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1.doc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3.游適宏 doc


人文內封面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23-46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1709)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ca ca.834-ca th cent

Microsoft Word - CGJ6-1-05陳伯軒.doc


55-83

0 5 32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2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Microsoft Word - 104廖美玉.doc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4

<4D F736F F D20A1B6DCE6CFAAD3E6D2FEB4D4BBB0A1B7B6D4B1B1CBCECAABCAB7B5C4BDA8B9B92E646F63>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v...doc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38


06

Microsoft Word 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 () 5 ( ) ( ) 166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104王三慶.doc

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标题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01何寄澎.doc

~ ~ ~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45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National Cheng Kung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41, December 2011, pp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 Century of

05

untitled

「當前賦稅改革重點」相關問題研析 -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59-81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ZHONG Chong A Study on the Map of Provincial Capital of Zhejiang Past and Present


35-55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Microsoft Word - 30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WTO IMF G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The Cultural Conflict presented in Chinese Novels written during tim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nteraction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

<4D F736F F D D3620B3AFB24DA8712DB747AFE0AC46A9B2BB50A4BDB0C8ADDBB27AA4A7B1B4B0512E646F63>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續論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标题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3 2/3 5 P P9 7 P P348 9 P P P P P P83 7 P397 86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

GDP

Transcription: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第 1-16 頁 2000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簡 宗 梧 游 適 宏 * 摘 要 通 常 中 國 文 學 史 專 著 述 及 賦 時, 總 會 提 到 唐 代 的 律 賦 此 一 論 述 透 露 了 多 種 意 義 : 一 是 就 中 國 文 學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可 列 入 典 律 ; 二 是 就 賦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也 算 是 典 律 ; 三 是 就 唐 代 文 學 言, 律 賦 為 當 時 的 典 律 基 本 上, 以 律 賦 為 唐 人 新 創 而 具 有 代 表 性, 係 從 上 述 的 第 一 或 第 二 方 面 看, 本 文 則 試 圖 就 上 述 的 第 三 方 面 提 出 解 釋, 認 為 律 賦 所 以 在 唐 代 成 為 典 律, 並 不 僅 是 因 為 它 的 作 品 數 量 比 唐 人 古 賦 要 多, 更 重 要 的 是 來 自 國 家 的 介 入 與 運 作 國 家 不 但 在 進 士 科 考 試 中 以 律 賦 做 為 甄 才 項 目, 並 選 用 經 書 史 籍 的 文 句 設 計 賦 題, 於 是, 當 讀 書 人 為 了 爭 取 入 仕 機 會 而 努 力 練 就 穿 穴 經 史 的 功 夫, 也 就 同 時 接 受 了 這 些 書 中 的 政 治 倫 理 等 價 值 觀 國 家 透 過 律 賦 塑 造 知 識 分 子, 也 藉 此 維 繫 了 權 力 與 組 織 的 穩 定 關 鍵 詞 : 律 賦 典 律 唐 賦 * 本 文 乃 據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唐 律 賦 在 賦 學 中 經 典 地 位 的 形 成 ( 計 畫 編 號 :NSC88-2411-H-004-013) 中 之 部 分 內 容 加 以 改 寫 研 究 計 畫 主 持 人 簡 宗 梧, 執 行 計 畫 時 為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專 任 教 授, 現 任 逢 甲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專 任 教 授 ; 研 究 計 畫 助 理 游 適 宏, 現 為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學 位 候 選 人

2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壹 前 言 典 律 化 (canonize), 是 指 某 些 文 學 形 式 和 作 品, 被 一 種 文 化 的 主 流 圈 子 接 受 而 合 法 化, 並 且 其 引 人 矚 目 的 作 品, 被 此 共 同 體 保 存 為 歷 史 文 化 的 一 部 分 1 在 古 希 臘 意 為 度 量 尺 的 canon 一 詞, 成 為 術 語 後 原 本 是 指 舊 約 與 新 約 中 獲 得 教 會 權 威 認 證, 確 定 屬 於 上 帝 旨 意 的 經 文 日 後 應 用 到 文 學 理 論 上, 最 初 是 指 那 些 經 過 專 家 考 證, 鑑 定 絕 非 他 人 偽 託 的 真 品 近 數 十 年 來, 這 個 術 語 的 意 義 又 繼 續 延 伸, 所 指 的 是 一 批 具 有 某 種 重 要 性 經 專 家 去 蕪 存 菁 後 的 作 品 它 們 通 常 被 冠 上 名 篇 傑 作 主 要 文 體 代 表 文 學 之 類 的 頭 銜, 而 且 在 文 學 史 著 作 中 佔 有 一 席 之 地 2, 前 人 所 謂 一 代 之 所 勝 一 代 之 文 學 便 都 是 典 律 化 的 文 類 3 文 學 史 家 對 於 律 賦 的 抨 擊 總 是 不 遺 餘 力, 非 但 貼 以 形 式 僵 化 內 容 空 4 洞 桎 梏 性 靈 等 標 籤 以 便 宣 告 其 不 足 與 於 著 作 之 林 不 足 與 於 文 學 之 列 5, 更 視 它 的 出 現 乃 標 明 賦 體 文 學 的 衰 變, 墮 落 到 不 能 自 拔 的 地 步 6 然 而 儘 管 如 此, 在 國 學 常 識 或 中 國 文 學 史 一 類 的 書 中 仍 經 常 為 1 Steven Totosy de Zepentnek 演 講, 馬 瑞 琦 譯, 文 學 研 究 的 合 法 化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1997 年 ), 頁 43 2 canon 在 台 灣 多 譯 為 典 律 ( 如 陳 東 榮 陳 長 房 主 編, 典 律 與 文 學 教 學, 台 北 : 書 林 出 版 有 限 公 司,1995 年 ), 或 譯 為 正 典 ( 如 高 志 仁 譯 Harold Bloom 所 著 The Western Canon 為 西 方 正 典, 台 北 : 立 緒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8 年 ), 大 陸 則 多 譯 為 經 典 有 關 canon 意 義 的 變 化, 請 參 閱 M.H.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Orland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1993), canon of literature, 頁 19-20;Jeremy Hawthorn, A Concise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New York: Edward Arnold, 1992), canon, 頁 15 3 焦 循 易 餘 籥 錄 卷 十 五 : 夫 一 代 有 一 代 之 所 勝, 漢 則 專 取 其 賦, 魏 晉 六 朝 至 隋 則 專 錄 其 五 言 詩, 唐 則 專 錄 其 律 詩, 宋 專 錄 其 詞, 元 專 錄 其 曲, 明 專 錄 其 八 股 王 國 維 宋 元 戲 曲 考 自 序 : 一 代 有 一 代 之 文 學, 楚 之 騷 漢 之 賦 六 代 之 駢 語 唐 之 詩 宋 之 詞 元 之 曲, 皆 所 謂 一 代 之 文 學, 而 後 世 莫 繼 焉 者 也 4 國 立 編 譯 館 主 編 高 級 中 學 國 學 概 要 教 科 書 ( 台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1986~1995 年 ): 賦 到 了 唐 宋 漸 漸 衰 微 唐 代 科 舉 作 對 偶 的 律 賦, 已 毫 無 內 容 ( 頁 73); 袁 濟 喜 賦 (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1994 年 ): 律 賦 體 式 的 僵 死 呆 板, 是 由 它 的 內 容 所 決 定 的 ( 頁 142); 葛 勤 修 國 學 發 凡 ( 台 北 : 台 灣 中 華 書 局,1974 年 ): ( 律 賦 ) 限 制 人 的 思 想, 桎 梏 人 的 性 靈, 真 是 文 字 的 魔 障 ( 頁 106) 5 分 見 鄧 鼎, 國 學 纂 要 ( 台 北 : 民 力 雜 誌 社,1966 年 ), 頁 83; 郭 紹 虞, 賦 在 中 國 文 學 史 上 的 位 置, 照 隅 室 古 典 文 學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3 年 ), 上 冊 頁 85 6 袁 濟 喜 賦 (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1994 年 ): 律 賦 的 產 生, 標 明 了 賦 體 文 學 的 衰 變 ( 頁 131) 墮 落 到 不 能 自 拔 的 地 步, 見 孟 瑤, 中 國 文 學 史 ( 台 北 : 大 中 國 圖 書 公 司, 1974 年 ), 頁 75 其 他 類 似 的 說 法 甚 多, 如 薛 鳳 昌 文 體 論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7 年 ): ( 賦 ) 變 於 騷, 盛 於 漢 魏, 極 於 六 朝, 至 唐 律 賦 行 而 體 始 卑 矣 ( 頁 99); 褚 斌 杰 中 國 古 代 文 體 學 (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91 年 ) 亦 謂 律 賦 無 異 於 文 字 遊 戲, 在 文 學 史 上 是 沒 有 什 麼 地 位 的 ( 頁 107)

