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Similar documents
2019 Chinese Taipei 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Game Boxing Championship Junior Men Division Top 8 As of WED 24 APR 2019 Men s Mosquito(38-41Kg) Ra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 Ê£º˝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 () 5 ( ) ( ) 166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1] 350 [1] 1991

15

33-57

< D333533B45FADECBB50B56FA9FA2DAAF7B0F6C5742E706466>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日照县志0903-.FIT)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13-4-Cover-1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Ps22Pdf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38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文档 9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64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Andrew H. Plaks (2004.1):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Microsoft Word - 詩經注釋.docx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Ps22Pdf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中国帝王私生活未解之谜(三).doc

104王三慶.doc

Microsoft Word doc

标题

<4D F736F F 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4D F736F F D 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xb 牛尚鹏.doc

166 (2005.6) ( ) [1] [ 1 ]

~ ~ ~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組合 1.pdf

CMRO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1-34

02-14-孫青氏-Sim.indd

Microsoft Word - 30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CMMI CMMI

59-81

诗 经 简介 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 在先秦叫做 诗 或者取诗的 数目整数叫 诗三百 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 儒家学者把 诗 当作经典 尊称为 诗经 列入 五经 之中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 变成了同政治 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Microsoft Word doc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Microsoft Word doc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2

jiàn shí

untitled

曹美秀.pdf

bài bì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Microsoft Word 蘇全正教授.doc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 ) 001 ( CIP ) /. :,2005 ISBN CIP (2005) : : ( 147 : ) : : 850mm 1168mm : 333 :

23-46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穨2-06.doc


<4D F736F F 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A Study on Folklore according to Five Village Regulation Books of Yi-An Province in Vietnam Nguyen Duc Toan Researcher, Viet Nam Sino - Nom Institute

~-' 一 ~ U 百 陳 子 展 ( ), 本 名 炳 聾, 字 子 展, 以 字 行 於 世, 湖 南 長 沙 人 幼 時 曾 在 私 塾 求 學, 後 入 長 沙 縣 立 師 範 學 校, 再 入 東 南 大 學 教 育 系, 因 病 輯 學 回 湖 南, 寄 住 長 沙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Transcription: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試 之 定 本, 儒 者 對 四 書 之 解 釋, 幾 莫 不 以 朱 子 之 解 釋 為 典 範, 甚 至 視 朱 注 猶 經 近 世 以 來, 西 風 東 漸, 舊 學 經 典 地 位, 如 江 河 日 下, 然 經 典 絃 歌 不 輟, 四 書 傳 誦 未 絕, 而 朱 注 典 範 猶 存, 學 者 大 致 仍 沿 其 波 逐 其 流 惟 考 諸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其 中 引 而 未 發, 留 待 後 人 者 尚 多 ; 而 智 者 千 慮 一 失 者, 亦 不 能 曰 無 因 此, 本 文 不 揣 淺 陋, 試 圖 就 中 庸 諸 章 中 所 涉 詞 語, 如 慎 獨 天 地 位 焉 徼 幸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正 鵠 無 憂 壹 戎 衣 於 乎 不 顯 屋 漏 等 九 則 為 例, 略 抒 管 窺 之 見, 冀 能 探 賾 索 隱, 顯 微 闡 幽, 以 契 合 中 庸 之 奧 旨 關 鍵 詞 : 中 庸 四 書 朱 熹 禮 記 經 學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教 授 95

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Explanation o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Using Nine Terms Such as Shen Tu as Examples Chung-Tien Huang Abstract Chu His accomplished The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f the Four Books by reviewing the scholars statements and deliberating the annotations. Since 1313 of Yuan Renzong, the book has become the textbook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Confucian scholars mostly interpreted The Four Books upon the explanation of Chu Hsi and they even treated The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f the Four Books as the classic. In modern times, there has been the spread of Western influences to the East. Positions of ancient classics decline; however, the classical songs and The Four Books are still widely read. The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f the Four Books remains as the paragon and is followed by the scholars. However, the sentences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of Chu Hsi still rely on the following studies; the sage can also make mistakes. Therefo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eat the terms i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uch as Shen Tu, Tien Ti Wei Yen, Chiao Hsin, She Yu Su Hu Chu Tzu, Cheng Gu, Wu Yu, Yi Jung Yi, Yu Hu Pu Hsien and Wu Lou, as examples to indicate the author s opin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meanings in order to meet the implic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Keywords: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Four Books Chu His The Book of Rites Confucian Classics Professor of the Institute of Confucian Classics,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97 一 前 言 自 一 九 七 七 年 入 天 德 黌 舍 修 習 中 華 傳 統 經 典 以 來, 四 書 始 終 為 案 頭 之 書, 於 治 學 根 柢 工 夫 之 培 養, 獲 益 匪 淺 後 藉 上 庠 講 授 學 庸 之 便, 更 得 溫 故 知 新 之 功 信 手 劄 記, 篇 幅 略 有 可 觀, 遂 欲 仿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將 一 愚 之 見, 統 整 鋪 寫, 近 年 來 復 藉 國 內 外 學 術 會 議 催 逼 助 力, 陸 續 寫 來, 積 久 成 帙 夫 中 庸 本 小 戴 禮 記 之 第 三 十 一 篇, 自 宋 儒 特 加 提 倡, 而 為 世 人 所 重, 至 朱 熹 作 中 庸 章 句, 乃 與 大 學 論 語 孟 子 並 列 為 四 子 書 迨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下 詔 科 舉, 其 中 四 書 用 朱 子 注 從 此, 學 者 幾 靡 有 不 讀 是 書 者 明. 薛 瑄 云 : 四 書 集 註 章 句 或 問, 皆 朱 子 萃 群 賢 之 言 議, 而 折 衷 以 義 理 之 權 衡, 至 廣 至 大, 至 精 至 密, 發 揮 先 聖 賢 之 心, 殆 無 餘 蘊 1 惟 考 諸 其 中 庸 章 句 而 窮 研 之, 則 其 中 引 而 未 發, 留 待 後 人 者 尚 多 而 智 者 千 慮 一 失 者, 亦 不 能 曰 無 前 曾 就 前 人 於 中 庸 未 發 或 偶 失 者, 分 別 從 辨 疑 匡 謬 析 論 考 證 諸 方 面, 略 抒 管 窺 之 見 今 則 復 就 中 庸 首 章 十 四 章 十 八 章 廿 六 章 三 十 三 章 ( 依 朱 熹 章 句 所 分, 以 下 仿 此 ), 其 中 所 涉 九 事 為 例, 再 抒 一 愚 之 得, 冀 能 探 賾 索 隱, 顯 微 闡 幽, 以 契 合 中 庸 之 奧 旨, 並 藉 以 就 教 方 家, 以 收 切 磋 硺 磨 之 益, 於 是 而 有 斯 作 二 天 命 之 謂 性 章 釋 疑 中 庸 首 章 : 天 命 之 謂 性, 率 性 之 謂 道, 脩 道 之 謂 教 道 也 者,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 可 離, 非 道 也 是 故, 君 子 戒 慎 乎 其 所 不 睹, 恐 懼 乎 其 所 不 聞 莫 見 乎 隱, 莫 顯 乎 微, 故 君 子 慎 其 獨 也 喜 怒 哀 樂 之 未 發, 謂 之 中 ; 發 而 皆 中 節, 謂 之 和 中 也 者,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 和 也 者, 天 下 之 達 道 也 致 中 和, 天 地 位 焉, 萬 物 育 焉 本 章 正 如 楊 時 所 言, 乃 為 中 庸 一 篇 之 體 要, 2 朱 熹 大 致 上 將 其 分 為 三 部 分, 其 一 為 道 的 本 原 出 於 天 ( 即 天 命 之 謂 性 ) 而 不 可 加 以 變 易 ( 即 率 性 之 謂 道 ), 而 道 體 備 於 己 而 不 可 離 ( 即 道 也 者,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以 下 兩 句 ); 其 二 為 存 養 省 察 工 夫 的 重 要 ( 即 君 子 戒 慎 乎 其 所 不 睹 以 下 五 句 ); 其 三 為 論 述 聖 神 功 化 的 最 高 境 界 ( 即 致 中 和 天 地 位 焉, 萬 物 育 焉 ) 關 於 道 原 於 天 而 備 於 己 的 概 念, 在 中 庸 費 隱 章 與 道 不 遠 人 等 章 論 之 甚 詳, 前 人 之 述 備 矣, 暫 不 贅 述, 本 文 謹 就 其 下 兩 點, 略 抒 所 見 : ( 一 ) 慎 獨 1 2 參 見 明 薛 瑄 〆 薛 文 清 公 讀 書 錄 一 卷 之 二 ( 北 京 〆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 參 見 宋 朱 熹 〆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中 庸 章 句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3 97

