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超越文本 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 的物 因此也可以反過來問 經驗 記憶或知識中的系列物是如何能流露出詩情的呢 更根本的問題當然是 這些形成關連性的物 是如何被敘寫出來 亦即我們如何保證這 些字詞的確可以有效拉引出物與物的關連性 本文的重點因此在於討論 物 如何在古典詩中形成可供辨認與召喚共感作用的關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海宁史志2ML.FIT)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Microsoft Word G...doc

******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

Microsoft Word - ~ doc

untitled

<4D F736F F D20B9A4D2F8B3C9B3A B0EBC4EAB1A82DC8ABCEC42E646F63>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香港政府華員會章程

,020 HRM HRM HRM 20

098THU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4D F736F F D205B365DB1DFA9FAADF0B8D6B565C3D0AABAA46BA9CAB9CFB9B D33362E646F63>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薪大集:傳統與近代變遷中的中國經濟》p579-p616


01何寄澎.doc

c pm

Microsoft Word - 教高厅函【2016】15号

室, 嘗 試 以 新 的 啟 發 方 式, 讓 渴 望 親 近 文 學 藝 術 的 靈 魂, 有 一 個 可 以 思 考 對 話 相 互 激 盪 的 自 由 空 間 沒 有 教 學 進 度 的 催 逼, 沒 有 考 試 壓 力 的 負 荷, 可 以 狂 放 地 攀 登 世 界 的 靈 山, 重 溫

06

38

Microsoft Word - 張秀亞年表_1_.doc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4D F736F F D203133B169D06BB6B3A578C657C2E5C0F8A7EFADB2B0F2AAF7B77CAABAB867C5E7A4C0AA524C59432E646F63>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c p.pm

1-28(长江二号)

关于印发广东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 年)的通知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 总 第 1124 期 ) 浙 江 省 人 民 政 府 主 办 2016 年 7 月 18 日 出 版 目 省 政 府 令 浙 江 省 行 政 执 法 证 件 管 理 办 法 ( 浙 江 省 人 民 政 府 令 第 346 号 ) (3) 省 政 府 办 公 厅 文 件 浙 江 省 人 民 政 府

(CIP) /. :, ISBN K256.9 CIP (2004) : : : : ISBN / K 0335 : : : / cbs.pku.edu.cn :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穨資料題_中三_中五適用__慈禧太后的功過_林麗貞_20

山居筆記

6.FIT)



AUCWA0501p00A.indd

˘ªF¶Î


Microsoft Word - 16.doc

106陳怡良.doc

2004年05月28日

可 是, 香 港 人 的 殖 民 經 驗, 就 僅 只 是 一 個 經 濟 奇 蹟 發 生 的 故 事 嗎? 香 港 的 過 去, 就 僅 只 是 一 個 孩 子 由 養 父 交 還 給 生 母 的 故 事 嗎? 回 歸 的 故 事, 的 確 是 一 個 如 此 簡 化 的 一 齣 煽 情 劇, 而

Microsoft Word - finalized Yao T and Yang K.T. article edited Haihui.doc

招商核心价值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托管协议.doc


220 及 神 跡 傳 說 外, 關 帝 降 筆 著 成 善 書 廣 泛 流 通, 也 是 主 要 因 素 鄭 喜 夫 硏 究 關 帝 善 書, 指 出 : 關 聖 帝 君 崇 拜 信 望 之 普 遍 深 入 人 心, 與 關 聖 帝 君 善 書 之 大 量 著 造 流 通 奉 持, 存 在 著 相

2014年融360中国小微企业“普惠”指数

标题


目 录 一 基 金 当 事 人... 4 二 基 金 的 依 据 目 的 和 原 则... 6 三 基 金 托 管 人 对 基 金 管 理 人 的 业 务 监 督 和 核 查... 7 四 基 金 管 理 人 对 基 金 托 管 人 的 业 务 核 查 五 基 金 财 产 的 保 管..

Chapter 1 選 用 好 的 燜 燒 罐 選 用 好 的 燜 燒 罐 是 做 好 燜 燒 罐 料 理 最 重 要 的 步 驟, 除 了 須 注 意 使 用 的 材 質 是 否 符 合 食 器 使 用 標 準, 也 須 注 意 燜 燒 罐 的 保 溫 效 果, 才 能 安 心 享 用 燜 燒 罐

untitled

No

___证券投资基金招募说明书1

实 施 其 他 法 律 行 为 ; (15) 选 择 更 换 律 师 事 务 所 会 计 师 事 务 所 证 券 经 纪 商 或 其 他 为 基 金 提 供 服 务 的 外 部 机 构 ; (16) 在 符 合 有 关 法 律 法 规 的 前 提 下, 制 订 和 调 整 有 关 基 金 认 购 申

明新學報第31期

Microsoft Word - Chinese-Traditional_ M_A4-Booklet.docx

H5 H6 H10 H12 H F1 3 1 F H2 H

æG Ï

(1) 2. (1) 3. (2) 4. (2) 5. (4) 6. (5) 7. (7) 8. (8) 9. (8) 10. (9) 11. (11)


guidebook_P _C_NN.indd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Bairoch, ) (Angus Maddison,1926 ) (Bairoch, 1976, 1981), 1960, , 220, 228 ; , 447, 310, 178 (1993) (1988) Peter Brecke (

<4D F736F F D20C476A7DEB942B0CA3133A8F731B4C1A4BAA4E52E646F63>


2009 Vol ( ) ( ) ( ) 41

<4D F736F F D20AAFEA5F3A447A142B1C0BC73B171BE5CC5AAA4A4BEC7B2DFAABAB1D0A87CA6E6B0CAACE3A8735F >

Microsoft Word - 03-ajmhs_3_970109_print.doc

目 录 专 稿 唐 少 杰 工 宣 队 刍 议 以 清 华 大 学 工 宣 队 为 例 要 有 光 胡 杰 绘 画 何 为? 关 于 伊 娃 这 本 书 的 插 图 依 娃 寻 找 我 的 姨 婆 舅 舅 和 小 姨 随 笔 启 之 暗 语 变 形 记 红 色 话 语 小 议 之 三 札 记 胡 庄

賋平å⁄¹å°‘說çı—åŁ”é—›å¬Šè®− : 從ã•−åŁƒå·žä¸›é„—ã•‰ã•†ã•−廢酽㕉㕆ã•−åœŁéŒ•ã•‰å‹°ã•−æ⁄·å¿µç‰¼ã•‰

視覺智性與藝術教育

4第四章.doc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chronotope Mikhail Bakhtin Forms of Time and of the Chronotope in the Novel 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Austin U


1999 3,,,,,??,,,, 1873, 373, 250,, ,,, 8 11, 1871,,, 58 88,,,, 150, 30,,,,,,,,,,,,,, 80, 25, ( ), 156

之 一, 1319 入 元 ) 中 岩 圓 月 ( 也 是 五 山 文 學 的 重 要 詩 人 ) 最 先 把 牧 谿 畫 風 傳 入 日 本 開 創 枯 淡 墨 畫 的 可 翁 宗 然 3 (1320 入 元 ) 和 模 仿 牧 谿 意 到 筆 到 而 被 封 爲 再 生 的 牧 谿 的 默 庵

892411H007028

Microsoft Word - 通讯161期.doc

Transcription: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 鄭 毓 瑜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摘 要 自 從 陳 世 驤 先 生 提 出 中 國 文 學 是 抒 情 傳 統 以 來, 抒 情 傳 統 成 為 理 解 或 評 論 中 國 文 學 一 個 很 重 要 甚 至 是 唯 一 的 向 度 經 由 許 多 學 者 的 討 論, 大 抵 認 為 中 國 抒 情 傳 統 在 漢 魏 晉 的 發 展, 趨 向 以 歎 逝 的 角 度 觀 察 大 自 然, 從 而 賦 予 大 自 然 以 一 種 變 動 不 居 淒 涼 蕭 索 而 感 傷 的 色 澤, 更 進 一 步 說, 悲 哀 的 詩 人 所 看 到 的 悲 哀 的 自 然, 就 是 中 國 抒 情 傳 統 的 主 流 如 果 將 歎 逝 悲 秋 視 為 中 國 文 學 在 兩 漢 魏 晉 間 發 展 的 主 流, 那 麼 很 明 顯 地, 抒 情 論 述 會 比 較 著 重 詩 人 主 觀 與 個 我 情 感 的 發 抒, 而 在 其 中 成 為 創 作 關 鍵 的 感 物 或 興 感 ( 感 物 興 情 ), 也 因 此 可 以 解 釋 為 人 ( 作 者 ) 因 為 面 對 四 時 萬 物 的 變 化 所 生 發 的 感 應 這 種 角 度 下 的 感 物 說 與 其 所 形 塑 的 抒 情 傳 統, 是 一 種 主 觀 的 表 達 情 感 的 方 式, 物 與 我 之 間 有 明 顯 主 從 關 係, 物 是 為 了 情 而 存 在, 並 且 是 在 情 志 的 聚 焦 範 圍 下 被 選 擇 被 呈 現 我 們 可 以 說, 這 樣 論 述 角 度 下 的 抒 情 傳 統, 其 實 還 沒 有 仔 細 對 待 物, 還 沒 有 正 視 在 經 驗 或 知 識 領 域 中 已 被 熟 知 認 可 的 物 類 或 物 體 系, 與 抒 情 之 間 會 形 成 怎 樣 的 交 互 影 響, 換 言 之, 眼 前 我 們 仍 然 缺 乏 由 物 的 角 度, 而 不 只 是 情 的 先 決 優 位, 去 重 新 討 論 與 詮 釋 抒 情 傳 統 我 們 仍 不 明 白, 傳 統 知 識 領 域 內 的 物 與 物 之 間 具 有 什 麼 樣 的 關 係 模 式, 以 致 於 我 們 能 夠 一 眼 就 看 出 這 些 閃 耀 意 義 線 索 的 標 的 物? 這 些 詩 中 所 選 擇 的 物, 若 不 是 完 全 源 出 詩 人 情 志 或 想 像, 如 何 能 形 成 情 物 之 間 的 一 致 性? 這 些 物, 出 現 在 詩 中 與 不 在 詩 中, 會 有 什 麼 異 同? 詩 中 的 物, 與 經 驗 中 的 物 或 知 識 記 憶 中 的 物, 一 樣 可 聞 見 可 觸 摸, 而 得 以 形 成 同 情 共 感 嗎? 如 何 談 論 或 詮 釋 詩 中 * 本 文 初 稿 先 是 宣 讀 於 陳 玨 教 授 所 舉 辦 的 超 越 文 本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的 新 視 野 國 際 論 壇, 感 謝 李 孝 悌 陳 玨 楊 儒 賓 教 授 的 鼓 勵 與 評 論, 同 時 也 感 謝 清 華 學 報 兩 位 審 查 人 給 予 廣 泛 的 意 見, 對 於 本 文 修 訂 及 日 後 相 關 問 題 之 思 考 有 莫 大 助 益 ** 本 文 作 者 電 子 郵 件 信 箱 :yycheng@ntu.edu.tw

4 超越文本 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 的物 因此也可以反過來問 經驗 記憶或知識中的系列物是如何能流露出詩情的呢 更根本的問題當然是 這些形成關連性的物 是如何被敘寫出來 亦即我們如何保證這 些字詞的確可以有效拉引出物與物的關連性 本文的重點因此在於討論 物 如何在古典詩中形成可供辨認與召喚共感作用的關 連性或相似性 簡言之 就是關連性的 物 如何或以什麼方式參與了詩歌中興感 抒 情的作用 很顯然 這焦點不只在於 物 而是更進一步 擺在 物類 或 物體系 的建構 當然也必須超越個別作者或作品的限制 而能呈現某個關鍵時期在文本內外交 錯互涉所形塑的物類體系 本文將以 歎逝 主軸下的前中古文學為主要範圍 同時選 取最便利的討論材料 例如收集眾多隋 唐以前作品 同時兼具 類事 與 類文 的 藝文類聚 或是類書出現之前 也具有類聚資料性質的字書 辭書 或選集 如 爾 雅 昭明文選 或是充滿遠古諷誦記憶的辭賦等 針對這些材料 一方面先討論 物 的分類 與彼此連通的 類應 效果 另一方面則從這個 類應 的感知體系 呈現所謂 抒情 究竟是源出於怎樣的物類感應模式 或者說怎樣的類應設置被認為流 露出抒情效果 關鍵詞 物 類應 古典詩 抒情傳統 一 引言 如何 談天 英國天文學家侯失勒 John Herschel 1849 年的著作 天文學綱要 在 1859 年由傳教士偉烈亞力 Alexander Wylie 口譯 李善蘭刪述而刊行了中文 版 並於 1874 年再版且不斷印行 並且以 談天 為題 命名了這本中譯的天 文學著作 談天 一詞出於 史記 孟荀列傳 戰國時齊人鄒衍善言 天事 故齊人稱之為 談天衍 註 1 但是這本 談天 卻完全是指稱西方天文學 而 將中國歷來天文學論述 切割在這個詞語的指涉範圍之外 認為中國天學 測器 未精 得數不密 未嘗精心考察 而拘牽經義 妄生議論 註 2 尤其針對 地 繞日而行 且形成 橢圓軌道 這主張 當時議論紛紛 認為根本是 動靜顛倒 1. 司馬遷 史記 臺北 洪氏出版社 1974 卷 74 孟子荀卿列傳 頁 2348 2. 此二引號內文字 分別出自偉烈亞力 李善蘭的序文 見侯失勒 John Herschel 著 偉烈亞力 Alexander Wylie 譯 李善蘭刪述 徐建寅續述 談天 收入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子部 西學譯著類 第 1300 冊 頁 499 501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5 違 經 畔 道, 不 可 信 也, 更 讓 堅 持 地 動 說 的 李 善 蘭 等, 完 全 走 向 重 器 而 不 論 道 的 西 方 天 文 學 了 其 實, 仔 細 深 究 當 時 中 國 士 人 反 對 地 動 說 的 理 由, 並 不 只 是 因 為 西 學 違 反 中 國 自 古 天 動 地 靜 天 圓 地 方 等 說 法, 更 重 要 的 是, 西 方 傳 入 的 天 文 學, 明 顯 離 棄 了 一 套 由 陰 陽 五 行 方 圓 動 靜 四 方 四 時 乃 至 於 類 推 到 各 種 土 物 人 倫 秩 序 所 組 織 成 的 天 地 人 世 的 意 義 關 係 網 葛 兆 光 先 生 就 曾 經 說 到, 在 古 代 中 國, 天 一 直 作 為 知 識 信 仰 與 思 想 的 終 極 依 據, 不 僅 關 係 著 天 文 曆 法 的 制 定, 也 是 人 們 認 識 宇 宙 世 界, 建 立 合 法 合 理 的 意 識 信 仰 的 源 頭 ( 註 3) 換 言 之, 中 國 古 代 的 天 學, 並 不 只 是 天 文 學, 而 比 較 接 近 黃 一 農 先 生 所 說 的 是 一 種 社 會 天 文 學 史, 呈 顯 的 是 傳 統 的 天 文 學 濃 厚 的 人 文 精 神 及 其 豐 富 的 社 會 性 格 ( 註 4) 如 果 注 意 到 幾 乎 是 同 一 個 時 期, 黃 遵 憲 面 對 維 新 西 化 的 日 本, 而 在 日 本 雜 事 詩 中 所 抒 發 的 感 懷, 就 與 專 指 西 方 天 文 學 的 談 天 這 部 譯 著 呈 現 相 對 的 態 度 固 然 在 留 學 生 詩 中 提 到 逢 人 鼓 掌 快 談 天, ( 註 5) 也 是 藉 助 談 天 一 詞, 指 稱 日 本 留 學 生 所 談 論 的 西 方 天 文 學 說 ; 但 是 由 雜 事 詩 序 文 所 謂 ( 中 國 士 大 夫 ) 排 斥 談 天, 詆 為 不 經, ( 註 6) 則 明 顯 是 借 用 鄒 衍 融 合 五 德 終 始 與 大 九 州 的 古 代 天 文 地 理 學 作 例 子, 來 批 評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所 知 狹 陋, 不 能 真 確 探 尋 古 往 今 來 與 異 域 他 方, 往 往 藉 口 荒 誕 而 不 著 意, 以 致 於 連 距 離 中 國 這 麼 近 的 日 本 也 被 忽 略 了 抱 持 這 種 幾 乎 是 為 鄒 衍 學 說 翻 案 的 態 度, 黃 遵 憲 對 於 天 文 歷 算 自 有 其 無 法 割 捨 的 傳 統 背 景, 因 此 由 初 印 本 與 定 本 的 兩 首 新 曆 詩 看 來, 不 論 是 改 朔 書 焚 夏 小 正, ( 註 7) 或 是 梧 桐 葉 落 閏 難 知, 蓂 莢 枝 抽 不 計 期, ( 註 8) 都 是 站 在 傳 統 政 治 象 徵 或 秩 序 規 範 的 角 度, 來 批 評 日 本 的 改 行 西 曆 ; 黃 遵 憲 並 不 否 認 西 曆 3. 詳 參 葛 兆 光, 七 世 紀 前 中 國 的 知 識 思 想 與 信 仰 世 界 (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導 論 第 三 節, 道 或 終 極 依 據, 頁 45 50, 尤 其 解 釋 天 不 變, 道 亦 不 變 這 句 話 的 部 份 4. 此 處 所 謂 社 會 天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見 黃 一 農 通 書 中 國 傳 統 天 文 與 社 會 的 交 融 一 文, 其 中 以 清 代 通 書 為 例, 談 到 當 時 曆 日 的 種 類 如 何 因 為 趨 吉 避 凶 等 宜 忌 考 量 而 變 得 繁 雜 多 樣, 甚 至 近 乎 百 科 全 書, 最 後 並 總 結 由 於 通 書 包 含 大 量 與 鋪 註 行 事 吉 凶 或 生 活 禮 俗 有 關 的 內 容, 我 們 也 有 相 當 好 的 機 會 將 其 變 成 為 一 把 開 啟 通 俗 文 化 和 日 常 生 活 研 究 之 門 的 鎖 鑰, 並 認 為 結 合 科 技 史 與 傳 統 歷 史 研 究 而 成 的 社 會 天 文 史, 可 能 是 一 個 新 的 研 究 角 度 該 文 發 表 於 漢 學 研 究,14.2 ( 臺 北 :1996), 頁 159 186 5. 引 自 鍾 叔 河 輯 注 點 校, 日 本 雜 事 詩 廣 注, 收 入 鍾 叔 河 主 編, 走 向 世 界 叢 書 ( 長 沙 : 岳 麓 書 社, 1985), 頁 646 6. 引 自 鍾 叔 河 輯 注 點 校, 日 本 雜 事 詩 廣 注, 頁 572 7. 此 為 定 本 新 曆 一 詩, 引 自 鍾 叔 河 輯 注 點 校, 日 本 雜 事 詩 廣 注, 頁 603 8. 此 為 初 印 本 的 新 曆 一 詩, 引 自 鍾 叔 河 輯 注 點 校, 日 本 雜 事 詩 廣 注, 頁 604

