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1馮樹勳三校.doc



Similar documents
c pm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093_114_Koh_khee_heong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ªF¶Î

????? 2015.indd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7P4 33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df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4D F736F F D 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穨199705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 Gorgoroon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Microsoft Word - \276\372\245v\245\277\270q\252\272\247x\271\322.doc)

20 Abstract Malays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as a multi-ethnic n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ommunal riots of May 13, 1969, its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标题

* * JJD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4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YZPORTALVol6No22009WANGgalley

人味!哪去了?:博物館的原住民異己再現與後殖民的展示批判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CSSCI

Microsoft Word - 通讯150期.doc

三○年代都市文學的俗化品味與無產階級文學大眾化之探討

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P

/ 3 /

20第十一章ok.doc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100 (2005.6) ( ) Intellectual Life Net and Books Net and Books , % P D A 3. 5 % P D A 40

穨NHIST.PDF



<4D F736F F D D313032ABFCA6D2A4BDA5C1BB50AAC0B77CB8D5C34428A977BD5A29>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5 / ~

Microsoft Word - Wang Qing.doc

<4D F736F F D20B1C8B05FA970AABAA94DAA41A8D3A15DBC66AC64ABE1ADD7A7EFA15E E646F63>

穨hair&sick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194-L7韩曦

5 : 99, [ 1 ],,,,,,, :,,, ; ; ;,,,,,, :, Max W eber,,w eber, ;,,,,,,,,,, ;, ;,,,,,,,,,, : (1) ; (2) ; (3) ; (4) ; (5), [ 2 ] ( P131),,,,,,, [ 3 ],,, (


untitled

a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北京大学申报市级教学成果奖

引言

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我们所划分出的十个社会阶层,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阶层,部分学者和理论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也是正常现象,要判断哪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需要用数据资料来加以验证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Microsoft Word v...doc

曹美秀.pdf

Tribun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Vol. 34 No. 4 July P /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

Corpus Word Parser 183

mode of puzzle-solving

J. D. 17 Daniel J. Elazar, American Federalism: A View From the States (New York: Happer & Row, Publishers, 1984), p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标题


目 錄 一 報 告 內 容 2 二 參 考 文 獻 9 三 附 錄 : 已 蒐 集 之 民 國 時 期 中 小 學 教 科 書 ( 全 文 ) 目 錄 12 1


06

Hwang Yang Kipnis Wong 1996 Wong & Salaff 1998 Wank 1996 Bia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二十一世紀》網絡版

4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освіти і науки України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 Олеся Гончара Кафедра порівняльної філології східних та англомовн

,,,,,, (William Parish) , 2865, : (1966 ) 20,,, 20, :,, :,, (Destratification) (Parish,1984 :84-120), 1983 (N = 1774) (Xie &Lin, 1986) 19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4D F736F F D D3620B3AFB24DA8712DB747AFE0AC46A9B2BB50A4BDB0C8ADDBB27AA4A7B1B4B0512E646F63>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h h 2 h p p p Peter Unger S P S S S P 1 S S s q s q h s h P. Unger Ignorance A Case for Skepti

,,,,,,, ,,,,,,, 16 16,,15 17, ( ) ( ) ( ),, ;,, ,, 16, 36 ( ),,( ), ; ;,, 16,,, : () 19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国 国 国

謝 辭 還 記 得 在 宜 蘭 迎 新 那 晚, 眾 人 在 天 燈 上 寫 下 自 己 的 心 願, 將 天 燈 點 燃 後 放 開, 任 其 冉 冉 升 空 天 燈 成 功 上 升 了, 願 望 就 會 實 現 了 嗎? 看 來 答 案 是 肯 定 的, 因 為 我 終 於 順 利 完 成 論