98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本 節 旨 在 論 述 慎 獨 的 重 要, 惟 歷 來 學 者 每 每 以 大 學 一 書 所 說 的 慎 獨 來 詮 釋 中 庸 慎 獨 的 觀 點, 而 忽 略 了 兩 者 之 間 仍 存 有 若 干 的 差 異 如 蔣 伯 潛 中 庸 新 解 即 云 : 暗 得 看 不 見 的 地 方, 卻 是 最 現 露 的, 細 得 看 不 見 的 物 事, 卻 是 最 顯 著 的 這 就 是 大 學 所 說 的 誠 於 中 必 形 於 外, 人 之 視 己, 如 見 其 肺 肝 然 看 似 隱 微, 實 則 不 啻 十 目 所 視 十 手 所 指, 所 以 君 子 必 慎 獨, 雖 獨 居 也 不 敢 須 臾 離 道 大 學 中 所 云 : 人 之 視 己, 如 見 其 肺 肝 然 誠 於 中, 形 於 外, 所 強 調 者 是 慎 獨 的 外 在 效 驗, 而 中 庸 : 莫 見 乎 隱, 莫 顯 乎 微, 則 是 強 調 慎 獨 的 內 在 功 夫, 二 者 仍 有 體 用 本 末 先 後 的 不 同, 若 混 為 一 談, 恐 未 能 真 正 掌 握 中 庸 首 章 的 真 義, 是 以 仍 有 釐 清 說 明 的 必 要 若 以 大 學 慎 獨 之 說 來 解 讀 本 節, 則 君 子 於 不 睹 不 聞 之 處, 所 戒 慎 恐 懼 者, 無 非 是 不 誠 於 中 則 必 形 之 於 外 人 之 視 己, 如 見 肺 肝 十 目 所 視 十 手 所 指 等, 於 是 中 庸 莫 見 乎 隱, 莫 顯 乎 微 二 句, 有 如 為 若 要 人 不 知, 除 非 己 莫 為 說 教, 亦 成 為 上 述 現 象 的 判 語, 而 忽 略 中 庸 的 原 意, 本 欲 強 調 內 在 自 我 存 養 省 察 的 工 夫, 非 注 重 外 在 他 人 的 觀 點 或 表 現 上 正 如 朱 熹 所 云 : 言 幽 暗 之 中, 細 微 之 事, 跡 雖 未 形, 而 幾 則 已 動 人 雖 不 知, 而 己 獨 知 之, 則 是 天 下 之 事, 無 有 著 見 明 顯 而 過 於 此 者 是 以 君 子 既 常 戒 懼, 而 於 此 尤 加 謹 焉, 所 以 遏 人 欲 於 將 萌, 而 不 使 其 潛 滋 暗 長 於 隱 微 之 中, 以 至 離 道 之 遠 也 3 觀 其 注 文 中, 亦 著 重 在 個 人 存 養 省 察 的 工 夫, 後 儒 不 察, 遂 往 往 導 果 為 因, 本 末 倒 置, 忽 略 了 古 之 學 者 為 己 的 態 度 所 謂 莫 見 乎 隱, 莫 顯 乎 微 所 指 重 點, 不 在 他 人 對 我 們 個 人 隱 微 的 行 為 是 否 如 見 肺 肝, 無 所 遁 形, 而 是 在 透 過 個 人 獨 處, 他 人 所 不 睹 不 聞 之 際, 來 自 我 省 察 而 個 人 對 自 我 的 道 德 修 養, 更 能 藉 此 情 境 逼 顯 而 出, 是 以 善 惡 照 察, 洞 若 觀 火, 此 即 詩 經 小 雅 正 月 所 說 的 潛 雖 伏 矣, 亦 孔 之 炤 之 意, 4 而 君 子 所 不 可 及 者, 亦 唯 在 此 處 蓋 道 德 良 知 唯 有 通 過 自 我 的 檢 驗 省 察, 纔 是 真 正 的 道 德 此 亦 如 徐 復 觀 先 生 所 言 : 一 個 人 的 行 為 動 機, 到 底 是 率 性? 不 是 率 性? 一 定 要 通 過 慎 獨 的 工 夫, 才 可 得 到 保 證 的 5 因 此, 周 易 所 謂 夕 惕 若 厲 ( 乾 卦 九 三 ) 與 恐 懼 脩 省 ( 震 卦 大 象 ), 亦 即 中 庸 戒 慎 恐 懼 之 意, 均 指 個 人 自 我 的 脩 省 其 所 戒 懼 者, 唯 恐 離 道 失 德, 蓋 如 中 庸 本 章 所 說 的 道 也 者,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因 此 吾 人 在 理 解 莫 見 乎 隱, 莫 顯 其 微, 不 宜 單 從 慎 獨 的 外 在 效 驗 ( 即 大 學 所 謂 誠 中 形 外 ) 來 理 解, 宜 更 進 一 步 從 慎 獨 的 內 在 工 夫 ( 即 道 德 的 逼 顯 ) 來 體 悟, 如 此 兩 相 配 合, 方 能 掌 握 本 章 的 真 諦 3 4 參 見 宋 朱 熹 〆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中 庸 章 句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2 參 見 詩 經 小 雅 正 月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400 5 參 見 徐 復 觀 〆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 臺 北 〆 商 務 印 書 館,1990 年 12 月 ), 頁 124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99 ( 二 ) 天 地 位 焉 在 首 章 章 末 說 : 致 中 和, 天 地 位 焉, 萬 物 育 焉 惟 欲 論 天 地 位 焉 之 意, 須 先 瞭 解 中 和 二 字 的 概 念 中 庸 的 中 字, 依 鄭 玄 三 禮 目 錄 說 : 名 曰 中 庸 者, 以 其 記 中 和 之 為 用 也, 6 似 未 就 中 字 做 明 確 地 說 明, 朱 熹 則 引 程 頤 之 說 : 不 偏 之 謂 之 中, 並 在 中 庸 章 句 題 下 注 云 : 中 者, 不 偏 不 倚, 無 過 不 及 之 名 徐 復 觀 先 生 亦 謂 中 是 不 偏 於 一 邊 的 精 神 狀 態 而 不 是 性 7 由 於 程 朱 如 此 解 說, 導 致 學 者 於 此, 多 無 異 辭 然 細 究 程 朱 之 說, 若 援 之 以 論 此 心 尚 未 發 動 時, 一 切 無 所 偏 倚 的 狀 態, 大 體 無 誤, 亦 即 是 本 章 所 說 的 : 喜 怒 哀 樂 之 未 發, 謂 之 中 不 過, 倘 若 是 在 起 心 動 念 之 後, 言 行 舉 止 之 間, 則 容 有 語 病 存 焉 設 若 謂 不 偏 不 過 即 謂 之 中, 那 麼 就 人 子 對 父 母 的 孝 道 言, 是 否 亦 宜 處 乎 孝 與 不 孝 之 間? 而 父 母 疼 愛 子 女 是 否 亦 宜 處 乎 愛 與 不 愛 之 間? 程 朱 大 儒 於 中 字, 自 然 不 致 做 如 此 想, 然 不 偏 不 倚 之 說, 實 易 啟 學 者 執 一 之 病 8 然 中 字 究 應 如 何 解 說 為 宜? 竊 以 為 當 如 廣 韻 所 說 : 中, 宜 也 9 即 俗 語 所 說 的 恰 到 好 處 既 是 恰 到 好 處, 則 君 子 必 隨 時 地 調 整 權 衡, 方 能 處 其 中 道, 故 中 庸 又 云 : 君 子 而 時 中 而 中 庸 第 十 四 章 所 謂 素 富 貴 行 乎 富 貴, 素 貧 賤 行 乎 貧 賤,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素 患 難 行 乎 患 難, 亦 無 非 說 明 君 子 宜 在 其 所 處 之 位, 行 其 所 當 為 之 事, 如 此 方 能 合 於 中 道 所 謂 和 即 和 諧 和 平 之 謂 廣 雅 釋 詁 三 : 和, 諧 也 10 山 海 經 海 內 經 : 鳳 鳥 見, 則 天 下 和 注 : 和, 言 和 平 也 11 論 語 子 路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皇 疏 : 謂 心 不 爭 也 12 蓋 中 和, 非 二 事 也, 乃 一 體 之 兩 面, 朱 熹 亦 謂 : 察 其 一 體 一 用 之 實, 則 此 為 彼 體 ; 彼 為 此 用, 如 耳 目 之 能 視 聽, 視 聽 之 由 耳 目, 初 非 有 二 物 也 13 惟 中 而 後 能 和, 中 乃 和 的 前 提, 和 乃 中 的 實 效, 能 將 中 和 推 而 至 極, 故 天 地 位 焉, 萬 物 育 焉 天 地 位 焉, 萬 物 育 焉 二 句 涵 義 至 深, 朱 熹 說 : 位 者, 安 其 所 也 ; 育 者, 遂 其 生 也, 蓋 天 地 ( 大 自 然 ) 本 為 宇 宙 間 最 大 的 和 諧, 故 天 地 位 焉 有 天 地 在 其 位 安 其 所, 各 司 其 職 之 意 天 地 既 定 位, 則 雲 行 雨 施, 品 物 流 行, 萬 物 自 然 能 順 遂 發 育 其 間, 6 參 見 禮 記 中 庸 卷 五 十 二, 孔 穎 達 禮 記 正 義 序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879 7 參 見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頁 126 8 參 見 孟 子 盡 心 篇 〆 子 莫 執 中, 執 中 為 近 之, 執 中 無 權, 猶 執 一 也 9 參 見 宋 陳 彭 年 等 重 修 〆 廣 韻 東 韻 ( 北 京 〆 中 華 書 局 小 學 名 著 六 種,1998 年 ), 葉 5 10 參 見 清 王 念 孫 〆 廣 雅 疏 證 釋 詁 卷 三 下 ( 北 京 〆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 頁 375 11 參 見 晉 郭 璞 〆 山 海 經 海 內 經 卷 十 八 ( 北 京 〆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 頁 139 12 參 見 梁 皇 侃 撰 〆 論 語 義 疏 子 路 卷 七 ( 臺 北 〆 成 文 出 版 社 無 求 備 齋 論 語 集 成,1966 年 ), 葉 15 13 參 見 宋 朱 熹 〆 中 庸 或 問 ( 上 海 〆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年 12 月 ), 頁 55 99

