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Similar documents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58 劉 勇 -!-l-...! 刷 品 一 明 代 前 期 的 羅 旁 動 亂 與 應 對 方 略 二 李 材 大 征 之 議 三 隆 慶 萬 曆 之 際 朝 廷 的 主 剿 態 度 四 大 征 與 善 後 五 文 獻 證 據 與 歷 史 記 憶 前 言 羅 旁 位 於 廣 東 西 江 南 岸,

093_114_Koh_khee_heong

59-81

(\244j\257d\276\307\274\351_ C.indd_70%.pdf)

标题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續論

 

中文版样板

Avis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应 用 清 热 剂 须 注 意 以 下 事 项 : 清 热 剂 一. 要 辨 别 里 热 所 在 部 位 及 热 证 之 真 假 虚 实 凡 屡 用 清 热 泻 火 之 剂 而 热 仍 不 退 者, 即 如 王 冰 所 言 寒 之 不 寒, 是 无 水 也,, 当 用 甘 寒 滋 阴 壮 水 之 法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Тимофеев. Вост. _кит._ язык _ПК_ рефер. и перевода

Avision

附件1.FIT)

北魏山东佛教文化个案研究


毛主席的猪

Microsoft Word - HERBRECIPES《中國藥膳》.doc

循经指压疗法

从 因 人 设 事 谈 起 一 部 文 学 作 品 ( 尤 其 是 长 篇 小 说 ) 的 结 构 至 关 重 要, 因 为 它 是 文 本 整 体 的 组 织 方 式 和 内 部 构 造, 既 是 形 式 又 是 内 容 ; 乃 是 表 达 主 题 最 有 效 的 艺 术 手 段 元 代 戏 曲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通 透 性 增 加 产 生 蛋 白 水 解 酶 促 进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有 丝 分 裂 内 皮 细 胞 从 基 底 膜 上 迁 移 到 血 管 周 围 间 隙 粘 附 聚 集 重 构 为 三 维 管 腔 并 与 周 围 血 管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第一章

Microsoft Word doc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随 着 野 选 择 性 冶 课 程 改 革 的 逐 步 推 进 袁 我 省 掀 起 了 关 于 中 职 教 育 的 高 聚 焦 尧 大 讨 论 尧 深 反 思 院 我 们 到 底 需 要 什 么 样 的 中 等 职 业 教 育 钥 中 职 延 续 的 班 级 授 课 制 究 竟 该 怎 么 变 钥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事部

104王三慶.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幻灯片 1

Дорогие коллеги, вот что у меня получилось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标题

48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 年 为逻辑ꎬ并进而将 明道 与 修德 升华到 尊道 与 贵德 ꎬ无疑是抓住了认识与人化世界的关键与 根本ꎮ 用现代观点看ꎬ 尊道 是科学精神的核心ꎬ 大ꎬ人亦大ꎮ 域中有四大ꎬ而人居其一焉ꎮ 人法地ꎬ 地法天ꎬ天法道ꎬ道法自然ꎮ 从这些论述中可见ꎬ 道

标题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Microsoft Word - 长安大学.doc

<4D F736F F D20312EA1B6BDCCCAA6D7CAB8F1CCF5C0FDA1B72E646F63>

六 經 百 家 之 說, 為 文 長 於 議 論, 風 格 簡 直 古 勁, 有 先 秦 遺 風 者 為 蘇 洵 (D) 世 說 新 語 本 屬 助 談 之 書, 係 東 漢 以 後 品 評 人 物, 好 尚 清 談 風 氣 下 的 產 物 (E) 臺 灣 通 史 記 載 起 自 隋 代, 終 於

附 件 一 : 医 师 资 格 考 试 报 名 资 格 规 定 (2006 版 ) 为 做 好 医 师 资 格 考 试 报 名 工 作, 依 据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执 业 医 师 法 ( 以 下 简 称 执 业 医 师 法 ), 现 对 医 师 资 格 考 试 报 名 资 格 规 定 如

人文內封面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国 国 国

[1] [2] [3] [4] 20 [5] Thomas Barclay, [1] [2] [3] [4] [5]

Microsoft Word doc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区 结 果 和 试 验 细 节 应 放 在 正 文 中 描 述 表 中 最 左 侧 一 列 包 括 横 标 目 一 个 或 多 个 变 量 常 是 自 变 量 右 面 的 其 余 所 有 各 列 逐 项 行 对 齐 如 果 各 项 横 标 目 的 意 思 非 常 明 确 第 一 栏 可 以 不 写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4D F736F F D 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32 庶 民 文 化 研 究 第 11 期 圖 14 七 品 夏 朝 冠, 新 竹 李 錫 金 家 族 傳 世 文 物, 國 立 台 灣 歷 史 博 物 館 藏 ( 引 自 張 淑 卿 等 2013, 頁 ) 4 小 結 透 過 文 物 的 實 際 觀 察, 得 知 目 前 現 有 的

65,, [ 3 ] ( P80) ;,,,,, [ 4 ] ( P8,16),, ;,,, : (1),,, [ 5 ] ( P5051) (2),, ; :,,, [ 5 ] ( P5055) (3) :,,,, [ 5 ] ( P ) : (1) : ( ),,,,,,,,,,


第 22 頁 繼 續 報 導 家 鄉 消 息, 溝 通 海 外 同 僑 聲 氣, 半 月 一 冊, 從 未 衍 期, 八 年 如 一 日 此 點 雖 不 敢 自 詡 為 難 能 可 貴, 然 也 誠 足 自 慰 本 刊 出 版 以 來, 銷 行 地 域 自 星 馬 以 至 暹 羅 越 南 北 婆 羅

03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Øfi ™‚

理 L~ 胆 有 纪 嚣 中 国 共 产 党 早 期 的 主 要 领 导 人, 伟 大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卓 越 的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家 理 论 家 和 宣 传 家, 中 国 革 命 文 学 事 业 的 重 要 奠 基 人 一 一 瞿 秋 白 同 志 诞 辰 110 周 年 暨

明新學報第31期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時間:99年7月21日 晚上19:10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每 月 絮 语 治 民 还 是 民 治 张 斌 生 1 第 一 版 块 : 专 题 与 中 心 本 刊 专 稿 从 代 表 议 案 看 中 国 法 制 进 程 吴 运 浩 4 学 者 访 谈 议 案 要 提 在 关 节 眼 上 邢 五 一 8 统 一 规 则 : 律 师 参 与 刑 事 诉 讼 的

˘ªF¶Î

穨yinmen.PDF

,,,,, 1970,,, ( ), ( ),,, ( ) ( ),,, ( ) ( ),,,,,,,,,, ( ),,,,,, (, ),,, :,,,,,,,, 64, 1970,,

Microsoft Word - MCHA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Microsoft Word - 4.doc

() () 5 ( ) ( ) 166

瑏 瑠 瑏 瑠

±i©uµY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标题

4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早 发 性 精 神 分 裂 症 患 者 在 静 息 状 态 下 是 否 存 在 脑 功 能 连 接 异 常 以 及 异 常 区 域 的 定 位 方 法 采 用 第 版 美 国 精 神 障 碍 诊 断 与 统 计 手 册 ( * ) (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Transcription: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國 政 治 權 力 的 複 雜 關 係 本 文 除 運 用 東 亞 儒 者 註 解 諭 語 與 孟 子 等 經 典 的 資 料 之 外, 也 使 用 明 代 科 舉 考 試 試 題, 與 德 川 時 代 日 本 宮 廷 講 官 進 講 孟 子 時 所 批 註 之 御 讀 禁 忌 資 料, 以 及 中 國 漢 代 與 唐 代 君 臣 對 話 中 所 引 用 的 經 典 資 料 本 文 指 出 :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者 身 兼 儒 者 與 官 員 之 雙 重 身 分, 所 以 他 們 的 經 典 詮 釋 事 業 與 政 治 權 力 開 係 密 切 約 言 之, 兩 者 之 關 係 有 三 : 第 一,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有 其 不 可 分 割 性 ; 第 二, 兩 者 之 間 有 其 競 爭 性 ; 第 三, 詮 釋 者 致 力 在 兩 者 之 間 維 持 平 衡 性 總 而 言 之,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者 實 透 過 他 們 所 處 的 存 在 結 構 ( existential structure) 而 理 解 經 典, 也 賦 于 經 典 以 實 存 的 J (existential) 內 涵 關 鍵 詞.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政 治 權 力 論 語 孟 子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時 教 授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io.huang@msa.hinet. net; Website: http://h uang.cc.nωedu.tw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端 密 切 的 互 動 關 係 從 經 典 解 釋 者 的 目 的 而 言, 他 們 希 望 經 由 賦 古 典 以 新 義, 從 而 馴 化 王 權, 並 完 成 濟 世 經 世 救 世 的 目 標 所 以, 經 典 解 釋 者 常 常 從 政 治 角 度 進 入 經 典 的 思 想 世 界, 而 且, 不 同 的 解 釋 社 群 也 常 常 在 政 治 領 域 裡 交 鋒 激 辯 但 從 經 典 解 釋 與 權 力 結 構 的 互 動 來 看, 經 典 解 釋 常 常 受 到 權 力 的 支 配, 因 而 使 得 同 樣 的 經 典 文 本, 在 政 治 脈 絡 中 獲 得 不 同 的 解 釋, 也 對 讀 者 產 生 不 同 的 意 涵 ( significance), 1 甚 至 在 某 些 特 定 的 歷 史 情 境 之 中, 經 典 文 本 也 受 到 權 力 掌 控 者 的 誤 讀 刪 改 或 扭 曲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之 所 以 與 政 治 權 力 以 及 權 力 結 構 的 變 動, 互 有 千 絲 萬 縷 的 如 毛 細 孔 般 的 滲 透 關 係, 最 主 要 原 因 乃 在 於 傳 統 東 亞 的 思 想 家 不 僅 致 力 於 解 釋 世 界, 更 有 心 於 改 變 世 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尤 其 以 經 世 為 其 根 本 精 神 因 此, 儒 家 經 典 之 於 東 亞 讀 者, 並 不 是 一 種 對 象 性 客 觀 性 的 存 在 2 相 反 地, 儒 家 經 典 對 異 代 的 解 讀 者 敞 開, 邀 請 經 典 解 讀 l 赫 胥 ( Eric Donald Hirsch, Jr., 1928- ) 區 分 意 義 J (meaning) 與 意 涵 J (significance), 前 者 指 作 品 文 本 所 呈 現 之 意 義 J ' 後 者 指 讀 者 身 處 不 同 時 空 情 境 而 對 作 品 所 產 生 的 不 同 的 1_ 意 涵 參 考 E. D. Hirsch, Jr.,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8 2 例 如 陸 象 山 ( 九 淵, 1139-1193) 云 I 儒 者 雖 至 於 無 聲 無 臭 無 方 無 體, 皆 主 於 經 世 見 宋 陸 九 淵, ( 陸 九 淵 集 > (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 1981), 卷 2, ( 與 王 j 嗔 伯 ), 17 0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 孟 子 為 例 3 者 通 過 二 十 世 紀 法 國 哲 學 家 梅 洛 龐 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 1961 ) 所 謂 解 讀 者 所 處 的 存 在 結 構 J (existential structure), 3 而 對 經 典 提 出 新 的 解 釋, 創 造 經 典 文 本 的 新 意 義 就 這 項 事 實 而 言, 我 們 可 以 說, 經 典 實 有 其 實 存 的 J (existential) 性 質 在 東 亞 史 上,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必 然 與 政 治 權 力 產 生 密 切 的 互 動 關 係, 經 典 解 讀 者 不 僅 透 過 經 典 而 解 釋 世 界, 更 有 心 於 透 過 經 典 而 改 變 世 界 本 文 第 一 節 以 東 亞 經 典 詮 釋 史 所 見 解 釋 者 與 權 力 結 構 之 互 動 的 其 體 實 例, 討 論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之 間 的 複 雜 關 係 ; 第 二 節 分 析 權 力 對 經 典 解 釋 所 產 生 之 支 配 關 係 ; 第 三 節 探 討 經 典 解 釋 者 在 政 治 脈 絡 中, 引 用 經 典 文 本 以 進 諜 權 力 掌 控 者, 或 解 釋 經 典 以 因 應 政 治 之 現 實 狀 況 ; 第 四 節 提 出 一 些 結 論 性 的 看 法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在 東 亞 儒 學 史 上, 權 力 對 經 典 解 釋 的 支 配, 主 要 表 現 在 兩 個 方 面 : ( 一 ) 權 力 使 經 典 中 的 重 要 名 詞 獲 得 新 解 論 語 是 一 部 經 由 修 身 齊 家 以 通 往 經 世 濟 民 為 鵲 的 的 經 典,< 雍 也. 一 子 曰 : r 雍 也 可 使 南 面 J ' 其 中 南 面 一 語, 是 一 個 極 其 指 標 意 義 的 名 詞 南 面 一 詞 指 古 代 各 級 統 治 者 臨 民 時 面 南 而 坐, 因 為 古 代 建 築 坐 北 朝 南, 各 級 長 官 接 見 部 屬 必 然 朝 南 而 坐, 所 以 南 面 一 詞 既 可 指 天 子 諸 侯, 亦 可 指 卿 大 夫,4 甚 至 可 指 基 層 鄉 自 之 地 方 長 3 參 考 Maurice Merleau-Pon 旬, Colin Smith 此, Phenomenology oj 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xix, 87f, 158, 172, 448f. 4 王 引 之 r 南 面, 有 謂 天 子 諸 侯 者,... 有 謂 卿 大 夫 者 J [ 清 王 引 之. < 經 義 述 聞 } (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 1979). 卷 31, ( 通 說 上 ). 頁 749 上 半 頁 但 王 引 之 批 評 包 咸 典 皇 侃 解 南 面 為 諸 侯 之 說, 以 及 其 他 人 解 南 面 為 天 子 之 說, 認 為 身 為 布 衣, 安 得 侍 候 於 人 君 乎 J. 則 可 能 是 以 他 身 處 的 大 一 統 時 代 王 權 至 高 之 概 念, 投 射

