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0-1中文目錄.doc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曹美秀.pdf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1-34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 ~ ~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1邱敏捷-人文.indd

untitled

< D333533B45FADECBB50B56FA9FA2DAAF7B0F6C5742E706466>

第2期定稿.FIT)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no.21Kent Lin a.pdf

續耳談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續論

<4D F736F F D 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 ~ ~

59-81

±i©uµY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Microsoft Word - 02-蘇美文.doc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 05 許雪姬3校稿0123.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mode of puzzle-solving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9(3)人文封面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4 47 / / / / / / / / / / / / / / 30 T. 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 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Microsoft Word 蕭慧媛 doc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È±m v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

Microsoft Word - 29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5 / ~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A4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Microsoft Word 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秘密社会与庚子勤王运动—南海西樵巨盗区新的个案


标题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姚道生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 三 ) 產 業 實 習 組 撰 寫 赴 大 陸 產 業 實 習 構 想 與 規 劃 (1,000 字 ) 具 良 好 學 習 意 願 與 工 作 態 度 部 份 跨 國 企 業 需 具 備 外 語 能 力 五 研 習 課 程 * 參 見 附 件 二 六 獎 助 對 象 研 習 期 間 將 有 陸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48 1. (1) (2) A B C.

Transcription:

第 五 期 編 者 的 話... 賴 賢 宗 一 般 論 文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楊 晉 龍 1 關 於 老 子 哲 學 詮 釋 典 範 的 一 些 省 察 以 王 弼 老 子 注 暨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為 對 比 暨 進 一 步 的 展 開... 林 安 梧 47 對 胡 五 峰 哲 學 的 當 代 詮 釋 之 反 省... 杜 保 瑞 71 論 張 載 的 參 兩 通 一 原 則... 鄧 秀 梅 109 論 周 易 習 險 解 難 之 道... 蔡 月 娥 141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蕭 敏 如 193 是 誰 家 本 師 絕 藝 湖 海 樓 詞 中 的 江 湖 藝 人 研 究... 蘇 淑 芬 233 消 逝 中 的 婆 羅 洲 砂 華 散 文 場 所 精 神 之 建 構... 陳 大 為 273 學 術 報 導 古 樸 清 韻 臺 灣 的 南 管 音 樂... 林 珀 姬 295 國 立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印 行

5 Vol. Contents Editor s Preface... Lai Shen-Chon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Yang Chin-Lung 2 Investigations on the Paradigm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 A Comparison between Wang Bi 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and Mou Zongsan s Talent and Mysterious Reasoning and a Possi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Three Manifestations of Being... Lin An-Wu 48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al systems toward Hu Hong s philosophy.... Duh Bau-Ruei 72 On Zhang Zai s principle of partaking two harmoniously and leading to one... Teng Hsiu-Mei 110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ing Keen Sense of Danger Helps to Resolve Great Hardship in the Book of Changes... Tsai Yueh-Er 142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ism of Loyalist : A Study on the Loyalist s Hermeneutic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Early Qing Dynasty... Hsiao Min-Ru 194 The Research of the Itinerant Entertainers in the Hu Hai Iou Lyrics... Su Shu-Fen 234 The Waning of Borneo-Establishment of Genius Loci in Sarawak Chinese Prose... Chan Tah-Wei 274 An ancient, simple and elegant tune the Nan-Guan music of Taiwan... Lin Po-Chi 296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Taiwan,Republic of China September 2008

編 者 的 話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創 立 於 2000 年 2 月, 至 今 已 有 8 年 多, 本 系 於 2007 年 9 月 創 辦 了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班, 未 來 有 擴 增 的 計 畫, 並 將 規 劃 博 士 班 本 系 發 展 方 向 強 調 體 用 兼 備, 以 傳 統 中 文 系 之 中 國 文 學 與 中 國 哲 學 為 系 所 發 展 的 本 體, 特 別 重 視 中 文 相 關 的 致 用 之 學, 希 望 能 夠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特 色, 探 索 中 文 系 在 當 代 社 會 文 化 之 中 的 發 展 與 更 新 之 道 本 系 的 致 用 之 學 包 含 了 在 深 度 上 的 中 國 文 哲 之 當 代 詮 釋, 著 重 科 際 整 合, 強 調 國 際 宏 觀 ; 在 廣 度 上, 本 系 強 調 中 文 資 訊 化 中 文 資 訊 化 的 目 的 在 於 訓 練 中 文 人 運 用 數 位 化 技 術, 創 造 經 典 的 時 代 意 義 通 過 這 樣 有 體 有 用 的 努 力, 我 們 希 望 能 創 立 一 個 體 用 兼 美 傳 統 學 問 與 當 代 創 造 二 者 兼 美 的 中 文 系 所 本 系 的 發 展 重 點 為 傳 統 與 現 代 之 銜 接 人 文 與 科 技 之 結 合 本 土 與 國 際 之 會 通 理 論 與 實 際 之 貫 通 在 課 程 規 劃 上, 共 分 為 三 大 學 群 :( 一 ) 思 想 學 群 ( 二 ) 文 學 學 群 ( 三 ) 華 語 教 學 語 言 與 資 訊 學 群, 給 予 學 生 各 方 面 的 薰 陶, 又 有 充 分 適 性 選 擇 的 機 會 另 一 方 面, 本 系 每 年 舉 辦 學 術 研 討 會 文 學 獎 成 年 禮 講 座 等 活 動, 展 現 出 本 系 對 於 學 術 文 化 的 推 廣 與 深 化, 實 不 遺 餘 力, 更 藉 此 培 養 學 生 具 有 多 元 開 展 跨 界 整 合 的 視 野 中 文 在 歷 史 因 緣 之 中 的 不 斷 創 新 與 開 放 包 容, 是 中 文 傳 統 之 所 以 能 夠 綿 延 不 絕 並 博 大 精 深 的 根 本 原 因,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也 抱 持 這 樣 的 願 心 來 從 事 一 些 新 創 的 嘗 試 為 了 實 現 以 上 所 說 的 本 系 發 展 方 向, 本 系 每 年 10 月 都 舉 辦 學 術 研 討 會, 這 兩 年 剛 剛 舉 辦 過 的 第 四 屆 文 學 與 資 訊 學 術 研 討 會 與 第 三 屆 中 國 文 哲 之 當 代 詮 釋 學 術 研 討 會, 尚 有 許 多 改 進 的 空 間, 但 也 獲 得 學 界 許 多 朋 友 的 好 評 本 系 除 了 辦 理 學 報 學 術 研 討 會 之 外, 本 系 特 別 的 教

2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4, 2006 學措施有舊愛新歡詩詞歌唱比賽 飛鳶文學獎 文學講堂 研究方法與 論文寫作講座 文學創作曲歌唱等 本系學生十分活潑 在這些教學措 施上都有佳績 2003 年至 2008 年 國際中國哲學界相當著名的成中英教 授曾多次來本系進行講學活動 對於 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 中 國文哲之當代詮釋 課題進行學術指導 本系經常與本校 東西哲學與 詮釋學中心 合辦學術活動 本系的一些老師也與本校法律學院 商學 院的老師聯合開課 共同進行學術活動 提倡跨界溝通與科技整合 這 些學術活動對於本系所揭示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優良的學術氛圍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五期刊出了八篇論文和一篇學術報導 本刊 收稿的論文都經過嚴格的外審 論文作者也依照規定 參酌兩位評審的 意見修改論文 力求完美 本刊已列入國科會人文學中心引用索引資料 庫 THCI 採計期刊 也被收錄於 CEPS 中文電子期刊系統 國家圖書 館遠距系統 凌網 HyRead 平臺等多種電子資料庫之中 是一份具有健 全學術評價與國際能見度的期刊 創業不易 守成艱難 在此懇請學界 對於本刊與本系發展 繼續加以鼓勵與支持 Ꮵኰ! 2008 年 9 月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2008 年 9 月 頁 1~46 1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楊 晉 龍 摘 要 此 文 經 由 歸 納 統 計 明 代 學 者 詮 釋 詩 經. 秦 風. 蒹 葭 詩 旨 的 表 現, 以 觀 察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發 展 變 化 經 由 搜 尋 詩 經 學 相 關 論 著, 共 得 68 位 作 者 67 條 詮 解 蒹 葭 的 資 料 內 容 大 致 不 離 漢 唐 詩 學 解 說 系 統 及 宋 代 詩 學 解 說 系 統 兩 大 範 圍, 漢 學 者 主 要 從 政 治 參 與 的 公 共 性 角 度 詮 解 發 揮 ; 宋 學 者 則 以 個 人 情 緒 表 達 的 私 人 性 角 度 詮 釋 發 揮 確 知 籍 貫 的 66 位 作 者 來 自 浙 江 江 蘇 江 西 福 建 湖 北 安 徽 河 北 山 西 湖 南 山 東 廣 東 四 川 等 省, 以 浙 江 江 蘇 江 西 最 多 知 其 生 存 年 代 的 67 位 作 者, 主 要 出 生 於 嘉 靖 後 期 隆 慶 萬 曆 前 期, 出 生 於 萬 曆 朝 以 後 者 有 35 人, 佔 全 部 作 者 五 成 以 上 學 派 尚 屬 漢 學 者 有 19 人 19 條 資 料, 屬 宋 學 者 有 46 人 48 條, 並 列 兩 派 解 說 者 有 3 人 6 條 資 料 綜 合 而 言, 詩 集 傳 在 明 朝 雖 有 變 化 但 不 大 ; 毛 詩 注 疏 則 正 德 後 始 被 注 意, 就 漢 學 在 明 代 發 展 而 言, 後 期 較 前 期 興 盛, 但 不 能 與 詩 集 傳 相 比 漢 學 派 因 受 周 秦 漢 儒 家 賢 德 優 於 血 緣 政 治 理 想 之 影 響, 以 詩 經 為 具 有 糾 正 引 導 統 治 者 倫 理 與 政 治 行 為 上 功 能 的 諫 書, 以 推 崇 忠 臣 孝 子 與 儆 戒 危 亡 失 道 為 詮 釋 方 向 宋 學 派 處 於 血 緣 優 於 賢 德 的 時 代, 詩 經 諫 書 功 能 已 弱, 讀 者 數 量 增 加 範 圍 擴 大, 詮 解 因 而 轉 向 多 元 多 樣 的 私 人 性 內 容 此 文 經 由 閱 讀 篩 選 整 理 歸 納 統 計 與 分 析, 提 供 詩 經 學 研 究 者 可 信 的 成 果, 有 助 於 對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進 一 步 的 了 解, 對 詩 經 學 相 關 研 究 者, 也 具 有 實 質 的 參 考 價 值 關 鍵 詞 : 蒹 葭 詩 經 學 明 代 收 件 日 期 :2008/07/01, 修 改 日 期 :2008/09/17, 接 受 日 期 :2008/09/22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員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Yang Chin-Lung** Abstract Intended as a discussion of the M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n the Shijing (Poetry Classic), the present paper observes Shijing study had been developed by some 68 scholars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Most of those scholars belong to their respective schools, with 19 pertain to the Han School, 46 interested in Song scholarship, and 3 intrigued in both the Han and Song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 of these scholars research goes as follows: Peopl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the Song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did not make great changes of Ming academic interests, though Han-school interpreters of the Shijing began to attract more followers in this period. The Mao Shi zhushu increased more readership after the Zhende reign, though it could hardly surpass such Song efforts as Zhu Xi s Shijizhuan. The Han School admired national loyalists and filial sons and emphasized examples of failed kings and emperors. The Song School explicated the Shijing from individualistic perspectives, presenting a method with great diversity. The present paper closes with an observation that reliable reading of the Shijing is, indeed, helpful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 Keywords Jianxia, Shijing study, Ming Dynasty * ** Received: July 01, 2008; Sent out for revision: September 17, 2008; Accepted: September 22, 2008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明代學者 秦風 蒹葭 詮釋析論 明代詩經學史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3 一 前言 經學史本是研究經學的本質 發生 形成 發展 演變的過程及其 內容實際的功能 影響的一套學問 理想上應該是全面性的照顧到經學 的各個層面的內容與發展及其相互關係 深入地探討經學與環境及其他 學術間互動關係的整體性研究 因此研究經學史牽涉到的不僅是地域空 間和歷史時間的發展變化 亦即時空意義下 歷時性 與 共時性 的 學術傳承與群體意識的問題而已 同時還必須包括有關學科本質 傳播 擴散 致用功能與影響作用等等的問題 更由於經學具有不言自明的實 踐性要求的前提 因此不同時空作者的表現 實際上很難不受到作者身 處其中的家庭 政治 社會與學術等等環境氛圍的影響 時代環境 學 術潮流 個人選擇 學術社群等之間的關係因而非常複雜 戴景賢師 (1947-) 曾對此一問題進行觀察云 政治結構之崩解 新生 與學術思想之改絃易轍 趨勢一致 有 時一向新 一沿舊 並不並軌 有時則脈絡紛繁 有近 有不近 未可一概而論 此因學術史 思想史之發展 除必須回應時代之 需求外 其本身之建構 展演 有其內在之系統性 邏輯性 且 於其創造性之發展中 存在學者操作之選擇性與理念思惟之獨立 性 亦常有屬於群體精神活動之互動參與其中 故一切影響因素 不僅紛雜 抑於其與時俱變之過程中 形成自身之脈絡 1 時局與學術 思想等等固然相聯 但又有各自演變的條理存於其間 各 項學術發展趨向與動力作用其間的結果 於是同流而派別 同中而見異 因此就 後人詮釋之建構言 除須針對個案而為條別之梳理外 另一可 此文曾在民國 96 年 10 月 27 日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主辦的 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 代詮釋學術研討會 中發表 題目之副題原作 明代詩經學史研究的深化 依審 查意見改作今題 有關 毛詩注疏 與 詩集傳 詮解方向不同之分析 亦因審 查意見而稍作調整 感謝參與會議的學者與未具名審查學者提供的卓見 使本文 可能之訛誤減至最低 謹此致謝 1 戴景賢師 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 文與哲 第 12 期 (2008 年 6 月) 頁 457

