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362DAA4CA4E5B3CD2DB1DFB24DBB4FC657B67DA473BCBEB566A8C6B77EB773B1B4A158A158ADDDBDD7A451A445A540ACF6BB4FC657A576AABAA9B5C4F2BB50C2E0ABAC>

Similar documents
專題研究 大陸中央與地方關係改革現狀與問題 政治學研究 毛澤東思想研究 台聲. 新視角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292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7 期 壹 前言 ( )

第一章  緒論

第 6 卷第 8 期中華民國 97 年 8 月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 福州大學學報 佳木斯大學

1995年縣市長選舉候選人資歷統計表

Lloyd E. Eastman Rana MitterForgotten Ally: China s World War II, China s quagmire Pyrrhic victor

論中國大陸公務人員 問責制度 從法制層面分析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SARS 灰信網 (frees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與中共推動中華文化話語權的詮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1 Joseph S. Nye Jr. Soft Power 美國之音

老人 社 交 活 動 McAuley et al., 2000 Glass 1999 Mendes de Leon ~2 1~ % 10.56% 9.23% 6.05% 24.72% 14.18% 12.12% 影響老人社交活動的因素一 生理功能的改變 Bar

0ww229-‹1.tpf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第 10 期中華民國 105 年 10 月? 壹 近年國有企業經營狀況 % 1.1% 一 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情況 ,704.1 ( ) 5.4% % ,

˘ªF¶Î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澳門政治發展的遞嬗 : 以 2013 澳門立法會選舉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貳 2013 年澳門立法會選舉

100人預試問卷初稿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1 Clifford Geertz 2 Marc Howard Ross 3 Edmund Leach Ramond Williams, Keywords: A Voc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第七章 1984 與 重裝任務 文本中的極權世界與烏托邦 1984 George Orwell, 一 喬治 歐威爾的 1984 George Orwell, Indian i

目錄

59-81

David Faure


貳 肆 公司治理報告 一 組織系統 ( 一 ) 組織結構 ( 二 ) 組織系統圖 14 中華民國 98 年中華郵政年報

M M. 20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

洪麗珠 84 4 人 南人的任官差別只是一種集團主義 collectivism 的用人方法罷了 確實元代 史料中 參用 一詞頗為常見任官與族群對應的狀況除了蒙古人之外色目與漢人 5 並非一直有上與下的差別元代法律上更找不到四等人制的明文規定 應該思考的 是四 等 人或者四類人的存在是否需要法律明文規

中國博物館的行政體制與發展現況

Microsoft Word 陳秋坤清樣稿_0601.doc

% % % 獨立 廉正 專業 創新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10 中央銀行季刊第三十一卷第一期民國 98 年 3 月 0.84% 1.73% 25.6% GDP 1.52% 0.44% 29.37% 0.90% 2.18% (4) a b c d e f 壹 前言 2004 (WTI) % 200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A B A 18 A a 2007b

90 二 村落維生機能活動的調查 (1) (2) (3) 4. 5.

(2009) 台湾におけるコミュニティ 実践 --- コミュニティ ケア サービス ステーションの実施状 持続的推進 (2008) (2005) (2004) (2001)

<4D F736F F D 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立法會職權 組成 ( ) 60 2

104 (5) (6) 二 臺灣民間信仰神祇的分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3

論 壇 030 年, 中國經濟規模超過美歐之和? % % 0%.%-% 0% 3 vs. 3 1 世紀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談 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跨世紀的回觀與展望 中國經濟

座談會 貳 選拔情況 一 選拔要求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 16 期 論未來世代的權利 : 原初位置的啟示 楊士奇 弘光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摘 要 original position the Non-Identity Problem 關鍵詞 : 未來世代, 人格不同一問題, 權利, 原初位置 105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臺灣農會政治自主性角色之變遷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 (2) (3) (4) (5) (6) 二 臺灣民間信仰神祇的分類 ( ) ( ) ( ) 三 臺灣地區民間廟宇的神明體系 1.

