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五講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02方便品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Session 15-Col-1.pdf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妙法 指佛的知見 佛的知見在這部經即稱為 妙法 如同 般若波羅蜜多心 經 整部經在講 般若波羅蜜多心 妙法蓮華經 整部經是在 指引眾生佛的知見 知見 感知與見識 指的是我們眼 耳 鼻 舌 身 意的 覺知 感知世界 我們看世間林林總總 無非使用眼 耳 鼻 舌 身 意在看 然而一般凡夫所看的 他的知見與

17-72c-1

14: 6 不做清單上的事, 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 ; 我們不做, 是為了更深一層的原因 同樣, 也沒有人會因不受這些清單的捆綁, 就更能活出 豐盛的生命來 14: 15 8: : 17 在所有十誡中, 第十誡往往是最先遭破壞的一條 22: 37, 39 凡是使我們不能愛神與愛

Untitled

(burn-out) ( ) 01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學佛五講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TablesDivision_Chinois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2

地獄界 佛法概念 : 十界 日文中, 地獄 表示 位於地底下的監牢 地獄顯現最底層的生命狀態, 被煩惱 苦悶所束縛, 是徹底缺乏自由的境界 大聖人說 : 地獄可怖 以火燄為家 ( 致新池書, 御書 1515 頁 ) 指的就是, 當我們被痛苦煩惱所摧殘, 就宛如置身於熊熊烈燄中一般 大聖人又說 : 瞋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從天台 一念三千 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三千 更是天台智者大師晚年就其心中所行觀行 深得法華三昧 境界所倡說之 摩訶止觀 的思想精華 星雲大師於 佛教 叢書的 天台宗 中 指出百界 千如 都在我們的自心裡 常有人問 人 生從何來 死又往何處去 宇 宙人生是怎樣形成的 未來會是怎樣 我們的心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學佛三要》

文件2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確的法 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 是佛所 花 漢譯 蓮華 sutra 為經

pdf

Microsoft Word - 東周戈劍兵器銘文造形研究

投影片 1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緣起的生命觀 玅境長老講述 緣起的生命觀, 這個題目不是我想的, 我不知道哪位居士想的題目, 這個題目很好 我先簡單的解釋 緣起 兩個字的意義 緣起, 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眾多的關係現起的 ; 現在主要是說, 我們人的生命也是緣起的 這樣的話, 它的中心點表示什麼呢? 表示你自己來決定這件事, 表示這個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五)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目次 6 前言 緒論 序發大乘心, 自然相應 / 開發內心的金剛 / 建設祖師禪林的真實義釋 金剛經 經題及其精神神變莫測, 金剛大用 / 實證般若, 當下彼岸 金剛經 譯者及背景簡介優美流暢的譯文 / 佛儒的生命落實 上卷 法會因由分第一念佛恩德,

5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李萬進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中文摘要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 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 理 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 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 三大宗教之一 在超越性方面具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淨空法師嘉言錄 三

入菩萨行讲义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目錄佛學講話第一講五乘佛法的判攝一解題 一二五乘佛法的由來 四三五乘佛法的判攝 六四結語 十四參考資料一:佛教非宗教非哲學 十九參考資料二: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 四一第二講世界觀一解題 六四二佛教世界觀的建立 六五三佛教對宇宙起源的看法 六七四有情世間 六七五器世間 七一六華藏世界 七六七結語 七七

成佛之道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史 事 本 末

05藥草喻品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25K_CH 全部佛法的綱要_道源_


經典專題變成八識, 這是罪, 是從這個標準上說的 我們今天世間, 那個標準就更低了 今天世間標準是什麼? 三惡道的標準 起心動念的時候, 都是三惡道的罪業 當然地藏菩薩確確實實, 這個意思是指三惡道的標準, 確實指這個 嚴重的分別執著, 十法界裡面分別執著很薄 很淡薄, 六道裡面分別執著就嚴重, 尤

