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Similar document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Microsoft Word doc

續論

人文內封面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Microsoft Word 定版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 4,, 1, :,,? (3) : ( ) ; (4) GBK 18000,, ( ) : (2) 2 ; 1 (1) (1987:p ) 2 (1944:p119)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2 () 2009,,,,,,,,,,:,,,,,,, :,,,,,,,,,,,,,,,,?, :,,,, :,,,,,,,,,,,?,,,,,,,,, :,:,,,,,,,,,,,, :,,,,,,, :,,,,,,,,,,,,,,,,:1986,63 :, 654,:1990,2945,:19

中文版样板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23-46

0 5 32

36 () 2009,,,,,, 22,,,,,,,,, :,,,,,,,,, (Bright) (Cobden) ( Gladstone),,,,,,,,,,;,,,,,, :,,,,,,, ;,,,!,,,,,,,,,,,,,,,,,,,,,,,, :,,,,,,, 18, , :,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Microsoft Word doc

3 : : 63,,,,,,,, 1903,,, 1904, (, ), [5 ],,,,,, [ 4 ] ( P ),,,,,,,,, [ 4 ] ( P ),,,,,, 1904,,,,,,,,,,, 1900,, : ( ) ; ( ) ; ( ) ; ( ), ; (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姚道生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 : : :1996,??,,,,,,,, :,,,,, Goldsmith (1969) 35,, Shaw(1973) Gurley Shaw(1960), Demirg c2 Kunt Levin (2001) 150 (1992)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 : (1980 ),,,,,, (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a b

明新學報第31期


上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第 30 卷 53 贾熟村 太平天国时期的左宗棠集团 之浮收中饱 有不遵守之州县 欲求阻挠之吏绅 即予撤革 于是 咸丰元 二 三 四等年之民 间积欠 率皆踊跃输将 使国课不至虚悬 军储 不至束手 州县办公亦不至拮据 收到了很好的 [2] 效果 农民亦欢欣鼓舞 咸丰六年正月 道员王錱陷湖南江华 升平

第一章 出口退税制改革的内容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 ~ ~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第一章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4D F736F F D D 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仁达摩崖造像的题材为大日如来佛像及八大 疾病等诸恶果 水坠恶途 法律也对反佛者 从其祖 弟子 八大菩萨 二飞天等 以往的研究者从考古 先亲属起施行 故无论任何人均不得詈骂 图像本身的考订入手 对此处石刻的题材 定名 造 讥讽 像风格 组合关系等方面已经给予了较多关注 观 这次调查工作还特别注意到以往



80 温 州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 第 25 卷 第 1 期 构 混 乱 表 意 不 明 不 合 逻 辑 其 中 前 四 种 属 于 结 构 类 语 病, 考 查 几 率 较 高 ; 后 两 种 属 于 语 义 类 语 病, 有 时 会 单 独 出 题 上 面 这 道 题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Microsoft Word v...doc

17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2 年 第 18 卷 第 4 期 周 末 九 鼎 沦, 必 以 亡. 者 为 神, 三 山 九 鼎 有 知 也? 或 时 吏 知 怨 家 之 谋, 窃 举 持 亡, 惧 怨 家 怨 己, 云 自 去 凡 人 能 亡., 足 能 步 行



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 ~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093_114_Koh_khee_heong

曹美秀.pdf

項, 且 持 續 兩 週 : 心 情 是 悲 傷 無 望 的 ; 對 平 日 熟 悉 的 活 動 缺 乏 興 趣 ; 食 慾 體 重 驟 增 或 驟 減 ; 失 眠 ; 失 去 活 力 及 感 到 勞 累 ; 精 神 運 動 性 活 動 遲 滯 ; 無 價 值 感 或 罪 惡 感 ; 專 注 力 決

( 三 ) 產 業 實 習 組 撰 寫 赴 大 陸 產 業 實 習 構 想 與 規 劃 (1,000 字 ) 具 良 好 學 習 意 願 與 工 作 態 度 部 份 跨 國 企 業 需 具 備 外 語 能 力 五 研 習 課 程 * 參 見 附 件 二 六 獎 助 對 象 研 習 期 間 將 有 陸


% 20% 14. 5% % 16% % 33. 9% 37. 4% % 10. 2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Microsoft Word doc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David Faure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59-81

