可能 如何從物理空間的轉變 包括它的佈局 功能和管理的變革中 揭 示有關階級政治的規律 鞍山被人所熟知是因它的鋼鐵廠在社會主義中國的重工業建設中起到 關鍵作用 如今 鞍山是一座典型的 李靜君所說的中國東北 鏽帶 rustbelt 上的老工業城市 在鞍山 工人階級文化活動的參與者大都是中老年國企的 離退休和下崗工人 他們在這個城市生活超過三十年 把城市視作工人的家 園 工人的文化空間 通常被命名爲工人文化宮和工人俱樂部 大都由政府 在毛時代建造 它們大都是龐大宏偉的蘇式建築 位於交通便利的市中心 便於居住在城市工人社區中的工人訪問 這種典型的文化空間之一是鞍鋼工 人文化宮 它始建於上世紀 50 年代 依照蘇聯專家設計的藍圖建造完成 在毛時代 它內部擁有電影院 劇場 燈光球場 棋牌室 圖書館 以及承 辦各類工人補習班 會議 演劇活動 曾經 工人們只需交納一年 2 元錢象 征性的會費 就可以成為文化宮的會員 不受限制的享受內部所有的設施和 參與活動 工人文化宮的空間規劃和文化組織反應了毛時代典型的空間實 踐 其構成了社會主義城市的集體文化和社會交往所必需的物質基礎 在物質基礎之上是相應的 上層建築 在鞍鋼工會的管理下 文化宮 設計的初衷爲 工人的學校和樂園 這裡不僅僅是工人娛樂的空間 同時 也是工人進行自我教育和集體行動的場所 作為社會主義時代主體社群的主 要文化與政治空間 工人俱樂部曾經行駛了多重職能 它作為經常性的社會 動員的會場 集會報告 它也聯系著集體感 單位制 健康的娛樂 聯 歡會 文藝演出 免費電影放映等社會主義的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態 它也是 33

4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社會主義的主流藝術樣式 合唱 詩歌朗誦等 的演出空間 也是作為 群眾文化的各類業余文體社團的活動場地和培訓機構 戴錦華 2000 頁 280 文化宮功能的轉變開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 始於政府開始終止公共 投入 文化宮轉入自負盈虧 在 90 年代 爲了生存 鞍鋼工人文化宮幾乎 被完全商業化 曾經做爲工人的文化演出和排練的空間大部分出租給私人業 主 變成了遊戲廳 旱冰場 檯球廳 舞廳 卡拉 OK 以及網吧 雖然經歷了功能改造和商業化之後 文化宮不再允許工人免費進入 但 它仍然爲附近的工人提供了一個廉價的娛樂空間 然而 自 2004 年以來 即使是這個商業性的空間也不存在了 得益於中國鋼鐵産業的復興 鞍鋼重 新注資並收回了文化宮 然而 收回並沒有導致空間向毛時代的回歸 而是 成爲了鞍鋼官方的藝術團演出和排練的場所 他們大都是由廠方雇傭的 從 藝術院校畢業的專業舞蹈演員和音樂家 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由本地的工人藝 術團體組成 現在追溯起來 工人文化宮的空間變遷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 在毛澤 東時代的社會主義文化空間 二 始於 90 年代初的商業娛樂空間 和 三 自 2004 年以來被官方重新佔領的空間 對於普通工人和他們的基層文化團 體而言 這三個階段使他們逐步失去了進入文化宮的可能性 這個過程清楚 地顯示在工人自發的興趣小組的變化中 這些曾經可以自由進出於文化宮的興趣小組 現在都被這個空間排除 了 這樣的例子之一是一個 50 年代以來的一些鋼鐵工人組成的豫劇團 幾 十年來 工人文化宮二樓的一個房間一直是他們定期排練的地方 直到 90 年代初房間被改成商業舞廳 現在 這些大多數七十多歲的退休工人 依然 堅持每周一次的聚會 他們從本地的一個街道辦事處那借來了一間沒有暖氣 的會議室進行定期排演 他們最發愁的事情是找不到排練場地和找不到真正 的演出機會 儘管從工人文化宮的主體空間中被排除出來 許多工人仍然依靠和改造 著這裡唯一未被商業化的部分 文化宮外的廣場 這個廣場是附近工人社 34

41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區目前在夜間唯一有燈光的自由空間 晚飯後 工人們從城市的各個角落彙 集到這裡 自發地組織起他們喜愛的歌唱和廣場舞等集體活動 圖一 鞍山市工人文化宮毛時代的平面圖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繪製 35

4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圖二 鞍山市工人文化宮正門 2009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圖三 夜晚文化宮廣場上工人們自發組織的集體舞 (2009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36

43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相比鞍山 在皮村的文化空間要小得多 歷史也更短 它是一個傳統風 格的四合院式建築 見圖四 皮村位於北京朝陽的遠郊區 恰好坐落在國 家劃定的文化產業園區 Hui, 2006 在過去的十年中 它容納了大約 2 萬 來自全國各地進城務工的青年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附近從事服務業和製造 業工作 有些人已婚 有子女 也有很多單身的年輕人 但很少看到北京當 地人 皮村也是新工人藝術團的家 這個勞工 NGO 已經於 2009 年 1 月 2009 年 10 月 和 2010 年 9 月主辦了三次新工人藝術節 皮村距市中心差不多 50 公里 從朝陽區的中心商業區到達皮村需要 1 小時以上 新工人藝術團的文化空間 一開始北京本地農民計劃把這裡建成 住宅 後來所有權被轉讓給當地的一家琉璃工廠 2007 年 8 月 新工人藝術 團的幾個核心成員 均為外來移工 把這個地方租了下來 當時這裡只有一 排房子 它們在隨後被改建成了打工博物館和勞工 NGO 的辦公室 房子對 面的院子裡只有一片普通的泥土地 新工人藝術團的成員們花了八個月時間 打通這些房間 把它們變成了一個貫通的 300 平米的打工博物館 並於 2008 年的 5 月 1 日正式開放 隨後 他們用部分來自朝陽區文化站的撥款買來水 泥 鋪平了原來大門到博物館之間的泥地 不過博物館後面的庭院依然是菜 地 後來這片空間成了電影院和新工人劇場的所在地 他們又用了一年的 時間把這塊地建成了圖四中的樣子 全部的改建和裝修工作都由新工人藝術 團的成員自己完成 他們的理念是 自己搭台 自己唱戲 37

4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圖四 北京皮村新工人藝術團四合院的平面圖 (2010 年 10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繪製 事實上 這個新工人劇場成了整片空間的點睛之處 因為它高出周圍的 建築而且劇場的入口正對著四合院的大門 更重要的是 劇場是一個全新 的 完全由新工人藝術團成員自己搭建的建築物 圖五 改建完成之前的皮村新工人藝術團四合院的正門 資料來源 卜衛攝 2010 年 10 月 38

45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圖六 第三節新工人文化藝術節期間的正門 資料來源 卜衛攝 2010 年 10 月 這個院子免費開放給所有人 包括所有皮村的居民 也包括其他來訪 者 平日裡 人們大都在下午和傍晚時分過來 那時候孩子們放了學 大人 們也下了班 最常見的活動是打乒乓球和伴著新工人藝術團的原創音樂跳 舞 各種表演排練也同時在院子裡展開 每當新工人藝術節召開的日子裡 小院更是從早到晚擠滿了人 大部分的觀衆是住在皮村的打工者 本地戶口 的村民也會來 當然還有不少來自北京和全國各地的訪客 博物館的展覽也是全天候開放 不過電影院和劇場只有在有活動的時候 才打開 因爲放著昂貴的設備 博物館不收門票 在博物館和電影院裡舉 行的展覽和放映都是全部免費的 在新工人劇場看演出也不要錢 在博物館 邊上的辦公室裡 人們可以購買紀念品 出版物 還有新工人藝術團和其他 勞工 NGO 製作的試視聽資料 不過 皮村居民很少買這些 大多數情況下 這點僅有的商品交易是爲研究人員之類的外來訪客 預留 的 更受本地打工者歡迎的商品交換是皮村的二手服裝市集 經常就在院子 中間的空地上舉行 二手集市由新工人藝術團的附屬機構 同心互惠店 發 39

4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起組織 同心是一家社會企業 它從北京市內回收二手服飾 然後分發到位 於皮村和附近的 10 個市集 以打工者可以負擔的平價售賣 同心的業務在 2011 年運轉頗為順利 作為社會企業為皮村的打工者創造了超過 20 個穩定 的全職工作 因此 皮村的工人階級文化空間並沒有排斥商業活動 相反 商業以草根社會企業的形式繁榮發展 不僅部分滿足本地社區的日常需求 而且創造了自主的就業機會 參 數位網絡 賽博空間並不是空洞或扁平的世界 它的地理景觀源自物質世界結構的 上載過程 Zook, 2005 基於低端信息技術的傳播活動構成了新世紀工人階 級經驗的一個獨特和不可或缺的面向 在這些技術中 廉價手機和網吧最常 見 當然 工人階級的信息社會的全部內容要寬廣得多 涵蓋了硬件與軟件 服務與內容 文化形構與集體行動網絡等多個面向 Cartier et al., 2005; Qiu, 2009, 2010 這個建立在數位媒體上的社會空間無疑是全新的 因爲僅僅十 多年前 這些工具對於普通工人來說還是過於昂貴且不易於掌握的 然而十 年後的今天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沒有手機的工人 無論是新工人還是老工 人 男性或是女性 下崗工人還是農民工 都或多或少地介入了某種形式的 中低端信息傳播技術 working-class ICTs 爲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 對於中低端信息傳播技術的快速擴散和工人 對這些技術五花八門的創新應用而言 邱林川反對傳統的技術決定論和媒介 效果研究 例如 工人因易於被手機廣告影響而購買手機 他試圖採用一 個更能動 agentic 的模型來提供更合理的 歷史性的解釋 Qiu, 2009 源於後毛澤東時代的大轉變 特別是 1992 年後伴隨著快速城市化 工業化 和全球化的改革 工人階級原有的基本社會服務都已被商業化和私有化 由 此 人們不得不自力更生 依賴個體的社會網絡去尋找有關就業 住房 教 育和醫療保障的信息 國家和單位的退出帶來了一個日益擴大的和生計相關 的信息真空 與此同時 對於工人的閒暇生活和娛樂需求而言 印刷和廣電 媒介的退出也留下了一個同樣重要的空白 因此 有賴於廉價的數位技術 40

47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中低端信息通信技術的出現也應被看作是對宏觀社會變遷的一種集體的 能 動的回應 接下來的問題是 在微觀層面上以提供即時信息和娛樂功能爲目的的這 些信息手段的應用 是否可以被視爲一種新的文化空間 並且爲中觀和宏觀 的階級形成鋪就了道路 如果是這樣 在不同的工人階級群體中這個過程是 如何發生的 如果不是這樣 又是什麽阻礙了它的出現 正如楊國斌 Yang, 2007 從對中國非政府組織的調查中發現 財力稍遜的草根組織更傾向於依 靠網上通訊工具 這種對 NGO 組織的一般觀察是否適用于鞍山和皮村的勞 工 NGO 和工人社群呢 從文化宮和工人俱樂部這樣的社會主義文化空間被排除後 退休和下崗 工人是如何重新組織他們的文化生活的 在一些案例中我們發現 作爲信息 中層網絡社會的一個流行應用 QQ 群起到了重要作用 QQ 群是在中國低 收入的信息中下階層人群中流行的社會化網絡應用 Koch et al., 2009 山 嶽人 一個工人的登山俱樂部 就是這樣一個以 QQ 群爲依託的典型群體 十多年前 這個俱樂部最初由幾個熱愛登山和表演的鞍鋼工人組成 在過 去 他們依託工會來組織自己的活動 如今 在他們大多退休和下崗的同時 工會負責組織工人文化生活的職能也逐漸消失 不過 得益於新的中低端信 息傳播技術 他們的登山和表演活動甚至比過去更加的繁榮 現在 他們的活動大都通過叫做 山嶽人戶外運動隊 的 QQ 群來組織 在群內現有的上百人中 不僅包括下崗工人 還有各行各業的成員 如退休 政府公務員 工程師和個體戶 其中的絕大多數是 歲的中老年人 有 賴於平價手機 組裝電腦 和當地低廉的網絡服務年費 他們可以在家裡訪 問 QQ 群 討論並分享關於活動的想法 每次登山或演出之後 他們會把照 片和視頻上傳到自己的 QQ 空間 然後在群組中共享給所有成員 在鞍山 我們觀察到 越來越多的中老年工人加入到了這樣基於 QQ 群 的民間自發的俱樂部中 不僅限於登山和表演 這些俱樂部涵蓋了各種活 動 如攝影 自行車 國畫書法 詩歌等等 對於新成員來說 需要學習的 第一件事就是如何使用 QQ 群和 QQ 空間 有些人甚至要從如何打開電腦電 源開始學起 某種程度上說 這樣的俱樂部首先成了普及信息素養的重要渠 41

4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道 很多人表示 在他們加入山嶽人這樣的 QQ 群並學會使用電腦上網以後 家裡的電腦不再是他們年輕子女的專屬設備 之前對於網絡技術神秘感的敬 畏也消失了 上網 對於他們來說 不再是望而生畏的高科技行爲 而是 真正地融入了工人的日常生活 在他們線下的登山和表演活動中 他們通常 習慣於用線上的 ID 來彼此稱呼 有些人甚至從來不知道其他成員的真實姓 名 有趣的是 這些 QQ 群帶來的好處也不僅限於日常文化生活的組織 基 於 QQ 群的線上和線下互動 山嶽人的成員也從這個社交網絡中獲得了多樣 的社會和情感支持 例如 生病的成員會得到群裡其他人醫療信息的建議 甚至治療上的資助 如果有人的親屬去世 群裡的其他人會以朋友的身份參 加葬禮 此外 由於其成員跨越多個社會階層 一些下崗人員也可以經由其 他擁有更豐富社會資源的成員幫助獲得新的就業機會 如果有成員因爲工作 和生意需要離開鞍山時 這個 QQ 群就成了使成員之間得以跨地域聯繫的空 間 不僅如此 一些 QQ 群的活動已經超出了一個城市的範圍 他們通過網 絡同省內其他城市的類似群體取得聯繫 如一些自行車俱樂部已經在組織一 些跨地域的活動 但是同時 我們也必須認識到 鞍山的 QQ 群並不是沒有邊界的空間 儘管有內部的階層多樣性 山嶽人小組成員幾乎全部是鞍山市本地市民 城 市中的新移民工人依然被排除在這個網絡空間之外 儘管這些來自全國各地 農村的農民工已經成爲了鞍山市各個服務行業的主要勞動力來源 42

49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圖七 山嶽人 成員的博客 2010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圖八 山嶽人的 QQ 群 2010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QQ 群組內部鏈接 作者自行截屏 43

5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另一個有趣的個案是新浪秀 sina show, show.sina.com.cn 一個新浪旗 下的視頻聊天服務 我們發現 這一應用在很多鞍山的中年女性 特別是下 崗和離退休工人女性中特別流行 使用廉價電荷耦合器件 CCD 的攝像頭 和麥克風 他們在電腦前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進行歌舞表演 在演出前 他們甚至需要化妝和排練 就像要參加在舞臺上的正式演出一樣 新浪秀聊 天室受歡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功能整合 結合即時的視頻表演和在線聊 天 同時 它的用戶界面設計對於信息中層而言也是十分友好和易於使用 的 在鞍山 廉價傳播科技正在開始重新組織了工人的日常生活和娛樂 它 使得工人的文化活動不僅在舊的空間解體後得以延續 更超出了傳統的單 位 階層和城市的限定 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可能 然而 也正是在這一 過程中 工人的身份也變得模糊和曖昧起來 第一次參加新工人藝術節的人可能會驚訝於看到大量皮村以外的參與 者 經過差不多一個小時的車程 從北京市中心到達皮村 我們會看到很多 非本地人 他們來自全北京 全國 甚至世界各地 藝術節期間 觀衆們和 舞臺上的表演者們聚集到一起 在博物館中舉行展覽 在電影院中展映紀錄 片 在劇院裡演出音樂和戲劇 還有跟媒體有關的各類工作坊 這些人是如 何得知這些信息 如何找到這個地方 又是如何合作組織這些活動的呢 答案正是中低端信息傳播技術 尤其是網站 郵件列表 博客 和無處 不在的手機 在皮村這個四合院裡 面對面的口頭交流依然重要 印刷和廣 播媒體則不適合跨越更大的空間距離 因此 中低端信息傳播工具承載起一 個傳播的網絡 使得新的虛擬文化空間超越了這個四合院的物理範圍和皮村 偏遠的地理位置 新工人藝術團在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 天下打工是一家 後建立了 他們的網站 大聲唱 那時皮村的改建還沒有 完成 大聲唱是這個工人 NGO 的主站 成爲了連接這個勞工 NGO 各個子部 分的中心 比如同心實驗學校 同心互助商店 和流動的心聲博客 以及皮 村以外的 NGO 組織 如樂施會 城邊村 和朝陽區文化中心 9 個劇場等 通過連接內部和外部的節點 大聲唱網站成爲一個交流信息以及音樂作品的 中心平臺 網站架構中一個特別部分叫做 活動訊息 其中包括了每年的 44

