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學佛五講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试卷

5. 10(1) 10(2) A-1 17(2) 7. A-2 18A B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略探菩薩與佛十力 四無所畏之異 - 以 大智度論 為主 - 釋振宗 壹同女眾佛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提要 佛有三十六種功德法, 然據經論中所載, 不特是佛所擁有, 就是上求下化之菩薩也是具有的 不過, 菩薩尚未圓滿, 因此其所具備之功德法, 當然是遠比不上佛的殊勝 故本文鎖定十力與四無所畏, 以 大智度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竞赛报名与报名审核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2011-论文选集-2.cdr

untitled


戲劇研究 創刊號 詞之雅化 實為 折子戲 源生之三個重要背景 歷代戲曲劇種如先秦至唐代之 戲曲小戲 宋金雜劇院本 北曲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乃至明清民間 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均實為折子戲之 先驅 則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 戲選本之 摘套 與 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 中之 零折散齣 均可 視之為

Microsoft Word - 095_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

福 建 福 州 市 长 乐 市 电 视 机 影 音 及 配 件 产 品 小 家 电 产 品 长 乐 市 吴 航 洪 鸣 家 用 电 器 维 修 店 长 乐 市 西 洋 北 路 69 号 福 建 福 州 市 平 潭 县 电 视 机 影 音 及 配 件

untitled

Untitled

!!" #" $" #%%& #%%& #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仿真模拟题(4)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幻灯片 1

!!! "# $ " %!!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頭 上 下 舌 齒 三 十 二 相 大 智 度 論 卷 4 ( 大 正 25,90a-91a) (22) 四 十 齒 相 (23) 齒 齊 相 (24) 牙 白 相 (26) 味 中 得 上 味 相 (27) 大 舌 相 八 十 種 好 大 般 若 經 卷 381 ( 大 正 6,968a9-969

<453A5CC2EDC0F6C5C5B0E6CEC4BCFE5CC3F1B7A8A1A4C9CCB7A8A1A4C3F1CAC2CBDFCBCFB7A8D3EBD6D9B2C3D6C6B6C8D5AACEC4BCFE574F52445CB9D9B7BDD0DEB6A9B5E7D7D3B7FECEF1A3A8A1B6C3F1CBDFBDE2CACDA1B7BACDA1B6C1A2B7A8B7A8A1B7A3A92E646F63>

【第35義】中

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研究調查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 / / / 6 < / < / < : ; 7 5,, 8 8 6

. (A) (B) (C) A (D) (E). (A)(B)(C)(D)(E) A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内文标题采用宋体小三,居中,加粗;一级标题使用小四宋体加粗;正文宋体五号,行测讲义答案由于均为选择题,则段首无需空格,申论讲义答案段首需空两格;全文使用1

《米开朗琪罗传》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zt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但 洋 糖 最 终 乘 船 溯 江 而 上, 再 加 上 民 国 初 年 至 抗 战 前 夕 二 十 余 年 间, 四 川 接 连 不 断 遭 受 水 灾 旱 灾 地 震, 平 均 每 月 爆 发 两 次 军 阀 混 战, 乡 村 遭 受 极 大 破 坏,( 赵 泉 民,2007) 农 村 经 济

( )1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粤社保函〔2013〕80号

!"#$!"%&!"$!""( )( )( #( "#*!&#) %&*!(+,- %.!/( )( #( ,-2 89 /

管窺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以淨土思想為核心 905 A Glimps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Early Mahayana Buddhism and Humanistic Buddhism - Using Pure Land Thought as the Core S

婚姻與生育初探

Microsoft Word - 060大智度論卷060-MP-02

T050X_02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目 次 敦 煌 文 獻 齋 願 文 中 的 行 城 活 動 王 三 慶 1 論 隋 唐 道 經 分 類 體 系 的 確 立 及 其 意 義 王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33*!!!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0 $.# ( ) 0 $ # $! % "" " % 1 % & ( * ) * % " " %.! % 2!!"+# ( "&! " ( "#

Ps22Pdf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思明区现代朊务业发展规划

zt

諸 善 男 子 精 勤 修 學 貳 事 契 經 一 略 標 列 7 事 契 經 者, 謂 四 阿 笈 摩 一 者 雜 阿 笈 摩 ; 二 者 中 阿 笈 摩 ; 三 者 長 阿 笈 摩 ; 四 者 增 一 阿 笈 摩 二 隨 別 釋 ( 一 ) 釋 四 差 別 1 雜 阿 笈 摩 (1) 釋 相 A

