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Similar documents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續論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untitled

09仇小屏.doc

05

¡È±m v

《布袋和尚传》笺释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組合 1.pdf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33-57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1.第二卷第二期p1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untitled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A-錢穆宗教觀-171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Microsoft Word doc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untitled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 )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 )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Microsoft Word 蘇全正教授.doc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Microsoft Word - 2.王建國.doc

15



,,,,, (,1988: 630) 218

序 閱 讀 能 力 的 養 成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楊 見 成 校 長 閱 讀 能 力 是 國 家 推 動 多 年 的 政 策, 各 縣 市 政 府 亦 不 遺 餘 力 推 動 各 教 育 階 段 閱 讀 平 台, 提 供 多 樣 的 知 識 庫, 誘 導 學 生 多 閱 讀,

02廖美玉.doc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基础写作》教学大纲

七侠五义2.PDF

<4D F736F F 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106陳怡良.doc

Microsoft Word - 經解與神話-tangshong.doc


Microsoft Word - 學報-1.doc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4D F736F F D 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Microsoft Word v...doc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饶 阳 县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邢 台 县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武 安 市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山 西 省 临 汾 市 中 级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支 队 大 同 市 矿 区 人 民 法 院 司 法 察 大 队 介 休 市 人 民 法 院 司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Business Study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52 53

Microsoft Word - 04呂素端83-120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Microsoft Word doc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Microsoft Word - 00-目錄.doc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 4,, 1, :,,? (3) : ( ) ; (4) GBK 18000,, ( ) : (2) 2 ; 1 (1) (1987:p ) 2 (1944:p119)

<4D F736F F D203239B4C12D41B1D0A87CBB50AAC0B77CACECBEC7C3FE2DAB65ABE12E646F63>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Microsoft Word - 01應制詩之審美特徵__以張九齡應制詩為觀察對象_吳元嘉_編輯稿.doc

