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Similar documents
mode of puzzle-solving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Microsoft Word - 22\264\301\261\306\252\ \247\271\246\250.doc)


<4D F736F F D20A1B6DCE6CFAAD3E6D2FEB4D4BBB0A1B7B6D4B1B1CBCECAABCAB7B5C4BDA8B9B92E646F63>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A-錢穆宗教觀-171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Microsoft Word 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方素真 契學功法二.PDF

untitled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532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 () 5 ( ) ( ) 166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A B A 18 A a 2007b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中文篇吊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中文版样板

續論

1-26



穨17.PDF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 ~ ~

曹美秀.pdf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Microsoft Word - 06-p0329-c10.doc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一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论研究 在一个理论体系中,本体论居于逻辑起点的地位,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社会现象赖以存在的 根基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研究亦不例外,它涵盖了区域法治的概念内涵 必要性与可行性 合法性 与合理性 区域法治发展的各种基础 发展模式( 道路) 发展动力( 机制) 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构

35-55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4 5 (R.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normal) (system) (abnormal) (incommensurability) (edification, Bildung) 6 (Gadamer) (therapeuti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1邱敏捷-人文.indd

05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Microsoft Word doc

% 20% 14. 5% % 16% % 33. 9% 37. 4% % 10. 2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标题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文档 9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4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23-46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Abstract Since 1980 s, the Coca-Cola came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rapidly. From 1985 to now, the numbers of bottlers has increased from 3 to 23, and

<4D F736F F D 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Microsoft Word doc

/ J J J J See HUAN Q Z.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33-57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組合 1.pdf

02廖美玉.doc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59-81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 A3A95C 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03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Transcription: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關 於 心 學 的 知 識 建 構 成 分, 要 之, 失 去 了 身 與 心 的 對 照, 身 體 將 是 空 無 一 物 的 概 念 其 實 身 體 作 為 分 析 的 對 象, 不 見 得 袛 能 在 身 與 心 的 範 疇 中 來 討 論, 結 構 主 義 在 分 析 政 治 生 活, 特 別 是 有 關 於 權 力 的 觀 點 時, 事 實 上 將 身 體 視 為 一 個 政 治 作 用 力 的 場 域, 而 且 將 這 樣 的 權 力 觀 點, 從 政 治 社 會 生 活 乃 至 諸 多 存 在 於 共 同 生 活 中 的 結 構 與 人 的 身 體 作 出 極 為 深 刻 的 思 考, 也 就 是 說, 身 與 心 僅 是 我 們 在 分 析 人 類 共 同 生 活 的 諸 多 面 向 時 的 一 組 分 析 的 對 偶 概 念, 身 體 的 概 念 是 可 以 不 斷 延 伸 的, 它 可 以 是 帶 有 物 質 性 的 一 個 稱 說, 也 可 以 各 種 力 的 衝 撞 場 域, 也 可 以 歷 史 與 文 化 中 各 種 記 憶 承 載 的 載 具, 它 也 可 以 是 面 臨 現 實 生 活 時 探 尋 存 在 意 義 的 實 踐 主 體, 因 此, 我 們 可 能 不 能 簡 單 地 從 傳 統 身 心 二 元 的 方 式 來 看 待 身, 本 文 在 這 裡 所 要 主 張 的 是, 道 家 的 身 學 所 談 的 並 非 是 單 純 的 身, 而 是 經 由 身 的 分 析 討 論 出 身 的 延 展, 進 而 與 心 作 出 對 話 的 可 能, 基 於 這 樣 的 認 知, 從 主 體 往 本 體 的 關 懷 移 動 的 思 考, 可 能 應 該 是 道 家 知 識 論 中 的 身 學 意 義 所 在, 也 是 道 家 學 思 的 終 極 關 懷 所 在 有 關 這 部 分 的 討 論, 請 參 江 佳 蒨,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思 想 考 察, 台 灣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民 90 年 6 月, 頁 3-8 王 明, 道 家 和 道 教 思 想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4 年 6 月, 頁 293-294 事 實 上, 魏 晉 的 玄 學 與 唐 代 的 重 玄 學 當 然 也 應 該 是 老 學 發 展 的 一 脈, 對 於 身 學 的 考 察 與 推 衍 都 佔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這 部 分 請 參 林 俊 宏, 魏 晉 道 家 政 治 思 想 之 演 變,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民 85 年 5 月 ; 張 昱, 從 魏 晉 玄 學 到 初 唐 重 玄 學,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 2002 年 5 月 ; 董 恩 林, 唐 代 老 學 : 重 玄 思 辨 中 的 理 身 治 國 之 道,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2002 年 5 月

92 12 3 5 壹 河 上 公 注 的 道 與 氣 6 經 術 政 教 之 道 也, 非 自 然 長 生 之 道 也 常 道, 當 以 無 為 養 神, 無 事 安 民, 5 6 金 春 峰 的 觀 點 主 要 從 成 仙 思 想 分 析 與 養 生 方 法 注 釋 的 方 法 與 用 語 文 本 反 映 的 習 慣 制 度 以 及 與 黃 老 思 想 相 似 的 治 身 與 治 國 的 系 絡 等 幾 個 方 向 討 論, 認 為 河 上 公 注 充 分 反 映 了 重 訓 詁 講 天 人 感 應 以 及 陰 陽 五 行 的 學 風 特 色, 而 非 魏 晉 玄 風 的 範 疇, 再 從 反 駁 漢 志 未 著 論 體 裁 論 及 思 想 演 變 論 證 明 為 西 漢 作 品, 這 部 分 討 論 請 參 氏 著, 漢 代 思 想 史 自 貢 市,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7 年, 頁 377-397, 並 參 該 書 附 錄 三, 也 談 老 子 河 上 公 章 句 之 時 代 及 其 與 抱 朴 子 之 關 係 一 文 ; 另 外 相 關 的 討 論 可 參 熊 鐵 基 馬 懷 良 劉 韶 軍 合 著 的 中 國 老 學 史, 福 建 人 民 出 版 社,1995 年 7 月 ; 吳 相 武, 關 於 河 上 公 注 成 書 年 代,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五 輯,1999 年 3 月 ; 雷 健 坤, 治 身 與 治 國 - 論 老 子 河 上 公 章 句 的 思 想 主 旨, 人 文 雜 誌, 第 六 期,1997 年 請 參 林 俊 宏, 老 子 政 治 思 想 的 開 展, 政 治 科 學 論 叢, 第 九 期, 民 87 年 6 月

4 含 光 藏 暉, 滅 跡 匿 端, 不 可 稱 道 體 道 第 一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注 7 無 名 者, 謂 道 道 無 形, 故 不 可 名 也 始 者, 道 本 也 吐 氣 布 化, 出 於 虛 無, 為 天 地 之 本 始 也 體 道 第 一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注 道 能 陰 能 陽, 能 施 ( 同 弛 ) 能 張, 能 存 能 亡, 故 常 無 名 也 聖 德 第 三 十 二 道 常 無 名 注 謂 道 無 形, 混 沌 而 成 萬 物, 乃 在 天 地 之 前 象 元 第 二 十 五 有 物 混 成, 7 參 王 明, 前 揭 書, 頁 304-307