目錄 一 超越時空入滅... 3 世尊之聲 二 講道的前兆白毫相光 文殊菩薩 三 佛陀說法巧妙的教導 三種方法 四 永遠的真理佛弟子們的理解 草木的滋養 預言

現在人類獲取地球內部訊息的方法, 是從可能影響我們身家性命安全的地震, 用數學模型把地震資料轉換成地震波速度, 進而獲得地底物質密度與深度的關係 地下世界知多少 km/s g/cm 3 P Gpa km S P S 3,000 3,000 ak K 透視地底 Percy Bridgma

認識佛教

Microsoft Word - chbj0305.doc

據方便土 曲引三乘 同歸一極 所謂如來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然佛知見者 乃一真法界如來藏心 舍那證之為法界海慧普光明智 是謂一乘常住真心 初成正覺於菩提場 即稱此心 演說華嚴 頓彰圓融無礙法界 獨被大機 而小根在座 如盲如聾 所化不廣 所謂一門狹小 未盡本懷 故觀樹經行

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三


目次 編輯手札 成為一個圓滿的典範 專 輯 04 究竟 成佛 妙法華 悅讀經典 二 06 原來是座化城 法華經 七譬喻 14 什麼是 法華經 法華經 十個入門 26 如是本末究竟 法華經 十如是 36 開敷的蓮華 法華經 十類圖說 50 汝等皆當作佛 法華經 十個故事 編輯組 釋自衍 黃國清 黃錦珍

indd

天臺宗非常特別的是它有教理也有實修, 在八宗裡面它是非常特別的一個宗 解行並重 蕅益大師他並沒有跟天臺的祖師學, 完全自己研究, 後來他講了一句話, 雖然他一心研究天臺的教理, 可是他不肯成為天臺的子孫 ; 他也不敢去認自己是天臺的法脈, 到底是什麼呢? 如果聽了我這一堂課以後, 你還不知道答案的話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楞嚴經(第三十一講)菩提成佛之因電子書.pdf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楞嚴經(第三十八講)微細無明煩惱電子書.pdf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Microsoft Word

地藏經的啟示

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三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正覺電子報-第62期

Transcription: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2.2 五千人退席, 世尊並不制止 3.1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3.2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4.1 三乘是方便, 一佛乘才是目的 4.2 所有眾生從佛聞法, 都能夠得到佛的一切種智 第 2 頁, 共 9 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書籍光碟 P.33 00 00 P.47 00 0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1.1 此品至第九品為迹門的正宗分 1.1.2 方便 即是 迹 權 之意, 佛所說法有方便說及如實說 1.1.2.1 對未熟者作方便說, 對根熟者作如實說 1.2 舍利弗請法 1.2.1 由於舍利弗的請法, 佛陀從無量義處三昧起 1.2.2 佛告舍利弗, 諸佛的智慧無法以世間的語言去衡量 說明 想像 1.2.3 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大阿羅漢 : 1.2.3.1 許多大乘經是由於舍利弗的請法而說, 舍利弗當然也是大乘菩薩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3.1 一切二乘聖者, 聲聞與辟支佛, 對於諸佛的智慧, 也是難解難入, 不能徹底明白 1.3.1.1 聲聞 : 由聞佛教誨, 依四諦理, 短則三生, 長則六十劫之修行而證得阿羅漢 之聖者 1.3.1.2 辟支佛 : 意譯為緣覺或獨覺, 無師獨悟, 觀十二因緣而悟無常得解脫的聖者 1.3.2 世尊從成佛之後即用種種方法引導眾生, 希望使一切眾生遠離執著 1.3.2.1 眾生的執著包含人我執及法我執 : 1.3.2.1.1 人我執 : 凡夫的執著, 就是煩惱, 也就是以四大之身及貪 瞋 邪見等 三毒之心為自我 1.3.2.1.2 法我執 : 聲聞 辟支佛執解脫法的所證境界為我, 以他們所證的法意 法味及法的層次為究竟 1.3.2.2 世尊引導眾生以種種方法, 種種方便, 以十二部經為代表 : 1.3.2.2.1 十二部經 : 即十二分經, 亦稱十二部經, 是印度佛經的文體及性質, 可 分成十二類 - 因緣 譬喻 契經 重頌 諷誦 本事 本生 未曾有 第 3 頁, 共 9 頁

