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8-990341p.pm



Similar documents
892411H007028

CMN_GOL_0160


No

:?? (legitimacy)? (legality) (all or nothing) ( ) ( ) :? : : : 2 : ; :

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我们所划分出的十个社会阶层,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阶层,部分学者和理论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也是正常现象,要判断哪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需要用数据资料来加以验证

( ) ,726,428, ,564,718, % 9,012,138, ,341,315, % 1,878,592,500.00

第二章 糖尿病之醫療照顧準則


p p a p b p p p p p p a p a p p p. 1

穨試論《太平經》的疾病觀念.PDF

ww236-°ê.tpf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2002 3,, 3000,,,,,,,,,,,,, ( ),, 1898, ;1904,,;, 2, 1980, , ( ) ( ) ( ) ( ) ( ),,,, ;,,,,, 2 ( 1974 )

Microsoft Word - _05生命的檢證_定_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隐 喻 视 野 下 尤 利 西 斯 中 狂 欢 化 的 水 形 象 研 究 果 有 一 天 都 柏 林 突 然 从 地 球 上 消 失 了, 人 们 可 以 根 据 我 的 小 说 重 建 它 (Gifford, 1988:68) 尤 利 西 斯 是 对 奥 德 赛 的 戏 谑 奥 德 赛 是 当

No Petrus Ramus 3 John Donne Thomas Adams John Cotton Thomas Hooker Anthony van Dyck 5 Grand Tour p See Perry

标题

,,,,,, (William Parish) , 2865, : (1966 ) 20,,, 20, :,, :,, (Destratification) (Parish,1984 :84-120), 1983 (N = 1774) (Xie &Lin, 1986) 19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872412H156001

21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二 十 期 原 住 民 的 這 些 疾 病 是 與 生 俱 來 的 另 外 一 類 責 怪 受 害 者 的 研 究 則 傾 向 以 原 住 民 的 認 知 行 為 來 分 析 詮 釋 原 住 民 的 健 康 弱 勢, 如, 原 住 民 個 人 健 康 習 慣 不 良

2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 (legitimacy)?, (legality),,,,,, (all or nothing),,, (,,,, ),, ( ) :,?, :,,,,,, :,,,,, :,,,,,, 2 :,,,, ;,,,,,,,, :,,

社 會 從 痛 苦 和 己 所 不 欲 的 狀 況 下 獲 得 解 脫 的 方 式, 而 傳 統 宗 教, 比 如 猶 太 教 基 督 教 的 教 義 中 對 女 性 的 負 面 評 價, 無 一 不 顯 示 女 性 固 有 的 原 罪 只 有 通 過 宗 教 的 方 式 才 能 夠 獲 得 最 終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2015 第 二 屆 中 華 文 化 與 天 人 合 一 國 際 研 討 會 Striving toward 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Tong-Miin Liou Tsing Hua Chair Professor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Microsoft Word - J003.doc

12期.FIT)

<4D F736F F D D3938ABFCA6D2A4BDA5C1BB50AAC0B77CB8D5A8F7A977BD5A2E646F63>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穨attitudes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610 Office Report c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穨theme

Hwang Yang Kipnis Wong 1996 Wong & Salaff 1998 Wank 1996 Bia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7P4 33

普門學報 第 44 期 / 2008 年 3 月論文 /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 ( 下 ) ISSN: X 44 / / 普門學報社出版地址 :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電話 : 轉 傳真

Microsoft Word - 鄧茜蓉-本文0627.doc

列寧式黨國體制下立法機關的制度化

Microsoft Word - 季风书讯NO.144.doc

第三章 宗教信仰對撒拉族鄉鎮企業的影響

Microsoft Word - marx

美 国 研 究


穨_1_.PDF

作者簡介 黃春枝 現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專任教授 1988 迄今 經歷 國立政治大學專任講師兼文學院院長秘書 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諮商中心輔 導委員 考試院特種考試典試委員 著作 青年期親子關係適應之研究 三民書局 青年期親子溝通 之研究 桂冠圖書公司 高雄市青少年

Microsoft Word - 課程大綱_2007b.doc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N.W.J.E Bronislaw Malinowski 1884~ Robert Redfield 1897~

第二節 「情理法」的運用

萧启庆教授《蒙元社会文化史》研究介绍

總 會 會 長 的 教 訓 約 瑟 斐 亭 斯 密


- state) : : ; : ; (Max Weber) (David Held) (Ulrich Beck) : (1) : (2) : ; (3) : ( Robert Gilpin) : 5

Microsoft Word - 課程大綱_2007f.doc

一、研究目的

Microsoft Word - 通讯150期.doc

80 專 題 : 大 學 理 念 與 通 識 教 育 後, 歐 洲 大 學 便 明 確 以 人 文 學 科 主 要 是 古 希 臘 語 和 拉 丁 語, 以 及 用 這 兩 種 文 字 撰 寫 的 文 史 哲 藝 等 經 典 著 作 作 為 自 由 教 育 的 主 要 內 容 1828 年 耶 魯

鳳龜龍謂之四靈 漢代以後 龜蛇相 以及護法的功能被擴大 成為當時四 周易參同契 曰 玄武龜蛇 糾盤 帥 黑煞將軍 之一 真武成為道教主 纏的形象逐漸普遍 一說是象徵生殖 相扶 以明牝牡 畢竟相胥 楚辭 遠遊 云 召玄武而奔屬 玄武的稱 呼代替了龜的單稱 另一說認為玄武是 龜類一種 因夾蛇而食 因蛇在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020 HRM HRM HRM 20

<4D F736F F D20A175B1C6B279B1D0BD6DC2F8BB78A176B2C4A445B4C12E646F63>

提 到 有 教 無 類 的 意 義, 他 說 : 類 字 是 族 群 的 意 思, 孔 子 傳 道 授 業, 不 分 種 族 膚 色, 一 視 同 仁 1 蘇 秉 崎 的 解 讀 和 傳 統 的 解 讀 不 一 樣, 傳 統 的 解 讀 通 常 將 類 當 作 貴 賤 貧 富 的 區 別 概 念,

1-0導讀與學習目標

No Gaius Sallustius Crispus The Jugurthine War /The Conspiracy of Catiline S. A. Handford trans. London Penguin 1963 pp Gaiu

穨hair&sick

Microsoft Word - 江陰之役1.37.doc

第 二 章

後共產主義社會階層化機制之探討

參、社會 華士傑

Microsoft Word - 4. ªL«T§».doc

2

穨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2.PDF

é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Government grid- lock)

穨yinmen.PDF

/ / / / 10 / / http: / / www. ssdph. com. cn / ( 010 ) / / / / (010 ) / / ( 010 ) / / / / / 32 /

数量优势下的恐惧

Dispensationalist 6 dietary law 1 Enns, Paul P Mary Douglas Leviticus as literatur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7, 144 2

N.W.J.E Robert Redfield 1996 Samuel Huntington


第一章 緒論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評介夏春濤著《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

.184. 陳 玉 箴 圖 進 行 家 父 長 式 與 公 共 化 的 消 費 管 理, 同 時 設 立 形 同 公 娼 業 的 特 種 酒 家, 將 飲 食 與 情 色 業 分 割 治 理 但 與 此 同 時, 新 的 上 層 階 級 仍 是 宴 席 場 所 的 主 要 消 費 者, 國 家 機

韩国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之比较

PentateuchPreAssignmentSimp

<4D F736F F D20C3E4ACC9A457AABABA74A558AACC>

Transcription: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17 軸 心 突 破 和 禮 樂 傳 統 前 言 下 面 這 篇 文 字 是 我 用 英 文 撰 寫 的 一 篇 解 釋 性 的 長 文 論 天 人 之 際 中 國 古 代 思 想 的 起 源 試 探 中 的 第 二 章, 由 二 十 一 世 紀 託 盛 勤 唐 古 譯 為 中 文 二 十 一 世 紀 這 一 期 是 關 於 軸 心 突 破 的 專 號, 編 者 因 為 此 章 與 之 有 關, 特 將 拙 文 收 入 其 中, 以 供 讀 者 參 考 我 願 意 趁 此 機 會 向 編 者 和 譯 者 表 示 誠 摯 的 謝 意 由 於 這 是 長 文 中 的 一 章, 開 端 和 結 尾 都 不 免 有 些 兀 突 現 在 我 要 寫 幾 句 話 說 明 此 文 的 原 委 論 天 人 之 際 主 要 在 探 討 中 國 思 想 的 一 個 主 要 特 色, 大 致 以 天 代 表 超 越 世 界, 以 人 代 表 現 實 世 界 這 兩 個 世 界 在 軸 心 突 破 以 前 已 存 在, 但 兩 者 之 間 的 關 係 則 因 突 破 而 發 生 了 重 要 變 化 此 文 論 旨 甚 為 繁 複, 這 不 能 詳 說 此 章 論 軸 心 突 破 和 禮 樂 傳 統, 不 過 是 全 文 中 的 一 個 歷 史 環 節, 可 以 單 獨 成 立, 但 其 涵 義 則 必 須 在 全 文 中 才 能 充 分 顯 露 出 來 全 文 其 他 部 分 也 有 涉 及 軸 心 突 破 的, 但 這 無 法 包 括 進 去 這 是 要 請 讀 者 原 諒 的 軸 心 突 破 的 觀 念 是 1949 年 雅 斯 貝 斯 (Karl Jaspers) 在 歷 史 的 起 源 與 目 標 中 首 先 提 出 的 1,1953 年 有 英 譯 本 問 世 2 1975 年 美 國 Daedalus 學 報 春 季 號 有 專 號 討 論 這 個 問 題, 題 為 Wisdom, Revelation, and Doubt: Perspectives on the First Millennium B. C. 英 語 世 界 對 軸 心 突 破 的 觀 念 發 生 較 大 的 興 趣, 這 一 專 號 是 發 生 了 影 響 的 關 於 古 代 世 界 中 幾 個 主 要 文 明 ( 或 文 化 ) 在 公 元 前 一 千 年 之 內 都 經 過 了 一 次 精 神 的 覺 醒 或 跳 躍, 學 術 界 早 已 有 此 共 識, 並 不 是 雅 斯 貝 斯 個 人 的 新 發 現 他 的 真 正 貢 獻 毋 寧 是 把 問 題 提 得 更 尖 銳 更 集 中 據 我 閱 覽 所 及, 雅 氏 的 新 說 法 基 本 上 是 在 韋 伯 (Max Weber) 的 比 較 宗 教 史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出 來 的 突 破 這 一 觀 念 也 早 已 涵 蘊 在 韋 伯 的 著 述 之 中 1963 年 菲 施 賀 夫 (Ephraim Fischoff) 譯 韋 伯 有 關 宗 教 社 會 學 的 著 作 為 英 文 3, 帕 森 斯 (Talcott Parsons) 為 該 書 寫 了 一 篇 很 長 的 引 論 (Introduction), 對 突 破 的 觀 念 作 了 重 要 的 發 揮 4, 稍 後 帕 森 斯 自 己 寫 知 識 份 子 ( Intellectual ) 一 文 5 又 繼 續 闡 釋 此 義, 並 提 出 了 哲 學 突 破 (philosophic breakthrough) 的 概 念 所 以 我 注 意 到 古 代 突 破 問 題 是 從 韋 伯 與 帕 森 斯 那 得 來 的, 遠 在 我 接 觸 雅 斯 貝 斯 之 前 如 果 我 們 要 深 入 研 究 古 代 突 破 的 問 題, 韋 伯 著 作 所 蘊 藏 的 豐 富 資 料 是 更 值 得 發 掘 的 一 般 社 會 學 家 和 史 學 家 重 視 韋 伯 關 於 現 代 關 於 古 代 世 界 中 幾 個 主 要 文 明 ( 或 文 化 ) 在 公 元 前 一 千 年 之 內 都 經 過 了 一 次 精 神 的 覺 醒 或 跳 躍, 並 不 是 雅 斯 貝 斯 個 人 的 新 發 現 據 我 閱 覽 所 及, 雅 氏 的 新 說 法 基 本 上 是 在 韋 伯 的 比 較 宗 教 史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出 來 的 我 注 意 到 古 代 突 破 問 題 是 從 韋 伯 與 帕 森 斯 那 x 得 來 的, 遠 在 我 接 觸 雅 斯 貝 斯 之 前 二 十 一 世 紀 雙 月 刊 2000 年 4 月 號 總 第 五 十 八 期