Transcription: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頁 1-26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黃 東 陽 摘 要 本 文 以 專 門 纂 集 民 間 流 傳 東 坡 和 佛 印 對 答 為 戲 的 專 冊 東 坡 問 答 錄 ( 以 下 簡 稱 問 答 錄 ) 為 研 究 文 本, 考 察 是 書 的 文 體 特 徵 及 思 想 脈 絡, 用 以 理 解 社 會 活 動 對 文 體 遷 變 的 影 響 外, 並 發 明 雅 笑 話 的 特 質 和 形 式 已 知 問 答 錄 用 蘇 軾 個 人 偏 好 調 謔 的 才 性 作 為 塑 造 人 物 的 基 礎, 復 以 蘇 軾 及 佛 印 間 調 謔 且 急 智 的 對 答 作 為 敘 述 的 範 型, 一 方 面 依 照 書 中 人 物 的 重 要 性 為 次 序, 複 製 著 與 原 型 才 性 相 仿 的 人 格 及 形 象, 組 構 出 智 識 階 級 的 群 體 意 識, 另 一 方 面 也 再 製 兩 人 相 同 的 互 動 模 式, 建 立 起 既 定 的 敘 事 模 式 至 於 敘 事 邏 輯, 則 以 證 明 蘇 軾 及 佛 印 等 的 言 語 確 實 含 括 著 才 識 和 智 慧 為 準 則 在 問 答 的 制 式 行 文 中, 主 要 採 取 各 自 闡 發 及 層 遞 推 述 的 敘 事 策 略, 讓 主 客 皆 能 得 到 展 述 己 見 的 機 會 和 空 間, 方 便 於 正 面 地 表 述 此 群 體 特 有 的 才 學 和 性 情 問 答 錄 經 營 出 一 個 絕 對 優 越 和 風 雅 的 名 士 氛 圍, 並 負 起 指 導 讀 者 觀 賞 和 理 解 的 責 任, 將 謔 浪 猥 褻 的 對 答 內 容, 看 待 成 風 雅 且 具 智 慧 的 應 對 問 答 錄 為 傾 慕 風 流 的 民 眾, 輯 錄 甚 而 改 寫 著 各 種 與 兩 人 有 關 的 新 聞 和 傳 說, 自 貼 近 群 眾 的 智 識 想 像 及 理 解, 而 對 後 來 的 通 俗 小 說 及 戲 曲 創 作, 能 發 揮 著 重 要 及 深 遠 的 影 響 關 鍵 詞 : 東 坡 問 答 錄 蘇 軾 佛 印 笑 話 書 宋 代 文 言 小 說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專 任 助 理 教 授 ( 收 稿 日 期 :100.08.18; 通 過 刊 登 日 期 :101.03.05) 1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壹 引 言 魏 晉 時 因 著 對 個 人 才 性 的 重 視 及 表 彰, 適 時 引 動 了 時 人 更 加 對 言 語 表 現 的 注 目 與 關 心, 一 種 最 直 接 將 心 理 活 動 與 思 維 反 應 於 外 的 方 式 此 能 展 現 個 人 才 性 的 外 徵, 能 由 世 說 新 語 裡 以 品 題 談 吐 的 記 錄 最 夥 以 及 所 擬 立 並 排 序 言 語 規 箴 排 調 輕 詆 讒 險 等 攸 關 對 答 篇 目 中 得 到 應 證 從 中 可 獲 悉 六 朝 時 對 言 語 甚 為 重 視 的 消 息, 更 證 成 了 當 時 確 將 言 語 與 才 性 予 以 連 繫, 呈 現 出 內 在 才 性 和 外 在 言 語 的 聯 結 及 對 等 關 係 1 職 故, 品 藻 言 語 的 意 義, 在 於 依 此 外 徵 便 可 品 題 那 內 在 幽 微 的 才 性 本 質 依 此 思 路, 所 謂 微 諷 可 觀 傳 統 文 論 的 主 張 及 雅 笑 話 的 思 路, 意 味 著 高 明 的 言 語 可 令 人 激 賞, 傾 向 於 正 面 賞 譽 說 話 者 的 急 智 與 聰 慧, 止 於 調 笑 者 固 有 可 觀, 已 不 免 攙 雜 反 向 譏 諷 他 人 ( 被 諷 者 ) 的 缺 憾 和 疏 失, 至 下 便 流 於 詆 罵 文 人 當 引 為 戒 了 藉 由 世 說 可 以 知 悉 六 朝 時 已 建 立 起 雅 笑 話 的 文 體 規 模, 傳 達 著 智 識 份 子 以 自 我 及 文 人 階 級 為 本 位 的 濃 厚 意 識, 支 配 著 後 來 雅 笑 話 作 者 的 創 作 心 理 與 撰 文 方 式 : 一 方 面 強 烈 批 評 通 俗 笑 書 淺 俗 悅 笑 的 粗 鄙 不 堪, 另 一 方 面 又 專 記 文 人 軼 事 或 鈔 撮 古 籍 以 為 創 作, 將 此 群 體 高 明 的 言 談 轉 化 成 可 以 讀 誦 的 文 字, 形 構 出 雅 笑 話 撰 文 的 習 例, 連 繫 起 文 人 ( 名 人 ) 及 笑 言 間 的 有 效 關 聯 2 而 此, 形 成 不 斷 強 化 及 突 顯 文 人 情 性 表 徵 與 區 隔 其 他 階 級 身 份 的 循 環, 建 立 起 作 者 與 讀 者 共 通 的 思 維 及 語 言 此 一 撰 述 的 模 式 入 宋 後, 已 見 新 變, 一 種 未 見 於 前 例 的 專 冊 出 現, 即 成 書 於 南 宋 的 東 坡 佛 印 問 答 錄 此 書 號 稱 採 集 了 名 人 蘇 軾 及 佛 印 的 詼 諧 對 答, 有 著 和 世 說 亦 為 追 蹤 魏 晉 名 士 行 止 的 相 同 命 題, 敘 事 則 模 擬 抑 或 記 錄 了 當 時 所 流 行 說 話 表 演 的 原 來 資 料, 將 當 時 所 風 行 兩 人 或 數 人 間 彼 此 調 侃 及 機 辯 作 為 內 容 的 市 井 表 演, 轉 換 成 案 頭 讀 物 的 形 式 此 書 有 著 啟 人 一 笑 鮮 明 的 撰 述 目 的, 今 人 自 歸 於 笑 話 書 只 是 此 一 新 體 展 現 出 獨 特 的 書 寫 形 式 與 展 1 2 世 說 的 分 門 及 次 序, 本 具 有 判 別 才 性 高 低 的 品 評 意 味, 若 以 和 言 語 有 關 的 題 目 觀 察, 亦 和 才 性 的 高 下 呈 現 正 相 關 考 論 可 參 黄 東 陽, 六 朝 志 人 小 說 考 論 ( 臺 北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 2009 年 9 月 ), 頁 33-35 世 說 雖 非 笑 書 專 冊, 亦 自 成 世 說 體, 但 和 雅 笑 話 關 係 密 切 檢 笑 書 自 曹 魏 笑 林 面 世 後, 亦 開 啟 了 雅 俗 笑 書 間 的 爭 競 雅 笑 書 的 作 者 多 採 取 講 究 文 辭 注 明 出 處 文 人 活 動 作 為 手 段, 去 認 定 自 己 的 創 作 屬 乎 於 雅 正 而 有 別 於 通 俗 笑 書, 皆 合 於 世 說 及 世 說 體 中 有 關 排 調 篇 目 的 文 體 特 徵 及 命 意, 其 淵 源 和 關 係 由 此 可 見 詳 論 參 黄 東 陽, 辭 雖 傾 回, 義 歸 義 正 宋 人 笑 書 開 顏 集 雅 俗 之 辨 釋 義,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38 期 (2007 年 5 月 ), 頁 27-44 2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現 方 法, 在 歸 納 體 類 和 披 尋 淵 源 時 仍 存 在 的 疑 難 : 就 題 材 上 而 言 雖 號 稱 直 錄 名 人 的 嘉 言 逸 事, 然 卻 多 屬 自 我 作 古 而 難 徵 實, 與 世 說 體 一 系 亦 鈔 集 名 士 言 行 的 體 例 有 所 不 同 外, 體 例 上 係 依 循 題 目 所 標 舉 問 答 即 往 返 式 的 行 文 為 主 要 規 模, 也 和 雅 笑 話 仍 以 記 錄 故 事 為 要 的 撰 文 方 法 有 著 顯 著 區 隔, 一 種 形 似 志 人 之 作 又 和 雅 笑 書 主 流 有 別 的 新 體 就 此, 本 文 即 以 此 書 為 研 究 文 本, 依 照 是 書 作 者 採 擷 內 容 的 敘 事 觀 點 和 方 法, 分 出 本 文 綱 要 : 先 就 此 書 近 於 雅 笑 話 表 述 人 物 優 越 的 敘 事 特 質, 依 從 所 標 舉 蘇 軾 佛 印 兩 位 人 物, 尋 繹 出 其 中 凌 越 常 人 才 性 的 命 題 內 容, 以 發 明 其 中 呈 現 的 意 識 形 態 ; 其 次, 續 以 解 構 所 採 用 的 行 文 策 略, 掌 握 是 書 的 思 考 脈 絡 與 撰 文 手 法, 以 期 能 清 楚 且 親 切 地 發 掘 其 文 體 的 特 徵 和 內 涵 就 此, 足 能 獲 悉 社 會 文 化 及 活 動 對 文 體 遷 變 的 可 能 影 響, 以 回 饋 及 重 塑 雅 笑 書 的 判 定 準 則, 對 於 雅 笑 話 甚 而 中 國 的 笑 話 書 的 主 要 特 色, 提 供 了 新 的 詮 釋 視 角 及 見 解 貳 論 述 的 必 然 : 出 於 自 我 優 越 感 的 基 礎 性 格 日 藏 東 坡 居 士 佛 印 禪 師 問 答 鈔 本, 又 題 東 坡 佛 印 語 錄 問 答, 撰 者 不 詳, 明 人 刊 印 寶 顏 堂 秘 笈 收 此 書, 題 為 東 坡 問 答 錄 問 答 錄, 與 日 本 鈔 本 不 同 ; 又 增 題 撰 者 蘇 軾, 則 屬 偽 託 3 書 中 所 採 飛 來 峰 典 故 出 於 孝 宗 在 位 年 間 (1162-1189), 可 作 為 此 書 的 撰 文 上 限 外, 4 王 楙 野 客 叢 書 中 以 鳥 對 僧 條 記 云 : 又 有 時 聞 啄 木 鳥, 疑 是 扣 門 僧 出 東 坡 佛 印 語 錄 5 所 引 內 容 見 於 今 本 問 答 錄 的 首 則, 知 所 見 非 他 書, 書 前 王 楙 自 序 謂 是 書 成 於 嘉 泰 二 年 (1202), 推 得 問 答 錄 成 於 3 4 5 日 本 鈔 本 未 題 作 者, 秘 笈 本 則 題 為 蘇 軾 據 趙 開 美 東 坡 問 答 錄 題 辭 云 : 東 坡 以 世 法 遊 戲 佛 法, 佛 印 以 佛 法 遊 戲 世 法 二 公 心 本 無 法, 故 不 為 法 縛, 而 詼 諧 謔 浪, 不 以 順 逆 為 利 鈍, 直 是 滑 稽 之 雄 也 彼 優 髠 視 之, 失 所 據 矣, 刻 東 坡 佛 印 問 答 錄 視 此 書 乃 東 坡 佛 法 對 答 內 府 的 實 錄, 知 作 者 乃 刻 秘 笈 本 時 所 增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云 : 東 坡 問 答 錄 一 卷 藏 本 舊 本 題 宋 蘇 軾 撰 所 記 皆 與 了 元 往 復 之 語, 詼 諧 謔 浪, 極 為 猥 褻 ; 又 載 佛 印 環 疊 字 詩 及 東 坡 長 亭 詩, 詞 意 鄙 陋, 亦 出 於 委 巷 小 人 之 所 為, 為 偽 書 中 之 至 劣 者 也 除 知 內 府 藏 本 即 已 增 加 作 者 的 秘 笈 本 外, 館 臣 由 內 容 過 於 猥 褻, 直 斷 非 出 於 蘇 軾 之 手, 而 是 民 間 的 委 巷 小 人 所 作, 自 是 合 理 引 文 分 見 宋 佚 名, 問 答 錄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本 ), 頁 40 清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97 年 9 月 ), 頁 2848 考 論 請 參 張 政 烺, 問 答 錄 與 說 參 請, 收 於 張 政 烺 著, 張 政 烺 文 史 論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年 4 月 ), 頁 239-240 宋 王 楙 撰, 王 文 錦 點 校, 野 客 叢 書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7 月 ), 頁 221 3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1162-1202 這 四 十 年 間, 在 南 宋 中 葉 前 已 然 流 傳 目 前 所 見 版 本 有 二, 皆 為 一 卷 : 一 是 永 正 五 年 (1508) 的 手 鈔 本, 今 藏 於 日 本, 台 北 天 一 出 版 社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古 本 小 說 集 成 皆 用 此 影 印 ; 二 是 明 寶 顏 堂 秘 笈 本, 台 南 莊 嚴 出 版 社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影 印 即 據 此 本, 商 務 印 書 館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北 京 語 文 出 版 社 三 蘇 全 書 則 用 此 而 排 印 相 較 寶 顏 堂 秘 笈 本 及 日 本 鈔 本, 已 有 不 同 : 就 文 字 而 言, 除 日 本 鈔 本 因 有 別 字 而 致 有 異 外, 秘 笈 本 已 對 文 字 加 以 更 動, 若 此 書 秘 笈 本 繫 於 東 坡, 故 標 題 多 略 去 東 坡 二 字, 或 者 以 為 文 字 雅 馴 不 足, 就 更 題 或 改 動, 如 為 佛 印 真 贊 題 答 文 末 日 本 鈔 本 作 蓋 以 子 瞻 乃 謂 蘇 蘇 鬍 也, 秘 笈 本 更 為 蓋 子 瞻 多 髯 也 即 為 此 例 ; 就 內 容 來 看, 秘 笈 本 較 日 本 鈔 本 多 兩 則 外, 日 本 鈔 本 亦 有 多 處 文 字 溢 於 秘 笈 本 : 題 僧 詩 軸 文 末 日 本 鈔 本 有 大 杜 者, 杜 甫 也 ; 小 杜 者, 乃 杜 牧 之 也 牧 之 王 ( 主?) 