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人生与学佛 第二章净土与净土宗 第三章净土法门大义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人生与学佛 第二章净土与净土宗 第三章净土法门大义"

Transcription

1 净土修学导引 隆盎编述 胡正制作 1

2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人生与学佛 第二章净土与净土宗 第三章净土法门大义 第四章往生资粮 第五章净土法门的修持 第六章往生品位 第七章临终关怀与助念往生

3 序一龙昂居士 ( 隆盎 ), 淳朴诚笃 治学谨严, 系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 长期以事科学研究并教学, 有学术专著出版 出生于佛教家庭, 潜心学佛研习经习经论近二十年 对净土宗特有信仰和心得, 依止四川乐至报国寺高僧昌臻老法师, 专修和弘扬净土法门 昌臻老法师智慧宏深, 德行清高, 早年习禅习密, 后专修净土, 继承其剃度师离欲上人的遗志, 以持戒修行 弘法利生为宗旨, 专修和弘扬净土宗, 培训净宗弘法人才, 随其修学的弟子很多, 影响很大, 是一位具有卓见卓行的令人敬佩的高僧, 龙昂居士深受他的教益 龙昂居士今撰就 净土修学导引 一书, 对净土宗有关内容作了系统的简要介绍, 既 重理论又重实践, 是一部有益于研究佛学者和专修净土者的好书 一 本书首先谈到人生的归宿和学佛 学佛的纲领是 : 以戒律为基础, 以般若为先 导, 以净土为归宿, 这直指学佛的核心 二 在解释净土时, 提到人间净土与西方净土 人间净土特别提出太虚大师的 人生佛教, 赵朴初居士的 人间佛教, 以三皈五 戒净化自我身心, 以菩萨的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 达到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顺应 时代, 与时俱进 西方净土是出世解脱的成佛正道, 往生西方, 在此安乐国中修行得解脱后, 再本悲愿, 下生世间, 广度众生, 才是最佳的光明大道 为究竟 作者提出, 要 庄严二土, 既要庄严现世国土, 也要庄严西方净土, 而以西方净土 三 在提到净土修行时, 强调信愿行三种资粮 在行中, 以称名念佛为正行, 以众善 万德为助行, 提出 正助双修 主张 不需要任何修为的提法是错误的 ; 只念一句佛号 就够了的说法是误导 庄严二土 正助双修, 是作者的卓见, 深合佛心和净土宗历代祖师的遗训 四 除念佛正行外, 提出 : 净业三福是主要助行 ; 虔修普贤十大愿王 三福, 即 : 世间善 ; 戒善, 亦称解脱善 ; 行善, 亦称菩萨善 众善者, 即包括此三善 菩提道次第广论 中指出应修的善行, 依此才能圆成佛果 3

4 华严经 是经中之王 修习普贤十大愿王, 才能契合无尽缘起法界观, 证入一真法 界 普贤行愿品 是 华严经 的关键, 以普贤愿王导归极乐又是本经的结穴之处 经云 :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故修华严行, 入华藏世界 ; 修净土行, 入极乐世界 华严 极乐不可分割, 是统一的, 实 同一归趣 五 本书最后一章中, 提出临终关怀与助念往生 生从何处来, 死从何处去? 一般世俗人懵懂不知, 而在真实的净土行者则很清楚 由 于平常念佛行持故养成定力, 临终不会忙乱, 安然生西, 得到解脱 作者说 : 净土法门对人生的临终关怀是圆满的关怀 ; 临终助念是极具实践操作的妙 法 本章内容极为详细, 值得注意和推广 以上五点是我在匆忙中翻阅本书的体会 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佛经和古今事实, 提出有价值的论证 作者深入浅出, 娓娓道来, 平实易明, 充分体现作者诚意和苦心 惟贤 二 O O 六年二月一日于重庆市南岸区慈云寺序二世尊圣教, 教人去妄净心 妄去必然真显 心净必然土净 所以, 如来一代时教, 皆可称为广义的净土法门 我们学佛的根本目的在于 断烦恼 脱轮回 成佛道 度众生 而 信愿念佛 求生净土, 进而在西方净土继续进修, 远离一切退缘障碍, 迅速获证无生, 究竟成佛, 具备广度一切众生的真实能力, 这便是我们欲求 成佛道 度众生 的最佳捷径, 也是我们人生的终极归宿 净土法门圆摄圆收一切法门, 是末法时代多数众生当生成就的对症法门 因为净土法门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为核心, 是依仗佛力 兼仗自力的特殊法门 从最根本的教义上来说,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都具备与如来同等的无尽功德宝藏, 但因为自己的妄想执著, 而虚生梦死 枉自轮回 永无出期 所以, 至尊大悲的阿弥陀佛在往昔行菩萨道时, 因彻底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而发下称性四十八大愿, 愿接引一切众生回归本来净土 而今, 弥陀宏愿已得成就 所以, 现在我们任何一位众生, 只要真正深切信愿, 念念恳切 4

5 持名, 临终时刻, 必定在一刹那之间, 蒙佛接引, 回归西方净土 我们一切众生生命 的本来故乡 我们认为, 净土行人在基本知见上, 应知 以戒律为基础, 以般若为先导, 以净土为归宿 这个原则 在具体行持上, 应坚持 一门深入 长时熏修 真信切愿 老实念佛 弘法者在弘扬净土法门过程中, 应 以净土经论为准则, 以祖师论断为依止, 以信愿持名为纲宗, 以诚敬实修为要务 还应重视临终助念的重大意义, 推广临终助念活动 同时还应提倡正助双修, 念佛正行诚然重要, 而一切利他助行也应随缘尽力而为, 二者不可偏废 隆盎居士学佛多年, 归心净土, 研究教理, 对净土法门有一定的认识 现发心依据净 土经论以及祖师教法, 编写 净土修学导引 一书, 这是一本适合普通净土行人的普及性 读物 其中比较全面的涉及净土相关知识, 可以供大家参考 释昌臻 二 六年二月十日于四川乐至县报国寺 前 言 中国历代祖师 高僧和大德居士们关于净土的著作虽然仍然有很高的价值, 但是对于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问题却难以表述, 再加上古人的著作都是用文言文撰写的, 对于今天大多数的读者来说, 的确存在一定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 因此, 针对当今众生的实际情况, 编写出一本适合他们根性的佛教净土法门修学的著作, 以引导他们对于佛教, 对于阿弥陀佛的净土, 生起坚定的信心并正确地进行修学实践, 最后出离解脱, 是当今佛教净土修行人的重要任务 隆盎居士编述的 净土修学导引 一书, 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编写的 我认为, 净土修学导引 这部著作的优点主要有以下五点 : 第一, 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关于佛教和净土修学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 对于佛法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净土宗和净土修学的方法都作了比较完整的介绍 这样, 人们在阅读此书的时候, 了解到的不仅仅限于佛法中的净土和净土法门, 而且对于佛法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整体把握 第二, 观点正确可信 此书的基本观点都出自佛教的经论, 也包括了历代祖师大德以及当代高僧们的见解, 而并非隆盎居士的个人观点 有鉴于此, 作者在署名的下面使用 编述 一词, 而不使用 著 或 撰 等字样, 以示其观点皆有依据, 并非私心臆造 第三, 是针对性强 本书是为指导当今世人学佛和修行而撰写的, 对于当今社会上对 5

6 于佛法和净土法门的种种误解, 书中在许多地方都作了解释和澄清 第四, 本书既包括理论方面的阐述, 也包括了修学的实践 任何修行实践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之下,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修瞎练 ; 反过来,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无用的理论 在这部著作中, 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阅读这部著作, 既可以学习到佛教及净土的理论知识, 也可以使人们知道怎样去修行实践 第五, 是内容有所增加和补充 过去的净土著作中有些没有谈到 很少谈到或者散见 于前代大德们的著作中的内容, 在本书中都有比较完整的补充 例如关于临终关怀和助念 往生, 就结合了现代的实际情况, 增加了许多内容 隆盎居士是一位退休的高级知识分子, 皈依蜀中净宗大德昌臻上人, 多年来认真钻研佛法, 修习净土 他给我的印象是朴实诚恳, 平易近人, 性格内敛 他平时言语不多, 为人低调, 但对于佛法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却非常富于极大的热情 近年来, 他奔走于川内外的各个寺院和净土道场, 热情向大众弘扬佛法, 积极宣扬净土法门, 深受各地居士们的喜爱 在弘法的实践中, 他深感应当有一部既适合当今大众, 又能够全面概括净土的理论及修行的著作, 因此发愿撰写了这部 净土修学导引, 以利广大众生修习净土法门时的需要 另外, 隆盎居士还有一部 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将世亲菩萨的 往生论 及昙鸾大师的 往生论注 合为一书, 翻译成白话, 并作详细的解释, 以利益一切修习净土法门的信众 我相信, 随着此书流通范围的扩大, 将会有更多的人相信净土, 修习净土法门, 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 到达幸福圆满的彼岸 南无阿弥陀佛! 李恕豪 2006 年 1 月 20 日夜 于成都四川师大东区东篱居寓所 6

7 第一章 人生与学佛 第一节导言 时光无情, 流逝无痕 才是青春年少, 满怀壮志凌云, 转眼老态龙钟, 即将寿终正寝 人生百年苦短, 虽有可追忆的暂时欢愉, 却留下太多哀婉叹息 无论平庸潦倒, 还是飞黄腾达, 都是过眼烟云 年年竭思筹谋, 岁岁苦心经营, 无论少壮还是衰老, 无论英雄还是平民, 我们总在时时探索, 日日追寻 : 人生目的到底为何? 何为幸福完美的人生? 什么是该追求的真理? 什么才值得奋斗终生? 名誉地位有何价值? 金钱 情侣 生命何能永存? 为何祸殃逆运总是不断? 为何病痛灾难总是随身? 为何日日总是机关算尽? 为何内心总是不得安宁? 太多的烦恼, 太多的疑问, 总是让我们理不出头绪, 抓不住要领, 找不到可信的答案, 悟不透玄机迷津 多少有志儿女, 总觉生不逢时, 骂老天太不公平 有的颓唐志短, 浑浑噩噩, 消磨残生 有的趾高气扬, 坏事做绝做尽 有的沉沦情色, 终日醉梦死生 人间百态哪能述尽, 世态炎凉更是触目惊心 不了解真正的人生意义, 就等于白活! 不懂得人生的真谛, 永远是愚痴废人! 7

8 谁能启迪解悟人生的智慧? 谁能点破消解人生的疑云? 亲爱的读者, 我们明确告诉你 : 释迦牟尼佛, 就是我们的导师 世尊! 佛是大彻大悟的觉者, 不是主宰一切的神灵 他对人生的解悟最为圆满透彻, 他指引的人生道路最为坦平端正 他创立的佛教就是完美人生的教育, 他最好的教法就是往生弥陀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 他的弟子都成了了生脱死的圣人 他是我们的祖先老师, 我们应当对他顶礼皈依, 应当对他虔诚恭敬 只要我们认真学习佛陀的教育, 只要我们真正依教奉行, 我们就会当生成就, 做一个与佛陀一样的高尚的 了解人生宇宙真理的完美的人! 第二节人生的归宿 一 苦难的人生 赤条条, 呱呱坠地, 即闻婴儿嘶声力竭的哭声 : 苦哇, 苦哇! 一条生命来到人世, 又有一个人要历尽万苦千辛, 去走完这人生的旅程 什么是人生? 佛教认为人生是受报应的一生 佛教的基本义理就是因果规律, 就是因果报应 有因 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种好因必得善报, 种恶因必受罚惩 纵目静观, 这个世界, 苦多乐少, 但尚能忍受, 所以叫娑婆世界, 古印度梵语娑婆即 是堪忍 常言人人有一肚子苦水, 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 苦难总是伴随人的一生 佛教认 为人生有三苦 八苦, 苦难无穷无尽 三苦 : 苦苦 坏苦和行苦 苦苦是心身苦时产生的痛苦 ; 坏苦是偶现的乐境瞬间又逝 去时感受的苦 ; 行苦是诸行无常, 迁流不息, 人有生老病死, 物有成住坏空, 时刻不得安 定产生的苦 八苦 : 8

9 ( 一 ) 生苦 : 生前入胎牢囚监, 出胎如钻穴隙, 来到世上, 第一感受即是 : 苦呀! ( 二 ) 老苦 : 人老眼昏耳聋, 病痛缠身, 气虚体弱, 生活难以自理, 受人疏远歧视 ( 三 ) 病苦 : 四大不调, 宿业报应, 面黄肌瘦, 疼痛难忍, 举步维艰, 开腹剖肚, 割肺 挖心, 锯肢断腿, 疾病折磨, 苦不欲生 ( 四 ) 死苦 : 有生必有死, 四大分离, 如龟脱壳, 断气殒命, 了断此生 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身 死后何处去, 茫然不知行 ( 五 ) 爱别离苦 : 爱不深不生娑婆 情海荡荡, 爱欲铭心 骨肉分离, 魂牵梦萦 ( 六 ) 怨憎会苦 : 恶眷败家, 老见仇人, 瞋恨难止, 怒火难平 ( 七 ) 求不得苦 : 爱乐名利, 财富美人, 时时谋营, 苦苦追求, 终不满愿, 遗憾终生 ( 八 ) 五阴炽盛苦 : 色 ( 物质, 色身 ) 受 ( 感受 ) 想 ( 思想 心念 ) 行 ( 行为造作 ) 识 ( 分 别意识 ) 叫五阴又叫五蕴 人是五阴和合, 积集物质和精神的假和体 五阴的作用强烈炽 盛, 盖覆了我们的真心佛性 死后精神不灭, 神识会轮回再生 三苦 八苦 无尽之苦, 最大之苦, 莫过六道轮回之苦 二 六道轮回 物质是不能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 转变成其他物质, 比如食物在胃里被消化后, 有营养的物质被血液吸收, 养育身体, 残余物质随大小便汗液排出 化学就是研究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 生成产物的科学 能量也是不灭的 一种能量形式, 可以转化成另一种能量形式 比如燃烧煤的热能可以在电厂转化为电能 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不灭定律 物质可以变成能量, 能量也能聚积成物质 佛教揭示了物质 能量转化的规律 心经 说 :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 指物质, 空, 指无形无相的能量和精神 佛教认为精神也是不灭的, 五阴中受想行识就是心理精神 心经 中说 :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就是说 : 受想行识即是空, 空也就是受想行识 空不是空空如也, 而是无主 无我 无常的没有自性的无始无终的运动变化, 这种运动变化是因缘和合而有 因缘分离而灭的, 所以称为缘起性空 一般宗教认为人类的灵魂是不死的 精神不灭定律也是必定成立的 中国民间称灵魂叫鬼魂 魂魄, 人死后的魂魄是会投胎变成来世的 佛教称灵魂叫神识, 神识中带有今生作善作恶留下的种子, 留在叫第八识阿赖耶识的 9

10 心田中 神识投胎在母亲胎中便开始了下一期生命 婴儿的心田中就带有前世的善恶种 子, 来到今生, 接受善恶的报应, 所以人的身体就叫业报身 三苦, 八苦都是这个身体及 心理应受的报应 作为人生, 还只有三苦 八苦, 但在多次转世中却不一定能再得人生 根据自己善恶 造作所作的 业 产生的精神推动力, 佛教称为业力 人死时是 万般带不去, 唯有业随 身 根据善恶业力的 重者先牵 规律, 人的死后有六种去处, 称为六道 三善道 : 善多恶少生三善道 上等善, 生天道, 做天人, 如神仙, 享大乐 ; 中等善, 生人道, 做人, 苦多乐少, 苦长乐短 ; 下等善, 生阿修罗道, 做阿修罗, 好争斗, 有福报 三恶道 : 恶多善少生三恶道 下等恶, 生畜生道, 做虫蚁畜生动物 ; 中等恶, 生饿鬼道, 做饿鬼, 无饮无食 ; 上等恶, 生地狱道, 做地狱众生, 长时无间极苦 失去人身 堕入三恶道是极难出离的 尤其是地狱 时间以劫计, 时间很长, 一劫为 十的二十七次方年, 数也数不清个亿亿年为一期生命 天人寿命可达数千岁至万万岁, 但 福报享尽, 还得恶报现前, 仍会在六道中轮转不停 所以佛教认为 人生难得 我们在其他五道中流转的时间, 如大地的泥土那么多, 得人生的时间和机会如爪上土, 真是极其稀有难得啊 的苦难 我们在六道中轮回不止, 在苦海中头出头没, 没有出离之法, 没有出离期, 这是最大 我们应该坚信, 六道轮回是真实不虚的 因为这是佛陀世尊以佛眼亲见亲证, 佛无诳语, 佛的圣言, 值得皈信 现实社会也有六道相似的影像 有人安闲自在, 受人尊敬, 万事顺心, 福报很大, 有如天人 有人争强斗狠, 好打抱不平, 有钱有势, 有如阿修罗 有人阿谀逢迎, 人称走狗, 畜生 有人患食道癌, 不能饮食, 痛苦万分, 有如饿鬼 有 10

11 人葬身火海, 有人千刀万剐, 开肠剖肚, 有如地狱众生 六道的存在, 科学家也有不少验 证 有的人尚可记忆自己的前世多生 一切都有力证明六道轮回真实可信 三 五浊恶世 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 是人们生存的依托, 为前生作善作恶的报应, 称为依报 所谓五浊恶世 : 劫浊 见浊 烦恼浊 众生浊和命浊 ( 一 ) 劫浊 : 生态环境破坏, 疑难绝症突增, 如艾滋病 癌症 瘟疫毒菌泛滥, 如非典 型肺炎 禽流感 人心浮躁, 道德沦丧, 战火纷飞, 恐怖暴行, 天灾人祸, 日渐增盛, 使 得人心惶恐, 避之不及 人们常问 : 哪里是安全绿洲? 哪里是人间净土? ( 二 ) 见浊 : 见解浊恶, 又叫见惑, 有五种错误知见 : 1 身见 : 贪爱自我, 执著我的身体, 我的利益, 我的权益, 我的亲眷, 我的团体, 以为自私自利是人生唯一目的 常言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只顾自扫门前雪, 哪管 他人瓦上霜 一切以我为中心, 以自我功利为目的, 认为我为实有, 我的利益为实在 2 边见: 对人生执持断见和常见 他们不承认自作自受的因果规律 认为 人死如灯灭 的断灭知见, 称为断见 认为 人死后仍会做人, 说 : 二十年后我又是一条好汉, 这叫常见 执著边见的这两种人, 因为不信因果, 所以不怕造恶 其实人死了并未真正了断, 人人要在下一世受报应 恶多于善就会由恶业的业力, 牵引到三恶道中去受无尽巨苦 3 邪见 : 就是反对因果, 反对善因善果, 恶因恶果, 不承认一切行为都要负因果的 责任, 都必定会自作自受, 是他人代替不了的 4 见取见 : 就是自以为是, 坚持自己错误的我见 边见 邪见, 持著不舍 见取见 又叫非果计果, 自己还没有亲证圣人果位, 却妄想执著已得圣果的错觉 5 戒取见 : 坚持执持错误的邪戒, 错认是正戒, 又叫非因计因 如见牛吃草能升天, 就持吃草戒 种种错误知见, 会惑乱真性, 故为见浊 ( 三 ) 烦恼浊 : 又叫思惑, 是引发根本烦恼的心态意识 烦恼浊有五种 : 1 贪 : 贪婪 贪爱 贪心不足, 引起的烦恼 贪名 贪利 贪享受 贪地位 贪美 11

