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性廣-耀行.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性廣-耀行.doc"

Transcription

1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55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釋性廣 摘要 : 本文主要解析智顗從初出家至天台山隱修時期, 其止觀修行的歷程與證境, 以做為了解天台圓頓止觀思想的根源 學界向來重視天台的思想與義理, 而少部分研究止觀論題者, 則對智顗的實修經驗與止觀證境常略而不談 根據筆者的研究發現, 智顗的止觀修行經驗, 對於其解釋傳統印度禪學與建構自家天台圓頓止觀, 無論在內容 方法與架構上, 皆有深遠之影響 智顗從初出家至天台圓悟時期的止觀修證歷程, 約可分為四個階段, 即 : 一 初出家時, 曾潛隱於大賢山, 修持以法華經系為主的信願行門, 並曾感得勝相現前 二 參學時期, 依從慧思受學, 於其指導下, 得到 旋陀羅尼 的修行成果與 法華三昧前方便 境界的印證 三 壯年時期, 依師命入金陵弘講傳禪, 此時智顗依於自身所修不次第法而轉得次第禪境的修行體證, 撰作以 次第禪門 為主的禪修典籍 四 天台隱修期, 於華頂峰修頭陀行時, 曾得遇神僧傳法與護持的奇遇 智 中央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 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2 156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顗更依此時入一實相法的經驗與體證, 撰作 摩訶止觀, 以為天台圓頓止觀修行中的代表作品 在以上內容分析的基礎上, 對照於龍樹對大乘修行三要門的分類, 可知智顗此一時期止觀實修的經驗與證境, 是以信願與智解為主的大乘修行法門, 而這也是 摩訶止觀 中 生圓信 與 修圓行 的思想淵源 關鍵詞 : 信願法門 法華三昧 旋陀羅尼 法華有相行 法華無相行

3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57 The Research on Master Chi-Yi s Process of Enlightenment through the Approach of Chih-Guan (Ceasing and Penetrating) : Mainly on the Period in the Reclusion in Da-xien Mountain and the Enlightenment in Tien-tai Complete Enlightenment Shih, Shing-kuang ABSTRACT: This essay aims to analyze Chih-yi s process of practice and the confines of enlightenment, since his ordination to the period of his seclusion in Tien-tai, as the basis to comprehend Tien-tai s thought of Yuen-dun-chihguan. The academic field has emphasized much more on Tien-tai s thought and meanings, and those people whose research topic is Chih-kuan pay less attention on or even neglect Chih-yi s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he confines of his enlightenment. According to my research, his practice experience of Chih-kuan has profound impact upon his explanation about traditional Indian med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own Tian-tai Yuan-dun-chi-kuan, no matter in content, methods, or the frame. This article divides Chih-yi s learning and practice process into four stages since his ordination to the period of his seclusion in Tien-tai. First, when he just became a monk, he lived in seclusion in Da-xien Mountain, Ph.D. Candidate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art-time Lecturer, Soochow University.

4 158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holding the themes of faith and practice of Fa Hua as his main method; he had ever seen the appearance of his transcendence. Second,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 learning, he followed Huei-shi s instruction. Under his guidance, Chih-yi got circle dharnani ( 旋陀羅尼 ) and had the proof of the phenomena of Elementary yet Skilful Means of Fa Hua San Mei (saddharma-pun d arīkasamādhi). Third, in his adulthood, taking the order of his teacher, he went to Jin-ling and delivered speeches on meditation. Meanwhile, Chih-yi wrote a meditation book mainly on The Order of Entering the Gate of Meditation, because his enlightenment experience of meditation based on the non-stepby-step method brought him into the step-by-step meditation refines. Fourth, during the period of his seclusion in Tien-tai, living an ascetic life in Huading-fong, he ever met a magical monk, who told him the dharma and supported him. Furthermore, Chih-yi applied thi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perceiving the Truth as the basis to write Mo He Zhi Kuan,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Tien-tai sect s Yuen-Dun-Zhi-Kua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and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hree main practices of Mahayana Buddhism made by Nāgārjuna, we know Chih-yi s experience of Zhi-Kuan practice and enlightened refines belongs to Mahayana practice methods -- mainly the themes of faith & practice and wisdom & understanding. This is also the origin of the thought -- growing the complete belief and developing the complete practice -- in Mo He Zhi Kuan. Keywords : The Gate of faith and determination, circle dharnani, Fa Hua San Mei (saddharma-pun d arīka-samādhi), Fa Hua practice with the differences, Fa Hua practice without the differences

5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59 一 前言 本文是天台止觀思想系列研究的一部份, 主要是解析智顗止觀實修的內容與境界 天台止觀上承漢魏六朝以來禪學之遺緒, 亦為後來盛行於中土之念佛與懺儀法門之濫觴 ; 從其自身的止觀學說內容來看, 其所開展出來的四種三昧 觀心法門與中道實相論, 對於印度禪學既有繼承, 又有創發 ; 其圓頓妙法之修行理論與行門, 又能孤明獨發, 卓然成家, 誠為中國佛教僧人研習印度禪學的最高成就 由於天台止觀之思想與理論, 並不是哲人學者在其書齋中苦切運思後的成果, 而是修行者以其實證的禪修經驗為基礎, 從自身深刻的修行體證中發而為文者 ; 故修行的方法 經驗與證境, 成為其建構禪學理論最主要基礎與根本 天台智顗所建立的天台學說, 咸稱思想玄妙而境界高深, 對於佛教學理的闡述, 除了以五時八教來整理 融貫各家學說之外 ; 其中的法華圓教與摩訶止觀, 更是源於自身精勤禪思之後的體會與創發 智顗重視 心 的覺知能力及其涵攝一切法的特性, 故說 一念三千 ; 依此, 從能觀之心開始, 以 一心三觀 的 觀心 修行, 契入即三即一, 微妙難思的中道實相觀境 學界對於天台學的研究, 一般多重視其義理與思想的研究, 少部份針對止觀實修主題者, 則多為描述 單點或外部的研究, 此亦有助於天台止觀基本意義的了解 天台止觀在學理與方法論上, 以藏 通 別 圓四儀與頓 漸 秘密 不定四法, 分判諸多學派的法門異說, 將種種不同的修行系統, 安排在一個輕重 主從清楚的解釋架構上, 無論同不

6 160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同意這樣的解釋角度與安排方式, 至少它使佛教萬象紛呈的諸多異說, 與看似彼此衝突的主張, 在此解釋架構上顯得眉目清朗, 層次井然 但是佛法的教理與行法, 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絕不能只重視理論而忽略實修的部份 而智顗所建構的止觀學說, 雖有 金口相承 的經教依據, 今師相承 的師弟傳承, 但是最重要的部份, 是智顗 說己心中所行法門 的獨特體會 ; 比如心與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信與智在修行過程中的先後次序, 自力修行與他力救拔二者的主從比重等等, 圓頓止觀的核心概念與重要特色 故若欲全面掌握智顗的止觀思想, 以了解其核心與特色, 則一體平鋪或單點深入的研究方法, 如注疏天台重要文獻, 疏理專有名相概念, 以及探討其思想的經典根據與種種外部因緣等是不夠的 因為止觀思想與理論, 並不是哲人 學者在書齋中苦切運思後的成果, 而是以實修為基礎, 從其自身深刻的禪修體證中發而為文者 ; 故修行的方法 經驗與證境, 將成為其組織與建構禪學理論最主要的基礎與根本 本文溯源智顗一生止觀實修之經驗, 解析其中與禪修理論相關的問題, 期能對天台止觀學說的根源, 有更深入而切要的了解 筆者將智顗一生修學止觀之歷程與證境, 大略分為五個時期, 即 : 賢山潛修 大蘇妙解 金陵弘法 天台圓悟與江淮遊徙等, 因限於篇幅, 本文只討論其前期, 也就是智顗從初出家時潛隱大賢山至天台圓悟時期之修行經歷 二 賢山潛修 : 修信願行與得見勝相 智顗 ( ), 字德安, 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 卒於隋文帝開 皇十七年, 終年六十歲 1 據 別傳 記載, 智顗幼年即表現出樂與寺院 1 灌頂,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 以下簡稱 別傳 ), 大正藏 冊 50, 頁

7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61 佛經親近的傾向 ; 2 年十八歲出家, 曾潛隱於大賢山 ( 今湖南衡陽 ), 專心誦持 法華經 無量義經 與 普賢觀經, 並曾修習 方等懺法, 3 獲得 勝相 現前 ( 一 ) 誦經增長大乘信心 法華經 無量義經 與 普賢觀經, 稱為 法華三部經, 別傳 中的記載, 突顯了智顗初出家時, 即著重在法華經系典籍的誦持與信願行門的修行 法華三經 中的主經 法華經, 在漢地非常流行, 誦持與研究的人很多 不依天台宗義而直說 法華經 義, 則此經之主要意旨, 乃是闡述教乘與佛身之權實二相 其中, 在教乘的歸趣上, 以 開權顯實 而說二乘之權與一大乘之實 ; 在佛身的顯化上, 以 開跡顯本 以示 ( 釋迦 ) 應身佛變化之權與法身佛常在之實 此中, 開權顯實, 乃為會通三乘而入一究竟大乘 ; 開跡顯本, 乃為示佛壽無量, 佛身常在之 ( 眾 下 如云 : 至年七歲, 喜往伽藍 諸僧口授普門品, 初啟一遍即得 每存理所誦, 而惆悵未聞, 奄忽自然通餘文句 同上註 3 方等懺法, 即 方等三昧懺法, 是依 大方等陀羅尼經 所制立之三昧行法 智顗曾作 方等三昧行法 ( 簡稱 方等行法, 大正藏 冊 46, 頁 ), 後亦納入 摩訶止觀 四種三昧 的 半行半坐三昧 修法中 具體的修行方法是 : 於閑靜之處嚴治道場, 奉請二十四尊像, 延請嫻熟毘尼之戒師, 受持二十四戒及陀羅尼咒 每日潔淨衣衫, 三時沐浴, 長齋七日 日日三請三寶, 供養禮拜, 以虔敬心, 陳悔罪咎, 誦持咒語, 旋繞一百二十匝, 一旋一咒 ; 旋繞持咒畢, 卻坐思惟, 觀實相中道之正空 觀訖, 又起而旋咒 ; 旋咒竟, 復卻坐思惟, 如是反復修持 ( 智顗, 摩訶止觀 卷 2 上, 大正藏 冊 46, 頁 13 中 北涼 法眾譯, 大方等陀羅尼經, 大正藏 冊 21, 頁 641 上 -661 上 )

