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Transcription

1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 第一章 什么是 观 以下的教导 是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在果诺 寺(Wat Gor Nork)雨安居期间 与西方弟子们的一次 问答 为了便于了解 谈话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 生起的觉知 高于并超越 想 思考 的过程 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 想 愚弄 以 想 作为工具 如实观察每件事物 问 当您教导 观 的价值时 您是指坐着想特 殊的主题 例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位吗 答 当心真的不动时 那并不重要 当定被正确 地建立时 观察的所缘就变得很明显 当观是 正确

2 的 时, 就没有 对 与 错, 好 与 坏 的分别, 连类似的东西都没有 你不会坐在那里想 : 哦! 这个象那个, 那个象这个 那是粗的观的形式 禅定的观不只是 想, 而是我们所谓的 静观 (contemplationinsilence)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透过比较, 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实本质, 这虽然是种粗的观察, 不过它能带来真实的事物 问 : 然而当您说观身与心时, 我们事实上是用 想 的吗? 想 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吗? 这是 观 吗? 答 : 刚开始我们需要用 想 的, 之后就会超越它 虽然我们需要从二元的思考开始, 但当真的开始 观 时, 二元的思考就会停止 最后, 一切的思虑都会停止

3 问 : 您说要有足够的定才能观 要怎样的定才够呢? 答 : 到足以让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问 : 您的意思是安住于当下, 别想过去与未来吗? 答 : 若你能如实了解过去与未来, 则想这些事也没错, 但你不可执著它们 以平常心对待它们 不要执著 若你能了解 想 就是 想, 那就是智慧 不要信任它们! 觉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终将消灭 只要如实地观察每件事 它就是心, 心就是心, 它本身不是任何东西或任何人 快乐就只是快乐, 痛苦就只是痛苦 它就只是它 当你了解这一点时, 就可以不再疑惑

4 以 觉知 引导 想 并生起智慧 问 : 真正的 观 和 想 一样吗? 答 : 我们以 想 作为工具, 但使用它时生起的觉知, 高于并超越 想 的过程 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 想 的愚弄, 你认出一切 想 都只是心的活动, 而觉性则是不生不灭的 你认为这一切被称为 心 的活动是什么呢? 我们所谈论的心 一切活动, 只是世俗之心, 它根本不是真实的心 真实是如是, 它是不生不灭的 不过, 只是藉由谈论这些事而想了解它们, 是没有用的 我们需要真的深入思惟无常 苦与无我, 换句话说, 要以 想 去观察世俗谛的本质, 有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智慧 若它是真实的智慧, 则一切就都完成与结束了 见到空性 虽然也许还有 想, 但它是空的, 你不会再受它影响

5 解脱道的 观 不同与世俗的 想 问 : 我们如何到达这个真心的阶段? 答 : 当然! 你现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 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 没有任何事物是稳定或真实的 看清它, 并了解一切都是空的, 没有什么可以执著 当你如实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时, 就无须再使用 想 了, 你对于这些事将不再有任何疑惑 谈到 真心, 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帮助了解 我们为了学习而设名言, 但事实上, 本质并未因而改变, 它还是它 例如, 坐在楼下这石头地板上, 地板是基础 它并未移动或去任何地方 上面的楼房是在这基础之上生起的 楼房就如心中所见的一切事物 色 受 想 行, 它们不如我们想像得一样存在,

6 它们只是世俗的心 它们生起后就灭去, 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经上有则关于舍利弗尊者在允许某位比丘修头陀行之前, 考验那位比丘的故事 舍利佛问这比丘 : 佛陀死后会如何? 他会怎样回答 这名比丘答道: 色 受 想 行 识, 有生就有灭 于是舍利弗便让他通过 不过, 修行不只是谈论生与灭, 你必须亲自看见它 当坐着时, 只要如实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即可, 别追逐任何事 观 并非意指陷入 想 中, 解脱道的 观 不同于世俗的 想 除非正确了解 观 的意义, 否则想得愈多, 只会愈困惑 我们积极长养正念, 就是因为要看清楚正在发生的事 我们必须了解内心的过程, 只要保持正念与了解, 则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你们知道觉悟解脱

7 道者, 为何永远都不会表现愤怒或疑惑吗? 因为造成这些生起的因以不存在, 它们还能从哪里冒出来呢? 正念已涵盖一切了 五蕴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问 : 你所说的这颗心就是 本心 吗? 答 : 你是什么意思? 问 : 你似乎是说在世俗的身心 ( 五蕴 ) 之外还有个东西 有这样的东西吗? 你怎么称呼它? 答 : 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我们不称它为 任何东西 它就是那样存在! 一切都放下 甚至连觉性也不属于任何人所有, 因此连它也要放下! 意识不是独立的个体 众生 自我或他人, 因此, 放下它

8 放下一切! 没有任何值得渴爱的事! 一切都只是麻烦的包袱 当你如此清楚看见时, 就能放下一切 问 : 我们不能称它为 本心 吗? 答 : 若你坚持的话, 仍可以如此称呼它 你可以称呼它为任何你喜欢的名字, 因为那只是世俗谛 但必须正确了解这点, 这非常重要 若我们不利用世俗谛, 就没有任何文字或概念可以来思考真谛 法 了解这点非常重要 只要坚持放下并觉知就能达到 本心 问 : 在您所说的这个阶段需要何种程度的定? 它需要何种特质的正念?

9 答 : 你无须那样想, 若未有足够的轻安, 就完全无法处理这些问题 你需要足够的稳定与专注, 去觉知正在发生的事 足以生起清明与了解的程度 如此发问显示出你仍在疑惑中 你需要足够的定心, 才能对正在做的事不再有疑惑, 不陷入其中 若你有修行, 便能了解这些事 你愈是持续如此发问, 就会愈感到困惑 若这谈话能帮助你思惟 ( 观 ), 那就没有问题, 但它无法为你显示事物的实相 你无法因为别人告诉你而了解这个 法, 你必须亲自体会 智者自知 1 若你 拥有 我们所谈的这种了解的本质, 那么你的责任就已完成 你无须再 做 任何事 若依然有事要做, 你就去做, 那是你的责任 只要坚持放下一切, 并觉知你正在做什么即可, 无须一直查核自己, 担心 多少禅定 之类的事

10 它总是会恰如其分 在修行中无论生起什么, 都随它去, 觉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是无常的 记住这点!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放下这一切 这条路将带你回到源头 到达你的 本心 [ 注释 ] 1 智者自知 (Paccattamveditabbovinnuhi): 是佛法的特质之一, 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 : 法是世尊善说 自见 无时的 来见的 引导的 智者自知 智者自知 意指智者当各各自知: 我修道, 我证果, 我证灭 出世间法当于智者自己心中, 由实证而得见 第二章法性

11 当心与法尘拉扯时心便如风中果实般堕落 当一棵果树正开花时, 偶尔一阵风刮过, 吹落一些花朵 有些花蕾继续留在树上, 并结成青色的小果实, 一阵风吹来, 其中有些掉在地上 其他水果继续成熟, 然后它们也会掉下来 人也是如此, 像风中的话与果实, 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堕落 有些人在母胎时就夭折, 有些在出生后只活了几天, 有些多活了几年, 有些则在青少年或成年时去世, 然而也有人是寿终正寝 当在省察人时, 应深思风中果实的本质 两者都是非常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也可以在出家人的生命中看到, 有些人想来寺里出家, 中途却改变心意离开, 有些甚至都已剃发! 有些已成为沙弥, 却又决定离开 ; 有些只出家一个雨安居便还俗了 就如风中的果实 一切都非常不确定

12 我们的心也类似于此 当某个法尘生起, 并与心拉扯时, 心便如果实般堕落 佛陀了解这不确定的本质, 他观察风中果实的现象, 并以此省察比丘与沙弥弟子 他发现他们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本质 不确定! 又其他的例外吗? 这就是事物的实相 不涉入世间法技能真正自在独立 因此, 若你是以正念修行, 就无须别人一五一十地教导你看见与了解 佛陀便是个典型的范例, 他的前世是阇那迦. 鸠摩罗王 (JanakaKumara) 王, 他无须学习很多, 只需要观察一棵芒果树 有天当他和随行大臣们参观一座公园时, 坐在象背上的他瞥见一些结实累累的芒果树, 由于当时无法停下, 便决定稍后再回来摘取 不过, 他并不知道随

13 行大臣们会贪婪地将芒果采光, 他们以竹竿敲下芒果, 或这段整支树枝, 将叶子扯破并散落满地 在失望与沮丧之余, 国王注意到邻近的一棵芒果树, 它的枝叶还很完整 他立刻了解到, 那是因为它没有果实, 就没人会去打扰它, 所以枝叶不会遭到破坏 他在回宫的路上一直思惟这件事 : 当个国王是多么不快乐 烦心与困扰啊! 他必须经常忧心国事, 若有人企图攻击 抢夺或侵占国土时怎么办? 他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 甚至晚上睡觉时也会被恶梦惊扰 再次他在心里看见芒果树, 没有果实但却由完整的枝叶 若我们变得和那棵芒果树一样, 他心想: 我们的枝 叶也不会遭到破坏 他坐在房间禅思, 最后由于受到芒果树的启发而决定出家 他将自己比喻作那棵芒果树, 结论是若他不涉入世间法, 就能真正自在独立, 从担心与困扰中

14 解脱, 心将不受困扰 如此省察后, 他成为一位游行僧 从此以后, 无论走到哪里, 当人问道他的老师是谁时, 他都会回答 : 一棵芒果树 他无须接受太多的教导, 一棵芒果树是他觉悟 引导的法 1 的因, 这是种引领向内的教导 他基于这觉醒而出家, 少事 少欲 知足, 并乐于独处 他放弃皇室的地位, 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们也应敏于观察四周, 就如佛陀身为阇那迦. 鸠摩罗王一样, 因为世上的每件事随时都准备好要教导我们 即使只是少许直观的智慧, 我们也可能看清世间法 我们将了解, 世上的每件事物都是老师, 例如树与藤, 都可能向我们揭露实相 我们从自然中就能学到足以觉悟的 法, 因为每件事都遵循真实之道, 无法背离实相

15 从无常 苦 无我的角度看万物皆平等 伴随智慧而来的是安定与自制, 它们接着会带来更进一步对实相的洞见, 我们将能了解每件事物无常 苦与无我的究竟实相 例如, 所有大地的树, 若从无常 苦与无我的角度来看, 都是平等与一体的 首先他们出生, 然后长大与成熟, 不断变化, 直到死亡为止, 这是每棵树必经的过程 同样地, 人与动物的一生, 也是从出生, 到成长与变化, 到最后终归于死 这从生到死的诸多变化过程, 呈现了佛法之道 换句话说,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在自然的情况下, 终究都会坏灭 若我们觉知与了解, 以智慧与正念加以学习, 就能如实地见法 我们将见到人们一直在出生 变化与死亡, 每个人都在生死中轮回, 这宇宙之内的所有人

16 都是一体的 清楚明白地看见一个人, 就等于看见世上所有的人 同样地, 每件事都是 法 不只是肉眼所见的事物, 还包括内心所见的事物 一个想法生起, 然后改变与消逝, 那是 名法 (nama-dhamma) 单纯一个法尘生灭, 这是心的真实本质 总之, 这是佛法的圣谛 若人不如此地看见与观察, 就无法真的看见! 若确实看见, 他就具有智慧, 可去聆听佛陀宣说教法 佛 法 僧都在我们的心里 佛在哪里? 佛在法中 法在哪里? 法在佛中,

17 就在当下! 僧在哪里? 僧在法中 佛 法 僧都在我们的心里, 但必须自己去看清 有些人偶尔会说 : 哦! 佛 法 僧都在我的心里 然而, 他们的修行却不如法, 因此要想在心里找到佛 法 僧根本就不可能, 因为心必须成为觉知 法 的心才可以 那时我们才会知道, 实相确实存在世上, 且可以让我们修行与了解 例如, 受 想 行等名法都是不确定的 愤怒生起时, 它成长 转变, 然后消失, 快乐也是如此, 它们都是空的, 不是真实的 东西 内在有身与心, 外在则有树 藤等各种事物, 都在展现这不确定的普遍法则

18 无论它是一棵树 一座山或一只动物, 一切都是 法, 每件事都是 法 法 在哪里? 简单地说, 不是 法 的东西并不存在 法 是本质, 这就称为 真实法 2, 若人看见本质, 他就看见 法 ; 若它看见 法, 他就看见本质 看见本质即见性, 见性即觉悟 法 因此 每一刻 每个动作, 生命的究竟实相都只是又一次无尽的生死循环, 那么, 学习如此多的东西要做什么? 若我们在所有姿势 ( 行 住 坐 卧 ) 下, 都能保持正念与正知, 则自觉 觉知当下的真实法, 随时都可能发生 见 法 者即能见佛 现在, 佛陀 真实的佛陀 依然活着, 因为他即是 法 本身, 是真实法 而能让人成佛的真实

19 法, 依然存在, 它并未逃到任何地方去! 因此有两个佛 : 一个在身体, 另一个在心 真正的法, 佛陀告诉阿难, 唯有透过修行, 才能悟入 凡是见 法 者即见佛, 见佛者即见 法 怎么说呢? 从前佛并不存在, 只有当悉达多. 乔达摩觉悟 法 时, 才成为佛陀 依此解释, 则我们的情况就和他相同, 若我们觉悟 法, 同样也会成佛, 这就称为 心中之佛 或 名法 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保持正念, 因为我们会成为自己善行或恶行的继承者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你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这样的情况即可 悉达多. 乔达摩就是因为了解这实相而觉悟, 世上也因此出现了一个佛陀 同样地, 若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觉悟, 也同样可以成佛

20 所以, 佛陀依然存在 听到这点, 有些人因而变得很高兴, 说 : 若佛陀还在, 那么我就可以修行佛法了! 你们应如此了解它 佛陀并未创造 法 只是发现它 佛陀所觉悟的 法, 是恒存于这世上的 法 它可以比喻为地下水, 当有人想挖井时, 一定要挖得够深才能找到地下水, 水一直都在那里, 他们并未创造它, 只是发现它而已 同样地, 佛陀并未发明或指定 法, 他只是将已存在的东西揭露出来而已 佛陀透过观而看见 法, 法 是这世间的实相, 因为看见这个, 所以悉达多. 乔达摩被称为 佛 所以 法 能让人成佛, 成为 觉知者 觉知 法 的人 若人们具有善行, 并专心致志于佛法, 则那些人永远不乏戒与善 具备这

21 样的认识, 将了解我们其实离佛陀并不远, 而是与他面对面 当了解 法 时, 当下就见到了佛 若人真的在修行, 则无论他坐在树下, 或躺着, 或任何姿势, 都能听到佛法 这不是要你思考的事, 它出自于清净心 只记住这些话还不够, 因为这有赖于见到 法 本身, 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 因此, 应下定决心修行, 以便能见到 法, 我们的修行才能真正完成, 无论行 住 坐 卧, 都能听见佛陀的 法 佛陀的教导完备且举足只待你去修行 佛陀教导我们到安静的地方居住, 才能学习收摄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六根 这是修行的基础, 因为六根是事物生起的地方, 它们只在这些地方生起, 因此, 收摄六根就是为了觉知那里发生的情况

22 一切的善与恶都是经由这六根生起, 它们是主宰身体的感官 眼睛主看色, 耳朵听声, 鼻子嗅香, 舌头尝味, 身体接触冷 热 软 硬等感受, 意根则主法所缘的生起 我们所需要做到, 只是将修行建立在这几个点上 这个修行是很容易的, 因为佛陀已为我们设定好需要的项目 这就如佛陀已种植了一片果园, 并邀请我们去采摘果实, 我们无须种植任何树 我们所关心的事, 无论是戒 定或慧, 都无须去创造 制定或推测, 我们要做的只是遵循已存在于佛陀教导中的内容 珍惜能修行 法 的福报 因此, 我们是具大功德与大福报的众生, 能听到佛陀的教导 果园已存在, 果实也已成熟, 每件事都已完备且具足, 所欠缺的只是有人去采摘果实与食用, 是具有足够信心的人去加以修行!

