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Similar documents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Microsoft Word doc

untitled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ISSN

15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65,, [ 3 ] ( P80) ;,,,,, [ 4 ] ( P8,16),, ;,,, : (1),,, [ 5 ] ( P5051) (2),, ; :,,, [ 5 ] ( P5055) (3) :,,,, [ 5 ] ( P ) : (1) : ( ),,,,,,,,,,

<4D F736F F D D 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 F736F F D 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 环 境 与 社 会 / 出 的 特 征 是 形 体 如 刀, 故 刀 凤 和 带 鱼 被 统 称 刀 鱼 ; 而 在 现 代 鱼 类 分 类 学 中, 刀 凤 属 鲱 形 目 鳀 科, 带 鱼 属 鲈 形 目 带 鱼 科, 分 属 两 科 鱼 类 根 据 古 代 民 众 和 现 代 鱼 类 学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續論

untitled


55-83

Microsoft Word 蕭慧媛 doc

附件1: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第三期版面_3_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1邱敏捷-人文.indd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2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标题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中文版样板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2008 3, (,1989, 135 ) 1869 (,1919) , ,,,, 20, (,1990) 1872,,,,,,1914, 1872,42 4,1918,,, 46,, 1872,,1880,40,, (,1998) 1914,,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mode of puzzle-solving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532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17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38

~ ~ 1795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林教授2.PDF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Microsoft Word - xb 牛尚鹏.doc


Microsoft Word doc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Microsoft Word doc

二、民生: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同步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 () 5 ( ) ( ) 166


标题


Microsoft Word - 王明排版.doc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59 [1] [2] [3] A A ( 4 ) A A [4]

瑏瑡 B ~ 瑏瑡

35-55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Microsoft Word doc

<4D F736F F D 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A4

1.第二卷第二期p1

1 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Berman, Marshal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

《應用倫理評論》第64期

23-46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李宜涯 元刊五種平話中的道教色彩.PDF


Transcription: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六 爻 皆 有 抑 止 之 義 可 證 戰 國 時 期 之 易 傳 其 解 義 轉 趨 多 元, 別 有 明 出 處 之 時 止 義, 講 修 養 之 精 白 義, 言 天 道 之 終 始 義 爾 後 周 易 已 成 為 士 人 普 遍 嫻 熟 的 經 典, 有 志 之 士 莫 不 借 周 易 來 建 構 發 揮 自 家 的 思 想 就 艮 止 一 義 的 闡 釋 而 言, 玄 學 家 止 於 无, 佛 教 止 於 空, 道 教 止 於 炁, 而 理 學 家 止 於 理, 名 家 輩 出, 蔚 為 壯 觀, 經 典 的 注 說 充 分 反 映 出 時 代 思 潮 的 脈 動 和 多 元 的 面 貌 關 鍵 詞 : 艮 卦 易 經 易 傳 易 學 周 易 * 國 立 中 興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副 教 授

2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An Analysis of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Hexagram Bound in Zhouyi Lin Wen-Ping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denotation of gèn( 艮 ) of the hexagram Bound in Yì Jīng is gaze, and the extended meaning is stillness, keeping the gaze still. However, 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the denotation of gèn( 艮 ) possibly should be invisible, and the extended meaning stillness means that keeping the gaze still because invisible. All the six lines on the hexagram Bound have the meaning of restraint. The explanations in Yi Chuan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became more diverse; it had other more meanings such as timely restraining, purity and sincerity of cultivation, completion and beginning of natural law in the Ming Dynasty. Thereafter, Zhouyi had become a classic which literati were generally familiar with. No one aspiring literatus didn t construct and develop their own ideas by Zhouyi. As far as the meaning of stillness of gèn( 艮 ) is concerned, Metaphysician rests only in nothing ; Buddhist rests only in emptiness ; Taoist rests only in vitality ; Neo-Confucianist rests only in reason. It was very spectacular that famous experts came forth one after another. Annotation of classics fully reflected the pulsation of an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era and various aspects. Key words: the hexagram Bound, Yì Jīng, Yi Chuan, Yi-ology, Zhouyi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3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一 前 言 易 經 原 為 古 代 占 卜 之 書, 後 來 加 入 了 人 事 義 理 的 解 釋, 由 神 而 人, 由 迷 信 而 理 性, 一 變 而 為 思 想 義 理 的 典 籍, 其 中 又 以 儒 家 用 力 最 深, 大 約 在 戰 國 時 期, 易 經 已 成 為 儒 家 教 授 的 重 要 典 籍 漢 武 帝 ( 前 156~ 前 87) 獨 崇 儒 術, 五 經 定 於 一 尊, 而 十 翼 也 大 約 在 東 漢 時 即 和 易 經 經 傳 合 一, 廣 為 流 傳, 從 此 周 易 之 經 與 傳 已 被 視 為 一 體 此 後 易 學 的 發 展, 即 是 對 周 易 經 傳 作 進 一 步 的 闡 釋 本 文 是 借 周 易 艮 卦 之 例, 依 周 易 經 傳 學 發 展 的 過 程, 先 說 明 先 秦 艮 卦 經 和 傳 的 解 說, 漢 以 後 易 學 勃 興, 創 意 迭 出, 則 畧 以 儒 釋 道 玄 三 教 四 家 的 分 別, 據 其 釋 經 之 文 獻, 依 文 解 義, 闡 發 各 家 解 艮 之 特 色 二 易 經 之 艮 義 周 易 艮 卦 卦 辭 : 艮 其 背,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無 咎 艮 1 帛 書 本 周 易 作 根, 上 博 竹 書 周 易 作 艮 關 於 艮 卦 之 名 義, 艮 2 3 說 文 : 很 也 从 匕 目 匕 目 猶 目 相 匕, 不 相 下 也 段 玉 裁 (1735~1815) 說 文 解 字 注 : 目 相 匕, 即 目 相 比, 謂 若 怒 目 相 視 也 唐 蘭 (1901~1979) 4 殷 墟 文 字 記 云 : 其 實 艮 為 見 之 變, 見 為 前 視, 艮 為 回 顧, 見 艮 一 聲 之 轉 也 艮 為 回 顧 之 義, 艮 顧 亦 雙 聲 也 易 曰 : 艮 其 背,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亡 咎 艮 其 背 著, 反 顧 其 背, 彖 傳 引 作 艮 其 止, 誤 也 後 世 假 借 1 王 弼 : 周 易 王 韓 注 (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99 年 ), 注 本 據 四 部 叢 刊 本 校 印, 以 下 引 周 易 經 傳 原 典 悉 依 本 書, 不 另 標 頁 碼 2 張 立 文 : 帛 書 周 易 注 譯 ( 鄭 州 :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64 3 馬 承 源 編 : 上 海 博 物 館 藏 戰 國 楚 竹 書 ( 三 )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3 年 ), 濮 茅 左 釋 文 考 釋, 頁 200~1 4 段 玉 裁 : 說 文 解 字 注 ( 臺 北 : 漢 京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83 年 ), 頁 385

