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 者: 言無量壽如來, 壽命長遠, 不可思量也 經 者, 常也 言安樂國土, 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 國土清淨莊嚴功德, 能與眾生, 作大饒益, 可常行於世, 故名曰經 優婆提舍 是佛論議經名 願 是欲樂義 生 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 如來淨華中生, 故曰願生 偈 是句數義, 以五言句,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無量壽 者: 言無量壽如來, 壽命長遠, 不可思量也 經 者, 常也 言安樂國土, 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 國土清淨莊嚴功德, 能與眾生, 作大饒益, 可常行於世, 故名曰經 優婆提舍 是佛論議經名 願 是欲樂義 生 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 如來淨華中生, 故曰願生 偈 是句數義, 以五言句,"

Transcription

1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上婆藪槃頭菩薩造魏永寧寺北天竺沙門菩提流支譯論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門曇鸞註解 謹案龍樹菩薩 十住毗婆沙 云 : 菩薩求阿毗跋致, 有二種道 :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 者: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 以示義意 : 一者外道相 ( 修醬反 ) 善, 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惡人, 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 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 自力, 無 他力 持 如斯等事, 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 步行則苦 易行道 者 : 謂 但 以 信佛 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 乘船則樂 此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蓋 上衍之極致, 不退之風航 者也 無量壽 是安樂淨土如來別號 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 及舍衛國, 於大眾之中, 說無量壽佛莊嚴功德, 即 以佛名號為經體 後聖者婆藪槃頭菩薩, 服膺 ( 一升反 ) 如來大悲之教, 傍經作 願生偈, 復造 長行 重釋 梵言 優婆提舍, 此間無正名相譯 若舉一隅, 可名為 論 所以無正名譯者, 以此間本無佛故 如此間書, 就孔子而稱經 ; 餘人製作, 皆名為子 國史國紀之徒, 各別體例 然佛所說十二部經中, 有論議經, 名優婆提舍 若復佛諸弟子, 解佛經教, 與佛義相應者, 佛亦許名優婆提舍, 以入佛法相故 此間云論, 直是論議而已, 豈得正譯彼名耶! 又如女人, 於子稱母, 於兄云妹 如是等事, 皆隨義各別 若但以女名, 汎談母妹, 乃不失女人之大體, 豈含尊卑之義乎! 此所云論, 亦復如是, 是以仍 ( 因如蒸反 ) 存梵音, 曰優婆提舍 此 論 始終, 凡有二重 : 一是 總說分, 二是 解義分 總說分者 : 前 五言偈 盡是 解義分者: 論曰以下 長行 盡是 所以為二重者, 有二義 : 偈以頌經, 為總攝故 ; 論以釋偈, 為解義故

2 無量壽 者: 言無量壽如來, 壽命長遠, 不可思量也 經 者, 常也 言安樂國土, 佛及菩薩清淨莊嚴功德, 國土清淨莊嚴功德, 能與眾生, 作大饒益, 可常行於世, 故名曰經 優婆提舍 是佛論議經名 願 是欲樂義 生 者天親菩薩願生彼安樂淨土, 如來淨華中生, 故曰願生 偈 是句數義, 以五言句, 略頌佛經, 故名為偈 譯 婆藪 云天, 譯 槃頭 言親 此人字 天親, 事在 付法藏經 菩薩 者, 若具存梵音, 應言菩提薩埵 菩提者, 是佛道名 ; 薩埵, 或云眾生, 或云勇健 求佛道眾生, 有勇猛健志, 故名菩提薩埵 今但言菩薩, 譯者略耳 造 亦作也 庶因人重法, 故云某造 是故言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婆藪槃頭菩薩造 解論名目竟 偈中分為 五念門, 如下 長行 所釋 第一行四句偈, 含有三念門 上三句是 禮拜 讚歎門 下一句是 作願門 第二行論主自述, 我依佛經造論, 與佛教相應, 所服有宗 何故云此? 為成優婆提舍名故, 亦是成上三門, 起下二門, 所以次之說 從第三行, 盡二十三行, 是 觀察門 末後一行, 是 回向門 分偈章門竟 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 世尊 者, 諸佛通號 論智, 則義無不達 ; 語斷, 則習氣無餘 智斷具足, 能利世間, 為世尊重, 故曰世尊 此言意歸釋迦如來, 何以得知? 下句言 我依修多羅 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 順釋迦如來經教, 所以願生, 願生有宗, 故知此言歸於釋迦 若謂此意遍告諸佛, 亦復無嫌 夫菩薩歸佛, 如孝子之歸父母, 忠臣之歸君后 ; 動靜非己, 出沒必由 ; 知恩報德, 理宜先啟 又所願不輕, 若如來不加威神, 將何以達 乞加神力, 所以仰告 我一心 者: 天親菩薩自督之詞 言念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 心心相續, 無他想間雜 問曰 : 佛法中無我, 此中何以稱我? 答曰 : 言 我 有三根本: 一是邪見語, 二是自大語, 三是流布語 今言 我 者, 天親菩薩自指之言 用流布語, 非邪見自大也

3 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者: 歸命, 即是 禮拜門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即是 讚歎門 何以知歸命是禮拜? 龍樹菩薩造 阿彌陀如來讚 中, 或言 稽首禮, 或言 我歸命, 或言 歸命禮 此 論 長行 中, 亦言修五念門, 五念門中, 禮拜是一 天親菩薩既願往生, 豈容不禮 故知歸命即是禮拜 然禮拜但是恭敬, 不必歸命 ; 歸命必是禮拜 若以此推, 歸命為重 偈申己心, 宜言歸命 ; 論解偈義, 汎談禮拜 彼此相成, 於義彌顯 何以知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 下 長行 中言 : 云何讚歎門? 謂稱彼如來名,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 如彼名義, 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依舍衛國所說 無量壽經, 佛解阿彌陀如來名號 : 何故號阿彌陀?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 無所障礙, 是故號阿彌陀 又彼佛壽命, 及其人民, 無量無邊阿僧祗劫 故名阿彌陀 問曰 : 若言無礙光如來, 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土, 無所障礙者 ; 此間眾生, 何以不蒙光照? 光有所不照, 豈非有礙耶? 答曰 : 礙屬眾生, 非光礙也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 而盲者不見, 非日光不周也 亦如密雲洪澍 ( 灌之句反 ), 而頑石不潤, 非雨不洽 ( 霑下恰反 ) 也 若言一佛主領三千大千世界, 是聲聞論中說 ; 若言諸佛遍領十方無量無邊世界, 是大乘論中說 天親菩薩今言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即是依彼如來名, 如彼如來光明智相讚歎 故知此句是讚歎門 願生安樂國 者: 此一句是 作願門, 天親菩薩歸命之意也 其安樂義, 具在下觀察門中 問曰 : 大乘經論中, 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 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 : 說眾生無生如虛空, 有二種 : 一者如凡夫所謂實眾生, 如凡夫所見實生死 此所見事, 畢竟無所有 ; 如龜毛, 如虛空 二者謂諸法因緣生故, 即是不生, 無所有如虛空 天親菩薩所願生者, 是因緣義 ; 因緣義故, 假名生, 非如凡夫謂有實眾生實生死也 問曰 : 依何義, 說往生?