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行 之 法, 即 是 揭 示 其 中 所 可 能 存 在 之 共 趨 性 與 對 比 性 戴 師 雖 是 針 對 明 清 易 代 之 際 的 學 術 思 想 與 政 治 崩 解 的 關 係 而 言, 但 一 般 學 術 思 想 的 發 展 實 不 外 此 種 狀 況, 經 學 史 本 屬 學 術 史 之 一 支, 因 此 自 可 適 用 此 一 分 析 將 前 述 觀 點 運 用 到 經 學 史 的 研 究 上, 則 除 整 體 經 學 研 究 的 類 型 外, 自 可 以 有 單 一 經 籍 地 域 時 代 社 群 與 個 體 等 等 個 案 之 條 別 梳 理 的 歸 納 分 析 等 類 型 研 究, 以 及 不 同 時 代 不 同 區 域 個 別 經 學 家 等 等 之 間 的 揭 示 可 能 存 在 的 共 趨 性 與 對 比 性 的 比 較 分 析 等 另 一 類 型 研 究, 觀 察 當 今 涉 及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成 果, 略 其 細 節 而 就 大 要 與 形 式 而 言, 大 致 都 不 出 此 三 種 研 究 類 型 之 外 其 中 尤 其 以 經 學 家 個 人 及 學 術 社 群 的 個 案 類 型 的 研 究 佔 絕 對 多 數 ; 比 較 分 析 類 型 的 研 究 並 不 多 ; 探 討 一 個 朝 代 者 已 經 相 當 稀 少 ; 研 究 整 體 經 學 史 內 容 的 更 是 屈 指 可 數 2 此 種 以 經 學 家 個 體 為 主 要 研 究 對 象 的 趨 勢, 其 成 果 固 然 對 整 體 經 學 發 展 的 了 解 頗 有 幫 助, 但 就 比 較 理 想 的 經 學 史 研 究 而 言, 此 種 研 究 傾 向 顯 然 容 易 造 成 一 種 見 樹 不 見 林 的 後 果, 尤 其 在 選 題 上 若 是 過 分 集 中 在 某 些 特 定 的 朝 代 人 物 與 著 作 上, 則 更 會 因 為 此 種 偏 向 而 導 致 對 經 學 整 體 發 展 了 解 的 限 制 與 偏 頗, 此 種 結 果 自 是 一 個 值 得 再 加 商 榷 的 問 題 鑑 於 前 述 可 能 存 在 的 偏 頗 趨 勢, 筆 者 於 是 選 擇 自 清 代 以 來 即 受 到 嚴 重 輕 視 的 明 朝 經 學 中 的 詩 經 學 作 為 研 究 對 象, 首 先 透 過 自 行 設 計 的 從 整 體 情 境 瞭 解 與 傳 播 接 受 角 度 的 方 法, 依 據 經 學 自 身 發 展 的 角 度, 進 行 明 朝 詩 經 學 的 整 體 性 研 究, 因 而 確 定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本 質 定 義, 以 及 後 代 評 論 者 不 適 格 的 評 價 標 準 和 錯 誤 的 批 判, 比 較 明 確 的 展 現 了 整 個 明 代 詩 經 學 整 體 發 展 演 變 的 大 概 面 貌 3 但 此 種 大 範 圍 宏 觀 的 研 究 方 式, 由 於 研 究 之 初 即 已 發 現 受 到 前 述 偏 頗 研 究 傾 向 的 影 響, 缺 少 可 以 吸 收 參 考 的 局 部 研 究 成 果, 因 此 僅 能 以 見 其 大 而 略 其 小 的 方 式 進 行 研 究, 所 得 成 果 固 然 可 以 達 到 重 要 部 份 的 說 明 與 展 現 的 效 果, 矯 正 僅 重 視 個 體 2 3 這 個 說 法 主 要 是 觀 察 臺 灣 光 復 以 後 五 十 年 來 詩 經 學 研 究 成 果 後 的 結 論, 詳 細 內 容 請 參 見 拙 著 : 詩 經 學 研 究 概 述, 林 慶 彰 先 生 主 編 : 五 十 年 來 的 經 學 研 究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2003 年 ), 頁 91-159 的 討 論 有 關 明 代 經 學 研 究 備 受 藐 視, 以 及 後 來 逐 漸 受 到 比 較 公 平 對 待 的 事 實 等, 請 參 見 拙 著 : 明 代 詩 經 學 研 究 (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1997 年 ) 一 書 相 關 部 份 的 探 討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5 研 究 方 向 的 缺 失 但 因 為 研 究 議 題 範 圍 與 意 圖 的 限 制, 僅 能 就 存 世 的 詩 經 學 專 著 及 其 他 論 著 引 述 的 實 況, 進 行 大 方 向 的 分 析 研 究 ; 卻 無 法 針 對 每 個 分 支 小 節, 亦 即 針 對 詩 經 每 個 單 獨 的 篇 章, 進 行 更 為 細 緻 的 分 析, 就 是 說 即 使 在 大 方 向 上 同 意 某 家 派 的 說 法, 但 卻 不 能 因 此 就 認 定 三 五 篇 中, 篇 篇 都 接 受 該 家 派 而 毫 無 自 己 的 見 解, 例 如 讚 美 朱 熹 (1130-1200) 不 信 小 序 為 千 載 一 人 而 已 的 陸 深 (1477-1544), 雖 然 以 維 護 朱 熹 的 觀 點 為 主, 但 至 少 就 不 同 意 朱 熹 對 召 南. 騶 虞 詩 旨 的 解 說, 4 因 此 前 述 宏 觀 研 究 所 得 結 果, 雖 是 比 較 貼 近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真 實 面 貌, 但 基 本 上 卻 還 遺 留 下 部 分 可 以 再 更 進 一 步 研 究 探 討 的 議 題 從 經 學 史 研 究 追 求 的 經 學 整 體 內 容 與 發 展 實 質 表 現 的 基 本 目 標 而 言, 當 然 就 有 必 要 對 這 些 宏 觀 研 究 下 被 忽 略 的 部 分 再 行 研 究, 以 期 獲 得 比 較 完 善 的 研 究 成 果, 彌 補 遺 留 下 來 的 缺 陷 本 文 即 在 前 述 彌 補 缺 陷, 因 而 再 進 一 步 研 究 的 思 考 前 提 下, 設 計 而 成 的 系 列 研 究 之 一, 目 的 是 希 望 經 由 每 個 單 獨 篇 章 的 細 緻 研 究, 提 供 更 為 全 面 性 的 內 容, 以 便 納 入 整 體 詩 經 學 表 現 之 內, 使 得 經 學 史 的 實 際 內 容 更 為 精 確 可 信 詩 經 三 五 篇 當 中, 選 擇 一 篇 作 為 研 究 的 對 象, 當 然 是 具 有 特 殊 緣 故 而 認 定 為 最 值 得 研 究 的 篇 章, 這 類 篇 章 至 少 是 最 能 感 動 自 己 的 篇 章, 或 者 歷 史 上 曾 經 受 到 特 別 關 注 的 篇 章 ; 除 本 身 閱 讀 上 的 感 動 或 歷 史 的 特 殊 表 現 意 義 之 外, 同 時 還 必 須 且 應 該 是 學 術 上 具 有 研 究 價 值 的 篇 章 以 前 述 觀 點 為 前 提, 選 擇 秦 風. 蒹 葭 為 研 究 的 對 象, 除 情 感 與 歷 史 的 理 由 外, 至 少 還 有 下 列 幾 項 學 術 性 的 理 由 : 首 先 是 自 民 國 以 來, 由 於 強 調 數 人 頭 替 代 拳 頭 的 民 主 社 會, 再 加 上 資 本 主 義 世 界 市 場 經 濟 的 建 立, 於 是 以 量 取 勝 自 然 而 然 的 成 為 社 會 判 斷 成 敗 或 重 不 重 要 的 標 準, 傳 統 重 視 少 數 菁 英 份 子 為 主 流 的 文 化 傳 統, 於 是 讓 位 給 強 調 數 量 的 大 眾 文 化, 在 此 以 大 眾 為 主 流 的 文 化 環 境 中, 固 然 堅 守 詩 序 政 治 倫 理 性 解 說 觀 點 者 還 大 有 人 在, 但 胡 適 (1891-1962) 所 謂 詩 經. 國 風 多 是 男 女 感 情 的 描 寫 及 用 文 學 的 眼 光 讀 詩 的 觀 點, 5 卻 4 5 參 見 拙 著 : 明 代 詩 經 學 研 究, 同 前 註, 頁 259; 以 及 林 慶 彰 先 生 : 陸 深 儼 山 集 中 的 詩 微 研 究, 臺 北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所 內 研 究 人 員 例 行 學 術 研 討 會 (2007 年 8 月 27 日 ) 一 文 的 相 關 討 論 胡 適 : 胡 適 古 典 文 學 研 究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 上 冊, 頁 330

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也 逐 漸 成 為 中 文 社 群 普 通 群 眾 和 某 些 研 究 者 閱 讀 詩 經 之 際 不 自 覺 的 共 識, 在 此 一 國 風 中 詩 篇 多 與 愛 情 相 關 的 共 識 下, 蒹 葭 詩 朦 朧 情 境 的 美 感, 相 較 於 周 南. 關 雎 的 確 指 性, 更 具 有 吸 引 力 ; 再 加 上 詩 旨 本 就 有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的 模 糊 性, 6 更 加 深 其 多 重 解 說 的 可 能 性, 因 此 受 到 許 多 人 的 喜 愛 與 關 注 : 或 者 改 寫 為 歌 詞, 或 者 藉 此 標 題 創 作 新 詩, 或 者 選 入 教 科 書 中, 或 者 在 網 際 網 路 發 表 看 法 等 等 就 傳 統 經 學 重 視 致 用 的 實 用 性 要 求, 或 者 現 代 學 術 研 究 注 重 大 眾 普 遍 性 需 求 的 基 本 要 求 言, 蒹 葭 的 多 重 可 能 性 解 讀 與 受 到 多 數 群 眾 熱 烈 關 注 的 狀 況, 於 是 成 為 本 研 究 首 先 考 慮 的 對 象 其 次 筆 者 設 計 有 一 個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的 研 究 計 畫, 以 比 較 同 源 異 流 的 臺 灣 與 大 陸 兩 岸 的 詩 經 學, 從 明 末 開 始 到 現 在 的 歷 史 發 展 過 程 中, 實 際 表 現 的 研 究 狀 況, 以 便 可 以 更 深 入 地 了 解 兩 岸 在 詩 經 學 研 究 上 的 同 異 實 情 為 比 較 有 效 地 進 行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的 研 究, 筆 者 因 此 先 設 計 了 一 個 二 十 世 紀 前 臺 灣 詩 經 學 史 的 研 究 的 先 期 研 究 計 畫, 7 此 計 畫 倖 獲 國 科 會 通 過 執 行 但 在 進 行 此 一 計 畫 之 前, 必 須 有 一 些 前 置 的 研 究, 以 為 研 究 之 先 基 礎 了 解 的 條 件, 例 如 有 關 此 段 研 究 時 空 前 後 表 現 的 狀 況, 就 是 必 須 了 解 的 重 要 先 備 條 件, 筆 者 因 此 乃 先 行 設 計 完 成 一 篇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前 論 的 論 文, 研 究 臺 灣 進 入 民 國 時 期 詩 經 學 表 現 的 狀 況 根 據 筆 者 初 步 的 統 計 調 查, 蒹 葭 關 雎 與 蓼 莪 等 三 篇, 確 實 是 近 代 以 來 受 到 最 多 人 注 意 的 詩 篇, 蒹 葭 則 是 三 篇 之 中 居 冠 的 篇 章, 因 此 在 進 行 該 篇 較 為 細 緻 議 題 的 研 究 之 時, 就 以 現 代 臺 灣 學 者 研 究 蒹 葭 的 成 果, 做 為 比 較 兩 岸 詩 經 學 的 研 究 起 點 就 一 般 性 的 了 解, 臺 灣 經 學 最 早 淵 源 於 明 末 的 沈 光 文 (1613-1688), 以 及 跟 隨 鄭 成 功 (1624-1662) 與 鄭 經 (1648-1681) 到 臺 灣 的 明 朝 遺 民 的 引 入 傳 播, 本 文 所 以 研 究 明 代 學 者 針 對 蒹 葭 的 詮 解, 同 樣 是 依 循 著 前 述 的 研 究 內 涵, 就 是 要 從 臺 灣 詩 經 學 的 根 源 開 始 研 究, 目 的 是 與 現 代 臺 灣 學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形 成 源 頭 與 結 果 的 對 比, 以 便 提 供 未 來 實 際 進 行 兩 岸 詩 經 學 比 較 之 際 的 基 準, 這 就 是 首 先 選 取 蒹 葭 6 7 頁 288 [ 宋 ] 朱 熹 : 詩 集 傳. 秦 風. 蒹 葭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69 年 ), 卷 6, 頁 76 國 科 會 研 究 計 畫 : 二 十 世 紀 前 臺 灣 詩 經 學 史 的 研 究, 編 號 :NSC 96-2411-H-001-048-MY2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7 進 行 研 究 的 另 一 層 意 義 8 換 言 之 ; 本 文 不 僅 具 有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再 進 一 步 研 究 的 意 義 ; 同 時 也 具 有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前 論 延 續 性 研 究 的 意 義, 這 就 是 本 文 以 蒹 葭 為 研 究 主 題 的 主 要 原 因, 同 時 也 是 本 文 研 究 意 義 之 所 在 本 文 主 要 係 從 訓 詁 詮 釋 的 角 度, 經 由 閱 讀 篩 選 的 過 程, 歸 納 分 析 明 代 學 者 解 說 蒹 葭 的 實 際 表 現, 提 供 相 關 研 究 者 進 一 步 了 解 明 代 詩 經 學 發 展 演 變 的 更 為 細 緻 的 內 容 因 此 著 重 於 歸 納 整 理 諸 家 如 何 說 的 表 現, 以 及 從 創 生 學 的 探 源 角 度, 分 析 諸 家 何 以 如 此 說 的 詩 經 學 意 義, 將 不 涉 及 諸 家 所 說 內 容 對 不 對 與 好 不 好 的 評 價 問 題 ; 至 於 誤 題 作 者 等 一 類 偽 作 的 問 題, 亦 僅 辨 明 是 否 可 以 歸 入 明 代 作 品 之 列, 並 不 特 別 探 討 實 際 作 者 的 問 題 本 文 以 整 個 明 代 學 者 的 說 法 為 對 象, 使 用 的 文 獻 將 以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專 著 為 主, 明 人 其 他 相 關 論 著 為 輔 明 代 的 文 獻 主 要 是 搜 尋 四 庫 類 叢 書, 9 以 及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收 藏 的 日 本 公 文 書 館 ( 內 閣 文 庫 ) 藏 書 的 微 捲 為 主 研 究 進 行 的 程 序, 首 先 通 讀 臺 灣 現 存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專 著 ; 其 次 蒐 集 明 代 其 他 論 著 中 涉 及 蒹 葭 詩 旨 解 說 的 內 容 ; 接 著 針 對 明 代 學 者 解 說 蒹 葭 的 表 現, 進 行 歸 納 分 析 後 加 以 分 類, 以 了 解 明 代 學 者 解 說 蒹 葭 的 內 容 及 其 淵 源 與 意 義 ; 最 後 根 據 前 述 分 析 歸 納 所 得, 從 詩 經 學 史 的 角 度, 探 討 本 文 的 發 現 與 可 能 存 在 的 意 義 或 價 值 8 本 段 有 關 大 眾 文 化 的 興 起 及 其 對 詩 經 詮 解 的 影 響, 較 為 詳 細 的 分 析, 參 見 拙 著 :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前 論 : 二 十 世 紀 五 年 代 後 臺 灣 學 者 對 秦 風. 蒹 葭 的 詮 釋, 中 國 詮 釋 學 第 5 輯 (2008 年 3 月 ), 頁 117-162 的 探 討 9 四 庫 類 的 叢 書, 主 要 包 括 有 : 四 庫 全 書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3 年 影 印 文 淵 閣 本 ), 以 下 作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 臺 南 :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7 年 ), 以 下 作 ( 存 目 叢 書 ); 四 庫 禁 燬 書 叢 刊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 以 下 作 ( 禁 燬 書 叢 刊 );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 以 下 作 ( 未 收 書 輯 刊 );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補 編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2001 年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 ), 以 下 作 ( 續 修 ); 四 庫 禁 燬 書 叢 刊 補 編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5 年 ), 以 下 作 ( 禁 燬 書 叢 刊 補 編 ) 為 節 省 篇 幅, 以 下 即 以 簡 稱 代 之 有 關 明 人 非 詩 經 學 專 著 中 的 詩 經 材 料 及 其 功 能 的 問 題, 可 參 見 林 慶 彰 先 生 : 明 人 文 集 所 收 詩 經 資 料 的 學 術 價 值, 林 明 德 黃 文 吉 策 劃 : 臺 灣 學 術 新 視 野 : 經 學 之 部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7 年 ), 頁 107-124 的 討 論