51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新工人藝術節和其他的一些事件 同時 這個網站還支持手機的訪問 以確 保在工人中更廣泛的信息傳播 除了網站和博客 郵件列表仍然是網上文化空間的中心支柱 幾乎每個 星期 我們都會收到來自新工人藝術團的郵件更新 通常包括了最近的活動 信息和相關媒體報道 此外 他們也依靠 QQ 群進行聯繫 QQ 群在工人群 體和勞工 NGO 中如此廣泛的應用 以至於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 工人階級 的社會網絡服務 working-class SNS 另一個重要的應用是同心互惠商店的網站 如上文提及 作為一家社會 企業 同心的主要活動是在線下售賣二手物品給皮村和週邊社區 但在售出 之前 同心需要首先從北京的捐助者處搜集到這些二手物品 搜集工作需要 大量基於手機和網絡數據庫的協作 通過網站 捐助者可以方便提交提取地 址和物品信息 數字平台因此成了線下社會企業得以運轉不可或缺的要素 同時 同心也在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開設了網店 來售賣新工人藝 術團的唱片和 T-shirt 數位文化空間大大強化了新工人藝術團的信息推廣能力 不僅是他們的 活動 協作和作品的推廣 而且爲他們的集體創作提供了更實際的幫助 比 如說 當他們要製作新專輯時 他們會在網上徵集歌曲 或者歌詞 詩歌 此後再譜曲 不過 限於帶寬和網絡可靠性的不足 數位工具並非萬能 他們的信息傳播技術仍然屬於中低端的産品和服務 同時中國的電子監控系 統也使得某些特定的內容並不適合通過電子郵件和 QQ 的傳播 因此 對於 關鍵的決策和創意內容的生産來說 面對面的討論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肆 聲音 voice 在廣義上 聲音 是滲透在文化空間中的現實存在 是被傳遞的內容 被應用的形式 和被勾連的身份 然而 透過 Couldry 2010 對這個名詞 的定義 我們可以更具體地理解 聲音 他說 聲音不僅是一個表達和傳 播的過程 更重要的 聲音是一種價值 換言之 將聲音視作一種價值意 45

5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味著去識別人類通過自己的選擇去組織生活和資源的不同方式 意味著將聲 音的價值付諸實踐 去尊重並維繫不同聲音中多元相關的進程 而不是削弱 甚至拒絕他們 (Couldry, 2010, p. 2) 那麽 在鞍山和皮村的文化空間中出現了何種聲音 和誰的聲音呢 又 是以何種方式表達 透過什麽樣的文學和藝術手法 建立什麽樣的影響 這 些問題正是文化空間和階級關係中的核心問題 它是服務於階級的形成還是 加劇階級的解體 是勾連了階級意識還是解構了階級意識 在鞍山 對於社會主義的文化空間和背後無形的文化系統而言 其目的 是通過將工人視作領導階級和工廠的主人來勾連毛時代的官方意識形態 在 如今的鞍山 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毛時代文化生活的殘留物 比如上文提 到的那些每晚在工人文化宮廣場上各式各樣的集體藝術形式 見圖十二 因此 雖然舊的文化系統瓦解了 文化空間也商業化了 但代表舊的階級意 識的聲音卻以某種方式存活了下來 不過 這種聲音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講 述著日常生活和工人的勞動經驗 相反 它掩蓋了過去的階級政治 卻表達 了一種更接近當下官方路線的草根價值 甘建秋 一個 72 歲的退休工程師 爲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毛 時代 甘曾是由鞍鋼工會組織的工廠樂隊的指揮 同時也爲工人創作歌曲 那時 他要在每個周末負責組織在工人文化宮裡的工人舞會 在舞會上他的 工人樂團還會演奏他的原創作品 那些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是歌頌勞動和生 産 退休後 甘有了更多的閒暇時間創作歌曲 甚至學會使用電腦和網絡來 傳播他的作品 然而 他的歌曲主題有了很大變化 如 香港回歸 2008 北京奧運 和諧社會 等主題會經常出現在他的歌詞中 他還曾爲當地街 道辦事處創作宣傳計劃生育的作品 46

53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圖九 甘建秋在他的家裡演唱自己的原創歌曲 (2009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另一個例子是前面提到的工人豫劇團 爲什麽中國的地方戲會成爲在老 工人中頗受歡迎的文化表達方式呢 自延安時期 毛的文化幹部就制定了促 進地方戲發展的文化政策 並試圖以這種方式來實現自下而上的民間文化與 自上而下的階級意識的耦合 像甘早期的音樂一樣 在毛時代 豫劇團表演 的內容也大多是關於勞動和工業生産 工人階級文化和日常生活經驗 然 而 在被社會主義的文化空間排除後 他們的表演卻開始向傳統回歸 比如 楊八姐遊春 這樣的傳統唱段 其中表達的是中國民間文化和價值的聲音 47

5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圖十 排練中的工人豫劇團 (2009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山嶽人登山群表現出來的聲音更加復雜 在登山時他們演出的節目中 總是會涉及到關於工農的革命歌曲和舞蹈 這些歌舞大都來自於他們年輕時 代的革命樣板戲和電影 然而 這些歌舞的價值與舊的階級意識已經脫離了 關系 相反 他們把自己看做是一個追求健康生活和自娛自樂的團體 看來 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工人階級的聲音 卻發現一個公民的聲音 48

55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圖十一 山嶽人 的新年晚會 (2010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圖十二 夜晚一群四五十歲的女工自發聚集在工人文化宮的廣場 在零下 20 度的戶外學唱一首蘇聯歌曲 (2009 年 12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49

5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不像鞍山 皮村的文化空間從物理上意義上來說是十分有限 甚至簡陋 的 但它卻通過數字網絡得到了充分放大 工人階級的聲音被最大化表達出 來 成爲了一種行動 一種集體參與的過程 和一種工人的核心價值 這種 價值充分體現在打工藝術團的座右銘裡 用歌聲呐喊 以文藝維權 不過 在一個具體的文化語境裡 工人階級聲音和意識的實體化不可能是一個簡單 的 直接的過程 考慮到中國新工人的內部多樣性 以及工人和其他社會階 層 權力機構 市場之間的複雜關係 一個統一的工人階級聲音在短期內較 難出現 畢竟 具有多元的聲音 本身就是 聲音作爲價值 的一個重要方 面 Couldry, 2010 那麽 在皮村的案例中 多元的聲音在哪呢 打工博物館 是一個引人入勝的空間 因爲它裡面呈現了過去 30 年 間中國打工者階層的生活經驗和歷史命運 它由五個展廳組成 一 綜合 展廳 展出了自 1978 年以來的流動人口必須隨身攜帶的各種證件 包括現 在臭名昭著的暫住證的各地版本 二 公益團體展廳 展示了 20 多個全國 性的非營利組織的宣傳刊物 它們的工作遍及勞動 性別 兒童 工傷 打 工文學等問題 三 兒童展廳 展示各地有關農民工子女 打工子弟學校 的教育政策文獻 和打工子弟的各種物件 四 女工展廳 展現打工妹的 工作狀況和國家政策 以及七個女工的生命故事 五 實物展廳 展出了 工人的工作服 工作用具 由工人拍攝的照片 以及顯示農民工居住條件的 廉租房 除了上述大部分永久性展覽外 博物館也會不定期舉辦主題展覽 比如其中一個在博物館外牆上懸掛的由農民工子女們拍攝的照片展 50

57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圖十三 打工博物館內的展品 (2009 年 10 月) 資料來源 作者自行拍攝 顯然 這個打工博物館試圖反映出新工人階級多元的聲音 這種多元跨 越了專業 性別 年齡 歷史時期和地理區隔 它同時採用了多元的方法來 展示 從器物到印刷品 到工人自己創造的音像製品 比展出的物品更爲重 要的 是工人 NGO 的成員之間關於博物館建設的討論過程 涉及到了博物 館結構的安排 展品的擺放 勾連什麽樣的工人階級意識 以及如何勾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打工藝術團與其他工人 NGO 一起組織的新工人藝 術節上 在這個藝術節上 各式各樣的活動在新工人劇院 電影院 和大院 中舉行 爲了把這些多樣的活動組織在一起 他們首先要定下一個總的主 題 2009 年 1 月 第一屆的主題是 打工三十年 2009 年 10 月第二屆的 主題是 新工人 也是從這屆開始 最初的 打工藝術節 被更名爲 新 工人藝術節 2010 年 9 月的第三屆 主題是 尊嚴 圍繞著這些總的主題 工人們進行各式各樣的演出 包括工人樂隊 舞蹈 詩歌朗誦 民間戲曲 電影放映 甚至還有一場 工裝秀 工人們挪用了時裝走秀的形式 在舞 51

5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臺上展示自己各個行業的工裝 並不時的加入充滿自信的口號 如 我的青 春我做主 圖十四 第三屆新工人藝術節的海報 2010 年 9 月 資料來源 除了在新工人階級內部發出聲音 藝術節還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來擴大影 響 大衆傳媒在過去很少關注工人發出的自主的聲音 藝術團中的一些成員 對此有過很不好的回憶 不過 他們與媒介研究有關的學術機構有很好的合 52

59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作 特別是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的卜衛教授和她的學生 在合作 中 他們組織了自己的新聞發佈會 協商他們的媒體策略 新工人藝術團總 幹事孫恒還成爲了整個活動的新聞發言人 卜衛 2009 孫恒也負責處理 國際事務以及同當地的政府部門交涉 使得藝術節的活動能夠得到官方承 認 這些協調和努力的結果 使得新工人藝術節獲得了同時來自政府和商業 媒體的關注 如官方的 人民日報 中央電視臺 市場性的 南方都市報 鳳凰衛視等 值得一提的是 藝術節同時也遭到了不少批評 一些持更激進 立場的勞工運動者認爲這些主流媒體上的曝光使得新工人藝術節跟官方 走 得太近 他們同時批評新工人藝術團和它的參與者們脫離了勞資衝突的直 接抗爭 而僅僅做些不痛不癢的文藝 這再次說明 聲音 並不是一件簡 單的事 尤其是當它涉及到整個新工人階級 而不僅是個體勞動者 伍 討論 邁向一個更精確的比較框架 本文分別對鞍山和皮村兩個工人階級文化空間的個案進行了分析 我們 檢視了實體空間 數位網絡 和其中的 聲音 限於研究的探索性質 文 中的經驗材料主要用於呈現問題 儘管我們期待在未來將這項研究發展成一 個更加豐滿的 拓展個案 extended case studies; Burawoy, 2007 在鞍山 工人文化宮擁有巨大的規模 有可以追溯到 50 年代的久遠歷 史 其空間轉型 經歷了三個階段 從毛澤東時代到 90 年代 再到 2004 年 左右 直至當下 在這個轉型的歷史中 文化宮經歷了再封建化 變得越來 越封閉 如今 作爲一個演出的舞臺 它僅僅開放給 專業人士 作為一 個集會場所 僅開放給技術革新者物質獎勵 不過 在這些設施對工人關閉 之後 鞍山的工人們也找到了新的方式去展開他們自己的文化生活 不論是 在文化宮周圍的廣場上 還是在網上的 QQ 群和聊天室裡 然而 滲透在這 些文化活動中的聲音 卻不再是工人階級的價值 毛時代歌曲的演唱 更像 是對於過去時代的懷舊 而與當下的現實無關 傳統戲劇 愛國主義 工人 53

6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和非工人共同構成的網上群組的社會支持 排斥了新工人的參與 在鞍 山 我們看到的更接近一個典型的 市民 civic 的公共城市空間 而不 是工人階級的空間 在北京皮村 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小和更簡陋的院落 它只存在了幾 年 且位於距市中心很遠的郊外 不過 這個小空間卻更加的開放 訪問者 不僅來自附近的打工者社區 也來自北京 全中國 和世界各地 新工人藝 術團的成就令人印象深刻 他們建起了自己的博物館 電影院和劇院 又透 過網站 博客和 QQ 將這個偏遠的小庭院拓展開去 皮村中的聲音與鞍山有 著天壤之別 他們表現出一種非常自覺地勾連自己工人階級身份的努力 他 們從工友的視角出發 記錄著工人對於當下生活經驗的表達 這些聲音與毛 時代和當代的主流文化都很不同 他們反映了當下全國各地 各行各業打工 者的日常生活經驗 苦難 和夢想 從手工業者 建築工人 到家政服務 最重要的是 勞工 NGO 在幫助工人階級表達階級地位的認識過程中發揮積 極作用 新工人藝術節 打工博物館中的展覽 和新工人藝術團的多張專 輯 這些都幫助尚在形成中的中國新工人階級發出了他們自己的聲音 誠然 對於這兩個案例的複雜比較分析而言 只採用物理空間 數位網 絡 和聲音肯定是不足的 此項比較研究並不試圖完成對中國工人階級文化 空間的全景檢視 鑑於中國廣闊地域的差異性和快速社會變遷 兩個案例的 選取帶有不可避免的外部有效性限制 鞍山是擁有大量老國企工人的社會主 義重工業城市 相比於欠發達的非工業城市具有更加深厚的毛時代城市建設 遺產和單位體系 皮村是典型的後毛時代城市邊緣的移工聚居地 流動人口 社區具備了一定的居住和家庭穩定性 這與南中國沿海工業區的高度流動性 體驗又有所不同 不過 在蘇州 重慶 深圳等地的工業區中 工人的文化 空間和文藝團體也在冒生中 且與北京皮村形成了跨地域的全國性移工文藝 網絡 在案例本身的外部有效性和拓展性之外 我們的目是邁向一個更精確的 比較框架 不僅可以強化現有關於中國工人階級形成與工人文化的研究 也 可在未來發揮更大的理論和方法論潛力 從本文的經驗證據和探討來看 這 一框架可能進一步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比較和討論 54

61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首先 不同的文化空間中是否反映出了不同的階級意識 又是如何反映 的 鞍山的工人階級文化是歷史的殘片 是舊的生產關係瓦解後 文化的 出 走 exodus 這些殘餘中混合了傳統文化 如豫劇 和當代主流文化的碎 片 其結果是對獨特階級身份的淡化 然而 我們也不應就此對社會主義的 老工人蓋棺定論 通過盜獵商業空間 改造物理空間的用途 開拓自己的網 上空間 並演出自己喜歡的節目 即使這些節目是相當主流的 在培育出 了新的市民文化的同時 這些活動也延續了社會主義城市生活的集體意識和 共同感 這也可能成爲未來階級意識回歸的基礎 正如邢國欣 Xing, 2011 在鄭州工人文化宮觀察到的政治性工人組織 可以與本文所考察的文化活動 形成相互驗證 邢在對河南省鄭州市工人文化宮外圍的田野調查中發現 文 化宮及其周邊廣場在服務工人文娛活動的同時 也構成一個冒起中的 無產 階級公共領域 proletarian public sphere; Xing, 2011, p. 14 在 2011 年 10 月 鄭州市出現了中國大陸罕見的支持 佔領華爾街 Occupy Wall Street 的抗議活動 正是由長期在工人文化宮周邊公園活動的中老年工人團體所組 織 而這一事件中體現處的跨國團結 又無疑是借助了網絡空間和實體空間 的連結 文化宮作為社會主義殘留的工人文化空間 依然容納著政治性的階 級意識 為老工人的集體行動和跨地域團結提供了可能 這提示我們 舊的 階級力量尚未黯然退場 依然可以在城市空間紋理和傳播科技的社會創新中 找尋 皮村大院正好與鞍山相反 新工人藝術團的成員在有意識地推進新工人 階級的文化 例如 他們將打工藝術節重命名爲新工人藝術節 他們在不同 的形式中注入了這種始終如一的堅持 例如 展覽和演出 音樂和戲劇 同時觸及到了廣泛的議題 有趣的是 沿著這一維度比較 鞍山和皮村之間也存在某種相似之處 一方面 雙方都不同程度地回歸到中國傳統音樂作爲表達和創作靈感的來 源 另一方面 雙方也都反映出中國城市新公民文化形成的趨勢 都會經常 使用諸如 公民 公民權利 公民參與 等詞語 乍看之下 傳統文化 和公民身份應該削弱獨特的階級意識 然而 正如皮村的案例中所顯示的那 樣 在傳統文化和新公民運動中擁有豐富的可能性 可以爲出現更具包容性 55