8 162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生 ) 佛性本然 智顗認為此經思想 獨妙純圓, 故以之為宗依而開創了後來的天台宗 據 法華經 中說, 此 一大乘真實 與 佛法身常在 的奧義與境界, 當釋迦佛陀在法華會上演述時, 就連阿羅漢弟子們都難以理解, 而只能以信心來領受, 則又遑論一般障重具縛的凡夫! 從此經對於讀誦經文與修信願行法的強調, 可知此一宣說妙法與常佛之聖境深玄的經典, 因為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故必然特別重視學人在信仰心方面的強固堅實 對於法, 也就是甚深實相法義的信解, 是以聽聞 讀誦經典為生發信心之方便 ; 對於佛, 也就是不可思議佛果功德的信受, 則以持名 勸請, 乃至懺悔 發願等修行方法, 以做為生發信心的方便, 這就是以增上信心為主的修行法門, 稱為 信願行 ( 法 ) 門 而 法華經 的 陀羅尼品 與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中, 更說到持誦陀羅尼 持咒能得到護持, 並得到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前來護法的勝相 ( 二 ) 修持大乘信願法門 所謂的 信願行門, 龍樹菩薩在解釋 般若經 的大乘修行法門時, 曾作幾種分類 如云 : 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 或從悲門或從精進智慧門入佛道 4 將修行菩薩道的種種方法, 統攝為慈悲與智慧二門 需注意的是 ; 在實修中不是二擇一即可, 而是入門不妨有偏重, 但是最後仍需二者俱成, 方是菩薩道的圓滿, 也才能成佛 其中重智慧者, 多從 般若門 入, 稱為 智增上 行人 ; 重慈悲者, 多從 大悲門 入, 稱為 悲增上 行人, 這是大乘不共聲聞 緣覺二乘的利生道品 有關於 般若 的獲得, 論中云 : 般若有種種門入, 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 智慧精進門入 書寫供養者, 信及精進門入 ; 若一心深信, 則供養經卷 4 龍樹造, 鳩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 卷 40, 大正藏 冊 25, 頁 349 中

9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63 勝 5 有種種入於般若的方法, 如果是聽聞持誦, 乃至憶念思維經義的方法, 稱為精進 ( 於 ) 智慧, 對 智慧 加以精進 智慧精進門 入 ; 如果是以書寫供養經典的方法, 稱為依於信心與精進門入 ; 如果是強調殷重的信受心, 就會著重於經典的供養 相較於聞思 憶念的 ( 智慧 ) 精進門, 則 書寫供養 與 供養經卷, 因為屬於尚未理解經義的情況, 故會強調增長信心的重要, 這是以生發信心為入門的修行方法 又如, 大智度論 中云 : 菩薩有二種, 一者有慈悲心, 多為眾生 ;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 樂多集諸佛功德者, 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6 從 ( 慈 ) 悲門入 的菩薩, 重視慈悲心的長養, 多從事護念眾生, 利樂有情的實踐 ; 如上所說, 這是與二乘急求解脫的心行截然不同的, 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 名為 悲增上 菩薩 另有一類是 多集諸佛功德 的信增上菩薩, 所有的信願集中於佛果功德, 淨土莊嚴, 則能隨願往生清涼國土, 極樂世界 對此由信願佛德, 觀念佛號而修行的方法, 龍樹判為 易行道 7 口稱清淨佛號, 心念如來功德, 懺悔過愆, 發願迴向, 雖然沒有直接投入利生的事行, 也不能彰顯大乘菩薩入世的真精神, 然而如此恆久發心, 信願增長, 也自然能引發為法為人的悲心智行 印順導師匯整以上種種內容, 稱為修行大乘菩薩道的三要門, 即 : 慈悲 智慧 ( 般若 ) 與信願, 依此三要門而有的心行, 即稱為大悲心 性空慧與 同上註, 頁 472 上 同上註, 頁 342 上 如云 :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 是乃怯弱下劣之言, 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 佛法有無量門, 如世間道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 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 或有勤行精進,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 龍樹造, 鳩摩羅什譯, 十住毘婆娑論 易行品 卷 5, 大正藏 冊 26, 頁 41 上 )

10 164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菩提願的大乘三心 智顗初出家時, 以念誦 ( 法華三部 ) 經典為主, 依照 大智度論 的分類, 這是 信與精進門入 的修行方法, 而行 方等懺悔法, 則屬於 大乘信願行門 ; 無論是誦經生信還是懺悔生信, 都著重在信心的培養, 故筆者稱智顗此時期, 是修行以 大乘信願行門 為主要的法門 ( 三 ) 行懺悔法得見勝相 方等懺法 的修行法, 是在一心懺悔, 專念持咒中, 以得好夢, 見好相為消除惡業, 彌補戒罪的印證 別傳 中記載智顗修持 方等懺法 時, 曾感得 見道場廣博, 妙飾莊嚴, 而諸經像, 縱橫紛雜 身在高座, 足躡繩床, 口誦法華, 手正經像 8 的 勝相 現前 考察此一好相的內容, 並不全符於 大方等陀羅尼經 與 方等三昧行法 中所說, 9 然而智顗曾指出 : 其中現相, 百千萬品, 不可具述 行者若自久行, 或教人行, 如上方法, 一一成就, 自他既明, 與經中皆合 10 而此相與 法華經 末卷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中所說的勝相, 則若合符節 如經云 : 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應作是念, 此人不久, 當詣道場, 轉法輪, 擊法鼓, 吹法螺, 雨法雨, 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11 在佛教禪修理論中, 對於止觀修行中所見之 相 的說明, 在 解深密經 中稱為 8 9 同註 1, 頁 191 下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 以下簡稱 法華經 ) 卷 7, 大正藏 冊 9, 頁 62 上 10 方等三昧行法, 大正藏 冊 46, 頁 948 下 11 同註 9, 頁 62 上

11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65 定中影相, 這是心意所思慮的 影相, 當行者的定慧力增強時, 此一影相會在定心中清楚呈現出來 ; 12 在 清淨道論 中稱為 禪相, 此中, 修行時心意專念選取的所緣, 稱為 業處, 而當行者定力增強時, 心念所緣對象的影象相, 會在定心中清楚呈現出來, 清淨道論 稱此於定心中所呈現的影相為 禪相 13 今考察 方等懺法 的修行, 主要是以懺悔罪疚為主, 並不著重選取專注觀察的對象, 也不特別求取某一種相的顯現, 故云 : 行者行道不念相, 不念無相 14 惟在修持過程中, 當身心清淨, 有感斯應時, 在夢中與行坐中自然會見好相 智顗並指出, 其中 相相不同, 隱顯輕重有異, 心若明了如鏡淨, 好醜自現 並且 雖無心分別, 而眾相自現 15 相較於 清淨道論 與 解深密經 中較清晰嚴明的界定, 則智顗修此 方等懺法 所見之相, 並不是特別選定觀察的, 定慧修持所得的 禪相, 而是透過精進修行, 誠心懺悔 ; 待得身心清淨, 三昧力增強之後, 自然而然顯現的影相 雖然 別傳 對於智顗所得 勝相, 並不特意做 禪相 與 一般影相 的區分, 然而經過誦經持咒, 精進懺悔的修行, 智顗的三昧力 12 解深密經 對於禪修時, 於心中所呈現的影相, 更分依奢摩他 ( 定 ) 與毘鉢奢那 ( 慧 ) 所的影像, 然二者皆是禪修的所緣相, 意義與 清淨道論 對 禪相 的定義約略相同 ( 玄奘譯,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 大正藏 冊 16, 頁 697 下 ) 因二書都是闡述止觀修行之專著, 故對於修行過程中心意識所產生的種種現象, 有較明確而詳盡的闡述 覺音著, 葉均譯, 清淨道論 ( 高雄 : 正覺學會,2002 年 6 月, 修訂版 ), 頁 同註 10, 頁 948 下 -949 上 同上註

12 166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有了顯著的增強, 故 是後心神融淨, 爽利常日, 常樂禪悅 16 智顗在自修有成, 禪心靜淨的情況下, 有感於周遭環境, 缺少明師的教導, 故在 怏怏江東, 無足可問 的心情下, 17 展開了下一階段參學求法的修行生涯 總結而言, 智顗初出家時的主要修行法門, 無論是念誦經典以生信心, 還是嚴淨六根, 持咒發願, 懺悔取相 ; 在大乘行門中, 皆屬以增長信心為主的 信願行門 三 大蘇妙解 : 得陀羅尼與證法華境 智顗二十三歲, 18 入光州 ( 今河南光山 ) 大蘇山, 投慧思 ( ) 禪師門下受學, 計有七年之久 慧思為其 示普賢道場, 說四安樂行 法 智顗受之, 日夜精勤用功, 經二七日, 誦至 藥王品 諸佛同贊,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 到此, 一向身心豁然, 寂而入定, 持因發靜, 照了 法華, 19 智顗此一修行成果, 得到慧思的肯定與認可, 並印證其所得者, 乃為 初旋陀羅尼 境界, 為 法華三昧 之前方便 此時智顗於慧思座下參學所得之成就, 較偏向於文義之觀解, 故可稱為 大蘇妙解 時期 同註 1, 頁 192 上 同註 1, 頁 192 上 智顗參學於慧思時之年齡, 別傳 與 高僧傳 中並無記載, 此據湛然所說 (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 ( 簡稱 止觀輔行 ), 大正藏 冊 46, 頁 142 下 ) 同註 1, 頁 192 中 佐藤哲英稱此期為 大蘇妙悟 ( 佐藤哲英著, 釋依觀譯, 天台大師之研究 特以著作的考證研究為中心 ( 以下簡稱 天台大師 ), 台北 :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 年, 頁 34-40) 然筆者以為, 智顗此時所得之 旋陀羅境