老年性生理學和老年的性生活 老 和 第四年齡 概念 有不一致, 讀者可自參考, 本書不再多引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臺灣對外貿易的回顧和政策之探討

台東縣潛在土砂災害調查的現況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A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目錄


壹 前言 archives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SAA

~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06 Dream Walking, Labyrinth and Madness: Doctor/Patient Space in the Taiwan Modern Novel Chen, Kuo-Wei Assistant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

論文集29-1_前6P.indd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Microsoft Word - 05 許雪姬3校稿0123.doc

64 漢學研究第 28 卷第 3 期 Andrew H. Plaks (2004.1):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17-72c-1

廠商聚集的鎖定效果:遞增報酬的模擬觀察


3 QE3 時 評 ~0.25% Quantitative Easing, QE FED QE 1 3 FED QE1 QE2 QE3 貳 美國推出 QE3 之動機意涵與過去 2 次 QE 措施之主要差異 FED QE MBS

mode of puzzle-solving

<4D F736F F D 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Essays 專文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093_114_Koh_khee_heong

4

摘 要 臺 灣 在 納 入 清 朝 版 圖 之 後, 其 對 外 貿 易 對 象 從 國 際 轉 以 中 國 大 陸 為 主, 同 時 也 被 納 入 中 國 的 市 場 體 系 之 中, 形 成 向 中 國 輸 出 農 工 原 料, 輸 入 手 工 製 品 日 用 物 資 的 分 工 關 係 在

2

F503吳若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公民與社會考科 臺南一中廖翠雰老師 施可為老師 壹 前言 貳 98 年學測與指考考題的分析 一 98 學測的考題分析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ranscription:

BIBLID 0254-4466(2014)32:2 pp. 139-174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 民國 103 年 6 月 ) 開山撫番事業是晚清臺灣官員推動的自強運動之重要一環, 李國祁 戴國煇與劉進慶等學者在討論開山撫番政策時, 常透過其與清朝前期消極的封山禁墾政策之斷裂性, 以及其與晚清臺灣北部社會經濟顯著發展的表面關聯, 而逕自強調開山撫番事業的近代化意涵 然而, 這些詮釋並未緊扣統治理性與社會結構轉型的問題, 以致忽視該事業與之前理番政策間的內在連續性, 以及其與北臺社會經濟發展間的真正關聯 本文認為所謂的近代化涉及國家統治性質以及國家與社會關係的結構轉型, 而晚清臺灣開山撫番政策, 並未改變清代國家的統治理性以及其對臺灣社會與人民的間接控制關係 因此嚴格說來, 開山撫番事業與其說造就了十九世紀臺灣史的近代化轉型, 不如說是清代前中期相關政策的進一步延續 關鍵詞 : 晚清臺灣 開山撫番 近代化 家產官僚制 科層官僚制 2013 年 11 月 26 日收稿,2014 年 5 月 14 日修訂完成,2014 年 5 月 14 日通過刊登 作者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本論文乃國科會研究計畫獎助成果之一, 計畫編號 :NSC 101-2410-H-001-078 本文曾於 2013 年 12 月 15 日在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的 2013 中央研究院明清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宣讀 感謝評論人張隆志教授的熱心指正和與會來賓的意見 又本文承蒙 漢學研究 匿名審查人 詹素娟教授 曾品滄教授 林欣宜教授 葉爾建教授與朱瑪瓏教授提供諸多意見, 謹此致謝 然文中有任何問題, 仍由作者自負 139

140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1820 1860 1 2 1871 1874 3 1 葉振輝, 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 ( 臺北 : 著者,1985); 戴寶村, 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 ( 臺北 :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1984); 林滿紅, 茶 糖 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1860-1895) (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1997) 2 湯熙勇, 清代臺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 湯熙勇編,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 7 輯下冊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 頁 547-583 3 近代清 日 琉球三國國際關係的轉變, 參 ( 日 ) 西里喜行著, 胡連成等譯, 清末中琉日關係史研究 (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牡丹社事件過程, 參林呈蓉,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 臺北 : 博揚文化出版公司,2006)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41 4 5 6 4 臺灣自強運動簡史, 參見沈葆楨, 福建臺灣奏摺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59); 劉銘傳, 劉壯肅公奏議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5 開山撫番政策的具體內容,( 日 ) 伊能嘉矩著,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編, 臺灣蕃政志 ( 臺北 : 臺灣日日新報社,1904), 頁 230-284 577-620 6 沈葆楨, 請移駐巡撫摺(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 福建臺灣奏摺, 頁 1-5