6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的階級認同論述做準備 這正與 Thompson 對於階級的認識是一致的 階級 的實質並不是預先確定的 而是只能在不斷更新的歷史經驗中生成 第二 在文化空間的組織中 地方權力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雖然尚未充 分地深入這一問題 但我們對空間管制的討論已經觸及了地方權力在其中的 參與 在鞍山 地方政府是文化宮最初的建設者 其於 90 年代早期到 2004 年間的退出可以被解釋爲空間的商業化 然而現在 鞍鋼仍然壟斷著這個空 間 對於像甘建秋或豫劇團的老工人來說 他們某種程度上建立起與基層國 家機構 特別是街道辦事處的關係 另一方面 皮村與朝陽區文化站建立了 聯繫 從文化站那裡得到了最初院落改建的部分經費 地方官員也會經常出 席皮村的文化活動並發表講話 儘管他們幾乎不會留下觀看演出或參與工人 的文化活動 這種聯繫並沒有限制新工人藝術團的自主性 事實上 它也從 北京其他各種官方的聯繫中受惠 包括各部委和中央黨校 官方媒體的報道 是這其中另一點重要資源 然而 據此認為地方政府對工人文化活動全力支持還為時尚早 需要問 的是 國家資源的退出和介入一定是草根的工人文化空間是否能夠存續的必 要條件嗎 在鞍山 歷史清楚地顯示自 1980 年代 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系 統性地退出了對工人自主的文藝組織的支持 在 2004 年以後 儘管國企收 回了工人文化宮的所有權 但將其規制成一個封建化的公共領域 從而將工 人的文化活動邊緣化 排出到廣場和網絡空間 皮村的案例更具複雜性 需要進一步梳理 一種觀點認為 國家想將朝 陽區打造成國際文化產業樞紐 這個政策的衍生效應解釋了地方政府對於皮 村和新工人藝術團的善待 一個更具批判性的解釋是 許可新工人的文化空 間在皮村冒起 是國家用來監測和治理流動人口文化表達的新策略 目前的 經驗觀察尚不足以支撐或拒絕任一解釋 從田野和訪談中體認到 地方治理 系統本身存在很多內部衝突 文化部門的官僚給予更多支持時 土地和消防 部門同時在威脅關停新工人藝術團的文化空間 在地方權力的治理結構中 消防和土地部門的影響力並不低於文化部門 甚至更高 考慮到地方政治的 生態 一個更有效的解釋是 新工人藝術團策略性地鞏固與特定國家部門和 媒體的關係 以保護自身免受那些反對部門的滋擾 從外部來看 這種關係 56

63 空間 科技 與聲音 更像是一個主從關係 但內部人士將其看作在治理機構間謀求合法性的必要 行動 這反而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文化活動的自主性 第三 勞動與文化表達之間的關係是什麽呢 鞍山工人群體的特徵是這 二者的分離 因爲參與者已處在他們的晚年 大都退休或者下崗 已經離開 勞動過程 因此 對於鞍山的退休工人而言 他們很容易從退休的公務員 專業人士和私營業者那裡找到彼此之間的共性 畢竟 他們都是退休人員 這個重要的與勞動過程的分離解釋了鞍山工人模糊的身份認同 同時 這也 有助於解釋毛時代文化殘餘的持久性 階級認同不儘在共同的勞動過程中 也建基在共同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經驗中 在皮村 我們觀察到的恰恰相反 分離仍然某種程度上存在 特別是當 工人成爲全職 NGO 工作人員時 儘管如此 分離的程度要低得多 他們以 前的工作本來就是在坐落在附近工人社區的服務業和輕工業部門 而且 新 工人藝術團的成員也在有意識的避免這種分離 他們將生産一線的工友視作 新工人藝術節的積極參與者 同時他們也會親自參與體力勞動 比如新工人 劇場的建設 最重要的是 新工人藝術團並不是一個自娛自樂的孤立組織 它連接了許多勞工 NGO 和中國各地的工人文藝團體 他們的成員遍及各種 勞動形式中 從中産生了豐富的生活經驗 最終彙聚爲強大的文化表達 最後 回到比較性拓展案例的理論潛力上來 兩個空間個案的代表性質 有著顯著的差別 鞍山工人文化宮所代表的工人文化空間 曾經遍佈這個國 家的工業城市 植根其上的工人文化形成於社會主義城市日常生活的深厚傳 統和慣習 是工人社區的有機體 此後 文化宮所經歷的商業化和再封建 也是後社會主義城市轉型的普遍經驗 伴隨空間轉型的是工人階級實存和身 份認同的雙重瓦解 儘管他們的機體和文化組織在生成新的領域 但社會主 義階級意識的失語卻不可避免 而皮村的個案恰恰相反 相比於中國移工社 區文化空間和組織的普遍缺失 新工人藝術團的空間和文藝實踐獨具特色 不僅結成了跨地域和媒介的工人文化網絡 而且爆發出強烈的階級身份訴 求 通過博物館 唱片 工人藝術節 網站等多樣的文化產品和實踐 不 斷召喚一個 新工人 階級的出現 然而 藝術團對在地工人社區文化和集 體感的培植依然面臨重重困難 群眾基礎的培植被流動性打散 尚未形成一 57

6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種有機化 日常化的階級文化經驗 其性質更接近由 NGO 驅動的倡導性組 織 因此 雖然皮村的文化空間有著 過剩 的階級符號和話語 卻缺少一 個與之對應的階級實存 即過剩的能指卻不指向相應的所指 而遍佈全國工 業城市的工人文化宮和老工人文化組織 卻面臨著所指豐富 而能指供給不 足 甚至趨於消散的境地 那麼 階級文化的能指和所指如何接合 新舊工人發出的聲音到底有誰 在 傾聽?新老工人的文化空間是否會隨著時間壯大 它們將如何進一步 發展 以及如何納入或排斥其他社會階層的成員 如何跨越不同行業勞動者 之間的鴻溝 如何勾連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文化願景 屬於新舊兩代工人階 級的文化空間會否最終彙聚 或者借用汪暉 2014 的提示 新舊兩代工人 階級的 階級命運 是否能上升為一個普遍性政治課題 回答這些問題 都 需要我們從這篇論文出發 在經驗材料 方法和理論等方面進一步發展本文 提出的比較框架 參考書目 卜衛 2010 民族誌教學 以第一屆打工文化藝術節的參與式傳播為例 新 聞學研究 102: 戴錦華 編 2000 書寫文化英雄 世紀之交的文化研究 南京 江蘇人民 出版社 孔書玉 2012 下崗女工 苦情戲及中國電視劇的情感空間 傳播與社會學 刊 19: 汪暉 2014 兩種新窮人及其未來 階級政治的衰落 再形成與新窮人的尊嚴 政治 開放時代 6: 楊宏海 2007 打工文學備忘錄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Barboza, D., & Bradsher, K. (2010, June 16). In China, labor movement enabled by technology.the New York Times, p. B1. Burawoy, M. (2007). The extended case method.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tier, C., Castells, M., & Qiu, J.L. (2005). The information have-less: Inequaltiy, 58

65 空 間 科 技 與 聲 音 mobility and translocal networks in Chinese cities.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40(2), Castells, M. (1997). The power of identity. Oxford, UK: Blackwell. Chan, J., & Pun, N. (2010). Suicide as protest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Foxconn, global capital, and the state.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 Retrieved from Couldry, N. (2010). Why voice matters: Culture and politics after neoliberalism. London UK: Sage. Koch, P.T., Koch, B.J., Huang, K., & Chen, W. (2009). 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QQ user: Instant messaging in China. In G. Goggin & M. McLelland (eds.), Internationalizing internet dtudies: Beyond anglophone paradigms (pp ). New York, NY: Routledge. Lee, C.K. (2007). Against the law: Labor protests in China s sunbelt and rustbel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Qiu, J.L. (2009). Working-Class network societ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have-less in urban Chin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Qiu, J.L. (2010). Network labor and non-elite knowledge workers in China. Work, Organization, Labor and Globalization, 4(2), Sun, W. (2010). Narrating translocality: Dagong poetry and the subaltern imagination. Mobilities, 5(3), Thompson, E.P. (1966). Making of the English working class. New York, NY: Vintage Books. Yang, G. (2007). How do Chinese civic associations respond to the Internet: Findings from a survey. The China Quarterly, 189, Xing, G. (2011). Urban workers leisure cultu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 A stud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ers cultural palace in reform-era China. Critical Sociology, 37(6), Zook, M. (2005). The geography of the Internet industry: Venture capital, dot-coms, and local knowledge. Oxford, UK: Blackwell. 59

66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 第 二 期 2015 年 12 月 頁 Working-class cultural spaces: Comparing the old and the new Hongzhe Wang & Jack Linchuan Qiu * ABSTRACT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central to class formation. By culture, which in this paper is related to space, technology, and voice, we understand the distinctive ways of expressing, articulating, and reproducing working-class life that are essential to the class identit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of China s working classes, old and new. This paper analyzes two workers cultural spaces, in Anshan and Beijing s Pi Village, respectively, with examinations of the physical space, the digital networked space, and the voices therein. Empirical data are gathered through repeated site visits, interviews with key local actor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 workers cultural events (offline), and observation of workers online communication patterns. Methodologic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develop a more refined comparative framework, which offer a revision for the theoretical articulation among space, technology, and class formation in China. Keywords: class consciousness, class formation, cultural palace, ICTs, network, working-class * Hongzhe Wang is assistant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whz@pku.edu.cn * Jack Linchuan Qiu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jacklqiu@cuhk.edu.hk 60

67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 第 二 期 2015 年 12 月 頁 研 究 論 文 一 般 論 文 中 國 獨 立 電 影 創 作 的 場 域 分 析, 邱 海 棠 * 本 文 引 用 格 式 邱 海 棠 (2015) 中 國 獨 立 電 影 創 作 的 場 域 分 析, 傳 播 文 化 與 政 治,2:61-98 投 稿 日 期 :2014 年 6 月 6 日 ; 通 過 日 期 :2014 年 10 月 26 日 * 作 者 邱 海 棠 為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傳 播 研 究 所 碩 士, 任 職 傳 播 機 構 begoniakoo@163.com 61

6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摘要 一批無法或不願意進入中國主流電影場域的創作者 當國家 只允許電影廠拍片時 他們選擇向西方獲取資源以獨立製片 當 國家鼓勵商業電影推廣積極形象時 他們堅持寫實主義 當國家 在防範網絡言論失去管控時 獨立電影在國內已經從線上 線下 聚集了渴望另類表達的觀眾群 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 並非創作 者們英雄式的反抗 也不單純因國內社會轉型催生 而是一種行 動者的主觀策略與客觀場域條件之間的互動結果 關鍵詞 中國獨立電影 另類觀眾 海外資源 國家檢查 場域分析 寫實主義 62

69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壹 前言 1990 年張元導演自籌資金 在劇本未送審 影片未經批准的情況下自行 拍攝了電影 媽媽 並將其送往國外影展 1949 年以來中國的電影 第一 次出現了以 獨立 為名的類型 也是第一次站到了官方掌控的 體制 之 外 此後 王小帥 婁燁 賈樟柯 李楊等越來越多導演以獨立電影起家 創作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作品 並在國際上屢獲嘉獎 這些電影在製作上 掙脫商業和政治桎梏 以私人資金進行獨立製片 在內容上竭力從草根的 邊緣的角度描繪個人內心世界或社會問題 在藝術表現上重視紀實性與藝術 性 而非中國傳統以來偏向戲劇與寓言式的電影美學 Y. Zhang 2007 曾總結 1990 年代初中國電影基本上只有政府資助 的用以宣傳的主旋律電影 藝術電影以及娛樂片或商業片這三類電影 時至 今日 這樣的局勢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 而獨立電影的存在 正是主流電影 沉悶格局下最令人期待的一種另類 在第一本關於中國獨立電影創作者的傳 記 我的攝影機不撒謊 程青松 黃鷗 2010 中 這個群體為自己的電 影定下了 力求真實 的集體宣言 在此之下又各自進行著不同層次的嘗試 例如婁燁的文藝愛情故事 王小帥的青年回憶 賈樟柯的故鄉變遷史等等 可以說 獨立電影創作者們似乎正努力實踐著區別於當代中國電影主流的創 作策略 然而 不論是這些電影人還是電影本身 獨立 帶來突破與變革希望 的同時 還有一種漂泊與投機的尷尬 因為中國特殊的電影政策 這些不在 官方掌控下的獨立電影大多無法與國內觀眾見面而成為 禁片 只能利用 國際電影節獲得放映與名氣 因此也有人質疑 這些 禁片 所彰顯的 與 官方對抗 意涵 逐漸成為中國地下電影轉戰海外的重要資本 彭侃 2011 同時 大多獨立電影都遭遇了攝影粗糲 表演生硬 模仿嚴重 題材過於單 一等方面的詬病 隨著 2003 年電影當局的招安 也有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 創作者利用地下時期積累的名氣走進體制 拍攝商業影片或電視劇 讓獨立 電影似乎成為年輕電影人走向商業化的一個跳板 基於以上論述 筆者希透過中國獨立電影的場域分析 瞭解中國獨立電 63

7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影的創作者如何進行實踐 他們的電影在中國電影場域中處於什麽位置 有 什麽意義 變革的社會中 哪些力量在推動或阻礙中國獨立電影的發展 獨 立電影作為中國電影的另一種可能 發展之路何去何從 貳 獨立電影 在中國 這些脫離官方製作體系而存在的電影 早期並未被統一稱為 獨立電 影 根據彭侃 2011 的整理 西方學者對中國這類電影的研究中 大致分 為三類 一是採對峙的意識形態將其命名為 地下電影 和 異議電影 即中國進步人士用以 突破集權禁錮 的文化武器 例如 Rayns (1996 曾表 示 當 北京雜種 與 郵差 被越多人看 就越能夠成為在中國爭取真正 的表達自由的籌碼 第二類研究則主要將中國這類電影當作對社會轉型時期 的各種中國特殊景觀的客觀反映 Lin,2002 如 Pickowicz 2006 以 後 社會主義 將中國地下電影中碎片化 斷裂化的缺陷 歸咎於現代中國對毛 澤東時代的過度糾正 Z. Zhang 2007 使用 都世一代 描寫中國 90 年代 後受到城市化影響的青年電影人 試圖歸納 多樣化的體制 社會與美學身 份及它們與中國當代電影文化和轉型期社會的關係 Z. Zhang, 2007, p. 4 S.H. Lu 2007 將這類電影看做是一種對被破壞的傳統家庭結構和社區空間 的感傷與懷舊 Braester 2007 分析拆遷和都市化進程如何造成人們身體 漂移的傷痕與城市身體的傷疤 第三類研究主要從電影人與體制和西方文化 力量的辯證關係中出發 為獨立電影人的創作內容及風格歸因 包括 Y. Zhang 2006 將中國獨立電影人的 真實 宣言視為區隔於中國國家主義 英雄主義的主流論述的策略性定位 Lin 2010 則強調當代藝術界的政治 異議份子與體制之間的尷尬對立 他們既想當反對者 又不得不進入體 制 回望中國 大多早期研究的視角採用了中國電影界習慣的代際劃分 將 新興起的獨立導演歸結為一群與第五代 第四代截然不同的第六代導演 探 討此類電影的文本特徵 例如韓小磊 1995 曾總結 第四代敘事電影 第 64

