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天授品云 吾於過去求法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天授品云 吾於過去求法"

Transcription

1 妙法蓮華經玄贊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4, No No [cf. Nos. 262, 1724]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蓋聞 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 靈樞擅妙應群品以揚筌 振融山而秀大千 騰委 海而津八萬 靉慈雲而廣庇 驟法雨以遐清 滋兩木之分華潤三草之殊茂 然以幼商 倦於綿險始循誘於化城 稚子翫於羬軒竟照晉於犪駕 由是 摧十軍之聖后解髻上之 明珠 建八諦之醫王授掌中之妙藥 藻掞眾筌之表 軼百宗之外 籠七地而孤榮九 分 冠五乘而獨頴千古 大矣哉揚一實而包總太虛 振兩權而遺羅萬象豈可以溟輸類 其深旨妙高方其峻躅者乎 首稱妙法蓮華經者 藻宏綱之極唱 旌一部之都名 序品第一者鏡義類之鴻標 顯異筌之別目 法含持軌 綰群祥以稱妙 華兼秀發 總眾美而彰蓮 體 業俱陳法 喻雙舉 半 滿之途已曉取捨之路方著 經者為常為法 是攝是貫 常則道軌百王 法乃德摸千葉 攝則集斯妙理 貫又御彼庸生庶令畢離苦津終登覺岸 序者由也始 也 陳教起之因由作法興之漸始 品者類也別也 區玄旨而異類 派幽筌而彙別第者 次也居也 一者極也首也 經有二十八類條貫真宗 此品次居極首故名第一 經 如是我聞 贊曰 初釋經文略以六門料簡 一敘經起之意 二明經之宗旨 三解經品得名 四顯經品廢立 五彰品之次第 六釋經之本文 第一敘經起意者 略由五義 一為酬 因請 二為破疑執 三為彰記行 四為利今後 五為顯時機 酬因請中有二 一酬因 二酬請 初酬因有六 一酬行因 二酬願因 三酬求因 四酬持因 五酬相因 六 酬說因 佛果不可虛成必由業行方得 行不孤起必願資生 行願雖復自興無緣不能獨 會 雖逢緣以求重非率爾而果成 要由持學始能得果 得果既圓將陳應物 表經宗之 深妙先現大相之因 大相既彰理須敷唱 故標佛本出世為一大事故也 由此酬因具斯 六義 酬行因者 方便品中准論釋經八甚深云 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盡行諸佛 無量道法 勇猛精進名稱普聞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難解法者如來能知 隨宜所說意 趣難解 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 八甚深者 一受持讀誦甚深 二修行 三果行 四增長功德心 五快妙事心 六無上七入 八不共聲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 經唯 有六無第六第八 至下當知 諸佛道法既盡行之 具行一乘種智之因方得佛果 故今 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行 P. 1

2 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天授品云 吾於過去求法華經無有懈倦 於多劫中常作國王 求大菩 提 曾不退轉 擊鼓宣令四方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 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 若不違 我當為宣說 王聞仙人言歡喜踊躍 即隨仙人供給所須 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 奉事仙人 經於千歲 為求法故令無所乏 爾時王者今我身是 時仙人者今提婆達 多是 以佛過去願行雖成必由緣會恒重此經 於善友所專事求之 故今宣說令生求重 酬持因者 前八甚深中 第一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名受持讀誦甚深 初依 菩薩供五恒佛 第二依菩薩供六恒佛 第三依菩薩供七恒佛 第四依菩薩供八恒佛 值多善友長時受持 又釋迦如來過去自為常不輕菩薩 於威音王佛滅後行不輕行 臨 終之時聞虛空中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 悉能受持 即得如上六根清淨 更增壽命二 百萬億那由他歲 廣說此經 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常持此經以是因緣 又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 亦於此諸佛法中受持此經 常獲如上六根清淨 其常 不輕即我身是 故為往時常持此經今者說之勸常受持 酬相因者 既成佛已將說此經 先為菩薩說無量義經 次入無量義處三昧 天雨 四華地振六種 四眾瞻仰八部歡喜 放豪光以遠矚眾見此已疑生 彌勒發問文殊告言 如我惟忖 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 我於過去曾見此 瑞 放斯光已即說大法 乃至廣說 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三世諸佛將說 此經必先有此種種大相 不同餘經 餘經無此初大相故 相既非常故須說此 即將說 此經先現大相 先現大相者為說此經故也 酬說因者 下云諸佛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乃至廣說 無聲聞弟子但 教化菩薩 究竟令得一切種智 故三世諸佛成道究竟必說一乘 皆是因中方便趣求 修學雖滿未曾演說 今時機會不可虛然 故趣宿因說斯妙法 上來義類經文甚多 恐 厭繁廣故略指述 後酬請者 如經中說 菩薩初生即行七步 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四顧觀視作師子 吼 而說偈言 我生胎分盡 是最末後身 我已得解脫 當復度眾生 作是誓已身漸 長大 遊出四門見老 病 死 及沙門相 既問識已欲捨親屬求無上果 中夜觀察見 諸伎人后妃婇女 狀如臭屍深可厭患 即命車匿令被楗低 諸天捧足夜半出城 行十 四由旬 到跋伽婆仙人所住林中 以刀剃髮 持妙寶服貿鹿皮衣 遣車匿歸報父王已 於熙連河側六師外道所 為降伏彼六年苦行 懃苦過彼 日食麻麥 厭其非道遂食 乳糜 受吉祥草詣菩提樹坐金剛座 以智慧力降伏魔軍 證大菩提永出三界 是時三 千大千世界主及餘天等 來詣佛所請轉法輪 化佛讚揚勸且權說 時機未熟且說方便 未說實法 今既合宜鶖子等請說乘權實之境 文殊等請說乘安樂之行 彌勒等請說身 P. 2

3 真應之果 故下經云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常思惟是事 乃至尋念過 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梵音慰喻我 善 哉釋迦文 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由是方便且說三乘 今機宜熟 鶖子等請演暢真 宗顯斯一實 故下經云 汝已慇懃三請 吾今豈得不說 安樂行品中 文殊發請 世 尊廣說四安樂行 壽量品中亦復如是 彌勒三請 佛言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三 遍勸信 方說身之真應 故為酬請說是法華 破疑執中有二 一破疑二破執 破疑者 佛自成道唯記菩薩當得菩提 不說聲聞 有得佛果 聲聞等疑永不作佛 故舍利弗深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乃至廣說 而 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 斷諸疑悔 諸小菩薩昔聞大乘 亦疑菩薩獨得菩提聲聞無 分 或不定性諸小菩薩 疑佛菩提已亦無分 由是三乘俱有疑網 由此經云 聲聞若 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又云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 除斷令盡無有餘 又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此中破疑亦 兼破悔 昔悔修小不得作佛 今聞得作悔所以除 知小乃為大之因故 疑通三乘悔唯 小有 以寬攝狹 但說破疑不說除悔 至後卷中當釋差別 故為破疑說斯妙法 後破執者 聲聞有二 一決定種姓 得聲聞果定入無餘身灰智滅 故諸經云 餘 人善根涅槃時盡 菩薩善根不爾 二退已還發大菩提心 初是定姓後不定姓 然瑜伽 及法華論說聲聞有四 一決定種姓 亦名趣寂 二增上慢 此是凡夫得第四禪謂阿羅 漢三退已還發大菩提心 亦名不定種姓 且法華會得記 聲聞名退菩提心 舍利弗等 皆是此類 故經自云告舍利弗 我昔教汝志願佛道 汝今悉忘 而便自謂已得滅度 優婆塞經說 舍利弗修大乘道 經六十劫因施眼故 大行難成退求小果 鶖子亦言 世世已曾從佛受化 化城喻品說十六王子所教化眾生過去結緣之始 由是故名退菩提 心 非不定姓皆是退類 亦有昔日未求於大 今者但從小果趣大不定姓故 四者應化 應化非真 攝大乘說 諸大菩薩及佛等化示為聲聞 引實聲聞向大乘故 富樓那等 即其類也 法華論云 此中唯為二聲聞記 謂退心 應化 其趣寂者及增上慢 佛不 與記根未熟故 菩薩與記 雖復總言汝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論言與記令發心故 退菩 提心正當根熟 為說一乘正破其執 應化非真無執可破 示相可爾 其增上慢既是異 生根現未熟 故佛不與記 菩薩與記者 即常不輕為具因記令信有佛姓 復漸發心脩 大行故 其趣寂者 既無大乘姓 何得論其熟與不熟 應言趣寂由無大姓 根不熟故 佛不與記 菩薩與記具理姓因 漸令信大不愚法故 非根未熟後可當熟 故非菩薩與 記令發趣大乘心 言當作佛 菩薩願心方便化之令生信意 如般若經我皆令入無餘涅 槃非皆入盡 菩薩記於趣寂亦爾 若許趣寂同增上慢 不但不得名為趣寂 甚違諸教 義不相叶 由趣寂者與增上慢合一處說 翻譯之主同言根未熟令其發心 正義應言趣 寂根未熟故不與記 菩薩與記令發信解大乘心故 增上慢者根未熟故佛不與記 菩薩 與記令發趣向大乘心故 若趣寂者後亦作佛 違涅槃等處處教文 P. 3

4 菩薩亦二 一者頓悟二者漸悟 漸悟有二義 一者若從得二乘果發心向大名為漸 悟 由生數小或全無故 若從二凡而歸於大即頓悟攝 未曾悟證二乘果故 生數猶多 不名漸悟 故涅槃經但說聖人八萬劫等 不說異生迴心劫數 二者但從曾發二心曾修 二行 來歸大者皆名漸悟 具彼姓故修彼行故 聞思悟解亦名為悟 何必證悟 況復 亦有生數小者 謂已定生即此生時及一坐順決擇分等 經據劫定但說聖人 何妨異生 有生數小者 此經所說一乘之理 論雖言為二聲聞說謂退心 應化 法華一會正唯為 退菩提心說 兼亦為應化 滿慈子等亦在會故 若准攝論合以十義說於一乘 義兼為 三理亦無失 決定種姓不愚法故 不定種姓迴求大故 其應化者為化記故 雖亦可為 二菩薩說 正宗唯為漸悟者說 故下經云 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義兼頓悟於理未 爽 攝論十義解一乘云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 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 所引攝一 類即退菩提心聲聞 及任持所餘即漸悟菩薩退菩提心聲聞 執著小果自謂究竟故 舍 利弗言我悉除邪見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得至於滅度 迦葉亦言佛令我等出於三界 得涅槃證 於菩薩法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此皆昔時執著小意 即攝論云 三種練磨心 斷除四處障緣法義為境 四處者一二乘作意 二諸疑離疑 三於所聞思法中言我能 然餘不能爾 四於骨瑣乃至菩提執著分別 二乘作意者 執二果為極故 為斷此執而 說此經 漸悟菩薩執佛菩提於己無分 欲生退敗還住二乘 為任持此而不令退 又復 頓悟諸小菩薩 執唯已依大乘修行可得成佛 已住聲聞不得作佛 今破此執顯二乘非 極 住二乘者亦得作佛 故說是經 由此攝論斷四處言一二乘作意 二言我能然餘不 能爾 即此二種諸疑離疑即是前也 彰記行中有二 一彰記二彰行 初彰記者 佛自成道未為聲聞授菩提記 今為授 記故說是經 故下經云 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 說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又迦葉言 又今我等年已朽邁 於佛教化 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不生一念好樂之心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 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記 心皆歡喜得未曾有 又云或說修多羅 伽陀 及本事 本生 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 并祇夜 優婆提舍經 唯為聲聞說此九部 不說授記 方廣 自說 故此以前未為授記 今為授記故說是經 後彰行者 今說菩薩一乘之行 一乘正是菩薩行 故下經云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 利根 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 又云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 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 又云舍利弗 諸佛如來 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故 要由修福 慧照有 空 尋教詮究玄理真解起悟一乘 又且一乘有因有果 因即 七地四菩薩行 下隨所應並皆具配 果即佛位菩提 涅槃 在三身中此皆攝盡 又三 周說一乘 明一乘境 安樂行品等明一乘行 壽量品等明一乘果 明境欲發聲聞心 明行令修菩薩行 因此方期佛果功德 故為彰菩薩行說是法華經 P. 4

5 利今後中有二 一利今二利後 初利今者 法華一會所有凡聖 宜聞法華而得益 故 此有二類一果記利二現證利 果記利者 即為三機世尊三周說一乘義 會二破二 以利益今 方便品下至譬喻品鶖子得記八部喜讚已來為第一周 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 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乃至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故舍利弗聞是說已 譬 喻品中深生領解 佛述成已便得授記 其譬喻品中舍利弗請下佛說譬喻 并信解品 藥草喻品 授記品為第二周 譬喻品云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 乃至舍利弗 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大迦葉等聞是說已 信解品中方生領 悟 藥草喻品佛重述成 授記品中佛便為大迦葉 須菩提 摩訶迦旃延 大目犍連四 人授記 其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授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為第三周 化城喻品初說大 通智勝佛事令其憶念 復云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乃至但是如來方便之力 於一 佛乘分別說三 富樓那等聞是說已 於五百弟子授記品中深生領解 佛述成已便為五 百弟子及學無學人授記 即是利今聲聞眾也 經出六處示現授記 一者別記 舍利弗 及四大聲聞眾所知識 名號不同故與別記 二者同記 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 同 一名故俱時與記 三者後記 學 無學等非眾所知識 共同一號就下根中後時與記四 無怨記 示現如來無怨惡故 與提婆達多記 五通行記 顯示女人 在家出家修菩薩 行皆證佛果故與比丘尼 及天女記 此上五記說今時益皆如來記 六具因記 常不輕 菩薩禮拜讚歎言 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 示現眾生皆有佛性故 此之一種菩薩與記 說往時益 初三及第五利聞法華記 餘之二種非由聞此記 然前五記並名利今 即 果記利也 然諸聲聞授記以後 受變易生 相狀體義至後當知 現證利者 復有多種 如提婆達多品雖龍宮涌出龍女道成皆由法華 非靈山會益 略而不說 唯有龍女成道演說法時娑婆世界菩薩 聲聞 八龍 天部 人與非人皆遙 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 心大歡喜悉遙敬禮 無量眾生聞法悟解得不退轉 無量眾生得受道記 無垢世界六返震動 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 三千眾生發菩 提心而得受記 合四位益 分別功德品有十一位得證 一位發心 佛說是如來壽量長 遠時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 千億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 復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辨才 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 旋陀羅尼 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轉法輪二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 薩能轉清淨法輪 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 四四天下四生當得 三四天 下三生當得 二四天下二生當得 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說藥王品八萬四千菩 薩 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 說妙音品八萬四千人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四萬二千天 子得無生法忍 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說觀音品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 說陀羅尼品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說妙莊嚴王本事品八萬四千人遠塵 離垢得法眼淨 說普賢勸發品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萬旋陀羅尼 三千大千世界 微塵等菩薩行普賢道 前之五記記當得佛 此二十五類現證因位 並是利今故說法華 P. 5

6 後利後者 散席以後因法華經所獲功德皆是利後 隨喜功德品說第五十人一聞法華經 能隨喜者功德 過於布施四百萬億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金銀七寶 又勝令得阿羅 漢果 若往僧房須臾聽法華經者 生生常乘象馬車乘七寶輦輿及乘天宮 若復分坐令 他聽者 生生常得帝釋坐處梵王坐處 若復勸人往聽法華 生生常與陀羅尼菩薩共生 一處終不瘖瘂 乃至當來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法師功德品說若善男子 善女人受持是 法華經 若讀 若誦 若解說 若書寫 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 千二百耳功德 八百 鼻功德 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 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乃至普賢品云 若有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 是人不復貪著衣服 臥具 飲食 資生 之物 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 是以遺教經言 所應度者皆已度訖 其未度者皆 亦已作得度因緣 故由說此而與未來作大利益 是名利後故說是經 顯時機中有二 一顯時二顯機 初顯時者 諸佛設教略有二種 一頓二漸 頓即 被彼大機 頓從凡夫以求佛果 如勝鬘經所說一乘 一乘是權四乘實故 漸即被彼從 小至大機 如此經中所說一乘 一乘是實二乘權故 此經多被從彼二乘以求佛果 多 是漸教大乘所攝 古有釋言 教有五時 第一時者 佛初成道為提謂等五百賈人但說 三歸五戒十善世間因果教 即提謂等五戒本行經是 未有出世善根器故 第二時者 佛成道竟三七日外 十二年中唯說三乘有行之教 未為說空 即阿含等小乘經是 第 三時者 佛成道竟三十年中 說彼三乘同行空教 即維摩 思益 大品等是 第四時 者 佛成道竟四十年中 說有一乘猶未分明演說佛性常住實相 尚說無常佛果以為真 實 即無量義法華等是 以前未明一乘義故 此中猶未分明演說常住佛性故 第五時 者 謂雙林中說諸眾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 即涅槃經 大悲經等是 乍觀可爾理即不 然 提謂經說五百賈人將受五戒先懺悔彼五逆十惡謗法等罪 得四大本淨五陰本淨六 塵本淨吾我本淨 時提謂等得不起法忍 三百賈人得柔順忍 二百賈人得須陀洹果 四天王等得柔順忍 三百龍王得信忍 自餘天等皆發無上道意 十億天人皆行菩薩十 善 提謂長者滅三界苦得不起法忍 即是初地或第八地 又普曜經第二七日提謂等五 百賈人獻佛麨蜜 佛與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名曰齊成 云何但言第一唯是世間教也 但為此日猶未分明說三乘者同所觀諦 故未名轉法輪 至五比丘時方名轉法輪 次 第二時十二年中唯說有教者 覺愛難云 成道五年說大般若正明實相 又第七年為八 菩薩說般舟三昧經 正明眾生五陰本空 又第九年說鴦掘摩羅三昧經 第十年中說如 來藏經 皆明涅槃佛性深理 又提謂 普曜經並明菩薩行 又與賈人授記成佛 明初 成道已說大乘 又成道竟第二七日說十地經 又大般若云 佛在鹿野轉四諦輪 無量 眾生發聲聞心 無量眾生發獨覺心 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行六波羅蜜 無量菩薩得無生法忍住於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 無量一生補處菩薩一時成佛 云 何乃言第二時唯說三乘有教 是知一雨普潤稟解不同 不可說佛教必有先後 今依古 義且破二時 後餘三時並如古人破 乍 雖可爾理即不然 恐厭文繁且略應止 依今 新經 頓教大乘但唯一時 與一大機不從小起 教被唯一 故漸次大教乃有三時 解 P. 6