12 色美食 贪天之功窃为己有, 种种贪得无厌的心理状态, 都是为我的自私目的而引发的 2 瞋 : 瞋恚 瞋恨 生气 冒无明火, 怒气冲天, 愤愤不平, 怨天尤人, 致使吵架, 打架, 令他人不得安宁, 使自己内心难忍难平 3 痴 : 愚痴, 不懂因果, 痴迷不知宇宙人生真谛, 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4 慢 : 轻慢 傲慢, 自以为了不起, 瞧不起他人 对自己毫无谦逊的美德, 对他人 不起恭敬心 5 疑 : 疑惑, 猜忌, 犹豫不定 对师长教导, 不信不行, 对佛法生不起真正信心 ( 四 ) 众生浊 : 人们的身体是碎危不净的 极其丑陋的, 是由前世善恶见思烦恼所造的业力为因, 所感召得来的果报体 人们却将此众缘假合的身体, 看成是真实的, 不净为净, 贪爱保养 实际上正是由于我们有了这个身体的假合躯壳, 就造下了无尽的恶因, 所以才使自己在六道中流转生死, 永无尽期 ( 五 ) 命浊 : 寿命短促, 不满百岁, 转眼即到暮年, 人命无常, 横祸突现, 命在呼吸之 间 心有余而力不足, 多少雄心壮志, 却被岁月瓦解, 难得成办 四 人生的目的 人活着, 到底为什么? 这就是人生的目的 儒家讲一世因果, 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对自己都有利的好人 所以儒家提倡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首先要修身养性, 学知识, 懂道理, 遵纪守法, 作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优秀人才 随之就是齐家, 把家庭管理好, 将父辈孝养好, 把子孙教育好, 建成和睦安宁的家庭 最高目的是帮助帝王治理好国家, 平定天下祸乱, 使天下太平, 实现世界大同 儒家认为这样的一生, 就是最有意义的人生了 这样的人就会是万人敬仰, 光宗耀祖, 流芳百世的大好人 儒家不讲前生不论后世, 主张只把今世的事办好就行了 道家讲两世因果, 主张今生主要是顺应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修心养性, 回归本性, 与世无争, 超脱潇洒, 只重自身 其目的在于修炼成就, 长生不老, 身后成为来去自在的 超世脱俗的神仙 佛家讲三世因果, 认为人生就是受前世善恶报应, 人身难得, 人的己灵本性才是真, 主张借假身修真性 既要今生行善积德, 成为完美好人, 又要追求真正的不生不灭涅盘寂 12

13 静的永生 今生安受前世报应, 今生要潜修真正解脱的来生 儒释道三家都要求人在今生, 要做一个有利于社会 国家和有利于他人的人 芸芸众生, 混混沌沌 不少人只知 人生一世, 吃穿二字, 奉行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 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信条, 只把人生锁定在求生存 求饱暖上 有的人坚持相信 人过留名, 雁过留声, 致使坏事做绝, 远扬臭名 有的人信守 一切为我所用, 自私透顶, 敢于贪赃枉法, 残害众生 有的人自认 爱情至上, 为一人情爱可以丧生 这些庸俗卑下的人生追求, 却是很大一部分人的人生目的 我们生活在世上, 到底目的何在?! 佛陀的教育中, 才有最完美的答案 五 人生的归宿 法界是 : 人的生活场所实际上有十种地方, 佛教称为十法界, 都是人们死后可能去的地方 十 ( 一 ) 地狱法界 : 今生作少善大恶, 诽谤正法, 犯五逆重罪 ( 杀父 杀母 杀阿罗汉 出 佛身血 破和合僧 ) 等会堕入地狱, 成为地狱众生, 受无尽巨苦 ( 二 ) 饿鬼法界 : 今生作少善中恶, 因贪钱制假, 坑害众生, 贪污盗窃等, 会堕入饿鬼 法界 无水喝, 无食物, 喉如针细, 食物近前即化为火焰, 受无尽苦难 ( 三 ) 畜生法界 : 今生作少善小恶, 因愚痴不信因果, 会堕入畜生道作畜生, 易受他人 宰割吞食 以上三法界, 就是六道中的三恶道, 又叫三途 都是作恶比善更多为因的 ( 四 ) 修罗法界 : 修罗又叫阿修罗, 作小善少恶生修罗法界, 善比恶多 今生以瞋恨心, 如好打抱不平等, 争强好斗, 以所作有漏善事为因, 在下世生在修罗法界做阿修罗, 此法 界福报大, 生活环境如天人, 但好与天人争斗 ( 五 ) 人法界 : 今生作中善少恶, 善比恶多, 可得人身 人是苦多乐少 但在人道可以学佛修道, 弘法利生, 可以听经闻法, 佛也是在人间修行成就的, 是其他法界不可比的 归依佛法僧三宝, 守五戒可保人身 五戒是 :1 不杀生;2 不盗窃;3 不邪淫;4 不妄语 ;5 不饮酒 13

14 界 : ( 六 ) 天法界 : 是天人生活的地方 作大善小恶可升天界做天人 佛陀指出天法界有三 l 欲界 : 有男女性别有性欲, 有食欲等故叫欲界, 有君臣 夫妻 等级, 与人间类 似 欲界天有六层, 称为六欲天 2 色界 : 有身体和物质, 但无男女性欲, 无家庭, 人人清净离欲禅定 色界天有四 层十八重天 5 无色界 : 已无固定的色身形体 无色界天共有四层 总之, 天法界分为欲界 色界和无色界, 三界共有二十八重天, 总称三界二十八天 天人寿命逐级倍增, 身高也逐级倍增 升入天界的条件是行十善 :l 不杀生 ;2 不盗窃 ;3 不邪淫 ;4 不恶口 ;5 不 绮语 ;6 不两舌 ;7 不妄语 ;8 不贪 ;9 不瞋 ;10 不痴 再修禅定即可升入色界天和 无色界天 以上六法界都是凡夫为主居住生活的法界 ( 七 ) 声闻法界 : 闻佛陀金口宣说佛法, 修学四圣谛, 即可进入声闻法界 四圣谛是苦 集 灭 道 : 1 苦谛 : 了知人生是苦, 六道轮回是最大的苦报 2 集谛 : 受苦的原因是自身的贪 瞋 痴三毒, 愚痴无明, 妄想执著, 覆蔽了自己 本有智慧德能, 因此在六道轮转 集谛是苦因 以此因而作恶, 才招致痛苦恶报 3 灭谛 : 常住 安乐 不生不灭 寂静安宁的涅盘境界, 才是多苦人生最理想的究 竟的归宿 揭示涅粲境界的道理叫灭圣谛, 简称灭谛 4 道谛: 讲述如何才是修行的正道, 以达到涅盘境地的道理叫道谛 修行的正道有八种, 叫八正道, 又叫八圣道 : 正见 ( 知见正确 ) 正思维( 正确的思考 ) 正语 ( 正当的言语 ) 正业( 正当的行为 ) 正命( 正当的职业 ) 正精进( 为正确的目的努力奋进 ) 正念( 正确的观念 ) 正定( 正当的禅定, 不为他境所转 ) 人们按佛陀四圣谛教法修行, 即可了脱生死, 出离六道轮回, 成为声闻圣人 声闻圣 人有四个果位 : 14

15 1 一果罗汉须陀洹 : 初人圣人之流, 叫预流果 还要到天上做七次天人, 来人世七 次修行后, 方证二果罗汉 2 二果罗汉斯陀含 : 称为一来果, 还要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 再到人世间来一次, 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3 三果罗汉阿那含 : 称为不来果, 不再生于欲界 4 四果阿罗汉 : 称为无生果, 修到此果位, 真正解脱生死, 不再有分段生死了, 但 仍有变异生死, 是声闻的最高果位 ( 八 ) 缘觉法界 : 自悟十二因缘可证辟支佛果位 全靠自己的觉悟而成道, 所以又叫独 觉 十二因缘是 : 1 无明 : 贪瞋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 行 : 造作诸业 3 识 : 神识带着前世的业种子投入母胎 4 名色 : 有胎形而六根未具 5 六人 : 胎儿长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已具人形 6 触 : 出胎与外界接触 7 受 : 与外境接触, 产生苦乐的感受 8 爱 : 对外境产生爱欲 9 取 : 以自私为目的造作行为 10 有 : 造成业因能招感未来的果报 1l 生 : 在来世再受未来身形 12 老死 : 下一世又渐老而死 15

16 十二因缘揭示了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过程 : 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缘名色, 名色缘六入, 六人缘触, 触缘受, 受缘爱, 爱缘取, 取缘有, 有缘生, 生缘老死 有了无明的贪瞋痴及行的前世二因, 就必有今世的投胎转世得受报的身形 有了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的现世五果, 必然再造爱 取 有的今世善恶三因, 再感来世生老死二果 这就是三世因果 如要了生脱死就必须破无明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人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灭 无明灭就是生老死灭 这就是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瞋痴, 修正道而了生脱死之大法 圣人 声闻 缘觉称为二乘圣人, 又叫小乘圣人, 是只能自觉, 尚不能觉他更未觉行圆满的 ( 九 ) 菩萨法界 :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 是发菩提心即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的人 菩萨精神是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发心与诸众生同离六道, 同出苦海, 同生佛国净土, 同成佛道, 同度众生的以慈悲为怀的大道心人士 菩萨修学的内容是六波罗密, 又称为六度 六波罗密, 即渡过生死苦海而达涅盘寂静彼岸的六种大乘法门 : 1 布施 : 度悭贪, 有财布施, 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2 持戒 : 度毁犯, 止恶防非 戒律有五戒 十戒, 八关斋戒 菩萨戒 ( 摄律仪戒 摄 善法戒 饶益众生戒 ), 还有出家僧人的沙弥戒 沙弥尼戒 比丘戒和比丘尼戒 3 忍辱 : 度瞋恚 4 精进 : 度懈怠 5 禅定 : 度散乱 6 般若 : 度愚痴, 又称智度, 般若即佛一样的大智慧 修菩萨行的人, 都要发 四弘四愿 :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 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应具有四无量心 : 慈无量心, 给与一切众生乐 ; 悲无量心, 拔除一切众生苦 ; 喜 无量心, 见他人行善或离苦得乐, 深心欢喜 ; 舍无量心, 如上三心, 舍而不执著, 怨亲平 等, 无分别心, 不起憎爱之心 16

17 菩萨普度众生有四种方法, 叫四摄法 : 1 布施摄 : 对钱财急需的人用财布施 ; 对求知心重的人用法布施 ; 对怯弱众生用无 畏布施 可使双方情谊渐厚, 以达到度化他人的目的 2 爱语摄 : 对他人说话要用谦和语, 慈爱话, 使其产生欢喜心, 使人感到和蔼可亲 以达到度化对方的目的 3 利行摄 : 修菩萨道的人, 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 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 劝其修学佛法, 以达到度人的目的 4 同事摄 : 是修菩萨行的人, 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 与各行业的人相接近, 做其朋 友, 与其同事, 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 菩萨济度众生, 必须先行此四摄, 使众生爱我敬我, 然后方能听我劝导, 依法修行 菩萨法界是大乘法界, 人人可以行菩萨道, 成为了生脱死, 出离六道轮回的贤人圣人 菩萨是自觉而且觉他, 但觉行尚未圆满的圣人 再继续修行即可成为完美的人, 有般若大 智慧的人, 即可成佛而进入佛法界 ( 十 ) 佛法界 : 是佛居住的法界, 是最清净的最美妙的净土 佛是最完美的人, 最了悟 宇宙人生真实相状的人, 是智慧最高的人, 是最受世间一切众生尊敬的人, 是我们的慈父, 是我们的导师, 是我们的祖先 佛是梵语佛陀耶, 佛陀的简称 佛有十号 : 1 如来 : 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 2 应供 : 应受人天的供养 3 正遍知 : 真正遍知一切法, 知道一切绝对的真理, 知道宇宙人生的一切真实相状 4 明行足 : 三明五行具足 三明是宿命明 天眼明 漏尽明 五行是圣行 梵行 天行 婴儿行 病行 5 善逝 : 随意自然而人于不生不灭的涅盘 6 世间解 : 能了知一切世间的事理 17

18 7 无上士 : 至高无上的圣人 8 调御丈夫 : 能教导调御人天修正道的大丈夫 9 天人师 : 一切人 天人的导师 10 佛 世尊 : 佛是一切世间所共同最尊重的人 最崇拜的人, 是自觉 觉他 觉行 圆满的圣人 声闻 缘觉 菩萨和佛四法界, 是四种圣人的法界 今世为人, 下世你的归宿在哪里? 死后到何处去? 生死问题这是人生最大 最根本的 问题, 我们认真思考过吗? 我们有把握安详地在死后能去到自己最美妙 最理想的已了脱 生死轮回的圣人法界中吗? 我们还敢造恶业入恶道吗? 自己的人生归宿, 等待着自己给出的答案, 我们切不可等闲视之啊! 本节我们已闻到了佛教的一些基本知识 我们应当发誓 :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生! 总之, 我们活着就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有利于一切众生的人, 要以五戒十善净化自我 身心, 要以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 老实念佛, 行菩萨道, 为了生死, 出轮回, 以究竟成 佛为自己生命的最终归宿 第三节 做人的纲领 如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 有益于人民的好人, 是我们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的第一个重要层次 印光大师是近代最伟大的佛教教育家, 是中国近代佛教的著名高僧, 也是中国净土宗 的第十三代祖师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家文化有很高造诣, 对佛教各宗各派, 对 佛教真实义趣, 都有极深的解悟, 人们称他为近三百年第一人 印光大师提出做人的纲领是 :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一 敦伦尽分 18

19 敦是敬重, 相应, 符合的意思 伦是伦理道德 尽是恪守义务, 尽职尽责的意思 份 是指自己的位置 身份 敦伦尽分就是我们的思想行为要完全以崇敬的心理, 遵守社会的 伦理道德, 尽职尽责地主动承担好自己本分的义务 伦理道德是我们的行为轨范, 该做的一定要去做, 不该做的一定要坚决不犯 法律只 是伦理道德的最低底线, 触犯法律, 必受罚惩 邪恶的思想意识, 未及触犯法律的小过, 法律并不追究, 但要受到道德的评判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儒家提三纲五常为行为准则 在君臣 父子 夫妻 兄弟 朋友方面提倡君贤臣忠 : 即君王 上级 主人要贤德, 施恩于臣子 下级 ; 臣子 下级 奴仆要忠心耿耿服从尊重君王 上级 主人 提倡父慈子孝 : 父母 长辈 师长要慈爱护卫子女 : 晚辈和学生 ; 子女, 晚辈 学生要孝养父母 敬重师长 提倡夫和妻随, 夫妻和睦, 相依相敬 提倡兄扶弟悌 : 兄姊 同辈学长要关爱 扶助弟妹 后学 弟妹 后学要听从兄姊 学长的教诫 提醒 提倡朋友之间友爱诚敬 也就是说, 我们作为什么角色身份, 就要尽到应有的职责和义务 儒家处事的行为道德准则是仁 义 礼 智 信 仁就要是要仁爱, 对他们尊重, 要有爱心, 伤害他人的生命, 绝不能杀人 义就是要讲义气, 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不能偷窃他人财物 礼就是要合乎法理, 要遵纪守法, 不侮辱妇女, 遵从社会公德, 礼貌待人 智就是有智慧, 知书达理, 不乱本性 信就是要诚实信用, 不说假话, 不做骗人的事 佛教也讲 : 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提出五戒作为行为道德 准则 不杀生与仁相通, 不偷盗与义相近, 不邪淫与礼相通, 不妄语与信相通, 不饮酒与 智相能通 伦尽分 总之, 要做一个好人, 人生活得有意义, 首先就要尽到自己的义务, 本分 这就是敦 二 闲邪存诚 闲是制止 防范的意思 邪指邪恶, 行为上不做恶事, 思想上也不起邪恶的妄念 存 就是保持, 存养 诚就是诚意 诚信, 保持正确的信仰观念 闲邪存诚就是熄灭执著, 伏 断贪瞋痴见思烦恼, 保持正念 妄想就是颠倒梦想 一般的凡夫有四颠倒, 又叫四倒 : ( 一 ) 以无常为常 : 物质是永远运动变化不止的 精神也是运动变化不止的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也不可得 人有生老病死, 要想永远青春美貌, 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 人身体有四大 ( 地水火风 ) 因缘和合的假体, 是暂时幻有的 我们却认为有一个真正属于我的身体, 认定有我自己的个人利益 所以一切以我和我的利益为中心, 把 19

20 自私自利放在第一位, 而大造恶业, 因此长劫沦落六道, 长时受苦报不止 ( 二 ) 以苦为乐 : 我们常贪五欲 : 财 色 名 食 睡, 追求钱财 美女 名誉地位, 贪享美食, 闲散贪眠, 自以为是乐事 表面上我可以暂时满足我们在生理 心理上的欲望, 但实际上多是在造恶业, 为堕人三恶道创造条件 人们常说, 病从口入, 病是吃出来的 享用美食, 饱了一时口福, 可跟随的是百病缠身, 寿命早耗, 真是以苦为乐呵 ( 三 ) 以不净为净 : 我们的身体是众缘和合的, 是由食物营养的, 但如将青春美丽的一张假人皮剥去, 人人都是同样的骨血之躯 天天排泄的大小便 汗液 唾沫 鼻涕都是细菌万亿的脏臭, 都是非常不清洁, 不干净的 而我们总爱追求外表美, 却不注意思想品德的内在美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看得过重, 就是颠倒妄想, 心灵不美的人, 外表也不是真正的美 ( 四 ) 以无我为我 : 佛教主张因缘和合而生, 因缘分离而灭, 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叫缘起性空 作为人也是因缘和合的, 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 因为无常, 所以无真我 我有主宰的意思 我们对人体本身是作不了主的, 这叫人无我 一切事物也不是神仙上帝可以主宰的, 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它自己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的, 这叫法无我 所以佛教不承认神鬼上帝可以主宰人们的事, 而主张自作自受, 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善恶业力, 才是人的生死变化的推动力 而人们总是认为有一个真正的我, 所以常以私利为目的造下很多恶业, 而必受恶报, 甚至沦人三恶道苦海, 受无尽极苦 四颠倒是邪知邪见, 违背八正道的都是邪 我们要完美我们的人生, 就必须止恶止邪, 而以真诚心, 平常心, 顺应心对待一切事物, 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死 三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什么是善? 一切维护众生的利益, 造福众生 让众生离苦得乐的思想言行都是善 什 么是恶? 损人利己是恶, 损人不利己是大恶 利人又利己是善, 利人不利己是大善 佛经上说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是三世一切诸佛的教诫, 也可以说是佛教的定义 佛教是止恶扬善的教育 我们对一切损害众生的恶事都不能作, 莫以恶小而为之, 即使是小小的恶念也不起, 小小的恶事也不去作 一切利益众生的善事, 我们都要去作好, 莫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以为是小小的善事, 就不去作 佛教认为人们应作好十种善业 : 1 不杀生 : 不杀害一切众生, 包括虫蚁动物等, 绝对不能杀人 一切生命都有生存 20