6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計 日 精 確, 但 是 改 曆 ( 改 正 朔 ) 本 身 原 來 所 象 徵 的 政 權 興 替, 以 及 曆 法 所 牽 涉 的 節 候 風 物 與 生 活 秩 序, 卻 也 從 此 失 落 殆 盡 一 去 不 返 了 ( 註 9) 比 較 這 兩 種 談 天 的 用 法, 很 顯 然 黃 遵 憲 並 不 只 是 將 談 天 當 作 一 個 已 知 的 符 號, 來 翻 譯 未 知 的 西 方 天 文 學, 在 日 本 雜 事 詩 中, 談 天 企 圖 夾 帶 或 中 介 了 一 個 複 雜 的 傳 統 脈 絡, 並 不 只 是 一 個 單 純 透 明 的 指 涉 作 用 亦 即, 談 天 作 為 一 個 舊 語 詞, 並 未 置 換 成 為 全 新 的 用 法, 而 是 徘 徊 在 新 舊 之 間, 形 成 多 義 的 作 用 在 一 般 古 典 詩 文 的 創 作 中, 這 大 概 會 被 視 為 所 謂 的 用 典 或 比 喻 的 手 法, 但 是 相 對 於 李 善 蘭 等 命 名 的 談 天, 黃 遵 憲 的 用 典 或 比 喻 並 不 只 是 為 了 文 學 修 辭, 反 而 形 同 古 今 知 識 領 域 相 與 爭 逐 的 標 示 我 們 彷 彿 看 到 一 個 逐 步 入 侵 與 另 一 個 逐 步 失 守 的 領 域, 在 詞 語 上 擦 撞 出 交 會 的 閃 爍 讓 人 感 興 趣 的 因 此 不 在 字 詞 的 釋 義, 而 是 字 典 般 的 意 指 背 後, 那 彷 彿 資 料 庫 一 般 的 堆 積 交 錯 與 召 喚 首 先, 字 詞 可 能 不 只 是 要 對 應 於 一 種 指 涉 物, 而 是 為 了 陳 列 曾 經 出 現 的 相 關 物, 比 如 天 或 談 天 都 不 只 一 種 解 釋 ; 其 次, 這 些 相 關 物 因 此 可 能 透 過 某 種 連 結 方 式, 而 構 成 有 邊 界 的 領 域, 但 是, 這 邊 界 也 有 出 入 可 能, 比 如 接 近 社 會 天 文 學 史 的 鄒 衍 天 學, 與 西 方 講 究 精 密 測 量 的 天 文 學, 都 在 談 天 的 語 意 資 料 庫 裡, 無 法 完 全 排 除 對 方 ; 也 因 此, 我 們 發 現, 字 詞 的 意 指 在 時 間 軸 上 至 少 是 雙 向 的, 不 可 能 完 全 去 古 趨 新, 總 是 疊 映 風 化 的 斑 駁, 像 李 善 蘭 等 對 於 古 來 天 學 雖 然 嗤 之 以 鼻, 但 是 定 名 談 天, 卻 是 不 折 不 扣 的 古 老 記 憶 當 黃 遵 憲 運 用 古 體 詩 來 書 寫 維 新 後 的 日 本 見 聞, 最 容 易 引 起 注 意 的 當 然 是 新 舊 語 詞 或 新 舊 文 體 的 代 換 問 題, 然 而 更 應 注 意 的 是, 面 對 新 事 物 紛 至 沓 來 之 際, 選 擇 古 典 詩 體 與 詩 語, 也 等 於 是 選 擇 一 種 面 對 新 世 界 的 態 度, 尤 其 是 看 待 事 物 的 態 度 ; 正 是 在 這 個 新 舊 世 界 的 交 接 處, 有 助 於 我 們 由 如 何 指 稱 或 描 述 物 ( 或 物 與 物 之 間 ) 的 意 義 關 係 體 這 視 角, 重 新 為 古 典 詩 的 詮 釋 開 啟 一 個 物 說 的 視 野, 也 就 是 透 過 傳 統 感 知 與 表 述 世 界 的 模 式, 更 容 易 對 照 出 晚 清 古 典 詩 人 如 何 集 體 地 體 現 了 傳 統 物 世 界 當 然 這 是 權 宜 性 作 法, 晚 清 古 典 詩 不 能 全 然 照 應 各 個 歷 史 時 期 的 詩 歌 在 呈 現 物 意 象 上 的 差 異, 但 是 卻 有 可 能 代 表 了 最 具 交 集 性 的 物 9. 關 於 黃 遵 憲 日 本 雜 事 詩 的 相 關 討 論, 參 見 鄭 毓 瑜, 舊 詩 語 的 地 理 尺 度 以 黃 遵 憲 日 本 雜 事 詩 的 典 故 運 用 為 例, 收 入 王 璦 玲 主 編, 空 間 與 文 化 場 域 : 空 間 移 動 之 文 化 闡 釋 ( 臺 北 : 國 家 圖 書 館, 2009), 頁 251 292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7 背 景 以 及 聯 繫 的 模 式, 黃 遵 憲 在 日 本 雜 事 詩 中 反 覆 牽 引 了 傳 統 神 話 物 候 與 政 治 象 徵, 說 明 傳 統 並 不 專 屬 於 古 代, 而 往 往 具 有 對 應 處 境 的 現 代 意 義 而 如 何 由 物 的 角 度 詮 釋 古 典 詩, 一 般 最 熟 知 的 應 該 是 所 謂 感 物 興 情 或 是 物 我 ( 情 景 ) 交 融 這 些 說 法, 但 是 這 些 說 法 基 本 上 是 偏 重 在 討 論 文 本 內 的 物, 往 往 是 在 已 經 默 認 作 者 個 我 情 志 的 主 導 下 去 談 如 何 託 物 寄 情 ; 然 而 晚 清 古 典 詩 人 的 境 遇 所 啟 發 我 們 的, 卻 是 物 如 何 出 入 文 本 內 外 這 問 題, 哪 些 物 被 擺 進 來 哪 些 物 被 切 割 出 去, 以 便 成 為 一 個 可 以 辨 認 的 物 體 系, 這 顯 然 成 為 反 思 傳 統 詩 歌 的 基 本 關 鍵 以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而 言, 自 從 陳 世 驤 先 生 提 出 中 國 文 學 是 抒 情 傳 統 以 來, 抒 情 傳 統 成 為 理 解 或 評 論 中 國 文 學 一 個 很 重 要 甚 至 是 唯 一 的 向 度 經 由 許 多 學 者 的 討 論, 大 抵 認 為 中 國 抒 情 傳 統 在 漢 魏 晉 的 發 展, 趨 向 以 歎 逝 的 角 度 觀 察 大 自 然, 從 而 賦 予 大 自 然 以 一 種 變 動 不 居 淒 涼 蕭 索 而 感 傷 的 色 澤, 更 進 一 步 說, 悲 哀 的 詩 人 所 看 到 的 悲 哀 的 自 然, 就 是 中 國 抒 情 傳 統 的 主 流 ( 註 10) 如 果 將 歎 逝 悲 秋 視 為 中 國 文 學 在 兩 漢 魏 晉 間 發 展 的 主 流, 那 麼 很 明 顯 地, 抒 情 論 述 會 比 較 著 重 詩 人 主 觀 與 個 我 情 感 的 發 抒, 而 在 其 中 成 為 創 作 關 鍵 的 感 物 或 興 感 ( 感 物 興 情 ), 也 因 此 可 以 解 釋 為 人 ( 作 者 ) 因 為 面 對 四 時 萬 物 的 變 化 所 生 發 的 感 應 這 種 角 度 下 的 感 物 說 與 其 所 形 塑 的 抒 情 傳 統, 是 一 種 主 觀 的 表 達 情 感 的 方 式, ( 註 11) 物 與 我 之 間 有 明 顯 主 從 關 係, 物 是 為 了 情 而 存 在, 並 且 是 在 情 志 的 聚 焦 範 圍 下 被 選 擇 被 呈 現 我 們 可 以 說, 這 樣 論 述 角 度 下 的 抒 情 傳 統, 其 實 還 沒 有 仔 細 對 待 物, 還 沒 有 正 視 在 經 驗 或 知 識 領 域 中 已 被 熟 知 認 可 的 物 類 或 物 體 系, 與 抒 情 之 間 會 形 成 怎 樣 的 交 互 影 響, 換 言 之, 眼 前 我 們 仍 然 缺 乏 由 物 的 角 度, 而 不 只 是 情 的 先 決 優 位, 去 重 新 討 論 與 詮 釋 抒 情 傳 統 我 們 仍 不 明 白, 傳 統 知 識 領 域 內 的 物 與 物 之 間 具 有 什 麼 樣 的 關 係 模 式, 以 致 於 我 們 能 夠 一 眼 就 看 10. 此 處 分 別 是 綜 合 吉 川 幸 次 郎 先 生 與 呂 正 惠 先 生 的 看 法, 前 者 見 推 移 的 悲 哀, 鄭 清 茂 譯, 發 表 於 中 外 文 學,6.4 6.5 ( 臺 北 :1977), 分 見 頁 24 55 113 131 呂 正 惠, 物 色 論 與 緣 情 說 中 國 抒 情 美 學 在 六 朝 的 開 展, 收 入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研 究 會 主 編, 文 心 雕 龍 綜 論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88), 頁 285 312 11. 引 自 呂 正 惠, 物 色 論 與 緣 情 說 中 國 抒 情 美 學 在 六 朝 的 開 展, 收 入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研 究 會 主 編, 文 心 雕 龍 綜 論, 頁 297

8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出 這 些 閃 耀 意 義 線 索 的 標 的 物? 這 些 詩 中 所 選 擇 的 物, 若 不 是 完 全 源 出 詩 人 情 志 或 想 像, 如 何 能 形 成 情 物 之 間 的 一 致 性? 這 些 物, 出 現 在 詩 中 與 不 在 詩 中, 會 有 什 麼 異 同? 詩 中 的 物, 與 經 驗 中 的 物 或 知 識 記 憶 中 的 物, 一 樣 可 聞 見 可 觸 摸, 而 得 以 形 成 同 情 共 感 嗎? 如 何 談 論 或 詮 釋 詩 中 的 物, 因 此 也 可 以 反 過 來 問, 經 驗 記 憶 或 知 識 中 的 系 列 物 是 如 何 引 發 出 詩 情 的 呢? 更 根 本 的 問 題 當 然 是, 這 些 形 成 關 連 性 的 物, 是 如 何 被 敘 寫 出 來, 亦 即 我 們 如 何 保 證 這 些 字 詞 的 確 可 以 有 效 拉 引 出 物 與 物 的 關 連 性? 因 此 本 文 在 論 述 過 程 中, 先 由 字 詞 或 典 故 出 發, 進 而 藉 助 類 書 去 探 尋 這 些 物 意 象 在 知 識 或 記 憶 中 的 發 展 脈 絡, 最 後 希 望 呈 現 一 個 作 為 譬 喻 與 感 通 基 礎 的 物 類 關 係 體 系 本 文 的 重 點 因 此 在 於 討 論 物 如 何 在 古 典 詩 中 形 成 可 供 辨 認 與 召 喚 共 感 作 用 的 關 連 性 或 相 似 性, 簡 言 之, 就 是 關 連 性 的 物 如 何 或 以 什 麼 方 式 參 與 了 詩 歌 中 興 感 抒 情 的 作 用 很 顯 然, 這 焦 點 不 只 在 於 物, 而 是 更 進 一 步, 擺 在 物 類 或 物 體 系 的 建 構, 當 然 也 必 須 超 越 個 別 作 者 或 作 品 的 限 制, 而 能 呈 現 某 個 關 鍵 時 期 在 文 本 內 外 交 錯 互 涉 所 形 塑 的 物 類 體 系 本 文 將 以 中 國 抒 情 傳 統 的 建 立 時 期 歎 逝 主 軸 下 的 前 中 古 文 學 為 主 要 範 圍, 同 時 選 取 最 便 利 的 討 論 材 料, 例 如 收 集 眾 多 隋 唐 以 前 作 品, 同 時 兼 具 類 事 與 類 文 的 藝 文 類 聚, 或 是 類 書 出 現 之 前, 也 具 有 類 聚 資 料 性 質 的 字 書 ( 辭 書 ) 或 選 集, 如 爾 雅 ( 註 12) 昭 明 文 選, ( 註 13) 或 是 充 滿 遠 古 諷 誦 記 憶 的 辭 賦 等 針 對 這 些 材 料, 一 方 面 先 討 論 物 的 分 類, 與 彼 此 連 通 的 類 應 效 果, 另 一 方 面 則 從 這 個 類 應 的 感 知 體 系, 呈 現 所 謂 抒 情 究 竟 是 源 出 於 怎 樣 的 物 類 感 應 模 式, 或 者 說 怎 樣 的 類 應 設 置 被 認 為 流 露 出 抒 情 效 果 最 終 希 望 呈 現 類 應 模 式 下 累 積 的 知 識 記 憶 如 何 觸 發 抒 情 的 表 達, 而 詩 文 作 者 又 如 何 可 能 藉 助 類 應 體 系 去 建 構 獨 特 的 情 志 譬 喻 12. 張 舜 徽 於 清 人 文 集 別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0), 卷 15, 玉 函 山 房 文 集 五 卷 續 集 五 卷, 頁 424 說 到 : 類 書 之 起, 昉 於 明 分 部 類, 據 物 標 目, 蓋 必 推 爾 雅 為 最 先 13. 方 師 鐸 於 傳 統 文 學 與 類 書 之 關 係 ( 臺 中 : 東 海 大 學,1971), 第 一 章 導 論, 頁 26 中 認 為 純 粹 類 文 的 文 章 流 別 昭 明 文 選 等 也 應 該 可 以 納 入 一 般 類 事 之 書 的 類 書 範 圍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9 從 黃 遵 憲 日 本 雜 事 詩 中 關 於 舊 曆 新 曆 兩 首 詩 看 來, ( 註 14) 我 們 很 快 可 以 找 出 詩 中 的 典 故, 並 大 致 區 分 為 兩 類 : 羲 和 空 桑 靈 樞 八 極, 以 及 春 王 月 夏 小 正 橫 庚 等 前 者 以 天 象 為 主, 但 是 除 了 靈 樞 是 指 北 斗 第 一 星 之 外, ( 註 15) 不 論 是 御 日 的 羲 和 山 名 空 桑 或 是 極 遠 之 八 極, ( 註 16) 都 是 神 話 傳 說 中 的 人 物 與 地 點 後 者 重 在 說 物 候, 但 除 了 夏 小 正 是 記 錄 節 候 時 物 及 其 與 農 事 的 關 連, ( 註 17) 另 外 的 春 王 月, 是 以 周 王 室 所 頒 佈 的 曆 法 之 正 月, 象 徵 天 下 一 統, ( 註 18) 橫 庚 則 是 藉 擁 立 漢 文 帝 而 卜 得 龜 兆 大 橫 ( 龜 文 正 橫 ), ( 註 19) 來 傳 達 改 正 朔 與 政 統 存 續 的 關 連, 顯 然 曆 法 並 不 只 是 提 示 或 印 證 物 候 如 此 牽 涉 星 象 神 話 物 候 政 治 的 曆 法, 其 實 反 映 了 歷 來 中 國 知 識 分 子 面 對 後 世 所 謂 天 文 甚 而 其 他 事 物 的 一 貫 態 度, 每 項 事 物 都 彷 彿 指 引 向 一 張 更 大 的 錯 綜 複 雜 尋 寶 圖, 這 些 紛 紜 歧 路 既 相 離 異 又 相 互 交 錯, 就 如 同 我 們 為 每 項 事 物 都 分 門 別 類, 可 是 永 遠 分 得 不 徹 底 14. 舊 曆 新 曆 兩 首 詩 如 下 : 羲 和 有 國 在 空 桑, 手 握 靈 樞 八 極 張 今 世 日 官 翻 失 御, 如 何 數 典 祖 先 忘? 紀 年 史 創 春 王 月, 改 朔 書 焚 夏 小 正 四 十 餘 周 傳 甲 子, 竟 占 龜 兆 得 橫 庚, 引 自 鍾 叔 河 輯 注 點 校, 日 本 雜 事 詩 廣 注, 頁 602 603 15. 甘 公 石 申, 星 經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卷 上 : 北 斗 星, 第 一 名 天 樞, 為 土 星, 頁 14 16. 楚 辭 離 騷 : 吾 令 羲 和 弭 節 兮, 望 崦 嵫 而 勿 迫, 王 逸 注 : 羲 和, 日 御 也, 又 九 歌 大 司 命 曰 : 君 回 翔 兮 以 下, 踰 空 桑 兮 從 女, 王 逸 注 : 空 桑, 山 名, 司 命 所 經, 均 引 自 王 逸, 楚 辭 章 句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7), 卷 1 卷 2, 頁 47 95; 淮 南 子 原 道 訓 : 夫 道 者, 覆 天 載 地, 廓 四 方, 柝 八 極, 高 不 可 際, 深 不 可 測, 高 誘 注 : 八 極, 八 方 之 極 也, 言 其 遠, 引 自 劉 文 典, 淮 南 鴻 烈 集 解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4), 卷 1, 頁 1a 17. 徐 復 觀 於 呂 氏 春 秋 及 其 對 漢 代 學 術 與 政 治 的 影 響 文 中, 特 別 比 較 夏 小 正 正 月 周 書 時 訓 立 春 之 日 以 及 呂 氏 春 秋 孟 春 紀 紀 首, 發 現 節 候 與 農 事 的 關 係, 逐 漸 牽 連 到 政 治 災 異, 這 大 概 就 成 為 中 國 知 識 份 子 面 對 時 物 節 候 的 一 貫 態 度, 黃 遵 憲 也 不 例 外, 參 見 徐 復 觀, 兩 漢 思 想 史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頁 12 17 18. 春 王 月 的 典 故, 出 自 春 秋 載 魯 隱 公 攝 政 之 始, 稱 元 年 春 王 正 月, 是 特 別 說 明 魯 國 仍 奉 行 周 天 子 頒 佈 的 朔 政, 有 別 於 當 時 如 鄀 鄧 等 小 國 諸 侯 似 乎 已 經 各 行 其 是 不 奉 周 曆 的 狀 況 此 處 對 元 年 春 王 正 月 的 解 釋, 參 見 楊 伯 峻, 春 秋 左 傳 注 ( 臺 北 : 源 流 出 版 社,1982), 頁 5 6 19. 關 於 橫 庚 之 典 事, 是 漢 孝 文 帝 為 代 王 時, 諸 呂 為 亂 以 危 劉 氏, 眾 人 擁 立 代 王, 並 卜 得 龜 兆 大 橫 ( 龜 文 正 橫 ), 占 曰 : 大 橫 庚 庚, 余 為 天 王, 亦 即 意 謂 代 王 將 由 諸 侯 而 即 位 為 帝 也, 黃 遵 憲 以 此 來 暗 示 除 非 是 日 本 皇 族 宗 室 遭 遇 威 脅, 否 則 如 何 能 逕 行 改 變 與 國 統 相 存 續 的 兩 千 多 年 的 曆 法 關 於 竟 占 龜 兆 得 橫 庚 一 句 之 典 事, 詳 見 司 馬 遷, 史 記, 卷 9 10 之 呂 太 后 本 紀 及 孝 文 本 紀, 尤 其 見 頁 410 414