7 深密經中佛為勝義生菩薩 依於三性說三無性皆是遍計所執性已 勝義生菩薩深生領 解廣說世間毘濕縛藥雜綵書地熟蘇虛空諸譬喻已世尊讚歎善解所說 勝義生白言 佛 初於一時在波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諦相轉正法輪 雖 是甚奇甚為希有一切世間無能轉者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是諸諍論 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 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以隱密相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甚為希有 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 是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亦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皆無自性 無生 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最為希有 于今 世尊所轉法輪無上 無所容受 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 處所 依此經文 阿含經等為第一時 總密說有不明有者有其何性 大般若等為第二 時 總密說空不明空者亦空何性 華嚴經等為第三時 顯了說有有依 他圓成 亦顯 了說空空所執性 故善戒經等云 有為 無為名為有 我及我所名為空 金光明經亦 說三法輪 謂轉 照 持 轉四諦法 以空照有 非有非空可任持故 涅槃亦言 初 有醫師教人服乳由純服乳國人多死 後有醫師說乳為毒教並令斷 國人並差 後王有 疾問藥所宜 醫更藥方以乳和藥 王瞋問彼汝先所說乳為毒藥 何故今者令和藥服 醫答王言 前為純服國人多死 常純服之故說為毒 恐不能斷總令斷之 案實理者有 病宜服 有病不宜 王今此病宜和藥服正所應可 佛言我法亦復如是 法華亦言我等 內滅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更無餘事 初時教也 我等若聞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都無欣 樂 第二時教也 佛亦如是現希有事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我等今 日得未曾有非先所望而今自得 第三時教也 即同金光明 解深密等三時教也 若以 偏圓機宜漸次 教但三時非一五等 不可難以一雨普潤三草不同教唯有一 其頓悟之 機一果之證 即依此理無三時之教 若機成漸次 大從小生教定有三 應機說故 將 理會教名為一雨 將教就機說三乘法 或三或一 理不相違 此經三周說一乘處 多 被聲聞 先說般若已教其空 破彼有病 彼不愚法既信解已 今說第三時令其歸趣 亦化頓悟因得發心 流通分中證獲無生也 如前所說亦通頓教 是知一雨滋益別故 為顯第三時真實之教故說此經 後顯機者 依涅槃經唯有一機 故彼經云 師子吼者是決定說 一切眾生悉有佛 性 又云眾生亦爾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經亦云 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 乃至廣說 若聲聞若菩薩聞我說法皆成於佛 依此唯有一大乘性 此經既說一乘被彼大乘根性 然性有二 一理性勝鬘所說如來藏是 二行性楞伽所說如來藏是 前皆有之後性或無 談有藏無說皆作佛 依善戒經 地持論中唯說有二 一有種姓二無種姓 彼經論云 性種姓者無始法爾六處殊勝展轉相續 此依行性有種姓也 無種姓人無種性故 雖復 發心懃行精進終不能得無上菩提 但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即無性也 此被有性非被 於無 此依行性以說有無 已下多依行性而說 理性遍有故 依有非無勝劣異故 天 P. 7

8 親攝論亦言 上乘 下乘有差別故 菩薩 聲聞各分三藏 又處處說如來十力中 有 根上 下智力 此即上乘菩薩藏攝 被上根故 依有非無 依異非同 以通就別 此 經又言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 為求緣覺者說應十二因緣法 為求菩薩者說應六波羅 蜜法 此經說一乘 即為求菩薩者說應六波羅蜜法 此經下文妙莊嚴王品八萬四千人 遠塵離垢 亦可言被聲聞傍利益故 有無俱彰大小類別 依同非異以別攝通 涅槃經 言 譬如病人有其三種 一者若遇良醫不遇良醫 決定可差 即菩薩也 二者若遇即 差不遇不差 即二乘也 三者若遇不遇決定不差 即一闡提 此經亦言輪王 釋 梵 是小藥草 聲聞 緣覺是中藥草 大小菩薩名大藥草 隨逆次第亦同涅槃 今此唯被 菩薩性人 先雖是聲聞後作菩薩故 又亦可言被彼聲聞 如前已說 依有非無通別類 異 又大般若善勇猛菩薩言 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為具宣說如來境智 若有情類於聲聞 乘姓決定者 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 於獨覺乘姓決定者 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 得出離 於無上乘姓決定者 聞此法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 生 而於三乘姓不定者 聞此法已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諸論雖說聖亦迴心 今說不受 變易生死以迴心者故 言未入正性離生 此經被彼大乘定性 聲聞定性 及不定性 如前已引 然無被彼獨覺機文 有無雙彰以通從別 又勝鬘經言 譬如大地持四重擔 一大海 二諸山 三草木 四眾生 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 堪能荷負四種重任 謂 離善知識無聞非法眾生 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求聲聞者授聲聞乘 求緣覺者授緣覺 乘 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此被大乘可及聲聞非餘二姓 依有非無通別類異 現 當非 有 楞伽經云佛告大慧有五種種姓證法 一聲聞乘姓 二辟支佛乘姓 三如來乘姓 四不定乘姓 五者無姓謂一闡提 此有二種 一者焚燒一切善根即謗菩薩藏 二者憐 愍一切眾生 作佛盡一切眾生界願 是菩薩也 若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 大慧白言 此二何者常不入涅槃 佛言菩薩常不入涅槃 非焚燒一切善根者 以知諸法本來涅 槃不捨一切諸眾生故 此經被聲聞 及如來乘姓 不定乘姓 及一闡提中大悲菩薩 非獨覺性及斷善者 有 無並說 通 別類異 現斷 畢無 又大莊嚴論云 有五種 姓初四同楞伽 第五有二種 一時邊二畢竟 時邊即暫時 畢竟謂無因 此經被前四 中除獨覺及第五姓 依有及無當成 不成 通 別類異 瑜伽又說有五種姓 前四 同前第五唯一謂無種姓 此經被彼與莊嚴同 若以一乘為宗 唯被有菩薩姓不被唯聲 聞姓 一雨所潤三草各別 可被聲聞 瑜伽等云 無間道能遠塵 解脫道能離垢 證 此勝智名法眼淨 即是見諦預流果等 故知非說一乘之處亦被聲聞 經會既有 故作 此通 為被機宜說是經也 第二明經宗旨 此方先德總判經論有其四宗 一立性宗 雜心等是 立五聚法有 體性故 二破性宗 成實論是 破法有體唯有相故 三破相宗 般若等是 破法相狀 亦成空故 四顯實宗 涅槃 華嚴 法華等是 顯於真實中道義故 此經即是第四宗 也 且古經論宗致極多 舊四阿含及僧祇律大眾部義 三彌帝論上座部義 舍利弗阿 毘曇 梵網六十二見經正量部義 四分律是法藏部義 此等經論復是何宗 然文殊問 P. 8

9 經及宗輪論說小乘有二十部 謂大眾部 一說部 說出世部 雞胤部 多聞部 說假 部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說一切有部 雪轉部 犢子部 法上部 賢胄 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經量部 并大乘二合二十二宗今 依文判教教但有三 若以類准宗宗乃有八 教但三者 一多說有宗 諸阿含等小乘義 是 雖多說有亦不違空 二多說空宗 中 百 十二門 般若等是 雖多說空亦不違 有 三非空有宗 華嚴 深密 法華等是 說有為 無為名之為有 我及我所名為空 故 此等三教如前引文 宗有八者 一我法俱有 犢子部等 二有法無我 薩婆多等 三法無去來 大眾 部等 四現通假實 說假部等 五俗妄真實 說出世部等 六諸法但名 說一部等 七勝義皆空 般若等經 龍樹等說中百論等 八應理圓實 此法華等 無著等說中道 教也 成實論義經部師宗 即當第四現通假實 雖差別義合二十二 據理全差莫過此 八 然華嚴云 如來以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無垢稱經言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 隨類各得解 無量義經言 我成道來四十餘年 常說諸法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無此無彼 無得無失 一切無相 但由眾生悟解不同得諸果異 法華亦言一雨普潤三草二木生長 不同 優婆塞戒經言三獸渡河得淺深別 攝論亦言如末尼天鼓無思成自事 故知諸教 本無差別 由機不同遂分大小頓漸之教 此經且當大漸之教 此依化誘聲聞以歸於大 名之為漸 妙莊嚴王本事品中 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即初果等 壽量品中 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普門品中 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可成頓教 故知頓 漸無別教門 隨機以分 故此通也 半 滿二教 滿宗所收 生 法二空通二教攝 有作 無作可貫兩門 世俗 勝義隨應 分二 雖知通旨宗義若斯 隨別所明一乘正為宗也 故下文言 今此經中唯說一乘 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故此定以一乘為宗 一乘之義 至方便品一大事因緣中當廣分別 第三解經品得名者 且經題目妙法蓮華經名者 梵云薩達摩 奔荼利迦 素呾攬 薩者正妙之義 故法護云正法華 羅什云妙法蓮華 達磨法也 奔荼利迦者白蓮華 也 西域呼白蓮華為奔荼利迦故新經說青黃赤白四色蓮華 云殟鉢羅華 拘某陀華 鉢特摩華 奔荼利華 如次配之 蓮者芙蕖之實 花者華也華美曰花也 素呾攬者 經 義應云妙法白蓮華經 所以下云放白豪光駕以白牛 白是眾色所依根本 一乘乃 是諸乘本故 梵本無別白字 故總云蓮華 然此經中鶖子三請惡人退席 已後方說一 乘深旨 多依因果理智以名法華 開佛知見 雙歎顯理 智法 報二身二種無上令生 欣趣 示佛知見是法身理 示同令證 悟佛知見是報身智 勸其脩悟 此上三種歎顯 佛果法 報二身 涅槃 菩提理智二訖 入佛知見是此二因 行一乘因趣極果故 等 賜牛車 是一乘因得如是乘與諸子等 日夜劫數自在遊戲是因乘故 滅去化城引至寶 所是一乘果 大般涅槃名寶所故 與辨中邊三種無上亦不相違 能詮之教名權方便 所詮智慧名真實乘 真實乘中欲令二乘行因趣果 故說因果名為法華 故本論解方便 P. 9

10 品言 自此已下明所說因果相 由此正取一乘行果名為法華 若依論解無量義經十七 名中 第十六名妙法蓮華 蓮華有二義 一出水義 所詮之理出離二乘泥濁水故 二 開敷義 以勝教言開真理故 前為理妙後為教妙 又彼諸名第十四名亦名一乘 故知 法華亦通教 理 欲令菩薩觀機授道 故說教 理正名無量義 傍亦名為法華 方便 品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其智慧門難解難入 論自釋言 有二甚深 一證甚深謂佛智 慧所證智也 二阿含甚深謂智慧門即詮彼教 欲拂二乘令生驚心故 從無量義處定起 初以教 理名為法華 總攬諸文據實而說 教 理 行 果俱是一乘 皆名妙法蓮 華 教 理妙法如次前說 行 妙法者 論釋入佛知見云 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無量 智業故 正是佛果之因乘也 譬喻品云我身手有力 當以衣裓机案從舍出之 復云唯 有一門而復狹小 又云我雖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 大乘因行名之為門 正所行處故 二乘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机案 隨宜出處故 上來三乘猶居分段三界宅 故未與車 名 又云得如是乘令諸子等日夜劫數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及聲聞眾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故知出宅無漏因行正名一乘 自在不繫無所依求 故方便品云 盡行諸佛無量道法 論云修行甚深 故知佛果能成之行亦名法華 果妙法者 論解開示悟云無上義 因同 義 不知義 即是佛果涅槃 菩提 下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故知佛果真理亦名 一乘 又云說佛智慧 故諸佛出於世 故知佛果正智亦名一乘 由此總言大乘教 理 行 果俱有出二乘濁水蓮華之德 教有能敷妙理之功 理有所敷出水之力 行有因 敷趣果之相 果有結實為因之能故也 然則法藉喻明 微由著顯 故假奔荼利之花實 況薩達摩之果因 法既囊括四義 花亦包羅四德 法四義者契祕賾之微筌(教也) 叶幽 機之玄旨(理也) 尅上乘之奧業 (行也)圓至覺之真宗(果也)美無不殫故稱為妙 華四義 者 菡萏披敷以見蓮 類教踰揚以悟旨 芙蕖秀出於靈沼喻理頴超於小運 舉蘤開而 得實譬因嚴而果滿 標實結為華本顯佛智為乘源 故假喻蓮華斯有由矣 准此理應法 四如華亦應為勝 然觀經意雖具有四方便品意彰昔日教權說三今此會中理實唯一 佛 所得法甚深難 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 故以佛智對誘二乘 教理二種取譬蓮華 拂彼 二乘令真聖者同取一乘 令假聖者避席而去 三請已後許其正說一大事因緣為法華正 體 即取行 果以為法華 開 示 悟為果 入為因行故 故無量義解蓮華出水有二 義 初不可盡解頓悟菩薩性出二乘 後喻聲聞入眾中坐 顯彼依教觀一乘理成漸悟故 亦如菩薩常坐蓮華 傍為二乘兼說教 理 或無量義經為菩薩說 對眾生性 欲以 辨無量 欲令菩薩以教 理二逗生機故論解十七名中 唯教 理二以解蓮華 此經化 彼二乘發心求大 唯行 果二以名蓮華 又復此經化二乘者以歸於大 令知教權設三 理體唯一發心修行終成佛果 故教 理 行 果俱名蓮華 教 行並開敷 理 果俱 出水故 下十七名中更當分別 若但以真如為其妙法一乘之體 蓮華二義出水 開敷 喻寬法狹 理必不然況論釋名非解於此 法即是妙 是蓮之華 持業 依主二釋如次 亦可 大法之妙是依主釋 此妙法如蓮華亦持業釋 今此不欲別解蓮華 故非相違 釋 若理為妙經但是教 言妙法蓮華經即依主釋 妙法是教 經亦是教 言妙法蓮華 P. 10

11 經即持業釋 若妙法是理 經亦是理 言妙法蓮華經亦持業釋 妙法是教 經是理者 亦依主釋 依順體義 處中因 出世報 依人依法 依法依喻 以為其名如宗輪說 序品等義並如音訓 其品得名者 經有二十八品 謂序品 方便品 譬喻品 信解品 藥草喻品 授 記品 化城喻品 五百弟子授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 法師品 見寶塔品 提婆達多 品 勸持品 安樂行品 從地涌出品 如來壽量品 分別功德品 隨喜功德品 法師 功德品 常不輕菩薩品 如來神力品 囑累品 藥王菩薩本事品 妙音菩薩品 觀世 音菩薩普門品 陀羅尼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於此諸品總為四例 一義為名有十五 二義為名有十 三義為名有一 不定為名有二 一義為名有十五中 復為四例 從法為名有四 方便品 信解品 持品 陀羅尼品 從喻為名有三 譬喻 品 藥草喻品 化城喻品 從人為名有四 法師品 提婆達多品 常不輕菩薩品 妙 音菩薩品 其法師品有法之師從人名中 法即是師以法為師從法名中 隨應可悉 從 事為名有四 序品 授記品 從地涌出品 囑累品 二義為名有十中復有三例 從人 法為名有八 授學無學人記品 如來壽量品 法師功德品 如來神力品 藥王菩薩本 事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妙莊嚴王本事品 普賢菩薩勸發品 能所為名有一 分別 功德品 因果為名有一 隨喜功德品 三義為名有一 五百弟子授記品五百者數 弟 子者人 授記者事故成三義 不定為名有二 一安樂行品二見寶塔品 安樂之義通因 果故 其見之義通見 現故 安樂在因見者現也 即一義名中 若安樂在果見者見也 即二義名中 思准可悉 且依總類以辨得名 得名所從至品當釋 第四顯經品廢立者 案此經根本 秦姚興時 鳩摩羅什所翻二十七品 無提婆達 多品 沙門道慧宗齊錄云 上定林寺釋法獻 於于闐國得此經梵本 有此一品 瓦官 寺沙門法意 以齊永明八年十二月譯出此品 猶未安置法華經內 至梁末有西天竺優 禪尼國沙門拘羅那陀 此云家依 亦云婆羅末陀 此云真諦 又翻此品始安見寶塔後 復有燉煌沙門竺法護 於晉武之世譯正法華 其提婆達多品亦安在見寶塔品後 什 公本無之者 古傳解云 蔥嶺已西多有此品已東多無 什公既在龜茲故無此品 若爾 法獻於于闐國如何得此品 于闐亦在蔥嶺東故 又有解云塔品命持 而持品應命言勢 相接 而忽間以天授 則文勢疎斷 什公恐末葉多惑所以刪之 若爾即取捨真文並由 羅什 刪繁好醜併在一人斯為未可 釋道安 以翻經者多略經文乃作五失三不易云 結集之羅漢兢兢若此 末代之凡夫平平若是 改千代之上微言同百王之下末俗 豈不 痛哉 故天授品梵本皆有 又天授品顯已重法為床 以求 經力勢大龍宮涌出 經威 速疾龍女道成 讚勸於人 何不此後即有持品 但知梵本有之 而什公本闕 隨本翻 譯故無此品 既非以東西判定 亦不可義越刪之 但是什公梵本差脫 邊國訛鄙多脫 錯故 又此經中囑累品安在神力品後者 古有解言 什公善得經意 所以不安經末置 在前者 囑累品中令分身佛各還本土 若安經末則至說經竟始令分身各還本土 未還 已前此土猶淨 妙音來日何事被誡於此土中勿生下劣之想 又下方涌出既普稽首分身 P. 11

12 東土妙音不應獨頂禮多寶 觀音奉珠不應但為二分 分身諸佛何過不蒙 又囑累一 品既明付囑 藥王等品受命弘宣 以此而推不應居後 所以什公安於前也上來所說乍 雖可爾 窮其旨趣理有八違 一眾本相違難 晉時竺法護所譯正法華 及隋時崛多 笈多二人所添法華中 此囑累品並安在經末 二論經相違難 法華論中說修行力略 有七種 一持力 法師品 安樂行品 勸持品示現 二說力 神力品示現 三行苦行 力 藥王品示現 四教化眾生行苦行力 妙音品示現 五護眾生諸難力 觀世音品 陀羅尼品示現 六功德勝力 妙莊嚴王 本事品示現 七護法力 普賢菩薩品及後 品示現 既言護法力普賢及後品示現 明知囑累令居經末 若不爾者 普賢品後更有 何品 又神力品後即明藥王 餘皆依次 故知囑累合在經終 三諸教不同難 餘經囑 累並在經終 何故此經獨在前說 四二事乖角難 若以令分身佛還此土便穢 妙音來 日故被誡者 囑累品中亦令多寶塔還 何故觀音奉珠猶為二分 五兩命不齊難 若分 身多寶並各遣還 何故分身即還 多寶佛塔猶在 若言命多寶塔還可如故 但是閉塔 者 若爾 何故正法華云可還本土 六塔無還處難 又分身諸佛 釋迦命去初即言歸 多寶佛塔迄至經終更無還處 七淨穢有殊難 又以妙音被誡便非淨土 故知分身各 已還國者 分身佛集之日 何故各命侍者手捧蓮華並詣靈山 持散佛上變淨土時 諸 山皆無通為佛國 五道亦盡 何有靈山詣佛持散 又文殊 海會將至此間 預在靈山 忽有華現 八眾喜乖情難 又囑累品令分身佛還塔時不去 若非經末方囑累者 阿修 羅等皆大歡喜何太早生 既非聞法寶以喜生 乃是見客佛去以歡喜慰深成可怪 但是 先放神力故現淨土由此土本穢恐妙音兼見本土穢相而生譏毀 所以被誡 非妙音至 分身已還 而土唯穢 如雖淨土還見靈山 變不唯淨兼見穢故 上見下故 何因不許 二佛同坐妙音致禮 觀世音奉珠禮贈此二化主 別意不通餘佛 只如天授品中文殊龍 宮而出獨禮塔中二世尊足 是時分身未還本土 文殊于時不禮分身 故知歸奉意別 何得例使通歸 故知囑累合在經終 歡喜奉行並居彼故 又觀音普門品本皆無頌 或 有安者後人添足 俗每疑云 若佛說者云何頌言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此乃經家結 集為偈 如勝鬘經云 即生此念時佛於空中現等 從前偈後乘便為偈以生後偈 中間 文短長行不便 理亦應通 又有疑云 若佛說者何故偈云呪咀諸毒藥還著於本人 豈 佛世尊返害生命 昔亦致惑曾問先師慈音妙大雲義 大師勘梵本既具此頌正云梅怛剌 耶末那 應言慈意非慈音也 故定有之又有無失 乃是應宜而為調伏 如巧獵師善取 罷熊 亦如良醫善用反藥 初雖有損後必為益非後為損而初益之 有頌既不乖宗 設 無亦何違理 又隋時所添經中 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 觀音名所由 無盡意菩薩遍觀 觀音過去願海 告莊嚴幢而說於偈 若爾云何偈言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文既相違 故知差舛 又彼經藥草喻品加其後半 論釋兩喻破執乘一 彼說乘同 日光為喻 正法 妙法兩經俱無 論又不解四從三逆 有爽通途無順成理 彼經又以陀羅尼品安在神力品後 違二本經及論次第 又云富樓那及法師二品初皆 脫少 既無誠文理難依信 又云合有二十七品以天授品與寶塔同品 四本違三寔為未 P. 12

