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 議 日 程 6 月 24 日 ( 星 期 五 ) 全 日 報 到, 20:00~21:00 理 事 會 6 月 25 日 ( 星 期 六 ) 早 餐 07:00~08:00 NURI 館 食 堂 ( 宿 舍 1F) 開 幕 典 禮 內 容 地 點 時 間 發 言 題 目 及 內 容 主 持 人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會 議 日 程 6 月 24 日 ( 星 期 五 ) 全 日 報 到, 20:00~21:00 理 事 會 6 月 25 日 ( 星 期 六 ) 早 餐 07:00~08:00 NURI 館 食 堂 ( 宿 舍 1F) 開 幕 典 禮 內 容 地 點 時 間 發 言 題 目 及 內 容 主 持 人 "

Transcription

1 48434, 大 韓 民 國 釜 山 廣 域 市 南 區 水 營 路 309( 大 淵 洞 ) 慶 星 大 學 校 12 號 樓 304 室 ( 韓 國 漢 字 硏 究 所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 電 話 : hanjapower@naver.com #48434, Room 304, Multimedia Bldg. Sooyoung-ro 309, Nam-gu, Busan, Korea Phone : hanjapower@naver.com 제4회 세계한자학회 연례 국제학술대회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The 4 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tudies: The System of Ideography &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Studies as Science 時 間 : 地 點 : 主 辦 :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Kyungsung Univ., Busan, Korea) ( 社 團 法 人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與 應 用 中 心 後 援 :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敎 育 部 韓 國 學 振 興 事 業 團 (KSPS)

2 會 議 日 程 6 月 24 日 ( 星 期 五 ) 全 日 報 到, 20:00~21:00 理 事 會 6 月 25 日 ( 星 期 六 ) 早 餐 07:00~08:00 NURI 館 食 堂 ( 宿 舍 1F) 開 幕 典 禮 內 容 地 點 時 間 發 言 題 目 及 內 容 主 持 人 第 一 部 開 幕 典 禮 2 7 號 館 President Hall 09:00~09:05 開 幕 宣 言 : 臧 克 和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會 長 ) 09:05~09:20 賀 辭 : 宋 守 健 ( 慶 星 大 學 總 長 ) 09:20-09:35 歡 迎 辭 : 李 圭 甲 (Korea: 延 世 大 學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韓 國 會 長 ) 09:35-09:45 合 影 茶 息 09:45-10:00 27 號 館 12F 茶 息 室 第 二 部 基 調 講 演 (2-a) 2 7 號 館 President Hall 10:00-10:25 10:25-10:50 10:50-11:15 11:15-11:40 1 臧 克 和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漢 字 漢 字 學 漢 字 學 科 2Wolfgang Kubin (Germany: The University of Bonn) 漢 字 : 中 國 的 經 學 3Edward L. Shaughnessy (USA: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再 論 表 意 文 字 與 象 形 信 仰 4 許 成 道 (Korea: 首 爾 大 學 ) 孟 子 的 形 色 槪 念 午 餐 11:40~13:00 NURI 館 食 堂 第 三 部 大 會 主 題 講 演 (3-a) 13:00~13:25 13:25~13:50 1 阮 俊 強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越 南 方 塊 文 字 研 究 的 回 顧 與 展 望 2 李 圭 甲 (Korea: 延 世 大 學 ) 偏 旁 結 構 變 更 異 體 字 的 類 型 研 究 第 一 部 : 河 永 三 (Korea: 慶 星 大 學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祕 書 長 ), 呂 菁 華 (Korea: 慶 星 大 學 ) 第 二 部 : 朱 歧 祥 (Taiwan: 東 海 大 學 ) 第 三 部 : 王 平 (China: 上 海 交 通 大 學 ), 1

3 2 7 號 館 President Hall 13:50~14:15 14:15~14:35 14:35~15:00 3 李 運 富 (China: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 論 漢 字 學 的 三 平 面 體 系 4 趙 平 安 (China: 清 華 大 學 ) 子 儀 歌 隋 與 幾 個 疑 難 字 的 釋 讀 : 兼 及 子 儀 的 文 本 流 傳 5 朱 歧 祥 (Taiwan: 東 海 大 學 ) 質 疑 清 華 簡 的 一 些 特 殊 字 詞 15:00~15:20 綜 合 討 論 茶 息 15:20~15:45 27 號 館 12F 茶 息 室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4-a) 2 7 號 館 1203 室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4-b) 2 7 號 館 1204 室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15:45~16:00 16:00~16:15 16:15~16:30 16:30~16:45 16:45~17:00 1 丁 克 順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十 三 至 十 四 世 紀 越 南 陳 朝 的 碑 刻 討 論 : 張 玉 金 2 王 平 ㆍ 羅 雅 麗 (China: 上 海 交 通 大 學 )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異 文 研 究 討 論 : 姜 允 玉 3 張 玉 金 (China: 華 南 師 範 大 學 ) 漢 字 文 化 生 態 學 研 究 與 漢 字 中 國 叢 書 編 纂 討 論 : 郭 靜 云 4 郭 靜 云 (Taiwan: 中 正 大 學 ) 東 北 拜 虎 族 群 的 活 動 及 對 殷 周 文 明 的 影 響 討 論 : 王 平 5 姜 允 玉 ㆍ 李 效 眞 (Korea: 明 知 大 學 ) 15 世 紀 崔 溥 漂 海 錄 俗 字 探 討 討 論 : 丁 克 順 17:15~17:30 綜 合 討 論 15:45~16:00 16:00~16:15 16:15~16:30 16:30~16:45 16:45~17:00 17:00~17:15 1 河 永 三 (Korea: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新 字 典 增 減 字 考 : 與 全 韻 玉 篇 比 較 討 論 : 李 運 富 2 羅 度 垣 (Korea: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字 典 釋 要 之 '솥(Sot)' 系 列 漢 字 試 探 : 以 人 類 語 言 學 的 觀 點 討 論 : 金 玲 敬 3 金 玲 敬 (Korea: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醫 書 玉 篇 板 本 硏 究 討 論 : 羅 潤 基 4 郭 鉉 淑 (Korea: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漢 鮮 文 新 玉 篇 中 韓 國 固 有 漢 字 特 徴 之 考 察 討 論 : 羅 度 垣 5 金 億 燮 (Korea: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日 鮮 新 玉 篇 系 列 書 的 版 本 考 討 論 : 河 永 三 6 羅 潤 基 (Korea: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國 漢 文 新 玉 篇 字 釋 研 究 討 論 : 金 億 燮 17:15~17:30 綜 合 討 論 郭 靜 云 (Taiwan: 中 正 大 學 ) (4-a): 李 添 富 (Taiwan: 輔 仁 大 學 ), 張 皓 得 (Korea: 檀 國 大 學 ) (4-b): 汪 少 華 (China: 復 旦 大 學 ), 林 亨 錫 (Korea: 慶 星 大 學 ) 2

4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4-c) 2 7 號 館 1205 室 15:45~16:05 16:05~16:25 16:25~16:45 16:45~17:05 1 連 登 崗 (China: 南 通 大 學 ) 中 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研 究 討 論 : 山 元 宣 宏 (4-c): 2 潘 玉 坤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古 漢 語 有 訓 能 可 釋 證 討 論 : 劉 承 峰 3 山 元 宣 宏 (Japan: 宮 崎 大 學 ) 書 法 教 育 於 漢 字 學 習 的 有 效 性 討 論 : 潘 玉 坤 4 劉 承 峰 ㆍ 朴 恩 實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韓 國 漢 語 學 習 者 漢 字 學 習 偏 誤 研 究 討 論 : 連 登 崗 17:05~17:30 綜 合 討 論 歡 迎 晩 餐 18:30~20:30 自 然 別 曲 韓 式 自 助 餐 ( 學 校 正 門 口 ) 6 月 26 日 ( 星 期 日 ) 阮 俊 強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黑 維 強 (China: 陝 西 師 範 大 學 ) 早 餐 07:00~08:00 NURI 館 食 堂 ( 宿 舍 1F) 第 五 部 分 組 發 言 (5-a) 2 7 號 館 1203 室 第 五 部 分 組 發 言 (5-b) 2 7 號 館 1204 室 第 五 部 09:00~09:15 09:15~09:30 09:30~09:45 09:45~10:00 10:00~10:15 分 組 發 言 1 白 于 藍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清 華 簡 厚 父 校 釋 四 則 討 論 : 汪 少 華 2 汪 少 華 ㆍ 顧 莉 丹 (China: 復 旦 大 學 ) 說 珽 之 形 制 討 論 : 白 于 藍 3 藪 敏 裕 (Japan: 岩 手 大 學 ) 清 華 簡 耆 夜 所 見 訶 與 誦 的 解 釋 討 論 : 余 風 4 李 孝 善 (Korea: 京 都 大 學 ) 中 國 續 千 字 文 研 究 討 論 : 藪 敏 裕 5 余 風 (Taiwan: 逢 甲 大 學 ) 說 文 山 部 地 名 字 構 形 探 論 討 論 : 李 孝 善 10:15~10:30 綜 合 討 論 09:00~09:15 09:15~09:30 09:30~09:45 09:45~10:00 10:00~10:15 1 董 蓮 池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釋 春 秋 公 孫 敦 中 的 福 字 兼 談 黃 諸 器 中 的 福 字 構 形 討 論 : 夏 含 夷 2 金 愛 英 (Korea: 安 養 大 學 ) 張 家 山 漢 簡 脈 書 和 馬 王 堆 帛 書 醫 書 異 文 考 察 討 論 : 叢 培 凱 3 劉 海 宇 (Japan: 岩 手 大 學 ) 盬 字 解 诂 討 論 : 董 蓮 池 4 叢 培 凱 (Taiwan: 東 吳 大 學 ) 遠 求 近 取, 旁 搜 曲 證 : 從 六 書 索 隱 論 明 人 楊 慎 的 文 字 學 研 究 討 論 : 劉 海 宇 5 何 余 華 (China: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 新 莽 時 期 特 殊 用 字 研 究 討 論 : 金 愛 英 (5-a): 張 美 蘭 (China: 清 華 大 學 ), 吳 建 偉 (China: 東 華 大 學 ) (5-b): 王 漢 衛 (China: 暨 南 大 學 ), 金 泰 完 (Korea: 全 南 大 學 ) 3

5 第 五 部 分 組 發 言 (5-c) 2 7 號 館 1205 室 10:15~10:30 綜 合 討 論 09:00~09:15 09:15~09:30 09:30~09:45 09:45~10:00 10:00~10:15 1 徐 時 儀 (China: 上 海 師 範 大 學 ) 同 形 異 詞 與 異 形 同 詞 的 收 釋 探 略 討 論 : 李 圭 甲 2 劉 淩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戰 國 楚 簡 應 用 類 文 獻 中 連 詞 的 文 獻 分 布 特 徵 : 兼 論 連 詞 與 文 獻 類 型 的 相 互 選 擇 討 論 : 徐 時 儀 3 李 鵑 娟 (Taiwan: 輔 仁 大 學 ) 異 體 字 字 典 簡 化 字 收 錄 原 則 討 論 : 劉 淩 4 張 述 娟 (China: 暨 南 大 學 ) 譯 語 類 解 漢 語 詞 彙 的 特 點 及 其 詞 彙 學 研 究 視 角 管 窺 討 論 : 李 鵑 娟 5 張 東 烈 (Korea: 延 世 大 學 ) 班 馬 字 類 異 體 字 初 探 討 論 : 張 述 娟 10:15~10:30 綜 合 討 論 茶 息 10:30~10:40 27 號 館 12F 茶 息 室 (5-c): 李 淑 萍 (Taiwan: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 沈 載 勛 (Korea: 檀 國 大 學 ) 第 六 部 分 組 發 言 (6-a) 2 7 號 館 1203 室 第 六 部 分 組 發 言 (6-b) 2 7 號 館 1204 室 第 六 部 10:40~10:55 10:55~11:10 11:10~11:25 11:25~11:40 11:40~11:55 分 組 發 言 1 舒 忠 (China: 山 東 大 學 ) 從 古 之 公 案 及 語 言 學 角 度 辨 析 孔 子 家 語 眞 僞 討 論 : 名 和 敏 光 2 沈 祖 春 (China: 西 南 大 學 ) 集 韻 編 纂 時 間 考 辨 討 論 : 舒 忠 3 名 和 敏 光 (Japan: 山 梨 縣 立 大 學 ) 馬 王 堆 漢 墓 帛 書 陰 陽 五 行 甲 篇 諸 神 吉 凶 前 半 章 綴 合 校 釋 討 論 : 呂 佩 珊 4 呂 佩 珊 (Taiwan: 慈 濟 科 技 大 學 ) 清 華 簡 從 食 字 例 初 探 討 論 : 朴 晟 佑 5 朴 晟 佑 (Korea: 復 旦 大 學 ) 西 周 金 文 所 見 防 護 兵 器 ( 七 則 ) 討 論 : 沈 祖 春 11:55~12:10 綜 合 討 論 10:40~11:00 11:00~11:20 11:20~11:40 11:40~12:00 (6-a): 連 登 崗 (China: 南 通 大 學 ), 梁 萬 基 (Korea: 漢 拏 大 學 ) 1 李 添 富 (Taiwan: 輔 仁 大 學 ) 異 體 字 字 典 正 字 選 錄 原 則 討 論 : 臧 克 和 (6-b): 2 樓 蘭 (China: 上 海 海 洋 大 學 ) 秦 楚 簡 文 構 形 差 異 成 因 研 究 討 論 : 阮 金 茫 3 劉 本 才 (China: 南 京 林 業 大 學 ) 隋 唐 五 代 石 刻 韻 文 中 韻 字 的 平 上 兩 讀 而 義 別 問 題 研 究 討 論 : 李 添 富 4 阮 金 茫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越 南 寧 平 省 陳 朝 碑 刻 避 諱 字 研 究 討 論 : 樓 蘭 李 運 富 (China: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 李 圭 甲 (Korea: 延 世 大 學 ) 4

6 第 六 部 分 組 發 言 (6-c) 2 7 號 館 1205 室 12:00~12:10 綜 合 討 論 10:40~10:55 10:55~11:10 11:10~11:25 11:25~11:40 11:40~11:55 1 王 漢 衛 ㆍ 蘇 印 霞 ㆍ 董 燕 南 (China: 暨 南 大 學 ) 漢 字 拆 分 理 論 的 再 認 識 與 基 礎 形 元 的 求 取 討 論 : 黃 芳 梅 2 黃 芳 梅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越 南 少 數 民 族 喃 字 字 典 的 編 撰 工 作 : 回 瞻 與 前 景 討 論 : 郭 瑞 3 郭 瑞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基 於 數 據 庫 平 臺 的 文 字 編 編 撰 和 自 動 化 發 佈 討 論 : 王 漢 衛 4 呂 明 恆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記 錄 外 來 語 人 名 聖 名 詞 之 喃 字 : 考 察 第 十 七 世 紀 天 主 教 之 喃 籍 討 論 : 李 綉 玲 5 李 綉 玲 (Taiwan: 逢 甲 大 學 ) 從 隸 變 看 部 首 記 號 化 現 象 討 論 : 呂 明 恆 11:55~12:10 綜 合 討 論 午 餐 12:10~13:30 NURI 館 食 堂 第 七 部 分 組 發 言 (7-a) 2 7 號 館 1203 室 第 七 部 分 組 發 言 (7-b) 2 7 號 館 1204 室 第 七 部 13:30~13:45 13:45~14:00 14:00~14:15 14:15~14:30 14:30~14:45 分 組 發 言 1 吳 良 寶 (China: 吉 林 大 學 ) 膚 施 慮 虒 及 相 關 問 題 討 論 : 姚 美 玲 2 姚 美 玲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敦 煌 絹 畫 供 養 人 題 記 格 式 解 讀 討 論 : 申 世 利 3 李 海 燕 (China: 同 濟 大 學 ) 隋 代 墓 誌 銘 彙 考 釋 文 校 讀 劄 記 討 論 : 吳 良 寶 4 何 昆 益 (Taiwan: 慈 濟 科 技 大 學 ) 清 華 簡 ( 六 ) 子 儀 析 論 討 論 : 李 海 燕 5 申 世 利 (Korea: 朝 鮮 大 學 ) 筭, 算 關 係 補 證 : 以 北 京 大 學 藏 西 漢 竹 書 倉 頡 篇 18 美 ( 弄 ) 字 爲 主 - 討 論 : 何 昆 益 14:45~15:00 綜 合 討 論 13:30~13:45 13:45~14:00 14:00~14:15 14:15~14:30 (6-c): 張 玉 金 (China: 華 南 師 範 大 學 ), 金 彥 鍾 (Korea: 高 麗 大 學 ) (7-a): 施 順 生 (Taiwan: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 金 炫 兌 (Korea: 釜 慶 大 學 ) 1 黑 維 強 ㆍ 盧 慶 全 (China: 陝 西 師 範 大 學 ) 宋 - 民 國 民 間 文 書 中 的 兩 類 俗 字 現 象 舉 例 討 論 : 阮 俊 強 (7-b): 2 張 美 蘭 (China: 清 華 大 學 ) 清 代 口 語 文 獻 中 的 異 形 字 討 論 : 黑 維 強 3 門 藝 (China: 河 南 大 學 ) 倝 字 形 義 考 討 論 : 劉 雅 芬 4 劉 雅 芬 (Taiwan: 輔 仁 大 學 ) 從 概 念 合 成 理 論 看 漢 語 正 色 詞 文 化 意 義 的 形 成 與 轉 化 : 以 說 文 解 字 白 色 詞 系 爲 例 討 論 : 張 美 蘭 趙 平 安 (China: 清 華 大 學 ), 崔 南 圭 (Korea: 全 北 大 學 ) 5

7 第 七 部 分 組 發 言 (7-c) 2 7 號 館 1205 室 14:30~14:45 5 牛 振 (China: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 清 末 化 學 元 素 同 形 異 用 字 考 察 討 論 : 門 藝 14:45~15:00 綜 合 討 論 13:30~13:50 13:50~14:10 14:10~14:30 14:30~14:50 1 李 淑 萍 (Taiwan: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 從 繁 簡 用 字 觀 念 到 漢 字 形 義 特 色 之 探 索 討 論 : 何 瑞 2 陶 芳 芝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漢 字 對 越 南 社 會 的 影 響 : 以 二 十 世 紀 初 期 喃 字 鄉 俗 文 本 的 漢 字 使 用 爲 例 討 論 : 李 淑 萍 3 徐 志 學 (China: 三 峽 大 學 ) 魏 晉 南 北 朝 隋 唐 五 代 石 刻 引 坤 卦 塵 封 用 典 形 式 成 因 辨 析 討 論 : 陶 芳 芝 4 何 瑞 (China: 中 國 教 育 部 ) 玉 篇 對 照 說 文 重 文 的 楷 定 字 討 論 討 論 : 徐 志 學 14:50~15:00 綜 合 討 論 茶 息 10:30~10:40 27 號 館 12F 茶 息 室 第 八 部 分 組 發 言 (8-a) 2 7 號 館 1203 室 第 八 部 分 組 發 言 (8-b) 2 7 號 館 1204 室 第 八 部 15:15~15:30 15:30~15:45 15:45~16:00 16:00~16:15 16:15~16:30 分 組 發 言 1 吳 建 偉 (China: 東 華 大 學 ): 上 博 簡 容 成 氏 釋 文 一 則 討 論 : 金 炫 兌 2 李 恆 光 (China: 中 國 浙 江 工 業 大 學 ) 新 發 現 武 興 國 主 楊 文 弘 與 薑 太 妃 墓 誌 校 正 討 論 : 吳 建 偉 3 鄭 邵 琳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論 量 詞 區 丘 軀 所 的 更 替 與 演 化 以 中 古 石 刻 文 獻 爲 中 心 討 論 : 李 恆 光 4 莊 斐 喬 (Taiwan: 台 灣 中 央 大 學 ) 說 文 解 字 新 附 字 之 佛 教 用 字 析 論 討 論 : 鄭 邵 琳 5 劉 麗 (Korea: 慶 星 大 學 ) 建 國 後 中 國 大 陸 首 本 中 醫 字 典 的 特 點 及 價 値 討 論 : 莊 斐 喬 16:30~17:00 綜 合 討 論 15:15~15:35 15:35~16:05 16:05~16:25 1 海 村 惟 一 (Japan: 福 岡 國 際 大 學 ) 日 本 漢 字 字 形 研 究 討 論 : 朱 歧 祥 2 周 萍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近 現 代 漢 字 改 革 方 案 及 其 影 響 因 素 分 析 討 論 : 海 村 惟 一 3 劉 元 春 (China: 上 海 交 通 大 學 ) 新 字 典 俗 誤 字 俗 非 字 初 探 討 論 : 出 (7-c): 丁 克 順 (Vietnam: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翰 林 院 ), 陳 秋 萍 (Japan: 久 留 米 大 學 ) (8-a): 吳 良 寶 (China: 吉 林 大 學 ), 金 殷 嬉 (Korea: 誠 信 女 子 大 學 ) (8-b): 白 于 藍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姜 允 玉 (Korea: 6

8 第 八 部 分 組 發 言 (8-c) 2 7 號 館 1205 室 16:25~16:45 野 文 莉 4 出 野 文 莉 (Japan: 大 阪 教 育 大 學 ) 日 本 漢 字 流 通 的 成 立 過 程 討 論 : 劉 元 春 16:45~17:00 綜 合 討 論 15:15~15:35 15:35~16:05 16:05~16:25 16:25~16:45 1 王 敏 (China: 中 國 教 育 部 ) 現 代 漢 字 楷 書 書 寫 水 平 測 試 : 理 論 與 效 果 討 論 : 施 順 生 2 施 順 生 (Taiwan: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 臺 灣 的 敬 字 亭 及 其 所 展 現 的 尊 古 聖 賢 敬 字 惜 紙 文 化 討 論 : 王 敏 3 胡 雲 鳳 (Taiwan: 臺 灣 海 洋 大 學 ) 論 方 塊 漢 字 與 處 世 態 度 討 論 : 李 智 瑛 4 李 智 瑛 (Korea: 首 爾 大 學 ) The Sound of Chan 禪 in Middle Chinese 討 論 : 胡 雲 鳳 16:45~17:00 綜 合 討 論 茶 息 17:00~17:10 27 號 館 12F 茶 息 室 明 知 大 學 ) (8-c): 董 蓮 池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梁 英 梅 (Korea: 韓 國 外 國 語 大 學 ) 閉 幕 式 2 7 號 館 President Hall 17:10~17:40 閉 幕 式 祝 賀 演 奏 : 韓 國 傳 統 音 樂 演 奏 ( 東 國 大 學 金 銀 慶 敎 授 等 ) 主 持 人 : 17:40~17:50 WACCS 硏 究 倫 理 綱 領 講 座 及 規 定 介 紹 17:50~18:00 18:00~18:10 來 賓 致 辭 : 駐 釜 山 臺 灣 辦 事 處 唐 殿 文 處 長 (Taiwan) 會 議 總 結 ( 臧 克 和, China: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會 長 ) 歡 送 晩 宴 18:30~20:30 自 然 別 曲 韓 式 自 助 餐 ( 學 校 正 門 口 ) 6 月 27 日 ( 星 期 一 ) 早 餐 07:00~08:00 NURI 館 食 堂 ( 宿 舍 1F) 河 永 三 (Korea: 慶 星 大 學 /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祕 書 長 ) 文 化 考 察 (09:10~13:00 梵 魚 寺 ; 13:00~15:00 釜 山 電 影 節 主 會 場, 海 雲 臺 一 帶 ; 13:00~ 自 由 活 動 6 月 28 日 ( 星 期 二 ) 早 餐 07:00~08:00 NURI 館 食 堂 ( 宿 舍 1F) 離 會 7

9 發 言 討 論 主 持 安 排 表 ( 按 國 家 英 語 名 稱 排 序 ) No 國 籍 名 字 發 言 討 論 主 持 1 China 臧 克 和 (2-a)1 (6-b)1 李 添 富 2 China 李 運 富 (3-a)3 (4-b)1 河 永 三 (6-b) 3 China 趙 平 安 (3-a)4 (7-b) 4 China 王 平 (4-a)2 (4-a)4 郭 靜 云 5 China 張 玉 金 (4-a)3 (4-a)1 丁 克 順 (6-c) 6 China 連 登 崗 (4-c)1 (4-c)4 劉 承 峰 (6-a) 7 China 潘 玉 坤 (4-c)2 (4-c)3 山 元 宣 宏 8 China 劉 承 峰 (4-c)4 (4-c)2 潘 玉 坤 9 China 白 于 藍 (5-a)1 (5-a)2 汪 少 華 (8-b) 10 China 汪 少 華 (5-a)2 (5-a)1 白 于 藍 (4-b) 11 China 董 蓮 池 (5-b)1 (5-b)3 劉 海 宇 (8-c) 12 China 何 余 華 (5-b)5 13 China 徐 時 儀 (5-c)1 (5-c)2 劉 淩 14 China 劉 淩 (5-c)2 (5-c)3 李 鵑 娟 15 China 張 述 娟 (5-c)4 (5-c)5 張 東 烈 16 China 舒 忠 (6-a)1 (6-a)2 沈 祖 春 17 China 沈 祖 春 (6-a)2 (6-a)5 朴 晟 佑 18 China 樓 蘭 (6-b)2 (6-b)4 阮 金 茫 19 China 劉 本 才 (6-b)3 20 China 王 漢 衛 (6-c)1 (6-c)3 郭 瑞 (5-b) 21 China 郭 瑞 (6-c)3 (6-c)2 黃 芳 梅 22 China 吳 良 寶 (7-a)1 (7-a)3 李 海 燕 (8-a) 23 China 姚 美 玲 (7-a)2 (7-a)1 吳 良 寶 24 China 李 海 燕 (7-a)3 (7-a)4 何 昆 益 25 China 黑 維 強 (7-b)1 (7-b)2 張 美 蘭 (4-c) 26 China 張 美 蘭 (7-b)2 (7-b)4 劉 雅 芬 (5-a) 27 China 門 藝 (7-b)3 (7-b)5 牛 振 28 China 牛 振 (7-b)5 29 China 徐 志 學 (7-c)3 (7-c)4 何 瑞 30 China 何 瑞 (7-c)4 (7-c)1 李 淑 萍 31 China 吳 建 偉 (8-a)1 (8-a)2 李 恆 光 (5-a) 32 China 李 恆 光 (8-a)2 (8-a)3 鄭 邵 琳 33 China 鄭 邵 琳 (8-a)3 (8-a)4 莊 斐 喬 34 China 周 萍 (8-b)2 35 China 劉 元 春 (8-b)3 (8-b)4 出 野 文 莉 36 China 王 敏 (8-c)1 (8-c)2 施 順 生 37 Germany 顧 彬 (Wolfgang Kubin) (2-a)2 38 Japan 山 元 宣 宏 (4-c)3 (4-c)1 連 登 崗 39 Japan 藪 敏 裕 (5-a)3 (5-a)4 李 孝 善 40 Japan 劉 海 宇 (5-b)3 (5-b)4 叢 培 凱 41 Japan 名 和 敏 光 (6-a)3 (6-a)1 舒 忠 42 Japan 海 村 惟 一 (8-b)1 (8-b)2 周 萍 43 Japan 出 野 文 莉 (8-b)4 (8-b)3 劉 元 春 44 Japan 陳 秋 萍 (7-c) 45 Korea 許 成 道 (2-a)4

10 46 Korea 李 圭 甲 (3-a)2 (5-c)1 徐 時 儀 (6-b) 47 Korea 姜 允 玉 (4-a)5 (4-a)2 王 平 (8-b) 48 Korea 河 永 三 (4-b)1 (4-b)5 金 億 燮 49 Korea 羅 度 垣 (4-b)2 (4-b)4 郭 鉉 淑 50 Korea 金 玲 敬 (4-b)3 (4-b)2 羅 度 垣 51 Korea 郭 鉉 淑 (4-b)4 52 Korea 金 億 燮 (4-b)5 (4-b)6 羅 潤 基 53 Korea 羅 潤 基 (4-b)6 (4-b)3 金 玲 敬 54 Korea 李 孝 善 (5-a)4 (5-a)5 余 風 55 Korea 金 愛 英 (5-b)2 (5-b)5 何 余 華 56 Korea 張 東 烈 (5-c)5 57 Korea 朴 晟 佑 (6-a)5 (6-a)4 呂 佩 珊 58 Korea 申 世 利 (7-a)5 (7-a)2 姚 美 玲 59 Korea 劉 麗 (8-a)5 60 Korea 李 智 瑛 (8-c)4 (8-c)3 胡 雲 鳳 61 Korea 張 皓 得 (4-a) 62 Korea 林 亨 錫 (4-b) 63 Korea 金 泰 完 (5-b) 64 Korea 沈 載 勛 (5-c) 65 Korea 梁 萬 基 (6-a) 66 Korea 金 彥 鍾 (6-c) 67 Korea 金 炫 兌 (7-a) 68 Korea 崔 南 圭 (7-b) 69 Korea 金 殷 嬉 (8-a) 70 Korea 梁 英 梅 (8-c) 71 Taiwan 朱 歧 祥 (3-a)5 (8-b)1 海 村 惟 一 72 Taiwan 郭 靜 云 (Olga Gorodetskaya) (4-a)4 (4-a)3 張 玉 金 (3-a) 73 Taiwan 余 風 (5-a)5 (5-a)3 藪 敏 裕 74 Taiwan 叢 培 凱 (5-b)4 (5-b)2 金 愛 英 75 Taiwan 李 鵑 娟 (5-c)3 (5-c)4 張 述 娟 76 Taiwan 呂 佩 珊 (6-a)4 (6-a)3 名 和 敏 光 77 Taiwan 李 添 富 (6-b)1 (6-b)3 劉 本 才 (4-a) 78 Taiwan 李 綉 玲 (6-c)5 (6-c)4 呂 明 恆 79 Taiwan 何 昆 益 (7-a)4 (7-a)5 申 世 利 80 Taiwan 劉 雅 芬 (7-b)4 (7-b)3 門 藝 81 Taiwan 李 淑 萍 (7-c)1 (7-c)2 陶 芳 芝 (5-c) 82 Taiwan 莊 斐 喬 (8-a)4 (8-a)5 劉 麗 83 Taiwan 施 順 生 (8-c)2 (8-c)1 王 敏 (7-a) 84 Taiwan 胡 雲 鳳 (8-c)3 (8-c)4 李 智 瑛 85 U.S.A 夏 含 夷 (Edward L.Shaughnessy) (2-a)3 (5-b)1 董 蓮 池 86 Vietnam 阮 俊 強 (NGUYỄN TuấnCường) (3-a)1 (7-b)1 黑 維 強 (4-c) 87 Vietnam 丁 克 順 (DINH Khac Thuan) (4-a)1 (4-a)5 姜 允 玉 (7-c) 88 Vietnam 阮 金 茫 (NGUYỄN KimMăng) (6-b)4 (6-b)2 樓 蘭 89 Vietnam 黃 芳 梅 (HOÀNG PhươngMai) (6-c)2 (6-c)1 王 漢 衛 90 Vietnam 呂 明 恆 (LÃ Minh Hằng) (6-c)4 (6-c)5 李 綉 玲 91 Vietnam 陶 芳 芝 (ĐÀO PhươngChi) (7-c)2 (7-c)3 徐 志 學

11 目 次 第 二 部 基 調 講 演 10:00-11:40 臧 克 和 - 漢 字 ㆍ 漢 字 學 ㆍ 漢 字 學 科... 1 顧 彬 (Wolfgang Kubin)- 漢 字 : 中 國 的 經 學 夏 含 夷 - 再 論 表 意 文 字 與 象 形 信 仰 許 成 道 - 孟 子 的 形 色 槪 念 第 三 部 大 會 主 題 講 演 13:00-15:20 阮 俊 強 - 越 南 方 塊 文 字 研 究 的 回 顧 與 展 望 李 圭 甲 - 偏 旁 結 構 變 更 異 體 字 的 類 型 研 究 李 運 富 - 論 漢 字 學 的 三 平 面 體 系 趙 平 安 - 子 儀 歌 隋 與 幾 個 疑 難 字 的 釋 讀 朱 歧 祥 - 質 疑 清 華 簡 的 一 些 特 殊 字 詞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A 15:45-17:30 丁 克 順 - 十 三 至 十 四 世 紀 越 南 陳 朝 的 碑 刻 王 平 羅 雅 麗 - 韓 國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異 文 研 究 張 玉 金 - 漢 字 文 化 生 態 學 研 究 與 漢 字 中 國 叢 書 編 纂 郭 靜 云 - 東 北 拜 虎 族 群 的 活 動 及 對 殷 周 文 明 的 影 響 姜 允 玉 李 効 眞 -15 世 紀 崔 溥 漂 海 錄 俗 字 探 討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B 15:45-17:30 河 永 三 - 新 字 典 增 減 字 考 : 與 全 韻 玉 篇 比 較 羅 度 垣 - 字 典 釋 要 之 솥[Sot]' 系 列 漢 字 試 探 - 以 人 類 語 言 學 的 觀 點 金 玲 敬 - 醫 書 玉 篇 版 本 研 究 郭 鉉 淑 - 漢 鮮 文 新 玉 篇 中 韓 國 固 有 漢 字 特 徴 之 考 察 金 億 燮 - 日 鮮 新 玉 篇 系 列 書 的 版 本 考 羅 潤 基 - 國 漢 文 新 玉 篇 字 釋 研 究

12 第 四 部 分 組 發 言 C 15:45-17:30 連 登 崗 - 中 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研 究 潘 玉 坤 - 古 韓 語 有 訓 能 可 釋 證 山 元 宣 宏 - 書 法 教 育 於 漢 字 學 習 的 有 效 性 劉 承 峰 朴 恩 實 - 韓 國 漢 語 學 習 者 漢 字 學 習 偏 誤 研 究 第 五 部 分 組 發 言 A 09:00-10:30 白 于 藍 - 清 華 簡 厚 父 校 釋 四 則 汪 少 華 顧 莉 丹 - 說 珽 之 形 制 藪 敏 裕 - 清 华 简 耆 夜 篇 所 見 訶 與 誦 的 解 釋 李 孝 善 - 中 國 續 千 字 文 研 究 余 風 - 說 文 山 部 地 名 字 構 形 探 論 第 五 部 分 組 發 言 B 09:00-10:30 董 蓮 池 - 釋 春 秋 公 孫 敦 中 的 福 字 兼 談 黃 諸 器 中 福 字 構 形 金 愛 英 - 張 家 山 漢 簡 脈 書 和 馬 王 堆 帛 書 醫 書 異 文 考 察 劉 海 宇 - 盬 字 解 詁 叢 培 凱 - 遠 求 近 取, 旁 搜 曲 證 從 六 書 索 隱 論 明 人 楊 慎 的 文 字 學 研 究 何 余 華 - 新 莽 時 期 特 殊 用 字 研 究 第 五 部 分 組 發 言 C 09:00-10:30 徐 時 儀 - 同 形 異 詞 與 異 形 同 詞 的 收 釋 探 略 劉 淩 - 戰 國 楚 簡 應 用 類 文 獻 中 連 詞 的 文 獻 分 佈 特 徵 李 鵑 娟 - 異 體 字 字 典 簡 化 字 的 收 錄 原 則 張 述 娟 - 譯 語 類 解 漢 語 詞 彙 的 特 點 及 其 詞 彙 學 研 究 視 角 管 窺 張 東 烈 - 班 馬 字 類 異 體 字 初 探

13 漢字 漢字學 漢字學科 臧克和 內容摘要 漢字學或曰文字學建設的基本邏輯前提和學科賴以存在的基礎 在於漢字體系的獨特屬 性 漢字最基本字符即獨體字符 數量存在數百之多 使用歷史悠久而未曾中斷 使得歷代 漢字規範整理成為必需 漢字體系本質是表意的 在作為漢語記錄字符使用過程中 對作為 孤立語結構的作用還在於若干區別功能 可以說具有語法手段的補充意義 基於此 文字學 具有獨立的研究對象和範圍 那就是結構本體及結構使用 由此規定了漢字學不僅是基礎學 科 而且是應用性學科 在某些歷史條件下 甚至可以成為所謂 顯學 漢字學的研究 必然涉及字形本體和使用功能兩個層次 表音文字根本上不具備漢字這些屬性內容 也就不 能構成特定研究對象 作為表音文字字符 一定是數量非常有限的 而且可以為所有詞語進 行標記 文字性質定義不清 研究對象及相關範圍也就模糊 這就是漢字研究過程中 字 詞等關係一直苦於糾纏的根源所在 關鍵字 漢字 漢字學 漢字學科 文字與語言 漢字 作為一個術語詞 至少在現存最早的文字學專門字彙 說文解字 裏尚未見到 東漢經學家許慎在其中只是使用 文字 這樣的概念 並對文和字加以區別性解釋 這樣看 來 作為專門術語使用的歷史 是 文字 早而 漢字 晚 考察 漢字 術語使用的歷史 恐怕有必要跟 漢語 作為語言學術語使用的歷史聯繫起來 明代始有人將 漢朝人文字語 言 聯繫起來 如唐順之 答皇甫百泉郎中書 其于文也 大率所謂宋頭巾氣習 求一 秦字漢語了不可得 南北朝才見到 胡言漢語 並列的語例 如北周庾信 奉和法筵應詔 佛影胡人記 經文漢語翻 在學科領域意義上 到底有無必要獨立存在文字學這樣一門學科 如果存在 究竟什麼 是文字學 它的學科屬性與基本研究對象 研究範圍是什麼 國內若干語言學工作者最多肯 承認文字是從屬語言的 是第二性的 在西歐工作期間 我曾經特別留意 文字學 在英語 德語 法語區所對應的翻譯術語 據相關專家直接告知 並沒有對應的說法 特別需要的場 合 他們一般會跟文獻學 philoloɡy 發生聯繫 就是原先所謂 漢字文化圈 主要使用 地區 像精通數國語言的越南漢喃研究院院長阮俊強教授提出 可以設計一個關於 字 的 核心關係詞 sin-graphic 前面可以分別冠以 chinese Japanese Vietnamese Korea 等 形成統一的概念表述 世界漢字學會創始人韓國漢字研究所長河永三教授則認爲 这样一来 就丧失了中文的 hanzi 日語的 かんじ 等特殊属性 基於上述 在西方學術術語體系 裏 并未給漢字學留出一席地 漢字也一般被英譯爲 chinese characters 即汉語的字符 准此 這裏所討論的 文字學 基本就是 漢字學 的同一概念 所涉及的 文字與語言 關係 也是指 漢字與漢語 亦適應于源於漢字的其他民族所使用過的文字體系 以及 漢 字文化圈 地區正在使用抑或曾經使用過的表意文字體系 學科性質與對象範圍 文字與語音 臧克和提出 2007 普通語言學談到語言系統中形音義的關係 一般都 該項研究屬於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秦漢六朝字形全譜 13&ZD131 1

14 會指出 先有語言 後有文字 文字追隨聲音 以至於一般文字工作者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候 答案也是如此 似乎可以不假思索 就漢語史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分層 次的 在不同層次上 字形與語音的關係是不完全等同的 在文字的發生創制階段 文字追 隨語音 這是沒有疑問的 而且為了追隨語音 文字使用過程中的結構體制也總是不斷做出 相應調整 比如 形聲結構中聲符的調整之類 但是 文字發生之後 文字體現為書面語 在漫長的社會歷史時期 主要就是文字傳承使用過程 在文字的傳承使用過程中 對於文字 使用者提出字音與字形的關係 那就是根據字形 後加字音 即字音識別字是後來加上去的 可以說 創制文字階段 與學習運用文字成為普遍社會現象 二者是需要區分的 前者是主 ① 動的 後者是外加的 漢字體系中 果真存在表音類型 至少無需每個字都有待於注音了 並不因為形聲結構 抑或借用關係而省略注音環節 相反 活用抑或借用 還要加以特別音注 現代語文教學 過程中 也就無需運用 26 個字母構成的拼音方案 進行漫長的逐字拼寫訓練了 形聲與表音 不少專家根據漢字中的 形聲 假借 等類型 歸結出漢字 意音字 表音字 並以之與 表意字 並列 這將導致邏輯混亂 而且也不符合漢字發展實際 從基本字符來源看 漢字來源於圖畫形式和一部分符號 非音符 從形聲結構所用聲符來 源看 也是先有 有意味的形式 這樣獨體表意字符 繼而可以充當聲符 而在另外的場合 又可以充當形符抑或義符 純然為形聲結構而設的聲符是不存在的 假借與表音 還有一種觀點 以為假借使用的就是 音符 所以假借類可以算是表 音字或音符字 這也是將文字使用過程中存在的關係 當作一類文字體制上的存在 漢字記 錄書面語 漢字字集當然是從漢字實際使用文獻中集合出來 但這並不等於說字集體系就是 具體的漢字用例 就字集體系看 被借用的字形 原本都有自己獨立存在的結構方式 以及 所托音義 另外 在記錄漢語的實際功能上 就算是處於被借用關係的語境裏 也還是無從 建立到見形知音的認知關聯 既然作為本字不能表音 那麼被借用對應同樣的音值 假借的 前提是音同或接近音同 怎麼可能就能變得表音了呢 事實上 假借字同樣也不符合所謂 表音字 的性質 漢字體系純粹的表音字並不存在 漢語史上 到目前為止 也還不清楚 到底使用了多少假借字 而且也永遠無法弄清楚 這是否意味著 漢字記錄漢語 人們根本 無法瞭解使用了多少音符呢 有的場合下作為借用算作音符 在另外場合下又作為本字在使 用 又不能算是音符 世界語言文字體系中 有可能使用這樣的文字系統嗎 創制的文字體 系性質 與書面記錄語言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種種關係 並不是一個層次的問題 所謂文字 性質 就是文字體系所使用的基本字符的性質 像日語借用了漢字 不用說訓讀部分 就是 其音讀部分 其表音功能屬性與五十音圖符號 完全不是一回事 也不能說是表音字 所謂 表音字符 就是看到其書面記錄形式就能讀出來 這樣的功能特點 在日語裏只有五十音圖 才具備 從文字本體基本屬性出發的結構類型劃分 是屬於文字體制與構造模式問題 文字學 界通常所謂 三書說 六書說 乃至 多書說 等分類 其實是雜糅了功能 屬於語言層 次的使用功能 與結構 屬於結構類型 結構方式及結構成分的本體屬性 不同的適應範圍 根本上是文字與語言關係問題上 邏輯分類標準不夠清楚 所謂 三書 其 表音 一書 實際不外是前面二書即 表意 意音 類型的使用結果 如果說漢字若干結構成分結構 類型在使用過程中體現出音義聯繫 並且發展為影響漢字認知模式 那自然是符合實際的 但是這不等於說改變了漢字體制上以形表意的性質 對象及範圍 既然漢字特質為以形表意 具體實現為以形體聯繫意義 以形體區別意義 那麼就不同於其他表音文字體系 就要使用類型複雜的字形體系 在這類複雜的字形體系 ① 臧克和為蔡夢麒所著 說文解字注音研究 序 齊魯書社 2007 年版 又見於臧克和 結構與意義 中 國文字研究 第 17 輯第 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2

15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形 體 數 量 繁 多 ( 理 論 上 講, 有 多 少 詞 語 就 相 應 需 要 多 少 記 錄 字 形 只 是 由 於 發 展 為 以 合 成 詞 的 方 式 區 別 詞 義, 才 使 得 漢 字 不 需 要 無 休 止 地 造 下 去 ), 在 實 際 標 記 使 用 和 實 際 書 寫 過 程 中 ( 加 上 使 用 歷 史 的 漫 長 和 書 寫 因 素 的 複 雜 ), 必 然 形 成 種 種 複 綜 關 係 ( 文 字 的 考 索, 事 實 上 就 不 得 不 變 成 形 音 義 互 相 推 求 的 局 面, 根 源 亦 在 於 此 ) 由 此 決 定 漢 字 學 具 有 獨 立 的 研 究 對 象 和 範 圍, 那 就 是 結 構 本 體 及 結 構 使 用 ; 亦 由 此 規 定 了 漢 字 學 不 僅 是 基 礎 學 科, 而 且 是 應 用 性 學 科, 在 某 些 歷 史 條 件 下, 甚 至 可 以 成 為 所 謂 顯 學 漢 字 來 源 於 書 面 語 的 分 析 集 合, 而 不 等 於 就 是 書 面 語 書 面 語 相 對 應 的 是 口 頭 語, 二 者 僅 存 在 風 格 差 異 漢 字 是 記 錄 書 面 語 的 符 號 體 系 基 於 上 述, 漢 字 學, 真 正 算 得 是 世 界 上 獨 特 的 門 類 表 音 文 字 根 本 上 來 說 不 具 備 這 些 屬 性, 沒 有 上 述 內 容, 也 就 不 能 構 成 這 樣 的 特 定 研 究 對 象 作 為 表 音 文 字 字 符, 一 定 是 數 量 非 常 有 限 的, 而 且 可 以 為 所 有 詞 語 進 行 標 記 文 字 性 質 定 義 不 清, 研 究 對 象 及 有 關 範 圍 也 就 模 糊, 這 就 是 漢 字 研 究 過 程 中, 字 詞 等 關 係 一 直 苦 於 糾 纏 的 根 源 所 在 研 究 一 門 學 問, 首 先 得 調 查 清 楚 這 門 學 科 存 在 的 基 礎 地 位 和 邏 輯 前 提 否 則, 苦 苦 糾 纏 的 若 干 所 謂 學 術 課 題, 往 往 是 虛 假 的, 或 者 說 事 實 上 是 不 存 在 的 所 做 工 作, 也 就 是 可 憐 無 補 費 精 神 的 結 構 意 義 與 漢 字 認 知 結 構, 約 言 之 即 事 物 組 織 形 態 臧 克 和 此 前 提 出 (2013), 將 結 構 運 用 於 漢 字 術 語 體 系, 一 般 以 為 結 構 搭 配 的 方 法, 將 楷 書 結 構 分 為 左 ( 中 ) 右 結 構 上 ( 中 ) 下 結 構 內 外 結 構 和 獨 體 結 構 四 個 類 型 且 不 說 這 樣 外 在 物 理 形 態 的 劃 分 尚 不 能 周 延 漢 字 結 構 類 型 ( 像 穿 插 組 合 結 構, 如 東 橐 等 字 古 文 結 構 之 類, 就 無 法 納 入 上 述 四 類 結 構 當 中 ); 就 是 漢 字 結 構 術 語 使 用 者, 也 還 沒 有 來 得 及 區 分 清 楚 這 是 在 哪 個 層 次 上 使 用 結 構 術 語 漢 字 結 構 屬 性, 只 能 存 在 于 漢 字 結 構 成 分 及 其 組 織 關 係 上 面 基 於 此, 從 古 到 今, 描 述 漢 字 結 構 分 類, 一 直 使 用 的 是 象 形 結 構 指 事 結 構 形 聲 結 構 和 會 意 結 構 等 傳 統 術 語, 原 因 也 就 在 這 裏 所 謂 意 義, 就 是 討 論 事 物 在 一 定 範 圍 內 的 有 效 性 問 題, 而 範 圍 有 待 於 區 分 古 代 釋 義 概 念 稱 義 界, 直 到 今 天 看 來 也 不 失 為 扼 要 而 中 肯 的 定 義, 即 意 義 所 適 應 範 圍, 轉 換 表 述 是 在 何 種 場 合 有 效 的 問 題 意 義 難 以 義 界, 所 可 討 論 者 大 體 有 如 下 諸 端 : 從 發 生 來 看, 同 一 律 前 提 下 的 對 立 產 生 區 分 ; 所 區 分 範 圍 有 重 疊, 故 意 義 有 大 小 從 認 知 功 能 來 看, 意 義 回 答 是 什 麼 即 歸 納 所 屬 範 圍 的 問 題 國 語 楚 語 下 描 述 古 代 無 意 義 局 面, 就 是 民 神 雜 糅, 不 可 方 物, 方 物 就 是 區 別 物 類 也 即 分 類, 分 類 為 合 併 到 同 一 範 圍 的 前 提 韋 昭 注 : 方, 猶 別 也 ; 物, 名 也 從 價 值 功 能 來 看, 意 義 在 於 使 用 形 成 區 別 即 有 何 作 用 的 問 題, 使 用 區 別 才 使 其 具 有 意 義 漢 語 發 展 過 程 中, 所 謂 分 域, 就 是 結 構 長 短 詞 語 結 構 及 其 方 式, 構 成 主 要 的 區 別 手 段 詞 的 合 成, 除 了 部 分 聯 合 結 構, 一 般 偏 正 修 飾 支 配 補 充 等 方 式 所 形 成 的 合 成 結 構, 即 意 味 著 意 義 的 明 確 隨 著 語 言 結 構 長 度 的 增 加, 即 限 定 修 飾 成 分 的 搭 配, 範 圍 層 層 縮 小, 意 義 趨 向 明 單 純 明 確 反 之, 孤 立 的 字 形 詞 語, 範 圍 有 待 限 定, 意 義 多 邊 因 此, 漢 語 詞 語 合 成 及 分 類, 構 成 漢 語 理 解 分 析 的 基 本 問 題 確 定 的 意 義, 存 在 於 統 一 的 結 構 當 中 結 構 的 發 展, 形 成 意 義 聯 繫 的 線 索 約 言 之, 意 義 聯 繫 存 在 於 結 構 以 及 結 構 使 用 過 程 當 中 漢 字 結 構 如 果 拆 分 到 筆 劃 的 層 次, 有 的 西 方 學 者 將 漢 字 的 筆 劃 對 應 於 英 語 裏 的 字 母, 已 經 不 能 反 映 漢 字 的 結 構 屬 性 就 像 反 映 物 質 的 化 學 性 質 只 能 分 析 到 分 子, 而 不 是 更 小 的 原 子 單 位 ; 到 原 子 的 層 次, 就 只 有 電 子 數 量 及 其 層 次 排 列 上 的 差 異 反 過 來 說, 並 不 是 分 析 得 到 的 單 位 越 小 越 有 效 如 同 化 學 裏 將 水 分 子 分 離 為 氫 原 子 和 氧 原 子, 但 水 的 性 質 並 不 等 於 氫 和 氧 的 相 加 也 有 的 文 字 愛 好 鑽 研 者, 以 為 筆 劃 可 以 標 音, 因 為 單 元 越 小, 越 具 有 普 遍 性 因 為 每 個 隸 書 楷 書 字 都 是 由 相 同 的 幾 個 筆 劃 構 成 的, 也 就 都 能 找 出 標 音 成 分 顯 而 易 見, 這 將 使 所 謂 標 音 流 於 無 序 與 猜 測 上 述 聯 繫, 可 以 這 樣 表 3

16 述 第一 漢字結構是分層的 第二 基於結構屬性 各個層次單位所發揮作用是不等同的 ② 形聲結構及其表音功能 形聲與認知 漢字發展到楷字 形聲結構成為選擇使用的基本類型 在形聲結構中 離 開聲符和形符任何一邊去分析各自的功能特點 範圍大小 實際上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形 聲結構中的聲符和形符 各自的作用 都是在相互依存 相互對待的結構關係中實現的 形 符和聲符 就是通過 結構對立 使字形結構意義得到區別 通過這種區別 使得我們習 ② 臧克和 结构与意义 中国文字研究 总第 17 辑 p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第 2 期 确定之 意义 存在于某种统一的结构当中 等于说意义有待区分范围 王静安受西方哲学影响 所作 人间词话 倡 意境 境界 其中于 境界 一词 一般往 高度 上解释 不复考虑 幅度 其实也是指向所能 到达的 范围 区分 境 境界 意境 意义境界 皆谓 义界 盖以 意义 轻重 与 范围 大小成 比例 范围越大 意义超越 反之 范围越小 意义叠加明确 但是 若是范围大到无限 走向未区分状 态 又无意义可言了 范围小到接近于〇 亦无法区分 同样也就没有了意义 人类之分域 人的大脑神经系统 具有 自我 意识 实验证明 大脑前额叶是自我意识形成的神经 基础 从而为完成区别于动物 也区别于他人的 义界 区别提供了立足点 人的视觉 听觉两大认知渠 道 也都有其一定 取值 范围的 人际之分域 处不同人际圈子 身份不同 互不相干 谁也没有分量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卷 之八 刘玄德三顾茅庐 玄德来到庄前下马 亲扣柴门 一童出问 玄德曰 汉左将军 宜城亭侯 领 豫州牧 见屯新野皇叔刘备 特来拜见先生 童子曰 我记不得许多名字 玄德曰 新野刘备来访 汉室刘皇叔之于隐士书童 所标榜 效力等同于陌生人眼中的 名片 语言之分域 汉语所谓 滑稽 滑 乱 稽 界 意为淆乱界限 其语言基本结构形式 也不外是将 不属于同一区分范围的两个类 故意置于一处 由此将各自意义暂时消解 实现 轻松一刻 甚至可以说 离开了汉字结构 写出来 所形成的区别 汉语中举凡人物名 器物名 服饰名 制度名 天象名 地域 名 山川名 植物名 动物名之类 相当部分就无法有效认知 文字之分域 汉字历史调查表明 像形声字符这样最大的结构类型 加标形旁进行区别是形声字产生 的主要途径 形符的主要功能是分类区别 表义形符可以替换 这些形符更换的频率越高 所概括的意义 范围就越大 意义范围越大 形符的区别性就趋于降低 训诂之分域 准确释义 必有待纳入统一文本结构当中 上至先秦经史子集 下到各种历史字汇 各 种传抄文本如不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具有明确传承关系的框架之内 实物用字对照关系之中 一定程度上往 往无从理解 结构区分有边边角角 方方面面 重重叠叠 意义言诠的复杂性即产生于此 解释者往往自 觉以下列方式介入 基于 角度 就我所见到的 在一定层次上 等等 限定范围 伎俩一揆 科学之分域 数学里最简单的表示 零作除数无意义 实质就是从未加以区分 也即缺少 定义域 物质化学性质 以分子水平作区分 其它到最大和最小 皆不具区分作用 如原子层次 已经不具区分意 义 只有结构上即原子单位数量与位置排列的差异 物理学上 自身质量所具重量 来自地球引力范围 哲学之分域 习惯性表述是 意义常在 彼岸 即有了彼岸 此岸始能形成意义参照 此岸的蒹葭 因了在水一方的 伊人 存在 而变得意境迷离 朦胧凄迷 意蕴无穷 令人神往 否则 缺少了彼岸的 伊人 此岸蒹葭 就只是一片枯寂荒芜 同样 失去了此岸的蒹葭 只剩下彼岸的伊人 或者两岸都成 为伊人 意境亦不复存在 换言之 区分了 彼此 的界限 方能产生哲学上的意义 彼岸无可托 彼岸 不可缺 现代主义消解了上帝 却同时感到了人类自身存在的荒谬 既然意义在于范围 范围有待于区分 是故道家法自然 物论能齐 释家主虚无 破偏救执 消除各色分别 泯灭诸种界障 作用正复一揆 现实之分域 现实生活中 陷于人为设置小圈子里 每多纠缠 寻求解脱 也就是 跳出来 即转换 到更大的范围来看待 消解之道 无非泯灭此疆彼界 基于意义诞生于范围之划分 可立足眼前 不断进 取 基于意义消解于范围之扩展 可不断超越 实现解释 是人世永恒矛盾 一生纠结出入 4

17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慣 上 所 說 的 表 音 表 義 即 音 義 對 應 關 係 得 到 確 證 歸 納 起 來, 形 聲 結 構, 體 現 了 漢 字 的 基 本 區 別 功 能 ; 而 形 聲 結 構 區 別 意 義 的 實 現, 就 是 依 靠 形 符 和 聲 符 的 組 合 楷 字 選 擇 傾 向 於 形 聲 結 構, 與 其 說 是 頑 強 保 留 標 音 示 意 功 能, 毋 寧 說 主 要 是 維 護 楷 字 結 構 區 別 性 原 則, 以 及 由 此 帶 來 認 知 機 制 上 歸 類 識 別 的 方 便 形 聲 結 構 類 型, 占 了 漢 字 結 構 系 統 的 主 體, 所 以 這 裏 分 成 幾 個 層 次 說 明 意 義, 是 在 系 統 結 構 當 中 通 過 對 立 區 別 原 則 而 實 現 的 中 國 現 在 最 早 而 完 整 的 字 書 說 文 解 字 的 主 要 構 形 模 式 即 形 聲 結 構, 占 了 全 書 近 88% 的 字 量 有 的 語 言 學 者 認 為, 比 較 字 義 結 構 與 義 場 義 符 的 理 論 進 行 適 當 的 修 正 和 補 充, 可 以 克 服 它 的 某 些 弱 點 這 就 是 以 聲 義 為 綱, 將 同 聲 而 意 義 又 相 同 或 相 近 的 字 歸 屬 在 一 起, 建 立 字 族 ; 字 族 中 的 各 個 字 稱 為 同 族 字 一 個 字 族 相 當 於 一 個 義 場, 聲 的 異 同 是 確 定 義 場 的 異 同 的 重 要 形 式 標 誌 ; 形 義 相 當 於 義 符, 借 此 把 聲 所 隱 含 的 各 種 意 義 歸 入 不 同 的 語 義 範 疇, 如 把 淺 歸 入 水 的 範 疇, 線 歸 入 絲 縷 的 範 疇, 等 等 字 族 中 各 個 字 的 語 義 關 係 形 成 一 個 小 小 的 系 統, 其 中 有 一 個 根, 由 聲 代 表, 表 示 的 意 義 寬 泛 而 抽 象, 相 當 於 邏 輯 概 念 關 係 中 的 一 個 上 位 概 念 ; 其 他 字 的 意 義 都 是 從 這 個 根 中 衍 生 出 來 的, 從 某 一 個 側 面 去 注 釋 根 的 意 義, 使 之 具 體 化 語 義 的 分 析 如 以 字 族 為 單 位, 那 麼 族 中 各 個 字 的 語 義 關 係 就 如 義 場 和 義 符, 可 以 據 此 進 行 系 統 分 析 這 是 認 為 漢 字 形 聲 結 構 中, 聲 符 管 的 範 圍 大 於 形 符 文 字 學 者 也 提 醒 要 特 別 關 注 聲 符, 認 為 文 字 作 為 語 言 的 符 號, 它 在 本 質 上 應 是 表 音 的, 但 由 於 漢 字 有 著 以 形 表 義 這 一 特 色, 常 常 掩 蓋 了 它 表 音 的 本 質 將 形 聲 字 區 分 聲 符 和 形 符 分 別 進 行 討 論, 這 是 在 文 字 學 的 層 次 上 來 討 論 問 題 但 是, 分 開 來 講 形 符 和 聲 符 的 功 能 又 是 比 較 機 械 的, 在 具 體 分 析 過 程 中 總 是 離 不 開 整 個 形 聲 結 構 關 係 的 規 定 和 制 約 單 獨 將 聲 符 歸 納 到 一 個 抽 象 的 範 圍, 而 且 這 個 範 圍 是 比 較 寬 泛 的, 這 個 範 圍 來 源 於 對 一 個 具 有 同 源 關 係 的 詞 群 的 抽 象, 否 則 就 不 會 存 在 這 樣 一 個 抽 象 的 範 圍 ; 或 者 說, 這 個 抽 象 的 義 位 事 實 上 是 空 設 的 : 這 個 作 法 和 討 論, 屬 於 詞 源 學 的 層 次 我 們 認 為, 形 聲 結 構 的 聲 符 和 形 符 各 自 的 功 能, 都 應 該 放 在 形 聲 結 構 關 係 當 中 才 能 準 確 界 定 : 著 眼 于 聲 符, 聲 符 所 提 示 的 語 義 聯 繫 是 抽 象 的, 所 對 應 的 是 有 關 屬 性 等 方 面 的, 例 如 學 者 們 喜 歡 提 到 的 戔 作 為 聲 符 的 例 子 從 這 個 角 度 說, 聲 符 對 應 的 範 圍 似 乎 更 加 廣 泛 一 些 但 是, 這 其 實 是 將 有 關 從 戔 得 聲 構 造 所 記 錄 的 詞 義 系 統 歸 納 的 結 果 ; 沒 有 所 記 錄 的 詞 群, 這 種 所 謂 的 抽 象 意 義 是 不 存 在 的 所 以, 著 眼 于 聲 符, 配 置 形 符, 體 現 的 是 跟 語 音 的 對 應 ( 如 欠 形 組 合 斤 聲, 構 成 欣 字, 使 得 欣 的 語 音 個 性 化 ) 同 時, 著 眼 于 形 符, 配 置 聲 符, 體 現 跟 所 記 錄 一 種 詞 義 對 應 ( 如 水 符 加 斤 聲 得 沂, 使 得 沂 的 專 稱 義 得 到 落 實 ); 沒 有 聲 符 的 合 成, 形 符 所 對 應 的 也 只 能 是 一 個 基 本 的 範 圍 而 且, 這 個 基 本 範 圍 也 是 大 致 的 劃 定, 並 沒 有 嚴 格 的 界 限 這 一 點, 只 要 從 說 文 所 著 錄 的 重 文 異 體 字 之 間, 以 及 重 文 與 正 篆 之 間 的 發 生 的 大 量 的 形 符 可 以 互 相 替 換 現 象 就 可 以 看 得 很 清 楚 所 以, 在 形 聲 結 構 中, 離 開 聲 符 和 形 符 任 何 一 邊 去 分 析 各 自 的 功 能 特 點, 範 圍 大 小, 都 是 一 件 困 難 的 事 情 總 之, 形 聲 結 構, 聲 符 和 形 符, 各 自 的 功 能, 都 是 在 相 互 依 存 相 互 對 待 的 結 構 關 係 中 實 現 的 形 符 和 聲 符 的 作 用, 就 是 在 系 統 的 對 比 中, 使 字 形 結 構 意 義 得 到 區 別 通 過 這 種 區 別, 使 得 我 們 習 慣 上 所 說 的 表 音 表 義 即 音 義 對 應 關 係 得 到 確 認 這 種 從 結 構 整 體 性 著 眼 的 說 明, 是 符 合 實 際 的 至 於 從 電 腦 處 理 的 需 要 出 發, 進 行 的 基 本 字 符 分 類 結 構 拆 分, 更 多 地 則 是 考 慮 技 術 層 面 上 的 問 題 關 於 形 聲 結 構 所 占 的 比 例 問 題, 歷 史 漢 字 系 統 中, 各 個 階 段 的 形 聲 字 究 竟 占 到 多 少 比 重? 說 文 之 前 的 各 種 類 型 的 歷 史 字 料, 由 於 存 在 大 量 未 能 釋 讀 和 分 析 的 部 分, 所 以, 目 前 見 到 的 各 種 資 料 還 只 能 是 大 致 的 猜 測, 各 家 的 出 入 也 就 是 自 然 的 事 情 ( 在 西 周 金 文 中, 共 有 可 分 析 的 字 形 2189 個, 其 中 象 形 字 和 指 事 字 349 個, 占 總 數 的 15 9%; 會 意 字 807 個, 5

18 占總數的 36 9% 形聲字 824 個 占總數的 37 6% 目前整理出來的不重複的戰國楚文字 楷書隸定字為 3859 個 其中構形不明之字 676 個 可分析之字為 3183 個 在可分析部分裏 象形字 234 個 占總數的 7 63% 指事字 37 個 占總數的 1 16% 會意字 510 個 占總數 的 16 02% 會意兼形聲字 122 個 占總數的 3 84% 形聲字 2234 個 占總數的 70 19% 另外還有 37 個合文 ⑤在有關資料庫的支援下 根據 說文 大徐本的標記 新附部分不 計在內 在 說文 貯存的正篆當中 實際統計出現 聲 字標記的共有 8221 個 要是 8221 個都算作形聲結構 那麼在整個正篆系統中接近 88% 但是 這 8221 個有 聲 標記 的部分還包含 亦聲 的類型 有 215 個 包含 省聲 的類型 有 311 個 要是除去這兩 個類型不計 那麼 大徐本中的 形聲結構 就是 7695 個 要是考慮到 說文 大徐本中 有些所謂 非聲 的情況 也就是前面的 說文 學研究者認為不屬於形聲字的情況 那麼 這裏的資料就得調整 但是 我們也得考慮到 原本有些可以標識聲符 至少算是 亦聲 的類型 如 義 字所從的 我 符 與 義 字都屬於歌部 而 說文 並沒有標記該字 為形聲結構 有關調查表明 說文 以聲符與整個字形結構相諧 二者主要在於韻部方面 的關聯 關於形聲結構中形符所管範圍的認識 有一批很重要的材料值得進行系統分析 這就 是 說文 所貯存的 重文 有專家在 說文解字全文檢索 支持下 得出總數為 1197 個重文的類型以及字數分佈如下 古文 427 字 籀文 209 字 奇字 5 字 篆文 37 字 小篆 1 字 或體 471 字 俗體 15 字 今文 1 字 司馬相如說 8 字 杜林說 2 字 譚長說 4 字 揚雄說 4 字 漢令 1 字 秘書 1 字 夏書 1 字 虞書 1 字 墨翟書 1 字 逸 周書 1 字 禮經 1 字 魯郊禮 1 字 春秋傳 1 字 司馬法 1 字 秦刻石 3 字 重文總數為 1197 字 這個資料與 說文 所稱 重 1163 不符 與其他研究者的統計也有 出入 重文中形聲字有 543 個 這個數字占到重文整體比例的 45%出頭 研究者根據將全部 重文跟所對應的正篆進行系統對比全面分析的結果 543 個形聲結構的重文 到所對應的正 篆之間 形符替換 229 個 聲符替換 314 個 其中 229 個義符共涉及如下的義類和更換頻率 ⑴表示人 人的肢體 器官及其動作的形符發生更換頻率最高 ⑵表示日用器具功能及其製 作材料的形符發生更換的頻率第二 ⑶表示動物的形體及其動作的形符發生更換的頻率第三 ⑷表示自然物的形體的形符發生更換的頻率第四 ⑸表示植物形體及其製品的形符發生更換 的頻率第五 ⑹表示服飾及其製作材料的形符發生更換的頻率第六 ⑺表示居住和宮室的形 符發生更換的頻率第七 以上七個方面基本上可以涵蓋漢字在意義上所屬的類別 成為進行歷史漢字形符分類 調查整理的重要參考 說文 重文形聲字中的208個形符全都是部首字 而且是常用高頻 部首字 將 說文 重文形聲字中的208個形符與後世字書的201個部首作對比 發現其中 有121個是直接從 說文 中傳承下來的部首字 歷史漢字調查表明 加標形旁進行區別是 形聲字產生的主要途徑 形符的主要功能是分類區別 基於表義形符替換的範圍如此之大 的漢字發展史事實 就有必要對形聲字 形符表義 形符提示本義 的說法作些補充 表義形符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 都是形符 這些形符更換的頻率越高 所概括的意義範圍 ③ 就越大 意義範圍越大 形符的區別性就趨於降低 同時 聲符不但可以替換 甚至大大超過形符的替換使用比例 也說明將 意義 偏 至於聲符作用 也是不符合漢字使用歷史實際情況的 過渡性形體與異體字結構 ③ 统计分析见王平 说文重文研究 p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数据仅供参考 明 代谢肇淛 五杂组 卷十三 事部一 郑夹漈 六书略 凡 字 而谐声者 则谐声居十分 之九矣 而欲一一说之 可乎 上海书店 2001 年版 第 269 页 6

19 所謂異體字 是討論漢字體系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術語 關於異體字定義 成立的基礎 原本在於詞彙學而並非文字學 漢字的基本屬性在於形體 就字形屬性而言 結構形體相同 自然就是同一個字 而不同結構形體 自然就是不同的字 初無所謂同形 異形 異體 同 源之類的區別 上述概念的使用 充其量只是在字與詞發生聯繫即字形進入記錄詞語的實際 使用過程當中 才有必要提出來的一些區別原則 換言之 也就是詞本位參照下的結果 不 同時代所面對的字形 都是歷史積累的結果 體現著若干歷時層次 要進行整理 才有必要 援引 異體字 這樣的術語 共時性質的文字材料 可以進行共時異體字的調查整理 歷時 性質的文字材料 通過溯源明流的歷時考辨過程 則可以排除某一時間層次上偶然混用所形 成種種 體異用同 關係 但是 毋庸贅言 歷時的整理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基於某 個共時的語言辭彙層面才有可能作得比較徹底 而且 使用範圍和使用頻率 都是很難調查 清楚的事情 因此 所謂 記錄了相同詞語 在另外的歷史條件下也完全可以互相替換 其實是無從把握的 另外 歷史調查表明 異體之 異 古文字階段運用線條構成構件 構 件獨立使用就是獨體字 差異存在于構件合成各類結構及結構關係之間 今文字階段變異 大量發生在構件層次 還有使用部分筆劃單位形成的區別 因此 結構上異體主要存在於構 件之間及構件組合之間 包括部分筆劃使用所形成的區別性結構 而不涉及書寫風格差異 概括起來 異體關係的討論 要考慮形體 使用和歷史 鑒於上述 臧克和曾在若干場合提出關於歷史漢字的 過渡性形體 ④ 2013 聯繫的重建 一文就直接揭示 所謂過渡性形體 transitional of body 或曰仲 介性形體 主要是指在楷化過程中 由於種種變異帶來形體分化 最終形成跟元本形迥乎有 別的形體 暫稱為 定形 有的變異結構甚至被字彙固定為另外的字 獲得了獨立地位 由此中斷並失去了聯繫 這其間的變異形體 都是過渡性形體 像提到的已知例子 在 旌 - -旍 異體組 從旌 旍 旍之於旌 乍瞥初觀 結構相隔已然懸遠 而中間 形從全構 造 生 全 令楷化輪廓則庶幾近似 如此 形就構成旌 旍的仲介聯繫環節 這個環節 作用為過渡 已知條件為旌 又因 旍 那麼旌 旍 若易簡之以公式 表述可轉換 為 已知 A=B 且存在 B=C 條件 則有 A=C 如此 下麵異體組胥可套用 在 湣- - 中 已知湣= = 又因 = 則有湣= 在 鑄- - 中 已知鑄= 又 因 = 則有鑄= 在 浣- - - 中 已知浣= 又因 = 則有浣= 在長期的使用和發展過程中 相對於最終為字彙所固定下來的字形 大量變異形體只 起到了過渡性或曰仲介性作用 所以我曾擬稱為 過渡性形體 簡為 過渡形 歷史 地看 每個被實際使用過的形體 都已凝固為客觀存在 本無所謂 過渡 而相對於歷史 字彙的靜態固定 大量動態使用過程的字形則是被忽略的 充其量只是某種 過渡 階段產 物 字彙所貯存的形形色色的異體字 甚至呈現為所謂 疑難字 其實不外乎就是某個時 期所使用 過渡性形體 的結果 就實踐層次而言 過渡性形體 是觀察字形變化趨向的關鍵環節 也是構建漢字認知 關聯的途徑 因此 努力復原文字變異的大量仲介過渡狀態 成為漢字發展史真實觀察 客 觀描寫的重要因素 梳理過渡形體 可以實現將被固定為靜態的字形 置於動態的使用歷史 過程考察 為文字的理解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從而使複雜字際關係定義 各種所謂 疑 難字 的辨識 不啻恢復業經失落的聯繫環節 重建認識線索 由此可見 漢字過渡性或曰 仲介性形體 對於拓展漢字發展的認知管道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這類現象 甚至在 漢字文化圈 的其他使用地區也存在 如[財-戝]字組 見於日本 ④ 臧克和 联系的重建 过渡性形体功能 中国文字研究 总第 13 辑 p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10 年 又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语言文字学 P80 85,2011 年第 2 期 臧克和 義 羛 义 使 用及年代问题 中国文字研究 总第 16 辑 p91-95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 臧克和 过渡性字 形价值 古汉语研究 第 3 期 p18-24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年 7

20 九洲博多地區 2015 年 6 月 8 日在日本九洲首府福冈博多 hakada 促读浊音即为ばんと ぉ 参观古寺及神社 其中一处高揭 民俗文化戝博多祇園山笠 把示請教福岡國際大學 海村惟一教授 回答此乃財字 該條中用若 財產 字 聯繫結構前接 民俗文化財 則 是非物質之財產也 國人習慣稱為 文化遺產 戝 字後接結構部分 則為該財產之 名稱 博多祇園山笠 蓋由來尚矣 [賊-戝]字組 中國字匯戝則見諸 龍龕手鑒 同賊 其間過渡形體 為兩漢簡牘石刻用字 如西漢張家山簡 906 號省簡聲符部分作 日本語辭 書亦存此字 讀同中國漢字 但如此使用措置 不辭無講 殆流俗演化 至此定型 檢出土 文獻用字 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 貝部 下攝 財 字分別作 東漢寇恩石刻 東漢蒼山元嘉題記 隋代劉多墓誌 等 即[財-戝]中間過渡形體 過渡性形體調查過程 遵循 原形 過渡形 過渡Ⅰ-過渡Ⅱ-過渡Ⅲ 定形 復原 模式 由此構成文字資源統計 文字規範標準研製 乃至漢字發展中考察字形取捨的關鍵環 節 考察單位漢字演變 一項基本工作就是連綴業經訛誤乃至中斷的演變線索 復原當時社 會用字環境 字形工具書編寫 乃至 全字集 建設 其字量的出入 事實上大量存在於過 渡性形體的取捨上面 換言之 為一個字形確立獨立字位元 真正需要討論的就是確立的標 準及原則 過渡性形體的取捨 應從社會實際使用出發 調查其社會實際使用頻率及其承前 啟後的影響地位 漢字與漢語 關於文字與詞語 漢語史上 很多情況下所使用有關 字 的術語 其實都是屬於詞 抑或詞素問題 比如字族 虛字 煉字 字眼 同源字 吐字清楚 字正腔圓之類 漢語史 上存在的這類現象 不應該成為對於漢語最基本結構單位的認知干擾 漢字的形音義三個屬 性要素 其實都是抽象概括的 比如字音從哪里來 字義又從何而來 本質上說 都不過是 從記錄語言的實際中歸納的結果 只要落實到具體的音值 字義 那就是用字結果 詞 而 非字了 表意的漢字體系中 字形是歷史的集合 字音是語音的抽象 字義是語義的概括 只要明確了具體音值和義項 那就是詞抑或詞素而非字 在許多情況下 漢語交流如果沒有書寫參與 甚至不能理解 更談不上所謂 語法分 析 事實上 漢語史語法學習 基本關注點就是語序和虛詞 因而從來就是輔助性的 而 且 所謂虛詞的語法關係標識作用 也只有在其所處語境意義清楚的前提下 才能辨識 由 ⑤ 此一來 基於語義理解上的見仁見智 使得虛詞的分類基本同樣也沒有可行性 這跟標音文字體系 基於語法標識 明確語義關係 完全不是一回事 即使在語料庫 語言學發展迅速的今天 漢語語法學仍然沒有取得相應的學科獨立地位 到目前為止 漢語 ⑤ 參觀錢鐘書先生 管錐編 第一冊第 169 頁 析據句型 末由辨察 按 左傳 隱西元年 公曰 不義不暱 厚將崩 其中 不義不暱 這一結構 算得上一種 固定格式 即句型常態 注 謂 不義於君 不親于兄 非眾所附 雖厚必崩 杜預解 不暱 為太叔 不親 莊公 然則以 不義不暱 為並列關係 非眾所附 則為 增字解經 以自圓其說耳 管錐編 先是據全篇之旨 及結構關 係 釋為 不暱 謂眾不親附叔段 非謂叔段不親于兄 其語緊承 厚將得眾 而駁之 遙應 多行不 義 而申之 言不義則不得眾也 常態與變態 總是相對而言的 守常 亦即 處變 此處為 常 置於一個鄰屬的大的層次中則又呈 變 如對此類結構通覽 就不難發現 此類句法雖格有定式 而意 難一準 或為因果句 如 論語 述而 之 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墨子 尚賢 上之 不義不富 不義不貴 後半句之事乃由前半句之事而生 猶云 不憤則不啟 不義則不貴 耳 或為兩端句 如 禮 記 禮品 之 不豐不殺 莊子 應帝王 之 不將不迎 雙提兩事而並辟之 猶雲 不豐亦 不殺 而且 由同一結構中兩字字義相背 遂類推斷此為兩端 並列 句之常態 亦失拘泥 韓愈 原 道 曰 不塞不流 不行不止 塞 為 流 反 行 與 止 倍 而其為因果句自若 8

2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語 料 庫 建 設 就 其 主 體 而 言, 仍 然 不 過 是 漢 字 資 料 庫 加 工 參 考 文 獻 : 1, 中 國 文 字 發 展 史, 先 秦 冊 秦 漢 冊 魏 晉 南 北 朝 冊 隋 唐 五 代 冊, 中 國 教 育 部 高 校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重 點 研 究 基 地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與 應 用 中 心 編 寫, 上 海,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15 年 2, 中 國 文 字 資 料 庫, 中 國 教 育 部 高 校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重 點 研 究 基 地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與 應 用 中 心 加 工 研 製, 上 海, 年 3, 劉 中 富 試 論 漢 字 對 漢 語 辭 彙 的 影 響,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16 輯 p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012 年 4, 連 登 崗 論 文 字 的 單 位,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16 輯 p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012 年 5, 楊 琳 諧 聲 字 以 諧 韻 為 原 則 說,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17 輯 p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013 年 6, 臧 克 和 結 構 與 意 義,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17 輯 p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2013 年 7, 臧 克 和 聯 繫 的 重 建 過 渡 性 形 體 功 能,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13 輯 p95-100, 鄭 州, 大 象 出 版 社 2010 年 8, 連 登 崗 論 漢 字 的 字 義,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14 輯 p , 鄭 州, 大 象 出 版 社 2011 年 9, [ 法 ]Françoise Bott é ro: The Concept of Sh ě ng 省 in Shuowen jiezi,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Character Studies P15-48, volume1,number1(2015),copyright c 3publication( 圖 書 出 版 3)Printed in Rep.of KOREA 10, 臧 克 和 出 土 文 字 作 為 漢 字 史 料 使 用 的 兩 個 問 題 P31-34, 漢 字 史 研 究 與 方 法 論 前 瞻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by 第 二 屆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年 會, 日 本 福 岡,2014 年 11,[ 澳 ]David HOLM :Dialect Variation Within Zhuang Traditional Manuscripts. 東 亞 文 字 與 文 化 P , 第 二 屆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越 南 河 內,2015 年 10, 錢 鐘 書 管 錐 編, 中 華 書 局 1979 年 9

2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漢 字 : 中 國 的 經 學 顧 彬 (Wolfgang Kubin) (PPT- 當 場 發 表 ) 10

23 再論表意文字與象形信仰 夏含夷 (芝加哥大學) 1936 年到 1940 年期間 顧立雅(Herrlee G. Creel)和卜弼德(Peter A. Boodberg)都發表 了文章討論中國文字的性質 顧立雅以為中國文字基本上是表意的 與之不同的是 卜弼德 以為書寫只能代表語言 因此所有的文字基本上是表音的 中國文字也不例外 距卜弼德第 二篇文章發表 已經過去了 75 年 這次辯論一直被視為西方漢學最有名的辯論之一 西方 語言學家多半都以卜弼德的觀點為定論 然而中國文字的歷史既悠久又複雜 完全值得重新 討論 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夠提出新的意見 但是至少可以更清晰地分析舊說 本文指出中國 文字中的象形字 指事字和會意字都本來起着表意作用 並且不少形聲字也有表意的基礎 本文標題套用了西方漢學最有名的辯論之一的文本標題 即卜弼德 Peter A. Boodberg 所作 表意文字還是象形信仰 該文於 1940 年發表 中止了卜弼德和顧立雅 Herrlee Glessner Creel 持續四年的學術辯論 顧立雅 1936 年於權威學刊 通報 上發表了 題作 有關中國表意文字的性質 的文章以後 1937 年卜弼德在新刊的 哈佛亞洲研究學報 上發 表了 有關古代漢語演變的一些初步概念 一文 反駁顧立雅的觀點 1938 年 顧立雅又在 通報 2 上對卜弼德的文章作了回應 即 有關古代漢語的表意部件 然後 卜弼德又在 通報 上發表 了 表意文字還是象形信仰 在那以後 因為顧立雅和卜弼德兩個人都引用古蘇美爾文字證據 來討論他們的觀點 所以 通報 的編者伯希和 Paul Pelliot, 宣布這一場辯論已 經超出 通報 的學術範圍之外 因此卜弼德的文章就作為當時辯論的終結 然而 在西方漢學界 到了二十世紀 80 年代這個辯論又被重新提起 然後又持續幾十年 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定論 1936 年 顧立雅剛從北平回到芝加哥 他擔任了芝加哥大學第一個漢學教授 顧立雅在北平留 學將近四年 年 在北平的時候他師從當時北平國立圖書館金石部主任劉節 先生 顧立雅住在北平的時候認識了不少當時年輕的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 在 1986 年發表的一 篇回憶錄裡 他提到了董作賓( ) 梁思永( ) 容庚( ) 顧頡剛 ( ) 商承祚( ) 孫海波( ) 唐蘭( ) 湯用彤 ( ) 3 以及 其他許多 同仁 顧立雅的主要研究範圍是中國古代文化史 語言學方面沒有受過專門訓練 住在北平的時候 他還訪問了當時正在進行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的安陽 在 通報 上發表第一篇文 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給西方學術界介紹當時剛剛開始釋讀的甲骨文材料 卜弼德對甲骨文的發現不像顧立雅那樣感興趣 在其第一篇文章的開端 卜弼德承認了考古發 現會起到啟發作用 可是緊接著就否認了這一點 謂 4 這些新發現對研究中國古文字學的關鍵問題 即字與詞的關係 是一個障礙 卜弼德也一點不重視中國國內的古文字學研究 特別是較之西方 科學 的古文字學而言 他繼續 說 在研究古代 表意 文字的時候 音韻學家和文字學家會採取不同的做法並不奇怪 就連在 埃及學和蘇美爾學領域 我們也經常遇到同樣的現象 然而這些學術領域的優秀文字學成果 1 Peter A. Boodberg, Ideography or Iconolatry?, T oung Pao 35 (1940): Herrlee Glessner Creel,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Ideography, T oung Pao 32 (1936): ; Peter A. Boodberg, Some Proleptical Remarks on the Evolution of Archaic Chines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2 (1937): ; Herrlee Glessner Creel, On the Ideographic Element in Ancient Chinese, T oung Pao 34 (1938): Herrlee G. Creel, The Birth of The Birth of China, Early China ( ): 2. 4 Boodberg, Some Proleptical Remarks,

24 已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這樣分野所造成的影響 不幸的是 在漢語研究中 我們現在剛剛開 始建立一個語文學的做法 音韻學和文字學的分別對科學的發展仍然是一個障礙 卜弼德又說 中國學者根據文字學立說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 西方文字學家這樣做是不能接受的 5 卜弼德把顧立雅的說法稱作 不能成立的論點 一點也不接受 顧立雅博士在 1936 年 通報 上發表的 有關中國表意文字的性質 一文提出中國文字的 表意 特徵 反對從 音韻學 視角研究古文字 此文文筆流暢 可是毫無學術根據 伯 希和教授的按語正當地譴責了顧立雅將書寫和活著語言分別開來的習慣 除了作者這一不能 成立的論點以外 我們還應該反對貫穿他文章的 也是西方漢學經常用的 普遍趨向 即以 為中國人的書寫發展 就像中國很多其他文化因素的演變一樣 利用了某些玄妙的倫理 使 6 之與其他人類文化相區別 近幾十年以來 此場辯論還在持續 卜弼德的觀點和論調反复被人重提 在 1984 年 德范克 John DeFrancis, 著書辨別中國語文的 事實 和 幻想 關於中國文字 他說 我實在受不了有人誤解中國文字為 象形文字 這就像是利用占星術來談天文學那樣糊塗 因為人們對漢語有這樣的誤解 所以對全世界文字的性質的認識仍然有誤 這也讓人無法忍 7 受 德范克著 中國語文 事實與幻想 出版以後不到十年 陳漢生 Chad Hansen 在亞洲學權威學 刊 亞洲學學報 上發表了題作 中國表意文字和西方概念 的文章 導致俄亥俄州立大學日文教 授安戈 J. Marshall Unger 發表一篇公開的 給編者的信 頭兩段的目的是警告 不是語言學 專家的讀者 看到 亞洲學學報 1993 年 5 月刊用陳漢生的 中國表意文字和西方概念 實在使我大吃 一驚 這是因為他的主要論點 即中國文字是表意文字 長期以來已經為學術界所放棄 由 於同一個原因 我也不願意寫這種信 因為僅僅寫信可能會讓某些讀者誤會我以為這個問題 值得討論 其實 這樣做就像在學術學報上利用 科學創造主義 的觀點說明遺傳學和化石 對我來說 這兩個假說半斤八兩 都不值得看重 雖然如此 因為陳漢生的學問如此糟糕 所以我覺得我還是應該給不是語言學家的讀者提供陳漢生所沒有給出的事實和證據 還有其 他一些 同樣糊塗的學者 就像 Donald (1991),同樣針對相關的學問 儘管他們有的時候也 會誤解這個學問 但是通常能把事實交代清楚 文筆清晰 有某些新的意見 因為他們不懂 亞洲語文 所以他們的誤解也可以被諒解 然而 這些理由完全不適用於陳漢生 這正是我 提筆寫下這封信的原因 總的來說 連那些同意陳漢生所謂中國文字是表意文字觀點的人應 該也對他的論述感到不滿意 他的論述完全具備假科學的特點 不相信真正的專家 認為他 們吹毛求疵 不肯接受公認定義及其背景 對文化和概念描述潦草 歸納缺乏根據 不處理 不利的證據 由曲折的分析得出陳舊的結論 學報的審查學者沒有注意這些缺點 還有更多 的缺點 由於篇幅的限制沒有全部列出 實在使我扼腕 其實 我感到這些審查學者比陳漢 生的罪責更大 將中國視為迷惑 隱蔽 異域文化的論著汗牛充棟 陳漢生只不過是借機為 8 之添磚加瓦 而他們居然允許 亞洲學學報 發表此文 最近 在2009 年 亞洲學學報 又刊用了馬愛德 Edward McDonald 的文章 題作 超越辯論的 長城 中國學中的 文字癖 似乎是為了挽回十五年前的錯誤 馬愛德接受了安戈對陳漢生文 章的批評 只是將安戈所說 異域化 exoticizing 變為 戀物化 fetishization 9 這篇文章開頭所附摘要言辭比較中立 5 Boodberg, Some Proleptical Remarks, 329 n. 1. Boodberg, Some Proleptical Remarks, pp n. 2. 卜弼德提到 伯希和教授 是指伯希和在顧立雅 文章後頭附加的討論 即 Paul Pelliot, Brèves remarques sur le phonétisme dan l écriture chinoise, T oung Pao 32 (1936): , 另見下面第 00-00頁 7 John DeFrancis,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 i Press, 1984), p J. Marshall Unger, Communication to the Editor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2.4 (1993): Edward McDonald, Getting over the Wall of Discourse: Character Fetishization in Chinese Studie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68.4 (2009):

25 有關中國書寫系統的辯論 特別是中國文字是否可以稱作 表意文字 仍然是漢學研究 的難題 本文針對 文字癖的說法 在理解中國語言 思想和文化中 這些說法給了漢字 不應有的重要地位 作者打算對這些說法作分析和評價 以便給它所引發的狂熱降溫 對作 為書寫系統 同時關涉中國文化和思想的中國文字的性質作出一個更為綜合 更有根據的解 10 釋 然而 到引言部分的結尾 馬愛德就宣揚這樣的觀點 在本文中 我將論證相反的觀點 即在實際使用中 中國文字只能在一個特定的語言環境中 理解 就這點而言 文字構造的原則根本無關對它的理解 換句話說 中國文字一旦作為書 寫的要素代表某種特定的語言 對它的理解就只是由它和該語言中特定單元的關係決定 它 11 本身並不含有任何 內在 的意思 到文章最後部分 馬愛德給出更為清晰的說法 我們如果承認文字構造的原則對理解作為書寫語言的單元的文字毫無影響 那麼象形文字或 12 表意文字的作用就和假借字或形聲字完全一樣 馬愛德的論點基本上是根據鮑則嶽 William G. Boltz 著 中國書寫系統的起源與早期演變 一 書 在這本書裡 鮑則嶽像德范克一樣以為他的目標是為了說明一些 事實 反對某些 神話和 誤解 我寫這本書的目標是為了直白地 易懂地說明中國文字在公元前二千年後半部分的起源和構 造的事實 以及它在一千年以後的秦漢時代經過了如何的重新構造和系統化 我希望這樣可 以祛除關於中國文字性質的某些流傳甚廣神話和誤解 關於中國文字的形式和功能 能夠重 建起某些共識以及清醒的認識 Peter S. Du Ponceau ( ) 作了一篇有說服力的 清楚縝密的 論文 證明了中 13 國文字並不是 表意文字 中國文字像任何文字系統一樣只是一種代表語言的工具 鮑則嶽是卜弼德的學生 他的書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卜弼德的觀點 只是有所發揮 對中國文字系 統下了嚴格的定義 在鮑則嶽的書裡 卜弼德的某些挑戰性的理論 特別是很多文字有多聲符 就被作為定論 因此 鮑則嶽說 無聲符的文字壓根不存在 所有的含有多種部件的文字必須有一個部件指明聲音 無法 創造 一個沒有聲符的會意 14 字 一般來說 我們必須咬定 無聲符 的文字壓根不存在 鮑則嶽所說的 無聲符的文字 是指中國傳統文字學所謂的會意字 常常有人說這種文字是 表 意文字 譬如說 說文解字 舉出兩個字來說明會意字的理論 武 和 信 按照 說文 的分析 武 是由 戈 和 止 兩個部件構成的 止 表 停止 的意思 因此 武 的意 思是 停止戰爭 同樣 說文 謂 信 是由 人 和 言 構造的 因此站在他一邊語言的 人是 誠信 的 鮑則嶽擯斥這個分析 說 人 和 言 的組合除了 誠信 以外還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 諸如 華麗的 吹 毛求疵 高談闊論 演講 獨白 和 語言學家 還有三點原因說明這種分 析可疑 第一 班固在他對六書的定義裡 將這種文字稱做 象意字 不是 會意字 一個會意字的基本性質如果是結合不同部件的意思 那麼班固怎麼會不用 會 字來定義 10 McDonald, Getting over the Wall of Discourse, McDonald, Getting over the Wall of Discourse, 斜體是本文原有的. 12 McDonald, Getting over the Wall of Discourse, William G.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American Oriental series 78 (New Haven, CT: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4), p. vii. 鮑則嶽所引 Peter S. Du Ponceau 是指 Du Ponceau 氏在1838年所作 A Dissertation on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System of Writing: In A Letter to John Vaughan, Esq., (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838; rpt,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8). Du Ponceau 氏的論文非常奇怪 儘管這篇文章對中國文字做了長篇討論 可是 Du Ponceau 氏 很驕傲地承認他自己根本不會漢語 並且 按照今天的眼光來看 他對中國學者和中國人的偏見只能算是一種種族 主義 我一點也不明白鮑則嶽怎麼會讚揚這篇文章 14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26 最早的說法是 象意 第二 像我們已經指出那樣 在文字系統的起源和發展過程當中 根本沒有辦法創造一個沒有聲符的文字 除非有特定的部件代表聲音 除此之外利用兩個或 兩個以上的部件的意義來形成一個新的文字並不是有效的辦法 第三 如果中國文字真正有 這種文字 在全世界的所有文字系統中是獨有的 在我所知的文字系統中 沒有一種文字是 15 由不表音只表意的部件結合而成的 16 這是鮑則嶽的關鍵概念 也是馬愛德最有力的根據 然而 像蒲芳莎 Françoise Bottéro 在她 對鮑則嶽著 中國書寫系統的起源與早期演變 的書評裡所指出那樣 鮑則嶽的這三個論點都沒有 17 說服力 第一點 即 象意 和 會意 的不同 根本沒有多少意義 無論是 象 意還是 會 意 這兩個定義的核心是 意 眾所週知 中文本來不分單數和複數 有 意 的字應該可以 稱做 表意字 鮑則嶽第二點本來不是證據 而只是他的想法 他可以說將兩個意符結合起來創 造文字 不是有效的辦法 可是僅僅這樣說不等於證明 當然 說文 對 信 字的分析有問 題 因為沒有指出 人 旁原來代表這個字的聲音 按照鮑則嶽所利用的古音構擬法 人 的聲 18 音可以構擬為*njin, 信 可以構擬為 *snjins 然而 說文 的一個錯誤並不證明它對所有 會意字的分析都錯 比如說 鮑則嶽根本沒有討論 武 字的構造 更不用說裘錫圭在他所著的 文 19 字學概要 裡所提及的上百個會意字 第三 蒲芳莎指出蘇美爾和埃及文字裡都有結合兩個意符 20 的 會意字 因此 中國文字的這個做法並不是獨有的 鮑則嶽說 一般來說 我們必須咬定 無聲符 的文字壓根不存在 相當難懂 傳統中國文字 學根據 說文解字 分析了三種 無聲符 的文字 即 象形字 指事字 和 會意字 裘 21 錫圭將這三種文字統稱為 表意字 這個提法很合理 很清楚的是 中國文字像蘇美爾文字和埃及文字一樣一開始是象形文字 儘管僅憑現在的通用 漢字 文字原來的形狀常常看不出來 可是在最早期的文字這一點很清楚 下面僅列一些表動物的 象形字 鮑則嶽也不接受 象形字 這個定義 與一般的 pictograph 的叫法不同 他把這些文字稱作 22 zodiograph 按照他的說法 pictograph 是指 物 而 zodiograph 是指 詞 這樣分別似乎 15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148 斜體是本文原有的. McDonald, Getting over the Wall of Discourse, 1204: 關於鮑則嶽說中國文字根本沒有 會意字 馬 愛德還說 很多對漢字有戀物情結的人經常把會意字當作證據 有的時候甚至也把某些形聲字也歸到這個類型 所以鮑則嶽的看法說明這些人對漢字的戀物情結完全是錯誤的 17 Françoise Bottéro, Review of William G.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6): 鮑 則 嶽 所 用 的 古 音 構 擬 是 根 據 William H. Baxter,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64 (Berlein: Mouton de Gruyter, 1992),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149 n. 20 所引. 19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年 本文英文稿引用這本書的英文譯文 Qiu Xigui, Chinese Writing; Gilbert L. Mattos 和 Jerry Norman 翻譯, Early China Special Monograph Series No. 4 (Berkeley, Ca: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arly China and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2000), 第 頁. 20 Bottéro, Riew of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Qiu Xigui, Chinese Writing, pp 裘錫圭指出陳夢家在其著 殷虛卜辭綜述 裡已經建議將象形字 指事字和會意字合起來 把三個類型都稱作 象形字 裘先生雖然沒有接受陳夢家的術語 但兩個人對中國文字 的分析基本相同 22 Boltz, p. 54: 代表一個事物的畫可以稱作 pictograph 這是文字的前身 可是並不是文字 那張畫 代表事物的名稱 也就是說代表一個詞而不代表事物 這就是文字 根據卜弼德的說法可以稱作 zodiograph 14 16

27 23 相當武斷 文字當然代表詞 不然的話它就是符號而不是文字 然而 問題是它怎樣代表詞 無 論如何 上面所列文字的形狀都不代表相關文字的聲音 一直到甲骨文發現以後 指事字 都算是比較不重要的文字類別 說文 列出 上 和 下 差別僅僅是橫劃上頭和下頭的一筆 其實 我們現在知道有不少文字利用了這種 構造方法 用一筆點劃或是圓圈指出某一象形字特別的地方或含義 如下列例子 ren 刃 用一個點劃指出 dao 刀 的刃部 hong 厷 即 肱 的本字 在 shou 手 即 you 又 下畫圓圈 指 出 肱 zhou 肘 在 hong 肱下頭畫點劃指出 肘 gui 卮 即 跪 的本字 在跪着的人形 即 jie 卩 的膝蓋下面畫點劃 指出 跪 的含義 ye 亦 即 腋 的本字 在人形 即 da 大 的肩膀下面畫點劃指出 腋 鮑則嶽所謂 無法 創造 一個沒有聲符的會意字 似乎無法對這些 指事字 的構造作出確切 的分析 所指詞的聲音和原來象形字的聲音都迥然不同 所加上的點劃或圓圈肯定不代表字的聲音 縱使我們採用鮑則嶽的定義認為象形字代表 詞 而不代表 物 這些指事字將不同的無聲符部 件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新的文字 似乎不能否認 說文 第三種表意文字是 會意字 如上面所述 鮑則嶽已經指出 說文 對 信 字的 分析有誤 信 字所从的 人 不但是意符 還提供詞的聲音 然而 像我上面已經說的 說 文 對一個會意字的分析有錯誤不等於說對所有會意字的分析都錯 裘錫圭提供了對一百個多會意 字的分析 下面只舉出幾個例子 根據現代通用漢字的構造 一般的讀者不一定能夠認識每一字原 來的表意功能 然而這些例子所用的部件都很普通 古代的讀者一定會認出來 據我所知 在這些 24 例子當中 沒有一個部件有表音的作用 cong 从 即 從 兩個 ren 人 會 跟從 的意思 bei 北 bei 背 的本字 兩個相背的 ren 人 會 背 的意思 ji 及 由 ren 人 和 you 又 會 拿 的意思 fu 孚 fu 俘 的本 字 由上面的 you 又 和下面的 zi 子 會 俘虜 的 意思 yu 毓 yu 育 的本字 由 mu 母 與倒過的 zi 子 和 shui 水 點 即 羊 水 會 生育 ji 疾 由 qiang 床 的本字 與 ren 人 和 shui 水 點 可能表明 發燒的汗 會 疾病 的意思 23 如上所示 鮑則嶽用 zodiograph 指稱這種文字是源自卜弼德 這個詞的來源是希臘語 zōdion 意思是 一 張小畫 然而 如 Jereon Wiedenhof 氏在他對鮑則嶽著 中國書寫系統的起源與早期演變 的書評裡所指出所 謂 卜弼德自己對 pictograms 和 zodiographs 兩個術語本來沒有分別 見 Jereon Wiedenhof, Review of William G. Boltz, 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T oung Pao 82.4/5 (1996): 383. 我自己明白鮑則嶽的分別 可是正如 Wiedenhof 氏還指出 術語的這些細微的差別有的時候對表達 意思是一個障礙 24 當然 有的文字在後來的演變中也會加上音符 譬如下面將提到的 闢 字 在原來的 上加上 辟 作為 音符 卜弼德和鮑則嶽都說很多文字原來是多音的 加注音符是為了確定這個字的讀音 譬如 下面所舉的由 目 和 人 組成的 見 字 他們說 目 字除了 mu 以外 還表示 jian 的聲音 不知道這樣分析有沒有根據 可 是這恐怕不能說明同樣由 目 和 人 所組成的 望 字 鮑則嶽還說在由 口 和 鳥 組成的 鳴 字裡 口 提供 ming 的聲音 我不知道這樣分析有沒有根據 但是 口 怎麼能夠同樣為从 口 从 犬 的 吠 字提供 fei 的讀音呢 在我看來 這樣多音的文字很難起表音作用 15

28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fa 伐, 由 ren 人 和 砍 人 頸 部 的 ge 戈 會 砍 頭 或 是 征 伐 的 意 思 jie 戒, 由 兩 個 手 舉 出 ( 即 gong ) 一 個 ge 戈 會 守 衛 的 意 思 pi 闢, 由 兩 個 手 對 外 面 推 一 扇 men 門 會 開 的 意 思 zhi 陟, 兩 個 zhi 止 ( 即 腳 ) 在 fu 阜 上 往 上 jiang 降, 兩 個 zhi 止 ( 即 腳 ) 在 fu 阜 上 往 下 yi 埶, 由 人 將 兩 個 手 伸 出 來 ( ji 丮 ) 把 mu 木 放 在 tu 土 裡 會 種 田 的 意 思 mu 莫 ( mu 暮 的 本 字 ), 由 ri 日 在 四 個 mu 木 或 cao 艸 裡 會 黃 昏 的 意 思 zhao 朝, 由 ri 日 和 yue 月 在 cao 艸 中 表 明 太 陽 和 月 亮 同 時 出 現 的 時 候, 也 就 是 早 晨 的 意 思 jian 見, 由 ren 人 和 mu 目 會 看 的 意 思 wang 望, 由 ren 人 和 往 上 的 mu 目 會 望 ( 即 看 遠 地 ) 的 意 思 ji 即, 由 跪 著 的 人 ( jie ) 在 飯 碗 ( 㫐 ) 前 面 會 蒞 臨 的 意 思 ji 既, 由 跪 著 的 人 ( jie ) 和 向 後 的 kou 口 在 飯 碗 ( 㫐 ) 前 面 會 完 畢 的 意 思 的 意 思 xiang 鄉, 由 兩 個 相 對 跪 著 的 人 ( jie ) 在 飯 碗 ( 㫐 ) 前 面 會 宴 會 ming 鳴, 由 kou 口 和 niao 鳥 會 ming 鳴 的 意 思 fei 吠, 由 kou 口 和 quan 犬 會 fei 吠 的 意 思 chou 臭, 由 zi 自 ( 即 鼻 子 ) 和 quan 犬 會 chou 臭 的 意 思 思 yi 劓, 由 zi 自 ( 即 鼻 子 ) 和 dao 刀 會 yi 劓 ( 即 切 鼻 子 ) 的 意 shan 刪, 由 ce 冊 和 dao 刀 會 shan 刪 ( 即 削 竹 簡 ) 的 意 思 jie 魝, 由 yu 魚 和 dao 刀 會 jie 魝 ( 即 切 魚 ) 的 意 思 zhuo 剢, 由 陰 莖 ( 也 許 tu 土 之 本 字 ) 和 dao 刀 會 閹 割 的 意 思 yue 刖, 由 一 腿 的 人 形 與 和 手 裡 ( 即 you 又 ) 拿 著 鋸 會 yue 刖 ( 即 砍 腿 ) 的 意 思 我 們 還 可 以 舉 出 很 多 類 似 的 會 意 字, 於 此 毋 庸 贅 述 在 中 國 文 字 最 早 的 階 段, 亦 即 商 代 的 甲 骨 文, 它 的 象 形 功 能 相 當 容 易 看 得 出 來, 就 像 最 後 一 個 例 子 中 手 裡 拿 著 鋸 砍 腿 的 刖 字 25 其 他 的 例 子 比 較 抽 象, 把 兩 個 意 思 結 合 起 來, 就 像 鳴 和 吠 根 據 最 新 統 計, 百 分 之 七 十 以 上 的 甲 骨 文 實 詞 ( 即 非 專 用 名 詞 ) 可 以 分 析 為 表 意 字 ( 即 象 形 字 指 事 字 或 會 意 字 ) 26 卜 弼 德 指 出 顧 立 雅 25 今 天 通 行 的 刖 字, 原 來 的 象 形 字 已 經 變 形, 加 上 月 當 作 音 符 然 而, 在 中 國 最 早 的 書 寫 階 段, 這 個 字 肯 定 是 象 形 字 26 見 江 學 旺, 從 西 周 金 文 看 漢 字 構 形 方 式 的 演 化,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學 刊 , 第 頁 ; 引 自 Wolfgang Behr, The Language of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in Edward L. Shaughnessy, ed., Imprints of Kinship: Studies of Recently Discovered Bronze Inscriptions from Ancient China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forthcoming). 畢 鶚 (Wolfgang Behr) 氏 說 將 來 如 果 有 新 的 文 字 分 析 法, 江 學 旺 所 提 出 的 表 意 16

