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z-ww477-02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5第二章.doc

穨attitudes

(homologizing) (John Kieschnick) (Robert Campany) (John R. McRae) (Bernard Faure)

穨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PDF

穨_1_.PDF

穨theme


穨heal

2011/12 第一學期 (2011年9月1日至12月7日)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穨jender.PDF

872412H156001

穨yinmen.PDF

892411H007028

摘 要 在 台 灣 傳 統 社 會 當 中, 民 眾 常 會 懷 疑 某 些 人 無 故 離 奇 的 失 蹤 與 魔 神 仔 (mô-sîn-á) 有 關 魔 神 仔 的 傳 說 在 台 灣 流 傳 廣 泛 而 長 久, 幾 乎 台 灣 各 地 或 各 個 主 要 的 族 群 都 有 類 似 的 傳

220 及 神 跡 傳 說 外, 關 帝 降 筆 著 成 善 書 廣 泛 流 通, 也 是 主 要 因 素 鄭 喜 夫 硏 究 關 帝 善 書, 指 出 : 關 聖 帝 君 崇 拜 信 望 之 普 遍 深 入 人 心, 與 關 聖 帝 君 善 書 之 大 量 著 造 流 通 奉 持, 存 在 著 相

051_072_Zhang_yi

736 清 華 學 報 一 前言 自從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提出 罪感 在西方文明的重要性之後 註 1 二十世紀有不少的學者進一步把不同的文化分為 恥感文化 shame culture 和 罪感文化 guilt culture 並將中國 日本等東方文化歸類為前者 註 2 然而這種文化

126 中 西 中 古 税 制 比 较 研 究 或 由 纳 税 人 代 表 组 成 的 机 关 处 于 主 导 地 位, 相 关 税 务 的 处 理 通 常 表 现 为 集 体 议 决 一 集 权 与 专 一 如 前 所 论, 中 国 赋 税 基 本 理 论 不 仅 特 别 古 老, 根 深 蒂 固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

Index of Zhengtong Daozang

06

˘ªF¶Î

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

<4D F736F F D B3AFC3FDA6705FA8E2A7BAA4A7BBDAAABAA473A4F4B565B74E5FA5FEA4E52E646F63>

/06

a b 11 16b a 106

<A5FEADB6ACDBA4F9>

Cakra+vartin Cakra king of kings Cakravartin universal ruler Antonino Forte Antonino Fort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No

.184. 陳 玉 箴 圖 進 行 家 父 長 式 與 公 共 化 的 消 費 管 理, 同 時 設 立 形 同 公 娼 業 的 特 種 酒 家, 將 飲 食 與 情 色 業 分 割 治 理 但 與 此 同 時, 新 的 上 層 階 級 仍 是 宴 席 場 所 的 主 要 消 費 者, 國 家 機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08

pdf

093_114_Koh_khee_heong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No Petrus Ramus 3 John Donne Thomas Adams John Cotton Thomas Hooker Anthony van Dyck 5 Grand Tour p See Perry

Microsoft Word - 江陰之役1.37.doc

穨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2.PDF


Chap3Chinese

国 国 国

190 漢 學 研 究 第 29 卷 第 1 期 一 前 言 今 日 南 京 城 裡 的 秦 淮 河 畔, 又 見 媚 香 樓 的 重 建 此 樓 乃 明 季 秦 淮 八 艷 之 一 桃 花 扇 劇 本 女 主 角 李 香 君 的 故 居 媚 香 典 出 左 傳, 所 謂 蘭 有 國 香, 人 君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穨hair&sick

66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第 22 期 生 長 發 育 和 功 能, 成 為 臺 灣 教 育 史 上 一 個 新 的 現 象 以 女 性 生 殖 生 理 掛 帥 的 課 文, 描 述 性 器 則 詳 女 略 男 詳 內 略 外 詳 構 造 略 機 制, 說 明 保 健 則 著 重 清

胡曉真.pdf


The UGC AoE Scheme: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Chinese Society 卓 越 學 科 領 域 計 劃 項 目 : 中 國 社 會 的 歷 史 人 類 學 研 究 四 13:20-14:35 主 持 兼 評 論 : 郭 文 華 ( 厦 門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通讯150期.doc

评 庙 会 里 的 道 上 兄 弟 论 华 人 男 性 气 质 的 书 (Louie,2002) 不 同, 而 是 从 台 湾 庙 会 的 田 野 调 查 入 手 来 阐 释 男 子 气 是 如 何 被 展 现 出 来 的 作 者 白 安 睿 (Avron A. Boretz) 自 述, 年 轻 时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 docx

pdf

5 / ~

公民化與現代化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2003 2,, ,,,8 6 8,, 8 9,,,,, 10, 14,15,, 8 10,,,,,, : :, 2000 ; :1949,2002 :1946, ;,

戲劇研究 第十六期 描繪或運用 又編織得更具複雜性與詮釋空間 故唱詞實雙關 惆悵興亡 的遺 民情感與愛情 物質間的寄託關係 物在 秣陵春 中不僅擔任男女之間情意 的寄託 更將讀者帶入一種品賞生活的文化氛圍 此在晚明以前的小說與傳奇是 不易見的 因劇中對物質迷戀賞玩的傾向 明顯牽涉到的是明中業以後快速

瑏 瑠 瑏 瑠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70 在 寫 本 與 印 本 之 間 的 方 書 宋 代 千 金 方 的 書 籍 史 者, 至 宋 始 多, 蓋 鋟 板 之 術 盛 於 是 時 使 然 然 醫 家 之 書, 經 宋 人 搜 輯 傳 世 者, 醫 經 類 甚 少, 同 一 經 方 也, 本 草 類 亦 甚 少, 而 方 書 獨 多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補 助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水 利 與 地 方 社 會 ( 一 ): 以 三 七 圳 與 社 子 溪 流 域 為 中 心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NSC H 執 行 期

<4D F736F F D AB652DB6B0A55ABD73A965ADB6A4CEA4A4A4E5A5D8BFFD2EB065BC74AAA9>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B169D2B12DB171A5C1B6A1AB48A5F52E706466>

<4D F736F F D20AB4AA6B0AA46BDD7A55FB4C2A4A4B0EAA5ABA8EEABD72E646F63>

1 ilia kuanos Oxford Lati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Henry George Liddell & Robert Scott (ed.), A Greek-Eng

封面

充 唯 使 听 人, 勿 畜 奴 婢 及 六 畜 等 非 法 之 具 3 所 谓 斋 食, 显 然 是 指 素 食, 则 按 摩 尼 教 教 规, 其 信 徒 必 须 终 生 素 食 摩 尼 教 置 有 十 大 戒 律, 三 条 针 对 口, 三 条 针 对 心, 三 条 针 对 手, 一 条 针

32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2 期 (1) (2) A Valerie Hansen, 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

,10,,,,, 20,10,,,,,,,,,,, 20,,:, :,1991 ;:,:, 1997,3 24 ;:, :,47 69 ;:, ,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ghost marriage Nuer (ghost marriage) spirit Nuer Nuer Nuer Evans-Pritchard 1953:163 bride-doll marriage buy me a bride buy me a groom (Schat

穨NHIST.PDF

戲劇研究 創刊號 詞之雅化 實為 折子戲 源生之三個重要背景 歷代戲曲劇種如先秦至唐代之 戲曲小戲 宋金雜劇院本 北曲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乃至明清民間 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均實為折子戲之 先驅 則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 戲選本之 摘套 與 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 中之 零折散齣 均可 視之為

, : (1),,,,?? (2),,,,,??? (3),,, 1962,? (4),,,,,??,?,,,,,,,,,,,,,,,,??,,,,,,,,,, 399,,,,,,,,,,,,,,, :,,,,, ;,, :,, ( 600 ) ( madhyadesa),, 1983, 7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第二十二卷 第二期 諸多國家也產生了意義深遠的影響 嚴佐之教授認為 研究朱子學 就要以類似宗 教信仰者抱有使命感的精神來進行 讀經要改進做人 承認其價值 就應該遵循其 內容 在接下來的兩天中 各路學者專家展開了激烈和富有建設意義的學術討論 作為影響中華文化歷史的學術偉人 朱熹 其經

: : 1896 : gλυ gλϖ gλυ gλϖ


<4D F736F F D20C3E4ACC9A457AABABA74A558AACC>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後共產主義社會階層化機制之探討

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

National Cheng Kung Journal of Historical Studies Vol.41, December 2011, pp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 Century of


Microsoft Word - 095_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Transcription: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謝 世 維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宗 教 研 究 所 摘 要 本 文 探 討 道 教 三 皇 文 之 歷 史 與 文 獻 三 皇 文 傳 統 扮 演 著 多 重 的 角 色, 一 方 面 作 為 三 洞 中 的 洞 神 部, 被 塑 造 成 為 三 大 經 系 之 一, 在 道 教 經 典 結 構 乃 至 傳 度 儀 式 當 中 扮 演 重 要 角 色 另 一 方 面, 三 皇 文 當 中 的 宗 教 實 踐 被 其 他 傳 統 所 吸 收, 成 為 其 他 道 教 經 典 的 一 部 分 而 同 時 部 分 三 皇 傳 統 則 被 保 留 下 來, 獨 立 發 展, 並 在 歷 史 當 中 持 續 被 討 論 實 踐 本 文 將 針 對 三 皇 傳 統 在 歷 史 發 展 過 程 當 中 的 多 種 面 貌 進 行 探 討, 透 過 三 世 紀 至 十 三 世 紀 的 三 皇 傳 統 相 關 經 典, 展 示 三 皇 傳 統 的 複 雜 性 與 多 元 性, 提 供 我 們 思 考 三 皇 文 傳 統 在 道 教 體 系 當 中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探 討 三 皇 文 傳 統 可 以 使 我 們 對 道 教 有 另 外 一 種 層 次 的 理 解, 促 使 我 們 思 考 道 教 發 展 過 程 當 中 的 複 雜 性 關 鍵 詞 : 道 教, 三 皇 文, 八 史, 洞 神 感 謝 頂 尖 大 學 策 略 聯 盟 提 供 獎 助 至 加 州 柏 克 萊 大 學 訪 問, 訪 問 期 間 與 印 地 安 那 大 學 博 士 裴 玄 錚 (Jonathan Pettit) 會 讀 三 皇 文 獻, 受 益 良 多 ; 同 時 感 謝 兩 位 匿 名 審 查 人 提 供 寶 貴 意 見 作 者 電 子 郵 件 信 箱 :hsiehben@nccu.edu.tw 清 華 學 報 新 44 卷 第 1 期 ( 民 國 103 年 3 月 ) 第 29~60 頁

30 清 華 學 報 一 前 言 道 教 史 在 被 書 寫 時, 常 常 受 制 於 正 史 的 記 載, 只 強 調 史 書 當 中 所 敘 述 的 道 教 現 象, 而 忽 略 了 其 他 較 少 被 正 史 著 墨 的 部 分 因 而 道 教 史 常 被 描 繪 為 線 性 發 展 史, 凸 顯 主 軸 的 背 後, 卻 隱 沒 了 許 多 重 要 傳 統 的 發 展 這 使 我 們 的 道 教 史 觀 呈 現 簡 化 單 一 化 的 現 象 筆 者 認 為 從 六 朝 到 唐 末, 道 教 發 展 至 少 有 數 條 線 同 時 發 展, 其 間 並 有 交 錯 更 迭 重 疊 融 合 等 其 一 是 天 師 道 的 發 展, 其 二 為 上 清 系 的 建 構, 另 外 有 靈 寶 齋 儀 的 傳 承 與 整 編, 同 時 還 有 方 技 傳 統 的 延 續, 以 及 宮 觀 道 教 的 系 統 的 建 立 等 等 這 些 發 展 同 時 並 進, 交 織 出 複 雜 而 豐 富 的 道 教 文 化 學 者 在 考 察 道 教 史 時, 必 須 體 認 到 所 謂 道 教 在 文 化 歷 史 脈 絡 發 展 當 中 的 複 雜 性 與 多 元 性, 避 免 將 道 教 定 義 簡 化, 或 將 道 教 史 線 性 化 單 一 化 道 教 不 只 存 在 於 上 層 士 人 的 形 上 論 述 之 中, 也 不 只 存 在 於 宮 觀 道 士 的 法 籙 法 位 當 中 現 代 道 教 史 的 基 礎 在 於 主 流 道 教 的 書 寫, 這 些 文 獻 多 是 由 許 多 道 教 經 典 書 寫 者 與 編 纂 者 所 建 立, 從 寇 謙 之 (365-448) 陸 修 靜 (406-477) 陶 弘 景 (456-536) 張 萬 福 (712-755) 杜 光 庭 (850-933) 等, 1 這 些 道 教 經 典 的 編 撰 者 致 力 於 清 整 道 教 經 典, 但 也 成 為 後 代 歷 史 學 者 理 解 道 教 史 的 依 據, 成 為 主 流 道 教 的 面 貌 然 而, 還 有 很 多 流 傳 於 各 層 面 的 道 教 經 典 實 踐, 或 者 其 他 類 型 的 傳 統, 以 不 同 面 貌 呈 現, 被 引 用 書 寫 改 編 再 製 轉 化 等, 而 這 些 經 典 或 書 寫 雖 未 被 主 流 道 教 所 吸 收 或 記 載, 但 是 仍 被 保 存 在 道 藏 或 其 他 文 獻 當 中, 未 獲 得 道 教 史 書 寫 者 所 關 注 因 此, 我 們 所 認 知 的 道 教 史 是 建 立 在 極 少 數 人 所 書 寫 的 主 流 道 教 文 本 之 上, 在 這 主 流 道 教 文 本 之 外, 尚 有 很 大 的 領 域 是 我 們 所 未 知, 而 需 要 進 一 步 去 探 索 的 從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考 察, 我 們 可 以 見 證 到 道 教 在 中 古 時 期 的 複 雜 性 與 多 元 性 三 皇 文 的 權 威 建 立 在 符 文 的 靈 驗 性 以 及 醮 祭 傳 統 的 實 踐, 具 有 秦 漢 以 來 傳 統 中 國 宗 教 的 特 色 但 是 三 皇 文 的 許 多 特 質 卻 與 傳 統 道 教 史 所 描 述 的 道 教 有 若 干 扞 格 之 處, 傳 統 道 教 史 以 天 師 道 為 道 教 定 義 之 基 礎, 然 而 三 皇 文 傳 統 與 天 師 道 神 不 血 食 的 價 值 與 信 念 相 衝 突, 這 值 得 我 們 重 新 思 考 三 皇 文 的 定 位, 並 反 思 所 謂 1 葛 兆 光, 屈 服 史 及 其 他 : 六 朝 隋 唐 道 教 的 思 想 史 研 究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2003), 頁 96-117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31 道 教 的 定 義 與 內 涵 對 三 皇 文 的 研 究 引 發 一 系 列 的 問 題, 究 竟 道 教 的 核 心 內 涵 為 何? 三 皇 文 傳 統 與 道 教 的 關 係 究 竟 為 何? 而 三 皇 文 又 究 竟 如 何 被 塑 造 成 為 道 教 這 個 大 傳 統 的 一 部 分? 目 前 學 界 對 三 皇 傳 統 的 研 究 最 早 首 推 大 淵 忍 爾, 其 次 則 有 安 保 羅 (Poul Andersen), 最 近 則 有 呂 鵬 志 山 田 俊 以 及 史 帝 夫 (Dominic Steavu-Balint) 的 研 究 大 淵 忍 爾 從 文 獻 學 的 角 度 考 察 了 三 皇 文 在 不 同 時 期 道 教 類 書 被 著 錄 編 輯 的 過 程, 探 討 從 三 皇 文 到 洞 神 部 的 發 展 ; 2 安 保 羅 則 著 重 在 三 皇 傳 統 中 儀 式 的 考 察 ; 3 呂 鵬 志 則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礎 以 及 儀 式 史 的 脈 絡 上 探 討 三 皇 文 的 儀 式 傳 統 ; 4 山 田 俊 主 要 以 資 料 蒐 集 整 理 為 主, 建 立 洞 神 經 的 基 礎 研 究 文 獻 5 最 近 對 三 皇 文 歷 史 最 完 整 的 考 察 則 是 史 帝 夫, 在 他 的 博 士 論 文 當 中 對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歷 史 經 典 與 修 行 有 細 緻 的 討 論 6 在 文 獻 上 儀 式 史 上 歷 史 發 展 上, 三 皇 文 已 經 有 基 礎 性 的 研 究 筆 者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礎 上, 進 一 步 思 考 三 皇 文 與 道 教 的 關 係 相 較 於 道 教 其 他 經 典, 三 皇 文 所 留 存 的 典 籍 相 當 有 限, 透 過 從 六 朝 到 宋 代 不 同 時 期 與 三 皇 文 相 關 的 有 限 文 本, 本 文 討 論 所 謂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多 樣 性 與 歧 義 性, 並 試 著 思 考 三 皇 文 與 主 流 道 教 傳 統 的 關 係 從 本 文 對 三 皇 傳 統 的 歷 史 研 究 使 我 們 理 解 三 皇 文 傳 統 不 是 只 有 一 種 面 貌, 也 不 只 在 主 流 道 教 書 寫 當 中 從 多 種 文 獻 的 探 討 可 以 發 現 三 皇 傳 統 在 四 世 紀 逐 漸 被 確 立 以 後, 似 乎 分 成 不 同 的 脈 絡 分 別 發 展, 而 三 皇 文 傳 統 至 少 以 不 同 形 式 持 續 被 保 存 本 文 將 三 皇 文 的 經 典 分 為 三 種 模 式 來 探 討 : 一 是 三 洞 部 架 構 下 的 經 典 化 模 式, 從 歷 史 傳 授 方 面 來 討 論, 並 以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為 例, 探 討 三 皇 文 如 何 被 塑 造 成 為 道 教 這 個 大 傳 統 的 一 部 分 ; 二 是 方 士 傳 統 獨 立 流 傳 模 式, 以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為 代 表, 討 論 三 皇 文 傳 統 與 道 教 的 關 係 ; 三 是 主 流 道 教 以 及 當 時 宗 教 流 行 或 民 間 傳 統 融 合, 形 成 新 形 態 經 典 的 模 式, 以 太 清 金 闕 玉 華 仙 書 八 極 神 章 三 皇 內 秘 文 為 案 例 進 行 討 論 筆 者 將 從 這 三 種 模 式 探 討 三 皇 經 典 傳 統 的 複 雜 性 2 3 4 5 6 大 淵 忍 爾, 道 教 とその 經 典 ( 東 京 : 創 文 社,1997), 頁 219-296 Poul Andersen, Talking to the Gods, Taoist Resources, 5.1 (1994), pp. 1-24. 呂 鵬 志, 唐 前 道 教 儀 式 史 綱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8), 頁 50-98 山 田 俊, 洞 神 經 の 基 礎 的 研 究 ( 熊 本 : 熊 本 縣 立 大 學,2009)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2010).

