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ISSN

33-57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Microsoft Word 荀子「禮」的思想探討.doc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È±m v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59-81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06新時代通識教育中生命科學概論的課程與教學.doc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13-4-Cover-1

Microsoft Word 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穨1-林聖欽.doc


Microsoft Word 王振勳136.doc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1.第二卷第二期p1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83-112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明新學報第31期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上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 ).doc

no.21Chun-Chih Hsieh a.pdf

A-錢穆宗教觀-171

WTO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Microsoft Word doc

% %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從語言的魔鏡窺探老子守柔哲學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Microsoft Word - CGJ5-1-03陳碧月.doc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2010) [ English] (Category of Introductory Seminar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 )... ( ( 1 )) / / (Introduction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4D F736F F D20D5D0B1EACEC4BCFEBCB0C7E5BDE0B7FECEF1BACFCDAC28C2C9CAA6B0E631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160A5CEA4A4B0EABCF4BB79A5DCA8D22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9,,,,,,,,,,,,,,,,?,???,,,,,,,,,,,,,

!"#!" # $% & ($) *! +,-./ 0%)!1"%& 0%2!$!$$$ "$$$$ #$ % $$30!4$4 5,6 *& (+ 0!&" * + 7!!4 & ( )! & ( )! 80)09! 7&! #!1!1$" &&!!%!,-./ 0%)!1"%& 0%2 &1$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硕士论文正文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广 州 市 花 都 区 公 务 员 培 训 需 求 分 析 的 研 究 A STUDY OF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ON CIVIL SERVANTS OF HUADU DISTRICT IN GUANGZHOU 作 者 姓 名 : 黄 宁 宁 领 域 ( 方 向 ): 公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Microsoft Word 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Avision

《史記》敘事藝術之研究


untitled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林文晟3.doc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 C4EAB5DA37C6DA2E6D7073>


幼 兒 教 育 年 刊 改 善 一 位 幼 兒 岡 儕 關 係 之 行 動 研 究 莊 淑 婷 台 中 市 黎 明 國 民 小 學 附 設 幼 稚 園 團 長 謝 瑩 慧 國 立 台 中 教 育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學 系 副 教 授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如 何 協 助 被 拒

Transcription: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天 命 之 謂 性 一 語, 論 證 人 性 是 善 且 為 先 天 本 具 的 本 質, 故 言 人 性 本 善 ; 此 以 朱 熹 的 說 法 最 為 具 體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結 構, 乃 在 構 成 人 之 性 的 核 心 是 天 理, 是 天 理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依 之 所 引 發 的 情 才 並 無 不 善 人 之 行 為 之 所 以 產 生 不 當, 原 因 在 於 氣 稟 之 故 因 此, 欲 理 解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必 須 瞭 解 理 氣 關 係, 以 及 由 之 推 衍 的 性 氣 關 係, 如 是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方 能 清 楚 明 瞭 朱 熹 藉 由 張 載 心 統 性 情 的 命 題, 提 出 了 天 理 與 人 欲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區 別 與 辯 證 進 而 論 述 人 性 的 展 現 乃 是 表 現 出 上 天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具 體 實 踐 於 父 子 君 臣 夫 婦 長 幼 朋 友 的 關 係 之 上 故 而 強 調 以 敬 的 態 度 格 物 窮 理 的 工 夫, 使 天 理 引 導 人 欲 道 心 指 引 人 心, 如 是 人 之 行 為 自 然 良 善 本 文 目 的, 旨 在 闡 明 朱 熹 嚴 格 緊 密 的 人 性 本 善 理 論, 不 同 於 孟 子 性 善 之 說 由 之 可 見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展, 乃 是 一 不 斷 詮 釋 與 創 新 的 過 程, 自 此 亦 可 見 及 儒 學 此 一 核 心 概 念 的 具 體 轉 化 關 鍵 詞 : 人 性 本 善 朱 熹 理 氣 心 統 性 情 187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前 言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天 命 之 謂 性 一 語, 論 證 人 性 是 善 且 為 先 天 本 具 的 本 質, 故 言 人 性 本 善 ; 此 以 朱 熹 ( 晦 庵 先 生,1130-1200) 的 說 法 最 為 具 體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點, 於 其 對 四 書 文 獻 的 解 釋 最 為 顯 著, 影 響 後 人 亦 是 最 大 從 外 緣 面 言, 朱 熹 學 思 訂 為 科 舉 考 試 定 本 近 達 六 百 年 (1313-1905), 四 書 集 注 成 為 士 子 必 須 熟 讀 之 經 典 ; 在 其 之 後 的 歲 月 中, 影 響 甚 至 遠 比 傳 統 五 經 來 得 更 為 重 大 其 間, 儘 管 陽 明 心 學 蠭 起, 明 末 諸 遺 老 經 世 之 學 的 反 思, 更 有 去 一 分 程 朱, 方 見 一 分 孔 孟 1 的 批 判 ; 但 是, 此 亦 一 述 朱, 彼 亦 一 述 朱 2 的 氛 圍, 依 舊 牢 牢 籠 罩, 人 性 本 善 的 人 性 命 題, 幾 乎 完 全 被 視 為 是 確 論 的 如 是 認 知, 在 理 學 餘 波 的 今 日 仍 為 主 流, 是 可 見 朱 熹 學 思 影 響 至 深 筆 者 曾 為 文 探 究 孟 子 (372-289B.C.) 性 善 與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異 同, 已 然 指 出 性 善 到 人 性 本 善 是 一 發 展 的 歷 程, 為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的 重 大 議 題 之 一 為 更 細 緻 解 析 此 一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議 題, 有 必 要 對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的 理 論 及 其 依 據 作 一 查 考, 以 見 其 說 的 真 蘊 儘 管 甚 多 學 者 對 於 朱 熹 學 思 提 出 許 多 可 觀 成 績, 然 未 能 分 辨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之 思 與 孟 子 性 善 之 說, 則 是 無 可 否 認 之 事 實 因 此, 筆 者 心 生 疑 義, 或 恐 時 賢 對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乃 一 全 新 的 理 論 創 新 仍 有 未 盡 融 釋 處, 因 而 提 出 本 文 加 以 探 討 限 於 篇 幅, 本 文 僅 研 析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架 構, 至 於 該 說 依 據, 則 待 他 文 闡 釋 按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在 四 書 集 注 中 主 要 是 建 立 在 告 子 上 仁 義 禮 智, 舍 則 失 之 這 段 話 的 注 解 上, 朱 熹 說.. 