2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對 某 些 字 的 分 析 是 錯 的, 認 為 這 些 錯 誤 證 明 顧 立 雅 的 結 論 也 是 錯 的 然 而, 卜 弼 德 基 本 上 沒 有 考 慮 顧 立 雅 所 提 出 的 甲 骨 文 和 金 文 字 形 後 來 接 受 卜 弼 德 理 論 的 許 多 學 者 同 樣 也 對 甲 骨 文 不 感 興 趣 27 這 並 不 是 說 甲 骨 文 文 字 全 都 是 表 意 文 字 像 世 界 上 其 他 獨 立 起 源 的 文 字 一 樣, 中 國 文 字 在 最 早 的 階 段 已 經 遇 到 象 形 文 字 的 限 制, 開 始 利 用 聲 音 來 創 造 新 的 字, 通 常 利 用 同 聲 假 借 字 譬 如, 古 代 漢 語 第 三 人 稱 代 名 詞 其 很 難 寫, 只 能 假 借 同 聲 的 箕 ( 即 籃 子 的 意 思 ) 的 象 形 字 來 代 替 它 同 樣, 在 甲 骨 文 裡 動 詞 的 lai 來 利 用 了 音 近 的 mai 麥 ( 即 麥 子 ) 的 象 形 字 28 介 詞 的 自 利 用 了 zi 自 ( 即 鼻 子 ) 的 象 形 字 來 代 替 現 代 漢 語 也 是 一 樣, 借 用 植 物 的 花 字 來 代 替 花 錢 的 花 在 現 代 漢 語 裡, 很 多 原 來 是 假 借 字 的 字 已 經 變 形 了 譬 如, 箕 的 象 形 字 原 來 寫 作 其, 但 是 後 來 為 了 區 別 箕 的 意 思 和 代 詞 其 的 意 思, 加 上 了 竹 字 頭, 創 造 了 新 的 字 在 中 國 文 字 的 發 展 過 程 中, 假 借 字 也 就 是 利 用 聲 音 來 造 字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突 破 開 始 利 用 假 借 字 以 後, 下 一 個 進 步 是 將 意 符 和 音 符 結 合 起 來 造 出 無 法 用 象 形 手 法 描 繪 的 新 字, 這 是 所 謂 形 聲 字 譬 如, 要 造 魚 字 或 木 字 當 然 可 以 畫 出 或 的 象 形 也 許, 我 們 也 會 畫 出 櫚 樹 和 松 樹 的 不 同 象 形 然 而, 要 怎 麼 分 別 櫸 樹 和 核 桃 樹? 同 樣 的, 鯊 魚 和 旗 魚 的 形 狀 很 容 易 分 別, 可 是 鱒 魚 和 鱸 魚 的 形 狀 非 常 相 似, 兩 種 魚 的 分 別 根 本 畫 不 出 來 有 了 假 借 的 原 則 以 後, 當 然 可 以 借 用 尊 的 象 形 字 來 代 替 然 而, 表 野 雞 的 鷷 也 有 一 樣 的 聲 音 ; 怎 麼 區 別 這 兩 個 字? 古 人 很 快 將 假 借 字 的 原 則 再 推 進 一 步, 也 就 是 把 意 符 和 音 符 結 合 起 來 創 造 形 聲 字 有 了 形 聲 字 以 後, 他 們 就 可 以 把 漢 語 裡 所 有 的 詞 都 寫 下 來 29 形 聲 字 不 是 中 國 獨 有 的 文 字 構 造, 在 世 界 其 他 文 字 系 統 諸 如 蘇 美 爾 文 字 埃 及 文 字 和 瑪 雅 文 字 裡 也 都 是 最 普 遍 最 常 見 的 文 字 構 造, 這 點 恐 怕 沒 有 再 討 論 的 餘 地 在 現 代 漢 語 字 典 裡, 大 多 數 的 字 都 是 形 聲 字 然 而, 形 聲 字 不 一 定 全 部 按 照 同 一 個 原 則 構 造 在 文 字 學 概 要 裡, 裘 錫 圭 列 出 十 七 種 不 同 的 形 聲 字 構 造 法 這 樣 的 分 析 可 能 過 於 詳 細, 不 過, 我 們 至 少 應 該 分 辨 形 聲 字 的 兩 個 大 類 型 在 一 個 類 型 中, 音 符 僅 提 供 詞 的 聲 音 在 另 外 一 個 類 型 中, 音 符 不 但 提 供 詞 的 聲 音, 並 且 也 表 意 ; 這 是 中 國 文 字 學 所 謂 形 聲 兼 會 意 現 象, 說 文 解 字 通 常 使 用 从 X 从 Y, Y 亦 聲 這 一 表 述 早 在 商 代 甲 骨 文 裡, 就 已 經 使 用 了 第 一 個 類 型 的 形 聲 字 作 為 專 用 名 詞 譬 如, 殷 墟 附 近 的 洹 水 寫 作 ( 即 亘 ) 表 音, 再 加 上 水 旁 指 明 是 河 名 同 樣, 由 水 旁 和 止 組 成 的 沚 是 一 個 地 名, 可 能 也 是 河 名, 止 只 表 音 而 已 在 這 個 類 型 的 形 聲 字 裡, 唯 有 通 常 寫 在 文 字 左 邊 的 偏 旁 才 起 到 意 符 的 作 用 30 形 聲 字 的 第 二 個 類 型 有 所 不 同 : 音 符 不 但 表 音, 並 且 也 兼 有 表 示 詞 意 的 功 能 早 在 顧 立 雅 和 卜 弼 德 辯 論 的 時 候, 顧 立 雅 就 已 經 討 論 了 這 一 類 字, 說 是 一 種 會 意 字 在 他 所 作 的 有 關 中 國 表 意 文 字 的 性 質 一 文 裡, 他 提 出 說 文 解 字 所 謂 韋, 相 背 也 的 wei 韋 字, 最 早 的 字 形 是, 即 兩 個 止 ( 即 腳 ) 往 不 同 的 方 向 走 在 囗 ( 即 城 郭 ) 的 外 邊 ( 按 照 說 文 的 說 法 囗 也 表 音 ), 原 來 的 意 思 是 守 衛 顧 立 雅 還 提 到 不 少 與 韋 相 關 的 字, 意 思 都 是 從 韋 原 來 的 意 思 引 申 出 來 的, 諸 如 圍 違 闈 緯 衛 幃 等 31 很 容 易 看 出 這 些 字 多 與 守 衛 或 是 保 衛 有 關 係, 只 是 不 同 的 偏 旁 表 示 細 微 差 別 而 已 那 麼, 囗 旁 表 示 周 圍 的 意 思 辶 旁 表 示 違 背 的 意 思 門 旁 表 示 巷 門 的 意 思 行 旁 表 示 圍 護 的 意 思 等 等 32 當 顧 立 雅 和 卜 弼 德 發 表 文 章 的 時 候, 伯 希 和 是 通 報 的 編 者 他 的 編 輯 習 慣 是 在 一 篇 文 章 後 文 字 的 比 例 可 能 會 降 低, 但 是 也 沒 有 說 會 降 低 多 少 27 德 范 克 安 戈 和 馬 愛 德 都 基 本 上 沒 有 利 用 甲 骨 文 材 料 如 上 面 所 說 那 樣, 卜 弼 德 以 為 出 土 文 字 資 料 是 一 個 障 礙, 他 對 甲 骨 文 也 沒 有 做 研 究 唯 有 鮑 則 嶽 對 甲 骨 文 做 了 相 當 的 研 究 28 我 們 也 可 以 認 為 原 來 是 一 種 食 器 的 象 形 字 的 豆 假 借 為 豆 子 的 豆 29 據 江 學 旺 從 西 周 金 文 看 漢 字 構 形 方 式 的 演 化 第 頁 說, 在 西 周 銅 器 銘 文 上 首 次 出 現 的 900 個 文 字 中, 百 分 之 八 十 是 形 聲 字 30 其 實, 我 有 一 點 懷 疑 不 但 是 音 符, 並 且 也 有 表 意 功 能 殷 墟 附 近 的 洹 水 一 個 特 點 是 它 卷 曲 的 形 狀, 很 像 字 的 形 狀 31 Creel,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Ideography, pp 雖 然 這 些 文 字 中, 有 的 不 很 清 楚, 譬 如 緯, 不 一 定 像 顧 立 雅 的 分 析 那 樣, 但 是 個 別 例 外 不 能 證 明 所 有 的 例 子 都 不 對 見 Creel, On the Nature of Chinese Ideography, p

30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頭 加 上 自 己 的 按 語 在 顧 立 雅 於 1936 年 所 發 表 的 有 關 中 國 表 意 文 字 的 性 質 一 文 的 後 頭, 伯 希 和 發 表 了 題 作 有 關 中 國 文 字 聲 音 的 小 案 的 文 章, 值 得 重 新 閱 讀 顧 立 雅 的 文 章 所 缺 乏 的 一 點 是 對 形 聲 字 的 確 切 定 義 很 清 楚, 過 去 這 個 名 詞 裡 含 有 兩 個 非 常 不 同 的 類 型 在 一 個 類 型 中, 音 符 只 表 音, 諸 如 lai 賴 ( 依 靠 ) 字 lai 癩 ( 惡 瘡 ) 字 和 lai 籟 ( 一 種 笛 ) 諸 字 這 些 字 的 偏 旁 表 意, 但 是 音 符 完 全 是 假 借 字 這 個 類 型 的 特 點 是 音 符 和 詞 毫 無 關 係 這 個 類 型 經 常 被 利 用 來 書 寫 外 來 語 按 照 顧 立 雅 的 看 法, 這 個 類 型 才 應 該 被 稱 做 形 聲 字 ; 這 個 觀 點 值 得 重 視 雖 然 這 個 類 型 的 文 字 為 數 不 少, 但 是 在 字 典 裡 面 也 遠 達 不 到 百 分 之 八 十 九 十 的 比 例 然 而, 按 照 中 國 文 字 學 的 觀 點, 也 就 是 高 本 漢 (Bernhard Karlgren, ) 的 看 法, 形 聲 字 不 僅 指 這 個 類 型, 還 包 括 顧 立 雅 所 討 論 的 那 些 形 聲 兼 會 意 的 字, 諸 如 wei 圍 wei 衛 wei 幃 等 雖 然 我 們 必 須 承 認 兩 個 類 型 之 間 的 區 別 不 是 很 清 楚, 但 是 我 仍 然 認 為 我 們 應 該 分 辨 這 兩 種 構 造 相 同 而 來 源 不 同 的 類 型 按 照 顧 立 雅 的 觀 點, 第 二 個 類 型 的 文 字 完 全 沒 有 音 符 他 說 因 為 韋 的 本 字 是 表 意 字, 所 以 結 合 也 是 表 意 字 的 偏 旁 所 造 的 字 當 然 也 是 表 意 字 這 裡 我 也 基 本 上 同 意 他 的 觀 點, 但 是 我 們 應 該 稍 微 改 變 一 下 慣 用 的 術 語 我 和 顧 立 雅 的 不 同 在 於 偏 旁 作 用 的 理 解 據 顧 立 雅 說, wei 闈 僅 是 宮 殿 的 門 韋 wei 幃 只 是 巾 韋 hui 諱 只 是 言 韋 這 好 像 是 說 中 國 文 字 完 全 是 抄 手 的 創 造, 與 活 著 的 語 言 一 點 沒 有 關 係 顧 立 雅 當 然 知 道 這 些 字 的 聲 音 不 都 一 樣, 無 論 是 聲 調 還 是 發 音 然 而, 他 輕 視 這 些 不 同, 以 為 這 只 是 次 要 的 這 點 我 不 能 贊 同 他 所 做 的 全 部 工 作 都 表 明 他 像 中 國 學 者 一 樣 是 文 字 學 家, 而 並 不 是 語 言 學 家 或 是 音 韻 學 家 連 書 寫 形 式 完 全 一 樣 的 文 字 ( 諸 如 好 haò 和 haó, 藏 zang 和 cang, 傳 zhuan 和 chuan), 它 們 聲 調 和 發 音 的 不 同 都 表 明 語 言 是 活 著 的 這 一 特 點, 更 不 用 說 那 些 不 相 同 的 文 字 原 則 上, 偏 旁 的 不 同 來 自 口 頭 語 言 中 有 不 同 意 義 和 聲 音 的 詞 對 我 來 說, 闈 是 漢 語 wei 字 的 寫 法, 而 並 不 是 門 韋 的 緊 湊 形 式 也 許 有 一 些 例 外, 但 是 並 不 很 多 如 果 加 上 的 部 首 可 以 確 定 口 頭 語 言 中 的 一 個 表 意 字 的 意 思, 我 們 的 確 可 以 說 這 個 新 的 字 是 表 意 字, 但 是 我 們 也 可 以 說 這 是 一 種 特 殊 的 形 聲 字 最 重 要 的 是, 我 們 不 應 該 把 這 個 類 型 和 第 一 個 類 型 弄 混 33 伯 希 和 和 顧 立 雅 的 看 法 大 同 小 異 伯 希 和 批 評 顧 立 雅 說 他 對 口 頭 語 言 沒 有 給 予 應 有 的 注 意, 34 這 樣 的 批 評 很 對 像 伯 希 和 所 說 的 那 樣, 顧 立 雅 並 不 是 語 言 學 家 或 是 音 韻 學 家 然 而, 顧 立 雅 從 來 沒 有 說 他 是 語 言 學 家 或 是 音 韻 學 家 他 文 章 的 主 題 是 中 國 文 字, 不 是 中 國 語 言 對 我 來 說, 伯 希 和 的 批 評 有 一 點 不 公 平 : 雖 然 文 字 和 語 言 有 非 常 密 切 的 關 係, 可 是 我 們 不 應 該 把 它 們 兩 者 等 同 起 來 35 連 利 用 a b c 等 字 母 書 寫 的 語 言 也 可 以 利 用 書 寫 表 達 一 些 口 頭 語 言 不 好 表 達 的 意 思, 諸 如 利 用 大 寫 標 點 不 同 的 字 形 等 等 我 覺 得 中 國 書 寫 特 別 是 中 國 上 古 的 書 寫 更 能 利 用 不 同 文 字 的 字 形 來 表 達 不 同 的 意 思 36 顧 立 雅 和 伯 希 和 在 討 論 形 聲 字 第 二 種 類 型 的 時 候, 他 們 好 像 都 不 知 道 中 國 學 者 早 已 經 認 識 了 這 個 類 型, 它 被 稱 作 右 文 其 實, 在 顧 立 雅 第 一 篇 文 章 發 表 的 前 一 年, 即 1935 年, 沈 兼 士 ( ) 發 表 了 長 篇 文 章 討 論 這 個 問 題, 題 作 右 文 說 在 訓 詁 學 上 之 沿 革 及 其 推 闡, 對 右 文 說 的 歷 史 33 Paul Pelliot, Brèves remarques sur le phonétisme dan l écriture chinoise, T oung Pao 32 (1936): Boodberg, Some Proleptical Remarks, 329 n. 1, 說 伯 希 和 附 加 的 討 論 正 確 地 譴 責 顧 立 雅 博 士 將 活 著 的 語 言 和 文 字 分 開 的 習 慣 我 覺 得 這 樣 說 相 當 過 分 伯 希 和 的 批 評 通 常 非 常 極 端, 可 是 他 對 顧 立 雅 的 批 評 相 當 平 和 35 卜 弼 德 德 范 克 安 戈 鮑 則 嶽 和 馬 愛 德 都 犯 了 同 樣 的 錯 誤 卜 弼 德 批 評 顧 立 雅 說, 語 言 科 學 的 唯 一 問 題 是 詞 對 語 言 學 家 來 說, 文 字 的 意 思 或 是 概 念 根 本 不 存 在 ; Boodberg, Some Proleptical Remarks, p. 332 n. 5. 顧 立 雅 不 在 乎 語 言 科 學, 他 的 主 體 是 古 文 字 學 對 語 言 學 家 說 文 字 可 能 不 存 在, 但 是 對 古 文 字 學 家 來 說, 文 字 當 然 存 在 36 龐 樸 指 出 在 戰 國 文 獻 裡 有 不 少 文 字 加 上 心 旁, 對 文 字 的 意 思 似 乎 提 供 新 的 意 義 譬 如 說, 勇 就 是 勇 敢 的 意 思, 可 是 愑 好 像 是 一 種 內 在 的 用 感 性 ( 這 個 字 跟 現 代 漢 語 作 為 满 溢 或 涌 出 的 愑 表 示 的 不 是 一 個 詞 ); 反 只 是 反 過 來 的 意 思, 可 是 㤆 是 反 省 的 意 思 ; 為 只 是 作 為 的 意 思, 可 是 或 是 心 裡 的 作 為 見 龐 樸, 郢 燕 書 說 : 郭 店 楚 簡 中 山 三 器 心 旁 文 字 試 說, 載 於 武 漢 大 學 中 國 文 化 研 究 院 編 郭 店 楚 簡 國 際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武 漢 : 武 漢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年 ), 第 頁 我 們 應 該 注 意, 這 些 文 字 似 乎 不 是 或 者 語 言 的 詞, 很 可 能 是 抄 手 所 發 明 的 18

3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做 了 綜 合 闡 述, 並 且 也 提 供 很 多 例 證 37 早 在 劉 熙 ( 公 元 200 年 前 後 ) 所 撰 的 釋 名 裡, 右 文 說 的 原 則 就 已 經 有 所 提 及 然 後 西 晉 時 代 的 楊 泉 ( 公 元 280 年 ) 做 了 更 清 楚 的 分 析, 說 : 在 金 曰 堅, 在 草 木 曰 緊, 在 人 曰 賢, 說 明 與 臤 字 相 關 的 字 有 相 同 的 意 思 38 右 文 說 這 個 名 稱 由 北 宋 王 聖 美 ( 公 元 1060 年 前 後 ) 首 倡 之 後 很 多 有 名 的 文 字 學 家, 諸 如 戴 侗 (1241 年 進 士 ) 段 玉 裁 ( ) 和 王 念 孫 ( ), 都 做 了 討 論 39 他 們 經 常 把 這 類 文 字 稱 做 形 聲 兼 會 意 字 40 在 裘 錫 圭 所 著 的 文 字 學 概 要 裡 頭, 有 一 章 節 專 門 介 紹 表 意 音 符 他 所 提 出 的 例 子 大 多 是 在 表 意 字 上 再 加 上 意 符 表 示 一 個 新 的 意 思 譬 如, 解 原 來 將 刀 和 牛 和 角 結 合 起 來 表 解 開 (jie) 和 懈 怠 (xie) 的 兩 個 意 思, 後 來 在 解 上 又 加 了 心 ( 即 忄 ) 旁 來 專 指 第 二 個 意 思 裘 先 生 還 提 出 下 面 的 幾 個 例 子 : 駟 si, 由 馬 和 四 表 四 匹 馬 的 車 的 意 思 牭 si, 由 牛 和 四 表 四 歲 的 牛 的 意 思 鈁 fang, 由 金 和 方 表 方 形 的 酒 器 的 意 思 祫 xia, 由 示 ( 即 礻 ) 和 合 表 綜 合 祭 祀 的 意 思 在 si 駟 和 si 牭 中, 很 容 易 看 出 四 不 但 表 音, 並 且 也 表 示 部 分 意 思 這 些 詞 當 然 可 能 是 古 代 漢 語 固 有 的 詞, 但 是 也 可 能 是 某 某 人 利 用 文 字 部 件 創 造 的 就 算 那 些 固 有 的 詞, 意 思 恐 怕 也 受 到 文 字 寫 法 的 影 響 儘 管 鮑 則 嶽 安 戈 和 馬 愛 德 說 漢 語 僅 是 口 頭 語 言, 可 是 歷 來 中 國 讀 者 一 直 都 利 用 文 字 的 構 造 來 理 解 詞 的 意 思 通 過 文 獻 注 疏 和 字 典 的 文 字 分 析, 這 些 意 思 對 詞 的 意 思 就 造 成 了 一 定 的 影 響 41 像 上 面 說 的 那 樣, 文 字 和 語 言 不 是 一 回 事, 但 是 我 們 不 應 該 認 為 中 國 文 字 對 漢 語 完 全 沒 有 影 響 按 照 一 般 字 典 的 分 析, 百 分 之 九 十 的 中 國 文 字 是 形 聲 字 雖 然 如 此, 中 國 文 字 學 大 多 數 的 討 論 是 針 對 另 外 幾 種 文 字 構 造 方 法 據 我 想, 形 聲 字 還 有 再 分 析 的 需 要 我 贊 同 伯 希 和 的 建 議, 至 少 將 形 聲 字 分 成 兩 個 類 型 為 了 給 這 兩 個 類 型 起 不 同 的 名 稱, 我 暫 時 建 議 利 用 形 聲 字 ( 就 是 伯 希 和 所 謂 的 第 一 個 類 型, 也 就 是 音 符 僅 表 音, 與 意 思 沒 有 關 係 ) 和 聲 形 字 ( 就 是 伯 希 和 所 謂 的 第 二 個 類 型, 也 就 是 音 符 既 表 音, 又 表 意, 也 就 是 中 國 傳 統 文 字 學 所 說 形 聲 兼 會 意 字 ) 42 這 樣 的 名 稱 當 然 很 彆 扭, 但 是 一 方 面 可 以 保 留 固 有 的 名 稱, 一 方 面 可 以 提 醒 我 們 並 不 是 所 有 的 形 聲 字 都 一 樣 聲 形 字 不 但 包 括 顧 立 雅 和 伯 希 和 所 討 論 的 韋 及 其 引 申 字, 並 且 也 包 括 裘 錫 圭 所 舉 的 例 子, 諸 如 懈 駟 祫 等, 以 及 傳 統 右 文 說 的 文 字 這 個 類 型 也 包 括 我 們 現 在 分 析 的 不 少 通 行 形 聲 字 譬 如 貞 和 天 都 應 該 是 形 聲 字 ( 儘 管 說 文 解 字 對 天 字 的 分 析 存 在 根 本 的 錯 誤 ) 雖 然 通 行 的 貞 字 是 由 卜 和 貝 組 成 的, 但 是 我 們 知 道 貝 只 是 鼎 的 簡 寫, 貞 的 本 字 是 鼑, 鼎 就 是 這 個 字 的 音 符 然 而, 在 鼑 字 使 用 之 前, 甲 骨 卜 辭 通 常 假 借 鼎 字 來 記 錄 貞 這 個 詞, 後 來 才 加 上 卜 旁 來 區 別 貞 的 特 殊 含 義 如 此, 無 論 是 寫 作 貞 還 是 鼑, 原 本 都 是 象 形 的, 被 作 為 假 借 字 使 用, 卜 旁 完 全 是 後 加 的 天 字 原 來 也 是 一 個 象 形 字, 儘 管 對 它 的 分 析 與 貞 字 的 分 析 不 一 樣 按 照 說 文 解 字, 天 是 一 個 會 意 字, 从 一 大 這 無 疑 是 一 個 誤 解 天 的 37 沈 兼 士, 右 文 說 在 訓 詁 學 上 之 沿 革 及 其 推 闡 載 於 慶 祝 蔡 元 培 先 生 六 十 五 歲 論 文 集 ( 下 ),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外 編 第 一 種 ( 南 京,1935 年 ), 第 頁 38 Qiu Xigui, Chinese Writing, 第 257 頁 所 引 39 在 裘 錫 圭, 文 字 學 概 要 裡 頭 有 一 個 章 節 題 作 右 文 說 ; Qiu Xigui, Chinese Writing, pp ). 並 見 陳 琳, 右 文 說 研 究 回 顧, 湖 南 師 範 大 學 2005 年 研 究 生 優 秀 論 文 集 ( 長 沙 : 湖 南 大 學,2005 年 ), 第 頁 40 Qiu Xigui, Chinese Writing, p Ming Dong Gu, Sinologism in Language Philosophy: A Critique of the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Language,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64.3 (July 2014): 698 說 : 在 中 國 學 者 當 中, 這 個 觀 點 ( 即 漢 語 意 優 於 音 ) 是 一 種 常 識 雖 然 我 不 能 完 全 接 受 顧 明 棟 對 語 言 學 的 說 法, 但 是 很 難 否 認 他 對 中 國 學 者 的 看 法 是 有 根 據 的 顧 明 棟 最 近 在 2015 年 的 復 旦 學 報 上 發 表 題 作 走 出 語 音 中 心 主 義 : 對 漢 民 族 文 字 性 質 的 哲 學 思 考, 說 : 這 種 認 為 文 字 附 屬 於 口 語 口 語 優 於 文 字 的 觀 點 就 是 語 音 中 心 主 義 42 我 知 道 這 樣 的 術 語 很 彆 扭, 不 但 與 傳 統 文 字 學 的 形 聲 字 不 易 分 別, 而 且 也 只 是 將 形 和 聲 兩 個 字 倒 過 來 我 這 樣 倒 過 來 的 目 的 是 為 了 強 調 形 和 聲 的 相 對 重 要 性 如 此, 形 聲 字 的 聲 最 重 要, 而 聲 形 字 的 形 最 重 要 ( 至 少 在 最 早 書 寫 階 段 最 重 要 ) 19

3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本 來 字 形 是 ( 甲 骨 文 ) 或 是 ( 商 代 金 文 ), 一 只 是 丁 ( 原 來 寫 作 或 是 ) 的 簡 寫 如 此, 天 本 來 是 一 個 象 形 字 或 是 指 事 字, 丁 不 但 起 到 音 符 的 作 用, 並 且 也 描 繪 了 大 ( 即 大 人 ) 的 頭 部 的 形 狀 或 作 為 指 事 符 號 天 的 本 義 似 乎 是 人 的 顛 或 是 頂 天 空 這 個 意 思 是 從 顛 頂 的 意 思 引 申 出 來 的, 也 可 以 說 是 一 個 假 借 資 43 顧 立 雅 在 1936 年 發 表 的 有 關 中 國 表 意 文 字 的 性 質 一 文 裡, 指 出 分 析 中 國 文 字 應 該 根 據 中 國 書 寫 的 歷 史 演 變 顧 立 雅 對 很 多 單 字 的 分 析 有 錯 誤 他 對 形 聲 字 在 中 國 文 字 學 上 所 起 的 重 要 作 用 也 沒 有 給 予 應 有 的 注 意 這 兩 點 不 足 雖 然 不 能 否 認, 但 是 這 並 不 是 說 他 所 有 的 分 析 都 錯 卜 弼 德 的 觀 點 也 不 一 定 完 全 正 確 正 如 卜 弼 德 所 承 認 的, 在 對 古 代 表 意 文 字 的 研 究 中, 音 韻 學 家 和 文 字 學 家 的 工 作 常 常 背 道 而 馳 這 兩 種 學 者 的 目 的 儘 管 不 同, 但 是 兩 種 做 法 都 有 它 的 價 值 西 方 漢 學 對 表 意 文 字 的 辯 論 還 沒 有 得 到 最 後 的 結 論 雖 然 如 此, 有 不 少 證 據 說 明 中 國 文 字 確 實 有 會 意 字, 按 照 一 般 的 語 言 用 法 會 意 字 應 該 是 表 意 文 字 不 但 如 此, 這 些 會 意 字 的 數 量 並 不 僅 限 於 中 國 字 典 裡 所 分 析 的 會 意 字, 並 且 也 包 括 相 當 多 的 形 聲 字 因 為 這 些 形 聲 字 的 音 符 也 起 兼 意 作 用, 所 以 也 應 該 可 以 算 是 會 意 字 43 據 我 所 知, 在 西 方 學 者 當 中, 金 璋 (Lionel Charles Hopkins, ) 首 先 提 出 這 樣 對 天 字 的 解 釋 ; L. C. (Lionel Charles) Hopkins, Pictographic Reconnaissances: Being Discoveries, Recoveries, and Conjectural Raids in Archaic Chinese Writing,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Oct. 1917): 這 並 不 是 金 璋 對 中 國 文 字 學 唯 一 的 貢 獻 20

33 孟子 的 形色 槪念 許成道 (首爾大學名譽敎授) 古代希臘語 拉丁語 德語 法語 英語都是代表相應古代文明的語言 其理由是這些語言的 詞彙具有一定的哲學性 所以世界學者爲了清晰地理解這些哲學槪念 直到今天還在硏究着這些語 言和詞彙 漢字也從古代開始就具有一定的哲學性,像 道 性 理 命 名 仁 義 禮 智 等漢字 差不多都包含着深奥的哲理 這些哲學理念主要來自孔子 老子 莊子等人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 的就是和世界其它哲學理念一樣的一個哲學理念 它由孟子構建而成 <孟子>中有不少句子都很難 理解 難的理由 主要來自句子本身 比如 句法結構複雜 詞彙艱澀 字義模糊 等 可是有一句 不但句法結構簡單 字義也很清晰 但是整句的意義 歷代以來都没有一個明確的解 釋 那就是<孟子><盡心章句上> 第 38 小節 [圖 1] 孟子曰 形色 天性也 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 這一句 句法結構和漢字都不難 但是這一句的意義至今也没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圖 2] 英國人 里雅各(James Legge,1960:472)曾經說過 我的飜譯不太正確 韓國人 李篪衡(1994:412)也說過 此句是 孟子 中很難解釋的章句之一 日本人 內野熊一郞(2008:475)提到 此句太過簡略, 所以很難把握其眞意 [圖 3] 里雅各(James Legge, 1966:472)的譯文是這樣的: The bodily organs with their functions belong to our Heaven-conferred nature. But a man must be a sage before he can satisfy the design of his bodily organization. [圖 4] 楊伯埈(1960:319)的譯文是這樣的: 人的身體容貌是天生的,[這種外表的美要靠內在的美來充實它],只有聖人才能做到,[不愧於這 一天賦 ] [圖 5] 內野熊一郞(2008:475)的譯文是這樣的: 形色は天性なり惟聖人にして然る後に以て形をむ可し と [圖 6] 韓國人李退溪和李栗谷的譯文是這樣的: 形과 色은 天性이니 오직 聖人인 然後에 可히 形을 踐니라. 看上面的五種譯文 我們還是不太了解孟子的眞意 原因在於 形色 這一概念不明確 我們下面 來看各家的注釋 [圖 7] 這是後漢趙歧的注釋 形, 謂君子體貌嚴尊也; 色, 謂婦人妖麗之容 21

34 這是朱熹的注釋 人之有形有色, 無不各有自然之理, 所謂天性也 看楊伯埈的譯文 我們還是不太了解孟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研讀趙歧 朱熹的注釋 仍然不能明確 的理解 形 與 色 的眞意 我的想法與上述的前人研究有所不同 我覺得 色 就是 純粹的 色彩本身, natural colour 我們用 色彩 來認知事物 如果某種事物没有了色彩 那我們 就會看不到它 無法去認知它 大家看下面的[圖 8] [圖 8] [圖 8]是蘋果 那我們是怎麼認知這個蘋果的呢? 是因爲蘋果的形態與色彩 形態怎麼去認知? 如 果某種事物没有了色彩, 我們就會看不到它, 就無法去認知它 那麼色彩又來自於何处呢? 我們來看下[圖 9] [圖 9] [圖 9]是從[圖 8]去除了一切光源的 這里我們就看不到蘋果 那麼蘋果存不存在? 蘋果仍然存在, 爲什麼呢 因爲色彩並不決定蘋果的存在與否 那麼色彩因光線而存在嗎 色彩雖然由光線的波長來決定,但並不因光線而存在 我們來看下[圖 10] [圖 10] 22

35 [圖 10]是眼球的裏面, 光線通過晶狀體(lens)達到視網膜(retina) 視網膜(retina)居於眼球壁 的内層, 是一層透明的薄膜 我們來看[圖 11]. [圖 11]是擴大了的視網膜(retina) [圖 11] 視網膜(retina)由錐細胞(rod and cone cells) 雙層細胞 bipolar cells 神經節細胞 ganglion cells 構成 錐細胞(rod and cone cells)是色素上皮層 雙層細胞和神經節細胞是視網膜感覺層 錐細胞只存在三種原色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爲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 而其 他颜色却不能還原出本來的色彩 我們通常說的三原色,即紅 綠 藍 三原色可以混合出所有的 颜色,同时相加爲白色 在錐細胞中 合成的紅 綠 藍的比率首先傳達到雙層細胞 雙層細胞是 將這一比率簡化的第一電腦 雙層細胞再將簡化的色彩信息傳達给神經節 神經節進一步將這一信 息簡化後 形成最後的色彩 也就是說神經節細胞可以称爲第二電腦 最後 在神經節中形成的色 彩信息通過視神經傳達到腦 這樣腦才認知這一色彩 所以科學上認爲 色彩 的形成不在於自 然界, 同時也不在於可視光線的波長, 色彩 的形成在於錐細胞(rod and cone cells) 事物 没有色彩 人們就看不到它, 但是它並不是不存在 爲什麼呢?事物不是爲了色彩而存在的 事物 的存在與色彩無關 那麼 形 是什麼呢? 形 就是去除了色彩的剩下的事物, 即我們看不到的 事物的根本結構 事物的根本結構是什麼呢? 請看下面的[圖 12] 下面是歐幾里得(Euclid)以前的圓 圓的定義是在同一平面内 定點的距離等於定長的點的集合叫 做圓 [圖 12] 但如果把圓周的線擴大就會形成下圖 23

36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 圖 13] 如 果 像 [ 圖 13] 一 樣 的 話, 我 們 就 不 知 道 到 底 是 外 邊 的 線 是 圓, 還 是 内 邊 的 線 是 圓 爲 此, 歐 幾 里 得 (Euclid) 在 幾 何 原 本 中 將 圓 定 義 如 下 [ 圖 14] 點 没 有 大 小 ; 線 有 長 度 没 有 寬 度 根 據 他 的 定 義, 構 成 圓 的 點 與 線 是 没 有 面 積 的 那 麼 我 們 據 此 可 以 認 爲 點 與 線 也 不 存 在 色 彩 這 樣 的 話 人 類 將 永 遠 也 看 不 見 歐 幾 里 得 (Euclid) 的 但 是 歐 幾 里 得 (Euclid) 圓 的 定 義 是 眞 理, 我 們 通 過 這 一 眞 理 來 認 知 典 型 的 圓 其 實 這 一 眞 理 存 在 於 人 類 的 理 性 中, 像 這 樣 去 除 了 線 的 色 彩 的 圓, 就 是 孟 子 所 說 的 形 這 與 柏 拉 圖 的 理 念 也 是 一 致 的 人 類 社 會 存 在 的 所 有 原 理 都 具 有 地 域 國 家 種 族 宗 教 文 化 等 色 彩, 最 後 還 會 具 有 語 言 色 彩 語 言 是 不 完 善 的, 語 言 色 彩 原 理 也 可 能 是 偏 見 或 非 眞 實 的, 如 果 去 除 語 言 色 彩, 形 這 一 原 理 就 會 顯 現 出 來 這 種 本 然 原 理 不 是 誰 都 可 以 實 踐 的, 但 形 這 一 原 理 最 終 還 是 要 有 人 來 實 踐, 因 爲 只 有 這 樣, 人 與 天 的 關 係 才 得 以 存 在 孟 子 認 爲 只 有 聖 人 才 能 實 踐 這 一 本 然 原 理, 這 就 是 形 色, 天 性 也. 惟 聖 人 然 後 可 以 踐 形 這 句 話 的 眞 意 筆 者 認 爲 形, 即 本 然 原 理, 這 與 柏 拉 圖 ( Platon) 的 Idea 是 相 通 的 通 過 以 上 的 討 論, 我 們 將 孟 子 曰 : 形 色, 天 性 也, 惟 聖 人 然 後 可 以 踐 形 一 句 解 釋 如 下 : 形 是 一 般 人 看 不 到 的 不 能 認 知 的 最 理 想 的 原 理 ; 色 是 說 明 這 一 原 理 的 各 種 不 完 善 的 語 言 一 般 人 由 不 完 善 的 語 言 來 推 定 這 一 原 理, 所 以 不 能 認 知 這 一 原 理, 也 不 能 實 踐 這 一 原 理, 只 有 聖 人 才 能 實 踐 這 一 最 理 想 的 原 理 孟 子 出 生 於 公 元 前 372 年, 而 柏 拉 圖 出 生 於 公 元 前 427 年, 孟 子 出 生 的 時 候, 柏 拉 圖 55 歲, 他 們 生 存 在 同 一 時 代 那 時, 柏 拉 圖 在 希 臘 提 出 了 Idea 這 一 概 念, 而 在 中 國, 孟 子 提 出 了 形 色 槪 念 所 以 我 們 可 以 說 在 公 元 前 4 世 紀, 中 國 在 希 臘 提 出 Idea 概 念 的 同 时, 提 出 了 形 色 概 念 24

37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越 南 方 塊 文 字 研 究 的 回 顧 與 展 望 阮 俊 強 (PPT- 當 場 發 表 ) 25

38 偏旁結構變更異體字的類型研究 李圭甲 摘要 漢字的異體字中有一些是由偏旁結構改變而成的異體字 這些異體字有的僅偏旁結構發生改 變 而有的代替成其他字的同時 偏旁位置也發生改變 還有一些原本是兩個偏旁的字 變為三個 偏旁後 結構也隨之改變 異體字的類型極其多樣 本文考察並整理了這樣的異體字的字形類型 關鍵字 正字 異體字 構造 變更 位置 代替 類型 1.緒論 異體字中有不少是由偏旁結構變更而成的 其中一些是由上下結構變為左右結構 也有一些是 由左右結構變為內外結構 也有與之相反的情況 另外 原本為兩個偏旁 後變成三個偏旁時 偏 旁的結構自然也會隨之改變 比起兩個偏旁的結構 三個偏旁的情況形態相當複雜 以上 左右結 構為代表 還存在左 上下結構 上下 右結構 左右 下結構等 不僅有偏旁結構單純地發生改變的異體字 也有很多偏旁代替成其他字之後 偏旁位置發生變 化的異體字 偏旁替換成其他字時 有形符被替換或聲符被代替的情況 以及兩者都被代替的情況 若按類別將其歸納整理 類型則多樣複雜 下面將這樣的異體字歸類 對各類型異體字字形進行分 析 2. 變更偏旁為兩個的情況 變更偏旁為兩個的時候 基本上為左右 上下或內外結構 無論正字是什麼結構 變為異體字 時 偏旁結構為上述的三種結構 下面將其分類 並對各類字進行分析 2.1 變更為左右結構 這裡是變更為左右結構的異體字 雖然異體字現在是左右結構 但正字可能是左右結構 也可 能是上下結構 還有些可能是內外結構 並且存在一些特殊的情況 由左右結構變更為左右結構 該類異體字名義上正字與異體字都為左右結構 但正字與異體字的偏旁卻左右互換 並且既有 僅偏旁位置調換的情況 也有形符或聲符被代替後 位置也調換的情況 下面按類別進行考察 (1) 作為偏旁無變化 左右位置變更的情況 該類字如下 1 (匙) 四聲篇海 匕部 記有 匙, 上支切, 匕也, 上同 另外 字彙 匕部 2 中也記有, 同匙 說明 是 匙 的異體字 即 與 匙 一樣 在結構上都為左 右結構 但實際上 是 匙 的偏旁 是 和 匕 左右位置調換而成的異體字 像這樣 有不少結構上正字與異體字都為左右結構 但實際上異體字是由正字偏旁結構左右互 換而成的 除上述字外 還有很多例子 如 (孫) (影) ( ) (鴠) (鴝) (鵁) (鵯) (駘) (魂) (颺) (颽) (颻) 等 尤其像 鳥 與 風 這樣的字作為偏旁使用時 該現象經常發生 (2) 作為形符代替成其他字 偏旁的左右位置也變更的情況 該類字如下 3 (伺) 正字通 見部 記有 伺並通 說明 是 伺 的異體字 將正字 伺 的偏旁 人 代替成 見 伺 的字義為 觀察 偵候 這樣行為的主體是人 因此 1 韓孝彥 等, 續修四庫全書 四聲篇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 梅膺祚, 字典彙編 字彙,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61 26

39 正字 伺 的偏旁使用了 人 異體字中將表示行為主體的 人 換作表現該行為本身的 見 造出異體字 在表示整體字義時也不受絲毫影響 另外 異體字 不僅代替了偏旁中的 形符 還將偏旁 人 和 司 的位置從左右換成右左 兩個偏旁中的形符被代替 同時左右結構也互換的異體字經常出現 除了上面羅列的異體字外 還有 (弦) (劑) (阡) (雞) (郛) (粒) (紕) (縟) (罏) (臚) 等 可以說這些都是屬於該類型的字 (3) 作為聲符被代替 並且左右位置變更的情況 此類字如下 (鶀. 其-欺) 正字通 鳥部 記有 鶀 渠宜切 音奇 小雁 又鵋 俗作 互見 4 據此 是 鶀 的異體字 正字 鶀 的聲符 其 在異體字中換寫成 欺 其 的反 切是 渠之 為 群母 之韻 欺 的反切是 去其 為 溪母 之韻 事實上可以說 二者古音相同 因此這兩個字作為聲符 起到相同作用 即使相互代替 在表示字音時也無問題 並且異體字 還將正字的偏旁 鳥 與 其 的左右位置調換 (4) 作為形符被代替 正字的聲符與異體字的字音相同 且結構上也左右位置變更的情況 該類 字如下 5 (貯. 貯-者) 字彙補 宀部 記有, 知呂切, 與貯同 據此 為 貯 的 異體字 正字 貯 的反切是 丁呂 為 知母 魚韻 異體字的聲符並沒有代替 僅將形符 貝 換作了 者 這並不是由於形符在字義上相通 而僅僅是由於字形上相似才代替的 像這 樣 即使字義無任何聯繫 但由於字形相似而代替形符的情況經常出現 如 貝 牙 白 舟 丹 角 日 自 豆 甘 血 而 面 這樣的字作為偏旁使用時 即使字義毫無聯繫 但卻有相互代 替的情況 上面的 貯 和 就是與此類似的例子 另外 異體字 將正字的偏旁位置從 左右調換成右左而使用 (5) 作為部分偏旁代替成表示整體字音的聲符 偏旁結構位置也左右變更的情況 該類字如下 6 (豚. 豚-屯) 依據 廣韻 平聲 魂韻 豚 豕子 㹠 並同 為 豚 的 異體字 正字 豚 的反切是 徒渾 為 定母 魂韻 異體字 是由正字偏旁中的一部 分代替為 屯 而成 屯 的反切是 徒渾 為 定母 魂韻 與正字 豚 字音相同 即 異體字 將原本並不是形聲字的正字形聲化 並且正字 豚 的偏旁與異體字偏旁雖然都為左 右結構 但異體字的偏旁位置事實上與正字相反 上下結構變更為左右結構 下面是一些由上下結構變作左右結構而成的異體字 這裡也存在偏旁被代替與偏旁沒被代替等 多種類型 考察該類例字如下 (1) 不改變偏旁 僅字形由上下結構變為左右結構的異體字 該類字如下 (膏) 重訂直音篇 卷二 肉部 中記有 膏 音高 脂肥也 澤也 又音告 同上 7 正說明 是 膏 的異體字 這也是正字 膏 的偏旁為上下結構 而在異體字中排列成左 右結構的情況 像這樣 有很多原本是上下結構的正字在異體字中變成左右結構的 除了上述情況外 還有像 (幕) (烹) (舅) (企) (鮤) (鮆) (鯬) (鱀) (麂) (韏) (饔) (鏨) (鑒) (案) 這樣的字都屬於這一類 之所以這樣變更,可以認 為這樣有利於尋求字形穩定性上的美感 (2) 有一種代替形符 並且將上下結構變為左右結構的類型 這樣的例字如下 8 (覓) 依據 重訂直音篇 見部 覓 莫狄切 求也 索也 同上 為 覓 的異體字 這裡 覓 的兩個偏旁 爪 和 見 為上下結構 而在異體字中變為左右結構 並且 爪 也變成字形上相似的 瓜 而 爪 和 瓜 僅因字形相似而代替 字義上無任何聯繫 張自烈, 續修四庫全書 正字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470 張自烈, 續修四庫全書 正字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800 吳任臣, 續修四庫全書 字彙補,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507 陳彭年 等 撰, 餘迺永 校著, 互注校正宋本廣韻, 聯貫出版社, 臺北, 民國 69, p.119 章黼撰, 吳道長重訂, 續修四庫全書 重訂直音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74 27

40 除此之外 屬於該類型的還有 (岸) (翼) (黿) (賨) (簂) (罠) (芑) (苾) (萁) (葚) (蓄) (蔦) (蕣) (薿) (髲) (鬣) (箏) (藇) 等 這些字大部分都是形符之間字義上相通 (3) 聲符被代替 並且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類型的字如下 (籠) (螯) 9 (鷺. 路-廬) 依據 字彙 鳥部 同鷺 說明 是 鷺 的異體字 正字 的聲符 路 在異體字中換作 慮 路 的反切是 洛故 為 來母 模韻 廬 的反 切是 力居 為 來母 魚韻 因此是雙聲 慮 代替 路 作為聲符使用也無大礙 另 外這也是上下結構的字形變成左右結構的情況 該類字除了上述字以外 還有不少這樣的字 如 (謇) (跫) (蜇) (蜸) (螽) (礬) 等 (4) 作為形符和聲符都被代替 字形也從上下結構變更為左右結構的情況 該類字如下 10 (駕. 加-各) 依據 說文解字 馬部 駕, 馬在軛中也 從馬加聲, 籒文駕 是 駕 的異體字 正字的形符 馬 在異體字中代替成 牛 從 馬 和 牛 都是牲 畜的角度看 是可代替的 而對於聲符 加 代替成 各 加 的反切是 古牙 為 見 母 麻韻 各 的反切是 古落 為 見母 鐸韻 為雙聲關係 兩個字作為聲符使用時 相互代替也無礙 另外 異體字的字形結構也將原來正字的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 除了上述情況外 作為 餈 的異體字 形符 食 和 米 字義上相通 聲符 次 代替成 兹 次 的反切是 七四 為 清母 脂韻 兹 的反切是 疾之 為 從 母 之韻 因此二者音近 相互代替 另外 作為 窟 的異體字 形符為 穴 代替成字 義上相通的 山 聲符 屈 代替成 骨 屈 的反切是 九勿 為 見母 物韻 骨 的反切為 骨忽 為 見母 沒韻 二者為雙聲關係 因此相互代替 除此之外 (齝) (藃) 這樣的字也都是字形由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 同時形符和聲 符也代替成其他字的例子 但是如上面考察的那樣 代替形符時 原來的偏旁與代替後的偏旁是字 義上相通的同一字族 而聲符也是音近或同音的情況才能代替 (5)作為部分偏旁代替成表示正字全體字音的聲符 偏旁結構也變更成左右結構的情況 該類字 如下 11 (賈. 賈-古) 字彙 貝部 記有, 俗作商賈之賈字 龍龕手鑒 貝部 記有, 俗音古 正字通 貝部 也記有, 俗賈字 據此 是 賈 的異體字 正字 賈 由 西 和 貝 構成 實際上是會意字 而異體字中保留了一個形符 貝 而其他部分代替成 表示 賈 字音的 古 這裡的 賈 的反切是 共戶 為 見母 模韻 古 的反切是 公戶 為 見母 模韻 因此 古 起到聲符作用 即異體字將正字形聲化 另外字形結構 上 正字的偏旁為上下結構 而異體字中變成左右結構 內外結構變更成左右結構 內外結構變成左右結構的情況並不多 但類型卻多樣 下面重點考察一下聲符被代替或形符和 聲符都被代替而結構變更的情況 14 (斑. 斑-般) 依據 正字通 石部, 補彎切, 音班 石文 本作斑 又石鋪貌 是 斑 的異體字 異體字的聲符 般 實際上表示正字 斑 的字音 斑 和 般 的 反切都是 布還 為 幫母 刪韻 異體字中將正字的字音作為聲符 並且又新添加表示正字 整體字義的 石 造出具有新形符的形聲字 即原本並不是形聲字 而異體字中形聲化了 8 章黼撰, 吳道長重訂, 續修四庫全書 重訂直音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39 9 梅膺祚, 字典彙編 字彙,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許慎撰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漢京文化, 臺北, 民國 69, p 梅膺祚, 字典彙編 字彙,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行均, 龍龕手鏡, 中華書局, 北京, 1985, p 張自烈, 續修四庫全書 正字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 張自烈, 續修四庫全書 正字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

41 除此以外 還有像 (雇) (闊) 這樣的單純地調換位置而變更結構的 也有像 (蛓) (廛) (匜) 這樣代替形符同時變更結構的 以及像 (凰) (廛) 這樣不能確定為 何代替偏旁的 另外還存在像 (鯗) 這樣雖然沒有代替偏旁 但省略聲符的一部分 變更字形 結構的 其他 在變更成左右結構的字中 除了上述情況外 還有字形雖從上下結構變成左右結構 但內部卻 發生偏旁分離的現象 這樣的字如下 15 (駕) 字彙補 馬部 記有, 古文駕字 石鼓文, 言 䢜 康熙字典 馬 16 部 記有 駕, 古文, 據此 是 駕 的異體字 原本 駕 為上下結構的字 但上面 左右結構的偏旁 加 變成了上下結構 並且作為 右側的一個偏旁使用 使得 本身成 為左右結構 另外 駕 的另一個異體字 結構本身並沒有改變 而上面的偏旁 加 雖然 維持了原有的左右結構 但卻調換了 力 和 口 的左右位置 除此以外 (秉) 原本是 又 插在 禾 中間的貫穿結構的字 而異體字 中將 又 放置到右側 結構變成左右結構 2.2 變更為上下結構 字形結構變化中 變更為上下結構的情況與變更為左右結構的情況差不多 同樣也有很多 該 類型字不但數量多 而且類型也同樣繁多 下面對這類字按類別進行考察 由上下結構變更成上下結構的情況 外形結構上似乎並沒發生變化 但實際上觀察內部 上下位置有所改變 這樣的例子十分少見 17 (靠) 集韻 入聲 沃韻 記有 靠, 相違也 或書作 類篇 非部 中也記有 18 靠, 苦到切, 相違也, 從非告聲 又枯沃切 或書作 據此 是 靠 的異體字 原 本 靠 是上下結構 偏旁 告 和 非 上下排列 而異體字中將這兩個偏旁倒置 雖然整體結 構上沒有改變上下結構 但實際上字形有所改變 由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的情況 屬於該類的字 既有形符或聲符都不被代替 僅僅是 原有偏旁位置發生改變 由左右結構變為上下結構的情況 還有形符或聲符代替成其他字的情況 下面按類別進行考察 (1) 該類字雖然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但偏旁並沒有代替成其他字 這樣的字是最為普遍的 類型 19 (惻) 玉篇 心部 記有, 初力切, 古惻字 集韻 入聲 職韻 記有 惻, 說 20 文, 痛也 或書作 依照這些記錄 是 惻 的異體字 原本 惻 由兩個偏旁構成 了左右結構 而在異體字中卻將其變更為上下結構 除此以外 還有很多該類型的字 如 (峰) (齺) (齜) (齱) (鱖) (鳩) (鳼) (鴨) (鴨) (鵂) (鵷) (鹹) (魊) (頞) (餬) (餰) (鍬) (覛) (梅) (僻) 等 通過觀察發現 鳥 或 齒 作為偏旁使用時 結 構如此變更的異體字較多 這一點較為特別 (2) 代替形符 字形構造也由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該類字如下 吳任臣, 續修四庫全書 字彙補,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713 陳廷敬 等, 康熙字典, 中華書局, 北京, 1997, p.1436 丁度 等, 字典彙編景 集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312 司馬光, 類篇, 中華書局, 北京, 1984, p.433 顧野王, 玉篇, 臺灣中華書局, 臺灣, 1977, 卷上 p.62 丁度 等, 字典彙編景 集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42 21 (紙) 集韻 上聲 紙韻 記有 紙, 掌氏切 說文, 絮一苦也 或從巾作 22 四聲篇海 巾部 記有, 之爾切 亦作紙 據此 是 紙 的異體字 正字的形符 糸 在異體字中代替成 巾 糸 和 巾 是材料與物品的關係 字義相通 因此作為偏旁 使用時 經常相互代替 另外 字形結構由左右結構變成上下結構 除此之外 (裙) 也是形符 衣 代替成 巾 並且字形變成上下結構的例子 (3) 代替聲符 字形也由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該類例字如下 (餼. 氣-旣) 如 龍龕手鏡 食部, 俗, 餼, 正 許既反 餉也 又生牲口 也 23 玉篇, 又許氣反, 飽也 所述 是 餼 的異體字 將正字 餼 的聲符 氣 代 替成 旣 看這兩個字的字音 氣 的反切是 去既 為 溪母 微韻 旣 的反切是 居豙 為 見母 微韻 是疊韻關係 因此作為聲符使用時 可相互代替 字形結構也是由 原來的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饃) 也將正字的聲符 莫 代替為 麻 莫 的反切是 慕各 為 明母 鐸 韻 麻 的反切是 莫霞 為 明母 麻韻 屬於雙聲 將聲符代替 另外像 (鶚) (膟) (蜆) (蠍) 這樣的異體字也是屬於該類的字 (4) 形符和聲符都被代替 字形也由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該類字如下 24 (珓. 交-敎) 如 中華字海 竹部, 同 珓 所述 是 珓 的異體字 將正字 珓 的形符 玉 代替為 竹 原本 珓 是由玉製成的 算筒 算筒也可由 竹 制 因此將 玉 代替成 竹 表達字義上毫無問題 並且異體字的聲符也由 交 代替 成 敎 交 和 敎 的反切都是 古肴 為 見母 肴韻 因此作為聲符使用時 可互 換 另外字形也是由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另外 (村) 是一個正字的形符不僅 木 代替成 山,聲符 寸(清母 魂韻) 也換成 與之疊韻的 屯(定母 魂韻) 就連字形構造也改變的異體字 該類型字除此以外 還有像 (匙) (餼) (稂) (稈) 這樣的字 內外結構變更為上下結構 下面是原本是內外結構的 在異體字中變為上下結構的情況 25 (困) 說文解字 囗部 記有, 故廬也 從木在囗中,古文困 玉篇 木 26 部 也記有, 口頓切, 古文困 據此 為 困 的異體字 原本為內外結構 但在異 體字中變為上下結構 並且正字的形符 囗 變為 止 囗 與 止 在字義上其實沒什麼聯 繫 而且字形上也沒有相似之處 因此像這樣代替可以說較為特別 除此以外 (固) 也是結構改變的同時形符也被代替的 另外 (國) 也同樣是一 個形符改變原因不明確的例子 2.3 變更為內外結構 下面是變更為內外結構的情況 其中既有原本就是內外結構 而結構上雖為內外結構 但內部 偏旁發生移動的 也有原本是左右結構或者上下結構而發生變化的 但由於本來內外結構的字就很 少 該類字相比於其他類型數量並不多 下面將其按類別進行分析 由內外結構變更為內外結構 結構上雖無變化 但內部偏旁位置有所改變 丁度 等, 字典彙編景 集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225 韓孝彥 等, 續修四庫全書 四聲篇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269 行均, 龍龕手鏡, 中華書局, 北京, 1985, p.502 冷玉龍 外, 中華字海, 中華書局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北京, 1994, p.1249 許慎撰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 漢京文化, 臺北, 民國 69, p.281 顧野王, 玉篇, 臺灣中華書局, 臺灣, 1977, 卷中 15 30

43 (羸) 漢隸字源 平聲 支韻 羸字 中揭示了<北軍中侯郭仲奇碑>中 羸 的異體字使用了 該 和 羸 整體結構都為上下結構 但下半部的偏旁都是內外結構 雖然都是相同 的內外結構 但偏旁 羊 和 月 的位置相互調換 由左右結構變更為內外結構的字 該類字幾乎找不到偏旁沒被代替的 下麵考察該類字 (胝) 如 集韻 平聲 脂韻 胝,張尼切 說文, 腄也 一曰繭也 或作 所述 是 胝 的異體字 原本是左右結構 而在異體字中形符由 代替成 疒 自然就變成內外結構 即使形符由 變為 疒 在表示 胝 的字義時 無任何問題 因此 才可能這樣代替形符 除此以外 該類型的字還有 (踖) (郚) (脹) (膇) (膨) ( ) (侐) (刓) (桮) (梱) (胗) 等 作為由上下結構變更為內外結構的情況 其中也有一些結構改變的同時偏旁代替成其他字 的 下面以偏旁改變的為主進行考察 (簋. 簋-軌) 如 集韻 上聲 旨韻 簋 朹, 說文, 黍稷方器也, 古作 朹, 通作 28 所述 說明 是 簋 的異體字 從字形結構上看 正字為上下結構 而異體字中變為內外 結構 形符由 竹 代替為 匚 表示材料的 竹 代替為表示物品的 匚 這樣表示 簋 的字義也無礙 所以完全可以像這樣代替 另外 正字本不是形聲字 而異體字中添加與正字的字 音相同的其他字 軌 作為聲符 從而造出新的形聲字 即原來的正字 簋 與新添加的聲符 軌 都是反切為 居洧 見母 職韻 的同音字 除此之外 有像 (藀) (塾) 這樣字形結構改變 偏旁也被代替的 也有像 (裴) (軍) 這樣僅字形結構發生改變 偏旁並未代替的 2.4 其他 除此以外 還有一些原本為上下結構 但所變的形態不是上下結構 不是左右結構 也不是內 外結構 而是特別的形態 如 是 龔 的異體字 原本 龔 是由 龍 和 共 上下結合 而成的字 儘管本為獨體文的 龍 不能分解 但 龍 的字形被分解 左側部分保持不變 右側 字形部分向上壓縮 下面留下的空間由 共 佔據 儘管是兩個偏旁 但變成了好像是由三個偏旁 組成的左 上下結構的字 但嚴格地來講 這是一個不能看作是左右結構的奇特形態 3. 變更偏旁為三個的情況 如果有原本由兩個偏旁構成的字添加偏旁後 成為由三個偏旁構成的異體字 同時字的結構也 隨之改變的情況 那麼也會有隨著偏旁的省略與位置移動 成為完全不同結構的字 如 在 字 29 彙 食部, 俗糜字 舊注母彼切 中說明了 糜 的異體字 原本 糜 僅由內外結構而 構成 但異體字 中 添加偏旁 食 成為 的同時 從大體上看為左右結構 若細分則 變為左 內外結構 像這樣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異體字 其結構變得十分複雜 下面按類別考察一下 由三個部分構成的異體字的字形結構是怎樣變化的 3.1 左右結構或上下 左結構變更為上 左右結構的情況 這種情況指的是原本是左右結構或上下 左結構 隨著結構的改變 從大體上看雖然是上下結 構的樣子 但細分起來下半部由左右結構構成 整體上變為了上 左右結構 27 丁度 等, 字典彙編景 集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丁度 等, 字典彙編景 集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梅膺祚, 字典彙編 字彙,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44 (崎) 正字通 山部 記有, 同崎 30 作為 崎 的異體字 是由正字添加 新的偏旁 攴 而成的字 原來的正字為左右結構 而新的異體字中新的偏旁置於下半部的右側 使得整體上變為上 左右結構 除此以外 像 (蛘) 這樣的字也可以說屬於該類型 另外 (劙) 的情況 大體上看為上下 右結構 隨著字形結構的改變 大體上是上下結構 而細分則變 化為上 左右結構 偏旁 彖 也被代替成 豸 3.2 左右結構變更為上下 右結構的情況 作為由左右結構所變的情況 變更後的結構大體上為左右結構 但左側又分為上下結構 可以 說整體上為上下 右結構 (願) 如 集韻 去聲 願韻 願, 虞怨切 說文, 大頭也 或從願 31 為 願 的異體字 原本 願 為左右結構 異體字中添加偏旁 心 的同時 字形變為上下 右 結構 與此相同的例子有 (敗) 3.3 由左右結構變更為左 上下結構的情況 該情況指的是由左右結構所變 變更後的結構大體上看為左右結構 但右側又分為上下結構 整體為左 上下結構 (棋) 依據 重訂直音篇 木部 棋, 音機, 本也 萬物根, 又音其 同上 32 是 棋 的異體字 原本為左右結構 由於添加新偏旁 竹 變更為左 上下結構 可以認為添 加 竹 是為了強調 棋 的字義 除此之外 像 (振) (麻) (惻) 這樣的例子也屬於該類型 而添加的偏旁大部分 是為了強調字義 但 添加 寸 原來的形符 扌 在異體字中代替為 牜 看起來這並 不是為了強調字義 而是由於字形相似才代替的 3.4 左右結構或左 上下結構變更為左右 下結構 該情況是由左右結構所變 整體上為上下結構 但上半部又分為左右結構 整體上成為左右 下結構 (拘) 四聲篇海 手部 記有, 舉朱切, 與拘同 33 字彙 手部 中也記有, 同拘 34 據此 是 拘 的異體字 異體字 在正字上添加新的偏旁 糸 隨之左右 結構變為左右 下結構 而添加的 糸 是為了強化 拘 的字義 除此以外 像 (鼓) (齦) (野) (豚) 這樣的字都是隨著偏旁的增加 偏旁 發生改變的 而像 (黝) (黠) (黯) (纏) 這樣的字 實際上原本大體上看是左 右結構 而隨著正字的偏旁 黑 的字形分離 變成了左右 下結構 但由於原本 黑 為獨體文 並不能分離 儘管如此 字形卻扭曲分離變成這樣的結構 這也是由於 黑 已經在 黙 中那樣 地分離 從而形成了正字字形 因此自然而然地這樣改變 另外 (鐫) 的情況也是隨著結構的 變更 原來右側偏旁的下半部變為 門 這是由於字形相似而變更的 3.5 上下結構變更為上 左右結構 該情況由上下結構所變 大體上看為上下結構 細看下半部由左右結構構成的上 左右結構 張自烈, 續修四庫全書 正字通,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329 丁度 等, 字典彙編景 集韻,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286 章黼撰, 吳道長重訂, 續修四庫全書 重訂直音篇,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139 韓孝彥 等, 續修四庫全書 四聲篇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 1995, p.446 梅膺祚, 字典彙編 字彙,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北京, 1993, p

45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 芹 ): 如 本 草 綱 目 菜 部 水 鄞 時 珍 曰, 斳 當 作, 從 艸 鄞, 諧 聲 也 後 省 作 芹, 從 斤, 亦 諧 聲 也 35 所 述, 是 芹 的 異 體 字 原 來 由 上 下 結 構 構 成, 而 添 加 新 偏 旁 僅, 隨 之 變 為 上 左 右 結 構 此 處 添 加 的 偏 旁 僅 起 到 聲 符 的 作 用, 雖 然 正 字 已 有 聲 符, 但 僅 的 增 加 看 似 是 為 了 強 化 字 音 3.6 上 下 結 構 變 更 為 左 上 下 結 構 該 類 情 況 由 上 下 結 構 所 變, 大 體 上 看 為 左 右 結 構, 細 看 右 側 部 分 由 上 下 構 成, 整 體 上 由 左 上 下 結 構 構 成 ( 黛 ): 如 重 訂 直 音 篇 卷 七 黑 部 黛, 音 代 深 青, 又 畫 眉 黑, 並 同 上 36 所 述, 是 黛 的 異 體 字 但 隨 著 上 下 結 構 的 黛 的 聲 符 代 字 形 分 離, 人 移 到 左 側 位 置, 整 體 上 也 隨 之 變 為 左 上 下 結 構 除 此 之 外, 該 類 字 的 例 子 還 有 ( 髮 ) ( 髻 ) ( 鬣 ) ( 鬤 ) ( 齾 ) ( 醬 ) ( 哲 ) ( 粢 ) ( 柒 ) ( 染 ) 等 這 些 都 是 隨 著 原 有 偏 旁 字 形 的 分 離, 字 形 也 發 生 變 化 的 情 況 另 外, 像 ( 耋 ) ( 裏 ) ( 累 ) ( 畜 ) 這 樣 的 例 子 屬 於 在 正 字 上 添 加 偏 旁, 字 形 結 構 改 變 的 情 況 3.7 上 下 結 構 變 更 為 左 右 下 結 構 由 上 下 結 構 所 變, 大 體 上 看 為 上 下 結 構, 但 上 半 部 分 為 左 右, 實 際 上 為 左 右 下 結 構 ( 龕 ): 碑 別 字 新 編 二 十 二 畫 龕 字 引 用 < 齊 氾 水 縣 造 塔 銘 >, 將 作 為 龕 的 異 體 字 收 錄 於 其 中 37 而 異 體 字 在 正 字 上 添 加 新 的 偏 旁 土, 從 字 形 結 構 上 看, 上 半 部 分 成 左 右 結 構, 因 此 可 以 說 整 體 上 為 左 右 下 結 構 此 處 添 加 的 土 是 製 造 龕 的 材 料, 從 這 一 層 面 上 看, 土 是 為 強 調 字 義 而 添 加 的 與 上 面 具 有 相 同 結 構 的 有 ( 襲 ), 雖 然 偏 旁 增 加, 但 原 因 並 不 明 確 另 外, 與 此 相 似 的 例 子 還 有 ( 揮 ), 將 正 字 的 扌 代 替 為 勿, 代 替 的 原 因 也 並 不 明 確 3.8 上 下 左 右 下 上 左 右 結 構 變 更 為 上 下 右 結 構 該 情 況 指 的 是 正 字 原 本 為 上 下 結 構, 或 者 大 體 上 看 為 上 下 結 構, 而 上 半 部 卻 分 成 左 右, 或 下 半 部 分 成 左 右, 即 細 分 為 左 右 下 或 上 左 右 結 構 的, 但 是 在 異 體 字 中 卻 變 為 大 體 上 看 為 左 右, 細 看 為 上 下 右 結 構 的 情 況 如 ( 扈 ) 原 為 上 下 結 構, 但 隨 著 聲 符 被 代 替, 結 構 也 發 生 變 化, 變 為 上 下 右 結 構 ( 黙 ) 原 為 左 右 下 結 構, 變 為 上 下 右 結 構 ( 罰 ) 也 是 原 為 上 左 右 結 構 而 變 為 上 下 右 結 構 的 ( 簸 ) 則 由 上 左 右 變 為 上 下 左 結 構 3.9 其 他 另 外 還 有 一 些 劃 分 不 到 上 述 範 疇 類 型 內 的, 下 面 對 其 進 行 考 察 ( 衢 ): 碑 別 字 新 編 二 十 四 畫 衢 字 引 用 < 齊 元 子 邃 墓 誌 >, 將 作 為 衢 的 異 體 字 收 錄 於 其 中 38 正 字 的 字 形 大 體 上 看 為 內 外 結 構, 而 在 異 體 字 中 外 側 偏 旁 行 右 側 的 亍 字 形 發 生 改 變, 移 至 內 側 偏 旁 瞿 下 的 右 側, 變 為 非 常 奇 特 的 結 構 並 且 行 左 側 部 分 也 變 為 人 35 中 華 民 國 教 育 部, 異 體 字 字 典 ( a 章 黼 撰, 吳 道 長 重 訂,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重 訂 直 音 篇,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上 海, 1995, p 秦 公, 碑 別 字 新 編, 文 物 出 版 社, 北 京, 1985, p 秦 公, 碑 別 字 新 編, 文 物 出 版 社, 北 京, 1985, p

46 論漢字學的 三平面體系 李運富 (北京師範大學 文學院 北京 ) [摘要]中國的傳統文字學包括 形制 音韻 訓詁 三科 範圍太寬 唐蘭以來宣稱 文字學 本來就是字形學 又失之片面 我們認為 漢字本體應該具有形體 結構 職用三方面的屬性 分別從這三個角度考察漢字現象和研究有關問題 可以形成漢字形體學 漢字結構學 漢字職用學 三個系統 這三個系統不是並列的 也不是層疊的 而是漢字本體分立卻不分離的三個平面 從三 個維度共同構成三面一體的漢字學 我們把這種以漢字三維屬性為依據而建立的學術體系稱為 漢 字學三平面體系 漢字學三平面體系 的構建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關鍵字] 漢字 三維屬性 三個平面 漢字學體系 一 傳統文字學的理論缺陷 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史哲融為一體 語言和文字也模糊不分 所以中國 傳統文字學 也叫 小 學 實際上相當於 語言文字學 在這種學術體系中 個體漢字被認為具有 形音義 三種要 素 文字學被認為包含 體制學 形 音韻學 音 訓詁學 義 三個分科 個體漢字的分析以東漢許慎的 說文解字 為代表 清人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 體例說 凡 文字有義 有形 有音 凡篆一字 先訓其義 次釋其形 次釋其音 合三者以 1 2 完一篆 因此研究漢字要 三者互相求 清代王筠也說 夫文字之奧 無過形音義三端 而古人之造字也 正名百物 以義為本 而音從之 於是乎有形 後人之識字也 由形以求其音 3 由音以考其義 而文之說備 這不僅成為傳統公認的分析和研究漢字的法則 甚至也被當作識讀 漢字的檢驗標準 所以吳玉章說 認識一個漢字必須要知道它的形 聲 義三個要素 三個中間 4 缺少一個 就不能算做認識了這個字 傳統文字學的體系以 三要素 為依據 自然分為三個學科 正如宋人晁公武所說 文字之 學凡有三 其一體制 謂點畫有衡 橫 縱曲直之殊 其二訓詁 謂稱謂有古今雅俗之異 其三音 韻 謂呼吸有清濁高下之不同 論體制之書 說文 之類是也 論訓詁之類 爾雅 方言 之 類是也 論音韻之書 沈約 四聲譜 及西域反切之學是也 三者雖各一家 其實皆小學之類 5 6 這種格局一直沿襲到 20 世紀初期 如章太炎說 文字之學 宜該形音義三者 齊佩瑢說 自 三代以來 文字的變遷很大 論字形 則自契文 金文 古籀 篆文 隸書 正書 草書 行書 論字義 則自象形 指事 會意 轉注 假借 形聲 而歷代訓詁諸書 論字音 則自周秦古音 切韻 中原音韻 而注音字母 各地方音 這種種的變遷 形音義三方面的演變 都應屬於 7 文字學研究的範圍 在民國時代的高校課程中 文字學還包括 中國文字學形篇 容庚 中 國文字學義篇 容庚 文字學音篇 錢玄同 和 文字學形義篇 朱宗萊 等分支 漢字三要素 說及其構建的 形體學 音韻學 訓詁學 三科並立的格局從古代沿襲 到現代 自然有它的實用價值存在 但理論上的缺陷是無法回避的 首先 它從通過字形解讀文獻語言的實用目的出發 把文字和語言捆綁成一體 混淆了文字與 語言的區別 段玉裁說 聖人之制字 有義而後有音 有音而後有形 學者之考字 因形以得其音 1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一部 元 字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段玉裁 廣雅疏證 序 見王念孫 廣雅疏證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王筠 說文釋例 自序 北京 中華書局 吳玉章 新文字與新文化運動 載 文字改革文集 39 頁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晁公武 郡齋讀書志 卷一 孫猛 郡齋讀書志校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 章太炎 國學講演錄 5 頁 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齊佩瑢 中國文字學概要 17 頁 北京 國立華北編譯館

47 8 因音以得其義 錢大昕也說 古人之意不傳 而文則古今不異 因文字而得古音 因古音而得古 9 訓 此一貫三之道也 這種由文字之 形 探求語言之 音 以獲得文獻之 義 的層級思 路 本來只是一種治學的方法 甚至可以說就是讀書的步驟 並不具有理論意義 由 形 而 音 而 義 的讀書程式 其 形 音 義 並不在同一平面 而客觀上卻形成了同平面三足鼎立且同 屬於 文字學 的傳統學術格局 把語言的 音 義 當作文字學的內容 顯然不符合現代語言與 文字屬於不同符號系統的認識 據此難以構建起科學的漢字學理論體系 而且文字的 形 與語言 的 音 義 也不在同一層面 同樣不具有鼎立或並列的邏輯關係 其次 即使把文字單位跟對應的語言單位捆綁為一體 並且也不計較是否屬於同一層面 光就 個體漢字的分析而言 也未必每個漢字都具有 形 音 義 三個要素 實際上個體漢字跟語言單 位的對應關係有三種 形 音義 結合體 形 音 形 義 這三種關係都是兩兩對立 根本不 存在能夠獨立鼎足或並列的 三要素 如果把 形 音義 結合體 中的 音義 詞或語素 強行分出 音 義 還勉強能湊合 三要素 的話 那 形 音 形 義 對應時就無論如何 也分析不出 三要素 來 事實上 音 和 義 對於漢字來說並不是必不可少的 漢字有時可以 只表音或者只表義 如借用現成漢字音譯外來詞語就大都是只表音的 也有專門新造出來只表音不 表義的漢字 如翻譯佛經時在音近漢字上增加構件 口 造出專用新字 㗞 等 或用兩 個漢字拼合成一個切音字 如 等 這些漢字都是為記音專造 義 不是它們所 具有的要素 只表義的如外語和方言中的 訓讀 漢字 還有像網絡用字中的 囧 円 槑 兲 等 這些符號雖然能表達一定意義 但使用之初並不記錄語言中特定的音 實際上不具備 音 10 的元素 所謂 要素 應該是某個事物必須具有的實質或本質的組成部分 音 義 既然可缺 就不是所有漢字必備的 要素 所以梁東漢先生說 過去一般文字學家都把形 音 義看作 文 字的三要素 認為任何一個字都必須具備這三個要素 否則它就不是文字 這種 三要素論 是 不科學的 它在某種條件下可以成立 但是當一個字只是代表詞的一個音節時 這種說法就站不住 11 腳了 二 純形文字學的瘦弱不全 現代語言學的標誌之一是把文字和語言區別為兩種不同的符號系統 在此思想的影響下 文字 學家逐漸將 音韻 訓詁 的研究內容從傳統 文字學 中剝離出去 如顧實 中國文字學 1926 何仲英 文字學綱要 1933 等所論的 文字學 已基本排除音韻 訓詁的內容 至唐蘭 古文 字學導論 1935 中國文字學 1949 則旗幟鮮明地提出 文字學本來就是字形學 不應該包 括訓詁和音韻 一個字的音和義雖然和字形有聯繫 但在本質上 它們是屬於語言的 嚴格說起來 12 字義是語義的一部分 字音是語音的一部分 語義和語音是應該屬於語言學的 自唐蘭以後 大家都認可應該把訓詁學 義 音韻學 音 的內容從文字學中剔除 但這樣 一來 文字學就只剩下 形 了 於是文字學變成了 字形學 那 形 是什麼呢 這樣的 字 形學 包含哪些內容呢 實際上從古到今 字形 一直沒有明確的固定所指 從古代的研究實踐看 形 主要指 形體結構 說文解字 就是專門分析形體結構的 傳統文字學如果排除音韻學 和訓詁學的話 實際上就是 六書學 而 六書 無論被看做造字方法還是結構類型 都是以結 構為核心的 就現代而言 在專家眼裡或學術層面 字形 一般也是指形體結構 漢字研究基本 上就在圍繞 漢字結構 的分類和歸類打圈圈 外形的書寫通常被劃歸書法學 漢字學著作和教材 中的字體演變實為綜合性的字料介紹 所以漢字的外形從來沒有獨立出來成為漢字學的研究對象 但在普通人眼裡 特別在基礎教育領域 字形 指的卻是外形 掌握 形 就是指能夠認識某個 8 段玉裁 廣雅疏證 序 見王念孫 廣雅疏證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錢大昕 潛研堂文集 卷二十四 小學考 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鄭賢章 <龍龕手鏡>研究 頁 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梁東漢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 3 頁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唐蘭 中國文字學 4-5 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字形或者寫出某個字形 至於這個字形的結構理據一般是不講或不知道的 當然 更多的時候 所 謂 形 是模糊的 可能指個體的外形 可能指整體的風格 字體 可能指結構理據 也可能指 形體構架 還可能指甲骨文 金文等某種文字材料 概念不清 系統難成 以模糊的 字形 為對 象的所謂 漢字學 大都內容單薄且重點不一 或以 六書 為核心 或以古文字考釋為追求 或 以當代規範為目標 有的加上字體演變 有的加上 古今字 通假字 異體字 等內容 這些內容 著眼于文獻解讀 實際仍然屬於訓詁學 所以至今 漢字學 沒有一個符合學理的獨立而又完整的 體系 更為嚴重的問題在於 學科體系上認定 文字學本來就是字形學 而材料分析上仍然著眼於 形音義三要素 結果造成個體漢字分析跟整體漢字學系統不一致 自唐蘭以後 現代文字學已 經把音韻學和訓詁學的內容排除了 可漢字具有 形音義三要素 的學說繼續沿襲 而且更明確更 強化了 特別在漢字教學領域 但仔細分析 現代的所謂 漢字三要素 跟古人的 形音義互相求 其實並不完全相同 在古人眼裡 個體漢字的 形音義 三位一體 而分開來的學科關係也歸結為 一體 圖 1 傳統 形音義 三要素的學理關係 即 因形以得其音 因音以得其義 形制學 音韻學 訓詁學三者互相獨立 而同屬於文字學範 疇 現代的 形 音 義 在學科上分屬於文字學和語言學 其關係實為對立的兩端 文字學 形 音 義 語言學 圖 2 現代 形音義 三要素的學理關係 因而現代的 文字學 已經不包括獨立的 音 義 因素 可在個體漢字的教學和解說上卻仍然 要分出 形 音 義 三個要素 這就勢必造成個體漢字的分析和學術系統的不對應 可以說這種 變了味的 形音義三要素 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漢字學的正常發展和有效應用 一方面個體漢 字的 形音義 分析構成了 字典 範式 缺乏理據性和系統性 更沒有漢字在使用中的動態表現 另一方面去掉了 音義 的 字形學 內容貧乏 體系瘦弱 難以承載數千年積澱的漢字文化 三 漢字本體的三維屬性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在於拿掉了 形音義 的 音 義 而在於對 漢字 的本體屬性缺 乏正確的認識 剩下來的 形 當然是漢字的本體 但 形 的所指必須明確區分 不能再模糊遊 移 否則漢字學的立足點就不穩固 許多理論問題也說不清楚 不少學者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 主 張漢字的 形 應該細分為字體和結構兩個方面 如王力指出 關於字形 應該分為兩方面來看 第一是字體的變遷 第二是字式的變遷 字體是文字的筆劃姿態 字式是文字的結構方式 二者是 13 不能混為一談的 我們認同王力先生的看法 可惜王力先生並未進而就 字體 和 字式 建立起各自的系統 原因可能在於 王力先生只把 字體 和 字式 看成同一系統內部的不同方面的分類 而並未看 成同一事物的不同屬性 我們認為 漢字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不是同一系統中的類別問題 而是 不同視角的認知問題 它們反映了漢字的不同屬性 因而屬於不同的學術系統 如果漢字學包含兩 個互有聯繫而又各自分立的學術系統 那其內容自然就豐富多了 蔣善國先生曾出版 漢字形體學 王寧先生也已經在 說文解字 的基礎上創建了 漢字構形學 基本展示了漢字形體和結構 13 王力 漢語史稿 頁 北京 中華書局 蔣善國 漢字形體學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王寧 漢字構形學講座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又名 漢字構形學導論 北京 商務印書館

49 兩個維度的內容 但這還不是漢字學的全部 漢字作為一種符號 必然有其表達職能 沒有職能就 不成其為符號 離開職能而空談漢字的 形 或把 形 又分為 形 和 構 都不能算是完 整的漢字學 要講漢字的職能 是不是又得把 音 義 請回來 當然不是 漢字與語言的 音義 確實密 切相關 但從漢字本體出發研究的應該是 字 與 音義 的關係 而不是語言層面的 音 義 本身 更不是語音系統和詞義系統 所謂 字 與 音義 的關係是雙向的 甚至是多方交錯的 包括某 字 可以記錄哪些 音義 或 音 義 某 音義 或某 音 某 義 可以用哪些 字 記錄 這些在文獻中客觀存在的各種字詞關係 字際關係和詞際關係既反映了 字 的職能 也反映了 語言 的用字面貌 我們把它統稱為漢字的 職用 漢字的 職用 還有超語符的 也就是可以不記錄語言層面的音義 而直接通過漢字形體的離 散變異 排序組合等手段實現表情達意的功能 如以筆劃表超語符義 丶丁上心禾 表{一二三 四五} 以構件表超語符義 呂 表{口對口接吻} 以外形表超語符義 大 形睡姿 十 字 16 路口 變化字形表超語符義 把 酒 字的三點水加粗放大表示酒裡摻水太多 等 因此漢字的 職用 雖與 音義 相關 但不等於語言的 音義 語言的 音義 不屬於漢 字的要素 而漢字記錄 音義 的職能以及與 音義 無關的超語符職能 還有語言的用字現象等 都應該屬於漢字的研究範疇 所以漢字 職用 也是漢字本體的屬性之一 這樣一來 我們在理論上不贊成 漢字三要素 說 而重新從外形 結構和職用三個不同角度 來認識漢字的屬性 稱之為 漢字的三維屬性 圖示如下 圖 3 漢字的 三維屬性 漢字在排除屬於語言層面的語音和語義後 只有分別從形體 結構 職用三個角度進行獨立考 察 才能真正認清漢字的本體屬性 我們把形體 結構 職用看做漢字的 本體 屬性 跟漢字使 用者對漢字的感知和理解是一致的 因為我們日常所說的 字 要麼指外形 要麼指結構 要麼指 功能 很少用抽象的 符號 意義 例如說 朵字跟朶字不同 這個字寫得很漂亮 其中加點 的 字 就是指的外部形態 在這種情況下 外部形態不同就得算作不同的字 即凡線條 圖素或 筆劃在數量 交接方式 位向或體式等方面具有差異的字樣 也就是不能同比例重合的形體 都得 算不同的字 形 如 戶 戶 戸 算三個字 如果說 泪字是會意字 泪字跟涙字是不 同的字 其中加點的 字 則指內部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 只有內部結構不同的形體才算不同的 字 寫法或外形不同而結構相同的仍然算一個字 如上舉的 朵 朶 算一個字 三個 戶 形 也算一個字 而 泪 淚 則算兩個字 但有時我們也可以說 泪和涙是一個字 体可以分為 兩個字 一記愚笨義 一記身體義 這時的 字 實際上指的是詞 是就其記錄功能而言的 可 見 字 的含義所指實有三個 正好跟我們所說的 漢字三維屬性 一致 因而 形體 結構 職 用 這三維屬性都是漢字是 本體 而獨立的 音 義 則不屬於漢字 四 漢字學的三個平面 16 李運富 何余華 論漢字的超語符職能 (英文) 韓國 世界漢字通報 創刊號

50 既然漢字具有形體 結構 職用三個方面的本體屬性 那麼研究漢字也應該從這三個維度進行 針對漢字的不同屬性分別描寫漢字的形體系統 結構系統 職用系統 這樣就會自然形成漢字研究 的 三個學術平面 從而產生漢字形體學 漢字結構學 漢字職用學三門分支學科 正如我們在 漢字語用學論綱 中已經表述的那樣 正因為漢字的 字 具有不同的內涵和實質 從而決定了漢字學研究必然要區分不同的觀察角 度 形成不同的學術系統 根據上面所說的三種指稱內涵 漢字的本體研究從學理上來說至少應該 產生三種平面的 學 即 一 從外部形態入手 研究字樣涵義的 字 主要指字樣的書寫規律和變異規律 包括書 寫單位 書寫方法 書寫風格 字體類型 字形變體等等 這可以形成漢字樣態學 也可以叫做漢 字形體學 簡稱為字樣學或字形學 二 從內部結構著眼 研究字構涵義的 字 主要指漢字的構形理據和構形規律 包括構 形單位 構件類別 構形理據 組合模式以及各種構形屬性的變化等等 這可以叫做漢字構形學或 漢字結構學 簡稱為字構學 三 從記錄職能的角度 研究字用涵義的 字 主要指怎樣用漢字來記錄漢語 包括記錄 單位 記錄方式 使用屬性 字詞對應關係 同功能字際關係等等 這可以叫做漢字語用學 簡稱 為字用學 17 後來為了避免跟語言學中的 語用學 混同 也為了兼顧字符的職能和語符的用字兩個方面 我們把 漢字語用學 改稱 漢字職用學 並且認為漢字職用學還應該包括漢字的超語符職能而 不必限於 語用 但 漢字職用學 仍可簡稱 字用學 漢字形體學 漢字結構學 漢字職用學這三個學術系統不是並列的 也不是層疊的 而是同一 立體物的不同側面 有些內容彼此關聯 相互交叉 但交叉是指材料的歸屬而言 不是指理論系統 而言 在理論上三個平面應該分立 具體問題應該放到相應平面討論 而研究對象的統一和材料的 多屬共聯 使它們形成三維的一體 分立而不分離 圖示如下 圖 4 漢字學的 三個平面 總之 從認識漢字本體的三維屬性出發 分別研究漢字的形體 結構 職用 形成互有聯繫而 各自獨立的三個學術平面 從不同角度共同構建綜合的立體式的漢字學新體系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 漢字三維屬性 與 漢字學三個平面 五 漢字學三平面 的理論意義 漢字學的三個平面 是從認識 漢字的三維屬性 出發的 三維屬性 不是對傳統 三要 素 的簡單分合 而是有著本質差異的兩種學術思路 三要素 的 三位一體 是虛假的 實際 上 形 屬文字系統 音義 屬語言系統 兩者是分離的 語言系統的 音義 結合體也被分離 為 音 和 義 所以它們的關係是 形- 音-義 以此為依據建立起來的傳統 文字學 17 李運富 漢字語用學論綱 勵耘學刊 語言卷 2005 年第 1 期 38

51 音韻學 訓詁學 屬於不同的學科 現代的 文字學 只有 形 沒有 音 義 而單 個漢字仍強調 形 音 義 結果單字要素的分析跟學科體系內容不對應 三維屬性 則是同 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形體 結構 職用三者分立而不分離 所以它們的關係是 形+構+用 以此 為基礎建立起來的 漢字形體學 漢字結構學 漢字職用學 都屬於 漢字學 是立足於漢 字本體而形成的分立而不分離的三維學術體系 這種以 三維屬性 為根基的 漢字學三個平面 體系的提出 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首先 三平面體系 突破了以往跨學科的龐雜漢字學體系和雖屬本體但片面薄弱的漢字學體 系 既立足本體 又全面周到 從而完善了漢字學體系和豐富了漢字學內容 拙著 漢字學新論 18 正是從漢字的 三維屬性 出發 以 形體 結構 職用 三個平面的漢字本體分析為綱 以 漢 字屬性 漢字起源 漢字關係 漢字文化 漢字整理 等相關問題為緯 嘗試創建了立足 三個平 面 多角度討論問題的立體式研究思路和多維度知識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 形體 結構 職用都可 以充分展開 形成分科小系統 從此再不用擔心 漢字學不研究音義還有什麼可研究的 這樣的問 題 其次 三平面體系 保證了單個漢字的屬性分析跟學科體系的平面建設的一致性 並且主張 把漢字的材料分析和各種具體問題的討論分別放到相應平面的學術系統中進行 從而避免把不同平 面的東西攪和到一個平面而引起的種種爭議 大大提高了漢字學理論的解釋力 例如漢字的性質 各種說法林林總總 長期聚訟紛紜 其原因乃在於片面地各執其是 如果從漢字的 形體 結構 功 用 三個平面分別觀察 則漢字性質問題完全可以統一認識 在形體方面 漢字屬二維方塊型 在結 構方面 漢字以表意構件為主而兼用示音和記號構件 在功用方面 漢字主要記錄音節 含語素音 節和純音節 只要角度明確 說漢字是 方塊文字 可以 說漢字是 表意文字 可以 說漢字 是 音節文字 也不算錯 綜合起來說 漢字是用表意構件兼及示音和記號構件組構單字以記錄漢 19 語語素和音節的平面方塊型符號系統 也行 不必偏執一隅而是此非彼 第三 三平面體系 擺脫了漢字必須記錄漢語的認識 把只要具有形 構 用屬性並且沒有 時空限制的表意符號都納入漢字考察範圍 較好地解決了史前文字與有史文字的聯繫 對漢字起源 問題的解釋更合情理 而且可以包容漢字起源之後的超語符應用職能 使漢字學的內容更加豐富 多彩 更加切合實際 第四 三平面體系 中的 漢字職用學 開闢了漢字學新的研究方向 同時健全了漢字發展 史研究的框架 漢字學研究長期忽略漢字的職用 講漢字發展史一般也只講形體的演變 很少有人 講漢字結構的演變 漢字職用的演變更是空白 我們認為 漢字具有形 形體 意 構意 用 功能 三個要素 漢字的本體研究也相應地分為字形 外部形態 字構 內部結構 字用 記 錄職能 三個系統 漢字形 意 用的演變不可能全都同步進行 合在一起敘述有時是說不清楚的 22 所以關於漢字的演變研究最好也要分為字形的演變 字構的演變 字用的演變三個系統來進行 特別是漢字職用演變史應該是漢字發展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離開漢字職用演變史的梳理就不成其 為完整的漢字發展史 漢字職用演變史的梳理將打破傳統漢字發展史研究的瓶頸 突破漢字發展史 即字體演變史的誤區 引起漢字發展史研究框架 論證思路的體系性變革 從而重構三維式的完整 的漢字發展史 第五 三平面體系 不僅完善了漢字學自身的體系建設 同時也找到了所有文字共有的屬 性範疇 從而破解了不同文字間差異比較的難題 為普通文字學和比較文字學做出了貢獻 共有屬 性範疇的比較才是有效比較 通過有效比較才能顯示漢字的特點 在 形音義 三要素下 漢字跟 其他文字的比較點難以確定 因為 音義 每個字都不同 不同的文字之間無法比較 明確 三維 屬性 以後 就可以從外形 結構 職用三個維度分別比較 有效描述各自的異同和特點 例如漢 字跟英文比 外形上漢字呈 平面方塊型 英文屬 線型 結構上漢字以 表意 構件為主 英文以 表音構件 為主 職用上漢字記錄漢語的 音節 字跟詞 語素 不一一對應 英文記 18 李運富 漢字學新論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運富 張素鳳 漢字性質綜論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2006 年第 1 期 20 李運富 論 漢字起源 的具體所指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第三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李運富 何余華 論漢字的超語符職能 (英文) 韓國 世界漢字通報 創刊號 李運富 漢字演變的研究應該分為三個系統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9 年第 1 期 39

5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錄 英 語 的 詞, 字 跟 詞 基 本 一 致 按 不 同 屬 性 分 別 比 較 和 描 述, 清 晰 明 白 而 且 可 以 跟 各 種 不 同 文 字 比, 比 較 對 象 不 同, 特 點 的 表 述 也 可 能 不 同, 例 如 漢 字 跟 韓 文 比, 雖 然 在 結 構 上 漢 字 以 表 意 為 主 而 韓 文 基 本 是 標 音 的, 差 異 明 顯, 但 外 形 上 都 是 平 面 方 塊 型 的, 差 異 就 沒 有 跟 英 文 的 大 這 說 明 世 界 上 的 文 字 可 能 並 不 是 一 分 為 二 式 的 簡 單 類 型, 需 要 根 據 不 同 的 屬 性 分 別 比 較 而 進 行 多 維 度 分 類 三 平 面 體 系 可 能 成 為 世 界 文 字 科 學 分 類 的 突 破 點 Discourse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Theory LI Yun-fu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study theory considers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as the three elements, which draw the sound and meaning elements into the rang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tudy. Otherwise, the statement which was first issued by TangLan suggests that the study into Chinese Character should only focus on the form or font is quite partial. We think that the noumenon of Chinese Character should three attributes: the form,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usage. Respectively from these three points of view,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Character phenomenon and related problems can form three systems, which are the study of form,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study of function or usage. These three systems are neither paratactic nor stacked, but three separate yet undivided aspects, together these three aspects build up a trine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The Three Aspects Theor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theory that base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ee aspects. The Three Aspects Theor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 Three-dimensional Attributes; the Three Aspects; the Study on the Function; the system of study on Chinese Character 40

53 子儀 歌 隋與幾個疑難字的釋讀 兼及 子儀 的文本流傳 趙平安(清華大學) 清華簡 子儀 是一篇描寫春秋故事的重要文獻 簡文講述秦晉殽之戰以後 秦穆公為了與楚 修好 主動放歸子儀的事情 簡文對放歸過程 特別是秦穆公與子儀的對話有詳細描述 是瞭解殽 之戰前後秦 晉 楚三國關係與春秋外交辭令的珍貴史料 文中三處出現歌字 特別引人注目 為便於觀覽理解 特將簡文移錄如下 公命 韋 昇 琴 奏甬 鏞 = 委委 可 兮 徒 望 逆 視 達化 所遊又步裡謱 歌 曰 也 和 = 遲遲 可 兮 歌 曰 湋水可 兮 遠 汧 可 兮 非= 霏霏 渭可 兮 滔= 滔滔 楊 兮 依= 依依 亓(其)下之 = 淏淏 此 蹙 易 惕 之怍 凥 處 吾 柳 可 慍 之昜 傷 僮 是不攼而猶僮 是尚求叔 以 休 萬 賴 子是救 乃命 昇 琴 1 訶 歌 於子義 儀 楚樂和之曰 簡 5-8 其中歌字分別作 簡 5 簡 6 簡 7 2 之形 三個歌字可以分為兩組 簡 5 6 為一組 簡 7 為一組 簡 7 為楚文字常見的寫法 三晉文 3 字也有這種寫法 作人名或地名 由於三晉文字地名 朝訶 傳世文獻作 朝歌 因此也有學 4 者指出 三晉文字以訶為歌 簡 5 6 的寫法系別不明 屬於首見字形 要正確理解簡 5 6 中的字 必須先瞭解歌字的來源和構形 這方面目前已有比較一致的意見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陸 中西書局 2016 年 第 頁 2 周波 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 線裝書局 第 2012 年 頁 何琳儀 戰國古文字典 中華書局 1998 年 第 852 頁 沈之傑 戰國三晉文字編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9 年 第 430 頁 41

54 而以裘錫圭先生的說法最具代表性 他說 從字音和甲骨 引者注 指 的字形來看 之類 金文 引者注 指 之類 顯然是從 何 字分化出來的一個字 甲骨 金文的 字 象人荷物而張口出氣 人荷物或從事其他重體力勞動時 呼吸的動作比較顯著 即一般 所謂 氣粗 字訓 息 或 氣粗 正與字形表示的意義相合 與 歌 形音並近 這恐怕不是偶然的 金文 歌 作 訶 從 可 聲 見 金文 編 621 頁 荷重或從事其他重體力勞動者 往往發出有節奏的呼喊聲如 杭呵 杭 育 之類 以減輕疲勞的感覺 這種呼喊聲大概就是最原始的歌 歌 很可能就是由 5 派生出來的一個詞 6 參照裘先生的意見 我們知道訶字從言 可聲 是歌的異體字 而簡 5 6 中的字也可以分析 為 可 聲 比較費解的只是其中 克 的部分 7 根據現在對克字形體的認識 很難說它的意義與歌字有關 過去一般依據 說文 篆文 釋克 為 肩也 象屋下刻木之形 從古文字構形看 這個說法顯然是靠不住的 早期的克字作如下之 形 甲骨文 金文 合 正 利簋 合 井侯簋 合 公克錞 8 9 殷滌非先生指出字上象胄形 結合胄字來看 也許是正確的 字的下部 象盾的側視形 我認為 這個字很可能是用胄和盾的組合來表示 克 勝 一類的意思 因此目前看來 無論是按照老 的說法還是新的說法 都很難說克和歌在意義上有什麼聯繫 我們只能從聲音上來理解克與歌的關 係 克 是職部溪母字 可 是歌部溪母字 歌 是歌部見母字 克與歌聲母很近 在一般 的古音專家眼中 職歌兩部遠隔 其實仔細尋繹 兩韻之間也有割不斷的關係 古書中兩部字有通 假之例 如 周禮 大宗伯 收 辜祭四方百物 鄭玄注 故書 為罷 乃籀文副 字 副 職部滂母 罷 歌部並母 即其佳證 同源詞中 兩部亦有韻轉關係 如 說文 牛部 犕 易 曰 犕牛乘馬 今本 周易 作 服牛乘馬 又革部 鞁 車駕具也 字彙 裘錫圭 說字小記 裘錫圭學術文集 3 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年 第 422 頁 訶字戰國文字中很常見 用為歌時 或看作歌 謌 的通假字 如王輝編著 古文字通假字典 中華書局 2008 年 第 542 頁 或看作歌的異體或專字 如李守奎 楚文字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第 148 頁 徐在 國 上博楚簡文字聲系 一--八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13 年 第 頁 後者把它和 說文 言部訓 大 言而怒也 的 訶 看作同形字 7 關於克字的構形分析 可參看李圃主編 古文字詁林 第六冊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第 頁 8 參陳初生 金文常用字典 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第 711 頁 9 字下與古文字 屯 僅一筆之差 目前還不清楚古文字 屯 的構形 很可能 屯 是 盾 的初文

55 革部 犕 服駕牛馬也 犕 職部並母 鞁 革部並母 說文解字 聲訓中 歌部字與職部 10 字也有交替 史存直先生曾說 古音之幽兩部相涉是常見的現象 而且有時會旁涉到鄰近的韻 11 部 和之部相近的是脂支 和幽部相近的是侯魚兩部 黃綺先生曾撰 論古韻分部及支之脂三 12 部是否應分為三 主張支之脂三部相合 文中列舉大量例證 孟蓬生先生在談同源詞通轉關係時 13 曾專列 之類與歌類 並舉有若干實例 也可以參看 因此從實例和音理兩方面看 字都可 以看作雙聲符字 我們覺得這可能和方言的因素有關 字從克聲 對於我們釋讀三晉文字中兩個從克聲的字很有幫助 三晉文字有一個從欠 克聲的 14 字 作 侯馬七五 三 比 侯馬九二 五 比 侯馬二〇〇 四四 比 之形 又有從疒 克聲的 15 字 作 侯馬三 一七 比 侯馬三 一一 比 侯馬一九五 七 比 侯馬三 一五 比 璽彙 0476 王 璽彙 1543 孫 之形 都用作人名 這兩個字侯馬盟書整理者都放在 字底下 作一字處理 在侯馬盟書中 參看吳澤順 漢語音轉研究 嶽麓書社 2006 年 第 298 頁 史存直 古韻 之 幽 兩部之間的關涉 音韻學研究 第一輯 中華書局 1984 年 第 311 頁 黃綺 論古韻分部及支之脂三部是否應分為三 解語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年 第 頁 孟蓬生 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頁 14 何琳儀 戰國古文字典 中華書局 1998 年 第 38 頁 湯餘惠主編 戰國文字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 603 頁 湯志彪編著 三晉文字編 卷八 作家出版社 2013 年 第 1312 頁 15 何琳儀 戰國古文字典 中華書局 1998 年 第 38 頁 湯餘惠主編 戰國文字編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第 頁 湯志彪編著 三晉文字編 卷八 作家出版社 2013 年 第 頁 沈之傑 戰國三 晉文字編 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9 年 第 頁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 侯馬盟書 文物出版社 1976 年 第 333 頁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 張頷 陶 正剛 張守中 侯馬盟書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第 350 頁 43 16

56 和 有可能是指同一人 但是作為文字還是應該當作兩個字來看比較妥當 這裡從絕大多數學者 的意見 把它們處理成兩個字 雖然如此 它們相當於後世什麼字 仍然搞不清楚 17 這兩個字應分析為從欠 克聲和從疒 克聲 我們認為 根據 子儀 篇中克可以在 雙聲符的情況 可以分別釋為 中作 和疴 子儀 篇中還出現了著名歷史人物 貨 乃張大侯於東奇之外 豊 禮 子義 儀 亡 無 豊 禮 隋 貨 18 以 贛 竷 簡 貨就是隋會 之形 字原作 本是晉國的一個地名 後以地名為氏 它的寫法和湖北境內的隋氏很不相同 極具特色 通志 以國為氏 隨氏 侯爵 楚滅之 子孫以國為氏 又杜伯之玄孫為晉大夫 食采為隨 曰隨會 子孫以邑為氏 之隋 去辵作隋 隋氏有兩個不同來源 不同來源的隋寫法不同 隋會 的隋 子儀 作 包山楚簡也多見隋氏 是在 上增加邑旁 或山旁 或田旁 或者省略一部 20 分形體 這個隋就是湖北境內的隋氏 從東周金文來看 包山簡隋氏的寫法最早用為國名 是在 21 上加邑旁 系年 第 章也有隋會 簡 隋作 隋 簡 84 的隋 即湖北境內隋氏之隋 從 之形 第 15 章 昭王歸 從邑 表明 系年 的書寫者 戰國楚人 寫隋 會之隋和寫湖北境內的隋氏的隋還是有所不同 看來 兩種不同來源的隋一直保持著字形上的區別 子儀 和包山簡的隋 根本區別在於一個從禾 一個不從禾 往往從邑或其他義近形旁 隋是 歌部邪母字 禾是歌部匣母字 禾應是綴加上去的聲符 種種跡象表明 很可能不是楚文字的寫 法 在三晉文字中有一個 22 字 原形作 17 張世超 侯馬載書盟主新考 中國文字學報 第五輯 商務印書館 2014 年 第 137 頁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陸 中西書局 2016 年 第 26 頁 19 參看拙作 秦穆公放歸子儀考 第五屆 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 臺北 中央研究院 歷史語 言研究所主辦 2016 年 1 月 日 參看許全勝 包山楚簡姓氏譜 北京大學碩士論文 1997 年 第 6 頁 李守奎 劉波 續論 字構形與 聲字的音義 古文字研究 第二十九輯 中華書局 2012 年 第 頁 李守奎 賈連翔 馬楠編著 包 山楚簡文字全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第 頁 朱曉雪著 包山楚簡綜述 福建人民 出版社 2013 年 集釋 第 172 頁 文字編 第 100 頁 21 參看韓宇嬌 曾國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 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2014 年 第 21 頁 22 湯志彪編著 三晉文字編 卷八 作家出版社 2013 年 第 1956 頁 44

57 集粹 89 困頁 首 之形 也是氏名 參照 子儀 簡文 字 這個字也可以釋為隋字 上博簡 容成氏 也有此字 作 之形 簡文說 於是虖 乎 方囩 圓 千里 於是於 乎 持 板正立 位 四向 23 禾 和 褱 懷 以逨 來 天下之民 簡7 也可以釋為隋 讀作 隨 隨和 指應和 依附 漢書 梅福傳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 羣 蹈藉名都大郡 求党與 索隨和 而亡逃匿之意 簡文用為動詞 字還可以從心作 見於郭店簡 緇衣 子曰 可言不可行 君子弗言 可行不可言 君子弗行 則民言不 不 危 行 危 言 簡 字今本作 危 裘錫圭先生按語指出 字當從 禾 聲 讀為 危 我們認為這個字應理 解為憜字的異體 憜在歌部定母 可以讀為 危 以上 我們根據 子儀 篇歌和隋字釋讀了古文字中的幾個未釋字 這幾個未釋字似頗與三晉 文字有關 歌和隋與三晉文字的這種關聯 似也可以說明 子儀 篇具有一定的三晉文字特點 從 子儀 篇內容來看 大約原來應是秦人的作品 從通篇文字風格來看 子儀 總體上系 用楚文字書寫 上揭三晉文字的要素 應是受三晉文字影響的產物 很可能 子儀 由秦傳到晉 再由晉傳到楚 畢竟此篇內容與晉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當然 也可能是由秦直接傳到楚 而書寫此 篇的人熟悉晉文字 所以把晉文字的一些寫法攙雜進去了 實際情況究竟如何,有待於更多的材料 來進一步驗證 本文初稿完成後 曾請周波 袁金平 湯志彪 沈之傑 劉剛等先生審看 蒙提出寶貴意見 謹 此致謝 23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第 255 頁 釋文注釋標點略有調整 此條初稿未及 蒙周波先生提示加入 釋讀也是他的意見 24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 第 135 頁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荊門市博物館 楚 地出土戰國簡冊合輯 一 郭店楚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2011 年 第 36 頁 45