32 清 華 學 報 二 三 皇 文 之 內 涵 與 歷 史 三 皇 文 最 早 被 抱 朴 子 所 提 到, 在 抱 朴 子 當 中, 三 皇 文 是 與 金 丹 之 法 並 列 為 葛 洪 (284-363) 所 受 道 法 的 主 軸 卷 十 九 遐 覽 提 到 師 從 鄭 隱 之 時 云 : 然 弟 子 五 十 餘 人, 唯 余 見 受 金 丹 之 經 及 三 皇 內 文 枕 中 五 行 記 7 三 皇 文 又 與 五 嶽 真 形 圖 被 認 為 是 葛 洪 所 接 受 與 蒐 集 傳 統 當 中 最 重 要 的 符 文 之 一, 在 葛 氏 傳 統 當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這 些 神 祕 而 神 聖 的 符 文 曾 隱 於 名 山 五 嶽 之 中, 而 世 人 擁 有 三 皇 文 者, 得 以 辟 除 災 禍, 因 此 被 認 為 具 有 護 祐 功 能 從 各 種 三 皇 文 的 記 載 看 來, 學 界 認 為 三 皇 文 是 南 方 方 士 傳 統 的 代 表 性 符 文, 與 制 度 化 且 具 有 教 團 性 質 的 天 師 道 形 成 強 烈 對 比, 屬 於 不 同 性 質 的 宗 教 傳 統, 三 皇 文 因 此 也 是 保 留 部 分 中 古 時 期 江 南 宗 教 傳 統 的 代 表 文 獻 筆 者 認 為 三 皇 傳 統 是 許 多 中 古 時 期 江 南 區 域 的 符 文 被 複 合 在 一 起, 成 為 一 組 相 關 的 符 圖 傳 統 因 而 三 皇 文 傳 統 形 成 南 方 符 圖 文 化 的 群 組, 其 間 的 關 聯 性 不 甚 緊 密, 屬 於 文 化 共 享 性 的 關 連, 而 不 是 宗 教 系 統 性 的 聯 繫 8 抱 朴 子 當 中 提 到 三 皇 文 時 云 : 或 以 三 皇 天 文, 召 司 命 司 危 五 嶽 之 君, 阡 陌 亭 長 六 丁 之 靈, 皆 使 人 見 之, 而 對 問 以 諸 事, 則 吉 凶 昭 然, 若 存 諸 掌, 無 遠 近 幽 深, 咸 可 先 知 也 或 召 六 陰 玉 女, 其 法 六 十 日 而 成, 成 則 長 可 役 使 或 祭 致 八 史, 八 史 者, 八 卦 之 精 也, 亦 足 以 預 識 未 形 矣 9 透 過 天 文 而 行 召 喚 術, 能 使 神 靈 現 出 其 真 形, 這 兩 者 有 因 果 關 係 此 處 提 到 透 過 三 皇 天 文 來 召 喚 司 命 五 嶽 等 神, 則 神 會 在 召 喚 之 人 的 面 前 現 出 其 形, 並 且 可 以 問 以 未 來 吉 凶 之 事 同 時, 這 段 文 字 是 將 三 皇 文 六 陰 玉 女 祭 致 八 史 等 三 種 方 法 並 列, 其 共 同 點 在 7 8 9 王 明, 抱 朴 子 內 篇 校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卷 19, 遐 覽, 頁 332 所 謂 文 化 共 享 性 的 關 連, 筆 者 指 的 是 南 方 的 方 士 傳 統, 這 些 傳 統 以 師 徒 傳 授 為 主, 個 別 的 傳 統 之 間 沒 有 系 統 性 的 連 結, 不 像 上 清 經 系 或 靈 寶 經 系, 是 在 一 個 共 同 神 學 體 系 下 的 經 典 群, 被 冠 上 三 皇 文 的 一 系 列 符 圖 只 能 說 是 在 江 南 方 士 文 化 傳 統 上 有 著 關 聯 性 而 已 康 若 柏 (Robert Campany) 認 為 方 士 是 屬 於 一 種 秘 傳 社 會, 並 引 用 西 方 秘 傳 文 化 社 會 學 (sociology of esoteric culture) 的 理 論 來 說 明 這 些 秘 傳 傳 統 一 方 面 保 持 其 技 藝 與 文 本 的 隱 密 性, 另 一 方 面 又 讓 秘 技 在 社 會 上 展 示 討 論 追 求 這 種 既 隱 密 又 宣 揚 的 方 式 構 成 其 師 徒 的 社 會 角 色, 而 這 也 是 建 立 在 社 會 能 夠 辨 識 這 些 方 士 的 語 言 與 行 為 展 現, 這 正 說 明 當 時 的 人 認 知 到 方 士 傳 統 的 存 在 Robert Campany, Secrecy and Display in the Quest for Transcendence in China, ca. 220 BCE-350 CE, History of Religions, 45.4 (2006), pp. 294-300; Robert Campany, Making Transcendents: 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chapter 4, pp. 1-38. 王 明, 抱 朴 子 內 篇 校 釋, 卷 15, 雜 應, 頁 272-273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33 於 召 神, 並 不 意 味 其 間 有 相 互 隸 屬 的 關 係, 也 就 是 說 這 些 方 法 並 非 皆 屬 於 三 皇 文 抱 朴 子 內 篇. 遐 覽 著 錄 道 經 八 史 圖, 從 文 脈 來 看, 八 史 召 役 本 是 一 個 獨 立 的 方 法 八 史 為 八 卦 之 神, 現 存 的 八 史 圖 則 是 以 卦 象 結 合 符 文 的 形 式 呈 現, 其 目 的 也 是 用 以 召 役 八 卦 之 神 10 因 此 後 世 將 這 些 傳 統 總 括 在 三 皇 文, 在 於 其 文 化 共 享 性, 而 非 將 它 們 系 統 化 為 一 個 經 典 群 這 與 上 清 經 及 靈 寶 經 的 經 典 輯 成 有 很 大 的 不 同 此 外, 抱 朴 子 內 篇 常 將 五 嶽 真 形 圖 與 三 皇 文 並 提 : 道 書 之 重 者, 莫 過 於 三 皇 文 五 嶽 真 形 圖 11 上 士 入 山, 持 三 皇 內 文 及 五 嶽 真 形 圖, 所 在 召 山 神, 及 按 鬼 錄, 召 州 社 及 山 卿 宅 尉 問 之, 則 木 石 之 怪 山 川 之 精 不 敢 來 試 人 12 五 嶽 真 形 圖 是 一 種 地 理 原 型 的 概 念, 而 以 介 於 圖 與 文 之 間 的 形 象 呈 現 相 對 於 天 上 的 天 文, 這 種 地 理 原 型 即 是 地 文, 二 者 是 宇 宙 天 地 的 神 聖 原 型 顯 現, 因 而 蘊 涵 宇 宙 原 初 的 神 秘 力 量 13 同 理, 此 處 將 五 嶽 真 形 圖 與 三 皇 文 並 列 也 是 基 於 其 功 能, 也 就 是 召 山 神 或 是 社 神, 並 不 是 以 經 典 群 的 概 念 予 以 歸 類 至 於 三 皇 文 的 形 式, 文 獻 描 述 其 為 皇 文 乃 是 三 皇 以 前 鳥 跡 之 始 大 章 也 14 古 三 皇 時 所 授 之 書 也 作 字, 似 符 文, 又 似 篆 文, 又 似 古 書, 各 有 字 數, 15 顯 然 是 一 種 模 擬 古 代 書 體, 介 於 符 與 文 之 間 的 文 字 圖 像, 屬 於 道 教 的 天 文 因 此 可 以 推 斷, 三 皇 文 原 來 只 是 一 套 符 文, 與 古 靈 寶 經 當 中 的 五 篇 真 文 或 大 梵 隱 語 形 象 類 似, 而 後 二 者 很 可 能 是 承 繼 三 皇 文 對 天 文 崇 拜 發 展 而 來 10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正 統 道 藏 第 29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頁 3b 11 王 明, 抱 朴 子 內 篇 校 釋, 卷 19, 遐 覽, 頁 336 12 同 前 引, 卷 17, 登 涉, 頁 300 13 見 Kristofer M.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vol. 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pp. 260-269. 有 關 五 嶽 真 形 圖 之 研 究, 參 照 Kristofer M. Schipper, 五 嶽 真 形 圖 の 信 仰, 道 教 研 究,2( 東 京 :1967), 頁 114-162;Charles Hartman, Mountain as Metaphors in T ang Religious Texts and the Northern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Ten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Mountains and the Cultures of Landscape in China, U. C. Santa Barbara, January 14-16, 1993; Eugene Y. Wang, 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pp. 182-237; Susan Shih-shan Huang, Picturing the True Form: Daoist Visual Culture in Traditional China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 135-186. James Robson 則 對 五 嶽 有 一 個 歷 史 性 的 考 察, 見 James Robson, 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in Medieval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17-56. 14 雲 笈 七 籤, 正 統 道 藏 第 37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卷 6, 頁 11 15 同 前 引