13 可 第五彰品次第者 凡欲說法必先警覺群情 機集緣和乃可應物宣暢 陳說之漸初 名序品 序品既說次辨正宗 眾既集而未閑 須陳宗以訓誘 法說一乘為實 略開二 運為權 言一實而導彼歸途 顯二權而令斯返跡 智揚善巧妙應上根 語演神功津 理 故次有方便品 上根領悟佛重述成方有授記 應有領 述 及授記品 良以 鶖子獨頴不可孤明 領述授記文小略故 譬喻品初寄其領 述 及為授記 中根之類 雖聞法說猶未能解 不因曉喻無以解生 故有譬喻品 智者因喻領慧隨生 故有信解 品 雖少信解尚未深知 為破疑情重成其意故有藥草喻品 四大聲聞既深領解記其當 果 故次有授記品 上中二性雖復解生 下根之徒猶無悟相 必假丁寧之說欣資鄭重 之訓 說過去結緣之始覺照其心 述彼所得涅槃本非真滅 令歸寶所趣大涅槃 故次 有化城喻品 高名之輩因說即解 應有信解復重淨心 良由三遍慇懃領解 文略印亦 不廣不別生品 先陳高名當果之相故有五百弟子授記品 下位之儔時漸亦達 為之授 記 故有授學無學人記品 三根並悟說利已周 將使遠代同規 歎人美法令弘大義 故有法師品 依法修學若法若人可師範 故破小執而成大道 會權旨以入真宗 信學 既希 歸崇亦尠 多寶現塔分身佛集勸長時明信證說不虛 故有見寶塔品 雖他佛說 證信此經 未顯自尊勸人歸仰 故顯身作國王為重此經 於彼怨家為床求法 亦顯經 威廣大度龍宮眾極多法力速成化龍女以成道 故有提婆達多品 既現自他俱為寶重 威弘用速 慇懃勸勉聞經 菩薩皆受教而願持故有持品 若依論本言勸持品 此經無 勸 因前勸而今持故名勸持 理亦無爽 其有末代行法多越軌摸 今示儀方令易宣暢 法既易行自離傷毀 故有安樂行品 八恒菩薩聞妙道以願持 佛時不許 明已有持 弘者 遂有六萬恒沙菩薩久離毀傷先願弘宣 勸發時會故有從地涌出品 眾見涌出謂 此化而非真父少子老疑非釋迦所化 今明我道久成所化故宜非小 為釋此疑難故有如 來壽量品 報佛之身現壽量而長遠 法身之體亦方便以宣揚 故知釋迦由來化 質 佛德深妙 聞信者多 利益既弘功德無量 今明時眾差別獲益 故有分別功德品 時 宜所益雖已具陳有能隨喜福亦不小 故有隨喜功德品 傍人隨喜尚獲福多 正能宣闡 功德彌眾 故有法師功德品 法師持經必當作佛 毀法師者獲罪無量 引己為證故有 常不輕品 如來勸說福事俱多 恐眾生疑謂佛虛唱 欲顯已言不謬何得誑汝眾生 縱 神力以示之 故有如來神力品 藥王昔者殉命持經 說彼本緣勸勉時會 故有藥王菩 薩本事品 流行正法此彼之土皆通 藥王己此土加揚 故召妙音令他方傳授 故有妙 音菩薩品 眾生持經多諸障難 必假普示諸法門大悲救護 故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雖念觀音憑人救難 未持神呪仰法威加 欲令廣有威靈持經易所成濟 故有陀羅尼品 持經之力不簡怨 親 經福所資常生勝所 欲明古今相即以勸弘於妙旨 故有妙莊 嚴王本事品 雖此土他土皆有弘經 未有此方他方俱為勸勵 故有普賢菩薩勸發品 讚勸既周化緣已畢 慇懃付授遠使流通 故有囑累品 此依正法華 及論 囑累品居 後釋其次第 若神力品後即說囑累 人情曲解未契通途也 P. 13

14 法華玄贊卷第一(本) 大治五年庚戌三月廿三日奉讀受於善明房得業已了僧覺印之 保安三年十月十二日移點今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為之左點為正(云云) 法隆寺僧覺印為令法久住之 P. 14

15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末) 沙門基撰 第六釋經本文者 古遵法師云 二十八品分為二文 初之一品明如來起化由序 餘二十七品辨其正化 序品陳其始由 正化明其利益 迄至經末皆有益故 吉藏師 云 初一品名序分 次十五品半名正宗 至分別功德品初格量頌末以來 明乘權 乘 實 身權 身實為正宗故 鶖子三請明乘權 實 彌勒三請明身權 實 彼頌第二長 行聞此壽量信解功德無有限量 及下十一品名流通分 淨法師云初一品名序分 次十 九品名正宗 神力品下有八品名流通 雖有此判不釋其所由也 今為二解 初一品名 序分 次八品名正宗 正說一乘授三根記 根本所為皆已獲益 化彼二乘出濁水故 此經下云 今此經中唯說一乘 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 然佛實以大乘教化 又提婆達多品 智積菩薩白多寶佛可還本土 故知事了方始請還 明知說一乘處 正是經宗 若不說一乘但獲益處皆正宗者 普賢品中無量菩薩得陀羅尼 三千世界微 塵數菩薩行普賢道亦是不說一乘 而獲益故 皆應正宗 若爾即古遵師乃為指南 又 事既未了 如何智積中路請還 或并法師品半八品半為正宗 以法師品初 授餘現座 凡聖見聞隨喜者 當菩提記故 持品雖授現座比丘尼記 因請持經佛便與記 仍言前 已總與記訖 更不說一乘 故非正宗 餘十九品總名流通 讚證受命付令行故 或初 序分如前無別 從方便品下至持品合十二品 明一乘境 安樂行品 從地涌出品此之 二 品明一乘行 如來壽量品下至常不輕品 合此五品說一乘果 說境令知乘之權實 勸應捨權而取於實 聲聞悟此遂便得記 說行令知因之是非 勸應學是而除於非 學者由斯 從地涌出 說果令知身之真 化 證之果因 勸識於化求證於真 漸獲因 果二位勝德 菩薩知此遂便道證 具顯果 因所成勝德 神力品下皆名流通 示相 付囑 稟命行故 此等所由皆至下釋 論說序品有七種成就 成就者具足圓滿之義 欲明序中具足七義 七義圓滿餘經 無故 一序分成就 始述通由具圓滿故 山城圓滿表勝餘故偏得序名 實七皆序 二 眾成就 與大比丘眾下是 一數 二行 三攝功德 四威儀如法住圓滿勝餘經故 三 如來欲說法時 至成就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下是 先說無量義經具十七名勝餘經故 四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下是 依止定 器 眾生世間 此 三種法餘經無故 五依止說因成就 爾時佛放眉間光下是 見能照 照境 所照等事 生希有心 餘經無故 六大眾生現前欲聞法成就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下是 雖問一 人多人欲聞生希有心 餘經無故 七文殊師利答成就 以宿命智現見過去因果相 成 就十種事如現在前 是故能答 餘經無故 七中分二 初二通序 後五別序 通序有 五 一總顯已聞 二說教時 三說教主 四所化處 五所被機 此入眾成 序成但四 如是我聞即為初也 為令生信顯已聞故 論本但說序二成就 一者城二者山 此二 處勝與餘經別 所以偏說聞時及佛不異餘經 雖經具有不別標勝 P. 15

16 如是我聞等 以三門分別 一說之所由 二立之所以 三正釋其文 說所由者 如大術等經說其本緣 佛臨涅槃時 佛命有疑當問時 優婆離 阿 樓馱教阿難請問 四事 一佛滅度後諸比丘等以誰為師 二依何處住 三惡性比丘如何治罰 四一切經 首當置何言 佛教之云 我滅度後以波羅提木叉為汝大師 依戒而行 依四念處住安 處其心 惡性比丘梵檀治之 梵檀默然故不應打罵 但默擯故 一切經首當置如是我 聞等言 後阿難結集還依佛教 廣述所由皆如經說 立之所以者 為令眾生生信順故 智度論云 如是我聞生信也 信受奉行生智也 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信為入法之初 基智為究竟之玄術 信則所言之理順 順則師資之道成 由信故所說之法皆可順從 由順故說聽二徒師資建立 於此信中略為十釋 一趣極果之初因 依仁王等經趣聖位 之初因 故四十心以信為首 最初發起大菩提心須具十德起三妙觀 大菩提心以善根 為自體 以善友為緣 以不退屈而為策發 善根即信 精進 念 定 慧 故攝大乘 云 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 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二入諦理之基漸 諸論皆說將 入聖位有信根 信力 有信根 故萬善因此而生 有信力故四魔不能屈伏 因此經初 創令生信 三通妙真之證淨 能越惡道離賤貧因 故入聖已證四不壞信 信三寶故能 越惡道 由信戒故離賤貧因 故論亦說有信現觀 四荷至德之喜依 毘婆沙說信者食 法味之嘉手 學佛法者如大龍象 以信為手以捨為牙 以念為頸以慧為頭 於其兩肩 擔集善法 象所飲噉以鼻為手 故學佛法者最初生信 五聖七財之元胎 法財初故學 者大商元規法寶 教獲聖財故初生信 顯揚論云 七聖財者 謂信 戒 聞 捨 慧 慚 愧 信即一焉 六善本因之淑路 善法本故 瑜伽論云入諸善法欲為根本 作 意所生 觸所集起受所引攝定為增上 慧為最勝解脫為堅固出離為後邊 欲為本者起 希望故 作意所生數警覺故 觸所集起和心心所對勝緣故 受所引攝領在心故 定為 增上心微寂故 慧為最勝擇善惡故 解脫為堅固息纏縛故 出離為後邊覺道滿故 信 既為欲依故最初令起 七啟機門之勝手 接教手故 俱舍論云拔眾生出生死泥 又後 陳正宗為佛教手 序令生信為眾生手 兩手相接出淤泥故 又智度論云 如人有手至 於寶山隨意所取 若其無手則空無所得 有信心人入佛寶山得諸道果 若無信心雖解 文義 空無所獲 八湛心水之清珠 令心淨故 成唯識云信如水珠能清濁水 能治不 信性渾濁故 九建名道之良資 宣尼云兵 食 信三 信不可棄 自古皆有死人無信 不立 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十頴衷誠之佳傅 春秋言 苟有明 信 澗嵠沼沚之毛蘋蘩薀藻之菜 可薦鬼神可羞公王 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 此中十 義初八依真後二依俗故經首置如是 經義親從佛聞離增減失 為令眾生起信樂心順修 學故 正釋其文者 佛地論說 如是之言 依四義轉 一依譬喻 如有說言 如是富貴 如毘沙門 如是所傳所聞之法如佛所說 定無有異 定為利樂方便之因 或當所說如 是文句如我昔聞 二依教誨 如有說言 汝當如是讀誦經論 此中如是 遠則佛之教 誨 近則傳法者之教誨也 或告時眾 如是當聽我昔所聞 三依問答 謂有問言汝當 P. 16

17 所說昔定聞耶 故此答言 如是我聞 四依許可 如有說言 我當為汝如是而思 如 是而作 如是而說 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 如汝所聞當如是說 傳法菩薩便許 可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 或信可言 是事如是 謂如是法我昔所聞此事如是 齊此當 說定無有異 由四義故經初皆置如是我聞 真諦三藏云 微細律明 阿難昇座集法藏 時 身如諸佛具諸相好 下座之時還復本形 勘集藏傳亦作是說 眾生三疑 一疑佛 大悲從涅槃起更說妙法 二疑更有佛從他方來住此說法 三疑彼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 法 今顯如是所說之法我昔侍佛親所曾聞 非佛更起 他方佛至 轉身成佛 為除此 疑故經初言如是我聞 結集之緣如藏章說 注法華云 如是者感應之瑞如 以順機受名 是 以無非立 稱 眾生以無非為感 如來以順機為應 傳經者欲顯名教出於感應故 建言如是 注 無量義云 至人說法但為顯如 唯如為是故言如是寶公云 以離五謗名為如是 第一 句 如是此經離執有增益謗第二句 如是此經離執無損減謗 第三句 如是此經離執 亦有亦無相違謗 第四句 如是此經離執非有非無愚癡謗 第五句 如是此經離執非 非有非非無戲論謗 光宅云 如是 將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 如是一部經 我親從佛 聞 即為我聞作呼轍耳 梁武帝云 如是 如斯之義 是佛所說故言如是 長耳三藏 云 如是 有三 一就佛 三世諸佛共說不異名如 以同說故稱是 二就法 諸法實 相古今不異 故名為如 為如而說故稱為是 三就僧 以阿難聞望佛本教 所傳不異 故名為如 永離過非故稱為是 由此同說 稱理無謬 所傳不異故經可信 以上合有 一十五釋 言我聞者 傳法菩薩自指己身 言如是法親從佛聞 故名我聞 非謂我者定屬一 人 我謂諸蘊世俗假者 然我有三 一妄所執我 謂外道等所橫計我 二假施設我 謂大涅槃樂 淨 常 我 除二乘倒強施設故 三世流布我 謂世共傳天授 祠授等 今傳法者隨順世間指自稱我 不同前二 即是無我之大我也 問 諸佛說法本除我執 何故不稱無我乃言我聞 答 有四義 一言說易故 若說無我通蘊處界知此說誰 二順世間故 三除無我 怖故 言無我者為誰修學 四有自他 染淨 因果 事業等故 所以稱我 問 若爾何故不稱名字但稱我耶 答 有三義 一示不乖俗 宗雖顯真語不乖俗 理雖顯妙言不乖麁 欲顯真諦不 離俗故 二我者 主宰自在之義 集法傳云 有三阿難 一阿難陀云慶喜 持聲聞藏 二阿難跋陀云喜賢 持獨覺藏 三阿難伽羅云喜海 持菩薩藏 但是一人隨德名別 由是阿難 多聞 聞持 其聞積集 三慧齊備文義並持 於三藏教總持自在 若稱 名字雖順正理 無於諸法得自在義 由斯稱我不噵 阿難 三我者親義 世間共言我 見 我聞 此將為親證 若言阿難聞 或非親聞從他傳受 今顯親聞世尊所說非是傳 聞 破他疑網故不稱字 但言我聞 聞謂耳根發識聽受所說 今廢耳別就我總稱故云 我聞 雖依大乘根 識 心所對境和合方名為聞 然根五義勝於識等 故根名聞 根 P. 17

18 五義者 所謂依 發 屬 助 如根 如根者如根明昧識亦明昧 若但聞聲可唯在耳 既緣名 義便在意中 故瑜伽言 聞謂比量 耳根名聞者 親聞於聲與意為門意方 聞故 以二為門熏習在總 因聞所成總名為聞 廢別耳 意總名我聞 問 慶喜于時親亦見覺知佛所說 何故但言我聞不言我見等 答 有三義 一欲證深理要先聞法 名等詮義非色等故 二此界以聲而為佛事 聲為所依名等有故 三希證菩提要聞熏習 由聞熏習成出世故 由斯經首不說見 覺 知唯說我聞 據實于時亦見佛說 諸餘佛土以光明等而為佛事 可言見等 於此義 中應生分別 問 為佛說法言我能聞 為佛不說言我聞耶 答 有二解 一者龍軍等言 佛唯有三法 謂大定 智 悲 久離戲論曾不說法 由佛慈悲本願緣力 眾生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雖親依自善根力起 而就強緣名 為佛說 由耳根力及自意變故名我聞 以為體性 故無性云 隨墮八時聞者識上 直 非直說聚集顯現 以為體性 彼自難云 若爾云何菩薩能說 彼論初言 薄伽梵前 已能善入大乘菩薩 為顯大乘體大故 說攝大乘品 故為此難 論復自答 彼增上 生故作是說 譬如天等增上力故 令於夢中得論呪等故 經亦言 始從成道終至涅槃 於其中間不說一字 如母齒指子生喚解 二者親光等言 佛身具有蘊 處 界等 由離分別名無戲論 豈不說法名無戲論 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緣力 如來識上文義相生 此文義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 名為佛說 聞者識上雖不親得 然似彼相分明顯現 故名我聞 世親說言 謂餘相續識差別故 令餘相續差別識生 彼此互為增上緣故 由此經說 我所說法如手中葉 未所說法如林中葉 如末尼 天鼓無思而作事故 此 中二解隨彼兩文 綺互解釋 應知 說此如是我聞 意避增減異分過失 謂如是法 我從佛聞 非他展轉顯示 聞者有所堪能 諸有所聞皆離增減異分過失 非如愚夫無 所堪能 諸有所聞或不能離增減異分 結集法時傳佛教者 依如來教初說此言 為令 眾生恭敬信受 言如是法我從佛聞 文義決定無所增滅 是故聞者應正聞已 如理思 惟當懃修學 經 一時 贊曰 第二說教時分也 此有二義 一法王啟化機器咸集說聽事訖總名一時 二 說者 聽者共相會遇 時分無別故言一時 機感 應化時無別故 初就剎那相續無斷 說 聽究竟假名一時 此有二解 一者道理時 說 聽二徒雖唯現在 五蘊諸行剎那 生滅 即此現法有酬於前引後之義 即以所酬假名過去 即以所引假名未來 對此二 種說為現在 此過未世並於現在法上假立 即說聽者五蘊諸法 剎那生滅前後相續 事緒究竟假立三世 總名一時非一生滅之一時也 二者唯識時 說 聽二徒識心之上 變作三時相狀而起 實是現在 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訖 總名一時 如夢所見謂 有多生 覺位唯心都無實境 聽者心變三世亦爾 唯意所緣 是不相應行蘊 法界 法處所攝 此言一時 一則不定約剎那 二則不定約相續 三則不定約四時六時八 P. 18