4 黃 俊 傑 官, 5 因 此, 歷 代 儒 者 如 何 解 釋 孔 子 所 說 南 面 一 詞, 常 常 可 以 反 映 他 們 受 到 權 力 中 心 支 配 的 程 度 6 西 漢 ( 206 B. C.~A.D. 8) 末 年, 劉 向 ( 子 政, 77~6 B.C.) 在 說 苑. 修 文 篇 說 r 當 孔 子 之 時, 上 無 明 天 子 也 故 言 雍 也, 可 使 南 面 南 面 者, 天 子 也 7 以 天 子 解 孔 子 所 說 南 面 一 詞, 或 較 貼 近 先 秦 孔 門 師 生 對 話 時 之 語 境 孔 子 有 教 無 類, 已 寓 蕩 平 階 級 之 意, 孔 門 四 教 特 設 政 事 乙 科, 孔 子 常 勉 勵 弟 子 修 德 以 取 位, 孔 子 議 禮 考 文, 作 春 秋 而 亂 臣 賊 子 懼, 皆 天 子 之 事 其 實, 在 秦 漢 大 一 統 帝 國 形 成 之 前, 古 代 典 籍 屢 見 南 面 一 詞, 多 具 有 天 子 之 義 如 周 易. 說 卦 ~ : r 聖 人 南 面 而 聽 天 下, 嚮 明 而 治 8 及 莊 子. 至 樂 > : r 雖 南 面 王, 樂 不 能 過 也 9 南 面 一 詞 均 為 天 子 之 義 劉 向 身 處 西 漢 末 年 天 子 權 威 凌 夷 的 時 代, 以 天 子 解 南 面 J ' 或 亦 有 其 時 代 之 投 影 在 焉 泊 乎 東 漢 (25~220), 包 成 ( 子 良, 6 B.C.~A. D. 65) 解 南 面 云 r 可 使 南 面 者, 言 任 諸 侯, 可 使 治 國 政 也 IO 鄭 玄 ( 康 成, 127~200) 注 亦 云 r 言 任 諸 侯 之 治 ll 魏 (220~265 ) 何 晏 ( 平 叔,? ~245) 及 宋 人 那 自 ( 叔 明, 932~1010) 均 以 諸 侯 解 南 面 J, 12 清 儒 凌 廷 堪 ( 次 仲,? ~1809) 到 先 秦 古 典 之 上 5 宮 崎 市 定 ( 1901-1995) 云 r 子 曰 雍 ~: c;, 地 方 長 官 妒 主 主 毛... J 見 日 宮 崎 市 定, < 論 語 仿 新 研 究 ) (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 1975), 214 6 徐 復 觀 ( 1903-1982 ) 最 早 注 意 這 個 問 題, 但 並 未 深 入 探 討, 參 看 徐 彼 觀, < 國 史 中 人 君 尊 嚴 問 題 的 商 討 > ' 收 入 氏 著, < 儒 家 政 治 思 想 與 民 主 自 由 人 權 ) ( 臺 北 : 八 十 年 代 出 版 手 土, 1979), 162 7 ( 漢 劉 向, < 說 苑 ), 收 入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子 部 ) ( 金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65 景 印 宋 刊 本 ), 卷 19 ' 頁 92 8 ( 魏 王 粥 注, ( 唐 孔 穎 達 疏, < 周 易 注 疏 )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1955 影 印 清 嘉 慶 二 十 年 江 西 南 昌 府 學 刊 本 ), 卷 9, 頁 5, 右 半 頁 9 ( 清 郭 慶 藩 集 釋, 王 孝 魚 點 杖, < 莊 子 集 釋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2), 第 三 冊, ( 至 樂 第 十 八 >, 619 10 程 樹 德, < 論 語 集 釋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90), 第 二 冊, 362 11 程 樹 德, < 論 語 集 釋 ), 第 二 冊, 362 12 ( 魏 何 晏, < 論 語 集 解 ), 收 入 四 部 叢 刊. 三 編 ) ( 全 北 : 臺 ; 彎 商 務 印 書 館, 1975),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闕 係 以 論 語 } 孟 子 } 為 例 5 云 : r 南 面 指 人 君, 亦 兼 岫 l 大 夫 士 言 之, 非 春 秋 之 諸 侯 及 後 世 之 帝 王 也 l3 在 論 語 詮 釋 史 上, r 南 面 一 詞 從 天 子 諸 侯, 到 卿 大 夫 之 解 釋 的 變 化, 可 以 相 當 程 度 地 反 映 歷 代 王 朝 政 治 權 力 對 於 經 典 解 釋 者, 所 造 成 的 無 形 的 心 理 壓 力 之 一 斑 民 國 程 樹 德 ( 郁 庭, 1877~1944) 五. 夫 子 議 禮 考 文, 作 春 秋 > ' 皆 天 子 之 事 其 答 顏 子 問 為 邦, 兼 有 四 代 之 制 蓋 聖 賢 之 學, 必 極 之 治 國 平 天 下 其 不 嫌 於 自 任 者, 正 其 學 之 分 內 事 也 夫 子 極 許 仲 奇 而 云 可 使 南 面 而 其 辭 隱, 其 義 顯 包 鄭 均 指 諸 侯, 劉 向 則 謂 天 子, 說 雖 不 同, 要 皆 通 也 近 之 儒 者 謂 為 卿 大 夫, 不 兼 天 子 諸 侯, 證 引 雖 博, 未 免 淺 測 聖 言 14 程 樹 德 主 張 孔 子 所 說 南 面 應 可 兼 指 天 子 諸 侯, 而 批 駁 卿 大 夫 之 說, 其 說 較 為 通 達 ( 二 ) 權 力 對 經 典 文 本 產 生 過 濾 作 用 東 亞 政 治 權 力 支 配 經 典 研 讀 的 另 一 個 例 子, 是 十 六 世 紀 日 本 皇 室 講 讀 孟 子 這 部 經 典 時 所 採 取 的 避 諱 措 施 日 本 皇 室 講 官 清 原 宣 賢 (1475~1550), 於 永 正 十 三 年 ( 1516) 十 月 十 七 日 至 永 正 十 四 年 十 月 二 十 一 日, 在 宮 廷 進 講 孟 子 時, 就 孟 子 書 中 批 判 王 權 的 言 論, 眉 批 四 條 所 謂 御 讀 禁 忌 J 0 15 第 一 條 是 孟 子. 公 孫 丑 下. 七 > : r 古 者 棺 挪 無 度, 中 古 棺 七 寸, 榔 稱 之 白 天 子 達 於 庶 人, 非 直 為 觀 美 也, 卷 3, ( 雍 也 第 六 ), 頁 21 ' 下 半 頁, r 子 曰 雍 也 可 使 南 面, 包 曰 可 使 南 面 者 言 任 諸 侯 治 J ; [ 魏 何 晏 注, [ 宋 邪 禹 疏, < 論 語 注 疏» ( 金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1955 影 印 清 嘉 慶 二 十 年 江 西 南 昌 府 學 刊 本 ), 頁 51 ' 上 半 頁 13 [ 清 沒 廷 堪 著, 彭 林 點 枝, < 禮 經 釋 o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2002), 430 0 14 程 樹 德, < 論 言 吾 集 釋 > ' 第 二 冊, 362 15 日 本 京 都 大 學 清 家 文 庫 現 藏 {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共 7 卷, 列 為 國 寶 J ' 現 已 上 網 : http://edb.kulib.kyoto-u.ac.jp/exhibitlsi30/s130con t. html o 參 考 日 井 上 順 理, < 本 邦 中 世 主 '"{'( 己 怎 付 毛 孟 子 受 容 史 仿 研 究» ( 東 京 : 風 問 書 房, 1972), 513

6 黃 俊 傑 然 後 盡 於 人 心 講 官 在 白 天 子 三 字 以 朱 筆 於 左 側 劃 一 直 線, 並 於 此 行 上 部 加 眉 批 曰 r 白 天 子 三 字 御 讀 除 之 l6 又 於 此 段 經 文 之 趙 岐 ( 那 卿, 108? ~210) 註 : r 從 天 子 至 於 庶 人, 厚 薄 皆 然 但 重 累 之 數, 牆 妻 之 飾 有 異 J r 從 天 子 左 側 加 朱 色 直 線, 右 側 批 曰 :r 禁 中 口 ( 按 : 字 跡 不 清, 疑 為 講 字 ) 說 不 讀 也 l7 第 二 條 是 孟 子. 勝 文 公 上. 二 } : r 吾 嘗 聞 之 矣 : 三 年 之 喪, 齊 疏 之 服, 訐 粥 之 食, 自 天 子 達 於 庶 人, 三 代 共 之 句 上 眉 批. r 自 天 子 三 字 御 讀 除 之 ls 第 三 條 是 孟 子. 萬 章 上. 六 } : r 昔 者 舜 薦 禹 於 天, 十 有 七 年 ; 舜 崩, 三 年 之 喪 畢, 禹 避 舜 之 子 於 陽 城 於 舜 薦 禹 於 天, 十 有 七 年 ; 舜 崩 句 上 加 眉 批 曰 r 崩 : 御 讀 避 之, 下 放 ( 傲 ) Itt 0 J 19 第 四 條 是 孟 子. 萬 章 上. 六 } : r 伊 尹 相 湯 以 王 於 天 下, 湯 崩, 太 丁 未 立, 外 丙 二 年, 仲 圭 四 年 於 以 王 於 天 下, 湯 崩 句 上 加 眉 批 曰. r 崩 : 御 讀 除 之 20 在 以 上 四 個 實 例 中, 十 六 世 紀 日 本 宮 廷 講 官 清 原 宣 賢 小 心 翼 翼 地 將 孟 子 文 本 以 及 趙 岐 註 中 可 能 傷 害 天 子 權 威 的 文 字, 均 加 眉 批, 註 明 宮 中 講 讀 時 應 跳 過 不 必 讀 這 是 政 治 權 力 在 孟 子 這 部 經 典 於 十 六 世 紀 的 日 本 被 閱 讀 時, 發 揮 的 過 濾 作 用 政 治 權 力 對 經 典 所 產 生 的 過 濾 作 用, 可 以 再 區 分 為 柔 性 與 剛 性 兩 種 類 型 : 1. 柔 性 的 過 法 所 謂 柔 性 的 過 濾 指 歷 代 政 治 權 力 的 掌 握 者 透 過 科 舉 考 試 命 題 權, 而 導 引 考 生 思 考 某 些 經 典 中 的 命 題, 同 時 也 對 某 些 命 題 加 以 忽 視 最 可 顯 示 這 種 柔 性 過 濾 作 用 的, 是 皇 權 高 漲 時 期 的 明 代 (1368~1644 ) 殿 試 出 自 孟 子 的 試 題 16 (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卷 第 4, 頁 II 0 17 (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卷 第 4, 頁 12 18 <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卷 第 5 ' 頁 3 19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卷 第 9, 頁 的 20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卷 第 9, 頁 16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7 從 臺 北 的 國 家 圖 書 館 所 藏 明 代 登 科 錄 會 試 錄 鄉 試 錄 武 舉 錄 共 六 十 六 種 資 料 來 看, 21 有 明 一 代, 殿 試 及 鄉 試 命 題 之 出 自 孟 子 一 書 者 共 計 四 十 六 題, 出 自 梁 蔥 王 ) 篇 者 三 題, 出 自 公 孫 丑 篇 四 題, ( 勝 文 公 ) 篇 七 題, < 離 宴 ) 篇 六 題, < 萬 章 篇 十 題, < 告 子 篇 七 題, < 盡 心 ) 篇 九 題 我 們 細 查 這 四 十 六 題 科 考 題 目, 多 半 屬 於 內 聖 範 聞 例 如, 惠 帝 建 文 二 年 ( 1400) 會 試 試 題 是 孔 子 之 謂 集 大 成 集 大 成 也 者, 金 聲 而 玉 振 之 也 22 出 自 孟 子. 萬 章 下 - 一 孝 宗 弘 治 二 年 ( 1489) 山 東 鄉 試 試 題 是 聞 君 行 聖 人 之 政, 是 亦 聖 人 也, 23 出 自 孟 子. 勝 文 公 上. 四 孝 宗 弘 治 十 五 年 ( 1502) 會 試 試 題 是 方 里 而 井, 井 九 百 敵 ; 其 中 為 公 田 八 家 皆 私 百 敵, 同 養 公 田 公 事 畢, 然 後 敢 治 私 事 所 以 別 野 人 也 24 出 自 孟 子. 勝 文 公 上. 三 }, 其 他 試 題 均 屬 個 人 修 養 成 聖 成 賢 之 文 句 孟 子 政 治 思 想 中 最 堅 持 人 民 主 體 性 的 章 節, 在 明 代 科 考 命 題 中 完 全 被 忽 略 這 種 有 意 選 擇 的 命 題, 雖 未 明 白 宣 示, 但 是 對 於 廣 大 的 知 識 分 子 對 孟 子 的 閱 讀 的 確 其 有 柔 性 的 導 引 作 用 上 文 所 說 十 六 世 紀 日 本 宮 廷 講 官 在 孟 子 文 本 上 所 加 的 御 讀 禁 忌 J ' 也 是 一 種 柔 性 的 過 濾 2. 剛 性 的 過 濾 政 治 權 力 對 經 典 所 進 行 的 剛 性 的 過 濾,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個 案 就 是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 1368~1398 在 位 ) 在 洪 武 二 十 七 年 ( 1394), 命 令 大 學 士 劉 三 吾 ( 1312~1399) 審 查 並 刪 削 孟 子 書 中 所 有 抵 毀 君 主 之 言 論, 編 成 21 金 灣 學 生 書 局 J 編 輯 部 彙 輯, ( 明 代 登 科 錄 彙 為 )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1969) 以 下 引 用 此 書 簡 稱 彙 編 22 [ 明 陳 迪 等 鴿, < 建 文 二 年 會 試 錄 一 卷 殿 試 登 科 錄 一 卷 > ( 明 烏 絲 闌 鈔 本 ), 收 入 彙 為. 第 一 冊, 121 23 [ 明 凌 樞 等 鴿, ( 弘 治 二 年 山 東 鄉 試 錄 一 卷 ) ( 明 弘 治 問 刊 本 ), 收 入 彙 編 ), 第 三 冊, 1361 24 [ 明 吳 寬 等 編, ( 弘 治 十 五 年 會 試 錄 一 卷 ) ( 明 弘 治 問 刊 本 ), 收 入 彙 編 ), 第 五 冊, 2229 0

8 黃 俊 傑 孟 子 節 文 > ' 原 版 孟 子 則 課 試 不 以 命 題, 科 舉 不 以 取 士 25 劉 三 吾 奉 朱 元 璋 之 命 所 刪 孟 子 文 本 共 八 十 五 條, 容 肇 祖 (1897~1994 ) 曾 將 被 刪 的 八 十 五 條 內 容 分 成 十 一 類, 涉 及 孟 子 所 主 張 : (1) 人 民 有 尊 貴 的 地 位 和 權 利 ; (2) 人 民 對 於 暴 君 污 吏 的 報 復 ; (3) 人 民 應 有 革 命 和 反 抗 暴 君 的 權 利 ; (4) 人 民 應 有 生 存 的 權 利 ; (5) 統 治 者 的 壞 話 ; (6) 反 對 徵 兵 徵 實 同 時 並 舉 ; (7) 反 對 捐 稅 ; (8) 反 對 內 戰 ; (9) 官 僚 黑 暗 的 政 治 ; (10) 行 仁 政 救 人 民 ; (1 1) 君 主 要 負 善 良 或 敗 壞 風 俗 的 責 任 等 言 論 26 劉 三 吾 在 ( 孟 子 節 文 題 辭 ) 中 強 調, 孟 子 的 民 本 言 論 在 當 時 列 國 諸 侯 可 也 J. 但 是, 在 天 下 一 統 皇 權 高 漲 的 大 明 帝 國 則 不 能 被 容 許 劉 三 吾 說 : 若 夫 天 下 一 君, 四 海 一 圈, 人 人 同 一 尊 君 親 上 之 心, 學 者 或 不 得 其 扶 持 名 教 之 本 意, 于 所 不 當 言 不 當 施 者, 概 以 言 焉, 概 以 施 焉, 則 學 非 所 學, 而 用 非 所 用 矣 27 誠 如 劉 三 吾 所 云, 正 是 在 天 下 一 君, 四 海 一 國 的 權 力 結 構 之 中,{ 孟 子 這 部 經 典 中 凡 違 反 國 君 主 體 性 的 政 治 言 論, 都 慘 遭 掌 權 者 的 刪 除!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現 在, 我 們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的 另 一 種 關 係 : 經 典 25 [ 清 全 祖 望, ( 結 琦 亭 集 > ' 收 入 四 部 叢 刊. 正 編 > c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79 景 印 上 海 涵 芬 樓 刊 本 ), 卷 35 ( 辨 錢 尚 書 爭 孟 子 事 ), 頁 370 哥 文 見 明 劉 三 吾 ' ( 孟 子 節 文 題 辭 ), 收 入 劉 三 吾 輯, ( 孟 子 節 文 > c 洪 武 二 十 七 年 [ 1394 J 年 刊 本 ) 轉 引 自 黃 俊 傑, ( 孟 學 思 想 史 論 ( 卷 二»C 金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1997), 附 錄, 542 0 ( 孟 子 節 文 } 共 有 三 個 刊 本, 均 收 藏 於 北 京 圖 書 館 ( 新 館 ) 之 善 本 書 室, 已 由 北 京 圖 書 館 古 籍 出 版 編 輯 組 蟄 理, 北 京 市 書 目 文 獻 出 版 社 1988 年 出 版, 列 入 北 京 圖 書 館 古 籍 珍 本 叢 刊 之 一 26 容 肇 才 且, ( 明 太 祖 的 孟 子 節 文 > ) ( 讀 書 與 出 版 第 2 年 第 4 期 C 1947 ' 上 海 ) 18-21 0 27 劉 三 吾, ( 孟 子 節 文 題 辭 ), 轉 引 自 黃 俊 傑, ( 孟 學 J 思 想 史 論 ( 卷 二 ) > ' 附 錄, 542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一 一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9 解 讀 者 企 圖 以 經 典 的 內 容 引 導 當 代 政 治 權 力 的 運 作 或 走 向 這 種 互 動 關 係 在 東 亞 經 典 解 釋 史 上 較 常 見 者, 有 以 下 兩 種 類 型 : ( 一 ) 經 典 解 釋 者 在 政 治 場 合 中 引 用 經 典 以 提 出 政 治 主 張 在 東 亞 各 國 歷 史 上, 儒 家 經 典 從 來 不 是 象 牙 塔 裡 的 高 文 典 冊, 而 是 與 人 民 生 活, 特 別 是 政 治 生 活, 密 切 相 關 的 治 世 寶 典 儒 家 經 典 中 所 承 載 的 文 化 理 想 與 歷 代 王 朝 的 政 治 一 直 密 切 互 動 28 所 以, 東 亞 儒 者 常 常 從 政 治 脈 絡 中 引 用 儒 家 經 典, 以 導 引 政 治 權 力 的 走 向, 我 們 舉 例 加 以 闡 釋 西 漢 張 禹 (? ~5 B.C.), 熟 治 易 經 論 語 > ' 成 帝 (33~8 B.C. 在 位 ) 時 出 任 丞 相 六 年, 告 老 家 居 之 後, 國 家 每 有 大 政, 必 參 與 密 勿 永 始 (16~13 B.C.) 元 延 (12~9 B.C.) 之 間, 日 蝕 地 震 頻 仍, 吏 民 多 上 書 言 災 異 之 應, 認 為 王 莽 ( 巨 君, 45 B. C.~A. D. 23) 專 政 所 致 皇 帝 親 自 詢 問 天 變 與 吏 民 對 王 莽 的 批 評, 張 禹 自 付 年 老, 子 孫 尚 弱, 恐 招 王 氏 之 怨, 他 回 答 皇 帝 說 : 春 秋 二 百 四 十 二 年 間, 日 蝕 三 十 餘, 地 震 五, 或 為 諸 侯 相 殺, 或 夷 狄 侵 中 國 災 變 之 異, 深 遠 難 見, 故 聖 人 罕 言 命, 不 語 怪 神 性 與 天 道, 自 子 讀 之 屬 不 得 間, 何 況 淺 見 鄙 儒 之 所 言! 陸 下 宜 修 政 事 以 善 應 之, 與 下 同 其 福 喜, 此 經 義 意 也 新 學 小 生, 通 L 道 誤 人, 宜 無 信 用, 以 經 術 斷 之 29 張 禹 在 這 一 場 高 度 政 治 性 的 對 話 中, 引 用 論 語 > r 子 罕 言 命 子 不 語 怪 力 亂 神 夫 子 之 言 性 與 天 道, 不 可 得 而 聞 也 等 三 處 經 典 文 本, 以 間 接 迴 護 王 莽, 贏 得 王 氏 子 弟 好 感, 也 為 自 己 家 族 免 禍 張 禹 可 以 說 是 在 高 度 政 治 性 的 場 合 中 引 用 論 語 以 進 行 論 述 28 Frederick P. Brandauer and Chun-chieh Huang eds., Imperial Rulership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washington Press, 1994). 29 [ 漢 班 固. ( 漢 書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2). 卷 叭. ( 匡 張 孔 馬 傳 第 五 十 一 ) 3351