4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為 很, 為 限, 而 本 義 湮 晦 矣 5 高 亨 (1900~1986) 周 易 古 經 今 註 說 : 从 目 从 匕, 匕 即 人 之 反 文, 則 艮 即 見 之 反 文 明 矣 故 余 謂 : 艮 者, 顧 也, 从 反 見 顧 為 還 視 之 義, 引 申 為 注 視 之 義 艮 亦 為 還 視 之 義, 引 申 為 注 視 之 義 本 卦 艮 字 皆 當 訓 顧, 其 訓 止 者, 當 謂 目 有 所 止 耳 6 依 此 則 艮 之 義 有 很 ( 狠 ) 視 注 目 回 顧 照 顧 諸 義, 而 目 光 所 至 則 又 可 引 申 出 止 義 彖 傳 說 卦 傳 序 卦 傳 皆 曰 : 艮, 止 也, 是 皆 以 止 釋 艮 又 左 傳 襄 公 九 年 載 : 穆 姜 薨 於 東 宮 始 往 而 筮 之, 遇 艮 之 八 史 曰 : 是 謂 艮 之 隨 隨, 其 出 也, 君 必 速 出 姜 曰 : 亡 是 於 周 易 曰 : 隨, 元 亨 利 貞, 无 咎 今 我 婦 人 而 與 於 亂, 固 在 下 位, 而 有 不 仁, 不 可 謂 元 ; 不 靖 國 家, 不 可 謂 亨 ; 作 而 害 身, 不 可 謂 利 ; 棄 位 而 姣, 不 可 謂 貞 有 四 德 者, 隨 而 無 咎, 我 皆 無 之, 豈 隨 也 哉? 我 則 取 惡, 能 無 咎 乎! 必 死 於 此, 弗 得 出 矣 7 弗 得 出 即 止 也, 可 見 在 春 秋 時 即 以 止 釋 艮 以 引 申 義 止 釋 艮 由 來 已 久, 自 是 古 義 但 對 於 唐 蘭 高 亨 艮 字 本 義 的 解 讀, 筆 者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案 : 艮 字 从 匕 目, 匕 目 的 字 形 是 見 之 反 文, 見 是 前 視 則 艮 為 背 視, 艮 的 本 義 或 許 就 是 不 見, 也 即 是 見 的 反 文 之 義 因 為 要 找 的 東 西 對 象 不 見 了, 所 以 視 為 之 止, 行 為 之 遲, 這 就 引 申 出 止 義, 這 和 一 般 採 唐 蘭 高 亨 說 法 由 注 目 怒 視 回 顧 等 延 伸 出 來 的 止 義 有 別 前 者 的 止 是 反 義 抑 止, 而 後 者 的 止, 不 管 是 瞻 前 或 顧 後, 目 視 所 止 都 和 見 字 義 是 同 義 增 上, 反 義 抑 止 之 止 似 乎 較 能 合 理 的 解 釋 艮 為 何 具 有 見 義 而 又 是 見 的 反 文 艮 是 欲 見 而 不 得 見, 其 引 申 的 止 就 有 欲 進 而 不 得 進 之 義 我 們 看 周 易 艮 卦 經 文 卦 辭 : 艮 其 背,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意 思 是 只 看 到 背 面 卻 看 不 到 面 貌 身 體, 走 在 庭 院 也 看 不 到 人 這 是 欲 見 而 不 得 見, 止 之 之 義 初 六 爻 辭 艮 其 趾 六 二 爻 辭 艮 其 腓, 不 拯 其 隨, 其 心 不 快 九 三 爻 辭 艮 其 限, 列 其 夤, 厲 薰 心 六 四 爻 辭 艮 其 身 六 五 爻 辭 艮 其 輔, 言 有 序 上 九 爻 辭 敦 艮, 足 腓 腰 嘴 都 有 動 義, 所 以 一 至 四 爻 都 是 欲 進 而 止 之, 五 爻 則 是 欲 言 而 止, 上 爻 則 就 全 體 言 之, 通 體 欲 動 則 厚 止 之 就 連 上 文 左 傳 襄 公 九 年 穆 姜 筮 得 艮 之 隨, 隨 出 而 艮 止, 正 是 欲 出 而 不 得, 凡 此 諸 例, 5 唐 蘭 : 古 文 字 學 導 論 殷 虛 文 字 記 ( 臺 北 : 學 海 出 版 社,1986 年 ), 頁 102 6 高 亨 : 周 易 古 經 今 註 ( 臺 北 : 樂 天 出 版 社,1974 年 ), 頁 179-180 7 楊 伯 峻 : 春 秋 左 傳 注 下 ( 臺 北 : 源 流 出 版 社,1982 年 ), 頁 964-966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5 似 以 反 義 抑 止 之 止 釋 之, 更 見 通 暢 另 外, 艮 字 本 義 不 見, 並 不 是 沒 有 東 西, 空 無 一 物, 而 是 有 而 未 見 ; 止 的 得 義 也 是 一 樣, 既 不 是 專 注 加 強 之 義, 也 不 是 停 在 空 無 之 處 序 卦 傳 : 震 者, 動 也 物 不 可 以 終 動, 動 必 止 之, 故 受 之 以 艮 艮 者, 止 也 物 不 可 以 終 止, 故 受 之 以 漸 漸 者, 進 也 雜 卦 傳 : 震, 起 也 ; 艮, 止 也 艮 是 震 動 的 停 止, 由 艮 而 漸 是 由 止 而 起 動, 艮 止 不 是 絕 對 性 的 靜 止 而 是 相 對 性 的, 似 乎 是 一 種 動 態 的 流 動 過 程 中 的 暫 止 這 一 層 意 思 並 不 影 響 對 卦 爻 本 經 的 解 釋, 但 卻 和 後 來 各 家 發 揮 延 申 艮 止 之 義 大 有 關 聯 三 易 傳 之 艮 義 如 果 把 十 翼 和 帛 書 易 傳 大 畧 都 視 為 戰 國 時 代 的 作 品, 則 這 時 期 艮 卦 義 的 發 展 呈 現 出 多 樣 的 面 貌 彖 傳 : 艮, 止 也 時 止 則 止, 時 行 則 行, 動 靜 不 失 其 時, 其 道 光 明 艮 其 止, 止 其 所 也 上 下 敵 應, 不 相 與 也 是 以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無 咎 也 案 彖 傳 所 發 揮 的 義 理 是 止 其 所, 止 於 動 靜 不 失 其 時 的 行 止, 隨 時 而 止, 和 卦 爻 辭 反 義 抑 止 之 義 已 有 不 同 大 象 傳 : 兼 山, 艮 ; 君 子 以 思 不 出 其 位 論 語. 憲 問 有 : 曾 子 曰 : 君 子 思 不 出 其 位 周 易 正 義 : 君 子 以 思 不 出 其 位 者, 止 之 為 義, 各 止 其 所 故 君 子 於 此 之 時, 思 慮 所 及, 不 出 其 己 位 也 8 其 所 釋 曾 子 ( 前 505~ 前 435) 之 言 正 是 艮 卦 艮 其 止, 止 其 所 之 義 又 論 語. 泰 伯 論 語. 憲 問 皆 記 有 孔 子 ( 前 551~ 前 479) 言 不 在 其 位, 不 謀 其 政 9 之 語, 所 思 所 謀 不 逾 其 位, 皆 合 乎 艮 卦 彖 傳 止 其 所 當 止 之 義, 但 彖 象 所 用 的 時 止 之 義 和 抑 止 之 義 實 在 大 有 差 別 說 卦 傳 天 地 定 位, 山 澤 通 氣 日 以 煊 之, 艮 以 止 之 又 帝 出 乎 震 成 言 乎 艮 艮, 東 北 之 卦 也, 萬 物 之 所 成 終 而 所 成 始 也, 故 曰 : 成 言 乎 艮 案 : 天 地 定 位 一 段, 宋 人 據 此 畫 成 先 天 八 卦 圖, 以 示 伏 犧 八 卦 方 位 ; 而 帝 出 乎 震 一 段, 宋 人 則 畫 成 後 天 八 卦 圖, 以 示 文 王 八 卦 方 位 這 8 王 弼 韓 康 伯 注 孔 穎 達 正 義 : 周 易 注 疏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五 頁 16 9 劉 寶 楠 : 論 語 正 義 ( 臺 北 : 中 華 叢 書 委 員 會,1958 年 ), 頁 429 835