10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這 種 既 分 類 又 連 類 的 看 法, 在 早 期 類 書 如 藝 文 類 聚 中, 明 顯 可 見 比 如 關 於 羲 和, 分 別 出 現 在 天 部 上 的 天 與 日 二 類 : 乃 命 羲 和, 欽 若 昊 天 有 女 子, 名 曰 羲 和, 浴 日 於 甘 泉 羲 和 者, 帝 俊 之 妻, 是 生 十 日 ( 註 20) 第 一 則 資 料 出 自 尚 書 堯 典, 所 引 二 句 之 後, 接 著 是 厤 象 日 月 星 辰, 竟 授 人 時, ( 註 21) 指 帝 堯 命 羲 氏 和 氏 兄 弟 順 循 天 命, 觀 察 天 象 以 制 定 曆 法 而 圍 繞 著 這 則 資 料, 一 方 面 有 關 於 天 體 構 造 的 天 如 雞 子, 天 大 地 小, 天 表 裡 有 水, ( 渾 天 儀 ), 天 的 區 位 劃 分, 如 天 有 九 野 ( 呂 氏 春 秋 ), 天 的 四 時 樣 態, 如 : 春 為 蒼 天, 夏 為 昊 天, 秋 為 旻 天, 冬 為 上 天 ( 爾 雅 ), 一 方 面 有 關 於 天 的 生 成 與 運 行 理 路, 如 大 哉 乾 元, 物 萬 資 始, 乃 統 天, 雲 行 雨 施 立 天 之 道, 曰 陰 與 陽 天 行 健 ( 周 易 ), 天 理 或 天 道 及 其 與 人 世 間 的 相 對 應, 如 : 天 地 之 道, 博 也 厚 也 高 也 明 也 日 月 星 辰 繫 焉, 萬 物 覆 焉 ( 禮 記 ) 天 亦 ( 有 ) 喜 怒 之 氣 哀 樂 之 心, 與 人 相 副, 以 類 合 之, 天 人 一 也 ( 春 秋 繁 露 ), 另 外 還 有 關 於 天 的 傳 說, 如 杞 人 憂 天 ( 列 子 ), 或 者 是 相 關 於 天 的 策 略 性 論 說, 如 管 仲 要 齊 桓 公 貴 天, 卻 非 指 莽 蒼 之 天, 而 是 君 人 者 以 百 姓 為 天, 又 如 秦 密 引 用 詩 語, 巧 言 天 之 有 頭 耳 足 等 ( 註 22) 這 複 雜 多 面 向 的 天 說, 如 果 連 結 上 第 二 則 關 於 羲 和 為 十 日 之 母 的 資 料, 那 就 更 牽 連 上 許 多 關 於 日 的 神 話 傳 說, 比 如 引 自 山 海 經 淮 南 子 關 於 日 之 所 居 處 有 暘 谷 甘 泉 咸 池, 及 其 相 關 事 件 景 物 有 羿 射 十 日 若 木 扶 桑 曲 阿 虞 泉 蒙 谷 踆 鳥 ( 三 足 烏 ) 等 ( 註 23) 單 單 從 天 日 這 兩 類 的 載 錄 看 來, 除 了 羲 和 的 重 疊, 談 天 不 但 不 能 不 談 日, 同 時 也 必 須 牽 連 起 月 星 辰 以 及 地 四 時 天 地 之 道 等 等 ; 換 言 之, 不 論 天 或 日, 都 模 糊 了 描 述 的 界 限, 天 體 的 生 20. 分 別 引 自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 京 都 : 中 文 出 版 社,1980), 卷 1, 天 部 上 之 天, 頁 1; 天 部 上 之 日, 頁 5 21. 引 自 孔 穎 達 等, 尚 書 正 義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卷 2, 虞 書 堯 典, 頁 21 22. 以 上 所 引 關 於 天 的 資 料, 見 於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卷 1, 天 部 上 之 天, 頁 1 3 23. 以 上 所 引 關 於 日 的 資 料, 見 於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卷 1, 天 部 上 之 日, 頁 4 6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11 成 與 結 構, 抽 象 化 成 為 天 理 天 道, 乃 至 於 對 應 政 事 人 情, 而 原 本 天 象 中 的 日, 更 延 伸 出 另 一 個 瑰 奇 的 異 想 世 界 這 固 然 可 以 說 是 類 書 編 纂 本 就 求 其 全 備 的 性 質 使 然, 但 是 正 因 為 這 樣 的 匯 聚, 讓 排 列 出 來 的 事 物 彷 彿 都 具 有 了 理 所 當 然 的 關 連 性, 或 者 說 是 彼 此 之 間 有 了 相 似 性, 而 任 一 事 物 也 就 都 無 法 獨 立 成 就 各 自 的 存 在 意 義 而 這 個 關 連 性 或 相 似 性, 不 只 在 於 將 頭 頂 的 天 象 所 暗 示 的 道 德 哲 理 空 間 時 間 都 變 成 象 徵, 不 只 在 於 暗 示 著 各 種 政 治 性 意 義, 象 徵 著 人 間 秩 序 的 流 轉 與 變 遷, ( 註 24) 因 為, 除 了 我 們 由 部 類 劃 分 的 間 架 馬 上 就 一 目 了 然 的 天 地 帝 王 人 禮 樂 道 德 生 活 知 識 以 及 自 然 界 的 知 識 的 排 列, 凸 顯 了 某 種 前 後 有 別 上 下 有 序 的 評 價 ( 如 天 地 居 上, 草 木 蟲 魚 流 於 枝 微 末 節 ) 之 外, 更 進 一 步 要 注 意 到 的 是, 埋 藏 在 表 面 間 架 之 後, 那 促 動 不 同 類 別 之 間 得 以 跨 越 與 聯 繫 的 一 種 觀 看 態 度 或 者 說 是 連 結 模 式 首 先, 我 們 發 現 這 些 載 錄 中, 充 滿 了 超 越 時 間 階 段 的 深 遠 記 憶, 最 明 顯 的 是 神 話 傳 說 的 不 斷 複 製 與 傳 播, 比 如 關 於 日 出 暘 谷 ( 湯 谷 ) 拂 於 扶 桑, 從 山 海 經 楚 辭 淮 南 子 到 張 載 傅 玄 或 劉 孝 綽 詩 中, ( 註 25) 完 全 不 因 為 書 寫 年 代 的 差 異, 而 阻 礙 了 任 何 當 下 的 理 解 或 表 達 其 次, 正 是 這 深 遠 的 時 間 記 憶, 使 得 羅 列 並 置 的 事 物, 有 了 交 接 的 介 面, 曾 經 出 現 的 一 切 都 相 互 親 近, 並 且 也 向 外 無 所 不 包 地 衍 伸, 而 藝 文 類 聚 兼 有 事 文, 居 前 之 類 事, 竟 彷 如 為 其 後 之 列 文, 在 無 形 中 鋪 設 了 一 層 記 憶 中 介, 而 附 著 其 後 的 詩 文 竟 也 在 無 形 中 拓 展 了 這 個 記 憶 資 料 庫 比 如 類 事 中 關 於 日 的 出 入 景 物, 為 所 選 錄 的 梁 李 鏡 遠 的 詩 設 置 了 風 光 明 媚 的 初 春 早 朝, 而 李 鏡 遠 透 過 曾 泉 豈 停 舍, 桑 榆 忽 在 斯 的 反 問 與 驚 心 的 語 氣, 也 將 歎 逝 的 心 情 疊 映 到 日 所 出 入 的 曾 泉 桑 榆, 而 為 日 之 光 影 ( 愛 景 落 惜 光 馳 ) 輻 射 出 隱 喻 的 意 味 ( 註 26) 這 種 超 越 時 空 的 連 結 模 式, 很 顯 然 傳 達 了 一 種 觀 看 的 態 度 : 不 問 物 是 什 24. 括 號 中 的 說 法, 出 自 葛 兆 光 針 對 藝 文 類 聚 天 部 地 部 所 作 的 簡 要 分 析, 見 葛 兆 光, 七 世 紀 前 中 國 的 知 識 思 想 與 信 仰 世 界, 頁 601 但 是 這 裡 提 出 的 僅 是 表 象 的 類 目 間 架 所 呈 現 的 天 人 相 應 的 秩 序 結 構, 本 文 想 要 探 討 的 則 是, 究 竟 有 怎 樣 的 一 種 相 似 性 的 觀 看 模 式, 讓 這 些 原 本 不 相 屬 的 事 物 都 具 有 了 連 結 的 可 能 25. 參 見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卷 1, 天 部 上 之 日, 頁 5 6 26. 李 鏡 遠 詩 見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卷 1, 天 部 上 之 日, 頁 6