58 質疑 清華簡 的一些特殊字詞 朱歧祥 東海大學中文系 摘要 本文選取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一)至(五)冊中的若干異體字和特別用法 就文字縱線流變 和對應古文獻詞彙加以觀察 發現 清華簡 若干字形不屬於戰國文字風格 而若干用語也罕見用於 戰國時期 這些特別的字詞拉出一條較長的時間尺 上可追溯殷周甲金文 下可達到漢魏隸楷的用 法 而若干字形又只與獨特的河北中山國器銘相合 書手對字詞的知識能涵蓋如此廣闊 目前仍不 排除有為近人謄錄的可能性 關鍵字 清華簡 文字縱線 字詞 中山國 一 前言 近世簡牘陸續被發現出土 成為目前研治古文字中的顯學 遺憾的是 除了早期發表的包山 郭店 望山 九店 曾侯乙墓 葛陵等具有較清楚的考古發掘資料外 其他重要的簡牘如上博簡 清華簡 浙大簡 北大簡 中文大學簡 都是屬於來歷不明的 這些簡牘的可靠性如何 迄今仍是 學界的一個疑團 2009 年由香港回歸入藏浙江大學的浙大簡 首先遭受到質疑其可靠性 這批竹簡本已是通過北 京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進行碳十四的測試 確認無訛 且明確定為公元前 340 年戰國時 期的文物 但可惜的是 簡牘上的文字基本上在學界已論定為近人偽書 我曾在 由字形 文句通 讀評估浙江大學 左傳 簡 一文 也提出幾點簡文可疑的地方 簡文有濃厚的行艸味道 簡文有與宋元以後的簡體 甚至和目前大陸流通的簡化字相同 簡文結構有大量繁省字形 復有若干部件組合怪異的現象 這與常態的楚簡文字形構並不相同 簡文文句出現顛倒 誤書 殘漏 寫別字的特殊現象 這與習見的 左傳 傳世本內容並不相 同 特別的是 浙大簡文中的朝字有从舟 武字有增短橫 字形罕見 但居然與另一批同樣是來歷不明 而又是經過香港回流的清華簡卻巧合的相似 這自然引起我對近出清華簡的字形產生好奇 細審目 前所公布的 清華簡 一 至 五 册中 亦發現若干異體字和特別用語有值得探討的空間 二 由文字流變檢核 清華簡 的特殊筆畫 我們嘗試由文字發展的縱線來觀察 清華簡 一些特殊字例 這些字例明顯不在正常的戰國中 晚期的字形縱線時間點上 亦與習見的楚簡文字並不相同 康 有關康字的字形流變 先表列如下 徐中舒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卷 頁康字條 甲骨文作 前 後上 20.5 西周金文作 夨方彝 毛公鼎 東周金文作 蔡侯盤 齊陳曼簠 石鼓文作 詛楚文作 考古所 甲骨文編 卷 頁穅字 乙 817 前

5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粹 345 京 津 5052 容 庚 金 文 編 卷 14,971 頁 康 字 : 女 康 丁 簋 康 侯 鼎 伯 康 簋 命 瓜 君 壺 張 光 裕 郭 店 楚 簡 研 究 第 一 卷 文 字 編 正 文 446 康 字 : 劉 信 芳 睡 虎 地 秦 簡 文 字 編 58 頁 康 字 : 日 書 837 反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卷 七 上 穅 字 篆 文 作 : 穀 之 皮 也 从 禾 米, 庚 聲 或 省 作 段 注 : 穀 猶 粟 也 今 人 謂 已 脫 於 米 者 為 穅 穅 之 言 空 也 空 其 中 以 含 米 也 凡 康 寧 康 樂, 皆 本 義 空 中 之 引 伸 張 顯 成 尹 灣 漢 墓 簡 牘 校 理 270 頁 康 字 條, 字 作 : 毛 遠 明 漢 魏 六 朝 碑 刻 異 體 字 典 上 册 471 頁 康 字 有 仍 从 米, 有 从 四 點 作 似 水 狀 而 字 的 中 豎 筆 都 是 由 上 而 下 緊 密 相 連, 豎 筆 末 偶 有 帶 鉤 的 寫 法, 作 : 綜 上 表 字 形, 康 字 的 來 源, 上 承 庚 字, 獨 體, 象 鐘 形 殷 商 甲 文 引 錄 的 先 公 庚 丁, 即 相 當 文 獻 的 康 丁 是 ; 晚 期 甲 文 見 後 增 數 小 點, 以 與 庚 字 區 隔, 唯 字 形 主 體 从 庚, 中 豎 畢 直 而 下 自 始 沒 有 改 變 諸 小 點 只 有 區 別 意 功 能, 點 數 和 形 態 都 不 固 定, 至 西 周 金 文 後 才 習 慣 的 寫 作 平 衡 的 四 點 或 四 小 斜 筆 東 周 金 文 後 四 小 斜 筆 復 固 定 往 兩 旁 靠 攏, 中 豎 筆 的 中 間 偶 附 一 小 虛 點, 用 為 飾 筆 戰 國 簡 牘 有 仍 作 下 垂 四 短 斜 筆, 有 譌 从 米 篆 文 和 說 文 或 體 亦 都 譌 从 米, 復 由 从 米 而 理 解 為 米 糠 之 糠 這 個 字 的 形 構 分 析 如 謂 从 水, 恐 怕 是 要 根 據 漢 簡 或 漢 碑 石 以 降 的 字 形, 才 會 有 此 誤 解 而 漢 簡 漢 碑 石 字 形 所 从 的 中 豎, 都 是 由 字 的 頂 端 畢 直 而 下, 其 間 罕 見 分 書, 而 四 點 筆 勢 分 離, 亦 並 非 常 態 的 水 字 字 形 然 而, 清 華 簡 ( 一 ) 保 訓 篇 的 康 字 獨 作, 下 部 居 然 从 篆 體 的 水 形, 中 豎 呈 水 波 狀, 且 與 庚 部 件 分 書 ; 此 與 上 文 字 表 康 字 字 形 演 變 縱 線 不 合, 亦 與 正 規 出 土 的 楚 簡 字 形 絕 不 相 同 此 字 形 恐 是 經 由 草 書 楷 書 的 字 形 誤 導 切 割 再 逆 推 而 成 書 手 如 定 為 戰 國 中 晚 期 的 人, 未 審 如 何 會 懂 得 康 字 可 作 从 水 的 寫 法 从 糸 部 件 的 筆 勢 从 糸 類 字 形 的 演 變, 先 列 表 如 下 : 徐 中 舒 漢 語 古 文 字 字 形 表 卷 13.6,506 頁 絲 字 : 甲 骨 文 作 燕 51 後 下 8.7 金 文 作 昌 鼎 考 古 所 甲 骨 文 編 卷 13,505 頁 糸 字 : 粹 816 乙 6733 京 津 4487 乙 頁 絲 字 : 後 頁 字 : 粹 1125 京 津 1568 容 庚 金 文 編 卷 13,873 頁 絲 字 : 商 尊 辛 伯 鼎 鼎 47

60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字 : 師 鼎 簋 字 : 公 貿 鼎 率 字 : 盂 鼎 毛 公 鼎 張 光 裕 郭 店 楚 簡 研 究 171~172 頁 : 字 : 7.23 樂 字 : 慈 字 : ( 嗣 ) 字 : 7.23 字 : 茲 字 : 3.1 幾 字 : 張 光 裕 包 山 楚 簡 文 字 編 296~305 頁 : 字 : 184 纚 字 : 164 絑 字 : 130 紳 字 : 牘 1 紛 字 : 260 方 勇 秦 簡 牘 文 字 編 364 頁 : 絕 字 : 嶽 為 76 縱 字 : 睡 律 5 細 字 : 睡 乙 57 結 字 : 睡 封 65 絲 字 : 睡 答 11 郭 忠 恕 汗 簡 下 之 一,70~71 頁 : 糸 字 : 純 字 : 字 : 素 字 :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卷 十 三 上,650~669 頁 篆 文 : 糸 字 : 純 字 : 絲 字 : 率 字 : 駢 宇 騫 銀 雀 山 漢 簡 文 字 編 卷 13,414 頁 : 結 字 : 404 繞 字 : 409 絜 字 :

6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410 頁 孫 字 : 323 毛 遠 明 漢 魏 六 朝 碑 刻 異 體 字 典 下 册,1207 頁 : 織 字 : 784 頁 紳 字 : 1259 頁 縱 字 : 綜 上 表 字 形, 糸 部 件 的 筆 順, 由 甲 骨 而 金 文, 都 是 作 二 圓 圈 相 連 接, 密 口 書 寫 戰 國 文 字, 無 論 是 秦 簡 抑 楚 簡, 所 从 二 圓 一 般 亦 都 是 密 合 狀, 偶 爾 在 第 二 圓 回 筆 處 稍 有 疏 離 成 缺 口, 但 筆 勢 末 端 仍 是 回 旋 彎 向 起 筆 的 地 方, 並 沒 有 例 外 篆 文 和 汗 簡 从 糸 的 字 例, 多 以 小 豎 起 筆, 二 圓 圈 亦 作 密 口 的 寫 法 一 直 至 漢 簡 和 漢 魏 石 刻, 才 有 見 糸 所 从 的 末 筆 分 書 作 撇 筆 或 頓 筆 的 書 寫 形 式 然 而, 清 華 簡 的 部 件 卻 已 有 寫 作 的 風 格, 末 筆 斜 向 撇 出, 如 : 清 華 ( 一 ) 程 寤 的 藥 字 作, 字 單 从 屮, 結 構 奇 特 清 華 ( 三 ) 說 命 中 的 字 作 清 華 ( 五 ) 三 壽 的 後 字 作 清 華 ( 五 ) 命 訓 的 樂 字 作 近 見 新 公 布 清 華 簡 ( 六 ) 鄭 文 公 問 太 伯 的 樂 字 作, 字 从 三, 結 構 更 是 怪 異 不 堪 以 上 諸 字 例 从 部 件, 末 筆 都 作 撇 狀 的 寫 法, 儘 管 區 別 細 微, 但 由 糸 部 件 的 流 變 觀 察, 恐 怕 亦 只 有 入 漢 以 後 的 隸 楷 字 形 才 會 有 機 會 出 現 這 種 撇 狀 寫 法, 未 審 清 華 簡 所 謂 戰 國 時 期 的 書 手 如 何 能 掌 握 這 一 筆 勢 母 與 从 母 字 例 有 關 母 字 的 字 形 流 變, 先 列 表 如 下 : 考 古 所 甲 骨 文 編 卷 12.5,471 頁 母 字 : 甲 230 粹 850 甲 2316 容 庚 金 文 編 卷 12,796 頁 母 字 : 司 母 戊 鼎 母 戊 觶 母 辛 卣 方 鼎 鎛 壺 鄂 君 啓 車 節 張 光 裕 郭 店 楚 簡 研 究 264 頁 母 字 : 張 光 裕 包 山 楚 簡 文 字 編 229 頁 母 字 : 方 勇 秦 簡 牘 文 字 編 卷 12,348 頁 母 字 : 睡 殘 9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卷 十 二 下 女 部 620 頁 母 字 篆 文 : 从 女, 象 裹 子 形 一 曰 : 象 乳 子 也 駢 宇 騫 銀 雀 山 漢 簡 文 字 編 卷 12,382 頁 母 字 : 433 毛 遠 明 漢 魏 六 朝 碑 刻 異 體 字 典 上 册,629 頁 母 字 : 綜 上 表 字 形, 母 字 由 甲 骨 金 文, 再 經 楚 簡 秦 簡, 以 至 秦 一 統 後 的 篆 文 漢 魏 石 刻, 字 形 基 本 上 都 屬 一 致 字 形 从 女, 象 婦 人 的 坐 姿 ; 復 增 二 虛 點, 分 置 於 女 身 兩 旁, 一 般 指 的 是 女 性 的 乳 房, 我 認 為 是 屬 於 區 別 符 號, 與 形 近 的 女 字 字 形 加 以 區 隔 甲 文 中 的 母 庚, 有 作 乙 6062 母 辛 有 作 乙 5384 母 壬 有 作 前 母 癸 有 作 前 等 是, 可 見 甲 文 49

6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中 的 母 女 二 字 本 多 混 用, 兩 點 的 功 能 是 強 調 母 和 女 字 間 的 差 別 周 金 文 後, 字 形 多 作 站 姿, 主 要 部 件 不 變 然 而, 清 華 簡 的 母 字 卻 有 誤 書 作, 分 別 見 於 清 華 ( 一 ) 耆 夜 金 縢 祭 公, 清 華 ( 三 ) 說 命 下 琴 舞 芮 良 夫 諸 篇, 明 顯 又 不 是 偶 一 的 疏 失 字 有 作, 見 清 華 ( 一 ) 祭 公 和 清 華 ( 五 ) 三 壽 字 有 作, 見 清 華 ( 三 ) 的 說 命 上 和 赤 以 上 字 例 可 怪, 書 手 顯 然 是 不 全 然 了 解 母 字 本 身 的 結 構, 又 或 故 意 的 標 奇 立 異, 將 二 虛 點 並 排 在 一 起 這 種 特 殊 寫 法, 不 見 於 古 文 字 流 變, 亦 不 見 於 經 正 常 挖 掘 的 楚 簡 文 字, 但 巧 合 的 是 卻 出 現 於 同 屬 於 由 香 港 回 流 的 上 博 簡 中 有 關 字 的 字 形 流 變, 先 列 表 如 下 : 考 古 所 甲 骨 文 編 卷 一,1 頁 一 字 : 鐵 容 庚 金 文 編 卷 一,1 頁 一 字 : 我 鼎 張 光 裕 郭 店 楚 簡 研 究 2 頁 一 字 : 張 光 裕 包 山 楚 簡 文 字 編 1 頁 一 字 : 10 方 勇 秦 簡 牘 文 字 編 卷 一,1 頁 一 字 : 青 牘 1 關 牘 367 从 弋 郭 忠 恕 汗 簡 卷 上 之 一,2 頁 一 字 :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卷 一 上,1 頁 一 字 篆 文 : 古 文 作 駢 宇 騫 銀 雀 山 漢 簡 文 字 編 卷 一,1 頁 一 字 : 1 綜 上 表 字 形, 古 文 字 的 一 字, 形 體 單 純, 作 一 硬 性 規 定 的 橫 畫, 指 事 戰 國 簡 牘 和 說 文 古 文 有 增 从 戈 从 弋, 強 調 數 數 的 工 具 ; 而 將 原 有 橫 畫 固 定 置 於 戈 弋 部 件 左 下 方 的 空 位 處, 並 無 例 外 然 而, 清 華 ( 四 ) 的 一 字 10 見,3 見 作,5 見 作,2 見 卻 作 後 者 字 形, 很 可 怪 異 這 種 獨 特 的 將 橫 畫 書 於 戈 部 件 的 左 上 角, 似 乎 是 受 了 銀 雀 山 漢 簡 以 來 隸 楷 武 字 左 上 增 橫 畫 寫 法 的 影 響, 但 絕 不 見 於 任 何 類 別 的 古 文 字 一 字 中, 在 習 見 的 楚 簡 字 形 中 亦 未 見 有 這 種 寫 法 武 有 關 武 字 的 字 形 流 變, 先 列 表 如 下 : 考 古 所 甲 骨 文 編 卷 12,492 頁 武 字 : 甲 3339 甲 3946 容 庚 金 文 編 卷 12,827 頁 武 字 : 作 册 大 鼎 牆 盤 中 山 王 鼎 張 光 裕 包 山 楚 簡 文 字 編 222 頁 武 字 : 張 光 裕 郭 店 楚 簡 研 究 260 頁 武 字 : 50

63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方 勇 秦 簡 牘 文 字 編 356 頁 武 字 :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卷 十 二 下 戈 部 638 頁 武 字 篆 文 : 駢 宇 騫 銀 雀 山 漢 簡 文 字 編 卷 12,401 頁 武 字 : 綜 上 表 字 形, 由 甲 骨 金 文, 以 至 楚 秦 簡 牘, 武 字 都 固 定 从 戈 从 止, 字 形 部 件 並 沒 有 任 何 變 化 唯 獨 書 於 漢 武 帝 時 期 的 山 東 臨 沂 銀 雀 山 漢 簡, 武 字 字 形 在 右 上 角 始 增 一 橫 畫 然 而, 清 華 ( 二 ) 繫 年 武 字 多 達 5 見 作,10 見 作 前 者 仍 从 戈 从 止, 但 戈 形 一 貫 的 斜 筆 卻 書 作 橫 筆, 與 銀 雀 山 漢 簡 的 字 形 相 約 後 者 明 顯 是 从 戈 處 誤 增 一 橫 筆, 且 多 至 10 例, 明 顯 並 非 偶 一 失 誤 之 作 這 兩 種 字 行 一 屬 筆 勢 的 改 變, 一 屬 誤 書, 都 不 見 於 習 見 的 戰 國 楚 簡 之 中 後 者 字 形 从 二 橫 筆, 與 浙 江 大 學 藏 左 傳 簡 的 武 字 作 對 此 字 形 的 靈 感 似 由 隸 楷 類 結 構 反 推 而 來 戎 有 關 戎 字 的 字 形 流 變, 先 列 表 如 下 : 考 古 所 甲 骨 文 編 卷 12.15,489 頁 戎 字 : 前 容 庚 金 文 編 卷 12,823 頁 戎 字 : 鼎 不 簋 張 光 裕 郭 店 楚 簡 研 究 212 頁 戎 字 : 方 勇 秦 簡 牘 文 字 編 卷 12,355 頁 戎 字 : 關 簡 132 郭 忠 恕 汗 簡 下 之 一,68 頁 戎 字 ; 下 之 二,79 頁 戎 字 :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卷 十 二 下 戈 部 戎 字 篆 文 :, 从 戈 甲 銀 雀 山 漢 簡 文 字 編 卷 12,398 頁 戎 字 : 255 毛 遠 明 漢 魏 六 朝 碑 刻 異 體 字 典 下 册,750 頁 戎 字 : 左 7 字 形 更 是 相 似, 書 手 綜 上 表 字 形, 戎 字 自 甲 骨 文 始 从 戈 从 十 ; 十 示 防 衛 的 盾 狀 字 的 部 件 結 構 由 甲 骨 金 文 楚 簡 秦 簡, 一 直 都 沒 有 變 動 直 至 汗 簡 和 說 文 字 形 才 改 从 甲, 但 到 漢 簡 和 漢 魏 石 刻 又 改 回 十 形 ; 其 中 在 漢 石 碑 中 只 有 一 見 例 外, 从 戈 改 為 二 橫 一 捺 的 特 殊 寫 法 反 觀 清 華 ( 三 ) 戎 字 5 見, 其 中 1 見 作 祝 辭,4 見 作 說 命 芮 良 夫 前 者 屬 習 見 的 寫 法, 後 者 字 在 左 上 方 增 橫 筆, 結 構 奇 特, 與 一 般 楚 簡 文 字 不 同, 但 又 巧 合 的 見 於 上 博 簡 之 中 此 字 形 的 誤 書, 明 顯 與 前 面 討 論 的 字 武 字 獨 特 形 態 相 類 歸 納 以 上 諸 字 例, 康 字 从 水, 旁 从 撇 筆, 母 字 从 兩 點 並 列, 字 武 字 和 戎 字 的 左 上 角 增 橫 畫, 都 不 見 常 態 的 文 字 流 變 中, 也 不 是 戰 國 楚 簡 文 字 應 有 的 結 構 特 別 是 康 字 和 旁, 都 應 該 是 漢 以 後 的 書 體, 清 華 簡 書 手 如 何 能 產 出 這 種 字 形, 古 文 字 研 究 工 作 者 似 宜 審 慎 評 估 三 清 華 簡 不 屬 於 楚 簡 文 字 風 格 的 字 形 舉 隅 51

64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觀 察 清 華 簡 ( 一 ) 册 的 簡 文, 發 現 許 多 特 殊 部 件 結 構, 有 與 另 一 類 別 的 獨 特 字 體 相 合, 但 卻 與 常 態 的 楚 文 字 不 同 如 : 清 華 ( 一 ) 隹 字 一 般 都 作 習 見 的 形, 分 作 二 部 件 書 寫, 唯 獨 保 訓 篇 3 見, 都 作, 獨 體, 字 形 圓 融, 圖 畫 味 濃 厚, 隹 身 與 春 秋 金 文 形 同, 如 陳 侯 午 錞 的 52 是 ; 隹 首 具 目, 則 只 見 殷 商 金 文, 如 攣 商 方 鼎 的 父 癸 爵 的 這 種 寫 法 似 是 殷 商 金 文 和 東 周 金 文 的 綜 合 體, 與 戰 國 楚 簡 隹 字 形 全 不 合 清 華 ( 一 ) 母 字 一 般 作, 有 誤 書 作, 然 在 保 訓 篇 2 見 卻 都 作, 中 間 从 二 圓 點, 筆 調 混 圓 這 種 字 形 與 周 金 文 相 同, 如 頌 鼎 作 方 鼎 作, 但 卻 不 見 於 戰 國 楚 簡 文 字 之 中 清 華 ( 一 ) 茲 字 有 作 常 態 的, 二 形 的 第 一 刀 斜 出 再 包 回, 但 在 保 訓 篇 2 見 卻 都 書 作, 二 起 筆 由 上 而 下 作 短 豎, 呈 密 口 正 圓 形 這 種 寫 法 見 於 篆 文, 但 明 顯 並 非 楚 簡 文 字 的 風 格 清 華 ( 一 ) 于 字 45 見, 其 中 39 見 都 作 習 見 的, 二 橫 筆 由 左 而 右 斜 上, 起 筆 處 有 輕 頓 壓 而 呈 大 其 首 狀 唯 獨 6 見 於 保 訓, 字 作 形 與 篆 文 寫 法 相 同, 二 橫 畫 平 齊, 起 筆 處 稍 有 回 筆 味 道, 未 見 大 首 形, 字 清 華 ( 一 ) 昔 字 2 見 作 皇 門 祭 公 ;1 見 作 金 縢, 从 田 ;3 見 作 保 訓 其 中 第 二 形 从 田, 金 文 中 僅 一 見 於 獨 特 的 中 山 王 鼎, 第 三 形 上 半 部 人 形 筆 順 先 內 而 外, 筆 法 與 篆 文 全 同, 但 與 一 般 楚 簡 結 構 相 異 書 手 明 顯 懂 得 中 山 國 的 字 形, 並 已 掌 握 篆 體 的 寫 法 清 華 ( 一 ) 身 字 作 作 保 訓, 後 者 形 體 獨 特, 在 身 背 後 有 一 斜 筆, 而 身 下 有 增 一 短 橫 這 種 字 形, 金 文 中 只 單 獨 見 於 河 北 出 土 的 中 山 國 器 銘, 如 : 中 山 王 鼎 中 山 王 壺, 但 卻 不 見 於 楚 簡 文 字 清 華 ( 一 ) 大 字 32 見, 其 中 30 見 作 常 態 楚 簡 的 形, 人 形 上 下 分 書 ; 唯 獨 保 訓 篇 2 見 作, 獨 體, 保 留 人 正 立 之 形, 與 篆 文 全 同 審 視 目 前 已 發 表 的 清 華 ( 二 ) 至 ( 五 ) 諸 册, 亦 都 沒 有 這 種 寫 法 清 華 ( 一 ) 立 字 8 見, 其 中 7 見 作 常 態 的 形, 唯 獨 保 訓 篇 1 見 卻 作, 象 人 正 立 於 橫 線 上, 字 與 篆 文 全 同 審 視 清 華 ( 二 ) 至 ( 五 ), 亦 沒 有 這 種 寫 法 保 訓 篇 書 手 的 寫 法, 明 顯 與 其 他 篇 章 不 同 清 華 ( 一 ) 命 字 18 見, 一 般 作, 从 卩 部 件 呈 扁 平 下 壓 狀, 書 寫 順 序 應 是 由 而 卩 而 口 對 應 清 華 ( 二 ) 至 ( 五 ) 的 命 字 寫 法 亦 如 是, 與 包 山 楚 簡 郭 店 楚 簡 字 形 也 相 一 致 唯 獨 保 訓 一 篇 3 見 字 例 作, 从 卩 的 字 形 圓 融 方 正, 書 寫 順 序 宜 是 由 而 口 而 卩, 與 篆 文 風 格 相 同 清 華 ( 一 ) 止 字 78 見, 其 中 70 見 都 作, 是 楚 簡 常 態 寫 法, 相 對 清 華 ( 二 ) 至 ( 五 ) 的 止 字 都 是 這 種 扁 壓 斜 出 的 字 形, 唯 獨 保 訓 篇 8 見, 卻 書 作 畢 直 方 正 的 同, 與 篆 體 風 格 明 顯 相 清 華 ( 一 ) 志 字 7 見, 其 中 6 見 都 作, 从 止 斜 筆, 从 心 中 間 穿 連 核 對 清 華 ( 三 ) 至 ( 五 ), 和 郭 店 包 山 簡 的 寫 法, 基 本 上 都 完 全 一 致 唯 獨 保 訓 篇 1 見 作, 从 止 和 从 心 的 字 形 風 格 與 篆 文 相 同 清 華 ( 一 ) 字 13 見, 其 中 12 見 都 作, 从 心 中 間 一 弧 筆 串 連, 字 例 與 清 華 ( 三 ) 和 ( 五 ) 所 見 相 同 唯 獨 保 訓 1 見 作, 下 从 心 形 張 開, 與 篆 文 寫 法 相 同

65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清 華 ( 一 ) 念 字 4 見, 其 中 2 見 都 作, 字 形 亦 見 清 華 ( 二 ) 和 ( 五 ), 唯 獨 保 訓 2 見 作, 从 心 的 寫 法 與 篆 文 同 ( 但 上 从 今 的 部 件 寫 法 卻 又 與 篆 文 相 差 甚 遠 ) 清 華 ( 一 ) 忘 字 4 見, 其 中 3 見 作, 字 形 與 清 華 ( 三 ) 和 ( 五 ) 的 忘 字 相 同, 唯 獨 保 訓 1 見 作, 从 亡 形 體 獨 特, 从 心 的 寫 法 與 篆 文 同 清 華 ( 一 ) 及 字 9 見, 其 中 7 見 都 作, 从 人 形 已 屬 變 形 書 體, 但 卻 是 楚 簡 文 字 的 寫 法, 唯 獨 保 訓 2 見 作 作, 从 手 捕 人, 其 中 仍 清 楚 見 人 形, 字 的 結 構 與 篆 文 相 合 清 華 ( 一 ) 又 字 43 見, 其 中 39 見 都 是 作 平 書 狀 的, 相 對 看 清 華 ( 五 )33 見, 字 例 亦 全 同 唯 獨 保 訓 篇 4 見, 作, 手 形 固 定 略 朝 上, 字 的 風 格 與 篆 文 同 清 華 ( 一 ) 寺 字 9 見, 其 中 8 見 作, 作 常 態 的 楚 簡 字 形, 唯 獨 保 訓 1 見 作, 从 止 形 態 方 正, 从 又 向 上, 風 格 與 篆 文 相 同 清 華 ( 一 ) 萬 字 5 見, 其 中 4 見 作, 屬 常 態 字 例, 唯 獨 保 訓 1 見 作, 从 人, 字 形 與 春 秋 金 文 作 伯 壺 王 子 鐘 相 約 清 華 ( 一 ) 以 字 47 見, 其 中 45 見 作, 都 是 斜 筆 入 刀, 唯 獨 保 訓 2 見 作, 起 筆 作 一 直 豎, 形 與 篆 文 相 同 字 形 亦 見 清 華 三 的 良 臣 和 祝 辭 篇 清 華 ( 一 ) 勿 字 9 見, 其 中 4 見 作,3 見 作, 屬 一 般 的 楚 簡 字 形, 唯 獨 保 訓 2 見 作, 起 筆 有 一 短 豎 字 形 在 金 文 中 亦 只 見 於 中 山 王 鼎 一 器 以 上 所 舉 清 華 簡 ( 一 ) 諸 字 例 的 特 殊 字 形, 或 見 於 殷 周 金 文, 或 出 現 於 秦 一 統 的 小 篆, 無 論 如 何, 都 不 是 正 規 的 戰 國 楚 簡 文 字 寫 法 如 何 會 在 這 批 清 華 簡 中 出 現, 特 別 是 混 雜 在 保 訓 一 篇, 其 書 手 的 書 寫 複 雜 特 色 明 顯 與 他 篇 的 書 手 不 同 這 種 特 殊 現 象 的 原 因 為 何? 今 後 研 治 楚 簡 的 先 生 似 不 宜 忽 略 同 時, 清 華 簡 ( 一 ) 册 中 若 干 字 形 明 顯 是 書 寫 筆 畫 有 誤, 而 且 又 都 是 混 在 常 態 字 形 中 的 特 例 如 : 清 華 ( 一 ) 於 字 28 見, 其 中 26 見 作 作, 唯 獨 保 訓 2 見 作, 右 旁 譌 作 三 橫 畫 這 種 字 形 在 清 華 簡 抑 或 楚 文 字 中 均 屬 特 例, 自 然 亦 不 見 於 古 文 字 的 其 他 字 形 中 清 華 ( 一 ) 才 字 30 見, 一 般 作 作, 唯 獨 保 訓 4 見 作, 字 形 只 書 寫 一 半, 中 豎 曲 尾, 形 構 奇 特 這 種 書 寫 一 半 的 字 形, 金 文 只 單 獨 見 於 曾 侯 乙 鐘 的 形 清 華 ( 一 ) 允 字 4 見, 其 中 2 見 作, 下 从 女, 另 2 見 在 保 訓, 作, 似 从 反 止, 字 形 奇 特 相 同 字 形, 見 清 華 ( 三 ) 的 琴 舞 清 華 ( 五 ) 的 湯 丘 此 外, 清 華 ( 二 ) 至 ( 五 ) 册 中 亦 多 見 結 構 特 殊 的 字 例, 明 顯 與 一 般 楚 簡 文 字 不 同 如 : 清 華 ( 二 ) 朝 字 8 見, 都 作, 从 舟 字 與 金 文 的 朝 訶 右 庫 戈 作 相 同, 且 與 浙 江 大 學 藏 簡 左 24 的 亦 相 同 篆 文 作, 也 从 舟 反 觀 包 山 郭 店 簡 字 作, 與 此 不 合 清 華 ( 二 ) 敗 字, 作 作, 復 作 繫 年 121 目 前 所 見 的 包 山 郭 店 等 楚 簡 文 字 僅 見 第 一 形 末 一 敗 字 从 戈, 不 見 於 其 他 的 楚 簡 文 字, 字 形 疑 是 受 包 山 楚 簡 中 山 王 壺 鼎 的 救 字 从 戈 作 的 影 響 作 清 華 ( 三 ) 與 字 8 見, 其 中 的 7 見 作, 算 屬 正 常 的 楚 簡 文 字 字 形, 唯 獨 良 臣 篇 1 見, 寫 法 草 率, 書 手 明 顯 不 了 解 中 間 部 件 从 牙 的 結 構, 混 同 作 包 狀 的 寫 法 特 別 的 是, 這 個 字 形 與 浙 大 簡 10 見 的 與 字 作 卻 相 約 清 華 ( 三 ) 為 字 10 見, 其 中 7 見 作, 寫 法 正 常, 唯 是 良 臣 1 見 作 祝 辭 2 見 53

66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作 ; 寫 法 草 率, 結 構 不 清, 並 非 常 態 的 楚 簡 文 字 清 華 ( 三 ) 又 字 82 見, 其 中 的 34 字 作, 為 常 態 楚 簡 字 形 ; 然 而 48 字 ( 良 臣 46 見 祝 辭 2 見 ) 作, 三 刀 成 文, 手 固 定 朝 上, 良 臣 和 祝 辭 的 書 手 明 顯 與 其 他 篇 章 書 手 不 同 清 華 ( 三 ) 陽 字 4 見, 均 作 祝 辭, 从 昜 中 間 增 橫 畫, 部 件 可 怪, 不 見 於 其 他 楚 簡 之 中, 但 單 獨 與 金 文 的 蔡 侯 殘 鐘 作 相 約 清 華 ( 三 ) 禽 字 1 見, 作 祝 辭, 下 半 从 其, 字 形 可 怪, 應 屬 字 之 省 字 不 見 於 其 他 楚 簡 之 中 清 華 ( 四 ) 屯 字 6 見, 都 作, 从 複 屮 形, 中 豎 作 回 彎 狀, 字 形 可 怪, 不 見 於 古 文 字 或 其 他 楚 簡 之 中 清 華 ( 四 ) 的 旾 字 作, 形 變 與 此 字 同 清 華 ( 五 ) 折 字 3 見, 其 中 2 見 厚 父 篇 作, 从 刀, 原 釋 文 謂 形 符 斤 刀 互 換 ;1 見 三 壽 篇 作, 从 介, 恐 是 所 謂 刀 形 譌 變 二 字 形 均 屬 特 例, 相 對 郭 店 楚 簡 字 作 9.31, 金 文 字 作 盂 鼎 兮 甲 盤, 都 固 定 从 斤 ; 字 形 均 不 相 當 清 華 ( 五 ) 受 字 5 見, 其 中 1 見 作 三 壽, 从 楚 文 的 舟 形 ;2 見 作 湯 丘, 从 篆 文 舟 省 ;2 見 作 封 許, 从 爪, 下 譌 从 及 形, 結 構 怪 異 末 一 字 形 明 顯 不 見 於 一 般 的 楚 文 字 清 華 ( 五 ) 厚 字 6 見, 其 中 5 見 於 厚 父, 作 ;1 見 於 封 許, 作 字 下 半 有 譌 从 子 从 本, 很 可 怪 異 字 金 文 作 牆 盤 趠 鼎 厚 氏, 篆 文 作 ; 都 不 从 子 从 子 部 件 恐 是 書 手 抄 寫 時 取 法 隸 楷 書 體 的 靈 感 逆 推 而 來 清 華 ( 五 ) 時 字 8 見, 其 中 1 見 命 訓 作,7 見 湯 丘 與 帝 門 作 前 者 字 形 見 於 說 文 古 文 和 金 文 的 中 山 王 壺, 後 者 則 屬 特 例 篆 文 作, 秦 簡 牘 作 睡 雜 32, 均 固 定 作 左 右 位 置 的 經 營, 並 無 上 下 式 的 排 列 寫 法 清 華 ( 五 ) 敬 字 10 見, 其 中 5 見 作 封 許 三 壽,2 見 作 命 訓,1 見 作 湯 丘,2 見 作 厚 父 字 例 有 从 戈, 形 構 奇 特 厚 父 篇 2 見 字 例, 核 諸 金 文, 竟 單 獨 與 戰 國 中 山 國 器 銘 相 合 敬 字 中 山 王 鼎 作, 中 山 王 壺 作, 壺 作 透 過 以 上 字 例 的 逐 字 分 析, 明 顯 看 到 清 華 簡 有 許 多 文 字 特 例 和 誤 書, 與 可 靠 的 楚 簡 文 字 結 構 全 然 不 同 其 中 復 有 若 干 字 形 可 上 推 類 同 於 殷 周 金 文, 又 或 單 獨 的 與 70 年 代 出 土 的 中 山 國 特 殊 的 彝 器 銘 文 相 接 ; 另 有 若 干 字 形 又 往 下 靠 接 近 於 篆 文, 甚 至 是 只 與 隸 楷 部 件 相 重 疊 由 此 可 見, 清 華 簡 中 收 錄 字 形 流 變 的 線 非 常 的 長, 有 由 殷 商 一 直 漫 延 到 近 代, 就 常 態 觀 察, 不 應 該 是 在 同 一 段 時 間 能 產 生 出 來 的 作 品 這 些 書 手 如 何 能 或 為 何 會 作 這 樣 廣 泛 字 形 的 書 寫? 目 前 似 乎 沒 有 一 個 很 合 理 的 解 釋 另 外, 清 華 簡 書 手 眾 多, 其 中 的 保 訓 字 形 多 樣 化, 獨 異 於 其 他 簡 文, 無 疑 是 一 奇 特 書 手 所 為 ; 良 臣 祝 辭 二 篇 又 是 同 一 書 手 所 為, 誤 書 特 多, 與 他 篇 不 同 ; 厚 父 的 書 手 另 有 異 於 他 人 的 獨 特 字 例 這 些 互 有 異 同 風 格 的 字 例 如 何 能 在 同 一 批 的 清 華 簡 中 同 時 發 生? 其 背 景 為 何? 恐 怕 持 續 是 一 個 歷 史 之 謎 四 清 華 簡 的 罕 見 語 詞 舉 隅 清 華 簡 中 除 了 出 現 不 少 獨 特 的 字 形, 亦 有 若 干 特 別 的 用 詞, 與 一 般 楚 簡 寫 法 和 用 法 皆 不 相 同 這 些 用 詞 可 粗 略 的 分 為 二 類 : 專 有 名 詞 一 般 所 見 的 篇 章 名 私 名 稱 號 等 專 有 名 詞, 都 應 該 屬 於 較 嚴 肅 固 定 書 寫 的 用 字, 但 在 清 華 54

67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簡 中 若 干 專 有 名 詞 的 寫 法 卻 都 異 於 正 常, 這 現 象 很 可 怪 異 如 : 金 縢 篇 成 王 一 詞 的 成 字 作, 增 从 土, 與 一 般 固 定 作 成 的 寫 法 相 違 祭 公 之 顧 命 篇 成 康 一 詞 的 成 王 字 作, 亦 增 从 土 金 縢 篇 不 若 但 ( 旦 ) 也 一 句, 見 書 手 抄 錄 周 公 旦 的 私 名 竟 作 但, 增 从 人, 與 其 他 楚 簡 和 文 獻 僅 書 作 旦 不 同 保 訓 篇 恐 墜 保 訓 一 句, 保 訓 二 字 在 本 篇 亦 視 為 篇 名, 其 中 的 保 字 作, 从 匕 而 不 从 人, 从 子 的 寫 法 與 篆 文 的 筆 順 和 增 从 二 斜 飾 筆 相 同 一 般 楚 簡 的 子 字 卻 作, 而 同 篇 的 昔 前 人 傳 保 一 句 的 保 字 左 旁 仍 从 匕, 右 旁 的 子 形 已 作, 从 子 主 要 部 件 的 筆 順 又 與 楚 簡 文 字 相 同, 此 部 件 無 疑 是 半 簡 文 半 篆 文 的 併 接 訓 字 右 旁 从 二 豎 筆 的 而 不 从 常 態 的 川 保 訓 篇 傳 貽 子 孫, 至 于 成 康 ( 湯 ) 句, 其 中 的 殷 先 王 成 湯 專 名, 此 處 誤 書 作 成 康, 實 不 可 解 近 人 有 謂 康 亦 可 為 湯 字 的 通 假, 以 圖 圓 此 王 號 的 誤 字 例 保 訓 篇 昔 ( 微 ) 假 中 于 河, 以 復 有 易 句, 其 中 的 微 字, 屬 殷 先 公 報 甲 的 私 名, 但 字 作 : 明 顯 是 長 字 書 手 似 乎 知 道 近 人 討 論 傳 統 甲 文 作 的 長 字 有 改 釋 作 的 研 究 成 果, 而 將 此 形 用 為 殷 先 公 微 的 專 門 用 字 書 手 的 觀 念, 無 疑 是 將 二 字 形 混 同 然 而, 此 字 从 人, 實 是 長 字 的 結 構, 示 人 首 有 長 髮 形, 絕 非 象 刀 形 具 柄 的 字 金 縢 篇 周 公 乃 遺 王 志 ( 詩 ) 曰 : 周 ( 雕 ) 鴞 句, 其 中 的 雕 字 原 文 作, 此 詩 篇 文 獻 本 作 鴟 鴞 鴟 鴞 原 屬 一 詞, 為 惡 鳥 名, 形 體 細 小 如 雀 詩 經 豳 風 鴟 鴞 鄭 玄 箋 : 鴟 鴞, 鸋 也 鸋, 似 黃 雀 而 小, 俗 呼 之 巧 婦 孔 穎 達 疏 : 方 言 云 : 自 關 而 東 謂 桑 飛 曰 鸋 陸 機 疏 云 : 鴟 鴞, 似 黃 雀 而 小, 其 喙 尖 如 錐 幽 州 人 謂 之 鸋, 或 曰 巧 婦, 或 曰 女 匠, 關 東 謂 之 工 雀 朱 熹 傳 : 鴟 鴞, 鵂 鶹, 惡 鳥, 攫 鳥 子 而 食 者 也 以 比 武 庚 既 敗 管 蔡, 不 可 更 毀 我 王 室 也 詩 是 借 鴟 鴞 以 喻 管 蔡 流 言 惡 毒 之 作 清 華 簡 書 作 周 ( 雕 ) 鴞, 然 雕 與 鴞 本 分 屬 二 種 不 同 鳥 類, 於 此 並 列, 文 意 無 法 通 讀 一 般 用 詞 清 華 簡 中 若 干 成 組 的 語 詞, 其 中 書 寫 的 字 形 結 構 可 怪, 與 一 般 楚 簡 用 法 亦 相 違 這 些 語 詞 的 發 生 時 間 背 景, 亦 宜 從 嚴 審 核 如 : 清 華 簡 ( 一 ) 尹 誥 篇 有 ( 捷 ) ( 滅 ) 一 詞, 用 語 組 合 奇 特 古 文 獻 中 並 無 相 關 的 捷 滅 或 災 滅 用 例 且 其 中 的 字 作, 从 屮 的 筆 畫 重 複, 屬 特 例, 此 與 清 華 簡 ( 四 ) 的 屯 字 作 字 作, 可 互 參 字 作, 作 上 下 式 的 鮮 見 位 置 經 營, 不 从 火, 用 為 滅 字, 也 不 見 於 一 般 的 楚 簡 文 字 清 華 簡 ( 一 ) 程 寤 篇 有 隹 王 元 祀 正 月 既 生 ( 霸 ) 一 句, 其 中 的 既 生 魄 一 詞 的 魄 字 从 月 白 聲, 作, 字 形 罕 見 字 的 聲 符 應 是 由 源 自 讀 作 月 生 光 的 魄 字 而 省 作 白, 形 符 則 是 由 原 作 霸 字 而 省 作 月 如 此, 字 居 然 是 魄 霸 二 字 部 件 的 混 合 體, 不 見 於 一 般 楚 簡 文 字 和 用 法 書 手 為 何 要 如 此 曲 折 刻 意 的 併 合 成 新 字, 原 因 不 詳 清 華 簡 ( 一 ) 程 寤 篇 有 ( 社 ) ( 稷 ) 一 詞, 字 形 罕 見, 其 中 的 社 字 作, 應 是 由 字 省 示 旁 而 來, 稷 字 从 示, 从 畟 聲 處 卻 省 人, 作 中 山 王 鼎 已 見 社 稷 字 作, 似 是 程 寤 篇 原 參 考 復 省 略 的 字 例 來 源 清 華 簡 ( 一 ) 程 寤 篇 有 王 及 大 子 發 並 拜 吉 夢 一 句, 行 文 與 太 平 御 覽 引 帝 王 世 紀 藝 文 類 聚 引 周 書 同 其 中 的 並 拜 一 詞 字 作, 前 者 下 增 一 橫 畫, 後 者 从 二 手 的 古 文, 字 形 罕 見, 不 見 於 他 書 唯 同 册 金 縢 篇 的 捕 字 作, 亦 从 古 文 手, 可 互 參 手 字 應 屬 說 文 的 古 文 俗 寫, 宜 列 作 奇 字 一 類, 字 甚 冷 僻, 特 例 是 拜 字 从 二 古 文 手 並 排 而 出 的 組 合, 更 是 僅 見 清 華 簡 ( 一 ) 耆 夜 篇 有 周 公 叔 旦 句, 其 中 公 叔 二 字 連 接, 自 可 理 解 前 者 為 爵 稱, 後 者 屬 行 次, 但 二 者 罕 見 並 列 使 用 一 般 行 文 亦 只 固 定 見 周 公 旦 的 用 法 同 時, 叔 字 作 法 獨 特, 寫 55

68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清 華 簡 ( 一 ) 耆 夜 篇 有 萬 壽 無 彊 句, 用 語 文 獻 始 見 詩 經 小 雅 天 保 篇 彊 字 作, 从 屮 田 土 的 部 件 組 合 怪 異 特 別 是 从 土 的 位 置, 應 是 特 例 清 華 簡 ( 一 ) 耆 夜 篇 有 不 ( 喜 ) 不 藥 ( 樂 ) 句, 其 中 的 喜 字 增 从 心, 樂 字 增 从 屮 ; 將 本 屬 單 純 的 喜 樂 一 詞 書 寫 成 複 雜 不 可 解 的 結 構, 書 手 的 書 寫 心 態 叵 測 不 喜 不 樂 一 句, 文 獻 用 為 佛 家 語, 見 於 大 藏 經 遊 戲 觀 矚 品 精 進 苦 行 品 等 釋 家 書 籍 清 華 簡 ( 一 ) 金 縢 篇 有 其 親 逆 公 一 句, 其 中 的 親 字 作, 與 常 態 字 形 左 右 移 位 且 見 字 从 人 朝 外, 更 不 是 一 般 會 意 字 慣 常 的 組 合 親 逆 一 詞, 文 獻 最 早 見 於 春 秋 穀 梁 傳 文 公 四 年 的 親 逆 而 稱 婦 清 華 簡 ( 一 ) 金 縢 篇 有 我 邦 家 豊 ( 禮 ) 亦 宜 之 一 句, 其 中 的 豊 字 作, 从 單 玉, 與 一 般 豊 字 都 从 双 玉 的 寫 法 不 同 金 文 中 作 單 玉 的 禮 字, 亦 僅 見 中 山 王 壺 一 器 清 華 簡 ( 一 ) 金 縢 篇 有 尔 之 ( 許 ) 我 一 句, 其 中 的 許 字 作, 作 左 一 右 二 的 組 合 許 字 如 何 會 从 省? 而 字 又 分 別 寫 成 上 下 式 的 結 構, 都 是 非 常 奇 特 的 寫 法 說 文 : 許, 聽 言 也 从 言 午 聲 段 玉 裁 注 : 或 假 為 御 此 似 是 清 華 簡 書 手 對 許 字 異 書 的 靈 感 來 源 依 據 清 華 簡 ( 二 ) 繫 年 篇 有 以 ( 守 ) 周 之 ( 墳 ) ( 墓 ) 句, 其 中 的 字 借 讀 為 守 墳 墓 一 詞 的 形 構 和 使 用 的 時 間 背 景, 都 屬 特 例 文 獻 所 見, 墳 墓 一 詞 一 般 屬 漢 以 後 的 習 見 用 語, 最 早 亦 僅 見 於 秦 朝 的 呂 氏 春 秋 孟 秋 紀 懷 寵 : 不 掘 墳 墓 一 句 清 華 簡 ( 二 ) 繫 年 篇 有 乃 ( 追 ) 念 ( 夏 ) 商 之 亡 由 句, 其 中 的 追 念 亡 由 的 用 詞, 和 追 字 从 屮 从 的 組 合, 都 極 罕 見 金 文 中 僅 一 見 兒 鐘 追 字 从 屮 清 華 簡 ( 三 ) 說 命 ( 上 ) 有 ( 築 ) ( 城 ) 一 詞, 築 字 从 土 竹 聲, 寫 法 特 殊, 同 屬 清 華 簡 ( 三 ) 的 周 公 之 琴 舞 篇 另 有 篤 字 字 形 與 此 同 城 字 从 土 成 聲, 但 卻 作 上 下 式 的 書 寫, 刻 意 與 一 般 左 右 式 的 結 構 作 區 別, 很 是 怪 異 清 華 簡 ( 三 ) 說 命 ( 中 ) 有 隹 ( 惟 ) ( 干 ) 戈 生 ( 眚 ) 氒 ( 厥 ) 身 句, 與 禮 記 緇 衣 引 錄 說 命 篇 作 惟 干 戈 省 厥 躬 相 同 干 戈 一 詞 中 的 干 字 作, 从 干 戈, 寫 法 奇 特 清 華 簡 ( 三 ) 說 命 ( 下 ) 有 余 ( 柔 ) 遠 能 逐 ( 邇 ) 句, 語 見 尚 書 堯 典 其 中 的 邇 字 竟 誤 書 作 逐, 字 應 是 由 從 簡 寫 的 誤 作 從 豕 ; 柔 字 从 肉 頁, 寫 法 亦 獨 特 清 華 簡 ( 三 ) 說 命 ( 下 ) 有 女 ( 汝 ) 亦 隹 ( 惟 ) 克 ( 顯 ) 天 句, 其 中 的 字 作, 為 顯 字 省 頁, 而 復 省 日 中 一 橫 和 絲 下 的 絲 緒 形 而 顯 天 一 詞 用 法 罕 見, 似 是 據 尚 書 康 誥 : 顯 聞 于 天 的 簡 省 同 屬 清 華 簡 ( 三 ) 的 周 公 之 琴 舞 篇, 有 見 顯 德 丕 顯 的 用 法, 其 中 的 顯 字 亦 都 省 作, 與 本 句 同 清 華 簡 ( 三 ) 說 命 ( 下 ) 有 迵 ( 恫 ) 眔 ( 瘝 ) 少 民 一 詞, 相 類 用 語 另 見 尚 書 康 誥 的 恫 瘝 乃 身 然 其 中 的 恫 字 改 从 辵, 瘝 字 誤 从 米 又 省 疒, 曲 折 如 此, 書 寫 有 刻 意 改 動 字 形 之 嫌 清 華 簡 ( 三 ) 說 命 ( 下 ) 有 母 ( 毋 ) 蜀 ( 獨 ) 乃 心 句, 其 中 的 獨 字 省 作 蜀, 字 形 作, 但 下 不 从 虫, 寫 法 奇 特 清 華 簡 ( 三 ) 周 公 之 琴 舞 有 高 才 ( 在 ) 上, ( 陟 ) ( 降 ) 亓 ( 其 ) 事, 卑 藍 ( 監 ) 才 ( 在 ) ( 兹 ) 句 其 中 的 陟 降 一 詞, 陟 字 作, 从 石 力 聲, 寫 法 獨 特 清 華 簡 ( 一 ) 金 縢 有 武 王 力 ( 陟 ) 句, 陟 字 作 力, 與 本 句 相 似 監 在 兹 一 句, 監 字 增 从 艸, 亦 是 前 所 未 見 清 華 簡 ( 三 ) 芮 良 夫 毖 篇 有 畏 天 之 ( 降 ) 載 ( 災 ) 句, 其 中 的 降 災 一 詞, 降 字 增 繁 从 止, 災 字 誤 書 作 載 災 自 然 同 字, 但 將 災 轉 謄 作 載, 前 未 之 見, 應 是 書 手 矯 飾 書 寫 的 成 果 清 華 簡 ( 三 ) 芮 良 夫 毖 篇 有 民 多 勤 ( 艱 ) 戁 ( 難 ) 句, 其 中 的 艱 難 一 詞, 艱 字 誤 作 勤, 難 字 增 从 心, 應 是 一 新 的 組 合 文 獻 中 有 勤 難 一 詞, 但 已 晚 至 新 唐 書 諸 列 傳 之 中 清 華 簡 ( 三 ) 赤 篇 有 少 ( 小 ) 臣 乃 ( 寐 ) 而 ( 寢 ) 句, 其 中 的 寐 寢 一 詞, 寐 字 寫 作 从 疒 未 聲, 寢 字 省 宀 改 从 帚, 字 形 奇 特, 全 是 嶄 新 的 組 合 但 書 手 無 疑 是 清 楚 寢 字 篆 文 从 帚 从 又 的 寫 法 以 上 語 彙 用 例, 有 屬 專 有 名 詞, 有 屬 一 般 用 詞, 都 兼 具 字 和 詞 的 罕 有 性 和 獨 特 性 眾 多 罕 有 用 例, 自 然 足 以 呈 現 書 手 有 刻 意 經 營 和 標 榜 字 詞 組 合 的 心 態 這 些 獨 特 的 部 件 筆 畫 和 用 語 的 出 現, 似 並 非 單 純 常 態 的 楚 簡 文 字 互 參, 就 可 以 寫 出 來 的 56

6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五 結 語 本 文 根 據 已 發 表 的 清 華 大 學 藏 楚 簡 五 冊, 抽 樣 的 挑 選 出 若 干 特 殊 的 字 例 和 詞 彙, 並 檢 討 字 的 結 構 和 成 詞 的 用 法 這 些 字 詞 用 例 的 發 生 背 景, 往 往 會 拉 出 一 條 較 長 的 時 間 尺, 需 要 上 溯 殷 周 甲 金 文, 下 連 隸 楷, 才 會 同 時 擁 有 這 些 筆 畫, 因 此, 清 華 簡 文 不 容 易 單 純 的 論 定 是 在 戰 國 中 晚 期 這 一 段 時 期 能 夠 完 成 的 材 料 又 由 於 字 形 多 只 單 獨 的 與 河 北 中 山 國 器 銘 相 合, 也 不 容 易 界 定 清 華 簡 文 只 屬 南 方 楚 地 用 字 清 華 簡 的 書 手 不 只 一 人, 而 這 些 字 形 的 書 寫 又 多 棄 易 趨 難, 更 混 雜 不 少 誤 書 字 詞 書 手 有 刻 意 標 榜 罕 見 異 體 的 心 態, 原 因 不 詳 總 的 而 言, 由 文 字 的 點 線 面 觀 察 清 華 簡 文, 都 不 能 理 解 為 單 一 的 或 常 態 的 楚 國 文 字, 若 干 用 字 和 用 語 的 組 合 原 因 無 法 理 解, 目 前 仍 不 能 排 除 有 屬 於 近 代 人 謄 錄 的 可 能 性 57

70 十三至十四世紀越南陳朝的碑刻 越南漢喃研究院 丁克順 摘要 十三至十四世紀陳朝為越南歷史上的發展朝廷之一 接著十一 至十二世紀李朝碑刻 陳朝 碑刻更加完美和豐富 每篇碑刻具有特征 但都有同樣風格 形成時代碑刻特點 並且碑刻內容為 珍貴資料對當時歷史文化以及漢字研究工作具有最大意义 关鍵詞 越南 陳朝 碑刻 歷史文化 一. 越南陳代歷史與碑銘概括 陳朝( 年)是越南歷史上具有一百七十多年的一個有名朝代 頭階段自開國至 年 在陳守度 陳太宗 陳聖宗 陳仁宗等統治者的經營下 內政得以鞏固及調整 採取太上皇 主政的方式 以及近親通婚 以妨大權落入外戚之手 學術文教亦得以發展 如科舉的沿用 越南 首部官方史籍 大越史記 的編撰等等 對外方面 蒙古帝國 元朝 於 13 世紀曾三度出兵攻越 但在陳朝君主及名將陳興道等人的奮力抵抗下 成功撃退蒙古軍 陳朝與元朝保持朝貢關係 元封 越南君主為安南國王 陳朝晚期適值中國明朝建立 明廷繼續冊封陳朝君主為安南國王 陳順宗 陳少帝時 權臣 黎季犛把持朝政 最後 在 1400 年 黎季犛廢少帝 自立為新君主 建立胡朝 陳朝遂亡 2 陳代碑銘在越南得到收集和介紹了 在 越南漢喃碑文匯編 里有 44 篇銘文 其中有幾篇 不一定是陳代碑文 如第三銘文 阿耨三寶田碑 不是陳代碑文而是莫朝 16 世紀 由于碑上的花 紋和行政單位完全不是陳代的而是莫代的 另外 還有幾片碑文有大變化由于後代重刻 最近在陳 代碑銘里 我們已收集和介紹總共 53 碑銘 在年代方面 最早的陳代碑文是河內懷德縣三協社紹隆寺碑豎立于 1226 年 接著紹隆年號 ( 年) 3 篇 興隆( )2 篇 開泰( ) 5 篇 開祐( ) 4 篇 紹 豐( ) 4 篇 大治( ) 7 篇 隆慶 ( 年) 2 篇 光泰( ) 1 篇 3 等 其它沒紀年代 但能夠確定陳朝碑銘因為碑文里面有陳代避諱字 如月 南 等 在碑文的地點方面 陳代主要得到豎立于越南北部和北中部的各鄉村 如河內 北寧 興安 海陽 南定 太平 富壽 廣寧 北江和宣光等 此外還有玉中部河靖省的一篇鐘銘 乂安省的一 篇磨崖碑和在北方地頭河江省的兩篇碑銘 從載體原料看 我們有石刻 銅鐫 和木刻三種銘文 木刻最少 只有唯一的一篇多貝峒木 牌的 銅鐫有六篇 其中有百鶴通聖觀鍾 其銘文由于中國宋朝道士許宗道撰的 石刻佔絕大數 共四十多篇 包括石板和摩崖 摩崖的摩崖紀功文刻於乂安省襄陽縣沉香村之城南山山腰壁上 摩 崖刻于陳代開祐七年 1335 摩崖內容記陳銘宗征伐哀牢之事 總共 越南陳代碑銘有五十多篇 其中最多的是石刻 這是對越南陳代歷史文化的珍貴資料 但有的碑刻被後代重刪所以帶來不少版本錯誤 二 越南陳朝碑文的特點 大部分陳代碑銘是石刻的 石刻常有兩面 分為額碑 面碑和陛碑 碑上都有花紋和莊飾提 案 使之成為藝述作品石板立碑則均為長方形 長一米左右 常分成額碑 面碑和陛碑 額碑上刻 1 陳守度: 年 越南陳朝初年重臣 皇族 李陳時期詩文 文學出版社 河內 1978 年 越南漢喃銘文匯編 第二集 台灣正中大學文 學院和越 南漢喃研究院 2002 年 丁克順 陳代碑銘 民族文化出版社 2016 年 3 月字寫少一衡 南字改成丙字 2 58

7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題 銘 文 和 花 紋 提 案 陛 碑 有 的 是 龜 陛 有 十 多 片 碑 文 能 保 留 原 來 的 花 紋 裝 飾 提 案 以 及 文 字 版 本 我 們 使 用 此 碑 文 來 研 究 花 紋 和 文 字 特 點 1. 花 紋 裝 飾 通 過 十 一 篇 碑 刻 上 原 樣 的 花 紋 和 裝 飾 提 按, 我 們 可 以 了 解 越 南 陳 代 碑 刻 的 裝 飾 提 按 特 點 序 碑 刻 / 年 代 額 碑 上 花 紋 面 碑 邊 上 花 紋 碑 腳 上 花 紋 前 面 後 面 前 面 後 面 前 面 後 面 1 紹 隆 碑, 1226 年 碑 名 + 鳳 碑 名 + 鳳 菊 花 水 波 2 興 福 寺, 1324 年 碑 名 + 龍 菊 花 水 波 3 大 悲 寺, 1327 年 碑 名 + 龍 碑 名 + 龍 菊 花 爬 繩 4 延 福 寺, 1328 年 碑 名 + 龍 爬 繩 水 波 5 嫩 峒 寺, 1331 年 碑 名 + 鳳 碑 名 + 鳳 爬 繩 水 波 6 崇 天 寺, 1338 年 碑 名 + 龍 爬 繩 龍 7 吳 氏, 1335 年 碑 名 + 龍 爬 繩 8 山 庵, 1350 年 碑 名 + 龍 爬 繩 水 波 9 青 梅 寺, 1362 年 碑 名 + 龍 菊 花 水 波 10 崇 慶 寺, 1367 年 佛 字 + 龍 爬 繩 水 波 11 崇 嚴 寺, 1372 年 碑 名 + 龍 爬 繩 水 波 這 樣, 可 以 認 為 陳 代 額 碑 上 的 裝 飾 提 案 主 要 是 碑 名 和 龍 形 (9/11), 最 少 的 是 碑 名 和 鳳 形 提 案 只 有 2/11 篇, 另 外 還 有 佛 字 和 龍 形 的 提 案 在 面 碑 邊 上 的 花 紋 提 案 是 菊 花 和 爬 繩 在 碑 腳 上 的 花 紋 提 案 都 是 水 波 花 紋 茲 取 出 幾 分 碑 刻 花 紋 提 案 為 例 : 大 悲 延 明 寺 於 1327 年 崇 天 寺 碑 於 1331 年 後 面 59

72 崇天寺碑於 1331 年前面 青梅圓通塔碑於 1363 年 清虛洞 - 隆慶御書 ( )年 崇嚴寺雲磊山大悲岩於 1372 年 這種花紋成為陳代碑上的裝飾提案模樣 從此能夠確定陳代碑刻的原版 同時把它區別與被 重刪的陳代碑刻 比如 兩龍朝月和兩鳳朝陽的提案常見在 XV 世紀碑刻 但還沒出現在陳代碑刻 所以几篇陳代碑刻有兩龍朝月的提案就是得到後代重鐫 茲取出幾分碑刻花紋提案為例 崇興寺碑於陳朝 1293 年, 但重鐫於黎代 18 世紀 慈恩寺碑於陳朝 1293 年, 但重鐫於阮代 19 世紀 慈恩寺碑於陳朝 1382 年, 但重鐫於阮代 19 世紀 2.碑文的結構 60

73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2.1. 標 題 碑 文, 特 別 是 標 題 都 用 漢 字 來 寫 的 並 以 篆 书 的 形 式 书 写 其 是 中 国 古 代 书 法 样 式 之 一, 今 很 少 人 使 用 這 些 陳 代 碑 上 的 篆 文 是 原 始 資 料, 充 分 反 映 越 南 書 法 學 之 創 造 能 力 碑 上 所 刻 的 图 案 也 甚 具 价 值, 每 件 通 是 一 份 独 特 的 作 品, 同 时 也 是 很 特 殊 的 文 本 形 式, 丰 富 越 南 雕 刻 艺 术 其 图 案 多 彩 多 樣, 然 而 碑 額 中 心 不 如 XV 世 紀 以 後 碑 刻 一 樣 有 月 龍 雲 紋 而 只 是 碑 名 和 花 紋 可 以 說 每 一 件 碑 额 都 是 一 幅 画 兒, 是 研 究 越 南 美 术 发 展 史 的 重 要 資 料 陳 朝 碑 刻 的 碑 額 通 常 是 篆 書 或 隸 書 碑 名 常 寫 成 三 或 四 行, 如 青 梅 寺 碑 標 題 有 六 字 圓 通 塔 碑 排 成 三 欄, 每 欄 兩 字 : 塔 圓 青 碑 通 梅 崇 嚴 寺 碑 的 標 題 則 將 九 個 正 楷 字 排 成 三 欄, 每 欄 三 字 : 大 雲 崇 悲 磊 嚴 岩 山 寺 崇 天 寺 碑 豎 寫 四 篆 體 字 厭 扃 成 一 個 正 方 形 標 在 碑 額 中 間 自 上 至 下 : 崇 天 寺 碑 如 此, 碑 刻 的 標 題 都 刻 在 碑 額 的 中 心 里 面 碑 額 好 象 圖 畫 一 樣, 具 有 藝 術 價 值 2.2. 文 字 方 面 碑 刻 正 文 基 本 是 楷 書 碑 文 由 漢 字 寫 成, 偶 爾 有 喃 字, 喃 字 主 要 用 于 人 名 或 地 名 喃 字 在 陳 朝 時 期, 已 成 為 一 種 基 本 上 具 備 一 定 社 會 交 際 功 能 的 文 字 而 受 到 應 用 據 史 籍 記 載, 較 早 的 一 次 使 用 是 在 1282 年 ( 紹 寶 四 年 ), 瀘 江 地 區 因 有 鱷 魚 為 患, 朝 廷 命 刑 部 尚 書 阮 詮 ( 因 獲 賜 姓 韓, 又 作 韓 詮 ) 撰 寫 文 章 ( 後 世 稱 為 祭 鱷 魚 文 ), 投 入 江 中, 鱷 魚 便 即 離 去, 於 是 越 南 的 賦 詩 多 用 國 語 實 自 此 始 喃 字 及 喃 文 ( 以 字 喃 寫 成 的 文 章 ) 在 陳 朝 的 發 展, 具 有 歷 史 作 用, 越 共 學 者 指 出 是 體 現 了 我 國 ( 指 越 南 ) 人 民 為 指 高 越 南 語 的 地 位 和 發 展 民 族 文 化 所 作 的 努 力 這 是 一 個 在 文 化 領 域 中 的 民 族 精 神 和 獨 立 意 識 的 新 的 表 現 現 在 已 知 越 語 的 地 名 和 人 名 有 很 多 的 復 音, 因 此 一 些 喃 字 使 用 兩 個 漢 字 來 表 示, 如 阿 閣 A các => gác, 阿 界 A giới => dưới, 阿 雷 A lôi => lôi, 阿 尾 A vĩ => vạy, 即 一 個 漢 字 附 帶 另 外 一 個 漢 字, 第 二 個 字 往 往 寫 成 巴 ba, 婆 bà, 个 cá, 車 cư, 巨 cự, 多 đa, 可 khả, 羅 la, 麻 ma 等 等, 用 以 表 示 復 音 組 合,bl,tl,kl,dm,ml 等 等 碑 文 中 一 些 越 語 的 單 字, 在 一 定 條 件 下, 中 國 人 可 以 看 懂, 但 對 于 這 類 復 音 字, 中 國 人 則 很 難 看 懂, 也 不 知 曉 其 含 義 這 為 會 意 的 造 字 的 方 式 2.3. 陳 朝 碑 文 的 淵 源 陳 朝 碑 文 繼 承 自 李 朝, 一 些 特 別 的 筆 劃 在 十 五 世 紀 後 黎 朝 的 碑 文 中 又 有 變 化, 但 碑 名 碑 記 和 銘 文 的 主 要 形 式 則 傳 承 不 變 陳 朝 碑 文 最 後 部 分 則 較 多 地 出 現 了 後 裔 的 款 識 陳 朝 碑 文 的 正 文 比 較 長, 通 常 有 三 個 部 分, 首 先 是 緣 起, 接 著 是 對 人 物 行 狀 的 描 述, 最 後 是 敘 述 人 物 創 立 的 功 績 以 及 取 得 的 功 名 事 業 碑 文 不 止 記 錄 大 事 件 大 人 物 以 及 朝 廷 的 大 政 績, 還 反 映 時 代 的 思 想 碑 文 也 颂 扬 时 世 兴 盛, 祈 祝 国 运 长 久 圣 皇 永 寿 在 陳 朝, 佛 教 仍 然 受 到 尊 崇, 但 儒 教 也 有 很 大 的 發 展 特 別 是 陳 朝 末 期, 儒 士 的 隊 伍 不 斷 擴 大, 地 位 持 續 提 升 由 此, 雖 然 很 多 碑 文 都 立 於 寺 廟, 但 碑 文 作 者 卻 有 很 多 都 是 儒 士 碑 文 的 作 者 既 有 儒 士, 也 有 僧 侶 和 道 士, 如 白 鶴 鐘 銘 文 的 許 宗 道 因 此 可 以 感 受 到, 陳 朝 碑 文 的 作 者 來 自 於 三 教, 這 一 點 在 陳 朝 碑 文 中 首 先 出 現 另 外 我 們 知 道, 雖 然 碑 文 立 于 佛 寺, 但 通 常 以 儒 家 语 言 开 始, 并 引 用 大 量 的 儒 家 经 典 原 文 這 是 從 儒 家 代 表 經 典 論 語 的 學 而 篇 摘 引 出 來 的 句 子 因 為 作 者 是 儒 者, 儘 管 是 為 佛 寺 撰 寫 碑 文, 但 完 全 體 現 儒 家 思 想, 屬 於 儒 學 領 域, 而 非 佛 教 哲 學 的 範 疇 61

74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陳 朝 的 碑 文 即 便 與 佛 教 相 關, 但 說 理 已 經 不 像 李 朝 碑 文, 佛 理 色 彩 已 經 大 為 縮 減 陳 朝 碑 文 的 內 容 往 往 歌 頌 人 物 建 立 佛 寺 的 功 績 和 德 行, 但 是 說 理 部 分 比 較 簡 單, 不 像 李 朝 碑 文 有 大 量 概 括 性 的 佛 理 內 容 這 使 得 陳 朝 佛 教 碑 刻 在 佛 教 的 理 論 性 和 深 刻 性 上 都 不 及 李 朝 碑 刻, 也 正 因 陳 朝 佛 教 碑 刻 向 簡 單 說 理 的 轉 變, 才 避 免 了 生 搬 硬 套 和 牽 強 附 會 在 白 鶴 通 聖 觀 鐘 銘 文 中, 道 士 許 宗 道 不 講 道 教 高 深 的 道 理 和 晦 澀 的 術 語, 反 倒 採 用 了 很 多 佛 教 的 概 念 翰 林 侍 講 鄧 麟 種 所 撰 寫 的 崇 光 寺 碑 文, 不 止 通 曉 佛 教, 又 引 用 北 宋 蘇 軾 的 詞 句, 還 有 道 教 的 南 華 經 和 沖 虛 真 經 從 出 身 看, 陳 朝 碑 文 的 作 者 和 知 識 背 景 與 李 朝 並 無 大 的 差 別, 卻 在 碑 文 的 創 作 上 留 下 了 濃 重 的 這 個 時 代 的 三 教 印 記 三 教 合 流 的 情 況 使 得 陳 朝 碑 文 的 作 者 類 型 大 為 豐 富, 也 更 容 易 確 認, 碑 文 作 者 出 身 儒 家 且 位 居 顯 要, 又 促 使 陳 朝 的 碑 文 從 藝 術 形 式 到 寫 作 內 容 均 代 替 了 李 朝 碑 文 三 陳 朝 碑 文 的 史 料 價 值 陳 朝 碑 文 是 珍 貴 的 史 料 資 源, 在 當 時 的 歷 史 文 化 研 究 中 有 巨 大 的 價 值, 略 述 於 下 1. 關 於 歷 史 人 物 和 事 件 陳 朝 碑 刻 往 往 提 到 很 多 重 要 的 人 物 和 歷 史 事 件, 如 乙 亥 年 (1335) 陳 朝 征 伐 南 方 的 摩 崖 紀 功 文, 位 於 乂 安 省 襄 陽 縣 沈 香 村 之 城 南 山 腰 壁 上 碑 文 由 阮 忠 彥 ( ) 撰 寫, 刻 於 陳 明 宗 征 伐 哀 牢 回 師 的 路 上 碑 文 內 容 如 下 寫 : 皇 越 陳 朝 第 六 帝 章 堯 文 哲 太 上 皇 帝 受 天 眷 命, 奄 有 中 夏, 薄 海 內 外, 罔 不 臣 服 蕞 爾 哀 牢 猶 梗 王 化 歲 在 乙 亥 (1335) 季 秋, 帝 親 帥 六 師 巡 于 西 鄙 占 城 國 世 子, 真 臘 國 暹 國 及 蠻 酋 道 匡 葵 禽 車 勒, 新 附 杯 盆 蠻 酋 道 聲 車 蠻 諸 部 各 奉 方 物, 爭 先 迎 見 獨 逆 俸 執 迷, 畏 罪 未 即 來 朝 季 冬, 帝 駐 蹕 于 密 州 巨 屯 之 原 乃 命 諸 將 及 蠻 夷 之 兵 入 于 其 國 逆 俸 望 風 奔 竄, 遂 降 詔 班 師 4 實 際 上, 陳 仁 宗 自 任 上 皇 繼 續 掌 權 之 後 ( 傳 位 給 太 子 陳 烇 即 英 宗 :1293 年 至 1314 年 在 位 ), 陳 氏 朝 廷 人 才 眾 多, 文 治 方 面 有 張 漢 超, 軍 事 方 面 有 范 五 老, 都 屬 才 智 之 士 又 因 教 育 的 發 展, 使 才 學 之 士 莫 挺 之 阮 忠 彥 等 透 過 科 舉 入 朝 為 官 後 世 史 家 稱 此 一 時 期 政 局 修 明, 君 賢 臣 忠, 法 律 嚴 正, 賞 罰 分 明, 政 治 無 一 不 上 軌 道 5 在 外 交 方 面 亦 相 當 活 躍, 英 宗 時 期, 上 皇 陳 昑 ( 即 仁 宗 ) 大 將 范 五 老 多 次 出 征 哀 牢 對 南 方 的 占 城, 陳 朝 以 玄 珍 公 主 嫁 給 占 城 國 王 制 旻 為 條 件, 換 取 該 國 的 烏 州 里 州 之 地, 後 分 別 改 名 為 順 州 和 化 州 這 篇 摩 崖 紀 功 文 具 體 地 反 映 此 歷 史 事 件 陳 朝 碑 文 記 錄 了 相 當 多 當 時 的 人 物 和 歷 史 事 件, 其 中 一 些 直 接 與 元 朝 相 關 在 宋 元 戰 爭 中, 越 南 站 在 了 宋 朝 一 方 在 這 個 時 期, 為 數 不 少 的 宋 人 至 越 南 避 難, 其 中 就 有 福 建 人 道 士 許 宗 道 另 外, 佛 寺 碑 文 記 錄 了 很 多 與 佛 教 安 子 山 竹 林 禪 宗 的 活 動 在 富 壽 省 白 鶴 縣 通 聖 觀 古 鐘 上 的 白 鶴 通 聖 觀 鐘 銘 文 刻 於 1319 年 銘 文 由 原 籍 福 建 省 福 清 縣 的 道 士 許 宗 道 撰 寫, 因 元 軍 南 侵, 許 宗 道 去 國 棄 家 到 達 越 南 1285 年, 在 協 助 陳 朝 抵 抗 蒙 元 南 侵 之 後, 許 宗 道 繼 續 行 道 許 宗 道 想 修 復 始 建 於 唐 高 宗 永 徽 ( ) 年 間 供 奉 三 清 的 通 聖 觀, 在 皇 室 的 資 助 下, 重 修 道 觀, 并 鑄 成 一 口 銅 鐘 銘 文 有 一 段 這 樣 寫 : " 丙 子 年 間, 有 大 宋 國 福 建 路 州 福 清 縣 太 平 鄉 海 壇 里 道 士 許 宗 道, 同 流 附 舶, 乘 興 入 南 時 太 宗 皇 帝 第 六 子 昭 文 王 今 入 內 檢 校 太 尉, 平 章 事, 清 化 府 路 都 元 帥, 賜 金 魚 袋, 上 柱 國, 開 國 王, 心 懷 大 道, 性 重 宋 人 相 留 宗 道 於 門 牆, 期 以 單 揚 於 道 教 甲 申 (1284) 冬 季, 北 寇 來 侵 時 開 國 王 鎮 守 宣 光 諸 路, 同 許 宗 道 曾 於 乙 酉 (1285), 上 元, 在 白 鶴 江 翦 髮 立 誓, 與 神 為 盟, 盡 以 心 忠, 期 報 君 上 遂 率 左 右, 單 騎 前 趨, 纔 歷 蠻, 僚, 韃 軍 後 至, 八 刻 之 內, 彼 此 不 逢 直 至 御 前, 朝 侍 駕 右 率 集 軍 士, 斬 馘 唆 都 仲 夏 中 旬, 韃 軍 敗 散, 皆 托 神 王 之 福 蔭 也 " 奉 陽 公 主 神 道 碑 刻 於 1293 年, 從 碑 文 可 知 : 奉 陽 公 主 ( ) 為 欽 天 大 王, 相 國 太 師 陳 日 皎 與 慧 真 公 主 的 女 兒 嫁 太 宗 三 子 昭 明 大 王, 上 相 太 師 陳 光 啟 為 妻 她 自 幼 即 以 聰 明 賢 惠 為 世 人 所 知 陳 太 宗 寵 愛 公 主, 養 在 宮 中, 認 為 己 女, 賜 號 奉 陽 從 此 奉 陽 公 主 長 於 皇 宮, 成 人 后 適 上 將 太 師 陳 光 啟 碑 文 稱 頌 奉 陽 公 主 的 德 行, 是 一 位 敬 順 有 孝 道 的 人 丈 夫 忙 於 朝 廷 公 事, 4 丁 克 順, 陳 代 碑 銘, 民 族 文 化 出 版 社, 河 內, 2016 年,135 頁. 5 大 越 史 记 全 书 社 会 科 学 院 译 ; 社 会 科 学 出 版,1993 年 頁. 62

75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公 主 打 理 一 切 家 中 事 務 公 主 崇 信 佛 教, 勤 誦 佛 經, 精 通 佛 理 碑 銘 如 下 寫 : 年 少 歸 于 相 門 身 營 多 事 未 暇 學 問 歲 晚 尤 愛 佛 書 雖 隻 言 片 字 不 能 鉤 致 然 大 覺 之 心, 粗 有 識 者 其 有 為 小 教 所 不 拘 滯 此 公 主 通 於 心 性 也 甲 申 冬 北 虜 南 寇 太 師 上 船 避 賊 夜 半 舟 中 失 火 時 太 師 睡 寢 公 主 疑 是 賊 來, 微 警 授 之 以 牌 且 以 身 敝 古 之 憑 婦 蔑 以 加 此 此 公 主 明 於 義 勇 也 天 資 慈 受 一 視 嫡 庶 有 小 善 者 則 稱 揚 於 太 師 之 前, 有 小 惡 者 則 提 耳 微 誨 掩 惡 揚 善, 有 古 君 子 之 風 此 公 主 心 無 妒 忌 也 " 通 過 碑 銘 資 料, 不 盡 了 解 公 主 的 身 份 而 且 提 出 當 時 國 家 歷 史 事 件 2. 安 子 山 竹 林 禪 宗 陳 朝 時, 佛 教 仍 受 到 推 崇, 政 府 曾 多 次 開 法 法 事 道 場, 在 印 行 佛 教 典 籍 及 佛 像 繪 畫, 以 使 佛 教 教 義 流 傳 給 國 內 民 眾 陳 朝 諸 帝 及 貴 族 當 中, 有 不 少 曾 參 與 佛 教 事 業 陳 太 宗 曾 從 來 自 中 國 的 臨 濟 宗 天 封 禪 師 參 學, 後 來 其 學 說 輾 轉 傳 至 貴 族 出 身 的 慧 忠, 在 其 封 邑 ( 在 今 海 陽 省 ) 修 禪 授 徒, 陳 仁 宗 便 是 其 中 之 一 竹 林 禪 宗 是 由 陳 仁 宗 創 立 的 佛 教 宗 派, 陳 仁 宗 也 是 竹 林 禪 宗 的 祖 師 碑 刻 記 錄 了 三 位 竹 林 禪 宗 師 祖 的 事 跡 2.1. 師 祖 之 事 陳 仁 宗 ( ) 為 越 南 禪 宗 竹 林 禪 派 開 祖 原 為 越 南 陳 朝 之 國 王, 名 慧 光 十 六 歲 即 王 位 性 耽 禪 悅, 常 赴 東 究 寺 及 賜 福 寺 習 禪 在 位 十 五 年, 於 重 興 九 年 (1293) 禪 位 於 皇 子 不 久, 赴 安 子 山 紫 宵 峰, 嗣 法 於 無 言 通 法 系 之 慧 忠 自 號 香 雲 大 頭 陀 竹 林 大 士, 法 緣 甚 盛, 來 參 學 者 有 數 萬 人 之 多 旋 雲 遊 各 地, 除 弘 法 外, 並 積 極 整 飭 社 會 風 氣 所 開 創 之 宗 派, 被 稱 為 竹 林 禪 派 安 子 山 派 越 南 禪 宗 之 能 流 傳 迄 今, 即 此 派 之 力 興 隆 十 一 年 (1303) 居 天 長 府, 於 普 明 寺 設 法 會, 廣 施 金 銀 錢 帛, 賑 濟 天 下 貧 苦 十 六 年 於 安 子 山 臥 雲 庵 入 寂, 世 壽 五 十 一 諡 號 大 聖 陳 朝 竹 林 頭 陀 醒 慧 覺 皇 御 祖 佛, 後 世 稱 之 為 竹 林 第 一 祖 著 有 禪 心 切 椊 語 錄 禪 宗 旨 南 課 虛 集 金 剛 經 疏 禪 林 鐵 嘴 錄 等 陳 仁 宗 於 1293 年 ( 重 興 九 年, 三 月 改 元 興 隆 ) 禪 位 給 陳 英 宗 後, 擔 任 上 皇, 並 出 家 為 僧, 後 世 記 載 他 出 家 脩 行, 刻 苦 精 進, 慧 解 超 脫, 為 一 方 祖 師, 稱 號 有 調 御 覺 皇 香 雲 大 頭 陀 及 竹 林 上 士 等, 門 下 弟 子 眾 多, 遂 開 創 竹 林 禪 派, 尊 臨 濟 義 玄 為 祖, 主 張 佛 法 即 是 老 子 的 道, 亦 為 孔 子 所 說 的 中 庸, 並 提 倡 三 教 合 一 竹 林 禪 派 亦 成 為 陳 朝 的 官 方 佛 教 有 關 竹 林 禪 派 師 祖 的 活 動, 青 梅 圓 通 塔 碑 銘 於 1362 年 這 樣 寫 : " 興 隆 丙 午 年 調 御 住 持 超 類 報 恩 寺, 立 師 為 講 主 調 御 見 玄 光 隨 抱 璞 到 其 寺 聽 講, 乃 引 為 侍 者 興 隆 十 五 年 丁 未 師 二 十 四 歲 四 月 調 御 於 天 寶 觀 住 庵, 侍 者 七 八 人, 而 師 為 首 調 御 為 師 講 大 慧 語 錄 五 月 調 御 上 臥 雲 峰 頂 住 庵 ; 十 五 日 布 薩, 屏 左 右, 以 衣 缽 及 書 心 偈 付 師, 教 其 護 持 興 龍 十 六 年 戊 申 正 月 初 一 日 奉 命 於 超 類 寺 甘 露 堂 嗣 法 住 持 開 堂 行 傳 嗣 之 禮, 列 祖 位, 奏 大 樂, 燒 名 香 調 御 引 師 拜 祖 堂, 訖 粥 後, 命 奏 樂, 擂 法 鼓, 集 大 眾, 上 法 堂 時 英 宗 駕 行 其 寺, 列 主 客 之 位 英 宗 以 佛 法 大 檀 越, 立 客 位, 在 法 堂 上 ; 宰 執 庶 僚, 立 庭 下 調 御 陞 座 說 法, 語 畢, 便 下, 擁 師 登 其 座 調 御 對 面 合 掌 問 訊, 師 答 拜 訖, 受 法 衣 披 之, 調 御 乃 向 偏 位 坐 曲 录 床 聽 師 說 法 以 安 子 山 門 超 類 寺, 命 師 繼 任 住 持, 為 竹 林 第 二 代, 又 以 經 史 外 書 百 函, 及 所 刺 寫 大 藏 小 乘 二 十 函, 付 師 以 廣 內 外 學 " 現 存 的 碑 刻 是 直 接 記 錄 安 子 山 竹 林 禪 宗 三 位 祖 師 事 跡 的 最 早 的 資 料 2.2. 安 子 山 竹 林 禪 宗 佛 教 中 心 安 子 山 ( 位 於 今 越 南 東 北 的 廣 寧 省 ) 區 域 的 碑 刻 直 接 記 錄 了 安 子 山 竹 林 禪 宗 的 佛 教 活 動, 留 下 了 竹 林 宗 佛 教 活 動 的 印 記 碑 刻 內 容 從 多 方 面 反 映 了 佛 教 的 豐 富 活 動 以 及 當 時 社 會 歷 史 情 形 竹 林 禪 宗 的 思 想 結 合 了 當 時 的 很 多 思 想 觀 點, 如 陳 太 宗 曾 曰 :" 佛 道 不 分 南 北, 都 能 夠 修 勤, 人 性 有 賢 愚, 皆 覺 悟 佛 以 道 為 方 便 開 迷 心 但 當 時 的 實 際 情 況 在 碑 文 中 很 難 全 部 反 映 清 楚 陳 朝 修 建 了 不 少 佛 寺, 很 多 大 寺 成 為 當 時 的 佛 教 中 心, 舉 辦 盛 大 法 事 如 廣 寧 省 長 安 社 的 瓊 林 寺, 陳 仁 宗 尊 崇 佛 教, 稱 瓊 林 寺 為 南 天 第 一 名 藍, 並 在 此 修 建 佛 寺 寺 有 三 進, 中 間 是 正 殿, 前 後 分 別 有 前 殿 和 后 殿, 山 門 輝 煌, 蓮 花 燦 爛, 寶 相 莊 嚴, 稱 瓊 林 佛 子, 是 南 國 瑰 寶 相 傳 後 殿 有 陳 仁 宗 塑 像, 極 為 靈 驗 在 東 部 區 域, 至 靈 寺 現 在 仍 然 屹 立 于 安 子 山 遺 跡 叢 林 之 中, 有 很 多 陳 朝 遺 跡 和 碑 刻, 其 中 的 代 表 是 青 梅 寺, 建 於 大 治 五 年 (1362), 記 載 了 安 子 山 許 多 著 名 寺 廟 的 建 設 和 重 修 情 況 開 泰 元 年 甲 子 年 三 月 十 五 日 奉 詔 昭 慈 皇 太 妃 出 家 菩 薩 戒 又 赴 義 住 普 光 寺 入 慶 讚 道 場 點 眼 會, 乃 前 所 鑄 千 佛 像 六 月 造 漆 布 阿 彌 陀 功 德 二 部 各 三 尊 十 二 月 寶 惠 國 母 請 就 養 福 第 講 華 嚴 第 七 會 是 月 起 造 彌 勒 丈 六 大 像 模 先 是 司 徒 文 惠 王 及 帝 姬 上 珍 公 主 共 施 金 九 百 兩, 請 師 鑄 其 像, 日 63

76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珍 公 主 子 頤 灣 居 士 施 清 化 府 田 三 百 畝 及 荒 庄 一 所 保 慈 皇 太 后 施 安 華 府 地 二 十 二 畝 助 成 之 司 徒 又 施 嘉 林 田 三 百 畝, 洞 家 庄 安 留 庄 田 地 共 一 千 畝 有 餘, 及 奴 一 千 餘 人 為 瓊 林 常 住 開 祐 元 年 己 巳 七 月 開 崑 山 及 青 梅 山 境 八 月 授 國 父 上 宰 女 宣 真 公 主 出 家 戒 九 月 授 昭 勳 王 女 麗 寶 公 主 出 家 戒 十 一 月 於 瓊 林 院 建 壇 點 彌 勒 佛 眼, 引 調 御 所 分 取 勝 資 天 塔 舍 利 封 於 瓊 林 院 石 塔 師 鑄 佛 像 大 小 凡 一 千 三 百 餘 尊, 漆 布 二 部, 泥 塑 百 餘 尊, 建 大 剎 二 所, 塔 五 座, 立 僧 二 百 餘 名, 度 僧 尼 一 萬 五 千 餘 人, 印 大 藏 經 一 部 所 得 法 弟 子 三 十 餘 人, 已 列 于 圖 法 師 六 人 如 惠 燃 惠 燭 海 印 皆 行 法 有 驗 ; 弘 濟 玄 覽 文 見 今 奉 師 塔 焉 從 碑 刻 知 曉, 北 江 省 永 嚴 寺 是 竹 林 宗 的 一 個 道 場, 山 岩 上 刻 有 多 部 佛 經 青 梅 寺 叢 林 碑 刻 和 昆 山 - 至 靈 叢 林 碑 刻 ( 現 屬 于 海 洋 省 ) 是 關 於 安 子 山 竹 林 禪 宗 的 早 期 珍 貴 史 料 陳 朝 時, 在 天 思 福 - 昆 山 曾 有 多 場 法 會, 眾 僧 聽 諸 位 國 師 講 經 說 法 另 外, 碑 刻 還 體 現 了 竹 林 禪 宗 的 其 他 活 動, 如 傳 頌 經 卷 山 門 遍 佈 等 等 具 體 而 言, 竹 林 宗 使 用 華 嚴 經 和 守 楞 經 由 碑 刻 可 知 是 由 法 螺 禪 師 傳 經 於 此 的, 如 經 史 外 書, 大 藏 小 承 禪 林 鐵 嘴 語 錄, 慧 中 上 士 語 錄 等 第 子 三 百 餘 人 列 于 圖 : 崑 山 光, 桂 堂 顒, 銀 山 徽 英 宗 帝, 太 上 皇, 洞 然 進, 司 徒 文 惠 公, 壺 天 德, 威 惠 王, 松 寮 際, 彰 文 上 位 侯 參 學 有 所 得 法 弟 子 : 演 州 銀, 仁 傑 純, 瓊 林 開, 超 類 元, 竹 堂 觀, 壺 天 那, 瓊 林 曠, 聖 庵 光, 空 庵 性, 普 明 旨, 古 州 庄, 愛 州 行 小 惠 婆 宣 慈 皇 太 后, 慈 惠 比 丘 尼 真 長 公 主 斗 庵 輪, 素 庵 裕, 廓 山 恢, 菑 山 眼, 愛 州 觀, 空 山 居, 審 庵 頤, 仙 稼 柔, 海 潮 明, 虛 堂 徹, 細 江 惠 大 尊 者 滅 後, 官 賜 戶 舍 五 十 人, 賜 孫 侄 為 官 戶 十 人, 又 賜 代 形 二 十 人 竹 林 禪 派 第 子 甚 多 又 傳 播 很 廣, 廣 受 尊 重, 是 越 南 常 見 的 佛 教 宗 派 1298 年 陳 仁 宗 御 駕 安 子 山, 由 居 士 悟 空 將 云 庵 增 修 為 寺 陳 仁 宗 即 竹 林 禪 宗 初 祖, 圓 寂 后, 在 寺 中 藏 有 真 容 描 繪 陳 仁 宗 的 衣 冠 姿 勢, 蓮 花 與 寶 光 完 全 與 釋 迦 牟 尼 佛 符 合, 後 世 得 見 佛 皇 陳 仁 宗 的 真 容 總 之, 從 十 三 至 十 四 世 紀 陳 朝 為 越 南 最 雄 強 朝 代 之 此 時 期 與 中 國 元 朝 相 當 對 應 陳 朝 碑 刻 數 量 不 多, 無 比 珍 貴 儘 管 碑 刻 沒 有 直 接 記 載 與 元 朝 直 接 相 關 的 文 詞, 但 卻 反 映 了 不 少 元 朝 在 越 南 時 相 關 的 著 名 史 事 和 歷 史 人 物 的 事 跡 陳 朝 碑 刻 中 的 資 料 對 研 究 當 時 的 社 會 歷 史 文 化 有 多 方 面 的 巨 大 價 值 參 考 資 料 大 越 史 紀 全 書 越 南 社 會 科 學 院 譯 ;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3 年. 陳 重 金 越 南 史 略, 胡 志 明 市 : 教 育 部 出 版 社, 1971 年. 金 山 禅 師 禅 苑 集 英, 黎 孟 托 教 譯, 西 貢 : 萬 行 大 學 出 版 社,1976 年. 阮 登 熟 陳 太 宗 的 哲 學, 胡 志 明 市 : 通 訊 文 化 出 版 社,1996 年. 阮 慧 之 主 编 李 陈 诗 文, 河 内 :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1998 年. 黎 孟 托 越 南 佛 教 历 史 ( 三 册 ) 順 华 出 版 社,1999 年. 阮 郎 ( 释 一 行 )Nguyen Lang 越 南 佛 教 史 論 河 内 : 文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阮 雄 厚 越 南 佛 教 哲 学 大 纲, 河 内 : 国 家 科 学 社 会 人 文 大 学 出 版,2000 年. 阮 友 敻 主 编 越 南 历 史 大 纲, 河 内 : 教 育 出 版 社,2004 年. 丁 克 順 李 朝 碑 銘 Van bia thoi Ly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丁 克 順 陳 朝 碑 銘 Van bia thoi Tran 文 化 民 族 出 版 社,2016 年. 64

77 陽岩碑於 1369 年 65

78 韓國 新字典 引 禮記 異文研究 王平 羅雅麗(上海交通大學) 內容提要 字典引文獻中的異文反映了用字的地域性和時代性 是研究漢字域外傳播和使用的重要切入 點 本文基於韓國 新字典 數據庫 在對其引 禮記 例句窮盡性統計和系統整理的基礎上 與 十 三經注疏 中的 禮記 逐一對照 找出 新字典 引 禮記 異文 100 個 並歸納為 5 種類型 試以 此線索探討漢字在域外發展演變的某些特點及規律 關鍵字 韓國 新字典 引 禮記 異文 類型 一 引言 1. 韓國 新字典 韓國 新字典 以下簡稱 新字典 刊行於 1915 年 署名作者為崔南善 實際執筆者為柳瑾 新字典 全書分四卷 收錄一萬三千餘字 以 康熙字典 為底本 沿襲 康熙字典 214 部的 編排方法 收錄字頭為楷書 其體例為先注韓音 再釋義 漢文注釋和諺文注釋 釋義時先釋本 義 再釋假借和通假 每項釋義用 隔開 所有義項均引用中國經典作為例句 釋義之後注明 韻部 韻部基本遵照 全韻玉篇 韻部 韻部之後標明異體字與通假字 新字典 其在引書時一 般只記書目 不標出具體篇目 在眾多的韓國古代漢文字典中 新字典 不僅是第一部以 字典 命名的字典 也是第一部引中國古代經典文獻最豐富的一部字典 新字典 成書于韓國近代 近 代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語言文字處於混亂狀態 當時韓國國內漢字與諺文兩種文字結合使用代 替了漢字獨行的局面 並且獨用諺文 限制漢字 漢文的呼聲甚囂塵上 在這種背景下 新字典 產生 新字典 的創作 正是為了傳承傳統文化 保存漢字及漢字詞語 抵制外來文明的侵入 發揚民族獨立精神 如 新字典 敘 說 ㅋ韓國的歷代典籍不可全棄 一世習染不可猝變 既要 繼承舊文化 又要宣導新文明 可見 新字典 的成書有其深厚的歷史背景 作為一部傳承文化 的字典 其內容對於漢字域外傳播史有不可忽視的價值 2.異文 學界封 異文 有多種不同的解釋 陸宗達 王寧認為 異文指同一文獻的不同版本中用字 的差距 或原文與引文用字的差異 1 漢語大詞典 凡同一書的不同版本 或不同的書記載 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 包括通假字和異體字 都稱異文 2 實用中國語言學詞典 指相同典 籍在不同版本(包括其他著述中的引文)中的不同文字 一般指用字的不同 其中還包括古今字 異 體字 通假字等 也指同義詞代替或其他文字訛誤等情況 3本文所稱異文是指 新字典 引 禮 記 與 十三經注疏 之 禮記 兩個版本中用字的差距 也即引文與原文用字的差異 3.韓國 新字典 數據庫 由中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 課題組開發的 新字典 數 據庫是一個面向文本處理的多功能檢索軟件 該庫根據 新字典 的特點 設計了編號 字頭 部 首 全文等檢索路徑 該庫的運行環境為 Windows XP, 7, 8, 8.1 或 10 運行系統 NET Framework V4.0 運行平臺 支持字字庫 中文宋體 宋體方正超大字符集擴展 A B 韓文 Batang HaansoftBatang 自造字體 xinzidian 用戶可以在查詢欄目輸入相關信息 即可獲得準確的信息 基金项目 中國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韓國傳世漢字字典文獻集成 14ZDB108 陸宗達 王寧 訓詁學方法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3 第 109 頁 2 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1 第 1343 頁 3 葛本儀主編 實用中國語言學詞典 青島出版社 1992 第 235 頁 66 1

7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二 韓 國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異 文 整 理 禮 記 是 中 國 古 代 重 要 經 典 文 獻 由 西 漢 戴 聖 在 對 秦 漢 以 前 漢 族 禮 儀 著 作 加 以 輯 錄 的 基 礎 上 編 纂 而 成 禮 記 主 要 記 錄 社 會 制 度 禮 儀 制 度 和 人 們 的 觀 念, 共 49 篇, 具 體 篇 目 如 下 : 曲 禮 ( 上 ), 曲 禮 ( 下 ), 檀 弓 ( 上 ), 檀 弓 ( 下 ), 王 制, 月 令, 曾 子 問, 文 王 世 子, 禮 運, 禮 器, 郊 特 牲, 內 則, 玉 藻, 明 堂 位, 喪 服 小 記, 大 傳, 少 儀, 學 記, 樂 記, 雜 記 ( 上 ), 雜 記 ( 下 ), 喪 大 記, 祭 法, 祭 義, 祭 統, 經 解, 哀 公 問, 仲 尼 燕 居, 孔 子 閒 居, 坊 記, 中 庸, 表 記, 緇 衣, 奔 喪, 問 喪, 問 傳, 三 年 問, 深 衣, 投 壺, 儒 行, 大 學, 冠 義, 昏 義, 鄉 飲 酒 義, 射 義, 燕 義, 聘 義, 喪 服 四 制 本 文 整 理 異 文 所 依 據 的 禮 記 版 本 為 1980 年 10 月 由 中 華 書 局 影 印 出 版 的 十 三 經 注 疏 因 新 字 典 在 引 用 禮 記 時 除 了 大 學 和 中 庸 兩 篇 名 言 篇 名 外, 引 其 他 篇 目 時 皆 以 禮 記 混 言 之, 無 具 體 篇 目 名 究 其 原 因, 筆 者 認 為 是 因 為 這 兩 篇 後 來 成 為 四 書 的 內 容, 經 常 作 為 科 舉 取 仕 的 考 試 內 容, 地 位 重 要, 故 直 接 稱 引 大 學 中 庸 本 文 將 此 兩 篇 也 列 為 另 例, 暫 不 納 入 本 文 整 理 和 研 究 範 圍 我 們 對 新 字 典 中 引 禮 記 異 文 的 整 理 方 法 是, 首 先 基 於 新 字 典 數 據 庫, 以 禮 記 為 關 鍵 詞 進 行 檢 索, 得 出 新 字 典 引 用 禮 記 共 1004 條 但 由 於 禮 記 篇 目 眾 多, 且 無 具 體 篇 名, 對 整 理 新 字 典 引 用 禮 記 篇 目 造 成 了 困 難, 所 以 我 們 的 第 二 步 工 作 主 要 是 將 新 字 典 引 用 禮 記 的 1004 條 逐 一 與 十 三 經 注 疏 中 的 禮 記 本 進 行 對 照, 找 出 所 引 禮 記 篇 目, 將 原 文 與 引 文 逐 一 對 照, 然 後 找 出 異 文 現 將 整 理 結 果 以 表 格 形 式 呈 現 如 下 禮 記 篇 目 新 引 禮 總 數 據 新 引 禮 相 同 數 據 新 引 禮 異 文 數 據 曲 禮 ( 上 下 ) 檀 弓 ( 上 下 ) 王 制 月 令 曾 子 問 文 王 世 子 禮 運 禮 器 郊 特 牲 內 則 玉 藻 明 堂 位 喪 服 小 記 大 傳 少 儀 學 記 樂 記 雜 記 ( 上 下 ) 喪 大 記 祭 法 祭 義

80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祭 統 經 解 哀 公 問 仲 尼 燕 居 孔 子 閒 居 坊 記 表 記 緇 衣 問 喪 服 問 問 傳 三 年 問 深 衣 投 壺 儒 行 冠 義 昏 義 鄉 飲 酒 義 射 義 聘 義 總 計 由 上 表 可 知 新 引 用 禮 記 之 曲 禮 條 目 最 多, 其 次 為 月 令 禮 記 的 49 篇 中 並 不 是 每 篇 都 被 引 用, 如 奔 喪 燕 義 丧 服 四 制 这 3 个 篇 目 就 沒 有 被 新 引 用 根 據 我 們 的 統 計 和 調 查, 新 引 所 禮 記 書 證, 絕 大 多 數 與 原 文 相 同, 含 有 異 文 的 引 文 只 占 全 部 引 文 的 十 分 之 一 三 韓 國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異 文 類 型 分 類 是 科 學 研 究 的 基 礎 但 是 分 類 的 標 準 有 時 往 往 難 以 涵 蓋 全 部 我 們 根 據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中 異 文 產 生 的 原 因, 將 其 分 為 5 類 : 異 體 字 異 文 古 今 字 異 文 通 假 字 異 文 形 訛 異 文 義 近 替 代 異 文 1. 異 體 字 異 文 某 字 引 文 與 原 文 字 形 差 異, 但 所 表 音 義 相 同 1.1 異 構 異 文 (1) 新 字 典 : 唱, 導 也 禮 一 唱 三 歎 按 : 禮 樂 記 壹 倡 而 三 歎 鄭 玄 注 : 倡, 發 歌 句 也 (2) 新 字 典 : 帶, 佩 也 禮 帶 以 弓 䪅 按 : 禮 月 令 帶 以 弓 韣 (3) 新 字 典 : 鷄, 知 時 畜, 翰 音, 有 五 德 禮 鷄 曰 翰 音 按 : 禮 曲 禮 下 雞 曰 翰 音 說 文 : 雞, 知 時 畜 也 从 隹, 奚 聲 鷄, 籀 文 雞 從 鳥 (8) 新 字 典 : 題, 額 也 禮 南 方 曰 蠻, 雕 題 交 阯 按 : 禮 王 制 南 方 曰 蠻, 雕 題 交 趾 字 彙 : 阯 與 趾 古 字 通 用 阯, 可 分 析 為 从 阝 止 聲 趾, 可 分 析 為 足 止 聲 此 為 改 換 義 符 1.2 異 寫 異 文 (1) 新 字 典 : 椸, 衣 架 禮 男 女 不 同 椸 架 按 : 出 自 禮 曲 禮 上 男 女 不 雜 坐, 不 同 椸 枷 68

