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doc"

Transcription

1

2

3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 第三部 ) 慧 目录推荐序与证悟者的生命相遇导论灭苦之道 [ 第一章 ] 什么是 观? [ 第二章 ] 法性 [ 第三章 ] 与眼镜蛇同住 [ 第四章 ] 内心的中道 [ 第五章 ] 超越的平静 [ 第六章 ] 世俗与解脱 [ 第七章 ] 无住 [ 第八章 ] 正见 清凉地 [ 第九章 ] 我们真正的家 [ 第十章 ] 四圣谛 [ 第十一章 ] 空经法师 [ 第十二章 ] 不确定 圣者的标准 [ 第十三章 ] 宁静的流水 [ 第十四章 ] 胜义 [ 第十五章 ] 趋向无为 [ 第十六章 ] 结语 附录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各部文章出处 ( 前言部分 ) 语录 1:"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 这是唯一能确定的事. 当深刻体悟到这点时, 就可以为自己与他人建造安全的避风港. 语录 2: 智慧是从平静的觉知中产生, 如果我们不持戒 修定, 以增长心的力量, 即使读完整部大藏经, 也无法拥有真正的智慧 语录 3: 禅修并不是要压抑烦恼来获得假象的平静, 而是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身心 当你清楚觉知烦恼的来去而心不受干扰时, 智慧便生起了 对于关心阿姜查教法的读者, 这一套三本的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是不可不拥有的完整辑录 这套书将历来发行过的阿姜查英文出版品, 依戒 定 慧三学重新整编, 在阿姜查逝世十周年的时候纪念出版 实为阿姜查最完整的法语辑录 对于不认识阿姜查的读者来说, 阿姜查的这套书, 读来轻松幽默, 却蕴意深远 ; 即使是不修习佛法的读者, 也可以在其中尽情欣赏一个亲切长者的智慧风采 阿姜查是现代南传佛教森林派的伟大行者, 早年受过完整的传统僧侣教育, 通过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 但最后却放弃学业, 选择了森林苦行僧的方式来追求佛法上的证悟 他的追随者无数, 上至王公贵族, 下至贩夫走卒, 他都能以适切的方式教导, 时而严厉, 时而风趣, 直戳你心底深处

4 阿姜查的教导, 不强调任何形式的打坐, 而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为主, 他要我们明白, 死亡是无可逃避的, 唯一的出路就是训练自己的心, 安住于无为法中 只有这样解脱才是可能的 阿姜查圆寂后, 他的丧礼有一百万人参加, 其中包括泰国国王与王后 而他的法教, 也随着他众多的西方弟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此次将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说法的语录合辑, 共分为戒 定 慧三册, 内容是阿姜查对于 戒 定 慧 的真实体验, 而非只是对经典的诠释 推荐序与证悟者的生命相遇 世界上的佛法书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理性追求而写成的, 例如图书馆里满柜子能增长佛法知识的书 ; 另一种则是让我们在书中探险, 而在路途中与另外一个生命的相遇, 就如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这套书 ( 全心融入贴近阿姜查的心灵世界 ) 这套书不是阿姜查特别为告诉读者什么刻意所写的, 而是一群泰国比丘 农民 官员 西方嬉皮 教授等, 在面临生命困顿, 企图从佛法寻求答案时, 与这位慈悲长者的心灵对话 对本书的读者而言, 如何在这些随机的对话中, 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呢? 我想很关键的一点是, 千万不要用第三者的旁观心情, 以喝茶读小说的态度, 在一旁 轻松阅读; 而是要将自己全心融入, 才能真正尝到阿姜查以毕生经验, 顺手捻来的简单话语里所蕴含的无穷滋味 如果你可以试著贴近阿姜查, 顺著他所锐的个人经验, 去观察自己, 在自身上运作, 你就会在书中与这位证悟者的伟大心灵相遇 ( 阿姜查的修行方法来自森林的体验 ) 在今天这个资讯取得非常容易的时代, 学习佛法的方式很多, 而阿姜查为何偏偏选择森林苦修这古老的头陀行呢? 在原始森林中, 人类无法享有现代文明所提供的安全与凭障, 更没有社会与物质的支持 生活在其中, 人类不再是唯一的主控者与活存者, 他必须学习森林中的其他生命和平共存, 赤裸裸地独自面对动物的威胁 疾病的侵袭, 以及巨大的死亡恐惧 这是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修行方式, 但却能打开了心灵的无限可能 让我用我的一位朋友的经验, 来说明在原始森林中, 心灵是如何被开发的微妙过程 我的这位朋友是个女企业家, 在矽谷拥有百万美金的股票, 却为了治病而走进森林禅修 刚开始, 她的老师让她待在一个非常简陋但尚有人烟的禅堂禅修, 但是她仍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 于是, 老师就教她往森林更深处去禅修 当她走进森林里的小木屋, 发现满地都是蚂蚁爬上爬下, 蜈蚣窜来窜去, 蜘蛛还会从天花板垂坠下来 她感到很可怕, 根本就无法静下来打坐, 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把地打扫干净, 或怎样把从虫子赶走 就如所有自许为文明人会有的惯性反应一样 : 这是我的地盘, 非我族类都给我滚 表面上, 这只是对舒适环境的基本需要, 但更深一层来看, 其实是现代人很习惯的一套自我中心的运作 这位企业家朋友的转变, 来自一位她认为很不认真的禅修者所给的震撼教育 她竟然可以花三 四个小时, 只为了将一只掉到坑里的青蛙救起来 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 等那只青蛙爬出坑后, 这位森林行者还不停的柔声细语地安抚那只青蛙, 就好像在对一个的受惊吓的小孩说 : 不要害怕 没事了 她被这个举动给深深震撼了 于是, 她花了七 八个小时, 把蚂蚁放在纸上一张一张把牠们请走, 并告诉蚂蚁 : 我在这儿修行, 让你们不要伤害我 逐渐地, 她的心开始感觉到她与这些大自然里的大小生命不再是互不相干的 接著, 她和周遭环境的关系就有了奇妙的转变, 她似乎觉得牠们是来守护她的 这种密切的连结感, 竟使她快速地突破原来禅修的进程 禅修到后来, 她听到屋顶传来轻悦的笑声 ; 两天后的清晨, 竟发现屋子四周开满了不属于那个季节的花

5 许多选择森林修行的人都有类似这样的历程 : 从害怕被外来力量侵害的自我中心 ( 恐惧死亡 ), 转化到领悟自己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 终至体会生命与生命之间, 应该是开放 给予 相容与平等的 对阿姜查来说, 在艰困的森林苦行里, 支持他不放弃的也是对死亡的拥抱 坦然以及真实地面对 阿姜查的伟大, 不在于他是一代大禅师, 而在于他让我们知道他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怕死, 只是他让死能够进入到真实的拥抱历程里, 因此能够有多一分的坚持与超越 ( 十年的重病与超越 ) 在经过四 五十年的禅修后, 阿姜查晚年生了重病, 一病十年, 到最后几乎没有办法开口讲话, 只能用手指比划, 可是他仍照样教导别人禅修 肉体上的剧痛中, 并没有阻碍他继续与众人分享佛法 一般人在学佛时难免会有一种期待 : 希望藉由学佛可以免于横逆而永处顺境, 可是我们迟早会发现, 这种期盼并不是一个必然 学佛并不能保证我们一辈子都在顺境中, 学佛只是让我们能够身在痛苦里, 心却不被痛苦所掌控 ; 透由单钝地接受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世界, 学会面对这些逆境, 并观察我们怎么面对它 我们随便翻阅这套书的任何一章, 不难发现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提醒 : 修行就在我们这个身体 修行不在于我们读了什么书, 也不在于我们记得了什么道理, 而在于我们能够观察 我们的眼 耳, 鼻 舌 身是如何为外界所引动, 我们的心又是如何因这些引动而起了喜恶的反应, 阿姜查要我们去仔细观察这一连串的变化是如何运作的 他所道出的这个单纯的原则 : 往内去观察我们自己, 并不是阿姜查的发明, 而是佛陀的方法, 也是历代禅修者共同秉持的方法 佛教和其他灵修传统不一样之处, 就在于观察此时此刻 观察自己的身心, 那么, 到底要怎么样去观察呢? ( 以生病的身体为老师 ) 在南传巴利经典 相应部 里记载 : 有一天, 佛陀去探望一位生病的比丘, 佛陀就问他说可以忍受吗? 可以忍受病痛而愁烦不再增加吗? 比丘刚开始说不行, 觉得身体很痛 心里很烦, 还是很难遇 佛陀就对他税, 要用自己的心去观察自己和这不舒服的境界的关系, 观察痛是如何产生 增加的程度如何, 痛是如何在身体里移动, 细微的观察所有的变化, 如此忍受力就会增强 身体不会带给我们快乐, 因为肉身会生病 会老化, 也会死亡 因此, 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我们的心, 不让它受外在的变化所遮蔽, 错把五蕴的感受当成是主宰, 其实那只是短暂的现象, 可是我们大多没有这层的观察, 很容易就被感受的假相所主宰 生病的时候, 让生病的身体成为我们的老师, 就可以引导我们迈入新的道路 让心引领我们 我们可以决定在那时候只做一个好的病人, 好好休息, 不要再忙著让我们的心去映照外在世界, 而是让心映照出我们自己 阿姜查的一生就是告诉我们 照顾我们的心 虽然有很多痛苦在我们的身体发生, 在我们的周遭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有一条新的路, 就是照顾我们的心, 让心不会因为身体的舒服与否, 就跟著起舞 阿姜查的教导重点, 就是要我们学习观察自己的心 每个人的心就是一个舞台, 台上的舞者自己决定了舞蹈的演出 : 心, 也像一面反射镜, 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心的投射, 是我们决定了自己所感受的这个世界, 而不是世界真的以我们所认为的面貌存在 ( 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 )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 : 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 在我们的六根里 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 我们必须在眼 耳 鼻 舌 身接触外境的当下, 去仔细觉察, 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 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 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 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 如何在这过程

6 中找到内心的光明 清净与喜悦 他的方法归纳起来, 就是戒 定 慧三学 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 互相关联的过程 从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做为始点和核心, 来指导我们如何去观察自已的内心世界, 并从这儿超越和放下 不执著 ( 慧 修行的开始 ) 阿姜查认为戒 定 慧三者的核心在于智慧 : 他不是指开悟这个层次的智慧, 而是指我们在面对人世这实存的经验里面, 能够去辨识什么会导致痛苦, 什么会导致快乐的因果关系的智慧 除非我们能如实的去观察所有的因果相互的变化, 我们不会发现自心是如何的被蒙蔽, 又如何的自我欺骗 但为什么人们不想要脱离苦, 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不想看苦 因为我们不想看苦, 所以不能认知苦, 当然就不想脱离苦了 阿姜查用了一个比喻 : 一个人在袋子里面抓摸, 但是他不晓得袋子里是鱼还是蛇, 他不知道 也不想看清楚袋里的东西, 如果他看到袋里蛇的模样, 一定会把手放掉, 但他没看见也不想看, 才会把手伸进袋里抓摸 我们的烦恼与痛苦也是一样被放在遮蔽的袋子里, 如果我们不愿意看, 就会被烦恼之蛇所侵害 唯有拥有能够辨识生活中苦之蛇的智慧, 我们也才会产生动力, 想要寻找到可以脱离苦的方法和机会, 让心获得真正的平静 因此, 戒 定 慧三学须以慧为发动的开始 ( 戒 修行者的保护衣 ) 阿姜查认为, 知道苦的因果循环是让我们愿意修持戒律的根本动力 而这些戒律的目的, 并不是要控制或形塑我们, 而是要让我们保持醒觉, 在保持觉察力的增长上去持守这个戒律 所以, 犯戒是非关道德的惩罚, 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强, 才会犯戒 持戒, 是帮我们在提升内心的专注力与智慧的开发上, 建筑一道保护墙 唯有对自我内在的有限性能有所觉察, 我们才会意识到需要持戒, 以保护自己的生活和世界 阿姜查认为这样的了解就是智慧的发挥, 而不在于以这样的规则 规矩, 来要求别人或环境, 而是从这些规矩里检验和提醒自己, 如何让己的觉察力与正念能够持续 ( 定 培养专注平静的心 ) 追求内心的平静, 关键不在于要有很好的老师, 也不在于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 重要的是要懂得训练自己的心 训练我们的心能够找到合适的修行的场所, 也就是所谓的 业处 基本上, 阿姜查所提出来的是南传佛教一脉的方法, 先从观息开始, 再从观息到观身, 然后观察五蕴, 再到观察五蕴的苦无常, 进而产生厌离 他的观息方法有个很大的特色, 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先把整个息从鼻端进入到身体, 到胸部 腹部, 同时仔细观察从吸进来到吐出去的每个历程 等到这三个点让我们注意力安定下来时, 第二个阶段就是把这三个点放下, 然后单以气息在鼻端或上嘴唇的出入做为观察对象, 之后才把正念建立在鼻端呼吸的出入 在这过程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放松, 接著观察三十二分身髪毛爪指甲等 这个南传的观身念处的方法, 能够破除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身体是 我 的 要保持健康 很害怕受到任何损害的执著, 尤其能够看清我们身体是四大组成, 没有一个 我 存在 观察身体的三十二分身有个好处, 对修行过程中身体因修行而产生的疲劳 对天气的热或冷等, 会有内在力量能够忍受 这样将有助我们在禅修过程中敢于挑战自己, 而让自己的心力可以引导培养专注力 培养专注力的目的是让心能够平静和安定, 之后才有能力进一步观察觉知的心 ( 戒 定 慧相互关联, 互为因果 ) 在这个观心过程里, 我觉得最难的, 就是它不断重复提醒我们在观照自己的心时, 不管是什么念头 感受, 都得直接面对它们, 去看这些痛苦或快乐是怎么生起的, 更要去观这些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根源是什么 在观的过程中, 不管念头是什么, 觉知的心若是清净, 就可以清楚觉察这些念头所引起的感受与反应, 念头只是进来然后就离开, 心却不会被这些喜恶情绪带著跑 阿姜查以蜘蛛与蛛网来比喻 : 蜘蛛结好网以后, 就在这个网的中心伺候著, 当

7 虫子闯进来, 就像烦恼进入, 这时蜘蛛就离开网中心去抓这只进来的虫, 然后又回到网的中心 整个阿姜查的指导就在智慧,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去觉知自己的心, 对于所接触任何状态不执著, 可是也不逃避, 而是去直接观察 他又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 说痛苦烦恼都有它们的家, 贪有它的家, 烦恼 瞋恼也都有它们的家, 你就是观察它们, 然后让它慢慢回到它各自的家 他用这样的比喻是要告诉我们, 对待烦恼不是去讨论应不应该有烦恼, 而是能够清清楚楚的看著烦恼来了, 让烦恼自己回家去, 始终保持做 自己做主人 这般的清明 我们的内心若有这样的平稳力与觉照力, 就是真的定力和智慧 由于定力和智慧的增强, 也会进一步地支持与强化戒行 戒 定 慧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 绝不只是单一命题, 或者只是阶梯式的次第 戒 定 慧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阿姜查这么有修为的禅师的解说下, 让我们看出那是一个立体且互动的修行历程 ( 持续精进需要慧力 ) 在第三部 慧 篇里, 阿姜查告诉我们如何持续地保持精进 禅师比较著重的几个提醒中, 第一个就是修行的场所是我们的内心, 而非任何其他的事物 阿姜查提醒当时与他一起修学的禅修者 : 我们有一种习惯, 认为要得到修行的成果要累积很多的经验, 或者要有很好的老师, 这种消费心态, 是与切入了解 观察自己的心, 进而能够离苦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心的特性就是会去抓取对象, 这种抓取是一种贪爱, 有了贪爱, 就会想进一步保持它 拥有它, 于是就会对可能失去它 不能掌握它产生恐惧和焦虑 我们长期顺应著心的这个特性活著, 在它的惯性思惟下运作而不自觉 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是活在焦虑 不安与矛盾里, 这是由于我们顺著我们的心要去追寻什么 去抓取什么的习惯性导致, 这不是法, 那么法的价值是什么呢? 法的价值就是在看到心是无常的, 心所抓取的对象也是无常的, 没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 如果有永恒不变的话, 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夸大性的期待, 导致我们希望它永恒不变, 阿姜查在帮助我们看到心的特质, 期望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 ( 觉察惯性就可以灭苦 ) 不要跟著想法走, 但是我们该如何辨识不要跟自己的想法游荡呢? 记得! 当我们把自己所想绝对化时, 就会被自己的想法控制 阿姜查举了好几个很实际的例子, 如 : 有禅修者认为, 放下 这个想法是老师教的, 很重要, 所以就什么都放下, 包括房子破了也要 放下 不管它 这就是把 放下 绝对化, 而没有在每一时刻观察我的心与什么样的境界接触, 去观察那个苦是如何生起, 却把 放下 当成了我唯一想要掌控和自我满足的假相运作 我们的心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 只要不随著惯性反应进入一个惯性的制约历程, 我们在当下就可以灭苦, 在当下就不会随着习惯反应而活, 而是跟著法 什么是 法 呢? 就是智者自觉, 就是观察我们的心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自己去做的, 也没有辨法从外在任何一个资源里面去找到的 ; 只有自己回过来观我们的心, 如何生起贪爱与愤怒 在此比较不一样的伦理道德思惟是 只是很单纯地观察, 让这些心念能够自己生起, 自己息灭, 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 这需要一颗十分安静 平衡的心, 才能观察如此快速的心理活动历程 ( 受 字诀 切断惯性反应 ) 但是, 初学者如何才能不跟著自己的习惯反应走呢? 阿姜查甚至提出一个口诀 受 当快乐或烦恼的感受来了, 却一下子断不了的时候, 你就念 受 用这个来切断我们习惯反应的纠缠历程 第二就是去观察内心战场是如何展开, 又是如何活动的, 但是这个方法需要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心做为基础, 才能够去看内心还个战场, 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平衡时, 有时候去看内在的战场时, 常会撑不住, 这时就要靠平时累积的 定 力了 阿姜查对于观察自心的智慧与累积佛教知识的不同, 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辨别 知识的累积事实上只是记忆的增加, 并不是观察 佛教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丰富的细微描述, 知