詩, 時 人 謂 之 小 杜 杜 字 與 肚 同 音, 公 以 此 譏 之, 不 知 狀 彼 僧 為 何 物 耶 的 對 於 藕 斷 鷺 鷥 飛 後 日 本 鈔 本 有 注 文 鷺 鶿 ( 按 當 作 鷥 ) 謂 藕 斷 絲 出 絲 長 也 東 坡 疊 字 詩 後 日 本 鈔 本 有 使 者 終 日 思 之 不 得, 自 是 不 復 言 兩 句 交 代 敘 事 結 果 ; 登 廁 譏 行 者 日 本 鈔 本 作 東 坡 登 廁, 並 於 題 後 有 小 注 取 笑 行 者 這 些 溢 出 文 字 多 為 內 容 的 注 解, 但 對 具 有 文 人 身 份 的 刻 書 人 而 言 又 近 於 常 識 而 多 餘, 在 刊 刻 此 書 時 允 許 對 文 字 略 作 潤 色 的 態 度 下, 刪 去 這 些 注 解, 可 以 想 見 然 大 致 來 說, 秘 笈 本 刪 去 部 份 注 文 與 更 動 少 許 文 字, 且 較 日 本 鈔 本 多 兩 則 外, 其 實 就 正 文 而 言 差 異 性 並 不 大, 今 即 用 商 務 印 書 館 據 秘 笈 本 所 排 印 的 問 答 錄 為 討 論 底 本 此 部 號 稱 出 於 蘇 軾 之 手, 收 錄 蘇 軾 與 佛 印 二 人 間 的 急 智 問 答, 內 容 不 經 又 甚 俚 俗, 然 文 本 亦 非 全 然 無 據 檢 正 史 中 的 蘇 軾, 不 僅 在 朝 時 能 針 貶 時 政 且 不 畏 權 勢, 於 地 方 為 官 亦 以 民 為 念 並 多 行 德 政 這 位 耿 直 的 國 士, 卻 已 用 調 謔 之 語, 刺 諷 權 臣 的 行 事, 為 文 又 多 置 嬉 笑 怒 罵 之 辭, 6 自 特 出 於 當 時, 也 成 為 民 間 敬 仰 東 坡 者 言 談 的 素 材 惟 正 史 中 未 記 錄 東 坡 和 僧 人 間 的 交 游, 亦 未 言 及 佛 印 但 從 當 時 筆 記 與 佛 教 僧 傳 中, 也 可 鉤 沈 出 兩 人 近 於 史 實 的 互 動 過 程 宋 時 禪 師 多 兼 通 儒 釋, 與 文 人 往 來, 互 相 寄 送 禪 語, 佛 印 即 預 其 一, 當 時 亦 頗 知 名, 7 至 於 蘇 軾 也 和 禪 師 關 係 密 切, 也 不 僅 佛 印 一 人, 8 已 6 7 引 據 元 脫 脫, 宋 史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8 年 7 月 ), 頁 10809-10810 10817 有 關 佛 印 與 當 時 文 人 的 交 游, 可 參 杜 繼 文 魏 道 儒, 中 國 禪 宗 通 史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 2007 年 7 月 ), 頁 420-423 4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鋪 衍 下 兩 人 多 有 往 來 且 好 相 交 詰 的 社 會 氛 圍 何 況 兩 人 確 有 言 語 上 的 交 鋒, 據 南 宋 初 釋 曉 瑩 雲 臥 紀 譚 的 記 錄 可 知 : 佛 印 禪 師 平 居 與 東 坡 昆 仲 過 從, 必 以 詩 頌 為 禪 悅 之 樂 住 金 山 時, 蘇 黃 門 子 由 欲 謁 之, 而 先 寄 以 頌 曰 : 麤 砂 施 佛 佛 欣 受, 怪 石 供 僧 僧 不 嫌 ; 空 手 遠 來 還 要 否, 更 無 一 物 可 增 添 佛 印 即 酬 以 偈 云 : 空 手 持 來 放 下 難, 三 賢 十 聖 聚 頭 看 ; 此 般 供 養 能 歆 享, 木 馬 泥 牛 亦 喜 歡 然 黃 門 佛 印 以 斯 道 為 際 見 之 歡 9 佛 印 與 蘇 軾 兄 弟 頗 有 往 來, 亦 用 詩 偈 相 互 酬 答, 此 中 蘇 軾 以 自 己 未 帶 一 物 的 來 訪 作 頌 詞, 似 自 嘲 又 若 反 諷, 佛 印 答 以 不 執 於 物 的 偈 語, 適 切 地 回 應 東 坡 先 生 的 頌 語, 已 饒 意 趣 外, 頗 有 爭 勝 的 意 味 釋 惠 洪 禪 林 僧 寶 傳 也 記 有 兩 人 的 交 遊 : ( 雲 居 佛 印 元 禪 師 ) 又 四 住 雲 居, 凡 四 十 年 之 間, 德 化 緇 白, 名 聞 幼 稚 縉 紳 之 賢 者, 多 與 之 遊 蘇 東 坡 謫 黃 州, 廬 山 對 岸, 元 居 歸 宗, 詶 酢 妙 句, 與 煙 雲 爭 麗 及 其 在 金 山 則 東 坡 得 釋 還 吳 中, 次 丹 陽 以 書 抵 元 曰 : 不 必 出 山, 當 學 趙 州 上 等 接 人 元 得 書 徑 來, 東 坡 迎 笑 問 之 元 以 偈 為 獻 ( 或 作 戲 ) 曰 : 趙 州 當 日 少 謙 光, 不 出 三 門 見 趙 王 ; 爭 似 金 山 無 量 相, 大 千 都 是 一 禪 床 東 坡 撫 掌 稱 善 10 兩 人 為 鄰 時 就 相 互 酬 詞, 遠 別 再 會 又 用 言 語 為 戲, 兩 人 情 誼 由 此 可 見 佛 印 待 蘇 軾 亦 與 他 人 不 同, 當 時 已 有 佛 印 為 招 待 蘇 軾 於 寺 中 備 豬 肉 招 待 的 傳 聞, 11 也 略 見 佛 印 於 當 時 人 的 眼 目 中 頗 染 六 朝 名 士 的 任 誕 風 氣 約 與 上 述 記 錄 同 時 的 道 融 叢 林 盛 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等 也 記 下 佛 印 解 東 坡 玉 帶 的 著 名 公 案, 12 皆 點 明 南 宋 中 葉 前 時 人 皆 8 蘇 軾 和 禪 師 往 來 密 切, 可 參 孫 昌 武, 蘇 軾 與 佛 教, 文 學 遺 產 1994 年 第 1 期 (1994 年 1 月 ), 頁 61-72 9 宋 釋 曉 瑩, 雲 臥 紀 譚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八 十 六 冊 ), 頁 677 10 宋 釋 惠 洪, 禪 林 僧 寶 傳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七 十 九 冊 ), 頁 550-551 11 活 動 於 北 宋 末 的 周 紫 芝 已 多 記 蘇 軾 軼 事, 佛 印 燒 豬 待 東 坡 的 典 故 即 出 於 此 見 宋 周 紫 芝, 竹 坡 詩 話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4 月 歷 代 詩 話 本 ), 頁 351 12 分 見 宋 道 融, 叢 林 盛 事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八 十 六 冊 ), 頁 686 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4 年 10 月 ), 頁 1027 5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有 東 坡 佛 印 二 人 個 性 詼 諧, 又 多 好 用 佛 理 對 答 的 觀 感, 正 是 問 答 錄 文 體 及 命 名 主 要 的 社 會 基 礎 及 淵 源, 13 亦 在 此 書 的 記 錄 中 回 饋 和 揭 示 了 當 時 民 間 對 二 人 傳 聞 的 傳 述 方 法 : 由 問 答 去 開 展 出 含 括 了 說 參 請 商 謎 合 生 說 諢 話 等 各 種 說 話 型 的 急 智 應 對, 一 種 包 賅 眾 體 的 新 型 14 問 答 錄 援 用 了 當 時 人 們 對 兩 人 習 用 佛 理 酬 對 的 既 有 想 法, 故 亦 採 用 禪 宗 公 案 之 問 答 體 作 為 書 名 及 形 式, 但 輯 錄 或 撰 寫 時 已 不 拘 於 具 有 佛 理 的 應 對 以 致 於 在 形 式 上 以 對 答 為 體, 內 容 則 用 意 趣 與 巧 思 作 為 準 則, 形 構 與 收 集 故 事, 以 突 顯 及 聚 焦 二 人 能 即 時 應 答 的 資 質 及 才 情 職 故, 演 繹 人 物 的 內 在 才 性 於 形 諸 於 外 的 言 語, 是 問 答 錄 所 欲 表 呈 的 主 題, 係 由 二 人 原 本 的 關 係 和 互 動, 擬 設 並 開 發 其 他 人 物 的 形 象 基 調, 以 及 敘 事 的 基 礎 模 式 一 用 建 立 智 識 階 級 氛 圍 形 塑 人 物 性 格 蘇 軾 與 佛 印 的 交 游 及 互 動, 已 帶 引 出 兩 人 具 有 詼 諧 急 智 與 博 識 的 基 礎 才 性, 在 宋 時 已 盛 傳 兩 人 詼 諧 卻 又 俚 俗 的 附 會 新 聞 15 不 過 就 人 格 的 形 塑 上, 止 於 採 用 蘇 軾 在 群 眾 中 的 形 象 作 為 原 型, 旁 落 了 佛 印 原 本 在 佛 教 傳 記 中 較 近 於 真 實 的 樣 貌 其 思 維 的 理 路, 可 依 人 物 於 此 書 中 的 重 要 性 依 序 拆 解 如 次 : 13 張 政 烺 云 : 此 書 託 東 坡 居 士 佛 印 禪 師 為 賓 主, 以 參 禪 悟 道 之 體 述 詼 諧 謔 浪 之 言, 其 事 皆 荒 謬 無 稽, 其 辭 多 鄙 俚 猥 褻, 雖 以 語 錄 問 答 為 名, 純 屬 小 說 舌 辯 一 流, 故 知 是 說 參 請 之 話 本 也 將 此 書 視 作 說 參 請 的 說 話 底 本 雖 推 說 太 過, 然 由 是 書 內 容 沿 用 了 禪 宗 賓 主 的 對 答, 指 出 確 能 契 合 題 為 語 錄 問 答 的 書 名, 自 有 見 的 故 胡 士 莹 張 兵 等 沿 用 此 論, 當 鑒 於 此 分 見 張 政 烺 著, 張 政 烺 文 史 論 集, 頁 239 胡 士 莹 撰, 話 本 小 說 概 論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0 年 5 月 ), 頁 114-117 及 張 兵, 宋 遼 金 元 小 說 史 (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07 年 3 月 ), 頁 264-266 14 關 於 此 書 體 例, 程 毅 中 就 問 答 錄 中 含 有 商 謎 性 質 合 生 成 份, 故 以 為 不 當 侷 限 舊 有 話 本 的 分 門, 而 為 說 諢 話 的 底 本, 舉 證 歷 歷, 自 有 見 的 今 延 伸 程 氏 之 說, 知 問 答 錄 以 文 言 文 記 錄 為 主, 尚 得 環 疊 字 書 字 意 詩, 恐 非 說 話 人 所 能 採 用, 當 好 事 者 選 集 蘇 軾 在 民 間 流 傳 的 各 種 傳 聞, 亦 含 括 了 說 話 人 所 依 據 的 原 來 資 料, 可 能 亦 記 述 說 話 人 的 表 演 內 容, 如 此 解 釋, 當 更 近 實 情 詳 可 參 程 設 中, 宋 元 話 本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3 年 4 月 ), 頁 121-130 及 宋 人 說 諢 說 與 問 答 錄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訂 補 之 二, 收 於 程 毅 中 著, 程 毅 中 文 存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6 年 9 月 ), 頁 276-284 15 問 答 錄 纂 成 的 年 代, 就 流 傳 各 種 蘇 軾 佛 印 相 互 嘲 弄 的 傳 聞 宋 人 黃 震 就 指 出 : 自 古 可 怪 可 笑 人 情 樂 聞 之 說, 往 往 轉 相 附 會, 未 必 盡 有 其 實 我 朝 東 坡 蘇 公, 一 世 人 豪, 惟 其 善 於 笑 談, 喜 納 浮 屠, 故 至 今 謔 浪 俚 談 類, 必 託 之 東 坡 佛 印, 且 曰 東 坡 之 見 辱 於 佛 印 者 如 此, 而 本 無 其 實 也 其 流 行 可 見 引 見 宋 黃 震, 黃 氏 日 鈔 (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館 出 版 社,1998 年 9 月 影 印 四 庫 全 書 本 ), 頁 145 6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一 ) 樣 版 範 型 以 複 製 核 心 人 物 為 法 式 佛 印 是 書 中 蘇 軾 對 談 的 主 要 對 象, 在 論 辯 上 作 為 足 堪 與 蘇 軾 匹 敵 的 對 手 其 性 格 可 由 上 引 燈 錄 或 僧 傳 中 得 知, 即 令 佛 印 和 蘇 軾 對 答 中 語 多 幽 默, 仍 維 繫 著 溫 良 的 長 者 形 貌 在 五 燈 會 元 佛 印 的 專 傳 中, 將 其 形 容 成 少 小 發 言 成 章, 語 合 經 史 的 神 童, 又 才 思 俊 邁, 風 韻 飄 然 志 慕 空 宗, 投 師 出 家, 其 後 出 為 宗 匠 九 坐 道 場, 四 眾 傾 向, 名 動 朝 野 16 而 為 大 和 尚, 即 使 時 人 有 目 佛 印 僧 了 元, 滑 稽 人 也, 然 其 詼 諧 仍 不 失 敦 厚 而 頗 節 制, 17 自 與 問 答 錄 好 逞 言 近 於 輕 薄 的 性 格 不 侔 此 形 象 的 落 差, 出 於 此 書 在 描 繪 人 物 時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人 物, 依 照 他 既 有 的 性 格 印 象 摹 寫 主 軸, 用 佛 印 與 其 他 人 物 去 旁 襯 演 繹 這 位 急 智 又 才 高 的 箭 垛 人 物 蘇 軾 本 長 於 應 答, 又 嘗 流 於 逞 口 舌 之 快 與 蘇 軾 活 動 時 間 相 近 的 曾 慥, 便 記 下 東 坡 好 以 言 語 刺 諷 的 軼 事 : 東 坡 聞 荊 公 字 說 新 成, 戲 曰 : 以 竹 鞭 馬 為 篤, 以 竹 鞭 犬, 有 何 可 笑? 