18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性 問 題 的 理 論, 而 往 往 忽 略 他 對 古 代 各 大 宗 教 起 源 的 討 論, 在 我 看 來, 這 至 少 是 過 於 偏 頗 了 這 我 要 對 雅 斯 貝 斯 和 韋 伯 的 關 係 稍 作 補 充 雅 氏 (1883-1969) 雖 比 韋 伯 (1864-1920) 小 十 九 歲, 但 在 學 術 上 是 極 為 相 得 的 他 們 自 1909 年 相 識 以 後, 雅 氏 便 進 入 了 韋 伯 的 學 術 內 圈 之 中 雅 氏 能 在 海 德 堡 大 學 立 足 ( 先 教 心 理 學, 後 主 講 哲 學 ), 最 初 也 是 由 於 韋 伯 的 大 力 推 薦 韋 伯 不 立 門 戶, 不 要 信 徒, 雅 氏 也 不 是 他 的 學 生 和 信 徒, 但 受 他 的 影 響 則 甚 大 我 們 只 要 一 讀 雅 氏 在 1932 年 所 寫 的 長 文 Max Weber: Politician, Scientist, Philosopher 6, 即 可 知 其 梗 概 雅 氏 論 突 破 特 別 重 視 哲 學 家 作 為 個 人 (individuals) 的 貢 獻 此 意 最 初 即 由 韋 伯 論 先 知 (prophet) 和 卡 里 斯 瑪 (charisma) 時 所 發 舉 此 一 例, 已 可 見 雅 氏 所 承 受 於 韋 伯 者 是 如 何 深 厚 了 我 們 讀 韋 伯 和 雅 斯 貝 斯 關 於 古 代 精 神 突 破 的 討 論, 可 以 獲 得 一 個 相 當 確 定 的 印 象 : 即 突 破 造 成 了 世 界 各 大 文 化 的 長 期 傳 統, 至 今 仍 在 支 配 µ 各 大 文 化 中 人 的 思 想 和 情 感 這 我 要 介 紹 一 下 聞 一 多 在 文 學 的 歷 史 動 向 一 文 (1943 年 作 ) 中 所 說 的 話 7: 艾 森 斯 塔 特 二 十 一 世 紀 2000 年 2 月 號 上 把 源 於 近 代 西 方 的 現 代 方 案 定 為 第 二 個 軸 心 時 代, 我 們 首 先 必 須 指 出 : 這 是 軸 心 突 破 時 代 兩 個 文 化 希 臘 與 以 色 列 在 歐 洲 混 合 與 衝 突 的 結 果 至 少 從 精 神 方 面 看 是 如 此 希 臘 的 理 性 傳 統 與 以 色 列 的 啟 示 傳 統 在 中 古 歐 洲 匯 流 之 後, 兩 者 之 間 始 終 存 在 Ä 緊 張 和 不 安 人 類 在 進 化 的 途 程 中 蹣 跚 了 多 少 萬 年, 忽 然 這 對 近 世 文 明 影 響 最 大 最 深 的 四 個 古 老 民 族 中 國 印 度 以 色 列 希 臘 都 在 差 不 多 同 時 猛 抬 頭, 邁 開 了 大 步 約 當 紀 元 前 一 千 年 左 右, 在 這 四 個 國 度 d, 人 們 都 歌 唱 起 來, 並 將 他 們 的 歌 記 錄 在 文 字 d, 給 留 傳 到 後 代 在 中 國, 三 百 篇 d 最 古 部 分 周 頌 和 大 雅, 印 度 的 黎 俱 吠 陀 (Rigveda), 舊 約 d 最 早 的 希 伯 來 詩 篇, 希 臘 的 伊 利 亞 特 (lliad) 和 奧 德 賽 (Odyssey) 都 約 略 同 時 產 生 聞 一 多 在 這 所 描 述 的 正 是 雅 斯 貝 斯 所 謂 軸 心 突 破 的 現 象, 不 過 從 文 學 方 面 µ 眼 而 已 但 此 文 比 雅 氏 的 歷 史 的 起 源 與 目 標 要 早 六 年 所 以 我 說, 關 於 古 代 突 破, 學 術 界 早 有 共 識, 不 可 視 為 雅 氏 的 創 見, 更 不 可 視 為 西 方 學 人 的 獨 特 觀 察 聞 一 多 在 此 文 中 又 說, 這 四 大 文 化 互 相 接 觸 既 久, 個 性 必 將 逐 漸 消 失, 最 後 將 無 可 避 免 地 形 成 一 個 共 同 的 世 界 文 化 這 個 意 見 其 實 是 受 到 西 方 現 代 性 論 述 的 暗 示, 在 今 天 看 來 似 乎 並 沒 有 足 夠 的 根 據 我 在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最 近 一 期 (2000 年 2 月 號 ) 上 讀 到 艾 森 斯 塔 特 (Shmuel N. Eisenstadt) 邁 向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軸 心 一 文, 論 及 第 二 個 軸 心 時 代 的 問 題, 不 免 引 起 一 點 感 想, 順 便 說 一 說 我 的 看 法 艾 氏 所 謂 現 代 方 案 其 實 便 是 50 60 年 代 紅 極 一 時 的 現 代 化 理 論 聞 一 多 的 世 界 文 化 也 可 以 屬 於 此 一 方 案 之 內 艾 氏 本 人 對 現 代 化 理 論 及 其 修 正 曾 有 重 要 的 貢 獻, 所 論 自 是 出 色 當 行 不 過 他 從 古 代 軸 心 跳 到 啟 蒙 運 動 以 來 的 第 二 個 軸 心 時 代, 語 焉 不 詳, 似 尚 未 有 透 宗 之 見 如 果 把 源 於 近 代 西 方 的 現 代 方 案 定 為 第 二 個 軸 心 時 代, 我 們 首 先 必 須 指 出 : 這 是 軸 心 突 破 時 代 兩 個 文 化 希 臘 與 以 色 列 在 歐 洲 混 合 與 衝 突 的 結 果 至 少 從 精 神 方 面 看 是 如 此 希 臘 的 理 性 傳 統 與 以 色 列 的 啟 示 傳 統 在 中 古 歐 洲 匯 流 之 後, 兩 者 之 間 始 終 存 在 µ 緊 張 和 不 安 文 藝 復 興 以 來, 由 於 種 種 俗 世 力 量 的 出 現, 這 兩 個 傳 統 之 間 的 衝 突 也 愈 來 愈 不 能 調 和, 終 至 破 堤 而 出 西 方 近 代 