142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7 8 9 7 晚清臺灣社會轉型的解釋觀點, 另有人類學者陳其南提出的土著化理論, 他主要分析 1860 年代, 臺灣的漢人社會組織原則如何從移墾社會轉變為傳統的漢人社會 ( 即土著社會 ) 由於本文關切的是開山撫番政策涉及的國家統治性質是否轉變的議題, 而非漢人社會連帶關係的轉變, 因此不擬對此詳細討論 8 李國祁,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硏究: 閩浙臺地區 1860-1916 ( 臺北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1985), 頁 197 198 9 李國祁在討論 1860 年代臺灣的社會轉型與內地化時, 還提及了社會從地緣轉為血緣 祭祀圈的融合 對關帝的普遍尊奉等現象 然而, 這些現象早在 1860 年代之前就已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43 10 1860-1916 11 12 持續如此, 而未必是晚期的現象 李國祁, 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 中華學報 5.3 (1978.7): 131-159 10 關於 modernization 一詞, 中文學界常翻譯成現代化, 日文學界則習慣譯成近代化, 本文基本上將這兩個用語等同看待 11 戴國煇, 清末台湾の一考察: 日本による台湾統治の史的理解と関連として, 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 第 3 冊 ( 東京 : 勁草書房,1970), 頁 257-296; 戴國煇, 臺灣史探微 : 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 ( 臺北 : 遠流出版公司,2002), 頁 1-82 12 劉進慶, 清末台湾における対外貿易の発展と資本蓄積の特質(1858-1895 年 ), 東京経大学会誌 138(1984.11): 53-75; 劉進慶, 序論臺灣近代化問題: 晚清洋務近代化與日據殖民近代化之評比, 洪宜勇編, 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 臺北 : 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 劉進慶這一定義是有問題的, 因為清代中國的政治支配體制並非封建制, 而是揉合官僚制與家產制的家產官僚制 參見本節以下的分析

144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1874-1885 1886-1895 13 14 13 張隆志, 劉銘傳 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 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 的再思考, 國史館主編,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 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 ( 臺北 : 國史館,1998), 頁 2031-2056 14 許雪姬, 晚清(1875-1895) 臺灣史研究方法芻議, 發表於 2013 年 9 月 21 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 重返臺灣的近代 工作坊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45 M. Weber bureaucracy Weber 15 Weber M. Foucault governmentality 16 Foucault Weber 15 參 Max Weber 著, 康樂等譯, 支配社會學 ( 臺北 : 遠流出版公司,1993) 16 參 Michel Foucault,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trans. by G. Burchell(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2007). Foucault 強調這種治理性不只用於國家對於官僚與人民的支配, 而且也早已擴展為其他民間社會團體控制成員的組織邏輯

146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Weber Foucault patrimonial bureaucracy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47 17 1874 18 1. 1874-1877 2. 1878-1884 1882 3. 1884-1891 4. 17 關於晚清開山撫番政策與日治初期理番事業的關聯, 張隆志曾從番地的領土化和資本 主義化 以及番人的文明化等面向來加以討論, 他認為這兩個時期的番地統治具有政策上的連續性, 傾向於主張晚清的開山撫番已代表臺灣長期近代化轉型的開始 筆者以為兩個時期的理番政策雖有其關聯, 但那似乎僅是政策上的路徑依賴 (path dependence) 關係, 即前面的政策對後面的政策有明顯的制約與影響, 並不代表兩個時期的番地統治皆具有近代化的意涵 張隆志, 帝國邊陲與殖民統治: 十九世紀臺灣的 番地 問題, 歷史月刊 199(2004.8): 69-75 張隆志, From Quarantine to Colonization: Qing Debates on Territorialization of Aboriginal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臺灣史硏究 15. 4(2008.12): 1-30 18 施添福, 開山與築路: 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30(1999.5): 65-99