又 曰 : 鳩 字 從 九 從 鳥, 亦 有 證 據 詩 曰 : 鳴 鳩 在 桑, 其 子 七 兮 和 爺 和 娘, 恰 是 九 箇 18 王 安 石 撰 字 說 喜 望 字 生 義 以 釋 字, 已 為 時 人 所 詬 病, 不 過 蘇 軾 除 了 依 其 思 路 辯 證 其 說 的 荒 謬 外, 後 引 詩 經 作 字 說 的 輔 證, 甚 具 反 諷 的 力 道, 此 敘 事 生 動 地 描 寫 出 王 安 石 聽 聞 蘇 軾 刺 諷 後 踧 踖 不 安 的 窘 況 而 時 人 亦 謂 蘇 軾 好 行 令 調 謔, 應 答 形 式 和 問 答 錄 相 近 : 蘇 子 瞻 與 姜 潛 同 坐, 潛, 字 至 之, 先 舉 令 云 : 坐 中 各 要 一 物, 是 藥 名 乃 指 子 瞻 曰 : 君 藥 名 也 問 其 故, 對 曰 : 子 蘇 子 瞻 應 聲 曰 : 君 亦 藥 名 也, 16 17 18 同 註 12, 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頁 1026 此 為 與 佛 印 同 時 的 朱 彧 所 記 之 軼 事 原 文 記 云 : 僧 了 元, 滑 稽 人 也, 與 蔣 ( 之 奇 ) 相 善, 一 日 見 蔣, 手 捫 其 贅, 蔣 心 惡 之, 了 元 徐 曰 : 沖 卿 在 前, 穎 叔 在 後 蔣 即 大 喜 佛 印 以 手 捫 好 友 蔣 之 奇 的 項 上 瘰 癤, 引 蔣 氏 不 快, 卻 能 用 吳 充 雖 罹 此 疾 仍 得 上 相 等 語, 期 勉 也 欲 扭 轉 亦 得 此 病 的 蔣 氏 勿 以 此 為 忌 佛 印 語 雖 略 有 調 侃, 然 實 為 箴 言 而 顧 得 大 體 另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亦 記 佛 印 曾 向 王 觀 文 陞 座 說 法, 義 歸 佛 法 卻 寄 託 諷 意, 情 形 和 朱 彧 所 記 亦 同 引 見 宋 朱 彧, 萍 洲 可 談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11 月 ), 頁 119 宋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頁 511 宋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 頁 509 另 同 書 亦 載 東 坡 好 友 錢 穆 父 直 稱 蘇 軾 可 謂 善 戲 謔 者 也 ( 頁 510), 可 見 一 斑 7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君 若 非 半 夏, 便 是 厚 朴 問 其 故, 曰 : 非 半 夏 厚 朴, 何 故 謂 之 薑 制 之 19 姜 潛 用 蘇 軾 的 姓 諧 音 藥 名 為 戲, 蘇 軾 能 立 即 用 以 子 之 矛 攻 其 之 盾, 引 伸 姜 潛 字 至 之 的 字 義 而 得 藥 名, 巧 思 更 具, 自 饒 意 趣 此 類 筆 記 的 記 錄 時 間 與 蘇 軾 甚 近, 已 顯 露 蘇 軾 在 當 時 已 予 時 人 好 諧 謔 為 戲 的 印 象 20 對 群 眾 而 言, 本 不 措 意 亦 不 甚 明 晰 這 位 文 學 大 家 在 文 章 或 政 治 上 的 建 樹, 卻 必 興 味 於 未 必 符 實 且 能 表 徵 蘇 軾 巧 辯 善 謔 的 軼 事, 而 此 傾 向, 使 得 蘇 軾 喜 戲 謔 此 一 印 象 中 的 人 格, 導 引 並 建 立 民 間 所 傳 述 蘇 軾 和 佛 印 互 動 的 敘 事 進 程, 佛 印 成 了 蘇 軾 此 一 性 格 投 射 出 的 鏡 面 人 物, 補 充 或 投 映 出 人 們 所 欲 強 調 而 再 造 的 蘇 軾 形 貌, 並 據 此 延 展 和 再 造 同 樣 出 現 於 敘 事 中 的 各 色 人 物 : 蘇 軾 和 佛 印 關 係, 原 本 就 建 立 在 詼 諧 的 互 動 上 由 此 純 粹 的 概 念 擴 充 或 擇 選 人 物, 構 成 了 問 答 錄 中 以 蘇 軾 為 人 際 核 心 的 關 係 網 絡 : 圖 一 問 答 錄 中 人 物 的 關 係 網 絡 圖 核 心 人 物 ( 構 思 主 軸 ) 次 要 人 物 ( 複 製 範 型 ) 蘇 轍 蘇 軾 ( 樣 版 ) 交 游 ( 樣 版 ) 血 緣 蘇 小 妹 姻 親 佛 印 交 游 秦 觀 黃 庭 堅 其 他 智 識 份 子 範 型 強 弱 示 意 強 弱 19 20 宋 孔 平 仲, 談 苑 ( 鄭 州 : 大 象 出 版 社,2006 年 1 月 ), 頁 311-312 蘇 軾 好 與 人 調 笑 事 頗 眾, 散 見 於 宋 人 筆 記, 南 宋 尤 多 明 人 王 世 貞 據 此 輯 有 調 謔 編, 為 數 甚 夥, 由 此 可 見 一 斑 是 書 收 於 王 世 貞 所 編 蘇 長 公 外 紀 8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蘇 軾 及 佛 印 微 具 調 侃 又 具 機 鋒 的 對 談, 為 建 立 行 文 進 程 和 內 容 的 基 礎 兩 人 是 書 中 的 要 角 而 以 知 交 作 為 聯 結, 那 麼 佛 印 本 來 就 應 當 在 巧 言 好 謔 上 全 然 具 備 和 蘇 軾 相 近 的 言 行 與 品 德, 方 能 在 對 談 中 達 成 勢 均 力 敵 互 有 勝 負 的 語 境 與 效 果, 這 也 是 有 學 者 認 為 此 書 反 映 了 與 今 日 相 聲 相 近 說 話 底 本 的 原 因 ; 21 次 要 的 人 物 若 秦 觀 蘇 小 妹 黃 魯 直 甚 至 未 有 名 姓 然 有 智 識 份 子 身 份 等, 負 責 概 括 承 受 接 續 主 要 人 物 的 話 頭 由 於 主 要 人 物 的 對 答 已 被 限 定 在 具 有 調 侃 及 巧 辯 的 範 圍 內, 參 與 活 動 的 輔 助 性 人 物 同 樣 地 也 必 須 具 有 和 蘇 軾 相 近 的 能 力 和 特 色, 這 些 多 為 蘇 軾 友 人 亦 為 重 要 的 文 學 家, 其 任 務 止 於 輔 證 與 建 立 蘇 軾 及 佛 印 天 縱 的 才 情, 全 然 脫 去 於 史 傳 及 筆 記 中 多 元 及 立 體 的 鮮 明 性 格, 人 物 形 貌 扁 平 及 呆 板 而 無 生 氣 此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的 人 際 關 係 網 絡, 乃 用 交 游 及 血 緣 去 作 扣 合 所 建 立 交 游 乃 個 體 意 氣 相 投 的 結 果, 屬 性 自 然 雷 同, 血 緣 則 代 表 因 遺 傳 而 有 著 外 形 及 內 在 的 同 質 性, 在 相 同 家 庭 的 教 養 和 更 多 的 互 動 下, 讓 個 性 與 蘇 軾 更 為 近 似 故 蘇 轍 蘇 小 妺 在 問 答 錄 中 性 格 較 為 清 晰, 尤 以 並 非 真 有 其 人 的 蘇 小 妹, 更 不 受 歷 史 記 錄 的 拘 執, 可 隨 意 地 建 立 關 係 及 再 塑 形 貌 她 不 僅 成 為 秦 觀 的 妻 子, 也 幾 為 蘇 軾 的 翻 版 : 與 秦 觀 間 的 對 談, 實 若 蘇 軾 與 朋 友 的 對 答, 而 此 概 念, 也 是 後 來 以 蘇 小 妹 為 題 者 所 遵 循 的 描 繪 準 則 由 問 答 錄 中 人 物 的 關 係 中, 已 能 看 出 此 書 是 以 蘇 軾 巧 言 善 辯 的 特 質, 作 為 建 構 人 物 言 行 的 主 線, 用 與 佛 印 相 互 嘲 戲 作 為 記 述 的 主 要 內 容, 兩 人 形 成 了 核 心 的 人 物 及 敘 事 範 型, 其 他 人 物 則 用 交 游 及 血 緣 建 立 與 蘇 軾 的 關 係, 並 複 製 人 物 及 敘 事 的 範 型, 以 達 到 形 成 具 有 智 識 氛 圍 及 情 境 的 目 的 ( 二 ) 解 讀 機 辯 為 求 證 成 天 性 中 的 聰 慧 問 答 錄 建 立 起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的 智 識 社 群, 使 用 共 通 的 語 言 和 話 題 互 通 消 息, 藉 此 不 斷 地 加 深 此 群 體 共 通 的 內 在 特 質 因 著 本 書 書 名 已 揭 示 為 問 答 錄, 屬 禪 宗 公 案 式 的 詰 辯, 其 中 當 存 在 著 禪 機 的 判 別 與 佛 理 的 解 讀 只 是 對 一 般 人 來 說, 禪 宗 所 選 擇 的 公 案 偏 好 古 怪 的 言 行, 以 致 多 有 違 背 常 情 處 令 人 難 解 其 中 的 對 話 和 機 鋒, 22 在 難 21 22 此 特 點 乃 程 毅 中 所 指 出, 而 謂 : 這 些 都 是 說 話 人 編 出 來 的 笑 話, 類 似 現 代 的 相 聲, 而 問 答 錄 則 是 專 講 蘇 東 坡 和 佛 印 互 相 嘲 弄 的 笑 話 集 而 此 確 為 問 答 錄 的 重 要 特 徵 程 毅 中,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 句 容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2 月 ), 頁 252 有 關 禪 宗 公 案 表 現 的 特 色 和 本 質, 周 裕 鍇 指 出 : 原 來, 禪 宗 選 擇 公 案, 喜 歡 選 擇 稀 奇 古 怪 的 言 行, 這 是 因 為 公 案 的 性 質 所 決 定 所 謂 公 案, 是 指 祖 師 具 有 典 範 性 質 並 需 要 解 釋 判 別 的 言 行, 9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解 其 中 佛 理 下, 就 解 讀 成 對 話 的 巧 妙 和 聰 慧 即 為 禪 理 那 麼 問 答 錄 所 記, 一 如 世 俗 中 巧 妙 言 語 的 表 現, 這 也 是 程 毅 中 將 此 書 視 為 說 諢 話 底 本 的 原 因, 一 種 單 純 詼 諧 戲 謔 的 對 話 23 故 此, 表 述 於 外 的 言 語 本 非 表 述 的 命 題 所 在, 不 過 是 說 話 者 心 理 活 動 的 結 果, 尚 需 進 一 步 去 體 察 領 略 說 話 者 自 身 特 殊 的 才 性 ( 資 質 性 格 ) 與 素 養 ( 環 境 教 育 ) 此 一 社 群 所 欲 傳 達 的 共 同 特 質, 可 由 以 下 的 例 證 得 見 : 東 坡 與 佛 印 同 飲 佛 印 曰 : 敢 出 一 令, 望 納 之 不 鏗 不 富, 不 富 不 慳 轉 慳 轉 富, 轉 富 轉 慳 慳 則 富, 富 則 慳 東 坡 見 有 譏 諷, 即 答 曰 : 不 毒 不 禿, 不 禿 不 毒 轉 毒 轉 禿, 轉 禿 轉 毒 毒 則 禿, 禿 則 毒 ( 納 佛 印 令 ) 24 蘇 軾 因 見 有 譏 諷, 故 即 時 扣 住 佛 印 的 和 尚 身 份 亦 回 敬 具 有 諷 意 的 行 令, 道 出 蘇 軾 不 能 忍 人 的 性 格 ( 性 ), 而 足 能 立 即 回 應 文 字 雙 關 嘲 語 的 本 事, 交 代 了 蘇 軾 天 生 的 才 情 和 天 份 ( 才 ) 除 了 才 性 之 外, 行 令 屬 於 文 人 階 層 的 游 戲, 此 身 份 需 要 後 天 的 教 育 方 能 養 成, 也 再 增 予 參 與 此 群 體 的 附 加 要 求 復 依 照 上 述 人 物 形 塑 的 原 則, 佛 印 及 其 他 參 與 此 社 團 的 個 體, 也 必 須 具 有 與 蘇 軾 相 同 或 近 似 的 特 質 若 佛 印 為 僧 人 卻 同 樣 地 需 先 交 代 佛 印 未 為 僧 日, 乃 儒 家 流, 群 書 無 不 偏 讀, 滑 稽 應 對, 當 時 無 出 其 右 者 25, 一 種 與 蘇 軾 相 仿 的 人 物 概 念 及 印 象 在 另 一 場 佛 印 佔 上 風 的 對 答 裡, 更 能 察 覺 側 重 在 表 述 個 人 內 在 才 性 的 敘 事 視 角 : 東 坡 一 日 攜 宅 眷 遊 西 湖, 因 往 靈 隱, 適 見 佛 印 臨 瀾 掬 水, 怡 然 忘 機 坡 詰 之, 答 曰 : 聞 此 中 有 花 紋 小 蚌 可 愛, 欲 得 數 枚, 置 之 盆 池, 間 以 供 閒 玩, 猶 恨 未 獲 東 坡 戲 之 曰 : 佛 印 水 邊 尋 蚌 吃 佛 印 應 聲 答 云 : 子 瞻 船 上 帶 家 來 蚌 與 家 二 字, 借 意 也 坡 頗 恨 之, 各 分 散 而 去 ( 佛 印 譏 謔 ) 26 即 判 別 是 非 正 邪 的 典 型 案 例 如 果 言 行 符 合 佛 經, 就 不 需 要 解 釋 判 別, 所 以 祖 師 越 奇 怪 的 言 行 越 適 合 作 公 案, 讓 人 生 疑 惑, 在 疑 惑 中 獲 得 覺 悟, 才 算 是 透 過 禪 關 頗 中 肯 綮, 本 文 亦 沿 用 其 說 引 見 周 裕 鍇, 百 僧 一 案 參 悟 禪 門 的 玄 機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7 年 8 月 ), 頁 103 23 同 註 14, 程 設 中, 宋 元 話 本, 頁 125 24 同 註 3, 宋 佚 名, 問 答 錄, 頁 41 25 同 註 24 26 同 註 24 10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此 次 交 手 始 於 蘇 軾 的 諷 語 : 用 雙 關 語 引 出 依 佛 印 的 和 尚 身 份 若 尋 蚌 吃 將 犯 葷 戒 ( 吃 蚌 ) 接 受 懲 罰 ( 吃 棒 ) 的 因 果 關 係, 因 而 佛 印 的 答 語 則 用 攜 帶 家 眷 ( 帶 家 ) 被 貶 謫 ( 帶 枷 ), 去 應 對 蘇 軾 人 生 中 習 有 被 貶 謫 而 攜 家 眷 至 任 所 的 境 遇, 令 蘇 軾 大 為 不 堪 佛 印 同 樣 有 不 能 自 忍 的 性 格 與 即 時 應 聲 回 覆 的 才 情, 能 通 雙 關 語 又 能 寄 託 刺 諷 亦 屬 文 人 本 事, 透 顯 出 