34 清 華 學 報 最 早 三 皇 文 的 內 容 可 從 無 上 秘 要 三 皇 要 用 品 與 八 帝 妙 精 經 西 城 要 訣 略 窺 一 二 基 本 上 二 者 皆 是 一 系 列 的 符 文, 只 是 前 者 以 六 十 一 符, 後 者 則 以 九 十 二 符 為 主 這 兩 者 保 存 了 帛 和 ( 活 動 於 265) 以 及 鮑 靚 (230 或 260-330)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16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三 皇 要 用 品 有 諸 多 相 似 的 內 容, 透 過 比 對 顯 示 它 們 可 能 有 共 同 更 古 老 的 傳 統 根 源 17 筆 者 認 為, 三 皇 文 被 視 為 一 個 經 典 傳 統 是 五 世 紀 開 始 逐 漸 形 成 的 一 種 經 系 認 定, 而 所 謂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內 涵 原 來 是 一 系 列 以 三 皇 文 為 首 不 完 全 關 聯 的 符 圖 傳 統 三 皇 文 相 關 的 傳 統 當 中 又 以 五 嶽 真 形 圖 以 及 八 史 圖 最 為 重 要, 這 些 符 圖 以 占 驗 召 神 辟 邪 長 生 等 方 術 為 核 心 在 歷 史 發 展 過 程 中, 這 些 符 圖 首 先 被 葛 氏 家 族 所 整 理, 並 在 後 世 逐 漸 被 增 衍 成 為 經 典 群 18 三 皇 文 的 早 期 歷 史 並 無 文 獻 著 錄, 在 傳 授 神 話 層 面, 三 皇 文 曾 被 傳 授 予 黃 帝, 因 而 黃 帝 得 以 招 致 神 靈 一 般 學 者 將 三 皇 文 的 形 成 分 為 三 個 大 階 段, 比 較 具 體 的 傳 授 記 載 出 現 在 前 文 引 述 的 抱 朴 子 中, 學 者 將 此 視 為 三 皇 文 傳 統 形 成 第 一 個 階 段 在 抱 朴 子 的 記 載 當 中, 三 皇 文 的 傳 授 有 兩 個 系 統, 第 一 個 傳 承 來 自 西 城 王 君, 在 三 國 時 期 (220-265) 透 過 傳 授 與 口 訣, 將 三 皇 文 傳 給 帛 和, 而 此 傳 承 最 後 傳 至 葛 玄, 再 傳 鄭 隱 (215-302), 然 後 傳 到 葛 洪 ; 第 二 個 傳 承 來 自 於 葛 洪 的 丈 人 鮑 靚, 據 載 鮑 靚 在 嵩 山 石 室 中 取 得 部 分 文 獻 顯 示 這 是 兩 種 不 同 的 三 皇 文, 鮑 靚 所 傳 承 的 稱 為 大 有 三 皇 文, 也 被 稱 為 三 皇 內 文 ; 而 帛 和 所 傳 承 的 則 被 稱 為 三 皇 天 文 大 字, 簡 稱 天 文 大 字 19 從 相 關 描 述 來 看, 二 者 指 涉 的 都 是 一 種 天 文 無 上 秘 要 卷 二 十 五 三 皇 要 用 品 提 供 我 們 瞭 解 三 到 六 世 紀 這 兩 個 傳 承 發 展 的 基 本 內 容, 帛 和 的 傳 統 則 保 存 在 西 城 要 訣 當 中 第 二 階 段 自 五 世 紀 陸 修 靜 (406-477) 對 三 皇 文 的 整 理 到 唐 代 自 葛 洪 以 下, 三 皇 傳 統 開 始 逐 漸 具 體 化, 其 中 陸 修 靜 對 三 皇 傳 統 的 形 塑 具 有 重 要 地 位 在 陸 修 靜 於 西 元 437 年 所 建 立 的 三 洞 系 統 當 中, 三 皇 文 是 三 洞 當 中 洞 神 部 的 基 礎, 三 洞 16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p. 150-151. 17 大 淵 忍 爾, 道 教 とその 經 典, 頁 260 274 18 符 文 真 形 常 常 互 用, 這 也 顯 示 它 們 來 自 同 一 種 根 源 這 些 圖 符 文 真 形 皆 與 南 方 的 傳 統 儀 式 有 密 切 關 係 當 時 的 南 方 傳 統 對 圖 像 的 崇 拜 較 為 重 視 而 這 種 圖 像 觀 念 多 以 真 形 的 形 式 呈 現 除 了 上 述 的 五 嶽 真 形 圖 以 及 後 來 出 現 的 人 鳥 山 經 圖 屬 於 山 嶽 真 形 之 外, 真 形 也 常 常 指 涉 神 的 形 象 19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p. 151-152.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35 經 書 目 錄 賦 予 了 各 部 經 典 內 涵 在 此 階 段 除 了 三 卷 的 三 皇 文 之 外, 還 有 另 外 一 卷, 形 成 四 卷 的 結 構 學 者 推 測 三 卷 的 三 皇 文 來 自 鮑 靚 的 傳 統, 而 另 一 卷 的 三 皇 文 則 是 來 自 帛 和 的 傳 承 至 陶 弘 景 之 時, 已 經 發 現 三 皇 文 被 增 至 十 或 十 一 卷, 同 時 陶 弘 景 判 斷 鮑 靚 的 傳 統 較 具 有 權 威 性 其 中 包 括 了 三 皇 文 傳 授 儀 以 及 相 關 的 儀 式 這 種 卷 數 的 擴 充 與 內 容 的 增 衍 很 可 能 是 為 了 使 洞 神 部 的 經 典 更 具 權 威 性, 也 使 三 洞 的 內 容 更 充 實 更 協 調, 因 此 三 皇 文 無 論 是 經 典 內 容 或 儀 式 都 經 過 一 個 標 準 化 的 歷 程 這 種 標 準 化 結 構 化 的 過 程 具 有 一 個 功 能 性 目 的, 也 就 是 要 建 立 道 士 的 法 位 系 統, 從 而 使 道 士 能 夠 自 洞 神 洞 玄 洞 真 次 第 循 序 傳 授, 而 終 成 三 洞 法 師, 下 文 會 針 對 這 個 議 題 再 細 論 第 三 階 段 是 唐 宋 時 期, 在 唐 代 三 皇 文 受 到 佛 教 的 批 評, 這 種 批 評 尤 其 針 對 鮑 靚 傳 統 而 來 20 除 了 對 三 皇 文 種 種 靈 驗 辟 邪 的 效 驗 採 取 不 信 任 的 態 度 之 外, 對 三 皇 文 的 神 話 式 根 源 也 加 以 批 判, 視 為 人 為 偽 作 的 經 典 而 在 唐 代 宮 廷 以 及 官 方 道 觀 的 系 統 化 經 典 及 法 位 過 程 中, 道 德 經 的 地 位 被 加 以 突 出 重 視, 而 三 皇 文 的 重 要 性 則 漸 漸 被 淡 化 至 宋 代 時 期, 三 皇 文 的 靈 驗 辟 邪 特 質 再 度 受 到 注 目, 並 被 重 新 整 理 從 這 三 階 段 的 發 展 當 中, 筆 者 發 現 兩 點 值 得 進 一 步 探 討 之 處 首 先, 從 三 皇 文 到 洞 神 部 的 經 典 增 衍 與 經 卷 擴 充, 無 疑 顯 露 一 個 問 題 : 三 皇 文 並 未 經 歷 如 上 清 經 與 靈 寶 經 的 造 經 與 經 典 甄 別 整 理 過 程, 因 此 無 論 在 經 典 規 模 或 者 在 教 義 內 涵 都 未 能 與 上 清 經 與 靈 寶 經 相 比, 如 此 以 上 清 靈 寶 三 皇 所 形 成 的 三 洞 配 置 顯 得 不 甚 平 衡, 在 道 教 經 典 體 系 的 建 構 上 也 存 在 缺 憾 這 迫 使 五 六 世 紀 的 道 教 人 士 不 斷 地 去 充 實 洞 神 部 的 內 涵, 使 得 其 內 容 與 篇 幅 都 能 與 上 清 靈 寶 相 稱 同 時, 上 清 經 與 靈 寶 經 至 五 世 紀 都 有 傳 授 儀 式, 這 也 迫 使 三 皇 文 必 須 在 原 來 方 士 傳 授 模 式 的 基 礎 上, 建 構 適 當 的 傳 授 儀 式, 因 此 有 儀 式 標 準 化 的 過 程 21 其 次, 以 上 當 代 學 者 所 謂 三 階 段 發 展 之 說, 都 是 基 於 主 流 道 教 的 書 寫 所 建 立 歷 史 上 理 解 三 皇 文 多 半 從 史 料 記 載 以 及 三 洞 經 典 結 構 發 展 的 角 度 來 進 行, 但 是 這 是 否 即 是 三 皇 文 在 歷 史 上 流 傳 的 全 貌? 換 言 之, 作 為 方 士 傳 統 代 表 之 一 的 三 皇 文, 是 否 被 主 流 道 教 所 吸 收 之 後, 即 成 為 主 流 道 教 之 一 部 分 被 流 傳? 還 是 在 主 流 道 教 的 傳 承 之 外, 三 皇 文 傳 統 仍 以 方 士 傳 統 的 20 鮑 靜 造 三 皇 經, 當 時 事 露 而 寢, 文 成 致 戮 於 漢 朝 鮑 氏 滅 族 於 往 昔, 今 之 學 者 仍 踵 其 術, 良 可 悲 矣 法 琳, 辯 正 論,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52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83), 頁 545b 21 此 處 指 的 是 三 皇 文 傳 授 儀 式, 見 本 文 第 三 節 亦 可 參 見 呂 鵬 志, 早 期 道 教 醮 儀 及 其 流 變 考 索, 收 入 譚 偉 倫 編, 中 國 地 方 宗 教 儀 式 論 集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崇 基 學 院 宗 教 與 中 國 社 會 研 究 中 心,2011), 頁 19-145

36 清 華 學 報 模 式 流 傳? 筆 者 希 望 在 下 文 當 中 繼 續 釐 清 這 個 問 題 三 三 皇 文 的 傳 授 有 關 三 皇 文 的 傳 授 與 儀 式, 目 前 保 存 的 資 料 相 當 零 散 這 些 零 碎 片 斷 有 關 三 皇 文 傳 授 的 記 載, 提 供 我 們 思 考 有 關 早 期 三 皇 文 傳 授 的 結 構 意 義 與 實 踐, 也 反 映 了 三 皇 文 傳 授 的 時 代 與 社 會 環 境 其 中 一 項 重 要 文 獻 就 是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當 中 的 西 城 要 訣 三 皇 內 文 大 字, 其 中 兩 段 文 字 關 鍵 地 記 載 了 帛 和 從 西 城 王 君 受 三 皇 文 的 過 程 : 西 城 仙 人 施 用 立 成, 隱 之 玄 丘 之 陰 帛 公 記 錄 天 漢 元 年 正 月 三 日 受 22 帛 公 曰 : 前 漢 太 初 二 年, 王 君 明 授 余 大 道 之 訣, 使 燒 香 清 齋, 三 日 三 夜, 乃 見 告 23 此 處 的 王 君 指 的 是 西 城 王 君, 但 是 有 關 西 城 王 君 究 竟 是 王 褒 (73-49 BC), 還 是 王 遠 (146-95 BC), 也 就 是 王 方 平, 見 解 不 一 24 有 關 帛 和 自 西 城 王 君 得 到 三 皇 文 傳 授 的 事 跡, 亦 可 參 考 比 較 神 仙 傳 當 中 有 關 帛 和 的 記 載 依 據 神 仙 傳, 帛 和 曾 在 三 世 紀 中 葉 於 地 肺 山 跟 董 奉 習 道, 後 來 轉 到 西 城 受 學 於 王 君 25 本 文 重 點 在 歷 史 傳 承, 西 城 要 訣 當 中 除 了 口 訣 之 外, 其 實 過 程 當 中 隱 含 了 傳 授 儀 式 在 西 漢 太 初 二 年 (103 BC) 之 時, 西 城 王 君 授 帛 和 口 訣, 使 燒 香 清 齋, 三 日 三 夜, 然 後 傳 授 十 五 禁 忌, 二 種 小 丹 法, 拘 魂 法 等 再 過 三 年, 使 帛 和 齋 三 日, 燒 香 沐 浴, 才 傳 授 三 皇 天 文 以 及 太 清 金 液 神 丹 法 傳 授 天 文 以 後, 至 甲 子 日 的 夜 晚, 面 向 西 存 三 皇 文 三 卷, 相 去 一 尺 許 然 後, 起 身 向 西, 三 拜 三 皇 天 文, 存 於 東 方 一 拜 如 此 帛 和 伏 受 節 度 完 畢, 西 城 王 君 才 從 懷 中 取 出 立 成 之 法 給 帛 和 其 次, 另 一 部 較 少 被 學 者 關 注 有 關 三 皇 文 傳 授 的 重 要 著 作 為 上 清 太 上 元 始 耀 光 金 虎 鳳 文 章 寶 經, 這 部 經 典 保 留 了 一 個 完 整 的 後 記, 記 載 了 王 褒 傳 授 三 皇 文 給 22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19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頁 12a 23 同 前 引,12b 24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p. 44-50. 25 葛 洪 撰, 胡 守 為 校, 神 仙 傳 校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10), 頁 251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37 許 遠 遊 的 過 程 興 寧 三 年 乙 丑 歲 七 月 七 日, 桐 柏 真 人 承 樂 子 長 安 期 先 生, 受 出 三 皇 蘊 中 金 虎 鳳 文 章 符, 令 晚 學 道 士 許 遠 遊 承 受 以 制 萬 魔 26 這 裡 說 到 西 元 365 年 之 時 桐 柏 真 人, 也 就 是 王 褒, 傳 授 許 遠 遊 金 虎 鳳 文 章 真 符, 而 這 些 真 符 都 是 天 魔 之 隱 諱 ; 百 神 之 內 名, 誦 詠 篇 章 則 萬 妖 束 形 上 清 太 上 元 始 耀 光 金 虎 鳳 文 章 寶 經 經 首 即 列 出 真 文 以 及 符 文, 稱 之 為 上 隱 書 諱, 若 其 傳 出 時 間 為 四 世 紀 中 後 葉, 則 很 可 能 就 是 度 人 經 當 中 大 梵 隱 語 的 原 型 或 來 源 之 一 有 關 三 皇 文 傳 授 的 另 一 部 重 要 的 著 作 是 陶 公 傳 授 儀, 當 中 第 四 部 為 授 受 三 皇 文 法 陶 公 傳 授 儀 現 存 本 為 敦 煌 寫 本 殘 卷 兩 件 ( 英 藏 S3750 與 法 藏 P2559) 和 殘 片 兩 件 ( 中 國 國 家 圖 書 館 藏 BD11252 與 英 藏 S6301) 大 淵 忍 爾 首 先 注 意 到 這 一 份 文 書 與 陶 弘 景 的 關 係, 除 了 P2559 文 中 提 到 梁 天 監 (502-519) 年 之 外, 大 淵 忍 爾 也 發 現 S3750 當 中 有 一 段 巡 山 定 室 為 陶 弘 景 登 真 隱 訣 當 中 所 佚 失 的 段 落 27 大 淵 忍 爾 並 從 後 世 的 道 教 文 獻 注 意 此 傳 授 儀 的 流 傳 他 在 張 萬 福 (711-713) 洞 玄 靈 寶 道 士 受 三 洞 經 誡 法 籙 擇 日 曆 當 中 發 現 所 謂 五 法 的 傳 授 此 五 法 即 : 六 甲 符 禁 山 五 嶽 三 皇 五 符, 張 萬 福 稱 此 五 法 出 自 陶 公 傳 儀 大 淵 忍 爾 認 為 現 存 S3750 以 及 P2559 所 保 留 的 正 是 五 嶽 三 皇 的 傳 授 儀 式 王 卡 在 大 淵 忍 爾 的 研 究 發 現 基 礎 之 上, 繼 續 發 展 大 淵 的 觀 點, 並 提 供 更 完 整 的 證 據 顯 示 張 萬 福 所 稱 的 五 法 即 敦 煌 文 書 陶 公 傳 授 儀, 還 發 現 中 國 國 家 圖 書 館 所 藏 BD11252 乃 是 陶 公 傳 授 儀 的 殘 片, 指 出 它 正 是 現 存 S3750 以 及 P2559 之 間 所 佚 失 的 片 段 另 外, 王 卡 也 發 現 S6301 即 是 此 陶 公 傳 授 儀 的 目 錄, 並 基 於 這 些 發 現, 將 S6301 S3750 BD11252 P2559 綴 合 與 進 行 校 讀 王 卡 稱 這 份 文 書 為 陶 弘 景 五 法 傳 授 儀, 認 為 這 五 法 本 來 就 是 一 起 被 傳 授 呂 鵬 志 基 本 上 接 受 以 上 發 現, 並 重 新 校 讀 陶 公 傳 授 儀 全 文 其 中 授 受 三 皇 文 法 一 開 始 即 提 到 : 26 上 清 太 上 元 始 耀 光 金 虎 鳳 文 章 寶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57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頁 14b 27 大 淵 忍 爾, 敦 煌 道 經 : 目 錄 篇 ( 東 京 : 福 武 書 店,1978), 頁 331-332