12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麼, 而 是 問 物 如 何 在 ; 重 點 不 只 是 聚 集 了 多 少 物, 而 在 於 是 否 串 連 了 類 的 展 示 而 其 實, 中 國 物 字 的 意 義 發 展 脈 絡 中, 有 一 個 面 向 就 與 類 義 密 切 相 關 物 字 原 本 可 能 是 雜 色 牛 之 名, 後 來 引 申 為 雜 帛, 乃 至 於 天 下 紛 紜 萬 物, ( 註 27) 其 中 關 於 毛 色 或 顏 色 的 元 素 很 值 得 注 意, 比 如 : 以 五 雲 之 物, 辨 吉 凶, 水 旱 降 豐 荒 之 祲 象 ( 註 28) ( 仲 秋 之 月 ) 乃 命 宰 祝, 巡 行 犧 牲, 瞻 肥 瘠, 察 物 色 ( 註 29) 所 謂 五 雲 之 物, 鄭 玄 注 曰 : 物, 色 也 視 日 旁 雲 氣 之 色, 亦 即 由 五 色 之 雲 氣, 來 觀 察 水 旱 吉 凶 發 生 的 所 在 至 於 察 物 色, 孔 穎 達 疏 曰 : ( 察 ) 物 色 騂 黝 之 別 也, 亦 即 察 看 祭 祀 用 之 犧 牲 的 毛 色 ( 黑 或 黃 ) 而 透 過 色 澤 的 差 異, 因 此 可 以 對 於 物 加 以 分 別, 物 於 是 也 有 了 類 的 意 思 : 辨 六 馬 之 屬, 種 馬 一 物, 戎 馬 一 物, 齊 馬 一 物, 道 馬 一 物, 田 馬 一 物, 駑 馬 一 物 ( 註 30) ( 屠 蒯 向 嬖 叔 說 ) 服 以 旌 禮, 禮 以 行 事, 事 有 其 物, 物 有 其 容 ( 註 31) 第 一 則 資 料, 孔 疏 曰 : 六 者 皆 有 毛 物 不 同, 亦 即 透 過 毛 色 差 異 來 分 類 第 二 則 資 料 則 是 屠 蒯 藉 著 責 備 嬖 叔 未 能 諷 諫 晉 侯, 而 暗 中 批 評 晉 侯 在 輔 佐 重 臣 荀 盈 死 後 還 奏 樂 喝 酒, 其 中 事 有 其 物, 物 有 其 容 的 物, 杜 預 注 曰 : 物, 類 也, 即 遭 遇 不 同 的 情 事, 該 有 不 同 的 容 貌 表 現, 才 符 合 禮 節 而 物 一 方 面 與 類 字 在 名 詞 上 意 思 相 通, 一 方 面 也 出 現 用 作 動 詞 的 物, 而 具 有 辨 認 之 意, 如 左 傳 記 載 晉 國 負 責 增 修 成 周 ( 東 都 ) 的 圍 牆, 計 丈 數, 揣 高 卑, 物 土 方, 議 遠 邇, ( 註 32) 杜 預 就 說 : 物, 相 也 27. 參 見 王 國 維 釋 物 : 古 者 謂 雜 帛 為 物, 蓋 由 物 本 雜 色 牛 之 名, 後 推 之 以 名 雜 帛 詩 小 雅 曰 三 十 維 物, 爾 牲 則 具 傳 云 異 毛 色 者, 三 十 也, 實 則 三 十 維 物, 與 三 百 維 群 九 十 其 犉, 句 法 正 同, 謂 雜 色 牛 三 十 也 由 雜 色 牛 之 名, 因 之 以 名 雜 帛, 更 因 以 名 萬 有 不 齊 之 庶 物, 斯 文 字 引 申 之 通 例 矣 見 王 國 維, 觀 堂 集 林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56), 卷 6, 頁 75 28. 引 自 賈 公 彥, 周 禮 注 疏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卷 26, 春 官 保 章 氏, 頁 406 407 29. 引 自 孔 穎 達 等, 禮 記 正 義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卷 16, 月 令, 頁 325 30. 引 自 賈 公 彥, 周 禮 注 疏, 卷 33, 夏 官 校 人, 頁 494 31. 引 自 楊 伯 峻, 春 秋 左 傳 注,( 下 ), 昭 公 九 年, 頁 1311 1312 32. 引 自 楊 伯 峻, 春 秋 左 傳 注,( 下 ), 昭 公 三 十 二 年, 頁 1518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13 物 既 然 結 合 了 分 辨 與 類 別 的 意 思, 與 物 字 連 結 成 詞 的 如 方 物 名 物, 也 明 顯 具 有 動 詞 與 名 詞 的 雙 重 功 能, 由 指 稱 不 同 區 域 或 土 質 所 生 產 的 物, 進 而 有 辨 明 事 理 或 物 理 的 意 思, ( 註 33) 而 葉 舒 憲 先 生 更 指 出, 不 論 是 名 ( 山 川 ) 或 方 ( 物 ) 的 舉 動 都 帶 有 神 話 的 背 景 由 尚 書 呂 刑 所 謂 禹 平 水 土, 主 名 山 川, ( 註 34) 可 見 禹 的 功 業 除 了 治 水, 另 外 一 項 則 是 命 名 ; 而 能 命 名 山 川 萬 物, 讓 山 川 萬 物 顯 現 出 來 ( 或 被 看 見 ) 的 人, 通 常 必 須 具 有 不 尋 常 的 知 識 或 預 知 能 力, 就 像 祭 司 或 巫 師 長 ( 註 35) 裘 錫 圭 先 生 則 認 為 在 古 人 心 中, 像 禹 稷 等 人 都 是 上 天 ( 上 帝 ) 派 到 下 土 來 的 聖 王 賢 佐, 他 們 具 有 生 而 知 之 的 能 力, 所 以 可 以 命 名 萬 物 ; 更 重 要 的 是, 他 們 能 夠 格 物, 亦 即 能 夠 招 致 物 的 到 來 : 比 如 眾 神 鳳 凰 甘 露 甚 至 禾 黍 或 麥 子 等, 這 其 實 也 就 是 古 代 流 行 的 瑞 應 說 的 來 源 ( 註 36) 而 從 知 物 名 物 到 格 物, 還 有 所 謂 方 物, 也 在 這 個 聖 俗 交 接 處 具 有 轉 折 意 義 根 據 國 語 楚 語 下, 觀 射 父 關 於 絕 地 天 通 ( 註 37) 的 說 法, 葉 舒 憲 指 出 其 中 可 / 不 可 方 物 不 但 成 為 盛 衰 世 局 ( 如 以 少 皞 九 黎 劃 分 ) 的 分 別, 也 是 從 聖 俗 有 別 到 聖 俗 不 分 的 畫 界 依 據 ( 註 38) 觀 射 父 描 述 在 可 以 方 物 的 時 代, 民 神 不 雜, 因 為 有 巫 覡 祝 宗 等 類 物 之 官 可 以 知 道 山 川 之 名 先 祖 之 號, 以 及 各 種 祭 祀 器 物 服 飾 等 儀 節, 因 此, 天 地 上 下 秩 序 井 然, 不 相 紊 亂 所 謂 類 物 明 顯 即 是 ( 可 ) 方 物 之 意, ( 註 39) 亦 即 不 僅 知 物, 而 且 能 夠 加 以 區 辨 ( 如 吉 凶 利 害 ) 而 形 成 秩 序 化 架 構, 那 麼, 不 可 方 33. 關 於 名 物, 周 禮 地 官 大 司 徒 中 敘 述 大 司 徒 的 執 掌 : 以 天 下 土 地 之 圖, 周 知 九 州 之 地 域 廣 輪 之 數, 辨 其 山 林 川 澤 丘 陵 墳 衍 原 隰 之 名 物, 辨 其 名 物, 是 指 分 辨 十 等 土 地 之 形 狀 名 號 及 所 出 之 物 ( 孔 疏 ), 見 賈 公 彥, 周 禮 注 疏, 卷 10, 地 官 大 司 徒, 頁 149 150; 而 當 作 分 辨 的 動 詞 用 法 如 : 春 秋 別 物 之 理 以 正 其 名, 名 物 必 各 因 其 真, 見 凌 曙 注, 春 秋 繁 露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9), 卷 10, 實 性 篇, 頁 171 另 外 關 於 方 物, 尚 書 旅 獒 : 無 有 遠 邇, 畢 獻 方 物, 見 屈 萬 里, 尚 書 釋 義 (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出 版 部,1984), 頁 244; 至 於 動 詞 用 法 則 如 韋 昭 注, 國 語 ( 臺 北 : 漢 京 文 化 公 司,1983), 卷 18, 楚 語, 下 : 民 神 雜 糅, 不 可 方 物, 韋 昭 注 云 : 方, 猶 別 也, 頁 562 34. 引 自 屈 萬 里, 尚 書 釋 義, 頁 193 35. 見 葉 舒 憲, 山 海 經 與 禹 益 神 話, 海 南 大 學 學 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15.3 ( 海 口 :1997), 頁 45 51 36. 見 裘 錫 圭, 文 史 叢 稿 ( 上 海 : 上 海 遠 東 出 版 社,1996), 說 格 物 以 先 秦 認 識 論 的 發 展 過 程 為 背 景, 頁 3 15 37. 見 韋 昭 注, 國 語, 卷 18, 楚 語, 下, 頁 559 562 38. 見 葉 舒 憲, 方 物 : 山 海 經 的 分 類 編 碼, 海 南 師 範 學 院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版 ),2000.1( 海 口 : 2000), 頁 20 30 39. 葉 舒 憲 舉 出 廣 雅 釋 詁 : 方, 類 也, 淮 南 子 精 神 訓 : 以 萬 物 為 一 方, 高 誘 注 : 方, 類 也 等 說 明 方 具 有 分 類 的 意 涵 參 見 葉 舒 憲, 方 物 : 山 海 經 的 分 類 編 碼, 頁 28

14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物, 即 是 失 去 天 地 秩 序, 也 就 是 無 法 辨 異 分 類, 而 無 法 讓 山 川 眾 神 與 各 種 儀 節 器 物 所 在 合 宜 並 顯 現 彼 此 關 連 由 這 一 連 串 知 物 名 物 格 物 與 方 物 等 詞 意 討 論 中, 可 以 發 現, 在 神 話 宗 教 背 景 中, 逐 步 形 成 了 一 個 有 意 義 的 物 類 體 系, 並 且 認 為 正 是 這 個 物 類 體 系, 讓 天 地 神 民 器 物 可 以 在 其 中 具 有 關 連 性 地 共 同 存 在 而 這 個 關 連 性 不 但 透 過 認 知 或 命 名 類 分, 更 重 要 的 是 認 知 命 名 類 分 還 必 須 建 立 在 可 以 招 致 瑞 物 ( 如 鳳 凰 鸞 鳥 ) 嘉 種 ( 如 黍 麥 ) 到 來 的 作 用 上 ; 換 言 之, 這 當 中 必 須 有 一 種 促 使 這 些 羅 列 物 彼 此 應 和 的 動 力, 正 是 這 個 能 動 性, 讓 神 民 萬 物 自 自 然 然 地 相 互 依 存 周 易 乾 文 言 針 對 飛 龍 在 天, 利 見 大 人 的 解 釋, 可 以 讓 我 們 對 於 這 物 類 相 關 性 的 運 作 模 式, 有 更 清 晰 的 了 解 : 同 聲 相 應, 同 氣 相 求 水 流 溼, 火 就 燥 雲 從 龍, 風 從 虎 聖 人 作 而 萬 物 睹 本 乎 天 者 親 上, 本 乎 地 者 親 下, 則 各 從 其 類 也 ( 註 40) 我 們 很 快 會 想 到 與 這 段 文 字 極 為 相 似 的, 是 呂 氏 春 秋 應 同 召 類 篇 中 一 段 雷 同 的 文 字, 就 列 舉 許 多 自 然 與 人 事 現 象 及 其 間 更 複 雜 的 交 接 引 生 : 類 固 相 召, 氣 同 則 合, 聲 比 則 應, 鼓 宮 而 宮 動, 鼓 角 而 角 動 平 地 注 水, 水 流 溼 ; 均 薪 施 火, 火 就 燥 山 雲 草 莽, 水 雲 魚 鱗, 旱 雲 煙 火, 雨 雲 水 波, 無 不 皆 類 其 所 生 以 示 人 故 以 龍 致 雨, 以 形 逐 影, 師 之 所 處, 必 生 荊 棘 禍 福 之 所 自 來, 眾 人 以 為 命, 安 知 其 所 ( 註 41) 而 其 實 早 在 先 秦 就 有 許 多 相 關 說 法, 如 莊 子 同 類 相 從, 同 聲 相 應, 固 天 之 理 也 鼓 宮 宮 動, 鼓 角 角 動, 音 律 同 矣, ( 註 42) 荀 子 有 君 子 絜 其 身, 而 同 焉 者 合 矣, 善 其 言 而 類 焉 者 應 矣 故 馬 鳴 而 馬 應 之, 牛 鳴 而 牛 應 之, 非 知 也, 40. 引 自 孔 穎 達 等, 周 易 正 義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卷 1, 頁 15 余 寶 琳 教 授 也 曾 引 用 這 則 資 料, 用 來 說 明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中 的 意 象, 認 為 中 國 的 意 象 根 植 於 類 應 (categorical correspondences) 作 用, 同 類 之 間 的 相 應 和 成 為 意 義 的 來 源 ; 而 本 文 在 此 希 望 進 一 步 由 物 的 家 族 語 詞 談 起, 提 供 神 話 宗 教 的 源 頭 背 景, 同 時 也 由 先 秦 以 來 的 諸 子 思 想 與 辭 賦 作 品 來 分 析 類 應 如 何 成 為 所 有 感 知 思 考 與 表 達 的 共 享 模 式 見 Pauline Yu, The Reading of Imagery in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ch. 1, Setting the terms, pp. 37 43. 41. 引 自 陳 奇 猷,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 臺 北 : 華 正 出 版 社,1985), 卷 13, 應 同 篇, 頁 678 42. 分 別 引 自 郭 慶 藩, 莊 子 集 釋 ( 臺 北 : 華 正 出 版 社,1980), 漁 父 篇 徐 無 鬼 篇, 頁 1027 839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15 其 埶 ( 勢 ) 然 也 等 ( 註 43) 換 言 之, 先 秦 以 來, 從 類 物 到 類 應 的 說 法, 幾 乎 已 經 成 為 一 個 認 知 或 經 驗 物 世 界 的 基 本 模 式 孔 穎 達 針 對 乾 文 言 的 疏 解, 正 是 總 結 這 個 共 識, 並 且 更 為 細 緻 地 將 類 應 模 式 分 出 如 下 幾 種 : 以 聲 氣 相 感 者, 如 彈 宮 而 宮 應, 彈 角 而 角 動, 天 欲 雨 而 礎 柱 潤 ; 以 形 象 相 感 者, 如 水 流 溼, 火 就 燥, 是 以 水 火 作 用 的 形 象 作 為 相 應 依 據 ; 另 外, 雲 從 龍, 風 從 虎, 孔 穎 達 認 為 這 是 因 為 龍 是 水 畜, 而 雲 是 水 氣, 因 此 龍 吟 而 錦 雲 出, 而 虎 是 威 猛 之 獸, 風 是 震 動 之 氣, 因 此 也 是 同 類 相 感, 這 大 概 可 以 說 是 透 過 物 與 物 之 間 共 有 的 質 性 ( 不 論 所 原 生 或 所 發 動 ) 來 加 以 連 結 ; 至 於 本 乎 天 者 親 上, 本 乎 地 者 親 下, 則 各 從 其 類 也, 更 以 天 ( 動 ) 地 ( 靜 ) 來 分 別 總 領 動 物 與 植 物, 孔 穎 達 並 說 到 : 本 受 氣 於 天 者, 是 動 物 含 靈 之 屬, 天 體 運 動, 含 靈 之 物 亦 運 動, 是 親 附 於 上 也 ; 本 受 氣 於 地 者, 是 植 物 無 識 之 屬, 地 體 凝 滯, 植 物 亦 不 移 動, 是 親 附 於 下 也 ( 註 44) 很 顯 然, 物 類 連 結 的 方 式, 由 聲 氣 形 象 與 質 性 上 的 相 似 性, 更 推 向 一 個 整 合 天 地 萬 物 的 根 本 模 式, 在 這 模 式 裡, 由 所 含 融 的 氣 類 差 異 ( 天 氣 或 地 氣 ), 生 成 物 的 靈 識 之 有 無, 乃 至 於 物 體 是 否 位 移, 最 後 聯 繫 至 於 天 動 地 靜, 與 整 個 天 地 結 構 的 上 下 分 流, 所 謂 各 從 其 類, 正 是 各 從 其 氣 類, 而 天 地 之 間, 共 相 感 應 其 中 親 附 一 詞, 指 出 天 地 萬 物 彼 此 親 近 而 相 依 附, 尤 其 都 屬 於 氣 類, 天 地 之 間 的 物 類 或 物 體 系, 因 此 不 是 孤 立 陳 列, 而 是 相 與 流 轉 ; 變 異 不 是 為 了 分 離, 反 而 是 為 了 跨 越 類 別 ( 若 磁 石 引 針 ) 跨 越 時 空 距 離 ( 若 周 時 獲 麟 為 漢 高 之 應 ) ( 註 45) 而 相 互 接 合 這 樣 一 種 以 類 應 為 最 終 目 的 的 類 物 模 式, 它 的 作 用 明 顯 在 於 會 聚 而 不 是 排 除, 在 於 聯 繫 而 不 是 分 立, 因 此 對 於 任 一 物 的 認 知, 都 不 可 能 是 單 獨 抽 離 出 來, 反 而 必 須 是 在 一 個 門 類 或 體 系 的 作 用 中 才 能 清 楚 看 見 這 個 物 的 存 在 也 正 是 基 於 這 樣 的 類 物 或 類 應 態 度, 西 方 天 文 學 的 傳 入, 才 會 43. 引 自 梁 啟 雄, 荀 子 柬 釋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4), 不 苟 篇, 頁 26 44. 以 上 孔 穎 達 疏, 見 周 易 正 義, 卷 1, 頁 15 45. 引 號 內 文 字 出 自 孔 穎 達 疏, 見 周 易 正 義, 卷 1, 頁 15