言 四 者 之 心 人 所 固 有, 但 人 自 不 思 而 求 之 耳, 所 以 善 惡 相 去 之 遠, 由 不 思 不 求 而 不 能 擴 充 以 盡 其 才 也 程 子 曰 : 性 即 理 也 理 則 堯 舜 至 於 塗 人, 一 也 才 稟 於 氣, 氣 有 清 濁 稟 其 清 者 為 賢, 稟 其 濁 者 為 愚 學 而 知 之, 則 氣 無 清 濁, 皆 可 至 於 善 而 復 性 之 本, 湯 武 身 之 是 也 孔 子 所 言 下 愚 不 移 者, 則 自 暴 自 棄 之 人 也 3 所 謂 四 者 之 心, 乃 指 孟 子 惻 隱 羞 惡 辭 讓 是 非 之 四 端, 朱 熹 以 之 為 實 踐 仁 義 * 本 文 感 荷 三 位 匿 名 審 查 者 賜 教, 指 出 爾 後 得 以 持 續 論 述 的 方 向, 甚 為 感 荷 明 顯 錯 誤 處, 已 隨 文 修 正, 並 於 結 論 中 依 審 查 者 意 見, 提 出 本 文 尚 未 處 理 之 議 題 不 免 俗 套, 猶 須 聲 明, 本 文 所 論, 不 敢 必 自 以 為 是, 然 可 訴 諸 公 論 闡 釋 之 缺 失 與 遺 漏 在 所 難 免, 企 盼 賢 友 不 吝 批 評 與 指 正 1 顏 元 ( 習 齋 先 生,1635-1704) 語, 見 楊 向 奎 (1985), 清 儒 學 案 新 編 一, 顏 元 習 齋 學 案, 齊 魯 書 社, 濟 南, 頁 339 2 黃 宗 羲 ( 梨 州 先 生,1610-1695)(1986) 語, 見 明 儒 學 案, 卷 10 姚 江 學 案, 里 仁 書 局, 臺 北, 頁 179 3 朱 熹 (1999), 四 書 集 注, 藝 文 印 書 館, 臺 北, 頁 793-794 引 程 頤 首 段 之 言, 出 於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18 唯 性 即 理 也 本 作 性 即 是 理 第 二 段 話 出 於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22 上 朱 引 有 些 出 入, 原 文 如 下 : 若 夫 學 而 知 之, 氣 無 清 濁, 皆 可 至 於 善 而 復 性 之 本 所 謂 堯 舜 性 之, 是 生 知 也 ; 湯 武 反 之, 是 學 而 知 之 也 孔 子 所 言 上 知 下 愚 不 移, 亦 無 不 移 之 理, 所 以 不 移, 只 有 二, 自 暴 自 棄 是 也 見 二 程 集, 漢 京 文 化, 臺 北, 頁 204 292 四 書 集 注, 後 簡 稱 集 注 188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禮 智 的 表 現, 是 為 人 性 內 容 此 建 基 於 程 頤 ( 伊 川 先 生,1033-1107) 性 即 理 的 命 題 之 上, 認 為 人 性 即 天 理 ( 如 言 吾 之 性 即 天 地 之 理 4 ), 從 聖 人 堯 舜 至 一 般 人 皆 是 如 此, 即 使 是 愚 人 惡 人, 人 性 內 容 亦 無 不 同 ( 如 言 ( 性 ) 未 發 之 時, 自 堯 舜 至 於 塗 人, 一 也 5 ), 因 此 主 張 人 性 本 善 如 是 論 述, 看 是 清 晰, 實 則 曲 折 又 人 性 本 善 一 說 成 立, 荀 子 ( 約 325-235 B.C.) 性 惡 董 仲 舒 ( 約 179-104 B.C.) 以 降 的 性 三 品 說 等, 即 無 立 足 之 地 以 下 區 分 兩 點, 分 析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 一 ) 闡 釋 朱 熹 對 人 性 之 性 的 定 義, 包 含 性 的 意 義 來 源 與 區 分 等 ;( 二 ) 理 解 人 性 本 善 的 蘊 義, 從 探 討 人 心 的 意 義 研 析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進 而 指 出 朱 熹 對 人 性 如 何 展 現 之 理 路 最 後 作 一 結 論 壹 性 的 定 義 一 性 的 意 義 朱 熹 對 性 的 說 法, 實 有 數 個 階 段 變 化 6 然 而,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定 從 未 偏 歧 就 本 體 意 義 言, 朱 熹 以 性 為 萬 物 本 源, 同 時 又 指 天 下 事 物 各 自 的 內 在 特 性 7 故 無 論 是 人 抑 或 是 物, 其 存 在 即 有 性, 且 是 受 之 於 天 的 朱 熹 說 : 命 者, 天 之 所 以 賦 予 乎 人 物 也 ; 性 者, 人 物 之 所 以 稟 受 乎 天 地 然 性 命 各 有 二 自 其 理 而 言 之, 則 天 以 是 理 命 乎 人 物 謂 之 命, 而 人 物 受 是 理 於 天 謂 之 性 ; 自 其 氣 而 言 之, 則 天 以 是 氣 命 乎 人 物 亦 謂 之 命, 而 人 物 受 是 氣 於 天 亦 謂 之 性 8 由 是 可 知, 朱 熹 認 為 人 與 物 之 性 皆 是 稟 受 天 地 而 來, 天 所 以 賦 予 人 物 的 稱 為 命 細 而 分 之, 性 命 各 有 其 二 從 理 言, 天 以 理 命 於 人 物, 是 為 命 ; 人 物 受 是 理 於 天, 稱 為 性 從 氣 言, 天 以 氣 命 於 人 物, 亦 是 命 ; 人 物 受 是 氣 於 天, 也 稱 為 性 因 此, 朱 熹 闡 釋 人 性 實 有 二 端 就 理 層 面 言, 朱 熹 認 為 人 性 是 理, 性 只 是 理 性 便 是 理 9, 故 十 分 推 崇 程 頤 性 即 理 也 之 說, 認 為 是 顛 撲 不 破 之 理 10 此 理 的 意 義, 朱 熹 說 : 4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1994), 朱 子 語 類, 卷 98, 中 華 書 局, 北 京, 頁 2520 朱 子 語 類, 後 簡 稱 語 類 5 語 類, 卷 26, 頁 644 6 見 錢 穆 ( 賓 四 先 生,1895-1990)(1995), 朱 子 新 學 案 ( 二 ); 收 於 錢 賓 四 先 生 全 集, 第 12 冊,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臺 北, 頁 7-11 7 朱 熹 言 : 性 者 萬 物 之 原, 而 氣 稟 則 有 清 濁, 是 以 有 聖 愚 之 異 天 下 無 無 性 之 物, 蓋 有 此 物, 則 有 此 性 ; 無 此 物, 則 無 此 性 又 言 : 物 物 皆 有 性, 便 皆 有 其 理 分 見 語 類, 卷 4, 頁 76; 卷 4, 頁 56; 卷 97, 頁 2484 8 陳 俊 民 校 編 (2000), 朱 子 文 集, 卷 56 答 鄭 子 上 十 四, 財 團 法 人 德 富 文 教 基 金 會, 臺 北, 頁 2722 朱 子 文 集, 後 簡 稱 文 集 9 語 類, 卷 4, 頁 66 67;68 10 如 云 : 性 即 理 也, 在 心 喚 做 性, 在 事 喚 做 理 程 子 云 : 性 即 理 也 此 言 極 無 病 伊 川 性 即 理 也, 自 孔 孟 而 後 無 人 見 到 此, 亦 是 從 古 無 人 敢 如 此 道 伊 川 性 即 理 也 四 字, 顛 撲 不 破, 實 自 己 身 上 見 得 出 來 如 性 即 理 也 一 語, 直 自 孔 子 後, 惟 是 伊 川 說 得 盡 這 一 句 便 是 千 萬 世 說 性 之 根 189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性 只 是 理, 萬 理 之 總 名 此 理 亦 只 是 天 地 間 公 共 之 理, 稟 得 來 便 為 我 所 有 天 之 所 命, 如 朝 廷 指 揮 差 除 人 去 做 官 ; 性 如 官 職, 官 便 有 職 事 11 對 此, 錢 穆 先 生 清 楚 解 釋 : 語 類 此 條, 則 言 性 理 合 一 人 物 稟 賦 得 此 公 共 之 理 以 為 性, 綜 合 此 人 物 所 稟 賦 之 各 別 之 性, 即 成 為 天 地 公 共 之 理 謂 性 謂 萬 理 之 總 名 者, 性 可 散 為 萬, 理 則 合 為 一 就 天 地 言, 只 可 曰 一 理, 不 可 曰 一 性 12 又 性 為 天 之 所 命 13, 就 像 朝 廷 命 官, 性 如 官 職, 官 職 有 其 職 事, 此 即 是 理 此 性, 得 全 於 天, 無 所 污 壞, 不 假 修 為, 聖 之 至 也 反 之 者, 修 為 以 復 其 性, 而 至 於 聖 人 也 14 ; 言 下 之 意, 人 性 原 本 即 善, 故 人 性 本 善 得 證 如 是 本 善 之 性, 只 因 人 們 不 去 思 索 追 求, 遂 而 產 生 千 差 萬 別 的 種 種 善 惡 此 性, 在 心 叫 做 性, 在 事 叫 做 理 朱 熹 說 : 蓋 如 吾 儒 之 言, 則 性 之 本 體, 便 只 是 仁 義 禮 智 之 實 仁 義 禮 智, 性 之 四 德 也 15 所 以, 性 的 內 蘊 就 是 仁 義 禮 智 依 此, 便 顯 現 出 人 物 差 異, 因 為 人 性 得 仁 義 禮 智 之 全, 物 則 否 16 然 而, 上 述 是 就 本 體 層 面 談 論 人 之 事 實 就 人 實 際 生 活 層 面 論, 朱 熹 認 為 人 是 理 氣 的 相 雜 體, 宇 宙 間 一 切 事 物 皆 是 如 此, 無 一 例 外 朱 熹 說 : 人 之 所 以 生, 理 與 氣 合 而 已 17 故 理 論 上, 除 探 討 理 層 面 外, 亦 得 討 論 氣 層 面 朱 熹 認 為 : 但 欲 生 此 物, 必 須 有 氣, 然 後 此 物 有 以 聚 而 成 質 而 氣 之 為 物, 有 清 濁 昏 明 之 不 同, 稟 其 清 明 之 氣 而 無 物 慾 之 累, 則 為 聖 ; 稟 其 清 明 而 未 純 全, 則 未 免 微 有 物 慾 之 累, 而 能 克 以 去 之, 則 為 賢 ; 稟 其 昏 濁 之 氣, 又 為 物 慾 之 所 蔽 而 不 能 去, 則 為 愚 不 肖 是 皆 氣 稟 物 慾 之 所 為, 而 性 之 善 未 嘗 不 同 也 18 基! 見 語 類, 卷 4, 頁 82; 卷 5, 頁 92; 卷 59, 頁 1387; 卷 59, 頁 1387; 卷 93, 頁 2360 11 語 類, 卷 117, 頁 2816 12 錢 穆, 朱 子 新 學 案 ( 二 ), 頁 3 13 朱 熹 注 解 孟 子 時 不 斷 出 現 如 是 陳 述 : 性 者, 人 所 稟 於 天 以 生 之 理 也, 渾 然 至 善, 未 嘗 有 惡 性 者, 人 物 所 得 以 生 之 理 也 性 者, 人 生 所 稟 之 天 理 也 愚 按 : 性 者, 人 之 所 得 於 天 之 理 也 見 集 注, 頁 591 707 783 786 14 集 注, 頁 906 15 文 集, 卷 61 答 林 久 德 三, 頁 3006; 集 注, 頁 861 16 朱 熹 說 : 蓋 徒 知 知 覺 運 動 之 蠢 然 者, 人 與 物 同 ; 而 不 知 仁 義 禮 智 之 粹 然 者, 人 與 物 異 也 集 注, 頁 786 語 類 亦 有 相 似 之 語 : 物 物 運 動 蠢 然, 若 與 人 無 異 ; 而 人 之 仁 義 禮 智 之 粹 然 者, 物 則 無 也 見 卷 4, 頁 56 朱 熹 並 舉 例 說 明 何 謂 物 稟 為 偏, 他 說 蜂 蟻 有 君 臣 之 義, 只 是 他 義 上 有 一 點 子 明 ; 虎 狼 有 父 子 之 親, 只 是 他 仁 上 有 一 點 子 明, 其 他 更 推 不 去, 恰 如 境 子, 其 他 處 都 暗 了, 中 間 只 有 一 兩 點 光 見 語 類, 卷 4, 頁 57 然 朱 熹 解 釋 人 物 之 異 所 指 究 竟 為 何? 陳 來 (1987) 提 出 疑 問 : 嚴 格 說 來, 仁 義 禮 智 之 稟, 豈 物 之 所 得 而 全 究 竟 何 所 指, 在 孟 子 集 註 本 身 尚 難 以 確 定, 是 指 仁 義 禮 智 四 德 中 物 只 稟 得 其 中 之 一 之 二 或 之 三? 還 是 指 物 於 四 德 皆 有 稟 受, 但 在 每 一 德 上 有 所 欠 缺 ( 如 仁 多 義 少 之 類 )? 或 者 像 有 些 學 者 所 理 解 的, 所 謂 不 全 不 是 指 稟 受 不 全 而 是 指 未 能 完 全 表 現 出 來? 總 之, 在 如 何 解 釋 孟 子 思 想 以 及 如 何 把 孟 子 思 想 與 他 自 己 的 各 具 太 極 說 協 調 起 來, 朱 熹 顯 然 有 一 些 困 難 見 朱 熹 哲 學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頁 59-60 對 之, 唐 君 毅 (1910-1978)(1984) 亦 有 疏 解, 見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原 性 篇,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372-375 17 語 類, 卷 4, 頁 69 朱 熹 又 主 張 性 即 理, 故 言 : 人 之 有 生, 性 與 氣 合 而 已 見 文 集, 卷 44 答 蔡 季 通 二, 頁 1912 18 文 集, 卷 74 玉 山 講 義, 頁 3735 朱 熹 又 說 : 天 地 之 間, 有 理 有 氣 理 也 者, 形 而 上 之 道 也, 生 物 190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人 稟 氣 之 清 明 昏 濁, 決 定 人 是 否 為 聖 賢 愚 不 肖 ; 然 而, 性 之 善 未 嘗 不 同 也 此 未 嘗 不 同 的 性 之 善, 乃 是 就 理 言 之 性, 與 決 定 人 之 區 分 的 稟 氣 之 性 不 同 人 與 物 的 區 分, 人 生 的 貴 賤 壽 夭 聰 明 福 祿 與 否, 皆 是 稟 氣 不 同 之 故 19 因 此, 理 氣 關 係, 成 為 理 解 朱 熹 人 性 論 的 一 大 關 鍵 二 理 與 氣 理 氣 關 係, 朱 熹 曾 說 : 天 下 未 有 無 理 之 氣, 亦 未 有 無 氣 之 理 有 是 理, 則 有 是 氣 ; 有 是 氣, 則 有 是 理 20 理 氣 並 存, 無 分 先 後 然, 必 欲 推 其 所 從 來, 則 須 說 先 有 是 理 然 理 又 非 別 為 一 物, 即 存 乎 是 氣 之 中 ; 無 是 氣, 則 是 理 亦 無 掛 搭 處, 故 理 氣 乃 渾 然 一 體, 非 兩 體 對 立 21 可 是, 理 必 收 附 於 氣, 為 要 分 明, 故 拆 開 說, 遂 兩 言 之 也 22, 所 以 朱 熹 說 : 所 謂 理 與 氣, 此 決 是 二 物 23 理 氣 固 為 二 物, 然 其 間 關 係 則 甚 為 緊 密 而 明 確, 語 類 載 : 或 問 先 有 理 後 有 氣 之 說 曰 : 不 消 如 此 說 而 今 知 得 他 合 下 是 先 有 理, 後 有 氣 邪 ; 後 有 理, 先 有 氣 邪? 