, 000 3, 500 1,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

Transcrip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所 論, 評 其 可 議 者 四 端, 分 為 經 目 不 一 相 通 義 異 荀 說 楊 注 混 論 論 述 以 偏 概 全, 以 彰 劉 氏 思 慮 未 周 處, 則 其 申 言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之 說, 未 能 視 為 的 論 末 則 呈 現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與 國 學 發 微 合 讀 比 對 之 結 果, 得 劉 氏 遺 文 說 苑 中 有 公 羊 義 篇 目, 並 校 錄 遺 文 二 則 附 後, 以 資 後 世 研 究 者 參 用 關 鍵 詞 :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荀 學 國 粹 學 報 * * 本 文 已 於 國 立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系 舉 辦 之 第 六 屆 中 國 文 哲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2013.10.13) 宣 讀 並 承 諸 位 匿 名 審 查 先 進 精 闢 斧 正, 筆 者 謹 誌 敬 謝 之 意 作 者 係 國 立 聯 合 大 學 華 語 文 學 系 兼 任 講 師 99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99-117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iu Shi-Pei '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hree Hermeneutics of ChunQiu and XunZi Wu,Sheng-You( 吳 聲 佑 ) * Abstract The author examined Liu Shih-Pei s essays, and has found three controversial problems. First, why had Liu Shih-Pei advocated XunZi at that time? Three reason are concluded: (1)In general, XunZi s social status was promoted in the Ching Dynasty. (2)The Ching government venerated and began to worship XunZi in the Temple of Confucius. (3)The Book of XunZi was upgraded as one of the Classics. Second, the author reviewed Liu Shi-Pei 's essays and analyzed four controversial statements.through the discussion regarding the four problems above, Liu Shih-Pei s falsehood was obvious; therefore, his assertion about the similarity of the Three Hermeneutics of ChunQiu and XunZi was full of misgiving, which couldn't be a theory. Finally, the author compared gong yang xunzi xiang tong kao with guo xue fa wei, and then found shuo yuan zhong you gong yang yi, an article ignored by those who studied Liu Shih-Pei. It could be added to Liu Shih-Pei s publication category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make further study. Key words:liu Shi-Pei, the Three Hermeneutics of ChunQiu(ChunQiuSanZhuan), XunZi, The Theory of XunZi, Guo-Cui Journal * Wu,Sheng-You is an adjunct lecture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National United University 100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一 前 言 劉 師 培 (1884-1919) 荀 卿 兼 通 三 傳 ( 頁 3a, 總 頁 1614) 1 之 論, 源 自 劉 向 別 錄 楊 士 勛 穀 梁 疏 兩 家 之 言, 取 其 左 傳 榖 梁 傳 承 傳 脈 絡 立 說 ; 另 依 汪 中 ( 容 甫 ) 荀 卿 子 通 論 之 見, 以 明 荀 子 本 為 公 羊 之 學 劉 氏 溯 推 兩 者 承 傳 譜 系 申 說 前 賢 精 義, 發 明 荀 子 兼 通 三 傳 之 說, 則 三 傳 之 學, 本 根 同 源, 是 春 秋 先 師 前 儒, 三 傳 本 無 軒 輊, 非 若 後 儒 之 執 一 廢 百 也 然 尋 繹 劉 氏 論 證 本 根 之 法, 實 緣 由 其 考 察 群 經 文 獻 之 隅 見, 見 諸 左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榖 梁 荀 子 相 通 考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三 文, 可 知 一 二 劉 氏 以 為 非 通 群 經, 則 不 能 通 一 經 ( 頁 1a, 總 頁 423), 遂 欲 融 通 齊 學 魯 學 群 經 大 義, 故 為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乙 編 ( 八 考 ), 以 備 覽 焉 故 本 文 擬 據 上 述 三 文 為 研 究 範 圍, 蠡 論 待 議 三 題 如 下 : 其 一,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探 究 2 其 二,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疑 議 其 三, 劉 氏 遺 文 拾 補 1 2 參 見 劉 師 培 編 著 :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 三 ) 左 盦 外 集 漢 代 古 文 學 辨 誣 一 辨 明 漢 代 以 前 經 無 今 古 文 之 分 ( 臺 北 市 : 京 華 書 局, 據 中 華 民 國 廿 三 - 廿 五 年 寧 武 南 氏 校 印 本 影 印, 1970 年 ), 本 文 凡 徵 引 劉 氏 說 而 見 於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者, 僅 於 引 文 後 標 明 其 版 心 頁 碼 暨 總 頁 碼, 不 另 注 出 處 另 該 文 原 刊 載 於 1906 年 國 粹 學 報 第 24 期 本 文 凡 徵 引 國 粹 學 報 之 相 關 資 料, 悉 據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近 現 代 思 想 及 文 學 史 專 業 數 據 庫 (1830-1930) 檢 索 結 果, 不 另 注 出 處 該 數 據 庫 係 由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金 教 授 觀 濤 劉 教 授 青 峰 及 鄭 教 授 文 惠 共 同 研 發, 其 豐 碩 研 究 成 果, 嘉 惠 學 界, 筆 者 獲 益 良 多, 謹 申 謝 