6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兩 種 圖 式 似 乎 是 先 民 長 期 觀 察 天 文 地 理 節 氣 等 所 得 的 經 驗, 艮 止 是 天 地 之 間 一 種 大 自 然 的 理 則 以 後 天 八 卦 圖 而 言, 艮 不 只 有 止 義, 也 具 有 出 的 意 思 周 易 正 義 說 : 以 艮 是 東 北 之 卦 也, 東 北 在 寅 丑 之 間, 丑 為 前 歲 之 末, 寅 為 後 歲 之 初, 則 是 萬 物 之 所 成 終 而 所 成 始 也 10 孔 穎 達 (574~648) 是 用 二 十 四 方 位 說 來 解 釋 萬 物 成 終 成 始 之 義, 因 為 艮 在 東 北 寅 丑 之 間, 配 合 時 令 則 為 立 春, 正 是 陰 陽 之 氣 轉 換 之 際, 帛 書 衷 云 : 歲 之 義 始 於 東 北 11, 亦 為 此 義 又 衷 : 謹 者, 得 之 代 阱 也 12 謹 即 艮, 代 指 更 迭 遞 嬗, 阱 即 是 井, 指 法 則 這 是 說 艮 卦 得 義 於 萬 物 更 代 之 理, 也 就 是 成 始 成 終 之 意 艮 止 顯 示 出 事 物 更 迭 的 現 象 和 道 理, 這 就 把 一 般 日 常 經 驗 的 觀 察 提 升 到 具 有 宇 宙 論 意 涵 的 論 述 了 雜 卦 傳 : 震, 起 也 ; 艮, 止 也 序 卦 傳 則 是 以 震 艮 漸 三 卦 為 次 序, 這 是 一 個 動 靜 活 動 的 過 程 此 二 傳 艮 卦 反 義 抑 止 之 義 甚 明, 止 不 是 停 於 一 無 所 有 之 處, 而 是 由 動 而 抑 止 之, 靜 止 中 有 動 在, 序 卦 傳 的 艮 漸 之 序 正 代 表 了 由 靜 而 起 動 這 裏 的 說 法 最 合 乎 本 卦 卦 義, 但 也 可 以 看 出 止 中 有 動 之 義, 給 予 了 後 來 的 易 學 家 建 立 宇 宙 論 本 體 論 時 有 許 多 發 揮 的 空 間 帛 書 二 三 子 : 卦 曰 : 根 亓 北, 不 獲 亓 身, 行 亓 廷, 不 見 亓 人 无 咎 孔 子 : 曰 : 根 亓 北 者, 言 任 事 也 不 獲 亓 身 者, 精 白 敬 官 也 敬 官 任 事, 身 不 穫 者 鮮 矣! 亓 占 曰 : 能 精 能 白, 必 爲 上 客 ; 能 白 能 精, 必 爲 囗 囗 以 精 白 長 眾, 難 得 也 故 曰 : 行 亓 庭, 不 見 亓 人, 无 咎 13 案 : 二 三 子 篇 解 釋 龍 之 德 時 有 言 : 戒 事 敬 命, 精 白 柔 和 而 不 諱 賢, 爵 之 曰 夫 子 又 尊 威 精 白 堅 強, 行 之 不 可 撓 也, 不 習 近 之 矣 14 由 此 可 見 精 白 是 儒 家 所 極 為 推 崇 的 一 種 君 子 內 在 修 養 的 品 格 總 之, 戰 國 時 期 周 易 艮 止 之 義 在 此 時 的 發 展 大 約 有 四 : 一 是 抑 止 義 的 雜 卦 傳 序 卦 傳 ; 二 是 時 止 義 的 彖 傳 大 象 傳, 孟 子 ( 前 372~ 前 10 王 弼 韓 康 伯 注 孔 穎 達 正 義 : 周 易 注 疏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九 頁 3 11 廖 名 春 : 帛 書 周 易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384 衷 篇 他 書 或 作 易 之 義 12 廖 名 春 : 帛 書 周 易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382 13 廖 名 春 : 帛 書 周 易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374 14 廖 名 春 : 帛 書 周 易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 頁 370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7 289) 曾 稱 贊 孔 子 出 處 進 退 的 自 如 為 聖 之 時 者 15, 而 這 一 層 意 思 也 成 為 後 來 解 釋 艮 止 義 的 主 流 ; 三 是 精 白 義, 據 帛 書 二 三 子 所 言, 精 白 已 是 儒 家 君 子 進 德 修 業 重 要 的 內 在 涵 養 品 格 這 種 工 夫 修 養 義, 後 來 的 儒 玄 釋 和 道 教 都 有 更 深 入 的 發 揮 ; 四 是 終 始 義, 說 卦 傳 和 帛 書 易 之 義 把 抑 止 義 完 全 改 變, 而 成 為 終 始 循 環 義, 配 合 自 然 界 的 現 象 與 變 化, 形 成 事 物 的 理 則, 極 富 有 宇 宙 論 的 意 涵, 往 後 的 漢 易 學 者 和 宋 明 儒 於 此 發 揮 甚 多 由 於 周 易 經 傳 的 結 合 以 及 經 典 地 位 的 確 立, 周 易 本 身 的 內 涵 和 影 響 加 深 加 廣, 給 予 後 代 學 者 更 寬 闊 的 研 究 空 間, 而 易 學 研 究 的 開 展, 也 往 往 相 應 了 不 同 時 代 不 同 宗 派 思 想 的 不 同 面 貌 以 下 約 略 例 舉 中 國 思 想 史 上 不 同 教 派 的 代 表 性 人 物, 看 看 他 們 如 何 透 過 艮 卦 的 注 說 來 發 揮 自 己 宗 派 的 思 想 特 色 四 玄 學 家 王 弼 (226~249) 之 艮 義 魏 晉 玄 學 是 儒 道 思 想 的 融 合, 正 始 時 期 玄 學 家 王 弼 有 易 老 注, 玄 風 大 倡, 是 魏 晉 玄 學 的 代 表 性 人 物 王 弼 的 思 想 是 以 无 為 本, 其 以 老 釋 孔, 綰 合 儒 道 的 傾 向 極 為 鮮 明 王 弼 周 易 注 解 艮 卦 卦 辭 艮 其 背 說 : 目 无 患 也 什 麼 是 目 无 患 呢? 就 是 不 見 王 弼 又 解 釋 艮 所 以 无 咎 之 義 : 凡 物 對 面 而 不 相 通, 否 之 道 也 艮 者, 止 而 不 相 交 通 之 卦 也 各 止 而 不 相 與, 何 得 无 咎? 唯 不 相 見 乃 可 也 施 止 於 背, 不 隔 物 欲, 得 其 所 止 也 背 者, 无 見 之 物 也 无 見 則 自 然 靜 止, 靜 止 而 无 見, 則 不 獲 其 身 矣 相 背 者, 雖 近 而 不 相 見, 故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也 夫 施 止 不 於 无 見, 令 物 自 然 而 止, 而 強 止 之, 則 姦 邪 並 興, 近 而 不 相 得 則 凶 其 得 无 咎, 艮 其 背,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故 也 16 艮 是 相 背, 相 背 則 不 相 見, 但 是 相 背 卻 不 是 什 麼 都 不 做, 而 是 施 止 於 背, 不 隔 物 欲 樓 宇 烈 (1934~) 解 此 二 句 為 : 即 不 應 當 於 物 欲 已 生 之 後, 再 去 制 止, 15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87 年 ), 頁 314 16 樓 宇 烈 : 老 子 周 易 王 弼 注 校 釋 (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1983 年 ), 頁 479-480