Book1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投影片 1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工 序 的 是 ( ) A. 卷 筒 切 筒 装 药 造 粒 B. 搬 运 造 粒 切 引 装 药 C. 造 粒 切 引 包 装 检 验 D. 切 引 包 装 检 验 运 输 7. 甲 公 司 将 其 实 施 工 项 目 发 包 给 乙 公 司, 乙 公 司 将 其 中 部 分 业 务 分 包 给

《學佛三要》

!!""# $ %#" & $$ % $()! *% $!*% +,-. / 0 %%"#" 0 $%1 0 * $! $#)2 "

TablesDivision_Chinois

Kinh A Di Da

1 住 房 保 障 10BA 住 房 保 障 索 引 号 : / 主 题 名 称 : 住 房 保 障 发 文 单 位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发 文 日 期 : ,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政 部, 中

2014年印順導師思想巡迴講座暨座談會

教 案 ( 首 页 ) 课 课 编 号 结 构 力 学 总 计 :80 学 时 名 称 学 分 5 其 中 : 类 别 必 修 课 ( ) 选 修 课 ( ) 理 论 课 ( ) 实 验 课 ( 讲 课 :80 学 时 ) 实 验 : 学 时 任 课 教 师 曹 志 翔 职 称 副 教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穨古代韓國的巫與日官2.PDF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4D F736F F D20D5D0B1EACEC4BCFEBCB0C7E5BDE0B7FECEF1BACFCDAC28C2C9CAA6B0E631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160A5CEA4A4B0EABCF4BB79A5DCA8D22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 $##%!!! $!!!! &!!!! (!! %!! )!!! *!!!!!!! #!!!!! $

Transcription: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壹 ( p.418) 法身 [ 佛身最寂滅, 平等無分別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 ] 佛自性身, 也叫 法身, 是與一切佛法相應的, 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一 法身約 圓滿覺證 說, 是出離了煩惱藏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永離諸障, 一切相不現行, 所以最為寂滅 二 約 佛與佛 說, 帄等帄等 從佛而觀一切 依 正, 生 佛, 人 法, 智 如, 一切一切, 都是帄等的 法空性無分別, 菩提也無分別, 所以說 : 如如 如如智, 名為法身 1 1 如如如如智, 名為法身, 參見 : 金光明最勝王經 卷 2, 大正 16,408b-c: 善男子! 一切如來有三種身 云何為三? 一者化身, 二者應身, 三者法身 如是三身具足, 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正了知, 速出生死 善男子! 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 為除諸煩惱等障, 為具諸善法故, 唯有如如 如如智, 是名法身 前二種身, 是假名有 ; 此第三身, 是真實有, 為前二身而作根本 何以故? 離法如如, 離無分別智 一切諸佛無有別法, 一切諸佛智慧具足, 一切煩惱究竟滅盡, 得清淨佛地 是故法如如 如如智, 攝一切佛法 復次, 善男子! 一切諸佛, 利益自他, 至於究竟 自利益者, 是法如如 ; 利益他者, 是如如智 能於自他利益之事, 而得自在, 成就種種無邊用故, 是故分別一切佛法, 有無量無邊種種差別 善男子! 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說種種煩惱, 說種種業用, 說種種果報 如是依法如如, 依如如智, 說種種佛法, 說種種獨覺法, 說種種聲聞法 依法如如, 依如如智, 一切佛法自在成就, 是為第一不可思議 譬如畫空作莊嚴具, 是難思議 如是依法如如, 依如如智, 成就佛法亦難思議 善男子! 云何法如如 如如智, 二無分別, 而得自在, 事業成就? 善男子! 譬如如來入於涅槃願自在故, 種種事業皆得成就, 法如如 如如智, 自在事成, 亦復如是 141