16 超越文本 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 引起中國士人彷如 天崩地裂 一般的巨大衝擊 註 46 因為李善蘭等譯述的 談 天 完全捨棄了這套 類物 或類應 的關係模式 不論是在認知或描述世界 的方式上 都挑戰了這個根深蒂固的世界圖式 最簡便的對照 是以 爾雅 對 於 天 的說解為例 穹蒼 蒼天也 春為蒼天 夏為昊天 秋為旻天 冬為上天 四時 春 為青陽 夏為朱明 秋為白藏 冬為玄英 四氣和謂之玉燭 春為發 生 夏為長嬴 秋為收成 冬為安寧 四時和為通正 謂之景風 甘雨 時降 萬物以嘉 謂之醴泉 祥 南風謂之凱風 冬風謂之谷風 北風謂之涼風 西風謂之泰風 天氣下 地不應 曰雺 地氣發 天不應 曰霧 雨霰為霄雪 暴雨謂之凍 小雨謂之霂 久雨謂之 淫 淫謂之霖 濟謂之霽 註 47 在這段資料裡 是以 天 拉連著四時 節候之氣 年歲 名 十二月 名 以及風 雨乃至於星辰 祭祀與田獵 旌旗等一起呈現 在稱名解說中 尤其富 含徵引自 尚書 詩 騷 或 莊子 等的種種傳述記憶 註 48 正是這些 無所不包的關係會聚 讓排列成一串的這些事物都形成了關連性或相似性 比如 孔疏認為 洪範 所說的 月之從星 則以風雨 可見風雨乃相隨之物 於是 風 雨 可以 相比類 聚而釋之 擴大來看 四時 是因為 天 的不同形質的 變化而呈現 節候之氣則因應四時變化而各有不同 而時節之氣的和暢與否 又 影響了萬物的生長 至於天地之氣的上下應和狀況 則會影響風雨在四時之間的 變化 我們可以發現 爾雅 名義解釋中 並不只是 名 字詞 實 物 之間一對一的關係 字詞本身可以越過義界而自發地連續地引生 彷彿字詞也直 接具有 物 的類推應感的能動性 換言之 必須是原生於一套 類應 或是相 似性模式 才能生成這樣的語言描述模式 我們在這套模式中讓 物 能夠自己 46. 葛兆光先生曾經用 天崩地裂 來形容西方天學自明末傳入以來 對於中國人所熟悉的宇宙秩序所造成 的巨大衝擊 因為 天學不僅是 器 的學問 而且是 道 的基礎 從天象曆算歸納出玄妙的道理 再依循這道理去規範政教人倫 這是一個相互牽連 彼此依存的整體的世界觀 器 的變化自然牽動 天 道 的變化 見葛兆光 葛兆光自選集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 天崩地裂 中國古代宇宙秩序的建立與坍塌 頁 107 116 此處說法尤其見於頁 111 113 47. 引自邢昺 爾雅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79 十三經注疏本 卷 6 釋天第八 頁 94 97 48. 詳參邢昺 爾雅注疏 卷 6 釋天第八 孔疏 頁 94 97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17 說 ( 寫 ) 出 來, 字 詞 自 行 接 合 類 推, 同 時 也 召 喚 或 重 新 安 放 不 斷 添 加 的 記 憶 如 此 說 來, 傳 統 中 國 對 於 天 地 萬 物 的 論 述, 不 必 然 是 為 了 印 證 個 別 物 的 真 相, 而 是 為 了 開 展 更 多 論 述 物 的 可 能 性, 讓 物 在 四 通 八 達 的 關 係 網 中 合 宜 的 置 位, 而 這 與 李 善 蘭 等 譯 述 談 天 的 目 的 顯 然 不 同 談 天 一 開 始 就 以 論 地 居 首, 完 全 異 於 以 天 總 括 一 切 的 傳 統 天 學, 而 且 為 了 提 出 地 動 說, 一 一 批 駁 僅 由 眼 目 所 見 的 錯 誤 : 如 常 人 以 地 大 星 小, 地 無 光 行 星 俱 有 光, 而 不 願 相 信 地 為 球 體, 乃 行 星 之 一 也, 地 係 行 星, 故 地 亦 動 ( 註 49) 在 爾 雅 裡, 因 為 都 是 由 氣 類 言 天 地 萬 物, 所 以 不 論 天 氣 下, 地 不 應 或 地 氣 發, 天 不 應, 重 點 在 於 天 地 都 相 與 流 轉 在 一 氣 之 中, 既 無 大 小 遠 近 的 方 位 或 亮 ( 量 ) 度 問 題, 自 然 也 沒 有 動 靜 的 差 異 而 談 天 裡 固 然 也 談 到 氣, 但 是 強 調 去 地 漸 遠, 氣 漸 輕 而 薄, 呼 吸 必 漸 苦 的 大 氣 輕 重 與 漸 層, 乃 至 光 線 斜 入 氣 中 所 形 成 的 角 度 差 異, 與 折 射 後 的 物 象 變 化, ( 註 50) 這 個 氣 字, 明 顯 是 指 代 一 種 可 以 明 確 分 析 丈 量 的 物, 為 了 符 合 精 準 的 丈 量 尺 度, 這 個 物 必 須 有 清 楚 的 向 內 圈 圍 出 自 己 的 界 限, 同 樣 地, 指 稱 這 個 物 的 氣 ( 字 ) 也 因 此 必 須 切 除 纏 繞 於 這 個 字 詞 的 種 種 ( 被 後 人 認 為 是 錯 誤 ) 的 記 憶 傳 說, 就 如 同 忘 卻 ( 氣 ) 類 或 類 應 的 傳 統 體 系, 將 自 己 純 淨 化 為 一 個 可 以 精 確 定 義 的 符 號 從 類 物 與 類 應 的 角 度 看 來, 世 界 的 組 成 並 非 以 物 或 標 誌 物 的 字 ( 詞 ) 為 先, 而 是 有 一 個 根 本 的 關 連 性 或 相 似 性 平 臺 ( 或 體 系 ), 讓 人 們 早 就 預 ( 先 認 ) 知 了 物 ( 字 ) 的 存 在 當 然, 這 個 具 有 關 連 性 或 相 似 性 的 體 系, 不 只 是 物 的 處 身 之 所, 同 時 也 是 讓 物 可 以 展 示 或 闡 明 自 己 的 發 動 者, 也 就 是 在 彼 此 映 發 的 關 係 網 絡 中, 物 才 能 獲 得 定 名 與 意 義 這 也 許 可 以 由 引 譬 援 類 的 說 法, 得 到 進 一 步 闡 釋 淮 南 子 在 總 論 全 書 各 篇 要 旨 的 要 略 中 有 句 話 說 : 言 天 地 四 時 而 不 引 譬 援 類, 則 不 知 精 微, 這 是 針 對 覽 49. 見 侯 失 勒 著, 偉 烈 亞 力 譯, 李 善 蘭 刪 述, 徐 建 寅 續 述, 談 天, 頁 510 50. 見 侯 失 勒 著, 偉 烈 亞 力 譯, 李 善 蘭 刪 述, 徐 建 寅 續 述, 談 天, 頁 513

18 超越文本 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 冥訓 而言 所以另一段更仔細的說明是 覽冥者 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 至微之淪無形也 純粹之入至清也 昭昭之通冥冥也 乃始攬物引類 覽取撟掇 浸想宵類 物之可以喻意 象形者 乃以穿通窘滯 決瀆壅塞 引人之意 繫之無極 乃以明物類 註 51 之感 同氣之應 陰陽之合 形埒之朕 所以令人遠觀博見者也 這段話提示如何見識最精微純粹的道理 攬物引類 就是入門之道 從廣泛收 羅到聯想其間的相似性 宵類 即肖似之物類 進而藉助可以相互比擬或肖似 的中介點 喻意象形 之物 才能通暢地導引人之心意至於無極之境 於是 這無極之境非他 簡單說來 就是明白 物類 的感通 同氣 的相應 陰陽 的和合 以及 形埒 界域 之跡理 這四者明顯都有趨向同一的渴望 從界 域與界域之間的繫聯 氣類間的彼此應和 到無形的一氣化合 這個趨同的平臺 成為無限交會的十字路口 那麼 攬物引類 因此正是 要略 所謂知曉精微 之必要的 引譬援類 尤其要注意的是 任何 引譬 都是 引 援 類 任 何 物 若得以 喻意象形 也必然都具有標明 闡釋並觸發這個類應體系的 功能 如果我們注意到 這些屬於後代文學修辭論中的引喻 譬類的手法 在這部 註 52 書中 原來是用以和合陰陽變化 貫 代表漢初思想之大結集的 淮南子 通天地萬物乃至於被視為得以掌握宇宙精微的方式 那麼 我們可能就必須考 慮 後來被認為用在文學書寫中的 引喻 譬類 或 應感 其實原來涵括 於一個共識性的世界觀 宇宙觀 時 事 物 物 我 之間必然存在 於早經認可熟悉 同時更是時時處於 類應 類固相召 氣同則合 以 穿通 的互聯狀態中 註 53 這不但提醒我們 任何 物類之感 因此同時連帶著 引 譬 喻 意 等近似文學創作的行動 更重要的是 任何 引 譬 喻 意 也同時就是文學創作與物類通感的交會點 正是從這個 類物 應 的 51. 引自劉文典 淮南鴻烈集解 卷 21 要略 篇 頁 2b 52. 徐復觀的看法 見 兩漢思想史 淮南子與劉安的時代 頁 175 53. 有關於 引譬援類 更深遠的背景 請參考鄭毓瑜 文本風景 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 臺北 麥 田出版社 2005 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 頁 297 310

類與物 古典詩文的 物 背景 19 關連性或相似性的角度 我們也許可以清楚看到所謂文學書寫是如何在 觸引 或說是 表徵 這個類應關係體上發揮作用 劉勰在 文心雕龍 物色 說到 詩人感物 聯類不窮 聯類 概如上 文所言 是指類別間不斷地繫聯 那麼 詩人感物 顯然就是發動這 聯類 的關鍵 註 54 在這句話之前的一大段 則是劉勰所認為的 感物 春秋代序 陰陽慘舒 物色之動 心亦搖焉 蓋陽氣萌而玄駒步 陰律 凝而丹鳥羞 微蟲猶或入感 四時之動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心 英 華秀其清氣 物色相召 人誰獲安 是以獻歲發春 悅豫之情暢 滔滔 孟夏 鬱陶之心凝 天高氣清 陰沉之志遠 霰雪無垠 矜肅之慮深 歲有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遷 辭以情發 一葉且或迎意 蟲聲有足 引心 況清風與明月同夜 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註 55 首先從 物色之動 心亦搖焉 微蟲猶或入感 四時之動物深矣 以及 一葉 且或迎意 蟲聲有足引心 可以發現這一組組 動 搖 感 動 迎 引 都在說明詩人吟詠不只是出自個人心志 同時也是回應外在物色的召喚 亦即這是交互感應 四時風物的變化擾動了人心 而人心也就如同節氣變化的表 徵 所以 悅豫之情暢 鬱陶之心凝 陰沈之志遠 矜肅之慮深 四者 既是人情徵候 也就是四時節候 其次 所謂 物色相召 人誰獲安 的 物色 既然是指氣化宇宙觀下的時物變化 所謂 歲有其物 物有其容 那麼 接 54. 宇文所安教授 Stephen Owen 也曾經引用 物色 篇的段落 而談到中國文學中的 連類 作用 categorical association 並說明連類作用使每件事物都是整體的一部分 比如 物色 篇提及的四時 感物 讓人與自然都處在一個共感的循環中 宇文教授是藉助劉勰的看法 來處理中西比較文學的問 題 尤其透過對於杜甫與 Wordsworth 詩作的分析 說明東西雙方讀詩態度的差異 對西方讀者而言 詩是一個被創造出來的封閉符號系統 是隱喻性的虛構 但是對於杜詩的讀者而言 詩不是虛構的 而 是如其所述的真實 是在一個歷史時刻的遭遇 經驗 以及對世界的回應 亦即中國詩歌的讀者 很自 動地將許多甚至是相反的事物 都視作在一個相互關聯的架構中彼此應和 they echo in correlative frames of referrence 參見 Stephen Owe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Madison: T 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ch.1, Omen of the world: Meaning in the Chinese Lyric, pp. 12 27. 而本文則重在探討劉勰作為一個文學批評者 如何分析 詩經 中重言疊字的運用 可以巧妙地點染這 種同頻共振的 連類狀態 接著由整個複音詞自戰國晚期以來逐步增多的語詞使用現象 看出 類 情 在 類物 體系中的發展 其實是推出了 人 成為一個類推的中心 而可以與思想史上 由以 天為中心的天人關係 轉到以人為中心的天人關係 這現象相互呼應 55. 引自周振甫 文心雕龍注釋 臺北 里仁書局 1984 頁 845

20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下 來 的 情 以 物 遷, 辭 以 情 發, 當 然 也 必 然 是 奠 基 於 時 物 體 系 下 的 發 詠, 換 言 之, 這 裡 的 情 辭 是 為 了 回 應 春 秋 物 色 的 召 喚, 甚 至 可 以 說 是 為 了 發 顯 整 個 四 序 紛 迴 的 物 類 之 感 於 是, 我 們 因 此 看 到 劉 勰 所 說 陽 氣 萌 而 玄 駒 步, 陰 律 凝 而 丹 鳥 羞, 是 如 何 化 用 夏 小 正 的 玄 駒 賁 ( 十 二 月 ) 丹 鳥 羞 白 鳥 ( 八 月 ), ( 註 56) 而 利 用 描 述 蟲 物 的 細 微 變 化 來 引 進 或 嵌 入 冷 暖 更 易 的 月 令 圖 式, 至 於 開 篇 的 春 秋 代 序, 陰 陽 慘 舒, 更 明 顯 化 用 張 衡 所 言 : 夫 人 在 陽 時 則 舒, 在 陰 時 則 慘, 此 牽 乎 天 者 也, ( 註 57) 而 孔 穎 達 在 疏 解 詩 經 豳 風 七 月 春 日 遲 遲 句 下 引 用 張 衡 此 句, 並 解 釋 得 更 清 楚 : ( 而 ) 秋 言 淒 淒 春 言 遲 遲 者, 陰 陽 之 氣 感 人 不 同 然 則 人 遇 春 暄 則 四 體 舒 泰, 春 覺 晝 景 之 稍 長, 謂 日 行 遲 緩, 故 以 遲 遲 言 之 ; 及 遇 秋 景, 四 體 褊 躁, 不 見 日 行 急 促, 唯 覺 寒 氣 襲 人, 故 以 淒 淒 言 之 ( 註 58) 在 這 裡, 陰 陽 氣 感 的 不 同, 相 應 於 人 體 之 舒 泰 或 褊 躁, 同 時, 也 牽 引 了 語 文 表 達 上 的 遲 遲 或 淒 淒, 而 這 一 連 串 的 反 應 都 是 與 天 相 牽 連 的 體 系 ( 張 衡 所 謂 牽 乎 天 者 ); 孔 穎 達 的 疏 解, 可 以 說 是 基 於 上 古 以 來 類 物 ( 如 類 天 ) ( 或 類 應 ) 的 觀 念, 但 是 進 一 步 在 身 體 經 驗 與 語 文 表 達 上 加 強, 一 方 面 人 身 四 體 參 與 了 四 時 的 變 化, 就 在 天 的 類 推 體 系 之 中, 另 一 方 面, 當 身 體 感 應 與 四 時 節 氣 同 步 起 伏, 這 個 同 步 狀 態 的 描 繪, 也 就 成 為 表 徵 或 喚 引 這 個 類 物 體 系 的 標 誌, 所 以 遲 遲 或 淒 淒 的 語 詞 運 用, 其 實 已 經 中 介 了 一 個 天 陰 陽 四 體 晝 景 日 行 語 言 的 感 知 體 系 如 果 遲 遲 或 淒 淒 的 運 用, 是 為 了 中 介 一 個 類 應 體 系, 那 麼 如 何 切 要 地 點 染 這 種 同 頻 共 振 的 狀 態 的 確 成 為 表 達 的 重 心 文 心 雕 龍 物 色 在 詩 人 感 物, 聯 類 不 窮 這 句 話 之 後, 因 此 舉 出 許 多 詩 經 的 語 詞 為 例 : ( 故 ) 灼 灼 狀 桃 花 之 鮮, 依 依 盡 楊 柳 之 貌, 杲 杲 為 出 日 之 容, 瀌 瀌 擬 雨 雪 之 狀, 喈 喈 逐 黃 鳥 之 聲, 喓 喓 學 草 蟲 之 韻, 並 以 少 總 多, 情 貌 無 56. 分 見 顧 鳳 藻, 夏 小 正 經 傳 集 解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6), 卷 4, 頁 2a, 及 卷 3, 頁 2a 57. 見 張 衡, 西 京 賦, 引 自 李 善 注, 昭 明 文 選 (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1975), 卷 2, 頁 25 58. 引 自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卷 8 1, 頁 281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21 遺 矣 ( 註 59) 灼 灼 描 寫 桃 花 的 美 盛, 卻 又 不 止 於 桃 花, 而 是 聯 繫 到 少 而 色 盛 之 女 子, 進 一 步 再 由 這 壯 盛 之 年 與 婚 嫁 之 時 相 連 結, 最 後 歸 於 宜 其 室 家 的 夫 婦 之 理 ( 註 60) 可 以 說 灼 灼 的 功 能 正 在 於 探 照 出 這 一 個 關 連 性 系 列, 並 且 巧 妙 地 體 現 ( 女 ) 年 ( 花 婚 嫁 ) 時 相 互 適 合 的 狀 態 楊 柳 依 依, 出 現 在 采 薇 最 末 一 章, ( 註 61) 與 雨 雪 霏 霏 對 舉, 除 了 描 摹 物 態, 也 映 照 春 去 冬 來 的 景 象, 同 時 將 往 返 之 時 編 織 在 其 中, 尤 其 末 尾 行 道 遲 遲, 載 渴 載 飢, 遲 遲 的 長 遠 狀 態 不 但 加 重 了 雨 雪 霏 霏 的 行 道 艱 苦, 也 與 楊 柳 依 依 的 留 戀 不 去 在 距 離 ( 不 論 是 時 間 或 空 間 ) 上 形 成 明 顯 對 比, 於 是 透 過 這 三 個 連 綿 詞 ( 或 稱 複 音 詞 ), 其 實 是 一 併 呈 現 了 時 節 流 轉 中 相 互 對 應 與 纏 繞 的 事 變 人 情 其 雨 其 雨, 杲 杲 出 日 之 杲 杲, ( 註 62) 以 明 亮 之 日 光 來 反 襯 所 願 不 得 ( 求 雨 而 出 日 ), 並 與 所 思 不 見 的 情 狀 相 互 比 擬, 雨 雪 瀌 瀌, 見 晛 曰 消, ( 註 63) 則 反 過 來 是 以 雨 雪 之 壯 盛, 來 反 襯 對 於 日 出 ( 見 日 則 雪 消 ) 之 渴 求, 並 聯 結 振 興 王 政 以 除 奸 佞 的 想 望 ; 這 裡 的 杲 杲 或 瀌 瀌 明 顯 都 不 僅 止 於 寫 物, 而 是 牽 引 向 相 思 或 渴 望 的 心 態 至 於 黃 鳥 于 飛, 集 于 灌 木, 其 鳴 喈 喈, ( 註 64) 喈 喈 不 但 是 模 擬 鳥 鳴, 而 且 是 和 聲 之 遠 聞 也, 所 以 比 擬 女 子 有 達 于 遠 方 之 美 稱 ; 喓 喓 草 蟲, 趯 趯 阜 螽, ( 註 65) 則 是 透 過 草 蟲 鳴 阜 螽 躍, 比 擬 男 女 以 禮 相 隨 從, 換 言 之, 即 便 是 模 擬 蟲 鳥 鳴 聲, 也 是 為 了 喚 引 其 他 響 應, 來 生 發 次 第 相 應 地 情 態 ( 如 聲 問 遠 傳 或 以 禮 相 隨 ), 因 此 劉 勰 最 後 會 總 說 情 貌 無 遺 矣 葉 舒 憲 先 生 曾 經 討 論 詩 經 的 重 言 ( 疊 字 ) 現 象, 分 別 出 摹 聲 摹 狀 兩 類 ; 但 摹 聲 ( 如 劉 勰 所 舉 的 喈 喈 喓 喓 ) 如 果 是 為 了 引 生 事 物 的 貌 態, 也 就 如 摹 狀 一 類 ( 如 依 依 灼 灼 ), 都 可 以 歸 入 形 容 詞 ( 註 66) 只 不 過, 重 言 發 展 而 來 59. 引 自 周 振 甫, 文 心 雕 龍 注 釋, 頁 845 60. 關 於 桃 夭 的 傳 箋, 參 見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卷 1 2, 頁 36 37 61. 采 薇 一 詩, 見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卷 9 3, 頁 331 334 62. 伯 兮 一 詩, 見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卷 3 3, 頁 139 140 63. 角 弓 一 詩, 見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卷 15 1, 頁 503 505 64. 葛 覃 一 詩 及 其 傳 注, 見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卷 1 2, 頁 30 32 65. 草 蟲 一 詩 及 其 傳 注, 見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卷 1 4, 頁 51 52 66. 詳 見 葉 舒 憲, 詩 經 的 文 化 闡 釋 中 國 詩 歌 的 發 生 研 究 ( 武 漢 :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第 5 章, 摹 聲 重 言 嬰 兒 語 漢 語 的 詩 歌 功 能 與 中 國 詩 的 發 生, 頁 350 390