10 黃 俊 傑 唐 代 裴 謂 ( 字 士 明, 生 卒 年 不 詳 ), 為 人 寬 厚 和 易, 曾 舒 緩 史 思 明 (? ~761 ) 之 殘 殺 宗 室, 亂 平 後 而 見 重, 於 代 宗 ( 762~779 在 位 ) 時 任 河 東 租 庸 鹽 鐵 使, 值 關 中 地 區 旱 災, 代 宗 召 見 裴 謂 問 當 年 稅 金 收 入, 裴 謂 哥 I < 孟 子 中 王 何 必 曰 利, 亦 有 仁 義 而 已 矣 的 話, 對 曰. r 理 國 者, 仁 義 而 己, 何 以 利 為? J 拒 絕 回 答 皇 帝 所 問 稅 收 數 目 之 問 題, 並 建 議 皇 帝 要 關 心 人 民 疾 苦 皇 帝 深 以 為 然, 將 裴 謂 提 升 為 左 司 郎 中 30 類 似 以 上 漢 唐 兩 代 君 臣 對 話 場 合 中, 引 用 儒 家 經 典 以 支 持 或 反 駁 某 種 政 治 命 題 或 主 張, 可 謂 屢 見 不 鮮, 我 們 不 必 廣 徵 博 引, 但 數 千 年 來 對 儒 家 經 典 進 行 政 治 性 的 解 讀, 可 以 說 是 東 亞 歷 史 常 見 的 現 象 ( 二 ) 以 當 代 政 治 觀 點 解 讀 經 典 對 儒 家 經 典 的 第 二 類 型 的 政 治 性 解 釋, 則 是 將 讀 者 的 當 代 政 治 觀 點 讀 入 經 典 之 中 而 別 創 新 解 東 亞 儒 者 這 種 作 為 當 代 政 治 論 述 的 經 典 解 釋 學, 實 有 其 源 遠 流 長 的 歷 史 孟 子 通 五 經 > ' 尤 長 於 付 的 書 ) 孟 子 引 用 經 典 ( 尤 其 是 詩 經 > ) 常 不 受 經 典 文 本 之 羈 絆, 出 入 古 典, 使 古 為 今 用, 滔 滔 雄 辯, 自 成 理 路, 用 經 而 非 墨 守 經 義 31 東 漢 趙 岐 註 孟 子 > ' 更 以 漢 代 大 一 統 政 治 之 觀 點 讀 入 孟 子 之 中 孟 子. 離 霎 下. 十 二 孟 子 曰. r 大 人 者, 不 失 其 赤 子 之 心 者 也 趙 岐 註 說 : 大 人 謂 君, 國 君 視 民 當 如 赤 子, 不 失 其 民 心 之 謂 也 32 在 這 一 章 的 ( 章 冒 ) 中, 趙 岐 進 一 步 解 釋 說 r 人 之 所 愛, 莫 過 赤 子 視 民 則 然, 民 懷 之 矣 大 人 之 行 不 過 是 也 33 趟 岐 將 孟 子 的 大 人 解 釋 為 國 君, 明 顯 與 孟 子 所 說 大 人 者, 言 不 必 信, 行 不 必 果, 惟 義 所 在 J ( < 孟 子. 離 霎 下. 十 一 > ) 有 所 出 入 孟 子 所 謂 大 人 乃 理 想 之 人 格, 而 趙 氏 30 [ 後 晉 劉 目 句, < 舊 唐 書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2), 卷 l 詣, 3567 31 黃 俊 f 祟, < 孟 子 運 用 經 典 的 脈 絡 及 其 解 經 方 法 >' <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 28 期 (2001 ' 臺 北 ), 193-205 : Chun-chieh Huang, Mencius' Henneneutics of Classics," Dao: A Journal 0/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 1, no. 1 (2001, New York), 15-29 32 < 孟 子 > ( 四 部 叢 刊 初 為 縮 本 ), 卷 8, 頁 65 上 半 頁 33 { 孟 子 ) (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縮 本 ), 卷 8, 頁 的 上 半 頁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11 解 孟 子 之 大 人 為 國 君 J. 顯 然 是 一 種 過 度 政 治 性 的 解 讀 這 種 將 當 代 政 治 之 觀 點 帶 入 經 典 的 讀 經 法, 以 宋 代 知 識 分 子 對 孟 子 政 治 思 想 的 爭 辯 最 具 代 表 性 十 一 世 紀 北 宋 王 安 石 ( 介 甫. 1021~1086) 在 神 宗 熙 寧 二 年 ( 1069) 至 哲 宗 元 祐 元 年 (1 086 ) 間 崇 孟 子, 遂 激 起 反 對 王 安 石 新 政 的 政 敵, 如 司 馬 光 ( 君 實. 1019~1086) 對 孟 子 之 批 判, 也 激 起 南 宋 余 允 文 ( 見 於 1163 年 記 載 ) 張 拭 ( 南 軒 1133~1180) 以 及 朱 子 起 而 為 孟 子 辯 護 兩 宋 知 識 分 子 對 孟 子 政 治 思 想 的 爭 議, 實 有 其 政 治 之 背 景 與 脈 絡 我 過 去 已 有 所 探 討, 34 此 處 不 贅 站 在 當 代 政 治 之 立 場 賦 古 典 以 新 義, 是 東 亞 儒 者 一 貫 的 讀 經 法, 十 八 世 紀 日 本 古 文 辭 學 派 儒 者 荻 生 但 保 ( 物 茂 卿. 1666~1728) 在 思 想 史 上 有 其 代 表 性 荻 生 組 練 通 過 重 新 解 釋 論 語 而 批 判 伊 藤 仁 齋 ( 維 棋, 1625~1705 ) 的 古 學 解 釋, 也 解 構 朱 子 理 學 的 思 想 世 界 在 荻 生 但 僚 的 論 語 學 中, 孔 子 的 道 是 堯 舜 禹 湯 文 武 周 公 等 七 位 政 治 領 袖 兼 文 化 英 雄 所 建 構 的 先 王 之 道 J. 孔 子 畢 生 所 企 慕 的 聖 人 J. 也 成 為 法 天 的 先 王 J r 聖 人 是 人 間 秩 序 的 創 建 者, 但 是. r 聖 人 之 制 作 禮 義 政 刑 等 政 治 設 施, 卻 有 其 天 道 的 或 宇 宙 論 的 根 據 所 謂 聖 人 之 道 J ( 也 就 是 先 王 之 道 J ) 主 要 載 於 六 經 之 中. ( 六 經 乃 孔 子 所 學 習 之 經 典, 其 位 階 在 論 語 之 上 35 荻 生 組 練 也 對 孟 子 以 仁 心 立 仁 政 之 說 深 為 不 滿, 他 批 判 孟 子 說 以 收 民 心, 而 未 詳 及 民 間 之 制 度 36 荻 生 但 保 解 釋 論 語 中, 強 調 r 僅 34 黃 俊 傑. ( 宋 儒 對 孟 子 政 治 思 想 的 爭 辯 及 其 鐘 涵 的 問 題 > ' < 孟 學 思 想 史 論 ( 卷 二 n, 129-190 35 ( 日 荻 生 但 練, < 論 語 徵 > ' 收 入 日 關 儀 一 郎 編, < 日 本 名 家 四 書 註 釋 全 書 > ( 未 京 : 鳳 出 版. 1973), 第 7 卷 參 閱 黃 俊 傑, ( 作 為 政 治 論 述 的 經 典 詮 釋 學 : 荻 生 祖 徐 > ' 收 入 氏 著, <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 詮 釋 史 論 > (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出 版 中 心, 2006) 145-178 36 荻 生 但 練, < 孟 子 識 > ' 收 入 甘 雨 亭 叢 書 > ( 日 本 天 保 間 ( 1830-1843 J 板 倉 氏 刊 本 ), 第 四 集, 頁 11

12 黃 俊 傑 以 禮 制 心 J, 37 並 以 納 身 於 禮 J, 38 解 釋 孔 子 所 說 的 克 己 復 禮 荻 生 但 保 對 論 語 的 解 讀, 固 然 有 其 反 朱 學 與 反 仁 齋 學 的 思 想 內 在 因 素,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因 為 但 侏 站 在 十 八 世 紀 日 本 政 經 現 實 的 基 礎 上 解 讀 經 典 但 練 在 日 本 元 祿 九 年 ( 1696 ) 獲 將 軍 德 川 綱 吉 (1680~1709 在 位 ) 寵 臣 柳 澤 吉 保 ( 1658~1714) 之 賞 識, 提 拔 為 十 五 人 扶 持 J, 39 在 享 保 十 二 年 (1 727 ) 前 後 撰 成 政 談 一 書, 指 出 十 八 世 紀 日 本 一 切 政 經 現 況 之 問 題 的 關 鍵 之 處 可 以 歸 納 為, 整 個 社 會 的 旅 宿 境 過 和 諸 事 沒 有 制 度 這 兩 點 4 但 保 從 他 身 處 的 十 八 世 紀 日 本 政 經 現 實 狀 況 出 發 研 讀 儒 家 經 典, 強 調 禮 法 等 制 度 建 構 的 必 要 性, 拒 絕 像 宋 儒 一 樣 地 將 倫 理 學 建 立 在 形 上 學 之 上, 也 使 他 的 思 想 風 格 近 於 苟 學 而 遠 於 孟 學 現 在, 我 們 再 問 : 為 什 麼 東 亞 儒 者 常 從 相 對 於 社 會 的 自 我 或 倫 理 的 自 我 而 言 的 政 治 的 自 我 之 立 場 解 讀 經 典? 這 個 問 題 可 以 從 東 亞 政 治 傳 統 與 儒 家 經 典 思 想 內 容 兩 個 角 度 試 探 首 先, 東 亞 政 治 傳 統 以 國 君 為 主 體, 政 治 一 元 論 的 格 局 自 秦 漢 之 後, 就 成 為 中 日 韓 各 國 之 政 治 現 實, 東 亞 儒 者 大 多 有 其 官 職, 他 們 誦 讀 經 典 之 際, 心 中 念 茲 在 茲 者 莫 非 治 國 平 天 下 之 宏 謀 其 次, 儒 家 經 典 固 然 強 調 內 聖 修 為, 但 不 遺 外 王 事 業, 孔 子 就 以 孝 友 於 兄 弟 為 為 政 之 一 端 所 以, 東 亞 儒 者 常 常 以 他 們 政 治 的 自 我 優 入 聖 域, 重 構 經 典 的 思 想 世 界 從 這 個 角 度 來 看, 我 們 就 可 以 理 解 何 以 許 多 生 於 大 一 統 王 權 之 下 的 儒 家 知 識 分 子, 與 孟 子 遭 過 時 為 之 驚 d 慌 失 神 手 足 無 措 北 宋 儒 者 張 九 成 (1092~1159 ) 讀 孟 子. 梁 惠 王 下. 八 ~ r 聞 誅 一 夫 材 章 時 的 緊 張 37 荻 生 但 練. ( 論 言 吾 徵 >. 辛 卷 304 38 荻 生 但 抹 論 語 徵 >. 己 卷 236 39 r 十 五 人 扶 持 為 位 階 不 高 的 官 職, 十 七 世 紀 德 川 初 期, 有 武 士 或 儒 官 之 後 即 有 此 一 職 稱 40 荻 生 很 練 著, 龔 穎 譯. { 政 談 > ( 北 京 : 中 央 編 譯 出 版 社. 2004), 229 所 謂 旅 宿 境 遇 J. 意 指 百 姓 遷 徙 不 定, 戶 籍 制 度 未 能 落 實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 為 例 的 之 情, 最 為 傳 神, 他 說 : 余 讀 此 章, 誦 孟 子 之 對, 毛 髮 森 聳 ' 何 其 勁 厲 如 此 哉? 及 思 子 貢 之 說 曰 r 付 之 不 善, 不 如 是 之 甚 也 是 以 君 子 惡 居 下 流, 天 下 之 惡 皆 歸 焉 何 其 忠 恕 若 此 哉? 夫 孔 門 之 恕 討 如 此, 而 孟 子 直 以 一 夫 名 之, 不 復 以 君 臣 論, 其 可 怪 也 41 張 九 成 對 於 孟 子 是 否 可 稱 為 聖 賢 之 書 J ' 深 致 詰 疑, 他 又 說 : 余 讀 聖 賢 之 書, 無 不 一 一 合 於 心 獨 於 此 而 慘 慄, 若 以 為 不 當 為 者 余 一 介 鄙 夫, 豈 能 望 武 王 周 公 孔 子 中 庸 之 道 萬 分 之 一 乎? 而 獨 如 此, 何 哉? 然 而 有 子 貢 之 說 為 之 據, 而 孔 子 又 無 誅 一 夫 之 說 此 余 所 以 不 敢 決 是 非, 俟 世 之 有 道 君 子 為 之 闆 警 也 42 張 九 成 的 疑 惑, 也 正 是 許 多 生 於 王 權 高 漲 的 政 治 現 實 之 下 的 日 本 與 朝 鮮 儒 者 的 困 惑 舉 例 言 之, 朝 鮮 儒 者 申 教 善 ( 初 名 述 善, 字 而 且 卿, 號 渣 泉, 1786-1858 ) 讀 孟 子 時, 也 提 出 類 似 的 問 題 : 問 : 齊 宣 王 之 以 湯 放 梁 武 王 伐 封 謂 臣 拭 其 君 者, 其 非 故? 孟 子 以 闇 誅 一 夫 付 為 對, 得 無 過 欺? 封 雖 殘 賊, 曾 為 萬 乘 之 主, 則 謂 之 一 夫 而 加 誅 焉, 得 無 迫 切 蚊?43 申 教 善 與 張 九 成 的 問 題, 都 源 自 於 孟 子 這 部 經 典 與 讀 經 者 所 處 時 代 的 歷 史 的 斷 裂 J 經 典 解 釋 者 生 於 政 治 權 力 一 元 化 的 時 代, 不 能 理 解 生 於 政 治 權 力 多 元 時 代 的 孟 子 的 政 治 言 論 因 此 之 故, 後 世 的 經 典 解 讀 者 就 賦 古 典 以 新 義, 企 圖 癒 合 他 們 與 經 典 的 距 離, 例 如 申 教 善 就 將 孟 子 所 說 的 天 道 別 創 新 解, 以 回 應 他 自 己 的 設 間, 他 說 : 愚 謂 王 道 即 堯 舜 禹 j 菇 文 武 周 公 孔 孟 相 傳 之 道, 由 41 ( 宋 張 九 成. < 孟 子 傳 >. 收 入 文 淵 闇 四 庫 全 書 >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3). 第 196 冊, 卷 4 27 卜 42 張 九 成. < 孟 子 傳 >. 卷 4 272 的 韓 士 ] 且 也 ( 中 教 善 ) < 哥 唔 茍 喜 > ( < 讀 孟 庭 言 II) ). 收 入 墊 哥 哥 重 {At 豆 到 母 } ( < 韓 國 經 學 資 料 集 成 > ) ( 首 爾 : 成 均 館 大 學 大 東 文 化 研 究 院. 1988). 第 45 冊, 孟 子 十 一 62-63