皆 不 可 得 而 推 究 然 以 意 度 之, 則 疑 此 氣 是 依 傍 這 理 行 及 此 氣 之 聚, 則 理 亦 在 焉 蓋 氣 則 能 凝 結 造 作, 理 卻 無 情 意, 無 計 度, 無 造 作 只 此 氣 凝 聚 處, 理 便 在 其 中 且 如 天 地 間 人 物 草 木 禽 獸, 其 生 也, 莫 不 有 種, 定 不 會 無 種 子 白 地 生 出 一 箇 物 事, 這 箇 都 是 氣 若 理, 則 只 是 箇 淨 潔 空 闊 底 世 界, 無 形 迹, 他 卻 不 會 造 作 ; 氣 則 能 醞 釀 凝 聚 生 物 也 但 有 此 氣, 則 理 便 在 其 中 24 就 理 論 推 衍, 氣 是 依 傍 這 理 行 然 而, 理 無 作 為, 萬 般 的 現 象 世 界 則 是 氣 之 醞 釀 凝 聚 凝 結 造 作 產 生 的 但 理 規 範 著 氣, 如 物 生 必 依 其 種 所 以, 當 氣 凝 聚 時, 理 便 存 在 其 中 可 是, 若 欲 言 理 氣 孰 先 孰 後, 朱 熹 認 為 理 應 在 先, 故 云 : 未 有 天 地 之 先, 畢 竟 也 只 是 理 有 此 理, 便 有 此 天 地 ; 若 無 此 理, 便 亦 無 天 地, 無 人 無 物, 都 無 該 載 了! 有 理, 便 有 氣 流 行, 發 育 萬 物 25 如 是 關 係, 朱 熹 明 白 指 出 : 若 論 本 原, 即 有 理 然 後 有 氣, 故 理 不 可 以 偏 全 論 ; 若 論 稟 賦, 則 是 有 氣, 而 後 理 隨 以 具, 故 有 是 氣 則 有 是 理, 無 是 氣 則 無 是 理 26 朱 熹 注 解 中 庸 天 命 之 謂 性 時 指 出 : 之 本 也 ; 氣 者, 形 而 下 之 器 也, 生 物 之 具 也 是 以 人 物 之 生, 必 稟 此 理 然 後 有 性, 必 稟 此 氣 然 後 有 形 雖 不 外 乎 一 身, 然 其 道 器 之 間, 不 可 亂 也 仝 上, 卷 58 答 黃 道 夫 一, 頁 2798 19 朱 熹 云 : 自 氣 稟 而 言, 人 物 便 有 不 同 處 又 云 : 人 之 生, 適 遇 其 氣, 有 得 清 者, 有 得 濁 者, 貴 賤 壽 夭 皆 然, 故 有 參 錯 不 齊 如 此 故 有 得 其 氣 清, 聰 明 而 無 福 祿 者 ; 亦 有 得 其 氣 濁, 有 福 祿 而 無 知 者, 皆 其 氣 數 使 然 見 語 類, 卷 59, 頁 1376; 卷 1, 頁 8 20 語 類, 卷 1, 頁 2; 卷 39, 頁 1013 21 語 類, 卷 1, 頁 3 錢 穆 言 : 朱 子 論 宇 宙 萬 物 本 體, 必 兼 言 理 氣 然 朱 子 言 理 氣, 乃 謂 其 一 體 渾 成 而 可 兩 分 言 之, 非 謂 是 兩 體 對 立 而 合 一 言 之 也 見 朱 子 新 學 案 ( 一 ); 收 於 錢 賓 四 先 生 全 集, 第 11 冊, 頁 267 22 朱 子 新 學 案 ( 一 ), 頁 268 23 文 集, 卷 46 答 劉 叔 文 一, 頁 2095 24 語 類, 卷 1, 頁 3 25 語 類, 卷 1, 頁 1 朱 熹 又 言 : 要 之, 也 先 有 理 只 不 可 說 是 今 日 有 是 理, 明 日 卻 有 是 氣 ; 也 須 有 先 後 且 如 萬 一 山 河 大 地 都 陷 了, 畢 竟 理 卻 只 在 這 裏 仝 上, 頁 4 26 文 集, 卷 59 答 趙 致 道 一, 頁 2923 勞 思 光 (1988) 說 : 就 存 有 性 講, 理 與 氣 截 然 可 分 ; 就 運 行 講, 則 理 氣 可 說 在 運 行 中 互 不 相 離 見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三 上, 三 民 書 局, 臺 北, 頁 275 191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命 猶 令 也 性 即 理 也 天 以 陰 陽 五 行 化 生 萬 物, 氣 以 成 形, 而 理 亦 賦 焉, 猶 命 令 也 於 是 人 物 之 生, 因 各 得 其 所 賦 之 理, 以 為 健 順 五 常 之 德, 所 謂 性 也 27 天 以 陰 陽 五 行 化 生 萬 物, 氣 以 成 形, 而 理 亦 賦 焉, 萬 事 萬 物 都 稟 受 了 陰 陽 五 行 之 理, 故 均 有 健 順 五 常 之 德, 此 即 為 性 人 物 都 是 理 與 氣 的 和 合 如 上 述 所 述, 氣 依 傍 著 理, 聚 而 形 成 萬 物 理 氣 均 為 天 之 所 生 28, 但 人 物 之 生, 各 自 得 其 理 而 為 性, 差 別 在 於 氣 之 稟 受 不 同 : 人 物 性 本 同, 只 氣 稟 異 29 因 此, 性 氣 關 係 即 是 理 氣 關 係 的 延 展, 朱 熹 說 : 須 知 未 有 此 氣, 已 有 此 性 ; 氣 有 不 存, 性 卻 常 在 雖 其 方 在 氣 中, 然 氣 自 氣, 性 自 性, 亦 自 不 相 夾 雜 至 論 其 偏 體 於 物, 無 處 不 在, 則 又 不 論 氣 之 精 粗, 而 莫 不 有 是 理 焉 ; 不 當 以 氣 之 精 者 為 性, 性 之 粗 者 為 氣 也 30 性 氣 亦 是 二 物, 不 相 夾 雜, 然 關 係 密 切 性 氣 如 理 氣 一 般, 決 是 二 物, 不 可 混 為 一 物 性 在 氣 先, 性 且 常 在, 所 以 人 物 各 有 其 本 然 之 性, 此 即 天 地 之 性 又 性 在 氣 中 者, 即 為 萬 般 事 物, 稱 為 氣 質 之 性 朱 熹 以 之 區 分 性 的 內 蘊, 目 的 則 在 解 決 傳 統 以 來 性 善 性 惡 性 善 惡 混 的 爭 論, 同 時 為 現 世 人 間 成 德 成 聖 提 出 理 論 上 的 可 能 三 性 的 區 分 因 為 理 與 氣 均 為 人 性 來 源, 因 此 人 性 亦 有 所 區 分 從 人 的 實 際 面 言, 人 是 理 氣 相 雜 之 體 ; 理 指 作 為 人 的 當 然 之 理, 此 即 天 地 之 性, 亦 稱 為 天 命 之 性 本 然 之 性 義 理 之 性 31 ; 氣 指 陰 陽 二 氣, 與 理 和 合, 構 成 了 人 的 氣 質 之 性 朱 熹 說 : 論 天 地 之 性, 則 專 指 理 言 ; 論 氣 質 之 性, 則 以 理 與 氣 雜 而 言 之 未 有 此 氣, 已 有 此 性 氣 有 不 存, 而 性 卻 常 在 雖 其 方 在 氣 中, 然 氣 自 是 氣, 性 自 是 性, 亦 不 相 夾 雜 至 論 其 遍 體 於 物, 無 處 不 在, 則 又 不 論 氣 之 精 粗, 莫 不 有 是 理 32 此 說 多 與 上 述 文 集 重 出 所 強 調 的, 無 非 天 地 之 性 是 就 理 言, 氣 質 之 性 則 是 理 氣 雜 而 言 之 儘 管 人 性 在 理 論 上 有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兩 重 意 義, 但 天 命 之 性, 若 無 氣 質, 卻 無 安 頓 處, 故 性 非 氣 質, 則 無 所 寄 ; 氣 非 天 性, 則 無 所 成 33 因 為 人 之 有 生, 性 與 氣 合 而 已 然 即 其 已 合 而 析 言 之, 則 性 主 於 理 而 無 形, 氣 主 於 形 而 有 質 ; 所 以, 但 27 集 注, 頁 46 28 陳 榮 捷 (1901-1994)(1988) 說 : 到 底 理 氣 均 為 天 之 所 生, 非 理 生 氣 也 見 朱 子 新 探 索,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245 否 定 了 認 定 朱 熹 理 氣 關 係 是 理 生 氣 的 化 約 說 法 29 語 類, 卷 4, 頁 58 朱 熹 又 說 : 人 物 之 生, 天 賦 之 以 此 理, 未 嘗 不 同, 但 人 物 之 稟 受 自 有 異 耳 如 一 江 水, 你 將 杓 去 取, 只 得 一 杓 ; 將 椀 去 取, 只 得 一 椀 ; 至 於 一 桶 一 缸, 各 自 隨 器 量 不 同, 故 理 亦 隨 以 異 仝 上, 頁 58 30 文 集, 卷 46 答 劉 叔 文 二, 頁 2095 31 如 云 : 大 本 者, 天 命 之 性, 天 下 之 理 皆 由 此 出, 道 之 體 也 集 注, 頁 48 又 如 : 仁 義 禮 智 天 道, 此 天 之 所 以 命 於 人, 所 謂 本 然 之 性 者 也 德 性 猶 言 義 理 之 性? 曰 : 然 見 語 類, 卷 61, 頁 1456; 卷 64, 頁 1585 32 語 類, 卷 4, 頁 67 33 語 類, 卷 4, 頁 66 67 192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論 氣 質 之 性, 則 此 全 體 墮 在 氣 質 之 中 耳, 非 別 有 一 性 也 34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首 見 張 載 ( 橫 渠 先 生,1020-1077) 正 蒙 誠 明 35 對 之, 朱 熹 甚 為 稱 讚 36, 故 而 有 所 繼 承 朱 熹 云 : ( 程 子 ) 又 曰 : 論 性 不 論 氣, 不 備 ; 論 氣 不 論 性, 不 明 ; 二 之 則 不 是 張 子 曰 : 形 而 後 有 氣 質 之 性, 善 反 之, 則 天 地 之 性 存 焉 故 氣 質 之 性, 君 子 有 弗 性 者 焉 愚 按 : 程 子 此 說 才 字, 與 孟 子 本 文 小 異 蓋 孟 子 專 指 其 發 於 性 者 言 之, 故 以 為 才 無 不 善 ; 程 子 兼 指 其 稟 於 氣 者 言 之, 則 人 之 才 固 有 昏 明 強 弱 之 不 同 矣, 張 子 所 謂 氣 質 之 性 是 也 二 說 雖 殊, 各 有 所 當 然 以 事 理 考 之, 程 子 為 密 37 朱 熹 如 是 見 解, 實 亦 經 過 一 翻 深 思 與 修 正, 最 後 定 調 於 性 氣 兼 論 38 由 是 可 知, 朱 熹 認 為 孟 子 性 善 是 論 性 不 論 氣, 理 論 上 不 完 備 ; 因 為 孟 子 僅 知 天 地 之 性, 不 知 氣 質 之 性 39 至 於 荀 子 性 惡 揚 雄 (53B.C.-18A.D.) 善 惡 混 韓 愈 (768-824) 性 三 品 等 說 法, 皆 屬 氣 質 之 性, 均 不 知 有 天 地 之 性 40 朱 熹 以 為,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便 能 解 決 性 善 性 惡 等 紛 爭, 故 而 對 張 載 程 頤 甚 為 推 崇 天 地 之 性 是 人 與 生 即 具 的 本 然 之 性, 其 謂 性 是 天 賦 與 人, 只 一 同 41 此 一 同 之 性, 本 然 為 善, 朱 熹 云 : 性 之 為 體, 正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者 而 言, 不 但 為 視 聽 作 用 之 本 而 已 也 42 性 的 本 然, 即 為 仁 義 禮 智 未 發 之 本 體 狀 態 依 此 本 體, 已 發 必 然 為 善 視 聽 言 動, 因 兼 雜 氣 之 運 作, 當 以 性 之 為 體 作 為 依 據, 故 言 為 視 聽 作 用 之 本 可 是, 天 之 所 以 命, 只 是 一 般 ; 緣 氣 質 不 同, 遂 有 差 殊 43, 因 所 接 受 氣 質 不 同, 34 文 集, 卷 44 答 蔡 季 通 二, 頁 1912; 卷 61 答 嚴 時 亨 一, 頁 3026 35 張 載 言 : 形 而 後 有 氣 質 之 性, 善 反 之 則 天 地 之 性 存 焉 故 氣 質 之 性, 君 子 有 弗 性 者 焉 見 張 載 集, 漢 京 文 化, 臺 北, 頁 23 36 朱 熹 云 : 此 ( 指 氣 質 之 說 ) 起 於 張 程 某 以 為 極 有 功 於 聖 門, 有 補 於 後 學, 讀 之 使 人 深 有 感 於 張 程, 前 此 未 曾 有 人 說 到 此 故 張 程 之 說 立, 則 諸 子 之 說 泯 矣 又 云 : 孟 子 未 嘗 說 氣 質 之 性, 程 子 論 性 所 以 有 功 於 名 教 者, 以 其 發 明 氣 質 之 性 也 以 氣 質 論, 則 凡 言 性 不 同 者, 皆 冰 釋 矣 語 類, 卷 4, 頁 70 37 集 注, 頁 793-794 引 程 頤 之 言, 出 於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6, 