23 我们应思惟自己的功德与福报都是很珍贵的, 只要环顾四周其他众生不幸的遭遇就能得知 以狗 猪 蛇与其它生物为例, 它们并无机会学习 知道 修行 法, 是正在承受恶报的不幸众生 当一个生命无机会学习 知道与修行 法 时, 就无机会解脱痛苦 身为人类, 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变成不幸的受难者, 丧失端正的威仪和戒律 别变成不幸的受难者! 别成为无望到达涅槃解脱道与增长德行的人, 别认为我们已没有希望! 若如此思惟, 我们就会如其它众生一样, 变成不幸的一群 我们都是生在有佛陀教化之处的众生, 因此早已具备足够的福报与资源 若现在就改正与增长我们的了解 观念与知识, 它就能带领我们如法地处事与修行, 而能在此世就看见与觉悟 法

24 因此, 我们和其他众生如此不同, 我们是有能力与机会觉悟 法 的人 佛陀教导我们 : 此刻, 法 就在我们的面前 ; 此时, 佛就和我们对面而坐! 你还想在何时 何地看到他呢? 若我们不正确地思惟 修行, 就会落入畜牲 地狱 恶鬼与阿修罗道 3 那是怎样的情形? 只要看自己的心 当愤怒生起时, 那是什么? 那就是了, 看清楚! 当妄想生起时, 那是什么? 就是它, 仔细地观察! 当贪欲生起时, 那是什么? 就在那儿, 把它看清楚! 当心无法辨识与清楚了解这些心境时, 它就丧失为人的资格 所有情况都属于 有 的状态, 有 引发 生, 生 再引发 老 死 因此, 我们是照着内心的情况而 有 或 生 [ 注释 ]

25 1 引导的 (opanayiko): 法 的特质之一 值得引入自心 ; 值得了解 ; 藉修行尝试 ; 引导向内 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 : 法是世尊善说 自见 无时的 来见的 引导的 智者自知 2 实相 : 即 法 的本质, 或称为 真实法 (sacca-dhamma) 3 根据佛教思想, 众生依各自的业而在六道轮回, 包括天道 ( 乐多余苦 ) 人道( 苦乐参半 ), 以及畜牲 地狱 恶鬼或阿修罗道 ( 这些地方苦多余乐 ) 阿姜查一直强调, 我们应当下在心里观察这六道 根据内心的状况, 可以说我们一直都处于六道之中, 例如当内心怒火中烧时, 我们当下就从人道沉沦, 而转生于地狱道 第三章与眼镜蛇同住

26 我们在巴蓬寺学习与练习的教法, 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为了做这个修行, 你必须以对待眼镜蛇的方式, 对付一切你喜欢与不喜欢的心理活动 眼镜蛇是种很毒的蛇, 若被咬一口就足以致命 对待我们的心情也是如此, 喜欢的心情有毒, 不喜欢的心情也有毒 两者都会阻碍我们解脱, 并防碍我们了解佛陀教导的实相 没有东西可持续存在只有生灭相续不已 因此, 我们应尝试从早到晚随时保持正念 无论在做什么, 站着 坐着 躺着 说话或做其他事, 你都应以正念去做 当建立起正念时, 你将发现正知也随之生起, 这两者都能带来智慧 因此, 正念 正知与智慧会一起运作, 你将会像个日夜都清醒的人一样

27 佛陀留下的这些教导, 不只是让我们聆听, 或以世智辩聪去吸收而已 它们是可以透过修行, 在我们的心中生起, 并被觉知的教法 无论我们去哪里或做什么, 都应拥有这些教法 拥有这些教法 或 拥有实相 的意思是, 无论我们做什么或说什么, 都应以智慧去做与说, 当在想与观时, 也以智慧去做 我们说具有正念 正知与智慧者, 就是趋近佛陀的人 当你们离开这里时, 应练习将每件事都拉回自己的心 以正念与正知去观察心, 并增长这智慧 具备这三个条件之后, 放下 的态度会生起, 你会觉知一切现象不断的生与灭 你们应知道, 那生灭只是心的活动 某件事生起, 接着灭去, 紧跟着又是另一次生灭 以 法 的语言来说, 这生灭就是 生与死, 每件事都是如此 法尔如是

28 当痛苦生起时, 接着会灭去 ; 当它灭去之后, 痛苦又会再次生起 只有痛苦在生灭, 当你看到这点时, 就会不断觉知生灭 ; 当觉知持续不断时, 你就会了解 法尔如是 的道理 每件事都只是生与灭,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持续存在, 只有生灭相续不已 如此而已 心理活动就像眼镜蛇不招惹它就不会被咬 这种洞见能带来平静的出离心, 当了解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渴爱时, 这种感觉就会生起, 只有生灭, 有生就有死 此时, 心就达到放下的境界 如实地放下一切 我们觉知事物在心中不断地生灭, 当短暂的快乐生起时, 觉知它 ; 当不圆满的痛苦生起时, 也觉知它 觉知快乐 的意思是, 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我们的, 当不再认同与执著苦 乐时, 留下的就只是事物的实相

29 所以说, 心理活动就像致命的眼镜蛇, 若我们不去招惹眼镜蛇, 它只会走它自己的路, 虽然它很毒, 但不会影响我们, 只要不靠近它或捉它, 它就不会咬我们 眼镜蛇只是做一只眼镜蛇该做的事, 它就是这样 你若聪明的话, 就离它远一点 你不只放下好的, 也放下不好的 如实地放下它 无论喜欢或不喜欢, 你都放下 你对待它们, 就如对待眼镜蛇, 别去招惹它们 我们既不思恶, 也不思善 ; 既不要重, 也不要轻 ; 既不要乐, 也不要苦 如此一来, 渴爱就会止息, 平静会稳固地建立起来 熄灭贪 嗔 痴之火就能终止生死轮回 当建立起平静时, 我们就可以信赖它 这种平静地生起是超越无明的, 此时无明已消失 佛陀称这种觉悟的成就为 涅槃 1, 就如火被吹灭一样 我们

30 在火出现的地方熄灭它, 凡是热的地方, 我们就在那里让它变冷 觉悟也是如此, 涅槃是在轮回中被发现 觉悟与烦恼存在于同一处, 就如冷与热的情况, 热的地方会变冷, 冷的地方会变热 当热度升高时, 冷就消失 ; 当冷存在时, 就不再有热 涅槃和轮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被教导要终止轮回, 意思是停止转动不已的无明之轮 终止无明, 就是熄灭火焰 当外在的火焰被熄灭时, 就会有清凉 ; 当内在的贪 嗔 痴之火被熄灭时, 也同样会有清凉 这就是觉悟的本质, 它是火的熄灭, 是将热恼转化为清凉 这就是平静, 是生死轮回的结束 当你到达觉悟时, 就是这么一回事 它是不断轮转与不断变化的终点, 是我们内心贪 嗔 痴的结束 我们以快

31 乐的语汇来谈论涅槃, 是因为这是世人比较容易了解的概念, 但其实它超越快乐与痛苦两者, 它是究竟的平静 [ 注释 ] 1 涅槃 (nibbana): 原意为 吹熄火焰 或 被吹熄的状态, 意指解脱一切痛苦与烦恼的状态, 是成佛之道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内心的中道 佛教的教导是关于弃恶修善, 然后当舍弃恶, 建立起善时, 我们便将两者都放下 中道 就是超越两端之道

32 佛陀所以的教导都只有一个目标 为未解脱者指出一条离苦之道 这教导给我们正见, 若无法正确地了解, 我们就无法达到平静 当诸佛觉悟并初次说法时, 他们都谈到两端 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 这是两种沉迷的形态, 人们就被困在感官世界的这两端摆荡, 永远无法达到平静, 不断地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觉者观察到我们都被困在这两端之间, 永远见不到中道法 这是沉迷之道, 而非禅修者之道, 非平静之道 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 简单地说, 就是果松之道与过紧之道 快乐只是痛苦的令一种微细型态 若观察内心, 你们就会看见过紧之道是愤怒或忧伤之道, 走上这条路, 只会遇到困难与挫折 至于另

33 一端 纵欲, 若能超越它, 你们就超越了欲乐 既不痛苦, 也不快乐, 是种平静的状态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苦与乐两端, 这是正确的修行, 是中道 中道所指的不是身体与语言, 它是指心 当我们不喜欢的法尘生起时, 它会让心产生迷妄 当心感到迷妄而 晃动不止 时, 这不是正道 当喜欢的法尘生起时, 心便耽溺于欲乐中, 这也不是正道 没有人想要痛苦, 我们都想要快乐, 但事实上, 快乐只是痛苦的另一种微细型态 你们可以将快乐与不快乐比喻为一条蛇, 不快乐是蛇的头, 快乐则是尾巴 蛇头是真正危险的, 它有毒牙, 若你碰它, 蛇会立刻咬下去 但别说是头, 即使你抓住蛇尾巴, 它也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 因为不论是头或尾巴, 都属于同一条蛇

34 苦与乐都源自渴爱 同样地, 快乐与痛苦 欢乐与悲伤都出自相同的来源 渴爱 因此, 当快乐时, 你的心并不平静, 它确实如此! 例如, 当得到喜欢的东西, 如财富 名望 赞誉或快乐时, 我们会很高兴, 但内心仍隐藏着些许不安, 因为害怕失去它 那样的恐惧不是平静的状态, 不久后我们可能真的失去它, 然后真正感到痛苦 因此, 即使是在快乐时, 痛苦也会随时在你不觉察的情况下发生 那就如抓蛇尾巴 若不放开它, 你就会被咬 因此, 不论是蛇尾或蛇头, 换句话说, 好或不好的情况, 一切都只是无尽变化或轮回的特征 佛教的本质是平静, 而平静则来自如实觉知一切事物的本质 若我们仔细观察, 就可了解平静既非快乐, 也非痛苦, 这两者都不是实相

35 人心 佛陀告诫我们去觉知与观察这个心, 只能藉由它的活动加以觉知 而真实的本心, 则无法藉由任何东西来测度或认识, 在它的自然状态下, 它是如如不动的 当快乐生起时, 这颗心也随之动摇, 它迷失在法尘中 当心如此动摇时, 贪爱与执著也随之生起 若未见到实相就一定会痛苦 佛陀已为我们指出完整的修行之道 但我们若不是还未修行, 就是在口头上修行, 我们口是心非, 只是落入空谈而已 但佛教的根本并非能被谈论或臆测, 这根本是如实觉知事物的实相 若能已觉知这实相, 那么就无须任何教导 ; 若未觉知它, 则即使在聆听教导, 你也无法真的了解 所以佛陀说 : 觉者只是指出道路 他无法为你修行, 因实相是无法言表或传递的

36 所有教导都只是譬喻或比喻, 目的在帮助心见到实相 若未见到实相, 就一定会痛苦 例如我们通常以 行 一字来称身体, 任何人都可以谈论它, 但事实上都有问题, 由于不知道诸行的实相, 因此会执著它们 因为不知道身体的实相, 所以我们才会痛苦 在此有个例子 假设一天早上你正要走去工作, 有人在对街咆哮并辱骂你 当听到这些辱骂时, 你的心变得异于平常, 觉得很不舒服, 感到愤怒且受伤 那人整天四处辱骂你, 每次听到你就生气甚至当回到家时, 仍在生气, 因为你怀恨在心, 想要报复 几天之后, 另一个人来到你家对你说 : 嘿! 那天骂你的那个人, 是个疯子! 他已发疯好几年了 他辱骂每个人, 没人在意他到底说了什么 当听到这里时, 你顿时松了一口气, 在这些天里, 一直压抑在内心的那些愤怒与伤害都完全化解 为什么? 因为现在你知道事情的实相 先前你以为那个人是正常的,

37 你才会对他生气, 你的误解造成痛苦 当发现实相时, 每件事都改变了 : 哦, 他疯了! 那说明了一切! 现在你已了解, 所以能释怀, 可以方下了, 若不知道实相, 你就会一直耿耿于怀 当认为侮辱你的那个人是正常人时, 你想杀了他 ; 但当发现实相时, 你便觉得好多了 这就是实相的认知 身体是 性空 的物体 有些见法者也有类似的经验 当贪 嗔 痴消失时, 它们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 过去我们不知道这些事时, 心想 : 怎么办? 我的贪与嗔如此深重 这并非清楚的认知 就如我们一直将疯子当成正常人, 当最后了解到他根本就疯了时, 我们才放下心来 没有人能为你指出这点, 只有心亲自看见时, 它才能将贪欲连根拔除

38 我们称为 行 的这身体也是如此, 虽然佛陀已一再解释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我们还是不相信, 紧抓着它不放 若身体会说话, 他会整天对我们说 : 你知道吗? 你不是我的主人 事实上, 它一直都在告诉我们, 不过是以 法 的语言, 因此我们无法了解它 例如, 眼 耳 鼻 舌 身等感官不断在变化, 但从未看过它们曾征得我们的同意! 当头痛或胃痛时, 身体也不会先问问我们的意见, 它顺随自然的因缘, 径自发生 这显示出身体不允许任何人当它的主人, 它并没有一个主人, 佛陀描述它是个 性空 的物体 我们不了解 法, 因此不了解诸行, 而将它们当成我们的, 是属于我们或他人的 由此开始产生贪取 当 取 生起时, 有 便生起 一旦 有 生起, 接着便是 生, 之后便有 老 病 死 等种种痛苦

39 痛苦的感觉是一连串缘起的结果 这是 缘起 1, 无明 缘 行, 行 缘 识 等, 这一切都只是心中的事件 当接触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时, 若失去正念, 就会有无明, 痛苦立刻生起, 但心通过这些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 以致我们跟不上它们 这就有如你从树上掉下来, 在清楚之前, 砰! 一声, 你已摔在地上了 当掉落时, 其实你穿过许多枝叶, 但你完全无法顾及它们, 只是往下掉, 然后 砰! 缘起 也是如此 经中如此拆解它们: 无明 缘 行 ; 行 缘 识 ; 识 缘 名色 ; 名色 缘 六入 ; 六入 缘 触 ; 触 缘 受 ; 受 缘 爱 ; 爱 缘 取 ; 取 缘 有 ; 有 缘 生 ; 生 缘 老 病 死 等忧悲苦恼 但当你真的接触不喜欢的事物时, 痛苦立即生起!

40 痛苦的感觉其实是一连串缘起的结果 因此, 佛陀告诫弟子们, 要彻底观察与觉知自己的心 一切事物只顺从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强迫它 当人诞生在这世上时并无名字, 出生之后, 才为他们命名, 这是种惯例, 为了称呼上的方便而为人命名 经典也是如此, 将事情拆开并贴上标签, 是为了方便学习实相 同样地, 一切事物都只是行法,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佛陀说他们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是不稳定的 我们对此的了解既不深刻, 也不直接, 因而持有邪见, 认为诸行 就是 我们, 我们 就是 诸行 ; 或快乐与痛苦 就是 我们, 我们 就是 快乐与痛苦 这种看法并非清楚的认知, 它偏离实相 实相是 我们无法强迫一切事物顺从我们的意愿, 它们只顺从自然的法则

41 在此举个简单的比喻 假设你坐在一条高速公路的中央, 汽车与卡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 你无法对那些车子咆哮 : 别开到这里! 别开到这里! 那是条高速公路, 你不能对他们那么说 那么你能怎么做? 你应离开那条公路! 公路是车子走的地方 若你希望那里不要有车子, 就会痛苦 诸行也是如此 我们说它们打扰我们, 例如坐禅时听到一个声音, 心想 : 哎! 那声音真吵 若我们心想声音烦人, 就会痛苦 若稍微深入观察就会了解, 是我们前去打扰声音才对! 声音就只是声音 若我们如此了解, 就不会无端生事, 而会让声音自然存在 我们了解到, 声音是一回事, 我们是另一回事 那些相信是声音来打扰他们的人, 并不了解自己 他们真的不了解! 一旦你了解自己, 就会很自在 声音

42 就只是声音, 你为何要去执取它呢? 你知道, 事实上是你前去打扰声音 这就是对实相真实的认知, 你看见两端, 因此拥有平静 若你只看到一端, 就会痛苦, 一旦看见两端, 就会随顺中道而行 这是心正确的修行, 就是所谓的 修正我们的知见 平静是从苦 乐两端解脱出来 同样地, 一切诸行的本质是无常与死亡, 但我们却想抓住它们 我们带着它们, 并掩饰它们, 希望它们是真实的, 希望能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上找到真实 每当有人如此理解, 并执取诸行就是他自己时, 就会痛苦 修行佛法不能依靠比丘 比丘尼 沙弥或在家的身份, 它有赖于修正你的知见 若我们的了解正确,

43 就会达到平静, 无论是否出家都无所谓 每个人都有机会修学佛法 修观, 所观的是相同的事, 若我们达到平静, 那平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同的 那是条相同的道路, 使用的是相同的方法 因此, 佛陀并不区分在家人与出家人, 他教导所有人修行, 以发现诸行的实相 当觉知这实相时, 就能放下诸行, 若觉知实相, 有 与 生 就不复存在 生 无从发生, 因为我们完全觉知诸行的实相, 若完全觉知实相, 就会有平静 有或无 得或失, 都是相同的, 佛陀教导我们觉知这点, 这就是平静 从苦乐或悲喜两端中解脱出来 我们必须了解, 我们毫无理由要 生, 例如毫无理由要 生 在高兴中 当得到某些喜欢的东西时, 我们很高兴, 若不执取高兴就没有 生, 若执取就是 生 因此, 若得到某些东西, 我们不 生 在高兴中 ; 若我们失去, 也不 生 在悲伤中, 这就是

44 无生与无死 生与死, 是建立在对诸行的执取与贪爱上 因此, 佛陀说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做已办, 不受后有 瞧! 他已觉悟无生与无死, 这是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去知道的, 这是正确的修行 若你未达到它, 未达到中道, 就无法超越痛苦 [ 注释 ] 1 缘起 (paticca-samuppada): 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 是佛陀说明众生为何会产生忧悲苦恼, 如何才能解脱苦恼, 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的说教 十二支缘起的顺序, 依次为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第五章超越的平静

45 若不修行所有知识都是肤浅的 修习 法 是很重要的 若不修行, 则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肤浅的, 只是个空壳而已, 就如我们有某种水果, 但还未吃它 虽然我们手上有那水果, 却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利益, 只有实际去吃它, 才会真正知道它的味道 佛陀并不赞叹那些一味相信他人的人, 他赞叹那些觉知自心的人 就如水果, 一旦尝过它, 就无须问人它的味道是酸或甜, 我们不再疑惑, 因为已如实觉知 了解 法 的人, 就如了解水果滋味的人, 一切疑惑都在这里冰释 当谈论 法 时, 我们可将之归纳为四件事 : 知苦 知苦因 知苦灭 知灭苦之道, 如此而已 至今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修行都不外乎这四件事, 当知道这四件事时, 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

46 这四件事在何处? 它们就出生在身与心之内, 而非别处 那么, 佛陀的教导为何如此为妙广大呢? 那是为了更精确地解释, 以便帮助我们了解它们 当悉达多. 乔达摩诞生在这世上, 在见法之前, 他就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 当他了知应知道的事 苦 集 灭 道四谛时, 他了解了 法, 而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 无论我们坐在哪里, 当了解 法 时, 就知道 法, 无论在哪里, 都可听到佛陀的教导 当了解 法 时, 佛陀就在我们心里, 法 就在我们心里, 带来智慧的修行也在我们的心里 心里有佛 法 僧, 意味着无论行为的好坏, 都能清楚觉知它们的真实本质 这解释了佛陀如何能舍弃世俗的看法 赞叹与批评, 无论人们赞叹与批评他时, 他都坦然接受 赞叹与责备都只是世间法, 因此他不受影响 为什么? 因

47 为他知道苦, 知道若对那些赞叹与批评信以为真, 便会造成痛苦 让 法 在心中如实生起 当苦生起时, 会令我们焦虑与不安 苦的因是什么?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实相 当因存在时, 苦就会生起, 它一旦生起, 我们便不知如何制止它, 愈尝试制止它, 它就愈增长 我们说 : 别批评我 或 别责备我, 但愈如此尝试制止它, 苦就愈明显, 无法停止 因此, 佛陀教导灭苦之道, 是要让 法 在自己心中如实地生起 成为亲自见证 法 的人 若有人说我们好, 我们不会迷失于其中 ; 若有人说不好, 也不会忘了自己 如此一来, 我们就可以很自在 善 与 恶 都是世间法, 都只是心的状态, 若跟着它们,