22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的 形 容 詞, 與 一 般 如 大 小 長 短 等 單 字 規 約 的 形 容 詞 有 所 不 同, 葉 先 生 以 疊 字 為 例, 認 為 重 言 並 不 直 接 說 明 事 物 的 性 質 或 狀 態, 而 只 是 以 重 疊 的 音 節 來 朦 朧 地 烘 托 出 事 物 的 態 貌 ( 註 67) 如 果 以 爾 雅 為 例, 會 發 現 這 本 書 收 錄 了 大 量 連 綿 詞, 也 許 正 反 應 了 自 戰 國 晚 期 以 來, 對 於 狀 態 描 摹 的 要 求 是 愈 加 迫 切 尤 其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卷 三 釋 訓 ( 註 68) 裡 出 現 了 許 多 描 摹 容 儀 情 態 的 連 綿 詞, 比 如 : 關 於 才 性 明 智 的 明 明 斤 斤 條 條 秩 秩 ; 關 於 容 儀 謹 敬 的 穆 穆 肅 肅 翼 翼 ; 而 晏 晏 溫 溫 是 溫 柔 的, 桓 桓 烈 烈 是 威 猛 的 ; 另 外, 還 有 美 麗 的 ( 委 委 佗 佗 ) 徐 緩 的 ( 祁 祁 遲 遲 綽 綽 爰 爰 ) 歡 欣 鼓 舞 的 ( 坎 坎 蹲 蹲 ) 愁 怨 的 ( 悄 悄 慘 慘 ), 尤 其 是 關 於 憂 心 的 連 綿 詞, 以 詩 為 例, 舉 出 十 種 之 多, 這 除 了 是 因 為 釋 義 方 便, 所 以 將 情 狀 形 容 詞 擺 在 一 起, 其 實 也 已 經 反 應 出 一 種 類 聚 或 類 推 的 作 用 模 式 ; 就 像 名 物 體 系 將 所 有 由 天 地 等 所 連 結 的 事 物 加 以 會 聚, 釋 訓 當 中 這 些 情 態 連 綿 詞 的 會 聚, 毋 寧 也 可 以 說 是 類 物 的 現 象 之 一, 亦 即 將 類 情 包 括 喜 慍 柔 怨 憂 等 各 種 變 化, 也 增 添 進 入 原 來 的 類 應 世 界 中 這 個 摹 狀 連 綿 詞 的 收 錄 現 象, 如 果 可 以 說 是 類 物 或 類 應 體 系 的 擴 增, 其 意 義 當 不 僅 止 於 類 項 的 數 量 多 少 而 已, 這 說 明 了, 情 態 連 綿 詞 一 方 面 原 生 於 所 在 的 類 物 體 系, 一 方 面 也 不 斷 增 生 ; 而 這 增 生 的 現 象, 又 不 僅 止 於 表 達 上 描 摹 的 需 求, 而 在 於 隱 約 預 示 了 一 個 極 為 重 要 的 發 展 趨 向, 那 就 是 人 本 身 逐 步 成 為 一 個 類 推 的 中 心 在 爾 雅 的 類 目 中 並 沒 有 人 這 一 項, 但 是 可 以 在 釋 詁 釋 訓 中 尋 找 到 相 關 部 份, 除 了 前 面 引 述 的 情 態 連 綿 詞 之 外, 另 外 像 是 關 於 人 的 身 體 姿 態, 如 解 釋 戚 施 為 面 柔, 夸 毗 為 體 柔, 分 別 是 指 卑 躬 屈 膝 或 令 色 低 首 的 模 樣, 婆 娑 為 舞 容, 擗 為 撫 心 憂 愁 的 樣 子, 矜 憐 為 憐 惜 貌 ; ( 註 69) 又 如 羅 列 關 於 悅 樂 的 字 眼, 怡 懌 悅 指 心 之 悅 樂, 欣 描 述 歡 笑, 衎 為 飲 食 之 樂, 喜 指 不 言 而 樂 等 ; ( 註 70) 還 有 關 於 恐 懼 的 一 連 67. 見 葉 舒 憲, 詩 經 的 文 化 闡 釋 中 國 詩 歌 的 發 生 研 究, 第 5 章, 摹 聲 重 言 嬰 兒 語 漢 語 的 詩 歌 功 能 與 中 國 詩 的 發 生, 頁 356 68. 以 下 關 於 爾 雅 釋 訓 的 資 料, 皆 引 自 邢 昺, 爾 雅 注 疏, 卷 4, 頁 55 61 69. 見 邢 昺, 爾 雅 注 疏, 卷 4, 釋 訓, 頁 61 70. 見 邢 昺, 爾 雅 注 疏, 卷 1, 釋 詁, 頁 8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23 串 字 眼, 如 戰 慄 震 驚 戁 竦 恐 慴 等 ( 註 71) 由 這 些 關 於 人 的 形 體 情 感 乃 至 於 才 智 的 種 種 面 向 的 表 述 看 來, 幾 乎 已 經 浮 現 出 類 情 或 類 人 的 初 步 輪 廓 ; 而 這 逐 步 浮 現 的 人 身 或 人 情 體 系 與 天 地 宇 宙 的 關 係, 則 很 容 易 讓 人 想 起 淮 南 子 本 經 訓 所 說 的 : 天 地 宇 宙, 一 人 之 身 也 ; 六 和 之 內, 一 人 之 制 也, ( 註 72) 這 是 從 人 氣 與 天 地 陰 陽 的 通 感 來 談, 認 為 人 之 氣 可 以 影 響 萬 物 生 殺 四 時 運 行, 因 此 說 一 人 之 身 就 是 天 地 宇 宙, 這 背 後 的 關 鍵 當 然 就 是 將 天 地 與 人 都 看 成 相 與 流 轉 聯 繫 甚 至 彼 此 相 似 的 一 個 整 體 比 如, 聚 焦 到 人 情 來 說, 精 神 訓 就 說 到 : 天 有 風 雨 寒 暑, 人 亦 有 取 與 喜 怒, ( 註 73) 而 著 書 年 代 接 近 的 春 秋 繁 露 在 天 辨 人 在 中 也 說 到 : 喜 怒 之 禍, 哀 樂 之 義, 不 獨 在 人, 亦 在 於 天, 而 春 夏 之 陽, 秋 冬 之 陰, 不 獨 在 天, 亦 在 於 人 人 無 春 氣, 何 以 博 愛 而 容 眾? 人 無 秋 氣, 何 以 立 嚴 而 成 功? 天 無 樂 氣, 亦 何 以 疏 陽 而 夏 養 長? 天 無 哀 氣, 亦 何 以 激 陰 而 冬 閉 藏? 故 曰 : 天 乃 有 喜 怒 哀 樂 之 行, 人 亦 有 春 秋 冬 夏 之 氣 者, 合 類 之 謂 也 ( 註 74) 董 仲 舒 認 為 天 亦 有 喜 怒 哀 樂, 如 同 人 之 有 春 夏 秋 冬 之 氣, 於 是, 人 之 有 春 氣, 如 天 之 有 樂 氣, 正 是 在 這 相 似 性 上, 天 與 人 彼 此 相 靠 近 相 連 接, 而 所 謂 合 類, 因 此 不 但 是 類 別 間 的 相 聚 合, 也 是 相 適 合 相 符 應 的 意 思 徐 復 觀 先 生 認 為 以 上 所 謂 天 人 相 參 或 天 人 合 類, 應 該 是 漢 代 當 時 流 行 的 說 法, 而 這 說 法 所 揭 示 的, 不 僅 是 人 可 與 天 相 通, 並 且 天 的 作 用, 須 通 過 人 而 實 現 ; 這 實 際 是 由 以 天 為 中 心 的 天 人 關 係, 轉 到 以 人 為 中 心 的 天 人 關 係 ( 註 75) 徐 復 觀 先 生 透 過 思 想 史 資 料 所 觀 察 到 的 現 象, 其 實 也 可 以 由 文 選 所 分 的 類 目 及 其 所 收 錄 的 作 品 來 推 敲, 其 中 尤 以 文 選 賦 下 分 出 的 物 色 一 類, 特 別 值 得 注 意 蕭 統 文 選 序 特 別 講 到 關 於 賦 的 次 類 目 是 從 邑 居 71. 見 邢 昺, 爾 雅 注 疏, 卷 2, 釋 詁, 下, 頁 22 72. 引 自 劉 文 典, 淮 南 鴻 烈 集 解, 卷 8, 頁 4a 73. 引 自 劉 文 典, 淮 南 鴻 烈 集 解, 卷 7, 頁 2a 3a 74. 引 自 凌 曙 注, 春 秋 繁 露, 卷 11, 天 辨 人 在 第 46, 頁 187 188 75. 參 見 徐 復 觀, 兩 漢 思 想 史, 淮 南 子 與 劉 安 的 時 代, 頁 219

24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畋 遊 開 始, 最 後 至 於 風 雲 草 木 之 興 魚 蟲 禽 獸 之 流, ( 註 76) 曹 虹 認 為 物 色 類 目 之 後 既 然 接 著 是 鳥 獸, 那 麼 物 色 就 是 總 稱 風 雲 草 木, 同 時 認 為 物 色 還 可 以 分 解 如 天 象 歲 時 草 木 諸 類 ( 註 77) 但 是, 這 樣 的 解 釋 似 乎 忽 略 了 蕭 統 在 風 雲 草 木 之 後 特 別 加 上 的 ( 之 ) 興 字, 此 處 之 興 若 可 以 視 如 詩, 可 以 興 之 興 字, 那 麼, 孔 安 國 的 解 釋 就 是 引 譬 連 類, ( 註 78) 而 這 正 與 魚 蟲 禽 獸 之 流 的 流 字 所 代 表 的 流 別 品 類 相 照 應 換 言 之, 文 選 所 收 錄 的 物 色 賦, 並 不 單 單 著 眼 於 題 材 的 指 涉 範 圍, 其 實 也 著 重 風 物 描 摹 所 能 形 成 的 連 類 應 感 ; 當 蕭 統 以 風 雲 草 木 之 興 為 物 色 賦 訂 立 收 錄 主 軸, 也 等 於 表 示 他 認 為 這 四 篇 賦 必 須 放 在 類 應 體 系 下 最 能 展 現 出 特 色 而 在 同 一 時 期, 劉 勰 於 物 色 篇 同 樣 揭 示 詩 人 感 物, 聯 類 不 窮, 並 進 一 步 解 釋 這 聯 類 的 作 品 必 須 是 : 寫 氣 圖 貌, 既 隨 物 以 宛 轉 ; 屬 采 附 聲, 亦 與 心 而 徘 徊, ( 註 79) 因 此, 回 過 來 針 對 文 選 的 物 色 賦, 這 四 篇 賦 如 何 在 隨 物 宛 轉 中 能 體 現 人 情 事 態, 同 時 在 與 心 徘 徊 中 又 能 召 喚 節 氣 流 行, 應 是 接 下 來 要 討 論 的 重 點 物 色 賦 類 所 選 錄 的 四 篇 作 品, ( 註 80) 分 別 關 於 風 秋 雪 月, 這 四 者 屬 於 天 象 歲 時, 可 以 說 是 傳 統 類 物 體 系 中 最 基 礎 的 部 份, 若 由 四 篇 賦 的 寫 法 看 來, 可 以 發 現, 一 方 面 是 持 續 維 持 與 這 個 類 物 體 系 的 關 係, 可 是, 另 一 方 面, 卻 又 在 這 持 續 中, 測 試 著 種 種 離 合 於 原 有 類 應 體 系 的 可 能 性 如 前 所 述, 中 國 傳 統 類 物 體 系 是 一 個 無 所 不 包 的 關 係 體, 重 在 開 拓 論 述 物 的 種 種 可 能 性, 而 並 非 固 定 個 別 物 的 真 相 因 此, 所 謂 暫 時 的 離 合, 未 嘗 不 是 一 種 面 對 已 有 傳 述 記 憶 的 增 生 或 新 編 比 如 秋 興 賦 先 是 透 過 徵 引 宋 玉 的 九 辯 及 其 他 相 關 於 歎 逝 的 事 例 ( 如 孔 子 齊 景 公 登 山 臨 川 之 歎 逝 等 ), 來 進 一 步 開 展 對 於 秋 的 感 懷, 但 最 後 則 從 悲 秋 的 輾 轉 反 側, 轉 而 以 逍 遙 山 川 放 曠 人 世 作 結, 這 不 但 是 書 76. 引 自 李 善 注, 昭 明 文 選, 文 選 序, 頁 1 77. 見 曹 虹, 中 國 辭 賦 源 流 綜 論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5), 文 選 賦 立 物 色 一 目 的 意 義, 頁 191 201 78. 參 見 邢 昺, 論 語 正 義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 卷 17, 陽 貨 篇, 詩, 可 以 興 句 下 何 晏 集 解 引 孔 安 國 說 法, 頁 156 79. 文 心 雕 龍 物 色 在 詩 人 感 物, 聯 類 不 窮 以 下 說 到 : 寫 氣 圖 貌, 既 隨 物 以 宛 轉 ; 屬 采 附 聲, 亦 與 心 而 徘 徊, 引 自 周 振 甫, 文 心 雕 龍 注 釋, 頁 845 80. 以 下 討 論 所 涉 及 的 這 四 篇 賦, 皆 出 自 李 善 注, 昭 明 文 選, 卷 13, 頁 265 276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25 寫 上 跨 越 時 間 的 相 呼 應, 也 是 對 於 秋 所 在 的 物 類 體 系 的 持 續 闡 釋 與 改 寫 至 於 其 他 三 篇, 先 是 假 託 人 物 問 答, 直 接 在 角 色 扮 演 中 提 供 針 對 風 雪 月 各 類 相 關 的 知 識 與 記 憶 彙 整, 比 如 風 賦 藉 楚 襄 王 之 口, 先 陳 述 風 者, 天 地 之 氣, 本 有 吹 拂 萬 物 的 普 遍 性 ; 雪 賦 則 先 由 梁 王 歌 詠 詩 句 雨 雪 其 滂 雨 雪 雰 雰 起 始, 加 之 以 關 於 豐 年 陰 德 的 符 應 ; 月 賦 是 假 託 曹 植 吟 詠 月 出 皦 兮 東 方 之 月 兮 詩 句 開 篇, 更 不 用 說 其 中 還 雜 揉 了 出 於 山 海 經 淮 南 子 等 關 於 玄 兔 嫦 娥 以 及 夢 月 生 子 的 神 話 傳 說 ; ( 註 81) 然 而, 月 賦 由 月 之 傳 說, 至 於 秋 月 夜 的 歎 息 長 歌 歸 期 相 許 ; 雪 賦 中 由 雪 之 時 義 至 於 賞 雪 所 引 發 的 年 歲 易 暮 後 會 無 因 之 感 嘆, 最 後 歸 於 縱 心 浩 然, 何 慮 何 營 ; 更 明 顯 的 是 風 賦 中, 宋 玉 分 辨 風 氣 為 大 王 雄 風 與 庶 人 雌 風, 使 普 同 的 天 地 之 氣, 轉 而 應 和 於 所 託 形 勢 ( 宮 苑 窮 巷 ) 而 具 有 高 下 貴 賤 的 差 異 性 而 從 作 品 的 前 後 對 比 所 出 現 的 轉 折 來 看, 似 乎 是 為 了 構 成 短 暫 的 離 返 效 果, 而 並 不 是 為 了 往 而 不 返, 秋 興 賦 雪 賦 月 賦 都 從 歲 暮 悲 愁 出 發, 最 後 說 優 哉 游 哉, 聊 以 足 歲 ( 秋 興 賦 ), 說 明 了 悲 秋 的 漣 漪 又 回 返 於 時 序 周 流 中 ; 尤 其 是 秋 興 賦 與 雪 賦, 表 面 上 看 來 是 提 出 某 種 哲 理 領 悟, 但 是 這 領 悟 又 安 放 在 四 序 紛 迴 中, 彷 彿 成 為 某 種 可 以 視 為 不 在 場 的 過 程, 讓 與 心 徘 徊 持 續 接 連 上 甚 至 是 疊 映 著 隨 物 宛 轉 的 軌 道 但 另 一 方 面, 我 們 也 發 現, 這 看 似 不 在 場 的 離 合 過 程, 卻 成 為 氣 化 流 行 作 用 在 人 身 上 最 具 體 的 在 場 秋 興 賦 中, 潘 岳 由 宋 玉 的 悲 哉, 秋 之 為 氣 也, 引 申 出 送 歸 羈 旅 之 憤, 或 是 臨 川 歎 逝 登 山 懷 遠 的 四 感 疚 心, 後 來 在 耕 東 皋 之 沃 壤 澡 秋 水 之 涓 涓 的 春 耕 秋 遊 中 獲 得 紓 解, 這 不 僅 是 潘 岳 的 哲 思 領 悟, 更 重 要 的 意 義, 應 該 是 病 ( 疚 ) 態 的 身 體 重 新 參 與 了 時 節 流 轉, 而 回 復 到 本 然 存 在 的 環 境 中 同 樣 地, 雪 賦 一 開 始 梁 王 不 悅, 月 賦 開 頭, 曹 植 也 是 悄 焉 疚 懷, 不 怡 中 夜, 顯 然 如 何 由 歲 暮 悲 愁 中 解 脫, 已 經 不 只 是 個 我 抒 懷 或 修 辭 ( 王 侯 要 相 如 仲 宣 為 賦 ) 的 問 題, 這 時 抒 懷 儼 然 成 了 療 救 的 途 徑, 而 一 般 視 為 寄 心 託 意 的 節 氣 時 物, 也 成 為 療 治 疚 心 疚 懷 不 怡 不 悅 最 具 體 的 支 援 體 系 類 物 或 類 應 體 系, 如 何 可 以 成 為 療 治 病 體 的 作 用 脈 絡, 風 賦 中 宋 81. 以 上 成 詞 典 事 的 說 明, 請 參 考 李 善 注

