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Similar documents
051_072_Zhang_yi

093_114_Koh_khee_heong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David Faure

59-81


untitled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ªF¶Î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L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A B A 18 A a 2007b

pdf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曹美秀.pdf


23-46

¡È±m v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穨yinmen.PDF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Microsoft Word doc

104王三慶.doc

33-57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Microsoft Word 蕭慧媛 doc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a b 11 16b a 106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六 十 八 期 一 前 言 本 文 從 藥 醫 不 死 病, 佛 度 有 緣 人 一 語, 分 析 明 清 的 醫 療 情 境, 探 索 時 人 如 何 詮 釋 醫 病 關 係 和 疾 患 的 意 義 這 一 諺 語 散 見 於 像 金 瓶 梅 醒 世 恒 言 和


戲劇研究 第二期 9 0 周育德 金水 中國戲史略 鄧濤 劉立文 中國古代戲劇文學史 張 庚 郭漢城 中國戲曲通史 廖奔 劉彥君 中國戲曲發展 12 史 等都或簡或繁地把它當作論題 就中後兩部著墨較多 自然也較富於參考 價值 而盧前之書成書較早 已將花雅爭衡分為三期 始於秦腔 繼以徽調

Traversing Humanity sports arena Persevering-- Aanalyze writer's creation heart history based on Ting-Chiun Wang s Wen-Shiao-Chiang-Hu Abstract Ding-C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06

35-55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 000 3, 500 1,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1] 350 [1] 1991

洪麗珠 84 4 人 南人的任官差別只是一種集團主義 collectivism 的用人方法罷了 確實元代 史料中 參用 一詞頗為常見任官與族群對應的狀況除了蒙古人之外色目與漢人 5 並非一直有上與下的差別元代法律上更找不到四等人制的明文規定 應該思考的 是四 等 人或者四類人的存在是否需要法律明文規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奝


戲劇研究 第十六期 描繪或運用 又編織得更具複雜性與詮釋空間 故唱詞實雙關 惆悵興亡 的遺 民情感與愛情 物質間的寄託關係 物在 秣陵春 中不僅擔任男女之間情意 的寄託 更將讀者帶入一種品賞生活的文化氛圍 此在晚明以前的小說與傳奇是 不易見的 因劇中對物質迷戀賞玩的傾向 明顯牽涉到的是明中業以後快速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Abstract Mi-Fu, the master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Song Dynasty, is famous for his unique mist scenery in the Chinese painting world. According



組合 1.pdf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55-83


364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2 期 Arthur Conan Doyle

/ / / 咏 1995/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 docx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李宜涯 元刊五種平話中的道教色彩.PDF

Chap3Chinese

Microsoft Word - 05洪淑苓--論黃得時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研究所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Transcription: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p. 268. Dardess 2 22.5 (1961): 1-6 1986 570 1995 319 3 Peter Ditmanson Peter Ditmanson, Death in Fidelity: Mid and Late Ming Reconstructions of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49 4 1376-1383 5 6 1318-7 Fang Xiaoru, Ming Studies 45-46 (Fall & Spring 2001): 114-143 Ditmanson 2006 269-286 4 1991 1998 5 1979 21 4b 6 10 1999 1625 7 9 40b

150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8 讓 9 10 8 7 1286 9 10 12a 10 21 11a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51 11 12 11 9 40a 12 10 1626

15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3 14 15 16 13 2 2350 14 5 1403 15 10 17b 16 10 18a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53 17 18 19 17 10 18b 18 10 15b 19 10 15b

154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20 21 22 20 10 22a 21 22 10 32a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55 23 24 25 26 27 23 9 23b 24 9 54a Peter Bol Peter Bol, Neo-Confucianism and Local Society, Twelfth to Sixteenth Century: A Case Study, in Richard von Glahn and Paul Smith, eds., The Song-Yuan- 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p. 268. 25 2003 281 7187 26 5 1403 1954 27 164

156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28 29 1995 142-146 28 1997 5 10b 29 21 11a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57 30 31 32 33 30 10 13a 13 32a 14 19b 17 5b 31 9 19a 32 1 41b 33 1970 15 11b 1996 11 12a

15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34 35 36 34 2244 35 2245 36 13 13b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59 1373 37 38 39 40 41 42 43 37 22 38a 38 11 10a 39 9 1608 40 1996 12 570 41 9 1608 42 9 25b 43 17 10b