13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67 ( 一 ) 修普賢信願法門 普賢道場, 是依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及 法華經 所說, 以普賢菩薩為本尊, 諦觀諸法實相中道之理, 並懺悔六根罪障的修持法門 在 法華經 的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中, 說到於五濁惡世, 若有受持讀誦, 思惟修習 法華經 者, 普賢菩薩將 自現身, 供養守護, 安慰其心 現其人前, 而為說法, 示教利喜 21 再者,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中所說的修持方法, 是先觀普賢菩薩, 再進而見十方佛 十方淨土, 見釋迦牟尼佛的十方分身佛與多寶佛塔 此時十方佛為修行者說六根懺悔, 於佛菩薩前, 受菩薩戒法, 這是以普賢菩薩為主的 法華觀法 若成就此三昧, 則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而來, 示現於道場之中 ( 二 ) 持法華有相行法 四安樂行, 22 法華經 云菩薩於末法惡世弘揚此法時, 應修持 21 界, 是對於所受持誦念之法華經句, 能憶持不失, 得其法要的能力 而所獲印之 法華三昧前方便 成果, 據智顗在 法華三昧懺儀 中的判攝, 即等同於 中品慧根淨相, 這都是從讀誦經教中所得的, 能深入法義, 掌握核心思想, 並得成辯才無礙的成就, 故筆者認為, 稱為 大蘇妙解, 較能突顯智顗此時期的修學成就 ( 詳見以下第三 四段之分析 ) 再徵諸灌頂轉述慧思之語, 云 : 所發定者, 法華三昧前方便, 所發持者, 初旋陀羅尼 ; 縱令文字法師, 千群萬眾, 尋汝之辯, 不能窮矣, 於說法人中, 最為第一 ( 同註 18, 頁 147 下 ) 亦有相同之意涵 同註 9, 頁 61 上 22 四安樂行 的內容是: 一 身安樂行, 是 身 遠離邪人邪法 凶險嬉戲 二乘眾, 遠離危害之處 譏嫌之事 ; 則可以修攝其心, 常好坐禪 二 口安樂行, 是 口 遠離說過 輕慢 歎毀 怨嫌四事 三 意安樂行, 是 意 遠離嫉諂 戾罵 惱亂 諍競等四事, 能為眾生平等說法 四 誓願安樂行,

14 168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身 口 意與誓願等四種能獲得安樂的法門, 謂之 四安樂行 修行此法能收攝我人身口意三業, 與 觀普賢行法 的修清淨六根, 其意義與功能多有雷同 相對於 法華經 的簡略說明, 慧思在 法華安樂行義 一文中, 再分安樂行為 有相行 與 無相行 二種 : 其中的 無相行 是 : 於一切諸法中, 心相寂滅, 畢竟不生 ; 又 不依止欲界, 不住色無色, 行如是禪定, 是菩薩遍行, 畢竟無心想, 故名無相行 23 以上, 慧思認為 無相行 是不拘於固定的修行形式, 而直從慧解與定持的二輪, 以 慧悟無生理 與 正定不著一 來說明 無相行 修持成就時的定慧能力與殊勝境界; 並明確指出 法華經 安樂行品 中的 安樂行, 即是 無相行 而 有相行 的內容, 則慧思根據 普賢勸發品 文義, 而說 : 誦法華經, 散心精進, 不修禪定, 不入三昧, 若坐若立若行, 一心專念法華文字, 是名文字有相行 24 所謂 散心精進, 不修禪定, 不入三昧 這是一般初學階段所呈現的粗淺專心狀態, 與 入正定聚, 必得是 ( 法華 ) 經 25 的經文原意並不相符 依於經典語句 謂於 法華經 不聞問, 不信解, 無知覺之眾生, 能令生起慈悲心 並立誓於證得正覺時, 必以神通 智慧力導引之, 使之入於法華實道中 ; 行者發此誓願而常好修攝自行 ( 同註 9, 頁 37 上 -39 下 智顗, 法華文句 卷 8 下, 大正藏 冊 34, 頁 118 ) 智顗認為此 四安樂行 乃佛為圓教初發心之行者說, 使其能遠離濁亂 憂惱, 而自行化他 至於忍力成就之諸大菩薩, 則因其神通自在, 深知權實之義, 能隨順眾生之機緣以弘法度化, 故不須特別示以修行之方軌 23 安樂行義, 大正藏 冊 46, 頁 700 上 - 中 同上註, 頁 700 中 同註 9, 頁 61 中 -62 中

15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69 的讀誦與文義的憶持, 這本是增進智解與慧悟的善巧前方便, 從大乘般若法門以來, 就被視為是增上智證方便的 精進智慧門 慧思在重視甚深實相的證入的同時, 對於 法華經 普賢勸發品 的應用, 在延續此一智解方便的, 以信願為主的修行法門的說法, 是朝著兩個方向擴展 : 一是淺化所獲定力的要求, 即無需深定亦可得入 ; 二是深化觀解的內容與證境的高度 慧思主張以散心誦持 法華經, 若能精進不懈, 則 行成就, 即見普賢金剛色身, 乘六牙象王, 住其人前 眼根清淨, 得見釋迦, 及見七佛, 復見十方三世諸佛 得三種陀羅尼 26 無需殫精竭慮的思維法義與專勤禪思的觀察, 只要一心誦持法華, 感召普賢菩薩前來護持, 自然能得殊勝三陀羅, 這不能說不是最為增上智慧而簡便易行的信願法門了 ; 故慧思推舉此為 大乘頓覺, 無師自悟, 疾成佛道, 一切世間難信法門 27 智顗對於 有相 與 無相 的解說是 : 行人涉事修六根懺, 為悟入弄引, 故名有相 ; 若直觀一切法空為方便者, 故言無相 妙證之時, 悉皆兩捨 28 可見此中 有相, 應專指以文字為善巧工具 ( 相 ), 此有 無之 相, 不是傳統禪籍所說的 心意緣慮之對象 心相或禪相的 相 ; 而是一心念誦 法華經, 依有形之文字相, 乃至禮拜 懺悔之 身相 有相, 而得見普賢菩薩護持的, 法華經特別的修持方法 在此值得留意的, 是有關於智顗對所見之 相 的詮釋 如上所說, 同註 23, 頁 700 中 同註 23, 頁 697 下 28 摩訶止觀, 大正藏 卷 46, 頁 14 上

16 170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透過精進修持, 誦唸 法華經, 將感召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 示現於行者之前的 勝相 而智顗對於 勝相 的定義, 更有一番特別的體會與解說, 也就是將所見之相, 賦與相應於道法的象徵意義, 以做為心意修行止觀時的觀察與理解 如云 : 今歷文修觀 : 言六牙白象者, 是菩薩無漏六神通 ; 牙有利用, 如通之捷疾 ; 象有大力, 表法身荷負, 無漏無染稱之為白 頭上三人一持金剛杵, 一持金剛輪, 一持如意珠, 表三智居無漏頂 ( 云云 ) 杵擬象能行, 表慧導行, 輪轉表出假, 如意表中 應當修習此法華經, 讀誦大乘, 念大乘事, 令此空慧, 與心相應 念諸菩薩母, 無上勝方便, 從思實相生 能持此經者, 則為得見我, 亦見於汝, 亦供養多寶及分身, 令諸佛歡喜 29 即批歷經文以修習觀門, 則經中所言之 六牙白象, 是象徵菩薩的六種無漏神通 ; 其象牙之益處與用途, 有似菩薩神通之捷疾與利益眾生 ; 象之有大能力, 就如吾人本懷法身之德, 並以象身之白, 以喻法身無漏清淨之特德 經云菩賢菩薩頂上有三人, 各持法器, 則象徵居於頂尖之無漏三智 ; 30 此中, 金剛之杵以大象能行之比喻, 表徵以空慧引導行止 ; 轉動金剛之輪, 表徵由空出假觀 ; 而如意則表徵中道實相觀 應當修持法華, 讀誦 思維大乘, 令此空性智慧, 與心相應, 念此無上殊勝方便法門, 皆從思維中道實相法而有, 而實為成就菩薩行之根本 能精勤持誦此 法華經, 則能得見於我 ( 釋迦佛陀 ), 也能親見於汝 ( 普賢菩薩 ), 亦即是供養多寶佛塔與佛之諸多分身, 能令諸佛歡喜 如以上所說, 智顗除了重視身 口如法修行 有相 止觀, 對於意 同上註, 頁 14 上 即天台宗所謂一切智 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之果

17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71 念所思議的內容, 也強調一切需與道法相應 ; 故從 意止觀, 也就是心意修行無相止觀中, 闡述實相無相之中道實相的圓教止觀修行特勝, 在慧思所說之 無相行 的基礎上, 拓展了取相修行的意境 而值得留意的是, 如此的意解與對經義的延伸發揮, 引起後人對於經典中修行所感召境界的說明, 產生理解與判讀上的歧義 如安藤俊雄, 針對 言六牙白象者, 是菩薩無漏六身通, 云云 此段引文, 認為智顗在講述 摩訶止觀 時, 對於此段經文的理解, 已轉變為是表徵修行境界的 象徵性 說法, 而不是真有如是殊勝妙相顯現 31 筆者不認同此一觀點, 以智顗對佛經的虔信, 以及早年於大賢山潛修時曾見勝相的修行經驗, 必不會主張經典所說之種種勝相, 是運心意想的 象徵 作用, 而非外在於我人的真實存在 考察智顗在 摩訶止觀 中發此議論, 一是符於 有相無相, 皆應俱捨 的圓教中道實相義, 二是對於不能得中上品慧根清淨之 法華三昧 的修行者, 其於 意修止觀 時, 因不得勝相現前, 亦應如此運心思惟, 以符合於 意止觀 之圓頓義理的天台止觀修行要旨 總結而言, 此時智顗受學於慧思的修行法門, 延續了初出家時的修行, 也就是讀誦法華, 禮拜懺悔, 仍舊不離大乘信願行門的修行 ( 三 ) 得旋陀羅尼境界 別傳 中云慧思印證智顗所得之 旋陀羅尼 境界, 典出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而慧思又有不同於經典原義的解說 在 法華經 原文中, 有云 : 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得見我身, 31 安藤俊雄著, 蘇榮焜譯, 天台學 根本思想及其開展 ( 台北 : 慧炬,1998 年 ), 頁 234

18 172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甚大歡喜, 轉復精進, 以見我故, 即得三昧及陀羅尼, 名為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法音方便陀羅尼, 得如是等陀羅尼 32 旋陀羅尼, 又稱 陀羅尼, 為梵語 dhāranī 之音譯 大智度論 解說為 能持 能遮 ; 33 持 是任持於法, 遮 是掃除法的障礙 故二義是從相對的角度, 說明 陀羅尼 的意義與功能 ; 一般多翻譯為 總持, 而為大乘佛法特有的內容 陀羅尼 持而不失之義, 與 法 ( 梵語 dharma, 音譯 達磨 ) 任持自性 同一語根 : dhŗ, 二者都有 保持不失 的義涵 而 陀羅尼 又名 旋陀羅尼, 在大乘法中被特別重視, 主要是強調透過鍛鍊, 則心意對於所憶持法句 ( 或文義的內容 ), 能歷久而不忘 如 普賢行法經 中云 : 得旋陀羅尼! 得陀羅尼故, 諸佛菩薩所說妙法, 憶持不失 34 故對於所受持誦念的法句, 能憶持不失, 得其法要, 即稱為 ( 旋 ) 陀羅尼 35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 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乃至於 32 同註 9, 頁 61 上 33 大智度論 : 云何陀羅尼? 答曰 : 陀羅尼, 秦言能持, 或言能遮 能持者, 集種種善法, 能持令不散不失, 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 能遮者, 惡 不善根心生, 能遮令不生 ; 若欲作惡罪, 持令不作 是名陀羅尼 ( 同註 4, 頁 95 中 ) 宋 曇摩蜜多譯,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大正藏 冊 9, 頁 390 中 有關於 旋 之意象, 如印順法師之分析 : 這可以從一器物來說明: 兒童玩 具中, 有名為 陀螺 的, 形製各式不一 或截取竹筒 ( 作孔 ), 中貫以支柱 先以繩纏繞, 然後抽繩放去, 陀螺就急疾地旋轉, 在轉動而能保持力量平衡時, 能卓立而不會倒下來, 並發出嗡嗡的聲音, 這名為抽陀螺 陀螺, 實是從印度傳來的, 如涼譯 阿毘曇毘婆沙論 ( 卷 3) 說 : 猶如小兒弄於獨樂, 旋速則見如住, 旋遲則見來去 其中 旋速則見如住, 故能保持不失 ( 釋印順, 以佛法研究佛法, 妙雲集 下編之三, 台北 : 正聞出版社, 1991 年, 修訂一版, 頁 )