論議 無問自說 方廣 授記 0711 絕妙說法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3.3 佛所成就的佛法, 只有諸佛與諸佛之間才能彼此究竟, 全部知道諸法實相 1.3.4 諸法實相的意思 : 1.3.4.1 一切法同具的真實性之特相, 1.3.4.2 法的範圍包涵一切有無現象的, 涵蓋六凡四聖的十法界 1.3.5 十如是 : 佛在 法華經 中以十種如是來分析說明諸法 : 1.3.5.1 如是相 : 諸法之相貌或形相, 例如法界中下自地獄至佛界, 如法住法位, 外 顯種種差別相貌 1.3.5.2 如是性 : 諸法之本性, 自地獄至佛界, 如法各具十法界之性分, 終始無變 1.3.5.3 如是體 : 諸法相性所依之心法及色法, 即是體質, 自地獄至佛界, 各具十法 界自體的身心 1.3.5.4 如是力 : 諸法之體所具的功能, 如十法界的眾生, 各各皆自具備力用功能 1.3.5.5 如是作 : 十法界眾生均有各自的造作, 自地獄至佛界, 如法運動, 造作諸有 無漏業 1.3.5.6 如是因 : 指十法界眾生由於各以因中熏習而招善惡業果 1.3.5.7 如是緣 : 指緣助業之形成, 自地獄至佛界, 各依善惡業之緣助, 如法而得苦 樂之報 苦樂之性分, 名為習因, 使之感果者, 乃是善惡之業緣 1.3.5.8 如是果 : 指習果, 即是從習因及緣所成之結果 自地獄至佛界, 習成善因而 生善果, 習成惡因而生惡果, 任何一法, 無非各各習成自因而生自果, 各如 其法 1.3.5.9 如是報 : 指酬因之果報, 自地獄至佛界, 各各皆如其法, 依過去所作善惡之 習因及緣, 而得現生所受苦樂之果報, 復依今生善惡之習因及緣, 而得來生 苦樂之果報 1.3.5.10 如是本末究竟 : 指初以 如是相 為 本, 終以 如是報 為 末, 十法界的各各法界, 均以如是相為本為始, 亦均以如是報為末為終, 都是平 等的一如實相, 故稱為 究竟 1.3.6 依據天台宗解釋, 此十如是攝迷悟 收依止 顯權實於一 如 字 1.3.6.1 十法界的每一法界, 乃至每一法界的每一法, 都有它的根本和枝末 1.3.6.2 不可只抓住 本 而去掉 末 也不可以末為本, 應當攝末歸本 1.3.6.3 本末全收, 才是 究竟 的全體大用 1.3.7 這種境界, 絕非凡夫二乘所能探其源而盡其妙的 所以世尊一連三度制止舍利弗尊者, 不要再問這樣的大法了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1.4.1 一些羅漢弟子起了懷疑, 佛得解脫, 阿羅漢也得解脫, 解脫之義應 第 4 頁, 共 9 頁