8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而 應 當 在 物 欲 未 起 之 前 就 抑 止 它 17 樓 氏 之 說 大 概 是 參 考 孔 穎 達 周 易 正 義 : 若 能 止 於 未 兆, 則 是 治 之 於 未 萌 18 的 解 釋, 但 這 恐 怕 不 是 王 弼 的 意 思 先 說 施 止 於 背, 施 是 有 為, 背 是 无 見, 无 見 則 自 然 靜 止, 靜 止 而 无 見, 所 以 施 止 於 背 就 是 无 見 之 作 為, 无 為 之 為 注 文 中 還 從 反 面 說 了 夫 施 止 不 於 无 見, 令 物 自 然 而 止, 而 強 止 之, 則 姦 邪 並 興 的 凶 咎 至 於 不 隔 物 欲, 隔 者 離 也, 即 不 離 於 物 施 止 於 背, 不 隔 物 欲, 換 成 玄 學 家 常 用 的 本 末 術 語 就 相 當 於 是 末 來 自 本, 本 不 廢 末 王 弼 傳 載 有 王 氏 批 評 何 晏 (193?~249) 的 聖 人 無 情 說, 何 晏 認 為 聖 人 所 以 超 越 凡 俗, 是 因 為 聖 人 沒 有 喜 怒 哀 樂 欲 五 情 但 王 弼 認 為 聖 人 還 是 有 情 的, 只 是 聖 人 能 體 沖 和 以 通 无 19, 所 以 聖 人 之 情 能 應 物 而 無 累 於 物, 這 是 以 无 御 有, 崇 本 擧 末, 也 就 是 注 文 不 隔 物 欲 之 義 王 弼 解 艮 卦 和 他 的 玄 學 主 張 是 一 致 的, 王 弼 說 : 易 背 曰 止, 以 明 背 即 止 也, 而 背 者, 无 見 之 物 也, 无 見 則 自 然 靜 止 王 弼 的 玄 學 理 論 是 以 无 為 本, 无 見 自 然 靜 止 正 是 无 的 狀 態, 艮 止 之 義 就 相 當 於 无 王 氏 解 釋 彖 傳 : 艮 其 止, 止 其 所 也 就 是 用 以 无 為 本 的 思 維 模 式 來 貫 串 六 個 爻, 初 六, 艮 其 趾 六 二, 艮 其 腓 九 三, 艮 其 限 六 四, 艮 其 身 六 五, 艮 其 輔 上 九, 敦 艮, 其 實 就 是 无 體 現 在 人 的 一 身 之 中 止 其 所 不 是 只 求 靜 止, 而 是 依 據 无 或 動 或 靜, 不 失 其 時, 如 六 二 爻, 腓 當 動 卻 靜 止 之, 所 以 爻 辭 說 : 其 心 不 快, 周 易 正 義 云 : 此 爻 明 施 止 不 得 其 所 20, 這 是 動 靜 失 其 時 的 例 子 ; 六 五 爻 王 注 說 : 施 止 於 輔 以 處 中, 故 口 无 擇 言, 能 亡 其 悔 也 21, 周 易 正 義 云 : 言 有 倫 序, 能 亡 其 悔 22, 口 无 擇 言 並 非 不 說 而 是 出 言 有 序, 這 是 指 動 靜 得 時 綜 觀 王 弼 艮 卦 的 注 解, 可 以 彖 傳 : 艮 其 止, 止 其 所 也 來 概 括, 我 們 17 樓 宇 烈 : 老 子 周 易 王 弼 注 校 釋 (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1983 年 ), 頁 482 18 王 弼 韓 康 伯 注 孔 穎 達 正 義 : 周 易 注 疏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五 頁 16 19 樓 宇 烈 : 老 子 周 易 王 弼 注 校 釋 (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1983 年 ), 頁 640 20 王 弼 韓 康 伯 注 孔 穎 達 正 義 : 周 易 注 疏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五 頁 16 21 樓 宇 烈 : 老 子 周 易 王 弼 注 校 釋 (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1983 年 ), 頁 481 22 王 弼 韓 康 伯 注 孔 穎 達 正 義 : 周 易 注 疏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卷 五 頁 16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9 可 以 說 王 弼 是 以 无 來 釋 艮 止, 這 就 是 以 无 為 本, 而 止 其 所 即 是 六 爻 的 解 義, 也 就 是 以 无 為 本 之 後 崇 本 舉 末 的 展 現 王 弼 雖 然 也 發 揮 彖 傳 的 時 止 之 義, 但 是 儒 家 據 於 德 而 王 弼 依 於 无, 其 貴 无 的 玄 學 特 色 彰 然 可 見 魏 晉 的 玄 學 家 雖 然 尊 孔 子 為 聖 人, 不 過 卻 是 以 老 莊 為 體 為 本, 而 以 孔 子 為 用 為 末, 他 們 講 自 然 與 名 教 的 關 係, 其 實 就 在 會 通 儒 道, 總 體 看 來 玄 學 家 是 陽 尊 孔 聖 而 陰 崇 老 莊 的 王 弼 注 周 易 雖 然 具 有 道 家 的 色 彩, 但 和 老 莊 還 是 有 差 別, 老 莊 講 道 都 是 經 過 真 修 實 練 的, 就 工 夫 言, 老 子 ( 前 571~ 前 470) 的 致 虛 極, 守 靜 篤 23 莊 子 ( 前 369~ 前 286) 的 坐 忘 所 謂 墮 肢 體, 黜 聰 明, 離 形 去 知, 心 齋 的 吉 祥 止 止 24 等, 都 是 體 道 重 要 的 法 門 但 是 玄 學 家 卻 把 老 莊 的 修 養 體 證 之 學 一 變 為 思 辨 認 知 之 學, 由 體 驗 而 成 知 解 我 們 看 王 弼 解 艮 卦 說 : 背 者, 无 見 之 物 也 无 見 則 自 然 靜 止, 靜 止 而 无 見, 則 不 獲 其 身 矣 背 部 是 看 不 到 的 是 无 見 之 物, 无 見 就 能 自 然 靜 止, 這 是 將 一 般 世 俗 經 驗 直 接 跳 到 自 然 靜 止 的 无 的 本 體, 這 非 關 體 證 而 只 是 一 個 認 識 的 問 題, 而 它 所 認 知 的 道 就 是 透 過 這 種 知 解 所 形 成 的 理 境 這 種 性 格 很 像 惠 施 ( 前 390~ 前 317), 惠 施 和 莊 子 都 主 張 天 地 一 體, 但 是 一 由 思 辨 一 由 體 證, 兩 者 境 界 所 詣 自 是 不 同 牟 宗 三 (1909~1995) 說 : 王 郭 之 玄 學, 雖 於 老 莊 之 本 體 能 極 相 應 而 盡 其 蘊, 然 只 是 在 名 士 氣 氛 下 一 點 智 光 之 凝 結, 故 不 可 說 大 說 切 故 只 是 解 悟 之 玄, 而 不 是 人 生 修 養 上 之 實 修 實 證, 王 郭 之 玄 學, 是 清 談 玄 解 之 玄 學, 而 彼 並 非 道 家 也 25 玄 學 家 與 老 莊 道 家 的 根 本 差 異, 牟 先 生 之 論 極 精 到 五 佛 教 蕅 益 智 旭 (1599~1655) 之 艮 義 明 末 四 僧 之 蕅 益 大 師 智 旭 有 周 易 禪 解 一 書, 這 是 中 國 易 學 史 上 一 部 以 佛 解 易 的 代 表 性 著 作 智 旭 的 思 想 綜 合 大 乘 佛 教 各 宗, 不 專 一 家, 但 行 持 重 禪 淨 而 教 理 擅 天 臺 智 旭 以 佛 解 易, 其 天 臺 學 的 特 色 更 為 明 顯 智 旭 解 艮 卦 卦 辭 艮 其 背,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无 咎 說 : 23 樓 宇 烈 : 老 子 周 易 王 弼 注 校 釋 (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1983 年 ), 頁 35 24 郭 慶 藩 : 莊 子 集 釋 (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1974 年 ), 頁 284 頁 150 25 牟 宗 三 : 才 性 與 玄 理 ( 臺 北 : 學 生 書 局,1980 年 ), 頁 81