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二 詮 釋 表 現 的 歸 納 整 理 傳 統 詩 文 的 文 本 詮 釋 對 象 與 內 容, 除 版 本 文 字 的 差 異 外, 可 以 統 括 為 三 個 最 主 要 的 部 份, 即 詩 旨 內 涵 文 物 訓 詁 和 讀 音 擬 訂 等 本 文 探 討 的 是 蒹 葭 詩 旨, 至 於 諸 如 萋 萋 凄 凄 淒 淒 等 一 類 爭 議 性 的 詞 彙 ; 10 或 者 伊 人 在 訓 詁 解 說 上 的 異 同 現 象, 因 為 均 可 以 概 括 在 詩 旨 內 涵 的 詮 釋 之 內, 相 對 於 詩 旨 的 詮 釋, 較 不 具 決 定 性 的 地 位, 故 而 均 未 列 入 討 論 本 文 既 是 從 經 學 史 的 角 度 進 行 觀 察, 則 除 作 者 姓 名 之 外, 時 間 的 先 後, 理 當 成 為 重 要 的 因 素, 時 間 因 素 主 要 包 括 作 者 的 年 齡 與 書 籍 出 版 的 先 後 詮 解 是 否 也 有 地 域 性 的 差 別, 本 來 就 是 詩 經 學 史 重 要 的 觀 察 點, 因 此 作 家 籍 貫 的 空 間 因 素 自 然 也 不 能 忽 略 明 代 學 者 對 詩 經. 蒹 葭 詩 旨 的 詮 釋 結 論, 本 是 此 文 最 主 要 的 研 討 重 點, 就 一 般 了 解 的 明 代 詩 經 學 而 言, 官 方 有 關 詩 旨 的 正 統 解 說, 最 早 原 是 唯 朱 熹 詩 集 傳 意 見 為 是 的 詩 傳 大 全, 然 發 展 到 明 末 則 毛 詩 注 疏 的 解 說, 已 經 受 到 相 當 程 度 的 注 意, 在 這 個 由 獨 尊 朱 熹 詩 集 傳 而 逐 漸 轉 變 同 時 考 慮 毛 詩 注 疏 解 說 的 原 因 與 過 程, 詩 經 學 界 至 今 猶 未 形 成 一 致 性 的 共 識, 因 此 除 觀 察 諸 家 陳 述 內 容 的 實 際 表 現 而 進 行 詩 旨 的 歸 納 外, 各 家 詩 旨 說 法 的 學 派 淵 源, 同 時 也 成 為 本 文 注 意 的 重 點 判 斷 的 依 據 除 直 接 引 述 者 外, 大 致 以 毛 詩 正 義 中 詩 序 的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與 毛 傳 白 露 凝 戾 為 霜, 然 後 歲 事 成, 國 家 待 禮 然 後 興 的 期 待 與 提 醒 用 周 禮 的 重 要 性 ; 鄭 玄 (127-200) 毛 詩 箋 的 秦 處 周 之 舊 土, 其 人 被 周 之 德 教 日 久 矣, 今 襄 公 新 為 諸 侯, 未 習 周 之 禮 法, 故 國 人 未 服 焉 所 謂 是 知 周 禮 之 賢 人, 乃 在 大 水 之 一 邊 不 以 敬 順 往 求 之, 則 不 能 得 見 的 用 周 禮, 必 須 用 懂 周 禮 之 賢 人, 唯 若 要 獲 得 這 類 賢 人, 則 必 須 用 敬 順 的 態 度 禮 求, 纔 有 可 能 得 到 其 協 助 的 觀 點 ; 以 及 正 義 箋 10 [ 明 ] 胡 廣 等 : 詩 傳 大 全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頁 32, 總 頁 515 作 凄 凄 ;[ 明 ] 郝 敬 : 毛 詩 原 解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第 1 冊, 卷 12, 頁 189 作 淒 淒 ; 題 [ 漢 ] 毛 亨 撰,[ 漢 ] 鄭 玄 箋,[ 唐 ] 孔 穎 達 等 正 義 : 毛 詩 注 疏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81 年 影 印 [ 清 ] 嘉 慶 20 年 南 年 年 學 重 年 宋 本 十 三 經 注 疏 附 挍 勘 記 本 ), 卷 6 之 4, 頁 2, 總 頁 241 作 萋 萋 宋 代 以 後 多 作 凄 凄 或 淒 淒, 少 作 萋 萋 者 以 下 十 三 經 注 疏 皆 用 此 本, 不 再 重 複 註 出, 以 省 篇 幅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9 以 上 句 言 用 周 禮 教 民 則 民 服, 此 經 當 是 勸 君 求 賢 人, 使 之 用 禮 故 皆 述 求 賢 之 事 箋 以 伊 人 為 知 禮 之 人, 故 易 傳 以 為 求 賢 之 事 的 觀 點 為 準, 11 判 斷 其 說 是 否 與 毛 鄭 一 派 接 近 同 時 依 據 是 否 接 近 朱 熹 詩 集 傳 伊 人 猶 言 彼 人 也 的 以 人 為 主, 反 對 蒹 葭 序 等 一 類 將 伊 人 一 詞 去 人 化 而 加 以 物 化, 於 是 當 成 周 禮 等 物 的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的 觀 點, 12 以 判 斷 其 說 是 否 傾 向 朱 熹 並 從 正 面 角 度 歸 納 諸 家 詩 旨 的 解 說, 所 謂 從 正 面 角 度 進 行 解 說, 就 是 將 消 極 意 義 下 的 刺, 轉 變 為 積 極 意 義 下 如 何 避 免 被 刺 的 思 考, 消 極 的 諷 刺 因 此 可 以 轉 變 為 具 有 提 醒 希 望 期 待 或 要 求 等 積 極 性 意 義 例 如 將 諷 刺 秦 襄 公 未 能 用 周 禮 或 諷 刺 秦 襄 公 未 能 以 敬 順 的 態 度 禮 求 知 周 禮 的 賢 人 等 消 極 性 的 語 句, 轉 變 成 為 提 醒 希 望 期 待 或 要 求 秦 襄 公 用 周 禮 或 以 敬 順 的 態 度 禮 求 知 周 禮 的 賢 人 協 助 自 己 治 國 等 積 極 性 語 句 傳 統 詮 解 詩 經 者, 一 般 都 將 賢 人 與 隱 者 等 同 看 待, 故 而 本 文 歸 納 詩 旨 內 涵 之 際, 同 樣 視 賢 人 與 隱 者 為 同 類, 而 以 隱 者 一 詞 代 之 將 伊 人 詮 釋 為 賢 人, 到 底 是 淵 源 於 孔 穎 達 (574-648) 等 詮 解 鄭 箋 的 解 說? 還 是 詩 集 傳 中 彼 人 的 發 揮, 則 主 要 從 是 否 為 一 般 性 的 泛 指, 或 專 指 可 以 協 助 推 行 周 禮 的 不 同 點 判 別 之 以 下 即 依 照 作 者 生 存 年 代 的 早 晚, 依 次 簡 述 作 者 姓 名 籍 貫 生 卒 年 條 文 出 處 陳 述 的 內 容 詩 旨 的 歸 納 及 學 派 淵 源 的 判 斷 等 等, 綜 合 而 成 比 較 簡 要 的 表 格 於 下 : 11 毛 詩 注 疏. 秦 風. 蒹 葭, 卷 6 之 4, 頁 1-3, 總 頁 241-242 12 [ 宋 ] 朱 熹 : 詩 集 傳. 秦 風. 蒹 葭, 同 註 6, 卷 6, 頁 76

1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梁 寅 詩 演 義 此 君 子 有 所 思 念 而 作 也 13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江 西 ) 1303-1389 朱 善 詩 解 頤 所 謂 伊 人, 雖 不 知 其 所 指, 然 味 其 詞,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 江 西 ) 1314-1385 有 敬 慕 之 意, 而 無 褻 慢 之 情, 則 必 指 之 詩 賢 人 之 肥 遯 者, 惜 不 知 其 何 人 耳 14 淩 雲 翰 柘 軒 集 詩 云 :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求 道 者 之 因 朱 熹 而 ( 浙 江 ) 士 生 斯 世, 莫 不 以 機 巧 自 為, 及 歷 世 詩 另 創 1323-1388 變, 則 向 之 所 謂 巧 者, 秪 見 其 為 拙 爾 然 後 動 其 補 過 之 心, 悟 其 還 淳 之 理, 乃 甘 以 拙 自 居, 而 同 乎 烝 民 昔 之 慮 者, 慮 乎 時 不 我 與, 今 慮 者, 慮 乎 藏 不 我 深, 其 非 易 所 謂 白 賁 之 反 樸, 詩 所 謂 白 露 為 霜 之 遇 時 乎? 15 蔣 悌 生 五 經 蠡 測 當 時 賢 人 君 子 喻 道 之 詩, 託 為 此 言, 求 道 者 之 因 朱 熹 而 ( 福 建 ) 以 見 道 在 邇 而 求 諸 遠, 事 在 易 而 求 諸 詩 另 創 1370 前 後 難 之 意 16 郭 奎 ( 安 徽 ) 1364 前 後 望 雲 集 露 白 蒹 葭 蒼, 伊 人 曠 何 處? 瞻 彼 雙 飛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鳬, 誰 能 忘 眷 顧 月 出 廣 陵 堤, 風 生 京 口 樹 ; 未 卒 同 袍 懽, 徒 悲 歲 將 暮 17 13 [ 明 ] 梁 寅 : 詩 演 義.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卷 6, 頁 19, 總 頁 81 14 [ 明 ] 朱 善 : 詩 解 頤.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卷 1, 頁 47, 總 頁 215 15 [ 明 ] 淩 雲 翰 : 柘 軒 集. 拙 民 說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227 冊, 卷 4, 頁 29-31, 總 頁 842-843 16 [ 明 ] 蔣 悌 生 : 五 經 蠡 測. 毛 詩. 秦 風. 蒹 葭 說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84 冊, 卷 3, 頁 18-20, 總 頁 485-486 年 齡 用 前 後 一 詞, 表 示 對 作 者 的 生 卒 年 無 法 確 知, 僅 能 根 據 其 考 取 舉 人 進 士 任 官 書 籍 出 版 等 時 間 及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的 排 列 次 序 等, 進 行 近 似 值 的 推 估, 推 測 約 在 30 歲 左 右 著 書 通 過 考 試 或 任 官 本 書 成 於 1370 年, 故 推 估 其 為 1340 前 後 出 生, 因 而 排 列 在 此 17 [ 明 ] 郭 奎 : 望 雲 集. 寄 劉 彥 肅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231 冊, 卷 3, 頁 2, 總 頁 652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1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胡 廣 ( 江 西 ) 1370-1418 王 逢 ( 山 西 ) 1368-1438 前 後 楊 士 奇 ( 江 西 ) 1365-1444 徐 伯 齡 ( 浙 江 ) 1460 前 後 朱 存 理 ( 浙 江 ) 1444-1513 詩 傳 大 全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思 見 某 人 朱 熹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之 詩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18 詩 經 疏 義 引 朱 善 詩 解 頤 : 必 指 賢 人 之 肥 遯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輯 錄 者, 惜 不 知 其 何 人 耳 19 之 詩 歷 代 名 臣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以 言 人 才 之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奏 議 成 於 患 難 也 困 於 幕 年 之 下 僚 者, 大 抵 皆 蒼 葭 白 露 之 餘, 老 於 憂 患 而 堅 實 可 用, 茍 不 及 時 收 召, 臣 恐 其 歲 月 侵 尋, 而 骨 鯁 消 靡, 良 可 惜 也, 此 在 陛 下 加 之 意 而 已 20 蟫 精 雋 張 和 (1439 進 士 ) 詩 云 : 碧 浪 湖 頭 月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色 涼, 夜 乘 蘭 槳 泝 流 光 ; 星 河 落 落 天 之 詩 連 渚, 葭 菼 蒼 蒼 露 欲 霜 一 曲 菱 歌 歸 別 浦, 幾 家 漁 火 住 橫 塘 ; 宦 遊 多 少 思 鄉 念, 回 首 西 風 見 鴈 行 21 珊 瑚 木 難 是 詩 三 章, 賦 蒹 葭 於 露 已 霜, 想 伊 人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於 水 一 方, 欲 往 從 之 道 阻 長, 嘗 三 復 之 詩 之 紫 陽 夫 子 以 為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偶 閱 水 村 圖, 其 景 物 蕭 瑟, 煙 波 浩 蕩, 有 人 乘 扁 舟 往 來 其 間, 此 圖 此 意, 殆 與 此 詩 若 相 符 者 22 18 [ 明 ] 胡 廣 等 : 詩 傳 大 全.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卷 6, 頁 31-32, 總 頁 514-515 19 [ 明 ] 王 逢 : 詩 經 疏 義 輯 錄. 蒹 葭,[ 元 ] 朱 公 遷 [ 明 ] 王 逢 [ 明 ] 何 英 : 詩 經 疏 義 會 通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7 冊, 卷 6, 頁 32-33, 總 頁 209 20 [ 明 ] 楊 士 奇 等 撰 : 歷 代 名 臣 奏 議. 知 人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437 冊, 卷 158, 頁 19, 總 頁 374 21 [ 明 ] 徐 伯 齡 : 蟫 精 雋. 過 碧 浪 湖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67 冊, 卷 12, 頁 7, 總 頁 152 22 [ 明 ] 朱 存 理 編 : 珊 瑚 木 難. 水 村 圖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15 冊, 卷 2, 頁 49, 總 頁 59