一、研究目的

Microsoft Word - dp zoucan_3_.docx


Transcription: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2014 年 6 月 頁 1~34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I S S N : 1 0 1 9-6 7 0 6 DOI:10.6239/BOC.201406.01 馮 樹 勳 ( 收 稿 日 期 :102 年 8 月 16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103 年 4 月 28 日 ) 提 要 鹽 鐵 論 文 本 真 實 地 紀 錄 了 漢 昭 帝 六 年 的 廷 議, 其 中 民 間 代 表 的 賢 良 文 學, 多 達 六 十 人 對 策, 屬 於 漢 代 最 大 規 模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案 例 ; 而 在 擊 之 第 四 十 二 開 始, 則 是 廷 臣 復 奏 以 後 的 另 一 次 會 議 的 開 端 此 次 雖 非 天 子 下 詔 之 對 策, 而 賢 良 文 學 的 身 份, 亦 已 為 大 夫 身 份, 並 非 純 然 諸 生 矣 不 過, 從 大 夫 仍 稱 他 們 為 賢 良 文 學, 他 們 也 似 繼 續 以 諸 生 自 居, 發 言 態 度 亦 不 似 屬 員 對 上 官 之 恭 謹, 則 諸 生 確 然 已 開 發 了 一 個 相 對 自 由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前 次 發 言 之 規 矩, 似 乎 亦 成 為 雙 方 共 識, 而 予 以 承 認 本 文 以 鹽 鐵 論 為 基 礎, 展 示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種 種 內 涵 與 軌 範 從 漢 文 帝 鼓 勵 賢 良 文 學 發 聲, 而 建 構 的 習 慣 法 框 架, 以 及 昭 帝 年 間 賢 良 文 學 的 代 表 性, 而 深 探 當 時 議 事 討 論 範 圍 的 選 擇 及 越 軌 責 任 的 問 題, 最 後 闡 釋 漢 季 議 事 語 言 及 禮 儀 要 求 等, 並 對 比 世 界 上 類 似 的 共 時 性 與 歷 時 性 型 態, 以 觀 照 其 可 能 的 交 光 互 影 之 處 關 鍵 詞 : 鹽 鐵 論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議 事 規 程 西 漢 哈 貝 瑪 斯 * 香 港 教 育 學 院 文 學 及 文 化 學 系 副 教 授 1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Public Sphere) 1 是 現 代 探 討 公 民 社 會 與 公 共 生 活 的 主 要 課 題, 它 也 是 一 個 學 術 領 域 跨 度 極 廣 闊 的 議 題, 從 政 治 理 論 到 文 化 批 評 從 倫 理 到 性 別 研 究 從 歷 史 到 媒 體 研 究 也 時 見 它 的 身 影 2 這 個 課 題 其 中 一 個 代 表 理 論, 當 推 哈 貝 瑪 斯 (Habermas) 的 公 共 論 述 (public discourse) 概 念 Seyla Benhabib 提 出 在 西 方 思 想 史 中, 曾 經 出 現 三 個 不 同 的 公 共 空 間 的 理 論 模 型, 包 括 :Hannah Arendt 提 出 針 對 希 臘 議 會 (Greek polis) 中, 強 調 公 民 德 性 的 論 爭 (agonistic concept);bruce Ackerman 描 述 康 德 式 的 公 正 而 穩 定 的 公 共 秩 序 的 公 共 對 談 (public dialogue) 和 以 Jürgen Habermas 為 代 表, 要 求 重 構 晚 期 資 本 主 義 社 會 的 民 主 模 態, 而 提 出 較 寬 鬆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discursive model) 3 研 究 哈 氏 的 專 家 學 者, 僅 把 公 共 論 述 (public discourse), 視 作 研 討 當 代 議 題 的 推 導 性 模 型, 4 其 可 行 性 僅 存 在 於 部 分 的 歐 洲 公 共 論 空 間 發 展 史 中, 5 但 並 未 有 完 全 切 合 哈 氏 模 型 的 歷 史 個 案 存 在 由 是 觀 之, 則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理 論 模 式, 縱 使 僅 在 西 方 傳 統, 也 有 不 同 的 理 解, 如 果 以 拾 遺 式 的 方 法, 來 找 尋 哈 氏 尚 未 齒 及 的 歷 史 個 案, 6 似 難 逃 立 理 以 限 事 7 之 譏 不 過, 1 2 3 4 5 6 7 Public Sphere/ Public Space 本 當 翻 譯 作 公 共 空 間 ( 非 特 指 物 理 空 間 ), 但 為 了 與 近 期 香 港 強 調 官 定 公 共 空 間 ( 特 指 物 理 空 間 ) 使 用 權 利 的 討 論 混 淆 起 來, 因 此 加 入 討 論 兩 字, 以 表 明 其 非 必 指 物 理 空 間 的 特 性 有 關 與 城 市 規 劃 等 物 理 空 間 相 關 的 公 共 空 間, 可 參 考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等 學 術 期 刊 的 相 關 討 論 Craig Calhoun (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reface: Effort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foundations, and internal processes of public discourse are gaining importance in several disciplines. They inform democratic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self-reflection of literary and other cultural critics, the modernism/postmodernism debate in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studies, new approaches in ethics and jurisprudence, and empirical studies in sociology, history, and communications. 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 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urgen Habermas,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p.73-98. Peter Uwe Hohendahl, The Public Sphere: Models and Boundaries,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100. Habermas s theory remains a provocative model for the discussion of contemporary issues. 儘 管 歷 史 學 家 不 斷 在 歐 洲 政 治 文 化 史 中, 對 照 哈 氏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模 型 與 歷 史 事 實, 但 至 今 僅 能 認 為 哈 氏 的 概 念, 與 歐 洲 公 共 論 空 間 發 展 史 有 部 分 相 合 處 Lloyd Kramer, Habermas, History and Critical Theory,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p. 237 曾 指 出 Historians can refer to Habermas s book on one level as a model account of the processes in European history that led to the conception and partial realization of a modern public sphere in culture and politics. Lloyd Kramer, Habermas, History and Critical Theory,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 237. 認 為 部 分 歐 洲 史 家 是 在 研 究 Was a democratic Public sphere present in times or places that Habermas ignores? 王 夫 之 士 文 伯 論 日 食 昭 公 七 年 云 : 有 即 事 以 窮 理, 無 立 理 以 限 事 見 清 王 夫 之.. 船 山 全 書, 續 春 秋 左 氏 傳 博 議 ( 長 沙 : 嶽 麓 書 社,1993 年 ), 卷 5, 頁 586 2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如 果 能 參 考 西 方 的 不 同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模 型, 作 為 他 山 之 石, 以 對 照 中 國 傳 統 的 大 量 案 例, 卻 可 以 見 出 不 同 文 化 傳 統 中,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特 色 所 在, 也 許 這 才 是 歷 史 的 真 相 這 是 一 個 漫 長 的 工 作, 如 果 要 避 免 鑿 空 地 提 出 模 型, 便 需 要 大 量 的 個 案 作 歸 納 整 理, 然 後 提 出 經 得 起 歷 史 事 實 考 驗 的 理 論 然 而, 歸 納 西 方 學 界 對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理 解, 基 本 上 已 有 一 些 共 識 存 在, 可 以 作 為 探 索 範 圍 的 依 據 首 先,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是 相 對 於 私 人 討 論 空 間 而 言, 因 而 它 必 須 是 涉 及 公 共 事 務 的 討 論, 即 屬 於 政 治 生 活 的 範 疇 ; 8 其 次,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必 須 同 意 一 種 以 理 服 人 的 傳 統, 9 其 反 面 來 說, 即 對 於 言 者 無 罪 有 充 分 的 法 制 保 障 最 後,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範 圍, 不 當 過 於 狹 隘 地 把 與 公 義 相 關 的 公 共 事 務 (public issues of justice) 與 追 求 私 人 美 好 生 活 (private conception of the good life) 對 立 起 來 10 前 述 共 識 固 非 窮 盡, 卻 有 一 定 的 代 表 性 至 於 其 他 因 社 會 意 識 的 互 別, 而 構 成 的 千 姿 百 態, 11 則 非 本 文 所 能 探 究 的 範 圍 了 事 實 上, 以 即 事 窮 理 的 態 度 作 個 案 探 討, 然 後 再 行 歸 納, 則 反 而 可 以 增 強 理 論 的 適 用 範 圍 和 恰 切 程 度 是 以, 本 文 僅 就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一 個 主 要 文 本 鹽 鐵 論, 試 圖 勾 勒 漢 代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議 事 規 程 的 建 構 鹽 鐵 論 文 本 的 真 確 性 問 題, 學 界 雖 有 爭 議, 12 但 陶 天 翼 鹽 鐵 論 的 史 料 價 值 13 及 日 本 學 人 角 谷 常 子 鹽 鐵 論 の 史 料 的 性 格 桓 寛 のののの 資 料 を 求 めめ 14 兩 文, 基 本 上 已 確 定 了 文 本 的 真 實 性, 以 非 題 旨 討 論 的 核 心, 茲 不 贅 8 9 10 11 12 13 14 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 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ürgen Habermas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p. 73-74. the terms public, public space, res publica will never lose their intimate rootedness in the domain of political life. 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 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ürgen Habermas,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 81. which rules that no reason advanced within a discourse of legitimation can be a good reason if it requires the power holder to assert that his conception of the good is better than that asserted by his fellow citizens, or that regardless of his conception of the good, he is intrinsically superior to one or more of his fellow citizens. Seyla Benhabib, Models of Public Space: Hannah Ar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ürgen Habermas, in Craig Calhoun(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92), pp. 87-95. 她 提 出 : 墮 胎 究 竟 是 正 義 問 題, 還 是 善 好 生 活 的 問 題? 例 如 在 希 臘 議 會 (polis) 中, 承 認 每 一 與 議 成 員 的 道 德 同 質 性 與 政 治 平 等 地 位, 但 卻 排 除 了 女 性 奴 隸 小 孩 勞 工 非 公 民 及 非 希 臘 人 的 參 與 權 利 ; 又 如 哈 巴 瑪 斯 的 理 論 模 型, 是 批 判 晚 期 資 本 主 義 的 社 會 與 政 治 狀 況, 以 至 近 年 女 性 主 義 的 相 關 論 爭, 如 果 要 求 諸 文 化 傳 統 完 全 不 同 的 社 會 ( 包 中 國 傳 統 社 會 ), 基 本 是 膠 柱 鼓 瑟, 使 研 究 的 可 能 性 與 拓 展 空 間, 受 到 極 大 而 不 合 於 理 的 限 制 郭 沫 若 : 序 鹽 鐵 論 讀 本 指 : 鹽 鐵 論 是 處 理 歷 史 題 材 的 對 話 體 小 說 見 郭 沫 若.. 序 鹽 鐵 論 讀 本, 新 建 設 第 4 期 (1956 年 ), 頁 2 Tao Tien-yi.. Yen t'iehlun( 鹽 鐵 論 Discourses on Salt and Iron)as a Historical Source,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六 十 七 本, 第 四 分 (1996 年 12 月 ), 頁 743-775 角 谷 常 子 : 鹽 鐵 論 の 史 料 的 性 格 桓 寛 のよった 資 料 を 求 めて, 東 洋 史 研 究 第 47 卷 第 2 號 (1988 年 ), 頁 229-251 3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鹽 鐵 論 文 本 除 了 真 實 地 紀 錄 了, 漢 昭 帝 六 年 的 廷 議, 其 中 民 間 代 表 的 賢 良 文 學, 多 達 六 十 人 對 策, 屬 於 漢 代 最 大 規 模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案 例 此 外, 鹽 鐵 論 中 除 了 紀 錄 了 廷 議 外, 在 擊 之 第 四 十 二 開 始, 已 經 是 廷 臣 復 奏 以 後 的 另 一 次 會 議 的 開 端 這 是 鹽 鐵 議 後 的 延 續, 前 篇 已 經 覆 奏, 亦 奉 天 子 詔 改 制 則 廷 議 明 顯 已 經 完 結, 如 姚 鼐 跋 鹽 鐵 論 云 : 自 第 一 篇 至 第 四 十 一 篇, 奏 復 詔 可 而 事 畢, 四 十 二 篇 以 下, 乃 異 日 御 史 大 夫 復 與 文 學 所 論 15 是 則, 賢 良 文 學 既 拜, 咸 取 列 大 夫, 自 各 有 其 職 守, 在 辭 丞 相 御 史 之 時, 再 行 聚 會 討 論 政 事 此 次, 並 非 天 子 下 詔 之 對 策, 而 賢 良 文 學 的 身 份, 亦 已 為 大 夫 身 份, 並 非 純 然 諸 生 矣 16 不 過, 從 大 夫 仍 稱 他 們 為 賢 良 文 學, 他 們 也 似 繼 續 以 諸 生 自 居, 發 言 態 度 亦 渾 不 似 屬 員 對 上 官 之 恭 謹, 則 諸 生 確 然 已 開 發 了 一 個 相 對 自 由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前 次 發 言 之 規 矩, 似 乎 亦 成 為 雙 方 共 識, 而 予 以 承 認 是 則, 鹽 鐵 議 本 身 不 但 是 一 個 先 例, 而 且 這 個 文 本 使 昭 帝 一 朝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如 何 開 展 的 來 龍 去 脈, 得 以 展 現 於 後 人 目 前 本 文 擬 緊 貼 文 本, 從 漢 文 帝 鼓 勵 賢 良 文 學 發 聲, 而 建 構 的 習 慣 法 框 架, 以 及 昭 帝 年 間 賢 良 文 學 的 代 表 性, 而 深 探 當 時 議 事 討 論 範 圍 的 選 擇 及 越 軌 責 任 的 問 題, 最 後 闡 釋 漢 季 議 事 語 言 及 禮 儀 要 求 等 期 望 以 鹽 鐵 論 為 基 礎, 展 示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種 種 內 涵 與 軌 範 也 可 以 此 作 為 模 型, 對 比 世 界 上 類 似 的 共 時 性 與 歷 時 性 型 態, 以 觀 照 其 可 能 的 交 光 互 影 之 處! 