21 的权利, 我们绝不可去剥夺他们的生命 杀生是大恶, 尤其是杀人 杀父 杀母 杀阿罗 汉 出佛身血, 都是必堕无间阿鼻地狱的五逆不赦的大罪 我们应该戒杀而护生放生, 这 才是善业 2 不偷窃 : 不随便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偷窃钱财, 偷窃名誉 非法谋取地位, 制假诈骗等等都是恶 不偷窃而行布施, 就是利人的大善 3 不邪淫 : 不与非正式夫妻关系的异性发生行淫行为是善, 否则就是恶 语 4 不两舌 : 不挑拨离间, 不说他人过失是善, 否则就是恶 我们应不两舌而说调和 5 不恶口 : 不骂人, 更不破口骂人是善, 否则就是恶 我们应该说关爱语 语 6 不绮语 : 不说无意义的下流话是善, 否则就是恶 我们应该说正当的有益他人之 7 不妄语 : 不撒谎不骗人是善, 否则是恶, 我们应该说诚实语 8 不贪 : 不贪财物美色而据己享受是善, 否则是恶 我们应该学舍, 舍得舍得, 有 舍才有真正的得 9 不贪 : 不对人间事物和他人产生瞋恨心, 不生气是善, 否则是恶 我们应该学慈 悲博爱, 心地柔软和气 10 不痴 : 对因果深信不愚痴, 对佛言祖语深信不疑, 是善, 否则是恶 我们应该学 习佛教, 启迪般若大智慧 十善业是从佛教的五戒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 扩展而来的 有人提出全球的道德伦理就是 : 不杀人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就是从佛教的五戒来的 只要我们守好了五戒, 就可以保人身, 而不堕入畜生 饿鬼 地狱三恶道 佛教认为每守一戒有五个善神守护, 全守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守护, 自然可以消灾难, 保平安 第四节 学佛的纲领 人总得有一个人生的信念, 这就是信仰 一般年青人总会说我要追求真理, 追求真 善美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 没有追求的人, 必然不会有一个令人羡慕的人生 宗教都在 21

22 回答什么样的人生, 是完美的人生, 这一重大问题 我们认为佛教是回答人生问题很圆满 的宗教 因此我们要学习佛教 宿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学习佛教的纲领是 : 以戒律为基础, 以般若为先导, 以净土为归 一 以戒律为基础 以戒律为基础, 是学佛的第一条纲领 ( 一 ) 学佛必须先学戒律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 任何人一入佛门, 都必须学戒 受戒 守戒 戒律能止恶 防非, 能摄众净心, 能统领僧团六和敬, 能保障佛教徒之间的团结, 是修行证果的基础 佛灭度时告诫佛子, 必须 以戒为师 l 三皈依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戒律 正式学佛必须先受三皈依 : 皈依佛, 即皈依觉, 不再皈依天魔外道 ; 皈依法, 即皈依正, 不再皈依外道典籍 ; 皈依僧, 即皈依净, 不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佛 法 僧三宝, 方能取得正式佛教徒的资格 三皈依在广义上也可以看成 戒 未受三皈依, 就不能算是正式的佛教徒 2 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 受三皈依后的佛教徒, 必须请出家僧人传授五戒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五戒是佛教徒的根本戒律, 学佛人必须严守五戒 学佛必须先学做人, 五戒也是世间做人的基本准则, 是人伦道德的基础 严守三皈五戒, 才能保人身, 不堕地狱 饿鬼 畜生三恶道 3 严守三皈五戒, 必然守十善业戒 十善业也可以称为十善业戒 包括三身业 : 不杀生, 而护生 放生, 绝不可杀人, 杀父母, 杀阿罗汉, 出佛身血 ; 不偷盗, 而行布施 ; 不邪淫, 而修梵行, 坚守伦理道德 四口业 : 不两舌, 而说调和互赞语 ; 不恶口, 而说温软慈爱语, 不绮语, 而说清净正当语 ; 不妄语, 而说诚信真实语 三意业 : 不贪婪, 而克己乐施 ; 不瞋恚, 而慈悲喜舍 ; 不愚痴, 而深信因果, 深信佛语 身口意三业清净, 必生天界做天人 天人是道德高尚, 福报极大的人 修十善业, 是修行证得更高果位的基础 不守五戒, 不修十善, 不可能离三 22

23 界, 出轮回, 了生死, 成佛道 4 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 学佛的在家居士, 还可以受居士菩萨戒和八关戒斋 居士菩萨戒是大乘学佛人行菩萨道时, 应受持的戒律, 依 优婆塞戒经 共有六条重戒, 二十八条轻戒 八关戒斋是佛陀为在家弟子制定的暂时出家修行的戒律和斋法, 又叫八关斋戒, 是受持一日一夜的八条戒律 一不杀生, 二不与取 ( 不偷盗 ), 三不非梵行 ( 不淫 ),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着香花鬘, 不香油涂身, 不歌舞倡伎, 不故往观听, 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八不非时食 ( 即过午不食的斋戒 ) 过午不食又叫持斋, 是内心清净, 摒绝杂念的意思, 身口意三业清净才叫斋 不论在家出家, 要净化三业, 都应持斋 受持八关戒斋, 兼修戒定慧, 可证三果罗汉 受持八关戒斋, 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得中品中生 5 出家僧人具足戒. 出家僧人, 除了应受持三皈五戒, 十善业戒, 菩萨戒和八关戒斋外, 还应受三坛大戒 ( 即 : 沙弥十戒 比丘戒 菩萨戒 ) 比丘的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条戒律, 比丘尼应守三百四十八条具足戒 出家僧人戒是出世间戒, 是修行证果的基本保障 出家菩萨戒, 其戒相为十重四十八轻戒 ; 密宗还有以菩提心自性清净为体的三昧耶戒, 都是大乘菩萨应学 应守的戒律 ( 二 ) 戒律是学佛的基本纲领之一 学佛修行证果必须修 戒 定 慧 三学 戒能生定, 定能生慧, 戒是戒定慧三学的基础 楞严经 说 戒律是佛的法身, 戒律住世, 如佛住世 佛灭度后, 应 以戒为师 涅架经 说: 若破净戒, 是魔眷属, 非我弟子 虚云老和尚指出, 修行的先决条件是 深信因果, 严持戒律 印光大师说: 律是佛法的根本 我们学佛应以学戒人手, 应从持戒做起, 方能振兴佛教, 成就道业 无戒必无定 慧 净土法门的行人, 如果不守戒律, 怎样可能真信切愿, 与弥陀本愿相应呢? 更不可能老实念佛, 因此也不可能当生往生极乐净土 任何否定戒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不守戒律的教派都是邪魔外道 放弃戒律的法门都 不是佛陀正法 所以学佛必须以戒律为基础 二 以般若为先导 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又一条重要纲领 23

24 成就 佛教就是开启般若智慧的心性之微妙教育 没有般若智慧, 不可能在学佛修行中有大 学佛就是要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三藏十二部佛教典籍, 是智慧宝库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佛法如千年暗室的明灯, 佛光普照, 即能驱尽一切黑暗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 是智慧的宗教 佛法是佛陀教育众生, 根除贪 瞋 痴三毒的宝剑 佛陀正法, 就是智慧的妙法 如来的般若大智慧, 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不潜心学习佛法开发般若智慧, 很难在佛法中得到利益 大乘佛法要求学佛人必须行菩萨道, 修六度万行 :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般若就是大智慧, 就是入佛知见, 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 就是严持戒律, 深信因果, 深信佛语 六度中, 五度如盲, 般若如眼 没有般若智慧, 只能是盲修瞎练, 事倍功半, 对佛法没有真实的受用, 也不可能有真正成就 因此学佛, 必须以般若为先导 中国佛教大乘各宗, 如天台宗 华严宗 三论宗 律宗 法相唯识宗等, 都特别强调 深入经藏, 开启般若智慧, 作为学佛修行的先导 禅宗虽然主张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不主张死啃经论, 好像是不主张以般若为先导 实际上, 禅宗很重视 楞伽经 楞严经 金刚经 等佛经作为开悟 印证的准则 六祖慧能大师就是闻 金刚经 而开悟的 禅宗认为明白真心 了知本性是最重要的, 主张直指本性, 见性成佛 六祖说 : 何期自性, 本自具足 认为众生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 与佛的自性中的般若大智慧, 是一样具足存在的 因此佛陀的教导, 正是开示悟人众生本有智慧的钥匙 正如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说 : 无智亦无得 明心见性, 就是为了彰显般若大智慧 所以说, 禅宗实际上也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净土宗一句佛号包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一切至高究霓的真理 唯有佛菩萨才能彻底明了 对有条件的念佛人, 净土宗要求深入经藏 有文化有机缘的净宗念佛行人, 应该多多读诵大乘经典, 探究佛法奥义, 闻听高僧大德善知识讲经说法, 开启般若大智慧 领悟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的微妙甚深义理 观无量寿佛经 指出 : 复有三种众生, 当得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慈心不杀, 具诸戒行 ;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 三者修行六念, 回向发愿, 愿生彼国 这就证明净土宗也一样要求读诵大乘, 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对于一般年老多病, 没有文化, 没有机缘的念佛人, 则不可能读诵更多的佛经, 研讨更多的深奥道理 他们能 一句佛号, 一部经 念到底, 就能潜通佛智 暗合妙道, 也能具足无量的般若智慧 只要深信因果, 老实念佛, 如莲池大师所说的, 他们必定能 一生成就 观无量寿佛经 说 : 上品中生者,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 善解义趣, 于第一 24

25 义心不惊动, 深信因果, 不谤大乘 明确指出念佛法门, 可以不必受持读诵大乘经典, 但切不可以误解为净土法门不以般若为先导 此经接着又说 : 汝行大乘, 解第一义 第一义是般若的核心, 说明这种人对般若已经通达, 这类念佛人, 能够深信 切愿 老实念佛, 就是 善解义趣, 就是 深信因果, 当然是以般若为先导 有的人不能理解莲池大师的开示 : 三藏十二部, 留给他人悟, 八万四千行, 饶予他人行, 提倡 一句佛号 一部经 一生成就 这一著名的净土宗纲领, 误认为是不要深入经藏, 不要般若智慧 其实莲池大师本人是精通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大通家, 他著作等身, 都收集在 云栖法汇 中, 阿弥陀经疏钞 就是他的著作 他早已悟人佛的知见, 所以他暂不再研读三藏十二二部经典, 他就有资格说 : 留给他人悟 他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 但是, 他每天要保证念十万声佛号 一般浅薄者行吗? 这些都可以用一句佛号来概括 可以肯定地说, 一句佛号既概括了三藏十二部经典, 也概括了八万四千法门和六度万行 认识了这一至极究竟的佛理, 也是般若智慧的体现 可以说, 能够老实称名念佛, 就是般若智慧的彰显 所以净土法门同样是以般若为先导的 净土行人能够一句佛号念到底, 就是有般若大智慧 不懂佛法, 不深信因果, 不严守戒律, 不修十善六度万行的人, 不以般若为先导, 是绝对不可能深信 切愿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的 没有般若智慧, 更不可能 一句佛号 一部经,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念到底的 很多人, 对净土法门生不起信心, 不愿意老实念佛,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的般若智慧差得太远了 有人认为净土宗不要三藏十二部, 不要般若智慧, 这完全是误解 总之, 学佛必须以般若为先导, 这是不会有什么例外的 因为以般若为先导是学佛的 纲领之一 三 以净土为归宿 以净土为归宿, 是学佛最重要的一条纲领 净土信仰是佛教徒的基本信仰 净土法门是末法时期众生的对症良药 大集经 说 : 末法亿亿人修行, 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 得度生死 印光大师说: 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 上之则观音势至, 文殊普贤, 不能超出其外 ; 下至五逆十恶, 阿鼻种性, 亦可预入其中 假使如来不开此法, 则末世众生, 欲即了生脱死, 绝无企望矣 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 : 末法时代的众生, 非念佛无以了生死, 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净土法门是佛陀无问自说的特别法门, 是千经万论一致赞叹的深妙法门, 是十方诸佛 出广长舌相同声称赞的无上妙法 净土法门, 是如来的圣言量 当代中国大乘各宗各派许多是 教学本宗, 行归净土 的 因此, 以净土为归宿是最 重要的一条纲领 25

26 法相唯识宗祖师, 世亲菩萨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 世亲菩萨在 往生论 中一开头就发愿 : 世尊, 我一心归命, 尽十方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无碍光如来就是阿弥陀佛, 安乐国就是极乐世界 玄奘大师译 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著书弘扬净土法门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极力弘扬净土, 是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 中国净土宗祖师莲池 彻悟 省庵等都是禅门巨匠 圆瑛法师是禅宗大德, 因曾多次梦见佛陀叫他弘扬净土, 他将自己的方丈室命名为 三求堂 : 求福 求慧 求生净土, 自号 三求堂主人 近代著名天台宗大德谛闲 俊虚法师, 都提倡念佛法门, 并以净土为归 谛闲法师本人, 是在弟子围绕中念佛安详往生的 俊虚法师著有 念佛论 弘扬法门 谛闲法师教他的补锅匠弟子念佛, 虽然没有文化, 只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后来预知时至, 站着往生了 近代中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大师, 教归南山, 行归净土, 一生以持戒念佛教化众生 临终前, 手书 悲欣交集 四字, 悲悯娑婆, 欣慕极乐, 乃其本怀之自然流露 最后, 吉祥卧, 念佛往生 四川乐至报国寺中兴大德离欲上人是川内著名的禅门巨匠,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就在成都市北门创建 离欲念佛堂, 以念佛法门接引有缘众生 这些都证明各宗大德都是以净土为归宿的 其他的法门, 都重自力修行证果, 必须烦恼惑业断尽, 方能出三界 净土法门依仗佛本愿力, 与深信切愿老实念佛的自力相结合, 不断烦惑, 带业往生即可高登九品莲台, 在西方净土闻法熏修, 究竟成佛 末法众生福薄障深, 如不归心净土, 绝无希望今生圆成佛道 因此印光大师赞叹 : 须知净土法门, 法法圆通 如皓月丽天, 川川俱现 水银堕地, 颗颗皆圆 又说 : 净土一法, 始则为凡夫人道之方便, 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 现今时代, 学佛多为教 禅 密 净四法 学天台 ( 学教 ), 教义精深, 没有文化和止观功夫是不会有大成就的 学禅, 必须上根利器, 还须有开悟禅师 善知识当面指导 印证 现在要寻求开悟的禅师和善知识是很难的 学密, 也不是学几个咒子就能成就的, 自己根基的选择也很重要, 还需要跟随高明的上师当面指教, 密宗要求四皈依, 依止上师修行, 也是不容忽视的 还是修净土最为方便 净土经论中已经把净土法门的理论和实修方法全都讲得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因此对于一般信众, 最好选择净土法门作为自己的修行法门 在坚定地修行净业, 一门深人, 长时薰修中, 有能力有时间有条件, 自己有坚定的信解, 树立了坚定的正知正见, 甚至可以学习了解其他法门的有关知识 学习其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坚定一门深入, 专修净土的决心和信心 印光大师说 : 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 是为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了当法门 必须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 了然于心 若有余力, 再去研参一切经论 各种法门, 均可为此法门之助 但是如果信愿不坚, 哪怕按照其他宗派的大德在法上的开示来修行, 也不相应, 甚至会动摇对净土法门的决心和信心 禅宗行人中不理解净土法门的人不少, 他们认为念佛人人会念, 太简单 唐朝以后的 26

27 很多有成就的禅师, 都在设法改变这种状况, 叫参 念佛者是谁? 就是一种较为有效的 方便 永明延寿禅师是古佛再来, 特作 四料简偈 指出 : 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 ;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 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 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 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 没个人依怙 宋代死心禅师, 大悟之后, 曾著 劝修净土文 谓 : 参禅人正好念佛, 根机或钝, 恐今生未能大悟, 且假弥陀愿力, 接引往生 明确指出, 末法时期的禅宗行人, 如果不是利根, 又未大悟, 最好以净土为归宿, 才算把稳 而修净土的人, 如果能悟入起修, 固然值得赞叹 ; 而一般根性的人, 也就不要求禅净双修了 末法时期修禅不以净土为归宿, 是一条 十人九蹉路 的险道 从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可以清楚看到, 目前中国佛教徒很多是 无禅无净土, 不讲实修 有的讲修行, 又盲修瞎练, 定错了方向, 甚至误入歧途, 非常可惜 净土法们是自他二力法门 有弥陀佛力不去依靠, 就是没有般若智慧的蠢人 弘一大 师有两首偈颂, 非常值得学佛人谨记 : 阿弥陀佛, 无上医王, 舍此不求, 是谓痴狂 一句弥陀, 阿伽陀药, 舍此不服, 是谓大错 因此, 修行大乘法门的人, 都应该行归净土 否则, 今生难有成就 总之, 以戒律为基础, 以般若为先导, 以净土为归宿 是学佛的正确纲领 第五节 修行的指南 祖师大德教导我们 : 一门深入, 长时薰修,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这就是我们修 行的指南 一 学佛必须着重修行 学佛就是向佛陀学习, 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的经典, 信解悟入佛的知见 学习佛陀慈悲度化的大行, 作为我们行持的典范 学习佛陀开启无量般若智慧, 证得无上究竟佛果 这个向佛陀学习的过程, 就叫修行, 修行就是以佛的思想言行为准则, 来规范修正我们自己的思想言行 学佛不同于佛学 佛学是有关佛教的学问, 重点在于探究佛理 学佛是用佛理来指导我们的修行证果的过程, 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指导实践的过程 27