100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此 即 易 經 乾 卦 彖 傳 所 說 的 : 保 合 大 和 乃 利 貞 14 中 庸 本 章 舉 天 地 萬 物, 不 過 就 其 大 者 而 言, 其 實 此 天 地 一 詞, 可 觸 類 旁 通 而 為 陰 陽 君 臣 上 下 諸 名 詞, 例 如 君 臣 各 在 其 位, 則 萬 民 亦 可 順 遂 其 生 正 如 周 易 泰 卦 彖 傳 所 說 的 天 地 交 而 萬 物 通 也 ; 上 下 交 而 其 志 同 也 文 中 天 地 亦 陰 陽 之 代 稱, 蓋 天 地 不 可 能 相 交, 惟 藉 陰 陽 二 氣 以 相 交, 待 陰 陽 和 洽, 然 後 成 雨, 萬 物 於 是 生 機 通 暢, 蘊 育 其 間, 所 以 中 庸 所 說 的 天 地 位 焉 一 詞, 吾 人 自 不 必 拘 執 於 字 面 意 義, 亦 即 天 地 位 焉, 既 象 徵 天 地 由 於 能 致 中 ( 適 宜 ) 和 ( 和 諧 ), 故 能 使 萬 物 發 育 其 間 進 而 亦 可 觸 類 而 長 之, 象 徵 一 切 事 物, 若 能 達 於 適 宜 和 諧, 亦 能 使 其 順 遂 其 生 否 則, 千 萬 年 來, 天 地 久 已 各 在 其 位, 萬 物 亦 久 已 生 育 其 間, 此 道 理 為 童 稚 之 所 知, 又 何 必 在 此 多 費 筆 墨 三 素 位 而 行 章 釋 疑 中 庸 第 十 四 章 可 分 兩 節, 其 第 二 節 云 : 在 上 位, 不 陵 下 ; 在 下 位, 不 援 上 正 己 而 不 求 於 人, 則 無 怨 ; 上 不 怨 天, 下 不 尤 人 故 君 子 居 易 以 俟 命, 小 人 行 險 以 徼 幸 子 曰 :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 失 諸 正 鵠, 反 求 諸 其 身 本 節 待 考 辨 者 有 三 : 茲 分 述 如 下 : ( 一 ) 徼 幸 說 文 : 徼, 循 也 段 注 : 古 堯 切, 以 今 音 讀 如 交 徼, 本 義 為 循, 即 巡 行 之 意 漢 書 百 官 公 卿 表 上 : 中 尉, 秦 官 掌 徼 循 京 師, 顏 師 古 注 曰 : 徼, 謂 遮 繞 也 15 漢 書 趙 敬 肅 王 彭 祖 傳 : 行 徼 邯 鄲 中, 師 古 曰 : 徼, 謂 巡 察 也 16 由 游 徼 循 禁 以 備 盜 賊, 遂 由 索 求 盜 賊 之 屬, 引 申 有 求 意, 如 左 傳 文 公 十 二 年 : 徼 福 於 周 公 魯 公, 杜 預 注 : 徼, 要 也 17 廣 韻 於 下 平 聲 蕭 韻 下 云 : 徼, 求 也 抄 也, 又 音 叫 於 去 聲 嘯 韻 又 云 : 徼, 循 也 並 作 古 弔 切, 即 今 音 叫 而 集 韻 云 : 邀, 遮 也, 或 從 ㄔ 並 作 伊 消 切, 即 今 音 邀 徼 字 讀 音 紛 歧 如 此, 惟 段 玉 裁 云 : 今 人 分 平 去, 古 無 是 也 竊 謂 徼 仍 依 說 文 讀 如 交 為 宜 至 於 今 人 多 讀 徼 幸 之 徼 為 皎 音, 或 受 徼 幸 亦 作 僥 倖 之 故 僥, 集 韻 作 吉 了 切, 讀 如 皎 徼 幸 一 詞, 非 有 貶 意 徼 者, 求 也 蓋 君 子 與 小 人 固 不 能 免 乎 求 子 曰 : 富 而 可 求 也, 雖 執 鞭 之 士, 吾 亦 為 之 ( 論 語 述 而 篇 ), 再 如 窈 窕 淑 女, 乃 君 子 之 好 求, 又 何 能 免 於 寤 寐? 孔 子 周 遊 列 國, 又 何 嘗 不 企 求 賢 主 以 事, 藉 茲 匡 濟 天 下? 惟 君 子 與 小 人 分 野, 端 15 16 17 14 意 謂 能 保 有 契 合 最 大 的 和 諧, 則 能 使 萬 物 各 得 其 宜, 彼 此 和 諧, 完 成 其 正 固 永 恆 的 生 命 所 謂 大 和 者, 乃 陰 陽 會 合 沖 和 之 氣, 亦 即 陰 陽 兩 相 遇 合 而 達 於 最 和 諧 的 狀 態 在 乾 卦 中, 即 指 天 道 言 參 見 唐 顏 師 古 注 〆 前 漢 書 卷 十 九 上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12 參 見 唐 顏 師 古 注 〆 前 漢 書 卷 五 十 三 上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9 參 見 晉 杜 預 注 〆 春 秋 左 傳 文 公 卷 十 九 下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330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01 在 君 子 不 枉 道 以 求 耳, 至 於 小 人 則 蹈 險 妄 求, 夤 緣 奔 競, 無 所 不 用 其 極, 胡 廣 中 庸 章 句 大 全 小 註 引 朱 熹 : 取 所 不 當 得, 18 恐 於 字 義 稍 疏 至 於 幸 字, 依 說 文 云 : 吉 而 免 凶 也 漢 書 伍 被 傳 : 不 可 以 徼 幸 邪, 師 古 注 : 幸, 非 望 之 福 也 19 論 語 述 而 篇 云 : 丘 也 幸, 苟 有 過, 人 必 知 之, 足 見 幸 亦 非 有 貶 意 朱 子 章 句 云 : 幸? 謂 所 不 當 得 而 得 者, 如 此 者, 述 而 篇 之 丘 也 幸, 亦 豈 孔 子 所 不 當 得? 是 故 徼 幸 一 詞, 若 解 為 求 取 分 外 之 得 或 求 取 非 望 之 福, 於 語 義 較 為 貼 切, 如 朱 熹 之 說, 只 是 奚 落 小 人, 於 義 終 略 欠 妥 當, 綜 論 本 章 所 云 君 子 居 易 以 俟 命, 小 人 行 險 以 徼 幸, 其 要 點 在 居 易 與 行 險 上 居 易 為 守 常, 即 上 文 所 謂 擇 乎 中 庸 而 能 守 之 ; 行 險 為 蹈 險, 即 上 文 所 謂 驅 而 納 諸 罟 擭 陷 阱 之 中 而 莫 之 知 辟, 此 亦 君 子 中 庸, 小 人 反 中 庸 之 意 也 ( 二 )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古 時 射 禮 有 四, 一 為 大 射 二 為 賓 射 三 為 燕 射 四 為 鄉 射 大 射 是 將 有 祭 祀 之 事, 與 其 群 臣 射, 以 觀 其 禮 數 中 者, 得 與 於 祭 ; 不 數 中 者, 不 得 與 於 祭, 此 為 擇 士 之 射 20 賓 射 是 諸 侯 來 朝 而 未 歸, 王 與 之 射 於 朝 者, 以 觀 邦 國 諸 侯 燕 射 是 燕 飲 畢 後 之 射, 古 者 天 子 燕 於 路 寢, 諸 侯 燕 於 小 寢 21 鄉 射 是 州 長 於 春 秋 二 季, 以 禮 會 民 而 射 於 州 序 之 禮 謂 之 鄉 者, 州 為 鄉 之 屬, 鄉 大 夫 或 在 焉 22 以 上 四 種 射 禮, 前 三 射, 天 子 諸 侯 大 夫 均 有 之, 士 則 無 大 射, 此 以 士 無 臣, 祭 無 所 擇 是 也 論 語 八 佾 篇 與 禮 記 射 義 篇 俱 引 孔 子 所 云 : 君 子 無 所 爭, 必 也 射 乎! 揖 讓 而 升, 下 而 飲, 其 爭 也 君 子 之 語, 與 中 庸 本 章 所 言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 失 諸 正 鵠, 反 求 諸 其 身, 兩 處 皆 以 射 事 比 擬 君 子, 其 故 安 在? 欲 瞭 此 一 問 題, 首 先 宜 瞭 解 射 事 於 先 秦, 非 僅 止 於 狩 獵 攻 伐 戰 陣 之 事 而 已, 更 為 觀 德 取 士, 嫻 習 禮 樂 之 方 故 禮 記 射 義 云 : 是 故 古 者 天 子 以 射 選 諸 侯 卿 大 夫 士 射 者, 男 子 之 事 也 因 而 飾 之 以 禮 樂 也, 故 18 參 見 明 胡 廣 等 撰 〆 四 書 大 全 中 庸 章 句 大 全 上 卷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53 19 參 見 唐 顏 師 古 注 〆 前 漢 書 卷 四 十 五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14 20 參 見 禮 記 大 射 賈 公 彥 等 引 鄭 玄 目 錄 及 禮 記 射 義 孔 穎 達 正 義, 阮 元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卷 62, 葉 9 21 公 羊 傳 莊 公 三 二 年 〆 路 寢 者 何 〇 正 寢 也, 漢 何 休 注 〆 天 子 諸 侯 皆 有 三 寢 〆 一 曰 高 寢, 二 曰 路 寢, 三 曰 小 寢 父 居 高 寢, 子 居 路 寢, 孫 從 王 父 母 妻 從 夫 寢, 夫 人 居 小 寢 疏 〆 父 居 高 寢, 蓋 以 寢 中 最 尊 22 參 見 儀 禮 鄉 射 禮 賈 公 彥 等 引 鄭 玄 目 錄 所 云 惟 賈 公 彥 等 復 引 周 禮 大 司 徒 〆 五 州 為 鄉 之 說, 謂 是 州 屬 鄉 故 云 〆 州 鄉 之 屬, 云 〆 鄉 大 夫 或 在 焉 者, 一 鄉 管 五 州, 鄉 大 夫 或 宅 居 一 州 之 內, 則 鄭 注 禮 記 云 〆 或 則 鄉 之 所 居 州 黨, 而 鄉 大 夫 來 臨 此 射 禮, 是 為 鄉 大 夫 在 焉, 則 名 鄉 射 ( 鄭 注 禮 記 語, 見 鄉 飲 酒 禮, 阮 元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卷 61 葉 17 101