它 保 留 一 點 位 置, 其 敘 述 一 般 是 賦 至 唐 代 變 成 律 賦 :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3 賦 的 流 變, 隨 時 代 而 異, 戰 國 時 屈 原 宋 玉 等 的 作 品, 被 稱 為 騷 賦, 到 漢 代 一 變 而 為 古 賦, 到 六 朝 再 變 而 為 排 賦, 到 唐 代 則 由 排 賦 而 變 為 律 賦, 到 宋 代 又 由 律 賦 變 而 為 文 賦 7 及 至 唐 朝, 把 賦 做 為 科 舉 試 驗 的 一 種 科 目, 取 士 課 之 以 賦, 因 此 在 音 韻 修 辭 上 定 了 一 個 典 型, 這 叫 做 律 賦 8 齊 梁 而 後 衍 為 俳 賦, 唐 以 後 變 為 律 賦, 宋 以 後 流 為 文 賦 9 或 者 乾 脆 就 說 律 賦 是 唐 代 的 賦 : 古 賦 就 是 兩 漢 的 賦, 俳 賦 是 魏 晉 南 北 朝 的 賦, 律 賦 是 唐 代 的 賦, 文 賦 是 兩 宋 的 賦 10 唐 賦 與 律 賦 儼 然 成 了 可 以 代 換 的 名 詞 11 於 是, 有 些 介 紹 國 學 常 識 的 書 籍 一 時 失 察, 直 接 把 杜 牧 阿 房 宮 賦 王 勃 春 思 賦 杜 甫 三 大 禮 賦 一 概 歸 入 律 賦 12 但 即 使 知 道 律 賦 與 唐 賦 指 涉 的 概 念 不 同, 大 多 數 的 賦 史 介 紹 者 一 到 唐 代, 也 仍 只 讓 律 賦 出 場 亮 相 13 無 論 他 們 對 律 賦 的 印 象 是 好 是 壞 因 此, 遂 產 生 了 一 個 在 中 國 文 學 史 書 中 難 得 一 見 的 情 況 容 忍 7 8 傅 隸 樸, 中 國 韻 文 概 論 ( 台 北 : 中 華 文 化 出 版 事 業 社,1954 年 ), 頁 50 青 木 正 兒 著, 隋 樹 森 譯, 中 國 文 學 概 說 ( 台 北 : 台 灣 開 明 書 局,1954 年 ), 頁 99 9 涂 公 遂, 國 學 概 論 ( 台 北 : 九 思 出 版 有 限 公 司,1981 年 ), 頁 110 10 王 更 生, 中 國 文 學 講 話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90 年 ), 頁 9 11 侃 如 精 簡 國 學 基 本 問 答 ( 台 北 : 文 鏡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81 年 ) 第 十 八 題 問 : 賦 之 種 類 有 幾? 其 答 案 一 漢 魏 古 賦 ; 二 六 朝 俳 賦 ; 三 唐 代 律 賦 ; 四 宋 代 文 賦 即 為 顯 例 12 見 精 簡 國 學 基 本 問 答 ( 台 北 : 文 鏡 文 化 事 業 公 司,1984 年 ), 頁 72; 國 學 常 識 精 要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9 年 ), 頁 140 13 例 如 袁 濟 喜 的 賦 一 書, 其 第 四 章 標 題 就 是 : 律 賦 唐 代 的 代 表 賦 體 其 他 像 鈴 木 虎 雄 的 賦 史 大 要 張 正 體 及 張 婷 婷 的 賦 學 等 早 期 介 紹 賦 史 者, 亦 多 如 此

4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賦 學 之 罪 充 當 賦 學 之 最, 至 少 在 唐 代, 律 賦 擁 有 最 高 的 代 表 權 本 文 並 不 打 算 討 論 此 一 特 殊 現 象 是 如 何 形 成, 因 為 這 必 須 上 溯 元 明 時 期 排 斥 律 賦 的 言 論 及 背 景 14, 也 和 民 國 學 者 對 古 代 賦 論 的 接 受 取 向 有 密 切 關 係, 所 牽 涉 的 層 面 並 非 短 如 本 文 所 能 盡 述 本 文 的 重 點, 將 只 就 律 賦 為 何 在 唐 賦 中 允 為 典 律 的 問 題 略 做 分 析 這 個 問 題, 過 去 論 者 每 當 在 賦 史 書 中 的 唐 代 介 紹 律 賦 時, 大 約 會 提 出 以 下 的 原 因 : ( 律 賦 ) 為 唐 朝 數 量 較 多, 頗 具 代 表 性 的 一 種 賦 體 15 唐 賦 最 有 時 代 意 義 的 當 然 是 它 的 新 體 律 賦, 唐 代 除 律 賦 外, 尚 有 古 賦 抒 情 小 賦 和 詠 物 小 賦 這 幾 種 文 體 類 型, 但 總 的 來 說, 是 沿 襲 前 人 賦 體 的 作 品, 只 有 流 而 無 變, 因 而 價 值 不 大 16 後 者 是 就 整 個 賦 史 演 變 來 看, 依 據 類 型 創 新 的 條 件 來 設 定 代 表 性 的 意 義 ; 前 者 則 單 就 唐 賦 問 世 的 情 況 看, 以 數 量 眾 多 做 為 代 表 性 的 來 源 這 兩 種 說 法 都 持 之 有 故, 但 都 未 必 真 能 促 使 一 個 文 類 在 文 學 史 上 取 得 代 表 地 位 先 就 數 量 來 說, 如 果 以 全 唐 文 所 收 的 賦 篇 來 計 算, 律 賦 在 唐 賦 中 所 佔 的 比 率 的 確 頗 高 17 然 而 自 宋 至 清, 哪 個 時 代 不 是 以 詩 歌 散 文 的 數 量 最 多? 但 是 最 為 民 國 文 學 史 家 津 津 樂 道 的, 卻 是 宋 詞 元 曲 宋 元 話 本 明 清 章 回 小 說, 可 見 數 量 最 多 的 作 品 不 一 定 就 是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作 品 再 就 開 創 來 說, 一 個 時 期 新 興 的 文 類 也 未 必 是 當 時 的 代 表 文 類 例 如 七 言 詩 在 14 例 如 元 代 陳 繹 曾 文 筌 : 唐 賦 外 有 律, 始 於 隋 進 士 科, 至 唐 而 盛, 及 宋 而 纖 巧 之 變 極 矣 然 賦 本 古 詩 之 流 也, 律 賦 巧, 或 以 經 語 為 題, 其 實 則 押 韻 講 義, 其 體 則 押 韻 四 卞, 名 雖 曰 賦, 實 非 賦 也 明 代 徐 師 曾 文 體 明 辨 : 至 於 律 賦, 其 變 愈 下, 始 於 沈 約 四 聲 八 病 之 拘, 中 於 徐 ( 陵 ) 庾 ( 信 ) 隔 句 作 對 之 陋, 終 於 隋 唐 宋 取 士 限 韻 之 制, 但 以 音 律 諧 協 對 偶 精 切 為 工, 而 情 與 辭 皆 置 弗 論 嗚 呼! 極 矣! 明 代 袁 黃 群 書 備 考 : 大 抵 賦 擅 於 楚, 昌 於 西 京, 叢 於 東 都, 沿 於 魏 晉, 敝 於 五 代, 迨 律 賦 興 而 斬 然 盡 矣 清 初 納 蘭 性 德 賦 論 亦 云 : 南 北 朝 以 降, 顏 鮑 三 謝 以 繁 麗 為 主 ; 蕭 氏 之 君 臣, 爭 工 月 露 ; 徐 庾 之 排 調, 競 美 宮 奩 至 唐 例 用 試 士 而 駢 四 儷 六 之 習, 風 雅 之 道, 於 斯 盡 喪 15 唐 嗣 德 程 國 節 主 編, 古 典 詩 詞 曲 賦 概 說 ( 長 沙 : 湖 南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1997 年 ), 頁 374 16 袁 濟 喜, 賦 (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1994 年 ), 頁 133 17 據 葉 幼 明 的 統 計, 全 唐 文 以 賦 為 名 的 作 品 1622 篇 中, 律 賦 有 950 篇, 約 佔 59%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5 東 漢 即 已 出 現, 但 公 認 的 東 漢 代 表 文 類 卻 不 是 七 言 詩 ; 王 國 維 基 於 文 體 始 盛 終 衰 後 不 如 前 的 立 場 而 認 為 詞 在 五 代 北 宋 最 盛 18, 但 詞 至 南 宋 始 極 其 工 19 卻 是 清 代 浙 西 詞 派 普 遍 的 看 法 不 過, 本 文 做 如 上 的 說 明, 用 意 絕 不 在 匡 正 糾 謬, 因 為 要 遴 選 哪 一 種 文 類 做 為 代 表 文 類, 及 其 根 據 什 麼 樣 的 理 由, 都 是 見 仁 見 智 的 問 題 20 本 文 只 是 想 在 數 量 眾 多 類 型 創 新 的 視 角 之 外, 對 於 律 賦 成 為 唐 賦 甚 至 唐 代 文 學 典 律 的 緣 由, 續 做 探 討 典 律 的 形 成 (canon formation), 往 往 是 許 多 複 雜 的 因 素 長 期 累 積 而 成, 諸 如 : 專 家 學 者 的 讚 譽 閱 讀 大 眾 的 喜 愛 社 團 組 織 的 提 倡 文 學 風 尚 的 影 響 學 校 教 材 的 採 納 出 版 行 銷 的 運 作 政 府 機 關 的 推 動 等 本 文 囿 於 現 存 文 獻 等 原 因, 無 法 就 長 期 部 分 進 行 追 蹤, 也 難 以 揭 示 其 複 雜 的 層 面, 因 此 將 僅 從 唐 代 的 政 治 權 力 介 入 一 隅 事 實 上 這 也 是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的 最 主 要 因 素 來 加 以 說 明 貳 律 賦 與 古 賦 畫 境 說 明 律 賦 在 唐 代 的 典 律 化, 與 說 明 律 賦 為 何 是 唐 賦 / 唐 文 學 典 律 其 實 稍 有 不 同 第 二 個 問 題 可 以 從 整 個 賦 史 文 學 史 尋 找 自 認 合 理 的 原 因, 但 第 一 個 問 題 只 能 就 唐 論 唐 也 正 因 為 是 就 唐 論 唐, 所 以 首 先 便 要 遭 逢 唐 代 是 否 有 律 賦 這 個 文 類 在 典 律 化 的 問 題 唐 人 有 沒 有 律 賦 的 分 類 概 念? 從 現 存 的 唐 代 文 獻 看, 唐 人 常 說 甲 賦, 似 乎 沒 有 律 賦 之 名 : 兩 漢 射 科, 本 於 射 策, 故 公 孫 弘 董 仲 舒 之 倫 痛 言 道 理 近 者 祖 襲 綺 靡, 過 於 雕 蟲, 俗 謂 之 甲 賦 律 詩, 儷 偶 對 屬 21 參 見 辭 賦 通 論 ( 長 沙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1 年 ), 頁 107 18 蓋 文 體 通 行 既 久, 染 指 遂 多, 自 成 習 套, 豪 傑 之 士, 亦 難 於 其 中 自 出 新 意, 故 遁 而 作 他 體, 以 自 解 脫 一 切 文 體 所 以 始 盛 終 衰 者, 皆 由 於 此 故 謂 文 學 後 不 如 前, 余 未 敢 信, 但 就 一 體 論, 則 此 說 固 無 以 易 也 王 國 維 人 間 詞 話 ( 台 北 : 金 楓 出 版 社,1998 年 ),54 則, 頁 46 19 朱 彝 尊 詞 綜 發 凡 : 世 人 言 詞, 必 稱 北 宋 然 詞 至 南 宋 始 極 其 工, 至 宋 季 而 始 極 其 變 20 例 如 過 去 的 文 學 史 專 著 在 論 及 宋 代 時, 總 是 一 味 抬 舉 宋 詞 的 地 位 而 忽 略 了 宋 詩 的 成 就, 但 近 來 不 少 學 者 則 認 為, 宋 詩 的 知 性 精 神 才 真 正 足 以 代 表 宋 文 化, 如 呂 正 惠 宋 詞 的 再 評 價 : 如 果 我 們 一 定 要 在 宋 詩 與 宋 詞 之 間 選 擇 一 種 代 表 性 的 文 類, 相 信 應 該 選 宋 詩 見 台 灣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編, 宋 代 文 學 與 思 想 論 文 集 (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88 年 ), 頁 197-213