8 道这些描述只是记忆, 并不是真的知道, 唯有透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到这些细微变化, 才是真的有了智慧 就像看一个人从树上掉下来, 可以知道他撞断几根树枝, 但是若是自己从树上跌下来, 恐怕就除了感到很痛外, 根本就观察不到折了几根树枝 重要的是, 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所产生的痛苦与快乐, 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观察, 这持续不断地观察以及自我的诚实面对是一种精进, 这种精进与平常精进有什么不同呢? 关键在于这个精进在于 放下 不执著我们任何的思考与感觉, 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动, 而不执著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 甚至连想它就是这样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 分享阿姜查这位老友的心路历程 ) 当我们把修行变成一个熟悉的习惯时, 心会比较平静, 身体的负荷也会比较低, 接著就有馀力去观察内心的种种想法是如何生灭, 并能随时提醒自己放下 不执著 最后, 我们就可以养自己的心像一个空房子, 烦恼的客人来了, 它也会走 这不是消极被动或弃械投降, 而是清楚冷静地让烦恼的客人进来, 然后离去 让我们不住任何执著, 只活在当下 活在觉知的观照里 这是一个方向, 有助于我们在面对自己的生活惯性时, 可以从佛法里得到脱离自我束缚的苦的可能历程 做法和方向 就如他在书中不断提醒我们, 不管我们想修行或根本不想修行, 都还是要持续修行, 这样才有脱离苦的一天 阅读本书可以感受到阿姜查的坦承与慈悲, 感觉到他毫不保留地把他的世界与修行的心路历程整个敞开, 希望藉由他的历程与经验, 让我们对 法 与修行有依循的方向, 而且更愿意更喜欢地持续地修行 所以读本书时, 不妨用遇到一位关心我们心灵成长的老友一般的心情, 聆听他的经验分享, 并学习将他的指导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实践 释自鼐 ( 本文作者为华梵大学助理教授 香光佛学院讲师 ) 导论 灭苦之道 阿姜查开示一景夜幕逐渐低垂, 森林响起无数蟋蟀与知了一波波奇异的叫声, 稀疏的星光在树梢闪烁 在愈来愈昏暗的天色中, 有片温暖的灯光, 发自一对煤油灯, 照亮了高脚茅篷下的空间 灯光下, 十几个人聚集在一个矮小结实的比丘旁, 他盘腿坐在藤椅上 空气中弥漫著祥和的气氛, 阿姜查正在开示 这群人可说是形形色色 : 最靠近阿姜查 ( 或 隆波 Luang Por, 尊贵的父亲, 是学生对他的昵称 ) 的是群比丘与沙弥, 多数是泰国人与寮国人, 但其中还夹杂著几个白人 一个加拿大人 两个美国人 一个年轻的澳大利亚人, 以及一个英国人 在阿姜前面, 坐著一对衣著入时的中年夫妇 女的绑著头巾并佩戴金饰, 男的则衣著笔挺 他是远道而来的国会议员 ; 他们趁公务之便, 前来致敬并供养寺院 在他们后方不远处, 有群为数可观的当地村民, 散布在两侧 他们的衬衫与上衣都磨平了, 瘦削四肢上的皮肤晒得黝黑与发皱 像当地贫瘠的土地一样干枯 其中有些人是隆波儿时抓青蛙与爬树的玩伴, 在他出家之前, 每年播种与两季结束收割时, 他们都会互相帮忙 靠近后方的一侧, 一位来自瑞士夫里堡 (Freibrug) 的教授, 她和另一位同修会的朋友一起前来研究佛教 ; 女众分院的一位美国八戒女 1 陪她前来, 担任森林里的响导与翻译 她们身旁坐著其他三 四位八戒女, 是来自女众分院的长老八戒女, 她们藉此机会前来

9 向阿姜请教一些女众道场的事务, 并请他到森林另一边对女众团体说法, 距离他上次拜访, 已过了好几天 她们在那里已待了好几个小时, 因此在致敬后, 便与来自女众道场的其他访客一起告辞 她们要赶在入夜前离开, 时间已有些晚了 靠近后方, 在灯光尽头处, 坐著一个板著脸约三十几岁的青年 他侧著身体, 显得有些尴尬与别扭 他是当地的流氓, 瞧不起一切有关宗教的事物, 不过却勉强对隆波表达尊敬 ; 可能是源于这比丘强硬的风格以及安忍的力量, 以及他认为在所有宗教人士中, 他是真正有内涵的 但他可能是全省唯一值得礼敬的人 ] 他愤怒与沮丧, 得了心病 一周之前, 跟著他一起混帮派且出生入死的心爱兄弟, 在几天前染患疟疾去世了 从那时起, 他就感觉心如刀割, 人生乏味 若他是在打斗时被刀砍死, 我至少还能报仇 现在我能做什么, 找出叮他的蚊子并杀死牠吗? 为何不去看看隆波查呢? 一个朋友这么对他说, 因此他来了 隆波在说明时爽朗地笑著, 手上拿著一个玻璃杯阐述他的比喻 他已注意到阴暗角落里那个别扭的青年, 于是他极力哄劝他到前面来, 就好像是在钓一尾难缠与机警的鱼 : 接下来, 这流氓将头埋在隆波的手里, 如婴儿般哭泣 ; 接著, 他对于他的自大与执著感到好笑, 了解到自己并非第一个或唯一一个失去兄弟的人, 愤怒与哀伤的眼泪, 于是转变成宽心的眼泪 这一切都发生在二十个陌生人的面前, 不过气氛却显得安全与值得信赖 虽然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地, 不过此时此地都是 同行法侣 (saha dhammika), 以佛教的术语来说, 他们都是 老 病 死的兄弟姊妹, 所以同是一家人 ( 阿姜查的教导风格 ) 这种场景, 在阿姜查传法的三十年中, 上演了无数次 有些具有远见的人, 经常会在这时带著录音机 ( 并设法找到足够的电池 ), 才能捕捉到收集在本书中的一些谈话 读者在阅读书中长篇开示时也应知道,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尤其是在这些非正式的谈话中, 无论教学的连贯性, 或所针对的对象, 都是高度自发与无法预测的 阿姜查在教导时, 在许多方面都很像是乐团指挥 : 不只要领导和谐声响的连贯性, 且要注意在场人员的个性与心情 ; 在心中融和他们的语言 感觉与问题, 然后自然地做出反应 对聚集在他身边的群众, 前一刻他可能正在用剥芒果皮的对错方式做比喻, 下一刻则以同样就事论事的亲切态度, 转而描述究竟实相的本质 前一刻他可能板著脸孔冷淡对待骄傲自大者, 下一刻则对于害羞者展现和蔼与温柔的态度 有时, 他可能正与村里来的老朋友谈笑, 一转身, 则盯著某名贪污的上校, 恳切地告戒他解脱道上诚实的重要性 几分钟前他可能正在责骂某位穿著邋遢的比丘, 接著, 让衣服从肩上滑下, 露出圆滚滚的肚子 若碰到有人提出机巧的学术问题, 想与他做高深的哲学对话以展现才智时, 他们经常发现, 隆波会将假牙取下, 交给随侍的比丘清洗 与他对话者, 接著必须通过大师的测试, 在清新的假牙装回去之前, 透过紧闭的大嘴唇回应他深奥的问题 这本合辑中的一些谈话, 即出现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场合, 其他的谈话, 则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 如诵戒结束后, 或僧俗二众于朔望之日的集会, 无论是前者或后者, 阿姜查从未事先准备 本书中没有任何字是说话前预设好的, 他觉得这是个重要的原则, 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说法 若非活在当下, 那就不是法 他这么说 有次, 他邀请年轻的阿姜苏美多 (Ajahn Sumedho, 他的首位西方弟子 ), 对巴蓬寺的大众谈话 这是一次震撼教育, 不只必须对几百个已习惯阿姜查高水准机智与智慧的听众发表谈话, 还必须使用三 四年前才刚开始学习的泰语 阿姜苏美多的内心充满恐惧与想法, 他曾读过六道轮回对应心理层次的关系 ( 嗔恨对地狱, 欲乐对天堂等 ), 他判断这会是个好主题, 并已想好如何遣词用字 在那个重要的夜晚, 他自认为发表了一次漂亮的谈话, 隔天许多比丘都前来向他致意, 称赞他的谈话 他觉得松了一口气, 且颇为自得 不久之后, 在一个安静的时刻, 阿姜查向他示意, 直盯著他瞧, 然后温和地对他说 : 不要再那么做了

10 这种教导风格并非阿姜查所独有, 而是泰国森林传统广泛采用的方式 也许在此有必要先说明这传统的特性与起源, 那将更有助于我们了解阿姜查智慧生起的背景 ( 在森林觉悟的森林传统 ) 森林禅修传统可说在佛陀出生之前就已存在, 在他之前的印度与喜马拉雅山区, 不乏有人为了追求精神解脱而离开城市与村庄, 独自到山区与森林旷野去 就跳脱世间的价值而言, 这是项很有意义的举动 森林是个野生自然的地方, 在那里只有罪犯 疯子 贱民和离俗的宗教追寻者 那是个不受物质文明形式影响的地区, 因此适合开发超越物质文明的心灵面 当菩萨 ( 即得道前的释迦牟尼 ) 于二十九岁离开宫廷时, 他便进入森林接受当时瑜伽苦行的训练 这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他因为不满最初接受的教导而离开老师, 去寻找自己的道路 他确实办到了, 在尼连禅河 2 畔的菩提树下, 位于现在印度比哈尔邦 (Bihar) 的菩提伽耶 (Bodh Gaya), 发现了真理的准绳, 他称之为 中道 佛陀经常被描写成是在森林诞生, 在森林觉悟, 一辈子都在森林中生活与讲学 若可以选择, 森林是他最优先挑选的生活环境, 因为他说 : 如来乐住于隐处 现在大家熟知的泰国森林传统, 遵循的是佛陀所鼓吹的精神生活, 且依据佛陀时代的标准修行 它是佛教的南传支派, 经常被称为 上座部 (Theravada) ( 上座部的传承 ) 就简略的历史记载来看, 佛陀去世后不久, 便有一次大型的长老集会, 目的是结集教法与戒律, 使用的标准语言形式被称为巴利语 (Palibhasa) 经典语言 百年之后, 这些结集的教法便成为巴利藏经的核心, 是后来佛教各派的共同基础 一百多年后, 他们又举行第二次结集, 再次检视一切教法, 试图调和各方意兄 不过, 结果是造成僧伽的第一次重大分裂 多数僧伽希望改变其中一些规则, 包括允许出家人使用金钱 少数团体对于这些可能的改变抱持谨慎的态度, 他们宁可这么想 : 嗯! 不管它是否有意义, 我们希望按照佛陀与他原始弟子们的方式去做 那些小团体据悉是由长老 ( 巴利语 thera, 梵文 sthavira) 们所组成 又过了大约一百三十年后, 他们逐渐形成, 上座部 (Theravada), 其字面上的意思是 长老们的说法, 那已成为他们一贯的宗旨 这传统的特质可以如此形容 : 无论好与坏, 那都是佛陀制定的方式, 因此, 那也是我们要做的方式 它一直拥有这种特殊的保守特质 如同一切宗教传统与社会团体, 一段时间后, 佛教出现许多派别 据传在佛陀灭后两百五十年, 在印度阿育王的统治时期, 对于佛陀教义持有不同见解的教派与传承, 总共有十八个, 也许还更多 在斯里兰卡也建立了一个传承, 由于地处偏远, 恰好避开印度的文化动乱, 那是婆罗斗教的复兴这动, 以及从西方到东方的宗教冲击, 这些全都造成了佛教思想新形式的崛起 这传承以它自己的方式发展, 较少外来的输入与刺激, 它发展出自己对巴利经典的注解与诠释, 重点不在于发展新观点以面对其他信仰的挑战, 而是增加对巴利经典细节的探讨 有些以譬喻为主, 是为了吸引一般社会大众的心 ; 有些则较哲理化与形上化, 诉求的对象是学者 上座部佛教就如此走出自己的风格, 尽管印度次大陆上有战争 饥荒与其他文化动乱, 上座部还是保留原貌至今, 主要是因为它最初是在一个比其他地方都更安全的避风港 斯里兰卡岛上建立的 虽然其他佛教部派也在此弘传, 不过, 上座部佛教始终是该岛的主要宗教 这传承最后传播到南亚地区, 传教士在不同时期从斯里兰卡与印度出发, 到达泰国 柬埔寨 寮国, 后来再从这些地方传入西方 上座部在这些地区传播时, 仍维持以巴利藏经为信仰主轴的传统 当它在新国家建立时, 始终对原始教法保持强烈的尊重与敬意, 并尊重佛陀与原始僧伽 最早的林住比丘们的生活型态, 这模式就如此被代代传承下来

11 ( 森林传统的衰退与复兴 ) 显然地, 千百年来政治情势起起伏伏, 不过这传统始终维持不坠 当斯里兰卡的宗教出现危机时, 一些泰国比丘就前来扶持 ; 而当它在泰国衰退时, 一些来自缅甸的比丘则前来挽救 数百年来, 他们都一直相互扶持 因此这传承才能持续流传, 且仍保有大部分的原始面貌 除了衰退以外, 这些循环的另一个层面是关于成功的问题 经常, 当宗教顺利发展时, 寺院会变富有, 整个系统接著会虚胖与腐化, 然后被它自己的重量压垮 此时, 就会有个小团体说 : 让我们重新回到根本上! 他们出离世间, 进入森林, 恢复遵守律法的原始标准, 修习禅定, 并研究原始教法 注意这个循环很重要 : 进步 过度膨胀 腐化 改革, 这过程在其他佛教国家的历史上也发生过很多次 诸如西藏的巴楚 (Patrul) 仁波切, 以及中国的虚云老和尚 ( 两者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 ), 观察这两位杰出人物的生活与修行, 完全符合森林传统的精神 这两位大师选择过最简单的生活, 且严格持戒, 都是拥有高深禅定与智慧的老师 他们极力避免阶级与俗务的牵绊, 透过智慧与戒德的纯粹力量, 发挥深还的影响力 这也是泰国伟大森林阿姜们典型的生活型态 十九世纪中期以前, 泰国佛教有各式各样的地方传统与修行, 但精神生活则普遍坠落, 不只戒律松弛, 教法也混杂密咒与万物有灵论的痕迹, 且几乎不再有人修定 除此之外, 也许最重要的是, 学者所持的正统意见 ( 不只是懒散 无知或困惑的比丘 ), 皆认为在此时代不可能证悟涅盘, 事实上, 甚至连入定也不可能 这是振兴森林传统者拒绝接受的事, 也是导致他们被当时大长老僧伽会 3 视为异议者与麻烦制造者的原因, 其中许多人 ( 包括阿姜查 ), 受到他们自己上座部传统内多数研经比丘们的鄙视, 因为森林比丘们主张 : 你无法从书本中得到智慧 关于这点有必要多加阐述, 否则读者或许会质疑, 为何阿姜查在某种程度上反对研究 特别是上座部被认为是最尊敬佛语者 这对泰国森林僧的描述是个关键 : 决定将焦点放在生活风格与个人体验上, 而反对书本 ( 特别是注释书 ) 有人可能会觉得, 这种想法过于放肆或自大, 或可能是不学无术者的嫉妒表现, 除非他了解到, 学者的诠释正在将佛教带入黑洞中 总之, 那是种有助于心灵改革的情况, 正是这种肥沃的土壤, 促成森林传统的复兴 ( 阿姜曼影响了森林传统 ) 若没有一位特殊大师的影响, 泰国森林传统不可能存在于今日 他就是阿姜曼? 布利达陀 (Ajahn Mun Bhuridatta), 一八七 O 年生于泰国紧临寮国与柬埔寨的乌汶省 (Ubon Province) 从当时到现在, 那里都是不毛之地, 不过也正是这块土地的艰苦与人民的和善性格, 成就了世间稀有的心灵深度 阿姜曼年轻时拥有活泼的心智, 他在即与歌谣 ( 泰文 morlam) 的民俗艺术方面表现优异, 并热衷于心灵修行 在成为比丘之后, 前往追随一位稀有的当地森林比丘阿姜扫 (AjahnSao), 向他学习禅定, 并了解到严持戒律对于心灵进步非常重要 他成为阿姜扫的弟子, 积极投入修行 这两个元素 ( 即禅定与严格的戒律 ), 虽然从现在有利的位置来看可能并不起眼, 然而, 当时戒律在整个地区已变得非常松弛, 而禅定更是受到很大的怀疑 可能只有对黑暗艺术有兴趣的人, 才会笨到去接近它, 它被认为会让人发疯或使心灵著魔 阿姜曼适时且成功地对许多人解释与证明禅定的功效, 并成为僧团更高行为标准的典范 此外, 虽然地处偏远, 他仍成为全国最受敬重的心灵导师 几乎所有二十世纪泰国最有成就与最受尊敬的禅师, 若不是直接师承于他, 就是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阿姜查也是其中之一 4 阿姜查出生在泰国东北部乌汶省家村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约九岁时, 他选择离开家里,

