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本 文 焦 點 在 老 子 學 說 中 本 原 義 和 規 律 義 之 道 概 念, 即 道 作 為 一 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不 涉 及 老 子 學 說 的 其 他 方 面 如 功 夫 論 境 界 論 社 會 政 治 哲 學 等 本 原 指 最 根 本 之 元 素, 一



Similar documents
-李淳玲(作者已校稿).doc--1

146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最 佳 論 文 Best Essays 象 相 符, 則 該 假 設 就 成 為 理 論, 而 這 理 論 很 可 能 完 美 地 解 構 了 該 自 然 現 象 2 自 然 哲 學 不 太 符 合 上 述 的 原 則,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穨NHIST.PDF

Microsoft Word - concept-culture.doc

穨hair&sick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国 国 国

( ) ,726,428, ,564,718, % 9,012,138, ,341,315, % 1,878,592,500.00

必 修 环 节 5 学 分,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学 分 不 少 于 11 学 分 自 学 课 程 学 分 另 计 课 程 设 置 参 见 第 九 部 分 2 直 读 博 士 生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期 间, 需 获 得 学 位 课 程 总 学 分 不 少 于 36 学 分 其 中 公 共

嶺南地區的大開發時期始於宋代 當時 由於陸上絲路無法通行 朝廷特別注重南方 海上貿易發展 於廣州設 市舶司 管理 來華朝貢和貿易的蕃舶 北宋滅亡後 南宋 定都江左 大量北方漢人被迫逃往南方 有 朝廷官宦家眷沿贛江南下 或越過南嶺 定 居南雄地區 或沿北江直下廣州 在珠江三 角洲地區開基立業 繁衍後代

892411H007028

Tim Ingold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Julian Steward 70 Roy Rappaport Marvin Harris Ingold Franz Boas the build

174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符 合 美 的 客 觀 準 則 若 言 美 麗 的 科 學, 是 知 性 靈 魂 中 的 一 株 花 朵, 那 麼 這 四 大 特 點, 正 是 此 花 的 不 同 部 分, 四 者 同 在, 方 令 科 學 展 現 出 最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2 P30 ~ / 2 P P P122 3 P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标题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 ~ ~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1. 1 P33 2 P29 ~ P19 3 P11 ~ 12 2 P29 ~ P P P10 83

第二章 最後的神秘: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的精神結構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一、

中文篇吊

% Gorgoroon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c pm

全球化與大英博物館


Microsoft Word - 04cpt.doc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社 會 從 痛 苦 和 己 所 不 欲 的 狀 況 下 獲 得 解 脫 的 方 式, 而 傳 統 宗 教, 比 如 猶 太 教 基 督 教 的 教 義 中 對 女 性 的 負 面 評 價, 無 一 不 顯 示 女 性 固 有 的 原 罪 只 有 通 過 宗 教 的 方 式 才 能 夠 獲 得 最 終

No terra incognita 獉獉獉獉 Gene M O'Brien Dispossession by Degrees Indian Land and Identity in Natick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Ca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Chap3Chinese

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我们所划分出的十个社会阶层,以及对于当前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阶层,部分学者和理论家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这也是正常现象,要判断哪一种观点更具有说服力,需要用数据资料来加以验证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第六組公文傳閱表

~ ~ ~

穨199705


控儔湮悝笢恅炵蔡釱 2005爛3堎28

World Congress of Partisans of Peace World Peace Counci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1949 The Freedom of Necessity 19 Scie

-2- 濶 MP3 OK

美 国 研 究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

2 4a 2-3 N a 5b 5c a. b a a. b. c. 5-6 NP NP1 NP2 NP1 NP2 NP NP NP NP1 NP2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晋委[1999]41号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Microsoft Word - 01馮樹勳三校.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穨yinmen.PDF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friedmandynamics.pdf

<4D F736F F D20A8FAAEF8B0DFAAABBDD7AABAA778A7BD2D DADD7A5BFAAA92E646F63>

第 28 卷 苏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的 境 地 ; 昔 日 紧 密 的 大 家 庭 式 的 部 落 开 始 解 体 ; 古 老 的 习 俗 和 宗 教 被 逐 渐 抛 弃 ; 部 族 的 语 言 日 益 被 遗 忘 种 种 文 化 向 标 的 改 变, 造 成 了 身 份 和 主 体 意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7P4 33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Hans-Georg Gadamer) 4 (Hans-Georg Gadamer)

5 / ~

<4D F736F F D DB3AFC3FDA4E52DBDD7A4E5A5FEA4E52E646F63>

(), (),,,,,,,,( ) ( ),,,,,, ;,,,;, ;,, (21),,,,,, :,, hegemony,,, 116

國 際 藝 術 教 育 學 刊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兒 童 在 成 長 的 過 程 中, 是 藉 著 不 斷 的 活 動 與 探 索 來 學 習 並 促 進 生 理 的 成 長 為 了 達 到 生 理 發 展 的 平 衡, 兒 童 天 生 對 肢 體 活 動 有 所 渴 求,

第二章:蘇維埃的政體與身體

pdf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A B A B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X Y

关于2007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几点要求的说明

當 代 史 學 第 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 文 博 專 輯 香 港 近 十 年 來 文 博 事 業 的 發 展 周 佳 榮 1997 年 7 月 1 日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成 立 以 來, 本 地 的 文 博 事 業 有 了 很 大 的 進 展, 博 物 館 數 目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2001,349 5 []:,,1998,636 6 [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总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目 录 < 工 作 简 讯 > 第 七 届 图 书 馆 资 源 与 服 务 宣 传 月 回 顾 总 结 1 杭 电 馆 讯 找 书 大 赛 精 彩 瞬 间 2 东 岳 图 书 馆 举 办 阅 读 讲 座 2 图 书 馆 举 办 NoteExpress 专 场


Microsoft Word - 二期全論文.doc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Transcription:

以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為 參 照 看 老 子 之 道 劉 榮 錦 香 港 公 開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院 香 港 九 龍 何 文 田 牧 愛 街 30 號 電 郵 rlau@ouhk.edu.hk 2014 年 10 月 提 要 : 學 術 界 一 向 把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視 作 形 上 學 和 形 容 道 為 形 上 實 存 形 上 實 存 指 存 在 於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英 文 稱 作 transcendent 現 代 科 學 表 明, 實 在 不 局 限 於 經 驗 界, 但 科 學 之 超 經 驗 層 級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中 之 科 學 實 在 論 稱 感 察 不 到 但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作 unobservable 老 子 之 道 正 符 合 unobservable 之 理 解, 而 不 屬 於 違 反 現 代 科 學 精 神 之 transcendent 廣 義 上, 把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視 作 形 上 學 並 無 不 可, 但 有 欠 精 準, 因 為 道 指 涉 unobservable, 而 unobservable 乃 科 學 哲 學 之 專 門 概 念, 而 非 形 上 學 之 一 般 概 念 形 而 上 一 詞 出 自 易 傳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者 謂 之 道 這 一 句 日 本 學 者 井 上 哲 次 郎 按 這 一 句 把 歐 美 哲 學 中 之 metaphysics 譯 作 形 而 上 學 其 實,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的 意 義 是 承 老 子 而 指 涉 unobservable, 井 上 以 形 而 上 這 詞 來 翻 譯 metaphysics 卻 把 它 理 解 為 指 涉 transcendent, 故 他 這 一 譯 並 不 符 合 系 辭 上 的 原 來 意 義 本 文 就 以 上 作 出 詳 細 分 析, 而 為 給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作 出 充 份 說 明, 本 文 除 討 論 老 子 外, 還 把 他 跟 莊 子 之 氣 概 念 易 傳 及 古 希 臘 之 相 關 學 說 作 出 比 較 關 鍵 詞 : 老 子 之 道 形 上 實 存 先 秦 本 原 論 氣 柏 拉 圖 理 型 論

1. 引 言 本 文 焦 點 在 老 子 學 說 中 本 原 義 和 規 律 義 之 道 概 念, 即 道 作 為 一 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不 涉 及 老 子 學 說 的 其 他 方 面 如 功 夫 論 境 界 論 社 會 政 治 哲 學 等 本 原 指 最 根 本 之 元 素, 一 般 兼 涵 始 源 義 ; 但 反 過 來 始 源 不 一 定 涵 本 原 義, 如 泰 勒 斯 以 水 為 萬 物 始 源 物 質 之 論 點, 便 沒 有 水 仍 為 萬 物 最 根 本 元 素 的 意 思 此 外, 本 原 論 亦 不 同 於 宇 宙 生 成 論, 雖 然 老 子 第 四 十 二 章 亦 略 涉 及 後 者 1 現 當 代 學 術 界 一 向 把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視 作 形 上 學 ( 歐 美 哲 學 之 metaphysics) 和 形 容 道 為 形 上 實 存 或 形 上 實 體 ( 兩 者 屬 同 義 ) 開 這 傳 統 先 河 者 為 馮 友 蘭 他 在 早 年 之 中 國 哲 學 史 兩 卷 本 說 老 子 予 道 以 形 上 學 的 意 義 道 即 萬 物 所 以 生 之 總 原 理 2 唐 君 毅 說 道 有 六 義, 其 中 以 第 二 義 為 基 本, 即 道 為 形 而 上 之 存 在 的 實 體 或 實 理 者 3 徐 復 觀 認 為, 老 子 的 所 謂 道, 指 的 是 創 生 宇 宙 萬 物 的 一 種 基 本 功 力, 而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屬 形 上 學 的 宇 宙 論 4 勞 思 光 視 整 個 道 家 學 說 為 形 上 學, 而 形 容 老 子 之 道 為 形 上 之 實 體 5 王 邦 雄 形 容 道 是 既 超 越 而 又 內 在 的 形 上 實 體 6 陳 鼓 應 認 為, 有 些 地 方, 道 是 指 形 而 上 的 實 存 者 ; 有 些 地 方, 道 是 指 一 種 規 律 7 朱 伯 崑 稱 老 子 為 中 國 傳 統 哲 學 中 形 上 學 的 先 驅, 而 道 屬 於 形 而 上 的 領 域 並 非 不 存 在 具 有 實 體 的 意 義 8 吳 汝 鈞 說 道 是 一 個 整 一 的 形 而 上 的 實 體 9 杜 保 瑞 把 老 子 形 上 學 之 道 1 2 3 4 5 6 7 8 9 牟 宗 三 認 為 老 子 之 道 其 實 是 一 個 實 踐 生 活 上 的 概 念, 故 其 自 然 哲 學 只 是 一 種 姿 態 見 牟 宗 三, 中 國 哲 學 十 九 講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83), 頁 91 及 才 性 與 玄 理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80), 頁 149 袁 保 新 雖 不 同 意 姿 態 這 個 說 法, 但 對 牟 氏 研 究 老 子 的 進 路 則 予 以 肯 定 見 袁 保 新, 老 子 哲 學 之 詮 釋 與 重 建 ( 台 北 : 文 津, 1991) 本 文 認 為, 老 子 立 說 確 出 於 實 踐 關 懷, 但 這 不 害 於 其 自 然 哲 學 構 成 一 相 對 完 整 之 學 說 溤 友 籣, 中 國 哲 學 史, 增 訂 本, 上 册 ( 台 北 : 商 務,1993), 頁 218-9 馮 之 後 兩 易 其 觀 點, 下 文 會 有 所 提 及 唐 君 毅, 原 道 上 : 老 子 言 道 之 六 義 及 原 道 下 : 老 子 言 道 之 六 義 貫 釋, 先 後 收 入 氏 著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導 論 篇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79), 頁 348-65 及 366-98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先 秦 篇 ( 台 北 : 商 務,1975), 頁 328-9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1), 頁 242 王 邦 雄, 老 子 的 哲 學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3), 頁 80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修 訂 增 補 本 ( 香 港 : 中 華 書 局,2012), 頁 33 朱 伯 崑, 道 家 的 思 維 方 式 與 中 國 形 而 上 學 傳 統, 收 入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二 輯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頁 28; 朱 伯 崑, 老 莊 哲 學 中 有 無 範 疇 的 再 檢 討, 收 入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四 輯 ( 北 京 : 三 聯,2004), 頁 132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 台 北 : 文 津,1998), 頁 232 1