鹽 鐵 議 成 為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典 範 個 案, 是 其 來 有 自 的, 其 中 漢 文 帝 乃 起 關 鍵 作 用 的 人 物 如 果 我 們 回 溯 西 周 時 代, 雖 無 法 律 上 的 禁 制, 但 大 夫 必 須 循 禮 不 輕 率 於 發 言, 尚 書. 周 書. 洪 範 云 : 無 偏 無 黨, 王 道 蕩 蕩 ; 無 黨 無 偏, 王 道 平 平 ; 無 反 無 側, 王 道 正 直, 17 至 於 春 秋 論 語 仍 有 堅 持 君 子 矜 而 不 爭, 羣 而 不 黨 18 傳 統 的 說 法, 但 孔 子 同 時 指 出, 如 果 天 下 有 道, 則 政 不 在 大 夫 天 下 有 道, 則 庶 人 不 議, 19 事 實 上, 春 秋 早 15 16 17 18 19 清 姚 鼐 : 惜 抱 軒 詩 文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 頁 276 後 學 頗 有 質 疑 賢 良 文 學 策 問 後, 會 否 即 用 為 大 夫 的 高 官 然 而, 不 論 官 位 的 高 低, 此 時 賢 良 和 文 學, 皆 已 為 朝 官, 而 非 諸 生 的 身 份 了 清 阮 元 校 刻 : 洪 範, 尚 書 正 義, 十 三 經 注 疏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7 年, 十 三 經 注 疏 影 印 清 阮 元 刻 本 ), 卷 12, 頁 190 清 程 樹 德 撰, 程 俊 英 蔣 見 元 點 校.. 衛 靈 公 下, 論 語 集 釋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0 年 ), 卷 32, 頁 1104 同 前 註, 卷 33, 頁 1144 4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已 是 陪 臣 執 國 命, 天 下 無 道 之 世, 20 而 處 戰 國 的 孟 子 則 直 道 : 聖 王 不 作, 諸 侯 放 恣, 處 士 橫 議, 21 但 這 同 時 也 是 我 國 傳 統 中, 知 識 分 子 最 有 言 論 自 由, 及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最 為 寬 廣 的 時 代 到 了 秦 漢 政 治 進 入 一 人 專 制 的 政 治 時 代, 22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逐 步 收 窄, 至 秦 皇 朝 而 極 秦 人 的 阬 儒 與 焚 書, 便 是 試 圖 針 對 誹 謗 君 上 妖 言 惑 眾 等 言 論 空 間, 作 出 全 面 的 封 禁 行 動 故 阬 儒 的 罪 名, 依 史 記 云 : 始 皇 聞 亡, 乃 大 怒 曰 : 盧 生 等 吾 尊 賜 之 甚 厚, 今 乃 誹 謗 我, 以 重 吾 不 德 也 諸 生 在 咸 陽 者, 吾 使 人 廉 問, 或 為 訞 言 以 亂 黔 首 於 是 使 御 史 悉 案 問 諸 生, 諸 生 傳 相 告 引, 乃 自 除 犯 禁 者 四 百 六 十 餘 人, 皆 阬 之 咸 陽, 使 天 下 知 之, 以 懲 後 益 發 謫 徙 邊 23 這 是 秦 廷 以 誹 謗 妖 言 作 大 規 模 白 色 恐 怖 的 開 端, 以 禁 止 傳 播 始 皇 的 不 德 而 亂 黔 首 至 於 焚 書, 其 重 點 固 不 在 焚 書, 觀 乎 史 記 載 李 斯 議 : 今 天 下 已 定, 法 令 出 一, 百 姓 當 家 則 力 農 工, 士 則 學 習 法 令 辟 禁 今 諸 生 不 師 今 而 學 古, 以 非 當 世, 惑 亂 黔 首 丞 相 臣 斯 昧 死 言 : 古 者 天 下 散 亂, 莫 之 能 一, 是 以 諸 侯 並 作, 語 皆 道 古 以 害 今, 飾 虛 言 以 亂 實, 人 善 其 所 私 學, 以 非 上 之 所 建 立 今 皇 帝 并 有 天 下, 別 黑 白 而 定 一 尊 私 學 而 相 與 非 法 教, 人 聞 令 下, 則 各 以 其 學 議 之, 入 則 心 非, 出 則 巷 議, 夸 主 以 為 名, 異 取 以 為 高, 率 羣 下 以 造 謗 如 此 弗 禁, 則 主 勢 降 乎 上, 黨 與 成 乎 下 禁 之 便 臣 請 史 官 非 秦 記 皆 燒 之 非 博 士 官 所 職, 天 下 敢 有 藏 詩 書 百 家 語 者, 悉 詣 守 尉 雜 燒 之 有 敢 偶 語 詩 書 者 棄 市 以 古 非 今 者 族 吏 見 知 不 舉 者 與 同 罪 令 下 三 十 日 不 燒, 黥 為 城 旦 所 不 去 者, 醫 藥 卜 筮 種 樹 之 書 若 欲 有 學 法 令, 以 吏 為 師 制 曰 : 可 24 我 們 從 罪 刑 的 嚴 重 程 度, 可 以 看 出 此 次 禁 令 的 焦 點, 並 不 在 焚 書 蓋 令 下 三 十 日 不 燒, 僅 黥 為 城 旦, 並 無 死 罪 ; 但 有 敢 偶 語 詩 書 者, 則 為 棄 市 的 死 刑, 而 最 高 刑 罰 20 21 22 23 24 前 註 18, 卷 33, 頁 1141-1144 孔 子 曰 : 天 下 有 道, 則 禮 樂 征 伐 自 天 子 出 ; 天 下 無 道, 則 禮 樂 征 伐 自 諸 侯 出 自 諸 侯 出, 蓋 十 世 希 不 失 矣 ; 自 大 夫 出, 五 世 希 不 失 矣 ; 陪 臣 執 國 命, 三 世 希 不 失 矣 天 下 有 道, 則 政 不 在 大 夫 天 下 有 道, 則 庶 人 不 議 張 文 修 編 著.. 滕 文 公 章 句 下, 孟 子 ( 北 京.. 北 京 燕 山 出 版 社,1995 年 ), 卷 6, 頁 108 徐 復 觀.. 封 建 政 治 社 會 的 崩 潰 及 典 型 專 制 政 治 的 成 立, 兩 漢 思 想 史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年 ), 卷 1, 頁 128-154 漢 司 馬 遷.. 秦 始 皇 本 紀 第 六, 史 記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59 年 ), 卷 6, 頁 258 同 前 註, 卷 6, 頁 255 5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的 夷 三 族, 則 針 對 以 古 非 今 者, 可 見 秦 廷 最 不 希 望 士 人 擁 有 的, 並 不 是 書 本 知 識, 而 是 藉 知 識 來 善 其 所 私 學, 以 非 上 之 所 建 立, 批 評 當 世 政 治, 率 群 下 以 造 謗 至 於, 胡 亥 矯 詔 殺 太 子 扶 蘇, 罪 名 之 一, 正 是 數 上 書 直 言 誹 謗 我 ( 始 皇 ) 所 為 ; 25 又 為 了 鞏 固 政 治 權 位, 於 是 二 世 乃 遵 用 趙 高, 申 法 令 羣 臣 諫 者 以 為 誹 謗, 大 吏 持 祿 取 容, 黔 首 振 恐 26 這 正 是 賈 誼 在 過 秦 論 中 指 : 胡 亥 今 日 即 位 而 明 日 射 人, 忠 諫 者 謂 之 誹 謗, 深 計 者 謂 之 妖 言, 其 視 殺 人 若 艾 草 菅 然 27 然 而, 秦 所 謂 法 網 嚴 密, 實 其 監 察 能 力 甚 低 28 考 其 原 故, 誠 如 王 夫 之 言 : 法 愈 密, 吏 權 愈 重 ; 死 刑 愈 繁, 賄 賂 愈 章 ; 塗 飾 以 免 罪 罟, 而 天 子 之 權, 倒 持 於 掾 史 藉 是 以 箝 天 下, 而 為 天 下 所 箝, 固 其 宜 也 29 是 以, 漢 高 祖 入 關, 為 了 爭 取 民 眾 支 持, 召 諸 縣 父 老 豪 桀 曰 : 父 老 苦 秦 苛 法 久 矣, 誹 謗 者 族, 偶 語 者 棄 巿 吾 與 諸 侯 約, 先 入 關 者 王 之, 吾 當 王 關 中 與 父 老 約, 法 三 章 耳 : 殺 人 者 死, 傷 人 及 盜 抵 罪 餘 悉 除 去 秦 法, 而 結 果 是 諸 吏 人 皆 案 堵 如 故 30 不 過, 漢 高 以 平 民 小 吏 等 取 天 下, 其 時 的 群 臣 大 多 是 秦 廷 的 舊 臣, 很 難 擺 脫 以 往 的 生 活 經 驗 況 且, 秦 廷 小 吏 受 學 問 與 修 養 所 限, 亦 難 有 巨 大 的 魄 力 與 創 意, 全 盤 改 易 秦 國 的 遺 規, 是 以 在 具 體 司 法 上, 不 得 不 攗 摭 秦 法 而 作 律 31 在 漢 承 秦 律 的 前 提 下, 漢 廷 不 止 一 次 要 去 除 誹 謗 妖 言 等, 封 禁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律 令, 漢 書. 高 后 紀 載 : ( 呂 后 ) 元 年 春 正 月, 詔 曰 : 前 日 孝 惠 皇 帝 言 欲 除 三 族 辠 妖 言 令, 議 未 決 而 崩, 今 除 之 32 但 到 了 孝 文 帝 年 間, 誹 謗 妖 言 之 罪 仍 然 存 在, 而 孝 文 帝 為 了 廣 納 諫 言, 於 是 提 出 改 革 法 制, 史 記. 孝 文 本 紀 載 :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同 註 23, 李 斯 列 傳 第 二 十 七, 卷 87, 頁 2551 同 註 23, 秦 始 皇 本 紀 第 六, 卷 6, 頁 268 漢 班 固.. 賈 誼 傳 第 十 八, 漢 書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62 年 ), 卷 48, 頁 2251 馮 樹 勳.. 決 策 訊 息 流 與 秦 帝 國 衰 亡 的 關 係, 人 文 中 國 學 報 第 12 期 (2006 年 9 月 ), 頁 297-332 清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76 年 ), 頁 8 同 註 23, 高 祖 本 紀 第 八, 卷 8, 頁 362 同 註 27, 刑 法 志 第 三, 卷 23, 頁 1096.. 三 章 之 法 不 足 以 禦 姦, 於 是 相 國 蕭 何 摭 秦 法, 取 其 宜 於 時 者, 作 律 九 章 同 註 27, 高 后 紀 第 三, 卷 3, 頁 96 6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上 曰 : 古 之 治 天 下, 朝 有 進 善 之 旌, 誹 謗 之 木, 所 以 通 治 道 而 來 諫 者 今 法 有 誹 謗 妖 言 之 罪, 是 使 衆 臣 不 敢 盡 情, 而 上 無 由 聞 過 失 也 將 何 以 來 遠 方 之 賢 良? 其 除 之 民 或 祝 詛 上 以 相 約 結 而 後 相 謾, 吏 以 為 大 逆, 其 有 他 言, 而 吏 又 以 為 誹 謗 此 細 民 之 愚 無 知 抵 死, 朕 甚 不 取 自 今 以 來, 有 犯 此 者 勿 聽 治 33 漢 文 帝 認 為 今 法 有 誹 謗 妖 言 之 罪, 是 使 衆 臣 不 敢 盡 情, 而 上 無 由 聞 過 失 也, 因 此 為 求 政 治 清 明, 君 主 願 聞 己 過, 亦 免 卻 細 民 之 愚 無 知 抵 死, 而 決 意 自 今 以 來, 有 犯 此 者 勿 聽 治, 即 等 同 於 廢 除 誹 謗 妖 言 之 罪 其 中 特 別 關 注, 將 何 以 來 遠 方 之 賢 良? 是 則, 文 帝 的 除 誹 謗 妖 言, 是 以 鼓 勵 地 方 賢 良, 代 表 民 間 對 朝 廷 提 出 意 見 自 文 帝 改 革 法 制, 於 是 賦 予 了 一 個 以 賢 良 和 文 學 為 中 心, 向 當 道 提 出 意 見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賢 良 文 學 在 策 問 中 的 發 言, 從 此 受 到 法 律 的 保 障, 從 史 記 和 漢 書 的 記 載 中, 從 未 看 見 有 一 個 賢 良 文 學 因 策 論 失 言, 而 受 到 處 分 的 事 例 誠 如 哈 貝 瑪 斯 指 : 1695 年 頒 佈 的 許 可 證 法 徹 底 結 束 了 書 刊 檢 查 制 度 ; 女 王 幾 次 責 成 議 會 恢 復 檢 查 制 度, 但 均 無 結 果 當 然, 書 刊 還 一 直 受 到 嚴 格 的 誹 謗 法 以 及 諸 多 有 關 王 室 和 議 會 特 權 的 規 定 的 約 束 34 英 國 所 以 作 為 哈 氏 拓 展 公 共 空 間 的 主 要 案 例 (The Model Case of British Development), 35 正 是 因 為 廢 除 言 論 審 查 和 藉 教 育 加 強 資 訊 流 通 所 致, 這 是 指 十 七 世 紀 的 英 國, 而 西 漢 在 公 元 前 177( 漢 文 帝 前 三 年 ), 即 已 具 備 相 關 的 歷 史 條 件 了 自 文 帝 為 遠 方 之 賢 良 的 發 言 權 和 細 民 因 愚 無 知, 以 致 被 吏 以 為 大 逆 之 罪, 得 以 免 除 誹 謗 妖 言 之 罪 但 對 朝 廷 的 高 級 官 吏, 以 致 亦 宗 室 諸 侯 王, 均 不 受 這 項 法 律 免 除 的 保 護 誹 謗 君 上 自 景 帝 至 哀 帝 之 世, 仍 是 不 斷 有 人 獲 罪 的 景 帝 時 魏 其 灌 夫 日 夜 招 聚 天 下 豪 桀 壯 士 與 論 議, 腹 誹 而 心 謗, 雖 以 太 后 阻 止, 36 終 不 免 於 刑 誅 ; 37 武 帝 33 34 35 36 同 註 23, 孝 文 本 紀 第 十, 卷 10, 頁 423-424 ( 德 ) 哈 貝 馬 斯 著, 曹 衛 東 等 譯 : 公 共 領 域 的 結 構 轉 型 ( 上 海 : 學 林 出 版 社,1999 年 ), 頁 70 或 參 Jürgen Habermas,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1), p.59: Censorship came to an end with the Licensing Act of 1695; the Queen several times admonished the members of Parliament to bring censorship back, but in vain. To be sure, the press continued to be subject to the strict Law of Libel6 and to the restrictions connected with numerous privileges of Crown and Parliament. 這 是 哈 氏 書 中 第 三 章 第 一 節 的 小 標 題 同 前 註, 頁 57 同 註 23, 魏 其 武 安 侯 列 傳 第 四 十 七, 卷 107, 頁 2851-2852.. 魏 其 之 東 朝, 盛 推 灌 夫 之 善, 言 其 醉 飽 得 過, 乃 丞 相 以 他 事 誣 罪 之 武 安 又 盛 毀 灌 夫 所 為 橫 恣, 罪 逆 不 道 魏 其 度 不 可 柰 何, 因 言 丞 相 短 武 安 曰 : 天 下 幸 而 安 樂 無 事, 蚡 得 為 肺 腑, 所 好 音 樂 狗 馬 田 宅 蚡 所 愛 倡 優 巧 匠 之 屬, 7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朝 以 訕 上 獲 罪 者, 不 可 勝 數 丞 相 公 孫 弘 曰 : 黯 誹 謗 聖 制, 當 族, 38 汲 黯 幸 免, 但 史 記. 平 準 書 云 : 自 公 孫 弘 以 春 秋 之 義 繩 臣 下 取 漢 相, 張 湯 用 峻 文 決 理 為 廷 尉, 於 是 見 知 之 法 生, 而 廢 格 沮 誹 窮 治 之 獄 用 矣 其 明 年, 淮 南 衡 山 江 都 王 謀 反 跡 見, 而 公 卿 尋 端 治 之, 竟 其 黨 與, 而 坐 死 者 數 萬 人, 長 吏 益 慘 急 而 法 令 明 察 39 至 於 顏 異 竟 以 腹 誹 受 誅, 則 對 誹 謗 君 上 的 指 責, 已 到 了 極 端 恐 怖 的 地 步 史 載 : 異 不 應, 微 反 脣 湯 奏 當 異 九 卿 見 令 不 便, 不 入 言 而 腹 誹, 論 死 自 是 之 後, 有 腹 誹 之 法 比, 而 公 卿 大 夫 多 諂 諛 取 容 矣 40 甚 至 牽 連 及 於 素 來 謹 慎 的 董 仲 舒, 坐 私 為 災 異 書, 主 父 偃 取 奏 之, 下 吏, 罪 至 不 道, 幸 蒙 不 誅 41 故 東 方 朔 傷 之 謂 : 昔 者 關 龍 逢 深 諫 於 桀, 而 王 子 比 干 直 言 於 紂, 此 二 臣 者, 皆 極 慮 盡 忠, 閔 王 澤 不 下 流, 而 萬 民 騷 動, 故 直 言 其 失, 切 諫 其 邪 者, 將 以 為 君 之 榮, 除 主 之 禍 也 今 則 不 然, 反 以 為 誹 謗 君 之 行, 無 人 臣 之 禮, 果 紛 然 傷 於 身, 蒙 不 辜 之 名, 戮 及 先 人, 為 天 下 笑 42 37 38 39 40 41 42 不 如 魏 其 灌 夫 日 夜 招 聚 天 下 豪 桀 壯 士 與 論 議, 腹 誹 而 心 謗, 不 仰 視 天 而 俯 畫 地, 辟 倪 兩 宮 閒, 幸 天 下 有 變, 而 欲 有 大 功 臣 乃 不 知 魏 其 等 所 為 主 爵 都 尉 汲 黯 是 魏 其 內 史 鄭 當 時 是 魏 其, 後 不 敢 堅 對 餘 皆 莫 敢 對 上 怒 內 史 曰 : 公 平 生 數 言 魏 其 武 安 長 短, 今 日 廷 論, 局 趣 效 轅 下 駒, 吾 并 斬 若 屬 矣 即 罷 起 入, 上 食 太 后 太 后 亦 已 使 人 候 伺, 具 以 告 太 后 太 后 怒, 不 食, 曰 : 今 我 在 也, 而 人 皆 藉 吾 弟, 令 我 百 歲 後, 皆 魚 肉 之 矣 且 帝 寧 能 為 石 人 邪! 