6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既 為 甲 賦 矣, 不 得 稱 不 作 聲 病 文 也 22 試 甲 賦 律 詩, 是 待 之 以 雕 蟲 微 藝, 非 所 以 觀 人 文 化 成 之 道 也 23 五 代 徐 鍇 亦 編 有 甲 賦 之 集 24 上 文 的 甲 賦, 看 來 講 究 儷 偶 聲 病, 而 且 用 於 考 試, 對 照 南 宋 呂 祖 謙 編 宋 文 鑑 時 特 將 國 家 取 士 之 源 的 律 賦 別 立 於 賦 之 外 25, 似 可 證 明 甲 賦 為 賦 的 特 定 類 型 不 過, 也 有 可 能 甲 賦 只 是 科 舉 之 賦 的 另 稱, 並 無 體 製 上 的 特 別 意 義, 正 如 現 今 國 家 考 試 雖 有 論 文 一 名, 卻 未 將 之 視 為 一 種 文 類 是 一 樣 的 但 約 作 於 中 唐 時 期 的 賦 譜 26, 又 顯 示 了 當 時 確 有 古 賦 / 新 賦 之 別 : 凡 賦 體 分 段, 各 有 所 歸 但 古 賦 段 或 多 或 少, 若 登 樓 三 段, 天 臺 四 段, 至 今 新 體, 分 為 四 段 或 廣 述 物 類, 或 遠 徵 事 始, 卻 似 古 賦 頭 望 夫 化 為 石 云 : 至 堅 者 石, 至 靈 者 人, 是 破 題 也 ; 何 精 誠 之 所 感, 忽 變 化 也 如 神 離 思 無 窮, 已 極 傷 春 之 目 ; 貞 心 彌 固, 俄 成 可 轉 之 身, 是 小 賦 也 ; 原 夫 念 遠 增 懷, 憑 高 流 眄 心 搖 搖 而 有 待, 目 眇 眇 而 不 見, 是 事 始 也 又 陶 母 截 髮 賦 項 云 : 原 夫 蘭 客 芳 來, 蕙 心 斯 至 顧 21 權 德 輿, 答 柳 福 州 書 22 皇 甫 湜, 答 李 生 第 二 書 23 舒 元 輿, 上 貢 士 論 書 24 據 宋 史 藝 文 志 著 錄 又 姚 鉉 唐 文 粹 序 : 今 世 傳 唐 代 之 類 集 者, 賦 則 有 甲 賦 賦 選 桂 香 等 集, 率 多 聲 律, 鮮 及 古 道 25 北 宋 姚 鉉 編 唐 文 粹, 止 以 古 雅 為 命, 不 以 雕 篆 為 工, 故 侈 言 蔓 辭, 率 皆 不 取, 其 卷 一 至 卷 九 乃 特 別 標 名 古 賦, 所 謂 古 賦, 即 律 賦 以 外 之 賦 的 統 稱 26 現 存 賦 譜 是 日 本 平 安 朝 (794-1186) 時 期 的 抄 本, 可 能 是 由 名 僧 圓 仁 於 唐 宣 宗 大 中 元 年 (847) 攜 回 日 本, 現 藏 東 京 五 島 美 術 館 賦 譜 原 著 者 不 詳, 但 書 中 數 度 引 用 浩 虛 舟 木 雞 賦, 浩 虛 舟 為 唐 穆 宗 長 慶 二 年 (822) 進 士, 木 雞 賦 為 當 年 試 題, 固 可 推 知 其 成 書 必 在 西 元 822 年 之 後, 而 可 能 在 西 元 847 年 之 前 賦 譜 全 文 可 見 於 張 伯 偉 全 唐 五 代 詩 格 校 考 ( 西 安 :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7 巾 囊 而 無 取, 俯 杯 盤 而 內 愧, 是 頭 既 盡 截 髮 之 義, 項 更 徵 截 髮 之 由 來 故 曰 新 賦 之 體, 項 者, 古 賦 之 頭 也 借 如 謝 惠 連 雪 賦 云 : 歲 將 暮, 時 既 昏, 寒 風 積, 秋 雲 繁, 是 古 賦 頭 欲 近 雪, 先 敘 時 候 物 候 也 瑞 雪 賦 云 : 聖 有 作 兮 德 動 天, 雪 為 瑞 而 表 豐 季 匪 君 臣 之 合 鍥, 豈 感 應 之 昭 室 若 乃 玄 律 將 暮, 曾 冰 正 堅, 是 新 賦 先 近 瑞 雪 了, 項 敘 物 類 也 根 據 上 面 兩 段 敘 述, 古 賦 與 新 賦 除 了 段 落 數 目 不 同, 作 法 上 也 有 一 主 要 差 異 新 賦 之 項 相 當 於 古 賦 之 頭 這 點 可 再 從 林 滋 小 雪 賦 前 二 段 得 到 印 證 : 偉 茲 雪 之 霏 霏, 應 元 冥 而 不 失 其 期 賦 象 於 虹 藏 之 日, 成 形 於 冰 凍 之 時 委 地 則 微, 庶 表 三 冬 之 候 ; 翻 空 雖 小, 那 無 六 出 之 姿 當 其 寒 氣 初 升, 陰 風 始 變 既 淅 瀝 於 遙 野, 卻 飄 颻 於 廣 甸 邊 城 一 望, 龍 山 之 淨 色 猶 晞 ; 上 苑 再 瞻, 鳳 闕 之 清 光 未 遍 27 小 雪 賦 至 第 二 段 ( 即 項 ) 才 敘 述 降 雪 的 天 候, 的 確 與 謝 惠 連 雪 賦 開 篇 就 寫 歲 將 暮, 時 既 昏, 寒 風 積, 秋 雲 繁 不 同 據 此 可 知, 新 賦 實 有 其 獨 特 的 文 類 結 構, 即 使 專 用 於 科 場, 也 不 是 以 書 寫 場 合 的 不 同 來 與 古 賦 畫 境 唐 代 既 有 律 賦, 以 下 便 可 討 論 其 典 律 化 的 情 形 陜 西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年 ), 附 錄 三 27 董 誥 等, 全 唐 文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 卷 766, 冊 8, 頁 7972