71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五代是語言電影 第六代就是狀態電影 個人電影 常常沒有故事 只有情 緒 陳旭光 2002 將第六代的精神特徵總結為主體性 現代性以及先鋒 性等等 儘管後來有學者開始反思這種代際劃分的準確性 石川 2003 戴 錦華 1996 但這些研究的落腳點依舊是分類和比較 缺乏針對中國電影 在實踐上的連續性進行探討 第二類研究則從社會背景 體制以及第五代影 響上為獨立電影人的選擇找尋 時代原因 例如戴錦華 1996 認為第六 代導演並非主動對官方體系的顛覆 而是在跨國資本獨愛第五代的狀況下被 逼上梁山 後的無奈舉措 還有很多學者試圖從全球化 中國社會的權力 集中化 資本主義化 現代化進程等面向 為中國新生代導演的題材與風格 尋找原因 孫紹誼 2004 陳旭光 2002 黃式憲 2003 鄭洞天 2003 第三類研究 則著重於探討 西方因素 對中國獨立電影的強勢影響 例如 早期的獨立電影就曾被學者指控為 文化的預謀 認為這些電影中的中國 景象是將主體位置拱手奉予西方之後對自身位置的想像 而非真實 趙寧 宇 1995 馬然 2009 提出 電影節電影 概念 指出一些年輕的電影 作者透過模仿特定的美學特徵或者重複敏感題材來贏得國際電影市場的通 行證 還有些中國研究則專注於為第六代走入市場出謀劃策 井延鳳 2010 高力 2001 楊忠貴 2008 翟建農 2000 鄭潔 2003 但這些文章基 本上只從經濟利益出發 談論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之路 對影片的文化價值 與創作者實踐等部份是避而不談的 由此可以看出 西方學者的研究傾向於將中國獨立電影看作是中國社會 變革的一種產物 或者是對中國當代 真相 的一種紀錄 忽略了每個電影 創作者的主觀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真正而具體的中國電影脈絡 呈現 出了西方學者的特定想像 而中國學者的代際研究則習慣將中國電影導演以 群代進行區分 重視一批創作者各自的特色 忽略不同群體之間在生產實踐 以及文本風格上的連續性 對中國電影的出路也僅寄託在 市場化 上 無 視這些電影的特殊性對中國電影整體發展的意義 獨立電影 概念起源於 西方 被寄託為是另類而有希望突破主流的電影模式 Kleinhans, 1998 但在不同地區 不同的電影製作體系下 獨立的定義並不同 Levy, 1999 美國的獨立電影通常是指獨立於其國內最大的商業電影製作體系好萊塢 然 65

7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而 在大公司權力壟斷的 片場時代 小公司和低成本製作的 貧民街 Poverty Row Studio 電影 Dixon, 1986 就被稱為獨立電影 而在大公司 式微的新好萊塢時期 許多由片廠支持的主流影片也常被人們歸為獨立一類 Tzioumakis, 2006 因此 美國獨立電影的定義一直隨著它與主流好萊塢 之間的張力而變遷 獨立 只是被人們用來區隔於那些強調特效或卡司強 大的類型片 實驗性 先鋒性 文藝電影 有政治色彩的 低成本剝削電影 等等元素都被溶於其中 King, Molloy, & Tzioumakis, 2012 而在歐洲 由 於好萊塢對歐洲市場的全面侵佔 幾乎所有的歐洲人製作的電影在某個意義 上都可以稱為獨立電影 Plotkin, 2013 因此他們用 藝術電影 來定義 那些區別於好萊塢經典敘事邏輯的另類影片 同時 獨立也可以是政治意義 上的反抗 1970 與 1980 年代 德國的獨立電影與錄影帶工作坊就建立了全 國性的網絡 以電影表達當時新左派思潮的訴求 例如工人運動 女權運動 反戰運動和反核運動等 Brunow, 年代的韓國獨立電影 就屬 於強烈反對政府壓制 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類型 Park, 2009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 獨立電影在不同的政治 文化脈絡下所呈現的意 涵並不相同 要從 中國電影另一種可能 這一問題意識出發 必須採用 獨 立電影 的概念 將之放置於中國的特殊脈絡上 才能明確創作者採取獨立 姿態促因又是什麽 而它與主流之間的鬥爭又是如何進行的 從而揭示這些 電影之於中國電影的意義 本研究主要透過文獻整理蒐集 以中國獨立電影不同階段的創作者及其 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 輔以中國政治體制 電影制度 社會文化變遷 歷代 電影史等相關資料 從而回答此前提出的問題意識 論文的研究架構如圖一 所示 研究過程中 為了解目前仍未成名的學生導演 以及近年來才興起的 國內民間影展的運作情況 筆者補充進行了三次訪談 對象分別為導演張內 咸 2013 年 11 月 22 日 導演楊瀟 2013 年 11 月 24 日 以及紀錄片導 演兼中國年度獨立影像展編輯部志願者孫浩然 2013 年 11 月 27 日 66

73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圖一 研究架構 參 中國獨立電影場域的變遷 從 1990 年張元的 媽媽 至今 中國獨立電影已經走過了十三個年頭 與同時期的其他文化產物相比 獨立電影還活著已是個奇蹟 但與同胞兄弟 商業電影相比 它又實在活得不怎麼樣 曾於國際電影節中驚豔四座 也在 國內獨立影展上被黯然斷電 承接八十年代啓蒙餘溫的精英色彩逐漸消退 67

7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數位影像與網路傳播成為主要戰場 從 地下 到 獨立 從紀實到荒誕 中國獨立電影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 一 出生在 地下 現代中國的第一部獨立電影 媽媽 誕生在 1990 年 歷史的車轍在這 一年悄悄轉了個小彎 剛從八十年代萬象革新中走來的中國 卻因 1989 年 天安門事件而停止了政治改革 但在經濟領域 鄧小平 1992 年的南巡講話 則確認了經濟改革之路將繼續進行 中國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成了國際貿易與 跨國資本投入的新興地 國內傳媒與大眾文化發展也使中國能夠快速地融入 全球化過程 文化消費化 階層化 大眾傳媒化 審美觀的範俗化以及價值 分殊化等 構成了當時中國文化現代化的表徵 羅曉南 1996 也催生了 年輕人們關注自我 關注現實的表達慾望 從 1949 年到 1993 年 中國當局一直實行仿照前蘇聯建立的電影生產體 制 即 電影生產和發行放映政企合一 按指令性計劃指標生產和發行放映 電影 毛羽 2002 電影規劃和生產的主旋律化 正面宣傳為主 鼓 勵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淡化海外境外節目 保護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 加強 對電影劇本的審批 制定電影審查制度等 都是國家政權加強電影調控所採 取的具體措施 尹鴻 2001 頁 年電影體制才初步改革 逐 漸向跨國資本和民間資本開放電影製作和發行權 毛羽 2002 但電影製 作權基本被控制在少數國有電影廠的手中 放映權更是必須通過電影審查機 構的把關之後才能獲得 而電影審查的標準含糊 過程不公開 又讓權力對 電影內容的控制更為直接與迅速 降低了中國電影創作的自主性 在這樣嚴格的把控之下 當時中國電影生產場域其實擁有著很高的門 檻 沒有從專業的電影學院畢業 就難以被分配入電影製片廠工作 也沒有 拍攝電影的許可證 更無緣之後的審查與放映 然而 從第五代導演以 張藝謀模式 T. Lu, 2007 在國際上打響名 堂之後 中國 非主旋律 的影片就在國際電影節中得到極大的 禮遇 68

75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幾乎送出國參展的獨立電影都能夠在國際電影節上斬獲殊榮 評論家們的讚 美卻較少針對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 更多在於 道德 上的支持 歐美電 影節對於電影作品的評價往往不能擺脫渴望進步 民主 正義以及人權的價 值判斷;而這些判斷標準也經常有鑒於當下熱議的多元文化主義和政治正確 性等主題而做出修改 馬然 2009 頁 120 這樣的選片傾向 一方面 影響了中國電影的內容呈現 在 80 年代末導致了中國民俗電影出現 越是 民族的也就越是国际的 的奇觀式思维模式 張英進 2004 另一方面 國際電影節也影響和培養了西方藝術電影觀眾的觀賞喜好 讓他們更加期待 透過电影想像性地经历異國人的生活 Nichols, 1994 國際電影節能夠為中國獨立電影創作者提供社會資本 經濟資本以及象 徵資本 社會資本是指當電影導演在國外接觸到的各方面人物能夠為導演帶 來更多資源 經濟資本是指 國際電影節提供的獎金或者 一些電影基金所 提供的影片拍攝 製作資金等 這對於當時在國內難以獲得國家製片廠投資 的電影人來說也是資金來源的重要方式 而象徵資本就是指在國外獲獎之 後 所贏得的國際聲譽既能推動影片在國外的放映發行 也能將名氣帶回國 內 為下一部影片的投資帶來機會 1990 至 2000 大約有二十多部獨立劇情片誕生 這些影片大多由電影 學院的新晉畢業生 或者從國外回來 不滿國內電影現狀的電影青年拍攝而 成 而影片的共同特點則未受政府或者政府控制的電影廠資助 由導演或製 片人獨立集資拍攝而成的影片 大多未通過或未送審查 不能在國內公共電 影院公映 綜合上述背景 新一代導演在 1990 年代初面臨的狀況是 國內 的製片廠中難以找到拍片機會 而國外卻有觀眾 有資金在等著他們 二 集體的成長 自從 1994 年中國開放每年 10 部進口大片以來 國產電影從數量到票房 都出現大幅下降 李正光 2009 中國當局開始了以市場為基礎的電影產 業模式轉型 政策方面 2003 年電影總局發佈系列法令規定 除重大革命歷 69

7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史題材 特殊題材 國家資助影片 合拍片四類之外的影片不必再向電影局 申報劇本 只要提交不少於 1000 字的劇情梗概 片名 片種 題材即可 中國電影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得到實現 同時也允許了允許外資參股 同境內 國有電影製片單位合資成立電影製片公司1 產業結構上 中國的傳統電影廠 改組成幾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新電影集團 同時 國家對於曾經的 禁片 導演也有所鬆綁 2003 年 11 月 電影局在北京電影學院召開與以第六代導 演為主的獨立影人2座談會 會議中官方一改以往 嚴厲懲處 而將會議定位 為 既往不咎 表示期待 大家能坐下來談談 何建軍 賈樟柯等七位 獨立電影人3甚至提出了取消電影審查制度的倡議 2000 年 中國社會開始出現手持攝影技術與 VCD DVD 這些器材在 資金與技術上都降低了年輕人與業餘愛好者進入獨立電影場域的門檻 也為 無法公映的獨立電影在地下流通開了另一扇窗 同時 網路在 2000 年之後 的逐漸普及 也讓以往只能夠在大學禮堂或知識份子聚會中放映討論的獨立 電影 透過網路可以接觸到社會各個階層 這個階段中 中國獨立電影同樣受到了國際電影節的歡迎 但此時國際 影評人對於中國電影的認識逐漸有了回歸理性的趨勢 例如 Pickowicz 2006 將中國獨立電影與國家的關係定義為 共舞 而非 對立 因為 他發現大多獨立電影不直接批評政府 而是通過自我審查 在不斷地探索政 府所默許的邊界 同時他也意識到獨立電影人會通過以 小偷 或 妓女 等稍敏感的題材 再為自己冠上 禁片 名頭以換取在國際電影節上的關注 與資助 可以說 這個時期國際學者對中國獨立電影的價值指認 逐漸脫離 了上一階段單純而充滿意識形態對立意味的 反體制鬥士 而進入 轉型 社會的真實記錄 在 Z. Zhang 2007 的論文集中 西方學者們認為這批 2000 年 國家廣電總局與文化部聯合下發了 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業改革的若干 意見 提出組建電影集團和實現股份制改革 使製片 發行 放映一體化 並倡 議建立以院線為主的供片機制 對進口影片的供片政策也進行了調整 2當時參加會議的獨立導演們來得很全 包括賈樟柯 王小帥 婁燁 何建軍 章明 王超 崔子恩等已成名的創作者 同時還有一大批參與到獨立製片行列的後來者 如張亞璿 劉建斌 烏迪 雎安奇 李玉 耐安 呂樂等 李正光 何建軍 雎安奇 賈樟柯 婁燁 王小帥 張獻民 張亞璿 1 70

77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電影人採用了高度紀實美學來還原現實與情緒的原質狀態 將自己放置於 見證 witness 的位置 而這種 真實記錄 的指認 則讓這個階段的 中國獨立電影開始呈現出更多的紀實風格 在上述力量影響下 2000 年之後的中國獨立電影場域出現了創作者數量 增加 去精英化和社團化三個趨勢 設備平民化令獨立電影場域中出現了越 來越多手持 DV 拍攝低成本錄像的創作者 創作者增加導致作品質量參差不 齊 讓原本充滿精英色彩的獨立電影加入了更多的業餘成分 帶動了中國第 一個獨立電影社團 實踐社 在 2000 年成立 並在此年開展全國五地巡展 所到之處獨立電影的力量都得到了整合 王小魯 2010 年 6 月 25 日 此 後 朱日坤在 2001 年末創立現象工作室與現象網 前者主要輔助獨立電影 出版 DVD 舉辦相關放映活動 後者則成為中國接觸獨立電影的主要入口 網站 被網友們譽為 中國獨立電影大本營 三 影展掌門人 年開始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全球化得到了加速 政府為在國際上維 護形象而開始實現部分資訊公 同時亦擔憂日益開放的網絡會加速西方言論 對國內民眾的影響 因此各種網絡審查與查封開始愈加嚴格 2009 年 原本 十分活躍的現象網突然被暫停訪問 直至 影展等實體活動也常常遭到打 壓 不少民間獨立影展直接被下令停辦 獨立電影的地下色彩再度濃厚起 來 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的主要策展人張獻民在對 紐約時報 的撰稿中提 到 不同行政部門向組委會提出了一些要求 舉例如下 1 不要有 國際來賓 我們認可了不向任何國際來賓發送請柬 乃至不向有興 趣瞭解的人士發送通告 但我們無法阻止國際人士入場 2 不要公 開宣告影展的消息 3 不要做任何公開放映 也不要舉辦論壇 4 提供影展籌備的材料 比如所有報名影片的備份 張獻民 2013 年 5 月 16 日 71

7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除了政治打壓 電影產業市場化的加劇也對獨立電影產生了不小打擊 中國電影 2009 年之後整體票房收入節節高升 電影投資熱 二小成本影片 異軍突起 不少投資方青睞 迅速市場化之後 原本政府嚴格控制的中國電 影逐漸轉化 中國電影集團與華誼兄弟傳媒集團 博納影業 光線影業 星 美傳媒集團 樂視影業 小馬奔騰 DMG 娛樂傳媒集團等七大民營集團壟 斷電影製片市場 白瀛 周瑋 2013 年 11 月 29 日 資本對票房的追逐 以及小成本商業片的走俏 令獨立電影的人才 資金來源和市場不斷被侵 占 但獨立劇情片的數量卻跌至谷底 現象工作室 2010 年 5 月 31 日 原 因可能是獨立劇情片的創作者相對比較專業 而在中國電影市場的急劇增長 趨勢下 他們也更容易走向商業化的主流電影場域中 另一個明顯變化則是 獨立電影的內容風格 原本以 紀實 為絕對主流 現在開始出現 抽象 與 荒誕 的風格 張獻民 2012 年 4 月 13 日 影響中國獨立電影的力量 逐漸從國際電影節上 轉移至中國國內的民間影展 表一 整理了 2003 年以來較有代表性的影子 顯示獨立影像展的發 展趨勢 首先是地域上的擴散 從傳統電影人發源地北京 擴散到南京 大 連 西安和杭州等二線城市 其次 各地影展的分工與特色都相對明確 第 三 除了北京的策展人依舊堅持和官方 死磕 以外 不少影展懂得和官方 巧妙周旋 地方政府的文化擴張需求同樣也是促進影展發展的一股力量 72