102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事 之 盡 禮 樂 而 可 數 為 以 立 德 行 者, 莫 若 射, 故 聖 王 務 焉 23 此 文 孔 穎 達 正 義 論 之 甚 詳, 概 謂 天 子 以 射 禮 簡 選 諸 侯 以 下 百 官 的 德 行, 諸 侯 雖 繼 世 而 立, 卿 大 夫 亦 有 功 乃 升, 非 專 以 射 而 選, 然 既 為 諸 侯 卿 大 夫, 當 考 其 德 行, 更 以 射 辨 其 才 藝 高 下, 非 謂 直 以 射 選 補 而 後 用 之 也 然 射 事 何 以 能 藉 茲 觀 德 取 士? 蓋 射 事 非 徒 以 射 為 務 而 已, 其 間 更 飾 以 禮 樂 在 禮 方 面 則 有 如 儀 禮 中 鄉 射 禮 大 射 諸 篇 所 備 載 有 關 揖 讓 進 退 受 爵 立 飲 之 屬 ; 在 樂 方 面 則 有 如 上 述 諸 篇 所 述 樂 正 樂 人 彈 奏 鼓 瑟 磬 絃 等, 並 歌 詩 三 百 諸 樂 章 之 屬, 如 禮 記 射 義 所 云 : 其 節 天 子 以 騶 虞 為 節, 諸 侯 以 貍 首 節, 卿 大 夫 以 采 蘋 為 節, 士 以 采 繁 為 節 騶 虞 者, 樂 官 備 也 貍 首 者, 樂 會 時 也 采 蘋 者, 樂 循 法 也 采 繁 者, 樂 不 失 職 也 是 故 天 子 以 備 官 為 節, 諸 侯 以 時 會 天 子 為 節, 卿 大 夫 以 循 法 為 節, 主 以 不 失 職 為 節 故 明 乎 其 節 之 志, 以 不 失 其 事, 則 功 成 而 德 行 立, 德 行 立, 則 無 暴 亂 之 禍 矣 功 成, 則 國 安, 故 曰 〆 射 者 所 以 觀 盛 德 也 24 由 上 文 可 見, 射 事 由 射 者 進 退 周 旋 之 中 禮, 並 藉 歌 詩 砥 礪 其 志, 以 毋 遺 隕 越, 可 見 射 事 已 非 單 純 一 較 高 下 而 已! 而 論 及 射 箭 之 法, 更 強 調 心 平 體 正 則 持 弓 矢 審 固 之 理, 其 論 射 已 由 術 而 進 乎 道 矣, 是 故 射 義 云 : 射 者, 仁 之 道 也, 射 求 正 諸 己, 己 正 而 後 發, 發 而 不 中, 則 不 怨 勝 己 者, 反 求 諸 己 而 已 矣 25 又 云 : 孔 子 曰 射 者 何 以 射? 何 以 聽? 循 聲 而 發, 發 而 不 失 正 鵠 者, 其 唯 賢 者 乎! 若 夫 不 肖 之 人, 則 彼 將 安 能 以 中? 26 而 鄭 玄 於 儀 禮 大 射 亦 曾 釋 正 鵠 為 正 者, 正 也 ; 鵠 者, 直 也 27 因 此, 儒 家 每 以 射 事 比 擬 君 子, 即 著 眼 於 心 正 則 矢 直 上, 故 君 子 雖 無 所 爭, 然 於 射 事 則 當 仁 不 讓, 況 射 事 所 涉 禮 樂, 亦 合 於 儒 家 以 禮 樂 教 化 之 精 神, 毋 怪 乎 孔 子 於 射 事, 多 所 稱 道 ( 三 ) 正 鵠 朱 熹 章 句 云 : 畫 布 曰 正, 棲 皮 曰 鵠, 皆 侯 之 中, 射 之 的 也 此 說 承 自 鄭 玄, 惟 簡 略 難 明, 故 四 書 大 全 又 引 朱 熹 詩 傳 而 細 論 之 云 : 侯, 張 布 而 射 之 者 也 正, 設 的 於 侯 中 而 射 之 者 也 大 射 則 張 皮 侯 而 設 鵠 ; 賓 射 則 張 布 侯 而 設 正 28 並 引 雙 峰 饒 魯 云 : 正 乃 是 鴊 字, 小 而 飛 最 疾, 最 難 射, 所 以 取 為 的 鵠 取 革 置 於 中, 正 則 畫 於 布 為 的 按 : 大 全 所 引 諸 說, 簡 明 可 從, 便 於 初 學, 惟 其 中 仍 有 待 釐 清 者, 茲 分 述 如 下 : 23 參 見 禮 記 注 疏 射 義 卷 六 十 二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15 24 騶 虞 采 蘋 采 蘩 皆 樂 章 名 貍 首 為 逸 詩 篇 名 25 參 見 禮 記 射 義 卷 六 十 二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20 26 參 見 禮 記 射 義 卷 六 十 二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20 27 參 見 禮 記 射 義 卷 六 十 二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14 28 參 見 明 胡 廣 等 撰 〆 四 書 大 全 詩 傳 大 全 卷 五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16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03 1 設 鵠 無 論 設 鵠 設 正, 其 意 皆 指 設 置 侯 中 ( 靶 心 ) 之 謂 惟 兩 者 施 設 及 所 用 場 合 有 別 設 鵠 用 於 大 射, 其 施 設 之 法 如 周 禮 司 裘 所 云 : 王 大 射 則 共 虎 侯 熊 侯 豹 侯, 設 其 鵠 々 諸 侯 則 共 熊 侯 豹 侯 々 卿 大 夫 則 共 麋 侯, 皆 設 其 鵠 29 所 謂 共 ( 供 ) 侯 設 鵠 之 意, 鄭 玄 謂 以 虎 熊 豹 麋 之 皮 飾 其 側, 又 方 制 之, 謂 之 鵠, 著 于 侯 中 所 謂 皮 侯, 30 依 鄭 氏 之 說, 則 大 射 中 所 謂 張 皮 侯 而 設 鵠 者, 乃 用 虎 熊 豹 麋 皮 毛 為 飾, 而 其 所 飾 者 惟 侯 之 兩 側 耳, 其 上 下 又 各 有 布 一 幅 夾 之, 31 至 於 設 鵠, 依 聶 崇 義 三 禮 圖 云 : 虎 侯 者, 以 虎 皮 飾 其 布 侯 之 側, 其 鵠, 亦 以 虎 皮 方 制 之, 著 於 侯 中 32 其 餘 熊 豹 麋 各 侯, 亦 可 類 推 由 此 可 見, 所 謂 鵠 者, 是 以 皮 為 之, 方 型, 置 於 箭 靶 之 中, 於 射 時, 王 之 大 射, 虎 侯 為 王 所 自 射, 熊 侯 為 諸 侯 所 射, 豹 侯 為 卿 大 夫 以 下 所 射 諸 侯 之 大 射, 熊 侯 為 諸 侯 所 自 射, 豹 侯 為 群 臣 所 射 卿 大 夫 之 大 射, 麋 侯, 為 君 臣 所 共 射 至 於 名 為 鵠 者, 據 鄭 玄 云 : 謂 之 鵠 者, 取 名 於 鳱 鵠 33 鳱 鵠, 小 鳥 而 難 中, 是 以 中 之 為 雋 亦 取 鵠 之 較, 較 者, 直 也 射 所 以 直 己 志 用 虎 熊 豹 麋 之 皮, 示 服 猛 討 迷 惑 者, 射 者 大 禮, 故 取 義 眾 也 34 依 鄭 氏 之 說, 則 鵠 字 有 二 義, 一 取 鵠 為 小 鳥 而 難 射 者, 以 喻 射 中 靶 心 之 難 一 取 鵠 有 直 義 直 即 正 直 之 謂 周 易 坤 卦 文 言 : 直 其 正 也, 方 其 義 也 君 子 敬 以 直 內, 義 以 方 外, 擬 之 於 射 事, 正 如 禮 記 射 義 所 言 內 志 正, 外 體 直, 然 後 持 弓 矢 審 固, 持 弓 矢 審 固, 然 後 可 以 言 中, 故 鄭 玄 云 : 射 所 以 直 己 志 也 2 設 正 凡 侯 皆 以 布 為 之, 於 其 中 三 分 之 一, 以 皮 綴 之, 則 為 鵠, 是 為 皮 侯 ; 以 彩 畫 之, 則 為 布 侯, 鵠 用 於 大 射, 正 則 用 於 賓 射 燕 射 鄉 射 惟 古 今 學 者 混 正 鵠 為 一, 如 東 漢 鄭 眾 云 : 方 十 尺 曰 侯, 四 尺 曰 鵠, 二 尺 曰 正, 四 寸 曰 質, 35 而 陳 氏 禮 書 亦 謂 大 射 之 侯 用 虎 熊 豹 麋 之 皮 飾 其 側, 而 中 又 制 皮 為 鵠 賓 射 之 侯 亦 虎 熊 豹 麋 之 皮 傭 其 側, 而 中 畫 29 參 見 周 禮 司 裘 卷 七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8 30 參 見 周 禮 司 裘 卷 七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8 31 此 據 周 禮 司 裘 賈 公 彥 疏 〆 侯 中 上 下 俱 有 布 一 幅 夾 之 之 語 32 參 見 宋 聶 崇 義 〆 三 禮 圖 集 注 卷 六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4 33 廣 雅 釋 鳥 〆 鳱 鵠, 鵲 也 疏 證 〆 鄭 注 大 射 儀 引 淮 南 子 曰 〆 鳱 鵠 知 來, 鳱 與 同, 鳱 鵠 為 山 鵲, 與 鵲 相 似, 非 即 是 鵲, 但 一 種 而 小 異, 稱 名 可 以 互 通 耳 34 35 參 見 周 禮 司 裘 卷 七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08 參 見 周 禮 司 裘 鄭 玄 注 引 今 人 陳 槃 亦 用 鄭 眾 之 說, 謂 古 人 學 射, 前 面 安 置 的 布, 叫 做 侯 侯 的 正 中 掛 一 皮 革, 叫 做 鵠 鵠 的 當 中, 畫 正 方 二 尺, 叫 做 正, 亦 是 混 正 鵠 為 一, 況 鵠 皮 之 上, 亦 難 以 施 畫 陳 氏 之 說, 見 大 學 中 庸 今 釋 ( 臺 北 〆 正 中 書 局,1984 年 10 月 ), 頁 28-29 103