92 12 5 先 天 地 生 注 道 始 所 生 者, 一 也, 一 生 陰 與 陽 也, 陰 陽 生 和 清 濁 三 氣, 分 為 天 地 人 也, 天 地 人 共 生 萬 物 也, 天 施 地 化, 人 長 養 之 也 道 化 第 四 十 二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注 萬 物 無 不 負 陰 而 向 陽, 迴 心 而 就 日 萬 物 中 皆 有 元 氣, 得 以 和 柔, 若 胸 中 有 藏, 骨 中 有 髓, 草 木 中 有 空 虛, 與 氣 通, 故 得 久 生 也 道 化 第 四 十 二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沖 氣 以 為 和 注 一 者, 道 之 子, 神 明 之 母, 太 和 之 宗, 天 地 之 祖 故 其 為 物 也, 虛 而 實, 無 而 有 不 生 也 而 物 自 生, 不 為 也 而 物 自 成, 天 地 之 外, 毫 釐 之 內, 稟 氣 不 同, 殊 形 異 類, 皆 得 一 之 生 以 生, 盡 得 一 之 化 以 成, 故 一 者, 萬 物 之 所 導 而 變 化 之 至 要 也 卷 一 故 虛 之 虛 者 生 虛 者, 無 之 無 者 生 無 者, 無 者 生 有 形 者, 故 諸 有 形 之 徒 皆 屬 於 物 類, 物 有 所 宗, 類 有 所 祖, 天 地, 物 之 大 者, 人 次 之 矣 夫 天 人 之 生 也, 形 因 於 氣, 氣 因 於 和, 和 因 於 神 明, 神 明 因 於 道 德, 道 德 因 於 自 然, 萬 物 以 存 卷 二

6 8 言 一 無 形 狀, 而 能 為 萬 物 作 形 狀 也 一 無 物 質, 而 為 萬 物 設 形 象 也 贊 玄 第 十 四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注 一 者, 道 始 所 生, 太 和 之 精 氣 也 能 為 第 十 抱 一 能 無 離 乎 注 我 何 以 知 萬 物 從 道 受 氣? 以 今 萬 物, 皆 得 道 之 精 氣 而 生, 動 作 起 居, 非 道 不 然 虛 心 第 二 十 一 吾 何 以 知 眾 甫 之 然 哉, 以 此 注 道 唯 忽 怳, 無 形 之 中, 獨 為 萬 物 設 法 像 ; 道 唯 怳 忽, 其 中 有 一, 經 營 主 化, 因 氣 立 質 虛 心 第 二 十 一 忽 兮 怳 兮, 其 中 有 像, 怳 兮 忽 兮, 其 中 有 物 注 言 道 存 精 氣, 其 妙 甚 真, 非 有 飾 也 虛 心 第 二 十 一 其 精 甚 真 注 言 人 能 抱 一, 使 不 離 於 身, 則 長 存 一 者, 道 始 所 生, 太 和 之 精 氣 也, 故 曰 一 布 名 於 天 下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寧, 侯 王 得 一 以 正 平 入 為 心, 出 為 行, 總 名 為 一, 一 之 為 言, 志 一 而 無 二 也 能 為 第 十 抱 一 能 無 離 乎 注 8 這 部 分 請 參 嚴 遵 著, 王 德 有 點 校, 老 子 指 歸,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4 年 3 月, 頁 9-11

92 12 7 道 之 於 萬 物, 非 但 生 之 而 已, 乃 復 長 養 成 熟 覆 育, 全 於 性 命 人 君 治 國 治 身 亦 當 如 是 養 德 第 五 十 一 故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長 之, 育 之, 成 之, 熟 之, 養 之, 覆 之 注 有 名, 謂 天 地 天 地 有 形 位, 有 陰 陽, 有 柔 剛, 是 其 有 名 也 萬 物 母 者, 天 地 含 氣 生 萬 物, 長 大 成 熟, 如 母 之 養 子 體 道 第 一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注 元 氣 生 萬 物 而 不 有 養 身 第 二 生 而 不 有 注 萬 物 皆 從 天 地 生, 天 地 有 形 位, 故 言 生 於 有 也 天 地 神 明, 蜎 飛 蠕 動, 皆 從 道 生, 故 言 生 於 無 也 此 言 本 勝 於 華, 弱 勝 於 強, 謙 虛 勝 於 盈 滿 也 去 用 第 四 十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注 道 生 萬 物 而 畜 養 之 道 生 萬 物, 無 有 所 取 道 所 施 為, 不 恃 望 其 報 也 道 長 養 萬 物, 不 宰 割 以 為 器 用 也 能 為 第 十 生 之 畜 之, 生 而 不 有, 為 而 不 恃, 長 而 不 宰 注 萬 物 皆 歸 道 受 氣, 道 非 如 人 主, 有 所 禁 止 也 任 成 第 三 十 四 愛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注 道 自 在 天 帝 之 前, 此 言 道 乃 先 天 地 生 也 至 今 在 者, 以 能 安 靜 湛 然, 不 勞 煩, 欲 使 人 修 身 法 道 無 源 第 四 象 帝 之 先 注

8 9 10 11 天 地 之 間 空 虛, 和 氣 流 行, 故 萬 物 自 生 人 能 除 情 欲, 節 滋 味, 清 五 藏, 則 神 明 居 之 也 虛 用 第 五 天 地 之 間 注 天 中 復 有 天 也, 稟 氣 有 厚 薄, 得 中 和 滋 液, 則 生 聖 賢, 得 錯 亂 污 辱, 則 生 貪 淫 也 能 知 天 中 復 有 天, 稟 氣 有 厚 薄 除 情 去 欲, 守 中 和, 是 謂 知 道 要 之 門 戶 也 體 道 第 一 玄 之 又 玄 眾 妙 之 門 注 道 清 淨 不 言, 陰 行 精 氣, 萬 物 自 成 也 象 元 第 二 十 五 天 法 道 注 9 共 構 的 存 有 的 理 解, 在 於 避 免 從 唯 我 論 所 建 構 出 的 自 然 與 我 之 對 立 請 參 林 俊 宏, 莊 子 的 語 言 知 識 與 政 治, 政 治 科 學 論 叢, 第 十 五 期, 民 90 年 12 月, 頁 104 10 老 子 微 言 例 略 11 老 子 將 人 地 天 道 作 了 層 級 式 的 區 隔, 貫 穿 其 中 的 概 念 有 兩 個 : 第 一 個 是 生 ; 第 二 個 則 是 法 生 的 概 念 一 直 被 理 解 成 生 育 或 是 生 成, 事 實 上, 老 子 中 的 生 較 為 適 切 的 意 義 或 許 當 指 化 生, 也 就 是 說, 在 老 子 中 並 不 存 在 著 自 母 體 成 熟 而 脫 離 的 子 體 的 概 念, 在 道 與 天 地 人 之 間 根 本 沒 有 這 樣 的 過 程, 一 切 都 是 化 生 的, 對 此, 我 們 不 認 為 以 太 一 陰 陽 二 氣 理 解 老 子 的 淮 南 子, 或 是 以 正 反 合 的 辯 證 理 解 的 說 法 是 正 確 的, 所 有 的 數 字 代 表 的 應 該 是 由 簡 單 到 複 雜 以 及 由 抽 象 到 具 體 的 化 生, 也 是 因 為 這 樣 的 化 生 而 非 生 育 才 使 得 道 的 超 越 性 存 在, 所 以 三 十 九 章 說 昔 之 得 一 者,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寧, 神 得 一 以 靈, 谷 得 一 以 盈, 萬 物 得 一 以 生, 正 是 此 意 ; 至 於 法 則 彰 顯 出 道 的 規 律 性, 從 人 到 道 都 是 抽 象 的 指 涉, 所 以 法 不 是 指 實 體 之 間 的 對 應 性, 而 是 關 於 規 律 的 對 應, 法 在 此 所 說 明 的 應 是 發 的 回 應 義,( 就 此 請 參, 李 勉, 老 子 詮 證, 台 北, 東 華 書 局, 民 國 76 年 4 月 初 版, 頁 58) 關 於 化 生 的 討 論, 請 參 宋 商, 老 子 道 論, 九 州 學 刊, 六 卷 一 期, 民 國 82 年 10 月, 頁 54 又 老 子 的 道 的 生 被 誤 解 為 生 成 生 育 大 概 與 王 弼 的 老 子 注 與 老 子 微 言 例 略 中 的 守 母 存 子 概 念 有 很 大 的 關 係, 事 實 上, 老 子 並 不 是 那 麼 強 調 本 體 上 的 討 論, 五 十 二 章 所 言 既 得 其 母, 以 知 其 子, 既 知 其 子, 復 守 其 母, 沒 身 不 殆 講 的 是 規 律 的 對 應 而 非 實 體 的 連 屬, 這 兩 個 部 分 的 理 解 使 得 生 與 法 有 了 較 好 的 連 繫, 老 子 一 書 的 本 體 觀 念 的 詮 釋 或 是 強 調 應 與 魏 晉 玄 風 有 很 大 的 關 係, 相 關 討 論 請 參, 魏 晉 道 家 政 治 思 想 之 演 變, 林 俊 宏 前 揭 書