此 特 帝 在, 即 錄 錄, 設 百 歲 後, 是 屬 寧 有 可 信 者 乎? 上 謝 曰 : 俱 宗 室 外 家, 故 廷 辯 之 不 然, 此 一 獄 吏 所 決 耳 同 註 23, 漢 興 以 來 將 相 名 臣 年 表 第 十, 卷 22, 頁 1135: ( 元 光 元 年 公 元 前 130 年 ) 十 月, 族 灌 夫 家, 魏 其 侯 市 同 註 23, 樂 書 第 二, 卷 24, 頁 1178 同 註 23, 平 準 書 第 八, 卷 30, 頁 1424 同 註 23, 平 準 書 第 八, 卷 30, 頁 1434 同 註 27, 楚 元 王 傳 第 六, 卷 36, 頁 1930 同 註 27, 東 方 朔 傳 第 三 十 五, 卷 35, 頁 2869-2870 8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漢 武 以 後, 昭 帝 年 幼 霍 光 秉 政, 而 尚 有 劉 德 之 廢, 43 眭 孟 妖 言 之 誅, 44 故 路 溫 舒 猶 以 為 : 臣 聞 秦 有 十 失, 其 一 尚 存, 治 獄 之 吏 是 也 貴 治 獄 之 吏 ; 正 言 者 謂 之 誹 謗, 遏 過 者 謂 之 妖 言 45 至 於 宣 帝 承 武 帝 風 尚, 於 是 溫 水 侯 劉 安 國, 坐 上 書 為 妖 言, 幸 會 赦, 免 ; 46 以 楊 惲 妄 引 亡 國 以 誹 謗 當 世, 無 人 臣 禮 ; 47 詞 連 及 夏 侯 勝 坐 誹 謗 繫 獄, 三 年 免 為 庶 人 48 與 安 平 侯 楊 譚 同 罪 49 下 及 成 帝 猶 有 朱 雲 因 : 小 臣 居 下 訕 上, 廷 辱 師 傅, 罪 死 不 赦, ( 辛 ) 慶 忌 叩 頭 流 血 上 意 解, 然 後 得 已 50 以 迄 哀 帝, 尚 有 條 奏 除 任 子 令 及 誹 謗 詆 欺 法 51 是 則, 終 西 漢 一 朝 誹 謗 妖 言 等 言 論 禁 制, 仍 是 君 主 或 當 權 者, 可 隨 時 用 以 打 擊 政 敵 的 工 具, 卻 對 文 帝 特 予 注 重 的 賢 良 文 學, 網 開 一 面, 實 不 能 不 視 作 西 漢 一 朝,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開 拓 的 重 要 一 章 部 分 學 者 如 西 嶋 定 生 等, 不 明 白 對 策 的 賢 良 文 學, 是 藉 由 文 帝 訂 立 的 祖 宗 家 法 所 保 護, 而 可 以 在 法 律 的 框 架 下, 向 朝 廷 進 直 言, 於 是 便 有 種 種 不 同 的 猜 想 52 但 西 嶋 自 己 也 明 白 表 示 但 在 塩 鐵 論 的 書 中 的 任 何 部 份, 霍 光 完 全 不 出 現 其 姿 態, 這 即 是 承 認 他 的 推 測, 是 完 全 缺 乏 文 本 支 持 的 甚 至 有 學 者 如 楊 之 水 等, 因 為 諸 生 取 得 的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同 註 27, 楚 元 王 傳 第 六, 卷 36, 頁 1927.. ( 劉 ) 德 字 路 叔, 妻 死, 大 將 軍 光 欲 以 女 妻 之, 德 不 敢 取, 畏 盛 滿 也 蓋 長 公 主 孫 譚 遮 德 自 言, 德 數 責 以 公 主 起 居 無 狀 侍 御 史 以 為 光 望 不 受 女, 承 指 劾 德 誹 謗 詔 獄, 免 為 庶 人, 屏 居 山 田 同 註 27, 五 行 志 第 七 中 之 下, 卷 27 中 之 下, 頁 1412.. 眭 孟 以 為 木 陰 類, 下 民 象, 當 有 故 廢 之 家 公 孫 氏 從 民 間 受 命 為 天 子 者 昭 帝 富 於 春 秋, 霍 光 秉 政, 以 孟 妖 言, 誅 之 同 註 27, 賈 鄒 枚 路 傳 第 二 十 一, 卷 51, 頁 2369 同 註 27, 王 子 侯 表 第 三 下, 卷 15 下, 頁 484.. ( 溫 水 侯 安 國 ) 六 月 辛 丑 封, 十 年, 本 始 二 年, 坐 上 書 為 妖 言, 會 赦, 免 同 註 27, 公 孫 劉 田 王 楊 蔡 陳 鄭 傳 第 三 十 六, 卷 66, 頁 2891 同 註 27, 楚 元 王 傳 第 六, 卷 36, 頁 1930-1931 同 註 27, 外 戚 恩 澤 侯 表 第 六, 卷 18, 頁 692.. 元 康 三 年, 侯 ( 楊 ) 譚 嗣, 九 年, 五 鳳 四 年, 坐 為 典 屬 國 季 父 惲 有 罪, 譚 言 誹, 免 同 註 27, 楊 胡 朱 梅 云 傳 第 三 十 七, 卷 67, 頁 2915: 至 成 帝 時, 丞 相 故 安 昌 侯 張 禹 以 帝 師 位 特 進, 甚 尊 重 雲 上 書 求 見, 公 卿 在 前 雲 曰 : 今 朝 廷 大 臣 上 不 能 匡 主, 下 亡 以 益 民, 皆 尸 位 素 餐, 孔 子 所 謂 鄙 夫 不 可 與 事 君, 苟 患 失 之, 亡 所 不 至 者 也 臣 願 賜 尚 方 斬 馬 劍, 斷 佞 臣 一 人 以 厲 其 餘 上 問 : 誰 也? 對 曰 安 昌 侯 張 禹 上 大 怒, 曰 : 小 臣 居 下 訕 上, 廷 辱 師 傅, 罪 死 不 赦 御 史 將 雲 下, 雲 攀 殿 檻, 檻 折 雲 呼 曰 : 臣 得 下 從 龍 逄 比 干 遊 於 地 下, 足 矣! 未 知 聖 朝 何 如 耳? 御 史 遂 將 雲 去 於 是 左 將 軍 辛 慶 忌 免 冠 解 印 綬, 叩 頭 殿 下 曰 : 此 臣 素 著 狂 直 於 世 使 其 言 是, 不 可 誅 ; 其 言 非, 固 當 容 之 臣 敢 以 死 爭 慶 忌 叩 頭 流 血 上 意 解, 然 後 得 已 及 後 當 治 檻, 上 曰 : 勿 易! 因 而 輯 之, 以 旌 直 臣 同 註 27, 哀 帝 紀 第 十 一, 卷 11, 頁 336 西 嶋 定 生 著, 黃 耀 能 譯.. 霍 氏 政 權 的 成 立 與 崩 潰, 白 話 秦 漢 史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1998 年 ), 頁 208 指 : 如 重 複 地 那 樣, 所 謂 大 夫 就 是 當 時 的 副 丞 相, 是 掌 握 外 朝 大 權 的 御 史 大 夫 桑 弘 羊 對 於 這 個 賢 良 文 學 者 只 不 過 是 個 書 生 而 已, 雖 然 如 此, 他 們 在 廟 堂 也 不 怕 得 罪 當 時 權 力 者 的 憤 怒, 做 了 堂 堂 的 發 言, 他 們 均 一 致 為 了 忠 實 於 他 們 自 己 所 信 賴, 是 不 能 理 解 那 一 定 有 什 麼 理 由, 非 加 以 思 考 不 可 以 其 理 由 就 是 因 為 在 他 們 的 背 後, 有 與 桑 弘 羊 匹 敵 的 政 治 上 權 力 支 持 者 的 依 靠 在 當 時, 所 謂 那 種 權 力 者, 除 了 霍 光 之 外, 沒 有 別 人 9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言 論 自 由, 而 竟 致 於 懷 疑 文 本 的 真 確 性, 甚 至 以 為 鹽 鐵 論 不 過 是 歷 史 小 說 而 已 53 這 正 是 由 於 不 明 白 漢 世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乃 法 制 特 別 賦 予 諸 生 言 論 自 由, 而 引 起 的 種 種 誤 解 鹽 鐵 論. 本 議 第 一 文 首 云 : 惟 始 元 六 年, 有 詔 書 使 丞 相 御 史 與 所 舉 賢 良 文 學 語 問 民 間 所 疾 苦 54 如 果 從 鹽 鐵 論 文 本 中, 我 們 可 以 把 與 議 者 大 別 為 兩 類 : 其 一 朝 廷 有 司, 包 括 : 丞 相 ( 車 千 秋 ) 御 史 大 夫 ( 桑 弘 羊 ) 丞 相 史 御 史 等 一 眾 屬 員 ; 其 二 民 間 代 表, 即 雜 論 第 六 十 中 所 舉 列 賢 良 茂 陵 唐 生 文 學 魯 國 萬 生 之 倫, 六 十 餘 人 55 這 批 賢 良 文 學 的 來 源, 當 如 漢 書. 昭 帝 紀 載 詔 曰 : 其 令 三 輔 太 常 舉 賢 良 各 二 人, 郡 國 文 學 高 第 各 一 人 56 詔 舉 賢 良 之 制, 當 起 自 漢 文 帝, 文 帝 前 二 年 ( 公 元 前 131 年 ) 十 一 月 日 食 以 後, 即 有 詔 : 人 主 不 德, 布 政 不 均, 則 天 示 之 以 菑, 以 誡 不 治 令 至, 其 悉 思 朕 之 過 失, 及 知 見 思 之 所 不 及, 以 告 朕 及 舉 賢 良 方 正 能 直 言 極 諫 者, 以 匡 朕 之 不 逮 57 由 是 觀 之, 則 舉 賢 良 方 正 能 直 言 極 諫 者, 是 為 了 能 匡 朕 之 不 逮, 及 知 見 思 之 所 不 及 者, 請 賢 良 以 啟 告 於 天 子 為 了 保 證 言 者 無 罪, 又 於 明 年 五 月 詔 除 誹 謗 妖 言 之 律 ( 詳 前 節 ), 這 是 文 帝 有 意 開 放 言 論, 聽 取 民 意, 改 善 施 政 的 德 意 故 雖 對 秦 漢 以 還, 知 識 分 子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收 窄, 而 深 致 不 滿 的 賈 山, 58 也 在 至 言 中 謂 : 今 陛 下 念 思 祖 考, 術 追 厥 功, 圖 所 以 昭 光 洪 業 休 德, 使 天 下 舉 賢 良 方 正 之 士, 天 下 皆 訢 訢 焉 59 53 54 55 56 57 58 59 楊 之 水.. 脂 麻 通 鑒 鹽 鐵 論, 瞭 望 第 23 期 (1993 年 ), 頁 35: ( 公 卿 身 居 朝 廷, 高 高 在 上, 每 日 聽 到 的 都 是 些 逢 迎 奉 承 的 假 話, 今 天 卻 聽 到 謇 直 的 真 話, 而 這 正 是 良 藥 針 石 ) 允 許 以 辯 論 的 方 式 講 真 話, 已 屬 罕 見, 更 何 況, 還 允 許 堅 持 自 己 的 與 官 方 完 全 不 同 的 理 論 主 張! 無 怪 郭 沫 若 先 生 要 認 為 它 是 小 說 家 言 了 王 利 器 : 本 議 第 一, 鹽 鐵 論 校 注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2 年 ), 卷 1, 頁 1 同 前 註, 雜 論 第 六 十, 卷 10, 頁 613 同 註 27, 昭 帝 紀 第 七, 卷 7, 頁 223 同 註 23, 孝 文 本 紀 第 十, 卷 10, 頁 422 同 註 27, 賈 鄒 枚 路 傳 第 二 十 一, 卷 51, 頁 2330.. 昔 者 夏 商 之 季 世, 雖 關 龍 逢 箕 子 比 干 之 賢, 身 死 亡 而 道 不 用 文 王 之 時, 豪 俊 之 士 皆 得 竭 其 智, 芻 蕘 採 薪 之 人 皆 得 盡 其 力, 此 周 之 所 以 興 也 故 地 之 美 者 善 養 禾, 君 之 仁 者 善 養 士 雷 霆 之 所 擊, 無 不 摧 折 者 ; 萬 鈞 之 所 壓, 無 不 糜 滅 者 今 人 主 之 威, 非 特 雷 霆 也 ; 勢 重, 非 特 萬 鈞 也 開 道 而 求 諫, 和 顏 色 而 受 之, 用 其 言 而 顯 其 身, 士 猶 恐 懼 而 不 敢 自 盡, 又 乃 況 於 縱 欲 恣 行 暴 虐, 惡 聞 其 過 乎! 震 之 以 威, 壓 之 以 重, 則 雖 有 堯 舜 之 智, 孟 賁 之 勇, 豈 有 不 摧 折 者 哉? 如 此, 則 人 主 不 得 聞 其 過 失 矣 同 前 註, 頁 2335 10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至 於 文 學 其 由 來 較 賢 良 更 為 久 遠, 史 記 載 : 叔 孫 通 者, 薛 人 也 秦 時 以 文 學 徵, 待 詔 博 士 60 漢 興 張 蒼 文 學 律 曆, 為 漢 名 相, 61 景 帝 間 晁 錯 以 文 學 對 策 為 晉 身 之 階, 史 記 本 傳 云 : 鼂 錯 者 學 申 商 刑 名 於 軹 張 恢 先 所 以 文 學 為 太 常 掌 故 ; 62 漢 書 則 謂 : 後 詔 有 司 舉 賢 良 文 學 士, 錯 在 選 中. 上 ( 景 帝 ) 親 策 詔 之 ; 63 又 云 : 時 賈 誼 已 死, 對 策 者 百 餘 人, 唯 錯 為 高 第, 繇 是 遷 中 大 夫 64 這 裡 有 數 端 值 注 意 者 : 其 一 晁 錯 本 治 申 商 刑 名 學, 而 漢 季 更 化 崇 儒, 自 武 帝 始 興, 故 景 帝 間, 晁 錯 得 以 法 家 薦 舉 為 文 學 ; 其 二 景 帝 間 賢 良 與 文 學 已 皆 並 稱, 故 漢 書 謂 : 詔 有 司 舉 賢 良 文 學 士 ; 其 三 景 帝 間 賢 良 與 文 學 皆 需 要 通 過 與 天 子 對 策, 然 後 遷 官 ( 錯 為 高 第, 繇 是 遷 中 大 夫 ), 而 景 帝 時 對 策 者 已 有 百 餘 人 到 了 漢 武 初 政, 舉 賢 良 如 轅 固 65 馮 唐 66 67 鄧 公 等, 多 為 耆 老 至 於 招 致 文 學 之 士, 如 史 記. 孝 武 本 紀 載 上 鄉 儒 術, 招 賢 良, 趙 綰 王 臧 等 以 文 學 為 公 卿, 但 此 計 劃 曾 受 頓 挫, 會 竇 太 后 治 黃 老 言, 不 好 儒 術, 使 人 微 得 趙 綰 等 姦 利 事, 召 案 綰 臧, 綰 臧 自 殺, 諸 所 興 為 者 皆 廢 但 後 六 年, 竇 太 后 崩 其 明 年, 上 徵 文 學 之 士 公 孫 弘 等 68 史 記 本 傳 云 : 元 光 五 年, 有 詔 徵 文 學, 菑 川 國 復 推 上 公 孫 弘 弘 至 太 常 太 常 令 所 徵 儒 士 各 對 策, 百 餘 人, 弘 第 居 下 策 奏, 天 子 擢 弘 對 為 第 一 召 入 見, 狀 貌 甚 麗, 拜 為 博 士 69 其 時 公 孫 弘 年 已 六 十, 70 而 以 文 學 舉 者, 亦 一 如 賢 良 到 太 常 報 到, 以 安 排 對 策 不 過, 其 中 策 問 者 百 餘 人, 則 是 通 舉 武 帝 朝 之 對 策 者 數 目, 如 漢 書. 董 仲 舒 傳 云 : 武 帝 即 位, 舉 賢 良 文 學 之 士 前 後 百 數, 而 仲 舒 以 賢 良 對 策 焉 71 是 則, 武 帝 朝 舉 賢 良 文 學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同 註 23, 劉 敬 叔 孫 通 列 傳 第 三 十 九, 卷 99, 頁 2720 同 註 23, 張 丞 相 列 傳 第 三 十 六, 卷 96, 頁 2685 同 註 23, 袁 盎 鼂 錯 列 傳 第 四 十 一, 卷 101, 頁 2745 同 註 27, 爰 盎 鼂 錯 傳 第 十 九, 卷 49, 頁 2290 同 註 27, 爰 盎 鼂 錯 傳 第 十 九, 卷 49, 頁 2299 同 註 27, 儒 林 傳 第 五 十 八, 卷 88, 頁 3612.. 武 帝 初 即 位, 復 以 賢 良 徵 諸 儒 多 嫉 毀 曰 固 老, 罷 歸 之 時 ( 轅 ) 固 已 九 十 餘 矣 同 註 23, 張 釋 之 馮 唐 列 傳 第 四 十 二, 卷 102, 頁 2761.. 七 年, 景 帝 立, 以 唐 為 楚 相, 免 武 帝 立, 求 賢 良, 舉 馮 唐 唐 時 年 九 十 餘, 不 能 復 為 官, 乃 以 唐 子 馮 遂 為 郎 同 註 23, 袁 盎 鼂 錯 列 傳 第 四 十 一, 卷 101, 頁 2748: 鄧 公, 成 固 人 也, 多 奇 計 建 元 中, 上 招 賢 良, 公 卿 言 鄧 公, 時 鄧 公 免, 起 家 為 九 卿 一 年, 復 謝 病 免 歸 同 註 23, 孝 武 本 紀 第 十 二, 卷 12, 頁 452 同 註 23, 平 津 侯 主 父 列 傳 第 五 十 二, 卷 112, 頁 2949 同 前 註 : 建 元 元 年, 天 子 初 即 位, 招 賢 良 文 學 之 士 是 時 弘 年 六 十, 徵 以 賢 良 為 博 士 同 註 27, 董 仲 舒 傳 第 二 十 六, 卷 56, 頁 2945 11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之 士, 是 前 後 百 數, 並 非 一 次 即 對 策 百 人 以 上 而 董 仲 舒 為 其 中 魁 首, 故 漢 書 本 傳 載 武 帝 以 為 : 郡 國 諸 侯 公 選 賢 良 修 絜 博 習 之 士, 欲 聞 大 道 之 要, 至 論 之 極 今 子 大 夫 褎 然 為 舉 首, 朕 甚 嘉 之 72 鹽 鐵 論 中 賢 良 和 文 學 之 士, 皆 以 董 生 為 精 神 領 袖, 73 正 是 承 繼 這 種 開 示 天 子 以 大 道 之 要 的 取 態 而 賢 良 文 學 皆 由 郡 國 諸 侯 公 選, 作 為 人 民 代 表 的 角 色, 亦 頗 分 明 了 同 時, 自 武 帝 策 問 始, 即 確 定 了 賢 良 和 文 學 的 來 源 必 須 為 儒 生, 史 載 : 建 元 元 年 冬 十 月, 詔 丞 相 御 史 列 侯 中 二 千 石 二 千 石 諸 侯 相 舉 賢 良 方 正 直 言 極 諫 之 士 丞 相 綰 奏 : 所 舉 賢 良, 或 治 申 商 韓 非 蘇 秦 張 儀 之 言, 亂 國 政, 請 皆 罷 奏 可 74 由 是 知 之, 鹽 鐵 論 中 的 諸 生, 皆 是 受 地 方 推 舉 的 儒 家 知 識 分 子, 以 民 意 代 表 的 身 份, 來 陳 訴 民 所 疾 苦 75 就 賢 良 文 學 所 代 表 的 社 會 階 層, 學 者 曾 有 不 少 爭 議 例 如 : 徐 復 觀 先 生 認 為, 賢 良 文 學 顯 然 是 來 自 社 會 的 平 民, 因 而 顯 出 豪 富 與 平 民 兩 階 級 在 利 害 上 尖 銳 的 對 立 76 徐 先 生 的 說 法 有 文 本 根 據, 但 豪 富 與 平 民 階 級, 卻 未 必 是 精 確 的 區 分 對 桑 弘 羊 等 人 而 言, 特 定 利 益 集 團, 可 能 是 更 準 確 的 描 述 而 日 本 學 人 西 嶋 定 生, 除 如 前 述 認 定 賢 良 和 文 學, 背 後 受 到 霍 光 的 支 持 以 外, 卻 又 提 出 : 當 時, 民 間 能 從 事 塩 鐵 製 鐵 造 酒 以 及 能 從 事 大 規 模 的 商 業, 除 了 地 方 豪 族 之 外, 是 難 以 想 像 的 於 是 賢 良 文 學 者 為 了 這 些 地 方 豪 族 的 利 益, 在 儒 家 思 想 的 粉 飾 下 所 作 的 主 張 這 件 事, 賢 良 文 學 者 的 議 論, 並 不 僅 是 以 內 朝 權 力 者 霍 光 為 背 景, 而 是 表 示 著 係 受 到 各 自 出 身 地 豪 族 層 的 支 持 而 賢 良 文 學 者 是 儒 家 思 想 的 所 携 帶 的, 地 方 豪 族 是 以 其 族 的 結 合 和 家 庭 倫 理, 從 與 儒 家 思 想 最 為 接 近 的 存 在 加 以 考 慮, 那 是 當 然 否 則, 這 些 賢 良 文 學 者 本 身 是 從 這 種 的 地 方 豪 族 層 出 來 的 可 能 性 也 很 大 77 72 73 74 75 76 77 同 前 註, 書 中 註 釋 7.. 