79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表一 中國民間較具代表性的獨立影展列表 成立 影展 時間 名稱 2003 中國獨立 影像年度 展 2003 中國紀錄 片交流周 大理 2003 雲之南紀 錄影像展 張獻民 北京 2006 北京獨立 電影展 栗憲庭 重慶 2007 重慶民間 映畫交流 展 鄭正 四川 師範大學 電影學教 师 注重重慶本土特色和平民化 有 向大眾募集資金的 聯合製片人 計畫 杭州 2009 杭州亞洲 青年影展 浙江大學 已經教育部批准 面向全亞洲的 青年導演 以短片為主 2012 西安亞洲 民間影像 年度展 陝西文化 投資控股 集團 面向亞洲 參與地區包括韓國 伊朗 台灣等 由當地政府牽線 完成 但在 2013 年開始被更上級 的單位命令停辦 城市 南京 北京 西安 領軍人 影展介紹 曹愷 張獻民 紀錄片與劇情片都有 影響力較 大 操作方式比較溫和 與南京 大學有合作 2012 年被 因故延 期 2013 年恢復 朱日坤 由宋莊美術館 現象工作室主 辦 紀錄片為主 也注重學術交 流的研討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支持 國內創辦 最早的公益性紀錄電影雙年展 活動包括展映 競賽與研討 2013 年被 暫停舉辦 栗憲庭電影基金主辦 影片包涵 劇情片 紀錄片 動畫片 實驗 片等 無任何官方背景 與政府 對抗強硬 2012 年遭遇拉閘停 電 2014 年組織者宣稱被責令停 辦 資料來源 本研究整理 除了影展 中國境內也開始出現一些獨立電影提供資金和人才支援的機 構 其中大多支持紀錄片 而支持獨立劇情片的則集中在兩家公司 一是由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主持的天畫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實行簽約導演 73

8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制度 有對新導演的發掘 支持 培養 推廣體系 同時舉辦南京的 中國 獨立影像年度展 和 ISAAS 藝術空間獨立放映聯盟 和 齊放 獨立電 影民間放映聯盟 等活動 另一家公司則是賈樟柯導演與其多年搭檔周强 餘力爲在 2006 年創立的 西河星匯 同樣從事投資與製作新導演電影 2013 年的第 37 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中 中國大陸部分入圍新片不足二十部 幾乎 被這兩家公司 壟斷 前者入圍了四部影片 後者則有六部 可以說 獨 立電影場域中曾經由電影人單打獨鬥創國際的慣有模式已經慢慢轉向爲由 國內民間獨立影展策展人制定游戲規則的新模式 四 小結 中國獨立電影場域所面臨的外部條件可以分為政治和經濟 兩方面互相 牽制也互相影響 如圖二所示 中國獨立電影誕生之初 經濟發展為電影創 作者的獨立製片提供了經濟基礎 保守政治力量斷絕了新創作者進入體制內 製作電影的可能 國際影展卻將他們帶入海外的藝術電影流通市場 中國獨 立電影場域在這種推拉之下產生 2000 年之後 隨著電影市場化的加深 全 球化對中國電影的侵蝕 以及早期獨立電影人象徵資本的鞏固 對電影控管 的政治力量由高壓走向懷柔 部分獨立電影開始融入國內市場 而 DV 等新 技術的推動令獨立電影場域呈現擴大化趨勢 2007 年左右 在民間影展等文 化中介機構以及網路傳播的帶動下 獨立電影壯大 但也觸發了政治力量的 反撲 獨立電影向商業化傾斜 獨立劇情片數量開始減少 內容與風格則增 添了更多實驗影像 網路幽默 荒誕懸疑等元素 74

81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圖二 中國獨立電影的外部條件變遷 基本再生產 藝術 市場化 經濟 增加交換價值 商業 懷 柔 DV 普及後門檻降低 意 識 形 態 控 制 政 治 階段二 階段三 階段一 高 壓 第五代佔據體制內資源 民間影展強勢 網路流通廣 肆 創作者的位置分析 一 壹週刊 定位 偏重私領域軟新聞的 周報式小報 文化生產場域中 創作者們依靠文學藝術作品 政治行為 宣言以及互 相之間的爭辯 polemics 以獲得足夠資本 即他人公認 從而在場域 中佔據有利位置 Bourdieu, 1993 因此他們之間是相互競爭的 Webb, Schirato, & Danaher, 2002 競爭方式的選擇 即位置佔據的策略 創作者 則會根據自己的現有資本和傾向 判斷位置和可能性空間與作品和自身的相 符程度來選擇 作品是鬥爭策略和創作者傾向結合下的產物 因此一部電影 的形成不應全盤歸結於創作者本身 也不能簡單斷定社會變遷就催生了某一 類電影 創作者們被認可的權威是來自文化生產場域的內部邏輯與結構 在 75

82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上文對獨立電影分期的基礎上 本文選擇了每個時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創 作者 從他們的成長背景 創作條件 影片內容與風格與電影生涯發展等方 面 瞭解創作者如何根據場域條件與限制 制定策略完成自己的位置佔據 一 王小帥 王小帥出生在文革時期 1966 年 父母是下鄉知識青年 王從小學習 西方美術 1985 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身上有著揮之不去的精英色 彩 1989 年畢業時王小帥因期待能在小廠中獲得像張藝謀在西安電影廠中一 樣的優待 選擇被分配到規模很小的福建電影製片廠 王小魯 2012 年 2 月 1 日 但 3 年都沒有獲得拍片機會 焦心的王小帥 1992 年回到北京 選擇 自己籌錢 借機器拍片 當時他的經濟資本與象徵資本一窮二白 僅能倚靠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附 中和北京電影學院的微量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 王小帥向電影學院轉戰經商 的同學處借來幾萬塊人民幣 租來攝影機 膠片廠贊助了 35mm 樂凱黑白正 負片 另請同學喻紅與劉小東夫婦出演自己的故事 其他工作人員也都是自 己的同學 程青松 黃鷗 2010 影片完成後 王小帥在西方策展人 Tony Rayns 與香港影評人舒琪的幫助下 將影片送到國外幾個電影節中 最後獲 得許多獎項 以及足以回收成本的獎金 而回到國內 本想向領導邀功的王 小帥卻被 禁映 當時 這種藉由國際影展獲取社會資本 經濟資本與象 徵資本 再轉化為下一部影片所需的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實踐方式 也成 為早期中國獨立電影唯一的出路 有著藝術家敏感的王小帥 很注重將這種對人物內心的洞察 放到電影 中成為自己的特色 這是他用以區別於同時代其他影片的標籤 這種緩慢而 克制 從王小帥從開拍電影至今 幾乎沒有太大變化 電影裡不能說自己 要麼娛樂觀眾 要麼得說工農兵的事 但我覺得所有人都不能正視自己 反而是創作理念上的一個大漏 洞 不看自己的內心 便不能把自己的內心在作品中相應地投射 李東然 2012 年 4 月 23 日 76

83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隨著王小帥揚名國際名聲的壯大 以及國內電影市場的改革 他開始受 邀進入體制內工作 所拍影片開始上映 甚至得到過影視集團大量投資 但 王小帥堅持不在影片中添加大量商業元素 視角與格局也多從導演個人內心 出發 因而票房未有起色 他所吸引的電影投資也很不穩定 即使在中國電 影投資市場開始膨脹的近幾年 王小帥依舊只能依靠自己的資產抵押籌措 算是早期獨立電影人少數將 獨立 色彩堅持至今的導演 對王小帥影響較 大的力量也從早期的政治打壓 轉化為市場困境 二 賈樟柯 賈樟柯是中國獨立電影場域第一階段後期的代表人物 也是獨立電影導 演中最成功的一位 受到王小帥等學長的影響 賈樟柯從學生短片就開始了 獨立製片與積極出國參展 第一部 小武 影片就獲得了香港胡同製作公司 30 萬人民幣投資 小武 在國際上大獲成功後 賈樟柯又與日本導演北野 武新成立的公司合作 在山西拍攝了 月臺 與 任逍遙 完成了自己的 故鄉三部曲 2003 年 賈樟柯被國家電影局正式恢復導演身份 並在上海製片廠的支 持下 以 1200 萬元人民幣拍攝了自己第一部地上化影片 世界 此後 賈樟柯的電影開始得以在國內上映 但票房甚微 他的收入仍舊來自國際版 權銷售 2006 年 賈樟柯和長期搭檔的製片人周強 攝影師余力為創辦電影 製作公司 西河星匯 2012 年 6 月再與一家投資公司共同創辦電影投資 公司 意匯傳媒 同時 賈樟柯在 2010 年開始旨在助推新導演成長的 添 翼計畫 自己投資並監製 計畫 中影片 其中 Hello 樹先生 韓傑 2011 記憶望著我 宋方 2012 陌生 權聆 2013 等影片 都得到了國際影展的肯定 賈樟柯早期作品 小武 是其故鄉三部曲的代表作 從風格上看 影片 的紀實性 長鏡頭與流行音樂 都是賈樟柯最出名的個人標記 從主題上看 小武 主要記錄下鄉鎮青年經歷中國的社會轉型時的迷茫與掙紮 也就是 77

84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環境的變化及其所帶來的人際關係變化 當時中國電影中從未有人提及 2004 年進入體制後 賈樟柯推出 世界 關注對象從家鄉山西變成了首都 北京 影片製作上則加入了寬銀幕 電子風格的配樂 Flash 動畫 大篇幅 的歌舞等商業元素 2006 年的 三峽好人 以拆遷建大壩的動盪三峽作為題 材 體現了賈樟柯的電影技巧與個人標籤 並在記錄中國社會變遷的同時 以幾個超現實主義的鏡頭 為獨立電影中絕對主流的紀實性 帶入了一絲荒 誕意味 2013 年的新作 天注定 則以 現代武俠片 的類型片定義 包 裝了 4 個充滿暴力的現實社會案件 並在敘事技巧上更加直接 在主旋律與藝術片都產生了商業導向的 90 年代後期 賈樟柯的策略就 是反其道而行 先不管國內市場 以國外藝術電影市場為各項資本來源以及 放映發行的主要地區 以 紀實性 突出電影在美學與社會意義上的價值 不僅與主流影片之間形成對立 與第五代藝術片之間拉開距離 同時也在王 小帥等人的 自我觀照 式影像之上 融入更多的社會記錄與關懷 解禁之 後 賈樟柯已在國外電影節累積了不少象徵資本與經濟資本 策略也有相應 調整 既依靠體制內的電影廠投資 讓影片順利登陸國內大銀幕 也依靠更 為成熟的組織化投資方式 以藝術片形式在國外穩定地賺錢 這種策略之 下 賈樟柯的關注面開始從自己的家鄉離開 轉而投向整個中國的社會變 遷 既符合國際觀眾對中國社會變遷記錄的期待 也能夠完成王小帥在第五 代導演之後 大師級 的定位 2007 年之後 賈樟柯逐漸獲得國際級導演的 地位 他開始在影片內容與風格上出現變化 不斷往更加商業化方向調整 例如暴力十足的 天注定 他的商業策略是以自己的投資公司吸引國內外 資金 通過培養新的獨立導演 開拓電影版圖 總結賈樟柯的電影實踐 或許可以說 相對於同時其進入獨立電影場域 的王小帥 賈樟柯似乎更能夠在外在條件和自身創作理念之間找到位置平衡 以及生存策略 三 李楊 78

85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邁入 2000 年之後 來自不同背景 性別的創作者紛紛加入了獨立電影 大軍 留學歸國的電影人李楊就極有代表性 1959 年出生的他在文革中痛失 父親 又 1980 年代末期的 出國熱 中赴德國留學 在年齡 背景與創作理 念上都與當時主流的年輕創作者不同 第一部影片開拍前的李楊 經濟上的處境比王小帥等畢業生好些 但他 的電影並沒有製作公司投資 全部靠自己籌錢拍攝 影片完成後 不知道中 國電影還有審查環節的李楊 直接將它送到了國外參加影展 終獲得三十多 個國際獎項 同時通過美國公司行銷推廣 以西方藝術片的市場作業方式 獲得了投資回報 而第一部影片的違規操作 讓李楊一度成為禁止在中國拍 攝的導演 2007 年他的第二部影片 盲山 積極送審 最後得以上映 至 2014 年 李楊僅推出了 盲井 與 盲山 兩部劇情長片 題材與 風格相似 都以紀實美學手法強調完全真實的生活質感 同時又講述了極富 戲劇衝突的故事 在節奏中凸顯強烈的壓迫性 相較於電影的藝術性 李楊 的策略更注重社會批判 這來自於他在經歷文革中家庭慘劇後 對社會改造 萌生了強烈使命感 同時 他十多年來對歐洲電影文化中的浸染 以及青年 時代長期的戲劇訓練 對他的電影理念也有強烈的深化作用 當時 中國的獨立電影主要靠海外發跡 有些年輕人為了在國外獲獎 喜歡模仿已成名獨立導演 以故作沉悶的鏡頭語言凸顯作品的叛逆性 而李 楊的電影從頭到尾就是老老實實地講了一個故事 情節流暢 高潮迭起 以 粗礪現實打動人心 可以說 相對於更貼近青年文化的王小帥 賈樟柯等人 李楊在電影創作理念中強調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 他的位置佔據策略是用充 滿戲劇性的敘事手法揭露社會底層最為黑暗的現實 達到社會批判的目的 在電影推廣上 他則一直依賴海外所累積的社會資本與象徵資本 儘管能夠 在國內上映 但他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關係仍然疏遠 而經濟資本的累積依然 十分有限 四 劉伽茵 1981 年出生的劉伽茵是女性 年輕 藝術至上與邊緣化的重要代表 她 79

86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在北京一個皮具手工業者家庭長大 經濟拮据的父母堅持無條件支持女兒的 電影夢 這為劉伽茵帶來了深深的感動與勇氣 也影響了她的作品傾向 劉伽茵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是她的畢業作品 牛皮 2004 年 影片的 投資只靠劉伽茵自己寫劇本掙來的錢 製作上 整部影片只有劉伽茵自己一 個工作人員 拍攝的機器就用劉伽茵自己買的 SONY-PD150 錄音設備是從 學校租來的 而影片的演員則是劉伽茵的父母與她自己 演出內容就是他們 的日常生活 然而 牛皮 並非紀錄片 而是一部計算精良的劇情片 全片只有 23 個固定鏡頭 時長 110 分鐘 所有故事就是劉伽茵家中的日常生活片段 常 常呈現為歷時非常久的空鏡頭 沒有任何戲劇性的衝突 如同觀看家庭監控 攝像一般 牛皮 完成後 劉伽茵以它申請了國際電影節 並獲得了第 55 屆柏 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單元費比西獎等多個國際獎項 在溫哥華獲得了 5000 元的獎金 發行商也紛紛前來找到劉伽茵 甚至也有人主動想要投資她的電 影 但劉伽茵只說 我也不需要那麼多錢拍電影 我花不了 劉伽茵 2005 引自第一財經日報 2005 年 3 月 16 日 拍電影有兩種 一種是你看別人 看社會 還有一種是反過 來看自己 絕大多數創作都是向外看 這也跟電影創作的力量表 達有關 很多人認為電影的力量在外面 但是對我來說 我是向 內的 先看自己 再從自己往外看 劉伽茵 2009 劉伽茵在中國獨立電影場域中佔據了一個極其顯著而特殊的位置 在大 多數多少帶有社會與個人反思意味的獨立電影中 她以完全個人製作為策 略 不靠任何人協助 以當下生活記錄為題材 精密計算拍攝過程 最後用 極其低廉的成本完成拍攝 生成帶有實驗風格 形式極簡 內容個人化的作 品 再送往國際電影節 尋求海外發行放映 逐漸累積經濟與象徵資本 劉 伽茵的資本累積形式與大多數獨立創作者相同 必須依靠國際影展令電影獲 得曝光 但她的影像風格卻並沒有模仿前期在國際影展上獲得成功的作品 將關照向外面對社會 而是回過頭來向內審視 以最自身家庭作為題材 由 80