10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夫 動 與 止, 雖 是 相 對 待 法, 亦 是 相 連 屬 法, 又 是 无 實 性 法, 究 竟 是 无 二 體 法 也 不 動 曰 止, 不 止 曰 動, 此 約 相 對 待 言 也 因 動 有 止, 因 止 有 動, 此 約 相 連 屬 言 也 止 其 動 則 為 靜, 止 其 靜 則 為 動, 動 其 止 則 為 動, 動 其 動 則 為 止, 此 約 无 實 性 言 也 止 即 是 動, 故 即 寂 恆 感 ; 動 即 是 止, 故 即 感 恆 寂, 此 約 无 二 體 言 也 知 動 止 无 二 體 者, 始 可 與 言 止 矣 夫 人 之 一 身, 五 官 備 于 面, 而 五 臟 司 之, 五 臟 居 于 腹, 而 一 背 繫 之 然 玄 黃 朱 紫 陳 于 前, 則 紛 然 情 起, 若 陳 于 背, 則 渾 然 罔 知, 故 世 人 皆 以 背 為 止 也 然 背 之 止 也, 縱 令 五 官 競 騖 于 情 慾, 而 仍 自 寂 然, 逮 情 之 動 也, 縱 復 一 背 原 無 所 分 別, 而 畢 竟 隨 往 故 以 面 從 背, 則 背 止 而 面 亦 隨 止 ; 以 背 從 面, 則 面 行 而 背 亦 隨 行 究 竟 面 之 與 背, 元 非 二 體, 不 可 兩 判 今 此 卦 上 下 皆 艮, 止 而 又 止, 是 艮 其 背 者 也 艮 背 何 以 能 无 咎 哉? 是 必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斯 无 咎 耳 身 本 非 實, 特 以 情 欲 錮 之, 妄 見 有 身 今 向 靜 時 觀 察, 其 中 堅 者 屬 地, 潤 者 屬 水, 煖 者 屬 火, 動 者 屬 風, 眼 耳 鼻 舌 異 其 用, 四 支 頭 足 異 其 名, 三 百 六 十 骨 節, 八 萬 四 千 毫 竅, 畢 竟 以 何 為 身? 身 既 了 不 可 得, 即 使 歷 涉 萬 變, 又 豈 有 人 相 可 得 哉? 故 行 其 庭 而 亦 不 見 其 人 此 則 止 不 礙 行, 即 行 恆 止, 故 无 咎 也 26 智 旭 實 是 以 佛 教 緣 起 性 空 的 中 道 實 相 之 義 來 解 艮 卦 卦 辭 把 動 與 止 看 作 是 相 對 待 法 相 連 屬 法, 這 是 指 現 象 世 界 的 緣 起 性 ; 因 為 事 物 的 緣 起 性, 所 以 說 是 無 實 性 法, 這 就 是 指 性 空 緣 起 和 性 空 不 能 分 開 來 看, 所 以 說 是 即 寂 恆 感 即 感 恆 寂, 性 空 即 緣 起, 緣 起 即 性 空 的 無 二 之 體 智 旭 說 : 究 竟 面 之 與 背, 元 非 二 體, 不 可 兩 判, 是 指 七 情 六 欲 雖 紛 然 緣 起, 但 其 實 性 卻 寂 然 本 空 世 人 不 知 身 本 非 實, 特 以 情 欲 錮 之, 妄 見 有 身, 黏 著 人 相, 動 輒 得 咎, 唯 有 了 達 中 道 實 相 才 能 行 而 恆 止, 行 止 不 礙, 才 是 真 正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之 无 咎 智 旭 說 : 今 此 卦 上 下 皆 艮, 止 而 又 止, 是 艮 其 背 者 也 艮 背 何 以 能 无 咎 哉? 是 必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斯 无 咎 耳 艮 之 无 咎 條 件 有 二 : 一 是 不 獲 其 身, 二 是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前 者 講 的 就 是 性 空, 所 以 說 身 本 非 實, 特 以 情 欲 錮 之, 妄 見 有 身, 這 是 用 事 物 緣 起 的 無 實 性 來 說 明 止 而 又 止 的 第 一 26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2-385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11 個 止 後 者 言 止 不 礙 行, 就 是 性 空 不 廢 現 象 之 有, 亦 即 是 即 行 恆 止 的 中 道, 這 是 止 而 又 止 的 第 二 個 止 從 這 裏 我 們 可 以 看 出 智 旭 是 以 空 有 不 二 的 中 道 解 周 易 的 艮 止 之 義 智 旭 釋 彖 傳 : 艮, 止 也 時 止 則 止, 時 行 則 行, 動 靜 不 失 其 時, 其 道 光 明 艮 其 止, 止 其 所 也 上 下 敵 應, 不 相 與 也 是 以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无 咎 也 說 : 止 其 行 而 為 靜, 止 其 止 而 為 動, 動 靜 以 時, 无 非 妙 止, 故 其 道 光 明 也 止 非 面 牆 之 止, 所 非 處 所 之 所, 特 以 法 法 本 不 相 知, 法 法 本 不 相 到, 猶 此 卦 之 上 下 敵 應 而 不 相 與, 是 以 覓 身 了 不 可 得, 雖 行 其 庭, 而 亦 了 无 人 相 可 見, 合 于 光 明 之 道 而 无 過 也 27 止 不 是 行 止 動 靜 等 相 對 之 靜 止 義, 而 是 中 道 實 相 之 智 慧 止 其 所 不 是 面 牆 之 止, 也 不 是 處 所 之 所, 它 是 不 受 特 定 時 空 所 限 制 的, 它 是 經 由 中 道 智 慧 所 展 現 出 來 的 一 種 呈 現 在 現 象 世 界 的 相 用 這 種 相 用 就 是 法, 因 緣 所 生 之 法 其 本 質 是 空, 所 以 說 法 法 本 不 相 知, 法 法 本 不 相 到, 一 切 法 都 由 中 道 智 慧 所 流 出, 緣 起 緣 滅, 不 執 著 不 黏 滯, 所 謂 猶 此 卦 之 上 下 敵 應 而 不 相 與 亦 即 指 不 與 事 物 相 應, 無 心 以 應 物 之 意 因 為 無 主 客 物 我 之 分, 所 以 覓 身 了 不 可 得, 雖 行 其 庭, 而 亦 了 无 人 相 可 見, 無 我 相 人 相 這 才 是 破 暗 向 明 的 解 脫 之 道 世 人 未 能 了 達 法 空 之 理, 誤 以 為 法 法 相 知 相 到, 這 就 沉 淪 於 相 對 待 的 生 滅 法 相 續 之 流 中, 心 與 物 應, 意 隨 事 轉, 能 所 皆 著 實, 宛 轉 輪 迴, 豈 能 解 脫? 而 這 一 切 法 一 切 事 物 雖 然 沒 有 自 性, 卻 非 空 無 所 有, 所 以 以 空 破 世 俗 有 之 後, 還 要 由 空 來 保 存 緣 起 有, 這 時 候 的 有 一 切 法 一 切 事 物 可 稱 為 諸 法 實 相, 這 也 就 是 智 旭 所 謂 的 無 非 妙 止, 而 彖 傳 贊 之 為 其 道 光 明 的 緣 故 智 旭 釋 大 象 傳 : 兼 山 艮, 君 子 以 思 不 出 其 位 云 : 兩 山 並 峙, 各 安 其 位 者 也 是 故 草 木 生 之, 禽 獸 居 之, 寶 藏 興 焉, 位 位 无 非 法 界 故 也 君 子 于 此 非 不 思 也, 知 離 此 現 前 之 位, 別 无 一 法 可 得, 故 思 27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5