19 時十二時等 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 但是聽者根熟感佛為說 說者 慈悲應機為談 說 聽事訖總名一時 不定約剎那等者 聽法之徒根器或鈍 說時雖 短聽解時長 或說者時長聽者亦久 於一剎那猶未能解 故非剎那 亦不定約相續者 由能說者得陀羅尼 說一字 義一切皆了 或能聽者得淨耳 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 故非相續 由於一會聽者根機有利有鈍 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 或促多劫為短 念 亦不定故 總約說 聽究竟名為一時 亦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 一日 一月照四天下 長短 暄寒 近遠 晝夜諸方不定 恒二天下同起用故 又除已下 上諸天等 無此四時及八時等 經擬上地 諸方流通 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 亦不 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三乘凡 聖所見佛身報 化 年歲短長 成道已來近 遠 各不同故 經擬三乘凡聖同聞 故不別說成道已後若干年歲 然諸經中有說相續者 此經下云 說是法華經滿六十小劫 即其事也 有說四時者 涅槃經言二月十五日 有說六時八時十二時 即涅槃云於其晨朝嚼楊枝時 金剛般若 云飯食訖收衣鉢洗足 已敷座而坐 日正午時 上生經云於初夜分舉身放光 遺教經云於其中夜寂然無聲 有說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 十地經云 第二七日於他化自在天王宮摩尼寶藏殿內說華 嚴經 又法華經云 三七日中思惟是已 趣波羅奈轉四諦輪 又無量義此經等云 我 成道來四十餘年等 雖有是說 隨一方域化土眾生聞見結集 且作是言 仍非初總題 說法時 是故俱應總說一時 問 處中有淨 穢 隨機定說處時中凡聖殊 何容不別說 答 說處標淨 穢 淨 穢可定知 說時有短 長 聖 凡不可准 一會機宜有 利有鈍 長時短時如何定准 故處可定說 而時但總言一時 經 佛 贊曰 第三說教主也 梵云佛陀此略云佛 有慧之主 唐言覺者 覺有三義 一 自覺 勝凡夫凡夫不自覺故 二覺他 勝二乘彼不覺他故 三覺行圓滿 勝諸菩薩 菩薩雖復修於二覺行未滿故 佛地論云 具一切智一切種智 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 有情 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一切智者 能自開智 如睡夢覺智 觀於空智 理智 真智 無分別智 如所有也 總相而言 斷煩惱障得 一切種智者 覺有情 智 如蓮花開智 觀於有智 事智 俗智 後所得智 盡所有也 總相而言 斷所知 障得 准諸經梵本皆稱本師名薄伽梵 佛教安置以此一言含諸德故 翻譯之主 意存 省 略隨方生善故稱佛名 問此三身中何身所攝 答准處准機 應聲聞而為化佛 准 文准器 教菩薩而即報身 感者根品不同 應現故通報 化 王城 鷲嶺 劫盡火燒 鶖子聞經 即化佛也 我土安隱 壽量長遠文殊在中 即報身也 應化非真佛亦非 說法者 推功歸本即法身也 所以 稱讚大乘功德經住法界藏 明法身說 佛地經等 住寶華王十八圓滿 乃報身說 此經王城跡即化佛說 據理而言 實通三佛 應物現 身非定一故 楞伽經中說三佛身說法各別 皆說法故 由此劬師羅長者 覩三尺以發 心 五百婆羅門見灰身而起信 無邊身之菩薩窮上界而有餘 住小聖之凡夫觀丈六而 P. 19

20 無盡 今顯主尊教隨定勝 初標教主令生喜心 經 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贊曰 第四所化處也 遊化 居止目之為住 住者居止遊化安處之義 居止在山 遊化在城中 佛依此中遊化安處 古人因此解聖 天 梵 佛等住 住名雖同義意全 別 語邃義幽之處曾不屬心 名同理別之文虛張援據 此為未可也 梵云矩奢揭羅補 羅城 唐言上茅城 摩揭陀國之正中 古先君王所都之處 多出勝上吉祥茅草 因以 為名 崇山四周以為外郭 西通狹徑北闢山門 東西長南北狹周一百五十餘里 內宮 子城周四十里 羯尼迦樹遍諸道路 華含殊馥色爛黃金 暮春之月林皆金色 宮城北 門外有窣堵波 是提婆達多與未生怨王共為親友 放護財醉象欲害如來 如來指端出 五師子 醉象騧伏之處 次此東北有窣堵波 是舍利子逢馬勝比丘得初果處 次此正 北不遠有大深坑 是室利毱多此云勝密 火坑 毒飯欲害佛處 宮城東北行十四五里 至姞栗陀羅矩吒山 唐言鷲峯亦謂鷲臺 接北山之陽孤標特起 既栖棲鷲鳥 又類 高臺 空翠相映濃淡分色 佛成道後向五十年 多居此山廣說妙法 舊云耆闍崛山 乃云靈鷲山 鷲鳥於此食人屍 名靈鷲山訛而略也 頻婆娑羅王為聞法故興發人徒 自山麓至岑峯跨谷陵巖編石為階 廣十餘步 長五六里 路有二窣堵波 一謂下乘 即王至此徒行以進 二謂退凡 即簡凡人不令同往 其山頂東西長南北狹 臨崖西埵 有甎精舍 高廣奇製東闢其戶 如來在世多居說法 今作說法之像量等如來之身 精 舍東有長石 佛經行所履也 傍有大石 高丈四五周三十餘步 是天授遙擲擊佛傷足 出血者也 其南岸下有窣堵波 佛說法華經處 山城北門行一里餘至迦蘭陀竹薗 薗 東有窣堵波 未生怨王分得舍利建之供養 竹林薗西南行五六里 南山之陰 大竹林 中有大石室 是大迦葉波結集法藏之處 竹林薗北二百餘步至迦蘭陀池 池西北二三 里餘 至曷羅闍結利呬城 唐言王舍外郭已壞無復遺堵 內城雖毀基趾猶存 周二十 餘里面有一門 初頻婆娑羅王都在上茅宮城 編戶之家頻遭火害 一家縱逸四隣罹災 不安其居眾庶嗟怨 王曰 我以不德人庶遭患 修何德業可以攘之 群臣白言 大 王德化黎庶不謹 請制嚴科以懲後犯 若更有犯遷之寒林 寒林者棄尸之所 俗謂不 祥之地人絕遊往 便同棄尸彼既恥居 當自攝謹 王遂其言以施嚴令 乃先宮內自失 火害 王曰 我其遷矣 乃命太子監攝留事自遷寒林 吠舍釐王聞住於野 集軍來伐 邊候奏聞 王遂建城而居 以王先舍於此故稱王舍城焉 有云至未生怨嗣位已後方 築此城 乃更為高厚非新築也 至無憂王遷都波吒釐 以王舍城施婆羅門 故今城中 無復凡庶 唯婆羅門 咸千家矣 古人有說 山城為王舍城 有九億家 或云置千王 於此 皆謬也 王都既在王舍 佛住鷲峯 城 山兩處雙彰自 他二化俱說利緇 素 故 論云序分成就者 此法門示現二種義成就 一者一切法門中最勝故 如王舍城勝 餘一切城舍故 城乃摩揭陀國之正中 人王之所都處 表一乘乃三乘之中道 法王之 所住境城既勝餘城故 經勝餘經故也 二者示現自在功德成就故 如耆闍崛山勝餘諸 山 顯此法勝故 俱蘇摩城既是山城 近於王舍乃有多山 此山獨勝高而顯故 表法 P. 20

21 高顯出過二乘 自在巍巍功德滿故 或如城勝餘城無麗物而不出 法勝餘法無嘉德而 不具 山勝餘山為好鳥之所栖止 法勝餘法為上人之所止遊故 復云妙喻通教 理 或教妙如城含妙理故 理高如山出二乘故 所以此經在王城居鷲嶺有所表矣 般若通 貫五門 舍衛豐其四德 故多居彼不依餘處 金生麗水東俗所傳 提河有金西土咸悉 生死如河流不竭故 涅槃如金可寶重故 既河中而有金 表生死中而有圓寂 故於 阿利羅拔提河邊說涅槃也 各有所表由來遠矣 古說 此經合居四處 初在靈山 二 塔涌空中 三佛集淨土 四囑累品中分身佛還後居穢土 今解處三說唯在二 處有三 者 無復還穢 囑累居後分身方還 迄至經終皆唯淨土 復還變穢說經便訖 淨 穢 唯二 一初在靈山穢土 二分身佛將集佛便變淨 并塔涌空 處有三也 說唯在二 初在地上靈山創會 為二乘等宣暢一乘 後塔涌空分身佛集 釋迦與多寶同座勸信此 經 迄至經末佛令各還 說經事訖佛方居地 以後更不說法華 故知說處但唯有二 今標創會故說山城 住標化處 佛說化身 欲令三乘欣樂同故 顯佛悲深 乘 身俱 妙 能於穢處而施化故 若標報佛及顯淨土 恐二乘眾疑非已分不能修故 由此但顯 穢處 化身 經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贊曰 七成就中 自下第二眾成就也 眾成就以五門解釋 一顯來意 二彰權實 三定多小 四明次第 五依論解 來意有五 一為證信 標聽眾者助成慶喜 聞法可信 眾疑有三 一疑慶喜自談 二疑從他傳聞 三疑餘人所說 今顯同聞證經可信 智度論云 說時 方 人令生 信故 二為顯德 如天帝釋諸天圍繞 大梵天王梵眾圍繞等 今顯法王諸聖圍繞 三 為啟請 利物之方必應所欲次第宣唱 先因後果 身是果體行是因性 乘為所學 方 便品下鶖子三請為乘權實 故顯令捨權就實之境 安樂行品文殊固請 正明捨權就實 之行 壽量品中彌勒三請 為身權實 故顯捨權就實之果 因緣之經令除法慢 若不 因請企意難生 故聲聞請境一乘正逗彼根悟 菩薩請行及果 讚證 因亦利之 四為 當機 退菩提心者三根領悟 三周說一乘 菩薩領悟說壽量等 隨類獲益 聲聞凡夫 遠塵離垢發菩提心 彼聖者類迴向大乘 菩薩凡夫疑網皆遣證真達聖 聖者菩薩得無 生法忍等當得菩提 故為三機說斯妙法 五為引攝 當時眾集 為引當時餘生發心 經具陳者 為引今時眾生發意 若無勝侶淨信不生 佛地論云列菩薩者輔翼圓滿 天 龍等者眷屬圓滿 淨土尚然何況穢剎 上來五義並為來意 二者彰權實 如佛地論一處化佛 淨 穢土中聲聞等實 菩薩為權 報土之中菩 薩為實聲聞等權 今此化 報俱有 隨應兩實二權 初列靈山化佛 菩薩在中為權 眾生見於劫盡淨土常安 壽量無邊 報身報土聲聞等眾非實 況多寶 分身悉為化現 准知報 化 權 實理彰 論中既說有化聲聞 滿慈等是 自餘化眾多寶 分身等 也 P. 21

22 三定多少者 初有十五眾 一高名大德眾 二無名大德眾 三尊重諸尼眾 四內 眷諸尼眾 五聖德難思眾 六帝釋諸天眾 七三光四王眾 八二自在眾 九色界諸天 眾 十龍眾 十一緊那羅眾 十二乾闥婆王眾 十三阿修羅眾 十四迦樓羅眾 十五 人王眾 復有六眾 一多寶 二分身 三龍宮 四涌出 五妙音 六普賢 此眾二徒 聞 法證法 行法持法 說法護法有差別故 此中有六門異 一三乘無獨覺 獨覺多分出 無佛世 教雖被彼時無果成 故不在會 仁王經中即具有之 下文亦陳有求彼者 二 三界無無色界 光照有緣可來聞法 彼界光所不及 機亦不熟所以不來 仁王亦有 三五趣無地獄 光雖照彼無緣不來 來有二義 一光照二有緣 地獄光臨無緣不至 無色並闕 所以不來 一乘進習必假容豫之身 地獄苦逼無暇可習 陀羅尼經本息眾 苦威力所致 地獄亦來 此經進善彼無容暇 故彼不來 所以光照者令見生厭故 令 彼見光發心苦息故 四四眾無優婆塞優婆夷 下威儀成就中具列 初文略故 五八部 無夜叉及摩睺羅伽 下亦具有 六二王無轉輪聖王 唯有小王 下亦具有 此後三無 下明所依威儀成就中 一切具列 四明次第者 初眾分四 一聲聞眾 二菩薩眾 三八部眾 四諸王眾 或內護 外護為次 內護中聲聞 菩薩為次 聲聞中僧 尼為次 僧中有名 無名為次 尼中 尊重 眷屬為次 外護中八部 人王為次 八部中天 非天為次 天中地居 空居為 次 地居中帝 臣為次 空居中非禪主 禪主為次 後眾次第者 證法眾 開塔眾 經利廣大眾 持法無邊眾 他方行法眾 他方勸持眾 初眾之中聲聞居先菩薩居後 者 佛地論雖釋 今為四解 一形相不同 聲聞出家形同諸佛 菩薩不爾 二處有近 遠 聲聞近佛菩薩遠之 三戒德有殊 聲聞出家持出家戒 菩薩不爾隨類化生故 四 欲令菩薩於聲聞所捨憍慢故 然華嚴經 羅摩伽經 炬樓王經 和休經 大五濁經 先列菩薩後列聲聞 以德大小明先後故 五依論釋解眾成就中 有四 一數 二行 三攝功德 四威儀如法住 數成就者 謂大眾無數故 總談無數 論各別標 謂萬二千人等 行成就中有四 一諸聲聞修 小乘行依乞食等自活 以比丘等為名 二菩薩修大乘行求覺利有情 以菩提薩埵為目 三菩薩以神通力隨時示現 能修行大乘 如跋陀婆羅等十六人 具足菩薩不可思議 事由不定故 而能示現優婆塞等四眾之形說為菩薩 四出家人威儀一定不同菩薩 由 此定故說為比丘 攝功德成就者 十六句歎聲聞德 十三句歎菩薩德等是 然本論中 不別標牒文義顯故 威儀如法住成就者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等是 明其四眾繞佛威儀 恭敬聽法而住相故 雖各禮佛亦是威儀非聽法相 故此不說 十五眾中合為三類 菩 薩 聲聞具四成就 其有學 無學 及比丘尼具三成就 不歎德故 餘天等具二無行 無德 論說眾成中 合有四成就 不言一一皆具四種 然經明眾成中有二段 初別明 十五眾 後明威儀 初中復二 初別列眾 後明禮佛各各退坐 十五眾中分二 初明 內護眾 後明外護眾 內護眾有二 初明聲聞 後明菩薩 聲聞有二 初明比丘後明 P. 22

23 尼眾 比丘中有二 初有名高德 後無名大德 初中有三 一標類舉數 二歎德 三 列名 此初也 有二成就 一數二行 與者兼 并 共 及之義 龍樹釋言 一處 一時 一心 一戒 一見 一道 同一解脫道是名為共 大比丘者 智度論云 三義解大 諸眾中最大 大障礙斷 大人恭敬 真諦三釋 一勝大 學 無學人中勝 二體大 功德智慧極高廣 三數大 萬二千人 今合為 六 一數大 二離大大障斷故 三位大大阿羅漢故 四德大如經所說故 五名大名稱 遠聞故 六識大大人大眾所知識故 梵云苾芻訛云比丘 由具五義所以不翻 一曰怖 魔初出家時魔宮動故 二言乞士既出家已乞食目活故 三名淨持戒漸入僧數應持戒故 四云淨命既受得戒所起三業以無貪發 不依於貪邪活命故 五曰破惡漸依聖道滅煩 惱故 眾者僧也 理 事二和得眾名也 三人已上得僧名故 經 皆是阿羅漢(至)心得自在 贊曰 此歎德也經有六句 新翻及舊論中有十六句云 皆是阿羅漢 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得真自在 論云心得自在 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論云善得心慧解脫如調慧 馬 論云心善調伏亦如大龍 已作所作已辦所辦 棄諸重擔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正知 解脫 論云善得正智心解脫至心自在 第一究竟 論有三釋 一上上起門 二總別相 門 三攝取事門 上上起門者 由上句故下句得起 或由下句上句方起 起非唯一故名上上起 論 以第二句釋初句云 諸漏已盡故名阿羅漢即是論言應已永害煩惱賊故名阿羅漢 漏以五門分別 一釋總名 諸論皆云煩惱現行令心連注 流散不絕名之為漏 如 漏器漏舍深可厭惡 損污處廣 毀責過失立以漏名 此唯現行 無復煩惱是種子故 據實通種 二列名 漏有三種 一欲漏 二有漏 三無明漏 三出體 欲界見道四十 煩惱 四諦一一皆具十故 并修道六謂貪 瞋 慢 無明 身見 邊見 此中除五無 明餘四十一根本煩惱 并忿 恨等二十隨惑並名欲漏 色無色界以無瞋故 各四十一 於中各除五癡 合七十二根本煩惱 并色界諂 誑 及二界憍 合此四小隨惑 十 六大隨煩惱說名有漏 三界合有十五無明名無明漏 四離合癈立 欲唯散地唯有漏地 通五趣地 具四生地 不善 有覆無記二性惑地 所以獨立為一欲漏 上界俱定 通無漏地 一趣 一生 一性煩惱 由此合立為一有漏 無明力增通相應 不共為前 二所依 以具十一殊勝事故離諸惑立 五得名所從雖知三界一切煩惱應皆名有漏 漏 於三有有之漏故 下界煩惱多緣欲起 從勝為名 說為欲漏 上界諸惑更無別勝 得 其本名名為有漏 無明不以餘法為名 彰自行相名無明漏 此漏非一故名為諸 然依 瑜伽更有別釋 繁故且止以第四句釋第二句云 得真自在故名諸漏已盡 由證真無為 漏盡自在故名諸漏盡 以第二第三句釋第四句云 以盡無煩惱故名得真自在 盡者諸 漏已盡 無煩惱者無復煩惱 由現種惑無故得真自在 亦有本言 以無煩惱故名得真 P. 23