38 清 華 學 報 三 皇 是 大 經 法, 今 世 中 有 此 數 卷, 皆 由 鮑 葛 所 傳 至 此 大 者 之 真 字, 唯 青 胎 一 卷 是 耳 而 西 城 施 行 一 卷, 全 為 劾 召 之 要 其 餘 卷 並 吾 所 未 詳, 而 合 集 得 成 一 帙 十 卷, 相 傳 併 受 之 28 這 段 文 字 使 學 者 相 信 至 陶 弘 景 之 時, 三 皇 文 共 有 十 卷, 而 陶 弘 景 判 斷 鮑 靚 傳 統 為 三 皇 文 主 軸, 帛 和 傳 統 的 主 要 功 能 則 是 劾 召 陶 公 傳 授 儀 可 提 供 我 們 思 考 的 有 兩 點 : 首 先, 雖 然 大 淵 忍 爾 指 出 陶 公 傳 授 儀 當 中 與 登 真 隱 訣 相 關 內 文 有 天 監 年 間 的 著 錄 後 世 又 將 之 稱 為 陶 公 傳 儀, 因 此 認 定 此 為 陶 弘 景 所 作, 但 是 我 們 不 排 除 陶 氏 徒 眾 或 後 世 以 陶 弘 景 名 義 造 構 此 傳 授 儀 司 馬 虛 (Michel Strickmann) 已 經 指 出, 在 陶 弘 景 皈 依 佛 教 以 後, 後 繼 者 進 行 上 清 的 復 興 運 動, 許 多 經 典 可 能 在 這 種 狀 況 下 以 陶 弘 景 的 名 義 被 偽 造 傳 世 29 其 次, 陶 公 傳 授 儀 將 五 法, 也 就 是 六 甲 符 禁 山 五 嶽 三 皇 五 符 等 置 放 在 一 個 系 統 當 中, 顯 示 其 間 有 內 在 的 關 係 在 四 世 紀 的 葛 氏 傳 統 當 中, 六 甲 符 禁 山 五 嶽 五 符 等 皆 與 三 皇 傳 統 有 關, 而 且 與 方 士 的 傳 統 有 密 切 的 聯 繫 但 是 到 五 世 紀 時, 這 五 種 符 文 分 屬 不 同 經 系, 顯 示 各 經 系 在 形 塑 過 程 吸 收 了 方 士 傳 統 當 中 的 符 圖 文 獻 很 可 能 到 五 世 紀 時, 這 五 者 還 是 被 視 為 與 三 皇 文 相 關 的 符 文, 被 一 起 傳 授 而 流 傳 著, 或 者 在 某 種 程 度, 這 五 者 直 到 五 世 紀 還 是 被 認 為 與 三 皇 文 有 著 某 種 關 聯 性, 因 此 陶 公 傳 授 儀 當 中 這 五 者 還 是 被 視 為 一 個 系 統, 一 起 進 行 傳 授 換 言 之, 即 使 六 甲 符 禁 山 五 嶽 三 皇 五 符 已 分 別 被 不 同 經 系 所 吸 收, 這 五 者 之 間 作 為 與 三 皇 文 傳 統 關 連 的 聯 繫 性 仍 然 被 延 續 著 而 這 兩 種 不 同 的 系 統 化 平 行 存 在 與 發 展 現 存 陶 公 傳 授 儀 保 留 最 完 整 的 就 是 授 受 五 嶽 圖 法 與 授 受 三 皇 法, 兩 者 儀 式 結 構 相 似, 可 以 作 為 分 析 比 較 其 中, 授 受 三 皇 法 程 序 如 下 : 在 夜 半 之 時, 於 庭 壇 之 中 敷 設 席 位, 陳 列 三 皇 之 座, 前 面 置 放 酒 食, 包 括 酒 脯 米 香 等 在 前 則 設 置 奏 案, 置 放 傳 與 三 皇 經 傳 授 儀 式 由 師 進 行, 首 先 面 向 北 方, 發 爐, 啟 請 三 皇 真 君 降 下 靈 氣, 然 後 燒 香 酌 酒, 三 拜 後, 啟 請 三 皇 降 下 饗 祭 隨 後 啟 告 三 皇, 祈 求 允 許 將 三 皇 內 文 天 文 大 字 青 胎 監 乾 眾 符 十 卷, 封 傳 授 給 弟 子 接 著 讀 傳 板 中 的 下 板 文, 讀 畢 以 後, 用 紫 紋 包 起 來, 覆 蓋 上 板, 用 青 系 綖 纏 繞 板 的 兩 頭, 28 呂 鵬 志, 唐 前 道 教 儀 式 史 綱, 頁 67 對 此 引 文 的 討 論 亦 可 見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 83. 29 Michel Strickmann, The Mao-shan Revelations: Taoism and the Aristocracy, T oung Pao, 63 (1977), pp. 1-63; Michael Strickmann, On the Alchemy of T ao Hung-ching, in H. Welch and A. Seidel (eds.), Facets of Taois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123-192.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39 安 上 朱 臘, 燒 灸 朱 臘 使 之 變 軟, 然 後 用 印 上 封, 再 用 雙 手 大 指 捻 印, 面 向 弟 子, 弟 子 則 長 跪, 也 用 兩 手 大 指 捻 師 的 指 上, 念 祝 後 吐 氣 三 噓, 然 後 捻 印 成 文 接 著 安 下 封 印, 由 弟 子 封 印, 程 序 與 上 一 致 封 印 好 後, 將 傳 給 弟 子 披 戴, 男 子 絡 在 左 肩 上, 女 子 在 右 肩 上 接 著 是 授 符, 將 摹 好 符 文 的 白 素 授 給 弟 子, 弟 子 左 手 受 符, 在 腰 上 繞 三 圈 最 後 是 授 經, 取 十 卷 經 文 傳 授 給 弟 子, 弟 子 左 手 受 經, 右 手 執 法 信, 交 給 師, 然 後 捧 經 三 拜 師 回 到 案 前, 酌 酒 上 香, 啟 告 傳 授 完 畢, 祈 求 護 佑 師 與 弟 子 各 再 三 拜, 師 上 酒 燒 香 送 神, 隨 後 取 酒 伏 飲 四 灑, 最 後 燒 香 復 爐 儀 式 完 成 後 即 撤 下 神 座 30 這 個 傳 授 儀 式 有 下 列 三 個 重 點, 首 先, 傳 度 儀 式 一 供 傳 度 傳 板 符 以 及 經, 傳 板 由 一 片 槐 木 一 片 梓 木 構 成, 上 板 槐 木 用 雌 黃 色 顏 料 作 底, 外 框 用 紅 色 內 框 用 黑 色, 然 後 用 朱 筆 在 中 央 畫 上 符, 下 板 梓 木 則 寫 上 盟 文 封 傳 之 法 如 上 所 述 這 種 傳 的 形 制 在 五 篇 真 文 赤 書 玉 訣 妙 經 當 中 討 論 八 威 策 文 的 製 法 之 時 也 有 提 到 如 傳 之 狀, 可 見 其 形 制 是 仿 傳 的 形 制 而 製 作 在 漢 代 傳 是 種 出 行 時 身 分 證 明 文 書, 以 木 為 之, 上 面 書 符 信, 再 用 一 板 封 之, 封 以 御 史 印 章 這 種 形 制 推 測 可 能 在 六 朝 早 期 已 經 用 於 傳 度 儀 式, 以 作 為 傳 度 的 盟 信 其 次, 此 授 受 三 皇 法 當 中 結 合 醮 儀, 醮 祭 的 供 品 包 含 酒 三 斗 脯 三 朐 大 米 三 升 等, 此 為 戰 國 秦 漢 以 來 傳 統 醮 儀, 在 南 方 的 方 士 傳 統 亦 使 用 酒 脯 進 行 醮 祭, 因 此 三 皇 授 受 儀 可 以 說 保 留 了 傳 統 醮 儀 31 但 是 這 與 天 師 道 不 血 食 神 不 飲 食 的 立 場 違 背 32 其 三, 從 以 上 兩 點 來 看, 此 三 皇 授 受 儀 即 便 是 一 個 新 造 構 的 儀 式,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仍 保 留 了 方 士 的 傳 統, 也 就 是 在 三 皇 傳 統 的 元 素 上 進 行 傳 授 儀 式 的 建 立 現 存 道 藏 當 中 還 有 幾 部 與 三 皇 傳 授 儀 式 相 關 的 經 典, 較 為 重 要 的 有 太 上 洞 神 三 皇 儀 太 上 洞 神 三 皇 傳 授 儀 及 太 上 洞 神 行 道 授 度 儀 等, 大 部 分 是 初 唐 到 唐 中 葉 的 作 品, 可 以 與 陶 公 傳 授 儀 中 的 授 受 三 皇 法 作 比 較, 從 中 可 以 看 出 從 梁 代 到 唐 代 三 皇 傳 授 儀 式 的 建 立 與 發 展 值 得 我 們 進 一 步 思 考 的 是 : 為 何 需 要 建 立 三 皇 傳 授 儀? 筆 者 初 步 認 為, 這 與 系 統 化 地 建 立 道 士 的 法 位 有 關, 五 世 紀 三 皇 經 典 的 整 編 與 三 洞 說 的 形 成 有 密 切 關 係 30 31 32 王 卡, 道 教 經 史 論 叢 (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7), 敦 煌 殘 抄 本 陶 公 傳 授 儀 校 讀 記, 頁 321-339; 呂 鵬 志, 唐 前 道 教 儀 式 史 綱, 頁 67-69 這 方 面 的 重 要 研 究 可 以 參 考 呂 鵬 志, 早 期 道 教 醮 儀 及 其 流 變 考 索, 頁 19-145 有 關 方 士 傳 統 與 天 師 道 在 觀 念 上 的 差 異, 李 福 (Gil Raz) 新 作 有 詳 細 的 討 論 Gil Raz, The Emergence of Daois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pp. 91-126.

40 清 華 學 報 三 洞 說 形 成 的 下 限 可 以 判 定 在 劉 宋 元 嘉 十 年 (433), 此 時 三 洞 說 已 成 形, 陸 修 靜 所 在 靈 寶 經 目 序 當 已 經 自 稱 為 三 洞 弟 子, 三 洞 之 說 若 不 是 由 陸 修 靜 創 始, 至 少 也 是 由 陸 修 靜 發 揚 推 廣 在 劉 宋 泰 始 七 年 (471), 陸 修 靜 奉 明 帝 的 命 令, 編 纂 三 洞 經 書 目 錄, 即 採 用 三 洞 的 架 構 來 進 行 經 典 的 系 統 整 理 33 在 這 個 系 統 當 中, 三 洞 各 有 十 二 部, 總 成 三 十 六 尊 經, 因 此 理 想 上, 上 清 靈 寶 三 皇 是 三 個 對 稱 的 經 典 類 別, 而 實 際 上 三 皇 文 無 論 在 經 典 數 量 或 是 經 典 多 樣 性, 皆 不 及 上 清 經 與 靈 寶 經 面 對 這 種 宗 教 經 典 架 構 上 的 缺 陷, 歷 史 上 的 道 經 編 纂 者 必 須 透 過 各 種 方 式, 使 經 典 結 構 更 合 理 化, 三 皇 文 相 關 經 典 的 增 衍 擴 充 即 成 為 不 可 避 免 的 現 象 四 輔 的 提 出 顯 然 是 彌 補 了 三 洞 結 構 的 不 足, 學 者 認 為 四 輔 的 提 出 與 劉 宋 的 孟 智 周 以 及 正 一 經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34 正 一 經 除 了 判 定 三 洞 四 輔 的 次 第 高 下 之 外, 更 重 要 的 是, 由 經 典 的 次 第 衍 生 出 道 士 法 位 的 次 序 一 切 道 經 音 義 妙 門 由 起 所 收 的 正 一 經 由 道 士 法 服 階 次 的 敘 述, 顯 示 道 士 的 位 階 制 度 已 經 建 立 透 過 法 服, 分 別 了 初 入 道 門 正 一 道 德 洞 神 洞 玄 洞 真 三 洞 講 法 師 等 七 個 階 位, 完 全 按 照 三 洞 四 輔 的 結 構 建 立 位 階 這 樣 的 法 位 階 次 也 出 現 在 梁 武 帝 時 期 的 洞 玄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以 及 正 一 威 儀 經 之 正 一 受 道 威 儀 當 中, 35 顯 示 這 種 法 位 階 次 已 經 被 普 遍 接 受, 這 方 面 學 者 已 有 所 探 討 36 在 洞 玄 33 Stephen R. Bokenkamp, Lu Xiujing and the First Daoist Canon, in Scott Pearce, Audrey Spiro, and Patricia Ebrey (eds.),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81-199. 34 學 者 對 正 一 經 的 形 成 時 間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大 淵 忍 爾 認 為 形 成 於 梁 陳 之 間, 而 小 林 正 美 則 判 斷 是 在 劉 宋 末 到 南 齊, 王 承 文 則 判 斷 是 南 朝 大 淵 忍 爾, 道 教 とその 經 典, 頁 41-47; 小 林 正 美 著, 王 皓 月 譯, 中 國 的 道 教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2010), 頁 72-74; 王 承 文, 南 朝 道 教 從 三 洞 經 書 向 七 部 經 書 轉 變 原 因 考 察, 收 入 鄭 開 編, 水 窮 雲 起 : 道 教 文 獻 研 究 的 舊 學 新 知 ( 北 京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 版 社,2009), 頁 25-50 35 有 關 洞 玄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以 及 正 一 威 儀 經 的 時 代, 學 者 有 不 同 的 見 解, 吉 岡 義 豐 認 為 洞 玄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 敦 煌 本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儀 範 ) 成 書 於 陶 弘 景 沒 年 前 後 到 梁 元 帝 時 期 (552-555), 大 淵 忍 爾 認 為 洞 玄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形 成 於 隋 末, 而 小 林 正 美 則 判 斷 正 一 威 儀 經 是 在 梁 武 帝 時 期 所 作, 洞 玄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則 是 在 梁 武 帝 末 期 所 編 撰 見 小 林 正 美 著, 王 皓 月 譯, 中 國 的 道 教, 頁 259-262; 大 淵 忍 爾, 道 教 とその 經 典, 頁 575-585; 吉 岡 義 豐, 吉 岡 義 豐 著 作 集 第 3 卷 ( 東 京 : 五 月 書 房,1988), 敦 煌 發 見 三 洞 奉 道 科 誡 儀 範 について, 頁 241-269 36 小 林 正 美, 唐 代 の 道 教 と 天 師 道 ( 東 京 : 知 泉 書 館,2003), 頁 66-168;Kristofer M. Schipper 著, 福 井 文 雅 譯, 敦 煌 と 中 國 道 教 ( 東 京 : 大 東 出 版 社,1983), 敦 煌 文 書 に 見 える 道 士 の 法 位 階 梯 について, 頁 325-345;Isabelle Robinet, Taoist Ordination Ranks in the Tunhuang Manuscripts, in G. Naundorf, K. H. Pohl and H. H. Schmidt (eds.), Religion und Philosophie in Ostasien: In Honour of Hans Steininger (Würzbrug: Königshausen& Neumann, 1985), pp. 127-48; 丸 山 宏, 正 一 道 教 の 受 籙 に 關 する 基 礎 的 考 察 敦 煌 出 土 文 書 スタイン 二 〇 三 號 史 料, 筑 波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41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法 次 儀 當 中 有 關 三 皇 的 階 位 有 洞 神 弟 子 與 無 上 洞 神 法 師 洞 神 弟 子 所 受 符 文 包 括 : 金 剛 童 子 籙 竹 使 符 普 下 版 三 皇 內 精 符 三 皇 內 真 諱 九 天 發 兵 符 天 水 飛 騰 符 八 帝 靈 書 內 文 黃 帝 丹 書 內 文 八 威 五 勝 十 三 符 八 史 籙 東 西 二 禁 三 皇 三 戒 五 戒 八 戒 文 無 上 洞 神 法 師 所 受 符 文 包 含 : 天 皇 內 學 文 地 皇 記 書 丈 人 皇 內 文 三 皇 天 文 大 字 黃 女 神 符 三 將 軍 圖 九 皇 圖 昇 天 券 三 皇 傳 版 三 皇 真 形 內 諱 版 三 皇 三 一 真 形 內 諱 版 三 皇 九 天 真 符 契 令 三 皇 印 三 皇 玉 券 三 皇 表 鞶 帶 洞 神 經 十 四 卷 到 了 唐 先 天 元 年 (712) 十 二 月, 太 清 觀 的 張 萬 福 重 新 整 理 傳 授 三 洞 法 籙 的 階 位, 37 在 傳 授 三 洞 經 戒 法 籙 略 說 當 中 的 傳 授 次 地 是 說 戒 正 一 法 籙 道 德 經 目 三 皇 法 目 靈 寶 法 目, 接 著 敘 述 靈 寶 五 符 東 西 禁 文 五 嶽 真 形 圖 三 皇 內 文 等, 同 時 整 理 儀 式 程 序 在 三 皇 法 目 之 下 所 傳 的 是 : 金 剛 童 子 籙 普 下 版 三 一 真 諱 三 將 軍 圖 九 皇 圖 三 皇 內 文 三 皇 大 字, 另 外 還 有 洞 神 經 十 四 卷 茲 將 相 關 經 典 所 敘 述 的 道 教 法 整 理 為 下 表 38 表 一 : 道 教 法 位 經 典 正 一 經 初 入 道 門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正 一 威 儀 經 1 傳 授 三 洞 略 說 初 起 心 入 道 1 清 信 弟 子 清 信 弟 子 清 信 道 士 正 一 道 德 洞 神 洞 玄 洞 真 三 洞 講 法 師 1 正 一 法 師 正 一 道 士 正 一 弟 子 正 一 道 士 高 玄 法 師 高 玄 道 士 五 千 文 籙 弟 子 高 玄 法 師 11 洞 神 法 師 洞 神 道 士 三 皇 弟 子 昇 玄 內 教 弟 子 洞 玄 法 師 洞 玄 道 士 靈 寶 初 盟 靈 寶 中 盟 靈 寶 大 盟 洞 真 法 師 洞 真 道 士 上 清 道 士 大 洞 法 師 大 洞 道 士 三 洞 講 法 師 1 37 38 中 國 文 化 論 叢,10( 筑 波 :1991), 頁 39-61 關 於 張 萬 福 的 相 關 研 究, 參 考 丸 山 宏, 道 教 儀 禮 文 書 の 歷 史 的 研 究 ( 東 京 : 汲 古 書 院, 2004), 頁 420-458 本 表 依 據 小 林 正 美 之 研 究 補 充 而 成, 見 小 林 正 美, 唐 代 の 道 教 と 天 師 道, 頁 66-168