4 答曰 : 於此間假名人中, 修五念門, 前念與後念作因 穢土假名人, 淨土假名人, 不得決定一, 不得決定異 前心後心, 亦復如是 何以故? 若一則無因果, 若異則非相續 是義觀一異門論中委曲 釋第一行三念門竟 次成優婆提舍名 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說願偈總持與佛教相應此一行, 云何成優婆提舍名? 云何成上三門, 起下二門? 偈言 我依修多羅, 與佛教相應 修多羅 是佛經名 我論佛經義, 與經相應, 以入佛法相故, 得名優婆提舍, 名成竟 成上三門, 起下二門 何所依? 何故依? 云何依? 何所依 者: 依修多羅 何故依 者: 以如來即真實功德相故 云何依 者 : 修五念門相應故 成上起下竟 修多羅 者: 十二部經中直說者名修多羅, 謂四阿含三藏等 三藏外大乘諸經, 亦名修多羅 此中言依修多羅者, 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羅, 非阿含等經也 真實功德 相者, 有二種功德 : 一者從有漏心生, 不順法性 所謂凡夫人天諸善, 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 皆是顛倒, 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二者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 莊嚴佛事, 依法性入清淨相, 是法不顛倒, 不虛偽, 名為真實功德 云何不顛倒? 依法性, 順二諦故 ; 云何不虛偽? 攝眾生, 入畢竟淨故 說願偈總持, 與佛教相應 者 : 持 名不散不失; 總 名以少攝多 偈 言五言句數 願 名欲樂往生 說 謂說諸偈論 總而言之, 說所願生偈, 總持佛經, 與佛教相應 相應 者, 譬如函蓋相稱也 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此以下, 是第四觀察門 此門中分為二別 : 一者觀察器世間莊嚴成就, 二者觀察眾生世間莊嚴成就 此句以下, 至願生彼阿彌陀佛國, 是觀器世間莊嚴成就 觀器世間中, 復分為十七別, 至文當目

5 此二句, 即是第一事, 名為觀察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此清淨是總相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 : 見三界是虛偽相, 是輪轉相, 是無窮相 如蚇 音屈伸蟲尺蠖一郭反循環, 如蠶 才舍反 繭 蠶衣公殄 反自縛 哀哉眾生, 締 結不解帝 音此三界, 顛倒不淨 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 於不輪轉處, 於不無窮處, 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 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 成就 者: 言此清淨不可破壞, 不可污染 ; 非如三界, 是污染相, 是破壞相也 觀 者觀察也 彼 者彼安樂國也 世界相 者, 彼安樂世界清淨相也 其相別在下 勝過三界道, 道 者通也 以如此因, 得如此果 ; 以如此果, 酬如此因 ; 通因至果, 通果酬因, 故名為道 三界 者: 一是欲界 : 所謂六欲天 四天下人 畜生 餓鬼 地獄等是也 二是色界 : 所謂初禪 二禪 三禪 四禪天等是也 三是無色界 : 所謂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天等是也 此三界, 蓋是生死凡夫流轉之闇宅 雖復苦樂小殊, 修短暫異 統而觀之, 莫非有漏 倚伏相乘, 循環無際 雜生觸受, 四倒長拘 且因且果, 虛偽相襲 安樂 是菩薩慈悲正觀之由生, 如來神力本願之所建 胎卵濕生, 緣茲高揖 ; 業繫長維, 從此永斷 續括之權, 不待勸而彎弓 ; 勞謙善讓, 齊普賢而同德 勝過三界, 抑是近言 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此二句, 名莊嚴量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量功德者 : 見三界狹 ( 戶甲反 ) 小, 墮 ( 敗城阜 ) 陘 ( 山絕坎形音 ) 陪 ( 重土一曰滿文才反 ) ( 此字左為阜右為者 )( 如渚者 ( 此字左為 : 右為者 ) 丘之與反 ), 或宮觀迫 ( 伯音 ) 迮 ( 子格反 ), 或土田逼隘 ( 陋已賣反 ), 或志求路促, 或山河隔 ( 塞公戶反 ) 障, 或國界分部 有如此等種種拘局事 是故菩薩興此莊嚴量功德願 : 願我國土, 如虛空廣大無際 如虛空 者, 言來生者雖眾, 猶若無也 廣大無際 者, 成上如虛空義 何故如虛空, 以廣大無際故 成就 者, 言十方眾生往生者, 若已生 若今生 若當生, 雖無量無邊, 畢竟常如虛空, 廣大無際, 終無滿時 是故言 究竟如虛空, 廣大無邊際

6 問曰 : 如維摩方丈, 苞容有餘 何必國界無貲 ( 子支反 ), 乃稱廣大? 答曰 : 所言廣大, 非必以畦 ( 五十畝下圭反 ) 畹 ( 三十畝一遠一萬反 ) 為喻 但言如空, 亦何累方丈 又方丈之所苞容, 在狹而廣 ; 覈 ( 實下革 ) 論果報, 豈若在廣而廣耶!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 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 以愛欲故, 則有欲界 ; 以攀厭禪定故, 則有色無色界 此三界, 皆是有漏, 邪道所生 ; 長寢大夢, 莫知悕出 是故興大悲心 : 願我成佛, 以無上正見道, 起清淨土, 出於三界 性 是本義 言此淨土, 隨順法性, 不乖法本, 事同華嚴經寶王如來性起義 又言 積習成性 指法藏菩薩, 集諸波羅蜜, 積習所成 亦言性者, 是 聖種性 序法藏菩薩, 於世自在王佛所, 悟無生法忍, 爾時位名聖種性 於是性中, 發四十八大願, 修起此土, 即曰安樂淨土 是彼因所得, 果中說因, 故名為性 又言性是 必然義, 不改義 如海性一味, 眾流入者, 必為一味, 海味不隨彼改也 又如人身性不淨故, 種種妙好色香美味入身, 皆為不淨 安樂淨土諸往生者, 無不淨色, 無不淨心 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 以安樂國土清淨性成就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者, 平等大道也 平等道, 所以名為正道者, 平等是諸法體相 以諸法平等, 故發心等 ; 發心等, 故道等 ; 道等, 故大慈悲等 大慈悲是佛道正因, 故言正道大慈悲 慈悲有三緣 : 一者眾生緣, 是小悲 二者法緣, 是中悲 三者無緣, 是大悲, 大悲即出世善也 安樂淨土, 從此大悲生故, 故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 故曰 出世善根生 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此二句, 名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佛本所以起此莊嚴功德者 : 見日行四域, 光不周三方 ; 庭燎 ( 力小反 ) 在宅, 明不滿十仞 以是故起滿淨光明願 : 如日月光輪, 滿足自體 彼安樂淨土, 雖復廣大無邊 ; 清淨光明, 無不充塞 故曰 淨光明滿足, 如鏡日月輪 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此二句, 名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7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 以泥土為宮飾, 以木石為華觀 或雕金鏤玉, 意願不充 ; 或營備百千, 具受辛苦 以此故, 興大悲心 : 願我成佛, 必使珍寶具足, 嚴麗自然 ; 相忘於有餘, 得於佛道 此莊嚴事, 縱使毗首羯磨, 工稱妙絕, 積思竭想, 豈能取圖 性者, 本義也 能生既淨, 所生焉得不淨 故經言 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 是故言 備諸珍寶性, 具足妙莊嚴 無垢光燄熾明淨曜世間此二句, 名莊嚴妙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 優劣不同 ; 以不同故, 高下以形 ; 高下既形, 是非以起 ; 是非既起, 長淪 沒倫音 三有 是故興大悲心, 起平等願 : 願我國土, 光焰熾盛, 第一無比 ; 不如人天金色, 能有奪者 若為相奪? 如明鏡在金邊則不現 ; 今日時中金, 比佛在時金則不現 ; 佛在時金, 比閻浮那金則不現 ; 閻浮那金, 比大海中轉輪王道中金沙則不現 ; 轉輪王道中金沙, 比金山則不現 ; 金山, 比須彌山金則不現 ; 須彌山金, 比三十三天瓔珞金則不現 ; 三十三天瓔珞金, 比燄摩天金則不現 ; 燄摩天金, 比兜率陀天金則不現 ; 兜率陀天金, 比化自在天金則不現 ; 化自在天金, 比他化自在天金則不現 ; 他化自在天金, 比安樂國中光明則不現 所以者何? 彼土金光, 從絕垢業生故, 清淨無不成就故 安樂淨土, 是無生忍菩薩淨業所起, 阿彌陀如來法王所領, 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故 是故言無垢光燄熾, 明淨曜世間 曜世間者, 曜二種世間也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此四句, 名莊嚴觸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 雖寶重金玉, 不得為衣服 ; 珍玩明鏡, 無議於敷具 斯緣悅於目, 不便於身也 身眼二情, 豈弗矛盾乎! 是故願言 : 使我國土人天, 六情和於水乳, 卒去楚越之勞 所以七寶柔軟, 悅目便身