僅 注 二 先 生 語 二 程 集, 頁 81 關 於 論 性 不 論 氣 段, 宋 元 學 案 作 程 頤 語, 見 黃 宗 羲 等 撰 (1975), 宋 元 學 案, 卷 15 伊 川 學 案, 河 洛 圖 書, 臺 北, 頁 68 朱 熹 引 此 條 時 作 明 道 語 時 作 伊 川 語, 見 陳 榮 捷 (1982), 朱 學 論 集, 朱 子 之 近 思 錄 附 錄 三 第 30 條 說 明,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156 38 朱 熹 的 深 思 與 修 正, 參 錢 穆, 朱 子 新 學 案 ( 二 ), 頁 7-10; 劉 述 先 (1995),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198-201 定 調 性 氣 兼 備 之 說, 如 朱 熹 云 : 性 氣 二 字, 兼 言 方 備 語 類, 卷 59, 頁 1389 39 朱 熹 云 : 孟 子 說 性 善, 是 論 性 不 論 氣 也 但 只 認 說 性 善, 雖 說 得 好, 終 是 欠 了 下 面 一 截 又 云 : 孟 子 終 是 未 備 語 類, 卷 59, 頁 1388 40 朱 熹 云 : 孟 子 說 性 善, 只 見 得 大 本 處, 未 說 到 氣 質 之 性 細 碎 處 孟 子 只 論 性, 不 知 論 氣, 便 不 全 備 若 三 子 雖 論 性, 卻 不 論 得 性, 都 只 論 得 氣, 性 之 本 領 處 又 不 透 徹 荀 子 只 見 得 不 好 人 底 性, 便 說 做 惡 ; 揚 子 只 見 得 半 善 半 惡 人 底 性, 便 說 做 善 惡 混 ; 韓 子 見 得 天 下 有 許 多 般 人, 故 立 為 三 品, 說 得 較 近 其 言 曰 : 仁 義 禮 智 信, 性 也 ;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情 也 似 又 知 得 性 善 荀 揚 皆 不 及, 只 是 過 接 處 少 一 箇 氣 字 見 語 類, 卷 59, 頁 1389 41 語 類, 卷 59, 頁 1389 42 文 集, 卷 74 孟 子 綱 領, 頁 3728 43 語 類, 卷 4, 頁 69 朱 熹 又 說 : 性 者 萬 物 之 原, 而 氣 稟 則 有 清 濁, 是 以 有 聖 愚 之 異 命 者 萬 物 之 所 同 193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故 決 定 了 人 的 性 格 及 道 德 狀 態 朱 熹 說, 人 之 性 皆 善 然 而 有 生 下 來 善 底, 有 生 下 來 便 惡 底, 此 是 氣 稟 不 同 ; 如 稟 清 明 渾 厚 之 氣, 即 成 為 好 人, 如 稟 日 月 昏 暗, 寒 暑 反 常 之 戾 氣, 即 為 不 好 之 人 進 而 說 到 : 人 之 為 學, 卻 是 要 變 化 氣 稟, 然 極 難 變 化 44 故 學 習 是 一 艱 困 的 旅 程, 不 可 懈 怠 片 刻 從 朱 熹 對 性 的 理 解, 不 難 發 現, 作 為 本 體 意 義 降 賦 予 人 的 天 地 之 性, 內 蘊 是 仁 義 禮 智 等 德 性, 是 先 天 內 在 本 具, 故 云 人 性 本 善 但 為 對 萬 物 作 出 滿 全 解 釋, 必 須 理 解 朱 熹 理 氣 架 構 與 進 而 延 展 的 性 氣 關 係, 方 能 明 白 何 以 他 認 為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是 有 功 於 聖 門 馮 友 蘭 (1895-1990) 先 生 說 : 如 果 嚴 格 地 說, 氣 質 之 性 不 是 性, 說 它 是 性, 只 是 說 它 與 形 體 之 生 具 來 45 正 是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論 點 的 注 腳 然 理 解 本 原, 猶 須 面 對 現 實 世 間 天 之 所 命, 固 是 均 一, 到 氣 稟 處 便 有 不 齊 46 儘 管 朱 熹 得 出 變 化 氣 稟 極 難 的 結 論, 但 他 以 為 無 論 是 愚 不 肖, 抑 或 是 惡 人, 還 是 能 變 化 氣 質 的, 寶 珠 在 濁 水 47 的 譬 喻 即 是 說 明 然 其 間 理 論 曲 折, 猶 須 闡 釋 貳 人 性 本 善 的 蘊 義 朱 熹 明 白 界 說 人 性 的 內 容 是 仁 義 禮 智, 言 仁 義 禮 智, 性 也, 此 是 上 天 降 賦 予 人 的 ; 然 嘗 聞 之, 人 之 有 是 生 也, 天 固 與 之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仁 義 禮 智, 皆 天 所 與 之 良 貴 48 因 為 性 為 上 天 降 賦, 故 性 即 天 理, 未 有 不 善 者 也 49, 所 以 仁 義 禮 智 是 至 善 的 如 是, 從 本 然 面 看, 自 可 斷 言 人 性 本 善, 這 即 是 人 性 本 然 的 意 義 問 題 是, 現 實 人 生 因 為 氣 稟 緣 故, 氣 質 之 性 遮 掩 了 天 地 之 性 的 展 現, 對 此, 朱 熹 如 何 解 說? 欲 理 解 此, 便 得 透 過 其 對 人 心 以 及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加 以 瞭 解, 人 如 何 能 變 化 氣 質, 展 現 出 良 善 的 本 然 之 性 一 心 的 意 義 朱 熹 對 人 心 本 身 看 法 有 兩 方 面, 一 是 知 覺, 二 是 主 宰 就 知 覺 言, 朱 熹 言 : 心 者, 人 之 知 覺, 主 於 身 而 應 事 物 者 也 知 覺, 自 是 指 人 之 感 官 與 外 物 接 觸 所 產 生 的 感 知, 故 云 聰 明 視 聽, 作 為 運 用, 皆 是 有 這 知 覺 50 此 外, 人 心 是 會 思 慮 與 考 量 的, 當 人 受, 而 陰 陽 交 運, 參 差 不 齊, 是 以 五 福 六 極, 值 遇 不 一 仝 上, 頁 76 44 語 類, 卷 4, 頁 69 45 馮 友 蘭 (1991), 中 國 哲 學 史 新 編, 第 五 冊, 藍 燈 文 化 公 司, 臺 北, 頁 190 實 則, 朱 熹 即 陳 述 此 語, 如 其 云 : 生 之 謂 性, 是 生 下 來 喚 做 性 底, 便 有 氣 稟 夾 雜, 便 不 是 理 底 性 了 語 類, 卷 95, 頁 2425 46 語 類, 卷 4, 頁 77 47 朱 熹 說 : 理 者, 如 一 寶 珠 在 聖 賢, 則 如 置 在 清 水 中, 其 輝 光 自 然 發 見 ; 在 愚 不 肖 者, 如 置 在 濁 水 中, 須 是 澄 去 泥 沙, 則 光 方 可 見 今 人 所 以 不 見 理, 合 澄 去 泥 沙, 此 所 以 須 要 克 治 也 至 如 萬 物 亦 有 此 理 天 何 嘗 不 將 此 理 與 他 只 為 氣 昏 塞, 如 置 寶 珠 於 濁 泥 中, 不 復 可 見 然 物 類 中 亦 有 知 君 臣 母 子, 知 祭, 知 時 者, 亦 是 其 中 有 一 線 明 處 然 而 不 能 如 人 者, 只 為 他 不 能 克 治 耳 且 蚤 虱 亦 有 知, 如 飢 則 噬 人 之 類 是 也 語 類, 卷 17, 頁 375 48 分 見 集 注, 頁 554; 文 集, 卷 14 甲 寅 行 宮 便 殿 奏 札 二, 頁 448; 集 注, 頁 557 49 集 注, 頁 784 50 分 見 文 集, 卷 65 大 禹 謨, 頁 3284; 語 類, 卷 60, 頁 3340 194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心 清 明 不 亂 時, 就 像 明 鏡 與 標 準 之 秤, 能 將 事 情 道 理 範 映 清 楚, 故 常 稱 為 神 明 51 因 為 人 性 ( 天 地 之 性 ) 不 含 任 何 人 為 因 素, 不 妄 動, 不 造 作, 純 粹 只 是 道 理, 故 人 性 有 賴 人 心 知 覺 將 其 內 容 表 現 出 來 就 主 宰 言, 朱 熹 明 白 指 出 : 心, 主 宰 之 謂 也 心 者, 一 身 之 主 宰 52 此 指 人 心 是 人 身 的 主 意, 人 的 一 舉 一 動 無 不 受 心 的 指 揮 而 發 動, 故 心 具 有 高 度 的 自 主 性 與 能 動 性, 朱 熹 說 : 夫 心 者, 人 之 所 以 主 乎 身 者 也, 一 而 不 二 者 也, 為 主 而 不 為 客 也, 命 物 而 不 命 於 物 者 也 又 說 : 心 者, 主 乎 性 而 行 乎 情 故 喜 怒 哀 樂 未 發 則 謂 之 中, 發 而 皆 中 節 則 謂 之 和, 心 是 做 工 夫 處 53 所 以, 心 可 依 性 御 情, 使 喜 怒 哀 樂 之 情 緒 發 而 中 節 就 人 心 的 展 現 而 論, 可 從 兩 個 側 面 理 解 : 一 是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辯 證, 二 是 心 統 性 情 就 人 心 道 心 而 論, 語 類 記 載 : 或 問 人 心 道 心 之 別 曰 : 只 是 這 一 箇 心, 知 覺 從 耳 目 之 欲 上 去, 便 是 人 心 ; 知 覺 從 義 理 上 去, 便 是 道 心 人 心 則 危 而 易 陷, 道 心 則 微 而 難 著 54 所 謂 人 心, 指 源 於 耳 目 之 欲 的 感 官 知 覺, 危 殆 而 容 易 陷 溺 ; 所 謂 道 心, 指 源 於 義 理 之 知 覺, 顯 微 而 較 難 彰 著 然 而, 無 論 是 人 心 抑 或 是 道 心, 皆 是 人 一 個 心 的 呈 顯 人 心 之 危, 道 心 之 微, 朱 熹 引 古 文 尚 書 大 禹 謨 為 據 :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惟 精 惟 一, 允 執 厥 中 55 闡 釋 二 者 辯 證 關 係, 中 庸 章 句 序 言 : 心 之 虛 靈 知 覺, 一 而 已 矣, 而 以 為 有 人 心 道 心 之 異 者, 則 以 其 或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或 原 於 性 命 之 正, 而 所 以 為 知 覺 者 不 同, 是 以 或 危 殆 而 不 安, 或 微 妙 而 難 見 耳 然 人 莫 不 有 是 形, 故 雖 上 智 不 能 無 人 心, 亦 莫 不 有 是 性, 故 雖 下 愚 不 能 無 道 心 二 者 雜 於 方 寸 之 間, 而 不 知 所 以 治 之, 則 危 者 愈 危, 微 者 愈 微, 而 天 理 之 公 卒 無 以 勝 夫 人 欲 之 私 矣 精 則 察 夫 二 者 之 閒 而 不 雜 也, 一 則 守 其 本 心 之 正 而 不 離 也 從 事 於 斯, 無 少 間 斷, 必 使 道 心 常 為 一 身 之 主 而 人 心 每 聽 命 焉, 則 危 者 安 微 者 著, 而 動 靜 云 為 自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矣 56 人 心 是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道 心 是 源 於 天 命 之 正 形 氣 之 私 指 感 官 欲 求, 當 其 無 所 主 宰 節 制 時, 就 會 產 生 惡 的 行 為, 所 以 說 人 心 惟 危 出 於 天 命 之 正 的 道 心, 自 然 會 出 現 惻 隱 羞 惡 恭 敬 ( 辭 讓 ) 是 非 然 而, 道 心 會 因 為 人 心 的 欲 求 而 被 遮 蔽, 隱 而 不 顯, 所 以 說 51 如 云 人 心 是 箇 神 明 不 測 物 事 這 箇 神 明 不 測, 至 虛 至 靈, 是 甚 次 第! 