14 黃 俊 傑 周 公 而 上, 上 而 為 君, 由 孔 子 而 下, 下 而 為 臣, 回 家 家 可 得 而 行 矣 湯 武 適 遭 裝 材, 故 不 幸 而 有 征 誅 之 事, 若 生 堯 舜 之 時, 則 豈 將 左 洞 庭 右 彭 蠢 而 悍 然 有 不 服 之 心 耶? 枉 其 九 官 萃 後 之 列, i' 齊 j 齊 而 和 可 知 矣, 如 此 則 人 人 為 湯 武, 又 何 不 可 之 有? 此 說 深 切 著 明, 令 人 三 復 興 歎, 茅 塞 頓 開 耳!44 申 教 善 企 圖 以 道 的 普 遍 性, 瓦 解 道 被 統 治 者 壟 斷 的 政 治 現 象, 以 拉 近 孟 子 與 他 的 時 代 的 差 距 四 結 論 本 文 以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史 所 見 實 例 為 基 礎, 分 析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的 複 雜 關 係 本 文 指 出, 儒 家 經 典 皆 以 平 治 天 下 為 其 鵲 的, 有 其 強 烈 的 經 世 取 向 ; 而 歷 代 東 亞 儒 者 大 多 同 時 身 兼 儒 者 與 官 員 的 雙 重 身 分, 他 們 在 王 權 至 上 的 東 亞 各 國 權 力 網 絡 之 中,,- 政 治 的 自 我 特 別 彰 顯, 他 們 的 經 典 詮 釋 事 業 遲 不 能 免 於 權 力 巨 靈 的 糾 葛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有 三 層 : 第 一, 兩 者 之 間 因 為 經 典 之 經 世 內 容 與 解 經 者 之 政 治 關 懷 而 真 有 不 可 分 割 性, 經 典 解 釋 者 的 讀 經 解 經 事 業 常 與 他 們 的 政 治 事 業 合 而 為 一 第 二,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又 有 高 度 緊 張 的 競 爭 關 係 東 亞 各 國 儒 家 經 典 解 釋 者 固 然 常 常 引 經 以 明 志, 甚 至 想 透 過 經 典 詮 釋 而 引 導 當 代 政 治 的 走 向 但 是, 較 常 見 的 情 況 則 是 儒 家 經 典 解 釋 者 在 政 治 權 力 的 壓 力 之 下, 對 於 經 典 中 的 特 定 文 本, 如 南 面 一 詞, 或 民 本 位 的 政 治 思 想, 必 須 男 創 新 解, 以 因 應 權 力 主 宰 之 現 實 狀 況 這 種 權 力 支 配 經 典 解 釋 的 情 況 之 所 以 成 為 東 亞 歷 史 的 常 態, 乃 是 因 為 儒 家 經 典 所 記 載 的 是 一 套 價 值 理 念, 具 有 理 想 性 與 長 遠 性, 但 是 歷 代 政 治 權 力 則 具 有 現 實 性 與 短 期 性, 所 以 後 者 在 相 對 短 時 程 內 可 以 支 配 前 者, 但 在 數 千 年 東 亞 歷 史 的 長 流 中 終 不 能 完 全 浪 滅 經 典 44 中 教 善, < 讀 孟 庭 訓 ) '63-64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 孟 子 } 為 例 的 的 價 值 這 就 是 為 什 麼 明 末 大 儒 王 夫 之 ( 船 山, 1619~ 1692) 說 儒 者 之 統 與 帝 王 之 統 雖 歧 而 為 二, 但 儒 者 之 統 終 互 天 垂 地 而 不 亡, 的 在 歷 史 的 長 流 中, 召 喚 異 代 的 知 音 起 而 與 經 典 對 話, 出 新 解 於 陳 編 因 此,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的 第 三 種 關 係. 就 是 解 釋 者 致 力 於 在 經 典 文 本 與 現 實 權 力 之 間, 維 持 某 種 平 衡 關 係, 以 減 低 兩 者 之 間 的 衝 突 ( 責 任 編 輯 : 施 純 純 校 對 : 許 軟 軟 蔡 至 哲 ) 的 清 王 夫 之, < 請 通 鑑 論 ) (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1976). 卷 15, < 宋 文 帝 ), 497

16 黃 俊 傑 引 用 書 目 一 傳 統 文 獻 孟 子 > ~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漢 班 固 c 美 書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2 漢 劉 向. ~ 說 苑 >. 收 入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子 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65 景 印 宋 刊 本 魏 王 何 注, ( 唐 孔 穎 達 疏, ~ 周 易 注 疏 巴 金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1955 影 印 清 嘉 慶 二 十 年 江 西 南 昌 府 學 刊 本 魏 何 晏, ~ 論 語 集 解 ). 收 入 四 部 叢 刊. 三 編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75 魏 何 晏 注, ( 宋 那 高 疏, ~ 論 語 注 疏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1955 影 印 清 嘉 慶 二 十 年 江 西 南 昌 府 學 刊 本 後 晉 劉 昀, ~ 舊 唐 書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2 宋 張 九 成, ~ 孟 子 傳 ). 收 入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3 宋 隆 九 淵. ( 與 王 j 明 伯 ) ~ 陸 九 淵 集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 1981 明 吳 寬 等 編. ~ 弘 治 十 五 年 會 試 錄 一 卷 > ' 收 入 全 灣 學 生 書 局 編 輯 部 彙 輯. ~ 明 代 登 科 錄 彙 編 >. 第 五 冊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1969 景 印 明 弘 治 問 刊 本 明 凌 樞 等 鴿, ~ 弘 治 二 年 山 東 鄉 試 錄 一 卷 >. 收 入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編 輯 部 彙 輯, ~ 明 代 登 科 錄 彙 J 為 >. 第 三 冊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1969 景 印 明 弘 治 問 刊 本 明 陳 迪 等 鴿, ~ 建 文 二 年 會 試 錄 一 卷 殿 試 登 科 錄 一 卷 > ' 收 入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編 輯 部 彙 輯, ~ 明 代 登 科 錄 彙 編 ), 第 一 冊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1969 景 印 明 烏 絲 闌 鈔 本 明 劉 三 吾, ( 孟 子 節 文 題 辭 ), 轉 引 自 黃 俊 傑, ~ 孟 學 思 想 史 論 ( 卷 二 )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1997 明 劉 三 吾 輯, ~ 孟 子 節 文 > ' 收 入 北 京 圖 書 館 古 籍 珍 本 叢 刊. 經 部 北 京 : 書 目 文 獻 出 版 社, 1988 景 印 洪 武 二 十 七 年 刊 本 清 王 夫 之. ~ 讀 通 鑑 論 }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1976 清 王 引 之, ~ 經 義 述 聞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 1979 清 全 祖 望 t 結 持 亭 集 >. 收 入 四 部 叢 刊. 正 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J9 景 印 上 海 涵 芬 樓 刊 本 清 郭 慶 藩 集 釋, 王 孝 魚 點 枝, ~ 莊 子 集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2 清 沒 廷 堪 著, 彭 林 點 枝. ~ 禮 經 釋 侈 的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2002 程 樹 德, ~ 論 語 集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90 日 京 都 大 學 清 家 文 庫 現 藏 永 正 鈔 本 宣 賢 自 筆 孟 子 } 日 荻 生 組 練, ~ 孟 子 識 > ' 收 入 甘 雨 亭 叢 書 > ' 日 本 天 保 問 ( 1830-1843 ) 板 倉 氏 刊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一 一 以 論 語 孟 子 } 為 例 17 本 日 荻 生 但 線, ( 論 吉 吾 徵 > ' 收 入 日 關 儀 一 郎 鴿, ( 日 本 名 家 四 書 註 釋 全 書 } 東 京 : 鳳 出 版, 1973 日 荻 生 祖 練 著, 龔 穎 譯, < 政 談 } 北 京 : 中 央 編 譯 出 版 社, 2004 韓 企 ] 耳 位 ( 中 教 善 ), ( 三 哥 嘻 嘻 莘 ) ( ( 讀 孟 庭 主 i ii) ), 收 入 吐 苛 苟 言 {At 立 到 ->8> ( ( 韓 國 經 學 資 料 集 成 > ) 首 爾 : 成 均 館 大 學 大 東 文 化 研 究 院, 1988 二 近 人 論 著 容 肇 手 且, ( 明 太 祖 的 孟 子 節 文 > > ' ( 讀 書 與 出 版 > ' 第 2 年 第 4 期, 1947 ' 上 海 徐 復 觀, ( 國 史 中 人 君 尊 嚴 問 題 的 商 討 > ' 收 入 氏 著, < 儒 家 政 治 思 想 與 民 主 自 由 人 權 臺 北 : 八 十 年 代 出 版 社, 1979 黃 俊 傑, ( 孟 學 思 想 史 論 ), 卷 2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1997 黃 俊 傑, ( 孟 子 運 用 經 典 的 脈 絡 及 其 解 經 方 法 > ' (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 28 期, 2001 ' 臺 北 黃 俊 傑, ( 作 為 政 治 論 述 的 經 典 詮 釋 學 : 荻 生 但 練 > ' 收 入 氏 著, (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 詮 釋 史 論 }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出 版 中 心, 2006 日 井 上 順 理, ( 本 邦 中 世 主 "'f l:j 玉 付 毛 孟 子 受 容 史 仿 研 究 } 東 京 : 風 問 書 房, 1972 日 宮 崎 市 定, ( 論 語 仿 新 研 究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 1975 Brandauer, Frederick P., and Chun-chieh Huang, eds. Imperial Rulersh 加 and Cultural Change in Tradition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4 Hirsch, E. D. Jr., 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7. Huang, Chun-chieh. Mencius' Hermeneutics of Classics."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l, no. 1. 200 I, New York. Merleau-Ponty, Mau 吋 C 唔, Colin Smith, 甘 an. Phenomenology of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18 黃 俊 傑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retation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East Asia: An Inquiry Focusing upon the An α leets and Mencius Huang, Chun-chieh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existing between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A wide range of materials is contained for discussion, namely, East Asian scholars' commentaries on the Analects ( < 論 語 > )and Mencius ( < 孟 子 > ), questions extracted from the Book of Mencius in the civil-service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1368-1644) China, reminders which a Tokugawa Japanese scholar marked on Mencius against imperial reading, and quotations from Confucian classics appearing in the dialogues between emperors and courtiers in the Han (206 B.C.-A.D. 220) and Tang (618-907) dynast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ual role played by the East Asian interpreters as Confucians and as administrators- had closely connecte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to political power. Briefly speaking, three forms of relationship are observed: inseparability, competition, and the balance to be struck betwee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s and political power. To sum up, the East Asian Confucians read and understood the classics through their own existential struct 叮 白," at the same time endowing the classics with new intellectual games." existential" content; they were not just playing Keywords: East Asia, Confucianism, Henneneutics, Political Power, Analects, Mencius. *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 旬,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8LIDl 012-8514(2007)40p.19-55 2007 年 12 月, 頁 19-55 2007.6.27 收 稿, 2007.9.21 通 過 刊 登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負 觀 之 政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方 震 華 * 提 要 漢 代 以 後 的 政 府 深 受 儒 家 政 治 理 論 的 影 響, 堯 舜 和 三 代 是 儒 者 最 常 提 及 的 治 國 典 範 唐 太 宗 的 文 治 武 功, 深 為 後 代 統 治 者 所 欣 羨, 而 其 事 蹟 記 載 詳 盡, 易 於 仿 效, 在 中 唐 以 後 有 另 成 典 範 之 勢 進 入 五 代 十 國 時 期, 期 待 唐 太 宗 復 現 的 意 見 仍 然 常 見, 至 北 宋 建 立 後, 循 貞 觀 之 政 以 復 三 代 之 治 仍 是 常 見 的 政 治 主 張 但 是, 從 仁 宗 朝 開 始, 隨 著 儒 學 的 開 展, 部 分 文 士 開 始 批 判 唐 太 宗, 提 倡 恢 復 堯 舜 三 代 之 制 以 超 越 漢 唐 他 們 希 望 藉 著 政 治 的 改 革 以 達 到 重 建 禮 樂 與 移 風 易 俗 的 目 的 但 是, 當 王 安 石 蔡 京 高 舉 三 代 之 法 以 合 理 化 自 已 的 施 政, 反 對 者 一 方 面 質 疑 他 們 的 具 體 作 為 不 符 三 代 的 理 想, 一 方 面 援 引 貞 觀 之 政 為 典 範 加 以 對 抗 堯 舜 三 代 與 貞 觀 故 事 道 在 部 分 政 治 論 述 中 被 描 述 成 不 同 的 典 範 宋 室 南 渡 後, 唐 太 宗 的 典 範 因 與 恢 復 中 原 的 理 想 相 吻 合, 再 度 受 到 統 治 階 層 的 重 視, 而 朱 熹 等 理 學 家 則 再 度 嘗 試 重 建 三 代 的 文 化 秩 序 朱 子 將 貞 觀 君 臣 的 作 為 定 位 為 以 求 利 為 目 的, 與 堯 舜 三 代 根 本 不 能 相 合, 乃 引 發 了 陳 亮 的 批 判, 形 成 了 二 人 間 的 王 霸 之 辯 南 宋 末 年, 程 朱 之 學 成 為 學 術 上 的 正 統 J ' 文 臣 諭 政 多 半 提 倡 堯 舜 三 代 而 貶 抑 貞 觀 之 政, 但 對 統 治 者 而 言, I 堯 舜 三 代 邀 速 而 模 糊, 遠 不 如 唐 太 宗 一 統 華 夷 的 成 就 來 得 有 吸 引 力 從 中 唐 至 南 宋 末, 不 諭 儒 臣 對 貞 觀 之 政 的 評 價 如 何 改 變, 多 數 君 主 們 對 唐 太 宗 典 範 的 嚮 位 卻 始 終 未 衰 這 是 在 分 析 宋 神 宗 與 王 安 石, 孝 宗 理 宗 與 南 宋 理 學 家 於 施 政 理 念 的 矛 盾 時, 可 以 思 考 的 角 度 關 鍵 詞 : 負 觀 理 學 治 國 典 範 唐 宋 時 期 五 代 唐 太 宗 王 安 石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副 教 授