理 解 為 一 個 原 理 10 王 中 江 認 為 道 屬 於 超 越 性 的 形 而 上 學 11 綜 合 上 述, 學 術 界 一 致 認 為 道 屬 於 形 上 學 範 疇, 而 道 一 般 被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12 亦 有 被 形 容 為 原 理 總 原 理 或 實 理 老 子 一 書 不 見 理 字, 但 如 陳 鼓 應 指 出, 道 其 中 一 義 為 規 律, 而 理 其 中 一 個 意 義 便 指 規 律 按 唐 君 毅 上 引, 實 體 與 實 理 均 具 存 在 性, 故 形 上 實 存 一 詞 同 時 兼 及 實 體 及 理 兩 方 面 儘 管 形 上 形 上 實 存 和 形 上 學 是 常 見 之 用 語, 但 仍 有 必 要 給 它 們 的 確 切 意 義 作 出 明 確 的 確 定 形 上 的 意 思 較 為 簡 單 和 直 接, 指 有 形 之 上 即 超 出 感 官 經 驗, 故 勞 思 光 說 形 上 學 之 對 象 為 超 經 驗 之 實 有 13 同 樣, 陳 鼓 應 指 出, 我 這 裡 所 說 的 形 而 上 指 無 法 用 感 官 去 直 接 接 觸 14 按 形 上 的 意 思, 形 上 實 存 所 指 的 便 是 超 出 經 驗 界 層 級 的 存 在 關 鍵 是,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之 學 者 究 竟 如 何 理 解 這 超 出 經 驗 界 層 級 的 存 在 杜 保 瑞 在 說 道 為 原 理 後, 續 曰 : 原 理 的 存 在 者 身 份 不 在 空 間 之 中, 因 而 也 不 在 時 間 之 內 15 換 言 之,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吳 汝 鈞 把 道 跟 宇 宙 作 對 比, 先 說 宇 宙 存 在 於 時 間 與 空 間 中, 而 不 作 為 超 越 的 東 西, 換 句 話, 超 越 指 時 空 之 外 ; 他 繼 而 說 超 越 性 (transcendence 按 : 英 文 原 文 所 有 ) 則 指 道 的 存 在 16 吳 汝 鈞 的 意 思 即 是 超 經 驗 的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如 眾 所 知, 馮 友 蘭 留 學 美 國 時 接 受 了 發 展 自 柏 拉 圖 的 實 在 論 之 新 實 在 論, 而 這 兩 者 皆 相 信 時 空 以 外 這 個 層 級, 可 見 馮 亦 以 道 為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17 概 括 之,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其 涵 義 是 超 經 驗 之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外 吳 汝 鈞 提 到 意 思 為 在 時 空 以 外 之 超 越 這 個 概 念 上 文 所 引 之 學 者 當 中, 王 邦 雄 與 王 中 江 亦 提 及 超 越 在 歐 美 哲 學,transcendent 及 transcendental 這 兩 個 概 念 中 文 皆 譯 作 超 越, 但 意 義 卻 不 相 同, 出 於 這 原 因, 故 本 文 保 留 英 文 原 文, 以 茲 識 別 Transcendent 指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如 神 界 及 康 德 之 自 在 之 物 便 屬 於 transcendent 應 當 注 意, 時 空 以 外 跟 時 空 上 無 限 是 兩 回 事, 因 後 者 仍 屬 於 時 空 之 內, 如 東 漢 張 衡 就 宇 宙 所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杜 保 瑞, 反 者 道 之 動 老 子 新 說 ( 北 京 : 華 文 出 版 社,1997), 頁 15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 上 海 :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2001), 頁 102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ousia 概 念 常 被 譯 作 實 體 ( 英 文 譯 作 substance), 但 不 管 是 第 一 實 體 ( 如 蘇 格 拉 底 這 個 個 別 人 ) 或 是 第 二 實 體 ( 如 人 之 所 以 是 人 而 非 其 他 物 種 所 具 有 之 人 的 本 質 ), 亞 氏 之 概 念 均 指 涉 經 驗 界, 故 當 正 文 上 引 學 者 說 道 為 形 上 實 體 時, 他 們 所 說 的 實 體 跟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概 念 無 關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三 上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3), 頁 5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83 杜 保 瑞, 反 者 道 之 動 老 子 新 說, 頁 16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頁 3 及 220 筆 者 在 實 在 論 和 新 實 在 論 兩 詞 附 加 引 號 的 原 因 詳 後 2