該都是相同的 1.4.2 弟子們無法理解為何佛說 : 佛所得法, 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 意趣難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及 1.4.3 不同層次的解脫與涅槃 大乘的觀點 1.4.3.1 二乘聖者所得解脫 - 是實證五蘊非我的層次 1.4.3.1.1 二乘聖者證涅槃之後不再來三界, 被大乘菩薩譏為灰身泯智的焦芽敗種 1.4.3.2 大乘所得解脫 - 不離五蘊四大的身心世界, 亦不被五蘊四大的身心世界所 困擾污染 1.4.3.3 凡夫眾生 - 未發大乘菩提心的, 以造業受報因果流轉而在三界內受身捨身 1.4.3.4 大乘菩薩生死自在 : 1.4.3.4.1 以發菩提心的弘誓願力, 以眾生為菩薩道的福田 1.4.3.4.2 以行菩薩道饒益眾生為成就無上菩提佛果的正因 1.4.3.5 涅槃 : 寂滅 圓寂 不生不滅 無生滅之意 1.4.3.5.1 小乘的涅槃 : 1.4.3.5.1.1 脫離一切煩惱而不再生於迷界, 有部論師名為 擇滅 1.4.3.5.1.2 小乘聖者至阿羅漢果位, 斷除了三界內的見思二惑, 稱為涅槃 1.4.3.5.2 大乘的涅槃 : 1.4.3.5.2.1 大乘聖典中的涅槃, 與般若及法身為同義 1.4.3.5.2.2 大乘菩薩以 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為涅槃 1.4.3.5.2.3 雖然外表顯現出心念的用相, 內在卻是不動如鏡, 那已是不生煩惱 的般若智慧心, 是諸佛菩薩的權巧方便, 叫作不生不滅, 1.4.3.6 心念的不生不滅 : 不受內 外境干擾而有念頭生滅 1.4.3.6.1 內境即內在自己的種種思想 妄想 ; 外境就是外在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 1.4.3.6.2 入了高深禪定的人, 心住一境, 但其五蘊中的行蘊, 仍是因緣遷流於三 世的生滅法 1.4.3.6.3 依 俱舍論 : 四十六個心所有法, 其中四十四個屬行蘊 ; 十四個心不 相應行法, 包括無想定 無想果 滅盡定等, 都屬於行蘊的生滅法 書籍光碟 P.48 00 00 P.52 00 00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 人退席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2.2 五千人退席, 世尊並不制止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第 5 頁, 共 9 頁

2.1.1 舍利弗代表大眾三次向世尊請法, 佛陀才應允說法 2.2 五千人退席, 世尊並不制止 2.2.1 會中有五千人聽聞世尊將要說法, 就站了起來, 禮佛之後就離開了 2.2.2 這些人由於罪根深重及增上慢, 所以世尊未加制止, 任由他們離開 2.2.2.1 罪根深重 : 指過去世所造的種種重大罪業, 使們的心被這些罪根所障 2.2.2.2 增上慢 - 未得謂得, 未證謂證 2.2.2.2.1 尚沒有得到佛的果位, 就認自己跟佛所得的解脫功德相同 2.2.2.2.2 還沒有證到佛那樣高的層次 那樣深的涅槃境界, 就認為自己已證得了 2.2.2.3 慢有七種 : 慢 過慢 慢過慢 我慢 增上慢 卑慢 邪慢 2.2.3 凡是 增上慢 者, 以及罪根深重的人, 就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 2.2.4 五千人退席, 佛一句話也沒有說就讓他們走了 2.2.4.1 佛度有緣人 - 佛並不再勸勉 慰留他們 : 2.2.4.2 佛的話他們聽不進去, 就是因為他們的善根 福德 因緣不具足 2.2.5 佛又告訴舍利弗 : 我今此眾, 無復枝葉, 純有貞實 舍利弗, 如是增上慢人, 退亦佳矣 2.2.6 佛所將要宣說的是一乘法, 不是一般人的思量分別所能理解的, 唯有諸佛, 乃能了知 書籍光碟 P.53 00 00 P.57 00 00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 的 3.1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3.2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3.1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3.1.1 一大事 : 即是要使不論凡夫 二乘及大乘各層次的眾生, 都歸一佛乘 3.2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3.2.1 眾生無法得知佛的知見 : 3.2.1.1 凡夫不知不見佛的智慧門開在哪裡 3.2.1.2 增上慢人不信有佛知佛見 3.2.1.3 二乘聖者無法測量佛知佛見 3.2.2 因此佛就到這個世界上來, 告訴眾生有這個智慧之門, 讓我們能夠方便進入 第 6 頁, 共 9 頁