28 修行是学佛的重心 只学佛典而不用来指导实际修行, 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凡夫佛学家 有如观赏宝山, 空手而归, 只能饱眼福而已, 对自己的解脱, 没有实际受用 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离三界, 脱轮回, 了生死, 成佛道 学大乘佛法, 行菩萨道, 要由凡转圣, 无论修学什么法门, 都必须老实修行, 必须精进修慈悲心, 无我心, 清净心, 无分别心, 四无量心, 必须修四摄六度, 修菩萨万行 修行必须严守戒律, 不持戒就不可能真正修行 所以我们学佛必须着重持戒修行 任何宣称不必持戒修行的, 宣称 任凭佛救度 的神教言论, 都是邪说 不愿意老实持戒修行的佛教徒, 就不是真正虔诚的佛教徒 只有老实精进持戒修行, 自己才能有成就 人人依教奉行, 才是中国佛教振兴之道 二 学佛必须一门深入 佛陀教化众生, 因机设教, 有八万四千法门, 各种法门都是无上妙法, 法法平等, 无有高下 无论按哪一种法门修行, 均可成就佛道 善财童子遍访各种善知识, 他们修行的法门都是佛陀正法 楞严经 的各种圆通, 都是究竟圆满的修行法门, 都是第一法门 末法众生, 智浅障深, 一期生命, 百年苦短, 要想将佛陀开示的法门都学遍, 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选择一种法门专学专修, 这就叫一门深入 佛法是圆融无碍的不二法门, 一门通则门门通 选修最适合自己根器的法门, 才能事半功倍, 这是十分浅显的道理 你有小乘根器, 就可以修学小乘佛法 你有大乘根器, 就可以修学大乘法门 中国大乘佛教, 现今不外教 禅 密 净四种法门 有一定文化, 致力弘法的, 可以学教, 修学天台宗 你是上根利智, 可以修学禅宗 一般中下根器, 最适合修学净土法门 因为净土法门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无论选修哪一种法门, 只要自己选定了, 就应该一门深入, 心不旁骛, 不了究竟, 决 不放弃 只有在确实知道自己不适合所修的法门时, 才可以换学另一种法门 一般情况下, 不可以修学两种以上的法门 切不可三心二意, 频繁换修不同的法门 有上根利智的人, 可以禅净双修 禅密双修 密净双修, 但最终仍应行归净土 印光大师说 : 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如百川万流, 悉归大海 净土法门, 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之法门也 又说 : 求其至圆至顿, 最简最易, 契理契机, 即修即性, 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 为律教禅密之归宿 因此, 末法修行最终都应修净土法门, 否则不可能在今生有大成就 一般信众最好只专修专弘净土法门 选定学修教禅密的, 行归净土, 不是杂修, 而是修行证果的保证 选定学修净土法门的, 再加修禅密等其他法门, 就是杂修, 对往生成就是很不利的 因为净土法门是特别法门, 是自他二力相应的法门, 是重他力加被的法门, 是有宗, 是从有门而人道的法门 其他通途法门, 多为重自力断惑证果的法门, 多为空宗, 是从空门而人道的法门 因此, 修学净土法门不能按通途法门来修行 印光大师说 : 净土法门 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 28

29 固不可以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 有能力, 有机缘的净宗修行人, 学习了解其他宗派法门的知识, 不是为了加修或转修其他法门, 而应该是帮助我们更加坚定信愿念佛的决心和必定往生成就的信心 印光大师说 : 信愿念佛, 求生西方, 是万修万人去之最直捷稳当法门 必先要将此法门之所以然, 了然于心 若有余力, 再去研参一切经论 各种法门均可为此法之助 因此修学净土法门不能按通途法门修行, 只能按莲池大师的 一句佛号 一部经 一生成就 的纲领, 一门深入, 老实念佛修行 四弘誓愿中有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但在学佛初阶, 只能一门深入, 现在就遍学各种法门, 是不会有成就的 印光大师指出 : 如来在世, 千机并育, 万派朝宗 ; 佛灭度后, 宏法大士, 各宏一法, 以期一门深入, 诸法咸通尔 已人圣位的菩萨, 方可学更多的普度众生的法门 修净土法门的行人, 往生到极乐世界后, 可以遍游十方佛国, 供养诸佛, 自然会学到无量无边的法门 总之, 学佛必须一门深入 三 学佛必须长时薰修 学佛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修行过程 按通途法门讲, 一般要三大阿僧祗劫, 方能成就 凡夫众生, 要断我法二执, 要断贪瞋痴烦恼, 要断见思惑业, 要断生死长流, 要破无明, 证法身, 最终成佛, 是相当难的 没有长时薰修, 历劫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 密宗说可以当生成佛, 这里的 佛, 不是真正圆满的究竟佛 而只不过是理即佛 名字佛 观行佛 相似佛 分证佛 从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示现灭度后, 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 弥勒菩萨下生才再八相成道, 示现成佛 这一长时间里, 在娑婆世界, 没有人再真正成佛 凡是自称在现今世上成佛的人, 都是大骗子 这是在佛经上有明文记载的 所以一般学佛人, 不要妄想在现今娑婆世界真正成佛 切不要投机取巧, 贪图便宜, 而应下决心长期修行, 长时薰修 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 开悟成佛, 实际上也不是究竟成佛 禅宗祖师自己认为能达到 十信位 十住位就很有成就了 开悟才仅仅是起修, 要真正成佛, 还有很长的修行道路要 走 净土宗说当生成佛, 是指今生老实信愿念佛, 往生极乐世界以后, 还要修行十劫左右, 方可尽此一报身, 究竟成佛 这个时间当然比三大阿僧祇劫短得很多了 虽然净土法门有佛力可以依怙, 临命终时可以蒙佛接引, 不断烦惑, 带业往生, 但是往生前也必须艰苦精进, 长时间老实修行 必须真信切愿, 老实念佛 如无真实信愿, 是不能往生的 ; 如不老实念佛, 也不可能真正与弥陀本愿相应, 不可能与佛感应道交, 蒙佛接引, 安然往 29

30 生 信愿行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的三资粮, 必须长时薰修, 逐步备办 就是往生到极乐世 界之后, 也还要长时薰修, 方能圆成佛道 欲决心长时薰修, 不生退堕之心, 信是修行的先决条件 信为道元功德母, 长养一切 诸善根 ; 信能增长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来地 信令诸根净明利, 信力坚固无能坏 ; 信能永 灭烦恼本, 信能专向佛功德 净土法门也很重信 蕅益大师教导我们要修六信 : 信他 信自 信理 信事 信因 信果 相信释迦牟尼佛无诳语, 相信弥陀无虚愿, 相信十方诸佛赞叹净土法门是真实言 相信自己本性是佛, 念佛就是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相信老实念佛, 自己一定能成佛 在理上要相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弥陀净土也是自心的显化, 自己往生自心显化的净土, 是理所必然的事 在事相上, 老实念佛, 事理一如, 必能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以念佛心得无生忍 要相信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 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 西方依正庄严, 是确有的 要相信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 这是佛教出世间法的大因果 修行净土法门, 修信是基础, 是前提 有信才能有愿行, 无信必无愿行 只有真信, 才可能长时薰修, 永不退堕 印光大师说 : 由以信愿持佛名号, 即能以凡夫心, 投佛觉海, 故得潜通佛智, 暗合妙道也 又说 : 信之一法, 可不急急讲求, 以期深造其极乎哉 信心坚定才能喜忍佛道的长远, 才能长期精进修行, 才能老实信愿念佛 如无信心, 则不可能长时薰修, 必生退意 有的学佛人, 或有 学佛一年, 佛在眼前, 学佛三年, 佛 在天边 的感慨, 这都是信不坚固引起的 因此, 长时薰修, 是学佛修行的重要指南 四 学佛必须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是修行的另一极其重要的指南 修学教律禅密的行人, 都应该行归净土, 在有信的基础上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修学净土法门的行人, 在真信的基础上同样应该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求生净土就是愿, 老实念佛就是行 蒲益大师说 : 非信不足启愿, 非愿不足导行, 非持名妙行, 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求生净土就是发真诚大愿, 恳切期望临命终时, 预知时至, 弥陀圣众亲临接引, 心不颠倒, 瞬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蕅益大师说 : 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就是发大菩提心 印光大师说 : 念佛法门, 重在信愿 信愿真切, 虽未能心中清净, 亦得往生 又说 : 一得往生, 则定慧不期得而自得, 烦惑不期断而自断 要如子忆母一般, 刻刻不忘 在极乐世界如此妙极庄严的依报环境中, 能与观音势至诸上善人在一起, 亲炙 30

31 弥陀教导,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因为修学大乘佛法的行人, 都应该行归净土, 因此, 在中国, 无论修学何宗何派何种大乘法门, 都应该真切发愿, 求生净土 有人说 心净则土净, 娑婆即极乐 又说 唯心净土, 何必定要求生极乐? 还说 : 生则实无生, 去则实不去 这些说法, 以空宗通途法门的道理上讲是不错的 如果过分强调自力修证, 忘记了佛力的不可思议的功用, 就容易背离净土法门的真义 这些说法, 对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普通凡夫, 是不对机的 净土法门是有宗, 过十万亿佛土, 有极乐世界, 有弥陀正在说法 这不是庄生寓言 净土宗要求先要着相, 先着弥陀极乐妙有之相, 要求生确有的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弥陀愿力成就的报土, 不是化土 要倾心依靠弥陀本愿佛力的加被 救拔 接引 要强调佛力即他力的不可思议的神威力量 如果以通途法门来看净土法门, 只讲自力修行, 不求佛力加被, 不讲真信切愿, 不求生极乐净土, 这就不是 有净土 印光大师说: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 皆仗自力, 故难 ; 唯此一法, 全仗阿弥陀佛慈悲誓愿摄受之力, 及行人信愿诚恳忆念之力, 故得感应道交, 即生了办也 净土很多, 一切佛土都是净土 著名的有阿閦 (cu) 佛净土, 药师佛净土, 弥勒菩萨净土, 文殊菩萨净土及唯心净土等 为什么一定要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呢? 主要原因是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最为有缘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愿愿为凡夫众生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最低, 不必单靠自力断惑, 而可以带业往生 修行方法, 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 最为直捷稳当简易 只要信愿真切,_ 念十念弥陀极乐, 均可蒙佛接引, 瞬间往生, 花开见佛悟无生, 成佛时间最短 所以净土法门是最极圆顿的无上妙法 往生极乐即可随意到十方佛土, 供养亲近诸佛 所以应先往生到极乐世界再去其他佛净土, 最为稳当方便 要承认自已是罪恶凡夫, 下根众生, 只有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方可一生成就 在真信切愿基础上, 就应该老实念佛 念佛是净土法门的正行, 其他行善积德, 六度万行, 都是应该随缘尽力做到的助行 只要能老实念佛, 其他助行必会自觉做好 因此中国净土宗祖师都特别强调老实念佛 念佛有观想念佛, 观像念佛, 实相念佛和持名念佛, 中国净土法门最提倡持名念佛 那就是老实称念一句佛号 : 南无阿弥陀佛 或 阿弥陀佛 念佛别无诀窍, 就是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口里念得清清楚楚, 耳里听得明明白白, 心里想得真真切切 必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 音从耳入, 回到心头, 回到八识田中, 成为金刚种子 有的净土行人表面上虽有信愿, 但念佛不老实, 证明没有真正的信愿, 也是不能顺利往生的 有的修行人, 多年念佛未能往生, 就是信愿不真切, 念佛不老实 若无信愿, 再念多少声佛号, 也是不能往生的 只有在真信切愿前提下, 放下身心, 排出烦恼扰乱, 静下心来老实念佛, 才有真实受用 只要老实念佛, 证明信愿行三资粮具足, 临终必蒙佛菩萨接引, 往生极乐, 莲花化生, 花开见佛, 一生成就, 究竟成佛, 再返回娑婆世界及十方世界, 救度无量众生 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的最终目的 只要我们能 一门深入, 长时薰修,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将它作为我们修行的指 31

32 南, 我们一定能安稳地往生极乐, 圆成佛道 32

33 第一节净土 第二章 净土与净土宗 一 什么是净土 清净 平等 庄严的国土称为净土 佛的净土是人类众生, 乃至九法界众生的最完美最究竟的归宿 佛的净土是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各尽所能, 任需享用, 物资无量丰富, 国土无比平整美好的地方 这里人人心地真诚平等, 只有无尽快乐美妙, 没有任何丑恶痛苦, 人人思想觉悟极高, 心灵最美, 个个都一心为度众生, 一心为成佛道而积功德 这是真 善 美 慧的大乐园 人类的大同思想, 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佛教净土思想的影响而提出的 佛的净土的创立是人类美好的理想,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佛教的全部教育, 都是在讲如何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瞋痴, 厌离秽土而欣求净土, 脱 离六道, 了生脱死, 而求得不生不灭的涅盘寂静的净土 佛经云 : 心净则土净 要求生到涅盘寂静的净土, 就要心净 所以佛教就是净化 心地的教育 八万四千法门,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 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宗 ( 天台宗 唯识 宗 三论宗 华严宗 禅宗 律宗 密宗和净土宗 ), 归根结底, 不外都在教人修清净心 净土又称清净土 清净国土 清净佛刹 净界 净国 净域 净世界 净妙土等, 是佛居住的非常美妙 快乐 幸福 脱离了一切世间恶行, 烦恼垢染的地方 秽土如我们现实世界, 包括欲界 色界 无色界, 恶多善少, 污秽不净, 业障蒙蔽本性, 苦难无量无尽 我们的世界称为娑婆世界, 又叫堪忍世界 这是由于众生的共业, 造作的无量恶业所感而成的脏臭之地 众生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 永无出离之期, 却偏偏安于忍受众苦, 不肯熄灭贪瞋痴三毒烦恼, 不肯出离生死火宅 与众生一起共同出离秽土, 共同往生佛国净土, 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信仰和归宿 以大慈大悲精神为出发点, 菩萨在因地修行, 都要发出成佛度众生的誓愿, 发出建成什么样的佛净土的誓愿, 这就是菩萨的本愿 愿力是不可思议的, 愿有多大, 愿力就有多大, 成就就有多大 菩萨修六度万行, 本愿成就时, 就是成佛之时, 就是建成此佛净土之时 菩萨在因地的共同本愿是 四弘誓愿 : 33

34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个 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的本愿就是菩提心, 就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每位菩萨在因地还有各自不相同的别愿 依此各自不同的本愿, 建成了不同的佛净土 在佛经中讲述较多的佛净土, 主要有阿閦佛净土 弥勒菩萨净土 药师佛净土 文殊菩萨净土和阿弥陀佛净土 这些净土, 都是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发起的不同的大愿, 经多劫修行, 积功累德而建成的净土, 都在娑婆世界之外的地方, 成为人们向往的去处, 众生都可以发愿死后往生到这些佛净土去 中国净土宗及净土法门的净土, 专指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净土 二 各种净土简说 ( 一 ) 阿閦佛净土 阿閦佛又称阿閦鞞佛, 意译为不动佛, 无瞋恚佛 阿閦佛国经 上说, 东方过千佛刹有阿比罗提世界, 大目如来说, 学菩萨道甚难, 菩萨应该对蜗飞蠕动等一切众生, 都不得瞋恚发怒 有一比丘即发二十无上大愿, 要断瞋恚, 断淫欲, 最后成佛称为阿閦鞞佛, 建成的佛国叫妙乐世界或妙喜世界, 现今阿闪佛正在彼世界说法 往生阿閦佛妙喜世界, 要求精修六度万行, 所以条件是比较高的 ( 二 ) 弥勒菩萨净土 弥勒又叫阿夷多, 意译为无能胜 弥勒净土的经主要有六部, 影响较大的是 弥勒下生经 弥勒成佛经 和 弥勒 上生经 三部 弥勒菩萨是候补佛位的补处菩萨, 现在正居住在兜率天内院说法, 这是三界内的唯一 34

35 净土 弥勒兜率净土, 不是弥勒菩萨创建的, 所以没有建设兜率净土的本愿 这是大乘各 种净土中, 有净土而无本愿的唯一例外 弥勒有建设人间净土的本愿, 那就是成就十善业 弥勒兜率净土是一个理想的天堂佛国, 可以尽情享受诸乐, 而且可得 不退转, 将 来随弥勒下生到娑婆世界 在 弥勒上生经 中说 : 若有得闻弥勒菩萨摩诃萨名者, 闻 已欢喜, 恭敬礼拜, 此人命终, 如弹指顷, 即得往生 往生弥勒兜率净土的条件, 在 弥勒上生经 中说 : 若有精勤修诸功德, 威仪不缺, 扫塔除地, 以众名香妙花供养, 行众三昧, 深入正受, 读诵经典, 如是等人, 应当至心, 虽不断结, 如得之道, 应当系念念佛形象, 称弥勒名, 如是等业, 若一念顷, 受八戒斋, 修诸净业, 发弘誓愿, 命终之后, 譬如壮士伸臂顷, 即得往生兜率天, 于莲花上结跏趺坐 往生弥勒兜率净土的条件也相当高 弥勒菩萨再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即下生到娑婆世界成佛, 当时人的寿命可达八万岁, 人民炽盛, 五谷平贱, 千乐无极 是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 弥勒从兜率天内院下生到娑婆世界的鸡头国, 当时国王名傣伽 弥勒成佛后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度化众生 他率领弟子到灵鹫山 ( 鸡足山 ) 唤醒在定中的大迦叶, 迦叶尊者出定后, 将释迦牟尼佛遗留下来的金缕袈娑供呈弥勒佛, 成为正式继承释迦佛的另一尊佛 释迦佛还预言 :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 般涅盘后, 遗法当存八万四千岁 当时的娑婆世界已变成人人行十善的人间净土 弥勒佛称为未来佛, 离我们最近, 又正在说法 弥勒净土及未来的人间净土都很有吸 引力 在中国, 弥勒净土信仰曾经流行过一段不长的时间 民众中多将弥勒净土认作升天 做天人 ( 神仙 ) 的信仰 ( 三 ) 药师佛净土 药师佛又称药师如来, 药师琉璃光如来, 大医王如来 药师佛的本愿在玄奘译的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 简称 药师经 ) 中, 药师佛共发十二大愿, 又称为十二愿王 药师净土为琉璃世界, 其美好景象如 药师经 所说 : 彼佛土一向清净, 无有女人, 亦无恶趣及苦音声, 琉璃为地, 金绳界道, 城阙, 宫阁, 轩窗, 罗网皆七宝成 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等无差别 供养恭敬药师佛, 有大量现世利益 : 若能全心忆念彼佛, 恭敬供养, 一切怖畏皆得 解脱 一切众生病苦皆除, 受安稳乐 35