12 到当地的寺院居住 他先出家成为沙弥, 由于持续感受到宗教生活的习唤, 在届满二十岁时便受具足戒 身为年轻的比丘, 他研读了一些基本的法义 戒律与经典 之后, 由于不满村庄寺院的戒律松弛, 以及渴望得到禅定的指导, 于是离开这些相对安全的限制, 采取头陀 (tudong) 比丘的苦行生活 他参访了几位当地的禅师, 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修行 他以头陀比丘的形式云游了好几年, 睡在森林 岩穴与墓地里, 并曾与阿姜曼有过一段短暂但充满悟性的相处时光 ( 阿姜查向阿姜曼请益 ) 根据由帕翁努 (Phra Ong Neung) 比丘所作, 即将出版的隆波查传记 乌汶的珍宝 或 莲花中的珍宝 (Uppalamani) 有段关于他们相遇的最重要描述 : 两安居结束, 阿姜查与其他三位比丘 沙弥与两位在家人动身, 长途跋涉走回伊桑 (1shan, 泰国东北方 ) 他们在邦高(BahnGor) 暂停, 休息几天后, 继续朝北展开两百五十公里的行脚, 到了第十天, 他们抵达塔帕农 (That Panom) 的大白塔, 一座古代湄公河岸的遗迹, 礼拜供奉在该处的佛陀舍利后, 便继续行脚 沿途发现路上有森林寺, 就留下来过夜 即使如此, 那仍是一段艰辛的旅程, 沙弥与在家人纷纷要求回头 当他们最后抵达阿姜曼的住处沛塘寺 (Wat Peu Nong Nahny)5 时, 一行人只剩下三位比丘与一名在家人 当他们走进寺院时, 阿姜查立即被它祥和与幽静的气氛所感动 中央一座小会客厅, 打扫得一尘不染, 他们见到几位比丘正在安静地干活, 散发出谨慎而沈著的优雅气质 这座寺院带给他前所未有的感觉 静默中充满著奇异的活力 阿姜查与他的同伴受到亲切的招呼, 并被告知帐伞 ( 泰文 glot, 撑开蚊帐的大伞 ) 摆设的位置, 然后, 他们痛快地洗澡, 洗去一路的尘垢 到了晚上, 这三位年轻比丘将只层袈裟整齐地披在左肩上, 怀抱著既期待又畏惧的忐忑心情, 前往会客木屋, 向阿姜曼 6 顶礼 阿姜查双只膝跪地爬向大师, 另外两位比丘则在他的两侧, 他们逐渐接近一个瘦小而年老, 却坚毅如钻石般的身影 当阿姜查向他顶礼三次并选择适当的距离坐下时, 不难想像阿姜曼深邃而透澈的眼神是如何凝视著他 ; 一位坐在阿姜曼稍微后面的人慢慢挥舞扇子驱赶蚊子 当阿姜查的眼光向上时, 瞥见阿姜曼的锁骨明显地突出苍白皮肤上的袈裟, 而他的薄唇则被蒟酱汁染红, 与他奇异的光采形成醒目的对比 基于比丘之间尊敬戒腊的习俗, 阿姜曼首先询问访客, 他们出家的时间 在哪些寺院修行 旅途的细节, 以及是否对修行有任何疑惑? 阿姜查吞了一下口水, 是的, 他有 他过去一直热心研究律典, 不过却遇到挫折 戒律似乎太繁琐了, 很难落实, 似乎很难持守所有的规则, 标准在哪里呢? 阿姜曼向阿姜查建议 世间的两个护卫 惭与愧 7 为他的的基本原则 有了这两种美德, 其他的就会随之而来 他接著便开始讲述戒 定 慧三学, 四正勤 8 与五力 9 他的眼睛半闭, 声音愈来愈洪亮而迅速, 如同在逐步换向更高速的排档 他斩钉截铁地描述, 实相 与解脱之道, 阿姜查与同伴听得浑然忘我 阿姜查后来说, 虽然他走了一整天的路已筋疲力竭, 听到阿姜曼的开示却让他倦意全消 ; 他的心变得平静而澄澈, 觉得自己好像从座位上飘到空中 直到深夜, 阿姜曼才结束谈话 阿姜查回到伞帐, 神采奕奕 第二晚, 阿姜曼给了他们更多的开示, 阿姜查觉得他对修行已不再有任何疑惑 他生起前所未有的法喜, 现在要做的, 只是把了解化成行动 确实, 这两晚带给他最大的启发, 是阿姜曼的训诫让 见识实相 (sikkhibhuto) 但最清楚的解释, 就是给他一个至今仍欠缺却必要的修行背景或基础, 即心本身与心里刹那生灭状态之间的区别 阿姜曼说, 它们只是状态, 因为不了解这点, 我们才会将它们视为真的, 视为心本身 ; 事实上, 它们都只是刹那的状态 当他那么说时, 事情突然变清楚了 假设心中有快乐 对心本身而言, 它是不同的事, 是不同的层次 若你了解这点, 你就可以停止, 可以将事情放下 当世俗谛 ( 世间共许的实相 ) 被如实看见时, 它就是腾义谛 ( 究竟的实相 ) 多数人把每件事都混为一谈, 说成心本身, 但事实上, 有心的状态和对它们的觉知 若你了解这点, 就

13 差不多了 到了第三天, 阿姜查顶礼阿姜曼后, 就带著他的夥伴告辞, 再次追入普潘 (Poopahn) 偏僻的森林中 他就此离开沛塘寺, 再也没有回来过 10; 不过, 他的内心满怀启发, 一生受用不尽 ( 建立森林修行体系 ) 一九五四年, 在经历过许多年的行脚与修行后, 他受邀前往靠近出生地邦高村旁的浓密森林安居 这片树林无人居住, 是公认毒蛇 老虎与鬼魅的出没处, 就如他所说的, 是最适合森林比丘居住的理想地点 一座大型寺院围绕著阿姜查建立起来, 愈来愈多比丘 八戒女与在家居士前来听他说法, 并留下来和他一起修行 如今在泰国与西方, 共有超过两百座山丘与森林分院住著他的弟子们, 在那里禅修与传法 虽然阿姜查在一九九二年逝世, 他所建立的修行体系仍持续在巴蓬寺与其分院流传 通常一天有两次团体禅修, 且有时会有一位资深教师开示, 禅修的核心是生活的方式 出家人除了劳动之外, 还要染整与缝补自己的袈裟, 尽量做到自给自足, 并维持寺院建筑与地面的整洁 他们过著简朴的生活, 遵从托钵与日中一食, 以及限制私人财物的头陀苦行 森林各处散布著比丘与八戒女独居 禅修的茅篷, 他们还在树下干净的路上练习行禅 在西方一些寺院与泰国少数寺院中, 禅修中心的地理位置即说明这风格可能略有差异 例如, 瑞士的分院是座落在山脚下村庄里的老旧木造旅馆, 虽然如此, 简朴 安静与严谨的精神, 仍是它们一贯的基调 严格持守戒律, 在和谐与有条不紊的团体中, 过简易与单纯的生活, 以便让戒 定 慧能善巧与持续地增长 除了住在固定场所的寺院生活之外, 在乡间行脚, 朝圣或寻找独修静处的头陀行, 仍被认为是修行的重点 虽然泰国的森林正在快速消失 ⑾, 过去在行脚时经常会遇到的老虎与其他野生动物也几乎绝迹 ; 不过, 这个生活与修行方式仍可能持续下去 这个修法不只在泰国, 被阿姜查 他的弟子们与其他森林僧保存下来, 它也在印度与其他许多西方国家, 被他的比丘与八戒女弟子们延续著, 例如 : 向当地居民托钵维生, 只在日出与中午之间进食, 不携带或使用金钱, 以及睡在任何能找得到的遮蔽处 智慧是一种生活与存在的方式, 阿姜查努力将简单的出家生活形式完整地保存下来, 以便现代人依然能学习与修行佛法 ( 阿姜查对西方人的教导 ) 有个广泛流传并已得到证实的故事 一九六七年, 在新出家的阿姜苏美多抵达并请求阿姜查指导之前不久, 阿姜查开始在森林里建造一座新茅篷 正当要安置角落的柱子时, 一个帮助建筑的村民问到 : 咦? 隆波! 我们为何要盖这么高? 屋顶比平常需要的高出很多呢! 他很困惑, 如这种建筑的空间通常都设计成足以让一个人安住即可, 般是八乘十呎见方, 屋顶的高度则大约七呎 别担心, 不会浪费的, 他回答: 有天, 一些西方比丘会前来此地, 他们比我们高很多 在这第一位西方学生抵达后, 人潮即连年和缓而持续地涌入阿姜查寺院的大门 从一开始, 他就决定不给这些外国人任何特殊待遇, 而是让他们尽量适应当地的气候 食物与文化, 并进一步利用任何他们可能感到的不适, 作为开发智慧与耐心的方法 智慧与耐心, 是他认为修行进步的核心特质 尽管有让僧团处于单一和谐标准的重要考量, 不让西方人有任何特殊待遇, 但于一九七五年, 在因缘际会之下, 国际丛林寺 (Wat pah Nanachat) 仍然在靠近巴蓬寺处成立, 专供西方人修行 说话当时, 阿姜苏美多与一小群西方比丘, 正准备前往靠近姆恩 (Muhn) 河畔的分院, 他们彻夜停留在朋怀 (Bun Wai) 村外的小森林, 碰巧那里有许多村人是长期追随阿姜查的信

14 众, 他们既惊且喜地看著这群外国比丘, 一起走在他们满是灰尘的街道托钵, 他们询问这些比丘, 是否可在附近的森林安住下来, 盖座新寺院 阿姜查应许这个计划, 这针对与日俱增有志于出家的西方人所设的特别训练寺院, 于焉成立 不久之后, 阿姜苏美多于一九七六年受到某个伦敦团体的邀请, 前往英格兰建立一座上座部寺院 翌年阿姜查前来, 将阿姜苏美多与其他几位比丘留在汉普斯戴德寺 (Hampstead Vihara), 一栋位于伦敦北方闹街道上的公寓住宅 几年之后, 他们搬到乡下, 并建立了好几座分院 ( 阿姜查的弟子们向西方传法从那时起, 阿姜查的资深西方弟子们, 就在世界各地展开建寺与弘法的工作, 其他寺院陆续在法国 澳大利亚 瑞士 义大利 加拿大与美国等地成立 阿姜查本人曾于一九七七 一九七九年两度前往欧洲与北美, 并全力支持这些新机构的建立 他曾说过, 佛教在泰中, 就如一棵老树, 过去曾繁荣茂盛, 现在它老了, 只能结出几颗又小 又苦的果实 反之, 佛教在西方, 就如一株年轻的树苗, 朝气蓬勃并充满成长的潜力 不过, 它需要适当的照顾与支持, 才能顺利地茁壮 一九七九年访问美中国时, 他也曾说过类似的话 : 在西方, 英国是个适合佛教建立的好地方, 但它也是个古老的文化 : 美国则不然, 它拥有年轻国家的精力与可塑性 这里的每件事都是新的, 只有这里才是佛法真正可以兴盛的地方 当他对一群刚成立佛教禅修中心的年轻美国人说话时, 还加入这样的警语 : 你们将能在这里成功地弘扬佛法, 前提是要敢于挑战学生的欲望与成见 ( 直译为 戳他们的心 ), 若能如此做就会成功 ; 若无法这么做, 若为了讨好他们而改变教导与修行, 以迎合人们既有的习惯与观念, 你们将会一败涂地 虽然这本书包含许多清楚的佛法解释, 不过若先将本书常用的关键字 态度与概念釐清, 或许会更有帮助, 尤其是对那些不熟悉一般上座部说法, 或特殊泰国森林传统的人而言 ( 四圣谛是佛教的基因密码 ) 虽然佛教各种传统中都有静多佛经, 但有种说法是, 整个教法都包含在他最早的开示 转法轮经 (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 中, 那是他觉悟不久后, 在波罗奈国 ⑿ 的鹿野苑对五比丘所说 在这简短的开示中 ( 大约只需二十分钟就可诵完 ), 他解释了中道与四圣谛的本质 这教导通用于一切佛教传统, 就如一粒橡树籽包含了最后长成巨大橡树的基因密码一样, 一切多采多姿的佛陀教法, 都可说是从这 根本智 ⒀ 中衍生出来的 四圣谛的形成, 就如同阿轮吠陀 ⒁ 的医方解释 :( 一 ) 病症 :( 二 ) 原因 :( 三 ) 预后 ;( 四 ) 治疗 佛陀总是充分利用当时人们熟悉的架构与形式, 此例即是他心中的蓝图 第一圣谛 ( 病症 ) 是苦 (dukkha) 我们会感到不圆满 不满足与痛苦 虽然我们也可能会对一个粗糙或超越的本质, 有刹那或长时间的快乐 ; 不过, 心总是会有不满的时候 这范围可能从极度痛苦, 到一些无法持久的微细乐受 这一切都隶属于 苦 的范畴 有时, 人们阅读第一圣谛, 却将它误解为绝对的陈述 : 一切领域的实相都是苦的 这陈述为一切事物作了价值判断, 不过那不是此处要表达的意义 若是如此, 那就意味著每个人都没有解脱的希望, 而觉悟事物存在实相的 法, 也无法带来安稳与快乐 ; 然而, 根据佛陀的智慧, 是可以的 因此重点是, 这些是 圣 谛, 而非 绝对的 真理 它们是在相对真理的意义下, 名之为 圣 ; 不过, 当它们被了解时, 会为我们带来 绝对 或 究竟 的领悟 第二圣谛是苦的起因, 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渴爱 ( 巴利语 tanha, 梵文 trsna), 原文字面上的意思就是 口渴 这渴爱或执著, 就是苦的因 : 可能是对感官欲乐的渴爱 成为什么的渴爱 身分被肯定的渴爱, 也可能是不要成为什么的渴爱, 或消失 消灭 摆脱的欲望

15 这有许多细微的面向 第三圣谛是苦灭 (dukkha-nirodha), 即预后,nirodha 的意思就是 灭 这意思是, 苦或不圆满的经验可能消失, 可能被超越, 可能结束 换言之, 苦并非绝对的真理, 只是一种暂时的经验 心可以超越它, 获得解脱 第四圣谛是灭苦之道, 是到达第三圣谛的方法, 从苦的起因到达苦灭 其处方是八正道, 其要素为戒 定 慧 ( 颠扑不破的因果法则 ) 佛教的一个重要世界观, 是颠扑不破的因果法则 每项行为都有一个同等与反向的作用力 这不只见于物理世界, 更重要的是, 也适用于心理与社会的领域 佛陀深入实相本质的智慧, 让他了解到这是个道德的宇宙 :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自然即是如此运作 无论是现世受报, 或未来世报报, 符合因的果报必然会出现 佛陀并澄清, 业 ( 巴利语 kamma, 梵文 karma) 的关键因素是动机 如同上座部经典中最著名, 也最受喜爱的 法句经 (Dhammapada) 卷首所说 : 心是一切事物的先导 : 以恶心思考与行动, 优愁必将随之而至, 就像车辙跟在牛车后面一样 ; 以善心思考与行动, 快乐亦必随之而至, 如影随形, 永不分离 ⒂ 这个理解, 多数的亚洲地区很早以前就知晓并视为理所常然, 本书中的许多开示也处处看得到回响 虽然在佛教世界里, 它算是一种信仰 ; 不过, 它同时也是可透过经验被认知的法则, 并非被当成老师的保证或某种文化使命, 而被盲目的接受 当阿姜查遇到不相信这说法的西方人时, 他不是批秤他们, 或驳斥他们持有邪见, 或觉得必须让他们以他的方式去看事情 他对有人能以如此不同的态度看事情感到有趣, 会请他们描述自己如何看待事情运作, 然后由此展开对话 ( 每件事物都一直在变化 ) 本书书, 另一个他经常反覆谈论的教学重点, 是存在的三个特徵 从佛陀的第二次开示 ( 即 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 Sutta), 以及他往后的教学生涯中, 都一再强调一切现象, 无论是内在或外在 心或身, 都有三个不变的特徵 无常 苦 无我 (anicca,dukkha,anatta), 每件事物都一直在变化 : 没有任何事物能一直圆满或可靠 ; 也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真的被说成是 我的, 或有个真实不变的 我 当这些特徵透过直接体验 了解与觉知时, 智慧就真的可说是露出了端倪 无常是智慧生起的三个要素中的第一个, 阿姜查长久以来一直强调, 无常的思惟是智慧的首要入口 如同他在 < 静止的流水 > 中所说 : 在此所说的不确定性就是 佛, 佛 就是 法, 法 就是不确定性 凡是看见事物的不确定性者, 就看见它们不变的实相 法 就是如此, 而那就是 佛 若见 法, 就见 佛 ; 见 佛, 就见 法 若你觉知事物的无常或不确定性, 就会放下它们, 不执著它们 这是阿姜查教学的特色, 他习惯使用人们较不熟悉的 不确定性 ( 泰文 my naer) 来代替 无常 无常 会让人感觉比较抽象或专门, 不确定性 则更能妥贴地传达遭遇变化时心中的感觉 ( 透过否定的方式表达 ) 上座部教法一个最重要的特色, 以及本书常使用的说话方式, 是探讨它们 不是 什么, 而非它们 是 什么, 以此来解释实相与到达实相的方法 在基督教的神学语言中, 这被称为是种 遮遣的 (apophatic) 方式 谈论上帝不是什么, 相对于 直说的 (kataphatic) 方式 谈论上帝是什么 这种 遮遣 的阐述风格, 也称为 透过否定的方式 (vianegativa, 千百年来, 不少重要的基督徒使用遇, 其中一个立即浮上心头的人物, 是著名的神秘主义者兼神学家, 基督教的圣约翰 ⒃ 这风格的范例从其

16 诗作 < 登上加氽默罗山 >(Ascent of Mount Carmel) 即可看出端倪, 他如此叙述心目中最直接的灵修方式 ( 即直上山顶 ): 没什么, 没什么, 没什么, 没什么, 即使站在山上, 也没什么 巴利经典拥有许多相同的 透过否定方式 的风格, 常被读者误解为虚无主义的生命观 实相虽然无法往前更进一步, 不过我们很容易由此看出误会如何形成, 尤其若有人是来自于习惯以肯定方式表述生命的文化 有一次, 在佛陀觉悟后不久, 他走在摩竭陀国 (Magadhan) 乡村的路上, 前往寻找之前和他一起修苦行的五名同伴 途中, 另一位头陀行者优婆伽 (Upaka) 看见他走来, 深受佛陀外表的震撼 不只因为他是位刹帝利王子, 有著皇室的气质 ; 且因他身长六尺以上, 相貌堂堂, 却穿著头陀行者的破衣服, 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优婆伽深受感动 : 朋友! 你是谁? 你的脸如此明亮与洁净, 你的态度如此威严与平静, 你一定发现了什么伟大的真理, 朋友! 你的老师是谁? 你又发现了什么? 才刚觉悟的佛陀回答他 : 我是一个超越一切烦恼者, 一个全知者 我没有老师, 我是世上唯一的正觉者, 没有人教我这个 我是靠自己的努力完成的 你的意思是说, 你宣称自己已战胜生与死? 是的, 朋友! 我是个胜利者 ; 现在, 在这心灵盲目的世上, 我将前往迦尸国 (Varanasi), 敲响无死的鼓声 祝你顺利, 朋友! 优婆伽说, 然后摇著头, 走另一条路离开 ( 大事 第一篇, 第六页 ) ( 实相难以言传别愈描愈黑佛陀从这次相遇了解到, 直接宣示事实不一定能激发信心, 也不见得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方法, 因此在抵达迦尸国外的鹿野苑, 遇见先前的同伴时, 他探取一种更接近 分别论说 (vibhajjavada)⒄ 的方式, 所以才有四圣谛准则的产生 这反映了表达形式的转变, 从 我已获得正等正觉, 到 让我们探讨人为何会感到不圆满 ( 苦 ) 佛陀的第二次开示 ( 即 无我相经 ), 也是他在迦尸国鹿野苑所说, 且是让五比丘觉悟的教法, 就充分发挥, 透过否定的方式 在此并不适合详细阐述该经, 不过, 简单来说, 佛陀以寻找自我 ( 巴利语 atta, 梵文 atman) 为主题, 让人们藉由分析, 去发现自我并无法在身或心的元素中找到, 藉由如此的陈述, 他说 : 于是, 睿智的圣弟子们, 对色 受, 想, 行, 识, 皆不再渴爱 心就这样获得解脱 一旦我们放下错误的执著, 实相就会呈现出来 由于实相难以言传, 因此最适合也最不让人误会的方式, 就是留白, 别愈描愈黑 这就是 否定方式 的本质 ( 避免谈论成就或禅定的境界 ) 绝大多数佛陀的教法, 尤其是在上座部传统中, 就是如此表现解脱道的本质, 这是遵循它的最好方式, 而非热烈地添加说法于标的上 这也是阿姜查的主要风格, 他尽量避免谈论成就或禅定的境界, 以此对治心灵唯物论 ( 获胜心 兢争与嫉妒 ), 并让他们的目光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解脱道上 若情况需要, 阿姜查谈论起究竟实相也很有特色, 那就是明快与直接 关于 < 趋向无为 > < 胜义 > 与 < 无住 > 的谈话, 都是这方面的范例 不过, 若他认为一个人的理解还不成熟, 而他们却仍然坚持询问胜义的特质 ( 例如他在 < 什么是 观?> 中的对话 ), 他会巧妙地回答, 如同他在那次对话中所说 : 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我们不称它为 任何东西 它就是那样存在! 一切都放下 ( 直译为 : 若那里还有什么, 就把它丢去喂狗!) ( 教法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正见与戒 ) 当被问到, 他认为什么是教法中最重要的元素时, 阿姜查经常回答, 根据他的经验, 一切心灵提升都得依赖正见与纯净的行为 针对正见, 有次佛陀说 : 就如黎明预示日出一样, 正见是一切善法的先导 建立正见的意义是, 第一 拥有一张值得信赖的心与世间的地图,