8 迦旃鄰陀 者, 天竺柔軟草名也 觸之者能生樂受, 故以為喻 注者言 : 此 草得風貌間土石草木, 各有定體 譯者何緣目彼寶為草耶? 當以其葻父虫反茸 此字上為 草旋貌細草曰 此字上為廾下為榮 一煢反 此字上為廾下為眇 廾下為眇 亡小反, 故以草目之耳 餘若參譯, 當別有途 生勝樂 者 : 觸迦旃鄰陀, 生染著樂 ; 觸彼軟寶, 生法喜樂 二 事相懸, 非勝如何 是故言 寶性功德草, 柔軟左右旋, 觸者生勝樂, 過迦旃 鄰陀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此四句, 名莊嚴水功德成就 雲佛本何故起此願? 見有國土, 或澐音溺 古甲反 江水大波大海波謂之澐溺洪濤 凍相著迫子失常, 渫大甲反, 蹙六反枷懷忒他則反 向無安悅之情, 背有恐值之慮 大牢反, 滓沫驚人 ; 或凝凘 流冰上支 池子事出菩薩見此, 興大悲心 : 願我成佛, 所有流泉池沼小反, 與宮殿相稱經中 種種寶 華, 布為水飾 微風徐扇, 映發有序 開神悅體, 無一不可 是故言 寶華千 萬種, 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 交錯光亂轉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 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此四句, 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高貌,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 嶕 深山谷, 亦山深無崖銷貌, 形音嶙 蹤之所 力人反, 莦 惡草貌消 牛消才消反嶢反 峻 高俊音 嶺, 枯木橫岑 岝 才白反 峉 反浹 山不齊貌, 五白反陘 道多草不可音茅行方交反盈壑 茫茫滄海, 為絕目之川 ; 葻葻廣澤, 為無 菩薩見此, 興大悲願 : 願我國土, 地平如掌 宮殿樓閣, 鏡納十方 的無所 屬, 亦非不屬 寶樹寶欄, 互為映飾 是故言 宮殿諸樓閣, 觀十方無礙, 雜 樹異光色, 寶欄遍圍繞 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 此四句, 名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國土, 煙雲塵霧, 蔽障太虛 ; 震烈 此字上為雨下為 雨聲, 替 大雨, 士林反 此字上為雨下為隻 下郭反, 從上而墮 ; 不祥烖 來 憂慮百端, 為之毛豎 天火, 屈虹青赤或白葬才反霓 色陰氣五結反, 每自空

9 大鈴, 菩薩見此, 興大悲心 : 願我國土, 寶網交絡, 羅遍虛空 ; 鈴鐸大各反宮商, 鳴宣 道法 視之無厭, 懷道見德 是故言 無量寶交絡, 羅網遍虛空, 種種鈴發 響, 宣吐妙法音 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此二句, 名莊嚴雨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國土, 欲以服飾布地, 延請所尊 ; 或欲以香華名寶, 用表恭敬 而業貧感薄, 是事不果 是故興大悲願 : 願我國土, 常雨此物, 滿眾生意 何故以雨為言? 恐取著雲 若常雨華衣, 亦應填塞虛空, 何緣不妨 是故 水漫大雨為喻 雨適時則無洪滔他高反之患 安樂報, 豈有累情之物乎 經言 : 日夜 六時, 雨寶衣, 雨寶華 寶質柔軟, 履踐其上, 則下四寸 ; 隨舉足時, 還復如 故 ; 用訖入寶地, 如水入坎 是故言 雨華衣莊嚴, 無量香普熏 佛慧明淨日除世癡闇冥 此二句, 名莊嚴光明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國土, 雖復頂背日光, 而為愚癡所闇 是故願言 : 使我國土所有光明, 能除癡闇, 入佛智慧, 不為無記之事 亦云安 樂國土光明, 從如來智慧報起, 故能除世闇冥 經言 : 或有佛土, 以光明為 佛事 即是此也 故言 佛慧明淨日, 除世癡闇冥 梵聲悟深遠微妙聞十方 此二句, 名莊嚴妙聲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雖有善法, 而名聲不遠 ; 有名聲雖遠, 復不微 妙 ; 有名聲妙遠, 復不能悟物 是故起此莊嚴 天竺國稱淨行為梵行, 稱妙辭為梵言 彼國貴重梵天, 多以梵為贊 亦言中國 法, 與梵天通故也 聲 者名也, 名謂安樂土名 經言 : 若人但聞安樂淨 土之名, 欲願往生, 亦得如願 此名悟物之證也 釋論言 : 如斯淨土, 非 三界所攝 何以言之? 無欲故, 非欲界 ; 地居故, 非色界 ; 有色故, 非無色 出有者, 謂出三有界 蓋菩薩別業所致耳 出有而有曰微而有者, 謂淨土有, 名能開悟曰妙 是故言 梵聲悟深遠, 微妙聞十方 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此二句, 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妙, 好也, 以名能悟物, 故稱妙

10 止馬,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羅 : 為君, 則率土相噉 ; 寶輪駐長句反殿, 則四域 無虞 譬之風靡, 豈無本耶! 是故興願 : 願我國土, 常有法王 法王善力之所住持 夏有水冬無水 住持 者, 如黃鵠持子安, 千齡更起 ; 魚母念持子, 經澩曰澩, 火嶽反不壞 安樂 國為正覺善住持, 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 是故言 正覺阿彌陀, 法王善住 持 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此二句, 名莊嚴眷屬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或以胞血為身器, 或以糞尿為生元 ; 或槐棘高 圻, 出猜狂之子 ; 或豎子婢腹, 出卓犖 冰 角零反 之才 譏誚 才召反 由之懷火, 恥辱緣以抱 所以願言 : 使我國土, 悉於如來淨華中生 眷屬平等, 與奪無路 故言 如來 淨華眾, 正覺華化生 愛樂佛法味禪三昧為食 此二句, 名莊嚴受用功德成就 盛食滿貌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或探巢破卵, 為饛 袋, 為相慰之方 嗚呼諸子, 實可痛心 飽也多也亡公反饒 人消反之膳 ; 或懸沙指 是故興大悲願 : 願我國土, 以佛法 以禪定 以三昧為食, 永絕他食之勞 愛樂佛法味 者 : 如日月燈明佛, 說法華經, 六十小劫 時會聽者, 亦坐一 處, 六十小劫, 謂如食頃 ; 無有一人, 若身若心, 而生懈倦 以禪定為食 者 : 謂諸大菩薩, 常在三昧, 無他食也 三昧 者 : 彼諸人 天, 若須食時, 百味嘉饈, 羅列在前 眼見色, 鼻聞香, 身受適悅, 自然飽 足 訖已化去, 若須復現 其事在經 是故言 愛樂佛法味, 禪三昧為食 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此二句, 名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或朝預袞寵, 夕惶斧鉞 ; 或幼舍蓬藜, 長列方 丈 ; 或鳴笳道出, 歷經催還 有如是等種種違奪 是故願言 : 使我國土, 安樂相續, 畢竟無間 身惱 者, 饑渴寒熱殺害等也 心惱 者, 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是故言 永離身心惱, 受樂常無間