36 药师佛净土中, 药师佛为教主, 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为其左右胁侍, 合称药师三尊, 又称为东方三圣 ( 四 ) 文殊净土 文殊, 是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的简称, 意译为妙吉祥 妙首 普首 妙德等, 文殊菩 萨常称为法王子, 他是上首妙觉菩萨, 智慧的化身, 是早已成佛而以菩萨身份说法的佛 在 华严经 中的尽善尽美的华藏世界, 毗卢遮那佛为教主, 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左右胁侍, 合称为 华严三圣 文殊表智, 普贤表理 佛是理与智结合之果, 理与智是成佛之因 经云 : 依理而发智 ; 有智方证理, 这叫 理智相即 开发众生本有的如来智慧的学问叫般若学, 即慧学 求佛道最重要的是对佛的信仰, 文殊表众生能信的心, 众生心中本有的与佛等同的如来智, 便能信佛 成佛 普贤表理德 行德 定德和所信 ; 文殊表智德 证德 慧德和能信 理智相即, 行证相应, 定慧双修, 能所相融, 便成佛了 众生修行成佛的关键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实相状 觉悟是靠主观智慧而得的 通过精进修行, 先天的如来智开启出来, 证得无上菩提 ( 即觉悟 ), 悟得佛一样的知见, 即证悟佛理, 智与理湛然合一, 以成佛道 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观先决条件, 所以说智慧是成佛之因 文殊代表智慧, 所以说文殊是成佛之因, 即佛因文殊而生, 所以说文殊是诸佛之母 文殊师利般盘涅经 说 : 文殊师利为无量诸佛之母, 常为无量诸佛之师 文殊师利早已成佛, 称为龙种上如来 升仙佛 大智如来 大身如来 欢喜藏摩尼宝 积如来等 因为一个佛国不能有二尊佛, 一佛出世, 万佛拥戴护持, 所以在释迦牟尼佛出 世时, 文殊师利以菩萨身说法, 并成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 文殊师利净土依文殊十三大愿建成, 自然环境优美, 社会生活良好, 民众身心很健康, 是很理想的净土 文殊净土的特点是文殊自己不愿很快成佛, 但文殊净土的众生却有无量一生补处菩萨充满其中, 未来世即可成佛 ( 五 ) 唯心净土 唯心净土说只是一种思想, 并无一真正的佛净土, 它不在娑婆世界之外而在众生当下 一念的心中 维摩诘所说经 佛国品 说 : 若菩萨欲得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 认为众生的心地就是现实的土地, 把心地净化了, 众生内心这片国土也就是净土了, 所以称为唯心净土 心净则土净, 净土即净心, 净心即净土 国土本来无净秽之别, 净土 36

37 秽土是心意净秽判别造成的 净土并不是在地球以外的另一个国土, 只要人心由秽变净, 尘世就是净土佛国 净土佛国的信仰可使众生苦难的心灵有所归宿, 使众生自觉自愿清除内心贪瞋痴三毒等污秽不洁, 追求心灵的高尚清净, 获得解脱 所以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佛国品 中谈到建设人间净土: 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随其意调伏则如说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首要的前提和基础是 直心, 所以说 : 直心是道场 直心就是诚心信仰佛法, 信心树立便能依教奉行, 众善积累心中, 便能信道益深 深心信佛, 便能弃恶扬善, 而心得调伏 调伏之心即能遇善即行,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 按佛教法, 依教奉行 能如说行菩萨道, 万善兼具, 故能回向众生回向佛道 回向佛道即能生方便而成就众生, 普度众生同向佛道, 同修清净心, 众生心净, 则佛士清净 佛土既净, 说法必净, 心生清净智慧, 净智既生, 净心转明, 与佛同德, 所以说一切功德清净 净心净土就是菩萨首先自己净心, 成就众生净心, 建成净土, 再在此净土上普度众生, 以保证众生净心而共同成佛 这就是净土为心所造的 唯心净土 一切唯心造, 是唯心净土的理论依据 经云 : 三界虚妄, 但是心作 心如工画师, 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界中, 无法而不造 佛也是心造就的 :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应作如是观, 心造诸如来 诸佛悉了知, 一切从心转 ; 若能如是解, 彼人真见佛 并说 :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这里所说的心, 对凡夫众生是指分别意识的妄想心, 对佛而言是指真心, 本性 众生的真心 本性即佛性与佛无差别, 只要众生依照佛的教导, 真诚修行, 勤修戒定慧, 熄灭贪瞋痴, 则妄心变为清净真心, 心清净了, 真心彰显, 则生一切佛净土, 也生自己清净心造就的唯心净土 灵山净土即灵鹫山净土, 是 法华经 所说的净土, 即属于唯心净土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 实非灭度, 仍在灵山说法, 只是一般众生看不见 智者大师入定后, 神识到灵山赴会, 亲闻佛陀说法 天台宗称灵山净土为法的 常寂光净土, 即是唯心净土 莲华藏世界和莲花台藏世界分别是 华严经 和 梵网经 描述的唯心净土 莲花藏世界无数香水海中各有一大莲花, 每一莲花包藏无数世界, 一重一重, 无穷无尽 莲花藏世界实际上是指无限宇宙的多层次世界, 次第排布, 人类居住的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 毗卢遮那是佛的法身, 没有具体身相, 日月星辰, 山河大地, 一切事物都是此法身显化的 释迦牟尼佛也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 华藏世界圆满具足 常乐我净 四德, 故称常寂光净土 37

38 梵网经 所说的莲花台藏世界的教主是卢舍那佛, 是佛的报身 梵网经 说 :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叶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卢舍那佛修心地法门 : 告千叶上佛 : 持我心地法门品而去, 复转为千万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 所以莲花台藏世界也是唯心净土 另外还有密宗 密严经 所说的密严净土, 以如来藏无垢识 ( 称为第九识 ) 为体, 阐述 一切法为心识所复, 也是本于 心净则土净 的唯心净土 唯心净土, 在知识僧俗界, 情有独钟 他们往往用唯心净土来解释融通阿弥陀佛净土 印光大师指出中国净土宗专指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 而不是唯心净土 三 阿弥陀佛净土 阿弥陀经 说 :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日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 陀, 今现在说法 现存的大乘经论中, 记有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有二百余部, 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 最早传人中国的宣扬阿弥陀佛信仰的佛经是东汉支谦译的 般舟三昧经 上说 : 若沙门 ( 出家僧人 ) 白衣( 在家信众 ), 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 当念彼方佛, 不得缺戒, 一心念若一昼夜, 若七日七夜 过七日之后, 见阿弥陀佛 由是念佛故, 当得生阿弥陀佛国 专门论述阿弥陀信仰的最早经典是东汉的 后出阿弥陀佛偈, 共五言五十六句 东 汉以后阿弥陀佛经典增多,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佛经 和 阿 弥陀经, 及 往生论, 合称 净土三经一论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意为 无, 弥陀意为 量, 阿弥陀就是无量, 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 此佛有无量的智慧, 无量的功德, 无量的慈悲, 无量的神通, 无量的寿命, 无量的光芒, 无量德能, 以无量光, 无量寿统领代表一切无量 故阿弥陀佛, 又常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 阿是万物的本源, 诸法的本体, 有上百种解释 阿弥陀佛有十三种名号, 即无量寿佛及十二光佛 : 无量光佛 无边光佛 无碍光佛 无对光佛 炎光王佛 清净光佛 欢喜光佛 智慧光佛 不断光佛 难思议光佛 无称光佛 超日月光佛 阿弥陀佛是十方无量诸佛的总代表 经云 : 见无量寿佛者,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 过去有佛名世自在王, 时有一国王听佛讲说佛法, 即舍离王位, 出家修道, 名法藏 38

39 比丘, 在佛前发四十八大愿, 建立极乐世界, 至今成佛已十劫, 现今正在说法 鼓音声 经 说阿弥陀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 名叫月上, 母亲名为月明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左右 二胁侍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合称西方三圣 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最清净庄严的佛净土 依报庄严指国土是黄金铺地, 有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等共十七种庄严 正报庄严有佛的八种功德庄严和菩萨的四种功德庄严 所以弥陀净土最为殊胜, 最为美妙, 最为不可思议 由于有佛的四十八大愿本愿力摄持, 所以往生最为容易, 在极乐世界即为不退转菩萨, 成佛最容易快捷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只要 信愿行 三资粮具足, 必蒙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 往生极乐, 必定当生成佛 阿弥陀佛的临终接引念佛人的大愿, 保证了真正修净土法门的念佛众生, 万修万人去 所以弥陀净土信仰, 成了中国净土宗的主流信仰 四 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是立志将我们现有的世界, 建设成清净庄严, 没有众苦只有诸乐的人间乐园 当代著名高僧太虚大师首先提出人生佛教, 认为佛教首先应是解决现世人生问题的教育 太虚大师的弟子, 当代著名高僧印顺大师继承发展了人生佛教的思想, 认为人们在解决现世的人生问题的同时, 应坚持大乘菩萨道, 努力将现有世界建设成人间乐土, 提出人间佛教的思想, 现已成为中国台湾地区佛教的主流思想 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也提倡人间佛教 人间净土思想, 作为中国佛教的宗旨, 提出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 的方针, 既要求佛教徒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庄严我们的祖国和世界, 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又要以人世的精神, 慈悲为怀, 普度众生, 做人间活菩萨 以三皈五戒净化自我身心, 以四摄六度利益社会人群 这些思想都是佛教积极进取, 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要求的重大发展 学佛人, 尤其是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佛教徒, 既要以人世的精神, 学好本领, 完善人格, 积极做好人间的事, 也要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为往生极乐世界备好资粮 我们的一生就是要庄严二土, 既庄严现世国土, 也庄严西方净土, 临终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 出三界, 脱轮回, 究竟成佛度众生 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人生的归宿 这样的人生, 就是最完美的人生 人间净土还是在三界内的净土, 是最好的大同世界, 但这是不究竟的 只有修学净土法门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才是彻底解脱, 一生成佛的出世间的正道 修学净土的行人, 必然会为人间净土的庄严, 作出最大的贡献, 但不能只停留在人间净土的水平上, 不思出离三界, 求得解脱 只发愿生生世世在人间作菩萨, 也是不能满愿的 因为初级菩萨常 39

40 有退转 所以我们还是要将信愿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作为我们人生的最高目标 最终归宿, 在极乐世界成佛之后再回娑婆普度众生, 才是最佳坦途 第二节 净土宗 一 净土宗概说 为对治众生身心疾病,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 佛教典籍, 浩若烟海 只要是佛陀金口所说的法门, 都是可以出三界, 离轮回, 了生脱死, 得解脱, 最终究竟成佛的第一法门 法法平等, 并无高下 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初期, 人们根性较利, 对佛法容易生起信心, 任选一法皆能成就 佛陀法运中, 正法五百年, 戒律成就 ; 像法一千年, 禅定成就 ; 末法一万年净土成就 根据时节因缘和众生根器, 在中国, 大乘祖师专弘一法, 专弘专修, 到了唐代逐步形成各种宗派, 形成生机蓬勃, 兴旺发达的景象 中国大乘八宗是 : 天台宗, 法相唯识宗, 禅宗, 律宗, 华严宗, 三论宗, 密宗和净土宗 净土宗所依经典为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 华严经 普贤 行愿品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及世亲菩萨造的 往生论 共五经一论 净土法门从东汉时传人中国, 到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创莲社集体念佛, 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123 位高贤人人瑞象往生, 用集体的实践, 证明了净土法门是万人修万人去的无上妙法, 宣告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正式大规模传布 再经昙鸾大师 道绰大师奠定净土宗的理论基础, 传到善导大师, 建立了独特的教判 教理 教法和仪轨, 完成了中国净土宗的正式建立 窥基大师在 阿弥陀经疏 中说 : 因为广说西方净土之事, 即以净土为宗 迦才大师说 : 故知净土宗意, 本为凡夫, 兼为圣人也 大约从唐高宗时起, 净土宗即被人们广泛认同, 成为一个圆包圆超一切法门的独立的大乘宗派 净土宗是专指念佛求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宗派, 而不是求生东方阿閦鞞佛净土 弥勒兜率净土 药师佛净土, 更不是求往生唯心净土 的正行 净土宗的纲宗是信 愿 行 执持阿弥陀佛名号, 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 是净土法门 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宏名 阿即无, 弥陀即量, 一切无量就是阿弥陀 阿弥陀佛即是无量佛 此佛功德无量, 智慧无量, 度众生无量, 神通无量, 光芒无量, 寿命无量, 一切皆是无量, 都是不可思议的无量 以无量寿和无量光统摄一切无量 无量寿就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空寂如如不动的本体实相 无量光就是性空缘起, 产生万事万物的妙有, 佛光普照的大智慧的力用 无量光寿的实相, 就是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就是寂照一如的真如本性 40

41 阿弥陀经根本秘密神咒经 说 : 彼佛名号, 即是为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 即是 为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 即是为无上最上最胜微妙陀罗尼 而说偈曰 :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经, 三字之中是具足 善导大师在 观经四帖疏 中说 : 南无者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 阿弥陀佛 者, 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 必得往生 纲领 莲池大师的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是净土宗修学的十六字 蕅益大师说 : 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 莲池大师说 : 一句佛号, 一部经, 一生成就 印光大师发展了莲池大师的十六字纲领, 提出了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老实念佛, 求生净土 修学弘传净土宗应 以净土经论为准则 以祖师教法为依止 以信愿持名为纲宗 以 诚敬实修为要务 净土教法是不可思议的难信之法 中国大乘各宗祖师多是 教学本宗, 行归净土 净土宗是普被三根的无上妙法, 是万修万人去的最保险 最稳妥的法门, 是中国佛教 信众最多的一个宗派 在末法时期, 今生欲得真正解脱, 欲得当生成就, 欲得究竟成佛, 唯有净土这一法门 舍此净土一法, 凡夫无以成佛道, 菩萨无以度众生 为什么说, 净土法门是易行 易往生 最容易成就佛道的无上妙法呢? 这是因为 : ( 一 ) 修行简便 : 只要求身专礼阿弥陀佛, 口专称阿弥陀佛, 心专想阿弥陀佛 只要一 句佛号老实念到底, 就是菩萨万行 ( 二 ) 条件很低 : 只要信愿念佛, 烦恼未断也可以带业往生 ( 三 ) 时间最短 : 不用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 尽此一报身, 一念十念必定往生 41

42 ( 四 ) 环境最优 : 极乐世界依正无比庄严, 与诸上善人同学同修 ( 五 ) 成就最大 : 往生极乐即为不退转菩萨, 必定当生成就, 一生成佛 净土法门之所以易行易成就, 就是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的本愿力加持 昙鸾大师说 : 但以信佛因缘, 乘佛愿力, 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佛力加持, 即人大乘正定之聚, 即是阿 鞞跋致 ( 即不退转菩萨 ) 真正修习大乘佛法的各宗祖师大德多是赞叹极乐, 修学净土, 求生极乐的 因此我们也应该一心归命净土, 老实念佛, 求生极乐 二 净土五经一论 净土有关的经论有五百种之多, 明确讲述净土的经论也有两百多种 历代祖师大德从 中选择五经一论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是 : ( 一 ) 佛说无量寿经 ( 曹魏康僧铠译 ) ( 二 ) 佛说阿弥陀经 ( 姚秦鸠摩罗什译 ) ( 三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刘宋量良耶舍译 ) ( 四 )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 唐般若译 ) ( 五 ) 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唐般刺密谛译 ) ( 六 ) 往生论 ( 世亲菩萨造, 元魏菩提流支译 ) 五经一论将弥陀西方极乐净土的缘起 因果 事理等精义完整讲述 净土宗即依五经 一论而立宗 清代以前的祖师大德, 读诵讲述及注疏, 多集中在前三部专讲弥陀净土的经典 作为净土宗的根本经典, 尚无定论, 但净土三经常被合刻流传 清代彭绍升居士 重刻净土三经序 中说 : 净土三经者, 大小 无量寿经 及 观无量寿佛经 是也 此三经者, 如鼎三足, 不读小本, 不人信门 ; 不读大本, 不入愿门 ; 不读观经, 不能成就三昧门 三经合, 而净土资粮备矣 42

43 晚清魏承贯居士, 将 普贤行愿品 补为净土根本经典, 合刊为 净土四经 流通 他说 : 普贤行愿品, 乃华严一经之归宿, 非净土一门之经也 普贤告善财五十三参, 遍游佛国, 得无量门, 皆证道之实, 而末后独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者 修净土而不读行愿品, 则其教偏不圆, 故以殿四经之末, 为净土之归宿 印光大师认定 普贤行愿品 应作为净土根本经典, 他说 : 此经 为华严一经之归宿 华藏世界海, 净土无量无边, 而必以求生西方, 为圆满佛果之行 可知念佛示生西方, 愿自肇起华严 又说 : 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 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 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 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定为净土根本经典是印光大师首先提倡的 他说 : 大势至菩萨章, 乃净土宗最上开示 只此一章, 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 又说 : 此经 ( 指 念佛圆通章 ) 实为念佛最妙开示, 众生果能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以念, 岂有不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近证圆通, 远成佛道乎哉? 这样, 印光大师在 1934 年, 最后确定净土五经一论为净土宗根本经典 经印祖楷定后, 得到了中外净业学人的一致拥护认同 ( 一 ) 佛说无量寿经 本经是释迦佛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的 本经内容详尽, 义理深邃, 境界宏大, 被 称为净土宗第一经 大国主世饶王闻世自在王如来说法, 欢喜开解, 捐弃王位, 出家修道, 法号法藏 在世自在王佛加持下观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 广大圆满之相状, 经五劫思维, 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 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 大愿圆满, 创立了西方极乐世界而成佛, 号阿弥陀 阿弥陀佛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 启结大愿, 圆成净土而成佛的 所以阿弥陀佛与娑婆众生的法缘最深 西方极乐净土依正无比庄严, 是十法界中最殊胜的道场 阿弥陀佛救度一切众生的恩德尢量无边 本经三辈往生中, 行持虽有优劣, 但都是以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为根本 前提, 这是净业修持的纲宗 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 执持名号即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所以本经的核心内涵是信愿行, 就是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 圆生四土, 径登不退 为归趣 十方众生只要信愿持名, 必蒙阿弥陀佛愿力摄持, 带业往生西方极乐凡圣同居土 一经往生, 即不退转, 必定一生成佛 往生凡圣同居土, 就是圆生上三土, 即方便有余土, 实报庄严土, 常寂光土 也就会圆证三不退, 即位不退, 不退入凡夫位 ; 行不退, 不退转为二乘, 永为菩萨行 ; 念不退, 念念普利群 43

44 生, 心心流入觉海, 如法身大士 无量寿经 的译本, 自汉朝到宋朝, 共有十二种, 现仅存五种, 以曹魏僧康铠译的 佛说无量寿经 为流通本 由于五种现存的 无量寿经 译本文义有差异, 有人希望会校出一本尽善尽美的文本, 因此出现了宋王日休校辑的 佛说大阿弥陀经 清彭际清节略的 佛说无量寿经, 清魏承贯会集的 无量寿经 及民国夏莲居会集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这四种会校本各有特点, 对弘护净土宗功不可没, 但都仍不尽人意, 义理均有缺失之处 虽然不必将会集本作为正式佛经, 但可作为原经入门的参考, 类似注疏的作用 因此, 如夏莲居会集本等仍可读诵 为佛法纯正而论, 最好流通读诵原译本, 一般以曹魏康僧铠本为主 ( 二 ) 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是大乘经典中最为普及流通最广的一部, 天下丛林, 早晚课诵必诵此经, 宗门教 下四众弟子, 无不归心西方净土, 一致认知念佛法门确是普度九法界众生的对症良药, 是 圆顿上乘的无上妙法 本经言简意赅, 世尊无问自说 以古今流通的鸠摩罗什译本为准 世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 :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极乐世界的众生 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 极乐净土依正无比庄严 又说 : 极乐国土, 众生生者, 皆是阿鞞跋致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其数甚多, 非是算数所能知之, 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世尊三十六次叫着舍利弗名字, 讲说极乐妙境以启信, 三次劝说 : 众生闻者, 应当发愿, 愿生彼国 又殷勤劝称名念佛 : 闻说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 若一日 若七日, 一心不乱 其结果是必蒙佛接引, 必生极乐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 与诸圣众, 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本经所示的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能欢喜信受, 依教奉行, 信愿念佛, 求生 西方的净土行人都是 多善根福德因缘 的善男子 善女人 此经以信愿持名, 为修行的宗要 蕅益大师指出 : 非信不足启愿, 非愿不足导行, 非持名妙行, 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 次劝发愿以导行, 次示持名以 径登不退 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其教相为大乘菩萨藏所摄 44

