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Similar documents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Microsoft Word - concept-culture.doc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穨jender.PDF

穨hair&sick

国 国 国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doc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Amartya Sen) (Orient)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Microsoft Word doc

59-81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 (picture theory), [8 ] (spectator theory),, [9 ],,,, () [10 ],, (),,,,,,,, (),, (, ),,,,,,,,, [11 ], (),,,, : ; () :,,,, [12 ],, :, ( participato

Microsoft Word - 緒論(定稿).doc

093_114_Koh_khee_heong

Francis L. K.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Francis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穨NHIST.PDF

穨attitudes

˘ªF¶Î

第 22 頁 繼 續 報 導 家 鄉 消 息, 溝 通 海 外 同 僑 聲 氣, 半 月 一 冊, 從 未 衍 期, 八 年 如 一 日 此 點 雖 不 敢 自 詡 為 難 能 可 貴, 然 也 誠 足 自 慰 本 刊 出 版 以 來, 銷 行 地 域 自 星 馬 以 至 暹 羅 越 南 北 婆 羅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 : 1896 : gλυ gλϖ gλυ gλϖ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1970,,, ( ), ( ),,, ( ) ( ),,, ( ) ( ),,,,,,,,,, ( ),,,,,, (, ),,, :,,,,,,,, 64, 1970,,

no.21Kent Lin a.pdf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 docx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穨yinmen.PDF

Chap3Chinese

國 際 藝 術 教 育 學 刊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兒 童 在 成 長 的 過 程 中, 是 藉 著 不 斷 的 活 動 與 探 索 來 學 習 並 促 進 生 理 的 成 長 為 了 達 到 生 理 發 展 的 平 衡, 兒 童 天 生 對 肢 體 活 動 有 所 渴 求,

051_072_Zhang_yi

1 imagination phantasia Litz Walton and Christopher MacGowan ed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Vol New

Microsoft Word - 江陰之役1.37.doc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儒家財富思想與經濟發展

一、研究目的


pdf

a b 11 16b a 106

pdf

Goffman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美 国 研 究

% Gorgoroon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明新學報第31期

第二章:蘇維埃的政體與身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中文篇吊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33-57

穨e235.PDF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Paul de Man, -) (a plurality of significations) (Murray Krieger, -000) (Roland Barthes, -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标题

中文版样板

05

Microsoft Word - 06-p0329-c10.doc

視覺智性與藝術教育

Microsoft Word - 檳隆客潮關係-海華會.docx


中國的經濟改革模式與金融體制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5 / ~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53 Justinian the Great ~ 53 Procopius Kavad Ⅰ Iberian Theophanes Confessor Lazika Lazi 3 3 David Nicolle Romano-Byzantine A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Microsoft Word ¶À°ê¾±¼B²»³q.doc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Microsoft Word - No4_EJ12003_Yang_RE_ED_MS.docx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从语用的角度看口语水平测试

2010, spring, v12, n1


Transcription: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思 想 史 的 發 展 與 中 日 韓 各 地 儒 者 對 經 典 的 解 釋 密 切 相 關 而 且 互 為 因 果 在 二 千 年 來 東 亞 儒 家 解 釋 經 典 的 諸 多 途 徑 之 中, 最 為 常 見 而 且 最 為 突 出 的, 當 是 通 過 身 心 體 驗 以 理 解 經 典 這 種 解 經 途 徑 在 悠 久 的 讀 經 傳 統 之 中, 東 亞 儒 者 之 於 經 典, 不 僅 是 閱 讀 者 或 觀 察 者, 而 且 更 是 經 典 價 值 理 念 的 參 與 者 與 實 踐 者 在 東 亞 儒 學 傳 統 中, 經 典 研 讀 絕 不 是 一 種 與 個 人 生 命 無 關 的 客 觀 性 的 概 念 推 衍 活 動, 而 是 一 種 主 客 交 融 身 心 合 一 的 生 活 實 踐 活 動 東 亞 儒 家 的 經 典 詮 釋 可 以 說 是 一 種 具 有 實 踐 詮 釋 學 (praxis hermeneutics) 特 色 的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這 種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就 經 典 中 價 值 理 念 之 內 化 而 言, 必 落 實 在 讀 經 者 的 身 心 體 驗 體 知 與 體 現 ; 就 讀 經 者 與 外 在 世 界 之 互 動 而 言, 必 然 會 要 求 在 政 治 領 域 中 將 經 典 價 值 理 念 加 以 客 觀 化 這 種 讀 經 傳 統 是 一 種 內 外 交 輝 的 事 業 本 文 寫 作 的 目 的 在 於 探 討 這 種 以 身 心 體 驗 為 基 礎 的 解 經 途 徑 本 文 第 二 節 分 析 這 種 解 經 途 徑 既 浸 透 身 心, 又 知 行 合 一, 將 具 體 性 與 超 越 性 貫 通 為 一 本 文 第 三 節 檢 討 這 種 解 經 途 徑 可 能 出 現 的 方 法 論 問 題 第 四 節 則 提 出 若 干 結 論 二 作 為 體 驗 的 東 亞 儒 者 解 經 途 徑 ( 一 )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是 一 種 體 驗 之 學 遠 在 春 秋 時 代 (722-481B.C.) 孔 門 師 生 頌 讀 經 典, 就 訴 諸 生 活 實 踐, 孔 子 (551-479B.C.) 強 調 誦 詩 三 百, 是 為 了 授 之 以 政 使 於 四 方 ( 論 語 子 路 5 ), 使 經 典 能 落 實 於 社 會 政 治 實 踐 之 中 而 且, 孔 門 師 生 討 論 經 典 中 的 諸 多 價 值 規 範 時, 常 訴 諸 個 人 內 心 的 體 認, 論 語 陽 貨 21 記 載 孔 子 與 宰 我 討 論 三 年 之 喪 問 題 時, 孔 子 指 示 宰 我 應 反 省 是 否 心 安, 並 略 帶 責 備 的 言 外 之 意 說 女 安, 則 為 之 孟 子 公 孫 丑 上 2 載 公 孫 丑 與 孟 子 1