104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五 色 為 正 燕 射 之 侯 則 畫 熊 麋 虎 豹 鹿 豕 之 形 以 象 鵠, 此 三 射 之 別 也, 36 鄭 玄 則 不 以 鄭 眾 之 說 為 是, 謂 侯 中 之 大 小, 取 數 於 侯 道 ( 即 射 箭 之 距 離 ), 鄉 射 記 曰 ( 侯 道 五 十 弓 ), 弓 二 寸 以 為 侯 中, 則 九 十 弓 者, 侯 中 廣 丈 八 尺 七 十 弓 者, 侯 中 廣 丈 四 尺 五 十 弓 者, 侯 中 廣 一 丈 ( 周 禮 司 裘 注 ), 而 鄭 玄 於 儀 禮 鄉 射 禮 : 凡 畫 者 丹 質 下 注 云 : 賓 射 之 侯, 燕 射 之 侯 皆 畫 雲 氣 於 側 以 為 飾, 37 並 未 論 兩 側 已 飾 之 以 皮 而 設 鵠 於 中 之 及 大 射 之 侯, 亦 間 接 說 明 於 侯 上 用 畫 者, 惟 賓 射 燕 射 之 侯 此 賓 射 燕 射 之 侯, 除 畫 雲 氣 為 飾 外, 自 亦 於 侯 中 畫 正 以 為 射 之 的 至 於 畫 正 之 法, 據 周 禮 儀 禮 大 扺 可 分 為 獸 侯 與 采 侯 兩 種 如 儀 禮 鄉 射 禮 云 : 凡 侯, 天 子 熊 侯 白 質 々 諸 侯 麋 侯 赤 質 々 大 夫 布 侯, 畫 以 虎 豹, 士 布 侯, 畫 以 鹿 豕 38 鄭 玄 注 曰 : 此 所 謂 獸 侯 也, 燕 射 則 張 之, 鄉 射 及 賓 射 當 張 采 侯, 此 即 周 禮 梓 人 : 張 獸 侯 則 王 以 息 燕 是 也 39 而 采 侯 者, 謂 以 五 采 畫 正 之 侯, 即 周 禮 梓 人 : 張 五 采 之 侯, 則 遠 國 屬, 40 遠 國 指 指 侯 來 朝 者, 王 於 賓 射 之 禮, 張 此 五 采 之 侯 與 之 共 射 而 五 采 之 侯, 依 周 禮 射 人 所 云 : 以 射 法 治 射 儀, 王 以 六 耦 射 三 侯 三 獲 三 容, 樂 以 騶 虞 九 節 五 正 諸 侯 以 四 耦 射 二 侯 二 獲 二 容, 樂 以 貍 首 七 節 三 正 孤 卿 大 夫 以 三 耦 射 一 侯 一 獲 一 容, 樂 以 采 蘋 五 節 三 正 士 以 三 耦 射 豻 侯 一 獲 一 容, 樂 以 采 蘩 五 節 二 正 41 文 中 所 謂 五 正 之 侯, 即 梓 人 之 五 采 之 侯 依 鄭 玄 之 說, 正 之 言 正 也, 射 者 內 志 正 則 能 中 焉 是 以 用 五 正 色 畫 五 正 之 侯, 其 侯 之 正 中 用 朱, 次 白 次 蒼 次 黃 而 玄 居 其 外 三 正, 則 損 去 玄 黃 色 ; 二 正 則 再 去 白 蒼 而 畫 以 朱 綠 明 乎 此, 或 能 識 章 句 所 云 : 畫 布 曰 正, 棲 皮 曰 鵠 之 理 至 於 名 為 正 者, 鄭 玄 云 : 正 者, 正 也, 亦 鳥 名 42 齊 魯 之 間, 名 題 肩 為 正, 正 鵠 皆 鳥 之 捷 黠 者 43 鄭 氏 之 說, 則 正 字 亦 有 二 義, 一 取 正 為 鳥 之 捷 黠 難 射, 以 喻 射 中 靶 心 之 難 一 取 正 有 正 直 之 意, 擬 之 於 射 首, 亦 如 鵠 之 言 直 也, 是 故 君 子 苟 體 於 此, 則 失 諸 正 鵠, 亦 必 知 反 求 36 參 見 清 陳 宏 謀 四 書 考 輯 要 引 ( 臺 北 〆 廣 文 書 局, 影 國 立 中 央 研 究 院 藏 乾 隆 三 十 六 年 培 遠 堂 藏 版, 1978 年 ) 卷 2 葉 36 37 周 禮 司 裘 鄭 玄 注 引, 卷 十 三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1 38 參 見 儀 禮 鄉 射 禮 第 五 卷 十 三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47 39 參 見 周 禮 梓 人 卷 四 十 一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640 40 參 見 周 禮 梓 人 卷 四 十 一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640 41 參 見 周 禮 梓 人 卷 四 十 一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640 42 據 三 才 圖 會 〆 正 即 鴟 鳥, 小 而 飛 疾, 最 難 射, 故 畫 於 布 侯 中, 以 為 射 之 的, 眼 明 千 聖, 最 知 幾 者 按 圖 會 謂 畫 於 布 侯 中, 似 指 畫 正 鳥 之 形 於 布 侯 中, 惟 考 諸 文 獻, 似 未 見 載, 難 考 其 詳, 惟 就 事 物 之 源 起, 侯 之 始 設 時, 或 不 無 可 能 43 參 見 儀 禮 大 射 卷 十 六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88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05 諸 己, 無 怨 無 尤 也 四 無 憂 章 釋 疑 中 庸 第 十 八 章 載 子 曰 : 無 憂 者, 其 惟 文 王 乎! 以 王 季 為 父, 以 武 王 為 子, 父 作 之, 子 述 之 武 王 纘 大 王 王 季 文 王 之 緒, 壹 戎 衣 而 有 天 下, 身 不 失 天 下 之 顯 名, 尊 為 天 子, 富 有 四 海, 宗 廟 饗 之, 子 孫 保 之 武 王 末 受 命, 周 公 成 文 武 之 德, 追 王 大 王 王 季, 上 祀 先 公 以 天 子 之 禮, 斯 禮 也 達 乎 諸 侯 大 夫, 及 士 庶 人 父 為 大 夫, 子 為 士, 葬 以 大 夫, 祭 以 士 ; 父 為 士, 子 為 大 夫, 葬 以 士, 祭 以 大 夫 期 之 喪 達 乎 大 夫, 三 年 之 喪, 達 乎 天 子, 父 母 之 喪, 無 貴 賤 一 也 本 文 擬 就 兩 處 疑 義, 說 明 如 下 : ( 一 ) 無 憂 人 為 感 情 動 物, 憂 之 為 物, 與 人 類 的 七 情 六 慾 同 是 情 感 表 達 的 方 式 之 一 因 此, 憂 若 從 情 感 言, 乃 人 之 常 情, 人 人 不 可 或 免 更 何 況 對 一 個 飽 受 憂 患 的 民 族, 憂 不 僅 是 一 種 情 感, 更 是 一 種 智 慧, 這 種 智 慧 表 現 於 先 秦 典 籍, 可 謂 俯 拾 即 是, 如 易 經 坤 卦 初 六 : 即 履 霜 堅 冰 至 說 明 了 防 微 杜 漸 的 憂 慮 ; 又 如 否 卦 九 五 : 其 亡 其 亡, 繫 于 苞 桑 即 說 明 了 深 思 遠 戒 的 憂 慮 ; 易 經 以 下, 儒 道 二 家 亦 有 類 似 的 思 想, 如 論 語 衛 靈 公 篇 云 : 人 無 遠 慮 必 有 近 憂, 而 老 子 亦 云 : 其 安 易 持, 其 未 兆 易 謀, 其 脆 易 泮, 其 微 易 散, 為 之 於 未 有, 治 之 於 未 亂 ( 六 十 四 章 ), 以 上 種 種 憂 患 意 識, 正 是 中 國 傳 統 民 族 精 神 的 寫 照 至 於 中 庸 本 章 所 說 文 王 的 無 憂, 主 要 是 就 繼 志 述 事 言, 這 種 針 對 特 定 事 物 的 無 憂, 自 然 不 同 於 前 述 憂 患 意 識 的 概 念, 兩 者 不 可 混 為 一 談 在 儒 家 經 典 中, 凡 論 及 無 憂 不 憂 者, 主 要 皆 指 精 神 價 值 的 體 悟 或 實 現, 如 論 語 子 罕 篇 言 仁 者 不 憂, 邢 昺 疏 云 : 仁 者 知 命, 故 無 憂 患 周 易 繫 辭 上 傳 云 : 樂 天 知 命, 故 不 憂, 孔 穎 達 正 義 亦 謂 順 天 施 化, 是 歡 樂 於 天 識 物 始 終, 是 自 知 性 命 順 天 道 之 常 數, 知 性 命 之 始 終, 任 自 然 之 理, 故 不 憂 也 44 由 此 可 見, 當 一 個 人 所 思 所 行, 能 契 合 於 天 道, 不 愧 不 祚, 樂 道 如 此, 甚 至 朝 聞 道, 夕 死 可 矣 ( 論 語 里 仁 篇 ), 死 且 不 懼, 又 何 憂 之 有? 君 子 念 茲 在 茲, 無 非 在 道, 苟 有 憂 者, 亦 無 非 道 之 不 行 無 非 修 己 以 安 百 姓 耳? 這 也 是 顏 回 在 陋 巷, 人 不 堪 其 憂, 回 也 不 改 其 樂 ( 雍 也 篇 ) 的 原 由, 此 正 是 孔 子 所 說 君 子 憂 道 不 憂 貧 的 寫 照 如 本 章 文 王 的 無 憂, 主 要 端 在 武 王 能 繼 志 述 事, 纘 繼 父 祖 之 業, 以 王 天 下 禮 記 祭 義 引 曾 子 曰 : 孝 有 三 : 大 孝 尊 親, 其 次 弗 辱, 其 下 能 養 45 由 此 可 知, 口 體 物 質 44 參 見 周 易 卷 七 繫 辭 上 孔 穎 達 疏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147 參 見 禮 記 祭 義 卷 四 十 八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頁 820 45 105