12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不 出 其 位 不 出 位 而 恆 思, 則 非 枯 槁 寂 滅 ; 思 而 不 出 其 位, 則 非 馳 逐 紛 紜 恆 思 則 能 盡 其 位 之 用, 故 一 切 旋 乾 轉 坤 事 業, 无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 不 出 則 能 稱 其 位 之 量, 故 一 切 位 天 育 物 功 能, 无 不 還 歸 此 法 界 28 智 旭 釋 大 象 傳 的 文 字, 一 言 境 界 一 言 工 夫 就 境 界 言 就 是 佛 教 裏 即 能 即 所 的 現 量 境, 思 是 能, 所 是 位, 能 所 無 對, 是 以 思 不 出 其 位 ; 又 性 空 不 廢 緣 起, 所 以 不 淪 於 斷 滅, 而 緣 起 不 離 於 性 空, 則 不 會 流 轉 徵 實, 即 空 即 假 即 是 中 道 義 每 一 法 每 一 事 物 皆 由 清 淨 真 如 心 直 接 展 現, 所 以 說 : 故 一 切 旋 乾 轉 坤 事 業, 无 不 從 此 法 界 流 无 不 還 歸 此 法 界 這 也 就 是 由 現 量 境 呈 現 的 中 道 實 相 觀 就 工 夫 言, 智 旭 說 : 離 此 現 前 之 位, 別 无 一 法 可 得, 天 臺 宗 有 所 謂 的 一 念 三 千 之 說, 一 念 是 指 吾 人 當 下 介 爾 的 一 念 六 識 妄 心, 但 此 現 前 一 念 心 本 具 諸 法, 即 空 即 假 即 中,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一 切 諸 法 即 此 一 心, 這 其 實 就 是 天 臺 宗 觀 妄 心 而 智 旭 常 講 的 現 前 一 念 心 的 觀 行 工 夫 智 旭 解 艮 卦 在 卦 辭 和 彖 傳 裏, 都 是 藉 由 正 反 空 假 兩 面 來 發 揮 中 道 實 相 觀 的 道 理, 而 大 象 傳 的 君 子 思 不 出 其 位 則 由 果 地 的 現 量 境 界 言 真 如 法 界 的 展 現 至 於 六 爻 的 解 釋 則 多 是 由 因 向 果 的 工 夫, 智 旭 說 的 現 前 一 念 心 之 觀 行 即 是 從 吾 人 當 下 的 身 心 狀 態 入 手 以 本 卦 言, 前 五 爻 分 別 是 : 居 艮 之 下, 其 位 為 趾, 止 之 于 初, 不 令 汩 于 所 欲 往 29 今 六 二 其 位 為 腓, 而 以 陰 居 陰, 當 艮 之 時, 力 能 專 止 而 不 隨 心 動, 故 曰 不 拯 其 隨 30 三 位 在 限, 而 以 剛 居 剛, 為 艮 之 主, 則 腰 臗 硬 直, 不 可 屈 申 者 也 31 四 位 在 于 胸 腹, 彖 云 艮 其 背, 而 此 直 云 艮 其 身, 身 止 則 背 不 待 言 矣 夫 千 愆 萬 繆 皆 由 身 起, 今 陰 柔 得 正, 能 止 諸 躬, 何 咎 之 有 32 五 位 在 心, 心 之 聲 由 輔 以 宣, 而 以 陰 居 陽, 又 復 得 中 能 于 言 未 出 口 前 豫 定 其 衡, 故 言 无 妄 發 33 前 五 爻 是 止 的 工 夫, 是 經 由 身 體 下 到 上 的 審 查 工 夫, 這 稱 之 為 修 德 至 於 上 爻 則 稱 之 為 性 德, 這 是 指 經 由 修 行 使 本 性 恢 復, 智 旭 解 上 九, 敦 艮 吉 象 曰 : 敦 艮 之 吉, 以 厚 終 也 說 : 為 艮 之 28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6 29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6 30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7 31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7-388 32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8 33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8-389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13 主, 居 卦 之 終, 可 謂 止 于 至 善, 无 所 不 用 其 極 者 矣 性 德 本 厚, 而 修 德 能 稱 性 復 之, 故 曰 以 厚 終 也 艮 為 少 男, 故 舉 乾 之 全 體 大 用 而 敦 于 其 上 一 始 一 終, 知 及 仁 守 之 功 備, 非 動 非 靜 之 體 復 矣 34 眾 生 本 性 具 足 的 先 天 能 力 稱 性 德, 而 依 修 行 所 得 的 後 天 能 力 稱 修 德, 性 德 與 修 德 的 關 係 極 為 密 切, 因 為 若 無 本 來 具 足 的 性 德, 便 不 能 發 起 修 德 ; 而 沒 有 依 性 德 發 起 的 修 德 則 不 能 顯 明 性 德 性 德 本 厚 指 上 九, 而 修 德 能 稱 性 復 之 則 為 前 五 爻, 本 卦 六 爻 即 發 揮 由 性 起 修 之 工 夫 依 天 臺 宗 圓 教 的 說 法, 從 性 德 發 起 的 修 德 是 一 心 三 觀 ( 空 觀 假 觀 中 觀 ), 由 此 起 修 可 以 親 證 開 顯 性 德 本 具 的 涅 槃 三 德 ( 法 身 德 般 若 德 解 脫 德 ) 智 旭 解 艮 卦 既 發 揮 中 道 實 相 圓 滿 之 境 界, 又 闡 述 六 爻 性 修 之 工 夫, 其 援 天 臺 圓 教 思 想 以 入 易 極 為 明 顯 六 道 教 白 玉 蟾 (1194~?) 之 艮 義 宋 元 時 期, 道 教 內 丹 學 盛 行, 後 來 形 成 兩 大 派, 一 是 北 方 的 全 真 教 派, 一 是 南 方 的 金 丹 派 南 宗 南 宗 創 建 者 是 北 宋 的 張 伯 端 (987~1082), 四 傳 之 後 至 白 玉 蟾, 教 派 大 盛, 產 生 很 大 的 影 響 內 丹 學 者 大 多 提 倡 三 教 合 一, 融 合 儒 佛, 但 又 區 別 儒 佛, 彰 顯 自 家 的 特 色, 主 張 性 命 雙 修 白 玉 蟾 有 武 夷 重 建 止 止 庵 記 一 文, 文 中 即 暗 用 南 宗 理 論 發 揮 了 周 易 艮 止 之 義 : 嘗 記 元 祐 盛 時, 人 在 霍 童 山 建 一 茅 庵, 謂 之 寂 寂, 不 數 年 而 庵 之 東 已 蛻 矣, 而 此 庵 遂 泯 至 隆 興 間, 再 有 人 啟 之, 一 二 年 而 所 啟 之 人 乃 遇 向 日 先 創 庵 者, 於 是 皆 仙 去 事 皆 集 仙 傳 今 而 美 中 之 事, 又 蹤 跡 頗 類 之 蓋 止 止 者, 止 其 所 止 也, 周 易 艮 卦 兼 山 之 義, 蓋 發 明 止 止 之 說, 而 法 華 經 有 止 止 妙 難 思 之 句, 而 莊 子 亦 曰 : 虛 室 生 白, 吉 祥 止 止 是 知 三 教 之 中, 止 止 為 妙 義 有 如 鑑 止 水 觀 止 月 吟 六 止 之 詩, 作 八 止 之 賦, 整 整 有 人 焉 止 止 之 名, 古 者 不 徒 名, 止 止 之 庵, 今 人 不 徒 復 興, 必 有 得 止 止 之 深 者, 宅 其 庵 焉 然 則 青 山 白 雲, 無 非 止 止 也 ; 落 花 流 水, 亦 止 止 也 ; 啼 烏 哀 猿 荒 苔 斷 蘚, 盡 是 止 止 意 思 若 未 能 止 止 者, 參 之 ; 已 有 止 止 所 得 者, 政 知 行 住 坐 臥, 自 有 不 止 之 止, 非 徒 嘮 枯 木 死 灰 也 予 特 止 止 34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389

14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之 輩 也, 今 記 此 庵 之 人, 同 予 入 止 止 三 昧, 供 養 三 清 高 上 天, 一 切 眾 生 證 止 止 止 止 非 止 之 止 止, 實 謂 止 其 止 之 止 而 已 矣 35 金 丹 南 宗 雖 然 提 倡 三 教 合 一, 但 也 凸 出 自 身 宗 派 之 特 色 三 教 之 中 都 有 止 止 之 義, 但 又 有 不 同, 白 玉 蟾 說 : 若 夫 孔 氏 之 教, 惟 一 字 之 誠 而 已 ; 釋 氏 之 教, 惟 一 字 之 定 而 已 ; 老 氏 則 清 靜 而 已 36 儒 家 的 彖 傳 發 揮 艮 止 義 為 時 止 則 止, 時 行 則 行, 動 靜 不 失 其 時, 其 道 光 明 艮 其 止, 止 其 所 也 儒 家 的 時 止 之 義 是 以 倫 理 道 德 為 依 歸, 即 所 謂 誠 之 一 字 ; 而 佛 家 的 止 只 在 止 觀 之 義, 白 玉 蟾 認 為 佛 家 之 止 只 有 定 靜 義 而 缺 乏 動 義 白 玉 蟾 艮 庵 說 贈 廬 寺 丞 子 文 說 : 象 曰 : 兼 山 艮, 君 子 以 思 不 出 其 位 前 輩 云 : 觀 一 部 華 嚴 經, 不 如 讀 一 艮 卦 緣 華 嚴 經 只 於 止 觀, 然 艮 有 兼 山 之 義 山 者, 出 字 也 雖 止 於 晦 而 出 於 明, 所 謂 : 行 到 水 窮 處, 坐 看 雲 起 時 也 37 六 十 四 卦 之 艮 卦 是 艮 下 艮 上, 取 象 是 山 連 山 即 所 謂 的 兼 山 山, 字 相 疊 則 成 出 字, 有 由 暗 轉 明, 由 靜 止 而 動 出 之 義 行 到 水 窮 處, 坐 看 雲 起 時 則 是 指 由 動 入 靜, 由 靜 起 動, 動 靜 不 二, 行 止 自 在, 青 山 白 雲, 流 水 落 花 所 在 皆 止 的 止 止 境 界 白 玉 蟾 認 為 道 教 的 止 止 之 境 是 儒 佛 兩 家 所 不 及 的, 南 宗 的 前 輩 石 泰 (1022~1158) 曾 有 這 樣 的 批 評 : 儒 家 明 性 理, 釋 氏 打 頑 空, 不 識 神 仙 術, 金 丹 頃 刻 功 38 南 宗 講 內 丹, 倡 性 命 雙 修 但 卻 是 先 命 而 後 性, 修 煉 之 法 大 致 從 精 氣 神 入 手, 精 氣 屬 命 而 神 屬 性, 白 玉 蟾 說 : 神 即 性 也, 氣 即 命 也 39, 氣 者 形 之 根, 形 是 氣 之 宅 40, 形 神 俱 妙, 與 道 合 真 41 保 養 精 氣 就 是 煉 形 修 命, 以 命 合 性 即 為 金 丹, 白 玉 蟾 云 : 忘 形 養 氣 乃 金 液, 對 景 無 心 是 大 還 42, 神 形 合 一, 性 命 雙 修 之 極 至 即 煉 成 金 液 大 還 丹, 南 宗 號 稱 金 丹 派 即 取 名 於 此 又 南 宗 擅 長 雷 法, 這 是 一 種 行 雲 佈 雨 的 法 術, 白 玉 蟾 說 : 天 地 以 炁 而 升 降, 人 身 以 炁 而 呼 吸, 能 35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4 冊 頁 798 36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33 冊 頁 130 37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4 冊 頁 794 38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24 冊 頁 213 39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33 冊 頁 131 40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33 冊 頁 131 41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33 冊 頁 143 42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4 冊 頁 782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15 知 守 一 之 道, 靜 則 金 丹, 動 則 霹 靂 43, 所 謂 內 煉 成 丹, 外 用 成 法 44 金 丹 和 霹 靂 雷 法 只 是 動 靜 內 外 體 用 之 別, 這 是 修 煉 者 精 氣 神 合 一 之 一 炁 與 天 地 萬 物 之 一 炁 通 合 無 間, 透 過 意 念 以 神 使 氣, 在 氣 化 成 物 時 產 生 作 用, 以 改 變 現 實 的 現 象 世 界 由 此 白 玉 蟾 武 夷 重 建 止 止 庵 記 一 文 艮 止 的 止 止 之 義 即 是 內 煉 金 丹 而 外 化 萬 物, 前 者 是 止 的 修 煉 工 夫, 後 者 是 止 止 的 所 證 境 界, 我 們 也 許 可 以 用 止 於 炁 一 詞 來 概 括 其 特 色 七 理 學 家 朱 熹 (1130~1200) 之 艮 義 南 宋 朱 熹 集 理 學 之 大 成, 遍 注 群 經, 其 思 想 與 著 作, 向 來 被 視 為 學 術 之 正 宗, 儒 學 之 權 威, 其 代 表 性 地 位 無 可 取 代 朱 熹 注 經 往 往 呈 現 出 自 家 濃 厚 的 理 學 色 彩, 其 周 易 本 義 釋 艮 卦 卦 辭 云 : 艮, 止 也 一 陽 止 於 二 陰 之 上, 陽 自 下 升, 極 上 而 止 也 其 象 為 山, 取 坤 地 而 隆 其 上 之 狀, 亦 止 於 極 而 不 進 之 意 也 其 占 則 必 能 止 于 背 而 不 有 其 身, 行 其 庭 而 不 見 其 人, 乃 无 咎 也 蓋 身, 動 物 也, 唯 背 為 止 艮 其 背, 則 止 於 所 當 止 也 止 於 所 當 止, 則 不 隨 身 而 動 矣, 是 不 有 其 身 也 如 是, 則 雖 行 於 庭 除 有 人 之 地, 而 亦 不 見 其 人 矣 蓋 艮 其 背 而 不 獲 其 身 者, 止 而 止 也, 行 其 庭 而 不 見 其 人 者, 行 而 止 也 動 靜 各 止 其 所, 而 皆 主 夫 靜 焉, 所 以 得 无 咎 也 45 朱 熹 釋 艮 之 止 義 是 從 艮 卦 之 取 象 為 山, 高 山 在 前 則 止 而 不 能 行 取 義 艮 其 背 的 背 則 從 身 子 的 背 部 來 說, 身 是 往 前 動 的 而 背 則 是 停 止 不 前 艮 其 背, 則 止 於 所 當 止 也, 是 說 因 為 背 是 止, 所 以 使 背 靜 止 不 前 那 是 合 宜 的, 這 裏 的 止 已 經 從 止 而 不 行 之 義 轉 變 為 動 靜 合 宜 的 時 止 之 義, 而 這 動 靜 合 宜 又 來 自 不 有 其 身, 所 謂 動 靜 各 止 其 所, 而 皆 主 夫 靜 焉, 靜 即 不 有, 這 是 說 用 不 有 其 身 的 態 度 去 主 持 一 身 的 進 退 動 靜 使 之 皆 合 宜 朱 熹 的 解 法 看 似 和 傳 統 的 43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29 冊 頁 235 44 道 藏 (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29 冊 頁 234 45 朱 熹 : 周 易 本 義 (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99 年 ), 頁 194