所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19 謂 宗 教 與 科 學 之 爭 便 是 其 最 顯 著 的 表 徵 但 是 希 臘 與 以 色 列 的 軸 心 突 破, 從 我 個 人 的 觀 點 說, 都 是 屬 於 外 向 超 越 型, 因 此 一 方 面 互 相 激 盪, 另 一 方 面 又 互 相 加 強 在 激 盪 與 加 強 中, 近 代 西 方 文 化 才 發 展 出 極 大 的 力 量 這 一 近 代 西 方 的 軸 心 終 於 在 近 兩 三 百 年 中 宰 制 了 世 界, 使 其 他 文 化 ( 包 括 經 歷 過 軸 心 突 破 的 中 國 印 度 和 近 東 ) 都 淹 沒 在 它 的 洪 流 之 下, 十 九 世 紀 興 起 的 馬 克 思 主 義 烏 托 邦 想 像 更 是 宗 教 與 科 學 的 矛 盾 統 一 體, 所 以 它 特 別 有 吸 引 力, 也 可 以 說 是 現 代 方 案 中 最 後 一 個 版 本 非 西 方 地 區 的 知 識 人, 有 的 為 它 的 宗 教 狂 熱 ( 革 命 ) 所 吸 引, 有 的 為 它 的 科 學 預 斷 ( 歷 史 必 然 性 ) 所 吸 引, 最 多 的 是 兩 者 兼 而 有 之 直 到 蘇 聯 解 體, 這 個 現 代 方 案 才 真 正 引 起 不 少 人 的 反 思 亨 廷 頓 (Samuel P. Huntington) 的 文 明 衝 突 論 雖 然 包 涵 了 許 多 不 符 事 實 的 論 斷, 但 他 能 突 出 現 代 化 理 論 的 蔽 障, 承 認 西 方 文 明 不 可 能 統 一 全 世 界, 終 不 能 說 不 表 現 一 種 覺 悟 他 的 理 論 雖 未 觸 及 軸 心 突 破 的 問 題, 但 已 預 設 軸 心 突 破 的 幾 個 大 文 化 仍 然 保 存 了 它 們 的 個 性, 至 少 這 些 個 性 並 未 完 全 消 失 從 歷 史 事 實 出 發, 我 們 不 能 不 承 認 西 方 的 現 代 方 案 構 成 了 十 九 二 十 世 紀 世 界 文 化 的 軸 心 我 在 此 所 強 調 的 是 現 代 方 案 並 非 純 現 代 現 象 ; 我 們 分 析 所 謂 西 方 現 代 文 化, 應 該 認 出 其 中 主 要 精 神 因 素 源 於 希 臘 和 以 色 列 的 軸 心 突 破 所 以 第 二 個 軸 心 時 代 與 第 一 次 軸 心 突 破 之 間 有 一 脈 相 承 之 處, 這 是 不 容 否 認 的 大 體 上 說, 西 方 冷 戰 的 終 結 使 我 們 對 於 古 代 軸 心 突 破 的 持 續 力 有 了 更 深 刻 的 認 識 今 後 是 否 有 第 三 個 軸 心 時 代 的 出 現, 或 者 還 是 第 二 個 軸 心 時 代 以 經 濟 全 球 化 的 方 式 繼 續, 變 相 地 支 配 µ 其 他 文 化 與 民 族, 這 個 問 題 太 大, 不 是 我 能 在 這 篇 引 言 中 發 揮 的 姑 止 於 此 回 到 本 題, 我 在 軸 心 突 破 和 禮 樂 傳 統 中 所 處 理 的 僅 限 於 中 國 古 代 突 破 的 歷 程 及 其 具 體 的 歷 史 背 景 以 整 個 軸 心 突 破 為 比 較 參 照, 我 強 調 中 國 古 代 的 突 破 有 其 獨 特 的 取 徑 儒 墨 道 三 家 都 是 突 破 了 三 代 禮 樂 傳 統 而 興 起 的 而 所 謂 禮 樂 傳 統 則 包 含 µ 很 大 的 巫 文 化 的 成 分 這 三 家 都 曾 與 巫 的 勢 力 奮 鬥 過, 最 後 揚 棄 了 巫 而 成 就 了 自 身 的 超 越 這 是 為 甚 麼 它 們 一 方 面 致 力 於 消 除 禮 樂 傳 統 中 的 巫 風, 另 一 方 面 又 對 禮 樂 本 身 作 了 新 的 闡 釋 它 們 的 超 越 不 是 與 禮 樂 傳 統 一 刀 兩 斷, 徹 底 決 裂 中 國 古 代 突 破 所 帶 來 的 超 越 與 希 臘 和 以 色 列 恰 恰 相 反, 我 現 在 可 以 更 明 確 地 界 說 為 內 向 超 越 (inward transcendence) 我 以 前 曾 用 過 內 在 超 越 一 詞, 雖 僅 一 字 之 差, 意 義 則 完 全 不 同 內 在 超 越 早 已 是 immanent transcendence 的 標 準 譯 名, 這 是 西 方 神 學 上 的 觀 念, 與 我 所 表 達 的 意 思 根 本 不 合 內 向 超 越 的 涵 義 很 複 雜, 非 一 言 可 盡, 詳 見 天 人 之 際 其 他 各 章 以 禮 樂 為 例, 孔 子 提 出 仁 為 禮 的 精 神 內 核, 莊 子 重 視 禮 意 都 是 其 例 儒 道 兩 家 都 擺 脫 了 古 代 禮 樂 傳 統 中 巫 的 主 導 成 分, 天 與 人 之 間 溝 通 不 再 需 要 巫 為 中 介, 代 之 而 起 則 是 心 莊 子 的 心 齋 尤 其 值 得 注 意 總 之, 在 軸 心 突 破 之 後, 人 與 超 越 世 界 ( 可 以 天 為 代 表, 無 論 取 何 義 ) 的 聯 繫 主 要 是 靠 心 中 國 無 西 方 式 的 神 學, 而 心 性 之 學 則 自 先 秦 至 後 世 有 種 種 發 展, 這 決 不 是 偶 然 的 所 以 內 向 超 越 成 為 中 國 思 維 的 特 色 之 一, 直 到 與 西 方 接 觸 以 後 才 發 生 變 化 希 臘 與 以 色 列 的 軸 心 突 破 都 是 屬 於 外 向 超 越 型 中 國 古 代 突 破 所 帶 來 的 超 越 與 希 臘 和 以 色 列 恰 恰 相 反, 我 現 在 可 以 更 明 確 地 界 說 為 內 向 超 越 它 與 內 在 超 越 一 詞, 雖 僅 一 字 之 差, 意 義 則 完 全 不 同 內 在 超 越 是 西 方 神 學 上 的 觀 念, 與 我 所 表 達 的 意 思 根 本 不 合 內 向 超 越 的 涵 義 很 複 雜, 非 一 言 可 盡