(371-289?B.C.) 討 論 知 言 養 氣 的 工 夫, 朱 子 ( 晦 庵,1130-1200) 註 解 孟 子 公 孫 丑 上 2, 用 力 特 多 朱 子 語 類 卷 52 整 卷 討 論 知 言 養 氣 章, 朱 子 及 其 門 人 將 孟 子 知 言 養 氣 章 中 的 義 理 與 自 己 生 命 思 考 或 生 活 體 驗 互 相 印 證, 經 過 這 樣 主 客 交 融 的 解 經 過 程 之 後, 朱 子 滿 懷 信 心 地 說 他 解 釋 孟 子 浩 然 之 氣 一 段 話 若 與 孟 子 不 合 者, 天 厭 之! 天 厭 之! 1 從 孔 孟 到 朱 子 所 展 現 的 這 種 讀 經 方 法, 是 東 亞 儒 家 思 想 的 實 學 傳 統 的 一 種 表 現, 它 訴 諸 讀 者 身 心 的 體 驗 以 契 入 經 典 的 意 涵 這 種 作 為 體 驗 之 學 的 經 典 詮 釋 學, 是 以 解 經 者 的 身 體 體 驗 作 為 基 礎, 所 以 也 可 以 稱 為 一 種 體 知 2 之 學 所 謂 體 知 兼 攝 二 義 : 第 一 是 指 通 過 身 體 而 對 世 界 進 行 思 考, 第 二 是 身 體 及 其 器 官 本 身 進 行 思 考 前 者 可 稱 為 bodily thinking, 後 者 可 稱 為 body thinking 周 易 繫 辭 下 說 古 代 包 犧 氏 作 八 卦 近 取 諸 身, 遠 取 諸 物, 即 以 身 體 作 為 思 考 之 素 材, 這 是 前 者 所 代 表 的 體 知 類 型 孟 子 歷 舉 舜 傅 說 膠 鬲 管 夷 吾 孫 叔 敖 百 里 奚 所 經 歷 的 體 驗 而 指 出 : 故 天 將 降 大 任 於 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勞 其 筋 骨, 餓 其 體 膚,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亂 其 行 為, 所 以 動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人 恆 過, 然 後 能 改 ; 困 於 心, 衡 於 慮, 而 後 作 ; 徵 於 色, 發 於 聲, 而 後 喻 ( 孟 子 告 子 下 15 ), 這 是 後 者 所 代 表 的 體 知 類 型 所 謂 體 知 亦 觸 及 不 論 是 作 為 認 知 語 言 的 知, 或 是 作 為 道 德 語 言 的 知, 實 以 身 體 之 經 驗 或 體 驗 作 為 基 礎 所 謂 體 知, 強 調 的 是 從 親 身 踐 履 的 實 際 經 驗 中 實 測 而 得 的 知 解 但 是, 因 為 身 體 之 存 在 有 其 時 間 與 空 間 之 條 件, 也 受 時 空 因 素 的 制 約, 所 以 體 知 是 一 種 具 體 性 的 思 維 方 式 3 體 知 從 身 體 出 發 思 考, 故 多 體 驗 與 擴 充 之 語 1 黎 靖 德 編 :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6), 第 4 冊, 卷 52, 頁 1250-1251 2 體 知 一 語 不 見 於 先 秦 諸 子 如 荀 子 老 子 莊 子 列 子 墨 子 晏 子 春 秋 管 子 商 君 書 慎 子 韓 非 子 孫 子 吳 子 尹 文 子 呂 氏 春 秋 等 先 秦 典 籍, 亦 未 見 於 春 秋 繁 露 宋 元 學 案 明 儒 學 案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朱 子 語 類 白 沙 全 集 日 知 錄 等 書, 現 在 能 查 到 最 早 出 現 的 體 知 一 詞, 見 於 范 曄 (398-445) 的 後 漢 書 後 漢 (25-220) 靈 帝 ( 在 位 於 168-187) 熹 平 6(177) 年 太 子 召 太 子 舍 人 張 光 等 人 問 音 律 問 題, 張 光 說 : 音 不 可 書 以 曉 人, 知 之 者 欲 教 而 無 從, 心 達 者 體 知 而 無 師, 故 史 官 能 辨 清 濁 者 遂 絕 ( 後 漢 書 志 第 1 律 曆 上 律 準 ) 自 此 之 後, 心 達 者 體 知 而 無 師 一 語, 就 廣 為 後 人 論 音 律 時 所 引 用, 如 晉 書 志 第 6 律 曆 上 宋 書 志 第 1 律 曆 上 文 獻 通 考 卷 131, 均 引 此 語, 茲 不 贅 述 莊 子 田 子 方 成 玄 英 疏 : 夫 服 以 象 德, 不 易 其 人, 莊 子 體 知, 故 譏 儒 少 ; 莊 子 集 釋 則 陽 成 玄 英 疏 : 綢 繆, 結 縛 也 夫 達 道 聖 人, 超 然 縣 解, 體 知 物 境 空 幻, 豈 為 塵 網 所 羈!, 用 體 知 一 詞 3 吳 光 明 論 述 中 國 的 具 體 性 思 維 方 式 以 具 體 性 的 理 解 與 具 體 性 的 論 證 展 開 所 謂 具 體 性 的 理 解 是 以 展 示 性 的 (demonstrative) 肯 定 性 的 (affirmative) 或 否 定 性 的 (negative) 方 式 理 解 概 念 ; 所 謂 具 體 性 的 論 證 則 是 以 隱 喻 的 精 簡 的 或 反 諷 的 方 式 進 行 論 證 他 指 出 中 國 的 身 體 思 維 提 煉 某 種 具 體 的 共 相 (concrete universals) 見 Kuang-ming Wu, On 2