11 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此四句, 名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 門 者, 通大義之門也 大義 者, 大乘所以也 如人造城, 得門則入 若人得生安樂者, 是則成就大乘之門也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雖有佛如來賢聖等眾 由國濁故, 分一說三 或 以拓 聽各反 眉致誚, 或緣指語招譏 是故願言 : 使我國土, 皆是大乘一味, 平等一味 根敗種子, 畢竟不生 ; 女人殘缺, 名字亦斷 是故言 大乘善根界, 等無譏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問曰 : 案王舍城所說 無量壽經, 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 : 設我得佛, 國中聲聞, 有能計量知其數者, 不取正覺 是有聲聞一證也 又 十住毗婆沙 中, 龍樹菩薩造阿彌陀贊云 : 超出三界獄, 目如蓮華葉, 聲聞眾無量, 是故稽首禮 是有聲聞二證也 又 摩訶衍論 中言 : 佛土種種不同: 或有佛土, 純是聲聞僧 ; 或有佛土, 純是菩薩僧 ; 或有佛土, 菩薩聲聞會為僧, 如阿彌陀安樂國等是也 是有聲聞三證也 諸經中有說安樂國處, 多言有聲聞, 不言無聲聞 聲聞即是二乘之一 論 言乃至無二乘名, 此云何會? 答曰 : 以理推之, 安樂淨土, 不應有二乘 何以言之? 夫有病則有藥, 理數之常也 法華經 言 : 釋迦牟尼如來, 以出五濁世故, 分一為三 淨土既非五濁, 無三乘明矣 法華經 言諸聲聞, 是人於何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是人實未得一切解脫, 以未得無上道故 覈推此理, 阿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脫, 必應有生 此人更不生三界, 三界外除淨土更無生處, 是以唯應於淨土生 如言聲聞者, 是他方聲聞來生, 仍本名故, 稱為聲聞 如天帝釋生人中時, 姓憍尸迦 ; 後雖為天主, 佛欲使人知其由來, 與帝釋語時, 猶稱憍尸迦 ; 其此類也 又此 論 但言二乘種不生, 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子, 亦何妨二乘來生耶! 譬如橘栽不生江北, 河洛果肆亦見有橘 ; 又言鸚鵡不渡隴西, 趙魏架桁亦有鸚鵡 此二物, 但言其種不渡 彼有聲聞亦如是 作如是解, 經論則會 問曰 : 名以召事, 有事乃有名 安樂國既無二乘 女人 根缺之事, 亦何須復言無此三名耶?

12 答曰 : 如軟心菩薩, 不甚勇猛, 譏言聲聞 如人諂曲, 或復儜弱, 譏言女人 又如眼雖明而不識事, 譏言盲人 又如耳雖聰而聽義不解, 譏言聾人 又如舌雖語而訥口謇吃, 譏言啞人 有如是等, 根雖具足, 而有譏嫌之名 是故須言乃至無名, 明淨土無如是等與奪之名 問曰 : 尋法藏菩薩本願, 及龍樹菩薩所贊, 皆似以彼國聲聞眾多為奇, 此有何義? 答曰 : 聲聞以實際為證, 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 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 攝令生彼 ; 必當復以神力, 生其無上道心 譬如鴆鳥入水, 魚蚌咸死 ; 犀牛觸之, 死者皆活 如此不應生而生, 所以可奇 然五不思議中, 佛法最不可思議 佛能使聲聞復生無上道心, 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眾生所願樂一切能滿足此二句, 名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願? 見有國土, 或名高位重, 潛處無由 ; 或人凡姓鄙, 悕出靡路 ; 或修短繫業, 制不在己, 如阿私陀仙人類也 有如是等, 為業風所吹, 不得自在 是故願言 : 使我國土, 各稱所求, 滿足情願 是故言 眾生所願樂, 一切能滿足 是故願生彼阿彌陀佛國此二句, 結成上觀察十七種莊嚴國土成就, 所以願生 釋器世間清淨, 訖之於上 次觀眾生世間清淨 此門中分為二別 : 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 二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觀察如來莊嚴功德中有八種, 至文當目 問曰 : 有論師泛解眾生名義, 以其輪轉三有, 受眾多生死, 故名眾生 今名佛菩薩為眾生, 是義云何? 答曰 : 經言: 一法有無量名, 一名有無量義 如以受眾多生死故, 名為眾生者, 此是小乘家釋三界中眾生名義, 非大乘家眾生名義也 大乘家所言眾生者, 如 不增不減經 言 : 言眾生者, 即是不生不滅義 何以故? 若有生, 生已復生, 有無窮過故, 有不生而生過故, 是故無生 若有生, 可有滅 ; 既無生, 何得有滅 是故無生無滅, 是眾生義 如經中言 : 五受陰通達, 空無所有, 是苦義 斯其類也

13 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此二句, 名莊嚴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此座? 見有菩薩, 於末後身, 敷草而坐,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人天見者, 不生增上信 增上恭敬 增上愛樂 增上修行 是故願言 : 我成佛時, 使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華台, 以為佛座 無量 者, 如 觀無量壽經 言 : 七寶地上, 有大寶蓮華王座 蓮華一一葉, 作百寶色 有八萬四千脈, 猶如天畫, 脈有八萬四千光 華葉小者, 縱廣二百五十由旬 如是華, 有八萬四千葉 一一葉間, 有百億摩尼珠王, 以為映飾 一一摩尼, 放千光明 ; 其光如蓋, 七寶合成, 遍覆地上 釋迦毗楞伽寶, 以為其台 此蓮華台, 八萬金剛 甄叔迦寶 梵摩尼寶 妙真珠網, 以為校飾 於其臺上, 自然而有四柱寶幢 一一寶幢, 如百千萬億須彌山 幢上寶幔, 如夜摩天宮 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 一一寶珠, 有八萬四千光 一一光, 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 一一金色, 遍安樂寶土, 處處變化, 各作異相 : 或為金剛台, 或作真珠網, 或作雜華雲 於十方面, 隨意變現, 施作佛事 如是等事, 出過數量 是故言 無量大寶王, 微妙淨華台 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此二句, 名莊嚴身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莊嚴如此身業? 見有佛身, 受一丈光明 於人身光, 不甚超絕 如轉輪王相好亦大同, 提婆達多所減唯二 致令阿闍世王以茲惑亂, 刪闍耶等敢如螳螂 或如此類也, 是故莊嚴如此身業 案此間詁訓, 六尺曰尋 如 觀無量壽經 言 : 阿彌陀如來, 身高六十萬億 那由他 恒河沙由旬 佛圓光, 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 譯者以尋而言, 何其晦 呼內反 乎! 裏舍間人, 不簡縱橫長短, 咸謂橫舒兩手臂為尋 若譯者或取此類, 用准阿彌陀如來, 舒臂為言, 故稱一尋者, 圓光亦應徑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是故言 相好光一尋, 色像超群生 問曰 : 觀無量壽經 言: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 是故汝等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是義云何? 答曰 : 身名集成, 界名事別 如眼界, 緣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緣生, 名為眼界 是眼, 但自行己緣, 不行他緣, 以事別故 耳鼻等界亦如是