8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參 科 舉 與 律 賦 的 典 律 化 一 般 多 以 為 律 賦 本 來 就 是 政 治 制 度 下 的 產 物 : 律 賦 者, 實 尚 音 律 諧 協, 對 偶 精 切 者 也 故 單 據 此 點, 則 與 俳 賦 有 同 性 質 而 其 更 與 律 賦 相 區 異 者, 以 於 押 韻 為 設 制 限, 而 採 用 於 官 吏 登 用 之 試 也 28 它 ( 律 賦 ) 是 科 舉 制 度 的 產 物, 賦 既 然 成 了 進 士 考 試 的 科 目, 為 便 於 試 官 的 評 閱 和 防 止 士 人 的 預 作, 就 自 然 地 形 成 了 一 些 限 制, 於 是 限 韻 和 開 頭 必 須 點 題, 也 就 成 了 試 賦 的 要 求 29 在 唐 代, 賦 也 隨 著 律 詩 的 形 成 而 在 逐 漸 格 律 化, 並 且 也 成 為 科 舉 考 試 的 重 要 科 目, 於 是, 由 試 官 命 題 並 限 以 韻 腳 的 律 賦, 也 就 正 式 形 成 30 上 述 皆 以 限 韻 做 為 律 賦 成 立 的 一 項 要 件, 甚 至 認 為 限 韻 乃 基 於 科 場 防 弊 的 需 求 而 訂 定 然 而 早 在 唐 高 宗 永 隆 二 年 (681) 詔 令 進 士 試 雜 文 兩 首, 識 文 律 者, 然 後 並 令 試 策 31 之 前, 便 已 出 現 題 目 下 有 限 韻 標 註 的 賦 篇 例 如 卒 於 唐 高 宗 上 元 二 年 (675) 的 王 勃, 其 寒 梧 棲 鳳 賦 以 孤 清 夜 月 為 韻, 又 如 卒 於 唐 高 宗 上 元 三 年 (676) 的 蔣 王 李 惲 ( 唐 太 宗 之 子 ), 其 五 色 卿 雲 賦 以 題 為 韻, 這 兩 篇 賦 都 與 科 舉 無 關 32, 卻 都 在 賦 中 限 韻, 可 見 限 韻 並 不 單 純 是 28 鈴 木 虎 雄 著, 殷 石 臞 譯, 賦 史 大 要 ( 台 北 : 正 中 書 局,1992 年 ), 頁 163-164 29 馬 積 高, 賦 史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7 年 ), 頁 361-362 30 葉 幼 明, 辭 賦 通 論 ( 長 沙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1 年 ), 頁 63 31 董 誥 等, 全 唐 文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 冊 1, 卷 13, 嚴 考 試 明 經 進 士 詔 32 李 曰 剛 辭 賦 流 變 史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87 年 ) 舉 新 唐 書 本 傳 推 測 勃 乃 以 對 策 得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9 考 場 的 特 殊 設 計 ; 也 因 此, 如 果 以 限 韻 做 為 律 賦 成 立 的 充 分 條 件, 則 律 賦 早 在 科 舉 試 賦 之 前 便 已 存 在 事 實 上, 律 賦 的 限 韻 應 該 是 承 自 南 朝 貴 遊 活 動 中 限 韻 吟 詠 的 風 氣 33, 從 南 史 卷 五 十 五 曹 景 宗 傳 可 窺 見 其 方 式 是 : 參 與 吟 詠 者 預 先 指 定 數 字 為 押 韻 字, 一 群 人 再 輪 流 從 中 選 字 作 詩 數 句 : 景 宗 累 立 軍 功,( 梁 武 帝 ) 天 監 初 徵 為 右 衛 將 軍 後 破 魏 師 凱 旋, 帝 於 華 光 殿 飲 宴 連 句, 令 左 僕 射 沈 約 賦 韻 景 宗 啟 求 賦 詩, 帝 曰 : 卿 伎 能 甚 多, 人 才 英 拔, 何 必 止 在 一 詩? 景 宗 已 醉, 求 作 不 已 召 令 約 賦 韻, 時 韻 已 盡, 惟 餘 競 病 二 字, 景 宗 便 操 筆, 斯 須 而 成, 其 辭 曰 : 去 時 兒 女 悲, 歸 來 笳 鼓 競 借 問 行 路 人, 何 如 霍 去 病? 帝 歎 不 已, 約 及 朝 賢 驚 嗟 竟 日 這 種 方 式, 如 果 配 合 賦 篇 較 長 而 將 規 定 調 整 為 : 除 押 該 韻 字 外, 另 押 與 該 韻 字 同 韻 部 之 字, 便 是 律 賦 的 限 韻 方 式 了 不 過, 科 場 用 的 賦 篇 也 不 一 定 非 限 韻 不 可, 目 前 確 定 最 早 與 科 舉 相 關 且 採 行 限 韻 的 律 賦, 係 作 於 唐 玄 宗 開 元 二 年 (714) 的 李 昂 旗 賦 34, 限 以 風 日 雲 野, 軍 國 清 肅 為 韻 但 玄 宗 開 元 元 年 (713) 所 試 的 藉 田 賦, 據 現 存 闕 名 及 李 蒙 的 兩 篇 來 看, 韻 腳 差 距 甚 大, 顯 然 沒 有 限 韻 的 規 定 35 律 賦 在 唐 代 躋 身 文 學 典 律, 主 要 緣 於 政 府 以 之 為 甄 選 人 才 的 工 具 或 許 是 受 到 能 賦 可 以 為 大 夫 會 須 作 賦, 始 成 大 才 的 傳 統 思 維 所 影 響 36, 自 售, 並 非 以 能 賦 得 售, 則 此 賦 之 限 韻, 殆 其 自 我 作 古, 而 非 應 試 之 規 律 ( 頁 178) 33 關 於 這 點, 鄺 健 行 初 唐 題 下 限 韻 律 賦 形 式 的 審 察 及 引 論 有 較 詳 細 的 論 證 及 說 明, 請 參 閱 鄺 健 行, 科 舉 考 試 文 體 論 稿 : 律 賦 與 八 股 文 ( 台 北 : 台 灣 書 店,1999 年 ), 頁 49-53 34 徐 松 登 科 記 考 卷 2: 永 樂 大 典 賦 字 韻 注 云 : 開 元 二 年, 王 邱 員 外 知 貢 舉, 始 有 八 字 韻 腳 是 年 試 旗 賦, 以 風 日 雲 野, 軍 國 清 肅 為 韻 35 闕 名 之 作 見 文 苑 英 華 卷 70, 全 唐 文 卷 960; 李 蒙 之 作 見 文 苑 英 華 卷 70, 全 唐 文 卷 361 兩 賦 用 韻 狀 況 的 比 較, 請 參 閱 鄺 健 行, 初 唐 題 下 限 韻 律 賦 形 式 的 審 察 及 引 論, 收 於 鄺 氏 科 舉 考 試 文 體 論 稿 : 律 賦 與 八 股 文 ( 台 北 : 台 灣 書 店,1999 年 ), 頁 46-47 36 漢 書 藝 文 志 : 傳 曰 : 不 歌 而 誦 謂 之 賦, 登 高 能 賦 可 以 為 大 夫 ( 台 北 : 宏 業 書 局, 1984 年, 頁 1755) 三 國 典 略 : 齊 魏 收 以 溫 子 昇 邢 紹 不 作 賦, 乃 云 : 會 須 作 賦, 始 成 大 才, 唯 以 章 表 自 許, 此 同 兒 戲! 引 自 李 昉 等, 太 平 御 覽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影 印 南 宋 蜀 刊 本,1974 年 ), 卷 五 八 七 賦, 冊 5, 頁 2775