三 約 利他功德 說 : 如摩尼寶珠一樣, 有微妙的神用, 不起加行 功用, 能適應眾生的需求, 利益一切眾生 貳 (p.419)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法性所生身 ) 一 (p.419) 一多無礙 [ 法性所流身, 念念現一切 佛事菩薩事, 二乘眾生事 ; 三世盡十方, 依正悉無礙 於一現一切, 一切入於一 ] ( 一 )(p.419) 佛的 法性所流身, 或稱法性所生身, 就是帄常所說的報身 在很多大乘經裏, 法身與法性所流身, 並沒有嚴格的分別 ( 二身說 ) 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 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 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流是流類, 等流, 無邊的功德莊嚴, 都是法性的等流, 如光與熱為太陽的等流一樣 ( 二 )(p.420) 法性所流身, 是念念顯現一切的 一切是什麼呢? 1 佛事 : 如佛身的功德相好, 佛土的清淨莊嚴, 佛的法會圓滿, 佛的音聲遍布, 佛的壽命無量, 佛的智慧, 神通, 利益眾生, 八相成道等 2 菩薩事 : 如初發心, 受菩薩戒, 行六度 四攝, 遍遊十方世界, 親近供養十方諸佛, 聞持十方佛說法, 度一切眾生, 種種難行苦行, 種種本生等 3 二乘事 : 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 修行, 住阿蘭若, 行頭陀行, 遊化人間, 入涅槃等 4 眾生事 : 六道眾生, 有種種住處, 種種名字, 種種形態, 各式各樣的生活, 各式各樣的苦難等 以上是十法界 ( 四聖 六凡 ) 的事 5 三世事 ( 時間 ): 前生, 今生, 後生 ; 一念, 無量劫等 6 盡十方事 ( 空間 ): 十方的無量無數, 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或大或小, 或正或側, 或苦或樂 ; 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等 ( 三 )(p.421) 依正悉無礙 : 這一切, 不外乎 依 報 器世界 ; 正 報 眾生與佛 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事 正事, 在念念中顯現, 都是 無礙 的 因為, 法性所流身, 遍一切處, 無處不在 ; 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 ( 四 )(p.421) 於一現一切, 一切入於一 : 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 盡虛空, 遍法界, 等真如的, 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 也展轉無礙而無二無別 隨舉 一 點, 都是顯 現一切, 那 一切 也就是 入於一 了 古代天臺與賢首宗師, 都曾擬出了重重無盡的境界 這如 華嚴經 廣說 142

二 (p.421) 具諸功德 [ 十力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三不護, 妙智佛功德 ] ( 一 ) 清淨圓滿的法身, 與一切功德相應 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 為法性所流身所攝 ( 二 ) 佛的果德, 難以思量, 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 ( 參見 瑜伽師地論 卷 49~ 卷 50 菩薩地, 大正 30,566c~574b) 一百四十不共功德 : 2 1 三十二相 3 2 八十種好 4 3 四一切種清淨 5 4 十力 6 5 四無所畏 6 三念住: (1) 諸弟子眾一向恭敬 正行, 如來緣之不生歡喜, 捨而安住正念正知 (2) 諸弟子眾一向不恭敬 邪行, 如來緣之不生憂戚 (3) 諸弟子眾一類恭敬 正行, 一類不恭敬 邪行, 如來緣之不生歡戚 7 三不護: 如來的身 口 意三業, 清淨現行, 決無過失, 不用怕人知而藏護自己 8 大悲 9 無忘失法( 參見 瑜伽師地論 卷 50, 大正 30,574a11~17) 10 永害習氣( 參見 瑜伽師地論 卷 50, 大正 30,574a18~22) 11 一切種妙智: 如來一切種智 ( 參見 瑜伽師地論 卷 50, 大正 30,574a23~b3) 2 3 4 5 6 三十二相 : 參見 大品般若經 卷 24, 四攝品第 78, 大正 8,395b28-c27; 大智度論 卷 4, 大正 25,90a26-91a19 八十種好 : 參見 大品般若經 卷 24, 四攝品第 78, 大正 8,395c27-396b10; 大智度論 卷 89, 大正 25,684b-c 四一切種清淨 : 參見 瑜伽師地論 卷 49, 大正 30,568c19~a3: 云何如來四一切種清淨? 一者一切種所依清淨 二者一切種所緣清淨 三者一切種心清淨 四者一切種智清淨 云何一切種所依清淨? 謂一切煩惱品麤重并諸習氣, 於自所依無餘永滅, 又於自體如自所欲, 取住捨中自在而轉, 是名一切種所依清淨 云何一切種所緣清淨? 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 是名一切種所緣清淨 云何一切種心清淨? 謂如前說一切心麤重永滅離故, 又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 是名一切種心清淨 云何一切種智清淨? 謂如前說一切無明品麤重永滅離故, 又遍一切所知境中, 智無障礙智自在轉, 是名一切種智清淨 十力 : 參見 大品般若經 卷 24, 四攝品第 78, 大正 8,395a10-18; 大智度論 卷 24, 大正 25,235c22-241b; 卷 25, 大正 25,245c6-246a13) 四無所畏 : 參見 大品般若經 卷 24, 四攝品第 78, 大正 8,395a18-b13; 大智度論 卷 25, 大正 25,241b-c20;246a13-22 143