16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彖 傳 之 時 止 之 義 相 同, 但 其 實 已 經 有 很 大 的 差 異 我 們 說 用 不 有 其 身 的 態 度 去 主 持 一 身 的 進 退 動 靜 使 之 皆 合 宜, 在 理 學 家 的 思 想 體 系 裏, 這 不 有 其 身 是 心 的 修 養 工 夫, 而 進 退 動 靜 合 宜 則 是 理, 整 句 話 有 心 循 理 而 止 之 義 朱 熹 曾 這 樣 以 艮 止 解 說 心 的 修 為 工 夫 : 問 : 止, 非 為 也 ; 為, 不 止 矣, 何 謂 也? 曰 : 止 便 不 作 為, 作 為 便 不 是 止 曰 : 止 是 以 心 言 否? 曰 : 是 淳 舉 易 傳 : 内 欲 不 萌, 外 物 不 接 曰 : 即 是 這 止 ( 陳 淳 錄 ) 46 艮 其 背, 不 見 其 身, 盖 是 閑 邪 存 其 誠 制 之 於 外, 以 安 其 内 奸 聲 亂 色 不 留 聰 明, 淫 樂 慝 禮 不 接 心 術 之 意, 若 能 如 此 做 工 夫 亦 自 好 ( 黄 顯 子 錄 ) 47 伊 川 易 傳 艮 其 背 一 段, 只 是 非 禮 勿 視, 非 禮 勿 聽, 非 禮 勿 言, 非 禮 勿 動 則 止 於 所 不 見, 无 欲 以 亂 其 心 不 獲 其 身 者, 盖 外 既 無 非 禮 之 視 聽 言 動, 則 内 自 不 見 其 私 己 之 欲 矣 外 物 不 接 便 是 姦 聲 亂 色 不 留 聰 明, 淫 樂 慝 禮 不 接 心 術, 惰 慢 邪 僻 之 氣 不 設 於 身 體 之 意 ( 葉 賀 孫 録 ) 48 朱 熹 釋 艮 彖 傳 上 下 敵 應, 不 相 與 也 說 : 以 卦 體 言, 內 外 之 卦, 陰 陽 敵 應 而 不 相 與 也 不 相 與, 則 內 不 見 己, 外 不 見 人, 而 无 咎 矣 49 心 的 艮 止 之 修 為 工 夫 有 內 外, 在 內 則 内 欲 不 萌, 閑 邪 存 其 誠, 這 是 內 不 見 有 己 ; 在 外 則 外 物 不 接, 非 禮 勿 視 聽 言 動, 外 不 見 有 人 有 對 象, 內 外 無 對, 無 己 無 人, 純 是 天 理 之 流 行 朱 熹 以 事 物 當 然 之 理 釋 艮 止 云 : 艮 其 止 乃 是 止 於 其 所 當 止 也, 亦 似 大 學 言 君 止 於 仁, 臣 止 於 敬 46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2 47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4 48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2 49 朱 熹 : 周 易 本 義 (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99 年 ), 頁 194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17 之 類 程 子 解 此 下 文 解 得 甚 好, 上 面 艮 其 背, 是 止 於 其 所 當 止 之 地 也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萬 物 皆 各 止 其 所 了, 都 純 是 理 也 不 見 有 己, 也 不 見 有 人, 都 只 見 是 理 ( 徐 寓 録 ) 50 伯 恭 却 說 止 於 所 不 見, 是 眼 雖 見 而 心 不 見, 恐 無 此 理 但 易 本 意 却 是 說, 只 見 義 理, 不 見 己 身 也, 不 知 是 疼, 不 知 是 痛, 不 知 是 利, 不 知 是 害, 如 舍 生 取 義, 殺 身 成 仁 一 般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是 只 見 道 理, 不 見 那 人 也, 不 知 是 張 三, 不 知 是 李 四 ( 黄 顯 子 録 ) 51 明 道 曰 : 與 其 非 外 而 是 内, 不 若 内 外 之 兩 忘 也 說 得 最 好, 便 是 不 獲 其 身,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不 見 有 物, 不 見 有 我, 只 見 其 所 當 止 也 如 為 人 君 止 於 仁, 不 知 下 面 道 如 何, 只 是 我 當 止 於 仁 ; 為 人 臣 止 於 敬, 不 知 上 面 道 如 何, 只 是 我 當 止 於 敬, 只 認 我 所 當 止 也 以 至 父 子 兄 弟 夫 婦 朋 友, 大 事 小 事, 莫 不 皆 然 從 伊 川 之 說, 到 不 獲 其 身 處 便 說 不 來, 至 行 其 庭, 不 見 其 人 越 難 說, 只 做 止 其 所 止, 更 不 費 力 ( 葉 賀 孫 録 ) 52 內 外 兩 忘, 不 見 有 己, 不 見 有 人, 於 事 物 只 是 止 於 事 物 當 然 之 理, 純 然 是 天 理 之 流 行 艮 卦 的 義 理 極 為 篤 實, 雖 然 艮 止 原 有 靜 止 之 義, 但 卻 不 流 於 佛 老 之 絕 物 與 空 無 朱 熹 曾 揀 別 其 異 云 : 艮 其 背, 看 伊 川 說, 只 是 非 禮 勿 視 非 禮 勿 聽 非 禮 勿 言 非 禮 勿 動 今 人 又 說 得 深, 少 閒 便 恐 走 作, 如 釋 老 氏 之 說 屏 去 外 物 也 53 而 北 宋 理 學 家 周 茂 叔 (1017~1073) 謂 一 部 法 華 經, 只 消 一 個 艮 卦 可 了 54 又 程 氏 ( 程 顥 1032~1085 程 頤 1033~1107) 云 : 看 一 部 華 嚴 經, 不 如 看 一 艮 卦, 艮 卦 只 明 使 萬 物 各 有 止, 止 分 便 定 55 法 華 華 嚴 為 號 稱 圓 教 的 天 臺 華 嚴 二 宗 的 根 本 經 典, 但 在 理 學 家 眼 中 大 乘 佛 法 只 消 用 50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2 51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4 52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3 53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 頁 123 54 周 敦 頤 : 周 敦 頤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 頁 82 55 程 顥 程 頤 : 二 程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 頁 81 83