說 宇 之 表 無 極, 宙 之 端 無 窮 ( 靈 憲 ) 便 完 全 沒 有 時 空 以 外 之 意 思 Transcendental 是 康 德 之 專 有 概 念, 涉 及 他 指 人 類 思 維 擁 有 一 些 先 驗 性 的 範 疇 之 論 點 18 如 剛 指 出, 學 術 界 一 般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存, 所 指 是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外, 即 是 認 為 道 屬 於 transcendent 本 文 要 論 證 的 是, 這 是 一 個 錯 誤 認 為 道 屬 於 transcendent 背 後 似 乎 有 一 個 假 定, 那 就 是 感 官 經 驗 以 外 相 等 於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這 是 古 希 臘 巴 門 尼 德 (Parmenides) 及 柏 拉 圖 所 犯 的 錯 誤 ( 詳 見 下 文 ) 但 是, 我 們 今 天 知 道, 現 代 科 學 中 不 少 對 象 物 如 遜 原 子 粒 子 等 都 感 察 不 到 ( 按 : 感 察 指 科 學 哲 學 中 英 文 的 observe, 即 透 過 感 官 經 驗 而 認 識 的 意 思 ), 但 卻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在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中 之 科 學 實 在 論 (scientific realism) 稱 感 察 不 到 但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作 unobservable 按 : 由 於 這 個 範 疇 同 時 指 感 察 不 到 及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故 不 可 把 它 簡 單 譯 為 感 察 不 到, 此 所 以 為 了 既 要 精 確 亦 須 簡 便 起 見, 本 文 保 留 英 文 原 文 Unobservable 所 說 的 實 存 非 僅 為 構 型 (model) 上 的 存 在, 而 是 物 質 性 的 存 在 ( 詳 見 下 文 ) 可 見, 科 學 不 局 限 於 經 驗 界, 但 科 學 之 超 經 驗 層 級 屬 於 unobservable, 而 非 transcendent 本 文 要 論 證 的 是, 老 子 之 道 概 念 符 合 unobservable 之 理 解, 而 不 屬 於 違 反 現 代 科 學 精 神 之 transcendent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存 ( 即 以 它 為 transcendent) 是 出 於 沒 有 區 別 這 兩 個 對 立 之 範 疇 的 結 果 必 須 强 調, 筆 者 無 意 把 老 子 現 代 化, 故 筆 者 剛 才 說 符 合 ( 下 文 亦 會 說 相 當 於 ), 而 非 老 子 已 有 今 天 之 概 念 若 果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屬 於 錯 誤, 那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是 否 屬 於 形 上 學 範 疇 呢? 歐 洲 哲 學 metaphysics 一 辭 緣 於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一 些 凌 散 筆 記 多 數 學 者 認 為, 把 這 些 筆 記 輯 在 一 起 者 為 羅 德 斯 島 的 安 德 羅 尼 科 (Andronicus of Rhodes), 而 他 以 在 物 理 學 之 後 作 為 這 些 筆 記 之 集 體 標 題 一 般 認 為, 之 後 之 意 思 僅 指 按 安 德 羅 尼 科 於 公 元 60 年 所 編 之 亞 氏 著 作, 以 上 筆 記 被 置 於 亞 氏 有 關 自 然 界 研 究 ( 物 理 學 ) 之 著 作 之 後, 並 沒 有 特 殊 意 義 在 物 理 學 之 後 便 是 傳 世 之 形 而 上 學, 全 書 共 十 四 冊, 沒 有 連 貫 的 內 容, 所 涉 及 之 課 題 共 四 個 ( 神 學 第 一 原 則 或 第 一 因 之 科 學 作 為 存 在 之 存 在 及 甚 麼 是 實 體 ), 之 間 並 沒 有 關 聯, 甚 至 互 相 有 所 抵 觸 儘 管 形 上 學 非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用 語 和 概 18 由 於 英 文 transcendental 亦 可 作 為 transcendence( 時 空 以 外 ) 之 形 容 詞, 故 用 語 上 transcendent 與 transcendental 有 出 現 混 淆 的 可 能, 如 康 德 所 說 的 transcendental self 所 指 涉 的 是 自 在 之 物 這 個 層 級, 而 非 先 驗 性 的 範 疇 儘 管 如 此, 涉 及 先 驗 性 的 範 疇 之 transcendental 跟 意 思 是 時 空 以 外 的 transcendent, 兩 者 之 間 的 分 別 是 清 楚 的 如 勞 思 光 在 討 論 莊 子 企 慕 的 主 體 自 由 時, 便 說 是 transcendent, 而 非 transcendental 見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頁 250, 注 63 3

念, 這 不 表 示 他 的 哲 學 中, 沒 有 觸 及 今 天 被 視 為 屬 形 上 學 的 課 題 按 劍 橋 大 學 出 版 社 1999 年 之 哲 學 辭 典 二 版, 形 上 學 為 關 於 實 在 之 哲 學, 比 科 學 範 圍 為 廣 ( 如 關 於 神 界 的 探 討 屬 形 上 學 範 疇 ), 亦 更 為 基 本 ( 如 科 學 以 物 理 界 之 存 在 為 前 提, 但 形 上 學 會 提 出 物 理 界 是 否 真 的 存 在 這 類 問 題 ) 關 於 更 為 基 本 須 作 出 一 點 說 明 康 德 認 為 哲 學 能 給 科 學 所 運 用 之 基 本 範 疇 提 供 根 據, 如 科 學 假 定 因 果 關 係 之 存 在, 而 按 康 德 自 己 認 為, 他 的 哲 學 則 能 透 過 先 驗 性 的 推 理, 得 出 為 甚 麼 有 因 果 關 係 存 在 這 個 結 論 ( 即 他 之 所 謂 先 驗 性 綜 合 a priori synthetic 論 點 ) 今 天, 認 同 康 德 關 於 哲 學 能 達 致 甚 麼 之 觀 點 的 哲 學 家 寥 寥 無 幾, 如 十 九 世 紀 英 國 哲 學 家 布 拉 特 來 (F.H. Bradley) 曾 說, 形 上 學 為 論 者 不 管 怎 樣 也 會 相 信 之 觀 點 提 供 壞 的 理 據 19 話 雖 誇 張, 卻 精 闢 地 道 出 形 上 學 問 題 沒 有 答 案 這 事 實 假 使 科 學 須 要 哲 學 給 它 提 供 根 據, 它 要 發 展 便 成 為 不 可 能 總 結 之, 形 上 學 提 出 一 些 科 學 不 考 慮 的 問 題, 把 這 些 問 題 視 作 更 為 基 本 未 嘗 不 可, 但 這 不 表 示 形 上 學 可 就 這 些 問 題 得 出 答 案, 從 而 為 科 學 提 供 依 據 廣 義 上, 形 上 學 既 為 關 於 實 在 之 哲 學,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自 屬 於 形 上 學 範 疇 但 是, 如 上 所 述, 道 關 乎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之 unobservable, 而 非 transcendent 科 學 實 在 論 是 科 學 發 展 所 衍 生 出 來 之 專 門 科 學 哲 學 學 說 雖 然 廣 義 上, 可 視 科 學 哲 學 為 形 上 學 一 部 份, 但 unobservable 並 非 形 上 學 的 一 般 概 念, 而 是 科 學 哲 學 的 專 門 概 念 這 跟 transcendent 仍 屬 形 上 學 一 大 課 題 之 情 況 不 同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雖 然 可 以 視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為 形 上 學, 但 這 有 欠 精 確 把 metaphysics 譯 作 形 上 學 的 是 十 九 世 紀 末 之 日 本 哲 學 家 井 上 哲 次 郎, 20 而 他 的 依 據 是 易 傳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者 謂 之 道 這 一 句 本 文 之 論 證 將 顯 示,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的 意 義, 是 承 老 子 而 相 當 於 unobservable 之 意 思 井 上 作 出 上 述 翻 譯 時 (1881 年 ), 科 學 實 在 論 才 剛 剛 在 歐 洲 醞 釀, 故 井 上 對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一 詞 的 理 解, 估 計 是 錯 誤 地 以 它 為 transcendent 居 多 故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井 上 之 一 譯 並 不 符 合 系 辭 上 的 原 來 意 義 其 實, 中 國 古 代 哲 學 中 屬 非 神 界 即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是 後 來 才 出 現 的, 並 未 見 於 先 秦 ( 詳 見 下 文 分 析 ) 綜 上 所 述, 老 子 之 道 所 指 涉 的, 相 當 於 今 天 之 unobservable;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錯 誤 地 以 它 為 屬 於 transcendent 範 疇 ; 廣 義 上 視 老 子 的 自 然 哲 學 屬 形 上 學 並 無 不 妥, 但 不 夠 精 準 19 20 見 Peter van Inwagen, Metaphysics, Boulder: Westview 1993, p 15.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頁 7 4

