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 一 ~ U 百 三 國 時 代 最 著 名 最 有 效 最 成 功 的 戰 略 規 劃 當 屬 諸 葛 亮 的 ( 隆 中 對 ), 劉 備 據 此 莫 定 根 基, 與 曹 操 孫 權 鼎 足 而 三, 也 確 定 歷 史 天



Similar documents
~-' 一 ~ U 百 陳 子 展 ( ), 本 名 炳 聾, 字 子 展, 以 字 行 於 世, 湖 南 長 沙 人 幼 時 曾 在 私 塾 求 學, 後 入 長 沙 縣 立 師 範 學 校, 再 入 東 南 大 學 教 育 系, 因 病 輯 學 回 湖 南, 寄 住 長 沙

Mixtions Pin Yin Homepage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Stock Transfer Service Inc. Page No. 1 CENTURY PEAK METALS HOLDINGS CORPORATION (CPM) List of Top 100 Stockholders As of 12/31/2015 Rank Sth. No. Name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Song_of_Spiritual_Warfare_CN.docx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诗 经 简介 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 在先秦叫做 诗 或者取诗的 数目整数叫 诗三百 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 儒家学者把 诗 当作经典 尊称为 诗经 列入 五经 之中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 变成了同政治 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ti2 guan4 bo1 bo5 huai4 zheng4 hong1 xi2 luo2 ren4

Microsoft Word - 詩經注釋.docx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jiàn shí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封面封底.FIT)

封面封底.FIT)

封面封底.FIT)

j n yín

2019 Chinese Taipei 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Game Boxing Championship Junior Men Division Top 8 As of WED 24 APR 2019 Men s Mosquito(38-41Kg) Ran

ZHONG GUO DIAN JI YU WEN HUA ( 72 ),,,, :,,,,,,,,,,,,,,,,,,,,,,,,, :, 46,,, ;,,, :,,,,,,,,,,,,,,,,,,,,,, :,21,, ;,, :,,,,,,,,

é é

<D2BDC1C6BDA1BFB5CDB6C8DAD7CAB8DFB7E5C2DBCCB3B2CEBBE1C3FBB5A52E786C7378>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The_Word_of_God_in_Song CN.docx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域覆盖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8 月 3 日 省政府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省域 覆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动员和部署全省域农村环境 综合整治工作 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和 两型 示 范建设 省委常委 常务副省长陈肇雄出席会议并讲 话 会议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张银桥主持 湘西自治州 郴州永兴

現代學術之建立 陳平 美學十五講 淩繼堯 美學 論集 徐複觀 書店出版社 的方位 陳寶生 宣傳 敦煌文藝出版社 論集續篇 徐複觀 書店出版社 莊子哲學 王博 道家 的天方學 沙宗平 伊斯蘭教 周易 經傳十

(\244j\257d\276\307\274\351_ C.indd_70%.pdf)


<B7E2C3E E6169>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2 目录 MU LU 杂志 卷 首 语 主 管院 中共绩溪县委宣传部 主 办院 绩溪县文广新局 绩 溪 县 文 联 承 办院 绩 溪 县 文 化 馆 绩溪县作家协会 名誉主任院 汪旭红 宋晓丹 编 审院 毕永生 许 媛 编 委院 丁晓文 方家成 王正洪 宋多健 肖庭兰 郑建生 唐组怀 章灶来 黄来生


Microsoft Word - 9.doc

德州公交简报

píng liú zú

吉林农业1.FIT)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0 期

<B7E2C3E E6169>

湘 粤 跨 界 水 环 境保护合作座谈会召开 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张银桥 湖南省环保厅 国土资源厅 水利厅 湖南郴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 湘粤跨省界河流主要为发源于郴州临武的武水 河 它是广东省韶关市内重要河流北江上游的一级支 流 近年来 湘粤两省就跨省界河流水环境保护达成 多项共识 通过一系列举措

最新监狱管理执法全书(二百零五)


~ ~ ~


<B3ACBDDD>


lí yòu qi n j n ng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信 息 按 术 与 当 代 外 交 的 变 革 基 于 计 算 机 系 统 的 信 息 铁 末 的 发 展 信 息 技 术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5 次 大 的 突 破, 即 语 言 的 产 生 文 字 的 创 造 印 刷 术 的 发 明 电 报 电 话 及 广 播 的 使 用 电 子 计 算 机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期 李 环 等 邻 苯 二 甲 酸 二 丁 酯 暴 露 对 雄 性 大 鼠 生 精 细 胞 功 能 影 响 1 )!# $ + $#'!!) #!%,$' $ 6. $#! +!! '!!' # $! 引 言 - # # 近 年 来 生 殖 健 康 问 题 日 益 突 出 % 不 孕 不 育 等 各

續耳談

23-46

第 期 熊 安 萍 等 *1$ 文 件 系 统 中 范 围 锁 机 制 的 应 用 研 究! 锁 命 名 空 间 '+'($($ 描 述 了 资 源 和 锁 的 集 合 它 同 时 在 客 户 节 点 和 服 务 节 点 存 在 不 同 之 处 只 是 利 用 一 个 数 据 标 识 来 有 效 区

C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Untitiled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女性健美保健(中).doc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 缓 解 患 者 的 心 理 障 碍 或 问 题, 促 进 其 人 格 向 健 康 治 疗 协 调 的 方 向 发 展 精 神 分 析 学 派 心 理 治 疗 起 源 于 弗 洛 依 德 ( ) 于 世 早 期 为 弗 洛 依 德 创 立 的 经 典 精 神 分 析 弗 洛 纪 末 创 始 的 精

曹美秀.pdf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附件1.FIT)

毛主席的猪

Microsoft Word - HERBRECIPES《中國藥膳》.doc

北魏山东佛教文化个案研究

循经指压疗法

从 因 人 设 事 谈 起 一 部 文 学 作 品 ( 尤 其 是 长 篇 小 说 ) 的 结 构 至 关 重 要, 因 为 它 是 文 本 整 体 的 组 织 方 式 和 内 部 构 造, 既 是 形 式 又 是 内 容 ; 乃 是 表 达 主 题 最 有 效 的 艺 术 手 段 元 代 戏 曲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Pac-R61_Chapter 3 _full_.doc

Supplementary Information LC-MS-guided isola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2-(2-phenylethyl)chromone dimers from Chinese agarwood (Aquilaria sinensis) Hui-

17 省 物 价 局 财 政 厅 关 于 转 发 国 家 计 委 收 费 管 理 司 财 政 部 综 合 与 改 革 司 关 于 大 中 专 毕 业 生 改 派 费 问 题 的 复 函 甘 价 费 号 1996 年 6 月 3 日 省 物 价 局 省 财 政 厅 18 省 物 价

() () 5 ( ) ( ) 166

59-81

中 国 中 西 医 结 合 杂 志 年 月 第 卷 第 期!" 通 透 性 增 加 产 生 蛋 白 水 解 酶 促 进 血 管 内 皮 细 胞 有 丝 分 裂 内 皮 细 胞 从 基 底 膜 上 迁 移 到 血 管 周 围 间 隙 粘 附 聚 集 重 构 为 三 维 管 腔 并 与 周 围 血 管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Avision

5 / ~

No. Name College Major 1 Ke Yang Chuan College of Science Chemistry 2 Wang Li Qun College of Science Mathematics

CONTENTS 目录 县区人武 35 坚持军民融合理念 打造渌湘发展升级版 基地巡礼 38 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 走访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党管武装 41 强根固本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株洲县人武部民兵建设纪实 2014 年 2 月 第 2 期 总第 4 期 内部资料准印证号 04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小 说 天 地 欲 望 摩 托 尚 成 河 血 溅 维 纳 斯 刘 步 明 长 调 短 歌 海 上 天 湖 李 转 生 目 海 尖 高 处 的 三 种 陈 述 谢 应 华 乡 村 笔 记 阿 曼 桃 花 渡 林 小 耳 种 诗 歌 江 良 热 雨 花 石 张 彩 霞 刊 名 书 法 陈 奋 武 屏

** 状 态 二 亚 健 康 亚 健 康 是 指 处 于 健 康 和 疾 病 两 者 之 间 的 一 种 状 态 即 机 体 内 出 现 某 些 功 能 紊 乱 但 未 影 响 到 行 使 社 会 功 能 主 观 上 有 不 适 感 觉 它 是 人 体 处 于 健 康 和 疾 病 之 间 的 过 渡

!

./ /

!

<4D F736F F D20AE67BD62B6A4C1FAB0EAB2BEA661B056BD6DAAF0B0EAB3F8A7695F30372E31302E31365F2E646F63>

!