10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的 奉 養, 祇 是 孝 道 最 基 本 的 要 求, 而 弗 辱 與 尊 親 二 者, 均 著 重 在 精 神 層 次 的 滿 足, 觀 中 庸 論 及 大 舜 與 武 王 周 公 之 大 孝 達 孝, 均 著 重 於 這 種 顯 親 揚 親, 順 意 承 志 的 行 為 相 46 較 於 堯 子 丹 朱 舜 子 商 均 的 不 肖, 舜 父 瞽 叟 的 不 慈, 禹 父 鯀 的 不 賢, 湯 孫 太 甲 的 昏 暴 文 王 有 父 子 如 此, 不 僅 可 以 無 憂, 亦 可 含 笑 九 泉 矣 ( 二 ) 壹 戎 衣 從 清 初 毛 奇 齡 中 庸 說 云 : 壹 戎 衣 即 康 誥 : 殪 戎 殷, 言 滅 大 殷 也 壹 殪 殷 衣, 聲 之 轉 也 47 自 茲 以 降, 將 中 庸 壹 戎 衣 解 為 滅 大 殷, 已 成 為 學 界 定 論 後 雖 有 進 一 步 闡 述 者, 大 抵 亦 踵 事 增 華 耳 不 過, 壹 戎 衣 曾 為 歷 來 研 究 中 庸 者 討 論 的 重 點, 故 在 此 仍 有 闡 述 的 必 要 茲 將 毛 奇 齡 之 前, 歷 代 重 要 注 家 對 於 壹 戎 衣 的 解 說, 臚 列 如 下 : 一 著 戎 服 而 滅 紂 ( 偽 孔 安 國 尚 書 武 成 傳 ) 壹 用 兵 伐 殷 也 ( 鄭 玄 禮 記 中 庸 注 ) 一 著 戎 衣 以 伐 紂 也 (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 以 上 三 說, 大 抵 皆 望 文 生 義 壹 戎 衣, 偽 古 文 尚 書. 武 成 作 一 戎 衣, 天 下 大 定 ; 偽 孔 傳 : 一 著 戎 服 而 滅 紂 由 於 孔 傳 訓 衣 為 服, 影 響 所 及, 竟 歷 千 年 之 久 如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即 作 一 著 戎 衣 以 伐 紂 早 在 東 漢 鄭 玄 即 認 為 衣 應 解 為 殷, 如 其 禮 記. 中 庸 注 云 : 戎, 兵 也 衣 讀 如 殷, 聲 之 誤 也, 齊 人 言 殷 聲 如 衣 虞 夏 商 周, 氏 者 多 矣, 今 姓 有 衣 者, 殷 之 冑 與 壹 戎 殷 者, 壹 用 兵 伐 殷 也 48 其 實, 鄭 玄 解 衣 為 殷 是 正 確 的, 如 尚 書. 康 誥 說 : 天 乃 大 命 文 王, 殪 戎 殷, 誕 受 厥 命, 其 大 意 略 同 武 成, 可 知 一 戎 衣 即 殪 戎 殷 另 偽 孔 傳 於 殪 戎 殷 則 解 為 殺 兵 殷, 因 此, 以 殪 為 殺, 以 戎 為 兵, 便 成 為 後 世 訓 解 殪 戎 殷 一 辭 的 依 據 不 過, 禮 記. 中 庸 : 壹 戎 衣, 與 尚 書. 康 誥 : 殪 戎 殷, 始 終 未 被 相 提 並 論, 互 相 訓 解, 遲 至 明 代 楊 慎 方 併 而 言 之, 如 楊 氏 云 : 殷 有 天 下, 又 號 曰 〆 商 詩 云 〆 商 之 子 孫 又 曰 〆 宜 鑒 于 殷 書 云 〆 殪 戎 殷 又 曰 〆 伐 商 必 克, 皆 互 稱 也 中 庸 云 〆 壹 戎 衣, 壹 即 殪 46 丹 朱 商 均 事 見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々 鯀 之 事 見 史 記 夏 本 紀 々 太 甲 事 見 史 記 殷 本 紀 47 參 見 清 毛 奇 齡 〆 中 庸 說 卷 三 ( 臺 南 〆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景 清 華 大 學 圖 書 館 藏 清 康 熙 刻 西 河 合 集 本,1997 年 ), 葉 1 48 參 見 明 楊 慎 〆 升 菴 全 集 卷 六 十 三 ( 台 北 〆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國 學 基 本 叢 書,1968 年 ), 頁 806-807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07 衣 即 殷 也 49 楊 慎 雖 知 中 庸 壹 戎 衣, 即 尚 書. 武 成 殪 戎 殷, 不 過, 戎 字 仍 未 加 以 訓 解 訓 戎 為 大, 謂 殪 戎 殷 即 滅 大 殷, 則 始 於 清 初 毛 奇 齡 如 毛 氏 云 : 中 庸 〆 壹 戎 衣 而 有 天 下 此 壹 字 是 殪 字 尚 書 康 誥 曰 〆 殪 戎 殷, 言 滅 大 殷 也 故 ( 鄭 玄 ) 中 庸 註 〆 衣 讀 如 殷, 齊 人 言 殷 聲 如 衣 今 有 衣 姓 者, 殷 之 裔 也, 若 戎 殷 則 與 泰 誓 稱 戎 商 正 同 自 註 武 成 者, 多 誤 解 作 一 著 戎 衣, 竟 以 壹 解 一 字, 而 朱 子 亦 即 以 一 著 戎 衣 為 註 夫 以 兵 衣 為 戎 衣, 如 甲 衣 甲 裳 等, 不 知 有 據 與 否 〇 若 一 著 戎 衣, 添 一 著 字, 便 是 難 通, 著 者, 附 也 衣 服 附 在 吾 身 曰 〆 著, 若 甲 則 但 貫 之 于 身, 故 左 傳 〆 躬 擐 甲 冑, 又 曰 〆 擐 甲 執 兵, 未 有 言 著 者 50 文 中 毛 氏 訓 戎 為 大, 並 舉 泰 誓 : 戎 商 必 克 為 例 證 51 其 實 卜 辭 中 屢 見 殷 人 常 自 稱 為 大 邑 商 或 天 邑 商, 天 邑 即 大 邑 是 故 自 稱 為 小 邦 周 ( 見 大 誥 ) 的 周 人 稱 殷 也 往 往 加 一 大 字 如 尚 書. 召 誥 : 茲 大 國 殷 之 命 天 既 遐 終 大 邦 殷 之 命, 康 王 之 誥 : 皇 天 改 大 邦 殷 之 命, 多 士 : 肆 予 敢 求 爾 於 天 邑 商 等 等 先 秦 典 籍 訓 戎 為 大 者, 頗 多 如 詩 經. 大 雅. 江 漢 : 肇 敏 戎 公, 傳 曰 : 戎, 大 也 ; 公, 事 也 52 周 頌. 烈 文 : 念 茲 戎 功 大 雅. 韓 奕 : 纘 戎 祖 考, 傳 並 曰 : 戎, 大 53 以 上 戎 字 均 訓 為 大, 可 知 戎 殷 亦 可 訓 為 大 殷, 所 以 殪 戎 殷 可 解 為 滅 大 殷 雖 然 訓 戎 為 大, 已 為 多 數 人 共 識, 不 過, 民 國 章 太 炎 則 訓 戎 為 拔, 如 其 古 文 尚 書 拾 遺 定 本 康 誥 篇 云 : 殪 戎 殷, 傳 言 殺 兵 殷, 文 不 可 通 春 秋 宣 公 傳 引 此, 杜 ( 預 ) 解 〆 殪, 盡 也 又 方 言 〆 戎, 拔 也 言 盡 拔 殷, 義 或 當 爾 ( 禮 ) 記 中 庸 〆 壹 戎 衣, 語 亦 本 此, 而 屬 諸 武 王 以 文 王 雖 宰 割 殷 畿, 未 盡 拔 殷, 至 武 王 乃 盡 拔 耳 逸 周 書 商 誓 篇 〆 上 帝 弗 顯, 乃 命 我 文 考 曰 〆 殪 商 之 多 罪 紂 肆 予 小 子 發 不 敢 忘 天 命 朕 考, 則 其 事 也 殪 亦 訓 盡, 猶 言 殲 也 54 49 參 見 禮 記 正 義 卷 五 十 二 ( 台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1976 年 ), 頁 14 50 參 見 清 毛 奇 齡 〆 四 書 賸 言 卷 二 ( 台 北 〆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1983 年 ), 葉 7-8 擐, 穿 也, 音 ㄏㄨㄢ 患 51 毛 奇 齡 舉 泰 誓 〆 戎 商 必 克 為 例, 並 不 夠 明 確 因 為, 戎 商 毛 氏 雖 解 為 大 商, 但 是 偽 孔 傳 仍 解 為 以 兵 誅 紂 參 見 詩 經 大 雅 江 漢 卷 十 八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1976 年 ), 頁 686 參 見 詩 經 大 雅 烝 民 卷 十 八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1976 年 ), 頁 675 54 參 見 制 言 半 月 刊 二 十 五 期 ( 蘇 州 〆 章 氏 國 學 講 習 會 編 印,1936 年 9 月 16 日 ), 頁 36 52 53 107

108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依 章 氏 之 說, 則 殪 戎 殷 解 為 完 全 殲 滅 拔 取 殷 商, 義 亦 可 通, 可 別 為 一 解 中 庸 : 壹 戎 衣 三 字 的 解 釋, 從 東 漢 鄭 玄 訓 衣 為 殷, 明. 楊 慎 訓 壹 為 殪, 迄 清 毛 奇 齡 訓 戎 為 大, 總 算 撥 雲 見 日, 真 相 大 白, 然 歲 月 攸 攸, 已 歷 一 千 八 百 年 之 久, 治 學 之 難, 由 此 可 見 五 至 誠 無 息 章 釋 疑 中 庸 二 十 六 章 引 詩 經 周 頌 維 天 之 命 以 做 結, 其 文 如 下 : 詩 云 : 維 天 之 命, 於 穆 不 已, 蓋 曰 : 天 之 所 以 為 天 也 於 乎 不 顯, 文 王 之 德 之 純, 蓋 曰 : 文 王 之 所 以 為 文 也, 純 亦 不 已 關 於 文 中 於 乎 不 顯 的 訓 解,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承 孔 穎 達 禮 記 正 義 於 本 章 所 注 : 於 乎 不 光 明 乎? 言 光 明 矣 之 說, 亦 注 為 不 顯, 猶 言 豈 不 顯 也 由 上 述 可 見, 孔 朱 二 人 皆 把 不 字 訓 為 否 定 詞, 於 是 不 得 不 增 一 乎 字 於 句 末, 或 增 一 豈 句 於 句 首, 使 整 句 成 為 反 問 句 法, 以 免 違 離 文 意 殊 不 知 不 字 於 先 秦 經 傳 中, 音 義 多 同 丕 字, 置 於 句 首 或 句 中, 而 為 語 助 詞 之 用 如 尚 書 君 奭 篇 云 : 惟 文 王 德 丕 承, 無 疆 之 恤, 意 謂 只 有 繼 承 著 文 王 的 德 行, 並 無 窮 無 盡 地 憂 恤 ( 國 事 ), 句 中 丕 字, 即 為 語 詞, 無 義 丕 承, 即 承 也 又 如 尚 書 康 誥 云 : 惟 乃 丕 顯 考 文 王, 克 明 德 慎 罰, 55 句 中 丕 字, 亦 為 語 詞, 無 義 丕 顯, 即 顯 也 類 似 如 此 用 法 者 頗 多, 如 孟 子 滕 文 公 篇 引 書 曰 : 丕 顯 哉, 文 王 謨 ; 丕 承 哉, 武 王 烈, 意 謂 文 王 的 謀 略 是 多 麼 地 光 明, 武 王 的 功 業 是 多 麼 地 承 先 啟 後 王 引 之 經 傳 釋 詞 云 : 顯 哉 承 哉, 贊 美 之 詞 丕 則 發 聲 也, 字 通 作 不, 詩 清 廟 曰 : 不 顯 不 承, 傳 云 : 顯 於 天 矣, 見 承 於 人 矣, 則 不 為 發 聲 可 知 箋 乃 云 : 是 不 光 明 文 王 之 德 與! 是 不 承 順 文 王 志 意 與! 失 其 意 矣! 丕 顯 丕 承, 即 不 顯 不 承 56 由 上 述 例 證, 可 知 中 庸 二 十 六 章 所 說 的 於 乎 不 顯, 以 及 中 庸 三 十 三 章 所 引 詩 經 周 頌 烈 文 : 不 顯 維 德, 百 辟 其 刑 之, 文 中 不 顯 可 通 丕 顯 二 字 王 引 之 將 不 字 作 語 詞 而 無 義, 惟 依 說 文 : 丕, 大 也 爾 雅 釋 詁 : 丕, 大 也 可 見 丕 字 另 有 大 的 涵 意, 故 後 人 遂 承 此 大 義, 訓 丕 顯 為 大 顯, 如 左 傳 僖 公 廿 八 年 : 重 耳 敢 再 拜 稽 首, 奉 揚 天 子 之 不 顯 休 命, 左 傳 昭 公 三 年 : 昧 旦 丕 顯, 杜 預 均 注 云 : 丕, 大 也 語 言 文 字 雖 是 工 具, 然 約 定 可 以 成 俗, 甚 至 積 非 可 以 成 是, 惟 為 探 求 經 文 義 理, 還 原 本 義, 仍 宜 求 訓 詁 的 精 確 孔 穎 達 朱 熹 訓 不 顯 為 否 定 詞, 復 改 為 反 問 句 法 ; 杜 預 訓 丕 顯 為 大 顯, 王 引 之 以 不 為 語 詞 三 者 相 較, 個 人 以 為 不 字 視 為 通 丕, 大 也 為 佳, 王 引 之 之 說 稍 次 之, 孔 穎 達 朱 熹 之 說 略 見 牽 強, 又 其 次 也 55 56 意 謂 你 那 顯 赫 的 先 父 文 王, 能 夠 公 明 地 施 人 恩 惠, 謹 慎 地 執 行 懲 罰 參 見 王 引 之 〆 經 傳 釋 詞 ( 台 北 〆 商 務 印 書 館, 萬 有 文 庫 薈 要 本,1965 年 ), 卷 10, 頁 70-73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09 六 釋 屋 漏 中 庸 三 十 三 章 曾 引 詩 經. 大 雅. 抑 篇 : 相 在 爾 室, 尚 不 愧 于 屋 漏, 來 說 明 君 子 慎 獨 的 效 驗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注 云 : 相, 視 也 屋 漏, 室 西 北 隅 也 承 上 文, 又 言 君 子 之 戒 謹 恐 懼, 無 時 不 然 鄭 玄 禮 記. 中 庸 則 注 云 : 言 君 子 雖 隱 居, 不 失 其 君 子 之 容 德 也 相, 視 也 室 西 北 隅 謂 之 屋 漏 視 女 ( 汝 ) 在 室 獨 居 者, 猶 不 愧 于 屋 漏 屋 漏, 非 有 人 也, 況 有 人 乎? 鄭 朱 以 降, 歷 來 諸 家 解 說 大 致 均 未 偏 離 本 文 慎 獨 要 旨 不 過, 對 於 屋 漏 二 字, 向 來 大 多 僅 以 室 西 北 隅 一 語 帶 過, 罕 有 深 入 而 明 確 的 解 釋 如 爾 雅. 釋 宮 僅 曰 : 西 北 隅 謂 之 屋 漏, 郭 璞 注 : 其 義 未 詳 前 賢 對 於 屋 漏 曾 予 以 闡 析 者, 主 要 有 三 說, 茲 分 別 論 述 如 下 : ( 一 ) 屋 漏 為 屋 內 隱 僻 可 施 幄 帳 之 處 如 鄭 玄 毛 詩 箋 即 云 : 屋, 小 帳 也 漏, 隱 也 57 鄭 玄 訓 屋 為 幄, 訓 漏 為 陋, 雖 亦 有 據, 如 小 爾 雅. 廣 服 : 幄, 帳 也 58 爾 雅. 釋 言 : 陋, 隱 也 59 帷 幄 陋 二 字 均 與 居 室 均 無 直 接 關 係 而 屋 與 漏 二 字 本 義, 據 說 文 解 字 云 : 屋, 凥 ( 居 ) 也 从 尸, 尸, 所 主 也 一 曰 尸, 象 屋 形 ; 从 至, 至, 所 止 也 屋 室 皆 从 至 60 至 於 漏 字, 說 文 解 字 作 屚, 謂 屋 穿 水 入 也 从 雨 在 尸 下, 尸 者, 屋 也 61 無 論 屋 與 屚 均 與 宫 室 有 關, 爾 雅 既 然 將 屋 漏 一 辭, 置 於 釋 宮 之 下, 因 此, 屋 漏 二 字, 自 不 宜 偏 離 宮 室 主 題, 另 作 別 解 為 宜 ( 二 ) 屋 漏 為 拆 屋 毀 廟 以 致 值 雨 則 漏 如 東 漢. 劉 熙 釋 名. 釋 宮 室 謂 西 北 隅 曰 : 屋 漏 禮 : 每 有 親 死 者, 輒 徹 屋 之 西 北 隅 薪 以 爨 竈 煑 沐, 供 諸 喪 用, 時 若 值 雨 則 漏, 遂 以 名 之 也 62 按 : 劉 熙 的 說 法, 或 受 禮 記. 喪 大 記 : 甸 人 取 所 徹 廟 之 西 北 厞 薪, 用 爨 之 的 影 響 63 其 意 依 北 朝 熊 安 生 說 法, 本 指 甸 人 57 58 59 參 見 毛 詩 正 義 大 雅 蕩 之 什 卷 第 十 八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 頁 647 參 見 清 胡 承 珙 撰 〆 小 爾 雅 義 證 廣 服 卷 六 ( 北 京 〆 中 華 書 局 小 學 名 著 六 種,1998 年 ), 頁 39 參 見 爾 雅 注 疏 卷 三 釋 言 第 二 ( 臺 北 〆 藝 文 印 書 館 ), 葉 38 60 參 見 漢 許 慎 撰 清 段 玉 裁 注 〆 說 文 解 字 八 篇 上, 尸 部 ( 高 雄 〆 高 雄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2004 年 4 月 ), 頁 400 61 參 見 漢 許 慎 撰 清 段 玉 裁 注 〆 說 文 解 字 十 一 篇 下, 雨 部 ( 高 雄 〆 高 雄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2004 年 4 月 ), 頁 573 62 參 見 漢 劉 熙 〆 釋 名 卷 五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葉 5 63 甸 人, 古 官 名, 掌 公 田 左 傳 成 公 十 年 〆 晉 侯 欲 麥, 使 甸 人 獻 麥 國 語 周 語 中 〆 虞 人 ( 掌 109