( 二 ) 以 體 驗 為 基 礎 的 經 典 詮 釋 學 之 特 徵 : 身 心 合 一 讀 經 者 經 由 體 知 的 實 踐 過 程, 就 可 以 對 經 典 中 的 義 理, 達 到 心 解 的 境 界 雖 然 直 到 11 世 紀 北 宋 大 儒 張 載 ( 橫 渠,1020-1077) 才 明 確 地 提 倡 以 心 解 之 方 式 解 經 說 : 心 解 則 求 義 自 明, 不 必 字 字 相 校 譬 之 目 明 者, 萬 物 紛 錯 於 前, 不 足 為 害 ; 4 其 實, 心 解 作 為 概 念 至 遲 已 出 現 在 詩 經 小 雅 巧 言 : 他 人 有 心, 予 忖 度 之 一 語 中 孟 子 梁 惠 王 上 7 梁 惠 王 ( 在 位 於 370-319B.C.) 曾 引 用 這 句 詩 讚 賞 孟 子 之 善 解 其 意 南 宋 陸 象 山 ( 九 淵, 1139-1192) 詩 云 斯 人 千 古 不 磨 心, 5 又 說 心 只 是 一 箇 心, 某 之 心, 吾 友 之 心, 上 而 千 百 載 聖 賢 之 心, 下 而 千 百 載 復 有 一 聖 賢, 其 心 亦 只 如 此 心 之 體 甚 大, 若 能 盡 我 之 心, 便 與 天 同, 6 均 闡 釋 以 讀 者 之 心 與 經 典 中 的 聖 人 之 心 相 印 證 的 讀 經 方 法 16 與 17 世 紀 之 交 的 日 本 朱 子 學 者 林 羅 山 (1583-1657) 說 : 四 代 之 書 者, 聖 賢 之 心 畫 也 讀 者 能 得 其 心, 則 其 於 天 下 如 示 掌 乎? 謂 之 書 與 我 不 二 也 耶? 7 也 強 調 以 個 人 生 命 融 入 研 讀 經 典 之 中 17 世 紀 日 本 陽 明 學 者 中 江 藤 樹 (1608-1648) 主 張 窮 經 之 法 以 自 虛 為 先, 而 後 當 得 聖 經 之 主 意, 而 體 忍 熟 察, 而 觀 吾 心, 吾 心 之 合 於 聖 經 者, 為 真 為 正, 吾 本 心 也 8 18 世 紀 德 川 日 本 陽 明 學 者 佐 藤 一 齋 ( 坦, 大 道,1772-1859) 主 張 以 心 解 經 說 : 經 書 文 字, 以 文 字 注 明 之 可 也 意 味 則 當 以 我 心 透 入 得 之, 畢 竟 不 能 著 文 字 9 又 說 : 窮 經 須 要 考 據 於 此 心, 引 證 於 此 心 如 徒 就 文 字 上 考 據 引 證, 輒 謂 窮 經 止 此, 則 陋 甚 10 佐 藤 一 齋 又 說 讀 書 之 法 當 以 心 讀 無 字 之 書, 乃 洞 有 自 得, 11 他 也 主 張 讀 書 亦 心 學 也 12 東 亞 地 區 儒 者 多 強 調 以 讀 者 之 心 遙 契 經 典 作 者 之 心, 讀 者 與 作 者 成 為 未 面 心 友, 冥 搜 密 察, 遠 承 玄 旨, 王 陽 明 ( 守 仁,1472-1529) 詩 云 : 無 聲 無 臭 獨 知 時, 此 是 乾 坤 萬 有 基, 13 所 描 繪 的 正 是 一 種 讀 者 與 經 典 作 者 心 心 相 印 的 超 越 經 驗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s (Leiden: E. J. Brill, 1997), pp.22-96 張 載 : 張 載 集 (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81), 經 學 理 窟, 義 理, 頁 276 陸 九 淵 : 象 山 全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2), 卷 34, 頁 276 同 上 書, 卷 2,35, 語 錄 下, 頁 444 林 羅 山 : 四 書 跋 : 論 語, 收 入 林 羅 山 文 集 ( 京 都 : 京 都 史 蹟 會,1979) 中 江 藤 樹 : 雜 著, 收 入 藤 樹 先 生 全 集 (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1940), 聖 經 條, 頁 241-242 佐 藤 一 齋 : 言 志 錄, 收 入 佐 藤 一 齋 大 鹽 中 齋 (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1980, 日 本 思 想 大 系 46), 頁 234, 第 235 條 同 上 書, 頁 234, 第 236 條 同 上 書, 言 志 後 錄, 頁 245, 第 138 條 同 上 書, 頁 245, 第 144 條 王 陽 明 : 王 陽 明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上 冊, 卷 20, 詠 良 知 四 首 示 諸 生, 頁 790 3

王 陽 明 ( 守 仁,1472-1529) 在 尊 經 閣 記 中 強 調, 所 謂 經 典 就 是 人 心 的 不 同 面 向 之 具 體 化, 因 此, 研 讀 經 典 也 就 成 為 探 索 經 典 作 者 之 心 的 不 同 面 向 的 體 現 14 王 陽 明 所 提 倡 的 是 一 種 最 典 型 也 是 最 徹 底 訴 諸 讀 經 者 的 心 的 自 發 性 與 自 主 性 的 解 經 途 徑 但 是, 我 們 必 須 注 意 的 是, 在 王 陽 明 的 心 路 歷 程 之 中, 讀 經 與 解 經 是 一 種 浸 透 身 心 的 體 驗 體 知 之 學 我 們 看 以 下 這 段 記 載 : 15 蕭 惠 好 仙 釋 先 生 警 之 曰, 吾 亦 自 幼 篤 志 二 氏, 自 謂 既 有 所 得, 謂 儒 者 為 不 足 學 其 後 居 夷 三 載, 見 得 聖 人 之 學 若 是 其 簡 易 廣 大, 始 自 悔 錯 用 了 三 十 年 氣 力 大 抵 二 氏 之 學, 其 妙 與 聖 人 只 有 毫 釐 之 間 汝 今 所 學, 乃 其 土 苴, 輒 自 信 自 好 若 此, 真 鴟 鴞 竊 腐 鼠 耳 王 陽 明 自 述 在 優 入 聖 域 的 過 程 中 錯 用 了 三 十 年 氣 力, 是 指 他 從 明 孝 宗 ( 在 位 於 1488-1505) 弘 治 元 (1488) 年 17 歲 始 與 道 士 論 養 生, 至 弘 治 15(1502) 年 31 歲 漸 悟 道 釋 二 氏 之 非, 前 後 15 年 到 明 武 宗 正 德 3(1506) 年 2 月, 太 監 劉 瑾 (?-1510) 柄 政, 南 京 科 道 戴 銑 薄 彥 徽 等 以 諫 忤 旨 下 獄, 王 陽 明 上 疏 抗 救, 亦 下 詔 獄 後 廷 杖 四 十, 謫 貴 州 龍 場 驛 驛 丞, 翌 年 (1507) 春 至 龍 場 明 武 宗 正 德 5(1510) 年 陞 江 西 廬 陵 縣 知 府, 前 後 在 貴 州 3 年, 居 夷 處 困, 動 心 忍 性, 始 悟 致 良 知 之 教 這 一 段 困 勉 掙 扎 企 慕 聖 域 的 心 路 歷 程 約 30 年 王 陽 明 以 他 自 己 身 心 體 驗 的 歷 程 來 解 讀 經 典, 他 甚 至 以 百 死 千 難 四 字 描 述 他 良 知 之 學 的 摶 成 過 程, 他 說 : 16 某 于 良 知 之 說, 從 百 死 千 難 中 得 來, 非 是 容 易 見 得 到 此 此 本 是 學 者 究 竟 話 頭, 可 惜 此 理 淪 埋 已 久, 學 者 苦 于 聞 見 障 蔽, 無 入 頭 處, 不 得 已 與 人 一 口 說 盡 但 恐 學 者 得 之 容 易, 只 把 作 一 種 光 景 玩 弄, 孤 負 此 知 耳 王 陽 明 的 經 典 詮 釋, 與 他 這 一 段 百 死 千 難 的 身 心 體 驗 歷 程 不 可 分 割 他 說 : 古 人 言 語, 俱 是 自 家 經 歷 過 來, 所 以 說 得 親 切 遺 之 後 世, 曲 當 人 情 若 非 自 家 經 過, 如 何 得 他 許 多 苦 心 處? 17 王 陽 明 所 謂 從 百 死 千 難 中 得 來 所 謂 自 家 經 歷 過 來 等 話 語, 都 是 對 於 體 知 歷 程 的 描 述 18 14 王 陽 明 : 稽 山 書 院 尊 經 閣 記, 收 入 王 陽 明 全 集, 上 冊, 頁 254-256 15 陳 榮 捷 : 王 陽 明 傳 習 錄 詳 註 集 評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83), 第 124 條, 頁 148; 以 下 引 用 簡 稱 傳 習 錄 16 傳 習 錄 拾 遺, 第 10 條, 頁 396 17 傳 習 錄, 第 296 條, 頁 345 18 關 於 王 陽 明 的 體 知, 參 考 橋 本 敬 司 : 中 國 思 想 におる 身 體 王 陽 明 の 身 體 知, 廣 4