8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2) 新 字 典 : 槩, 平 斗 斛 禮 仲 春 之 月, 正 權 槩 按 : 出 自 禮 月 令 仲 春 之 月, 正 權 概 2. 古 今 字 異 文 某 字 引 文 與 原 文 字 形 差 異, 引 文 用 今 字, 原 文 用 古 字 (1) 新 字 典 :, 死 也 禮 大 夫 曰, 士 曰 不 祿 按 : 禮 曲 禮 下 大 夫 曰 卒, 士 曰 不 祿 (2) 新 字 典 : 胜, 生 肉 禮 飮 胜 而 苴 熟 按 : 禮 禮 運 然 後 飯 腥 而 苴 孰 (3) 新 字 典 : 楎, 懸 衣 具 禮 不 敢 懸 于 夫 之 楎 按 : 禮 內 則 不 敢 縣 於 夫 之 楎 椸 (5) 新 字 典 : 怨, 恚 也 禮 外 擧 不 避 怨 按 : 禮 儒 行 外 舉 不 辟 怨 (6) 新 字 典 : 鶊, 鶬 鶊, 黃 鳥 禮 仲 春 鶬 鶊 鳴 按 : 禮 月 令 仲 春 之 月, 倉 庚 鳴 3. 通 假 字 異 文 某 字 引 文 與 原 文 字 形 差 異, 引 文 或 用 本 字, 或 用 通 假 字 (1) 新 字 典 : 柩, 棺 也 禮 柩 不 早 出 不 暮 宿 按 : 禮 曾 子 問 夫 柩 不 蚤 出, 不 莫 宿 段 注 : 蚤, 經 傳 多 叚 借 為 早 字 (2) 新 字 典 : 溷, 穢 也 禮 君 子 不 食 溷 餘 按 : 禮 少 儀 君 子 不 食 圂 腴 孔 穎 達 疏 : 腴, 豬 犬 腸 也 餘 與 腴 兩 字 通 假 (3) 新 字 典 : 鬛, 馬 領 毛 禮 夏 駱 馬 黑 鬛, 周 黃 馬 繁 鬛 按 : 禮 明 堂 位 夏 后 氏 駱 馬 黑 鬣, 殷 人 白 馬 黑 首, 周 人 黃 馬 蕃 鬣 說 文 解 字 注 艸 部 : 从 艸 番 聲 說 文 通 訓 定 聲 : 蕃, 叚 借 為 繁 (4) 新 字 典 : 爭, 辨 也 禮 分 爭 辨 訟, 非 理 不 決 按 : 今 本 礼 曲 礼 上 分 爭 辨 訟, 非 禮 不 決 理 與 禮 通 假 4. 形 訛 異 文 引 文 與 原 文 因 字 形 相 近 產 生 訛 誤 (1) 新 字 典 : 芽, 萠 也 禮 是 月 也, 安 萠 芽 按 : 禮 月 令 是 月 也, 安 萌 牙 朋 與 明 形 體 相 近 而 訛 誤 (2) 新 字 典 : 側, 傾 也 禮 母 側 聽 按 : 禮 曲 禮 上 毋 側 聽 因 形 體 相 似 而 訛 誤 5. 義 近 替 代 異 文 某 字 引 文 與 原 文 義 相 同 或 相 近 (1) 新 字 典 : 息, 姑 息, 安 也 禮 小 人 之 愛 人 也 以 姑 息 按 : 禮 檀 弓 上 細 人 之 愛 人 也 以 姑 息 廣 雅 : 細, 小 也 玉 篇 : 小, 細 也 兩 字 有 相 同 義 項, 故 能 換 用 (2) 新 字 典 : 毛, 二 毛, 髮 班 白 禮 古 之 征 伐 者, 不 獲 二 毛 按 : 禮 檀 弓 下 古 之 侵 伐 者, 不 斬 祀 不 殺 厲 不 獲 二 毛 書 胤 征 : 胤 征, 孔 傳 : 奉 辭 伐 罪 曰 征 孔 穎 達 疏 : 奉 責 讓 之 辭, 伐 不 恭 之 罪, 名 之 曰 征 春 秋 胡 傳 : 聲 罪 緻 討 曰 伐, 潛 師 掠 境 曰 侵 兩 者 在 義 項 上 有 相 通 之 處, 故 能 換 用 (3) 新 字 典 : 牽, 速 也 禮 君 子 之 敎 諭 也, 道 而 勿 牽 按 : 禮 學 記 故 君 子 之 教 喻 也, 道 而 弗 牽 勿 與 弗 都 可 作 為 否 定 副 詞 使 用, 因 而 能 互 換 (4) 新 字 典 : 稱, 言 也 禮 君 子 稱 人 之 善 則 爵 之 按 : 禮 表 記 稱 人 之 美 則 爵 之 美 : 善, 好 而 新 字 典 則 直 接 用 善 來 表 示 美 的 義 項 新 字 典 共 引 用 禮 記 異 文 100 例, 其 反 映 出 的 用 字 特 點 主 要 有 以 下 兩 個 方 面 : 首 先, 異 體 字 異 文 比 例 較 大, 且 主 要 表 現 在 表 義 構 件 的 換 用 其 次 是 古 今 字 異 文 比 例 次 之, 引 文 用 今 字 的 類 型 主 要 體 現 於 在 古 字 的 基 礎 上 增 加 表 意 構 件 構 件 的 換 用 或 增 加 是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異 文 產 生 的 主 要 手 段 該 現 象 主 要 發 生 在 形 聲 字 中 形 聲 字 是 把 已 有 的 構 件 當 作 表 義 符 號 和 表 音 符 號 組 成 的, 由 表 義 構 件 提 示 該 字 的 意 義 類 屬, 由 表 音 構 件 提 示 該 字 的 讀 音 一 般 稱 前 者 為 形 符, 後 者 為 聲 符 形 聲 字 的 造 字 理 據 具 體 體 現 于 形 符 表 義, 聲 符 表 音 漢 字 屬 於 音 意 文 字, 伴 隨 著 語 言 語 音 的 發 展, 其 表 音 表 意 功 能 雖 然 有 所 退 化, 但 是, 形 聲 字 的 聲 符 意 符 仍 然 具 有 一 定 的 提 示 性 從 漢 字 認 知 角 度 來 看, 如 果 有 了 明 確 的 表 音 和 表 義 成 份, 漢 字 就 便 於 認 識 和 記 憶 在 域 外 漢 字 的 傳 播 過 程 中, 漢 字 職 能 的 發 揮, 是 由 兩 個 不 可 或 缺 的 環 節 合 成 的, 這 就 是 書 寫 與 認 讀 就 認 讀 而 言, 人 們 總 希 望 符 號 形 象, 易 於 識 別 ; 就 書 寫 而 言, 人 們 又 是 希 望 符 號 簡 單, 便 於 描 摹 在 易 寫 與 易 識 兩 者 的 69

8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交 互 矛 盾 中, 人 們 既 要 最 大 限 度 地 減 少 漢 字 的 構 件 和 筆 劃, 又 要 保 證 必 要 的 表 意 性 和 區 別 度 在 漢 字 傳 播 的 過 程 中, 為 了 書 寫 快 捷 甚 至 不 惜 因 此 破 壞 漢 字 的 結 構 但 另 一 方 面, 為 了 改 進 文 字 的 表 意 表 音 功 能, 強 化 表 意 性 與 增 加 區 別 度, 又 不 惜 使 構 形 加 繁 所 以 字 形 的 簡 化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字 形 的 繁 化 同 樣 也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從 漢 字 繁 化 與 簡 化 的 最 基 本 動 機 來 說, 兩 者 都 是 為 了 提 高 漢 字 的 使 用 效 率, 為 了 在 交 際 使 用 中 能 夠 做 到 快 速 準 確 便 捷 漢 字 的 域 外 傳 播, 一 言 以 蔽 之, 也 是 一 個 求 簡 易 求 區 別 的 過 程 求 簡 易 是 為 了 提 高 漢 字 使 用 的 效 率, 求 區 別 是 為 了 提 高 漢 字 表 達 的 準 確 率 漢 字 在 本 土 的 演 進 如 此, 在 域 外 傳 播 過 程 中 也 是 如 此 只 有 使 其 既 合 於 區 別 律 的 要 求 又 符 合 簡 易 律 的 需 要, 使 其 達 到 易 學 易 記 易 用 三 者 和 諧 統 一 的 境 界, 才 能 在 非 母 語 的 國 家 具 有 生 命 力 和 穩 定 性 總 之, 韓 國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異 文, 再 現 了 漢 字 在 域 外 傳 播 過 程 中 的 使 用 情 況, 這 些 材 料, 為 歷 時 漢 字 研 究 提 供 了 豐 富 的 原 始 材 料, 對 研 究 漢 字 的 域 外 傳 播 與 使 用 情 況 揭 示 其 中 的 用 字 規 律 具 有 重 要 的 意 義 和 價 字 典 異 文 是 漢 字 在 發 展 傳 播 過 程 中 產 生 的 主 要 變 異 形 體 之 一, 從 某 種 意 義 上 來 說, 掌 握 了 韓 國 字 典 引 文 中 的 異 文 類 型 及 特 點, 也 就 大 致 掌 握 了 漢 字 在 韓 國 傳 播 的 規 律 和 特 點 余 論 : 從 新 字 典 引 禮 記 看 儒 學 對 韓 國 的 影 響 關 於 中 國 儒 學 傳 入 朝 鮮 之 時 間, 學 界 爭 論 的 主 要 觀 點 有 : 商 末 箕 子 東 走 朝 鮮 時 期 引 入 ; 戰 國 燕 與 秦 末 中 國 移 民 引 入 ; 4 漢 初, 衛 滿 率 眾 避 難 至 朝 鮮 時 傳 入 ; 5 漢 四 郡 建 立 時 傳 入 ; 6 朝 鮮 百 濟 和 新 羅 對 峙 時 期 傳 入 7 楊 昭 全 說 某 一 種 文 化 由 三 個 部 分 構 成 : 經 典 文 獻 政 治 制 度 以 及 由 此 形 成 之 社 會 風 俗 禮 儀 及 所 制 器 物 等 而 某 一 文 化 傳 入 他 國 或 他 民 族 之 過 程, 這 三 個 組 成 部 分 不 可 能 一 起 共 同 傳 入, 一 般 皆 是 先 傳 入 這 種 文 化 形 成 的 禮 儀 習 俗 或 依 其 製 造 的 器 物, 而 後 是 政 治 制 度 或 宣 揚 這 一 文 化 之 經 典 文 獻 而 這 三 者 中 最 重 者 莫 過 於 依 其 文 化 建 立 之 政 治 制 度 8 故 楊 先 生 認 為, 中 國 儒 學 傳 入 朝 鮮 之 時 間, 應 以 漢 四 郡 的 建 立 ( 西 元 前 108 年 ) 為 宜 漢 四 郡 初 建 立 之 時, 朝 鮮 民 俗 為 : 其 田 民 飲 食 以 籩 豆, 都 邑 頗 放 效 吏 及 內 郡 賈 人, 往 往 以 杯 器 食 9 所 以, 俎 穀 籩 豆 朝 服 衣 幘 鼓 吹 等 儒 家 文 物 和 立 四 郡 封 五 侯 等 體 現 儒 家 思 想 的 政 治 禮 儀 制 度, 在 漢 四 郡 建 立 與 出 現, 標 誌 著 儒 學 傳 入 朝 鮮 儒 學 傳 入 後, 對 朝 鮮 各 個 時 代 的 各 個 方 面 都 有 較 大 影 響 下 面 將 重 點 關 注 禮 記 對 韓 國 的 影 響 公 元 3~4 世 紀, 百 濟 設 立 完 整 的 教 育 機 構, 講 授 儒 家 經 典 五 經 三 史 等, 10 且 設 有 五 經 博 士 公 元 682 年, 新 羅 于 禮 部 下 設 置 主 要 講 述 中 國 儒 學 思 想 之 教 育 機 構 國 學 公 元 788 年, 新 羅 設 立 讀 書 三 品 科 的 科 舉 考 試 制 度, 即 從 國 學 之 學 生 中 考 取 和 選 拔 官 吏 考 試 內 容 為 儒 家 經 典 著 作 考 試 分 為 三 個 等 級, 考 試 內 容 不 同, 如 下 : 上 等 科 : 讀 春 秋 左 氏 傳 若 禮 記, 若 文 選 而 能 通 義 兼 明 論 語 孝 經 者 為 上 ; 中 等 科 : 讀 曲 禮 論 語 孝 經 者 為 中 ; 下 等 科 : 讀 曲 禮 孝 經 者 為 下 11 由 考 試 制 度 的 設 置 可 以 看 出, 新 羅 王 廷 對 精 通 中 國 儒 學 思 想 人 才 之 需 求, 也 可 以 看 出 禮 記 在 新 羅 時 代 的 地 位 高 麗 (918 年 年 ) 雖 盛 行 佛 教, 但 儒 教 並 未 受 輕 視 西 元 958 年, 高 麗 始 置 科 舉 科 舉 考 試 基 本 上 是 界 首 試 ( 初 級 ) 和 禮 部 試 兩 級 界 首 試 考 試 內 容 為 : 制 述 科 試 以 五 言 之 韻 詩 一 首, 明 經 科 試 五 經 各 一 機 禮 部 試 的 明 經 科 考 試 內 容 主 要 是 尚 書 周 易 毛 詩 春 秋 禮 記 等 朝 鮮 王 朝 時 期 (1392 年 ~1910 年 ), 雖 然 有 來 自 西 方 思 想 和 本 國 實 學 對 儒 學 造 成 衝 擊, 但 儒 學 依 然 佔 據 主 導 地 位, 甚 至 在 日 本 殖 民 統 治 時 期, 儒 家 思 想 和 儒 家 經 典 成 為 朝 鮮 文 化 的 立 足 根 基 禮 記 是 中 國 禮 文 化 的 代 表, 集 中 反 映 了 中 國 文 化 中 各 個 階 級 所 應 當 遵 守 的 禮 法 新 字 典 作 為 韓 國 近 代 史 上 一 部 集 大 成 字 典, 集 中 反 映 了 當 時 韓 國 文 化 的 正 統 和 精 華 新 字 典 引 柳 承 國 : 韓 國 儒 學 史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9), 第 13 頁 張 立 文 等 主 編 : 中 外 儒 學 比 較 研 究 ( 東 方 出 版 社,1998), 第 144 頁 陳 植 鍔 : 韓 國 儒 文 化 史 序 論, 韓 國 研 究 第 1 輯, 第 52 頁 樓 宇 烈, 張 西 平 主 編 : 中 外 哲 學 交 流 史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8), 第 6 頁 楊 昭 全 : 中 国 朝 鲜 韩 国 文 化 交 流 史 1 ( 昆 侖 出 版 社,2004), 第 頁 班 固 : 汉 书 地 理 志 ( 中 華 書 局,1962), 第 1658 頁 楊 昭 全 : 韓 國 文 化 史 ( 山 東 大 學 出 版 社,2009), 第 31 頁 金 富 軾 : 三 國 史 記 新 羅 本 紀 ( 乙 酉 文 化 社,1990), 第 21 頁

83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書 百 餘 種, 經 史 子 集 皆 有 涉 及, 但 其 中 引 用 禮 記 的 條 目 最 多, 從 這 一 點 就 可 看 出 禮 文 化 對 其 影 響 深 刻, 而 且 韓 國 民 眾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也 傳 承 了 禮 記 中 所 記 錄 的 各 種 禮 法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1] 王 平, < 说 文 解 字 > 全 文 检 索 ( 软 件 )[M], 南 方 日 报 出 版 社, [2] 王 平, 汉 字 的 形 态 [M], 中 国, 河 南, 大 象 出 版 社, [3] 王 平, 中 国 异 体 字 大 系 楷 书 编 [M], 上 海,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4] 張 涌 泉 : 漢 語 俗 字 研 究, 北 京, 商 務 印 書 館, [5] 漢 語 大 字 典 編 輯 委 員 會, 漢 語 大 字 典, 四 川 出 版 集 團, 湖 北 長 江 出 版 集 團, 四 川 辭 書 出 版 社, 崇 文 書 局,2010 年 第 2 版. [6] 趙 振 鐸, 字 典 論 [M], 上 海, 上 海 辭 書 出 版 社, [7] 裘 錫 圭, 文 字 學 概 要 ( 修 訂 本 )[M], 北 京, 商 務 印 書 館, [8] 王 寧, 漢 字 構 形 學 導 論 [M], 北 京, 商 務 印 書 館, [9] 王 平, 中 国 文 字 发 展 史 魏 晋 南 北 朝 文 字 [M], 上 海,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10] 趙 振 鐸 : 談 異 體 字 為 賀 < 辭 書 研 究 > 百 期 作 [J], 辭 書 研 究 第 六 期, [11] 王 平, 论 韩 国 朝 鲜 时 期 汉 字 字 典 的 整 理 与 研 究 价 值 [J], 中 国 文 字 研 究 第 二 十 一 辑,

84 漢字文化生態學研究與 漢字中國 叢書編纂 張玉金 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摘要 汉字是一种文化现象 所以首先要研究汉字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 汉字跟别的文化现象一 样 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所以要研究汉字与它的创造者 汉人的关系 汉字是在特定文化 生态环境中创造的 所以还要研究汉字与其文化生态的关系 即汉字与自然 汉字与经济 汉 字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要想全方位考察汉字 就要研究下述五个课题 一是汉字与汉人 二是 汉字与文化 三是汉字与自然 四是汉字与经济 五是汉字与社会 从汉人 文化系统 文化 生态的角度研究汉字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研究一个个具体的汉字 研究一个个汉字的字形 字义和形义关系 二是研究汉字的一些理论课题 如汉字的性质 汉字的特征 汉字的寿命 汉字的发展 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形音义关系 汉字的传播等等 关键词 汉字 文化背景 文化生态 中国学者对汉字的研究开始得很早 这方面有汉字学史的著作可以参看 如黄德宽 陈秉新两 先生的 汉语文字学史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 这里不再赘述 当代汉字研究 主要有两个角度 一是就汉字 有时联系汉语 研究汉字 这方面的著作很多 如王凤阳先生的 汉字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9 年版 裘锡圭先生的 文字学概要 修订本 商务印书馆 2013 年 等等 二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 这方面的著作也有不少 如何九盈 先生的 汉字文化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和 汉字文化大观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年 版 王继洪先生的 汉字文化学概论 学林出版社 2006 年版 周有光先生的 汉字和文化问题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刘志基先生的 汉字文化综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等等 可见 当代学者对汉字研究的视野是开阔的 对汉字的研究也是深入的 一 汉字研究的文化生态视角 笔者主张 不但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汉字 而且要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汉字 所谓文化生态 是一个借用概念 它本是生态学的基本范畴 生态学是德国动物学 进化论者 恩斯特 海克尔于 19 世纪 60 年代创立的 是一门探讨有机体与外围环境相互适应状态的科学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生态学的研究重点逐步从以生物界为主体 发展到以人类社会为主体 从主要 考察自然生态系统过渡到主要考察人类生态系统 这种研究与文化学结合 便产生了文化生态学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在 1955 年出版的 文化变迁理论 一书中阐述了文化生态学的概 念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文化生态主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 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 文化生态本身又构成一种文化成分 冯天瑜等指出 作为自然 社会的双重存在物的人 是在自然场与社会场相交织的环境中创 造文化的 中华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自然场是指人的生存与发展所赖以依托的 自然界 社会场是指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结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可以大略分为经济和社会 组织两个方面 所谓文化生态 是自然场和社会场的整合 可以从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 社会组织 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自然环境 是指被人类改造 利用 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自然系统 地球表面的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生物圈 外层空间 以及对人类生活发生久远作用的宇宙因素 共同组织这个自然系统 自然系统日益渗入人类的主观因素 所以可以称为 人化的自然 经济环境 是指物质生产方式 如农耕业 游牧业 手工业 商业等 这些经济环境本身既是 广义文化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又是狭义文化 即观念形态文化 植根的土壤和赖以生发的物质前 提 社会环境 是指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和以及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大大小小的人类社会群体 72

85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如 家 庭 家 族 种 族 民 族 阶 级 阶 层 以 及 各 种 各 样 的 社 会 集 团 社 会 环 境 既 是 广 义 文 化 的 组 成 部 分, 又 是 狭 义 文 化 赖 以 生 长 发 育 的 社 会 组 织 前 提 文 字 是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首 先 要 研 究 文 字 与 其 文 化 背 景 的 关 系 文 字 跟 别 的 文 化 现 象 一 样, 都 是 由 人 创 造 出 来 的, 所 以 要 研 究 文 字 与 它 的 创 造 者 汉 人 的 关 系 文 字 是 在 文 化 生 态 环 境 中 创 造 的, 因 此 还 要 研 究 汉 字 与 文 化 生 态 的 关 系, 即 文 字 与 自 然 文 字 与 经 济 文 字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要 想 全 方 位 考 察 汉 字, 就 要 研 究 下 述 五 个 课 题 : 一 是 汉 字 与 汉 人 二 是 汉 字 与 文 化 三 是 汉 字 与 自 然 四 是 汉 字 与 经 济 五 是 汉 字 与 社 会 从 汉 人 文 化 系 统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角 度 研 究 汉 字, 其 实 主 要 有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研 究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汉 字, 研 究 一 个 个 汉 字 的 字 形 字 义 和 形 义 关 系, 二 是 研 究 汉 字 的 一 些 理 论 课 题, 如 汉 字 的 性 质 汉 字 的 特 征 汉 字 的 寿 命 汉 字 的 发 展 汉 字 的 结 构 汉 字 的 形 音 义 关 系 汉 字 的 传 播 等 等 二 文 化 生 态 视 角 与 具 体 汉 字 研 究 首 先 要 从 汉 人 文 化 系 统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角 度 研 究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汉 字, 为 研 究 汉 字 的 一 些 理 论 课 题 奠 定 基 础 为 此, 笔 者 主 编 了 汉 字 中 国 丛 书, 旨 在 系 统 探 究 汉 字 与 汉 人 汉 字 与 文 化 系 统 汉 字 与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关 系 汉 字 中 国 丛 书 目 前 共 包 括 5 大 研 究 课 题 39 个 子 课 题, 每 个 子 课 题 都 写 成 一 本 书 ( 一 ) 汉 字 与 汉 人 汉 字 与 汉 人 这 个 大 课 题 下 目 前 只 有 1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人 体 古 人 创 造 汉 字 时, 近 取 诸 身, 远 取 诸 物 人 体 是 古 人 创 造 汉 字 时 最 常 描 摹 的 对 象 许 多 汉 字 是 由 人 的 整 体 形 或 部 分 形 所 构 成 的, 如 大 像 正 视 的 人 形, 女 像 双 手 交 叉 在 腹 前 跪 坐 的 女 人 形, 口 像 人 嘴 形 除 此 之 外, 还 有 许 多 汉 字 是 由 人 形 和 其 他 事 物 之 形 组 合 在 一 起 构 成 的, 如 争 像 双 手 争 夺 一 物 之 形 ( 二 ) 汉 字 与 文 化 汉 字 与 文 化 这 个 大 课 题 可 分 为 四 个 中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物 质 文 化 汉 字 与 制 度 文 化 汉 字 与 精 神 文 化 汉 字 与 文 化 心 理 这 种 划 分 是 依 据 对 文 化 结 构 的 分 析 研 究 文 化 的 学 者 们 认 为, 文 化 结 构 首 先 可 以 分 为 物 质 文 化 制 度 文 化 精 神 文 化 三 个 层 次, 在 这 文 化 结 构 的 每 一 层 次 中 都 蕴 涵 着 文 化 心 理 文 化 心 理 的 结 构 也 可 以 分 为 表 层 结 构 中 层 结 构 和 深 层 结 构 三 个 层 次 文 化 心 理 每 一 层 面 与 其 相 邻 层 面 之 间 都 是 一 种 双 向 对 流 的 关 系, 在 这 种 互 相 制 约 互 相 渗 透 的 关 系 中, 文 化 心 理 的 三 个 层 次 被 整 合 为 一 个 有 机 整 体 汉 字 与 物 质 文 化 这 一 中 课 题, 探 究 汉 字 与 物 质 文 化 的 关 系 所 谓 物 质 文 化 是 指 以 满 足 人 们 物 质 需 要 为 主 的 文 化 产 物, 包 括 饮 食 文 化 服 饰 文 化 居 处 园 林 文 化 日 用 器 物 文 化 舟 车 交 通 文 化 和 工 具 器 具 文 化 等 等 在 这 些 文 化 中, 劳 动 工 具 文 化 处 于 核 心 位 置, 它 制 约 着 物 质 文 化 各 个 方 面 的 面 貌 物 质 文 化 具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性 和 民 族 特 点, 其 中 凝 聚 积 淀 着 制 度 文 化 的 因 素 和 观 念 形 态 文 化, 它 还 是 表 现 民 族 文 化 心 理 特 点 的 最 直 观 的 方 式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物 质 文 化 这 一 中 课 题 下, 目 前 有 6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饮 食 汉 字 与 服 饰 汉 字 与 建 筑 汉 字 与 交 通 汉 字 与 玉 石 汉 字 与 文 房 四 宝 每 个 子 课 题 都 写 成 一 本 书 汉 字 与 制 度 文 化 这 一 中 课 题, 探 究 汉 字 与 制 度 文 化 的 关 系 所 谓 制 度 文 化 是 人 类 处 理 个 体 与 他 人 个 体 与 群 体 关 系 的 文 化 产 物, 包 括 社 会 经 济 制 度 婚 姻 制 度 家 庭 制 度 政 治 法 律 制 度 等, 实 行 上 述 制 度 的 各 种 具 有 物 质 载 体 的 机 构 设 施, 以 及 个 体 对 社 会 事 物 的 参 与 形 式, 反 映 在 各 种 制 度 中 人 的 主 观 心 态 等 在 上 述 制 度 中, 政 治 法 律 制 度 以 扬 弃 的 形 式 包 含 了 社 会 的 经 济 制 度 婚 姻 制 度 家 庭 制 度 的 主 要 内 容, 把 各 种 制 度 以 法 的 形 式 确 立 起 来 制 度 文 化 具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性, 其 中 凝 聚 积 淀 着 观 念 形 态 的 文 化 特 定 的 政 治 制 度 总 与 人 的 文 化 心 理 所 达 到 的 历 史 水 平 相 适 应, 是 由 作 为 物 质 文 化 核 心 的 人 与 自 然 作 物 质 交 换 的 特 殊 方 式 所 规 定 的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制 度 文 化 这 一 中 课 题 下, 目 前 只 有 2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刑 法 汉 字 与 度 量 衡 汉 字 与 精 神 文 化 这 一 中 课 题, 探 究 汉 字 与 精 神 文 化 的 关 系 所 谓 精 神 文 化 是 人 类 的 文 化 心 态 及 73

86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其 在 观 念 形 态 上 的 对 象 化, 包 括 社 会 意 识 诸 种 形 式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按 照 它 与 人 们 现 实 的 社 会 存 在 之 关 系 的 远 近 被 区 分 为 低 级 意 识 形 态 和 高 级 意 识 形 态 低 级 意 识 形 态 是 指 政 治 思 想 法 律 思 想 道 德 伦 理 学 说 等 高 级 意 识 形 态 包 括 艺 术 宗 教 哲 学 等 各 种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都 直 接 地 反 映 着 当 时 社 会 文 化 心 理 的 一 般 状 况, 具 有 时 代 的 特 色 和 民 族 的 特 点 精 神 文 化 是 由 物 质 文 化 所 决 定 和 制 约 的, 也 为 制 度 文 化 所 制 约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精 神 文 化 这 一 中 课 题 下, 目 前 有 8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乐 舞 汉 字 与 书 法 艺 术 汉 字 与 神 话 汉 字 与 对 联 汉 字 与 数 目 汉 字 与 医 疗 汉 字 与 色 彩 汉 字 与 经 典 等 汉 字 与 文 化 心 理 这 一 中 课 题, 探 讨 汉 字 与 文 化 心 理 的 关 系 前 面 说 过, 文 化 心 理 的 结 构, 也 可 以 分 为 表 层 结 构 中 层 结 构 和 深 层 结 构 三 个 层 次 所 谓 文 化 心 理 的 表 层 结 构, 是 指 浮 现 在 社 会 文 化 表 面 笼 罩 和 散 发 着 感 情 的 色 彩 和 光 辉 的 某 种 意 向 时 尚 或 情 趣, 它 包 括 人 们 的 情 感 意 志 风 俗 习 惯 和 审 美 情 趣 等 要 素 直 接 制 约 着 文 化 心 理 表 层 结 构 的, 是 文 化 心 理 的 中 层 结 构, 它 包 括 社 会 经 济 观 念 政 治 观 念 道 德 观 念 以 及 审 美 观 念 宗 教 观 念 哲 学 观 念 等, 是 文 化 心 理 的 理 性 积 淀 的 层 面 制 约 文 化 心 理 表 层 结 构 和 中 层 结 构 的 是 深 层 结 构, 它 根 源 于 各 民 族 由 野 蛮 时 代 跨 入 文 明 时 代 所 走 的 不 同 路 向, 是 对 人 类 心 灵 深 处 所 包 含 的 五 对 永 恒 矛 盾 的 解 决 方 式 的 总 和 这 五 对 矛 盾 是 入 世 的 与 出 世 的 情 感 的 与 理 性 的 个 体 的 与 同 类 的 理 智 的 与 直 觉 的 历 史 的 与 伦 理 的 矛 盾 对 于 这 五 对 永 恒 矛 盾 的 解 决 方 式, 构 成 不 同 民 族 的 基 本 人 生 态 度 情 感 方 式 思 维 方 式 致 思 途 经 和 价 值 尺 度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文 化 心 理 这 一 中 课 题 之 下, 目 前 有 9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民 俗 汉 字 与 姓 名 汉 字 与 避 讳 汉 字 与 测 字 汉 字 与 字 谜 汉 字 与 宗 教 汉 字 与 道 德 汉 字 与 审 美 汉 字 与 思 维 方 式 等 ( 三 ) 汉 字 与 自 然 汉 字 与 自 然 这 一 大 课 题, 探 讨 汉 字 与 其 他 自 然 环 境 的 关 系 所 谓 自 然, 就 是 地 理 环 境 依 据 学 者 们 的 研 究, 中 华 文 化 赖 以 产 生 的 自 然 环 境, 在 古 代 是 半 封 闭 的 大 河 大 陆 型 环 境, 在 近 代 是 逐 渐 开 放 的 大 陆 海 洋 型 环 境 中 华 文 化, 它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是 与 这 种 自 然 环 境 密 切 相 关 的 所 以 研 究 文 化 时 不 能 不 考 虑 文 化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关 系 汉 字 是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所 以 考 察 汉 字 时, 也 要 联 系 它 的 自 然 环 境 在 创 造 汉 字 之 时, 自 然 环 境 对 汉 字 的 影 响 是 很 大 的, 古 汉 字 有 不 少 是 法 之 自 然 的 不 唯 汉 字 如 此, 其 他 几 种 古 老 的 象 形 文 字 亦 然, 如 古 苏 美 尔 文 字 的 图 形 就 受 自 然 因 素 的 深 深 制 约, 这 种 文 字 的 图 形 准 确 地 再 现 了 公 元 前 4000 年 代 中 期 美 索 不 达 美 亚 的 自 然 景 观 我 们 的 汉 字 作 为 一 种 表 象 符 号, 它 同 样 映 现 着 创 造 汉 字 之 时 汉 人 所 处 的 自 然 环 境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自 然 这 一 大 课 题 下, 目 前 有 4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植 物 汉 字 与 动 物 汉 字 与 地 理 汉 字 与 天 文 等 ( 四 ) 汉 字 与 经 济 汉 字 与 经 济 这 一 大 课 题, 探 究 汉 字 与 经 济 环 境 的 关 系 所 谓 经 济 指 物 质 生 产 方 式, 它 为 中 华 文 化 提 供 了 经 济 生 活 的 土 壤 依 据 学 者 们 的 研 究, 中 华 文 化 赖 以 产 生 的 经 济 环 境, 在 夏 商 周 时 代 是 原 始 协 作 式 农 业 自 然 经 济, 在 秦 汉 至 明 清 时 代 是 小 农 业 与 家 庭 手 工 业 相 结 合 的 地 主 经 济, 在 近 代 是 小 农 业 与 家 庭 手 工 业 相 结 合 的 地 主 经 济 同 工 业 商 品 经 济 并 存 研 究 中 华 文 化 时, 要 联 系 到 它 的 经 济 环 境, 研 究 作 为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的 汉 字 时, 也 要 联 系 到 它 的 经 济 环 境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经 济 这 一 大 课 题 之 下, 目 前 有 4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农 业 汉 字 与 渔 猎 汉 字 与 手 工 业 汉 字 与 贸 易 ( 五 ) 汉 字 与 社 会 汉 字 与 社 会 这 一 大 课 题, 探 究 的 是 汉 字 与 社 会 环 境 的 关 系 所 谓 社 会, 是 人 类 为 了 自 我 生 存 及 繁 衍 而 在 生 产 劳 动 过 程 中 按 照 一 定 的 关 系 和 组 织 形 式 制 度 形 式 结 成 的 各 种 群 体 依 据 学 者 们 的 研 究, 中 华 文 化 赖 以 产 生 的 社 会 环 境, 在 夏 商 周 时 代 是 家 国 一 体 的 宗 法 分 封 制 社 会, 在 秦 汉 至 明 清 是 家 国 一 体 的 宗 法 君 主 专 制 社 会, 在 晚 清 民 国 时 期 是 宗 法 君 主 专 制 宗 法 军 事 独 裁 制 任 何 文 化 都 是 社 会 文 化, 它 随 着 社 会 的 产 生 而 产 生, 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而 发 展 因 此 研 究 文 化 问 题 不 能 抛 开 社 会, 要 把 两 者 联 系 起 来 进 行 考 察 汉 字 作 为 一 种 文 化 现 象, 它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也 和 人 类 社 会 息 息 相 关 要 想 真 正 弄 懂 汉 字, 就 要 全 面 而 深 入 地 考 察 社 会 对 它 的 影 响 和 制 约 不 考 虑 社 会 因 素, 许 多 文 字 现 象 无 法 得 到 科 学 的 解 释 本 丛 书 汉 字 与 社 会 这 一 大 课 题 下, 共 有 5 个 子 课 题, 即 汉 字 与 婚 姻 家 庭 汉 字 与 宗 法 汉 字 与 职 官 汉 字 与 战 争 汉 字 与 汉 语 等 汉 字 中 国 丛 书 共 有 39 个 子 课 题, 每 个 子 课 题 都 包 含 丰 富 的 内 容 总 的 原 则 是 在 汉 人 文 化 系 统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背 景 下 阐 释 一 个 个 具 体 汉 字 的 形 义 这 样 可 以 揭 示 每 个 汉 字 所 蕴 涵 的 丰 富 文 化 信 息, 能 够 说 明 每 个 汉 字 何 以 有 此 形 何 以 有 此 义, 何 以 有 此 形 义 关 系, 从 而 达 到 对 汉 字 的 深 74

87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刻 理 解 下 面 看 看 汉 字 与 玉 石 这 本 书 的 纲 目 : 一 玉 料 与 治 玉 ( 一 ) 玉 料 及 相 关 汉 字 ( 二 ) 治 玉 及 相 关 汉 字 二 玉 石 与 崇 玉 ( 一 ) 玉 石 及 相 关 汉 字 ( 二 ) 崇 玉 及 相 关 汉 字 三 玉 器 与 用 玉 ( 上 ) ( 一 ) 祭 祀 用 玉 器 及 相 关 汉 字 ( 二 ) 丧 葬 用 玉 器 及 相 关 汉 字 四 玉 器 与 用 玉 ( 下 ) ( 一 ) 政 治 用 玉 器 及 相 关 汉 字 ( 二 ) 装 饰 用 玉 器 及 相 关 汉 字 以 珩 字 为 例, 如 果 查 字 词 典, 只 知 道 它 的 意 义 是 佩 上 的 横 玉 从 玉 行 声, 为 形 声 字 但 如 果 联 系 文 化 生 态 背 景, 则 知 道 它 是 古 人 在 腰 间 佩 带 的 一 组 玉 佩 上 的 横 玉 如 下 图 所 示 : 进 一 步 考 察 知 道, 古 人 佩 玉, 主 要 不 是 用 以 装 饰 自 己, 表 现 外 在 美, 而 是 表 现 人 的 精 神 世 界 和 自 我 修 养 程 度, 也 就 是 表 现 道 德 依 据 礼 记 聘 义 的 记 载, 古 人 认 为 玉 有 仁 智 义 礼 乐 忠 信 天 地 道 德 等 十 一 种 品 质, 而 这 些 品 质 是 一 个 君 子 应 该 具 备 的 所 以 古 代 君 王 必 佩 玉, 也 即 要 求 君 子 时 时 刻 刻 用 玉 所 具 有 的 品 质 要 求 自 己, 规 范 自 己 的 道 德, 用 鸣 玉 之 声 限 制 自 己 的 行 为 动 作 知 道 这 些 内 容, 我 们 对 珩 字 的 认 识 就 更 为 深 刻 同 时, 我 们 会 认 识 到, 珩 字 中 的 声 符 行 不 仅 仅 有 表 音 作 用, 应 该 也 有 表 义 作 用 因 为 珩 作 为 玉 佩 的 重 要 成 员, 与 其 他 成 员 一 起, 起 到 节 制 佩 带 者 行 步 的 作 用, 使 其 行 步 合 于 章 法 三 文 化 生 态 视 角 与 汉 字 理 论 研 究 实 际 上, 从 汉 人 文 化 系 统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角 度, 不 但 可 以 研 究 一 个 个 具 体 的 汉 字, 更 可 以 研 究 一 些 汉 字 的 理 论 问 题 从 汉 字 与 汉 人 的 角 度, 可 以 很 好 地 解 释 汉 字 的 简 化 繁 化 等 问 题 汉 字 的 简 化 主 要 表 现 在 汉 字 字 符 的 简 化 和 汉 字 字 体 的 简 化 上 汉 字 的 字 符 ( 也 就 是 汉 字 的 组 成 成 分, 如 梅 中 的 木 和 每 ) 从 古 至 今 主 要 是 简 化, 以 车 ( 車 ) 为 例, 它 在 殷 代 的 金 文 中 像 是 古 代 的 单 辕 车, 字 形 比 较 繁 复, 到 了 篆 文 里, 它 已 经 简 化 为 車 了, 到 了 今 天 更 简 化 为 车 汉 字 字 体 也 是 不 断 简 化 汉 字 字 体 的 发 展 经 历 了 三 个 阶 段, 即 古 文 字 阶 段 隶 书 阶 段 和 楷 书 阶 段 古 文 字 变 为 隶 书 应 该 看 作 汉 字 形 体 上 的 一 次 重 要 简 化, 因 为 隶 书 比 古 文 字 写 起 来 容 易 得 多, 而 由 隶 书 变 为 楷 书 也 是 这 样 汉 字 字 符 汉 字 字 体 为 什 么 一 直 在 简 化, 这 显 然 要 从 人 的 需 要 来 加 以 解 释 文 字 是 由 人 写 出 来 的, 而 书 写 汉 字 75

88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的 人 对 汉 字 有 便 于 书 写 的 要 求, 汉 字 字 符 和 字 体 的 简 化 正 是 适 应 了 这 样 的 要 求 与 汉 字 字 符 和 字 体 的 简 化 趋 势 相 反, 汉 字 的 结 构 则 有 繁 化 的 趋 势, 如 祖 字 原 来 只 写 作 且, 赐 字 原 来 只 写 作 易 汉 字 的 结 构 为 什 么 会 出 现 繁 化 的 趋 势 呢? 这 也 应 该 从 人 的 需 要 出 发 来 加 以 解 释 汉 字 是 一 种 自 治 的 交 际 工 具 它 不 但 有 发 的 一 方, 还 有 收 的 一 方 汉 字 的 接 收 者 对 汉 字 有 便 于 理 解 便 于 由 形 知 音 义 的 要 求 因 此, 汉 字 的 结 构 才 会 有 繁 化 的 趋 势 其 实, 任 何 文 字 体 系 在 历 史 的 发 展 中 都 会 有 简 化 和 繁 化 两 种 趋 势 以 西 文 拼 音 文 字 为 例, 它 的 书 写 单 元 ( 字 母 ) 虽 然 尽 可 能 简 化 了, 但 是 它 的 书 写 形 式 ( 字 ) 却 不 能 不 繁 化, 否 则 人 们 就 没 法 看 懂 这 种 文 字 从 汉 字 与 文 化 的 角 度, 可 以 较 好 地 解 释 汉 字 的 结 构 特 点 与 西 方 拼 音 文 字 不 同, 汉 字 中 的 一 个 书 写 单 元 大 都 是 由 多 个 成 分 组 合 而 成 的, 具 有 群 的 特 征 例 如 寇 是 由 宀 元 攴 构 成 的, 聖 是 由 耳 口 壬 构 成 的 而 西 方 拼 音 文 字 一 个 书 写 单 元 则 具 有 单 的 特 征 这 种 特 征 还 表 现 在 其 他 的 文 化 现 象 上, 如 中 国 的 建 筑, 诸 如 皇 宫 侯 门 相 府, 都 不 是 孤 立 的 一 宇 一 室, 而 是 由 主 屋 从 屋 或 者 宫 殿 楼 阁 门 廊 亭 榭 构 成 的 庞 大 建 筑 群 而 西 方 的 建 筑 具 有 单 的 特 征, 如 欧 洲 的 皇 宫 是 一 宇 一 室 的 孤 立 建 筑, 平 地 突 兀 而 起 ; 其 乡 村 的 保 垒, 也 是 一 宇 一 室 的 建 筑 物 中 国 汉 字 结 构 的 群 特 征, 可 以 从 中 国 文 化 心 理 的 深 层 结 构 来 加 以 解 释 我 们 中 国 人 的 思 维 模 式 是, 在 个 人 与 社 会 群 体 这 对 关 系 中, 更 偏 重 于 社 会 群 体 之 所 以 会 是 这 样, 是 由 于 中 国 保 留 了 血 缘 宗 法 制 度, 个 体 与 宗 族 之 间 在 经 济 上 和 政 治 上 有 密 切 的 联 带 关 系 在 经 济 上, 有 余 则 归 之 宗, 不 足 则 资 之 宗 ; 在 政 治 上, 一 损 俱 损, 一 荣 俱 荣 由 于 中 国 的 思 维 模 式 偏 重 于 类, 所 以 汉 字 的 书 写 单 元 乃 至 其 他 一 些 文 化 现 象, 都 呈 现 出 群 特 征 西 方 的 思 维 模 式, 在 个 人 与 社 会 群 体 的 关 系 中, 更 偏 重 于 个 体, 所 以 西 方 文 字 乃 至 其 他 一 些 文 化 现 象 具 有 单 的 特 征 从 汉 字 与 自 然 的 关 系, 可 以 较 好 的 解 释 汉 字 寿 命 的 长 久 我 们 知 道, 世 界 上 几 种 古 老 的 表 意 文 字 体 系 都 死 亡 了 古 埃 及 文 字, 由 于 埃 及 先 后 被 马 其 顿 王 亚 历 山 大 和 罗 马 所 征 服, 由 于 希 腊 罗 马 文 化 和 基 督 教 的 传 播, 逐 渐 被 希 腊 文 字 排 挤 出 去 苏 美 尔 文 字, 也 由 于 山 区 埃 兰 人 部 落 对 苏 美 尔 的 蹂 躏, 不 再 被 人 们 使 用 而 汉 字 却 一 枝 独 秀, 不 但 能 生 存 下 来, 而 且 至 今 呈 现 出 勃 勃 的 生 机 这 其 中 的 原 因, 除 了 可 以 从 语 言 上 加 以 解 释 ( 汉 字 较 好 地 适 应 了 汉 语 的 特 点 ) 之 外, 还 可 以 从 文 化 上 加 以 解 释, 这 就 是 中 国 文 化 突 出 的 延 续 性 保 守 性 和 不 同 寻 常 的 抗 排 挤 能 力 古 希 腊 罗 马 文 化 因 日 尔 曼 人 入 侵 而 中 断, 古 印 度 文 化 因 雅 利 安 人 入 侵 而 衰 亡, 而 中 国 文 化 几 千 年 来 绵 延 不 绝, 一 以 贯 之 这 是 汉 字 长 寿 的 文 化 成 因 中 国 文 化 的 这 种 特 性, 跟 它 的 地 理 环 境 有 很 大 关 系 中 国 地 理 环 境 是 相 对 隔 绝 的, 它 的 北 边 是 比 较 难 以 逾 越 的 蒙 古 戈 壁, 西 北 是 万 里 黄 沙, 西 南 是 最 高 大 最 险 峻 的 青 藏 高 原, 东 边 面 临 地 球 上 最 大 的 海 洋 太 平 洋 这 样 的 地 理 环 境, 使 以 黄 河 流 域 为 中 心 的 中 华 文 化 形 成 了 一 种 隔 绝 机 制 这 种 地 理 环 境 一 定 程 度 上 决 定 了 中 国 文 化 的 延 续 性 和 汉 字 寿 命 的 长 久 从 汉 字 与 经 济 的 角 度 可 以 较 好 地 解 释 汉 字 的 结 构 特 点 和 发 展 特 点 汉 字 是 语 素 文 字, 而 语 素 是 最 小 的 音 义 结 合 的 单 位, 语 素 的 音 要 求 一 个 汉 字 的 字 形 反 映 它, 语 素 的 义 也 要 求 字 形 反 映 它, 这 就 是 一 对 矛 盾 在 上 古 时 代, 人 们 常 用 简 要 的 图 形 反 映 语 素 的 意 义, 这 样 产 生 的 字 是 表 意 字 有 时 用 现 成 的 音 同 音 近 字 反 映 语 素 的 声 音, 这 样 的 字 叫 假 借 字 表 意 字 和 假 借 字 都 是 走 极 端, 不 是 执 其 中 后 来 人 们 处 理 这 对 矛 盾 时 是 采 取 折 中 的 办 法, 在 一 个 汉 字 中, 既 反 映 语 素 的 意 义, 也 反 映 语 素 的 声 音, 这 样 产 生 的 字 就 是 形 声 字 一 让 两 有, 形 声 并 列 形 声 字 是 以 调 和 折 衷 的 办 法 解 决 矛 盾 的, 所 以 在 周 人 取 得 天 下 之 后, 经 历 了 不 长 时 间, 形 声 字 就 在 全 部 汉 字 中 占 有 绝 大 多 数 了 这 就 是 汉 字 结 构 的 中 庸 精 神 前 面 说 过, 汉 字 在 发 展 过 程 中, 既 有 字 符 和 字 体 的 简 化, 也 有 一 个 汉 字 结 构 的 繁 化, 它 的 发 展 并 不 是 一 味 的 简 化, 而 是 简 明 此 外, 汉 字 的 发 展 既 有 音 化, 也 有 意 化 这 就 是 汉 字 发 展 的 中 庸 之 路 中 庸 之 道 是 中 国 文 化 的 基 本 精 神, 这 在 许 多 方 面 都 有 反 映 中 国 人 的 基 本 人 生 态 度, 既 非 积 极 的, 也 非 消 极 的, 是 即 世 间 而 求 出 世 的 因 此, 汉 人 既 少 有 古 希 腊 人 那 样 征 服 自 然 的 精 神, 也 很 入 陷 入 印 度 式 的 出 世 的 玄 想 古 代 君 子 的 为 人, 不 应 该 过, 也 不 应 该 不 及, 质 胜 文 则 野, 文 胜 质 则 史, 要 文 质 彬 彬, 要 温 柔 敦 厚 而 不 愚 古 人 为 政, 应 该 是 宽 以 济 猛, 猛 以 济 宽 的 和 政 古 人 的 音 乐 也 是 直 而 不 倨 曲 而 不 屈 用 而 不 匮 广 而 不 宣 施 而 不 费 取 而 不 贪, 处 而 不 低 行 而 不 流 的 中 声 中 庸 精 神 与 中 国 古 代 的 经 济 环 境 是 有 密 切 关 系 的 中 国 古 代 主 要 是 农 业 文 明, 这 种 经 济 环 境 影 响 到 汉 人 农 业 型 自 然 经 济 造 成 的 人 群 心 态 趋 势 是 安 居 一 处 企 求 稳 定 平 和, 这 种 心 态 使 得 汉 人 崇 尚 中 庸, 少 走 极 端 中 庸 精 神 是 一 种 顺 从 常 规 节 律 的 精 神, 这 同 农 业 社 会 的 运 行 机 制 直 接 联 系 着 从 汉 字 与 社 会 的 角 度, 可 以 较 好 地 解 释 汉 字 学 中 的 一 些 理 论 问 题 前 面 说 过, 汉 字 寿 命 之 长 久 是 很 独 特 的, 究 其 原 因 不 但 与 自 然 环 境 有 关, 与 古 代 的 社 会 环 境 也 有 很 大 的 关 系 的 前 面 说 过, 中 76

8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国 古 代 社 会 是 宗 法 制 度 的 社 会, 宗 法 制 度 规 定 社 会 全 体 成 员 按 照 各 自 的 宗 族 系 统 尊 祖 敬 宗 孝 亲 睦 邻 崇 尚 古 代 尊 重 传 统 在 这 种 社 会 环 境 下 形 成 的 中 国 文 化 是 非 宗 教 的 文 化, 因 为 中 国 文 化 不 是 以 玄 虚 的 彼 岸 世 界 调 整 人 们 现 实 的 不 平, 而 是 以 宗 族 组 织 血 缘 心 理 伦 理 亲 情 道 德 追 求 来 调 节 不 平 心 理 在 中 国 古 代, 具 有 崇 高 地 位 的 不 是 神 灵, 而 是 祖 宗 圣 人 汉 字 过 去 认 为 是 圣 人 仓 颉 创 造 的, 在 人 们 心 目 中 是 尊 严 无 比 的, 过 去 主 张 崇 拜 圣 人, 敬 惜 字 纸 在 这 种 文 化 背 景 下, 要 废 除 汉 字 是 不 可 想 象 的 古 代 汉 字 学 的 崇 高 地 位, 也 可 以 从 中 国 的 社 会 环 境 加 以 解 释 前 面 说 过,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是 家 国 一 体 的 宗 法 制 社 会, 这 种 社 会 环 境 下 形 成 了 中 国 伦 理 政 治 型 文 化 范 式 伦 理 与 政 治 的 联 姻 是 中 华 文 化 系 统 的 一 大 特 征 由 于 是 这 样 一 种 文 化 范 式, 所 以 尊 崇 儒 学 就 是 必 然 的 因 为 儒 学 就 是 一 种 伦 理 政 治 型 学 说 体 系 这 种 学 说 体 系 包 括 内 在 的 人 的 主 观 伦 理 修 养 论 和 外 在 客 观 政 治 论 这 样 两 个 彼 此 联 系 的 部 分, 前 者 即 所 谓 仁 学 内 圣 之 学, 后 者 即 所 谓 礼 学 外 王 之 学 由 于 儒 家 学 说 主 要 记 载 在 以 十 三 经 为 代 表 的 经 学 著 作 中, 所 以 古 代 经 学 的 地 位 十 分 崇 高, 如 同 今 天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说 及 其 著 作 经 学 重 要, 汉 字 学 也 就 重 要, 因 为 经 学 是 先 秦 时 代 的 古 书, 要 想 通 经, 必 须 明 白 汉 字 的 形 音 义 所 以 许 慎 在 说 文 解 字 叙 中 说 : 盖 文 字 者, 经 艺 之 本, 王 政 之 始 许 慎 之 子 许 冲 也 说 今 五 经 之 道, 昭 炳 光 明, 盖 文 字 者 其 本 所 由 生 ( 说 文 解 字 后 叙 ) 此 外, 考 察 汉 字 的 产 生 汉 字 性 质 的 变 化 文 字 异 形 文 字 整 理 等 课 题, 都 必 须 联 系 到 汉 字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比 如 完 整 的 文 字 体 系 之 所 以 最 终 形 成, 是 由 于 国 家 的 诞 生 国 家 的 诞 生 对 汉 字 完 整 的 文 字 体 系 的 形 成 有 了 强 烈 的 需 求 正 是 适 应 这 种 需 求, 汉 字 才 产 生 的 汉 字 最 初 是 表 词 文 字 体 系, 随 着 社 会 需 要 的 变 化, 汉 字 由 表 词 文 字 变 成 了 词 素 表 词 文 字 又 如 国 家 的 分 裂, 会 导 致 文 字 异 形 ; 国 家 的 统 一, 就 要 进 行 文 字 整 理, 统 一 文 字 需 要 说 明 的 是, 上 述 从 文 化 生 态 的 角 度 来 研 究 汉 字 的 理 论 问 题, 只 是 举 例 性 的 但 由 此 已 经 可 以 看 出 从 文 化 生 态 角 度 来 研 究 汉 字 理 论 问 题 的 重 要 性 总 之, 可 以 从 文 化 的 创 造 者 汉 人 文 化 系 统 文 化 生 态 系 统 的 角 度 对 汉 字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研 究 不 但 可 以 研 究 一 个 个 具 体 汉 字 的 形 义, 也 可 以 研 究 许 多 汉 字 的 理 论 问 题 由 于 不 是 仅 就 汉 字 论 汉 字, 或 仅 就 汉 语 论 汉 字, 而 是 对 汉 字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考 察, 对 汉 字 的 认 识 就 更 为 深 刻 目 前 对 一 个 个 具 体 汉 字 的 形 义 进 行 全 方 位 的 考 察, 这 已 经 做 了 一 些 工 作, 期 待 今 后 对 汉 字 的 理 论 问 题 也 进 行 这 样 的 研 究, 从 而 推 动 汉 字 学 研 究 的 深 入 发 展 参 考 文 献 冯 天 瑜 何 晓 明 周 积 明 中 华 文 化 史,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0 年 8 月 裘 锡 圭 文 字 学 概 要 ( 修 订 本 ), 商 务 印 书 馆,2013 年 7 月 司 马 云 杰 文 化 社 会 学, 山 东 人 民 出 版 社,1987 年 3 月 张 玉 金 当 代 中 国 文 字 学 广 东 教 育 出 版 社,2000 年 7 月 张 玉 金 夏 中 华 汉 字 学 概 论 广 西 教 育 出 版 社,2001 年 1 月 张 玉 金 汉 字 与 玉 石, 暨 南 大 学 出 版 社,2015 年 6 月 张 玉 金 主 编 汉 字 中 国 丛 书, 暨 南 大 学 出 版 社,2015 年 起 77

90 東北拜虎族群的活動及對殷周文明的影響 郭靜云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教授 摘要 東北虎的種類 屬於各種老虎間最兇猛的阿穆爾虎 或謂烏蘇里虎 滿洲虎 在華北地區 目前 發現最早的老虎造型 是新石器時代遼東後漥遺址的石刻 西元前 3500 年左右 而在現代中國的邊界 一帶 黑龍江 烏蘇里江沿岸 發現了很多岩畫 其年代涵蓋自中石器到中世紀時代近萬年的時間 在 新石器岩畫中 已可見有東北虎的造型 此外甲骨金文中出現不少从 虎 或 虍 虎頭 的族名 本文認為 通過相關文字考證可以了 解 部分从 虎 或 虍 族徽的族群代表活動在東北地區 也可能屬於古通古斯族群 文字資料或許 可以旁證二十世紀前半葉的人類學家有關古通古斯人對殷商的印象 東北地區的虎族是零散的族團 應是將老虎視為始祖的獵人族團 經常攻擊殷周的東北境 而殷和 周反伐他們 直至殷商晚期或西周早期 其中有三個族群建立過生命不久的小國 甚至曾經臨時與周建 立過聯盟關係 關鍵詞 老虎 殷周歷史 東北上古歷史 古通古斯族群 寫法从虎的族徽 一 前言 我們從上古的禮器可以觀察到 華南偏西南和東北地區有兩個崇拜老虎大傳統 其一是由高廟 文化陶器 石家河文化玉器 湖南 江西和四川青銅器所代表 其二由東北後窪文化石器和殷墟青 銅器所代表 顯示東北的傳統似乎也由殷商王族所吸收 從殷周時期以虎為名的地區來看 亦能獲 得同樣的結論 虎方 盧方屬華南偏西南之國家 同時曾經有過幾家從虎的古國屬東北地區 且一 些來源自東北地區的虎族似乎參與了殷商王族族團的構建 本文擬著重探討後者 即甲骨金文所見 字形从 虎 或 虍 虎頭 的古國 方 古國和族團的歷史 二 方的地望考與 族的屬性 殷商時期有幾個以虎形為名的古國 如甲骨文中有 蔖 四個字形 都作方國之名 在甲骨學界這四個字不區分 都視為同一方國之名 可是如果詳細觀察不同時代的卜辭 可以發現這四個字在用途方面有些差異 在武丁中期的卜辭中 字作地名 未見作國名或族名 如 合集 7908 曰 在 十二月 合集 7910 亦 載 王乙丑 一月在 商王武丁在 地進行活動 說明此地在殷商國家所能影響的範 圍裡 可惜卜辭太少並殘缺 在 地的活動不可知 合集 又言 乙巳卜 巫由 可能是 地的河流 河與巫師有某關係 同時 武丁中期另有兩條殘缺的卜辭 記載伐 殺滅 的事情 如 合集 7011 貞 伐 合集 7012 貞 羌 其 在這裡 明顯表示某個與武丁敵對族團的名號 該族團類似羌人 只是羌人是與羊 有關的族團 而 人的名號卻涉及老虎 以筆者淺見 武丁時代還不能討論 方 國邦之形成 三字的關係是 前者為地名 中者是此地的水名 後者則是在此地生活的族群 應是在殷商王國的邊疆地 所以殷商王國面對這些必須克服的族群 最後將 地劃為殷商的影響地 在 地進行一些活動 直至康丁時期纔出現 方 的紀錄 可見 地的 人已建立了國邦 使殷商王國努力征伐 追求毀滅 方 征 方 合集 貞 王其 方 用五 不 合集 方 合集 惟 又 方 戍 屯南 3637 庸 方 不雉眾 屯南 3655 有些卜辭紀錄比較複雜的關係 又提到其它方國 78

9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 惟 ) 馬? ( 惟 ) 小 臣, 口? ( 惟 ) 小 臣,? 合 集 呼 王, 其 悔? ( 惟 ) 可 白 呼 絴 方 方 方? 呼? 合 集 ( 惟 ) ( 媺 ) 用 洀 (?), 于 之 若, 方, 不 雉 眾? 戍 从 方, 戍? 方? 合 集 從 合 集 紀 錄 能 看, 伐 方 的 事 情 牽 連 著 戍 守 商 王 國 邊 境 的 問 題, 所 以 方 國 的 位 置 應 在 商 的 邊 境 上 這 類 的 紀 錄 屢 次 出 現 : 戍 弗 及 方? 戍 及 方? 戍 甲, 伐 方,? 弗? 戍 及 于 又 襄? 襄? 合 集 戊 申 于 翌 日 己? 戍 及 方? 弗 及? ( 系 ) 方 方 作? 合 集 在 這 時 代, 地 已 離 不 開 此 地 方 國 的 意 思, 所 以 字 已 成 為 的 省 文 合 集 言 : 癸 丑 卜, 彝 在 廳, 在 門 旡? 門 可 能 指 國 的 城 門, 但 另 有 一 個 可 能 是 商 王 國 將 自 己 領 土 與 國 之 間 的 邊 疆 稱 呼 為 門 帝 乙 帝 辛 的 時 候, 商 與 的 關 係 已 有 變 化, 方 似 乎 已 成 為 商 王 國 半 附 庸 的 國 家 : 乙 丑 王 卜, 貞 : 今 ( 占 ) 巫 九, 余 亡, 告 侯 田 冊 方 羌 方 羞 方 庚 方, 余 其 比 侯 田, 甾 戔 四 封 方? 合 集 己 酉 王 卜, 貞 : 余 征 三 封 方, ( 惟 ) 令 邑, 弗 悔, 不 亡 在 大 邑 商? 王 曰 : 大 吉, 在 九 月 遘 上 甲 五 牛? ( 惟 ) 令 合 集 卜 在 貞 : 方, 余 从 王 曰 : 大 吉 合 集 乙 亥 王 卜, 暨 蔖 方, 敦 妥 余 一 人 自 上 下 示 告 于 合 集 貞 王 其 方 用 五 不 合 集 乙 卯 王 卜 在, 貞 : 余 其 敦, ( 惟 ) 十 月, 戊 申? 王 曰 : 吉, 在 八 月 英 2523 有 關 方 這 個 國 家, 學 者 們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想 法 楊 樹 達 先 生 認 為, 方 即 是 詩 大 雅 皇 矣 所 提 及 密 人 不 ㄋ 共, 敢 拒 大 邦, 侵 阮 徂 共 的 徂 國, 鄭 玄 箋 : 阮 也 徂 也 共 也 三 國 犯 周 而 文 王 伐 之, 密 須 之 人 乃 敢 距 其 義 兵 違 正 道, 是 不 直 也 但 未 進 一 步 考 證 其 地 望 1, 此 說 法 既 難 2 以 證 明 亦 難 以 否 定 陳 夢 家 孫 亞 冰 和 林 歡 先 生 都 認 為 方 在 殷 國 之 西, 島 邦 男 先 生 則 認 為 是 在 3 殷 國 之 東, 此 兩 種 說 法 的 根 據 都 較 弱 丁 山 先 生 依 靠 傳 世 文 獻 將 與 連 接, 認 為 即 是 酇, 淮 北 沛 郡 之 別 名 4 ; 陳 邦 1 楊 樹 達, 積 微 居 甲 文 說, 北 京 : 中 國 科 學 院 出 版 社,1954 年, 卷 下, 頁 陳 夢 家, 殷 虛 卜 辭 綜 述, 頁 298; 孫 亞 冰 林 歡, 商 代 地 理 與 方 國, 商 代 史 卷 十,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頁 島 邦 男 著 濮 茅 左, 顧 偉 良 譯, 殷 墟 卜 辭 研 究,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6 年, 頁 丁 山, 夷 考, 中 央 研 究 院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2 本 4 分,1932 年, 頁

9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懷 先 生 的 說 法 亦 相 同 5 從 傳 世 文 獻 角 度 來 看, 此 說 法 好 像 可 以 自 圓 其 說, 但 是 殷 周 到 西 漢 的 文 字 變 化 相 當 大, 從 春 秋 以 來 的 字 基 本 上 已 成 為 拼 音 字, 用 意 為 且 連 詞, 所 以 也 可 能 只 是 用 作 聲 符 而 已 林 沄 先 生 從 殷 周 出 土 文 獻 著 手 討 論, 獲 得 的 結 論 完 全 不 同 : 他 將 西 周 中 晚 期 史 牆 盤 恐 狄 虘 髟, 伐 夷 童 與 北 京 房 山 區 琉 璃 河 黃 土 坡 村 出 土 西 周 早 期 的 太 保 盉 太 保 罍 令 克 侯 于 匽 ( 燕 ), 使 貍 髟 之 句 作 了 對 照, 以 確 定 殷 周 之 際 國 地 望 在 燕 國 之 東 北 6 依 此 可 以 推 知, 人 族 群 來 自 興 安 嶺 山 脈, 因 此 他 們 建 國 時, 立 都 在 燕 國 之 東 北 甲 骨 文 表 達 殷 商 因 戍 守 國 境 而 征 伐 人, 恰 好 符 合 地 理 的 關 係, 這 一 點 也 旁 證 林 沄 先 生 的 判 斷 : 人 從 山 脈 下 的 渤 海 攻 擊 大 商 之 境 西 周 初 年 時 侯 軍 被 派 遣 到 燕, 組 織 狸 羌 等 三 個 東 北 方 國 的 聯 盟 軍 隊, 共 同 平 定 髟 人 的 侵 擾 不 過, 西 周 早 期 大 保 簋 載 : 王 伐 彔 子 ( 聽 ), 氒 ( 厥 ) 反 西 周 早 期 小 臣 簋 銘 文 又 言 : 東 尸 ( 夷 ) 大 反 兩 者 皆 顯 示 出 人 重 新 反 抗 周 政 權, 攻 擊 周 的 東 土 從 將 周 原 當 作 是 中 央 的 角 度 來 看, 人 是 東 夷, 即 是 東 北 夷, 同 時 亦 不 能 排 除 西 周 時 期 的 這 些 山 地 人, 從 興 安 嶺 遷 移 到 燕 山, 再 從 燕 山 到 渤 海 一 路 南 下 到 達 山 東 的 可 能 性 山 東 省 費 縣 出 土 了 一 套 殷 周 之 際 的 族 銅 器 7, 雖 然 就 總 體 而 言, 帶 有 該 族 名 的 青 銅 器 出 土 地 點 頗 為 零 散, 不 能 代 表 本 族 最 初 的 活 動 區 域, 但 在 山 東 出 土 的 這 一 套 族 銅 器, 極 有 可 能 代 表 族 的 某 旁 支, 從 渤 海 進 黃 河 遷 徙 南 下 至 較 遠 地 區 的 情 況 大 保 簋 出 土 的 地 點 亦 是 山 東 省 梁 山 縣, 小 臣 簋 出 土 在 河 南 之 東 北 濬 縣, 三 個 地 點 相 距 不 遠, 皆 符 合 這 條 路 線 因 此 可 以 假 設, 西 周 早 期 族 的 主 要 活 動 區 在 燕 山 東 北, 但 黃 河 下 游 匯 入 渤 海 地 帶 的 地 區 同 樣 也 是 族, 他 們 卻 面 臨 且 反 抗 了 周 的 政 權, 因 為 如 此, 故 特 別 派 遣 侯 軍 以 克 制 族 不 入 黃 河 流 域 之 地 直 至 西 周 中 期, 彔 尊 和 彔 卣 各 言 : 淮 尸 ( 夷 ) 敢 伐 內 國 馬 承 源 銘 文 選 對 銘 文 中 通 見 的 字, 都 視 為 嘆 詞, 此 恐 怕 不 妥 在 該 銘 文 的 紀 錄 裡, 與 淮 夷 兩 族 來 攻 擊 周 與 淮 夷 兩 族 群 一 起 出 現, 完 全 是 兩 件 相 隔 不 近 之 地 方 的 事 情 : 從 東 北 來 攻 擊 周, 淮 夷 從 東 南 來 攻 擊 周, 共 同 造 成 對 周 東 邊 的 風 險 或 者 另 有 可 能, 西 周 中 期 時 有 族 的 某 旁 支, 確 實 南 下 到 淮 河 的 北 岸, 即 丁 山 先 生 的 論 述 確 實 可 以 代 表 西 周 中 晚 期 的 情 況, 淮 北 商 丘 永 城 的 確 實 為 人 晚 期 所 建 立 的 城 邦 這 些 問 題 我 們 可 能 沒 辦 法 回 答, 殷 周 歷 史 實 際 上 一 片 空 白, 地 區 之 間 的 關 係 族 群 流 動 分 合 興 衰, 都 是 難 以 掌 握 的, 只 能 從 零 散 的 資 料 觀 察, 並 思 考 資 料 所 隱 顯 之 昔 日 生 活 8 西 周 青 銅 器 上 亦 有 數 次 出 現 作 族 名 或 人 名 的 情 況, 出 土 的 地 點 頗 為 零 散, 且 大 部 分 器 物 無 出 土 資 料, 所 以 我 們 只 能 觀 察 人 在 西 周 的 存 在, 無 法 探 索 他 們 是 否 保 留 團 體 的 活 動, 或 是 已 被 周 同 化 的 族 後 裔 情 況 如 何 例 如, 陝 西 扶 風 縣 有 出 土 西 周 早 期 的 爵 和 簋, 西 安 市 出 土 西 周 中 期 大 師 簋, 又 有 出 處 不 明 的 大 師 豆, 這 都 可 能 代 表 族 的 某 一 家 歸 入 於 周, 成 為 周 國 的 將 軍 9 西 周 晚 期 另 有 出 現 為 地 名 之 字, 如 在 散 氏 盤 載 : 以 西 或 言 : 援 奪 行 道 其 地 望 已 不 可 考 在 西 周 中 期 生 史 簋 銘 文 上, 字 又 獲 得 新 義, 銘 文 曰 : 用 事 氒 ( 厥 ) 日 丁, 用 事 氒 ( 厥 ) 考 日 戊 從 文 句 的 互 文 結 構 可 看, 字 似 乎 用 作 祖 的 意 思, 春 秋 時 亦 有 相 同 的 例 子, 如 春 秋 晚 期 莒 叔 之 仲 子 平 鐘 的 銘 文 但 在 春 秋 戰 國 文 字 中, 更 普 遍 的 情 況 是 字 只 是 且 連 詞 的 意 思 罷 了, 所 以 到 了 傳 世 文 獻 時 代, 該 字 作 族 群 的 本 意 恐 已 被 忘 記 是 故, 晚 編 的 傳 世 文 獻 難 以 提 供 準 確 的 線 索, 而 林 沄 先 生 採 用 殷 末 周 初 的 資 料 來 探 討 方 地 望, 纔 能 令 人 信 用 較 為 可 靠 5 陳 邦 懷, 殷 虛 書 契 考 釋 小 箋, 頁 3 6 林 沄, 釋 史 牆 盤 銘 文 中 的 逖 髟, 林 沄, 林 沄 學 術 文 集, 北 京 : 中 國 大 百 科 全 書 出 版 社, 1998 年, 頁 甗 鼎 簋 豆 卣 尊 觶 觚 爵 斝 盉 罍 角 殘 片, 集 成 器 號 為 新 彙 編 另 外 難 以 確 定 的 問 題 是 第 乙 帝 辛 時 代 卜 辭 中 出 現 蔖 三 種 國 名, 這 三 種 寫 法 是 否 完 全 無 義 之 別, 或 者 帶 有 一 些 意 義 上 的 差 異? 西 周 銘 文 出 現 一 位 的 伯 君 ( 大 師 小 子 伯 父 鼎 ), 字 的 寫 法 為 與 蔖 字 的 寫 法 近, 是 否 同 一 國 的 紀 錄, 或 者 與 蔖 無 關 聯? 這 都 是 難 以 捉 摸 理 解 的 歷 史 之 謎 9 其 它 器 主 為 人 的 青 銅 器 還 有 西 周 早 期 的 戊 爵 卣 尊 觚 作 父 辛 壺 ; 西 周 中 期 的 鐘 鐘 仲 父 簋 ; 西 周 晚 期 的 妊 簋 魯 士 商 簋 魯 士 商 匜 伯 簋 等 80

93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林 沄 先 生 採 用 出 土 及 傳 世 文 獻 並 與 東 北 考 古 對 照, 作 了 系 統 的 考 證, 獲 得 成 果 應 該 不 存 疑, 解 決 了 幾 項 關 鍵 的 問 題 : 證 明 了 人 族 群 原 本 是 來 自 興 安 嶺 山 脈 的 獵 民, 是 故, 他 們 有 的 國 邦 建 在 燕 國 之 東 北 從 地 理 關 係 來 看, 興 安 嶺 長 白 山 脈 一 路 通 到 錫 霍 特 山 脈, 皆 是 同 一 生 活 範 圍, 也 恰 好 是 東 北 虎 的 發 祥 地 山 地 獵 民 的 流 動 率 高, 東 北 到 錫 霍 特 山 西 南 到 燕 山, 都 是 他 們 的 活 動 範 圍, 此 地 域 更 有 幾 條 水 路 交 通 命 脈 : 黑 龍 江 松 花 江 烏 蘇 里 江 等, 也 都 包 含 了 很 多 支 流, 以 及 從 日 本 海 到 渤 海 沿 的 海 路 線 所 以 東 北 山 脈 地 帶 可 以 說 是 一 個 大 的 生 活 區 域 自 古 至 今, 此 地 都 是 通 古 斯 人 種 的 活 動 範 圍 據 十 七 世 紀 人 類 學 的 研 究, 此 地 由 通 古 斯 人 所 掌 握, 其 中 有 以 下 幾 種 :(1) 通 古 斯 河 的 通 古 斯 人, 住 在 中 西 伯 利 亞 葉 尼 塞 河 流 域 ;(2) 犬 通 古 斯 人, 住 在 東 西 伯 利 亞 勒 拿 阿 爾 丹 河 流 域, 他 們 是 駕 犬 車 並 崇 拜 狗 的 獵 人, 經 常 出 現 與 狗 合 葬, 以 及 在 送 葬 儀 式 中 吃 狗 肉 的 喪 禮 ;(3) 鹿 通 古 斯 人, 住 在 黑 龍 江 之 北 岸, 他 們 是 駕 鹿 車 並 從 獵 鹿 逐 步 發 展 到 馴 養 鹿 之 生 活 方 式 的 人 ;(4) 馬 通 古 斯 人, 他 們 會 騎 馬, 住 在 後 貝 加 爾 湖 畔 黑 龍 江 下 游 松 花 江 烏 蘇 里 江 流 域 地 帶 上 二 十 世 紀 人 類 學 研 究 顯 示, 通 古 斯 人 的 祖 先 在 距 今 年 間, 已 在 中 國 的 東 北 地 區 活 動, 並 與 中 原 地 區 有 來 往 所 謂 馬 通 古 斯 人 原 本 應 該 是 草 原 族 群, 在 黑 龍 江 和 蒙 古 草 原 活 動, 部 分 養 馬 的 草 原 族 群 到 了 黑 龍 江 下 游 的 森 林 地 帶 後, 與 本 地 古 亞 細 亞 (Palaeo-Asiatic) 獵 民 同 化, 其 中 部 分 人 群 開 始 以 駕 鹿 取 代 駕 馬 的 技 術 10 同 時, 學 者 們 發 現, 在 通 古 斯 的 神 話 和 薩 滿 儀 式 中, 老 虎 都 是 地 位 崇 高 的 神 獸 11, 這 均 屬 對 通 古 斯 人 認 識 的 常 識 更 詳 細 的 研 究 顯 示 :(1) 崇 拜 老 虎 的 通 古 斯 人 是 源 自 偏 南 黑 龍 江 及 其 支 流 流 域, 而 活 動 在 勒 拿 河 阿 爾 丹 河 流 域 的 通 古 斯 人 則 崇 拜 別 的 動 物 ;(2) 黑 龍 江 下 游 的 通 古 斯 人 不 僅 崇 拜 老 虎, 更 將 之 視 為 自 己 的 祖 先, 而 把 自 己 當 作 老 虎 這 一 神 秘 祖 先 的 後 裔, 也 就 是 說, 典 型 地 具 有 以 老 虎 為 圖 騰 的 概 念 (3) 這 些 崇 拜 老 虎 的 通 古 斯 人 的 活 動 範 圍 北 到 鄂 霍 次 克 海 邊 南 到 松 花 江 烏 蘇 里 江 但 他 們 並 不 能 被 視 為 一 個 民 族, 他 們 之 間 分 合 關 係 較 複 雜 (4) 從 語 言 的 異 同 可 以 分 為 兩 組 : 住 在 黑 龍 江 下 游 至 入 海 口 濱 海 省 ( 哈 巴 羅 夫 斯 克 邊 疆 區 ) 錫 霍 特 山 脈 的 奧 羅 奇 人 和 尼 夫 赫 人 ( 吉 利 亞 克 人 ), 以 及 住 在 黑 龍 江 濱 海 省 錫 霍 特 山 脈 長 白 山 脈 的 赫 哲 族 但 這 兩 種 民 族 中, 有 部 分 族 群 認 為 自 己 的 祖 先 是 棕 熊, 而 其 餘 的 族 群 則 將 自 己 視 為 老 虎 的 後 裔 12 古 代 崇 拜 老 虎 的 地 區, 主 要 是 北 滿 洲 包 括 古 高 麗 族 赫 哲 族 烏 德 蓋 族 烏 爾 奇 涅 吉 達 爾 族 等 通 古 斯 民 族, 都 將 老 虎 視 為 自 己 的 始 祖 在 通 古 斯 的 神 話 和 薩 滿 儀 式 中, 老 虎 必 定 是 地 位 崇 高 的 神 獸 13 阿 穆 爾 河 流 域 的 氣 候 並 不 適 合 農 耕 的 發 展, 早 期 的 當 地 人 民 必 須 靠 狩 獵 和 漁 獵 維 生, 生 活 周 遭 就 屬 老 虎 最 為 強 壯 兇 猛, 因 此 人 們 才 會 神 化 崇 拜 這 種 肉 食 動 物 在 華 北 地 區, 目 前 發 現 最 早 的 老 虎 造 型, 是 新 石 器 時 代 遼 東 後 漥 遺 址 的 石 刻 ( 西 元 前 3500 年 左 右 ) 14 而 在 現 代 中 國 的 邊 界 一 帶, 黑 龍 江 烏 蘇 里 江 沿 岸, 發 現 了 很 多 岩 畫, 其 年 代 涵 蓋 自 中 石 器 到 中 世 紀 時 代 近 萬 年 的 時 間, 在 新 石 器 岩 畫 中, 已 可 見 有 東 北 虎 的 神 化 造 型 15 人 的 族 名 恰 好 是 虎 頭 之 祖 : 字 形 直 接 表 達 以 虎 為 祖 的 意 思 以 筆 者 淺 見, 甲 骨 文 的 紀 錄, 可 以 旁 證 人 類 學 對 古 通 古 斯 人 的 起 源 和 早 期 活 動 的 假 設, 包 括 史 祿 國 先 生 的 所 提 出 早 期 古 通 古 斯 人 與 中 原 有 密 切 來 往 的 想 法 16 殷 商 時 他 們 攻 擊 商 國 之 邊 境, 西 周 初 臨 時 與 周 或 燕 聯 盟, 10 Максимов, А.Н.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е оленеводства. " Ученые записки РАНИОН, т. VI, 1928, сc.3-37; Shirokogoroff, S( 史 祿 國 ).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Northern Tungus. Shanghai, Е.В.Шаньшина. Мифология претворения у тунгусоязычных народов юга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России. Опыт миф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и общего анализа. 12 Золотарев, А. Пережитки тотемизма у народов Сибири. Лен.: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нститута народов Севера, Е.В.Шаньшина. Мифология претворения у тунгусоязычных народов юга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России. Опыт мифологической реконструкции и общего анализа. Владивосток: Дальнаука, 許 玉 林 傅 仁 義 王 傳 普, 遼 寧 東 溝 縣 後 窪 遺 址 發 掘 概 要, 文 物,1989 年 第 12 期, 頁 1-22, 圖 版 參 :5 15 А.П.Окладников. Петроглифы Нижнего Амура. Л.: Наука, 1971; 汪 玢 玲, 中 國 虎 文 化 研 究, 長 春 : 東 北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年, 頁 Shirokogoroff, 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Northern Tungus. 81

94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共 同 征 伐 髟 人, 但 此 後 又 繼 續 攻 擊 周 的 東 北 地, 或 者 再 南 下 至 黃 河 下 游, 並 從 東 邊 攻 擊 周 國 的 屬 地 三 和 的 族 群 屬 性 活 動 範 圍 和 古 國 的 地 望 直 至 殷 商 末 期, 甲 骨 金 文 中 又 出 現 了 幾 個 以 虎 為 自 稱 的 古 國, 其 中 以 和 兩 古 國 似 乎 最 相 近 於 的 領 土 所 在 之 地 帶, 而 建 國 之 地 推 測 是 商 王 曾 用 的 獵 區 ( 一 ) 國 的 歷 史 考 甲 骨 文 中 多 次 出 現 从 ( ) 的 幾 種 字 形, 都 是 商 王 狩 獵 之 地, 或 作 地 名 以 及 本 地 活 動 獵 人 的 族 號, 未 見 有 邦 國 的 設 立 直 至 西 周 早 期, 銘 文 提 供 新 的 線 索, 从 的 或 字 不 僅 作 地 名 和 族 名, 更 另 作 國 名 有 口 偏 旁 的 ( ) 和 無 口 偏 旁 的 ( ) 字 不 應 區 分, 皆 指 同 一 族 國 從 族 的 銘 文 可 以 看 出 本 族 國 在 西 周 時 期 的 存 在 以 及 與 周 關 係 的 演 化 叔 父 鬲 的 銘 文 曰 : 叔 父 乍 ( 作 ) 鼎 只 表 達 有 一 位 族 的 人 製 造 了 禮 器 從 叔 父 鬲 的 形 狀 看 似 乎 為 北 方 的 禮 器, 特 別 相 似 於 內 蒙 古 自 治 區 翁 牛 特 旗 巴 嘎 塔 拉 蘇 木 哈 日 敖 包 村 出 土 夏 家 店 下 層 晚 期 的 宁 甗, 但 其 本 身 沒 有 出 土 紀 錄, 出 處 不 明, 所 以 製 造 地 方 和 文 化 屬 性 難 以 判 斷 吹 鼎 銘 文 曰 : 吹 鼎 乍 ( 作 ) 妊 彝 受 祭 祀 者 是 妊 妣 考 而 時 代 相 近 西 周 早 期 鼎 的 銘 文, 記 載 了 人 的 身 分 及 官 位 : 隹 ( 唯 ) 二 月 初 吉 庚 寅, 才 ( 在 ) 宗 周, 中 ( 仲 ) 賞 氒 ( 厥 ) 迖 ( 逐 ) 毛 ( 旄 ) 兩 馬 匹, 對 揚 尹 休, 用 乍 ( 作 ) 己 公 寶 彝 仲 是 一 位 尹 長, 屬 周 王 室 的 宰 官, 在 周 宗 廟 進 行 賞 賜 儀 式 鼎 來 源 不 明, 但 以 筆 者 淺 見, 假 如 宗 周 是 指 周 都 的 宗 廟, 很 難 想 像 在 中 央 宗 廟 裡 的 賞 賜 者, 是 仲 而 非 周 王 所 以 更 加 合 理 地 推 論 : 仲 在 周 大 國 的 網 絡 裡, 接 受 了 地 方 尹 長 的 身 分, 亦 與 周 王 室 有 血 緣 關 係, 所 以 在 他 管 理 的 地 區 裡, 最 高 的 政 治 所 在 是 周 宗 廟, 在 宗 周 裡, 仲 進 行 重 要 的 禮 儀 和 發 令, 表 示 他 的 命 令 代 表 周 天 子 的 政 權 獻 簋 更 加 明 確 地 記 錄 這 種 意 思 : 隹 ( 唯 ) 九 月 既 朢 ( 望 ) 庚 寅, 白 ( 伯 ) 于 遘 王 休, 亡 尤 ( 朕 ) 辟 天 子, 白 ( 伯 ) 令 氒 ( 厥 ) 臣 獻 金 車, 對 ( 朕 ) 辟 休, 乍 ( 作 ) ( 朕 ) 文 考 光 父 乙, 十 枻 ( 世 ) 不 ( 忘 ), 獻 身 才 ( 在 ) 畢 公 家, 受 天 子 休 首 先 銘 文 中 被 稱 為 伯, 據 此 可 推 知 他 是 某 小 國 的 統 治 者, 所 以 已 能 肯 定 國 的 存 在 同 時 國 屬 於 周 國 網 絡 的 政 治 區, 伯 在 九 月 庚 寅 日 到 中 央 朝 見 周 天 子, 覲 禮 順 利 成 功, 因 此 伯 代 表 天 子 賞 賜 予 自 己 的 臣 獻, 而 給 他 一 輛 車 和 一 塊 銅 料 製 造 本 禮 器 用 這 些 禮 物 應 是 由 周 王 先 賜 給 伯, 所 以 獻 是 對 周 天 子 表 示 感 謝 獻 製 造 祭 祀 自 己 祖 先 的 禮 器 時 強 調, 本 身 應 屬 於 畢 公 的 親 戚, 但 是 在 畢 公 的 家 裡 他 的 地 位 可 能 不 高, 所 以 為 臣 於 伯 或 許 就 是 因 為 畢 公 家 與 周 王 室 的 親 密 性, 臣 獻 在 伯 與 周 王 室 的 關 係 有 重 要 的 角 色 17 獻 簋 的 銘 文 很 特 殊, 極 少 有 賞 賜 者 為 兩 個 人 的 紀 錄 在 幾 乎 所 有 記 載 賞 賜 的 銘 文 敘 述, 都 是 被 王 或 侯 賞 賜 之 後, 器 主 針 對 賞 賜 者 表 示 承 諾 和 感 謝, 然 後 製 造 祭 祀 祖 先 的 禮 器 但 獻 簋 則 表 達 具 體 賞 賜 者 是 伯, 被 感 謝 者 卻 是 周 天 子 筆 者 認 為, 其 隱 現 西 周 前 半 葉 不 同 地 區 間 權 威 貴 族 的 關 係, 以 及 周 國 家 網 絡 的 形 成 和 運 作 另 外, 我 們 可 以 發 現, 雖 然 獻 說 自 己 屬 畢 公 之 家 屬, 但 他 的 禮 器 卻 被 發 現 在 離 畢 公 之 封 地 很 遠, 即 在 燕 山 南 腳 下, 河 北 涿 鹿 縣 這 一 點 也 會 讓 我 們 思 考 伯 之 國 的 地 望 可 能 偏 東 北, 是 與 是 相 近 的 小 國 叔 觶 銘 文 載 : 叔 作 公 寶 彝 將 祖 先 稱 之 為 公 以 表 達 為 古 國 的 概 念 簋 銘 文 載 : 侯 ( 釐 ) 馬 四 匹 臣 一 家 貝 五 朋 ( 揚 ) 侯 休 用 乍 ( 作 ) 中 ( 仲 ) 好 寶 在 周 的 大 國 網 絡 裡, 國 的 地 位 似 乎 有 提 升, 已 獲 得 侯 的 身 分, 統 治 賞 賜 不 需 要 依 靠 周 王 的 名 義, 以 本 身 的 名 義 去 進 行 即 可 銘 文 既 有 描 述 在 位 侯 的 事 情, 亦 有 提 及 仲 祖 先 ( ) 國 的 生 命 比 ( ) 長, 西 周 中 期 侯 簋 蓋 記 載 : 侯 乍 ( 作 ) 姜 氏 寶 彝, 方 17 此 外, 西 周 早 期 鼎 裡 似 乎 有 提 及 兄, 但 銘 文 的 意 思 不 清 楚, 馬 承 源 也 不 認 為 銘 文 提 及 兄, 他 的 解 釋 的 意 思 似 乎 獻 簋, 但 卻 依 然 不 甚 明, 所 以 免 討 論 82

95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事 姜 氏, 乍 ( 作 ) 寶 ( 簋 ) 妊 寶 ( 簋 ), 方 其 日 受 銘 文 一 方 面 表 達 國 侯 族 崇 拜 對 象 之 傳 承, 與 西 周 早 期 的 吹 鼎 一 樣, 在 銘 文 中 提 出 祭 祀 妊 妣 考, 另 一 方 面 還 有 祭 祀 姜 氏, 則 表 達 當 時 與 姜 氏 有 通 親 的 關 係 姜 氏 與 周 的 姬 氏 有 親 屬 關 係, 或 許 可 以 推 論 : 就 是 通 過 姜 氏, 人 與 姬 氏 發 生 血 緣 關 係, 故 在 其 國 建 立 了 宗 周 之 國 廟 侯 簋 蓋 出 土 的 地 點 與 獻 簋 很 近, 也 是 在 燕 山 的 南 腳 下 河 北 保 定 市 出 土 西 周 中 期 侯 壺 的 銘 文 載 : 侯 乍 ( 作 ) ( 旅 ) 彝 同 時 仲 鼎 和 仲 簋 的 銘 文 各 載 : 中 ( 仲 ) 乍 ( 作 ) ( 旅 ) 彝 當 時 ( ) 國 的 統 治 者 應 該 依 然 是 同 一 個 族, 最 高 地 位 者 有 侯 的 身 分, 其 它 家 屬 有 仲 等 身 分 或 完 全 不 表 達 他 的 身 分, 如 尊 的 銘 文 載 : 乍 ( 作 ) ( 得 ) 寶 彝, 其 萬 年 用 我 們 只 能 知 道 這 是 一 位 侯 族 室 的 家 屬 人 到 了 西 周 晚 期, 人 只 是 出 現 在 被 崇 拜 祖 先 中 : 師 趛 乍 ( 作 ) 姬 旅 ( ), 子 孫 其 萬 年 永 寶 用 師 趛 周 生 乍 ( 作 ) ( 妘 ) 賸 ( 媵 ) ( 簋 ) 周 生 簋 周 生 盤 據 此 可 以 判 斷, 到 了 西 周 晚 期, 國 可 能 已 亡, 侯 族 的 後 裔 可 能 散 到 各 地 但 保 留 對 自 己 祖 先 的 崇 拜 有 助 於 討 論 國 地 望 的 資 料 不 多, 因 為 國 大 部 分 青 銅 器 沒 有 出 處 紀 錄, 只 有 獻 簋 與 侯 簋 蓋 兩 件 才 知 道 出 土 地 點, 且 這 都 是 燕 山 地 區 18 但 同 時 從 古 文 字 的 角 度 來 說, 从 木 虎 或 虍 字 體, 即 从 的 樝 从 的 和 从 虎 的, 在 古 文 字 學 界 都 被 視 為 有 親 密 關 聯 的 ; 同 時 ( ) 與 ( ) 亦 視 為 親 近 的 字 體, 而 ( ) 被 視 為 樝 字 的 異 構 19 這 些 想 法 應 有 些 道 理, 同 時 我 們 應 該 考 慮, 字 體 的 親 近 離 不 開 其 所 表 達 意 思 的 親 近 據 此 可 以 初 步 推 論, 與 地 族 群 和 國 家 之 間 的 關 連 性, 所 以 國 青 銅 器 在 燕 山 出 土, 可 能 符 合 表 達 本 國 的 地 域 所 在 至 於, 從 資 料 判 斷, 族 的 活 動 應 該 亦 在 東 北, 相 關 的 紀 錄 最 早 出 現 在 帝 乙 或 帝 辛 的 時 代, 後 來 族 在 古 國 附 近 亦 建 立 了 小 國 ( 二 ) 國 的 歷 史 考 在 帝 乙 帝 辛 時 期 的 甲 骨 文 中 合 集 有 記 載 : 戊 辰 高 往 來? 在 步 望, 無 災? 可 見 與 是 兩 個 相 關 的 地 名, 其 中 及 其 它 从 字 類 是 商 王 狩 獵 的 地 名, 但 地 的 紀 錄 極 少 且 似 乎 與 狩 獵 無 關 合 集 曰 : 庚 午 卜, 王 在 卜? 在 祖 庚 祖 甲 時 代 卜 辭 中 是 一 所 商 王 占 卜 的 地 點 該 記 錄 之 外, 目 前 只 有 一 個 帝 乙 帝 辛 時 期 的 殘 片 而 已 20, 因 資 料 極 少, 難 以 探 討 不 過, 王 襄 李 孝 定 饒 宗 頤 等 學 者 都 將 从 木 虍 的 字 與 金 文 中 从 木 虎 的 ( ) 和 ( ) 字 作 連 接 21 這 種 連 接 相 當 準 確, 即 是 同 一 字 的 異 構 而 已 該 字 在 甲 骨 文 中 只 作 地 名, 而 在 殷 末 周 初 的 金 文 中, 它 作 器 主 的 族 名, 如 父 辛 觚 父 辛 爵 父 辛 觚 等 禮 器, 都 紀 錄 了 對 族 祖 先 的 崇 拜, 但 因 這 些 禮 器 只 有 三 字 的 銘 文, 出 處 亦 不 明, 所 以 我 們 只 能 知 道 : 族 的 祖 先 與 殷 商 王 族 一 樣 用 日 名 廟 號, 這 幾 件 禮 器 所 記 錄 的 祖 先 是 以 辛 為 日 名 22 宰 角 的 銘 文 較 長, 其 言 曰 : 庚 申, 王 才 ( 在 ) ( 闌 ), 王 各, 宰 从 ( 從 ), 易 ( 賜 ) 貝 五 朋, 用 乍 ( 作 ) 父 丁 彝 才 ( 在 ) 六 月, 隹 ( 唯 ) 王 廿 祀, 翌 又 五 馬 承 源 先 生 認 為, 這 是 帝 辛 後 主 時 代 的 禮 器 23, 此 斷 代 基 本 上 是 可 從 的 銘 文 敘 述 庚 申 一 天 商 王 到 了 蘭 地, 並 有 一 位 宰 官 從 著 王 而 被 賞 賜, 因 此 宰 製 作 祭 祀 自 己 祖 先 父 丁 的 禮 器, 這 件 事 情 發 生 18 此 外, 周 生 盤 源 自 瀋 陽 故 宮 舊 藏, 或 許 也 表 達 他 地 點 的 發 現 19 周 法 高 主 編, 金 文 詁 林, 香 港 : 中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年, 第 五 卷, 頁 第 六 卷, 頁 另 參 漢 語 大 字 典 編 纂 委 員 會 編, 漢 語 大 字 典, 武 漢 : 湖 北 辭 書 出 版 社 成 都 : 四 川 辭 書 出 版 社, 年, 頁 即 合 集 曰 : 丙 往 意 思 完 全 不 明 21 于 省 吾 主 編 姚 孝 遂 按 語 編 撰 : 甲 骨 文 字 詁 林,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9 年 ( 後 引 講 稱 甲 詁 ), 頁 有 關 日 名 廟 號 系 統 參 郭 靜 云, 殷 商 王 族 祭 日 與 祖 妣 日 名 索 隱, 甲 骨 文 與 殷 商 史 新 二 輯, 上 海 古 籍,2011 年, 頁 馬 承 源 主 編, 商 周 青 銅 器 銘 文 選, 器 號 七 83

96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於 商 王 第 二 十 祀 祭 第 五 翌 祭 的 時 段 甲 骨 文 中 還 有 从 从 女 的 ( ) 字, 是 一 個 祈 禱 對 象, 出 現 在 康 丁 時 期 的 卜 辭 中 : 其 求 年 于, 鼎 吉 合 集 其 求 年 于, 今 日, 又 ( 有 ) 雨? 合 集 可 能 是 地 族 的 崇 拜 對 象, 卜 辭 所 錄 似 乎 向 神 母 祈 求 豐 年 之 錄 資 料 缺 乏, 所 以 不 能 作 充 分 的 研 究, 只 能 從 零 散 的 資 料 推 知, 族 可 能 是 殷 商 王 族 族 團 的 某 旁 支, 所 以 族 祖 先 用 日 名 廟 號 ; 地 應 有 平 原 一 帶, 所 以 本 地 崇 拜 對 象 能 負 責 年 收 之 事, 且 沒 有 商 王 在 地 狩 獵 的 紀 錄 但 同 時, 族 可 能 亦 有 山 林 的 生 活 經 驗, 且 此 山 林 是 老 虎 的 活 動 區, 這 是 由 族 的 族 號 所 表 達 的 以 筆 者 淺 見, 地 最 有 可 能 是 遼 河 平 原 與 東 北 山 脈 交 錯 帶, 或 是 河 北 平 原 靠 燕 山 的 地 區 西 周 早 期 土 簋 銘 文 曰 : ( 司 ) 土 乍 ( 作 ) 寶 ( 簋 ) 人 作 司 土 的 官 位 同 時 西 周 早 期 字 從 族 名 已 發 展 作 伯 國 之 名, 伯 簋 銘 文 曰 : 白 ( 伯 ) 乍 ( 作 ) 氒 ( 厥 ) 宄 室 寶 ( 簋 ), 用 追 考 ( 孝 ) 于 氒 ( 厥 ) 皇 考, 唯 用 ( 祈 ) 求 萬 年, 孫 孫 孫 子 子 永 寶 是 伯 國 的 國 君, 據 此 可 知, 西 周 早 期 有 族 所 在 的 領 土 被 視 為 國 此 國 直 至 西 周 晚 期 依 然 可 見 伯 簋 銘 文 曰 : 白 ( 伯 ) 肈 ( 肇 ) 乍 ( 作 ) 皇 考 剌 ( 烈 ) 公 ( 簋 ), 用 ( 享 ) 用 孝, 萬 年 ( 眉 ) 壽, 畯 才 ( 在 ) 立 ( 位 ), 子 子 孫 孫 永 寶 伯 簋 的 出 土 地 點 不 明, 但 有 些 線 索 助 於 推 知 器 物 來 源 和 ( ) 國 的 地 望 範 圍 有 一 件 伯 簋 1979 年 被 河 北 之 東 北 角 通 縣 物 資 回 收 公 司 回 收, 此 件 後 到 北 京 首 都 博 物 館, 另 一 件 則 被 遼 寧 省 博 物 館 收 藏 上 述 地 點 都 指 出 了 燕 山 南 北 之 範 圍 此 外, 國 伯 君 的 名 號 是, 可 能 表 示 與 的 關 係 : 國 在 西 周 晚 期 時 已 不 見, 但 與 可 能 是 有 相 近 來 源 的 族 群, 而 族 的 後 裔 則 作 為 國 的 上 層 貴 族 ( 三 ) 國 的 關 係 從 ( ) ( ) ( ) 三 族 及 三 國 的 比 較, 筆 者 推 論, ( ) 族 在 殷 商 之 前 已 在 興 安 嶺 長 白 山 脈 流 動, 殷 商 時 從 山 脈 下 燕 山 渤 海 攻 擊 大 商 之 境, 所 以 殷 商 才 會 戍 守 國 境 而 征 伐 人, 直 至 西 周 早 期, 他 們 在 燕 國 之 東 北 建 立 了 古 國, 與 周 處 於 不 同 的 關 係 : 既 曾 組 織 聯 盟 軍 隊, 亦 經 常 南 下 攻 擊 周 的 東 方 領 土 ( ) 族 來 源 應 與 ( ) 族 相 近, 但 是 由 於 从 的 地 名 都 是 商 王 狩 獵 地 帶, 此 地 不 應 該 像 興 安 嶺 長 白 山 離 殷 墟 那 麼 遠, 以 筆 者 淺 見, 此 應 為 燕 山 地 帶 ( 亦 可 能 為 太 行 山 之 東 北 區, 但 此 地 沒 有 發 現 的 禮 器 ) 西 周 早 期 的 人 建 立 古 國, 普 遍 與 周 有 所 來 往 24 ( ) 的 來 源 應 該 也 與 ( ) 族 相 近, 但 是 參 與 了 殷 商 上 層 貴 族 的 族 團, 屬 於 殷 商 王 族 的 族 群 之 一, 所 以 族 的 祖 先 用 的 是 屬 於 殷 商 王 族 喪 葬 文 化 的 日 名 廟 號, 且 宰 角 載 人 是 商 王 的 宰 官 因 為 加 入 了 殷 商 王 族 的 族 團, 所 以 族 跟 著 殷 商 王 族 南 下, 並 從 山 上 遷 徙 至 山 腳 下 的 平 原 地 區 後, 雖 然 保 留 獵 人 的 信 仰 和 自 我 認 同, 卻 也 學 習 了 農 耕 的 生 活 合 集 有 高 之 語, 或 許 顯 示 出 ( ) 族 所 居 的 山 有 非 常 高 聳 的 地 貌, 同 時 該 卜 骨 上 另 有 在 之 語, 或 許 表 達 相 對 意 思 : 前 者 可 能 在 山 上, 而 後 者 則 在 山 麓 之 下, 兩 者 相 距 的 距 離 應 是 不 遠 地 應 位 於 燕 山 南 北 平 原 地 帶 : 即 遼 河 流 域 或 河 北 的 北 區 平 原, 西 周 早 期 就 在 此 地 建 立 了 伯 君 之 國, 並 與 人 通 親, 但 有 關 國 與 周 的 關 係, 銘 文 上 沒 有 多 加 交 待 ( 以 筆 者 淺 見, 既 然 西 周 時 河 北 的 北 區 是 燕 國 的 領 土, 且 國 與 周 的 來 往 不 多, 國 地 望 是 為 遼 河 流 域 的 可 能 性 較 高 ) 四 與 族 團 的 活 動 範 圍 24 戰 國 早 期 侯 逆 簠, 侯 名 為, 應 是 髟 字 的 繁 形, 而 同 時 學 界 將 字 有 釋 為 的 異 構, 如 果 該 釋 讀 準 確, 或 許 可 以 採 用 林 沄 先 生 的 釋 史 牆 盤 銘 文 中 的 逖 髟 之 文, 看 出 東 北 族 群 的 同 化 過 程 84

97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合 集 4593 載 曰 : 貞 : 从 髟, ( 侑 ) 示 三 提 及 髟 人, 即 東 北 山 地 族 群 的 人 物 25, 與 人 記 錄 在 一 起, 因 此 可 能 也 是 對 東 北 山 地 人 的 指 稱, 卜 辭 載 曰 族 之 人 從 著 髟 族 的 人 合 集 8207 另 曰 : 貞 : 王 自 ( = 陷 ), 皿? 該 卜 辭 的 意 思 不 清 楚, 但 同 時 期 的 卜 辭 中, 另 出 現 从 皿 ( 血?) 的 族 群, 是 武 丁 商 王 征 伐 對 象 : 庚 申 卜, 貞 : 伐,? 合 集 6877 伐, 合 集 6880 與 可 能 是 同 一 族 或 親 近 兩 族 的 關 係 字 从 人, 而 另 有 从 大 的 異 構, 寫 从 皿 ( 血?), 似 乎 指 出 同 一 族 群 : 貞 : 王 伐,? 合 集 6878 貞 : 王 伐,? 合 集 6879 孫 海 波 認 為, 可 能 是 方 國 26, 但 從 卜 辭 內 容 無 法 看 出 政 權 的 成 分, 所 以 有 可 能 這 是 某 族 團 與 武 丁 之 間 敵 對 的 關 係, 或 被 武 丁 完 全 毀 滅, 或 一 次 戰 爭 後 便 不 再 碰 到 五 總 結 殷 周 時 期 南 方 的 虎 方 盧 方 似 乎 是 國 祚 長 久 影 響 力 大 的 權 威 國 家, 從 武 丁 時 期 到 西 周 中 晚 期 都 有 虎 方 盧 方 的 紀 錄, 可 見 武 丁 之 前 已 有 這 兩 國 而 東 北 地 區 的 虎 族 是 零 散 的 族 團, 應 是 將 老 虎 視 為 始 祖 的 獵 人 族 團, 直 至 殷 末 都 沒 有 建 立 過 國 家 東 北 的 是 殷 商 王 國 北 邊 上 的 族 群, 依 據 時 代 早 晚 建 立 過 生 命 不 久 的 小 國 ; 其 中, 族 經 常 攻 擊 殷 周 的 東 北 境, 而 殷 和 周 反 伐 他 們 ; 而 ( ) 族 亦 是 武 丁 時 代 殷 人 面 對 要 征 伐 的 的 物 件, 似 乎 沒 有 建 國 參 林 沄, 釋 史 牆 盤 銘 文 中 的 逖 髟 甲 詁, 頁

98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 15 世 紀 崔 溥 漂 海 錄 俗 字 探 討 ** 姜 允 玉 *** 李 効 眞 1. 引 言 漂 海 錄 (1488 年 ) 是 由 朝 鮮 人 崔 溥 撰 寫 的 一 部 長 篇 中 國 見 聞 錄 他 在 中 國 停 留 了 四 個 半 月, 回 到 朝 鮮 後 奉 命 將 所 歷 之 事 寫 下 呈 給 國 王, 是 為 漂 海 錄 由 於 在 崔 溥 之 前, 朝 鮮 人 親 見 大 江 以 南 者 近 古 所 無, 崔 氏 所 見 所 聞 都 是 難 得 的 第 一 手 材 料, 所 以 深 受 朝 廷 重 視 崔 溥 精 通 中 國 經 籍 典 章, 常 把 親 眼 所 見 親 身 經 歷 的 事 情 與 古 籍 參 證 比 勘, 文 章 簡 練 生 動, 充 分 展 示 了 崔 溥 淵 博 的 漢 學 功 底, 全 書 共 有 5 萬 4 千 余 字 但 此 書 流 布 不 廣, 只 限 朝 廷 傳 閱, 在 崔 溥 死 後 70 年 ( 公 元 1573 年, 朝 鮮 宣 祖 六 年, 明 萬 歷 元 年 ) 由 其 外 孫 柳 希 春 ( 時 任 校 書 提 調 ) 以 校 正 本 鋟 梓 刊 行, 才 得 以 傳 世, 朝 鮮 海 東 文 獻 總 錄 以 及 文 獻 備 考 都 把 它 作 為 重 要 古 籍 加 以 收 錄 漂 海 錄 里 面 出 現 了 大 量 俗 字, 從 漢 字 域 外 傳 播 史 視 角 探 究 俗 字 在 韓 國 的 傳 播 軌 跡 是 一 項 繁 重 複 雜 的 工 作 朝 鮮 俗 字 的 獨 特 性 不 僅 記 錄 了 漢 字 在 朝 鮮 的 使 用 方 式, 而 且 在 不 同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朝 鮮 文 化 特 有 的 歷 程 本 文 以 漂 海 錄 六 種 版 本 記 錄 的 俗 字 為 研 究 對 象, 從 正 字 和 俗 字 構 型 差 異 入 手, 歸 納 出 漂 海 錄 所 收 俗 字 的 類 型, 考 察 其 來 源, 並 對 漂 海 錄 俗 字 成 因 之 特 徵 進 行 探 討 2. 漂 海 錄 六 種 版 本 俗 字 分 析 2.1 版 本 漂 海 錄 現 存 六 種 版 本 在 韓 國 廣 為 人 知 的 版 本 是 英 祖 元 年 (1725) 崔 溥 六 世 外 孫 羅 斗 春 出 版 的 第 五 版, 即 補 刊 本 現 在 這 一 版 本 的 完 整 本 保 存 在 韓 國 學 中 央 研 究 院 藏 書 閣, 但 羅 斗 春 本 漂 海 錄 三 卷 中 的 第 二 第 三 卷 保 存 在 首 爾 大 學 奎 章 閣, 稱 奎 章 閣 本, 缺 卷 藏 于 高 麗 大 學 華 山 文 庫, 稱 官 板 本 1 還 有 日 本 文 庫 收 藏 的 三 種 重 要 版 本 其 中 日 本 橫 濱 金 沢 文 庫 本 在 柳 希 春 木 版 本 刊 行 4 年 後 問 世, 令 人 矚 目 此 外 還 有 陽 明 文 庫 本 東 洋 文 庫 本 和 京 都 建 仁 寺 及 內 閣 文 庫 所 藏 兩 種 德 川 時 代 寫 本 2 為 方 便 起 見, 本 文 以 收 藏 處 為 版 本 命 名, 把 這 些 版 本 分 別 命 名 為 東 洋 文 庫 本 陽 明 文 庫 本 金 沢 文 庫 本 奎 章 閣 本 藏 書 閣 本 及 華 山 文 庫 本 3 崔 溥 漂 海 錄 六 種 版 本 的 館 藏 現 狀 有 一 個 非 常 顯 著 的 特 點, 即 壬 辰 倭 亂 ( 萬 歷 朝 鮮 戰 爭, 年 ) 之 前 刊 行 的 三 種 版 本 在 韓 國 沒 有 完 帙, 而 日 本 三 個 文 庫 本 都 保 存 得 很 完 整 這 三 種 版 本 和 許 多 朝 鮮 典 籍 情 況 一 樣, 在 壬 辰 倭 亂 時 被 倭 軍 掠 往 日 本, 當 時 留 在 朝 鮮 的 刻 板 都 毀 於 戰 火 之 中 4 * 基 金 專 案 ; 韓 國 明 知 大 學 2015 年 校 內 基 金 專 案 ** 韓 國 明 知 大 學 中 文 系 教 授 *** 韓 國 明 知 大 學 中 文 系 客 員 助 教 授 1 這 一 版 本 被 認 為 是 最 早 的 版 本, 這 一 點 準 確 無 誤 但 是 無 法 知 道 準 確 的 刊 行 年 代, 高 麗 大 學 華 山 文 庫 也 僅 存 一 卷, 被 歸 類 為 貴 重 圖 書 2 參 見 尹 致 富, 韓 國 海 洋 文 學 研 究, 建 國 大 學 博 士 學 位 論 文,1992 年,131 頁 3 參 考 朴 元 熇, 崔 溥 漂 海 錄 分 析 研 究, 上 海 書 店 出 版 社,2014 年,60-61 頁 東 洋 文 庫 本 陽 明 文 庫 本 金 沢 文 庫 本 奎 章 文 庫 本 藏 書 閣 本 華 山 文 庫 本 卷 冊 漂 海 錄 三 卷 漂 海 錄 三 卷 漂 海 录 三 卷 錦 南 集 五 錦 南 集 二 卷 錦 南 集 五 ( 漂 海 录 三 卷 ) ( 漂 海 录 三 卷 ) ( 漂 海 录 三 卷 ) 版 種 銅 活 字 木 板 木 板 木 板 木 板 木 活 字 行 數 刊 年 中 宗 後 期 宣 祖 二 年 宣 祖 六 年 肅 宗 三 年 英 祖 一 年 高 宗 三 十 三 年 ( ) (1569) (1573) (1677) (1725) (1896) 大 小 漂 海 錄 很 早 由 清 田 君 錦 ( 年 ) 用 日 文 全 部 譯 出,1769 年 改 名 為 唐 土 行 程 記 出 版 此 外 有 美 國 出 86