148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1894 1895 19 19 胡傳, 臺灣日記與稟啟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頁 277-278; 胡傳, 臺東州採訪冊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頁 5-7 施添福, 開山與築路 : 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頁 95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49 1. 2. 3. 20 21 1. 2. 3. 20 許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頁 379-400 21 清代臺灣的團練或者清庄聯甲與保甲組織, 是官方為了維護治安或者平亂而鼓勵創設的臨時組織, 常流於形式並未發生作用 戴炎輝, 清代臺灣之鄉治 (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1979), 頁 59-100

150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22 23 22 許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頁 401-410 23 王爾敏, 清季軍事史論集 (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1980), 頁 20-23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51 1. 1892 3 24 25 2. 24 胡傳, 臺灣日記與稟啟, 頁 10-61 25 棟軍是晚清臺灣豪紳林朝棟所組織的勇營, 當時號稱戰力最佳的臺勇 但棟軍相關文書顯示營中有賭博盛行 將領賬務不清剋扣餉銀 短少勇額 疏於訓練 營官公開送禮逢迎上官等問題, 甚至有統帶官林朝棟施壓營官代為銷售鴉片給營兵牟利之事 黃富三等解讀, 何鳳嬌等編輯, 霧峰林家文書集: 棟軍等相關信函 ( 臺北 : 國史館,2014)

152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1874 26 27 26 沈葆楨, 福建臺灣奏摺, 頁 26-32 40-44; 王淑慧 蔡明坤, 光緒元年獅頭社事件初探, 美和學報 31.1(2011.12): 127-148 27 李宜憲, 大港口事件: 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 東臺灣研究 10 (2005.12): 5-35; 李宜憲, 從烏漏到阿棉納納 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3(2008.6): 99-118 潘繼道, 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3(2008.6): 143-186; 潘繼道, 加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53 1875 1877 28 29 1878 1878 30 禮宛事件 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遷探討, 臺灣原住 民族研究季刊 2.3(2009 秋季 ): 25-60; 潘繼道, 清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的 烏漏事件, 東臺灣研究 17(2011.7): 3-50 轉 52 28 伊能嘉矩, 臺灣蕃政志, 頁 617-618 29 李宜憲, 大港口事件: 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 頁 15-23 潘繼道, 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 頁 157-173 30 伊能嘉矩, 臺灣蕃政志, 頁 618-619

154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31 1881 32 1870 1882 33 1874 31 潘繼道, 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 臺北 : 稻鄉出版社,2001), 頁 157-171 32 劉璈, 議覆疏通新城至蘇澳一帶道路由( 光緒七年十二月十六日 ), 巡臺退思錄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頁 216 33 黃卓權, 岑撫台在臺灣: 新竹總墾戶黃南球的崛起,1881-1882, 新竹文獻 36 (2009.4): 66-87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55 34 35 1886 1891 1868 1880 1893 1894 36 34 黃富三, 從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看清廷 地方官 士紳的互動,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 五屆討論會 : 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 臺北 : 國史館,2000), 頁 1161-1189 35 黃富三, 從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看清廷 地方官 士紳的互動, 頁 1187 36 林滿紅, 茶 糖 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頁 22 35 39 45

156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13 12 1 6 1 2 1 1 37 38 1886 1887-1889 1890-1892 1889 37 許雪姬, 滿大人的最後二十年: 洋務運動與建省 ( 臺北 : 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頁 111-141 38 楊慶平, 清末臺灣的 開山撫番 戰爭 1885-1895 ( 臺北 : 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1995), 頁 149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57 39 1. 2. 3. 40 1891 9 1892 4 39 楊慶平, 清末臺灣的 開山撫番 戰爭 1885-1895, 第 2 章, 引文見頁 58 40 參見劉璈以下光緒九年 (1883) 間各件政策文書, 核議梁丞稟擬開山撫番條陳由 批撫番委員稟建碉設舖等情非招撫要事由 批嘉義斗六方縣丞宗亮擬具撫番條陳請示遵辦由 詳明查議罩蘭等處開路墾撫並委員總辦情形由 批覆管帶綏靖左營周迎春稟報隊勇陳阿興護夫 批覆後路幫統張兆連墾撫善後委員湯丞呈報接, 巡臺退思錄, 頁 183-197