然 人 莫 不 有 此 心 等, 見 語 類, 卷 18, 頁 400 404 心 者, 人 之 神 明, 所 以 具 眾 理 而 應 萬 事 者 也, 見 集 注, 頁 847 52 語 類, 卷 5, 頁 94 96 53 文 集, 卷 67 觀 心 說, 頁 3389; 語 類, 卷 5, 頁 94 54 語 類, 卷 78, 頁 2009 55 集 注, 中 庸 章 句 序, 頁 37 56 集 注, 中 庸 章 句 序, 頁 37-39 文 集, 卷 65 大 禹 謨 亦 有 類 言 : 心 者, 人 之 知 覺, 主 於 身 而 應 事 物 者 也 指 其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者 而 言, 則 謂 之 人 心 ; 指 其 發 於 義 理 之 公 者 而 言, 則 謂 之 道 心 人 心 易 動 而 難 反, 故 危 而 不 安 ; 義 理 難 明 而 易 昧, 故 微 而 不 顯 惟 能 省 察 於 二 者 公 私 之 間, 以 致 其 精, 而 不 使 其 有 毫 釐 之 雜, 持 守 於 道 心 微 妙 之 本, 以 致 其 一, 而 不 使 其 有 頃 刻 之 離, 則 其 日 用 之 間, 思 慮 動 作, 自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而 信 能 執 其 中 矣 頁 3284 195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道 心 惟 微 因 此, 對 人 心 是 否 產 生 偏 歧, 道 心 是 否 隱 而 不 顯, 都 要 精 察 專 一 地 持 守 之, 以 保 持 在 不 偏 不 倚 地 中 道 上, 所 以 說 心 之 虛 靈 知 覺, 一 而 已 矣 若 能 精 察 專 一 地 持 守, 人 心 即 靈 明 精 純, 表 現 即 為 天 理 依 朱 熹 之 見, 人 心 欲 求 不 可 能 消 除, 因 其 為 氣 所 形, 故 而 主 張 必 使 道 心 常 為 一 身 之 主 而 人 心 每 聽 命 焉, 精 察 雜 於 方 寸 間 之 人 心 與 道 心, 堅 守 本 心 之 正 而 不 離, 那 麼 天 理 之 公 自 能 戰 勝 人 欲 之 私, 人 之 行 舉 動 靜, 自 能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故 人 心 與 道 心 之 別 十 分 明 朗 亦 是 因 此, 方 有 天 理 人 欲 之 辨 人 心 儘 管 危 殆, 但 即 使 是 聖 人 亦 無 法 沒 有 人 心 57 再 者, 人 心 亦 不 是 全 不 好 底 人 心 亦 未 是 十 分 不 好 底 58, 因 為 人 心 者, 氣 質 之 心 也, 可 為 善, 可 為 不 善 59 那 麼, 如 何 使 人 心 維 持 於 精 察 專 一? 指 導 原 則 即 是 以 道 心 引 導 人 心, 因 為 道 心 則 是 義 理 之 心, 可 以 為 人 心 之 主 宰, 而 人 心 據 以 為 準 也 60 ; 亦 即 上 述 以 天 理 之 公 戰 勝 人 欲 之 私 如 何 使 人 保 持 於 如 是 軌 道 之 上? 朱 熹 主 張, 人 應 保 持 於 誠 徨 誠 恐 之 敬 的 狀 態 中, 說 : 未 有 心 不 定 而 能 進 學 者 人 心 萬 事 之 主, 走 東 走 西, 如 何 了 得? 又 說 : 要 且 將 箇 敬 字 收 斂 箇 身 心, 放 在 模 匣 子 裏 面, 不 走 作 了, 然 後 逐 事 逐 物 看 道 理 人 心 常 炯 炯 在 此, 則 四 體 不 待 羈 束 而 自 人 規 矩 61 敬 足 以 使 人 心 聽 命 於 道 心, 就 如 同 舵 控 制 船 的 方 向 一 般 62 因 此, 人 心 道 心 的 辯 證 關 係 十 分 清 楚,( 一 ) 道 心 不 離 人 心, 且 必 以 人 心 為 基 礎 ; ( 二 ) 人 當 以 道 心 為 主, 使 人 心 聽 命 於 道 心 如 是, 人 心 引 導 人 之 行 為, 必 行 走 於 正 途 之 中, 毫 無 偏 歧 之 幾 就 心 統 性 情 言, 朱 熹 延 用 橫 渠 說 法, 朱 熹 說 : 如 橫 渠 心 統 性 情 一 句, 乃 不 易 之 論 孟 子 說 心 許 多, 皆 未 有 似 此 語 端 的 子 細 看, 便 見 其 他 諸 子 等 書, 皆 無 依 稀 似 此 63 對 心 統 性 情 的 意 義, 朱 熹 說 : 性 只 是 理 氣 質 之 性, 亦 只 是 這 裏 出 若 不 從 這 裏 出, 有 甚 歸 著 如 云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道 心 固 是 心, 人 心 亦 心 也 橫 渠 言 : 心 統 性 情 64 其 意 有 二 : 一 是 心 主 宰 性 情, 二 是 性 情 為 心 之 體 用 就 心 主 宰 性 情 論, 語 類 載 : 問 : 心 統 性 情, 統 如 何? 曰 : 統 是 主 宰, 如 統 百 萬 軍 65 指 心 宰 制 人 之 本 性 與 人 之 情 感, 乃 就 心 之 未 動 已 動 而 論 朱 熹 言 : 57 朱 熹 言 : 雖 聖 人 不 能 無 人 心 語 類, 卷 78, 頁 2011 58 語 類, 卷 78, 頁 2009 朱 熹 又 說 : 人 心 便 是 飢 而 思 食, 寒 而 思 衣 底 心 飢 而 思 食 後, 思 量 當 食 與 不 當 食 ; 寒 而 思 衣 後, 思 量 當 著 與 不 當 著, 這 便 是 道 心 仝 上, 頁 2016 59 語 類, 卷 78, 頁 2013 60 語 類, 卷 62, 頁 1488 61 語 類, 卷 12, 頁 199 208 200 62 朱 熹 言 : 有 道 心, 則 人 心 為 所 節 制, 人 心 皆 道 心 也 又 言 : 人 心 如 船, 道 心 如 舵 任 船 之 所 在, 無 所 向, 若 執 定 舵, 則 去 住 在 我 見 語 類, 卷 62, 頁 2011; 卷 78, 頁 2009 63 語 類, 卷 100, 頁 1488 64 語 類, 卷 4, 頁 67 65 語 類, 卷 98, 頁 2513 196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性 是 未 動, 情 是 已 動, 心 包 得 已 動 未 動 蓋 心 之 未 動 則 為 性, 已 動 則 為 情 所 謂 心 統 性 情 也 欲 是 情 發 出 來 底 心 如 水, 性 猶 水 之 靜, 情 則 水 之 流, 欲 則 水 之 波 瀾 66 心 未 動 是 為 性, 其 為 理 為 善 ; 心 已 動 則 為 情, 欲 由 之 發 出, 故 可 善 可 惡 然 無 論 未 動 或 已 動, 心 皆 包 含 之, 因 此 才 說 心 有 善 惡, 性 無 不 善 67 如 心 如 水 之 喻, 水 之 靜 為 性, 水 之 流 是 情, 無 論 靜 流, 皆 是 水 是 以 無 論 心 動 與 否, 朱 熹 認 為 皆 須 以 心 宰 制 如 心 未 動 時, 其 言 : 未 感 物 時, 若 無 主 宰, 則 亦 不 能 安 其 靜, 只 此 便 自 昏 了 天 性 故 即 使 人 處 於 未 發 時 猶 須 存 養 68 然 如 心 已 動, 性 已 發 為 情, 亦 當 以 心 宰 制, 使 情 符 應 善 之 軌 道, 朱 熹 說 : 心 宰 則 情 得 正, 率 乎 性 之 常, 而 不 可 以 欲 言 矣 ; 心 不 宰 則 情 流, 而 陷 溺 其 性, 專 為 人 欲 矣 是 以 心 處 已 發 之 時, 則 當 省 察 69 如 是 觀 之, 無 論 已 發 抑 或 是 未 發, 實 皆 一 事, 旨 在 不 離 心 之 宰 制, 符 應 仁 義 禮 智 之 善 而 已 70 其 次, 就 心 之 體 用 言 心 統 性 情, 朱 熹 說 : 性 以 理 言, 情 乃 發 用 處, 心 即 管 攝 性 情 者 也 故 程 子 曰 有 指 體 而 言 者, 寂 然 不 動 是 也, 此 言 性 也 ; 有 指 用 而 言 者, 感 而 遂 通 是 也, 此 言 情 也 71 性 體 情 用, 乃 心 的 一 體 兩 面, 此 不 同 張 載, 乃 為 朱 熹 新 見 72 文 中 引 程 頤 之 言, 以 寂 然 不 動 之 體 比 性, 以 感 而 遂 通 之 用 釋 情, 情 是 性 之 發 用, 性 是 就 理 言 之, 心 即 管 攝 性 情 又 說 : 性 者, 理 也 性 是 體, 情 是 用 性 情 皆 出 於 心, 故 心 能 統 之 統, 如 統 兵 之 統, 言 有 以 主 之 也 73 是 以 可 見, 朱 熹 將 心 之 體 用 與 心 主 宰 性 情 之 已 發 未 發 聯 繫 起 來, 言 : 心 統 性 情, 故 言 心 之 體 用, 嘗 跨 過 兩 頭 未 發 已 發 處 說 74 由 是 觀 之, 論 者 言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樞 紐 點 是 在 心 75, 實 乃 卓 見 然 欲 更 清 楚 理 解 朱 熹 人 性 論 觀 點,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便 得 加 以 理 解 二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前 已 陳 述 朱 熹 心 統 性 情 的 論 點, 性 是 理, 是 體, 是 未 發 狀 態 ; 情 是 性 之 動, 是 用, 是 已 發 之 情 景 心 是 性 情 之 主 宰, 因 為 惟 心 無 對 76 對 此, 朱 熹 十 分 讚 揚 張 載 並 引 孟 子 話 加 以 詮 釋 77 若 進 一 步 細 分, 心 性 間 關 係 有 二, 一 是 心 性 ; 二 是 性 情, 因 為 66 語 類, 卷 5, 頁 89 93 67 語 類, 卷 5, 頁 89 68 見 文 集, 卷 43 答 林 擇 之 二 十, 頁 1900 朱 熹 又 說 : 未 發 之 前 是 敬 也, 固 已 主 乎 存 養 之 實 人 自 有 未 發 時, 此 處 便 合 存 養, 豈 可 必 待 發 而 後 察, 察 而 後 存 耶? 仝 上 卷 32 答 張 欽 夫, 頁 1273 1274 69 見 文 集, 卷 64 答 何 倅, 頁 3210-3211 朱 熹 又 說 : 已 發 之 際 是 敬 也, 又 常 行 於 省 察 之 間 仝 上 卷 32 答 張 欽 夫, 頁 1273 70 朱 熹 言 : 未 發 已 發, 只 是 一 件 工 夫, 無 時 不 涵 養, 無 時 不 省 察 耳 語 類, 卷 62, 頁 1514 71 語 類, 卷 5, 頁 94 72 蔡 方 鹿 (2000), 朱 熹 與 中 國 文 化,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 貴 陽, 頁 86 73 語 類, 卷 98, 頁 2513 74 語 類, 卷 5, 頁 94 蔡 方 鹿 認 為, 此 乃 繼 承 了 程 頤 體 用 統 一 於 心 的 思 想, 並 把 它 與 張 載 的 心 統 性 情 命 題 結 合 起 來, 見 朱 熹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84 實 朱 熹 亦 曾 自 言 : 心 一 也, 有 指 體 而 言 者, 有 指 用 而 言 者 伊 川 此 語 與 橫 渠 心 統 性 情 相 似 語 類, 卷 95, 頁 2416 75 劉 述 先,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頁 230 此 承 唐 君 毅,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原 性 篇, 頁 378-384 76 語 類, 卷 98, 頁 2513 77 朱 熹 說 : 後 來 看 橫 渠 心 統 性 情 之 說, 乃 知 此 話 有 大 功, 始 尋 得 箇 情 字 著 落, 與 孟 子 說 一 197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情 乃 性 之 動 就 心 性 關 係 言, 朱 熹 說 : 性 便 是 心 之 所 有 之 理, 心 便 是 理 之 所 會 之 地 心 只 是 一 個 性, 性 只 是 有 個 仁 義 禮 智 78 然 而, 心 性 究 為 二 物 : 心 與 性 自 有 分 別 靈 底 是 心, 實 底 是 性 靈 便 是 那 知 覺 底 79 只 是 朱 熹 反 對 將 二 者 分 別 太 重, 故 以 皮 餡 為 喻 : 心 以 性 為 體, 心 將 性 做 餡 子 模 樣 80 心 顯 然 是 性 之 居 所, 內 於 心 中, 云 : 性 便 是 心 之 所 有 之 理, 心 便 是 理 之 所 會 之 地 81 進 而 否 定 性 具 有 知 覺 意 識, 謂 : 靈 處 只 是 心, 不 是 性, 性 只 是 理 故 批 評 張 載 合 性 與 知 覺 之 見 82 所 以, 人 心 須 受 道 心 節 制, 以 去 惡 從 善 然 則, 欲 見 心 體 用 之 全, 亦 須 更 以 心 統 性 情 一 句 參 看 83, 故 必 須 討 論 性 情 關 係 性 情 關 係, 基 本 上 是 靜 者 性 也, 動 者 情 也, 但 性 包 含 了 動 靜 之 理 84 所 謂 情, 即 是 性 感 物 而 動, 故 云 情 者, 性 之 動 也 85 從 心 統 性 情 的 觀 點 看, 性 是 未 發 是 體, 情 是 已 發 是 用 朱 熹 說 : 性, 本 體 也 ; 其 用, 情 也 今 直 以 性 為 本 體, 而 心 為 之 用, 則 情 為 無 所 用 者, 而 心 亦 偏 於 動 矣 且 性 之 為 體, 正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者 而 言, 不 但 為 視 聽 作 用 之 本 而 已 86 性 指 未 動 之 本 體,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 情 指 性 已 動 後 的 作 用 或 表 現, 故 性 為 情 之 本 誠 如 前 述, 性 無 不 善, 故 性 發 動 之 情, 本 但 可 以 為 善, 而 不 可 以 為 惡 87, 朱 熹 解 釋 說 : 蓋 孟 子 所 謂 性 善 者, 以 其 本 體 言 之,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者 是 也 所 謂 可 以 為 善 者, 以 其 用 處 言 之, 四 端 之 情, 發 而 中 節 者 是 也 蓋 性 之 與 情, 雖 有 未 發 已 發 之 不 同, 然 其 所 謂 善 者, 則 血 脈 貫 通, 初 未 嘗 有 不 同 也 88 般 孟 子 言 : 惻 隱 之 心, 仁 之 端 也 仁, 性 也 ; 惻 隱, 情 也, 此 是 情 上 見 得 心 又 曰 仁 義 禮 智 根 於 心, 此 是 性 上 見 得 心 蓋 心 便 是 包 得 住 那 性 情 性 是 體, 情 是 用 心 字 只 一 箇 字 母 故 性 情 字 皆 從 心 語 類, 卷 5, 頁 91 然 孟 子 情 字, 皆 指 實 情, 並 無 朱 熹 使 用 之 蘊 義, 對 此 參 劉 述 先,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頁 196; 亦 可 見 筆 者 分 析 (2004), 見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2 卷, 第 1 期, 頁 61-62 78 語 類, 卷 5, 頁 88; 卷 20, 頁 475 79 朱 熹 又 說 : 心 與 性 如 何 分 別? 