20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我 在 1978 年 寫 古 代 知 識 階 層 的 興 起 與 發 展 一 文 8, 曾 立 哲 學 的 突 破 專 節, 但 所 據 者 為 韋 伯 與 帕 森 斯, 未 用 雅 斯 貝 斯, 因 為 我 對 於 軸 心 一 詞 稍 有 猶 豫 雅 氏 不 但 有 軸 心 時 代 之 說, 而 且 更 進 一 步 提 出 軸 心 民 族 (axial peoples), 以 與 未 經 突 破 的 民 族 (The people without the breakthrough) 對 比 9 這 種 提 法 在 過 去 視 為 當 然, 在 今 天 多 元 文 化 的 時 代 恐 難 免 引 起 無 謂 的 爭 議 現 在 我 改 用 軸 心 突 破 則 是 因 為 此 詞 已 普 遍 流 行, 便 於 讀 者 但 是 我 願 意 特 別 聲 明 一 句, 我 雖 用 軸 心 突 破 一 詞, 並 不 存 文 化 沙 文 主 義 的 偏 見 如 果 我 可 以 自 由 選 擇, 則 超 越 突 破 (transcendent breakthrough) 更 能 表 達 我 的 想 法 下 面 便 是 譯 文, 但 原 有 附 註 一 律 削 去, 俟 全 文 出 版 時 再 增 入, 讀 者 諒 之 一 中 國 古 代 突 破 的 背 景 : 禮 壞 樂 崩 孔 子 時 代 中 國 精 神 的 巨 大 轉 型 可 以 被 視 作 軸 心 時 期 眾 多 主 要 突 破 之 一 莊 子 及 其 門 徒 早 已 領 悟 了 這 場 精 神 運 動 的 意 義 : 混 沌 之 死 道 為 天 下 裂 確 實 抓 住 了 軸 心 突 破 概 念 的 基 本 含 義 超 越 的 意 思 是 如 史 華 慈 所 說 : 對 於 現 實 世 界 進 行 一 種 批 判 性 反 思 性 的 質 疑, 和 對 於 超 越 世 界 發 展 出 一 個 新 的 見 解, 這 種 超 越 是 原 創 性 的 現 在, 問 題 在 於 我 們 如 何 理 解 這 場 突 然 的 精 神 啟 蒙, 並 且 將 之 與 天 人 之 間 的 分 際 聯 繫 起 來 我 在 本 章 中, 打 算 從 比 較 角 度 提 出 此 問 題 以 作 為 開 始, 因 為, 中 國 並 非 古 代 世 界 唯 一 經 歷 了 這 場 啟 蒙 的 國 家 大 約 四 十 年 前, 雅 斯 貝 斯 提 醒 我 們 注 意 這 樣 一 個 極 其 有 趣 的 事 實 : 在 他 稱 之 為 軸 心 時 代 的 公 元 前 第 一 千 紀, 一 場 精 神 突 破 出 現 於 幾 個 高 級 文 明 之 中, 包 括 中 國 印 度 波 斯 以 色 列 希 臘 其 形 式 或 是 哲 學 思 辯, 或 是 後 神 話 時 期 的 宗 教 幻 想, 或 是 中 國 的 道 德 哲 學 宗 教 意 識 的 混 合 型 顯 然, 軸 心 時 代 的 眾 多 突 破 都 是 各 自 獨 立 發 生 的, 無 法 確 證 彼 此 互 有 影 響 我 們 至 多 只 能 說, 可 能 當 文 明 或 文 化 發 展 到 某 個 階 段, 或 許 會 經 歷 某 種 相 同 的 精 神 覺 醒 雅 斯 貝 斯 更 進 一 步 提 出, 這 場 軸 心 突 破 的 終 極 重 要 性 對 於 各 有 關 文 化 的 性 格 具 有 定 型 的 影 響 在 過 去 幾 十 年 間, 針 對 雅 斯 貝 斯 的 突 破 概 念 已 經 進 行 了 大 量 討 論, 大 家 一 致 認 為, 孔 子 時 代 中 國 精 神 的 巨 大 轉 型 若 被 視 作 軸 心 時 期 眾 多 主 要 突 破 之 一, 可 能 會 得 到 更 好 的 理 解 因 此, 莊 子 及 其 門 徒 早 已 領 悟 了 這 場 精 神 運 動 的 意 義, 他 們 自 己 就 曾 推 波 助 瀾, 這 一 點 也 就 更 加 值 得 注 意 了 混 沌 之 死 道 為 天 下 裂 確 實 抓 住 了 軸 心 突 破 概 念 的 基 本 含 義 有 許 多 方 法 可 以 描 述 軸 心 突 破 的 特 徵 考 慮 到 我 在 此 所 做 討 論 之 目 的, 我 傾 向 於 將 之 看 作 內 涵 µ 原 創 性 超 越 的 精 神 覺 醒 在 此, 超 越 的 意 思 是, 如 史 華 慈 (Benjamin I. Schwartz) 所 說 : 對 於 現 實 世 界 進 行 一 種 批 判 性 反 思 性 的 質 疑, 和 對 於 超 越 世 界 發 展 出 一 個 新 的 見 解, 說 這 種 超 越 是 原 創 性 的, 意 指 它 從 此 之 後, 貫 穿 整 個 傳 統 時 代, 大 體 上 一 直 是 中 國 思 維 的 核 心 特 徵 學 者 們 也 基 本 同 意, 軸 心 突 破 直 接 導 致 了 現 實 世 界 和 超 越 世 界 判 然 二 分 的 出 現 而 這 基 本 上 正 是 超 越 的 題 中 應 有 之 義 : 現 實 世 界 被 超 越 了, 但 並 未 被 否 定 不 過, 另 一 方 面, 超 越 的 確 切 樣 式 經 驗 內 容 歷 史 進 程, 則 各 文 明 互 異, 因 為, 每 一 種 文 明 超 越 都 發 生 在 各 自 獨 特 的 前 突 破 基 礎 之 上 我 緊 接 µ 就 要 談 到 中 國 超 越 的 獨 特 性 有 些 西 方 學 者 早 已 注 意 到, 與 西 方 比 較 起 來, 中 國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21 的 軸 心 突 破 好 像 是 最 不 激 進 或 最 為 保 守 的 我 認 為 這 個 判 斷 是 有 根 據 有 道 理 的 可 以 有 許 多 不 同 的 方 法 來 討 論 這 種 情 況 其 中 之 一 或 許 就 是, 中 國 在 軸 心 時 代 期 間 或 此 後, 都 µ 重 於 歷 史 的 連 續 性 突 破 是 出 現 了, 但 是 並 非 與 突 破 前 的 傳 統 完 全 斷 裂 另 一 種 方 法 就 是 研 究 現 實 世 界 和 超 越 世 界 之 間 的 關 係 現 在, 讓 我 先 對 中 國 的 軸 心 突 破 做 一 番 簡 單 的 歷 史 鳥 瞰 帕 森 斯 指 出, 希 臘 軸 心 突 破 針 對 的 是 荷 馬 諸 神 的 世 界, 以 色 列 則 針 對 舊 約 和 摩 西 故 事, 印 度 則 是 悠 久 的 吠 陀 傳 統, 那 麼, 中 國 突 破 發 生 的 背 景 又 是 甚 麼 呢? 我 的 簡 單 答 案 是 : 三 代 ( 夏 商 周 ) 的 禮 樂 傳 統 禮 樂 傳 統 從 夏 代 以 來 就 體 現 在 統 治 階 層 的 生 活 方 式 之 中 孔 子 有 關 夏 商 周 禮 樂 傳 統 以 因 襲 為 主 略 有 損 益 的 名 言, 似 乎 已 被 考 古 學 界 每 一 次 大 發 現 所 證 實, 至 少 就 商 周 二 代 而 言 確 是 如 此 然 而, 到 了 孔 子 所 生 活 的 時 代, 古 代 的 禮 樂 秩 序 已 瀕 於 徹 底 崩 壞 這 種 情 況 在 孔 子 對 當 時 那 些 違 反 禮 樂 秩 序 基 本 準 則 的 貴 族 的 嚴 厲 譴 責 中 得 到 清 楚 的 反 映 魏 爾 (Eric Weil) 曾 提 出 一 個 有 趣 的 觀 察 : 在 歷 史 上, 崩 壞 經 常 先 於 突 破 而 出 現 春 秋 時 代 的 禮 壞 樂 崩 恰 好 為 魏 爾 的 觀 察 提 供 了 一 個 典 型 的 例 子 我 斷 定, 正 是 由 於 政 治 社 會 制 度 的 普 遍 崩 壞, 特 別 是 禮 樂 傳 統 的 崩 壞, 才 引 致 軸 心 突 破 在 中 國 的 出 現 為 了 證 實 這 一 看 法, 我 要 分 別 說 明 中 國 軸 心 時 代 三 家 主 要 哲 學 流 派 儒 家 墨 家 道 家 的 突 破 和 古 代 禮 樂 傳 統 之 間 的 密 切 關 係 限 於 篇 幅, 我 只 能 各 舉 其 要, 不 能 詳 述 二 儒 家 的 突 破 中 國 突 破 發 生 的 背 景 是 甚 麼 呢? 我 的 簡 單 答 案 是 : 三 代 ( 夏 商 周 ) 的 禮 樂 傳 統 我 斷 定, 正 是 由 於 政 治 社 會 制 度 的 普 遍 崩 壞, 特 別 是 禮 樂 傳 統 的 崩 壞, 才 引 致 軸 心 突 破 在 中 國 的 出 現 這 種 情 況 在 孔 子 對 當 時 那 些 違 反 禮 樂 秩 序 基 本 準 則 的 貴 族 的 嚴 厲 譴 責 中 得 到 清 楚 的 反 映 不 必 說, 孔 子 是 在 古 代 中 國 不 斷 演 化 不 斷 持 續 的 禮 樂 傳 統 中 成 長 起 來 的 據 傳 說, 他 十 多 歲 時 就 對 禮 樂 入 迷, 並 且 終 生 都 熱 切 刻 苦 地 研 習 禮 樂 三 十 五 歲 時, 他 已 是 魯 國 出 名 的 禮 樂 專 家, 魯 國 貴 族 為 了 禮 的 問 題 時 常 要 求 助 於 他 他 確 實 極 為 仰 慕 周 代 早 期 的 禮 樂 秩 序,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且 將 之 理 想 化, 他 還 經 常 用 彷 彿 獻 身 於 恢 復 周 代 禮 樂 的 姿 態 發 表 意 見 不 過, 如 果 把 他 說 成 是 僅 僅 從 周 而 以 能 繼 文 王 周 公 之 業 為 職 志, 則 至 少 是 一 種 誤 導 如 果 我 們 將 孔 子 視 作 軸 心 時 代 的 一 位 聖 人, 那 麼 就 必 須 了 解, 他 的 中 心 見 解 在 何 種 意 義 上 方 能 被 闡 釋 成 禮 樂 傳 統 的 突 破, 因 為 它 首 先 就 是 從 這 個 傳 統 中 產 生 出 來 的 就 是 在 這 一 點 上, 我 發 現 韋 伯 關 於 亞 洲 各 大 宗 教 起 源 所 做 的 社 會 歷 史 觀 察 值 得 注 意 下 面 這 段 話 與 中 國 尤 其 有 關 : 我 們 在 此 必 須 確 定 一 個 具 有 根 本 重 要 性 的 事 實, 即 亞 洲 各 大 宗 教 教 義 都 是 知 識 份 子 創 造 的 在 中 國, 儒 家 的 創 始 人 孔 子 及 其 信 徒, 還 有 通 常 視 作 道 家 創 始 人 的 老 子, 他 們 或 者 是 受 過 古 典 教 育 的 官 吏, 或 者 是 經 過 相 應 訓 練 的 哲 學 家 這 些 群 體 都 是 倫 理 或 救 贖 學 說 的 承 負 者 而 知 識 階 層 在 既 成 的 宗 教 局 面 下, 往 往 結 合 成 學 術 性 社 群, 大 致 可 與 柏 拉 圖 學 院 的 及 希 臘 有 關 哲 學 學 派 相 比 擬 在 那 種 情 況 下, 這 個 知 識 階 層 就 會 和 那 些 希 臘