158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41 1760 1790 42 1. 2. 3. 41 大嵙崁番亂事件, 參 光緒朝月摺檔 ( 臺北 : 故宮博物院藏 ), 清光緒十八年四月十三日抄存 開山撫番期間撫墾官員虐番引發番亂的狀況, 實與清代早期熟番漢人通事引發嚴重番亂的情況相當類似, 如 1699 年吞霄社番亂 1721 年水沙連番變 1731 年大甲西社等番亂 伊能嘉矩, 臺灣蕃政志, 頁 568-574 42 清代前 中期番界與地權政策的演變, 參 John R. Shepherd,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柯志明, 番頭家: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 臺北 :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2001)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59 43 1790 44 43 施添福,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 新竹 :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2001), 頁 65-116 44 隘墾制度的運作, 參王世慶, 臺灣隘制考, 氏著,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1994), 頁 373-414 吳學明, 金廣福大隘研究 ( 新竹 :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2000) 施添福,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 一 ) 以罩蘭埔為例, 臺灣文獻 55.4 (2004.12): 144-201; 施添福,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 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 臺灣文獻 56.3 (2005.9): 182-242 林文凱, 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 清代竹塹金山面控案之社會史分析, 新史學 18.4 (2007.12): 125-187

160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45 1788 46 1823 1846 47 1875 45 不過, 南部沿山地區的開墾模式與中北部隘墾制有所不同, 有些地區發展出向生番族群繳納撫番租的制度, 以較和平模式往界外拓墾 參見洪麗完, 清代楠仔仙溪 荖濃溪中游之生 熟番族群關係 (1760-1888): 以 撫番租 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14.3 (2007.9): 1-71 46 黃于玲, 從清代邊域統治理論看噶瑪蘭廳之設治, 宜蘭文獻雜誌 67/68(2004.3): 55-81 張隆志, From Quarantine to Colonization: Qing Debates on Territorialization of Aboriginal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臺灣史研究 15.4(2008.12): 9-12 47 張隆志, From Quarantine to Colonization, 頁 12-14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61 1875 1885 1886 48 1. 2. 3. 4. 49 邊區社會在裁隘政策推動期間所呈現的抵抗行為, 大部分是針對縣級地方政府粗糙的行政措施, 而非政策本身 這意味著作為傳統帝國行政體末端的地方政府, 難以負荷過多的行政作為 在晚清的政府和社會改造潮流中, 我們沒有看到作為帝國行政末梢的縣級政府, 在行政編制以及財政上有相對應的改革 縣級政府為了順利達成改革任務, 只能更加仰賴地方豪紳, 即使事務直接關係著豪紳的利益 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 縣官的地方治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豪紳的地方支配反而藉此改革而日益壯大 50 48 劉銘傳呈報清廷的清賦奏摺, 參見 劉壯肅公奏議, 卷 7 清賦 49 李文良, 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 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13.2(2006.12): 87-122 50 李文良, 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 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 頁 87

162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51 51 李文良, 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 : 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 頁 103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63 52 1886 5 53 52 郊商組織參與公共事務, 參見林玉茹,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商業網絡 ( 臺 北 : 聯經出版公司,2000), 頁 177-340 其餘義渡 義倉等公共組織的籌設與活動, 參見 淡水廳志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卷 3 5; 新竹縣採訪冊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卷 4 53 王世慶, 臺灣隘制考,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頁 382-387 398-399