可 見, 要 明 白 老 子 之 道 的 性 質, 須 先 對 transcendent 及 unobservable 有 所 掌 握 非 神 界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發 源 於 古 希 臘, 而 事 實 上, 以 道 為 形 上 實 體 的 學 者 亦 多 把 它 跟 柏 拉 圖 的 理 型 論 等 作 對 比 科 學 實 在 論 發 源 於 對 經 驗 主 義 (empiricism) 之 批 駁 因 此, 以 下 在 給 transcendent 及 unobservable 作 出 討 論 的 同 時, 須 兼 及 經 驗 主 義 的 有 關 觀 點 2. 古 希 臘 之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範 疇 哲 學 上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發 源 於 古 希 臘 一 些 學 者 常 以 理 性 之 運 用 純 理 論 之 推 演 純 理 智 的 思 維 等 字 眼 來 形 容 古 希 臘 哲 人, 21 把 古 希 臘 人 理 想 化 為 純 理 性 化 身 事 實 是, 理 性 以 外 因 素 及 超 自 然 思 想 對 古 希 臘 哲 人 之 影 響 比 起 先 秦 巨 大 得 多 以 道 為 形 上 實 存 的 學 者 似 乎 忽 略 了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充 滿 迷 信 及 宗 教 成 份, 跟 思 想 高 度 自 然 主 義 化 的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格 格 不 入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涉 及 真 實 對 現 象 (reality versus appearance) 之 對 比 22 古 希 臘 真 實 對 現 象 中 之 所 謂 reality 所 指 的 便 是 transcendent; 按 這 對 比,transcendent 才 是 真 實, 而 經 驗 界 被 視 為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故 筆 者 把 這 對 比 中 之 reality 譯 作 真 實, 而 不 譯 作 實 在 這 觀 念 始 於 巴 門 尼 德 巴 氏 活 躍 於 前 五 世 紀 初 葉, 為 超 自 然 信 仰 濃 罩 之 意 大 利 南 部 愛 利 亞 派 (Eleatics) 之 祖 師, 立 說 時 聲 稱 自 己 受 到 神 的 啟 示 此 前, 古 希 臘 宇 宙 始 源 說 提 出 萬 物 透 過 一 些 始 源 物 質 之 轉 化 而 生 成 另 方 面, 赫 拉 克 利 特 (Heraclitus) 認 為 宇 宙 之 唯 一 真 實 是 萬 物 之 不 斷 變 化 巴 門 尼 德 既 反 對 萬 物 轉 化 自 始 源 物 質, 亦 否 定 變 化 之 真 實 性 他 認 為 真 實 是 一 他 稱 作 存 在 之 永 恆 不 變 不 動 不 可 分 之 連 續 體 存 在 是 真 實, 故 經 驗 世 界 之 千 變 萬 化 及 運 動 均 為 假 象 本 文 沒 法 為 巴 氏 如 何 得 出 以 上 結 論 提 供 詳 細 解 釋, 故 只 能 作 如 下 握 要 介 紹 印 歐 語 系 中 to be 這 個 動 詞 (verb to be, 由 於 中 文 沒 有 對 應 之 詞 彙, 故 有 需 要 保 留 英 文 原 文 ) 有 兩 種 不 同 用 法, 其 一 關 乎 存 在 ( 如 達 卡 兒 我 思 故 我 在 中 之 am ), 其 二 為 謂 語 用 21 22 以 上 見 牟 宗 三 徐 復 觀 張 君 勵 唐 君 毅, 為 中 國 文 化 敬 告 世 界 人 士 宣 言, 收 入 唐 君 毅, 唐 君 毅 全 集 卷 四 之 二, 中 國 文 化 之 精 神 價 值 中 國 文 化 與 世 界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2001), 頁 604; 牟 宗 三, 中 國 哲 學 的 特 質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80), 頁 9 本 文 就 古 希 臘 思 想 之 討 論 以 W.K.C. Guthrie 六 卷 本 之 經 典 鉅 著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s 1 to 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rious years) 為 基 本 參 考, 輔 以 Guthrie 本 人 及 其 他 學 者 列 於 參 考 文 献 之 其 他 材 料 ( 這 些 學 者 包 括 J. Barnes E.R.Dodd 及 G.E.R.Lloyd) 為 簡 便 起 見, 除 個 別 特 殊 情 況 外, 下 文 在 有 關 討 論 中 不 會 就 每 一 個 個 別 論 點 援 引 出 處 5