87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於反其道 她在場域中很快佔據了藝術價值很高的位置 五 郝杰 2007 年之後 網絡成為獨立電影流通的主要方式 民間獨立影展開始擁 有更強的話語權 而市場對小成本影片的青睞 也讓新晉獨立電影有了更多 的商業色彩 這個時期開始拍片的郝杰 就主要依靠網絡與民間投資發展起 來 不同於許多在城市長大的八零後獨立電影人 1981 年出生的郝杰成長於 河北張家口附近的農村 在河北大學學習美術專業 對電影的學習主要來自 北京電影學院的 旁聽 畢業後他做過四年多的影視編導 直到與領導理 念不同而被開除後 才開始拍自己的電影 呂美靜 2011 年 12 月 11 日 為了給第一部影片 光棍兒 順利注資 郝杰的投資人促成了中國獨立 電影最重要的製作公司之一 天畫畫天 的成立 郝杰以自己的團隊獨立拍 攝 演員多是本色演出的農民 影片獲得多個國際電影節的獎項 沒有申請 上映 卻紅遍了中國的網絡 郝杰的第二部影片 美姐 因此獲得一家文化 投資公司的 150 萬元投入 同時擁有了專業的製片人 但習慣於商業電影的 製片方從拍攝時間 成本分配到海報營銷都與郝杰產生巨大分歧 最後 影 片得以上映 但票房慘淡 反而是海外的發行更加順利 郝杰的電影堅持將鏡頭對準他生長的農村 用幽默的語言 真實甚至帶 有裸露的畫面來描繪農村中大膽的男女關係 但在影片風格上 郝杰用了更 多花哨的元素 而非上個時期獨立電影一貫的寫實風格 我就是草根為了拍電影 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然後我認為我 的片子是可以又好看 又有一些所謂的藝術價值的 比如說我覺 得如果是 光棍兒 上院線的話 你覺得會沒有票房嗎 郝杰 2013 引自鳳凰網 2013 郝杰的策略是在國內尋求投資 以網路傳播累積象徵資本 依靠國內民 間獨立影展的社會資本 創作少有人關注的農村題材 並以喜劇方式贏得更 81

88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廣市場 相較於其他單打獨鬥的新晉獨立電影人 郝杰很成功地倚靠逐漸掌 握了此時獨立電影場域話語權的張獻民等策展人 在資金與宣傳 發行上具 有較大優勢 他抓住了敏感題材中最沒有政治威脅卻能夠吸引觀眾的 性 以及獨立電影中少有人顧及的 農村 議題 既能夠完成獨立電影邊緣性的 標榜 也有利於這個時代的網路傳播 因此他在近來獨立電影場域中 處於 各方面資源都利用得較好的優勢位置 六 張內咸 同時期的張內咸走的也是單幹路線 但他沒有依靠成熟的獨立電影機構 協助 而是自己集資 堅持在網路上公開發布 始終游離於場域內核心人物 這也是該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做法 1986 年出生的張內咸是在都市長大的典型八零後叛逆青年 大學時因感 到教育體制的禁錮而輟學 在社會混跡一年後重考到中國傳媒大學 張內咸 的作品都是 DV 創作 第一部影片 待業青年 是大學裡的作業 靠同學協 作完成 第二 三部影片都來自朋友的資助 獨立完成 影片完成後 他並 沒有發行或送上院線的企圖 而多以網路傳播 其中 作為學生作品的 待 業青年 被放在網絡上自由觀看 引發了大規模關注討論與媒體傳播 第二 部影片開始 他加大了網絡宣傳力度 開始採用諸如 AV 等詞彙吸引眼 球 與商業視頻網站洽談網絡授權 同時參與了全國不同組織的線下放映 會 以此收回成本 待業青年 以半記錄半劇情的方式 透過對輟學青年的採訪探討教育 體制與青年的迷茫 第二部影片 草莓百分百 改編自日本漫畫 同樣在劇 情片中加入了人物採訪 刻苦年輕人的妄想和躁動 張內咸 2011 引自中 國青年觀察 2011 年 8 月 11 日 第三部影片 那些五脊六獸的日子 則充 滿了一種來自北京地下文化的濃厚痞氣 畫面色彩鮮豔 人物造型誇張 顯 得奇幻而荒誕 批判諷刺的同時又跌宕起伏 82

89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過去很多人拍紀錄片是把鏡頭對準邊緣人物 通過邊緣人物 找出與普通人身上不同的地方 但是我覺得我應該去邊緣人物身 上找到一些跟普通人相同的地方 這個是不太一樣的 張內咸 2011 引自中國青年觀察 2011 年 8 月 11 日 不同於主流獨立創作者 張內咸沒有電影學院的社會資本 也沒有影展 加持的象徵資本 難以獲得國內外資金 主要靠北京地緣的社會資本進行創 作 處於獨立電影場域中較為邊緣的位置 七 小結 以上六種創作軌跡 是整個中國獨立電影場域發展的縮影 體現了場域 條件變化下不同位置的創作者在策略制定上的不同選擇 在此基礎上 本文 將中國獨立電影場域中存在的幾種重要實踐模式進行總結 圖三 需強調 的是 本文列出的是已存在的實踐模式 但每個創作者的策略與位置都會因 環境變化而隨著自身的資本與位置在不停改變 因此上述六位創作者亦難以 被固定為某一種模式的實踐者 圖三 中國獨立電影實踐模式 積極拓展型的創作者在場域中佔據主流 他們電影當作第一職業 即使 83

90 傳播 文化 與政治 第二期 2015 年 12 月 頁 只能靠自籌資金 獨立製片 甚至不能在國內上映 他們依然積極尋求各方 面資源 在各種面向上推廣電影 為自己累積資本 以成為某種類型上具有 影響力的大導演為主要目標 這類創作者中 賈樟柯 婁燁等導演走的是 國 際合製 路線 將作品的發行主要放在國際上 由國外製片人或電影公司推 廣 或者聯合製片的方式將影片風險分攤到多家製作公司中 保障電影的藝 術性和資金來源 同時在國內輿論中佔據高點 而張元等另一部分創作者 則選擇在成名後回到體制內拍片 獲得國家穩定的資金來源和上映保障 但 犧牲影片內容的自主性 脫離了獨立電影場域 上述兩種路線必須成功積累 大量社會資本與象徵資本才能進行 但場域中大多數創作者必須先自籌資金 或者向國內影視公司尋求投資 以個體戶的方式進行電影實踐 再送影片到 國際電影節中尋求機會 這是大多獨立導演的必經之路 個人表達型的創作者大多有著導演之外的固定工作 以電影學院老師身 份居多 他們透過獨立拍攝影片 完成不同的表達慾望 以劉伽茵為代表的 一部分創作者 走的是 純藝術創作 路線 所拍攝的影片從題材 拍攝到 推廣 都完全處於個人意志 雖然也會到國際上參展 但沒有明顯的推廣與 增加收入的意圖 只關心作品對自身的意義 而另一部分人 例如拍攝了諸 多同性戀題材電影的北京電影學院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副教授崔子 恩 則更將電影創作當作一種 平權運動 不論是紀錄片或者實驗電影 藝術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追求 改變社會不平等現狀的平權運動 趙珂 2009 年 7 月 25 日 才是更中心的創作理念 獨立電影場域中還有一部分創作者屬於習作分享型 他們大多屬於影視 相關專業學生 以及業餘的 DV 創作者 位於場域邊緣 卻佔據了很大數量 借助學校設備 靠家人朋友出資 在課餘或業餘進行創作 這些難以進入商 業環節的作品大多依靠網絡和民間獨立影展傳播 在獲得較大關注之後才逐 漸走向獨立電影主流 伍 結論 一 中國獨立電影的另類與價值 84

91 中國獨立電影創作的場域分析 經由本文的場域分析 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出 中國獨立電影的存在 並非是創作者英雄式的反抗 也不是單純因國內政治 經濟與全球化碰撞而 催生 而是一種行動者的主觀策略與客觀場域條件之間的互動結果 在獨立 電影誕生之初 首批創作者剛剛走出校門 在電影市場未向民間資本開放時 選擇獨立製片 同時以不同於國內 大敘事 的個人視角呈現影片內容 從 而誤打誤撞地以 禁片 姿態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各方面資本 有些人因此有 了 刻意討好西方觀眾 之嫌 在國家放寬了電影政策與政治壓力之後 隨 著影像技術成本的下降 獨立創作者的數量和背景多元化都得到了提升 獨 立電影呈現出絕對的寫實主義以區別於當時流行的中國式商業大片 同時創 作者能力和技術則難以保障影片的品質 而近幾年來 政治壓力回歸 電影 市場化加劇之下 獨立電影數量下降 網絡普及與民間影展改變了獨立電影 的流通方式和觀眾群體 話語權逐漸向民間影展策展人與知名獨立導演轉 移 獨立作品也開始出現更多的商業元素 圖四 中國獨立電影與中國主流電影對比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 電影的傳統生產模式創造出兩類主流電影 主旋律 85

HK-ID.PDF

HK-ID.PDF 1994 1990 1 1993 ideas ethos practice 2 3 4 1990...... 5 1990:120... 1989 12 6 80% 92% 99 75% 7 1957 1967 1973 1974 4 1975 9 1978 1982 8 1990...... 1988... 9 ...... 10 1990 : 1949-1970 1970-1973 1973-1975

More information

「本港青少年網上行為」調查

「本港青少年網上行為」調查 1) 2) Analysis of Local Net Group :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on Net Behavior of Youth in Hong Kong CHAN King Chuen Information & Research Manager, Breakthrough CHAN Chi Fu Investigator of Research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MRO120211 ????

Microsoft Word - CMRO120211 ???? 不 确 定 议 题 的 建 构 : 以 网 瘾 议 题 的 报 道 框 架 为 例 刘 海 龙 秦 亚 利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 内 容 摘 要 : 本 研 究 以 网 瘾 议 题 的 媒 体 报 道 框 架 分 析 为 例 来 考 察 媒 体 对 不 确 定 性 议 题 的 建 构 以 内 容 分 析 和 文 本 分 析 为 主 要 研 究 方 法, 以 社 会 建 构

More information

DOI 10. 19561 /j. cnki. sas. 2017. 05. 139 * D634. 3 A 1008-6099 2017 05-0139 - 14 1 2 3 / / 2014 / 2015 * 1 2 1982 1985 1985 1987 1987 1989 1989 1995 2006 2000 8 2002 2005 2006 7 2010 9 2007 2011 4 3

More information

,,,,,,, (1975) (,2004 : ) (1981) 20,, (,1987 :6) L ,, (,2005b),,, ;,,,,,, ( ) (,1989) :, :A,, ;B, ;C ;D, (,1987 : ) 16

,,,,,,, (1975) (,2004 : ) (1981) 20,, (,1987 :6) L ,, (,2005b),,, ;,,,,,, ( ) (,1989) :, :A,, ;B, ;C ;D, (,1987 : ) 16 : 3 :,,, 2003 CGSS,, :,, 20 80, ( ),, 3 2003 (CGSS2003) 2003 CGSS, www. chinagss. org 2003 CGSS,, 15 2007. 6,,,,,,, (1975) (,2004 :284-286) (1981) 20,, (,1987 :6) L. 19 20,, (,2005b),,, ;,,,,,, ( ) (,1989)

More information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2003 6 3 Abstract :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o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workers responses to the status depr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ate2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especially the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nomothetic approach HouseWright [3]

More information

a Honig 986 Hershatter Walder

a Honig 986 Hershatter Walder 95 * 95 * 50 004 949 67 00. 0 949 00a Honig 986 Hershatter 986 949 Walder 984-48 95 950 99 95 00 995 998 985 999 00 68 95 Shue 980 997 00 00 005 00 949 949 00b 07 004 95 5 99 45-460 950 69 00. 949 7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王家岭矿难报道的意识形态差异(2011.2译文)(修正).doc

Microsoft Word - 王家岭矿难报道的意识形态差异(2011.2译文)(修正).doc 王 家 岭 矿 难 报 道 的 意 识 形 态 差 异 以 媒 介 框 架 理 论 为 分 析 角 度 陈 岳 芬 李 立 1 ( 汕 头 大 学 长 江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汕 头 515063; 成 都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传 播 学 院, 成 都 610106) [ 摘 要 ] 媒 介 是 意 识 形 态 操 作 的 主 要 场 所, 媒 介 对 灾 难 和 灾 难 救 援

More information

van Dijk 1 2 3 1. representation 2-2

van Dijk 1 2 3 1. representation 2-2 - - van Dijk 2003 Foucault 2003 2-1 van Dijk 1 2 3 1. representation 2-2 media image 1994 1. 2. 3. 1993 1996 1998 1998 1. 2. 3. 2000 1. 2. 3. 1998 1. 2. 3. 4. 2. 19982000 2-3 Stuart Hall1995 Campbell199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倪仲俊.doc

Microsoft Word - 9倪仲俊.doc 通 識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五 期 2009 年 06 頁 199 ~ 216 開 南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國 技 的 重 量 - 一 九 六 年 代 末 期 少 棒 熱 相 關 報 紙 新 聞 論 述 中 的 國 族 主 義 話 語 初 探 * 倪 仲 俊 摘 要 本 文 以 一 九 六 年 代 末 臺 灣 少 棒 熱 包 括 紅 葉 少 棒 隊 因 擊 敗 來 訪 的 日 本 少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C3E4ACC9A457AABABA74A558AACC>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C3E4ACC9A457AABABA74A558AACC> (resistance) 邊 界 上 的 演 出 者 : 在 文 明 1 2 3 社 會 中 撐 出 抵 抗 與 創 造 的 空 間 張 慈 宜 輔 大 心 理 系 我 的 田 野 工 作 及 背 景 簡 介 大 致 上 來 說, 我 的 田 野 工 作 從 2006 年 元 旦 進 行 到 2007 年 六 月, 為 期 約 一 年 半 事 實 上, 在 我 形 式 上 結 束 我 的 陣 頭 田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内地东北地区一个省会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社区内居民使用手机的情况,廓清手机这种信息沟通技术对于社区居民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内地东北地区一个省会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社区内居民使用手机的情况,廓清手机这种信息沟通技术对于社区居民的影响 手 机 的 人 类 学 研 究 以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都 市 社 区 为 例 中 山 大 学 人 类 学 系 ( 广 州,510275) 姬 广 绪 摘 要 本 文 基 于 笔 者 2008 年 9 10 月 近 两 个 月 的 田 野 调 查, 对 中 国 东 北 地 区 辽 宁 省 沈 阳 市 的 一 个 中 低 收 入 社 区 居 民 使 用 手 机 的 情 况 进 行 了 调 查 笔

More information

虛擬社群中火星用語的社交意涵.doc

虛擬社群中火星用語的社交意涵.doc 虛 擬 社 群 中 火 星 用 語 的 社 交 意 涵 Social Implications of SMS Language Use in a Virtual Community 程 婷 南 華 大 學 傳 播 學 系 學 士 班 三 年 級 聯 絡 地 址 : 622 嘉 義 縣 大 林 鎮 中 坑 里 南 華 路 一 段 55 號 聯 絡 電 話 : (05) 272-1001, ext.,

More information

1998 91 Goffman 1980 1980 2

1998 91 Goffman 1980 1980 2 * Hui-Ping Chen * phoebe714@pchome.com.tw 1998 91 Goffman 1980 1980 2 1 Susan R. Whyte Benedicte Ingstad 1995 9 1 11 3 2 3 1943 4 Claire H. Liachowitz 1998 28 1980 2 1992 840-841 1996 107 3 Susan Reynolds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 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Hofstede 40 IBM nomothetic 4 approach

More information

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推導

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推導 (13) 229-255 2007 年 7 精 神 女 路 異 立 s_binson@hotmail.com rita7206061983@yahoo.com.tw 女 露 路 異 度 女 不 女 露 路 異 兩 女 女 了 女 路 女 度 異 女 路 來 異 : 女 [ ]2006/11/16; [ ] 2007/05/16; [ ] 2007/06/23 230 (13) 路 力 路 行 行 路

More information

2007 2 1 20 60 2007 14 2007 2 2001 226 2 224 2010. 6 1 2 1999 557

2007 2 1 20 60 2007 14 2007 2 2001 226 2 224 2010. 6 1 2 1999 557 * Foucault 1980 83 Foucault 1980 120 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Class Americans Sally Engle Merry * 223 2007 2 1 20 60 2007 14 2007 2 2001 226 2 224 2010. 6 1 2

More information

107new-new

107new-new 文 化 研 究 月 報 107 目 錄 三 角 公 園... 1 再 現 交 通 工 具... 1 解 構 台 灣 自 行 車 熱 的 媒 體 論 述... 3 休 旅 車 廣 告 裡 性 別 空 間 之 形 塑 與 再 現... 30 文 化 批 判 論 壇 /... 52 梁 文 道 vs 陳 冠 中 - 香 港 盛 世 中 國 公 共 知 識 份 子... 52 文 化 評 論 /... 76