24 自在 而無盡字 唯第三句釋第四句 又以第五第六句釋第四句云 以善得心解脫善 得慧解脫故 名得真自在 以離定障名心解脫 離性障故名慧解脫 又離無明 貪愛 等體名慧解脫 彼相應心得離縛故名心解脫 由離此二證獲無為得真自在 以第二句 釋第三句云 以遠離能見 所見故名無復煩惱 煩惱體唯取種子 遠能見者離相應縛 離所見者離所緣縛 以離現行諸漏二縛故名無復煩惱 或復單釋 能見者執我心 所見者所執我 由無能執我見心故 所執我相當情不現 名離二見 前諸漏盡是總無 煩惱 此無煩惱是別無我見 我見為本諸漏生故 故不相違 以第五第六句釋第七句 云 以善得心 慧解脫故名心善調伏 故如良馬其性調順 以第九第十兩句釋第八句 云 亦如大龍者 行諸惡道如平坦路 無所拘礙 應行者已行應到處已到 故新經云 已作所作已辦所辦 故如大龍 由已作道諦已辦滅諦 所以如龍 如龍威德雖行生 死險阻之處如平坦路 無所拘礙 不為生死而所留難 生死因果皆已盡故 滅 道滿 故 論單釋第九句云 應作者作 人中大龍已對治降伏煩惱怨敵 道諦滿故 能降集 諦煩惱怨敵 論單釋第十句云 所作已辦者 更不復生 如相應事已成辦故 苦諦已 盡滅諦滿故 以第九第十句釋第十一句云 離諸重擔者 已作所作已辦所辦 後生重 擔已捨離故 由滅 道圓便捨後身生死諸法 名棄重擔 以第十一句釋第十二句云 逮得己利者 棄捨重擔證涅槃故 即以涅槃為己利故 以第十二句釋第十三句云 盡 諸有結者 已逮得己利斷諸煩惱因故 煩惱為生死因名為有結 三有之結也 已逮得 涅槃己利故 所以能盡三有之結 生死之因能和合苦能結故名結 此有九種 謂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疑結 見結 取結 嫉結 慳結 由此九種數數現起 損惱 自他招當苦 增偏立為結 以第二句釋第十四句云 正智解脫者 諸漏已盡故 以諸 漏盡正智能證無為解脫 名智解脫 單釋第十五句云 至心自在者 善過見道 修道 智故 住見 修道心未自在尚有惑故 由成上諸句至無學道一切惑盡心自在位 以第 十四句釋第十六句云 第一究竟者善得正智心解脫故 善得神通 無諍三昧等諸功德 故 成到彼岸之聲聞也 准上論文唯有三句 以下釋上名上起 謂以第二句釋初句 以第四句釋第二句 以第九第十句釋第八句 此以所起名起 上即起名上起 若能起名起 上之起名上起 此類非一名上上起 准論唯有七句以上釋下名上起 謂以第二句釋第三句 以第五 第六句釋第七句 以第九第十句釋第十一句 以第十一句釋第十二句 以第十二句釋 第十三句 以第三句釋第十四句 以第十四句釋第十六句 此以能起名起 上即是起 名上起 若以所起名起起之上名上起 此類非一名上上起 准論唯有三句單釋 謂第 九第十第十五句或第三句亦是單釋有二句不釋謂第五第六句 有一句以上釋下 亦以 下 釋上謂第四句 總說頌曰 下釋上有三 上釋下有七 三單二不釋 一通於上下 或上釋下有六 四單二不釋 今依此經文 十六句中唯總有六句 以下釋上有一句 謂以諸漏已盡釋初皆是阿羅漢故 以上釋下有二句 謂以諸漏已盡釋無復煩惱 又 以逮得己利釋盡諸有結 自餘闕故當句自釋 P. 24

25 漏如前釋唯取現行一切煩惱 此諸漏已盡名阿羅漢者 即是應已永害煩惱賊義解 阿羅漢 故入十地得阿羅漢名 無復煩惱者 論云遠離能見 所見故名無復煩惱 煩 惱種子得煩惱名 此可由彼雙離所緣相應現行二縛 諸漏皆盡 無復更有煩惱種子能 重斷 故名為遠離能見 所見 或總漏盡別執亦亡故遠二見 名無復煩惱 復者重也 種子斷故無復重生 由斷生死流轉法故名棄重擔 故能逮證涅槃己利 違音(徒載反) 如音訓釋 至也及也 即由逮得有餘依涅槃己利故 能永盡三有之因九結煩惱 由上 漏盡以下四句 彼阿羅漢 善過見道 修道智 故得心自在 離性 事障八解脫滿 亦得名為心得自在 文既闕小 不可次第依論解釋 但可總取論之大義以釋經文 諸有智者當自詳矣 第二總別相門者 謂皆是阿羅漢者 是總相門 餘十五句是別相門 阿羅漢者總 名應義 應有十五義 諸漏已盡下是 一應受飲食等供養恭敬等者 即諸漏已盡堪為 福田 二應將大眾教化一切 無復煩惱離名利等故 三應入聚落城邑等故 得真自在 非為欲境所牽惑故 四應降伏外道等 心善解脫具智辨故 五應以智慧速觀察法 慧 善解脫了諸法故 六應不遲速說法 如法相應不生疲倦 如調慧馬善稱心故 七應靜 坐空閑處 飲食 衣服等一切資生 不積不聚小欲知足 猶如大龍離闠鬧故 八應一 向行善行不著諸禪 已作所作常進修故 九應行空聖行 已辦所辦我我所非有故 十 應行無相聖行 棄諸重擔觀滅理故 十一應行無願聖行 逮得己利不願生死故 十二 應降伏世間禪定淨心不生味著二有界 定 盡諸有結乃至於二界禪不生愛味故 十三 應起諸通殊勝功德 正智解脫 解脫謂神通故 十四應到第一義功德 至心自在證無 為故 十五應如實知同生眾得諸功德 為利益一切眾生第一究竟故 波羅蜜多聲聞廣 度眾生令同己利得功德故 第八修行不息 十二於禪不著 是二別意 恐厭文繁略相 配囑 其間義意隨解可知 應說頌曰 受 將 入 降 以 中 靜 行善行 空 無相 無願 伏 起 到 實知 經中六句唯有十五句中第一應受妙供 第二應將 大眾教化 第十一應行無願聖行 第十二應降伏世間禪淨心 第十四應到第一義 次 第配下五句 初阿羅漢是總句故 第三攝取事門者 以十五句攝取十種功德事 為示現可說果 不可說果故 此中 意說 十五句中攝十種功德事 為顯阿羅漢所得有為可說果 無為不可說果 有相 無相 麁 細異故 下隨應配 一攝取得功德有二句 謂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纏 及隨眠二惑 若在不能攝取功德 由二惑亡故能攝取功德 二攝取諸功德有三句 謂 得真自在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 此三句中得真自在一句降伏世間功德 世間之心不 得自在種種惑嬈 由得真自在故永離惑嬈 心善解脫 慧善解脫二句降伏出世間學人 功德 學人未得離二縛故 三攝取不違功德有一句 謂心善調伏 隨順如來教行故 猶如良馬善隨人心 四攝取勝功德有一句 亦如大龍有大威靈 神力圓滿故如龍也 五攝取所應作勝功德有一句 謂應作所作 所應作者依法供養恭敬 尊重如來故 非 財供養名所應作 正行法供養者是所應作 彼已皆作此道諦法行供養佛故 六攝取滿 P. 25

26 足功德有一句 謂已辦所辦 滿足學地故 所學之地皆滿足故得滅諦滿 七攝取過功 德有三句 謂棄諸重擔 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初句過愛故 生死重擔莫過貪愛 今 已過故 次句過求命供養恭敬等故 諸求供養恭敬皆為資命 今得己利已證涅槃 過 於邪命求利養等 後句過上下界 已過學地故 有結者謂九結 今已過有學之地過上 下界故盡諸有結 八攝取上上功德有一句 謂正智解脫 解脫者無為果 諸德之中最 上上故 九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有一句 謂至心自在 由得神通得心自在 及自內 心離繫縛故攝取利益之行 十攝取上首功德有一句 謂第一究竟 謂波羅蜜多聲聞堪 到彼岸 勝餘鈍類故 應說頌曰 初二名攝取 次三攝諸德 順勝作滿足 如次配四 句 三句名攝過 過愛 命 二界 上上 利 上首 各一名攝德 此經六句 攝取 十德中唯攝三德 一攝取功德有二句 謂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 二攝取過功德有二句 謂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 過求邪命 及過邪二界 三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有一句 謂至心自在 阿羅漢是總 所以不取 唯下十五句攝功德故 成唯識中 阿羅漢有 三 應已永害煩惱賊故 應受世間妙供養故 應不復受分段生故 上上起門攝應永害 賊無分段生 總別相門攝應受妙供養 攝取事門非彼三攝 彼三但約決定義說 一切 阿羅漢不過三種故(攝取事門唯俱解脫到彼岸者之所成故 又上上起門永害煩惱 總別相門堪受 妙供 攝取事門無分段生死宗義配之 非理定爾 新翻經云除阿難陀 獨居學地此中略文) 經 其名曰(至)那提迦葉 贊曰 此下第三列名有二 初別列名 後結名高 此二十一人中 或有以出家前 後為次第 報恩經說 初度五人 次度耶舍門徒五十 次度優樓頻螺門徒五百 次度 伽耶門徒三百 次度那提門人二百 次度鶖子門徒一百 次度目連門人一百 合舉大 數成一千二百五十人 或有行德大小為次第 如迦葉在第二列 鶖子在迦旃延上列等 隨應不定 無垢稱經弟子品以德辨為次第 以命問疾要假智辨方堪對揚故 十二由 經 初成道二年度五比丘 三年化迦葉兄弟三人 五年度目連 機宜不同 諸部結集 誦經異故 無量壽經云了本際者 即阿若憍陳如 梵云阿若多憍陳那 憍陳是婆羅門 姓 那是男聲 阿若多是解義 初悟解故 因果經中具說度憍陳那 優樓頻螺 伽耶 那提四人所以 初太子踰城之後 父王乃命內外親族合有五人營衛太子 五人交諍 修苦樂行以為道真 太子誡撿依諸外道修苦樂行以過彼行 皆非正術捨食乳糜 受吉 祥草覺樹成道 後趣鹿園度此五人 初轉法輪 佛問解 未 五人之中陳那先報我今 已解 淨居等天亦言已解 因以為名名之為解 憍陳之姓乃眾多 以解標名 那是男 聲以男簡女 故復云那 大般若云解憍陳那 梵云摩訶迦葉波 摩訶大也 迦葉波者 姓也 此云飲光 婆羅門姓 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飲蔽日月之光 迦葉是彼之種 迦葉 身亦有光能飲日月 以姓為名故名飲光 大富長者之子 捨大財 姓出家能為大行 少欲知足行杜多行大人所識故標大名 簡餘迦葉 如因果經第三卷并彌勒疏具陳上二 姓之所因 次三迦葉皆飲光種 兄弟三人梵云鄔盧頻螺 言優樓訛也 此云木瓜 當 其胸前有一癃起 猶如木瓜 又池中龍亦名木瓜 從彼為稱故以為名 伽耶山名 即 P. 26

27 象頭山 亦云城 城近此山 故名伽耶城 梵云捺地迦 言那提訛也 此是河名 正 法華云上時 象 江三迦葉也 然因果經說 此三人皆近河邊修道 佛作神通化之入 法 以大者胸上有木瓜癃 或從池龍 第二從山 第三從河以為名也 經 舍利弗(至)劫賓那 贊曰 梵云奢利弗呾羅 言舍利弗者訛也 舍利云鶖 即百舌鳥亦曰春鸚 弗呾 羅言子 以母才辨喻如鶖鳥 此是彼子 以母顯之故云鶖子 又云過去身為瓦師 值 釋迦佛發願願作釋迦弟子 不但今者 亦符往願 復名優波提舍 以能論議故兼得彼 名 梵云摩訶沒特伽羅 言大目乾連者訛也 此云大採菽氏 上古有仙居山寂處 常 採菉豆而食 因以為姓 尊者之母是彼之族 取母氏姓而為其名 得大神通 簡餘此 姓故云大採菽氏 從父本名俱利迦 亦云拘 多 先云俱律陀訛也 大般若云舍利子 大採菽氏 此二因緣如彌勒疏 梵云摩訶迦多衍那 云迦旃延亦訛也 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 此云大剪剃種男 剪剃種者是婆羅門姓 上古多仙山中靜處年歲既久鬚髮稍長 無人為剃婆羅門法污剃 髮故 一仙有子兄弟二人俱來觀父 小者乃為諸仙剃之 諸仙願護後成仙貴 爾來此 種皆稱剪剃 尊者身是男子威德特尊 簡餘姓故云大剪剔種男 又西方亦有取母姓者 今顯是父姓故置男名 古云繩扇 母戀此子不肯改嫁 如繩繫扇故名繩扇 真諦云 思勝皆非也 梵云阿泥律陀 此云無滅 佛之黨弟 云阿 樓馱訛也 應作 字不知 字所出 劫賓那者 此云房宿 佛與同房宿 化作老比丘為之說法 因而得道故云房宿 或云房星 房星現時生故云房星 經 憍梵波提(至)摩訶俱絺羅 贊曰 梵云笈房鉢底 此云牛相 憍梵波提訛也 過去因摘一莖禾數顆墮地 五 百生中作牛償他 今雖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 因號為牛相比丘 梵云頡麗伐多 此云室星 北方星也 祀之得子因以為名 離波多訛也 有云假 和合 即智度論說二鬼食人事也 梵云畢藺陀筏蹉 此云餘習 言畢陵伽婆蹉訛也 五百生中為婆羅門惡性麁言 今雖得果餘習尚在 如罵恒河神 故名餘習 梵云薄矩羅 此云善容 言薄俱羅訛也 毘婆尸佛入涅槃後 有一比丘甚患頭痛 善容時作貧人持一呵梨勒施病比丘 比丘服訖病即除愈 由施藥故九十一劫天上人 中受福快樂 今生婆羅門家 其母早亡 遂遇後母方便殺之經五不死 後求出家得阿 羅漢 出家八十曾不患頭痛 目不視女人面亦不入尼寺 不為女人說一句法 後無憂 王巡塔布施 知其少欲但施一錢 塔踴置地猶尚不受方知少欲 如付法藏傳說此因緣 P. 27

28 梵云摩訶俱瑟恥羅 此云大膝膝蓋故 俱絺羅訛也 此舍利弗舅氏 因共佛論悟 解得果 如律中說 經 難陀(至)羅睺羅 贊曰 梵云難陀 此翻為喜 根本乃是牧牛之人 因問佛 牧牛十一事 知佛具 一切智 獲阿羅漢 甚極聰明音聲絕妙 梵云孫達羅難陀 此云艶喜 孫陀羅訛也 艶是妻號 色美端嚴無比名艶 喜是 自名 簡前牧牛難陀故言艶喜 艶之喜故 是佛親弟 身長一丈五尺二寸 佛到本城 二日度之 大勝生主之所生也 梵云補剌孥梅呾利曳尼弗呾羅 此云滿慈子 云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訛也 滿是其 名 慈是母姓 母性其慈 今取母姓 此滿尊者是慈女之子 或滿及慈俱是母號名滿 慈子 梵云蘇補底 此云善現 舊云須菩提 翻為善吉非也 梵云阿難陀 此云慶喜 但言阿難 翻為歡喜亦訛也 世尊成道內外咸慶 當喜 時生故名慶喜 梵云羅怙羅 此云執日 舊言羅睺羅 翻為障蔽非也 此中九人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乾連 摩訶迦旃延 阿 樓馱 富樓那彌多 羅尼子 須菩提 阿難 羅睺羅 如說無垢稱經聲聞品疏第三四卷廣說所由 恐繁不 述 經 如是(至)大阿羅漢等 贊曰 結名高也 論云諸王 王子 大臣 人民 帝釋 梵天王等 皆識知故 又復聲聞 菩薩 佛等是勝智者皆善知故 名眾所知識 初解貴賤大眾所知 後解大 小聖眾所識 無垢稱云皆為一切眾望所識 含此兩義 舉二十一例取餘人 故名為等 皆名大者論自解云 心得自在到彼岸故 所言等者以阿羅漢等非阿羅漢 由阿難陀 是初果故 經 復有學無學二千人 贊曰 二無名大德眾也 戒 定 慧三正為學體 進趣修習名為有學 進趣圓滿 止息修習名為無學 唯無漏法為體 經 摩訶波闍波提(至)六千人俱 贊曰 三尊重諸尼眾也 梵云摩訶鉢剌闍伏底 此云大勝生主 佛母有三此為小 母 大術生佛七日命終 此尼養佛 大術姊妹之類故號為姨母 大勝生主本梵王名 一切眾生皆彼子 故從彼乞得因以為名 又一切佛弟子名為大生 三乘聖眾名為勝生 由養佛故為大勝生 大勝生之主名大勝生主 雖從彼乞得亦以義為名 舊云波闍波 提名大愛道 皆訛略也 度此因緣如律中說 P. 28

29 經 羅睺羅母(至)亦與眷屬俱 贊曰 四內眷諸尼眾也 梵云耶戍達羅 此云持譽耶輸陀羅訛也 形容美麗近遠 聞知 生育羅睺天人讚詠 故名持譽 譽美稱也 相傳釋云 是乾闥婆女 彼生兒為 樂神 生女為玉女也 若稱玉女何得有子 又佛出家後持譽父母欲得將還 明非玉女 未曾有經 須達拏經 瑞應經皆云羅睺是瞿姨之子 佛有三夫人 一瞿姨 二耶輸 三鹿野 各有二萬婇女 瞿姨無子是玉女 彼經從長母為名 亦無過失 又經云佛 有三子 一善星 二優婆摩耶 三羅睺 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薩在家之子 上二尼眾各得出家 道行久成希聞妙法 有緣皆至眷屬俱來 法華經玄贊卷第一(末) 保安三年二月八日(丁酉)書始同廿八日本末合二卷書了法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十月十五日移點已了以興福寺圓如房本為之法隆寺僧覺印以左點為正 長承三年(甲寅)四月十五日(壬午)同寺僧良勝一遍奉 已了教授之師覺印了 P. 29

30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二(本) 沙門基撰 經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 贊曰 第五聖德難思眾 文有三 一標類舉數 二歎德 三列名 此初也 梵云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略云菩薩摩訶薩 菩薩修行略有二門 一自利大智為首 二利他 大悲為先 菩提覺義智所求果 薩埵有情義悲所度生 依弘誓語故名菩薩 以二為境 名為菩薩 有財釋也 又覺是所求果 有情是自身 求三菩提之有情者 故名菩薩 或菩提是所求果 薩埵者勇猛義 不憚處 時求大菩提有志有能 故名菩薩 二皆依 主 又菩提即般若 薩埵謂方便 如是二法能利能樂一切有情 故名菩薩 亦菩提亦 薩埵 或及初解皆持業釋 摩訶大也 薩埵如前 今此菩薩位居八地已上 為簡前小 及二乘位故言摩訶薩 無著般若論云 諸菩薩有七種大故 此大眾生名摩訶薩埵 如 菩薩地說 下大乘章中別當具列 經 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贊曰 自下第二歎德 有十三句 論以二門釋 一上支下支門 二攝取事門 支 者分義 上支分謂總相 下支分謂別相 故論云應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 是總相 餘是別相 此總相也 無上正覺體即佛果所有五法 謂淨法界 及四智心品 無著金剛般若論說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顯示菩提 及菩提道 阿耨多羅此顯菩提 自相 解脫相故 三藐三菩提顯示菩提者人平等相 以菩提法故 得知是佛 大智度 論說 智 及智處俱說名般若 菩薩地說菩提 菩提斷皆名菩提 故阿云無 耨多羅 云上 三云正 藐云等 又三云正 菩提云覺 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此有四覺 一無 上覺是總也 即顯菩提 清淨法界 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 三等覺簡二乘但了生空偏 覺故 四又正覺簡菩薩 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 此顯菩提道即四智品 下一覺 字貫通上四 由具下三一切莫過 超遍等喻 真理所覺名無上覺 然諸經論多說真理 名無上菩提體 以根本故 今此雙取佛果理 智俱名無上菩提 於此二果俱不退轉 云何不退轉 由具下十因不退轉 故於佛果能不退轉 決定當證念念進修名不退轉 退者失也轉者動也 八地以上任運進修於大菩提 修習不退無煩惱故 亦復不為一切 有相功用所動 名不退轉 由此八地名不動地 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不退有四 一信不退 十信第六名不退心 自後不退生邪見故 二位不退 十住 第七名不退位 自後不退入二乘故 三證不退 初地以上即名不退 所證得法不退失 故 四行不退 八地已上名不退地 為 無為法皆能修故 今此菩薩皆八地已上故 言於無上正等覺不退轉 定當證故 故不退者非即不轉 又不退有二 一已得不退 初地即得 二未得不退 八地方得 無上正覺是未得 法故 八地以上能不退轉 情祈正覺心進不動 法駛流中任運轉故 名不退轉 此不 退者即是不轉 P. 30