48 心就会成为世间 我们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找不到出路 若是如此, 就是还不了解自己 我们想要打败别人, 但是这么做, 反而打败自己 不过, 若洞悉自己, 我们就洞悉一切 色 声 香 味 触等法 观察身体里的身体 现在我们谈的是外在, 但外在也反映内在 有些人只知道外在 例如, 我们尝试 安住于身, 循身观察 1, 见到外面的身体还不够, 必须找到身体里的身体 ; 在观察心时, 应知道心里面的心 我们为何应观察身体? 这 身体里的身体 是什么? 当说觉知心时, 这 心 是什么? 若无法觉知心, 就无法觉知心里的事, 我们是不知苦, 不知苦因, 不知苦灭, 以及不知灭苦之道的人 那些应有助于灭苦

49 的事没有发挥作用, 因为我们受到会加重苦的事吸引, 那就犹如头痒, 却去挠脚一样! 若是头痒, 那么挠脚显然无法得到纾解 同样地, 当痛苦生起时, 我们不知如何处理它, 不知趋向苦灭的修行 举大家都有的身体为例 若只看身体的色法, 就无法解脱痛苦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未看到身体里面, 只看见外面, 视它为美好与真实的事物 佛陀说只靠这个是不够的, 我们以眼睛看外面, 小孩看得到它, 动物也看得到它, 这并不难 但一看到它, 我们就执取它, 它则反咬我们一口! 因此, 我们应观察身体里的身体 无论身体里有什么, 都去检视它 若只看外表, 那并不清楚 我们看头发 指甲等, 它们只是会引诱我们的美丽事物, 因此, 佛陀教导我们要看身体内部, 看 身体里的身体

50 身体里有什么? 仔细看清楚! 我们将发现许多令人惊异的东西, 因为虽然它们在我们身体里面, 我们却从未曾看过 每次走路, 我们都带着它们, 坐在车里, 也带着它们, 但我们对它们却一无所知! 就如去拜访某个亲戚的家, 他们送我们一份礼物 我们拿起它, 装进袋子里, 然后离开, 从未打开看过里面是什么, 最后打开它 里面装满了毒蛇! 身体就像这样, 若只看外表, 会说它很美好 我们忘了自己, 忘了无常 苦与无我 若我们看这身体的里面, 它真的很恶心! 快乐或痛苦是一种受要将心与受分开 当如实地观察, 不试图粉饰事物时, 我们将了解身体是可鄙与令人厌恶的, 就会生起厌离 不感兴趣并不表示我们感到嗔恚, 而是说我们的心是清明与放下的 我们了解所有事情都是不实在 不可靠的, 它

51 们本来就是如此 不论我们希望它们如何, 它们依然故我 不稳定的事就是不稳定, 不美丽的事就是不美丽 因此佛陀说, 当经历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时, 应放开它们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 随它们去 ; 鼻子嗅到香味时, 由它去, 将它留给鼻子就好! 当触生起时, 放下随之而来的好恶让它回到它的生处 ; 法尘也是如此 这一切都只要随它去, 这就是觉知, 无论它是快乐与痛苦都一样, 这就是禅修 我们禅修让心平静, 智慧才有可能生起 这需要我们以身心去修行, 以便能看见与觉知色 声 香 味 触 法等所缘 简单地说, 那不外乎是苦与乐的事, 快乐是种心中愉悦的感受, 痛苦则只是种不愉悦的感受 心是觉受者, 受 2 是苦乐与好恶的表征, 当心耽溺于这些事物时, 就是执取它们, 或认为快乐与

52 痛苦是值得执著的事 执取是种心的活动, 快乐或痛苦则是一种受 当佛陀告诉我们将心与受分开时, 他并不是指说将它们丢到不同地方去, 而是指心必须觉知乐与觉知苦 例如当入定时, 平静充满内心, 乐受生起, 但它无法进入心 ; 苦受生起, 也无法进入心这就是将心与受分开的意思 这可用瓶子里的水与油作比喻, 它们并不相融, 即使你试图混合它们, 油是油, 水还是水, 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 心是自然状态既非乐, 也非苦 当受进入心里时, 乐与苦就会产生 若具有正念, 我们就会觉知乐受就是乐受, 觉知的心不会执取它 乐存在, 但它在心外面, 而非藏匿在心里, 心只是清楚地觉知受

53 杀死烦恼是如实觉知并放下烦恼 若将心与苦分开, 是否意味着没有痛苦, 从此感受不到它? 不! 仍能感受到它, 但我们觉知心就是心, 受就是受, 而不执取或执著那感受 佛陀透过智慧将这些分开, 他感受到痛苦了吗? 是的, 他觉知痛苦的状态, 但不执著它, 因此我们说他断除了苦 快乐也一样存在, 但他觉知快乐, 若不觉知它, 它便如毒药 佛陀不执著快乐为他自己, 透过智慧, 快乐仍在那里, 但他的内心不执取或执著它 因此, 我们说他将心与苦 乐分开 当我们说佛陀与觉者们杀死烦恼时, 那并不是指他们真的将它们都杀光 若已杀光所有烦恼, 我们大概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了!

54 他们并非真的杀死烦恼, 而是他们如实觉知烦恼, 放下了它们 愚痴的人会执著它们, 但觉者了解心中的烦恼是毒, 因此全部清除, 他们清除会造成痛苦的事物 不知道这点的人, 看到一些如快乐或美好的事, 就会执著它们, 但佛陀只是如实地看见它们, 然后扫除它们 欲乐或苦行皆非禅者之道 佛陀知道, 因为乐与苦两者都是苦的, 具有相同的价值 当快乐生起时, 就放下它 他具有正确的修行, 因为他看见这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与缺陷 它们受制于 法 的法则, 换句话说, 都是不确定与不圆满的, 有生就有灭 当他看见这点时, 正见便生起, 正确的修行之道也变得更加清晰 无论何种感觉或想法在他心中生起, 他知道那只是持续的苦与乐的活动, 他不执著它们

55 佛陀刚觉悟时, 便作了关于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的开示 比丘们! 耽著欲乐是过松之道, 耽著苦行则是过紧之道 这两件事在他觉悟之前, 都一直困扰着他, 因为起初他并未放下它们, 当觉知它们时, 他才放下, 因此才有初转法轮 所以, 禅修者不应步上快乐与痛苦之道, 反之, 他应觉知它们 觉知苦的实相, 觉知苦因 苦灭与灭苦之道, 而离苦之道就是禅修 简单地说, 要保持正念 正念是觉知, 也是当下的心 我现在正在想什么? 在做什么? 心中萦绕着什么事物? 如此观察, 清楚地觉知自己究竟是如何生活 如此修行, 智慧便能生起 我们在任何姿势下, 随时保持思惟与观察 当一个喜欢的法尘生起时, 如实觉知它, 不执著它为任何

56 固定不变的实体, 它就只是快乐 当痛苦生起时, 也觉知它, 并觉知苦行绝非禅修之道 心与受就如油和水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将心与受分开 若够聪明, 就不会执取而随它去, 我们便成为 觉知者 心与受就如油与水, 它们在同一个瓶子里, 却不会相混 即使生病或在受苦, 我们仍觉知受就是受, 心就是心 我们觉知痛苦或舒适的状态, 但并不认同它们, 只和平静同在 超越苦与乐的平静 你们应如此生活, 换句话说, 没有快乐与痛苦, 只有觉知, 心中无任何牵挂 当我们尚未觉悟时, 这一切听起来可能会很奇怪, 但那无妨, 只要朝这方向设定目标即可 心就是心, 它遭遇快乐与痛苦, 我们只是如实地看它们, 再无其

57 它 它们是分开的, 并不相混, 若都 一起, 我们就无法觉知它们 就如住在一间房子里, 房子和住户虽然有关, 不过确是分开的 若房子有任何危险, 我们会难过, 并觉得必须保护它 ; 但若房子着火, 我们得跑出来 因此, 若苦受生起, 我们就得离开它, 当之道它已完全着火时, 就得赶快跑 房子是一回事, 住户是一回事, 它们是分开的两件事 我们说要如此分开心与受, 但事实上, 它们本来就是分开的 我们的了解, 只是如实觉知这自然的分离 若我们认为它们是分不开的, 那是因为对实相无知, 而执取它们的缘故

58 修定所得的智慧与研究书本所得的知识不同 因此, 佛陀告诉我们要禅修, 这禅修非常重要, 光靠世智辩聪是不够的 从修行的定心中产生的智慧, 和从研究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相差甚远, 从研究中所得到关于心的知识, 不是真实的知识 我们为何要执著如此的知识呢? 我们终究会失去它啊! 一旦失去, 我们便哭泣 若我们真的了解, 便会放下, 让它顺其自然 我们知道事物是怎么一回事, 且不会忘失自己 若生病, 也别迷失于其中 有些人说 : 这一整年我都在生病, 因此完全无法禅修 这些是真正愚痴者讲的话, 其实生病或濒临死亡的人, 更应该精进修行 你们可能会说没有时间修行, 生病很痛苦, 你们不信赖身体, 因此觉得自己无法禅修 若你们这样想, 那事情就会变得很困难 佛陀并非如此教导我们, 他

59 说这里就是修行的地方, 当生病或濒临死亡时, 那正是我们可能真正觉悟与看见实相的时候 有时学校的老师们来看我, 抱怨事情太多, 没时间禅修 我问他们 : 当你们教书时, 有时间呼吸吗? 他们回答当然有 那么若工作真的如此繁重, 你们怎么会有时间呼吸? 你们就是在这里远离 法 修行只在于观察心与受无须四处追逐 事实上, 这修行只在于心与受, 你无须四处去追逐与争取, 工作时, 呼吸依然持续进行 自然的过程会有自然去照料 我们需要做到只是保持觉醒, 只要持续努力, 向内看清楚 禅修就是如此而已 若有正念, 无论做什么工作, 它都将成为让我们持续觉知对错的工具 有很大时间可以禅修, 只是我们未能全面地了解修行而已 我们睡觉时呼吸, 吃饭

60 时也呼吸, 不是吗? 为何无时间禅修? 无论在哪里, 我们都会呼吸 若如此思惟, 生活就会和呼吸同样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 我们都有时间禅修 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是心法, 而非色法, 因此只需要保持正念 如此一来, 随时都能觉知对与错 无论是行 住 坐 卧, 我们有的是时间, 只是不知如何正确利用它而已 好好地思惟这点 当我们觉知时, 就是精通心与法尘 当精通法尘时, 就精通这世间, 我们成为 世间解, 那是佛陀的九种德行之一 3 佛陀是清楚觉知世间一切苦难的人, 他知道苦恼与不苦恼同样在那里 这世间如此让人困惑 佛陀是如何觉悟的呢? 在此我们应了解, 佛陀教导的 法 并未超出我们的能力之外 无论行 住 坐 卧, 我们都应保持正念与正知 坐禅时间到了, 就去坐禅

61 坐禅是为了增长心的力量 我们坐禅是为了让心安定与增长心的力量, 而非好玩, 观禅本身就是处于定中 有些人说 : 现在我们将先入定, 之后才进行观禅 别如此分开它们! 定是产生慧的基础, 慧则是定的果实 你不能说现在我先修定, 之后才来修观, 那是办不到的! 你只能在言语上区分它们, 就如一把刀子有刀刃与刀背, 无法将两者分开 若你拿起一个, 同时也会拿起另一个, 定就是如此生出慧 戒是 法 的父母, 最初必须先有戒 戒是平静, 意指没有身与口的恶行 当我们不犯错时, 就不会感到不安 ; 当不会不安时, 平静与镇定就会生起

62 戒 定 慧三者是一体的 因此, 戒 定 慧是圣者迈向觉悟的道路 这三者其实是一体的 : 戒即定, 定即戒 ; 定即慧, 慧即定 就如一颗芒果, 当它是花时, 我们称它为花 ; 当结果时, 就称它为芒果 ; 当它成熟时, 则称它为成熟的芒果 同是一颗芒果, 却不停地变化 大芒果从小芒果而来, 小芒果会长成大芒果, 你可说它们是不同的水果, 也可说是同一个 芒果从最初的花开始, 它还是它, 只是逐渐长大与成熟, 这就够了, 无论别人如何称呼它都无妨 一旦出生, 它就会长大与变老, 接下来呢? 我们应好好思惟这点 有些人不想变老, 到了老年就变得很沮丧 这些人不应吃成熟的芒果! 我们为何想要芒果成熟呢? 若它们无法及时成熟, 我们就会加以催熟, 不是吗? 然

63 而, 当年老时, 我们却充满悔恨 有些人会哭泣, 害怕变老或死亡 若他们如此感觉, 就不该吃成熟的芒果, 最好只吃花! 若能看见这点, 我们就能见到 法, 一切都清楚明了, 便能获得平静, 只要下定决心如此修行就对了!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与错 你们应好好思惟我所说的话 若有任何错误, 晴原谅我 只有当你们亲自去修行与观看时, 才会知道它是对或错 错的, 就抛开它 ; 对的, 则善加利用 但事实上,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与错, 若是对的, 抛开 ; 若是错的, 也抛开! 最后抛开一切! 通常, 若是对的, 我们就执著为 对 ; 若是错的, 就认定是 错, 接着产生执著 但是, 法 是空无一物的 什么也没有

64 [ 注释 ] 1 此教导见于佛陀针对 四念处 的开示 安住于身, 循绅观察 意指将心专注于身体之中, 很清楚地依次随顺观察身体是由地 火 水 风所组成, 而知 身 是集合体, 是生灭变化 不净的, 去除执著身体为 我 的颠倒 参见 大念住经 ( 长部 第 22 经 ) 2 受 (vedana) 指苦受 乐受 不苦不乐受 又可分为身的受与心的受, 身的苦受称为 苦 (dukkha), 乐受称为 乐 (sukha) ; 心的苦受称为 忧 (domanassa), 乐受称为 喜 (somanassa) 在此, 阿姜查描述它的意思, 应理解为心的苦受与乐受 3 长部 列举佛陀的的功德: 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 等正觉者 明行举足者 善逝 世间解 无

65 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此外, 诸经论中亦有将世间解 无上士合为一号, 或将佛 世尊合为一号, 或将无上士 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而成为九种功德 第六章世俗与解脱 超越世俗便超越痛苦 这世上的事情, 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世俗法 建立起它们之后, 我们却迷失在其中, 并拒绝放下, 执著个人的看法与观点 这执著永远不会结束, 它不停地轮回 1, 永无止境 现在, 若我们知道世俗谛 2, 就会知道解脱, 若清楚地知道解脱, 就会知道世俗谛 这就是觉知 法, 如此, 才会结束轮回

66 我曾观察过西方人一起坐禅的情景, 当他们结束起身时, 男女混杂在一起, 有时会相互摸头 3! 当看见这情景时, 我心想 : 啊! 若我们执著世俗法, 当下就会生起烦恼 若能放下世俗法, 放弃看法, 我们就能得到平静 有时, 当将军与上校等位高权重的人来看我时, 他们说 : 喔! 请摸我的头 4 若他们如此请求, 并没有任何问题, 他们乐于被摸头 但若你在路上碰触他们的头,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是因为执著的缘故 因此, 我觉得 放下 真的是平静之道, 摸头违反我们的习俗, 但其实它并没什么 只要人们同意, 便不会有问题, 就如摸一颗甘蓝菜或马铃薯一样罢了! 接受 舍弃放下 这是放松之道, 只要执著, 当下就会有 有 与 生, 并会有危险 佛陀教导世俗法, 以及如何以正确方式化解它们, 有此而达到解脱

67 这是解脱, 不执著世俗法 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个世俗谛, 建立起它们之后, 我们不该反被它们愚弄, 因为迷失于其中确实会导致痛苦 世俗法并非真实存在 无论如何, 它们是我们这世间的特色 举布恩马 (Boonmah) 先生为例, 他从前只是个平民, 现在被任命为地方官, 那只是种世俗法, 但我们应予以尊重 那是人世间的一部分 若你想 : 啊! 从前我们是朋友, 曾在裁缝店一起工作 于是你在公开场合拍他的头, 他将会生气, 那是不对的, 他会憎恨 因此, 我们应遵循世俗法, 以避免引生怨恨 了解世俗法是有用的, 活在这世上就是这么一回事, 知道正确的时间 地点与人

68 违反世俗法有什么错? 有错是因为人的缘故! 你们应保持灵活, 同时觉知世俗与解脱两者 觉知每个适当的时机, 若知道如何轻松地使用规则与惯例, 我们就掌握了技巧 若想在不适当的时机, 根据较高层次的实相行动, 那就是错的 它错在哪里? 错在人的烦恼, 就在那里! 每个人都有烦恼 在某种情况下, 我们表现出某种方式, 在另一种情况下, 则表现出另一种方式, 应知如何进退, 因为我们生活在世俗法中 问题会发生, 是因为人们执著它们的缘故 若假设某物存在, 它就存在, 它因为我们设定它存在而存在, 但你若仔细地从究竟的角度来看, 这些事物并非真实存在 比丘过去也曾是在家人, 曾在 在家人 的世俗法下生活, 现在则在 比丘 的世俗法下生活 我们是在世俗下成为比丘, 而非透过解脱成为比丘 起初,

69 我们如此建立世俗法的标准, 但出家并不表示已断除烦恼 若我们抓起一把沙, 并一致称它为 盐, 这样做会让它变成盐吗? 它只是有盐的名称而已, 并非具有盐的实质, 你无法用它来烹调, 它只能在共许的前提下被使用, 因为根本没有盐, 只有沙 世俗法是依缘而有暂时存在 解脱 一词本身也只是个世俗法, 但它所指向的超越世俗的范围 在达到自在解脱之后, 我们仍会依世俗 解脱 的用语来指称它 若无世俗法, 我们就无法沟通, 因此它确实有它的作用 例如, 每个人的名字都不相同, 但他们都一样是人 若没有名字, 当我们想呼唤站在群众中的某个人, 只能喊 : 喂, 人啊! 人啊! 那将会徒劳无功 你

70 无法制定想呼唤的那个人, 因为他们都是 人 但若你呼唤 : 嗨, 约翰! 约翰就会前来 名称就是为了满足这需求, 透过它们, 我们才能沟通, 它们为社会行为提供了基础 因此, 你们应同时知道世俗与解脱两者 世俗法有它的用途, 但它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甚至连人都不存在, 它们只是四界的组合, 是因缘法所生, 依缘而有, 暂时存在, 然后就会自然地消失, 无人能反抗或控制这一切 但若是无世俗法, 我们将无话可说 ; 我们会没有名字 没有修行 没有工作 规则与世俗法的建立, 都是为了给我们语言, 让处理事情更为方便, 如此而已 以钱为例 古代没有任何硬币或纸钞, 人们通常是以物易物, 但这些货物难以保存, 所以发明了钱 也许未来有个国王会规定, 无须使用纸钞, 以蜡代替, 将蜡融化后压制成形, 称它为 钱, 然后通行全国