此 兩 箇 說 著 一 箇, 則 一 箇 隨 到, 元 不 可 相 離, 亦 自 難 與 分 別 捨 心 則 無 以 見 性, 捨 性 又 無 以 見 心, 故 孟 子 言 心 性, 每 每 相 隨 說 又 說 : 心 性 固 只 是 一 理, 然 自 有 合 而 言 處, 又 有 析 而 言 處 須 知 其 所 以 析, 又 知 其 所 以 合, 乃 可 然 謂 性 便 是 心, 則 不 可 ; 謂 心 便 是 性, 亦 不 可 語 類, 卷 5, 頁 88; 卷 18, 頁 411 80 語 類, 卷 5, 頁 89 朱 熹 說 心 性 : 不 可 無 分 別, 亦 不 可 太 說 開 成 兩 箇 出 處 仝 上 又 說 : 但 論 心 與 性 字, 似 分 別 得 太 重 了, 有 直 以 為 二 物 而 各 在 一 處 之 病 要 知 仁 義 之 心 四 字, 便 具 心 性 之 理, 只 此 心 之 仁 義, 即 是 性 之 所 為 也 文 集, 卷 55 答 蘇 晉 叟 一, 頁 2657 81 語 類, 卷 5, 頁 88 82 見 語 類, 卷 5, 頁 85 朱 熹 批 評 張 載 合 性 與 知 覺 說 : 橫 渠 之 言 大 率 有 未 瑩 處 有 心 則 自 有 知 覺, 又 何 合 性 與 知 覺 之 有! 仝 上, 卷 60, 頁 1432 83 文 集, 卷 55 答 蘇 晉 叟 一, 頁 2657 84 引 自 語 類, 卷 98, 頁 2513 性 包 含 動 靜 之 理, 朱 熹 說 : 蓋 性 無 不 該, 動 靜 之 理 具 焉 見 文 集, 卷 42 答 胡 廣 仲 四, 頁 1808 85 集 注, 頁 791 86 文 集, 卷 74 孟 子 綱 領, 頁 3728 87 集 注, 頁 791 88 文 集, 卷 46 答 胡 伯 逢 四, 頁 2100 198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故 依 性 而 發 之 情, 實 亦 為 善 朱 熹 說 : 性 對 情 言, 心 對 性 情 言 合 如 此 是 性, 動 處 是 情, 主 宰 是 心 89 在 此 意 義 下, 朱 熹 主 張 性 情 一 物 : 性 情 一 物, 其 所 以 分, 只 為 未 發 已 發 之 不 同 耳 又 說 : 四 端, 情 也, 性 則 理 也 發 者, 情 也, 其 本 則 性 也, 如 見 影 知 形 之 意 90 是 為 性 情 關 係 此 外, 情 與 才 朱 熹 認 為 亦 有 所 分 別, 語 類 記 載 : 問 : 情 與 才 何 別? 曰 : 情 只 是 所 發 之 路 陌, 才 是 會 恁 地 去 做 底 且 如 惻 隱, 有 懇 切 者, 有 不 懇 切 者, 是 則 才 之 有 不 同 又 問 : 如 此, 則 才 與 心 之 用 相 類? 曰 : 才 是 心 之 力, 是 有 氣 力 去 做 底 心 是 管 攝 主 宰 者, 此 心 之 所 以 為 大 也 心 譬 水 也 ; 性, 水 之 理 也 性 所 以 立 乎 水 之 靜, 情 所 以 行 乎 水 之 動, 欲 則 水 之 流 而 至 於 濫 也 才 者, 水 之 氣 力 所 以 能 流 者, 然 其 流 有 急 有 緩, 則 是 才 之 不 同 伊 川 謂 性 稟 於 天, 才 稟 於 氣, 是 也 只 有 性 是 一 定, 情 與 心 與 才, 便 合 著 氣 了 心 本 未 嘗 不 同, 隨 人 生 得 來 便 別 了 情 則 可 以 善, 可 以 惡 91 情 是 性 之 動, 故 云 所 發 之 路 陌, 如 惻 隱 是 情 然 惻 隱 有 懇 切 或 不 懇 切 者, 在 於 才 有 所 不 同, 意 即 肯 不 肯 為 之, 故 云 會 恁 地 去 做 所 以 說 才 是 心 之 力 是 心 的 實 踐 能 力 如 以 水 為 例, 水 譬 心, 則 水 之 理 是 性, 水 之 動 是 情, 水 流 而 濫 是 欲, 水 流 之 力 即 是 才 朱 熹 稱 水 流 之 力 為 氣 力, 指 流 之 或 緩 或 急 由 是 觀 之, 才 指 的 是 人 的 能 力 92 朱 熹 引 伊 川 性 稟 於 天, 才 稟 於 氣 93 為 證, 言 只 有 性 是 一 定 善 的, 心 情 才 因 合 著 氣, 所 以 可 以 為 善, 亦 可 以 為 惡 實 則, 在 朱 熹 看 來, 才 與 情 皆 善, 朱 熹 說 : 情 本 自 善, 其 發 也 未 有 染 污, 何 嘗 不 善 才 只 是 資 質, 亦 無 不 善, 譬 物 之 白 者, 未 染 時 只 是 白 也 94 根 據 在 於 : 人 有 是 性, 則 有 是 才 ; 性 既 善, 則 才 亦 善 95 又 說 : 才 本 是 善, 但 為 氣 所 染, 故 有 善 不 善 96 原 因 在 於 為 氣 所 染, 故 產 生 善 與 不 善 但 朱 熹 此 說, 實 與 伊 川 才 稟 於 氣 頗 有 不 同 97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如 水 之 喻 般, 人 之 所 以 有 善 不 善 的 行 為 結 果, 原 因 在 氣 合 前 所 探 究 理 氣 關 係, 朱 熹 主 張 人 性 本 善, 在 理 論 上 便 能 燦 然 展 現 三 人 之 性 的 展 現 朱 熹 在 甲 寅 行 宮 便 殿 奏 劄 二 中 說 : 89 語 類, 卷 5, 頁 89 90 文 集, 卷 40 答 何 叔 京 十 八, 頁 1731; 語 類, 卷 5, 頁 89 91 語 類, 卷 5, 頁 97 92 語 類 載 : 舜 功 問 : 才 是 能 為 此 者, 如 今 人 曰 才 能? 曰 : 然 見 卷 59, 頁 1381 93 伊 川 有 言 大 抵 稟 於 天 曰 性 才 稟 於 氣, 氣 有 清 濁, 語 出 二 程 集,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18, 頁 208 204 94 語 類, 卷 59, 頁 1381 95 集 注, 頁 792 96 語 類, 卷 59, 頁 1382 97 張 立 文 (1994) 對 之 已 隱 然 指 出, 云 : 程 頤 以 才 是 稟 於 氣 質 的 先 驗 本 能, 朱 熹 以 才 為 性 的 先 驗 的 能 力 見 朱 熹 思 想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頁 354 199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然 嘗 聞 之, 人 之 有 是 生 也, 天 固 與 之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而 敘 其 君 臣 父 子 之 倫, 制 其 事 物 當 然 之 則 以 其 氣 質 之 有 偏, 物 欲 之 有 蔽 也, 是 以 或 昧 其 性 以 亂 其 倫, 敗 其 則 而 不 知 反, 必 其 學 以 開 之, 然 後 有 以 正 心 脩 身, 而 為 齊 家 治 國 之 本, 此 人 之 所 以 不 可 不 學 98 人 降 生, 天 賦 予 固 有 的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故 人 間 應 該 闡 釋 君 臣 父 子 之 人 倫, 制 作 事 物 當 然 之 原 則 然 因 氣 質 之 偏, 物 欲 遮 蔽, 使 性 迷 昧 而 亂 倫, 敗 壞 事 物 當 然 之 則 等 卻 不 知 因 此, 必 須 講 求 學 以 開 之, 所 以 有 正 心 修 身, 作 為 齊 家 與 治 國 之 本 由 是 觀 之, 人 性 的 朗 現 並 非 必 然, 而 是 得 透 過 學 習 方 能 開 闔 對 於 人 性 的 展 現, 就 朱 熹 學 思 觀 之, 即 是 天 理 與 人 欲 的 辯 證 朱 熹 認 為 天 理 人 欲 並 非 兩 橛, 而 是 一 線 之 間, 存 天 理, 去 人 欲 是 其 標 宗, 他 說 : 聖 賢 千 言 萬 語, 只 是 教 人 明 天 理 滅 人 欲 99 實 是 人 心 道 心 另 一 側 面 的 說 明 天 理, 指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君 臣 父 子 夫 婦 長 幼 朋 友 之 理 100 ; 人 欲, 指 含 有 私 利 內 容 的 人 之 欲 求, 又 稱 物 欲 或 私 欲 101 朱 熹 說 : 仁 義 根 於 人 心 之 固 有, 天 理 之 公 也 利 心 生 於 物 我 之 相 形, 人 欲 之 私 也 循 天 理, 則 不 求 利 而 自 無 不 利 ; 殉 人 欲, 則 求 利 未 得 而 害 已 隨 之 102 人 當 依 循 天 理 去 除 人 欲, 以 行 公 遏 私, 所 以 才 說 天 理 人 欲 僅 是 一 念 之 間 103 朱 熹 解 釋 說 : 蓋 鐘 鼓 苑 囿 遊 觀 之 樂, 與 夫 好 勇 好 貨 好 色 之 心, 皆 天 理 之 所 有, 而 人 情 之 所 不 能 無 者 然 天 理 人 欲, 同 行 異 情 循 理 而 公 於 天 下 者, 聖 賢 之 所 以 盡 其 性 也 ; 縱 欲 而 私 於 一 己 者, 眾 人 之 所 以 滅 其 天 也 二 者 之 間, 不 能 以 髮, 而 其 是 非 得 失 之 歸, 相 去 遠 矣 故 孟 子 因 時 君 之 問, 而 剖 析 於 幾 微 之 際, 皆 所 以 遏 人 欲 而 存 天 理 104 天 理 人 欲, 同 行 異 情, 但 人 欲 熾 盛, 則 會 遮 掩 天 理 朗 現, 一 如 道 心 會 因 人 心 欲 求 而 被 遮 蔽, 故 必 須 循 理 而 公 於 天 下, 不 可 縱 欲 而 私 於 一 己, 其 間 不 能 以 髮, 是 為 遏 98 文 集, 卷 14, 頁 448 99 語 類, 卷 12, 頁 207 100 朱 熹 說 : 理 便 是 仁 義 禮 智 又 說 : 又 至 於 身 之 所 接, 則 父 子 之 親, 君 臣 之 義, 夫 婦 之 別, 長 幼 之 序, 朋 友 之 信, 以 至 天 之 所 以 高, 地 之 所 以 厚, 鬼 神 之 所 以 幽 顯, 又 至 草 木 鳥 獸, 一 事 一 物, 莫 不 皆 有 一 定 之 理 萬 物 皆 有 此 理, 理 皆 同 出 一 原 但 所 居 之 位 不 同, 則 其 理 之 用 不 一 如 為 君 須 仁, 為 臣 須 敬, 為 子 須 孝, 為 父 須 慈, 物 物 各 具 此 理, 而 物 物 各 異 其 用, 然 莫 非 一 理 之 流 行 也 分 見 語 類, 卷 83, 頁 2168; 卷 18, 頁 408; 卷 18, 頁 398 101 朱 熹 不 否 定 人 之 基 本 欲 望 的 需 求, 云 : 雖 聖 人 不 能 無 人 心, 如 飢 食 渴 飲 之 類 故 批 評 伊 川, 云 : 人 心, 人 欲 也, 此 語 有 病, 雖 上 智 不 能 無 此, 豈 可 謂 全 不 是? 