18 世 紀 日 本 陽 明 學 者 佐 藤 一 齋 讀 經 完 全 循 王 陽 明 的 思 路 佐 藤 一 齋 在 八 十 高 齡 時 說 : 讀 經 書, 即 讀 我 心 也, 勿 認 做 外 物 讀 我 心, 即 讀 天 也, 勿 說 做 人 心, 19 又 說 : 讀 經, 宜 以 我 之 心 讀 經 之 心, 以 經 之 心 釋 我 之 心 不 然, 徒 爾 講 明 訓 詁 而 已, 便 是 終 身 不 曾 讀 20 但 是, 佐 藤 一 齋 也 同 時 強 調 讀 經 時 必 須 通 過 自 己 的 親 身 體 認 才 能 有 所 得, 他 說 : 21 方 讀 經 時, 把 我 所 遭 人 情 事 變 做 注 腳 臨 處 事 時, 則 須 倒 把 聖 賢 言 語 做 注 腳 庶 乎 事 理 融 會, 見 得 學 問 不 離 日 用 意 思 佐 藤 一 齋 主 張 應 以 我 所 遭 人 情 事 變 與 經 典 內 容 相 印 證, 以 親 身 體 驗 經 典 中 的 道 理, 這 是 一 種 體 知 的 讀 經 法 除 中 國 王 陽 明 與 日 本 佐 藤 一 齋 之 外,16 世 紀 朝 鮮 性 理 學 中 的 畿 湖 學 派 ( 亦 稱 栗 谷 學 派 ) 創 始 大 師 李 珥 ( 栗 谷,1536-1584) 在 所 著 擊 蒙 要 訣 ( 成 書 於 1577 年, 栗 谷 時 年 42 歲 ) 論 讀 書 之 方 說 : 22 凡 讀 書 者, 必 端 拱 危 坐, 敬 對 方 冊, 專 心 致 志, 精 思 涵 沫 ( 涵 沫 者, 熟 讀 深 思 之 謂 ) 深 解 義 趣, 而 每 句 必 求 踐 履 之 方 若 口 讀 而 心 不 體, 身 不 行, 則 書 自 書 我 自 我, 何 益 之 有 先 讀 小 學, 於 事 親 敬 兄 忠 君 弟 長 隆 師 親 友 之 道, 一 一 詳 玩 而 力 行 之 李 栗 谷 論 讀 書 除 心 的 熟 讀 深 思 之 外, 又 要 必 求 踐 履, 他 強 調 讀 書 必 須 心 體 身 行 從 王 陽 明 佐 藤 一 齋 與 李 栗 谷 的 論 點, 我 們 看 到 了 東 亞 儒 者 讀 經 與 修 養 工 夫 過 程 原 不 斷 為 兩 橛, 而 且 互 相 滲 透 交 互 影 響 質 言 之,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展 現 一 種 鮮 明 的 身 心 一 體 論 儒 家 思 想 傳 統 中 的 身 心 一 體 論 可 以 上 溯 到 先 秦 時 代, 楊 儒 賓 (1956-) 的 研 究 指 出 : 儒 家 身 體 觀 的 原 始 模 式 在 先 秦 時 期 業 已 建 立, 洎 乎 明 代 則 精 義 全 出 先 秦 時 期 形 成 的 身 體 觀 是 儒 家 身 體 觀 之 原 型, 孟 子 是 儒 家 身 體 觀 的 核 心, 既 綜 合 春 秋 時 期 的 威 儀 觀 氣 化 觀 及 公 孫 尼 子 學 說, 又 開 啟 孟 子 後 學 及 荀 子 的 觀 點 楊 儒 賓 主 張 傳 統 儒 家 理 想 的 身 體 觀 有 意 識 的 身 體 形 軀 的 身 體 自 然 氣 化 的 身 體 與 社 會 的 身 體 四 義 這 四 種 身 19 20 21 22 島 大 學 文 學 部 紀 要,Vol. 59 (December, 1999), 頁 22-41 佐 藤 一 齋 : 言 志 耋 錄, 收 入 佐 藤 一 齋, 頁 274, 第 3 條 同 上 書, 頁 258, 第 76 條 同 上 書, 頁 228, 第 140 條 李 珥 : 擊 蒙 要 訣, 收 入 魏 常 海 主 編 : 韓 國 哲 學 思 想 資 料 選 輯 ( 北 京 : 國 際 文 化 出 版 公 司,2000), 頁 494 5

體 不 可 分 割, 而 且 是 同 一 機 體 的 不 同 指 謂 由 於 這 四 體 相 互 參 差, 因 此, 每 一 體 可 以 說 都 有 心 氣 滲 入, 因 此, 任 何 一 體 皆 有 主 體 義, 可 以 稱 為 身 體 主 體 (body subject) 此 一 主 體 之 名 可 含 攝 意 識 主 體 代 表 形 軀 內 外 兩 面 的 形 氣 主 體 自 然 主 體 與 代 表 社 會 規 範 體 系 的 文 化 主 體 23 王 陽 明 所 繼 承 的 就 是 從 孟 子 以 降 以 身 心 一 體 論 為 基 礎 的 儒 家 身 體 哲 學 傳 統, 大 學 問 有 一 段 論 身 心 關 係 的 精 彩 言 論, 他 說 : 24 何 謂 身? 心 之 形 體 運 用 之 謂 也 何 謂 心? 身 之 靈 明 主 宰 之 謂 也 何 謂 修 身? 為 善 而 去 惡 之 謂 也 吾 身 自 能 為 善 而 去 惡 乎? 必 其 靈 明 主 宰 者 欲 為 善 而 去 惡, 然 後 其 形 體 運 用 者 始 能 為 善 而 去 惡 也 故 欲 修 其 身 者, 必 在 於 先 正 其 心 也 這 一 段 話 將 身 心 一 體 論 發 揮 得 淋 漓 盡 緻, 並 且 以 欲 之 一 字 點 出 意 志 力 之 取 向 與 自 覺 活 動 可 走 向 正 或 不 正 之 二 元 性 25 在 這 種 身 心 一 體 論 之 下, 身 體 不 只 是 生 理 的 身 體 (physical body), 而 是 身 心 一 如 的 身 體 (psycho-somatic body), 是 梅 洛 龐 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所 謂 的 綜 合 體, 26 而 心 則 既 是 heart, 又 是 mind 所 以, 正 如 湯 淺 泰 雄 (1925-) 所 說, 東 方 的 形 而 上 學 並 不 等 同 於 西 方 的 metaphysics, 而 是 超 醫 學 性 的 心 理 學 (meta-medico-psychology), 也 就 是 以 身 心 關 係 之 研 究 為 基 礎 的 哲 學 由 於 中 國 的 形 而 上 學 不 是 以 單 純 的 觀 察 知 識 為 基 礎 的 理 論, 因 此, 可 以 稱 為 meta-praxis 這 是 一 種 能 夠 運 用 身 心 以 實 踐 修 行 的 體 驗 知 識, 並 以 這 種 體 驗 知 識 為 基 礎, 而 獲 得 超 乎 日 常 經 驗 之 上 的 高 層 次 知 識 27 中 國 思 想 ( 尤 其 是 儒 家 傳 統 ) 中 的 身 體 確 實 是 身 心 互 滲 的 身 體 28 正 因 為 如 此, 所 以 讀 經 必 然 是 一 種 滲 透 身 心 而 兼 具 知 性 與 感 性 的 活 動,19 世 紀 日 本 陽 明 學 者 山 田 方 谷 ( 名 球,1805-1877) 正 是 在 身 心 合 一 的 立 場 上, 質 疑 朱 子 說 : 朱 子 之 解 大 23 楊 儒 賓 : 儒 家 身 體 觀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籌 備 處,1998), 頁 2 及 8-9 24 王 陽 明 : 大 學 問, 收 入 王 陽 明 全 集, 下 冊, 頁 967-973, 引 文 見 頁 971 25 參 考 勞 思 光 :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三 上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1983,2001), 頁 424 26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pp148-149. 27 湯 淺 泰 雄 : 氣 之 身 體 觀 在 東 亞 哲 學 與 科 學 中 的 探 討, 收 入 楊 儒 賓 編 : 中 國 古 代 的 氣 論 與 身 體 觀 ( 臺 北 : 巨 流 圖 書 公 司,1993), 頁 67 並 參 考 湯 淺 泰 雄 : 身 體 東 洋 的 身 體 論 の 試 み ( 東 京 : 創 文 社,1977,1986) 此 書 有 中 譯 本 : 馬 超 等 譯 : 靈 肉 探 微 ( 北 京 : 中 國 友 誼 出 版 社,1990); 亦 有 英 譯 本 :Yasuo Yuasa, The Body: Toward an Eastern Mind-body Theory, edited by Thomas P. Kasulis; translated by Nagatomo Shigenori, Thomas P. Kasuli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7) 28 參 看 Roger T. Ames, The Meaning of Body in Classical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omas P. Kasulis with Roger T. Ames and Wimal Dissanayake eds., Self as Body in Asian Theory and Practice(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p.165. 6