17 特别是关于业报法则的正确评价 ; 第二 依据四圣谛去生活, 据此将受 想与行的流动, 转变成智慧的燃料 将这四点变成罗盘的方位, 可以藉此调整我们的理解, 并导正我们的行为与动机 阿姜查将 戒 视为心的大守护者, 并鼓励所有认真追求快乐与光明人生的人, 都要用心持戒 无论是在家众的五戒 ⒅, 或出家众的八戒 ⒆ 十戒 ⒇ 与具足戒 (21) 戒律, 即善的行为与话语, 能直接让心与 法 一致, 成为定 慧与解脱的基础 内在的正见必然导致外在的持戒, 反之亦然, 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若了解因果, 明白渴爱与痛苦的关系, 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更加调和与自制 同样地, 若我们的言行是恭敬 诚实与仁慈的, 就能创造出内在平静的因, 如此将更容易让我们了解控制心的法则与它的运作, 而正见也将更容易生起 阿姜查经常提起的这层关系有个特别的结果, 就如他在 < 世俗与解脱 > 中所说, 一方面既洞见一切世间法 ( 例如金钱 修道生活与社会习俗 ) 的空性, 一方面又完全尊重它们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矛盾, 不过他了解, 中道是解答这类难题的同义词 若执著世间法, 就会被它们压迫与限制 ; 而若想要对抗或否定它们, 将会发现自己陷于失落 冲突与迷惑中 他了解这点, 只要秉持正确的态度, 两者都可获尊重, 且是以一种自然与自由的方式, 而非被迫或妥协的方式 可能是由于他在这领域拥有深奥的智慧, 因此, 才能一方面保持比丘坚苦卓绝的传统与苦行, 一方面又能完全放松, 不会受他所遵循的规则所束缚 对许多见过他的人来说, 他似乎是这世上最快乐的人 这事实说来可能有些讽刺 : 他一生中从未有过性经验 ; 没有钱 ; 不曾听过音乐 ; 每天经常得腾出十八至二十个小时待人接物 ; 睡在一张薄薄的草席上 ; 有糖尿病与各种疟疾症状 ; 很高与巴蓬寺有 世上伙食最差 的名声 ( 阿姜查训练弟子的方法 ) 阿姜查训练弟子的方式有许多种, 教导当然是用口说, 我们已谈过不少 不过, 多数学习过程都是因势利导, 阿姜查了解, 要让心真正学到 法 并被它转化, 这课程就应藉由体验而吸收, 而不只是智力上的了解而已 因此, 他运用一万条出家生活 团体活动与头陀行的事件与观点, 做为教导与训练弟子的方式, 包括 : 社会工作计划, 学习背诵规则, 帮忙处理日常琐事, 随机更改时间表等, 这一切都拿来作为研究苦的生起与灭苦之道的道场 他鼓励做好准备学习一切事物的态度, 就如在 < 法性 > 的谈话中所说 他会一再强调, 我们就是自己的老师, 若具有智慧, 一切个人的问题 事件与自然的面向, 都能指导我们 ; 若愚昧无知, 即使佛陀出现在眼前解释一切事物, 也无法让我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这智慧也出现在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上 他更常回问对方来自何方, 而非根据他们的主张回答问题 通常当被问到某些事时, 他会先接受问题, 慢慢将它拆开, 然后再将片段还给提问者, 接著他们就会了解它是如何组成的, 且会惊讶阿姜查让他们回答自己的问题, 以此完成对他们的指导 当被问到他如何能经常做到这点时, 他回答 : 若这人不是已知道答案, 不会一开始就提出这样的问题 他所鼓励并贯穿本书教导的基本态度, 还有 : 第一 必须于禅修中培养一种深切的发心 ; 第二 善用修行环境以培养忍辱 后者近来较少受到重视, 尤其是在西方讲究 速成 的文化之下, 不过在森林生活中, 它几乎被视为心灵训练的同义词 ( 了解苦的因并放下 ) 当佛陀首次开示出家戒时, 他是在竹林精舍对一千两百五十位出家弟子说的, 他的第一句话是 : 忍辱, 是让心从恶法中解脱的最佳方式 (22) 因此当有人前来向阿姜查诉苦, 说她们的丈夫如何酗酒与今年的作物歉收时, 他的第一个反应经常是 : 你能忍受它吗? 这里说的不是男子气概的表现, 而是指出超越痛苦事实的方法 ; 不是逃避 耽溺或单靠意志力咬牙撑过, 不! 鼓励忍辱是说在困境中保持稳定, 确实领会与消化痛苦的经验, 了解它的因,

18 并放下它们 阿姜查的教学, 当然有许多场合是同时对在家人与出家人说的, 不过也有许多例子并非如此 这是阅读本书广泛题材时应牢记在心的要点 例如,< 使心变好 > 的谈话就明显是针对在家听众 一群前来巴蓬寺 供养僧团并为自己求功德 ( 泰文 tam boon) 的人 ; 而 < 欲流 > 则只对出家人说, 在那例子中只有比丘与沙弥 这种区别, 不是因为某些教导是 秘密 或比较高级的, 而是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家人的日常生活, 当然会有不同的考量与影响范畴, 例如他们必须试著找时间禅修 维持一份收入, 以及与配偶共同生活 而出家人则没有这些考量 此外, 最特别的是, 在家团体不必持守出家的戒律 阿姜查的在家弟子一般而言只需遵守五戒, 而出家人则需遵守八戒 十戒乃至两百二十七条具足戒等不同程度的戒律 当他单独教导出家众时, 焦点则会更放在出家生活方式上, 以此为关键的训练法 ; 因此, 会著重于教导那种生活方式可能产生的障碍 陷阱与荣耀 由于泰国寺院的比丘, 平均年龄通常介于二十五至三十岁之间, 他们必须严格遵守独身的戒律 : 因此, 阿姜查需要善巧地疏导不安与性欲的能量, 那是比丘经常会面临的问题 当这些能量获得适度引导之后, 人们就能控制与运用它们, 且加以转化, 这将有助于禅定与智慧的发展 ( 修行时多受点打击是很自然的 ) 在一些例子中, 对出家人的谈话语气, 要比对在家人严厉得多, 例如在 < 法 的战争 > 中的谈话 这种表现方式, 显露出某种 不收犯人 的风骨, 那是泰国森林传统许多老师的特色 这种说话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激起 战斗意志 无论事情多么困难, 都要作好承担一切苦难准备的心态, 达到智慧 忍辱与正信 有时这种态度在请气上会显得过于强硬或好斗, 因此读者们应谨记, 这些语言背后的精神是为了激励行者与鼓舞内心, 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提供支持的力量, 让心顺利地从贪 嗔 痴中解脱出来 正如阿姜查所说 : 所有认真修行的人, 都应期待经历许多摩擦与困难 心正在接受训练, 以便对抗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 因此多受点打击也是很自然的 关于阿姜查在这方面的教导, 尤其牵涉到 更高 或 胜义 的词汇时, 很重要的一点是, 他不会独厚出家人 若他觉得一群人都已可以进入最高层次的教导时, 他会自由与公开地传授, 无论对象是在家人或出家人 例如 < 趋向无为 >, 或在 < 静止的流水 > 中所说 : 人们一直在学习, 找寻善与恶, 但对于超越善与恶的东西, 则一无所知 和佛陀一样, 他从来不会, 留一手, 他只根据何者对听众最有利而选择教什么, 不在乎他们持戒的多寡与身分的高低 ( 阿姜查强调修行的实用性 ) 阿姜查最为人所知的特色之一, 是敏于排除与泰国佛教修行有关的迷信 他强烈批评充斥在社会中的巫术 护身符与算命, 也很少谈论前生或来世 他方世界 天眼或神通经验 若有人来向他询问下次赢得乐透彩的号码秘诀 ( 这是一些人前往拜访著名阿姜的常见理由 ), 他们通常会得到很简短的忏悔 他了解, 法 本身就是最无价的珍宝, 能提供生命中真实的保护与安全, 却因无益于世间的轮回, 而一直受到忽视 他为了消除一般人认为佛法过于高深的共通信念, 便一再强调佛教修行的效益与实用性 出于对他人真实的慈心 他的批评不只是推翻他们对于好运与巫术的幼稚依赖, 且更希望他们能将时间与精力, 投资在一些真正有益的事情上 虽然他毕生努力破除迷信, 不过他于一九九三年的葬礼, 却因周围大环境的扭曲而令人啼笑皆非 他于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六日逝世, 在一年后举行葬礼, 他的纪念塔有十六根柱子, 各三十二公尺高, 地基也有十六公尺深, 因此乌汶地区许多人选购彩票的号码, 皆同时押注一与六 翌日当地报纸的头条新闻是 : 隆波查给弟子们的最后礼物 一与六大获全胜, 许多当地的组头甚至因而破产

19 ( 阿姜查的教学充满高度的幽默感 ) 前述的故事, 将我们引入阿姜查教学风格的最终特质 他不只拥有令人惊讶的机智, 且是位天生的演员 虽然在表达方式上, 他可以冷酷与严峻, 或敏感与温柔, 不过他的教学始终充满高度的幽默感 他有瓣法运用机智让听者打开心房, 不光是逗人笑, 而是为了让实相更有效地被传达与接受 他的幽默感, 以及对于生命荒谬悲喜剧的别具慧眼, 让人可以用自嘲的方式认清事实, 然后被导向更明智的观点 它可能是与行为有关的事情, 例如他曾做过一次著名的表演, 示范许多拿僧袋的错误方式 : 挂在背上 吊在脖子上 抓在手上 拖在地上 ; 或也可能是与一些个人痛苦奋斗有关的事 有一次, 某个年轻比丘垂头丧气地来找他, 他见识了世间的悲哀, 以及生死轮回陷阱的可怕, 他若有所悟地说 : 我再也笑不出来了, 一切都如此令人哀伤与痛苦, 四十五分钟之后, 透过一只小松鼠练习爬树屡试屡败的图书故事, 这比丘笑到捣著肚子跌滚在地上, 一边抽搐, 一选泪流满面, 久久无法平复 ( 佛陀也不能逃避死亡 ) 在一九四八年雨安居期间, 阿姜查病得非常严重, 出现了一些明显的中风症状 他的健康在最后几年已非常不稳定 有晕眩与糖尿病的问题 如今颓然垮下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 他接受各种治疗, 包括几次手术, 不过却不见起色 衰退的情况持续到翌年中, 他陷入瘫痪, 只剩下一只手稍微能动, 此时他已失去说话的能力, 不过还能眨眼 接下来的十年, 一直持续这样的情况, 他能控制的身体部位愈来愈少, 终至丧失一切自主的能力 在这段时间, 经常听说他仍在教导弟子 : 他的身体不断地诉说病与老的本质, 那是人所能法控制的, 不是吗? 是的, 他说的正是一件大事 任何一位大师, 甚至连佛陀自己, 都不能逃避这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 要得要平静和自由, 就要努力修行, 不将自己等同那具会改变的身躯 ( 阿姜查以身体示范生命的不确定性 ) 在这段时间, 不管他的限制有多严重, 除了以身体示范生命的不确定性, 以及让他的比丘与沙弥有机会藉由看护提供支持之外, 他还是偶尔会设法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导 比丘们经常得轮流工作, 一次三或四个人, 二十四小时照顾阿姜查的身体需求 在一次特殊的情况下, 有两位比丘发生争吵, 根本忘了 ( 经常发生在瘫痪或昏迷的病人周围 ) 房里还有另一个人可能完全清楚所发生的事 若阿姜查能正常行动, 根本无法想像他们会在他的面前口沫横飞 当口角愈来愈激烈时, 房间一角的床上开始骚动 突然间, 阿姜查剧烈地咳嗽, 据描述, 吐出一块相当大的痰, 划破长空, 穿过两位当事者, 啪 地一声击在两人身旁的墙上 无言的教化如当头棒喝, 争吵嘎然而止, 尴尬地画上句点 在他生病期间, 寺院的生机仍如以往旺盛 大师既在那里, 又不在那里, 以一种奇异的方式, 帮助僧团适应公共决策, 以及不以最敬爱的老师为诸事中心的生活观念 一般而言, 在如此一位大长者去世后, 一切事物就迅速瓦解, 弟子们各奔前程的情况并不少见, 这位老师的遗产在一 两代后就消耗殆尽了 由此也许可以看出, 阿姜查训练人们建立自信有多么成功 : 他生病时, 在泰国与世界各地大约有七十五座分院 : 到他去世时, 数目则增加到超过百座, 现在则已超过两百座 ( 布施精神的呈现 ) 十年前他去世后, 他的僧团为其安排葬礼 与他生活和教学的精神一致, 这葬礼不只是个仪式, 同时也是一次闻法和修法的机会 时间超过十天, 每天都有好几段团体禅修与开示, 由国内最有成就的法师所主持 在那十天当中, 共计约有六千名比丘 一千名八戒女与超过一万名在家人在森林里扎营 除此之外, 在修行的时段, 估计约有一百万人前来参加 : 在火葬那天, 包括泰国的国王 王后与首相, 总计四十万人, 来到寺里 再一次, 在阿姜查毕生维护的精神标准下, 整个丧礼的过程都未花半毛钱 : 食物是由四

20 十二个免费厨房提供给每个人, 由许多分院管理与贮存 ; 价值超过二十五万元的法本免费分送出去 ; 瓶装水由当地一家公司大量提供 ; 当地客运公司与其他附近的卡车车主, 每天早晨载运上千名比丘, 到该区的村庄与城市进行托钵 那是个慷慨而隆重的葬礼, 也是个向这位伟人道别相称的方式 这套开示录能够编辑出版, 也是同样布施精神的呈现 能获得阿姜查僧团准许, 将他的教导付诸贩售, 是很难得的 ( 通常他的书都是由在家信众赞助, 然后免费流通 ) 事实上, 这是从阿姜查传法以来, 获得英语授权的第三本书 这套合辑囊括许多先前以英语出版, 并免费流通的阿姜查法语 智慧出版社 (Wisom Publications) 请求应允将这些谈话编辑与印刷成书, 是为了能将阿姜查的教导, 带给比透过僧团管道更广大的读者 这似乎是个高尚的动机, 因此获得阿姜查僧团的完全支持 另外一个可能的原因, 是因为它恰巧是在阿姜查逝世十周年完成的 愿这些教导, 能为追求解脱道者提供有益的思惟, 并有助于建立觉醒 清净与平静之心 阿玛洛比丘 (Amaro Bhikkhu) 于无畏山寺 (Abhayagiri Monastery) 2002 年 1 月 16 日 ( 本文作者于一九五六年出生于英国, 一九七九年由阿姜查剃度出家 他目前是加州无畏山寺的共同住持, 属于阿姜查传统的一支 ) 注释 1 八戒女 : 泰国僧团由比丘和沙弥组成, 并无比丘尼和沙弥尼 不过, 有一种穿白衣 剃髪的女性修行者, 称为 梅齐 她们是长期或终生受持八关斋戒的学法女, 寄住在佛寺里特辟的地方, 听闻比丘的教戒, 也接受信施者的供养 这是南传佛教比丘尼传承断绝下, 让女性出家修行的一种方便 因终生受持八关斋戒, 所以又称为 八戒女 2 尼连禅河 (Neranara): 为恒河支流, 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东方, 由南向北流 年, 泰国政府通过 僧伽法案, 建立了一个以暹罗教会长老 ( 由曼谷当局任命 ) 为首的僧伽组织, 其中属于中央的僧伽行政组织是大长老僧伽会, 以僧王为首 先前自治 隶属不同传承的比丘, 皆归于拥有标准经文与常规的暹罗宗教体制的一部分 4 泰国学者卡玛拉? 堤雅瓦妮特 (Kamala Tiyavanich) 所著的 森林回忆缘 二十世纪泰国云游僧传奇 (Forest 元 Recollection:Wandering Monks in Twentieth-Century Thailand) 一书中, 对阿姜曼以下的九位传承弟子, 以及僧森林僧的修行生活有详尽的描述 ( 本书中文节译本由法耘出版社于 2003 年 12 月出版 ) 5 今日的沛塘寺 (Wat Peu Nong Nahny) 位于泰国东北的沙功那空省 (Sakon Nakhon) 帕那尼空县 (Phanna Nikhom) 那那依乡 (Nanai), 直到 1982 年, 该处成为正式的法宗派寺院, 并以阿姜曼的巴利语法号, 命名为 布利达陀 (Pa Bhuridatta) 森林寺 6 当时阿姜曼七十九岁, 阿姜查三十一岁, 阿姜曼于翌年 (1949) 逝世, 之后弟子们便各自云游去了 7 惭 (hiri) 是对恶行感到厌恶, 愧 (ottapa) 是对恶行感到害怕, 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 佛陀称此二法是世间的守护者, 因为它们能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8 四正动 (cattari sammappadhanani): 又名 四正断, 意指策励身 口 意的修行, 不令放逸 即 :( 一 ) 已生恶令断除 ;( 二 ) 未生恶令不生 :( 三 ) 未生善令生起 ;( 四 ) 已生善令增长 9 五力 (panca balani): 指五种破恶的力用, 即 :( 一 ) 信力 对三宝虔诚, 可破除一切邪信 ( 二 ) 精进力 修四正勤, 可断除诸恶 ( 三 ) 念力 修四念处以获正念 ( 四 ) 定力 专心禅定以断除烦恼 ( 五 ) 慧力 观悟四谛, 成就智慧, 可达解脱