Transcription: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201 2 年 9 月 頁 的 ~112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ISSN 1021-7 851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潘 柏 年 * 林 曉 筠 * * ( 收 稿 日 期 : 1 01 年 3 月 2 8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 10 1 年 6 月 28 日 ) 提 要 隆 中 對 之 得 失, 海 峽 兩 岸 均 有 論 文 探 究, 臺 灣 學 者 主 要 把 蜀 漠 不 能 復 興 漢 室 的 責 任, 歸 諸 於 關 羽 大 意 失 荊 州, 此 說 過 於 直 觀 單 一, 難 免 忽 略 其 他 因 素 ; 大 陸 一 些 學 者 已 注 意 到 隆 中 對 ) 本 身 的 缺 失, 唯 諸 說 各 有 焦 點, 未 能 全 面 性 探 究 此 一 問 題 故 本 文 主 旨, 乃 全 面 性 檢 討 ( 隆 中 對 之 缺 失 本 文 主 張 隆 中 對 先 天 存 在 五 大 無 解 之 難 題, 故 雖 有 三 分 之 功, 卻 無 定 鼎 之 業 知 其 得, 則 知 其 失 ; 知 其 失, 則 益 知 其 得 經 由 檢 討 隆 中 對 ) 之 缺 失, 則 更 能 體 認 諸 葛 亮 卓 越 的 眼 光 與 智 慧, 能 為 當 時 尚 無 根 據 地 的 劉 備, 規 劃 一 確 實 可 行 的 建 國 藍 圖, 並 導 演 半 世 紀 餘 的 歷 史 走 向 但 由 於 外 在 環 境 限 制, 興 復 漢 室 本 就 是 在 不 可 能 中 尋 求 一 絲 機 會, 斷 不 可 以 成 敗 論 英 雄 也 關 鍵 詞 : 隆 中 對 諸 葛 亮 三 國 蜀 漢 * 亞 泉 技 術 學 院 兼 任 助 理 教 授 料 國 立 臺 j 彎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所 博 士 生 - 8 3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 一 ~ U 百 三 國 時 代 最 著 名 最 有 效 最 成 功 的 戰 略 規 劃 當 屬 諸 葛 亮 的 ( 隆 中 對 ), 劉 備 據 此 莫 定 根 基, 與 曹 操 孫 權 鼎 足 而 三, 也 確 定 歷 史 天 下 三 分 的 大 勢, 並 且 維 持 超 過 半 世 紀 的 時 間 因 此 ( 隆 中 對 的 歷 史 意 義 與 價 值, 自 不 待 言 當 是 之 時, 劉 備 初 至 隆 中 見 孔 明, 問 其 天 下 之 策 曰 :,- 漢 室 傾 頹, 姦 臣 竊 命, 主 上 蒙 塵 o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義 於 天 下, 而 智 術 淺 短, 遂 用 猖 噸 然 志 猶 未 已, 君 謂 計 將 安 出? J 諸 葛 孔 明 對 曰 : 自 董 卓 已 來, 豪 傑 並 起, 跨 州 連 郡 者, 不 可 勝 數 曹 操 比 於 袁 紹, 則 名 微 而 眾 寡, 然 操 遂 能 克 紹, 以 弱 為 強 者, 非 惟 天 時, 抑 亦 人 謀 也 今 操 已 擁 百 萬 之 眾, 挾 天 子 而 令 諸 侯, 此 誠 不 可 與 爭 鋒 o 孫 權 據 有 江 束, 已 歷 三 世, 國 險 而 民 附, 賢 能 為 之 用, 此 可 以 為 援 而 不 可 圖 也 荊 州 北 據 漢 河, 利 盡 南 海, 東 連 吳 會, 西 通 巴 蜀, 比 用 武 之 國, 而 其 主 不 能 守, 此 殆 天 所 以 資 將 軍, 將 軍 豈 有 意 乎? 益 州 險 塞, 法 野 千 里, 天 府 之 土, 高 手 且 因 之 以 成 帝 業 劉 璋 闇 弱, 張 魯 在 北, 民 殷 國 富 而 不 知 4 年 恤, 智 能 之 士 思 得 明 君 o 將 軍 既 帝 室 之 育, 信 義 著 於 四 海, 總 攬 英 雄, 思 賢 如 渴, 若 跨 有 荊 益, 係 其 巖 阻, 西 和 諸 于 丸, 南 樵 夷 越, 外 結 好 孫 權, 內 倩 政 理 ; 天 下 有 變, 則 命 一 上 將 將 荊 j-ii 之 軍 以 向 宛 洛, 將 軍 身 率 益 州 之 眾 出 於 秦 川, 百 姓 孰 敢 不 草 食 壺 漿 以 迎 將 軍 者 乎? 誠 如 是, 則 霸 業 可 成, 漢 室 可 興 矣 l 蜀 漢 前 期 的 發 展 方 針, 大 致 遵 循 此 一 構 想, 整 個 三 國 早 年 的 歷 史 走 向, 也 依 循 其 壁 畫, 最 後 歷 史 停 留 在 天 下 有 變 J ' 北 伐 成 功 之 前 ; 之 後 曹 魏 逐 步 坐 大, 雖 然 內 部 發 生 政 爭, 多 數 地 方 勢 力 叛 亂, 符 合 天 下 有 變 的 條 件, 但 蜀 漢 終 未 能 復 興 漢 室 論 者 多 把 責 任 歸 諸 關 羽, 以 為 關 羽 大 意 失 荊 州, 自 此 蜀 漢 再 不 能 有 荊 州, 無 法 實 現 隆 中 對 所 策 畫 兵 分 兩 路, 從 荊 益 兩 州 同 時 揮 軍 北 上 的 戰 略 構 想, 此 後 諸 葛 亮 多 次 北 征, 多 困 於 補 給 不 暢, 糧 盡 兵 疲, 無 功 而 返 讀 史 者 多 責 怪 關 羽 不 應 急 功 冒 進, 以 致 大 意 失 荊 州, 使 ( 隆 中 對 的 l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蜀 書. 諸 葛 亮 傳 H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 9 7 6 年 10 月 初 版 ), 頁 9 1 2-9 1 3 84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理 想 無 法 實 現 然 而 果 真 能 將 蜀 漢 北 伐 失 敗 的 責 任, 全 歸 諸 於 關 羽 嗎? 若 荊 州 不 失, 蜀 漢 真 能 依 靠 隆 中 對 ) 兩 路 進 兵 的 規 劃 統 一 天 下 嗎? 失 去 荊 州 是 關 羽 太 過 大 意, 還 是 兵 力 不 足 的 必 然 成 果? 曹 操 南 征 關 羽 孫 吳 北 伐, 音 室 一 統, 南 朝 北 伐 北 周 攻 打 江 陵, 荊 州 都 是 重 要 戰 場, 如 此 兵 家 必 爭 之 地, 敵 對 勢 力 對 此 怎 可 能 沒 有 企 圖 心 呢? 如 果 隆 中 對 ) 本 就 存 在 先 天 上 的 缺 陷, 諸 葛 亮 在 謀 畫 時 就 有 窒 礙 難 行 之 處, 那 麼 蜀 漠 不 能 一 統 天 下 的 責 任, 就 未 必 全 在 關 羽 一 人 身 上 本 文 專 論 ( 隆 中 對 的 缺 失, 並 非 隆 中 對 一 無 是 處, 更 不 是 好? 為 貶 抑 古 人, 而 是 因 為 隆 中 對 之 優 點 已 有 許 多 學 者 討 論 過, 不 待 多 言 ; 而 隆 中 對 無 法 貫 徹 之 理, 則 多 苛 責 關 羽, 因 此 筆 者 寄 望 能 全 面 性 的 探 討 隆 中 對 ) 的 缺 失 之 處, 或 許 能 有 新 的 視 角 看 待 三 國 歷 史 二 前 人 ( 隆 中 對 ) 評 論 概 述 昔 人 評 議 ( 隆 中 對 之 得 失, 以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為 代 表 : 諸 葛 公 之 始 告 先 主 也, 曰 :,- 天 下 有 變, 命 一 上 將 將 荊 州 之 軍 以 向 宛 雄, 將 軍 身 率 益 卅 之 眾 出 于 秦 川 其 后 先 主 命 關 羽 出 襄 樂 而 自 入 蜀, 先 主 沒, 公 自 出 祁 山 以 圖 關 中, 其 略 定 于 此 矣 是 其 所 為 謀 者, 皆 資 形 勢 以 為 制 勝 之 略 也 蜀 ; 葉 之 係 有 宗 社 者 數 十 年 在 此, 而 卒 不 能 與 曹 氏 爭 中 原 者 亦 在 此 矣 以 形 勢 言, 出 宛 雄 者 正 兵 也, 出 秦 川 者 奇 兵 也, 欲 昭 烈 自 率 大 眾 出 秦 川, 而 命 將 向 宛 雄, 失 輕 重 矣 關 羽 之 覆 于 呂 蒙, 固 意 外 之 變 也 ; 然 使 無 呂 蒙 之 中 撓, 羽 即 前 而 與 操 相 當, 羽 其 能 制 操 之 死 命 乎? 以 制 曹 仁 而 有 余, 以 敵 操 而 固 不 足 矣 宛 雄 之 師 挫, 則 秦 川 之 氣 持, 而 惡 龍 應 天 下 之 變 乎? 乃 公 之 言 此 也, 以 宛 雄 為 疑 兵, 使 彼 拒 我 于 宛 雄, 而 乘 問 以 取 關 中, 此 又 用 兵 者 偶 然 制 勝 之 一 策, 聲 束 擊 西, 搖 惑 之 以 相 牽 制, 乘 倉 碎 相 當 之 頃, 一 用 之 而 得 志 耳 未 可 守 比 以 為 長 策, 規 之 于 數 年 之 前, 而 恃 以 行 之 于 數 年 之 后 者 也 o 敵 一 測 之 而 事 敗 矣 謀 天 下 之 大, 而 僅 恃 一 奇 以 求 必 得, 其 容 可 哉? 善 取 天 下 者, 規 模 定 乎 天 全, 而 奇 正 因 乎 時 勢 故 曹 操 曰 :,- 任 天 下 之 智 力, 以 道 取 之, 無 所 不 可 操 之 所 以 自 許 為 英 雄, 而 公 乃 執 一 可 以 求 必 可, 非 操 之 敵 矣 且 形 勢 者, 不 可 恃 者 也 荊 州 之 兵 利 于 水 '-l1i 俞 楚 塞 出 宛 雄 而 氣 餒 于 平 陸 ; 益 ;I -Ii - 85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之 兵 利 于 山, 一 諭 劍 閻 出 秦 川 而 情 搖 于 廣 野 恃 形 勢, 而 形 勢 之 外 無 恃 焉, 得 則 僅 係 其 疆 域, 失 則 祇 成 乎 坐 因 以 有 恃 而 應 無 方, 姜 維 之 敗, 所 必 然 也 當 先 主 飄 零 屢 挫 托 足 無 地 之 日, 據 益 ~ -Ji 以 為 資, 可 也 ; 從 此 而 書 宛 雄 秦 川 之 兩 策, 不 可 也 陳 壽 曰,. 將 略 非 其 所 長 豈 盡 誣 乎? 2 王 夫 之 此 語, 已 略 及 隆 中 對 兵 分 二 路 策 略 之 困 難 處, 然 其 核 心 要 冒, 仍 在 閻 明 形 勢 不 可 恃 之 概 念, 並 非 全 面 性 檢 討 ( 隆 中 對 的 得 失 近 年 來 臺 灣 對 隆 中 對 ) 的 研 究 比 較 稀 少 片 面, 大 抵 都 是 推 崇 諸 葛 亮 的 謀 劃, 而 把 其 失 敗 原 因 歸 於 關 羽 失 荊 州 及 劉 備 與 孫 吳 正 式 開 戰, 使 連 吳 抗 曹 荊 益 兩 路 揮 軍 北 上 的 計 畫 破 滅 3 而 大 陸 方 面 對 隆 中 對 ) 的 檢 討 較 為 豐 富 多 元, 除 了 有 人 主 張 荊 州 並 非 必 失 4, 關 羽 劉 備 執 行 不 力 要 負 最 大 責 任 5, 諸 葛 亮 之 策 劃 並 無 失 誤 6 外, 也 有 人 認 為 諸 葛 亮 墨 守 隆 中 對 ) 不 知 變 通, 例 如 在 劉 表 新 亡 時 不 能 把 握 機 會 早 聯 劉 琦 孫 吳 拒 曹 操 於 江 北 7, 失 荊 州 後 未 能 即 時 調 整 戰 略 8 ; 有 人 認 為 諸 葛 亮 不 懂 得 利 用 漠 中 為 南 方 屏 障 的 優 勢 9 ; 而 最 特 出 的 論 點, 在 於 多 數 學 者 針 對 劉 備 究 竟 有 無 跨 有 荊 益 的 實 力 提 出 討 論, 這 個 論 點 直 接 指 出 了 隆 中 對 先 天 上 的 缺 失, 若 劉 備 根 本 不 可 能 跨 有 荊 益, 則 隆 中 對 必 無 成 功 的 可 能 從 地 理 形 勢 上 來 分 析, 荊 州 與 益 州 的 關 係 遠 不 如 與 揚 州 緊 密, 梁 滿 倉 認 為 : 2 王 夫 之 : < 讀 通 鑑 論. 卷 九. 獻 帝. 二 五 H 壹 北 : 里 仁 書 局, 1985 年 2 月 初 版 ), 頁 2 9 1-2 9 2 0 3 如 丁 中 江 講 述 丁 燕 石 整 理 : < 三 分 割 據 好 籌 策, 萬 古 雲 霄 一 羽 毛 一 一 評 隆 中 對 策 與 三 分 J ) 和 丁 肇 強 : < 從 戰 略 觀 點 論 諸 葛 亮 的 隆 中 對 J ) 兩 文, 均 主 張 不 當 以 關 羽 為 荊 州 主 帥 參 見 丁 中 江 講 述 T 燕 石 整 理 : < 三 分 割 據 好 籌 策, 萬 古 雲 霄 一 羽 毛 評 隆 中 對 策 與 三 分 J ) ' < 印 刻 文 學 生 活 誌 } 24 期, ( 臺 北 : 印 刻 文 學 生 活 雜 誌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2 005 年 8 月 ), 頁 17 6 ; 丁 肇 強 : < 從 戰 略 觀 點 論 諸 葛 亮 的 隆 中 對 J ), < 空 軍 學 術 月 刊 393 期 ( 臺 北 : 空 軍 學 術 月 刊 尋 土, 1989 年 8 月 ), 頁 詣 4 楊 德 炳 : «隆 中 對 對 跨 有 荊 益 得 失 再 評 說 ), < 武 漢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報 ) } 1996 年 第 2 期 ( 武 漢 : 武 漢 大 學, 1 9 9 6 年 2 月 ), 頁 8 6-9 2 5 方 詩 銘 : «隆 中 對 },. 跨 有 荊 益 的 策 劃 為 何 破 滅 論 劉 備 與 關 羽 對 喪 失 荊 州 的 責 任 ), 學 術 月 于 o 199 7 年 第 2 期 ( 上 海 : 上 海 市 社 會 科 學 界 聯 合 會, 1997 年 2 月 ), 頁 5 3-6 0 6 魏 平 柱 : «隆 中 對 對 荊 州 情 勢 的 分 析 ), < 襄 樂 學 院 學 報 第 2 8 卷 第 7 期 ( 湖 北 : 襄 欒 學 院, 2007 年 7 月 ), 頁 77-7 9 7 黃 曉 陽 : < 關 羽 北 伐 與 隆 中 對 再 探 ), < 成 都 大 學 學 報 ( 社 科 版 )} 200 1 年 第 2 期 ( 成 都 : 成 都 大 學, 2001 年 2 月 ), 頁 7 4-7 6 E 徐 日 輝 : < 試 論 隆 中 對 戰 略 中 的 一 著 失 棋 ), < 新 江 社 會 科 學 } 2005 年 第 l 期 ( 杭 州 : j 折 江 省 社 會 科 學 界 聯 合 會, 2005 年 l 月 ), 頁 1 5 5-1 5 9 9 段 曉 ) ij : «隆 中 對 戰 略 缺 陷 之 評 析 ),< 常 熟 理 工 學 院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 第 9 期 ( 常 熟 : 常 熟 理 工 學 院, 2010 年 9 月 ), 頁 8 7 86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表 面 上 看, 長 江 像 條 玉 帶, 連 起 了 益 荊 揚 三 顆 明 珠 但 實 際 上, 益 州 是 處 在 中 國 地 勢 的 第 二 階 梯 上, 荊 州 揚 州 則 同 處 在 第 三 條 階 梯 上 益 卅 四 塞 險 固, 山 巒 屏 障, 它 的 西 面 是 ;J:~ 峰 山 大 雪 山, 南 面 有 大 事 山 烏 蒙 山 北 面 橫 互 著 秦 嶺 大 巴 山, 東 面 收 立 著 巫 山 四 面 的 山 就 猶 如 高 聳 入 雲 的 圍 牆, 把 四 川 盆 地 環 抱 起 來, 在 古 代 交 通 不 便 時 隔 斷 了 對 外 的 聯 繫 而 荊 州 與 揚 州 同 處 在 長 江 中 下 游 平 原 之 上, 兩 地 之 間 沒 有 天 然 屏 障 相 隔, 一 條 長 江 把 兩 叫 天 然 的 連 在 一 起 10 丁 福 虎 也 提 到,- 荊 益 二 州, 一 個 是 易 攻 難 守, 一 個 是 易 守 難 攻, 中 間 是 三 峽 天 塹, 難 以 連 結 在 一 起..... 所 以 佔 領 荊 益 二 州 之 後, 顧 此 失 彼 也 就 在 所 難 免 l l, 這 是 就 先 天 的 地 勢 上 來 說 從 國 力 上 來 看 : 三 國 鼎 立 時, 曹 魏 佔 有 北 方 十 二 個 州, 人 口 443 萬, 為 漢 代 的 政 治 經 濟 文 化 中 心 束 吳 佔 有 江 東 東 南 沿 海 和 湖 南 的 大 部 分 地 區, 總 人 口 2 50 萬, 蜀 漢 佔 有 益 圳 和 荊 州 部 分 地 區, 人 口 108 萬 魏 吳 蜀 的 人 口 比 例 大 致 為 4 : 2 : 1 西 晉 統 一 全 國 時 ( 2 80 年 ), 三 個 地 區 人 口 比 例 為 1 0 : 2 : 1 赤 壁 之 戰 時, 曹 操 軍 隊 的 萬, 所 得 劉 表 軍 隊 7 萬, 作 戰 部 隊 總 計 為 22 至 25 萬 ; 東 吳 作 戰 部 隊 僅 有 精 兵 3 萬 ; 劉 備 加 上 劉 琦 的 軍 隊, 僅 有 2 萬 直 至 蜀 漢 滅 亡, 蜀 漢 全 國 帶 甲 士 十 萬 二 千, 吏 四 萬 人, 平 均 九 個 人 務 擔 一 個 戰 士, 七 家 民 戶 養 活 一 個 吏 " 由 此 看 來, 軍 隊 擴 充 到 十 萬 之 後, 蜀 圓 的 綜 合 國 力 就 難 以 支 消 了 1 2 養 兵 在 民, 無 民 則 無 以 養 兵 目 前 僅 丁 福 虎 明 確 精 算 三 國 人 口 數 與 兵 丁 數, 而 兩 岸 三 國 研 究 中 都 未 見 對 於 各 地 實 際 可 耕 田 敵 數 的 計 載, 甚 是 可 惜 由 戰 略 地 位 來 看, 梅 錚 錚 提 到 :,- 在 劉 備 得 到 南 郡 之 後, 當 年 劉 表 的 荊 州 他 區, 事 實 上 已 被 曹 劉 孫 三 家 瓜 分 而 三 家 之 間 地 理 位 置 成 犬 牙 交 錯 之 勢, 彼 此 的 矛 盾 也 非 常 複 10 梁 滿 倉 : «隆 中 對 的 成 功 與 失 誤 ), < 襄 吳 學 院 學 報 第 2 8 卷 第 6 期 ( 湖 北 : 襄 獎 學 院, 2 007 年 6 月 ), 頁 6 0 11 T 福 虎 : (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 決 策 探 索 > 1 99 7 年 第 II 期 ( 鄭 州 : 河 南 省 人 民 政 府 撥 展 研 究 中 心, 1 9 9 7 年 II 月 ), 頁 3 7 1 2 丁 福 虎 : (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頁 3 7-8 7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雜, 稍 有 不 慎, 便 可 能 爆 發 戰 爭 1 3 梁 滿 倉 提 到 :,. 從 地 理 形 勢 上 看, 荊 州 在 杭 州 上 流, 它 關 係 到 吳 國 的 存 亡, 可 以 說 沒 有 荊 州 便 沒 有 吳 國, 所 以 孫 吳 勢 所 必 爭 l4 丁 福 虎 也 論 荊 州 :,. 這 是 一 個 四 戰 之 地, 兩 面 受 敵, 不 可 能 長 久 的 存 在 下 去 1 5 都 認 為 即 使 劉 備 奪 得 荊 州, 荊 1 \ 1 ' 1 也 將 烽 火 不 斷, 無 安 寧 日, 稍 一 不 慎, 就 可 能 丟 失 從 劉 備 的 實 際 行 為 來 看,,. 諸 葛 亮 以 為, 荊 州 與 益 州 的 地 位 是 相 當 的, 但 劉 備 的 主 力 卻 放 在 了 益 州, 而 未 放 在 荊 州 I J 16,,. 事 實 上, 劉 備 自 得 益 州 後, 將 勢 力 發 展 的 重 心 逐 步 西 移 o 荊 州 雖 為 軍 事 要 地, 但 因 地 理 不 便 之 故 而 實 難 兩 全 如 此 說 來, 跨 有 荊 益 的 構 想 本 身 就 存 在 深 刻 的 矛 盾 至 少 按 劉 備 的 實 力, 是 二 者 不 可 得 兼 了 l 7 大 致 而 言, 臺 灣 學 者 認 為 隆 中 對 是 非 常 好 的 計 畫, 蜀 漢 的 敗 亡 正 是 沒 有 依 照 隆 中 對 ) 實 施 的 結 果 ; 大 陸 學 者 的 看 法 則 存 在 較 多 歧 異 性, 有 些 學 者 仍 認 為 隆 中 對 ) 本 身 無 誤, 也 有 不 少 學 者 就 隆 中 對 先 天 的 缺 失 加 以 分 析, 尤 其 在 跨 有 荊 益 的 難 度 上, 值 得 再 做 深 入 的 思 考 一 ( 隆 中 對 五 大 難 題 筆 者 探 究 ( 隆 中 對 之 細 節, 並 研 討 其 中 難 題, 以 為 諸 葛 孔 明 所 壁 畫 之 隆 中 對 ), 先 天 本 有 無 解 之 困 境, 故 雖 有 三 分 之 功, 終 無 定 鼎 之 業, 非 人 謀 不 賊, 執 行 者 疏 漏, 蓋 ( 隆 中 對 之 北 伐 大 計, 僅 屬 理 想 狀 態, 假 如 沒 有 天 命 運 氣 偏 祖, 本 就 無 法 實 現 興 復 漢 室, 一 統 天 下 之 偉 業 今 將 ( 隆 中 對 之 難 題, 析 分 以 下 五 點 論 證 之 1 3 梅 錚 錚 : < 試 論 隆 中 對 的 構 想 與 客 觀 實 際 的 矛 盾 ), < 中 華 文 化 論 壇 > 1999 年 第 2 期 ( 成 都 : 四 川 省 社 會 科 學 院, 1 9 99 年 2 月 ), 頁 鉤 1 4 梁 滿 倉 : «隆 中 對 的 政 略 修 改 與 諸 葛 亮 的 北 伐 方 針 ), < 襄 獎 學 院 學 報 第 2 9 卷 第 10 期 ( 湖 北 : 襄 吳 學 院, 2 00 8 年 1 0 月 ), 頁 1 2 1 5 丁 福 虎 :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頁 3 7 1 6 付 開 鏡 : «隆 中 對 實 施 中 的 祕 密 性 和 變 異 性 ), < 襄 樂 學 院 學 報 第 3 1 卷 第 7 期 ( 湖 北 : 襄 樂 學 院, 2 0 1 0 年 7 月 ), 頁 11 1 7 梅 錚 錚 : < 試 論 隆 中 對 的 構 想 與 客 觀 實 際 的 矛 盾 ), 頁 5 1-5 2 88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 一 ) 與 孫 吳 盟 約 不 可 靠 ( 隆 中 對 ) 最 重 大 的 難 題, 在 於 與 孫 吳 的 盟 約 不 可 靠 赤 壁 之 戰 前, 孫 劉 兩 家 的 結 盟 本 來 就 是 外 在 壓 力 下 的 權 宜 之 舉 三 國 志. 