26 超越文本 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 玉的說法最能引發聯想 宋玉提出所謂 大王雄風 與 庶人雌風 一般最常 視為對比君王奢華與庶民困苦的諷諫之作 註 82 而經常忽略這兩種風所具有的 治病或致病的相對效用 這可能也因為 大王 庶人 或比擬這高下差異的 雄 雌 語詞 比 風 所代表的古老記憶或基本知識來得新奇 我們可以說這是 一個記憶與新詞共同編織出來的新類應作用 記憶所在的氣類體系是發揮作用的 原動力 而新詞語則如同分殊導引的新設置 宋玉雖題名為 風 其實 風 即 天地之氣 因此文中也是 風 氣 連言 所謂 風氣殊焉 以 氣 或以 風 來談天地四時之氣與人體的關係 早就是先秦思想家與醫家所共同關 注的議題 原本只是用 正氣 即正風也 或 邪氣 又稱虛風 來分別四時 之氣的順逆景象 並以此對應人與萬物的常變狀態 所謂 四時正氣 或 天地 之正 表現在天地萬物上 就是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若是四時失序則會產生 邪氣 或 賊氣 如此不但使得 春肅秋榮 東雷夏霜 人體也會相應而致 生疾病 於是進一步 在醫家論述中 因為人與自然相互交通 因此人體內氣息 運行的管道 也同時成為外在 邪氣 入侵的管道 因此人體內不免就有 正 原本內在於人體的真氣 經氣 邪 兩股氣彼此消長地運行 而形成自皮膚 至於經脈臟腑的種種病況 註 83 如果先不論宋玉在 大王雄風 庶人雌風 上的稱名差異 風賦 中所說這兩種風氣侵入人體的反應 與醫家所言之 正 邪氣 顯然是基於同一種觀點下的論述 邪氣者 虛風之賊傷人也 其中人也深 不能自去 正風者 其中人也 淺 合而自去 其氣來柔弱 不能勝真氣 故自去 註 84 故其風中人 狀直慘悽惏慄 清涼增欷 清清泠泠 愈病析酲 發明耳 目 寧體便人 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故其風中人 狀直 憞 溷鬱 邑 毆溫致溼 中心慘怛 生病造熱 中唇為胗 得目為蔑 啗 齰 嗽 82. 參見郭維森 許結 中國辭賦發展史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 第 2 節 戰國末期楚辭之生 成和賦的衍化 其中徵引諸評論認為 風賦 具諷諫意味 頁 79 83. 此處關於 正氣 邪氣 在先秦諸子與醫家中的說法 綜合了蔡璧名先生的相關論著 請詳見蔡璧名 身體與自然 以 黃帝內經素問 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 文史叢刊 102 臺北 臺 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97 第 4 章 第 5 節 正氣 與 邪氣 頁 247 263 莊子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氣之辯 新詮 大陸雜誌 102.4 102.5 臺北 2001 分見頁 10 15 1 29 84. 引自張登本 孫理軍主編 全注全譯黃帝內經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靈樞經 第 75 刺 節真邪 頁 380 381

類與物 古典詩文的 物 背景 27 獲 死生不卒 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註 85 這兩則資料都以人體為中心 談論外來侵襲入於人身的影響 這顯然已經不全同 於由天地之氣出發來談的人與萬物的應和 換言之 這明顯如同前引徐復觀先生 所說 以人為中心的天人關係 則 天的作用 是 通過人而實現 那麼 中 人之深 淺 或是 愈病析酲 生病造熱 都是著重體內外氣息交感及其拉鋸結 果而言 這時人身不僅接收天地之氣息 同時也引發自身的迎拒反應 換言之 人身已經不只是一個任憑氣息穿流的通道 反而充滿了能動性的收放 而可以反 過來重新改造或闡釋 如人身以 深 淺 去體現天地之氣 天地之氣的作用 從個我的身體反應去看待這個類應體系 因此發現在天人相應之中 還存在 無數以身體為核心的內外相周旋 宋玉以 雄 雌 風比擬 大王 庶人 於內 外交感時的 體氣 上的相對表現 其實是藉助先秦醫家 正 邪氣 的觀點 轉化而成為處身 居處各異 情境上的 癒 病 標記 註 86 換言之 對於體 氣狀態的重新闡釋 可以讓原本屬於天地自然或療救意義下的體氣變化 也同時 成為個體情態糾結或舒放的表徵 而這無疑讓 體氣 直接成為即 類應 即 抒 情 的新設置 最明顯的是 楚辭 系列作品 比如屈原 九章 悲回風 介眇志之所惑兮 竊賦詩之所明 傷太息之愍歎兮 氣於邑而不可 止 糺 思心以為 纕 兮 編愁苦以為膺 折若木以蔽光兮 隨飄風之所 仍 存髣髴而不見兮 心踊躍其若湯 註 87 此後這被視為自我抒情 所謂 賦詩明志 的屈原 註 88 在後代模擬的作品 85. 本文所引 風賦 出自李善注 昭明文選 卷 13 頁 265 267 86. 黃帝內經 素問 第 75 著至教論 曰 此皆陰陽 表裡 上下 雌雄相呼應也 見戴新民 素 問今釋 臺北 啟業書局 1988 年 頁 983 87. 屈原 九章 悲回風 引自王逸 楚辭章句 卷 4 頁 202 203 88. 張淑香在 詩可以怨 一文中 談到面對人生悲劇 人雖然難免威脅 甚至屈服 但是 因為 怨 的 悲劇意識也促醒他轉頭返歸於人類的個體的自我意識 並由此激發出他對抗此一悲劇意識之壓迫的勇氣 與意志 在所列舉的例證中也談到屈原之作 離騷 以香草美人為喻 無形中已使他個人的痛苦與 不幸趨於客觀化 避免了內外人我激烈對立 與訴諸激揚之外發行動的西方悲劇不同 見張淑香 抒 情傳統的省思 臺北 大安出版社 1992 頁 3 39 這是一般由感嘆無常 哀憐恐懼進而逼顯出悲壯 的個體自覺的代表性說法 本文則希望探討這種悲劇個我的形成如何在人身體現出來 尤其是從 氣 的角度呈現身體與環境的不和諧感

28 超越文本 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 註 89 的氣態個體出現 如 中總以違逆而不能紓解 所謂 氣於邑而不可止 身被疾而不閒兮 心沸熱其若湯 邪氣入而感內兮 施玉色而外 淫 何青雲之流瀾兮 微霜降之蒙蒙 徐風至而徘徊兮 疾風過之湯 湯 註 90 哀時命之不及古人兮 夫何予生之不遘時 往者不可扳援兮 來者不可 與期 志憾恨而不逞兮 杼 一作抒 中情而屬詩 愁修夜而宛轉 兮 氣涫沸其若波 邪氣襲余之形體兮 疾憯怛而萌生 願一見陽 春之白日兮 恐不終乎永年 註 91 哀時命 中的 志憾恨而不逞兮 杼中情而屬詩 就如同屈原在前引 九章 悲回風 所說 介眇志之所惑兮 竊賦詩之所明 這裡表達的欲求 明顯與身 體某種不諧和 不安寧的如波沸動的訊息同步 如嚴 莊 忌 邪氣襲余之形體 兮 疾憯怛而萌生 就像東方朔說 邪氣入而感內 也即是屈原說的 氣於邑 而不可止 換言之 是在這個不諧和而渴求諧和的體氣波動中 讓 病體 浮 註 93 侵襲身體 現出了 抒情屬詩 的 個體 意義 註 92 於是 邪惡之氣 在這裡明顯已經不只是關乎療救的體氣 而是過度到個我 抒 杼 情 義的體 氣狀態 違逆鬱結或波動沸騰 是內外氣息間的衝突壅塞 也直接就是心身 志 情 形體 愁慘的狀態 人身的氣息交通在這裡聯繫上氣類感應的體系 也在這 裡讓身體經驗成為牽連或增生宇宙間相似性或關連性的發動點 我們可以說 體氣 與 抒情 的相互連結 使 抒情 嵌鑲入 embedded within 整個氣 類應應背景中 而 體氣 離合也回過來讓 抒情 具有彼此共同參與的 物 或 類物 性 89. 王逸解 氣於邑而不可止 曰 氣逆憤懣 結不下也 引自王逸 楚辭章句 卷 4 頁 203 90. 東方朔 七諫 自悲 引自王逸 楚辭章句 卷 13 頁 353 356 91. 嚴 莊 忌 哀時命 引自王逸 楚辭章句 卷 14 頁 371 385 92. 關於如何由 病體 到抒情個體的浮現 參見鄭毓瑜 從病體到個體 體氣 與早期抒情說 收 入楊儒賓 祝平次編 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5 頁 417 459 該文由體氣 波動的角度提出 身體化悲愁 來詮釋早期的 抒情 說 本文則進一步由相關資料提出個體 抒情 如何透過體氣說法 獲得來自氣類應感體系下的 物 類物 性 93. 王逸注 哀時命 邪氣襲余之形體兮 疾憯怛而萌生 曰 言己常恐邪惡之氣及我形體 疾病憯痛橫 發而生 身僵仆也 引自王逸 楚辭章句 卷 14 頁 385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29 當 抒 情 具 有 傳 統 所 說 的 物 性 或 類 物 性, 是 說 抒 情 或 是 主 要 以 歎 逝 悲 秋 為 主 的 情 感 表 現, 必 須 放 在 整 個 氣 類 感 應 或 說 是 類 物 之 感 的 體 系 下, 才 能 獲 得 最 完 整 的 解 釋 ; 我 們 無 法 只 是 從 詩 人 因 為 一 己 境 遇 而 有 的 悲 哀 去 解 釋 作 品 中 出 現 的 景 物, 因 為 景 物 不 只 是 為 了 託 寄 詩 人 的 主 觀 感 受, 任 何 景 物 都 因 為 整 體 存 在 背 景 才 有 意 義, 也 因 此, 詩 人 的 感 受 不 可 能 全 然 主 觀, 而 必 須 是 被 一 套 早 有 共 識 的 相 似 性 或 關 連 性 所 召 喚, 或 者 是 透 過 這 套 相 似 性 來 重 新 闡 釋 或 增 生 連 結 更 進 一 步, 我 們 甚 至 也 很 難 單 獨 看 待 一 篇 作 品, 而 必 須 是 在 形 同 排 列 組 合 的 關 係 中, 才 能 為 這 個 作 品 尋 找 出 適 當 的 定 位 如 果 以 藝 文 類 聚 歲 時 部 的 秋 為 例, ( 註 94) 先 是 在 類 事 記 錄 中, 出 現 一 個 牽 動 星 宿 風 露 蟬 雁 菊 蟋 蟀 等 氣 象 與 動 植 物 的 景 況, 以 及 與 秋 相 應 的 方 位 ( 西 方 ) 肅 殺 的 氣 氛, 加 上 推 衍 至 於 國 政 民 生 相 關 禮 儀 的 說 解, 還 有 如 張 季 鷹 歸 情 所 寄 的 蓴 菜 羹 鱸 魚 鱠, 楚 辭 中 各 種 對 於 秋 節 的 悲 情 等 ; 其 間 有 關 乎 風 土 物 候 以 及 政 治 秩 序 人 情 動 盪, 同 時 可 以 出 乎 月 令 知 識 歷 史 傳 說 禮 儀 規 範 或 抒 情 敘 寫, 尤 其 類 事 之 後 的 列 文, 將 兩 晉 南 朝 的 詩 賦 作 品 臚 列 在 後, 如 同 將 後 世 文 人 在 類 事 基 礎 上 的 反 覆 徵 引 擬 設 與 編 寫, 也 一 併 歸 入 這 個 類 物 體 系 之 中 如 果 認 同 葛 兆 光 先 生 將 藝 文 類 聚 視 如 一 種 關 於 知 識 思 想 與 信 仰 的 結 構 體, 我 們 會 發 現 中 國 傳 統 的 知 識 思 想 乃 至 於 情 感 信 仰 幾 乎 是 一 個 不 斷 進 行 會 聚 的 資 料 庫, 我 們 很 難 單 單 由 各 種 學 ( 說 ) ( 如 天 文 動 植 物 或 文 學 ) 去 分 析, 而 不 得 不 承 認 這 是 無 所 不 包 的 博 物 記 憶, 所 有 曾 經 在 秋 上 頭 出 現 的 符 號 ( 口 說 或 書 寫 ) 如 此 擁 擠 地 迫 不 及 待 地 排 列 在 這 裡, 充 滿 著 味 覺 ( 蓴 菜 羹 鱸 魚 鱠 ) 聽 覺 ( 蟬 鳴 趣 織 鳴 ) 視 覺 ( 秋 則 衣 白 秋 月 ) 與 觸 覺 ( 白 露 涼 風 ) 的 波 動, 甚 至 是 輾 轉 難 眠 的 時 空 感 知, 或 者 某 些 像 是 雀 入 大 水 為 蛤 這 種 莫 名 所 以 的 說 法, 而 形 成 這 個 秋 的 類 物 對 於 其 中 任 何 一 篇 作 品 而 言, 某 一 個 典 故 成 詞 或 者 是 摹 狀 連 綿 詞 的 出 現, 94. 見 於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卷 3, 歲 時 部 上 之 秋, 頁 48 54