42 清 華 學 報 盟 威 法 師 喪 服 儀 11 治 籙 老 君 自 然 ( 初 盟 ) 五 法 中 盟 大 盟 從 上 表 我 們 可 以 看 出 自 六 世 紀 開 始, 洞 神 道 士 或 三 皇 弟 子 已 經 被 置 於 道 教 法 位 中 一 個 重 要 的 階 位 梁 武 帝 末 期 編 撰 的 洞 玄 靈 寶 三 洞 奉 道 科 戒 營 始 在 傳 授 三 皇 法 位 時 已 包 含 洞 神 經 十 四 卷 以 及 各 式 三 皇 相 關 符 文, 反 映 六 世 紀 時, 三 皇 文 發 展 的 第 二 階 段, 亦 即 在 六 世 紀 時, 三 皇 文 擴 充 至 十 四 卷 因 此, 筆 者 認 為 三 皇 經 典 與 符 文 的 完 善 與 擴 充, 除 了 與 道 教 經 典 結 構 的 建 立 相 關 以 外, 與 道 教 法 位 的 傳 授 也 有 著 密 切 關 係 四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現 存 道 藏 當 中 有 關 三 皇 傳 統 最 重 要 的 經 典 是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是 三 皇 文 代 表 性 經 典 之 一 在 大 有 籙 圖 經 目 當 中, 第 四 至 第 六 卷 即 是 八 帝 妙 精 經, 是 否 與 今 本 相 符, 尚 有 待 考 察 39 就 今 本 來 看, 這 部 經 典 本 身 是 一 個 三 皇 文 獻 的 編 集, 當 中 所 蒐 集 的 文 獻 各 自 獨 立, 諸 多 內 容 被 學 者 認 為 完 成 於 五 世 紀 中 葉 以 前, 40 但 彼 此 關 係 不 明 確, 可 以 推 測 是 不 同 時 期, 不 同 來 源 的 三 皇 文 獻 的 集 合 41 不 過 這 些 文 獻 的 編 輯 並 非 是 任 意 隨 機 的 組 合, 編 輯 者 顯 然 試 圖 讓 這 些 文 獻 既 保 有 原 有 面 貌, 同 時 又 有 系 統 地 組 織 在 一 起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一 開 始 所 揭 示 的 齋 持 八 戒 法, 當 中 的 八 戒 顯 然 借 用 自 佛 教 的 八 戒, 並 推 測 是 在 四 世 紀 以 後 八 關 齋 戒 普 遍 在 南 方 流 傳 以 後 的 現 象, 使 得 八 戒 被 借 用 在 三 皇 傳 統 之 中 42 而 八 戒 被 安 排 在 全 經 39 太 上 洞 神 三 皇 儀, 正 統 道 藏 第 30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頁 5a 相 關 討 論 見 大 淵 忍 爾, 道 教 とその 經 典, 頁 249-254 40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 150. 41 同 前 引, 頁 102-103 42 安 定 之 階, 以 齋 為 本, 齋 以 齊 整 為 急 急 以 齊 整 身 心, 身 心 齊 整, 保 無 亂 敗 敗 起 多 端, 大 略 有 八 : 一 者 殺 生 自 活, 二 者 盜 他 自 供, 三 者 淫 欲 放 意, 四 者 妄 語 為 能, 五 者 醉 酒 恣 適, 六 者 雜 卧 高 廣 大 牀, 七 者 競 翫 香 愛 華 飾, 八 者 耽 著 歌 舞 作 倡 勵 心 之 子 學 聖 真 仙, 不 為 此 八 事, 則 八 敗 無 從 起, 八 敗 無 從 起, 則 八 成 自 然 立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頁 1a 此 八 戒 正 與 吳 支 謙 所 譯 的 佛 說 齋 經 當 中 的 六 齋 之 日 所 受 的 八 戒 約 略 相 符, 其 中 佛 說 齋 經 的 第 六 戒 無 求 安 意, 不 著 華 香 不 傅 脂 粉 不 為 歌 舞 倡 樂 在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被 分 為 第 七 與 第 八 項, 而 刪 去 過 日 中 不 復 食 一 項 支 謙 譯, 佛 說 齋 經,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1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43 之 首, 似 乎 暗 示 先 修 戒 律, 再 受 三 皇 諸 法, 形 成 次 第 性 結 構 八 帝 妙 精 經 當 中 的 九 皇 圖 是 以 九 皇 圖 像 作 為 存 思 的 功 能, 今 本 保 存 了 九 皇 的 形 象 雖 然 現 存 正 統 道 藏 當 中 的 刻 板 圖 像 不 見 得 是 九 皇 圖 最 初 所 提 供 的 圖 像, 但 是 現 存 的 九 皇 圖 像 文 字 描 述 與 現 存 正 統 道 藏 所 刻 畫 的 圖 像 頗 相 符 合, 至 少 我 們 可 以 認 為 現 存 的 圖 像 忠 實 呈 現 文 字 所 描 繪 的 形 象 九 皇 圖 當 中, 九 皇 被 劃 分 為 三 個 單 位, 也 就 是 初 中 後 各 有 天 地 人 三 皇 這 裡 的 初 中 後 有 宇 宙 論 的 時 間 意 味, 初 三 皇 被 視 為 是 由 虛 空 無 變 化 而 來 : 右 初 三 皇, 是 虛 無 空 之 變 化, 應 感 同 人, 同 而 又 異 學 士 存 之, 男 女 不 得 和 混, 勿 履 殗 穢 有 犯, 考 由 左 官 三 年 不 犯, 神 降 對 言, 授 長 生 之 訣, 登 三 清 之 宮 也 43 這 裡 清 楚 提 到 修 行 者 虛 存 思 初 三 皇 的 形 像, 包 括 錦 帔 錦 裙 寶 冠 執 策 等, 都 有 形 象 的 敘 述, 配 合 圖 像 至 於 如 何 存 思, 從 文 脈 來 看, 不 太 容 易 判 斷 出 來, 史 帝 夫 認 為 形 象 說 明 當 中 提 到 這 些 神 像 長 九 寸 顯 示 是 存 思 於 身 中 44 這 一 點 可 以 進 一 步 思 索, 敘 述 當 中 完 全 未 提 到 身 中 位 置, 而 且 九 皇 是 以 初 中 後 的 宇 宙 時 間 序 列 呈 現, 象 徵 著 宇 宙 與 文 明 的 時 間 進 程, 如 何 存 思 於 身 中 值 得 考 慮 初 中 後 顯 示 的 是 修 練 的 階 序, 因 此 云 : 其 應 則 殊, 引 初 及 中, 階 級 亦 異, 至 於 極 詣, 故 復 還 同 也 初 皇 不 言 為 化, 中 皇 微 言 以 教, 後 皇 結 繩 而 治 學 士 諦 識 九 皇, 先 學 後 三, 須 能 結 繩, 次 至 微 言, 乃 極 無 言, 與 道 同 矣 45 這 是 一 個 從 結 繩 的 符 號 傳 統 進 入 微 言 的 教 化, 修 行 是 從 文 明 傳 統 回 歸 到 虛 空 無, 最 後 到 達 無 言 境 界 的 成 真 達 聖 修 習 過 程, 其 中 透 過 的 就 是 形 象 的 媒 介 此 外, 從 初 中 後 三 皇 的 敘 述 也 可 以 看 到 一 些 跡 象 : 初 三 皇 是 透 過 存 思 感 應, 而 達 到 神 真 降 臨 授 訣 ; 中 三 皇 則 相 當 富 有 天 師 道 色 彩, 不 但 提 到 身 中 吏 兵, 與 皇 君 的 將 軍 兵 士 一 起, 布 行 神 炁, 蕩 除 六 天 故 炁 而 後 三 皇 所 建 立 的 則 傾 向 道 德 教 化, 教 人 建 功, 通 達 五 德 等 另 外, 值 得 討 論 的 是 九 皇 的 形 象 初 三 皇 以 人 的 形 象 呈 現, 但 是 中 天 皇 是 人 面 蛇 身, 十 三 頭 ; 中 地 皇 是 人 面 蛇 身, 十 一 頭 ; 中 人 皇 是 人 面 龍 身, 九 頭 後 天 皇 為 人 面 蛇 身, 也 就 是 疱 犧 ; 後 地 皇 是 人 面 蛇 身, 也 就 是 女 媧 ; 後 人 皇 是 牛 頭 人 身, 也 即 是 神 農 這 種 人 獸 混 合 的 神 祗 形 象 在 中 國 秦 漢 時 期 的 宗 教 傳 統 當 中 相 當 普 遍, 出 版,1983), 頁 911b 43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頁 6b-7a 44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 220. 45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頁 9b-10a

44 清 華 學 報 山 海 經 就 是 最 典 型 的 代 表, 而 抱 朴 子 當 中 的 老 君 真 形 也 是 人 獸 相 合 的 元 素 46 而 疱 犧 女 媧 人 面 蛇 身 的 形 象 在 漢 代 相 當 普 遍, 但 是 在 道 教 經 典 當 中 相 當 少 見, 這 也 顯 示 這 個 圖 像 傳 統 反 應 較 早 的 神 祗 形 象 47 這 種 人 獸 形 象 的 神 明 在 四 五 世 紀 以 後 很 少 見, 可 能 受 到 佛 教 造 像 的 影 響, 後 來 的 神 明 形 象 多 半 是 項 負 圓 光, 並 有 種 種 相 好 的 描 述 九 皇 圖 可 能 是 早 期 三 皇 傳 統 當 中 運 用 圖 像 的 典 型 案 例 之 一, 這 些 圖 像 的 功 能 最 主 要 是 幫 助 修 練 者 用 來 存 思, 目 的 是 使 神 明 能 降 臨 具 現 在 修 練 者 前, 提 供 傳 授 教 法 八 帝 妙 精 經 當 中 的 三 皇 三 一 經 被 視 為 現 存 少 有 的 三 皇 文 獻 之 一, 這 部 經 典 也 可 能 是 皇 人 ( 三 一 ) 經 的 各 種 現 存 版 本 之 一 48 部 分 學 者 認 為 五 符 序 與 抱 朴 子 地 真 篇 亦 是 根 源 於 佚 失 的 皇 人 ( 三 一 ) 經 而 皇 人 ( 三 一 ) 經 與 三 皇 文 傳 統 有 關, 而 且 後 世 的 引 文 又 常 常 冠 上 三 皇 或 三 一 的 稱 號, 因 此 這 些 經 典 與 三 皇 傳 統 多 少 都 有 關 係 無 上 秘 要 身 神 品 引 用 的 是 洞 神 經, 這 也 顯 示 後 世 將 這 些 文 獻 視 為 洞 神, 也 就 是 三 皇 的 傳 統 49 因 此 八 帝 妙 精 經 皇 人 三 一 經 老 子 中 經 五 符 序 當 中 的 三 一 傳 統 可 能 來 自 共 同 的 文 化 傳 承, 而 這 些 傳 統 也 可 以 反 應 在 抱 朴 子 當 中, 顯 示 了 這 是 南 方 方 士 傳 統 的 一 環 而 這 個 傳 統 可 能 有 更 早 的 淵 源, 也 就 是 漢 代 的 緯 書 傳 統, 學 者 指 出 洞 神 經 的 內 容 與 緯 書 龍 魚 河 圖 有 關 50 其 中, 老 子 中 經 與 五 符 序 被 認 為 是 現 存 保 存 較 古 老 的 文 獻, 而 三 皇 46 Richard E. Strassberg, A Chinese Bestiary: Strange Creatures from the Guideways Through Mountains and Sea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pp. 176-177, 194-195, 216-217. 47 相 關 研 究 最 早 以 聞 一 多 的 伏 羲 考 作 為 代 表, 從 漢 代 文 獻 去 探 索 人 面 蛇 身 或 人 面 龍 身 形 象 的 淵 源, 包 括 伏 羲 女 媧 共 工 雷 神 等 皆 是 被 描 繪 為 人 面 蛇 身 的 形 態 而 這 種 形 象 最 多 的 是 在 山 海 經 當 中, 聞 一 多 將 之 分 類 研 究 聞 一 多, 伏 羲 考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6), 頁 3-78 有 關 伏 羲 女 媧 的 文 物 圖 像 考 察, 參 見 林 巳 奈 夫, 漢 代 神 々 ( 京 都 : 臨 川 書 店, 1989), 頁 287-317 48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 201. 49 同 前 引, 頁 206-207 50 康 德 謨 (Max Kaltenmark) 早 已 指 出 五 符 序 與 龍 魚 河 圖 有 關 Max Kaltenmark, Lingbao: Note sur un terme du taoisme religieux, in Mélanges publiés par l Institut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 vol. 2 (Paris: Collège de France, 1968), pp. 559-588. 賀 碧 來 (Isabelle Robinet) 進 一 步 以 表 列 出 在 五 符 序 洞 神 經 老 子 中 經 上 玄 高 真 延 壽 赤 書 與 龍 魚 河 圖 當 中 出 現 神 名, 並 指 出 其 間 的 關 聯 性 Isabelle Robinet, La révélation du Shangqing dans l histoire du taoïsme, vol. 1 (Paris: PEFEO, 1984), p. 63. 亦 參 見 Dominic Steavu-Balint, The Three Sovereigns Traditions: Talismans, Elixirs, and Medit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 208; 張 超 然, 系 譜 教 法 與 整 合 : 東 晉 南 朝 道 教 上 清 派 的 基 礎 研 究 ( 臺 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7), 頁 47-72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45 三 一 經 則 是 直 接 與 三 皇 傳 統 有 關 的 文 獻 這 些 文 獻 反 應 了 類 似 的 修 練 架 構, 三 一 法 的 關 鍵 在 存 思 身 神, 也 就 是 以 身 體 的 三 個 部 位 作 為 存 思 身 神 的 所 在 三 一 法 除 了 用 以 通 神, 也 有 驅 邪 守 護 的 功 能 但 是 三 皇 三 一 法 在 方 法 上 與 抱 朴 子 地 真 篇 不 同 而 三 皇 三 一 經 在 內 容 上 與 老 子 中 經 則 有 很 大 的 重 疊 性, 從 經 文 的 比 對 可 以 發 現 只 有 部 分 的 名 詞 不 同 不 過, 仔 細 觀 察 這 兩 個 經 典 的 內 容, 就 會 發 現 三 皇 三 一 經 在 內 容 上 有 一 些 不 太 合 理 的 地 方, 三 皇 三 一 經 所 構 設 三 一 分 別 是 在 頭 心 臍 下, 也 就 是 三 丹 田 但 是 在 頭 的 部 分 會 提 到 心, 先 說 頭 上 上 元 神 是 太 一 君, 但 又 說 此 非 心 也, 後 又 云 心 中 太 一 童 子, 似 乎 有 前 後 不 連 貫 的 現 象 反 觀 老 子 中 經 在 這 部 分 的 論 述 中 將 三 一 放 在 心 脾 腎, 前 後 文 有 較 為 一 致 統 一 的 現 象 頭 心 臍 部 位 三 丹 田 的 模 式 在 上 清 經 典 以 及 後 來 的 修 練 傳 統 當 中 成 為 主 流, 或 許 這 就 是 三 皇 三 一 經 當 中 將 心 脾 腎 的 部 位 更 改 為 三 丹 田 模 式 的 原 因 此 外, 三 皇 三 一 經 最 後 有 二 段 有 關 太 一 的 敘 述, 出 現 太 一 為 生 之 母, 帝 君 為 生 之 父, 二 者 相 合 為 元, 各 有 名 字, 可 應 化 分 形 等 其 內 容 也 顯 示 與 前 段 三 一 的 說 明 有 不 甚 連 貫 之 處, 而 這 段 敘 述 並 不 見 於 老 子 中 經, 據 此 可 以 推 測 可 能 這 一 段 有 關 太 一 的 敘 說 來 自 不 同 脈 絡 而 三 皇 三 一 經 試 著 將 三 一 的 論 述 與 太 一 的 生 成 說 結 合 在 一 起 因 此, 筆 者 認 為, 現 存 版 本 的 三 皇 三 一 經 雖 然 部 分 保 存 早 期 的 文 本, 但 是 也 有 經 過 整 合, 調 整 的 痕 跡 總 之, 三 皇 三 一 經 是 以 頭 上 上 元 神 太 一 君 心 中 中 元 神 太 一 中 極 君 臍 下 下 元 神 北 極 谷 玄 道 母 等 三 元 神 為 存 思 對 象 在 特 定 之 日 冥 目 存 想 元 神 形 象 該 經 云 : 能 知 三 神 字, 依 日 時 修 之, 可 延 年, 可 不 死, 可 變 化, 可 神 仙 此 三 神 者, 天 神 道 君, 三 元 貴 神, 人 之 先 也 常 念 勿 忘, 獨 靜 心 存, 見 神 赤 貌 若 在 眾 中, 見 神 衣 冠, 各 有 服 色, 了 了 然 焉 51 從 這 裡 可 以 得 知 視 覺 化 體 內 身 神 在 修 煉 上 的 重 要 性, 這 也 是 身 體 視 覺 化 的 具 體 表 現, 而 經 中 特 別 說 明 在 獨 靜 之 時 與 處 在 眾 人 當 中, 所 存 思 的 元 神 不 同, 也 顯 示 體 內 化 的 視 覺 形 象 與 修 練 外 在 環 境 有 著 交 互 的 關 係 八 帝 妙 精 經 所 呈 現 的 不 但 是 保 存 三 皇 文 諸 多 古 老 文 獻 的 部 分 原 貌, 同 時 也 是 主 流 道 教 所 認 知 的 三 皇 傳 統, 因 此 被 保 留 在 大 有 籙 圖 經 目, 為 十 四 卷 本 洞 神 51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頁 3b-4a 亦 見 雲 笈 七 籤 引 用 老 子 中 經 : 故 曰 : 能 知 三 神 字, 可 以 還 命 延 年 此 三 神 者, 乃 天 地 神 道 君 三 元 君 字 也 人 之 先 也, 常 念 勿 忘 也 三 元, 天 之 貴 神 是 也 雲 笈 七 籤, 卷 18, 頁 21b