20 方 震 華 二 貞 觀 典 範 的 形 成 與 強 化 三 堯 舜 三 代 之 治 與 負 觀 之 政 的 承 襲 與 對 立 四 結 論 一 前 言 從 唐 至 宋, 在 政 治 社 會 和 經 濟 的 諸 層 面 產 生 了 許 多 明 顯 的 改 變, 史 家 對 此 已 有 清 楚 的 呈 現 現 實 世 界 改 變 的 同 時, 菁 英 階 層 在 思 想 理 念 上 亦 有 新 的 發 展, 思 想 史 學 者 對 此 也 十 分 重 視 長 期 以 來, 研 究 宋 代 儒 學 的 文 獻 往 往 指 向 一 個 共 同 的 結 論 : 宋 儒 企 圖 重 建 人 間 秩 序, 以 達 成 超 越 漢 唐, 直 追 三 代 的 目 標 1 如 果 這 個 說 法 成 立, 我 們 應 該 進 一 步 追 間, 是 否 宋 代 統 治 菁 英 所 期 盼 的 現 世 秩 序 與 唐 人 有 所 不 同? 如 果 統 治 理 念 上 確 有 改 變, 那 麼 這 對 於 實 際 政 局 的 發 展 與 政 治 文 化 產 生 什 麼 影 響? 這 是 我 們 在 討 論 唐 宋 政 治 史 和 文 化 史 時 不 應 忽 視 的 議 題 從 統 治 階 層 對 於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述 入 手, 是 探 討 唐 宋 君 臣 對 於 治 國 理 念 的 轉 變 及 其 產 生 影 響 的 一 個 方 法 在 帝 制 中 國, 不 論 君 主 或 文 臣, 在 討 論 治 國 方 式 時 經 常 舉 歷 史 人 物 為 證 從 他 們 宣 稱 要 師 法 的 對 象, 我 們 可 以 觀 察 他 們 對 於 統 治 理 念 的 變 化 受 儒 家 理 念 的 影 響, 自 漢 代 以 降, 經 典 中 所 記 載 的 堯 舜 三 代 是 君 主 與 官 員 經 常 提 及, 也 是 不 可 質 疑 的 治 國 典 範 但 是, 到 了 唐 代, 文 士 開 始 形 塑 貞 觀 之 政 作 為 新 的 治 國 典 範, 致 使 主 政 者 往 往 宣 稱 以 貞 觀 為 求 治 的 目 標, 其 影 響 力 在 唐 代 結 束 後 仍 然 持 續 直 到 部 分 宋 代 儒 者 以 追 求 三 代 之 治 為 目 標, 開 始 對 於 貞 觀 之 政 多 所 質 疑, 才 引 發 三 代 與 貞 觀 兩 種 典 範 的 爭 辯 此 種 爭 議 延 續 到 南 宋, 直 接 導 致 了 思 想 史 上 著 名 的 王 霸 之 辨 這 種 l 參 見 余 英 時, < 朱 熹 的 歷 史 世 界 一 一 宋 代 士 大 夫 政 治 文 化 的 研 究 > ( 臺 北 : 允 晨 文 化, 2003), 254-270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真 觀 之 政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21 對 貞 觀 之 政 不 同 評 價, 不 僅 反 映 了 唐 宋 之 間 士 人 思 想 的 轉 變, 也 與 政 治 情 勢 的 發 展 有 密 切 關 係 透 過 探 討 統 治 階 層 關 於 貞 觀 之 政 的 論 辯, 本 文 將 分 析 在 唐 宋 時 期, 學 術 思 想 的 改 變 與 現 實 政 治 運 作 間 的 關 聯 性, 希 望 可 以 對 唐 宋 時 期 政 治 思 想 的 演 變 提 供 現 實 的 背 景, 並 對 當 時 的 政 治 文 化 特 色 有 進 一 步 的 理 解 二 貞 觀 典 範 的 形 成 與 強 化 自 西 漢 以 來, 堯 舜 君 臣 三 代 之 治 都 是 統 治 階 層 最 常 提 及 的 政 治 典 範, 唐 太 宗 ( 626~649 在 位 ) 時 代 亦 不 例 外 除 了 封 德 葬 在 貞 觀 初 年 曾 對 實 行 三 代 帝 王 之 道 有 所 質 疑 外, 君 臣 在 論 政 上 皆 以 堯 舜 三 代 為 準 則 2 太 宗 對 臣 下 說 : r 朕 今 所 好 者, 惟 在 堯 舜 之 道 周 孔 之 教, 以 為 如 鳥 有 翼, 如 魚 依 水, 失 之 必 死, 不 可 暫 無 耳 3 又 曾 對 侍 臣 說 : r 朕 每 庶 希 唐 虞, 亦 欲 公 等 齊 肩 韓 契 4 可 見 其 以 堯 舜 三 代 為 君 臣 典 範 之 意 部 分 的 大 臣 亦 抱 持 此 種 胸 襟, 例 如, 馬 周 對 太 宗 說 : r 陸 下 當 陸 禹 湯 文 武 之 業, 為 子 孫 立 萬 代 之 基 5 魏 徵 (580~643 ) 曾 勸 太 宗 體 會 君 臣 同 體 之 道, 待 臣 下 以 禮, 雙 方 相 互 合 作 以 達 到 古 代 聖 王 的 境 界 : 況 君 臣 契 合, 實 同 魚 水 若 君 為 堯 舜, 臣 為 稜 契, 豈 有 遇 一 事 則 變 志, 見 小 利 則 易 心 哉? 此 雖 下 之 立 忠 未 能 明 著, 亦 由 上 懷 不 信, 待 之 過 薄 之 所 致 也 此 豈 君 使 臣 以 禮, 臣 事 君 以 忠 乎? 以 隍 下 之 聖 明, 以 當 今 之 功 業, 誠 能 博 求 時 俊, 上 下 同 心, 則 三 皇 可 追 而 四, 五 帝 2 封 德 拜 之 論 為 魏 徵 所 駁, 不 為 太 宗 所 採 納 見 唐 劉 肅, ~ 大 唐 新 語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4 點 校 本 ), 卷 1, ( 匡 贊 第 一 ) 4 3 ( 唐 吳 兢 著, 謝 保 成 集 枝. ~ 負 觀 政 要 集 枝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3). 卷 6, ( 慎 fjj" 好 第 二 十 一 ), 331 0 4 ( 唐 蕭 穎 士, ( 為 陳 正 卿 進 續 尚 書 表 引 貞 觀 賞 錄 > ' 收 入 宋 李 防 等 編, ~ 文 苑 英 華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66), 卷 610, 31 的 5 ( 宋 司 馬 光, ~ 資 治 通 鍾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56 標 點 本 ), 卷 l 鈣, 貞 觀 十 一 年 J\ 月, 6132

22 方 震 華 可 俯 而 六 矣 夏 殷 周 ; 葉, 夫 何 足 數? 6 希 望 致 君 堯 舜, 臣 子 為 韓 契 的 理 想 明 白 可 見, 而 太 宗 尊 重 大 臣 容 納 直 言 的 作 法 在 相 當 程 度 上 落 實 此 種 理 想 在 具 體 政 策 上, 太 宗 以 三 代 封 建 為 長 久 之 策, 幾 度 提 議 恢 復 封 建 制 度, 雖 因 群 臣 反 對 終 未 實 行, 仍 反 映 出 太 宗 宣 稱 以 堯 舜 三 代 為 法 並 非 徒 託 空 言 7 又 如 魏 徵 去 世 時, r 知 不 知 莫 不 恨, 惜, 以 為 三 代 遺 直, B 亦 可 見 當 時 的 統 治 階 層 確 有 三 代 傳 統 重 現 當 世 之 感 不 過, 隨 著 貞 觀 一 朝 在 文 治 武 功 上 種 種 成 就 的 建 立, 太 宗 在 晚 年 時 開 始 自 覺 其 功 業 有 超 越 前 代 之 處, 尤 其 對 征 服 夷 狄 的 成 就 感 到 自 豪 9 貞 觀 二 十 一 年 (647), 太 宗 曾 與 大 臣 有 以 下 的 對 話 : 上 御 翠 微 殿, 問 侍 臣 曰 r 自 古 帝 王 雖 平 定 中 夏, 不 能 服 戒 狄 朕 才 不 逮 古 人 而 成 功 過 之, 白 不 諭 其 故, 諸 公 各 率 意 以 實 言 之 萃 臣 皆 稱 r 陸 下 功 德 如 天 地, 萬 物 不 得 而 名 言 上 曰 r 不 然 朕 所 以 能 及 此 者, 止 由 五 事 耳 自 古 帝 王 多 疾 勝 己 者, 朕 見 人 之 善, 若 己 有 之 人 之 行 能, 不 能 兼 備, 朕 常 棄 其 所 短, 取 其 所 長 人 主 往 往 進 賢 則 欲 冀 諸 懷, 退 不 肖 則 欲 推 諸 塾, 朕 見 賢 者 則 敬 之, 不 肖 者 則 憐 之, 賢 不 肖 各 得 其 所 人 主 多 惡 正 宜, 陰 誅 顯 戮, 無 代 無 之, 朕 踐 作 以 來, 正 宜 之 士, 比 肩 於 朝, 未 嘗 點 貴 一 人 自 古 皆 責 中 華, 貝 克 夷 狄 ' 朕 獨 愛 之 如 一, 故 其 種 落 皆 依 朕 如 父 母 此 五 者, 朕 所 以 成 今 日 之 功 也 顧 謂 褚 逐 良 曰 r 公 嘗 為 史 官, 如 朕 言, 得 其 6 吳 兢 著, 謝 保 成 集 枝. ~ 貞 觀 政 要 集 校 }. 卷 7 ( 論 禮 樂 第 二 十 九 > '406 7 C 後 昔 劉 昀. ~ 舊 唐 書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6 標 點 本 ). 卷 的. ( 蕭 為 傳 2401; ~ 資 治 通 鑑 ). 卷 l 妞, 貞 觀 元 年 七 月 6037 ; 卷 l 凹, 負 觀 五 年 十 月 6089 ; 卷 l 鈣, 負 觀 十 三 年 二 月 6145-6146 8 C 宋 宋 祁, ~ 新 唐 書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6 標 點 本 ). 卷 97, ( 魏 徵 傳 贊 > ~I 柳 芳 之 言, 3885 9 ~ 資 治 通 鑑 ), 卷 198 負 觀 二 十 一 年 三 月 辛 卯 r 上 曰 ~ 朕 於 戒 狄 所 以 能 取 古 人 所 不 能 取, 臣 古 人 所 不 能 巨 者, 皆 )1 民 眾 人 之 所 欲 故 也.!l J 可 見 太 宗 自 認 其 征 服 夷 狄 的 成 就 超 越 古 人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真 觀 之 政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23 實 乎? J 對 曰 : I 陸 下 盛 德 不 可 勝 載, 獨 以 此 五 者 自 與, 蓋 謙 謙 之 志 耳 lo 以 一 統 華 夷 的 成 就 為 基 礎, 太 宗 試 圖 建 立 一 個 超 越 前 古 的 新 典 範, 故 公 開 宣 揚 自 以 為 過 人 的 五 項 舉 措, 期 盼 後 人 取 法 他 特 別 要 當 過 史 官 的 褚 遂 良 評 論 自 己 的 說 法 是 否 允 當, 顯 然 是 相 信 自 己 的 事 功 已 經 留 下 了 詳 細 的 紀 錄 貞 觀 二 十 二 年 (648), 太 宗 著 帝 範 }, 詳 細 地 向 子 孫 陳 述 為 君 治 國 之 道, 也 反 映 了 他 在 建 立 具 體 君 主 典 範 上 的 意 圖, 他 在 書 末 雖 說 毋 以 吾 為 前 鑒 J ' 恐 怕 只 是 謙 詞 而 已 11 太 宗 在 位 的 初 期 重 視 歷 史 的 鑑 戒 功 能, 晚 年 則 關 切 自 己 的 歷 史 形 象 及 建 立 典 範, 因 此, 貞 觀 一 朝 特 重 史 官 制 度 及 修 史 工 作, 為 太 宗 君 臣 的 事 蹟 留 下 了 豐 富 的 紀 錄 12 I 貞 觀 故 事 能 成 為 上 承 堯 舜 的 政 治 典 範 ' 這 是 一 項 重 要 的 條 件 中 唐 的 官 員 對 此 已 有 認 識, 穆 宗 長 慶 元 年 ( 821), 宰 相 奏 請 每 日 記 錄 君 臣 謀 議 的 內 容, 提 出 的 理 由 是 : 伏 以 堯 舜 之 政, 二 典 存 焉, 君 臣 之 間, 都 俞 之 旨, 罔 不 備 載 廠 後 雖 代 有 史 官, 多 出 于 追 書, 所 以 其 事 或 紀, 其 言 蓋 略 大 宗 文 皇 帝 躬 勤 府 政, 朝 多 良 臣, 論 思 獻 替, 動 可 紀 錄 故 能 遠 繼 堯 舜, 煥 乎 其 文 章 13 由 此 可 見, 貞 觀 一 朝 被 視 為 承 繼 堯 舜 傳 統, 除 了 賢 君 良 臣 之 外, 更 在 於 君 臣 的 討 論 對 話 留 下 豐 富 的 記 載 因 此, 以 貞 觀 為 典 範 者 容 易 引 用 具 10 { 資 治 通 鑑 > ' 卷 198 ' 貞 觀 二 十 一 年 五 月, 6247 11 [ 唐 唐 太 索, { 帝 範 }, 收 入 文 淵 閻 四 庫 全 書 >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3), 第 696 冊, 卷 4, 12 12 關 於 太 定 君 臣 對 於 史 書 歷 史 教 言 II 史 官 制 度 的 重 視 和 討 論, 參 見 張 榮 芳, ( 唐 代 君 主 的 史 學 教 育 ), { 食 貨 月 刊 }, 復 刊 16 卷 7-8 期 ( 1987 ' 臺 北 ) '19-37( 總 275-293) ; 張 榮 芳, ( 唐 代 的 晴 史 著 述 及 其 對 晴 的 評 論 ), 收 入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編, { 第 四 屆 唐 代 文 化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 臺 南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教 務 處 出 版 組, 1999) 413-439 ; 程 林 末, ( 唐 代 史 學 與 政 治 ), 收 入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史 學 研 究 所 編, ( 史 學 史 資 料 第 一 輯 ( 北 京 :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史 學 研 究 所, 1979) '27-30 的 宋 王 縛, { 唐 會 要 >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991 標 點 本 ), 卷 64, ( 史 館 雜 錄. 下 ), 13 日