吳 書. 魯 肅 傳 記 魯 肅 說 服 孫 權 聯 合 劉 備 以 抗 曹 ' 其 言 曰 : 夫 荊 楚 與 國 阱 接, 水 流 川 頁 北, 外 帶 江 漢, 內 阻 山 陵, 有 金 城 之 固, 決 野 其 里, 士 民 殷 富, 若 據 而 有 之, 此 帝 王 之 資 也 今 表 新 亡, 二 子 素 不 輯 睦, 軍 中 諸 將, 各 有 彼 此 加 劉 備 天 下 梟 雄, 與 操 有 隙, 寄 寓 於 表, 表 惡 其 能 而 不 能 用 也 若 備 與 彼 協 心, 上 下 齊 同, 則 宜 撫 安, 與 結 盟 好 ; 如 ; 有 離 遣, 宜 別 圖 之, 以 濟 大 事 肅 請 得 奉 命 弔 表 二 子, 并 慰 勞 其 軍 中 用 事 者, 及 說 備 使 撫 表 眾, 同 心 一 意, 共 治 曹 操, 備 必 喜 而 從 命 如 其 克 諧, 天 下 可 定 也 今 不 速 往, 恐 為 操 所 先 1 8 由 這 句 如 有 離 逗, 宜 別 圍 之 J ' 可 知 在 魯 肅 的 計 畫 之 中, 結 盟 劉 備 只 是 一 時 的 需 要, 日 後 時 移 勢 遷, 孫 吳 本 就 保 留 背 盟 的 可 能 o 魏 國 程 昱 也 是 這 樣 看 待 孫 劉 兩 家 的 盟 約, 曰 :,- 孫 權 新 在 位, 未 為 海 內 所 ' I 申 o 曹 公 無 敵 於 天 下, 初 舉 荊 州, 威 震 江 表, 權 雖 有 謀, 不 能 獨 當 也 劉 備 有 英 名, 關 羽 張 飛 皆 萬 人 敵 也, 權 必 資 之 以 禦 我 l 9 ' 換 句 話 說, 如 果 不 是 曹 操 進 兵 江 東, 孫 吳 獨 力 難 撐, 孫 劉 兩 家 根 本 沒 有 聯 盟 的 需 要 雖 然 後 來 孫 劉 兩 家 透 過 聯 姻 協 議 等 外 交 手 段, 但 這 樣 的 盟 約 仍 然 十 分 脆 弱, 關 鍵 點 在 於 孫 權 並 不 滿 足 於 偏 安 一 隅, 而 早 有 天 下 之 志 三 國 志. 吳 書. 魯 肅 傳 記 載 孫 權 魯 肅 初 次 見 面 的 談 話, 魯 肅 說 : 昔 高 帝 區 區 欲 尊 事 義 帝 而 不 獲 者, 以 項 羽 為 害 也 今 之 曹 操, 猶 昔 之 項 羽 ' 將 軍 由 得 桓 文 乎? 肅 竊 料 之, 5 其 室 不 可 復 興, 曹 操 不 可 卒 除, 為 將 軍 計, 惟 有 鼎 足 江 束, 以 觀 天 下 之 釁 規 模 如 此, 亦 無 自 嫌, 何 者? 北 方 誠 多 務 也, 因 其 多 務, 勦 除 黃 手 且, 進 伐 劉 表, 竟 長 江 所 極, 據 而 有 之, 然 後 建 帝 號 以 圖 天 下, 此 高 帝 之 業 也 2 0 由 這 句 建 帝 號 以 圖 天 下, 此 高 帝 之 業 也 J ' 可 知 魯 肅 為 孫 權 所 規 劃 的 發 展 方 針, 其 終 極 o n y 仇 U 晉 且 早 日 晉 陳 奎 陳 有 妄 陳 有 妄 甘 r 8 4 1 8 4 1 三 三 三 囡 士 囡 U 囡 士 川 日 士 U 吳 聿 魏 百 吳 畫 面 目 聿 回 魯 肅 傳 程 旦 傳 魯 肅 傳 W F MH H Mw m H H 頁 242 反 n U y 頁 頁 M ' 正 U - 89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目 標 不 是 偏 安 江 東, 而 是 建 立 一 個 大 一 統 的 新 朝 代 雖 然 孫 權 回 應 魯 肅, 謙 稱,- 今 盡 力 一 方, 冀 以 輔 漢 耳, 此 言 非 所 及 也 J ' 並 不 直 接 承 認 對 方 說 中 自 己 的 心 事, 但 由 後 文,- 權 不 以 介 意, 益 貴 重 之, 賜 肅 母 衣 服 韓 帳, 居 處 雜 物, 富 擬 其 舊 2 1, 從 孫 權 對 魯 肅 的 禮 遇, 可 知 其 心 底 深 為 讚 賞 魯 肅 的 戰 略 規 劃 ( 魯 肅 傳 又 記 載 : 曹 公 破 走, 肅 即 先 遷, 權 大 請 諸 將 迎 肅 o 肅 將 入 閻 拜, 權 起 禮 之, 因 謂 曰,- 子 敬, 孤 持 鞍 下 馬 相 迎, 足 以 顯 卿 未? J 肅 趨 進 曰,- 未 也 o J 眾 人 聞 之, 無 不 愕 然 就 坐, 徐 舉 鞭 言 曰,- 願 至 尊 威 德 加 乎 四 海, 總 括 九 州, 克 成 帝 業, 史 以 安 車 辛 棄 輪 徵 肅, 始 當 顯 耳 權 撫 掌 歡 笑 2 2 由 此 可 見 孫 權 魯 肅 均 不 甘 心 偏 安 東 南, 而 有 志 於 天 下 劉 備 以 興 復 漢 室 為 號 召, 孫 權 則 對 天 下 有 野 心, 因 此 兩 人 有 根 本 矛 盾 存 在 赤 壁 之 戰 前, 孫 權 結 盟 劉 備 只 是 在 曹 操 壓 力 下 暫 時 的 需 要, 因 此 隨 著 劉 備 勢 力 發 展 迅 速, 孫 吳 的 假 想 敵 由 曹 魏 變 成 蜀 漢 時, 這 個 盟 約 肯 定 不 保 當 劉 備 佔 有 漠 中, 關 羽 北 伐, 勢 逼 襄 獎, 進 窺 宛 洛, 其 勢 達 於 頂 點 時, 孫 吳 此 時 的 假 想 敵 已 由 曹 魏 變 成 蜀 漢, < 三 國 志. 吳 書. 呂 蒙 傳 清 楚 記 載 此 一 轉 折 : 魯 肅 卒, 蒙 西 屯 陸 口, 肅 軍 人 馬 萬 餘 盡 以 屬 蒙 又 拜 漢 昌 太 守, 食 下 雋 劉 陽 漢 昌 州 陵 與 關 羽 分 土 接 境, 生 口 羽 蹺 雄, 有 并 兼 心, 且 居 國 上 流, 其 勢 難 久 初, 魯 肅 等 以 為 曹 公 尚 存, 禍 難 始 構, 宜 相 輔 協, 與 之 同 仇, 不 可 夫 也, 蒙 乃 密 陳 計 策 曰,- 今 征 虜 守 南 君 戶, 潘 璋 住 白 帝, 蔣 欽 將 游 兵 萬 人, 循 江 上 下, 應 敵 所 在, 蒙 為 國 家 前 據 襄 陽, 去 臼 此, 何 憂 於 揀, 何 賴 於 羽? 且 羽 君 臣, 矜 其 詐 力, 所 在 反 覆, 不 可 以 腹 心 符 也 今 羽 所 以 未 使 東 向 者, 以 至 尊 聖 明, 蒙 等 尚 存 也 今 不 於 疆 壯 時 圍 之, 一 旦 僵 仆, 欲 復 陳 力, 其 可 得 邪? J 權 深 納 其 策, 又 聊 復 與 論 取 徐 州 意, 蒙 對 曰,- 今 操 遠 在 河 北, 新 破 諸 袁, 撫 集 幽 冀, 未 暇 束 顧 徐 土 守 兵, 聞 不 足 言, 往 自 可 克 然 地 勢 陸 通, 蹺 騎 所 騁, 至 尊 今 日 得 徐 州, 操 後 旬 必 來 爭, 雖 以 七 八 萬 人 守 之, 猶 當 懷 憂 不 如 取 羽, 全 據 長 江, 形 勢 益 張 權 尤 以 此 言 為 當 2 3 勻 血? 但 弓 - 晉 且 早 日 晉 陳 奎 有 陳 妄 陳 有 妄 甘 r 8 4 1 8 4 1 三 三 三 囡 士 囡 U 士 囡 U 士 U 吳 金 吳 百 畫 吳 面 目 聿 回 殷 商 品 窗 口 白 肅 傳 肅 傳 蒙 傳 頁 頁 頁 可 反 nynu7 U 可 句 / 勻 叮, J 蚵,? 勻 n -, E 90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可 見 此 時 蜀 漢 勢 強, 已 成 孫 吳 之 患 等 到 關 羽 北 伐, 呂 蒙 見 機 不 可 失, 乃 上 疏 言 攻 取 荊 州 之 法,. 羽 討 樂 而 多 留 備 兵, 必 恐 蒙 圖 其 後 故 也 蒙 常 有 病, 乞 分 士 眾 還 建 業, 以 治 疾 為 名 羽 聞 之, 必 撤 備 兵, 盡 赴 襄 陽 大 軍 浮 江, 晝 夜 馳 上, 襲 其 空 虛, 則 南 郡 可 下, 而 羽 可 禽 也 24 可 見 孫 吳 背 盟, 一 方 面 是 因 為 蜀 漢 已 成 未 來 的 假 想 敵, 另 一 方 面 是 因 為 此 時 襲 取 荊 州, 有 大 利 可 圖 曹 魏 司 馬 懿 亦 看 透 吳 蜀 聯 盟 的 根 本, 於 關 羽 北 伐 時 提 出 聯 吳 制 蜀 的 主 張 晉 書. 高 祖 宣 帝 本 紀 云 : 是 時 漢 帝 都 許 昌, 魏 武 以 為 近 貝 克, 欲 徙 河 北 帝 諜 曰,. 禁 等 為 水 所 沒, 非 戰 守 之 所 失, 於 國 家 大 計 未 有 所 損, 而 使 遷 都, 既 示 敵 以 弱, 又 堆 河 之 人 大 不 安 矣 孫 權 劉 備, 外 親 內 疏, 羽 之 得 意, 權 所 不 願 也 可 喻 權 所, 令 持 其 後, 則 槃 固 自 解 魏 武 從 之 權 呆 遣 將 呂 蒙 西 襲 公 安, 拔 之, 羽 遂 為 蒙 所 獲 2 5 這 句 孫 權 劉 備, 外 親 內 疏, 羽 之 得 意, 權 所 不 願 J ' 正 是 孫 權 背 盟 的 關 鍵 孫 權 襲 殺 關 羽 以 後, 為 求 結 盟 曹 魏, 甚 至 屈 身 忍 辱, 稱 臣 受 封, 並 勸 曹 操 稱 帝 資 治 通 鑑. 卷 六 十 八 記 載 : 魏 王 操 表 孫 權 為 : 聽 騎 將 軍, 假 節, 領 荊 州 牧, 封 南 昌 候 權 遣 校 尉 架 寓 入 貢, 又 遣 朱 光 等 歸, 上 書 稱 臣 於 操, 稱 說 天 命 操 以 權 書 示 外 曰 :,. 是 兒 欲 曙 吾 著 爐 火 上 邪! J 侍 中 陳 草 等 皆 曰,. 漢 祥 已 咚, 非 過 今 日 殿 下 功 德 巍 巍, 草 生 注 望, 故 孫 權 在 遠 稱 臣 此 天 人 之 應, 異 氣 齊 聲, 殿 下 宜 正 大 位, 復 何 疑 哉! J 採 曰,. 若 天 命 在 吾, 吾 為 周 文 王 矣 26 孫 吳 的 外 交 方 針 看 似 前 後 矛 盾, 但 其 根 本 都 是 利 益 導 向 赤 壁 之 戰 前, 曹 操 勢 將 兼 併 江 東, 24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呂 蒙 傳 > ' 頁 1 2 78 2 5 唐. 房 玄 齡 等 : < 晉 書. 帝 紀. 高 手 且 宣 帝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6 年 10 月 初 版 ), 頁 3 0 2 6 宋. 司 馬 光 : < 資 治 通 鑑. 卷 六 十 八 > ( 臺 北 : 天 工 書 局, 1988 年 ), 頁 2 1 72 0 < 資 治 通 鑑 之 文 乃 統 整 自 陳 壽 三 國 志. 魏 書. 武 帝 紀 裴 松 之 注 引 魏 略 魏 氏 春 秋 及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 ' 直 在 三 國 志 為 其 所 本, 但 三 國 志 文 字 散 見 各 處, < 資 治 通 鑑 較 為 完 整 精 約, 故 本 文 此 處 引 資 治 通 鑑 為 據, 下 同 參 見 晉. 陳 壽 :< 三 國 志 >, 頁 5 2-5 3 及 頁 1 1 2 1 0-91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雖 然 遺 書 孫 吳 曰,. 近 者 奉 辭 伐 罪, 蛙 魔 南 指, 劉 琮 束 手 今 治 水 軍 八 十 萬 眾, 方 與 將 軍 會 獵 於 吳 27, 然 併 吞 孫 吳 之 心, 昭 然 若 揭 此 時 魯 肅 對 孫 權 剖 析 :,. 向 察 眾 人 之 議, 專 欲 誤 將 軍, 不 足 與 圖 大 事 今 肅 可 迎 操 耳, 如 將 軍 不 可 也 何 以 言 之? 今 肅 迎 操, 操 當 以 肅 還 付 鄉 黨, 品 其 名 位, 猶 不 失 下 曹 從 事, 乘 慣 車, 從 吏 卒, 交 游 士 林, 累 官 故 不 失 州 郡 也 o 將 軍 迎 操, 欲 安 所 歸 乎? 願 早 定 大 計, 莫 用 眾 人 之 議 也 28, 所 以 是 時 孫 吳 沒 有 屈 身 投 降 的 可 能 ; 但 孫 吳 佔 有 荊 州, 擒 殺 關 羽 以 後, 蜀 漢 勢 必 來 攻, 而 此 時 曹 魏 準 備 不 及, 尚 無 大 舉 南 侵, 一 統 天 下 之 勢, 所 以 孫 權 此 時 付 出 稱 臣 的 虛 名, 就 可 以 避 免 兩 面 受 敵 的 危 機, 實 際 並 無 損 於 江 東 的 獨 立 孫 權 貫 徹 此 一 方 針, 爭 取 對 國 家 最 有 利 的 條 件, 故 夷 陵 之 戰 前, 除 了 一 方 面 遣 使 向 劉 備 求 和, 另 一 方 面 遣 使 稱 臣, 接 受 曹 丕 封 賜 : 八 月, 孫 權 遣 使 稱 臣, 卑 辭 奉 章, 並 送 于 禁 等 退 朝 臣 皆 賀, 劉 嘩 獨 曰,. 權 無 故 求 降, 必 內 有 急 權 前 襲 殺 關 羽 ' 劉 備 必 大 興 師 伐 之 外 有 強 寇, 眾 心 不 安, 又 恐 中 國 往 乘 其 釁, 故 委 地 求 降, 一 以 卻 中 國 之 兵, 二 假 中 國 之 援, 以 強 其 眾 而 疑 敵 人 耳 天 下 三 分, 中 國 十 有 其 八 吳 蜀 各 保 一 州, 阻 山 依 水, 有 急 相 救, 此 小 國 之 利 也 今 還 自 相 攻, 天 亡 之 也, 宜 大 興 師, 逕 渡 江 襲 之 蜀 攻 其 外, 我 襲 其 內, 吳 之 亡 不 出 旬 月 矣 吳 亡 則 蜀 孤, 若 割 吳 之 半 以 與 蜀, 蜀 固 不 能 久 存, 況 蜀 得 其 外, 我 得 其 內 乎! J 帝 曰,. 人 稱 臣 降 而 伐 之, 疑 天 下 欲 來 者 心, 不 若 且 受 吳 降 而 襲 蜀 之 後 也 對 曰,. 蜀 遠 吳 近, 又 聞 中 國 伐 之, 便 還 軍, 不 能 止 也 今 備 已 怒, 興 兵 擊 吳, 間 我 伐 吳, 知 吳 必 亡, 將 喜 而 進 與 我 爭 割 吳 地, 必 不 改 計 抑 怒 救 吳 也 帝 不 聽, 遂 受 吳 降...... 丁 已, 遣 太 常 那 貞 奉 策 即 拜 孫 權 為 吳 王, 加 九 錫 " 在 魏 吳 結 盟 的 條 件 中, 曹 丕 索 求 雀 頭 香 大 貝 明 珠 象 牙 犀 角 E 代 王 冒 孔 雀 讀 翠 斗 鴨 長 鳴 雞 等 財 物, 孫 權 悉 與 之 3 0 ; 但 以 封 其 子 登 萬 戶 侯 為 藉 口, 入 質 於 魏, 孫 權 則 2 7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裴 松 之 注 引 江 表 傳 > ' 頁 1 1 1 8 28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魯 肅 傳 >, 頁 1 2 7 0 2 9 宋. 司 馬 光 : < 資 治 通 鑑. 卷 六 十 九 > ' 頁 2 1 9 3 0 < 資 治 通 鑑 之 文 源 出 陳 壽 : < 三 國 志. 魏 書. 文 帝 紀 三 國 志. 魏 書. 劉 嘩 傳 及 裴 松 之 注 引 傅 子 與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 ' 然 三 國 志 史 料 散 見 各 處, 不 易 撿 索, 而 資 治 通 鑑 較 為 完 整 精 錄, 故 本 文 此 處 引 資 治 通 鑑 為 據 參 見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 ' 頁 78 頁 446-447 及 頁 1I 2 1-1 1 2 2 3 0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裴 松 之 注 引 江 表 傳 > ' 頁 1 1 24 92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辭 之 3 1, 這 些 手 段 莫 不 說 明 孫 曹 兩 家 的 結 盟, 孫 吳 僅 僅 付 出 虛 名 與 財 貨, 並 未 失 去 其 獨 立 性, 可 知 此 一 盟 約, 不 過 一 時 緩 兵 之 計, 避 免 兩 面 開 戰 的 困 境, 並 不 具 有 實 質 的 效 力 因 此 當 夷 陵 戰 後, 蜀 漠 的 威 脅 已 經 解 除, 孫 吳 先 主 動 聯 絡 彼 此,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記 載 :,- 十 二 月, 權 使 太 中 大 夫 鄭 泉 聘 劉 備 於 白 帝, 始 復 通 也 然 猶 與 魏 文 帝 相 往 來, 至 後 年 乃 絕 3 2 ' 其 間 約 一 年, 孫 吳 同 時 與 曹 魏 蜀 漢 來 往, 可 見 其 外 交 一 切 以 利 益 為 依 歸, 全 無 信 義 可 言 資 治 通 鑑. 卷 七 十 記 載 : 漢 尚 書 義 陽 鄧 芝 言 於 諸 葛 亮 曰,- 今 主 上 幼 弱, 初 即 尊 位, 宜 遣 大 使 重 申 吳 好 亮 曰,- 吾 思 之 久 矣, 未 得 其 人 耳, 今 日 始 得 之 o J 芝 問,- 其 人 為 誰? J 亮 曰 : 即 使 君 也 乃 遣 芝 以 中 郎 將 修 好 於 吳 冬, 十 月, 芝 至 吳 時 吳 王 猶 未 與 魏 絕, 狐 疑, 不 時 見 芝 芝 乃 自 表 請 見 曰,- 臣 今 來, 亦 欲 為 吳, 非 但 為 蜀 也 吳 王 見 之, 曰,- 孤 誡 願 與 蜀 和 親, 然 恐 蜀 主 幼 弱, 國 小 勢 逼, 為 魏 所 乘, 不 自 保 全 耳 芝 對 曰,- 吳 蜀 二 國, 四 州 之 地 大 王 命 世 之 英, 諸 葛 亮 亦 一 時 之 傑 也 ; 蜀 有 重 險 之 固, 吳 有 三 江 之 阻 合 此 二 長, 共 為 骨 齒, 進 可 並 兼 天 下, 退 可 鼎 足 而 立, 此 理 之 自 然 也 大 王 今 若 委 質 於 魏, 魏 必 上 望 大 王 之 入 朝, 下 求 太 子 之 內 侍 ' 若 不 從 命, 貝 I) 奉 辭 伐 叛, 蜀 亦 順 流 見 可 而 進 如 此, 江 南 之 地 非 復 大 王 之 有 也 吳 王 默 然 良 久 曰,- 君 言 是 也 遂 絕 魏, 專 與 ; 其 連 和 3 3 從 黃 初 四 年 ( 西 元 2 23 年 ) 鄧 芝 使 吳 後, 吳 蜀 的 關 係 才 算 穩 定 下 來, 但 此 盟 約 雙 方 之 所 以 均 能 信 守, 蓋 此 時 蜀 漢 已 經 沒 有 背 棄 盟 約 的 實 力, 而 孫 吳 荊 州 已 得, 也 沒 有 背 棄 盟 約 的 需 要, 反 而 曹 魏 成 為 彼 此 最 大 的 威 脅, 所 以 盟 約 才 穩 定 下 來 由 是 以 觀, 孫 吳 的 外 交 政 策 充 滿 彈 性, 所 為 所 事 無 道 義 可 言, 一 切 的 準 則 只 有 國 家 利 益, 聯 姻 稱 臣 都 只 是 手 段, 無 法 保 證 盟 約 的 有 效 ; 反 過 來 蜀 漠 的 建 立 以 反 對 曹 操 恢 復 漢 室 為 號 召, 因 此 並 不 存 在 聯 魏 制 吳 的 空 間, 外 交 策 略 與 威 脅 反 制 孫 吳 背 盟 的 手 段, 均 3 1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 頁 1 1 2 3 0 < 資 治 通 鑑 則 較 三 國 志 多 為 萬 戶 侯 四 字, 參 見 宋. 司 馬 光 : < 資 治 通 鑑. 卷 六 十 九 }, 頁 2 1 9 8 32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 頁 1 1 2 6 33 宋. 司 馬 光 : < 資 治 通 鑑. 卷 七 十 }, 頁 2 2 1 7 0 < 資 治 通 鑑 之 史 料 源 自 陳 壽 :< 三 國 志. 蜀 書. 鄧 芝 傳 }, 然 ( 鄧 芝 傳 並 無 鄧 芝 出 使 之 時 間, 而 資 治 通 鑑 編 年 為 髓, 使 於 計 算 孫 吳 同 時 結 好 曹 魏 蜀 ; 其 之 時 間, 故 本 文 此 處 引 資 治 通 鑑 為 據 參 見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蜀 書. 鄧 芝 傳 }, 頁 10 71-1 072-93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遠 較 孫 吳 貧 乏 由 於 隆 中 對 所 規 劃 之 方 針, 結 盟 孫 吳 是 重 中 之 重, 以 便 使 劉 備 無 後 顧 之 憂, 專 心 兩 路 並 進, 以 伐 關 中 宛 洛, 然 而 諸 葛 亮 並 沒 有 更 可 靠 的 方 法, 保 證 孫 劉 兩 家 的 盟 約, 加 以 孫 權 的 外 交 方 略 隨 機 應 變, 甚 至 可 以 屈 身 忍 辱, 稱 臣 受 封, 又 乏 信 義, 同 時 與 蜀 漠 曹 魏 兩 家 往 來, 更 以 天 下 為 志, 而 非 止 於 割 據 偏 安, 因 此 在 若 有 厚 利 可 圖, 孫 吳 遲 早 背 盟, 這 是 隆 中 對 所 無 法 解 決 的 難 題 之 一 ( 二 ) 荊 州 乃 四 戰 之 地 隆 中 對 ) 第 二 個 難 題, 乃 諸 葛 亮 為 劉 備 所 選 之 根 據 荊 州, 為 一 關 鍵 要 地, 曹 魏 孫 吳 蜀 漢, 乃 至 於 後 來 的 司 馬 音, 均 以 荊 州 為 主 要 戰 爭 動 線 曹 操 赤 壁 之 戰 前 的 南 下 路 線, 就 沿 著 漢 水 而 進 前 文 所 引 三 國 志. 吳 書. 魯 肅 傳 記 載 孫 權 魯 肅 初 次 對 答 時, 魯 肅 為 孫 權 所 規 劃 之 發 展 方 針, 即 主 張 :,. 勦 除 黃 祖, 進 伐 劉 表, 竟 長 江 所 極, 據 而 有 之, 然 後 建 帝 號 以 圖 天 下 34, 故 可 知 孫 權 對 荊 州 的 企 圖 心 o 三 國 志. 吳 書. 甘 寧 傳 亦 有 類 似 之 語 : 今 漢 祥 日 微, 曹 操 彌 惜, 終 為 基 益 南 荊 之 地 山 陵 形 便, 江 川 流 通, 誠 是 國 之 西 勢 也 寧 已 觀 劉 表, 慮 既 不 遠, 兒 子 又 劣, 非 能 承 業 傳 基 者 也 至 尊 當 早 規 之, 不 可 後 操 圍 之 之 計, 宜 先 取 黃 祖 祖 今 年 老, 昏 主 已 甚, 財 穀 並 乏, 左 右 欺 弄, 務 於 貨 利, 侵 求 史 士, 史 士 心 怨, 舟 船 戰 具, 頓 廢 不 倚, 怠 於 耕 農, 軍 無 法 伍 互 尊 今 往, 其 破 可 必 一 破 祖 軍, 鼓 行 而 西, 西 據 楚 闕, 大 勢 彌 廣, 即 可 漸 規 巴 蜀 3 5 甘 寧 與 魯 肅 對 孫 吳 的 發 展 方 針, 都 是 先 取 荊 州,,. 漸 規 巴 蜀 J ',. 竟 長 江 所 極 J ' 兩 人 所 見 略 同 至 於 司 馬 氏 對 荊 州 的 看 重, 可 由 陸 抗 最 後 一 次 上 疏 窺 知 三 國 志. 吳 書. 