More information

20第十一章ok.doc

20第十一章ok.doc (Mass media)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Noam Chomsky 1928) (Free press)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tical bias) (Spatial leadership) (Cultural globalization) (Consumerism) (Propaganda) (Censorship)

More information

公民化與現代化

公民化與現代化 Michael Mann 行 類 歷 行 來 來 不 說 了 切 行 理 了 參 類 略 了 論 1 理 了 金 說 了 度 兩 來 數 行 裡 2 金 了 不 不 3 了 數 論 讀 4 1 見 參 戦 立 說 力 不 說 行 力 2 參 金 論 聯 論 年 參 金 論 列 柳 年 3 參 葉 錄 錄 北 流 六 4 力 隸 讀 參 聯 歷 略 讀 參 聯 金 1 論 論 歷 兩 說 兩 不 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制造“中国式公共知识分子”:对南方系报刊韩寒媒介形象建构的考察.doc

Microsoft Word - 制造“中国式公共知识分子”:对南方系报刊韩寒媒介形象建构的考察.doc 制 造 中 国 式 公 共 知 识 分 子 : 对 南 方 系 报 刊 韩 寒 媒 介 形 象 建 构 的 考 察 1 陈 刚 ( 武 汉 大 学 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武 汉 430072) [ 摘 要 ] 论 文 运 用 内 容 分 析 和 话 语 分 析 的 方 法, 对 南 方 周 末 南 方 人 物 周 刊 和 南 都 周 刊 等 南 方 系 报 刊 在 2008 年 2012 年

More information

Hwang Yang Kipnis Wong 1996 Wong & Salaff 1998 Wank 1996 Bian

Hwang Yang Kipnis Wong 1996 Wong & Salaff 1998 Wank 1996 Bian 1998 20 30 2002 Gold et al. 2002 Gold et al. 2002 3-4 1994 Gift Favors and Banguets The Art of Sociat Relationships in China Yang 1994 2009 2009 Weber 1968 236 Arthur Smith 2007 218 2005 84 1947 22-3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02002

Microsoft Word - 0302002 台 灣 社 區 工 作 與 社 區 研 究 學 刊 2013 年 10 月 頁 25-68 研 究 論 文 第 三 卷 第 二 期 在 稀 少 中 看 見 豐 富 澎 湖 縣 望 安 鄉 社 區 * 資 產 之 探 究 趙 善 如 國 立 屏 東 科 技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系 教 授 ** 王 仕 圖 國 立 屏 東 科 技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系 副 教 授 張 麗 珠 國 立 屏 東

More information

P. C Evelyn. M. Duvall 2 quality of life cabana

P. C Evelyn. M. Duvall 2 quality of life cabana 2012 3 193 POPULATION JOURNAL No. 3. 2012 Tot. No. 193 100871 2008 Logit C913. 6 A doi 10. 3969 /j. issn. 1004-129X. 2012. 03. 004 1004-129X 2012 03-0031 - 11 2011-12 - 10 10JJD840001 1962-2010 1% 60 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MRO120114 ??????????????? Luxiaoyan

Microsoft Word - CMRO120114 ??????????????? Luxiaoyan 传 播 视 角 下 的 网 络 游 戏 新 媒 体 研 究 * 卢 小 雁 李 文 静 ( 浙 江 大 学 ) 内 容 摘 要 : 如 今, 随 着 科 技 的 发 展, 网 络 新 媒 体 的 发 展 如 日 中 天 媒 介 娱 乐 化 给 网 络 游 戏 产 业 的 不 断 发 展 壮 大 带 来 巨 大 市 场 和 受 众, 其 形 成 的 虚 拟 世 界 也 非 常 大 地 改 变 人 类

More information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网 络 环 境 中 英 语 学 习 者 自 我 调 控 的 个 体 特 征 研 究 A Qualitative Study of Chinese EFL Learners Online Self-regulation * 1,2 郑 春 萍, 穆 婕 2, 章 僖 格 2, 苑 仁 庆 2, 李 芒 1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部 2 北 京 邮 电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zhengchunping@bupt.edu.cn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2011 1 2802 2000-2009 2802 10 10 205 2000-2009 1 2008 2003

2011 1 2802 2000-2009 2802 10 10 205 2000-2009 1 2008 2003 2000-2009 * 2800 2000-2009 30 20 90 2008 2010 * CityU 143210 RES - 000-22 - 4407 204 2011 1 2802 2000-2009 2802 10 10 205 2000-2009 1 2008 2003 2012. 4 McCarthy et al. 1999 113-130 1 2007 360 188 2002

More information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教科書研究 第九卷 第一期 2016 年 4 月 37-70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 小學社會科 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周淑卿 1 章五奇 2 1979~1988 年間 板橋教師研習會發展社會科實驗教材 其後成為全國 通行的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這段歷程是臺灣課程史上由 課程編製 轉向 課程發展 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典範轉移中 實驗教材如何轉 型為官方課程 國立編譯館與教師研習會成員如何歷經磋商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051_072_Zhang_yi

051_072_Zhang_yi !"#$%&'()*+,-!"#$%&' *!"#$%& * 1 2!"#$%&'()*+,-./0!12345678("#$90!"#$%&'()*+,-.#/0123#45(6789:;#&!"#$%&'()*+(,-./0123456789:;2

More information

Cyber Democracy PX institutionalized non - institutionalized ~ 80 1

Cyber Democracy PX institutionalized non - institutionalized ~ 80 1 2017 4 192 2017 7 Comparative Economic & Social Systems No. 4 2017 Jul. 2017 1953 D5 A 1003-3947 2017 04-0045-11 1994 Internet CNNIC 2016 12 7. 31 53. 2% 26. 4 BBS 21 17XNF019 46 2017 4 Cyber Democracy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53-75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53-75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主 題 論 文 課 程 研 究 8 卷 2 期 2013 年 9 月 頁 53-75 從 大 學 的 發 展 趨 勢 探 析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普 通 高 中 階 段 的 課 程 改 革 李 文 富 摘 要 大 學 階 段 的 人 才 培 育 是 教 育 的 重 要 課 題, 而 它 與 普 通 高 中 教 育 有 著 密 不 可 分 的 連 動 關 係 隨 著 大 學 數 量 的

More information

c81-0312027.pm

c81-0312027.pm 申 報. 自 由 談 話 會 民 初 政 治 與 文 學 批 評 功 能 陳 建 華 或 許 顯 得 不 無 突 兀 的 是 我 對 於 學 術 的 熱 情 首 先 在 於 發 現 和 編 輯 遺 失 的 被 忽 視 的 文 本 應 當 發 覺 自 己 為 這 些 問 題 所 左 右 蓋 茨 1 說 起 申 報. 自 由 談, 就 不 得 不 提 到 現 代 文 學 史 上 為 典 律 (can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20120910.docx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20120910.docx 1966-1968 年 北 京 大 学 红 卫 兵 的 派 系 冲 突 * 魏 昂 德 斯 坦 福 大 学 [ 译 者 : 严 飞 ] 摘 要 : 在 1966 年 夏 天 之 后 的 两 年 间, 北 京 大 学 里 充 斥 着 派 系 斗 争 和 不 断 升 级 的 暴 力 冲 突 尽 管 派 系 对 抗 十 分 严 重, 但 两 派 的 对 立 并 未 涉 及 到 政 治 纲 领 或 政 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美国媒体对恐怖主义的建构与呈现排版 (1).doc

Microsoft Word - 11美国媒体对恐怖主义的建构与呈现排版 (1).doc 美 国 媒 体 对 恐 怖 主 义 的 建 构 与 呈 现 以 美 国 媒 体 911 事 件 封 面 报 道 为 例 1 相 德 宝 许 潇 萌 (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新 闻 学 院, 上 海 200083) [ 摘 要 ] 本 文 通 过 内 容 分 析 的 研 究 方 法 对 美 国 媒 体 自 2001 年 9 月 至 2011 年 9 月 十 年 911 封 面 报 道 进 行

More information

1 2 5 emotional labor R.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Jennifer L. Pierce

1 2 5 emotional labor R.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Jennifer L. Pierce 2017 9 Sept. 2017 5 143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5 Ser. No. 143 * 1 2 1. 2. 100871 C913. 2 A 1004-2563 2017 05-0024-13 Capital Control and Individual Personal Autonomy Chinese Domestic Female

More information

棒 球 不 能 承 受 之 重 :2008 北 京 奧 運 棒 球 賽 國 族 意 識 報 導 分 析 棒 球 在 台 灣 不 只 是 一 項 運 動 賽 事, 它 所 代 表 是 台 灣 多 年 來 累 積 的 巨 大 期 待 與 情 感 寄 託, 甚 至 是 集 體 認 同 的 象 徵 意 義

棒 球 不 能 承 受 之 重 :2008 北 京 奧 運 棒 球 賽 國 族 意 識 報 導 分 析 棒 球 在 台 灣 不 只 是 一 項 運 動 賽 事, 它 所 代 表 是 台 灣 多 年 來 累 積 的 巨 大 期 待 與 情 感 寄 託, 甚 至 是 集 體 認 同 的 象 徵 意 義 棒 球 不 能 承 受 之 重 :2008 北 京 奧 運 棒 球 賽 國 族 意 識 報 導 分 析 安 碧 芸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傳 播 藝 術 系 助 理 教 授 駱 碧 蓮 國 立 師 範 大 學 運 動 與 休 閒 管 理 研 究 所 聯 絡 地 址 : 台 中 縣 霧 峰 鄉 吉 峰 東 路 168 號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傳 播 藝 術 系 電 話 :04-2332-3000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2015 3 Mar. 2015 2 Arab World Studies No.2 Margot Badran, Dual Liberation 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Egypt 1870~1925, Spring, 1988, p.24. 77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More information

2011 6 46 57-114 whchi@mail.nhu.edu.tw NSC 98-2410-H-343-025 2010/7/27 2011/3/9 58 60 1 2 Taiwa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June 2011, 46: 57-114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ness in the Field of Popular

More information

( ) (Stanley Fish) ( ) 1939 : : ( ) ( ) ( )

( ) (Stanley Fish) ( ) 1939 : : ( ) ( ) ( ) / (Stanley Fish) / (Stanley Fish) * 1939 1960 1962 *1974 1985 1985 * 1960 ( ) (Stanley Fish) ( ) 1939 : : ( ) ( ) ( ) ( ) ) ( ) ( ) ( ) ( ) ( ) (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 ) ( ) ( ) ( (Richard Rorty)

More information

2

2 WTO 1 2 3 ( 2002b 1) (Held et al 1999) Giddens (1999 4) Tomlinson (1992 2) Beck 1 ( 1999) Beck ( 1999) Giddens (interconnectedness) ( ) (Giddens 1994 4-5) (Green 1997 130~131 2002) 1 4 ( 2002 2000 1999)

More information

EJCUS1002_04.doc

EJCUS1002_04.doc 第 5 卷 第 2 期 中 国 城 市 研 究 ( 电 子 期 刊 ) Vol.5 No.2 2010 年 10 月 E-JOURNAL OF CHINA URBAN STUDIES Oct., 2010 企 业 行 为 与 灵 活 性 经 营 策 略 对 劳 动 力 市 场 分 割 的 影 响 徐 伟 1,2, 杨 波,3 2, 陈 真 真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More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申报市级教学成果奖

北京大学申报市级教学成果奖 教 学 成 果 应 用 及 支 撑 材 料 目 录 1 北 京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社 会 学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2 2 获 奖 证 明... 8 附 件 一 (1): 北 京 大 学 社 会 学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与 实 践 教 学 30 年... 8 附 件 一 (2): 荣 获 北 京 市 社 会 学 理 论 与 应 用 优 秀 教 学 团 队... 9 附 件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2015 年 第 3 期 ( 总 第 229 期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3 2015 General Serial No. 229 台 湾 民 主 转 型 中 新 闻 传 播 的 变 迁 与 发 展 一 项 基 于 对 台 湾 新 闻 传 播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6AE61AE78A4E5A4C6B8EAA5BBB9EFBEC7AED5B1D0A87CBC76C554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6AE61AE78A4E5A4C6B8EAA5BBB9EFBEC7AED5B1D0A87CBC76C554A4A7ACE3A8732E646F63> 教 育 與 社 會 研 究 第 四 期 (2002/7),pp.181-195 家 庭 文 化 資 本 對 學 校 教 育 影 響 之 研 究 : 以 農 業 縣 山 區 小 學 為 例 翟 本 瑞 南 華 大 學 社 會 所 教 授 摘 要 偏 遠 地 區 學 校 常 被 視 為 資 源 缺 乏 的 學 校, 學 童 學 習 成 效 不 佳 被 歸 咎 為 資 源 不 足 所 致 本 研 究 以

More information

Craig Calhoun, Chris Rojek and Bryan Turner Calhoun and Land, 1989. ć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Bauman, Zygmunt (1991) The Holocaust

More information

a b

a b 38 3 2014 5 Vol. 38 No. 3 May 2014 55 Population Research + + 3 100038 A Study on Implementation of Residence Permit System Based on Three Local Cases of Shanghai Chengdu and Zhengzhou Wang Yang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1 Clifford Geertz 2 Marc Howard Ross 3 Edmund Leach Ra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

1 Clifford Geertz 2 Marc Howard Ross 3 Edmund Leach Ra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 專題研究 China s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toward Taiwan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1987 12 20 2000 2008 3 22 Cultura Celere inhabit cultivate protect honour with worship culture and manurance

More information

一、

一、 II 1 1 2 3 (deep interview) (thick description) (research) 4 1 2002 2 3 4 2 5 ECB ECB 7 5 2002 6 FI152001.08.21 7 FI382003.09.27 3 8 ECB ECB ECB 9 10 11 1. 8 FI352003.08.12 9 FI152001.08.21 10 II 2003

More information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人權教育在台灣的推動及其進取之道 但昭偉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摘要 2016 年台灣的大選結果 素來對人權倡議有較多同情的民主進步黨取得政權 假如這曾提出以人權立國的政黨重新要來推動人權教育 並期許以人權政策和 國際社會接軌 他們在人權教育的推動上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作為才會最有 效 在這篇論文中 本文作者先交待從 2000 年到 2015 年當中兩個執政黨在人 權教育上的作為 在交待過程中 作者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觀點來評述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 :,,,,,,,, (, 2007), ( Scott, 1985),,,,,,, : :,, ;, (L i & OgB rien, 1996) (policy2based resistance) ( rightful resistance),,,,, 35

:,,,,,, :,,,,,,,, (, 2007), ( Scott, 1985),,,,,,, : :,, ;, (L i & OgB rien, 1996) (policy2based resistance) ( rightful resistance),,,,, 35 : 2008 4 Society 28 :,,,,,,,, : :, (, 2005), : :,,,,,, ( : 07YBA010), 34 :,,,,,, :,,,,,,,, (, 2007), ( Scott, 1985),,,,,,, : :,, ;, (L i & OgB rien, 1996) (policy2based resistance) ( rightful resistance),,,,,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 一 座 博 物 馆 庙 宇 建 筑 的 民 族 志 论 成 为 政 治 艺 术 的 双 名 制 高 丙 中 提 要 : 基 于 跨 度 9 年 的 参 与 观 察, 本 文 采 用 民 族 志 方 法 叙 述 了 一 个 同 时 兼 具 博 物 馆 和 庙 宇 之 名 的 建 筑 物 从 创 意 到 启 动 再 到 完 成 的 过 程 这 个 过 程 包 含 着 学 界 的 参 与 村 民 的 努

More information

b ethnic enclaves defensive communities urban villages as transitional zone

b ethnic enclaves defensive communities urban villages as transitional zone * 24 making home of from the scratch 2003 2005 1995 2005 2006 2013 2014 1997 2000 2015a 2015 5 * 16SRA002 102 2017. 2 1 2015b 1 1985-2000 1995-2010 ethnic enclaves defensive communities urban villages