1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王 守 仁 ( 浙 江 ) 1472-1528 呂 柟 ( 河 北 ) 1479-1555 王 陽 明 全 美 人 隔 江 水, 彷 彿 若 可 覩 ; 風 吹 蒹 葭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集 雪, 飄 蕩 知 何 處 美 人 有 瑤 瑟, 清 奏 含 太 古 ; 高 樓 明 月 夜, 惆 悵 為 誰 鼓 23 毛 詩 說 序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則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或 曰 : 伊 人 者, 知 周 之 詩 ; 求 禮 之 賢 人 也, 欲 其 君 求 賢 也, 亦 通 賢 之 詩 24 袁 仁 毛 詩 或 問 蒹 葭 則 傷 其 未 用 周 禮 皆 刺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江 蘇 ) 1479-1546 其 廢 禮 義 而 尚 勇 力 也 蒹 葭 之 伊 人, 鄭 氏 謂 知 周 禮 之 人 鄭 說 為 長 葭 待 霜 而 後 成, 猶 民 待 禮 而 後 治, 秦 處 周 邦, 遺 教 未 泯, 襄 公 未 習 周 禮, 國 人 未 服 然 欲 行 周 禮, 必 求 賢 人, 故 以 伊 人 為 知 周 禮 之 賢 人 也 25 季 本 詩 說 解 頤 此 詩 言 人 不 可 遠 人 以 為 道 也, 蓋 知 學 求 道 者 之 因 朱 熹 而 ( 浙 江 ) 者 所 作 也 26 詩 另 創 1485-1563 豐 坊 詩 傳 孔 氏 君 子 隱 於 川 上, 慕 之 賦 蒹 葭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 浙 江 ) 1500-1570 前 後 傳 27 之 詩 豐 坊 詩 說 蒹 葭, 君 子 隱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作 是 詩 興 而 比 也 28 之 詩 23 [ 明 ] 王 守 仁 著, 吳 光 等 編 校 : 王 陽 明 全 集. 外 集. 一 日 懷 抑 之 也 抑 之 之 贈 既 嘗 荅 以 三 詩 意 若 有 歉 焉 是 以 賦 也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 上 冊, 卷 19, 頁 681 24 [ 明 ] 呂 柟 : 毛 詩 說 序. 秦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卷 2, 頁 33 25 [ 明 ] 袁 仁 : 毛 詩 或 問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卷 上, 頁 18 26 [ 明 ] 季 本 : 詩 說 解 頤 正 釋.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9 冊, 卷 11, 頁 8-9, 總 頁 136 27 [ 明 ] 豐 坊 : 詩 傳 孔 氏 傳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頁 21 28 [ 明 ] 豐 坊 : 詩 說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頁 27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3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唐 順 之 ( 江 蘇 ) 1507-1560 李 先 芳 ( 湖 北 ) 1511-1594 倪 復 ( 浙 江 ) 1522-1566 前 後 萬 廷 言 ( 江 西 ) 1530-1595 前 後 荊 川 先 生 余 與 褚 生 泛 小 舠, 如 陳 渡 臨 流 歌 嘯,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文 集 渺 然 有 千 里 江 湖 之 思, 因 詠 秦 風. 之 詩 蒹 葭 三 章, 則 宛 如 目 前 風 景, 而 所 謂 伊 人 者, 猶 庶 幾 見 之 且 秦 時 風 俗 葢 靡 然 矜 俠 趨 勢 之 甚 矣, 而 乃 有 遺 世 獨 立, 澹 乎 埃 壒 之 外 若 斯 人 者, 豈 所 謂 一 國 之 人 皆 若 狂, 而 此 其 獨 醒 者 歟? 抑 亦 以 秦 之 不 足 與, 而 優 遊 肥 遁, 余 獨 惜 其 風 可 聞 而 姓 名 不 著, 不 得 與 鑿 壞 羊 裘 之 徒 並 列 隱 逸 傳, 然 鑿 壞 羊 裘 之 徒, 以 其 身 而 逃 之, 蒹 葭 伊 人 者, 乃 並 其 姓 名 而 逃 之, 此 又 其 所 以 為 至 也 29 讀 詩 私 記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國 焉 30 之 詩 詩 傳 纂 義 諷 其 詞 想 其 意, 若 賢 者 見 陰 霜 初 結 之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候, 退 而 隱 處 於 洲 渚 之 上 水 泉 之 地, 之 詩 猶 韓 子 所 謂 寂 寞 之 濱 也 斯 時 也, 賢 者 甘 於 寂 寞 而 或 不 能 致, 故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也 晦 菴 先 生 以 為 不 知 其 所 指 而 闕 之 愚 姑 記 其 說 以 俟 知 者 云 31 明 文 海 秦 風. 蒹 葭 之 詩 之 所 為 作 也 蓋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其 所 謂 伊 人 者, 名 姓 本 不 可 考, 之 詩 必 高 視 遠 舉, 抗 精 神 於 物 表, 而 翛 然 塵 垢 之 外 者 32 29 [ 明 ] 唐 順 之 : 重 刊 荊 川 先 生 文 集. 書 秦 風 蒹 葭 三 章 後,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9 年 據 上 海 涵 芬 樓 景 印 明 萬 曆 刊 本 重 印 ), 第 262 冊, 卷 17, 頁 15-16 30 [ 明 ] 李 先 芳 : 讀 詩 私 記. 秦 風 考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9 冊, 卷 3, 頁 15-16, 總 頁 523-524 31 [ 明 ] 倪 復 : 詩 傳 纂 義.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清 鈔 本 ), 第 61 冊, 頁 4, 總 頁 207 32 [ 明 ] 萬 廷 言 : 泛 舟 詩 序,[ 清 ] 黃 宗 羲 編 : 明 文 海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456 冊, 卷 269, 頁 9-10, 總 頁 129-130

1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徐 元 太 喻 林 君 道 門. 求 士 引 蒹 葭 詩 33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安 徽 ) 1535-1615 前 後 姚 舜 牧 詩 經 疑 問 詩 傳 : 君 子 隱 於 川 上 ( 闕 ) 慕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 浙 江 ) 1543-1628? 之, 賦 兼 葭 所 指 不 知 何 許 人, 然 之 詩 觀 其 所 敘 景 物, 皆 瀟 灑 脫 塵, 則 其 人 必 高 出 於 塵 囂, 而 非 流 俗 之 人 所 同 矣 34 許 天 贈 詩 經 正 義 詩 人 屢 感 時 而 思 其 人, 而 深 慨 其 不 可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安 徽 ) 1565 前 後 得 也 此 詩 所 思 所 求 者, 不 知 何 人 35 朱 謀 土 韋 詩 故 襄 公 奄 有 成 周, 不 能 訪 求 故 老, 修 復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河 北 ) 1550-1624? 先 王 之 政 教, 故 作 者 刺 之 36 陳 元 齡 思 問 初 篇 蒹 葭, 周 士 之 隱 而 不 仕 秦, 而 詩 以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浙 江 ) 1570 前 後 思 之 也 秦 不 能 用 周 禮, 人 賢 空 虛 無 以 國 其 國, 故 曰 以 序 為 鑿 而 不 必 然 者, 固 於 為 詩 者 也 37 江 環 ( 福 建 ) 1557-1616 詩 經 闡 蒙 此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可 得 而 作 也 疏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衍 義 集 註 義 云 : 謂 思 朋 友 而 作 ; 會 試 文 主 求 賢 說, 俱 無 謂 38 33 [ 明 ] 徐 元 太 : 喻 林. 君 道 門. 求 士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959 冊, 卷 71, 頁 1, 總 頁 147 34 [ 明 ] 姚 舜 牧 : 重 訂 詩 經 疑 問. 兼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0 冊, 卷 3, 頁 25, 總 頁 658 35 [ 明 ] 許 天 贈 : 詩 經 正 義.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刻 本 ), 第 61 冊, 卷 8, 頁 13-14, 總 頁 419 36 [ 明 ] 朱 謀 土 韋 : 詩 故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9 冊, 卷 4, 頁 9, 總 頁 573 37 [ 明 ] 陳 元 齡 : 思 問 初 篇. 蒹 葭, 禁 燬 書 叢 刊.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刻 本 ), 第 4 冊, 頁 21, 總 頁 683 38 [ 明 ] 江 環 : 重 訂 晉 雲 江 先 生 詩 經 闡 蒙 衍 義 集 註 ( 詩 經 了 義 集 註 ). 蒹 葭 ([ 明 ] 萬 曆 23 年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3, 頁 35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5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江 環 郝 敬 ( 湖 北 ) 1558-1639 徐 光 啟 ( 江 蘇 ) 1562-1633 顧 起 元 ( 江 蘇 ) 1565-1628 詩 經 闡 蒙 詩 人 屢 感 時 以 懷 人, 而 屢 道 其 得 見 之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衍 義 難 焉 疏 義 謂 : 謂 思 朋 友 而 作, 會 試 文 主 求 賢 說, 俱 無 謂 39 毛 詩 原 解 古 序 曰 :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思 故 周 之 因 毛 鄭 而 毛 公 曰 :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詩 另 創 焉 說 曰 : 朱 子 謂 此 詩 未 詳, 所 謂 以 序 說 為 鑿, 非 也 平 王 東 遷, 秦 襄 公 據 有 其 地, 始 以 攻 戰 為 事, 刑 殺 為 威 ; 其 民 愁 居 懾 處, 思 昔 日 太 和 景 象 不 復 可 見 東 望 河 洛, 有 游 從 宛 在 之 思 ; 西 視 秦 邦, 有 艱 難 牽 掣 之 苦 周 禮 廢 而 強 梁 臘 毒, 兆 二 世 撲 滅 之 禍 聖 人 刪 定, 法 戒 昭 然, 後 儒 不 達 詆 為 鑿 空, 豈 不 誤 乎! 40 毛 詩 六 帖 序 曰 :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朱 熹 講 意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徐 士 彰 之 詩 懷 友 ( 常 吉 ) 曰 : 意 者 同 袍 偕 作 之 念, 並 之 詩 懷 人 坐 鼓 簧 之 習 不 能 忘, 而 猶 有 車 鄰 之 詩 駟 鐵 之 意 與? 張 叔 翹 ( 所 望 ) 曰 : 後 之 人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或 托 之 道 阻, 或 托 之 一 方, 蓋 此 意 也 41 爾 雅 堂 家 三 章 各 上 四 句 是 因 時 而 思 其 人 之 所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藏 詩 說 在, 下 各 言 求 之 而 不 可 得 也 42 39 [ 明 ] 江 環 : 新 鍥 晉 雲 江 先 生 詩 經 闡 蒙 衍 義 集 註. 蒹 葭 ([ 明 ] 萬 曆 44 年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3, 頁 35 40 [ 明 ] 郝 敬 : 毛 詩 原 解. 秦. 蒹 葭, 同 註 10, 第 1 冊, 卷 12, 頁 189-190 41 [ 明 ] 徐 光 啟 : 新 刻 徐 玄 扈 先 生 纂 輯 毛 詩 六 帖 講 意.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45 年 金 陵 書 林 廣 慶 堂 唐 振 吾 刻 本 ), 第 64 冊, 卷 1, 頁 111-112, 總 頁 208-209 42 [ 明 ] 顧 起 元 : 爾 雅 堂 家 藏 詩 說. 國 風. 蒹 葭, 禁 燬 書 叢 刊 補 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34 年 刻 本 ), 第 1 冊, 卷 1, 頁 58-59, 總 頁 32-33