19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73 法音方便陀羅尼 的獲得, 都表示透過修行而對於所聞經法之內容能憶持不失, 從一部乃至於百千萬億部的佛說經典, 皆能憶念不忘, 明徹通達 然而於此三陀羅尼, 慧思則進一步引申 增廣其義, 而以修行者得肉眼清淨, 天眼明澈之菩薩道慧為 總持陀羅尼 ( 也就是 法華經 中的 旋陀羅尼 ); 其與 千百萬億陀羅尼 與 法音方便陀羅尼, 36 都劃歸為修持 有相行 所感得的修行成果中 智顗對於 旋陀羅尼 的解釋則分為兩個方向, 一類與傳統說法較相近, 如云 : 旋陀羅尼門也, 是名無礙辯才, 巧惠 ( 慧 ) 方便, 遮諸惡令不起, 持諸功德令不漏失 37 智顗認為這是因為修持 大乘懺悔 法, 初( 次 ) 發隨喜圓 ( 教 ) 信 ( 願 ) 之心 則將獲得 一旋陀羅尼 之境界 ; 38 這也是透過誦經持咒 懺悔發願等, 法華經 之 大乘頓覺 的 信願行門 所得的修行成果 第二類, 是後來發展完備之天台圓教一心三觀的特殊修行義理, 如云 : 陀羅尼者, 空觀是旋陀羅尼, 假觀是百千旋陀羅尼, 中觀是法音方便陀羅尼 又空觀觀心但有名字, 即聞持陀羅尼 ; 假觀觀心無量心 心 心數法皆是法門, 即行持陀羅尼 ; 中觀觀心, 心即實相, 即是義持陀羅尼 觀一心即三心, 三心即一心, 一界一切界, 旋轉無礙, 即樂說無礙辯 39 上來引文, 是 慧思將其餘二陀羅尼, 引申為菩薩智證之境界為 : 二者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具足菩薩道種慧, 法眼清淨 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 具足菩薩一切種慧, 佛 眼清淨 是時即得具足一切三世佛法, 是故名為有相 ( 行 ) ( 同註 23, 頁 700 中 ) 智顗, 六妙法門, 大正藏 冊 46, 頁 555 上 智顗, 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 5, 大正藏 冊 33, 頁 732 中 同註 23, 頁 17 上

20 174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智顗將三陀羅尼比附於空 假 中三觀, 此中 : 一 旋陀羅尼 是 空觀 旋, 有 旋轉 之義, 凡夫執著有相, 故須令其旋轉差別之假相, 以入於平等之空, 故是 從假入空 的 空持 二 百千萬億陀羅尼 是 假觀, 旋轉平等之空, 而入於百千萬億法差別之假相 ( 現象界 ), 此即 從空入假 之 假持 三 法音方便陀羅尼, 以空 假二持為方便, 而入於絕待之中道, 此即中道第一義諦之 中持 智顗藉以發揮一己妙解的天台宗義, 對於 三陀羅尼 的解釋, 已從單純的依文憶持, 提升轉化為圓教所特有的一心三觀, 以至於慧悟三智的境界 據 別傳 記載, 智顗誦持 法華經 至 藥王品 時, 得定發慧, 照了法華 奧義, 觀慧無礙, 禪門不壅 故得其師慧思之印證, 認為 所入定者, 法華三昧前方便也, 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 縱令文字之師, 千群萬眾, 尋汝之辯, 不可窮矣 ; 於說法人中, 最為第一 40 智顗透過修持法華有相行而感得此一境界, 為未來的開筵說法, 大轉法輪, 打下很好的義解基礎 智顗此時在慧解上的境界與具體內容, 依慧思之說, 是菩薩道慧 ; 而按照智顗在 法華三昧懺儀 中的判定, 則此時為證中品慧根淨相, 41 得空觀之智 ( 四 ) 入法華三昧前方便 慧思印證智顗誦持 法華經 而得證 旋陀羅尼, 而因仍未入一 同註 1, 頁 191 下 又另據 別傳, 智顗臨終前, 因弟子問而示己修行所得位秩為 五品弟子位, 尚未至上品慧根淨相的 六根清淨位 如云 : 吾不領眾, 必淨六根, 為他損己, 只是五品位耳 ( 同註 1, 頁 191 中 ) 有關智顗證 五品位 而未至 六根清淨位 之說明, 於本章第五節第四段中進一步說明

21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75 切種慧, 未達究竟中道實相觀, 故此時所證得之境界, 慧思判其為 法 華三昧之前方便 法華三昧, 42 乃 法華經 中所說, 為妙音菩薩所證之種種三昧 境界之一, 屬於大菩薩所修得的殊勝境界 有關 法華三昧 的具體修 行方法與所證得境界, 經中並無特別說明 鳩摩羅什在所著之 思惟略要法 中, 43 曾介紹十種佛教主要的禪 觀所緣與方法, 法華三昧 即在其中, 文中題為 法華三昧觀法 觀 法分為三段, 第一段依 法華經 多寶佛塔品 中說, 指出以釋迦佛 陀與多寶佛為主要的 憶念 44 所緣 45 第二段指出 法華經 依於 一 切諸法, 無生無滅, 畢竟空相 46 之大乘法義, 導歸攝三乘以歸一大乘 究竟的法華經旨 第三段說明行人若能精進修持, 則 即得禪定, 入是甚深微妙, 一相一門, 清淨之法 47 此中, 三昧力是共一切修行成 42 法華三昧, 散見於第二十四 妙音菩薩品, 第二十七 妙莊嚴王本事品 另有劉宋 智嚴譯, 佛說法華三昧經 卷 1, 大正藏 冊 9, 頁 285 下 二者之內容皆惟讚嘆其功德利益, 對於具體的修行方法, 並無明言 鳩摩羅什譯, 思惟略要法, 大正藏 冊 15, 頁 297 下 文中云 憶念 而不說是 ( 以智覺為主的 ) 觀 或 ( 以定心主的 ) 念 於所緣, 可知這是散心時的思惟 慧思於 法華安樂行義 中云法華有相行之修法, 亦合於此義 如云 : 此是 普賢勸發品 中, 誦法華經, 散心精進, 知是等人, 不修禪定, 不如三昧, 若坐若立若行, 一心專念法華文字 ( 同註 23, 頁 700 上 - 中 ) 45 所緣, 心意所緣慮之對象 ; 修持 法華三昧 時, 心中憶念之內容為 : 正憶念法華經者, 當念釋迦牟尼佛於耆闍崛山與多寶佛在七寶塔共坐, 十方分身化佛遍滿所移眾生國土之中 ( 同註 43, 頁 300 中 ) 同註 43, 頁 300 中 同上註

22 176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就皆有的定力, 而 一相一門 的無有三乘, 唯是一大乘之理, 則是法華經主要思想 ; 在體解法華經義 ( 初學者是透過誦持文字而入門的 ) 中, 能等持於心, 而得三昧力現前, 此即是成就 法華三昧 筆者解讀經文之前後意涵, 參考鳩摩羅什之說法, 認為 法華三昧 是著眼於經文義理的解了, 修行者思惟觀察 法華經 文而解了經義, 當心入三昧, 而得等持時, 即是 法華三昧 鳩摩羅什更援引 普賢菩薩勸發品 之內容, 說行者若能精勤誦持法華經, 將感得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 現身前來護持之勝相現前, 以此為印證得 法華三昧, 也就是修此三昧而得成功的標誌 羅什對 法華三昧 觀法的說明, 雖然簡略而大致符合於經義 從慧思到智顗, 則為 法華三昧 加入了三慧四眼與 ( 空 假 中 ) 三觀三智的天台宗義 ; 48 此舉不啻增廣了 法華三昧 的意涵, 更將此三昧從菩薩境界提昇而為佛果功德, 成為天台學人修行的目標與最高成就 慧思的觀點, 是配合三種陀羅尼的證得, 認為修得 法華三昧, 將具有四眼三慧的佛果功德, 如此殊勝的修行境界, 可以在一生 二生, 乃至最遲三生的時間就具足, 相較於三阿僧祇劫的正常菩薩道修行, 可謂是捷疾頓覺的無上法門了 如云 : 一者總持陀羅尼, 肉眼 天眼 菩薩道慧 ; 二者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具足菩薩道種慧, 法眼清淨 ; 三者法音方便陀羅尼, 具足菩薩一切種慧, 佛眼清淨 是時即得具足一切三 48 智顗對 法華三昧 修行方法的說明, 見 摩訶止觀 與 法華三昧懺儀 中說, 而又以後者為主 其對於此三昧證境的詮釋, 以 現身入菩薩正位 為主, 而說此能 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 ; 並將所證相細分為戒 定 慧三類, 而三類又各分下 中 上三品的境界層次 ( 智顗, 法華三昧懺儀 ( 簡稱 法 華懺儀 ), 大正藏 冊 46, 頁 )