71 除了蜡之外, 甚至可决定以鸡屎作为地方流通的货币 除了鸡屎之外, 不准使用其他的钱 那么一来, 人们可能会为了鸡屎而互相残杀! 对于世俗法了解但不执著 这就是世俗谛, 但要让普通人了解解脱真的很困难 我们的钱财 房子 家庭 子女与亲属, 都只是我们创设的世俗法, 事实上, 从 法 的眼光来看, 它们并不属于我们 我们也许听了以后会觉得不舒服, 但事实就是如此 这些事物只有透过设立的世俗法才有价值, 若设立它毫无价值, 它就毫无价值 ; 若设立它有价值, 它就有价值 它就是如此, 我们将世俗法带到这世上来, 是为了满足需求 甚至这身体也并非真是我们的, 我们只是假设它是如此 它真的只是个我们片面的假设而已, 若你想在它里面找到真实的自我, 你找不到 那里只有出生

72 短暂存在, 然后便死亡的元素而已, 它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但使用起来却颇为合适 好比杯子, 它早晚会破, 但当它还存在时, 你就应好好地使用它 照料它 它是供你使用的工具, 若它破了会有麻烦, 因此即使它必定会破, 你仍应尽一切努力去保存它 因此, 我们有四种资具 5, 佛陀教导我们要对此反复思惟 它们是比丘赖以维系修行的东西, 只要活着, 就必须依赖它们, 但你应了解它们, 别执著它们, 否则便会产生渴爱 我们使用世俗谛但别以为它是究竟实相 世俗与解脱, 就是如此不断地相互关联 虽然我们使用世俗谛, 但别误以为它就是究竟实相, 若你执著它, 痛苦就会生起 是 与 非 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73 有些人以 非 为 是, 以 是 为 非, 但最后谁真的知道什么是 是 什么是 非? 我们不知道 不同的人建立起各别相异的世俗 是 与 非, 而佛陀是以 苦 为他的准绳 事实上, 我们并不知道 但就实用与实际的观点而言, 是 即是不伤害自己与他人, 这方式对我们来说, 比较有建设性 其实世俗与解脱都单纯地只是 法, 虽然后者超越前者, 但它们是不可分割的 我们无法保证有什么事绝对是这样或那样, 因此佛陀说就让它去吧! 让它回到本来的不确定性 无论你多么喜欢它或讨厌它, 你都应了解它是不确定的 问题永远无解放不下就会痛苦 抛开时间与地点, 整个 法 的修行是在 什么也没有 当中完成, 那是舍 空 放下包袱的地方

74 这是结束, 不像是有些人说幡动是因为风的缘故, 另外一些人则说是幡的缘故, 那将没完没了! 就如古老的谜语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问题永远无解, 法尔如是 这一切都只是世俗法, 是我们自己设立的 若你以智慧觉知这些事情, 就会觉知无常 苦与无我 这是导致觉悟的观点 训练与教导那些理解层次不同的人, 是非常困难的 有些人已有些成见, 你告诉他们某些事, 他们不相信你 ; 你告诉他们实相, 他们却说那不是真的 我是对的, 你是错的 这将没完没了 若你放不下, 就会痛苦 例如, 有四个人走进森林里, 他们听到鸡叫 : 咕 咕 咕! 其中一人质疑 : 这是只公鸡或母鸡呢? 三个人说是母鸡, 但

75 第四个人不同意 母鸡怎么可能那样叫? 他问道 他们反驳他 : 它有张嘴, 不是吗? 他们争吵不休, 为此而心烦意乱, 但最后他们都错了 无论你说 母鸡 或 公鸡, 那都只是名称而已 我们建立这些世俗法, 说公鸡像这样, 母鸡像那样 ; 公鸡这样叫, 母鸡那样叫 我们就是如此受缚于世间! 记住这点! 若你知道其实没有公鸡, 也没有母鸡, 那么事情就结束了 看见事物的实相便能超越快乐与悲伤 佛陀教导不要执著, 我们该如何修行不执著呢? 我们只要放弃执著即可, 但这不执著却难以了解 它需要有敏锐的智慧去观察与透视, 去真正达到不执著

76 当你思考人们是快乐或悲伤 满意或失意时, 它并不依赖他们拥有多或少 它依赖智慧 一切挫折, 只要透过智慧, 透过看见事物的实相, 都可能超越 因此, 佛陀告诫我们要观察与思惟, 思惟 是指只是尝试去正确地了解问题, 这便是我们的修行 生 老 病 死是最自然平常的事, 佛陀教导我们思惟这些事实, 但有些人因不了解而说 : 那有什么好思惟的? 他们出生, 却不知生 ; 他们会死, 却不知死 反复观察这些事情的人, 终将了解它们的本质 了解之后, 就能逐渐解决自己的问题 即使还有执著, 若有智慧老 病 死 是自然之道, 他就能解脱痛苦 我们研究 法 就只为了这个 治愈痛苦

77 佛教的基础并不复杂, 只有生与死的苦, 佛陀称此为实相, 生是苦, 老是苦, 病是苦, 死是苦 人们不了解苦就是实相, 若了解实相, 就了解苦 这种主观的傲慢, 这些争论, 都无止境 为了让心安定与平静, 我们应思惟自己的过去 现在, 以及为我们准备好的事 如生 老 病 死等, 如何避免被它们折磨? 我们或许可以不用太担心, 但应保持观察, 直到觉知它们的实相为止 那时, 一切痛苦都会消除, 因为我们将不再执著 [ 注释 ] 1 轮回 (samsara): 众生由其未尽之业, 所以在六道中受无穷流转之苦 泛指由一切有为法, 或由心理与物质构成的世间

78 2 世俗谛 (sammuti): 即世间共许的实相, 唯有假名 例如杯子并非本来就是杯子, 而是约定俗成的惯例 3 在泰国, 头部被看作是神圣的, 碰触他人的头, 通常被认为是种侮辱的行为 又依据传统, 男女不可在公共场合彼此触摸 4 在泰国, 一般人普遍认为被高僧摸头是件吉祥的事 5 四种资具 : 维持比丘修行生活的四种物质条件, 即衣服 饮食 卧具 医药 第七章无住

79 无论喜欢或讨厌的感觉出现都不可忘记修行 我们听了某些教法, 因无法理解便认为他们应该说些别的, 所以我们不遵循它们 但事实上, 一切教法都有它的道理, 或许经典里所说似乎不该如此, 但它们就是如此 起初, 我们甚至不相信坐禅, 不了解闭着眼坐着有何用处, 还有行禅, 从这棵树走到那棵树, 转个身再走回来?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 这么走到底有什么用? 我这么想 但事实上, 行禅与坐禅都是很有用的 有些人的性向偏好行禅, 有些人却偏好坐禅, 但两者缺一不可 经中有提到四种姿势 行 住 坐 卧, 生活中充满这四种姿势, 我们可能喜欢其中一 两个, 但这四个一定都用得到

80 他们说, 要让这四种姿势 均衡, 让修行平均分配于一切姿势中 起初我想不出 让它们均衡 是什么意思, 它是指睡两个小时, 然后站两个小时, 然后走两个小时 是这样吗? 我试过了 却办不到, 根本不可能! 让姿势均衡 并非那个意思, 它指的是心, 是我们的觉知, 它必须要能在心中生起智慧, 照亮内心! 智慧出现在一切姿势中, 我们必须经常觉知或了解, 在行 住 坐 卧中, 觉知一切心境都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让姿势如此均衡是可以办得到的, 并非不可能 无论喜欢或讨厌的感觉在心中浮现, 都不可忘记修行, 我们是醒觉的 若能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内心, 就掌握了修行的要点 无论我们经历世人所认为好或坏的心境时, 都不会忘记自己, 也不会迷失在好或坏之中 我们只要向前迈进, 让姿势持续如此是可能的

81 执著正是苦的因 若持续修行, 当我们受到赞叹时, 它就只是赞叹 ; 若受到责备, 它就只是责备 我们的心不会为此而起伏, 就待在这里 为什么? 因为我们了解隐藏在这些事情背后的危险, 能看见它们的结果 我们应经常觉知隐藏在赞叹与责备背后的危险 通常若我们心情好, 心也就跟着好, 我们认为它们是相同的 ; 若心情不好, 心就同样跟着不好, 就讨厌它 我们通常就是如此, 这就是不均衡的修行 若能经常觉知心情, 并觉知自己正在执著它们, 那就不错了, 虽然我们还是无法放下 那表示我们有觉醒, 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事 我们看见自己执著好与坏, 就觉知它 我们执著善, 虽然知道这不是正确的修行, 不过仍无法放下 这样的修行已有六 七成了, 那还不是解脱, 但我们知道只要放下, 就能达到平静

82 我们持续看见一切喜欢与不喜欢, 以及赞叹与责备的有害后果 无论情况如何, 心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 但对世俗人而言, 若受到责备或批评, 就会很沮丧 ; 若受到赞叹, 便会很高兴 若知道各种心情的实相, 知道执著赞叹与责骂的后果, 那些执著任何一件事的危险, 我们对自己的心情就会更加敏锐 我们会知道, 执著它们确实会造成痛苦 我们看到苦, 并看见执著正是苦的因, 我们开始了解执著好与坏的后果 我们执著过它们, 看过其后果 没有真实的快乐, 因此, 现在寻找放下的方法 放下的方法即不执著任何事物 放下的方法 在哪里? 在佛教里, 我们说 : 不执著任何事物! 这并不表示说不能持有事物, 而是我们不执著 例如这支手电筒, 这是什么? 我们

83 质疑, 所以拿起它 哦! 它是一只手电筒 然后将它放下 我们就这样持有事物 若完全不持有任何东西,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无法行禅或做任何事, 因此必须持有事物 确实, 这是种渴爱, 但它能带领我们走向 菠萝蜜 ( 德行或圆满 1), 例如渴望来这里 札格罗 2 法师来到巴蓬寺, 首先他必须想来, 若他不想来, 就不会来到这里 每个人都一样, 来这里是因为渴望, 但当渴望生起时, 不要执著它! 因此你来, 然后你回去 这是什么? 我们将它捡起来, 并了解 : 哦, 它是一支手电筒 然后放下它, 这就称为 持有而不执著, 我们能放下 我们觉知, 然后放下, 这可将之简化为 : 觉知, 然后放下 持续观察与放下 这个, 他们说好 ; 这个, 他们说不好

84 觉知, 然后放下 好与坏, 我们一清二楚, 但放下它 我们不会愚蠢地执著错误, 只以智慧 这是持有 它们 在这样的 姿势 下修行, 是可以持续的, 你们必须经常如此 让心如此觉知, 让智慧生起, 一旦心拥有智慧时, 还需要再寻找什么呢? 我们必须完全无所求而修行 我们应反思到底在这里做什么 为何住在这里? 在找什么? 世人为了各种报酬而工作, 但比丘们教导一些比那个更深入的东西 无论做什么, 我们都不求回报不为报酬而工作 世人因想要各种东西而工作, 他们希望有所得 但佛陀教导我们, 工作就只是为了工作 ; 除此之外, 我们一无所求 若你是为了获得回报而做事, 那会引起痛苦 你自己试试看! 你让心平静, 所以坐下来, 试着让它平

85 静 你将会痛苦! 试试看 我们的方法巧妙多了! 我们去做某件事, 然后便放下它 做, 然后放下 看看祭祀的婆罗门, 他心中有些欲望, 因此才会祭祀 那些行为并不会帮助他超越痛苦, 因为他是在欲望上行动 起初, 我们心中带着一些欲望修行, 持续修行但并未达成愿望, 因此持续不断地修行, 直到达到 无所求而修行 为止, 我们是为了放下而修行 这点必须自己去了解, 它很深奥 也许我们的修行是因为想达到涅槃 就凭这点, 你根本到不了! 想要平静是自然的, 但却未必正确, 我们必须无所求而修行 若完全无所求, 那能得到什么? 什么也得不到! 凡有所得, 皆是苦因, 因此我们应 无所求而修行

86 心存利益而修行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这就称为 让心空寂, 它虽然空寂, 但还是有作用 人们通常无法了解 空, 除非你接触过它, 并看见它的真实价值 它并非什么都没有的空无, 而是它的自性是 空 的 例如这支手电筒, 我们应了解它是 空 的 那不是无法看见任何东西的空无, 并非这样, 这样了解的人完全搞错了 你们必须了解 空, 它是自性的 空 那些心存利益而修行者, 就如献祭的婆罗门, 只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已 他们就如那些前来看我, 并祈求 圣水 加持的人, 当我问他们 : 你们为什么想要圣水? 他们说: 我们想快乐与舒适地生活, 且不要生病 哈! 那将永远无法超越痛苦 世俗方式做什么都是有所求的, 都要有原因, 要有回报, 但在佛教中, 我们做事并无所求 世间必须

87 藉由前因后果来了解事物, 但佛陀教导我们要凌驾与超越因果 他的智慧不着两边 : 凌驾因, 超越果 ; 凌驾生, 超越死 ; 凌驾乐, 超越苦 我们一直活在 有 与 取 中若不执著就手足无措 想想这点 : 无一处可以停留 我们每个人都住在一个家里 离开家去别处, 就没有家了 我们不知该怎么办, 因为我们一直都活在 有 与 取 中 若不执取, 我们就手足无措 因此, 大部分的人都不愿趋向涅槃, 因为那里什么也没有, 完全没有任何东西 看看这里的天花板与地板, 上方是天花板, 那是个 住处 ; 下方是地板, 那是另一个 住处 但在天花板与地板之间的空间, 却没有可以立足之处, 人们可以站在天花板或地板上,

88 却无法站在那个空间之上 哪里有 无住, 哪里就有 空, 涅槃就是这个 空 人们听到这个就会有点退缩, 他们并不想去, 因害怕看不到子女或亲属 所以当我们祝福在家人时, 会说 : 祝你们长寿 美丽 健康 快乐 这让他们真的很高兴 他们都说 : 太好了! 他们就爱听这套 但若你开始谈 空, 他们就不想听了, 他们贪着于 住 你们是否看过任何一位老人, 拥有美貌与充沛的精力, 且非常快乐的吗? 不 但我们却说 : 太好了! 这就如为满足欲望而献祭的婆罗门 在修行中我们并不献祭, 不会为了得到回报而修行, 我们一无所求 若还有所求, 就是还有东西存在那里, 只要让心平静, 并了结它 但我若如此说, 可能会让你们感觉不太舒服, 因为你们想要再次 出生

89 任何人只要修行就能看见佛陀 你们所以在家修行者, 应多亲近比丘, 并观察他们的修行 亲近比丘的意思就是亲近佛陀, 亲近他的 法 佛陀说: 阿难! 多一点修行, 长养你的修行! 凡是见 法 者, 就见到我 ; 凡是见到我者, 就见到 法 佛在哪里? 我们可能认为佛陀已活过且去世, 但佛就是 法 实相 有些人喜欢说 : 哦! 若我生在佛陀时代, 早就达到涅槃了!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如此说 其实佛陀还在这里, 佛是实相, 无论谁生或死, 实相仍在这里 实相从未曾与这世间分离, 它一直都在这里 无论佛陀是否出世, 或是否有人知道它, 实相依然存在

90 因此, 我们应亲近佛陀, 向内寻找 法 当达到 法 时, 就达到佛 ; 看见 法, 就看见佛, 此时一切疑惑都会断除 举曲 (Choo) 先生为例 起初他并非老师, 只是曲先生, 当他读书并通过必要的升等考试后, 便成为老师, 大家都称他 曲老师 他为何成为老师? 透过研读必修的科目 他去世后, 师资测试仍然存在, 任何人只要通过考试就能成为老师 成为老师的科目并未消失, 就如实相一样, 觉悟实相让佛陀成为佛陀, 因此佛陀还在这里 任何人只要修行与见法, 就能见到佛陀 因此, 别放逸! 即使对小事也是如此 努力尝试, 尝试亲近僧众 ; 修观, 你就会觉悟 好了, 这样就够了 哦! 现在一定很晚了, 有些人开始打瞌睡了, 佛陀说过, 不要对睡觉的人说法

91 [ 注释 ] 1 波罗蜜 (Parami) 意译为 到彼岸, 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 由过去世乃至今生所积累的善业 功德等, 能成就解脱的资粮 清净道论? 说梵住品 列举十种波罗蜜为 : 施 戒 出离 慧 精进 忍辱 谛 决意 慈 舍 2 札格罗 (Jagara) 法师当时是国际丛林寺 (Wat PahNanachat) 的住持, 他带领一群比丘与在家人去见阿姜查 国际丛林寺院是阿姜查于一九五七年, 为教导对修行佛法有兴趣的西方人所创建的道场, 位于巴蓬寺附近 第八章正见 清凉地

92 修行之所以困难在于执持邪见 法 的修行违反我们的习气, 实相违背我们的欲望, 因此修行起来才会有困难 有些我们认为错的事可能是对的, 而以为对的则可能是错的 为何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心在黑暗中, 看不清楚实相, 什么都不知道, 才会受到人们谎言的愚弄 他们将对的说成错, 我们相信 ; 将错的说成对, 我们也相信 这是因为我们还不是自己的主人, 经常受到心情的欺骗 我们不应以这颗心和它的想法作为向导, 因为它并不知道实相 有些人完全不想听别人的, 这并非智者之道, 智者聆听一切 闻法者无论喜欢与否, 都必须同样地倾听, 而非盲目地相信或不相信, 必须保持客观与中立, 不能心不在焉 他们只是聆听, 然后思惟, 最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93 智者在相信所听到的事情之前, 应亲自去思惟与了解其间的因果关系 即使老师说的是实相, 也不要一味地相信, 因为你尚未亲自觉知它的实相 这对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我比你们还早修行, 听过许多谎言 例如 : 这个修行真的很困难! 修行为什么会困难? 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的想法错误, 我们持有邪见 我们始终不平静问题出在哪里? 从前我和其他比丘同住, 但感觉不太对劲 于是我逃离群众, 远离比丘与沙弥们, 跑到森林与山上去 我认为他们不像我一样用功, 他们太懒散了, 某些人像这样, 某些人像那样 这些事情真的让我困惑不已, 遂成为我持续逃避的理由