1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曾 仕 鑑 廣 東 通 志 廬 阜 晴 開 碧 玉 樓, 十 年 三 度 此 維 舟 ;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廣 東 ) 伊 人 何 處 蒹 葭 暮, 縱 有 青 樽 不 管 愁 43 1585 前 後 張 以 誠 毛 詩 微 言 三 章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江 蘇 )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44 1568-1615 唐 汝 諤 毛 詩 蒙 引 三 章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江 蘇 )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45 1555-1641? 陳 子 龍 ( 江 蘇 ) 1608-1647 邵 芝 南 詩 經 開 心 是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可 得 而 作 也 46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不 詳 ) 1573-1619 前 後 正 解 屠 本 畯 ( 浙 江 ) 1594 前 後 毛 詩 鄭 箋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纂 疏 補 協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箋 : 秦 處 周 之 舊 之 詩 土, 其 人 被 周 之 德 教 日 久 矣, 今 襄 公 新 為 諸 矦, 未 習 周 之 禮 法, 故 國 人 未 服 焉 47 43 [ 明 ] 曾 仕 鑑 : 江 門 三 首 之 一,[ 清 ] 郝 玉 麟 [ 清 ] 魯 曾 煜 等 編 纂 : 廣 東 通 志. 藝 文 志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564 冊, 卷 61, 頁 56-57, 總 頁 863 44 [ 明 ] 張 以 誠 : 毛 詩 微 言.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刻 本 ), 第 63 冊, 卷 6, 頁 1-2, 總 頁 538-539 45 題 [ 明 ] 唐 汝 諤 著 [ 明 ] 陳 子 龍 訂 : 毛 詩 蒙 引. 蒹 葭 ( 日 本 寬 文 十 二 年 [1672] 刊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6, 頁 1a-2a 46 [ 明 ] 邵 芝 南 : 新 刻 金 陵 原 版 詩 經 開 心 正 解. 秦 風. 蒹 葭 ([ 明 ] 萬 曆 年 間 閩 種 德 堂 熊 沖 宇 重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2, 頁 24 47 [ 明 ] 屠 本 畯 : 毛 詩 鄭 箋 纂 疏 補 協. 秦 風. 蒹 葭, 未 收 書 輯 刊. 壹 輯 ( 影 印 [ 明 ] 萬 曆 22 年 玄 鑒 室 刻 本 ), 第 4 冊, 卷 6 之 2, 頁 7-8, 總 頁 111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7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沈 萬 鈳 ( 浙 江 ) 1597 前 後 曹 學 佺 ( 福 建 ) 1574-1646 鍾 惺 ( 湖 北 ) 1574-1646 韋 調 鼎 ( 四 川 ) 1640 前 後 詩 經 類 考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朱 熹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呂 氏 曰 : 此 詩 全 之 詩 思 慕 篇 皆 比 猶 鶴 鳴 之 類 所 謂 伊 人, 隱 者 之 詩 猶 曰 所 謂 此 理 也, 蓋 指 周 禮 也 襄 公 懷 友 之 詩 未 能 用 周 禮, 疑 其 迂 耳, 故 詩 人 諷 之 蒹 葭 之 詩, 交 不 以 道, 接 不 以 禮, 泛 秋 水 而 招 求 之, 賢 者 豈 肯 相 見 哉? 詩 說 曰 : 君 子 隱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朱 公 遷 曰 : 秦 無 尊 賢 好 德 之 風, 又 無 男 女 年 奔, 豈 朋 友 相 念 而 作 與? 48 詩 經 剖 疑 此 懷 人 之 詩 49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詩 經 備 攷 傳 : 君 子 隱 于 川 上, 慕 之,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賦 蒹 葭 申 公 說 曰 : 君 子 隱 之 詩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夾 批 云 : 此 詩 魯 傳 甚 明 不 知 宋 儒 何 故 泥 於 小 序, 以 為 刺 襄 公 不 能 用 周 禮 也 ; 程 呂 歐 蘇, 俱 不 能 順 文 直 解, 強 將 一 篇 情 趣 文 字, 曲 附 于 周 禮 變 俗 之 說, 殊 可 笑 也 韋 子 曰 : 周 末 君 子 惡 秦 人 尚 詐 力 而 賤 仁 義, 故 隱 於 水 濱, 不 受 其 汙 爾, 倘 亦 巢 許 夷 齊 之 流 歟? 使 人 置 之 不 得, 從 之 莫 繇, 宛 在 水 中, 邈 不 可 即 嗚 呼, 真 高 士 矣! 秦 不 尚 儒 士, 伊 人 當 是 中 人 一 流, 故 詩 人 慕 之 50 48 [ 明 ] 沈 萬 鈳 : 詩 經 類 考. 國 風 異 同 考.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刻 本 ), 第 59 冊, 卷 26 下, 頁 56-57, 總 頁 658 49 [ 明 ] 曹 學 佺 : 詩 經 剖 疑. 秦 風.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刻 本 ), 第 60 冊, 卷 10, 頁 6, 總 頁 66 50 [ 明 ] 鍾 惺 [ 明 ] 韋 調 鼎 : 詩 經 備 攷. 秦.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14 年 刻 本 ), 第 67 冊, 卷 8, 頁 7-8, 總 頁 264

1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陳 組 綬 ( 江 蘇 )?-1637 魏 浣 初 ( 江 蘇 ) 1580-1638 鄒 之 麟 ( 江 蘇 ) 1574-1655 淩 濛 初 ( 浙 江 ) 1580-1644 淩 濛 初 詩 經 副 墨 通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耳 51 詩 經 脈 講 全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意 而 因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52 聖 門 傳 詩 子 貢 傳 : 君 子 隱 于 川 上, 慕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嫡 塚 之, 賦 蒹 葭 愚 按 : 序 說 周 之 詩 禮, 大 似 無 涉, 毛 鄭 曲 解, 終 屬 牽 強, 朱 子 駁 之 良 是, 而 卻 又 云 不 知 何 所 指, 亦 以 秦 風 不 敢 懸 擬 以 室 邇 人 遠 之 類, 為 男 女 相 思 耳 若 在 鄭 衛, 斷 不 免 矣, 豈 知 傳 文 明 了 若 此 53 孔 門 兩 弟 子 貢 傳 : 君 子 隱 于 川 上, 慕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子 言 詩 翼 之, 賦 蒹 葭 濛 初 曰 : 序 說 之 詩 周 禮, 大 似 無 涉, 毛 鄭 曲 解, 終 屬 牽 強, 朱 子 駁 之 良 是, 而 卻 又 自 云 不 知 何 所 指 想 其 意, 亦 以 疑 欲 坐 以 年, 特 以 秦 風 未 臧 始 閣 筆 耳, 豈 知 傳 文 明 了 如 此 54 淩 濛 初 詩 逆 蒹 葭, 懷 人 之 詩 55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51 [ 明 ] 陳 組 綬 : 詩 經 副 墨.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光 啟 堂 刻 本 ), 第 71 冊, 頁 156-157, 總 頁 131-132 52 [ 明 ] 魏 浣 初 撰,[ 明 ] 鄒 之 麟 增 補 : 鼎 鐫 鄒 臣 虎 增 補 魏 仲 雪 先 生 詩 經 脈 講 意. 秦 詩.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3, 頁 35-36, 總 頁 64-65 53 [ 明 ] 淩 濛 初 : 聖 門 傳 詩 嫡 塚.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8, 頁 20-21, 總 頁 378-379 54 [ 明 ] 淩 濛 初 : 孔 門 兩 弟 子 言 詩 翼.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15, 頁 15, 總 頁 653 55 [ 明 ] 淩 濛 初 : 詩 逆.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天 啟 2 年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1, 頁 67-68, 總 頁 748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9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方 應 龍 ( 浙 江 ) 1600 前 後 黃 道 周 ( 福 建 ) 1585-1646 何 楷 ( 福 建 ) 1600-1646 前 後 朱 日 濬 ( 湖 北 ) 1600-1690 前 後 詩 經 心 鉢 問 : 蒹 葭 所 思, 思 考 槃 之 君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子? 抑 濮 上 桑 間 男 女 繾 綣, 若 漢 廣 江 水 之 企 慕 為 也 曰 : 皆 不 如 此, 須 渾 說 為 佳 總 是 不 可 相 親 之 景 狀, 非 是 可 見 而 不 可 至 之 說 也 不 如 人 睽 兩 地 天 各 一 方 說 他 便 了 56 榕 壇 問 業 晉 水 又 問 : 玄 素 兩 家, 亦 說 養 氣,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豈 不 是 清 明 在 躬? 某 云 : 他 說 是 之 詩 處, 亦 是 白 露 蒹 葭 氣 象, 難 道 塞 於 天 地 之 間 57 詩 經 世 本 蒹 葭, 刺 秦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古 義 以 固 其 國 焉 58 之 詩 朱 氏 訓 蒙 此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見 也 按 此 詩 集 傳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詩 門 謂 : 不 知 其 所 指 序 曰 : 刺 秦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毛 傳 謂 : 以 蒹 葭 蒼 蒼 興 民 頑 梗 不 從 政 令, 須 周 禮 教 之 乃 服 伊 人, 習 禮 者 也 箋 以 遡 洄 四 句 興 敬 順 以 求 伊 人, 則 坐 見 矣 郝 仲 馭 ( 敬 ) 曰 : 周 道 親 親 尚 賢, 平 易 忠 厚, 黜 詐 力 而 卑 武 功, 民 習 先 王 禮 樂 數 百 年 矣 襄 公 據 有 其 地, 始 以 攻 戰 為 事, 刑 戮 為 威 其 民 愁 居 懾 處, 思 昔 太 和 景 象, 不 復 可 見 東 望 河 洛, 有 游 從 宛 在 之 思 ; 西 望 秦 邦, 有 艱 難 牽 率 之 苦 文 武 成 康 之 澤, 維 係 民 心 ; 而 秦 56 [ 明 ] 方 應 龍 : 詩 經 心 鉢. 秦 風. 蒹 葭 ([ 明 ] 萬 曆 37 年 萬 卷 樓 藏 板,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3, 頁 27b-28b 57 [ 明 ] 黃 道 周 : 榕 壇 問 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17 冊, 卷 4, 頁 15, 總 頁 309 58 [ 明 ] 何 楷 : 詩 經 世 本 古 義.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1 冊, 卷 19 之 上, 頁 73-76, 總 頁 658-660

2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續 朱 日 濬 ( 湖 北 ) 1600-1690 前 後 徐 奮 鵬 ( 江 西 ) 1600-1644 前 後 題 魏 沖 ( 江 蘇 ) 1584-1640 朱 氏 訓 蒙 人 慘 礉 之 法, 束 縛 其 手 足, 自 立 國 之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詩 門 初 已 然 矣 子 貢 傳 申 培 說 又 皆 以 為 君 子 隱 於 川 上, 秦 人 慕 之, 賦 蒹 葭 沈 無 回 ( 守 正 ) 曰 : 玩 其 詞, 高 曠 而 懷 思 伊 人 者, 其 抱 命 世 之 才 而 高 隱, 抑 周 之 遺 民 而 避 秦 者 與? 秦 岐 豐 之 故 墟 也, 謂 必 無 好 德 之 思 可 乎? 徐 子 先 ( 光 啟 ) 曰 : 昔 人 有 言, 名 可 得 聞, 身 不 可 得 見 天 子 不 得 臣, 諸 侯 不 得 友, 其 伊 人 之 謂 締 想 風 流, 豈 非 超 然 埃 壒 之 外, 如 顏 闔 宋 織 之 流 者 乎? 虛 生 子 云 : 蒹 葭, 卓 爾 末 由 之 嘆 與 濬 據 上 諸 說, 俱 中 當 日 情 事, 但 作 懷 人 解, 於 詩 詞 更 切 59 詩 經 鐸 義 詩 人 屢 感 時 以 懷 人, 而 屢 道 其 得 見 之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難 焉 此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可 得 作 也 60 詩 經 闡 秘 細 思 秦 人 壯 志 雄 心, 值 此 秋 氣 肅 殺 之 思 賢 主 之 因 毛 鄭 而 會, 意 為 岐 豐 之 地, 已 有 真 人, 而 將 詩 另 創 欲 從 之 以 有 事 於 天 下, 但 其 意 決 然 說 不 出 也 61 59 [ 明 ] 朱 日 濬 : 朱 氏 訓 蒙 詩 門. 秦 風. 蒹 葭 ([ 明 ] 崇 禎 16 年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11, 頁 37a-b 60 [ 明 ] 徐 奮 鵬 : 新 刻 詩 經 鐸 振. 國 風. 蒹 葭 (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藏 本 ), 卷 3, 頁 36 61 題 [ 明 ] 魏 沖 : 詩 經 闡 秘. 國 風. 蒹 葭 ([ 明 ] 天 啟 間 稿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頁 91-92 此 書 非 魏 沖 所 作, 參 潘 天 禎 : 毛 表 毛 扆 師 事 魏 沖 質 疑, 江 蘇 圖 書 館 學 報 2001 年 第 4 期, 頁 58-59 頁 19 錢 謙 益 有 寫 於 1640 年 的 二 首 哭 魏 三 叔 子 ( 沖 ) 詩, 頗 有 助 於 了 解 魏 沖 的 生 平, 詩 云 : 頗 頗 頗 未 換 頭 頗, 玉 立 長 年 散 木 頗 ; 落 第 尚 頗 新 綵 筆, 蓋 棺 終 恨 舊 青 衫 叫 閽 有 路 天 應 泣, 澆 土 無 兒 鬼 亦 饞 ; 人 世 于 君 荼 毒 甚, 招 魂 逝 莫 下 巫 咸 無 官 無 後 又 無 年, 蛛 網 煤 塵 旅 櫬 邊 ; 襁 褓 兒 先 從 地 下, 帷 堂 女 不 到 床 前 分 荊 弟 料 三 閒 屋, 索 債 僧 焚 一 陌 錢 ; 截 髮 可 憐 餘 老 妾, 異 時 為 繼 晚 寒 篇 見 [ 清 ] 錢 謙 益 著,[ 清 ] 錢 曾 箋 注, 錢 仲 聯 標 校 : 初 學 集, 錢 牧 齋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3 年 ), 第 1 冊, 卷 17, 頁 594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1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顧 夢 麟 詩 經 說 約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思 見 某 人 朱 熹 ( 江 蘇 ) 1585-1653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之 詩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62 馮 元 颺 詩 經 狐 白 全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浙 江 ) 1586-1644 馮 元 颷 ( 浙 江 )?-1645 而 因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此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作 也 張 賓 王 ( 榜 ) 曰 : 蒹 葭 所 思, 思 考 槃 之 君 子, 抑 濮 上 桑 間 男 女 繾 綣, 若 漢 廣 江 水 之 企 慕 為 乎? 是 皆 不 然, 渾 說 為 佳 63 張 次 仲 ( 浙 江 ) 待 軒 詩 記 詩 人 欲 其 ( 秦 襄 公 ) 克 復 岐 西 甚 難, 期 望 秦 襄 因 毛 鄭 而 佐 東 周 以 圖 王 業 甚 易, 故 托 想 伊 人, 公 輔 佐 周 另 創 1589-1676 而 以 遡 洄 遡 遊 諷 之, 寓 意 甚 微, 立 王 以 圖 王 志 蓋 甚 遠 矣 襄 公 不 能, 故 曰 刺 64 業 中 興 之 詩 萬 時 華 ( 江 西 ) 1600?-1640 詩 經 偶 箋 此 詩 意 境 空 曠, 寄 託 玄 澹, 秦 川 咫 尺,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已 宛 然 三 山 雲 氣, 竹 影 風 聲, 邈 焉 如 仙 大 都 耳 目 之 下, 不 乏 幽 人, 豪 傑 匈 懷, 自 有 高 寄 只 此 杳 杳 可 思, 正 使 伊 人 與 作 詩 者, 俱 留 千 古 不 盡 之 味, 更 不 必 問 其 所 作 何 人? 所 思 何 侶 也? 65 鄒 忠 胤 ( 江 蘇 ) 1613 前 後 詩 傳 闡 蒹 葭 一 詩 雖 無 序, 亦 自 了 然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序 本 無 足 據, 其 迂 謬 未 有 若 此 篇 之 詩 之 甚 者 愚 揣 序 意, 蓋 謂 伊 人 猶 秉 周 禮 而 刺 襄 公 不 能 用 也, 就 如 彼 解, 已 是 辭 不 達 意, 讀 者 又 可 影 中 覓 62 [ 明 ] 顧 夢 麟 : 詩 經 說 約. 國 風. 蒹 葭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籌 備 處, 1996 年 影 印 [ 日 ] 寬 文 9 年 [1669] 刊 本 ), 第 2 冊, 卷 8, 頁 24-26, 總 頁 576-579 63 [ 明 ] 馮 元 颺 [ 明 ] 馮 元 颷 : 詩 經 狐 白 ( 新 刻 大 小 馮 手 授 詩 經 ). 秦 風. 蒹 葭 (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藏 本 ), 卷 3, 頁 44-45 64 [ 明 ] 張 次 仲 : 待 軒 詩 記.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2 冊, 卷 3, 頁 30-31, 總 頁 136 65 [ 明 ] 萬 時 華 : 詩 經 偶 箋. 秦 風.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6 年 李 泰 刻 本 ), 第 61 冊, 卷 4, 頁 13-14, 總 頁 181-182