22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學 派 一 樣, 對 於 既 存 的 宗 教 實 踐 不 採 取 官 方 的 立 場 他 們 經 常 對 現 存 宗 教 實 踐 漠 然 無 視, 或 者 從 哲 學 角 度 加 以 重 新 闡 釋, 而 不 是 從 中 抽 身 而 出 孔 子 的 突 破 始 於 追 問 禮 樂 實 踐 的 精 神 基 礎, 我 們 似 乎 可 以 進 一 步 論, 孔 子 對 禮 樂 傳 統 加 以 哲 學 上 的 重 新 闡 釋, 其 結 果 是 最 終 將 仁 視 作 禮 的 精 神 基 礎 我 們 可 以 講, 仁 指 的 是 由 個 人 培 育 起 來 的 道 德 意 識 和 情 感, 只 有 仁, 才 可 以 證 明 人 之 真 正 為 人 韋 伯 從 比 較 觀 點 得 出 的 宏 觀 畫 面 在 此 恰 好 合 乎 我 們 的 意 圖, 這 是 很 可 佩 服 的 將 韋 伯 的 說 法 做 一 點 細 微 改 動, 我 們 就 可 以 說, 正 如 下 文 所 要 陳 述 的, 孔 子, 還 有 老 子 從 哲 學 角 度 對 現 行 禮 樂 實 踐 加 以 重 新 闡 釋, 而 不 是 從 中 抽 身 而 出 關 於 用 禮 樂 替 換 宗 教, 我 必 須 即 刻 說 明 一 下, 我 並 非 要 取 消 中 國 禮 樂 傳 統 中 的 宗 教 傾 向 中 國 禮 的 概 念 的 意 義 遠 比 西 方 術 語 宗 教 所 可 能 包 容 的 含 義 複 雜 寬 泛, 這 個 事 實 使 得 這 一 替 換 成 為 必 要 我 還 想 說 明, 在 此 採 用 禮 這 一 術 語, 純 粹 是 為 了 行 文 的 方 便, 在 本 文 中 都 必 須 按 其 原 本 的 古 典 意 義 ( 禮 樂 ) 加 以 理 解 我 們 現 在 可 以 更 清 楚 更 集 中 地 看 出, 孔 子 的 突 破 基 本 就 是 在 於 對 當 時 的 禮 樂 實 踐 做 出 哲 學 上 的 重 新 闡 釋, 正 如 韋 伯 所 言 孔 子 的 突 破 始 於 追 問 禮 樂 實 踐 的 精 神 基 礎 禮 樂 專 家 林 放 曾 向 孔 子 請 教 禮 之 本, 子 曰 : 禮, 與 其 奢 也, 寧 儉 喪, 與 其 易 也, 寧 戚 ( 論 語. 八 佾 ) 胡 適 很 久 以 前 就 已 正 確 地 指 出, 孔 子 答 林 放 話 中 有 關 喪 禮 的 第 二 節 部 分 在 禮 記. 檀 弓 得 以 進 一 步 詳 述 : 子 路 曰 : 吾 聞 諸 夫 子, 喪 禮 與 其 哀 不 足 而 禮 有 餘 也, 不 若 禮 不 足 而 哀 有 餘 也 ; 祭 禮 與 其 敬 不 足 而 禮 有 餘 也, 不 若 禮 不 足 而 敬 有 餘 也 胡 適 還 敏 銳 地 讓 我 們 注 意 孔 子 與 子 夏 的 對 話 弟 子 對 禮 的 起 源 的 深 刻 理 解, 給 老 師 留 下 了 極 其 強 烈 的 印 象 孔 子 向 子 夏 解 釋 道, 從 素 以 為 絢 我 們 可 以 推 出 繪 事 後 素 子 夏 即 刻 進 一 步 推 理 道 : 禮 後 乎? ( 論 語. 八 佾 ) 這 再 次 提 出 了 禮 之 本 的 問 題 據 韋 利 (Arthur Waley), 禮 後 乎? 是 指 禮 只 能 建 立 在 仁 的 基 礎 上 近 來, 中 國 學 者 也 獨 立 提 出 了 這 樣 的 解 釋 情 況 就 是 這 樣, 我 們 似 乎 可 以 進 一 步 推 論, 孔 子 對 禮 樂 傳 統 加 以 哲 學 上 的 重 新 闡 釋, 其 結 果 是 最 終 將 仁 視 作 禮 的 精 神 基 礎 仁 是 一 個 無 所 不 包 的 倫 理 概 念, 無 法 對 之 進 行 定 義, 而 且 也 不 容 易 納 入 任 何 西 方 範 疇 它 既 非 完 全 理 性, 又 非 完 全 感 性, 卻 確 實 包 含 µ 以 各 種 方 式 組 合 在 一 起 的 理 性 和 感 性 成 分 就 仁 代 表 µ 某 種 人 生 發 生 出 轉 化 力 量 的 內 在 之 德 而 言, 甚 至 使 我 們 不 能 不 疑 心, 仁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與 上 古 以 來 一 直 和 禮 樂 傳 統 密 不 可 分 的 巫 文 化 ( 詳 後 章, 本 文 不 能 涉 及 ) 有 關 係 不 管 確 切 情 況 究 竟 如 何, 我 們 完 全 可 以 講, 仁 指 的 是 由 個 人 培 育 起 來 的 道 德 意 識 和 情 感, 只 有 仁, 才 可 以 證 明 人 之 真 正 為 人 據 孔 子, 正 是 這 種 真 實 的 內 在 德 性, 賦 予 禮 以 生 命 和 意 義 子 曰 : 人 而 不 仁, 如 禮 何? 人 而 不 仁, 如 樂 何? ( 論 語. 八 佾 ), 又 曰 : 禮 云 禮 云, 玉 帛 云 乎 哉? 樂 云 樂 云, 鐘 鼓 云 乎 哉? ( 論 語. 陽 貨 ) 與 孔 子 之 前 關 於 禮 之 基 礎 的 觀 點 做 一 比 較, 我 們 就 可 以 較 為 完 整 地 理 解 通 過 重 新 闡 釋 禮 樂 傳 統 而 達 致 的 突 破 左 傳. 文 公 十 五 年, 即 公 元 前 611 年, 據 云 一 位 魯 國 貴 族 曾 說 過 : 禮 以 順 天, 天 之 道 也 即 便 到 了 孔 子 的 時 代, 這 種 有 幾 百 年 歷 史 的 禮 的 起 源 觀 仍 未 遭 到 挑 戰 子 產, 既 是 鄭 國 著 名 政 治 家, 又 以 在 幾 方 面 都 是 孔 子 的 啟 蒙 先 驅 而 聞 名, 他 有 一 段 話 被 人 引 於 左 傳. 昭 公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23 二 十 五 年 下 : 子 產 曰 : 夫 禮, 天 之 經 也, 地 之 義 也, 民 之 行 也 天 地 之 經 而 民 實 則 之, 則 天 之 明, 因 地 之 性 這 正 是 艾 歷 亞 德 (Mircea Eliade) 稱 之 為 禮 儀 的 神 聖 範 式 (divine models of rituals) 的 那 類 理 論, 見 於 所 謂 初 民, 亦 見 於 發 達 文 化 孔 子 的 突 破 就 是 在 這 種 理 論 居 於 支 配 地 位 的 背 景 下 發 生 的 他 重 新 找 尋 禮 之 基 礎, 不 外 向 天 地, 而 是 內 向 人 心 不 消 說, 天 對 聖 人 仍 然 是 重 要 的, 不 過 方 式 卻 更 新 了 我 們 會 在 下 面 回 過 頭 來 討 論 天 人 合 一 問 題 時 看 到 這 一 點 現 在, 需 要 就 孔 子 對 禮 樂 實 踐 功 能 的 看 法 略 加 討 論 了 他 強 調 仁 作 為 禮 之 基 礎 具 有 首 屈 一 指 的 重 要 性, 但 是, 他 對 必 不 可 少 的 社 會 倫 理 秩 序 禮 的 熱 情 絲 毫 沒 有 減 弱 最 好 的 例 證 見 於 下 引 論 語. 顏 淵 中 一 段 廣 為 徵 引 同 時 也 是 爭 論 叢 集 的 話 : 顏 淵 問 仁 子 曰 : 克 己 復 禮 為 仁 一 日 克 己 復 禮, 天 下 歸 仁 焉 為 仁 由 己, 而 由 人 乎 哉? 顏 淵 曰 : 請 問 其 目 子 曰 : 非 禮 勿 視, 非 禮 勿 聽, 非 禮 勿 言, 非 禮 勿 動 關 於 這 段 話 的 解 釋 可 謂 歧 義 紛 出, 因 為 與 我 們 所 關 心 的 問 題 無 關, 我 也 就 不 予 涉 及 了 我 們 引 用 的 目 的 只 在 於 表 明 孔 子 雖 然 將 禮 視 作 仁 的 精 神 賴 以 徹 底 實 現 的 形 式, 但 他 對 禮 則 仍 極 為 關 注 孔 子 列 舉 的 四 目, 詳 細 解 釋 了 克 己 復 禮 的 內 涵 我 認 為, 仁 禮 關 係 可 以 被 理 解 成 一 種 靈 魂 與 肉 體 之 間 的 關 係, 根 據 孔 子 時 代 發 展 起 來 的 新 概 念, 兩 者 互 相 依 存, 缺 一 不 可, 這 是 顯 而 易 見 的 其 所 以 如 此, 因 為 在 儒 家 看 來, 雖 然 仁 起 先 是 個 人 的 內 在 德 性, 最 終 卻 必 然 成 為 體 現 在 人 與 人 之 間 關 係 的 社 會 德 性 孔 子 似 乎 從 一 開 始 就 是 在 禮 樂 傳 統 的 脈 絡 下 發 展 出 仁 的 觀 念 的 韋 利 在 其 論 語 譯 注 本 指 出, 孔 子 所 說 的 克 己 復 禮 已 見 於 左 傳. 昭 公 十 二 年 ( 公 元 前 529 年 ), 仲 尼 曰 : 古 也 有 志 克 己 復 禮 云 云 勿 庸 置 疑, 這 決 不 是 說 孔 子 公 元 前 529 年 引 用 了 古 人 的 話 其 年 他 僅 有 二 十 一 歲, 根 本 不 可 能 有 史 官 在 孔 子 出 場 時 即 刻 記 錄 他 所 說 的 話 由 於 左 傳 現 行 本 最 早 成 書 於 公 元 前 四 世 紀, 因 此, 要 麼 此 二 說 出 於 同 一 來 源, 要 麼 兩 件 事 發 生 時 間 彼 此 間 隔 不 遠, 這 樣 的 推 測 比 較 合 理 無 論 在 哪 種 情 況 下, 左 傳 所 載 孔 子 的 話 只 能 繫 於 他 生 前 最 後 二 十 年 之 間, 因 為 顏 回 ( 公 元 前 521-481 年 ) 比 孔 子 早 去 世 兩 年 左 傳 的 記 載 無 助 於 我 們 對 論 語 中 的 相 同 一 段 話 做 出 新 的 解 釋, 但 是, 卻 揭 示 出 某 種 可 能 : 孔 子 對 禮 樂 傳 統 的 重 新 闡 釋, 即 仁 禮 關 係 的 新 說 法, 也 許 並 非 他 的 獨 創, 其 中 重 要 的 一 部 分 出 自 他 之 前 很 久 的 某 位 無 名 思 想 家 我 們 不 能 指 望 徹 底 解 決 這 個 問 題 我 的 目 的 只 是 想 借 用 這 個 問 題 進 一 步 討 論 中 國 的 軸 心 突 破 我 在 本 文 中 所 講 孔 子 的 突 破, 並 不 意 味 µ 我 認 為 所 有 甚 或 絕 大 多 數 的 特 別 觀 孔 子 列 舉 的 四 目, 詳 細 解 釋 了 克 己 復 禮 的 內 涵 我 認 為, 仁 禮 關 係 可 以 被 理 解 成 一 種 靈 魂 與 肉 體 之 間 的 關 係, 兩 者 缺 一 不 可 因 為 在 儒 家 看 來, 雖 然 仁 起 先 是 個 人 的 內 在 德 性, 最 終 卻 必 然 成 為 體 現 在 人 與 人 之 間 關 係 的 社 會 德 性 孔 子 似 乎 從 一 開 始 就 是 在 禮 樂 傳 統 的 脈 絡 下 發 展 出 仁 的 觀 念 的