92 12 9 12 言 天 得 一, 故 能 垂 象 清 明, 地 得 一, 故 能 安 靜 不 動 搖, 言 神 得 一, 故 能 變 化 無 形, 言 谷 得 一, 故 能 盈 滿 而 不 絕 也, 言 萬 物 皆 須 道 以 生 成 也, 言 侯 王 得 一, 故 能 為 天 下 平 正 法 本 第 三 十 九 天 得 一 以 清, 地 得 一 以 寧, 谷 得 一 以 盈, 萬 物 得 一 以 生, 侯 王 得 一 以 天 下 為 正 注 貳 河 上 公 注 的 氣 與 身 12 請 參 林 俊 宏, 玄 學 與 政 治 的 對 話 - 郭 象 莊 子 注 的 三 個 關 懷, 政 治 科 學 論 叢, 第 十 六 期, 民 91 年 6 月

10 人 生 含 和 氣, 抱 精 神, 故 柔 弱 也 ; 人 死 和 氣 竭, 精 神 亡, 故 堅 強 也 戒 強 第 七 十 六 人 之 生 也 柔 弱, 其 死 也 堅 強 注 根, 元 也, 言 鼻 口 之 門, 是 乃 通 天 地 之 元 氣, 所 從 往 來 成 象 第 六 是 謂 天 地 之 根 注 治 身 天 門 謂 鼻 孔 能 為 第 十 天 門 開 闔 注 言 不 死 之 道, 在 於 玄 牝 玄, 天 也, 於 人 為 鼻 ; 牝, 地 也, 於 人 為 口 ; 天 食 人 以 五 氣, 從 鼻 入, 藏 於 心 五 氣 清 微, 為 精 神 聰 明, 音 聲 五 性, 其 鬼 曰 魂 魂 者, 雄 也, 主 出 入, 人 鼻 與 天 通, 故 鼻 為 玄 也 地 食 人 以 五 味, 從 口 入, 藏 於 胃 五 味 濁 辱, 為 形 骸 骨 肉, 血 脈 六 情, 其 鬼 曰 魄 魄 者, 雌 也, 主 出 入, 口 與 地 通, 故 口 為 牝 也 成 象 第 六 是 謂 玄 牝 注 13 13 這 裡 的 主 張 是 從 氣 的 觀 點 出 發 討 論 的, 從 文 本 上 看, 精 是 氣 質 的 東 西, 基 本 上 是 河 上 公 注 的 核 心 主 張, 而 關 於 氣 的 討 論 明 顯 地 從 春 秋 伊 始, 到 了 戰 國 衍 然 成 為 時 代 的 趨 勢, 在 論 述 氣 的 作 品 中, 管 子 是 極 為 重 要 的 一 本 著 作, 這 本 著 作 的 內 業 心 術 上 下 與 白 心 四 篇 系 統 性 整 理 了 齊 人 對 於 氣 的 討 論, 而 且 將 此 部 分 與 老 子 的 道 論 結 合, 發 展 了 具 有 齊 學 特 色 的 精 氣 論, 這 種 從 行 氣 到 養 生 以 至 於 連 繫 人 與 大 道 的 說 法, 明 顯 地 與 黃 老 思 想 為 主 的 齊 稷 下 學 宮 有 所 連 繫, 關 於 這 部 分 的 論 述, 請 參 白 奚, 稷 下 學 研 究, 北 京, 三 聯 書 店,1998 年 9 月, 頁 161-181

92 12 11 14 15 16 14 15 16 精 帶 有 靜 的 意 義, 而 且 有 氣 的 性 質, 這 部 分 在 白 虎 通 魂 魄 精 神 中 也 有 這 樣 的 說 法 : 精 者, 靜 也, 太 陽 施 化 之 氣 也 神 者 恍 惚, 太 陽 之 氣 也, 出 入 無 間, 總 云 支 體, 萬 化 之 本 也 可 見, 在 漢 人 的 理 解 中, 精 與 神 的 會 通 處 是 透 過 氣 與 靜 這 兩 個 部 分 得 到, 對 於 這 場 白 虎 觀 宗 教 會 議 制 定 的 宗 教 理 解, 固 然 有 著 十 分 濃 厚 的 政 治 正 確 味 道, 但 是, 基 本 上 可 以 視 為 漢 人 的 基 調 理 解, 應 當 無 誤 另 外, 神 的 意 義 顯 然 有 兩 個 層 次, 一 個 是 心 理 層 次 的, 一 個 是 修 養 層 次 的, 這 裡 說 的 神 是 後 者 參 鄭 燦 山,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長 生 思 想 析 論, 孔 孟 學 報, 第 七 十 七 期, 民 88 年 9 月, 頁 189-190 形 神 相 養 的 理 論, 在 後 期 的 道 教 理 論 中, 事 實 上 有 往 形 氣 相 煉 或 者 更 精 細 地 往 內 丹 的 方 向 發 展, 這 個 理 解 的 是 將 人 身 視 為 一 個 小 天 地, 萬 物 皆 備 於 其 中, 無 需 再 假 外 求, 講 究 將 精 氣 神 寄 寓 於 三 丹 田 - 上 丹 田 ( 神 舍 ) 中 丹 田 ( 氣 府 ) 以 及 下 丹 田 ( 精 區 ), 以 自 煉 自 還 的 方 式, 因 應 坎 離 水 火, 讓 陰 陽 的 升 降 透 過 內 觀 的 方 式 得 到 適 當 的 調 整, 這 樣 的 還 丹 可 得 真 空 與 真 念, 然 而 進 於 超 脫 的 境 界, 過 程 中 煉 精 和 氣, 煉 氣 合 神, 煉 神 合 虛, 也 就 是 說 身 中 的 日 月 與 天 地 的 造 化 調 和 同 途 這 部 分 的 理 論 發 展 適 度 補 充 了 形 神 相 養 以 及 由 精 而 神 的 理 解, 關 於 形 氣 相 養 與 還 丹 的 討 論, 請 參 許 地 山, 道 家 思 想 與 道 教, 收 在 牟 宗 三 等 著, 中 國 哲 學 思 想 論 集, 兩 漢 魏 晉 隨 唐 篇, 台 北, 水 牛 出 版 社, 民 77 年 2 月 再 版, 頁 205-207