忱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乙 編 ( 八 考 ), 其 中 論 及 諸 經 與 荀 子 相 通 篇 章 計 有 四 考 ( 如 下 表 ), 劉 氏 毛 詩 荀 子 相 通 考 一 文, 筆 者 已 撰 成 劉 師 培 毛 詩 荀 子 相 通 考 析 探, 該 文 已 為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 第 14 期,102 年 9 月 號 ) 所 接 受 刊 登 三 傳 與 荀 子 相 通 之 義 則 於 本 文 接 續 討 論 國 粹 學 報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篇 名 署 名 期 數 出 刊 年 月 日 頁 次 毛 詩 荀 子 相 通 考 第 12 期 1906 年 1 月 14 日 總 頁 427-429 左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第 13 期 1906 年 2 月 13 日 總 頁 429-432 劉 光 漢 穀 梁 荀 子 相 通 考 第 14 期 1906 年 3 月 14 日 總 頁 432-435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第 16 期 1906 年 5 月 13 日 總 頁 435-437 101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上 述 諸 題, 前 賢 多 未 及 之, 試 分 論 如 下 : 二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探 究 荀 子 於 劉 師 培 研 究 視 野 中 已 位 列 經 書 之 觀 點, 首 可 藉 由 劉 氏 文 本 內 部 分 析 而 得, 次 則 可 聯 繫 清 代 尊 荀 思 潮, 見 其 成 因, 茲 分 述 如 下 : ( 一 ) 劉 氏 文 本 探 義 劉 氏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序 有 言 : 凡 數 經 之 同 屬 魯 學 者, 其 師 說 必 同 ; 凡 數 經 之 同 屬 齊 學 者, 其 大 義 亦 必 同 故 西 漢 經 師, 多 數 經 並 治, 誠 以 非 通 羣 經 即 不 能 通 一 經 也 蓋 齊 學 詳 于 典 章 而 魯 學 則 詳 于 故 訓, 故 齊 學 多 屬 于 今 文 而 魯 學 多 屬 于 古 文 觀 白 虎 通 所 采, 以 齊 學 為 根 基 ; 五 經 異 義 所 陳, 則 奉 魯 學 為 圭 臬, 曷 嘗 有 僅 治 一 經 而 不 復 參 考 他 經 之 說 哉 後 世 儒 學 式 微, 學 者 始 拘 執 一 經 之 言, 昧 于 旁 推 交 通 之 義, 其 于 古 人 治 經 之 初 法 去 之 遠 矣 今 彙 齊 學 魯 學 之 大 義, 輯 為 一 編, 顏 曰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庶 齊 學 魯 學 之 異 同, 辨 析 昭 然, 亦 未 始 非 治 經 之 一 助 也 ( 頁 1a-1b, 總 頁 423) 劉 氏 以 為 古 人 治 經 初 法, 著 重 旁 推 交 通, 廣 閱 參 考 群 經, 如 此, 方 能 通 曉 一 經 ; 而 後 世 儒 學 衰 微 之 因, 即 在 於 忽 略 根 本 要 法, 而 固 執 拘 泥 於 專 守 一 經 因 此,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之 作, 即 在 於 突 破 窠 臼, 以 彰 古 人 治 經 初 法 ; 而 對 於 劉 氏 自 身 而 言, 是 編 之 作, 亦 為 其 觀 念 之 具 體 實 踐, 藉 由 考 察 群 經 相 通 之 處, 則 齊 學 魯 學 異 同, 方 能 昭 然 辨 析 故 就 此 點 觀 之, 劉 氏 所 言 羣 經 者, 荀 子 書 當 亦 在 羣 經 之 列 其 二, 檢 諸 左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榖 梁 荀 子 相 通 考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三 文 小 序, 均 言 及 荀 子 為 春 秋 三 傳 承 傳 之 中 心 環 節 ; 換 言 之, 荀 子 對 於 春 秋 三 傳 之 解 釋, 在 劉 氏 研 究 視 野 實 有 其 正 統 地 位 然 荀 子 所 言 奧 義, 當 自 荀 子 書 中 尋 覓 闡 發, 則 荀 子 書 之 重 要 性 當 不 言 而 喻, 若 聯 繫 劉 氏 較 後 文 篇, 此 論 益 發 彰 明, 劉 氏 荀 子 補 釋 序 有 言 : 102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夫 左 氏 毛 詩 均 傳 自 荀 子, 古 文 家 言, 荀 為 鼻 祖, 惟 取 毛 左 之 說 與 荀 書 互 證, 然 後 荀 書 之 義 明 ( 頁 1a, 總 頁 1119) 此 論 點 明 荀 子 傳 經 之 實, 惟 更 申 言 荀 子 為 古 文 經 學 鼻 祖 3 ; 換 言 之, 劉 氏 以 為 荀 子 通 學 諸 經, 而 諸 經 於 荀 子 思 想 脈 絡 中, 亦 可 會 通 若 就 此 而 論, 對 於 劉 氏 取 毛 左 之 說 與 荀 書 互 證 之 理 解, 當 不 僅 止 於 劉 氏 以 子 證 經 或 以 經 證 子, 而 係 視 荀 子 書 與 諸 經 同 等 位 階, 故 得 互 證 ( 二 ) 清 代 尊 荀 思 潮 荀 子 評 價, 隨 歷 代 學 者 不 同 主 張, 因 而 沉 浮 跌 升 曆 至 清 代, 考 證 實 用 之 風 興 起, 恰 符 荀 學 精 神, 故 揚 荀 益 盛, 其 位 遂 得 新 定 4 荀 子 原 列 子 書, 劉 氏 三 文 以 經 視 之, 而 論 荀 子 與 三 傳 經 義 相 通, 其 由 安 在? 揆 諸 有 清 一 代 荀 學 發 展, 或 得 知 一 二, 曉 其 論 說, 其 承 有 自 以 下 茲 就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略 論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理 絡 : 1. 揚 荀 學 風 荀 學 思 想 議 題, 若 性 惡 法 後 王 非 思 孟 等, 長 期 遭 致 批 評, 清 儒 試 圖 提 出 不 同 解 釋, 反 駁 理 學 時 代 之 各 種 貶 抑, 其 間 雖 有 高 下 出 入, 然 多 立 於 維 護 荀 學 角 度, 進 行 辯 說 5 張 壽 安 即 點 出 : 清 儒 若 錢 大 昕 王 鳴 盛 汪 中 等, 6 彼 皆 崇 尊 荀 子 ; 戴 震 凌 廷 堪 之 道 統 視 域, 更 轉 向 為 六 經 孔 子 荀 子 之 關 聯 汪 中 荀 卿 子 通 論 有 云 : 3 4 5 6 劉 氏 另 有 言 : 要 而 論 之, 子 夏 傳 經, 兼 傳 齊 學 魯 學 者 也 ; 荀 卿 傳 經, 則 大 抵 多 傳 魯 學 ( 頁 7b, 總 頁 576), 亦 可 互 參 發 明 荀 子 歷 代 評 價 問 題, 說 詳 鮑 國 順 撰 : 荀 子 評 價 的 歷 史 觀 察, 收 入 氏 撰 儒 學 研 究 集, 高 雄 市 : 復 文 出 版 社,2002 年 9 月, 頁 105-134 說 詳 田 富 美 撰 : 清 代 荀 子 學 研 究 第 伍 章 清 代 對 荀 學 思 想 之 評 述 第 二 節 論 荀 觀 點 的 重 新 闡 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6 年 ), 頁 108-136 說 詳 張 壽 安 撰 : 打 破 道 統 重 建 學 統 清 代 學 術 思 想 史 的 一 個 新 觀 察 (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52 期,2006 年 6 月 ), 頁 62 103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荀 卿 之 學 出 於 孔 子, 而 尤 有 功 于 諸 經 自 七 十 子 之 徒 既 歿, 漢 諸 儒 未 興, 中 更 戰 國 暴 秦 之 亂, 六 藝 之 傳 賴 以 不 絕 者, 荀 卿 也 7 汪 氏 視 野, 著 眼 儒 家 之 承 傳 譜 系, 特 重 荀 子 之 傳 經 事 件, 與 其 師 承 關 係, 藉 由 二 者 考 訂, 一 以 確 立 荀 子 與 孔 門 之 師 承 關 係, 二 則 肯 定 荀 子 習 傳 儒 家 經 典 之 貢 獻 藉 由 汪 中 等 清 儒 之 推 揚, 於 是 荀 子 地 位 遂 日 益 揚 升 2. 