94 不过, 无论是独居或与人同住, 我都静不下来 我对自己不满, 也不满意大团体, 我认为这不满是由于同伴 心情 住处 食物和天气的关系 由于这个或那个, 我一直都在寻找适合内心的东西 身为头陀比丘, 我四处行脚, 但事情还是不对劲 我该怎么做才对? 我质疑, 我能做什么? 和很多人共住, 我不满意 ; 和少数人同住, 我也不满意 到底是为什么? 我就是不了解 我为何会感到不满? 因为我有邪见, 如此而已, 因为我还执著错误的 法 无论去到哪里, 我都不满, 心想 : 这个不好, 那个不好 有诸如此类的想法 我责怪别人, 责怪天气太热 太冷, 责怪一切! 就如疯狗遇到什么就咬, 因为它疯了 若心像这样, 我们的修行就永远无法安定下来 今天觉得好, 明天又不好, 我们一直都这样反反覆覆, 达不到满足或平静

95 佛陀有次看见一只豺狼或野犬跑出森林 它先是站着不动, 不久之后, 跑进矮树丛中, 躺下片刻, 再跑出来 接着跑进树洞中, 再出来, 然后跑进岩穴中, 又再跑出来 它才静立了一分钟, 下一分钟便跑进来, 然后躺下来, 接着又跳起来 原来那只豺狼患有疥癣! 当它站着不动时, 感到很痒, 因此便奔跑 ; 奔跑时, 它还是不舒服, 因此又停下来 由于站着不舒服, 所有它又躺下来, 然后再跳起来, 跑进矮树丛与树洞中, 永远都无法安定下来 佛陀说 : 比丘们! 你们今天下午有看到那只豺狼吗? 无论站着 奔跑 坐着或躺下, 不管在矮树丛 树洞或岩穴中, 它都感到痛苦 它责怪站着让它不舒服, 又责怪坐着, 责怪奔跑与躺下 ; 它责怪矮树丛 树洞与岩穴 其实问题和这些事都无关, 那只豺狼病了, 患有疥癣, 问题是出在疥癣上

96 心中有邪见无论到哪里都不满 我们就如那只豺狼, 由于邪见才会感到不满, 我们不练习根律仪 1, 遂将痛苦归咎于外在环境 无论住在巴蓬寺 美国或伦敦, 我们都不满意 不管是去住在国际丛林寺 (WatPahNanachat), 或任何其他分支寺院, 我们也都不满足 为什么不满? 因为我们心中还存有邪见, 无论去到哪里, 我们都不会满意 但就如那只豺狼, 一旦它的疥癣痊愈, 无论去到哪里, 它都会很满意 我经常反省这点, 并经常教导这点, 因为它非常重要 若我们知道各种心情的实相, 就会比较容易满足 无论是热或冷, 不管是和很多或很少的人在一起, 我们都能知足 知足的关键不在于和多少人同住, 而是完全在于正见

97 但我们多数人都持有邪见, 就如一只蛆, 蛆的住处很脏, 它的食物也很脏, 但却是最适合它的, 若你拿根棍子将它从粪堆拨开, 它会奋力挣扎爬回里面 同样地, 当阿姜教导要有正见时, 我们会抗拒, 它让我们觉得不舒服 我们溜回自己的 粪堆, 因为那里才有家的感觉, 我们都是如此! 若不了解一切邪见的弊害, 就无法舍弃它们, 修行也会变得很困难 若有正见, 则无论身在何处都会很满足 我已如此修行, 并看清这些事 如今许多比丘 沙弥与在家众来看我, 若我还不了解, 若还有邪见, 我早就被烦死了! 比丘们正确的住处 清凉地, 就是正见本身 除此之外, 不应寻找其他东西

98 心若不取苦与乐就能抵达涅槃的达海 因此, 即使你们不快乐, 没关系, 这不快乐也是无常的 难道那不快乐是你的 自性 吗? 我一点也不认为它是真实的 不快乐只是瞬间即逝的感觉 瞧! 它出生, 然后死亡 喜爱也只出现片刻, 然后就消失 爱 恨或愤怒可能一直持续吗? 事实上, 根本没有任何不变的实体, 它们只是心中一闪即逝的法尘 它们一直都在欺骗我们, 没有任何东西是确实不变的 就如佛陀所说, 当痛苦生起是, 它短暂停留, 然后就消失 当痛苦消失时, 快乐生起, 短暂停留, 然后又消失 当快乐消失时, 痛苦再次生起 如此辗转不已 我们最后只能这样说 : 除了痛苦的生 住与灭的过程之外, 什么也没有, 如此而已 但愚昧无知的我们, 却经常追逐与执著它, 永远看不到无常的实相

99 若了解这点, 无须想太多, 我们就可以很有智慧 但若不了解, 我们的妄想就会多于智慧 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智慧! 除非我们真的看到错误行为的弊害, 并放弃它们, 否则情况不会改善 同样地, 除非我们看到修行的真实利益, 并遵循它, 积极投入修行, 使心变好, 否则也不会有智慧 若砍下一段木头抛进河里, 若它不沉下去, 或卡在河岸, 它终究会抵达大海 修行也是如此, 若你们依照佛陀指示的道路修行, 亦步亦趋, 就能超越两件事 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 它们是河的两岸, 这边是爱, 那边是恨, 或这边是快乐, 那边是痛苦 木头就是这颗心, 当它在河里漂流时, 会经历快乐与痛苦, 若信不执著乐与苦, 就能抵达涅槃的大海 你们应了解, 除了苦与乐的生灭之外, 什么也没有 若不被卡在两端, 你们就是走在真实禅修者的中道上

100 这是佛陀的教导 乐与苦 爱与恨, 都只是我们所设立的假想 智者不遵循或鼓励它们, 他们不执著它们 这是放下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之心, 是正确的修行, 就如那段木头最后会流入大海, 不执著两端的心也必然能获得平静 [ 注释 ] 1 防护感官的戒即所谓的 根律仪, 例如当眼见色时, 以正念防护眼根, 不让贪等烦恼入侵而受到系缚, 即是 眼根律仪 其他五根的防护亦然 第九章我们真正的家 针对一位临终的老人 她的家人与看护者们的一段开示

101 现在请下定决心, 恭敬地闻法 当我在说话时, 注意我的话, 就如佛陀本人正坐在你面前一样 闭上眼睛, 让自己保持舒适, 安定你的心, 让它专注一点 谦虚地允许智慧 实相与清净三宝安住于你的心中, 以此向圆满的觉者致敬 即是佛陀也无法避免死亡 今天我没有带任何物品来送你, 只有 法 世尊的教导 你应该了解, 即使拥有广大福德的佛陀, 也无法避免身体的死亡 当他年老时, 他交出身体, 放下沉重的包袱 现在, 你也必须学会对依赖多年的身体感到满足, 你应该觉得它已经够了 想想你已使用了很久的器皿 杯子 碟子与盘子等, 当你初次得到它们时, 它们是如此光亮洁净, 如今在长期使用之后, 已开始陈旧 有些破了, 有些

102 不见了, 剩下的也都磨损了, 它们已不复昔日的光采, 而这正是它们的本质 你的身体也是如此, 从出生那天起就一直在变化, 经过童年 青少年, 现在到了老年, 你必须接受这事实 佛陀说一切诸行, 无论是内在的或外在, 都是无自性的, 它们的本质就是变化 请清楚地思惟这实相 躺在这里逐步毁坏的臭皮囊, 是真实法 这身体的事实是 真实法, 是佛陀无尽的教导, 他教导我们思惟这点, 并了解它的本质,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都应保持身体平静 佛陀教导我们, 应确保只有身体被囚禁, 别让心也跟它一起被禁锢 现在你的身体开始走下坡, 并随着年龄逐步恶化, 别抗拒, 但也别让心跟着沉沦 让心超然独立, 藉由了解事物实相, 给心能量 佛陀教导我们, 这是身体的本质, 法尔如是 一旦有生, 就会有老 病与死,

103 你正在见证这伟大的实相 以智慧观察身体, 并了解这点 若你的房子淹水或焚毁, 让那威胁只及于房子 若有水灾, 别让它淹到心 ; 若有火灾, 也别让它烧到心 就让外在的房子被淹没或焚毁 现在, 是该让心放下贪著的时候了 你已活得颇久了, 眼睛看过形形色色, 耳朵听过许多声音, 你经历过各种经验, 而这一切都只是经验而已 你曾吃过许多食物, 而美食就只是美食, 坏味道就只是坏味道, 如此而已 若眼睛看见美丽的外貌, 它就只是美丽的外貌, 丑陋只是丑陋 ; 耳朵听到悦耳动听的声音, 它就只是如此而已, 刺耳的噪声也是如此

104 一切随因缘在变化你还想怎么样? 佛陀说无论贫或富 老或少 人或动物, 在这世上没有任何生命能永远维持在一种状态上 一切事物都得经历变化与耗损, 这是个无可奈何的生命实相 不过, 佛陀说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身与心, 以便了解它们的无自性, 了解它们既非 我, 也非 我的, 它们只是暂时存在而已 就如你的房子, 只是在名义上属于你, 你无法带着它到任何地方去 你的财富 资产与家庭也是如此 它们只是在名称上属于你而已, 并非真是你的 ; 它们属于自然 这实相不只适用于你而已, 每个人的情况都一样 甚至包括佛陀与圣弟子们 他们只有一点和我们不同, 他们接受事物的实相, 了解 法而如是 的道理

105 因此, 佛陀要求我们彻底观察这身体, 从脚底到头顶, 再从头顶到脚底, 反覆观察 看看这身体, 你看到什么? 有任何东西是原本清净的吗? 你能找到任何不变的实体吗? 整个身体都在稳定地衰退 佛陀教导我们, 要了解它并不属于我们所以 身体变得如此是很自然的, 因为一切都随因缘在变化, 你还想要它怎么样呢? 事实上身体老化并没有错, 不是身体造成痛苦, 而是你错误的想法 当以错误的方式看事情时, 你就会有困惑 就如河水自然往低处流, 那是它的本质 若人站在河岸, 希望河水能往高处流, 那是痴心妄想 无论到哪里, 愚蠢的想法都会让他们的心得不到平静, 他们会痛苦, 是因为邪见, 那些想法违背自然 若他们持有正见就会了解, 水一定是往低处流, 除非了解并接受这事实, 否则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与沮丧

106 让呼吸成为唯一的所缘 河水一定往低处流, 就如你的身体 你的身体曾年轻过, 现在衰老, 并缓步迈向死亡, 别想会有任何奇迹, 那是你无力改变的事 佛陀告诉我们, 看清事物的实相, 然后放下你对它们的执著, 将放下的感觉当作你的避难所 持续禅修, 即使感到筋疲力尽也要持续, 让心和呼吸在一起 先深呼吸几次, 然后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 并念 Bud-dho 让这修行持续 你愈感到筋疲力尽, 禅定就应愈微细与集中, 如此你才能对付任何生起的疼痛感 当开始感到疲倦时, 暂时中止一切念头, 让心自行重整, 然后再回来注意呼吸, 只要持续在心里末念 Bud-dho Bud-dho 放下外在的一切, 别挂念子女与亲属 ; 别执著任何东西, 只是放下 让心集中于一点, 安住在呼吸上, 让呼吸成为你唯一认知的所缘, 持续专注, 直到心变得愈来愈微细, 直到感觉已无关紧要, 且内心变得非

107 常清楚与觉醒为止 然后, 所有的疼痛感都会逐渐自然消失 观察入息与出息, 就如它们是来拜访你的亲戚 当亲戚离开时, 你跟着他们出去, 并看着他们离开, 你一直看到他们离开视线, 才回到门里 我们观察呼吸的方式也是如此, 若呼吸很粗重, 知道它很粗重 ; 若它很微细, 知道它很微细 当它变得愈来愈微细时, 持续跟着它, 在此同时要使内心觉醒 最后, 呼吸会完全消失, 只剩下清醒的感觉, 这就称为 见佛 我们所具有清晰与觉醒的觉性, 就称为 佛 (Buddho) 觉知者, 或觉醒者 光明者, 这就是以智慧洞见, 和佛陀相遇与共住 去世的只是历史上的佛陀, 真实的佛陀 清晰而光明的觉知者, 今日仍可以被体验与达到 若确实达到它, 心就和佛合而为一

108 除了觉知之外放下一切 因此, 放下吧! 除了觉知之外, 放下一切, 别被禅修期间心里的影像或声音愚弄 放下它们, 别执著任何东西, 只要在 一境性 中保持觉知 无须担心过去或未来, 只要静止, 就会达到不进 不退与不住的境界, 那里没有任何贪爱或执著 为什么? 因为没有自我, 没有 我 和 我的, 一切都没有 佛陀教导要如此空掉一切, 别执著任何东西 觉知, 觉知之后, 放下 觉悟 法, 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之道, 是我们必须独自完成的工作 因此, 你要尝试放下与了解教法, 专精于思惟, 别担心家庭, 此刻他们就是他们, 未来他们也会和你一样, 这世上没有人能逃脱这命运 佛陀教导我们放下虚妄的事物, 若放下一切, 你就会看见实相 ; 若放不下, 你就看不见 事实就是如此, 对世上的每个人来说都一样 因此, 别执著任何东西

109 若你发现自己在想, 那也无所谓, 只是要明智地想, 别愚昧地想 若想的是子女, 要以智慧而非无明去想 无论心转向什么, 都以智慧去想它, 清楚觉知它的本质 若以智慧去觉知事情, 就会放下它, 而不会有痛苦 这时, 心是光明 喜悦与平静的, 是专注与统一的 现在可以帮助与支持你的, 就是你的呼吸 这是你自己的工作, 没有任何人可以代劳 让别人去做他们的事, 你有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无须背负家庭 无牵无挂地放下一切, 这会让心安定, 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集中心, 让它平静下来 将其他的事都留给别人, 色 声 香 味 全都留给别人去关心 抛开一切, 专心做好自己的工作, 完成你的职责 无论心中出现什么, 不管是怕痛 怕死 挂念别人或任何其他事, 对它说 : 别来烦我! 你不再是我所关

110 心的事 当你看见那些 法 生起时, 只要持续如此地告诉自己 真正的家是内在的平静 法 1 这字是指什么呢? 所有的东西都是 法, 没有任何东西不是 法 那么 世间 呢? 世间是此刻正在烦扰你的心境 这些人会怎么做? 我走了之后谁来照顾他们? 你们会怎么处理? 这些就是 世间, 甚至只是生起怕死或怕痛的念头也是世间 抛开世间! 世间就是如此 若你让它主宰意识, 心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看不清楚自己 因此, 无论心中出现什么, 都只要说 : 这不关我的事 它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想像活很久, 将会让你很痛苦 ; 但想像很快或立即就会死, 也不对, 那也是苦, 不是吗? 诸行并不属

111 于我们, 它们遵循自己的自然法则 对于身体会变成怎样, 你是莫可奈何的, 只能稍微美化它, 让它暂时看起来漂亮一点, 就如少女们涂口红与留指甲, 但人一衰老, 大家的处境都相同 身体就是如此, 无法让人称心如意 然而, 你可以改进与美化的是这颗心 任何人都可以盖木头或砖头房子, 但佛陀说, 那种家并非我们真正的家, 它只是名义上归属我们, 它是世间的家, 得遵循世间的方式 我们真正的家, 是内在的平静 外在与物质的家可能很漂亮, 但它并不平静, 充满种种忧虑, 因此并非真正的家 它对我们而言是外在的, 迟早必须放弃它, 它不是能永久居住的地方, 因此它并非真正属于我们, 它属于世间 身体也是如此, 我们将它当作自己, 当成 我 或 我的, 但事实上, 它完全不是如此, 它只是另

112 一个世间的家 身体从出生开始, 就一直在遵循它的自然轨迹, 现在它衰老 生病, 你无法禁止它, 它就是如此 希望它有所不同, 就如希望鸭子会变成鸡 当了解那是不可能时 鸭就是鸭, 鸡就是鸡, 身体一定会衰老与死, 你就会得到勇气与活力 无论你多么希望青春永驻, 它就是办不到 一出生就注定死亡 佛陀说 :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2

113 诸行指的是身与心, 它们是无常与不稳定的, 存在之后就会消失, 有生就有灭, 不过每个人却都希望它们是永恒的, 这是很愚蠢的 看看呼吸, 有进就有出, 那是它的本质, 它必须如此 入息与出息必须轮替, 一定要有变化 诸行透过变化而存在, 你无法阻止它 试想, 你能吐气而不吸气吗? 这样的感觉会好吗? 或你能只吸气而不吐气吗? 我们希望事物永恒, 但办不到, 那是不可能的 一旦吸进来, 就一定得呼出去, 当它出去后, 又会再回来, 那很自然, 不是吗? 出生之后, 我们就会变老, 然后死亡, 这是再自然与正常不过的 那是因为诸行已完成它们的工作, 入息与出息如此轮替, 所以人类今日才能依然存在这里

114 我们一出生, 就注定要死亡, 生和死是痛一件事 就如一棵树, 有根有枝, 你无法只有其中一个而无另一个 看到人们对死亡如此哀伤与恐惧, 对于出生则兴高采烈, 会觉得有点好笑, 没人能看清楚这点 我认为若你真的想哭, 最好是在有人出生时哭 生即死, 死即生 ; 枝即根, 根即枝 若你一定要哭, 就对着根哭, 对着生哭 仔细看 : 若没有生, 就不会死 你能了解这点吗? 不要太担心, 只要想 : 法尔如是 这是你的工作, 你的职责 现在没人能帮你, 你的家庭与财产也帮不上忙, 唯一能帮你的就是正知 因此, 别再犹豫了 放下, 抛开一切!