21 10 阿姜查并未说明何以急著离去的原因, 他只是提到住在那里有一些障碍存在 ⑾ 森林快速消失的原因很多, 如普遍铺设道路与铁路 丛林战争 砍伐树林, 还有大自然的洪水灾难等, 都剥夺了森林僧的修行空间 ⑿ 波罗奈, 梵名 Varanasi, 巴利名 Baranasi 中印度古王国, 又称波罗奈斯国 波罗捺国 旧称伽尸国 (Kasi), 近世称为贝那拉斯 (Benares), 即今之瓦拉那西 (Varanasi) 佛常游化至此教化众生, 系六大说法处之一, 今城内有数以千计之印度教寺庙, 其中有著名之金寺 ⒀ 根本智又名如理智 无分别智 正智 真智等, 即符合真理无分别之真智, 因它乃生一切法乐, 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 所以称为根本智 ⒁ 阿轮吠陀 (ayur-vedic) 又译 寿命吠陀 一种古代印度医学, 其主要原理均源自吠陀 目前在印度的阿轮吠陀中心仍实行这种医术 ⒂ 法救尊者所译的 ( 法句经? 双要品 ) 说 :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 大正藏 卷四, 页 562 上 ) ⒃ 空约翰 (St.John of the Cross): 西班牙讨人与神秘主义者, 与圣泰瑞莎 (St.Teresa of Avila) 共同于 1568 年创设加尔默罗 (Carmelites) 赤足冥想修会 他有诗作 < 灵魂的暗夜 >(Dark night of the Soul). ⒄ 分别论说 (vibhajjavada): 由多方面分别解说一切法, 对未尽理之说, 更须分别论究, 故称 分别论者, 与上座部关系密切 ⒅ 五条训练自己身口善行的准则 :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与恶口 不使用麻醉品 ⒆ 八戒 : 即八关斋戒, 是佛陀为使在家信众有机会学习出家生活, 藉以长养出世善根, 而特别开设的方便法门 共有八条戒律 :( 一 ) 不杀生 ;( 二 ) 不偷盗 ;( 三 ) 不淫 ;( 四 ) 不妄语 ; ( 五 ) 不饮酒 :( 六 ) 不著华鬘 不香油涂身 ; 不歌舞倡伎, 不故往观听 ;( 七 ) 不坐卧高广大床 ; ( 八 ) 不非时食 ⒇ 十戒 : 即沙弥或沙弥尼受持的十条戒律, 是从五戒的基础上, 加了五条与世间俗欲隔离的规定, 而成为养成僧伽人格的训练 其内容是 :( 一 ) 不杀生 ;( 二 ) 不偷盗 :( 三 ) 不淫 ;( 四 ) 不妄语 ;( 五 ) 不饮酒 ;( 六 ) 不著华鬘 不香油涂身 ;( 七 ) 不歌舞倡伎, 不故往观听 ;( 八 ) 不坐卧高广大床 ;( 九 ) 不非时食 ;( 十 ) 不捉持金银宝物 (21) 具足戒 : 即指比丘与比丘尼戒 具足 是旧译, 新译作 近圆, 近 是邻近, 圆 是圆寂 ( 涅盘 ), 近圆 意指能清净受持比丘 比丘尼戒, 便已邻近涅盘了, 因每条戒都可以长养定慧 解脱生死 沙弥或沙弥尼要年满二十岁才可受具足戒, 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在 巴利律 中, 比丘有二百二十七条戒, 比丘尼有三百一十一条戒 (22) 这些话是佛陀于二月满月时, 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 对一千两百五十名出家弟子所举行一场著名教导的开场白 后来的满月筋 (Magha Puia) 就是为纪念这日子 此 波罗提木叉教戒 (Ovada Patimokka), 形成 法句经 的 颂 一切恶莫作, 一切善应行, 自调净其意, 是则诸佛教 (183 颂 ) 诸佛说涅盘最上, 忍辱为最高苦行 害他实非出家者, 恼他不名为沙门 (184 颂 ) 不讲与不害, 严持于戒律, 饮食知节量, 远处而独居, 勤修增上定, 是为诸佛教 (185 颂 ) [ 第一章 ] 什么是 观? 以下的教导, 是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在果诺寺 (Wat Gor Nork) 雨安居期间, 与西方弟子们的一次问答, 为了便于了解, 谈话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

22 生起的觉知, 高于并超越 想 ( 思考 ) 的过程 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 想 愚弄 ( 以 想 作为工具如实观察每件事物 问 : 当您教导 观 的价值时, 您是指坐着想特殊的主题 例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位吗? 答 : 当心真的不动时, 那并不重要 当定被正确地建立时, 观察的所缘就变得很明显 当观是 正确的 时, 就没有 对 与 错, 好 与 坏 的分别, 连类似的东西都没有 你不会坐在那里想 : 哦! 这个象那个, 那个象这个 那是粗的观的形式 禅定的观不只是 想, 而是我们所谓的 静观 (contemplation in silence)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透过比较, 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实本质, 这虽然是种粗的观察, 不过它能带来真实的事物 问 : 然而当您说观身与心时, 我们事实上是用 想 的吗? 想 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吗? 这是 观 吗? 答 : 刚开始我们需要用 想 的, 之后就会超越它 虽然我们需要从二元的思考开始, 但当真的开始 观 时, 二元的思考就会停止 最后, 一切的思虑都会停止 问 : 您说要有足够的定才能观 要怎样的定才够呢? 答 : 到足以让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问 : 您的意思是安住于当下, 别想过去与未来吗? 答 : 若你能如实了解过去与未来, 则想这些事也没错, 但你不可执著它们 以平常心对待它们 不要执著 若你能了解 想 就是 想, 那就是智慧 不要信任它们! 觉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终将消灭 只要如实地观察每件事 它就是心, 心就是心, 它本身不是任何东西或任何人 快乐就只是快乐, 痛苦就只是痛苦 它就只是它 当你了解这一点时, 就可以不再疑惑 ( 以 觉知 引导 想 并生起智慧 问 : 真正的 观 和 想 一样吗? 答 : 我们以 想 作为工具, 但使用它时生起的觉知, 高于并超越 想 的过程 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 想 的愚弄, 你认出一切 想 都只是心的活动, 而觉性则是不生不灭的 你认为这一切被称为 心 的活动是什么呢? 我们所谈论的心 一切活动, 只是世俗之心, 它根本不是真实的心 真实是如是, 它是不生不灭的 不过, 只是藉由谈论这些事而想了解它们, 是没有用的 我们需要真的深入思惟无常 苦与无我, 换句话说, 要以 想 去观察世俗谛的本质, 有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智慧 若它是真实的智慧, 则一切就都完成与结束了 见到空性 虽然也许还有 想, 但它是空的, 你不

23 会再受它影响 ( 解脱道的 观 不同与世俗的 想 问 : 我们如何到达这个真心的阶段? 答 : 当然! 你现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 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 没有任何事物是稳定或真实的 看清它, 并了解一切都是空的, 没有什么可以执著 当你如实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时, 就无须再使用 想 了, 你对于这些事将不再有任何疑惑 谈到 真心, 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帮助了解 我们为了学习而设名言, 但事实上, 本质并未因而改变, 它还是它 例如, 坐在楼下这石头地板上, 地板是基础 它并未移动或去任何地方 上面的楼房是在这基础之上生起的 楼房就如心中所见的一切事物 色 受 想 行, 它们不如我们想像得一样存在, 它们只是世俗的心 它们生起后就灭去, 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经上有则关于舍利弗尊者在允许某位比丘修头陀行之前, 考验那位比丘的故事 舍利佛问这比丘 : 佛陀死后会如何? 他会怎样回答 这名比丘答道: 色 受 想 行 识, 有生就有灭 于是舍利弗便让他通过 不过, 修行不只是谈论生与灭, 你必须亲自看见它 当坐着时, 只要如实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即可, 别追逐任何事 观 并非意指陷入 想 中, 解脱道的 观 不同于世俗的 想 除非正确了解 观 的意义, 否则想得愈多, 只会愈困惑 我们积极长养正念, 就是因为要看清楚正在发生的事 我们必须了解内心的过程, 只要保持正念与了解, 则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你们知道觉悟解脱道者, 为何永远都不会表现愤怒或疑惑吗? 因为造成这些生起的因以不存在, 它们还能从哪里冒出来呢? 正念已涵盖一切了 ( 五蕴之外没有任何东西 问 : 你所说的这颗心就是 本心 吗? 答 : 你是什么意思? 问 : 你似乎是说在世俗的身心 ( 五蕴 ) 之外还有个东西 有这样的东西吗? 你怎么称呼它? 答 : 根本没有任何东西, 我们不称它为 任何东西 它就是那样存在! 一切都放下 甚至连觉性也不属于任何人所有, 因此连它也要放下! 意识不是独立的个体 众生 自我或他人, 因此, 放下它 放下一切! 没有任何值得渴爱的事! 一切都只是麻烦的包袱 当你如此清楚看见时, 就能放下一切 问 : 我们不能称它为 本心 吗?

24 答 : 若你坚持的话, 仍可以如此称呼它 你可以称呼它为任何你喜欢的名字, 因为那只是世俗谛 但必须正确了解这点, 这非常重要 若我们不利用世俗谛, 就没有任何文字或概念可以来思考真谛 法 了解这点非常重要 ( 只要坚持放下并觉知就能达到 本心 问 : 在您所说的这个阶段需要何种程度的定? 它需要何种特质的正念? 答 : 你无须那样想, 若未有足够的轻安, 就完全无法处理这些问题 你需要足够的稳定与专注, 去觉知正在发生的事 足以生起清明与了解的程度 如此发问显示出你仍在疑惑中 你需要足够的定心, 才能对正在做的事不再有疑惑, 不陷入其中 若你有修行, 便能了解这些事 你愈是持续如此发问, 就会愈感到困惑 若这谈话能帮助你思惟 ( 观 ), 那就没有问题, 但它无法为你显示事物的实相 你无法因为别人告诉你而了解这个 法, 你必须亲自体会 智者自知 1 若你 拥有 我们所谈的这种了解的本质, 那么你的责任就已完成 你无须再 做 任何事 若依然有事要做, 你就去做, 那是你的责任 只要坚持放下一切, 并觉知你正在做什么即可, 无须一直查核自己, 担心 多少禅定 之类的事 它总是会恰如其分 在修行中无论生起什么, 都随它去, 觉知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是无常的 记住这点! 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放下这一切 这条路将带你回到源头 到达你的 本心 [ 注释 ] 1 智者自知 (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 是佛法的特质之一, 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 : 法是世尊善说 自见 无时的 来见的 引导的 智者自知 智者自知 意指智者当各各自知 : 我修道, 我证果, 我证灭 出世间法当于智者自己心中, 由实证而得见 [ 第二章 ] 法性 ( 当心与法尘拉扯时心便如风中果实般堕落 当一棵果树正开花时, 偶尔一阵风刮过, 吹落一些花朵 有些花蕾继续留在树上, 并结成青色的小果实, 一阵风吹来, 其中有些掉在地上 其他水果继续成熟, 然后它们也会掉下来 人也是如此, 像风中的话与果实, 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堕落 有些人在母胎时就夭折, 有些在出生后只活了几天, 有些多活了几年, 有些则在青少年或成年时去世, 然而也有人是寿终正寝

25 当在省察人时, 应深思风中果实的本质 两者都是非常不确定的 这种不确定也可以在出家人的生命中看到, 有些人想来寺里出家, 中途却改变心意离开, 有些甚至都已剃发! 有些已成为沙弥, 却又决定离开 ; 有些只出家一个雨安居便还俗了 就如风中的果实 一切都非常不确定 我们的心也类似于此 当某个法尘生起, 并与心拉扯时, 心便如果实般堕落 佛陀了解这不确定的本质, 他观察风中果实的现象, 并以此省察比丘与沙弥弟子 他发现他们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本质 不确定! 又其他的例外吗? 这就是事物的实相 ( 不涉入世间法技能真正自在独立 因此, 若你是以正念修行, 就无须别人一五一十地教导你看见与了解 佛陀便是个典型的范例, 他的前世是阇那迦. 鸠摩罗王 (Janaka Kumara) 王, 他无须学习很多, 只需要观察一棵芒果树 有天当他和随行大臣们参观一座公园时, 坐在象背上的他瞥见一些结实累累的芒果树, 由于当时无法停下, 便决定稍后再回来摘取 不过, 他并不知道随行大臣们会贪婪地将芒果采光, 他们以竹竿敲下芒果, 或这段整支树枝, 将叶子扯破并散落满地 在失望与沮丧之余, 国王注意到邻近的一棵芒果树, 它的枝叶还很完整 他立刻了解到, 那是因为它没有果实, 就没人会去打扰它, 所以枝叶不会遭到破坏 他在回宫的路上一直思惟这件事 : 当个国王是多么不快乐 烦心与困扰啊! 他必须经常忧心国事, 若有人企图攻击 抢夺或侵占国土时怎么办? 他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 甚至晚上睡觉时也会被恶梦惊扰 再次他在心里看见芒果树, 没有果实但却由完整的枝叶 若我们变得和那棵芒果树一样, 他心想 : 我们的枝 叶也不会遭到破坏 他坐在房间禅思, 最后由于受到芒果树的启发而决定出家 他将自己比喻作那棵芒果树, 结论是若他不涉入世间法, 就能真正自在独立, 从担心与困扰中解脱, 心将不受困扰 如此省察后, 他成为一位游行僧 从此以后, 无论走到哪里, 当人问道他的老师是谁时, 他都会回答 : 一棵芒果树 他无须接受太多的教导, 一棵芒果树是他觉悟 引导的法 1 的因, 这是种引领向内的教导 他基于这觉醒而出家, 少事 少欲 知足, 并乐于独处 他放弃皇室的地位, 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们也应敏于观察四周, 就如佛陀身为阇那迦. 鸠摩罗王一样, 因为世上的每件事随时都准备好要教导我们 即使只是少许直观的智慧, 我们也可能看清世间法 我们将了解, 世上的每件事物都是老师, 例如树与藤, 都可能向我们揭露实相 我们从自然中就能学到足以觉悟的 法, 因为每件事都遵循真实之道, 无法背离实相 ( 从无常 苦 无我的角度看万物皆平等 伴随智慧而来的是安定与自制, 它们接着会带来更进一步对实相的洞见, 我们将能了解每件

26 事物无常 苦与无我的究竟实相 例如, 所有大地的树, 若从无常 苦与无我的角度来看, 都是平等与一体的 首先他们出生, 然后长大与成熟, 不断变化, 直到死亡为止, 这是每棵树必经的过程 同样地, 人与动物的一生, 也是从出生, 到成长与变化, 到最后终归于死 这从生到死的诸多变化过程, 呈现了佛法之道 换句话说, 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在自然的情况下, 终究都会坏灭 若我们觉知与了解, 以智慧与正念加以学习, 就能如实地见法 我们将见到人们一直在出生 变化与死亡, 每个人都在生死中轮回, 这宇宙之内的所有人都是一体的 清楚明白地看见一个人, 就等于看见世上所有的人 同样地, 每件事都是 法 不只是肉眼所见的事物, 还包括内心所见的事物 一个想法生起, 然后改变与消逝, 那是 名法 (nama-dhamma) 单纯一个法尘生灭, 这是心的真实本质 总之, 这是佛法的圣谛 若人不如此地看见与观察, 就无法真的看见! 若确实看见, 他就具有智慧, 可去聆听佛陀宣说教法 ( 佛 法 僧都在我们的心里 佛在哪里? 佛在法中 法在哪里? 法在佛中, 就在当下! 僧在哪里? 僧在法中 佛 法 僧都在我们的心里, 但必须自己去看清 有些人偶尔会说 : 哦! 佛 法 僧都在我的心里 然而, 他们的修行却不如法, 因此要想在心里找到佛 法 僧根本就不可能, 因为心必须成为觉知 法 的心才可以 那时我们才会知道, 实相确实存在世上, 且可以让我们修行与了解 例如, 受 想 行等名法都是不确定的 愤怒生起时, 它成长 转变, 然后消失, 快乐也是如此, 它们都是空的, 不是真实的 东西 内在有身与心, 外在则有树 藤等各种事物, 都在展现这不确定的普遍法则 无论它是一棵树 一座山或一只动物, 一切都是 法, 每件事都是 法 法 在哪里? 简单地说, 不是 法 的东西并不存在 法 是本质, 这就称为 真实法 2, 若人看见本质, 他就看见 法 ; 若它看见 法, 他就看见本质 看见本质即见性, 见性即觉悟 法 因此 每一刻 每个动作, 生命的究竟实相都只是又一次无尽的生死循环, 那么, 学习如此多的东西要做什么? 若我们在所有姿势 ( 行 住 坐 卧 ) 下, 都能保持正念与正知, 则自觉 觉知当下的真实法, 随时都可能发生 ( 见 法 者即能见佛