12 守 五 性, 去 六 情, 節 志 氣, 養 神 明 檢 欲 第 十 二 是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治 身 者, 當 除 情 去 欲, 使 五 藏 空 虛, 神 乃 歸 之 也 治 國 者, 寡 能 總 眾, 弱 共 使 強 也 無 用 第 十 一 三 十 輻 共 一 轂 注 谷, 養 也, 人 能 養 神, 則 不 死 也 神, 謂 五 藏 之 神 也 肝 藏 魂, 肺 藏 魄, 心 藏 神, 腎 藏 精, 脾 藏 志, 五 藏 盡 傷, 則 五 神 去 矣 成 象 第 六 谷 神 不 死 注 人 所 以 生 者, 為 有 精 神, 精 神 託 空 虛, 喜 清 淨, 若 飲 食 不 節, 忽 道 念 色, 邪 僻 滿 腹, 為 伐 本 厭 神 愛 己 第 七 十 二 無 厭 其 所 生 注 17 17 參 徐 復 觀, 兩 漢 思 想 史 卷 二, 台 北, 學 生 書 局, 民 82 年 9 月 初 版 五 刷, 頁 243

92 12 13 營 魄, 魂 魄 也 人 載 魂 魄 之 上, 得 以 生, 當 愛 之 ; 喜 怒 亡 魂, 卒 驚 傷 魄, 魂 在 肝, 魄 在 肺 故 魂 靜, 志 道 不 亂, 魄 安, 得 壽 延 年 能 為 第 十 載 營 魄 注 夫 唯 獨 不 厭 精 神 之 人, 洗 心 濯 垢, 恬 泊 無 欲, 則 精 神 居 之 不 厭 也 愛 己 第 七 十 二 夫 唯 不 厭, 是 以 不 厭 注 專 守 精 氣 使 不 亂, 則 形 體 能 應 之 而 柔 順 ; 能 如 嬰 兒, 內 無 思 慮, 外 無 政 事, 則 精 神 不 去 也 能 為 第 十 專 氣 致 柔, 能 如 嬰 兒 乎 注 國, 身 同 也, 母, 道 也 人 能 保 身 中 之 道, 使 精 神 不 勞, 五 神 不 苦, 則 可 以 長 久 人 能 以 氣 為 根, 以 精 為 蒂, 如 樹 根 不 深 則 拔, 蒂 不 堅 則 落 言 當 深 藏 其 氣, 固 守 其 精, 使 無 泄 漏, 深 根 蒂 固 者, 乃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守 道 第 五 十 九 有 國 之 母, 可 以 長 久, 是 謂 深 根 蒂 固,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注 王 者 輕 淫, 則 失 其 臣, 治 身 輕 淫, 則 失 其 精 王 者 行 躁 疾, 則 失 其 君 位, 治 身 躁 疾, 則 失 其 精 神 重 德 第 二 十 六 輕 則 失 臣, 躁 則 失 君 注 治 國 者, 兵 甲 不 用, 卻 走 馬 以 治 農 田 ; 治 身 者, 卻 陽 精 以 糞 其 身 儉 欲 第 四 十 六 卻 走 馬 以 糞 注 赤 子 筋 骨 柔 弱, 而 持 物 堅 固, 以 其 專 心 不 移 也 赤 子 未 知 男 女 之 合 會, 而 陰 作 怒 者, 由 精 氣 多 之 所 致 也 赤 子 從 朝 至 暮 啼 號, 聲 不 變 易 者, 和 氣 多 之 所 致 也 人 能 知 和 氣 之 柔 弱, 有 益 於 人 者, 則 為 知 道 之 常 也, 人 能 人 知 道 之 常 行, 則 日 以 明 達 於 玄 妙 也 玄 符 第 五 十 五 骨 弱 筋 柔 而 握 固, 未 知 牝 牡 之 合 而 全 作, 精 之 至 也, 終 日 號 不 啞, 和 之 至 也, 知 和 曰 常, 知 常 曰 明 注

14 人 能 自 節 養, 不 失 其 所 受 天 之 精 氣, 則 可 以 久 辯 德 第 三 十 三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注 我 獨 漂 漂, 若 飛 若 揚, 無 所 止 也, 志 意 在 神 域 也 異 俗 第 二 十 漂 兮 若 無 所 止 注 得 道 之 人, 捐 情 去 欲, 五 內 清 淨, 至 於 虛 極 也 歸 根 第 十 六 致 虛 極 注

92 12 15. 兌, 目 也, 使 目 不 妄 視 也 ; 門, 口 也, 使 口 不 妄 言, 人 當 塞 目 不 妄 視, 閉 口 不 妄 言, 則 終 身 不 勤 苦 歸 元 第 五 十 二 塞 其 兌, 閉 其 門, 終 身 不 勤 注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為 吾 有 身, 有 身 憂 其 勤 勞, 念 其 饑 寒, 觸 情 從 欲, 則 遇 禍 患 也 使 吾 無 有 身 體, 得 道 自 然, 輕 舉 昇 雲, 與 道 通 神, 當 有 何 患 厭 恥 第 十 三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吾 有 何 患 注 其 上 第 一, 元 氣 無 為 者, 念 其 身 也, 無 一 為 也, 但 思 其 身 洞 白, 若 委 氣 而 無 形, 常 以 是 為 法, 已 成 則 無 不 為 無 不 知 也 故 人 無 道 之 時, 但 人 耳, 得 道 則 變 易 為 神 仙, 而 神 上 天, 隨 天 變 化, 即 是 其 無 不 為 也 其 二 為 虛 為 自 然 者, 守 形 洞 虛 自 然, 無 有 奇 也 ; 身 中 照 白, 上 下 若 玉, 無 有 瑕 也 ; 為 之 積 久, 亦 度 世 之 術 也 此 次 元 氣 無 為 象 也 三 為 數 度 者, 積 精 還 自 視, 數 頭 髮 下 至 足 五 指 分 別 形 容 身 外 內, 無 不 畢 數 知 其 意, 當 常 以 是 為 念, 不 失 銖 分, 此 亦 小 度 世 之 術 也, 次 虛 無 也 真 道 九 首 得 失 文 訣 18 19 18 19 參 張 廣 保, 太 平 經 - 內 丹 道 的 成 立, 收 在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六 輯, 北 京 三 聯 書 店,1999 年 4 月, 頁 125-127 同 樣 的, 東 漢 時 的 周 易 參 同 契 也 說 含 精 養 神, 通 德 三 元, 精 液 湊 理, 筋 骨 致 堅, 眾 邪 辟 除, 正 氣 烺 存, 累 積 長 久,, 變 形 而 仙