115 世上找不到平静之处除非回到真正的家 即使你放不下, 每件事仍会渐渐离你而去 你能看见全身各部分都在悄悄地衰退吗? 看看头发, 当你年轻时, 是多么乌黑亮丽, 现在已脱落, 它正在消逝 过去你有明亮的双眸, 而今逐渐衰弱, 你的视线变得模糊不清 当时机一到, 你的器官就开始离开, 因为这不是它们的家 当你幼年时, 牙齿健康而坚固, 现在它们摇摇欲坠, 可能你早已装上假牙 你的眼 耳 鼻与舌等都在试图离开, 因为这不是它们的家 你无法打造一个永远健康的家, 你只能短暂停留, 然后就必须离开 好比房客, 以衰弱的眼睛, 注视他那间简陋的小房子, 他的牙齿 不再坚固, 眼睛不再明亮, 身体已不再健康, 所有东西都在离开

116 因此, 你无须担心任何事, 因为这并非你真正的家, 它只是个暂时的避难所 既然来到这世上, 就应思惟它的本质, 每件事都正在准备离开 看看你的身体, 有什么还抱持着它的原样吗? 皮肤仍如过去吗? 头发呢? 它们都不同了, 不是吗? 所有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事物的本质, 它就是如此 当时间一到, 诸行就会各行其道 在这世界上, 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信赖 它只是混乱 麻烦 欢乐与痛苦无尽的循环, 永无平静 当没有真正的家时, 我们就如漫无目标的旅人四处漂泊, 在一处短暂停留后, 就再度启程 除非回到我们真正的家, 否则不会感到自在, 就如离乡的旅人, 只有回到家时, 他才能真正感到放松与平静 在这世上, 无法找到真正平静的地方 无论贫穷或富有 成人或小孩, 都得不到平静 ; 不止教育程度

117 低的人没有平静, 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 任何地方都没有平静, 那是世间的本质 不只财产很少的人痛苦, 财产很多的人也同样痛苦 年老苦 年轻苦 富有苦 贫穷也苦 一切皆苦 只要还未见到实相我们就仍未回家 当你如此思惟, 就会看见无常与苦 事物为何会无常与苦呢? 因为它们都是无我的 包括你这生病的身体与觉知病痛的心, 都称为 法 凡是无形的思想 感受与认识, 都称为 名法 3; 受病痛所苦的身体则称为 色法, 物质与非物质都是 法 因此, 我们与 法 同在, 我们活在 法 中, 我们就是 法 其实, 只有 法 持续生灭 每个刹那我们都在出生与死亡, 法尔如是

118 关于世尊, 我们应如此想, 只要他的说法有多真实, 他就有多值得尊敬 即使从未修行, 只要我们看见事物的实相, 就看见他教导的 法 反之, 虽然我们知道教法, 并加以研究与修行, 但只要还未见到实相, 我们就仍未回家 持续放下直到心抵达平静 因此, 请了解这点 一切人或生物都在准备离开, 大限一到, 都必须各奔前程, 无论富人 穷人 年轻人或老人, 都一定得经历这变迁 当你了解这世间的实相时, 就会觉得它是个无聊的地方 当你明白没有真实与固定不变的事物可供依赖时, 就会对这世间感到厌倦而不抱幻想 不抱幻想并非指嫌恶, 心是清楚的, 它了解这事实是无可挽回的, 是世间的实相 如此觉知后, 你就能放下贪着,

119 以不卑不亢的心放下, 透过智慧, 看见诸行变化的本质, 而得到平静 诸行无常 无常即是佛, 若我们真的看见无常法, 就会看见无常的长性 : 从童年到老年持续地转变, 这无常性与变易性是恒常不变的 若如此观察, 心就会很自在, 当你如此思惟时, 就会认为它们很无聊, 而不会对它们抱有任何幻想, 对世间欲乐的喜好就会消失 你将会了解, 若拥有得多, 则必须抛开的就多 ; 若拥有得少, 则必须抛开的就少 财富就只是财富, 长寿就只是长寿, 它们并没有任何特别 重点在于, 我们应照着佛陀教导的方式去做, 建立自己的家, 使用我向你介绍的方法去建设它, 建立你自己的家 放下, 持续放下, 直到心抵达不进 不退与不住的平静为止 欢乐与痛苦都不是你的家, 两者都会衰退与消逝

120 佛陀了解, 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 因此, 教导我们放下对它们的贪着 当走到生命的尽头时, 我们别无选择, 都得撒手 所以在此之前, 先把事情放下不是比较好吗? 它们只是我们所背负的重担, 为何不现在就将负担放下? 放下, 请放松! 让你的家人来照顾你 法 的价值是永恒的让你永远受用不尽 照顾病患会增长善与福德, 给人机会的病患, 不应增添他们的麻烦 若有疼痛或其他问题要让他们知道, 并保持心理健康 照顾病患者应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温暖与和善, 别陷入瞋恚中, 这是你们回报他们的机会 从出生 童年到长大成人, 你们一直都依赖父母, 今天能在这里, 都是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你们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了

121 今天所有子女与亲属都聚集在此, 看到母亲如何变成你们的小孩, 从前你们是她的小孩, 现在她变成你们的小孩, 她愈来愈老 直到她再度成为小孩为止 她的记忆力衰退 视力模糊, 且耳朵也失灵 有时她的话颠三倒四, 别让它扰乱你们 照顾病患的你们一定也要知道如何放下, 别坚持己见, 要尊重她的意思 当小孩不听话时, 有时父母亲会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 以维持和乐的气氛 现在母亲就如那个小孩, 她的记忆与知觉都混淆了, 有时会叫错你们的名字, 或想要盘子却请你们拿杯子, 这很正常, 别因它而心烦意乱 病人应记住照顾者的仁慈, 他们耐心地承担苦受 在你们自己的心地上用功, 别让心散乱, 且别增加照顾者的负担, 让善德与仁慈充满那些那些照顾者的心 别憎恶那些令人厌恶的工作, 如清理痰液 尿液与排

122 泄物等 尽你们所能, 家中的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们只有一个母亲 她给你们生命, 她曾是你们的导师 良医与护士 她曾是你们的一切 她善尽父母的职责, 将你们抚养长大, 与你们分享她的财富, 并让你们成为她的继承人 所以, 佛陀教导要知恩与报恩, 这两者是互补的 若父母困乏 生病或有难, 我们都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 这就是知恩与报恩, 是维系世间的美德 它能使家庭免于破碎, 而获得稳定与和谐 今天, 在你生病的时刻, 我带来一份 法 的礼物 我没有任何物质上的东西可以献给你, 在这间屋子里, 似乎已有许多那样的东西 因此, 我给你 法, 它的价值是永恒的, 让你永远受用不尽 收到它之后, 你可以随意将它转赠给其他更多的人, 它永远不会减少, 那是实相的本质

123 我很高兴能带给你这份 法 的礼物, 并希望它能给你对抗痛苦的力量 [ 注释 ] 1 法 (dhamma): 现象或心境 请参考名法 (nama-dhamma) 真实法(sacca-dhamma) 有为法 (sankhatadhamma) 戒法(sila-dhamma) 世间法 (worldlydhammas) 2 传统上于葬礼唱颂的偈子 第十章四圣谛 人们想要达到涅槃却不愿踏上解脱之道 如今我当老师已好几年了, 也经历过许多困难的考验 现在巴蓬寺大约有四十座分院 1, 但至今我仍有难以教化的信众 有些人知道如何修而不肯修, 有

124 些人不知道也不设法寻找, 我真拿他们没办法 为何会有这种人? 无知就已经够糟了, 即使我告诉他们, 他们也不肯听, 我不知还能怎么做 人们对他们的修行充满困惑, 一直都在怀疑, 都想达到涅槃, 却不愿踏上解脱道, 那是矛盾的 当我告之要禅修时, 他们若不是会恐慌, 就是想睡觉, 大都只想做我不教的事 当我告诉其他法师时, 原来他们的弟子也是如此, 这是身为老师的痛苦 我今天送给你们的教导, 是能在此世 当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人说他们有太多的工作要做, 没时间修行 我们能做什么? 他们问 我告诉他们禅修就如呼吸, 工作时呼吸, 睡觉时呼吸, 坐下来时也呼吸 我们有时间呼吸, 因为我们了解呼吸的重要 同样地, 若了解禅修的重要, 我们就会找到时间修行

125 知道灭苦之道就能解决问题 你们曾痛苦吗? 曾快乐吗? 实相就在其中, 那里就是你们应修行的地方 是谁在快乐? 是心在快乐 ; 是谁在痛苦? 是心在痛苦 它们从哪里生起, 就在那里消逝 这些事物的因是什么? 这是我们的问题 若我们知道苦 苦因 苦灭与灭苦之道, 就能解决问题 有两种苦 : 一般的苦与特别的苦 一般的苦, 是诸行本具的苦 站着是苦, 坐着是苦, 躺着也是苦, 即使佛陀也经历这些事 他经历舒适与痛苦, 但知道它们本质上是诸行, 知道如何透过了解它们的真实本质, 以克服这些自然的苦受与乐受 因为了解这 自然之苦, 所以那些感受不会扰乱他 最重要的苦是第二种苦 特别的苦, 是从外在衍生而来的苦 若我们生病, 可能必须找医生打针, 当针刺进皮肤时会有点痛, 那很自然 当针拔出来后,

126 疼痛就消失了 这就如一般的苦, 没有问题, 每个人都会经历它 特别的苦是从 取 2 当中生起, 就如以充满毒液的针头注射, 它不再是一般的疼痛, 而是种会致命的痛苦 不知 诸行无常 的邪见, 是另一个问题 有为法 3 是轮回的领域, 不希望事情改变 若我们如此想, 就一定会痛苦 若认为身体就是 我们 或是 我们的, 当看到它改变时, 我们就会害怕 假设失去某样东西, 若认为它真的是我们的, 就会为此而忧伤 若我们不了解它是遵循自然法则的有为法, 就会感到痛苦 但你们若只吸气而不吐气, 能活得了吗? 有为法一定就如此自然地改变 看见这点, 就是看见 法, 看见无常 变化 我们依赖这变化而活着, 当知道事情的实相时, 就能放下它们

127 法 的修行是开发对实相的了解 法 的修行是开发对实相的了解, 以使痛苦不再生起 若我们错误地思考, 就是在和世界 法 实相作对 假设你生病必须入院, 多数人想的是 : 请别让我死, 我希望赶快好起来 这是错误的想法, 它会带来痛苦 你必须这样想 : 若我康复, 就康复 ; 若会死亡, 就死亡 这才是正确的想法, 因为你无法完全控制诸行 若如此想, 则无论你将死亡或康复, 都不会走错路, 无须担心 一心渴望康复与恐惧死亡 这是不了解诸行的心 你应想 : 若我康复, 那很好 ; 若未康复, 那也无妨 我们就如此地让自己了解实相 佛陀清楚地看见这一切, 他的教导一直都切合时宜, 永远不会过时, 至今仍然和过去一样真实 只要讲这教导谨记在心, 我们就能获得平静与喜悦的回报

128 他的教导中有对 无我 的省察 : 这既非我自己, 也非属于我所以 但人们因贪著自我的概念, 而不喜欢这种教导 这就是痛苦的起因 无论心是快乐或悲伤都别上当 一位妇人问我如何对治愤怒 我告诉她, 下次生起时将闹钟转上发条放在面前, 然后给自己两个小时, 让愤怒离开 若那真的是 她的 愤怒, 也许就能如此地叫它离开 : 两小时之内给我滚蛋! 但它并不真的听令于我们 有时过了两个小时, 它还在那里 ; 有时不到一小时, 它就不见了 执著愤怒为个人所有, 会造成痛苦, 若它真的属于我们, 它就必须服从我们 它不服从我们, 就表示我们, 就表示那只是个骗局, 不要上当 无论心是快乐或悲伤 爱或恨, 都别上当 一切都是骗人的!

129 当你愤怒时, 那个感觉是好的或不好的? 若感觉不好, 你为何不将它抛开? 当它执著时, 你怎能说自己是明智的? 从你出生那天起, 这颗心骗你生气了多少次? 有时它甚至可能引起全家争吵, 或害你整晚哭泣 但你仍持续地发怒, 依然陷入执著与痛苦, 若未看见痛苦, 你就会继续痛苦下去 若你看见愤怒的痛苦, 那么就抛开它 若你不如此做, 它就会继续无限期地引发痛苦, 轮回的世界就是如此 若我们知道真相, 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佛陀的教导里说, 没有比看见 这既非我, 亦非我的 更好的解决痛苦的方法 这是最棒的方法, 但我们通常都不关心这点 当痛苦生起时, 我们只会哭, 而从未从它身上学到任何东西, 我们必须好好地看看这些事, 以长养觉性 (Buddho) 觉知者

130 你无法在书架上找到 法 现在, 我打算给你们一些经典之外的 法 多数人读经却未见 法, 可能是误解或不了解 假设两个人同行, 看见一只鸡与一只鸭 其中一人说 : 为什么鸡不能像鸭, 而鸭不能像鸡 他们的希望是不可能的 他们可能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 鸡都变成鸭, 鸭都变成鸡, 而这永远无法实现, 因为鸡就是鸡, 鸭就是鸭 只要他们如此想, 就一定会痛苦 另一个人了解鸡就是鸡, 鸭就是鸭, 事实就是如此, 没有问题 同样地, 无常是指一切事物都无法持久 若希望事物永远不变, 你就会痛苦 了解事物 理所当然是无常 的人, 会比较自在, 与世无争 反之, 希望事情永恒的人则容易起冲突, 甚至可能会为此而忧心失眠

131 若你希望觉知 法, 会往哪里寻找? 你必须往身心内去观察, 你无法在书架上找到 真的想见 法, 必须向内观察身与心 只有这两样事物 心是肉眼看不到的, 它必须用 心眼 去看, 法 在身内, 只有在身内才能看见 我们以什么看身体呢? 以心去看身体 你看任何地方都找不到 法, 因为苦与乐都从这里出生 或你曾看过快乐在树上出生? 或从河流, 或天气? 快乐与痛苦, 都是在我们身心之内出生与感受 法 只存在于我们的身心之中 因此, 佛陀告诉我们, 就在此觉知 法 有人可能告诉你们从书本中去找 法, 若你们真的以为 法 在书本中, 将永远找不到它 若你在书本中寻找, 则一定要向内省察那些教导 唯有如此, 才可能了解 法, 因为它只存在于我们的身心之内

132 当我们如此做时, 智慧就会在心中生起 此时无论看哪里, 都有 法, 随时都能看见无常 苦于 与无我 但我们不了解这点, 一直将事情看成是 我们 或 我们的, 这意味着我们不了解世俗谛 例如, 在座所有的人都有名字, 名字是个世俗法, 有名字当然很有用 甲 乙 丙 丁四个人, 每个人都一定要有个名字, 以利沟通与共事 若我们对甲先生说话, 可以称呼甲先生, 他就会过来, 而不会是别人, 这就是世俗法的方便 但当我们深入检视这件事时, 就会了解其实并无任何人在那里 我们将看到超越的一面 ( 圣义谛 ), 只有地 火 水 风四界, 这身体就是如此而已 每个人都只是地 火 水 风的组合罢了 但我们因为 我语取 4 的缘故, 并不如此了解 若我们仔细看就会了解, 并没有真实不变的 人

133 固体的部分是地界, 液体的部分是水界, 和能量一起循环全身的空气与气体是风界, 提供热能的部分则是火界 当地 火 水 风聚合时, 它们就被 人 当我们解析事物, 了解只有这四界时, 哪里找得到 人? 所以, 佛陀说没有比了解 这既非我, 亦非我的 更高的修行 我 与 我的 都只是世俗法, 若我们如此清楚地了解每件事, 就会平静下来 若能在当下了解无常与我, 则当事物分崩离析时, 我们就能平静以对, 它们只是地 火 水 风四界而已 要了解这点很困难, 不过它并未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 若我们成功, 就能知足, 贪 嗔 痴将会减少, 心中一直都会有 法, 没必要嫉妒与恼怒, 因为每个人都只是地 火 水 风罢了, 如此而已 当接受这事实之后, 我们就会看见佛陀教导的实相

134 若能看见佛陀教导的实相, 我们就无须那么多的老师, 也无须每天闻法! 当我们了解时, 只做需要做的事 当让人们难以接受教导的原因, 是他们不接受教法, 且和老师与教法争辩 在老师面前, 他们表现得还可以, 但在他的背后, 就变得像贼一样! 在泰国, 人们就是如此, 所以他们需要那么多的老师 看见无常 苦 无我痛苦就会止息 若你们不注意, 就见不到 法 你们一定要谨慎, 秉持教法并好好思惟 这朵花漂亮吗? 看得见它内在的丑陋吗? 它的漂亮能持续多久? 之后它看起来如何? 它为何会有如此的转变? 三 四天后, 当它失去美丽时, 你们还会喜欢它吗? 人们都贪爱美丽与美好的事物, 无可救药地迷恋美好的东西 佛陀告诉我们, 看美丽的事物就只是美丽, 别贪著它们 ; 若有舒适感, 就不应贪恋 美好与美丽都是

135 不确定的, 这是实相 事物都不是真实的, 都会变化, 如同美丽 美丽拥有的唯一实相, 就是它的经常变异性 若我们相信事物真是美丽的, 当美丽消逝时, 心也失去它的美 ; 当事物不再美好时, 心便失去它的美好 我们就是如此, 将自己的心 投资 在物质的事物上 当它们毁坏或破灭时便会感到痛苦, 因为我们执著它们是自己的 佛陀告诉我们, 应了解这些事都只是本质的概念, 美丽出现后, 很快就会消逝, 了解这点便是拥有智慧 若认为某样东西很漂亮, 应告诉自己它不是 ; 若认为某样东西很丑, 也应告诉自己它不是 试着如此看事物, 经常如此省察, 我们就会在不真实的事物里看见真实, 在不确定的事物里看见确定

136 今天我已经解释了了解苦 苦因 苦灭与灭苦之道的方法 当你们觉知苦时, 应抛开它 ; 觉知苦因, 也应该抛开它 ; 修行, 以看见苦灭 只要看见无常 苦与无我, 痛苦就会止息 只要你想觉悟就永远无法觉悟 修行是为了什么? 我们修行的目的, 是为了舍弃, 而不是为了获得 一位妇人告诉我她很痛苦, 当问她想要什么时, 她说想要觉悟 只要你想觉悟, 我回答, 你就永远无法觉悟, 别想得到任何东西 当知道痛苦的实相时, 就会抛开痛苦 ; 当知道痛苦的原因时, 就不会去造那个因, 反而会修行去除痛苦的因 导致苦灭的修行, 就是了解 这既非我, 也非我所有, 如此的了解有助于苦的止息 就如抵达目的地, 然后停止, 那就是 灭 趋入涅槃

137 换句话说, 前进是苦 后退是苦 停止也是苦 ; 若不前进 不后退也不停止, 此时, 还有什么东西留下? 身与心都在此止息, 这就是苦灭 很难了解, 不是吗? 但若精进不懈地修行此教法, 就能超越困难, 达到了解, 那里就有灭 这是佛陀究竟的教导, 是终点, 他的教导结束于完全舍弃的那一点上 别急着判断教法是对或错只要先聆听它 不要急着判断教法是对或错, 只要先聆听它 若我给你们一颗水果, 并说它很好吃, 你们应注意我的话, 但别毫不怀疑地相信我, 因为你们还未品尝 若想知道水果是甜或酸, 你们应切下一片尝尝看, 然后就会知道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在我给你们的教导上, 不要抛弃这水果, 保留它并品尝它, 亲自体会它的味道

138 你们要知道, 佛陀并没有老师 某位苦行者曾问佛陀他的老师是谁, 佛陀回答说他没有老师, 苦行者就摇着头离开了 佛陀太诚实了, 他正在对一个不知道或不接受实相的人说话 所以我要告诉你们, 不要相信我 佛陀说, 一味相信别人是愚蠢的, 因为其中缺乏清楚的认知 因此, 佛陀说 : 我没有老师 这是实话, 但你们应正确地了解这点, 不能轻蔑你们的老师, 别随便说 : 我没有老师 你们必须依赖老师, 来告诉你们什么是对或什么是错, 然后依教奉行 在佛陀时代, 有些弟子并不喜欢他, 因为佛陀经常告诫他们要精进 不放逸 那些懒惰者很怕佛陀, 并憎恨他 当他去世时, 有群弟子因为失去佛陀的指导而哭泣 悲伤, 另一群弟子则为了不必再听到佛陀的唠叨而感到高兴 轻松, 第三群弟子则平静地思惟有生就有灭的实相 你们认同哪一群弟子呢?