見 語 類, 卷 78, 頁 2011 2010 102 集 注, 頁 459 103 朱 熹 云 : 只 是 一 人 之 心, 合 道 理 底 是 天 理, 徇 情 欲 底 是 人 欲, 正 當 於 其 分 界 處 理 會 所 以 說 : 天 理 人 欲, 幾 微 之 間 人 欲 隱 於 天 理 之 中, 其 幾 甚 微, 學 者 所 宜 體 察 語 類, 卷 78, 頁 2015; 卷 13, 頁 224; 卷 53, 頁 1282 104 集 注, 頁 506 200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人 欲 而 存 天 理 之 旨, 故 在 公 私 之 際, 朱 熹 強 調 天 理 人 欲, 不 容 並 立 105, 所 以 說 : 如 視 聽 言 動, 人 所 同 也 非 禮 勿 視 聽 言 動, 便 是 天 理 ; 非 禮 而 視 聽 言 動, 便 是 人 欲 106 朱 熹 又 認 為 心 具 眾 理 : 心 者, 人 之 神 明, 所 以 具 眾 理 而 應 萬 事 者 也 107 天 地 間 一 切 之 理, 本 皆 具 足 於 人 心 之 內, 但 心 不 一 定 能 將 理 順 暢 表 現 出 來 其 以 孟 子 為 長 者 折 枝 為 例, 認 為 理 是 心 固 有, 不 待 外 求, 擴 而 充 之, 在 我 而 已 108 ; 然 而, 理 並 非 時 時 順 暢 表 現, 原 因 在 於 人 心 合 氣 之 故, 就 算 是 最 靈 明 清 通 之 氣, 依 然 被 範 限 著 以 此 觀 之, 人 心 雖 具 眾 理, 但 因 氣 質 而 產 生 偏 私 妒 貪 等 不 合 義 理 之 念 頭, 所 以 人 當 以 正 心 修 身 等 修 養 工 夫 以 消 除 上 述 的 種 種 偏 頗, 以 朗 現 人 心 具 足 之 理 朱 熹 主 張 的 修 養 工 夫, 亦 是 承 續 伊 川 而 來, 涵 養 須 用 敬, 進 學 則 在 致 知 109, 但 朱 熹 進 一 步 發 展 為 格 物 窮 理 朱 熹 說 : 性 不 是 卓 然 一 物 可 見 者 只 是 窮 理 格 物, 性 自 在 其 中 110 性 不 是 一 個 可 見 之 物, 它 只 是 理, 本 身 無 法 發 用, 必 須 透 過 格 物 窮 理 的 工 夫 方 能 呈 現 格 物 窮 理 之 說 來 自 伊 川, 朱 熹 早 歲 不 知 其 理, 於 心 往 來 三 十 餘 年, 深 思 熟 慮 後, 終 而 認 定 伊 川 所 言 為 是, 不 是 苟 且 隨 便 同 意 的 111 朱 熹 訓 格 為 極 至 窮 盡 ; 所 謂 物, 客 物 人 倫 均 屬 之, 但 以 人 倫 最 緊 要 112 朱 熹 認 為 即 物 有 理 113, 是 可 見 格 物 重 要, 故 云 : 格 物 只 是 窮 理, 物 格 即 是 理 明, 此 乃 大 學 功 夫 之 始 114 格 物 窮 理 之 步 驟 並 非 一 蹴 可 幾, 須 由 積 累 方 能 慢 慢 貫 通, 朱 熹 說 : 窮 理 之 學, 誠 不 可 以 頓 進, 然 必 窮 之 以 漸, 俟 其 累 積 之 多, 而 廓 然 貫 通, 乃 為 識 大 體 耳 所 謂 大 體, 即 : 以 人 所 共 由 而 言, 則 謂 之 道 ; 以 其 各 有 條 理 而 言, 則 謂 之 理 其 目 則 不 出 乎 君 臣 父 子 兄 弟 夫 婦 朋 友 之 間, 而 其 實 無 二 物 也 115 故 積 累 至 一 定 程 度, 即 能 理 會 物 物 當 然 之 理, 自 能 貫 通 116, 識 得 大 體 天 理 因 此, 朱 熹 在 格 物 補 傳 中 云 : 105 集 注, 頁 599 所 謂 公 私 之 際, 朱 熹 說 : 凡 一 事 便 有 兩 端, 是 底 即 天 理 之 公, 非 底 乃 人 欲 之 私 因 此 才 說 : 天 理 存, 則 人 欲 亡 ; 人 欲 勝, 則 天 理 滅, 未 有 天 理 人 欲 夾 雜 者 語 類, 卷 13, 頁 225 224 106 語 類, 卷 40, 頁 1031 其 間 分 際 不 難 理 解, 如 語 類 載 : 問 : 飲 食 之 間, 孰 為 天 理, 孰 為 人 欲? 曰 : 飲 食 者, 天 理 也 ; 要 求 美 味, 人 欲 也 卷 13, 頁 224 故 所 謂 人 欲 者, 乃 是 過 度 欲 求 而 不 合 理 之 義 107 集 注, 頁 847 108 集 注, 頁 479 109 二 程 集,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18, 頁 188 110 語 類, 卷 5, 頁 83 111 朱 熹 言 : 格 物 之 說, 程 子 論 之 詳 矣 ; 而 其 所 謂 格, 至 也 格 物 而 至 於 物, 則 物 理 盡 者, 意 句 俱 到, 不 可 移 易 熹 之 謬 說 實 本 其 意, 然 亦 非 苟 同 之 也 蓋 自 十 五 六 時 知 讀 是 書, 而 不 曉 格 物 之 義, 往 來 於 心, 餘 三 十 年 近 歲 就 實 用 功 處 求 之, 而 參 以 他 經 傳 記, 內 外 本 末, 反 復 證 驗, 乃 知 此 說 之 的 當, 恐 未 易 以 一 朝 卒 然 立 說 破 也 文 集, 卷 44 答 江 德 功 二, 頁 1968 112 朱 熹 言 : 格 者, 極 至 之 謂, 如 格 於 文 祖 之 格, 言 窮 之 而 至 其 極 也 見 四 書 或 問,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大 學 或 問, 頁 8 又 云 : 凡 天 地 之 間, 眼 前 所 接 之 事, 皆 是 物 惟 是 於 人 倫 最 緊 要 語 類, 卷 57, 頁 1348 天 道 流 行, 造 化 發 育, 凡 有 聲 色 貌 象 而 盈 於 天 地 之 間 者, 皆 物 也 大 學 或 問, 頁 22 113 朱 熹 言 : 蓋 天 下 之 事, 皆 謂 之 物, 而 物 之 所 在, 莫 不 有 理 語 類, 卷 15, 頁 295 114 文 集, 卷 30 答 汪 尚 書 三, 頁 1138 115 文 集, 卷 49 答 王 子 合 十 二, 頁 2222 116 朱 熹 言 : 但 積 累 得 多, 便 有 貫 通 處 語 類, 卷 117, 頁 2807 201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所 謂 致 知 在 格 物 者, 言 欲 致 吾 之 知, 在 即 物 而 窮 其 理 也 蓋 人 心 之 靈 莫 不 有 知, 而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有 理, 惟 於 理 有 未 窮, 故 其 知 有 不 盡 也 是 以 大 學 始 教, 必 使 學 者 即 凡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因 其 已 知 之 理 而 益 窮 之, 以 求 至 乎 其 極 至 於 用 力 之 久, 而 一 旦 豁 然 貫 通 焉, 則 眾 物 之 表 裏 精 粗 無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矣 此 謂 物 格, 此 謂 知 之 至 也 117 人 心 莫 不 有 知,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有 理, 因 以 已 知 之 理 更 加 窮 究 他 理, 求 至 極 致, 用 力 一 久, 一 旦 豁 然 貫 通, 便 能 達 到 眾 物 之 表 裏 精 粗 無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矣 之 境 如 是, 便 能 保 證 人 性 展 現 不 會 受 到 氣 稟 干 擾, 必 然 呈 顯 本 善 面 貌 所 以, 人 的 為 學 工 夫 不 可 少, 朱 熹 說 : 孔 子 所 謂 克 己 復 禮, 中 庸 所 謂 致 中 和 尊 德 性 道 問 學, 大 學 所 謂 明 明 德, 書 曰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惟 精 惟 一, 允 執 厥 中 ; 聖 賢 千 言 萬 語, 只 是 教 人 明 天 理, 滅 人 欲 天 理 明, 自 不 消 講 學 人 性 本 明, 如 寶 珠 沉 溷 水 中, 明 不 可 見 ; 去 了 溷 水, 則 寶 珠 依 舊 自 明 自 家 若 得 知 是 人 欲 蔽 了, 便 是 明 處 只 是 這 上 便 緊 緊 着 力 主 定, 一 面 格 物 今 日 格 一 物, 明 日 格 一 物, 正 如 遊 兵 攻 圍 拔 守, 人 欲 自 消 鑠 去 所 以 程 先 生 說 敬 字, 只 是 謂 我 自 有 一 箇 明 底 物 事 在 這 裏 把 箇 敬 字 抵 敵, 常 常 存 箇 敬 在 這 裏, 則 人 欲 自 然 來 不 得 夫 子 曰 : 為 仁 由 己, 而 由 人 乎 哉! 緊 要 處 正 在 這 裏! 118 天 理 明, 即 無 須 講 求 為 學 工 夫 人 性 本 為 明 善, 如 寶 珠 於 污 水 之 中, 其 光 彩 未 能 見 及, 去 了 污 雜, 光 彩 自 然 顯 現 人 欲 即 是 遮 掩 天 理 的 污 水 因 此, 人 應 緊 緊 着 力 於 明 天 理, 滅 人 欲 之 原 則, 並 進 行 格 物 工 夫, 此 即 是 敬 的 精 神, 亦 是 孔 子 所 言 為 仁 由 己, 而 由 人 乎 哉 的 蘊 義 所 在 如 是 觀 之, 人 性 的 朗 現 只 要 把 握 天 理 與 人 欲 的 界 限, 亦 即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區 別, 明 天 理 以 去 人 欲, 以 道 心 引 導 範 軌 人 心, 那 麼 上 天 降 賦 予 人 的 仁 義 禮 智 之 理 的 本 性, 便 會 清 楚 且 無 礙 地 呈 顯 出 來 這 是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點 此 與 孟 子 性 善, 言 君 子 所 性, 仁 義 禮 智 根 於 心 說 法 是 十 分 不 同 的 119 結 論 作 為 儒 學 發 展 第 二 高 峰 期 的 宋 明 理 學, 朱 熹 學 思 無 疑 是 其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結 構, 在 於 構 成 人 性 的 核 心 是 天 理, 人 性 的 內 蘊 是 上 天 賦 予 的 完 滿 德 性, 是 天 理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依 之 所 引 發 的 情 才 並 無 不 善 人 之 所 以 尊 貴, 正 是 在 人 性 無 不 117 集 注, 頁 17-18 118 語 類, 卷 12, 頁 207 119 孟 子 性 善 乙 說, 參 筆 者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頁 52-53 劉 述 先 言 : 朱 子 似 乎 始 終 持 性 為 未 發 之 說, 認 定 它 根 本 無 法 直 接 去 把 捉, 只 能 通 過 窮 理 格 物 的 間 接 的 方 法 來 體 察 見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頁 204 誠 然 如 此 但 孟 子 之 性 則 是 能 直 接 把 捉 的 202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善 之 論 斷 上 人 之 行 為 會 產 生 不 當, 不 是 人 性 天 理 的 問 題, 而 是 氣 稟 雜 染 之 故 因 此, 欲 理 解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點, 便 必 須 釐 清 理 氣 關 係, 以 及 天 理 降 賦 予 人 之 人 性 的 性 氣 關 係 就 理 而 論, 人 性 本 然 為 善, 是 為 天 命 之 性, 此 乃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基 所 在 就 理 氣 抑 或 是 性 氣 關 係 而 論, 此 性 便 間 雜 氣 質 而 非 純 善 了, 是 為 氣 質 之 性, 因 此 才 講 修 養 工 夫 朱 熹 藉 由 張 載 心 統 性 情 的 命 題, 提 出 了 天 理 與 人 欲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區 別 與 辯 證 進 而 論 述 人 性 的 展 現 乃 是 表 現 出 上 天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具 體 實 踐 於 父 子 君 臣 夫 婦 長 幼 朋 友 關 係 之 上 故 而 強 調 格 物 窮 理 的 工 夫, 敬 的 持 守 專 一, 使 天 理 引 導 人 欲 道 心 指 引 人 心, 明 天 理 以 去 人 欲, 如 是 人 之 行 為 自 然 良 善, 此 亦 是 聖 賢 萬 語 千 言 的 核 心 所 在 由 是 觀 之,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十 分 嚴 格 與 緊 密, 遂 而 成 為 後 世 人 們 信 服 的 論 點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結 構, 儘 管 在 理 路 上 可 謂 圓 詮, 然 而 仍 得 面 對 現 實 經 驗 的 挑 戰, 即 人 性 本 來 即 善, 何 以 人 作 出 的 行 為 並 不 完 滿, 甚 至 產 生 不 好 的 惡 的 行 為? 