30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都 不 是 為 了 識 別 單 一 事 物, 反 而 是 為 了 全 盤 托 出, 是 為 了 更 接 近 與 回 歸 這 個 包 容 了 一 切 明 確 與 不 明 確 的 類 物 環 境, 是 為 了 復 活 那 些 彷 如 風 化 的 史 料, 是 為 了 持 續 這 些 記 憶 裡 的 故 事, 更 重 要 的, 是 為 了 透 過 這 些 可 見 的 種 種 符 號, 去 不 斷 揭 露 讓 事 物 存 在 的 意 義 得 以 被 認 識 感 知 的 那 個 隱 伏 的 類 應 模 式 所 以, 我 們 可 以 說 在 中 國 古 典 詩 文 傳 統 中, 如 何 將 事 物 放 進 類 物 ( 類 應 ) 關 係 網 中, 比 抽 離 出 來 更 重 要, 當 然 也 就 更 不 可 能 只 是 將 物 視 作 客 觀 在 外 的 對 象, 或 自 然 科 學 上 的 物 質, 去 作 為 思 考 行 動 或 描 述 的 目 標 這 樣 的 感 知 或 書 寫 背 景, 讓 不 同 時 代 的 作 者 彷 如 都 處 在 同 一 個 記 憶 庫 當 中, 作 者 的 任 務 是 在 各 種 詞 語 記 號 中 往 來 拉 引, 在 新 舊 語 詞 間 織 鏤 出 連 接 的 線 索 與 意 義 如 果 從 這 個 角 度 重 新 看 待 本 文 前 言 所 提 及 的 晚 清 的 兩 種 談 天, 可 以 明 顯 對 比 出 來, 李 善 蘭 所 譯 述 的 談 天 與 古 典 詩 或 者 說 是 傳 統 知 識 思 想 所 賴 以 維 繫 的 類 應 體 系, 有 著 明 顯 區 隔 傳 統 記 憶 背 景 中, 對 著 天 可 以 說 出 羲 和 后 羿 扶 桑 甘 泉 乃 至 於 春 秋 氣 感 人 體 躁 舒 等 等 一 連 串 的 故 事, 在 西 方 天 文 學 傳 入 之 後, 則 著 重 精 密 之 測 器 所 見, 如 談 天 口 譯 者 偉 烈 亞 力 在 書 前 序 文 中 提 到 望 遠 鏡 的 作 用 : 古 人 論 天 河, 皆 云 是 氣 近 代 遠 鏡 出, 知 為 無 數 小 星 遠 境 界 內 所 以 測 見 之 星, 較 普 天 空 目 所 能 見 者 多 二 萬 倍 天 河 一 帶 設 皆 如 遠 鏡 所 測 之 一 界, 其 數 當 有 二 千 零 十 九 萬 一 千, 設 一 星 為 一 日, 各 有 五 十 行 星 繞 之, 則 行 星 之 數, 當 有 十 億 零 九 百 五 十 五 萬 意 必 俱 有 動 植 諸 物, 如 我 地 球, 偉 哉 造 物, 其 力 之 神 能 之 鉅, 真 不 可 思 議 矣 而 測 以 更 精 之 遠 鏡, 知 天 河 亦 有 盡 界, 非 佈 滿 虛 空 也 而 其 界 外 別 有 無 數 星 氣, 意 天 河 亦 為 一 星 氣, 無 數 星 氣, 實 即 無 數 天 河 我 所 居 之 地 球, 在 本 天 河 中, 近 故 覺 其 大 ; 在 別 星 氣 外, 遠 故 覺 其 小 耳 初 人 疑 星 氣 為 未 成 星 之 質, 至 羅 斯 伯 之 大 遠 鏡 成, 始 知 亦 為 無 數 小 星 聚 而 成, 而 更 別 見 無 數 星 氣, 則 亦 但 覺 如 氣, 不 能 辨 為 星 之 聚 設 異 日 遠 鏡 更 精, 今 所 見 者 俱 能 辨, 恐 更 見 無 數 遠 星 氣 仍 不 能 遍 也 ( 註 95) 95. 引 自 侯 失 勒 著, 偉 烈 亞 力 譯, 李 善 蘭 刪 述, 徐 建 寅 續 述, 談 天, 頁 499 500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31 這 段 資 料 的 語 氣 既 是 分 析 的 又 是 假 設 的, 就 是 不 同 於 親 近 與 環 繞 的 口 吻 比 如 分 析 天 河 ( 銀 河 ) 並 不 是 古 人 所 說 的 氣, 透 過 望 遠 鏡 觀 測, 其 實 是 無 數 小 星 所 構 成, 同 時 除 了 地 球 所 在 的 天 河, 還 有 其 他 無 數 之 天 河, 必 須 仰 賴 更 精 良 的 望 遠 鏡, 才 能 從 所 見 星 氣 中 辨 明 為 星 辰 在 這 裡 符 號 的 解 釋 顯 然 比 圍 繞 或 安 置 這 個 符 號 指 涉 物 的 環 境 更 為 重 要, 換 言 之, 配 合 符 號 說 明 的 一 致 性, 比 呈 現 所 指 涉 物 的 關 係 網 更 重 要 ; 就 像 不 再 由 氣 解 釋 天 河, 這 不 只 是 兩 個 語 詞 在 關 係 上 的 解 除 而 已, 而 是 切 割 出 整 個 氣 化 宇 宙 論 的 說 法, 更 不 用 說 是 包 覆 於 氣 類 感 應 下 的 種 種 日 常 生 活 政 治 秩 序 或 抒 情 模 式 了 因 此, 如 果 說 氣 字 是 氣 類 感 應 這 天 人 相 關 連 體 系 的 整 體 表 徵, 那 麼, 天 河 則 是 專 指 無 數 小 星, 更 精 確 地 說, 一 個 天 河 可 以 用 二 千 零 十 九 萬 一 千 個 ( 恆 ) 星 說 明, 而 每 一 恆 星 假 設 有 五 十 個 行 星, 則 一 個 天 河 中 的 行 星 之 數, 當 有 十 億 零 九 百 五 十 五 萬 以 數 字 貫 串 行 星 恆 星 與 天 河 的 說 明, 這 是 由 望 遠 鏡 這 個 丈 量 器 具 所 提 供, 換 言 之, 是 丈 量 工 具 的 一 致 性 保 障 了 可 見 性 與 可 信 度 這 裡 所 指 的 天 河 恆 星 行 星 等, 不 再 屬 於 類 應 體 系 中 天 象 的 範 圍, 很 難 再 用 傳 統 的 物 說 去 定 位, 而 是 向 計 量 的 方 式 ( 或 是 向 計 數 工 具, 如 遠 鏡 ) 靠 近 ; 透 過 多 少 數 量 的 行 星 去 定 位 一 個 太 陽 ( 日 ) 系, 又 多 少 數 量 的 恆 星 可 以 定 位 出 一 個 天 河, 這 些 當 然 不 是 為 了 持 續 星 辰 與 地 域 的 對 應 ( 如 以 星 土 辨 九 州 ), 乃 至 於 可 以 觀 風 俗 辨 吉 凶 的 星 象 說 法 ( 註 96) 本 文 並 不 想 處 理 對 錯 真 假 等 是 非 題, 這 兩 種 看 待 世 界 或 論 述 天 文 物 象 的 眼 光, 也 並 非 就 絕 對 只 能 二 選 一 在 談 天 一 詞 的 使 用 上, 我 們 可 以 看 到 舊 語 詞 如 何 同 時 承 載 了 新 舊 多 義, 在 這 裡 我 們 同 樣 可 以 看 到 星 氣 一 詞 在 使 用 上 所 具 有 的 巧 妙 性 偉 烈 亞 力 所 使 用 的 星 氣 很 明 顯 是 晚 清 西 方 天 文 學 傳 入 之 後, 借 用 以 指 稱 夜 空 中 諸 星 密 聚 的 一 種 形 態, 而 與 諸 如 星 團 星 林 星 雲 等 可 以 合 觀, ( 註 97) 然 而 原 本 星 氣, 是 占 望 的 氣 象 之 一, 占 星 氣 屬 於 古 代 占 候 96. 參 見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卷 1, 天 部 上 之 星, 頁 10 13 97. 談 天, 卷 17 為 星 林, 一 開 始 就 介 紹 : 澄 明 之 夜, 仰 觀 天 星, 往 往 有 簇 聚 而 密 於 他 處 者 用 望 遠 鏡 窺 天, 見 簇 聚 之 處 益 多 有 星 團 星 氣 星 雲 雲 星 之 別, 總 名 星 林 焉, 見 卷 17, 頁 689 又 可 以 參 看 如 譚 嗣 同 仁 學 中 關 於 以 太 (ether) 說 法, 其 中 提 到 以 太 可 以 讓 天 地 萬 物 相 接 近, 如 月 與 地 相 互 吸 引, 其 餘 小 行 星 也 是 如 此, 而 除 了 太 陽 系 之 外, 還 有 許 多 恆 星 構 成 的 天 河, 如 凡 得 恆 河 沙 數 ( 恆 河 沙 數 形 容 數 量 多 至 不 可 計 數 ) 成 天 河 之 星 團, 而 天 河 外 又 有 無 數 星 系, 即 如 凡 得 恆 河 沙

32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之 術, 如 同 占 日 占 月 一 樣, ( 註 98) 星 氣 因 此 也 可 以 提 供 吉 凶 成 敗 的 徵 候 星 氣 一 詞 因 此 彷 彿 同 時 具 有 古 老 的 記 憶 與 遠 鏡 的 視 界, 而 正 是 因 為 這 個 語 詞 負 載 的 歷 史 建 構, 讓 新 舊 用 法 凸 顯 了 語 詞 及 其 所 在 的 知 識 領 域 或 處 身 情 境 如 何 斷 續 編 織 的 狀 況, 而 天 象 星 氣 九 州 乃 至 於 地 球 行 星 都 在 這 字 詞 的 不 斷 編 織 中 陳 述 了 出 來 我 們 可 以 說, 到 了 晚 清, 西 方 天 文 學 或 自 然 科 學 的 確 取 得 了 注 目 的 眼 光, 但 是 就 像 黃 遵 憲 依 然 使 用 充 滿 類 物 ( 或 類 應 ) 記 憶 的 舊 詩 體 來 面 對 與 描 述 新 世 界, 在 前 瞻 後 顧 之 際, 沒 有 人 真 正 捨 棄 或 遠 離 了 什 麼, 沒 有 人 會 一 無 所 有 在 這 時 間 長 流 中 一 傳 統 文 獻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周 易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尚 書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禮 記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王 逸, 楚 辭 章 句,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7 司 馬 遷, 史 記, 臺 北 : 洪 氏 出 版 社,1974 甘 公 石 申, 星 經,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宋 衷 注, 秦 嘉 謨 等 輯, 世 本 八 種,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出 版 社,2008, 秦 嘉 謨 輯 補 本 李 善 注, 昭 明 文 選,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1975 邢 昺, 爾 雅 注 疏,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論 語 正 義,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周 振 甫, 文 心 雕 龍 注 釋,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84 屈 萬 里, 尚 書 釋 義, 臺 北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出 版 部,1984 韋 昭 注, 國 語, 臺 北 : 漢 京 文 化 公 司,1983 凌 曙 注, 春 秋 繁 露,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9 張 登 本 孫 理 軍 主 編, 全 注 全 譯 黃 帝 內 經, 北 京 : 新 世 界 出 版 社,2008 數 各 星 團 星 林 星 雲 星 氣, 互 相 吸 引 不 散 去, 是 為 一 世 界 海, 引 自 譚 嗣 同, 仁 學 ( 北 京 : 華 夏 出 版 社,2002), 頁 13, 可 見 星 氣 一 詞 因 應 西 方 天 文 學 而 有 的 改 變 98. 如 世 本 作 篇 曰 : 黃 帝 使 羲 和 占 日, 常 儀 占 月, 臾 區 占 星 氣, 引 自 宋 衷 注 秦 嘉 謨 等 輯, 世 本 八 種 (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出 版 社,2008), 秦 嘉 謨 輯 補 本, 頁 480

類 與 物 古 典 詩 文 的 物 背 景 33 梁 啟 雄, 荀 子 柬 釋,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4 陳 奇 猷, 呂 氏 春 秋 校 釋, 臺 北 : 華 正 出 版 社,1985 郭 慶 藩, 莊 子 集 釋, 臺 北 : 華 正 出 版 社,1980 楊 伯 峻, 春 秋 左 傳 注, 臺 北 : 源 流 出 版 社,1982 賈 公 彥, 周 禮 注 疏,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十 三 經 注 疏 本 劉 文 典, 淮 南 鴻 烈 集 解,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4 歐 陽 詢, 藝 文 類 聚, 京 都 : 中 文 出 版 社,1980 戴 新 民, 素 問 今 釋, 臺 北 : 啟 業 書 局,1988 顧 鳳 藻, 夏 小 正 經 傳 集 解,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6 二 近 人 論 著 * 方 師 鐸, 傳 統 文 學 與 類 書 之 關 係, 臺 中 : 東 海 大 學,1971 王 國 維, 觀 堂 集 林,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56 吉 川 幸 次 郎 著, 鄭 清 茂 譯, 推 移 的 悲 哀, 中 外 文 學,6.4 6.5, 臺 北 :1977, 分 見 頁 24 55 113 131 呂 正 惠, 物 色 論 與 緣 情 說 中 國 抒 情 美 學 在 六 朝 的 開 展, 收 入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研 究 會 主 編, 文 心 雕 龍 綜 論,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88, 頁 285 312 * 侯 失 勒 (John Herschel) 著, 偉 烈 亞 力 (Alexander Wylie) 譯, 李 善 蘭 刪 述, 徐 建 寅 續 述, 談 天, 收 入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西 學 譯 著 類, 第 1300 冊,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02 徐 復 觀, 兩 漢 思 想 史,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6 張 淑 香, 抒 情 傳 統 的 省 思,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92, 詩 可 以 怨, 頁 3 39 張 舜 徽, 清 人 文 集 別 錄,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0 曹 虹, 中 國 辭 賦 源 流 綜 論,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5, 文 選 賦 立 物 色 一 目 的 意 義, 頁 191 201 郭 維 森 許 結, 中 國 辭 賦 發 展 史, 南 京 : 江 蘇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 黃 一 農, 通 書 中 國 傳 統 天 文 與 社 會 的 交 融, 漢 學 研 究,14.2, 臺 北 :1996, 頁 159 186 葛 兆 光, 葛 兆 光 自 選 集, 桂 林 :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1997, 天 崩 地 裂 中 國 古 代 宇 宙 秩 序 的 建 立 與 坍 塌 *, 七 世 紀 前 中 國 的 知 識 思 想 與 信 仰 世 界,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葉 舒 憲, 詩 經 的 文 化 闡 釋 中 國 詩 歌 的 發 生 研 究, 武 漢 :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山 海 經 與 禹 益 神 話, 海 南 大 學 學 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15.3, 海 口 :1997, 頁 45 51 *, 方 物 : 山 海 經 的 分 類 編 碼, 海 南 師 範 學 院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版 ),2000.1, 海 口 : 2000, 頁 20 30 * 裘 錫 圭, 文 史 叢 稿, 上 海 : 上 海 遠 東 出 版 社,1996, 說 格 物 以 先 秦 認 識 論 的 發 展 過 程 為 背 景, 頁 3 15 蔡 璧 名, 身 體 與 自 然 以 黃 帝 內 經 素 問 為 中 心 論 古 代 思 想 傳 統 中 的 身 體 觀, 文 史 叢 刊 102,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出 版 委 員 會,1997, 莊 子 乘 天 地 之 正 而 御 六 氣 之 辯 新 詮, 大 陸 雜 誌,102.4 102.5, 臺 北 :2001, 分 見 頁 10 15 1 29

34 超 越 文 本 : 物 質 文 化 研 究 新 視 野 * 鄭 毓 瑜, 文 本 風 景 自 我 與 空 間 的 相 互 定 義, 臺 北 : 麥 田 出 版 社,2005, 身 體 時 氣 感 與 漢 魏 抒 情 詩, 頁 297 310 *, 從 病 體 到 個 體 體 氣 與 早 期 抒 情 說, 收 入 楊 儒 賓 祝 平 次 編, 儒 學 的 氣 論 與 工 夫 論, 臺 北 : 臺 大 出 版 中 心,2005, 頁 417 459 *, 舊 詩 語 的 地 理 尺 度 以 黃 遵 憲 日 本 雜 事 詩 的 典 故 運 用 為 例, 收 入 王 璦 玲 主 編, 空 間 與 文 化 場 域 : 空 間 移 動 之 文 化 闡 釋, 臺 北 : 國 家 圖 書 館,2009, 頁 251 292 鍾 叔 河 輯 注 點 校, 日 本 雜 事 詩 廣 注, 收 入 鍾 叔 河 主 編, 走 向 世 界 叢 書, 長 沙 : 岳 麓 書 社, 1985 譚 嗣 同, 仁 學, 北 京 : 華 夏 出 版 社,2002 *Owen, Stephe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85. ( 說 明 : 書 目 前 標 示 * 號 者 已 列 入 selected bibliograp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