與 蘇 軾 相 同 的 才 性 及 有 習 文 墨 的 成 長 背 景 由 此, 皆 在 證 成 蘇 軾 佛 印, 甚 至 能 參 與 當 中 問 答 的 個 人 都 有 共 通 的 才 情, 惟 在 層 次 上 仍 以 蘇 軾 佛 印 最 為 高 明, 復 按 與 蘇 軾 關 係 的 親 厚 區 別 高 下, 呈 現 由 深 而 淺 的 智 識 光 譜 ( 參 圖 一 ) ( 三 ) 定 義 學 識 強 調 社 會 中 智 識 的 身 份 制 式 的 行 令 聯 詩 解 謎 等 活 動, 除 了 能 作 為 參 與 者 黠 慧 的 試 金 石, 也 在 揭 示 及 區 隔 此 等 人 物 不 同 於 一 般 群 眾 的 社 會 階 層, 本 來 文 字 游 戲 就 是 一 種 存 在 於 文 人 生 活 圈 的 娛 樂 故 於 題 目 中, 已 知 商 謎 需 有 射 覆, 起 令 與 的 對 皆 有 起 有 續, 採 行 一 起 一 答 的 形 式, 考 驗 著 文 人 如 何 將 習 知 的 語 詞 及 典 故 化 為 應 對, 餘 者 即 使 單 純 為 詩 句, 也 務 將 設 下 謎 面, 再 次 去 分 別 未 有 黠 慧 的 一 般 文 人 而 此, 疊 字 詩 不 過 是 增 以 謎 面 的 詩 作, 將 可 重 覆 的 詞 彙, 依 照 七 言 詩 上 四 下 三 的 句 法 安 置 其 中, 讀 時 需 經 回 復 的 手 續 還 原 本 有 七 言 詩 的 形 式 而 已 然 在 斟 酌 拆 解 次 序 的 同 時, 被 認 定 成 辨 分 是 否 屬 乎 其 族 類 的 指 標, 以 下 依 序 節 引 書 中 秦 觀 蘇 小 妺 及 蘇 軾 的 疊 字 詩 如 次, 以 檢 此 中 想 法 : 并 疊 字 詩 一 首 憶 別 離 時 聞 漏 轉 期 歸 阻 久 伊 思 靜 秦 之 書 記 既 到, 值 坡 與 妹 遊 湖 上 得 秦 詩 且 會 其 意, 因 覩 物 用 其 體, 成 採 蓮 歌 云 : 一 闕 新 歌 聲 嗽 玉 津 楊 綠 在 人 蓮 採 11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東 坡 亦 和 疊 字 詩 一 首 : 酒 力 微 醒 時 已 暮 飛 如 馬 去 歸 花 賞 27 秦 觀 以 相 憶 為 題 寄 予 妻 子 疊 字 詩 一 首, 蘇 小 妹 也 續 以 應 景 的 詠 採 蓮 詩 為 覆, 然 詩 意 並 不 回 應 前 詩, 蘇 軾 更 接 以 飲 酒 詩, 命 題 更 遠 三 首 各 自 為 政 且 又 不 佳 的 詩 作, 能 被 解 讀 成 具 有 文 采 的 表 現 方 式, 原 因 在 於 此 則 聚 焦 在 寫 詩 者 能 夠 設 出 有 解 謎 意 味 的 疊 字 詩 以 及 解 讀 者 亦 是 寫 詩 者 能 解 譯 並 再 創 作 上, 此 過 程 足 夠 證 明 三 者 的 聰 慧 及 學 識, 可 以 忽 視 詩 能 言 志 的 功 能 與 要 求 美 感 的 形 式 問 答 錄 將 擁 有 解 讀 含 括 了 行 令 在 內 的 各 類 詩 謎 及 再 創 作 相 同 的 詩 句 者, 視 作 有 文 才 的 證 明 書 中 已 借 蘇 軾 之 口, 歎 賞 能 當 下 解 讀 佛 印 環 疊 字 詩 的 蘇 小 妺 乃 使 汝 作 男 子, 名 位 必 在 我 上, 妹 因 喜 得 縱 觀 翰 苑 未 見 之 書 28, 肯 定 著 解 詩 與 學 識 的 關 係, 更 相 信 就 此 可 證 蘇 小 妹 才 情 已 凌 越 了 自 己 而 這 明 證, 不 過 是 蘇 小 妹 一 覽 便 了 然 詩 謎 所 指 而 已 就 此, 書 中 不 斷 地 用 文 人 的 文 字 游 戲, 認 定 了 能 毫 不 思 索 便 得 解 開 難 題, 可 證 成 了 個 人 本 質 的 聰 慧 和 超 越 一 般 文 人 的 學 識, 由 之 去 辨 分 此 類 夙 慧 型 的 人 物, 有 著 在 自 我 認 證 後, 再 去 確 認 那 屬 乎 少 數 真 正 名 士 的 次 序 二 以 模 擬 文 人 閱 讀 群 心 態 的 撰 述 原 則 問 答 錄 用 蘇 軾 這 位 具 有 指 標 性 的 名 士, 延 展 他 與 佛 印 蘇 小 妹 及 蘇 門 學 士 等 互 動 經 驗, 致 力 建 構 出 以 蘇 軾 為 核 心 能 超 拔 於 眾 人 之 上 的 小 團 體 對 閱 聽 大 眾 來 說, 此 撰 文 的 手 法 能 給 予 讀 者 參 與 並 生 成 應 是 我 輩 的 閱 讀 經 驗, 但 這 經 驗 並 非 讓 人 有 融 入 和 扮 演 當 中 角 色 的 感 受, 而 是 有 身 臨 其 境 卻 又 維 持 相 當 距 離 欣 賞 這 些 人 物 的 精 彩 互 動, 近 似 觀 賞 說 話 人 的 當 下 展 演 此 書 所 欲 達 成 的 閱 讀 效 果, 仍 在 於 參 與 其 中 而 得 以 產 生 的 心 理 反 應 : 能 與 一 流 人 物 相 親, 而 生 成 共 同 的 經 歷, 讓 被 觀 賞 者 ( 名 士 )/ 觀 賞 者 ( 讀 者 ) 兩 下 不 同 的 生 活 型 態 中, 能 產 生 共 鳴 27 28 同 註 24, 頁 43 同 前 註 12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一 ) 優 越 的 回 應 由 於 問 答 錄 暗 示 並 導 引 讀 者 們 認 可 與 相 信 蘇 軾 等 的 諸 多 對 談, 即 使 是 上 文 已 引 述 單 純 的 調 笑 或 止 於 文 字 游 戲 的 詩 令, 其 中 必 寄 寓 著 高 明 的 內 容 和 意 涵, 更 直 接 認 定 這 些 吐 咳 珠 玉 的 個 人, 也 僅 止 於 和 具 有 相 同 特 質 的 文 人 往 來 讀 者 在 閱 讀 的 過 程 中, 也 同 樣 地 經 由 書 中 的 引 導, 依 序 解 讀 出 與 編 纂 者 相 同 判 定 的 解 答 及 立 場, 由 此 方 式 參 與 其 中, 雖 仍 屬 於 旁 觀 者 的 身 份, 卻 因 著 同 情, 而 得 到 相 同 的 見 解, 產 生 了 共 鳴 此 共 鳴 係 讀 者 承 認 此 群 體 的 優 越 感 具 有 正 當 性, 頗 有 證 成 著 社 會 中 確 然 存 在 具 有 清 望 階 層 的 意 圖 這 經 歷 著 參 與 同 情 與 認 同 的 閱 讀 履 歷, 已 使 書 中 諸 多 本 流 於 低 俗 卻 號 為 風 流 的 語 對, 轉 變 成 此 群 體 所 透 露 出 親 切 的 一 面, 未 曾 被 看 待 成 粗 鄙 的 言 語 這 種 群 體 的 優 越 感, 已 讓 庸 俗 的 事 物 於 此 書 中 少 見 記 錄, 一 種 不 同 於 此 群 體 所 有 的 特 質 及 格 調 相 反 地, 當 所 謂 庸 俗 出 現 時, 此 群 體 便 能 立 即 辨 別 並 強 烈 的 排 斥 在 此 書 中 僅 得 兩 則 庸 俗 者 與 蘇 軾 的 互 動 中, 便 呈 現 出 強 烈 的 排 他 性 : 佛 印 令 一 僧 每 於 東 坡 前 言 詩, 公 甚 鄙 之 一 日, 僧 乃 攜 詩 軸 求 公 為 序, 正 所 謂 持 布 鼓 過 雷 門 也 公 戲 之 曰 : 大 杜 之 下 有 小 杜, 小 杜 之 下, 翹 然 傑 出, 非 吾 師 而 誰? ( 題 僧 詩 軸 ) 29 此 僧 人 被 視 作 庸 俗 的 原 因, 在 於 止 於 略 能 通 詩, 竟 在 文 學 大 家 蘇 軾 面 前 大 言 論 詩, 故 敘 事 者 就 直 接 站 在 蘇 軾 的 立 場, 批 評 此 僧 布 鼓 雷 門 的 班 門 弄 斧 然 蘇 軾 詩 詞 皆 屬 大 家, 此 為 一 般 常 識, 是 未 能 由 是 書 中 多 屬 打 諢 應 答 的 詩 作 中 抽 繹 而 得, 卻 已 在 作 者 刻 意 地 引 導 下 讓 讀 者 亦 相 信 出 於 蘇 軾 之 手 的 這 些 詩 作, 亦 屬 於 高 明, 否 則 號 為 蘇 軾 回 覆 的 諷 詩, 乃 粗 鄙 又 毫 無 巧 思 地 用 大 小 杜 明 喻 僧 人 乃 大 小 肚, 實 難 說 服 他 人 相 信 蘇 軾 之 手, 僅 單 純 地 因 著 此 僧 未 能 言 詩 的 情 況 下, 便 判 定 為 俗 在 此 書 的 指 導 下, 讀 者 亦 能 獲 悉 此 俗 僧 未 有 與 蘇 軾 相 當 的 才 情 和 學 識 的 訊 息, 其 欲 躋 身 其 列 的 舉 動 再 被 判 定 成 愚 昧, 不 能 知 悉 自 己 與 風 流 人 物 的 差 別 由 此, 已 將 未 有 黠 慧 者 排 除 在 此 群 體 之 外 另 外, 似 已 將 此 才 情 上 的 優 越, 擴 展 成 對 世 俗 利 益 的 超 脫 : 東 坡 與 佛 印 最 厚, 往 來 不 ( 按 不 當 作 平 ) 常 一 日 去 訪 佛 印, 語 言 酬 答, 不 覺 坐 久, 東 坡 倉 皇 登 廁 有 一 行 者 會 意, 便 隨 後 送 些 茅 紙 與 之 東 坡 喜 其 會 事, 次 29 同 註 24 13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日 以 一 本 度 牒 與 披 剃, 一 寺 僧 行 駭 然, 纔 知 其 因 送 茅 紙 有 功 也 後 坡 又 訪 佛 印, 因 而 再 至 廁 所, 眾 行 者 喧 閧 相 爭, 各 將 茅 紙 進 前 東 坡 在 廁 所, 聞 外 嘈 雜 作 聲, 以 福 字 遂 問 其 故, 左 右 以 實 對 東 坡 笑 曰 : 行 者 們, 自 去 腹 上 增 修 字 代 腹 字, 不 可 專 靠 那 屙 屎 處! ( 登 廁 譏 行 者 ) 30 東 坡 至 佛 印 處 言 語 酬 答 的 內 容, 在 書 中 其 它 處 有 所 記 錄, 被 作 者 定 義 為 超 凡 的 證 明, 前 文 已 有 論 及, 依 此 思 路 被 解 譯 成 無 涉 於 俗 世 種 種 的 言 談, 便 與 欲 尋 得 世 俗 利 益 有 求 於 蘇 軾 的 眾 行 者 們 的 行 為, 有 著 超 越 / 世 俗 兩 下 的 鮮 明 對 比 藉 此 閱 讀, 讓 讀 者 理 解 認 同 作 者 所 認 定 蘇 軾 的 高 尚 品 行 與 形 諸 於 外 的 巧 妙 言 語, 一 種 不 同 於 凡 俗 的 行 止 及 立 場 ( 二 ) 身 份 的 自 覺 當 認 同 此 一 群 體 之 後, 讀 者 需 進 一 步 認 可 由 文 人 意 識 所 指 涉 的 社 會 身 份 此 身 份 並 非 單 純 劃 限 在 智 識 的 階 層, 而 是 複 加 上 能 會 通 儒 教 的 個 人, 所 以 在 儒 生 的 文 人 階 層 之 外, 尚 得 含 括 能 會 通 儒 家 熟 讀 經 書 及 能 寫 文 章 的 僧 侶 書 中 側 重 描 述 詩 文 的 對 答 或 典 籍 的 應 用, 不 斷 凝 聚 能 通 文 墨 者 的 共 通 意 志, 於 字 裡 行 間 中 呈 現 文 士 的 自 我 意 識 : 東 坡 即 拾 一 片 紙, 畫 一 和 尚, 右 手 把 一 柄 扇, 左 手 把 長 柄 笊 籬, 與 佛 印 云 : 可 商 此 謎 佛 印 沈 吟 良 久 : 莫 是 關 雎 序 中 語 歟? 東 坡 曰 : 何 謂 也? 佛 印 曰 : 風 以 動 之, 教 以 化 之, 非 此 意 乎? 東 坡 曰 : 吾 師 本 事 也 相 與 大 笑 而 已 ( 與 佛 印 商 謎 ) 31 蘇 軾 用 詩 大 序 設 計 謎 面, 兼 寄 僧 人 似 以 佛 法 教 化 眾 生 實 有 化 緣 的 目 的 來 調 弄 佛 印, 兩 人 在 儒 釋 不 同 的 社 會 身 份 下 亦 能 彼 此 領 會, 就 已 道 出 熟 悉 傳 統 古 籍 為 兩 人 共 通 的 文 化 基 礎, 聯 結 起 此 群 體 的 彼 此 關 係, 此 意 識 甚 至 凌 駕 在 原 來 的 社 會 身 份 之 上 畢 竟 蘇 軾 和 佛 印 也 偏 好 嘲 弄 彼 此 士 大 夫 及 和 尚 的 身 份 為 樂, 為 辨 別 是 否 屬 乎 我 輩 的 主 要 指 標 這 些 未 從 事 農 工 生 產 事 業 的 特 殊 身 份, 竟 已 有 直 露 對 其 他 行 業 有 著 漠 然 和 疏 離 態 度 的 消 息 : 30 31 同 註 24, 頁 43-44 同 註 24, 頁 42 14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東 坡 黃 魯 直 佛 印 禪 師 三 人, 同 在 百 花 亭 上 賞 花 飲 酒, 至 數 盃 後, 佛 印 起 去 小 解 子 瞻 遂 問 去 那 里 佛 印 答 云 : 小 僧 忙 片 時 至, 佛 印 來 坐 子 瞻 道 : 我 今 行 個 忙 令 便 道 云 : 我 有 百 畝 田, 全 無 一 葉 秧, 夏 已 相 將 半, 問 君 忙 不 忙? 黃 魯 直 云 : 我 有 百 箔 蠶, 全 無 一 葉 桑, 春 已 相 將 老, 問 君 忙 不 忙? 