16 20 21 善 以 道 抱 精 神 者, 終 不 可 得 引 而 拔 也 修 觀 第 五 十 四 善 抱 者 不 脫 注 貪 淫 好 色, 則 傷 精 失 明 也 好 聽 五 音, 則 和 氣 去 心, 不 能 聽 無 聲 之 聲 人 嗜 五 味, 則 口 亡, 言 失 於 道 也 檢 欲 第 十 二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五 人 令 人 耳 聾 有 名 之 物, 盡 有 情 欲, 叛 道 離 德, 故 身 毀 辱 也 聖 德 第 三 十 二 名 亦 既 有 注 20 特 別 是 關 於 太 平 經 以 五 行 之 說 附 五 臟 之 神, 而 以 仁 義 禮 智 信 五 種 屬 性 附 之, 除 了 說 神 性 的 人 格 之 外, 事 實 上 也 說 政 治 社 會 生 活 中 的 外 部 環 境 與 人 性 之 對 應, 這 部 分 請 看 太 平 經 乙 部 以 樂 卻 災 法 ; 黃 庭 內 景 經 心 神 章 云 心 神 丹 元 字 守 靈, 肺 神 皓 華 字 虛 成, 肝 神 龍 煙 字 含 明, 翳 鬱 道 煙 主 濁 清, 腎 神 玄 冥 字 育 嬰, 脾 神 常 在 字 魂 停, 膽 神 龍 曜 字 威 明, 六 腑 五 臟 神 體 精 較 之 太 平 經 與 河 上 公 注 多 了 膽 神, 而 且 神 格 的 色 彩 更 為 濃 厚, 這 部 分 說 明 了 道 家 養 生 與 道 教 仙 道 之 間 的 確 存 有 某 部 分 的 交 疊, 有 關 黃 庭 內 景 經 的 部 分 請 參 金 勝 惠, 黃 庭 內 景 經 的 神 之 氣 與 像, 收 在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六 輯, 北 京 三 聯 書 店,1999 年 四 4 月, 頁 249-260 另 請 參 王 明, 黃 庭 經 考, 收 在 氏 著, 前 揭 書, 頁 324-371 21 韓 非 子 解 老 中 也 說 身 以 積 精 為 德 又 說 所 謂 祟 者, 魂 魄 去 而 精 神 亂, 精 神 亂 則 無 德 基 本 上 也 是 從 物 質 性 的 精 氣 與 精 神 會 通 的 層 次 形 成 的 理 解

92 12 17 22 多 事 害 神, 多 言 害 身, 口 開 舌 舉, 必 有 禍 患 虛 用 第 五 多 言 數 窮 注 嗜 欲 傷 神, 財 多 累 身 運 夷 第 九 金 玉 滿 堂, 莫 之 能 守 注 名 無 欲 者, 長 存, 名 有 欲 者, 亡 身 也 體 道 第 一 此 兩 者, 同 出 而 異 名 注 當 洗 其 心, 使 潔 淨 也, 心 居 玄 冥 之 處, 覽 知 萬 物, 故 謂 之 玄 覽 能 無 第 十 滌 除 玄 覽 注 治 身, 則 以 大 道 制 御 情 欲, 不 害 精 神 也 反 朴 第 二 十 八 故 大 制 不 割 注 情 欲 斷 絕, 德 與 道 合, 則 無 所 不 施, 無 所 不 為 也 忘 知 第 四 十 八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注 出 生, 謂 情 欲 出 於 五 內, 魂 定 魄 靜, 故 生 也 入 死, 謂 情 欲 入 於 胸 臆, 精 神 勞 惑, 故 死 也 貴 生 第 五 十 出 生 入 死 注 22 呂 氏 春 秋 侈 樂 中 言 寒 溫 勞 逸 饑 飽, 此 六 者 非 適 也, 凡 養 也 者, 瞻 非 適 而 以 之 適 者 也, 能 以 久 處 其 適 則 生 長 矣 對 於 外 在 的 限 制 基 本 上 是 寬 容 地 對 待, 採 取 一 種 適 度 節 制 的 態 度, 這 部 分 的 論 述, 請 參 陳 麗 桂, 秦 漢 時 期 的 黃 老 思 想, 台 北, 文 津 出 版 社, 民 86 年 2 月, 頁 19-23

18 治 身 者, 當 除 情 去 欲, 使 五 藏 空 虛, 神 乃 歸 之 也 治 國 者, 寡 能 總 眾, 弱 共 使 強 也 無 用 第 十 一 三 十 輻 共 一 轂 注 精 泄 於 目, 則 其 視 明, 在 於 耳 則 其 聽 聰, 留 於 言, 則 其 言 當, 集 於 心, 則 其 慮 通 淮 南 子 本 經 訓 精 存 自 生, 其 外 安 榮, 內 藏 以 為 泉 源, 皓 然 和 平, 以 為 氣 淵, 淵 之 不 涸, 四 體 乃 固, 泉 之 不 竭, 九 竅 遂 通, 乃 能 窮 天 地, 被 四 海, 中 無 惑 意, 外 無 邪 菑, 心 全 於 中, 形 全 於 外,, 不 逢 天 菑, 不 遇 人 害, 謂 之 聖 人 管 子. 內 業 春 夏 陽 氣 躁 疾 於 上, 萬 物 盛 極 則 寒, 寒 則 零 落 死 亡 也, 言 人 不 當 剛 躁 也 洪 德 第 四 十 五 躁 勝 寒 注 ( 言 反 者 道 之 動 意, 而 以 氣 言 之 ) 用 氣 常 寬 舒, 不 當 急 疾 懃 勞 也 成 象 第 六 用 之 不 勤 注 治 身 當 如 雌 牝, 安 靜 柔 弱, 治 國 當 如 應 變, 和 而 不 唱 能 為 第 十 能 為 雌 乎 注 人 當 法 地, 安 靜 柔 和 種 之 得 五 穀, 掘 之 得 甘 泉, 勞 而 不 怨 也, 有 功 而 不 置 也 象 元 第 二 十 五 人 法 地 注

92 12 19 - 參 河 上 公 注 的 身 與 政 治

20 天 道 與 人 道 同, 天 人 相 通, 精 氣 相 貫, 人 君 清 淨, 天 氣 自 正, 人 君 多 欲, 天 氣 煩 濁 鑒 遠 第 四 十 七 不 窺 牖 見 天 道 注 23 24 聖 人 學 人 所 不 能 學, 人 學 智 詐, 聖 人 學 自 然, 人 學 治 世, 聖 人 學 治 身 守 微 第 六 十 四 學 不 學 注 23 24 這 種 天 人 相 感 的 論 述, 特 別 是 在 春 秋 繁 露 中 最 為 明 顯 : 天 有 陰 陽, 人 亦 有 陰 陽, 天 地 之 陰 氣 起, 而 人 之 陰 氣 應 之 而 起 ; 人 之 陰 氣 起, 天 地 之 陰 氣 亦 宜 應 之 而 起, 其 道 一 也 同 類 相 動, 或 是 人 之 形 體, 化 天 數 而 成 人 之 好 惡, 化 天 之 暖 清, 人 之 喜 怒, 化 天 之 寒 暑, 人 之 受 命, 化 天 之 四 時 為 人 者 天, 這 種 天 人 相 感 的 儒 家 思 想 改 造, 進 一 步 還 影 響 了 包 括 重 新 給 予 儒 家 政 治 地 位 的 白 虎 通, 原 先 天 人 感 應 到 以 人 副 天 的 論 述, 細 緻 地 發 展 成 為 一 套 精 細 數 字 與 共 同 生 活 對 應 的 思 維 體 系, 這 些 又 都 明 顯 地 與 整 個 漢 代 受 到 先 秦 黃 老 思 維 影 響, 從 氣 的 具 象 化 談 論 宇 宙 生 成 是 有 關 的 參 余 英 時, 中 國 思 想 傳 統 的 現 化 闡 釋, 台 北, 聯 經 出 版 社, 民 86 年, 頁 182