139 到了现在, 事情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还是有些弟子会憎恨他们的老师, 他们可能不会表现在外, 而是隐藏在心中 对于仍有烦恼的人而言, 有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 即使佛陀也有人恨他 我也有憎恨我们的弟子, 我告诉他们要放弃不善行, 但由于他们珍爱不善行, 所以憎恨我 有许多人就是如此, 唯有明智者才会坚定地修行 法 [ 注释 ] 1 这是阿姜查在一九七七年所作的演讲, 到了二〇〇二年, 在泰国境内与世界各地, 巴蓬寺的分院共计超过两百座 2 取 (upadana): 执取 执著, 是十二缘起的第九支, 指执著于所对之境 有四种取 :( 一 ) 欲取 对世间欲乐强烈的渴爱 ( 二 ) 见取 即执著邪见, 如断见 常见等 ( 三 ) 戒禁取 认为持种种禁戒,

140 如狗戒 牛戒等, 能导向解脱 ( 四 ) 我语取 执著身见, 认为五蕴的任何一蕴是 我 或 我所 3 有为法 (sankhatadhamma): 泛指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 是世间共许的实相, 与无为法 (asankhata dhamma) 相对应 无为法是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法, 即指涅槃, 它是脱离有为法之苦, 而达到最终解脱之法 4 参见注 2 第十一章空经法师 即使读完大藏经若不修行也不可能了解佛教 有两者护持佛教的方式, 一种是透过物质供养的护持, 即所谓的 财供养 (amisa-puja), 包括食物 衣服 卧具及医药四资具 财供养 是藉由布施物

141 资给比丘与比丘尼僧团来支持佛教, 让他们能无后顾之忧地修行佛法 这将助长佛陀教法的直接体悟, 为佛教带来繁荣 佛教可比喻为树, 树有根 茎 枝 芽与叶, 树枝与树叶依赖树根从土壤吸收养分 我们说的话就如树枝与树叶, 依赖树根 心 吸收养分传送给它们, 这些枝叶接着结出果实, 就如我们的语言与行为 无论心是处于善巧或不善巧的状态, 它都会将那些特质透过言行表现出来 因此, 透过实际运用教法来护持佛教, 才是最重要的一种护持 例如, 在斋戒日的受戒仪式中, 老师讲述应避开的不当行为, 若你只是通过受戒仪式, 而未去反省它们的意义, 就很难进步, 将无法达到真正的修行

142 因此, 对佛教真正的护持, 一定要透过 行道供养 (patipatti-puja), 培养真实的戒 定 慧来加以完成, 然后就会知道佛教是什么 若不透过修行去了解, 即使读完整部大藏经, 你们也永远不会明白 学而不修的 空经法师 在佛陀时代, 有位比丘名为 空经 (Tuccho Pothila), 是佛陀最有学问的弟子之一, 精通各种经纶 他非常有名, 受到各地人民的尊敬, 并监管十八座寺院 当人们听到 空经 之名时, 都会心生敬畏, 无人敢质疑他的教导, 他们太尊敬他的话了! 有天他前往顶礼佛陀, 当他礼拜时, 佛陀说 : 啊, 嗨! 空经法师! 就像那样! 他们交谈了一会儿, 到要告别时, 他正准备离开, 佛陀说 : 哦, 现在要离开了吗? 空经法师!

143 佛陀就是那么说的 抵达时, 啊, 嗨! 空经法师! 离开时, 哦, 现在要离开了吗? 空经法师! 这就是佛陀给他的教导 空经比丘很困惑, 佛陀为何那么说呢? 他是什么意思? 他想了又想, 回顾所学的东西, 最后他终于了解 : 没错! 空经法师 那就是我, 一个只学而不修的比丘 当他观察内心时, 他了解到自己和在家人无有不同, 他们所渴望的一切, 他也同样渴望 ; 他们所喜爱的一切, 他也同样喜爱 他内在并无真实的沙门 1, 没有真正深奥的素养, 能将他稳固地安立在正道上, 并提供真实的平静 因此, 他决心修行, 但却面临无处可去的窘境 他四周所有的老师都是自己的学生, 没人敢接受他 通常当人们遇见老师时, 都会变得胆怯而恭顺, 因此没人敢当他的老师

144 最后, 他去见一位已觉悟的年轻沙弥, 请求随他修行 这位沙弥说 : 哦! 你当然可以随我修行, 但你必须是诚心的 若你不诚心, 我就无法接受你 于是, 空经誓言要做沙弥的学生 接着, 沙弥叫他穿上所有的衣服, 那时附近刚好有一摊泥 空经小心地穿上所有的贵价衣, 沙弥说 : 好, 现在在泥地上爬行, 我没叫你停下就不能停, 没叫你起来就不准起来 好 开始! 衣着整齐的空经遂投入到泥泞中, 直到他全身泥泞不堪时, 沙弥才叫他停止 最后, 沙弥说 : 你现在可以停了 因此他停下来 好, 起来! 他便站起来 空经显然已放弃他的骄傲, 准备好接受教导 若未准备要学习, 像他如此闻名的老师, 不会那样投入

145 泥泞中 年轻沙弥见到这点, 知道空经决定认真修行, 因此便教导他 他教他观察六尘 2, 以人躲在蚁丘上捉蜥蜴为例, 若蚁丘上有六个洞, 他如何能捉到蜥蜴呢? 他必须封闭五个洞, 只留下一个出口 然后他只要坐在那里看, 守护洞口 当蜥蜴出来时, 就可以抓到它 有了正念 正知就能觉知心如何反应法尘 观察心就像这样 闭上眼 耳 鼻 舌 身, 只留下心, 闭上 感官是指防护与安抚它们 禅修就如捉蜥蜴, 我们以正念去注意呼吸 正念的特质是 忆念, 一直问自己 : 我正在做什么? 正知是觉察: 现在我正在做这个与那个 我们以正念与正知来观察呼吸的进出

146 正念的特质是从修行当中生起, 并不是可从书本中学到的 觉知生起的感受, 心可能暂时没有反应, 然后一个感觉又会生起 正念和这些感觉一起工作, 记起它们 正念是忆念 我将说 我将走 我将坐 等, 然后有正知 觉察 现在我正在走路 我正躺下 我正在经历这样与那样的心情 有了正念与正知, 就能当下觉知心, 我们将觉知心如何反应法尘 了解声音只是声音它就不会干扰我们 能觉知六尘者, 即称为 心 六尘窜入心中, 例如声音透过耳朵窜入心中, 心认出它是鸟叫 车声或其它声响, 现在辨识声音的这颗心还很单纯, 它只是中立的心, 也许烦恼就会在这认知者中生起 我们必须进一步训练 认知者 变成 如实觉知者 即所谓的 佛 (Buddho) 若无法根据实相

147 清楚地觉知, 我们就会被人 车或机器等声音所干扰 一般的未经训练的心, 通常会带着烦恼去认知声音, 那是根据自己的喜好, 而非根据实相去觉知 我们必须进一步训练它, 以洞见 智慧或智见 3 去觉知, 觉知声音就只是声音 若不执著声音, 就不会有烦恼 声音生起时, 只是单纯地注意它, 这就称为如实地觉知六尘的生起 当我们念 Buddho 时, 清楚了解声音就只是声音, 它就不会干扰我们 它是根据因缘而生起, 并非众生 个人 我 我们 或 他们 它只是声音 如此一来, 心便能放下 这清晰而敏锐的觉知, 即称为 佛 有了它, 我们就能让声音只是声音, 它不会干扰我们, 除非我们用想 我不想听声音, 它很烦 去干扰它, 痛苦正因这态度而生起 这就是苦因 : 我们不知道这件

148 事的实相, 没有正念 正知, 还不清楚 觉醒 觉察 这是未经训练与尚未调伏的心, 还不是真正有用的心 觉醒地停留在一个所缘上心将焕然一新 我们必须开发内心, 就如开发身体一样, 必须锻炼它, 早晚慢跑, 身体很快就会变得敏捷与强壮, 呼吸与神经系统也会变得更有效率 锻炼心的方式与此不同, 身体必须动, 心则必须静, 要引导它停止 歇息 例如, 禅修时采用一个所缘 入出息, 作为基础, 成为我们注意与省察的焦点 我们注意呼吸, 代表我们是清醒地跟随呼吸, 注意它的节奏来与去, 放下其他一切 觉醒地停留在一个所缘上的结果, 将会让我们的心焕然一新 但若让心四处游移, 它就无法统一或静下来

149 我们说心 停止, 意味着它感觉自己好像是停止的, 不再四处乱跑 就如我们拥有一把利刃, 若不加选择地乱割东西, 如石头 砖头或草坪, 它很快就会变钝, 我们应以它来切割适合的东西 同样地, 若让心跟着毫无价值与用处的念头与感觉流浪, 心会变得疲惫而虚弱 若心缺乏活力, 智慧就无从生起, 因为无活力的心, 就是没有定的心 若心不停止, 就无法看清六尘的实相 觉知心就是心, 六尘就是六尘, 如此的认知是佛教成长与发展的根本, 是佛教的心要 当我们看见自己与行为模式时, 就会发现自己就像小孩一样 小孩什么都不知道, 从大人的眼光看小孩的行为, 他游戏与跑跳的方式, 他的行为似乎没有任何目的 若心未调伏, 它就如小孩, 我们糊里糊涂地说话, 并愚蠢地行动, 可能连酿成大错都还不自知

150 因此, 我们应训练这颗心, 佛陀教导要训练心, 要教导它 即使以四种资具护持佛教, 我们依然是肤浅的, 他只及于树的表皮或边材 对佛教真正的护持 树心, 只来自于修行, 依循教法训练身 口 意, 别无其他, 这才是精华所在 若我们正直与诚实, 拥有戒与慧, 修行就会成功 那里将没有怨恨与敌意的因, 我们的宗教就是如此教导我们 缺乏修行累世都无法洞见佛教的心要 若认定戒律只是种传统, 那么, 即使老师告诉我们实相, 我们的修行还是会有缺陷 我们可能研究教法并能背诵, 但若真的想了解它们, 就一定得修行 缺乏修行, 会成为一种障碍, 使我们累世都无法洞见佛教的心要 因此, 修行就如大皮箱的钥匙, 若手上有正确的钥匙 禅修之匙, 则无论锁有多紧, 当拿起钥匙打

151 开它时, 锁就会应声而开 若我们没有钥匙, 就无法开锁, 将永远不知道箱子里有什么 事实上, 有两种知识 觉知 法 的人, 不会只凭记忆说话, 他或她说的是实相 世间人通常只凭记忆说话, 更糟的是通常是夸张地说话 例如有两个人久未谋面, 有天他们在火车上不期而遇 哦, 真巧, 其中一个人说 : 我正想找你! 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彼此完全没有想到对方, 只是一时兴奋才如此说 因此, 那变成谎言, 是的, 那是无心之过 这是不知不觉的谎言, 是种微细的烦恼, 它经常会发生 因此关于心, 空经法师遵从沙弥的指示 : 吐气 吸气, 清楚觉知每个呼吸, 直到他看见内在的骗子 自己心中的谎言为止 他看见烦恼浮现, 就如从蚁丘出来的蜥蜴, 他看见它们, 并在它们出现时, 认出他

152 们的真实本质 他注意到心如何在前一刻构设一件事, 然后到了下一刻又变成另外一件 思想是 有为法, 是必须依赖因缘而生的法, 而非 无为法 调伏的心 完全清醒的心, 不会再构设心境 这样的心洞见圣谛, 无须再攀附外缘, 觉知圣谛就是觉知实相 攀缘的心试着回避这实相, 说 那很好 或 这很漂亮, 若心中有 佛, 就不再受骗, 因为我们知道心的实相 心无法再创造染污的心境, 因它清楚觉知一切心境都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若执著它们就会衍生痛苦 这颗骗人的心正是我们观察的对象 无论去到哪里, 觉知者 经常存在空经比丘的心中 他带着了解, 观察心的各种创造与增生, 看见心如何进行各种欺骗 他掌握了修行的心要 :

153 这颗骗人的心, 正是我们应该观察的对象 这是以高兴与痛苦 好与坏, 带领我们走向苦 乐两端, 造成我们轮回生死的心 空经法师觉悟了实相, 掌握修行的心要, 就如人捉住了蜥蜴的尾巴 对所有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只有这颗心最重要, 所以要修心 那么, 我们要如何训练它呢? 藉由持续保持正念 正知, 我们就能觉知心 这个 觉知者 超越心一步, 它能觉知心的状态, 觉知 心就只是心 的人, 即使 觉知者 觉知者 在心之上, 因此能照顾心, 教导心觉知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最后每件事都会回到这颗攀缘的心上, 若心陷入攀缘中, 就会失去觉知, 修行也将没有结果

154 因此, 我们应训练这颗心去闻法与培养 佛, 培养清楚而光明的觉知, 它存在于一般心之上, 并超越它, 觉知内在发生的一切 所以, 我们要以 佛 一字来禅修, 如此才能觉知心内之心 只要观察心的一切活动, 无论好与坏, 直到 觉知者 了解心就只是心, 不是 我 或 人 为止, 这就称为 心随观 4 依此方式来看, 我们就会了解, 心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我们可以归纳如下 : 心是认识有别于心的六尘者, 觉知者 如实觉知心与六尘两者 我们必须经常使用正念来净化心, 众生都有正念, 甚至连猫捉老鼠, 或狗吠某人时都有, 这是种正念的形式, 但它并非如法的正念 众生都有正念, 但它有不同的层次, 就如看东西有不同的层次一样 例如, 当我告诉人们观身时, 有些人说 : 身体有什么好观的? 每个人都可以看见它

155 头发 指甲 牙齿与皮肤, 我们早就看过了 那又怎样? 以 心眼 去看身体里的身体 人们就是如此 它们的确可以看见身体, 但看到的是错误的, 他们并未以 佛 或 觉知者 去看, 只是以平常的方式看见身体, 只看见它的外表 只看见身体并不够, 若只是如此会有麻烦, 你们必须看见身体里的身体, 如此事情才会变得比较清楚 只看身体, 你们会被它愚弄, 被它的外表给迷惑, 未看见无常 苦与无我, 贪欲 5 会生起, 你会着迷于色 声 香 味与触 这种看见只是以世俗的肉眼看见, 会让你产生爱与恨, 且有好恶的分别 佛陀教导我们, 必须以 心眼 去看, 看见身体里的身体 若你真的看进身体里去 嗯! 真的很恶心

156 今天的和昨天的东西都混在那里, 你分不清什么是什么 这样看比用肉眼看清楚多了, 疯狂的肉眼只看它想看的东西, 我们应以心眼 慧眼去观 这是能根除五蕴 色 受 想 行 识执著的修行, 根除执著就是根除痛苦, 痛苦就在这里, 在执著五蕴处生起 五蕴本身并非是苦, 只有执著它们为自我 那才是苦 若透过禅修, 看清这些事物的实相, 痛苦就会像螺丝钉或螺栓一样松开 当螺栓松开后, 它就会退出来 心的松脱也是如此, 它会放下, 从善恶 名利与痛苦的迷执中退出 若我们不知这些事物的实相, 那就如随时在绞紧螺丝钉, 它变得越来越紧, 直到摧毁你, 让你痛苦不堪为止 当你觉知事物的实相时, 就是在松开螺丝钉, 以 法 的语言来说, 我们称此为生起 厌离 你

157 变得厌倦事物, 并放下对它们的迷恋 若能如此松开, 就能等到平静 人们只有一个问题 执著的问题 人们只有一个问题 执著的问题 就因这件事, 人们互相残杀 一切问题, 无论是个人 家庭或社会的问题都根源于此 其中没有赢家, 他们互相残杀, 但到头来没人得到任何东西 得失 毁誉 称讥 苦乐 这些都是世间法, 它们吞噬了世间众生, 是麻烦制造者, 若不省察它们的真实本质, 就会痛苦 人们甚至为了财产 地位或权力而杀人, 为什么? 因为他们将这些事看得太重要了, 他们被任命为某个职位, 如村长, 就乐昏了头, 在被任命后, 变得醉心于权力 若老朋友前来拜访, 他会说 : 别常来这里, 现在的情况和以前大不相同了

158 佛陀教导我们要了解财产 地位 赞美与快乐的本质, 当他们出现时, 接受它们, 但要顺其自然, 别被它们冲昏头 若你无法真正了解这些事, 就会受到权力 子女与亲属等的愚弄! 若你清楚了解这些事, 就会知道它们都是无常的 行 若执著它们, 它们就会变成烦恼 人们刚出生时, 只有 名 与 色 而已, 之后我们才为他加上 王先生 或 林小姐 等名称, 这是依据世俗法而为 此外, 还会有 上校 或 医生 等头衔 若我们并非真的了解这些事, 便会认为它们是真实的, 并执著它们 ; 执著财产 地位 名称与阶级 若你有权力, 就可颐指气使 : 将这人抓去处决, 将那人抓去关起来 阶级带来权力, 阶级 一词正是执著之所在