110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抽 取 西 北 隅 屋 外 隱 蔽 處 薪 材, 供 爨 煑 之 用 64 劉 熙 依 據 舊 說, 把 徹 取 西 北 隅 屋 外 的 薪 材 解 為 撤 毀 西 北 隅 屋 簷 的 屋 材, 如 此 拆 屋 毀 廟, 致 使 雨 水 漏 下, 故 曰 : 屋 漏, 此 說 實 不 合 情 理 何 況, 若 親 人 死 喪, 拆 屋 毀 廟 以 致 屋 漏, 遂 以 屋 漏 ( 究 非 美 事 ) 為 居 室 之 常 名, 豈 非 不 祥 之 至 ( 三 ) 屋 漏 為 日 光 從 閒 隙 穿 漏 而 入 如 三 國 時 代, 魏. 孫 炎 注 爾 雅 云 : 屋 漏 者, 當 室 之 白, 日 光 所 漏 入 65, 已 略 揭 其 意 可 惜, 唐. 孔 穎 達 禮 記 正 義 謹 守 疏 不 破 注 原 則, 以 其 不 合 鄭 注 之 說, 遂 不 取 至 清 代, 李 慈 銘 方 進 一 步 闡 述 云 : 古 人 牀 在 北 牖 居 室 之 西 北, 其 上 有 囱 ( 窗 ) 以 取 明, 故 曰 : 屋 漏 言 日 光 所 穿 屚, 故 曰 : 當 室 之 白 以 日 夕 寢 處 其 下, 故 曰 : 仰 不 愧 于 屋 漏, 即 獨 寢 不 愧 衾 之 意 66 上 述 三 說 以 第 三 說 為 最 優 至 於 何 以 用 漏 字 形 容 日 光 之 漏 入? 蓋 中 國 傳 統 居 室 以 坐 北 朝 南 為 正 向 旭 日 東 昇 夕 陽 西 下, 陽 光 均 能 逕 入 東 西 二 牖, 故 居 室 西 北 隅 相 對 為 暗, 雖 開 窗 取 明, 然 日 光 仍 難 以 逕 入 又 冬 月 苦 寒, 面 北 或 不 開 窗, 或 僅 開 小 窗, 其 名 為 向 67 詩 經. 豳 風. 七 月 : 塞 向 墐 戶, 即 說 明 冬 月 堵 塞 向 的 縫 隙 以 禦 北 風 之 寒 由 於 北 窗 既 小, 日 光 更 難 逕 入, 故 以 漏 字 形 容 之, 有 光 線 從 閒 隙 穿 漏 而 入 之 意 中 庸 引 詩 為 喻, 有 時 未 必 盡 符 詩 經 原 意 如 三 十 三 章 所 引 詩 經. 大 雅. 抑 篇, 其 原 詩 為 相 在 爾 室, 68 尚 不 愧 于 屋 漏 無 曰 不 顯, 莫 予 云 覯 神 之 格 思, 不 可 度 思, 矧 可 射 思 此 詩 本 指 諸 侯 及 卿 大 夫 參 與 君 王 宗 廟 助 祭, 在 奧 ( 室 西 南 隅 ) 祭 祀 完 畢 後, 接 下 來 設 饌 於 屋 漏 ( 室 西 北 隅 ), 此 時 因 處 於 祭 祀 尾 聲 69, 眾 人 或 漸 缺 乏 肅 敬 慚 愧 之 心, 須 知 即 使 處 在 屋 漏 ( 隱 暗 不 明 處 ), 別 說 神 明 是 看 不 見 我 ( 其 實 神 明 始 終 監 臨 在 上 ), 何 則? 因 為 神 的 降 臨, 是 不 可 揣 度 的, 何 況 是 厭 怠 不 敬 呢? 中 庸 引 此 詩, 由 隱 暗 的 屋 漏, 以 及 祭 祀 末 了 階 段, 可 能 產 生 的 厭 怠 不 敬, 引 申 為 君 子 即 使 處 在 隱 暗 不 明 處, 亦 能 不 愧 不 怍, 亦 即 由 祭 祀 之 誠, 引 申 為 個 人 行 事 作 為 之 誠, 藉 以 說 明 慎 獨 存 養 工 夫 的 重 要 與 效 驗, 並 隱 然 與 中 庸 山 林 之 官 ) 入 材, 甸 人 積 薪, 周 禮 天 官 則 作 甸 師, 蓋 掌 耕 耨, 王 藉 以 供 粢 盛, 又 帥 其 徒 以 薪 蒸, 役 外 內 饔 由 此 可 見, 甸 人 大 抵 掌 管 柴 米 之 事 甸, 音 ㄕㄥ 剩 厞, 西 北 隅 隱 蔽 之 處 也 音 ㄈㄟ 肥 64 參 見 禮 記 喪 大 記 孔 穎 達 正 義 〆 熊 氏 云 〆 厞, 謂 西 北 隅 厞 隱 之 處, 徹 取 屋 外 當 厞 隱 處 薪 65 參 見 毛 詩 正 義 所 引 所 謂 當 室 之 白 見 禮 記 曾 子 問, 意 指 室 的 西 北 隅, 陽 光 可 以 照 射 處 66 參 見 由 雲 龍 輯 〆 越 縵 堂 讀 書 記 經 類 ( 台 北 〆 世 界 書 局,1961 年 ), 頁 196 67 向, 北 窗 也, 較 窗 牖 為 小 68 相 字, 鄭 玄 禮 記 注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均 作 視 唯 鄭 玄 毛 詩 箋 則 云 〆 相, 助 若 就 詩 經 大 雅 抑 一 詩 原 意 解 之, 似 以 作 助 為 妥 69 據 張 鵬 太 昊 廟 樂 曲 胡 纘 宗 太 昊 廟 樂 章, 明 嘉 靖 時 秦 州 伒 羲 廟 的 祭 祀 程 式 依 次 是 迎 神 初 獻 亞 獻 終 獻 徹 饌 送 神 望 燎 七 部 分 先 秦 祭 祀 與 明 代 雖 不 盡 相 同, 然 迎 神 應 為 最 為 肅 敬 虔 誠 階 段, 過 此, 每 下 愈 況, 此 或 正 如 孔 子 所 說 〆 禘 自 既 灌 ( 迎 神 階 段 ) 而 往 者, 吾 不 欲 觀 之 矣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11 首 章 慎 獨 的 要 旨, 前 後 遙 相 呼 應 七 結 語 中 庸 為 儒 家 修 養 哲 學, 藉 由 內 聖 心 法 以 實 現 其 外 王 之 理 想, 故 其 中 有 體 有 用, 有 顯 有 隱, 其 理 雖 一, 用 則 萬 殊, 正 如 朱 熹 引 程 頤 所 言 : 始 言 一 理, 中 散 為 萬 事, 末 復 合 為 一 理, 放 之 則 彌 六 合, 卷 之 則 退 藏 於 密, 其 味 無 窮 正 以 其 其 味 無 窮, 故 後 人 得 以 踵 繼 前 賢, 各 抒 己 見 本 文 中 於 中 庸 首 章 主 要 論 述 慎 獨 之 意, 蓋 歷 來 學 者 每 每 視 大 學 與 中 庸 之 慎 獨 為 一, 忽 略 了 兩 者 之 間 仍 存 有 若 干 差 異 蓋 前 者 : 誠 於 中, 形 於 外, 強 調 慎 獨 的 外 在 效 驗, 而 中 庸 : 莫 見 乎 隱, 莫 顯 乎 微, 則 是 強 調 慎 獨 的 內 在 功 夫, 二 者 仍 有 體 用 本 末 先 後 的 不 同, 若 混 為 一 談, 恐 未 能 真 正 掌 握 中 庸 首 章 欲 強 調 內 在 自 我 存 養 省 察 工 夫 的 真 義 至 於 天 地 位 焉 一 句, 為 天 地 安 位 所, 各 司 其 職 之 意 天 地 既 定 位, 萬 物 自 然 能 順 遂 發 育 其 間, 中 庸 本 章 舉 天 地 萬 物, 不 過 就 其 大 者 而 言, 天 地 一 詞, 自 可 觸 類 旁 通 而 為 陰 陽 君 臣 上 下 諸 名 詞, 吾 人 自 不 必 拘 執 於 字 面 意 義, 宜 觸 類 而 長 之, 以 象 徵 一 切 事 物 本 文 於 中 庸 第 十 四 章 主 要 就 徼 幸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正 鵠 三 者 加 以 考 辨 文 中 對 徼 幸 除 辨 其 音, 亦 說 明 若 解 為 求 取 分 外 之 得 或 求 取 非 望 之 福, 於 語 義 較 為 貼 切, 若 依 朱 熹 之 說, 於 義 終 略 欠 妥 當 此 外 在 射 有 似 乎 君 子 一 文 中, 特 揭 射 事 與 君 子 的 關 係 蓋 射 事 於 先 秦 非 僅 止 於 狩 獵 攻 伐 戰 陣 之 事 而 已, 更 為 觀 德 取 士, 嫻 習 禮 樂 之 方 論 及 射 箭 之 法, 更 強 調 心 平 體 正 則 持 弓 矢 審 固 之 理, 毋 怪 乎 孔 子 於 射 事, 多 所 稱 道, 並 以 君 子 之 道 比 擬 之 此 外, 正 鵠 一 辭, 朱 熹 章 句 云 : 畫 布 曰 正, 棲 皮 曰 鵠, 皆 侯 之 中, 射 之 的 也 此 說 承 自 鄭 玄, 惟 簡 略 難 明 而 且 古 今 學 者 往 往 混 正 鵠 為 一, 故 本 文 中 特 分 別 就 正 鵠 二 字 本 義, 並 設 鵠 設 正 之 法 析 論 之 本 文 於 中 庸 第 十 八 章 主 要 就 無 憂 與 壹 戎 衣 兩 處 疑 義 析 論 蓋 憂 若 從 情 感 言, 乃 人 之 常 情, 惟 就 飽 受 憂 患 之 民 族, 憂 不 僅 是 一 種 情 感, 更 是 一 種 智 慧, 惟 中 庸 本 章 所 說 文 王 之 無 憂, 主 要 是 就 繼 志 述 事 言, 不 同 於 前 述 憂 患 意 識 的 概 念, 兩 者 不 可 混 為 一 談 儒 家 經 典 中, 凡 論 及 無 憂 不 憂 者, 主 要 皆 指 精 神 價 值 的 體 悟 或 實 現, 正 如 孔 子 所 言 君 子 憂 道 不 憂 貧 本 章 文 王 的 無 憂, 主 要 端 在 武 王 能 繼 志 述 事, 纘 繼 父 祖 之 業, 以 王 天 下 所 謂 : 大 孝 尊 親 中 庸 論 及 大 舜 與 武 王 周 公 之 大 孝 達 孝, 均 著 重 於 這 種 顯 親 揚 親, 順 意 承 志 的 行 為 相 較 於 堯 子 丹 朱 舜 子 商 均 的 不 肖, 舜 父 瞽 叟 的 不 慈, 禹 父 鯀 的 不 賢, 湯 孫 太 甲 的 昏 暴 文 王 有 父 子 如 此, 不 僅 可 以 無 憂, 亦 可 含 笑 九 泉 矣 至 於 壹 戎 衣 者, 從 清 初 毛 奇 齡 中 庸 說 云 : 壹 戎 衣 即 康 誥 : 殪 戎 殷, 言 滅 大 殷 也 壹 殪 殷 衣, 聲 之 轉 也 自 茲 以 降, 將 中 庸 壹 戎 衣 解 為 滅 大 殷, 已 成 為 學 界 定 論 後 雖 111