46 清 華 學 報 經 的 基 本 內 容 八 帝 妙 精 經 內 所 載 的 內 容 可 能 都 是 四 世 紀 至 五 世 紀 三 皇 文 獻 的 遺 跡, 五 世 紀 以 後 可 能 大 部 分 的 內 容 已 經 不 被 主 流 道 教 所 實 踐, 僅 僅 只 是 經 典 的 集 結, 作 為 豐 富 洞 神 部 的 典 籍, 或 者 傳 授 三 皇 法 位 的 內 容 而 已 五 八 史 的 經 典 傳 統 八 史 的 傳 統 自 五 世 紀 開 始 就 被 認 為 與 三 皇 文 有 密 切 關 連 八 史 傳 統 相 關 的 文 獻, 目 前 保 存 最 古 老 的 可 能 就 是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道 藏 所 收 的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與 抱 朴 子 當 中 所 錄 的 八 史 圖 有 關, 安 保 羅 認 為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的 內 容 基 本 上 與 葛 洪 所 所 見 的 八 史 圖 相 去 不 遠, 並 將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的 內 容 視 為 三 四 世 紀 左 右 對 八 史 真 形 的 看 法 52 此 外, 同 樣 被 抱 朴 子 著 錄 的 八 威 五 勝 符 及 相 關 的 招 神 問 卜 儀 式 都 被 太 上 無 極 大 道 自 然 真 一 五 稱 符 上 經 所 繼 承 發 展 53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被 視 為 是 中 古 時 期 三 皇 傳 統, 其 中 描 述 了 以 祭 祀 招 致 八 史 的 儀 式, 其 中 就 提 到 了 八 史 之 象 或 八 史 象, 似 乎 暗 示 著 有 八 史 的 圖 像 存 在, 以 提 供 修 練 者 觀 修 54 現 存 該 經 並 未 保 存 圖 像, 但 保 有 八 史 的 符 形, 以 八 個 方 位 的 形 式 排 列 出 來 55 也 許 這 八 史 的 符 形 即 是 八 史 像 同 經 還 保 存 有 八 卦 皇 天 帝 神 符, 並 稱 此 八 卦 皇 天 帝 神 符 以 梧 桐 木 板, 廣 三 寸, 長 九 寸, 朱 塗 上 墨 書 符, 如 戒 百 日, 置 之 如 方 面, 其 神 即 來 下 56 這 些 符 形 上 皆 有 八 史 的 名 字, 以 及 八 卦 之 形 57 而 這 八 史 神 符 分 別 被 置 放 在 室 內 的 八 個 方 位, 各 個 卦 位 之 神 符 背 書 寫 在 特 定 規 格 的 梧 桐 板, 並 安 置 在 其 卦 位, 結 構 出 一 個 神 聖 空 間, 在 這 個 神 聖 空 間 當 中 進 行 祭 祀, 八 史 神 即 會 降 臨 該 經 另 亦 保 有 八 史 通 靈 符, 每 道 符 詳 細 敘 述 八 卦 神 之 名 字, 所 治 星 宿, 符 52 Poul Andersen, Talking to the Gods, pp. 6, 18; Kristofer M.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vol. 3, pp. 261-265. 53 Gil Raz, Time Manipulation in Early Daoist Ritual: The East Well Chart and the Eight Archivists, Asia Major 18.2 (2005), pp. 27-65; 呂 鵬 志, 早 期 道 教 醮 儀 及 其 流 變 考 索, 頁 64-66 54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頁 2a-2b 55 同 前 引, 頁 3b 此 八 卦 以 後 天 八 卦 形 排 列, 其 中 後 天 八 卦 之 意 涵 與 運 用, 可 以 參 見 法 國 漢 學 者 馬 克 (Max Kalinowski) 之 研 究 馬 克, 六 朝 時 期 九 宮 圖 之 流 傳, 收 入 法 國 漢 學 叢 書 編 輯 委 員 會 編, 法 國 漢 學 第 2 輯 ( 北 京 : 清 華 大 學 出 版 社,1997), 頁 315-347 56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頁 4a 57 同 前 引, 頁 4a-5a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47 圖 施 用 方 法 以 及 效 驗, 其 後 更 記 載 多 種 不 同 施 用 法 與 儀 式, 58 在 符 形 上 較 八 卦 皇 天 帝 神 符 複 雜 許 多 筆 者 認 為, 此 經 可 以 看 作 是 四 世 紀 左 右 對 當 時 流 傳 的 各 種 八 史 符 以 及 不 同 施 用 法 與 儀 式 的 整 理, 而 在 符 形 上 更 是 由 簡 到 繁, 顯 示 當 時 八 史 符 的 多 樣 性 經 中 不 同 地 方 提 到 醮 八 史 之 法, 也 顯 示 醮 祭 八 史 的 多 元 性 此 經 皆 以 黃 帝 曰 為 起 首, 其 主 要 神 明 以 五 帝 斗 神 二 十 八 宿 太 上 老 君 等, 雖 提 到 伏 羲 神 皇, 但 是 全 經 未 提 到 三 皇, 亦 無 跡 象 顯 示 三 皇 與 這 個 八 史 召 神 傳 統 有 關 因 此, 筆 者 認 為 四 世 紀 的 各 種 召 役 八 史 傳 統 與 三 皇 文 並 未 有 直 接 關 連, 八 史 屬 於 南 方 的 方 士 傳 統 流 傳 的 數 種 方 法 之 一, 有 自 身 的 傳 承, 只 能 說 是 與 三 皇 文 平 行 流 傳 的 傳 統, 並 被 葛 洪 所 保 存 傳 授 同 樣 被 視 為 三 皇 傳 統 的 經 典 還 有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此 經 亦 是 以 八 史 為 核 心 的 經 典 大 有 籙 圖 經 目 所 收 錄 的 洞 神 經 當 中 第 七 卷 至 第 九 卷 為 八 帝 玄 變 經 經 名 中 元 與 玄 字 的 差 異 當 是 因 為 避 諱, 但 現 存 經 典 內 容 是 否 與 八 帝 玄 變 經 相 符, 需 要 作 進 一 步 考 究 此 經 有 一 篇 序 文, 作 者 不 詳, 從 序 中 顯 示 寫 序 者 就 是 此 經 的 編 輯 者, 其 中 揭 示 養 生 避 害 須 先 卜 筮, 而 卜 筮 在 於 通 神, 也 列 舉 漢 代 的 東 方 朔 翼 奉 以 及 晉 代 的 郭 璞 韓 及 為 召 役 鬼 神 的 代 表 而 傳 承 此 召 役 之 文 的 是 沙 門 惠 宗, 學 者 推 測 是 四 世 紀 的 人 物, 據 序 中 所 言 是 本 經 母 本 的 撰 錄 者, 但 是 原 來 抄 本 只 有 三 頁, 雖 附 有 神 圖, 但 藥 物 名 稱 遭 到 更 改, 令 人 費 解 而 無 從 施 用 作 者 後 來 四 處 尋 師, 最 後 遇 到 對 此 召 役 之 術 有 經 驗 的 人, 獲 得 其 傳 受 口 訣, 包 括 藥 名 服 食 方 法 符 文 禹 步 尺 版 祭 祀 壇 儀 徵 驗 雜 候 等, 於 是 作 者 依 照 次 第, 將 整 個 召 役 之 術 重 新 編 輯, 提 綱 紀 目, 合 為 十 五 篇 59 安 保 羅 推 斷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的 成 書 時 代 為 八 至 九 世 紀 60 不 過 從 其 內 容 可 以 看 出 此 文 本 是 從 類 似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等 文 獻 整 理 系 統 化 而 來 筆 者 認 為 這 種 相 承 關 係 還 可 以 從 圖 像 層 面 來 推 斷, 比 較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頁 13b-16a 所 保 留 的 符 形 與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頁 3b 的 八 史 符 可 以 發 現 圖 像 的 相 似 度 頗 高, 證 明 可 能 來 自 同 一 個 傳 承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的 作 者 在 序 中 指 出 其 依 據 的 是 四 世 紀 沙 門 惠 宗 的 底 本, 但 是 該 文 闕 漏, 藥 物 名 稱 也 遭 到 改 換 後 來 遇 到 先 達 者 口 授 祕 訣, 因 此 建 立 綱 目, 次 第 分 類, 編 纂 為 十 五 篇, 可 見 此 經 編 纂 者 是 在 六 朝 底 本 基 礎 上 進 行 增 衍 另 外, 本 經 部 分 內 容 以 黃 帝 曰 作 為 起 始, 與 太 58 同 前 引, 頁 6a-9a 59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48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頁 1a-3b 60 Poul Andersen, Dongshen badi yuanbian jing, in Kristofer M.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pp. 502-503.

48 清 華 學 報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的 經 文 結 構 一 樣, 雖 然 內 容 不 同, 但 是 似 乎 可 以 看 作 是 同 一 種 傳 統 在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當 中, 黃 帝 曰 的 經 文 有 可 能 是 古 本 的 內 容, 而 其 他 部 分 則 可 能 是 在 口 授 的 基 礎 上 加 以 增 衍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完 整 的 描 繪 八 史 神 祭 祀 節 度 與 儀 式 細 節, 更 可 貴 的 是 此 經 附 有 八 史 神 的 形 像, 並 針 對 每 一 個 八 史 神 的 外 型 有 仔 細 的 描 寫, 從 現 存 明 刻 本 的 形 象 上 來 看, 大 致 與 敘 述 內 容 相 符 61 但 是, 比 較 特 別 的 是, 無 論 在 序 中, 或 是 在 本 文 當 中, 編 輯 者 似 乎 並 未 將 自 己 的 傳 承 看 作 是 道 教, 而 也 未 將 自 己 認 同 為 道 士 編 輯 者 顯 然 將 自 己 歸 為 卜 筮 傳 統, 將 此 方 法 稱 為 召 役 之 法 或 稱 之 為 術, 而 將 行 法 者 稱 為 術 者, 同 時 經 中 只 引 用 黃 帝 之 語, 不 提 任 何 道 教 神 名 筆 者 認 為, 此 經 編 輯 者 很 清 楚 將 自 己 的 傳 統 與 道 教 畫 上 界 限, 並 試 圖 重 構 古 老 的 方 士 召 役 之 術, 而 且 清 楚 的 界 定 此 為 方 術 傳 統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神 室 虛 所 第 七 提 到 招 役 八 史 必 須 先 建 立 神 室, 62 而 此 神 室 的 概 念 與 早 期 天 師 道 的 靜 室 以 及 南 方 傳 統 的 齋 堂 等 宗 教 空 間 不 同, 值 得 作 比 較 筆 者 認 為 神 室 之 名 也 是 刻 意 要 與 道 教 的 靜 室 作 區 隔 63 神 室 的 建 置 要 先 立 齋 院, 院 內 置 神 室, 室 內 西 面 有 神 壇 神 室 東 邊 設 一 齋 室, 齋 室 之 北 又 設 一 室, 以 供 出 入 置 物 因 此 在 結 構 上 是 一 院 三 室 的 形 制, 以 神 室 為 主, 這 顯 然 與 今 本 所 附 的 神 室 圖 不 符, 這 也 是 道 藏 當 中 文 字 敘 述 與 圖 像 不 相 符 合 的 例 子 之 一 神 室 當 中 最 講 究 的 是 神 壇, 經 中 說 : 神 壇 高 三 寸, 積 土 為 之, 方 八 尺, 於 四 面 各 二 階 道 以 白 墡 土, 和 白 草 香 末, 熟 搗 泥 壇, 極 令 香 白 可 愛 比 至 祭 日, 令 乾, 不 得 濕 穢, 勿 令 臨 時 不 潔 64 在 這 個 神 室 當 中 並 未 用 圖 像 來 布 置 或 裝 飾, 從 經 典 的 敘 述 來 看, 無 論 是 神 室 或 齋 室, 都 是 空 虛 清 靜, 除 了 開 窻 以 外, 並 未 懸 掛 神 像 但 是 整 個 召 役 之 法 的 目 的 就 是 要 使 術 者 能 見 到 神 明, 因 此 這 個 儀 式 是 以 視 覺 體 驗 為 其 目 的 61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頁 3a-6b 雖 然 現 存 正 統 道 藏 保 存 的 圖 像 是 明 代 刻 本, 但 是 從 經 典 敘 述 上 去 驗 證 現 有 的 圖 像, 可 知 現 存 的 圖 像 應 該 離 古 本 的 圖 像 差 距 不 遠, 也 許 只 是 風 格 上 的 差 異 而 已 62 同 前 引, 頁 19a-20b 63 道 教 的 神 聖 硬 體 空 間 的 文 獻, 有 關 靜 室 可 參 見 陳 壽, 三 國 志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2), 卷 8, 魏 書 八, 張 魯 傳, 頁 263; 有 關 靜 室 的 結 構, 參 考 真 誥, 正 統 道 藏 第 35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卷 18, 頁 6b-7a; 有 關 齋 堂 的 結 構, 參 考 洞 真 太 上 太 霄 琅 書, 正 統 道 藏 第 56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卷 7, 頁 5b 64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頁 20a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49 致 八 史 之 法 必 須 透 過 祭 祀,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布 坐 奠 餚 第 十 就 是 在 說 明 祭 祀 之 法, 術 者 在 庚 子 日 入 神 室, 在 壇 上 設 白 茅 為 薦, 安 置 八 史 的 神 坐, 燒 白 香 塗 灑 神 壇, 神 坐 前 設 食, 包 括 兩 盞 酒 鹿 脯 棗 四 枚 粟 四 枚 餅 四 枚 從 薦 的 製 作 到 餅 的 烹 煮, 都 有 嚴 格 的 法 度 朝 夕 二 祭, 祭 時 要 念 誦 祝 文, 祈 求 八 史 降 臨 從 這 些 嚴 格 的 安 設 座 位, 準 備 奠 餚 可 以 看 出, 雖 然 神 室 並 沒 有 設 置 神 像, 但 是 講 究 的 神 坐 即 是 神 祇 的 象 徵, 這 種 安 坐 設 祭 的 模 式 符 合 自 古 以 來 儒 家 的 祭 祀 之 法, 而 在 設 坐 祭 祀 之 後, 神 明 就 會 降 臨, 並 以 視 覺 形 象 顯 示 在 術 者 的 面 前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在 述 說 設 坐 祭 祀 之 法 後, 有 段 文 字 仔 細 地 描 述 了 八 史 顯 現 的 過 程, 以 及 術 人 在 見 神 過 程 所 經 驗 的 身 心 感 受 自 是 之 後, 即 有 影 響, 或 即 見 身, 或 夢 非 常 之 物 但 令 心 正 不 亂 十 五 日, 來 神 悉 見 形 當 欲 見, 術 人 精 神 悸 悸, 驚 怕 憧 憧, 遍 身 毛 豎, 體 中 寒 熱, 悚 惚 不 安 此 神 見 之 先 徵, 獲 驗 之 決 候 初 見 神 時, 但 為 賓 主 之 禮, 無 跪 拜 之 儀 神 初 見 之 時, 其 形 甚 微, 倏 忽 之 間, 漸 漸 分 炳, 形 見 未 明, 不 須 與 語, 彌 加 專 念, 勤 祭 而 已 須 臾 形 露, 鬱 耳 分 明, 璨 然 睹 訖, 心 念 欲 問, 神 即 答 人, 自 道 姓 名, 於 是 相 隨, 永 不 乖 背 但 人 鬼 道 別, 幽 顯 理 殊, 乍 見 群 神, 多 怒 恐 迫, 特 須 勇 志 不 得 驚 惶, 見 說 少 時, 心 自 安 帖, 因 此 相 隨, 常 為 勝 友 65 在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當 中 稱 為 召 役 鬼 神 之 法, 其 意 符 合 抱 朴 子 所 謂 祭 致 八 史 的 方 法, 使 不 可 見 的 神 明 轉 化 為 可 見, 並 可 以 與 神 明 溝 通 這 種 通 靈 之 法 是 透 過 準 確 的 神 聖 空 間 的 構 作, 精 密 的 儀 式 進 行, 進 而 達 到 視 覺 的 顯 現 從 這 部 經 典 的 敘 述 也 可 以 看 出, 使 神 明 視 覺 化 顯 現 是 整 個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核 心 一 切 精 心 設 計 的 空 間 建 構, 符 文 布 置, 祭 祀 儀 節, 其 目 的 就 是 要 使 神 明 降 臨, 顯 現 其 形 象 三 皇 傳 統 中 符 文 是 方 術 傳 統 的 核 心, 在 洞 玄 八 帝 元 變 經 中, 符 文 可 以 展 現 多 種 功 能, 這 些 功 能 包 括 : 神 聖 的 再 現 祈 求 的 象 徵 守 護 辟 邪 等 在 三 皇 文 傳 統 當 中, 符 文 圖 是 其 核 心 元 素, 這 些 功 能 都 被 論 及 洞 玄 八 帝 元 變 經 云 : 符 者, 蓋 是 天 仙 召 役 之 神 文, 學 者 靈 章 之 祕 寶 然 則 符 文 於 術 無 所 不 宗, 故 云 : 玄 文 垂 象, 王 者 當 有 衰 盛 ; 坤 文 兆 靈, 百 姓 所 以 存 亡 ; 變 65 同 前 引, 頁 25b-26a