27 现在, 佛陀 真实的佛陀 依然活着, 因为他即是 法 本身, 是真实法 而能让人成佛的真实法, 依然存在, 它并未逃到任何地方去! 因此有两个佛 : 一个在身体, 另一个在心 真正的法, 佛陀告诉阿难, 唯有透过修行, 才能悟入 凡是见 法 者即见佛, 见佛者即见 法 怎么说呢? 从前佛并不存在, 只有当悉达多. 乔达摩觉悟 法 时, 才成为佛陀 依此解释, 则我们的情况就和他相同, 若我们觉悟 法, 同样也会成佛, 这就称为 心中之佛 或 名法 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保持正念, 因为我们会成为自己善行或恶行的继承者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你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觉知这样的情况即可 悉达多. 乔达摩就是因为了解这实相而觉悟, 世上也因此出现了一个佛陀 同样地, 若每个人都能达到这样的觉悟, 也同样可以成佛 所以, 佛陀依然存在 听到这点, 有些人因而变得很高兴, 说 : 若佛陀还在, 那么我就可以修行佛法了! 你们应如此了解它 ( 佛陀并未创造 法 只是发现它 佛陀所觉悟的 法, 是恒存于这世上的 法 它可以比喻为地下水, 当有人想挖井时, 一定要挖得够深才能找到地下水, 水一直都在那里, 他们并未创造它, 只是发现它而已 同样地, 佛陀并未发明或指定 法, 他只是将已存在的东西揭露出来而已 佛陀透过观而看见 法, 法 是这世间的实相, 因为看见这个, 所以悉达多. 乔达摩被称为 佛 所以 法 能让人成佛, 成为 觉知者 觉知 法 的人 若人们具有善行, 并专心致志于佛法, 则那些人永远不乏戒与善 具备这样的认识, 将了解我们其实离佛陀并不远, 而是与他面对面 当了解 法 时, 当下就见到了佛 若人真的在修行, 则无论他坐在树下, 或躺着, 或任何姿势, 都能听到佛法 这不是要你思考的事, 它出自于清净心 只记住这些话还不够, 因为这有赖于见到 法 本身, 除此之外, 别无他法 因此, 应下定决心修行, 以便能见到 法, 我们的修行才能真正完成, 无论行 住 坐 卧, 都能听见佛陀的 法 ( 佛陀的教导完备且举足只待你去修行 佛陀教导我们到安静的地方居住, 才能学习收摄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六根 这是修行的基础, 因为六根是事物生起的地方, 它们只在这些地方生起, 因此, 收摄六根就是为了觉知那里发生的情况 一切的善与恶都是经由这六根生起, 它们是主宰身体的感官 眼睛主看色, 耳朵听声, 鼻子嗅香, 舌头尝味, 身体接触冷 热 软 硬等感受, 意根则主法所缘的生起 我们所需要做到, 只是将修行建立在这几个点上 这个修行是很容易的, 因为佛陀已为我们设定好需要的项目 这就如佛陀已种植了一片果园,

28 并邀请我们去采摘果实, 我们无须种植任何树 我们所关心的事, 无论是戒 定或慧, 都无须去创造 制定或推测, 我们要做的只是遵循已存在于佛陀教导中的内容 ( 珍惜能修行 法 的福报 因此, 我们是具大功德与大福报的众生, 能听到佛陀的教导 果园已存在, 果实也已成熟, 每件事都已完备且具足, 所欠缺的只是有人去采摘果实与食用, 是具有足够信心的人去加以修行! 我们应思惟自己的功德与福报都是很珍贵的, 只要环顾四周其他众生不幸的遭遇就能得知 以狗 猪 蛇与其它生物为例, 它们并无机会学习 知道 修行 法, 是正在承受恶报的不幸众生 当一个生命无机会学习 知道与修行 法 时, 就无机会解脱痛苦 身为人类, 我们不应该让自己变成不幸的受难者, 丧失端正的威仪和戒律 别变成不幸的受难者! 别成为无望到达涅槃解脱道与增长德行的人, 别认为我们已没有希望! 若如此思惟, 我们就会如其它众生一样, 变成不幸的一群 我们都是生在有佛陀教化之处的众生, 因此早已具备足够的福报与资源 若现在就改正与增长我们的了解 观念与知识, 它就能带领我们如法地处事与修行, 而能在此世就看见与觉悟 法 因此, 我们和其他众生如此不同, 我们是有能力与机会觉悟 法 的人 佛陀教导我们 : 此刻, 法 就在我们的面前; 此时, 佛就和我们对面而坐! 你还想在何时 何地看到他呢? 若我们不正确地思惟 修行, 就会落入畜牲 地狱 恶鬼与阿修罗道 3 那是怎样的情形? 只要看自己的心 当愤怒生起时, 那是什么? 那就是了, 看清楚! 当妄想生起时, 那是什么? 就是它, 仔细地观察! 当贪欲生起时, 那是什么? 就在那儿, 把它看清楚! 当心无法辨识与清楚了解这些心境时, 它就丧失为人的资格 所有情况都属于 有 的状态, 有 引发 生, 生 再引发 老 死 因此, 我们是照着内心的情况而 有 或 生 [ 注释 ] 1 引导的 (opanayiko): 法 的特质之一 值得引入自心; 值得了解 ; 藉修行尝试 ; 引导向内 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 : 法是世尊善说 自见 无时的 来见的 引导的 智者自知 2 实相 : 即 法 的本质, 或称为 真实法 (sacca-dhamma) 3 根据佛教思想, 众生依各自的业而在六道轮回, 包括天道 ( 乐多余苦 ) 人道( 苦乐参半 ), 以及畜牲 地狱 恶鬼或阿修罗道 ( 这些地方苦多余乐 ) 阿姜查一直强调, 我们应当下在心里观察这六道 根据内心的状况, 可以说我们一直都处于六道之中, 例如当内心怒火中烧时, 我们当下就从人道沉沦, 而转生于地狱道

29 [ 第三章 ] 与眼镜蛇同住 我们在巴蓬寺学习与练习的教法, 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修行 为了做这个修行, 你必须以对待眼镜蛇的方式, 对付一切你喜欢与不喜欢的心理活动 眼镜蛇是种很毒的蛇, 若被咬一口就足以致命 对待我们的心情也是如此, 喜欢的心情有毒, 不喜欢的心情也有毒 两者都会阻碍我们解脱, 并防碍我们了解佛陀教导的实相 ( 没有东西可持续存在只有生灭相续不已 因此, 我们应尝试从早到晚随时保持正念 无论在做什么, 站着 坐着 躺着 说话或做其他事, 你都应以正念去做 当建立起正念时, 你将发现正知也随之生起, 这两者都能带来智慧 因此, 正念 正知与智慧会一起运作, 你将会像个日夜都清醒的人一样 佛陀留下的这些教导, 不只是让我们聆听, 或以世智辩聪去吸收而已 它们是可以透过修行, 在我们的心中生起, 并被觉知的教法 无论我们去哪里或做什么, 都应拥有这些教法 拥有这些教法 或 拥有实相 的意思是, 无论我们做什么或说什么, 都应以智慧去做与说, 当在想与观时, 也以智慧去做 我们说具有正念 正知与智慧者, 就是趋近佛陀的人 当你们离开这里时, 应练习将每件事都拉回自己的心 以正念与正知去观察心, 并增长这智慧 具备这三个条件之后, 放下 的态度会生起, 你会觉知一切现象不断的生与灭 你们应知道, 那生灭只是心的活动 某件事生起, 接着灭去, 紧跟着又是另一次生灭 以 法 的语言来说, 这生灭就是 生与死, 每件事都是如此 法尔如是 当痛苦生起时, 接着会灭去 ; 当它灭去之后, 痛苦又会再次生起 只有痛苦在生灭, 当你看到这点时, 就会不断觉知生灭 ; 当觉知持续不断时, 你就会了解 法尔如是 的道理 每件事都只是生与灭,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持续存在, 只有生灭相续不已 如此而已 ( 心理活动就像眼镜蛇不招惹它就不会被咬 这种洞见能带来平静的出离心, 当了解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渴爱时, 这种感觉就会生起, 只有生灭, 有生就有死 此时, 心就达到放下的境界 如实地放下一切 我们觉知事物在心中不断地生灭, 当短暂的快乐生起时, 觉知它 ; 当不圆满的痛苦生起时, 也觉知它 觉知快乐 的意思是, 我们不会认为它是我们的, 当不再认同与执著苦 乐时, 留下的就只是事物的实相 所以说, 心理活动就像致命的眼镜蛇, 若我们不去招惹眼镜蛇, 它只会走它自己的路, 虽然它很毒, 但不会影响我们, 只要不靠近它或捉它, 它就不会咬我们 眼镜蛇只是做一只眼镜蛇该做的事, 它就是这样 你若聪明的话, 就离它远一点 你不只放下好的, 也放下不好的 如实地放下它

30 无论喜欢或不喜欢, 你都放下 你对待它们, 就如对待眼镜蛇, 别去招惹它们 我们既不思恶, 也不思善 ; 既不要重, 也不要轻 ; 既不要乐, 也不要苦 如此一来, 渴爱就会止息, 平静会稳固地建立起来 ( 熄灭贪 嗔 痴之火就能终止生死轮回 当建立起平静时, 我们就可以信赖它 这种平静地生起是超越无明的, 此时无明已消失 佛陀称这种觉悟的成就为 涅槃 1, 就如火被吹灭一样 我们在火出现的地方熄灭它, 凡是热的地方, 我们就在那里让它变冷 觉悟也是如此, 涅槃是在轮回中被发现 觉悟与烦恼存在于同一处, 就如冷与热的情况, 热的地方会变冷, 冷的地方会变热 当热度升高时, 冷就消失 ; 当冷存在时, 就不再有热 涅槃和轮回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被教导要终止轮回, 意思是停止转动不已的无明之轮 终止无明, 就是熄灭火焰 当外在的火焰被熄灭时, 就会有清凉 ; 当内在的贪 嗔 痴之火被熄灭时, 也同样会有清凉 这就是觉悟的本质, 它是火的熄灭, 是将热恼转化为清凉 这就是平静, 是生死轮回的结束 当你到达觉悟时, 就是这么一回事 它是不断轮转与不断变化的终点, 是我们内心贪 嗔 痴的结束 我们以快乐的语汇来谈论涅槃, 是因为这是世人比较容易了解的概念, 但其实它超越快乐与痛苦两者, 它是究竟的平静 [ 注释 ] 1 涅槃 (nibbana): 原意为 吹熄火焰 或 被吹熄的状态, 意指解脱一切痛苦与烦恼的状态, 是成佛之道的最终目标 [ 第四章 ] 内心的中道 佛教的教导是关于弃恶修善, 然后当舍弃恶, 建立起善时, 我们便将两者都放下 中道 就是超越两端之道 佛陀所以的教导都只有一个目标 为未解脱者指出一条离苦之道 这教导给我们正见, 若无法正确地了解, 我们就无法达到平静 当诸佛觉悟并初次说法时, 他们都谈到两端 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 这是两种沉迷的形态, 人们就被困在感官世界的这两端摆荡, 永远无法达到平静, 不断地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觉者观察到我们都被困在这两端之间, 永远见不到中道法 这是沉迷之道, 而非禅修者之道, 非平静之道 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 简单地说, 就是果松之道与过紧之道

31 ( 快乐只是痛苦的令一种微细型态 若观察内心, 你们就会看见过紧之道是愤怒或忧伤之道, 走上这条路, 只会遇到困难与挫折 至于另一端 纵欲, 若能超越它, 你们就超越了欲乐 既不痛苦, 也不快乐, 是种平静的状态 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苦与乐两端, 这是正确的修行, 是中道 中道所指的不是身体与语言, 它是指心 当我们不喜欢的法尘生起时, 它会让心产生迷妄 当心感到迷妄而 晃动不止 时, 这不是正道 当喜欢的法尘生起时, 心便耽溺于欲乐中, 这也不是正道 没有人想要痛苦, 我们都想要快乐, 但事实上, 快乐只是痛苦的另一种微细型态 你们可以将快乐与不快乐比喻为一条蛇, 不快乐是蛇的头, 快乐则是尾巴 蛇头是真正危险的, 它有毒牙, 若你碰它, 蛇会立刻咬下去 但别说是头, 即使你抓住蛇尾巴, 它也同样会转过身来咬你 因为不论是头或尾巴, 都属于同一条蛇 ( 苦与乐都源自渴爱 同样地, 快乐与痛苦 欢乐与悲伤都出自相同的来源 渴爱 因此, 当快乐时, 你的心并不平静, 它确实如此! 例如, 当得到喜欢的东西, 如财富 名望 赞誉或快乐时, 我们会很高兴, 但内心仍隐藏着些许不安, 因为害怕失去它 那样的恐惧不是平静的状态, 不久后我们可能真的失去它, 然后真正感到痛苦 因此, 即使是在快乐时, 痛苦也会随时在你不觉察的情况下发生 那就如抓蛇尾巴 若不放开它, 你就会被咬 因此, 不论是蛇尾或蛇头, 换句话说, 好或不好的情况, 一切都只是无尽变化或轮回的特征 佛教的本质是平静, 而平静则来自如实觉知一切事物的本质 若我们仔细观察, 就可了解平静既非快乐, 也非痛苦, 这两者都不是实相 人心 佛陀告诫我们去觉知与观察这个心, 只能藉由它的活动加以觉知 而真实的本心, 则无法藉由任何东西来测度或认识, 在它的自然状态下, 它是如如不动的 当快乐生起时, 这颗心也随之动摇, 它迷失在法尘中 当心如此动摇时, 贪爱与执著也随之生起 ( 若未见到实相就一定会痛苦 佛陀已为我们指出完整的修行之道 但我们若不是还未修行, 就是在口头上修行, 我们口是心非, 只是落入空谈而已 但佛教的根本并非能被谈论或臆测, 这根本是如实觉知事物的实相 若能已觉知这实相, 那么就无须任何教导 ; 若未觉知它, 则即使在聆听教导, 你也无法真的了解 所以佛陀说 : 觉者只是指出道路 他无法为你修行, 因实相是无法言表或传递的 所有教导都只是譬喻或比喻, 目的在帮助心见到实相 若未见到实相, 就一定会痛苦 例如我们通常以 行 一字来称身体, 任何人都可以谈论它, 但事实上都有问题, 由于不知道诸

32 行的实相, 因此会执著它们 因为不知道身体的实相, 所以我们才会痛苦 在此有个例子 假设一天早上你正要走去工作, 有人在对街咆哮并辱骂你 当听到这些辱骂时, 你的心变得异于平常, 觉得很不舒服, 感到愤怒且受伤 那人整天四处辱骂你, 每次听到你就生气甚至当回到家时, 仍在生气, 因为你怀恨在心, 想要报复 几天之后, 另一个人来到你家对你说 : 嘿! 那天骂你的那个人, 是个疯子! 他已发疯好几年了 他辱骂每个人, 没人在意他到底说了什么 当听到这里时, 你顿时松了一口气, 在这些天里, 一直压抑在内心的那些愤怒与伤害都完全化解 为什么? 因为现在你知道事情的实相 先前你以为那个人是正常的, 你才会对他生气, 你的误解造成痛苦 当发现实相时, 每件事都改变了 : 哦, 他疯了! 那说明了一切! 现在你已了解, 所以能释怀, 可以方下了, 若不知道实相, 你就会一直耿耿于怀 当认为侮辱你的那个人是正常人时, 你想杀了他 ; 但当发现实相时, 你便觉得好多了 这就是实相的认知 ( 身体是 性空 的物体 有些见法者也有类似的经验 当贪 嗔 痴消失时, 它们是以同样的方式消失 过去我们不知道这些事时, 心想 : 怎么办? 我的贪与嗔如此深重 这并非清楚的认知 就如我们一直将疯子当成正常人, 当最后了解到他根本就疯了时, 我们才放下心来 没有人能为你指出这点, 只有心亲自看见时, 它才能将贪欲连根拔除 我们称为 行 的这身体也是如此, 虽然佛陀已一再解释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我们还是不相信, 紧抓着它不放 若身体会说话, 他会整天对我们说 : 你知道吗? 你不是我的主人 事实上, 它一直都在告诉我们, 不过是以 法 的语言, 因此我们无法了解它 例如, 眼 耳 鼻 舌 身等感官不断在变化, 但从未看过它们曾征得我们的同意! 当头痛或胃痛时, 身体也不会先问问我们的意见, 它顺随自然的因缘, 径自发生 这显示出身体不允许任何人当它的主人, 它并没有一个主人, 佛陀描述它是个 性空 的物体 我们不了解 法, 因此不了解诸行, 而将它们当成我们的, 是属于我们或他人的 由此开始产生贪取 当 取 生起时, 有 便生起 一旦 有 生起, 接着便是 生, 之后便有 老 病 死 等种种痛苦 ( 痛苦的感觉是一连串缘起的结果 这是 缘起 1, 无明 缘 行, 行 缘 识 等, 这一切都只是心中的事件 当接触我们不喜欢的事物时, 若失去正念, 就会有无明, 痛苦立刻生起, 但心通过这些变化的速度如此之快, 以致我们跟不上它们 这就有如你从树上掉下来, 在清楚之前, 砰! 一声, 你已摔在地上了 当掉落时, 其实你穿过许多枝叶, 但你完全无法顾及它们, 只是往下掉, 然后 砰! 缘起 也是如此 经中如此拆解它们 : 无明 缘 行 ; 行 缘 识 ; 识 缘 名色 ;

33 名色 缘 六入 ; 六入 缘 触 ; 触 缘 受 ; 受 缘 爱 ; 爱 缘 取 ; 取 缘 有 ; 有 缘 生 ; 生 缘 老 病 死 等忧悲苦恼 但当你真的接触不喜欢的事物时, 痛苦立即生起! 痛苦的感觉其实是一连串缘起的结果 因此, 佛陀告诫弟子们, 要彻底观察与觉知自己的心 ( 一切事物只顺从自然法则我们无法强迫它 当人诞生在这世上时并无名字, 出生之后, 才为他们命名, 这是种惯例, 为了称呼上的方便而为人命名 经典也是如此, 将事情拆开并贴上标签, 是为了方便学习实相 同样地, 一切事物都只是行法, 都是因缘和合而生, 佛陀说他们是无常 苦与无我的, 是不稳定的 我们对此的了解既不深刻, 也不直接, 因而持有邪见, 认为诸行 就是 我们, 我们 就是 诸行 ; 或快乐与痛苦 就是 我们, 我们 就是 快乐与痛苦 这种看法并非清楚的认知, 它偏离实相 实相是 我们无法强迫一切事物顺从我们的意愿, 它们只顺从自然的法则 在此举个简单的比喻 假设你坐在一条高速公路的中央, 汽车与卡车从你身边呼啸而过 你无法对那些车子咆哮 : 别开到这里! 别开到这里! 那是条高速公路, 你不能对他们那么说 那么你能怎么做? 你应离开那条公路! 公路是车子走的地方 若你希望那里不要有车子, 就会痛苦 诸行也是如此 我们说它们打扰我们, 例如坐禅时听到一个声音, 心想 : 哎! 那声音真吵 若我们心想声音烦人, 就会痛苦 若稍微深入观察就会了解, 是我们前去打扰声音才对! 声音就只是声音 若我们如此了解, 就不会无端生事, 而会让声音自然存在 我们了解到, 声音是一回事, 我们是另一回事 那些相信是声音来打扰他们的人, 并不了解自己 他们真的不了解! 一旦你了解自己, 就会很自在 声音就只是声音, 你为何要去执取它呢? 你知道, 事实上是你前去打扰声音 这就是对实相真实的认知, 你看见两端, 因此拥有平静 若你只看到一端, 就会痛苦, 一旦看见两端, 就会随顺中道而行 这是心正确的修行, 就是所谓的 修正我们的知见 ( 平静是从苦 乐两端解脱出来 同样地, 一切诸行的本质是无常与死亡, 但我们却想抓住它们 我们带着它们, 并掩饰它们, 希望它们是真实的, 希望能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上找到真实 每当有人如此理解, 并执取诸行就是他自己时, 就会痛苦 修行佛法不能依靠比丘 比丘尼 沙弥或在家的身份, 它有赖于修正你的知见 若我们的了解正确, 就会达到平静, 无论是否出家都无所谓 每个人都有机会修学佛法 修观, 所观的是相同的事, 若我们达到平静, 那平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相同的 那是条相同的道路, 使用的是相同的方法 因此, 佛陀并不区分在家人与出家人, 他教导所有人修行, 以发现诸行的实相 当觉知这实