9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葛 振 家 曾 經 提 到 過 漂 海 錄 的 學 術 和 史 料 價 值 可 與 日 本 僧 人 圓 仁 的 入 唐 求 法 巡 禮 行 記 (9 世 紀 中 葉 ) 和 馬 可 波 羅 (Marco Polo, 年 ) 的 東 方 見 聞 錄 相 媲 美 漂 海 錄 為 中 國 三 大 見 聞 記 之 一, 可 供 取 資 的 語 言 材 料 以 及 對 中 國 認 識 的 深 度 都 是 前 兩 書 所 不 能 及 的 2.2 漂 海 錄 六 種 版 本 俗 字 分 析 本 文 從 漢 字 的 字 形 功 能 歷 史 方 面 探 討 漂 海 錄 六 種 版 本 的 俗 字 字 形 方 面 的 差 異 包 括 整 字 構 件 和 筆 劃 方 面 的 差 異 而 在 功 能 方 面, 這 些 字 體 必 須 是 同 一 個 字, 因 而 要 排 除 音 義 部 分 相 同 的 異 體 字 在 歷 史 方 面, 考 察 俗 字 與 正 字 從 何 時 開 始 可 以 互 相 替 換 通 用, 尋 找 其 演 變 軌 跡 為 了 驗 證 歷 史 方 面, 本 文 主 要 選 取 戰 國 秦 漢 時 期 簡 帛 上 的 隸 書, 這 些 字 字 體 簡 單, 省 略 筆 劃 構 件 的 現 象 屢 見 不 鮮, 與 整 體 有 較 大 的 差 異, 因 而 有 著 較 高 的 應 用 價 值 裘 錫 圭 先 生 指 出 : 應 該 充 分 注 意 古 文 字 作 為 一 種 俗 體 的 特 點 5 裘 錫 圭 先 生 所 講 的 俗 體 就 是 指 俗 字 秦 漢 以 後, 漢 字 的 字 體 發 生 了 劇 變, 大 致 上 秦 漢 之 際 演 變 出 和 隸 楷 相 適 應 的 隸 草, 是 一 種 俗 體, 也 就 是 後 人 所 說 的 章 草 成 熟 的 章 草 不 僅 簡 捷, 而 且 規 則 較 為 嚴 格 6 因 此 睡 虎 地 秦 簡 一 度 被 允 許 用 來 書 寫 奏 章 及 其 他 公 文, 而 且 在 居 延 漢 簡 中 有 經 傳 的 草 字 簡 里 出 現 俗 體 因 此 秦 漢 魏 之 時 隸 書 演 變 為 楷 書, 事 實 上, 楷 書 由 隸 草 演 變 而 來 因 此 本 論 文 在 分 析 漂 海 錄 六 種 版 本 的 俗 字 時, 不 但 從 隸 草 書 體 的 歷 史 演 變 中 尋 找 其 軌 跡, 而 且 以 漢 字 構 形 學 理 論 為 依 據 歸 納 其 類 型 整 字 異 化 俗 字 (1) 迯 藏 書 閣 本 寫 作 迯 按 : 逃, 說 文 :, 亡 也 從 辵, 兆 聲 由 說 文 可 知 逃 是 形 聲 字, 但 不 難 看 出 四 聲 篇 海 (194 頁 左 ) 收 錄 的 逃 迯 兩 字 寫 道 : 徒 勞 切 遁 也, 避 也, 宋 元 以 來 俗 字 譜 逃 都 寫 作 迯 此 後 傳 統 字 書 正 字 通 字 彙 都 以 為 迯 是 逃 之 俗 字 迯, 從 辵 從 外, 即 將 聲 符 兆 換 成 外, 寫 成 了 生 動 形 象 意 思 明 確 的 會 意 字 迯, 在 高 麗 大 藏 經 異 體 字 典 8 出 現 過 27 次, 韓 國 俗 字 譜 朝 鮮 中 期 吳 億 齡 的 晩 翠 集 : 無 處 可 能 迯 ( ) 等 收 錄 此 種 字 形 根 據 上 述 記 載 數 據, 迯 是 唐 宋 時 代 開 始 流 行 的 形 聲 結 構 改 為 會 意 結 構 俗 字 (2) 旧 漂 海 錄 寫 作 旧 按 : 舊, 說 文 : 舊, 舊 留 也 從 雈 臼 聲 這 一 字 形 在 戰 國 楚 簡 上 可 見, 如 ( 郭 店 忠 3) ( 上 博 性 16.14) 直 到 漢 代 構 型 沒 有 太 大 的 變 化 但 自 唐 代 開 始 字 形 有 所 變 化, 將 正 字 的 下 部 構 件 臼 寫 作 旧 之 形 如 : 唐 杜 襄 公 碑 作, 敦 煌 歌 辭 總 編 寫 作, 此 後 敦 煌 俗 字 宋 元 以 來 俗 字 譜 舊 都 寫 作 旧 龍 龕 也 收 錄 此 字, 並 說 :, 其 九 反, 匯 音 寶 鑒 : 旧, 舊 之 畧 字 與 正 字 相 比, 旧 字 的 表 意 構 件 雈 被 省 略, 再 將 表 音 構 件 臼 改 寫 為 旧 旧 之 形 在 高 麗 字 典 只 出 現 1 次, 到 了 朝 鮮 後 期 在 杞 園 集 (1833 年 ): 依 旧 ( ) 是 氣 質 之 偏 耳 等 文 獻 里 常 見 由 此 可 知, 以 字 形 而 言, 正 字 舊 與 俗 字 旧 是 繁 簡 兩 個 形 體, 旧 屬 於 由 正 字 簡 化 而 成 的 俗 字 構 件 異 化 俗 字 版 的 英 譯 本, 即 1965 年 由 約 翰 邁 斯 凱 爾 英 譯 並 注 釋 刊 行 的 錦 漂 海 錄 譯 注 英 譯 本 只 有 原 文 的 五 分 之 四 左 右, 以 日 文 版 標 點 和 譯 文 為 依 據, 是 否 忠 實 於 原 文 尚 有 待 考 察 5 裘 錫 圭, 文 字 學 概 要, 商 務 印 書 館,1988 年 6 張 湧 泉, 漢 代 簡 牘 草 字 篇, 上 海 書 畫 出 版 社,1989 年 7 整 字 異 化 俗 字 著 眼 於 正 字 與 整 字 上 存 在 的 差 異 根 據 正 字 和 俗 字 整 字 異 化 的 原 因, 整 字 異 化 俗 字 又 有 以 下 兩 種 情 況 簡 化 整 字 而 形 成 的 俗 字 是 指 俗 字 和 正 字 雖 然 在 字 形 上 屬 於 繁 簡 兩 個 形 體, 但 記 錄 的 音 義 完 全 相 同 還 有 改 變 正 字 造 字 方 式 而 形 成 的 俗 字 8 以 下 简 称 高 麗 字 典 9 構 件 異 化 俗 字 著 眼 於 正 字 與 俗 字 在 構 件 上 存 在 的 差 異 根 據 正 字 和 俗 字 構 件 異 化 的 原 因, 構 件 異 化 俗 字 又 有 以 下 87

100 (1) 兾( ) 六種版本中 4 個版本都寫作 兾 按 冀 說文 金文字形是 北方州也 從北異聲 從北 到了漢代構件 北 已經被人誤寫為 八 之形 (漢 印) 甘谷漢簡 里出現 之形 漢景北海碑 漢曹全碑 都收錄 兾 兾 隸書開始構字用符號替代構件 而且 隸辨 引 九經字樣 說 冀隸省作兾 從而形成正俗 兩體的區別 兾 在 高麗字典 中共出現過 129 次 朝鮮初期 陽村集 兾( )將神變到 雞林 兾 是以符號 八( ) 替代 北 的構件簡化而成的俗字 (2) 囙 六種版本中只有 藏書閣本 寫作 囙 按 說文 因 就也 從囗大 因 自漢代開始字形有所變化 居延漢簡 收錄 到魏晉南北朝 北齊姜繤造像記 等都開始流行俗作 魏孝文吊比干墓文 )字形 唐代 干祿字書 有 漢尹宙碑 有 等字形 之形 自北魏開始再變為 囙 ( 北 之形 囙 均是因構件混用 10 產生的構件訛變俗字 囙 在 高麗字典 中出現過 897 次 頻率相當高 韓國俗字譜 11 及 苔泉集 (1662 年) 地必囙( )人方得勝 等收錄俗體 囙 字 囙 則可以說由 因 的形旁 大 字形簡省而變爲 囙 由於人們對筆勢和字形結構的不同理解和 安排 同一結構的字也會產生這種不同的書寫形式 同理 張漢喆的漢文小說 漂海錄 (1771 年) 中可見這類俗字 如 (3) 華山文庫本 寫作 按 澥 說文 郣澥 海之別也 從水解聲 現今中國字典以及文獻都沒有收錄此字 但以 解 為 觧 是可以解釋的 解 說文 判也 篆體寫作從刀判牛角的 之形 隸辨 引 魏孔羨碑 楊震碑 寫作 干祿字書 以 為正字 為俗字 這些例字都將從刀牛的原形 寫成書寫簡易的構件 且 羊 字與正字的構件 牛 義近 但是作為古文字的形旁 不分彼此互 12 相通用 以 為 觧 的用例最早見于 居延漢簡 它收錄 字形 以後 宋元以 來俗字譜 寫作 觧 字彙 解 俗作觧 同理 澥 之 羊 與 牛 的義項都與 動物相關 二者當構件時往往互相替換 澥 在 高麗字典 中 也在朝鮮 南冥先生集 (1604 年) 遊人觧( )佩慚無分 里出現 但次數不多 由此可知 與 澥 所用表意構 件不同 屬於換用構件而產生的俗字 (4) 軰 四種版本寫作 軰 按 輩 說文 若軍發車 百兩為輩 從車 非聲 五經文字 輩 補妹反從非 作軰訛 正字通 軰 俗輩字 舊注同輩 誤 根據這些記載 我們可以說 輩 字從車非聲 但俗字誤寫作 非 字 非 字金文 楚簡 (郭店老甲 8.16) (郭店太 13) (上博魯 3.19) 與 北 等金文字形及 (上博容 27)等楚簡字形相近 唐代以後文人認為音近構件替換類的俗字 這 四種情況 構建簡化俗字 構建換用俗字 構件訛變俗字 構件易位俗字 10 俗字將 A 構件誤寫作 B 構件 或將 A 和 B 構件誤寫作 C 構件 構件之間在音義上沒有聯繫 只是由於形體形似或 相近導致混用 11 韓國古典綜合 DB 網站上的出處與韓國古典翻譯院(http //db.itkc.or.kr/dch/index.jsp)異體字信息檢索網站 上的出處來源及原文不一致 應當加以確認 12 現行漢字中 不同獸旁組成的異體字多已不見 其中一種形旁代替 比如牡 牝 牢 牧 犅等字均用牛旁 逐 字用豕旁 這是後來逐漸規範的 古代漢字並不完全如此 舉 牡 字來看 古文字里從牛的 從羊的 從豕的 從鹿的 從馬的 之形都曾出現 混用過 88

101 類俗字前提是兩個構件的讀音相同或相近 北 非 二字上古音和中古音聲母相同 常互換 因此 廣韻 集韻 龍龕手鏡 都提及從北的 軰 字是 輩 的俗字 軰 在 高 麗字典 里共出現 2,381 次 頻率相當高 在朝鮮中期 南冥先生集 (1604 年) 罪人三四軰 囚系 等許多韓國文獻里可見 軰 是 軰 的形近訛變俗字 也是音近構件替換類俗字 (5) 逺 五種版本都寫作 逺 按 遠 說文 遠 遼也 從辵袁聲 古文遠或從彳 逺 自戰國秦漢簡帛隸書起開始簡化 如 (郭店老 5.43) (馬王堆經 58)等 漢 代開始多種文獻流行寫作 逺 之形 居延漢簡 遠 作 漢曹全碑 作 隸辨 作 (武榮碑) (韓 碑) (史晨後碑) 因此 重訂直 音篇 遠 逺並同上 等字典認為 逺 是 遠 的俗字 漢隸 口 形或作 厶 因而 遠 字也可以寫作 以後再訛變為 逺 逺 在 高麗字典 里出現過 31,406 次 頻率相當高 朝鮮時代文集 晩翠集 (1662 年)也收錄了 逺( ) 據此可以說 逺 是 以形近構件換用 隸變而成的俗字 (6) 淂 這三種版本寫作 淂 按 同 得 說文 彳部 行有所得也 從彳 聲 古文省彳 居延漢簡 得 字寫作 武威漢簡 也可見 這些 都將構件 彳 誤寫為 氵 隸辨 引 華山廟碑 等都寫作 淂, 敦煌歌辭總編 寫作 增廣字學舉隅 等文獻認爲 淂 是 得 的俗字 淂 在 高麗字典 共出現 130 次 韓國俗字譜 朝鮮後期 企齋集 (1573 年)等多寫作 淂 得 淂 原來是不同 13 的兩個字 二字在字義 字音上都無關 但左旁 彳 之字形略近 易訛成 氵 將 亻 和 彳 構件誤寫作 氵 的情況比較常見 如 往 作 (古陶文) 徒 作 (里耶秦 簡 8.143) (包山 228) 徐 作 (上博容 25)等 這些都是漢代開始流行的屬於構件 混用類俗字 (7) 禀 四種版本都寫作 禀 按 稟 說文 賜谷也 從㐭從禾 說文 篆文作從 㐭從禾的 之形 隸變為 禀 居延漢簡 里已經出現 漢 校官碑 作 禀 隸辨 引 校官碑 作 此外 正字通 禾部 收 禀 字 又在 示部 收 禀 字說 俗稟字 可以說 禀 是 稟 的俗字 禀 在 高麗字典 中 出現過 484 次 朝鮮後期 眉岩集 (1897 年)寫作 禀( ) 從義項而言 構件 禾 與 示 無關 禾 說文 嘉穀也 示 說文 天垂象 見吉凶 所以示人也 禾 和 示 字音不同 但字形相近 將構件 禾 ( (甲骨文) (金文) (楚 簡))誤寫作 示 ( (甲骨文) (金文) (楚簡)) 禾 誤寫作 示 的情況 常見 如 秦 作 秩 正字通 作 等 禾 之形以筆勢的小異 或作 示 之形而常混同 由此可知 禀 是形近構件混用而訛變類俗字 (8) 扵 除 華山文庫本 以外 都寫作 扵 按 扵 的構件 於 左邊的 方 替換為 扌 還 可以說構件 方 被誤寫作 扌 自戰國時期開始有所變化 如 於 作 (郭老甲 25.5) (睡日甲 69 背.11) (馬二 1) (馬二 1) (陰甲 202)等 北魏孝文 吊比干文 唐圭峰碑 於 均作 扵 據 干祿字書 扵 於 並上通下正 字 彙 正字通 等記載 我們可以判斷 扵 是 於 的俗字 於 左旁 方 誤寫作 扌 在 高麗字典 里出現 1,634 次 頻率相當高 方 上古音為 幫陽 中古音為 府良切 扌 上古音為 書幽 中古音為 書九切 這兩個構件之間在音義上沒有關系 二字只是由 於形體相似而導致混用 是戰國時代隸書開始用的的屬於構件混用類俗字 13 得 的左旁 彳 說文 小步也 象人脛三屬相連也 凡彳之屬皆從彳 醜亦切 氵 說文 凖也 北方之行 象眾水並流 中有微陽之氣也 凡水之屬皆從水 式軌切 而且 彳 的反切是醜亦切 氵 是式軌切 89

102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筆 劃 異 化 俗 字 (1) 曺 華 山 文 庫 本 版 本 里 可 見 曺 字 按 : 曹, 說 文 : 獄 之 兩 曹 也 在 廷 東 從, 治 事 者 ; 從 曰, 因 而 小 篆 也 寫 從 雙 東 這 個 字 形 已 在 西 周 金 文 寫 作 從 東 的, 以 後 再 被 簡 省 爲 ( 居 延 漢 簡 ) ( 武 威 漢 簡 ) 以 曹 減 少 一 豎 的 曺 字 從 漢 代 隸 變 開 始 唐 代 五 經 文 字 :, 石 經 作 曺, 干 祿 字 書 都 收 錄 曺 作 爲 曹 的 俗 字 曺 在 高 麗 字 典 里 出 現 1,141 次, 東 國 李 相 國 集 文 獻 寫 作 曺 與 正 字 相 比, 曺 是 簡 省 部 件 類 俗 字 另 外, 華 山 文 庫 本 都 寫 作 字 以 曹 減 少 一 豎 的 曺 字 為 聲 符 的 之 形, 在 漢 隸 字 源 引 史 晨 祠 孔 廟 奏 銘 里 可 見 (2) 藏 書 閣 本 取 寫 作 按 : 取, 說 文 : 捕 取 也 從 又 從 耳 古 文 字 里 取 字 一 般 都 寫 作 從 耳 又 之 形, 比 如 ( 甲 骨 文 ) ( 金 文 ) 等 但 有 時 出 現 右 旁 又 字 的 異 形, 如 ( 甲 骨 文 ) ( 楚 簡 ) ( 里 耶 秦 簡 8.145) (162 號 簡 ) 等 此 外, 漢 李 翊 碑 作, 五 經 文 字 ( 頁 69) 說 : 取, 作, 訛 敦 煌 俗 字 譜 里 常 寫 作, 干 祿 字 書 說 : 取, 上 通 下 正 韓 國 朝 鮮 吳 億 齡 的 晩 翠 集 (1662 年 ): 顧 不 急 進 取 ( ) 等 文 獻 也 收 錄 此 字 據 以 上 的 記 載, 取 本 來 從 又, 俗 寫 省 作, 即 取 字 是 先 簡 化 成, 再 訛 變 爲 的 筆 劃 訛 變 類 俗 字 這 類 俗 字 或 將 某 一 構 件 的 筆 劃 訛 變 為 另 外 一 種 筆 劃, 或 將 多 筆 劃 連 寫 作 一 筆 劃, 改 變 整 字 的 筆 劃, 從 而 導 致 俗 正 兩 體 的 差 別 3. 漂 海 錄 俗 字 之 成 因 及 特 點 我 們 分 析 漂 海 錄 俗 字 以 後, 發 現 這 些 俗 字 大 多 是 秦 漢 唐 以 來 簡 牘 碑 刻 版 刻 寫 本 中 的 異 寫 和 異 構 的 俗 體 字 形 以 下 論 述 朝 鮮 時 期 六 種 版 本 漂 海 錄 俗 字 的 成 因 以 及 特 點 第 一, 書 體 的 變 化, 書 寫 工 具 的 豐 富, 文 字 系 統 內 部 的 自 身 調 整 等 原 因 都 對 秦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時 期 漢 字 的 變 異 產 生 了 直 接 的 影 響 秦 漢 時 期 漢 字 的 字 體 發 生 了 劇 變, 這 些 書 體 變 化 就 是 所 謂 的 隸 變, 名 義 上 是 篆 變 隸, 實 際 上 是 篆 體 先 演 變 為 古 草, 再 演 變 為 隸 書 從 漢 字 形 體 來 看, 從 篆 書 結 構 演 變 為 隸 書 結 構, 要 經 歷 一 個 突 變, 而 突 變 形 成 俗 體 根 據 王 平 先 生 的 研 究, 在 魏 晉 南 北 朝 石 刻 楷 字 中, 接 近 三 分 之 二 的 漢 字 有 兩 種 以 上 的 寫 法 15 到 了 唐 代 楷 書 正 體 定 型 的 趨 勢 明 顯 這 一 現 象 不 僅 影 響 了 中 國 當 時 乃 至 以 後 漢 字 的 使 用, 也 影 響 漢 字 文 化 圈 內 俗 字 的 產 生 在 漂 海 錄 俗 字 中, 减 ( 減 ) ( 藏 書 閣 本 ) 淂 ( 得 ) 曺 ( 曹 ) 為 構 件 的 字 形 和 秦 漢 簡 帛 中 的 隸 書 寫 法 完 全 一 致 第 二, 崔 溥 死 後 70 年 才 首 次 刊 行 漂 海 錄 寫 本, 其 後 陸 續 刊 行 幾 種 版 本, 版 本 之 間 相 差 有 3 00 多 年 的 時 間 結 果 在 抄 寫 的 過 程 中, 他 們 對 筆 劃 或 者 構 件 隨 意 增 減, 也 是 漂 海 錄 俗 字 產 生 的 重 要 原 因 之 一 和 多 種 朝 鮮 典 籍 一 樣, 漂 海 錄 在 壬 辰 倭 亂 時 被 倭 軍 掠 往 日 本, 當 時 留 在 朝 鮮 的 刻 板 都 毀 於 戰 火 壬 辰 倭 亂 以 後 刊 行 傳 世 的 幾 種 版 本, 在 漢 字 傳 抄 或 刻 寫 過 程 中 多 存 在 隨 意 性 朝 鮮 文 人 在 傳 抄 或 刻 寫 過 程 中, 需 要 漢 字 的 書 寫 與 認 讀 功 能 就 認 讀 而 言, 人 們 希 望 符 號 形 象 易 於 識 別 ; 就 書 寫 而 言, 人 們 又 希 望 符 號 簡 單, 便 於 描 摹 這 種 現 象 的 出 現, 使 得 原 本 難 以 探 查 的 楷 體 漢 字 的 構 字 理 據 又 遭 到 重 創, 導 致 漢 字 的 構 件 被 符 號 化 漂 海 錄 俗 字 的 構 造 依 據 已 經 變 得 無 處 可 尋, 如 雙 寫 作 ( 藏 書 閣 本 ) 廻 寫 作 逥 ( 華 山 文 庫 本 ) 等 第 三, 漂 海 錄 俗 字 與 其 他 類 型 的 俗 字 相 比, 被 簡 化 的 俗 字 比 率 較 高, 佔 據 主 導 地 位 從 漢 字 繁 化 與 簡 化 的 最 基 本 動 機 來 說, 兩 者 都 是 為 了 提 高 漢 字 的 使 用 效 率, 為 了 能 夠 在 交 際 中 實 現 快 速 準 確 便 捷 的 目 的 漂 海 錄 的 大 部 分 俗 字 都 比 正 字 簡 單, 構 形 更 加 簡 潔 明 瞭 這 一 趨 勢 在 漢 字 14 筆 劃 異 化 俗 字 著 眼 於 正 字 與 俗 字 在 筆 劃 上 存 在 的 差 異 根 據 俗 字 和 正 字 筆 劃 異 化 的 原 因, 筆 劃 異 化 俗 字 有 以 下 四 種 : 筆 劃 簡 化 俗 字 筆 劃 繁 化 俗 字 筆 劃 訛 變 俗 字 筆 劃 易 位 俗 字 15 王 平, 魏 晉 南 北 朝 石 刻 楷 字 變 異 類 型 研 究, 中 國 文 字 研 究 總 第 8 輯,2007 年 90

103 傳播的過程中也同樣占主導地位 不過字形的繁化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 為了改進文字的表意 表 音功能 強化表意性與增加區別度 又不惜使構形加繁 讓筆劃增多 漂海錄 俗字里寫作 圡(土) (東洋文庫本) 眀(明) (東洋文庫本) 癈(廢) (金沢文庫本) 小(少) (藏書閣本) 大(太) (藏書閣本)等 這些字都屬於筆劃簡化類俗字 第四 漢字屬於音意文字 伴隨著語言語音的發展 其表音表意功能雖然有所退化 但是形聲 字的聲符與意符仍具有一定的提示性 在 漂海錄 俗字的調查中 我們發現在韓國俗字中由形聲 字向會意字轉換的比較多見 如 逃 寫作 迯 巖 寫作 岩 (金沢文庫本)等 這種現象說 明 漢字在傳播的過程中 形聲字以聲提示讀音功能的作用並不突出 這是爲了適應朝鮮當地的文 化習慣 雖然漢字在韓國傳播 使用的過程中 造字結構方面發生了變化 但是朝鮮人始終努力維 持漢字本身擁有的造字原理 根據我們對 漂海錄 俗字的分析 可以較清楚地看出 人們在使用 漢字時 往往為了使漢字的表音表義性更加明確而改造漢字 例如 晒(曬) (東洋文庫本) 坮(臺) (華山文庫本等) 舘(館) (華山文庫本) 衿(襟) (華山文庫本) 等 第五 類推行也是字形變異的一個重要特點 楷書筆劃層面和構件層面的變異不是僅僅發生在 16 某一個字位上 而是有規律可尋的 即類推行 如 禾 和 示 不分 故 稟 作 禀 方 和 扌 不分 故 於 作 扵 淂(得) 减(減) 湏(須) (金沢文庫本)等也屬於這類俗 字 第六 朝鮮時期 漂海錄 俗字的差異大多數體現在構件方面 其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在楷化過 程中 漢字的表意區別性大大降低 最終導致形態相近的構件之間的混同 這表明漢字在從隸到楷 的演化過程中 筆劃方面的變異較為嚴重 特別是到秦漢隋唐五代時期 楷字已經逐漸成熟定型 漢字的形體被大幅簡化 構件形體上的差異越來越小 這必然會影響個體字形之間的區別度 因此 對於於一些容易混淆的形近字 人們往往利用增減筆劃 改造筆劃等手段來加以區別 如 曺 和 曹 圡 和 土 冒 (金沢文庫本)等 和 取 眀 和 明 㒺 和 岡 (東洋文庫本) 和 4. 結論 俗字是漢字在發展傳播過程中產生的主要變異之一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掌握域外漢字俗字的 主要變異類型及特點 也就大致掌握了漢字在韓國傳播的規律和特點 將朝鮮人撰寫刊行的域外文 集 漂海錄 俗字與中國當地俗字作比較 可以發現俗字傳播與字體演變的 文獻方面的關聯性 展現歷史上漢字圈的情況 因為漢字在傳播到韓半島的過程中 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的俗字必將隨 之傳入 由此形成了 朝鮮時期俗字 就 世紀 漂海錄 俗字的來源來看 可分為 傳承 漢語的俗字 與 朝鮮特有的俗字 前者指漢語俗字傳入朝鮮之後在朝鮮使用之時字形未發生變 17 異的俗字 後者指漢語俗字傳入韓半島之後在朝鮮使用之時字形發生變異的俗字 但數量不多 總之 漂海錄 俗字為歷時漢字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原始材料 對研究朝鮮近代的俗字使用方式 揭示其中的用字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朴元熇 崔溥漂海錄分析研究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4 年 葛振家 崔溥漂海錄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5 年 張湧泉 漢代簡牘草字篇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89 年 張湧泉 漢語俗字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0 年 周慶生 從初始到盛行 漢字的東向傳播 華語教學出版社 2007 年 何華珍 俗字在韓國的傳播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 第 26 卷第 5 期 2013 年 王平 韓國寫本俗字的類型及其特點 以 韓國俗字譜 為例 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五輯 2010 年 16 潘中規 敦煌俗字譜 序 石門圖書公司 1978 年 周慶生 從初始到盛行 漢字的東向傳播 載趙麗明 黃國營編 漢字的應用與傳播 華語教學出版社 2007 年 91 17

104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張 湧 泉, 漢 語 俗 字 新 考, 浙 江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35 卷 第 1 期,2005 年 周 玳, 韓 國 寫 本 漂 海 錄 俗 字 類 型 分 析, 現 代 語 文 ( 學 術 綜 合 版 ),2014 年 臺 灣 教 育 部 異 體 字 字 典, 高 麗 大 藏 經 異 體 字 檢 索, 韓 國 古 典 綜 合 DB, 韓 國 古 典 翻 譯 院, 92

105 新字典 增減字考 與 全韻玉篇 比較 河永三 韓國慶星大學中國學系 韓國漢字研究所 一 引言 年首次出版的崔南善的 新字典 可謂是一部韓國近代時期代表漢字字典 它從收字 2 解字方式及編撰體例方面都有嶄新的突破 在韓國字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它既繼承了朝鮮時 代代表字典 全韻玉篇 的傳統 又為了現代時期漢字字典的編撰開闢了新的一路 不僅如此 它 大量吸收了近代時期新語言環境所必要的字 作為韓國近代漢字研究的寶庫 故從它的收字情況 可以窺見當時語言環境的變化 本文基於以上認識 進行比較 全韻玉篇 和 新字典 的收字情況 從而得出增減字的實際 情況 一面了解韓國漢字字典從古代到近代收字情況的變化 一面了解到近代時期所發生的語言環 境的變化 另一面以供作為韓國漢字字典史科學研究的基礎材料 為了實現本次目標 我們建設了 全韻玉篇 和 新字典 的全文數據庫 以此作材料 進行了科學比較 其使用版本為 ① 新字典 1915 年初版本 4 卷 1 冊 22.2 x 15.6 cm 朝鮮光文會編 京城 新文館 韓國國 立中央圖書館藏本 韓古朝 41 ② 全韻玉篇 己卯(1819) 新刊本 春坊藏板 2 卷 2 册 四周雙邊 半郭 20.9*15.2cm 10 行 17 字 註雙行 上黑魚尾 30.4*20.3cm 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本 韓古 二 新字典 的收字情况 3 據於 1915 年初版本 新字典 共收 字 該書的結構及具體收字情況如下 扉頁 朝鮮光文會編撰 金敦熙題字 京城新文館藏板 1頁 序文 柳瑾 序 崔南善 敘 2頁 6頁 新字典例 (11條) 新字典部首目錄 (214部首) 檢字 2頁 2頁 4頁 凡例 目錄 卷一: 一部~彳部 2,570字 卷二: 心部~犬部 3,501字 卷三: 玉部~襾部 3,950字 卷四: 見部~龠部 3,063字 朝鮮俗字部 107字 日本俗字部 98字 新字新義部 59字 本文 附錄 13,084 字 13,348 字 492頁 264字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Korean Studies Found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Republic of Korea and Korean Studies Promotion Service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AKS-2014-KFR ). 1 對於作者 參看河永三 標點校勘電子排版 新字典 導言 7-8頁 2 參看上揭書 導言 1-22頁 年初版本後有 年重版 1947年 大版新字典 東明社 縮版 1973複印重版 93

106 大正4年(1915年)11月1日印刷 編輯兼發行者崔南善 總發行所新文 館 版權紙 計 1頁 498頁 1915年新文館版 新字典 ( cm) 1947年東明社版 大版新字典 ( cm) 三 新字典 與 全韻玉篇 的收字比較 全韻玉篇 共收 10,997 字 新字典 共收 13,348 字 正文 13,084 字 3 種附錄 264 字 現羅 列 新字典 和 全韻玉篇 部首別收錄字及增加情況則如下 部 全韻 新字 增加 ID 部 全韻 新字 增加 ID 首 玉篇 典 數 001 一 丨 丶 丿 乙 部 全韻 ID 首 玉篇 典 數 曰 衣 月 襾 木 欠 止 亅 歹 33 二 殳 增加 新字典 首 玉篇 數 見 角 言 谷 豆

107 008 亠 毋 豕 人 比 豸 儿 毛 貝 入 氏 赤 八 气 走 冂 水 足 冖 火 身 冫 爪 車 几 父 辛 凵 爻 辰 刀 爿 辵 力 片 邑 勹 牙 酉 匕 牛 釆 匚 犬 里 匸 玄 金 十 玉 長 卜 瓜 門 卩 瓦 阜 厂 甘 隶 厶 生 隹 又 用 雨 口 田 靑 囗 疋 非 土 疒 面 士 癶 革 夂 白 韋

108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035 夊 皮 韭 夕 皿 音 大 目 頁 女 矛 飛 子 矢 風 宀 石 食 寸 示 首 小 禸 香 尢 禾 馬 尸 穴 骨 屮 立 高 山 竹 髟 巛 米 鬥 工 糸 鬯 己 缶 鬲 巾 网 鬼 干 羊 魚 幺 羽 鳥 广 老 鹵 廴 而 鹿 廾 耒 麥 弋 耳 麻 弓 聿 黃 彐 肉 黍 彡 臣 黑 彳 自 黹 心 至 黽

109 062 戈 臼 鼎 戶 舌 鼓 手 舛 鼠 支 舟 鼻 攴 艮 齊 文 色 齒 斗 艸 龍 斤 虍 龜 方 虫 龠 无 血 計 日 行 種 附錄 四 減少字 新字典 共收 13,348 字 除了三種附錄 264 字以外 雖然比 全韻玉篇 增加了 2,107 字 但 也有減少字 經過對比 共出現 7 例 其具體目錄則如下 ID 標題字 全韻 解字 倢 쳡 婦官 倢伃 又疾也 利 (葉) 婕捷通 婐 와 女侍 (哿) 宥 유 寛也 赦罪 助也 (宥) 侑同 㠊 거 俗 허 山路峻 﨑㠊 (魚) 畊 경 耕古字 (庚) 츙 同衝 (冬) 衣下縫 (支) 齊通 減少字裡有些字是罕用字 很可能是有意散掉 諸如㠊 畊等字 但其他很可能是遺漏的 諸如婐 倢 宥 因為 婐 和 倢 字雖不出現於標題字 但解字本文里共出現 2 次 本文出现而標題字不出現 是不對的 尤其 宥 字為 106 韻的韻目字之一 本文共出現 213 次 肯定是遺漏的 另外 畊 為 耕 的古字 到近代今字 耕 字更為普遍使用 它替代了 畊 字的地位 為 衝 的異體字 到近代 衝 更為普遍使用 就散掉 字 但 新字典 保持非常豐富的異體字 沒有理由只散掉 衝 的異體 字的理由 另外 新字典 也有重複出現的 2 個例子 如 辮 出現於 糸 部和 辛 部 畚 字出现於 大 部和 田 部 97

110 五 新字典 增加字所反映的語言文化背景 以上統計 我們可以知道 全韻玉篇 共收 10,977 字 新字典 共收了 13,084 字 除了附錄 3 4 種 264 字 共增加了 2,114 字 但部分部首有所减少 共有 7 例 實際增加數字為 2,107 字 其中 20 字以上增加的部首共達 35 部 總數字為 1,624 字 占增加全數的 77.1% 其具體目錄為 新字典增 新字典增 新字典增 ID 部首 ID 部首 ID 部首 字數 字數 字數 75 木 人 欠 水 牛 山 手 禾 歹 虫 肉 皮 艸 金 巾 目 竹 衣 石 糸 足 心 言 土 火 女 耳 犬 口 穴 疒 日 米 玉 攴 30 計 1624 另外 與 全韻玉篇 收字相比 增加 30%以上的 新字典 部首共達 26 部 具體目錄則如下 ID 部首 增加比率 ID 部首 增加比率 ID 部首 增加比率 168 長 攴 疒 牙 目 自 皮 矛 禾 牛 至 缶 夂 禸 羊 屮 色 片 支 釆 米 耳 毛 穴 歹 石 火 爿 尢 癶 耒 犬 甘 欠 舌 亅 鬥 齒 羽 0.33 其中 長部 牙部的增加率達到 5 倍和 3 倍 但該部 全韻玉篇 原只收 1 字 到 新字典 共收 6 字和 4 字 增加的實際數字不大 皮部 全韻玉篇 原收了 12 字 但到 新字典 共收 36 字 增加了 2 倍 牛部 全韻玉篇 原收了 43 字 但到 新字典 共收 89 字 增加了 1 倍多 可見 4 另外 部首之間有所變動共有3例 則 䯢 歸類於 骨 部 原歸於 麻 部 誾 歸類於 言 部 原歸於 門 部 蝕 歸類於 虫 部 原歸於 食 部 98

111 皮部和牛部不僅在增加比例占首位 增加數字也占首位 在反映當時語言環境上 具有實際意義 需要闡釋該部增加的背景 與此相比 長部和牙部雖然在增加比例上占首位 但增加的數字極少 其在增加意義上遠不如皮部和牛部 為了分析增減字的文化意義 我們需要提高增減字的實際擔保內容 故還要考慮增加比例和增加總 數字上的幅度 進行了增加比率和增加總數上的重複帥選 得到同時滿足增加比率 20%以上和增加 總數字 10 字以上的部首 其刷選結果則如下 增加數 增加比 增加數 ID 部首 全韻 新字典 ID 部首 全韻 新字典 增加比率 字 率 字 001 皮 齒 牛 疒 歹 禾 耳 羊 耒 米 欠 穴 攴 火 目 羽 毛 木 石 虫 犬 玉 如上占上位 22 種部首的屬性分類 則如下 動植物 昆蟲學 動物 犬 肉 牛 植物 木 禾 火 米 田 木 昆蟲 虫 工產品 工藝品 巾 皮 手 攴 醫學 歹 耳 疒 目 礦物學 玉 石 建築 穴 其他 欠 從以上屬性分類 可以發現 新字典 增加字集中於如下幾點主題 第一 有關動植物及昆蟲學的 部字 有所明顯的增加 諸如有 犬 牛 肉部; 木 米 禾 田 木部; 虫部字 這明顯反映近 代時期從日本引進來而頗為流行的植物圖鑒 動物圖鑒 昆蟲圖鑒等自然科學 分類學的流行 第 二 有關疾病及醫學字亦有明顯的增加 諸如有 疒 耳 歹 目部字 這也積極反映當時從日本 引進來的西方醫學的流行 當時西方醫學被認為近代科學的一大象征 第三 有關礦物學部字的增 加 諸如有石與玉部字 這也可以說是與近代科學的發達有聯繫 也是由當時日本的侵略戰爭急速 發達起來的礦物學的反映 第四 有關工產品類的部字有所明顯增加 諸如有 皮 巾部字 皮 巾部字的增加直接反映着當時皮革製品和纖維紡織產業的發達 此類產業也被稱為近代時期的代表 5 產業 另外 手部的一些字也與手工藝發達聯繫 手工藝的重視可謂是日本的優越傳統 第五 積極反映 20 世紀在近代韓國流行起來的近代漢語學習的潮流 當時的韓國 學習漢語的潮流大有 5 例如 由韓國的開港開始有出入口產品的交易 據于1895~1896年的統計 當時韓國的主要入口產品當中棉織品 (包括襯衫料 高級薄布 床被料 衣服料 紡紗 其他棉織品 明綢布匹 苧麻布 染料等)和毛織品占最重要地 位 其次一列是燈油 金屬 食料品 包括酒類 其他類 與此相比 出口品當中 占最大比率是米 豆類的農 產物最多 其次一列是人參 雜貨 牛皮 紙 海藻等順序 具體出入口產品目錄及金額統計表 可以參看 Isabella Bird Bishop, Lee Innhua(譯), 韓國과 그 이웃나라들 Korea and Her Neighbours (Sallim, 1995, 6th e d.), 頁 99

112 轉變 從朝鮮時代的經學和古代漢語為主的趨勢轉變為近現代的白話學習 由文言文學習轉變到白 6 話文學習 故 新字典 亦有有關現代漢語的專用詞 有如 很 字的增加 另外 新字典 在本文最後 特別羅列了 朝鮮俗字部 日本俗字部 及 新字新義部 其中 日本俗字部 積極放映日本統治影響大大起來的日本的影響 新字新義部 積極反映當時引進 來的西方度量衡單位的現實 從而言之 新字典 擺脫 全韻玉篇 的傳統字典 大大增加了能代表近代文化的新字 包括舊 字新用 尤其是科學 醫學 工業有關字的大有增加 以備當時文字使用的實際環境 参考文献 1. 朴亨益, 韓國字典의 歷史 韓國漢字研究所 韓國近代漢字字典專題論壇 資料 朴亨益, 韓國字典의 歷史 亦樂 沈慶昊 韓國漢文基礎學史 (1~3) 太學社 河岡鎮 鄭益老의 國漢文新玉篇 이 갖는 韓國字典史的 位相, 韓國漢字研究所 韓國近代漢字字典專題論壇 資料 河永三, 標點校勘電子排版 新字典 圖書出版 3 韓國 釜山 王 平, 標點校勘電子排版 全韻玉篇 圖書出版 3 韓國 釜山 韓國漢字研究所 韓中日 漢字字典 統合檢索 Database 洪允杓 國語漢字資料調查를 為한 文獻資料에 對하여 韓國漢字研究所 韓國近代漢字字典專題論壇 資料 Isabella Bird Bishop, Lee Innhua(譯), 韓國과 그 이웃나라들 Korea and Her Neighbours Sallim th ed.) 附錄 增加率 20%以上+增加總數 10 字以上 部首的增加字目錄 ID 部 首 增加 數 增加 率 107 皮 ,,, 㿫, 㿷, 㿶, 皻, 㿸, 093 牛 㸨, 㸪, 㸬, 牦, 㸭,, 牪, 㸰, 牭, 㸲,,, 牶,,, 犄, 犈, 㹂, 㹃,,, 犐, 㹊, 犓, 犔, 犕, 犚, 㹎, 㹏,,, 㹔, 犤,,, 㹚, 㸹, 㸻,,, 㹋, 078 歹 歹, 歺, 㱙,,,, 㱪, 殟, 㱲, 殥, 殨, 殬,,, 殕, 㱦, 殗, 㱧, 128 耳 耵,, 耾, 耺, 耻, 聎,, 聹, 䏉,, 聏, 聙, 聟, 127 耒 耓, 䎢, 076 欠 攴 攴,, 㪁, 敁, 敂,, 㪥, 㪦, 敼,, 盯,,,, 109 目 毛 增加字,,, 皾, 䎤, 䎫,, 㰝, 欦,,, 歋, 歍, 歑,,,, 㿱, 皳,,,,,,,,, 殑,,, 聤, 聥, 䏃,,,,,,,, 犙,, 䏇,,,, 㰹, 歁, 㰽,,,, 䎮, 䎯, 耬, 耮, 耯,, 欮, 㰬,, 敐, 㰰, 欼, 㰵,, 歒, 㱄, 㱆, 㱌, 敊, 㪋, 敡, 敟, 㪕, 㪖, 㪝, 㪜,, 斀, 㪬,,, 㪭,,, 㪠, 㪡, 䀏, 䀐, 䀒, 䀓, 盷, 䀗, 䀢,, 眝, 䀡, 眗, 眒,, 眭, 䀮, 䀨, 眮, 䀭, 眲,,, 䀶,,, 䁇, 睧, 睕,, 睖, 䁅, 䁆, 睜, 睮, 䁋, 睲, 瞍, 瞇, 瞉, 瞌,, 瞏, 䁢,, 瞚, 瞛, 瞟, 瞡, 瞝, 䁩,,, 瞹,, 矃,, 矆,, 䁾,, 矘, 㲏, 毧, 㲗,, 㲝,,, 毻, 㲢, 㲥, 氀, 氁, 㲫, 㲬, 氆 當時韓國的現代漢語學習書的出版狀況 有 中華正音 你呢貴姓 學淸 華語抄畧 漢語 騎着一匹 官話畧抄 等 100

113 112 石 , 䂜, 砋, 砊, 砎, 砅, 砇, 砞, 砟, 砣, 砪, 䂦, 砳,, 䂪, 硄, 硃, 硎, 硡,, 硰, 硸, 䂷, 硿, 䂿, 碉, 碇, 碒, 䃁, 碤, 碥, 䃍,, 碠,, 䃒, 䃓, 䃔, 磄, 䃖, 磌, 磍, 磩, 磛, 磚, 磟, 磞, 䃚, 磦,, 䃣, 䃤, 磹, 磺, 䃧, 磿, 礁, 礔, 礗, 礣, 䃴, 礰, 094 犬 ,,, 㹜, 㹞,, 㹢, 㹦,,, 狓, 狢,,, 狶,, 㹵,, 猈, 猉, 猑, 猓, 猔, 㹿,, 猯, 㺅,,,, 㺈, 獂, 㺋,, 獋, 㺏, 獏,, 獗, 獜, 獚,,,, 獥,, 㺝, 獴, *,, 獾,, 211 齒 齘, 齖, 䶙, 104 疒 疒, 疕, 㽱, 疘, 疛,, 疜, 㽷, 㽹,, 㽿, 㾁,, 疿, 痃, 痄,, 痋, 痐, 痙, 痚, 㾙, 㾢, 痭,, 痳,, 痲, 痮, 瘋, 㾫,, 瘈, 瘊, 瘓, 瘜, 㾺,, 瘭,, 瘲,, 㿉, 癆, 癅,, 癑, 癜,, 癐, 癒, 癛,, 癮, 115 禾 䄨, 䄪, 秎,, 秐, 䄰, 秜, 秥, 秱, 秳, 䅙, 䅚, 䅝, 稧,, 稨, 稩,, 䅢, 䅥, 䆅, 䆄,,, 穦, 穬,,, 穲 123 羊 䍪, 䍬, 119 米 䉺, 粆, 粓, 粖, 䊂, 䊭, 糵, 䊳 116 穴 䆖, 窇, 䆛,, 竀, 䆿 灴, 炂, 炄, 炆, 炈, 炉, 炐, 炓, 炔, 炟, 炠, 炡, 炵, 烆, 烑, 烔, 烱,, 烼, 㶼, 焃, 焅, 㶿, 焇, 焊, 焋, 焝, 㷃, 焵, 煆, 煝, 㷓, 煣,, 煹, 熌,, 熐,, 熞,,, 㷮, 熤,, 熷, 燅, 燆, 燍, 燙, 爂, 爄, 爏,, 㸋,,, 㸎, 䶚,, 羦, 䍵,, 䶝,, 齺, 齻,, 羮,,, 齽, 秵, 秿, 稉, 䅍, 䅔, 䅕, 䅖,, 䅯,,,, 穉, 䅺, 䆀,, 羳, 羷, 羺,, 粧, 䊈, 粰, 粳, 粶, 糆, 糏,, 䆡, 窗,,, 䆦, 窢,, 窮,, 糔,,, 糪,, 䆰, 窵, 窸, 䆸, 竂, 086 火 羽 , 0.31 朷, 柫, 梖, 椊, 樢,, 橪, 檶, 㰔, 杄,,,, 榡, 樆, 㯫, 檽, 欀, 䖟,, 虺,, 蚗, 蚝, 蚥, 蚰, 蚹, 蛋, 蛓, 䖳, 蚈, 蛷, 䖹, 蜌, 蜁, 蜆, 蜊,, 蜦, 䗂, 蜧,, 蜱,, 䗐, 蝜, 蝭, 䗏,, 蝹, 蝺, 蝪, 螇, 螌, 螑, 螔, 螕, 螖, 螝,, 䗣, 蟃, 䗪,, 蟕, 蟞, 蟥, 蟩, 蟯, 巄, 蟷, 蟼, 䗶, 蠊, 䗽, 蠘, 蠝,, 蠪, 蠮,, 蠸, 蠼, 蠽, 蠾 075 木 158, 翆, 翍, 䎄, 翖, 䎇, 䎍, 翜, 呆, 杔, 栓, 栔, 棆, 棉, 椯, 椱, 榩, 㮪,, 樇, 橾,, 櫅, 櫌,, 㰗, 杫, 杬,, 栙, 㭚, 栮, 棎, 棝,, 椾, 楁, 楄, 㮫, 榫, 榬, 樉, 㯆, 樒, 檇, 檈, 檊, 櫏, 櫐, 㯿,, 欆, 欋, 枂, 㭟, 㭺, 楇, 榯, 樔, 檑, 櫗,, 构, 框, 棡, 楉, 㮮, 㯋, 檓, 㰁,,,, 翰, 䎕, 䎔, 䎙, 䎚 枙, 枮, 枺, 桊, 桏, 桕,, 棪, 棯, 楖,,, 㮲, 槅, 槏, 樳, 樻, 樿, 檔, 檕, 㯱, 櫢, 櫭,,, 欔, 欘, 柀, 柃, 桬, 桾,, 棶, 楲, 楳, 槤, 槦, 橏, 橒, 檞, 檣, 㰋, 㰌,, 欜 柆, 桿, 棿, 楴, 槬, 橓,,, 柌, 梆, 㭾, 榏, 槴, 橚,, 櫹, 柍, 梌, 椈, 榑, 槵,, 檴,, 柖, 梒, 㮁, 榠, 槻,, 檵, 櫼, 142 虫 虱, 蜄,,, 096 玉 㺪, 玣,, 玧, 玴, 玵, 玶, 玽, 㺿, 珛, 珖, 珗, 珕, 珢,, 㻉, 珸, 珹, 琈, 珺, 珼, 琙, 琛, 琩, 琾, 琿, 瑂, 瑃, 瑍, 瑎, 瑠,, 瑫, 瑮, 璄,, 璏, 璑, 璒, 璗, 璛,, 璯, 璥, 璩, 璭, 璸,, 瓍, 瓐,, 101

114 字典釋要 之 솥[Sot]'系列漢字試探-以人類語言學的觀點(摘要) 羅度垣 韓國國漢字研究所 區域語言學 是人類語言學的一個子領域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存在於一定的地區範圍之內 又屬不同種語 言系統語言間存在的地域性特質(借用或傳播結果而出現的) 按其特質分類這些語言 人類語言學(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是人類學的一個領域 根據人類遺傳學和人類的發展史來研究語言和文化間的關係 又稱 語言人類學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民族語言學(ethnolinguistics) 等 韓國語和漢語分屬於阿爾泰語系 (Altaic language 漢藏語系(Sino-Tibetan languages) 筆者從地域語言 學的角度出發 韓國與中國雖屬毗鄰但語言卻屬不同語言系統 通過調查此兩種語言之間的借用和傳播關係 我們獲 得并掌握了分歧語言間存在的地區特質的資料 地域語言學及語言傳播研究之中要,是因為它能讓人類推到過去人類集團之間所存在的接觸之史實和其本質形 內容,以致能貢獻于文化接觸的歷史研究,即文化史研究 語言特質和其他文化特質相比 其傳播速度較慢 於是語言 傳播之例與其其他文化特質之例較罕見 但是反而更積極地反映文化接觸的本質 深度以及文化接之置結果所產生的 文化生活領域 字典釋要 是韓國韓醫學家兼國語學家池錫永(1855~1935)在1909年出版的一部字典 共收16,309個漢字 該 字典採取了國漢文混用方式 在一個標題字之下並列韓語音訓 漢文注釋 於是在韓國開化時期為正確的國文整理和 普及做出了至大的貢獻 筆者認為對 字典釋要 所收錄漢字的種類和意義範疇的分析是對韓中地域語言傳播 文化 交流 互相之影響進行理論探究的有力的證據材料 因此 本文首先對 字典釋要 所受的 솥[sot] 系列漢字和 其韓語解說進行分析 再對韓國和中國炊食文化作進行對比比較 最後我們考察韓中語言之傳播關係和文化的相關關 係 字典釋要 所受的 솥[Sot] 系列漢字總共有22個 按漢語釋義大致可分為 솥[Sot] 옹솥[Ong-sot] 가마솥[Gama-sot] 노구솥[Nogu-sot] 삼발솥[Sambal-sot] 按大小又注 大솥[Sot 大鼎], 小솥[Sot 小鼎] 漢字傳播到韓國 在 솥'這個名稱上 并未傳播到漢字意義和漢字本身 很長時間一直固守 著 솥'這個語言 一般使用雙重語言或者長期保持密切的交流的語言 很多詞彙都具有此種類似性 同時又常發 生借用的現象 但是韓語裡面 솥[Sot]'仍然存在於韓國 這便證明了對於韓國人而言 솥[Sot]'是最重要且最具有 本質性的文化特質的基礎詞彙之一 韓語的 솥[Sot]'的起源有兩種說辭 一是源於 阿爾泰語系 一是源於和產鐵王國伽倻結了姻親關係的印 度之大羅毗荼-泰米爾語系 由此證明韓語共存南方系和北方系的事實 中國的 鼎 一般附著腳 又務必穿鑿塞木桿的空洞以求移動方便 但是韓國 솥[Sot]'之形制與中國不同 韓國使用火炕 韓語叫做 gudeol 的歷史非常悠久 韓國的 gudeol 開始于廚房間的灶 在 灶 發生的熱氣 循環到整個房子 於是韓國的民家 灶 是炊事和暖房的重要工具 而韓國的炊事工具一定要掛在其 灶 上使用 於是取既平又扁的形制 也沒用腳 雖然韓國人記錄韓國的 솥[Sot]'之時借用了漢字之 釜 但是韓中之釜的形 制之差提示著韓中各具自己獨特的炊食文化 語源亦仍保留了期共同的祖語 筆者認為這些地域語言學的研究可以為 尋覓韓國人的人類學上的起源 韓國民族的移動 韓國文化的原型提供有力的證據 102

115 醫書玉篇 版本研究 金玲敬 韓國漢字研究所 1. 醫書玉篇 作者及版權信息 醫書玉篇 問世之時 韓國正處於日佔時期 整個社會極其混亂 出版界也不例外 實際編 纂人與版權紙不復合 一書換個書名重複出刊 互相抄襲等的弊病蔓延在整個出版界 醫書玉篇 也遭到同樣的遭遇 至今發現的 醫書玉篇 的版本當中最早的就是 1921 年所出的 而且並沒有記錄版次 不能 確 定 哪 年 出 版 了 初 刊 本 於 是 推 定 1921 年 版 本 為 初 刊 本 1 以後於 1929 年 1944 年 1963 年再刊行其書 在這幾個版本的體裁 內容構成 收錄漢字的字 種 韓語釋文 漢語釋文 正文體例等方面進行比較 可以確定 1921 年 1929 年 1944 年版本 是沒有變化的 但是版權紙上的記錄 卻如下面的表格有不少變動 表1 醫書玉篇 版本種類及版權信息變動內容 編號 刊行時期 年 1 月 25 日(大正 10 年) 2 書名 作者 發行地 發行處 新定醫書玉篇 金弘濟 京城 光東書局 1929 年 3 月 18 日 (大正 18 年) 新定醫書玉篇 金弘濟 版 權 之 上 記 宋敬煥 京城 東洋大學 堂 年 6 月 15 日 (昭和 19 年) 新定醫書玉篇 明文堂編輯部 京城 明文堂 年 修正增補醫書玉 篇 東洋醫藥書編纂會 首爾 學生社 醫書玉篇 於 1963 年由東洋醫藥書編纂會重刊 改書名為 修正增補醫書玉篇 將該版本 與前三種版本 醫書玉篇 作比較 可以發現在書的形制 印刷狀態 字形屬性 漢字訓音 漢文 釋文等所有部分都與前面的版本不同 尤其在釋文上面做過了不少修正工作 字種和義項方面並未 2 增補 2. 醫書玉篇 之體裁 2.1 醫書玉篇 之形制 初版系列的 醫書玉篇 是鉛活字印刷本 大小 攜帶相當方便 易於醫者在臨床 隨時運用該字典 但是 1963 年出版的修正增補版 醫書玉篇 大小變大 因為這個時候重刊該字 典的最大的目的已不在於臨床上的實際運用 而是保存前代流傳下來的韓醫資料 不用維持袖珍的 大小 初版系列的 醫書玉篇 由前面封皮 內封皮 目錄 4 頁 上卷 21 頁 1~21) 下卷 61 頁(22 3 ~82),版權紙 後面封皮構成 缺序文 範例 附錄等 與其他字典類相比構成及其簡單 該版本分了上下兩冊 共收了 個字 修正增補版 醫書玉篇 是 一 部 謄 寫 本 或 謄 寫 本 的 影 印 本 由前面封皮 內封皮 目錄 4 頁 本文 92 頁構成後面封皮和版權紙部分遺失了 與初版本 醫書玉 篇 不同 不分上下卷收錄 個字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Korean Studies Found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Republic of Korea and Korean Studies Promotion Service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AKS-2014-KFR ) 박형익, 한국자전의 역사 (서울: 도서출판 역락, 2012), 449. 以筆者的調查 釋文上的修正就反映著韓語標記法和音韻現象的變化而已 沒有義項的增補或者字種的補充 박형익(2012)

116 如此 初版本和修正增補版在版本形式上確有差異 但是書的結構上 尤其是版式上仍保留著相當的類似性 首先看初版本的版式構成 每一版面均分上中下三欄 分收 標題字 排列標題字之前 先置黑框 陰刻其部首 以大字寫下 了標題字 然後每個標題字下排兩行解釋了每個字的韓語音訓 漢文釋文 這樣分三欄劃分了區域 就能夠確保查閱時的易讀性 而且每頁的耳格上表示書名 部首筆畫數 查閱漢字相當便捷 修正增補版不再用於實際臨床上 不用講究攜帶的便利 但 是為了保存原版的原汁原味 仍採取分三欄分別收錄標題字的方 式 但是修正增補版是謄寫而作的 於是版式的美觀不如初版本 圖 年版 醫書玉篇 左 以 及1963年版本 醫書玉篇 右 2.2 醫書玉篇 部首系統及收字情況 醫書玉篇 部首系統 韓國的字典基本上以 全韻玉篇 為典範而作 部首的種類 部首筆畫數的確定 收錄字的排 序等方面都承襲了 全韻玉篇 醫書玉篇 基本上也受到 全韻玉篇 的影響 但是 醫書玉 篇 是一部醫學字典 沒收字頭的部首一律排除 於是 214 個部首當中 刪除了 丶 丿 乙 等 63 個 只收 151 個部首 這樣的部首系統一直維持到 1963 年版本 在 醫書玉篇 的目錄 按筆畫數整理了 醫書玉篇 的部首 實際使用的部首和目錄上有所 差異 亅 文 爻 玄 牙 舟 首 等部首並未出現目錄上 但是 均使用著 另外 部首排序和部首筆畫書的決定也發生變化 屬於 全韻玉篇 13 畫部首群的 鼎 部 移到 12 畫 原屬於 13 畫的 鼠 移到 14 畫 在部首排序上 基本上與 全韻玉篇 大同小二 4 將原置於 韋 音 之間的 韭 移位於 頁 和 食 之間了 醫書玉篇 收字情況 醫書玉篇 是一部專業醫學字典 於是收錄的漢字直接或間接都與醫學有關 醫書玉篇 之 標題字當中 表示病名 病症 病人狀態 醫生的治療行為 病人的接受治療行為 醫 療工具 身體部位 身體部位的動作和功能 懷孕 分娩 動植物名稱 包括昆蟲 藥草名稱 藥草處理方法等意味範疇的漢字可以說直接與醫學有關 除了待考的 136 各自以外都屬於此類型 其具體收字情況如下 編號 1 意味範疇 病名 2 病症 3 病因 4 形容病的狀態 發病形狀 治療行為 治療工具 懷孕 分娩 身體部位 藥草培植工具 藥草 藥材名稱 包括可做藥 材的動植物名 稱 藥名 培植并加工藥 部首 疒 虫 言 皮 穴 疒 肉 手 水 心 目 耳 米 糸 口 足 石 食 禾 酉 黑 貝 日 歹 髟 人 土 羊 鼻 欠 老 雨 立 勹 尢 爪 月 心 糸 足 鬼 欠 攴 角 疒 肉 心 目 糸 口 衣 骨 石 食 禾 酉 言 齒 皮 耳 阜 髟 人 土 矢 尸 缶 車 老 豆 身 邑 鹿 小 丨 凵 巾 支 田 麻 黍 亅 二 厂 又 大 幺 文 止 殳 爻 玄 舟 虍 長, 火 言 貝 日 穴 刀 車 攴 广 示 立 身 見 巾 斗 力 廾 戈 曰 爿 馬, 手 木 糸 骨 食 竹 金 子 女 生 厶 肉 手 目 口 骨 足 頁 耳 尸 爪 囗 耒 斤 艸 阜 虫 木 米 糸 石 竹 鹿 肉 魚 犬 豸 鼠 豕 鹿 甘 玉 瓜 网 黽 豆 雨 山 广 示 隹 襾 韭 麻 黃 靑 龍 龜 鹿 水 竹 耒 鹿 勹 鬲 박형익, (2012), 449~

117 12 草 加工藥草容器 金 皿 土 缶 鼎 有些字頭乍看不能發掘其與醫學有關 只看這些漢字的字義確實與醫學無關 但是這些漢字實際應用於醫學術語 的構成 如穴位 經穴 脈象 藥材 藥草 藥名 處方 病症 病名 病因等 於是亦可以看做與醫學有關的漢字 收於該字典 是妥當的 具體之例如下 1 山 部 岑, 묏부리 잠 山小而高 嵌, 구덩니겻구멍 감 坎旁孔 巔, 산니마 뎐 前巔也 岑 用於 岑翳 一詞 岑翳是治療女人血分之藥名 嵌 用於 岑翳 一詞 嵌指 是病名 巔 用 於 전질(巔疾) 一詞 巔疾 就是 癎疾 是病名 2 木 部 呆, 어리셕을 癡獃 杵, 졀구ㅅ공이 져 擣糓舂杵 梳, 얼게빗 소 櫛也 呆 用於 胎呆 是病名 杵 用於 杵糠丸 明示藥名 梳 用於 梳法 一詞 是一種推拿法的名稱 3 石 部 砥, 수ㅅ돌 지 磨石 砧, 방칫돌 침 擣衣石 碍, 맥힐 阻也 磁, 지남셕 자 可以引鍼 砥 用於 越砥 一詞 是藥材名 砧 用於 砧骨 是身體骨骼名稱 碍 用於 坐碍 分娩時胎兒 狀態之稱 磁 用於磁石散 一名 是藥名 3. 醫書玉篇 釋文體例 醫書玉篇 釋文體例與其他字典基本 相 似 以 大 字 表 示 標 題 字 其 下 提 示 韓語音訓 漢文釋義 其例如下 1 丫, 두갈 질 아 物之岐頭 2, 다리힘ㅅ줄약할 요 筋弱 舉足不隨 3 獺, 슈달 달 水狗 肝葉隨月數髓 滅瘢 但是有些字如 4 并未提示韓語訓 只表韓音 有些如 訓未加漢文釋文 有些如 6 標題字之下只列漢文釋文 5 只表示韓語音 4 亼, 집 以人一象三合之形 字見患門四花 5 椒, 산초 초 6,雄曰毒胃 雌曰觜蠵 由上面 所 具的釋文體例可以看出 醫書玉篇 釋 文 最大的特點是大 部 分 的 標 題 字 之 下只列一個韓語音訊的 由漢文釋文表示具體之意 雖然也有 嬸 숙모 심 叔母 아랫동서 심 夫之弟婦 和 疸 황달 단 黃疸 머리부스럼 달 頭瘡 一樣有兩個韓語音訓的例子 大都數的標題字只有一個韓語音訓 而且除了本來就 5 只有一個音訓的漢字以外 醫書玉篇 所提示的韓語音訓是從幾種項當中選出來的 5 字典釋要 嵌 감 坎傍孔 구덩이겻구멍감 深谷嵌巖 깁흔골작이감(咸) 礙 애 止也 거릇길애` 妨也 방해로을애` 止也 그칠애`(隊)硋仝閡通 椒 초 似茱茰而辛香 산초초 山顚椒丘 산마르초(蕭) 仝 字典釋要 的義項屬於較為簡單的一類 醫書玉篇 的義項更是如 此 兩個以上的義項當中選擇了與韓醫有關的 105

118 筆者認為這是為了集中與醫學有關的義項襯托 醫書玉篇 的醫學專業性 使得讀者既快又準 確的查到所需的義項的 這樣 醫書玉篇 能完成符合于編纂目的實用性強的釋文體例 醫書 玉篇 這樣的集中性和實用性就能使之克服字種之寡以及義項單調的缺點 4. 醫書玉篇 界限與價值 據박형익(2012)之說 醫書玉篇 是韓國最早的專業字典 於是在韓國字典歷史上具有相 6 當大的價值 而且 書的形制上作袖珍形式 在當時別的字典所未發現的新穎之處 在另外一個 角度上 該字典體積小 義項集中於醫學 不列多樣義項反而成為它的缺點 但是經過筆者的考察 醫書玉篇 所收 2020 個字 可以發現除了需要深層分析查明與醫學有關的 136 個以外 都 是和醫學有關有時醫書常用的漢字 雖然字種稍寡 意向單調 但醫學集中性強 釋文實用 易讀性優秀 攜帶方便 作為一個使 用在醫者臨床的醫學字典 醫書玉篇 的價值可不少 況且蔓延著互相抄襲 一書重複出刊等混亂 極深的當時 能認知到專業字典的必要 并樹立有系統的編纂原則而收字 標註韓語音訓 漢文釋 文的 醫書玉篇 之價值可不能忽視 得使之得到應有的評價了 6 박형익, (2012),

119 漢鮮文新玉篇 中韓國固有漢字特徴之考察 郭鉉淑 1. 緒論 漢鮮文新玉篇 系開化時期撰就的一部字典,作者玄公廉 該書撰述於 1913 年 其時高宗發佈敕 令 創建新的文字形式 因此需要編撰能夠適應當時時代的字典 漢鮮文新玉篇 與以往問世的近代字 典如 國漢文新玉篇 (1908) 字典釋要 (1909)等相比 所收的字頭數量甚多 總共收了 16,739 個字 每個字頭的義項均以漢語釋其意 對所有字頭的音訓體系也做了相當規範化的處理 漢鮮文新玉篇 之體例與 全韻玉篇 基本相同 效仿了 康熙字典 的編撰格式 按部首筆畫 的多寡 自 1 畫一部至 17 畫龠部的部首排列 漢鮮文新玉篇 的漢文注釋存在著不少的異體字字形 這些異體字大致與 全韻玉篇 的異體字類似 但也有部分異體字僅出現於 漢鮮文新玉篇 漢鮮文 新玉篇 的有些漢文注釋專門標注以 朝 日 華 等字樣 韓 系指通用於韓國的漢字及漢字語 日 系指通用於日本的漢字及漢字語 華 系指通用於中國的漢字及漢字語 由此可見 漢鮮文新玉篇 的 漢文注釋不僅表示其漢字之釋義 還進一步對在韓中日各個國家分開通用的漢字及漢字語作了區分並加 以解釋 因此 通過對 漢鮮文新玉篇 的標題字的排列 標題字字種 出現於釋文之中的異體字類型 釋文的解釋等的分析可知 儘管 漢鮮文新玉篇 比 全韻玉篇 晚了 100 餘年 但出現於漢文注釋的 同字 通字 俗字 古字等的異體字之數量反而更為豐富 此外 漢鮮文新玉篇 還收錄了同一時期出 版的 國漢文新玉篇 和 字典釋要 等所未收錄的漢字 漢鮮文新玉篇 除了收錄其他字典所未收的 古字之外 另外還增補了不少當時所需的漢字或新創立的所謂新字 這也是 漢鮮文新玉篇 的標題字 比其他近代啟蒙期的字典要多的原因 該書多保留古字 俗字 同字 通字等 因此是一部非常重要的 字典 但與同一時期出版的 國漢文新玉篇 字典釋要 新字典 等其他字典相比 對 漢鮮文新 玉篇 的研究卻並不多 研究形式也不太活躍 筆者意圖添補此一研究不足的缺憾 首先著重於對 漢 鮮文新玉篇 中標注有 朝 的韓國固有漢字的特徴進行考察 2. 固有漢字的界定 韓國固有漢字 系指自漢字傳入韓國以後為適應韓國國內文化而創造或變用的漢字 而本文所指的 韓國固有漢字 則主要系指 漢鮮文新玉篇 之漢文注釋中標注 朝 的漢字 即在漢字借用標記過程中形 成 但中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並未使用 只在韓國使用 主要用於人名 地名 官職名以及固有漢字語 等 這些韓國固有漢字進一步還可細分為國字 國音字和國義字等三個類型 國字指具有韓國固有的音 訓 只在韓國存在 在中國日本等其它國家所未存在的漢字 國音字指在中國和日本等其他漢字使用圈 國家也存在 但是只用於韓國的限制性的義項字 其中特指表示義項的時候發生讀音的變化 最後 國 義字的定義與國音字類似 在漢字使用圈國家存在其字 單具有只用於韓國的限制性義項 但是 國義 字的字音沒有發生變化 只具有固有義項 漢鮮文新玉篇 的韓國固有漢字當中佔據最多的是國義字 韓國固有漢字的研究可以揭開漢字在韓國使用的歷史過程 也為尋找韓國固有漢字的文化根源提供一些 頭緒 3. 韓國固有漢字的形成原因 自統一新羅以後 韓國便開始了全面使用漢字 並以漢文記錄日常語言的歷史時期 經過高麗和朝 鮮等歷代王朝 韓國人民也逐漸開始形成適應於日常語言生活所需的漢字及漢字語 這也就是 韓國的固 有漢字 韓國的固有漢字語多包括喪禮 祭禮 婚禮等儀禮方面 另外也還有不少服飾 食品方面的詞 彙 學界至今尚無法確定最早使用這些固有漢字語的時期 只能推測為漢字與漢文流入以後經過相當長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Korean Studies Found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Republic of Korea and Korean Studies Promotion Service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AKS-2014-KFR ) 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硏究所專任硏究員 107

120 的時間才開始逐漸形成這些漢字語的 因為漢字和漢文的傳入很難與一般大眾的日常使用同時進行 在 民間 對漢字的接受與使用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間 另外 過去尚無固有文字的韓國人民在借用在句法 結構 音韻上有顯著差別的漢字與漢文以記錄 韓語方面有著難以言說的困難 為了降低困難以便完好記錄韓語 人們普遍採取了借用漢字音訓記錄漢 語的方法 韓國固有漢字和固有詞彙就是在借用漢字音訓用以標記韓語的過程中產生的 韓國固有漢字 中的一小部分是依據中國漢字造字原理即六書而創造出來 大部分固有漢字則是在借用漢字音訓標記韓 語的過程中形成的 這從朝鮮時代固有漢字當中 國義字的數量遠比造字多的事實便不難而知 而且從 漢鮮文新玉篇 所出現的韓國國有漢字當中國義字最多的情況也應該能看得出來 4. 漢鮮文新玉篇 之韓國固有漢字的數量分析 據出現於 漢鮮文新玉篇 的韓國固有漢字區分為國字 國音字 國義字等統計其數 國字有二十 二個 國音字有十個 國義字有二十三個 至於收在 漢鮮文新玉篇 下卷之 秤 1 銃 2 鑵 3 這三 個字雖有 朝 的標記 但 秤 只是 稱 的異體字 銃作為固有詞 只是漢字語 罐 實為 茶罐 的同字 筆 者據此分析認為 它們並不能被歸納為韓國固有漢字 因此 本文的分析對象並未包括此三字 1) 國字 分類 固有漢字 字數 百分率 上 侤, 囕, 垈, 怾, 橴, 橻, 欌, 犜, 獤, 㥘 % 下 總計 畓, 硳, 稤, 筽, 縇, 襨, 䢏, 䢘, 鐥, 閪, 䰶, 迲 % 39.9% 分類 固有漢字 字數 百分率 上 上, 串, 套, 刺, 媤, 帖, 洑, 牌 % 下 頉, 鴌 2) 國音字 總計 2 3.6% % 3) 國義字 分類 固有漢字 字數 百分率 上 蔔, 太, 宕, 把, 木, 柶, 栍, 棍, 武, 氅, 牒, 娚 % 下 總計 㽝, 級, 結, 羘, 腎, 袍, 貼, 鐋, 面, 轎, 鄕 % 41.8% 5. 漢鮮文新玉篇 之韓國固有漢字的特徵 1) 收錄韓國固有漢字的體系說明 出現於 漢鮮文新玉篇 之中的韓國固有漢字雖均有 朝 的標誌 但 朝 的標誌在 漢鮮文新玉篇 之漢文注釋裡卻處於不同的位置 所以不懂字典中韓國固有漢字標誌方式的讀者就很難判斷何字為韓國 固有漢字 義項的哪一段才是解釋固有漢字等細節 這就根本起不到標誌的作用 因此 筆者對 漢鮮 文新玉篇 中 朝 的標誌位置的分析目的是為了導出標誌的規則 1 秤 是 稱 的異體字 这是將異體字歸納為國義子的例子 因此本文并未把 秤 看做韓國固有漢字 最早將 총 총 之 銃 看做國義字的是 字典釋要 但 銃 作为固有詞 只是漢字語 而詞彙 총 是在發明火藥的近代以後才開 始使用的 因此 筆者也未將 銃 看做韓國固有漢字 (金鍾塤, 韓國 固有漢字 硏究, 보고사, 2014.) 3 字典釋要 將 차관 관 之 鑵 看作國義字 但是此字仅仅是 茶罐 之 罐 的同字 所以也不能看作是韓國固有漢字 (金鍾塤, 韓國 固有漢字 硏究, 보고사, 2014.) 108 2

121 (1) 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一形式 漢鮮文新玉篇 取一對一形式的例子的大多是韓國固有漢字中的國字 例如 漢鮮文新玉篇 謂 侤 다짐둘 고 誓必行 朝 朝 的標誌位於漢文注釋的末尾 表示此字為韓國固有漢字 但 是 漢鮮文新玉篇 又謂 犜 朝 돈피 돈 貂也,犜皮 朝 的標誌卻位於漢文注釋的前端 也 表示此字為韓國固有漢字 屬於前者的例子列表如下 編號 標題字 侤 囕 垈 怾 橴 釋文 다짐둘 고 誓必行 朝 너흐를 람 咥也 朝 집터 近屋地 朝 산일홈 기 山名, 怾怛 朝 일홈 자 地名, 橴木城 朝 備考 上 上 上 上 上 分類 國字 國字 國字 國字 國字 表格顯示在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一的時候 朝 的標誌均位於韓文注釋後 實際上 它們也可位 於注釋前 也都不影響這些都是固有漢字中的國字的事實 其實 取一對一形式的韓國固有漢字的字義 判斷並不受標誌位置的影響 因為不管 朝 的標誌在前在後 義項也只有一個而已 筆者據此推測認為 作者玄公廉編撰 漢鮮文新玉篇 時 對屬於一對一形式的韓國固有漢字的標誌的位置問題並非是為了 刻意求全 (2) 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多形式 漢鮮文新玉篇 除了國字以外的其他固有漢字字頭大部分有兩個以上的義項 這是因為這些字頭 的漢文注釋除韓國固有漢字的義項外還包含了漢字本身的普遍字義 屬於此類型的例子如下 編號 標題字 釋文 備考 分類 1 上 웃 샹 下之對 놉흘 샹 尊也 인군 샹 君 也 (漾) 올닐 샹 進也 오를 샹 登也 (養) 朝 차하 차 上給下上下 上 國音字 2 串 습관 관 狎習 (諫) 慣同 미 쳔 物相連貫 (霰) 朝 일홈 곳 地名, 竹串島 창이 곳 貫物竹釘 上 國音字 3 柶 숫가락 匕也 喪用 角柶 늇 朝 (寘) 上 國音字 4 栍 上 國音字 5 棍 上 國音字 슬 籖也 쟝승 柶枝 路表長栍 朝 나무뭇글 혼 束木 (阮) 곤 棍棒 朝 곤 쟝 곤 刑具, 棍杖 表格顯示 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多形式的韓國固有漢字 一般先將該漢字的普遍字義的義項前 置 然後附加僅在韓國才有的表示字義的義項 例如 上(차하 차) 字 漢鮮文新玉篇 謂 上 오를 샹 登也 (養) 朝 차하 차 上給下上下 從頭到 朝 的標誌前面的義項表示的 是該漢字的普遍字義 朝 標誌後面的就是只用在韓國的義項了 但是如果讀者不能判斷 朝 的標誌限定 到哪兒 很難確定從頭到 朝 標誌的前面是只限用于韓國的義項 還是 朝 標誌的後面是韓國獨有的義項 尤其在 朝 標誌後面的義項還不止一兩個的情況下就更為複雜了 筆者統計並分析認為 這種情況下 一 般 朝 標 誌 後 面 的 就 是 韓 國 獨 有 義 項 当然 也有例外 例如 在分析 串(일홈 곳) 的漢文注釋时 又容易產生混亂 漢鮮文新玉篇 謂 串 습관 관 狎習 (諫) 慣同 미 쳔 物相連貫 (霰) 朝 일홈 곳 地名,竹串島 곳 貫物竹釘 朝 標誌位於 일홈 곳 前面 按理說 可以將 일홈 곳 後面的義項全部看做韓國獨有義項 但是 實 곳 貫物竹釘 並不是韓國獨有的字義 而是其漢字普遍的字義 因此 就很 難 擅 自 確 定 朝 標 誌 的 限 定 範 圍 又如 宕(탕건 탕) 字 漢鮮文新玉篇 謂 宕, 109

122 탕건 탕 官人懸帽, 宕巾 朝 朝 標誌就置於漢文注釋的末尾 這就並不符合 朝 標誌起點的解釋了 那麼 宕 的漢 文注釋的哪一段才是韓國獨有義項呢 因此 宕 漢文注釋是所有的義項都是韓國獨有義項 還是後端的 這就很難確定了 笔者以为 탕건 탕 官人懸帽, 宕巾 朝 才是韓國固有漢字的字義 總的來說 漢鮮文新玉篇 收錄韓國固有漢字的體系可作如下說明 其一 屬於韓國固有漢字的標 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一的形式 朝 的標誌可以置於漢文注釋的前後 不分位置 其二 屬於韓國 固有漢字的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多的形式 朝 的標誌一般置於韓國獨有的義項開始之處 其三 屬於韓國固有漢字的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多的形式 而 朝 的標誌置於漢文注釋末尾 則所有的 漢文注釋就都可以看做韓國獨有義項 4 2) 韓國固有漢字的意味範疇的特徵 筆者對 漢鮮文新玉篇 之固有漢字的指涉範疇進行了分類 認為這些固有漢字所指涉物件分別為 名稱(姓氏/地名),制度(官職/科舉),生活(衣/食/住),語言對應(單位/語法成分/固有詞彙),宮廷語等不同 的範疇 漢鮮文新玉篇 的五十五個固有漢字的指涉範疇分類參見如下表格 (1) 名稱(姓氏 地名) 編號 標題字 分類 1 怾 國字 2 橴 國字 地名 3 4 橻 硳 國字 國字 地名 地名, 橻郡 朝 朝 따일흠 젹 地名, 硳城 5 6 筽 䢘 國字 國字 地名 地名 朝 7 串 國音字 地名 朝 일홈 곳 地名, 竹串島 8 9 面 鴌 國音字 國音字 地名 姓氏 朝 면 면 邑里之名 鳳古字 朝 셩 궉 姓也 (2) 制度(官職/科舉) 編號 標題字 分類 1 牒 國義字 2 上 國音字, 橴木城 朝, 筽城, 䢘城 朝 意味範疇 釋文 官職 朝 텸지 텹 判任授官牒紙 官職 朝 차 上給下, 上下 備考 上 上 上 下 下 下 上 下 下 備考 上 上 上 3 帖 國音字 官職 朝 쳬지 쳬 徒隸委任狀帖 4 牌 國音字 官職 朝 5 宕 國義字 官職 탕건 탕 官人懸帽, 宕巾 朝 6 栍 國義字 科舉 7 棍 國義字 官職 朝 곤쟝 곤 刑具, 棍杖 上 8 武 國義字 官職 朝 호반 무 軍官, 虎班 上 9 10 氅 貼 國義字 國義字 官職 官職 朝 챵의 챵 官人平常服, 氅衣 朝 졉 公文鈐印成貼 上 下 分類 國字 意味範疇 住 (3) 生活(衣/食/住) 編號 標題字 1 垈 4 意味範疇 釋文 地名 산일홈 기 山名, 怾怛 朝 下書于賤者曰牌旨 籖也 朝 釋文 近屋地 朝 上 上 上 備考 上 2 欌 國字 衣 장 장 所以藏衣 朝 上 3 畓 國字 住 朝 논 답 水田 下 4 縇 國字 衣 션 션 衣緣曰縇 朝 下 韓國固有漢字的數量只有五十五字 韓國固有漢字的義項不取一對一 而取一對多之時 每個義項都予以個別分 析 笔者聲明 其數量不符合于韓國固有漢字的數量 是有所差距的 110

123 5 鐥 國字 食 션 量酒油等器 朝 下 6 7 木 洑 國義字 國音字 衣 住 朝 무명 목 棉織 朝 보막을 보 畜水漑田 上 上 8 太 國義字 食 朝 콩 태 菽也 上 9 10 袍 鄕 國義字 國義字 衣 住 朝 도포 포 平當禮服, 道袑 朝 시골 향 外邑 下 下 (4) 語言對應(單位/語法成分/固有詞彙) 編號 標題字 分類 意味範疇 釋文 1 䢏 國字 言語單位 마두리 두 穀不滿斛 朝 2 蔔 國義字 言語單位 朝 짐 복 擔也 3 套 國音字 語法成分 朝 젼례 투 例也 4 頉 國音字 語法成分 朝 연고 탈 故也 5 把 國義字 言語單位 朝 발- 파 庹也 6 栍 國義字 固有詞彙 路表長栍 朝 7 級 國義字 言語單位 朝 두름 급 編魚二十曰級 8 㽝 國義字 言語單位 朝 9 結 國義字 言語單位 朝 목 결 稅禾百負 10 腎 國義字 固有詞彙 朝 자-지 신 陰莖 備考 下 上 上 下 上 上 下 下 下 下 (5) 特牲(動物/魚類) 編號 標題字 分類 備考 意味範疇 釋文 1 犜 國字 動物 朝 돈피 돈 貂也, 犜皮 上 獤 䰶 羘 國字 國字 國義字 動物 魚類 動物 朝 돈피 돈 貂也, 獤皮 朝 망둥이 망 魚名 朝 양 양 牛胃 上 下 下 分類 意味範疇 (6) 宮廷語 編號 標題字 釋文 備考 1 稤 國字 宮廷語 朝 숙궁 숙 各宮幹事者, 稤宮 下 2 襨 國字 宮廷語 下 3 4 刺 轎 國音字 國義字 (7) 一般性詞彙 編號 標題字 1 侤 皇室所御服, 衣襨 朝 宮廷語 朝 御供曰水刺 宮廷語 朝 보교 교 舁車, 步轎 上 下 分類 國字 意味範疇 釋文 一般性詞彙 다짐둘 고 誓必行 朝 備考 上 一般性詞彙 너흐를 람 咥也 朝 上 下 上 上 2 囕 國字 閪 媤 㥘 國字 國音字 國字 一般性詞彙 셔 偶失物, 閪失 朝 一般性詞彙 시집 시 夫家 朝 一般性詞彙 겁 怯俗字 朝 (8) 民俗遊戲 編號 標題字 1 柶 分類 國義字 意味範疇 遊戲 (9) 工具 編號 標題字 1 鐋 分類 國義字 意味範疇 釋文 工具 朝 변탕 탕 治木器, 邊鐋 釋文 柶枝 朝 (寘) (10) 親族稱號 111 備考 上 備考 下

124 編號 1 標題字 娚 (11) 其他 編號 標題字 1 迲 分類 國義字 分類 國字 意味範疇 釋文 稱號 朝 오라비 남 姊妹謂男兄弟曰娚 備考 上 意味範疇 * 備考 下 釋文 거 物不滿束 朝 6. 結論 筆者分析以為 漢鮮文新玉篇 所收韓國固有漢字具體有如下四個特點 其一, 漢鮮文新玉篇 的韓國固有漢字總數有五十五個 其中最多的國義字有二十三個字 佔據了 41.8% 當然 不僅是韓國 日本 越南等使用古漢字的國家 其固有漢字中的國義字也屬最多 中國的漢字大多是形聲字 使用漢 字時不能因為每次需要造字的時候就能造出新的漢字 造新字之前首先借用已有的漢字之音義 最後借 來的音譯就被固定下來 韓國的大部分固有漢字均屬於國義字 這也就是新創造的國字數量之所以不多 與新造字不多有著同樣的理由了 其二, 漢鮮文新玉篇 的韓國固有漢字收錄體系如下 固有漢字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一形式之 時 朝 的標誌可前可後 固有漢字標題字與漢文注釋取一對多形式之時 朝 的標誌一般置於開始解說 固有漢字的義項之前 但是 偶爾也能發現取一對多形式的固有漢字居然也將 朝 標誌置於漢文注釋的末 尾 這一形式表示 朝 的標誌前面的義項全是韓國固有漢字的解釋 類似情況表明 漢字的獨特之處在於 一個漢字可以和幾個義項對應 這在漢字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但是 從使用字典或詞典的讀者的立場來 說 一部字典或詞典如果採取以前所沒有的新體例的話 就應該在凡例之中對新的體例應予以詳細說明 以助讀者瞭解其詳 本文專門對 朝 的收錄體系的細節和原則等方面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 為 漢鮮文新 玉篇 固有漢字收錄體系的研究做了一定的貢獻 這同樣也正是本論文的學術價值之所在 其三, 漢鮮文新玉篇 之固有漢字的指涉範疇表明 最多的是屬於語言所對應的字和制度官職 科 舉 的固有漢字 各有十個字 其次是表示人名和地名的固有漢字 各有九字 一般性詞彙有五字 宮 廷語和特牲(動物/魚類)各有四字 表示親族稱號 工具 其他的固有漢字各有一字 而出現頻率最高 屬於語言對應的固有漢字大部分則是 量詞 出現在 漢鮮文新玉篇 的量詞大部分是描述大概數量的 不 特定量詞 另外 表示制度和宮廷語的固有漢字的數量較多的原因則在於 韓國崇尚儒教 是一個深受 儒教思想影響的國家 尤其是韓國固有漢字有那麼多只用於宮廷的宮廷語 反映了由於受儒教的深遠影 響 韓國存在著非常嚴格的官僚主義和身份等級秩序的歷史事實 至於存在著與科舉制度有關的固有漢 字也說明瞭科舉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雖然最初是由中國傳入的 但是經過高麗五百年歷史後 科舉適應 了韓國的社會文化 並牢牢紮根 成為具有韓國鮮明特徵的科舉制度了 而地名和人名用的固有漢字更 為韓國化 主要是為適應韓國的地理特徵和韓國人的姓氏和人名而產生的 可惜的是大部分的音義未詳 只能通過形聲和類推推測其音義而已 但使用固有漢字來記錄地名和人名卻充分反映了韓國語標記的主 體性 其意義甚大 漢鮮文新玉篇 的韓國固有漢字雖然只有五十五個字 數量甚少,但是包括 漢鮮文新玉篇 在內 其他資料裡能找到的韓國固有漢字卻隱藏著韓國人民的生活方式 國家的制度文化 思維方式等相當豐 富的文化內蘊 但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 使用這些固有漢字的頻率卻越來越少 甚至被忽視 並且已經 有不少的固有漢字都消失不用了 但是 對韓國固有漢字的研究不僅可以揭開韓國漢字使用之歷史過程 還可為尋找韓國的歷史文化清理一絲頭緒 所以發掘韓國固有漢字 並對每個固有漢字進行學理考察 有著重要學術文化的價值 筆者今後還要對 漢鮮文新玉篇 所出現的韓國固有漢字進行深入研究 繼續分析 漢鮮文新玉篇 中所出現的帶 日 華 標誌的漢字 考察日本和中國的固有漢字的特徵 再對韓中日固有漢字進行比較 研究 雖然韓國固有漢字的痕跡非常難尋 但繼續鑽研下去 對深入挖掘與還原韓國的歷史面貌是有巨 大幫助的 筆者還期待通過韓國固有漢字與其他漢字文化圈漢字的比較研究 進一步探尋韓國國家所固 有的文化特點 112

125 日鮮新玉篇 系列書的版本考 -以 人部 和 玉部 為中心金億燮 韓國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 一 引言 朝鮮時期 全韻玉篇 問世後 繼 1908 年擁有近現代意義的漢字字典 國漢文新玉篇 首次出版后 一部收字最多的漢字字典 日鮮大字典 在 1912 年問世了 它收錄的標題字為近 20,000 字 與之前出版 的 國漢文新玉篇 收 字 字典釋要 字 相比要多得多 隨之而後在 1913 年 出版的 漢鮮文新玉篇 也只收錄了 字之多而已 和 日鮮大字典 同屬多國語 朝鮮語-日語 字典的還有 1931 年出版的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1935 年出版的 日鮮新玉篇 但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推斷這三部字典出版的順序似乎有誤 以 下是該問題的出發點 1 現在提到的版本不一定是初版 2 從這些字典的名稱我們可以推斷它們出版 的先後 3 當時出版界不注重版權 這三本字書解字的形式與內容完全一致 不同的只是收字的多寡而 已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這三部字典 以初版本為準 的出版順序似乎有誤 基於上述推斷 本篇將通過對 日鮮大字典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和 日鮮新玉篇 的收字情 況和漢字的韓文訓進行比較分析 從而導出這三部字典的傳承關係 為了實現該目標 筆者建立了 日 鮮大字典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和 日鮮新玉篇 的上卷 人部 和下卷 玉部 的全文數據庫 并以此作為基礎對其進行科學的比較分析 本篇使用的版本為 ① 日鮮大字典 1912 年初版本 2 卷 2 冊 朴重華 京城 廣東書局 國民大學省谷圖書館藏本 ②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1931 年發行 2 卷 1 冊 京城 匯東書館 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藏本 ➂ 日鮮新玉篇 1935 年發行 2 卷 1 冊 京城 永昌書館 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藏本 二 收字情况比較 日鮮大字典 的 人部 共收錄 448 字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的 人部 共收錄 447 字 比 日鮮大字典 少 1 字 日鮮新玉篇 的 人部 共收錄 423 字 比 日鮮大字典 少 25 字 比 大 1 增補日鮮新玉篇 少 24 字 除去三部字典里都收錄的 423 字以外 將多出的 24 字 25 字排列如下表 2 ID 新玉篇 大增補 大字典 ID 新玉篇 大增補 大字典 11 x 仏 仏 195 x 俉 俉 12 x 仌 仌 221 x 倏 倏 14 x 仅 仅 255 x 倴 倴 19 x 㐰 㐰 259 x 40 x 仮 仮 260 x 俻 俻 53 x 261 x 俼 俼 54 x 355 x 傮 傮 71 x 383 x x 伲 伲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Korean Studies Found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Republic of Korea and Korean Studies Promotion Service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AKS-2014-KFR ). 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硏究所專任硏究員 為了敘述上方便 書名簡稱 日鮮大字典 稱 大字典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稱 大增補 日鮮新玉 篇 稱 新玉篇 2 此 ID 號碼為 人部 的字頭全數的排號 113 1

126 95 x 伷 伷 388 x 儀 儀 103 x 㑃 㑃 430 x 儲 儲 105 x 435 x 儳 儳 106 x 438 x 134 x 除外後總字數 0字 24 字 25 字 伂 伂 日鮮大字典 的 玉部 共收錄 266 字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的 玉部 共收錄 239 字 比 日鮮 大字典 少 27 字 日鮮新玉篇 的 玉部 共收錄 214 字 比 日鮮大字典 少 52 字 比 大增補日鮮 3 新玉篇 少 25 字 除去三部字典里都收錄的 214 字以外 將多出的 27 字 52 字 排列如下表 ID 新玉篇 大增補 大字典 ID 新玉篇 大增補 大字典 3 x 㺩 㺩 156 x x 瑆 4 x 㺪 㺪 157 x x 琾 5 x 玐 玐 173 x x 瑴 7 x 玏 玏 174 x x 瑮 8 x 㺬 175 x x 9 x 176 x x 瑡 10 x 179 x x 瑧 11 x 181 x x 瑻 12 x 189 x x 18 x 197 x x 瑺 22 x 198 x x 璓 23 x 200 x x 璌 25 x 201 x x 㻲 26 x 217 x x 㻺 27 x 㺲 㺲 218 x x 璒 30 x 玨 玨 231 x x 35 x 㺱 㺱 239 x x 37 x 玬 玬 240 x x 45 x 玺 玺 241 x x 57 x 珆 珆 243 x x 璶 58 x 玸 玸 254 x x 瓌 59 x 玿 玿 257 x x 63 x x 珡 262 x x 81 x 珟 珟 265 x x 84 x 266 x x 瓛 㺬 玒 玒 玢 玢 x 玤 璼 瓗 x 누락 4 琘 除外後總字數 0字 25 字 52 字 x 누락 琧 玉部總字數 214 字 239 字 266 字 筆者选取的部首是人部和玉部 所选取的總字数為 714 字 人部 448 字中 新玉篇 423 字 少 25 字 大增补 447 字 少 1 字 大字典 448 字 少 0 字 玉部 266 字中 新玉篇 214 字 少 52 字 大增补 239 字 少 27 字 大字典 266 字 少 0 字 3 為了敘述上方便 書名簡稱 日鮮大字典 稱 大字典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稱 大增補 日鮮新玉 篇 稱 新玉篇 4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玉部 字頭漏載 10 字 這是編輯上的疏忽所造成的 本文納入字數內 114

127 現有版本的出版年份的排序是 年 大字典 年 大增补 年 新玉篇 如果是這樣的話 很奇怪的現象便出現了 那即是將 大字典 大增補了 反而少了 1 個字便成了 大增 补 這種可能性可以排除掉 從收字情況來看 由 新玉篇 增補 24 個字成了 大增补 由 大增补 再補 1 個字成為後 大字 典 這樣的推論是合情合理的 三 注韓文音訓表記比較 19 世紀初日據時期的韓國韓文表音法變化很大 各字典字釋的表音法不同 本文所討論的三部字典 之間也有不同 從漢字表音法的變化規律我們可以推斷版本出版的先後 以下分析的順序將按照筆者參 考的字典版本的出版先後順序進行 首先 大字典 人部 共收錄的 448 條中 與 大增補 和 新玉篇 相異的只有 101 條 列表如下 ID 字 頭 大字典 大增補 新玉篇 ID 1 仇 원수 구 원슈 구 원슈 구 52 2 仉 셩 장 셩 쟝 셩 쟝 53 3 仔 자세 자 자세 자 4 仕 벼살할 사 5 代 대신할 대 6 仙 신선 선 7 仟 8 字 頭 大字典 大增補 新玉篇 답 답 일감당못할 답 俾 하여곰 비 하여곰 비 하여금 비 54 倍 갑절 배 벼살할 사 55 倧 선인 종 선인 죵 선인 종 대신할 대 56 倜 놉흘 척 놉흘 쳑 놉흘 텩 신션 션 신션 션 57 倡 광대 창 광대 챵 광대 챵 일천 천 일천 쳔 일천 쳔 58 倢 他 다랄 타 다를 타 달을 타 59 倩 고을 천 고을 쳔 고을 쳔 9 仗 집흘 장 집흘 쟝 집흘 쟝 60 倳 일할 사 10 仡 날낼 흘 날낼 흘 61 倯 적을 송 11 伀 두려어할 종 두려워할 종 두려워할 종 62 倖 요행 행 12 伍 오 오 오 63 停 머믈 졍 머믈 뎡 머믈 뎡 13 伋 생각할 급 64 偍 문칫걸릴 제 문칫걸릴 뎨 문칫걸릴 뎨 14 伯 맛 백 맛 백 65 偘 굿셸 간 굿셀 간 굿셀 간 15 伺 살필 사 살필 사 66 假 거즛 가 그즛 가 거짓 가 16 似 갓흘 사 갓흘 사 67 偯 의 의 외 17 佇 오래섯슬 져 68 做 지을 주 지을 쥬 지을 쥬 18 佌 적을 차 적을 차 69 偕 19 佛 부처 불 부처 불 부쳐 불 70 偵 무를 정 무를 졍 무를 뎡 20 佗 달은 타 다를 타 달을 타 71 傀 괴 괴 괴 업더질 젼 업더질 뎐 춤츌 사 춤츌 사 21 佝 추할 후 22 佂 두려어할 졍 져 두려할 졍 져 추할 후 72 傎 업더질 전 두려할 졍 73 傞 춤출 사 115 갑절 배 일할 사 적을 숑 적을 숑 요행 행

128 23 佰 24 佳 25 來 올 래 26 佼 조을 교 27 佽 28 使 29 侅 이상할 해 30 侏 난장이 주 31 侐 고요할 혁 32 侘 섭섭할 차 33 侚 34 佪 두를 회 35 依 의지할 의 36 佺 신선일홈 선 신선일홈 젼 37 侤 다짐둘 고 38 㑗 39 가 가 조을 교 하여곰 난장이 쥬 셥셥할 차 일백 백 74 傖 놈 챙 아람다올 가 傺 실심할 제 실심할 졔 실심할 뎨 77 僊 신선 선 신선 션 신선 션 78 傳 전할 전 전할 젼 전할 젼 하여금 사 79 僆 상동이 련 쌍동이 련 쌍동이 련 이상할 해 80 건장할 자 건장할 쟈 건장할 쟈 난장이 쥬 81 僉 다 첨 다 쳠 다 쳠 고요할 혁 82 僁 가는소래 설 셜 셜 傱 다라날 종 다라날 죵 다라날 죵 뫼서설 점 뫼서설 졈 뫼서설 졈 됴흘 교 셥셥할 차 두를 회 85 僞 거즞 위 거즞 위 거짓 위 86 僮 종 동 죵 동 죵 동 신선일홈 젼 87 僛 긔 긔 기우러질 긔 다짐들 고 다짐둘 고 88 僓 순할 퇴 슌할 퇴 슌할 퇴 아해밴몸 신 신 아해밴몸 신 89 僥 요행 요 侮 업수이녁일 모 업슈이녁일 모 업슈이녁일 모 90 僬 밝을 초 밝을 쵸 밝을 쵸 40 俑 허슈아비 용 허수아비 용 허수아비 용 91 僦 세낼 츄 셰낼 츄 셰낼 츄 41 俟 기다릴 사 기다릴 사 92 像 형상 상 형상 샹 형상 상 42 俏 고은모양 초 고은모양 쵸 93 僾 43 俔 비유할 현 94 儁 44 俊 준걸 준 준걸 쥰 준걸 쥰 95 儔 45 俋 가는 읍 밧갈 읍 밧갈 읍 俄 앗가 아 47 俜 헛흔거럼 빙 헛흔거름 빙 48 侹 길 졍 49 俅 공순할 구 50 俱 51 俳 광대 배 ID 字 大字典 고은모양 쵸 둘을 회 어럼풋할 애 준걸 준 쥰걸 쥰 쥰걸 쥰 㒛 홀노설 조 홀노셜 됴 홀노셜 됴 97 儚 어더울 몽 어두울 몽 어두울 몽 헛흔거름 빙 98 儩 다할 사 길 졍 길 뎡 99 儲 저축할 저 저츅할 져 저츅할 져 공슌할 구 공슌할 구 100 㒠 좁을 해 101 儺 성할 나 셩할 나 셩할 나 與大字典相 同的有 14 與大增補相 同的有 63 현 10 1 광대 배 大增補 新玉篇 ID 116 字 大字典 大增補 新玉篇

129 頭 頭 1 仇 원수 구 원슈 구 원슈 구 52 2 仉 셩 장 셩 쟝 셩 쟝 53 3 仔 자세 자 자세 자 4 仕 벼살할 사 5 代 대신할 대 6 仙 신선 선 7 仟 8 일감당못할 답 답 답 俾 하여곰 비 하여곰 비 54 倍 갑절 배 벼살할 사 55 倧 선인 종 선인 죵 선인 종 대신할 대 56 倜 놉흘 척 놉흘 쳑 놉흘 텩 신션 션 신션 션 57 倡 광대 창 광대 챵 광대 챵 일천 천 일천 쳔 일천 쳔 58 倢 他 다랄 타 다를 타 달을 타 59 倩 고을 천 고을 쳔 고을 쳔 9 仗 집흘 장 집흘 쟝 집흘 쟝 60 倳 일할 사 10 仡 날낼 흘 날낼 흘 61 倯 적을 송 11 伀 두려어할 종 두려워할 종 두려워할 종 62 倖 요행 행 12 伍 오 오 오 63 停 머믈 졍 머믈 뎡 머믈 뎡 13 伋 생각할 급 64 偍 문칫걸릴 제 문칫걸릴 뎨 문칫걸릴 뎨 14 伯 맛 백 맛 백 65 偘 굿셸 간 굿셀 간 굿셀 간 15 伺 살필 사 살필 사 66 假 거즛 가 그즛 가 거짓 가 16 似 갓흘 사 갓흘 사 67 偯 의 의 외 17 佇 오래섯슬 져 68 做 지을 주 지을 쥬 지을 쥬 18 佌 적을 차 적을 차 69 偕 19 佛 부처 불 부처 불 부쳐 불 70 偵 무를 정 무를 졍 무를 뎡 20 佗 달은 타 다를 타 달을 타 71 傀 21 佝 추할 후 추할 후 72 傎 업더질 전 업더질 젼 업더질 뎐 22 佂 두려어할 졍 두려할 졍 73 傞 춤출 사 춤츌 사 춤츌 사 23 佰 일백 백 74 傖 놈 챙 24 佳 아람다올 가 來 올 래 76 傺 실심할 제 실심할 졔 실심할 뎨 26 佼 조을 교 77 僊 신선 선 신선 션 신선 션 27 佽 78 傳 전할 전 전할 젼 전할 젼 28 使 僆 상동이 련 쌍동이 련 쌍동이 련 29 건장할 자 건장할 쟈 건장할 쟈 가 져 두려할 졍 가 조을 교 져 됴흘 교 하여금 비 갑절 배 일할 사 적을 숑 적을 숑 요행 행 괴 하여곰 하여금 사 79 侅 이상할 해 이상할 해 侏 난장이 주 난장이 쥬 81 僉 다 첨 다 쳠 다 쳠 31 侐 고요할 혁 고요할 혁 82 僁 가는소래 설 셜 셜 난장이 쥬 117