法 ( 後 者 再 細 分 為 定 語 attribution 及 等 同 identity 兩 用 法 ) 古 希 臘 當 時 有 一 民 間 信 仰, 認 為 每 一 個 字 只 可 有 一 個 正 當 的 意 義, 按 此, 巴 門 尼 德 認 為 to be 只 可 有 存 在 意 義, 故 他 把 有 關 宇 宙 萬 物 的 問 題 化 約 為 一 簡 單 之 存 在 或 不 存 在 的 二 分 法 再 者, 基 於 希 臘 語 中 noein( 一 種 超 自 然 的 與 視 覺 相 關 之 見 到 ) 與 phrazein( 字 面 解 談 論 但 含 展 示 之 意 ) 之 特 殊 涵 義, 巴 氏 把 不 存 在 否 定 為 不 可 能 之 概 念 按 以 上 二 分 法 和 不 存 在 之 所 謂 不 可 能 性, 巴 氏 得 出 變 化 亦 屬 不 可 能 的 結 論 他 繼 而 按 一 些 原 始 的 邏 輯 推 論 出 真 實 屬 永 恆 不 動 和 不 可 分 之 其 他 結 論 古 希 臘 當 時 還 有 一 個 民 間 信 仰 認 為 物 便 是 名 出 於 這 一 信 仰, 巴 氏 認 為 既 然 語 言 上 真 實 為 具 有 上 述 特 徵 之 整 一, 經 驗 界 之 千 變 萬 化 及 運 動 只 可 能 是 假 象 由 於 巴 氏 否 定 經 驗 界, 而 以 語 言 上 之 推 論 為 真 實, 他 後 來 便 被 視 為 歐 洲 哲 學 中 理 性 主 義 (rationalism) 之 父 巴 氏 的 主 張 在 古 希 臘 產 生 極 大 影 響, 理 由 是 他 之 出 發 點 ( 上 述 兩 個 不 符 合 理 性 的 民 間 信 仰 及 noein 與 phrazein 之 特 殊 涵 義 ) 在 古 希 臘 哲 人 思 想 中 仍 廣 為 流 行 如 柏 拉 圖 要 到 晚 年 才 能 克 服 一 個 字 只 有 單 一 個 正 當 的 意 義 之 觀 念 蘇 格 拉 底 窮 一 生 精 力 反 駁 鼓 吹 道 德 相 對 主 義 之 辯 士 (the Sophists), 目 標 為 替 人 生 訂 立 如 平 等 本 身 (Equality itself) 之 完 美 而 不 變 的 絶 對 價 值 標 準 柏 拉 圖 把 蘇 氏 觀 點 套 上 巴 門 尼 德 的 論 點, 得 出 完 美 而 不 變 之 絕 對 價 值 標 準 屬 巴 氏 的 存 在 層 次 之 真 實 柏 拉 圖 進 而 把 這 構 想 普 遍 化 至 包 括 現 象 世 界 所 有 事 物 這 便 是 理 型 論 之 由 來 理 型 (Form) 所 指 的 便 是 存 在 於 存 在 層 次 之 絕 對 不 變 的 東 西 經 驗 世 界 僅 為 理 型 之 摹 本 摹 本 屬 個 別 (particular), 理 型 屬 普 遍 (universal) 柏 拉 圖 相 信 造 物 主 (Demiurge) 儘 管 這 造 物 主 以 理 性 為 本, 它 仍 為 人 格 神 造 物 主 按 理 型 創 造 宇 宙, 由 於 本 身 已 存 在 之 材 料 欠 完 美, 故 所 造 出 來 之 摹 本 亦 不 完 美 既 然 理 型 不 存 在 於 經 驗 世 界, 那 他 們 存 在 於 哪 裡 呢? 柏 拉 圖 的 答 案 是, 他 們 存 在 於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就 柏 拉 圖 而 言, 經 驗 以 外 便 是 時 空 以 外 這 便 transcendent 範 疇 理 型 與 摹 本 之 間 之 關 係 問 題 使 柏 拉 圖 十 分 頭 痛 23 即 使 今 天, 擁 護 時 空 以 外 存 在 觀 點 之 哲 學 家, 亦 沒 法 為 這 關 係 提 供 合 理 解 釋 24 筆 者 個 人 認 為, 這 是 因 為 transcendent 根 本 不 存 在 所 致 理 型 的 覆 蓋 範 圍 是 另 一 個 棘 手 問 題 柏 拉 圖 在 理 想 國 對 話 篇 說 人 工 製 品 有 對 應 23 24 W.K.C.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4, pp 355, 552, Volume 5, pp 37, 48, 146, 267-9. 一 位 當 代 時 空 以 外 存 在 論 之 擁 護 者, 便 只 能 說 這 是 一 個 沒 法 予 以 界 定 的 關 係 (indefinable relationship) 見 R. Grossmann,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2), p 20. 6