34 相时, 就能放下诸行, 若觉知实相, 有 与 生 就不复存在 生 无从发生, 因为我们完全觉知诸行的实相, 若完全觉知实相, 就会有平静 有或无 得或失, 都是相同的, 佛陀教导我们觉知这点, 这就是平静 从苦乐或悲喜两端中解脱出来 我们必须了解, 我们毫无理由要 生, 例如毫无理由要 生 在高兴中 当得到某些喜欢的东西时, 我们很高兴, 若不执取高兴就没有 生, 若执取就是 生 因此, 若得到某些东西, 我们不 生 在高兴中 ; 若我们失去, 也不 生 在悲伤中, 这就是无生与无死 生与死, 是建立在对诸行的执取与贪爱上 因此, 佛陀说 :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做已办, 不受后有 瞧! 他已觉悟无生与无死, 这是佛陀经常告诫弟子们要去知道的, 这是正确的修行 若你未达到它, 未达到中道, 就无法超越痛苦 [ 注释 ] 1 缘起 (paticca-samuppada): 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 是佛陀说明众生为何会产生忧悲苦恼, 如何才能解脱苦恼, 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的说教 十二支缘起的顺序, 依次为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老死 [ 第五章 ] 超越的平静 ( 若不修行所有知识都是肤浅的 修习 法 是很重要的 若不修行, 则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肤浅的, 只是个空壳而已, 就如我们有某种水果, 但还未吃它 虽然我们手上有那水果, 却无法从中得到任何利益, 只有实际去吃它, 才会真正知道它的味道 佛陀并不赞叹那些一味相信他人的人, 他赞叹那些觉知自心的人 就如水果, 一旦尝过它, 就无须问人它的味道是酸或甜, 我们不再疑惑, 因为已如实觉知 了解 法 的人, 就如了解水果滋味的人, 一切疑惑都在这里冰释 当谈论 法 时, 我们可将之归纳为四件事 : 知苦 知苦因 知苦灭 知灭苦之道, 如此而已 至今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修行都不外乎这四件事, 当知道这四件事时, 我们的问题就解决了 这四件事在何处? 它们就出生在身与心之内, 而非别处 那么, 佛陀的教导为何如此为妙广大呢? 那是为了更精确地解释, 以便帮助我们了解它们 当悉达多. 乔达摩诞生在这世上, 在见法之前, 他就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 当他了知应知道的事 苦 集 灭 道四谛时, 他了解了 法, 而成为正等正觉的佛陀

35 无论我们坐在哪里, 当了解 法 时, 就知道 法, 无论在哪里, 都可听到佛陀的教导 当了解 法 时, 佛陀就在我们心里, 法 就在我们心里, 带来智慧的修行也在我们的心里 心里有佛 法 僧, 意味着无论行为的好坏, 都能清楚觉知它们的真实本质 这解释了佛陀如何能舍弃世俗的看法 赞叹与批评, 无论人们赞叹与批评他时, 他都坦然接受 赞叹与责备都只是世间法, 因此他不受影响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苦, 知道若对那些赞叹与批评信以为真, 便会造成痛苦 ( 让 法 在心中如实生起 当苦生起时, 会令我们焦虑与不安 苦的因是什么? 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实相 当因存在时, 苦就会生起, 它一旦生起, 我们便不知如何制止它, 愈尝试制止它, 它就愈增长 我们说 : 别批评我 或 别责备我, 但愈如此尝试制止它, 苦就愈明显, 无法停止 因此, 佛陀教导灭苦之道, 是要让 法 在自己心中如实地生起 成为亲自见证 法 的人 若有人说我们好, 我们不会迷失于其中 ; 若有人说不好, 也不会忘了自己 如此一来, 我们就可以很自在 善 与 恶 都是世间法, 都只是心的状态, 若跟着它们, 心就会成为世间 我们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找不到出路 若是如此, 就是还不了解自己 我们想要打败别人, 但是这么做, 反而打败自己 不过, 若洞悉自己, 我们就洞悉一切 色 声 香 味 触等法 ( 观察身体里的身体 现在我们谈的是外在, 但外在也反映内在 有些人只知道外在 例如, 我们尝试 安住于身, 循身观察 1, 见到外面的身体还不够, 必须找到身体里的身体 ; 在观察心时, 应知道心里面的心 我们为何应观察身体? 这 身体里的身体 是什么? 当说觉知心时, 这 心 是什么? 若无法觉知心, 就无法觉知心里的事, 我们是不知苦, 不知苦因, 不知苦灭, 以及不知灭苦之道的人 那些应有助于灭苦的事没有发挥作用, 因为我们受到会加重苦的事吸引, 那就犹如头痒, 却去挠脚一样! 若是头痒, 那么挠脚显然无法得到纾解 同样地, 当痛苦生起时, 我们不知如何处理它, 不知趋向苦灭的修行 举大家都有的身体为例 若只看身体的色法, 就无法解脱痛苦 为什么? 因为我们还未看到身体里面, 只看见外面, 视它为美好与真实的事物 佛陀说只靠这个是不够的, 我们以眼睛看外面, 小孩看得到它, 动物也看得到它, 这并不难 但一看到它, 我们就执取它, 它则反咬我们一口! 因此, 我们应观察身体里的身体 无论身体里有什么, 都去检视它 若只看外表, 那并不清楚 我们看头发 指甲等, 它们只是会引诱我们的美丽事物, 因此, 佛陀教导我们要看身体内部, 看 身体里的身体 身体里有什么? 仔细看清楚! 我们将发现许多令人惊异的东西, 因为虽然它们在我们身体里

36 面, 我们却从未曾看过 每次走路, 我们都带着它们, 坐在车里, 也带着它们, 但我们对它们却一无所知! 就如去拜访某个亲戚的家, 他们送我们一份礼物 我们拿起它, 装进袋子里, 然后离开, 从未打开看过里面是什么, 最后打开它 里面装满了毒蛇! 身体就像这样, 若只看外表, 会说它很美好 我们忘了自己, 忘了无常 苦与无我 若我们看这身体的里面, 它真的很恶心! ( 快乐或痛苦是一种受要将心与受分开 当如实地观察, 不试图粉饰事物时, 我们将了解身体是可鄙与令人厌恶的, 就会生起厌离 不感兴趣并不表示我们感到嗔恚, 而是说我们的心是清明与放下的 我们了解所有事情都是不实在 不可靠的, 它们本来就是如此 不论我们希望它们如何, 它们依然故我 不稳定的事就是不稳定, 不美丽的事就是不美丽 因此佛陀说, 当经历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时, 应放开它们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 随它们去 ; 鼻子嗅到香味时, 由它去, 将它留给鼻子就好! 当触生起时, 放下随之而来的好恶让它回到它的生处 ; 法尘也是如此 这一切都只要随它去, 这就是觉知, 无论它是快乐与痛苦都一样, 这就是禅修 我们禅修让心平静, 智慧才有可能生起 这需要我们以身心去修行, 以便能看见与觉知色 声 香 味 触 法等所缘 简单地说, 那不外乎是苦与乐的事, 快乐是种心中愉悦的感受, 痛苦则只是种不愉悦的感受 心是觉受者, 受 2 是苦乐与好恶的表征, 当心耽溺于这些事物时, 就是执取它们, 或认为快乐与痛苦是值得执著的事 执取是种心的活动, 快乐或痛苦则是一种受 当佛陀告诉我们将心与受分开时, 他并不是指说将它们丢到不同地方去, 而是指心必须觉知乐与觉知苦 例如当入定时, 平静充满内心, 乐受生起, 但它无法进入心 ; 苦受生起, 也无法进入心这就是将心与受分开的意思 这可用瓶子里的水与油作比喻, 它们并不相融, 即使你试图混合它们, 油是油, 水还是水, 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 心是自然状态既非乐, 也非苦 当受进入心里时, 乐与苦就会产生 若具有正念, 我们就会觉知乐受就是乐受, 觉知的心不会执取它 乐存在, 但它在心外面, 而非藏匿在心里, 心只是清楚地觉知受 ( 杀死烦恼是如实觉知并放下烦恼 若将心与苦分开, 是否意味着没有痛苦, 从此感受不到它? 不! 仍能感受到它, 但我们觉知心就是心, 受就是受, 而不执取或执著那感受 佛陀透过智慧将这些分开, 他感受到痛苦了吗? 是的, 他觉知痛苦的状态, 但不执著它, 因此我们说他断除了苦 快乐也一样存在, 但他觉知快乐, 若不觉知它, 它便如毒药 佛陀不执著快乐为他自己, 透过智慧, 快乐仍在那里, 但他的内心不执取或执著它 因此, 我们说他将心与苦 乐分开

37 当我们说佛陀与觉者们杀死烦恼时, 那并不是指他们真的将它们都杀光 若已杀光所有烦恼, 我们大概就不会再有任何烦恼了! 他们并非真的杀死烦恼, 而是他们如实觉知烦恼, 放下了它们 愚痴的人会执著它们, 但觉者了解心中的烦恼是毒, 因此全部清除, 他们清除会造成痛苦的事物 不知道这点的人, 看到一些如快乐或美好的事, 就会执著它们, 但佛陀只是如实地看见它们, 然后扫除它们 ( 欲乐或苦行皆非禅者之道 佛陀知道, 因为乐与苦两者都是苦的, 具有相同的价值 当快乐生起时, 就放下它 他具有正确的修行, 因为他看见这两者具有相同的价值与缺陷 它们受制于 法 的法则, 换句话说, 都是不确定与不圆满的, 有生就有灭 当他看见这点时, 正见便生起, 正确的修行之道也变得更加清晰 无论何种感觉或想法在他心中生起, 他知道那只是持续的苦与乐的活动, 他不执著它们 佛陀刚觉悟时, 便作了关于耽著欲乐与耽著苦行的开示 比丘们! 耽著欲乐是过松之道, 耽著苦行则是过紧之道 这两件事在他觉悟之前, 都一直困扰着他, 因为起初他并未放下它们, 当觉知它们时, 他才放下, 因此才有初转法轮 所以, 禅修者不应步上快乐与痛苦之道, 反之, 他应觉知它们 觉知苦的实相, 觉知苦因 苦灭与灭苦之道, 而离苦之道就是禅修 简单地说, 要保持正念 正念是觉知, 也是当下的心 我现在正在想什么? 在做什么? 心中萦绕着什么事物? 如此观察, 清楚地觉知自己究竟是如何生活 如此修行, 智慧便能生起 我们在任何姿势下, 随时保持思惟与观察 当一个喜欢的法尘生起时, 如实觉知它, 不执著它为任何固定不变的实体, 它就只是快乐 当痛苦生起时, 也觉知它, 并觉知苦行绝非禅修之道 ( 心与受就如油和水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将心与受分开 若够聪明, 就不会执取而随它去, 我们便成为 觉知者 心与受就如油与水, 它们在同一个瓶子里, 却不会相混 即使生病或在受苦, 我们仍觉知受就是受, 心就是心 我们觉知痛苦或舒适的状态, 但并不认同它们, 只和平静同在 超越苦与乐的平静 你们应如此生活, 换句话说, 没有快乐与痛苦, 只有觉知, 心中无任何牵挂 当我们尚未觉悟时, 这一切听起来可能会很奇怪, 但那无妨, 只要朝这方向设定目标即可 心就是心, 它遭遇快乐与痛苦, 我们只是如实地看它们, 再无其它 它们是分开的, 并不相混, 若都一起, 我们就无法觉知它们 就如住在一间房子里, 房子和住户虽然有关, 不过确是分开的 若房子有任何危险, 我们会难过, 并觉得必须保护它 ; 但若房子着火, 我们得跑出来 因此, 若苦受生起, 我们就得离

38 开它, 当之道它已完全着火时, 就得赶快跑 房子是一回事, 住户是一回事, 它们是分开的两件事 我们说要如此分开心与受, 但事实上, 它们本来就是分开的 我们的了解, 只是如实觉知这自然的分离 若我们认为它们是分不开的, 那是因为对实相无知, 而执取它们的缘故 ( 修定所得的智慧与研究书本所得的知识不同 因此, 佛陀告诉我们要禅修, 这禅修非常重要, 光靠世智辩聪是不够的 从修行的定心中产生的智慧, 和从研究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相差甚远, 从研究中所得到关于心的知识, 不是真实的知识 我们为何要执著如此的知识呢? 我们终究会失去它啊! 一旦失去, 我们便哭泣 若我们真的了解, 便会放下, 让它顺其自然 我们知道事物是怎么一回事, 且不会忘失自己 若生病, 也别迷失于其中 有些人说 : 这一整年我都在生病, 因此完全无法禅修 这些是真正愚痴者讲的话, 其实生病或濒临死亡的人, 更应该精进修行 你们可能会说没有时间修行, 生病很痛苦, 你们不信赖身体, 因此觉得自己无法禅修 若你们这样想, 那事情就会变得很困难 佛陀并非如此教导我们, 他说这里就是修行的地方, 当生病或濒临死亡时, 那正是我们可能真正觉悟与看见实相的时候 有时学校的老师们来看我, 抱怨事情太多, 没时间禅修 我问他们 : 当你们教书时, 有时间呼吸吗? 他们回答当然有 那么若工作真的如此繁重, 你们怎么会有时间呼吸? 你们就是在这里远离 法 ( 修行只在于观察心与受无须四处追逐 事实上, 这修行只在于心与受, 你无须四处去追逐与争取, 工作时, 呼吸依然持续进行 自然的过程会有自然去照料 我们需要做到只是保持觉醒, 只要持续努力, 向内看清楚 禅修就是如此而已 若有正念, 无论做什么工作, 它都将成为让我们持续觉知对错的工具 有很大时间可以禅修, 只是我们未能全面地了解修行而已 我们睡觉时呼吸, 吃饭时也呼吸, 不是吗? 为何无时间禅修? 无论在哪里, 我们都会呼吸 若如此思惟, 生活就会和呼吸同样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 我们都有时间禅修 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是心法, 而非色法, 因此只需要保持正念 如此一来, 随时都能觉知对与错 无论是行 住 坐 卧, 我们有的是时间, 只是不知如何正确利用它而已 好好地思惟这点 当我们觉知时, 就是精通心与法尘 当精通法尘时, 就精通这世间, 我们成为 世间解, 那是佛陀的九种德行之一 3 佛陀是清楚觉知世间一切苦难的人, 他知道苦恼与不苦恼同样在那里 这世间如此让人困惑 佛陀是如何觉悟的呢? 在此我们应了解, 佛陀教导的 法 并未超

39 出我们的能力之外 无论行 住 坐 卧, 我们都应保持正念与正知 坐禅时间到了, 就去坐禅 ( 坐禅是为了增长心的力量 我们坐禅是为了让心安定与增长心的力量, 而非好玩, 观禅本身就是处于定中 有些人说 : 现在我们将先入定, 之后才进行观禅 别如此分开它们! 定是产生慧的基础, 慧则是定的果实 你不能说现在我先修定, 之后才来修观, 那是办不到的! 你只能在言语上区分它们, 就如一把刀子有刀刃与刀背, 无法将两者分开 若你拿起一个, 同时也会拿起另一个, 定就是如此生出慧 戒是 法 的父母, 最初必须先有戒 戒是平静, 意指没有身与口的恶行 当我们不犯错时, 就不会感到不安 ; 当不会不安时, 平静与镇定就会生起 因此, 戒 定 慧是圣者迈向觉悟的道路 这三者其实是一体的 : 戒即定, 定即戒 ; 定即慧, 慧即定 就如一颗芒果, 当它是花时, 我们称它为花 ; 当结果时, 就称它为芒果 ; 当它成熟时, 则称它为成熟的芒果 同是一颗芒果, 却不停地变化 大芒果从小芒果而来, 小芒果会长成大芒果, 你可说它们是不同的水果, 也可说是同一个 芒果从最初的花开始, 它还是它, 只是逐渐长大与成熟, 这就够了, 无论别人如何称呼它都无妨 一旦出生, 它就会长大与变老, 接下来呢? 我们应好好思惟这点 有些人不想变老, 到了老年就变得很沮丧 这些人不应吃成熟的芒果! 我们为何想要芒果成熟呢? 若它们无法及时成熟, 我们就会加以催熟, 不是吗? 然而, 当年老时, 我们却充满悔恨 有些人会哭泣, 害怕变老或死亡 若他们如此感觉, 就不该吃成熟的芒果, 最好只吃花! 若能看见这点, 我们就能见到 法, 一切都清楚明了, 便能获得平静, 只要下定决心如此修行就对了! (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与错 你们应好好思惟我所说的话 若有任何错误, 晴原谅我 只有当你们亲自去修行与观看时, 才会知道它是对或错 错的, 就抛开它 ; 对的, 则善加利用 但事实上, 修行是为了放下对与错, 若是对的, 抛开 ; 若是错的, 也抛开! 最后抛开一切! 通常, 若是对的, 我们就执著为 对 ; 若是错的, 就认定是 错, 接着产生执著 但是, 法 是空无一物的 什么也没有 [ 注释 ] 1 此教导见于佛陀针对 四念处 的开示 安住于身, 循绅观察 意指将心专注于身体之中, 很清楚地依次随顺观察身体是由地 火 水 风所组成, 而知 身 是集合体, 是