23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77 世佛法 或一生修行得具足, 或二生得, 極大遲者, 三生即得 是名有相行也 49 智顗亦擴展 法華三昧 的修行方法與所得境界, 並納入 摩訶止觀 四種三昧 中的 半行半坐三昧 之一 具體方法是以三七日為一期, 行道誦經, 或行或立或坐, 思惟諦觀實相中道之理 在 意修止觀 方面, 又分 有相行 與 無相行 二種 一 有相行 依據 法華經 勸發品 而立, 不入禪定, 於坐立行中, 散心念誦 法華經, 於坐 立 行中, 皆一心念誦法華文字, 並於日夜六時懺悔眼 耳等六根之罪障 此法以懺悔滅罪為主, 於日日六時中修懺悔 勸請 隨喜 迴向 發願等五悔法 二 無相行, 則據 法華經 安樂行品 內容而修, 入於甚深之微妙禪定, 觀照六根, 以了達實相三諦之境界 慧思以智顗此時之修行成就為 旋陀羅尼, 並比配三慧之初階 道慧, 而印可智顗為入 法華三昧 之 前方便 若據智顗於 法華三眛懺儀 中之分法, 則其此時所得之境界, 為 中品慧根淨相 50 另有 上品慧根淨相 未證得, 51 故或亦符合慧思印可智顗此時所得之境界 49 同註 23, 頁 700 中 50 中品慧根淨相 所證之具體內容為: 行者於行坐誦念之中, 身心寂然, 猶如虛空, 入諸寂定 於正慧中, 面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 與無量菩薩眾而自圍遶, 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 是人以見普賢菩薩故, 即得三昧及陀羅尼 ; 其名曰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法音方便陀羅尼 陀羅尼者, 即是大智慧也, 得是大智慧故, 諸佛所說, 一聞不忘通達無閡, 於一句中通達一切, 義說無窮盡, 如虛空中風, 得如是種種諸智慧門, 是名中品慧根淨相也 ( 同註 48, 頁 955 上 - 中 ) 51 上品慧根淨相 所證之具體內容為: 行者亦於行坐誦念之中, 身心豁然清淨, 入深禪定, 覺慧分明, 心不動搖 於禪定中得見普賢菩薩 釋迦 多寶 分身世尊, 及十方佛 ; 得無閡大陀羅尼, 獲六根清淨, 普現色身, 開佛知見,

24 178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為 法華三昧前方便 之說法 而智顗所詮釋的天台宗義之 法華三昧, 則是 上品慧根淨相, 也就是以 攝一切法, 歸一實相 證得圓教中道實相義的智慧 52 學界對於 法華三昧 的討論, 多等視 法華經 與天台宗之 法華三昧 二者的內容與意義為相同, 少部份學者雖區分二者, 然多著重於經過慧思與智顗改異增演之 法華三昧 義 ( 如佐藤哲英 天台大師之研究 中說 ), 對於經文本義, 與有關慧思與智顗添加之 法華三昧 內涵之面向, 則少著墨 然而經過上來之分析, 可知慧思與智顗皆曾增益 法華三昧 的內容與證境 再者, 慧思所證之 法華三昧 內容, 與智顗受學慧思座下得 法華三昧前方便 的印可, 雖不符合 法華經 之本義, 然而彼等所得之定境, 成為理解 般若 與 智論 之次第禪境的憑藉 ; 而因之而起的, 對於緣起法的意解, 也成為日後建構天台圓頓思想的根源 今特於此略為分析, 以辨明天台之 法華宗義 與原 法華經 義之不同與再發明之處 四 金陵弘法 : 講演般若與傳次第禪 陳廢帝光大二年 (568 年 ), 智顗別師而入金陵, 時年三十歲 53 在 此淹留八年期間, 於佛法義理方面, 開講 法華經題 與 大智度論 ; 在禪修方面, 主要以講述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54 為主的禪修典籍 55 入菩薩位 廣說如普賢觀經中, 是名上品慧根淨相 ( 同上註, 頁 955 中 ) 52 法華文句, 大正藏 冊 34, 頁 143 上 另有別說智顗於 567 年入金陵, 本文據 止觀輔行 與 天台大師 中說 簡稱 次第禪門 ( 大正藏 冊 46, 頁 ) 當時之智顗之講錄, 並無 留存, 現存者為法慎所私記 對於此期智顗之禪學著作的種類, 學界向來有不同說法, 唯一致公認 次第

25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79 以下分析智顗在禪修方面的主張與發明 : ( 一 ) 師承慧思以領悟次第禪法 次第禪門 首先推舉 禪 之意趣, 認為其 理則遠通如來之秘 藏, 一切圓妙法界, 若教若行, 若事若理 ; 始從凡夫, 終至極聖, 所有因行果位, 悉在其中 56 並明言 禪定幽遠, 無由頓入 57 故以 大 品般若經 58 與 大智度論 59 中所載之禪修方法為藍本, 主張以 次第 行, 次第學, 次第道 的修行方法入於菩薩道 60 在此書中, 智顗專意 於講述次第昇進的法門, 對早年受學於慧思座下的修學經驗, 也就是判 為 非次第 行的 法華三昧, 則著墨不多 次第禪門 之修行法門, 多承繼 大智度論 中所說, 如 智論 十七卷中所說呵五欲 棄五蓋 行五法等, 大都成為 次第禪門 修行 的主要基礎方法 可知智顗此期主要的講述重心, 是在以 智論 為代 表的禪修法門 灌頂與道宣撰寫之智顗傳記, 多著重於其修持 法華經 之成就與 圓悟止觀之境界, 對於智顗在其它方面的修學與成就, 則著墨甚少 然 而禪修重視師承, 若不依師受學, 乏人點撥, 實難能知其訣竅而一窺堂 禪門 為此時之重要代表作 至於與天台 法華三昧 悟境和後期圓頓止觀思想較有關聯的 六妙門 ( 以其中的 圓觀六妙門 為主 ) 則或有判為是隱修天台時期之作品, 或至少不得晚於 摩訶止觀 之撰作, 故於此以 次第禪門 的討論為主 同註 54, 頁 475 下 同註 54, 頁 476 上 鳩摩羅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 簡稱 大品般若 ), 大正藏 冊 5-8 同註 4, 頁 57 上 同註 54, 頁 476 上

26 180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奧 ; 故筆者想探究的是, 智顗講授以 智論 為主的 次第 禪法時, 則其所師者何人? 追索其師慧思之修學經歷, 如僧傳中描述云 : ( 思 ) 放身倚壁, 背未至間, 霍耳開悟 法華三昧, 大持法門, 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 背捨, 陰入, 便自通契, 不由他悟 61 傳記中說慧思曾經久修行而不得力, 一時心倦, 欲棄放身, 而於背未及壁之際, 霍然省悟, 得法華三昧, 通達諸法門 乃至不由師授, 而於十六特勝 八背捨, 五蘊 六處之觀門等, 便自通達契入 再考察慧思所著之 安樂行義 中云 : 法華菩薩, 不作次第行, 亦不斷煩惱 從一地至一地者, 是二乘聲聞及鈍根菩薩, 方便道中, 次第修學 不從一地至一地者, 是利根菩薩, 正直捨方便, 不修次第行, 若證法華三昧, 眾果具足 62 文中特別說明, 次第行是二乘與鈍根菩薩所修, 而利根菩薩則可不依次第而修, 且在證得法華三昧時, 則一切果證, 自然具足 此段敘述, 頗能符合慧思修不次第行而得次第境之親身經驗, 也可知其較為推舉不次第行, 而將之列為利根行人才能修得之成就 又如慧思於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中讚嘆禪修功德 : 如是無量佛法功德, 一切皆從禪生 並從 以諸法無所有性, 一念一心具足萬行, 巧慧法便 的大乘立場, 說四禪八定, 五蘊六處, 十二因緣, 三十七道品等功德, 與佛果度生妙用 63 由此顯示, 對於次第禪境的體會與獲得, 慧思並不曾特別修習, 而是在證得 法華三昧 的同時而 便自證得 加上智顗曾代師講授 般若經 之經歷, 並在 三三昧 的解說上 道宣, 續高僧傳 卷 17, 大正藏 冊 50, 頁 563 上 同註 23, 頁 698 下 慧思,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 簡稱 無諍法門 ) 卷 2, 大正藏 冊 46, 頁

27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81 受到慧思的指導, 故筆者推斷, 智顗在次第禪門的師承, 仍源於慧思而來 此一論點, 涉及智顗對於次第禪法之理解與詮釋, 特說明於此, 以為如下分析之基礎 ( 二 ) 修不次第法轉入次第禪境 如前所說, 在僧傳中記載慧思於諸多次第禪境的獲得, 是以 不次第法 為基點, 也就是於獲證 法華三昧 時, 而一念明達, 通體皆得 若徵諸 諸法無諍 中, 慧思對於修行道品的獲得與方法的運用, 亦有相似意境之描述, 如云 : 禪波羅蜜, 有無量名字, 為求佛道, 修學甚深微妙禪定, 立大誓願故, 禪定 轉名 四弘, 欲度眾生故, 入深禪定, 以道種智清淨法眼, 觀察眾生, 是處非處十力智 爾時禪定 轉名 四無量心, 爾時禪定, 轉名 四攝法, 爾時禪定及神通波羅蜜, 轉名 一切種智, 亦名佛眼, 爾時禪定, 轉名 般若波羅密, 爾時禪定, 轉名 八背捨, 得三解脫, 轉名 三十七品, 起一切神通 爾時禪定, 轉名 師子奮迅三昧, 以神通力, 供養十方佛, 及教化眾生, 是師子奮迅三昧, 唯有諸佛, 乃能具足 64 暫不論此中諸多定慧道品與境界之意義為何, 在此段引文中, 慧思強調修學禪波羅密對於成佛利生的重要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修禪有得時, 其禪波羅蜜將 轉名 為種種聲聞 菩薩定慧境界與功德的說法 引文中, 慧思交雜混揉多種不同性質的禪法概念而等同齊觀, 如禪那 64 同上註, 頁 630 下 -631 下 引文中 轉名 之上下引號, 乃筆者為特別標明所加

28 182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 定 ) 轉成般若 ( 慧 ), 禪那 ( 定力 ) 轉成四無量 ( 所緣 ), 禪那 ( 定 ) 轉成三十七道品 ( 修行道品 ) 等等, 尤其是禪波羅蜜轉成佛之一切種智, 這或許是慧思題名為 諸法無諍 所有法門皆平等而無差別 的寓意 從禪修理論而言, 修定與修慧各有不同的選取所緣與操作方法, 65 而佛法不共世間的特色在於慧學的內容, 故修學禪定是為進得觀慧之前行 由此義言, 慧思於文中云 : 由禪波羅蜜轉名 轉稱 般若波羅蜜, 或可依佛法之修行原則, 而勉強作 由定發慧 的意解 ; 然而若著重於次第修之舖演與修學, 則從禪波羅蜜 修定, 到一切種智的佛智 證得般若, 自亦必需轉換許多不同的觀慧所緣與經歷次第昇進的定慧境界 而做為實修的指引典籍, 必要能釐清曲折, 闡發幽微, 如此則學人方能按圖索驥, 依次昇進 故以諸法 無諍 平等 等同, 簡約一句由禪波羅蜜 轉名 一切佛法, 諸三昧門, 百八三昧, ; 雖或是一己實修所得之體會, 然以修持不次第法而意會次第行的禪境, 實無法窺見次第行之具體修行的內容為何 再檢索智顗的 次第禪門 中對修行以得禪境的介紹, 如說明 內善根發相 時, 多以 : 忽覺 息出入長短, 忽見 自身氣息從毛孔出, 忽見 內身不淨 云云 66 依禪修正理, 修行成就 有關於定與慧的分別, 簡言之, 定是 心一境性, 重視的是心念能專一緣慮 一境而不散動 ; 慧是佛法不共世間學的特義, 其意為 簡擇為性, 是觀察法 的自相與無常 空 無我的共相, 故強調的於一一相中檢別抉擇其 實相 詳細內容, 參考拙著 : 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 : 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 第三章第一節 釐清禪修知見 中說 ( 台北 : 法界,2001 年, 頁 ) 同註 54, 頁 494 下 -495 中 引文中 忽見 之上下雙引號, 乃筆者為特別標 明所加