14 言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者 : 法界是眾生心法也, 以心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諸 法, 故名心為法界 法界能生諸如來相好身, 亦如色等能生眼識, 是故佛身名 法界身 是身不行他緣, 是故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心想佛時,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者 : 當眾生心想佛時, 佛身相 好, 顯現眾生心中也 譬如水清則色像現, 水之與像, 不一不異 故言佛相好 身, 即是心想也 是心作佛 者 : 言心能作佛也 是心是佛 者 : 心外無佛也 譬如火從木 出, 火不能離木也 ; 以不離木故, 則能燒木 ; 木為火燒, 木即為火也 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者 : 正遍知者, 真正如法界而知也 法界無相, 故 諸佛無知也 以無知故, 無不知也 無知而知者, 是正遍知也 是知深廣, 不 可測量, 故譬海也 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 此二句, 名莊嚴口業功德成就 推車,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如來, 名似不尊 如外道軵人塚反人, 稱瞿曇姓 ; 成道 日聲, 唯徹梵天 是故願言 : 使我成佛, 妙聲遐布, 聞者悟忍 是故言 如來微妙聲, 梵響聞十 方 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 此二句, 名莊嚴心業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興此莊嚴? 見有如來, 說法云 : 此黑此白, 此不黑不白, 下法 中 法 上法 上上法 有如是等無量差別品, 似有分別 是故願言 : 使我成佛, 如地荷負, 無輕重之殊 ; 如水潤長, 無莦 ( 惡草 ) 葀 ( 瑞草, 括音 ) 之異 ; 如火成熟, 無芳臭之別 ; 如風起發, 無眠寤之差 ; 如空 苞受, 無開塞之念 得之於內, 物安於外 虛往實歸, 於是乎息 是故言 同 地水火風, 虛空無分別 ( 於是乎息疑是功用皆息 ) 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 此二句, 名莊嚴大眾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 說法輪下, 所有大眾, 諸根性欲, 種種不同 於佛智慧, 若退若沒, 以不等故, 眾不純淨 所以興願 : 願我成佛, 所有天人, 皆從如來智慧清淨海生

15 海 者: 言佛一切種智, 深廣無涯, 不宿二乘雜善中下死屍, 喻之如海 是故言 天人不動眾, 清淨智海生 不動 者: 言彼天人, 成就大乘根, 不可傾動也 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此二句, 名莊嚴上首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願? 見有如來眾中, 或有強梁者, 如提婆達多流比 或有國王與佛並治, 不知甚推佛 或有請佛, 以他緣廢忘 有如是等, 似上首力不成就 是故願言 : 我為佛時, 願一切大眾, 無能生心, 敢與我等 唯一法王, 更無俗王 是故言 如須彌山王, 勝妙無過者 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此二句, 名莊嚴主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佛如來, 雖有大眾, 眾中亦有不甚恭敬 如一比丘語釋迦牟尼佛, 若不與我解十四難, 我當更學餘道 亦如居迦離謗舍利弗, 佛三語而三不受 又如諸外道輩, 假入佛眾, 而常伺求佛短 又如第六天魔, 常於佛所, 作諸留難 有如是等, 種種不恭敬相 是故願言 : 使我成佛, 天人大眾, 恭敬無倦 所以但言天人者, 淨土無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 是故言 天人丈夫眾, 恭敬繞瞻仰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此四句, 名莊嚴不虛作住持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 但以聲聞為僧, 無求佛道者 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 : 善星 提婆達多 居迦離等是也 又人聞佛名號, 發無上道心 ; 遇惡因緣, 退入聲聞 辟支佛地者 有如是等空過者 退沒者 是故願言 : 使我成佛時, 值遇我者, 皆速疾滿足無上大寶 是故言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住持義如上 觀佛莊嚴八種功德, 訖之於上 次觀安樂國諸大菩薩, 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問曰 : 觀如來莊嚴功德, 何所闕少, 復須觀菩薩功德耶? 答曰 : 如有明君, 則有賢臣 堯舜之稱無為, 是其比也 若使但有如來法王, 而無大菩薩法臣, 於翼贊道, 豈足雲滿 亦如薪積小, 則火不大 如經

16 言 : 阿彌陀佛國, 有無量無邊諸大菩薩, 如觀世音, 大勢至等, 皆當一生, 於他方次補佛處 若人稱名憶念者 歸依者 觀察者, 如法華經普門品說, 無願不滿 然菩薩愛樂功德, 如海吞流, 無止足情 亦如釋迦牟尼如來, 聞一目比丘籲言 : 誰愛功德, 為我維針 爾時如來, 從禪定起, 來到其所, 語言 : 我愛福德 遂為其維針 爾時失明比丘, 暗聞佛語聲, 驚喜交集, 白佛言 : 世尊! 世尊功德猶未滿耶? 佛報言: 我功德圓滿, 無所復須 但我此身從功德生, 知功德恩分故, 是故言愛 如所問, 觀佛功德, 實無願不充 所以復觀菩薩功德者, 有如上種種義故耳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佛土, 但是小菩薩, 不能於十方世界, 廣作佛事 或但聲聞人天, 所利狹小 是故興願 : 願我國中, 有無量大菩薩眾, 不動本處, 遍至十方, 種種應化, 如實修行, 常作佛事 譬如日在天上, 而影現百川 日豈來耶? 豈不來耶? 如 大集經 言 : 譬如有人, 善治堤塘, 量其所宜, 及放水時, 不加心力 菩薩亦如是, 先治一切諸佛及眾生應供養應教化種種堤塘 及入三昧, 身心不動, 如實修行, 常作佛事 如實修行者, 雖常修行, 實無所修行也 是故言, 安樂國清淨, 常轉無垢輪, 化佛菩薩日, 如須彌住持 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如來眷屬, 欲供養他方無量諸佛, 或欲教化無量眾生 ; 此沒彼出, 先南後北 ; 不能以一念一時, 放光普照, 遍至十方世界, 教化眾生 ; 有出沒前後相故 是故興願 : 願我佛土, 諸大菩薩, 於一念時頃, 遍至十方, 作種種佛事 是故言 無垢莊嚴光, 一念及一時, 普照諸佛會, 利益諸群生 問曰 : 上章云: 身不動搖, 而遍至十方 不動而至, 豈非是一時義耶? 與此若為差別?

17 答曰 : 上但言不動而至, 或容有前後 此言無前無後, 是為差別 ; 亦是成上 不動義 若不一時, 則是往來 ; 若有往來, 則非不動 是故為成上不動義故, 須觀一時 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 贊諸佛功德無有分別心 佛本何故起此莊嚴? 見有佛土, 菩薩人天, 志趣不廣, 不能遍至十方無窮世 界, 供養諸佛如來大眾 或以己土穢濁, 不敢向詣淨鄉 或以所居清淨, 鄙薄 穢土 以如此等種種局分 於諸佛如來所, 不能周遍供養, 發起廣大善根 是故願言 : 我成佛時, 願我國土一切菩薩聲聞天人大眾, 遍至十方一切諸佛大 會處所, 雨天樂天華天衣天香, 以巧妙辯辭, 供養讚歎諸佛功德 雖歎穢土如 來, 大慈謙忍, 不見佛土有雜穢相 ; 雖歎淨土如來, 無量莊嚴, 不見佛土有清 淨相 何以故? 以諸法等故, 諸如來等 是故諸佛如來, 名為等覺 若於佛 土, 起優劣心, 假使供養如來, 非法供養也 是故言 雨天樂華衣, 妙香等供 養, 贊諸佛功德, 無有分別心 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 佛本何故起此願? 見有軟心菩薩, 但樂有佛國土修行, 無慈悲堅牢心 是故興願 : 願我成佛時, 我土菩薩, 皆慈悲勇猛, 堅固志願 能舍清淨土, 至 他方無佛法僧處, 住持莊嚴佛法僧寶, 示如有佛, 使佛種處處不斷 是故言 何等世界無, 佛法功德寶, 我願皆往生, 示佛法如佛 觀菩薩四種莊嚴功德成就, 訖之於上 次下四句, 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 是論主 回向門 回向 者 : 回己功德, 普施眾生, 共見阿彌陀如來, 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 我以偈頌總說竟 1 問曰 : 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此指共何眾 生耶?