陸 抗 傳 記 載 : 西 陵 建 平, 國 之 蕃 表, 既 處 下 流, 受 敵 二 境 若 敵 汎 舟 順 流, 抽 驢 千 里, 星 奔 電 34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魯 肅 傳 }, 1 2 6 8 35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甘 寧 傳 }, 頁 1 2 9 2-1 2 9 3 94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邁, 俄 然 行 至, 非 可 恃 援 他 部 以 救 倒 縣 也 o 此 乃 社 程 安 危 之 機, 非 徒 封 疆 侵 F 韋 小 害 也 臣 父 遜 昔 在 西 重 陳 言, 以 為 西 陵 國 之 西 門, 雖 云 易 守, 亦 復 易 失 若 有 不 守, 非 但 失 一 郡 ' 則 荊 州 非 吳 有 也 如 其 有 虞, 當 傾 國 爭 之 o 臣 往 在 西 陵, 得 涉 遜 迫, 前 乞 精 兵 三 萬, 而 主 者 循 常, 未 肯 差 赴 自 步 闡 以 後, 益 更 損 耗 今 臣 所 統 千 里, 受 敵 四 處, 外 禦 種 對, 內 懷 百 蠻, 而 上 下 見 兵, 財 有 數 萬, 贏 弊 日 久, 難 以 待 變 臣 愚 以 為 諸 王 幼 沖, 未 統 國 事, 可 且 立 傅 相, 輔 導 賢 妾, 無 用 兵 馬, 以 妨 要 務 又 黃 門 豎 宜, 開 立 占 募 ' 兵 民 怨 役, 迫 逃 入 占 乞 特 詔 簡 閱, 一 切 料 出, 以 補 疆 場 受 敵 常 處, 使 臣 所 部 足 滿 八 萬, 省 息 眾 務, 信 其 賞 罰, 雖 韓 白 復 生, 無 所 展 巧 若 兵 不 增, 此 制 不 改, 而 欲 克 諧 大 事, 此 臣 之 所 深 戚 也 若 臣 死 之 後, 乞 以 西 方 為 屬 願 陸 下 忠 覽 臣 言, 貝 I J 臣 死 且 不 朽 3 6 由 前 文 論 述 可 知, 曹 魏 孫 吳 司 馬 音 等, 均 極 看 重 荊 州, 為 各 方 必 爭 之 地 因 為 荊 州 是 兵 家 必 爭 之 地, 所 以 陸 抗 指 出 其 缺 點,. 雖 云 易 守, 亦 復 易 失 J ' 頻 繁 的 戰 爭 只 能,. 如 其 有 虞, 當 傾 國 爭 之 因 此 長 期 佔 有 荊 州, 將 面 臨,. 所 統 千 里, 受 敵 四 處, 外 禦 疆 對, 內 懷 百 蠻, 而 上 下 見 兵, 財 有 數 萬, 贏 弊 日 久, 難 以 待 變 的 困 境 三 國 後 期 東 吳 陸 抗 所 面 臨 經 營 荊 州 的 問 題, 在 三 國 前 期 早 已 存 在, 無 論 是 劉 表 劉 備 據 有 荊 州, 都 得 面 臨 來 自 四 面 八 方 的 戰 爭, 差 別 只 是 陸 抗 主 要 經 營 北 西 兩 面 防 線, 而 劉 表 劉 備 主 要 經 營 北 東 兩 面 防 線, 然 其 多 線 防 禦 戰 爭 頻 繁 的 本 質 並 無 二 致 換 句 話 說, 即 使 關 羽 加 強 荊 州 防 務, 不 輕 易 北 伐, 只 要 曹 魏 孫 吳 均 以 荊 州 為 目 標, 且 如 前 述 吳 蜀 之 間 的 盟 約 不 可 靠, 那 麼? 有 了 保 住 荊 州, 關 羽 遲 早 會 面 臨 四 面 八 方 的 戰 事, 而 在 頻 繁 的 征 戰 中, 把 蜀 漠 的 戰 爭 潛 力 消 耗 一 空 今 以 關 羽 敗 亡 的 建 安 二 十 四 年 ( 西 元 2 1 9 年 ) 為 界, 計 算 東 吳 佔 領 荊 州 後 的 重 大 戰 爭, 西 元 2 2 2 年 夷 陵 之 戰 與 劉 備 火 拼, 夷 陵 戰 後 曹 魏 三 路 進 逼, 亦 由 夏 侯 尚 張 部 徐 晃 閩 南 郡, 222 年 底 孫 盛 奪 中 洲, 223 年 初 又 給 張 郤 奪 回, 之 後 在 此 拉 鋸, 226 年 孫 吳 與 曹 魏 戰 於 江 夏 襄 陽, 24 1 年 戰 於 獎 城, 25 0 戰 於 夷 陵 江 陵 胏 歸 等 地, 252 年 戰 於 南 郡 武 昌, 26 1 年 吳 將 鄧 油 李 光 詐 降, 264 年 蜀 漢 滅 亡 後, 陸 抗 西 爭 蜀 漢 故 地, 司 馬 昭 使 胡 烈 攻 西 陵, 逼 陸 抗 退 兵, 268 年 又 戰 於 江 夏 襄 陽, 272 年 吳 步 闡 降 晉, 引 發 羊 祐 與 陸 抗 爭 西 陵 的 戰 役, 2 77 年 吳 將 孫 慎 又 劫 掠 江 夏, 278 年 杜 預 初 代 羊 祐, 立 即 偷 襲 西 陵 督 張 政, 2 79 年 晉 大 舉 伐 吳, 六 路 大 軍 就 有 三 路 攻 武 昌 夏 口 江 陵, 11 占 總 大 軍 之 半, 中 軍 屯 於 襄 陽, 可 見 荊 州 為 其 中 樞 紐, 28 0 年 二 月 晉 師 克 西 陵, 三 月 孫 吳 就 滅 亡, 可 見 荊 州 的 3 6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陸 抗 傳 }, 頁 1 3 5 9-1 3 6 0-95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戰 事, 與 孫 吳 國 連 相 終 始 這 還 僅 計 算 資 治 通 鑑 所 錄 發 生 在 荊 州 的 大 戰, 實 際 發 生 在 荊 州 的 武 裝 衝 突 更 多, 而 且 自 夷 陵 戰 後, 蜀 漢 無 力 東 侵, 孫 吳 和 曹 魏 間 在 荊 州 的 戰 役, 就 如 此 頻 繁, 難 怪 陸 抗 極 言 : ' 所 統 千 且, 受 敵 四 處, 外 禦 疆 對, 內 懷 百 蠻, 而 上 下 見 兵, 財 有 數 萬, 贏 弊 日 久, 難 以 待 變 三 國 後 期 孫 吳 為 保 有 荊 州, 付 出 極 大 的 代 價, 因 此 就 算 關 羽 不 失 荊 州, 蜀 漢 要 保 有 荊 州, 仍 得 消 耗 大 量 的 戰 爭 資 源, 這 是 荊 州 此 一 兵 家 必 爭 之 地 不 可 避 免 的 難 題 再 從 三 國 時 期 糾 紛 地 帶 以 觀 荊 州 形 勢, 陳 致 平 三 國 史 話 有 一 三 國 糾 紛 地 帶 形 勢 圖 ), 其 中 最 大 的 戰 爭 區 荊 州 糾 紛 地 機 兩 糾 紛 地 G 削 糾 紛 地 一 - 一 三 闢 版 界 塊, 就 是 荊 州 之 地 3 7 三 國 創 紛 地 帶 形 勢 圓 這 樣 的 戰 略 要 地, 為 兵 家 所 必 爭, 再 再 證 明 無 論 哪 一 勢 力 擁 有 荊 州 之 地, 都 得 隨 時 面 臨 戰 爭 的 壓 力 與 破 壞 不 管 鎮 守 荊 州 為 何 人, 保 有 荊 州 這 四 戰 之 地, 絕 對 得 付 出 莫 大 的 代 價 丁 中 江 三 分 割 據 籽 籌 策, 萬 古 雲 霄 一 羽 毛 一 評 隆 中 對 策 與 三 分 J ) 一 文 云 : 劉 備 和 孫 權 聯 盟 因 為 關 羽 守 荊 州 而 成 為 聯 盟 毀 壞 的 導 火 線 關 羽 是 名 將, 忠 義 自 許, 但 劉 備 千 不 該 萬 不 該 派 他 去 守 荊 州 荊 州 統 帥 的 條 件 是 要 懂 外 交 懂 運 用, 3 7 引 自 陳 致 平 : { 三 國 史 話 >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008 年 11 月 二 版 -,!po ' 頁 95 96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能 利 用 孫 權 集 團 和 曹 操 集 團 的 矛 盾, 該 讓 的 時 候 讓, 該 爭 的 時 候 爭, 要 能 以 柔 性 與 彈 性 戰 略 和 戰 術 ' 互 為 運 用 不 幸 關 羽 于 智 自 雄, 剛 使 自 用, 柔 性 和 彈 性 方 面 非 其 所 長, 且 正 是 其 所 短, 因 其 短 而 導 致 麥 城 之 敗 因 關 羽 毀 敗 而 瓦 解 蜀 吳 聯 盟 諸 葛 亮 雖 籌 畫 出 三 分 之 舉, 卻 無 法 掌 握 三 分 的 變 化, 致 使 蜀 漢 終 不 能 興 復 ; 其 室 謀 事 在 人, 成 事 在 天, 時 也! 命 也! 38 又 如 丁 肇 強 從 戰 略 觀 點 論 諸 葛 亮 的 隆 中 對 J ) 一 文 結 語 主 張 : 總 之, 諸 葛 亮 的 隆 中 對 J ' 是 我 國 歷 史 上 最 具 體 完 整, 而 且 非 常 卓 越 的 統 一 天 下 的 全 程 戰 略 構 想 遺 幟 的 是 在 執 行 的 過 程 中, 不 幸 發 生 了 嚴 重 而 難 以 補 救 的 過 失 和 錯 誤, 使 其 五 項 之 得 所 獲 得 的 利, 抵 銷 不 了 四 項 之 失 所 產 生 的 害, 其 中 尤 以 荊 州 之 失, 為 隆 中 對 的 致 命 傷 且 沒 有 荊 州 之 失, 就 不 會 有 挽 亭 之 敗, 這 兩 次 失 敗, 使 蜀 軍 的 戰 力 顯 著 降 低, 在 以 後 的 7 年 之 內 均 無 法 獲 得 補 充 ; 尤 其 是 能 征 慣 戰 的 將 才 傷 亡 較 多, 後 繼 乏 人 ; 而 荊 州 的 喪 失, 史 使 蜀 ; 真 的 戰 略 態 勢 陷 於 不 利 假 如 當 時 能 以 馬 克 勇 善 戰 熟 諸 韜 略 忠 貞 守 志 均 衡 穩 健 並 深 明 大 義 的 趙 雲 ' 取 代 關 羽 鎮 守 荊 叫, 也 許 隆 中 對 可 能 會 有 成 功 的 希 望, 39 丁 肇 強 主 張 以 趙 雲 代 關 羽 ' 則 荊 州 自 安, 但 在 吳 蜀 脆 弱 的 盟 約 保 障 下, 就 算 以 外 交 手 段 暫 緩 荊 州 的 兵 災, 長 期 在 吳 蜀 終 極 目 標 的 衝 突 下, 仍 然 不 能 保 證 荊 州 不 會 同 時 面 臨 兩 線 作 戰 實 際 上 劉 備 的 主 要 根 據 地 為 荊 益 二 州, 三 國 時 代 的 州 牧 就 有 獨 立 為 一 勢 力 的 可 能, 更 何 況 荊 州 相 當 於 蜀 漠 的 一 半 勢 力, 劉 備 既 然 自 領 益 州 做, 那 麼 領 荊 州 的, 一 定 是 該 集 團 的 第 二 號 人 物 所 以 劉 備 入 蜀, 以 諸 葛 亮 鎮 荊 州, 關 羽 佐 之, 等 到 龐 統 陣 亡, 劉 備 調 諸 葛 亮 至 身 邊 參 謀, 荊 州 自 然 得 由 集 團 的 第 三 號 人 物 關 羽 鎮 守 孫 吳 自 有 荊 州 以 後, 荊 州 由 江 東 士 族 的 代 表 陸 遜 鎮 守, 陸 遜 陸 抗 父 子 在 孫 吳 政 權 中 的 重 要 性, 均 可 證 明 荊 州 鎮 守 在 集 團 的 地 位 特 出 推 究 諸 葛 亮 選 荊 州 之 理, 一 來 是 荊 州 是 劉 備 僅 有 的 機 會, 另 外 是 北 伐 的 要 道 諸 葛 亮 選 荊 州 為 基 地, 是 一 個 不 得 已 的 選 擇, 那 時 曹 操 已 破 袁 紹, 勢 力 之 盛, 一 時 無 兩, 當 時 連 38 T 中 江 講 述 7 燕 石 整 理 : ( 三 分 割 據 好 籌 策, 萬 古 雲 霄 一 羽 毛 一 評 隆 中 對 策 與 三 分 J ), 頁 1 8 6 3 9 丁 肇 強 : ( 從 戰 略 觀 點 論 諸 葛 亮 的 隆 中 對 J ), 頁 詣 - 9 7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根 據 地 都 沒 有 的 劉 備, 在 中 原 根 本 不 可 能 立 足 ; 而 江 東 之 地, 歷 經 孫 堅 孫 策 孫 權 的 經 營, 基 礎 已 然 穩 固, 加 之 孫 權 年 少 力 壯, 謀 臣 武 將 歸 心, 也 沒 有 機 會 放 眼 整 個 中 國, 只 有 年 邁 將 死 的 劉 表, 待 其 亡 故 之 後, 二 子 爭 桐, 或 有 可 乘 之 機, 所 以 諸 葛 亮 選 荊 州, 有 其 不 得 不 然 的 背 景 至 於 劉 備 攻 取 益 州 之 後, 荊 州 仍 有 大 用, 因 為 古 代 戰 爭 最 方 便 的 補 給 路 線, 是 沿 江 河 進 行, 所 以 南 北 主 要 的 戰 爭 發 生 在 漢 水 准 河 流 域, 所 以 蜀 漢 必 須 保 有 荊 州 這 塊 容 易 補 給 進 兵 的 交 通 要 道 o 但 是 保 有 荊 州 的 代 價 太 大, 連 年 戰 事 不 斷, 除 非 蜀 漢 能 在 荊 州 取 得 類 似 赤 壁 之 戰 夷 陵 之 戰 的 重 大 勝 利, 以 寡 擊 眾, 使 曹 魏 孫 吳 再 也 無 力 窺 伺 荊 州, 方 才 有 可 能 長 久 保 有 此 一 四 戰 之 地 但 寄 望 於 此, 顯 然 不 切 實 際 更 何 況 西 元 20 8 年 曹 操 於 赤 壁 大 敗, 222 年 趁 吳 蜀 夷 陵 大 戰, 又 兵 伐 荊 州, 因 此 要 長 時 保 有 荊 州, 每 次 戰 爭 都 需 以 大 勝 作 收, 而 不 能 陷 入 無 止 境 的 消 耗 戰 然 而 綜 觀 整 個 三 國 時 代 發 生 在 荊 州 的 戰 事, 絕 大 多 數 荊 州 都 是 彼 此 拉 鋸 的 絞 肉 場 以 蜀 漠 的 國 力, 夷 陵 之 戰 劉 備 損 失 四 萬 之 眾 就 一 臟 不 振, 如 何 能 撐 起 荊 州 無 底 洞 的 消 耗? 荊 州 戰 事 會 將 蜀 漢 拖 入 無 止 境 的 消 耗, 是 隆 中 對 ) 所 無 法 解 決 的 難 題 之 二 ( 三 ) 蜀 漢 資 源 分 為 二 路 大 軍 後 更 為 薄 弱 蜀 漠 的 人 口 賦 稅 主 要 集 中 荊 州 益 州 數 城 之 間, 廣 大 的 鄉 野 之 地, 仍 然 不 是 政 令 可 以 到 達 的 地 方 觀 諸 陳 致 平 三 國 史 話. 三 國 時 代 圓 > ' 更 可 見 蜀 漢 領 地 的 都 市, 屈 指 可 數 : 98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b ~ 益.= 個 回. \1 他 o fz I 州 治. 國 @ 圓 恩 三 國 時 代 圖 40 由 是 可 見 蜀 漢 人 口 經 濟 實 力 的 低 弱 從 前 述 丁 福 虎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統 計 三 國 時 代 魏 吳 蜀 的 人 口 比 例 大 致 為 4 : 2 : 1 J ' 到 西 晉 統 一 全 國 時 三 個 地 區 人 口 比 例 為 1 0 : 2 : 1 J 圳, 也 可 以 清 楚 看 出 蜀 漢 人 口 的 貧 乏 三 國 時 代 經 濟 以 農 業 為 主, 人 口 多 寡 代 表 經 濟 實 力, 也 是 兵 員 補 充 的 基 礎, 顯 然 蜀 漢 是 三 國 時 代 人 口 資 源 最 匿 乏 的 政 權 但 在 諸 葛 亮 ( 隆 中 對 兵 分 兩 路 的 設 計 之 下, 各 種 戰 爭 資 源 都 得 一 分 為 二 : 一 軍 拆 為 兩 部, 且 路 線 相 去 又 遠, 兩 者 難 以 相 互 援 應, 難 免 讓 敵 人 有 各 個 擊 破 的 機 會 現 存 史 料 並 未 明 書 關 羽 北 伐 的 軍 隊 總 數, 但 是 劉 備 為 關 羽 報 仇, 並 打 算 奪 回 荊 州, 其 所 謂 大 軍 僅 四 萬 40 引 自 陳 致 平 : { 三 國 史 話 > ' 頁 2 4 1 丁 福 虎 :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頁 3 7-99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人 42, 相 比 周 瑜 對 曹 操 赤 壁 大 軍 的 估 計 有 十 五 六 萬 人, 劉 表 降 眾 七 八 萬 人 43, 或 是 陸 遜 率 領 前 來 抵 抗 劉 備 軍 隊 的 五 萬 軍 44, 劉 備 的 部 隊 真 的 不 算 什 麼, 更 何 況 這 還 是 劉 備 準 備 近 兩 年 的 大 軍 4 5 0 冷 兵 器 時 代 科 技 差 距 並 不 大, 兵 力 指 揮 將 卒 主 導 戰 爭 的 勝 負, 巧 婦 難 為 無 米 之 炊 ' 劉 備 伐 吳 大 軍 只 有 四 萬 眾, 關 羽 北 伐 軍 力 可 想 而 知 難 怪 關 羽 盡 起 荊 州 兵 以 圍 襄 獎, 因 為 部 隊 有 限, 多 留 軍 隊 守 備 江 陵 公 安, 則 進 攻 軍 隊 不 足, 久 而 難 下, 消 耗 也 更 大 從 蜀 漢 兩 次 與 孫 吳 大 戰 的 兵 力 來 看, 蜀 漠 的 部 隊 戰 爭 資 源 無 法 撐 起 兩 面 作 戰 的 規 模, 兵 分 兩 路 徒 留 給 敵 人 各 個 擊 破 的 機 會 裴 松 之 三 國 志 注 更 有 : 1 諸 葛 丞 相 誠 有 匡 佐 之 才, 然 處 孤 絕 之 地, 戰 士 不 滿 五 萬 4 6 之 語, 不 知 其 言 是 否 可 靠, 若 然 為 真, 則 蜀 漢 舉 國 兵 力 不 過 五 萬, 若 兵 分 兩 路, 各 得 二 三 萬 已 知 蜀 漢 北 伐, 曹 魏 只 要 堅 壁 清 野, 據 城 而 守, 尋 釁 消 耗 雙 方 兵 力, 待 機 各 個 擊 破, 則 蜀 漠 的 戰 爭 資 源 難 有 尺 寸 之 功, 更 容 易 無 端 浪 費 也 就 是 因 為 雙 方 經 濟 能 力 相 去 太 遠, 曹 魏 兵 員 戰 將 米 糧 金 錢 物 資 消 耗 得 起, 待 蜀 漢 兵 力 損 耗 疲 軟, 大 舉 反 攻, 一 戰 而 定, 這 是 蜀 漢 先 天 的 劣 勢, 若 更 兵 分 兩 路, 每 一 路 大 軍 的 力 量 更 行 薄 弱, 調 度 之 餘, 必 將 捉 襟 見 肘, 關 羽 就 是 把 後 方 留 守 的 兵 力, 也 調 集 到 前 線, 期 能 在 最 短 的 時 間 內 攻 城 拔 營, 以 致 於 後 方 空 虛, 乃 為 呂 蒙 所 趁 蜀 漢 資 源 本 就 不 夠 豐 富, 兵 分 兩 路 之 後, 每 一 路 的 兵 力 更 行 薄 弱, 於 攻 守 之 際, 不 免 4 2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魏 書. 文 帝 紀 裴 松 之 j 主 引 魏 書 曰 : 1 癸 亥, 孫 權 上 書, 說 : II 劉 備 支 黨 四 萬 人, 馬 二 三 千 匹, 出 稀 歸, 請 往 掃 j 槳, 以 克 捷 為 效.Jl J 以 是 知 夷 陵 之 戰 劉 備 兵 四 萬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魏 書. 文 帝 紀 > ' 頁 7 9 4 3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裴 松 之 注 引 江 表 傳 曰 : 1 權 拔 刀 祈 前 奏 素 曰 : II 諸 將 吏 敢 復 有 言 當 迎 採 者, 與 此 案 同!.Jl 及 會 罷 之 夜, 瑜 請 見 曰 : II 諸 人 徒 見 操 書, 言 水 步 八 十 萬, 而 各 恐 a 攝, 不 復 料 其 虛 實, 便 開 此 議, 甚 無 言 再 也 今 以 實 校 之, 彼 所 將 中 國 人, 不 過 十 五 六 萬, 且 軍 已 久 疲, 所 得 表 束, 亦 極 七 八 萬 耳, 尚 懷 狐 疑 夫 以 疲 病 之 卒, 御 狐 疑 之 眾, 眾 教 雖 多, 甚 未 足 畏 得 精 兵 五 萬, 自 足 制 之, 願 將 軍 勿 慮 權 撫 背 曰 : II 公 謹, 卿 言 至 此, 甚 合 孤 心 o 子 布 文 表 諸 人, 各 顧 妻 子, 挾 持 私 慮, 深 失 所 望, 獨 卿 與 子 敬 與 孤 同 耳, 此 天 以 卿 二 人 贊 孤 也 五 萬 兵 難 卒 合, 已 選 三 萬 人, 船 糧 戰 具 俱 辨, 卿 與 子 敬 程 公 便 在 前 發, 孤 當 續 發 人 眾, 多 載 資 4 量, 為 卿 後 援 卿 能 辦 之 者 誠 決, 邂 逅 不 如 意, 使 還 就 孤, 孤 當 與 孟 德 決 之.Jl J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吳 主 傳 >, 頁 1 2 6 2 44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陸 遜 傳 > :1 黃 武 元 年, 劉 備 率 大 眾 來 向 西 界, 權 命 遜 為 大 都 督 假 節, 督 朱 然 潘 王 章 宋 謙 韓 當 徐 盛 鮮 于 丹 孫 桓 等 五 萬 人 拒 之 以 是 知 夷 陵 之 戰 陸 遜 兵 五 萬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陸 遜 傳 > ' 頁 1 3 4 6 的 關 羽 於 西 元 2 1 9 年 底 敗 亡, 劉 備 伐 吳 事 在 2 2 1 年 七 月, 故 此 推 測 劉 備 為 奪 回 荊 州, 準 備 近 兩 年 之 久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蜀 書. 諸 葛 亮 傳 >, 頁 8 3 4 100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有 所 破 綻, 是 隆 中 對 所 無 法 解 決 的 難 題 之 三 ( 四 ) 信 息 傳 遞 無 法 即 時 ( 隆 中 對 所 設 計 的 東 西 兩 路 北 伐 大 軍 一 沿 漢 水 流 域 北 進, 一 沿 棧 道 翻 越 劍 閣 秦 嶺, 二 者 之 間 山 嶺 阻 絕, 在 指 揮 調 度 與 情 報 分 享 上, 兩 路 大 軍 易 流 於 各 自 為 戰 的 狀 況 實 際 上 關 羽 兵 敗 麥 城, 其 時 劉 備 諸 葛 亮 在 成 都, 不 及 救 之, 就 是 兵 分 兩 路 的 缺 陷 三 國 時 代 的 情 報 蒐 集 分 析 傳 遞 等 均 十 分 落 伍, 對 於 戰 機 的 判 斷 尤 為 困 難 三 國 志 幾 次 稱 讚 謀 臣 臨 事 斷 機 之 善, 都 是 在 沒 有 情 報 下 對 敵 情 做 出 正 確 的 預 判 如 賈 詞 傳 > : 詞 說 繡 與 劉 表 連 手 口, 太 祖 比 征 之, 一 朝 引 軍 退, 繡 自 追 之 詞 謂 繡 曰,- 不 可 追 也, 追 必 敗 繡 不 從, 進 兵 交 戰, 大 敗 而 遷 詞 謂 繡 曰,- 促 更 追 之, 更 戰 必 勝 繡 謝 曰,- 不 用 公 言, 以 至 於 此 o 今 已 敗, 奈 何 復 追? J 訶 曰,- 兵 勢 有 變, 亟 往 必 利 繡 信 之, 逞 收 散 卒 赴 迫, 大 戰, 果 以 勝 退 問 詞 曰,- 繡 以 精 兵 迫 退 軍, 而 公 曰 必 敗 ; 退 以 敗 卒 擊 勝 兵, 而 公 曰 必 剋 悉 如 公 言, 何 其 反 而 皆 驗 也? J 翎 曰 : 此 易 知 耳 將 軍 雖 善 用 兵, 非 曹 公 敵 也 軍 雖 新 退, 曹 公 必 自 斷 後 ; 追 兵 雖 精, 將 既 不 敵, 彼 士 亦 銳, 故 知 必 敗 曹 公 攻 將 軍 無 失 策, 力 未 盡 而 退, 必 國 內 有 故 ; 已 破 將 軍, 必 輕 軍 速 進, 縱 留 諸 將 斷 後, 諸 將 雖 勇, 亦 非 將 軍 敵, 故 直 在 用 敗 兵 而 戰 必 勝 也 繡 乃 服 47 又 如 建 安 二 十 二 年 法 正 勸 劉 備 出 兵 漢 中, 云 : 曹 操 一 舉 而 降 張 魯, 定 ; 其 中, 不 因 此 勢 以 圖 巴 蜀, 而 留 夏 侯 淵 張 部 屯 守, 身 邊 北 遷, 此 非 其 智 不 遠 而 力 不 足 也, 必 將 內 有 憂 倍 故 耳 今 策 淵 合 F 才 略, 不 勝 國 之 將 帥, 舉 眾 往 討, 則 必 可 克 克 之 之 日, 廣 農 積 穀 ' 觀 釁 伺 隙, 上 可 以 傾 覆 寇 敵, 尊 獎 王 室, 中 可 以 蠶 食 雍 涼, 廣 拓 境 土, 下 可 以 固 守 要 害, 為 持 久 之 計 此 蓋 天 以 與 我, 時 不 可 夫 也 先 主 善 其 策, 乃 率 諸 將 進 兵 漢 中, 正 亦 從 行 二 十 四 年, 先 主 自 陽 平 南 渡 河 水, 緣 山 稍 前, 於 定 軍 興 勢 作 營 淵 將 兵 來 爭 其 地 正 曰,- 可 4 7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魏 書. 