29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83 時, 於禪心 ( 即定中獨頭意識 ) 中顯現之相, 必定是禪修的所緣相 禪相 次第禪門 之敘述, 則是事前不特定取某相, 而以事後定心中所現之相為得安般 不淨等法之成就的敘述 ; 如此, 雖然可知智顗亦已獲得同等之定力, 然則並不符合 次第法 的要旨, 也就是選取所緣以次第修, 次第證的修行原理 再徵諸於 法華三昧懺儀 中所言, 如云 : 中 上品定根清淨相 之證相為: 中品知定根清淨相者, 有諸行者, 於坐禪時, 身心安定, 覺出入息, 長短細微, 遍身毛孔, 出入無閡 因是見身三十六物, 了了分明, 發諸喜樂, 入種種禪定 或見 內外身諸不淨, 白骨狼籍 或見 白骨, 皎潔分明, 厭離世間 因是發諸禪定, 身心快樂, 寂然正受 或緣諸法而生慈悲喜捨, 或緣諸佛微妙智慧種種功德, 而生三昧 如是等種種諸定開發, 是名中品定根清淨相也 上品定根清淨相者, 行者於坐禪中, 身心安靜, 心緣世間陰 入 界法, 即覺無常 苦 空, 身受心法, 悉皆不實 ; 十二因緣, 虛假無主, 一切諸法, 不生不滅, 猶如虛空, 身心寂然, 與空 無相 無願 相應, 而生種種諸深禪定, 微妙快樂, 寂靜無為 厭離世間, 憫念一切, 無復蓋覆, 及諸惡法, 是名上品定根淨相 67 智顗主張藉由誦持 法華經 為主的修行方法, 可以證得戒 定 慧各下 中 上三品等三類九項之層次不同的境界 ; 也就是說, 以 ( 持 67 同註 48, 頁 955 上

30 184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誦法華 ) 一種方法, 就可以獲得修持許多方法才能得到的各種成果 其中, 得 中品定根清淨相 的境界內容分別有 : 一 覺知出入息, 這是安般念的所緣 ; 二 觀察自身之三十六物, 這是覺知身體臟腑 身分組成的所緣 ; 三 見身之不淨 白骨等, 這是不淨觀的所緣 ; 四 生慈悲喜捨心, 這是四梵住的修行 ; 五 緣諸佛智慧功德, 這是佛隨念的修行 而得 上品定根清淨相 的境界者, 分別是 : 一 覺觀名色法之自相, 即陰 五蘊, 入 六入, 界 六界等 ; 二 覺觀身受心法之共相, 即無常 空 無我相 ; 三 覺觀法在過 現 未三時相中之流轉還滅相, 如十二緣起法 ; 四 覺觀三三昧, 即空 無相 無願等 較之於阿含經教之聲聞禪法, 則智顗所說之 中品定根淨相 屬於禪定學門與境界, 上品定根淨相 則屬於觀慧所緣與境界 智顗立足於圓頓大乘之自宗立場, 將阿含定慧二學的內容與止觀二法的證境, 籠統涵蓋在 定根清淨, 也就是 定學 的修證等第, 仿若聲聞法只有定學而無慧觀, 恐稍有簡略與矮化聲聞乘教法之虞 智顗又將持誦 法華經 以入諸禪定, 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現身護念, 得三昧諸陀羅尼, 得六根清淨, 以入菩薩位等等, 從定至慧之淺深參差不等的種種境界, 都匯歸到 慧根 的 三品淨相 之中 可見智顗根據自己的實修經驗, 並在依主 法華, 高舉自宗的前提下, 認為透過此單一的法門, 就能一時頓入, 圓證諸法 ; 也就是持誦 法華 經, 就能 忽見 或見 轉得各種種不同禪法的定力與境界 以上所說智顗對於修 法華三昧 所得證相之描述, 與慧思於 諸法無諍 中所述, 可知二者之意旨大同, 也就是都以修行不次第禪法 ( 法華三昧 ) 而得次第禪境 ( 以戒定慧而分三品證得境界 ) 之修行體驗 ( 三 ) 小結

31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85 如上所說, 修 法華三昧 懺儀, 亦能開發定心, 且定心中所見之相, 亦與修安般 不淨 慈心等五門禪法禪境相同, 亦與修十二因緣, 三三昧所得之觀智相同 以智顗修行 法華經 之經驗與成果, 對照其於 次第禪門 中對於禪修證相的說明, 我們可以有理由地推斷 : 一 對照於慧思之修證經驗與 諸法無諍 中的內容, 智顗之 次第禪門 思想, 應亦受學於慧思, 並且受其以不次第修法以意會次第禪境的學風影響, 二 智顗於修持 法華經 時, 曾經獲得與 大智度論 中所說之次第禪門等同的諸多禪定證境 三 智顗之撰作 次第禪門, 乃是根據依非次第法而修, 卻亦獲得與次第禪法相類同的禪境的自證經驗, 而說次第禪法之修證 四 次第禪門 是以自身不次第行之禪修經驗為基礎, 進而揉合主張次第行之經 ( 般若經 ) 論 ( 大智度論 ) 的修行方法所成的止觀實修典籍 綜上所言, 智顗對 次第行 次第學 的禪法詮釋, 是能以自身 非次第行 的修行經驗, 在累生夙慧與卓越統合經典能力之下, 所撰作而成的禪學著作 68 五 天台圓悟 : 華頂奇遇與入一實相 智顗在金陵八年中, 講經說法, 指導禪修, 可謂禪講兼備, 義理與 68 筆者認為智顗依其自身夙慧, 不修而得, 或修此而得彼等種種殊勝止觀境界, 在其所著之 次第禪門 中, 亦有相類敘述之主張與自信 如云 : 發禪有二種 : 一者現前方便修得, 二者發宿世禪定善根 若事修還發事禪者, 多是修得 ; 若事修而發理, 發非事非理等諸禪三昧者, 悉是發宿世禪定善根也 ( 同註 54, 頁 499 上 )

32 186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實修並重 ; 在其卓越精勤的弘法傳禪之下, 門人逐漸增加, 而且得到陳朝帝王與官吏的推崇 然而智顗並不以此自滿, 且益自檢省, 在外嘆北周武帝滅佛, 法運陵夷, 內憾徒眾日多而得法日少的情況下, 深感 自行前缺, 利物次虛 69 故於陳大建七年 (575), 入山潛修, 隱棲天台, 時年三十八歲 ( 一 ) 華頂奇遇 天台山有一別峰, 號曰 華頂, 高眺卓立, 暄涼寂靜, 智顗曾於此構築草庵, 以修頭陀刻苦之行 據 別傳 記載, 上山之日, 忽於後夜, 大風拔木, 雷震動山, 魑魅千群, 一形百狀 圖畫所寫, 降魔變等, 蓋少小耳, 可畏之相, 復過於是 ; 而能安心, 湛然空寂, 逼迫之境, 自然散失 又作父母師僧之形, 乍枕乍抱, 悲咽流涕, 但深念實相, 體達本無, 憂苦之相, 尋復消滅, 強軟二緣, 所不能動 70 在深夜中, 山風狂作, 有如雷震海嘯, 有諸魑魅或以惡形或現親人之相, 而來擾亂 智顗此時心不驚惶, 寂然不為所動, 並能以正見照了, 體悟諸境之如幻本無, 而得入於實相之理, 故幻境自滅 ( 二 ) 入一實相 於此超克之際, 明星出時, 神僧現曰 : 制敵勝怨, 乃可為勇, 能過斯難, 無如汝者 既安慰已, 復為說法, 說法之辭, 可以意得, 不可以文載 當於語下, 隨句明了 即便問曰 : 大聖是何? 法門當云何學? 云何弘宣? 答: 此名一實諦, 學之以般若, 宣之以大悲, 灌頂, 國清百錄 卷 3, 大正藏 冊 46, 頁 809 下 同註 1, 頁 192 中

33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87 從今已後, 若自兼人, 吾皆影響 71 至明星出時, 現一神僧, 稱許智顗以定慧力超克障難境相之能力, 並授以 一實諦法門, 並許諾智顗以後內弘外化之舉, 願意護持助成 智顗於華頂峰的殊遇之後, 以 頭陀既竟, 旋歸佛隴, 風煙山水, 外足忘憂, 妙慧深禪, 內充愉樂 72 回歸佛隴, 在此山林靜謐, 離塵拔俗之際, 沉浸於甚深的禪悅法喜之中 智顗在天台山總共渡過十一年的隱棲自修生活, 得到的圓悟實相的修行成果, 更為後來的天台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三 ) 小結 有學者認為 別傳 中 華頂奇遇 的記載, 是 以智顗的頭陀行比擬佛陀之降魔成道, 以神僧出現的神秘性傳達證悟之境, 而此亦是智顗思想前後期的分水嶺 73 筆者認為, 禪修本來就會開發增長人類知覺與智識上的能力, 而在修行過程中, 亦多有超常之經驗發生 學者解讀與研究有關實修之敘述時, 對於修行者超常或難以理解的能力與境界, 不宜動輒解以 比擬 與 象徵 解之, 使透過根身意門之淨化所得的能力與境界, 皆成子虛烏有的 象徵 或 幻想 唯此段記載可以留意的是, 智顗在華頂峰的體悟, 與神僧授以 一實相法門, 並願助其弘化的奇遇 由此可知, 智顗晚期止觀思想圓熟之作的 摩訶止觀, 應可視為與此一神僧授法的奇遇經驗有關 以此對照灌頂於 摩訶止觀 序言中所說, 若將影響智顗止觀思想的主要因素分而為三, 則除了援引經論的 金口相承 與受學慧思的 今師相承 之外, 則天台隱修時期的華頂悟境與神僧授法, 應是智顗自 說己心中 同上註 同註 1, 頁 193 中 同註 20, 頁 51