( 三 )(p.421) 佛之 十力 功德 : 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 1 處非處智力,2 業異熟智力,3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4 根勝劣智力, 5 種種勝解智力,6 種種界智力,7 遍趣行智力,8 宿住隨念智力, 9 死生智力,10 漏盡智力 ( 四 )(p.422) 佛之 四無所畏 : 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 1 說一切智無所畏,2 說漏盡無所畏,3 說盡苦道無所畏,4 說障道無所畏 ( 五 )(p.422) 佛之 十八不共法 : 約不共凡夫 小乘而立 1 身無失,2 語無失,3 念無失 4 無異想,5 無不定心,6 無不知已捨 7 欲無減,8 精進無減,9 念無減,10 慧無減,11 解脫無減,12 解脫知見無減 13 智知過去無著無礙,14 智知未來無著無礙,15 智知現在無著無礙 16 身業隨智慧行,17 語業隨智慧行,18 意業隨智慧行 (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6, 大正 25,247b-255b25) 說一切有部主張之十八不共法 = 十力 四無所畏 大悲 三念住 ( 參見 大毘婆沙論 卷 17, 大正 27,85a; 俱舍論 卷 27, 大正 29,140a-141a) 另有聲聞論議師之十八不共法 : 參見 大智度論 卷 26, 大正 25,255c24-256a22 五種十八不共法 : 參見 望月佛教大辭典 ( 三 )2361c-2366a ( 六 ) 大悲 ( 七 ) 三不護 : 如來的身 口 意三業, 清淨現行, 決無過失, 不用怕人知而藏護自己 ( 八 ) 妙智 : 就是如來的無師智 自然智 一切智 一切種智 三 (p.422) 淨土圓滿 [ 佛住於淨土, 十八事圓滿 與諸菩薩眾, 受用於法樂 ] ( 一 ) 法性所流身佛 ( 報身佛 ), 是一定住於淨土的 但這是遍法界土, 以十八事圓滿來表顯的 ; 不可說東方, 西方, 多大多小的 ( 二 ) 解深密經 序 說到十八事圓滿 : 1 顯色圓滿 : 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 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2 形色圓滿 : 無量方所, 妙飾間列 3 分量圓滿 : 周圓無際, 其量難測 4 方所圓滿 : 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5 因圓滿 : 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144

6 果圓滿 : 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7 7 主圓滿 : 如來所都 8 輔翼圓滿 : 諸大菩薩眾所雲集 9 眷屬圓滿 : 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10 任持圓滿 :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11 事業圓滿 : 作諸眾生一切義利 12 攝益圓滿 : 滅諸煩惱災橫纏垢 13 無畏圓滿 : 遠離眾魔 14 住處圓滿 : 過諸莊嚴, 如來莊嚴之所依處 15 路圓滿 : 大念慧行以為遊路 16 乘圓滿 : 大止 妙觀以為所乘 17 門圓滿 : 大空 無相 無願解脫為所入門 18 依持圓滿 : 無量功德眾所莊嚴, 大寶華王眾中所建立大宮殿中 ( 十八事圓滿 : 參見 佛地經論 卷 1, 大正 26,292b~296a) ( 三 )(p.423) 與諸菩薩眾, 受用於法樂十八圓滿淨土的佛, 是法性所流身 又可分為二 : 1 約佛說 又名自受用身 2 約大菩薩所見說 又名他受用身 為什麼叫受用呢? 如前第 10 項 任持圓滿 說 :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佛住在淨土中, 自受用法樂, 而為大菩薩說法, 菩薩們也就受用法樂 在這圓滿的淨土中, 法喜充滿, 所以說 : 佛與諸菩薩眾, 都在淨土裏, 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 四 (p.424) 唯是一佛乘 [ 諸法真實義, 及證真實慧, 無變異差別, 是故無別乘 ] ( 一 ) 住於圓滿淨土的法性所流身 ( 報身佛 ), 為大菩薩說一大乘法 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 就是要人開 示 悟 入佛之知見 大菩提 ( 二 ) 覺證, 分別來說, 有 : 所證 的 諸法真實義, 與 能證 真實意之智慧 A 所證 的 諸法真實義 : 是離妄想的法空性 眾生以為真實的, 都是自性見, 戲論相 ; 法無性空, 才是一切法的真相 所以經上說 : 諸法無所有性, 是諸法自性 在這真實義中, 沒有差別可說 就是我空性與法空性, 也是如草火與炭火一樣, 雖所燒不同, 而火性並沒有差別 B 能證 真實義的智慧 : 一得永得, 得到了就不會失去 7 果圓滿, 參見 佛地經論 卷 1, 大正 26,294 a27~b10: 果相云何? 最極自在淨識為相 謂大宮殿最極自在, 佛無漏心以為體相, 唯有識故, 非離識外別有寶等, 即佛淨心如是變現似眾寶等, 如前已說, 境界相故 如入青等遍處定者, 識所現相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淨識 由昔所修自利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 於一切時, 遍一切處, 不待作意, 任運變現, 眾寶莊嚴受用佛土與自受用身作所依止處 利他無漏淨土種子因緣力故, 隨他地上菩薩所宜變現淨土, 或小或大或劣或勝, 與他受用身作所依止處, 謂隨初地菩薩所宜, 現小現劣, 如是展轉, 乃至十地, 最大最勝 於地地中, 初中後等, 亦復如是 145