130 섭섭할 차 32 侘 셥셥할 차 33 侚 34 佪 두를 회 35 依 의지할 의 36 佺 신선일홈 선 신선일홈 젼 37 侤 다짐둘 고 다짐들 고 38 㑗 아해밴몸 신 39 侮 40 셥셥할 차 83 傱 84 두를 회 둘을 회 다라날 종 다라날 죵 다라날 죵 뫼서설 점 뫼서설 졈 뫼서설 졈 85 僞 거즞 위 거즞 위 거짓 위 86 僮 종 동 죵 동 죵 동 신선일홈 젼 87 僛 다짐둘 고 88 僓 순할 퇴 신 아해밴몸 신 89 僥 요행 요 업수이녁일 모 업슈이녁일 모 업슈이녁일 모 90 僬 俑 허슈아비 용 허수아비 용 허수아비 용 俟 기다릴 사 기다릴 사 42 俏 고은모양 초 43 俔 44 俊 준걸 준 45 俋 가는 읍 46 俄 47 俜 헛흔거럼 빙 48 侹 49 俅 50 俱 51 俳 의 기우러질 긔 슌할 퇴 슌할 퇴 밝을 초 밝을 쵸 밝을 쵸 僦 세낼 츄 셰낼 츄 셰낼 츄 92 像 형상 상 형상 샹 형상 상 고은모양 쵸 93 僾 비유할 현 94 儁 준걸 쥰 준걸 쥰 95 儔 밧갈 읍 밧갈 읍 96 앗가 아 헛흔거름 빙 길 졍 공순할 구 고은모양 쵸 어럼풋할 애 준걸 준 쥰걸 쥰 쥰걸 쥰 㒛 홀노설 조 홀노셜 됴 홀노셜 됴 97 儚 어더울 몽 어두울 몽 어두울 몽 헛흔거름 빙 98 儩 다할 사 길 졍 길 뎡 99 儲 저축할 저 저츅할 져 저츅할 져 공슌할 구 공슌할 구 100 㒠 좁을 해 101 儺 성할 나 셩할 나 셩할 나 與大字典相同 的有 14 與大增補相 同的有 63 현 광대 배 광대 배 101 上表可以歸納出表音法不同的有三種 如 1 ㆍ ㅏ 2 ㅕ ㅓ 3 ㄷ ㅈ 韓文表音法的發展是由ㆍ ㅏ ㅕ ㅓ ㄷ ㅈ 日據時期負責國語政策推行的機關有兩個 一個是朝 5 鮮總督府 另一個是國文研究所 日據時期韓文正字法第一次朝鮮總督府 1912 年頒布 普通學校用韓 6 文正字法 其主要內容之一是廢棄 ㆍ 雖然官方已廢棄 但民間仍在使用 直到 30 年代才完全廢 7 棄 1912 年已經廢棄了的 ㆍ 的使用次數 大字典 為 8 次 大增補 為 33 次 新玉篇 為 10 次 其中 ㆍ 出現最少的是 大字典 最多用的是 大增補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大字典 的版本 編輯時間最晚 版本最可靠 5 최용기, 일제강점기의 국어 정책, 한국어문학연구, 제 46 집, 한국어문학연구학회, , 6 쪽. 國文研究所就是 1907 年 7 月在學部內設置的國文研究機關 研究員有朱時經 池錫永等人 主要討論有關國語統 一方案 6 之後還修訂兩次 1930 年 2 月第三次公佈的 普通學校用韓文正字法 這個方案 1933 年朝鮮語學會制定的 韓 文正字法統一案 基本上被採用 7 최용기, 일제강점기의 국어 정책, 한국어문학연구, 제 46 집, 한국어문학연구학회, , 19 쪽. 118

131 其次是二重母音 ㅕ ㅛ ㅠ 的使用次數 大字典 為 5 次 大增補 為 42 次 新玉篇 為 37 次 其中出現頻率較高的是 新玉篇 和 大增補 大字典 中出現的頻率最低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 大字典 為配合當時國家正字法政策而改拼寫 ㄷ 的使用頻率 大字典 為 0 次 大增補 為 3 次 新玉篇 為 8 次 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是 新玉篇 其次為 大增補 大字典 并未出現過 新玉篇 中使用的早期表音法的最多 這 意味著它的出版時間可能最早 大字典 出現頻率為 0 這也意味著它的出版時間可能最晚 下面筆者以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論證此假設 字頭 大字典 大增補 新玉篇 1 傺 실심할 제 실심할 졔 51 실심할 뎨 2 傎 업더질 전 업더질 젼 51 업더질 뎐 韓文表音法的變化為 뎐 젼 전 出版的順序是 뎐( 新玉篇 ) 젼( 大增补 ) 전( 大字典 ) 四 結語 日據時期韓國出版界出版情況很混亂 出版物的版權沒有受到尊重 當時日本對韓國人民推行日文 而日韓字典需求量很大 京城的大型出版社也紛紛出版同一內容的字典 只是將其書名稍做修改就重新 出版 在這樣混亂的出版環境下 字典版權紙上的出版日期是不可信的 我們只好自行找出依據來推斷 出版的先后 筆者在本篇中討論的兩個方面的論據是 1 日鮮大字典 的 人部 共收 448 字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的 人部 共收 447 字 比 日鮮大 字典 少 1 字 日鮮新玉篇 的 人部 共收 423 字 比 日鮮大字典 少 25 字 比 大增補日鮮 新玉篇 少 24 字 日鮮大字典 的 玉部 共收 266 字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的 玉部 共收 239 字 比 日鮮大字典 少 27 字 日鮮新玉篇 的 玉部 共收 214 字 比 日鮮大字典 少 52 字 比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少 25 字 從 人部 和 玉部 的收字情況來看 由 新玉篇 增補後成了 大增 补 由 大增补 再補字成為 大字典 這樣推論是合情合理的 2 韓文表音法的變化為 뎐 젼 전 出版的順序是 뎐( 新玉篇 ) 젼( 大增补 ) 전( 大字典 ) 参考文獻 1. 日鮮大字典 1912 年初版本 2 卷 2 冊 朴重華 廣東書局 國民大學省谷圖書館藏本 2. 大增補日鮮新玉篇 1931 年發行 2 卷 1 冊 匯東書館 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藏本 3. 日鮮新玉篇 1935 年發行 2 卷 1 冊 永昌書館 慶星大學韓國漢字研究所藏本 4. 최용기(Choi Yong-gi), 日據時期的國語政策 韓國語文學研究, 第 46 輯, 韓國語文學研究學會, 韓國漢字研究所 韓國近代漢字字典專題論壇 資料

132 國漢文新玉篇 字釋研究 羅潤基 1.前言 1 國漢文新玉篇 以下略稱 國漢文 出版於 1908 年 由平壤基督教牧師鄭益魯所編纂 的 該書作爲韓國近代時期一部最早的字典具有以下幾個可以代表近代的重要特色 第一 列於附 錄的 音韻字彙 類似於同音字表 是鄭氏首創的 它以共同字素爲中心 將同音字按照韓文字母順序排列 在字的下方註明字義 大大提高了檢索 之便 這種讀音查字的方式優於部首筆畫查字 所以後續字典以 音部 ㆍ 音考 ㆍ 附音考 等形式先後採用了此方式 并對其缺點加以改善 第二 利用通俗易懂的韓文對於每字加韓文 字釋 明確地規範了該字的含義 雖然朝鮮時期的文獻如 千字文 類合 訓蒙字會 等書 亦有韓文字釋 但這些書皆屬於啟蒙識字的課本 其收字有限 很難有一個有系統的 全面的字 釋 國漢文 出現的當時正盛行 國漢文混用體 因此鄭氏因應時代的需求 特意用韓文對 全韻玉篇 收錄字具有代表性的字義一一進行解釋 他在童蒙識字讀本的字釋的基礎上 不僅 反映當時的實際語言環境和時代情況 并積極修正或替換了已有的字釋 國漢文 的這種嶄新 的突破 被後續字典接納 成了韓國近代字典編纂的典範 韓國古代沒有擁有自己的文字 漢字傳入韓國作爲交流和記錄的工具之後 由於語言和文字不 一致 因此學漢字時 爲便於教學和識別 讀音和字義逐漸合併爲一個固定形式的語句 經過長時 間的累積 成爲共同認知的產物 從何時開始採用這種固定語句 我們很難確定 但從 訓蒙字會 (1527) 新增類合(1576) 千字文 等諸文獻 大約可推測此在訓民正音創製之後才定型的 目前爲止 有關此書的研究成果不少 如田一周在 最近世韓國漢字字典研究 (2002)一篇中简略 提到體例和內容 朴亨益在 韓國字典的歷史 2012 中從歷時觀點簡略的敘述作者的生平和字典的編 排體例 河岡鎮在 韓國第一部近代字典國漢文新玉篇的編纂動機 2005 ㆍ 鄭益老國漢文新玉篇 的韓國字典史上的地位 2016 中深入探討編纂動機 出版背景以及版本情況 李準煥在 鄭益魯國漢 文新玉篇的體制和語言情況 (2015)中討論該書的版本 體例 分析了有關讀音和字釋的語言性質和內涵 以往的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其研究範圍僅僅停留在探討版本 體例上面 而忽略了 國漢文 字音和字釋在韓國字典編纂史上的重要價值 尤其字釋方面不曾受到學者的關注 幾乎沒有人針對此專篇 研究 因此本篇希望能夠在這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篇爲探索 國漢文 字釋的特點 從歷時的角度 將字釋與斷代性很強的 訓蒙字會 進行比較 分析出字釋的變遷情況和特徵 并從共時觀點與同時期的 字典釋要 日鮮新玉篇 漢鮮文新玉篇 新字典 字林補註 字典大解 加以比較 要深入探討 國漢文 字 釋的特徵 進而窺見編纂者的編纂目的 國漢文 共收 字 而 訓蒙字會 共收 3360 字 收字數量相差很大 這有兩種文獻 的性質有關 一是字典 一是童蒙識字的課本 其中 3126 字同時出現在兩書 再刪除無字釋的 12 字 分析對象一共是 3,114 字 分析對象雖然只占收錄字的 28% 但我們相信這爲了解字釋詞的斷 代特點和歷史的來龍去脈還是搓搓有餘的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Korean Studies Founda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Republic of Korea and Korean Studies Promotion Service of the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AKS-2014-KFR ). 慶星大學 韓國漢字研究所 專任研究員 1 本稿以 1909 年出版的 國漢文新玉篇 訂正再版爲研究對象 120

133 2. 國漢文 字釋形式以及其特徵 2.1 字釋形式 國漢文 的釋義形式 與 訓蒙字會 基本相同 採用先排列韓文字釋和字音 然後排列漢 文釋義的形式 國漢文 共收 字 其中 9926 字 約占 90% 只有一個韓文字釋 937 字有兩個韓文字釋 最多時有六個字釋 其形式是 體言 2直接和字音結合 而 用言 3必須藉形態素 和字音結合 ①體言+字音 皮 가죡 피 翁 늙근이 옹 桂 계수나모 계 塲 마당 쟝 ②語幹+形態素(ㄴ, ㄹ)+字音 仁 어질 인 漁 고기잡을 어 후 懦 나 瘦 수 白 흰 蘿 쳥머루 라 妻 쳐 徑 지렴길 경 盂 사발 우 諂 쳠 築 싸홀 츅 貞 곳을 졍 義 올흘 의 引 인 德 큰 덕 國漢文 的字釋和 訓蒙字會 相比 國漢文 只有兩種形態素作爲媒介 而 訓蒙字會 多 至 4 種形態素可夾在韓文字釋和字音之間 可知字釋形式更爲簡易 橘 誘 白 葵 芥 蘭 귥 귤 > 귤 귤4 달앨 유 > 백 > 흰 백 규홧 규 > 아욱 개 > 란촛 란 > 란초 유 규 개 란 皸 군 > 터질 군 煠 데틸 잡 > 잡 貞 뎡 > 곳을 졍 術 슐 > 기슐 슐 錦 금 > 비단 금 麒 긔 > 긔린 긔 御 거느릴 어 > 모실 어 德 큰 덕 > 큰 덕 士 > 誠 셩 > 졍셩 셩 2.2 字釋特徵 千字文 为中國南北朝梁武帝时安成王国侍郎周兴嗣所撰 此書流傳於朝鮮民間用來啟蒙教 育課本 首句天地玄黃的 地 隨著歷史音變 早在 18 世紀其讀音在實際語言中變爲 땅[tang] 但其字釋歷經幾個世紀仍讀爲古音 따[ta] 甚至 20 世紀初出版的字典也皆用 따 來解釋 地 字 可 見固定語句的韓文字釋具有相當保守的特點 下面列出近代時期字典的例子 以資參考 如 書名 國漢文(1908) 字典釋要(1909) 日鮮文新玉篇(1912) 漢鮮文新玉篇(1913) 字典大解(1913) 新字典(1915) 字林補註(1921) 實用宣化辭典(1928) 例字韓文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地 字釋 땅 字音 디 디 디 디 디 디 지 지 韓語中具有實質意思的沒有活用的獨立詞 基本上可以加助詞的詞語包括名詞 代名詞 數詞 韓語中具有實質意思的有活用的獨立詞 以語幹和語尾組成的 有述語功能的詞語包括動詞 形容詞 前者爲訓 訓蒙字會 字釋 後者爲 國漢文 字釋 121

134 韓文字釋雖有很強的保守性 但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語言發展過程里 發生了意義轉變或消亡 失去辨別功能 它也逐漸被別的詞所取代 此外 一些外在的因素如編纂者的編纂目的或文獻的 性質也直接影響到字釋詞的變化 運用基本層次的分類字釋 認知語言學將意義範疇大分爲上位層次範疇 基本層次範疇以及下位層次範疇 其中基本層次的 地位和作用是特別重要的 這種基本層次上的範疇名稱是最容易感知和記憶 使用頻率也最高 所以兒童最先習得的 換言之 基本層次的名稱運用到漢字教學上面 其教學效果更爲顯著 國漢文 運用基本層次的字釋來解釋事物 行爲動作和事件範疇 可以說爲韓國近代時期漢字字 典的字釋開闢了新的方向 具體的例字如下 ①動物 字例 訓蒙 字例 訓蒙 鰻 鵠 고해 鴒 鰷 鷸 도요 蛸 두루미 蟢 鶻 매골 鷦 볍새 鳳 봉황 鰱 련어 鱸 로어 魨 믈아치 魴 방어 國漢文 고기 (魚) 조긔 鶹/鵩 鯔 슈어 鸞 鮓 젓 鶘 鷀鸕 가마오디 鷁 鷥 새(鳥) 國漢文 字例 새(鳥) 國漢文 할미새 새(鳥) 蝗 묏도기 버레 (蟲) 蠆 젼갈 蚖 뱀(蛇) 부훵이 犍 악대 란둇 犗 악대 羯 악대양 양(羊) 獒 큰가 개(狗) 하야로비 /鶺 訓蒙 소(牛) 할미새 ②植物 字 例 訓蒙 國漢文 字例 苜 게유목 蒪 茺 눈비얏 菜 莢 고로리 蘩 萱 訓蒙 國漢文 슌 외 訓蒙 國漢文 槲 나물 苽 字例 나모 樲 싄대 (樹木) 蕖 련곳 련(蓮) (蔬菜) 대(竹) 薍 달 薘 근댓 蔔 무우 芄 새박 蕺 멸 菁 (蘿蔔) 蓀 부들 萵 부루 䕽 蒡 우왕 柞 가랍나모 荏 薊 조방이 柎 곳고의 檿 茴 회향 플(草) 櫯 다목 蘝 櫟 덥갈나모 芡 榾 불휫들궐 柮 블휫들궐 蘘 양핫 텩툑 (花) / (芝麻) 나모 柘 (桑樹) (樹木) 蒿 쑥 蓬 (艾蒿) 122

135 蓿 게유목 비 榧 ③事物 字例 訓蒙 國漢文 河 湖 물(水) 字例 飩 國漢文 字例 만두 (餅) 珂 梳 얼에빗 빗 盆 子 櫛 얼에빗 (梳子) 槊 긴창 창(戈) 劒 환도 鋏 환도 뵈(布) 癭 믈혹 혹 비단 瘤 믈혹 (瘤子) 壜 壺 항아리 병(瓶) 호병 絺 玉 옥 玭 진쥬 珀 호박 醭 골아지 繒 (寶珠) 술(酒) 國漢文 동의 罐 죠롱 만두 訓蒙 盎 江 餛 訓蒙 綈 굴근깁 (綢子) 閨 도장 縠 무뤼 깁 窩 산막 紗 삿 (綢子) 閤 도장 字例 訓蒙 國漢文 餁 밥니글 닉을(熟 吸 숨드리쉴 칼(刀) 집 (房子) ④動作行爲 字例 訓蒙 國漢文 翀 (飛) 翓 마실(喝) 吮 字例 訓蒙 咂 믈 蝕 벌에머글 嚥 國漢文 먹을 (吃) ⑤人 字例 訓蒙 姒 겨집동셰 妃 듕궁 娌 겨집동서 國漢文 계집(女子) 동셔(妯娌) 字例 訓蒙 媪 할미 嬙 시녓 奴 남진죵 婢 겨집죵 國漢文 계집(女子) 죵(僕人 從上面的字釋比較中 我們可以看出兩書解字的方式迥然不同 訓蒙字會 對動物 植物和 事 物 詳 細 分 類 并 加 字 釋 這 和 分 類 詞 彙 集 的 文 獻 性 格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崔世珍在 訓蒙字會ㆍ引 中指出 該書的編纂目的是爲學童提供一部理想的漢字讀本 讓他們 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他認爲兒童漢字教育要從身邊事物的全實的文字開始 而 國漢文 用基 本層次的字釋詞代替 訓蒙字會 下位層次的字釋詞 如魚類用 고기(魚) 鳥類用 새(鳥) 昆 蟲用 버레(蟲) 樹木用 나모(樹木) 草用 플(草) 蔬菜用 나물(蔬菜) 甚至對動作行爲 人稱 也採取同樣的方法 國漢文 之所以採用此方式 是因爲他非常重視民族啟蒙教育 同時考慮 到當時民眾的知識水平和社會條件 根據統計廳的日據時期的統計資料顯示 1930 年韓國文盲率 達到 76.4% 男性是 62.9% 女性是 90.5% 到 1955 年人口總調查時 文盲率稍降低爲 32% 從這些資料推測 國漢文 編纂當時 1908 年 的文盲率應該是非常高的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 下 鄭益魯爲啟蒙大眾普及新知識 擴大基督教的底層 韓文字釋的規範化是一項刻不容緩的重 大任務 爲兒童婦女提供一個有效的的工具書 需要一套平易近人的韓文釋義 鑒於以上的情況 他盡量避開具體而細密的下位層次範疇的字釋 多加採用易於教學的基本層次的字釋 當然 這兩種注釋方式各有利弊 鄭氏巧妙地運用於動植物分類上面 大大提高了教學上的效果 這和日 123

136 國漢文 1908 鰻 萵 柮 고기 나물 나모 蛸 버레 鷦 絺 綈 萱 犍 窩 새 뵈 비단 풀 소 집 字典釋要 1909 日鮮新玉篇 1912 배암장어 부루 삭정이 무지렁나무 상치 漢鮮文新玉篇 1913 字典大解 1913 부루 삭졍이 무지렁나무 부루 삭졍이 무지렁나무 발긴검의 /신됴 가는갈포 둣터운비단 원추리 불친소 토실/굴 발긴거믜 /신됴 가는갈포 두터은비단 원추리 불친소 토실/굴 발긴거믜 발긴거믜 볍새 가는갈포 두터은비단 원추리 불친소 토실 가는칠포 두터은비단 원추리 불친소 움 新字典 1915 뱀장어 상취/부루 마들가리 우죽 연가시알집 거미알 법새/쵸명새 가는츩베 도라운비단 원추리 불친소 굴/움집 字林補註 1921 배암장어 부루 삭정이 세갈포 두터온비단 원추리 불친소 - 據時期後續字典相比較 顯而易見 使用具體而細密的字釋 國漢文 用具體而細密的字釋取代了 訓蒙字會 概括性的字釋 以增加新的成分或同義詞來明確限定其意義範疇 如 壤 > 흙덩이 港 개 > 항구 矼 다리 > 돌다리 壇 졔터 > 졔단 謫 죄줄 > 姙/娠/孕 > 仁 클 > 어질 糶 徑 梯 酌 髀 覯 鼒 > 길 > 지렴길 > > 다리 > 볼 > 엿볼 솓 > 泥 > 진흙 鐙 > 鬟 머리 > 斟 > 竿 댓줄기 > 낙시대 瞰 볼 > 엿볼 對於某些事物或動物 詳加分類 用適當的詞語代替了 訓蒙字會 字釋 如 邸 廨 廳 羔 羔 杖 집 > 집 > 관쳥 집 > 대춍 삿기 > 염소 삿기 > 염소 막대 > 舘 廡 廂 貆 棍 笻 집 > 집 > 행랑 집 > 월랑 삿기 > 개 막대 > 곤쟝 막대 > 齋 집 > 셔졔 宸 집 > 대궐 妻 겨집 > 豚 삿기 > 되아지 棒 막대 > 몽동이 案/机 도마 > 代替詞意轉變的字釋 下面我們觀察 字釋詞本身的意義轉變而改換字釋的例子 意義轉變可細分爲擴大 縮小 轉 移等 但本稿爲便於敘述 從意義變化的整體的角度去探討 國漢文 字釋的變遷 어리다(愚蠢) 在 15 世紀只有 어리석다(愚蠢) 的意思 到 16 世紀轉移爲 나이가 적다(年輕) 國漢文 用同義詞換該字釋 如 憨 어릴 > 騃 어릴 > 愚 어릴 > 어리셕을 癡 어릴 > 어리석을 어엿브다(可憐) 一詞在中古韓語中指 불쌍하다(可憐) 到近代韓語兼指 불쌍하다(可憐) 和 예쁘 다(美麗) 兩個意思 到現代韓語中其義縮小爲 아름답다(美麗) 國漢文 用同義詞換該字釋 如 憐 에엿블 > 어엿불 恤 어엿블 > 歆 在 訓蒙字會 用廣義的 자실(吃喝) 解釋 國漢文 則用 흠향(歆饗) 代替它 其意限爲祭 124

137 祀時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氣 訓蒙字會 的 얼굴 包括形態 形象 樣子等意思 現代韓語只有臉的意思 國漢文 分別用 不同的詞換該字釋 如 式 얼굴 > 법 模 얼굴 > 법 形 얼굴 > 형샹 型 얼굴 > 겁흐집 글월 在 訓蒙字會 中指信函 文字 戶籍 文件 紙張之意 現代韓語中縮小爲文字之意 國漢文 用具體而細密的詞來代替該字釋 如 簡 牌 字 詩 䟽 章 글월 글월 글월 글월 글월 글월 > > > > > > 편지(書信) 패(牌子) (文字) 글(文章) 글(文章) 글(文章) 牘 典 契 劄 文 書 글월 글월 글월 글월 글월 글월 > > > > > > 편지(書信) 법(法) 계(契約) 글(文章) 글(文章) 글(文章) 籍 簿 篇 經 牒 箋 글월 > 글월 > 글월 > 글월 > 글월 > 글월/ 호젹(戶籍) 문셔(文件) (書冊) 글(文章) 글(文章) > 글(文章/紙張) 訓蒙字會 的 술위(車) 在 國漢文 按照其用途分別用不同的字釋 如 輀 술위 > 상여(靈車) 輜 술위 > 짐바리(馱子) 輦 술위 > 련(轎子 輦 ) 根據 15 世紀文獻可知 졈다 有 어리다(幼) 和 젊다(年輕) 兩個意思 到 17 世紀前後其意縮小爲 나이가 젊다(年輕) 國漢文 用 어릴(幼) 代替該字釋 如 稚 져믈 > 어릴 幼 져믈 > 어릴 冲 져믈 > 어릴 孺 져믈 > 어릴 古文獻中 이바디 用來表示宴會和祭祀 動詞有招待和奉養的意思 到現代韓語其意轉變爲貢獻 而原來的意思已消失 國漢文 分別用具體而細密的詞來代替該字釋 如 宴 이바디 > (宴會) 餉 > 먹일(餵食) 酺 餫 > 술(酒) > 먹일(餵食) 饁 > 덤심(午餐) > 슈고로올(辛苦) (마을 村子) (관청 官衙) 在 15 世紀是意思截然不同的兩個詞 到 16 世紀 ㅿ 字母 消亡 18 世紀中葉經 ㆍ 變 ㅏ 音變 成爲同音詞 其意義的界限跟著模糊了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 到 19 (村子) (官衙) ( 村子) (官衙) 表示官署 官衙的意思 國漢文 分別用具 體的名稱取代它們 另外 州 郡 縣 邑等 訓蒙字會 和 國漢文 一律用 고을(邑城) 來解釋 府 > 마을(村子) 閭 > 마을(村子) 閻 > 마을(村子) 里 > 말(村子) 村 > 마을(村子) 衙 > 아문(官衙) 司 > 맛흘 擔任 曹 /물조 > 무리 群) 州 고을 > 고을(邑城) 郡 고을 > 고을(邑城) 邑 고을 > 고을(邑城) 鄰 > 리웃(鄰居) 署 > 마을(村子) 縣 고을 > 고을(邑城) 代替消亡的古語 語言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而最為顯著的變化是表現在詞彙的發展變化上 一些舊的詞彙逐 漸消亡 新的詞彙又不斷產生 即使現存的單詞也在詞義上發生著改變 國漢文 和 訓蒙字會 時間上大約相隔 250 年左右 訓蒙字會 當時普通的字釋詞隨著時間的推移 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在現實語言中廢置不用 便失去了字釋詞的功能 國漢文 對詞類的字釋詞 反映了當時的語言 環境 用同義詞或新詞來他取代已消亡的舊詞 例字 訓蒙 國漢文 古語的含義 125 替換情形

138 哥 형 意義轉變 以漢字詞取代 固>漢 嫁 얼일 싀집갈 出嫁 架 실에 시렁 隔板的古語 痂 더데 疹子的古語 刻 샥일 刻的古語 奸 간사 奸詐 漢>漢 齦 너흘 닛몸/씹흘 咬的古語 齦 너흘 씹흘 咬的古語 撼 뮈울 흔들 搖動的古語 鹻 적 以形容詞取代 犗犍 악대 閹割的畜類 以基本層次字 釋詞取代 苣 부루 生菜的古語 鍵 쇳속 鎖瓣的古語 弓袋的古語 漢>固 男巫師 흉년 荒年 죵아리 腓骨 膿液 鞬韣櫜 소 활집 覡 화랑이 歉 험년 脛骭 膏 곱 翱 봄놀 놀 蹦跳 斛 고 휘 斛的古語 以基本層次字釋 詞取代 鵠 고해 새 以基本層次字釋詞取代 孔 구무 구멍 窟窿 工 공쟝바치 쟝인 工匠 固>漢 菓 여름 과실 果實 固>漢 踝 귀머리 腳踝 癨 도와리 霍亂 固>漢 官 구의 以同義詞帶取代 輨 갈모 牛车的軑 棺槨櫬 안집 관 棺材 固>漢 柺 갈공막대 집흘 杖子 觥 가탁 잔 角制杯 固>漢 嬌 얼울 美麗 腳踝 狡猾 固>漢 陶器 곽란 骹 狡猾 사오나올 甌 厩 마구 牛馬棚 固>漢 蚯蛐 디렁이 蚯蚓 皸 터질 皸裂 궤 櫃子 固>漢 陽光 鬼神 固>漢 几 방사오리 晷 鬼魔 귓것 귀신 126

139 屐鞽 격지/가지 나모신 木屐的古語 今 엳 이제 方今的古語 級 서흐레 드름 階級 歧 거릴 갈나질 樹枝等往不同方向分開 踦 허튀 小腿 口袋 農 夏天 種田 收割其意縮小 爲夏天 固>漢 紐 鈕扣的古語 以動詞取代 漩渦或湍灘 囊 湍 주머니 뉘누리 袒 물결 엇멜 淡 슴거울/ 潭 소 못 代 味淡 小池 漢>固 代替. 固>漢 搯 뎌길 萄葡 멀위 포도 葡萄 固>漢 纛 둑 긔 君王或將軍的儀仗旗 固>漢 讟 惡言詆毀 固>漢 暾 日出時的日光 動 기동 屋脊 졋 牛(羊)奶 漢>固 역질 傳染病 漢>漢 등 延伸到樹枝 固>漢 蹦跳 動 뮐 棟 湩酪 타락 痘 藤 너출 騰 봄놀 凳 사오리 상 凳子 固>漢 癩 룡병 문동이 癩病 漢>固 螺 골왕이 소라 螺類 蓏 여름 果實 嵐 연애 뫼긔운 嵐氣 漢>固 籃 채롱 籃子 固>漢 藜 명아쥬 蔾的古語 㝈 쌍동이 雙胞胎 獵 산양 打獵 令 命令 伶 雜耍藝人 山崗 欄杆或窗格子 箭筒 漢>漢 嶺 재 欞 듕긷 簏 동개 賂 쳔량줄 뢰물 賄賂 固>漢 龍 미르 룡 龍的古語 固>漢 肋 녑발치 갈비대 排骨 기동 127

140 綾 고로 비단 綾羅 固>漢 蟆黽 蛙蝦 머구리 개고리 蛙的古語 饅䬦 상화 만두 水餃的古語 固>漢 누의 妹妹 셕탄 煤炭 固>漢 猪獾的古語 粉末 出現裂痕 국슈 疙瘩湯的古語 비방 惡言詆毀 固>漢 意義轉變 以漢取代 固>漢 妹 煤 돌숫 貉 우슭 麵 국슈 璺 금시를 餺飥 나화 謗 百 온 副 버글 버금 僅次於 夫 샤옹 지아비 丈夫 抔掬 우흴 움콤 緊握 豮 악대돋 불칠 閹割的豬 繃 최 묵글 包被 以動詞取代 堋 무겁 샤뎡 靶子後邊的斜地 固>漢 低 脾臟的古語 小腿 卑 脾 말하 길아 腓 허튀 轡靶 셕 곱비 韁繩 獱 넝우리 슈달 水獺 奸詐 漢>固 詐 樝 명쟛 아가위 耍 희롱 玩耍 固>漢 上 웃 上面 外甥 固>漢 甥 鉎 동록 生鏽 固>漢 獮蒐畋 산양 打獵 漢>固 팔지 十指交叉 牛(羊)奶 漢>固 訟 打官司 固>漢 狩 打獵 漢>固 韘 헐겁지 酥 타락 首 마리 머리 頭 只 售 발뵐 팔 賣的古語 裝飾用細繩 屁股 叔父 억금니 臼齒 두던 山丘 周旋的古語 固>漢 繸 脽 오미뇌 叔 牙 엄 阿 斡 두를 128

141 訐 毀謗 固>漢 櫻 櫻桃的古語 固>漢 田野的古語 蹦跳 野 들 躍驤踴 봄놀 域 엥엇 디경 周圍 固>漢 疫 쟝셕 역질 傳染病 漢>漢 蠕 구믈어릴 蠕動 蜒 지차리 버레 蟲子之一 鳶鴟 쇠로기 솔개 黑鳶的古語 빗쵤 照射 진 陣 固>漢 繩子的古語 暎 營 바오달 纓緌 긴 廒 채 창고 庫房的古語 固>漢 梧桐 머귀 오동 梧桐 固>漢 도금 鍍金 固>漢 鋈 瘟 쟝셕 역질병 傳染病 漢>漢 翁叟 하나비 늙근이 老人 瓦 디새 기와 瓦 煨煻 노을압 구을 熱灰 以動詞取代 빗날 閃爍 가마 窯子之一 날빗 陽光的古語 曜 窰 왜욧 旭 轅 胃 양 孺冲稚 져믈 戎羗虜 狄夷蠻 되 胃的古語 어릴 意義縮小 以同義詞取代 오랑캐 野蠻民族 垽 渣子 匜 귀대아 잔 扅 쟝군목 문지방 城門的將軍木 漢>漢 디룡이 蚯蚓 蚓 榨 고조 固>漢 술틀 蘸 浸泡 滓渣澱 渣子 敵 較量 固>漢 磧 쟉벼리 돌무덕이 水邊的沙地 靮韁 쥬리울 구레/굴네 轡頭 竊 丁 鞓 장뎡 固>漢 帶子 공경 尊敬 固>漢 비단 以基本層次的字釋取代 固>漢 바탕 悌 綈 年輕力壯的男子 굴근깁 129

142 祭祀 照 祖 하나 糟 쥐여미 呪 굴 籌 祭祀 漢>漢 빗쵤 照射 할아비 祖父 酒糟 以漢字詞取代 固>漢 詛咒 固>漢 져주 산둘 輈 蠢 軛 蠕動 以基本層次的字釋取代 固>漢 證明 固>漢 진휼 救濟 固>漢 죡하 孫子或外甥 固>漢 구믈어릴 繒 비단 證 賑 쥐칠 姪 跌 거텨딜 밋그려질 跌倒 垤 무들기 개암이둑 堆 桎梏 두드레 탹고 足枷 固>漢 潰爛 籬笆 固>漢 결레/일가 親戚的古語 / 漢 瘡 柵 세댱 戚 蚇蠖 자재 자쟝이 尺蠖蛾 千 즈믄 일쳔 意義轉變 以漢字詞取代 固>漢 종아리 小腿 洞悉 腨 哲 簷 기슭 쳠아 山或屋簷的下部 妾 고마 쳡 偏房的古語 固>漢 蔕 고그리 蒂的古語 鞘 가플 칼집 刀鞘 져울츄 秤砣的古語 錘 鶖 므수리 篘 왜가리 용슈 漢>固 儈 즈름 거간 市儈的古語 固>漢 舵 밋 키 船舵 籜 댓고의 竹筍皮 搶奪 刨子 樣子 態度 漢>漢 大腿根 奪攘 鐋 비탕 대패 態 腿 싄다리 販 도의 팔 轉賣 陛 버텅 셤 階梯 砲 방포 鉋 글게 皰 쥬복 漢>漢 대패 130 刨子 青春痘

143 豐 풍년 疲 意義轉變 以漢字詞取代 固>漢 憔悴 消瘦 틈 縫隙 시드러울 罅釁 悍 욷거울 사오나올 強悍 銜鑣 마함 자갈 馬嚼子 漢>固 翮 짓 翅膀 船舷 舷 穴 구무 구녕 窟窿 篋 섥 광주리 用胡枝子編的箱子 型 얼굴 겁흐집 形象 樣子 葒 료화 역귀 長鬃蓼 漢>漢 靴 훳 신 古代的鞋子 깁 비단 綢子的古語 固>漢 財產 賄賂 固>漢 紈 絹 賄 쳔량줄 帿 솔 관혁 粗布做的靶子 固>漢 猴猻獼 猢猿 납 잣나비 猴子的古語 萱 풀 以基本層次字釋取代 楦 신골 鞋楦子 헐 惡言詆毀 毀 /헐 楎 걸말 架子 掛衣架 觽 쇠약 角錐子 欠 하외욤 打哈欠 희롱하다 玩耍 固>漢 헐겁지 작지 十指交叉 쟝군목 문빗장 城門的將軍木 漢>固 량테 대발 竹籬笆 거러치 종/하인 僕人 固>漢 동개 젼통 箭筒 漢>漢 馬滾動 戱 箶 누읏굴 取代消亡的字釋詞的絕大部分是固有語 占整個的 65% 這是一個固有語字釋詞消亡後 另一 個意義相同的固有詞取代了其地位的結果 被漢字詞代替的占 25% 其類型可分兩種 一是固有語 字釋消亡 被漢字詞所取代 二是爲具體表示詞義 用同義的漢字詞取代 如 業 筠 頌 強 芙 > 업(業) 댓겁질 > 대슌(竹筍) 기릴 > (稱頌) 힘셀 > (強) 堊 년곳 > 부용(芙蓉) 煤 돌숫 > 셕탄(煤炭) 境 터 > 디경(境地) 疆 娩 > (順產) > (白土) 醴 螂 당의야지 > 당량(螳螂) 罪 허믈 > 죄(罪) 터 > 디경(境地) 商 > (做買賣) > 감쥬(甜酒) 產 > (分娩) 這是漢字詞使用逐漸普遍 一些漢字詞在人們的語言生活中逐漸扎根 已成爲普通詞的緣故 另外 從漢字詞換成固有語的占 5% 漢字詞互換的占 4% 大量增加雙音節的字釋 131

144 爲探討字釋在音節上的變化 下面列 訓蒙字會 和 國漢文 字釋詞的音節變化比較表 音節數 訓蒙 國漢文 增減比率 千字文 1 音節 24.35% 22.67% -1.68% 21.2% 2 音節 52.19% 55.99% +3.80% 58.4% 3 音節 19.26% 17.39% -1.87% 18.3% 4 音節 3.96% 3.81% -0.15% 1.5% 5 音節 0.18% 0.13% -0.02% 0.6% 6 音節 0.06% 0.01% -0.05% 從上表可以看出 訓蒙字會 和 國漢文 雙音節詞皆超過 50% 這種現象 在啟蒙讀本 千字文 中尤其明顯 幾乎達到 60% 據此我們可以斷定 在 250 年之間 字釋詞最明顯的變化規律則是 所有音節向雙音節靠攏 其原因是雙音節詞在形態上較穩定 而且易於認知及掌握 下面列舉 訓 蒙字會 字釋在 國漢文 中的變化情形 以資比較 ①1 음절>2 음절 界 < 디경 塞 < 변방 鍔 顔 < 얼골 烟 < 연긔 藻 榜 < 방목 粉 < 가로 笠 갇 < 삿갓 帽 갇 < 사모 耕 鎧 갑 < 투구 蓋 갯 < 덥흘 椸 庫 곳 < 창고 堗 굴 < 굴둑 繩 主 님 < 님금 庵 뎔 < 籠 徒/軰 물 < 무리 甎/甓 벽 < 벽돌 簫 豹 표 < 포범 蟣 혀 < 站 驛 역 < 역마 睡 잘 < 翰 倉 창 < 창고 鞭檛 채 < 燭 雌/牝/牸 암 < 암컷 堤/堰/壩 언 < 언덕 皮/鞹/韋/革 갓 < 가죡 㡡/幃/幔/帷/幌 댱 < ②3 음절>2 음절 霖 오란비 < 쟝마 蠨 < 박휘 瞼 瞳 < 盥 < 셰슈 啄 籃 < 채롱 軺 < 쵸현 艄 ③4 음절>2 음절 軛 < 멍에 吸 숨드리쉴 < 마실 伶 輈 < 鲞 < 어포 慈 갈 홰 노 롱 숏 역 짓 쵸 < < < < < < < < < < < 칼날 계집 밧갈 채롱 통쇼 역참 쵹뷸 쟝막 < 눈가 딕머글 < 조을 < 고물 < < 3.結語 國漢文新玉篇 作爲第一部具有近代特色的漢字字典 在韓國字典編纂史上占有頗為重要的 地位 特別是在研究韓文字釋的演變上 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該書通俗易懂的韓文字釋 在一個文 盲率高的日據時期 對啟蒙大眾和普及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篇通過對 國漢文 韓文字釋與 訓 蒙字會 進行比較 參考有關資料 探索出韓文字釋變遷的普遍規律 從而深入探討 國漢文 韓 文字釋的特色所在 下面將本篇對 國漢文 字釋的分析總結爲以下幾點 并將此作爲本篇的結論 1. 國漢文 運用基本層次的字釋來解釋事物 行爲動作和事件範疇 爲韓國近代時期漢字字典的 字釋開闢了新的方向 2. 國漢文 用具體而細密的字釋取代了 訓蒙字會 以來的概括性的字釋 明確限定其意義範疇 132

145 3. 詞義縮小 擴大 轉移的字釋 國漢文 反映了當時的語言環境 用同義詞或新詞來代替了舊 詞 4. 消亡的字釋詞 國漢文 反映語言的時代性 用近義詞或新詞來他取代了已死的舊詞 5. 國漢文 韓文字釋有向雙音節靠攏的傾向 參考文獻 崔世珍 訓蒙字會 叡山本(1527) 影印本 東洋學叢書 檀國大東洋學硏究所 1971 河岡鎮 韓國第一部近代字典 國漢文新玉篇 的編纂動機 韓國文學論叢 41 輯 2005 李光鎬 意義領域에 따른 字釋詞變遷考 言語科學研究 4 輯 1986 李基文 古代國語硏究與漢子字釋問題 震壇學報 67 卷 1989 李準煥 鄭益魯 國漢文新玉篇 體制與語言情況 大東文化研究 89 輯 2015 林枝龍 國語詞彙範疇的基本層次探索及意義特色研究 談話與認知 18 卷 2011 呂燦榮 池錫永 字典釋要 漢字字釋研究 語文學 Vol 朴秉喆 關於漢字訓語辭代替的原因研究 國語教育 朴亨翌 韓國字典歷史 亦樂 全在昊 漢字字釋變遷與詞彙學上的地位 語文論叢 Vol 田日周 最近世韓國漢字字典研究 嶺南大學博論

146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中 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研 究 中 國 南 通 大 學 連 登 崗 1. 問 題 的 提 出 1.1 關 於 中 文 古 籍 的 界 定 中 文 古 籍, 有 廣 義 和 狹 義 之 分, 廣 義 的 中 文 古 籍, 指 1911 年 以 前, 用 契 刻 書 寫 印 製 等 各 種 方 法, 製 作 在 金 石 簡 帛 紙 張 等 各 種 載 體 上 的 中 國 古 代 圖 書, 狹 義 的 中 文 古 籍, 是 指 1911 年 前 以 紙 為 載 體 抄 寫 或 印 刷 的 傳 世 的 中 國 古 代 圖 書 本 文 的 討 論, 僅 限 於 狹 義 的 中 文 古 籍 1.2 中 國 現 有 古 籍, 大 約 有 20 萬 種 1, 這 些 古 籍 是 中 華 古 代 文 明 的 主 要 載 體, 是 中 華 先 民 創 造 並 留 給 後 人 的 無 價 瑰 寶, 今 天, 我 們 仍 然 需 要 繼 承 它 學 習 它 研 究 它 如 此, 則 首 先 要 識 讀 它 的 用 字 1.3 要 正 確 的 認 讀 使 用 古 籍 用 字, 就 需 要 進 行 古 籍 用 字 的 識 字 教 育 相 對 於 現 代 書 籍, 古 籍 的 用 字 有 其 特 殊 性, 在 中 國 大 陸 內 地, 這 個 問 題 顯 得 尤 為 突 出, 因 而 關 於 古 籍 用 字 的 識 字 教 學 問 題 需 要 作 為 一 個 單 獨 問 題 來 作 專 門 的 研 究 對 此, 目 前 僅 有 少 數 論 著 涉 及, 尚 未 發 現 專 門 的 系 統 的 研 究, 本 文 承 乏, 嘗 試 為 之 2. 目 前 大 陸 所 存 古 籍 的 用 字 情 況 目 前 大 陸 所 存 古 籍 用 字 存 在 著 兩 種 情 況, 一 種 是 用 字 未 經 規 範 整 理 的 古 籍, 依 然 使 用 著 傳 統 漢 字, 一 種 是 用 字 經 過 規 範 整 理 的 古 籍, 用 字 轉 換 為 規 範 字 2.1 關 於 規 範 漢 字 與 傳 統 漢 字 關 於 規 範 漢 字 規 範 漢 字, 也 叫 規 範 字, 指 在 中 國 大 陸 境 內, 符 合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頒 佈 的 規 範 標 準 的 漢 字 規 範 漢 字 包 括 經 過 整 理 簡 化 並 由 國 家 以 字 表 形 式 正 式 公 佈 的 簡 化 字 和 未 被 整 理 簡 化 的 傳 承 字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漢 字 規 範, 始 於 1951 年, 而 後 陸 續 發 展, 以 迄 於 今 漢 字 規 範 的 主 要 內 容 有 這 樣 幾 個 方 面 : 一 是 漢 字 簡 化, 二 是 異 體 字 整 理, 三 是 關 於 現 代 漢 語 常 用 字 和 通 用 字 的 規 定 漢 字 簡 化 的 規 定, 始 於 1951 年 的 中 央 教 育 部 社 會 教 育 司 所 制 定 的 第 一 批 簡 體 字 表, 而 後 陸 續 擴 展, 修 訂, 中 經 1956 年 1 月 國 務 院 全 體 會 議 通 過 的 漢 字 簡 化 方 案 與 1964 年 由 中 央 有 關 部 門 聯 合 發 佈 的 簡 化 字 總 表, 終 於 1986 年 由 國 家 語 委 重 新 發 佈 的 簡 化 字 總 表 異 體 字 的 整 理 成 果, 體 現 在 第 一 批 異 體 字 整 理 表 中, 此 表 於 1955 年 12 月, 由 國 家 有 關 部 委 聯 合 發 佈 整 理 表 規 定 810 個 具 有 異 體 字 的 字 作 為 選 用 字 ( 即 規 範 字 ), 停 止 使 用 與 其 相 對 應 的 1053 個 異 體 字 此 表 從 1956 年 1 月 起 執 行 現 代 漢 語 常 用 字 的 規 定, 發 佈 於 1988 年 是 年 1 月, 國 家 有 關 部 委 聯 合 發 佈 了 現 代 漢 字 常 用 字 表, 該 表 收 字 3500, 分 為 常 用 字 (2500 字 ) 與 次 常 用 字 (1000 字 ) 兩 個 部 分 該 表 主 要 用 於 語 文 教 學 現 代 漢 語 通 用 字 的 規 定, 始 於 1965 年 是 年 1 月, 國 家 有 關 部 委 聯 合 發 佈 了 印 刷 通 用 漢 字 字 形 表, 該 表 收 字 6196 字 1988 年 3 月, 國 家 有 關 部 門 聯 合 發 表 了 現 代 漢 語 通 用 字 表, 該 表 收 字 7000 字, 該 表 是 在 印 刷 通 用 漢 字 字 形 表 的 基 礎 上 加 以 調 整 制 訂 的, 包 括 了 現 代 漢 字 常 用 字 表 中 的 3500 常 用 字 該 表 適 用 於 出 版 印 刷 資 訊 處 理 和 其 他 方 面 漢 字 規 範 的 最 新 標 準 的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該 表 系 2013 年, 由 中 國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務 院 公 佈 該 表 收 字 8105 個, 分 為 三 級 : 一 級 字 表 為 常 用 字 集, 收 字 3500 個, 主 要 滿 足 基 礎 教 育 和 文 化 普 及 的 基 本 用 字 需 要 二 級 字 表 收 字 3000 個, 使 用 度 僅 次 於 一 級 字 一 二 級 字 表 合 計 6500 字, 主 要 滿 足 出 版 印 刷 辭 書 編 纂 和 資 訊 處 理 等 方 面 的 一 般 用 字 需 要 三 級 字 表 收 字 1605 個, 是 姓 氏 人 作 者 簡 介 :[ 中 國 ] 連 登 崗, 南 通 大 學 文 學 院 教 授, 碩 導, 漢 語 言 文 字 學 學 科 帶 頭 人 南 通 大 學 國 學 研 究 所 所 長 研 究 方 向 : 漢 字 學 及 漢 字 教 學 漢 語 辭 彙 國 學 (liandg51@163.com) 1 見 中 國 古 籍 總 目 編 纂 委 員 會, 中 國 古 籍 總 目, 中 華 書 局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9 年 10 月 版 134

147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名 地 名 科 學 技 術 術 語 和 中 小 學 語 文 教 材 文 言 文 用 字 中 未 進 人 一 二 級 字 表 的 較 通 用 的 字, 主 要 滿 足 資 訊 化 時 代 與 大 眾 生 活 密 切 相 關 的 專 門 領 域 的 用 字 需 要 2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是 在 整 合 第 一 批 異 體 字 整 理 表 (1955 年 ) 簡 化 字 總 表 (1986 年 ) 現 代 漢 語 常 用 字 表 (1988 年 ) 現 代 漢 語 通 用 字 表 (1988 年 ) 的 基 礎 上 制 定 一 二 級 字 表 通 過 語 料 庫 統 計 和 人 工 幹 預 方 法, 主 要 依 據 字 的 使 用 度 進 行 定 量 收 字 和 分 級 三 級 字 表 主 要 通 過 向 有 關 部 門 和 群 眾 徵 集 用 字 等 方 法, 收 錄 音 義 俱 全 且 有 一 定 使 用 度 的 字 3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現 代 漢 字 用 字 的 綜 合 性 的 最 新 標 準, 它 取 代 了 原 有 的 標 準 國 務 院 關 於 公 佈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的 通 知 指 出 此 表 公 佈 之 後 : 社 會 一 般 領 域 的 漢 字 使 用 應 以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為 准, 原 有 相 關 字 表 停 止 使 用 關 於 傳 統 漢 字 本 文 所 說 的 傳 統 漢 字, 是 指 1911 年 以 前 傳 世 中 文 古 籍 使 用 過 的 漢 字, 即 一 般 所 說 的 今 文 字 傳 統 漢 字 的 數 量 有 多 少? 有 人 以 字 典 所 收 字 為 據, 其 實, 問 題 沒 那 麼 簡 單 因 為 字 典 所 收 文 字 的 總 數, 是 歷 史 上 曾 經 出 現 過 的 漢 字 的 總 量, 而 不 是 今 天 所 能 看 得 到 的 傳 世 古 籍 的 實 際 用 字 字 典 中 的 許 多 字, 來 自 古 代 字 書, 在 傳 世 文 獻 中 並 無 實 際 的 用 例 要 弄 清 楚 古 籍 用 字 的 總 量, 必 須 去 統 計 全 部 古 籍 的 實 際 用 字 此 項 工 作 未 見 有 人 做 過, 但 是 有 一 項 對 古 籍 用 字 的 統 計, 差 可 近 似 這 就 是 北 京 書 同 文 數 位 化 技 術 有 限 公 司 完 成 的 古 籍 漢 語 字 頻 統 計 項 目 所 得 出 的 古 籍 用 字 數 量 該 項 目 以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與 四 部 叢 刊 為 語 料, 除 去 其 中 的 康 熙 字 典 等 大 型 字 書 所 收 字, 全 部 用 字 為 30,135 字 種 四 庫 與 四 部 是 中 國 古 代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大 型 百 科 叢 書 彙 集 了 從 先 秦 到 清 代 前 期 的 歷 代 主 要 典 籍 二 書 用 字 達 8 億, 雖 不 及 現 存 古 籍 用 字 ( 不 包 含 古 文 字 ) 總 量 大 約 4 20 億 的 一 半, 但 它 們 所 使 用 的 字 種, 雖 然 不 是 古 籍 用 字 的 全 部, 但 也 相 差 不 會 太 多 規 範 漢 字 與 傳 統 漢 字 的 關 係 一 些 人 往 往 把 規 範 漢 字 與 傳 統 漢 字 對 立 起 來, 這 是 不 正 確 的 規 範 漢 字 與 傳 統 漢 字 並 不 是 兩 套 截 然 不 同 的 漢 字 系 統, 而 是 同 一 個 漢 字 系 統 中 既 有 聯 繫, 又 有 區 別 的 兩 個 子 系 統 首 先, 規 範 漢 字 主 要 來 自 傳 統 漢 字 通 用 規 範 字 表 中 未 被 整 理 簡 化 的 傳 承 字, 全 部 來 自 傳 統 漢 字 這 部 分 漢 字 在 兩 個 子 系 統 中 形 體 是 相 同 的 其 次, 規 範 漢 字 中 的 簡 化 字 的 字 形, 有 許 多 是 來 自 傳 統 漢 字 的 據 張 書 岩 簡 化 字 溯 源 研 究, 簡 化 字 總 表 中 有 341 字 來 自 傳 統 漢 字 當 然, 二 者 的 區 別 是 明 顯 的 首 先, 二 者 的 性 質 不 同 傳 統 漢 字 是 歷 時 性 的 漢 字 總 集, 它 是 上 5 自 先 秦, 下 至 清 末 三 千 多 年 古 籍 用 字 的 總 集, 而 規 範 則 是 斷 代 性 的 通 用 字 元 集 其 次, 二 者 的 數 量 不 同 2013 年 國 務 院 公 佈 的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收 字 8105 字 種, 而 古 籍 用 字 數 量 要 達 到 字 6 種 以 上 再 次, 古 籍 用 字 要 比 現 代 書 籍 複 雜 得 多 現 代 書 籍 用 字 根 據 國 家 規 定, 一 般 需 用 規 範 字, 而 古 籍 用 字 除 了 一 些 與 現 代 規 範 字 相 同 的 文 字 而 外, 還 有 大 量 的 被 現 代 漢 字 用 字 標 準 視 為 不 規 範 的 繁 體 字 與 異 體 字 2.2 目 前 大 陸 所 存 古 籍 的 用 字 情 況 目 前 大 陸 所 存 古 籍 用 字 有 兩 種 情 況 : 那 些 傳 承 下 來 的 古 版 本 古 籍 本 來 就 是 用 傳 統 漢 字 書 寫 或 印 刷 的 ; 推 行 規 範 漢 字 以 來, 旨 在 保 存 古 籍 或 為 研 究 教 育 服 務 而 重 新 出 版 印 製 的 古 籍, 仍 然 使 用 著 傳 統 漢 字 這 種 古 籍 分 為 兩 類, 一 類 是 未 加 整 理, 力 求 保 真 的 古 籍, 例 如, 四 部 叢 刊 7 及 其 電 子 版 8;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9 10 及 其 電 子 版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11 ;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12, 中 華 大 藏 2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語 文 出 版 社 2013 年 8 月 版 第 1 頁 3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語 文 出 版 社 2013 年 8 月 版 第 1 頁 4 中 華 基 本 古 籍 光 盤 庫 工 程 的 用 字 總 量 大 約 是 20 億 字 5 先 秦 典 籍 原 本 是 用 古 文 字 書 寫 的, 但 漢 代 以 降, 都 轉 寫 為 今 文 字 了 6 與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相 對 等 的 應 該 是 古 籍 通 用 字 量 據 研 究, 中 國 古 籍 通 用 漢 字 數 量 為 字 所 謂 通 用 漢 字 字 量, 是 指 滿 足 用 字 ( 即 覆 蓋 ) 達 9999( 萬 分 之 九 千 九 百 九 十 九 的 漢 字 數 量, 即 缺 字 或 稱 外 字 低 於 1%%( 萬 分 之 一 ) 它 比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的 8105 字 多 個 7 上 海 商 務 印 書 館 編 輯 出 版 8 北 京 書 同 文 數 位 化 技 術 有 限 公 司 的 以 此 為 底 本 研 製 的 四 部 叢 刊 9 二 十 世 紀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商 務 印 書 館 陸 續 影 印 的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中 的 部 分 書 籍 1986 年 臺 北 商 務 印 書 館 出 版 的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135

148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經 13 漢 文 部 分 ; 中 華 道 藏 14 等 大 型 叢 書 都 依 然 保 留 著 傳 統 漢 字 一 類 是 經 過 校 刊 整 理 的 古 籍, 例 如 中 華 書 局 所 出 諸 子 集 成 新 編 諸 子 集 成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基 本 叢 書 等, 都 使 用 著 傳 統 漢 字 而 那 些 經 過 整 理, 旨 在 面 向 社 會 大 眾 傳 播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古 籍, 用 字 多 被 轉 換 為 規 範 字 例 如, 嶽 麓 書 社 出 的 古 典 名 著 普 及 文 庫 中 華 書 局 出 的 中 華 經 典 藏 書 中 華 書 局 出 的 標 點 本 二 十 五 史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出 的 十 三 經 標 點 本, 都 用 的 是 規 範 字 2.3 目 前 大 陸 所 存 古 籍 使 用 兩 套 漢 字 的 依 據 目 前 大 陸 所 存 古 籍 使 用 兩 套 漢 字 的 依 據 是 中 國 人 民 共 和 國 語 言 文 字 法 該 法 律 規 定, 國 家 通 用 文 字 是 規 範 漢 字, 並 且 規 定, 漢 語 文 出 版 物 應 當 符 合 國 家 通 用 語 言 文 字 的 規 範 和 標 準, 也 就 是 說, 現 代 出 版 的 古 籍 中 也 應 該 使 用 規 範 漢 字, 而 使 用 繁 體 字 和 異 體 字, 則 被 視 為 不 規 範 但 是, 國 家 通 用 語 言 文 字 法 第 十 七 條 對 允 許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保 留 或 使 用 的 特 殊 情 形 作 出 了 規 定 如 此, 繁 體 字 和 異 體 字 雖 然 被 視 為 不 規 範 字, 卻 仍 然 可 以 在 古 籍 中 存 在 和 出 現 這 樣, 就 出 現 了 古 籍 用 字 中 傳 統 漢 字 與 規 範 漢 字 並 存 的 情 況 3. 目 前 大 陸 的 文 言 文 教 育 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概 況 3.1 目 前 大 陸 的 文 言 文 教 育 及 教 材 用 字 閱 讀 古 籍 始 於 從 文 言 文 教 育 大 陸 的 文 言 文 教 育 在 中 小 學 語 文 教 學 和 大 學 的 文 史 類 教 學 中 佔 有 相 當 比 重, 據 報 導, 新 修 訂 後 中 小 學 語 文 教 材 中, 古 詩 文 的 比 重, 約 占 全 部 課 文 的 30% 到 40% 左 右 另 外 要 求 課 外 閱 讀 文 言 文 若 干 高 校 文 史 類 專 業 的 學 生, 一 般 都 要 學 習 文 言 文 他 們 要 學 習 的 文 言 15 文 可 以 分 為 兩 類, 一 類 是 教 材 中 的 文 言 文, 一 種 是 教 材 以 外 的 文 言 文 讀 物 教 材 中 的 文 言 文, 數 量 限 制 在 一 定 範 圍 例 如, 高 校 所 用 的 王 力 主 編 的 古 代 漢 語 收 有 文 言 文 269 篇, 朱 東 潤 主 編 的 中 國 歷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收 有 詩 文 967 篇 此 外 中 國 歷 史 要 籍 選 讀 醫 古 文 一 類 教 材, 也 會 收 有 一 定 數 量 的 文 言 文 而 課 外 閱 讀 的 古 籍, 則 沒 有 限 制, 一 般 根 據 讀 者 的 需 要 自 己 選 擇 學 校 教 材 中 的 文 言 文, 在 不 同 的 階 段 使 用 著 不 同 的 文 字, 基 礎 教 育 階 段 的 文 言 文 教 材 使 用 的 是 規 範 字, 而 高 等 教 育 階 段 的 文 言 文 教 材, 則 有 許 多 使 用 的 是 傳 統 漢 字, 如 上 述 王 力 主 編 的 古 代 漢 語 和 朱 東 潤 主 編 的 中 國 歷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即 是 如 此 課 外 的 古 籍 讀 物, 則 兩 種 文 字 都 有 使 用 的, 具 有 中 等 教 育 及 其 以 下 程 度 的 讀 者, 一 般 閱 讀 的 是 用 規 範 字 印 刷 的 古 籍, 而 對 於 高 校 文 史 類 專 業 的 學 生, 則 這 兩 種 用 字 不 同 的 古 籍 都 需 要 閱 讀 3.2 大 陸 目 前 的 識 字 教 育 情 況 閱 讀 古 籍, 必 須 認 識 它 們 所 使 用 的 文 字, 而 要 識 字, 則 必 須 要 有 識 字 教 育 大 陸 目 前 系 統 的 識 字 教 育, 是 關 於 規 範 字 的 識 字 教 育 這 是 在 基 礎 教 育 階 段 完 成 的 現 行 教 學 大 綱 規 定, 在 義 務 教 育 的 九 年 中, 要 讓 學 生 學 會 3500 字 種 左 右 的 常 用 字 常 用 字 以 外 的 規 範 字 識 字 教 育, 沒 有 具 體 的 規 定, 一 般 在 課 文 中 隨 文 注 釋, 遇 到 即 學 ; 沒 有 注 釋 的 生 字, 則 由 學 生 自 己 查 工 具 書 去 認 識 據 估 計, 讀 完 高 中 的 學 生, 對 於 規 範 字 的 識 字 量 約 在 4000 字 種 以 上 關 於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字 教 育, 一 般 在 高 校 文 言 文 教 學 中 才 開 始 學 生 們 學 習 傳 統 漢 字, 是 通 過 學 習 文 言 文 課 文 進 行 的, 高 校 教 材 對 於 使 用 的 傳 統 漢 字, 異 體 字 一 般 在 課 文 中 給 出 注 釋, 而 繁 體 字 則 不 加 說 明 對 於 不 認 識 的 字, 由 教 師 隨 機 講 解, 或 者 由 學 生 自 己 去 查 學 生 閱 讀 教 材 以 外 的 古 籍, 遇 到 未 注 的 疑 難 字 或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一 般 需 要 自 己 去 查 閱 字 典 等 工 具 書 此 外, 在 古 代 漢 語 與 文 10 一 九 九 九 年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迪 志 文 化 出 版 有 限 公 司 出 版 的 電 子 版 文 淵 閣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年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出 版 12 齊 魯 書 社 1997 年 出 版 13 中 華 書 局 1997 年, 出 版 14 華 夏 出 版 社 2004 年 出 版 15 目 前, 文 言 文 教 學 在 中 國 大 陸 內 地 的 高 等 學 校 的 中 文 教 學 中 佔 有 相 當 比 重, 在 大 學 的 中 文 系, 一 般 都 開 有 古 代 漢 語 和 古 代 文 學 課 程, 這 些 課 程 的 教 材 收 有 大 量 的 文 言 文, 例 如 王 力 主 編 的 古 代 漢 語 收 有 文 言 文 269 篇, 朱 東 潤 主 編 的 中 國 歷 代 文 學 作 品 選 收 有 詩 文 967 篇 ( 首 ) 136

149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字 學 課 程 中, 一 般 性 地 介 紹 一 些 繁 簡 字 異 體 字 的 問 題 顯 然, 這 樣 的 識 字 教 學 是 隨 機 的 分 散 的 實 用 的, 並 未 形 成 系 統 3.3 目 前 大 陸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存 在 的 問 題 目 前 大 陸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雖 然 取 得 了 一 定 的 成 效, 受 過 高 等 教 育 文 史 類 的 學 生, 對 於 一 般 使 用 傳 統 文 字 的 古 籍 也 能 閱 讀, 但 也 存 在 的 一 些 不 容 忽 視 的 問 題 首 先 是 只 接 受 過 規 範 漢 字 教 學 的 人 遇 到 使 用 傳 統 漢 字 的 古 籍 時, 就 會 發 生 一 些 文 字 的 識 讀 問 題 這 種 問 題 有 兩 類 : 第 一, 規 範 字 數 量 少, 而 傳 統 漢 字 數 量 多, 只 接 受 過 規 範 漢 字 識 字 教 學 的 讀 者, 接 觸 使 用 傳 統 漢 字 的 古 籍, 就 會 遇 到 許 多 生 字 例 如 : 詩 經 卷 耳 : 陟 彼 崔 嵬, 我 馬 虺 隤 我 姑 酌 彼 金 罍, 維 以 不 永 懷 詩 經 月 出 : 月 出 皓 兮 佼 人 懰 兮 舒 憂 受 兮 勞 心 慅 兮 文 中 的 虺 隤 罍 懰 慅 等 字, 就 是 學 生 從 來 就 沒 有 學 過 的 第 二, 某 些 規 範 字, 在 使 用 傳 統 漢 字 的 古 籍 中 是 以 繁 體 字 和 異 體 字 的 面 目 出 現 的 這 樣, 一 些 僅 學 過 規 範 漢 字 的 讀 者, 遇 到 這 類 原 來 學 過 的 熟 字, 就 會 變 為 生 字 例 如, 用 规 范 字 中 印 制 的 古 籍 中 的 晋 围, 无 礼 贰 军 泛 郑 等 字, 到 了 傳 統 漢 字 版 本 中, 寫 作 晉 圍, 無 禮 貳 軍 氾 鄭, 它 們 對 於 以 前 只 學 過 規 範 字 的 學 生 來 說, 就 成 了 生 字 其 次 是 現 行 的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字 教 學 的 效 果 不 夠 理 想 一 個 學 生 讀 完 了 大 學 中 文 課 程, 意 味 著 他 已 經 接 受 了 古 籍 文 字 教 學, 可 是, 一 旦 接 觸 原 本 古 籍, 對 於 其 中 的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還 是 不 認 識 的 居 多 3.4 目 前 大 陸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存 在 的 問 題 的 原 因 目 前 大 陸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存 在 的 問 題 的 原 因, 可 以 分 為 表 層 與 深 層 造 成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存 在 的 問 題 的 表 層 原 因 第 一 學 生 所 學 的 傳 統 漢 字 數 量 偏 少, 不 能 滿 足 古 籍 閱 讀 的 需 要 首 先, 異 體 字 的 教 學 字 數 偏 少 在 現 行 一 些 影 響 比 較 大 的 古 代 漢 語, 在 講 解 異 體 字 知 識 的 內 容 中, 所 列 舉 的 異 體 字 未 有 超 過 100 個 的 在 文 選 注 釋 中 明 確 指 出 的 異 體 字, 數 量 也 不 多 這 個 數 字, 應 該 是 遠 遠 不 足 的, 僅 在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中 收 錄 的 異 體 字, 就 有 與 794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的 1023 個, 況 且, 古 籍 中 所 用 異 體 字 的 數 量 遠 比 這 個 多 得 多 其 次, 繁 體 字 教 學 的 數 量 也 偏 少 在 上 述 古 代 漢 語 教 材 在 講 解 繁 簡 字 知 識 的 內 容 中, 所 列 舉 的 繁 簡 字 數 量, 也 沒 有 超 過 100 組 的 在 課 文 中 使 用 的 繁 體 字, 則 沒 有 注 明 與 其 相 對 的 簡 化 字 這 個 數 量 是 很 少 的, 它 甚 至 不 及 與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一 級 字 表 簡 化 字 相 對 應 的 繁 體 字 的 十 分 之 一 第 二 教 學 方 式 教 學 方 法 滯 後 上 面 說 過, 現 在 高 校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是 隨 機 的 分 散 的 實 用 的, 未 能 形 成 系 統 這 樣 的 教 學, 固 然 也 會 收 到 一 定 的 成 效, 但 是, 比 起 系 統 有 計 劃 的 科 學 的 教 學 來, 效 果 要 差 得 多 造 成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存 在 的 問 題 的 深 層 原 因 首 先, 未 能 充 分 研 究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的 獨 特 性 目 前 大 陸 的 漢 字 識 字 教 學 是 在 現 代 漢 字 的 規 範 字 識 字 教 學 中 完 成 的,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字 教 學 是 以 此 為 基 礎 進 行 的 人 們 習 慣 性 地 認 為, 閱 讀 使 用 傳 統 漢 字 古 籍 的 人, 已 經 接 受 了 識 字 教 學, 沒 有 必 要 對 他 們 閱 讀 古 籍 再 進 行 另 外 的 識 字 教 學 這 種 想 法 是 不 正 確 的 雖 然 現 代 漢 字 並 非 另 起 爐 灶 的 一 套 新 的 文 字 系 統, 它 的 確 是 從 傳 統 漢 字 系 統 中 脫 胎 而 出 的, 與 傳 統 漢 字 系 統 存 在 著 千 絲 萬 縷 的 聯 繫, 然 而, 現 代 漢 字 畢 竟 是 為 現 代 漢 語 服 務 的, 它 與 為 古 代 漢 語 服 務 的 傳 統 漢 字 還 是 存 在 一 些 差 別 例 如, GB 2312 收 有 漢 字 6,763 個 16, 其 中 含 有 2,200 多 個 常 用 簡 化 漢 字, 這 個 字 元 集 對 現 代 文 獻 用 字 覆 蓋 率 高 達 99.99%, 而 它 們 對 古 籍 用 字 的 覆 蓋 率 僅 為 72.57% 由 此 可 見, 現 代 漢 字 系 統, 與 傳 統 漢 字 系 統 還 是 存 在 較 大 的 差 距 據 此 可 以 推 測, 對 於 現 代 漢 語 書 面 語 的 覆 蓋 率 是 97.97% 的 現 代 漢 字 常 用 字 表 中 3500 字, 一 旦 用 於 使 用 傳 統 漢 字 的 讀 物, 覆 蓋 率 肯 定 也 要 大 幅 度 的 下 降 由 此 可 見, 現 代 漢 字 的 識 字 教 學, 並 不 能 代 替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字 教 學, 要 想 很 好 地 解 決 使 用 傳 統 漢 字 的 古 籍 閱 讀 問 題, 必 須 充 分 認 識 其 相 對 于 現 代 漢 字 識 字 教 學 的 獨 特 性 其 次, 缺 乏 相 對 獨 立 的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字 教 學 系 統 前 面 說 過, 目 前 的 傳 統 漢 字 識 字 教 學 存 在 著 古 籍 ( 四 庫 四 部 ) 使 用 其 中 漢 字 5,680 個,( 這 些 字 主 要 是 非 簡 化 的 傳 承 漢 字 )

150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隨 機 性 分 散 性 實 用 性 的 問 題 對 於 傳 統 漢 字 的 認 讀, 缺 乏 一 個 整 體 的 計 畫, 沒 有 具 體 的 要 求 究 竟 在 高 校 相 關 課 程 中, 由 哪 些 課 程 來 承 擔 傳 統 漢 字 的 教 學 任 務 ; 在 高 校 的 傳 統 漢 字 教 學 中, 應 該 學 會 多 少 傳 統 漢 字? 會 到 什 麼 程 度? 怎 樣 學 會 這 些 字, 都 缺 乏 周 密 的 的 計 畫, 細 緻 的 安 排 和 具 體 的 要 求 最 後, 未 能 很 好 的 利 用 現 代 化 的 研 究 成 果 與 現 代 化 的 手 段 例 如, 對 於 新 的 電 子 工 具 書 的 應 用 問 題 對 於 新 今 的 一 些 研 究 成 果, 如 古 籍 漢 字 字 頻 統 計 規 範 字 與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對 照 表 都 未 能 及 時 吸 收 到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中 去 4. 關 於 改 進 古 籍 閱 讀 識 字 教 學 的 建 議 4.1 改 變 認 識, 提 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的 地 位 自 從 中 國 社 會 從 古 代 進 入 現 代, 從 而 漢 語 書 面 語 的 通 行 語 從 古 代 漢 語 改 變 為 現 代 漢 語 以 來, 一 些 人 認 為, 古 籍 沒 有 再 讀 的 必 要 了 ; 自 從 規 範 字 取 代 傳 統 漢 字 成 為 國 家 法 定 的 社 會 通 行 文 字 以 來, 一 些 人 認 為, 用 傳 統 漢 字 書 寫 或 印 製 的 古 籍 沒 有 再 讀 的 必 要 了, 因 而, 對 於 古 籍 所 用 傳 統 漢 字, 沒 有 專 門 進 行 識 字 教 學 的 必 要 了 因 之, 長 久 以 來, 傳 統 漢 字 識 字 教 學 處 於 可 有 可 無 的 地 位, 即 就 是 在 古 代 漢 語 或 漢 字 學 的 教 學 中, 也 只 處 於 不 太 重 要 的 地 位, 往 往 只 進 行 一 些 常 識 性 的 理 論 教 學, 而 缺 乏 系 統 的 行 之 高 效 的 傳 統 漢 字 識 字 教 學 如 果 說 這 種 認 識 在 一 定 的 歷 史 條 件 下, 還 不 失 為 合 理 的 話, 那 麼, 到 了 21 世 紀, 這 種 認 識 就 顯 得 有 些 不 適 應 時 代 的 發 展 了 隨 著 中 國 社 會 和 文 化 乃 至 世 界 社 會 和 文 化 的 發 展,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重 要 性 逐 漸 顯 露, 因 而 繼 承 整 理 研 究 古 籍 的 重 要 性 顯 著 提 升, 因 而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的 重 要 性 也 逐 漸 顯 露 還 有, 中 國 海 峽 兩 岸 以 及 港 澳 的 學 術 交 流 的 發 展, 中 國 與 國 外 漢 學 的 學 術 交 流 的 發 展, 都 在 提 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的 重 要 性, 對 此, 有 關 機 構 要 有 充 分 地 認 識, 並 切 實 提 高 提 升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的 地 位 4.2 建 立 相 對 獨 立 的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體 系 前 面 已 經 說 過, 相 對 于 現 代 漢 字 通 用 規 範 字 而 言, 古 籍 所 用 的 傳 統 漢 字 是 一 個 相 對 不 同 的 文 字 體 系, 既 然 如 此,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就 不 應 該 沿 用 現 代 漢 字 的 教 學 體 系, 而 應 該 建 立 一 個 相 對 獨 立 的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體 系 這 個 體 系 是 根 據 古 籍 用 字 的 實 際 要 求 建 立 的 要 制 定 科 學 的 古 籍 識 字 大 綱 要 克 服 目 前 的 古 籍 識 字 的 盲 目 性 隨 機 性 分 散 性 現 狀, 而 要 在 扎 實 的 調 查 研 究 的 基 礎 上, 制 訂 嚴 密 的 古 籍 識 字 大 綱 這 個 大 綱 要 規 定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的 目 的 任 務 要 求 方 法 和 步 驟 4.3 改 進 古 籍 用 字 教 學 方 法 搞 好 與 現 代 漢 字 教 學 的 銜 接, 利 用 規 範 字 與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對 照 表 進 行 繁 體 字 與 一 些 異 體 字 的 教 學 規 範 字 與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對 照 表, 是 2013 年 中 國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務 院 公 佈 的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的 附 表, 表 中 列 出 了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中 的 3120 個 規 範 字 及 相 應 的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 收 錄 了 與 2546 個 規 範 字 相 對 應 的 2574 個 繁 體 字 ; 對 96 組 一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多 個 繁 體 字 ( 或 傳 承 字 ) 的 字 際 關 係 進 行 了 分 解 ; 對 第 一 批 異 體 字 整 理 表 進 行 了 調 整, 收 錄 了 794 組 共 計 1023 個 異 體 字 這 兩 個 表, 是 規 範 漢 字 與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對 應 的 標 準, 它 們 本 來 是 為 指 導 正 確 使 用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閱 讀 古 籍 提 供 和 促 進 海 峽 兩 岸 及 港 澳 地 區 交 流 而 編 制 的, 我 們 也 可 以 利 用 它 來 進 行 古 籍 用 字 識 字 教 學 教 學 首 先, 可 以 利 用 這 個 表 來 學 習 繁 體 字 表 中 列 有 與 2546 個 規 範 字 相 對 應 的 2574 個 繁 體 字, 其 中 一 對 一 的 有 2450 個 它 們 分 佈 在 一 級 字 表 中 有 1082 個, 分 佈 在 二 級 字 表 中 有 945 個, 分 佈 在 三 級 字 中 中 有 323 個 這 種 一 對 一 的 規 繁 字, 其 形 體 有 繁 簡 之 分, 而 其 音 義 卻 是 相 同 的, 因 此, 學 習 與 規 範 字 相 對 應 的 繁 體 字, 只 要 認 識 它 們 的 形 體 就 行 了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中 一 二 級 字 表 中 的 規 範 字, 絕 大 多 數 是 學 生 在 基 礎 教 育 階 段 學 習 過 的, 他 們 可 以 通 過 表 中 的 規 範 字 與 繁 體 字 的 對 應 關 係 來 學 習 繁 體 字 其 次, 可 以 利 用 這 個 表 進 行 異 體 字 教 學 規 範 字 與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對 照 表 中, 收 錄 了 794 組 共 計 1023 個 異 體 字, 拿 794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著 1023 個 異 體 字, 其 中, 一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一 個 異 體 字, 138

151 世 界 漢 字 學 會 第 四 屆 年 會 表 意 文 字 體 系 與 漢 字 學 科 建 設 2016 年 6 曰 24~28 日 ( 韓 國 釜 山 慶 星 大 學 韓 國 漢 字 研 究 所 ) 共 計 608 組 ; 一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兩 個 異 體 字, 共 計 152 組 ; 一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三 個 異 體 字, 共 計 27 組 ; 一 個 規 範 字 對 應 三 個 以 上 的 異 體 字, 共 計 7 組 人 們 可 以 利 用 這 個 表 中 的 規 範 字 與 異 體 字 的 對 應 關 係 通 過 認 識 的 規 範 字, 來 學 習 與 它 相 對 應 的 異 體 字 然 而, 由 於 該 表 主 要 是 為 現 代 用 字 服 務 的, 對 於 古 籍 用 字 識 字 教 學, 並 不 完 全 適 用 在 利 用 該 表 進 行 古 籍 用 字 識 字 教 學 時, 對 於 以 下 情 況 必 須 注 意 : 第 一 對 於 歸 併 規 範 字 所 對 應 的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讀 問 題 第 二 對 代 替 規 範 字 所 對 應 的 傳 統 漢 字 的 識 讀 問 題 第 三 表 中 所 收 的 傳 統 漢 字 的 缺 員 問 題 關 於 利 用 規 範 字 與 繁 體 字 異 體 字 對 照 表 進 行 繁 體 字 與 異 體 字 的 教 學 問 題, 筆 者 將 另 文 專 論, 此 不 贅 利 用 現 代 研 究 成 果, 利 用 現 代 科 技 手 段 進 行 古 籍 識 字 教 學, 除 了 利 用 傳 統 的 工 具 書 而 外, 還 應 及 時 利 用 新 的 研 究 成 果, 利 用 現 代 載 體 的 工 具 書 例 如, 古 籍 漢 字 字 頻 統 計 是 以 四 庫 全 書 與 四 部 叢 刊 為 語 料 統 計 出 來 的 古 籍 用 字 及 其 頻 率, 大 致 可 以 反 映 整 個 古 籍 的 用 字 概 況 這 個 表 按 照 字 的 使 用 字 頻 降 冪 排 列, 在 對 古 籍 用 字 分 級 的 時 候, 大 可 參 考 再 如, 對 於 新 的 電 子 工 具 書 的 應 用 問 題 臺 灣 教 育 部 異 體 字 字 典, 根 據 臺 灣 教 育 部 所 頒 正 字 表 ( 常 用 次 常 用 罕 用 字 表 ) 中 的 正 字 為 綱 領, 搜 羅 六 十 二 種 古 今 字 書 文 獻 相 應 之 異 體 字 形, 收 字 總 量 為 106,230 字, 其 中 正 字 29,892 字, 異 體 字 76,338 字 ( 含 待 考 之 附 錄 字 ) 對 於 每 一 個 異 體 字 都 與 其 對 應 的 正 字 排 在 一 起, 對 於 它 們 的 對 應 關 係, 對 於 異 體 字 的 來 歷 都 有 說 明, 是 查 閱 學 習 異 體 字 的 不 可 多 得 的 字 典 該 字 典 系 電 腦 軟 體, 掛 在 網 上, 查 閱 甚 為 方 便 4.4 構 築 古 籍 用 字 教 學 的 實 施 平 臺 任 何 教 學 都 需 要 一 定 的 平 臺, 才 能 變 為 現 實, 古 籍 教 學 用 字 的 教 學 也 是 這 樣, 它 需 要 一 定 的 平 臺 這 些 平 臺 可 以 有 以 下 一 些 : 1. 實 施 教 學 的 課 程 實 施 古 籍 用 字 教 學, 無 需 開 設 專 門 的 課 程, 可 以 把 此 項 內 容 設 置 在 古 代 漢 語 或 文 字 學 課 程 之 內 2. 編 制 專 門 的 字 表 編 制 一 個 像 通 用 規 範 漢 字 表 那 樣 的 古 籍 用 字 字 表, 作 為 古 籍 教 學 用 字 的 基 本 依 據 3. 編 寫 專 門 的 字 典 依 據 古 籍 用 字 字 表, 編 制 專 門 的 字 典 Chinese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Research China NanTong University LianDenggang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is the literacy teaching which refers to use paper as the carrier of copying or print the words in Chinese ancient books before 1911 years.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has its particularity.at present domestic only has the system of standard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but no system of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the phenomenon of scattered, random and inefficient in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seriously affect the reading, sort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books.the cause of this situa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ness of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taking the necessary measures.the situation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current requirement of reading, sorting and researching in ancient books.therefore, we need build the system of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mechanism in urgent.the relevant authorities should change cognition and elevate the status of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establishing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system,improving the method of teaching words in ancient books and establishing the implemented platform of teaching words in ancient books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quality of ancient books to rea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ncient books reading and researching. Keywords Chinese ancient literacy teaching improve meet reading sorting researching 139

152 古漢語 有 訓 能 可 釋證 潘玉坤 華東師範大學 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摘要]古汉语常用字 词 有 可训 能 可 左传 之 先人有夺人之心 其右有辞 孟子 之 懦夫有立志 荀子 之 心有征知 礼记 之 知止而后有定 临川文集 之 在己为有悔 均其例也 有 的 能 可 义 由实义动词的领有 存在义引申而来 字典词典应为 有 增立义项 [关键词]有 能 可 一 有 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常用字 词 义项较为丰富复杂 前辈学者杨筠如 裴学海均曾 有 有犹能也 之说 详后 但由于他们对此仅有寥寥数语 杨氏二例 裴氏三例 有一例还是 重合的 因而影响也就不大 现有的字典词典都不承认 有 有 能 可 义 本文试图证明 有 确可训 能 可 二 我们从 左传 孟子 中的几个句子说起 1.鲍癸止之 曰: 其左善射 其右有辞 君子也 左传 宣公十二年 这是邲之战中发生的事 晋鲍癸制止部下追赶楚乐伯等三人 其左 指御者许伯 其右 指 摄叔 此情节让人联想到成公二年 鞌之战 齐顷公的话 谓之君子而射之 非礼也 句中 有 辞 与 善射 相对 显然当以 能言 善辩 之类意思解之 古汉语 辞 是名 动兼类词 在此用为动词 有辞 的这种用法 还见于班固 刘向等人的作品 汉书 疏广传 疏 受 好礼恭谨 敏而有辞 列女传 赵津女娟 君子曰 女娟通达而有辞 两例中 有辞 分 别与形容词 敏 通达 并列 用以表现疏受 赵津女之个性资禀 无疑近似于今之 能说会道 看几例用同义词语 能言 辩辞 的句子 诗经 小雅 雨无正 哿矣能言 巧言如流 俾躬处休 吕氏春秋 论人 人同类而智殊 贤不肖异 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 汉 祢衡 鹦 鹉赋 性辩慧而能言兮 才聪明以识机 有辞 训能言 其所由引申之轨迹不难寻索 有辞 本是普通述宾结构 动词+名词 与 无辞 意义相反而构造一致 各取 左传 一例以示意 僖公十年 若揔其罪人以临之 郑 有辞矣 何惧 僖公十年 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 顾名思义 有辞 意味着言词滔滔 不缺原因 理由 根据甚至借口之类的说辞 而在当时复杂的外交礼仪等环境场合 对方甚或有意 为难 能够从容对答 应付裕如者 往往是机智过人 辩口利舌之士 所以 有辞 进而引申成 为一个形容人的禀赋才性的词 结构也随之而重新分析为状中 助动词+动词 其实不难理解 上 文 其左善射 其右有辞 敏而有辞 通达而有辞 此类语境下的 有辞 如果再以 有理 由 有借口 述宾结构 之类意思去理解 难免有不知变通 不察变化之嫌 有辞 的这种意义用法的衍变 其实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了 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有辞 1 条下有两个义项 ①有说法 指有理 ②指善于辞令 陈氏的第二个义项即本文的 能言 能说 会道 作为词典 自然无须分析词语的句法构造 但陈氏对词义的理解 则与笔者高度一致 当 然 我们也要指出 陈氏为义项二选用的例句不够典型 叔向曰 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 子产 有辞 诸侯赖之 若之何其释辞也 襄公三十一年 我们认为 该句中的 有辞 如果作述宾 结构理解 似乎也是可以的 口才便给者容易滑向炫弄 不当言而言 古人洞悉此弊 申言警诫 潜夫论 交际 士贵 有辞 亦憎多口 故曰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昌言 三 端悫清洁者 患在拘狭 辩通有 辞者 患在多言 有辞 多义 汉语大词典 有辞 有怨言 有正言相告 释义明显过窄 有辞 的 能 言 善于辞令 义 汉语大词典 当补 不仅如此 左传 桓公十年 詹父有辞 以王师伐虢 2 杨伯峻注: 有辞 犹今言有理 杨注不误 此义亦当补 1 2 陈克炯 左传详解词典 第 页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年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第 127 页 中华书局 1995 年 140

153 2.孙叔曰 进之 宁我薄人 无人薄我 诗 云 元戎十乘 以先启行 先人也 军志 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薄之也 遂疾进师 左传 宣公十二年 这一段也出于邲之战 孙叔敖引古兵书 军志 语 先人有夺人之心 作为当时作战安排的 依据 此语颇有影响 除了这里 它还在 左传 文公七年和昭公二十一年出现过 后世兵家也时 常称引此语 成语 先声夺人 其产生也与之渊源不浅 句中之 有 若以存在 存有义解之 殊为不谐 而以能可义释之 则怡然理顺 下面列举的材料可作为进一步的证明 ⑴古今注解 左传杜林合注 宋 林尧叟注 先发制人可以夺敌人之战心 掩其不备也 3 杨伯峻承林说 先人者 争取主动之谓 争取主动 可以夺取敌之战心 杨宽 先发制人可以 4 5 起 夺人之心 的作用 陈恩林 先发制人可以打乱敌人的部署 挫折敌人的战斗意志 笔 者按 夺人之心 夺 谓使失 心 谓斗志 亦即使敌人丧失斗志 孙子 军争 三军可夺气 将军可夺心 宋 何延锡注 先须己心能固 然后可以夺 6 敌将之心 故 传 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何氏注亦可参考 ⑵正史用例 北齐书 高乾传 尔朱兄弟 性甚猜忌 忌则多害 汝等宜早图之 先人有 夺人之心 时不可失也 晋书 载记 乞伏国仁 明年 南安秘宜及诸羌虏来击国仁 四面而 至 国仁谓诸将曰 先人有夺人之心 不可坐待其至 ⑶古诗文中相似句子 有 位用 能 可 唐 皮日休 皮子文薮 三羞诗三首 厉能 去人爱 荒能夺人慈 宋 谢枋得 叠山集 与李养吾书 人可回天地之心 天地不能夺人之 心 ⑷最具启发性的 要数 明 杨守陈 毛宗吉传 西山剽虏刻期攻县治 宗吉曰 先人能 夺人之心 亟调官军 集民壮仅七百人 倍道驰至石坑 见 明名臣琬琰续录 直接以 能 代 有 3. 豹闻之 大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左传 襄公 二十四年 这就是著名的 三不朽 论 体现了中国古人尤其是儒家的生命价值观 叔孙豹回答范宣子 士 匄 问他的问题 何谓 死而不朽 在明确了 世禄 称不上 不朽 之后说了这个话 世禄 重物质 重过去及当下 不朽 重精神 重未来和长远 句中的三个 有 从前的传注作品大 多阙而不注 笔者认为 有立~ 即 能立~ 之意 知其然者 以 大上有立德 为例 大上 所指的就是 能 立德 两者外延相等 大上 并不存在 立德 以外的其他选项 所以 有 不是一个表示列举或举例的动词 而且 有 训能 与后面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衔接也更 自然 即 保姓受氏 以守宗祊 世不绝祀 之 世禄 非不朽也 惟 能立~ 始可称 不 朽 职是故 前人在转述引用 三不朽 论时 常常用 能 来替换 有 汉书 王莽传 春 秋 列功德之义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唯至德大贤然后能之 唐 刘知几 论 史上萧至忠书 鲁 汉之丘明 子长 晋 齐之董狐 南史 咸能立言不朽 藏诸名山 明 顾宪成 泾皋藏稿 重修二泉书院记 古称三不朽 太上立徳 其次立功 又其次立言 先生 能立徳矣 能立功矣 能立言矣 清 王松 台阳诗话 下卷 我能立功 立言 虽布衣下士 其声名自可传于后世 何用此泛泛功名为哉 有立~ 的说法 孟子 中也有 可相印证 7 4.闻伯夷之风者 顽夫廉 懦夫有立志 孟子 万章下 这句是说 伯夷之风 可使贪夫变廉 能让懦夫立志 句中的 有 不是无定代词 也不是助 词 前人引用此句 常将 有立志 说成是 能立 志 可立 萧统 <陶渊明集>序 : 尝 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 驰竞之情遣 鄙吝之意祛 贪夫可以廉 懦夫可以立 文苑英华 [周 弘让]与徐陵荐方圆书 足令廉风复振 懦夫能立 晋书 山涛传 岂闻伯夷之风欤 懦夫 能立志者也 吴都文粹续集 [赵钧]三忠祠记 故闻其风而贪夫可廉 故闻其风而懦 3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第 560 页 中华书局 1995 年 杨宽 战国史 第 325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5 陈恩林 中国春秋战国军事史 第 112 页 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6 杨丙安校理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 新编诸子集成 第 149 页 中华书局 1999 年 7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 卷三 廉 与 贪 对 不与 顽 对 按 论衡 率性篇 非韩篇 后汉书 王 畅传 丁鸿传 所引皆作 贪夫廉 然则两汉本是 贪 字 见 嘉定钱大昕全集 柒 第 68 页 江苏古籍 出版社 1997 年 141 4

154 夫可立 明 彭韶 彭惠安集 户部尚书恭定年公赞 保民荐贤 人服公识 百世闻风 懦夫 可立 回头再看 孟子 文 在笔者看来 原句转写成这样应该是比较准确清楚地传达了孟子之意 闻伯夷之风者 贪夫可廉 懦夫可立志 三 可以而且应该训 能 可 的 有 不仅仅是这些 5.王曰 呜呼 封 有叙时 乃大明服 惟民其勅懋和 尚书 康诰 6.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礼记 大学 尚书 文辞古奥 大不易解 有叙时 之 有 杨筠如 尚书覈诂 有犹能也 礼记 8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有能对文 其谊同也 杨氏此说甚有影响 目前多个重要的 尚 9 书 注译本皆从其说 将句子译为 你如能照着这样去做 屈万里 能按照这样的道理去做 李民 假如按照这些道理来使用刑罚 王世舜 杨筠如所采 大学 例句也很有说服力 知止 能得 用顶真辞格 我们从后面的 能静 能安 等 完全可以逆推 有定 即 能定 义 再看看前人的认识 这里只取 宋 卫湜 礼 记集说 中两段文字 金华邵氏 渊 曰 安 静 虑 得皆曰能 而定独曰有者 盖 延 平杨氏 时 曰 大学之道 必知其所止 知止然后能定 7.左之左之 君子宜之 右之右之 君子有之 维其有之 是以似之 诗经 裳裳者华 左之 右之 何所指称 后人理解不一 这涉及 君子有之 之 有 现代人的 诗经 注本 高亨 诗经今注 是比较有影响的一种 高注 左 指文事 吉事 之 语气词 右 指 10 武事 凶事 有 犹能也 似 借为嗣 此句言君子能继续其祖业 其实在高氏之前 马持盈注 得更加直接 有 能也 句子译为 用之于左 则君子宜之 用之于右 则君子能之 因其有 此能力 所以能继承其先人的志业 后来的研究者也不乏信从其说的 笔者赞同马氏高氏注释 因为 从 宜 有 对言考虑 领有义的 有 很难与 宜 相对 应 而能可义则大体适称 至于诗中的 左之 右之 有研究者说是指某贵族子弟御车出行 13 左右驱驰皆得其宜 笔者认为值得重视 8.心有征知 征知 则缘耳而知声可也 缘目而知形可也 荀子 正名 心有征知 杨倞注 征 召也 言心能召万物而知之 杨倞以 能 释 有 当代学者 14 多遵信其说 心有征知 还是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要命题 哲学辞典 是这样解释的 思维 15 器官( 心 )能对感性认识加以验证和辨别 9.士之为人 当理不避其难 临患忘利 遗生行义 视死如归 有如此者 国君不得而友 天 子不得而臣 吕氏春秋 士节 有如此者 不止一种用法 当其位于句子后部 往往表示程度深或出人意料 这里用在句 子前部 意思大不相同 相当于说 能如此者 汉书注 也有这种用法 汉书 王尊传 故行 贪鄙 能变更者与为治 颜师古注 更 改也 有如此者 太守乃共为治者也 显然 颜师古的 有如此者 就是 汉书 的 能变更者 新任太守王尊的意思 即使是以前行为贪鄙 只要能 改过自新 他仍然能与之共事 比较 能如此者 实际用例 潜夫论 明忠 夫明据下起 忠依上成 二人同心 则利断 金 能如此者 两誉俱具 云笈七籖 持斋 能如此者 将可得免见世穷厄 10.殷不有治政 不治四方 史记 宋世家 此句 尚书 微子 作 殷其弗或乱正四方 王叔岷谓 司马迁说 弗或乱正 为 不有治 8 杨筠如著 黄怀信标校 尚书覈诂 第 264 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 年 屈万里 尚书今注今译 第 84 页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年 李民王健 尚书译注 第 208 页 上海古籍出版 社 2012 年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 尚书 第 186 页 中华书局 2012 年 10 高亨 诗经今注 第 335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11 王云五主编 马持盈注译 诗经今注今译 第 360 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1 年 12 如姚小鸥 诗经译注 下册 第 414 页 有 能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9 年 13 朱家平 释 左之 右之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 14 如杨柳桥 荀子诂译 第 443 页 齐鲁书社 2009 年 张觉 荀子译注 第 323 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 15 余源培等编著 哲学辞典 第 84 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年 142 9

155 16 政 或 有 均与 能 同义 有 与 或 与 能 的意义联系 还可以参考李学勤金文考释意见 五年琱生簋 余 17 或至我考我母令 李学勤曰 或 与 有 通 在此训为 能 关于 有 或 能 之 间的关系 本文结尾将进一步申释 11.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临川文集 游褒禅山记 此句 有悔 长期未得确诂 在己为有悔 与 于人为可讥 乃一偶句 如果不避重复 实 际就是 于人为可讥 于己为可悔 也就是说 力足以至焉 而未至 是一件可讥 可悔的事情 在己 对 于人 有悔 对 可讥 王安石显然是有意变换用字以避复 可悔 在古书中使 用频率颇高 兹刺取先秦 宋代各三例以见意 王安石本人二例 尚书 盘庚上 罚及尔身 弗可悔 左传 昭公十三年 吾未抚民人 未事鬼神 未修守备 未定国家 而用民力 败不 18 可悔 睡虎地秦墓竹简 为吏之道 安乐必戒 毋行可悔 欧阳修集 谢校勘启 过 时之年 已捍坚而难入 少作可悔 终雕刻以无功 临川文集 答韩求仁书 乃今而后知 昔之为可悔 临川文集 唐百家诗选序 废日力于此 良可悔也 虽然 欲知唐诗者观此 足矣 需要说明的是 当代一些有影响的古文选本的撰著者已经意识到 在己为有悔 的 有 悔 不能按常用的字面义去理解 他们虽未单独为 有 字作注 然其语注 句译则已意在其中 19 如 在己为有悔 对自己来说是应该感到后悔的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指责的 而在自己则 20 应当感到懊悔 宋以后仍然可以看到 有 训 能 的用例 12.有学的多虚诳 有酒的偏狂妄 全不把孔圣周公文章讲 雍熙乐府 卷三 [端正好]套恰 金线柳丝垂 有酒的 无疑是说能喝酒 会喝酒的 四 以上材料清楚显示 有 确实具有 能 可 义 不宁唯是 以下异文材料可以更直观 地反映 有 能 之间的联系 13.如有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论语 雍也 21 皇侃 义疏 本 有 作 能 济众 下有 者 字 14.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 左右未有所称诵 胜未有所闻 是先生无所有 史记 平 也 原君虞卿列传 太平御览 卷 704 引 春秋后语 有 作 能 册府元龟 卷 900 自荐 部分亦作 能 15.许绾负蔂 léi 操锸入 曰 闻大王将起中天台 臣愿加一力 王曰 子何力有加 新 序 刺奢 太平御览 卷 177 引作 何力能加 16. 夫终日言 不遗己之忧 终日行 不遗己之患 唯智者能之 孔子家语 六本 说苑 杂言 作 惟智者有之 17.人既能 知见 岂有不能行 一切事皆所当为 不必待著意做 二程遗书 卷十七 清 茅星来 近思录集注 卷二 既能之能一作有 五 确认 有 具 能 可 义 还有释疑解难的作用 可以比较方便地解释一些以前怀疑有 误的文字 18.处人之家 不戒不慎之 而有处人之国者乎? 墨子 天志下 22 孙诒让 墨子间诂 有 疑当为 可 墨子今注今译 承孙说 有 应为 可 字 王叔岷 古籍虚字广义 第 95 页 中华书局 2007 年 李学勤 琱生诸器铭文联读研究 文物 2007 年第 8 期 大戴礼记 武王践阼 作 安乐必敬 无行可悔 葛晓音 周先慎选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 第 2 版 第 214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阴法鲁 古文观止译注 修订本 第 776 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 程树德撰 程俊英蒋见元点校 论语集释 上 第 493 页 中华书局 2013 年 孙诒让著 孙啟治点校 墨子间诂 新编诸子集成 第 209 页 中华书局 2001 年 143

156 23 24 而裴学海则认为 有犹能也 从裴氏说 句意显得平易而顺畅 根本不用假助于 疑当为 应 为 之类的推测 19.人有以其狗为有执而爱之 战国策 楚策一 25 关于 有执 金正炜 战国策补释 曰 又或 有 字为 能 之脱损 金氏注意到 句 中文字若为 能执 将显著优于 有执 在不知或不承认 有 可训 能 的情况下 所以怀 疑文字有脱损 实际上 这种怀疑是多余的 不管将 有执 理解为能捕捉猎物 还是能看家护院 有 训 能 都是十分自然熨帖的 六 我们认为 有 具 能 可 义 不仅是语言事实 而且这一事实是可以解释的 有 字构形 一般认为是 从又持肉 会意 表示抽象之 有 与无相对 有 可以训 能 应当是词义逻辑引申的结果 其间的意义联系 在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理走遍天下 有 子万事足 这类俗语中有生动体现 这一引申 与 小 引申有轻视义 厌 由饱足义引申出厌 恶义 好 由貌美 优良义引申出喜欢义 具有相通的理据 有 成为助动词 容易让人想到同类助动词 得 的来历 得 字甲骨文金文字形为 从 又 手 持贝 本义得到 获得 为实义动词 常带宾语 如 焉得谖草 言树之背 诗经 伯 兮 求仁而得仁 又何怨 论语 述而 引申表示能可 在句中作状语 以君之灵 累臣得 归骨于晋 寡君之以为戮 死且不朽 左传 成公三年 圣人 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 26 斯可矣 论语 述而) 应该说 促发 得 有 引申表能可的机理并非完全相同 但这不妨碍 它们彼此映带 还应看到的是 得 有 虽曾同为助动词 后来的命运却很不一样 得 表能 可成为稳定用法 有 表能可则在竞争中被淘汰 有 从动词到助动词 演变过程中难免出现模糊地带 部分 有 的词义词性不是那么容易 确定 尚书 多士 在今后嗣王 诞罔显于天 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 孤立地看 句中 的 有 似乎动词义 助动词义 两解均可通 不过若参读 尚书 类似句子 今不承于古 罔 知天之断命 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盘庚上 惟御事厥棐有恭 不敢自暇自逸 矧曰其敢崇 饮 酒诰 相同的位置 矧曰其 + ~ + V 都是助动词 那么怎样分析更好还是有方向的 这句是说 纣王 甚至 昧于上天意旨 如何能听从 考虑先王勤劳家国的训导 又贾谊 论积贮 疏 乃骇而图之 岂将有及乎 句中 有及 是否就是 能及 呢 一时之间也难以断定 不 过做一些查考以后会发现 魏晋以前的人讲来得及 来不及 基本用 有及 无及 而 有及 无及 的语义构成是很有理据的 古书中找不出哪怕一例 岂将能及乎 这样看来 似不必将 有 及 之 有 训解为 能 虽则 有及 能及 都表示来得及 又 论语 述而 用之则 行 舍之则藏 惟我与尔有是夫 其中 有是 应不应该作 能之 理解 也不是不作调查研究 就可以下断语的 遇到类似情况 态度审慎是必须的 荀子 解蔽 明参日月 大满八极 夫 是之谓大人 夫恶有蔽矣哉 杨倞注 又安能蔽哉 笔者认为这一条杨注就很难采信 最后 还要就 或 训 能 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据笔者考察 或 训 能 并非偶见 例如 谧清音则莫之或闻 掩辉藻则世不得睹 抱朴子 嘉遁 凡此众条 莫之或违者也 文 27 心雕龙 檄移 记室之局 实惟华要 自非文行秀敏 莫或居之 宋书 孔觊传 现在要问 或 训 能 是否可以追问 在笔者看来 这一现象是可以作出解释的 上文李学勤意见 换一 个说法就是 有 可训 能 而 或 与 有 通 故 或 亦可训 能 关于 或 与 有 的关系 王引之早有论述 盖 或 字古读若 域 有 字古读若 以 二声相近 故曰 或 28 之言 有 也 声义相通 则字亦相通 有 或 二字古音非常近 都是匣母字 之职对转 有 之部 或 职部 这样 事情就变得很明朗 既然 有 字可以引申表能可 那么 或 字 23 李渔叔 墨子今注今译 第 207 页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 年 裴学海 古书虚字集释 第 157 页 中华书局 2004 年 裴氏 有犹能也 条下凡三条书证 余二例为 先人 有夺人之心 左传 和 知止而后有定 礼记 25 转引自诸祖耿 战国策集注汇考 增补本 第 718 页 凤凰出版社 2008 年 26 参见力量 解正明 单音动词 得 的语法化过程 汉语学习 2005 年第 6 期 27 更多例子及分析可参潘玉坤 试析 莫之或 V 语言科学 待刊 28 王引之 经传释词 第 65 页 岳麓书社 1982 年

157 表能可 岂非顺理成章 固其宜哉 The Analysis of You(有) as Auxiliary Explained as Neng 能 Ke 可 Pan Yukun 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Abstract: you(有) can be explained as neng 能 ke 可 and used as auxiliary verb. Example can be seen in xian ren you duo ren zhi xin(先人有夺人之心) from the commentary of zuo nuo fu you li zhi(懦夫有立志) from Mencius zai ji wei you hui(在己为有悔) from the travel notes of Baochan mountain.the system of auxiliary verb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hould be added you(有) and the dictionary should add separation of meanings of you(有).the meaning neng 能 ke 可 of you(有) is extended from notional verb s meaning of possession or existence. Key words: you(有); neng(能); auxiliary 145