92 12 21 25 謂 聖 人 治 國 與 治 身 同 也, 除 嗜 欲, 去 煩 亂, 懷 道 抱 一, 守 五 神 也, 和 柔 謙 讓, 不 處 權 也, 愛 精 重 施, 髓 滿 骨 堅 安 民 第 三 是 聖 人 之 治, 虛 其 心, 實 其 腹, 弱 其 志, 強 其 骨 注 用 道 治 國, 則 國 安 民 昌 ; 治 身, 則 壽 命 延 長, 無 有 既 盡 之 時 也 仁 德 第 三 十 五 用 之 不 可 既 注 治 身 者, 愛 氣 則 身 全, 治 國 者, 愛 民 則 國 安 ; 治 身 者, 呼 吸 精 氣, 無 令 耳 聞 也 治 國 者, 布 施 德 惠, 無 令 下 知 也 能 為 第 十 愛 民 治 國, 能 無 為 乎 注 治 身 者, 當 除 情 去 欲, 使 五 藏 空 虛, 神 乃 歸 之 也 治 國 者, 寡 能 總 眾, 弱 共 使 強 也 無 用 第 十 一 三 十 輻 共 一 轂 注 知 足 之 人, 絕 利 去 欲, 不 辱 於 身 知 可 止 則 止, 財 利 不 累 於 心, 聲 色 不 亂 於 耳 目, 則 終 身 不 危 殆 也 人 能 知 止 足, 則 福 祿 在 己 治 身 者, 神 不 勞 ; 治 國 者, 民 不 擾, 故 可 長 久 立 戒 第 四 十 四 知 足 不 辱, 知 止 不 殆, 可 以 長 久 注 治 國 者, 當 愛 民 財, 不 為 奢 泰 ; 治 身 者 當 愛 精 氣, 不 為 放 逸 夫 獨 愛 民 財, 愛 精 氣, 則 能 先 得 天 道 也 守 道 第 五 十 九 ( 治 人 事 天 ) 莫 若 嗇, 夫 唯 嗇, 是 謂 早 服 注 25 河 上 公 注 在 這 裡 並 沒 有 決 然 地 認 為 聖 人 或 是 統 治 者 就 必 定 擁 有 更 多 天 地 的 眷 顧, 一 如 春 秋 緯 保 乾 圖 所 說 天 子 至 尊 也, 精 神 與 天 地 通, 血 氣 含 五 帝 精, 天 愛 之 子 也 然 而, 基 本 上 河 上 公 注 認 定 了 聖 人 較 常 人 更 有 機 會 透 過 氣 的 純 粹 化 向 道 回 歸, 所 以, 在 政 治 事 務 上, 由 於 稟 氣 之 故, 應 當 扮 演 更 重 要 的 角 色, 侯 外 廬 就 以 為, 當 帝 王 有 了 這 樣 的 精 神 魂 魄, 就 不 會 逆 天 道 隨 行 為 命 了, 這 個 認 知 雖 然 是 針 對 白 虎 通 一 書 而 發 的, 不 過, 用 在 河 上 公 注 對 於 聖 人 與 政 治 實 踐 的 互 動 論 述 上 也 是 適 合 的, 氏 說 與 引 文 請 參, 氏 著, 中 國 思 想 通 史, 北 京, 人 民 出 版 社,1957 年 4 月, 第 二 卷, 頁 245

22 修 道 於 身,, 益 壽 延 年, 其 德 如 是, 乃 為 真 人 修 道 於 國, 則 君 信 臣 忠, 仁 義 自 生, 禮 樂 自 興, 政 平 無 私, 其 德 如 是, 乃 為 豐 厚 也, 人 主 修 道 於 天 下, 不 言 而 化, 不 教 而 治, 下 之 應 上, 信 如 影 響, 其 德 如 是, 乃 為 普 博 修 觀 第 五 十 四 修 之 於 身, 其 德 乃 真 修 之 於 天 下, 其 德 乃 普 注 治 國 者, 刑 罰 酷 深, 民 不 聊 生, 故 不 畏 死 也 治 身 者, 嗜 欲 傷 神, 貪 財 殺 身, 民 不 知 畏 之 也 制 惑 第 七 十 四 民 不 畏 死 注 人 君 行 刑 罰, 猶 拙 夫 代 大 匠 斲 木, 則 方 圓 不 得 其 理, 還 自 傷 手 代 天 殺 者, 失 紀 綱, 不 得 其 紀 綱, 還 受 其 殃 也 制 惑 第 七 十 四 夫 代 大 匠 斲 者, 希 有 不 傷 手 矣 注

92 12 23 26 主 陽 臣 陰, 上 陽 下 陰, 男 陽 女 陰, 父 陽 子 陰, 兄 陽 弟 陰, 長 陽 少 陰, 貴 陽 賤 陰 制 人 者 陽, 制 於 人 者 陰 黃 帝 四 經 稱 天 出 陽, 為 暖 以 生 之 ; 地 出 陰, 為 清 以 成 之 ; 不 暖 不 生, 不 清 不 成 然 而 計 其 多 少 之 分, 則 暖 暑 居 百, 而 清 寒 居 一 德 教 之 與 刑 罰, 猶 此 也 故 聖 人 多 其 愛 而 少 其 嚴, 厚 其 德 而 簡 其 刑, 以 此 配 天 春 秋 繁 露 基 義 第 五 十 三 ) 故 聖 人 法 天 而 立 道, 亦 溥 愛 而 亡 私, 布 德 施 仁 以 厚 之, 設 誼 立 禮 以 導 之 春 者 天 之 所 以 生 也, 仁 者 君 之 所 以 愛 也 ; 夏 者 天 之 所 以 長 也, 德 者 君 之 所 以 養 也 ; 霜 者 天 之 所 以 殺 也, 刑 者 君 之 所 以 罰 也, 由 此 言 之, 天 人 之 徵, 古 今 之 道 也 漢 書 董 仲 舒 傳 27 28 26 參 葛 兆 光, 中 國 思 想 史, 上 海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年 12 月, 第 一 卷, 頁 265 27 參 白 奚, 前 揭 書, 頁 135 28 弱 勢 思 維 (inferior thinking) 的 規 律 是 老 子 思 維 的 特 色, 其 中 示 現 了 關 於 反 者 道 之 動 的 規 律 的 掌 握, 這 樣 的 思 考 方 式 影 響 了 道 家 關 於 宇 宙 運 作 的 基 本 理 解, 而 且 進 而 延 展 到 人 間 事 務 之 上, 道 家 認 為 這 樣 的 思 維 提 供 了 一 個 較 為 整 全 的 觀 看 視 角, 進 而 能 掌 握 道 的 律 動 ; 這 種 思 維 在 黃 帝 四 經. 雌 雄 節 中 也 出 現 : 雄 節 者, 浧 之 徒 也, 雌 節 者, 兼 之 徒 也 夫 雄 節 而 數 得, 是 謂 積 殃 雌 節 而 數 亡, 是 謂 積 德 先 者 恆 凶, 後 者 恆 吉, 先 而 不 凶 者, 是 恆 備 雌 節 存 也, 後 而 不 吉 者, 是 恆 備 雄 節 存 也 這 樣 的 基 本 方 針 也 影 響 了 漢 初 政 治 格 局 採 取 一 種 弱 勢 的 思 維 ; 相 關 討 論 請 參 老 子 政 治 思 想 的 開 展, 林 俊 宏 前 揭 文 ; 林 俊 宏, 禮 與 政 治 現 實 的 對 話 - 賈 誼 新 書 的 禮 治 思 想, 政 治 科 學 論 叢, 第 十 七 期, 民 91 年 12 月