佛 印 曰 : 和 尚 養 婆 娘, 相 牽 正 上 床, 夫 主 外 面 入, 問 君 忙 不 忙? ( 佛 印 納 東 坡 令 ) 32 佛 印 的 答 語 以 自 嘲 的 方 法 有 效 結 合 性 話 題 違 背 禮 法 的 禁 忌 內 容, 有 著 予 人 極 具 反 差 的 梯 突 效 果, 作 為 此 事 的 結 尾, 能 收 嘲 弄 之 效, 也 止 於 述 及 自 己 的 階 級 身 份 而 已 但 蘇 軾 及 黃 庭 堅 皆 以 農 家 主 要 生 產 為 題, 呈 現 出 在 其 眼 目 中 的 其 他 階 級 : 種 稻 但 秧 苗 未 發, 卻 已 接 近 收 成 的 秋 日 ; 養 蠶 也 將 吐 絲 結 繭, 桑 葉 卻 無, 描 寫 著 農 家 心 焦 若 焚 的 慘 況, 雖 合 於 忙 令 卻 不 免 失 之 厚 道 而 無 同 情, 已 不 合 正 史 中 蘇 軾 與 民 同 悲 喜 的 胸 襟, 卻 可 就 此 不 符 史 傳 出 於 群 眾 想 像 的 描 繪 中, 揭 示 著 問 答 錄 所 理 解 的 蘇 軾 及 其 友 人, 有 著 與 其 他 百 業 隔 絕 的 心 態, 一 種 事 不 干 己 近 於 冷 漠 對 待 的 心 理 當 中 所 滲 透 出 近 於 自 負 和 自 矜 的 自 我 意 識, 如 實 地 讓 讀 者 感 受 到 陌 生 復 與 書 中 人 物 有 著 距 離 感, 此 感 受 則 可 自 解 成 在 現 實 中 與 當 時 名 人 的 真 正 關 係, 單 純 的 企 羨 和 仰 慕 此 處 用 企 慕 心 理 再 造 和 形 塑 出 的 蘇 軾, 即 令 違 背 東 坡 受 到 民 眾 愛 戴 的 核 心 原 因 以 民 為 念, 卻 在 欲 達 成 此 群 體 優 越 性 的 目 的 下 被 忽 略, 能 被 視 作 一 時 未 必 有 心 的 快 語 ; 另 一 方 面, 作 者 已 讓 筆 下 此 等 人 物 懷 抱 著 欲 與 流 俗 有 別 的 優 越 心 態, 在 和 書 中 所 指 稱 世 俗 人 事 物 的 區 隔 中, 生 成 了 自 我 社 會 身 份 的 發 現 及 覺 悟, 釋 放 出 已 預 風 流 的 消 息 及 氣 氛, 也 回 饋 及 實 現 生 活 中 無 法 真 正 加 入 名 士 活 動 的 遺 憾 以 群 眾 所 能 理 解 的 巧 辯 及 知 悉 的 典 故, 作 為 詮 釋 原 本 難 以 言 喻 又 遙 不 可 及 名 士 的 言 談 和 氣 質, 已 能 讓 多 數 止 能 略 通 文 句 的 市 民 讀 者 能 參 與 其 中 而 有 共 鳴, 在 閱 讀 中 體 會 身 為 風 流 人 物 的 優 越 感 受, 並 意 識 到 自 己 在 社 會 上 與 一 般 農 工 階 級 的 差 異 參 敘 事 的 邏 輯 : 不 能 自 忍 於 常 識 的 行 文 結 構 無 論 是 在 應 答 中 交 叉 詰 辯 中, 去 領 略 那 已 被 定 義 為 精 緻 高 雅 的 詩 句 聯 詞 或 針 鋒 相 對 的 語 言 激 辯, 抑 或 欣 賞 觀 察 在 對 談 間 人 物 形 諸 於 外 的 心 理 活 動 及 情 緒 反 應, 皆 是 問 32 同 註 24 15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答 錄 所 要 達 成 撰 文 的 核 心 命 題 及 目 的, 品 題 著 書 中 人 物 在 設 計 及 運 用 思 考 論 辯 的 巧 思, 和 領 略 那 由 此 衍 生 出 常 人 所 不 能 逆 料 結 果 的 敘 事 趣 味 因 而 能 令 讀 者 開 顏 的 技 巧 及 方 法, 一 種 笑 書 最 基 本 的 功 能 和 特 質, 成 為 問 答 錄 被 視 作 笑 書 的 主 要 原 因 書 中 這 些 形 似 禪 詩 的 詩 句, 當 中 且 無 禪 宗 公 案 欲 破 執 著, 若 與 蘇 軾 習 常 所 撰 成 寄 寓 人 生 體 悟 的 詩 句 相 較, 自 判 然 兩 分, 33 亦 可 就 此 也 能 鑑 別 出 此 書 的 屬 性 及 意 義 問 答 錄 於 敘 事 時 的 思 維 進 程, 可 用 正 向 的 推 論 及 逆 向 的 詰 辨 予 以 分 述 一 能 脫 於 俗 : 以 層 次 證 成 說 話 者 的 超 越 心 態 是 書 將 蘇 軾 及 佛 印 同 列 為 嘲 戲 之 雄, 適 為 旗 鼓 相 當 的 對 手, 因 而 延 續 此 先 行 的 概 念, 兩 人 在 彼 此 的 譏 嘲 後, 也 就 應 當 開 展 出 多 具 勝 負 的 結 果 但 檢 所 記, 卻 又 多 屬 未 見 高 下 或 彼 此 會 心 作 為 結 束 導 引 此 敘 寫 策 略 的 癥 結, 可 用 前 文 所 述 及 以 蘇 軾 作 為 原 型 來 形 塑 或 投 映 佛 印 的 人 格, 令 兩 人 具 有 高 度 的 同 質 性 予 以 解 釋 兩 人 看 似 具 備 獨 立 的 人 格, 事 實 上 卻 是 蘇 軾 才 性 與 情 緒 的 投 影, 彼 此 調 弄 或 設 難 的 目 的 不 在 於 求 得 勝 出, 而 是 藉 著 諸 多 難 題 的 擬 設 又 在 設 題 及 回 應 主 被 動 身 份 的 不 斷 互 換 下, 製 造 出 具 有 層 遞 感 的 敘 事 進 程, 達 到 多 次 證 成 兩 方 甚 至 多 方 的 優 越 身 份 作 者 已 暗 示 出 於 蘇 軾 群 體 的 話 語 深 具 寓 意, 所 以 此 進 程 未 必 能 令 讀 者 發 覺 或 體 悟 到 其 中 的 高 下 分 判, 卻 能 獲 悉 兩 人 或 此 群 體 的 對 答, 回 應 者 的 答 語 確 實 能 貼 合 之 前 話 頭 的 命 題 就 此, 形 似 各 自 表 述 的 行 文, 必 也 合 乎 蘇 軾 等 口 吐 機 鋒 的 預 設 : ( 一 ) 各 自 闡 說 此 等 作 者 未 加 提 點, 以 致 未 能 即 刻 體 察 前 後 話 語 勝 負 的 應 對, 適 為 問 答 錄 最 習 慣 及 常 見 的 範 型, 在 行 令 的 條 目 中, 也 趨 於 各 自 表 述 的 景 況, 由 以 下 引 文 就 能 知 此 敘 事 的 習 慣 : 東 坡 過 天 竺 謁 佛 印 款 語 間, 因 言 窗 前 兩 松, 昨 為 風 折 其 一, 悵 悵 成 一 聯, 竟 33 蘇 軾 詩 中 多 有 人 生 體 悟 智 慧, 以 寄 禪 意 周 裕 鍇 言 : 蘇 軾 的 詩 卻 更 多 地 展 現 了 宋 詩 重 思 辨 多 理 趣 的 審 美 特 徵 蘇 軾 中 到 處 是 妙 趣 橫 生 的 比 喻 和 睿 智 聰 明 的 哲 理, 但 卻 再 難 找 到 徹 底 摒 棄 思 辨 痕 迹 的 妙 諦 微 言 與 鏡 花 水 月 般 的 藝 術 意 境 了 換 言 之, 蘇 軾 體 悟 人 生 而 明 佛 理, 以 此 而 入 詩, 自 與 問 答 錄 多 為 造 語 之 巧 不 同 引 參 周 裕 鍇, 中 國 禪 宗 與 詩 歌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2 年 7 月 ), 頁 86 16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未 得 續 其 後, 舉 以 示 坡 云 : 龍 枝 已 逐 風 雷 變, 減 卻 虛 窗 半 日 涼 坡 續 云 : 天 愛 禪 心 圓 似 鏡, 故 添 明 月 伴 清 光 佛 印 喜 其 敏 捷, 歎 服 不 已 ( 聯 佛 印 松 詩 ) 34 佛 印 僅 得 上 聯, 適 蘇 軾 來 訪 請 其 接 續 下 聯, 果 能 將 原 來 屬 乎 頹 意 的 詩 句, 轉 向 有 助 參 禪 的 情 景, 而 獲 佛 印 的 認 同 當 中 或 有 些 許 蘇 軾 才 情 略 高 於 佛 印 的 可 能, 但 此 則 於 敘 事 間 並 未 用 即 應 聲 等 語, 少 了 兩 人 競 相 捷 對 的 氛 圍 外, 況 佛 印 乃 歎 服 蘇 軾 的 巧 答, 意 味 著 下 聯 詞 意 亦 深 得 他 心, 可 讓 整 體 的 意 涵 更 能 滿 圓 及 完 整 在 作 者 有 意 的 導 引 下, 否 定 了 當 中 存 在 爭 競 的 可 能, 形 成 了 主 客 間 的 對 答 樣 式 :( 主 ) 設 下 題 目 題 上 聯 ( 客 ) 回 覆 題 目 接 下 聯 ( 主 ) 回 應 歎 賞 的 邏 輯 結 構, 書 中 行 令 游 戲 詩 等, 皆 同 此 例 另 商 謎 的 敘 事, 也 多 採 用 此 方 式 來 組 構 敘 事, 若 記 云 : 佛 印 持 二 百 五 十 錢 示 東 坡 云 : 與 你 商 此 一 箇 謎 東 坡 思 之, 少 傾 謂 佛 印 云 : 一 錢 有 四 字, 二 百 五 十 箇 錢, 乃 一 千 箇 字 莫 非 千 字 文 謎 乎? 佛 印 笑 而 不 答 ( 佛 印 與 東 坡 商 謎 ) 35 謎 面 由 佛 印 所 設, 由 東 坡 回 應, 採 行 主 客 的 問 答 為 式 :( 主 ) 設 下 題 目 設 計 謎 面 ( 客 ) 回 覆 題 目 解 開 謎 底 ( 主 ) 回 應 笑 而 不 答, 游 戲 的 形 式 雖 有 不 同, 但 在 敘 事 的 進 程 實 則 無 別 此 結 構 建 立 在 所 設 題 目 必 然 巧 妙 而 困 難 的 預 設 上, 因 為 題 目 出 於 具 有 優 越 特 質 的 個 體, 亦 可 逆 向 地 看 待 成 出 於 優 越 個 體 所 設 的 題 目, 所 以 題 目 自 然 深 具 巧 思 而 不 易 回 覆 的 弔 詭 詮 釋, 由 此 就 能 開 展 出 解 題 者 和 出 題 者 具 有 相 同 的 身 份 和 特 質, 方 能 解 構 及 回 覆 原 來 命 題 的 解 答, 藉 由 文 末 命 題 者 對 回 覆 的 正 面 肯 定, 已 承 認 此 一 答 覆 合 於 命 題 者 原 始 的 想 法, 形 成 主 客 相 互 證 成 及 彰 顯 才 智 的 敘 事 邏 輯 ( 二 ) 層 遞 表 述 除 了 止 於 各 展 己 才 的 敘 事 外, 仍 存 在 著 有 高 下 判 定 的 對 答 結 構 此 勝 負 的 存 在, 並 非 指 前 者 的 論 點 為 後 者 所 否 決, 而 是 答 題 後 明 確 地 得 到 此 書 作 者 的 勝 敗 判 定 此 敘 事 結 構 的 行 文 方 式 的 目 的, 便 與 各 自 表 述 形 式 的 手 法 有 所 差 別 若 記 云 : 34 35 同 註 24 同 註 24, 頁 42 17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東 坡 與 子 由 佛 印 同 飲 于 水 閣, 偶 見 一 婦 人 浣 衣 腳 白 坡 云 : 玉 筋 插 銀 河 印 曰 : 紅 裙 蘸 碧 波 子 由 大 笑, 戲 後 二 句 云 : 更 行 三 五 步, 浸 著 老 僧 窠 ( 聯 句 嘲 僧 ) 36 蘇 軾 及 佛 印 戲 題 聯 句, 止 於 形 容 婦 人 露 足 浣 衣 的 樣 態, 蘇 轍 在 承 繼 前 兩 句 的 文 意 外, 更 兼 對 佛 印 寄 有 色 戒 的 戲 弄 此 結 構 為 :( 主 ) 設 下 題 目 題 上 聯 ( 客 一 ) 回 覆 題 目 接 下 聯 ( 客 二 ) 總 結 回 應 嘲 弄 主 題 此 一 敘 事 中, 最 後 總 結 的 蘇 轍 並 無 否 定 前 述 兩 位 聯 句 的 企 圖, 但 由 題 目 和 語 意, 足 能 知 蘇 轍 推 展 蘇 軾 佛 印 的 聯 句, 於 此 次 交 手 中 已 然 勝 出, 它 證 明 的 是 蘇 轍 於 此 次 的 交 手 中, 凌 越 了 兩 位 長 於 嘲 弄 他 人 的 箭 垛 人 物 而 此 層 遞 的 敘 事 手 法, 多 能 表 述 出 此 一 群 體 在 智 識 上 的 優 越 性 在 以 下 的 例 證 中, 更 清 楚 地 交 代 勝 負 的 結 果 : 東 坡 閒 居, 日 與 秦 少 游 夜 宴 坡 因 捫 得 虱, 乃 曰 : 此 是 垢 膩 所 生 秦 少 游 曰 : 不 然, 綿 絮 成 耳 相 辨 久 而 不 決 相 謂 曰 : 明 日 質 疑 佛 印, 理 曲 者 當 設 一 席 以 表 勝 負 及 酒 散, 少 游 竟 往 扣 門, 謂 佛 印 曰 : 適 與 坡 會, 因 辨 虱 之 所 由 生 坡 曰 生 於 垢 膩, 愚 謂 成 於 綿 絮, 兩 疑 不 釋, 將 決 吾 師 師 明 日 若 門, 可 答 生 自 綿 絮, 容 勝 後 常 作 食 不 飥 會 既 去 傾 之, 坡 復 至, 乃 以 前 事 言 之, 祝 令 答 以 虱 本 生 于 垢 膩, 許 作 冷 淘 明 日 果 會, 具 道 詰 難 之 意 佛 印 曰 : 此 易 曉 耳! 乃 垢 膩 為 身, 絮 毛 為 腳, 先 吃 冷 淘, 後 吃 食 不 飥 二 公 大 笑, 具 宴 為 樂 ( 因 捫 虱 詰 辨 ) 37 此 則 起 於 蘇 軾 認 為 垢 膩 生 虱, 秦 觀 則 回 以 由 綿 絮 所 生 的 爭 執, 欲 請 佛 印 作 最 後 的 裁 決 ; 蘇 秦 二 人 且 皆 私 下 賄 賂 並 請 託 佛 印 判 己 勝 出, 而 佛 印 竟 能 巧 作 判 決, 以 戲 謔 解 決 必 得 罪 一 方 的 兩 難 中, 至 末 能 得 到 原 本 爭 執 不 下 二 人 的 歎 賞 此 敘 事 結 構 一 如 前 者, 亦 作 :( 主 ) 設 下 題 目 立 論 一 ( 客 一 ) 回 覆 題 目 立 論 二 ( 客 二 ) 總 結 回 應 嘲 弄 主 題, 惟 此 次 的 勝 負 甚 為 明 顯, 但 在 文 末 安 置 了 原 本 持 論 不 同 的 兩 位 接 受 亦 明 白 了 佛 印 的 巧 妙 回 答, 消 弭 了 兩 下 的 衝 突, 使 得 原 本 藉 由 層 遞 僅 突 顯 及 讚 賞 佛 印 急 智 的 敘 事, 在 蘇 秦 的 參 與 後 也 間 接 地 說 明 兩 人 亦 有 著 與 佛 印 相 近 的 品 格, 而 非 僅 佛 印 一 人 36 37 同 註 24 同 註 24 18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而 已 此 一 手 法 能 達 成 使 這 群 體 的 才 情 表 呈, 更 趨 清 晰 而 收 生 動 的 果 效 二 否 定 前 論 : 逆 向 地 反 駁 對 談 者 的 原 來 立 場 由 於 論 辯 中 以 理 服 人 本 為 常 態, 然 而 在 決 定 勝 負 後 將 否 定 其 中 一 方 的 立 論, 就 不 能 兼 顧 所 有 參 與 者 才 智 的 彰 顯 ; 再 者, 此 書 本 標 榜 對 談 能 出 人 意 表, 但 按 理 而 論 又 多 近 於 人 情 及 常 識, 未 能 對 應 此 書 的 特 質 於 是 在 問 答 錄 聚 焦 在 應 答 間 即 時 靈 巧 的 言 語 下, 或 因 此 傾 向 捨 棄 論 理 的 素 材, 以 避 免 理 屈 的 一 方 被 貶 抑 及 看 待 成 笨 拙 愚 昧 的 個 人, 導 引 出 和 此 書 立 意 相 左 的 解 讀 