112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有 闡 述 者, 大 抵 亦 踵 事 增 華 耳 本 文 旨 在 歸 納 毛 奇 齡 之 前, 歷 代 重 要 注 家 對 於 壹 戎 衣 的 解 說, 藉 資 對 中 庸 : 壹 戎 衣 三 字 做 歷 時 性 之 瞭 解, 從 東 漢 鄭 玄 訓 衣 為 殷, 明. 楊 慎 訓 壹 為 殪, 迄 清 毛 奇 齡 訓 戎 為 大, 總 算 撥 雲 見 日, 真 相 大 白, 然 歲 月 攸 攸, 已 歷 一 千 八 百 年 之 久, 學 術 之 難, 由 此 可 見 本 文 於 中 庸 第 廿 六 章 主 要 就 於 乎 不 顯 的 訓 解 提 出 辨 疑, 蓋 朱 熹 中 庸 章 句 與 孔 穎 達 禮 記 正 義 於 本 章 所 注, 皆 把 不 字 訓 為 否 定 詞, 於 是 不 得 不 增 一 乎 字 於 句 末, 或 增 一 豈 句 於 句 首, 使 整 句 成 為 反 問 句 法, 以 免 違 離 文 意 殊 不 知 不 字 於 先 秦 經 傳 中, 音 義 多 同 丕 字, 或 作 語 詞 而 無 義, 或 依 說 文 等 訓 丕 為 大, 二 者 均 較 孔 穎 達 朱 熹 所 訓 為 佳 本 文 於 中 庸 第 三 十 三 章 主 要 就 屋 漏 提 出 說 明 對 於 屋 漏 二 字, 大 多 僅 以 室 西 北 隅 一 語 帶 過, 罕 有 深 入 而 明 確 的 解 釋, 文 中 除 歸 納 前 賢 對 於 屋 漏 主 要 三 說 : 其 一 屋 漏 為 屋 內 隱 僻 可 施 幄 帳 之 處 ; 其 二 屋 漏 為 拆 屋 毀 廟 以 致 值 雨 則 漏 ; 其 三 屋 漏 為 日 光 從 閒 隙 穿 漏 而 入, 分 別 就 其 是 非 曲 直, 提 出 辨 析 與 說 明 藉 由 上 述 中 庸 五 章 九 則 詞 語 之 闡 述, 或 有 助 於 學 者 對 於 前 人 於 中 庸 未 發 或 偶 失 之 處 重 新 思 考 與 辨 析, 如 此 於 中 庸 之 解 讀, 必 能 多 一 分 思 維 角 度, 俾 能 在 前 賢 之 基 礎 上, 將 中 庸 一 書 推 闡 發 明, 進 而 發 皇 光 大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113 參 考 書 目 ( 按 引 用 先 後 順 序 ) 明 薛 瑄 : 薛 文 清 公 讀 書 錄 一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宋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唐 孔 穎 達 : 毛 詩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民 徐 復 觀 :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0 年 唐 孔 穎 達 : 禮 記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宋 陳 彭 年 等 重 修 : 廣 韻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小 學 名 著 六 種,1998 年 清 王 念 孫 : 廣 雅 疏 證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晉 郭 璞 : 山 海 經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梁 皇 侃 撰 : 論 語 義 疏 臺 北 : 成 文 出 版 社 無 求 備 齋 論 語 集 成,1966 年 宋 朱 熹 : 中 庸 或 問 上 海 :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年 唐 顏 師 古 注 : 前 漢 書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唐 孔 穎 達 : 春 秋 左 氏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明 胡 廣 等 撰 : 四 書 大 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唐 孔 穎 達 : 禮 記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唐 徐 彦 : 公 羊 傳 注 疏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唐 賈 公 彥 : 儀 禮 注 疏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唐 賈 公 彥 : 周 禮 注 疏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宋 聶 崇 義 : 三 禮 圖 集 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民 陳 槃 : 大 學 中 庸 今 釋 臺 北 : 正 中 書 局,1984 年 清 陳 宏 謀 : 四 書 考 輯 要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 影 國 立 中 央 研 究 院 藏 乾 隆 三 十 六 年 培 遠 堂 藏 版 唐 孔 穎 達 : 周 易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漢 司 馬 遷 : 史 記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標 點 本 二 十 五 史,1986 年 清 毛 奇 齡 : 中 庸 說 臺 南 :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景 清 華 大 學 圖 書 館 藏 清 康 熙 刻 西 河 合 集 本 明 楊 慎 : 升 菴 全 集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國 學 基 本 叢 書,1968 年 清 毛 奇 齡 : 四 書 賸 言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制 言 半 月 刊 二 十 五 期 蘇 州 : 章 氏 國 學 講 習 會 編 印,1936 年 9 月 16 日 清 王 引 之 : 經 傳 釋 詞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萬 有 文 庫 薈 要 本,1965 年 清 胡 承 珙 撰 : 小 爾 雅 義 證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小 學 名 著 六 種,1998 宋 邢 昺 : 爾 雅 注 疏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清 段 玉 裁 注 : 說 文 解 字 高 雄 : 高 雄 復 文 圖 書 出 版 社,2004 年 漢 劉 熙 : 釋 名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清 李 慈 銘 : 越 縵 堂 讀 書 記 臺 北 : 世 界 書 局,1961 年 113

114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