而 張 晏 曰 : 褎, 進 也, 為 舉 賢 良 之 首 也 王 利 器 認 為 : ( 賢 良 文 學 ) 在 開 宗 明 義 第 一 章, 就 毫 不 含 糊 地 表 明 他 們 是 地 地 道 道 地 繼 承 了 董 仲 舒 的 衣 現 在 我 們 試 就 本 書 來 看 他 們 是 怎 樣 一 椿 椿 一 件 件 地 推 銷 董 仲 舒 的 學 說 吧 見 同 註 54, 前 言, 頁 9 同 註 27, 武 帝 紀 第 六, 卷 6, 頁 155-156 同 註 27, 昭 帝 紀 第 七, 卷 7, 頁 220.. 遣 故 廷 尉 王 平 等 五 人 持 節 行 郡 國, 舉 賢 良, 問 民 所 疾 苦 冤 失 職 者 徐 復 觀 : 鹽 鐵 論 中 的 政 治 社 會 文 化 問 題, 兩 漢 思 想 史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9 年 ), 卷 三, 頁 123-132 同 註 52, 霍 氏 政 權 的 成 立 與 崩 潰, 頁 210 12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西 嶋 於 此 提 出 賢 良 文 學 者 本 身 是 從 這 種 的 地 方 豪 族 層 出 來 的 可 能 性 也 很 大 的 猜 測, 不 但 在 鹽 鐵 論 文 本 中, 找 不 到 絲 毫 的 真 憑 實 據 ; 相 反 地, 只 需 細 讀 文 本, 便 會 發 現 西 嶋 之 說 是 完 全 與 事 實 背 馳 的 最 明 顯 的 證 據, 在 鹽 鐵 論. 地 廣 第 十 六 篇 中 大 夫 直 指 文 學 之 士, 屬 於 貧 寒 階 層 而 予 以 輕 視, 其 云 : 文 學 能 言 而 不 能 行, 居 下 而 訕 上, 處 貧 而 非 富, 大 言 而 不 從, 高 厲 而 行 卑, 誹 譽 訾 議, 以 要 名 采 善 於 當 世 夫 祿 不 過 秉 握 者, 不 足 以 言 治, 家 不 滿 檐 石 者, 不 足 以 計 事 儒 皆 貧 羸, 衣 冠 不 完, 安 知 國 家 之 政, 縣 官 之 事 乎? 78 我 們 姑 不 論 儒 士 之 言, 是 不 是 全 無 實 用 但 從 大 夫 指 他 們 處 貧 而 非 富 儒 皆 貧 羸, 衣 冠 不 完, 又 指 稱 家 不 滿 檐 石 者, 不 足 以 計 事 如 果 文 學 之 士 屬 於 西 嶋 所 說 的 地 方 豪 族 層, 桑 弘 羊 又 怎 可 能 說 出, 這 種 明 顯 與 事 實 不 符 的 指 責, 豈 不 怕 論 敵 即 場 給 他 難 堪 嗎? 事 實 上, 文 學 代 表 的 固 屬 一 般 平 民 階 層, 而 他 們 自 己 的 家 道, 大 部 分 並 非 豪 富, 才 會 為 注 重 身 份 家 資 的 大 夫 所 輕 視 因 此, 他 們 並 未 向 桑 弘 羊 表 示 自 己 身 份 尊 貴 以 作 反 駁, 僅 指 出 社 會 地 位 高 下 與 智 力 無 涉, 而 貧 富 亦 當 無 關 德 行 來 抗 辯 79 至 於 國 疾 第 二 十 八 篇 大 夫 又 指 : 窮 巷 多 曲 辯, 而 寡 見 者 難 喻 文 學 守 死 溟 涬 之 語, 而 終 不 移 世 人 有 言 : 鄙 儒 不 如 都 士 文 學 皆 出 山 東, 希 涉 大 論 80 這 難 道 還 不 足 以 說 明, 文 學 皆 為 山 東 的 地 方 代 表, 但 在 大 夫 心 目 中 他 們 都 是, 居 於 窮 巷 的 山 野 鄙 儒, 由 於 不 是 都 士, 故 而 希 涉 大 論 固 然, 賢 良 和 文 學 出 身 甚 麼 社 會 階 層, 也 並 不 表 示 他 們 一 定 會 代 表 哪 個 階 層 發 聲 但 何 以 今 次 與 議 的 文 學 之 士, 超 逾 五 十 名, 皆 出 山 東 呢? 賢 良 輕 描 淡 寫 地 回 應 謂 : 夫 山 東 天 下 之 腹 心, 賢 士 之 戰 場 也 81 但 文 學 在 西 域 第 四 十 六 篇 中, 指 武 帝 用 兵 域 外 時 : 78 79 80 81 同 註 54, 地 廣 第 十 六, 卷 4, 頁 209 同 前 註.. 夫 賤 不 害 智, 貧 不 妨 行 顏 淵 屢 空, 不 為 不 賢 孔 子 不 容, 不 為 不 聖 同 註 54, 國 疾 第 二 十 八, 卷 5, 頁 333 同 前 註 13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當 此 之 時, 將 卒 方 赤 面 而 事 四 夷, 師 旅 相 望, 郡 國 並 發, 黎 人 困 苦, 姦 偽 萌 生, 盗 賊 並 起, 守 尉 不 能 禁, 城 邑 不 能 止 然 後 遣 上 大 夫 衣 繡 衣 以 興 擊 之 當 此 時, 百 姓 元 元, 莫 必 其 命, 故 山 東 豪 傑, 頗 有 異 心 賴 先 帝 聖 靈 斐 然 82 故 山 東 豪 傑, 頗 有 異 心 一 語, 難 道 還 不 足 以 驚 朝 廷 之 心 嗎? 因 此, 朝 廷 遣 故 廷 尉 王 平 等 五 人 持 節 行 郡 國, 舉 賢 良, 問 民 所 疾 苦 冤 失 職 者 83 由 於 百 姓 疾 苦, 才 會 引 發 暴 亂, 只 要 一 般 平 民 的 代 表, 已 經 能 使 朝 廷 了 解 情 況, 並 且 採 取 相 應 的 安 撫 措 施, 以 免 擴 大 問 題, 是 故 才 會 主 要 邀 請 山 東 地 區 的 文 學 與 議 而 被 舉 的 文 學 皆 出 山 東, 難 道 是 偶 然 的 嗎? 因 此, 文 學 與 賢 良 所 代 表 民 所 疾 苦 冤 失 職 者, 是 朝 廷 特 為 接 納 的 地 方 民 意 代 表, 而 使 之 參 與 廷 議 者 賢 良 雖 由 太 常 舉 薦, 多 為 三 輔 地 區 之 民, 但 仍 非 居 於 京 師 者, 故 謂 僕 雖 不 生 長 京 師, 才 駑 下 愚, 不 足 與 大 議, 竊 以 所 聞 閭 里 長 老 之 言, 84 即 亮 出 其 民 意 代 表 的 身 份, 確 定 其 與 議 的 資 格, 以 免 大 夫 加 以 譏 諷 而 在 鹽 鐵 論 中 賢 良 文 學 的 主 要 訴 求, 是 針 對 一 般 平 民 而 發 的 茲 略 舉 數 例 以 明 之, 如 : 備 胡 第 三 十 八 篇 中 指 : 今 山 東 之 戎 馬 甲 士 戍 邊 郡 者, 絕 殊 遼 遠, 身 在 胡 越, 心 懷 老 母, 85 難 道 所 指 的 是 豪 右 嗎? 又 如 : 禁 耕 第 五 篇 中 文 學 針 對 的 是 人 民 日 用 的 需 求, 一 般 人 民 以 農 業 為 主, 而 耕 具 需 用 鐵 鑄, 故 鐵 器 失 其 宜, 而 農 民 失 其 便 86 而 百 姓 日 用 食 鹽, 今 一 概 由 官 專 賣, 而 產 鐵 所 在 地, 以 平 價 收 鐵 作 賦 稅, 而 又 要 大 量 轉 運 的 費 用, 以 集 中 於 京 師, 其 實 為 病 民 之 法, 還 不 如 自 由 貿 易 有 利 於 百 姓 他 們 指 責 : 良 家 以 道 次 發 僦 運 鹽 鐵, 煩 費, 百 姓 病 苦 之 愚 竊 見 一 官 之 傷 千 里 87 因 一 官 之 傷 千 里 而 病 苦 之 的 百 姓, 會 是 地 方 豪 族 嗎? 文 學 為 民 大 聲 疾 呼, 以 為 : 愚 竊 見 一 官 之 傷 千 里, 加 以 用 禁 耕 名 篇, 則 這 些 文 學 代 表 甚 麼 社 會 階 層 的 聲 音, 還 不 可 思 過 半 嗎? 最 後, 在 憂 邊 第 十 二 篇 中, 諸 生 被 桑 大 夫 責 備, 以 為 他 們 : 乃 欲 以 閭 里 之 治, 而 況 國 家 之 大 事, 亦 不 幾 矣! 發 於 畎 畝, 出 於 窮 巷, 不 知 冰 水 之 寒, 若 醉 而 新 寤, 殊 不 足 與 言 也 88 這 裡 欲 以 閭 里 之 治, 而 況 國 家 之 大 事 ; 發 於 畎 畝, 出 於 窮 巷, 以 致 殊 不 足 與 言 也, 還 不 能 說 明 賢 良 和 文 學 的 發 言, 是 以 地 方 平 民 的 代 表 為 本 位, 才 會 受 到 大 夫 等 人 的 輕 視 正 由 於 論 敵 的 指 責, 卻 反 而 充 分 說 明 了 賢 良 文 學 的 政 治 取 態, 和 他 們 作 為 平 民 代 言 人 的 角 色 雖 然, 賢 良 文 學 共 有 六 十 逾 人, 其 中 語 言 風 格 有 別, 故 桓 寬 謂 : 82 83 84 85 86 87 88 同 註 54, 西 域 第 四 十 六, 卷 8, 頁 501 同 註 27, 昭 帝 紀 第 七, 卷 7, 頁 220 同 註 54, 國 疾 第 二 十 八, 卷 5, 頁 334 同 註 54, 備 胡 第 三 十 八, 卷 7, 頁 446 同 註 54, 禁 耕 第 五, 卷 1, 頁 68 同 註 54, 禁 耕 第 五, 卷 1, 頁 68-69 同 註 54, 憂 邊 第 十 二, 卷 2, 頁 162 14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中 山 劉 子 雍 言 王 道, 矯 當 世, 復 諸 正, 務 在 乎 反 本 直 而 不 徼, 切 而 不, 斌 斌 然 斯 可 謂 弘 博 君 子 矣 九 江 祝 生 奮 由 路 之 意, 推 史 魚 之 節, 發 憤 懣, 刺 譏 公 卿, 介 然 直 而 不 撓, 可 謂 不 畏 強 禦 矣 89 桓 寬 推 許 諸 生 廷 議 的 表 現, 以 為 智 者 贊 其 慮, 仁 者 明 其 施, 勇 者 見 其 斷, 辯 者 陳 其 詞, 90 但 賢 良 文 學 自 認 他 們 的 理 念 是 一 致 的, 故 曰 : 諸 生 對 册, 殊 路 同 歸 91 由 是 觀 之, 則 桓 寬 雖 無 一 一 交 待, 在 鹽 鐵 論 中 賢 良 和 文 學 的 具 體 身 份, 但 他 們 在 理 念 上 的 代 表 性, 是 全 然 不 成 疑 問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既 有 平 民 代 表, 自 然 亦 有 官 方 代 表 不 過, 鹽 鐵 論 雖 然 承 繼 文 景 武 諸 帝 以 來 的 對 策 方 式, 故 本 議 第 一 中, 文 學 的 第 一 次 發 言, 被 稱 為 對 曰 此 對 即 前 引 : 諸 生 對 册, 殊 路 同 歸 之 對 ; 王 利 器 以 為 : 册 策 古 通, 並 引 漢 書. 晁 錯 傳 上 親 策 詔 之 及 蕭 望 之 傳 顏 師 古 注 云 : 射 策 者, 謂 為 難 問 疑 義, 書 之 於 策 對 策 者, 顯 問 以 政 事 經 義, 令 各 對 之, 而 觀 其 文 辭 定 高 下 也, 92 則 知 其 本 源 為 賢 良 對 策 也 是 以, 刺 復 第 十 御 史 指 武 帝 招 舉 賢 良 方 正 文 學 之 士, 超 遷 官 爵, 或 至 卿 大 夫 ; 93 而 利 議 第 二 十 七 則 大 夫 引 用 詔 策 曰 : 朕 嘉 宇 內 之 士, 故 詳 延 四 方 豪 俊 文 學 博 習 之 士, 超 遷 官 祿 94 如 馬 端 臨 以 為 : 按 自 孝 文 策 錯 之 後, 賢 良 方 正 皆 承 親 策, 上 親 覽 而 第 其 優 劣 至 孝 昭 年 幼 未 即 政, 故 無 親 策 之 事, 乃 詔 有 司 問 以 民 所 疾 苦 然 所 問 者, 鹽 鐵 均 輸 榷 酤 皆 當 時 大 事, 令 建 議 之 臣 與 之 反 覆 詰 難, 講 究 罷 行 之 宜, 卒 從 其 說, 為 之 罷 榷 酤 然 則 雖 未 嘗 親 奉 大 對, 而 其 視 上 下 姑 相 應 以 義 理 之 浮 文 者, 反 為 勝 之 國 家 以 科 目 取 士, 士 以 科 目 進 身 者, 必 如 此 然 後 為 有 益 於 人 國 耳 95 不 過, 昭 帝 元 始 六 年 的 這 次 策 問, 究 竟 與 前 朝 的 賢 良 對 策 有 別, 亦 因 而 更 引 發 了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開 拓 昭 帝 時 詔 四 方 豪 俊 文 學 博 習 之 士, 以 對 策 形 式, 決 定 超 遷 官 祿 之 事, 非 僅 止 於 昭 帝 六 年, 這 可 能 是 漢 廷 收 集 民 意 ( 僅 限 知 識 分 子 ) 的 一 種 常 用 方 式 對 策 以 詰 難 形 式 89 90 91 92 93 94 95 同 註 54, 雜 論 第 六 十, 卷 10, 頁 613-614 同 前 註 同 註 54, 利 議 第 二 十 七, 卷 5, 頁 323 同 註 54, 本 議 第 一, 卷 1, 頁 7 同 註 54, 刺 復 第 十, 卷 2, 頁 131 同 註 54, 利 議 第 二 十 七, 卷 5, 頁 131 元 馬 端 臨.. 選 舉 六 賢 良 方 正, 文 獻 通 考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33, 頁 310 15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進 行, 在 漢 朝 是 常 見 現 象, 例 如 董 仲 舒 的 賢 良 對 策 然 而, 天 子 作 策 問 者, 當 是 對 賢 良 文 學 從 容 垂 問, 如 董 仲 舒 傳 朕 垂 聽 而 問 焉 96 朕 將 親 覽 焉 97 和 以 稱 朕 意 98 等, 是 在 等 待 採 納 賢 士 的 嘉 謀 因 之, 其 間 縱 有 較 激 切 的 陳 詞, 但 皆 是 希 望 君 上 納 諫 的 游 說 之 辭, 而 絕 少 出 以 辯 論 的 姿 態, 期 望 當 廷 駁 倒 對 方 的 說 法 但 以 昭 帝 年 幼, 未 嘗 親 策, 而 霍 光 等 秉 政, 漢 書. 昭 帝 紀 載 : 二 月, 詔 有 司 問 郡 國 所 舉 賢 良 文 學 民 所 疾 苦 99 這 裡 的 重 點 是 詔 有 司 問, 合 參 以 鹽 鐵 論 中 使 丞 相 御 史 一 語, 則 所 謂 該 管 官 員 ( 有 司 ), 即 指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而 言 三 公 之 職 本 為 漢 廷 的 最 高 官 位, 基 本 上 政 事 無 所 不 統, 而 此 時 猶 不 過 被 視 作 特 定 司 職 的 官 屬 而 已, 既 而 漢 昭 帝 不 能 親 策, 則 霍 光 以 大 司 馬 身 份, 攝 行 皇 帝 權 力, 為 此 次 議 論 的 真 正 裁 決 者 賢 良 文 學 雖 舉 自 太 常 與 郡 國, 但 名 義 上, 仍 需 得 到 執 政 ( 三 公 ) 的 同 意, 方 才 可 以 得 任 此 即 是 三 公 所 舉 賢 良 文 學 之 意, 但 詔 令 卻 是 要 求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和 他 們 平 等 對 話 ( 與 語 ), 大 有 以 三 公 屬 員, 質 詢 執 政 尚 未 處 理 的 民 所 疾 苦 問 題 之 意 也 於 是, 這 次 廷 議 中 的 朝 廷 的 角 色, 變 得 較 前 為 複 雜, 大 抵 丞 相 車 千 秋 以 外 朝 最 高 長 官 的 身 份, 擔 任 會 議 的 主 持 人 和 監 督 政 府 官 員 充 分 解 釋 政 府 政 策 而 桑 弘 羊 及 一 眾 的 與 議 官 員, 包 括 丞 相 史 和 御 史 等, 均 需 要 為 現 行 政 策 作 解 釋 辯 護, 甚 或 考 慮 賢 良 和 文 學 的 意 見, 提 出 政 策 調 整 的 具 體 方 案 正 是 由 於 元 始 六 年 的 策 問, 朝 官 身 分 角 色 不 同 於 以 往, 我 們 才 會 看 到 會 議 的 主 席 丞 相 車 千 秋 極 少 發 言, 更 不 會 替 政 府 的 政 策 作 出 辯 解, 因 此 桓 寬 對 他 的 表 現, 十 分 不 滿, 以 為 車 丞 相 即 周 呂 之 列, 當 軸 處 中, 括 囊 不 言, 容 身 而 去 100 但 在 現 代 政 治 中, 主 席 較 少 介 入 討 論 的 角 色, 卻 是 習 以 為 常 丞 相 在 鹽 鐵 論 文 本 中, 僅 作 了 四 次 發 言, 在 散 不 足 第 二 十 九 一 篇 中, 發 言 兩 次, 分 別 問 願 聞 散 不 足 101 及 治 聚 不 足 奈 何? 102 這 是 為 了 回 應 大 夫 默 然 103 的 冷 場, 而 作 穿 針 引 線, 是 典 型 會 議 主 席 工 作 至 於 箴 石 第 三 十 一 丞 相 的 發 言, 是 為 了 前 篇 大 夫 勃 然 作 色, 默 而 不 應, 104 告 戒 諸 生 當 守 廷 議 的 禮 儀, 也 是 會 議 主 持 的 分 內 工 作 但 執 務 第 三 十 九 中, 丞 相 指 : 賢 良 文 學 之 言, 深 遠 而 難 行 願 聞 方 今 之 急 務, 可 復 行 於 政, 105 則 丞 相 的 角 色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同 註 27, 董 仲 舒 傳 第 二 十 六, 卷 56, 頁 2945 同 註 27, 董 仲 舒 傳 第 二 十 六, 卷 56, 頁 2498 同 註 27, 董 仲 舒 傳 第 二 十 六, 卷 56, 頁 2507 同 註 27, 昭 帝 紀 第 七, 卷 7, 頁 223 同 註 54, 雜 論 第 六 十, 卷 10, 頁 614 同 註 54, 散 不 足 第 二 十 九, 卷 6, 頁 349 同 註 54, 散 不 足 第 二 十 九, 卷 6, 頁 356 同 註 54, 散 不 足 第 二 十 九, 卷 6, 頁 349 同 註 54, 救 匱 第 三 十, 卷 6, 頁 401 同 註 54, 執 務 第 三 十 九, 卷 7, 頁 455 16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又 非 惟 中 立 的 會 議 主 持 人, 而 有 監 督 廷 議, 並 確 保 會 議 有 所 成 效 的 責 任 我 們 試 看 取 下 第 四 十 一 篇 中, 由 於 廷 議 已 經 完 結, 但 有 別 以 往 的 天 子 親 臨 策 問, 於 是 廷 臣 ( 恐 怕 主 要 是 丞 相 ) 必 須 復 奏 而 奏 可 一 語, 正 表 示 與 議 官 員, 均 沒 有 最 後 的 決 策 權 力 丞 相 與 御 史 大 夫, 受 詔 主 持 這 次 廷 議, 如 果 廷 議 完 全 沒 有 果 效, 則 賢 良 文 學 猶 可 以 為 : 非 吾 等 不 言, 特 廷 臣 不 納 諫 而 已 如 此 一 來, 策 問 沒 有 成 果 的 最 大 責 任, 將 落 到 主 持 官 員 身 上 因 此, 丞 相 不 得 不 要 求 具 體 方 案, 以 便 奏 請 施 行, 否 則 政 治 任 務 便 不 算 圓 滿 結 束 我 們 如 果 對 比, 鹽 鐵 論 中 的 第 二 次 會 議 ( 從 擊 之 第 四 十 二 開 始 ), 賢 良 文 學 既 拜, 咸 取 列 大 夫, 辭 丞 相 御 史 106 諸 生 已 成 為 朝 廷 正 式 官 員, 由 於 此 議 性 質 已 非 對 策, 故 全 然 不 見 丞 相 主 持, 亦 不 見 末 尾 有 復 奏 的 需 要 桓 寬 以 一 般 策 問 中 的 人 主 角 色, 求 之 於 僅 有 執 行 會 議 規 程 的 丞 相, 則 難 免 會 感 到 失 望 了 基 於 天 子 親 策 的 威 權, 以 往 如 武 帝 對 於 策 問 者, 總 是 多 方 鼓 勵 發 言, 甚 至 是 異 聞 異 說, 也 是 : 將 所 繇 異 術, 所 聞 殊 方 與? 