31 經 皆得陀羅尼(至)轉不退轉法輪 贊曰 下別支分 有十二句 以十種示現 分二 初九自利 後一利他 初九又 二 初八有為德 後一無為德 初中又二 初五福慧 後三悲智 初五又二 初三內 行 後二善緣 初中有三 初一熏修自利 次一利他 後一利法 善緣二中 初一遇 緣修行 後一讚美除疑 三悲智中初一慈悲 後二智慧 此中有三 一住聞法不退轉 謂皆得陀羅尼 陀羅尼者此云總持 總持有二 一攝二散 攝者持也 此即聞持 聞於文 義任持不忘 即所聞之能持名之為攝 聞即總持 體念 慧也 十地經云 八地以上菩薩於一切法能堪 能思 能持 彼論解云 堪謂聞慧 思謂思慧 持謂修 慧 於一修慧分三用故 散者施也 此有四種 一法 二義 三能得菩薩忍 四明呪 施與眾生故 此中二種初是能持即聞持是 後是所持餘四種是 復分為二 一自利 聞持等也 二他利法義等四 因 果別故 二樂說不退轉 謂樂說辨才 辨才即是四 辨 七辨而樂說故 四辨者即四無礙解 一法無礙解 二義無礙解 此二如次即是解 教 理無滯智 三詞無礙解即解諸方言音無滯智 四辨說無礙解即說法等七辨無滯智 七辨者 一捷辨 須言即言無謇吃故 二迅辨 懸河湕泠不遲訥故 三應辨 應時 應機不增減故 四無疎謬辨 凡說契經不邪錯故 五無斷盡辨 相續連環終無竭故 六凡所演說豐義味辨 一一句言多事理故 七一切世間最上妙辨 具甚深如雷清徹遠 聞等五種聲故 四無礙解至方便品釋 多以後得智及正體智為體 外緣起故 三說不 退轉 謂轉不退轉法輪 法輪是所說常說此不退轉法故 謂轉如前四位二種不退轉法 名轉不退轉法輪 又彌勒所問經云 說自分功德名轉不退法輪 說外分功德名轉不轉 法輪 又說智名不退 說福名不轉 又說般若名不退 說方便名不轉 又說有為事名 不退 說無為理名不轉 此法如輪故名法輪 輪有三義 一圓滿義八正道等 轂 輞 輻等皆圓滿故 二不定義佛從見道轉生修道 從修道後生無學道 自得此已復為他 說 安置聖道於他身中 如是展轉他得聖已 復為他說 喻輪不定故名為輪 三摧壞 義蟷蜋拒轍輪能摧之 聖道在心能摧煩惱 能摧未伏能鎮已伏 如王輪寶故喻如輪 法輪有五 一輪自性 擇法覺支正見等是 二法輪因 能生聖道教 聞 思等 三輪眷屬 聖道助伴五蘊諸法 四法輪境 聖道所緣四諦等理 五法輪果 因道所證 菩提 涅槃 轉者說也 法既名輪說亦稱轉 今隨所應說八地後行不退位此五法輪故 名為轉 又此五體即是四法 教 理 行 果皆名法輪 轉者動也顯也運也起也 動宣言 教顯揚妙理 運聖道於聲前起真智於言後 圓摧障惱名轉法輪 下方便品當具顯示 經 供養無量(至)之所稱歎 贊曰 此有三句 初之二句合為第四依止善知識不退轉 供養無量日千諸佛於諸 佛所殖眾德本 論名殖眾善根 以己身心業依色身攝取故 菩薩修行莫過身 心 今 舉殊勝色身之業供養諸佛 深植德本攝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善業供養有十 菩薩地說 一現前供養 於對現前佛設利羅及制多等一切三寶親面供養 二不現前供養 於餘 P. 31

32 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不現前供養 三現前不現前供養 現對前時復作是念 一佛制多 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諸佛制多等法性 故我今者現前供養一佛制多等 即是供養三世十 方佛制多等 修現前不現前供養 四於如是所唯自供養 五若起悲心以隨力物施貧苦 等 願彼安樂令他供養 六俱供養 自既作時復勸教他作此供養 七財敬供養 以華 香等敬問禮拜 乃至以珍寶等修財敬供養 八廣大供養 即以財敬長時多妙 乃至淨 念迴向菩提 自力集財從他求得 發願想化為百千身 恭敬禮拜 一一化身出百千手 持散華香 出百千聲歌讚功德 復出百千妙莊嚴具而為供養 於瞻部洲乃至十方 所 有供養普生隨喜 雖少用功而興無邊廣大供養 九無染供養 不以輕慢 矯詐 放逸 不淨等物 修無染供養 十正行供養 若有須臾修四無量 乃至少時信忍離言真如 法性 起無分別住無相心 即為守護菩薩淨戒 乃至修行四攝事等 修正行供養 應 念此為最上最妙 過前供養百千萬倍不可比喻 修供養時應念 如來是大福田具大恩 德 有情中尊難遇獨出眾義依止 如佛既爾於法 僧亦然 如幽贊上卷說 殖種也積 也立也 眾通平 去二音 五斷一切疑不退轉 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為者使也被也 由諸菩薩八地已上位 至斷於理 事疑盡 煩惱 所知二疑俱盡 故第八地名決定地 乃被諸佛常所稱歎 或由佛歎能斷眾疑 眾疑菩薩住於何位 及所得證 今顯上位 及所得證故除眾疑 經 以慈修身(至)到於彼岸 贊曰 此中四句 六為何等事說彼彼法 入彼彼事不退轉 謂以慈修身 論云以 大慈悲而修身心 此釋所由 諸菩薩為何等事 外為他說法 內入證諸法 以大慈悲 熏修身心 拔苦與樂故 顯行二利但為慈 悲不由餘事 慈悲各有三如下當說 七入 一切智如實境界不退轉 謂善入佛慧 此言顛倒 應云入如實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轉 即入觀照智 與下第九別 若依論文便無異也 八依我空 法空不退轉 通達大智達 二我無智也 九入如實境界不退轉 到於彼岸窮實性故 經 名稱普聞(至)百千眾生 贊曰 此有二句 合為一句 十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故能 住持佛法令法不滅 眾生聞名信向修學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故名應作所作 菩薩所 應作謂利眾生故 上來上支下支門下 明攝取事門 論有二釋 論攝取事門者 攝取 諸功德事 初番釋云 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 因何等方便 何等境界中作所應 作故 此為總標 論下牒釋十三句中 應分為三 於無上正等正覺不退轉一句 是住 何等清淨地中 次有十句是因何等方便 後之二句是何等境界中所作應作故 論牒釋 中唯解初二句標不釋第三句何等境界中作所應作 地清淨者八地以上三地 無相行寂 靜清淨故 此中以無相理名無上正等正覺故 後三地皆於無相行任運寂靜離障清淨名 不退轉 非諸垢染有相等之所退轉故 第二句因何等方便者 有四種 一攝取妙法方 便 任持妙法以樂說力為人說故 此攝三句 任持妙法者皆得陀羅尼 由得聞持任持 妙法令不捨離 住在自心持之不忘故名任持 以樂說力者樂說辨才故 為人說者轉不 P. 32

33 退轉法輪 為人說此不退輪故 二攝取善知識方便 以依善知識作所應作故 此攝三 句 以依善知識者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作所應作者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 德本即善 根 是所應作故 由此常為諸佛之所稱歎 三攝取眾生方便 以不捨眾生故 此攝一 句 以慈修身 由以大慈悲熏習身心故 能不捨一切眾生 常能救度 四攝取智方便 以教化眾生令入彼智故 此攝三句 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 由自有三智能令 眾生攝取三智故 自成三智者是諸眾生攝取三智之因 初智知如實智 自利智也 次 智是知事智 利他智也 後智是真理智 智實性也 論中唯解此初標二句不釋何等境 界中作所應作 此攝二句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 是何等境界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是所 應作 由菩薩具三智等故 名聞遠振十方世界 能於此無量世界境界中 度百千眾生 作所應作 度眾生者是諸菩薩之所應作故 此初番訖第二復次云 復有攝取事門 示 現諸地攝取勝功德 不同二乘功德 故此二句為總標 下自別釋二句者 一示現諸地 二攝取勝功德 不同二乘功德 故十三句中初四句是示現諸地 後九句是攝取勝功 德 初四句示現諸地者 皆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一句是 第八地故 次二句是第九地 次一句是第十地 故論下釋示現諸地云 八地無功用智不同下上故 不同下者下功用 行不能動故 不同上者上無相行不能動故 自然而行故 上者勝行無相行也 下者劣 行功用行也 唯識釋不動地云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此論解不退轉 謂功用不動 無相 行不動 任運進修 空 有雙證 不為二動名不退轉 於九地中得勝進陀羅尼門 具 足四無礙解自在故 九地得聞持等滿名為勝進 具足七辨等為他說法 前第三地雖得 聞持猶未圓滿 今說滿位 於第十地轉不退轉法輪 得受佛位如轉輪王子 以八九十 地同示現諸地故 論自結云 下之九句名攝取功德 上之三地皆同得之 釋第二攝取 勝功德者 示現依何處 依何心 依何智 依何等境界行 依何等能辨故 此有五句 論為初標 下自別釋依何處攝三句 供養無量百千諸佛 於諸佛所植眾德本 常為 諸佛之所稱歎 論云依善知識處所故 依何心者攝一句 以慈修身 論云我依度眾生 心教化 畢竟利益一切眾生故 諸菩薩所作皆云我以度眾生為心故 言我依眾生心 由畢竟能利益一切諸眾生故 依何智者攝三句 善入佛慧 通達大智 到於彼岸 論 云依三種智 一授記密智 為眾生說深密義智 記者記別解釋之義 即佛慧也 二諸 通智 以大神通利益眾生智 即通達大智 三真實智 證真如智 即到於彼岸 彼岸 即真理故 能到者智證之義 依何等境界行者 名稱普聞 無量世界一句也 諸世界 有二 一器二有情 皆是菩薩修行所行之境界 依何等能辦者 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菩薩以三智於彼界中能辦何等事 謂能度眾生 隨合別配後之二句 論乃解云依何等 境界行 依何等能辦者 即三種智攝應知者 文意謂以三智於世界境中能辦利益眾生 事用故 言三種智攝 此翻意略不能具顯 其意必爾 經 其名曰(至)得大勢菩薩 P. 33

34 贊曰 下列名為二 初列後結 合有十八菩薩 皆以願行為名 分為七對 此中 初三拔苦與樂對 曼殊室利云妙吉祥 與眾生樂 是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聞名能滅四 重等罪 又云過去為龍種上智尊王佛 當來亦言成佛 華嚴經說在此清涼五臺山 與 一萬菩薩俱 阿縛盧枳帝濕伐邏耶云觀自在 觀三業歸依而拔眾生苦 略云觀音 觀音授記經 云 阿彌陀佛滅度後次當作佛 名普光功德山王佛 此佛滅已 大勢至菩薩次當作佛 名善住功德寶王佛 得大勢者 所至之處世界振動有大威勢 眾生遇者自然苦息 獲大勝樂有前二能 經 常精進(至)菩薩 贊曰 此二自利他對 自行常勤他利不倦 經 寶掌(至)菩薩 贊曰 此三濟貧救對 寶掌濟貧苦眾生 手中出寶 藥王為大藥樹救治王諸疾 勇施一人通能二事 勇出財 藥 財 藥俱攝 經 寶月(至)菩薩 贊曰 此三導明破闇對 寶月能導智明如月可重 月光破諸癡暗猶如月光 滿月 能為二事 經 大力(至)菩薩 贊曰 此二神通小大對 由作神通警策有緣皆令發意 能動百千世界名大力 能 動無數世界名無量力 經 越三界(至)菩薩 贊曰 此二離染進善對 越三二界離染也 越者離度義 陀婆羅云賢護 護守善法令不失故 經 彌勒(至)菩薩 贊曰 此三世間出世間對 彌勒姓慈拔離生死世間 寶積 導師引至彼岸出世 寶積引至菩提 菩提法寶積而與之 導師為大導師引至涅槃圓寂 故此三別合成七對 經 如是等(至)八萬人俱 贊曰 此結也 肇公云 此皆菩薩無生身 無生身者無處不生故言無生 無生故 塞三界門 無處不生故 垂形六道 經 爾時釋提桓因(至)二萬天子俱 贊曰 上明內護五眾 下明外護十眾 於中人非人為二 非人中天非天為二 天 中欲色界為二 欲界有三 一帝釋 二四王 三自在 此初也 或地居 空居為二 地居中帝釋 四王為二 此初也 P. 34

35 梵云釋迦提婆因達羅 釋迦姓也此翻為能 提婆天也 因達羅帝也 正云能天帝 釋提桓因云天帝釋俱訛倒也 此在妙高山頂而住 三十三天之帝主 過去字憍尸迦 此云繭兒 名阿摩揭陀此云無毒害 即摩揭陀國過去帝釋修因之處用為國名 彼國 古名致甘露處 即劫初帝釋與阿修羅戰以山為 乳海 得甘露致於此地 因以為名 焉 帝釋往昔有三十二人以為同伴 有善法夫人 圓生夫人 歡喜夫人 設支夫人同 修勝業 故生天中 有善法堂 圓生樹 歡喜園 阿修羅女 設支夫人 此等因緣如 宗輪疏 經 復有名月天子(至)萬天子俱 贊曰 此四王眾 三光乃是四王天攝 更無別天 有經觀音名寶意作日天子 即 此寶光 大勢至名寶吉祥作月天子 即此名月 虛空藏名寶光作星天子 此名普香 日宮火精作 徑五十一踰繕那 月宮水精作 徑五十踰繕那 星亦水精作 極大者十八乃至小者四俱盧舍 一俱盧舍三里餘 此 並空中旋繞四洲 四大天王 東方持國 南方增長 西方醜目 北方多聞 居妙高之半腹第四層級 亦住七金山之頂 三光四天高下去地四萬踰繕那壽量形相如餘處說 經 自在天子(至)三萬天子俱 贊曰 下空居天 夜摩天 覩史多天名自在天子 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 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欲得 名為自在 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名天自在天子 不樂 異熟果樂自樂他變為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 又解他化天主名自在天 第四禪主名大 自在天 又自在天是帝釋臣 大自在天是帝釋之師 若後二解無四空居欲界天也 經 娑婆世界主(至)二萬天子俱 贊曰 此色界天 梵云索訶此云堪忍 諸菩薩等行利樂時多諸怨嫉眾苦逼惱 堪 耐勞倦而忍受故 因以為名 娑婆者訛也 初禪大小等於欲界一四天下 一千初禪始 等二禪 二禪為火災頂 一千二禪始等三禪 三禪為水災頂 一千三禪始等四禪四禪 為風災頂 乃是三千大千世界 號為娑婆世界也 故娑婆界主大梵王 即第四禪主 梵摩云寂靜 清淨 淨潔皆得 亦云梵潔也 今唯言梵但略云爾 尸棄者火災頂即初禪主 火災尖頂故 光明者二禪主小光 無量光 極光淨天主 故 等表三禪主也 然大般若五百七十云 堪忍界主持髻梵王故 尸棄者頂髻也 即 持髻梵王是堪忍界主 梵王之別名 光明是餘禪主 經 有八龍王(至)眷屬俱 贊曰 下明非天眾有五 初龍眾也 第一名喜 次名賢喜 此二兄弟 善應人心 風不鳴條雨不破塊 初能令人喜 後性賢令喜 故以為名 P. 35

36 娑伽羅者即醎海之龍 和修吉者此云九頭 繞妙高 食細龍之類也 德叉迦者此云多舌 舌有多故 或由嗜語故名多舌 阿那婆達多者此云無熱惱 無熱惱池之龍 離三熱惱故 一非火沙所爍 二無風 吹衣露形 三無妙翅鳥所食 無此三種所生火惱名無熱惱 華嚴經云 大地菩薩為此 池龍 興大悲雲蔭覆一切眾生 離苦法門而得自在 於鱗甲中流出諸水日夜無竭 濟 瞻部洲諸有情類 摩那斯者此云慈心 華嚴經云 將降雨時先雲七日待眾事了 然後始雨 故名慈 心 優鉢羅者此云紅蓮華居池為名 經 有四緊那羅(至)眷屬俱 贊曰 梵云緊捺洛此云歌神 緊那羅訛也 初歌四諦 次歌緣起 次歌六度 後 歌一乘 或初三種歌三乘之教行 後一歌一乘之理果 故名持法 或歌一乘教 理 行 果如次配之 隨佛所說一會之法所宜歌故 如世樂音歌君德故 經 有四乾闥婆王(至)眷屬俱 贊曰 樂音五孝反 梵云末奴是若颯縛羅 此云可意音 亦名如意音 樂者令人 愛樂也 正法華云 一名柔軟天子 二名和音天子也 梵云健闥縛此云尋香行 即作 樂神 乾闥婆訛也 西域由此呼散樂為健闥縛 專尋香氣作樂乞求故 樂中有二類 一非絲竹也 鼓磬之類 二是絲竹 簫箏之輩 非絲竹之下者名樂 上者名樂音 絲 竹之下者名美 上者名美音 或此同前歌神音曲 如次同彼 經 有四阿修羅王(至)眷屬俱 贊曰 梵云阿素洛 此云非天 索洛者天之異名 阿之言非 以多諂詐無天行故 名曰非天 如人不仁亦名非人 瑜伽 佛地論說為天趣攝 雜心名鬼趣 正法念經 是鬼畜趣 伽陀經說鬼畜天三 有云羅睺阿修羅是師子兒 畜生所攝 今依大乘瑜伽 為正 此有五類 一極弱者在人間山地中住 即今西方山中有大深窟 多是非天之宮 以下四類十地經說 二妙高山北大海之下二萬一千由旬有羅睺宮 三次下二萬一千 由旬有勇健宮 四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華鬘宮 五次下二萬一千由旬有毘摩質多羅宮 准此已下八萬四千深於須彌矣 與起世經相違 彼說須彌東西去山一千由旬外有毘 摩質多宮 縱 廣八萬由旬 七重城等是別聚落 亦復無失 羅睺此云執日 非天與 天鬪時 將四天王天先與其戰 日月天子放盛光明射非天之眼 此為非天箭鋒 以手 執日障蔽其光 故云執日 今為第四 應知 初列婆稚者 舊云被縛 非天前軍為天 所縛 正云跋稚迦 此云團圓 正法華中最勝是 即當勇健 次執日後與天鬪 時有 勇健力 跋陀縛義此非被縛 P. 36