45 除鸠摩罗什译的 阿弥陀经 外, 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有 佛说小无量寿经 ( 已佚 ) 唐玄奘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现存二种译本, 秦译精要流畅, 流通最广 唐译准确详 备, 力保原貌 参读二译, 可相得益彰 因发现襄阳石碑经本, 有人建议将 二十一字 补入经文, 即在 闻说阿弥陀佛, 一心不乱 下加入 专持名号, 以称名故, 诸罪消灭,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经莲池大师甄别, 蒲益大师和印光大师认同, 说明此 脱文 是解经之语, 不属于原经文, 但可以在经文之外, 讲经时保存其意即可 阿弥陀经 的注疏中, 莲池大师的 弥陀疏钞 幽溪大师的 弥陀圆中钞 及蕅 益大师的 弥陀要解 三部最为精当 印光大师赞叹说 : 弥陀一经, 得此三疏, 法无不 备, 机无不收 ( 三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王舍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唆使, 囚禁父王频婆娑罗王, 并将母亲韦提希夫人幽禁在深宫 韦提希夫人在深宫遥拜释尊, 释尊便亲自带着大目犍连和阿难从空而降, 现在韦提希前 韦提希夫人禀告佛陀, 愿离秽浊现世, 往生到无忧恼的佛国 释尊即以神通力, 显现十方无量诸佛国土 韦提希夫人从无量佛刹中, 选取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并恳请释尊开示往生彼国的方法, 于是释尊便金口演说这部经典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讲净业三福和十六妙观, 因此又简称为 观经 净业三福的内容是 : 一者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属于人天福 ( 世福 ) 二者受持三归, 具足众戒, 不犯威仪 属二乘福 ( 戒福 ) 三者发菩提心, 深信因果, 读诵大乘, 劝进行者 属大乘福 ( 行福 ) 三福中或修持一福 二福或具足修持三福, 回向均可往生 经中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义理 :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 人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 是故应当一心系念, 谛观彼佛 充分彰显了阿弥陀佛与众生同体, 感应道交的密因 经中为下根凡夫敷设称名念佛法门, 与观想念佛, 观像念佛而达实相念佛的作用是等同无差别的 临终十念称名即往生, 体现了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 证明阿弥陀佛名号 南无阿弥陀佛 六字洪名是末法众生的对症良药, 是苦海慈航, 不退的风帆, 往生成佛的正因 所以善导大师说 : 望佛本愿, 意在众生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 45

46 本经以念佛为宗, 往生西方净土为归趣 ( 四 ) 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是 华严经 中最后一品, 全名为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入就是证入, 普贤行为能入, 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 解脱境界即佛的境界 普贤菩萨教导大家, 若成就佛的功德,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称为普贤十大愿王 :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除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十大行愿为因行, 如来境界为果觉, 修因证果, 因果相应 临命终时, 世间一切悉皆舍离,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 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 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见阿弥陀佛, 蒙佛授记, 分身十方, 利益众生, 直至究竟成佛 普贤十大行愿功德无量, 得到三世诸佛称叹 普贤菩萨以十大行愿功德, 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誓愿 :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并且以十大行愿功德回向法界众生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 法身大士导归极乐世界, 证明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乃华严一生成佛最后一着, 实为三世诸佛因中自利, 果上利他的胜异方便 本经以 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 为宗 普贤行愿为能入, 法界缘起为所入 本经以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疾速成佛 为归趣 华严经是一生成佛之法, 最终归于求生净土, 所 以说净土一门乃十方三世一切佛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的无上妙法 ( 五 ) 首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是 首楞严经 中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 仅二百四十四个 字, 却和盘托出了净土宗修持心要 楞严选佛场上选中的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和大势 至菩萨的根大 ( 见 ) 圆通 印光大师将本经定为净土宗根本经典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专弘净土宗的初祖 他在因地专修念佛三昧, 成就圆通, 果上大悲 普济净业行人, 今于娑婆世界, 专摄念佛人, 同归西方净土 本经以亲友母子相忆为喻, 说明心佛众生是同体的 众生念佛, 如同佛念众生, 久忆不忘, 不但今生常得见佛, 乃至多生多劫后, 均能常随佛学 众生若能忆念如来, 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 则感应道交, 互摄互融, 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专门忆佛念佛, 即可就路还家, 母子会见, 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46

47 本经指出念佛的纲宗是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六根都摄不舍, 则心无妄念, 唯佛是念, 方为净念 若能都摄六根而念, 就是净念相继 若能经常净念相继, 那么一心不乱及念佛三昧均可证得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念佛法门以佛的果觉作净土行人修持的因心 念佛为至心称名念佛名号, 即可全摄佛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 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 本经以忆佛念佛为宗, 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归趣 ( 六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本论简称 往生论 或 净土论, 是世亲菩萨依据净土三经造的一部论著, 属于宗 经论, 由菩提流支译为汉文, 本论前部分以五言偈颂为总说分, 第二部分是长行又叫解义 分 因为本论是世亲菩萨 我依修多罗 ( 即佛经 ),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所以应将此论视作佛陀的圣言量 世亲菩萨自己在一开篇就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 释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 来, 愿生安乐国 如何才能往生极乐净土呢? 就要精修五念门 : 1 礼拜门 : 身业礼拜阿弥陀佛 2 赞叹门 : 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 就是要称名念佛 3 作愿门 : 心常作愿, 发愿一定往生彼国 4 观察门 : 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 国土有十七种庄严, 佛有八种功 德庄严, 菩萨有四种功德庄严, 依正一共二十九种功德庄严 5 回向门 : 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 同生极乐国 五念门, 就是净土信愿行三资粮 礼拜门是信, 无真信, 不会真诚礼拜佛, 作愿门和回向门是愿, 发愿与诸众生同生极乐 赞叹和观察是行, 是观像 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 观察门也是为了生信发愿 赞叹门称名念佛也是在信愿前提下的行 五念门成就, 必定往生极乐, 速成佛道 47

48 由于 往生论 深邃难懂, 昙鸾大师作 往生论注, 非常详尽 印光大师称赞说 : 昙鸾大师撰 注 详释, 直将弥陀誓愿, 天亲 ( 即世亲 ) 衷怀, 彻底圆彰, 和盘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 具无碍辩, 何克臻此? 昙鸾大师在 注 中提出了很多精辟的理论, 对弥陀极乐净土信仰的中国化及中国净土宗的建立都有划时代的贡献 太虚大师说 : 昙鸾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 三 中国净土宗弘传史略 ( 一 ) 早期的弘传 原始佛教中早有往生佛净土的思想 佛灭度六百年左右的马鸣菩萨在 大乘起信论 中说 : 当知如来有胜方便, 摄护信心 谓以专意念佛因缘, 随愿得生他方佛土, 常见于佛, 永离恶道 如修多罗 ( 经 ) 说 : 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 即得往生 往生佛国净土的思想, 在早期大乘佛教中, 已经普遍弘传 龙树菩萨是印度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 被称为第二释迦 他在 十住毗婆娑论 的 易行品 中说 :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 若人念称我名自归, 即人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随着公元前 2 年,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后, 公元 2 世纪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也很快地弘传开来, 并迅速遍及全国各地 后汉灵帝光和二年 (179 年 ) 支谶译出 般舟三昧经, 接着吴支谦 (220 年来中国 ) 与西晋竺法护 (265 年来中国 ) 等译出 大阿弥陀经 平等觉经, 鸠摩罗什 ( ) 刘宋宝云与量良耶舍(424 年来中国 ) 等逐次译出 阿弥陀经 十住毗婆沙论 无量寿经 和 观无量寿佛经 等净土重要经典, 净土信仰才真正逐渐普遍弘传开来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往生西方极乐是阙公则及其弟子卫士度 晋代名僧支遁 ( ) 他是著名般若学专家, 他在 阿弥陀佛赞 中非常仰慕极乐净土 竺法旷 ( ) 常诵 无量寿经 说明在 3 世纪的中国, 在上层僧俗中已有弥陀信仰, 只是影响不大 ( 二 ) 净土弘传的始创人 慧远大师 东晋时代的慧远大师 ( ), 山西雁门楼烦人 2l 岁与弟慧持同人道安大师门下, 听讲般若, 豁然大悟 当时中土流行弥勒兜率净土信仰, 道安大师及其弟子多发愿往生弥勒净土 后来慧远与其子弟达到浔阳 ( 江西九江 ) 建成庐山东林寺, 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的佛教领袖, 南方禅法也因此而兴盛 各地高贤云集东林寺, 往来达三千人之众 390 年慧远与刘遗民等 123 位真信之士, 在东林寺共结白莲社, 共修净土法门, 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 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 123 位高贤人人瑞象往生, 以集体的实践证明西方净土与念 48

49 佛法门是真实不虚的, 可实修实证的 这一声惊天动地的春雷, 震动寰宇, 宣告弥陀净土 信仰在中土大地正式大规模弘传 慧远大师三次见阿弥陀佛, 全身心皈命阿弥陀佛, 在阿弥陀佛本愿力摄持下, 依 无 量寿经 和 般舟三昧经 修观想念佛, 证念佛三昧, 这是上根贤人可修的念佛法门, 不 是一般人所说的禅法 慧远大师被尊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 三 ) 净土宗的建立 昙鸾 道绰 善导三大师 慧远一百年后的后魏时代, 昙鸾大师 ( ) 遇菩提留支, 传给 观无量寿经 和 往生论, 即对净土生起深信, 依 观经 而专修念佛三昧 他在山西汶水 ( 现交城县 ) 石壁玄中寺著的 往生论注 中提出十大净土理论, 成为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 l 阿弥陀佛名号本体说 : 无量光寿就是万物空寂的本体, 就是无为法身智慧万德 2 二道二力说: 净土为易行道, 其他通途法门为难行道 净土法门是佛力摄持的特别法门, 特别重视他力, 但佛力是往生的增上缘, 还得精修五念门 ( 礼拜 赞叹 作愿 观察 回向 ) 五念门成就, 方可往生极乐, 成就道业 净土法门是自他二力感应道交的法门 3 佛力增上缘说 : 论言修五念门行, 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 阿弥陀佛 为增上缘 4 念佛力强于业力说 : 历劫造罪业, 应堕三恶道, 但其业力大大小于称名念佛的功 德力 昙鸾大师指出 : 十念者重, 重者先牵, 能出三有 5 带业往生说 : 昙鸾大师说 : 有凡夫人烦恼成就, 亦得生彼净土 三界系业毕竟 不牵, 则是不断烦恼得菩提分 这就是带业往生的理论根据 6 净土止观说: 净土的止 ( 奢摩他 ) 有三个意思 : 一者一心念阿弥陀如来, 愿生彼土 此如来名号及彼国土名号, 能止一切恶 二者彼安乐土, 过三界道, 若人一生彼国, 自然止身口意恶 三者阿弥陀如来, 正觉住持力, 自然止求声闻 辟支佛心 此三种止, 从如来如实功德生 净土的观 ( 毗婆舍那 ) 有两种意思 : 一者在此作想, 观彼三种 ( 即国土 佛 菩萨 ) 庄严功德, 此功德如实故, 如实功德者, 决定得生彼国 二者一得生彼净土, 即见弥陀佛, 未证净心菩萨, 毕竟得证平等法身, 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菩萨, 毕竟同得寂灭平等 49

50 7 净土菩提心说: 极乐净土是纯一 大乘善根界, 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天大众都是永不退转的大乘菩萨 大乘菩萨行即是 上求佛道, 下化众生 这就是菩提心 净土法门的根本基点在于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 指出三辈往生正因, 都是 发菩提心, 一向专念 净土法门的菩提心有其特别内涵 昙鸾大师说: 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 三辈生中, 虽行有优劣, 莫不皆发无上菩提之心 此无上菩提心, 就是愿作佛心, 即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 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 要发无上菩提心也 所以净土的菩提心, 上求佛道就是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下化众生就是摄取众生同生极乐国, 共同成佛 往生 8 凡夫皆得往生说 : 昙鸾大师说 : 下品凡夫, 但令不诽谤正法, 信佛因缘, 皆得 9 清净心生净土说 : 往生论 指出 : 如是菩萨, 智慧心, 方便心, 无障心, 胜 真心, 能生清净佛国土 昙鸾大师说 : 应知此四种清净功德, 能得生彼清净佛国土, 非是他缘而生也 修学五念门, 必然成就这四种心, 即四种清净功德, 必生极乐净土 10 五念门成就, 自在往生成佛说 : 昙鸾大师指出 : 身业者, 礼拜也 口业者, 赞叹也 意业者, 作愿也 智业者, 观察也 方便智业者, 回向也 言此五种业和合, 则是随顺往生净土法自在业成就 又说 : 随意自在者, 言此五种功德力, 能生清净佛土, 出没自在也 五念门的功德, 和合成就随意自在业, 自在往生极乐净土, 自在究竟成佛 修五念门是因, 得自在是果, 因果和合, 自力他力和合, 就是随顺修净土法门 隋唐时代, 中国佛教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隋朝智顗 ( ) 创立天台宗, 吉藏 ( ) 创立三论宗 到唐朝, 杜顺 ( ) 开创华严宗, 道宣 ( ) 弘传南山律宗, 玄奘 ( ) 窥基盛传法相唯识宗, 慧能 ( ) 神秀弘扬南北禅, 开元三大士首建密坛开创密宗, 道绰 善导大师集净土信仰大成, 创立净土宗 佛教的弘传多姿多彩, 盛况空前, 从印度传来的佛教, 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道绰大师 ( ) 原精研 涅盘经,48 岁到山西文水 ( 今交城县 ) 石壁玄中寺, 仰慕昙鸾大师而专修净土, 口诵阿弥陀佛名号, 每日七万为限, 相续无间 他开讲 观无量寿佛经 近二百遍, 广弘净土法门, 证念佛三昧 84 岁瑞相往生, 著有 安乐集 道绰大师一生经历北齐 北周 隋 唐四个朝代, 是中国大分裂后终归统一的时代, 也是佛教逐步走进鼎盛发展的转折时代 道绰继承昙鸾大师的净土理念, 先依 观经 修念佛三昧为主, 后转为称名念佛为主 他认为通途法门主要凭自力修证为难行道, 为圣道门 以他力为重, 由阿弥陀佛本愿力摄持往生弥陀净土, 究竟成佛的易行道为净土门 他极力劝修易行净土法门 道绰大师坚持弘扬昙鸾大师的净土理论, 并身体力行, 对净土宗的发展影响巨大 道绰大师是将称名念佛大力普及到普通民众中去的先驱者 50

51 善导大师 ( ) 是道绰大师的弟子, 从道绰学 观经 精修净业, 得念佛三昧, 于定中亲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 33 岁后到长安光明寺弘传净土法门, 每念一句佛号, 即有光明吐出, 故人称光明和尚 一时 阿弥陀佛 念佛声声响彻长安 他是集净土教法的大成者, 完成了净土的教法 判 仪规等, 是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 着有 观经四帖疏 观念法门 般舟赞 往生礼赞 法事赞 等流传于世 善导大师继承发扬了昙鸾 道绰的净土理念, 提出念佛凡夫皆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 提出 身专礼阿弥陀佛, 口专称阿弥陀佛, 心专想阿弥陀佛 的净土修持纲领 净土宗至善导而完全成熟 在善导大师教化下, 长安日诵名号数万者, 无计其数, 称名念佛法门已逐步深入民众 作为昙鸾 道绰的代表, 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二祖 净影慧远 ( ) 甘肃敦煌人, 隋朝统一天下后, 人长安住净影寺, 故称净影慧远, 以与庐山东林慧远有别 著有 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观无量寿佛经义记 一卷, 大涅盘经义疏 二十卷, 维摩经义记 八卷, 十地经论义记 十卷, 大乘起信论疏 二卷, 地持论义记 十卷 大乘义章 二十卷等 他对净土经论的解说, 影响很大 他认为修观往生名定善, 修业修心回向为散善, 对善导大师也有影响 他又认为上品往生为大乘之机, 中品往生为小乘之机, 下品往生为大乘始学初机 他的净土理论对吉藏 迦才 智者大师均有影响 天台宗创始人, 天台宗三祖智顗 ( ), 荆州华容人, 隋炀帝赐他智者大师封号 他深信弥陀, 常修般舟三昧, 其门人求生净土者很普遍 他弘扬净土的著述有 观无量寿经疏 阿弥陀经义记 及 净土十疑论 等 智者大师赞成昙鸾大师判净土宗为易行道, 往生净土便可不退转, 认为弥陀净土优于弥勒净土, 十念往生是实时可得的实际利益, 并非 别时意 如何往生呢? 他说 : 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 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 动念即是生净土时 这是依他的 一念三千 的观点说的 他认为一念即具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尽管弥陀净土在西方十万亿佛刹之外, 动念即是生净土之时 所以他认为一念一生死, 一念即往生 他提出的极乐四种尊土得到普遍认同 1 凡圣同居土 ; 为四凡六圣杂居土 圣人在凡圣同居土是应身 有余 2 方便有余土 : 为阿罗汉 辟支佛及地前菩萨所居之土, 尚有无明根本惑未破故称 果报土 3 实报庄严土 : 又叫实报无障碍土, 属于别教初地以上, 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居之 4 常寂光净土 : 为妙觉菩萨及佛所居 51