學 也, 以 致 知 格 物 為 窮 理, 以 誠 意 以 上 為 力 行, 是 否 分 裁 心 身 以 為 二 物 ; 以 知 覺 運 動 為 二 項 工 夫 也 29 在 這 種 身 心 互 滲 論 的 哲 學 基 礎 上, 心 對 世 界 的 認 知 (perception), 必 有 其 身 體 之 基 礎 ; 身 與 心 密 切 互 動, 而 且 浸 潤 在 社 會 文 化 氛 圍 之 中, 身 對 外 界 的 感 知, 也 有 其 社 會 性 心 理 性 與 文 化 性 讀 經 活 動 正 是 荀 子 勸 學 所 說 : 君 子 之 學 也, 入 乎 耳, 箸 乎 心, 布 乎 四 體, 形 乎 動 靜, 因 此, 以 體 知 為 基 礎 的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正 是 以 身 心 融 為 一 體 為 其 特 徵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的 方 法 論 問 題 我 們 在 上 節 論 證 了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中, 身 心 融 貫 為 一, 不 可 分 割 的 特 質 王 陽 明 說 : 何 謂 身? 心 之 形 體 運 用 之 謂 也 何 謂 心? 身 之 靈 明 主 宰 之 謂 也, 30 19 世 紀 日 本 陽 明 學 者 大 塩 中 齋 ( 平 八 郎,1794-1837): 自 形 而 言, 則 身 裹 心, 心 在 身 內 焉 自 道 而 觀, 則 心 裹 身, 身 在 心 內 焉, 31 都 在 闡 述 身 心 合 身 一 內 外 交 輝 的 事 實 1993 年 出 土 的 郭 店 楚 簡 六 德 將 仁 字 寫 成 心, 32 似 隱 喻 心 身 之 合 一 徐 復 觀 (1902-1982) 在 1975 年 順 著 易 傳 別 創 一 詞 曰 : 形 而 中 者 謂 之 心 他 強 調, 中 國 的 心 的 文 化 應 稱 為 形 而 中 學, 而 不 應 講 成 形 而 上 學 33 我 們 可 以 說, 在 東 亞 儒 者 誦 讀 經 典 優 入 聖 域 的 過 程 中, 身 與 心 兩 者 密 切 互 動, 內 外 交 輝, 缺 一 不 可 因 此, 東 亞 儒 家 詮 釋 學 實 在 是 一 種 以 人 格 為 中 心 而 不 是 以 文 字 解 讀 為 中 心 的 活 動 誠 如 范 佐 仁 (Steven Van Zoeren) 所 說, 儒 家 假 定 人 對 善 的 內 容 已 有 共 識, 因 此 強 調 讀 經 者 對 經 典 中 的 價 值 理 念 之 身 體 力 行, 中 國 式 詮 釋 學 的 中 心 問 題 也 不 在 於 如 何 瞭 解 文 本, 而 在 如 何 受 文 本 感 化, 從 而 轉 化 讀 經 者 的 生 命 34 但 是, 作 為 理 解 經 典 之 基 礎 的 體 知 在 實 際 運 作 過 程, 卻 可 能 面 臨 許 多 問 題, 其 中 較 具 有 方 法 論 意 趣 的 有 以 下 幾 項 : 29 30 31 32 33 34 山 田 球 : 孟 子 養 氣 章 或 向 圖 解 ( 大 阪 : 惟 明 堂 大 阪 支 店 據 東 京 弘 道 書 院 藏 版 刊 印,1902 年, 以 下 引 用 此 書 簡 稱 圖 解 ), 頁 12, 上 半 頁 王 陽 明 : 大 學 問, 收 入 王 陽 明 全 集, 下 冊, 頁 967-973, 引 文 見 頁 971 大 塩 中 齋 : 洗 心 洞 劄 記 (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1983), 上, 第 6 條 荊 門 市 博 物 館 : 郭 店 楚 墓 竹 簡 ( 北 京 : 文 物 出 版 社,1998), 六 德, 頁 187 徐 復 觀 : 心 的 文 化, 收 入 氏 著 : 中 國 思 想 史 論 集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75), 頁 242-249, 尤 其 是 頁 243 參 考 Steven Van Zoeren, Poetry and Personality: Reading Exegesis, 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並 參 看 Robert Eno, Towards a History of Confucian Classical Studies, Early China, No. 17 (1992), p.204, 112. 7