164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54 55 56 57 1886 1889 1889 54 林維源家族在北部大嵙崁等邊區的拓墾歷史, 參黃富三, 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 區的發展, 臺灣史研究 2.1(1995.6): 5-50; 李文良, 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 以大嵙崁 ( 桃園大溪 ) 地區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3.1(1996.3): 44-169; 李文良, 三層埔的土地拓墾過程與業主權取得: 一個隘墾區的拓墾史研究 (1790-1925), 淡江大學歷史系主編, 臺灣開發史論文集 ( 臺北 : 國史館,1997), 頁 217-262 55 有關林朝棟家族長期以來的沿山地區拓墾歷程, 參黃富三, 霧峰林家的興起: 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2 ( 臺北 : 自立晚報出版社,1987), 頁 41-150 56 陳輝煌拓墾史, 參白長川, 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 臺灣文獻 42.3/4(1991.12): 215-232 57 胡傳, 臺灣日記與稟啟, 頁 57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65 58 59 60 61 62 58 鄭有勤如何以隘勇營身分涉入北路地區的拓墾事務, 並引發激烈的地方紛爭問題, 參見林文凱, 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 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 ( 臺北 :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2006), 頁 270-304 59 沈葆楨, 福建臺灣奏摺, 頁 53-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 頁 5-10; 胡傳, 臺東州採訪冊, 頁 41-43 60 李宜憲, 晚清後山開撫議論之流變, 臺灣風物 51.1(2001.3): 123-124 胡傳, 臺灣日記與稟啟, 頁 152 61 連橫, 臺灣通史 (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卷 15 撫墾志, 頁 457-459 62 淡新檔案 ( 臺北 : 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17339 案相關文書

166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63 64 65 66 63 臺灣豪紳集團以公濟私, 利用撫墾局與隘勇營等官方職務謀取番地拓墾私利的狀況, 參 見林朝棟家族的事例, 黃富三等解讀, 何鳳嬌等編輯, 霧峰林家文書集: 墾務 腦務 林務 ( 臺北 : 國史館,2013) 64 李文良, 晚清臺灣的地方政府與社會 廣泰成墾號事件的觀察,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 臺北 : 樂學書局,2001), 頁 101-120 黃卓權, 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 黃南球先生年譜 (1840-1919), 頁 185-235 陳志豪, 晚清 開山撫番 下的山區開發與地方社會: 以竹塹地區的 金廣成 墾號為例, 臺灣學研究 10(2010.12): 1-24 65 當時撫墾局規定 : 已成田者, 即要報丈陞科, 以歸壯丁把守隘糧經費 但實際上 1886 至 1895 年間, 金廣成墾號十寮庄墾成的田園並未陞科納賦 參 新竹廳竹北二堡十寮庄土地申告書,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 南投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 第 11815-1-47 張文書 桃園廳開墾地業主權認定及土地臺帳登錄方認可ノ件,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第 1516-1-38~103 張文書 同樣的, 晚清廣泰成墾號的開墾也相當成功, 以墾界內的大湖庄為例, 新墾成田園約 200 甲亦無新陞科納供紀錄, 參 苗栗一堡大湖庄土地申告書,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第 12519-1 件文書 66 胡傳, 臺灣日記與稟啟, 頁 63-64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67 67 1896-1898 68 67 本文沒有仔細討論財政稅收的問題, 的確開港以來臺灣官員尤其劉銘傳對財政進行了改 革, 包括土地稅 茶與樟腦等釐金增加了不少, 但這些能否說得上是一種近代化, 必須透過清代前期 清代晚期與日治初期的對比才能適當判斷 筆者將另文討論晚清到日治初期的財政改革問題 68 撫墾署的相關規定內容, 如 撫墾署官制 撫墾署長心得要項 撫墾署處務規定 撫墾署長職務上の注意に就き通牒 等, 以及其他各種活動管理規定, 參見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理蕃誌稿第一 二編 ( 臺北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1918), 頁 6-126