2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續 鄒 忠 胤 ( 江 蘇 ) 1613 前 後 戴 君 恩 ( 湖 南 ) 1613 前 後 錢 天 錫 ( 湖 北 ) 1622 前 後 詩 傳 闡 影, 舍 詩 而 序 是 佞 乎? 歐 陽 永 尗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乃 目 伊 人 為 襄 公, 謂 襄 公 如 水 旁 之 之 詩 人, 不 知 所 適, 欲 慕 中 國 之 禮 義, 既 邈 不 能 及, 退 循 其 舊 則 不 免 為 夷 狄, 是 何 言 歟? 總 之, 所 謂 郢 書 燕 說 耳 無 論 非 詩 意, 亦 豈 序 詩 者 之 意 哉? 唐 襄 文 ( 順 之 ) 云 : 秦 時 風 俗 系 雄 心 於 於 於, 戰 年 則 於 於 於 於 於 於 於, 至 其 聲 利 所 驅, 雖 豪 傑 亦 且 側 足 於 寺 人 媚 子 之 間, 方 以 為 榮, 而 不 知 愧 其 義 士 亦 且 沈 酣 豢 養 與 君 為 殉, 而 系 可 贖, 蓋 靡 然 矜 俠 趨 勢 之 甚 矣, 而 乃 有 遺 世 獨 立, 澹 乎 埃 壒 之 外 若 斯 人 者, 豈 所 謂 一 國 之 人 皆 若 狂, 而 此 其 獨 醒 者 歟? 按 : 秦 士 自 賤, 所 從 來 已 然, 當 焚 阬 之 候, 尚 有 飛 遯 離 俗 如 魯 兩 生 商 山 四 皓, 其 人 則 幽 貞, 道 未 嘗 缺, 而 秦 川 伊 人, 已 為 之 嚆 矢 若 其 詩, 抑 亦 桃 源 記 之 祖 也 66 讀 風 臆 評 詩 人 蓋 感 時 撫 景, 忽 焉 有 懷, 而 托 言 感 時 寄 懷 因 朱 熹 而 一 方, 以 寫 其 牢 騷 邑 鬱 之 意 67 之 詩 另 創 詩 牖 蒹 葭 景 色 蕭 索 淒 涼, 使 人 感 傷, 感 時 寄 懷 因 朱 熹 而 兼 可 想 秦 人 悲 歌 意 氣 又 列 異 說 : 徐 儆 弦 ( 常 吉 ) 曰 : 意 者 同 袍 偕 作 之 念, 並 坐 鼓 簧 之 習 不 能 之 詩 另 創 忘, 而 有 車 鄰 駟 鐵 之 意 與? 唐 荊 川 ( 順 之 ) 曰 : 秦 時 風 俗, 為 聲 利 所 驅, 乃 有 遺 世 獨 立, 澹 乎 埃 66 [ 明 ] 鄒 忠 胤 : 詩 傳 闡. 秦 詩.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本 ), 第 65 冊, 卷 15, 頁 15, 總 頁 653 67 [ 明 ] 戴 君 恩 : 讀 風 臆 評.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48 年 閔 齊 伋 刻 朱 墨 套 印 本 ), 第 61 冊, 頁 49, 總 頁 256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3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續 錢 天 錫 ( 湖 北 ) 1622 前 後 詩 牖 壒 之 外 若 斯 人 者 獨 惜 其 風 可 感 時 寄 懷 因 朱 熹 而 聞, 而 姓 名 不 著, 不 得 與 鑿 環 羊 裘 之 詩 另 創 之 徒 並 列 隱 逸 傳, 乃 並 其 姓 名 而 遺 之, 此 其 所 以 為 至 也 詩 故 云 : 襄 公 奄 有 成 周, 不 能 訪 求 故 老, 故 作 者 刺 之 詩 說 : 蒹 葭, 君 子 隱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68 孫 承 澤 ( 山 東 ) 1592-1676 張 溥 ( 江 蘇 ) 1602-1641 詩 經 朱 傳 此 詩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喻 秦 人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翼 肅 殺 景 色 也, 其 時 西 周 人 物 尚 有 存 之 詩 者, 顧 不 屑 為 時 用, 故 為 人 所 企 慕 想 望 如 此 69 詩 經 註 疏 傳 : 白 露 凝 戾 為 霜, 然 後 歲 事 成 ;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朱 熹 大 全 合 纂 國 家 待 禮 然 後 興 箋 : 蒹 葭 在 眾 之 詩 思 見 草 之 中, 蒼 蒼 然 彊 盛, 至 白 露 凝 戾 為 某 人 之 詩 霜, 則 成 而 黃 興 者, 喻 眾 民 之 不 從 襄 公 政 令 者, 得 周 禮 以 教 之 則 服 集 傳 : 蒹 葭 未 敗 而 露 始 為 霜, 秋 水 時 至, 百 川 灌 河 之 時 也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70 68 [ 明 ] 錢 天 錫 : 詩 牖.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天 啟 5 年 刻 本 ), 第 67 冊, 卷 4, 頁 17-19, 總 頁 579-580 69 [ 清 ] 孫 承 澤 : 詩 經 朱 傳 翼.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清 ] 康 熙 孫 氏 刻 本 ), 第 72 冊, 卷 11, 頁 7-8, 總 頁 556 案 : 孫 承 澤 生 活 於 明 代 50 多 年, 故 列 入 明 代 討 論 70 [ 明 ] 張 溥 : 詩 經 註 疏 大 全 合 纂.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民 國 33 年 鉛 印 本 ), 第 69 冊, 卷 11, 頁 31-35, 總 頁 416-418

2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李 清 ( 江 蘇 ) 1602-1683 陳 元 亮 ( 浙 江 ) 1660 前 後 朱 朝 瑛 ( 浙 江 ) 1605-1670 賀 貽 孫 ( 浙 江 ) 1605-1688 鑑 湖 詩 說 此 詩 總 一 秋 思 所 幻 秦 人 壯 志 雄 心, 思 賢 主 之 因 毛 鄭 而 值 此 秋 氣 肅 殺 之 會, 意 為 岐 豐 之 地, 詩 另 創 乃 有 其 人, 而 將 欲 從 之 以 有 事 於 天 下, 但 其 意 決 然 說 不 出 也 71 讀 詩 略 記 蒹 葭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襄 公 有 期 望 秦 襄 因 毛 鄭 而 功 王 室, 王 賜 以 岐 西 之 地 耳 豐 鎬 自 公 輔 佐 周 另 創 在 岐 東, 未 嘗 賜 也, 為 襄 公 計, 宜 率 王 以 圖 王 兵 而 西, 肅 清 邊 徼, 奉 迎 乘 輿, 返 於 業 中 興 之 故 闕, 此 純 臣 之 誼, 周 人 所 禱 祀 而 求 詩 也 襄 公 遲 遲 不 進, 據 有 岐 東, 故 詩 人 致 慕 于 伊 人 以 刺 之 72 詩 觸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漢 人 續 序 曰 : 襄 公 未 能 用 周 禮, 蓋 廢 禮 則 棄 賢 矣 賢 人 隱 于 水 濱, 詩 人 想 像 之 如 此, 故 曰 刺 襄 公 也 毛 鄭 苦 作 蒹 葭 二 語, 附 會 周 禮, 則 大 失 詩 人 之 意 矣 73 思 故 周 賢 人 之 詩 因 毛 鄭 而 另 創 朱 鶴 齡 ( 江 蘇 ) 1606-1683 詩 經 通 義 序 說 與 詩 不 附, 毛 鄭 太 泥 周 禮, 思 故 周 之 因 毛 鄭 而 永 叔 諸 家, 推 衍 愈 覺 紆 回 潁 濱 ( 蘇 詩 另 創 轍 ) 云 : 襄 公 不 知 以 周 禮 治 其 國, 故 告 之 曰 : 有 賢 者 於 是 不 遠 也, 胡 不 求 與 為 治 哉! 此 近 之 周 自 平 王 東 遷, 襄 公 父 子 畧 取 岐 豐 之 地, 頓 以 攻 戰 為 威, 其 氣 肅 殺, 文 武 成 康 之 禮 教 蕩 然 矣 周 之 遺 民, 思 見 周 之 子 孫 而 不 可 得, 故 有 所 謂 伊 人 之 思 焉 74 71 [ 明 ] 李 清 [ 明 ] 陳 元 亮 輯 : 鑑 湖 詩 說. 蒹 葭 ( 明 末 刊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1, 頁 126-127 72 [ 明 ] 朱 朝 瑛 : 讀 詩 略 記.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2 冊, 卷 2, 頁 61-62, 總 頁 410-411 73 [ 明 ] 賀 貽 孫 : 詩 觸.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清 ] 咸 豐 敕 書 樓 刻 水 田 居 全 集 本 ), 第 72 冊, 卷 2, 頁 45-46, 總 頁 248 74 [ 明 ] 朱 鶴 齡 : 詩 經 通 義.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5 冊, 卷 4, 頁 31-32, 總 頁 108-109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5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胡 紹 曾 ( 江 蘇 ) 1630 前 後 顧 懋 樊 ( 浙 江 ) 1630 前 後 陸 化 熙 ( 江 蘇 ) 1613-1626 前 後 吳 肅 公 ( 安 徽 ) 1626-1699 劉 敬 純 ( 不 詳 ) 詩 經 胡 傳 序 :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思 故 周 賢 因 毛 鄭 而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詩 說 : 君 子 隱 于 人 之 詩 另 創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呂 氏 鄭 氏 皆 從 舊 說 蓋 君 子 居 其 地 則 因 其 俗, 人 君 與 民 為 政, 道 亦 當 然, 而 況 周 之 禮, 必 當 從 乎 然 此 義 固 正, 而 非 詩 之 情 事, 朱 子 謂 其 穿 鑿, 固 然 朱 公 遷 曰 : 秦 無 男 女 淫 奔, 亦 無 尊 賢 好 德 之 風, 豈 朋 友 想 念 而 作 歟? 然 玩 其 語 氣, 一 往 寄 情, 瀟 灑 而 淒 涼, 深 長 而 浩 渺, 有 非 懷 人 惜 別 之 常 者 豈 宗 邦 淪 棄, 其 間 賢 人 君 子, 有 西 方 美 人 之 慨 乎? 75 桂 林 詩 正 喻 周 雖 東 遷, 故 老 猶 有 存 者, 襄 公 奄 有 其 業, 不 能 訪 而 求 之 76 詩 通 通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耳 77 詩 問 略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秦 則 蒹 葭 之 伊 人, 不 仕 于 異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姓 皆 高 節 無 求, 超 然 流 俗 者 也 之 詩 易 曰 : 嘉 遯 貞 吉 聖 人 亟 錄 其 詩, 如 見 其 人, 所 以 風 世 之 逐 于 利 祿, 而 迷 于 濁 亂 不 止 者 也 78 詩 意 秦 無 尊 賢 好 德 之 風, 又 無 男 女 滛 奔, 豈 朋 友 相 念 而 作 與? 79 懷 友 之 詩 朱 熹 75 [ 明 ] 胡 紹 曾 : 詩 經 胡 傳. 國 風. 蒹 葭, 未 收 書 輯 刊. 壹 輯 ( 影 印 [ 明 ] 崇 禎 16 年 胡 氏 春 煦 堂 刻 本 ), 第 4 冊, 卷 4, 頁 7-8, 總 頁 429-430 76 [ 明 ] 顧 懋 樊 : 桂 林 詩 正.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桂 林 經 說 本 ), 第 68 冊, 卷 3, 頁 35-37, 總 頁 451-452 77 [ 明 ] 陸 化 熙 : 詩 通. 國 風.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明 書 林 李 少 泉 刻 本 ), 第 61 冊, 卷 1, 頁 63, 總 頁 34 78 [ 清 ] 吳 肅 公 : 詩 問 略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頁 3 案 : 此 書 原 誤 題 為 陳 子 龍 之 作, 辨 誤 參 見 拙 著 : 論 詩 問 略 之 作 者 與 內 容, 鍾 彩 鈞 主 編 : 傳 承 與 創 新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十 周 年 紀 念 論 文 集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籌 備 處,1999 年 ), 頁 653-697 的 討 論 吳 肅 公 生 存 於 明 代 18 年, 故 列 入 討 論 79 [ 明 ] 劉 敬 純 : 詩 意. 秦.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鈔 本 ), 第 72 冊, 頁 52, 總 頁 426 案 : 劉 敬 純 生 平 不 詳, 故 列 在 最 後