荀 子 從 祀 孔 廟 從 祀, 乃 道 統 之 制 度 化, 入 祀 孔 廟, 象 徵 學 術 正 統 地 位 之 肯 定 荀 子 於 清 儒 視 野 中, 雖 釐 為 傳 經 之 儒, 然 終 清 之 世, 未 能 從 祀 孔 廟 8 以 此, 清 儒 即 亦 多 辯 護, 若 凌 廷 堪 (1757-1809) 者, 特 以 荀 子 罷 祀, 深 表 不 滿, 凌 氏 云 : 竊 惟 太 史 公 書 以 孟 子 荀 子 同 傳, 未 嘗 有 所 軒 輊 於 其 間, 而 孟 荀 之 稱, 由 漢 迄 唐 無 異 辭 若 夫 罷 荀 卿 從 祀, 祧 七 十 子 而 以 孔 孟 並 舉, 此 蓋 出 後 儒 之 意, 於 古 未 之 前 聞 也 9 凌 氏 以 孟 荀 本 無 軒 輊, 同 為 孔 門 正 傳, 如 今 遭 拒 道 統 門 外, 實 出 後 儒 之 意 所 致 又 嚴 可 均 (1762-1843) 作 荀 子 當 從 祀 議 乙 文, 倡 言 : 荀 子 當 從 祀, 實 萬 世 之 公 議 也 10 姚 諶 (1835-1864) 作 擬 上 荀 卿 子 從 祀 議 曰 : 以 荀 卿 從 祀 孔 子 廟 廷, 位 次 七 十 子 下, 攽 其 書 天 下, 與 孟 子 並 列 於 學 官 11, 彼 三 子 者, 均 希 荀 子 從 祀 孔 廟, 推 崇 荀 子 之 舉, 誠 乃 積 極 表 態 3. 荀 子 升 經 7 8 9 10 11 參 清 王 先 謙 撰 : 荀 子 集 解 攷 證 下 荀 卿 子 通 論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8 年 9 月 ), 頁 21-22 參 黃 進 興 撰 : 荀 子 : 孔 廟 從 祀 的 缺 席 者, 收 入 劉 翠 溶 主 編 : 四 分 溪 論 學 集 : 慶 祝 李 遠 哲 先 生 七 十 壽 辰 ( 臺 北 市 : 允 晨 文 化 實 業 公 司,2006 年 ), 頁 490-494 參 清 凌 廷 堪 撰 : 孟 子 時 事 考 徵 序, 校 禮 堂 文 集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8 年 ), 卷 26, 頁 243-244 參 清 嚴 可 均 撰 : 鐵 橋 漫 稿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集 部 別 集 類 收 錄, 上 海 市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5 年 ), 卷 3, 頁 3b, 總 頁 653 姚 氏 該 文 參 清 沈 粹 芬 黃 人 等 輯 : 國 朝 文 匯 丁 集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集 部 總 集 類 收 錄 ), 卷 11, 頁 8b, 總 頁 560 104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清 儒 揚 荀 關 鍵 大 師 俞 樾 (1821-1907), 更 主 升 荀 子 列 經, 其 於 科 舉 應 試 改 革 之 建 議 中, 倡 言 : 第 一 場 試 論 語 義 二 道, 孟 子 荀 子 義 各 一 道 或 謂 荀 子 性 惡 篇 與 孟 子 相 背, 不 可 並 列 為 經 然 孔 子 論 性 且 曰 : 性 相 近 也 初 無 善 惡 之 說, 孟 子 言 性 善, 荀 子 言 性 惡, 各 有 所 見, 實 則 殊 途 同 歸 太 史 公 以 孟 荀 合 傳, 實 為 卓 見 考 孟 子 一 書, 本 亦 在 諸 子 之 中, 後 升 為 經, 今 若 荀 子 為 經, 與 孟 子 配 次 論 語 之 後 並 立 學 官, 鄉 會 試 首 場 即 用 此 一 聖 二 賢 之 書 出 題, 取 士 允 為 千 古 定 論 12 俞 氏 亦 同 凌 氏 所 言, 讚 許 司 馬 遷 獨 到 眼 光, 進 而 論 析 荀 子 升 經 緣 由, 若 荀 子 論 學, 能 切 中 孔 子 之 旨, 雖 言 性 惡, 實 與 孟 子 殊 途 同 歸 據 此, 荀 子 當 和 孟 子 並 列 學 官, 並 與 論 語 三 書, 並 列 科 舉 考 試 定 本, 所 謂 一 聖 二 賢 之 書 俞 氏 主 張, 一 則 高 度 肯 定 荀 子 之 價 值 ; 另 則, 透 露 俞 氏 重 納 荀 子 於 儒 學 承 傳 關 鍵 之 企 圖 荀 書 升 經 之 論, 劉 恭 冕 (1824-1883, 字 叔 俛 ) 亦 有 重 言, 其 廣 經 室 記 13 云 : 今 世 治 經 者 言 十 三 經, 尚 矣 金 壇 段 若 膺 先 生 謂 宜 益 以 國 語 大 戴 禮 史 記 漢 書 資 治 通 鑑 說 文 解 字 九 章 算 術 周 髀 算 經, 為 廿 一 經 冕 則 取 國 語 大 戴 禮 周 髀 算 經 九 章 算 術 說 文 解 字, 而 益 以 逸 周 書 荀 子 入 焉 荀 子 源 出 聖 學, 當 時 與 孟 子 並 稱, 故 太 史 公 以 孟 荀 合 傳 14 12 清 俞 樾 撰 : 賓 萌 集 議 篇 四 取 士 議, 春 在 堂 全 書 收 錄 ( 南 京 市 : 鳳 凰 出 版 社, 2010 年 ), 第 3 冊, 頁 2183-2184 13 張 壽 安 根 據 該 文 以 為 劉 恭 冕 乃 第 一 位 將 荀 子 納 入 經 書 之 列 的 學 者 參 氏 撰 : 從 六 經 到 二 十 一 經 十 九 世 紀 經 學 的 知 識 擴 張 與 典 範 轉 移 ( 學 海,2011 年 1 期 ), 頁 156 14 參 清 劉 恭 冕 撰 : 廣 經 室 文 鈔 廣 經 室 記 ( 寶 應 劉 氏 集 收 錄, 揚 州 市 : 廣 陵 書 社, 2006), 頁 575 105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惟 劉 氏 恭 冕 之 文, 另 見 劉 叔 俛 致 劉 伯 山 書 乙 函 15, 亦 關 涉 上 引 所 論, 有 云 : 竊 思 段 懋 堂 先 生, 擬 以 史 記 漢 書 說 文 諸 書, 與 五 經 並 列 學 宮 惜 當 時 之 讀 書 者, 咸 宥 于 所 習, 未 克 行 先 生 之 意 冕 嘗 推 其 意 而 論 之, 以 為 今 之 列 學 宮 者, 當 有 二 十 一 經, 不 當 僅 列 十 三 經 荀 子 亦 傳 孔 門 之 學, 遍 治 羣 經, 西 漢 之 學, 皆 荀 子 一 脈 之 傳, 其 功 不 在 孟 子 下, 後 儒 徒 以 其 反 悖 孟 子, 遂 並 棄 其 書, 不 使 與 孟 子 並 列, 此 當 補 列 為 經 者 二 也 ( 頁 30b-31a, 總 頁 2249-2250) 劉 師 培 嘗 見 二 文, 並 題 跋 誌 之, 其 言 曰 : 案 : 叔 俛 先 生, 著 有 廣 經 室 文 集, 而 集 中 有 廣 經 室 記 一 篇, 與 此 篇 小 有 同 異, 蓋 此 書 作 於 作 記 之 前 也, 記 者 識 ( 頁 31b, 總 頁 2250) 綜 上 所 述, 合 俞 氏 與 劉 氏 恭 冕 所 論 觀 之, 二 者 共 通 處, 乃 聚 焦 荀 子 師 承 孔 氏, 戮 力 傳 經 之 實 ; 並 徵 引 典 籍 記 載, 以 證 荀 子 比 肩 孟 子, 而 荀 子 之 文, 承 載 孔 聖 大 義 微 言, 足 見 其 聖 門 淵 源, 遂 有 荀 書 列 經 之 說 劉 伯 山 者, 劉 師 培 之 祖 父 也 今 劉 氏 跋 劉 叔 俛 致 劉 伯 山 書, 或 特 重 劉 氏 恭 冕 尊 荀 升 經 之 意 蓋 劉 氏 逕 列 荀 子 為 經, 取 與 左 傳 穀 梁 公 羊 並 論 經 義 相 通, 實 有 承 於 俞 樾 與 劉 恭 冕 等 清 儒, 尊 荀 為 經 之 倡 議 三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疑 議 劉 氏 以 春 秋 三 傳 皆 荀 子 所 傳, 故 荀 子 之 奧 義 隱 詞, 得 由 三 傳 大 誼, 相 