168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69 69 有關撫墾署的實際工作內容與職務報告, 參見林聖蓉, 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 族群互動 (1761-1901) ( 臺北 : 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頁 271-344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69 一 傳統文獻清. 沈葆楨, 福建臺灣奏摺,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清. 劉銘傳, 劉壯肅公奏議,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清. 劉璈, 巡臺退思錄,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清. 胡傳, 臺東州採訪冊,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 胡傳, 臺灣日記與稟啟,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清. 連橫, 臺灣通史,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光緒朝月摺檔, 臺北 : 故宮博物院藏 淡新檔案, 臺北 : 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南投 :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170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新竹縣採訪冊,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淡水廳志,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 臺北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黃富三等解讀, 何鳳嬌等編輯, 霧峰林家文書集: 墾務 腦務 林務, 臺北 : 國史館,2013 黃富三等解讀, 何鳳嬌等編輯, 霧峰林家文書集: 棟軍等相關信函, 臺北 : 國史館, 2014 ( 日 ) 伊能嘉矩著,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編, 臺灣蕃政志, 臺北 : 臺灣日日新報社,1904 ( 日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編, 理蕃誌稿第一 二編, 臺北 : 臺灣總督府警察本署, 1918 二 近人論著王世慶 1994 臺灣隘制考, 氏著, 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頁 373-414 王淑慧 蔡明坤 2011 光緒元年獅頭社事件初探, 美和學報 31.1(2011.12): 127-148 王爾敏 1980 清季軍事史論集,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白長川 1991 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 臺灣文獻 42.3/4(1991.12): 215-232 ( 日 ) 西里喜行著, 胡連成等譯 2010 清末中琉日關係史研究, 北京 :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吳學明 2000 金廣福大隘研究, 新竹 :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李文良 1996 日治初期臺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 以大嵙崁 ( 桃園大溪 ) 地區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3.1(1996.3): 44-169 李文良 1997 三層埔的土地拓墾過程與業主權取得: 一個隘墾區的拓墾史研究 (1790-1925), 周宗賢 淡江大學歷史學系主編, 臺灣開發史論文集, 臺北 : 國史館, 頁 217-262 李文良 2001 晚清臺灣的地方政府與社會 廣泰成墾號事件的觀察,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 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 臺北 : 樂學書局, 頁 101-120 李文良 2006 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 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13.2(2006.12): 87-122 李宜憲 2001 晚清後山開撫議論之流變, 臺灣風物 51.1(2001.3): 111-140 李宜憲 2005 大港口事件: 晚清國家體制與原住民部落的衝突, 東臺灣研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71 究 10(2005.12): 5-35 李宜憲 2008 從烏漏到阿棉納納 論大港口事件下烏漏社的失憶,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3(2008.6): 99-118 李國祁 1978 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 中華學報 5.3(1978.7): 131-159 李國祁 1985 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硏究: 閩浙臺地區 1860-1916, 臺北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林文凱 2006 土地契約秩序與地方治理 十九世紀臺灣淡新地區土地開墾與土地訴訟的歷史制度分析, 臺北 : 臺灣大學社會所博士論文 林文凱 2007 地方治理與土地訴訟 清代竹塹金山面控案之社會史分析, 新史學 18.4(2007.12): 125-187 林玉茹 2000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商業網絡,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林呈蓉 2006 牡丹社事件的真相, 臺北 : 博揚文化出版公司 林聖蓉 2008 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 臺北 : 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林滿紅 1997 茶 糖 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施添福 1999 開山與築路: 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 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30(1999.5): 65-99 施添福 2001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新竹 : 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 2004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地域社會( 一 ) 以罩蘭埔為例, 臺灣文獻 55.4(2004.12): 144-201 施添福 2005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 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 臺灣文獻 56.3(2005.9): 182-242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 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 洪麗完 2007 清代楠仔仙溪 荖濃溪中游之生 熟番族群關係(1760-1888): 以 撫番租 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14.3(2007.9): 1-71 張隆志 1998 劉銘傳 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 關於十九世紀臺灣歷史轉型期研究的再思考, 國史館主編,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四屆討論會: 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 臺北 : 國史館, 頁 2031-2056 張隆志 2004 帝國邊陲與殖民統治: 十九世紀臺灣的 番地 問題, 歷史月刊 199(2004.8): 69-75 張隆志 2008 From Quarantine to Colonization: Qing Debates on Territorialization of