24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墨 家 的 觀 點 始 於 對 禮 樂 傳 統 的 否 定 性 回 應 墨 子 對 同 時 代 儒 家 禮 樂 實 踐 的 激 烈 攻 擊, 也 表 明 他 不 滿 意 孔 子 的 重 新 闡 釋 墨 子 並 沒 有 徹 底 拋 棄 古 代 的 禮 樂 傳 統, 與 對 禮 相 比, 他 可 能 對 樂 的 作 用 持 更 為 基 本 的 否 定 態 度 他 意 欲 建 立 的 新 宗 教, 要 消 除 掉 其 中 巫 的 成 分 念 和 獨 到 構 想 都 是 孔 子 個 人 的 天 才 創 造 ; 我 也 並 不 認 為, 所 謂 的 突 破 在 時 間 上 完 全 和 孔 子 一 生 同 其 終 始 如 果 考 慮 到 孔 子 堅 持 自 己 的 文 化 角 色 是 述 者, 而 非 作 者 ( 論 語. 述 而 ), 也 就 沒 有 必 要 對 克 己 復 禮 云 云 乃 是 引 自 古 人 而 感 到 驚 訝 了 一 如 孔 子 所 坦 承 者 : 我 非 生 而 知 之 者, 好 古, 敏 以 求 之 者 也 ( 論 語. 述 而 ) 有 人 提 出, 孔 子 的 人 文 主 義 不 僅 受 到 之 前 博 學 之 士 ( 包 括 子 產 ) 發 展 起 來 的 啟 蒙 觀 念 的 激 發, 也 寓 於 春 秋 時 期 上 層 文 化 的 道 德 實 踐 之 中 孔 子 又 說 : 三 人 行, 必 有 我 師 焉 擇 其 善 者 而 從 之,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 論 語. 述 而 ) 表 明 他 也 熱 心 接 受 同 時 代 人 之 善 上 文 提 到 了 林 放 首 次 提 出 了 關 於 禮 之 本 的 問 題, 子 夏 則 做 出 了 禮 後 乎 的 敏 銳 觀 察, 兩 者 都 被 孔 子 欣 然 採 納 了 因 此, 我 們 最 終 只 能 同 意 孟 子 所 云 孔 子 之 謂 集 大 成 ( 孟 子. 萬 章 章 句 下 ); 或 者, 今 天 我 們 可 以 說, 孔 子 之 成 就 是 集 大 成 這 樣 看 來, 斷 斷 不 能 將 突 破 誤 讀 成 孔 子 得 之 於 頓 悟 的 個 人 體 驗 相 反, 孔 子 的 軸 心 突 破 乃 是 一 個 長 程 發 展 的 結 果, 孔 子 的 貢 獻 基 本 上 在 於 將 這 個 問 題 的 闡 明 和 概 念 化 第 一 次 提 高 到 一 個 新 的 水 平 三 墨 家 的 突 破 為 了 使 我 們 關 於 軸 心 時 代 的 討 論 更 加 完 整, 我 們 現 在 就 轉 向 墨 家 和 道 家 在 此, 我 們 唯 一 的 目 的 乃 是 找 出 禮 樂 傳 統 在 兩 家 主 要 觀 點 形 成 過 程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然 而, 由 於 墨 道 兩 家 的 突 破 發 生 在 儒 家 之 後 頗 久, 因 此, 它 們 不 僅 針 對 µ 禮 樂 傳 統 本 身, 同 時 也 對 儒 家 的 重 新 闡 釋 作 出 了 反 應 很 久 以 來, 人 們 就 已 經 認 識 到, 墨 家 的 觀 點 始 於 對 禮 樂 傳 統 的 否 定 性 回 應 墨 子 對 同 時 代 儒 家 禮 樂 實 踐 的 激 烈 攻 擊, 也 表 明 他 不 滿 意 孔 子 的 重 新 闡 釋 早 至 公 元 前 二 世 紀, 如 果 不 是 更 早 的 話, 莊 子. 天 下 的 作 者 就 這 樣 形 容 墨 子 : ( 墨 子 ) 作 為 非 樂, 命 之 曰 節 用, 生 不 歌, 死 無 服 不 與 先 王 同, 毀 古 之 禮 樂 類 似 的 記 載 也 見 於 公 元 前 二 世 紀 的 淮 南 子 : 墨 子 學 儒 者 之 業, 受 孔 子 之 術, 以 為 其 禮 煩 擾 而 不 悅, 厚 葬 靡 財 而 貧 民, 服 生 而 害 事, 故 背 周 道 而 用 夏 政 應 該 注 意 到, 上 引 的 兩 位 作 者 都 是 道 家, 而 非 儒 家, 他 們 對 墨 家 的 整 體 描 述 幾 乎 一 致, 這 是 比 較 客 觀 的 看 法, 不 可 疑 為 論 敵 的 有 意 歪 曲 更 為 重 要 的 是, 這 些 看 法 都 可 以 由 公 認 為 墨 子 中 可 靠 的 早 期 作 品 得 到 完 全 地 證 明 由 此, 我 們 說, 墨 子 的 突 破 也 是 在 禮 崩 樂 壞 的 歷 史 背 景 下 發 生 的, 應 該 大 致 不 差 我 們 的 下 一 個 問 題 是 : 墨 子 是 否 完 全 脫 離 了 禮 樂 傳 統 呢? 還 是 他 也 試 圖 重 新 闡 釋 禮 樂 傳 統 呢? 我 想 首 先 要 說 清 楚, 墨 子 確 實 對 當 時 統 治 階 層 禮 樂 實 踐 中 所 表 現 的 過 度 奢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25 侈 的 生 活 風 格 大 加 抨 擊, 但 是, 他 並 沒 有 徹 底 拋 棄 古 代 的 禮 樂 傳 統 假 若 我 們 想 進 一 步 分 疏, 那 麼 可 以 說, 與 對 禮 相 比, 他 可 能 對 樂 的 作 用 持 更 為 基 本 的 否 定 態 度 情 況 之 所 以 如 此, 我 相 信 並 不 僅 僅 如 當 代 學 者 正 確 注 意 到 的 那 樣, 乃 是 由 於 他 持 功 利 主 義 的 立 場, 似 乎 還 和 他 意 欲 建 立 的 新 宗 教 有 關 這 種 宗 教 是 以 古 代 模 式 為 基 礎, 但 是 要 消 除 掉 其 中 巫 的 成 分 他 清 楚 地 引 證 古 代 文 獻, 以 說 明 樂 舞 曾 是 先 王 所 禁 止 的 巫 風 中 的 主 要 部 分 墨 子 不 滿 於 孔 子 所 做 的 重 新 闡 釋, 顯 然 源 於 這 樣 一 個 事 實 : 在 他 看 來, 孔 子 實 際 上 仍 然 維 護 周 代 發 展 起 來 的 一 切 現 存 禮 儀, 而 未 作 任 何 有 意 義 的 改 革 而 墨 子 則 以 徹 底 改 造 禮 樂 為 自 己 的 神 聖 使 命 他 所 做 的 並 不 是 對 夏 商 周 整 個 禮 樂 傳 統 棄 之 不 顧, 而 是 用 據 他 說 是 古 代 先 王 所 認 可 的 原 初 簡 潔 性 來 重 新 闡 釋 這 個 傳 統 無 疑, 他 認 為 後 代, 尤 其 是 東 周 時 期, 禮 日 趨 複 雜 繁 縟, 並 不 是 進 步, 而 是 墮 落 上 引 淮 南 子 背 周 道 而 用 夏 政, 的 確 包 含 µ 一 定 道 理 墨 子 在 和 一 位 名 叫 公 孟 的 儒 者 爭 論 時, 也 批 評 他 法 周 而 不 法 夏 諸 如 此 類 的 說 法 引 導 某 些 注 釋 家 推 測 墨 子 倡 導 的 為 父 母 行 三 月 之 喪 實 際 上 乃 是 夏 禮 不 過, 倘 若 考 慮 到 甚 至 連 孔 子 對 夏 禮 也 早 已 不 敢 確 說 ( 論 語. 八 佾 ), 則 墨 子 是 否 能 詳 言, 是 很 可 懷 疑 的 我 們 可 以 相 對 肯 定 地 說, 墨 子 傾 向 於 以 包 括 夏 代 建 立 者 在 內 先 王 的 名 義 倡 導 新 的 禮 儀 方 式 至 於 就 禮 樂 傳 統 而 言, 墨 子 大 致 是 寧 取 早 先 之 簡 樸 而 捨 其 後 來 之 繁 縟 的 但 是, 說 他 反 對 周 代 所 代 表 的 一 切 東 西, 則 顯 然 是 不 正 確 的 此 外, 他 同 孔 子 一 樣, 認 為 古 之 聖 典 如 詩 書 具 有 極 大 的 重 要 性 然 而, 卻 有 一 點 根 本 區 別 : 對 於 孔 子 以 及 後 來 的 儒 家 來 說, 詩 書 與 禮 樂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前 者 體 現 在 後 者 之 中 ; 而 墨 子 則 認 為, 這 些 字 詞 的 精 神 已 經 在 禮 樂 的 墮 落 退 化 過 程 中 失 落 了 由 此, 他 說 道 : 墨 子 不 滿 於 孔 子, 源 於 孔 子 仍 然 維 護 周 代 發 展 起 來 的 一 切 現 存 禮 儀, 而 未 作 任 何 有 意 義 的 改 革 而 墨 子 則 是 用 古 代 先 王 所 認 可 的 原 初 簡 潔 性 來 重 新 闡 釋 這 個 傳 統 在 他 看 來, 後 代, 尤 其 是 東 周 時 期, 禮 日 趨 複 雜 繁 縟, 並 不 是 進 步, 而 是 墮 落 古 之 聖 王 欲 傳 其 道 於 後 世, 是 故 書 之 竹 帛, 鏤 之 金 石, 傳 遺 後 世 子 孫, 欲 後 世 子 孫 法 之 也 今 聞 先 王 之 遺 而 不 為, 是 廢 先 王 之 傳 也 這 樣, 我 們 就 可 以 看 到, 在 墨 家 的 突 破 中, 一 如 在 儒 家 的 突 破 中, 並 沒 有 出 現 過 傳 統 的 徹 底 斷 裂 四 道 家 的 突 破 道 家 的 突 破 極 有 可 能 發 生 在 公 元 前 四 世 紀 晚 期 至 公 元 前 三 世 紀 早 期 我 完 全 意 識 到, 現 代 學 術 界 關 於 道 家 文 獻, 尤 其 是 道 德 經 的 作 者 和 時 代 眾 說 紛 紛, 爭 呶 未 休 不 過, 這 不 是 涉 及 這 些 問 題 的 地 方 我 在 下 面 只 論 及 明 顯 比 孔 子 晚 出 的 那 些 觀 念 有 一 則 古 老 的 傳 說 : 老 子 是 當 時 突 出 的 禮 的 專 家, 孔 子 曾 向 其 問 禮 這 似 乎 隱 含 µ 某 種 暗 示, 即 在 古 代 禮 樂 傳 統 和 道 家 學 說 的 起 源 之 間 存 在 µ 某 種 關 聯 我 們 在 道 德 經 三 十 八 章 中 找 到 一 段 關 於 禮 的 討 論, 很 是 有 趣, 生 動 地 展 現 了 作 者 對 禮 樂 傳 統 的 態 度, 其 文 如 下 :

