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ilar documents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ªF¶Î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曹美秀.pdf

Microsoft Word v...doc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02廖美玉.doc

2005 3,, :,,,, (),,,,, [],,,,,,,,,,, (),, (,, ),,,,,,,,,,,,,,,,,,,,,,,,,( ),, :,,, :,?,,, :,1999,

093_114_Koh_khee_heong


59-81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12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Microsoft Word - 9倪仲俊.doc

() () 5 ( ) ( ) 166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35-55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01何寄澎.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Microsoft Word - 2.王建國.doc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Microsoft Word - 05 許雪姬3校稿0123.doc

<4D F736F F 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mode of puzzle-solving

46 Sophie Legrand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310 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探討 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臺灣早期醫療的發 臺灣的歷史發展 自明朝時期荷蘭 西班牙 展即是以原始醫療及從中國大陸傳習至臺灣的中 來臺灣發展之後 臺灣的史料記載才逐漸多了起 醫體系為主 而此時期來臺灣之中醫師 其技術 至清朝 從中國大陸移民來臺的人數大量增加 水平

-0?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穨hair&sick

1

[1] [2] [ 1] [ 2]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38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4D F736F F 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

03

5 / ~


Microsoft Word doc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59 [1] [2] [3] A A ( 4 ) A A [4]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23-46

untitled

( ),,,,,,, [ 5 ],,,,,,,,????,,?,,,,,,,,,,, [ 6 ],,,,,,,,,,,,,,,,,,, [ 6 ],,,, 6,,, [ 3 ],,,,,, [ 7 ],,,,, [ 8 ],,,,,,,,,,!!,,,,, [ 8 ],, ( ),, 20,,,,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4D F736F F 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2.v3n1.gjtm.docx

論文封面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背後的地方問題

9(3)人文封面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i©uµY

Transcrip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R. Levenson, Liang Ch i-ch 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2nd e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Hao Chang, Liang Ch i-ch 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Xiaobing Tang, 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of Liang Qichao (Stan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6 2000 172-198 Sung-chiao Shen & Sechin Y.S. Chien, Delimiting China: Discourse of Guomin ( )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ty in Late Qing, Paper to be read at the Conference on Nationalism: The East Asia Experience, May 25-

254 19 1 7 8 27, 1999, ISSP, Academia Sinica, Taipei, Taiwan 1999 295-297 296-330 40 1997.4 83-96 7 1 8 1

255 9 10 11 9 1902 1 28 1 10 1 11 1901 82 51

256 19 1 12 13 12 1920 3 28 2 1 41-57 13

257 14 14

258 19 1 15 1902 2 16 17 18 15 1991 16 1920 2 28 15 101-105 17 1898 1959 7 9 55 57-58 18 1902 4 28 2 15 45-51 10 28 5 15 55-63

259 19 1885 18 20 1887 21 22 19 20 4 1930 46 21 540 22 4 1981 1991 9 237-270

260 19 1 23 24 25 2 23 24 44 89 39 57 86 88 25 1902 5 28 3 1 1-3

261 26 27 28 1902 29 26 2 5 27 18 10 28 1902 24 28 12 15 29 1902 14 28 7 15

262 19 1 30 31 32 30 1 1904 1 1997 143-144 31 1 288-291 32

263 33 34 35 33 20 42 17 1752 34 23 1897 56-57 10 35 1875 J.M.W. Farnham 9 5 1884 16 9 2

264 19 1 36 37 36 1897 1 29 2 37 1998 43-76 44 1999.6.5

265 38 38 1 1902

266 19 1 39 39 1 1902

267 40 40 2 1992 28 1997.12 1-77

268 19 1 41 76 60 42 41 1 1 1912 11 42 185-188 3 40-77

269 1902 3 3 43 43 3

270 19 1 44 44 3 90 1901

271 45 45 7

272 19 1 1918 46 46 1 1

273 47 48 1922 1926 49 21 47 1 1 1966 15-20 48 1974 19-147 49 1996 57-81

274 19 1 20

275 Discovering Youth and Imagining China : Modernity, Enlightenment Discourse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in Liang Qichao s The Youth of China Chia-ling Mei Abstract Respect for one s elders has long been a pillar of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turbulent times of the late Qing however, hopes for a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 and the people came to be pinned on the youth, who in turn became a base of support for both recalcitrant powers-that-be and forces for modernization and renewal. This development not only deeply influenced the new cultural and literary movements that were to ensue, but also provided an internal stimulus for many political developments. When dealing with China s modern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involved in this development between modernity, enlightenment discourse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are issue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Yet, to date few people have taken a close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this youth/enlightenment discourse came into be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mplexities inherent to it. For discussion purposes, this paper will take Liang Qichao s The Youth of China as its starting point and move on to discuss his Records of the Future of a New China and other related works by Liang s contemporaries. This paper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as follows: (1) A Western wind ages one overnight: An age-old empire or the youth of * Chia-ling Mei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76 19 1 China? (2) Discovering youth: From enlightenment discourse to national imagination (3) Imagining China: Records of the Future of a New China and Youth- Enlightenment-New China (4) Afterword: Reverberations-From the youth of China to the youth of Taiwan This paper will first discuss the complex dynamics between youth of China and age-old empire in order to show that discovering youth and imagining China were in fact important elements in the new cultural and literary movements of the late Qing. Next, discussion will move to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youth discourse and national imagination during the late Qing was the source of youth discourse in Japan or vice versa. From there, based on Records of the Future of a New China and The Youth of China, we will discuss contradictions and complexities inherent to this type of discourse and its later day influence. Keywords: The Youth of China, Liang Qichao, Modernity, Enlightenment Discourse, National Imag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