10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唐 高 宗 令 進 士 科 加 試 雜 文 後, 賦 比 詩 更 早 成 為 考 試 項 目 37 而 唐 中 宗 神 龍 元 年 (705) 以 後, 進 士 科 分 別 試 以 帖 經 雜 文 策 三 場 漸 成 定 制 38, 雖 然 按 例 在 考 雜 文 之 前, 舉 子 得 先 通 過 帖 經 一 關, 但 天 寶 初 年 已 有 贖 帖 的 權 宜 措 施, 可 讓 文 名 高 而 帖 經 不 合 格 者 以 試 詩 補 救 39, 進 士 科 以 文 學 為 去 取 標 準 已 見 端 倪 至 中 晚 唐, 朝 廷 索 性 將 進 士 科 雜 文 一 場 調 至 帖 經 之 前, 成 為 頭 場 把 關 的 要 衝 40, 唐 摭 言 甚 至 記 載 了 黎 逢 李 程 因 律 賦 而 榮 登 狀 元 的 故 事 41, 真 正 走 向 主 司 褒 貶, 實 在 詩 賦, 務 求 巧 麗, 以 此 為 賢 42 讀 書 人 因 為 以 獲 得 進 士 出 身 為 榮 43, 熱 衷 投 考 須 試 雜 文 的 進 士 科, 所 以 律 賦 的 閱 讀 與 書 寫 人 口 也 就 隨 之 增 加, 成 為 唐 代 的 主 流 文 類 但 朝 廷 選 擇 律 賦 參 與 天 下 英 雄 入 吾 彀 中 44 的 計 畫, 其 目 標 究 竟 何 在? 在 一 則 太 平 廣 記 37 武 后 光 宅 二 年 (685) 便 有 試 高 松 賦 的 記 錄 此 後 陸 續 試 賦 的 有 : 玄 宗 開 元 元 年 (713) 試 藉 田 賦, 開 元 二 年 (714) 試 旗 賦, 開 元 四 年 (716) 試 丹 甑 賦, 開 元 五 年 (717) 試 止 水 賦, 開 元 七 年 (719) 試 北 斗 城 賦, 但 最 早 的 試 詩 記 錄 則 在 玄 宗 開 元 十 二 年 (724) 所 試 的 終 南 山 望 餘 雲 詩 38 唐 代 貢 舉 之 進 士 科, 原 先 只 試 策 至 高 宗 調 露 二 年 ( 即 永 隆 元 年,680), 有 考 功 員 外 郎 劉 思 立 奏 請 加 試 帖 經 與 雜 文, 文 之 高 者 放 入 策, 故 高 宗 於 永 隆 二 年 (681) 八 月 下 詔 : 自 今 已 後,, 進 士 試 雜 文 兩 首, 識 文 律 者, 然 後 並 令 試 策 不 過 此 時 大 概 尚 未 成 為 定 制, 至 神 龍 元 年 (705), 方 行 三 場 試 所 謂 三 場, 即 帖 經 雜 文 和 策 39 封 演 封 氏 聞 見 記 卷 三 貢 舉 : 天 寶 初, 達 奚 珣 李 岩 相 次 知 貢 舉, 進 士 文 名 高 而 帖 落 者, 時 或 試 詩 放 過, 謂 之 贖 帖 40 天 寶 十 一 載, 玄 宗 敕 曰 : 進 士 所 試 一 大 經 及 爾 雅, 帖 既 通 而 後 試 文 試 賦 各 一 篇, 文 通 而 後 試 策 看 來, 終 玄 宗 之 世, 依 舊 以 雜 文 為 次 場 不 過 中 唐 以 後, 情 況 便 改 觀 了 例 如 李 觀 為 德 宗 貞 元 八 年 (792) 進 士, 其 於 帖 經 日 上 侍 郎 書 云 : 昨 者 奉 試 明 水 賦 新 柳 詩, 平 生 也, 實 非 甚 高 足 見 雜 文 是 在 帖 經 的 前 一 日 考 ; 而 唐 末 牛 希 濟 的 貢 士 論 亦 明 言 : 天 子 制 策, 考 其 功 業 辭 藝, 謂 之 進 士 大 率 以 三 場 為 試 : 初 以 詞 賦, 謂 之 雜 文, 復 對 所 通 經 義, 終 以 時 務 為 策 目 41 王 定 保 唐 摭 言 卷 五 以 其 人 不 稱 才, 試 而 後 驚 條 : 黎 逢 氣 貌 山 野, 及 第 年, 初 場 後 至, 便 於 簾 前 設 席 主 司 異 之, 誚 其 生 疏, 必 謂 文 詞 稱 是, 專 令 人 伺 之, 句 句 來 報 初 聞 云 : 何 人 徘 徊, 曰 : 亦 是 常 言 ; 既 而 將 及 數 聯, 莫 不 驚 歎, 遂 擢 為 狀 元 又 卷 八 已 落 重 收 條 : 貞 元 中, 李 繆 公 先 牓 落 矣 於 陵 深 不 平, 乃 於 故 策 子 末 繕 寫 而 斥 其 名 氏, 攜 之 以 詣 主 文, 從 容 紿 之 曰 : 侍 郎 今 者 所 試 賦, 奈 何 用 舊 題? 主 文 辭 以 非 也 於 陵 曰 : 不 止 題 目 向 有 人 賦, 次 韻 腳 亦 同 主 文 大 驚 於 陵 乃 出 程 賦 示 之, 主 文 贊 賞 不 已, 於 陵 曰 : 當 今 場 中 若 有 此 賦, 侍 郎 何 以 待 之? 主 文 曰 : 無 則 已, 有 則 非 狀 元 不 可 於 陵 曰 : 茍 如 此, 侍 郎 已 遺 賢 矣, 乃 李 程 所 作 亟 命 取 程 所 納 面 對, 不 差 一 字 主 文 因 而 致 謝 於 陵, 於 是 請 擢 為 狀 元 42 趙 匡, 舉 選 議, 全 唐 文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年 ), 卷 355, 冊 4, 頁 3602 43 毗 鄰 集 卷 十 一 頓 丘 李 公 墓 誌 : 縉 紳 聞 達 之 路 惟 文 章 ; 杜 佑 通 典 卷 十 五 選 舉 三 : 開 元 以 後, 四 海 晏 清, 士 無 賢 不 肖, 恥 不 以 文 章 達 ; 王 定 保 唐 摭 言 卷 一 散 序 進 士 條 : 搢 紳 雖 位 極 人 臣, 不 由 進 士 者, 終 不 為 美 ; 全 唐 文 卷 五 二 梁 肅 李 公 墓 志 銘 : 士 有 不 由 文 學 而 進, 談 者 所 恥 關 於 唐 代 重 視 進 士 科 的 情 形, 請 參 閱 龔 鵬 程, 文 化 符 號 學 ( 台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92 年 ), 第 三 卷 第 一 章 文 學 崇 拜 與 中 國 社 會 : 以 唐 代 為 例 44 唐 摭 言 卷 一 記 載 唐 太 宗 嘗 私 幸 端 門, 見 新 進 士 綴 行 而 出, 喜 曰 : 天 下 英 雄 入 吾 彀 中 矣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11 的 故 事 中, 舉 子 們 所 苦 惱 的 似 乎 是 聲 病 的 苛 細 : 數 年 來 在 長 安, 蒙 樂 遊 王 引 至 南 宮, 入 都 堂, 與 劉 公 幹 鮑 明 遠 看 視 秀 才 予 竊 入 司 文 之 室, 於 燭 下 窺 能 者 制 作, 見 屬 對 頗 切, 而 賦 有 蜂 腰 鶴 膝 之 病, 詩 有 重 頭 重 尾 之 犯 若 如 足 下 洞 庭 木 葉 之 對, 為 紕 謬 矣 ; 小 子 拙 賦 云 : 紫 臺 稍 遠, 燕 山 無 極 涼 風 忽 起, 白 日 西 匿 則 稍 遠 忽 起 之 聲, 俱 遭 黜 退 矣, 不 亦 異 哉? 45 故 事 刻 意 挑 出 謝 莊 月 賦 及 江 淹 恨 賦 的 蜂 腰 鶴 膝 之 病 來 表 示 無 奈 46 但 朝 廷 以 律 賦 為 掄 才 項 目, 難 道 是 要 訓 練 讀 書 人 成 為 精 通 語 音 聲 調 的 專 家? 事 實 不 然 反 而 是 舉 子 們 不 曾 苦 惱 之 處, 才 是 測 驗 律 賦 的 真 正 目 的 那 是 什 麼 呢? 是 題 目 試 觀 下 列 賦 題 及 其 出 典 : 賦 題 出 典 天 行 健 賦 周 易 乾 卦 象 辭 : 天 行 健, 君 子 以 自 強 不 息 雲 從 龍 賦 周 易 乾 卦 文 言 : 水 流 濕, 火 就 燥, 雲 從 龍, 風 從 虎, 聖 人 作 而 萬 物 睹 垂 衣 治 天 下 賦 尚 書 武 成 : 惇 信 明 義, 崇 德 報 功, 垂 拱 而 天 下 治 梓 材 賦 尚 書 梓 材 : 若 作 梓 材, 既 勤 樸 斲 振 木 鐸 賦 尚 書 胤 征 : 每 歲 孟 春, 遒 人 以 木 鐸 徇 于 路 授 衣 賦 詩 經 豳 風 七 月 : 七 月 流 火, 九 月 授 衣 庭 燎 賦 詩 經 小 雅 庭 燎 : 夜 如 何 其? 夜 未 央 庭 燎 之 光, 君 子 至 止, 鸞 聲 將 將 攻 玉 賦 詩 經 小 雅 鶴 鳴 : 它 山 之 石, 可 以 攻 玉 眾 星 拱 北 賦 論 語 為 政 : 為 政 以 德, 譬 如 北 辰, 居 其 所 而 眾 星 共 之 45 韋 鮑 生 妓, 李 昉 等, 太 平 廣 記 五 百 卷 ( 台 北 : 新 興 書 局,1958 年 ), 卷 349, 冊 7, 頁 2558 46 月 賦 洞 庭 始 波, 木 葉 微 脫 二 句, 前 句 二 四 字 皆 平 聲, 後 句 二 四 字 皆 入 聲, 即 犯 蜂 腰 ; 恨 賦 紫 臺 稍 遠, 燕 山 無 極 涼 風 忽 起, 白 日 西 匿 四 句, 除 白 日 西 匿 也 犯 蜂 腰, 不 協 韻 的 一 三 句 句 尾 遠 起 二 字 都 是 上 聲, 又 犯 鶴 膝