各 悉 對, 著 于 篇, 毋 諱 有 司 明 其 指 略, 切 磋 究 之, 以 稱 朕 意 107 尤 其 毋 諱 有 司 與 朕 將 親 覽 焉 兩 語, 更 表 明 了 天 子 納 諫 之 心 但 鹽 鐵 論 中 由 御 史 大 夫 桑 弘 羊 率 領 的 一 眾 官 員, 由 於 既 是 政 策 的 制 訂 與 執 行 者, 於 是 他 們 與 議 的 角 色, 便 很 容 易 由 納 諫 者, 而 化 作 現 行 政 策 的 解 釋 者 甚 至 維 護 者 的 角 色 於 是 鹽 鐵 論 中 的 大 夫 與 諸 生 的 關 係, 猶 如 參 與 庭 審 的 兩 造, 一 旦 賢 良 文 學 發 言 以 後, 即 立 予 反 駁, 完 全 非 天 子 策 問 之 常 軌 對 於 賢 良 文 學, 直 接 面 對 有 司 的 詰 難, 也 與 漢 朝 正 常 的 對 策 舉 賢 活 動, 頗 有 殊 別 正 是 由 於 這 種 對 辯 的 氣 氛, 而 賢 良 文 學 的 發 言 又 受 到 法 律 賦 予 權 限 的 保 護, 於 是 才 有 真 正 平 等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出 現 不 過, 在 政 治 果 效 上, 儘 管 賢 良 文 學 在 廷 議 中, 如 何 以 理 服 人, 但 提 出 奏 議 之 權, 僅 屬 之 主 持 會 議 的 大 臣, 這 恐 怕 也 是 廷 議 這 種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特 殊 議 事 規 則 民 意 代 表 是 一 事 有 理 有 據 是 一 事, 但 權 限 分 明, 卻 不 能 越 俎 代 庖 是 故, 如 果 賢 良 文 學 不 能 使 公 卿 信 服, 又 或 以 政 治 力 量 迫 使 公 卿 上 奏, 他 們 的 意 見 雖 然 不 會 全 無 影 響 力, 變 成 如 石 投 海, 但 卻 不 容 易 轉 化 為 具 體 可 施 行 的 政 策 因 之, 如 何 作 出 政 治 協 商, 便 成 為 他 們 入 仕 之 途 中 極 寶 貴 的 一 課 了 這 種 各 有 權 限 的 構 想, 正 解 釋 了 學 者 如 魯 惟 一 (Loewe Michael) 等 的 疑 問, 何 以 諸 生 敢 在 廷 議 中 據 理 力 爭, 他 們 也 數 次 駁 倒 與 議 的 官 員, 但 出 現 辯 論 的 直 接 後 果 與 這 類 結 論 並 不 相 符 108 的 現 象 106 107 108 同 註 54, 擊 之 第 四 十 二, 卷 7, 頁 471 同 註 27, 董 仲 舒 傳 第 二 十 六, 卷 56, 頁 2507 見 崔 德 瑞 魯 惟 一 編, 楊 品 泉 等 譯.. 第 2 章 : 前 漢 過 渡 時 期 ( 公 元 前 87- 前 49 年 ), 劍 橋 中 國 秦 漢 史 ( 公 元 前 221 公 元 220 年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2 年 ), 頁 201 桓 寬 的 記 載 有 傾 向 性, 留 給 批 評 者 的 篇 幅 多 於 留 給 代 表 政 府 的 發 言 人, 可 以 看 出 後 者 幾 次 在 辯 論 中 被 駁 倒 但 是, 辯 論 的 直 接 後 果 與 這 類 結 論 並 不 相 符, 因 為 只 有 京 畿 區 的 鐵 官 和 國 家 的 酒 類 專 賣 官 署 被 撤 銷 17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鹽 鐵 論 是 探 討 漢 代 知 識 分 子 公 共 空 間 討 論 的 重 要 文 本, 單 就 它 提 供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議 事 規 則 或 默 許 原 則, 已 經 是 十 分 值 得 探 討 的 課 題 若 問 鹽 鐵 論 中 的 議 事 規 程, 最 重 要 的 莫 過 於 討 論 範 圍 的 選 擇, 究 竟 是 完 全 開 放? 部 分 開 放? 抑 或 完 全 由 朝 廷 決 定? 其 間 的 標 準 若 何? 是 必 須 予 以 確 定 的 事 實 上, 就 賢 良 對 策 議 題 的 選 擇, 是 由 漢 廷 一 貫 的 習 慣 來 決 定 的 景 帝 詔 賢 良 文 學 對 策, 依 漢 書. 晁 錯 傳 載 乃 是 要 求 : 上 以 薦 先 帝 之 宗 廟, 下 以 興 愚 民 之 休 利, 著 之 于 篇, 朕 親 覽 焉, 觀 大 夫 所 以 佐 朕, 至 與 不 至 書 之, 周 之 密 之, 重 之 閉 之 興 自 朕 躬, 大 夫 其 正 論, 毋 枉 執 事, 109 則 其 時 是 以 書 面 策 問 著 之 于 篇, 而 且 重 視 周 之 密 之, 重 之 閉 之, 並 多 強 調 朕 親 覽 焉 興 自 朕 躬, 而 賢 良 等 只 要 正 論, 毋 枉 執 事, 即 沒 有 任 何 罪 責 其 對 策 範 圍 甚 為 廣 泛, 基 本 上 是 承 繼 文 帝 求 直 言, 以 匡 朕 之 不 逮 的 傳 統, 要 求 與 試 者 對 選 賢 良 明 於 國 家 之 大 體, 通 於 人 事 之 終 始, 及 能 直 言 極 諫 等 三 者, 與 朕 之 不 德, 吏 之 不 平, 政 之 不 宣, 民 之 不 寧, 四 者 之 闕, 悉 陳 其 志, 毋 有 所 隱, 110 其 討 論 雖 有 範 圍, 但 廣 泛 程 度 已 等 於 自 由 發 言 至 武 帝 時, 賢 良 對 策 乃 是 天 子 提 出 策 問 的 課 題, 而 受 策 問 者 則 提 出 書 面 方 案, 故 漢 書. 武 帝 紀 載 詔 云 : 賢 良 明 於 古 今 王 事 之 體, 受 策 察 問, 咸 以 書 對, 著 之 於 篇, 朕 親 覽 焉 111 自 武 帝 始 的 策 問, 是 有 初 試 階 段 的, 先 由 太 常 令 作 初 步 篩 選, 然 後 進 呈 御 覽, 故 史 記. 平 津 侯 主 父 列 傳 記 : ( 公 孫 ) 弘 至 太 常 太 常 令 所 徵 儒 士 各 對 策, 百 餘 人, 弘 第 居 下 策 奏, 天 子 擢 弘 對 為 第 一 召 入 見, 狀 貌 甚 麗, 拜 為 博 士 是 時 通 西 南 夷 道, 置 郡, 巴 蜀 民 苦 之, 詔 使 弘 視 之 還 奏 事, 盛 毀 西 南 夷 無 所 用, 上 不 聽 112 則 武 帝 於 對 策 時, 雖 然 仍 然 是 以 古 今 王 事 之 體 等 寬 泛 的 題 目 作 議, 但 其 心 目 中 自 有 關 注 的 項 目 ( 通 西 南 夷 道 ) 故 於 太 常 初 選 時, 公 孫 弘 僅 第 居 下, 但 因 著 天 子 心 中 自 有 關 注, 並 掌 握 最 後 的 取 決 權, 故 天 子 擢 弘 對 為 第 一, 並 予 召 見 而 試 以 吏 事, 詔 使 弘 109 110 111 112 鑒 於 辯 論 的 記 載 及 它 的 實 際 結 果 有 出 入, 鹽 鐵 論 是 否 如 實 記 錄 以 及 它 的 正 確 程 度 就 值 得 懷 疑 同 註 27, 爰 盎 鼂 錯 傳 第 十 九, 卷 49, 頁 2290 同 前 註 同 註 27, 武 帝 紀 第 六, 卷 6, 頁 161 同 註 23, 平 津 侯 主 父 列 傳 第 五 十 二, 卷 112, 頁 2949-2950 18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視 西 南 夷 還 奏 事 時, 以 盛 毀 西 南 夷 無 所 用, 不 稱 帝 意, 故 而 上 不 聽, 但 以 文 帝 除 賢 良 誹 謗 妖 言 罪 已 成 習 慣 法, 故 上 怒, 以 為 不 能, 而 公 孫 弘 僅 是 病 免 歸, 決 不 追 論 其 罪 責 結 合 董 仲 舒 對 策 的 經 歷, 則 天 子 對 賢 良 的 初 步 策 奏, 感 到 興 趣 或 有 疑 義, 則 可 以 透 過 續 問 與 召 見 的 方 式, 要 求 賢 良 繼 續 深 入 探 討 相 關 課 題 是 故, 漢 書 紀 錄 的 董 仲 舒 對 策, 見 面 之 初 武 帝 即 謂 今 子 大 夫 褎 然 為 舉 首 者, 則 董 生 已 經 初 試 為 武 帝 定 為 舉 首, 因 蒙 召 見, 而 有 詔 要 求 子 大 夫 其 精 心 致 思, 朕 垂 聽 而 問 焉 正 因 為 武 帝 垂 聽 而 續 問, 才 至 於 有 天 人 三 策 的 出 現 但 以 昭 帝 年 幼, 則 始 元 六 年 的 賢 良 文 學, 似 乎 沒 有 經 過 初 試 的 書 面 策 奏 階 段, 而 直 接 與 公 卿 對 話, 故 鹽 鐵 論 中, 文 學 指 有 詔 公 卿 與 斯 議, 而 空 戰 口 也? 113 亦 由 是 而 引 發 鹽 鐵 論 中, 朝 官 與 諸 生 間 論 難 的 互 動 性, 遠 遠 高 出 以 往 的 人 主 策 問, 成 了 一 個 嶄 新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不 過, 諸 生 的 討 論 範 圍, 仍 是 由 朝 廷 決 定 的 為 便 討 論, 茲 條 列 相 關 文 本 於 下 : 閏 月, 遣 故 廷 尉 王 平 等 五 人 持 節 行 郡 國, 舉 賢 良, 問 民 所 疾 苦 冤 失 職 者 114 二 月, 詔 有 司 問 郡 國 所 舉 賢 良 文 學 民 所 疾 苦 議 罷 鹽 鐵 榷 酤 115 昭 帝 即 位 六 年, 詔 郡 國 舉 賢 良 文 學 之 士, 問 以 民 所 疾 苦, 教 化 之 要 皆 對 願 罷 鹽 鐵 酒 榷 均 輸 官, 毋 與 天 下 爭 利, 視 以 儉 節, 然 後 教 化 可 興 弘 羊 難, 以 為 此 國 家 大 業, 所 以 制 四 夷, 安 邊 足 用 之 本, 不 可 廢 也 116 ( 杜 延 年 ) 見 國 家 承 武 帝 奢 侈 師 旅 之 後, 數 為 大 將 軍 光 言 : 年 歲 比 不 登, 流 民 未 盡 還, 宜 修 孝 文 時 政, 示 以 儉 約 寬 和, 順 天 心, 說 民 意, 年 歲 宜 應 光 納 其 言, 舉 賢 良, 議 罷 酒 榷 鹽 鐵, 皆 自 延 年 發 之 117 始 元 六 年, 詔 郡 國 舉 賢 良 文 學 士, 問 以 民 所 疾 苦, 於 是 鹽 鐵 之 議 起 焉 118 贊 曰 : 所 謂 鹽 鐵 議 者, 起 始 元 中, 徵 文 學 賢 良 問 以 治 亂, 皆 對 願 罷 郡 國 鹽 鐵 酒 榷 均 輸, 務 本 抑 末, 毋 與 天 下 爭 利, 然 後 教 化 可 興 御 史 大 夫 弘 羊 以 為 此 乃 所 以 安 邊 竟, 制 四 夷, 國 家 大 業, 不 可 廢 也 當 時 相 詰 難, 頗 有 其 議 文 119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同 註 54, 孝 養 第 二 十 五, 卷 5, 頁 310 同 註 27, 昭 帝 紀 第 七, 卷 7, 頁 220 同 註 27, 昭 帝 紀 第 七, 卷 7, 頁 223 同 註 27, 食 貨 志 第 四 下, 卷 24 下, 頁 1176 同 註 27, 杜 周 傳 第 三 十, 卷 60, 頁 2664 同 註 27, 公 孫 劉 田 王 楊 蔡 陳 鄭 傳 第 三 十 六, 卷 66, 頁 2886 同 前 註, 頁 2903 19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孝 昭 幼 沖, 霍 光 秉 政, 舉 賢 良 文 學, 問 民 所 疾 苦, 於 是 罷 酒 榷 而 議 鹽 鐵 矣 120 惟 始 元 六 年, 有 詔 書 使 丞 相 御 史 與 所 舉 賢 良 文 學 語 問 民 間 所 疾 苦 121 綜 合 前 述 文 本, 則 元 始 六 年 的 鹽 鐵 議, 實 源 自 杜 延 年 向 秉 政 的 霍 光 進 言, 因 天 災 人 禍, 而 思 修 孝 文 時 政, 才 有 承 繼 舉 賢 良 作 對 策 的 措 舉 其 議 題 表 面 如 顏 師 古 云 : 因 總 論 政 治 得 失 也, 122 但 比 較 前 朝 更 有 焦 點, 重 心 在 問 民 所 疾 苦 冤 失 職 者, 議 罷 鹽 鐵 榷 酤 固 然 是 主 題, 但 教 化 之 要 也 是 必 不 可 忽 略 的 討 論 範 疇 由 是 觀 之, 則 對 策 的 與 議 者 和 基 本 課 題, 早 由 朝 廷 以 詔 旨 形 式 決 定 了 不 過, 在 討 論 期 間, 議 題 也 不 可 能 是 鐵 板 一 塊, 會 因 著 與 議 者 對 課 題 的 興 趣 和 關 切 程 度, 爭 取 到 議 題 的 主 控 權 不 過, 由 於 對 策 慣 例 是 由 朝 廷 主 導, 賢 良 文 學 作 回 應 的, 因 此 除 了 本 議 第 一 文 學 回 應 對 策 首 開 發 言 外, 通 讀 首 四 十 一 篇, 文 學 能 爭 取 到 篇 首 發 言 權 的, 僅 有 孝 養 第 二 十 五 和 國 疾 第 二 十 八 兩 篇, 其 他 篇 章 都 是 朝 廷 官 吏 作 篇 首 發 言 的 是 則, 會 議 範 圍 及 具 體 討 論 議 題 的 挑 選, 主 要 權 利 是 落 在 政 府 官 員 一 方 的 甚 至 從 第 四 十 二 篇 開 始, 已 不 屬 於 廷 議 範 圍 的 討 論, 篇 首 的 發 言 權 也 全 是 由 官 員 主 導 的, 賢 良 和 文 學 並 未 取 得 任 何 一 次 篇 首 發 言 的 機 會 若 論 具 體 的 議 事 規 則, 由 於 鹽 鐵 論 的 作 者 及 共 時 學 者, 皆 未 作 相 關 的 交 待 後 學 僅 能 就 文 本 中, 察 看 哪 些 界 線 是 不 可 逾 越 的, 反 過 來 說 明 具 體 議 事 規 則 的 要 求 何 在 此 節 依 鹽 鐵 論 文 本, 總 結 在 內 容 上, 哪 些 地 方 是 不 容 觸 犯 的, 便 能 大 體 地 反 向 推 出 議 事 規 則 至 於 僅 就 言 語 及 禮 儀 層 面 的 限 制, 則 俟 下 節 始 作 詳 細 說 明 基 本 上, 御 前 對 策, 奉 天 子 明 詔, 問 是 政 事 得 失, 民 間 疾 苦, 故 一 般 討 論 辯 國 家 之 政 事, 論 執 政 之 得 失 不 但 言 者 無 罪, 而 且 亦 是 天 子 鼓 勵 發 言 的 重 點, 123 且 不 論 大 夫 對 文 學 如 何 不 滿, 也 只 可 以 空 言 侗 嚇, 不 能 真 正 議 罪 例 如 : 晁 錯 第 八 篇 中, 大 夫 提 出 晁 錯 的 問 題, 與 前 篇 討 論 的 相 關 性 不 大, 特 不 過 欲 指 出 晁 錯 被 殺 的 後 果 是 自 取, 而 謂 之 斯 亦 誰 殺 之 乎? 不 過, 大 夫 引 春 秋 之 法, 君 親 無 將, 將 而 必 誅, 則 實 包 藏 政 治 的 禍 心, 因 為 漢 武 治 淮 南 王 獄, 引 用 春 秋 曰 臣 無 將, 將 而 誅, 正 是 劉 安 的 罪 名 124 大 120 121 122 123 124 同 註 27, 循 吏 傳 第 五 十 九, 卷 89, 頁 3624 同 註 54, 本 議 第 一, 卷 1, 頁 1 同 註 27, 公 孫 劉 田 王 楊 蔡 陳 鄭 傳 第 三 十 六, 卷 66, 頁 2886 見 書 中 註 釋 5.. 師 古 曰 : 議 罷 鹽 鐵 之 官, 令 百 姓 皆 得 煮 鹽 鑄 鐵, 因 總 論 政 治 得 失 也 同 註 23, 孝 文 本 紀 第 十, 卷 10, 頁 423-424: 上 曰 : 古 之 治 天 下, 朝 有 進 善 之 旌, 誹 謗 之 木, 所 以 通 治 道 而 來 諫 者 今 法 有 誹 謗 妖 言 之 罪, 是 使 臣 不 敢 盡 情, 而 上 無 由 聞 過 失 也 將 何 以 來 遠 方 之 賢 良? 其 除 之 民 或 祝 詛 上 以 相 約 結 而 後 相 謾, 吏 以 為 大 逆, 其 有 他 言, 而 吏 又 以 為 誹 謗 此 細 民 之 愚 無 知 抵 死, 朕 甚 不 取 自 今 以 來, 有 犯 此 者 勿 聽 治 同 註 23, 淮 南 衡 山 列 傳 第 五 十 八, 卷 118, 頁 3093-3094.. 吏 因 捕 太 子 王 后, 圍 王 宮, 盡 求 捕 王 所 與 謀 反 賓 客 在 國 中 者, 索 得 反 具 以 聞 上 下 公 卿 治, 所 連 引 與 淮 南 王 謀 反 列 侯 二 千 石 豪 傑 數 20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夫 謂 : 淮 南 衡 山 修 文 學, 這 裡 自 然 可 指 治 經 者, 亦 以 隱 指 堅 持 儒 家 觀 點 的 賢 良 文 學 之 士, 認 為 這 些 四 方 遊 士, 山 東 儒 墨 咸 聚 於 江 淮 之 間, 講 議 集 論, 著 書 數 十 篇 者, 使 淮 南 王 謀 叛 逆, 125 王 因 而 背 義 不 臣, 誅 及 宗 族 這 便 把 謀 反 罪 名, 歸 咎 於 儒 墨 之 士, 並 以 之 作 為 暗 中 的 政 治 威 嚇 手 段 文 學 的 回 應 是 強 調 儒 者 修 德, 故 曰 : 孔 子 不 飲 盜 泉 之 流, 曾 子 不 入 勝 母 之 閭 名 且 惡 之, 而 況 為 不 臣 不 子 乎? 