結 果 此 撰 述 心 態, 也 反 映 在 書 中 以 理 服 人 的 篇 目 甚 少 上 這 些 為 數 不 多 有 著 論 理 成 份 的 記 錄, 在 行 文 及 取 材 上, 作 者 便 採 取 迴 避 一 方 全 然 敗 落 的 描 述, 或 採 用 人 們 不 熟 悉 的 論 題 作 為 因 應 : ( 一 ) 單 純 的 否 定 其 論 述 方 式 並 非 針 對 前 者 的 立 論 加 以 反 駁, 係 採 取 援 用 對 方 相 同 的 諷 刺 手 法, 甚 而 只 是 譏 嘲 加 以 回 應 在 前 引 納 佛 印 令 佛 印 譏 謔 題 僧 詩 軸 等 皆 採 此 方 式 而 成 篇, 純 粹 地 用 辛 辣 的 言 詞 交 鋒 在 以 下 的 敘 事 裡 似 有 著 以 理 互 詰 的 樣 式, 細 繹 後 卻 又 不 然 : 東 坡 一 日 會 為 佛 印 禪 師 題 真 贊 云 : 佛 相 佛 相, 把 來 倒 掛, 只 好 擂 醬 別 一 日, 佛 印 禪 師 卻 與 東 坡 居 士 題 云 : 蘇 鬍 蘇 鬍, 比 上 不 足, 比 下 有 餘 蓋 子 瞻 多 髯 也 ( 為 佛 印 真 贊 題 答 ) 38 書 中 的 蘇 軾 好 用 佛 印 的 和 尚 身 份 為 戲, 此 次 則 用 和 尚 光 滑 的 頭 形 比 況 研 磨 用 的 擂 棒, 故 佛 印 回 敬 了 蘇 軾 多 鬍 外 形 的 特 徵 此 型 以 ( 主 ) 設 題 刺 諷 對 方 ( 客 ) 回 覆 刺 諷 對 方 為 結 構, 甚 為 簡 易 但 原 來 嘲 諷 對 象 乃 是 和 尚 光 頭 的 外 在 特 徵, 回 覆 的 內 容 卻 是 蘇 軾 多 鬚 的 形 體 樣 貌, 兩 句 僅 在 諷 刺 形 貌 上 有 著 交 集 : 止 於 以 形 體 為 諷 亦 用 形 體 反 諷 的 理 路 關 係, 未 能 針 對 原 來 的 諷 詞 加 以 駁 斥 進 而 否 定, 只 是 以 其 人 38 同 註 24 按 蘇 軾 多 髯, 非 無 據 能 親 見 蘇 軾 的 邵 伯 溫 便 記 云 : 秦 少 游 在 東 坡 坐 中, 或 調 其 多 髯 者 少 游 曰 : 君 子 多 乎 哉? 東 坡 笑 曰 : 小 人 樊 須 也 蘇 軾 用 了 論 語 中 孔 子 批 評 弟 子 樊 須 事, 並 寄 繁 髯 自 我 調 侃, 自 饒 意 趣 外, 可 知 蘇 軾 多 髯 當 屬 實 引 見 宋 邵 伯 溫, 邵 氏 聞 見 後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3 年 8 月 ), 頁 237 19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之 道 還 治 其 人 之 身 而 已 由 此 嘲 弄 方 式 的 相 關 性, 已 能 讓 讀 者 連 結 起 前 後 語 言 的 關 係, 後 者 因 著 能 準 確 地 複 製 原 來 嘲 弄 者 的 原 來 方 法 和 命 題, 自 能 被 視 作 高 明, 得 到 高 下 之 分 ( 二 ) 依 理 而 反 駁 故 問 答 錄 以 問 答 的 體 例, 卻 幾 乎 用 各 自 表 述 作 為 主 要 法 式, 即 使 亦 存 在 比 例 甚 少 有 著 論 理 意 味 且 分 辨 高 下 的 言 語 互 動, 卻 採 取 辯 論 方 式 及 命 題 上 的 仿 習 而 有 節 制 然 此 書 確 實 存 在 著 直 接 反 駁 否 定 問 者 意 味 的 應 答, 屬 於 理 論 上 的 辯 證 即 與 佛 印 問 答 此 則 記 下 蘇 軾 及 佛 印 的 佛 理 交 詰, 或 因 能 回 應 書 名 而 被 輯 入, 成 為 此 書 唯 一 能 和 書 名 相 稱 的 記 載 此 篇 似 為 一 則, 但 依 闡 明 一 理 為 單 元, 可 分 成 四 事 : 東 坡 得 杭 州 倅 一 日 過 天 竺, 與 佛 印 遇 于 九 里 松 握 手 縱 步, 坡 見 一 峰 峭 拔 稍 可 愛, 因 問 何 山 佛 印 曰 : 此 飛 來 峰 也 坡 曰 : 何 不 飛 去? 印 曰 : 一 動 不 如 一 靜 坡 曰 : 若 欲 靜 來 作 麼? 答 曰 : 既 來 之 則 安 之 及 寺 門, 見 捏 塑 金 剛 壯 麗 問 佛 印 曰 : 二 金 剛 何 者 為 重? 印 曰 : 握 拳 者 尊 及 至 殿, 見 有 奉 佛 者 齋 供 羅 列, 香 燭 具 陳, 復 詢 曰 : 金 剛 尊 大, 齋 供 不 及, 何 也? 佛 印 曰 : 彼 司 門 戶, 恃 勢 張 盛, 降 魔 護 法, 無 預 齋 供 所 以 時 人 有 詩 嘲 云 : 撐 肩 努 眼 惡 精 神, 捏 合 從 來 假 似 真 ; 剛 被 法 門 借 權 勢, 不 知 身 自 是 泥 人 後 至 上 天 竺, 見 觀 音 手 持 數 珠 坡 曰 : 觀 音 既 是 佛, 持 念 珠 果 何 意 耶? 印 曰 : 亦 不 過 念 佛 號 耳 復 詢 念 何 佛 號 印 曰 : 亦 只 念 觀 音 佛 號 坡 曰 : 彼 自 是 觀 音, 自 誦 其 號, 未 審 何 謂? 印 曰 :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復 見 座 前 致 經 一 卷 于 其 上 云 : 呪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音 力, 還 著 於 本 人 坡 喟 然 歎 曰 : 佛, 仁 人 也, 豈 有 免 一 人 之 難 而 害 一 人 之 命 乎? 是 亦 去 彼 及 此, 與 夫 不 愛 者 何 異 也? 因 謂 佛 印 曰 : 今 我 體 佛 之 意, 而 改 正 之 可 乎? 曰 : 咒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意 力, 兩 家 都 沒 事 佛 印 曰 : 善 坡 贊 云 : 南 海 大 士 真 奇 絕, 手 持 數 珠 一 百 八 ; 始 知 求 己 勝 求 人, 自 念 觀 世 音 菩 薩 ( 與 佛 印 問 答 ) 39 上 引 四 段 乃 作 者 合 數 事 為 一 則 宋 人 張 端 義 貴 耳 集 記 云 : 39 同 註 24, 頁 41-42 20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孝 宗 幸 天 竺 及 靈 隱, 有 輝 僧 相 隨 見 飛 來 峰, 問 輝 曰 : 既 是 飛 來, 如 何 不 飛 去? 對 曰 : 一 動 不 如 一 靜 又 有 觀 音 像, 手 持 數 珠, 問 曰 : 何 用? 曰 : 要 念 觀 音 菩 薩 問 : 自 念 則 甚? 曰 :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因 進 圓 覺 經 二 句 : 使 虛 妄 心 若 無, 六 塵 則 不 能 有 經 本 四 字 一 句, 以 三 句 合 而 為 二 句 孝 宗 大 喜, 有 奎 翰 入 石 40 明 人 曾 鳳 儀 楞 嚴 經 宗 通 田 汝 成 西 湖 遊 覽 記 等 所 載 亦 同, 皆 源 自 此 據 貴 耳 集 書 前 自 序 知 書 成 於 淳 祐 元 年 (1241), 張 端 義 也 主 要 活 動 於 理 宗 年 間, 上 距 孝 宗 已 遠, 雖 不 知 所 記 是 否 屬 實, 卻 必 為 時 人 所 傳, 問 答 錄 所 據 亦 出 於 時 聞, 以 此 作 為 合 篇 的 基 礎 故 復 加 入 五 代 何 光 遠 鑑 誡 錄 所 錄 蔣 貽 恭 的 詠 金 剛 : 揚 眉 斗 目 惡 精 神, 捏 合 將 來 恰 似 真 剛 被 時 流 借 拳 勢, 不 知 身 自 是 泥 人 41 最 末 東 坡 改 觀 音 咒 事 已 見 於 東 坡 志 林, 而 記 云 : 觀 音 經 云 : 咒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音 力, 還 著 於 本 人 東 坡 居 士 曰 : 觀 音, 慈 悲 者 也 今 人 遭 咒 咀, 念 觀 音 之 力 而 使 還 著 於 本 人, 則 豈 觀 音 之 心 哉? 今 改 之 曰 : 咒 咀 諸 毒 藥, 所 欲 害 身 者, 念 彼 觀 音 力, 兩 家 總 沒 事 42 和 問 答 錄 相 同 全 篇 末 的 贊 語, 回 應 了 出 自 貴 耳 集 觀 音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的 典 故, 作 為 總 結 作 者 由 於 分 別 輯 自 與 佛 教 有 關 的 故 實 並 加 以 調 整 改 寫, 各 篇 的 主 旨 亦 不 同 除 第 四 則 為 束 合 全 文, 非 論 辯 文 字 外, 前 三 則 皆 依 理 而 論, 環 環 相 扣 第 一 則 以 飛 來 峰 乃 由 天 竺 飛 來 的 典 故 為 辯 論 之 始, 43 引 起 蘇 軾 既 能 飛 來 何 不 飛 去 的 質 疑, 佛 印 答 以 一 動 不 如 一 靜, 蘇 軾 再 提 欲 求 靜 當 時 又 何 必 飛 來 的 問 題, 佛 印 用 既 來 之 則 安 之 作 為 解 答 其 構 成 以 ( 主 ) 提 問 ( 客 ) 回 覆 ( 主 ) 提 問 ( 客 ) 回 覆 的 制 式 結 構, 只 是 前 後 問 題 間 乃 層 層 相 扣, 具 有 論 理 的 前 後 邏 輯 性, 答 題 皆 能 確 實 回 應 提 問 的 內 容, 40 宋 張 端 義, 貴 耳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年 11 月 宋 元 筆 記 小 說 大 觀 本 ), 頁 4261-4262 41 五 代 何 光 遠, 鑑 誡 錄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5 年 7 月 ), 頁 117 42 宋 蘇 軾, 東 坡 志 林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9 月 ), 頁 34 43 祖 庭 事 苑 記 云 : 呼 猿 靈 隱 之 名 由 慧 理 至 曰 : 此 吾 西 竺 靈 隱 鷲 峰 也, 飛 來 隱 於 此 地 人 未 之 信 理 曰 : 彼 山 白 猿 呼 之 可 驗 因 呼 猿, 猿 為 之 出 今 寺 之 前 有 呼 猿 澗 飛 來 峰 故 其 山 曰 靈 隱 後 來 佛 祖 統 紀 亦 記 此 事 略 同 引 見 宋 善 卿, 祖 庭 事 苑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六 十 四 冊 ), 頁 327 宋 志 磐, 佛 祖 統 紀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7 月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第 四 十 九 冊 ), 頁 339 467 21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達 成 駁 倒 前 者 論 題 的 目 的 而 此 結 構 及 邏 輯, 亦 同 樣 地 表 現 在 後 二 則 的 故 事 : 蘇 軾 兩 次 以 世 俗 眼 光, 請 佛 印 解 答 金 剛 護 法 的 尊 卑 榮 寵, 佛 印 亦 用 人 世 權 勢 巧 妙 的 應 答, 成 功 地 獲 取 論 理 上 的 勝 利 ; 蘇 軾 復 用 觀 音 持 佛 珠 念 佛 的 不 近 情 理 為 題, 在 經 歷 兩 次 辯 證 後, 至 末 得 到 佛 印 求 人 不 如 求 己 的 人 生 智 語, 也 居 劣 勢 佛 印 既 為 僧 人, 對 佛 理 體 悟 自 較 文 人 來 得 深 入, 蘇 軾 在 這 些 辯 論 中 處 於 下 風, 可 得 到 眾 人 同 情 的 理 解, 不 致 於 否 定 蘇 軾 的 才 智, 況 且 最 末 以 蘇 軾 的 贊 語 作 結, 也 能 回 復 部 份 東 坡 才 不 如 佛 印 的 印 象 那 麼 在 佛 理 之 外 的 詰 辯, 便 不 能 得 見 兩 人 在 論 理 上 有 著 高 下 的 判 定, 就 其 來 有 自 了 肆 結 論 專 輯 民 間 所 傳 續 東 坡 及 佛 印 對 答 嘲 弄 的 問 答 錄, 除 了 反 映 了 東 坡 軼 事 於 南 宋 流 行 的 盛 況 及 內 容, 亦 如 實 地 揭 示 小 說 所 具 備 負 載 社 會 文 化 實 況 的 功 能 及 特 質 也 因 此 問 答 錄 示 現 著 身 為 旁 觀 者 ( 群 眾 ) 對 以 蘇 軾 為 代 表 之 名 士 的 觀 感, 而 與 出 於 亦 身 為 參 與 者 ( 正 統 文 人 ) 的 筆 記 有 所 不 同, 呈 顯 出 自 成 體 系 的 思 維 脈 絡 與 行 文 策 略 問 答 錄 係 依 循 作 者 自 身 對 蘇 軾 佛 印 的 看 法 及 理 解, 搜 集 二 人 有 關 的 新 聞 和 傳 說 : 就 人 物 形 塑 和 敘 事 模 式 而 言, 認 定 蘇 軾 具 有 不 能 忍 人 的 性 格 天 生 的 聰 慧 及 過 人 的 學 識, 能 逞 言 語 上 好 調 謔 他 人 的 習 性, 由 此 作 為 人 物 的 原 型, 造 作 出 佛 印 的 形 象, 復 依 照 書 中 人 物 的 重 要 性 以 及 和 蘇 軾 的 親 疏 關 係 為 次 序, 複 製 著 與 原 型 ( 蘇 軾 ) 才 性 相 仿 卻 又 有 著 深 淺 差 異 的 人 格 及 形 象, 去 組 構 具 有 文 人 身 份 及 智 識 階 級 的 群 體 意 識 ; 其 敘 事 模 式 也 依 蘇 軾 和 佛 印 間 調 謔 且 急 智 的 對 答 作 為 敘 述 範 型, 準 此 在 這 群 體 中 不 斷 再 製 相 同 的 互 動 模 式, 無 論 是 言 語 的 辯 詰 或 文 字 的 游 戲, 皆 在 證 成 參 與 此 群 體 的 人 物 有 著 天 生 聰 敏 的 才 性 問 答 錄 定 義 出 具 