18 答曰 : 案王舍城所說 無量壽經, 佛告阿難 : 十方恒河沙諸佛如來, 共 稱歎, 無量壽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議 諸有眾生, 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 乃 至一念, 至心回向, 願生彼國, 即得往生, 住不退轉 唯除五逆, 誹謗正 法 案此而言, 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又如 觀無量壽經, 有九品往生 下下品生者 : 或有眾生, 作不善業, 五 逆十惡, 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 以惡業故, 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 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種種安慰, 為說妙法, 教令念佛 此人苦 逼, 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 汝若不能念者, 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 絕,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 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 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 界 於蓮華中, 滿十二大劫, 蓮華方開 ( 當以此消五逆罪也 ) 觀世音 大勢 至, 以大悲音聲, 為其廣說諸法實相, 除滅罪法 聞已歡喜, 應時即發菩提之 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 以此經證, 明知下品凡夫, 但令不誹謗正法, 信佛因 緣, 皆得往生 2 問曰 : 無量壽經 言: 願往生者, 皆得往生 ;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觀無量壽經 言 : 作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亦得往生 此二經云何 會? 答曰 : 一經以具二種重罪 : 一者五逆, 二者誹謗正法 以此二種罪故, 所以 不得往生 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 不言誹謗正法 ; 以不謗正法故, 是故得 生 3 問曰 : 假使一人具五逆罪, 而不誹謗正法, 經許得生 ; 復有一人, 但誹謗 正法, 而無五逆諸罪, 願往生者, 得生與否? 答曰 : 但令誹謗正法, 雖更無餘罪, 必不得生 何以言之? 經言 : 五逆罪 人, 墮阿鼻大地獄中, 具受一劫重罪 誹謗正法人, 墮阿鼻大地獄中, 此劫若 盡, 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 如是輾轉, 經百千阿鼻大地獄, 佛不記得出時 節 ; 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 又正法者, 即是佛法 此愚癡人, 既生誹謗, 安有 願生佛土之理! 假使但貪彼土安樂, 而願生者, 亦如求非水之冰, 無煙之火, 豈有得理 4 問曰 : 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19 答曰 : 若言無佛 無佛法, 無菩薩 無菩薩法 ; 如是等見, 若心自解, 若從 他受, 其心決定, 皆名誹謗正法 5 問曰 : 如是等計, 但是己事 ; 於眾生有何苦惱, 於五逆重罪耶? 答曰 : 若無諸佛菩薩, 說世間出世間善道, 教化眾生者, 豈知有仁義禮智信 耶? 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 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 汝但知五逆罪為重, 而不 知五逆罪, 從無正法生 是故謗正法人, 其罪最重 6 問曰 : 業道經 言: 業道如稱, 重者先牽 如 觀無量壽經 言 : 有人造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應墮惡道, 經歷多劫, 受無量苦 臨命終時, 遇善知識, 教稱南無阿彌陀佛 如是至心, 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 便得往生安 樂淨土,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畢竟不退, 與三途諸苦永隔 先牽之義, 於理 如何? 又曠劫以來, 備造諸行, 有漏之法, 繫屬三界 但以十念, 念阿彌陀 佛, 便出三界 繫業之義, 復欲云何? 答曰 : 汝謂五逆十惡繫業等為重, 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 應為罪所牽, 先墮 地獄, 繫在三界者 ; 今當以義較量 輕重之義 : 在心 在緣 在決定, 不在時 節久近多少也 云何 在心 : 彼造罪人, 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 此十念者, 依善知識方便安 慰, 聞實相法生 一實一虛, 豈得相比 譬如千歲闇室, 光若暫至, 即便明 朗 ; 闇豈得言, 在室千歲, 而不去耶! 是名在心 云何 在緣 : 彼造罪人, 自依止妄想心, 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 此十念 者, 依止無上信心, 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 譬如有 首楞嚴經言 : 譬如有藥, 名曰滅除 若鬥人, 被毒箭所中, 截筋破骨 ; 聞滅除藥鼓, 即箭出毒除 戰時, 用以塗鼓, 聞鼓聲者, 箭出毒除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住首楞嚴三昧, 聞其名者, 三毒之箭, 自然拔出 豈可得言, 彼箭深毒厲, 聞鼓音聲, 不能拔箭去毒耶! 是名在緣 云何 在決定 : 彼造罪人, 依止有後心, 有間心生 此十念者, 依止無後 心, 無間心生, 是名決定 較量三義, 十念者重, 重者先牽, 能出三有 兩經一義耳 7 問曰 : 幾時名為一念? 答曰 : 百一生滅, 名一 : 那 ; 六十 : 那, 名為一念 此中云念者, 不取此時 節也 但言憶念阿彌陀佛, 若總相 若別相, 隨所觀緣, 心無他想, 十念相 續, 名為十念 但稱名號, 亦復如是

20 8 問曰 : 心若他緣, 攝之令還, 可知念之多少 但知多少, 復非無間 若凝 心注想, 復依何可得紀念之多少? 答曰 : 經言十念者, 明業事成辦耳, 不必須知頭數也 如言蟪蛄不識春秋, 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 知者言之耳 十念業成者, 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但積念 相續, 不緣他事便罷 ; 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 若必須知, 亦有方便 必須口 授, 不得題之筆點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卷上

門 分偈章門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世尊者諸佛通號 論智則義無不達 語斷則習氣無餘 智斷具足能利世間 為世尊重故曰世尊 此言意歸釋迦如來 何以得知 下句言我依脩多羅 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 順釋迦如來經教 所以願生 願生有宗 故知此言歸于釋迦 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復無嫌 夫菩薩歸

門 分偈章門竟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世尊者諸佛通號 論智則義無不達 語斷則習氣無餘 智斷具足能利世間 為世尊重故曰世尊 此言意歸釋迦如來 何以得知 下句言我依脩多羅 天親菩薩在釋迦如來像法之中 順釋迦如來經教 所以願生 願生有宗 故知此言歸于釋迦 若謂此意遍告諸佛亦復無嫌 夫菩薩歸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1819 No. 1819 [cf. N0. 1524]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婆藪槃頭菩薩造 ( 并 ) 註卷上 沙門曇鸞註解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云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25K-CH 往生論講記_道源法師_-2012 道源長老講述施旺坤敬記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講記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 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 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 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A 畹 A p.60 L.3 續括之權 性梵 往生論註講義 : 這是彎弓射箭的權巧方便 其作用目的在一箭射去, 可遠中目標, 是任運自然, 不需別人勸他如此的 p.60 L.-4-3 陘陪陼 陘 ㄒㄧㄥ ˊ: 山脈中斷的地方 山坡 斜坡 陪 ㄆㄟˊ: 重疊的土堆 陼 ㄓㄨ ˇ: 同 渚 水中小塊陸地 迮 ㄗㄜˊ:~ 漢語大詞典 p.60 line -2 志求路促 性梵 往生論註講義 : 或想有平直廣長的大道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的對抗釋迦佛陀的邪教, 且邪教的基礎築得一天比一天陰沉, 一天比一天黑暗 最近尤為明朗化, 直接公開反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釋迦世尊在很多法義中清楚表明了佛陀具有法報化三身, 法身等虛空, 廣遍法界無邊 ; 報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種隨行莊嚴, 六十四圓音等, 身居報身佛土 ; 化身無量, 即無具