朱 熹 固 然 提 出 解 說, 如 心 性 情 才 的 細 分, 但 究 竟 未 能 完 全 解 除 理 氣 二 元 磨 合 的 理 論 困 境 所 引 發 的 問 題, 如 人 性 既 已 為 善, 惡 歸 於 氣 稟, 那 麼 人 之 自 由 意 志 如 何 展 現? 理 氣 二 元 磨 合, 當 產 生 氣 強 理 弱 時, 人 所 呈 顯 又 是 何 樣 的 面 貌? 是 否 就 是 人 心 人 欲 的 氾 濫? 如 是, 天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又 置 於 何 樣 的 位 階? 諸 此, 皆 是 值 得 另 行 深 思 的 議 題 但 話 說 回 來, 朱 熹 的 論 點, 為 其 爾 後 時 期 的 家 國 社 會 立 下 了 一 個 根 本 大 法, 他 說 : 蓋 三 綱 五 常, 天 理 民 彝 之 大 節, 而 治 道 之 本 根 也 120 此 後 未 久, 朱 熹 學 思 定 為 科 舉 考 試 的 標 準, 影 響 更 是 深 遠 然 而, 若 將 論 焦 集 中 於 朱 熹 與 孟 子 對 人 性 的 見 解 上, 那 麼 便 能 明 白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議 題 具 有 甚 大 的 闡 述 空 間, 由 之 可 見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展, 實 乃 是 一 不 斷 詮 釋 與 創 新 的 過 程, 自 此 亦 可 見 及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之 一 的 具 體 轉 化 如 是, 於 其 二 者 之 間 的 人 性 議 題, 皆 可 作 出 定 位 當 然, 由 此 基 礎, 我 們 亦 可 針 對 當 代 學 者 對 朱 熹 學 思 之 研 究 作 出 一 定 的 判 論 121 誌 謝 本 文 為 國 科 會 補 助 91 年 度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內 容 的 引 申, 計 畫 名 稱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 計 畫 編 號 :NSC 91-2411-H-324-004), 特 此 誌 之 120 文 集, 卷 14 戊 申 延 和 奏 剳 一, 頁 435 朱 熹 又 說 : 大 學 教 人, 先 要 理 會 得 箇 道 理 若 不 理 會 得, 見 聖 人 許 多 言 語 都 是 硬 將 人 制 縛, 剩 許 多 工 夫 若 見 得 了, 見 得 許 多 道 理, 都 是 天 生 自 然 鐵 定 底 道 理, 更 移 易 分 毫 不 得 實 理 者, 合 當 決 定 是 如 此 為 子 必 孝, 為 臣 必 忠, 決 定 是 如 此 了 語 類, 卷 14, 頁 253; 卷 64, 頁 1577 121 例 如 牟 宗 三 (1909-1995)(1968) 視 朱 熹 學 思 為 儒 學 的 別 子 為 宗, 於 茲 觀 之, 即 可 斷 言 頗 有 討 論 空 間 對 別 子 為 宗 的 說 明, 見 心 體 與 性 體, 正 中 書 局, 臺 北, 頁 44-45 203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參 考 文 獻 1. 二 程 子 (1983) 二 程 集, 漢 京 文 化 公 司, 臺 北 2. 牟 宗 三 (1968) 心 體 與 性 體, 正 中 書 局, 臺 北 3. 朱 熹 (1999) 四 書 集 注, 藝 文 印 書 館, 臺 北 4. 朱 熹 (1983) 四 書 或 問 ; 收 於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一 九 七 冊, 臺 商 務 印 書 館, 臺 北 5. 朱 熹 (2001) 四 書 或 問,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6. 朱 熹 著 陳 俊 民 校 編 (2000) 朱 子 文 集, 財 團 法 人 德 富 文 教 基 金 會, 臺 北 7. 朱 伯 崑 (1994) 評 儒 家 哲 學 新 論, 哲 學 雜 誌, 第 7 期 8. 李 翱 (1979) 李 文 公 集, 據 上 海 涵 芬 樓 借 江 南 圖 書 館 藏 明 成 化 乙 未 刊 本,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臺 北 9. 胡 寶 瑔 編 (1990) 周 子 全 書, 武 陵 出 版 社, 臺 北 10. 唐 君 毅 (1984)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原 性 篇,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11. 陳 來 (1987) 朱 熹 哲 學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12. 陳 榮 捷 (1993) 中 國 哲 學 文 獻 選 編, 巨 流 圖 書 公 司, 臺 北 13. 陳 榮 捷 (1988) 朱 子 新 探 索,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14. 陳 榮 捷 (1982) 朱 學 論 集,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15. 陳 俊 民 校 編 (2000) 朱 子 文 集, 財 團 法 人 德 富 文 教 基 金 會, 臺 北 16. 張 載 (1983) 張 載 集, 漢 京 文 化 公 司, 臺 北 17. 張 立 文 (1994) 朱 熹 思 想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18. 張 立 文 主 編 (1990) 氣,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19. 梁 紹 輝 (1994) 周 敦 頤 評 傳,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南 京 20. 馮 友 蘭 (1993) 中 國 哲 學 史,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臺 北 21. 黃 宗 羲 (1986) 明 儒 學 案, 里 仁 書 局, 臺 北 22. 黃 宗 羲 等 著 (1975) 宋 元 學 案,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 臺 北 23. 勞 思 光 (1985)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三 民 書 局, 臺 北 24. 楊 向 奎 (1985) 清 儒 學 案 新 編 一, 齊 魯 書 社, 濟 南 25. 蔡 方 鹿 (2000) 朱 熹 與 中 國 文 化,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 貴 陽 26. 劉 述 先 (1995)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27. 劉 振 維 (2004)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2 卷, 第 1 期 28. 劉 振 維 (2003) 略 論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與 佛 教 中 國 化 之 佛 性 的 關 聯 以 朱 熹 四 書 集 注 與 圭 峰 宗 密 華 嚴 原 人 論 為 例, 哲 學 與 文 化, 第 349 期 ; 發 表 於 華 梵 大 學 第 七 屆 儒 佛 會 通 暨 文 化 哲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中 (2003.09.) 29.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1994) 朱 子 語 類,: 中 華 書 局, 北 京 30. 錢 穆 (1995) 朱 子 新 學 案 ; 收 於 錢 賓 四 先 生 全 集, 第 十 一 至 十 四 冊,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臺 北 31. 龐 萬 里 (1992) 二 程 哲 學 體 系, 北 京 航 天 大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204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The Structure of ZhuXi 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Liu Cheng-Wei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which occurring in Sung and Ming dynasties by Neo-Confucianism, was a developmental form of Pre-Chin s Confucianism. Among several philosophers who contributed to this theory, Zhuxi s system was the most mature one. Structure of his theory system: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human nature are Humanity( 仁 ), Righteousness( 義 ), Propriety( 禮 ), and Wisdom( 智 ). All capacities which derived from these are good. The cause of human evil must be one s temperamental nature.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venly Principle and Temperament or Matter( 理 氣 關 係 ),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emperament(or Matter)( 性 氣 關 係 ), in order not to misunderstand his emphasis on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Second, ZhangZai s the Mind governs (human) nature and desires ( 心 統 性 情 ) leaded ZhuXi to his distinction of Heavenly Principle (mind of Tao) and desires (human mind)( 天 理 人 欲 道 心 人 心 ). Third, the task of practical life is to develop human nature in all types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Finally, his doctrine of self-cultivation are seriousness and Calm ( 主 敬 ) and invastigate things and exhaust principles ( 格 物 窮 理 ). To sum up, ZhuXi s system is much rigorous than Mencius. This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Keyword: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Xing Ben Shan), ZhuXi, the Theory of Li-Qi, the Mind Governs (Human) Nature and Desires. 205

206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