26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故 失 道 而 後 德, 失 德 而 後 仁, 失 仁 而 後 義, 失 義 而 後 禮, 失 禮 者, 忠 信 之 薄 而 亂 之 首 也 莊 子 告 訴 我 們 如 何 從 現 在 的 墮 落 狀 態 回 歸 到 道 : 第 一 步 忘 禮 樂, 第 二 步 忘 仁 義 但 是, 莊 子 的 道 存 身 於 感 覺 和 一 般 理 性 無 法 接 觸 的 領 域 之 中, 因 此, 人 在 追 求 與 道 合 一 時, 必 須 忘 卻 賴 以 獲 得 有 關 此 世 確 定 知 識 的 方 法 在 我 看 來, 這 兩 步 導 向 道 的 忘 並 不 能 省 略 或 越 過 其 中 之 一 這 描 寫 的 是 道 的 原 始 淳 樸 性 逐 步 衰 退 的 過 程 從 失 道 開 始, 這 段 話 中 所 列 舉 的 每 一 步 都 是 對 原 始 精 神 的 偏 離 這 種 精 神 在 老 子 中 是 樸, 在 莊 子 中 是 混 沌 同 時, 每 一 步 又 正 是 走 向 墮 落, 而 我 們 現 在 則 把 這 一 墮 落 看 作 是 人 類 文 明 或 文 化 從 這 個 角 度 理 解, 諸 如 老 莊 等 道 家 確 實 可 比 擬 作 西 方 稱 為 尚 古 主 義 (primitivist) 的 知 識 傳 統 事 實 上, 早 期 道 家 不 僅 是 年 代 上 的 尚 古 主 義 者, 相 信 人 類 最 早 的 階 段 才 是 最 好 的, 而 且 還 是 文 化 上 的 尚 古 主 義 者, 相 信 文 明 制 度 不 但 不 是 自 然 狀 態 的 改 進, 而 是 對 自 然 狀 態 的 污 染 和 毀 滅, 而 人 類 只 有 在 自 然 狀 態 中 才 能 找 到 完 全 徹 底 的 幸 福 與 自 由 對 這 位 道 家 作 者 而 言, 禮 的 興 起 也 就 意 味 µ 原 初 精 神 衰 退 到 了 極 點, 因 此 就 是 亂 之 首 我 們 還 必 須 將 此 段 文 字 解 讀 成 對 儒 學 的 間 接 批 評, 因 為 仁 義 是 儒 學 的 兩 個 特 徵, 正 如 道 德 之 於 道 家 學 說 釋 讀 此 段 文 字 有 兩 種 方 法 : 從 前 往 後 讀 是 對 墮 落 (fall)( 我 只 是 為 了 方 便 才 借 用 了 基 督 教 術 語 ) 過 程 的 描 述, 認 為 儒 家 對 禮 的 興 起 負 有 直 接 責 任 ; 從 後 往 前 讀 則 是 救 贖 (salvation)( 再 次 借 用 基 督 教 術 語 ) 的 歷 程, 而 儒 學 又 沒 有 為 我 們 提 供 最 終 的 息 止 之 地 我 們 一 定 要 返 回 太 初 之 道 這 兩 種 釋 讀 方 法 或 多 或 少 地 得 到 了 老 子 兩 個 版 本 的 支 持 : 一 是 標 準 本 道 德 經 道 經 ( 三 十 七 章 ) 先 於 德 經 ( 四 十 四 章 ); 一 或 許 可 稱 德 道 經, 次 序 正 好 相 反 我 們 過 去 只 能 基 本 依 靠 韓 非 的 解 老 作 為 後 者 存 在 的 證 據, 現 在 則 由 馬 王 堆 所 出 兩 件 帛 書 進 一 步 證 實 了 所 以, 倘 若 我 們 取 德 道 經 本, 則 上 行 段 落 正 出 現 在 德 經 首 章, 表 明 老 子 的 文 本 也 正 是 以 禮 樂 傳 統 為 其 出 發 點 的 甚 至 更 為 重 要 的 是, 老 子 中 僅 有 暗 示 的 救 贖 歷 程, 更 在 莊 子 中 獲 得 明 確 表 述 莊 子 在 關 於 坐 忘 ( 大 宗 師 ) 的 一 段 著 名 文 字 中, 在 三 個 地 方 虛 構 了 孔 子 和 他 最 得 意 的 弟 子 顏 回 的 三 段 對 話 某 日, 顏 回 告 訴 孔 子 : 回 益 矣, 解 釋 道 : 回 忘 仁 義 矣 孔 子 曰 : 可 矣, 猶 未 也 另 一 天, 師 生 再 次 相 會, 顏 回 又 稟 告 孔 子 回 益 矣, 不 過 這 次 是 回 忘 禮 樂 矣, 孔 子 的 回 答 還 是 : 可 矣, 猶 未 也 兩 人 對 話 的 高 潮 最 終 在 第 三 次 見 面 時 出 現 了 顏 回 描 繪 其 精 神 進 程 ( 益 ) 曰 : 回 坐 忘 矣 孔 子 蹴 然 問 道 : 何 謂 坐 忘? 顏 回 答 曰 : 墮 肢 體, 黜 聰 明, 離 形 去 知, 同 於 大 通 此 謂 坐 忘 孔 子 至 此 徹 底 信 服 了 顏 回 對 道 的 體 認, 乃 曰 : 而 果 其 賢 乎! 丘 也 請 從 而 後 也 ( 按 : 淮 南 子. 道 應 訓 引 此 段, 顏 回 先 忘 禮 樂, 次 忘 仁 義, 恰 好 與 老 子 中 的 次 序 完 全 相 反 我 相 信 淮 南 子 的 次 序 是 大 宗 師 此 段 的 原 來 狀 態, 故 下 文 從 之 ) 不 難 看 出, 這 正 是 老 子 所 見 墮 落 過 程 的 逆 反 莊 子 在 此 告 訴 我 們 如 何 從 現 在 的 墮 落 狀 態 回 歸 到 道 : 第 一 步 忘 禮 樂, 第 二 步 忘 仁 義, 只 有 這 樣 才 能 回 歸 大 道 但 是, 莊 子 的 道 存 身 於 感 覺 和 一 般 理 性 無 法 接 觸 的 領 域 之 中, 因 此, 人 在 追 求 與 道 合 一 時, 必 須 忘 卻 賴 以 獲 得 有 關 此 世 確 定 知 識 的 方 法 然 而,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27 在 我 看 來, 這 兩 步 導 向 道 的 忘 並 不 能 省 略 或 越 過 其 中 之 一 在 此 必 須 記 住 道 家 的 方 法 乃 是 得 魚 忘 筌, 得 意 忘 言 但 是 在 捕 得 魚 之 前, 畢 竟 還 是 要 用 筌 的 莊 子 在 這 個 方 面 是 先 維 特 根 斯 坦 (Ludwig Wittgenstein) 而 發 了, 當 然, 後 者 以 為 這 是 無 關 緊 要 之 事 (a matter of indifference) 維 特 根 斯 坦 在 邏 輯 哲 學 論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談 到 自 己 的 命 題, 提 出 可 將 它 們 視 作 登 上 高 處 的 階 梯 : 他 必 須, 這 麼 說 吧, 爬 上 去 後 丟 掉 梯 子 他 更 進 一 步 向 我 們 保 證 : 他 必 須 忘 卻 這 些 命 題, 然 後 將 會 正 確 恰 當 地 看 世 界 莊 子 大 概 也 會 說 出 類 似 的 話, 其 精 神 恰 相 一 致 : 他 必 須 先 忘 卻 禮 樂, 其 次 忘 卻 仁 義, 然 後 才 會 與 道 漸 成 一 體 我 們 在 本 文 中 討 論 了 三 大 哲 學 學 派 與 軸 心 突 破 的 關 係, 其 中 道 家 的 突 破 或 許 最 為 激 進 這 種 激 進 態 度 尤 其 反 映 在 兩 個 顯 著 的 特 徵 之 中 第 一 個 特 徵 是 對 整 個 禮 樂 傳 統 持 否 定 的 立 場, 其 前 提 是 對 人 類 文 明 持 更 為 基 本 的 否 定 態 度 ; 第 二 個 特 徵 是, 現 實 世 界 與 超 越 世 界 在 道 家 觀 點 比 起 在 其 他 任 何 哲 學 派 別 中 更 劇 烈 地 分 離 開 來 換 句 話 說, 我 們 可 以 講, 早 期 道 家, 尤 其 是 莊 子 竭 力 向 我 們 人 類 表 示, 在 我 們 通 過 感 官 和 智 力 所 了 解 到 的 現 實 世 界 之 上, 還 存 在 µ 一 個 更 高 的 精 神 世 界 不 必 說, 這 個 精 神 真 實 實 際 上 就 是 道 的 世 界 我 們 在 前 面 已 經 討 論 過 道 家 對 禮 樂 傳 統 所 持 的 否 定 態 度, 現 在, 我 們 來 看 一 下 道 家 所 區 分 的 兩 個 世 界 我 在 此 還 想 引 用 莊 子 虛 構 的 孔 子 和 另 一 位 弟 子 子 貢 的 對 話, 以 說 明 這 個 問 題 故 事 同 樣 始 於 莊 子 否 定 禮 的 觀 點 孔 子 有 一 次 命 子 貢 前 去 參 加 道 家 朋 友 桑 戶 的 葬 禮, 子 貢 驚 奇 地 發 現 兩 位 道 家 竟 臨 尸 鼓 琴 而 歌 子 貢 探 問 此 係 何 禮? 只 引 得 兩 人 相 視 而 笑, 批 評 子 貢 完 全 不 懂 禮 意 子 貢 返, 以 告 孔 子 子 曰 : 彼 遊 方 之 外 者 也 而 丘 遊 方 之 內 者 也 外 內 不 相 及 而 丘 使 女 往 弔 之, 丘 則 陋 矣 彼 方 且 與 造 物 者 為 人, 而 遊 乎 天 地 之 一 氣 芒 然 彷 徨 乎 塵 垢 之 外, 逍 遙 乎 無 為 之 業 彼 又 惡 能 憒 憒 然 為 世 俗 之 禮, 以 觀 眾 人 之 耳 目 哉! 道 家 的 軸 心 突 破 最 為 激 進, 尤 其 反 映 在 兩 個 顯 著 的 特 徵 之 中 第 一 個 特 徵 是 對 整 個 禮 樂 傳 統 持 否 定 的 立 場, 其 前 提 是 對 人 類 文 明 持 更 為 基 本 的 否 定 態 度 ; 第 二 個 特 徵 是, 現 實 世 界 與 超 越 世 界 在 道 家 觀 點 x 比 起 在 其 他 任 何 哲 學 派 別 中 更 劇 烈 地 分 離 開 來 遊 方 外 和 遊 方 內 後 世 簡 化 為 方 外 和 方 內, 成 為 宗 教 社 團 和 世 俗 社 會 各 自 的 標 籤 就 我 所 知, 這 是 中 國 本 土 區 分 一 般 稱 為 彼 世 (other-worldliness) 和 此 世 (this-worldliness) 最 早 最 清 楚 的 表 述 柏 拉 圖 一 直 被 稱 作 西 方 彼 世 思 想 之 父, 主 要 由 於 他 關 於 善 的 觀 念 他 認 為, 那 些 認 識 到 善 的 人 不 願 意 料 理 人 的 事 務, 他 們 的 心 靈 渴 望 將 全 部 時 間 奉 獻 給 上 面 的 世 界, 這 正 是 莊 子 所 說 的 : 相 造 乎 道 者, 無 事 而 生 定 ( 定 讀 為 足 ) 藐 姑 射 之 山 上 那 個 完 滿 自 足 的 神 人 也 清 楚 地 說 明 了 這 一 點 : 世 蘄 乎 亂, 孰 弊 弊 焉 以 天 下 為 事! 我 們 決 不 能 將 莊 子 的 高 級 道 領 域 誤 為 自 然 界, 因 為 它 不 在 任 何 物 理 空 間 之 內, 也 不 能 將 之 等 同 於 某 種 宗 教 意 義 的 天 堂 生 活, 因 為 這 種 天 堂 有 時 只 不 過 是 此 世 的 延 長, 僅 僅 略 去 了 此 世 的 痛 苦 和 挫 敗 而 已 相 反, 道 是 看 不 見 的 永 恆 世 界, 要 在 較 高 級 的 王 國 中 才 可 以 發 現 : 與 低 級 王 國 不 僅 在 級 別, 細 節 上 不 同, 而 且 在 本 質 上 不 同 我 自 然 不 是 說, 莊 子 是 軸 心 時 代 中 唯 一 對 這 個 高 級 精 神 領 域 有 慧 照 的 思 想 家