互 闡 明 而 旁 通 意 蘊 15 該 文 登 載 於 國 粹 學 報 第 3 期 (1905 年 4 月 );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 四 ) 左 盦 題 跋 收 錄, 另 題 跋 劉 叔 俛 與 劉 伯 山 書, 頁 2249-2250 案 : 劉 叔 俛, 國 粹 學 報 原 題 作 俯, 內 文 亦 同, 當 誤 今 據 清 史 稿 儒 林 傳 劉 寶 楠 傳 子 恭 冕 改 作 俛, 卷 482, 總 頁 13291 106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檢 諸 劉 氏 三 文, 其 論 三 傳 與 荀 子 相 通 者, 或 就 兩 者 大 義 互 發, 或 證 荀 子 禮 本 三 傳, 以 成 其 持 之 有 故, 言 之 成 理 旨 要 ; 然 若 言 詮 自 是, 蓋 有 斟 酌 解 蔽 之 餘 地, 故 筆 者 著 力 於 劉 說 論 點 根 本 之 鬆 動, 以 彰 其 思 慮 未 周 處, 略 議 如 下 : ( 一 ) 經 目 不 一 劉 氏 舉 經 稱 名, 嘗 見 其 去 取 標 準 不 一, 今 觀 其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之 作, 透 顯 其 經 數 與 經 目 增 衍 現 象, 此 據 其 升 荀 為 經 可 知 ; 然 若 合 劉 氏 同 年 撰 著 經 學 教 科 書 觀 之 16, 卻 見 其 自 相 矛 盾 互 為 牴 觸 之 論, 試 觀 其 言 : 三 代 之 時, 只 有 六 經, 六 經 者, 一 曰 易 經, 二 曰 書 經, 三 曰 詩 經, 四 曰 禮 經, 五 曰 樂 經, 六 曰 春 秋 經 若 左 氏 公 羊 穀 梁 三 傳, 咸 為 記 春 秋 之 書 周 禮 原 名 周 官 經, 禮 記 原 名 小 戴 禮, 皆 與 禮 經 相 輔 之 書 論 語 孝 經 雖 為 孔 門 緒 言, 亦 與 六 經 有 別 至 爾 雅 列 小 學 之 門, 孟 子 為 儒 家 之 一, 中 庸 大 學 咸 附 小 戴 禮 之 中, 更 不 得 目 之 為 經 北 宋 之 初, 於 論 語 孝 經 外, 兼 崇 爾 雅 孟 子 二 書, 而 十 三 經 之 名 遂 一 定 而 不 可 復 易 矣 流 俗 相 沿, 習 焉 不 察, 以 傳 為 經, 以 記 為 經, 以 羣 書 為 經, 以 釋 經 之 書 為 經, 此 則 不 知 正 名 之 故 也 ( 頁 1a-1b, 總 頁 2355) 劉 氏 此 論, 明 言 參 用 龔 自 珍 六 經 正 名 說 ( 總 頁 2355), 可 由 二 端 理 解 : 首 為 六 經 正 名, 確 立 經 數 為 六, 經 目 為 易 書 詩 禮 樂 春 秋, 次 序 依 漢 書 藝 文 志 ( 頁 1b, 總 頁 2355), 乃 不 可 任 意 增 刪 者 次 則 批 判 歷 代 經 數 增 衍 之 論, 乃 習 於 流 俗 相 沿, 積 非 成 是 所 致, 並 申 明 其 中 不 察 者 有 四 : 以 傳 為 經, 若 左 傳 公 羊 傳 穀 梁 傳 ; 16 參 錢 玄 同 撰 :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 一 ) 左 盦 著 述 繫 年, 總 頁 17 107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以 記 為 經, 若 小 戴 禮 ; 以 羣 書 為 經, 若 周 官 經 論 語 孝 經 ; 以 釋 經 之 書 為 經, 若 爾 雅 劉 氏 特 標 四 弊, 突 顯 後 世 衍 經 者 之 失, 藉 此 彰 明 六 經 者, 方 為 經 之 正 名 綜 上 所 述, 姑 不 論 荀 子 升 經 與 否, 而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所 列 左 傳 公 羊 傳 穀 梁 傳 者, 若 依 劉 氏 經 學 教 科 書 之 意, 則 三 傳 實 屬 以 傳 為 經 者, 位 於 不 得 目 之 為 經 之 列 ; 然 劉 氏 二 作, 乃 撰 於 同 期, 未 知 其 論, 何 以 牴 觸 矛 盾 至 此 ( 二 ) 相 通 義 異 相 通 所 謂 者 何? 劉 氏 為 儀 徵 劉 氏 之 殿 軍 人 物, 故 自 幼 即 耽 思 著 述, 服 膺 漢 學, 以 紹 述 先 業, 昌 洋 揚 州 學 派 自 任 17, 檢 諸 劉 壽 曾 集 卷 三 先 考 行 狀, 得 見 其 家 學 淵 源, 劉 壽 曾 該 文, 作 於 其 父 劉 毓 崧 捐 館 金 陵 後, 記 其 治 學 要 點 說 經 大 旨, 謂 之 曰 : 生 平 涉 學 至 博, 旁 通 諸 經 史 百 家 之 書, 不 尚 墨 守, 惟 是 之 求, 一 事 一 義, 必 洞 悉 古 今 異 同 之 故, 析 及 精 微 18 又 言 考 證 之 文, 旁 推 交 通, 鉤 沈 抉 隱, 不 以 繁 重 為 疑 19 ; 清 史 稿 儒 林 傳 記 劉 壽 曾 之 說 曰 : 讀 左 劄 記 春 秋 五 十 凡 例 表, 皆 治 左 疏 時, 旁 推 交 通, 發 明 古 誼 者 20 若 合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總 序 : 拘 執 一 經 之 言, 昧 于 旁 推 交 通 之 義 ( 頁 1a-1b, 總 頁 423) 暨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 僅 通 一 經, 確 守 家 法 者, 小 儒 之 學 也 ; 旁 通 諸 經, 兼 取 其 長 者, 通 儒 之 學 也 ( 頁 24a, 總 頁 436) 所 言, 是 劉 氏 自 許 通 儒 之 學, 方 為 究 竟, 故 學 者 治 經, 何 嘗 能 僅 治 一 經, 而 不 復 參 考 17 18 19 20 參 尹 炎 武 撰 :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 一 ) 劉 師 培 外 傳, 總 頁 22 參 清 劉 壽 曾 著 ; 林 子 雄 楊 晉 龍 校 訂 : 劉 壽 曾 集 文 集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2001 年 ), 卷 三, 頁 107 參 清 劉 壽 曾 著 ; 林 子 雄 楊 晉 龍 校 訂 : 劉 壽 曾 集 文 集, 卷 三, 頁 109 參 趙 爾 巽 等 撰 : 清 史 稿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482, 總 頁 13276 108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他 經 之 說 哉? 旁 推 交 通 ( 意 同 旁 通 ) 之 觀 念, 或 得 謂 劉 氏 承 其 父 執 之 緒 而 賡 之, 許 其 治 學 得 兼 容 含 包, 不 是 一 家 之 言 ; 又 治 經 旁 推 交 通 者, 蓋 諸 經 微 言 大 義, 多 有 相 符 可 取 處, 故 得 折 衷 己 意, 即 彼 通 此 筆 者 以 為, 就 論 證 邏 輯 觀 之, 劉 氏 所 謂 相 通 者, 意 取 旁 推 交 通 之 義 ; 然 劉 氏 論 證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卻 分 據 劉 向 別 錄 楊 士 勛 穀 梁 疏 董 仲 舒 春 秋 繁 露 之 見, 自 荀 子 為 三 傳 承 傳 之 主 要 環 節 起 論 蓋 既 言 荀 子 承 傳 三 傳 先 師 之 學, 即 乃 上 下 關 係, 自 毋 須 旁 推 互 證 ; 荀 書 立 論 有 本 於 三 傳 者, 亦 無 需 贅 言, 豈 能 曰 其 彼 此 相 通 此 劉 氏 所 言 相 通 義 前 後 悖 繆 處 ( 三 ) 荀 說 楊 注 混 論 劉 氏 例 舉 三 傳 與 荀 子 相 通, 嘗 見 以 楊 倞 ( 生 卒 年 不 詳 ) 之 注 解 逕 自 等 同 於 荀 子 之 意 者, 意 即 楊 氏 注 荀, 若 見 徵 引 三 傳 者, 劉 氏 則 取 以 論 證 荀 子 之 文, 言 其 本 於 三 傳, 並 作 為 相 通 依 據 如 左 傳 隱 公 元 年, 傳 云 : 天 子 七 月 而 葬, 同 軌 畢 至 ; 諸 侯 五 月, 同 盟 至 ; 大 夫 三 月, 同 位 至 ; 士 踰 月, 外 姻 至, 劉 氏 案 云 : 荀 子 禮 論 篇 云 : 天 子 之 喪 動 四 海, ; 諸 侯 之 喪 動 通 國, 屬 大 夫 ; 大 夫 之 喪 動 一 國, 屬 脩 士 ; 脩 士 之 喪 動 一 鄉, 屬 朋 友 ; 庶 人 之 喪 合 族 黨, 動 州 里 楊 注 云 : 春 秋 傳 曰 : 天 子 七 月 而 葬, 同 軌 畢 至 ; 諸 侯 五 月 而 葬, 同 盟 至 ; 大 夫 三 月, 同 位 至 ; 士 踰 月, 外 姻 至 案 : 楊 注 引 左 傳 以 釋 荀 子, 則 荀 子 之 文, 即 本 於 左 傳 ( 頁 12a, 總 頁 430) 此 處 劉 氏 雖 徵 引 荀 子 禮 論 之 例 比 論 左 傳, 然 其 非 著 眼 於 左 傳 荀 子 二 者 如 何 相 通, 而 係 以 楊 注 作 為 論 證 依 據 ; 楊 注 引 左 傳 傳 文 詮 解 荀 子, 乃 楊 氏 以 為 二 者 可 以 互 相 發 明 ; 然 何 以 見 得 荀 子 之 文, 即 本 於 左 傳? 