More information

Corpus Word Parser 183

Corpus Word Parser 183 95 182 2010 1946 5 15 1948 6 15 1949 3 15 8 1 2011 2012 11 8 2015 12 31 Corpus Word Parser 183 2017. 1 ROST Content Mining 2003 20 60 2003 184 2003 20 60 1999 2009 2003 Discourse Analysis 1952 Language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55BA44AA5D8A6B8AABABDD7A4E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55BA44AA5D8A6B8AABABDD7A4E52E646F63>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社 會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聚 落 之 產 業 地 景 與 記 憶 變 遷 : 以 大 湖 草 莓 為 例 指 導 教 授 : 張 翰 璧 博 士 研 究 生 : 劉 憶 萱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客 家 聚 落 之 產 業 地 景 與 記 憶 變 遷 : 以 大 湖 草 莓 為 例 摘 要 集 體 記 憶 是 一 種 社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host society. Unlike other specialized guild organizations or political institution the ethnic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the Netherlands exhibit a multi

host society. Unlike other specialized guild organizations or political institution the ethnic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the Netherlands exhibit a multi 2010 9 3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September 2010 No. 3 殎 檨檨 殎 殎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殎 100732 D634. 356. 3 A 1002-5162 2010 03-0001 - 12 The Village-Simulation Phenomena and the Overseas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通 Contemporary China Newsletter 訊 第 24 期 2015 年 12 月 1 日 No. 24, Dec 1, 2015 勞動觀察 合法甘願 中國的勞動改革與法治矛盾 洪人傑 特邀 2 世界工廠與工人階級的男性氣質 一項對富士康工人的研究 鄧韻雪 特邀 10 初探珠三角 NGO 對政府吸納政策的生存策略 沈朋達 論文田野紀要 14 戲劇工作坊 家政工的藝術賦權與公共空間

More information

,, :,;, ;, ;,,,,,,,,,,,,,,, 21,,,,,,,,, ( ),,,,,( ),,,,,,,,,,,,,,,,, , 1300, 31 2,1200,466,, 2 (,2005 :4) 631

,, :,;, ;, ;,,,,,,,,,,,,,,, 21,,,,,,,,, ( ),,,,,( ),,,,,,,,,,,,,,,,, , 1300, 31 2,1200,466,, 2 (,2005 :4) 631 3 [ ]1001-5558 (2007) 02-0135 - 41 [],,,,,, [ ] ; ; [] C924. 4 [] A 1999, 21, 3 2004 ([2004 ] 205 ), 2007 3 (54 ) N. W. Ethno2National Studies 2007. No. 3 ( Total No. 54) ,, :,;, ;, ;,,,,,,,,,,,,,,, 21,,,,,,,,,

More information

1. 1 P33 2 P29 ~ P19 3 P11 ~ 12 2 P29 ~ P P P10 83

1. 1 P33 2 P29 ~ P19 3 P11 ~ 12 2 P29 ~ P P P10 83 2 0 1 2 3 Mar. 2 0 1 2 4 1 2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1 No. 2 I044 A 1004-8634 2012 02-0082- 10 1 2 1. 100872 2. 100890 Stuart Moulthrop 1957 lexia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ild t % 50% 15% % 19 17%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Wild t % 50% 15% % 19 17% ( ) 2017 4 ( 206 ) 361005,,,, Wild t,,, ; ; ; Wild F062. 6 A 1672-6049 2017 04-0036-11 1-2 3-4 Persson and Zhuravskaya 5 Li and Zhou 6 4 7 8 Opper et al. 9 10 GDP 2017-04-20 2017-06-05 1988 36 JOURNAL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52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52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持 續 國 內 領 先 打 造 國 際 知 名 淡 江 大 學 國 際 事 務 與 戰 略 研 究 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TKU 碩 士 班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博 士 班 105 學 年 度 招 生 資 訊 應 試 參 考 建 議 資 料 如 有 報 考 意 願 請 洽 本 所

More information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此 篇 文 章 僅 提 供 2006 年 台 灣 社 會 學 會 年 會 會 議 使 用, 若 需 引 用 請 徵 得 作 者 的 同 意 嗅 覺 ( 氣 味 ) 習 氣 與 衛 生 政 體 : 三 0 年 代 的 上 海 的 都 市 空 間 與 身 體 消 費 Smell, Habitus and Hygienic Regime ---Urban Space and Bodily Consumption

More information

J /3 1 /3 1 / % 12% 12% 1 http / /news. sina.

J /3 1 /3 1 / % 12% 12% 1 http / /news. sina. * 1 2013 2000 44 76. 03 1 2011 1* 1 http / /www. chinanpo. gov. cn /search /orgindex. html 199 2018. 2 2000 2004 2011 2011 2014 1998 383 2002 1994 2017 J 600 200 300 100 2016 2003 1 /3 1 /3 1 /3 1 2003

More information

中国法学院的法律技能教育短缺

中国法学院的法律技能教育短缺 中 国 法 律 技 能 教 育 的 制 度 分 析 An Institutional Inquiry into Legal Skills Education in China 苏 力 * [Abstract]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state of the legal skills train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s law schools,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穨jender.PDF

穨jender.PDF 1 2 + 1 ( 2000 6 29-7 1 ) 70.2(1999): 439-481 Jen-der Lee, Wet Nurs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Nan N 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1(Leiden: Brill, 2000): 1-39. 2 23(1999): 123-156

More information

穨應用布魯納教學論於中文教學

穨應用布魯納教學論於中文教學 Bruner's Learning Theory in Teaching Chinese : Inquiry and Praxis Sze-yin YEU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hulman,1987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1996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teacher s

More information

(mass media) Sturken & Cartwright (Sturken & Cartwright, 2001, pp.81-82) 1 (Barnard, 1998) Stuart Hall(1993) Jewels of the Art World 56 57

(mass media) Sturken & Cartwright (Sturken & Cartwright, 2001, pp.81-82) 1 (Barnard, 1998) Stuart Hall(1993) Jewels of the Art World 56 57 Why Shall We Need to Teach the Visual Culture? Yu-Chun CHEN John Berger(1974) (Ways of seeing) (signifier) (signified) (Hall, 1973) (mass media) Sturken & Cartwright (Sturken & Cartwright, 2001, pp.81-82)

More information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A 18 * A 18 A D035. 1 A 1674-2486 2015 02-0022 - 25 Bennett 1976 Cell 1977 Whyte 1974 * chennabo@ mail. sysu. edu / 12YJC840048 13YJA810002 985 22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完整論文.docx

Microsoft Word - 完整論文.docx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山 與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Master of Arts Thesis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inland China Studies and Dr. Sun Yat-sen s Thought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中 國 大 陸 媒 體 管 制 與 文 化 產 業 發 展 之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目   录 目 录 江 苏 大 学 关 于 修 ( 制 ) 订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 的 若 干 意 见... 1 江 苏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环 节 简 介... 8 江 苏 大 学 专 业 学 位 硕 士 类 别 ( 领 域 ) 目 录... 12 法 律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研 究 生 培 养 方 案... 13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 教 育 管 理 ) 研 究 生

More information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诺贝尔获奖作家研究 任 冰 内容提要 门罗的故事不少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回忆复 现的 本文拟用记忆理论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考察其如何在对个人记忆 日常记忆和 家庭记忆的追溯中 唤起并激活社群的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和民族记忆 关键词 艾丽丝 门罗 记忆书写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民族记忆 作者简介 任冰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 Alice Munro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1 26 * ** * ** 2 1982: i-vii 1995 186-188 1993 1993 1995 195-198 1983 1994 1991:57-69 1995 26-29 89 12 3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1 198-199 1991 220-223 1999 1996 1995 186 1994 4 1995 188

More information

Jul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CFPS 2010 C A Where does the Ti

Jul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CFPS 2010 C A Where does the Ti 2018 7 Jul. 2018 4 148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210023 CFPS 2010 C913. 68 A 1004-2563 2018 04-0019-14 Where does the Time Go Gender Differences in Time Use over the Lif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2300_&#39321_&#28207_&#22899_&#24615_&#24863_&#24773_&#29983_&#27963_&#21450_&#33287_&#20276_&#20406_&#38364_&#20418_&#12301_&#35519_&#26597_&#22577_&#21578_.doc

Microsoft Word - &#12300_&#39321_&#28207_&#22899_&#24615_&#24863_&#24773_&#29983_&#27963_&#21450_&#33287_&#20276_&#20406_&#38364_&#20418_&#12301_&#35519_&#26597_&#22577_&#21578_.doc (Fisanick, 2008; Voet, 1998; Walters, 2005) (liberal feminism) (Brown, 2003)(socialist feminism) (Hackett & Haslanger, 2006)(radical feminism) (Crow, 2000; Thompson, 2001) () (subjectivity) (social context)(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與金融體制

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與金融體制 1978 Naughton (1995) (Growing out of the plan) (Standard and Poor) 45 8500 (Holland and Lague, 2004) (quasi-market) (Oi, 1992; 1995; Walder, 1995) 1 WTO Naughton, 1995; Shirk, 1994; White, 1993; Goldstein,1995;,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in post-handover Macau. Ever since the former Portuguese colonial out

Abstract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problem of the media and democracy in post-handover Macau. Ever since the former Portuguese colonial out 289 2008 12 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 No. 72, December 2008 * ** *** The Depoliticization of Macau's Television Management by Shih-Diing LIU Hao-Wan LEI Keywords: TDM (Teledifusao De

More information

TWGHs S

TWGHs S TWGHs S C Gaw Memorial College 東 華 三 院 吳 祥 川 紀 念 中 學 Subject Selection S3 to S4 (2013 年 2 月 版 ) 中 三 升 中 四 選 科 手 冊 新 高 中 課 程 東 華 三 院 吳 祥 川 紀 念 中 學 升 學 及 擇 業 輔 導 處 P. 1 目 錄 選 科 導 言 P.3 升 學 路 徑 P.3 如 何 選

More information

co - regulation 2 3 race to the bottom OFT 5 2 Frank H. Stephen and Christopher Burns Liberalization of Legal Services in Service L

co - regulation 2 3 race to the bottom OFT 5 2 Frank H. Stephen and Christopher Burns Liberalization of Legal Services in Service L * 2007 1 2007 * 11CFX045 1 55 2014 2 93 co - regulation 2 3 race to the bottom 4 2001 5 OFT 5 2 Frank H. Stephen and Christopher Burns Liberalization of Legal Services in Service Liberalization in Europe

Mor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公 务 员 在 线 培 训 模 式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导 师 姓 名 : 完 成 时 间 : 潘 琳 数 字 媒 体 周 荣 庭 教 授 二 一 二 年 五 月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3,,, ;,,,,,, ( ),,, 3 5-8,, :,, :,, 2001 2007 /3 ( 11), 130154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national Politics 130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More information

CSSCI

CSSCI 01 / 008 011 11 008 011 11 01 / 30 6 106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6 008 011 1 008 3 30 1 1995 005 007 9 5 005 56 7 000 1 3 9 00 3 90 195 003 3 6 8 003 1995 005 006 CSSCI 001 005 00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博 物 館 與 文 化 第 6 期 頁 35~68(2013 年 12 月 ) 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 6 : 35~68 (December, 2013) 臺 灣 地 方 文 化 館 政 策 呈 現 之 多 元 文 化 2 蘇 明 如 Multi-Culture Study on Project of Taiwan Local Cultural Museums Ming-Ju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20434D524F3130303420B9ABB9B2BBB0D3EFB5C4C2DFBCADD3EBCBB5C0ED>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20434D524F3130303420B9ABB9B2BBB0D3EFB5C4C2DFBCADD3EBCBB5C0ED> 公 共 话 语 的 逻 辑 与 说 理 : 中 国 不 高 兴 的 教 训 1 徐 贲 ( 美 国 加 州 圣 玛 丽 学 院 ) 内 容 摘 要 : 我 曾 经 指 出 过 中 国 不 高 兴 一 书 的 一 些 逻 辑 谬 误 和 非 理 性 话 语 特 征, 引 起 了 一 些 读 者 的 积 极 反 馈, 因 此 想 进 一 步 谈 谈 公 共 话 语 理 性 的 环 境 和 逻 辑 首 先,

More information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1902 1966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1902 1966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鄉邦傳統與遺民情結民初白雪詞社及其唱和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引言 清末詞人結社唱酬之風甚盛莫立民在 晚清詞研究 中列出由道光至清末的詞社 十三家 萬柳的 清代詞社研究 亦指出由光緒年間到清末最少有十個詞社組 1 朱祖謀 彊村1857 1931 等在北京倡立 成 其中著者有王鵬運 1848 1904 的咫村詞社鄭文焯 1856 1918 在蘇州主持的吳社和鷗隱詞社以及程頌萬 1865 1932 在長沙發起的湘社

More information

/3 2/3 5 P P9 7 P P348 9 P P P P P P83 7 P397 86

/3 2/3 5 P P9 7 P P348 9 P P P P P P83 7 P397 86 100091 K25 1002-3054 2016 06-0085-11 A DOI 10. 13262 /j. bjsshkxy. bjshkx. 160610 20 3 1 P68-79 2 3 2015-12-19 1984-. 85 2016 6 2564 1/3 2/3 5 P23 40 4 6 P9 7 P397 10 36 16 1936 18. 8 1 8 P348 9 P85 91

More information

[4] [10] [5] 3 [6] 2 2004 68% 2008 80% 4 2005 1333 2007 1734 2008 1647 2 2004-2008 5 6 [7] 2009 6 9 A B 3-12 1. 2005 2. [8] 2006 100 [9] - 66 -

[4] [10] [5] 3 [6] 2 2004 68% 2008 80% 4 2005 1333 2007 1734 2008 1647 2 2004-2008 5 6 [7] 2009 6 9 A B 3-12 1. 2005 2. [8] 2006 100 [9] - 66 - 2012.13-14 笮 - 20 [1] 1998 6% 2008 34% 1 1 2010 46.9% 76.3% 54.9% 2 1 1977-2008 [2] [3] 52.24% / 100871-65 - [4] [10] [5] 3 [6] 2 2004 68% 2008 80% 4 2005 1333 2007 1734 2008 1647 2 2004-2008 5 6 [7] 2009

More information

2 207 Manuel Castells 12 1980 13 1 2 12 14 1 14 1 3 14 2 15

2 207 Manuel Castells 12 1980 13 1 2 12 14 1 14 1 3 14 2 15 4 2 2 Vol 42 No 2 2 0 1 3 4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Apr 2 0 1 3 * 200234 通 过 构 建 流 动 空 间 与 城 市 空 间 的 关 系 模 型, 并 基 于 精 英 空 间 分 析 了 城 市 新 的 空 间 极 化 产 生 的 机 理 和 结 果 以 上 海 市

More information

pub pub pub 2000 2 27 20 1997 pub 1 MTV pub 1 1997 2 25 168

pub pub pub 2000 2 27 20 1997 pub 1 MTV pub 1 1997 2 25 168 pub * Sex, Power and the Erotic Dance Pubs of Taiwan: A Field Observation pub deployment of sexuality heterotopia The sites of sex work are often simply described as optimum spaces of one-way exploitation.

More information

12期.FIT)

12期.FIT) 2009 年 第 12 期 渊 总 第 64 期 冤 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媒体自觉 写在两岸 三通 实现一周年之际 文 / 福建海峡电视台总监 互动 是新时代传媒的核心特征 也是福建海峡电视台成立五年来摸索出的一种行之有效 的文化交流传播方式 寻找 事件点 策划出一系列独具 海峡 特色的大型活动 以调动信息接 收者参与体验的形式 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建立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 形成海峡电视台将 满足受众对两岸全方位认知和了解的期待

More information

100 (2005.6) ( ) Intellectual Life Net and Books Net and Books , % P D A 3. 5 % P D A 40

100 (2005.6) ( ) Intellectual Life Net and Books Net and Books , % P D A 3. 5 % P D A 40 BIBLID 1026-5279 (2005) 94:1 p. 99-113 (2005.6) 99 Reeser and Spalding [ 1 Keywords Reading Reading Culture Reading Research E-mail: ncyeh@cc.shu.edu.tw [1 Reeser, Todd W. and Spalding, Steven D., "Reading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B169D2B12DB171A5C1B6A1AB48A5F52E706466>

<B169D2B12DB171A5C1B6A1AB48A5F52E706466> 2013 1960 1990 1999 2002 2007 116 1980 2008 2010 1980 1980 1990 1999 2002 2007 1960 2010-2011 117 66 23 34,266 (1987 10 ) ( 1997) 1960 118 19 18 17 1 2 12 3 4 6 5 7 13 14 8 15 16 9 10 11 1 11 2 12 3 13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