2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統 計 前 述 的 相 關 文 本, 共 有 六 十 七 條 資 料 六 十 八 位 作 者 這 些 資 料 詮 釋 蒹 葭 的 詩 旨 內 容, 依 據 前 述 朱 熹 與 毛 鄭 二 分 的 詩 經 學 史 一 般 性 認 知, 可 以 分 為 兩 大 類 : 一 是 根 據 朱 熹 詩 集 傳 一 般 性 的 追 求 某 人, 特 別 注 重 個 人 思 念 的 觀 點, 或 再 進 一 步 發 揮 的 內 容, 80 包 括 七 小 類 共 五 十 一 條 :(1) 懷 人 之 詩 : 二 十 二 條 ;(2) 思 慕 隱 者 之 詩 : 十 條 ; (3) 隱 者 訴 懷 之 詩 : 八 條 ;(4) 懷 友 之 詩 : 三 條 ;(5) 求 道 者 之 詩 : 三 條 ; (6) 思 見 某 人 之 詩 : 三 條 ;(7) 感 時 寄 懷 之 詩 : 二 條 一 是 根 據 毛 公 鄭 玄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注 疏 政 治 性 的 用 周 禮 思 賢 人, 特 別 注 重 政 治 功 能 的 觀 點 及 另 行 發 揮 的 內 容, 大 致 可 以 包 括 六 小 類 共 二 十 二 條 :(1) 思 用 周 禮 之 詩 : 七 條 ;(2) 求 賢 之 詩 : 七 條 ;(3) 思 故 周 之 詩 : 二 條 ;(4) 期 望 秦 襄 公 輔 佐 周 王 以 圖 王 業 中 興 之 詩 : 二 條 ;(5) 思 故 周 賢 人 之 詩 : 二 條 ;(6) 思 賢 主 之 詩 : 二 條 由 於 某 些 作 者 或 者 僅 列 出 不 同 的 觀 點, 並 未 提 供 何 種 說 法 較 正 確 的 判 斷 性 答 案 ; 或 者 對 不 同 觀 點 的 相 異 性 認 識 不 清, 誤 認 兩 種 本 來 不 同 的 觀 點 為 相 近, 因 此 僅 能 歸 入 兩 類 中, 故 統 計 的 總 數 因 這 類 重 複 而 有 七 十 三 條 以 資 料 的 出 處 言, 來 自 詩 經 學 專 著 的 有 五 十 五 條, 來 自 非 詩 經 學 專 著 的 有 十 二 條 以 出 生 空 間 的 籍 貫 論, 在 所 知 的 六 十 六 人 中, 隸 屬 於 浙 江 者 有 二 十 人, 江 蘇 的 十 八 人, 然 後 依 次 是 江 西 的 七 人 福 建 的 五 人 湖 北 的 五 人 安 徽 的 四 人 河 北 有 兩 人 ; 山 西 湖 南 山 東 廣 東 四 川 等 有 1 人 以 出 生 時 間 言, 所 知 的 六 十 七 位 作 者 是 : 出 生 於 十 四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1349 以 前 ) 者 有 四 位 下 半 世 紀 (1350-1399) 者 有 四 位 ;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1400-1449) 者 二 位 80 朱 熹 判 斷 詩 序 之 說 是 否 可 信, 主 要 是 依 據 詩 序 所 言 是 否 可 以 在 現 存 的 歷 史 典 籍 中 找 到 相 關 歷 史 事 件 的 記 載 為 準 這 可 以 從 詩 序 辨 說 所 謂 大 率 秦 風 唯 黃 鳥 渭 陽 為 有 據, 其 他 諸 詩 皆 不 可 考 以 及 論 蒹 葭 詩 時 所 謂 此 詩 未 詳 所 謂, 然 序 說 之 鑿, 則 必 不 然 矣 兩 處 的 說 法 知 之 同 時 因 為 認 定 蒹 葭 詩 沒 有 歷 史 依 據, 因 此 反 對 將 伊 人 解 釋 成 為 任 何 專 指 的 對 象, 認 為 伊 人 的 人, 僅 能 做 為 一 般 性 的 那 個 人 解 讀 這 也 就 是 詩 集 傳 有 別 於 毛 詩 注 疏 之 處 以 上 所 言 參 見 :[ 宋 ] 朱 熹 : 詩 序 辨 說,[ 清 ] 王 鴻 緒 等 編 : 詩 經 傳 說 彙 纂 ( 臺 北 : 維 新 書 局,1978 年 影 印 [ 清 ] 同 治 7 年 馬 新 貽 摹 刊 本 ), 卷 上, 頁 46-47, 總 頁 516 [ 宋 ]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 朱 子 語 類. 論 語. 憲 問 篇. 或 問 子 產 章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 問 管 仲, 曰 : 人 也 范 楊 皆 以 為 盡 人 道, 集 注 以 為 猶 云 此 人 也, 如 何? 曰 : 古 本 如 此 說, 猶 詩 所 謂 伊 人, 莊 子 所 謂 之 人 也 若 作 盡 人 道 說, 除 管 仲 是 箇 人, 他 人 便 都 不 是 人? 見 卷 44, 頁 1123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7 下 半 世 紀 (1450-1499) 者 五 位 ;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1500-1549) 者 七 位 下 半 世 紀 (1550-1599) 者 有 三 十 三 位 ;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1600 以 後 ) 者 有 十 二 位, 這 是 此 文 蒐 集 統 計 的 結 果 三 詮 釋 表 現 的 整 體 分 析 經 由 前 述 統 計 歸 納, 可 以 粗 略 了 解 明 代 部 分 學 者 詮 釋 蒹 葭 的 詩 旨 內 容 詩 旨 判 定 的 淵 源 詮 釋 者 的 空 間 與 時 間 分 布 的 情 形 首 先 就 詩 經 學 的 內 容 言, 這 些 明 代 學 者 對 蒹 葭 詩 旨 的 解 說, 基 本 上 都 以 朱 熹 詩 集 傳 系 統 與 毛 詩 注 疏 系 統 的 解 說, 做 為 詮 解 之 際 主 要 的 參 考 承 襲 對 象 ; 或 者 直 接 引 述 某 家 之 說 或 者 根 據 某 家 之 說 再 加 發 揮 或 者 依 違 於 兩 家 之 間 或 者 兩 家 並 列 而 不 做 判 斷 等, 大 致 都 沒 有 脫 離 兩 家 的 詮 解 範 圍 之 外 就 明 代 官 學 以 朱 熹 詩 集 傳 為 正 統 的 事 實 言, 學 者 以 朱 熹 之 解 為 根 據 而 進 行 解 說, 本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行 為, 但 前 述 依 循 朱 熹 之 說 的 五 十 一 條 中, 完 全 依 照 詩 集 傳 解 說 的 卻 僅 有 三 條, 多 數 則 僅 師 詩 集 傳 之 意 而 不 用 其 文, 這 些 詮 解 者 多 以 伊 人 為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之 彼 人 的 基 本 立 場 為 原 始 依 據, 再 從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的 有 心 追 尋 的 狀 況, 進 行 種 種 不 同 的 詮 解 或 者 是 不 針 對 某 個 特 定 範 圍 或 對 象 的 渾 說, 因 而 視 蒹 葭 為 懷 人 之 詩 ; 或 者 針 對 某 個 特 定 範 圍 而 不 指 明 個 別 對 象 的 詮 釋, 因 而 視 蒹 葭 為 思 見 某 人 之 詩 為 思 慕 隱 者 之 詩 為 懷 友 之 詩, 這 種 詮 解 是 針 對 外 在 的 現 象, 因 而 提 出 批 評 或 建 議 的 第 三 者 立 場 下 的 發 言 若 是 從 第 一 人 稱 表 達 作 者 個 人 內 在 感 動 的 自 述 己 懷 者 的 立 場 發 言, 則 可 視 蒹 葭 為 隱 者 訴 懷 之 詩 為 求 道 者 之 詩 為 感 時 寄 懷 之 詩 等 這 些 答 案 實 際 上 都 是 作 者 在 朱 熹 詩 集 傳 和 詩 序 辨 說 影 響 下 詮 解 而 得 的 結 果 這 些 明 代 學 者 在 詮 解 蒹 葭 詩 旨 之 際, 還 有 一 類 甚 至 完 全 不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觀 點 的 詮 釋 者, 他 們 主 要 是 依 據 毛 詩 序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毛 傳 國 家 待 禮 然 後 興 鄭 箋 秦 取 周 之 舊 土, 國 人 被 周 之 德 教 日 久, 襄 公 新 為 諸 侯, 未 習 周 之 禮 法, 故 國 人 未 服, 得

2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周 禮 以 年 之 則 民 服 正 義 欲 令 襄 公 敬 順 求 知 禮 之 賢 人, 以 教 其 國 也 ; 勸 君 求 是 知 周 禮 之 賢 人 等 與 秦 國 政 治 管 理 相 關 的 觀 點 為 詮 釋 基 準, 將 蒹 葭 放 在 政 治 層 面 上 詮 解 其 中 有 從 基 於 協 助 秦 襄 公 更 好 統 治 的 立 場 或 從 期 待 襄 公 有 所 作 為 的 角 度 考 慮, 視 蒹 葭 為 思 賢 主 之 詩 ; 有 從 制 度 的 改 革 上 進 行 考 慮, 視 蒹 葭 為 思 用 周 禮 之 詩 ; 有 從 君 主 必 須 訪 求 輔 佐 治 國 人 才 的 角 度 考 慮, 視 蒹 葭 為 求 賢 之 詩 為 思 故 周 賢 人 之 詩 ; 有 從 擁 護 周 王 朝 大 一 統 的 角 度 發 言, 視 蒹 葭 為 期 望 秦 襄 公 輔 佐 周 王 以 圖 王 業 中 興 之 詩 ; 有 從 當 地 居 民 一 時 無 法 接 受 新 統 治 方 式 的 角 度 思 考, 視 蒹 葭 為 思 故 周 之 詩 這 就 是 那 一 類 完 全 不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觀 點 者 的 詮 釋 內 容 及 其 所 以 如 此 詮 釋 原 因 的 分 析 除 完 全 接 受 與 完 全 不 接 受 詩 集 傳 解 說 的 兩 大 對 立 性 詮 解 立 場 者 外, 另 有 一 類 不 完 全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觀 點 者, 這 類 詮 釋 者 將 毛 詩 注 疏 與 詩 集 傳 的 相 關 觀 點, 不 加 任 何 意 見 的 並 列, 此 種 排 列 方 式, 或 者 表 示 詮 釋 者 認 為 毛 詩 注 疏 可 以 補 充 詩 集 傳 解 說 的 不 足 或 者 表 示 詮 釋 者 認 為 毛 詩 注 疏 在 詮 解 上 與 詩 集 傳 處 於 相 對 獨 立 平 等 的 地 位 或 者 表 明 詮 釋 者 並 不 認 同 詩 集 傳 的 官 方 解 說 為 詩 經 唯 一 正 確 的 解 釋 不 完 全 接 受 詩 集 傳 詮 解 意 見 者 的 表 現, 表 面 上 看 來 是 將 二 者 等 同 看 待, 但 若 是 將 詩 集 傳 的 官 學 身 份 納 入 考 慮, 則 可 知 實 質 上 詮 釋 者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的 程 度 高 於 詩 集 傳, 否 則 就 不 必 列 出 毛 詩 注 疏 的 解 說 了 這 種 將 毛 鄭 與 朱 熹 兩 種 解 說 並 列 在 一 起 的 情 況, 除 未 加 任 何 意 見 者 外, 還 有 一 種 是 在 自 己 的 主 張 外, 或 者 引 述 他 家 之 說 進 行 批 判, 如 詩 傳 闡 批 評 詩 序 ; 或 者 僅 博 引 陳 列 多 家 異 說, 如 詩 牖 的 方 式 這 種 詮 解 方 式 其 實 和 並 列 式 相 同, 都 是 融 合 毛 詩 注 疏 與 詩 集 傳 的 綜 合 性 學 術 基 本 性 格 的 表 現, 這 同 時 也 表 示 詩 集 傳 學 術 地 位 逐 漸 衰 弱 的 事 實, 理 由 是 詮 釋 者 無 論 是 陳 列 並 列 或 是 批 判, 基 本 上 都 表 示 在 其 詮 解 過 程 中, 或 自 覺 或 不 自 覺 的 把 毛 詩 注 疏 納 入 自 己 詮 解 的 考 慮 之 中, 若 非 詩 集 傳 原 先 擁 有 的 強 勢 學 術 權 威 地 位 已 經 衰 落, 詮 釋 者 絕 不 可 能 想 到 要 理 會 毛 詩 注 疏, 亦 即 只 有 在 詩 集 傳 地 位 低 落 以 後, 纔 有 可 能 出 現 前 述 那 類 陳 列 並 列 或 是 批 判 的 詮 解 形 式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9 若 從 地 理 空 間 觀 察, 浙 江 地 區 二 十 人, 其 中 七 人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人 同 時 接 受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這 八 人 的 出 生 時 間, 集 中 在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江 蘇 地 區 十 八 人, 有 五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二 位 同 時 接 受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這 七 人 中 一 位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二 位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四 位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江 西 地 區 七 人, 只 有 出 生 於 十 四 世 紀 的 一 人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福 建 地 區 五 人, 僅 有 一 位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者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湖 北 地 區 五 人, 有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的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安 徽 地 區 四 人, 有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一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河 北 地 區 兩 人 均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一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山 西 地 區 一 人 出 生 於 十 四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 廣 東 地 區 一 人 四 川 地 區 一 人 湖 南 地 區 一 人 山 東 地 區 一 人 等 四 人, 均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這 五 位 都 是 詩 集 傳 的 擁 護 者 若 結 合 出 生 時 間 與 家 派 認 同 加 以 分 析, 則 浙 江 地 區 大 約 在 萬 曆 (1573) 後 毛 詩 注 疏 纔 開 始 被 接 受 ; 江 蘇 地 區 大 約 從 正 德 (1506) 後 毛 詩 注 疏 即 開 始 受 到 注 意, 然 後 逐 漸 加 深 ; 江 西 地 區 的 楊 士 奇 僅 是 引 述 南 宋 人 之 論, 不 能 確 定 是 否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福 建 地 區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的 是 何 楷, 大 約 在 崇 禎 (1628) 後 纔 發 生 影 響 ; 湖 北 地 區 在 正 德 以 後, 開 始 有 人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安 徽 地 區 大 約 嘉 靖 (1522) 後, 開 始 有 人 注 意 毛 詩 注 疏 ; 河 北 地 區 正 德 以 後, 即 有 人 注 意 毛 詩 注 疏 ; 其 他 地 區 則 缺 乏 可 以 依 據 的 資 料 再 從 此 文 收 錄 條 文 的 多 寡, 可 以 了 解 明 代 詩 經 學 或 學 術 發 達 的 地 區, 比 較 集 中 在 浙 江 江 蘇 江 西 湖 北 福 建 安 徽 等 地 以 上 即 根 據 此 文 資 料 進 行 分 析 推 論 的 結 果 從 歷 史 事 實 與 時 間 來 看, 程 朱 理 學 既 然 是 明 代 官 方 正 統 之 學, 則 明 人 學 習 詩 經 者, 先 了 解 接 受 詩 集 傳 與 詩 序 辨 說 自 是 必 然 的 過 程, 在 科 舉 官 學 標 準 沒 有 改 變 之 前, 不 可 能 出 現 學 習 之 初, 就 拒 絕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意 見 的 狀 況, 明 代 的 詩 經 學 者 必 然 都 有 學 習 朱 熹 詩 集 傳 的 經 驗, 因 此 被 朱 熹 批 評 的 毛 詩 注 疏, 尤 其 是 詩 序 的 解 說, 在 明 代 詩 經 學 界 受 到 批 評 排 斥, 應 該 是 很 正 常 的 現 象, 明 代 早 期 毛 詩 注 疏 的 確 受 到 壓 抑 而 未 能 得 到 應 有 的 重 視, 但 實 際 上 並 未 完 全 滅 絕 無 傳, 否