12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星 回 於 天 賦 禮 記 月 令 : 是 月 也 ( 季 冬 之 月 ), 日 窮 於 次, 月 窮 於 紀, 星 回 於 天 東 郊 迎 春 賦 禮 記 月 令 : 立 春 之 日, 天 子 親 帥 三 公 九 卿 諸 侯 大 夫 以 迎 春 於 東 郊 王 言 如 絲 賦 禮 記 緇 衣 : 王 言 如 絲, 其 出 如 綸 倒 載 干 戈 賦 禮 記 樂 記 : 車 甲 釁 而 藏 之 府 庫 而 弗 復 用, 倒 載 干 戈, 包 以 虎 皮 學 然 後 知 不 足 賦 禮 記 學 記 : 學 然 後 知 不 足 賦, 教 然 後 知 困 性 習 相 近 遠 賦 論 語 陽 貨 : 性 相 近 也, 習 相 遠 也 行 不 由 徑 賦 論 語 雍 也 : 有 澹 臺 滅 明 者, 行 不 由 徑, 非 公 事, 未 嘗 至 於 偃 之 室 也 草 上 之 風 賦 論 語 顏 淵 : 君 子 之 德, 風 ; 小 人 之 德, 草 草 上 之 風, 必 偃 揠 苗 賦 孟 子 公 孫 丑 : 助 之 長 者, 揠 苗 者 也, 非 徒 無 益, 而 又 害 之 這 些 賦 題 並 非 唐 代 律 賦 的 特 例 諸 如 此 類 的 賦 題 和 典 籍 之 間 緊 密 呼 應, 當 然 是 一 種 別 出 心 裁 的 設 計, 絕 非 毫 無 意 義 的 文 字 遊 戲 試 想 : 要 對 這 些 賦 題 進 行 據 事 類 義 的 發 揮, 倘 若 對 題 目 的 出 處 茫 無 所 悉, 對 典 籍 的 義 旨 不 能 熟 諳, 如 何 可 能? 因 此, 律 賦 考 驗 的 絕 不 僅 僅 是 辭 藻 和 聲 律 的 斟 酌, 而 是 穿 穴 經 史 驅 使 六 籍 的 功 夫 讀 書 人 為 了 求 在 競 試 中 脫 穎 而 出, 自 然 會 對 典 籍 的 內 涵 用 心 揣 摩 深 入 體 會, 進 而 接 受 其 中 的 政 治 觀 社 會 觀 價 值 觀 等, 而 國 家 也 正 是 透 過 這 個 普 遍 又 帶 有 強 制 性 質 的 管 道, 達 成 塑 造 知 識 分 子 操 控 菁 英 文 化 的 目 的 雖 然 讀 書 人 經 由 科 舉 入 仕 的 比 率 偏 低 47, 能 通 過 禮 部 省 試 的 及 第 進 士 人 數 也 相 當 有 限, 但 屢 試 不 第 的 鄉 貢 進 士 越 來 越 多, 也 逐 漸 形 成 社 會 上 的 特 殊 階 層, 這 一 群 不 論 在 朝 在 野 的 知 識 分 子 所 以 能 成 為 國 家 的 中 堅, 齊 心 為 國 家 服 務, 律 賦 對 於 其 主 體 的 塑 造 絕 對 是 有 其 功 效 的 從 白 居 易 的 賦 賦, 可 以 更 明 白 地 看 出 律 賦 的 性 格 : 賦 者, 古 詩 之 流 也 始 草 創 於 荀 宋, 漸 恢 張 於 賈 馬 冰 生 乎 水, 初 變 本 於 典 墳 ; 青 出 於 藍, 復 增 華 於 風 雅 而 後 諧 四 聲, 袪 八 病, 信 斯 文 之 美 者 我 國 家 恐 文 道 寖 衰, 頌 聲 凌 遲, 乃 舉 多 士 命 47 比 率 大 約 只 有 10%, 參 閱 吳 宗 國, 唐 代 科 舉 制 度 研 究 ( 瀋 陽 : 遼 寧 大 學 出 版 社,1997 年 ), 第 二 章 科 舉 在 唐 代 選 官 制 度 中 的 地 位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13 有 司 酌 遺 風 於 三 代, 詳 變 雅 於 一 時 全 取 其 名, 則 號 之 為 賦 ; 雜 用 其 體, 亦 不 違 乎 詩 四 始 盡 在, 六 藝 無 遺, 是 謂 藝 文 之 警 策, 述 作 之 元 龜 炳 如 績 素, 鏗 若 鐘 鼓 郁 郁 哉 溢 目 之 黼 黻, 洋 洋 乎 盈 耳 之 韶 武 信 可 以 凌 轢 風 騷 超 逸 今 古 者 也 今 吾 君 網 羅 六 藝, 澄 汰 九 流, 微 才 無 忽, 片 善 是 求 況 賦 者, 雅 之 列 頌 之 儔, 可 以 潤 色 鴻 業, 可 以 發 揮 皇 猷 客 有 自 謂 握 靈 蛇 之 珠 者, 豈 斯 文 而 不 收 諧 四 聲, 袪 八 病 的 律 賦 號 稱 藝 文 之 警 策, 述 作 之 元 龜, 且 獲 得 凌 轢 風 騷 超 逸 今 古 的 推 崇, 即 已 列 入 文 學 典 律 但 其 所 以 堪 為 典 律, 實 非 因 炳 如 績 素, 鏗 若 鐘 鼓, 信 斯 文 之 美 者, 而 在 律 賦 能 擔 起 國 家 託 付 的 任 務 此 一 任 務, 表 面 上 是 選 賢 與 能 微 才 無 忽, 片 善 是 求, 但 實 際 上 卻 是 要 使 英 雄 盡 入 朝 廷 彀 中 網 羅 六 藝, 澄 汰 九 流, 讓 握 靈 蛇 之 珠 的 菁 英 們 共 同 來 潤 色 鴻 業, 發 揮 皇 猷 48 如 果 典 律 總 是 預 設 了 正 確 閱 讀 它 的 方 法 ( 一 如 古 人 就 是 要 從 詩 經 中 讀 出 厚 人 倫, 美 教 化 的 意 義 ), 白 居 易 賦 賦 對 律 賦 這 個 文 類 的 理 解, 無 疑 是 政 治 正 確 的 肆 賦 格 與 律 賦 的 典 律 化 為 了 應 付 考 試 的 需 要, 唐 人 遂 開 始 探 索 律 賦 的 書 寫 規 則, 甚 至 設 計 一 篇 律 賦 的 標 準 樣 式, 這 類 活 動 亦 可 視 為 律 賦 典 律 化 的 表 現 宋 史 藝 文 志 曾 著 錄 唐 人 賦 格 五 種 49 : 賦 樞 三 卷,( 唐 ) 張 仲 素 撰 48 賦 應 潤 色 鴻 業 並 宣 上 德 而 盡 忠 孝, 在 班 固 兩 都 賦 序 便 已 提 出 : 昔 成 康 沒 而 頌 聲 寢, 王 澤 竭 而 詩 不 作 大 漢 初 定, 日 不 暇 給 ; 至 於 武 宣 之 世, 乃 崇 禮 官, 考 文 章, 內 設 金 馬 石 渠 之 署, 外 興 樂 府 協 律 之 事, 以 興 廢 繼 絕, 潤 色 鴻 業 故 言 語 侍 從 之 臣, 朝 夕 論 思, 日 月 獻 納 ; 而 公 卿 大 臣, 時 時 間 作 或 以 抒 下 情 而 通 諷 諭, 或 以 宣 上 德 而 盡 忠 孝, 雍 容 揄 揚, 著 於 後 嗣, 抑 亦 雅 頌 之 亞 也 49 直 齋 書 錄 解 題 謂 宋 吳 處 厚 所 撰 賦 門 魚 鑰 十 五 卷 乃 編 集 唐 蔣 防 而 下 至 本 朝 宋 祁 諸 家 律 賦 格 訣, 據 此, 則 唐 代 賦 格 當 不 止 此 數, 像 賦 譜 一 書 即 未 見 錄