3.2.2.1 諸佛的知見甚深難解, 不可思議 3.2.2.2 但是如來希望眾生知道有這樣的事, 能夠明白佛的所知所見, 逐漸達到跟佛相同的境界, 最後, 我們自身就跟諸佛一樣了 3.2.3 開佛知見 : 3.2.3.1 眾生本具佛的知見 智慧, 只是被煩惱塵封了 3.2.3.2 透過佛的說法開示, 為眾生打開智慧之門, 得清淨智慧心, 親證諸法實相, 便能夠斷煩惱, 出生死, 成佛道 3.2.4 示佛知見 : 3.2.4.1 給眾生指示出, 人人本來具有佛知佛見, 進而幫助 教導眾生如何來顯示自己的佛知佛見 3.2.5 悟佛知見 : 3.2.5.1 幫助眾生自證 自悟 3.2.5.2 悟 有兩種: 3.2.5.2.1 漸悟 : 大毘婆沙論 及 俱舍論 等, 都說經三祇百劫的修行難行的菩薩道後始成佛 3.2.5.2.2 頓悟 : - 如 法華經 方便品 云 :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 華嚴經 梵行品 云 :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 - 慧海禪師 頓悟入道要門論 卷上云 : 不離此生, 即得解脫 又云 : 即修之時, 即入佛位 3.2.5.3 法華經 說 開佛知見, 使得清淨, 若心未得清淨而仍有煩惱心時時現行, 便難悟唯一佛乘的諸法實相 3.2.6 入佛知見 : 3.2.6.1 進入佛的知見, 發現自己本身就跟諸佛的知見相應相合 書籍光碟 P.57 00 00 P.70 00 00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4.1 三乘是方便, 一佛乘才是目的 4.2 所有眾生從佛聞法, 都能夠得到佛的一切種智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4.1 三乘是方便, 一佛乘才是目的 4.1.1 一切佛來到世間, 就是為了攝受不同根器的眾生, 同成佛道 第 7 頁, 共 9 頁

4.1.2 雖然使用種種方便權巧, 說五乘法, 但都只是方便引導, 不是目的 4.1.3 至於二乘 三乘, 猶非究竟, 何況人乘 天乘 4.2 所有眾生從佛聞法, 都能夠得到佛的一切種智 4.2.1 一切諸佛都用能使眾生成佛的方法來幫助眾生 4.2.2 一切眾生從諸佛那裡聽到唯一乘的佛法之後, 都能得到 一切種智, 也就是實證佛的智慧 4.2.3 一切種智 - 大智度論 說, 智有三種 : 4.2.3.1 一切智, 又叫作 總相智 : 4.2.3.1.1 是小乘聲聞緣覺所得的智慧 4.2.3.1.2 也就是全體概括的認識 如果能夠認識一切法是空的, 就是得 一切智 4.2.3.2 道種智, 道 指菩薩道 4.2.3.2.1 是一切菩薩所修得的智慧, 能知道諸法的種種差別現象就是 空 4.2.3.2.2 不同的眾生需要不同的佛法, 菩薩能以 道種智 適應眾生, 應機而說, 恰到好處地施以佛法 4.2.3.3 一切種智 : 成佛之後所得到的智慧, 能通達一切種類和原因 4.2.3.3.1 由一切種智可以產生一切智慧的功能, 菩薩及二乘的智慧包含在其中 4.2.4 一切種智也是 根本智 及 後得智 的總和 4.2.4.1 從功能上講, 為自己斷盡一切煩惱, 得無分別智, 是根本智, 即如理智 4.2.4.2 起大悲心能教化一切眾生者, 是於根本智之後所得智, 即後得智, 即如量智 第 8 頁, 共 9 頁

討論題目 0711 絕妙說法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 舍利弗向世尊請法, 世尊為何予以拒絕? 2. 佛如何告訴舍利弗, 一切諸佛智慧甚深難量? 3. 何謂諸法實相? 4. 何謂十如是? 5. 佛弟子們為何無法理解佛所說 : 佛所得法, 甚深難解, 有所言說, 意趣難知, 一切聲聞辟支佛, 所不能及 6. 世尊應允說法之後, 有多少弟子即刻退席? 7. 怎麼樣的人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 8. 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 所謂 一大事 是指什麼? 9. 佛陀欲令眾生 開示悟入 佛之知見, 何謂 開示悟入? 10. 諸佛世尊說三乘法是方便, 一佛乘才是目的, 請說明? 11. 所有眾生從佛聞法, 都能夠得到佛的一切種智嗎? 12. 何謂一切種智? 第 9 頁,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