3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則 就 不 可 能 出 現 現 當 代 經 學 史 所 謂 明 代 後 期 漢 學 復 興 之 事 了 就 毛 詩 注 疏 從 壓 抑 而 逐 漸 受 到 注 意, 受 到 比 較 全 面 性 注 意 的 過 程 而 言, 根 據 筆 者 以 往 的 研 究, 則 大 致 到 正 德 (1506-1521) 年 間, 纔 逐 漸 受 到 相 關 學 者 的 重 視, 直 至 萬 曆 二 十 二 年 (1594) 官 方 重 刊 十 三 經 注 疏 之 後, 纔 正 式 取 得 官 方 承 認 的 身 分, 但 其 功 能 也 僅 是 補 充 朱 熹 觀 點 不 足 的 輔 佐 性 地 位 而 已, 並 不 具 有 獨 立 學 術 的 價 值 地 位 不 過 相 對 於 十 五 世 紀 正 德 以 前, 官 方 與 民 間 均 未 特 別 加 以 重 視 的 實 況, 則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萬 曆 以 後, 毛 詩 注 疏 的 確 可 以 具 有 復 興 的 地 位 81 歸 納 此 文 明 代 學 者 詮 解 蒹 葭 詩 旨 的 表 現,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以 前 的 十 位 詮 釋 者 中, 除 楊 士 奇 編 纂 的 歷 代 名 臣 奏 議 中 收 有 南 宋 理 宗 朝 文 章 而 引 述 毛 詩 注 疏 外, 其 餘 九 位 都 完 全 接 受 詩 集 傳 ;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五 位, 有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的 七 位, 有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三 十 三 位 詮 釋 者, 有 七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兩 位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並 列 ;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的 十 二 位 詮 釋 者, 有 七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位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並 列 從 前 述 簡 單 的 歸 納, 可 以 發 現 毛 詩 注 疏 被 接 受 的 例 證 時 間 越 後 越 多, 最 早 接 受 者 是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呂 柟 與 袁 仁, 呂 柟 是 正 德 三 年 (1508) 進 士, 時 年 虛 歲 三 十, 袁 仁 與 呂 柟 同 庚, 則 兩 者 的 影 響 力, 依 一 般 情 況 推 測, 大 約 也 都 開 始 於 正 德 朝 及 其 後 ; 十 六 世 紀 已 經 有 十 一 位 認 同 或 不 反 對 毛 詩 注 疏 ; 十 七 世 紀 以 後 接 受 或 不 反 對 毛 詩 注 疏 者, 已 經 遠 超 過 接 受 認 同 詩 集 傳 者 這 一 有 限 材 料 的 簡 略 分 析, 竟 然 與 前 述 毛 詩 注 疏 在 正 德 朝 開 始 受 到 注 意, 發 展 到 萬 曆 朝 後 更 受 到 官 方 與 民 間 重 視, 因 而 相 對 興 盛 的 狀 況 相 符, 筆 者 以 往 的 研 究 成 果, 竟 然 可 以 透 過 此 研 究 而 獲 得 再 一 次 的 證 實 再 從 作 者 的 地 域 屬 性 來 看, 江 蘇 浙 江 福 建 等 連 在 一 起 的 沿 海 三 省 共 有 四 十 三 位, 佔 所 知 六 十 六 位 作 者 的 六 成 五 以 上 ; 若 再 加 上 鄰 近 的 安 徽 與 江 西, 則 五 省 共 有 五 十 四 位, 佔 全 數 作 者 的 八 成 二 左 右, 根 據 此 一 結 果, 大 致 可 以 推 論 這 五 省, 大 約 就 是 明 代 文 化 比 較 發 達 的 地 區, 或 者 還 可 以 加 上 湖 北 省 這 81 此 段 所 言 的 詳 細 分 析, 請 參 見 拙 著 : 明 代 詩 經 學 研 究 第 四 章 明 代 詩 經 學 流 衍, 同 註 3, 頁 175-233 的 討 論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31 個 歸 納 統 計 的 表 現, 居 然 也 與 現 代 學 者 研 究 明 代 江 南 地 區 表 現 的 文 化 經 濟 與 人 才 冠 天 下 的 實 況 大 致 相 吻 合 82 經 由 前 述 明 代 學 者 詮 釋 蒹 葭 實 況 的 統 計 與 意 義 的 分 析, 大 致 可 以 了 解 即 使 是 單 一 篇 章 的 表 現, 可 能 也 脫 離 不 了 整 體 詩 經 學 甚 至 整 體 學 術 走 向 的 影 響 以 上 的 推 論 當 然 只 是 根 據 此 文 研 究 探 討 後 初 步 的 大 膽 假 設, 歷 史 事 實 是 否 如 此, 還 需 要 更 多 研 究 成 果 的 證 實 或 證 偽 面 對 文 本 的 詮 解, 就 現 代 對 詮 釋 心 理 與 過 程 的 了 解, 不 可 能 存 在 一 個 純 粹 空 白 客 觀 的 詮 釋 者, 任 何 詮 釋 者 在 進 行 理 解 詮 釋 之 前, 必 然 都 有 一 個 希 望 從 文 本 中 獲 得 什 麼 的 理 解 規 畫, 這 個 理 解 規 畫 又 必 然 與 詮 釋 者 過 去 學 習 的 歷 史, 以 及 當 時 所 處 環 境 具 有 密 切 關 係, 這 個 規 畫 涉 及 的 相 關 內 容, 筆 者 就 以 詮 釋 意 圖 總 括 稱 之 83 然 則 明 代 這 些 詩 經 學 者 在 詮 釋 蒹 葭 之 時, 其 詮 釋 意 圖 云 何? 達 成 詮 釋 意 圖 目 標 涉 及 的 條 件 有 那 些? 根 據 本 文 設 計 的 研 究 內 容, 可 以 將 前 述 的 追 問 轉 化 為 兩 個 比 較 實 際 的 問 題 : 一 是 明 代 這 些 作 者 根 據 那 些 相 關 條 件 以 決 定 蒹 葭 詩 的 詩 旨 ; 一 是 這 些 條 件 與 詩 集 傳 和 毛 詩 注 疏 的 不 同 解 釋 方 向 是 否 相 關 回 答 前 述 兩 個 問 題, 就 本 研 究 而 言, 至 少 要 針 對 以 下 四 個 問 題 進 行 思 考 :( 一 ) 作 者 創 作 意 圖 的 思 考 : 此 詩 是 純 粹 發 抒 個 人 情 感 的 私 人 性 創 作? 還 是 有 意 針 對 現 實 社 會 問 題 進 行 提 醒 或 批 判 的 政 治 性 創 作?( 二 ) 收 錄 者 納 入 收 錄 的 思 考 : 此 詩 是 因 為 原 本 就 具 有 政 治 用 意 的 創 作 故 加 以 收 錄? 還 是 收 錄 者 根 據 自 己 的 需 要 而 進 行 政 治 性 的 附 會?( 三 ) 作 者 身 分 地 位 的 思 考 :(1) 身 分 : 直 接 關 係 的 周 遺 民? 直 接 關 係 的 秦 國 人? 與 周 秦 無 關 的 第 三 者?(2) 地 位 : 普 通 民 眾? 一 般 士 人? 政 年 官 員?( 四 ) 作 者 創 作 時 間 的 思 考 : 秦 襄 公 剛 受 封 得 地 之 際? 得 地 統 治 之 時? 死 後 的 最 終 評 82 83 有 關 明 代 江 南 地 區 範 圍 的 界 定, 參 見 徐 茂 明 : 江 南 的 歷 史 內 涵 與 區 域 變 遷, 史 林 2002 年 第 3 期, 頁 52-56 有 關 江 南 地 區 科 舉 人 才 的 討 論, 參 考 范 金 民 : 明 清 江 南 進 士 數 量 地 域 分 布 及 其 特 色 分 析, 南 京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人 文 科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1997 年 第 2 期, 頁 171-178 有 關 江 南 地 區 教 育 經 濟 與 人 才 的 討 論, 參 見 李 伯 重 : 八 股 之 外 : 明 清 江 南 的 教 育 及 其 對 經 濟 的 影 響, 清 史 研 究 2004 年 第 1 期 (2004 年 2 月 ), 頁 1-14 有 關 詮 釋 上 涉 及 的 前 理 解 或 誤 解 及 理 解 規 畫 等 意 見, 係 參 考 洪 漢 鼎 先 生 分 析 解 說 西 洋 詮 釋 學 者 的 觀 點 而 成, 參 見 洪 漢 鼎 先 生 : 詮 釋 學 史 ( 臺 北 : 桂 冠 圖 書 公 司,2003 年 修 定 版 ), 頁 68-73 及 頁 214-223 等 處 的 討 論

3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價? 這 四 個 條 件 的 不 同 取 捨, 就 形 成 不 同 的 詮 釋 意 圖, 同 時 關 係 到 詮 解 內 容 的 結 論 就 此 文 收 錄 的 明 代 學 者 而 言, 觀 察 其 中 認 同 毛 詩 注 疏 的 詮 釋 者, 則 大 致 上 比 較 偏 向 於 視 蒹 葭 為 具 有 政 治 意 圖 的 創 作 原 詩 本 就 具 有 寓 意 作 者 為 周 遺 民 沒 有 特 別 注 意 是 民 眾 或 官 員 創 作 時 間 可 能 在 秦 襄 公 初 得 地 之 時 等 的 方 向 進 行 思 考 發 揮 至 於 認 同 詩 集 傳 的 詮 釋 者, 大 致 上 比 較 偏 向 於 視 蒹 葭 為 抒 發 個 人 情 感 收 錄 者 根 據 需 要 而 附 會 解 說 第 三 者 創 作 比 較 趨 近 於 非 官 員 的 民 眾 或 士 人 不 太 注 意 創 作 時 間 等 的 方 向 思 考 發 揮 根 據 這 些 詮 釋 蒹 葭 學 者 用 來 判 斷 決 定 詩 旨 的 條 件, 即 可 知 毛 鄭 一 系 的 詮 解 者 都 儘 可 能 的 從 政 治 參 與 的 公 共 性 角 度 進 行 詮 釋, 朱 熹 一 系 的 詮 釋 者 則 比 較 傾 向 於 從 個 人 情 感 的 私 人 性 角 度 進 行 發 揮 這 是 兩 家 在 蒹 葭 意 義 的 認 知 上 不 同 表 現 的 實 況 就 今 日 一 般 經 學 史 的 常 識 性 意 見 而 言, 毛 鄭 孔 一 系 漢 唐 學 者 解 說 詩 經 內 容 依 據 的 詩 序, 多 數 人 都 同 意 是 從 東 周 到 漢 代 逐 漸 完 成 的 非 一 時 一 地 一 人 之 作 品, 內 容 主 旨 當 該 在 秦 始 皇 (259B.C.-210B.C.) 統 治 中 國 之 前 已 經 形 成 以 現 在 所 知 的 文 獻 觀 之, 當 時 儒 家 群 體 的 知 識 人, 對 政 治 運 作 的 認 同, 主 要 的 理 想 傾 向 大 致 都 有 賢 德 之 人 纔 能 得 天 下 的 前 提 性 思 考, 因 此 雖 不 反 對 武 力 革 命, 但 也 只 有 在 時 王 造 成 民 眾 苦 難 而 難 以 改 善 下 的 弔 民 伐 罪 之 類 的 戰 爭, 亦 即 必 須 在 為 民 眾 擺 脫 既 有 苦 難, 因 而 可 以 創 造 更 佳 與 更 好 生 活 環 境 的 前 提 下, 纔 可 以 發 動 戰 爭 取 得 政 權 這 位 發 動 革 命 行 動 者, 必 須 是 位 賢 德 而 受 到 上 天 和 民 眾 充 分 肯 定 的 領 導 者, 這 可 以 從 論 語 中 孔 子 一 再 強 調 堯 舜 禹 文 王 等 等 帝 王 為 德 性 典 範 ; 84 以 及 尚 書 有 所 謂 天 命 有 德 服 天 命 受 天 命 85 孟 子 一 再 強 調 天 與 之 等 等 的 說 法 而 知 之, 86 亦 即 當 時 多 數 84 85 86 如 泰 伯 稱 堯 蕩 蕩 乎, 民 無 能 名 焉! 巍 巍 乎! 其 有 成 功 也! 煥 乎! 其 有 文 章 稱 禹 吾 無 間 然 矣! 稱 周 之 德, 可 謂 至 德 也 已 矣 衛 靈 公 稱 舜 恭 己 正 南 面 見 [ 宋 ]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註. 論 語 集 注. 泰 伯 ( 臺 北 : 鵝 湖 出 版 社,1984 年 新 編 點 校 本 ), 卷 4, 頁 107-108; 衛 靈 公, 卷 8, 頁 162 如 天 命 有 德, 五 服 五 章 哉 有 夏 服 天 命 有 殷 受 天 命 之 類, 參 見 尚 書 正 義. 皋 陶 謨 召 誥, 卷 4, 頁 22, 總 頁 62; 卷 15, 頁 10, 總 頁 222 孟 子 天 與 之 的 說 法, 參 見 [ 漢 ] 趙 岐 著,[ 宋 ] 孫 奭 疏 : 孟 子 注 疏. 萬 章 上, 卷 9 下, 頁 1, 總 頁 168 及 頁 3, 總 頁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