蓋 劉 氏 預 設 楊 氏 視 域 所 及 與 荀 子 同, 即 楊 意 等 同 荀 意 同 一 邏 輯, 亦 見 諸 劉 氏 論 荀 子 與 穀 梁 傳 相 通 之 例, 其 言 曰 : 解 蔽 篇 云 : 昔 人 臣 之 蔽 者, 唐 鞅 奚 齊 是 也 唐 鞅 蔽 於 欲 權 而 逐 109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載 子, 奚 齊 蔽 於 欲 國 而 罪 申 生 案 : 穀 梁 僖 九 年 傳 云 : 晉 里 克 殺 其 君 之 子 奚 齊 其 君 之 子 云 者, 國 人 不 子 也 不 正 其 殺 世 子 申 生 而 立 之 也, 楊 倞 注 荀 子, 即 引 穀 梁 為 證 ; 而 不 引 左 氏 公 羊, 明 荀 子 此 語 本 於 穀 梁 也 ( 頁 20a-20b, 總 頁 434) 楊 氏 注 荀 與 荀 子 之 文, 本 屬 二 事, 後 人 研 究 荀 子, 楊 注 實 為 一 理 解 視 角, 即 透 過 楊 注, 或 可 視 為 一 詮 解 荀 子 進 路 ; 然 劉 氏 混 論 荀 說 與 楊 注, 以 後 人 注 言, 強 解 荀 說, 此 或 有 反 客 為 主 之 嫌 ( 四 ) 論 述 以 偏 概 全 劉 氏 所 論 相 通 大 義, 其 論 頗 有 以 偏 概 全 之 嫌, 或 恐 出 於 其 個 人 歷 史 之 想 像, 如 其 例 舉 左 傳 襄 公 二 十 六 年, 傳 云 : 善 為 國 者, 賞 不 僭 而 刑 不 濫, 賞 僭 則 懼 及 淫 人, 刑 濫 則 懼 及 善 人, 若 不 幸 而 過, 寧 僭 無 濫, 與 其 失 善, 寧 其 利 淫, 劉 氏 案 云 : 荀 子 致 士 篇 云 : 賞 不 欲 僭, 刑 不 欲 濫 賞 僭 則 利 及 小 人, 刑 濫 則 害 及 君 子 若 不 幸 而 過, 寧 僭 勿 濫 與 其 害 善, 不 若 利 淫 謝 氏 墉 曰 : 此 數 語 全 本 左 傳 案 : 由 此 數 語 觀 之, 足 證 荀 子 曾 見 左 傳 全 文 矣 ( 頁 11b-12a, 總 頁 430) 又 如 劉 氏 例 舉 荀 子 大 略 : 春 秋 賢 穆 公, 以 為 能 變 也, 並 案 云 : 公 羊 秦 伯 使 遂 來 聘, 傳 云 : 遂 者 何? 秦 大 夫 也 秦 無 大 夫, 此 何 以 書? 賢 穆 公 也 何 賢 乎 穆 公? 以 為 能 變 也 荀 子 之 說, 本 于 公 羊, 足 證 荀 子 親 見 公 羊 傳, 且 確 認 公 羊 為 說 春 秋 之 書 矣 ( 頁 24a, 總 頁 436) 觀 上 述 二 例, 劉 氏 論 述 邏 輯 乃 就 荀 子 與 左 傳 公 羊 傳 有 重 見 者, 並 加 以 引 述, 進 而 論 斷 荀 子 曾 見 二 傳 ; 然 此 說 關 涉 荀 子 是 否 親 見 之 實, 或 易 陷 入 左 傳 公 羊 傳 成 書 年 代 之 爭 議 21 21 左 傳 成 書 年 代, 據 黃 覺 弘 梳 理, 計 有 春 秋 說 戰 國 說 秦 漢 說 及 代 有 增 益 說, 110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若 暫 且 擱 置 二 傳 成 書 年 代 問 題, 劉 氏 此 說 亦 待 商 榷, 筆 者 依 據 近 代 研 究 者 何 志 華 等 編 著 之 荀 子 與 先 秦 兩 漢 典 籍 重 見 資 料 彙 編 22 之 分 析, 如 按 劉 氏 所 言 由 此 數 語 觀 之, 足 證 荀 子 曾 見 左 傳 全 文 矣, 檢 諸 何 氏 徵 引 經 籍, 凡 與 荀 子 重 見 語 句 者, 豈 不 可 逕 言 荀 子 曾 見 某 書 全 文? 又 其 言 荀 子 之 說, 本 于 公 羊, 足 證 荀 子 親 見 公 羊 傳, 據 此, 是 否 亦 可 言 : 荀 子 之 說, 本 於 某 書, 足 證 荀 子 親 見 某 書? 如 是 推 論 或 不 免 招 致 以 偏 概 全 之 譏 四 劉 氏 遺 文 拾 補 劉 師 培 羣 經 大 義 相 通 論 乙 編 ( 八 考 ), 有 一 核 心 論 述, 即 劉 師 培 所 重 者 乃 為 通 儒 之 學, 蓋 非 通 群 經, 則 不 能 通 一 經, 其 意 以 為 融 通 齊 學 魯 學 群 經 大 義 者, 方 為 上 乘 因 此, 荀 子 於 劉 師 培 論 述 脈 絡 下, 即 為 其 研 究 視 野 中 一 關 鍵 人 物, 其 後 之 劉 向 亦 是 如 此 劉 師 培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乙 文, 例 舉 荀 子 書 中 述 引 公 羊 義 者 十 五 則 以 證 相 通 大 義 ; 另 於 文 末 別 舉 劉 向 之 例, 旁 證 荀 子 兼 通 三 傳 之 可 能 性 其 邏 輯 乃 以 劉 向 雖 為 穀 梁 大 家, 然 兼 通 左 氏 春 秋, 其 所 著 說 苑 一 書, 亦 多 刺 公 羊 之 義 ( 頁 24b, 總 頁 436), 故 劉 向 兼 通 三 傳 實 有 跡 可 尋, 並 進 而 推 論 荀 子 治 春 秋 兼 採 公 羊 之 說, 當 無 庸 置 疑, 二 者 皆 通 儒 也 筆 者 以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聯 繫 劉 師 培 較 早 文 篇 國 學 發 微, 亦 見 類 似 論 述 : 劉 向 治 春 秋 穀 梁 傳, 然 兼 治 魯 詩, 且 兼 通 左 氏 章 太 炎 書 中 已 言 之 公 羊 如 說 苑 中 論 鄭 棄 其 師 及 春 王 之 義 皆 本 22 詳 論 可 參 氏 著 : 左 傳 學 早 期 流 變 研 究 第 一 章 左 傳 成 書 時 代 與 作 者 群 說 ( 北 京 市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3 月 第 1 版 ), 頁 8-48 公 羊 傳 著 於 竹 帛 年 代 據 徐 建 委 分 析 當 寫 定 於 漢 景 帝 時 期, 詳 論 可 參 氏 著 : 說 苑 研 究 以 戰 國 秦 漢 之 間 的 文 獻 累 積 與 學 術 史 為 中 心 第 三 章 說 苑 與 早 期 春 秋 學 ( 北 京 市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11 年 5 月 第 1 版 ), 頁 102 參 見 何 志 華 朱 國 藩 樊 善 標 編 著 : 荀 子 與 先 秦 兩 漢 典 籍 重 見 資 料 彙 編 ( 香 港 特 行 政 區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2005 年 ) 111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公 羊 之 說 予 嘗 著 說 苑 中 有 公 羊 義 一 篇 二 傳, 孰 非 通 儒 兼 治 羣 經 之 證 乎 ( 頁 10a, 總 頁 577) 23 合 二 文 觀 之, 可 論 者 有 如 下 幾 點 : 首 先, 劉 師 培 以 為 劉 向 通 左 傳 者, 乃 據 章 太 炎 之 論 24 其 次, 國 學 發 微 文 中, 劉 師 培 夾 注 云 : 予 嘗 著 說 苑 中 有 公 羊 義 一 篇, 筆 者 翻 檢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該 篇 未 見 