159 只要人们得到阶级, 就开始发号施令 ; 对或错, 全凭心情行事, 因此一再犯同样的错误, 偏离真实的道路愈来愈远, 了解 法 的人不会如此表现 若你拥有财产与地位, 就让它们只是财产与地位, 别让它们成为你或你的身分, 只要善加利用来履行职责即可, 然后就放下 你还是你, 没有改变 培养内在的 戒法 才是真正护持佛教 佛陀就是希望我们如此了解事情, 无论接收到什么, 心都不会对 它添油加醋 他们任命你为市议员 : 好的, 我就是个市议员 但其实我不是 他们任命你为议长 : 当然, 我就是议长, 但其实我不是 无论他们如何对你, 都只要 : 好的, 我是, 但其实我不是 最后, 我们到底是什么? 我们最后都一定会死, 无论它们怎么做, 最后都相同 你能说什么? 若你能

160 如此看事情, 就能屹立不摇并真正知足, 什么都没改变 这是不被事情愚弄的方法, 无论发生什么事, 一切都是诸行 没有任何事能诱使如此的心去构设与攀缘, 引诱它进入贪 嗔 痴之中 这才是对佛教真正的护持, 无论你是处于被支持者 ( 僧伽 ) 或支持者 ( 在家众 ) 之中, 请仔细思惟这点 培养你内在的 戒法 6, 这是护持佛教最稳当的方式 以供养事物 卧具与医药来护持佛教也很好, 不过这种供养只能达到佛教的表层而已 树有树皮 边材与心材, 这三部分缺一不可, 心材依赖树皮与边材, 边材则依赖树皮与心材, 它们互相依赖而存在, 就如同戒 定 慧的教法 戒让你的身 口业保持正直, 定令内心安住, 慧则彻底了解一

161 切诸行的本质 研究这个, 修行这个, 你就能以最深入的方式了解佛教 若不了解这些事, 你就会被财产 阶级或接触到的任何事物给愚弄 我们必须考虑让自己的生活与教法一致, 应省察这世上的一切众生, 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我们就如他们, 他们就如我们 他们一如我们同样拥有快乐与痛苦, 并没有任何不同 若我们能如此省察, 平静与了解将会生起, 这是佛教的基础 [ 注释 ] 1 沙门 (samana): 意译息恶 息心, 即出家求道者 阿姜查通常将它翻译成 平静的人 2 六尘 : 六种感官所对之境, 即色 声 香 味 触 法

162 3 智见 (nanadassana): 洞察四圣谛的智慧与洞见 4 心随观 (cittanupassana): 即四念处 ( 身 受 心 法 ) 之中的心念处 禅修者安住于心, 就自己内心的情况持续思惟观察, 观心是无常 苦 无我的, 以破除心为 我 的妄见 5 贪欲 (kamacchanda): 爱欲 贪欲 五盖之一 6 戒法 (sila-dhamma): 泛指佛陀所制之律法, 在个人的层面, 系指 戒与实相 ( 慧 ) 第十二章 不确定 圣者的标准 曾有位西方比丘, 是我的学生, 每当他看见有泰国比丘与沙弥还俗时, 他就会说 : 噢, 真遗憾! 他们为何要那么做? 为何会有如此多泰国比丘与沙弥还

163 俗? 他很震惊 它对件事感到难过, 因为他才刚进来与佛教接触, 这激发他下定决心成为比丘, 并心想自己永不还俗 但过了一段时间, 有些西方比丘开始还俗, 它也逐渐认为还俗并没什么大不了 当人们受到激发时, 一切似乎都是正确与美好的 他们不会判断自己的感觉, 且并不真的了解修行, 却继续前进, 形成一种主观的看法 而那些真正知道的人, 心中都会有坚定不移的基础 但不会吹嘘 厌烦清净生活便可能还俗 以我自己而已, 当刚出家时, 实际上并未做很多修行, 但我很有信心 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吧! 在雨安居结束时, 和我一起去的比丘与沙弥都还俗了 我心想 : 这些人是怎么了? 但我不敢对他们说什么, 因为我还不确定自己的感觉, 我太激动了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19板书

19板书 第 十九课 Instructor: Yoyo 对话 一 咱们来 术馆还没 开 门呢 á á ǎ, ě ù ǎ á é ǒ ā é 来 来晚 á ǎ ǐ á ǎ ǎ 参观 个 ǒ ī ā í ì à ā ā í è à ǔ 你真 欢 国画 ǐ ē ǐ ā ō ó à 啊 欢 鸿画 马 ì ǒ ē á ǐ ā ú ē ó à ǎ 跟你 样 很 欢 国画 ǒ ē ǐ í à ě ě ǐ ā ō ó à 从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YANYUAN VOICE 本期导读 燕园组讯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永远的分配问题 为什么看重公平? 作为假设的公平 作为期望的公平 不要说应该公平 所谓公平 我眼中的猫 说 纭 卡丢了以后 : 卡奴 的悲哀 众里寻 Ta 你疯了吗? 失败恐惧吞钩现象 信任 濛濛 一眼就看见你, 水瓶 请找出右边两幅图中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6 2012 8476你猜得到它是什麼嗎 它就是 高分子! 生活中的高分子 有種物質的重要性不亞於我們所呼吸的空氣, 不管身在何處, 都有它的存在, 它甚至就隱藏在人體裡面! 人類若失去了它, 就得回到遠古時代, 甚至可能終止生命 高分子是什麼 高分子是由千個 甚至萬個以上的原子所組成, 呈現柔軟的特性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袋就是由高分子製造的, 人體組成中的 DNA 也是一種高分子 2012 8476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4D F736F F D20B0A2BDAAB2E9B5C4ECF8D0DECAC0BDE72DBDE4B6A8BBDB2020A3A8D3A2CEC4B0E6CBB3D0F2A3A92E646F6378> 1 [ 第一篇 ] 教法片段... 4 [ 第二篇 ] 一份 法 的赠礼... 11 [ 第三篇 ] 法性... 16 [ 第四篇 ] 实相的两面... 22 [ 第五篇 ] 心的训练... 33 [ 第六篇 ] 与眼镜蛇同住... 42 [ 第七篇 ] 阅读自然之心... 45 [ 第八篇 ] 只管做它!... 58 [ 第九篇 ] 关于这颗心... 64 [ 第十篇 ] 内心的平衡... 65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 1 孕前准, 需不需要? 2 3 Page 1 4 + more on 2 Lorem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Ipsum 2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continued) 3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Etiam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doc

Microsoft Word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doc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 第三部 ) 慧 目录推荐序与证悟者的生命相遇导论灭苦之道 [ 第一章 ] 什么是 观? [ 第二章 ] 法性 [ 第三章 ] 与眼镜蛇同住 [ 第四章 ] 内心的中道 [ 第五章 ] 超越的平静 [ 第六章 ] 世俗与解脱 [ 第七章 ] 无住 [ 第八章 ] 正见 清凉地 [ 第九章 ] 我们真正的家 [ 第十章 ] 四圣谛 [ 第十一章 ] 空经法师 [ 第十二章 ] 不确定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Microsoft Word - 09_圓覺經SC.doc 圆 觉 经 第 九 讲 最 尊 贵 的 净 莲 上 师 讲 解 经 文 善 男 子! 此 无 明 者 非 实 有 体, 如 梦 中 人 梦 时 非 无, 及 至 于 醒 了 无 所 得 ; 如 众 空 华 灭 于 虚 空, 不 可 说 言 有 定 灭 处, 何 以 故? 无 生 处 故 一 切 众 生 于 无 生 中 妄 见 生 灭, 是 故 说 名 轮 转 生 死 从 真 起 妄 一 念 不 觉

More information

YIJIA GUI 2014 7 12 15 18 JOHN ENSLE 2014 35 成年后, 我所做的主要领导与道德决定都建立在当年在福吉谷军事学院和大学所受的训练上 在学校, 我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 学会对他人负责, 同时也促使我将此生奉献给可敬的海上事业 这些特质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GEORGE H. STERNS 1991 WES MOORE 1996 成功的配方是 热情加上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就业37.CDR

就业37.CDR 关注 先人指路 Guidence 成电四年 我们这样度过 人物简介 李默兰 微固学院03级集成电路专业 留学美国耶鲁大学 孙 宁 应用数学学院03级学生 签约IBM 李 晗 自动化工程学院03级学生 保送清华大学读研 倪 威 应用数学学院03级学生 成电杰出学生 日本电气通信大学最佳交换留学生 李 凡 通信学院03级学生 英语双学位 跨专业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胡方靖 电工学院03级学生 保送本校读研

More information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再 来 提 到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邪 识, 譬 如 执 取 黄 色 雪 山 的 眼 识 阳 焰 现 为 水 的 眼 识, 以 及 白 色 法 螺 看 成 黄 色 的 眼 识 等 等, 这 些 都 是 以 眼 识 为 本 质 的 颠 倒 识 颠 倒 识 的 定 义 是 : 心 对 心 类 学 概 要 04 洛 桑 堪 苏 仁 波 切 教 授 法 音 法 师 翻 译 现 在 先 复 习 一 下, 我 们 以 眼 识 为 例 作 说 明, 其 它 的 根 识 也 可 以 依 此 模 拟 一 般 言 之, 眼 识 是 总 名, 有 量 心 的 眼 识 及 非 量 心 的 眼 识 ; 以 量 心 来 讲 就 是 眼 识 的 现 量 而 非 量 心 有 三 种 -- 眼 识 为 本 质

More information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Sea level China Overseas 1 1 11 1 1 1 1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More information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柯鑫博士 甘特图 A B C D E F 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甘特图的优点 : 直观明了 ( 图形化概要 ); 简单易懂 ( 易于理解 ); 应用广泛 ( 技术通用 ) 甘特图的缺点 : 不能清晰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WBS 责任分配矩阵 ( 负责〇审批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Moving Pictures 作为照顾者 多元文化家庭的脑退化症 资源 我意识到关怀是一项 艰苦的工作 你必须 照顾好自己 Moving Pictures 在照顾者小组中 我们谈论不同问题和交换心 得 家人烦扰你怎么办 Dementia awareness for CALD communities

Moving Pictures 作为照顾者 多元文化家庭的脑退化症 资源 我意识到关怀是一项 艰苦的工作 你必须 照顾好自己 Moving Pictures 在照顾者小组中 我们谈论不同问题和交换心 得 家人烦扰你怎么办 Dementia awareness for CALD communities 作为照顾者 多元文化家庭的脑退化症 资源 我意识到关怀是一项 艰苦的工作 你必须 照顾好自己 在照顾者小组中 我们谈论不同问题和交换心 得 家人烦扰你怎么办 Dementia awareness for CALD communities 脑退化症 我父亲凌晨2:00走失了 我该怎么办 我的妻子只记得我的名 字并不停叫我 dl.36.indd 3 Dementia resources in Simplified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为国开利甲 两弹裂长空 记 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程开甲院士 经济日报社 佘惠敏 1918 年出生的程开 甲 在他 96 岁高龄时获 得 了 国 家 最 高 科 技 奖 这个奖 源于半个世纪 前新中国爆响的第一颗 原子弹 源于他为国奉 献的耿耿丹心 源于他 开拓进取的赫赫功勋 顽童的自尊 从那天起 我看到了 中国的希望 在文风繁盛的江苏 省吴江市出生成长的程 经济日报 第 7 版

More information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 项目实施工作 简 报 主办 :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3 年 11 月 24 日 第 4 期 国培计划 (2013)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 卷首语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聆听专家讲座, 共同经历破冰之旅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参观考察, 相互讨论交流 在这里, 我们曾畅所欲言, 尽情联欢 没有地域的阻隔, 没有年龄的界限 我们相遇在天津师大 学员如火的热情, 专家深邃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国度、权柄、荣耀

国度、权柄、荣耀 第八课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3 课程大纲对成长的回应 : 提摩太书和提多书对逼迫的回应 : 彼得前书对犹太教的回应 : 希伯来书课文目的学完本课后, 你应该能够 : 陈述新约所展现给我们的, 保罗最后几年的生活以及提摩太和提多的事工 描述保罗在提摩太书和提多书中所阐述的牧养事工的观念与目标 认识彼得前书中有关苦难与基督徒生活的教训 阐述希伯来书中有关基督教与犹太教关系的真理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居 菜 量的鱼 禽 蛋 瘦肉 少吃肥肉和荤油 ⑤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 保持适宜体重 ⑥吃清 Ε 淡少盐的膳食 ⑦如饮酒应限量 ⑧吃清洁卫生 不变质的食物 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是根据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枠 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 点设计的 并提出理想的膳食模式 按照平衡膳食的原则推荐了中国居民各类食物的适宜 消费量 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 便于人们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施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ESOL-CN-Bleed.pub

ESOL-CN-Bleed.pub NZCB Discover New Zealand BELIEVE YOU CAN www.nzcb.ac.nz ,, 我非常喜欢这里, 我在这里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谢谢学校为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升学机会, 因此我也强烈推荐我的朋友们也来 NZCB 学习国际英文 (IESOL) 课程 - 黎曦 ( 中国 ) 在 NZCB 学习期间我的收获非常大, 不止是英语能力的提升, 还让我更加熟悉新西兰,

More information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 美 食 天 堂 我们 建议您 漫步于甘椒树下 呼吸着空气中所弥漫的花香 站立在罗望 子树优雅的大树枝下 用手采摘月桂树叶 在怡人的香味中平 静自己的心境 站在郁郁葱葱的甘蔗地里 举目远眺牙买加的白色海滩 无 数美景尽收眼底 种满甘薯的山坡形状怪异 甘薯藤条爬满枝 条 阴冷多雾的山上种满了咖啡树 树上长满成熟的果实 色 彩缤纷的私家花园点缀着乡村 青葱和卷心菜整齐地排列在农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 1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 1 2 : :, :, ( 对深圳原致丽玩具厂百余封书信的分析 谭 深 内容提要 : 本文归纳了打工妹们书信中的五个主要话题, 并通过这些话题分析了工厂打工妹的交往圈子的活动和功能, 她们工作流动的原因和策略, 她们与出生家庭 的关系, 她们的感情和婚姻, 她们对打工生活的评价 分析特别注重了性别的角度, 指出了打工妹们的处境 经历和态度形成中的性别原因,,,,, ( ), ( ) 1,,,,,,,,,,,,, :,, / ;,,

More information

第八章 全球最大门户网站 雅虎 201 图 8 2 雅虎历年美国和美国以外地区收入比例情况 4畅 雅虎的品牌塑造 1996 年冬天 人们估计互联网上总共已经有了 9000 万个网页 这几乎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总页数相等 据研究 每天还有 17 万个新网页出现在因特网上 世界各地的电脑拥有者把各种各样的信 息制作成文字发送到网上 这些信息五花八门 包括公司 个人甚至 还有宠物的秘密生活等 搜索引擎的功能就是帮人们在茫茫的网中寻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2 17

2 17 1 学生能被赋予权能, 使用知识, 做出积极的改变 一个能够质疑各种想法, 并通过合作加深对全球问题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将引领我们打 算在这个世界看到的变革 Whāia te iti kahurangi ki te tūohu koe me he maunga teitei. 瞄准最高的那片云彩, 即使你错过了目标, 也会击中一座高山 www.globalgoals.org/worldslargestlesson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 : 00 9 : : : : : : : : : : : :

: : 00 9 : : : : : : : : : : : : 0 ( ) 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 ANDPHILOSOPHY No.0(SerialNo.) 陈 来 : 仁学本体论是以仁体统摄儒家传统的各种形上学观念 将仁发展为一本体的观念或发展为 一仁的本体论传统儒学 万物一体 的思想既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指万物关联共生的整体 这种整体就是 仁体仁体论把传统儒学的一体之仁与生生之仁作了有机结合仁本体与关联共生的万有是 全体是用 全用是体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 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 刘志彪 吴福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贸易一体化水平持续上升 对此虽然可以利用引力模型加以说明 但其解释力是有限的 本文在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一体化进行统计描述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经济体的贸易竞争状况进行了结构分析 结果表明 经济体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 贸易量越大 贸易一体化程度也越高 通过各种因素的传导 经济体的出口竞争能力增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葛延风 内容提要 :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 在向新制度的转轨过程中, 核心的问题是解决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 年以来的改 革没有解决这一问题, 以致于陷入困境 作者认为改革的思路是用国有资产存量偿 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 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全的个人帐户制度 医疗和失业保障 改革也应转换思路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应打破城乡分割问题,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失业保障不能通过失业保险解决,

More information

器之 间 向一致时为正 相反时则为负 ③大量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 流 单个电荷的定向移动同样形成电流 3 电势与电势差 1 陈述概念 电场中某点处 电荷的电势能 E p 与电荷量 q Ep 的比值叫做该点处的电势 表达式为 V 电场中两点之间的 q 电势之差叫做电势差 表达式为 UAB V A VB 2 理解概念 电势差是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之差 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Akitiara Corporation Sdn Bhd 1 & 3, Jalan TPP 1/3, Taman Industri Puchong, Batu 12, Puchong, Selangor D.E. Tel: ; Fax:

Akitiara Corporation Sdn Bhd 1 & 3, Jalan TPP 1/3, Taman Industri Puchong, Batu 12, Puchong, Selangor D.E. Tel: ; Fax: 1 Akitiara Corporation Sdn Bhd 1 & 3, Jalan TPP 1/3, Taman Industri Puchong, Batu 12, 47160 Puchong, Selangor D.E. Tel: 603-8061 9988; Fax: 603-8061 9933 Email: akitiara@po.jaring.my Website: www.akitiara.com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More information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春 天 来 了 静 悄 悄 的 没 有 鸟 语 没 有 花 香 到 处 死 一 样 的 沉 寂 雷 切 尔 卡 森 陈 小 红 加 里 斯 奈 德 被 深 层 生 态 学 家 视 为 他 们 的 桂 冠 诗 人 他 为 全 球 生 态 运 动 作 出 了 巨 大 的 贡 献 本 文 旨 在 研 究 其 诗 歌 中 所 体 现 出 的 独 特 的 生 态 观 主 要 从 四 方 面 来 阐 明 斯 奈 德 对 荒 野 的 热 爱 对 文 明 的 反 思 对 印 第 安 人 生 活 的 向 往 以 及 对 理 想 的

More information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卷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徐 进 邵毅明 彭其渊 蒋朝哲 以路线 驾驶者 车辆仿真系统为行车试验手段 根据行驶过程中方向盘角输入和转速的时域变化 分析了多条路线的操纵负荷特性 试验路线的设计车速 为 含长大圆 曲线 卵型 凸型 回头曲线等组合 结果表明 在 的山岭区高速公路上操纵车辆是非常容易的 当曲线半径大到一定程度时 曲线行驶和直线行驶已经不存在差别 但仍需要方向 干预 当行驶速度偏离设计车速不多时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