158 書法教育於漢字學習的有效性 山元宣宏 宮崎大學 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在於透過利用書法教育的漢字學習系統的開發以修正不適宜的漢字指導 在資訊社會中 比起手寫文字 以電腦或手機等資訊裝置 輸入 內容更為常見 然而書寫這 一行為並未消失 尤其在中小學時 為了認字而練習書寫 以身體來記憶為最為有效的方式 以此 在中小學的教育現場尚有漢字填寫及筆順的測驗 但漢字的筆劃應是頓筆亦或是挑起在 漢字測驗的閱卷老師中並沒有一定標準 如以 松 字為例 便有 木 字的下部以 頓 的筆劃 為正確 而 豎鉤 為誤答的判斷存在 然而 無論筆劃是 豎 或 豎鉤 兩者皆為漢字的正體字 其中的不同僅是印刷或手寫時 所產生的運筆差異 但在教育現場之中 也有教師抱持著將教科書或字典中所印刷出的字體視為正 確的漢字字形 並排除其他寫法的錯誤認知 因此 透過書法教育而了解漢字的流變 理解漢字的字形和筆順等中存在著數種寫法 並以嘗 試開發能夠以個人主觀經驗而摸索合理的寫法和筆順之教材作為最終目標 而本稿將檢證以此為前 提之書法教育的有效性 前言 本研究的主要重點在於透過利用書法教育的漢字學習系統的開發以修正不適宜的漢字指導 在資訊社會中 比起手寫文字 以電腦或手機等資訊裝置 輸入 內容更為常見 然而書寫這 一行為並未消失 尤其在中小學時 為了認字而練習書寫 以身體來記憶為最為有效的方式 以此 在中小學的教育現場尚有漢字填寫及筆順的測驗 但漢字的筆劃應是頓筆亦或是挑起在 漢字測驗的閱卷老師中並沒有一定標準 如以 松 字為例 便有 木 字的下部以 頓 的筆劃 為正確 而 豎鉤 為誤答的判斷存在 然而 無論筆劃是 豎 或 豎鉤 兩者皆為漢字的正體字 其中的不同僅是印刷或手寫時 所產生的運筆差異 但在教育現場之中 也有教師抱持著將教科書或字典中所印刷出的字體視為正 確的漢字字形 並排除其他寫法的錯誤認知 因此 透過書法教育而了解漢字的流變 理解漢字的字形和筆順等中存在著數種寫法 並以嘗 試開發能夠以個人主觀經驗而摸索合理的寫法和筆順之教材作為最終目標 而本稿將檢證以此為前 提之書法教育的有效性 一 問題的背景 在阿辻哲次 漢字を楽しむ 第二章 漢字を書く 講談社現代新書 2008 中曾指出 漢字測驗的評分標準因教師而異 以下依阿辻氏的見解整理出問題的背景及字形的正確性 時有聽聞因為漢字的 鉤 和 撇 的寫法或是筆順有誤而在填寫漢字的測驗中被判定為錯誤 雖然在小學的國語或書寫課上 會仔細指導學生漢字的 鉤 撇 和 頓 的寫法 但從漢 字填寫測驗的評分標準來看 似乎仍有未正確給分的情況存在 此彰顯了評分標準的偏差和基準的 曖昧性 從小學到高中 在國語課程裡繁有漢字填寫測驗 然而常有對回答中如漢字偏旁的木字旁或提 手旁 偏旁下方是否挑起等 因對答案判斷不一而使得分數有所落差的情況 如 林 松 等的木字旁 即使筆劃下方挑起 也僅能被辨識為 林 和 松 而並非錯字 但也有教師因為教科書或字典中 印刷字形的木字旁筆劃下方沒有挑起而認為是錯字 另外 也有 若將 保 字右方的 呆 寫作片假名的 ホ 便判定為錯字的案例 然而上述無論何者皆非誤字 而同為漢字正確的字形 判斷為錯字的教師們並沒有手寫字和印刷字形從根本上便是不同性質的事物的認知 且未曾思考過 146

159 即便是印刷物 教科書或小學生用的字典等中印刷的漢字字體究竟如何定案 或是於至今為止的教 育史中如何變化而來等 在指導漢字學習時橫陳於根基的問題 從以下圖例 可見歷代書法家的筆法中 比起 豎 的筆劃 豎鉤 筆劃更為一般 (圖版出自二玄社 大書源 2007年3月初版) 二 正確的漢字字型和筆順 雖有若將 保 字右方的 呆 寫作片假名的 ホ 便視為錯字的情形 但翻閱書法關係字典 便可發現 傳統的漢字寫法中 將 保 字右部偏旁下方寫作 木 的實際案例並不多 而觀察歷 代名家的字跡也可發現 松 等字的木字旁下方寫作挑起筆畫者相當普遍 如作為唐代楷書名家而 在中國書法史上為人所熟知的顏真卿( 年) 所寫的 松 校 的木字旁為挑起筆劃 而 保 字右側的 呆 則如同片假名的 ホ 顏真卿的文字作為漢字典範而備受尊崇 在後世甚至被當 作明朝體活字設計的原型 否認這種字形的行為說是對傳統漢字文化的冒瀆也不為過 現在的 保 的字形中 偏旁為 呆 然而將 口 和 木 分開考慮僅為從後世字形所衍生出的觀點而已 將漢字測驗中 保 字右方的 呆 寫作片假名的 ホ 便視為錯字的老師們 為僅依據近年通用 的字體而批改答案所致 若從 保 或 松 校 林 等字的案例和透過書法史來看漢字的歷史變遷 在漢字測驗 中也能有彈性的對應了吧 在此 必須先建立起 教科書和字典中所印刷的字形和手寫字形是不同性質的事物 的認知 現在在日本的日常生活中雖有作為漢字使用的 基準 的常用漢字 在常用漢字表中有關 常用漢 字表 (付)字體第 2 關於明朝體和手寫楷書的關係 在常用漢字表中 各個漢字的字體(文字的結構)被以明朝體的其中一種表示 此並非代表要改 變手寫楷書的書寫習慣 即便作為字體而言相同 (中略)明朝體的字形與手寫楷書的字形之間仍有 許多相異點 此應被視為是印刷文字和手寫文字的各種不同的習慣所造成的差別 如上所述 在 2 手寫的楷書存有多種寫法 中 便列有 3 與筆畫相連與否相關例子 其 中 保 字的資料中 著實的記錄著也有雖然偏旁為 呆 而 保 右側的 呆 下方寫作 ホ 的手寫例子 147

160 三 印刷字體和手寫字 在此再次提醒 會拘泥於筆劃挑起與否等細微的點 僅是因為印刷物中的漢字和手寫的漢字的 字形並非完全相同的緣故 因此 在指導漢字的學習時必須先理解現在所使用的漢字的印刷字體 究竟是如何被制定 且至今為止的教育的歷史中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等根本 在日本 如 環 字的印刷體 在戰前是寫作偏旁下部挑起的 環 而戰後則改為沒有挑起 的字形 根據探討漢字印刷字形而編纂的 明朝体活字字形一覧 文化庁文化部国語課編 19 99年 環 字在戰前的活字中偏旁的下部皆為挑起筆劃 而如此設計字形 是由於在被視為漢 字最高典範的 康煕字典 中的 環 便是挑起筆劃的字形 然而 制定 当用漢字字体表 時 環 字的漢字印刷字體的偏旁下部則由挑起筆劃改為沒有挑起了 明定当用漢字表中的漢字在今 後將印刷成什麼字形的 乃是昭和二十四年(1949)四月由內閣發布的 当用漢字字体表 這張表 是以將複雜而難記的漢字簡略化為目的而做成 自此之後如 佛 國 眞 藝 等舊字體便改 為印刷成 仏 国 真 芸 等新字體的形態 在 当用漢字字体表 的[使用上之注意事項]中列有 一 此表中的字體為活字字體之原形 適用於明朝體 黑體字與其他 二 此表中的字體作為手寫的範例時 點畫的長短 方向 曲直 筆畫相連或分開 頓筆或挑起或 撇畫等 並不作為絕對標準 等項 意指此表所刊載的為活字體的原形 今後請以此表所示之基準 設計明朝體或黑體字等活字之意 表中 環 字的偏旁下部沒有挑起 故活字製造廠或印刷相關業界皆必須以內閣發布的此表為 基準設計活字字體 下方沒有挑起的 環 為戰後所登場的印刷字體 而僅為一種印刷形態 在此 補充一點 現在常用的和漢字典中所登載的 環 字 挑起筆畫和非挑起筆畫的兩種都有登載 而 多數皆規定挑起筆畫為舊字體 無挑起筆畫為常用漢字體 使用當用漢字的字形而製成並於平成 22 年改定的常用漢字表中登載 有關 常用漢字表 (付)字體: 第 2 有關明朝體與書寫楷書之關係 在常用漢字表中 各個漢字的字體(文字的結構)被以明朝體的其中一種表示 此並非代表要改 變手寫楷書的書寫習慣 即便作為字體而言相同(中略) 明朝體的字形與手寫楷書的字形之間仍有 許多相異點 此應被視為是印刷文字和手寫文字的各種不同的習慣所造成的差別 為了以印刷文字和手寫文字的種種習慣差異為基準觀察其表現的不同 實際書寫並體驗手寫文 字字形的變化是必要的 擁有此類經驗 並正確記住漢字的各個部件 便應該能夠理解無須在細微 的運筆上苛求 基於漢字的字形會在印刷文字和手寫文字上有所差異 通時性地理解漢字發展演變 的樣子在漢字的學習上可說是必要的 以此可見能夠掌握漢字演變的書法教育編入漢字指導課程的 有效性 基於以上原因 筆者欲開發能夠柔軟對應漢字指導而應用書法教育的課程計畫 四 書法教育的活用 在日本無論是哪家出版社 在小學課本中印刷出的漢字 木字旁的下方均是不會挑起的 這僅 是因為在現在小學教科書的印刷所採用的 稱為 教科書體 的字體中 木字旁是被如此設計的 然而此種教科書體與明朝體有字形上的差異 例如以明朝體書寫的 ごれいじょう 會是 ご令嬢 148

161 而教科書體則是 ご令嬢 令 字的最後一筆和 嬢 字的偏旁的挑起等 明朝體和教科書體的 字形有著微妙的差異 相較之下教科書體更接近手寫文字 小學的教科書使用的是較為接近手寫文字的教科書體 然而實際上到了中學教科書便會改為使 用明朝體 所以便會產生小學和中學的教科書上印刷著不同字形的情況 似乎也有學生對小學的 令 和中學的 令 的印刷不同所產生的差異而感到困惑 另外 與字形息息相關的問題便是筆順 筆順為過去歷經長時間的書寫而定型的書寫習慣 會 根據楷書 行書或是草書等書寫字體的不同而改變 再者 即使是同一種字體仍會有數種不同的寫 法而非一致 然而 基於為了避免在學校教導孩子們漢字的寫法時產生混亂 便產生了以筆順為基 準的想法 其產物便是昭和三十三年(1958)由文部省發表的 筆順指導の手びき(筆順指導入門) 在其中的 1.本書的目標 中提到 本書中所示之筆順 為基於避免在學習指導上造成混亂所定 因此並不代表書中沒有列舉出的筆順為錯誤寫法 亦沒有否定其筆順的意思 也就是筆順並沒有絕 對的正確 不過是主觀認為書寫此漢字時最為便易 工整而選擇的順序而已 為了有彈性地對應字形和筆順 採用學習漢字的發展變化的書法教育是較為理想的 漢字的特 徵 便是即便古代文字的字形不斷變化 然而現今我們所使用的文字乃至楷書 其文字的基本構造 已有三千年以上沒有變動 因此 理解古代文字的構造或文字初始所代表的意義 即是加深理解生 活中的漢字的具體行為 而應用書法史 便能掌握漢字是如何發展變化而來的各個樣貌 透過學習各種書體的字體 實 際書寫並體驗楷書或行書 草書等各自不同的多種筆順 透過知曉漢字的形成使其對漢字產生興趣 實際體驗字形變化和各種筆順進而理解在書寫漢字之際無須拘泥於細微的運筆 此應為現在的漢字 教育所實行的一項指標 綜觀漢字發展變化的面貌 自紀元前 1300 年前後至紀元前 1000 年左右 刻寫於牛骨或龜甲上 的文字 被稱為 甲骨文 鑄於青銅等金屬上的則稱為 金文 而秦始皇統一六國時 統一了各 個地域不同的文字 此文字稱為 小篆 比如特定的時代或書寫材料等 如此具備一定的共通性 的文字形態或風格稱為 書體 小篆和先於其存在的大篆合稱為篆書 若廣義地解釋篆書的範圍 甲骨文和金文也可屬於篆書體的範疇 自此篆書體開始 便可追溯漢字的形成和構造 理解漢字本 來所持有的意思 便能成為使學習者對漢字產生親近感的契機 篆書體由於速寫或是書寫材料的不同而有字形的變化 所產生的即是隸書和草書 而其進而演 變為現在所使用的楷書和行書 經由體驗實際書寫學習隸書 草書 楷書和行書的字形變化和各式 各樣的筆順 便可理解筆順僅是書寫此漢字時最為便易 工整而選擇的順序而已 再者 字形變化 並非中國所獨有 如同眾所皆知 我們日本人所使用的並非只有漢字還包含假名 而假名即是將漢 字的行書和草書簡略化所創 成為了飽含日本人纖細的感覺的表音文字 假名的學習也同樣無法忽 視漢字的行書和草書 另一方面 漢字在日本也有了獨自的字體 即是所謂的當用漢字或常用漢字 由於 当用漢字 字体表 的作成 佛 國 眞 藝 等舊字體規定轉為印刷成 仏 国 真 芸 等新字 體 而因此也造成現在的年輕族群中有些人不認得舊字體 無法輕易地辨識出戰前的漢字 若能透過書法教育學習漢字演變的樣貌 僅能認得新字體的世代也能適應舊字體的存在並能與 新字體對應了吧 如同上述所示 環繞在我們日本人四周的漢字文化 雖然持續受到中國古代文字的影響發展至 今 然而在日本獨特的漢字政策的作用下 實有豐富的變化 因此 能夠掌握漢字和假名演變樣態 的書法教育的活用 在現代國語教育上是有所幫助的 例如 保 字的例子 在金文的字體中 保 字可追溯到表現背上背負著嬰兒的樣子的象形 文字 保 的偏旁為 呆 而 呆 原本為小孩的形象 此便可理解將其分解為 口 和 木 僅是後世的一種見解 而書體則有各式各樣的筆順 此筆順也絕非唯一的寫法 149

162 篆書 隷書 草書 行書 結語 日本人所使用的文字以漢字和假名為主 而漢字有五種字體 假名也分為平假名和片假名 其 各自有複雜的歷史淵源 無論如何 重要的是習得較為便於使用的書寫能力 假名為將行書和草書 簡略化而得 並成為飽含了日本人的纖細的表音文字 另一方面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 意文字 其複雜的筆劃和構成常使學習者傷透腦筋 然而一旦理解漢字的成立和合理的筆順 也會 發現其格外地有魅力 本研究的目標為 首先 透過本研究 教職者們能夠理解漢字文化在社會中如何演變至今 對 於現代常用漢字的修改等政策並非一味接受 而是採取主動的注意 並能給予公正的評論或批判 以及 對於中小學生們各式各樣的漢字書寫方式 能夠對照漢字的歷史演變並正確地評論和指導 常有耳聞學生因為漢字測驗的緣故而對漢字敬謝不敏 若能認識到豐富多彩的字體 也能夠消除對 漢字的感冒 並能成為對漢字產生興趣的契機吧 150

163 韓國漢語學習者漢字學習偏誤研究 劉承峰 朴恩實 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 中國上海 一 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領域對國別化的重視是教學觀念上的重大進步 改變了以往依靠同一個教學模式 同一套教材應用於所有教學對象的狀況 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 也存有簡單化傾向 或者按照年齡 區分教學對象 或者按照 水準 區分教學對象 或者按照生源國別區分教學對象 這一類區分都 存在較大問題 即不同類型的的教學對象內部無一致性 對外部無排他性 具體到漢字教學領域 大量研究會根據教學對象是否屬於漢字文化圈而區分為有漢字背景的日 韓 越等學生和沒有漢字 背景的歐美學生 對於同屬漢字文化圈的不同國別的漢語學習者的個性差異沒有足夠重視 這一做 法主要基於假設其內部無差別 韓文和和日文一樣是與漢字並存的兩套文字符號系統 江新 潘景景 2007 但實際情況複雜 韓國曾長時間借用漢字作為書寫符號系統 形成並留存了一大批漢字詞 占了韓語60%左右 韓國自1968年起推行 韓文專用政策 即漢字圈內的漢字詞在日常生活中轉寫韓文 自1972年起 初中階段開始逐步恢復漢字教育 設定了韓國 1800個教育用漢字 以下簡稱 教育用字 但 是 由於漢字在大學入學考試中並無地位 因此 韓國學習者在本國學習漢字的動力並不大 總之 對韓文文字系統的誤解導致對韓國漢語學習者漢字教學的重視程度不高 客觀上導致其 書寫能力提升較慢 本文將對韓國漢語學習者的漢字書寫情況進行系統調查 並對其偏誤動因加以 探討 最後希望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二 韓國漢語學習者漢字書寫偏誤的類型 與漢字本體研究有所不同 本文關注韓國漢語學習者漢字學習過程中的書寫偏誤類型 朴恩實 2011 對 HSK 動態語料庫中韓國學生作文語料中漢字錯誤進行了調查 收集了 級三個漢語水準的作文 藉以考察在隨識字量的增加而錯字類型是否有變化 每級漢語水準再分 為男 女兩組 共六組 9 10 級每組收集了 25 篇作文 而 11 級因作文數量有限只收集了女同學 的 10 篇和男同學的 5 篇作文 共收集了 115 篇作文 總字數約達 個字 平均每一篇作文的 字數量約為 390 個字 HSK 水準 性別 作文數 總字數 9級 10 級 11 級 合計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表 1-1. 收集语料的分布 基本結論如下 筆形 HSK 作文語料的各種筆形偏誤略都出現在問卷中 問卷的統計結果顯示 撇 提 點筆 的糾正率還是很低 其中點筆偏誤很顯著 每組都 60%以下的糾正率 點筆偏誤呈現了 點筆脫方 塊 點筆失去了運筆方向 點筆的短豎 短橫筆化 等的偏誤情形 另外 提筆偏誤還是有 提筆 寫成橫筆或提筆失去了筆向 等的偏誤情形 撇筆偏誤出現了 撇筆與橫筆的混淆 等的偏誤情形 然而鉤筆偏誤與作文語料的結果有些偏差 在問卷中 鉤筆是有一定的糾正率 之外 形變偏誤的 糾正率 明顯呈現隨漢語水準的提高而增高的趨勢 151

164 筆劃組合方式和筆劃數目 筆劃組合方式和筆劃數目類型的糾正率明顯比其他偏誤類型高 略 都達到 60%以上的糾正率 各組在減筆偏誤上很優勢 都達到 90%以上的糾正率 然而對比偏誤中 HSK 成績為 5 級以下的男女生都 60%以下的糾正率 不過呈現了隨漢語水準的提高而糾正率也逐漸 提高的趨勢 結構層次偏誤 在各組裏 結構偏誤的糾正率都比較低 不過漢語水準的提高而錯誤的糾正率 也逐漸增高 也可以說 隨著漢語水準的提高 韓國學生對漢字結構層次的意識也逐漸形成 結構鬆散 結構鬆散的糾正率很低 在各組裏 65%以下的糾正率 漢語水準 8 級以下的 尤其 是男生的糾正率很低 而且是 9~10 級的學生偏誤中也常見 除此之外 部件和整字的統計結果與作文統計結果偏差很大 在作文語料中 9 10 級女生的 結構層次偏誤和結構鬆散偏誤分別是 3% 1% 而在問卷中它的糾正率分別是 71% 65% 這個結果 有可能是問卷設計的特殊性造成的 即在問卷中 我們篩選的漢字影響了研究的結果 譬如 我們 為了涉及增減筆偏誤選用了 發 學生糾正錯誤時點筆常常脫方塊導致了結構鬆散偏誤 因 而在問卷中的結構鬆散偏誤比作文多 結構層次偏誤也相同 三 漢字書寫偏誤的深層動因 探求漢字書寫偏誤的深層動因 對於偏誤類型的原因 我們認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3.1韓語文字書寫習慣的負遷移 主要是基於韓國文字的形體特徵與漢字書寫方式的對立 如鉤 筆的省略 點筆的短橫短豎化 撇 捺 提筆的直線化等等韓國漢語學習者常見的筆形偏誤 3.1.1歷時角度 通過梳理韓文創造機制與韓文的形體特徵 考察韓文形體語漢字在歷時上的內在關聯 從構形依據來看 韓文與漢字是不同的文字 不過 從文字的形體來看 韓文與漢字還是有一 些共同之處 1 韓文字素的造字方法與漢字 六書 有相似之處 韓文字素的造字法設定的基本字素採取象形原理 在此基礎上採用加書 並書 異體等方法 派生出同一系列的其他字素 這一造字法與漢字 六書 有相似之處 漢字的一部分獨體字如指事 字也是在象形漢字的基礎上加筆而造的 一部分合體字如會意字也是幾個象形字並書而生成的 2 一個 字 與一個音節對應 韓文在形體上與其他拼音文字迥然有別 是因為韓文的 字 的概念與漢字一致 都有音節與 字 的對應關係 一個音節對應一個字 韓文依照 合字法 原則 以音節為單位 把韓文音節的初 中 終聲結合寫成一個 字 因而韓文就有了音節文字的屬性 漢語的音節與漢字有傾向性的對應關係 絕大比例是一一對應關 係 3 文字的二維空間組合性 韓文是由兩到三個母音 輔音字素 在二維的空間中上下或左右組合成一個字 47個字素可以 構成11,172個韓文字 呈現六種結構類型 漢字也是有限的部件組合成所有的漢字 這就會造成不 同數量的部件在同一個大小的方塊中分配了不同的位置 或者同一部件在不同位置發揮不同作用 最終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結構類型 3.1.2共時角度 韓文與漢字的基本筆劃與結構類型基本相同 這兩種文字在視覺感知上有一定的相互影響 但 是在區別特徵上卻存在著相當大的區別 漢字與韓文各自都有筆劃 部件 整字的三個層次 而各個層次上兩種文字各有不同的區別特 徵 漢字的區別特徵是從筆劃層次開始的 其次是部件層 再次是字層 彭聃齡 2003 而韓文 的筆劃是最小的書寫單位 但並不是最小的認知單位 韩文的识别是从笔画分析到结构分析 最终 识别整字 이양等 1998 但是 對已能熟練運用韓文體系的人而言 識別韓文的途徑有所不同 對於熟練運用韓文的成年人來說 識別韓文過程中可以省略筆劃的分析 也可以說 雖然韓文也是 由筆劃組合而成的 但是韓文的筆劃並不是識別韓文的最低層次 細微的韓文筆畫的差異對韓文的 152

165 識別並沒有影響 3.3 偏误具体案例分析 鉤筆的省略 鉤筆省略偏誤是韓國學生漢字書寫偏誤中偏誤率最高的偏誤 鉤筆在韓文筆畫中不存在 韓國 學習者認為鉤筆是最瑣碎的漢字筆形 只是增加書寫負擔 因而常常把它省略 所以需要快速書寫 的 HSK 作文語料中鉤筆的省略比較突出 調查結果表示 韓國學生因韓文書寫習慣的遷移 而對漢 字的鉤筆的區別特徵瞭解得不完整 即便判斷鉤筆偏誤 但書寫時還是隨意添加或省略 點筆偏誤凸顯 點筆與短橫 短豎混淆 漢字的點筆在韓文筆畫中也不存在 不過 我們認為 韓文的兩種筆形與漢字的點筆很相似 一是輔音字素 的上頭 一是在韓文的變化中消失的母音字素 圓點 輔音字素 的上頭 在韓文形體的演變過程中 經歷了從短豎 點筆到短橫的變化 過程 圓點 也是在韓文實用化階段中變成豎筆或短橫 而現代的韓文字形允許這些歷來的 韓文形體的寫法 因而韓國學生受到韓文書寫的影響 書寫漢字時也不區分點筆 短橫 短豎 就 將這三種筆形混淆使用 我們分析了韓國學生的漢字點筆偏誤 發現了有趣的偏誤情形 韓國學生的點筆偏誤有規律 點筆在整字中處於的位置決定偏誤情形 點筆位於整字的上部時學生將點筆寫成短豎 如 病 底 注 這種偏誤就像韓文輔音字素 的上頭 似的 也是位 於韓文字素的上部 點筆位於整字的左邊時寫成短橫 外 不 下 这也和 韩文圆点 的写法一致 韩文的字素圆点与中性元音 ㅣ 结合时写成短横 ㅏ ㅑ ㅓ ㅕ 我們不難看出韓文書寫與韓國學生的點筆偏誤的關係 另外 韓國學生因不區分漢字筆形的短豎與點筆 而導致形似部件 尚字頭與興字頭的混 用 韓國學生經常把尚字頭寫成興字頭或把興字頭寫成尚字頭 如 學 常 在問卷中 常 的正確率很低 僅有36% 這個結果也證明了學生對短豎與點筆瞭解 情況 撇 捺 提筆的直線化 韓文的四種筆形中斜線可以與漢字的撇 捺 提筆對應起來 但是斜線與漢字的這三種筆形還 是很大的區別 韓文的斜線是很直 而漢字的撇 捺 提筆是曲線 因而韓國學生寫漢字的這三種 筆形時 寫得很直 曲線的幅度恨小 在這三種筆形中 呈現了捺筆寫得不到位 撇筆寫成豎筆 提筆寫成橫筆等的偏誤傾向 而且撇筆和提筆的偏誤還有以下的深層原因 3.3.4撇筆寫成豎筆 在韓文系統中 韓文的撇筆可以與豎筆混淆使用 並且在韓文筆畫中豎 筆較多而撇筆鮮見 因而韓文書寫者常常把韓國的撇筆寫成豎筆 這些韓文書寫習慣遷移到漢字書 寫中 將漢字的撇筆寫成豎筆 如 師 並 笑 3.3.5提筆寫成橫筆 在通史的韓文筆形中 相當於漢字的提筆的筆形是從橫筆變化而來的 並且僅出現在 字素中 提筆在韓文筆畫中占的比例極少 而且是幅度很小 對韓國書寫者來 說 運筆方向為從左下到右上的提筆還是陌生的筆形 而且在韓文系統中提筆可以與橫筆混淆使用 因而韓文書寫者把提筆寫成運筆方向熟悉的橫筆 因此韓國學習者寫漢字時 將提筆寫成橫筆 在 包含提筆的 兩點水 三點水 壯字旁 提手 等部件的漢字中 把提筆寫成橫筆 如 習 狀 打 筆向偏誤 撇筆的筆向是從左上到右下的運筆方向 該筆向在韓文文字體系中很少見 因而學生把它改寫 153

166 成熟練的其他筆向的筆劃 要麼寫成橫筆 要麼寫成從左上到右下的筆形 如 我 包含倒八字部件的漢字經常把點撇筆到寫成八字 如 種 說 和 送 點 撇 提筆沒有筆向 韓國學習者寫的點 撇 提筆常常失去了運筆方向 而畫成雜亂無章的線條或者寫成另一個筆 劃 這些筆形偏誤反復出現在包含這三個筆形的部件字中 譬如 包含點 撇 提筆的 氺 部件 點 提筆的 病字頭 橫四點 經常沒有筆向 而將三個筆形混淆寫 如 求 病 盡 增減筆的偏誤很少 增減筆是韓文的一項重要區別特徵 因而韓國學生對漢字的增減筆特徵還是很敏感 在問卷中 增減筆的糾正率較高 在增減筆上韓文書寫習慣的正遷移現象很顯著 3.4漢語水準因素 部件結構偏誤並不是因漢字部件的結構層次而不同 而是因漢語水準而不同 學生的部件結構 意識是隨漢語水準的提高而提高 漢語水準與部件結構偏誤呈現正比 間架結構是漢字的特徵 韓文的傳統書寫採用了這一特徵 韓文的整字類似於漢字的間架結構 但間架結構不是必然的 可以脫離方塊的均衡而形變 導致點筆的脫方塊 部件之間的距離過大 筆劃沒有形變等的結構鬆散偏誤 其中部件之間的距離過大或形變引起的偏誤隨漢語水準的提高而逐漸減少 但點筆的脫方塊的 偏誤並沒有隨漢字水準而消逝 高級水準的學生的漢字書寫中並不鮮見 四 漢字書寫偏誤的解決策略 針對韓語背景的漢語學習對象 應對偏誤的針對性策略如下 對教師來說 明確 國別化 具體內涵 細緻區分學習對象 分析其學習特徵 確定漢字教學 側重點及教學方案 同時強化漢字書寫練習的任務設計 對韓國學習者來說 全面把握漢字形體特徵 以點 撇 體 捺筆為重點 加強筆劃教學 限於篇幅 具體的教學策略我們將另文論述 不足之處 敬請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安然 單韻鳴, 非漢字圈學生書寫漢字及修正過程的個案研究[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 2006,03(8-16) 陳紱, 日本學生書寫漢語漢字的訛誤及其產生原因[J]. 世界漢語教學, 2001,04(75-81) 陳建萍, 韓國留學生漢字學習字形偏誤淺析[J].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8,08( ) 陳榴, 韓國漢字詞語的語義變遷[J]. 漢字文化, 2006,03(44-46) 範 可 育, 從 外 國 學 生 書 寫 漢 字 的 錯 誤 看 漢 字 字 形 特 點 和 漢 字 教 學 [J]. 語 文 建 設, 1993,04(28-31) 高立群, 外國留學生規則字偏誤分析 基於仲介語語料庫的研究[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1,05(55-62) 郭 聖 林, 漢 字 的 筆 劃 特 點 與 外 國 學 生 漢 字 筆 劃 偏 誤 [J]. 暨 南 大 學 華 文 學 院 學 報, 2008,04(63-69) 黃貞 姬, HSK漢字 等級大綱 中的漢字 與韓國教育 用漢字的字 形比較 [J]. 漢語學 習, 1998,01(42-45) 江新, 中級階段日韓學生漢語閱讀中字形和字音的作用[C]. 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

167 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國雲南昆明, 2002 江新, 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知音和知義之間關係的研究 [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3,06(51-57) 江新 柳燕梅, 歐美學生漢字學習方法的實驗研究 回憶默寫法與重複抄寫法的比較[J]. 世界漢語教學, 2003,01(59-68) 江 新 柳 燕 梅, 拼 音 文 字 背 景 的 外 國 學 生 漢 字 書 寫 錯 誤 研 究 [J]. 世 界 漢 語 教 學, 2004,01(60-70) 江新;趙果, 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 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一次調查研究[J]. 語言 文字應用, 2002,02(79-85) 呂必松 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第150頁 孟柱億[韓], 有韓國特色的漢語教學的構想[A]. 見呂必松主編 漢字與漢字教學研究論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52-59) 孟柱億[韓], 漢字對韓國學生的正負遷移[A]. 見孫德金主編 對外漢字教學研究, 商務印 書館, 2006( ) 潘景景, 韓國和歐美學習者漢字識別中的加工策略研究[D]. 碩士 北京語言大學, 2007 潘 先 軍, 漢 字 基 礎 在 韓 國 留 學 生 漢 語 學 習 中 的 負 遷 移 [J]. 遼 寧 教 育 行 政 學 院 學 報, 2004,03(62-64) 朴恩實 韓國學生漢字錯字成因研究 母語文字的書寫習慣負遷移[D]. 碩士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彭聃齡, 漢字識別與連接主義模型[A]. 見趙金明主編 漢語學習與認知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齊曉峰, 韓國語漢字詞的母語遷移與教學對策 以 韓國語 中的雙音節漢字詞為中心[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8,02(63-70) 奇化龍, 中韓同形詞正負遷移初探[J]. 漢語學習, 2000,01(46-50) 全香蘭, 中韓漢字比較研究[D]. 博士 山東大學, 2001 全香蘭, 韓國的漢字現狀[J]. 漢字文化, 2000,04(40-43) 全香蘭, 針對韓國人的漢語教學 "文字代溝"對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 漢語學習, 2003,03(70-76) 全香蘭, 漢韓同形詞偏誤分析[J]. 漢語學習, 2004,03(56-61) 全香蘭, 韓國人的漢字字音認知基礎及教學[C]. 見孫德金主編 對外漢字教學研究, 商務 印書館, 2006( ) 全香蘭, 韓語漢字詞對學生習得漢語詞語的影響[J]. 世界漢語教學, 2006,01(77-84) 全秀貞[韓], 關於韓國學習者掌握漢字情況的分析[D]. 碩士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2000 孫德金主編, 對外漢字教學研究[M]. 商務印書館, 2006 王建勤, 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展模擬研究[J]. 世界漢語教學, 2005,04(5-17) 徐子亮, 對外漢語學習理論研究二十年[J]. 世界漢語教學, 2004,04(63-73) 徐子亮著, 漢語作為外語教學的認知理論研究[M]. 北語教學出版社, 2000(59-74) 張旺熹, 從漢字部件到漢字結構 談對外漢字教學[J]. 世界漢語教學, 1990,02( ) [韓文部分] 과학기술처, 한글 메타 폰트 개발과 응용에 관한 연구[A]. 과학기술처, 1991(95-134) 남궁재찬, 문서 인식을 위한 한글과 한자의 구별과 한글의 형식 분류에 관한 연구[A]. 광운대학논문집, 1990( ) 안병희, 한글의 창제와 보급[A]. 민족의 글자_한글,신세기특별전, 국립중앙박물관, 2000( ) 안상수, 한글자형의 원형태 연구[A]. 제 2 회 한글과 한글정보처리 학술대회 논문집, 1992( ) 이광오, 자모 대체 수행에 나타난 글자의 내부구조와 음절과의 관계[J]. 한국심리학:실험및인지, 1995,07(57-69) 155

168 이광오, 한글단어인지과정에서 표기법이 심성어휘집의 구조와 검색에 미치는 영향[J]. 한국심리학:실험및인지, 1993,05(26-39) 이양,김정오, 반복 효과에 대한 대비설의 검증[A]. 한국 심리학회 연차대회 학술 발표 논문 초록, 1998(79-81) 이영애, 한글 글자의 시각적 체제화[J]. 한국 심리학회지, 1984(4-3, ) 洪允杓, 한글 字形의 변천사[A]. 글꼴 1998, 한국글꼴개발원, 1998 金斗植, 국문정리 에 나타난 한글 글꼴 특성에 관한 연구[J]. 한국출판학연구, 2004, (5-40) 金斗植, 한글자형변천에 관한 연구[A]. 글꼴 2003,문화관광부, 2003b, (37-146) 金斗植, 한글 자형 대표글자 선정에 관한 연구[J]. 한국출판학연구, 2003a,(34-64) 金斗植, 한글 판본 글자꼴의 변천과 특성에 관한 연구-한글 창제부터 19 세기까지[J]. 한국출판학연구, 2000,(7-26 ) 金斗植, 한글 서체의 직관적 수용에 관한 연구 -대학생을 중심으로[J]. 한국출판학연구, 1999,(13-42 ) 李在田, 韓國의漢字教育現況[J]. 한일잡지, 1991,12( ) 156

169 清華簡 厚父 校釋四則 白於藍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 中國上海 摘要 本文參照傳世典籍和出土文獻 對清華簡 厚父 篇中的部分字句進行新的解釋 將 劼 讀作 懿 訓為美 大 將簡文 隹 惟 曰其 助 上帝 亂 下民之匿 慝 王廼渴 竭 失 其命 斷讀為 隹 惟 曰其 助 上帝 亂 下民之匿 慝 王 廼渴 竭 失 其命 將 漗 讀作 僭 訓為 差也 指出簡文 天命不可漗 僭 與傳世典籍中的 天命不僭 天命弗僭 可相參 將 讀作 癡 訓為狂 指出簡文 癡 狂 與 庚 康 樂 用法對應 均為同義復詞 關鍵字 清華簡 厚父 校釋 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五 一書中見有 厚父 篇 公佈至今 研究文章層出不窮 筆者 此文 擬在諸家研究的基礎上 對簡文個別字詞的釋讀談點看法 不當之處 敬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 该篇簡 1 有一段話 整理者釋文如下 王監劼 嘉 績 問 前文人之 恭 明惪 德 關於 劼 字 整理者注 一 劼 為 嘉 字省變 參李學勤 戎生編鐘論釋 文物 一九九九年第九期 馬楠 尚書 金文互證三則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二〇一四年第十一 2 3 期 書 盤庚下 用降我凶德 嘉績于朕邦 子居認為 當讀為原字 訓為慎 王寧認為 4 所謂 劼績 當即 酒誥 所說的 劼毖殷獻臣 之績 劼 是 劼毖 的省語 馬文增認為 5 當讀為 桀 指夏桀 按 所謂 劼 字 原形作 該字從力從吉 整理者隸定作 劼 正確可從 但認為其 是 嘉 字省變 則仍有可商 清華簡中標準寫法的 嘉 字很常見 作 保訓 簡 7 皇門 簡 2 耆夜 簡 4 耆夜 簡 6 芮良夫毖 簡 20 三壽 簡 25 對比可知 標準寫法的 嘉 字與本簡之 劼 字的寫法差別很大 均左上從 禾 難以省 變為 吉 形 從前引整理者的注釋可以看出 將 劼 釋為 嘉 是來源於李學勤和馬楠的觀點 核檢原文 李 馬立論的依據是來源於戎生編鐘當中的 劼 字 該字原形作 出現在 劼 遣鹵責 積 之銘文當中 李 馬均指出該銘可以和晉姜鼎 嘉遣我易 賜 鹵責 積 千兩 輛 之銘相對照 由此得出 劼 為 嘉 字省體這一結論 事實上 晉姜鼎早已亡佚 今僅有銘文摹 本流傳 摹本中所謂 嘉 字的原形作 很難認定就是 嘉 字 金文中 嘉 字很常見 作 伯嘉父簋 右走馬嘉壺 沇兒鐘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伍 中西書局 2015 年 同上注 1 第 111 頁 子居 清華簡 厚父 解析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 2015 年 4 月 28 日 王寧 清華簡五 厚父 之 厚父 考 簡帛網 2015 年 4 月 30 日 馬文增 清華簡 厚父 新釋 簡注 白話譯文 簡帛網 2015 年 5 月 12 日 157

170 中山王 大鼎 陳侯作嘉姬簋 邾公 鐘 對比可知 金文中 嘉 與 寫法差別亦很大 均左上從 壴 未見有省變為 吉 形 者 可見 將 釋為 嘉 缺乏堅實的字形依據 相反 與 卻字形相近 很可能 正是 劼 字之誤摹 因此 整理者說 劼 為 嘉 字省變 很難令人信服 至於其他諸說 或文法不通 或望文生義 亦難以令人信從 6 劼 字見於 說文 筆者認為在簡文中似當讀作 懿 據 說文 劼 從吉聲 懿 7 8 從壹聲 而 壹 亦從吉聲 可見 劼 懿 二字古音相近 當可相通 懿 字古有美 大之義 爾雅 釋詁下 懿 美也 詩 大雅 烝民 好是懿德 毛傳 懿 美也 詩 周頌 時邁 我求懿德 鄭玄 箋 懿 美也 書 無逸 徽 柔懿功 蔡沈 集傳 懿 美也 漢書 韋玄成傳 惟懿惟奐 顏師古 注 懿 美也 玉篇 壹部 懿 大也 資治通鑑 陳紀八 自非懿戚重臣 胡三省 注 懿 專久 而美也 大也 均其例 簡文之 劼 懿 績 即美績 大績之義 懿績 一詞見於典籍 如 三國志 吳書 陸遜傳 君其茂昭明德 修乃懿績 敬服王命 綏靖四方 晉書 王導傳 懿績克宣 忠規靡競 魏書 高佑列傳 將令皇風大猷 或闕而不載 功臣懿績 或遺而弗傳 全梁文 江淹 王光祿為征南湘州詔 今宜重敷善政 申此懿績 文心雕龍 隱秀 斯乃舊章之懿績 才情之嘉會也 說文 劼 慎也 前引戎生編鐘銘 劼遣鹵責 積 和晉姜鼎銘 劼遣我易 賜 鹵責 積 千兩 輛 之 劼 似均可訓為慎 事實上 李學勤原文中已經指出戎生編鐘銘 劼 字 說文 訓為 慎也 慎遣本來是很通順的 但因其認定晉姜鼎之 字必是 嘉 字 才將戎生編鐘銘之 劼 字亦改釋為 嘉 二 该篇簡 5 7 有一段話 整理者釋文如下 古天降下民 埶 設 萬邦 作 之君 作 之帀 師 隹 惟 曰其 助 上帝 亂 下民 之匿 慝 王廼渴 竭 失 其命 弗甬 用 先折 哲 王孔甲之 典刑 真 顛 復 覆 氒 厥 惪 德 湳 沉 湎于非彝 天廼弗若 赦 廼述 墜 氒 厥 命 亡氒 厥 邦 隹 惟 寺 時 下民 帝之子 咸天之臣民 廼弗 慎 氒 厥 惪 德 甬 用 敘才 在 服 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厚父對王所提出的 其才 在 寺 時 後王之卿 享 國 肆 祀三 后 永敘才 在 服 隹 惟 女 如 台 這一問題的回答 從上引釋文可以看出 簡文中 隹 惟 曰其 助 上帝 亂 下民之匿 慝 王廼渴 竭 失 其命 這段文字 整理者是在 民 之 二字間斷讀 整理者同時在注釋 二四 中 9 指出 此段文字與 孟子 梁惠王下 所引 尚書 語句相似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馬楠提出 不同的斷讀方法 將該句斷讀為 惟曰其 助 上帝亂下民之匿 慝 王廼渴 竭 失 其命 認為該句意為 謂君王本當助上帝治下民之過惡 而王迺不如此 學者多從其說 筆 6 7 說文 劼 慎也 从力吉聲 周書 曰 汝劼毖殷獻臣 說文 懿 專久而美也 从壹从恣省聲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指出 从恣省聲 四字 蓋或淺人所 改竄 當作從心從欠 壹亦聲 上古音壹 懿俱為影母質部字 兩字雙聲叠韻 段 注 所改當屬可信 8 說文 壹 專壹也 从壺吉聲 9 同上注 1 第 113 頁 10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 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補正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 2015 年 4 月 8 日 11 子居 清華簡 厚父 解析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 2015 年 4 月 28 日 王寧 清華簡五 厚 父 之 厚父 考 簡帛網 2015 年 4 月 30 日 郭永秉 簡說清華簡 厚父 篇應屬 夏書 而非 周書 簡帛網 2015 年 5 月 6 日 王坤鵬 簡論清華簡 厚父 的相關問題 一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網 2015 年 6 月 26 簡帛 網 簡帛論壇 清華五 厚父 初讀 19 樓 蚊首發言 2015 年 4 月 13 日 67 樓 youren 發言 2015 年 4 月 27 日 158

171 者認為 以上兩種斷句方式均有可商 按 整理者指出此段文字與 孟子 所引 尚書 語句相似 這是十分正確的 為論述方便 先將整理者所引 孟子 相關文句引錄如下 書 曰 天降下民 作之君 作之師 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 天 下曷敢有越厥志 需要說明的是 關於 孟子 所引 尚書 這段文字 自古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斷讀方法 一 種是以趙岐 孟子章句 為代表 是在 寵之四方 之 之 字下斷讀 將 寵之 上讀 將 四 方 下讀 謂 書 尚書 逸篇也 言天生下民 為作君 為作師 以助天光寵之也 四方善 惡皆在己 所謂在予一人 天下何敢有越其志者也 另一種是以孫奭 孟子疏 和朱熹 孟子集 注 為代表 是在 帝 字下斷句 將 寵之四方 作一句讀 孫奭 孟子疏 云 此 周書 之文也 言天生下民 而立之君師以治以教之 惟曰其在助相上帝 寵安四方 有善有惡皆在我 天下安有敢違越其志者也 朱熹 孟子集註 則說 書 周書 大誓 之篇也 然所引與今 書文小異 今且依此解之 寵之四方 寵異之於四方也 有罪者我得而誅之 無罪者我得而安之 我既在此 則天下何敢有過越其心志而作亂者乎 除此之外 清人江聲 尚書集註音疏 則提出 不同的斷讀方案 雖亦主張在 帝 字下斷讀 但將 寵之 讀為一句 四方 與 有罪無罪惟 我在 連讀為一句 云 寵 尊凥也 言天降生下民 為作之君 為作之師者 惟曰其助天牧民 故尊寵之 使凥君師之任 又云 以助天光寵之者 謂以其能助天 故光寵之 作兩句解 誼乃 明 今趙氏聯言助天光寵 意恉不明 焦循 孟子正義 則將趙岐和江聲兩說並列 未作取捨 但今人楊伯峻仍讚同趙岐 孟子章句 的讀法 將之翻譯為 書經 說 天降生一般的人 也 替他們降生了君主 也替他們降生了師傅 這些君主和師傅的唯一責任 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 因此 四方之大 有罪者和無罪者 都由我負責 普天之下 何人敢超越他的本分 來胡作妄為 同時對朱熹的斷讀方法提出批判 朱熹 集註 把下文 四方 連接 寵之 作一句 全文讀為 12 惟曰其助上帝 寵之四方 是不對的 筆者認為 將簡文與 孟子 所引 尚書 文字加以比對 既然簡文 帝 字下為 亂 字 而 孟子 所引 尚書 帝 下為 寵 字 這就說明不論簡文還是 孟子 均當在 帝 字下 斷句 否則兩種資料將無法對應 若依整理者或馬楠對簡文的斷句 只能認為 孟子 中漏抄了 亂 下民 或 亂下民之匿 慝 若依趙岐 孟子章句 的斷句 則只能認為簡文中漏抄了 寵之 通過簡文與 孟子 對讀 正可證明前引有關 孟子 斷讀的諸說中 當以孫奭和朱熹之說為是 江聲雖亦在 帝 字下斷句 但其將 寵之 讀作一句 將 之 解釋為代詞 指代君和師 不合 常理 難以令人信服 綜上所述 這段簡文應當重新斷讀如下 古天降下民 埶 設 萬邦 作 之君 作 之帀 師 隹 惟 曰其 助 上帝 亂 下民之匿 慝 王 廼渴 竭 失 其命 弗甬 用 先折 哲 王孔甲 之典刑 真 顛 復 覆 氒 厥 惪 德 湳 沉 湎于非彝 天廼弗若 赦 廼述 墜 氒 厥 命 亡氒 厥 邦 隹 惟 寺 時 下民 共 帝之子 咸天之臣民 廼弗 慎 13 氒 厥 惪 德 甬 庸 敘才 在 服 簡文 亂 下民 是用來修飾 匿 慝 王 而 匿 慝 字則又是用來修飾 王 慝 14 字之訓為 惡 為典籍常訓 故 亂 下民之匿 慝 王 猶言亂下民之惡王 其後 廼渴 竭 失 其命 直至 述 墜 氒 厥 命 亡氒 厥 邦 均是用以描述 亂下民之慝王 的種種惡行以及所造成的惡劣後果 關於 甬敘才 在 服 之 甬 字 整理者讀作 用 不確 當讀作 庸 庸 可訓作 何或安 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 管子 大匡 雖得賢 庸必能用之乎 尹知章 注 庸 猶何也 王引之 經傳釋詞 卷三 庸 猶何也 安也 詎也 僖十五年曰 晉其庸可冀乎 12 楊伯峻 孟子譯註 中華書局 1960 年 第 頁 13 共 字從整理者 一說 的看法讀 整理者指出 讀為 共 禮記 內則 注 猶皆也 與下 咸 字同義 下民共帝之子 可從 墨子 法儀 今天下無大小國 皆天之邑也 人無幼長貴賤 皆天 之臣也 與簡文可相參 14 宗福邦 陳世鐃 蕭海波主編 故訓匯纂 商務印書館 2003 年版 814 頁 159

172 宣十二年曰 庸可幾乎 莊三十二年 公羊傳 曰 庸得若是乎 呂氏春秋 下賢 曰 吾 庸敢驁霸王乎 皆是也 簡文 甬 庸 敘才 在 服 猶言何敘在服 安敘在服 前文指出 整個這段文字講述的是厚父對王所提出的 其才 在 寺 時 後王之卿 享 國 肆 祀三 后 永敘才 在 服 隹 惟 女 如 台 這一問題的回答 甬 庸 敘才 在 服 這 一反問 正是針對王之 永敘才 在 服 而言 即如果王 弗 慎 氒 厥 惪 德 又怎 麼可能 永敘在服 偽古文 尚书 五子之歌 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 偽孔 傳 言人君 行已不慎其德 以速滅敗 雖欲改悔 其可追及乎 言無益 弗慎厥德 虽悔可追 亦是反問語 氣 與簡文之 迺弗 慎 氒 厥 惪 德 甬 庸 敘才 在 服 語義相近 可相參 三 该篇簡 9 10 有一段話 整理者釋文如下 於 嗚 虖 呼 天子 天命不可漗 斯民心難測 民弋 式 克共 恭 心 愄 畏 畏不恙 祥 保 教明惪 德 慎 肆 祀 敬 關於 漗 字 整理者注 三六 此字右邊形體近 悤 可隸作 漗 讀為 撞 指衝 撞 也可能是 法 的訛字 法 常讀為 廢 書 大誥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 孔傳 不 敢廢天命 馬楠認為 漗 當讀作 聰 有聞 查之義 網友苦行僧認為此字當是 酗 之 異體 有沉迷之義 黃國輝認為此字當讀為 從 程浩認為此字與清華一 祭公之顧命 簡 沁 字形體略同 應釋為 沁 訓為終結 廢止 按 漗 字原形作 楚簡文字中 心 字和 心 旁十分常見 未見有在 心 上有加 一短橫者 就字形而言 程浩所釋不確 整理者隸為 漗 正確可從 但是 整理者與其他諸說讀 為 撞 聰 或 從 均缺乏典籍依據 難以令人信服 筆者認為 漗 當讀作 僭 上古音 漗 為清母東部字 僭 為精母侵部字 二字聲 20 母同為齒音 韻部上古音東 冬 侵三部關係密切 例可相通 典籍中從 悤 聲之字與從 毚 聲之字有相通之例 周禮 地官 廛人 掌斂市絘布 總布 質布 罰布 廛布 鄭玄 注 引杜子春云 總當為儳 段玉裁 周禮漢讀考 杜蓋 謂為聲之誤 二字雙聲也 周禮 地官 肆長 斂其總布 掌其戒禁 鄭玄 注 引杜子春 云 總當為儳 周禮 地官 載師 凡宅不毛者 有里布 鄭司農 注 引上 周禮 地官 廛 人 掌斂市次布 儳布 質布 罰布 廛布 總布 正作 儳布 而典籍中從 毚 聲之字 與從 朁 聲之字亦常可互通 易 豫 九四 勿疑朋盍簪 馬王堆漢墓帛書本 周易 簪 作 讒 詩 小雅 巷伯 取彼譖人 後漢書 馬援傳 引 譖 作 讒 荀子 哀公 君子固讒人乎 韓詩外傳 卷二 讒 作 譖 史記 陳丞相世家 无畏吕嬃之讒也 漢 書 陳平傳 讒 作 譖 均其例 可見 漗 當可讀作 僭 僭 字古有差義 廣雅 釋詁四 僭 差也 詩 大雅 抑 不僭不賊 鮮不為則 毛 傳 僭 差也 詩 小雅 鼓鐘 以雅以南 以籥不僭 孔穎達 正義 又以為雅 樂之萬舞 以為南樂之夷舞 以為羽籥之翟舞 此三者皆不僭差 詩 商頌 殷武 不僭不濫 不敢怠遑 馬瑞辰 毛詩傳箋通釋 僭之本義為以下儗上 引伸之為過差 書 咸有一德 惟吉凶不僭 在人 偽孔 傳 行善則吉 行惡則凶 是不差 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 賞 同上注 1 第 114 頁 同上注 10 簡帛 網 簡帛論壇 清華五 厚父 初讀 1 樓 苦行僧發言 2015 年 4 月 9 日 黃國輝 清華五 厚父 補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2015 年 4 月 27 日 同上注 10 參于省吾 釋 兼論古韻部東冬的分合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 中華書局 1979 年 頁 曾憲通 從 符之音讀再論古韻部東冬的分合 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中文大 學 1997 年 沈培 上博簡 緇衣 篇 字解 華學 第六輯 紫禁城出版社 2003 年 顏世鉉 楚簡 流 讒 字補釋 謝維揚 朱淵清主編 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 上海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160

173 不僭而刑不濫 孔穎達 正義 僭謂僭差 左傳 僖公九年 不僭不賊 鮮不為則 杜預 注 僭 過差也 左傳 哀公五年 不僭不濫 不敢怠皇 杜預 注 僭 差也 太 玄 周 何德之僭否 范望 注 僭 差也 後漢書 楊震傳 僭恒陽若 李賢 注 僭 差也 均其例 書 大誥 天命不僭 卜陳惟若茲 偽孔 傳 天命不僭差 孔穎達 疏 天命必 不僭差 偽古文 書 湯誥 天命弗僭 賁若草木 兆民允殖 偽孔 傳 僭 差也 孔穎達 疏 是天之福善禍淫之命信而不僭差也 此 天命不僭 天命弗僭 與簡文 天 命不可漗 僭 可以相參 但語義有所不同 前者是說天命不會僭差 後者是說天命不可僭差或 不可僭差天命 晉書 石季龍載記 天命不可違 其敕諸州兵明年悉集 天命不可漗 僭 與此 天命不可違 語義相仿 漢書 翟方進列傳 予不敢僭上帝命 天休于安帝室 興我漢國 惟卜用克綏受茲命 今天其相民 況亦惟卜用 顏師古 注 僭 不信也 言順天命而征討 漢書 翟方進 列傳 故予大以爾東征 命不僭差 卜陳惟若此 顏師古 注 言必信之矣 按 此兩 處 僭 字 顏 注 均以 不信 解之 未確 漢書 此 命不僭差 卜陳惟若此 即前引 書 大誥 之 天命不僭 卜陳惟若茲 僭 亦當訓為差 僭差 當為同義復詞 予不敢僭上 帝命 即我不敢僭差上帝之命 簡文 天命不可漗 僭 之 漗 僭 字與此 予不敢僭上帝 命 之 僭 字用法相同 需要說明的是 前引整理者注釋中還提到該字 可能是 法 的訛字 讀為 廢 並引 書 大 誥 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 孔 傳 不敢廢天命 為證 這也是有問題的 首先 就字形而言 說 字是 法 的訛字 缺乏字形依據 楚簡文字中 法 字叠出繁見 未見有與此字類似的 寫法 其次 段玉裁 古文尚書撰異 早已據 書 大誥 篇 天命不僭 卜陳惟若茲 指出 予 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 中的 替 當為 朁 之訛字 應讀為 僭 四 该篇簡 13 有一段話 整理者釋文如下 母 毋 湛于酉 酒 民曰隹 惟 酉 酒 甬 用 肆 祀 亦隹 惟 酉 酒 甬 用 庚 康 樂 曰酉 酒 非飤 食 隹 惟 神之卿 饗 民亦隹 惟 酉 酒 甬 用 贁 敗 畏 威 義 儀 亦隹 惟 酉 酒 甬 用 恆 狂 關於 恆 狂 之 恆 字 整理者未作解釋 網友暮四郎認為當釋為 亟 21 讀作 極 形容程度之深 極狂 即深重之狂 馬文增認為 當讀為 很 為暴戾之義 22 按 楚簡文字中 亙 亟 字形有別 整理者釋為 恆 可信 楚簡文字中 恆 極 音 23 近可通 故從音讀上看 暮四郎將之讀作 極 亦無不可 但從用法上講 典籍中未見 恆狂 或 極狂 等類似的說法 此二說均缺乏必要的書證 上古音恆為蒸部字 很為文部字 二字韻部 相隔 典籍中亦未見相通例證 故馬文增的看法亦難以令人信服 筆者認為 此字於此似當讀作 癡 癡 從疑聲 從亙聲 上古音 亙 為見母蒸部 字 疑 為疑母之部字 聲母同為牙音 韻部陰陽對轉 古音很近 例可相通 筆者曾指出馬王 24 堆漢墓帛書 老子 甲乙本 德經 中的 與 二字均應讀為 骸 而典籍中從 亥 聲之字與從 疑 聲之字亦可相通 後漢書 虞詡傳 勿令有所拘閡而已 李賢 注 閡與 礙同 玉篇 門部 閡 止也 與礙同 玉篇 石部 礙 止也 亦作閡 可見 簡文 之 當可讀作 癡 廣雅 釋詁三 狂 癡也 莊子 逍遙遊 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陸德明 釋文 引李云 狂 癡也 玉篇 犬部 狂 癲癡也 可見 癡 狂 同義 癡 簡帛 網 簡帛論壇 清華五 厚父 初讀 32 樓 暮四郎發言 2015 年 4 月 19 日 同上注 5 白於藍 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 年 615 頁 白於藍 黃巧萍 讀秦漢簡帛札記 中國文字研究 第十七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年 161

174 狂 當為同義復詞 而且 該詞典籍習見 如 淮南子 俶真 或通於神明 或不免於癡狂者 何也 論衡 率性 有癡狂之疾 歌啼於路 不曉東西 不睹燥濕 論衡 論死 物與人通 人有癡狂之病 論衡 刺孟 夫人無故毀瓦畫墁 此不癡狂則遨戲也 癡狂之人 志不求食 遨戲 之人 亦不求食 簡文前有 亦隹 惟 酉 酒 甬 用 庚 康 樂 語 爾雅 釋詁上 康 樂也 詩 唐風 蟋蟀 無已大康 毛 傳 康 樂也 漢書 董仲舒傳 夙夜不皇 康寧 顏師古 注 康 樂也 可見 康樂 亦為同義複詞 康樂 一詞典籍亦習見 義同安樂 周禮 秋官 司寇 其康樂 和親 安平為一書 禮記 樂記 嘽諧 慢 易 繁文 簡節之音作 而民康樂 大戴禮記 禮察 導之以德教者 德教行而民康樂 風俗通義 正失 中宗之世 政教明 法令行 邊境安 四夷親 單于款塞 天下殷富 百 姓康樂 均其例 簡文 癡 狂 與 庚 康 樂 均為同義復詞 用法對應 162

175 說 珽 之形制 汪少華 顧莉丹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珽 是文獻中常見的天子所服之器 說文 玉部 珽 大圭 長三尺 杼上 終葵首 許慎所據乃 周禮 考工記 玉人 大圭長三尺 杼上 終葵首 天子 服之 鄭玄注 王所搢大圭也 或謂之珽 終葵 椎也 爲椎於其杼上 明無所屈 也 杼 閷也 相玉書 曰 珽玉六寸 明自炤 珽 又謂之 大圭 亦謂之 笏 孫詒讓考證此三者異名同物 珽 荼 笏 爲君臣相見所持之物 其質地與形制隨地位高低略有不同 散文可通稱 作 笏 如 廣雅 釋器 瑹 珽 笏也 瑹 即 荼 釋名 釋書契 笏 忽也 君有教命及所啟白 則書其上 備忽忘也 此音訓釋 笏 命名緣由 廣韻 沒韻 笏 一名手板 品官所執 天子以玉 諸侯以象 大夫魚須文竹 士木可也 廣韻 所引乃 禮記 玉藻 笏 天子以球玉 諸侯以象 大夫以 魚須文竹 士竹本象可也 此言質地之不同 天子尊貴用玉 故其所持之 珽 又可 謂之 玉笏 左傳 桓公二年 袞冕黼珽 杜注云 珽 玉笏也 由此可知 因地位尊卑不同 天子 諸侯 大夫所執之物質地有別 此外它們的形制也有差異 禮 記 玉藻 天子搢珽 方正於天下也 諸侯荼 前詘後直 讓于天子也 大夫前詘 後詘 無所不讓也 諸侯之制 長二尺六寸 中間寬三寸 下端也是三寸 上端左右 略有削減 其寬度爲中間寬度的六分之五 此即 杼上 上端略削減收縮 而天子 之珽是在此之上有 終葵首 終葵首 是何形狀 鄭玄釋 終葵 爲 椎 爲 椎於其杼上 明無所屈也 禮記 玉藻 天子搢珽 方正于天子也 鄭玄注另有 描述 終葵首者 於杼上又廣其首 方如椎頭 是謂無所屈 後則恒直 後代學者 遂以 終葵首 之形爲 方如椎頭 如 荀子 大略 楊倞注 珽 大圭 長三尺 杼上 終葵首 謂剡上至其首而方也 孫詒讓疏 言所杼之上 又廣其首 廣於珽 身 頭方如椎 東漢以後的禮圖如鄭玄 阮諶 夏侯伏朗 張鎰 梁正諸家之學均不 傳1 惟有宋代聶崇義纂輯的 三禮圖 二十卷行於世 其所繪 大圭 之形 如圖一 1 珽的端首下兩邊往內略有削減 即 杼上 略殺後又逐漸恢復到與底部等寬 呈方首 形 清戴震 考工記圖 繪有 大圭 圖一 2 認爲大圭便是玉笏 大圭之首稱 珽 大圭底邊寬三寸 從中部往上略減 聶圖則中上近端首處有削減 到與珽 大圭之首 相接的地方左右往內缺 餘寬爲二寸半 其上是珽 即大圭之首 呈寬三寸長六寸的長 方形 寬與底部等同2 案 經文明言大圭又謂之珽 戴震以珽專指大圭之首 不合經 文 清黃以周 禮書通故 名物圖二 玉 根據 玉人 珽長三尺 玉藻 笏 度二尺有六寸 推算出珽首長四寸 又據 相玉書 珽玉六寸 得出珽首是寬六 寸 長四寸的長方形 珽身與笏相同 是長二尺六寸 寬三寸的長方形 珽首置於珽身 1 隋書 經籍志 列鄭玄及阮諶等 三禮圖 九卷 新唐書 藝文志 有夏侯伏朗 三禮圖 十二卷 張鎰 三 禮圖 九卷 崇文總目 有梁正 三禮圖 九卷 2 戴震 考工記圖 戴震全書 第五冊 383 頁 黃山書社 1995 年 鎮圭 瑞也 大圭 笏也 故搢大圭而執鎮 圭 笏亦謂之手版 徐廣 車服儀制 曰 古者貴賤皆執笏 即今手版也 亦謂之薄 天子玉笏 玉藻 曰 笏天子以球玉 管子 曰 天子執玉笏以朝日 是也 其首六寸謂之珽 近首蓋殺半寸 凡笏廣三寸 殺半寸 自中已上漸殺 笏上廣二寸半也 163

176 之上 其附圖如 T 形 圖一 3 3 黃以周爲求與鄭注 方 圖 一 1 聶崇義 三禮圖 2 戴震 考工記圖 3 黃以周 禮書通故 4 錢玄 三禮通論 首 吻合 重點考證珽之首 但忽略了經文的 杼上 珽之上端 漸殺 爲定制 各 位學者雖然對於 終葵首 意見不一 但 中上漸殺 沒有異議 黃以周所論未安 錢 玄 三禮通論 所繪 大圭 圖 圖一 4 在黃以周的圖上補充了經文的 杼上 端首與珽身相接處兩端略向內削減 端首是寬六寸的長方形4 以上所引各家之說及繪 圖 終葵首 形狀和尺寸雖略有差別 但都認爲大圭的端首是在 杼上 的基礎上加 寬的方形 依據都是鄭玄注 孫慶偉 考工記 玉人 的考古學研究 指出 後世學者所想像的大圭形制 迄 今未見到實例 這種形制的玉器迄今未見到實例 而相類似者是考古上所習稱的柄形器 柄形器一般都有一個 方形或棱臺狀的首部 類似於大圭的 終葵首 而柄形器的方形首部下也通常是收殺的 且收殺 後器體又逐漸增寬到原器寬 這和對大圭器形的有關描述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但柄形器各部位的尺 寸顯然和大圭有異 而且柄形器的器體一般較小 出土的範圍也很廣 說明持有者的身份地位很複 雜 而不似大圭乃 天子之笏 再者 柄形器出現的時代很早 至少在二里頭時期就已經出現 並一直延續到商周時期 這樣看來 出土物中唯一在器形上和大圭有相似之處的柄形器也不會是 考 工記 中所說的大圭 在出土物中還不能確定何者爲大圭 其原因不外乎兩種 一是這一類器物確實還沒有發掘到 二是文獻記載有誤 目前 周王陵還沒有發現 那麼 作爲天子之笏的大圭未見出土 也並非沒有 可能 但同樣不能排除後一種可能性 禮記 玉藻 說 天子縉珽 方正於天下也 諸侯荼 前 詘後直 讓於天子也 大夫前詘後直 無所不讓也 鄭注也釋珽爲笏 並說 詘 謂圜殺其首 不爲椎頭 諸侯唯天子詘焉 是以謂笏爲荼 大夫 奉君命出入者也 上有天子 下有己君 又殺 其下而圜 由此可見 禮記 以及鄭注對大圭形制的記載和認識 在很大程度上是爲了附和所 謂的天子 諸侯及大夫之間的等級差別 其中不免有理想化成分 因此 這一類記載的可靠程度就 值得考慮了 5 孫慶偉這一推測的前提 是後世學者認爲 終葵首 是 方首 然而 方首 的 理解其實並不符合 考工記 玉人 原意 從鄭注以來一直存在誤解 考工記 玉人 大圭長三尺 杼上 終葵首 終葵 是齊語對 椎 的 稱呼 椎 是捶擊工具 說文 木部 椎 擊也 齊謂之終葵 段玉裁注據 考 工記 及鄭玄注在 擊也 前補 所以 二字 認爲 器曰椎 用之亦曰椎 椎 也寫作 錘 鎚 槌 宋戴侗 六書故 卷二一指出 椎 與錘通 俗作 鎚 槌 㭒 元蔣正子 山房隨筆 所記王文炳 鐵椎銘 銘文說的是 鎚 據 陸錫興主編 中國古代器物大詞典 兵器刑具卷 錘起源於原始人類追殺野獸 敲砸 果殼的短木棒 爲增加砸擊力量 人們在木棒頂端安裝一石塊 就產生了最早的石錘 3 中華書局 2007 年 2357 頁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249 頁 5 孫慶偉 考工記 玉人 的考古學研究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編 考古學研究 四 123 頁 科學出版社 2000 年 164 4

177 6 椎 有首有柄 淮南子 説林訓 椎固有柄 墨子 記述了椎柄和椎首的 尺寸 長椎 柄長六尺 頭長尺 備城門 椎 柄長六尺 首長尺五寸 備蛾傅 7去掉柄 剩下的就是椎首 鑒於 考工記 成書年代和鄭玄所處時代 我們集中考察出土所見的戰國秦漢鐵錘 鎚 木槌實物 長沙戰國墓出土鐵夯錘是直筒形 8 山西長治戰國墓出土鐵鎚呈圓柱形 9 湖南麻 陽戰國時期銅礦出土十件木槌 兩件保存完好 槌體偏圓形 上窄下寬 斷面成一梯 形 一件槌體上徑 底 徑 10 12釐米 圖二1 另一件槌體上徑8.8 底 徑 11.4釐米 圖二2 出土二件鑄鐵鐵錘 保存完好 圓柱體 兩端齊平 中部略鼓 呈一腰鼓形狀 一件重7.8 公斤 高 16.4 徑 釐米 圖二3 一件重4.65 公斤 高 12.4 徑 釐米 圖二4 湖北大冶銅綠山出土二件戰國鐵錘錘首 呈橢圓柱形 錘高13. 7 釐 米 重 11 6公斤 圖二5 秦始皇陵第三號兵馬俑坑出土鐵錘錘首 呈方柱形 高15.2 寬 9 厚 8釐米 圖二6 小鐵錘錘首下寬上窄 由下往上逐漸收殺 高12.4 寬 4.3 厚 1-4 釐 米 重 1.25公斤 圖二7 12 漢代鐵錘實物有些是橢圓形 圖二8 有些是圓柱形 圖二9 中間有方銎 用來安木柄 錘的兩頭都可用來敲砸 有些下寬上窄 圖二10 13 咸陽市空心磚漢墓出土錘錘首呈腰鼓狀 中間直徑大於兩端直徑 中間往兩端漸殺 長 5.8 徑 釐米 柄殘長 14.3 徑 1.1 釐米 圖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53 頁 顧炎武 日知錄 卷三二 終葵 引馬融 廣成頌 揮終葵 揚關斧 認爲 古人以椎逐鬼 如同大儺執戈 揚盾 按照黃以周的圖示和資料 珽不僅形似方形的椎 而且首與身的比例是 與 墨子 椎的比例接近 1 4 或 1 6 據此 則天子所搢的大圭 遠觀竟無異平民勞作所操的長椎或傳說逐鬼所用的終葵 8 湖南省文物工作隊 長沙 衡陽出土戰國時代的鐵器 考古通訊 1956 年第 1 期 9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 山西省長治市分水嶺古墓的清理 考古學報 1957 年第 1 期 10 湖南省博物館 麻陽銅礦 湖南麻陽戰國時期銅礦清理簡報 考古 1985 年第 2 期 11 大冶鋼廠 冶軍 銅綠山古礦井遺址出土鐵制及銅制工具的初步鑒定 文物 1975 年第 2 期 12 秦俑坑考古隊 秦始皇陵東側第三號兵馬俑坑清理簡報 文物 1979 年第 12 期 13 圖二 轉引自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增訂本 31 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14 咸陽市文管會 咸陽市博物館 咸陽市空心磚漢墓清理簡報 考古 1982 年第 3 期 165 7

178 圖二 19 椎 錘 鎚 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出土鐵錘圓柱體 中部較粗 兩端較細 其一 圖二 12 高 8 中部直徑 9 兩端直徑 8 釐米 其二 圖二 殘高 7.3 釐米 其三 圖二 15 高 7.5 兩端徑 4.8 釐米15 高莊漢墓出土鐵錘 圖二 16 呈八棱錐狀 通長 9.4 釐米 平 頭鈍尖16 滿城漢墓出土鐵鎚鎚首似腰鼓 寬 5.9 兩端徑 3 中腰徑 3.9 柄殘長 6.3 釐米 圖二 漢畫像中也有椎的圖形 圖二 這是作爲武器的長椎 史記 魏公子列傳 朱亥袖四十斤鐵椎 椎殺晉鄙 史記 馮唐列傳 五日一椎牛 畫像石與壁畫上都有椎牛者 山東沂南 諸城及內蒙古和林格爾等處所見的這類場面均 相近似 圖二 顯然 椎首 的常態是圓柱形 橢圓形或腰鼓形 而不是方形 徐文生編 中國 古代生產工具圖集 第三冊所收入出土的鐵錘 鐵鎚 木槌 13 件 沒有一件是方的20 最有說服力的是 1975 年河南鎮平出土漢代窖藏鐵器 其中鐵錘範占 73% 圓形錘錘範 有 56 件 方形錘錘範僅 1 件 鐵錘 6 件均爲圓柱形21 六韜 軍用 方首鐵槌 重 八斤 柄長五尺以上 鐵槌 以 方首 作限定或說明 可見非其常態 既然 方 不是戰國秦漢 椎首 的常態 因而 禮記 玉藻 鄭玄注用 方如椎 頭 來描述物體形態的可能性極小 因爲鄭玄對物體的 方 圓 毫不含糊 例如 周 禮 地官 舍人 簠簋 鄭玄注 方曰簠 圓曰簋 盛黍稷稻粱器 就器物外形 而言22 簠方 簋圓 儀禮 聘禮 二竹簋方 鄭玄注 竹簋方者 器名也 以竹 爲之 狀如簋而方 如今寒具筥 筥者圜 此方耳 說明 竹簋 形狀 如簋而方 以當時的 筥 給 竹簋 作比況 還特別說明前者圓後者方的不同 准此 如果是描 述 椎首 的物體形態 鄭玄注應該說 如椎頭而方 而不是 方如椎頭 椎首 頭 有其寓意 椎 是直而不屈的 下引兩例都從反面證明了這一特 點 戰國策 秦策三 三人成虎 十夫楺椎 眾口所移 毋翼而飛 淮南子 說山 三人成市虎 一里撓椎 漢高誘注 一里之人皆言有屈椎者 人則信之 也 椎 的這一特點可用來形容人 如 史記 絳侯周勃世家 評論周勃 椎少文 裴駰集解引韋昭注予以說明 椎不橈曲 直至如椎 明瞭 椎首 的常態和寓意之 後重溫鄭玄注 則不難領悟 方 應是對 椎 所寄託或隱含的意思 周禮 考工記 玉人 大圭長三尺 杼上 終葵首 天子服之 鄭玄注 王所搢大 圭也 或謂之珽 終葵 椎也 爲椎於其杼上 明無所屈也 15 徐州博物館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 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 117 頁 文物出版社 2003 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鹿泉市文物保管所編著 高莊漢墓 45 頁 科學出版社 2006 年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滿城漢墓發掘報告 頁 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18 轉引自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增訂本 151 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19 轉引自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增訂本 391 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20 西北大學出版社 1988 年 頁 2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鎮平縣文化館 河南鎮平出土的漢代窖藏鐵範和鐵器 考古 1982年第3期 22 孫詒讓 周禮正義 1230 頁 注云 方曰簠 圓曰簋 者 賈疏云 皆據外而言 凡器方圓並當據外言 錢亦內方外圓 而稱圜法 是其比例 賈說深得鄭恉 說文 竹部 云 簠 黍稷圜器也 簋 黍稷方器也 又 淮南子 泰族訓 許注云 器方中者爲簠 圓中者爲簋也 是許君謂外圓內方者爲簠 內圓外方者爲簋 其說與鄭正相反 蓋師說不同

179 禮記 玉藻 天子搢珽 方正於天下也 鄭玄注 謂之珽 珽之言珽然無所屈也 或謂之大圭 長三尺 杼上終葵首 終葵首者 於杼上又廣其首 方如椎頭 是謂無所屈 後則恒 直 大圭 的形狀 玉人 說 終葵首 鄭玄解釋 終葵 就是 椎 這是物 體形態 椎 這個物體所表明的是 無所屈 玉藻 說 天子搢珽 方正於天下 也 方正於天下 是 天子搢珽 的用意 如 管子 形勢解 人主身行方正 因爲 珽 就是 大圭 所以鄭玄由前者的方正聯繫到後者的直而不屈 指出 珽 顯示 珽然無所屈 23 而方正如 椎頭 所表示的也是 無所屈 由於物體的形態 和寓意一起講 因而極易誤會 荀子 大略 楊倞注坐實爲 至其首而方 孫詒讓 疏理解爲 頭方如椎 都是誤寓意爲形體 當然不符合 考工記 玉人 以及鄭玄的 原意 椎頭 與 碓頭 的異文 也可證前者不是方的 周禮 地官 鼓人 以金 錞和鼓 鄭玄注 錞 錞于也 圜如碓頭 大上小下 樂作 鳴之與 圖三 錞于 1安徽宿縣蘆古城子遺址出土 春秋時期 2湖南瀘溪縣出土 戰國中晚期 3湖南漵浦縣大江口出土 戰國末至西漢前期 4湖南龍山縣招頭寨出土 西漢中期至東漢 5貴州省松桃出土的虎紐錞于 戰國時期 鼓相和 南朝梁沈約 宋書 樂志 錞于圜如碓頭 大上小下 今民間猶時有其 器 據李純一 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 錞于是一種擊奏銅制鐘體體鳴樂器 其形 制較長大 上粗下細 截面大多呈橢圓形 少數呈橢方形24 出土實物顯示隨著時代變 遷 錞于的形制也發生變化 春秋以前爲壇甕狀 圖三 1 戰國時期呈圓棱四方橢圓 束腰狀 圖三 2 戰國晚期到至東漢 器形爲上大下小的橢圓直筒狀 圖三 據此可知 錞于的形制雖有變化 但從戰國至漢代大體呈上大下小形 這與 鼓人 的 圜如碓頭 大上小下 鄭玄注完全吻合 故可確認無疑 碓是舂米的工具 說文解字 石部 碓 舂也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 舂以手 碓以足 西元前兩千多年發明了杵臼 到了漢代 不僅有手執之杵 而且 有腳踏的碓 東漢王充 論衡 效力篇 碓重 一人之跡不能蹈也 用柱架起一 根木杠 杠端系石頭 用足踏杠杆以舉碓 連續起落 脫去下面臼中谷粒的皮 功效比 手杵增加數十倍 東漢桓譚 新論 離事 宓犧之制杵臼 萬民以濟 及後世加巧 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 而利十倍杵舂 又複設機關 用驢 騾 牛 馬及役水而舂 其 利乃且百倍 碓頭的形制上大下小 圖四 而錞于如孫詒讓所說 圜而大 23 珽從玉廷聲 從 廷 得聲之字多有挺直義 據黃永武 形聲多兼會意考 臺灣文史哲出版社 1965 年 81 頁 郝懿行 爾雅義疏 卷二認爲 脡 挺 珽 侹 頲 廷 庭並有直義 劉師培 正名隅論 認爲 廷 珽 莛 梃 頲 霆 挺 娗並有挺生義 24 李純一 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 337頁 文物出版社1996 年 25 圖三 據熊傳新 中國古代錞于概論 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80 年 圖 三 5 據貴州省博物館考古組 貴州省松桃出土的虎鈕錞于 文物 1984 年第 8 期 26 圖四 1 2 引自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 增訂本 19 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 圖四 3 引自明宋應星著 曹小歐注釋 天工開物圖說 196 頁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9 年 圖四 4 引自明徐光啟撰 石聲漢校注 農政全書校 167

180 上小下 正碓頭之形 圖四 1漢代腳踏碓美國奈 爾遜美術館所藏漢 代陶碓房 2 天工開物圖說 插圖 3 農政全書校注 插圖 1 2 碓 3 4 無論形態還是功用 椎 與 碓 具有較高的相似度 且兩字聲母相近韻部相同 因而在形容錞于時或有通用 上揭鄭玄注 錞 錞于也 圜如碓頭 唐陸德明 經 典釋文 提供了或本異文 碓 本又作椎 山海經 中山經 錞于 晉郭璞注 錞于 樂器名 形似椎頭 唐徐堅 初學記 卷十六引 古今樂錄 錞 錞于 也 圓如椎頭 上大下小 宋李昉 太平御覽 卷五七五引 樂書 錞于也 圓 如椎頭 上大下小 均以 椎頭 形容錞于 這表明 椎頭 是圓的可能性很大 假 如 椎頭 方而 碓頭 圓 換用的概率肯定會大大降低 而 圓如椎頭 是排斥鄭玄 注 方如椎頭 的 除非如上文所論 方 不是 椎頭 的外體而是寓意 相比之 下 孫詒讓僅僅根據鄭注 方如椎頭 就把 經典釋文 或本 初學記 引 古今 樂錄 山海經 郭注的 圓 圜 如椎頭 一概斥爲 傳寫之誤 其理據可信度則 顯得低 珽又謂之 大圭 賈疏云 言大圭者 以其長 故得大圭之稱 考工記 玉人 大圭 之上下文爲 玉人之事 鎮圭尺有二寸 天子守之 命圭九寸 謂之 桓圭 公守之 命圭七寸 謂之信圭 侯守之 命圭七寸 謂之躬圭 伯守之 天子 圭中必 四圭尺有二寸 大圭長三尺 土圭尺有五寸 祼圭尺有二寸 琬圭九 寸而繅 琰圭九寸 前後所論皆爲圭 則大圭之形制必類於他圭而尤長大 圭之形 制見於經文 禮記 雜記下 贊大行曰 圭 公九寸 侯伯七寸 子男五寸 博三 寸 厚半寸 剡上 左右各寸半 博三寸 則圭之寬與笏寬等 而圭 剡上 剡 削 削尖也 引申爲銳利 楚辭 九章 橘頌 曾枝剡棘 圓果摶兮 王逸 注 剡 利也 文獻所載 圭 上端銳利 成尖銳之形 故左右各寸半 爲中寬之 半 下端長方形 圭是先秦時代重要的瑞玉 爲 六瑞 之一 歷代學者對其形制卻有不同的認識27 圭之早期圖形見於東漢柳敏碑陰 六玉 圖 圖三 28 也見於其他漢碑 圖四 29 注 466 頁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27 孫慶偉 西周玉圭及相關問題的初步研究 ( 文物世界 2000 年 2 期)將歷代學者的觀點歸納爲四個系統 說文 系統 鄭注 周禮 系統 漢碑畫系統和吳大澂 古玉圖考 系統 28 洪适 隸續 卷五 1872 年洪氏晦木齋叢書本 3 6 頁 29 節選自周南泉 中國古代玉 石璋研究 考古與文物 1993 年第 5 期 168

181 下端平直 上端呈三角形 20 世紀 80 年代 夏鼐先生考證圭之形制 第二種瑞玉是 圭 作扁平長條形 下端平直 上端作等邊三角形 30 該意見 1 圖 五 東漢柳敏碑陰 六玉 圖 圖 六 1 漢單排六玉碑玉圭 2 益州太守碑陰玉圭 3 漢六玉碑玉圭 4 漢武梁祠畫像石 玉圭 已被學術界普遍接受 因爲這種形制的器物不僅合於漢碑上所見的圭 圖五 六 也 多見於考古實物 西周玉圭一般爲尖首長條形 上尖下方 圭身多是素面 如陝西省扶風縣黃堆村 25 號墓出土的兩件玉圭 西周中期禮儀用玉 左殘長 5.5 寬 1.1 厚 0.1 釐米 右殘長 5.8 寬 0.8 厚 0.15 釐米 呈尖首長方形 左圭兩面平整 中部 似殘斷 右圭中部起脊 底部似殘斷 兩器均通體磨光 光素無紋 圖七 1 31 春秋戰國時期 圭開始廣泛使用 圭主體狹窄 圭角尖銳 例如 山西省侯馬市秦 村盟誓遺址出土的一件玉圭 是春秋晚期儀禮用玉 長 20.3 寬 4.3 釐米 扁平 尖首 兩邊斜直 底邊平整 圖七 2 32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 1 號墓祭祀坑出土一件玉圭 是 戰國中期禮儀用玉 長 18.8 寬 5.8 釐米 扁平長方形 尖首 平底 一邊磨平 另一 邊有切割痕跡 底部有一鑽孔 器表無紋 圖七 3 33 玉圭在秦漢時期仍有使用 其形制與前代基本一樣 以青玉製作 尖首平底 素面 多無孔 西漢中期有在下部穿一孔者 秦代玉圭除西安聯志村的以外 在山東煙臺芝罘 原陽主廟後殿前秦代祭祀坑中也出土兩組玉器 其中有圭 西漢以後玉圭發現較少 例 如 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聯志村祭玉坑出土秦代禮儀用玉兩件 左圭長 8.5 寬 2.1 釐米 右圭長 7.1 寬 2.5 釐米 均青色 素底無紋 圖七 4 34 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 劉勝墓出土玉圭 長 9.4 寬 2.35 厚 0.4 釐米 青玉 上端射似等腰三角形 下端爲 平直的長方形 圖七 5 35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西湖胡場 7 號墓出土的西漢儀禮用玉兩 件 均長 7.1 寬 2 厚 釐米 30 夏鼐 商代玉器的分類 定名和用途 考古 1983 年第 5 期 古方主編 中國古玉器圖典 107 頁 文物出版社 2007 年 32 古方主編 中國古玉器圖典 174 頁 文物出版社 2007 年 33 古方主編 中國古玉器圖典 174 頁 文物出版社 2007 年 34 古方主編 中國古玉器圖典 227 頁 文物出版社 2007 年 35 古方主編 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 北京 天津 河北卷 183 頁 科學出版社 2005 年

182 圖七 尖首玉圭 西 周 時 期 1 陝西省扶風縣上康村 M2 春秋戰國時期 2 山西省侯馬市秦村盟誓遺址 3 河南省輝縣固圍村 1 號墓祭祀坑 秦 漢 時 期 4 陝西省西安市北郊聯志村祭玉坑 5 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 6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西湖胡場 7 號墓 玉質青色 中有黑點 器扁平狀 長方形出尖 圖七 6 36 考古發現的玉圭 石圭 除了尖首圭 還有平首圭 例如 山東濟陽縣劉臺子西周 早期墓中的二層臺上出土一件石圭 由淡黃色細砂石製成 長條形 兩頭平 上窄下寬 窄端鑽有一圓孔 長 13.8 上寬 2.1 下寬 3.3 中間厚 0.8 兩端厚 0.4 釐米 通體拋 磨 光素無紋 圖八 1 37 陝西扶風縣黃堆三號西周墓中出土兩件玉圭 第一件爲月 藍色 邊緣有棕褐色斑 長條扁形 上下端平齊 上 圖八 平首圭 1 山東省濟陽縣劉臺子西周墓葬 2 扶風縣黃堆 M3 3 扶風縣黃堆 M3 4 扶風縣黃堆 M22 5 扶風縣黃堆 M1 端略有收殺 通高 11.2 寬 1.9 厚 釐米 出土時位於墓主人骨架腹部 圖八 2 第二件玉圭爲墨玉 甚薄 上下兩端均殘 從殘存情況推測 當時的完整形制可能爲梯 形 出土時位於槨內的擾土之中 圖八 3 38 陝西省扶風縣黃堆二十二號西周中期墓 出土一件白色略泛黃的玉圭 長條扁形 兩端平齊 中部較大 形制不甚規整 通高 22.4 寬 厚 0.4 釐米 通體光素無紋 圖八 4 39 陝西省扶風縣黃堆一號西周 晚期墓中出土一件漢白玉圭 長條扁形 上端收殺成平頂 下部呈長方形 通高 11.6 寬 2.8 厚 0.6 釐米 通體拋光 素面無紋 圖八 5 40 文獻載有 瓚 考工記 玉人 祼圭尺有二寸 有瓚 以祀廟 鄭注 瓚如盤 其柄用圭 有流前注 詩 大雅 旱麓 孔疏 天子之瓚 其柄之圭長尺有二寸 其賜諸侯 蓋九寸以下 孫詒讓正義 尺有二寸者 圭之長度 不兼瓚言之 祼圭與鎮圭同度 故亦謂之大圭 明堂位云 灌用玉瓚大圭 是也 瓚是用來舀挹鬯酒的勺 也可用作賞賜之物 如 大 雅 旱麓 瑟彼玉瓚 黃流在中 大雅 江漢 釐爾圭瓚 秬鬯一卣 可以 見到的出土實物 有青銅器 圖九 1 陶器 圖九 2 漆器 圖九 3 41 勺 36 古方主編 中國古玉器圖典 228 頁 文物出版社 2007 年 德州地區文化局文物組等 山東濟陽劉臺子西周早期墓發掘簡報 文物 1981 年第 9 期,圖五〇 5 38 陝西周原考古隊 扶風黃堆西周墓地鑽探清理簡報 文物 1986 年第 8 期 圖五 陝西周原考古隊 扶風黃堆西周墓地鑽探清理簡報 文物 1986 年第 8 期 圖五 陝西周原考古隊 扶風黃堆西周墓地鑽探清理簡報 文物 1986 年第 8 期 圖三 圖九 轉引自揚之水 詩經名物新證 198 頁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183 1 伯公父銅瓚 陝西扶風出土 圖九 瓚 2 陶瓚 河南輝縣出土 3 木胎漆瓚 河南正陽出土 柄通常做成圭形 應於文獻記載 其柄用圭 圭柄的形狀柄末寬 柄端窄 呈梯形 這與上面所舉的平首圭相同 細玩 玉人 杼上 終葵首 杼 爲 削減 義 周禮 考工記 輪人 凡爲輪 行澤者欲杼 鄭玄注 杼 謂削薄其踐地者 又此經鄭注 杼 閷 也 玉藻 鄭玄注 殺 猶杼也 閷 即 殺 杼 殺互訓 殺亦有 減 省 義 周禮 地官 廩人 鄭玄注 殺猶減也 公羊傳 僖公二十二年 何 休注 殺 省也 杼上 猶言上端略有削減 即笏之 其中博三寸 其殺六分而 去一 天子之 珽 與諸侯大夫的不同 在於 杼上 之上猶有首 故長於二尺六寸 之笏 經文曰 長三尺 根據以上對經文的梳理 結合出土實物的形制分析 其中呈梯形或中間寬兩端窄的 平首圭 上端都略有收殺 與出土所見的椎 錘 形略相似 珽既然又稱作 大圭 則形制當類於 圭 考工記 言 杼上 終葵首 則與 剡上 左右各寸半 的 尖首圭不同 終葵首 即 椎首 椎的形狀多是腰鼓形 橢圓形 下寬上窄形 其 端首呈往上收縮狀 由此 杼上 終葵首 與出土所見的下寬上窄的平首圭形制吻合 考工記 僅言 杼上 終葵首 鄭玄說 於杼上又廣其首 不免有增字解經之嫌 順便指正的是 集韻 青韻 所記的尺寸有誤 珽 大圭 長尺二寸 上揭 考 工記 說文 荀子 大略 楊注 左傳 杜注 詩經 商頌 長發 陸德明釋文 禮記 玉藻 鄭注 皆云 珽 大圭 長三尺 集韻 青韻 所記 長尺二寸 者 當爲 介圭 亦謂之 玠 說文 玠 大圭也 爾雅 釋器 珪 大尺二寸謂之玠 邵晉涵正義 玠 亦作介 廣韻 怪韻 玠 大圭 長 尺二寸 42 詩經 大雅 崧高 錫爾介圭 以作爾寶 鄭玄箋 圭長尺二 寸謂之介 非諸侯之圭 書 顧命 太保承介圭 孔傳 大圭尺二寸 天 子守之 介圭即鎮圭 周禮 考工記 玉人 鎮圭尺有二寸 天子守之 介 有大義 易 晉 受茲介福 陸德明釋文 介 大也 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 寡君之貴介弟也 杜預注 介 大也 左傳 昭公二十四年 士伯立于乾祭 而問於介眾 杜預注 介 大也 詩經 小雅 大明 介爾景福 毛傳 介 景 皆大也 戴震指出 大有二義 以尊大言者 鎮圭 命圭之爲大圭是也 以長 大言者 大圭長三尺 杼上終葵首是也 43介圭乃天子守之 尤爲尊貴 故又謂之 大 圭 珽爲圭之尤長者 亦謂之 大圭 集韻 混淆二者 張冠李戴 應當指正 42 兩處皆爲 大圭 長尺二寸 廣韻 釋 玠 集韻 釋 珽 疑有一誤 轉引自孫詒讓 周禮正義 3323 頁 中華書局 1987 年

184 清华简1 耆夜 篇所見 訶 與 誦 的解釋 藪 敏裕 岩手大學) 一 引言 耆 夜 篇 收錄在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壹 中 開篇即云 2 3 武王八年 (征)伐 (耆) 大 (戡)之 還 乃㱃 飲 至于文大 太 室 縪 畢 公高爲客 邵 召 公保睪(奭) 爲夾 介 周公叔旦爲宔 辛公 (甲)爲立 位 作 策(册) 逸 爲東尚 堂 之客 郘(呂)上(尚)甫(父)命司政(正) 監㱃 飲 酉 酒 敘述武王八年征伐耆國大勝歸來 在 文大室 舉行 飲至 凱旋時的飲酒禮 武王 周公 畢 4 5 公 召公保奭 辛公甲 作冊逸 師尚父等參加活動 武王與周公作詩 簡文以 作訶 或 作 6 兹祝誦 的表述形式引用大多不見於今本 毛詩 的詩篇 其中 蟋蟀 篇雖見於今本 毛詩 但文辭多有不同 整理者在注釋中認為 訶 是 歌 的假借字 祝誦 是 頌祝的詩篇 7 今本 毛詩 大雅 蕩之什 桑柔 篇第九章第三 四句 聽言則對 誦言如醉 第十二章 第五 六句 雖曰匪予 既作爾歌 同一詩中使用 誦 與 歌 誦 字單獨使用的例子有 小 雅 節南山之什 節南山 篇 家父作誦 大雅 蕩之什 崧高 篇及 烝民 篇 吉甫作誦 等 均用作詩篇義 歌 字單獨使用的例子有 國風 召南 江有汜 篇 其嘯也歌 等作動詞 用的十餘例 小雅 鹿鳴之什 四牡 篇 豈不懷歸 是用作歌 將母來諗 等作名詞 詩篇 8 義用的三例 本文只要考察這些 詩 中所見 誦 與 歌 的意義以及與清華簡 耆夜 篇所見 誦 訶 的關係 二 清華簡 耆夜 篇所見的 誦 與 訶 耆夜 篇中 誦 與 訶 見於以下五處 第三簡 9 王夜 舉 (爵) 醻 畢公 作訶一夂 終 曰 1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 壹 中西書局 2010 年版 以下簡稱 清華簡 2 耆 夜 篇的名稱從清華簡整理者的命名 引文的文字隸定和假借原則上依據清華簡釋文 首次引用時標 示出隸定的文字和假借字 以後直接使用假借字 如有更改 隨處註明 3 關於 整理者認為是 書 西伯戡黎 篇的 黎 學者多有異說 因與本文主旨無關 且容后論 簡文 武 王八年 也有學者認為是文王八年之誤 此點也容後議 參見 清華簡<耆夜>集釋 顔偉明集釋 陳民鎮 顔偉 明按語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年 9 月 20 日 4 本文中 詩 與加花括號{詩}區別使用 以{詩}表示詩篇的 詩 這個詞 區別使用的理由是 {詩}這個詞現在 寫作 詩 字 但在 耆夜 篇中寫作 訶 字 下文也以{X}標明漢字 X 所表示的那個詞 5 關於 訶 清華簡整理者云 作訶一夂 卽作歌一終 認為是 歌 的假借字 訶 是本文所考察的對象 以 下均作原字 6 關於 誦 整理者云 作祝誦 與 詩 節南山 家父作誦 崧高 吉甫作誦 用法相近 誦 指詩篇 祝誦 卽頌祝的詩篇 誦 釋為 稱頌的詩篇 義 7 本文所引 毛詩 毛傳 鄭箋 毛詩正義 均據 毛詩正義 十三經註疏本 十三經註疏整理委員會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版 8 鄭箋 云 女曰 我豈不思其歸乎 誠思歸也 故作此詩之歌 以養父母之志 來告於君也 把 歌 理解為 詩歌義 9 夜 一般認為是 舉 的假借字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 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 172

185 第四簡至第五簡 王擧爵醻周公 作訶一終 曰 第六簡 周公擧爵醻畢公 作訶一終 曰 第七簡至第九簡 周公或擧爵醻王 作祝誦一終 曰 作兹祝誦 萬壽亡疆 第九簡至第十簡 周公秉爵未飲 蟋 蟀 躍 降 于尚 堂 周公作訶一終 曰 首先 第三簡 王擧爵醻畢公 作訶一終 曰 講的是武王舉爵向客人畢公勸酒并作 訶 一 篇 曰 以下所引的 訶 不見於今本 毛詩 接著 第四簡至第五簡 王擧爵醻周公 作訶一 終 曰 講述武王舉爵向周公勸酒并作 訶 一篇 又第六簡 周公擧爵醻畢公 作訶一終 曰 講述周公舉爵向畢公勸酒并作 訶 一篇 第九簡至第十簡 周公秉爵未飲 蟋蟀躍降于 堂 周公作訶一終 曰 講述周公舉爵未飲時看到蟋蟀降于堂上并作 訶 一篇 曰 字 以下直接引用詩文 但是 唯有第七簡至第八簡 周公或擧爵醻王 作祝誦一終 講述周公舉爵向 武王勸酒時作 祝誦 這裡不稱 祝訶 而作 祝誦 可見兩者應有不同 訶 與 誦 的差 異是什麼呢 清華簡整理者云 誦 指詩篇 祝誦 卽頌祝的詩篇 把 誦 釋為 稱頌的詩 篇 義 這是把 祝誦 理解為與漢代以後一般解釋為頌歌的 頌 同義 那麼 訶 與 誦 的區別應怎樣考慮呢 赤塚忠博士在 頌 的文學傳統 一文中指出 詩經 諸詩從構思 結構等特征考慮 可 以分為風與頌兩大類型 所謂的頌是指在祭祀場所的人們傾聽神靈的聲音 從而沉浸在共同感 動之中的詩篇 它在某一時期作為開國敘事詩突出表達一種共同的歸屬感 被長久詠唱 但到另一 13 時期 在其餘波影響之下作為饗宴詩 宴樂詩被使用在公眾享樂集會的場合 他認為除被編入今 本 毛詩 的頌詩之外 雅詩也有一部分屬於頌類詩篇 并考察了頌類詩篇的發生與發展 不論清 華簡 耆夜 篇成立於何時 其作者設定的場景是武王為慰勞取得戰爭勝利的畢公而舉行被稱為 飲 至 的宴樂活動 周公作 訶 對畢公 作 祝誦 對武王 耆夜 篇的作者在 祝誦 中使 用了不見於 訶 的 丕㬎 顯 逨 来 各 格 萬壽亡 無 疆 之類的嘏詞 可知這裡 的 祝誦 與 訶 屬於不同範疇 赤塚博士所說頌不僅僅是講述事實的詩 而且是 歌頌社會共 14 同體中普遍統一理念 的詩 這對如何考慮 耆夜 篇的作者不說 祝訶 而說 祝誦 這一點 上給我們以啟迪 我们認為 耆夜 篇的作者區別使用 訶 與 誦 把後世稱為{頌}形式的詩 15 稱作 誦 {頌}以外的{詩}稱作 訶 兩者的關係可用以下表格的形式加以表示 1 2 {頌} {頌}以外的{詩} 誦 訶 云 今按裘錫圭先生未刊稿讀爲擧 金文中習見的 平夜 卽 平擧 偽禮 聘禮 一人擧爵 獻從者 行酬 擧爵 與 酬 連用 與簡文中的 夜 擧 爵酬 恰可對比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http// 年 1 月 5 日 是 醻 的假借字 見 清華簡 152 頁 以下徑作 醻 夂 是 終 的假借字 見 清華簡 152 頁 以下 夂 原則上徑寫作 終 關於 一終 的意義 李學 12 是 爵 的假借字 見 清華簡 152 頁 以下徑作 爵 勤云 作歌一終 便是作詩一首的意思 清華簡 夜 光明日報 2009 年 8 月 4 日 整理者云 呂氏 春秋 音初 篇 二女作歌一終 曰 燕燕往飛 古時的詩都可入樂 演奏一次叫作 一終 見 清華簡 152 頁 釋 一終 為 演奏一次 但是 王利器 呂氏春秋注疏 巻一 巴蜀書社 2002 年版 631 頁 二女作 歌一終 條云 儀禮 鄕飲酒禮 工人 升歌三終 孔疏 歌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 毎一篇而一終 也 新方言 釋言 凡事有終始期限 曰一成 曰一終 俗轉作一桩 李学勤釋詩篇義大概是正確的 13 赤塚忠 頌 の文学的伝統について 赤塚忠著作集刊行會 赤塚忠著作集 5 詩經研究 東京研文社 1986 年版 274 頁 14 參見上注 275 頁 15 這裡的 訶 誦 或許包含曲調 但尚不能完全肯定 173

186 三 毛詩 所見的 誦 與 歌 既然清華簡 耆夜 篇所見的 誦 與 訶 具有上述差異 那麼今本 毛詩 的情況是怎麼 樣呢 毛詩 中 誦 字見於以下四處 小雅 節南山之什 節南山 篇第十章 家父作誦 以究王訩 式訛爾心 以畜萬邦 大雅 蕩之什 桑柔 篇第十三章 大風有隧 貪人敗類 聽言則對 誦言如醉 匪用其良 覆俾我悖 大雅 蕩之什 崧高 篇第八章 申伯之德 柔惠且直 揉此萬邦 聞于四國 吉甫作誦 其詩孔碩 其風肆好 以贈申伯 大雅 蕩之什 烝民 篇第八章 四牡騤騤 八鸞喈喈 仲山甫徂齊 式遄其歸 吉甫作誦 穆如清風 仲山甫永懷 以慰 其心 其中 桑柔 篇的 誦言 諷諫之言 與 聽言 從順之言 相對使用 誦 應是現在{訟}的 16 假借字 崧高 篇 吉甫作誦 其詩孔碩 其風肆好 與 誦 相關聯也同時使用 詩 風 這裡的 誦 詩 風 大多均釋為 詩 義 但三者對言 應有所區別 程俊英譯作 吉甫作 17 了這首歌 含義深切篇幅長 曲調優美音鏘鏘 可謂最得正鵠 至少在 崧高 篇中 詩 表 示{詩}的文字內容 風 表示{詩}的曲調 因此 誦 則表示包含 詩 和 風 的帶曲調的{詩} 整體 這裡的 誦 與清華簡 耆夜 篇不同 並不僅僅表示{頌} 誦 字不見於甲骨 金文 是最早出現在楚簡中的新字 誦 所表示的意義總結如下 誦 甲骨金文 無 耆夜 篇 {頌} 毛詩 崧高 篇 {詩} 另一方面 歌 字見於以下十三篇十四處 召南 江有汜 篇第三章 江有沱 之子歸 不我過 不我過 其嘯也歌 衛風 考槃 篇第二章 考槃在阿 碩人之薖 獨寐寤歌 永矢弗過 魏風 園有桃 篇第一章 園有桃 其實之殽 心之憂矣 我歌且謠 不我知者 謂我士也驕 彼人是哉 子曰何其 心之憂矣 其誰知之 其誰知之 蓋亦勿思 陳風 東門之池 篇第一章 東門之池 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 可與晤歌 陳風 墓門 篇第二章 墓門有梅 有鴞萃止 夫也不良 歌以訊之 訊予不顧 顛倒思予 小雅 鹿鳴之什 四牡 篇第五章 駕彼四駱 載驟駸駸 豈不懷歸 是用作歌 將母來諗 小雅 節南山之什 何人斯 篇第八章 為鬼為蜮 則不可得 有靦面目 視人罔極 作此好歌 以極反側 小雅 谷風之什 四月 篇第八章 山有蕨薇 隰有杞桋 君子作歌 維以告哀 小雅 甫田之什 車舝 篇第三章 雖無旨酒 式飲庶幾 雖無嘉殽 式食庶幾 雖無德與女 式歌且舞 小雅 魚藻之什 白華 篇第三章 滮池北流 浸彼稻田 嘯歌傷懷 念彼碩人 16 馬瑞辰在 毛詩傳箋通釋 中華書局 1989 年版 973 頁 中說 說文 誦 諷也 楚語 倚几有誦訓之 諫 又曰 使工誦諫於朝 誦言卽諷諫之言也 釋 誦言 為 諷諫之言 17 程俊英 詩經譯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488 頁 174

187 大雅 生民之什 行葦 篇第二章 肆筵設席 授几有緝御 或獻或酢 洗爵奠斝 醓醢以薦 或燔或灸 嘉殽脾臄 或歌或 咢 大雅 生民之什 卷阿 篇第一章及第十章 有卷者阿 飄風自南 豈弟君子 來游來歌 以矢其音 君子之車 既庶且多 君子 之馬 既閑且馳 矢詩不多 維以遂歌 大雅 蕩之什 桑柔 篇第十六章 民之未戾 職盜為寇 涼曰不可 覆背善詈 雖曰匪予 既作爾歌 這些 歌 多用作動詞 表示歌唱義 但 四牡 何人斯 桑柔 篇三處用作名詞 表示詩歌 的{詩} 卷阿 篇第一章中動詞 歌 與名詞 音 併用 第十章中名詞 詩 與名詞 歌 也 同時併用 同一詩內使用 音 歌 詩 第一章 來游來歌 以矢其音 鄭箋 云 而歌 以陳出其聲音 毛詩正義 據此云 以言歌 復言音 則音爲歌之音聲 歌 訓 歌唱 義 音 訓 曲調 義 第十章 矢詩不多 維以遂歌 毛傳 云 不多 多也 明王使公卿獻詩 以陳其志 遂爲工師之歌焉 釋為獻 詩 以言其 志 并使 工師 歌唱 這裡的 音 與 崧 高 篇的 風 均表示{詩}的曲調 意義相同 18 金文中 {歌}大概檢索到 58 例 時代以春秋晚期為主 辭例多作 謌 歌 鐘 訶 歌 鐘 謌 歌 舞 等 大多表示{歌}義 楚簡或秦簡中約檢索到 18 例 郭店簡 上博簡的 字形作 訶 睡虎地秦簡作 歌 或 哥 詞性有除動詞外還有用作名詞的 歌樂 訶要 歌 謠 訶 歌謠 等辭例 例如 郭店簡 性自命出 篇第二十三簡至第二十四簡有 笑 聖 聲 則羴 鮮 女 如 也斯憙 喜 昏 聞 訶 歌 也斯 聞 謠 則舀女 如 19 奮 這裡 笑聲 與 歌謠 對言 另外 上博簡 孔子詩論 第一簡與第二簡有 寺 20 也 文王受命矣 訟 頌 坪 平 惪 德 也 多言 後 丌 其 樂安 焉 而屖 遲 21 丌 其 訶 歌 紳 申 而 惕 丌 其 思深而遠 至矣 這裡以 樂 訶 歌 22 思 來表示 訟 {頌} 的特徵 其中 樂 大概表示曲調 訶 大概表示{詩}的文字內容 關於今本 毛詩 的 頌 與 孔子詩論 的 訟 的關係 裘錫圭曾指出 説文 訟 争也 从言 公声 一曰謌 歌 訟 歌訟之 訟 跟訟争之 訟 是同形字 頌 字从 頁 公 声 是容貌之 容 的本字 一般假借 頌 字爲歌訟的 訟 大概是爲了避免跟訟争之 23 訟 相混淆 據此 說文 中 訟 有訟爭及歌訟兩義 為了避免混淆 歌訟義假借表示容 24 貌義的 頌 來承擔 根據這個見解 孔子詩論 用 訟 而今本用 頌 之現象可以得到合理 解釋 訶 四 金文 {歌} 也用謌 耆夜 篇 {頌}以外的{詩} 也 用歌 毛詩 無 均作 歌 傳世文獻所見的 誦 與 訶 18 由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檢索所得 性自命出 篇文字內容原則上據荊門市博物館編 郭店楚墓竹簡 文物出版社 1998 年版 180 頁 20 訟 應是 頌 的假借字 兩字古音均是東部邪母 可以通假 孔子詩論 的特徵即是以 訟 表{頌} 21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 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年版 127 頁 文字隸定與句讀參考了季旭升 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書 一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 年版 5 頁 以及李守奎等編著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 書一~五文字編 作家出版社 2007 年版 743 頁 22 思 亦可能表示 詩的製作意圖 關於此 擬別稿討論 23 裘錫圭著 文字學概要 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2013 年修訂版 228 頁 訟 字在金文中多是訴訟 控告義 例如 1 西周早期 大盂鼎 殷周金文集成 2837 敏 用為訴訟義 2 西周中期 曶鼎 殷周金文集成 2838 事 使 氒 厥 小子 弔 叔 用作控告義 無用作{頌}的例子 175 罰訟 㠯 以 限訟于丼 邢