160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44 45 46 47 48 49 50 44 17 11b 45 11 40a 46 9 29a 47 9 34a 48 13 1a 49 1 42b 50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p. 280.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61 51 52 53 54 55 51 9 18b 52 1996 74 3903 53 9 1608 54 1 55a 55 2130

16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56 1367 隣 庻 57 58 59 56 2130-2131 234 57 1983 26 20b-21a 58 15 7b 11 11b 8 23a 59 18 25a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63 60 羣 61 62 63 64 60 61 18 30a 62 18 7a 19 23a 63 19 30a 14 11b 14 34a 64 5 1554

164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65 66 67 68 65 10 35a 138-139 66 18 22b 154-155 67 1984 128 1b 68 4 1715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65 69 70 71 72 73 74 75 69 14 39b 70 14 40b 71 4 1721 72 15 23a 73 14 21b 74 11 55a 75 1975 10 30a

166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76 77 78 79 76 1 23a 77 11 40b 78 14 46a 14 52a 16 28a 16 41a 18 29a 22 15a 318 5 12a 79 1996 701 1627 1999 648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67 80 81 1360-1400 82 83 84 85 86 1395 80 91 81 4a 82 10 39a 83 3 20a 84 41b 85 9 64a 86 5 39b

16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87 88 89 90 87 7 1a 88 12b 89 1985 5 90 10 1627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69 91 92 93 91 9 20a 92 3 2399 93 20 1a

170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94 95 96 97 98 99 94 10 26b 95 18 15a 96 20 1b 97 10 5b 98 13 11b 99 10 6b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7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0 8 4a 101 22 69b 102 10 6a 103 10 28b 104 9 31b 105 23 11a 106

17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07 108 109 110 111 107 38b 108 19 20b 109 7 1a 110 24 21b 111 10 6a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73 112 113 112 12 18b 113 90

174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75 1996 1223-1224 1983 1999 1228 1983 1229 1983 88 1996 73 1979 1234 1983 37 1999 1996 57 1999 1985 458 1983

176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2003 82 1970 215 1975 410 1997 1984 2006 269-286 1998 1961 22.5: 1-6 1996 1-59 1995 129-148 1991 1995 1986 1993 77-171 Bol, Peter. 2003. Neo-Confucianism and Local Society, Twelfth to Sixteenth Century: A Case Study. In Richard von Glahn and Paul Smith, eds., The Song-Yuan- 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p. 241-283. Dardess, John. 1983. 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 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itmanson, Peter. 2001. Death in Fidelity: Mid and Late Ming Reconstructions of Fang Xiaoru. Ming Studies 45-46 (Fall & Spring 2001): 114-143.

徐兆安 / 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 177 Fang Xiaoru: His Years as a Disciple of Song Lian (1376-1383) Chu Shiu-on *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experiences of Fang Xiaoru ( 方孝孺, 1357-1402) from 1376, when he became Song Lian s ( 宋濂, 1310-1381) disciple immediately after his father s death, to 1383, the year he was summoned by Ming Taizu 明太祖 after the death of Song Lian. By reconstructing Fang s interaction with his mentor and other students of Song, this study tackles three unsolved questions in the studies of literati in the Hongwu reign ( 洪武, 1368-1398). First of all, Song and Fang, as stated by Qian Mu 錢穆, had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Ming Taizu and the founding of Ming Dynasty. If Qian s account is valid, was there any clash of views between them? How did the mentor and the student, whose values were at such a polarit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Secondly, did Fang blame Ming Taizu for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and mentor, and express his grievances in his writings, as contended by scholars of Ming history and thought? Finally, in the famous Ming ru xue an 明儒學案, Liu Zongzhou ( 劉宗周, 1578-1645) and Huang Zongxi ( 黃宗羲, 1610-1695) regarded Fang as the Founding Master of Ming Learning, but was Fang really regarded as a grandmaster and the pioneer of Ming daoxue 道學, or just an inheritor of Song s literature by his coevals? The answers provided in this study may shed new light on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 Chu Shiu-on earned an M.A. in history from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the Hongwu reign. Keywords: Fang Xiaoru 方孝孺, Song Lian 宋濂, Ming Taizu 明太祖, daoxue 道學, intellectual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