37 佉羅騫馱者佉騫皆去聲 馱平聲呼 古云廣肩膊形貌更大 次勇健後當華鬘是 梵云吠摩質呾利此云綺畫 明文其身 或云寶錦用冠其服 云毘摩質多羅訛也 此為 最大天帝釋之婦公 舍支之父 說此因緣如宗輪疏 經 有四迦樓羅王(至)眷屬俱 贊曰 梵云揭路荼此云妙翅鳥 羽色妙不唯全金故 舊云迦樓羅翻為金翅鳥皆訛 謬也 增一阿含說 佛告諸比丘有四生妙翅鳥 謂卵 胎 濕 化 有四生龍亦卵 胎 濕 化 比丘當知 若卵生鳥欲食龍時 上鐵叉樹自投於海 是時此鳥以翅闢 水令兩向分 而取卵生龍出而食之 設欲取胎生龍等鳥即喪亡 如是胎生鳥唯食胎 卵二生龍 濕生鳥食前三生龍 於化生龍 設欲食者鳥即喪亡 化生鳥能食四生龍 設使龍身 而事佛者 是妙翅鳥不能食噉 所以者何 如來恒行慈 悲 喜 捨四 等之心 是四等心有大筋力有大勇猛 不可阻壞 故妙翅鳥不能食之 故諸比丘當行 四等之心 今此次第即四生鳥 亦云大威德者 諸龍怖故威德廣大 大身兩翅相去三 百三十六萬里 大滿腹恒食飽 如意頷下有珠 經 韋提希子(至)眷屬俱 贊曰 此人王眾 佛以住此王城說法故獨舉之 梵云吠題呬弗呾多 古云思惟子 今云吠是勝義 題呬云身 即東毘提訶之名 彼毘提訶男聲中呼 此吠題呬女聲中 呼 此是山名 亦是彼山中神名 從彼乞得因以為名 韋提希訛也 梵云阿社多設咄 路 此云未生怨 阿闍世訛也 未生以前已結怨故 亦名折指 由造逆業聞小乘經懺 悔已後 猶墮拍毱地獄 後得獨覺果 涅槃經云闍王不遇耆婆來月七日當墮地獄 聞 大乘經懺悔已後不墮地獄 又有經云 懺悔已後得柔順忍 以母標名故言韋提希子阿 闍世王 加涅槃經等具陳其事 經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贊曰 列眾中第二明其儀軌 尊敬情深各禮佛足方受正法退坐一面 經 爾時世尊(至)尊重讚歎 贊曰 眾成就中文段為二 上來列眾此明佛所威儀 論解眾成就中有四 上已解 三 此為第四 四眾者 古云魔 梵 沙門 婆羅門 此說色欲二天之勝 人中上首 故顗師云 一影響眾在座默然 二發教眾如鶖子與彌勒三請是 三當機眾稟教悟解 四結緣眾時未悟解結後因緣 又有四眾謂聲聞 菩薩 並客 舊二眾 古人疏有多 義 然此後文 又觀四眾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為四 周迴曰圍 坐匝稱繞 進財行為供 有攝資名養 修謹曰恭 崇仰曰敬 敬甚曰尊 尊深曰重 是理談美 曰讚 觸事諭德曰歎 論解有四 一眾圍繞 二前後 三供養恭敬 四尊重讚歎 論 牒經同此經之中少前後義 今准應言 爾時世尊為諸四眾前後圍繞 供養恭敬尊重 讚歎文方具足 其前後者各見佛對其前為之說法 即以面向為前 所不向為後 望一 一人皆有前後不以方處為前後也 P. 37

38 經 為諸菩薩(至)佛所護念 贊曰 此即第三如來欲說法時至成就 略有三義 一依人先為菩薩說大乘經 名 無量義 後為聲聞方說一乘 二依利先以一乘利他教理化根熟菩薩 後以一乘自利行 果方化初根迴心聲聞 三依法先談法體後談功能 故未說法華已前先說無量義 名為 時至 大乘經者此是通句 餘是別句 十二門論六義名大乘 一出二乘 二佛最大此 乘能至 三佛之所乘 四能滅大苦與大利樂 五觀音等大士所乘 六能盡諸法源底 攝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 即萬行是 或乘大性故名大乘 即真如是乘運載義 無 著金剛般若論說七種大 名雖少別義與對法第十一同 對法云即此乘性由與七種大性 共相應故名為大乘 一境大性以菩薩道緣百千教為所緣故彼名法大 二行大性具二利 故彼名心大 三智大性了二無我故彼名信解大 四精進大性三大阿僧企耶修習百千難 行行故 彼名淨心大 五方便善巧大性 由具智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 彼名資糧大 六證得大性 成就十力四無畏等諸功德故 彼名果報大 七業大性窮生死際建立佛事 故名為大乘 彼名時大 乘體根本即真如理 是無相故 與勝鬘同 勝鬘經云 一乘 即大乘 大乘即佛性 佛性即涅槃界 末通萬行亦乘亦大 七大性體 通有為故 至 一乘章當具顯示 此為總句 名無量義等三句 是所說大乘 經別名 正法華中唯有 二句 論牒經有十七名 正合論文應云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 名無量義 最勝經典 大乘方廣 教菩薩法 佛所護念 諸佛祕法 諸佛德藏 諸佛密處 能生諸佛 諸 佛道場 諸佛法輪 堅固舍利 善方便 宣說巧一乘 第一義處 妙法蓮華 最上法 門 論云 一無量義者 成就字 義故 以此法門說彼甚深妙境界法故 深妙境界即 佛最勝之境界故 能詮教法說彼義故 教亦無量 由此字教及所詮義皆名無量 無量 義經云 以諸眾生性欲無量故其所說法亦無量 法無量故義亦無量 義無量者從一法 生 其一法者即是無相 如是無相無相 不相 無相 不相名為實相 菩薩摩訶薩安 住如是真實相已 所發慈悲 明諦不虛 於眾生所真能拔苦 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令 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 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 必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 男子 譬如一種子能生百千萬 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 如是展轉乃至無量 此 經典者亦復如是 從於一法生百千義 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 如是展轉乃至無 量無邊之義 是故此經名無量義 論不唯取所生教理名為無量 無量之體即真智境 體能成就 成就彼字 義故 二最勝經典 此於三藏中最勝妙藏故 三大乘方廣 無量大乘法門 隨大乘眾生根機之法 此經具有住持成就故 四教菩薩法 為化根熟菩薩隨彼法器而能成就 不化二乘等故 五佛所護念 依佛有此依餘無故 六諸佛祕法 此法甚深唯佛所知 祕是藏義故 P. 38

39 七諸佛德藏 諸佛功德禪定之藏 在此經故 八諸佛密處 若根未熟非法器故 而不與之 九能生諸佛 聞此法門能成報化身菩提故 十諸佛道場 此法門能成無上菩提非餘經故 能顯諸佛法身智故 十一諸佛法輪 破諸闇故 十二堅固舍利 三佛如來功德法身 此經具有而不壞故 十三善巧方便 依此法門得成佛已 復為眾生說天人等五乘之法 成佛智慧巧方 便故 十四宣說一乘 顯示如來無上菩提究竟之體 二乘非究竟故 十五第一義處 此法門即是如來法身究竟住處故 佛之法身名第一義 此法身住 處名第一義處 十六妙法蓮華 論有二釋 一出水義以所詮義名華 二華開義以能詮教名華 即 證智甚深 阿含甚深也 出水有二義 一出水義不可盡 出離小乘濁泥水故 此談華體 頓悟菩薩性離泥 水 法體性常故不可盡 此談一乘理性 出二乘故名出水 二復有義 蓮華出泥水喻 諸聲聞入如來大眾中坐 如諸菩薩坐蓮華上聞說無上智慧 清淨境界證如來密藏 此 意說言 菩薩坐蓮華上聞說無上智慧 境界 能證如來甚深密藏 聲聞迴心已去得入 大眾中坐 亦如菩薩坐於蓮華聞說慧 境亦證密藏 前解菩薩頓悟體出 此解漸悟後 時用出 正以教理化諸菩薩 傍化二乘故作此說 華開義者 眾生於大乘中起懸崖想 心怯弱故不能生信 開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淨信 十七最上法門 攝成就故 攝成就者攝取無量名句字身 頻婆羅 阿閦婆等偈故 此為根本攝餘一切名句字義故名為最上 此乃所詮 是餘能所詮最上法之門 能詮 亦是餘能所詮法之門 由攝一切名句字等故 頻婆羅是小乘五十二數中第十八數 阿 閦婆是第二十數 此是餘大乘經教偈頌數 此皆能攝故名法門 即是二十千萬億偈 論云十七句中此是總句 餘是別句 此經但有三 一無量義體用勝故 二教菩薩法化 根熟故 三佛所護念依佛有故 三義增勝故偏說之 問 其無量義經第十六亦名妙法蓮華 今說無量義經竟入無量義處三昧 從三昧 起方說此經 亦名妙法蓮華 二名何別 答 有五解 一云蓮華有二時得名 如蓮華未出水時性能出水故 亦名蓮華 彼 經亦爾 說彼智慧之性能出於水 性能開敷時猶未化二乘趣一乘故 今者此經正化彼 入大乘之位超出二乘 如蓮華出水已亦名蓮華 彼經正名無量義 傍名妙法蓮華 正 逗菩薩傍令聲聞聞之信解不愚於法後方化入 此經正名妙法蓮華 亦得傍名無量義 正化聲聞入一乘故 時 位有殊體性無二 故將說此經先入無量義處三昧 二云無量 義經名法華 與此名 體無二 彼時唯教菩薩 未有二乘趣一乘故 說教理所依真如 妙理正名無量義 傍名妙法蓮華此時化彼二乘趣一乘故 說能依行果正名妙法蓮華 P. 39

40 如出水故 傍亦得名無量義也 三云彼據智慧體名法華 此約智慧功能名法華 會二 歸一故 四云又彼以教理名為蓮華 菩薩已修一乘之因趣一乘果故 不為說行果一乘 名為法華 由但不知應病與藥之教理故 但說教理名為法華 今此會中二乘未能應病 與藥 故不為說教理蓮華 但為彼說行果二種 名為蓮華 令趣入故 故下經云 乘 此寶乘直至道場 因行華也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等果蓮華也 又開示悟入中 論 自解云 開者無上義 示者同義 悟者不知義 入者令入不退轉地義 前三為果後一 為因 勝鬘亦爾唯說一乘因果名一乘故 五云彼以教理二種名為蓮華 此經對彼二乘 教理行果竝名蓮華 義周圓故如前已說 前三義釋彼此體同 後二義釋此寬彼狹 由 此義故彼無量義經唯以二義名為無量 一法二義論云成就字 義故 字者教法 義者 所詮 彼無量義經云以眾生性欲無量故法亦無量 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義無量者從一法 生 其一法者即是無相 然今此經雖初讚理教 後文多以行果名為蓮華 實體上下諸 處經文 亦通教理行果故 後解為善 法華既爾一乘亦然 准此應悉 經 佛說此經已(至)身心不動 贊曰 下文第四所依說法隨順威儀住成就 住者依止安處之義 此明依止安處說 法所依威儀隨順說法之軌則也 此正應言住說法所依隨順威儀成就 說無量義經訖結 加趺坐 表智處深理方可說法 如說般若先住對面念後起方說經 坐有二相 一降伏 坐以左押右 二吉祥坐以右押左 今將說法作吉祥坐 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 有為跏 者不知所從 此明依止安處何等軌儀而說於法 今依三種軌儀 一依三昧成就故入於 三昧身心不動是 二依器世間天雨四華地六動是 三依眾生世間四眾八部歡喜等是 入定證真 起通警物 眾生喜仰故此分三 不唯安坐名為威儀 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 平等持心而至於境 即是定也 云三昧者訛也 觀無相理定名無量義處三昧 處謂處 所 無量義者無量義教所詮眾義 因真理生故說真理名之為處 論解一依三昧成就有 二義 一者成就自在力身心不動故 謂若不入三昧有分別動搖 於此不能證說自在 今入三昧身心不動離於分別動搖 於法便得能證說自在故 云成就自在力 身心不動 故 二者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故謂得入三昧離諸定障 隨順於法證說自在 若有定障於 證及說不自在故 論次別釋前自在力有二 一隨順眾生不見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法故 釋初自在力 謂諸眾生不能任運見無漏對治道 思覺方得 今佛亦爾 隨順眾生不能 任運見對治道 今亦入定思惟攝取 覺察無漏對治道菩提分故 二為對治無始世來堅 執煩惱故 釋隨自在力 堅執煩惱謂分別動搖 分別動搖故是非心起 是非心起故愛 恚惑生 愛恚惑生故諸業起 諸業起故眾苦轉 今為治此分別動搖法執之心 故入三 昧離堅執惑 論又解云由入定故能動世界 及知過去無量無邊劫事 不入定者神變不 起 不知過去世 示相故也 問 佛無不定心 行住恒在定 不起滅定而現威儀 何須今入 P. 40

41 答 有十義 一入出隨緣動 靜利物故 二若不入定無由放光現諸瑞故 若不入 定恐非佛瑞 三欲說法時示審機故 四顯法殊妙故入定觀令尊重故 五顯慧必由證理 入定方能起之 師範後學令修定 慧故 六示定 慧滿 說法示慧滿 入定顯定滿故 七者為末世軌 說法必先自靜心故 八者示善思惟聰明之相 亦令餘人審諦事故 九入定現瑞發三問答故 不爾便無彌勒等問 十顯示三密 入定意密 放光等身密 說法語密故 頌曰 隨 瑞 審 妙 師滿 未 思 問 密 問 將說法華何故須入無量義定 何因不入法華三昧 答曰 即如將說般若亦先入定 能斷經云端身正願住對面念後方說經 此亦如是 先入無量義三昧後說法華 法華體即無量義故 法華三昧即無量義三昧 無量義經為 菩薩說 法華經為聲聞說 無量義談體出生無量義 法華談功能能出二乘 體 能雖 殊其實無二 故將說法華先入無量義三昧 下文亦有悟法華三昧 不言悟無量義三昧 者 但是隨機濟物之要 宜逐便匠生之巧用 名雖有二體實不異 又教 理 行 果 異故 如前 又先觀察真如法體 後說因果功能法華 經 是時天雨(至)及諸大眾 贊曰 下明器世間有二 一雨華二動地 今此雨華 曼陀羅者此云適意 見者心 悅故 曼殊沙者此云柔軟 華體柔軟亦令見者離諸剛照礦三業故 摩訶大也 新翻經 云適意華 大適意華 柔軟華 大柔軟華 如次即是此之四華 欲明法悅諸人心調三 業也 亦有云天雨為芋音 華有五德 一掩蔽臭惡 表聞法已障垢雲銷 二嚴淨國土 表聞法已眾善飾身 故下經云而此世界悉皆嚴淨 三敷榮見臺 表佛將欲開闡一乘 四華後菓結 表聞經已後得菩提 五香氣遠騰聞者歡悅 表內德周備名滿十方 眾 生聞者莫不崇仰 唯雨此華非餘華者 表聞此經發心歡悅離執二乘硬強心故 又將開 一乘教理行果為其真實 亦開二乘四法以為權迹故 雨四華亦為度四生 興四念住 修四正懃 獲四神足 行四法迹 證四諦理 截四流 斷四繫 去四軛 得四妙智 悟四涅槃 證於四德故 雨此四華不增不減 散佛以申供養 表佛四事已周 及眾 以蔭羣生顯眾當亦成四 經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贊曰 釋迦所王三千大千名佛世界 此皆普動 故言普佛世界皆動 此動處也 下頌中言而此世界六種震動 故知唯是動釋迦界非十方界或此普動與光照同 不爾放 光何故乃寬 動界乃狹 下文據近顯化此界捨權就實故 若依初解唯此界動 明捨權 就實故 震者動也起也 六動有三 長阿含說 一六時動 謂入胎 出胎 出家 成 道 轉法輪 入涅槃 今時動者轉法輪時 二六方動 大般若經第八袟說 謂東涌西 沒 西涌東沒 南涌北沒 北涌南沒 中涌邊沒 邊涌中沒 今或是此 三六相動 大般若說 謂動 涌 震 擊 吼 爆 搖颺不安為動 鱗隴凹凸為涌 或六方出沒 名涌 隱隱有聲為震 舊云自下昇高為起 今云有所扣打為擊 砰磕發響為吼 舊云 令生覺悟為覺 今云出聲驚異為爆 此各有三名十八相動 般若經云 謂動 等動 P. 41

42 等極動 乃至爆 等爆 等極爆 但爾小動名動 諸處通動名等動 遍大傾動名等 極動 餘皆准知 今此舉總但名六動 唯是十八變中一振動也 勝思惟梵天經說有七 因 一驚怖諸魔 二令時眾不起散心 三令放逸者而自覺悟 四令念法相 五令觀說 處 六令成就者得解脫 七令隨順問正義 今亦可爾故示動相 經 爾時會中(至)一心觀佛 贊曰 此眾生世間 有四 一四眾 二八部 三二王 後結歡喜 梵云鄔波索迦 鄔波斯迦者 鄔波近也 迦云事 索是男聲 斯是女聲 以諸男 女成就戒者 堪 可親近奉事比丘 比丘尼眾故 云近事男 近事女 古云優婆塞 優婆夷 名清信男 清信女訛也 夜叉者此云勇健 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 羅剎云暴惡 亦云可畏 彼皆訛 音 梵語正云藥叉邏剎娑 梵云莫呼洛伽此云大腹 大蟒田蛟腹行之類 摩睺羅伽訛也 餘如前說 轉輪聖王有四 仁王經頌言 十善菩薩發大心 長別三界苦輪海 中下品善粟散 王 上品十善鐵輪王 習種銅輪二天下 銀輪三天性種性 道種堅德轉輪王 七寶金 光四天下 此與餘經三種姓別 亦與十地經金輪位異 應會釋之 如王法念經第二 瑜伽第四廣說業果等相 隨其所應感得金 銀 銅 鐵四輪七寶等物而為化也 覩神變之希奇得未曾有 發勝心以冥道歡喜合掌 澄情寂聽故一心 冀發金言故 觀佛 經 爾時佛放眉間白豪相光 贊曰 下第五依止說因成就 論有二釋 一云彼諸大眾現見異相不可思議事 如 來應為我說 渴仰欲聞生希有心 名依止說因成就 是故放大光明示現諸世界中種種 事故 夫佛說法必為濟生 生發希渴之心名為說因 此將說法所依止因 因生希渴而 為說故 放光遠照異相難知 大眾覩光遂興正念 佛將為說渴仰冀聞 既生希有之心 次應當為說法 是故放光能生眾生渴仰心 故名為說因 二云先示現外事六種震動等 後示現此法門內證深密法故 所以先現神通外事 表佛說此法門乃是由內證深密法 又由內證深密 所以外現神變 神變既彰表佛將說所證之法 故名說因 雖先雨華 動地 未是殊絕之能 今放神光希奇更甚 由內證深密故外現難思 由此說因獨標斯 瑞 此中有三 一放光 二照境 三所見 此初也 眉者面首之媚 表所說勝大乘完 媚 間謂兩中 表說中道 白為眾色之本 顯此法是三乘之源 所以喻白蓮華白牛馳 駕也 豪者長毛 亦有為豪毛也 觀佛三昧海經第一云 太子時舒長五尺 樹下長一 丈四尺五寸 成佛已長丈五尺 有十楞現 中外俱空旋之圓卷如秋滿月 分明晈色映 雪珂 圍如三寸 光有七義 一令生淨信知是勝人 二破暗瞑癡愚併蕩 三能導明引 出世故 四表內發智光 五濟眾苦 由放光照眾苦息除 六警群情 由覩光明有緣皆 至 七令厭色境 諸眾生等貪生死之境久沈生死 覩佛光明遂厭生死之色故佛放光 涅槃從面門而放四光 上生舉佛身而縱金色 今從眉間放其白光 各有表矣 P. 42