188 25 26 下面我們看一下傳世文獻中 誦 字的使用情況 首先 孟子 公孫丑下 篇 云 孟子之平陸 謂其大夫曰 子之持戟之士 一日而三失伍 則去之否乎 曰 不待 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饑歲 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 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 矣 曰 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 則必為之求牧與 芻矣 求牧與芻而不得 則反諸其人乎 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曰 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 日 見於王曰 王之為都者 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 惟孔距心 為王誦之 王曰 此 則寡人之罪也 這段話講述的是人臣不能盡心盡職的話應當辭職 趙岐注云 誦 言也 爲王言所與孔距心語者 也 釋 誦 為原樣複述平陸大夫與孟子對話之義 誦 用作出言講話義 此外 孟子 告 子下 篇云 夫徐行者 豈人所不能哉 所不為也 堯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 子服堯之服 誦堯之言 行堯之行 是堯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 誦桀之言 行桀之行 是桀而已矣 這裡講述的是政治英明即可成為王者 堯舜所行孝悌之道至為重要 趙岐注云 堯言仁義之言 桀言不行仁義之言 誦 亦訓為出言講話義 又 孟子 萬章下 篇云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 又尚論古之人 頌其詩 讀其書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論其世 也 是尚友也 這裡的 頌 字 趙岐注曰 頌其詩 詩歌頌之 訓歌頌 歌而稱德 義 頌 被當作 誦 的假借字 釋為出言講話義 可知 孟子 一書中 誦 字一般訓為出言講話義 27 接著 我們看一下 荀子 勸學 篇 的情況 學惡乎始 惡乎終 曰 其數則始乎誦經 終乎讀禮 其義則始乎為士 終乎為聖人 這裡講述的是做學問的手段與目的 數 楊倞讀為 術 訓 手段方法 義 誦經 與 讀 禮 對言 誦 與 讀 相對 誦 應是出聲朗誦義 此外 荀子 天論 篇云 大天而思之 孰與物畜而制之 從天而頌之 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望時而待之 孰與應時 而使之 這裡講述的是不可依賴生長萬物的天即自然 要立足于人才是造物主的立場 應盡人事 頌 釋 為褒揚義 用法與今本 毛詩 所見的 頌 相近似 28 再者 墨子 卷十二公孟篇 云 子墨子謂公孟子曰 喪禮 君與父母 妻 後子死 三年喪服 伯父 叔父 兄弟期 族 人五月 姑姊 舅甥皆有數月之喪 或以不喪之閒誦詩三百 弦詩三百 歌詩三百 舞詩三百 若用子之言 則君子何日以聽治 庶人何日以從事 這裡設定的是問葬禮后服喪期間怎樣從事政治或工作的場面 對於 詩三百 進行 誦 絃 歌 舞 墨子間詁 云 謂舞人歌詩以節舞 左襄十六年傳 云 晉侯與諸侯宴于 温 使諸大夫舞 曰 歌詩必類 是舞有歌詩也 墨子意謂不喪則又習樂 明其曠日廢業也 毛 詩 鄭風 子衿 傳云 古者教以詩樂 誦之歌之 弦之舞之 與此書義同 這裡 誦 意 為出言 歌 意為按照曲調歌唱 墨子 中 誦 與 歌 區別使用 綜上可見 在傳世文 獻中 誦 一般是出言講話義 另一方面 傳世文獻中 訶 的用例不多 與此相對 歌 的用例則比較多見 管見所及 29 韓非子 內儲說下 篇 云 齊中大夫有夷射者 御飲於王 醉甚而出 倚於郎門 門者刖跪請曰 足下無意賜之餘 瀝乎 夷射曰 叱 去 刑餘之人 何事乃敢乞飲長者 刖跪走退 及夷射去 刖跪因 捐水郎門霤下 類溺者之狀 明日 王出而訶之曰 誰溺於是 刖跪對曰 臣不見也 雖然 昨日中大夫夷射立於此 王因誅夷射而殺之 陳奇猷於 叱 字注曰 王先愼依張榜本倒 曰叱 爲 叱曰 非 説文 叱 訶也 叱 蓋形容斥罵之聲 叱 訓 訶 釋為大聲訓斥義 於此相對 訶 亦應訓 叱 25 傳世文獻能多大程度反應當時的用字狀況 難以確知 為與出土資料相比較 在這裡暫且討論一下 孟子 及趙岐注據 孟子正義 焦循撰 中華書局 1987 年版 頁 以下 孟子 均據此版 27 荀子 及楊倞注均據 荀子集解 王先謙撰 中華書局 1988 年版 11 頁 317 頁 自古以來 學者們多認為 荀子 一書中有荀子所作部分以及後人所作部分 本文把 荀子 當作荀子及其後繼者所作的著作加以引用 28 墨子 及注均據 墨子間詁 孫詒讓撰 孫啟治點校 中華書局 2001 年版 456 頁 29 韓非子 及注均據 韓非子新校注 陳奇猷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版 頁

189 綜上 傳世文獻中 誦 多為 出演講話 義 訶 幾乎不用作表示{歌} 只用作 叱責 義 頌 字用作 詩 風雅頌的頌的用例只見於 荀子 五 結語 關於 誦 與 訶 說文解字 有如下的解釋 誦 諷也 從言甬聲 訶 大言而怒 從言可聲 說文 對 誦 與 訶 的解釋基本與傳世文獻的用例相同 但是 通過對金文和楚簡等出土文 字資料的探討 可知 說文 所解釋的意義與所用的字形在漢代之前尚不固定 總結上文的分析結 果 與詩的範疇有關的字形在不同資料中的用例可以列作下表 ` {歌} {詩} 金文 謌 訶 耆夜 篇 孔子詩論 樂 訶 誦除外 {頌} 誦 訶 歌詞 傳世文獻 詩 訟 毛詩 音 風 30 歌 誦 詩 頌 綜上所述 我們以清華簡 耆夜 篇為基礎 探討了與 詩 有關的表示{詩} {頌}等概念的 31 字形 但是 楚簡的用例尚少 有諸多事情還不很清楚 有待今後進一步考察 本文所得結論可 以總結為以下兩點 一 今本 毛詩 的 頌 清華簡 耆夜 篇作 誦 上博簡 孔子詩論 作 訟 二 訶 耆夜 篇用以表示 誦 以外的詩 孔子詩論 可能也是同樣的用法 孔子詩 論 第二簡中 樂 訶 思 三者對言 訶 有可能表示詩歌的歌詞 32 這些用字的差異 與周波 等所講的戰國文字五系統的關係有待今後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藪 敏裕 日本巖手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譯者簡介 劉 海宇 日本巖手大學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30 小雅 節南山之什 巷伯 篇第七章 寺人孟子 作為此詩 凡百君子 敬而聽之 此處的 詩 與 卷阿 篇與 崧高 篇的 誦 基本同義 31 最近見諸報道的有關 詩經 的新發現有 安徽大學所藏 BC400~350 年的竹簡中包含 詩經 安徽大學召開所 藏戰國竹簡專家鑒定與學術座談會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6 年 5 月 16 日 2014 年 12 月荊州中學新校舍發現戰國 時期的 詩經 荆州戰國楚墓首次出土竹簡 詩經 今日湖北網 2016 年 4 月 25 日 江西省南昌市廢帝劉賀 海昏侯墓出土漢代 詩經 等 我們期待這些資料早日公佈 32 參見周波 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 綫装書局 2012 年版 4頁 例如 通行字 容 秦 文字用 容 楚文字用 㝐 空 頌 伀 容 齊文字用 㝐 三晉文字用 頌 等 他分五個系統探討用字習慣的差異 177 㝐 空 燕文字用 妐

190 中國 續千字文 研究 李孝善(京都大學) 提要 中國南朝時期梁武帝命周興嗣所編寫的 千字文, 在東亞洲传播之後, 出現了多種異系 千 字文 本文對中日韓異系 千字文 題目中包含 續 字的千字文作爲研究對象 中國版本的 續 千字文 中: 侍其良器 續千文 黃祖顓 續千字文 再續千字文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日 本版本的 續千字文 中: 三善爲康 續千字文 與井出正水的 續千字文, 韓國版本的 續千 字文 中: 南景根 續千字 田錫雨 續千字文 朴文鎬 續千字文 金鍊泰 續千字 本文 通過上述中日韓三國 續千字文 版本中的用字及其內容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并且探索周興嗣 千 字文 版本與中日韓三國 續千字文 版本的不同點 進一步闡明十篇作品的特點與著述目的 總 之 通過對中日韓 續千字文 的研究 剖析 千字文 在漢字傳播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說明其 在東亞洲漢字教育史上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 千字文 漢字傳播 中日韓 續千字文 1.緒論 千字文 是中國漢字教育史上相當重要的漢字教科書 千字文 出現之前也存在着識字教材 書 從歷史淵源來看, 自周宣王著作 史籀篇 之後 重視識字教育的意識越來越濃厚, 出現了很 多漢文識字教材 漢書 藝文志中, 列舉了周代至秦漢時代的識字教材 史籀篇 倉頡篇 凡 将篇 訓纂篇 急就篇 等 晉到南北朝時代也曾出現過多種識字教科書 三國志 魏書 鐘會傳 卷 28 中 反映關于學童基礎識字教育的過程, 文王以事已施行 不復追改 后有注如下: 會時遭所生母喪 其母傳曰 夫人性矜嚴 明於教訓 會雖童稚 勤見規誨 年四歳授孝經 七歳誦論語 八歳誦詩 十歳誦尚書 十一誦易 十二誦春秋左氏傳 國語 十三誦周禮 禮 記 十四誦成侯易記 千字文 是梁武帝命周興嗣編撰 編篡的目的是為了武帝子女的識字教育 出現 千字文 識字教科書之前 漢代史游所著 急就篇 被廣泛使用 急就篇 著作于前漢中期 南北朝時代 急就篇 中所收錄的漢字與當時漢字有所不合 并且兩千字的内容學習起來也比較冗長 所以 千 字文 逐漸取代 急就篇 被廣泛使用 經過時代的沿革 千字文 逐漸順應時代的需求, 產生 出新的 千字文 體系 中國新體系 千字文 的版本較日本新體系 千字文 為數不多, 有代表性的中國新體系 千 字文 如下: 清朝 1757 年 乾隆 21, 董思白所著 千字文 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新體系 千字文 1887 年 光緒 13 作者未詳的 女千字文 1891 年 光緒 17 侍其良器 續千文 1897 年 光緒 23 葛剛正 三續千字文註 年代不詳的 祝壽千字文 中華民國時期 吳省蘭 萬壽千字文 彭 元瑞 千字文 王錫 千字文 黄祖顓 別本千字文 續千字文 再續千字文 陳鎏 別 本續千字文 張元博 廣千字文 胡寅 敘古千文 姜立綱 古千字文 何丹畦 何文貞公千 字文 等 在本論文, 以中國新體系 千字文 版本中 題目包含 續 字及文章的字數达一千字的版本 作为研究對象 其中包括侍其良器 續千文 黄祖顓 續千字文 再續千字文 陳鎏 別本續 千字文 題目上所用 續 字 即表示為周興嗣 千字文 的續編 所以本文将為周興嗣 千字文 進行比較考察研究 探討纂書的意圖關聯性和共同點 178

191 2.侍其良器 續千文 有關侍其良器 續千文 的記述見于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經部小學類存目一 中, 如下 宋侍其良器撰 良器里貫未詳 官左朝散大夫 知池州軍事 是編皆摭周興嗣千字文所遺之字 仍仿其體製 編爲四言韻語 詞采亦頗可觀 其孫嘗刻石浯溪 後有乾道乙酉郷貢進士跋 四庫全書中却無侍其良器的 續千文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經部小學類 第 187 冊中, 收錄 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 本論文是根據日本東洋文庫所藏乾道元年刊本作為研究版本 續千文 版 式為一頁五行 一行有八字 四字成對 最後一頁有寫褒的跋文 2.1 著者介紹 侍其良器 名是瑋 字良器 出生於長洲 現蘇州 宋代仁宗皇佑元年 1049 進士 現傳著述 續千文 2.2 著作背景 一般著作背景反映在序文部分 但侍其良器 續千文 中沒有序文 只在結尾部分有乾道乙 酉 1165 十一月初吉時, 鄉貢進士謝褒寫的跋文, 如下 邑大夫侍其公 一日以其曾大父光祿所續千文示褒 來御于學援古叙事曄然 雖出於當時翰墨 游戲之餘 誠有補于世用 諸生請刻浯溪崖石 以彰不泯 筠居聞而喜之 爲作眞隷二體 益 有可觀 昔人謂敗筆斷紙 猶傳之千百載 特存其人耳 況是文乎 乾道乙酉十一月初吉鄕貢 進士謝褒謹題 上所引用跋文中 學援古敘事 说明侍其良器 續千文 教材是引用學習古代的故事 由此可 以推測侍其良器編纂 續千文 的目的與周興嗣 千字文 不同, 是從另外的角度對學童以故事来 進行漢字教学 2.3 用字研究 用字特點 侍其良器 續千文 的字數為一千字 字種 994 字, 重複字為 6 個 如下 管 壘 菲 祠 襄 蟻 與周興嗣 千字文 用字比較 侍其良器 續千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進行比較結果, 重複字為 8 個 如下: 兒榷神璧泰廟 節駭 沒有重複單詞 2.4 內容 侍其良器 續千文 內容可以分為 天地未開的狀態 管仲屈原顏回等先賢故事作為警句 鳥 獣蟲魚等 開頭部分與周興嗣 千字文 相似 但侍其良器 續千文 在關於先人故事内容方面比 周興嗣 千字文 较多, 并且还包括周興嗣 千字文 中未涉及的內容 由此可以充分表明侍其良 器 續千文 作為周興嗣 千字文 補充教材的意圖, 文章以 混沌開闢 開始 慚怍蕪菲 結 束 3.黃祖顓 續千字文 179

192 黃祖顓 續千字文 收錄在清張海鵬編撰 借月山房彙鈔 第一集的 千字文萃 中, 本論文 以上海博古齋出版社 1920 年出版的影印本作為研究版本, 編撰 借月山房彙鈔 的張海鵬是清代 著名的藏書家, 借月山房 就是他藏書樓的名字 借月山房彙鈔 中廣泛匯集明清代經籍與雜史傳記 諸子 藝術 小說 詩文評 數量為 134 種 312 卷 第一集 千字文萃 小引中 張海鵬表明他收集各種 千字文 的理由, 如下: 千字文小引 爰歴滂喜凡將急就 漢時童子習之 此即千字文之權輿也 宋元學者猶書急就 自千文盛行 急就始晦 興嗣所次韻 叶義該百名書方 一成不易其於黄小拾 誦實多裨助 本朝儒臣 重 加排簒 用效賡颺 詞必生新 字惟由舊 笵漢鑄以爲鑪 織蕃罽而成錦 抒寫任手 變化從 心 眞燕許之鉅製 而翰墨之奇珍也 暇爲彚刻 用廣厥傳 因搜故簏中得 前人飜本 及於 原文 外廣之續之者 並剞劂之 總凡七篇 嘉慶戊辰春二月 張海鵬識 詞必生新 字惟由舊 反映了清代學者編撰 千字文 時 重视周興嗣 千字文 中所使用 的字, 認為可以再使用 但單詞應該收錄新的單詞, 這一點表明 翰墨之奇珍 為新 千字文 的 一大特點 小引的末尾有 總凡七篇 是指 千字文萃 中收錄七種 千字文 呉省蘭 皇上七旬萬 壽千字文 彭元瑞 御製全韻詩千字文 王錫 毛西河傳贊千字文 黄祖顓 別本千字文 同 續千字文 同 再續千字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但是本論文以題目中包含 續 字的 千 字文 作为研究對象, 即包括黄祖顓 續千字文 再續千字文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三種版 本 3.1 著者介紹 續千字文 再續千字文 的著者黄祖顓 出生於太倉 現中國浙江省太倉縣 明代戯曲家 字頊傳 號愈園主人 呉偉業為其詩文老師, 詩作及古文辭很有成就 清代初期 因 為因江南 奏銷案 有關联失去了學籍 康熙年間参加科舉考试後患病去世, 著有 迎天榜 關於黄祖顓傳記可見於清代王昶 直隷太倉州志 36 卷 如下: 黄祖顓 初名遷 字頊傳 以長洲籍 爲貢生 幼雋頴有才名 爲文汪洋浩瀁 士大夫推之 事親孝 藉束脩以供甘旨 夜有私奔者力拒之 見道旁患傷棄兒養之 愈使去長洲 有富人借 其名以避役 祖顓不知也 及歲試以新例見斥 王掞爲翰林時招之 改今名入太學 卒年四十 清嘉慶七年刻本 3.2 著作背景 黄祖顓共編篡三篇新體系 千字文 每篇 千字文 的內容都不尽相同 黄祖顓在參考周興 嗣 千字文 後, 編篡續編, 著述全新的教材 有關黄祖顓的信息資料不多 考察其著作背景只能 通过其 千字文 的內容來推測探讨 3.3 用字研究 用字特點 黄祖顓 續千字文 总字数為一千字 咸 徴 昭 肅 重複字 4 個 字種為 996 字 異體字為五個 如下: ①[ 氵+鶒] 444 ②[ +員] 898 第① 形為 ] 569 ③ [ ] 599 ④ [ 生+月] 876 ⑤ [ 巾 444 字是 鶒 或 鷘 的異體字 氵 和 鶒 字結合的樣子 有相似的字 和 字沒有 力 180 字是 束 字變成 来 的字 字

193 可以見于辛棄疾 稼軒長短句 卷十 清平樂 書王德由主簿扇 今古奇觀 卷十五 太學詩 酒傲公侯 魏源 魏源集 湘江舟行 等 字彙 及 漢語大字典 的鳥部中也有收錄 字的出處不詳 但保有 U+2A19F 的統一碼號 可以推測 續千字文 著述當時使用 鶒 的異體 字 第② 是 爇 的異體字 正字通 火部有 可以推測黄祖顓編撰 續千字文 時可能參考 正字通 第③ 俗爇字 爇 的使用來看 我們 599 是 醽 的異體字 沒帶統一碼號 字形出處未詳 第④ 生+月 876 是 眚 的異體字 生+月 876 字的出處為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及 佛教難字字典 眚 字與 青 字的異體字字形一樣 但是從千字文內容中的含義推測 應視為 眚 的異體字 比較妥當 這點補充理由就是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裡有 眚 生上聲 讀若省 過也 災也 的記錄 可以說明 眚 字的含義為 災 根據 續千字文 前 後句子進行解釋的話 災 的含義比較合適 第⑤ 巾+員 898 字出處未詳 幅員迥闊 中的 幅員 應視為單詞 幅員 的含義 為幅度 巾+員 898 字出現的理由有兩種可能性 第一是 續千字文 中產生新的異體字 第二是誤字 與周興嗣 千字文 用字比較 黄祖顓 續千字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的重複字為 畫屬升亨植場詠芒遊華樹誠員 13 字 沒有重複單詞 與侍其良器的 續千文 用字比較 黄祖顓 續千字文 與侍其良器 續千文 重複字為 283 字 如下: 混開闢乾坤角雷風凜雪苦芬麥含桃薦霽榴響電戈留繡扆聰韶擊磬應固鬻遂管仲鸚鵡教置謀韜蜂稔 朋黨鴛鷺儔搜侵鍪舟割鴻溝危崇兜蠻蕩蠲博牙雉鷗鹿狐邱濡頭膄謇諤介杞夔蒼舒範潮闔閭縱斧越 彎弧臧儲喬乘雙陸梅蓴原吟澤寬鋤巢馬牛裾鴟衢峒障邊爇斗征鉞柱標勝穰泗吏鄒魯儒濯睢攀鼎湖 拔織蒲綴錦珊瑚裘旌冶霖祠畢舞戴曝軸壺牖繩樞麋壤瓜疇芋區畦披敷挺悉釐括攜簪管握彤臺聯芸 閣侔辟紀芒祝融藥熊鳩桑蟲兔鼠社骨蹤鸑鷟虹燧迎菊芝擬芙蓉蘇芷臘粒粟蓬繪璋誕童版齎卦棟柴 泰壇砥礪憲杖漏網觸馥芳呼至駿菲蜀輔燕揚關衛鶴膚齊蟬鑄錢狻猊鈐鑾輅鷹鸇斂負躡除糾繆蘋藻 簋簠汀綠紅蓮抱祠麻蟋蟀閔賡葭虎兕蕭薇茹霞提核刈耘鑿齒蕙撰述蕪菲 283 字 重複單詞 15 個 如下 乾坤 黄續 1 2 侍其續 5 6 彎弧 黄續 侍其續 鑿齒 黄續 侍 其續 蟋蟀 黄續 侍其續 鷹鸇 黄續 侍其續 繩樞 黄續 侍其續 祝融(黄續 侍其續 ) 狻猊 黄續 ,侍其續 珊瑚 黄續 侍其續 鑾輅 黄續 侍其續 謇諤 黄續 侍其續 鄒魯 黄續 侍其 續 砥礪 黄續 侍其續 簠簋 黄續 侍其續 鸑鷟 黄續 侍其續 內容 黄祖顓所作 續千字文 的内容可以分為 天地日月 鳥魚山海 自然 星座 河図洛書 孔 子 墨子 孟子 荘子等諸子的説教 堯舜禹湯的聖賢 詩人及書家 西施 李斯 漢高祖的業績 田園的春秋風景 男女的勞作等 續千字文 的内容比周興嗣 千字文 更多記載先人的事迹 類似偉人傳 黄祖顓 續千字文 按照 千字文 的四字格式进行編撰 關於先人實績敘述方式比 較简單, 所以解讀起來比較困難, 對於初學者需要较长時間接受, 中國學者對此也認為黄祖顓 續 千字文 內容比較深奧 文章以 乾坤怙冒 開始 窺管測蠡 結束 181

194 4.黃祖顓 再續千字文 因與上記 續千字文 的版本相同 省略說明 4.1 著者介紹 因與上記 續千字文 著者内容相同 省略說明 4.2 著作背景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是其 續千字文 的續編, 與 續千字文 的內容不一樣 關於黄祖顓 的信息不足 只能從 再續千字文 中的內容來推測著述背景 再續千字文 中值得注目的是關 于漢字創造傳說 及其他描述人的感情 人際關係及娛樂的內容 這類內容反映黄祖顓認識到通 过學习歷史 聖賢教诲等 對學生進行多方面教育的必要性 達到編篡具有實用性教材的目的 4.3 用字研究 用字特點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字數為一千字 重複字為三個 如下 沃 倣 棘 可以找出一個誤字 99 可视為 顒 字或 㼴 字的誤字 異體字有 41 個字 如下 1 字號 24 正字 奇 字頭 竒 2 27 歷 3 32 4 字圖 22 字號 661 正字 屺 字頭 屺 歴 崎 﨑 龜 龜 梨 棃 36 籒 籕 叢 藂 5 70 蘊 藴 罩 6 162 佞 佞 罾 罾 寄 寄 罟 罟 畀 畀 旆 斾 别 别 橐 槖 釵 釵 騎 騎 縕 緼 釾 鎁 妃 羹 羮 冪 羃 錡 錡 配 配 釜 釡 瓊 瓊 虔 䖍 氅 貔 貔 遞 寇 斲 斲 猰 猰 觿 觹 飧 飱 挈 挈 彦 彥 182 字圖

195 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用字比較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比较 重複字為 6 個字 如下 殷傍巖旋環華 6 字 沒有重複單詞 與侍其良器 續千文 用字比較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與侍其良器 續千文 比较 重複字為 213 個字 如下 希夷算卜創製屈憂失肩垓埏傑藴襟剛狂卓均擬瓚忽貨銖錙頂愆諂頑媚嫉苗寄錫畀尫呼吸吐震哀額 嗟視遇遷夢醉境迅速請訛賈奚毫瘞換翰撫儉絺綌袍澣幣帛緝裼襲笏折后衮冕纊縠單紉奢姬襁裔紹 襄襄崔配柔飾黛脂偶瓊銅汝宋鼉鬚綃豹貂轆轤琥珀瑁匠氏斲匿瑕彬佩讐藜銜掌鍊句彈挈輿放芒荔 革舄滌險隰沆堡驛郵棧潦瀆汎瀾猿貝馴柏灌株菡萏棗柯蔽檻餌橈桔蔬蓼洲菱影櫓獵擎拳騏驥蜒駑 駘待控段鞭圍駐旌旟箭勁刃鋒輻輳奔突燔籩豆炊鬯卣璜琮歆陬覩奮朽價患粥啜饔鐵冶鹽盆輪轅碩 鵬騫膏 213 字 重複單詞數為 13 個 如下 裼襲 黄再續 侍其續 琥珀 黄再續 侍其續 駑駘 黄 再續 侍其續 菡萏 黄再續 侍其續 錙銖 黄再續 侍其續 桔槔 黄再續 侍其續 轆轤 黄再續 侍其續 騏驥 黄再續 侍其續 璜琮 黄再續 侍其續 輻輳 黄再續 侍其續 汎瀾 黄再續 侍其續 豆籩 黄再續 侍其續 匿瑕 黄再續 侍其續 與黃祖顓 續千字文 用字比較 黃祖顓 再續千字文 與黄祖顓 續千字文 比较 重複字為 26 個字 如下 皮竒數雍擬珪 丕呼繞懿暖簾著芒航華峩茅籜柚淨須旌旗冶鶚 26 字 重複單詞有一個 如下 旌旗 黄再續 黄續 內容 黄祖顓所作 再續千字文 的内容 從蒼頡發明漢字的傳說開始 并對蝌蚪文字及篆籀古代文 字進行說明 內容中包括 悃愊 至誠 倜儻 獨立不羈 侮慢嫉忮 縕袍単紗 儕輩贅婿 璫珥鏡匳 賭奕踢踘 家具調度 身體部位等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內容大不相同 甚至與黄祖顓 續千字文 內容也不一樣 其特點大部分異體 千字文 中記述關於天地開闢及宇宙開啟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中是以漢字創造傳說和文字誕 生開始 文章以 循蜚邃謐 開始 謳贊毋諼 結束 5.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因與上記 續千字文 的版本相同 省略說明 5.1 著者介紹 陳鎏 字子兼 別號雨泉 出生於吳縣 現江蘇蘇州 嘉靖 17 年 1538 進士 で 擔當主事營繕 四川右布政使 精通詩文 現存各种書體 著 已寛堂集 5.2 著作背景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沒有序跋 著作背景從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内容中推測 陳鎏於明代 183

196 中期 北虜南倭 時代 別本續千字文 著作也受到當時社会的影響 如關於國家的動亂及蠻夷 出兵的記述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著作目的鑒於當時國難之時的學童漢字教育 5.3 用字研究 用字特點 別本續千字文 字數為一千字 字種為 985 字 重複字為 15 個 括號的數字表示 別本續千 字文 的序號 如下 强 苦 倒 屯 繆 否 數 漸 卒 注 差 春 暴 辟 薨 異體字為 9 個 左邊是正字 右邊是 別本續千字文 所載的異體字 括號的數字表示 別本 續千字文 序號 如下 敻/ 11 選/ 456 霅/ 466 *獺/ 512 沒帶統一媽 滫/ 613 瀡/ 614 饌/ 616 象/ 906 度 / 968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的異體字出處參考如下 選/ 456 字 在 宋元以來俗字譜 的辵部內容 所引用的 嶺南逸事 中可以查詢 字是 霅 字的異體字 在 集韻 入聲 狎韻 水名通作霅 中出現 在 正字通 水 部 直甲切 音閘 水名 扗吳興通作霅 中也曾出現 獺/ 在 龍龕手鑑 犬部 他達反 水狗也 中出現 字是 象 字的異體字 字在 金石文字辨異 上聲養韻 中出現 象 字在<北齊南陽寺碑>和 經典文字辨證書 象部 中出現 字在 正字通 心 部 俗度字本作忖 度舊註重出 中出現 別本續千字文 中的 忖 與 正字通 中的 忖度 為同義辭 與周興嗣 千字文 用字比較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重複字數 32 個 如下 於覆造亨殷荷殿焉獲後號頗塞勞量長惡難車將比藏操寧馨扇臨若更散少說 32 字 沒有重複單 詞 與侍其良器 續千文 用字比較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與侍其良器 續千文 重複字 223 個 如下 混沌隙開乾坤隤含燧角雷邱偶聯鵠匹蟲坎屈泰肩豔乖猾貨猜凶瘦仲狂憲柴蠢顓辟閔溺凱苗兜頑淫 摧釁謀鷸蚌鄒侵魯齊侯牙捷帥陣敵懾臧虎輳蘇斂怨浸旺焦爛燒敗韜鈐呑坫斗算啖鍊吮鵲巢鳩兔蕩 胎哨蠆叩閽聰蠲彈觸彪檻繆乳抱擾馴漚夢卜挈薦搤腕額放暴激挺吟辟搜域險殄瀍灘蛇蝎臺甕脫醜 蠻攀獷鸇排患鋤牛拔桑彎罷堵汀壤橈耨裒黯錦奢黨儉諂擬託寢柱馬控突朽倍鼠尾矍鑠稔瓢向辣嗟 破瓜呼吸濯籩豆悉歆範瓊簪蒲骨提盆埋鱸峭枕絺社屣妬愠齒哀死苦麻怪杖噴管管棟關括曷卦獵鑿 苦卓暴繆愆鵬顏鼎影響舛請郭 223 字 重複單詞 3 個 如下 混沌 侍其續 1 2 陳別 3 4 搤腕 侍其續 陳別 蛇蝎 侍其續 陳別 與黃祖顓 續千字文 用字比較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與黄祖顓 續千字文 重複字數為 243 個 如下 混開乾坤包含品秩濬燧欃槍角雷隴邱壑江渤溟兼鸞聯蟲春否泰亨勾雜渾軒殘爽顯數哲亶賦仲點憲 184

197 柴辟班閔昌三兜齋舜允爭謀休鄒侵魯齊牙討邀暗臧虎餉樵蘇斂誇韜鈐恩炭細斗巢鳩兔蕩前望蔭翻 聰否蠲勤觸葺諷烘熏綢繆抱剖宥眚薦度湛鋪淺挺吟產辟搜檢邦畿統注漾闊絶層臺巴蠻攀鸇鋤賣刀 牛拔種桑授炎朔梯航偃彎漸汀泉壤篷春租屋普錦黨擬窗楣柱馬攬庫蓄堆擔黏補鼠婆娑幼稔堪山誨 瓜呼泛郁濯瑩觥悉簿整羨範粉簪灑掃穹窒疾鮮蒲骨提瓦沼跨參差逢釀淒擁貉社蠶叢喜齒苦麻波掣 杖靄花管亞棟關括纂注卦數涉楷誦差鑿漸漬苦繆鶚柳鼎響諳告然共純族講考 243 字 重複單詞為7個 如下 欃槍 黄續 陳別 邱壑 黄續 陳別 綢繆 黄續 陳別 梯航 黄續 陳別 婆娑 黄續 陳別 參差 黄續 陳別 漸漬 黄續 陳別 與黃祖顓 再續千字文 用字比較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與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重複字為 190 個 如下 飮血倉奥絢算窮數卜篆屈殷訂肩就卷鄕鑽研凡弼黨鏗慷慨倜儻訥狂狷侃卓質擬貨櫛踵愆諂佞頑鈍 誑慢譬亂苗降肘强健呼吸哀愁蹙額嗟各坦夢但緩請謁趨倦遜却亥豕董該徐庾臻挑撇痕釵衾爪乞儉 葛覃絺判拖纎片半窄歪斜奢緘孩報贈贅孫聘便賁軫偶葩冷怯瓊蟾貼印紐押鐺茶酌箸盼綰酣校鍊彈 挈榼放航借崒險燥濕浪送削津末雖小梵馴嗔貪磴橋捋摘萌芟暄岑酸攢低迷罩檻橈泓影纜獵控欵弩 驍騎輳突臠籩豆捧妥歆展偏猛朽患盆巷敲走鶚鵬僉 190 字 重複單詞7個 如下 慷慨 黄再續 陳別 倜儻 黄再續 陳別 93, 94 呼吸 黄再 續 陳別 蹙額 黄再續 陳別 亥豕 黄再續 陳別 歪斜 黄再續 陳別 燥濕 黄再續 陳別 內容 陳鎏所作 別本續千字文 內容大略可以分為 天地開闢 天地之氣 堯舜時代 木樵草刈 周代風俗 鵲鳩習性 国家動乱 昆蟲鳥類 身體部位 洞窟河川 農田園藝 衣服装飾 人品風 俗 地理兵事 喜怒哀樂 狩獵等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較其他 續千字文 更詳細地記述關 於社会風俗及服装飾品等 具體說明了當時的社会生活 陳鎏所作 別本續千字文 以 於赫混 沌 開始 附贅叅考 作為結束 6.結論 本論文考察了中國撰述的異體 千字文 版本中 續千字文 類 研究對象為四種版本 各种 版本構成一千字 一千字當中有些重複文字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為 15 個字 侍其良器 續千 文 為6個字 黄祖顓 續千字文 為 4 個字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為3個字 千字文 版本 原則上是不用重複字 但由上可知 書名中含 續 字的版本 不用重複字是比較困難 各種 續 千字文 與周興嗣 千字文 的用字比較結果 如下 與周興嗣 千字文 不同文字数 與周興嗣 千字文 重複文字数 侍其良器 續千文 黄祖顓 續千字文 黄祖顓 再續千字文 陳鎏 別本續千字文 表中反映四種 續千字文 版本用字 不僅在繼承周興嗣 千字文 用字基礎上 同時不斷補 充并創新 力求避免與周興嗣 千字文 用字重複 體现出編篡千字文新版本體系的目的 185

198 四種 續千字文 版本因用字不同 内容上有很大區別 同樣四種 續千字文 版本與周興嗣 的 千字文 用字不同 各自内容也不盡相同 時代不同 作者不同 編篡的内容也不相同 黄祖 顓所作的 續千字文 和 再續千字文 的內容也不一樣 由此说明通過編撰各種 續千字文 增加更多的內容 从而满足學童多学知識的愿望 四種 續千字文 版本均學習模仿周興嗣 千字文 與 千字文 形式沒有變化 但随着時 間的推移 中國漢字教育者按照當時學童需要學習的内容 編篡新的漢字教科書 可以視為中國異 體 千字文 誕生的原由 歷代漢字教育者不斷努力的成果 參考文獻 顧炎武 張海鵬 <千字文萃> 金石文字記 第 3 集 上海博古齋 1992 年 徐梓 < 蒙學熱 透視> 中國典籍與文化 第 3 期 1920 年 徐梓 < 千字文 的續作及其改編> 中國典籍與文化 第 3 期 1998 年 徐梓 < 千字文 的流传及其影响> 中國典籍與文化 第 2 期 1998 年 李伯重 <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業> 中國經濟史研究 第 3 期 2001 年 李伯重 <八股之外 明清江南的教育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清史研究 第 1 期 2004 年 谭建川 <中日傳統蒙學教材比較>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第 31 卷 第 2 期 2005 年 李弘祺 東亞的書院傳統與近代教育的轉折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6 年 廖其發 中国幼儿教育史 第 1 版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吴洪成 中国小学教育史 第 1 版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王曉平 <亞洲漢文學史中的 千字文 > 中國比較文學 第 2 期 2006 年 刘天振 <試論明清時期散文體蒙學讀物的編輯藝術>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 第 33 卷 第 1 期 2008 年 張尚弘 <中日文同形異詞的成因及其對策> 教育理論與實踐 第 33 卷 第 33 期 2013 年 李昌志 <我國歷代 千字文 的改編與續作考述> 異體字字典 186

199 說文 山部地名字構形探論 余風 逢甲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一 前言 說文解字 收有大量的地理材料 例如城邑之名 河流之名 山阜之名等 大部份多集中於 特定的部首裡 以 方名繁文 1的形式 在地名字加上特定偏旁以表達其特定的用例 如加上邑旁 的城邑名 加上水旁的河流名 以及本文所探論的加上山旁用為山名者 說文 山部自 峱 至 崵 計 11 個專名字 釋義均為山之專名 其餘諸字則為山之通名 此 11 字山部專名為 峱 嶧 嵎 嶷 巀 嶭 華 崞 崵 但是古代地理材料中 山名數量龐大 大部份的山 名 字形都不从山 僅 說文 所收的 11 例為从山偏旁的山名 考察小篆以前的甲骨文字 有 15 例从山偏旁的地名 其中 等字亦兼用為自然神名 這 種現象到了 說文 卻不復見 顯見 方名繁文例 在山岳專名用字並未成為一套通行的貫例 因 此本文從 說文 山名文字為考察重點 再由此探析上古文字山名字的演變脈絡 二 山部所見專名 1 峱 峱字从山狃聲 說文 山 在齊地 从山狃聲 詩 曰 遭我于峱之間兮 2 峱字為 說文 山部 山名專名 其地在齊 即今山東半島 釋義作 山 在齊地 其訓釋 方式與 水部 云 水 出某地 相同 段玉裁則改作 峱山也 在齊地 因為 峱山 為歷 史材料 故 說文 不以漢代地名定位 而是以先秦古國名作為地理定位 文獻用例中 罕見山名 峱 的使用 目前僅見於 詩經 齊風 還 子之還兮 遭我乎 峱之閒兮 還 詩是齊地獵人的互相稱讚 並且在 峱山 裡相遇 說明齊地峱山屬於當時的 田獵場所 但是峱山之專名 並未傳至後世 因此專名亡佚 但仍保留於 詩經 因此許慎將之 保留並載於 說文 裡 桂馥考證峱山的用例 又說明 峱 可另作 嶩 巎 字或作嶩 廣韻 嶩 平嶩 山名 在齊 與峱同 漢志 臨甾名營邱 故 齊詩 曰 子之營兮 遭我虖嶩之間兮 顏注 嶩 山名也 字或作峱 亦作巎 3 漢書 地理志 引 齊詩 作 遭我虖嶩之間兮 與今本 詩經 遭我乎峱之間兮 相 照 可知 嶩 峱 互為假借 嶩 字 說文 正文未收 玉篇零卷 則將 巎 嶩 二 字收於 峱 下 為峱之異體字 4因此 峱 之時代應較 嶩 字早 先秦作 峱 漢代作 嶩 2 嶧 嶧 从山睪聲 說文 魯實先 假借遡原 台北市 文史哲出版社 1973 年 頁 46 本文所引 說文 版本為 東漢 許慎著 南唐 徐鉉校訂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影 1873 年陳昌治一 篆一行本 2003 年 下引 說文 皆於正文標註其部首 不再於注釋詳列出處 清 丁福保編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 台北 鼎文書局 1994 年 頁 8-13 下引均簡作 說文詁林 頁某 玉篇零卷 山部 頁

200 葛嶧山 在東海下邳 从山睪聲 夏書 曰 嶧陽孤桐 說文 釋義云 嶧 為雙音節之山名專名 作 葛嶧山 此訓釋方式與雙音節之邑名 水 名相同 於釋義開頭均先說明全名 如 滄浪水 菏澤水 之類 葛嶧山 之名 見於 漢 書 地理志 東海郡下邳縣 葛嶧山在西 古文以為嶧陽 5 說文 及 漢書 關於 葛 嶧山 的地理定位皆相同 位於東海郡的下邳縣 即今山東省邳州市 古文以為嶧陽 即 說文 引 尚書 嶧陽 者 說明 葛嶧山 亦稱為 嶧陽山 此則 嶧 之另一雙音節地名 小徐本 說文 於 嶧 字下按語6 臣鍇曰 即秦刻石處也 在魯山積石絡繹而成也 7關於秦刻石之山 漢書 郊祀志 作 騶嶧山 8 段 桂引 地理志 則作 鄒嶧山 漢 書 地理志 於魯國 騶縣 云 嶧山在北 莾曰騶亭 9騶嶧山 鄒嶧山 地理志 作 嶧 山 位於鄒縣 字又作騶 因此又有 騊嶧山 及 鄒嶧山 之別 桂馥 說文義證 自唐 以後 多誤為鄒嶧山 10魯國鄒縣 即今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 今市區南有 嶧山風景區 為 了區別下邳之葛嶧山 鄒縣的嶧山冠上縣名作 鄒嶧山 而下邳與鄒縣之間 距離 200 公里遠 葛嶧山 與 騶嶧山 屬於不同的山系 徐鍇於 嶧 字條下所謂 秦刻石者 顯非釋義 葛 嶧山 騊縣的嶧山 原名即 嶧 亦是秦始皇刻石處 比起下邳的葛嶧山更具代表性 然而 說文 釋義僅釋下邳的 葛嶧山 且引經說明葛嶧山的別稱 嶧陽山 卻未交待騶縣的 嶧山 根 據清儒的考證 騶縣的 嶧山 原作 繹山 段玉裁注 說文 云 史記 秦始皇上鄒嶧山刻石 頌功德 地理志 魯國騶縣 嶧山在北 此山字作繹 从 糸不从山 與東海葛嶧山字从山不同 史記 作鄒嶧 漢志 作嶧山 乃譌字也 秦時石 刻字作繹 11 承培元 說文引經證例 嶧山與繹山異地 葛嶧山在今徐州府邳州 繹山在今兗州府鄒縣 古為邾地 即秦始皇刻石 處 名鄒繹山 今亦作嶧 12 根據宋太宗淳化四年鄭文寶據徐鉉所存拓本摹刻之 嶧山刻石 登于繹山 字从糸作 可以推知 漢代字仍作 繹 因此 說文 在 嶧 字的釋義 僅釋下邳的 葛嶧山 而不見 秦刻石的 繹山 根據魯實先 方名緐文例 假借的山名專名 附加山旁 以示其為山之專名 應屬通例 此 一規則於水名 邑名尤為常態 甲骨文亦多有从山之地名 但是在小篆之後的山名 卻少見从山之 旁 因此秦始皇刻石之 繹山 从山之 嶧 反而被段玉裁認為譌字 嶧 繹 字形相近 彼此混用 就如嶧山所在之 鄒縣 古作 騶縣 亦有偏旁混用的情形 筆者根據地名專名的 構形演變原則推論 葛嶧山 秦刻石之繹山 嶧 字皆為本字 專名同用 嶧 字 形成一名二 山的狀況 而後秦刻石之繹山 或形混 或為了區別 字改作 繹 3 嵎 嵎字从山禺聲 說文 5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 頁 1588 詳拙著 說文水名釋義研究 第 26 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 聖環書局 2015 年 7 說文詁林 頁 漢 班固撰 唐 顏師古注 漢書 卷二十八 地理志 台北 鼎文書局 1986 年 頁 1201 下引均簡 作 漢書 卷某 篇名 頁某 9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 頁 說文詁林 頁 東漢 許慎著 清 段玉裁注 圈點說文解字 台北 萬卷樓 1999 年 頁 442 下引均簡作 說文段注 頁某 12 清 承培元 說文引經證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 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一 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 188 6

201 封嵎之山 在吳楚之間 汪芒之國 从山禺聲 嵎字 說文 釋義為 封嵎之山 封嵎 為雙音節山名 因此釋義之初完整交待全名 就山名而言 大多以 專名 通名 山 的形態呈現 而 說文 嵎 字釋義 封嵎之山 則又多了介詞 之 字成為 某某 專名 之山 此一形態常見於 山海經 如 招搖之山 堂庭之山 國語 魯語 孔子曰 防風氏者 汪芒氏之君也 守封嵎之山者也 13 韋昭注 國語 認為 封嵎之山 為 封山 嵎山 二座山之名 今本 國語 標點多作 守封 嵎之山 段玉裁於 嵎 下注云 據許則封嵎乃一山名耳 今封 嵎二山在浙江省湖州武康縣 東 實一山也 而承培元 說文引經證例 守封嵎之山 韋注 封 嵎二山 在吳郡永安 縣 14以今考之 封 嵎實一山名 15又根據 山海經 某某 專名 之山 均為一山的條 例而言 以及 說文 地名釋義條例而論 封嵎之山 的確應屬一山之名 嵎 字在先秦文獻中皆用為地名 嵎夷 而未見用為山名 漢代亦無 嵎山 之載 因此 許書所收 嵎 字 對當時而言屬於歷史地名 再定位於 吳楚之間 屬於大範圍的籠統表示法 並未精確到縣名 此 說文 關於歷史地名 不知其詳細定位的地名者 常見的定位方式 玉篇 則作 吳越之間 4 嶷 嶷字从山疑聲 說文 九嶷山 舜所葬 在零陵管道 从山 疑聲 嶷字釋義為 九嶷山 屬雙音節之山名專名 段玉裁注云 海內經 南方蒼梧之丘 蒼梧之淵 其中有九嶷山 舜之所葬 在長沙零陵畍中 郭云 山今在零陵營道縣南 其山九溪皆相似 故云九疑 16 九嶷山 見於 山海經 漢書 諸侯王表 亦見 九嶷 波漢之陽 亙九嶷 為 長沙 17因此直至漢代 山名 九嶷 仍見於地名資料中 因此 說文 收之 嶷 字的地理定位 大徐本作 在零陵管道 根據 說文 地名釋義原則 零陵為郡國名 管道為縣名 但是 漢書 地理志 零陵郡下有營道縣 小徐本 說文 亦作營道 今本大徐 說 文 管道 顯為誤字 5 字从山 聲 說文 山在蜀湔氐西徼外 从山 聲 為山名專名 即 山 透過形符 山 即可表達其為山名之區別義 文獻材料 山 多作 岷 字 如 尚書 禹貢 岷嶓既藝 沱濳既道 18錢大昕 說文答問疏證 說文 無岷字 山在湔氐西徼外 是正體 漢書 地理志 作 崏 葢由 而省為崏 復 由崏而省為岷 遷變之迹 顯然可尋 19 錢氏認為 字為山名專名的本字 而後省攵旁作 崏 再變換聲形為 岷 字 今本傳世文獻 國語 卷四 魯語下 頁 213 清 承培元 說文引經證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 一年刻廣雅書局叢書本 說文詁林 頁 8-19 說文段注 頁 442 漢書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頁 394 漢 孔安國傳 唐 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 卷六 禹貢第一 台北 藝文印書館影清嘉慶二十一年阮 元主刻重刋宋本 十三經注疏 1997 年 頁 85 下引均簡作 尚書正義 卷某 篇名 頁某 說文詁林

202 中 亦多作 岷 或 崏 少見用為 字 因此 山名 已因字形的變易後 改作 岷 山的定位 說文 作蜀郡湔氐縣 與 漢書 地理志 後漢書 郡國志 相符 西 徼外 即西方郊區之外 屬 說文 常見的郊野地理定位方式 6 㞦 字从山几聲 說文 山也 或曰 弱水之所出 从山几聲 字為單音節地名 稱作 山 說文 釋云 山也 未有地理定位 說明著書當時並未有 山 的古地理或漢時地理的定位資料 僅於補充說明曰 或曰 弱水之所出 考之於 說文 水部 溺字條 水 自張掖刪丹西 至酒泉合黎 餘波入于流沙 溺水 僅於 說文 水部 見用為 溺 字 文獻多作 弱水 20 甚至 說文 釋義中亦作 弱 水 若然 則 山位於漢代西塞的涼州刺史部 約今甘肅省 不過許書 或曰 一語 也說明了 弱 水出 山 的不確定性 徐鍇整理 說文 時 於 字條下云 山海經 曰 女几山 21小徐本 說文 以 山 海經 的 女几之山 段玉裁表示認同 玉篇 廣韻 皆曰女 山名 按 中山經 曰 中次九經 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 凡岷山之首 自女几之山至于賈超之山 凡十六山 許立文 系聯 與 山經 合 豈古本作女 山與 22 山海經 岷山之首為女几之山 而 說文 中的 二次相序 段玉裁根據 說文 通例以及列字次序的考量 認為 說文 原本的釋義 可能作 女 山 屬雙音節山名 根據 說文 山名大多作雙音名 且文獻無單作 山 用例的情況而言 段玉裁的推論 確實中肯 7 巀 巀字从山 聲 說文 巀 山 在馮翊池陽 从山 聲 巀字為雙音節山名 作 巀 山 漢書 地理志 於左馮翊池陽縣載有嶻嶭山 惠帝四年置 嶻嶭山在北 其中的 巀 字从截作 嶻 與 說文 作 巀 構形稍異 司馬相如 上林賦 亦 見巀嶭 九嵕巀嶭 南山峩峩 23此盛讚大漢盛世中的群山之壯觀 九嵕 和 南山 為山名 巀嶭 及 峩峩 則是形容詞 段玉裁云 巀嶭 嵯峩 語音之轉 本謂山陵皃 因以為山名也 24由此亦知山名 巀 的由來 乃因聯綿詞形容山之壯大的 嵯峨 轉為 巀 再由漢惠帝定名 為 巀 將形容詞轉為名詞 成為山名專名 8 嶭 字从山辥聲 隸作 文獻則多省山形作 嶭 說文 巀 山也 从山辥聲 在 說文 山部 的列字次序中 巀 二字相次 此一通例常見於 說文 的連綿詞的列次條例 詳參拙著 說文水名構形用例論析 第 27 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中 中國文字學會 臺中 教育大學 2016 年 5 月 頁 391 說文詁林 8-21 說文段注 頁 443 漢書 卷五十七 司馬相如傳 引 上林賦 頁 2553 說文段注 頁

203 因此 9 字下 釋義僅簡單交待 巀 山 之名 未再加以解說及地理定位 崋 崋字从山華省聲 說文 山在弘農華陰 从山華省聲 崋字即今 華山 說文 云 華省聲 因 華 為山名專名的假借字 表示山名的華 加上 山 之構形作 即 方名緐文例 的證明 例如水名 弱 字加上水旁作 溺 从山从華的 字 因構形複雜 故省華之草頭而作 崋 字 今本文獻用例中 崋 字少見 多用 華 說文 華山名皆作 華 而華山所在位置的 弘農郡華陰縣 之 華陰 其地即在華山之南 屬 日光照射的背陽面 因此命名為 華陰 而不作 崋陰 嚴可均認為 崋 字來源可商 此篆恐後人所加 釋山 釋文 華 引 字林 作 崋 不引 說文 嶽 下云 西華 不 云崋 又此字得從 聲 而云華省聲 皆可疑也 段玉裁則認為 西嶽字 各本書皆作華 華行而崋廢矣 漢碑多有从山者 因此 崋 為古字 華 為後來通行的字 根據漢代碑刻資料 从山的 崋 及從艸的 華 字並見 如 華山廟碑 作 修華嶽碑 作 25等 說文 从山之專名 崋 字 在當代確實曾通行使用 一如 段氏所云 後世華行而崋廢矣 10 崞 崞字从山 聲 說文 山 在鴈門 从山 聲 崞為山名專名 崞山 說文 釋義將崞地的地理定位於鴈門郡 未言所屬縣名 段玉裁認為即 蓋以山名縣也 不言某縣者 略也 26 後漢書 見有 崞縣 用例 霸及諸將還入鴈門 與驃 騎大將軍杜茂會攻盧芳將尹由於崞 繁畤 不剋 27此 崞 為縣名 而崞縣有崞山 11 崵 崵字从山昜聲 說文 崵山 在遼西 从山昜聲 一曰 嵎鐵崵谷也 單音節地名 說文 釋義均云 山 水 等語 僅雙音節地名交待全名 而 崵 字 說文 釋義云 崵山 不符 說文 釋地名的通例 山名 崵 即 首陽山 因此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王筠 說文解字句讀 均在正文 崵 字上補 首 字 玉篇 廣韻 崵 字條下皆云 首 崵山 今本大 小徐 說文 崵山 之釋應有脫文 史記 伯夷列傳 伯夷 叔齊之隱地 首陽山 陽字从阜旁 而 說文 則从山旁作 崵 即因山名專名的原因 就地理定位而言 許書云 在遼西 即遼西郡 而未言縣名 漢代遼西郡即今遼寧省西半部 遼 東灣西 屬邊塞地區 春秋時為燕國之地 而 史記 之首陽山 集解 馬融認為在 河東郡蒲阪縣 華山之北 正義 曹大家認為 在隴西首 戴延之認為 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 孟子 認為 夷齊避紂 居北海之濱 28 王筠於 說文句讀 認為 馬氏為近 許君云首崵山在遼西 不言為夷齊之所餓之地 不必以首崵山之名牽合之也 且遼西為孤竹之地 29 史記 註解諸家定位 首陽山時 眾說紛云 地點分散 然則 說文 已清楚明列 在遼西 保存了古代地理資訊的定位材 25 詳參 清 顧藹吉 隸辨 台北 世界書局 1984 年 頁 601 說文段注 頁 劉宋 范曄撰 唐 李賢等注 後漢書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 台北 鼎文書局 1981 年 頁 以上詳參 史記 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 註解 漢 司馬遷撰 劉宋 裴駰集解 唐 張守節正義 史記 台北 鼎文書局 1981 年 頁 說文詁林 頁

204 料 王筠亦引證 遼西 即伯夷 叔齊之父孤竹君的領地 因此遼西首崵之地理材料 應無同名異地的 問題 三 結語 分析十一例 說文 山部 所見山名專名的構形以及其在文獻中的用例而言 可歸納三項結論 一 从山偏旁的山名構形字的式微 甲骨文字有十五例从山偏旁的地名 但是到了 說文 小篆 僅見有十一例 但實際的山名數 量卻已超過甲骨文 易言之 大部份的山名字都不从山偏旁 就 山部 的 專名 而言 峱 崋 崞 五字為單音節專名 山名僅單一字 作 峱山 山 山 崋山 及 崞山 單音節地名專名為上古地名中的常態現象 早至甲骨文時期 邑 名 水名 山名 多由單字呈現30 及至兩漢時期 河流名稱的 水名 仍多為單名 且文字大多 加上水旁以表其為水名 但是邑名 山名 已開始朝雙音節以上發展 考其原因 乃因河流數量有 限 除非氾濫而改道或增減 否則變動不大 邑名及山名 乃因土地廣大 數量龐大 變動頻繁 若僅用單名呈現 同名異地 的情況勢必大增 因此冠上方位詞 南北 形容詞而成為雙音節地 名者 成為主流 做為山名專名的諸字 亦多以通名 山 別義 不需要再於相關文字加上山之偏 旁 不若水名專名直接在專名字加上水旁的情況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一路流行至秦漢小篆 二 雙音節專名多於單名專名 其次 嶧 嵎 嶷 巀 崵 六字 則是雙音節地名 數量佔山 名專名的一半以上 其中 嶧 為 葛嶧山 嶷 為 九嶷山 巀 二字為 巀 山 崵 為 首崵山 相對於 水部 所見 148 例水名專名 雙音節結構者僅有 浪 滄 浪 漳 濁漳 汨 汨羅 菏 菏澤 灉 河灉 澶 澶淵 六 例屬於雙音節地名 其餘 142 例均為單名專名 但在 山部 所見專名山 十一例中有六例為雙音 節地名 顯見漢代以雙音節呈現山名專名的用例 已為常態 三 構形用例多見用為其他字形 就構形用例而言 嵎 嶷 崞 三例 文獻用例未見其他偏旁 且用例亦不多 巀 為聯綿詞 用例上僅因形近而見有作 嶻 嶭 二字者 本質上仍屬 巀 可視為廣 義未見其他字形者 其餘諸字 則多見用為其他偏旁 甚至其他偏旁的專名已盛過从山偏旁之用 如 峱山 又見用為 嶩山 嶧山 又見用為 繹山 山 則多用為 岷山 山 多作 女几之山 崋山 今皆作 華山 首陽山 今皆作 首崵山 山名專名的古今演 變脈絡之跡 在 說文 皆能洞悉其一二 30 詳參拙著 殷墟甲骨刻辭地名字研究 台中 逢甲大學博士論文 2012 年 192

205 釋春秋 公孫敦中的 福 字兼談黃諸器中 福 字構形 董蓮池 華東師範大學 殷周金文集成 4642 號著錄一件稱作 公孫敦 的器 器銘拓片如下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纂的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 作 荊公孫鑄其善敦老壽用之叕寶無期 殷周金文集成 增補本所錄張亞初先生的釋文是 荊公 1 孫鑄其善 膳 敦 萬壽用之 大寶無 期 此器後來又著錄於 故宮青銅器 239 釋文作 荊公孫鑄其膳敦 老壽用之 叕寶無期 2 該器系 1952 年收購 現藏故宮博物院 銘文 在蓋內 年 膠南縣博物館徵集到一件失蓋敦 器內有銘 與上面所談那件敦的蓋銘同文 1989 年 考古 第 6 期發表了王景東先生的介紹文章 雲據捐獻者稱該器光緒年間出土于膠南縣六 汪鎮山周村齊長城腳下 故宮所藏有器但與蓋不合 其蓋應屬此敦 4如此則此敦便是器蓋對銘 器 銘如下 王景東先生釋文作 荊 公孫鑄其善敦 老壽用之 大寶無期 後來出版的劉雨先生 近出殷周金文集錄 537 收錄此銘 釋文作 荊公孫鑄其膳敦 老壽用之 叕寶無期 上述釋文 第一字有荊 兩種釋法 都於形不合 相當後來什麼字 記錄什麼詞 現在還不 能有確切答案 大 後一字 蓋銘不清 器銘清晰 王景東先生說這個 寶 字寫法極為特殊 大寶 也不見其他銘文用過 2008 年出版的陳英傑先生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文研究 釋其為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 殷周金文集成 增补本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第 3018 页 故宫博物院编 故宫青铜器 紫禁城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242 页 见4 王景东 山东胶南发现荆公孙敦 载 考古 1989 年第 6 期 193

206 5 十分正確 可惜這個意見並沒引起人們的關注 後來出版的著作如張桂光先生主編的 商周金文摹 釋總集 仍將這個字釋作寶 6看來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 據王景東先生刊佈的拓片 放大其字作下揭形 玉 旁上所从明顯是 示 旁 貝 旁上所从酒罎形者 以其腹部有 形筆劃 應是 畐 旁無疑 則該字正確隸定應作 其特殊之處是這個所謂的 寶 字中少了聲旁 缶 增加了 示 旁和 畐 旁 在目前公 諸於世的全部金文資料中 可確證為寶字的總共 4175 見 仔細查考 實無一例从 示 者 說文 寶 珍也 从玉 貝 缶聲 珍即珍寶 所指即為寶貴之物 按著漢字一般構形規律 寶字沒 有加用示旁的理由 那麼 由形索義 這個 在文中不大可能記錄寶這個詞 而且如王景東先 生所言 大寶 一詞金文絕無二例 即便傳世先秦文獻也未見其例 大寶無期 根本不詞 從 字形上分析 它其實應該就是 福 字異體 福字 大徐本 說文 祐也 从示 畐聲 小 徐本作 備也 段注 祭統 曰 賢者之祭也 必受其福 非世所謂福也 福者備也 備 者百順之名也 是福和鬼神祭祀有關 故从示 西周金文所見 福字除三兩例只作 畐 者外 皆从示 計二百餘見 說明从 示 是福字的顯著形體特徵 考察全部福字 在西周中期金文中有 形 用在 用匄永 的後面 說文 匄 氣也 謂乞求 因此這個字記錄的無疑是福一詞 其為形从 宀 从 示 从 玉 从 畐 是個从 示 寶 省聲 寶與福都是幫母 字 寶幽部 福職部 職幽旁對轉 讀音相近 寶或从畐聲 如周 匜 永寶用 寶 作 可證 的福字 寶以 畐 為聲符 也可看做與福兼用 省略了義符 貝 這種寶省聲的福字 不僅西 周中期有 西周晚期也有 考西周晚期命父諥簋銘 其萬年子子孫孫用亯 享 考 孝 受福 福 寫作 辭例和从示的構形限定只能是 福 字 決不會是寶字 觀察它的構形 即从示 寶省聲 證 明 福 字確有 這類从示寶省聲的異體其前既已存在 將其釋為福字 就是 大福無期 查考現在已發表的全部金文資料 會發現 大福 是西 週末春秋時期常見的吉語 有下面文例可以為證 1 降餘大魯福亡斁 梁其鐘 西周晚期 集成 以受大福 秦公鐘 春秋早期 集成 见陈英杰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 线装书局 2008 年版 第 645 页 6 张桂光主编 秦晓华副主编 商周金文摹释总集 中华书局 2010 年版 第 771 页 194

Mixtions Pin Yin Homepage

Mixtions Pin Yin Homepage an tai yin 安 胎 饮 775 ba wei dai xia fang 八 味 带 下 方 756 ba zhen tang 八 珍 汤 600 ba zheng san 八 正 散 601 bai he gu jin tang 百 合 固 金 汤 680 bai hu jia ren shen tang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755 bai hu tang 白 虎 汤 660 ba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The_Word_of_God_in_Song CN.docx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The_Word_of_God_in_Song CN.docx 100:1-5 D A D 1 Pu tian xia dang xiang ye he hua huan hu G Em A 2 Ni men dang le yi shi feng ye he hua D G Dang lai xiang ta ge chang Em G A 3 Ni men dang xiao de ye he hua shi shen D G Em A Wo men shi

More information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CIP) : /. :, 2006. 12 (/ ) ISBN 7-81064-916-7... - - - - -. T S971-49 H136. 3 CI P (2006) 116729 XIANGPIAOWANLI JIUW ENH UA YU CH ENGYU 105 100037 68418523 ( ) 68982468 ( ) www.cnup.cnu.cn E- mail cnup@

More information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

(CIP) : /. :, (/ ) ISBN T S H CI P (2006)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 (CIP) : /. :, 2006. 12 (/ ) ISBN 7-81064-917-5... - - - - -. T S971-49 H136. 3 CI P (2006) 116732 CH IJIASH EN GXIAN G YINSHI WEN H U A Y U CHENGY U 105 100037 68418523 ( ) 68982468 ( ) www. cnup. cnu.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Song_of_Spiritual_Warfare_CN.docx

Microsoft Word - Chord_chart_-_Song_of_Spiritual_Warfare_CN.docx 4:12 : ( ) D G/D Shang di de dao shi huo po de D G/D A/D Shi you gong xiao de D G/D Shang di de dao shi huo po de D D7 Shi you gong xiao de G A/G Bi yi qie liang ren de jian geng kuai F#m Bm Shen zhi hun

More information

é é

é é é é gu chài < > gòu y n zh n y yì z ng d n ruì z hóu d n chán bìn jiu c n z n shuò, chún kòu sh qi n liè sè sh n zhì sb n j ng máo í g bèi q í lì, u ì í ng chàng yào g ng zhèn zhuàn sh hu ti n j,

More information

诗 经 简介 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 在先秦叫做 诗 或者取诗的 数目整数叫 诗三百 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 儒家学者把 诗 当作经典 尊称为 诗经 列入 五经 之中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 变成了同政治 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

诗 经 简介 诗经 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 在先秦叫做 诗 或者取诗的 数目整数叫 诗三百 本来只是一本诗集 从汉代起 儒家学者把 诗 当作经典 尊称为 诗经 列入 五经 之中 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 变成了同政治 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 诗经 目录 诗经 简介 国风 关睢 葛覃 卷耳 螽斯 桃夭 阿芣苢 汉广 汝坟 鹊巢 采蘩 草虫 甘棠 行露 摽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麕 驺虞 柏舟 绿衣 燕燕 日 月 击鼓 凯风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简兮 泉水 北门 静女 二子 乘舟 柏舟 墙有茨 相鼠 载驰 考磐 硕人 芄兰 氓 河广 有狐 木瓜 黍离 君子阳阳 葛蕉 采葛 大车 将仲子 叔于田 遵大路 女曰鸡鸣 有 女同车 狡童

More information

CIP /. 2005. 12 ISBN 7-5062 - 7683-6 Ⅰ.... Ⅱ.... Ⅲ. Ⅳ. G624.203 CIP 2005 082803 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櫶 17 710001 029-87232980 87214941 029-87279675 87279676 880 1230 1/64 4.0 110 2006 2 1 2006 2 1 ISBN

More information

1 yáo zhuàn jué gu zài liè r sh ng xué yíng ch jié jù rèn g wù yú qiè yàng huán P9 líng luò jiàn sh ng y ku liàn r shàn dùn sì lièlièqièqiè rèn zhù yìj yíng guà dí yú bò chu n láng huán dù xià

More information

ti2 guan4 bo1 bo5 huai4 zheng4 hong1 xi2 luo2 ren4

ti2 guan4 bo1 bo5 huai4 zheng4 hong1 xi2 luo2 ren4 hui1 ba2 shang1 tu4 gen1 nao3 he2 qing2 jin1 ti2 guan4 bo1 bo5 huai4 zheng4 hong1 xi2 luo2 ren4 chu2 fu4 ling2 jun4 yu4 zhao1 jiang3 che3 shi4 tu2 shi2 wa2 wa1 duan4 zhe2 bu4 lian4 bing1 mu4 ban3 xiong2

More information

xiè hòu qù fù tiáo pàn xiáng sh ng l huán fú yóu sh n du wán guì d u còu g qiè qì bì j x ng yín dào j ji yòu hàndàn lián tu yín qìn k n * chán zhòu yán yóu kuòy láo jìn jíwéi su

More information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0 期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0 期 2013 年 第 10 期 合 肥 民 商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0 期 KAN SHOU YU 刊 首 语 中 小 企 业 转 型 需 苦 练 创 新 内 功 多 位 专 家 和 业 内 人 士 11 月 2 日 在 出 席 第 22 届 中 外 管 理 官 产 学 恳 谈 会 时 表 示, 在 调 结 构 稳 增 长 的 宏 观 大 环 境 下, 中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可 能

More information

jiào d qi n sù zhuì máo táo yìn qi n k n z jué y n f ng zh j sh n m i ch n m n qú jì dá qù xi o dàn f n y n l wò yú shú líng dài yì chóu jì Gatha b Cianisth na w i chèn Parinirv

More information

bài bì

bài bì bài bì zhuò w n bìx, gòulì ch mèn què míng shuò chuán j jué qiú g o t oqián wù yú dí yìn hòu xì z ng zì chài yín qìng wù pí zh n t ng lí chéng lì z n y chóu k ngt ng mái kuì zhuó shuò píxi y ng

More information

051_072_Zhang_yi

051_072_Zhang_yi !"#$%&'()*+,-!"#$%&' *!"#$%& * 1 2!"#$%&'()*+,-./0!12345678("#$90!"#$%&'()*+,-.#/0123#45(6789:;#&!"#$%&'()*+(,-./0123456789:;2

More information

h ng g ng (tù) rù xiào sì y u k n yòu j j y nyun cu nduo hào cú) ch n yè r nr n sì ku zhuàng k chánnìng w n wéi r é d ng qiáo ch ng kuì ji n zhuó qì chí xiè dú l lil de zào y l chì yín

More information

2010 10 28 1 106 ... 5... 6... 7... 10... 15... 18... 18... 22... 25... 27... 27... 40... 40... 43... 50... 50... 59... 59... 68... 69 2 106 ... 71... 72... 73... 75... 76... 77... 77... 77... 78... 79...

More information

1

1 1 yáo zhuàn jué gu zài liè r sh ng xué yíng ch jié jù rèn g wù yú qiè yàng huán P9 líng luò jiàn sh ng y ku liàn r shàn dùn sì lièlièqièqiè rèn zhù yìj yíng guà dí yú bò chu n láng huán dù xià

More information

jiàn shí

jiàn shí jiàn shí hào x n càn w i huàng ji zhèn yù yàng chèn yù bì yuàn ji ng cóng (11) qiàn xué 1 yì bì èi zhé mó yù ù chái sè bá píng sh chài y l guàn ch n shì qí fú luè yáo d n zèn x yì yù jù zhèn

More information

j n yín

j n yín ch n ài hóng zhuó, j n yín k n sù zh o fù r n xi o qì hái, y oti o sh hàn yàn yuán lí g ng z y ng b niè bì z n r n xi o qì xiè sì m6u yí yàng móu niè z u ch lì, x qu n léi xiè pì x u cu è qi n j qiú yì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詩經注釋.docx

Microsoft Word - 詩經注釋.docx 詩 經 注 釋 目 錄 詩 經 簡 介 關 雎 葛 覃 卷 耳 螽 斯 桃 夭 芣 苢 漢 廣 汝 墳 鵲 巢 采 蘩 草 蟲 甘 棠 行 露 摽 有 梅 小 星 江 有 汜 野 有 死 麕 騶 虞 柏 舟 綠 衣 燕 燕 日 月 擊 鼓 凱 風 雄 雉 匏 有 苦 葉 穀 風 式 微 簡 兮 泉 水 北 門 靜 女 二 子 乘 舟 柏 舟 牆 有 茨 相 鼠 載 馳 考 磐 碩 人 芄 蘭 氓 河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yòu xù 373 375 xiá : guà jué qi n mi o dú k ng tóng luán xié háng yè jiào k n z z n shèn chì x 1óng l n t n kuáng qi q ch qì yì yùn yo q w zhuàn sù yí qìng hé p suì x tán cuàn mi o jù yú qìng shì sh

More information

封面封底.FIT)

封面封底.FIT) 吉 林 农 业 全 省 农 业 产 业 化 工 作 会 议 现 场 王 守 臣 副 省 长 作 重 要 讲 话 全 省 农 业 产 业 化 工 作 会 议 现 场 月 日, 省 政 府 在 长 春 召 开 了 全 省 农 业 产 业 化 工 作 会 议, 深 入 研 究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发 展 面 临 的 新 情 况 新 问 题, 全 面 部 署 应 对 新 挑 战 夺 取 新 跨 越 的

More information

a b 11 16b a 106

a b 11 16b a 106 105 1 1 1984.10 244-252 251-252 2 3 4 5 6 7 2 2000.5.19-20 3 1967 7 17a 4 1967 15 13 5 1986 48 62 6 1967 2 24b 11 16b 7 1967 4 12a 106 8 9 10 11 12 13 14 8 1981 11 12-13 9 1967 14 17b-18a 10 1988.2 27

More information

146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最 佳 論 文 Best Essays 象 相 符, 則 該 假 設 就 成 為 理 論, 而 這 理 論 很 可 能 完 美 地 解 構 了 該 自 然 現 象 2 自 然 哲 學 不 太 符 合 上 述 的 原 則,

146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最 佳 論 文 Best Essays 象 相 符, 則 該 假 設 就 成 為 理 論, 而 這 理 論 很 可 能 完 美 地 解 構 了 該 自 然 現 象 2 自 然 哲 學 不 太 符 合 上 述 的 原 則, 牛 頓 與 李 約 瑟 的 對 話 王 文 杰 聯 合 書 院 法 律 一 引 言 如 果 以 李 約 瑟 為 中 國 傳 統 自 然 哲 學 ( 下 文 將 簡 稱 為 自 然 哲 學 ) 的 代 表, 牛 頓 為 現 代 科 學 的 代 表, 兩 者 相 遇 會 引 起 甚 麼 討 論? 本 文 將 會 探 討 兩 者 兼 容 和 相 沖 之 處 現 代 人 普 遍 接 受 現 代 科 學, 原

More information

A A B 1

A A B 1 1 9 21 28 35 41 45 51 66 71 81 93 112 118 125 133 140 147 159 163 171 178 1 A A B 1 B B B C D D E D E 2 F 3 F F G 4 H H I J J 5 K K L I 6 M M I N + + O 1940 O O P 1940 7 Q Q 8 9 1 2 3 4 10 5 6 7 11 76

More information

g ch diào qiu chì j q an zh nèn qú) yù méi xiéhòu dí dàn còu cuò guì k i hé fù pi o xi hu ng z n c z j n hóng s u gu jìyú 213 zhí qi o ji o háng su n ní c

More information

píng liú zú

píng liú zú píng liú zú l láng nèn bó ch yán y n tuò x chèn r cu n ch n cù ruò zhì qù zuì m ng yíng j n bì yìn j yì héng cù ji n b n sh ng qi n lì quó k xì q n qiáo s ng z n nà p i k i y yíng gài huò ch

More information

穨yinmen.PDF

穨yinmen.PDF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Health and Beauty Women and War -- Confronting Cannons with Naked Women in Ming-Ching China 199961112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June 11-12, 1999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吉林农业1.FIT)

吉林农业1.FIT) 吉 林 农 业 卷 首 语 PREFACE 紧 扣 时 代 发 展 脉 搏 大 力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松 原 市 农 业 委 员 会 主 任 高 克 2010 年 是 松 原 市 完 成 十 一 五 规 划 的 最 后 一 年, 也 是 转 变 农 业 发 展 方 式, 大 力 发 展 现 代 农 业 的 关 键 一 年 为 了 实 现 全 市 农 业 和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目 标,

More information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1 期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1 期 合肥民商 2013 年第 11 期 KAN SHOU YU 刊 首 语 让 改 革 旗 帜 在 中 国 道 路 上 飘 扬 1978 年 以 来, 每 一 次 三 中 全 会 都 是 一 座 改 革 的 历 史 航 标 在 万 众 瞩 目 与 期 盼 中, 党 的 十 八 届 三 中 全 会 胜 利 闭 幕 了 中 国 的 改 革 站 在 了 新 的 历 史 起 点 上 全 面 深 化 改 革 的

More information

1926 qu jué kuì k bì kùn gòu luò yè f ng lián qi n p ng huáng chúyáo jù jú jí nóng n ti n qi nqu n rú Su yì zhóng pín z u xiè y n jì chuò, hùn f u ji tí léi, j n y nlòu q nq n gu q n ruò li

More information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1 * 1995 1 3 1994 200 2 2 国 国 国 1979 1987 201 1. 3 2. 4 3. 5 4. 6 5. 7 3 15 586 1975-1981 4 19 704 5 24 833 6 80 2607 7 42 1481 202 6. 8 7. 儁 9 8. 効 10 9. 11 10. 12 11. 13 12. 8 58 1878 9 71 2311 60 2273

More information

<B7E2C3E6313530332E6169>

<B7E2C3E6313530332E6169> 全 国 政 协 副 主 席 民 建 中 央 常 务 副 主 席 马 培 华 到 民 建 普 陀 区 委 调 研 区 政 协 围 绕 学 校 体 育 场 地 向 社 区 开 放 召 开 议 政 性 主 席 会 议 区 政 协 开 展 重 点 课 题 调 研 2015 / 3 总 第 21 期 为 更 好 地 发 挥 人 民 政 协 作 为 协 商 民 主 重 要 渠 道 和 专 门 协 商 机 构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24) * GDP 2.45% 1.53% 1 1 1860 1860 1895 1895 * (225) 1. 2. 3. 4. 5. 6. 1. 2. 3. 4. 1. 2. 3. 4. (226) 1. 2. 3. 4. 5. 6. 7. 1980 137 1860 1990 1860 1997 1 1 1920 1920 (227) 1. (1) (2) (3) 1984 406 1905

More information

Stock Transfer Service Inc. Page No. 1 CENTURY PEAK METALS HOLDINGS CORPORATION (CPM) List of Top 100 Stockholders As of 12/31/2015 Rank Sth. No. Name

Stock Transfer Service Inc. Page No. 1 CENTURY PEAK METALS HOLDINGS CORPORATION (CPM) List of Top 100 Stockholders As of 12/31/2015 Rank Sth. No. Name Stock Transfer Service Inc. Page No. 1 CENTURY PEAK METALS HOLDINGS CORPORATION (CPM) List of Top 100 Stockholders As of 12/31/2015 Rank Sth. No. Name Citizenship Holdings Rank ------------------------------------------------------------------------------------------------------------------------

More information

093THU doc

093THU doc ...1...1...2...5... 21...21...35...50... 58...58...69... 78...78...94...108...108...117...129...134....150.....183 Taaffe 1 1 Walter Christaller1933 Central Place Theory 196070 G. W. Skinner 1964-1965

More information

A. 14 A. B. B. C. C. D D A. A B. 7 ~ 10 B. C. D. C. 2. A. D. B. C. 10. D. A. 3. B. 1 C. 2 C D ~ A. B. C.

A. 14 A. B. B. C. C. D D A. A B. 7 ~ 10 B. C. D. C. 2. A. D. B. C. 10. D. A. 3. B. 1 C. 2 C D ~ A. B. C. CIP /. 2004.7 ISBN 7-223 - 01712-0 1.2004 Ⅰ. Ⅱ. Ⅲ. - - - IV. G632.479 2.2004 CIP 2004 049508 3.2004 4.2004 5.2004 6.2004 7.2004 8.2004 9.2004 10.2004 11.2004 12.2004 13.2004 20002004 20 850000 100027 4717

More information

0f3fdf2bb8e55502b65cf5790db2b9fdf793fd84c5ee29b8d80ee7fb09a2cf82.xls

0f3fdf2bb8e55502b65cf5790db2b9fdf793fd84c5ee29b8d80ee7fb09a2cf82.xls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Bodybuilding and Fitness 019 ``The Belt and Road`` Worldwide Bodybuilding and Fitness Championships 10-14.10.019, Xi`an, O F F I C I A L C O N T E S T R E S U L T S Men's Classic

More information

lí yòu qi n j n ng

lí yòu qi n j n ng lí yòu qi n j n ng zhì lú yu n ch nghé liú g p jiá ji n gè liè du zhù g jù yuán cù cì qióng zhu6 juàn p zh n túmí nòu jiong y yùndu láo x n xiá zhì yùn n n gúo jiào zh

More information

hú sh n y jù tuó qièjuàn m n h n t o lì, zh ng yín pàn yuán j bó yí zhì jié nuò w i ruí túmí du wù jì jiàn yuè qi n zh n t ng 21 yi l ni dàidàng y uè xué w i sì xì, g mà zé shè lú xiáng hé k ol

More information

k n z n zhì s i s ng hú gu ku máng shuì k ol o chí Jiàn huàn yàn zh n huí lài ji n m t zuò ji dòu xiá jìn (rì, (yè pí dài, jiá lì j bié hùn

More information

cuàn, jìn dù zhòu zh qú sh zhì jùn y ng xián gu, 748 qíng xiè, kéz shì sù shu ng w w, z n jiào duò, niè chlm wàngliàng, h ng (sh xià qí dié dàimào hu sì áo du 3

More information

ch n jiàn zhàn tuí 1912 d 1917 S chóuchú níngzhì chá kuà jiàng b (bì) (è) (1769-1821) (1732-1799) (sè) (zsu ) Q (xi ) (zhuàn) (chuán) (jiàn) Q (zhì) (sài) Q (zhù) (wù) Q (kài) (ne ) dá b o sì g t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緒論(定稿).doc

Microsoft Word - 緒論(定稿).doc 緒 論 一 研 究 動 機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有 中 國 女 界 之 盧 騷 之 稱 的 金 一 ( 即 金 天 翮, 1873-1947), 1 在 為 上 海 的 女 子 世 界 撰 寫 的 發 刊 詞 中, 曾 有 這 麼 一 段 話 : 女 子 者, 國 民 之 母 也 欲 新 中 國, 必 新 女 子 ; 欲 強 中 國, 必 強 女 子 ; 欲 文 明 中 國,

More information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 增 訂 二 版 ) 目 次 自 序... i 導 論 第 壹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1 一 引 言... 1 二 儒 家 思 想 脈 絡 中 經 典 性 的 三 個 面 向... 8 三 儒 家 的 經 典 性 三 個 面 向 間 之 關 係... 26 四 結 論... 36 第 貳 章 從 中 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iIndexofNHE-03.doc

Microsoft Word - ChiIndexofNHE-03.doc 教 育 曙 光 學 報 中 文 論 文 的 分 析 及 主 題 索 引 胡 飄 賀 國 強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自 一 九 六 一 至 二 零 零 三 的 四 十 三 年 間, 教 育 曙 光 學 報 出 版 四 十 七 期 共 刊 登 七 百 篇 論 文, 本 文 將 其 間 以 中 文 發 表 的 三 百 零 六 篇 論 文 按 關 鍵 字 及 主 題 方 法 編 成 索 引 檢 定 本 索

More information

DOI 10. 19561 /j. cnki. sas. 2017. 05. 139 * D634. 3 A 1008-6099 2017 05-0139 - 14 1 2 3 / / 2014 / 2015 * 1 2 1982 1985 1985 1987 1987 1989 1989 1995 2006 2000 8 2002 2005 2006 7 2010 9 2007 2011 4 3

More information

hu w i qún ji,fú kuàng zè, < > hú sù pí dài huì duì ch zh n ji o d zèn < > hàn jì mò ní è gu y

More information

mò bì j n n i shang qìng yè j n chuò t o jì píx u xi o g n ch q qú q xu n hé w yàng q qi o f dào juéjiàng qi n sh mò y u i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t o

t o j n t o gu n zhì jié nìng jiè zhì l isì jiég o fúxì zhì b n zèng guàn xi o m i j xi n jùn lián j ng zhù cuán cù dí mèi ch n w n nèn yòu yì j qi n xiù mi o ji n qióng wú qiú móu tuó y ny

More information

封面封底.FIT)

封面封底.FIT) 吉 林 农 业 全 省 农 机 购 置 补 贴 工 作 会 议 现 场 3 月 15 日, 全 省 农 机 购 置 补 贴 工 作 会 议 在 长 春 市 召 开 会 议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进 一 步 深 入 贯 彻 全 省 农 村 农 业 工 作 会 议 和 全 国 农 机 化 工 作 会 议 精 神, 认 真 落 实 全 国 农 机 购 置 补 贴 工 作 会 议 的 部 署, 全 面 总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2000 6 139-160 1 1 Ping-tzu Chu, "Tradition Building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in Southern Song China (1160-1220): The Way, the Learning, and the Texts," (Ph.D.,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238-277 140 (1133-1180)

More information

封面封底.FIT)

封面封底.FIT) 吉 林 农 业 封 面 : 东 丰 县 梅 花 鹿 之 乡 P08 全 国 测 土 配 方 施 肥 手 机 信 息 服 务 现 场 会 在 长 春 召 开 9 月 17 日, 东 丰 县 农 民 科 技 教 育 中 心 在 东 丰 县 大 阳 镇 平 安 村 举 办 了 农 村 经 纪 人 阳 光 工 程 培 训 班 图 为 培 训 结 束 后, 参 训 学 员 拿 到 结 业 证 时 和 同 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王健文_0113

Microsoft Word - 王健文_0113 成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號 BIBLID1683-9794(2010.12)39. pp.1~40 2010 年 12 月, 頁 1~40 成 功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整 齊 鄉 俗 與 鬼 神 世 界 的 統 一 : 帝 制 中 國 初 期 的 信 仰 秩 序 王 健 文 摘 要 本 文 嘗 試 從 三 個 不 同 面 向 探 討 帝 制 中 國 初 期 在 信 仰 與 意 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白話中庸.docx

Microsoft Word - 白話中庸.docx 白 話 中 庸 目 錄 簡 介 中 和 是 天 下 的 根 本 君 子 中 庸, 小 人 反 中 庸 最 高 的 道 德 標 準 誰 能 食 而 知 其 味? 隱 惡 揚 善, 執 兩 用 中 聰 明 反 被 聰 明 誤 牢 牢 抓 住 不 要 放 棄 白 刃 可 蹈, 中 庸 難 得 什 麼 是 真 正 的 強? 正 道 直 行, 默 默 無 聞 也 不 後 悔 君 子 之 道 費 而 隱 道 不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DBDCDADBBB4E4A470BEC7AABABA7EBB79ABF7ADB5B1D0BEC7526576697365A1D0B6C0A4EBB6EA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DBDCDADBBB4E4A470BEC7AABABA7EBB79ABF7ADB5B1D0BEC7526576697365A1D0B6C0A4EBB6EA2E646F63> 談 香 港 小 學 的 漢 語 拼 音 教 學 1 黃 月 圓 楊 素 英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李 蒸 上 海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第 一 附 屬 中 學 漢 語 拼 音 教 學 是 普 通 話 教 學 中 的 一 項 關 鍵 任 務 本 文 分 析 討 論 了 香 港 小 學 普 通 話 課 程 中 拼 音 教 學 的 兩 個 基 本 原 則 問 題 : 一 進 行 漢 語 拼 音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甲 部 : 總 論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第 一 章 辛 亥 革 命 研 究 的 整 體 性 桑 兵 廣 州 中 山 大 學 近 代 中 國 研 究 中 心 一 引 言 3,0 0 0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共 和 維 新 : 辛 亥 革 命 百 年 紀 念 論 文 集 4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第 一 章 辛 亥 革 命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BASTYR CENTER FOR NATURAL HEALTH Chinese and Ayurvedic Herbal Dispensary Ayurvedic Herb List

BASTYR CENTER FOR NATURAL HEALTH Chinese and Ayurvedic Herbal Dispensary Ayurvedic Herb List BASTYR CENTER FOR NATURAL HEALTH Chinese and Ayurvedic Herbal Dispensary Ayurvedic Herb List Ayurvedic Herb Name Ayurvedic Herb Name Amalaki $0.15 Tagar/Valerian $0.15 Arjuna $0.15 Talisadi $0.30 Ashoka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 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Hofstede 40 IBM nomothetic 4 approach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2014 年 第 5 期 ( 总 第 225 期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5 2014 General Serial No. 225 真 理 的 语 用 和 限 度 周 建 漳, 王 摇 展 ( 厦 门 大 学 哲 学 系, 福 建 厦 门 361005)

More information

174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符 合 美 的 客 觀 準 則 若 言 美 麗 的 科 學, 是 知 性 靈 魂 中 的 一 株 花 朵, 那 麼 這 四 大 特 點, 正 是 此 花 的 不 同 部 分, 四 者 同 在, 方 令 科 學 展 現 出 最

174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符 合 美 的 客 觀 準 則 若 言 美 麗 的 科 學, 是 知 性 靈 魂 中 的 一 株 花 朵, 那 麼 這 四 大 特 點, 正 是 此 花 的 不 同 部 分, 四 者 同 在, 方 令 科 學 展 現 出 最 科 學 之 花 論 科 學 之 美 莊 家 樂 新 亞 書 院 數 學 一 引 言 漫 天 星 辰 俯 瞰 人 間 唏 噓, 瀑 布 飛 流 疑 是 銀 河 直 下 萬 諸 景 象 出 於 自 然, 世 人 窮 盡 心 思, 歌 頌 這 些 景 象 之 美 然 而, 甚 麼 是 美? 萬 般 景 象, 予 人 之 感 皆 是 感 觀 的 美 科 學, 一 門 探 究 世 間 景 象 規 律 分 析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nomothetic approach HouseWright [3]

More information

Craig Calhoun, Chris Rojek and Bryan Turner Calhoun and Land, 1989. ć Bell, Daniel (1973) 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Bauman, Zygmunt (1991) The Holocaust

More information

穨jender.PDF

穨jender.PDF 1 2 + 1 ( 2000 6 29-7 1 ) 70.2(1999): 439-481 Jen-der Lee, Wet Nurs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Nan N 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1(Leiden: Brill, 2000): 1-39. 2 23(1999): 123-156

More information

穨attitudes

穨attitudes NSC87-2411-001-036 NSC88-2411-H-001-025 NSC89-2411-H-001-034 1999929 2000514 20008 1937) 69-74 1978 20 1979 100-101 1982 121-126 1983 60 1983 68-6989 1984 33-55 1984 37 1986 5764-77 1988 3647-48 1989 118-119

More information

lu yàng tuò guan gui zh ng fèn wù wèi qiao jú tá l o jiàn f i è yí yì qu n sì xuè , chéng y o xi o z pìn,, 1957 7 hàn 37 38 y u p ti o bèi t n tài kù sè b n zen you y n pí chè qiàn 17 dí jué

More information

2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2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老 干 部 工 作 要 为 党 的 事 业 增 添 正 能 量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1 2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3 4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SHI SHI DONG TAI 时 事 态 2014.6 QINGDAOLAOGANBUZHIYOU

More information

872412H156001

872412H156001 The Pacification of Plagues Ritual as Performed in Donggang--An analysis of Cults to the Lords on Taiwan, Dean, Kenneth 1988 Taoism and Popuilar Religion on Southeast China: History and Revival, Dissertation,

More information

湘 粤 跨 界 水 环 境保护合作座谈会召开 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张银桥 湖南省环保厅 国土资源厅 水利厅 湖南郴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 湘粤跨省界河流主要为发源于郴州临武的武水 河 它是广东省韶关市内重要河流北江上游的一级支 流 近年来 湘粤两省就跨省界河流水环境保护达成 多项共识 通过一系列举措

湘 粤 跨 界 水 环 境保护合作座谈会召开 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张银桥 湖南省环保厅 国土资源厅 水利厅 湖南郴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 湘粤跨省界河流主要为发源于郴州临武的武水 河 它是广东省韶关市内重要河流北江上游的一级支 流 近年来 湘粤两省就跨省界河流水环境保护达成 多项共识 通过一系列举措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OF HUNAN 信 息 4 215 3 月 26 日,215 澳 门 国 际 环 保 展 开 幕 主 办 : 湖 南 省 环 境 保 护 厅 出 版 : 湖 南 省 环 境 保 护 宣 传 教 育 中 心 湘 粤 跨 界 水 环 境保护合作座谈会召开 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张银桥 湖南省环保厅 国土资源厅 水利厅 湖南郴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出席座谈 湘粤跨省界河流主要为发源于郴州临武的武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82導師輔導知能研習會議資料(彙整).doc

Microsoft Word - 982導師輔導知能研習會議資料(彙整).doc 目 錄 頁 次 壹 活 動 計 畫 表 1. 貳 學 生 事 務 工 作 報 告 軍 訓 室 2. 生 活 輔 導 組 4. 服 務 學 習 中 心 6. 住 宿 服 務 組 8. 國 際 學 生 服 務 組 12. 體 育 室 14. 課 外 活 動 指 導 組 16. 衛 生 保 健 組 18. 進 修 部 學 務 組 19. 諮 商 輔 導 中 心 21. 參 專 題 講 座 專 題 演 講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书 作 名 : 者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版权所有 : 烨子工作室 类 别 : 中国传世情爱小说 出版时间 :2005 年 10 月 字 书 数 :150 千字 号 :ISBN /B 0030

书 作 名 : 者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版权所有 : 烨子工作室 类 别 : 中国传世情爱小说 出版时间 :2005 年 10 月 字 书 数 :150 千字 号 :ISBN /B 0030 编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书 作 名 : 者 : 出版社 : 中国电影出版社 版权所有 : 烨子工作室 类 别 : 中国传世情爱小说 出版时间 :2005 年 10 月 字 书 数 :150 千字 号 :ISBN 7-106-02353-1/B 0030 内容提要 niè chài ni n g guài, chì hé chúráo jìn yù léi xiè k i l l j f gu chì

More information

táowù wèn hù

táowù wèn hù táowù wèn hù p 1 cuóé ch dú lì yù què i c nc ráng chí qú yè x yí shèn fàn fùfù wù duó fù chóuchú y kuò qiú kuí j ng sào tu n y z n áo páo xù zhù y ny n dàn yú zu n qián su sì gu gu q qi ng pú n n zuò

More information

44(1) (1) (4) (4) 63-88TSSCI Liu, W. Y., & Teele S. (2009). A study on the intelligence profile

44(1) (1) (4) (4) 63-88TSSCI Liu, W. Y., & Teele S. (2009). A study on the intelligence profile 03-8632639 E-mail weiyu@mail.ndhu.edu.tw //1997/8~2000/7 / 2008 8 () 1992 8 1. 2. 3. 4. Wei-Yu Liu 2001.8~2008.7 * SCI EI SSCI A&HCI A 2016 11(1) 1-11 Liu, W. Y. (2015). The Study of Writing Reflective

More information

1!!!!!!!!!!!!!!!!!!!!!!!!!!!!!!!!!!!!!!!!!!!!!!!!!!!!!!!!!!!!!!!!!!!!!!!!!!!!!!!!!!!!!!!!!!!!!!!!!!!!!!!!!!!!!!!!!!!!!!!!!!!!!!!!!!!!!!!!!!!!!!!!!!!!!!!!!!!!!!!!!!!!!!!!!!!!!!!!!!!!!!!!!!!!!!!!!!!!!!!!!!!!!!!!!!!!!!!!!!!!!!!!!!!!!!!!!!!!!!!!!!!!!!!!!!!!!!!!!!!!!!!!!!!!!!!!!!!!!!!!!!!!!!!!!!!!!!!!!!!!!!!!!!!!!!!!!!!!!!!!!!!!!!!!!!!!!!!!!!!!!!!!!!!!!!!!!!!!!!!!!!!!!!!!!!!!!!!!!!!!!!!!!!!!!!!!!!!!!!!!!!!!!!!!!!!!!!!!!!!!!!!!!!!!!!!!!!!!!!!!!!!!!!!!!!!!!!!!!!!!!!!!!!!!!!!!!!!!!!!!!!!!!!!!!!!!!!!!!!!!!!!!!!!!!!!!!!!!!!!!!!!!!!!!!!!!!!!!!!!!!!!!!!!!!!!!!!!!!!!!!!!!!!!!!!!!!!!!!!!!!!!!!!!!!!!!!!!!!!!!!!!!!!!!!!!!!!!!!!!!!!!!!!!!!!!!!!!!!!!!!!!!!!!!!!!!!!!!!!!!!!!!!!!!!!!!!!!!!!!!!!!!!!!!!!!!!!!!!!!!!!!!!!!!!!!!!!!!!!!!!!!!!!!!!!!!!!!!!!!!!!!!!!!!!!!!!!!!!!!!!!!!!!!!!!!!!!!!!!!!!!!!!!!!!!!!!!!!!!!!!!!!!!!!!!!!!!!!!!!!!!!!!!!!!!!!!!!!!!!!!!!!!!!!

More information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六 十 八 期 一 前 言 過 去 的 二 十 世 紀, 人 類 社 會 人 口 暴 增, 前 所 未 見 特 別 是 二 十 世 紀 後 葉, 發 展 中 國 家 的 人 口 爆 發 問 題 尤 為 顯 著 怎 樣 控 制 出 生 率, 成 了 關 係 到 國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六 十 八 期 一 前 言 過 去 的 二 十 世 紀, 人 類 社 會 人 口 暴 增, 前 所 未 見 特 別 是 二 十 世 紀 後 葉, 發 展 中 國 家 的 人 口 爆 發 問 題 尤 為 顯 著 怎 樣 控 制 出 生 率, 成 了 關 係 到 國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68 期 ( 民 國 99 年 6 月 ),97-142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計 劃 生 育 的 開 端 * 1950-1960 年 代 的 上 海 ** 小 濱 正 子 摘 要 中 國 為 了 控 制 人 口 成 長, 於 1979 年 推 出 一 胎 化 政 策, 但 在 此 之 前 即 有 出 生 率 急 速 下

More information

現代學術之建立 陳平 998 7-3-3592-6 美學十五講 淩繼堯 美學 23 7-3-643-4 論集 徐複觀 書店出版社 的方位 陳寶生 宣傳 敦煌文藝出版社 論集續篇 徐複觀 書店出版社 莊子哲學 王博 道家 7-3-666-3 的天方學 沙宗平 伊斯蘭教 7-3-6844- 周易 經傳十

現代學術之建立 陳平 998 7-3-3592-6 美學十五講 淩繼堯 美學 23 7-3-643-4 論集 徐複觀 書店出版社 的方位 陳寶生 宣傳 敦煌文藝出版社 論集續篇 徐複觀 書店出版社 莊子哲學 王博 道家 7-3-666-3 的天方學 沙宗平 伊斯蘭教 7-3-6844- 周易 經傳十 東西方比較研究 範明生, 陳超南 物流發展報告 物流與採購聯合會 物流發展報告 物流與採購聯合會 物流發展報告 丁俊發 唯物史觀與歷史科學 地理學 社會科學院出版 23 23 物流 研究報告 2 物資出版社 22 7-547-88-5 物流 物資出版社 7-547-22-3 龐卓恒 歷史唯物主義 高等教育出版社 7-4-4333-X 周尚意, 孔翔, 朱竑 地理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7-4-446-

More information

<B3ACBDDD>

<B3ACBDDD> 0 岚 卷 第 二 编 第 二 编 岚 卷 121 日 照 122 第 二 编 安东卫城池图 丁士价 1676 1727 字介臣 号龙溪 丁景次子 日照丁氏 十支 六世 日照市岚区后村镇丁家皋陆人 康熙五十六年 1717 丁酉科举人 与同邑秦 yi 尹纯儒为同科举人 拣选 知县 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 遂弃举子业 居家课子训侄 以故四弟士 可考中甲辰科举人 诸子孙皆累试前茅 丁士价教育子弟兢兢业业 读

More information

A B A B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X Y

A B A B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X Y * / 1. 1 + + + 1 NPL + V + + NP A 1 B 5 2 6 3 7 4 8 * 1 2009. 10 557 24 2010 4 1996 2001 2001 2005 2006 2006 A B A B 2003 64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11 12 1. 2 1 + +

More information

mó j

mó j mó j língy xì qi n n i, f lánl ji lù ruì xi n nìng shu ng hóng p ng jìn zhuó, miù sh n j zhuàn qì yí qí è qù, qi n l xièdú 10Zc fèn j, ji n r, xu n nú, s ng qí dèng zh ng mò jiù huàn lí l cù

More information

“ÆƱj

“ÆƱj 2004 3 293 330 1 2 3 1 1 9 7 6 [1815] 48 821 2 1973 2 408 3 1974 8 2519-293- 4 (398-445) 5 6 4 1974 6 1984-1985 5 7 2 273 1 971 3 8 25 ( 583-666 ) 6 1973 6 72 1661-294- 7 8 7 1 984 3 1 003 2 7 31-732 1

More information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 1 90 199290 (1993) (1999) 2002 2 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00Ruth Rogaski,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More information

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 - 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 - 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 - 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 - 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DOI 0. 796 /j. cnki. 00-509. 06. 04. 0 5 9 9 9 9 8 K95. 4 A 00-509 06 04-009 - 5 4ZDB04 004 67 9 996 04 956 988 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 - 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 - Century

More information

* CUSUM EWMA PCA TS79 A DOI /j. issn X Incipient Fault Detection in Papermaking Wa

* CUSUM EWMA PCA TS79 A DOI /j. issn X Incipient Fault Detection in Papermaking Wa 2 *. 20037 2. 50640 CUSUM EWMA PCA TS79 A DOI 0. 980 /j. issn. 0254-508X. 207. 08. 004 Incipient Fault Detection in Papermaking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WANG Ling-song MA Pu-fan YE Feng-ying XIONG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Fufang Danshen Injection fu fang dan shen zhu she ye,,,, ( 1974),,,,,,, ;,,,,,,,,,,,,,,,,,,,,,,,, 2, 1 1, 10 1, 1 2 ; 4 5% 500, 1 5 % 20, Huazheng Huisheng Boluses hua zheng hui sheng dan,,,,, 180, 120,

More information

1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985 1995 2005 2015 2025 15 33.5% 31.5% 28.1% 25.9% 24.1% 59 79 8.9% 9.5% 10.4% 12.4% 15.1% 0.9% 1.1% 1.3% 1.7% 2.0% 23.8 25.7 28.1 30.4 32.8 100+ 95-99 90-94 85-89 80-84

More information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 2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 2 I ( 60 ) (30 )( 3 1. A. (y n) (di n) B. (p o) C. D. n) (xi o) 2. 1 A. B. C. D. 3. A. B. C. D. 4. A. B. C. D. 5. A. B. C. : 2 D. 6. A. B. C. D. 7. A. 3 B. C. D. 8. [ ] : ( 89 ) A. 4 B. C. D. 5 9. A. B.

More information

Jordan Lin - Untitled - Good Version - Fat - Normal

Jordan Lin - Untitled - Good Version - Fat - Normal 不要离开 Don't Leave Me Jordan Lin 6 Soprano Vocal Alto Vocal Tenor Vocal Bass Vocal Piano 就要到 yao 了 对 dui bu 不 qi 起 = 120 () 11 姗姗 shan shan 来 lai 迟 但 chi dan 已 经 jing 等 ng 终究还 hai 许 xu 赶 gan 15 久 了 到 了 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淡 江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二 十 九 期 壹 緒 論 聊 齋 誌 異 中 涉 及 人 神 仙 的 婚 戀 故 事, 約 有 十 六 篇 (1) 十 六 篇 中, 有 關 於 性 幻 想 將 愛 慾 投 射 在 異 類 女 子 身 上 之 篇, 如 嫦 娥 ( 卷 八 ) 和 霍 女 ( 卷 八 ) 亦 有 以 神 婚 補 償 生 活 上 欠 缺 之 作 如 羅 剎 海 市 ( 卷 四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More information

西方心理輔導理論與實踐的臺灣本土化研究

西方心理輔導理論與實踐的臺灣本土化研究 2005.11.1812.17 20 80 19982004 2004 Triandis, 1995 Hsu, 1985 Yang, 1992 Ho, 1993; Hwang, 1997 Yeh,1997;, 1992 1996 2002 Moghaddam,1993; Sinha & Tripathi,1994 Yang, 1981; Yang, 1988 1 1996 2003 2003 2000

More information

穨_1_.PDF

穨_1_.PDF d:\taoism\medicine\sick2.doc (2000.10.24) NSC87-2411-001-036 NSC88-2411-H-001-025 NSC89-2411-H-001-034 2000928 20001010 20001025 1963 260-261Rolf A. Stein, "Un exemple de relations entre taoïsme et shamanism

More information

Curriculum.doc

Curriculum.doc ( 1996) 1998107-9 21 ) (Print1993) Gay (1991) Print (1993) 1.1) ( 1982 17)... ( )... (1985) (1985) 1991... ( 1991 22) ( 1996 93) ( 1996 93) (1991) (1996) 1996 (1996) (1982) 1.2) ( 1982 17) (1984) (1986)

More information

dáo xíng zh n guà cáo guà chún shu wéi liào sh i < > t6u zhuanglian tiàn yáo què shù yín bèi xi o yuán w suì s6ng z n bì t ng hú yu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