34 188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所行法門 的止觀思相淵源 74 授予一實相印並願助弘化的華頂神僧, 在智顗臨終前, 又曾出現於 智顗的夢境中向其示意 別傳 中記載智顗自述其夢境云 : 吾初夢大 風忽起, 吹壞寶塔 ; 次梵僧謂我云 : 機緣如薪, 照用如火, 傍助如風 ; 三種備矣, 化道即行 華頂之夜, 許相影響, 機用將盡, 傍助亦息, 故 來相告耳 75 智顗認為這是 此死相現也, 勢當不久死 76 後 果示疾入滅, 終年六十 六 結論 天台圓頓止觀, 為中國佛教僧人研修禪法的傑作, 其中雖有佛之 金口相承 的經教依據, 與從慧思受學之 今師交付 的法脈師承 然就如由智顗講授, 門人灌頂記述的 摩訶止觀, 其開頭即云 : 止觀明靜, 前代未聞, 這也是 智者說己心中所行法門 的內容 本文詳細解析智顗從出家以至於天台山圓悟期間, 有關於止觀實修的經驗與證境 此中, 初出家的潛修期, 是以修持法華經系為主的信願行門, 並曾感得勝相現前 後來依從慧思受學, 在他的指導與印證下, 得到 旋陀羅尼 與 法華三昧前方便 的修行成果 後依師命入金陵弘講傳禪, 此時的主要禪修作品為 次第禪門, 這是依於自身所修之不次第法而轉得次第禪境的修行體證 而凝鑄成後期天台圓頓止觀的成熟之作 : 摩訶止觀, 其最重要的轉折, 在於智顗入天台山時, 於華頂峰上修頭陀行時入一實相法的體證, 與得遇神僧之傳法與護持的奇遇 同註 28, 頁 1 中同註 1, 頁 192 下 同上註, 頁 195 下

35 智顗大師止觀修證歷程之研究 以 賢山潛修 至 天台圓悟 時期為主 189 依照龍樹對於大乘修行三要門的分析, 對比於智顗之止觀實修的經 驗與證境, 可知其是以信願與信解為主的大乘修行法門, 而這也是 摩 訶止觀 中的 生圓信 與 修圓行 的思想淵源 參考書目 一 原典 姚秦 鳩摩羅什譯,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大正藏 冊 5-8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大正藏 冊 9 劉宋 曇摩蜜多譯,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大正藏 冊 9 劉宋 智嚴譯, 佛說法華三昧經, 大正藏 冊 9 姚秦 鳩摩羅什譯, 思惟略要法, 大正藏 冊 15 唐 玄奘譯, 解深密經, 大正藏 冊 16 北涼 法眾譯, 大方等陀羅尼經, 大正藏 冊 21 龍樹造, 鳩摩羅什譯, 大智度論, 大正藏 冊 25 龍樹造, 鳩摩羅什譯, 十住毘婆娑論, 大正藏 冊 26 隋 智顗, 妙法蓮華經玄義, 大正藏 冊 33 隋 智顗, 法華文句, 大正藏 冊 34 陳 慧思, 法華安樂行義, 大正藏 冊 46 陳 慧思,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大正藏 冊 46 隋 智顗,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大正藏 冊 46 隋 智顗, 摩訶止觀, 大正藏 冊 46 隋 智顗, 六妙法門, 大正藏 冊 46

36 190 玄奘佛學研究第十二期 2009/9 隋 智顗,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 冊 46 隋 智顗, 方等三昧行法, 大正藏 冊 46 隋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 大正藏 冊 46 隋 灌頂,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大正藏 冊 50 隋 灌頂, 國清百錄, 大正藏 冊 46 唐 道宣, 續高僧傳 智顗傳, 大正藏 冊 50 二 專書 安藤俊雄著, 蘇榮焜譯, 天台學 根本思想及其開展, 台北 : 慧炬出版社,1998 年 佐藤哲英著, 釋依觀譯, 天台大師之研究 特以著作的考證研究為中心, 台北 : 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 年 覺音著, 葉均譯, 清淨道論, 高雄 : 正覺學會,2002 年 6 月修訂版 釋印順, 以佛法研究佛法, 台北 : 正聞出版社,1991 年 釋性廣, 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 印順導師禪學思想研究, 台北 : 法界出版社,2001 年 ( 責任編輯 : 釋耀行 )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佛教弘誓學院專修部一年級

佛教弘誓學院專修部一年級 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博士論文 智顗大師圓頓止觀法門研究 研究生 : 陳乃腕 ( 釋性廣 ) 指導教授 : 李瑞全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校所組別 :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時間及提要別 : 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博士指導教授 : 李瑞全博士研究生 : 陳乃腕 ( 釋性廣 ) 論文內容 : 摘要 本論文探討智顗所創立之圓頓止觀法門, 研究主題包括其學說思想 實踐方法與修證位次 論述主軸在於研究天台圓頓止觀之具體行法與學說特色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吳秉勳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摘 要 關鍵詞 : 三國演義 魯肅 人物形象 儒家 25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1 1973 2 3 1982 4 2000 5 1 19771271 21021973 1022-23 31071996 12 110-115 4 1982 01 71-75 5 20063 78-79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館 館 0 年 9 館 90 0% 館館 Common School Graduates and Taiwanese Society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ihsien Hsu *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valuate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1 173-216 論 林 立 行 行 六 異 便 2002 年年 91 年 3 2-3 北 立 樓 樓 錄 論 略 兩 匿 見 兩 了 更 更 說 論 不 論 論 兩 略 說 (1) Ta,b,c 欄 例 T46.35a 46 35 欄 (2) a,b,c,d 欄 欄 欄 欄 例 99.44a 99 44 欄 林 理 理 173 行 便 見 不 理 不 不 度 便 行 切 切 行 來說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Religious study tour programm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Master of Arts in Buddhist Studies Term 2 Alternative Saturday, 9:30am-12:30pm,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說 度 行 立 不 論 論 力 讀 歷 說 度 行 歷 79 Preach Hinduism, practicing Chinese Buddhism -- the investigation of Yinshun s Thought of Human Realm Buddhism Wei DeDong ABSTRACT Professor Fang LiTian thinks the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人 文 與 社 會 研 究 學 報 第 44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10):1-24 山 海 經 校 注 與 袁 珂 的 神 話 研 究 鍾 佩 衿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生 摘 要 作 為 中 國 神 話 研 究 的 重 要 學 者, 袁 珂 的 研 究 重 心 即 在 於 對 山 海 經 神 話 進 行 詮 釋 與 探 討 ; 研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吳

Microsoft Word - 09吳 或 問 WAKUMON 117 No.25,(2014)pp.117-132 文 化 遗 民 的 遗 与 逸 以 胡 思 敬 为 例 吴 晗 怡 摘 要 : 本 文 以 清 末 民 初 的 江 西 遗 民 胡 思 敬 为 研 究 对 象, 将 其 置 于 遗 逸 对 峙 的 研 究 框 架 内, 考 察 其 在 清 覆 后 的 遗 民 生 涯 及 隐 逸 生 活 强 调 先 为 士 而 后 能 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28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2003,15,287-307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 李 若 鶯 摘 要 莊 子 哲 學 不 是 理 論 的 思 維 哲 學, 而 是 實 用 的 生 活 哲 學, 是 經 由 觀 照 人 生, 思 考 存 在 本 質, 歸 納 出 的 性 命 對 應 莊 子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13 期, 頁 185-206 民 國 101 年 6 月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1920 年 臺 灣 廢 廳 反 對 運 動 與 地 方 意 識 *1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政 治 史 的 再 論 析 **2 蔡 蕙 頻 摘 要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與 戰 後 特 殊 的 時 空 背 景, 日 治 時 期 政 治 史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3 年 07 151-170 說 切 說 切 不 異 便溺 不 理 不 不 不 索 類 識 了 理 說 切 理 151 The Buddha-view of Abhidharma Buddhism Won Pil-su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thoughts of Sarvastivadin and Mahasanghika to examine

More information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教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嘉 大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第 2 5 期 : 9 5-1 1 7 2 0 1 0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蔡 元 教 隆 育 朱 學 啟 系 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學 校 課 後 補 習 經 驗 初 探 蔡 元 隆 朱 啟 華 衛 生 系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1927-1945 年 ) 初 等 學 校 ( 含 小 學 校 公 學 校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 pp. 175-198 18 89 12 * 175 176 20 177 1980 1982 1985 1985 1972 -p -t -k 178 1985 1987 1990 1992 1991 1985 1980 1980 1980 1981 1981 1980 1990 1995 1982 1991 1985 1993 1992 1992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 02 社 論 佛 教 的 慈 悲 主 義 本 社 04 特 別 報 導 寒 冬 送 暖 見 溫 情 華 嚴 蓮 社 101 年 冬 令 慰 問 金 發 放 典 禮 特 別 報 導 編 輯 部 08 人 間 關 懷 慈 悲 濟 世 不 捨 眾 生 從 華 嚴 蓮 社 冬 令 慰

目 錄 CONTENT 02 社 論 佛 教 的 慈 悲 主 義 本 社 04 特 別 報 導 寒 冬 送 暖 見 溫 情 華 嚴 蓮 社 101 年 冬 令 慰 問 金 發 放 典 禮 特 別 報 導 編 輯 部 08 人 間 關 懷 慈 悲 濟 世 不 捨 眾 生 從 華 嚴 蓮 社 冬 令 慰 謹詹於 民國一 二年三月廿八日 農曆二月十七 上午九時起 啟建七處九會海印道場修證法會一永日 三月廿九日至四月七日 農曆二月十八至廿七日 每日上午八時起 啟建春季華嚴誦經會暨清明祭祖 法會十天 諷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一至卷四十 由本社董事長賢度法師及住持天演法師共同主持 並開示華嚴經要義 圓滿日下午舉行三時繫念普施佛事一堂 以祈本社延生堂上諸蓮友 福壽康寧 家門吉慶 並願以此功德拔度 本社功德堂上各姓護法門中尊親先靈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摩 訶 止 觀 之 懺 悔 思 想 研 究 Study on the Confession Thought of Mohozhuguan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研 究 生 : 陳 俊 明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三 年 元 月 摘 要 摩 訶 止 觀 是 天 台 智 顗 大 師 晚 年 的 一 部 著 述, 為 一 部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47 1 102 1~18 DOI 10.3966/207352192013044701001 年 行 六 兩 行 六 2 歷 更 歷 歷 列 2005 10,770 4.86% 523 令 靈 療 不 易 1 2 3 4 1 ( 歷 1997 12 ) 12 2 更 歷 3 4 歷 不 不 更 3 不 5 靈 靈 6 靈 異 7 靈 神 神 益 靈 神 益 不 切 靈 8 靈 句 靈 寧 數