24 方 震 華 體 的 事 證, 而 欲 復 堯 舜 三 代 之 治 者 卻 常 有 典 法 不 備 之 嘆 14 除 了 紀 錄 的 完 備 外, 太 宗 開 創 李 唐 制 定 典 章 制 度 的 貢 獻, 也 使 得 貞 觀 的 傳 統 具 有 象 徵 李 唐 政 權 的 意 義 太 宗 死 後 不 過 四 十 年, 武 周 政 權 的 建 立 使 李 唐 王 朝 面 臨 中 斷 的 危 機 神 龍 元 年 (705 ) 正 月, 張 東 之 (625~706 ) 等 人 發 動 政 變, 逼 迫 武 則 天 ( 683~705 在 位 ) 退 位, 擁 戴 中 宗 復 位 次 月, 即 復 國 號 為 唐, 又 下 令 貢 舉 人 停 習 臣 軌 > ' 依 舊 習 老 子 l5 三 月 再 降 制 : r 軍 國 政 化, 皆 依 貞 觀 故 事 l6 按 照 唐 太 宗 的 傳 統 來 改 易 武 周 體 制 的 用 意 十 分 明 顯, r 貞 觀 故 事 已 成 為 李 唐 政 權 的 象 徵 不 過, 中 宗 對 於 張 東 之 等 人 並 不 信 任, 反 而 親 近 武 三 思 (? ~707) 等 人, 使 得 親 附 武 家 的 政 治 勢 力 快 速 復 熾 同 年 五 月, 武 三 思 即 將 張 束 之 等 人 的 勢 力 制 除, r 令 百 官 復 偕 則 天 之 政 l7 依 附 三 思 的 官 員 開 始 批 判 以 貞 觀 故 事 作 為 施 政 原 則 的 主 張, 稱 頌 武 后 的 德 業 景 龍 元 年 (707 ) 右 補 闕 權 若 訥 上 書 : 臣 聞 詩 人 闡 教, 深 懷 罔 極 之 恩 ; 孔 氏 立 言, 式 崇 無 改 之 道... 伏 見 天 地 日 月 君 臣 國 人 授 載 初 慶 殿 等 字, 皆 先 朝 創 制, 久 已 施 行 陸 下 摹 承 丕 緒, 為 司 守 洪 業, 母 子 相 傳, 家 國 仍 舊, 此 並 則 天 能 事 生 人 積 習, 何 所 要 切? 登 時 削 除, 當 為 賊 臣 敬 暉 等 秉 政, 芭 藏 逆 節, 前 規 務 從 變 易, 所 以 多 有 改 張 今 削 之 無 益 於 淳 化, 存 之 有 光 於 孝 理 又 神 龍 元 年 三 月 五 日 制 書 r 一 事 已 上, 並 依 負 觀 故 事 者 但 則 天 遺 訓, 誡 曰 母 儀 ; 太 宗 舊 章, 是 稱 祖 德 其 於 沿 襲, 應 從 近 遠, 無 容 近 捨 母 儀, 遠 尊 祖 德 昔 永 徽 之 始, 不 聞 依 武 德 舊 章, 今 陸 下 膺 期, 乃 欲 追 尊 祖 昔, 依 負 觀 故 事, 如 其 遠 依 負 觀, 實 恐 未 益 先 朝 以 臣 愚 識, 請 更 詳 審, 貝 IJ 望 繼 明 暮 聖 之 業, 無 替 始 終 ; 奉 先 14 [ 宋 程 穎 程 頤 著, ( 二 程 集. 河 南 程 氏 外 書 > ( 臺 北 : i 美 京 文 化, 1983 標 點 本 ) 卷 11 418 0 15 ( 舊 唐 書 > ' 卷 7, ( 中 宗 本 紀 > ' 137 16 ( 舊 唐 書 > ' 卷 91 ' ( 桓 彥 範 傳 > ' 2930 ; 參 見 資 治 通 鑑 > ' 卷 208, 神 龍 元 年 四 月, 6589 17 ( 資 治 通 鎧 >. 卷 208, 神 奇 色 元 年 五 月, 6592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負 觀 之 政 一 一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25 成 志 之 道, 增 耀 竹 串 18 權 若 訥 的 意 見 反 映 出 貞 觀 故 事 的 典 範 意 義 尚 侷 限 於 祖 德 J ' 即 代 表 李 唐 政 權 的 祖 宗 典 故 所 以, 若 訥 標 榜 武 則 天 體 制 為 母 儀 J ' 訴 諸 母 子 親 情 及 尊 親 始 於 近 者 的 原 則 來 挑 戰 太 宗 的 傳 統, 削 弱 支 持 李 唐 的 政 治 主 張 如 此 一 來, r 則 天 遺 訓 與 貞 觀 故 事 成 為 代 表 不 同 政 權 的 象 徵, 敵 對 的 政 治 集 團 藉 此 相 互 爭 權 這 個 現 象 顯 示 唐 太 宗 想 要 建 立 的 治 國 典 範 意 義 至 此 尚 未 完 全 確 立 景 龍 四 年 (710), 中 宗 被 韋 后 等 人 所 害, 接 著 李 隆 基 (685~762 ) 發 動 政 變, 除 去 韋 后, 擁 立 睿 宗 即 位, 再 度 以 改 中 宗 之 政, 依 貞 觀 故 事 作 為 政 治 號 召 的 後 塵, 任 官 浮 濫, 大 興 土 木, 營 建 寺 觀 左 補 闕 辛 替 否 上 書 勸 謀 : 伏 以 太 宗 文 武 聖 皇 帝, 陸 下 之 祖, 撥 亂 反 正, 開 階 立 極, 得 至 理 之 體, 設 簡 要 之 方... 四 人 樂 其 業, 五 穀 遂 其 成, 腐 栗 爛 串, 填 街 委 巷 千 里 萬 里, 貢 賦 於 郊 ; 九 夷 百 蠻, 歸 款 於 闕 自 有 帝 皇 已 來, 未 有 若 斯 之 神 聖 者 也 故 得 享 國 久 長, 多 歷 年 所, 陸 下 何 不 取 而 則 之?... 臣 往 見 明 敕. r 自 今 已 後, 一 依 負 觀 故 事 且 負 觀 之 時, 豈 有 今 日 之 造 寺 營 觀, 加 僧 尼 道 士, 益 無 用 之 官, 行 不 急 之 務, 而 亂 政 者 也! 臣 以 為 棄 其 言 而 不 行 其 信, 慕 其 善 而 不 遷 其 惡, 陸 下 又 何 以 刑 於 四 海? 20 辛 替 否 對 太 宗 的 成 就 極 為 歌 頌, 要 求 睿 宗 視 之 為 典 範, 實 現 即 位 之 初 依 貞 觀 故 事 施 政 的 承 話 可 見 中 宗 睿 宗 兩 朝 的 政 局 動 盪, 造 成 朝 臣 對 於 貞 觀 時 代 的 懷 念 與 提 倡 開 元 元 年 (713), 睿 宗 傳 位 玄 宗 後, 朝 臣 18 ( 宋 玉 欽 若 等. < 冊 府 元 龜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9 影 印 宋 刻 殘 本 ), 卷 482, ( 全 省 部. 諮 侵 ), 頁 15 ; 參 見 唐 會 要 > ' 卷 70, ( 州 縣 改 置 上 ), 1477; < 資 治 通 鑑 } 卷 208 ' 景 龍 元 年 二 月, 6610 0 19 ( 唐 劉 餘. < 晴 唐 嘉 話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79 點 校 本 ), 卷 下, 47 20 < 舊 唐 書 > ' 卷 101, ( 辛 替 否 傳 ) 3158-3160

26 方 震 華 亦 以 成 就 太 宗 太 平 之 業 來 期 許 新 的 君 主 21 是 年 七 月, 太 平 公 主 被 殺, 武 氏 殘 餘 勢 力 全 被 清 除, r 則 天 之 政 自 然 無 人 再 提, 貞 觀 傳 統 的 典 範 地 位 也 就 確 立, 22 並 在 玄 宗 時 代 日 漸 尊 崇 史 官 吳 兢 (670~749 ) 在 開 元 年 間 完 成 貞 觀 政 要 一 書, 23 詳 述 貞 觀 一 朝 君 臣 的 言 行 與 事 蹟, 其 目 的 在 於 建 立 一 個 新 的 統 治 典 範 吳 兢 在 ( 上 貞 觀 政 要 表 ) 中 說 : 臣 愚, 比 嘗 見 朝 野 士 庶 有 論 及 國 家 政 教 者, 成 云 : r 若 以 陸 下 之 聖 明, 克 遵 太 宗 之 故 事, 則 不 假 遠 求 上 古 之 術 ' 必 致 太 平 之 業 J. 竊 惟 太 崇 文 武 皇 帝 之 政 化, 自 曠 古 而 來, 未 有 如 此 之 盛 者 也 雖 唐 堯 虞 舜 夏 禹 殷 湯 周 之 文 武, 漢 之 文 景, 皆 所 不 逮 也 至 於 用 賢 納 諜 之 美, 垂 代 立 教 之 規, 可 以 弘 闡 大 敢 增 崇 至 道 者, 並 煥 乎 國 籍, 作 鑒 來 葉 24 指 太 宗 的 事 功 超 越 堯 舜 三 代, 君 主 只 須 取 法 太 宗 而 不 須 追 求 邀 遠 的 上 古 聖 王 之 道, 對 於 貞 觀 故 事 的 歌 頌 已 達 到 至 高 的 程 度 貞 觀 時 代 既 受 到 如 此 的 歌 頌, 期 待 唐 太 宗 復 現 的 想 法 也 產 生 開 元 十 八 年 (730), 玄 宗 任 命 皇 子 忠 王 ( 後 來 的 肅 宗 ) 為 河 北 道 元 帥, 與 百 官 相 見 於 光 順 鬥 此 一 儀 式 性 的 會 唔, 對 部 分 大 臣 卻 有 很 大 的 意 義 : 左 丞 相 張 說 退 謂 學 士 孫 遨 韋 述 曰 r 嘗 見 太 宗 寫 真 圖, 忠 王 英 姿 穎 發, 儀 表 非 常, 雅 類 聖 祖, 此 社 稜 之 福 也 25 看 見 忠 王 的 外 貌 儀 表 與 太 宗 相 似, 即 認 定 日 後 將 有 表 現, 是 國 家 之 福, 實 為 當 時 期 待 太 宗 重 現 心 理 的 一 種 投 射 安 史 之 亂 以 後, 唐 的 國 力 衰 弱, r 貞 觀 故 事 成 為 昔 日 輝 煌 傳 統 的 象 徵, 文 士 往 往 呼 應 吳 兢 對 於 太 宗 事 功 的 極 高 稱 頌 例 如, 元 積 ( 779~ 21 < 資 治 通 鑑 > ' 卷 210 ' 開 元 元 年 三 月, 6681 0 22 受 玄 宗 倚 重 的 宰 相 宋 璟, r 欲 復 員 觀 之 政 J ' 見 資 治 通 鑑 > ' 卷 211 ' 開 元 五 年 九 月, 6729 0 23 關 於 負 觀 政 要 成 書 的 時 間, 學 者 有 不 同 的 意 見, 此 處 依 謝 保 成 的 考 證, 見 謝 保 成, ( 貞 觀 政 要 集 校 敘 錄 ), 收 入 吳 兢 著, 謝 保 成 集 杖, < 負 觀 政 要 集 校 > '1-48 24 吳 枕 著, 謝 保 成 集 枝, < 負 觀 政 要 集 校 >, 3 25 < 舊 唐 書 > ' 卷 10' ( 肅 宗 本 紀 ), 239 0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負 觀 之 政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27 的 1) 於 元 和 元 年 (806 ) 在 應 才 識 兼 茂 明 於 體 用 科 的 策 論 中 說. r 稱 至 德 者, 舉 文 皇 以 代 堯 舜, 豈 異 事 哉? 26 顯 然, 歌 頌 太 宗 的 官 員 已 不 再 視 貞 觀 故 事 為 李 唐 一 朝 的 祖 德 J ' 而 是 成 為 超 越 堯 舜 和 三 代, 其 有 普 遍 意 義 的 治 國 典 範 這 種 對 太 宗 功 業 的 強 調, 不 僅 是 為 了 與 現 狀 相 對 比, 也 有 建 立 唐 代 卓 越 歷 史 地 位 的 意 義 例 如, 劉 禹 錫 ( 772~842) 在 討 論 官 學 時 說 : 伏 以 負 觀 中, 增 築 學 舍 千 二 百 區, 生 徒 三 千 餘 人 時 外 夷 上 疏, 請 遣 子 弟 入 附 于 三 難 者 五 圓 雖 菁 菁 者 謊, 育 材 之 道 不 足 比 也! 今 之 膠 岸 不 聞 弦 歌, 而 室 廬 主 己 廢, 生 徒 衰 少, 非 學 官 不 欲 振 舉 也, 病 無 背 財 以 給 其 用 27 所 謂 菁 菁 者 義 指 的 是 儒 家 經 典 中 盛 讚 的 西 周 學 校 體 制 稱 道 太 宗 興 學 的 成 就 超 越 西 周, 除 了 用 以 對 比 當 時 官 學 的 衰 落 外, 也 在 建 立 對 唐 王 朝 歷 史 傳 統 的 優 越 感, 這 種 優 越 感 的 建 立 對 於 正 在 走 下 坡 的 政 權 而 言 自 然 是 重 要 的 不 過, 文 人 對 於 貞 觀 故 事 的 提 倡, 並 不 僅 出 於 情 感 上 的 懷 舊, 更 牽 涉 到 現 實 權 位 的 爭 取 對 於 中 唐 文 臣 而 言, 他 們 之 所 以 欣 慕 貞 觀 之 政, 不 只 是 因 為 太 宗 朝 國 勢 的 興 盛, 也 在 於 當 時 文 臣 所 擁 有 的 參 政 權 力, 及 與 皇 帝 的 親 近 關 係 安 史 亂 後 後, 直 官 與 藩 鎮 勢 力 l 幅 起, 文 臣 的 權 力 和 地 位 大 不 如 前, 尤 其 君 主 往 往 深 居 宮 中, 與 多 數 官 僚 日 益 疏 離 貞 觀 時 代, 君 臣 具 有 類 似 的 出 身 背 景 及 共 同 開 創 王 朝 的 經 歷, 雙 方 的 互 動 親 近 而 密 切, 這 種 接 近 於 君 臣 同 體 的 境 界, 是 中 唐 以 後 文 官 所 難 以 企 及 的 難 怪 當 權 德 輿 (759~818 ) 讀 到 太 宗 賜 李 靖 (571~649 ) 的 手 詔 時, 要 感 激 流 涕, 大 嘆 : r 君 臣 之 際 乃 爾 邪! 28 在 君 臣 關 係 日 漸 疏 離 朝 26 C 唐 元 旗, ( 元 祺 集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000 點 校 本 ), 卷 28, ( 才 識 兼 茂 明 於 體 用 策 一 道 ), 333 27 C 唐 劉 禹 錫, ( 劉 禹 錫 集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90 點 校 本 ), 卷 20, ( 奏 記 丞 相 府 論 學 事 ), 252 28 ( 新 唐 書 ), 卷 的, ( 李 靖 傳 ), 3817