28 二 十 一 世 紀 評 論 孔 子 顏 回 孟 子 也 都 時 時 對 這 一 領 域 有 所 論 說 和 描 述, 儘 管 孔 子 之 道 與 莊 子 之 道 相 當 不 同 我 只 想 說, 這 種 分 野 在 莊 子 的 著 作 中, 比 起 在 其 他 任 何 地 方, 得 到 了 更 系 統 化 更 尖 銳 的 表 現 不 過, 他 的 激 進 他 對 此 世 的 棄 絕, 斷 斷 不 是 完 全 徹 底 的 他 沒 有 宣 稱 要 完 全 遁 離 此 世, 在 彼 世 永 恆 憩 息 他 自 己 未 曾 放 棄 此 世 正 如 日 後 門 徒 所 說 : 獨 與 天 地 精 神 往 來, 而 不 敖 倪 於 萬 物, 不 譴 道 家 的 突 破 之 所 以 獨 特, 乃 是 由 於 它 不 僅 近 乎 徹 底 地 與 禮 樂 傳 統 決 裂, 還 因 為 它 在 中 國 的 語 境 下 在 現 實 世 界 和 超 越 世 界 之 間 做 出 了 鮮 明 的 分 判 然 而, 兩 個 世 界 在 道 家 觀 點 x 與 其 說 是 一 刀 兩 段 般 截 然 分 開 的, 還 不 如 說 是 相 互 糾 纏 的 在 這 一 點 上, 道 家 的 突 破 仍 然 不 曾 跳 出 中 國 內 向 超 越 的 格 局 之 外 是 非, 以 與 世 俗 處 他 甚 至 還 強 調 禮 意, 臨 尸 而 歌 也 還 是 一 種 喪 禮 所 以 莊 子 本 人 也 有 妻 死 鼓 盆 而 歌 的 傳 說 莊 子 和 道 家 也 依 然 是 對 禮 樂 傳 統 作 了 新 的 解 釋, 而 不 是 從 這 一 傳 統 中 全 部 退 去 我 們 如 何 理 解 這 半 吊 子 的 救 贖 呢? 關 於 這 個 問 題, 沒 有 簡 單 的 答 案 雖 然 如 此, 我 在 道 家 魚 筌 類 比 的 啟 發 下, 想 大 膽 提 出 一 個 具 體 的 猜 想 : 情 況 或 許 是, 莊 子 想 其 需 要 此 世 來 作 為 階 梯, 只 有 如 此 才 能 使 他 攀 上 更 為 高 級 的 道 的 王 國 襲 用 維 特 根 斯 坦 的 說 法, 他 必 須 忘 卻 此 世, 然 後 才 會 看 到 彼 世 現 在 讓 我 們 來 總 結 一 下 道 家 的 突 破 之 所 以 獨 特, 乃 是 由 於 它 不 僅 近 乎 徹 底 地 與 禮 樂 傳 統 決 裂, 還 因 為 它 在 中 國 的 語 境 下 在 現 實 世 界 和 超 越 世 界 之 間 做 出 了 鮮 明 的 分 判 特 別 是 莊 子, 更 一 直 是 中 國 原 有 的 精 神 傳 統 中 關 於 彼 世 思 想 的 主 要 資 源 眾 所 周 知, 莊 子 的 彼 世 思 想 後 來 被 外 來 的 印 度 佛 教 的 更 強 烈 的 彼 世 觀 念 掩 去 了 它 的 光 彩 但 是, 這 個 事 實 同 樣 重 要, 莊 子 的 思 想 使 中 國 在 佛 教 入 華 時 就 已 做 好 了 接 受 其 彼 世 學 說 的 準 備 比 如 魏 晉 新 道 家 進 一 步 發 揮 了 他 忘 的 觀 點, 就 幫 助 了 支 遁 (314-66) 將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Prajñaparamita) 比 附 為 超 越 智 慧, 至 人 可 藉 此 證 得 本 無 道 家 觀 點 將 中 國 的 軸 心 突 破 推 到 了 極 限, 這 樣 說 毫 不 誇 張 然 而, 兩 個 世 界 在 道 家 觀 點 與 其 說 是 一 刀 兩 段 般 截 然 分 開 的, 還 不 如 說 是 相 互 糾 纏 的 在 這 一 點 上, 若 是 從 比 較 眼 光 觀 看, 道 家 的 突 破 仍 然 不 曾 跳 出 中 國 內 向 超 越 的 格 局 之 外 盛 勤 唐 古 譯 註 釋 1 Karl Jaspers, Vom Ursprung und Ziel der Geschichte (Zürich: Artemis Verlag, 1949). 2 Karl Jaspers,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 trans. Michael Bulloc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3). 3 Max Weber,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trans. Ephraim Fischoff (Boston: Beacon Press, 1963). 4 同 上 註, 見 頁 XXXIII-XXXIV;XIII-XIIII 5 收 在 Philip Rieff, ed., On Intellectual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70). 6 收 入 John Dreijman, ed., Karl Jaspers on Max Weber, trans. Robert J. Whelan (New York: Paragon House, 1989), 29-135 7 收 在 聞 一 多 全 集, 第 一 冊, 甲 集 : 神 話 與 詩 ( 上 海 : 開 明 書 店,1948), 頁 201 8 收 在 中 國 知 識 階 層 史 論 (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1980); 又 見 士 與 中 國 文 化 (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7) 9 見 註 2, 頁 51 余 英 時 美 國 普 林 斯 頓 大 學 東 亞 研 究 系 講 座 教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