(1) 因 身 體 的 社 會 文 化 特 質 而 導 致 的 體 知 經 驗 難 以 溝 通 或 傳 承 的 問 題 : 正 如 梅 洛 龐 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所 指 出 的, 人 的 身 體 不 應 被 視 為 客 觀 的 身 體 (the objective body), 而 應 被 視 為 現 象 的 身 體 (the phenomenal body), 人 之 感 知 身 體 的 主 體 性 只 有 經 由 體 現 (embodiment) 才 能 彰 顯 35 梅 洛 龐 蒂 所 說 的 體 現, 在 東 亞 思 想 中 尤 為 重 要 我 最 近 曾 論 述, 東 亞 思 想 傳 統 中 的 身 體, 並 不 是 一 個 作 為 被 客 觀 認 知 之 對 象 的 實 體, 而 是 一 個 浸 潤 在 文 化 價 值 意 識 之 中, 與 具 體 的 社 會 政 治 經 濟 情 境 密 切 互 動 而 發 生 功 能 性 之 關 係 的 身 體 這 種 身 體 在 空 間 上 處 於 社 會 政 治 經 濟 脈 絡 之 中, 並 在 時 間 上 受 到 歷 史 經 驗 的 召 喚 與 洗 禮, 因 此 而 成 為 一 種 既 是 理 性 又 是 感 性 的 主 體 東 亞 思 想 傳 統 中 的 身 體 是 一 種 理 性 主 體, 因 為 身 體 接 受 理 性 的 指 導, 為 日 常 生 活 社 會 規 範 以 及 政 治 運 作 而 行 動, 因 而 身 體 有 其 社 會 性 與 政 治 性 東 亞 的 身 體 也 是 一 種 感 性 主 體, 因 為 身 體 處 於 社 會 文 化 情 境 之 中, 而 發 揮 功 能 性 的 作 用 36 經 由 這 種 深 深 浸 潤 在 社 會 文 化 價 值 傳 統 中 的 現 象 的 身 體 所 體 知 的 經 典 中 的 道, 37 就 不 可 避 免 地 帶 有 濃 烈 的 時 間 性 與 空 間 性, 並 且 受 時 間 與 空 間 條 件 所 制 約 換 言 之, 不 論 是 孟 子 口 中 舜 或 傅 說 等 古 聖 先 賢 動 心 忍 性 所 體 知 的 道 德 信 念, 或 是 王 陽 明 居 夷 處 困 自 家 經 歷 過 來 所 體 知 的 致 良 知 之 教, 都 不 免 成 為 某 種 意 義 下 的 具 體 的 共 相 (concrete universals) 朱 子 教 人 讀 書 須 要 切 已 體 驗, 須 反 來 就 自 家 身 上 推 究, 必 須 就 切 己 上 體 察, 38 但 是, 從 自 己 個 人 實 際 體 驗 所 體 知 而 得 的 心 得, 常 常 孤 明 先 發, 難 以 與 未 經 相 同 經 歷 或 身 心 路 程 的 人 所 共 享, 這 就 是 為 什 麼 莊 子 (399?-295?B.C.) 說 : 語 之 所 貴 者 意 也, 意 有 所 隨 意 之 所 隨 者, 不 可 以 言 傳 也 ( 莊 子 天 道 ), 也 就 是 為 什 麼 劉 勰 ( 彥 和,464-522) 要 感 嘆 : 知 音 其 難 哉! 音 實 難 知, 知 實 難 逢 逢 其 知 音, 千 載 其 一 ( 文 心 雕 龍 知 音 ), 也 就 是 為 什 麼 孔 子 (551-479B.C.) 兩 度 以 一 以 貫 之 形 容 他 所 抱 持 的 道 ( 論 語 里 仁 15; 衛 靈 公 3 ), 但 是, 千 百 年 來 東 亞 儒 者 眾 說 紛 紜, 卻 索 解 無 由, 明 代 文 學 家 賀 復 徵 (1600?-1646?) 說 : 吾 道 一 以 貫 之, 千 百 年 間 未 有 明 摘 其 蘊 者, 39 清 儒 35 參 看 Maurice Merleau-Ponty, tr. by Colin Smith,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pp.198-199. 36 黃 俊 傑 : 東 亞 儒 家 思 想 傳 統 中 的 四 種 身 體 : 類 型 與 議 題, 原 刊 於 法 鼓 人 文 學 報 ( 臺 北 : 法 鼓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 第 2 號 (2006 年 ), 收 入 氏 著 : 東 亞 儒 學 : 經 典 與 詮 釋 的 辯 證 ( 臺 北 : 臺 大 出 版 中 心,2007), 第 5 章 37 荀 子 解 蔽 : 將 須 道 者, 虛 則 入 ; 將 事 道 者, 壹 則 盡 ; 將 思 道 者, 靜 則 察 知 道 察, 知 道 行, 體 道 者 也 ; 莊 子 外 篇 知 北 遊 : 夫 體 道 者, 天 下 之 君 子 所 繫 焉 38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卷 11, 學 五, 收 入 朱 子 全 書, 第 14 冊, 頁 337 39 賀 復 徵 : 文 章 辨 體 彙 選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3 年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卷 8

劉 寶 楠 (1791-1855) 說 此 語 自 漢 以 來 不 得 其 解, 40 蓋 因 後 人 未 經 一 番 風 霜 凜 洌 的 親 身 體 驗, 難 以 分 享 孔 子 的 心 路 歷 程 體 知 經 驗 之 易 於 斷 裂 而 難 以 傳 承 這 項 事 實, 以 19 世 紀 日 本 啟 蒙 思 想 家 福 澤 諭 吉 (1832-1901) 的 一 身 兩 世 或 一 人 二 身 之 說 最 為 傳 神 福 澤 諭 吉 認 為 19 世 紀 日 本 學 者 身 處 從 傳 統 到 現 代 的 過 渡 時 代, 至 為 幸 運, 他 說 : 41 目 前 我 國 的 洋 學 家 們, 沒 有 一 個 不 是 以 往 研 究 漢 學 的, 也 沒 有 一 個 不 是 信 仰 神 佛 的 ; 他 們 不 是 出 身 於 封 建 士 族, 便 是 封 建 時 代 的 百 姓 這 好 像 是 一 身 經 歷 了 兩 世, 也 好 像 一 個 人 具 有 兩 個 身 體 福 澤 諭 吉 說 從 幕 末 到 維 新 的 日 本 知 識 份 子, 身 經 時 代 巨 變, 以 一 身 而 經 歷 兩 世, 並 以 一 人 而 兼 具 兩 身 他 所 謂 的 兩 個 身 體, 第 一 個 身 體 是 由 德 川 傳 統 漢 學 所 塑 造 的 舊 身 體, 第 二 個 身 體 則 是 維 新 洋 學 所 塑 造 的 新 身 體 這 兩 種 內 涵 互 異 的 身 體, 都 具 有 深 刻 的 社 會 文 化 意 涵, 由 於 時 代 變 遷 留 下 切 割 的 傷 痕, 所 以 前 後 兩 種 身 體 所 體 知 的 種 種 經 驗 或 知 解, 都 難 以 傳 承 給 不 同 時 代 的 人, 甚 至 也 在 同 一 個 人 的 身 上, 造 成 劇 烈 的 張 力 這 種 一 人 二 身 的 撕 裂 與 張 力, 不 僅 見 之 於 幕 末 維 新 的 日 本 知 識 份 子 如 福 澤 諭 吉 身 上, 也 見 之 於 宋 末 元 初 的 許 衡 (1209-1281) 與 劉 因 ( 夢 吉 靜 修,1249-1293) 以 及 明 末 清 初 的 黃 宗 羲 ( 棃 州,1610-1695) 朱 舜 水 ( 之 瑜,1600-1682) 等 人 身 上, 更 見 之 於 1895 年 乙 未 割 臺 之 後 的 連 橫 ( 雅 堂,1878-1936) 以 及 1949 年 以 後 桴 海 來 臺 的 當 代 中 國 知 識 份 子 身 上 (2) 體 知 所 得 的 分 殊 如 何 提 煉 而 為 理 一 的 問 題 : 體 知 的 解 經 方 法 訴 諸 個 人 身 心 之 體 驗, 所 得 的 是 個 別 而 具 體 的 知, 王 陽 明 答 顧 東 橋 書 云 : 42 蓋 鄙 人 之 見, 則 謂 意 欲 溫 清, 意 欲 奉 養 者, 所 謂 意 也 而 未 可 謂 之 誠 意 必 實 行 其 溫 清 奉 養 之 意, 務 求 自 慊, 而 無 自 欺 然 後 謂 之 誠 意 知 如 何 而 為 溫 清 之 節, 知 如 何 而 為 奉 養 之 宜 者, 所 謂 知 也 而 未 可 謂 之 致 知 必 致 其 知 如 何 為 溫 清 之 節 者 之 知, 而 實 以 之 溫 清 致 其 知 如 何 為 奉 養 之 590, 頁 13-14 40 劉 寶 楠 : 論 語 正 義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0), 上 冊, 頁 152 41 福 澤 諭 吉 : 文 明 論 の 概 略 ( 東 京 : 岩 波 書 店,1997) 中 譯 本 : 北 京 編 譯 社 譯 : 文 明 論 概 略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序 言, 頁 3 福 澤 諭 吉 本 人 就 是 他 所 說 的 一 身 兩 世 一 人 兩 身 的 代 表 人 物, 參 看 福 澤 諭 吉 著, 馬 斌 譯 : 福 澤 諭 吉 自 傳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42 傳 習 錄, 第 138 條, 答 顧 東 橋 書, 頁 180-181 9