50 清 華 學 報 怪 見 微, 室 家 必 有 善 惡, 龜 筴 呈 文, 筮 者 豈 無 臧 否? 符 文 巳 彰, 鬼 神 何 能 隱 伏? 故 道 家 以 靈 文 太 版 真 文 大 字 及 都 籙 鬼 符, 並 是 役 神 之 祕 書, 階 仙 之 典 誥, 真 人 隱 要, 莫 不 因 符 能 效, 諸 符 之 力 也 或 致 天 神 地 祇, 或 辟 精 魅, 或 服 之 長 生 不 死, 或 佩 之 致 位 顯 達 若 備 言 功 效, 則 書 而 莫 盡 所 以 略 敘 綱 維, 其 學 者 宜 存 志 矣 66 這 段 文 字 充 分 彰 顯 真 文 符 書 的 效 驗, 雖 然 三 皇 經 典 述 說 真 文 符 圖 的 效 驗 包 羅 甚 廣, 但 是 最 主 要 也 是 最 常 被 提 及 的, 包 含 三 大 主 旨 : 致 天 地 神 祇 辟 諸 精 魅 長 生 不 死 而 這 正 是 三 皇 文 傳 統 所 強 調 的 主 旨 此 三 項 主 旨 也 是 相 互 扣 聯 的, 太 上 無 極 大 道 自 然 真 一 五 稱 符 上 經 在 說 明 祭 致 八 史 之 法, 神 皆 已 至, 或 已 聞 其 聲, 或 已 見 其 形, 如 圖 狀 明 旦 祭 之 堂 樞 下, 神 輒 與 子 共 語 67 從 這 段 敘 述 可 以 推 測 透 過 祭 致 八 史, 可 以 使 八 史 神 降 臨, 並 以 其 形 象 呈 現 在 修 練 者 面 前, 而 這 段 文 字 也 暗 示 了 經 典 可 能 原 本 附 有 圖 像, 以 供 修 練 者 印 證 現 前 的 神 明 形 象 接 著, 八 史 神 降 臨 後, 修 練 者 可 以 問 八 史 長 生 之 法, 而 八 史 也 會 為 修 練 者 登 錄 仙 籍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當 中 描 述 在 進 行 祭 祀 薦 神 之 時, 必 須 念 誦 祝 詞, 而 這 祝 詞 正 彰 顯 祭 祀 者 所 期 望 的 功 能 : 即 希 望 八 史 神 能 顯 現, 進 而 滿 足 祭 祀 者 的 期 待, 包 括 能 得 知 陰 密 之 事 預 知 吉 凶 善 惡 未 來 過 去 等 祝 詞 最 後 說 : 早 來 隨 我, 永 不 遠 離, 畫 形 為 友, 莫 相 負 失 急 急 如 律 令 68 這 裡 的 畫 形 隱 含 了 透 過 描 繪 神 明 形 象, 或 者 是 透 過 圖 像, 也 就 是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神 圖 行 能 第 二 所 列 出 的 八 史 圖 像, 來 徵 驗 神 形, 並 與 神 明 交 流 換 言 之, 這 是 透 過 圖 像 所 締 結 的 神 人 關 係 總 地 來 看,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編 輯 者 將 自 己 歸 為 卜 筮 傳 統, 將 此 方 法 稱 為 召 役 之 法 或 稱 之 為 術, 與 道 教 有 所 區 隔, 將 方 術 傳 統 與 道 教 畫 上 界 限, 並 試 圖 重 構 古 老 的 方 士 召 役 之 術, 足 見 方 術 傳 統 在 唐 代 仍 有 流 傳, 或 者 某 些 人 試 著 在 六 朝 方 士 傳 統 的 基 礎 上, 重 新 建 構 新 的 方 士 傳 統, 形 成 復 古 運 動 66 同 前 引, 頁 13a-13b 67 太 上 無 極 大 道 自 然 真 一 五 稱 符 上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19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下 卷, 頁 2b 68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頁 25b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51 六 太 清 金 闕 玉 華 仙 書 八 極 神 章 三 皇 內 秘 文 太 清 金 闕 玉 華 仙 書 八 極 神 章 三 皇 內 秘 文 ( 以 下 簡 稱 三 皇 內 秘 文 ) 被 學 者 判 斷 為 南 宋 時 期 的 作 品, 與 三 皇 內 文 遺 秘 都 被 認 為 是 反 映 宋 代 三 皇 傳 統 的 經 典 69 三 皇 內 秘 文 以 三 卷 的 結 構 組 成, 各 卷 分 別 代 表 天 地 人 三 皇 三 皇 內 秘 文 這 部 經 典 有 以 下 六 個 特 色, 值 得 注 意 與 分 析 首 先, 此 經 以 三 皇 文 傳 統 為 主 軸 結 合 道 教 宇 宙 觀, 同 時 也 融 合 當 時 的 崇 拜, 例 如 北 方 真 武 真 君 的 神 話 ; 以 及 黑 殺 天 蓬 等 四 聖 的 組 合, 在 信 仰 上 同 時 還 包 羅 了 唐 代 的 功 臣, 如 崔 府 君 李 靖 等, 呈 現 出 三 皇 文 與 道 教 宇 宙 論 以 及 當 時 信 仰 合 流 交 融 的 現 象, 而 從 這 些 經 典 反 映 的 信 仰 現 象, 可 以 判 斷 這 部 經 典 的 時 代 大 約 在 南 宋 時 期 第 二, 這 部 經 典 相 當 重 視 鬼 精, 並 一 一 羅 列 鬼 精 之 名 與 形 象, 宛 如 一 部 鬼 魔 精 怪 的 百 科, 並 描 述 斬 斷 精 邪 之 法 傳 統 的 三 皇 文 雖 有 辟 邪 的 效 用, 但 是 並 未 有 這 種 詳 細 描 述 的 模 式, 筆 者 初 步 推 測 這 與 宋 代 以 後 驅 邪 傳 統 的 興 盛 有 關 70 從 以 上 這 些 跡 象 推 測 此 經 典 是 宋 真 宗 以 後 的 宗 教 傳 統, 呈 現 宋 代 複 雜 而 多 重 信 仰 交 流 的 現 象 第 三, 這 部 經 典 與 道 教 有 著 密 切 的 聯 繫, 除 了 大 量 運 用 道 教 宇 宙 觀 與 神 譜 之 外, 例 如 稱 其 壇 稱 為 正 一 天 皇 壇, 71 似 乎 有 意 結 合 正 一 與 三 皇, 這 些 都 是 傳 統 三 皇 文 的 文 獻 比 較 少 見 的 第 四, 這 部 經 典 當 中 的 三 皇 授 法 壇 儀 式, 所 展 示 的 授 法 與 道 教 傳 度 儀 式 有 所 不 同 從 儀 式 表 文 看 來, 這 似 乎 是 一 個 由 修 持 者 一 個 人 所 完 成 的 儀 式, 從 敘 述 當 中 看 不 出 有 受 度 師 參 與 的 跡 象 換 言 之, 表 文 當 中 暗 示 了 修 持 者 在 某 種 狀 況 下 已 經 擁 有 三 皇 文, 但 是 未 具 備 合 法 的 使 用 資 格, 不 敢 私 用 因 此 設 此 靈 69 Poul Andersen, Taiqing jingque yuhua xianshen baii shenzhang sanhuang neibi wen, in Kristofer M.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vol. 3, pp. 976-977. 70 宋 代 的 天 心 正 法 玉 堂 大 法 等 發 展 出 斬 除 邪 精 之 法 術, 也 影 響 後 來 道 教 法 術 發 展, 其 中 的 驅 邪 元 素 可 與 三 皇 內 秘 文 當 中 的 驅 邪 法 比 較 李 志 鴻, 道 教 天 心 正 法 研 究 ( 北 京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 版 社,2011), 頁 126-159 71 太 清 金 闕 玉 華 仙 書 八 極 神 章 三 皇 內 秘 文, 正 統 道 藏 第 31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1995), 卷 1, 頁 26b