收 錄 據 此, 適 足 以 增 補 趙 萬 里 劉 申 叔 先 生 著 述 目 錄 25 與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總 目 均 未 著 錄 之 劉 氏 稿 本 未 刊 者 另, 該 文 僅 見 篇 名, 全 文 內 容 未 見, 故 論 述 架 構 亦 無 從 知 曉 ; 然 國 學 發 微 文 中 有 一 線 索 可 循, 即 劉 氏 所 舉 鄭 棄 其 師 春 王 之 義 之 例 ; 而 對 比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文 末 所 附 論 證, 恰 與 國 學 發 微 文 中 劉 師 培 夾 注 所 舉 二 例 相 符 本 此, 劉 師 培 遺 文 梗 概, 或 得 由 此 窺 見, 故 校 錄 遺 文 二 則 附 後, 以 資 後 世 研 究 者 參 用 說 苑 云 : 夫 天 之 生 人 也, 蓋 非 以 為 君 也 ; 天 之 立 君 也, 蓋 非 以 為 26 位 也 夫 為 人 君 行 其 私 欲 而 不 顧 其 人, 是 不 承 天 意, 忘 其 意 之 所 以 宜 事 也, 如 此 者, 春 秋 不 予 能 君 而 夷 狄 之, 鄭 伯 惡 一 人 而 兼 棄 其 師, 故 有 夷 狄 不 君 之 辭 27, 人 主 不 以 此 自 省, 惟 既 以 失 實, 心 奚 因 知 之, 故 曰 : 有 國 者 不 可 以 不 知 28 春 秋, 此 之 謂 也 此 非 用 23 該 文 原 刊 載 於 1905 年 國 粹 學 報 第 3 期 24 參 見 氏 著 : 春 秋 左 傳 讀 卷 9, 其 案 云 : 大 劉 曾 分 國 語 論 衡. 案 書 篇 云 : 劉 子 政 玩 弄 左 氏, 童 僕 妻 子 皆 呻 吟 之 則 知 大 劉 實 兼 治 左 穀, 未 可 以 漢 書 所 云 自 持 其 穀 梁 義 抹 殺 也 ( 收 錄 於 章 太 炎 全 集 第 2 冊, 上 海 市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2 年 7 月 第 1 版, 頁 529 ) 25 參 趙 萬 里 撰 : 劉 申 叔 先 生 著 述 目 錄 ( 北 平 北 海 圖 書 館 月 刊 第 一 卷, 第 六 號,1928 年 12 月 ), 頁 四 九 三 - 五 一, 總 頁 587-595 26 劉 氏 所 引, 出 自 說 苑 君 道 卷 一, 據 向 宗 魯 : 說 苑 校 證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7 月 第 1 版 ), 意 當 作 位, 頁 30 27 鄭 伯 惡 一 人 而 兼 棄 其 師 一 事, 據 向 宗 魯 說 苑 校 證 : 閔 二 年, 鄭 棄 其 師, 三 傳 皆 載 此 事, 又 見 詩 鄭 風 清 人 毛 序 晉 伐 鮮 虞, 鄭 伐 許, 董 子 皆 以 為 夷 狄 之, 穀 梁 亦 云 : 其 曰 晉, 狄 之 也 此 言 鄭 不 言 鄭 伯, 與 晉 伐 鮮 虞 鄭 伐 許 同 例, 故 子 政 以 為 夷 狄 不 君 之 辭 予 謂 此 必 公 榖 先 師 相 傳 舊 說, 頁 30 28 據 向 宗 魯 說 苑 校 證, 知 當 作 學, 頁 30 112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公 羊 閔 二 年 傳 之 義 乎 按 : 閔 二 年 傳 云 : 鄭 棄 其 師 者, 何 惡 其 將 也, 鄭 伯 惡 之 高 克, 使 之 將 逐 而 不 納, 棄 師 之 道 也 繁 露 竹 林 篇 則 曰 : 秦 穆 惡 蹇 叔 而 傷 敗, 鄭 文 輕 眾 而 喪 師, 春 秋 之 敬 賢 重 民 如 此 蓋 輕 衆 二 字 為 春 秋 貶 鄭 伯 之 原 因, 春 秋 所 以 戰 伐 必 書, 皆 為 重 民 命 也 蓋 為 國 家 謀 公 益 而 戰 者 則 褒 之, 為 人 君 行 私 欲 而 戰 者 則 貶 之 故 孔 子 言 以 不 教 民 戰, 是 為 棄 之 而 孟 子 言 善 戰 者 服 上 刑, 復 以 我 能 為 君 約 與 國, 戰 必 克 者 為 古 之 民 賊 也 聖 人 重 民 之 旨, 不 從 此 可 見 乎? 不 然 何 以 於 齊 衰 復 仇 則 美 之, 季 子 偏 戰 則 善 之 乎? 說 苑 又 云 : 孔 子 曰 : 君 子 務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夫 本 不 正 者 末 必 倚, 始 不 盛 者 終 必 衰 詩 云 : 原 隰 既 平, 泉 流 既 清, 本 立 而 道 生 春 秋 之 義, 有 正 春 者 無 亂 秋, 有 正 君 者 無 危 國 易 曰 : 建 其 本 而 萬 物 理, 失 之 毫 釐, 差 以 千 里, 是 故 君 子 貴 建 本 而 重 立 始 魏 武 侯 問 元 年 於 吳 子, 吳 子 對 曰 : 言 國 君 必 慎 始 也 ; 慎 始 奈 何?, 曰 : 正 之 ; 正 之 奈 何?, 曰 : 明 智 ; 智 不 明, 何 以 見 正?, 多 聞 而 擇 焉, 所 以 明 智 也, 是 故 古 者 君 始 聽 治, 大 夫 而 一 言, 士 而 一 見, 庶 人 有 謁, 必 達, 公 族 請 問, 必 與 29, 四 方 至 者 勿 距, 可 謂 不 壅 蔽 矣 ; 分 祿 必 及, 用 刑 必 中, 君 心 必 仁, 思 君 之 利, 除 民 之 害, 可 謂 不 失 民 眾 矣 ; 君 身 必 正, 近 臣 必 選, 大 夫 不 兼 30, 執 民 柄 者 不 在 一 族, 可 謂 不 權 勢 矣 此 非 用 隱 元 年 傳 之 義 乎 按 : 隱 元 年 傳 云 : 元 者 何? 君 之 始 年 也 春 者 何? 歲 之 始 也 愚 謂 先 言 王 而 後 言 正 月, 王 正 月 也 何 言 乎 王 正 月? 大 一 統 也 而 繁 露 王 道 篇 云 : 春 秋 何 貴 乎 元 而 言 之? 元 者, 始 也, 言 本 正 也, 即 說 苑 之 所 本 觀 說 苑 之 說, 則 正 天 下 之 義, 不 外 通 公 中 三 字 說 苑 之 所 謂 不 壅 蔽, 卽 通 也 說 苑 之 所 謂 不 失 民 眾 不 權 勢, 卽 公 與 中 也 此 聖 人 之 微 言 而 春 秋 之 大 義 也 29 30 劉 氏 所 引, 出 自 說 苑 建 本 卷 三, 據 向 宗 魯 說 苑 校 證, 與 當 作 語, 頁 57 據 向 宗 魯 說 苑 校 證, 兼 後 漏 一 官 字, 頁 57 113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五 結 語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者 有 三 : 其 一,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探 究 其 二,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疑 議 其 三, 劉 氏 遺 文 拾 補 以 下 即 分 就 三 題 論 之 首 探 荀 子 於 劉 師 培 研 究 視 野 中 已 位 列 經 書 之 觀 點, 可 藉 由 劉 氏 文 本 內 部 分 析 而 得, 並 聯 繫 清 代 尊 荀 思 潮, 見 其 成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蠡 測 劉 氏 逕 列 荀 子 為 經, 取 與 左 傳 穀 梁 公 羊 並 論 經 義 相 通, 實 有 承 於 俞 樾 與 劉 恭 冕 等 清 儒, 尊 荀 為 經 之 倡 議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所 論, 評 其 可 議 者 有 四 經 目 不 一 者, 乃 言 其 位 列 經 書 之 去 取 標 準, 自 相 牴 觸 相 通 義 異 者, 則 分 析 相 通 即 旁 推 交 通 之 義 ; 然 而 劉 氏 論 證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乃 自 荀 子 為 三 傳 承 傳 之 主 要 環 節 起 論, 既 言 荀 子 承 傳 三 傳 先 師 之 學, 即 為 上 下 關 係, 自 毋 須 旁 推 互 證 ; 荀 書 立 論 有 本 於 三 傳 者, 亦 無 需 贅 言, 豈 能 曰 其 彼 此 相 通 荀 說 楊 注 