賈 訊 傳 }, 頁 3 2 9 一 1 0 1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擊 矣 o J 先 主 命 黃 忠 乘 高 鼓 諜 攻 之, 大 破 淵 軍, 淵 等 授 首 曹 公 西 征, 聞 正 之 策, 曰,- 吾 故 知 玄 德 不 辦 有 此, 必 為 人 所 教 也 48 這 些 都 是 在 有 限 的 訊, 息 下 對 敵 情 做 出 精 確 的 預 判, 以 是 掌 握 戰 機, 克 敵 致 勝 而 隆 中 對 ) 所 設 計 的 北 伐 方 案 乃 兵 分 兩 路, 一 沿 漢 水 流 域 北 進, 一 沿 棧 道 翻 越 劍 閣 秦 嶺, 二 者 之 間 道 路 阻 絕, 信 息 不 通, 就 必 須 有 兩 大 軍 師, 依 靠 有 限 的 訊 息, 判 斷 戰 情, 掌 握 戰 機 況 且 兩 路 軍 各 自 為 戰, 各 自 佔 領 土 地 丁 口, 徵 集 補 給, 而 兩 邊 的 戰 爭 資 源 難 以 流 通, 若 是 一 方 恰 有 變 故, 另 一 路 勢 必 難 以 迅 速 反 應, 予 以 救 援, 使 得 蜀 漢 本 已 寡 弱 的 戰 爭 資 源 備 多 力 分, 難 以 作 最 適 切 調 度 觀 建 安 二 十 四 年 ( 西 元 2 1 9 年 ) 蜀 漠 的 東 西 兩 路 戰 事, 西 路 軍 於 建 安 二 十 二 年 ( 西 元 2 17 年 ) 冬 天 進 屯 漠 中, 二 十 三 年 四 月 起 與 魏 將 夏 侯 淵 張 部 徐 晃 等 征 戰 於 陽 平 闕, 雙 方 各 有 勝 負, 至 二 十 四 年 五 月 曹 操 引 兵 還, 漢 中 戰 事 方 才 告 一 段 落 冷 兵 器 時 代, 重 視 士 卒 氣 力, 醫 療 又 不 發 達, 再 善 戰 的 將 卒 於 連 年 征 戰 後, 身 體 多 少 都 會 有 傷 害, 因 此 一 場 戰 役 經 過 一 二 年 之 久 後, 就 得 進 入 休 整 期, 否 則 戰 力 士 氣 均 難 以 為 繼, 再 訓 練 有 素 的 軍 隊 也 會 厭 戰, 所 謂 師 老 兵 疲 是 也 o 因 此 劉 備 此 時 兵 還 成 都 休 整, 沒 有 直 接 調 遣 軍 隊 到 荊 州 戰 場 上, 僅 派 遣 少 數 未 曾 久 戰 的 部 隊 配 合 關 羽 ' 這 是 很 自 然 的 事 三 國 志. 蜀 書. 劉 封 傳 記 載 : 建 安 二 十 四 年, 命 達 從 稀 歸 北 攻 房 陵, 房 陵 太 守 葫 IJ 祺 為 達 兵 所 害 達 將 進 攻 上 庸, 先 主 陰 恐 達 難 獨 任, 乃 遣 封 自 漢 中 乘 河 水 下 統 達 軍, 與 達 會 上 庸 上 庸 太 守 申 耽 舉 眾 降, 遣 妻 子 及 宗 族 詣 成 都 先 主 力 口 耽 征 北 將 軍, 領 上 庸 太 守 員 鄉 侯 如 故, 以 耽 弟 f 義 為 建 信 將 軍 西 城 太 守, 遷 封 為 副 軍 將 軍 自 關 羽 圓 其 城 襄 陽, 連 呼 封 達, 令 發 兵 自 助 封 達 辭 以 山 郡 初 附, 未 可 動 搖, 不 承 羽 命 會 羽 覆 敗, 先 主 恨 之 又 封 與 達 忿 爭 不 和, 封 尋 奪 達 鼓 吹 達 既 懼 罪, 又 忿 志 封, 遂 表 辭 先 主, 率 所 領 降 魏 魏 文 帝 善 達 之 姿 才 容 觀, 以 為 散, 騎 常 侍 建 武 將 軍, 封 平 陽 亭 侯 合 房 陵 上 庸 西 城 三 郡 為 新 城 郡 ' 以 達 領 新 城 太 守 遣 征 南 將 軍 夏 侯 尚 右 將 軍 徐 晃 與 達 共 襲 封 49 4 日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蜀 書. 法 正 傳 ~, 頁 9 6 1 4 9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蜀 書. 劉 封 傳 ~, 頁 9 9 1-9 9 2 102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可 證 此 時 配 合 關 羽 作 戰 的 部 隊, 一 是 宜 都 太 守 孟 達, 觀 其 進 兵 路 線, 是 從 胏 歸 出 發, 北 攻 房 陵, 由 此 可 見 其 部 隊 未 經 漠 中 之 戰, 當 為 新 銳 之 師 ; 一 是 養 子 劉 封, 由 漠 中 出 發, 順 漢 水 南 下, 兩 者 會 合 後 以 劉 封 統 孟 達 之 兵, 再 攻 下 上 庸 就 劉 備 整 個 作 戰 意 圖 言, 顯 然 欲 配 合 關 羽 從 漢 水 上 下 游 兩 路 夾 攻 襄 獎 然 而 關 羽 苦 等 不 到 由 上 庸 房 陵 而 來 的 援 軍, 屢 次 催 促 均 不 果, 只 好 抽 調 荊 州 防 備 孫 吳 的 兵 力 上 前 線 陳 致 平 三 國 史 話 言 道 : 原 來 關 羽 的 失 敗, 主 要 原 因, 固 然 由 於 呂 蒙 的 偷 襲 江 陵, 還 有 一 個 原 因, 是 劉 封 孟 達 的 失 援 關 羽 所 之 所 以 決 心 進 攻 襄 槳, 是 因 為 劉 封 孟 達 攻 克 上 庸 西 城 房 陵 三 城, 控 制 了 ; 其 水 的 上 海 字 關 羽 從 南 郡 北 伐, 計 畫 與 劉 孟 同 時 進 兵, 以 鉗 形 攻 勢, 拿 下 襄 獎 及 至 樂 城 舉 戰, 不 料 劉 孟 之 師 竟 遲 遲 不 到 關 羽 一 再 催 促, 劉 孟 推 稱,- 山 城 初 下, 人 心 為 附, 不 能 擅 離! J 而 始 終 未 發 一 兵 一 卒, 以 致 跆 誤 軍 機, 戰 局 改 觀 5 0 漠 中 @ 物 可 再 2 1 9 年 漠 中 與 荊 襄 之 戰 形 勢 圓 51 5 0 陳 致 平 : { 三 國 史 話 > ' 頁 1 10 0 5 1 引 自 陳 致 平 : { 三 國 史 話 > ' 頁 10 6 一 \ 03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可 見 上 庸 西 城 房 陵 不 能 即 時 出 兵, 需 為 關 羽 的 敗 亡 負 重 大 責 任 關 羽 敗 亡 於 西 元 2 1 9 年 1 2 月, 220 年 7 月 孟 達 歸 魏, 相 差 半 年 多, 就 蜀 漢 戰 後 究 責 言, 顯 然 延 遲 甚 久, 推 其 理 由, 亦 交 通 不 便, 甚 至 讓 曹 魏 復 奪 上 庸 西 城 房 陵 三 城, 未 能 即 時 做 出 妥 善 的 應 對, 這 些 都 證 明 漢 水 流 域 和 四 川 盆 地 間 的 交 通 阻 隔, 讓 蜀 漢 軍 事 調 動 情 報 分 享 等, 出 現 太 久 的 延 遲 因 此 蜀 漢 東 西 兩 路 大 軍 各 自 為 戰, 無 法 相 互 援 應, 是 隆 中 對 ) 無 法 解 決 的 難 題 之 四 ( 五 ) 北 方 經 濟 成 長 遠 較 南 方 快 速 隆 中 對 ) 提 到 北 伐 的 時 機, 是 天 下 有 變, 則 命 一 上 將 將 荊 州 之 軍 以 向 宛 洛, 將 軍 身 率 益 州 之 眾 出 於 秦 ) I[J ' 然 而 天 下 有 變 的 時 效 很 緊, 並 非 可 以 長 時 間 等 待 機 會 孫 吳 蜀 漢 與 曹 操 分 庭 抗 禮 的 經 濟 基 礎 在 於 北 方 連 年 戰 爭, 比 起 相 對 穩 定 的 南 方, 其 社 會 經 濟 破 壞 更 嚴 重, 使 得 曹 魏 歷 經 赤 壁 之 敗 後, 短 時 間 內 無 法 組 織 大 軍 征 伐 吳 蜀, 留 給 二 者 發 展 的 機 會 陳 致 平 中 國 通 史 言 道 : 到 了 漢 末 董 卓 之 大 亂, 兩 京 丘 墟, 白 骨 盈 野, 社 會 經 濟 幾 乎 全 面 崩 淆 在 漢 末 的 割 據 群 雄, 軍 中 都 無 以 為 食 曹 操 靠 許 下 屯 田, 才 能 勉 強 的 支 撐 起 他 的 政 權 後 經 魏 武 魏 文 之 極 力 經 營, 國 家 經 濟 才 漸 漸 復 甦, 東 都 洛 陽 也 從 廢 墟 中 建 設 起 來 究 竟 人 力 物 力 還 是 非 常 缺 乏, 所 以 當 魏 明 帝 要 營 建 宮 室 時, 陳 群 與 高 堂 隆 都 上 書 力 諜, 說 天 下 喪 亂 之 後, 民 少 財 窮, 無 力 為 此 在 ; 其 本 地 方 上 損 失 較 少, 經 濟 較 裕 的 是 江 南 與 蜀 中, 所 以 孫 權 劉 備 才 能 據 以 成 三 分 之 局 但 三 國 間 的 戰 爭 頻 繁, 人 口 的 死 亡 與 流 離 仍 多, 故 至 吸 進 統 一 時, 粗 略 的 統 計, 戶 口 竟 不 及 東 ; 其 順 桓 時 的 三 分 之 一 了 5 2 這 裡 指 出 在 漢 末 地 方 上 損 失 較 少, 經 濟 較 裕 的 是 江 南 與 蜀 中, 所 以 孫 權 劉 備 才 能 據 以 成 三 分 之 局 J ' 但 是 北 方 土 地 人 口 究 竟 較 南 方 為 多, 雖 然 因 為 戰 亂, 人 民 流 離, 大 量 的 土 地 沒 有 人 耕 作, 但 隨 著 北 方 戰 事 逐 漸 告 一 段 落, 人 口 逐 步 增 加, 生 產 逐 漸 恢 復, 荒 廢 的 田 地 也 重 新 耕 作 ; 而 江 南 與 蜀 中 則 需 開 發 新 的 田 地, 招 來 逃 難 的 民 眾, 或 是 由 生 育 補 充 人 52 陳 致 平 : { 中 國 通 史. 第 二 篇 > ( 壹 北 : 黎 明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9 81 年 7 月 三 版 ), 頁 5 60-5 6 1 0 104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口, 這 些 對 經 濟 力 成 長 的 幫 助 非 常 有 限 亦 即 北 方 的 經 濟 成 長, 靠 恢 復 就 好 ; 南 方 則 需 要 開 發, 兩 者 經 濟 成 長 的 速 率 自 然 不 同 從 前 述 丁 福 虎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統 計 三 國 時 代 魏 吳 蜀 的 人 口 比 例 大 致 為 4 : 2 : 1 J ' 到 西 晉 統 一 全 國 時 三 個 地 區 人 口 比 例 為 1 0 : 2 : 1J 53, 更 可 以 清 楚 看 出 三 國 各 政 權 人 口 發 展 速 率 的 差 距 薩 孟 武 中 國 社 會 政 治 史. 第 二 冊. 第 五 章 舉 史 料 為 據, 證 明 曹 操 的 屯 田 政 策, 水 利 建 設 等, 使 得 生 產 力 漸 次 提 高 " 薩 孟 武 說 :,- 傅 玄 之 言 雖 有 誇 張 之 處, 然 國 民 經 濟 的 復 興 是 不 容 置 疑 的, 由 是 人 民 流 亡 出 境 者 就 漸 次 歸 還 本 土 比 方 關 中, 建 安 初 年, 地 甚 荒 涼, 百 姓 流 入 荊 州 者 十 餘 萬 戶, 及 間 本 土 安 寧, 均 歸 還 關 中, 而 使 關 中 充 實 起 來 55, 又 說 :,- 然 正 始 以 後, 朝 中 雖 有 政 變, 而 國 外 尚 無 大 規 模 的 戰 爭, 人 民 得 息 仔 肩, 於 是 三 國 勢 力 的 均 衡 就 破 壞 了 中 國 文 化 是 由 北 方 漸 向 南 方 發 展 隔 唐 以 前, 北 方 文 化 比 南 方 高, 北 方 戶 口 也 比 南 方 多 戶 口 是 古 代 兵 力 與 財 力 的 源 泉, 北 方 戶 口 多 於 南 方, 就 是 北 方 的 兵 力 與 財 力 大 於 南 方 5 6 這 些 論 述 無 不 表 明 雖 然 北 方 因 為 戰 亂, 社 會 經 濟 一 時 遭 受 破 壞, 但 隨 著 北 方 殘 餘 勢 力 逐 漸 被 曹 魏 掃 平, 三 國 鼎 立 的 架 構 穩 定 下 來, 北 方 的 經 濟 力 快 速 恢 復, 三 國 勢 力 自 然 出 現 嚴 重 落 差 更 何 況 此 時 的 戰 爭, 主 要 出 現 在 三 國 交 界 處, 其 中 曹 劉 的 交 界 處 多 崇 山 峻 嶺, 在 此 開 戰 對 社 會 經 濟 破 壞 不 大, 而 發 生 在 曹 魏 與 孫 吳 之 間 的 戰 爭, 集 中 江 准 流 城, 尤 其 荊 州 地 區 破 壞 尤 甚 前 引 陳 致 平 三 國 史 話. 三 國 糾 紛 地 帶 形 勢 圖 卜 足 資 為 證 晉 書. 食 貨 志 言 及 三 國 時 代 的 人 口 流 動, 云 : 建 安 初, 關 中 百 姓 流 入 荊 州 者 十 餘 萬 家, 及 聞 本 土 安 寧, 皆 企 望 忠 歸, 而 無 以 自 業 於 是 衛 說 議 為 鹽 者 國 之 大 寶, 自 喪 亂 以 來 放 散, 今 宜 如 舊 置 使 者 監 賣, 以 其 直 益 市 翠 牛, 百 姓 歸 者 以 供 給 之 勤 耕 積 栗, 以 堂 建 關 中, 遠 者 聞 之, 必 多 競 選 於 是 魏 武 遣 竭 者 僕 射 監 鹽 官, 移 司 隸 校 尉 居 弘 農 流 人 呆 遷, 關 中 豐 實 5 7 大 量 的 人 口 流 動, 使 曹 魏 的 經 濟 積 累, 遠 超 過 蜀 漢 孫 吳 因 此 蜀 漠 孫 吳 北 伐 的 時 機, 5 3 丁 福 虎 : <,-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頁 3 7 5 4 薩 孟 武 斗 中 國 社 會 政 治 史. 第 二 冊. 第 五 章 >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 9 8 3 年 9 月 三 版 ), 頁 7 5-8 0 5 5 薩 孟 武 : { 中 國 社 會 政 治 史. 第 二 冊 > ' 頁 8 0 56 薩 孟 武 : { 中 國 社 會 政 治 史. 第 二 冊 > ' 頁 的 5 7 唐. 房 玄 齡 等 : { 晉 書. 帝 紀. 高 祖 宣 帝 > ' 頁 78 4 一 1 0 5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只 在 曹 操 赤 壁 新 敗, 整 個 曹 魏 集 團 的 戰 爭 積 累 消 耗 一 空, 曹 操 對 關 鍵 要 地 的 爭 奪 較 為 有 心 無 力, 此 時 最 為 容 易 蠶 食 北 方 的 土 地, 人 口 在 資 本 主 義 興 起 之 前, 舊 帝 國 主 義 以 爭 奪 人 口 土 地 為 主, 蜀 漢 孫 吳 均 趁 此 一 時 機, 或 出 漠 中, 或 沿 漢 水, 或 走 准 水, 與 曹 魏 爭 奪 土 地 人 口 之 後 隨 著 北 方 的 戰 亂 趨 於 緩 和, 黃 河 中 下 游 的 平 原 長 年 沒 有 戰 爭, 此 皆 漢 代 糧 倉, 為 曹 魏 司 馬 晉 等 政 權 的 侵 略 提 供 足 夠 的 後 勤 保 障, 這 是 蜀 漢 孫 吳 所 不 具 備 的 條 件 再 以 城 池 看 人 口 之 分 布, 中 國 古 代 帝 主 的 統 治, 以 都 市 為 核 心, 因 此 廣 闊 的 鄉 野, 均 無 法 獲 得 賦 稅 人 力 的 徵 集 今 觀 三 國 都 市 圖, 可 知 曹 魏 佔 有 絕 大 多 數 已 開 發 區, 相 比 蜀 漢 孫 吳 開 發 鄉 野, 曹 魏 復 甦 殘 破 之 經 濟 顯 然 更 為 快 速 中 國 南 方 的 開 發, 一 直 到 五 代 十 國, 南 方 的 經 濟 力 才 逐 漸 超 過 北 方, 因 此 在 宋 代 以 前, 南 北 對 立, 最 終 統 一 天 下 的 必 為 北 方 政 權, 關 鍵 在 於 南 北 對 立 的 時 機, 多 半 因 北 方 戰 亂 殘 破, 而 南 邊 相 對 穩 定, 使 南 方 政 權 有 分 庭 抗 禮 的 資 源 ; 一 旦 北 方 政 權 統 治 趨 於 穩 定, 北 邊 經 濟 力 的 復 甦 將 倍 於 南 方, 故 分 裂 的 政 權 最 終 由 北 邊 勝 出, 如 音 室 一 統 隔 代 一 統 宋 朝 一 統, 原 因 均 在 此 因 此 隆 中 對 ) 所 規 劃 北 伐 時 機, 雖 說 得 配 合 天 下 有 變 J ' 但 如 果 天 下 有 變 的 時 間 太 晚, 比 如 曹 魏 與 司 馬 晉 易 代 之 際, 忠 於 曹 魏 集 團 的 地 方 勢 力 接 連 起 義, 此 時 中 央 朝 廷 的 戰 爭 積 累 充 足, 幾 次 胡 平 叛 亂, 征 討 外 族, 以 及 同 蜀 漠 孫 吳 間 的 戰 爭 損 耗, 均 能 迅 速 獲 得 補 充 ; 反 觀 陸 抗 上 疏 陳 言 :,- 臣 往 在 西 陵, 得 涉 遜 渣, 前 乞 精 兵 三 萬, 而 主 者 循 常, 未 肯 差 赴 5 8, 顯 然 荊 州 的 戰 爭 損 耗, 均 未 能 及 時 補 充, 雙 方 經 濟 力 相 去 太 遠, 無 須 蓋 世 名 將, 單 單 用 消 耗 戰 術 也 要 耗 垮 蜀 漢 與 孫 吳, 這 是 ( 隆 中 對 所 無 法 解 決 的 難 題 之 五 四 結 語 總 括 來 說, 諸 葛 亮 隆 中 對 固 然 屬 非 常 成 功 的 戰 略 分 析 很 精 妙, 引 導 整 個 三 國 前 期 的 歷 史 走 向, 但 因 有 t 述 五 大 無 解 之 難 題, 故 雖 有 三 分 之 功, 卻 無 定 鼎 之 業 取 天 下 者, 除 了 人 謀, 尚 須 天 運 上 述 五 大 難 題, 除 非 天 運 偏 袒, 讓 蜀 漢 多 次 在 荊 州 取 得 以 寡 擊 眾 的 重 大 勝 利, 曹 魏 與 孫 吳 陷 入 戰 爭 泥 j 卓 無 法 自 拔, 將 曹 魏 與 孫 吳 的 戰 爭 潛 力 58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吳 書. 陸 抗 傳 ~, 頁 1 3 5 9 0 106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消 耗 一 空, 加 以 北 伐 兩 路 進 擊 時 諸 軍 默 契 十 足, 配 合 得 宜, 又 沒 有 意 料 之 外 的 突 發 變 故, 讓 兩 路 大 軍 專 心 地 攻 城 掠 地, 趁 著 曹 魏 赤 壁 之 戰 後, 原 先 的 戰 爭 儲 備 消 耗 殆 盡, 北 方 尚 有 馬 超 張 魯 等 後 顧 之 憂 的 時 機 下, 或 有 成 功 的 可 能 一 旦 進 入 三 國 鼎 立 時 代, 三 方 相 對 穩 定, 專 心 發 展 內 政, 累 積 戰 爭 資 源, 北 方 國 力 的 積 累 速 度, 必 將 遠 過 蜀 漢 孫 吳, 因 此 由 北 邊 政 權 統 一 天 下 是 必 然 的 道 理 雖 然 隆 中 對 存 在 上 述 無 解 之 難 題, 但 亦 不 可 抹 煞 其 價 值 假 若 唯 物 決 定 歷 史, 經 濟 決 定 成 敗, 人 的 作 為 無 法 改 變 這 一 切, 那 麼 與 曹 孫 鼎 立 的 應 該 是 劉 璋 才 對, 可 最 後 是 劉 備 據 地 自 雄, 鼎 足 而 三, 這 是 諸 葛 亮 隆 中 對 ) 為 其 尋 得 立 足 之 地 與 發 展 方 針, 加 上 劉 備 本 身 的 條 件, 乃 成 一 方 之 雄 筆 者 意 以 為 諸 葛 亮 壁 畫 伊 始, 就 僅 能 確 立 三 分 天 下 的 藍 圖, 至 於 興 復 漢 室, 需 要 更 多 條 件 的 配 合, 只 能 看 天 意 是 否 相 成, 並 沒 有 必 然 的 把 握 但 沒 有 隆 中 對 ), 決 無 三 方 鼎 足 之 勢, 這 是 可 以 確 定 的, 故 可 謂 從 建 安 十 三 年 ( 20 8 ) 確 立 天 下 三 分 至 景 元 四 年 ( 2 6 3 ) 年 蜀 漢 滅 亡 為 止, 其 間 五 十 五 年 三 國 鼎 立 格 局, 是 諸 葛 亮 所 導 演 的 魯 肅 見 孫 權, 雖 然 也 有 極 為 類 似 的 規 劃, 但 孫 權 之 立, 得 力 於 父 兄 基 業, 一 開 始 的 起 點 就 遠 比 沒 有 根 據 地 的 劉 備 要 高 的 多, 再 加 上 魯 肅 竟 長 江 所 極 的 戰 略 版 圖 也 沒 有 實 現, 相 對 於 諸 葛 亮 曾 經 使 蜀 漢 :,. 跨 有 荊 益, 保 其 巖 阻, 西 和 諸 戒, 南 撫 夷 越, 外 結 好 孫 權, 內 倚 政 理 J ' 初 步 實 現 隆 中 對 ) 的 規 畫, 無 疑 就 戰 略 面 言, 諸 葛 亮 的 ( 隆 中 對 更 難 能 可 貴 知 其 得, 則 知 其 失 ; 知 其 失, 則 益 知 其 得 本 文 評 議 隆 中 對 ) 之 缺 失, 非 為 貶 抑 古 人, 蓋 客 觀 討 論 ( 隆 中 對 之 侷 限, 避 免 有 所 偏 頗, 將 漢 室 無 法 復 興 之 責, 全 歸 諸 關 羽 之 失 荊 州, 而 未 能 檢 討 ( 隆 中 對 本 有 之 難 題 : 蜀 漢 兵 力 戰 爭 儲 備 有 限, 古 代 訊 息 不 暢, 凡 此 二 者, 均 增 加 兵 分 兩 路 之 難 度 ; 再 者 孫 吳 遲 早 背 盟 以 取 荊 州, 荊 州 乃 狂 吞 戰 略 資 源 之 黑 洞, 而 華 北 實 較 江 東 蜀 中 開 發 完 善, 北 方 戰 事 稍 歇, 經 濟 生 產 即 可 快 速 恢 復, 一 旦 戰 事 持 久, 淪 為 國 力 之 消 耗, 先 崩 潰 者, 必 蜀 漠 孫 吳 也 明 白 此 理, 或 能 貼 近 古 人 之 智 慧 與 侷 限, 知 曉 其 壁 畫 歷 史 脈 絡 規 模 國 家 發 展 方 針 之 難 度, 則 必 更 欽 敬 其 人 其 智 矣! 一 1 0 7 一