28 方 震 華 臣 權 力 大 不 如 前 的 時 代 中, I 貞 觀 故 事 正 是 文 官 要 求 重 回 政 治 核 心 的 有 力 依 據 這 種 心 理 便 影 響 他 們 對 貞 觀 之 政 的 論 述, 元 棋 有 關 於 十 八 學 士 的 評 論 是 一 個 例 子 : 泊 我 太 宗 文 皇 帝 之 在 藩 郎, 以 至 於 為 太 子 也, 選 知 道 德 者 十 八 人 與 之 遊 習 ; 即 位 之 後, 雖 宴 遊 飲 食 之 間, 若 十 八 人 者, 實 在 其 中 上 失 無 不 言, 下 情 無 不 達, 不 四 三 年 而 名 高 盛 古, 豈 一 日 二 日 而 致 是 乎? 遊 習 之 漸 也 29 元 積 將 貞 觀 一 朝 的 成 就 單 純 地 歸 因 於 太 宗 與 十 八 學 士 的 交 遊, 此 一 誇 張 的 因 果 論 述 正 反 映 了 他 內 心 的 期 待 : 君 主 每 日 與 有 道 德 的 文 臣 交 遊, 而 非 親 近 官 官 武 夫, 在 耳 濤 目 染 之 下, 受 文 人 指 引 而 成 為 聖 君 正 因 如 此, 唐 代 文 官 不 僅 援 引 貞 觀 故 事 J ' 以 阻 止 君 主 的 不 當 施 政 和 濫 權, 30 更 積 極 地 藉 此 典 範 倡 議 改 革 現 狀, 以 實 現 他 們 的 政 治 理 想 於 是, 一 些 原 本 在 貞 觀 朝 之 前 已 存 在 的 制 度, 被 形 塑 為 唐 太 宗 創 置 的 優 美 體 制 例 如, 府 兵 制 度 在 中 晚 唐 藩 鎮 跋 區 的 環 境 中, 被 文 臣 視 為 解 決 問 題 的 良 方, 劉 寶 在 大 和 二 年 (828 ) 的 對 策 中 提 倡 恢 復 府 兵 制 時 就 說 : 暨 太 宗 皇 帝 肇 建 邦 典, 亦 置 府 兵, 臺 省 軍 衛, 文 武 參 掌, 居 閑 歲 則 會 弓 力 稽, 將 有 事 則 釋 未 荷 戈, 所 以 倩 復 古 制, 不 廢 舊 物 今 則 不 然 夏 官 不 知 兵 籍, 止 於 奉 朝 請 ; 六 軍 不 主 兵 事, 止 於 養 勳 階 軍 容 合 中 官 之 政, 戒 律 附 內 臣 之 職 首 一 載 武 并, 疾 文 史 如 仇 僻 ; 足 一 蹈 軍 門, 視 農 夫 如 草 芥 謀 不 足 以 剪 除 凶 逆, 而 詐 足 以 抑 揚 威 福 ; 勇 不 足 以 鎮 衛 社 稜 ' 而 暴 足 以 侵 軟 里 間... 臣 願 陸 下 貫 文 武 之 道, 均 兵 農 之 功, 正 貴 賤 之 名, 一 中 外 之 法, 選 軍 衛 之 職, 倩 省 署 之 官, 近 崇 負 觀 之 規, 遠 復 成 周 之 制, 自 邦 錢 以 刑 于 下 圓, 始 天 29 元 棋, < 元 祺 集 > ' 卷 29, < 論 教 本 書 ) '345 30 例 如, 文 宗 時, 李 王 玉 哥 太 宗 時 任 用 宰 相 之 例, 反 對 拜 一 官, 命 一 職 皆 取 決 於 君 主, 見 舊 唐 書 > ' 卷 173, < 李 王 玉 傳 ), 的 05 : 懿 索 以 伶 官 李 可 及 為 威 衛 將 萃, 同 平 章 事 曹 確 引 用 負 觀 故 事 J. 加 以 反 對, 見 舊 唐 書 ), 卷 177, < 曹 確 傳 ) '4607-4608 0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負 觀 之 政 一 一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29 子 以 達 于 諸 侯, 則 可 以 制 豪 滑 之 強, 無 輸 檢 之 患 矣 31 劉 賈 將 府 兵 之 設 歸 功 於 太 宗 修 復 西 周 的 兵 農 合 一 之 制, 以 此 來 反 證 當 時 的 軍 政 體 制 的 缺 失, 希 望 國 君 能 法 貞 觀 之 制 而 回 復 到 西 周 初 年 理 想, 將 貞 觀 傳 統 與 三 代 之 制 連 繫 在 一 起 類 似 的 論 點 亦 見 於 杜 牧 (803~852) 他 在 歌 頌 府 兵 的 優 點 之 後, 大 嘆 : r 伏 惟 文 皇 帝 十 六 衛 之 胃, 誰 復 而 原, 其 實 天 下 之 大 命 也 32 都 是 強 調 府 兵 為 唐 太 宗 所 建 立 的 優 良 制 度, 君 主 若 能 恢 復, 對 國 家 的 發 展 將 有 重 大 的 幫 助 其 實, 唐 高 祖 建 國 後, 即 接 收 隔 代 的 府 兵 體 制, 太 宗 朝 雖 曾 對 府 兵 制 度 進 行 調 整, 但 太 宗 本 人 實 非 此 一 制 度 的 創 建 者 33 劉 寶 等 人 之 所 以 將 府 兵 之 設 歸 功 於 唐 太 宗, 顯 然 是 為 了 強 化 自 己 主 張 的 說 服 力 如 此 一 來, 透 過 中 唐 文 臣 的 論 述. r 貞 觀 故 事 的 內 涵 變 得 豐 富, 作 為 治 國 典 範 的 地 位 也 更 加 明 確 隨 著 貞 觀 之 政 成 為 典 範, 君 主 往 往 以 唐 太 宗 自 許, 而 期 許 大 臣 效 法 魏 徵 對 君 主 而 言, 自 許 為 太 宗, 具 有 宣 傳 自 己 英 明 求 治 的 功 能 安 史 亂 後, 首 先 宣 示 效 法 貞 觀 的 君 主 是 代 宗 : ( 大 曆 ) 六 年 四 月 戊 午, 御 宣 政 殿 親 試 諷 諜 主 文 茂 才 異 等 智 謀 經 武 博 學 專 門 等 四 科 舉 人 帝 親 慰 勉, 有 司 常 食 外, 更 賜 御 廚 珍 鎮 及 茶 酒, 禮 甚 優 異 舉 人 或 有 弊 衣 菜 色 者, 帝 憫 之, 謂 左 右 曰 : 兵 革 之 後, 士 庶 未 豐 ' 皆 自 遠 來, 資 糧 不 足 故 也 因 為 之 泣 下 時 方 炎 暑, 帝 具 朝 衣 J 永 日 危 坐, 請 太 宗 負 觀 政 要 > 0 34 由 於 戰 亂 結 束 未 久, 代 宗 在 親 試 舉 人 時 的 言 行 充 滿 了 感 傷 國 勢 衰 弱, 展 現 自 己 勤 勉 愛 士 積 極 求 治 的 意 圖 在 此 一 公 開 場 合 特 別 選 擇 貞 觀 政 要 來 閱 讀, 顯 然 是 要 向 天 下 士 子 宣 示, 自 己 將 以 太 宗 為 法 類 似 的 作 法 亦 見 於 唐 宣 宗 他 在 即 位 之 初. r 書 貞 觀 政 要 於 屏 風, 每 正 色 拱 31 ( 舊 唐 書 ). 卷 190 下, ( 文 苑. 劉 黃 傳 ) 5074-5075 32 [ 唐 杜 牧, ( 樂 川 文 集 ) ( 臺 北 : ~ 美 京 文 化, 1983 點 校 本 ). 卷 5, ( 原 十 六 街 91 33 陳 寅 悔. < 晴 唐 制 度 淵 源 略 論 稿 )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 2001), 137-155 34 < 冊 府 元 龜 > ' 卷 643, ( 貢 舉 部. 考 試 ), 頁 9 0 r 衣 字 據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補

30 方 震 華 手 而 讀 之 35 以 恭 敬 的 態 度 面 對 屏 風 來 讀 貞 觀 政 要 > ' 當 然 不 是 為 了 閱 讀 的 方 便, 而 是 一 種 政 治 表 演, 藉 以 向 臣 下 展 示 他 再 現 貞 觀 之 政 的 意 志 在 此 風 氣 下, 臣 僚 倡 言 貞 觀 傳 統, 君 主 自 然 也 要 給 予 慷 慨 的 賞 賜, 例 如, 敬 宗 時, 著 作 郎 韋 公 肅 進 呈 他 所 注 釋 的 太 宗 帝 範 十 二 篇, 即 獲 得 錦 踩 百 匹 的 獎 賞 36 貞 觀 的 政 績 並 非 太 宗 一 人 之 力, 輔 佐 他 的 大 臣 中 尤 以 魏 徵 最 受 稱 道, 成 為 臣 僚 效 法 的 對 象 德 宗 時 大 將 李 嵐 即 說. r 魏 徵 能 直 言 極 諜, 致 太 宗 於 堯 舜 之 上, 真 忠 臣 也, 僕 所 慕 之 37 魏 徵 既 受 推 崇, 其 子 孫 的 言 行 乃 受 到 重 視 元 和 四 年 (809), 跋 區 的 涵 青 節 度 使 李 師 道 得 知 魏 徵 的 故 宅 已 為 其 子 孫 所 典 賣, 於 是 輸 緝 入 京, 聲 言 將 為 魏 徵 子 孫 贖 宅 此 舉 引 發 朝 臣 的 非 議, 白 居 易 (772~846 ) 對 憲 宗 說 : ( 魏 ) 徵 是 陸 下 先 朝 宰 相, 大 宗 嘗 賜 殿 材 成 其 正 室, 尤 與 諸 家 第 宅 不 同 子 孫 典 貼, 其 錢 不 多, 自 可 官 中 為 之 收 贖, 而 令 師 道 掠 美, 事 實 非 宜 38 憲 宗 同 意 居 易 的 意 見, 立 即 出 內 庫 錢 二 百 萬 買 回, 再 交 給 魏 徵 的 孫 子, 嚴 令 他 們 不 得 轉 賈 官 方 並 且 宣 稱 : 憲 宗 是 因 為 覽 貞 觀 故 事, 嘉 魏 徵 諜 詩 匪 躬 J ' 才 有 下 詔 贖 宅 之 舉 " 隱 諱 了 這 一 段 鎮 帥 與 皇 帝 爭 相 出 錢, 以 求 藉 保 存 魏 徵 故 宅 美 化 自 身 形 象 的 事 件 由 此 可 見, 在 推 崇 貞 觀 之 政 的 氛 圍 下, 君 主 表 彰 魏 徵 作 為 大 臣 的 典 範, 亦 帶 有 自 我 宣 傳 的 用 意 文 宗 任 命 魏 徵 五 世 孫 魏 蕃 為 諜 官 的 詔 書 是 另 一 個 例 子 : 昔 乃 先 祖 負 觀 中 諜 書 十 上, 指 事 直 言, 無 所 避 諱 每 覽 國 史, 未 嘗 不 沉 吟 仲 卷, 嘉 尚 久 之 爾 為 拾 遺, 其 風 不 墜, 屢 獻 章 疏, 必 道 其 所 以... 噫! 人 能 匪 躬 客 詩, 似 其 先 祖, 吾 豈 不 能 虛 懷 延 納, 仰 35 { 資 治 通 錐 > ' 卷 248 ' 大 中 二 年 二 月 8032 36 { 舊 唐 書 }, 卷 17 上, < 敬 索 本 紀 ), 520 37 < 舊 唐 書 >. 卷 133, < 李 民 傳 ), 3674 38 < 舊 唐 書 > ' 卷 166, < 白 居 易 傳 ), 4343-4344 39 < 唐 會 要 > ' 卷 45, < 功 臣 ). 948 0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負 觀 之 政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31 希 負 觀 之 理 欺? 而 蕃 居 官 日 淺, 未 當 敘 進, 吾 豈 限 以 常 典, 以 待 直 臣, 可 右 補 闕 40 藉 由 非 次 拔 摧 魏 薯, 文 宗 揭 示 自 己 追 隨 太 宗 典 範, 虛 懷 容 諜 的 意 向 由 此 可 知, 經 由 對 於 魏 徵 事 蹟 的 表 揚,,- 貞 觀 之 政 做 為 理 想 的 政 治 傳 統, 所 代 表 的 不 只 是 唐 太 宗 及 其 創 立 的 典 章 制 度, 其 重 要 的 輔 佐 大 臣 也 成 為 記 憶 和 歌 頌 的 對 象, 兩 相 配 合, 便 形 成 一 種 新 的 君 臣 典 範 黃 巢 之 亂 後, 唐 室 衰 微, 地 方 上 的 軍 事 強 人 憑 藉 武 力 m 屆 起, 建 立 政 權 ; 中 國 不 僅 陷 入 分 裂 的 狀 態, 也 進 入 武 人 政 治 的 時 代 統 治 階 層 大 多 是 戒 馬 出 身 缺 乏 知 識 的 武 人, 而 快 速 變 化 的 政 治 局 勢, 也 使 他 們 往 往 無 暇 思 索 治 國 的 理 想 因 此, 在 這 個 時 代, 統 治 階 層 對 治 國 典 範 的 討 論 在 數 量 上 遠 不 及 唐 代 但 是,,- 貞 觀 故 事 仍 是 當 時 君 臣 主 要 的 師 法 對 象 五 代 時 期 最 先 試 圖 模 仿 唐 太 宗 的 是 李 存 晶 ( 885~926) 這 位 打 著 中 興 唐 室 旗 幟 的 沙 陀 領 袖, 在 乾 化 四 年 (914 ) 時, 勢 力 己 擴 大 成 為 中 國 北 方 反 後 梁 勢 力 的 盟 主, 其 原 有 的 節 度 使 官 銜 與 其 權 力 不 能 相 稱, 於 是 開 始 仿 效 太 宗 故 事 來 合 理 化 自 己 的 政 權 : 或 說 趙 王 鎔 曰,- 大 王 所 稱 尚 書 令, 乃 梁 官 也, 大 王 既 與 梁 為 僻, 不 當 稱 其 官 且 自 太 宗 踐 作 已 來, 無 敢 當 其 名 者 今 晉 王 ( 李 存 品 ) 為 盟 主, 勳 高 位 卑, 不 若 以 尚 書 令 讓 之 鎔 曰,- 善! J 乃 與 王 處 直 各 遣 使 推 晉 王 為 尚 書 令, 晉 王 三 讓, 然 後 受 之, 始 開 府 置 行 臺 如 太 宗 故 事 41 李 存 晶 顯 然 明 白 尚 書 令 這 個 頭 銜 在 唐 代 政 治 傳 統 中 具 有 的 重 大 象 徵 意 義, 因 而 有 三 度 謙 辭 的 作 態 之 舉 存 局 在 接 受 此 銜 的 同 時, 仿 唐 太 宗 之 前 例 設 尚 書 省 行 臺, 使 他 原 有 的 河 東 地 方 政 府 轉 型 成 為 準 中 央 政 權 後 來 契 丹 圍 幽 州, 存 晶 欲 出 兵 救 援, 諸 將 多 表 反 對, 只 有 李 個 源 (867~993 ) 等 三 人 贊 成 存 晶 說,- 昔 太 宗 得 一 李 靖 猶 擒 頡 利, 今 吾 有 猛 將 三 人, 40 < 舊 唐 書 >. 卷 176 ( 魏 摹 傳 ) 4568 0 41 < 資 治 通 鑑 >. 卷 269 乾 化 四 年 正 月 8782