( 三 ) 無變異 : 所證的真如 與 能證的正智 都是 無變異 無為般若, 依無漏習氣而顯發, 不是剎那生滅法 所以, 這能證的正智, 都是 無變異 的 A 所證的真如 : 真如雖在纏而還是這樣, 離垢清淨也還是這樣, 沒有變異 (p.424) B 能證的正智 : 是法性相應的無為功德, 也沒有變異 (p.425) ( 四 ) 無差別 : 如與智, 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 而在現覺中, 沒有如與智的對立 (p.425) ( 五 ) 無別乘 : 佛為大菩薩開示大法, 無有別乘, 唯是一道一清淨的一佛乘 佛法的真實是這樣, 沒有變異, 沒有分別, 這那裏還有五乘 三乘呢? 雖然菩薩要知權知實, 所以於一乘說無量乘, 但在菩薩法中, 一切都歸於一 (p.425) 參 ( p.425) 化身 一 (p.425) 示現身土 [ 佛得不動身, 悲願化三有, 示淨或示穢, 咸令入涅槃 ] ( 一 ) 示現佛身 :( 化身, 化導眾生示現的佛身, 有高大身 千丈, 百丈, 或者丈六身 ) 1 法身佛 : 是常住的, 沒有來去, 也沒有出沒, 故說為 不動身 2 報身佛 : 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 但不能離於法身 ( 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 ; 光與熱遍一切處, 但不能離於太陽 ) 3 化身佛 :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由悲願所熏發, 為了化度三有眾生, 能無功用地現起化身, 有來有去, 有生有沒, 如長者入火宅那樣 ( 如水中的月影一樣, 只是經水的反映而現起月的影子 ) ( 二 ) 示現壽命 : 示現的壽命, 或千劫, 百劫, 或八十歲 ( 三 ) 示現國土 : 示現的國土, 或是淨土, 或示現穢土 (p.425~p.426) A 圓滿報土: 圓滿報土, 遍一切處, 只要眾生的智慧增進, 什麼地方, 當下就是圓滿的淨土 如娑婆世界是穢土, 但在螺髻梵王看來, 是寶莊嚴淨土 8 如極樂世界, 也是化土, 但依 淨土論 說, 如圓修五門成 8 維摩詰所說經 卷 1, 大正 14,538c4~20: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 :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 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 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 : 於意云何? 日月豈不淨耶? 而盲者不見 對曰 : 不也 世尊! 是盲者過, 非日月咎 舍利弗! 眾生罪故, 不見如來佛土嚴淨, 非如來咎 舍利弗! 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 勿作是意, 謂此佛土以為不淨 所以者何?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 146