14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賦 訣 一 卷,( 唐 ) 范 傳 正 撰 賦 門 一 卷,( 唐 ) 浩 虛 舟 撰 賦 要 一 卷,( 唐 ) 白 行 簡 撰 賦 格 一 卷,( 唐 ) 紇 干 俞 撰 其 編 撰 者 大 抵 為 考 場 贏 家, 被 譽 為 場 中 詞 賦 之 最 50 可 惜 這 五 冊 書 皆 已 散 佚, 今 日 只 能 從 唯 一 倖 存 的 賦 譜 中 一 窺 梗 概 賦 譜 以 近 取 諸 身 的 譬 喻 解 說 律 賦 此 一 身 體 思 維 早 在 先 秦 時 期 便 已 用 來 闡 明 治 國 原 理 51, 劉 勰 也 曾 以 之 論 文 章 作 法 52 賦 譜 同 樣 借 人 體 來 說 明 律 賦 的 段 落 組 織, 並 暗 示 了 律 賦 為 一 具 有 內 在 整 合 性 的 有 機 體 : 凡 賦 體 分 段, 至 今 新 體 分 為 四 段 : 初 三 四 對 約 三 十 字 為 頭 ; 次 三 對 約 四 十 字 為 項 ; 次 二 百 餘 字 為 腹 ; 最 末 約 四 十 字 為 尾 就 腹 中 更 分 為 五 : 初 約 四 十 字 為 胸, 次 約 四 十 字 為 上 腹, 次 約 四 十 字 為 中 腹, 次 約 四 十 字 為 下 腹, 次 約 四 十 字 為 腰 都 八 段, 段 段 轉 韻 發 語 為 常 體 至 於 八 段 內 各 段 的 組 織 方 法, 茲 按 賦 譜 原 文 改 列 如 下 二 表 : 50 元 和 以 來, 李 相 國 程 王 僕 射 起 白 少 傅 居 易 兄 弟 張 舍 人 仲 素 為 場 中 詞 賦 之 最, 言 程 式 者, 宗 此 五 人 見 趙 璘, 因 話 錄, 卷 3 商 部 51 此 即 所 謂 身 體 政 治 學 (body politics) 身 體 政 治 學 是 指 以 人 的 身 體 作 為 隱 喻, 所 展 開 的 針 對 諸 如 國 家 等 政 治 組 織 之 原 理 及 其 運 作 之 論 述 其 將 身 體 以 及 作 為 身 體 的 延 伸 或 擴 大 的 國 家, 視 為 一 個 具 有 內 在 整 合 性 的 有 機 體, 及 將 身 體 當 作 隱 喻 或 符 號 來 運 用, 以 解 釋 國 家 的 組 織 與 發 展 這 兩 項 特 徵, 與 六 朝 人 視 文 學 作 品 如 同 人 體 有 機 體 的 想 法 十 分 類 似 以 上 關 於 身 體 政 治 學 的 解 說, 引 自 黃 俊 傑 : 中 國 古 代 思 想 史 中 的 身 體 政 治 學 : 特 質 與 涵 義, 歷 史 月 刊 1999 年 10 月 號 52 劉 勰 文 心 雕 龍 附 會 : 以 情 志 為 神 明, 事 義 為 骨 鯁, 辭 采 為 肌 膚, 宮 商 為 聲 氣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15 分 段 名 稱 53 建 議 使 用 的 句 型 韻 腳 布 置 大 約 字 數 頭 緊 長 隔 第 一 韻 30 字 項 發 ( 原 始 ) 緊 長 隔 第 二 韻 40 字 - 胸 發 ( 提 引 ) 緊 長 隔 第 三 韻 40 字 - 上 腹 發 ( 提 引 ) 緊 長 隔 第 四 韻 40 字 腹 - 中 腹 發 ( 提 引 ) 緊 長 隔 第 五 韻 40 字 - 下 腹 發 ( 提 引 ) 緊 長 隔 第 六 韻 40 字 - 腰 發 ( 提 引 ) 緊 長 隔 第 七 韻 40 字 尾 發 ( 起 寓 ) 長 隔 漫 第 八 韻 40 字 壯 3 字 句 =3 字 句 = 之 左 右 表 示 對 仗 句, 下 同 緊 4 字 句 =4 字 句 長 5 字 句 =5 字 句 6 字 句 =6 字 句 7 字 句 =7 字 句 8 字 句 =8 字 句 9 字 句 =9 字 句 輕 隔 上 4 字 下 6 字 句 = 上 4 字 下 6 字 句 重 隔 上 6 字 下 4 字 句 = 上 6 字 下 4 字 句 疏 隔 上 3 字 下 不 限 字 句 = 上 3 字 下 不 限 字 句 隔 密 隔 上 5 字 ( 以 上 ) 下 6 字 ( 以 上 ) 句 = 上 5 字 ( 以 上 ) 下 6 字 ( 以 上 ) 句 平 隔 上 4 字 下 4 字 句 = 上 4 字 下 4 字 句 上 5 字 下 5 字 句 = 上 5 字 下 5 字 句 雜 隔 上 4 字 下 5( 或 7 或 8) 字 句 = 上 4 字 下 5( 或 7 或 8) 字 句 上 5( 或 7 或 8) 字 下 4 字 句 = 上 5( 或 7 或 8) 字 下 4 字 句 漫 上 下 句 不 對 仗 原 始 如 : 原 夫 若 夫 觀 夫 稽 其 伊 昔 其 始 也 發 提 引 如 : 洎 及 然 則 矧 夫 於 是 已 而 是 故 借 如 乃 知 起 寓 如 : 嗟 乎 至 矣 哉 大 矣 哉 送 句 尾 語 助 詞, 如 : 也 哉 而 已 合 乎 賦 譜 上 述 標 準 樣 式 的 律 賦, 以 下 舉 晚 唐 王 棨 江 南 春 賦 為 例 江 南 春 賦 原 係 王 棨 私 下 練 習 之 作 54, 賦 中 各 段 皆 以 緊 長 隔 併 組 為 基 礎 再 加 變 化 : 53 賦 譜 : 其 頭 : 初 緊 次 長 次 隔 即 項 : 原 始 緊, 次 長 次 隔 即 胸 : 發 緊 長 隔, 至 腰 如 此 或 有 一 兩 箇 以 壯 代 緊 若 居 緊 上 及 兩 長 連 續 者, 仇 也 夫 體 相 變 互 相 暈 澹, 是 為 清 才 即 尾 : 起 寓 次 長 次 隔, 終 漫 一 兩 句 54 陳 黯 送 王 棨 序 : 黯 去 歲 自 褒 中 還 輦 下, 輔 文 ( 王 棨 字 ) 出 新 試 相 示, 其 間 有 江 南 賦 篇, 末 云 : 今 日 併 為 天 下 春, 無 江 南 兮 江 北, 某 即 賀 其 登 選 於 時 矣 今 春 果 擢 上 第