24 諸 陽 者 法 天, 天 貴 正 諸 陰 者 法 地, 地 之 德 安 徐 正 靜, 柔 節 先 定, 善 予 不 爭 黃 帝 四 經 稱 凡 天 之 道, 一 陰 一 陽, 一 短 一 長, 一 晦 一 明, 夫 人 道 則 之 帛 書 繆 和 治 身 當 如 雌 牝, 安 靜 柔 弱, 治 國 當 如 應 變, 和 而 不 唱 能 為 第 十 能 為 雌 乎 注 鬼 與 聖 人 俱, 兩 不 相 傷 也 夫 兩 不 相 傷, 則 人 得 治 於 陽, 鬼 得 治 於 陰 ; 人 得 全 其 性 命, 鬼 得 保 其 精 神, 故 德 交 歸 焉 居 位 第 六 十 夫 兩 不 相 傷, 故 德 交 歸 焉 注 女 所 以 能 屈 男, 陰 勝 陽, 以 安 靜 不 先 求 之 也, 陰 道 以 安 靜 為 謙 下 謙 德 第 六 十 一 牝 常 以 靜 勝 牡, 以 靜 為 下 注 道 之 於 萬 物, 非 但 生 之 而 已, 乃 復 長 養 成 熟 覆 育, 全 於 性 命 人 君 治 國 治 身 亦 當 如 是 養 德 第 五 十 一 故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長 之, 育 之, 成 之, 熟 之, 養 之, 覆 之 注 聖 人 在 民 上 為 主, 不 以 尊 貴 虐 下, 故 民 戴 仰 而 不 以 為 重 ; 聖 人 在 民 前, 不 以 光 明 蔽 後, 民 親 之 若 父 母, 無 有 欲 害 之 心 也 後 己 第 六 十 六 是 以 聖 人 處 上 而 民 不 重, 處 前 而 民 不 害 注

92 12 25 王 天 下 之 道 有 天 焉, 有 人 焉, 又 ( 有 ) 地 焉, 參 ( 三 ) 者 參 用 之, 而 有 天 下 矣 黃 帝 四 經 四 度 人 君 不 重 則 不 尊, 治 身 不 重 則 失 神, 草 木 之 華 輕, 故 零 落, 根 重, 故 長 存 也 人 君 不 靜 則 失 威, 治 身 不 靜 則 身 危, 龍 靜, 故 能 變 化, 虎 躁, 故 夭 虧 也 重 德 第 二 十 六 重 為 輕 根, 靜 為 躁 君 注 人 乃 天 下 之 神 物 也, 神 物 好 安 靜, 不 可 以 有 為 而 治 也 無 為 第 二 十 九 天 下 神 器, 不 可 為 也 注 治 身 治 國 於 未 亂 之 時, 當 豫 閉 其 門 也 守 微 第 六 十 四 治 之 於 未 亂 注 先 開 張 之 者, 欲 極 其 奢 淫 先 強 大 之 者, 欲 使 遇 禍 患 先 興 之 者, 欲 使 其 驕 危 也 先 與 之 者, 欲 極 其 貪 心 也 此 四 者, 其 道 微, 其 效 明 也 柔 弱 者 長 久, 剛 強 者 先 亡 也 魚 脫 於 淵, 為 去 剛 得 柔, 不 可 復 制 也 利 器, 權 道 也 治 國 權 者, 不 可 以 示 執 事 之 臣 也 治 身 道 者, 不 可 以 示 其 非 其 人 也 微 明 第 三 十 六.

26 法 道 無 為, 治 身 則 有 益 精 神, 治 國 則 有 益 萬 民, 不 勞 煩 也 偏 用 第 四 十 三 無 為 之 益 注 上 所 行, 下 必 隨 之 也 ; 有 所 溫 必 有 有 所 寒 也 ; 有 所 強 大 必 有 所 羸 弱 也 ; 有 所 安 必 有 所 危 ; 明 人 君 不 可 以 有 為 治 國 與 治 身 也 無 為 第 二 十 九 故 物 或 行 或 隨, 或 呴 或 吹, 或 強 或 羸, 或 載 或 隳 注 夫 聖 人 懷 通 達 之 知, 託 於 不 知 者, 欲 使 天 下 質 朴 忠 正, 各 守 純 性 小 人 不 知 道 意, 而 妄 行 強 知 之 爭, 以 自 顯 著, 內 傷 精 神, 減 壽 消 年 也 知 病 第 七 十 一 ( 以 其 病 病 ) 是 以 不 病 注 古 之 善 以 道 治 身 及 治 國 者, 不 以 道 教 民, 使 明 智 巧 詐 也, 將 以 道 德 教 民, 使 朴 質 不 詐 偽 淳 德 第 六 十 五 古 之 善 為 道 者, 非 以 明 民, 將 以 愚 之 注 絕 聖 制 作, 反 初 守 元, 五 帝 垂 象, 蒼 頡 作 書, 不 如 三 皇 結 繩 無 文 棄 智 惠, 反 無 為 還 淳 第 十 九 絕 聖 棄 智 注 ( 俗 薄 第 十 八 言, 智 惠 之 君, 賤 德 而 貴 言, 賤 質 而 貴 文 ) 情 欲 斷 絕, 德 與 道 合, 則 無 所 不 施, 無 所 不 為 也 忘 知 第 四 十 八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注 欲 為 天 下 主 也, 欲 以 有 為 治 民, 我 見 其 不 得 天 道 人 心 已 明 矣 無 為 第 二 十 九 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注

92 12 27 道 以 無 為 為 常 也 侯 王 若 能 守 道, 萬 物 將 自 化, 效 於 己 也 為 政 第 三 十 七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萬 物 將 自 化 注 好 大 自 矜 之 人, 不 可 以 長 久, 使 此 自 矜 伐 之 人, 在 治 國 之 道 曰 賦 歛, 餘 祿 食, 為 貪 行, 此 人 在 位, 動 欲 傷 害, 故 物 無 有 不 畏 惡 也 苦 恩 第 二 十 四 自 矜 者 不 長, 其 於 道 也, 曰 餘 食 贅 行, 物 或 惡 之 注 以 有 為 治 之, 則 敗 其 質 朴, 強 執 教 之, 則 失 其 情 實 無 為 第 二 十 九 為 者 敗 之 執 者 失 之 注 夫 唯 獨 無 以 生 為 務 者, 爵 祿 不 干 於 意, 財 利 不 入 於 身, 天 子 不 得 臣, 諸 侯 不 得 使, 則 賢 於 貴 生 也 貪 損 第 七 十 五 是 賢 於 貴 生 注 兵 者, 驚 精 神 濁 和 氣, 不 善 人 之 器 也, 不 當 修 飾 之 偃 武 第 三 十 一 夫 佳 兵, 不 祥 之 器 注 治 國 者, 兵 甲 不 用, 卻 走 馬 以 治 農 田 ; 治 身 者, 卻 陽 精 以 糞 其 身 儉 欲 第 四 十 六 卻 走 馬 以 糞 注. 內 刑. 29 29 參 陳 鼓 應, 管 子 四 篇 的 心 學 和 氣 論, 台 大 哲 學 論 評, 第 二 十 二 期, 特 別 是 頁