52 智者大师认为凡夫只能人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 吉藏大师 ( ) 是三论宗的巨匠, 著作达三十八部百余卷, 他以三论宗来解释净 土 他认阿弥陀佛是化佛, 弥陀净土在三界内, 修念佛三昧方得往生 他的这些观点受到 了善导大师等的批评 窥基大师 ( ) 是玄奘大师的继承人, 法相唯识宗的实际创立人, 与善导大师同时在长安弘法 他虽然发愿往生弥勒净土, 但非常重视弘扬弥陀信仰 玄奘重译 阿弥陀经 为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他深入研究了弥陀诸经及昙鸾 道绰 善导 慧远 智者及吉藏等人的著述, 胜赞弥陀净土, 写下了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 简称 西方要决 ) 阿弥陀经疏 阿弥陀佛通赞疏 及 大乘法苑义林章 等著作, 对弘扬净土信仰起了积极作用 迦才受道绰影响, 整理净土诸论著, 撰有 净土论 三卷, 主张以观想念佛为主 净土论 共九章, 是净土宗的重要论著 ( 四 ) 中唐以后的净土弘传 中唐以后, 在上层人士中仍主修念佛三昧, 而称名念佛已逐渐风行于中下层民众 比如江浙丹丘怀玉, 持戒精严, 每日口诵称名念佛五万, 共诵 阿弥陀经 三十万卷, 临终感佛来迎, 佛光充室, 遂说偈往生 吴兴齐翰, 东虎丘寺主, 亲见西方净土而往生 称名念佛有瑞相往生者, 日趋增胜 承远大师 ( ) 四川绵竹县人 谒见慧日慈愍法师 ( ), 教他依 无量寿经 修念佛三昧, 以救济众生, 从此专修净土 到衡山弥陀台精进念佛, 常感圣境现前 大师教化众生, 劝告勉励念佛求生净土, 并将经教法语 名号, 书写在大街小巷, 镌刻在山岩溪谷 承远大师九十一岁在般舟道场弥陀寺安详往生, 被尊为净土宗三祖 法照大师 ( ) 一日入定往极乐净土, 见承远大师侍于佛侧而大惊悟 遂登南岳衡山从承远大师学净土教法, 从此专修净土 676 年在钵中见 大圣竹林寺 胜景, 并见文殊菩萨讲经 678 年到五台山亲聆文殊菩萨开示 :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 愿力难思, 汝当系念, 令无间断, 命终决定往生 文殊菩萨为他摩顶, 并授记 : 你因念佛, 不久当证得无上道果 世间善男子善女人, 如欲快速成就佛道, 应当修持念佛法门 法照大师创立五会念佛法, 民众称念佛号声, 遍及宫廷内外 法照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四祖 少康大师 (? 805) 浙江缙云县人 到洛阳白马寺读到善导大师的 西方劝导文 产 52

53 生对净土的信仰, 便到长安善导影堂礼拜善导为师, 从此专弘净土 他到浙江建德县, 乞得之钱, 令小孩念一声 十声 阿弥陀佛, 给一个小钱 一年后满城男女老少人人念佛, 盈于道路 他登座高唱阿弥陀佛, 每念一声佛号, 口中随出一佛, 人称后善导 少康被尊为净土宗五祖 土著作 怀感著有 净土辟疑论 七卷, 怀憬 ( ) 作 释净土辟疑论, 都是重要的净 这一时期, 称名念佛迅速向民众普及 长安地区李知遥最善五会念佛, 被民众视为教师 潜真, 临终枕手称念弥陀往生 知玄, 曾代表佛教在金殿与道士辩论, 是四川眉山人 宣宗复尊佛教, 他为三教首座, 曾奏请重兴天下佛寺 后来到彭州丹景山, 常望西方净土, 念佛往生 山西以并州地区净土信仰最盛 四川成都大慈寺无相禅师, 提倡念佛禅 居士中白居易等, 归心净土者甚多 慧日大师是山东莱州人, 经海路去印度十三年, 拜圣迹, 求梵本, 由陆路于 719 年返国到长安 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 著有 往生净土集 三卷 般舟三昧赞 愿生净土赞 西方赞 等 慈愍三藏劝告人称名念佛, 认为念佛者必生净土 他主张禅净双修, 禅净戒并修, 特重般舟三昧 天台宗三祖智者大师 ( ) 是天台宗的创始人 他主张依 般舟三昧经 唱念弥 陀, 求生西方净土 从此天台宗行人多 教学天台, 行归净土 其中荆溪湛然, 四明知 礼等均极力弘扬净土法门 飞惕法师著 念佛三昧宝王论 说明念佛是 无上深妙禅 华严宗法藏法师, 李通玄 澄观 宗密等都极力弘扬净土 法相唯识宗的玄奘大师 ( ) 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即 阿弥陀经 窥基大 师 ( ) 著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等弘扬弥陀西方净土 总之自唐朝起, 净土法门不但在佛教信仰者中广泛传播, 并普及于上 中 下各阶层 民众之中, 而且大乘各宗各派都在重视和弘扬净土宗 ( 五 ) 宋朝时期的净土弘传 由于 845 年唐武宗灭佛, 以及 881 年黄巢起义, 佛教遭受到空前破坏 885 年又发生周世宗毁佛之难, 寺院破坏, 经典章疏, 多已散失 隋唐数百年鼎盛的佛教, 元气大伤, 各宗各派, 一蹶不整, 只有禅宗尚能独存 净土宗由于其三根普被, 利饨全收, 执持名号, 方便易行, 且能乘佛愿力, 带业往生, 更由于净土念佛法门, 早已深入民间, 为一般民众接受, 所以不但未被摧毁, 反而广泛弘传, 信仰者日益增多, 恢复发展得更快 宋朝专 53

54 修净业的大师很多, 最著名的有永明延寿大师 省常大师和元照大师 延寿大师 ( ) 原依止禅宗法眼宗二祖德韶禅师学禅,961 年住永明寺, 故后人称永明延寿 他综合华严宗 法相宗 天台宗, 提出 心宗, 编出 宗镜录 一百卷, 开创了禅教合一的新局面 他以儒家 尽忠立孝 济国治家 善行为 第一福田, 提倡以孝治天下, 将孝放在忠之前 他著有 万善同归 三卷 他要求佛教徒要入世, 加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他还著有 神栖安养赋 一卷, 极力弘扬弥陀净土信仰 他的 四料简 对当时禅者不敬净土的流弊大声喝斥, 提出净土圆超禅宗等诸宗的思想, 致使不少禅者不敢轻视净土 从此禅净双修在禅宗中普遍流行 四料简偈 是 : 有禅有净土, 犹如戴角虎, 现世为人师, 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若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 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 铁床并铜柱, 万劫与千生, 没个人依怙 印光大师对 四料简偈 倍加赞叹 : 夫永明料简, 乃大藏之纲宗, 修持之龟鉴 字 字皆如天造地设, 无一字不恰当, 无一字能更移 永明延寿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六祖 省常大师 ( ) 钱塘人, 于 992 年在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 仰慕庐山慧远结社念佛, 因大师特别重视 华严经 净行品 特组织 123 人的 净行社 宰相王旦为社首, 翰林学士苏易简等士大夫参加, 自称净行社弟子 还有其他信众一千多人参加念佛, 盛况超过庐山东林莲社 临终时他高唱 : 佛来也! 随之坐化 省常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七祖 元照大师 ( ) 号湛然, 杭州人, 先学律宗, 后研学天台教观, 是著名的律师, 著有 资持记 行宗记 报恩记 等著作 元照大师笃信净土, 他说 : 生弘律 苑, 死归安养 临终时命弟子诵 观经 和 普贤行愿品, 趺坐即化, 徽宗谥 54

55 号大智律师 宋代兼弘净土的禅师有义怀 ( ), 他继承延寿之教, 一生兼弘净土 义怀的俗家弟子杨述, 至寿终时, 感佛来迎, 端坐而化 宗晓为义怀徒孙, 以弘扬净土而闻名, 著有 乐邦文类 禅苑清规 念佛回向发愿文 观无量寿经序 西方净土颂 等 义怀的第四代法孙怀深, 苦口常劝人修净土, 常建西方道场, 集众念佛, 著有 劝告念佛颂 四川人清了 ( ) 著有 净土宗要, 以念佛为公案, 禅净双修, 以 阿弥陀佛 四字为话头参究, 以求开悟和往生 天台宗四明知礼 ( ) 建念佛施戒会, 结万人每年仲春念佛 临终时大声念 阿弥陀佛 数百声, 安然坐化 遵式 ( ) 召集僧俗专修净土, 写了很多净土念佛忏仪的著作, 世称慈云忏主 他行归净土, 也集众念佛 他主张 十念 为十口气念, 每晨坚持 他在 晨朝十念法 中说 : 修净业者, 须每日称阿弥陀佛, 尽气为一念 如是十气, 名为十念 但随气长短, 不限佛号数, 惟长惟久, 气极为度 其佛声不高不低, 不缓不急, 调停得中 如此十气连, 属不断, 意在令心不散, 专精为功故 名此为十念者, 显是藉气束心也 尽此一生, 不得一日暂废 遵式的 往生净土忏愿仪, 是善导净土忏仪的发展, 其内容十分丰富, 是净土忏法仪规的大成 著名居士王日休 (? 1173) 著有 龙舒净土文 并会集 无量寿经 为 大阿弥陀经, 影响很大 另外戒珠 ( ) 编有 净土往生论 也很有名 ( 六 ) 元明时期的净土弘传 元明时代, 禅宗仍发达, 出了多位禅宗大德 净土宗因进一步深人民间, 家家观世 音, 人人阿弥陀 的景象更加壮观 禅宗大德及有识之士提倡禅净一致论, 以净土为归宿 弘传净土的主要有云栖袜宏 憨山德清和灵峰智旭 袜宏大师 ( ) 字佛慧, 别号莲池, 人称莲池大师, 因住杭州云栖山, 故称云栖袜宏 因见一老太婆每日称名念佛一万, 了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心栖净土 3l 岁出家, 参 念佛是谁 开悟 莲池大师著作等身, 均收在 云栖法汇 中, 虽是禅宗大德, 却精修念佛三昧, 专弘净土法门 著有 阿弥陀经疏钞, 是净土宗重要著作 临终向西称念佛名往生, 寿 81 岁 他认为禅净一致, 在 净土疑辩 中说 :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晓得此意, 禅宗 净土殊途同归 他引用中峰大师语 : 禅者净土之禅, 净土者禅之净土 而修之者, 必贵一门深入 他强调念佛统摄诸行, 在 普劝告念佛往生净土文 中说 : 若人持律, 律是佛制, 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 道须佛证, 正好念佛 普劝诸人, 火急念佛, 九品往生, 华开见佛, 见佛闻法, 究竟成佛 始知自心, 本来是佛 他主张万行归于念佛一行, 念佛一行具足万行 他指出 : 而今一心念佛, 万缘自舍, 即布施波罗密 ; 一心念佛, 诸恶自止, 即持戒波罗密 ; 一心念佛, 心自柔软, 即忍辱波罗密 ; 一心念佛, 永不退堕, 即精进波罗密 ; 一心念佛, 余想不生, 即禅波罗密 ; 一心念 55

56 佛, 一念分明, 即般若波罗密 仰而极之, 不出一心, 万行具足 他提倡的是称名念 佛, 持名念佛之功, 最为往生之要 莲池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八祖 蕅益大师 ( ) 名智旭, 号西有,17 岁读莲池大师 自知录序 与 竹窗随笔 后皈信佛教,24 岁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 禅净双修, 求生净土, 多次闭关念佛 大师专弘净土, 扭转了当时轻视净土的潮流, 使莲风一时大振 大师著述甚丰, 弥陀要解 成为净土宗最重要的注疏之一 其他著作遍涉禅 教 律乃至儒道 他认为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就是广义念佛, 所以教禅二宗都是广义的念佛法门 一心念佛者必止恶防非, 精进持戒, 精进律仪者亦必须发愿决定往生, 以一心念佛为事 大师主张持戒是因, 净土是果, 念佛必须持戒 蕅益大师指出持名念佛最为简易奇特, 普被上中下三根, 又摄事理圆融不思议的方便 所以他劝人应该依莲池大师提出的信愿行三资粮具足而期生西方净土 蒲益大师明确提出 大智慧人, 必须勤念佛, 打破了过去人们认为念佛法门是为中下根者设的方便法门的错误观念, 打破了 大智慧人 的优越感, 也打破了有的人试图将净土法门, 人为分裂为所谓 净土三流 即重理性解悟的慧远流, 禅净双修的慈愍流及一心称名念佛的少康流 他认为净土宗只有一流, 都是净土念佛流 他说 : 律教禅, 无不从净土法门流出, 无不还归净土法门, 以净土法门统摄禅教律, 是圆包圆超一切法门的无上妙法 他在 灵峰宗论 卷六中说 : 从此谛信念佛法门, 至圆至顿, 高超一切禅 教 律, 统摄一切禅 教 律 他主张摄禅归净, 说 : 然了义中最了义, 圆顿中极圆顿, 方便中第一方便, 无如净土一门 古人本意, 原欲摄禅归净 蕅益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九祖 德清大师 ( ) 学澄印, 号憨山老人,1617 年返庐山建法云寺, 专心净业是著名 的归心净土的禅师 到明代, 居士持戒念佛思潮兴起 与苏轼 三苏 并提的 三袁 中的袁宏道 (1568 一 1610) 作有 西方合论 被蒲益大师收入 净土十要 激进的思想家李贽 ( ) 也归心净土, 著有 净土诀 一卷, 劝修净土 协助明成祖取天下的姚广孝撰 净土简要录, 劝说除疑生信, 求生西方, 作 诸上善人咏, 记 122 人往生西方事迹 庄广还居士日课佛号五万声, 编 净土资粮全集 六卷, 述往生净土行法 ( 七 ) 清朝时代的净土弘传 清朝继承明朝的政策, 既扶持藏传佛教又尊重汉传佛教和儒学 乾隆通令取消官给度牒制度, 使僧尼数量大增, 佛教有所复兴 但到道光时国运颓败, 佛教更加衰败 佛教内部各宗融通, 已无对立之势 佛教内部多遵莲池 蕅益大师的各宗汇归净土的主张, 甚至雍正也肯定莲池大师的禅净合一的主张 清代有截流 省庵 彻悟三大师, 大力弘传净土 56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佛说阿弥陀经注音版.doc fó shuō ā mí tuó jīng 佛说阿弥陀经 yáo qín sān zhàng fǎ shī jiū mó luó shí yì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http://www.laohuangli.net 老黄历网佛教频道制作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佛说阿弥陀经 rú shì wǒ wén yī shí fó zài shè wèi guó qí shù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济群法师访谈录 梦度 : 阿弥陀佛! 法师您好, 我们 净土 编辑部的成员早就听到法师的大名, 这次听说您到江西来弘法, 非常欢喜 我们想围绕 菩提心 来向法师请教一些问题, 希望法师能够慈悲开示 济群法师 ( 以下简称法师 ): 近年来, 我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佛法修学的基础的建设 菩提心教法, 正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净土宗, 我不是很有研究 作为汉传佛教的一大宗派, 净土宗普及范围极广,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在信愿的基础上修持往生四因 主持人 :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各位出家师父 在家道友, 女士们 先生们, 大家好 好不容易来到这里, 不知大家昨晚有没有发什么特别的愿? 我昨天临睡时发愿 : 如果明天不能醒来, 希望我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 如果可以, 希望我能继续努力修行往生四因 很惭愧, 我没能往生成功, 所以今天又只能以凡夫身跟大家见面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x

Microsoft Word - ?????????.docx 无量寿经玄义亲闻记 净空法师讲述弟子刘承符笔记 教起因缘本经体性一经宗趣方便力用所被根机藏教所摄部类差别译会校释总释名题 诸位同修 : 今天我们有这样殊胜的机缘, 在美国第一次讲 无量寿经 全部经文, 甚为难得 我们每周讲六次, 共十二周, 大概有一百多个小时, 对于大经的研究, 在时间上是够用了 经本带来很多, 大家可以人手一册 这个小本子是这部经的讲义, 也就是概要 从前道场讲经先讲玄义, 在讲经之前先说概要,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doc 净土十疑论白话浅译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法宣法师白话译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净土十疑论序第一疑第二疑第三疑第四疑第五疑第六疑第七疑第八疑第九疑第十疑净土十疑论后序附录 :( 一 ) 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传附录 :( 二 ) 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附录 :( 三 ) 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附录 :( 四 ) 大智律师净业礼忏仪序 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第四 成时述曰 : 标列净土十要的次第时, 以世尊言教之经典居于最初,

More information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论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思想 # # # % % % # # 米彦军 德富苏峰是继福泽谕吉之后日本近代第二大思想家 其思想体系完整地显示了日本天皇制军国主义的发展过程 他早期主张主权在民 与日本社会现实不符 甲午战争前后开始改变主张 狂热鼓吹以皇室为中心对外侵略 给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带来极大伤害 皇室中心主义是包含家国同构 忠君爱国 神国思想和武士道等在内的天皇专制国体思想 其实质是内行尊皇之 王道 外行霸道 继承和发展了唯心主义的皇国史观 对当今日本右翼思想仍有很大影响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天台 教观纲宗 讲记 040 目录 381 你的心性的功德没有建立之前, 没有资格谈修法! 法藏比丘因地用有漏的第六意识, 如何能成就无漏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阿弥陀佛与释迦佛成佛的方式, 对我们因地的凡夫有何启示? 当把心带回家之后, 会不会再

天台 教观纲宗 讲记 040 目录 381 你的心性的功德没有建立之前, 没有资格谈修法! 法藏比丘因地用有漏的第六意识, 如何能成就无漏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阿弥陀佛与释迦佛成佛的方式, 对我们因地的凡夫有何启示? 当把心带回家之后, 会不会再 2 天台 教观纲宗 讲记 040 目录 381 你的心性的功德没有建立之前, 没有资格谈修法!... 1 382 法藏比丘因地用有漏的第六意识, 如何能成就无漏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5 383 阿弥陀佛与释迦佛成佛的方式, 对我们因地的凡夫有何启示?... 8 384 当把心带回家之后, 会不会再次离家出走?... 11 385 净土宗念佛的时候, 安住阿弥陀佛的圣号, 是不是等同安住真如?.