18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周 易 一 個 艮 卦 的 道 理 就 可 以 涵 蓋 無 餘 就 朱 熹 而 言, 艮 止 的 工 夫 是 存 誠, 其 境 界 是 循 禮 而 行 的 天 理 流 行, 至 於 佛 教 雖 然 也 講 止, 也 是 內 不 見 己 外 不 見 人 的, 但 是 佛 教 把 物 我 內 外 一 切 都 歸 於 緣 起 性 空 儒 家 的 止 是 止 於 理 而 佛 家 的 止 卻 是 止 於 空, 止 於 空 則 是 把 萬 物 都 化 歸 空 無, 沒 有 了 人 倫 物 用, 即 所 謂 屏 去 外 物, 工 夫 境 界 體 用 皆 異, 這 就 是 儒 佛 兩 家 艮 止 義 的 根 本 差 別 八 結 由 易 經 到 易 傳 再 到 易 學, 周 易 學 術 的 發 展 無 疑 地 是 中 華 文 化 漫 長 演 變 過 程 的 縮 影 從 經 到 傳 是 由 原 始 的 占 筮 到 義 理 的 奠 基, 而 易 學 則 是 經 傳 義 理 進 一 步 的 深 化 和 開 展 易 傳 的 思 想 基 本 上 已 經 涵 蘊 了 體 與 用 工 夫 與 境 界 等 範 圍, 它 已 經 初 步 建 構 了 儒 家 天 人 思 想 的 體 系, 往 後 各 家 宗 派 援 引 周 易 經 傳 來 宣 揚 自 家 學 說 時, 則 必 須 面 對 易 傳 濃 厚 的 儒 家 色 彩 作 出 回 應 各 派 常 用 的 手 法 是 援 而 轉 之, 這 是 說 援 用 其 他 思 想 理 論 透 過 對 周 易 經 傳 的 注 解, 改 造 成 新 的 易 學 體 系 我 們 總 結 本 篇 所 舉 之 例, 大 約 可 以 歸 納 為 三 型 : 一 是 表 面 尊 儒 的, 這 是 表 儒 內 老, 援 老 入 易 的 玄 學 家 王 弼 易 說 ; 二 是 深 化 儒 家 的, 如 宋 理 學 家 朱 熹 援 理 入 易, 以 本 體 之 理 開 拓 周 易 經 傳 思 想 的 縱 深 ; 三 是 超 越 儒 家 的, 佛 道 兩 教 常 認 為 儒 家 的 思 想 還 不 究 竟, 只 屬 於 低 層 的 基 礎 階 段, 有 了 基 礎 以 後 還 要 越 而 上 之, 道 教 以 之 煉 炁, 而 佛 教 則 由 之 歸 空 總 之, 艮 卦 注 說 的 發 展 就 像 一 部 周 易 的 詮 釋 史, 也 像 是 中 國 思 想 史 的 縮 影, 歷 代 各 家 各 展 所 能, 對 周 易 經 傳 作 出 許 多 極 具 創 造 性 的 詮 釋 至 於 這 些 詮 釋 所 具 有 的 價 值 和 意 義 則 還 有 待 來 日 作 進 一 步 的 研 究 56 參 考 文 獻 一 專 書 丁 四 新.. 楚 竹 書 與 漢 帛 書 周 易 校 注,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11 年 王 弼 : 周 易 王 韓 注,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99 年 56 最 近 專 力 於 周 易 詮 釋 之 研 究 的 有 成 中 英 成 氏 有 易 學 本 體 論 ( 臺 北 : 康 德 出 版 社,2008 年 ) 並 主 編 本 體 與 詮 釋 論 文 集 語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19 王 弼 韓 康 伯 注 孔 穎 達 正 義 : 周 易 注 疏,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牟 宗 三 : 才 性 與 玄 理, 臺 北 : 學 生 書 局,1980 年 朱 伯 崑 : 易 學 哲 學 史, 臺 北 : 藍 燈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1991 年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87 年 朱 熹 : 周 易 本 義,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99 年 任 繼 愈 : 中 國 道 教 史,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0 年 朱 鑑 : 朱 文 公 易 說,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年 成 中 英 : 易 學 本 體 論, 臺 北 : 康 德 出 版 社,2008 年 余 敦 康 : 何 晏 王 弼 玄 學 新 探, 北 京 : 方 志 出 版 社,2007 年 李 學 勤 : 周 易 溯 源,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6 年 周 敦 頤 : 周 敦 頤 集,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9 年 段 玉 裁 : 說 文 解 字 注, 臺 北 : 漢 京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83 年 高 亨 : 周 易 古 經 今 註, 臺 北 : 樂 天 出 版 社,1974 年 卿 希 泰 : 續 中 國 道 教 思 想 史 綱,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1999 年 馬 承 源 編 : 上 海 博 物 館 藏 戰 國 楚 竹 書 ( 三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3 年 唐 蘭 : 古 文 字 學 導 論 殷 虛 文 字 記, 臺 北 : 學 海 出 版 社,1986 年 張 立 文 : 帛 書 周 易 注 譯, 鄭 州 : 中 州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許 抗 生 : 魏 晉 思 想 史, 臺 北 : 桂 冠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1995 年 陳 來 : 朱 子 哲 學 研 究, 上 海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郭 慶 藩 : 莊 子 集 釋,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1974 年 曾 春 海 : 朱 子 易 學 析 論, 臺 北 : 輔 仁 大 學 出 版 社,1990 年 程 顥 程 頤 : 二 程 集,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詹 石 窗 : 易 學 與 道 教 符 號 揭 秘, 北 京 : 中 國 書 店,2001 年 楊 伯 峻 : 春 秋 左 傳 注 下, 臺 北 : 源 流 出 版 社,1982 年 道 藏,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廖 名 春 : 帛 書 周 易 論 集,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8 年 劉 大 鈞 : 今 帛 竹 書 周 易 綜 考,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5 年 劉 寶 楠 : 論 語 正 義, 臺 北 : 中 華 叢 書 委 員 會,1958 年 樓 宇 烈 : 老 子 周 易 王 弼 注 校 釋,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1983 年

20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謝 金 良 : 周 易 禪 解 研 究,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6 年 濮 茅 左 : 楚 竹 書 周 易 研 究 兼 述 先 秦 兩 漢 出 土 與 傳 世 易 學 文 獻 資 料,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6 年 釋 智 旭 : 周 易 禪 解, 臺 北 : 自 由 出 版 社,1996 年 二 論 文 王 儷 蓉 : 白 玉 蟾 謫 仙 與 內 丹 思 想 研 究, 新 竹 : 清 華 大 學 中 文 碩 士 論 文,2007 年 杜 霞 : 周 易 艮 卦 釋 義, 周 易 研 究 2005 卷 1 期, 濟 南 : 山 東 大 學 周 易 研 究 編 輯 部,2005 年 林 文 彬 : 試 論 周 易 禪 解 天 台 學 之 特 色,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32 期 上 冊, 臺 中 : 中 興 大 學 文 學 院,2002 年 黃 馨 儀 : 釋 智 旭 援 佛 解 易 思 想 研 究, 臺 中 : 中 興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2003 年 廖 文 毅 : 白 玉 蟾 丹 道 雷 法 學 蠡 探, 臺 南 :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在 職 碩 士 論 文,200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