中 國 學 術 年 刊 第 三 十 四 期 ( 秋 季 號 ) 徵 引 文 獻 古 籍 * 晉. 陳 壽 : < 三 國 志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6 年 10 月 初 版 ) * 唐. 房 玄 齡 等 : < 晉 書 )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76 年 10 月 初 版 ) * 宋. 司 馬 光 : < 資 治 通 鑑 ) ( 臺 北 : 天 工 書 局, 1988 年 ) * 清.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 ( 臺 北 : 旦 仁 書 局, 1985 年 2 月 初 版 ) 近 人 論 著 丁 中 江 講 述 丁 燕 石 整 理 : < 三 分 割 據 籽 籌 策, 萬 古 雲 霄 一 羽 毛 評 隆 中 對 策 與 三 分 J ), 印 刻 文 學 生 活 誌 } 24 期 ( 臺 北 : 印 刻 文 學 生 活 雜 誌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2 005 年 8 月 ), 頁 1 7 4-1 8 6 * 丁 福 虎 : < I 隆 中 對 戰 略 定 位 得 失 談 ), < 決 策 探 索 } 1997 年 第 1 1 期 ( 鄭 州 I : 河 南 省 人 民 政 府 發 展 研 究 中 心, 1997 年 11 月 ), 頁 3 6-8 7 丁 肇 強 : < 從 戰 略 觀 點 論 諸 葛 亮 的 隆 中 對 J ), < 空 軍 學 術 月 刊 } 393 期 ( 臺 北 : 空 軍 學 術 月 刊 社, 1989 年 8 月 ), 頁 1 9-2 6 方 詩 銘 : < < 隆 中 對 } I 跨 有 荊 益 的 策 劃 為 何 破 滅 論 劉 備 與 關 羽 對 喪 失 荊 州 的 責 任 ), < 學 術 月 刊 } 1 9 9 7 年 第 2 期 ( 上 海 : 上 海 市 社 會 科 學 界 聯 合 會, 1997 年 2 月 ), 頁 5 3-6 0 付 閒 鏡 : < < 隆 中 對 實 施 中 的 祕 密 性 和 變 異 性 ), < 襄 獎 學 院 學 報 第 3 1 卷 第 7 期 ( 湖 北 : 襄 獎 學 院, 20 10 年 7 月 ), 頁 9-1 4 段 曉 川 : < < 隆 中 對 戰 略 缺 陷 之 評 析 ), < 常 熟 理 工 學 院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 } 第 9 期 ( 常 熟 : 常 熟 理 工 學 院, 20 10 年 9 月 ), 頁 8 7-10 7 徐 日 輝 : < 試 論 隆 中 對 戰 略 中 的 一 著 失 棋 ), < 湖 江 社 會 科 學 } 2005 年 第 l 期 ( 杭 州 I : 斯 江 省 社 會 科 學 界 聯 合 會, 2005 年 l 月 ), 頁 1 5 5-1 5 9 * 陳 致 平 : < 中 國 通 史 } ( 臺 北 : 黎 明 文 化 事 業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 9 8 1 年 7 月 三 版 ) * 陳 致 平 : < 三 國 史 話 )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20 08 年 1 1 月 二 版 一 刷 ) * 梁 滿 倉 : < < 隆 中 對 的 成 功 與 失 誤 ), < 襄 獎 學 院 學 報 第 28 卷 第 6 期 ( 湖 北 : 襄 獎 學 院, 2007 年 6 月 ), 頁 5 6-6 2 梁 滿 倉 : < < 隆 中 對 的 政 略 修 改 與 諸 葛 亮 的 北 伐 方 針 ), < 襄 獎 學 院 學 報 第 29 卷 第 10 期 ( 湖 北 : 襄 獎 學 院, 20 08 年 1 0 月 ), 頁 1 2-1 9 * 梅 錚 錚 : < 試 論 陸 中 對 的 構 想 與 客 觀 實 際 的 矛 盾 ), < 中 華 文 化 論 壇 } 1 9 9 9 年 第 2 期 ( 成 都 : 108