的對抗釋迦佛陀的邪教, 且邪教的基礎築得一天比一天陰沉, 一天比一天黑暗 最近尤為明朗化, 直接公開反對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釋迦世尊在很多法義中清楚表明了佛陀具有法報化三身, 法身等虛空, 廣遍法界無邊 ; 報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種隨行莊嚴, 六十四圓音等, 身居報身佛土 ; 化身無量, 即無具 略說佛陀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和羌佛然何於相 我身為比丘尼, 本不該論之你等是非, 我出家的目的, 是為了徹底從於佛教, 依止佛陀教法, 得到成就而了生脫死 我為求正法, 捨棄了我的世間一切, 赴美求見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 經過重重考驗, 我才正式成為南無羌佛的弟子 這些年, 不用說, 我見到了真正古佛在世的本質 出家人雖然遠離紅塵是非, 但維護佛教正法 保護眾生慧命是修行人最基本的行持, 所以該說的心裡話必須說,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初印原序...2 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3 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8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10 敬跋三印大經會集本後...39 大經合讚...43 1 初印原序無量壽經, 為淨土群經綱要, 東來最早, 譯本最多 自漢迄宋, 凡十二譯 宋元而後, 僅存五本 此五本中, 互有詳略, 初心學者, 遍讀為難 王龍舒居士取漢吳魏宋四譯, 匯為一本,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稱 謂 表 目 錄 一 父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2 二 母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3 三 父 母 稱 謂... 3 四 家 族 同 輩 稱 謂... 3 五 夫 婦 及 子 女 稱 謂... 3 六 妻 外 家 家 族 稱 謂... 3 七 夫 家 家 族 稱 謂... 3 八 姻 親 家 族 稱 謂 因 結 婚 而 形 成 的 親 屬 關 係... 3 九 其 他 稱 謂...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 序 黃念祖上師, 學淨於夏蓮居大德, 學密於蓮華正覺王家齊上師 王上師與華藏上師, 同是諾那祖師傳下之金剛阿闍黎 二師相交甚篤, 雖因時局所迫, 闊別天宇, 然相互護持之情, 終生不渝, 實為後世懍遵之典範也 據華藏上師所言, 王上師每譯出新法本, 第一份譯稿必寄付華藏上師 此情此景, 每一思及, 無不令我輩自愧自慚 王上師既將法脈傳付黃念祖上師, 則黃上師與我等, 實是系出同源之師兄矣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Kinh A Di Da

Kinh A Di Da Phật Thuyết A Di Đà Kinh 佛說阿彌陀經 Tam Tạng Pháp Sư Cưu Ma La Thập kính dịch 2 Lián Chí Zàn 蓮池讚 LIÊN TRÌ TÁN Lián Chí Hăi Hùi, Mí Tuó Rú Lái, 蓮 池 海 會, 彌 陀 如 來, Liên Trì Hải Hội, Di Đà Như Lai, Guān Yīn Shì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佛祖 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 樂邦文類序 周道既往 百家各以其說爭衡於世 久之浸息 獨儒老釋三之教 幾於並行 大 率皆主於勸善戒惡 其言不同 而其歸則一 然釋宗比道家為尤盛 余未甞讀佛書 初無心佞佛 惟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戒 不敢須臾去心 佛之本意似不出此 世有 習西 樂邦文類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3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9A No. 1969A 樂邦文類序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 指樂邦令歸依 列聖幽讚 宿耆受生者不一 載諸竺墳 燦如星陳 及後之宗焉者漸遠 率以聲色求 而不知求諸心

More information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往生禮讚偈 ( 一卷 )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謹依大經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禮念定生彼國 十九拜當日沒時禮 第二謹依大經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二十四拜當初夜時禮 第三謹依龍樹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十六拜當中夜時禮 第四謹依天親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才門 皆悉已得 清淨無礙 大悲利益一切眾生 以本願力 盡未來際 而無厭倦 汝應請彼 彼當為汝 說其三昧自在解脫 爾時會中 諸菩薩眾 聞普賢名 即時獲得不可思議 無量三昧 其心無礙 寂然不動 智慧廣大 難可測量 境界甚深 無能與等 現前悉見無數諸佛 得如來力 同如來性 去來現在 靡不明照 所有福德 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爾時世尊 在摩竭提國 阿蘭若法菩提場中 始成正覺 於普光明殿 入剎那際諸佛三昧 以一切智自神通力 現如來身 清淨無礙 無所依止 無有攀緣 住奢摩他最極寂靜 具大威德 無所染著 能令見者 悉得開悟 隨宜出興 不失於時 恒住一相 所謂無相 與十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 靡不皆入灌頂之位 具菩薩行 等于法界無量無邊 獲諸菩薩普見三昧 大悲安隱一切眾生 神通自在 同於如來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禪的生活 06 自力與他力 ( 禪與淨土 ) 目錄 P.65 ~ 無 P.72 1. 信主者得救? 2. 彌陀的願力 3. 淨土真宗 日蓮宗 4. 自心中的淨土 5. 你能做主嗎? 6. 禪淨雙修 1.1 生命中充滿了煩惱與痛苦 1.2 靠外力的賜予而得升天的信念 1.3 外道神教的通常信念 2.1 佛教也有純他力的法門 2.2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 最終仍多棲心淨土 3.1 淨土真宗 3.2 日蓮正宗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100 青 年 作 家

100 青 年 作 家 壁 紙 文 字 / 鹼 性 人 繪 圖 / 蔣 依 芳 工 110 * 文 學 我 最 型 99 100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型 101 102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103 型 * OK 青 年 作 家 104 文 學 我 最 105 型 * 青 年 作 家 106 * 文 學 我 最 型 107 108 青 年 作 家 * 文 學 我 最 109 型 青 年 作 家 幼 獅

More information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於臺北慧日講堂 釋如暘敬編 2012/08/30 壹 懸論 ( 壹 ) 釋題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為淨土宗之要典此論全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或稱 往生淨土論, 或簡稱 淨土論 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 1, 三經者, 一為 佛說阿彌陀經 ( 小本 ) 2 ; 二者亦名 阿彌陀經 ( 大本 ), 有多種譯本 3, 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二中沒 是名大地六種震動 五 舌根放大光明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者 轉無常以為常 轉不凈以為凈 轉苦以為樂 轉無明以為明 爾時 六 佛光所照之處 山林國土 江河大海 鐵圍山川 一切地獄 高下平正 皆悉清凈 無諸穢惡 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 釋迦分身諸佛 七 從空化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二中沒 是名大地六種震動 五 舌根放大光明 大光普照 大光普照者 轉無常以為常 轉不凈以為凈 轉苦以為樂 轉無明以為明 爾時 六 佛光所照之處 山林國土 江河大海 鐵圍山川 一切地獄 高下平正 皆悉清凈 無諸穢惡 猶如東方清凈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 釋迦分身諸佛 七 從空化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一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爾時 一 釋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薩 為一切眾生及自己身 問諸佛名 佛說十方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大菩薩僧已 復欲大師子吼 有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決定說者 明知如來 常住不滅 并說眾生 盡有佛性 二 諸魔怖畏 外道歸伏故 是名師子吼 如是顯說已 三 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世界 六種震動 六種震動者 東涌西沒 四 西涌東沒 南涌北沒 北涌南沒 中涌邊沒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萬 人 願 景, 萬 人 期 許, 關 心 你 我 的 未 來 1. 1. / / 2015 2006... MIC 2013 11 33BIG EVENT

萬 人 願 景, 萬 人 期 許, 關 心 你 我 的 未 來 1. 1. / / 2015 2006... MIC 2013 11 33BIG EVENT BIG EVENT MIC (Vision) 2006 2015 1 2006 1,000 500 1,025 75 1 32 萬 人 願 景, 萬 人 期 許, 關 心 你 我 的 未 來 1. 1. / / 2015 2006... MIC 2013 11 33BIG EVENT BIG EVENT 36 35 2011 2013 2025 10 34 2. 萬 人 願 景, 萬 人 期 許,

More information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蓮池讚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 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ㄨㄥ ˋ 唵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ㄨㄥ ˋ 唵 淨意業真言 ㄨㄚㄌㄚ ˋ 日囉 怛訶賀斛 佛說無量壽經一 佛說無量壽經二 ㄨㄥ ˋ 唵 淨身業真言 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薩婆訶 安土地真言 ㄨㄥ ˋ 南無三滿哆沒馱喃唵 度嚕度嚕地尾薩婆 訶 ㄨㄥ ˋ 唵 普供養真言 ㄧㄝ