32 方 震 華 復 何 憂 哉! 42 亦 可 見 他 自 比 於 唐 太 宗 的 意 向 李 存 島 建 立 的 後 唐 政 權 既 以 承 繼 唐 室 為 號 召, 統 治 者 閱 讀 唐 太 宗 的 事 蹟, 並 以 之 為 效 法 對 象, 成 為 普 遍 的 現 象 像 是 繼 明 宗 之 位 的 後 唐 閔 帝 : 閔 帝 制 位, 志 修 德 政, 易 月 之 制 建 除, 使 延 訪 學 士 讀 負 觀 政 要 太 宗 實 錄 > ' 有 意 於 致 理 43 這 位 年 輕 的 君 主 也 想 藉 著 閱 讀 貞 觀 之 政 的 記 載 來 宣 示 自 己 求 治 之 心 不 過, 現 實 的 環 境 卻 不 給 他 機 會, 在 位 不 到 半 年 的 時 間, 即 為 明 宗 義 子 湖 王 李 從 河 (885~936 ) 所 推 翻 李 從 呵 同 樣 也 熟 知 貞 觀 故 事 J 以 赦 免 太 常 丞 史 在 德 的 宜 言 冒 犯 ' 並 曾 據 後 唐 滅 亡 之 後, 中 原 局 勢 持 續 混 亂, 外 有 契 丹 的 入 侵, 內 有 藩 鎮 的 叛 亂, 直 到 後 周 建 立 後, 政 治 情 勢 才 趨 向 穩 定 後 周 世 宗 自 即 位 之 初 即 以 唐 太 宗 為 師 法 的 對 象, 他 與 反 對 御 駕 親 征 的 宰 相 馮 道 (882~954 ) 有 以 下 的 對 話 : 世 宗 初 即 位, 劉 旻 攻 上 黨, 世 宗 曰 r 劉 旻 少 我, 謂 我 新 立 而 國 有 大 喪, 必 不 能 出 兵 以 戰 且 善 用 兵 者 出 其 不 意, 吾 當 自 將 擊 之 ( 馮 ) 道 乃 切 諜, 以 為 不 可 世 宗 曰. r 吾 見 唐 太 宗 平 定 天 下, 敵 無 大 小 皆 親 征 道 曰 : r 陸 下 未 可 比 唐 太 宗 世 宗 曰 r 劉 旻 烏 合 之 眾, 若 遇 我 師, 如 山 壓 卵 道 曰 r 陸 下 作 得 山 定 否? J 世 宗 怒, 起 去, 卒 自 將 擊 旻, 果 敗 旻 于 高 平 45 世 宗 自 比 於 唐 太 宗 的 雄 心 清 楚 可 見, 儘 管 馮 道 認 為 兩 人 不 能 相 比, 他 終 究 照 著 自 己 的 目 標 來 治 理 國 家 君 主 既 以 太 宗 自 許, 臣 下 便 以 魏 徵 為 法 蔡 州 布 衣 孫 庸 以 魏 玄 成 自 況 J ' 根 據 貞 觀 所 行 事 寫 成 贊 聖 42 < 資 治 通 鑑 > ' 卷 269 ' 負 明 三 年 三 月, 8814-8815 的 宋 薛 居 正, < 舊 五 代 史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7 標 點 本 ), 卷 的, ( 李 忠 傳 > ' 894 44 < 舊 五 代 史 > ' 卷 的, ( 末 帝 本 紀 中 > '645-646 的 宋 歐 陽 修, < 新 五 代 史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6), 卷 54, ( 馮 道 傳 >, 615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身 觀 之 政 一 一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33 策 九 篇, 進 獻 世 宗, 世 宗 讚 賞 他 的 意 見, I 命 中 書 試, 補 開 封 兵 曹 撐 五 代 時 期 不 只 中 原 地 區 的 君 臣 效 法 貞 觀 的 傳 統, 南 方 割 據 政 權 的 領 袖 亦 以 唐 太 宗 為 效 法 對 象 間 的 統 治 者 王 延 曦 (? -943) 是 一 個 例 子 : 泉 州 刺 史 余 廷 英 嘗 矯 曦 命, 掠 取 良 家 子, 曦 怒, 召 下 御 史 劫 之 廷 英 進 買 宴 錢 千 萬, 曦 曰 : I 皇 后 土 貢 何 在? J 廷 英 又 獻 皇 后 錢 千 萬, 乃 得 不 劫 曦 嘗 嫁 女, 朝 士 有 不 賀 者 答 之 御 史 中 丞 劉 贊 坐 不 糾 舉, 將 加 苔, 諜 議 大 夫 鄭 元 58) 切 諜, 曦 謂 元 58) 曰 : I 卿 何 如 魏 鄭 公, 乃 敢 種 諜! J 元 粥 曰 I 陸 下 似 唐 太 宗, 臣 為 魏 鄭 公 可 矣 曦 喜, 乃 釋 贊 不 答 47 這 位 胡 作 非 為 的 統 治 者 在 行 為 上 當 然 不 足 以 與 唐 太 宗 相 比, 但 他 的 心 中 牢 記 著 貞 觀 的 典 範 : 為 君 須 仿 效 唐 太 宗 的 言 行, 為 臣 則 以 魏 鄭 公 ( 魏 徵 ) 為 效 法 對 象 同 樣 注 意 唐 太 宗 傳 統 的 還 有 後 蜀 孟 昶 (919-965 ) ( 孟 ) 昶 好 打 毯 走 馬, 又 為 方 士 房 中 之 術, 多 採 良 家 子 以 充 後 宮 樞 密 副 使 韓 保 負 切 諜, 昶 大 悟, 即 日 出 之, 賜 保 負 金 數 斤 有 上 書 者, 言 : 臺 省 官 當 擇 清 流, 昶 歎 曰 I 何 不 言 擇 其 人 而 任 之? J 左 右 請 以 其 言 詰 土 書 者, 昶 曰 I 吾 見 唐 太 宗 初 即 位, 獄 吏 孫 伏 伽 土 書 言 事, 皆 見 嘉 納, 奈 何 勸 我 拒 諜 耶! 48 孟 昶 和 王 延 曦 都 是 十 國 政 權 中 聲 名 狼 籍 的 統 治 者, 卻 都 重 視 唐 太 宗 君 臣 所 留 下 的 傳 統 ; 為 君 者 以 太 宗 典 範 自 我 標 榜, 為 臣 者 則 以 太 宗 納 諜 的 故 事 來 要 求 統 治 者 接 納 自 己 的 意 見 因 此, I 貞 觀 故 事 在 政 治 運 作 中 扮 演 的 功 能 與 之 前 的 唐 代 頗 為 類 似 由 此 可 見, 政 治 理 想 的 延 續 並 不 因 統 治 者 素 質 低 劣 的 影 響 而 改 變 ; 唐 室 雖 亡, I 貞 觀 故 事 仍 然 是 五 代 十 國 時 期 被 提 倡 的 治 國 典 範 46 [ 元 艘, 脫 等, { 宋 史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8). 卷 306, ( 孫 何 傳 ), 10097 47 { 新 五 代 史 > ' 卷 的, ( 閩 世 家 ), 852 48 ( 新 五 代 史 ), 卷 的. (1ft 蜀 世 家 ) '803-804 0

34 方 震 華 三 堯 舜 三 代 之 治 與 真 觀 之 政 的 承 襲 與 對 立 北 宋 建 立 後, 太 祖 ( 960~976 在 位 ) 以 拯 救 五 代 之 弊 者 自 居, 力 圖 與 前 代 有 所 區 隔, 一 改 過 去 對 唐 太 宗 的 稱 頌 而 加 以 批 判 : 古 之 為 君, 鮮 能 正 身, 自 致 無 過 之 地 朕 常 夙 夜 畏 懼, 防 非 窒 欲, 庶 幾 以 德 化 人 之 義 如 唐 太 宗 受 人 諜 疏, 直 抵 其 矢, 曾 不 愧 恥, 豈 若 不 為 之 而 使 下 無 間 言 哉! 49 對 於 長 期 以 來 受 人 稱 頌 的 太 宗 納 課 之 舉, 提 出 負 面 的 看 法, 這 一 方 面 反 映 了 太 祖 超 越 前 代 明 君 的 企 圖, 男 一 方 面 也 是 從 初 唐 至 北 宋 ' 君 主 與 臣 下 關 係 趨 於 對 立 與 緊 張 所 造 成 的 結 果 唐 初 統 治 階 層 對 於 君 臣 關 係 的 理 想 是 君 臣 同 體, 50 因 此 臣 下 批 評 帝 王 的 意 見 等 同 於 君 主 自 己 的 看 法, 自 然 不 會 發 展 出 帝 王 接 受 諜 言 須 感 到 愧 恥 的 觀 念 但 是, 隨 著 中 唐 以 後 君 主 與 臣 僚 的 關 係 日 漸 疏 離, r 君 臣 同 體 的 概 念 逐 漸 消 逝 而 罕 被 提 及 宋 太 祖 顯 然 是 將 君 主 的 角 色 定 位 在 臣 下 的 對 立 面, 因 而 認 為 君 主 受 謀 是 因 自 身 行 為 有 瑕 疵, 必 須 覺 得 羞 愧, 最 高 的 境 界 是 做 到 讓 臣 下 無 從 批 評 如 此 一 來, 備 受 文 臣 稱 頌 的 容 謀 事 蹟 反 而 成 為 君 主 的 負 面 教 訓, 此 一 理 念 實 已 預 示 太 祖 的 統 治 將 走 向 一 人 獨 裁 51 儘 管 君 主 有 意 超 越 初 唐 留 下 的 典 型, 文 官 卻 有 不 同 的 想 法 I r 貞 觀 故 事 仍 是 他 們 用 以 規 誠 皇 帝 行 為 的 利 器 例 如, 監 察 御 史 張 觀 有 感 於 宋 太 宗 躬 親 庶 政, 以 致 困 於 日 常 瑣 務, 無 暇 探 究 為 治 之 道, 乃 上 奏 說 : 臣 又 嘗 讀 唐 史, 見 負 觀 初 始 宜 崇 文 館, 命 學 士 者 儒 更 直 互 進, 聽 49 [ 宋 李 余. < 哦 資 治 通 鑑 長 編 >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 12004 標 點 本 2 版 ) I 卷 16 ' 開 寶 八 年 正 月, 334 50 關 於 初 唐 統 治 階 層 君 臣 同 體 觀 念 的 內 涵, 參 見 日 ) i, 度 迫 信 一 郎, ( ~ 臣 軌 小 論 唐 代 前 半 期 仿 因 家 占 4 于 才 口 年 一 一 一 >. 收 入 氏 著, < 中 因 古 代 因 家 仿 思 想 構 造 一 專 制 回 家 占 4 于. 才 口 平 > ( 東 京 : 技 倉 書 房. 1994).. 第 七 章, 300-308 51 關 於 宋 太 祖 統 治 的 特 色, 參 見 劉 靜 負. { 北 宋 前 期 皇 帝 和 他 們 的 權 力 > ( 臺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 1996) 11-39 0

唐 宋 政 治 論 述 中 的 自 觀 之 政 一 一 治 國 典 範 的 論 辯 35 朝 之 隙, 則 引 入 內 殿, 講 論 文 義, 商 摧 時 政, 或 日 肝 忘 倦, 或 宵 分 始 罷, 書 諸 信 史, 垂 為 不 朽 況 陸 下 左 右 前 後 皆 端 士 偉 人, 幸 望 端 拱 凝 挽, 收 視 反 聽 ' 釋 循 常 之 務, 養 浩 然 之 氣, 深 詔 近 臣, 闡 揚 真 風, 上 為 祖 宗 播 無 疆 之 休, 下 為 子 蒜 建 不 拔 之 業, 自 然 成 康 文 景 不 獨 專 美 于 昔 時, 堯 舜 禹 湯 自 可 追 蹤 于 今 日 與 夫 較 量 金 穀 ' 剖 析 毫 釐 ' 以 有 限 之 光 陰, 役 無 涯 之 細 務 者, 安 可 同 年 而 語 哉! 52 在 張 觀 看 來, 若 能 仿 效 貞 觀 典 故, 親 近 儒 臣 以 探 究 為 治 之 道, 貝 IJ 堯 舜 三 代 之 治 可 期 由 此 引 申, 遵 循 貞 觀 的 典 範 是 重 現 堯 舜 三 代 之 治 的 途 徑, 而 其 重 點 則 在 於 與 文 臣 討 論 為 政 之 道, 而 非 以 皇 帝 之 尊, 事 事 干 預 官 僚 的 日 常 行 政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宋 代 文 臣 也 與 中 唐 以 降 的 文 官 一 樣, 引 用 貞 觀 的 典 範 來 呼 籲 君 主 多 與 儒 士 親 近, 聽 從 他 們 的 建 言 張 觀 的 期 待 正 反 映 出, 君 主 與 文 臣 疏 離 的 現 象 自 中 唐 以 來 並 未 得 到 明 顯 的 改 善 正 因 君 主 臣 僚 各 有 立 場, 唐 太 宗 的 典 範 對 於 宋 代 的 君 主 與 文 臣 而 言, 所 代 表 的 意 義 有 時 會 有 所 不 同 神 宗 ( 1067~ 凹 的 在 位 ) 與 呂 公 著 ( 1018~ 1089 ) 的 對 話 是 一 個 例 子 : 帝 ( 神 宗 ) 又 言 唐 太 宗 能 以 權 智 御 臣 下 ( 呂 公 著 ) 對 曰 r 太 宗 之 德, 以 能 屈 己 從 諜 爾 帝 善 其 言 53 身 為 君 主, 神 宗 看 重 唐 太 宗 是 因 為 他 的 御 下 之 術 ' 而 呂 公 著 則 強 調 太 宗 之 可 貴 全 在 於 聽 從 諜 言 同 一 歷 史 典 範 可 以 讓 君 臣 各 取 所 需, r 貞 觀 故 事 自 然 不 會 在 宋 人 的 政 治 論 述 中 消 失 因 此, 不 僅 貞 觀 政 要 是 論 政 時 經 常 引 用 的 文 獻, 54 唐 太 宗 與 魏 徵 也 是 常 被 提 及 的 君 主 與 臣 子 的 典 範 例 如, 宋 太 宗 ( 976~997 在 位 ) 讚 賞 宰 相 寇 準 (961~1023 ) 的 直 言, 對 侍 臣 說 : r 朕 得 寇 準, 猶 唐 太 宗 之 得 魏 鄭 公 也 55 至 於 儒 者 以 52 < 續 資 治 通 鑑 長 編 ), 卷 32 ' 淳 化 二 年 二 月, 712 53 < 宋 史 ), 卷 336, ( 呂 公 著 傳 ) 10774 54 參 見 鄧 小 南. ( I 祖 宗 故 事 與 宋 代 的 寶 言 II) 聖 政 一 一 從 貞 觀 政 要 談 起 ) 唐 研 究 第 II 卷 (2005 ' 北 京 ). 95~116 55 < 續 資 治 通 鑑 長 編 ), 卷 38 ' 至 道 元 年 八 月. 818~819 0

36 方 震 華 唐 太 宗 為 君 主 的 典 範 ' 以 魏 徵 的 典 範 期 許 文 臣 的 情 形, 直 到 仁 宗 朝 (1022-1063 ) 仍 然 十 分 常 見 僅 舉 仁 宗 明 道 年 間 石 介 (1005~1045) 致 范 仲 淹 (989~1052) 書 為 例 : 唐 太 宗 得 房 魏, 明 皇 得 姚 宋, 故 李 唐 十 八 世 三 百 年, 獨 負 觀 開 元 為 太 平 以 我 聖 天 子, 亦 唐 太 宗 明 皇 也 ; 以 相 國 中 丞, 亦 太 宗 之 房 魏, 明 皇 之 姚 宋 也 豈 知 明 道 不 為 負 觀 開 元 乎!56 顯 然, 努 力 使 貞 觀 開 元 之 治 復 現, 仍 是 士 人 所 期 待 的 理 想 在 同 一 時 期, 尹 珠 (1001-104 7) 向 仁 宗 上 呈 進 貞 觀 十 二 事 表 > ' 因 為 : 臣 聞 聖 人 鑒 治 亂, 莫 若 前 代, 然 於 事 易 考, 於 日 幸 易 通, 則 莫 若 世 數 之 相 近 者... 臣 以 為 方 今 憲 法 前 古, 宜 在 有 唐 唐 法 之 盛 者, 在 于 太 宗, 舊 史 具 存, 爛 然 可 述... 伏 望 陸 下 留 神 覽 觀, 詳 而 思 之, 勤 而 行 之, 則 貞 觀 之 治 不 難 企 及, 由 貞 觀 以 復 三 代, 由 三 代 以 致 唐 虞, 豈 遠 乎 哉! 57 與 之 前 的 張 觀 類 似, 尹 沫 認 為 貞 觀 之 治 與 堯 舜 三 代 並 無 抵 觸 之 處, 唯 有 先 恢 復 貞 觀 之 治, 才 能 進 一 步 實 現 三 代 之 治, 達 到 堯 舜 的 理 想 境 界 由 此 可 知, 宋 初 儒 者 雖 已 倡 議 追 求 堯 舜 三 代 的 理 想, 58 但 這 並 不 表 示 他 們 輕 視 唐 代 的 傳 統 相 反 地, 唐 太 宗 被 視 為 堯 舜 三 代 理 想 的 實 踐 者 仁 宗 朝 是 宋 代 儒 學 發 展 的 重 要 時 代, 批 判 貞 觀 傳 統 的 意 見 也 從 這 個 時 期 開 始 在 文 人 的 著 作 中 浮 現 歐 陽 修 ( 1007-1072) 在 考 試 進 士 的 策 問 中 提 出 了 以 下 的 疑 惑 : 問 : 為 政 者 街 名 乎? 襲 適 乎? 三 代 之 名, 正 名 也 ; 其 逛, 治 迫 也 所 謂 名 者, 萬 世 之 法 也 ; 連 者, 萬 世 之 制 也 正 名 立 制, 言 川 頁 事 成, 然 56 ( 宋 石 介, { 但 侏 石 先 生 文 集 >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4 點 校 本 ), 卷 12, ( 上 范 中 丞 書 >, 131 0 57 ( 宋 尹 沫, { 河 南 集 > ' {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 ' 第 1090 冊, 卷 18, ( 進 負 觀 十 二 事 表 > '8-9 58 余 英 時 指 出 宋 儒 提 倡 恢 復 三 代 傳 統 的 意 識 始 自 宋 初, 至 仁 宋 朝 開 始 興 盛, 參 見 氏 著, ( 朱 熹 的 歷 史 世 界 > '26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