( 隆 中 對 缺 失 評 議 凹 川 省 社 會 科 學 院, 1999 年 2 月 ), 頁 4 9-5 3 黃 曉 陽 : < 關 羽 北 伐 與 隆 中 對 再 探 ), { 成 都 大 學 學 報 ( 社 科 版 ) } 2001 年 第 2 期 ( 成 都 : 成 都 大 學, 200 1 年 2 月 ), 頁 7 4-7 6 楊 德 炳 : < { 隆 中 對 對 跨 有 荊 益 得 失 再 評 說 ), { 武 漢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報 ) } 1996 年 第 2 期 ( 武 漢 : 武 漢 大 學, 1996 年 2 月 ), 頁 8 6-92 * 薩 孟 武 : { 中 國 社 會 政 治 史 }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1983 年 9 月 三 版 ) 魏 平 柱 : < { 隆 中 對 對 荊 州 情 勢 的 分 析 ), { 襄 獎 學 院 學 報 第 28 卷 第 7 期 ( 湖 北 : 襄 獎 學 院, 2007 年 7 月 ), 頁 77-7 9 ( 說 明 : 徵 引 文 獻 前 標 示 * 號 者, 已 列 入 S e l e c t ed Bibliography ) 一 1 0 9 一

Selected Bibliography Chen, Shou. "San Guo Zh i (Records ofthe Three Kingdoms)". Taipei:Ting Wen Publishing House, 1976. Chen, Zhi-ping. "San Guo Shi Hua (The History ofthe Three Kingdoms)". Taipei:San Min Book Co., Ltd, 2008. Chen, Zhi-ping. "Zhong Guo Tong Shi(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Taipei:Li Ming Cultural Enterprise Co.,Ltd, 1981. Ding, Fu-hu. "Long Zhong Dui Zhan Lue Ding Wei De Shi Ta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Strategic Role oj"longzllong Plan ")," Jue Ce Tan Suo (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 Iss.ll, 1997, pp.36-8 7. Fang, Xuan-ling. et al, "Jin Shu (History ofthe Jin dynasty)". Taipei :Ting Wen Publishing House, 1976. Liang, Man-cang. "Long Zhong Dui De Cheng Gong Yu Shi Wu (Success and Failure of "Longzhong Plan")," Xiang Fan Xiao Yuan Xiao Baa (Journal of Xiangfan University), Vo1.28, Iss.6, 2007, pp.56-62. Mei, Zheng-zheng. "Shi Lun Long Zhong Dui De Gou Xiang Yu Ke Guan Shi Ji De Mao Dun (Research on Contradiction ofthe Conception of "Longzhong Plan" 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 Zhong Hua Wen Hua Lun Tan (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Iss.2, 1999, pp.49-53. Sa, Meng-w u. "Zhong Guo She Hui Zheng Zhi Shi (Chinese History ofsocial Politics)". Taipei:San Min Book Co., Ltd, 1983. Si, Ma-guang. "Zi Zhi Tong Jian (Compre 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Taipei: Tian Gong Publishing House, 1988. - 110 -