172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Aboriginal Taiwa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臺灣史硏究 15.4(2008.12): 1-30 許雪姬 1987 清代臺灣的綠營, 臺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雪姬 1993 滿大人的最後二十年: 洋務運動與建省, 臺北 : 自立晚報出版社 許雪姬 2013 晚清(1875-1895) 臺灣史研究方法芻議, 發表於 2013 年 9 月 21 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 重返臺灣的近代 工作坊 陳志豪 2010 晚清 開山撫番 下的山區開發與地方社會: 以竹塹地區的 金廣成 墾號為例, 臺灣學研究 10(2010.12): 1-24 湯熙勇 1999 清代臺灣的外籍船難與救助, 湯熙勇編,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 第 7 輯下冊, 臺北 :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頁 547-583 黃于玲 2004 從清代邊域統治理論看噶瑪蘭廳之設治, 宜蘭文獻雜誌 67/ 68(2004.3): 55-81 黃卓權 2004 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 黃南球先生年譜 (1840-1919), 臺北 :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黃卓權 2009 岑撫台在臺灣: 新竹總墾戶黃南球的崛起,1881-1882, 新竹文獻 36(2009.4): 66-87 黃富三 1987 霧峰林家的興起: 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2, 臺北 : 自立晚報出版社 黃富三 1995 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 臺灣史研究 2.1(1995.6): 5-50 黃富三 2000 從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看清廷 地方官 士紳的互動, 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 : 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 臺北 : 國史館, 頁 1161-1189 楊慶平 1995 清末臺灣的 開山撫番 戰爭 1885-1895, 臺北 : 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 葉振輝 1985 清季臺灣開埠之研究, 臺北 : 著者 劉進慶 1984 清末台湾における対外貿易の発展と資本蓄積の特質(1858-1895 年 ), 東京経大学会誌 138(1984.11): 53-75 劉進慶 2004 序論臺灣近代化問題: 晚清洋務近代化與日據殖民近代化之評比, 洪宜勇編, 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臺北 : 海峽學術出版社 潘繼道 2001 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 臺北 : 稻鄉出版社 潘繼道 2008 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阿美族抗清事件之研究, 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3(2008.6): 143-186 潘繼道 2009 加禮宛事件 後奇萊平原與東海岸地區的原住民族群活動空間變

林文凱 晚清臺灣開山撫番事業新探 兼論十九世紀臺灣史的延續與轉型 173 遷探討, 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 2.3(2009 秋季 ): 25-60 潘繼道 2011 清光緒初年臺灣後山中路的 烏漏事件, 東臺灣研究 17(2011.7): 3-50 轉 52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 臺北 : 聯經出版公司 戴國煇 1970 清末台湾の一考察: 日本による台湾統治の史的理解と関連として, 仁井田陞博士追悼論文集 第 3 冊, 東京 : 勁草書房, 頁 257-296 戴國煇 2002 臺灣史探微: 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 臺北 : 遠流出版公司 戴寶村 1984 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 臺北 :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Weber, Max 著, 康樂等譯 1993 支配社會學, 臺北 : 遠流出版公司 Foucault, Michel. 2007. Security, Territory, Population: Lectures at the Collège de France, 1977-78. Trans. by G. Burchell.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Shepherd, John R. 1993.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4 漢學研究第 32 卷第 2 期 Opening Up the Mountains and Pacifying Aboriginal Peoples in Late Qing Taiwan: A New Study- Plus an Analysis of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19 th Century Taiwanese History Lin Wen-kai Abstract The policy of opening up Taiwan s mountain areas and pacifying the aboriginal people living there forme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alled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advanced by Taiwanese officials in the late Qing. Past scholars frequently emphasize that this apparent break with the previous, relatively hands-off policy and its superficial links to late Qing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Taiwan imply modernization. However, this interpretation overlooks intrinsic policy continuities and the true connections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aking the view that modernization relates to the nature of governing and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is enterprise did not change existing patterns of governing rationality and the indirect ru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subjects. Therefore, rather than ushering in Taiwan s modernization, it was in fact a continuation of earlier policies. Keywords: late Qing Taiwan, open up the mountains and pacify the aboriginal people, modernization, patrimonial bureaucracy, bureaucracy Lin Wen-kai is an assistant research fellow of th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t the Academia Si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