之 理 型, 在 學 宮 引 起 極 大 爭 論 在 巴 門 尼 德 對 話 篇, 他 以 太 卑 賤 為 理 由, 否 決 了 頭 髮 泥 土 和 污 垢 有 對 應 之 理 型 關 於 理 型 邪 惡 是 否 存 在, 他 一 直 採 取 迴 避 態 度 晚 年 期 間, 柏 拉 圖 認 為 所 有 有 生 命 之 物 ( 天 體 亦 有 生 命, 屬 次 級 神 靈 ) 均 有 對 應 之 理 型 理 型 既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哲 學 家 又 憑 甚 麼 知 道 他 們 存 在? 這 跟 柏 拉 圖 思 想 第 三 大 來 源, 即 畢 達 斯 哥 拉 學 派 之 靈 魂 不 死 及 輪 迴 論 有 關 未 完 全 淨 化 的 靈 魂 在 輪 迴 過 程 中 未 附 於 任 何 軀 體 期 間, 處 於 transcendent 層 級 故 見 到 理 型 哲 學 家 在 觀 察 經 驗 世 界 時, 產 生 靈 魂 曾 經 目 睹 理 型 的 回 憶, 再 而 透 過 超 自 然 的 noein( 見 上 文 ), 從 而 掌 握 到 對 理 型 的 認 識 如 果 說 理 型 論 充 滿 宗 教 色 彩, 這 正 是 古 希 臘 思 想 權 威 W.K.C. Guthrie 之 觀 點 25 諷 刺 的 是, 由 於 柏 拉 圖 認 為 理 型 在 時 空 以 外 具 有 實 存 性, 所 以 這 個 主 張 被 稱 作 實 在 論 ( 這 個 實 在 論 跟 科 學 實 在 論 是 相 違 背 的, 故 本 文 附 之 以 引 號, 以 茲 識 別 ) 後 來 一 些 哲 學 家 不 說 實 存 改 而 說 潛 存, 這 種 觀 點 稱 作 新 實 在 論 馮 友 蘭 留 學 美 國 時 便 接 納 了 新 實 在 論, 而 他 在 抗 日 戰 争 期 間 所 提 出 之 新 理 學, 便 設 定 一 個 潛 存 於 時 空 以 外 之 真 際 ( 相 對 於 實 際 ) 層 级 26 3. 經 驗 主 義 對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和 unobservable 概 念 十 七 十 八 世 紀 歐 洲 知 識 論 中, 分 兩 對 立 學 派, 一 為 理 性 主 義, 一 為 經 驗 主 義 27 理 性 主 義 認 為 可 透 過 先 驗 的 純 思 辯 達 至 關 於 世 界 的 絶 對 認 識 經 驗 主 義 認 為 人 類 思 維 之 所 有 概 念 或 是 直 接 來 源 於 或 是 可 化 約 至 感 官 經 驗, 而 由 於 純 思 辯 不 能 生 出 概 念, 故 單 依 靠 它 只 能 達 至 分 析 性 真 理 (analytic truth, 如 在 所 有 母 親 皆 為 女 性 這 句 話 中, 謂 詞 所 說 的 已 包 涵 在 主 詞 的 定 義, 因 而 透 過 對 主 詞 的 分 析 便 能 確 定 謂 詞 所 說 的 屬 實, 經 驗 主 義 認 為 分 析 性 真 理 屬 同 義 反 復, 不 具 實 質 內 容 ), 而 不 能 達 至 綜 合 性 真 理 (synthetic truth, 如 在 所 有 母 親 皆 愛 護 自 己 的 子 女 這 句 話 中, 謂 詞 所 說 的 不 能 透 過 對 主 詞 的 分 析 予 以 確 定, 故 若 這 句 話 屬 實, 它 便 具 有 實 質 內 容 ) 25 26 27 W.K.C.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4, p 269. 見 翟 志 成, 馮 友 蘭 學 思 生 命 前 傳 (1895-1949)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2007), 頁 180-1 關 於 經 驗 主 義 及 理 性 主 義, 本 文 只 能 就 有 關 問 題 作 出 十 分 簡 單 的 討 論 另 方 面, 應 當 留 意, 經 驗 主 義 和 理 性 主 義 兩 派 中, 不 同 哲 人 的 觀 點 即 使 是 就 一 些 關 鍵 問 題, 亦 可 出 現 重 大 分 歧, 如 洛 克 (John Locke) 常 被 視 為 經 驗 主 義 之 父, 但 他 就 分 析 性 真 理 ( 見 正 文 下 文 ) 之 價 值 的 觀 點, 跟 後 來 之 經 驗 主 義 者 便 背 道 而 馳 關 於 這 等 細 節, 本 文 自 無 法 顧 及 7

出 於 上 述 關 於 概 念 之 立 場, 經 驗 主 義 只 承 認 經 驗 性 概 念 (empirical concepts), 認 為 所 有 關 乎 感 察 不 到 之 概 念 如 因 果 僅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fictive devices) 這 立 場 稱 作 工 具 主 義 (instrumentalism) 工 具 主 義 最 著 名 之 論 證 莫 過 於 休 謨 (David Hume) 關 於 因 果 關 係 之 論 述 休 謨 認 為 先 驗 性 的 分 析 不 能 確 立 因 果 關 係, 故 必 須 訴 諸 經 驗 界 但 經 驗 世 界 能 感 察 得 到 者, 僅 為 事 件 之 恆 常 合 併 出 現 (constant conjunction of events), 如 但 凡 出 現 P 便 稍 後 出 現 Q, 人 們 只 是 出 於 心 理 上 之 習 慣 假 想 P 為 因 Q 為 果, 實 則 因 果 關 係 並 不 能 透 過 感 官 經 驗 得 到 故 此, 因 果 關 係 僅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而 非 真 正 存 在 於 實 在 28 現 代 科 學 的 實 踐 和 發 現 表 明, 工 具 主 義 把 非 經 驗 性 概 念 視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這 觀 點 無 法 成 立 29 以 前 被 經 驗 主 義 視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之 科 學 對 象 物 如 電 子, 今 天 科 學 家 已 差 不 多 可 直 接 觀 察 到 就 此, 當 代 的 經 驗 主 義 者 如 B. van Fraassen 的 回 應 是, 顯 微 鏡 下 所 看 到 的 東 西 不 是 真 實, 而 只 是 顯 微 鏡 所 產 生 出 來 之 作 用 (artefact) 但 是, 他 所 忽 略 的 是, 科 學 家 透 過 顯 微 鏡 所 做 的, 不 僅 是 觀 察, 而 是 對 顯 微 鏡 所 顯 示 出 來 的 東 西 進 行 操 作, 要 說 這 些 東 西 只 是 作 用, 便 沒 法 解 釋 如 何 能 夠 對 它 們 進 行 操 作 了 工 具 主 義 的 致 命 弱 點 便 是, 科 學 家 能 按 他 們 對 一 些 工 具 主 義 視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的 對 象 物 之 認 識, 在 實 驗 中 設 計 出 方 法 操 控 它 們, 使 它 們 發 揮 出 某 些 特 定 之 作 用 要 說 這 些 對 象 物 僅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而 非 實 存 於 時 空 之 內, 實 不 可 思 議 很 多 科 學 實 驗 都 是 為 了 確 定 因 果 關 係, 而 今 天 很 多 科 學 哲 學 家 都 是 從 因 果 這 個 角 度 來 理 解 規 律 這 個 範 疇 就 科 學 而 言, 因 果 永 遠 跟 實 存 物 掛 勾 ( 不 論 這 些 實 存 物 是 否 能 直 28 29 勞 思 光 說 電 子 原 子 等 只 有 構 型 義 的 存 在 ( 構 型 指 model), 便 屬 於 工 具 主 義 主 場 見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三 上 ), 頁 57 以 下 討 論 按 科 學 實 在 論 的 觀 點 有 關 科 學 實 在 論, 可 參 考 :(1) I. Hacking,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R. Bhaskar,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London: Verso 1997[1975]); (3) A.F. Chalmers,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3 rd edition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R.Harre and E.H. Madden, Causal Powers: A Theory of Natural Necessity (New Jersey: Rowan and Littlefield 1975); (5) R. Boy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tific realism ; (6) I. Hacking, Experimentation and scientific realism ; (7) N. Cartwright, The reality of causes in a world of instrumental laws ; (8) B. Ellis, Causal powers and laws of nature ; (9) A.F. Chalmers, Making sense of laws of physics. 第 五 六 七 項 均 收 入 R. Boyd, P. Gasper and J.D. Trout (editors),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1), 順 序 頁 碼 為 195-222, 247-60, 379-86. 第 八 九 項 均 收 入 H. Sankey (ed.), Causation and Laws of Nature (Dordrecht: Kluwer, 1999), 順 序 頁 碼 為 3-16, 19-34. 按 :N. Cartwright 在 上 述 第 七 項 之 文 章 肯 定 因 果 的 實 存 性, 但 把 理 論 ( 題 目 中 之 規 律 ) 稱 為 工 具 性, 主 要 因 為 科 學 實 驗 所 能 確 立 的 是 個 別 之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而 非 一 般 性 之 理 論 ; 再 者, 同 一 個 現 象, 有 多 於 一 個 理 論 能 給 予 合 理 解 釋 非 屬 罕 見 雖 然 Cartwright 運 用 工 具 性 一 詞 來 形 容 理 論, 她 仍 屬 實 在 主 義 者 8