More information

衆生三種具三心精進勇猛無退轉即得如來手接引七寳宮殿大光明其身踴躍金剛臺隨從佛後彈指頃行大乗解第一義即生七寳蓮池中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賛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八十億劫罪皆除以是濟拔無有窮是以名爲無量壽昔世尊居耆闍崛與大衆說妙因縁離憂惱與閻浮提超脫一切諸苦趣淨妙國即極樂界修三福發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堅專故

衆生三種具三心精進勇猛無退轉即得如來手接引七寳宮殿大光明其身踴躍金剛臺隨從佛後彈指頃行大乗解第一義即生七寳蓮池中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賛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八十億劫罪皆除以是濟拔無有窮是以名爲無量壽昔世尊居耆闍崛與大衆說妙因縁離憂惱與閻浮提超脫一切諸苦趣淨妙國即極樂界修三福發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堅專故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賛西方極樂世界尊無量壽佛世希有能滅無始億劫業令彼苦惱悉消除若人能以微妙心甞以極樂爲觀想廣與衆生分別說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閻浮檀金無與等其高無比由旬數六十萬億那由他眉間白毫五須彌紺眼弘澄四大海光明演出諸毛孔一孔徧含諸大千一界中有一河沙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作者觀者隨現前以觀佛身見佛心衆生憶想見化佛從相入得無生忍以三昧受無邊慈佛身無量廣無邊化導以彼宿願力有憶想者得成就神通如意滿虚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5 年 9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2 期 Pure Land Buddhism September. 2016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妙法蓮華經 1.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2. 法華經 的思想特色 3. 法華經 的思想義涵 4. 法華經 的經題釋說 5. 法華經 的內容概說 法華經 的思想源流 1. 妙法蓮華經 是當初佛陀在靈鷲山 上, 所說的大乘經典 有百萬人天的聽 眾, 舍利弗曾三次請求佛陀講說本經 (1) 最初佛告舍利弗 : 止! 止! 不須復 說 若說是事, 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 驚疑 (2) 舍利弗再次請求, 佛陀回答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3 期 民國 104 年 3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More information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如來藏之研究 第二章第四節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4 期 如來藏之研究 第四節佛子與佛種性 (pp. 59 65) 第二章如來藏思想探源 (pp. 19 65) 釋長慈 (2017/12/19) 一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是有啟發作用 如來藏 (tathāgata-garbha) 是胎藏的藏, 與懷妊 誕生, 也與種性 (gotra) 血統有 1 關 從譬喻而發展起來的 佛子 與 佛種性, 對如來藏說,

More information

ë 3 5 51 67 101 127 171 193 219 247 269 289 313 327 341 349 357 4 維摩詰經現代直解 出維摩詰居士的修行水準竟然是如此之高 在釋迦牟尼佛開創佛教時 並沒有把居士放在主要位置 而是把比丘放在第一位 這樣對當時的社會結構而言 是自然 又適當的事 但是到了現在 居士則變得重要了 而且釋迦牟 尼佛也曾預言居士在以後會變得重要 現在看 維摩詰經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凡同見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 此並是何身耶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 鼓音經者即是化身 問何以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 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 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

何不但現一實之身令聖凡同見 答由機福力不同故身現有其麁妙 問如彼觀經云彼佛身長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又鼓音經所說是剎利種者 此並是何身耶 答如彼觀經者是報身 鼓音經者即是化身 問何以知之 答准淨居天身身量皆大 如來報身皆在淨居色究竟天實報淨土故報身大也 若在閻浮提示有種姓父母生處及有得道菩提樹 阿彌陀經疏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7, No. 1757 No. 1757 [cf. No. 366] 阿彌陀經疏 京兆慈恩寺基法師撰 竊聞 三寶之寶理超繫象之表 三乘之乘事涉名言之迹 原夫真際之理平等性空 赴機啟權實之門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一學佛的要旨在實行, 然諸實行中, 求其最方便 最簡捷 最要妙 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 都是以淨土法門, 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 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 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 繼之有曇鸞 道綽 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 遂成為專宗 淨土宗, 或云蓮宗, 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 三根普被收機最廣, 則持名一法, 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

More information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 妙法蓮華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62 No. 262 [Nos. 263, 264]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 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 演說大乘真經 名無量義 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

More information

智慧 不得具足如真實香 然彼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真香具足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所有善根 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我說彼等由善友滿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歡喜愛者 教彼勤行令歡喜愛 何以故 奢利弗 我昔亦由善友攝故 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如有一人欲取珍寶 更第二人亦

智慧 不得具足如真實香 然彼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真香具足 奢利弗 見是義故 善家子善家女所有善根 皆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我說彼等由善友滿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 歡喜愛者 教彼勤行令歡喜愛 何以故 奢利弗 我昔亦由善友攝故 今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奢利弗 如有一人欲取珍寶 更第二人亦 大集譬喻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2 大集譬喻王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2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復次說此法時 命者奢利弗 從座而起 一肩優多羅僧伽作已 右膝著地合掌白 言 大德世尊 我欲少問 願佛聽許

More information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其文藏有三譯 元魏留支. 陳天竺真諦二譯 要不如姚秦鳩摩羅什所譯 辭特簡明 義無脫誤 是以震旦誦習 日月爭光 而註釋多門 意見差別 愚自弱冠志學 即知三教會通 丙辰歲 以梁生奇緣 皈依憨山大師 于東遊之日 得受金剛決疑 以為指歸 其大意謂 佛說法三十年 上首弟子猶是懷疑 此經隨空生所疑處 即便逐破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5, No. 485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485-A 金剛經如是解自述金剛者 性喻也 性無形似 落言即非 天竺先生不得已而有言 於是名之以般若 名之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2, No. 4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428-A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敘嗚呼 人生如夢 轉瞬皆虗 富貴等於浮雲 功名同於朝露 當年恩愛 頓入壟邱 塵世繁華

More information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尋得旨之匠, 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 以七住為道慧陰足, 十住則群方與能 在迹斯異, 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 三乘者, 始簣之日稱 ; 定慧者, 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 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云, 大難既夷, 乃無有三 ; 險路既息, 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 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云,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9, No. 0276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輸入, 曾國豐大德輸入,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76 無量義經序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無量義經者, 取其無相一灋, 廣生眾教, 含義不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T0A27

T0A27 宋西域㆔藏 良耶舍譯 如是我聞 ㆒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 與大比丘眾千㆓百五十 俱 菩薩㆔萬㆓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 而為 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㆒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㆒不得往 國大夫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 用塗其身 諸瓔珞 盛葡萄漿密以 王 爾時大王 食 飲漿 求水漱口 漱口畢已 合掌恭敬 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 而作是言 大目乾連是吾親友

More information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 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5 期 淨土學論集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1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 p.1 ~ p.41( 錄自 淨土與禪 p.77 ~ p.122) 釋貫藏敬編 2013.3.4 1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五冊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 讀後,p.102 ~ p.103: 二 民國四十年冬 1, 我在香港講 淨土新論, 是依虛大師所說, 淨為三乘共庇, 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ii 錄目

ii 錄目 7 2 1 目錄錄目 19 15 i 10 ii 錄目 32 35 39 41 43 46 49 51 iii 錄目 53 56 58 61 63 65 67 69 iv 錄目 71 73 77 81 85 88 90 93 v 錄目 96 99 102 106 109 118 121 124 vi 錄目 129 131 134 139 142 144 147 149 151 錄目 vii 157

More information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淨土五經系列 佛說阿彌陀經 演講第二講演講緣起與受持功德利益 下 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 07 年 6 月 4 日菩薩戒弟子蔡恆明居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演講大綱

More information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佛說無量壽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0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No. 360 [Nos. 361-364]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聖賢錄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聖賢錄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8, No. 1549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549-A淨土聖賢錄敘 至哉淨土之教 其諸聖人所由以踐形者乎 孟子曰 形色 天性也 知形色之為 天性 則不容離土以言心 知天性之為形色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