More information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臺 灣 與 芬 蘭 幼 兒 園 室 內 自 由 遊 戲 內 涵 之 探 討 林 昭 溶 毛 萬 儀 經 國 管 理 暨 健 康 學 院 幼 兒 保 育 系 副 教 授 joyce@ems.cku.edu.tw 吳 敏 而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研 究 員 rozwu@mail.naer.edu.tw wanyi@ems.cku.edu.tw 摘 要 自 由 遊 戲 被 視 為 是 幼 兒 的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 Abstract Abstract Kendzaburo Oa and Mo Yan are the wri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 who have great literature influence and strongly hometown sick in their creations.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communicate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分 类 号 J523 学 校 代 码 10495 UDC 746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家 用 纺 织 品 情 感 化 研 究 以 婚 庆 床 上 用 品 为 例 作 者 姓 名 : 郭 晓 彤 学 号 : 1115013015 指 导 教 师 : 学 科 门 类 : 高 波 副 教 授 艺 术 学 专 业 : 设 计 艺 术 学 研 究 方 向 : 完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CONTENTS 3 5 45 47 50 53 54 57 60 61 社 論 教 宗 華 嚴 行 歸 兜 率 --- 是 華 嚴 行 者 亦 彌 勒 老 人 的 成 一 老 和 尚 本 社 先 導 師 七 七 法 會 日 誌 道 行 菩 薩 彌 勒 是 尊 特 別 報 導 法 乳 深 恩 編 輯 部 追 思 長 老 不 分 僧 俗 上 下 --- 成 一 老 和 尚 追 思 讚 頌 會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37 92 1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The Strategy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i-Na F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Kaohsiung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淡 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呂 正 惠 蘇 敏 逸 博 士 博 士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陳 麗 淑 撰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 月 淡 江 大 學 研 究 生 中 文 論 文 提 要 論 文 名 稱 :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頁 數 :128 校 系 (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撰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7 51 80 鈴 錄 裡 金 來 了 若 了 論 鈴 金 來 北 金 兩 立 鈴 論 不 度 來 便 不 來 索來 鈴 若 論 若 金 切 說 金 不 索 流 來龍 不 說 若 了 若 鈴 立 51 Evolution from Da-mo Zen to Huei-neng Ze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ated Research Viewpoints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2012 年 5 月 当 代 中 国 史 研 究 May,2012 第 19 卷 第 3 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 19 No. 3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刘 志 青 [ 摘 要 ] 中 共 十 六 大 以 来, 中 国 军 事 变 革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注 重 实 际,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spread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in China and it s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ic thought is always the long-term concerned research topic of the academia. Galileo was the father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37 39 1 94 37 54 1 2 3 4 -- NSC92 2411 H 024 003 1 2 1988 27 3 17 257 4 2001 3 1 1652 38 5 1611 1693 6 7 1618 1683 8 9 1724 1805 10 11 12 13 14 5 6 1401 2002 143 7 8 1313 72 101 9 15 54 10 68 12 2901 1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5.林志欽.doc

Microsoft Word - 5.林志欽.doc 文與哲第二十一期 2012 年 12 月頁 149~204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天台宗一心三觀法門之創立者探究 林志欽 [ 摘要 ] 一心三觀是天台宗圓教的核心修法, 亦是最高 最具代表性, 且最為殊勝的法門 對於一心三觀法門的創立, 傳統以來, 以至於現代學者, 皆接受 佛祖統紀 所說, 其是由慧文自 大智度論 悟得一心三智所開創, 並將之傳予慧思, 再傳至智顗的說法 然而 佛祖統紀 所依據的三書之中,

More information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61 * 1870 61-85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7 (2018): 61-85 School of Theatr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7.12.21 2018.1.11 *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康 寧 學 報 11:1-20(2009) 1 數 位 學 習 於 護 理 技 術 課 程 之 運 用 與 評 值 * 李 惠 玲 ** 高 清 華 *** 呂 莉 婷 摘 要 背 景 : 網 路 科 技 在 教 育 的 使 用 已 成 為 一 種 有 利 的 教 學 輔 助 工 具 網 路 教 學 的 特 性, 在 使 學 習 可 不 分 時 間 與 空 間 不 同 進 度 把 握 即 時 性 資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I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hesis mainly approaches Wu Wengying s ci poetry through his different class artistic style, and make a subject comment on the controversy of whether its has modernist element

More information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3,,,,,, 1872,,,, 3 2004 ( 04BZS030),, 1 2005 5,,,,,,,,,,,,,,,,, 1928 716,1935 6 2682 1928 2 1935 6 1966, 2174, 7014 %, 94137 % 4, 1961, 59 1929,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 :,,,, :,,,,,,

More information

文档 9

文档 9 : : :2001 5 10 :2001 6 10 : < > :Rudimental Studies on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 : :K2904.6 Yu Shaosong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從 法華三昧懺儀 看人文精神與實踐工夫 The Humanist Spirits and Practical Procedures in Fa-hua-san-mei ch an-i 南華大學哲研所副教授 尤惠貞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就天臺智者大師之 法華三昧懺儀, 以論述行此懺法之相關儀禮 其所依之義理根據 實踐觀行, 以及修習所可能達到的證相 論文之目的在於藉由探討作為大乘佛教一種修證法門的 法華三昧懺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六 說 說 林 識 理 輪 行 歷 來 易 理 立 類 輪 來 歷 說 見 立 理 度 類 見 度 說 輪 若 來 切 輪 說 The Study of The Reincarnation of Monks in The Short Stories of Ming Dynasty Shan-wen Lin Assistant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al Center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

1.1 1 () 擴展學習領域 () () 力求卓越創新 發皇通識教育 厚植職場發展的競爭能力 拓展國際交流 e 把握資訊網路的科技應用 () 精緻教育的學校特色 提升行政效率 發揮有效人力的整體力量 達成精緻大學的師資結構 勵應用科技的研發能力 在策略執行上

1.1 1 () 擴展學習領域 () () 力求卓越創新 發皇通識教育 厚植職場發展的競爭能力 拓展國際交流 e 把握資訊網路的科技應用 () 精緻教育的學校特色 提升行政效率 發揮有效人力的整體力量 達成精緻大學的師資結構 勵應用科技的研發能力 在策略執行上 2012 1 2 1 2 E-mailhsiaoen@mail.chna.edu.tw; mshchen@mail.chna.edu.tw ()() 97 98 101 2011 1 848 6 2010 12 76 508 59 84.6430 71.5363 1.1 1 () 擴展學習領域 () () 力求卓越創新 發皇通識教育 厚植職場發展的競爭能力 拓展國際交流 e 把握資訊網路的科技應用

More information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041-1111 1 57 894 奝 2 1098-1102 1 32 1997 593-605 2 2 1975 247-268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041-1111 1 57 894 奝 2 1098-1102 1 32 1997 593-605 2 2 1975 247-268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01-123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大 江 匡 房 江 談 抄 詩 話 日 本 北 宋 2009 3 18 2009 9 20 2010 1 27 * ** 97-2410-H-003-144-MY3 101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041-1111

More information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7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zu Ch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都 市 發 展 與 建 築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高 雄 後 勁 地 區 傳 統 民 居 特 徵 之 研 究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Houjing District in Kaohsiung 研 究 生 : 許 輝 隆 撰 指 導 教 授 : 陳 啟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BIBLID 0254-4466(2010)28:2 pp. 327-36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 年 6 月 ) ** * 關 鍵 詞 : 2009 1 5 2009 11 3 2010 5 6 * ** 2008.8.14-16 327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1) (2) 1 2 1 1986 60 A 282-294

More information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2007 10 177-196 Symbolic Meanings of the Food in the First Lunar Month between China and 177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1 * 1 *

1 * 1 * 1 * 1 * taka@unii.ac.jp 1992, p. 233 2013, p. 78 2. 1. 2014 1992, p. 233 1995, p. 134 2. 2. 3. 1. 2014 2011, 118 3. 2. Psathas 1995, p. 12 seen but unnoticed B B Psathas 1995, p. 23 2004 2006 2004 4 ah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台 灣 學 誌 第 二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49-77 日 治 時 期 府 城 士 紳 王 開 運 的 憂 世 情 懷 及 其 化 解 之 道 施 懿 琳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shyyilin@gmail.com 陳 曉 怡 崑 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mayfennel@gmail.com 摘 要 王 開 運 是 日 治 至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67-196 18 2 89 12 * 167 168 6 577 578 6 2 2 580 5 8 581 2 2 8 9 1 2 1 1 119 19 2 1977.6 1 1 22-23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 ang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155-182 ±i©uµY

155-182 ±i©uµY 20043 155182 (1 9 3 4)1 9 0 5-1 9 8 5 (Shinbun Haitatsufu) (Nauka) 1 934 1 0 1 8 8 1-1 9 3 6 1 9 0 4-1 9 8 5 1 1 987 1 53-155 1999 675-676 -155- 2 1 936 1936 3 22 20033 1-33 4 1 983 1 1 9833 3 1 988 1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壹 教 育 部 獎 助 國 內 大 學 校 院 選 送 優 秀 學 生 出 國 研 修 之 留 學 生 成 果 報 告 書 奧 地 利 約 翰 克 卜 勒 大 學 (JKU) 留 學 心 得 原 就 讀 學 校 / 科 系 / 年 級 : 長 榮 大 學 / 財 務 金 融 學 系 / 四 年 級 獲 獎 生 姓 名 : 賴 欣 怡 研 修 國 家 : 奧 地 利 研 修 學 校 : 約 翰 克 普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999 1992 11 7 1999 8811218 800 150.456 1387 1392 1680 The Research on the Faith in Cheng Hwang Yeh in Kinmen This research is written by a native kinmenese who does a long period of field research and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民 99,24 期,57 79 57 臺 灣 與 中 國 大 陸 視 障 教 育 師 資 培 育 制 度 之 比 較 以 臺 南 大 學 與 南 京 特 殊 教 育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為 例 莊 素 貞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袁 東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盲 童 學 校 摘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91-411 21 1 92 6 30 K. R. Popper 30 27-91 * 391 392 21 1 1 2 1 1990.2 4 1278 2 1278 393 3 4 5 3 1967.5 158 4 1979.9 2 601-602 5 394 21 1 6 7 8 9 1996.5 7 298 6 254 7 299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