Studies in Sino logy Vo1.34 (Autumn), pp.83-1 12 (20 12) Taipei : Dep artment of Chin 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 e, NTNU ISSN: 1021-7851 A Criticism on the Negligence in Long-Zhong Strategic Plan Pan, Po-nien ; Lin, Hsiao-yun ( Received March 28, 20 12; Accepted June 28, 20 12) Abstract The credit and negligence of Long-Zhong Strategic Plan has always been the topic of thesis across the Strait. Taiwanese scholars are inclined to attribute Shu Han's failure of reviving Han Dynasty to Guan Yu's negligence in losing Jingzhou; yet this theory may be quite subjective and has ignored other possibility. Scholars in mainland China have gradually directed the negligence to Long-Zhong Strateg ic Plan, but their arguments varied from positions which end up failing to comprehensively explore this point. Thus, the thesis will aim at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negligence of Long-Zhong Strategic Plan. The thesis sugges ts that Long-Zhong Strategic Plan has five major unsolved questions which it did have credits for determining the Three Kingdoms but failed to strengthen the reign. The success sheds light on its loss, and vice versa. By criticizing the negligence of Long-Zh ang Strategic Plan, one can realize the history that Zhuge Liang helped Liu Bei who yet owned any bases at the time plan a precise and feasible kingdom blueprint with his outstanding vision and intelligence, and further played an influential role for nearly half of a century. However on account of environmental predicament, reviving Han Dynasty has been an impossib le mission in the very beginning which one cannot judge whether whom is a hero by one failure or success. Keywords: Long-Zhong Strategic Plan, Zhuge Liang, Three Kingdoms period, Shu Han - I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