52 清 華 學 報 坵, 請 三 皇 大 帝 五 帝 仙 君 賜 予 證 盟 在 儀 式 史 角 度 來 看, 這 部 分 似 乎 符 合 三 皇 文 的 儀 式 傳 統 第 五, 醮 儀 還 是 三 皇 的 主 要 傳 統, 似 乎 在 這 部 經 典 也 看 不 到 道 教 靈 寶 齋 法 的 運 用, 在 儀 式 程 序 上 仍 是 以 醮 儀 為 主 例 如 入 山 醮 儀 山 主 就 是 以 素 食 為 主 的 醮 儀, 而 三 皇 授 法 壇 儀 式 當 中 也 隱 含 醮 儀 的 運 用, 從 壇 式 的 布 置 即 可 看 出 來 而 這 些 儀 式 當 中 都 必 須 準 備 白 錢 或 五 色 錢 以 及 散 馬, 也 反 應 了 當 時 當 時 醮 儀 除 了 酒 食 以 外, 紙 錢 已 經 是 很 重 要 的 一 環 第 六, 對 洞 府 的 重 視 也 是 本 經 特 色 之 一, 本 經 對 洞 府 的 形 制 大 小 有 十 分 講 究 的 規 制 若 能 尋 到 符 合 規 制 的 理 想 洞 府, 則 祥 瑞 感 應 自 然 會 降 臨, 而 靈 芝 丹 草 也 會 自 然 出 現 若 尋 不 得 理 想 洞 府, 則 必 須 尋 找 東 南 草 木 榮 盛 符 合 風 水 寶 地 的 神 仙 福 地, 建 造 茅 庵 隨 後, 再 以 桃 板 書 六 丁 神 符 以 硃 砂 印 之, 然 後 安 鎮 於 洞 府 福 地 的 六 個 方 位, 如 此 邪 精 猛 獸 自 然 不 會 來 干 擾, 久 之 就 能 通 神 總 地 來 看, 三 皇 內 秘 文 的 內 容 顯 示 出 三 皇 傳 統 除 了 成 為 三 洞 部 的 經 典 化 模 式 以 及 方 士 傳 統 獨 立 流 傳 模 式 之 外 的 第 三 種 可 能 性, 也 就 是 與 主 流 道 教 以 及 當 時 宗 教 流 行 或 民 間 傳 統 融 合, 形 成 新 形 態 的 經 典 這 顯 示 三 皇 傳 統 並 非 只 存 在 於 中 古 經 典 當 中 的 宗 教 遺 跡, 而 是 隨 時 能 夠 反 映 現 世 宗 教 現 況 的 活 傳 統, 換 個 角 度 來 看, 直 到 宋 代 時 仍 有 人 運 用 三 皇 的 文 化 資 源, 再 創 三 皇 傳 統, 並 能 與 現 世 宗 教 呼 應, 融 合 時 代 宗 教 氛 圍, 讓 三 皇 傳 統 再 次 活 絡 於 新 的 宗 教 環 境 之 中 由 於 三 皇 內 秘 文 或 三 皇 內 文 遺 秘 都 是 屬 於 規 範 文 類, 我 們 無 從 得 知 三 皇 文 傳 統 在 南 宋 時 期 實 際 的 操 作 情 形, 但 是 至 少 從 編 纂 者 的 意 圖 當 中, 我 們 可 以 推 測 三 皇 文 作 為 宗 教 文 化 資 源 在 宋 代 仍 然 有 影 響 力, 並 被 加 以 援 用 重 塑 與 再 創 七 結 論 現 代 道 教 史 的 基 礎 在 於 主 流 道 教 的 書 寫, 這 些 文 獻 多 是 由 許 多 道 教 經 典 書 寫 者 與 編 纂 者 所 建 立, 從 陸 修 靜 寇 謙 之 陶 弘 景 張 萬 福 等, 這 些 道 教 經 典 的 編 撰 者 致 力 於 清 整 道 教 經 典, 而 唐 代 則 是 受 到 李 渤 (773-831 BC) 真 系 等 文 獻 的 影 響, 上 清 一 系 成 為 唐 代 道 教 的 主 軸 這 些 書 寫 形 成 後 代 歷 史 學 者 理 解 道 教 史 的 依 據, 也 成 為 我 們 現 在 所 認 知 主 流 道 教 的 面 貌 然 而, 還 有 很 多 流 傳 於 各 層 面 的 道 教 經 典 書 寫 記 載, 以 不 同 面 貌 呈 現 於 各 種 文 本 之 中, 而 這 些 書 寫 雖 未 被 主 流 道 教 所 吸 收 或 引 述, 但 是 仍 被 保 存 在 各 種 文 獻 之 中, 卻 未 被 道 教 史 書 寫 者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53 所 關 注 因 此, 我 們 所 認 知 的 道 教 史 是 建 立 在 極 少 數 人 所 書 寫 的 主 流 道 教 文 本 之 上, 在 這 主 流 道 教 文 本 之 外, 尚 有 很 大 的 領 域 是 我 們 所 未 知, 需 要 進 一 步 去 探 索 對 三 皇 傳 統 的 研 究 開 啓 我 們 對 道 教 及 其 界 定 的 思 考 如 果 從 道 教 的 界 定 角 度 來 看, 從 最 狹 隘 的 道 教, 到 最 寬 鬆 的 道 教 範 疇, 可 以 視 為 光 譜 的 兩 端, 在 光 譜 當 中, 可 以 包 容 各 種 與 道 教 相 關 的 實 踐, 從 核 心 到 邊 緣 主 流 道 教 所 呈 現 的 道 教 範 疇 相 對 而 言 是 較 為 狹 隘 的, 而 諸 多 非 主 流 道 教 的 文 獻 可 能 就 包 羅 在 光 譜 的 各 層 面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相 關 文 獻 與 實 踐 散 布 在 光 譜 的 各 個 層 面, 從 核 心 到 最 邊 緣, 這 種 現 象 除 了 顯 示 三 皇 文 傳 統 面 目 的 多 元 與 複 雜 之 外, 也 使 我 們 理 解 道 教 範 疇 的 曖 昧 性 本 文 探 討 從 六 朝 到 宋 代 不 同 時 期 與 三 皇 文 相 關 的 經 典, 從 中 討 論 所 謂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多 樣 性 與 歧 義 性, 並 試 著 思 考 三 皇 文 與 主 流 道 教 傳 統 的 關 係 從 本 文 對 三 皇 傳 統 的 歷 史 研 究 使 我 們 理 解 三 皇 文 傳 統 不 是 只 有 一 種 面 貌, 也 不 只 在 主 流 道 教 書 寫 當 中 從 多 種 文 獻 的 探 討 可 以 發 現 三 皇 傳 統 在 四 世 紀 逐 漸 被 確 立 以 後, 似 乎 分 成 不 同 的 脈 絡 分 別 發 展, 而 三 皇 文 傳 統 至 少 以 不 同 形 式 持 續 被 保 存 著 首 先, 三 皇 文 被 視 為 一 個 經 典 傳 統 是 五 世 紀 開 始 逐 漸 形 成 的 一 種 經 系 認 定, 而 所 謂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內 涵 原 來 是 一 系 列 以 三 皇 文 為 首 不 完 全 關 連 的 符 圖 傳 統 這 些 符 圖 以 占 驗 招 神 辟 邪 長 生 等 方 術 為 核 心 在 歷 史 發 展 過 程 中, 這 些 符 圖 首 先 被 葛 氏 家 族 所 整 理, 並 在 後 世 逐 漸 被 增 衍 成 為 經 典 群 而 三 皇 傳 統 是 許 多 中 古 時 期 江 南 區 域 的 符 文 被 複 合 在 一 起, 成 為 一 組 相 關 的 符 圖 傳 統 因 而 三 皇 文 傳 統 形 成 南 方 符 圖 文 化 的 群 組, 其 間 的 關 聯 性 不 甚 緊 密, 屬 於 文 化 共 享 性 的 關 連, 而 不 是 宗 教 系 統 性 的 聯 繫 其 次, 三 皇 被 視 為 三 洞 的 其 中 一 部, 因 此 三 皇 的 經 典 被 當 作 一 個 經 系, 而 且 在 不 同 時 期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增 衍, 進 行 經 典 化 的 歷 程 在 三 洞 架 構 下 的 經 典 整 理, 三 皇 文 相 關 經 典 獲 得 整 理 與 擴 充, 形 成 一 個 完 整 的 符 文 與 經 典 群, 在 三 洞 四 輔 的 經 典 結 構 當 中 占 有 一 定 的 位 置 其 三, 三 皇 文 作 為 三 洞 之 一, 也 是 系 統 化 傳 度 法 籙 的 一 個 環 節, 為 符 合 道 士 傳 授 法 位 的 需 要, 三 皇 文 作 為 道 士 傳 度 儀 式 的 一 部 分 被 保 存 下 來, 道 士 要 成 為 洞 神 弟 子 或 洞 神 法 師 必 須 受 三 皇 文 相 關 符 文, 因 而 三 皇 文 在 道 士 法 位 上 也 具 有 關 鍵 性 的 位 階, 同 時 各 種 洞 神 三 皇 傳 授 儀 也 在 唐 代 應 運 而 生 其 四, 三 皇 當 中 的 相 關 符 文 圖 書 被 後 來 不 同 傳 統 的 經 派 所 吸 收, 成 為 新 的 傳 統 上 清 經 與 靈 寶 經 都 直 接 借 用 或 轉 化 三 皇 文 傳 統 當 中 的 部 分 元 素

54 清 華 學 報 其 五, 三 皇 文 當 中 的 部 分 宗 教 實 踐 在 歷 史 傳 承 當 中, 仍 然 繼 續 發 展, 以 獨 立 儀 式 的 傳 承 而 存 在, 與 主 流 道 教 保 持 特 定 的 距 離, 甚 至 將 自 身 傳 統 的 認 同 界 定 在 卜 筮 傳 統 這 種 脫 鉤 現 象 筆 者 認 為 與 唐 代 方 士 復 興 運 動 有 關, 而 這 種 傳 統 的 再 造 也 是 三 皇 傳 統 獨 立 發 展 與 保 存 的 現 象 之 一 其 六, 三 皇 文 在 歷 史 上 也 被 重 新 再 造, 並 與 當 時 的 主 流 宗 教 與 文 化 現 象 融 合, 這 種 重 統 再 造 現 象 與 上 述 的 脫 鉤 現 象 表 現 的 正 是 相 反 的 趨 力, 這 類 的 經 典 重 塑 表 現 出 與 當 時 傳 統 整 合, 顯 示 三 皇 文 傳 統 作 為 宗 教 文 資 源 的 生 命 力, 被 後 代 人 所 引 用, 並 結 合 時 代 宗 教 氛 圍, 賦 予 新 的 時 代 意 義 本 研 究 揭 示 目 前 道 教 史 的 理 解 大 多 基 於 主 流 道 教 書 寫, 因 此 忽 略 了 諸 多 其 他 道 教 面 向 的 發 展, 致 使 我 們 對 道 教 史 的 理 解 偏 於 單 面 化 同 時, 我 們 對 教 派 或 道 派 的 認 知 與 預 設 很 容 易 限 制 我 們 對 三 皇 文 傳 統 的 理 解, 因 而 簡 化 或 單 面 化 這 個 傳 統 的 複 雜 性 若 從 道 教 發 展 的 角 度 來 看, 主 流 道 教 在 發 展 過 當 中 不 斷 吸 收 不 同 傳 統 的 元 素, 並 將 之 系 統 化, 歸 入 主 流 道 教 的 框 架 與 範 疇 但 是 這 並 不 代 表 被 歸 入 主 流 道 教 的 傳 統 從 此 僅 僅 是 主 流 道 教 的 一 環 而 喪 失 主 體 性 ; 相 反 的, 這 些 傳 統 仍 然 有 自 身 的 生 命 力, 在 不 同 的 脈 絡 當 中 被 實 踐 著, 甚 至 轉 化 面 貌, 形 成 獨 自 的 傳 統, 或 者 結 合 當 時 的 宗 教 傳 統, 形 成 新 型 態 的 宗 教 實 踐 從 這 個 面 向 來 思 考, 三 皇 文 的 傳 統 很 難 符 合 我 們 一 般 對 教 派 的 理 解, 一 方 面 三 皇 文 被 主 流 道 教 所 吸 收, 並 經 歷 經 典 化 的 過 程, 成 為 三 洞 之 一, 但 是 經 典 群 並 不 意 味 著 教 派 的 存 在 另 一 方 面, 三 皇 文 部 分 傳 統 被 視 為 方 技 或 卜 筮 傳 統 實 踐, 而 方 術 的 實 踐 同 樣 不 能 等 同 於 教 派 筆 者 認 為, 三 皇 文 相 關 傳 統 可 以 理 解 為 四 世 紀 以 來 所 保 存 的 一 個 宗 教 文 化 資 料 庫, 這 個 宗 教 文 化 資 料 背 後 所 承 負 的 並 不 是 一 個 單 一 的 宗 教 團 體 或 教 派, 相 反 的, 不 同 的 傳 統 團 體 或 個 人 皆 可 以 自 這 一 個 宗 教 文 化 資 料 庫 攫 取 宗 教 文 化 資 源, 其 目 的 不 外 藉 由 此 文 化 資 源 的 宗 教 權 威 或 者 效 驗 性, 來 豐 富 及 提 升 自 身 的 傳 統 或 實 踐 以 三 皇 文 傳 統 為 例, 三 皇 文 的 權 威 來 自 於 葛 氏 傳 統 對 其 高 度 推 崇, 而 自 四 世 紀 以 來 就 不 斷 地 被 引 用 再 造, 歷 史 上 不 同 的 經 典 編 纂 者 賦 予 宗 教 經 典 類 別, 其 中 陸 修 靜 將 之 界 定 為 道 教 三 洞 之 一 更 是 將 三 皇 文 傳 統 聖 典 化, 其 後 不 同 時 期 還 不 斷 豐 富 增 衍 其 內 容, 顯 示 各 時 期 的 團 體 經 典 編 撰 人 在 三 皇 文 既 有 的 權 威 基 礎 上, 攫 取 此 文 化 資 源, 賦 予 新 的 意 義 與 內 涵, 而 這 並 非 是 經 典 編 纂 者 的 專 利, 從 本 文 分 析 可 以 看 到, 個 人 也 可 以 從 傳 統 的 權 威 當 中 重 新 獲 取 資 源, 再 造 或 重 構 新 的 傳 統, 八 史 傳 統 在 唐 代 的 重 新 恢 復 便 是 一 個 例 子 同 時, 不 同 時 期 在 援 用 三 皇 傳 統 時, 會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55 與 當 時 的 主 流 傳 統 或 流 行 文 化 進 一 步 整 合, 使 得 該 經 典 能 夠 與 時 代 氛 圍 契 合, 三 皇 內 秘 文 就 是 一 個 與 時 代 宗 教 潮 流 融 合 的 例 子 從 本 文 的 分 析, 我 們 可 以 見 證 到, 三 皇 文 傳 統 幾 乎 未 曾 成 為 一 個 教 派, 但 是 其 宗 教 資 源 卻 在 各 時 代 被 援 用 再 造 重 構, 重 新 賦 予 時 代 意 義, 進 而 以 不 同 面 貌 在 新 的 宗 教 經 典 架 構 中 或 宗 教 文 化 脈 絡 中 重 現 ( 責 任 校 對 : 林 佩 儒 )

56 清 華 學 報 引 用 書 目 一 傳 統 文 獻 上 清 太 上 元 始 耀 光 金 虎 鳳 文 章 寶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57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太 上 洞 神 三 皇 儀, 正 統 道 藏 第 30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太 上 通 靈 八 史 聖 文 真 形 圖, 正 統 道 藏 第 29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太 上 無 極 大 道 自 然 真 一 五 稱 符 上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19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太 清 金 闕 玉 華 仙 書 八 極 神 章 三 皇 內 秘 文, 正 統 道 藏 第 31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洞 神 八 帝 元 變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48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洞 神 八 帝 妙 精 經, 正 統 道 藏 第 19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洞 真 太 上 太 霄 琅 書, 正 統 道 藏 第 56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真 誥, 正 統 道 藏 第 35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雲 笈 七 籤, 正 統 道 藏 第 37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95 大 淵 忍 爾, 敦 煌 道 經 : 目 錄 編, 東 京 : 福 武 書 店,1978 支 謙 譯, 佛 說 齋 經,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1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1983 李 德 范 輯, 敦 煌 道 藏, 北 京 : 全 國 圖 書 館 文 獻 縮 微 複 製 中 心,1999 法 琳, 辯 正 論, 大 正 新 脩 大 藏 經 第 52 冊,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1983 陳 壽, 三 國 志,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2 二 近 人 論 著 * 小 林 正 美 著, 王 皓 月 譯, 中 國 的 道 教,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2010 * 王 卡, 道 教 經 史 論 叢,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2007 * 王 明, 抱 朴 子 內 篇 校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王 承 文, 南 朝 道 教 從 三 洞 經 書 向 七 部 經 書 轉 變 原 因 考 察, 收 入 鄭 開 編, 水 窮 雲 起 : 道 教 文 獻 研 究 的 舊 學 新 知, 北 京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 版 社, 2009, 頁 25-50 * 李 志 鴻, 道 教 天 心 正 法 研 究, 北 京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 出 版 社,2011 * 呂 鵬 志, 唐 前 道 教 儀 式 史 綱,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8

中 古 道 教 史 中 的 三 皇 文 傳 統 研 究 57 *, 早 期 道 教 醮 儀 及 其 流 變 考 索, 收 入 譚 偉 倫 編, 中 國 地 方 宗 教 儀 式 論 集,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崇 基 學 院 宗 教 與 中 國 社 會 研 究 中 心,2011, 頁 64-66 馬 克 (Max Kalinowski), 六 朝 時 期 九 宮 圖 之 流 傳, 收 入 法 國 漢 學 叢 書 編 輯 委 員 會 編, 法 國 漢 學 第 2 輯, 北 京 : 清 華 大 學 出 版 社,1997, 頁 315-347 張 超 然, 系 譜 教 法 與 整 合 : 東 晉 南 朝 道 教 上 清 派 的 基 礎 研 究, 臺 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7 葛 兆 光, 屈 服 史 及 其 他 : 六 朝 隋 唐 道 教 的 思 想 史 研 究,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 2003 葛 洪 撰, 胡 守 為 校, 神 仙 傳 校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10 * 聞 一 多, 伏 羲 考,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6 大 淵 忍 爾, 道 教 とその 經 典, 東 京 : 創 文 社,1997 小 林 正 美, 唐 代 の 道 教 と 天 師 道, 東 京 : 知 泉 書 館,2003 山 田 俊, 洞 神 經 の 基 礎 的 研 究, 熊 本 : 熊 本 縣 立 大 學,2009 丸 山 宏, 正 一 道 教 の 受 籙 に 關 する 基 礎 的 考 察 敦 煌 出 土 文 書 スタイン 二 〇 三 號 史 料, 筑 波 中 國 文 化 論 叢,10, 筑 波 :1991, 頁 39-61, 道 教 儀 禮 文 書 の 歷 史 的 研 究, 東 京 : 汲 古 書 院,2004 吉 岡 義 豐, 吉 岡 義 豐 著 作 集 第 3 卷, 東 京 : 五 月 書 房,1988 林 巳 奈 夫, 漢 代 の 神 々, 京 都 : 臨 川 書 店,1989 Schipper, Kristofer M., 五 嶽 真 形 圖 の 信 仰, 道 教 研 究,2, 東 京 :1967, 頁 114-162 Schipper, Kristofer M. 著, 福 井 文 雅 譯, 敦 煌 と 中 國 道 教, 敦 煌 文 書 に 見 える 道 士 の 法 位 階 梯 について, 東 京 : 大 東 出 版 社,1983, 頁 325-345 Andersen, Poul. Talking to the Gods, Taoist Resources, 5.1, 1994, pp. 1-24. Bokenkamp, Stephen R. Lu Xiujing and the First Daoist Canon, in Scott Pearce, Audrey Spiro and Patricia Ebrey (eds.), Culture and Power in the Reconstitution of the Chinese Realm, 200-60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p. 181-199. Campany, Robert. Secrecy and Display in the Quest for Transcendence in China, ca. 220 BCE-350 CE, History of Religions, 45.4, 2006, pp. 294-300.. Making Transcendents: 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9. Hartman, Charles. Mountains as Metaphors in T ang Religious Texts and the Northern Landscape Painting of the Tenth Centu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