宜 者 之 知, 而 實 以 之 奉 養, 然 後 謂 之 致 知 王 陽 明 主 張 人 必 須 在 知 道 孝 順 父 母 的 溫 清 之 節 才 算 是 知, 但 必 須 在 實 際 實 行 實 之 以 奉 養 之 後, 才 能 算 是 致 知 這 一 段 說 法 以 陽 明 38 歲 時 所 悟 出 的 知 行 合 一 之 教 作 為 理 論 基 礎, 但 正 如 勞 思 光 所 說, 王 陽 明 的 知 行 合 一 說 中 的 知, 指 價 值 判 斷 而 言, 即 知 善 知 惡 之 良 知 ; 而 所 謂 行, 指 意 念 由 發 動 至 展 開 而 成 為 行 為 之 整 個 歷 程 言 43 王 陽 明 強 調 人 必 須 親 自 實 踐 某 一 價 值 判 斷, 才 能 對 此 一 價 值 判 斷 有 切 己 的 瞭 解, 這 是 很 徹 底 的 體 知 但 是, 作 為 認 知 方 法 的 體 知 在 這 裡 面 對 的 問 題 是 : 如 何 從 對 諸 多 具 體 而 特 殊 的 價 值 理 念 的 體 知 之 中, 掌 握 抽 象 而 普 遍 的 價 值 命 題? 這 是 多 與 一 的 問 題, 也 是 殊 相 與 共 相 的 問 題, 也 是 朱 子 學 中 分 殊 與 理 一 的 問 題 我 們 從 朱 子 的 論 點 開 始 朱 子 說 : 44 世 間 事 雖 千 頭 萬 緒, 其 實 只 一 箇 道 理, 理 一 分 殊 之 謂 也 到 感 通 處, 自 然 首 尾 相 應 或 自 此 發 出 而 感 於 外, 或 自 外 來 而 感 於 我, 皆 一 理 也 但 是, 理 一 與 分 殊 並 不 是 一 種 對 抗 的 關 係, 理 一 遍 在 於 作 為 分 殊 的 萬 事 萬 物 之 中 朱 子 說 : 45 其 所 謂 理 一 者, 貫 乎 分 殊 之 中, 而 未 始 相 離 耳 蓋 乾 之 為 父, 坤 之 為 母, 所 謂 理 一 者 也 然 乾 坤 者, 天 下 之 父 母 也 ; 父 母 者, 一 身 之 父 母 也 則 其 分 不 得 而 不 殊 矣 故 以 民 為 同 胞, 物 為 吾 與 者, 自 其 天 下 之 父 母 者 言 之, 所 謂 理 一 者 也 然 謂 之 民, 則 非 真 以 為 吾 之 同 胞 ; 謂 之 物, 則 非 真 以 為 我 之 同 類 矣 此 自 其 一 身 之 父 母 者 言 之, 所 謂 分 殊 者 也 在 朱 子 的 理 一 分 殊 論 中, 理 一 與 分 殊 並 不 相 離, 理 一 融 滲 於 分 殊 之 中 換 言 之, 只 有 從 具 體 而 特 殊 的 事 之 中, 才 能 觀 察 體 認 並 抽 離 出 抽 象 而 普 遍 的 理 也 就 是 說, 共 相 存 在 於 殊 相 之 中 如 果 從 作 為 工 夫 理 論 的 體 知 這 個 方 法 論 立 場 來 看, 如 何 從 分 殊 邁 向 理 一 確 實 是 一 個 問 題 這 種 從 多 到 一 的 過 程, 顯 然 不 能 通 過 積 43 44 45 勞 思 光 :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三 上 ), 頁 433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5), 收 入 朱 子 全 書, 第 18 冊, 卷 136 第, 頁 4222 朱 熹 : 晦 庵 先 生 朱 文 公 文 集, 收 入 朱 子 全 書, 第 12 冊, 卷 37, 與 郭 沖 晦, 頁 1635-1640, 引 文 見 頁 1639 關 於 理 一 與 分 殊 的 關 係 的 討 論, 參 看 市 川 安 司 : 朱 晦 庵 の 理 一 分 殊 解, 收 入 氏 著 : 朱 子 哲 學 論 考 ( 東 京 : 汲 古 書 院,1985), 頁 69-86 10