繼 而 指 出 孔 子 向 哀 公 告 發 不 臣, 而 陳 文 子 寧 棄 十 乘 以 反 對 弒 君 的 崔 抒, 為 自 已 決 非 不 臣 不 子 者, 作 出 洗 刷 又 強 調 君 子 雖 不 能 完 全 決 定 外 在 環 境, 故 可 貴 可 賤, 甚 至 可 刑 可 殺, 不 過 其 志 節 不 改, 不 可 使 為 亂 反 諷 外 飾 其 貌 而 內 無 其 實, 口 誦 其 文 而 行 不 猶 其 道 者, 乃 是 盜 126 漢 廷 既 以 春 秋 論 法, 當 知 春 秋 之 義 為 不 濫 刑, 帝 舜 誅 鯀 用 禹, 猶 淮 南 之 獄 不 應 有 政 治 誅 連, 諸 侯 造 反, 與 文 學 之 士 何 涉? 況 晁 錯 削 諸 侯, 乃 是 人 臣 各 死 其 主, 為 其 國 用 之 本 份, 即 賢 人 如 弦 高 解 揚, 亦 分 別 因 鄭 晉 兩 國 之 利 益, 而 欺 騙 秦 楚 兩 國 故 此, 人 臣 職 分 有 關, 皆 不 以 其 背 約 於 敵 國 為 其 道 德 之 玷 至 於 論 誹 第 二 十 四 中, 丞 相 史 曰 : 此 人 本 枉, 以 己 為 式 此 顏 異 所 以 誅 黜, 而 狄 山 死 於 匈 奴 也 處 其 位 而 非 其 朝, 生 乎 世 而 訕 其 上, 終 以 被 戮 而 喪 其 軀, 127 這 裡 以 生 乎 世 而 訕 其 上, 終 以 被 戮 而 喪 其 軀, 並 以 腹 誹 見 誅 的 顏 異 和 死 於 匈 奴 的 狄 山 為 例, 來 暗 示 誹 謗 君 上, 則 可 遭 到 顯 戮, 這 是 明 顯 不 過 的 政 治 侗 嚇, 128 但 文 學 亦 悲 壯 地 聲 明 : 知 言 之 死, 不 忍 從 苟 合 之 徒, 是 以 不 免 於 縲 絏 悲 夫! 文 學 已 考 慮 了 因 言 受 誅 的 風 險, 但 以 不 忍 從 苟 合 之 徒, 只 好 毅 然 面 對 了 當 然, 文 學 已 衡 量 過 法 例 賦 予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保 障, 才 會 作 出 如 此 高 風 險 的 政 治 聲 稱 甚 至 在 廷 議 完 畢 以 後, 由 於 這 種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安 排, 已 成 為 諸 生 與 公 卿 間 的 共 識, 於 是 第 二 次 會 議 ( 從 鹽 鐵 論 第 四 十 二 至 五 十 九 篇 ), 本 已 成 為 官 員 一 份 子 的 賢 良 文 學, 卻 被 大 夫 桑 弘 羊 六 次 稱 為 諸 生, 129 而 賢 良 125 126 127 128 129 千 人, 皆 以 罪 輕 重 受 誅 趙 王 彭 祖 列 侯 臣 讓 等 四 十 三 人 議, 皆 曰 : 淮 南 王 安 甚 大 逆 無 道, 謀 反 明 白, 當 伏 誅 膠 西 王 臣 端 議 曰 : 淮 南 王 安 廢 法 行 邪, 懷 詐 偽 心, 以 亂 天 下, 熒 惑 百 姓, 倍 畔 宗 廟, 妄 作 妖 言 春 秋 曰 臣 無 將, 將 而 誅 安 罪 重 於 將, 謀 反 形 已 定 臣 端 所 見 其 書 節 印 圖 及 他 逆 無 道 事 驗 明 白, 甚 大 逆 無 道, 當 伏 其 法 而 論 國 吏 二 百 石 以 上 及 比 者, 宗 室 近 幸 臣 不 在 法 中 者, 不 能 相 教, 當 皆 免 官 削 爵 為 士 伍, 毋 得 宦 為 吏 其 非 吏, 他 贖 死 金 二 斤 八 兩 以 章 臣 安 之 罪, 使 天 下 明 知 臣 子 之 道, 毋 敢 復 有 邪 僻 倍 畔 之 意 丞 相 弘 廷 尉 湯 等 以 聞, 天 子 使 宗 正 以 符 節 治 王 未 至, 淮 南 王 安 自 剄 殺 同 註 54, 晁 錯 第 八, 卷 2, 頁 116, 張 敦 仁 云 : 謂 游 士 使 淮 南 衡 山 謀 叛 逆 也 同 註 54, 晁 錯 第 八, 卷 2, 頁 113-114 同 註 54, 論 排 第 二 十 四, 卷 5, 頁 299 例 如 論 誹 第 二 十 四, 此 篇 名 為 論 誹, 如 王 利 器 以 為 : 這 是 對 誹 謗 君 之 行, 加 以 評 論 同 註 54, 論 排 第 二 十 四, 卷 5, 頁 301 分 別 是 世 務 第 四 十 七 篇 3 次, 見 同 註 54, 世 務 第 四 十 七, 卷 8, 頁 507; 論 鄒 第 五 十 三 論 菑 第 五 十 四 大 論 第 五 十 九 各 1 次, 分 別 見 同 註 54, 論 鄒 第 五 十 三, 卷 9, 頁 551; 論 菑 第 五 十 四, 卷 9, 頁 555 及 大 論 第 五 十 九, 卷 9, 頁 601 21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文 學 卻 居 之 不 疑, 從 無 提 出 反 對 不 過, 語 言 亦 一 如 對 策 之 時 的 鋒 利, 竟 敢 提 出 : 長 子 不 還, 父 母 愁 憂, 妻 子 詠 歎, 憤 懣 之 恨 發 動 於 心, 慕 思 之 積 痛 於 骨 髓 此 杕 杜 采 薇 之 所 為 作 也, 130 對 漢 廷 作 出 譏 刺 由 是 而 知, 昭 帝 時 的 賢 良 文 學, 實 已 隱 然 為 其 時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作 了 嶄 新 的 拓 展, 把 言 論 自 由 ( 不 因 誹 謗 妖 言 獲 罪 ) 的 保 障 範 圍, 從 賢 良 對 策 擴 充 至 類 似 的 公 共 政 策 討 論, 這 不 能 不 算 是 漢 季 傳 統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的 新 里 程 然 則, 是 不 是 在 對 策 ( 或 類 似 的 公 共 政 策 討 論 會 議 ) 中, 與 議 者 的 一 切 言 責, 皆 會 自 動 得 到 免 除 呢? 事 實 不 然 既 然 有 與 議 討 論 的 範 圍, 亦 同 時 確 定 了 言 責 的 範 圍, 超 出 政 策 討 論 的 範 圍, 延 展 至 於 以 下 數 端 者, 則 縱 不 受 到 朝 廷 論 罪, 亦 必 會 受 到 社 會 的 譴 責, 因 而 構 成 了 具 體 的 議 事 規 則 其 一, 凡 涉 及 的 是 人 身 攻 擊, 尤 其 不 能 提 供 確 實 證 據 的 人 身 攻 擊, 漢 廷 有 反 坐 之 法 張 家 山 漢 簡. 二 年 律 令 載 : 誣 告 人 以 死 罪, 黥 為 城 旦 舂 ; 它 各 反 其 罪 131 人 身 攻 擊 的 謬 誤 成 立 與 否, 並 非 由 是 否 評 論 特 定 個 人 的 行 為 來 決 定 的 合 法 性 是 依 照 能 否 就 此 提 出 實 據 來 證 明, 以 決 定 恰 當 與 否 的 難 道 我 們 談 論 一 人 是 否 偽 君 子, 也 不 能 訴 諸 他 的 個 人 行 為, 以 證 明 我 的 說 法 恰 當 與 否 嗎? 從 議 事 規 則 的 角 度 看, 訴 諸 事 實 的 評 論, 不 論 涉 及 個 人 品 德 與 行 為, 都 不 能 即 視 作 人 身 攻 擊, 亦 不 會 被 議 程 所 禁 止 是 故 文 學 曾 經 嚴 厲 地 指 責 大 夫, 仍 不 見 大 夫 立 即 翻 臉, 也 不 見 大 夫 以 外, 其 他 與 議 者 如 御 史 等 人, 以 議 事 規 程 相 詰 責, 則 知 其 屬 於 默 許 原 則 範 圍 以 內 者 例 如 : 在 西 域 第 四 十 六 篇 中, 文 學 毫 不 客 氣 地 指 責, 公 卿 宜 思 百 姓 之 急 匈 奴 之 害, 緣 聖 主 之 心, 定 安 平 之 業, 這 還 算 是 正 面 指 陳 畫 策 的 方 向 或 期 望 至 於 今 乃 留 心 於 末 計, 摧 本 議, 不 順 上 意, 未 為 盡 於 忠 也, 則 認 定 公 卿 未 盡 厥 職 當 用 心 的 本 議, 反 而 留 心 於 末 計, 這 便 是 違 反 天 子 詔 令, 不 順 上 意 則 難 言 盡 忠 了! 這 項 指 控 疑 及 大 夫 對 君 主 的 忠 誠, 已 近 於 人 身 攻 擊, 但 由 於 是 以 天 子 親 訂 的 國 策 以 為 役 不 可 數 行, 而 權 不 可 久 張 也 為 基 礎, 又 有 證 據 說 明 公 卿 未 就 前 述 國 策, 作 出 相 應 行 動, 則 未 為 盡 於 忠 也, 132 亦 是 一 項 合 理 的 質 疑 有 實 據 與 否, 正 是 人 身 攻 擊 與 有 理 有 據 作 質 詢 的 主 要 區 別, 由 於 有 這 種 共 識, 故 而 賢 良 文 學 可 以 就 事 論 事 質 疑 朝 廷 的 措 施 其 二, 由 前 述 必 有 實 據 以 陳 言 引 申, 則 凡 對 所 言 沒 有 實 據 支 持, 或 所 奏 不 實 違 反 對 朝 廷 誠 信, 便 可 以 入 罪 鹽 鐵 論 雖 然 沒 有 這 種 例 子, 但 從 對 文 本 中 卻 可 以 引 申 出 相 關 案 例, 以 說 明 奏 對 不 實 當 負 的 責 任 丞 相 史 口 中 狄 山 為 匈 奴 所 殺, 133 正 是 其 中 的 突 出 事 例 史 記 云 : 130 131 132 133 同 註 54, 繇 役 第 四 十 九, 卷 9, 頁 520 張 家 山 二 四 七 號 漢 墓 竹 簡 整 理 小 組.. 二 年 律 令 具 律 告 律, 張 家 山 漢 墓 竹 簡 二 四 七 號 墓 ( 北 京 : 文 物 出 版 社,2001 年 ), 頁 151 同 註 54, 西 域 第 四 十 六, 卷 8, 頁 500 同 註 54, 論 誹 第 二 十 四, 卷 5, 頁 299 22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匈 奴 來 請 和 親, 羣 臣 議 上 前 博 士 狄 山 曰 : 和 親 便 上 問 其 便, 山 曰 : 兵 者 凶 器, 未 易 數 動 高 帝 欲 伐 匈 奴, 大 困 平 城, 乃 遂 結 和 親 孝 惠 高 后 時, 天 下 安 樂 及 孝 文 帝 欲 事 匈 奴, 北 邊 蕭 然 苦 兵 矣 孝 景 時, 吳 楚 七 國 反, 景 帝 往 來 兩 宮 閒, 寒 心 者 數 月 吳 楚 已 破, 竟 景 帝 不 言 兵, 天 下 富 實 今 自 陛 下 舉 兵 擊 匈 奴, 中 國 以 空 虛, 邊 民 大 困 貧 由 此 觀 之, 不 如 和 親 上 問 湯, 湯 曰 : 此 愚 儒, 無 知 狄 山 曰 : 臣 固 愚 忠, 若 御 史 大 夫 湯 乃 詐 忠 若 湯 之 治 淮 南 江 都, 以 深 文 痛 詆 諸 侯, 別 疏 骨 肉, 使 蕃 臣 不 自 安 臣 固 知 湯 之 為 詐 忠 於 是 上 作 色 曰 : 吾 使 生 居 一 郡, 能 無 使 虜 入 盜 乎? 曰 : 不 能 曰 : 居 一 縣? 對 曰 : 不 能 復 曰 : 居 一 障 閒? 山 自 度 辯 窮 且 下 吏, 曰 : 能 於 是 上 遣 山 乘 鄣 至 月 餘, 匈 奴 斬 山 頭 而 去 自 是 以 後, 羣 臣 震 慴 134 誠 如 丞 相 史 言 : 狄 山 起 布 衣, 為 漢 議 臣, 135 武 帝 對 於 起 自 賢 良 文 學 者, 通 常 都 較 為 優 禮, 但 以 狄 山 攻 訐 張 湯 為 詐 忠, 他 不 但 當 廷 拿 不 出 實 據 ( 指 控 張 湯 痛 詆 諸 侯, 別 疏 骨 肉, 使 蕃 臣 不 自 安 等 罪 名, 其 實 此 皆 承 武 帝 之 意 而 為 ), 故 武 帝 而 作 色, 要 求 狄 山 以 行 動 證 實 他 的 忠 誠, 即 使 生 居 一 郡, 能 無 使 虜 入 盜 乎? 而 狄 山 自 度 不 能, 以 至 於 居 一 障 閒? 何 以 ( 狄 ) 山 自 度 辯 窮 且 下 吏? 正 是 因 為 如 果 連 一 障 尚 不 能 守, 又 自 稱 忠 忱, 則 必 招 來 奏 對 不 誠 不 實 的 指 責, 乃 是 可 以 下 吏 的 重 罪, 於 是 被 迫 答 能, 而 武 帝 亦 不 欲 招 妨 礙 言 路 的 惡 名, 於 是 以 試 吏 事 為 藉 口, 使 匈 奴 斬 山 頭 而 去 這 當 然 是 一 宗 政 治 悲 劇, 但 卻 足 以 說 明 漢 代 言 論 自 由 的 限 度 所 在, 如 無 實 據 或 能 予 實 行 之 力, 而 輕 率 出 奏 是 可 以 致 命 的 過 錯 其 三, 漢 代 對 策 的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是 由 漢 文 帝 以 還 的 習 慣 法 所 保 障, 今 上 求 攻 己 過, 而 賢 良 文 學 進 以 直 言, 雖 未 必 見 聽, 但 以 廣 開 賢 路 之 名, 如 有 證 據, 雖 指 責 當 道, 必 不 能 因 訕 上 而 入 罪 不 過, 既 然 法 統 來 自 祖 宗 家 法, 則 誹 謗 先 帝 的 罪 名, 自 然 不 在 言 論 自 由 保 障 的 範 圍 以 內 對 於 人 君 而 言, 其 承 繼 皇 帝 位 的 正 統 性, 正 是 源 自 高 祖 以 迄 先 帝 之 傳, 姑 不 論 誹 謗 先 帝 是 否 大 不 敬 之 罪, 僅 皇 帝 本 人 不 敬 祖 上, 即 已 足 以 損 害 其 繼 位 的 法 統 尤 其, 昭 帝 以 沖 齡 嗣 位, 秉 政 之 權 在 大 將 軍 霍 光 等, 如 果 任 由 先 帝 受 謗, 不 論 其 為 事 實 與 否, 將 來 皇 帝 成 年, 追 論 責 任, 可 致 罪 在 不 赦, 因 而 更 無 人 敢 掉 以 輕 心 鹽 鐵 論 中 頗 不 乏 可 以 引 導 論 敵, 陷 入 訕 謗 先 帝 的 險 境 的 實 例, 如 : 丞 相 史 在 論 誹 第 二 十 四 篇 中, 曾 抛 出 一 個 政 治 陷 阱 先 強 調 物 以 類 聚, 136 繼 引 孔 子 曰 : 德 不 孤, 必 有 鄰 然 而 其 隱 含 重 點, 卻 是 未 有 明 君 在 上 而 亂 臣 在 下 一 語 因 為 如 果 承 認 這 項 前 題 以 後, 立 即 134 135 136 同 註 23, 酷 吏 列 傳 第 六 十 二, 卷 122, 頁 3141 同 註 54, 論 誹 第 二 十 四, 卷 5, 頁 300 同 註 54, 論 誹 第 二 十 四, 卷 5, 頁 300.. 檀 柘 而 有 鄉, 萑 葦 而 有 藂, 言 物 類 之 相 從 也 23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便 可 以 提 問 先 帝 是 不 是 明 君 呢? 顯 然 的, 如 果 敢 回 答 不 是, 則 必 然 是 訕 謗 先 帝 的 大 不 敬 之 罪 ; 如 果 承 認 先 帝 是 明 主, 則 先 帝 躬 行 仁 聖 之 道, 以 臨 海 內, 招 舉 俊 才 賢 良 之 士, 唯 仁 是 用 務 以 求 賢 而 簡 退 不 肖, 猶 堯 之 舉 舜 禹 之 族 137 如 是 先 帝 簡 用 的 大 臣, 又 怎 會 是 苟 合 之 徒 呢? 繼 續 如 此 措 辭, 則 難 以 免 除 指 責 先 帝 之 臣 阿, 而 暗 示 先 帝 乃 主 非, 以 孝 治 天 下 的 漢 廷, 可 以 容 忍 於 幼 主 面 前, 誹 謗 先 帝 為 人 嗎? 甚 至 丞 相 史 還 反 跌 一 筆, 謂 先 帝 既 為 明 主, 則 不 單 賞 識 之 臣, 當 為 賢 良, 而 所 誅 逐 者, 當 是 亂 臣, 如 鯀 之 於 舜 廷 也 故 此, 文 學 雖 反 對 未 有 明 君 在 上 而 亂 臣 在 下 也, 這 項 一 刀 切 的 問 題, 但 必 須 異 常 小 心 地 指 出 臯 陶 對 舜 : 在 知 人, 惟 帝 其 難 之, 暗 示 聖 君 也 不 容 易 知 人, 故 不 能 保 證 臣 下 皆 為 賢 良 不 過, 如 果 找 到 一 位 賢 臣, 確 然 對 治 國 大 有 助 益, 如 舜 禹 之 於 帝 堯 而 先 帝 之 時, 良 臣 未 備, 故 邪 臣 得 間 何 由 而 知 臣 下 之 良 窳? 此 可 以 藉 比 較 而 知, 如 堯 得 舜 禹 而 鯀 殛 驩 兜 誅, 趙 簡 子 得 叔 向 而 盛 青 肩 詘, 故 國 語 云 : 未 見 君 子, 不 知 偽 臣, 復 引 詩 云 : 未 見 君 子, 憂 心 忡 忡 既 見 君 子, 我 心 則 降, 138 則 為 人 君 不 得 不 憂 未 得 賢 臣 也 既 而 先 帝 時 邪 臣 得 間, 雖 未 言 及 今 日, 則 朝 廷 重 臣 難 道 盡 皆 忠 良 嗎? 諸 生 所 以 必 須 以 獅 子 搏 兔 之 力, 並 引 歷 史 上 的 聖 君 ( 堯 ) 為 據, 以 說 明 賢 君 在 上, 也 不 能 保 證 臣 下 盡 皆 忠 良 的 事 實, 才 可 以 完 全 洗 刷 掉 訕 謗 先 帝 的 嫌 疑 是 知, 謗 及 先 帝 必 然 是 言 論 自 由 所 不 能 保 障 的 範 圍, 必 須 避 免 在 這 方 面 予 論 敵 以 絲 毫 攻 擊 的 機 會 正 由 於 這 也 是 與 議 雙 方 共 同 承 認 的 規 則, 因 此 不 惟 公 卿 一 方 可 以 設 計 政 治 陷 阱, 賢 良 文 學 一 方 也 可 以 還 以 顏 色 如 刑 德 第 五 十 五 篇 內 文 學 引 用 : 古 者, 傷 人 有 創 者 刑, 盜 有 贓 者 罰, 殺 人 者 死 今 取 人 兵 刃 以 傷 人, 罪 與 殺 人 同, 得 無 非 其 至 意 與? 139 此 論 中 最 精 采 部 分, 是 引 用 古 者, 並 有 意 不 說 破, 這 是 高 祖 入 關 時, 與 父 老 約, 法 三 章 耳 : 殺 人 者 死, 傷 人 及 盜 抵 罪 餘 悉 除 去 秦 法 吏 民 皆 按 堵 如 故, 140 大 夫 於 朝 章 國 故, 不 得 云 不 知, 而 高 祖 針 對 的 正 是 餘 悉 除 去 秦 法, 漢 承 秦 律, 諸 生 恨 秦 法 切 齒 而 終 不 可 盡 廢, 今 見 吏 緣 法 以 為 姦, 則 引 高 祖 廢 秦 律 之 約, 而 希 望 吏 民 皆 按 堵 如 故 設 使 大 夫 竟 敢 非 議 高 祖 行 事, 則 大 不 敬 之 罪, 實 難 逃 避, 此 又 為 政 治 陷 阱 之 一 端 乎? 大 夫 知 道 利 害, 因 此 俛 仰 未 應 對, 以 免 捲 入 政 治 漩 渦 於 是 由 御 史 接 著 發 言, 也 不 敢 公 然 反 對 三 章 約 法 僅 能 顧 左 右 而 言 他 地 說 : 執 法 者 國 之 轡 銜, 刑 罰 者 國 之 維 楫 也 141 137 138 139 140 141 同 註 136 同 註 136 同 註 54, 刑 德 第 五 十 五, 卷 10, 頁 567 同 註 27, 高 帝 紀 第 一 上, 卷 1 上, 頁 23 見 同 註 54, 刑 德 第 五 十 五, 卷 10, 頁 567.. 故 轡 銜 不 飭, 雖 王 良 不 能 以 致 遠 ; 維 檝 不 設, 雖 良 工 不 能 以 絕 水 24