有 優 越 感 和 自 覺 性 的 群 體, 其 行 止 被 群 眾 視 作 名 士 真 實 的 活 動 內 容, 讀 者 在 作 者 的 導 引 下, 更 貼 身 的 觀 察 甚 至 獲 取 參 與 其 中 的 感 受, 領 略 著 當 中 所 寄 寓 及 界 定 的 才 辯, 和 由 此 所 引 申 而 出 的 風 雅 至 於 此 書 的 敘 事 邏 輯, 聚 焦 在 如 何 辨 證 蘇 軾 及 佛 印 等 的 言 語 往 返 中, 確 實 含 括 著 智 慧 和 才 識 在 主 客 對 答 的 制 式 敘 事 中, 是 書 主 要 採 取 各 自 闡 發 及 層 遞 推 述 為 方 法, 讓 參 與 者 皆 能 得 到 展 述 己 見 的 機 會 和 空 間, 方 便 正 面 地 表 彰 此 群 體 所 特 有 的 才 學 和 性 情 ; 問 答 錄 刻 意 地 避 免 收 錄 以 理 服 人 的 論 辯, 在 所 收 錄 則 數 不 多 具 有 理 論 辯 證 色 彩 的 對 答 中, 或 用 仿 效 對 方 的 諷 刺 方 法 當 作 回 應, 可 避 免 因 針 鋒 相 對 令 一 方 全 然 敗 落, 而 被 視 為 愚 昧, 或 採 納 人 們 所 不 熟 悉 的 佛 理 論 題 且 讓 僧 人 佛 印 勝 出, 在 同 情 的 理 解 下, 敗 落 的 蘇 軾 亦 不 致 於 承 受 太 多 才 性 不 高 上 的 質 疑 由 此 得 見 問 答 錄 致 力 於 經 營 一 個 絕 對 優 越 和 風 雅 的 名 士 階 級 22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和 氛 圍, 且 指 導 讀 者 觀 賞 和 理 解 的 方 法, 讓 俚 俗 又 輕 鄙 的 對 答 聯 詩 內 容, 被 視 作 風 雅 且 智 慧 的 應 對, 與 現 實 中 蘇 軾 的 創 作 相 去 不 啻 雲 泥, 44 亦 印 證 著 紀 昀 對 此 書 詼 諧 謔 浪, 極 為 猥 褻 45 的 評 語 是 知 此 書 選 擇 了 最 具 話 題 又 深 受 眾 人 欽 羨 的 蘇 軾 及 佛 印, 作 為 正 面 賞 析 的 範 型, 輯 錄 甚 而 改 寫 著 各 種 與 兩 人 有 關 卻 未 驗 其 實 的 新 聞 和 傳 說, 自 不 受 如 世 說 體 記 錄 當 言 必 有 據 的 撰 文 限 制, 有 著 更 大 自 我 作 古 的 創 作 空 間, 也 與 通 俗 笑 話 偏 好 夸 寫 的 愚 人 愚 行 大 相 逕 庭 職 故, 問 答 錄 脫 離 史 實 太 遠, 雖 必 受 文 人 的 輕 鄙 及 批 評, 但 相 較 於 其 他 各 類 史 料 和 筆 記, 傾 慕 風 流 又 貼 近 民 眾 思 維 的 問 答 錄, 對 後 來 的 通 俗 小 說 戲 曲 有 著 更 重 要 及 深 遠 的 影 響, 46 就 不 能 令 人 感 到 意 外 了 44 王 季 思 謂 : 我 們 從 他 的 作 品 裡 不 僅 接 受 了 有 關 歷 史 文 化 的 許 多 知 識 與 作 者 對 人 生 的 某 些 啟 示, 已 道 出 蘇 軾 作 品 的 特 質, 而 錄 下 號 為 蘇 軾 所 撰 多 見 鄙 詞 少 有 生 氣 詩 句 的 問 答 錄, 便 不 辯 自 明 與 蘇 軾 無 涉 參 王 季 思, 王 季 思 教 授 古 典 文 學 論 文 選 ( 廣 州 : 廣 東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年 10 月 ), 頁 298 45 清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頁 2848 46 胡 蓮 玉 由 始 見 於 問 答 錄 的 記 錄 若 蘇 小 妹 事, 多 被 後 來 小 說 戲 曲 所 採 用 及 再 創 作, 由 此 確 認 了 是 書 在 文 學 上 的 重 要 性, 立 論 可 採 詳 參 胡 蓮 玉, 蘇 軾 佛 印 故 事 在 戲 曲 小 說 中 的 流 傳 及 演 變, 南 京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第 3 期 (2003 年 9 月 ), 頁 23-28 23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參 考 書 目 傳 統 文 獻 五 代 何 光 遠, 鑑 誡 錄,(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5 年 ) 宋 孔 平 仲, 談 苑,( 鄭 州 : 大 象 出 版 社,2006 年 ) 宋 王 楙 撰, 王 文 錦 點 校, 野 客 叢 書,(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 宋 朱 彧, 萍 洲 可 談,(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 宋 志 磐, 佛 祖 統 紀,(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宋 周 紫 芝, 竹 坡 詩 話,(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歷 代 詩 話 本 ) 宋 邵 伯 溫, 邵 氏 聞 見 後 錄,(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3 年 ) 宋 張 端 義, 貴 耳 集,(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年 宋 元 筆 記 小 說 大 觀 本 ) 宋 蘇 軾, 東 坡 志 林,(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 宋 善 卿, 祖 庭 事 苑,(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宋 普 濟, 五 燈 會 元,(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4 年 ) 宋 曾 慥, 高 齋 漫 錄,(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 宋 黃 震, 黃 氏 日 鈔,(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館 出 版 社,1998 年 影 印 四 庫 全 書 本 ) 宋 道 融, 叢 林 盛 事,(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 宋 佚 名, 問 答 錄,(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本 ) 宋 釋 惠 洪, 禪 林 僧 寶 傳,(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宋 釋 曉 瑩, 雲 臥 紀 譚,(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7 年 影 印 卍 新 纂 續 藏 經 本 ) 元 脫 脫, 宋 史,(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98 年 ) 清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97 年 ) 近 代 論 著 王 季 思, 王 季 思 教 授 古 典 文 學 論 文 選,( 廣 州 : 廣 東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年 ) 杜 繼 文 魏 道 儒, 中 國 禪 宗 通 史,(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7 年 ) 周 裕 鍇, 中 國 禪 宗 與 詩 歌,(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2 年 ) 24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周 裕 鍇, 百 僧 一 案,(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7 年 ) 胡 士 莹 撰, 話 本 小 說 概 論,(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0 年 ) 張 兵, 宋 遼 金 元 小 說 史,(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2007 年 ) 程 設 中, 宋 元 話 本,(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3 年 ) 程 毅 中,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句 容 :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8 年 ) 黃 東 陽, 六 朝 志 人 小 說 考 論,( 臺 北 : 花 木 蘭 文 化 出 版 社,2009 年 ) 期 刊 論 文 胡 蓮 玉, 蘇 軾 佛 印 故 事 在 戲 曲 小 說 中 的 流 傳 及 演 變, 南 京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2003:3(2003 年 ), 頁 23-28 孫 昌 武, 蘇 軾 與 佛 教, 文 學 遺 產 1994:1(1994 年 ), 頁 61-72 張 政 烺, 問 答 錄 與 說 參 請, 張 政 烺 文 史 論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年, 頁 238-242) 程 毅 中, 宋 人 說 諢 說 與 問 答 錄 宋 元 小 說 研 究 訂 補 之 二, 程 毅 中 文 存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6 年 ), 頁 276-284 黃 東 陽, 辭 雖 傾 回, 義 歸 義 正 宋 人 笑 書 開 顏 集 雅 俗 之 辨 釋 義,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38 期 (2007 年 ), 頁 27-44 25

黃 東 陽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The Deduced Scholarly Gathering: A Study on the Editing and Narrating Skill of the South Song Joke Book The Dialogue between Su Dong Po and Zen Master Fo Yin Tung-yang Huang *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kill of writing and the structure of narratives in the book, The Dialogue between Su Dong Po and Zen Master Fo Yin.( 東 坡 問 答 錄 )This book used the personal fondness of playing tricks in Su Dong Po s aptitude as the basis of character modeling, and employed the quick wit of Su Dong Po( 蘇 東 坡 )and Fo Yin ( 佛 印 )in their dialogue as the paradigm of narration. On one hand, it followed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in coping moral character and appearance similar to Su Dong Po s aptitude. On the other hand, it re-created the same interactive model for both persons and established an un-changeable style of narration. As for the logics of narration, the exemplary model was to prove that the speech of Su Dong Po and Fo Yin truly had insight and wisdom. The author created an absolutely superior and elegant scholarly organization, with members shoulder to shoulder taking up the task of guiding readers to enjoy and comprehend this book, striving to interpret the ridiculous and indecent question/answer in the book with elegant and intelligent dialogue. Keywords: The Dialogue, Su Dong Po, Fo Yin, joke book, Song Dynasty novels in literary language. *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