就 9 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功德成就, 也就能入圓滿報土 B 化土 : 約適應部分眾生的善根成熟而現起來說, 凡國土而可說東方, 西方, 南方, 北方的 ; 佛壽與佛身的長短, 可說有限量的, 都是化身化土 ( 四 )(p.426) 化身佛以 折伏 攝受 二門來成就眾生 A 折伏門 : 因眾生根性不同, 有的應以苦切語 : 三惡道是這樣的苦, 眾生界是這樣的苦, 能因此發心修行, 這是折伏門 B 攝受門 : 有的眾生應以愛語來攝受 : 佛土是這麼清淨, 那麼自在, 就肯發心修行, 這是攝受門 隨機適應, 如藥能治病, 就是妙藥, 所以不應該生優劣想 如釋迦佛出穢土, 彌勒佛出淨土, 佛法並沒有什麼差別 ( 五 )(p.426) 穢土修行一晝夜, 勝於淨土中為善百歲 1 大阿彌陀經 卷下 八端檢束分第五十一, 大正 12,338b16-c1: 佛言 : 汝等當自端身, 當自端心, 耳目鼻口手足, 皆當自端束檢中外, 無隨嗜欲益作諸善 當布恩施德 不犯道禁 忍辱 精進 一心 智慧, 展轉復相教化, 使彼為德立善, 慈心正意齋戒清淨, 如是一晝夜, 勝於阿彌陀佛剎中為善百歲 所以者何? 以彼剎中無修營為, 物皆自有, 人悉為善無毛髮之惡, 於此修善十晝夜, 勝於他方佛剎為善千歲 所以者何? 他方佛剎悉皆為善, 無造惡之所, 故其福德亦皆自然 其次有世界, 為善者多, 為惡者少, 亦有自然之物, 不待修營 若此世界中, 為惡極多, 為善極少, 不自修治物無自有, 或轉相欺詒勞心苦形, 如是匆務未嘗寧息, 吾哀世人教誨切至, 令超彼岸, 永脫苦趣 9 舍利弗言 : 我見此土, 丘陵坑坎, 荊蕀沙礫, 土石諸山, 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 : 仁者心有高下, 不依佛慧故, 見此土為不淨耳 舍利弗! 菩薩於一切眾生, 悉皆平等, 深心清淨, 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五門成就 :1 禮拜門,2 讚歎門,3 作願門,4 觀察門,5 迴向門 參見 : 婆藪槃豆菩薩造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 大正 26,231b8-24): 論曰 : 此願偈明何義? 觀安樂世界, 見阿彌陀佛, 願生彼國土故 云何觀? 云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 修五念門成就者, 畢竟得生安樂國土, 見彼阿彌陀佛 何等五念門? 一者禮拜門, 二者讚歎門, 三者作願門, 四者觀察門, 五者迴向門 云何禮拜? 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 為生彼國意故 云何讚歎? 口業讚歎, 稱彼如來名,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如彼名義, 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云何作願? 心常作願, 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 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 智慧觀察, 正念觀彼, 欲如實修行毘婆舍那故 彼觀察有三種, 何等三種? 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 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云何迴向? 不捨一切苦惱眾生, 心常作願迴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147

2 維摩詰所說經 卷下, 香積佛品第 10, 大正 14,553a19-28: 維摩詰言 : 此土菩薩, 於諸眾生大悲堅固, 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眾生, 多於彼國 [ 淨土 ] 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 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何等為十?(1) 以布施攝貧窮,(2) 以淨戒攝毀禁,(3) 以忍辱攝瞋恚,(4) 以精進攝懈怠,(5) 以禪定攝亂意,(6) 以智慧攝愚癡,(7) 說除難法度八難者,(8) 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9) 以諸善根濟無德者,(10) 常以四攝成就眾生, 是為十 3 印順法師 : 易行道難成佛, 難行道易成佛 淨土與禪 p.70~p.74: 禮佛 念佛 讚佛 隨喜 迴向 勸請, 特別是口頭稱名, 這比起捨身捨心去為人為法, 忍苦忍難的菩薩行, 當然是容易得多, 這是易行道的本義 通常以為由於彌陀的慈悲願力, 所以能念佛往生, 橫出三界, 名易行道, 這並非經論本意 修此等易行道, 生淨土中, 容易修行, 沒有障礙, 這確是經論所說的 但易行道卻是難於成佛, 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 這如 寶積經 彌勒菩薩所問會 中說 : 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 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 彌勒發心, 比釋迦早四十劫 ; 久已證得無生法忍 得不退轉 結果 釋迦比彌勒先成佛, 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 ( 大寶積經 卷 111, 大正 11,629 c14~23) 不是易行道難成佛, 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 彌勒修易行道, 所以遲成佛 釋迦修難行道, 所以先成佛 然據傳說 : 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讚佛, 超九劫成佛 ( 大智度論 卷 4, 大正 25,87b27-c14) 說偈讚佛, 是易行道, 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 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 應略為解說 易行道與難行道, 本不過從初下手說 初學者有此二類分別 ; 到成佛, 攝取眾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 都是要圓滿的 但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 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 據傳說, 當時 釋迦菩薩 心未純淑, 而諸弟子心皆純淑 ; 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 而弟子未純淑 這因為 : 釋迦菩薩, 饒益眾生心多, 自為身少故 ; 彌勒菩薩多為己身, 少為眾生故 ( 大智度論 卷 4, 大正 25,87c14-23) 這顯然是說 : 釋迦行難行道, 多化眾生 弟子心已純淑, 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 ; 但自利功德還不足 彌勒菩薩多修淨土行, 久證無生忍, 自心已純淑了 而一向少為眾生, 少修難行大行, 弟子的心未純淑, 即彌勒的利他功德沒有圓滿 所以 釋迦的精進讚佛而速成, 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證明 這如畫龍與點睛, 都是不可缺的 ; 如攝取眾生與莊嚴淨土, 是成佛所一定要圓滿的 釋迦修難行道, 如先畫龍身 等到龍身畫成, 精進讚佛如點睛, 一點即成龍了 彌勒從易行道入手 ; 如先點龍睛 睛雖一點就成, 而龍身卻不能倉卒畫好, 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 這樣 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 實由於久修難行道, 饒益眾生心多 其實 這都為初學者作方便說, 學菩薩法而成佛, 一切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 易行道難成, 難行道易成, 這確是古聖經論的正說 眾生在穢土修行, 雖容易退失 ; 生淨土中, 環境好, 不再退轉 但論修行的速率, 穢土修行, 比在淨土修行快得多 如 大阿彌陀經 ( 卷下 ) 說 : 世尊! ( 在此娑婆濁世 ), 為德立善, 慈心正意, 齋戒清淨, 如是一晝一夜, 勝於阿彌陀佛剎百歲 ( 大正 12,338b17-22) 維摩經 也說 : 此土菩薩, 於諸眾生大悲堅固, 誠如所言 然其一世饒益眾生, 多於彼國 ( 淨土 ) 百千劫行 所以 148