More information

净 土 宗 大 意

净 土 宗 大 意 净宗法师净讲述宗略讲二 一年于大连 缘起 念着南无阿弥陀佛, 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动过? 佛法本来是最有人情味儿的, 因为佛爱众生甚于父母爱孩子 因果的沉重 六道的恐怖令我们心急如焚, 岂不知佛的心比我们还焦急, 恨不能把十方众生一时接到极乐世界 正因如此, 净土法门不是要我们修到某种境界去感动阿弥陀佛 ( 就好像应聘考试, 一万个人中只取前三名 ), 而是阿弥陀佛用他的慈悲感动我们, 让我们称念名号

More information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香赞炉香乍热,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三称 )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玉市教函 2010 132 号 签发人 : 杨希初 各县 ( 市 区 ) 教育局, 市直各有关学校 : 现将自治区教育厅 关于表彰 2010 年度全区优秀学生 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的决定 ( 桂教 2010 6 号 ) 转发给你们, 请你们及时在校内公布获得表彰的学生名单, 以资鼓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班集体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希望广大学生以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为榜样,

More information

昙鸾大师净土思想(5)

昙鸾大师净土思想(5) 第三单元 4 月 27 日 昙鸾大师 (1) 5 月 04 日 昙鸾大师 (2) 5 月 11 日 昙鸾大师 (3) 5 月 18 日 昙鸾大师 (4) 5 月 25 日 昙鸾大师 (5) 6 月 01 日 昙鸾大师 (6) 6 月 08 日 居士林文化讲座 6 月 15 日 精进佛三第二天 6 月 22 日 昙鸾大师 (7) 6 月 29 日 讨论与分享 (2) 第二学期结束 昙鸾大师 一 大师生活的社会背景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观无量寿佛经疏上品上生章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净空法师于一九九二年九月在美国圣荷西讲善导大师所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 为期一周 兹根据录音带写成讲词, 顺文整理, 供养读者 各位同学 : 今天要为各位介绍的是 观经 上品上生章 这本讲义是采取唐朝善导大师的注解, 他将这部经从玄义到经文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又称为 四帖疏 今天选出这一章, 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即 发菩提心 净宗常说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2 净土百问 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深信因果, 孜孜修福 福德积累到一定程度, 便可转化为智慧, 所谓福至心灵 有般若智慧, 便会厌离三界之苦, 油兴欣慕莲邦之乐 是故, 净宗念佛法门接引众生, 亦有因材施教之善巧, 或事入, 或理入 然总不离导归弥陀愿海, 蒙阿弥陀佛大慈威神之力加持, 成办净业 从修行功课上, 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条件, 制定一切实可行的功课 然总以简洁

More information

准印 : 赣新出内准字第 号 编制 : 九江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网址 :

准印 : 赣新出内准字第 号 编制 : 九江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网址 : 土东林文库资粮 准印 : 赣新出内准字第 0009675 号 编制 : 九江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网址 :www.donglin.org 目录 1 目录 前言...1 第一讲疑为罪根信为善本佛以悲悯, 为浊世众生说平等普度法... 7 五浊恶世, 非念佛法门不能得度...11 念佛法门, 他力易行, 横超生死...17 念佛法门, 至简至捷, 圆顿了义...23 怀疑分别, 障碍信受...30

More information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金刚经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 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 时,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EBBCDC1B3AFC4BAB9A6BFCEA3A8D3A1CAE921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EBBCDC1B3AFC4BAB9A6BFCEA3A8D3A1CAE921A3A92E646F63> 目录 佛说阿弥陀经 1 赞佛偈 9 西方发愿文 10 三皈依 12 附 : 印光大师开示 13 小净土文 17 回向偈 17 净土朝暮功课 1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 三称 )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僧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罗汉 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迦叶 摩诃迦旃延 摩诃俱絺罗 离婆多 周利槃陀伽 难陀 阿难陀

More information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论抗战时期医学高校的迁川! # % &% & # #! # # # # # # # 黄 茂 曾瑞炎 年抗日战争爆发 日军企图摧毁中国教育事业 对高等教育机关狂轰乱炸 使中国高等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 为保存中国教育实力 国民政府教育部作出内迁的决策 据此 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也对医学高校的内迁作了规划 并以这次内迁为契机 对西南 西北及华中地区的医学教育加以了重视 随着国府的迁都重庆 四川成为了抗战后方重地 为此 有不少高校迁往了四川 其中医学高校就有 所 这些医学高校在四川的建设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医学教育事业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 项目实施工作 简 报 主办 :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3 年 11 月 24 日 第 4 期 国培计划 (2013)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 卷首语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聆听专家讲座, 共同经历破冰之旅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参观考察, 相互讨论交流 在这里, 我们曾畅所欲言, 尽情联欢 没有地域的阻隔, 没有年龄的界限 我们相遇在天津师大 学员如火的热情, 专家深邃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净土真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 近代日本佛教在华传教的主要基地 净土真 宗东本愿寺上海别院作者 : 忻平 作者单位 : 相似文献 (1 条 ) 1. 期刊论文秦永章.Qin Yongzhang 近代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 西本愿寺派与中国西藏地 方政权及藏传佛教界的接触 - 世界民族 200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这个亚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步西方列强之后尘, 开始向外开疆拓土, 近邻中国便成为日本军国 主义者蚕食的对象.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doc 佛说阿弥陀经讲要 太虚大师讲灯霞记 悬论 一释名题 佛说阿弥陀经, 合能说之佛与所说之佛而立名 上面的佛字, 是本经的能说者 释迦牟尼佛 故在讲经之前, 在会大众须志心诚意的合掌称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用意即在此 然而 佛是通名, 十方过去现在一切诸佛都是佛, 而且都是平等的, 没有等级和质量的差别 只要成就福慧二足, 到究竟圆满觉悟的地位, 都堪称曰佛 佛以大悲愿力而普度众生, 使各个众生离苦得乐,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戚其章 世纪 年代 日本国内兴起了一股兴亚思潮 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但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对此 近年来研究者颇不乏人 多谓兴亚主义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窃不谓然 本文认为 对兴亚主义须作具体分析 应肯定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派别 其主流是不能肯定的 至于大力推动兴亚主义的兴亚会 不但不是所谓 民间组织或 民间对清友好组织 而是由日本外务省直接掌控和主导

More information

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 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 如天台宗依 法华经, 华严宗依 华严经 其次, 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 或渊源于印度, 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 或萌芽于本土, 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 各

于修行成就者的代代传承来维系不堕 中国的宗派佛教有着自身特色 首先, 每个宗派皆有各自的依据典藉, 如天台宗依 法华经, 华严宗依 华严经 其次, 各宗还有自身的思想传承, 或渊源于印度, 如唯识宗以弥勒菩萨为初祖,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为初祖 ; 或萌芽于本土, 如前面所说的净土宗及天台宗 第三, 各 汉传佛教的反思 戒幢佛学论丛总序 济群法师 在中国文化史上, 虽有先秦的诸子百家, 但汉魏以来活跃于社会的主要是儒释道三家 其中, 唯佛教属外来文化 但它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中, 和传统文化水乳交织, 并以其丰厚的思想义理深深影响着国人, 与源自本土的儒 道二教呈鼎立之势, 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认识佛教, 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真相 解决烦恼痛苦, 也能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 深入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僧俗中流传开来 传入中国的净土经典, 主要是 三经一论 三经即 无量寿经, 是宣说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妙相庄严的经典 ; 阿弥陀经, 是宣说阿弥陀佛净土的功德庄严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 ; 观无量寿佛经, 是宣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美妙庄严, 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 一论是 往生论 又名 净土

僧俗中流传开来 传入中国的净土经典, 主要是 三经一论 三经即 无量寿经, 是宣说阿弥陀佛的殊胜功德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妙相庄严的经典 ; 阿弥陀经, 是宣说阿弥陀佛净土的功德庄严和劝念佛往生的经典 ; 观无量寿佛经, 是宣说观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美妙庄严, 修行往生法门的经典 一论是 往生论 又名 净土 西夏学 第 6 辑 2010 年 9 月 Xixia Studies, Sep. 2010, Vol.6 黑水城唐卡中的净土信仰* 史 伟 摘 要 本文运用历史研究的新视野 用图像解释历史 用历史还原图像 通过对黑水 城出土唐卡及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考证 揭示出隐含在绘画中的西夏王朝对佛教净土宗的广泛 崇拜 关键词 西夏 唐卡 净土信仰 随着西夏黑水城出土文献资料的逐步刊布和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索 近二三十年来对西夏绘画艺

More information

生活中的随机开示 慈法法师 开示汇集 净土说网站汇集流通

生活中的随机开示 慈法法师 开示汇集 净土说网站汇集流通 生活中的随机开示 慈法法师 开示汇集 净土说网站汇集流通 前言 自从师父九七年在天津讲法以来, 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 在这些年讲法中, 既有安居功课的系统开示, 也有平时生活中的随机交流, 因缘种种, 无非是开启心灵如意宝藏, 展现有情觉性庄严 以前在开示整理中, 主题性的体系讲法多有去做 平时的随机开示虽然也有整理与流通, 但多是单篇或者散篇, 时间一久, 恐怕难寻芳踪 实际这些平时的单篇开示都是极为殊胜直指的,

More information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1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注疏 以英文为舟 Draft 2016 年 5 月 14 日 2 教授简历 (Edwin Sha) 籍贯江苏如皋 2000 年起任美国终身职正教授 (Full professor) 中国国家千人计划 A 类 特聘专家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海外杰出青年学 者 于 1986 年本科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计算机系 1991 年和 1992 年分别获美国普林斯 顿大学 (Princeton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二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浅释》第二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浅释 第二课 酿杰钦布作旦涅咪香荣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巴嘎达鄂灿图谢么到敦巴图杰坚拉香擦洛内钦热俄贼诶香堪色坚花图吉新拉耶拉们晋美彭措夏拉索瓦得共觉稻巴颇瓦辛吉洛丹波道博丹巴夏吉嘉涅沃色界班哲杰迸宙帕白希求德么囊若德永夏希阿荣博索瓦得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圣境五台山大净土中文殊智慧加持入心者晋美彭措足下诚祈祷降临证悟意传求加持佛法教主本师释迦王八大近侍智成王臣友诸多印藏大德游舞身普现希阿荣博诚祈祷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30 名号如意宝

净土文库30 名号如意宝 净土文库 30 名号如意宝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赞佛偈... 1 名号如意宝... 3 第二届百万佛号共修法会重要开示... 91 赞佛偈 1 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白毫宛转五须弥光中化佛无数亿四十八愿度众生 相好光明无等伦绀目澄清四大海化菩萨众亦无边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九品度众生我今大皈依凡有诸福善愿同念佛人 阿弥陀第一威德无穷极忏悔三业罪至心用回向感应随时现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佛陀教育杂志 Vol /9/8

佛陀教育杂志 Vol /9/8 早期杂志下载常见学佛问题净空法师专集网站澳洲净宗学院 2004.9.8 星期三 Vol. 弘与护 (2) 本期内容简介太上感应篇 (44) 印光大师开示 : 不二法门快乐修行人 : 业障深重之相轻松学佛法 : 至诚感通法师说故事 : 甘老太太的供养答疑解惑 : 净土篇网路讲座 :9/9 续讲法宝流通信息交流 本期内容简介 诸位读者大家好 : 此次发刊暂停了一段时日, 从 9 月份开始将恢复每周发刊,

More information

新闻与传播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卜卫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 个城市电视台的 个广告为样本 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研究发现 约 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 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 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新闻与传播研究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本文转自 : 显密文库, 详细出处请参考 :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28864 少善根因缘得生妙喜世界 德诚居士整理诸佛剎土是具足无量福德及愿力所成就的, 不但清净庄严, 也没有任何烦恼病痛, 但因众生福德智慧薄浅而无法得见, 不过诸佛菩萨悲悯众生轮回六道 流浪生死却无所依怙, 因此经上佛陀介绍十方均有佛国净土, 待众生修持善根发愿回向往生,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CABC0D6BDCCD1D4A3A8D3A1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CABC0D6BDCCD1D4A3A8D3A1A3A92E646F63> 法王著作译传 6 极乐教言讲记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目录 极乐教言 1 极乐教言讲记 15 教言一 15 教言二 41 教言三 45 极乐教言 1 极乐教言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述 益西彭措堪布译 教言一 法王说 : 今天萨迦月初一开极乐大法会 ( 一九九三年藏历四月一日 ),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 集聚的眷属数量这样庞大, 这都是以业和愿力而在这里集会的, 所以有很殊胜的缘分 我们有必要开极乐大法会,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二 过渡期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二 过渡期 浙 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 陈 琦 吕 苹 我国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分别是萌 芽期 过渡期 受挫期 停滞期 再生期和茁壮期 幼儿教师教育 台湾地区 历史变迁 一 萌芽期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二 过渡期 第 期陈 琦 吕 苹 台湾地区幼儿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启示 三 受挫期 四 停滞期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 五 再生期 第 期陈

More information

昆 明 理 工大 学 学 报 卷 第 期 年 月 第 社会 科 学 版 盯 明 再洗 礼 教派社 学 思 想 分 析 贺 相铸 杨林 伟 昆 明理 工 大学 外 语 系 摘 再 洗 礼 教 派 是 欧 洲 宗 教 改 革 时期 的 产 物 要 砚 刃 云南 昆明 与 加 尔 文 派 和 路 德 派 并 列 的 个新 教 宗 派 源 自 再洗 礼 派 的 有 当 今 的 门 诺派 阿 米 什 派和 哈

More information

; ~ : ; [1] : 327

; ~ : ; [1] : 327 10 3 2013 3 ChineseJournalofManagement Vol.10No.3 Mar.2013 * 齐善鸿肖华 ( 南开大学商学院 ) : 通过对科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探讨 反思了管理科学在这 2 个方面的状态 探讨 了因人文性的缺失而导致的发展困境提出管理科学要在科学二重性的统一中寻找发展之 路 让管理回归本质 从管理的根源和核心入手 将管理主体的自我管理作为突破困境的支点

More information

净土宗教程 ( 修订本 ) 出版 :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地址 :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邮编 : 电话 : 印张 :26 字数 :257 千字 开本 : /16 准印 : 赣新出内准字第

净土宗教程 ( 修订本 ) 出版 :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地址 :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邮编 : 电话 : 印张 :26 字数 :257 千字 开本 : /16 准印 : 赣新出内准字第 中国佛学院教材土宗东林文库教程释大安 集述 净土宗教程 ( 修订本 ) 出版 : 庐山东林寺净土宗文化研究学会 地址 :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林寺邮编 :332000 电话 :0792-8893186 http://www.donglin.org 印张 :26 字数 :257 千字 开本 :787 1092 1/16 准印 : 赣新出内准字第 0009674 号 序一 1 序一 释迦牟尼佛 ( 公元前

More information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十八讲 [ 下士道 - 深信业果 14] ( 十恶业 - 邪见 2 十业道与轮回的关系 1)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我们说离邪见, 才有真实的智慧 有一种智慧, 不是真实的智慧, 也许是世间的聪明才智, 也许是一些邪知邪见, 像其它的宗教, 或者是我们所谓的外道, 他们也有所谓的言论, 也有他们理论的基础, 或者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他们也觉得那个是智慧,

More information

上課大綱

上課大綱 大智度论第一讲 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 上课大纲缘起 佛为什么要讲大般若经? 一 为了广说大乘菩萨行 二 为了让修念佛三昧的菩萨能得到利益 三 佛接受劝请说法, 因此说了甚深的般若波罗蜜 四 为了证明佛是一切智人 五 宣示诸法实相, 以断除一切众生的疑问 六 为了断除邪恶人贡高我慢的心 七 为了让人信受佛法 八 为了使众生欢喜 九 佛是大医王, 采集各种法药给众生服用 十 为了要断除某些人的想法 (

More information

净土文库29 十二光佛 念佛的修法

净土文库29 十二光佛 念佛的修法 净土文库 29 十二光佛 智圆法师 编述 目录 十二光佛...1 前言... 1 第一 顶礼 赞叹无量光佛... 10 第二 顶礼 赞叹无边光佛... 12 第三 顶礼 赞叹无碍光佛... 14 第四 顶礼 赞叹无对光佛... 16 第五 顶礼 赞叹炎王光佛... 18 第六 顶礼 赞叹清净光佛... 19 第七 顶礼 赞叹欢喜光佛... 21 第八 顶礼 赞叹智慧光佛... 23 第九 顶礼 赞叹不断光佛...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第三课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第三课 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 第三课 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且如理如法地谛听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 闻法之理, 听闻佛法的时候, 一定要如理如法 发殊胜的菩提心, 若如此, 仅仅听闻一次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 尤其, 在网上共修的时候, 也应对法恭敬 很多人在网络上听法或者来到听闻佛法的现场听法, 功德都非常大 虽然要花费一些时间到现场或共修点听法, 但我们为了佛法, 为了获得解脱,

More information

关于修改我国 行政诉讼法 的若干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 我国 行政诉讼法 亟须作出适当修改 在修法过程中应贯彻公民合法权益保护优先的原则 注重研究解决如下制度创新与改进的课题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作为行政诉讼立法的首要目的 行政争议解决机制应坚持司法最终性 应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行政诉讼参加人范围和行政诉讼救济范围 行政诉讼立法应兼顾公平与效率 以更有效地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法 修改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Microsoft Word - 藏传净土法2.doc 藏 传 土 法 目 录 四 二...294 四 三...316 四 四...336 二 四... 1 四 五...359 二 五... 17 四 六...382 二 六... 34 思 考 题...405 二 七... 50 二 八... 65 二 九... 80 三... 96 目 目 三 一...111 录 录 三 二... 126 三 三... 143 三 四... 158 三 五... 173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第一章:净土教观学苑的宗旨 卷九 佛法修学概要 60 我们临命终为什么会起颠倒呢? 诸位法师慈悲! 陈会长慈悲! 诸位学员,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面, 丙三, 别明发心之差别因缘 那么佛陀出世以后, 佛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宣扬生命的真相, 佛陀在 解释生命真相的时候, 他的主要的思想是建立在一个因缘的道理, 诸法因 缘生 那么因缘观在佛教的思想它是分成三块, 过去 现在 未来, 过去的 1 因缘 现在的因缘跟未来的因缘,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至尊哈尔哇 嘉木样洛周仁波切 ( 联波活佛 ) 出生于 1948 年于青海久治县 3 岁时即被认定为前世哈尔哇仁波切的转世化身 1951 年藏历 9 月 21 日出家 第二天正式在各莫寺坐床 从此, 仁波切开始跟随寺内最有学问的三位上师, 听闻 修行各种显密教法 虚岁 8 岁时, 他已能非常流利的背诵许多佛教经典与法本, 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本寺举行的背经大考 1958 年,

More information

第一课 今天开始讲 佛说无量寿经 在正式听经之前, 大家首先对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 佛名经 中说 :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众僧难值, 信心难生 涅槃经 里也讲了六种难得 1 因此大家首先要有难得之心, 如果有了这种心, 闻法时就会有珍惜心 恭敬心和欢喜心, 这样所获的功德就无量了

第一课 今天开始讲 佛说无量寿经 在正式听经之前, 大家首先对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 佛名经 中说 :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 众僧难值, 信心难生 涅槃经 里也讲了六种难得 1 因此大家首先要有难得之心, 如果有了这种心, 闻法时就会有珍惜心 恭敬心和欢喜心, 这样所获的功德就无量了 佛说无量寿经广释 索达吉堪布 第一课 1 第二课 15 第三课 34 第四课 51 第五课 72 第六课 92 第七课 110 第八课 128 第九课 146 第十课 162 第十一课 178 第十二课 195 第十三课 215 第十四课 235 第十五课 253 思考题 272 第一课 今天开始讲 佛说无量寿经 在正式听经之前, 大家首先对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应该有个清晰的认识 佛名经 中说 : 人身难得,

More information

全页照片

全页照片 ( 一 ) 佛经安置须知 读经须知 1 经典应放在其他书籍的上面, 经书有它的层次, 由上而下依次为 : 原文经典, 经典注释, 一般佛学名相常识 课诵等佛学书籍, 圣者言论集, 教育性书籍, 一般性书籍 2 经书应恭敬放于清净高处, 不可随意扔放床上 座椅上等不净处 3 如手捧或装于口袋携带时, 不得低于腰部, 不可挟腋下 男居士更不可将佛书卷起放入裤袋中, 女居士不可将佛书塞入女用皮包中, 女用皮包杂物太多,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