40 生灭变化 不净的, 去除执著身体为 我 的颠倒 参见 大念住经 ( 长部 第 22 经 ) 2 受 (vedana) 指苦受 乐受 不苦不乐受 又可分为身的受与心的受, 身的苦受称为 苦 (dukkha), 乐受称为 乐 (sukha) ; 心的苦受称为 忧 (domanassa), 乐受称为 喜 (somanassa) 在此, 阿姜查描述它的意思, 应理解为心的苦受与乐受 3 长部 列举佛陀的的功德: 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 等正觉者 明行举足者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世尊 此外, 诸经论中亦有将世间解 无上士合为一号, 或将佛 世尊合为一号, 或将无上士 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而成为九种功德 [ 第六章 ] 世俗与解脱 ( 超越世俗便超越痛苦 这世上的事情, 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世俗法 建立起它们之后, 我们却迷失在其中, 并拒绝放下, 执著个人的看法与观点 这执著永远不会结束, 它不停地轮回 1, 永无止境 现在, 若我们知道世俗谛 2, 就会知道解脱, 若清楚地知道解脱, 就会知道世俗谛 这就是觉知 法, 如此, 才会结束轮回 我曾观察过西方人一起坐禅的情景, 当他们结束起身时, 男女混杂在一起, 有时会相互摸头 3! 当看见这情景时, 我心想 : 啊! 若我们执著世俗法, 当下就会生起烦恼 若能放下世俗法, 放弃看法, 我们就能得到平静 有时, 当将军与上校等位高权重的人来看我时, 他们说 : 喔! 请摸我的头 4 若他们如此请求, 并没有任何问题, 他们乐于被摸头 但若你在路上碰触他们的头,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是因为执著的缘故 因此, 我觉得 放下 真的是平静之道, 摸头违反我们的习俗, 但其实它并没什么 只要人们同意, 便不会有问题, 就如摸一颗甘蓝菜或马铃薯一样罢了! 接受 舍弃放下 这是放松之道, 只要执著, 当下就会有 有 与 生, 并会有危险 佛陀教导世俗法, 以及如何以正确方式化解它们, 有此而达到解脱 这是解脱, 不执著世俗法 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有个世俗谛, 建立起它们之后, 我们不该反被它们愚弄, 因为迷失于其中确实会导致痛苦 ( 世俗法并非真实存在 无论如何, 它们是我们这世间的特色 举布恩马 (Boonmah) 先生为例, 他从前只是个平民, 现在被任命为地方官, 那只是种世俗法, 但我们应予以尊重 那是人世间的一部分 若你想 : 啊! 从前我们是朋友, 曾在裁缝店一起工作 于是你在公开场合拍他的头, 他将会生气, 那是不对的, 他会憎恨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Cycling in NZ130305

Cycling in NZ130305 P 1 TOPIC CYCLING IN NZ P 2 P 3 1 新西兰元 /1.5L P 4 青春没有终点, 旅途永 无穷尽! P 5 穷游 网倡导的穷游精神, 是 一种背上 行囊, 清爽上路, 简朴 行 走, 自由 心灵, 穷尽天下美景的潇洒 生活 方式 P 6 尊重当地 人, 保持开放的 心态, 享受旅途中的 一切 旅途的每 一次等待, 每 一次迷路, 说不定都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P 7 不去穷游的借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YANYUAN VOICE 本期导读 燕园组讯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永远的分配问题 为什么看重公平? 作为假设的公平 作为期望的公平 不要说应该公平 所谓公平 我眼中的猫 说 纭 卡丢了以后 : 卡奴 的悲哀 众里寻 Ta 你疯了吗? 失败恐惧吞钩现象 信任 濛濛 一眼就看见你, 水瓶 请找出右边两幅图中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国度、权柄、荣耀

国度、权柄、荣耀 第八课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3 课程大纲对成长的回应 : 提摩太书和提多书对逼迫的回应 : 彼得前书对犹太教的回应 : 希伯来书课文目的学完本课后, 你应该能够 : 陈述新约所展现给我们的, 保罗最后几年的生活以及提摩太和提多的事工 描述保罗在提摩太书和提多书中所阐述的牧养事工的观念与目标 认识彼得前书中有关苦难与基督徒生活的教训 阐述希伯来书中有关基督教与犹太教关系的真理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尚 侠 战时文化统制和 大政翼赞 统制经济三位一体 是日本法西斯国家体制的一个重要而有机的构成 就国民意识整合的本质而言 它是膨胀的 扩大化了的国家主义 文化统制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种文化强制力量 割断了日本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导致了日本民族精神的某种惯性模式与病态现实 日本 战时 文化统制 文化转型!! 日本学刊 年第 期 #!! # 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 序 前言 推荐序这本书将改变你的生命 我不太晓得如何介绍这位我所见过最有智慧的人才好 只要有他在的地方, 就有机锋与活力 率真与实话 庄严与亲密, 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 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 阿姜阿玛洛 (AjahnAmaro) 对本书精彩的导读, 将他描写得很传神 多数阿姜查的教导, 是藉由举例 譬喻与活泼的对话所作的即时开示 他的教导直接而诚恳, 没有任何保留 观察人世间的苦因,

More information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第 期 总第 期 年 月 研究生教育研究 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孙 蓝 陈纪梁 邢鸿飞 刘海清 万洪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系 安徽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合肥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使命是培养学生在当今多元社会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英语语言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去寻求更好的教学法 而是要探索一套能够满足学生需求且与学生学习体验相一致的教与学的策略 为此 有必要构建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More information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国培计划 项目实施工作 简 报 主办 :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013 年 11 月 24 日 第 4 期 国培计划 (2013) 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班 卷首语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聆听专家讲座, 共同经历破冰之旅 在这里, 我们曾一起参观考察, 相互讨论交流 在这里, 我们曾畅所欲言, 尽情联欢 没有地域的阻隔, 没有年龄的界限 我们相遇在天津师大 学员如火的热情, 专家深邃的思想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1:!!!!!!!!!!! 27!!!!!!!!!!!!!! 28 2:!!!!!!!!!!!!! 30!!!!!!!!!!!!!!!!!! 31 1:!!!!!!!!!!!!!!!!!!! 33!!!!!!!!!!!!!!!!! 34!!!!!!!!!!! 36 2:!!!!!!!!!!!!!!! 目 录 MUL U 目录 一 如何切合题意 1:!!!!!!!!!!!!!!!!! 2!!!!!!!!!!!!!!!!!! 3!!!!!!!!!!!!!!!!!! 5 2:!!!!!!!!!!!!!!!!!!!! 6,!!!!!!!!!!!! 7!!!!!!!!!!!!!!! 9 3:!!!!!!!!!!!!!!!!!!! 11!!!!!!!!!!!!!!! 12!!!!!!!!!!!!!!! 1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Microsoft Word - 模板.docx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慧 第一章 什么是 观 以下的教导 是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姜查在果诺 寺(Wat Gor Nork)雨安居期间 与西方弟子们的一次 问答 为了便于了解 谈话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 生起的觉知 高于并超越 想 思考 的过程 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 想 愚弄 以 想 作为工具 如实观察每件事物 问 当您教导 观 的价值时 您是指坐着想特 殊的主题 例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位吗 答 当心真的不动时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1 4 2 5 3 6 1 2 3 4 1 2 1 1 3 2 5 6 2 2 1 3 2 7 8 2 3 1 3 2 9 10 3 理想的城市形象 1 为实现理想的城市形象采取以下措施 措施1 为培养身心双方面的健康提供终身的支援 所有市民的人权都得到尊重 无论是谁都能充满活力 安居乐业的城市 推进保健 预防医疗的相关工作 推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对策的相关工作 措施2 健全医疗体制使市民 能够接受合适的医疗服务

More information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美食.cdr 牙买加 美 食 天 堂 我们 建议您 漫步于甘椒树下 呼吸着空气中所弥漫的花香 站立在罗望 子树优雅的大树枝下 用手采摘月桂树叶 在怡人的香味中平 静自己的心境 站在郁郁葱葱的甘蔗地里 举目远眺牙买加的白色海滩 无 数美景尽收眼底 种满甘薯的山坡形状怪异 甘薯藤条爬满枝 条 阴冷多雾的山上种满了咖啡树 树上长满成熟的果实 色 彩缤纷的私家花园点缀着乡村 青葱和卷心菜整齐地排列在农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19板书

19板书 第 十九课 Instructor: Yoyo 对话 一 咱们来 术馆还没 开 门呢 á á ǎ, ě ù ǎ á é ǒ ā é 来 来晚 á ǎ ǐ á ǎ ǎ 参观 个 ǒ ī ā í ì à ā ā í è à ǔ 你真 欢 国画 ǐ ē ǐ ā ō ó à 啊 欢 鸿画 马 ì ǒ ē á ǐ ā ú ē ó à ǎ 跟你 样 很 欢 国画 ǒ ē ǐ í à ě ě ǐ ā ō ó à 从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诗词的时空关系可分为诗词的外部时空关系和内部时空关系 在从时空关系的角度欣赏诗词 时 产生审美感受的主要动因不是审美过程中的 时间率领空间 和 收空于时 而是诗词自身化时间为 空间的审美机制 中国人从宇宙意识的构成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 都遵循着在可把握的现实空间中寻找家 园感的心理机制 化时间为空间在诗词中的表现可分为将时间收摄入空间 在时空合一中归于空间 营造 往复循环的空间等数种 时空关系的疏离会导致价值空没的悲剧感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一 外交制度的概念内涵及其研究视角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外交 年第 期 新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白云真 中国外交制度的发展与创新应属当下中国外交新的转型的必要内涵和关键环节 外交制度的合理建构有助于促进中国外交健康且持续的发展 也有利于中国公民身份和国家 认同有效且理性的塑造 为此 笔者将尝试运用国家 社会关系的视角来诠释与理解中国外交 制度的创建 发展及其创新 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与审视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进程 从而能够更好 地为当下中国外交制度的创新提供某些重要的思考或启示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汪朝光 抗战时期 日本扶植的沦陷区伪政权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电影检查 从沦陷初期各地各自为政的电影检查 到沦陷中后期分别集中于汪伪 华北和东北三个伪政权统治地域内的统一电影检查 从汪伪政权表面上沿袭国民政府的电影检查制度 到华北伪政权另行自己的电影检查 再到东北伪政权基本上照搬日本电影检查制度 但万变不离其宗 沦陷区电影检查的实质是为日本侵略中国服务的 是为了禁止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 独立精神和民族感情的影片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柳向阳 论奥古斯丁时间观与罗伯特 潘 沃伦的诗歌创作 柳向阳 在 世纪美国作家中 罗伯特 潘 沃伦以博学多才的文艺复兴式人物著称 但沃伦文学生涯的核心成就是在诗歌领域 在六十余年的诗歌生涯中 沃伦有意识地将 奥古斯丁时间观引入诗歌创作 一方面借鉴奥古斯丁时间的结构特征 通过探索时间向度的变化 展示生命的历程和自我的发现 另一方面挖掘奥古斯丁时间的生命和诗学内涵 通过 对时间的体验 将时间的心灵和生命的属性赋予诗歌中的人和物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水晶分析师

水晶分析师 大数据时代的挑战 产品定位 体系架构 功能特点 大数据处理平台 行业大数据应用 IT 基础设施 数据源 Hadoop Yarn 终端 统一管理和监控中心(Deploy,Configure,monitor,Manage) Master Servers TRS CRYSTAL MPP Flat Files Applications&DBs ETL&DI Products 技术指标 1 TRS

More information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合作型施压 # # ( # ( % 世界政治 年第 期 不对称相互依存与 合作型施压 美国对华战略的策略调整 王 帆! 尽管中美两国间的相互依存度在加深 但保持不对称的相互依存 关系仍是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 在不对称相互依存的前提下 美国对中国开始实施了 一种新的合作型施压策略 该策略成为美国对华战略的手段之一 作者分析了在相互 依存条件下美国对华实施合作型施压政策的背景 目的 相关议题和实施手段 并以谷歌事件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以及人民币汇率问题这三个案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Microsoft Word - 十一月月刊.docx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 1 孕前准, 需不需要? 2 3 Page 1 4 + more on 2 Lorem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Ipsum 2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continued) 3 梅 Nov 2014 Vol. 1 Issue 9 Lorem Ipsum Etiam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二 年 医疗卫生公益性衰减 年以来 中国的医改决策经历了医疗卫生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医疗卫生公 益性衰减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回归的基本历程 为中国新时期医改决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要坚持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 要发扬决策民主 要走渐进改革的道路 要不断增强政 府的环境回应能力和政策学习能力 年以来 医改决策 医疗卫生事业 一 年以来中国医改决策的基本历程 一 年 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低水平发展 钟裕民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More information

近年来中共党史若干重大事件研究的新进展 李庆刚 中共党史 重大事件 研究新进展 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 一直是党史学界教学与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近年 来 党史学界围绕若干重大历史问题 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 或有新材料发现 或有 新观点提出 或有不同观点交锋 总体看来 对于诸多事件的看法 争论多于共识 这给研究者 提供了继续探索的方向和路径 鹍对此持不同意见 他认为 八年抗战 鹍指出 七七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文字作品二等奖 M 为国开利甲 两弹裂长空 记 201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程开甲院士 经济日报社 佘惠敏 1918 年出生的程开 甲 在他 96 岁高龄时获 得 了 国 家 最 高 科 技 奖 这个奖 源于半个世纪 前新中国爆响的第一颗 原子弹 源于他为国奉 献的耿耿丹心 源于他 开拓进取的赫赫功勋 顽童的自尊 从那天起 我看到了 中国的希望 在文风繁盛的江苏 省吴江市出生成长的程 经济日报 第 7 版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曹 莉 占有 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 曹 莉 本文以分析当代英国女作家拜厄特的长篇小说 占有 的 充盈饱满 为出发 点 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距离和张力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的历史 内涵以及小说这一特殊的叙事形式 在创作情节和情境以及在进行情节和情境的组合过程中以其特有的较为充分和自由的表达方式所能给予的阅读与写作的愉悦 拜厄特 占有 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文本的愉悦 ¹ 曹莉 文学博士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戒 目录 : 推荐序这本书将改变你的生命 ------------------------- 2 推荐序与证悟者的生命相遇 --------------------------- 3 导论灭苦之道 -------------------------------------- 9 ( 作者简传 ) 阿姜查 ---------------------------------- 25 前言关于这颗心 ------------------------------------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1& # "## 2 * "## 2 * #,0#334**1,33*2" #+,)0 #"0# #*%1### #*## % ( &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98

98 /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 / /... 人本与物本 翻译 与 语义谱系分析比较 牛云平, 杨秀敏 (., ;., ) : 翻译 与 的语义谱系有着根本不同之处 : 前者的本义是语官及其解释活动, 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 ; 后者的本义则是物体搬移行为, 具有明显的物化特征 两词的语义谱系不同, 决定了各自理论发展形态有别, 证明了中西翻译学自然而然地有着不同的研究重心和研究取向 因此, 中国学人强求与西人苟同乃是不智之举,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章 按摩与保健 205 图 6唱 17 常用穴位示意图 三 选穴原则 穴位按摩是针对穴位进行点 按 揉 推等多种手法的刺激 引起局部出现 酸 麻 胀 痛或温热感觉 一般每天按摩 1 2 次 每次可选用 3 6 个 对 穴 位交替进行按摩 同时 穴位的选择应根据人体的体质和病情 从全身的穴位中 选出一些对某种病症有效的穴位 也称配穴 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一 一般规律 虽然全身的穴位很多 每个穴位的主治功能又有不同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胡迎建 抗战时期 旧体诗创作走出了五四以来的低迷状态 出现了复兴的态势 其表现是 残酷的战争为诗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题材与人生体验 抗战之初开展了利用旧的文艺形式包括旧体诗以鼓舞民心的讨论 诗作者队伍不断扩大 诗社纷纷成立 雅集 唱和活动频繁 出版诗集 创办刊物林林总总 总的特点是承继 诗经以来兴观群怨的优秀传统 多角度 广视野深刻地反映时代 高扬抗战救国主旋律 题材多样 内容丰富 主要表现为 一是描写世乱时艰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关于西南联合大学战时从军运动的考察 闻黎明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是中国教育界献身抗战建国事业的壮举 目 前 史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 年国民政府发动的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而对于 贯穿整个抗战时期的从军活动 关注的还很不够 本文旨在对全国高等学府中学生数量最多 师资最强大 学科最齐全的西南联合大学的青年从军运动 做以尽量全面的梳理 同时 拟就不 同阶段的从军意识 动员方式 服务特征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察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锦成说33期 (电子)

锦成说33期 (电子) 2016 年 09 月刊 总第 33 期? 就业数据如何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DT 时代, 就业指导中心需向数据服务中心转变 CONTENTS 33 期 卷首 P.01 专题 就业数据的价值及深度应用 就业质量年报的发布可谓近几年高等学校的一件大事, 不管是本科还是高职类院校, 每年都要就本校的就业质量向主管部门和社会来一次汇 报和巡礼 一串串 一行行 亮眼 的数字背后, 你能看出什么? 你能解读出什么值得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

More information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Sea level China Overseas 1 1 11 1 1 1 1 数字中海 CONTENT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Features China Overseas China Overseas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俄克拉何马大学现代语言 文学及语言学系 美国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 俄克拉何马大学教育学院 美国 世界文学是美国初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种美国中学的世界文 学教科书共选录中国文学作品 篇 包括先秦典籍 中古诗词 现当代作品 民间故事 美国华裔 文学等 教科书对中国文学评价很高 在选录时 重视中国文学中能够反映普世价值的作品 教材或以主题编目 或以区域和时代划类

More information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近代史研究 年第 期 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的研究 刘家峰 由于农业具有和医学 教育同样的传教价值 早期农业传教士根据中国是一个农民大国的国情 针对中国教会一贯重视城市忽视乡村的策略 提出了 教会乡村化 的主张 这一主张激起了部分教会对农业的极大兴趣 本文以金陵大学农林科为中心 讨论了教会与金大农林科为实现教会乡村化而进行农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的过程 在教会乡村化和乡村基督化的背景下 农业科技成为传播基督教的媒介 基督教充当了传播农业科技的主体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论文,,,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原译作 修补者, 但在英译版本中, 被译作

论文,,,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原译作 修补者, 但在英译版本中, 被译作 * 夏传玲 :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定性研究在最近 多年的发展概况, 总结 了定性研究的六个发展趋势和分析策略上的三种流派 在上述两种背景下,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给定性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它和手工操作对比时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应用这种定性分析技术所可能面临的困难 : 定性研究定性分析 文化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郭洪茂 满铁是日本推行大陆扩张政策的产物 铁路在满铁经营中始终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 满铁铁路运输业务不断膨胀 铁路工人数量也迅速增大 但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 尤其七七事变以后 满铁铁路运输日益紧张 劳动力供求矛盾也不断加剧 铁路劳动力严重不足 从业员素质下降 铁路事故增多 战时经济日趋窘迫 在这种形势下 满铁庞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体系赖以运转和经营的广大铁路工人 一方面在自身素质不断恶化条件下肩负着日益沉重的运输劳务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