者何? 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 諸餘淨土之所無有 ( 大正 14,553a19-23) 十事, 即六波羅蜜等 淨土是七寶所成的, 衣食等一切無問題, 即無布施功德 穢土人惡, 要修忍辱, 淨土都是諸上善人, 即不需修忍辱行 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 所以要持戒, 淨土女人都沒有, 或男女不相佔有, 即沒有淫戒可持 生活所需, 一切圓滿, 即沒有偷盜可戒 這種種功德, 生到淨土中, 都難於進修 這等於太平盛世, 英雄無用武之地, 無從表顯他的才能 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 穢土是難行的, 然因為難行, 所以是偉大的 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 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讚 如 阿彌陀經 中說 : 彼諸佛等, 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作是言 : 釋迦牟尼佛, 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 二 ) 及 寶雲經 寶雨經 勝天王般若經 等, 都說到穢土修行, 比淨土高超得多 龍樹 大智度論 ( 卷十 ) 說得最為明切 : 娑婆世界中, 樂因緣少, 有三惡道老病死, 心生大厭, 以是故智慧根利 彼 ( 淨土 ) 間菩薩, 七寶世界, 種種寶樹, 心念飲食, 應意即得 如是生厭心 ( 不滿現實 ) 難, 是故智慧不能大利 譬如利刀, 著好飲食中, 刀便生垢 若以石磨之, 垢除刀利 是菩薩亦如是, 生雜 ( 穢 ) 世界中, 利根難近 如人少小勤苦, 多有所能 ( 大正 25, 130a3-13) 穢土是苦痛的, 然發心行菩薩道, 卻是最殊勝的, 這無怪釋尊發心遲而成佛早 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 但一生淨土, 即進度遲緩 穢土修行難得不退, 如打破難關, 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 易行與難行, 穢土與淨土, 實各有長處 4 大寶積經 卷 111 彌勒菩薩所問會, 大正 11,629 c14~23: 阿難白佛言 : 世尊! 若彌勒菩薩, 久已證得無生法忍, 何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難 : 菩薩有二種莊嚴 二種攝取, 所謂攝取眾生 莊嚴眾生 攝取佛國 莊嚴佛國 彌勒菩薩, 於過去世修菩薩行, 常樂攝取佛國, 莊嚴佛國 我於往昔修菩薩行, 常樂攝取眾生, 莊嚴眾生 然彼彌勒, 修菩薩行經四十劫, 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我勇猛精進力故, 便超九劫, 於賢劫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六 )(p.427) 淨土之佛告誡大眾, 不要對穢土眾生起輕慢心 參見 : 維摩詰所說經 卷下, 香積佛品第 10, 大正 14,552b10-26: 佛告之曰 : 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有世界名娑婆, 佛號釋迦牟尼, 今現在於五濁惡世, 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 彼有菩薩名維摩詰, 住不可思議解脫, 為諸菩薩說法, 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 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 : 其人何如乃作是化, 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 : 甚大, 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 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 : 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 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 : 可往! 攝汝身香, 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 又當捨汝本形, 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 所以者何? 十方國土皆如虛空, 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 不盡現其清淨土耳 149