累 的 方 式 而 完 成, 因 為 宇 宙 萬 物 如 恆 河 沙 數, 無 限 無 量, 難 以 窮 盡 ; 最 可 能 的 方 法 是 經 過 一 種 精 神 的 跳 躍, 朱 子 語 類 中 的 讀 書 法 引 導 讀 者 從 具 體 的 道 德 文 學 文 化 美 學 理 論 開 始 學 起, 最 終 目 的 是 理 解 抽 象 而 全 面 的 理 在 這 個 過 程 中, 讀 者 需 要 從 具 體 而 特 殊 的 事 物 跳 躍 到 抽 象 而 普 遍 的 原 則, 從 理 的 分 殊 表 現 跳 躍 到 理 的 整 體 特 質 46 這 也 許 就 是 朱 子 在 大 學 格 物 補 傳 中 所 說 從 今 日 格 一 物, 明 日 格 一 物 跳 躍 到 一 旦 豁 然 貫 通 焉, 則 眾 物 之 表 裡 精 粗 無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矣 的 境 界 四 結 論 本 文 探 討 東 亞 儒 者 透 過 生 活 體 驗 以 解 讀 經 典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在 儒 者 讀 經 解 經 企 慕 聖 賢 的 過 程 中, 身 心 互 為 滲 透, 而 且 知 行 合 一 在 東 亞 儒 者 看 來, 心 通 過 氣 而 與 身 ( 或 曰 形 ) 融 貫 而 為 一 體 所 謂 心 解 之 境 界 雖 然 有 其 超 時 空 性, 但 讀 經 者 對 經 典 中 的 義 理 獲 得 心 解 乃 是 從 解 經 者 的 身 體 這 個 場 所 出 發, 被 身 體 的 時 空 條 件 所 制 約, 因 此, 我 們 不 妨 認 定, 心 解 之 境 界 實 以 體 知 為 其 基 礎 在 東 亞 儒 者 解 經 過 程 中, 涵 養 與 察 識 這 兩 種 修 養 工 夫 融 通 而 為 一 體, 並 互 為 因 果 朱 子 撰 語 孟 集 義 序 曾 說 : 論 語 之 言, 無 所 不 包, 而 其 所 以 示 人 者, 莫 非 操 存 涵 養 之 要 ; 七 篇 之 指, 無 所 不 究, 而 其 所 以 示 人 者, 類 多 體 驗 充 擴 之 端, 47 實 則 在 東 亞 儒 者 的 解 經 與 修 養 工 夫 中, 涵 養 與 體 驗 乃 一 體 之 兩 面, 如 車 之 二 輪 鳥 之 兩 翼, 不 可 分 割 48 正 因 為 讀 經 與 修 養 不 可 分 割, 所 以 不 論 是 以 涵 養 或 察 識 自 我 修 持, 都 不 能 脫 離 作 為 主 體 的 身 體 之 體 知 體 驗 體 現 經 典 中 的 義 理 浸 透 身 心, 身 心 也 被 經 典 中 之 義 理 所 轉 化 而 不 覺 足 之 舞 之 蹈 之, 表 現 在 形 體 上 的 則 是 相 貎 堂 堂 威 儀 幡 幡 這 是 經 由 體 知 而 完 成 的 體 現, 也 就 是 孟 子 所 謂 的 踐 形 46 47 48 參 考 Jonathan R. Herman, To Know the Sages Beter than They Knew Themselves: Chu Hsi's Romantic Hermeneutics, in Ching-I Tu ed.,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Hermeneutic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0), pp.215-225. 朱 熹 : 晦 庵 先 生 朱 文 公 文 集 (5), 收 入 朱 子 全 書, 第 24 冊, 卷 75, 語 孟 集 義 序, 頁 3630 參 考 戴 君 仁 : 涵 養 與 察 識, 收 入 氏 著 : 梅 園 論 學 集 ( 台 北 : 開 明 書 局,1970), 頁 194-212 11

從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史 之 經 驗 觀 之, 我 們 可 以 說, 體 知 是 一 種 手 段, 而 體 現 才 是 讀 經 的 目 的 因 此, 體 現 49 才 是 東 亞 儒 家 詮 釋 學 中 最 重 要 的 關 鍵 字 我 過 去 曾 說, 建 立 在 經 典 詮 釋 活 動 之 上 的 中 國 詮 釋 學 的 基 本 性 質 是 一 種 實 踐 活 動, 或 者 更 正 確 地 說, 中 國 詮 釋 學 是 以 認 知 活 動 為 手 段, 而 以 實 踐 活 動 為 其 目 的 認 知 活 動 只 是 中 國 詮 釋 學 的 外 部 形 式, 實 踐 活 動 才 是 它 的 實 際 本 質 50 中 國 詮 釋 學 實 以 經 世 為 其 目 的, 所 以, 作 為 認 知 方 法 的 體 知, 必 然 落 實 在 作 為 道 德 目 標 的 體 現 之 上 49 50 人 類 學 家 Andrew J. Strathern 曾 定 義 體 現 說 : 體 現 與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未 被 身 體 體 現 或 被 認 為 與 身 體 無 關 的 價 值 有 關, 換 句 話 說, 體 現 是 一 個 通 過 把 抽 象 與 具 體 結 合 起 來 掩 飾 它 自 身 的 一 個 術 語, 見 氏 著 :Body Thought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6), 引 文 見 中 譯 本 : 王 業 偉 趙 國 新 譯 : 身 體 思 想 ( 沈 陽 : 春 風 文 藝 出 版 社,1999), 頁 255 這 項 人 類 學 式 定 義, 也 完 全 可 以 適 用 於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關 於 體 現 作 為 人 類 學 的 新 研 究 典 範, 參 考 Thomas J. Csordas, Embodiment as a Paradigm for Anthropology, Ethos, Vol.18, No.1 (March, 1990), pp.5-47. 並 參 考 Thomas J. Csordas, Introduction: the Body as Representation and Being-in-the-world, in Thomas J. Csordas ed., Embodiment and Experience: The Existential Ground of Culture and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1-26 黃 俊 傑 : 孟 子 思 想 史 論 ( 卷 二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1997,2001), 頁 481 12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中 文 提 要 本 文 之 中 心 課 題 在 於 : 東 亞 儒 者 經 由 何 種 途 徑 而 理 解 經 典? 此 種 解 經 途 徑 潛 藏 何 種 方 法 論 問 題 本 文 首 先 指 出 :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是 一 種 體 驗 之 學, 以 身 心 合 一 為 其 特 徵, 以 知 行 合 一 為 其 基 礎, 所 以,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可 說 是 一 種 實 踐 詮 釋 學 這 種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強 調 讀 經 者 親 身 實 踐 而 得 的 體 知 本 文 接 著 分 析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中 潛 藏 的 方 法 論 問 題 有 二 : 第 一 是 體 知 經 驗 因 具 有 其 特 定 的 時 空 性, 而 難 以 傳 承 的 問 題 第 二 是 體 知 所 得 的 分 殊 如 何 提 煉 為 理 一 的 問 題 本 文 最 後 指 出, 經 由 體 知 的 途 徑 而 理 解 經 典 中 的 價 值 理 念, 必 然 以 體 現 為 其 目 標 關 鍵 詞 :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學 身 心 合 一 知 行 合 一

On the Approaches to Comprehending Classics and Its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i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Chun-chieh Hua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cs and its related problems i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We indicate that the East Asian Confucian hermeneutic tradition is an experimental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psycho-somatic continuum an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s the knowledge East Asian Confucianists gained is a kind of embodied knowledge, the Confucian hermeneutics is primarily praxis hermeneutics. We also discuss two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volved in the Confucian hermeneutic tradition in East Asia, namely, (a) the problem of transmission 0f the embodied knowledge which is tempro-spatially determined and (b) the problem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one and the many. In the conclusion, we insist that embodiment of the Confucian values is the final goal of reading the classics in East Asian Confucianism. Keywords: East Asia, Confucianism, Classics, Hermeneutics, Mind-body Unity,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