16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麗 日 遲 遲, 江 南 春 兮 春 已 歸 分 中 元 之 節 候, 為 下 國 之 芳 菲 煙 冪 歷 以 堪 悲, 六 朝 故 地 景 蔥 蘢 而 正 媚, 二 月 晴 暉 誰 謂 建 業 氣 偏, 句 吳 地 僻 年 來 而 和 煦 先 遍, 寒 少 而 萌 芽 易 坼 誠 知 青 律, 吹 南 北 以 無 殊 爭 奈 洪 流, 亙 東 西 而 是 隔 當 使 蘭 澤 先 暖, 蘋 洲 早 晴 薄 霧 輕 籠 於 鍾 阜, 和 風 微 扇 於 臺 城 有 地 皆 秀, 無 枝 不 榮 遠 客 堪 迷, 朱 雀 之 航 頭 柳 色 離 人 莫 聽, 烏 衣 之 巷 裡 鶯 聲 於 時 衡 嶽 雁 過, 吳 宮 燕 至 高 低 兮 梅 嶺 殘 白, 邐 迤 兮 楓 林 列 翠 幾 多 嫩 綠, 猶 開 玉 樹 之 庭 無 限 飄 紅, 競 落 金 蓮 之 地 別 有 鷗 嶼 殘 照, 漁 家 晚 煙 潮 浪 渡 口, 蘆 筍 沙 邊 野 葳 蕤 而 繡 合, 山 明 媚 以 屏 連 蝶 影 爭 飛, 昔 日 吳 娃 之 徑 楊 花 亂 撲, 當 年 桃 葉 之 船 物 盛 一 隅, 芳 連 千 里 鬥 暄 妍 於 兩 岸, 恨 風 霜 於 積 水 冪 冪 而 雲 低 茂 苑, 謝 客 吟 多 萋 萋 而 草 夾 秦 淮, 王 孫 思 起 或 有 惜 嘉 節, 縱 良 遊 蘭 橈 錦 纜 以 盈 水, 舞 袖 歌 聲 而 滿 樓 誰 見 其 曉 色 東 皋, 處 處 農 人 之 苦 夕 陽 南 陌, 家 家 蠶 婦 之 愁 悲 夫 豔 逸 無 窮, 歡 娛 有 極 漫 頭 長 隔 ( 重 隔 ) 發 項 緊 長 隔 ( 輕 隔 ) 發 胸 緊 長 緊 隔 ( 輕 隔 ) 發 上 腹 緊 長 隔 ( 輕 隔 ) 發 中 腹 緊 緊 長 隔 ( 輕 隔 ) 上 平 聲 8 微 上 平 聲 8 微 上 平 聲 8 微 入 聲 22 昔 入 聲 21 麥 入 聲 20 陌 下 平 聲 14 清 下 平 聲 14 清 下 平 聲 12 庚 下 平 聲 14 清 去 聲 6 至 去 聲 6 至 去 聲 6 至 下 平 聲 1 先 下 平 聲 1 先 下 平 聲 2 仙 下 平 聲 2 仙 緊 下 腹 上 聲 6 止 長 上 聲 5 旨 隔 ( 雜 隔 ) 上 聲 6 止 發 腰 壯 長 發 隔 ( 輕 隔 ) 發 緊 尾 下 平 聲 18 尤 下 平 聲 19 侯 下 平 聲 18 尤 入 聲 24 職 43 字 44 字 54 字 44 字 50 字 42 字 45 字 39 字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17 齊 東 昏 醉 之 而 失 位, 陳 後 主 迷 之 而 喪 國 今 日 并 為 天 下 春, 無 江 南 兮 江 北 長 漫 入 聲 25 德 入 聲 25 德 當 然, 賦 譜 所 提 供 的 這 套 標 準 樣 式 也 僅 是 一 隅 之 見, 但 也 正 是 在 諸 家 賦 格 各 自 提 出 書 寫 策 略 的 熱 情 回 應 下, 律 賦 始 終 是 唐 代 活 躍 的 文 類 伍 結 語 儘 管 一 般 中 國 文 學 史 專 著 為 賦 保 留 的 篇 幅 不 多, 但 仍 多 提 及 漢 代 的 古 賦 六 朝 的 駢 賦 唐 代 的 律 賦 和 宋 朝 的 文 賦 55 此 一 論 述 透 露 了 多 種 意 義 : 一 是 就 中 國 文 學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可 列 入 典 律 ; 二 是 就 賦 史 言, 唐 代 律 賦 也 算 是 典 律 ; 三 是 就 唐 代 文 學 言, 律 賦 為 當 時 的 典 律 基 本 上, 以 律 賦 為 唐 人 新 創 而 具 有 代 表 性, 係 從 上 述 的 第 一 或 第 二 方 面 看, 本 文 則 試 圖 就 上 述 的 第 三 方 面 提 出 解 釋, 認 為 律 賦 所 以 在 唐 代 成 為 典 律, 並 不 僅 是 因 為 它 的 作 品 數 量 比 唐 人 古 賦 要 多, 更 重 要 的 是 來 自 國 家 的 介 入 與 運 作 國 家 以 律 賦 做 為 篩 選 人 才 的 考 試 項 目, 利 用 讀 書 人 為 爭 取 入 仕 機 會 而 練 就 穿 穴 經 史 功 夫 的 同 時, 引 導 他 們 接 受 國 家 預 先 遴 選 的 政 治 倫 理 等 價 值 觀, 因 而 得 以 維 繫 權 力 與 組 織 的 穩 定 其 實, 唐 代 律 賦 之 所 以 在 賦 史 上 具 有 代 表 意 義, 也 不 是 簡 單 一 句 新 創 所 能 完 全 交 代, 清 代 對 唐 代 律 賦 的 評 價 可 能 更 為 關 鍵 : 律 賦 之 有 唐, 猶 時 文 之 有 明 也 ( 張 之 洞 輶 軒 語 二 ) 欲 求 為 律 賦, 舍 唐 人 無 可 師 承 矣 ( 鮑 桂 星 賦 則 凡 例 ) 唐 代 律 賦 的 接 受 史 對 唐 以 後 的 賦 史 甚 至 今 日 的 賦 學 觀 造 成 多 少 影 響? 如 果 我 們 仍 持 著 律 賦 近 乎 一 種 文 字 遊 戲, 我 們 只 要 知 道 這 種 賦 體 的 梗 概, 沒 有 必 要 去 多 加 研 究 56 的 態 度, 這 些 問 題 如 何 找 出 答 案? 尤 其 近 年 來, 一 些 賦 學 專 家 正 試 圖 跳 脫 成 見, 將 原 本 謫 居 邊 陲 的 唐 賦 遷 移 到 核 心 位 置, 例 如 馬 積 高 賦 史 就 對 清 代 王 芑 孫 讀 賦 卮 言 所 說 的 詩 莫 盛 於 唐, 賦 亦 莫 盛 於 唐 至 表 認 同, 並 指 唐 賦 不 僅 數 量 之 多 超 過 前 此 任 何 一 代, 即 就 思 想 性 和 藝 術 性 來 說, 也 55 何 沛 雄, 略 論 賦 的 分 類, 中 國 書 目 季 刊 21 卷 4 期 (1988 年 3 月 ), 頁 23 56 王 力 主 編, 古 代 漢 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0 年 ), 冊 4, 頁 1356

18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 期 超 過 前 此 任 何 一 代 57 ; 葉 幼 明 辭 賦 通 論 也 改 稱 唐 賦 是 辭 賦 發 展 的 高 峰 期, 數 量 龐 大 體 裁 兼 備 和 反 映 社 會 的 作 品 增 多 即 為 具 體 表 現 58 但 馬 葉 二 位 先 生 對 過 去 一 直 遭 受 負 面 評 價 卻 高 佔 唐 賦 數 量 59% 的 律 賦, 卻 仍 是 小 心 迴 避, 一 方 面 惋 惜 人 們 只 看 到 唐 賦 以 律 賦 為 多, 便 輕 易 地 把 它 否 定 了 59, 一 方 面 則 宣 稱 唐 人 的 諷 刺 小 賦 才 是 締 造 唐 賦 輝 煌 成 就 的 主 因, 是 唐 賦 的 精 華 60, 這 使 人 不 禁 懷 疑, 難 道 只 憑 少 數 關 懷 民 生 的 賦 篇 便 能 把 唐 賦 推 上 高 峰? 或 者 就 算 有 高 達 59% 的 劣 質 品, 卻 無 礙 於 唐 賦 贏 得 賦 壇 冠 冕? 因 此, 如 果 我 們 真 要 突 破 唐 無 賦 61 的 成 見, 唯 有 對 唐 代 律 賦 做 進 一 步 的 了 解, 才 能 對 唐 賦 的 整 體 成 就 給 予 更 合 理 的 認 定 57 馬 積 高, 賦 史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7 年 ), 頁 252 58 葉 幼 明, 辭 賦 通 論 ( 長 沙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1 年 ), 第 三 章 第 四 節 59 馬 積 高, 賦 史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7 年 ), 頁 252; 葉 幼 明 辭 賦 通 論 ( 長 沙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1 年 ) 頁 106 也 引 用 其 師 之 言 60 馬 積 高 賦 史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7 年 ): 唐 賦 之 所 以 在 藝 術 上 取 得 重 大 的 成 就, 而 以 諷 刺 小 賦 與 抒 情 賦 為 代 表, 同 樣 也 是 受 了 這 種 規 律 的 支 配 ( 頁 255) 葉 幼 明 辭 賦 通 論 ( 長 沙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1 年 ): 唐 賦 中 最 引 人 注 目 的 是 諷 刺 小 賦 這 種 賦 在 唐 賦 中 有 相 當 數 量, 是 唐 賦 的 精 華 ( 頁 111) 61 明 代 李 夢 陽 潛 虯 山 人 記 及 何 景 明 雜 言 十 首 之 五 皆 有 唐 無 賦, 宋 無 詩 之 論, 又 清 代 程 廷 祚 騷 賦 論 亦 指 唐 以 後 無 賦, 其 所 謂 賦 者, 非 賦 也

律 賦 在 唐 代 典 律 化 之 考 察 19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 1-16, No. 1, Nov. 2000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The Canonization of Lu-Fu in Tang Dynasty Tsung-Wu Chien * Shi-Hong, You ** Abstract Lu-Fu of Tang dynasty is always a topic that books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must incorporate. One of the many implications behind this argument is that in Tang dynasty, Lu-Fu was a canon. Based on this article, the reason why Lu-fu became a canon then is not only because the output of Lu-Fu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Gu-Fu, but because of the authorities. In Tang dynasty, Lu-Fu was used as a means of screening peopl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lassics was often designated as examination questions. Hence, the scholars embraced the political and ethical values of these classics while learning by rote in order to come up with excellent Lu-Fu works. This was how the government turned scholars into public servants and its regime was consolidated. Keywords: Lu-Fu, canon, Fu of Tang dynasty *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Feng Chia University. **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