二 (p.427) 方便說法, 終歸一乘 [ 為除眾疲乏, 化作可愛城 ; 終示真實相, 故唯一佛乘 ] ( 一 ) 化身佛的說法, 是不盡一致的 : 1 有的佛, 雜說五乘法 三乘法, 有出家眾與在家眾 10 2 有的佛但說一乘法, 沒有出家眾 ( 有的佛也不現出家相的, 傳說天王佛如此 ) 3 有的佛說三乘, 而終歸於一乘法的 ( 如 法華經 之開權顯實 11 以釋迦佛應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 起初說三乘法, 末後才會歸一乘 ) 4 有的佛說三乘法, 因為聽眾的根機不成熟, 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 ( 傳說多寶佛如此 ) ( 二 )(p.427~p.428) 方便說法 [ 為除眾疲乏, 化作可愛城 ] 如商隊遠行, 經不起長途跋涉的疲勞, 有的不願前進 商主為了解除大眾的疲乏, 免得大眾退回, 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 向大眾宣告 : 經商的目的地到了, 就在前面 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 在都市中, 衣食起居, 一切都得了滿足 等到大眾休息一番, 疲勞恢復了, 商主這才對大眾說 : 這是化城, 真正的目的地 寶城, 還在前面 大眾精神飽滿, 再向目的地前進 ( 三 )(p.428) 終歸一乘 [ 終示真實相, 故唯一佛乘 ] 1 有人認為佛道高深偉大, 不敢修學 所以佛設方便, 說有聲聞乘與緣覺乘, 容易修行, 容易了生死 2 有弟子依法修行, 證了阿羅漢果之後, 佛又說二乘是方便的, 一佛乘才是真實究竟的 3 故佛雖說三乘, 其實唯一佛乘 ; 唯有佛是大涅槃, 二乘的涅槃, 也不是真實的 10 (1) 自在王菩薩經 卷 2, 大正 13,934c24~25: 是天王佛及諸菩薩, 不著袈裟, 皆著自生淨妙天衣, 亦無結惑 (2) 吉藏 金剛般若疏 卷 2, 大正 33,98a22~24: 問曰: 頗有佛不著袈裟不用鉢不耶? 答 : 有 大論云 : 天王佛作白衣威儀也 11 開權顯實, 參見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1177~p.1178: 大概的說, 開權顯實 說乘權 乘實, 開跡顯本 說身權 身實, 為 法華經 的兩大宗要 說乘權乘實, 如 妙法蓮華經 卷 1( 大正 9 7a-b) 說 :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舍利弗! 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 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是諸眾生, 從諸佛聞法, 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大乘佛法興起時代, 佛教界已有了聲聞 辟支佛 菩薩求成佛道的三乘 聲聞與辟支佛, 稱為 二乘 或 小乘, 以入究竟涅槃為目的 ; 菩薩是大乘, 以求成佛道為理想 法華經 起來說 : 聲聞與辟支佛的果證, 都是方便說, 二乘也是要成佛的 無二無三, 名為一佛乘 150

(p.429) 同歸佛道 [ 一切諸善法, 同歸於佛道 ; 所有眾生類, 究竟得成佛 ] ( 一 ) 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 一切諸善法, 都是同歸於佛道的 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 歸於佛道, 就是人乘 天乘善法, 世間的一切 一念善心, 一毫善行, 都是會歸於佛道的 ( 二 ) 佛法 是 善法 的別名 到底什麼是 善法? 向於法的, 順於法的, 與法相應的, 就是善, 就是佛法 所以凡隨順或契合緣起法性空的, 無論是心念, 對人應事, 沒有不是善的 ( 三 ) 有些論師, 於法起自性見, 這才說 : 這是有漏善法, 這是無漏善法 ; 這是二乘善法, 這是佛善法 隨眾生的情執來分別, 善法就被分割為不同的性類 雖然現實眾生界, 確是這樣的, 但約契理來說, 就不是這樣 善法就是善法 ; 善法所以有有漏的, 無漏的, 那是與漏相應或不相應而已 ( 四 ) 有漏善 是 善 與 煩惱 的雜糅, 如離煩惱, 就是無漏善了 所以古代有 善不受報 12 的名論 ; 眾生的流轉生死, 是由於煩惱及業 生人及天, 並不由於善法, 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 ( 五 ) 一切眾生, 初一念識異木石, 生得善, 生得惡 13, 生來都是有善的, 所以都有向上, 向樂, 向光明的趣向 不過沒有以佛道為宗時, 就演成種種歧途, 種種外道, 生人, 生天 如一旦發見究竟目標, 歸心於佛乘時, 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 六 )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14 ( 七 ) 修學佛法的, 應不廢一切善法, 攝一切善法, 同歸於佛道, 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 12 13 14 竺道生 : 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 參見 : 高僧傳 卷 7, 大正 50,366c18 參見 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卷上, 大正 8,828b29-c 鳩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卷 1 方便品第 2 :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 大正 9,9a24~25); 大智度論 卷 93: 法華經 中說: 於佛所作少功德, 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 漸漸必當作佛 ( 大正 25,713b25~27) 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