43 神境智通有十八變 一振動 二熾燃 三流布 四示現 五轉變 六往來 七卷 八舒 九眾像入身 十同類往趣 十一隱 十二顯 十三所作自在 十四制他神通 十五能施辨才 十六能施憶念十七能施安樂 十八放大光明 雨四華者自在之變 振六種者振動之變 此放光者流布之變 見六道等示現之變 下神力品當具顯示 經 照於東方(至)阿迦尼吒天 贊曰 第二照境也 一世界者一三千界 照萬八千佛之世界 唯照東方者 西域 以東為上 表法華經唯被佛性大乘機根不被餘性 故不照餘 譬如日出先照高原 佛 日亦爾 先照根熟故舉東方 有所表矣 正法華中亦照東方 殊無照彼餘方之文 萬者數盈滿 八者數不足 表此說一乘真實之盈滿 顯彼二乘權迹之不足 又萬 表涅槃寶所萬德 八表菩提牛車八正 由此二體皆一乘故 此經將演此經能至 聞者 圓成 故唯照爾不增不減 下照地獄者 表有苦而皆拔 上至天者勸有樂者而求一乘 慈悲普廣有緣皆照 地獄眾生雖不至會雖無容預之心 亦照令其苦息 梵云阿鼻至此云無間 無間地獄八地獄中此最下故 受苦不輟故名無間 梵云捺 落迦此云苦器 亦云不可樂亦云非法行處 造非法行處也 在於處處 今言地獄從本 大處以為言耳 梵云阿迦抳瑟揥此云質礙究竟 阿迦質礙義 抳瑟揥究竟義 阿迦尼訛也 色究 竟天有形之頂 光可至處 不照無色彼無處故 靡者無也 傍照一萬八千 上下括於五趣 無不周遍 振動唯在此界偏警有緣 放光遂至一萬八千顯明權實故也 亦如光照五趣皆蒙 緣集聞經唯在四趣 經 於此世界(至)六趣眾生 贊曰 下明所照 有七 一六趣 二佛 三法 四四眾 五菩薩 六入涅槃 七 起塔 此七分三 一覩生死沈淪 二覩三寶出現 三覩滅後行化 欲令欣厭以發心故 此生死沈淪六趣眾生以六門分別 一釋名 二出體 三開合 四處所 五壽量 六因果相 釋名者 六者數名 趣謂所趣 五蘊假者起煩惱 業所歸趣處 立以趣名 帶數 釋也 地持云所受自然故名為天 俱舍云光潔自在神用名天 涅槃經云以多思故名之 為人 雜心云意寂靜故名之為人 雜心云以從他求 又常飢虛恐怯多思故名餓鬼 俱 舍云以傍行故名為傍生 或名畜生 畜者育畜之義人之資具人所畜養之生 故名畜生 梵云捺落迦此云苦器如前已釋 那落迦此云惡者 造惡之者生苦器中故名苦器 無 地獄名處所不定非唯地故 地持云增上可厭 雜心亦云不可樂故名為地獄 梵云阿素 落此云非天前已解訖 出體者 六趣皆以第八異熟識而為自體 無覆無記性攝 故唯識云此第八識是界 趣 生施設本故 又云此識足為界 趣 生體 無勞別執有實命根 又有情流轉五 趣 四生 然趣 生之體即異熟識故 P. 43

44 開合者 六趣總為一 謂一期生死 次開為二謂善趣 惡趣 分段生死 變易生 死 或開為三謂三界 或開為四謂四生 四有 四有者一生有 二本有 三死有 四 中有 及四種生死謂方便生死 因緣生死 有有生死 無有生死 或開為五 謂五趣 除阿素洛 或開為六 如此文等說有六趣 雜心非天鬼趣所攝 瑜伽 佛地天趣所攝 正法念經鬼 畜生攝 伽陀經中鬼 畜 天攝 今依大乘唯天趣攝 以瑜伽 佛地 為正 行多不實諂詐為先 不同諸天直實行故名曰非天 如人不仁亦名非人 不言非 鬼非畜生故 今此離之故分為六 或開為七 謂七有五趣及業有中有 或開為九 謂 九有或九有情居 或開為二十五有 如下當說 餘門如下第二卷經火宅頌中當釋 瑜 伽第四正法念經亦具陳述 此說萬八千界六趣之生於此悉見 經 又見彼土(至)修行得道者 贊曰 此覩三寶出現有三 一佛 二法 三僧 僧中有二 一聲聞二菩薩 此聲 聞中有其四眾 論云修行者未得聖果 得道者已得聖果 四眾之中有此二類 因目覩 佛身耳便聞法 並見彼眾隨佛修行 經 復見諸菩薩(至)行菩薩道 贊曰 此菩薩也 因緣者是所以義 謂為求出生死速證佛果成就眾生 為此因緣 修菩薩道 或為嚴淨佛土成就眾生修菩提分 行菩薩道 或為修四攝六度行菩薩道 如是等種種所以 信解者信而且解 住地前位未得聖果 相貌者三業相儀 行菩薩道 貌儀也 應為貌字 猊皆非 住於十地已得道果 由種種所由行菩薩道故入二位 又因緣者外遇良緣值善友也 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故 信解 相貌是內修行 內修行中內心行名信解 身語行名相貌 心觀妙理名信解 捨頭目等名為相貌 行菩薩道者 論云依四攝法教化眾生方便攝取故 信解 相貌皆是行菩薩道 四 攝法者 一布施 如後當釋 二愛語 常說悅意 諦實 如法 別義之語 遠離頻蹙 含咲先言 命進問安隨宜慰愈 見有昌盛而不自知覺善法增而申慶悅 說佛法教恒為 勝益 於已怨仇起清淨意 於極癡者誓除疑惑 於真福田諂誑惡行都無嫌恨修難愛語 欲除障蓋為說先作 心調善者為說諦法 多放逸者誨令出離 有疑惑者談說決擇 依四淨語起八聖語 三者利行 由愛語故先示正理 隨所學處悲 無染心勸導 調伏 安處 建立 能令獲得現利財位 後利出家 俱利離欲 輕安 解脫 習近惡友未 植善根 著大財位深極放逸 外道僻執邪見誹謗 常起八纏十惡業者 於此一切皆能 開解起大悲心 雖受大苦心無勞倦倍生歡喜 雖處財位最勝第一 而自卑屈如僕如奴 如旃茶羅如孝子等 無染無偽真實哀憐慈愍之心 永不退轉 四者同事 以此義利 若勸他學亦自修學 教他知已所修同事 善根堅固不生退轉 令作是念此所教我定有 利樂 彼自行故 不爾便言汝自不善何能教我 汝且於他諮受此事 故須自行 菩薩 P. 44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確的法 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 是佛所 花 漢譯 蓮華 sutra 為經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確的法 即佛所說法微妙無上 是佛所 花 漢譯 蓮華 sutra 為經 什麼是 法華經 法華經 十個入門 釋自衍 妙法蓮華經 的妙是什麼意思 法華經 為何稱作 經中之王 上哪兒查詢 法華經 的相關資料 十個入門讓您找到認識 法華經 的下手處 14 妙法蓮華經 的經名是什麼意思 妙法蓮華經 梵文為 Saddharma- 經典 pundarika sutra Saddharma 竺法護譯為 正 妙法 指微妙 究竟 圓滿 正 法 鳩摩羅什譯為 妙法 pundarika 原指白蓮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法華經 與 改變的力量 講師 : 果慨法師 功課作了沒? 我的佛國世界記述佛名 國名 國土的情形 時代名 佛的壽命的長短 正法與像法的時期 學佛, 是為了遇見自己, 不是為了遇見佛 本來面目 通過修行, 最終得到了什麼? 佛陀答 : 什麼都沒有得到. 再問 : 那您還修行做什麼呢?. 佛陀微笑 : 不過我可以告訴你我失去的東西,. 我失去憤怒 憂慮 悲觀和沮喪. 失去焦慮不安 失去了自私自利和貪嗔痴三毒,.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行 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行 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4, No. 1723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723 [cf. Nos. 262, 1724]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蓋聞 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 靈樞擅妙應群品以揚筌

More information

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行 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酬因說斯妙法勸脩因行 酬願因者 方便品云 舍利弗善聽 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 所願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令入於佛道 壽量品云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於 佛道速成就佛身 若昔因中若今果位 皆每發願令眾生猶如我身得入佛道故酬本願而 說此經 亦令眾生發此願故 行願相符致出世故 酬求因者 修訂日期: 2006/01/23 發行日期: 2006/2/15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4, No. 1723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723 [cf. Nos. 262, 1724] 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一(本) 大慈恩寺沙門基撰 蓋聞 至覺權真乘物機而誕跡 靈樞擅妙應群品以揚筌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 華 人 文 學 報 第 二 期 2000 年 7 月 頁 33-68 東 華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學 院 論 宋 代 以 詩 為 詞 現 象 及 其 在 中 國 文 學 史 論 上 的 意 義 提 要 關 鍵 詞 : 以 詩 為 詞 文 學 史 論 本 色 辨 體 反 辨 體 描 述 義 評 價 義 規 範 義 豪 放 婉 約 雅 正 本 質 體 源 主 體 失 位 主 體 復 位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期交所規則、規例及程序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細 則 下 述 合 約 細 則 適 用 於 黃 金 期 貨 合 約 : 相 關 資 產 合 約 單 位 交 易 貨 幣 合 約 月 份 報 價 最 低 價 格 波 幅 立 約 成 價 立 約 價 值 持 倉 限 額 成 色 不 少 於 995 的 黃 金 100 金 衡 安 士 美 元 現 貨 月 及 下 兩 個 曆 月 集 團 行 政 總 裁 與 證 監 會 會 商 後 可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制 訂 及 修 正 紀 錄 一 本 規 則 初 版 於 2012 年 7 月 21 日 制 訂 二 本 規 則 第 一 次 修 訂 於 2013 年 6 月 29 日 三 本 規 則 第 二 次 修 訂 於 2014 年 6 月 25 日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1 條 本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103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暨 普 通 考 試 ( 含 公 職 類 科 第 一 試 ) 報 考 人 數 暨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按 類 科 分 報 考 人 數 到 考 人 數 類 科 別 需 用 人 數 錄 取 標 準 % % % % 錄 取 或 及 格 人 數 到 考 率 (%)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 % % 總 到 考 率 總 及 格 率 119,95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3 習應十八界空習應眼界空 色界空 眼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耳聲識界 鼻香識界 舌味識界 身觸識界 意法識界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4 習應四諦空習應苦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 習應集 滅 道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5 習應十二因緣空習應無明空, 是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 我的 十六 異名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3 習應品 ( 資料 8) 開仁編 2018/12/1 書 p.28 經 佛告舍利弗 :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 應如是思惟 : 菩薩但有字, 佛亦但有字, 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字 ; 色但有字, 受 想 行 識亦但有字 舍利弗! 如我但有字, 一切我常不可得, 眾生 壽者 命者 生者 養育 眾數 人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見者, 是一切皆不可得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家 長 對 澳 門 中 小 學 教 育 現 狀 的 意 見 調 查 報 告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中 華 學 生 聯 合 總 會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2009.3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00853-28365314 28526255 傳 真 : 00853-28526937 網 址 :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102.6.30.xls

102.6.30.xls 之 二 資 產 負 債 權 益 展 開 表 102 年 6 月 30 日 單 位 : 新 臺 幣 千 元 資 產 會 計 項 目 展 開 項 目 現 金 及 約 當 現 金 75,497 75,497 存 放 央 行 及 拆 借 銀 178 178 同 業 透 過 損 益 按 公 允 價 值 衡 量 之 金 融 資 產 139,578 139,578 對 金 融 相 關 事 業 之 資 本 投 資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議事規則(草案)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議事規則(草案) 兆 豐 國 際 商 業 銀 行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一 條 第 二 條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則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之 主 要 議 事 內 容 作 業 程 序 議 事 錄 應 載 明 事 項 公 告 及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代 理 人 者, 由 常 務 董 事 或 董 事 互 推 一 人 代 理 之 第 八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召 開 時, 總 經 理 室 應 備 妥 相 關 資 料 供 與 會 董 事 隨 時 查 考 召 開 董 事 會, 得 視 議 案 內 容 通 知 相 關 部 門 或 子 公 司 之 人

代 理 人 者, 由 常 務 董 事 或 董 事 互 推 一 人 代 理 之 第 八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召 開 時, 總 經 理 室 應 備 妥 相 關 資 料 供 與 會 董 事 隨 時 查 考 召 開 董 事 會, 得 視 議 案 內 容 通 知 相 關 部 門 或 子 公 司 之 人 南 亞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範 民 國 105 年 6 月 22 日 董 事 會 修 正 通 過 第 一 條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之 規 定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More information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子天下》四月改月刊記者會 親 子 天 下 新 聞 稿, 敬 請 協 助 發 佈 2012 年 3 月 29 日 發 佈, 共 8 頁 親 子 天 下 雜 誌 公 布 國 中 生 學 習 力 大 調 查 十 二 年 國 教 時 代 免 除 基 測, 會 不 會 降 低 國 中 生 學 習 動 機? 調 查 發 現 國 中 生 被 考 試 制 約 : 超 過 五 成 學 生 認 為 自 己 學 習 動 機 不 強 烈 ; 如 果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2003 40 5 20037 24 25

2003 40 5 20037 24 25 無 毒 飲 食 有 一 群 人, 關 心 已 經 生 病 的 地 球, 也 擔 心 自 己 生 病, 於 是 開 啟 了 一 種 新 生 活 運 動 ; 吃 健 康 食 品 與 有 機 蔬 菜 穿 天 然 材 質 棉 麻 衣 物 利 用 二 手 家 用 品 與 環 保 家 具 騎 腳 踏 車 或 雙 腿 步 行 練 瑜 珈 健 身 聽 身 心 靈 音 樂 注 重 個 人 成 長, 這 群 人 跨 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1

1 門 ちゃま 喝 水 戶 黃 門 喝 (オリンピア( OLYMPIA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More information

第 七 條 本 行 對 於 下 列 事 項 應 提 董 事 會 討 論 : 一 公 司 之 營 運 計 畫 二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及 半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三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十 四 條 之 一 規 定 訂 定 或 修 正 內 部 控 制 制 度 四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七 條 本 行 對 於 下 列 事 項 應 提 董 事 會 討 論 : 一 公 司 之 營 運 計 畫 二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及 半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三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十 四 條 之 一 規 定 訂 定 或 修 正 內 部 控 制 制 度 四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凱 基 商 業 銀 行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管 轄 單 位 : 董 事 會 秘 書 處 初 訂 日 期 :104.4.13 核 定 日 期 :104.4.13 第 一 條 為 建 立 本 行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提 升 董 事 會 之 運 作 效 率 及 決 策 能 力,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條 :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之 議 事 規 範,

第 一 條 :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之 議 事 規 範, 環 瑞 醫 投 資 控 股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內 部 控 制 管 理 辦 法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範 Page 1 of 7 第 一 條 :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 本 公 司

More information

壹、組織編制 代碼:C0101意見反映

壹、組織編制      代碼:C0101意見反映 項 目 編 號 DA14 金 門 縣 政 府 人 事 處 教 師 敘 薪 標 準 作 業 流 程 序 說 明 表 項 目 名 稱 教 師 敘 薪 標 準 作 業 承 辦 單 位 人 事 處 第 一 科 作 業 流 程 說 明 一 起 敘 : ( 一 ) 新 進 教 師 到 職 聘 任 後, 按 其 所 具 資 格 條 件 ( 以 學 歷 為 主 ), 依 公 立 各 級 學 校 教 職 員 敘 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345201207) 大佛頂首楞嚴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下 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 釋 心 賢 大 佛 頂 如 來 密 因 修 證 了 義 諸 菩 薩 萬 行 首 楞 嚴 經 33/134 請 打 開 講 義 第 六 十 八 頁 : 壬 二 明 六 入 性 當 我 們 在 研 究 一 部 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數 學 教 育 第 三 十 四 期 (2/202) 整 數 這 個 名 稱, 避 免 混 淆 例 如 : 我 們 可 以 說, 對 於 一 切 的 完 整 數, 以 下 的 等 式 成 立 : + r + r 2 + + r = r r, 其 中 r 不 講 不 知, 生 活 在 現 代 社 會 的

數 學 教 育 第 三 十 四 期 (2/202) 整 數 這 個 名 稱, 避 免 混 淆 例 如 : 我 們 可 以 說, 對 於 一 切 的 完 整 數, 以 下 的 等 式 成 立 : + r + r 2 + + r = r r, 其 中 r 不 講 不 知, 生 活 在 現 代 社 會 的 EduMath 34 (2/202) 在 成 長 中 不 斷 優 化 的 數 學 定 義 梁 子 傑 循 道 中 學 在 第 三 十 三 期 的 數 學 教 育 之 中, 刊 登 了 兩 篇 涉 及 數 學 定 義 的 文 章, 刺 激 起 我 的 一 些 想 法, 故 此 也 來 湊 湊 熱 鬧, 談 談 我 對 數 學 定 義 的 看 法 在 過 去 幾 年, 的 確 多 了 一 些 數 學 教

More information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二冊

國中數學基本學習內容補救教材 第二冊 五 -1 單 元 五 比 與 比 例 式 主 題 1 比 與 比 值 及 其 應 用 一 比 : 兩 個 數 量 以 : 區 隔, 藉 以 呈 現 兩 個 數 量 的 關 係 稱 為 比 例 如 : 一 年 四 班 有 15 個 男 生,18 個 女 生, 則 男 生 人 數 : 女 生 人 數 =15:18 練 習 大 小 兩 個 正 方 形 的 邊 長 各 為 3 公 分 與 2 公 分, 請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形身口色成遠方便 此即當分小乘教也 二者假名宗 即今所承曇無德部 此宗論 體則強號二非 隨戒則相同十業 重緣思覺即入犯科 此名過分小乘教也 三者圓教 宗 即用涅槃開會之意 決了權乘同歸實道 故考受體 乃是識藏熏種 隨行即同三 聚圓修 微縱妄心即成業行 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 深有兼淺之能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2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0, No. 1805 No. 1805 [cf. Nos. 1428, 1804]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上一上(并序) 大宋餘杭沙門釋元照撰 出家之士稟戒為體聚法居身 行必據體而修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