28 有 為 於 事, 廢 於 自 然, 有 為 於 義, 廢 於 慈 仁, 有 為 於 色, 廢 於 精 神 也 守 微 第 六 十 四 為 者 敗 之 注 不 德 者, 言 其 不 以 德 教 民, 因 循 自 然, 養 人 性 命, 其 德 不 見, 故 言 不 德 也 言 其 德 合 於 天 地, 和 氣 流 行, 民 得 以 全 也 論 德 第 三 十 八 上 德 不 德 是 以 有 德 注 不 以 榮 譽 為 樂, 獨 立 為 哀, 志 靜 無 欲, 與 人 無 怨 身 不 欲 富 貴, 口 不 欲 五 味, 不 與 貪 爭 利, 不 與 勇 爭 氣, 不 為 亂 世 主, 不 處 暗 君 位, 不 以 乘 權 故 驕, 不 以 失 志 故 屈, 其 德 如 此, 天 子 不 得 臣, 諸 侯 不 得 屈, 與 世 浮 沈, 容 身 避 害, 故 為 天 下 貴 也 玄 德 第 六 十 六 故 不 可 得 而 親, 亦 不 可 得 而 疏, 不 可 得 而 利, 亦 不 可 得 而 害, 不 可 得 而 貴, 亦 不 可 得 而 賤, 故 為 天 下 貴 注 山 有 玉, 掘 其 山, 水 有 珠, 濁 其 淵, 辯 口 多 言, 亡 其 身 顯 質 第 八 十 一 辯 者 不 善 注 聖 人 愛 念 百 姓, 如 嬰 孩 赤 子, 長 養 之, 而 不 望 其 報 任 德 第 四 十 九 聖 人 皆 孩 之 注 180-181

92 12 29 結 語 30 31 30 有 關 於 魏 晉 玄 學 的 本 體 討 論, 請 參 林 俊 宏 前 揭 書 第 二 章, 正 始 玄 學 的 道 家 思 想 31 太 一 生 水 說 太 一 生 水, 水 反 輔 太 一, 是 以 成 天, 天 反 輔 太 一, 是 以 成 地, 這 裡 的 尚 水 思 維 與 老 子 第 八 章 中 的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居 眾 人 之 所 惡, 故 幾 於 道 矣 是 一 致 的, 本 文 前 面 所 引 的 管 子 諸 篇 ( 特 別 是 黃 老 思 想 色 彩 濃 厚 的 內 業 心 術 上 下 諸 篇 ) 則 明 顯 地 是 尚 氣 的 詮 釋 觀 點, 論 述 介 於 其 間 的 管 子 水 地 看 來 是 頗 為 關 鍵 的 一 篇, 篇 中 云 地 者, 萬 物 之 本 原, 諸 生 之 根 菀 也, 美 惡 賢 不 肖 愚 俊 之 所 生 也 水 者, 地 之 升 氣, 如 筋 脈 之 通 流 者 也, 故 曰, 水, 具 才 也 是 以 水 者, 萬 物 之 準 也, 諸 生 之 淡 也, 韙 非 得 失 之 質 也, 是 以 無 不 滿, 無 不 居 也, 集 於 天 地, 而 藏 於 萬 物, 產 於 金 石, 集 於 諸 生 人, 水 也, 男 女 精 氣 合, 而 水 流 形 是 以 水 集 於 玉, 而

30 九 德 出 焉, 凝 蹇 而 為 人, 而 九 竅 五 慮 出 焉 水 地 說 了 水, 也 談 了 血 氣, 但 是 並 沒 有 出 現 完 整 的 宇 宙 生 成 論, 固 然 水 是 重 要 的 原 生 物 質, 不 過, 氣 亦 有 重 要 的 地 位, 晚 出 的 太 一 生 水 在 這 個 部 分 補 充 了 水 地 的 尚 水 系 統, 顯 然 是 老 子 尚 水 思 想 的 代 表, 這 裡 的 意 思 是, 在 尚 氣 與 尚 水 兩 種 關 於 老 子 宇 宙 生 成 論 的 詮 釋 觀 點 之 間, 各 有 代 表 性 的 著 作 出 現 了 對 話 的 可 能,, 也 各 擅 勝 場, 漢 代 的 氣 化 論 在 理 解 的 進 程 上 明 顯 地 傾 向 了 尚 氣 的 論 述, 論 者 以 為, 這 種 從 橫 向 宇 宙 構 成 上 討 論 問 題 的 氣 化 論, 或 者 忽 略 了 縱 向 時 間 軸 線 與 歷 史 角 度 出 發 的 尚 水 詮 釋 觀 點 有 關 於 太 一 生 水 的 尚 水 觀 點 以 及 關 於 尚 水 與 尚 氣 的 討 論, 請 參 許 抗 生, 初 讀 太 一 生 水, 收 在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七 輯,1999 年 8 月, 頁 306-315, 另 外, 太 一 生 水 一 篇 中 的 水 與 氣 討 論, 在 陳 鼓 應 太 一 生 水 與 性 自 命 出 發 微 一 篇 亦 有 相 當 精 彩 的 討 論, 請 參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七 輯, 頁 396-402

92 12 31 參 考 書 目 一 經 典 及 譯 注 二 書 籍 1984 1998 1988 1997 1987 1987 1957 1993 1997 2002 2001 2002

32 1995 三 期 刊 1993 1999 1999 1997 2001 2002-2002 2000 1999 1999 1997 1999 四 學 位 論 文 2001 1996

92 12 33 Breath (Vital energy), Body and Politics -- Analysis on Commentary of Lao Tsu (by Her Shang Gong) Chun-Hung Lin*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ext in Han dynasty, known as Commentary of Lao Tsu (by Her Shang Gong ). My dissertation here is Taoist thought has its own internal and axial development when treated as a academic community which always interacts with other academic communities led by Confucian School. This paper tries to follow this hypothesis and investigates three dimensions of this text: Tao (the ultimate origin) and breath or vital energy, breath or vital energy and body, body and politics. Therefore, we may partially sketch the contours of so-called gasification viewpoint, epistemological and ontological understanding existed in Han dynasty. And we may draw the outline of the process that Commentary conveys the internal essence of thought of Lao-Chung Taoist and Yellow-Lao Taoist ( Four Texts of Yellow Emperor and Hwai Nan Tsu included) to Wei-Jing Taoist(also famous as Wei-Jing Mysticist). We can easily trace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process in middle-age Chinese political philosophy just by analyzing what we get in this Taoist text. The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the linkages between categorical issues such as body and political affairs, rulers and the ruled and root and branch can also be put in order by following the context of Commentary. Finally, we may discover some clues of the internal connection between Han Taoist School and Wei-Jing mysticism and we shall try to initiate some critical points introspectively for further study 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4 conclusion. Key words: root and branch, body formation, mysticism, breath or vital energy, essence,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