從 鹽 鐵 論 看 西 漢 公 共 討 論 空 間 之 議 事 範 圍 與 規 則 其 四, 則 對 於 社 會 公 認 的 人 物 或 價 值 觀 作 攻 擊, 雖 然 這 是 律 所 不 禁, 但 由 於 可 能 引 起 社 會 人 士 群 起 而 攻, 會 做 成 極 大 的 政 治 風 暴, 因 此 與 議 者 不 論 是 何 等 身 份 ( 公 卿 或 諸 生 ), 均 不 敢 公 然 冒 此 大 不 韙, 縱 有 干 犯, 亦 必 須 立 即 補 救 鹽 鐵 論 中 的 大 夫, 便 曾 經 犯 上 這 種 錯 誤, 在 第 二 次 會 議 的 結 局 大 論 第 五 十 九 中, 大 夫 曰 : 文 學 所 稱 聖 知 者, 孔 子 也, 治 魯 不 遂, 見 逐 於 齊, 不 用 於 衛, 遇 圍 於 匡, 困 於 陳 蔡 夫 知 時 不 用 猶 說, 強 也 ; 知 困 而 不 能 已, 貪 也 ; 不 知 見 欺 而 往, 愚 也 ; 困 辱 不 能 死, 耻 也 若 此 四 者, 庸 民 之 所 不 為 也, 何 況 君 子 乎! 142 大 夫 一 時 情 急, 竟 至 怒 而 直 斥 儒 者 的 典 範 孔 子, 以 為 孔 子 有 四 過, 這 種 君 子, 比 諸 庸 民 而 不 如, 故 曰 : 文 學 所 稱 聖 知 者, 孔 子 也, 治 魯 不 遂, 見 逐 於 齊, 不 用 於 衛, 遇 圍 於 匡, 困 於 陳 蔡 夫 知 時 不 用 猶 說, 強 也 ; 知 困 而 不 能 已, 貪 也 ; 不 知 見 欺 而 往, 愚 也 ; 困 辱 不 能 死, 恥 也 若 此 四 者, 庸 民 之 所 不 為 也, 何 況 君 子 乎! 則 孔 子 被 指 為 強 貪 愚 耻 者, 但 其 所 謂 證 據, 不 過 是 孔 子 不 遇 於 諸 侯, 而 猶 為 游 說 而 忙 碌 耳! 文 學 對 此 反 應 十 分 強 烈, 直 言 指 出 夫 欺 害 聖 人 者, 愚 惑 也 ; 傷 毀 聖 人 者, 狂 狡 也 狡 惑 之 人, 非 人 也 夫 何 恥 之 有! 143 孔 子 在 漢 代 識 分 子 ( 未 必 僅 是 儒 者 ) 心 目 中, 即 非 素 王, 亦 必 足 為 典 範 今 竟 有 人 公 然 侮 辱 聖 賢, 則 必 會 引 起 公 憤, 故 文 學 這 一 番 話 語 一 出, 如 果 傳 於 會 議 以 外, 則 大 夫 的 輕 率 批 評, 可 能 演 變 為 群 起 而 攻 之 的 局 面, 使 其 處 身 極 不 利 的 政 治 環 境 中 是 故 大 夫 憮 然 內 慙, 四 據 而 不 言, 並 不 一 定 代 表 他 已 為 文 學 所 折 服, 但 由 於 自 己 的 失 言, 可 能 引 發 的 政 治 波 濤, 實 不 知 如 何 收 場, 故 不 能 復 言 其 憮 然 內 慙 者, 固 不 必 一 定 後 悔 對 孔 子 出 言 不 遜, 反 而 可 能 是 後 悔 自 己 不 加 掩 飾, 以 致 有 機 會 引 起 政 治 觸 礁 由 於 與 議 其 他 人 士 也 感 受 到 問 題 的 嚴 重 性, 雖 欲 討 好 於 大 夫, 而 恐 怕 自 己 也 會 捲 入 漩 渦, 故 當 此 之 時, 順 風 承 意 之 士 如 編, 口 張 而 不 歙, 舌 舉 而 不 下, 闇 然 而 懷 重 負 而 見 責 闇 然 而 懷 重 負 而 見 責 一 語, 具 見 其 時 旁 觀 官 員 的 心 境, 既 恐 不 予 援 手 而 見 責 於 長 官, 但 一 旦 失 言 則 後 果 嚴 重, 故 此 懷 重 而 闇 然 也! 大 夫 表 現 出 極 有 政 治 急 智, 毅 然 與 諸 生 和 解, 化 解 了 一 場 可 能 的 政 治 風 暴, 此 即 大 夫 曰 : 諾, 膠 車 倏 逢 雨, 請 與 諸 生 解 之 故 144 由 是 觀 之, 則 不 惟 先 帝 之 不 可 訕, 而 冒 天 下 之 不 韙 以 誹 聖, 也 會 引 發 鳴 鼓 而 攻 的 政 治 後 果, 當 是 在 言 論 自 由 以 外 的 範 域, 決 不 能 輕 易 踫 觸 的 142 143 144 同 註 54, 大 論 第 五 十 九, 卷 10, 頁 604-605 同 註 54, 大 論 第 五 十 九, 卷 10, 頁 605.. 故 適 齊, 景 公 欺 之, 適 衛, 靈 公 圍, 陽 虎 謗 之, 桓 魋 害 之 同 前 註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