混 論 者, 意 即 楊 氏 注 荀, 若 見 徵 引 三 傳 者, 劉 氏 則 取 以 論 證 荀 子 之 文, 言 其 本 於 三 傳, 並 作 為 相 通 依 據, 此 或 有 反 客 為 主 之 嫌 論 述 以 偏 概 全 者, 即 劉 氏 論 述 邏 輯 乃 就 荀 子 與 左 傳 公 羊 傳 有 重 見 者, 並 加 以 引 述, 進 而 論 斷 荀 子 曾 見 二 傳, 如 是 推 論 或 不 免 招 致 以 偏 概 全 之 譏 筆 者 著 力 於 劉 說 論 點 根 本 之 鬆 動, 以 彰 其 思 慮 未 周 處, 則 劉 氏 申 言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之 說, 未 能 視 為 的 論 蓋 劉 氏 三 文 所 舉 之 例, 或 係 讀 書 偶 得, 想 法 初 現, 即 隨 筆 記 之, 然 觀 其 一 生, 造 次 顛 沛 時 多, 所 論 或 未 深 考, 誠 為 憾 事 末 則 呈 現 公 羊 荀 子 相 通 考 與 國 學 發 微 合 讀 比 對 之 結 果, 輯 錄 劉 氏 遺 文 說 苑 中 有 公 羊 義 篇 目, 適 足 以 增 補 趙 萬 里 劉 申 叔 先 生 著 述 目 錄 與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總 目 均 未 著 錄 之 劉 氏 稿 本 未 刊 者 並 校 錄 遺 文 二 則 附 後, 以 資 後 世 研 究 者 參 用 114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引 用 文 獻 一 古 籍 文 獻 周 左 丘 明 傳, 晉 杜 預 注, 唐 孔 穎 達 等 正 義 : 春 秋 左 傳 正 義,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臺 北 市 : 藝 文 印 書 館,2001 年 12 月 漢 劉 向 撰, 向 宗 魯 校 證 : 說 苑 校 證,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7 月 第 1 版 漢 何 休 注, 唐 徐 彥 疏 : 春 秋 公 羊 傳 注 疏,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臺 北 市 : 藝 文 印 書 館,2001 年 12 月 晉 范 甯 注, 唐 楊 士 勛 疏 : 春 秋 榖 梁 傳 注 疏,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臺 北 市 : 藝 文 印 書 館,2001 年 12 月 唐 楊 倞 : 荀 子 注, 清 黎 庶 昌 輯 : 古 逸 叢 書 影 宋 台 州 本, 臺 北 市 : 藝 文 印 書 館,1965 年 清 沈 粹 芬 黃 人 等 輯 : 國 朝 文 匯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集 部 總 集 類 收 錄 ), 上 海 市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5 年 清 凌 廷 堪 撰, 王 文 錦 點 校 : 校 禮 堂 文 集,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8 年 清 汪 中 : 荀 卿 子 通 論, 參 見 清 王 先 謙 ; 沈 嘯 寰 王 星 賢 點 校 荀 子 集 解 攷 證 下,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8 年 9 月 清 嚴 可 均 : 鐵 橋 漫 稿,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集 部 別 集 類 收 錄, 上 海 市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5 年 清 俞 樾 : 春 在 堂 全 書, 南 京 市 : 鳳 凰 出 版 社,2010 年 清 劉 恭 冕 : 廣 經 室 文 鈔, 寶 應 劉 氏 集 收 錄, 揚 州 市 : 廣 陵 書 社,2006 年 清 劉 壽 曾 著, 林 子 雄 楊 晉 龍 校 訂 : 劉 壽 曾 集, 臺 北 市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2001 年 清 章 太 炎 : 春 秋 左 傳 讀, 收 錄 於 章 太 炎 全 集 第 2 冊, 上 海 市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2 年 7 月 第 1 版 115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二 近 人 論 著 ( 一 ) 現 代 專 書 何 志 華 朱 國 藩 樊 善 標 編 著 : 荀 子 與 先 秦 兩 漢 典 籍 重 見 資 料 彙 編, 香 港 特 行 政 區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2005 年 徐 建 委 : 說 苑 研 究 以 戰 國 秦 漢 之 間 的 文 獻 累 積 與 學 術 史 為 中 心, 北 京 市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11 年 5 月 第 1 版 黃 覺 弘 : 左 傳 學 早 期 流 變 研 究, 北 京 市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3 月 第 1 版 趙 爾 巽 等 : 清 史 稿,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劉 師 培 編 著 : 劉 申 叔 先 生 遺 書, 臺 北 市 : 京 華 書 局, 據 中 華 民 國 廿 三 - 廿 五 年 寧 武 南 氏 校 印 本 影 印,1970 年 鮑 國 順 : 儒 學 研 究 集, 高 雄 市 : 復 文 出 版 社,2002 年 9 月 ( 二 ) 碩 博 論 文 田 富 美 : 清 代 荀 子 學 研 究,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6 年 江 心 力 : 二 十 世 紀 前 期 的 荀 學 研 究, 西 北 大 學 專 門 史 博 士 論 文,2004 年 張 小 苹 : 荀 子 傳 經 考, 浙 江 大 學 中 國 古 典 文 獻 學 博 士 論 文,2011 年 曾 聖 益 : 儀 徵 劉 氏 春 秋 左 傳 學 研 究,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5 年 ( 三 ) 專 書 論 文 黃 進 興 : 荀 子 : 孔 廟 從 祀 的 缺 席 者, 收 入 劉 翠 溶 主 編 : 四 分 溪 論 學 集 : 慶 祝 李 遠 哲 先 生 七 十 壽 辰, 臺 北 市 : 允 晨 文 化 實 業 公 司,2006 年 ( 四 ) 期 刊 論 文 張 壽 安 : 打 破 道 統 重 建 學 統 清 代 學 術 思 想 史 的 一 個 新 觀 察,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52 期,2006 年 6 月 116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探 析 張 壽 安 : 從 六 經 到 二 十 一 經 十 九 世 紀 經 學 的 知 識 擴 張 與 典 範 轉 移, 學 海,2011 年 1 期 趙 萬 里 : 劉 申 叔 先 生 著 述 目 錄, 北 平 北 海 圖 書 館 月 刊 第 一 卷, 第 六 號, 1928 年 12 月 ( 五 ) 會 議 論 文 張 素 卿 : 劉 師 培 左 傳 學 的 傳 承 與 嬗 變, 收 錄 於 第 二 屆 傳 統 中 國 研 究 國 際 學 術 討 論 會 論 文 集 ( 一 ),2007 年 ( 六 ) 電 子 資 源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近 現 代 思 想 及 文 學 史 專 業 數 據 庫 (1830-1930) http://msso.lib.nccu.edu.tw/pds 117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