接 感 察 得 到 ), 如 P ia 與 P ib 之 因 果 關 係 為 C i,p iia 與 P iib 之 因 果 關 係 為 C ii, 如 此 等 等 這 是 由 於 因 果 關 係 是 基 於 實 存 物 的 固 有 特 性 而 相 互 發 生 作 用 所 產 生 出 來 的 不 論 在 理 論 上 或 實 踐 上, 並 沒 有 抽 離 自 實 存 物 的 因 果 關 係 本 身 或 抽 象 / 一 般 之 因 果 關 係 實 存 物 按 其 固 有 特 性 所 發 生 的 相 互 作 用 是 實 的 作 用, 而 不 是 虛 的 或 形 式 化 的 實 存 物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內, 它 們 間 之 實 的 相 互 作 用 亦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內, 故 儘 管 關 係 不 是 一 個 經 驗 性 概 念, 因 果 關 係 ( 即 這 些 實 的 相 互 作 用 ) 亦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內 換 言 之, 因 果 關 係 ( 一 般 而 言, 規 律 亦 然 ) 既 非 虛 構 性 工 具, 亦 非 transcendent 跟 休 謨 所 說 的 相 反, 由 於 在 實 際 的 經 驗 世 界 多 種 因 素 同 時 存 在, 恆 常 合 併 出 現 非 因 果 關 係 的 條 件, 30 故 科 學 須 設 計 出 特 殊 之 實 驗 條 件 來 確 立 個 別 之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如 果 P, 則 Q,P 為 某 特 殊 實 驗 設 計,Q 為 某 個 別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之 效 果 因 此, 儘 管 科 學 假 定 了 因 果 這 個 概 念, 科 學 在 其 實 踐 中 所 確 立 之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不 以 該 假 定 為 條 件 假 使 科 學 在 其 實 踐 中 不 能 在 某 些 情 況 下 確 立 出 任 何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它 便 須 要 提 出 新 的 概 念 來 分 析 這 種 情 況, 而 非 繼 續 維 持 因 果 這 個 概 念 量 子 物 理 學 便 屬 於 這 種 情 況 跟 因 果 關 係 一 樣, 規 律 必 定 跟 實 存 物 掛 勾, 換 句 話, 規 律 只 存 在 於 其 在 時 空 以 內 之 運 行 中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中 之 科 學 實 在 論, 把 科 學 在 實 踐 中 所 理 解 到 之 感 官 以 外 但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在 這 個 層 次, 稱 作 unobservable 應 當 留 意,unobservable 為 哲 學 用 語, 很 多 哲 學 家 認 為 屬 於 unobservable 之 對 象 物, 由 於 屬 於 探 測 得 到 (detectable), 故 科 學 家 不 說 它 們 是 感 察 不 到 的 按 哲 學 用 語, 探 測 得 到 即 指 以 間 接 之 證 據 確 立 unobservable 之 存 在 最 後,unobservable 不 僅 包 括 實 存 物 如 電 子, 還 包 括 實 存 物 之 間 之 關 係 如 因 果 關 係 規 律 和 由 實 存 物 之 間 所 形 成 之 結 構 31 30 31 墨 經 就 因 果 關 係 所 提 出 的 小 故 概 念 ( 小 故, 有 之 不 必 然, 無 之 必 不 然 ), 即 今 天 所 說 的 必 要 但 非 充 份 條 件, 於 二 千 多 年 前 便 對 這 點 有 所 認 識 應 當 指 出, 早 於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出 現 前, 個 別 哲 人 對 它 稱 之 為 unobservable 的 這 個 層 級 之 存 在, 已 有 一 些 模 糊 的 初 始 意 識, 如 法 國 哲 學 家 Pierre Gassendi(1592-1654) 雖 然 一 般 被 視 作 經 驗 主 義 者, 却 提 出 有 一 些 本 性 上 是 隱 藏 著 的 東 西, 能 透 過 其 他 東 西 顯 示 出 其 存 在, 並 舉 汗 水 與 看 不 見 的 毛 孔 為 例 而 事 實 上, 休 謨 亦 不 否 定 存 在 有 隱 藏 著 的 成 因 之 可 能 性, 只 不 過 他 拒 絕 就 其 進 行 探 討 對 經 驗 界 以 外 之 絕 對 否 定, 真 正 始 於 十 九 世 紀 末 / 廿 世 紀 初, 作 為 對 科 學 實 在 論 興 起 的 反 動, 最 終 發 展 到 1920 至 1930 年 代 形 成 的 邏 輯 實 證 主 義 9

4.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的 基 礎 : 西 周 以 來 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由 於 老 子 學 說 繼 承 了 西 周 以 來 已 形 成 之 一 些 中 樞 性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須 先 就 後 者 作 出 說 明 古 代 天 字 有 幾 重 意 思, 如 天 命 之 天 ( 至 尊 人 格 神 ) 物 質 之 天 即 日 常 意 義 之 天 泛 指 自 然 界 之 天 ( 下 作 自 然 之 天 ) 等 32 由 是 天 道 一 辭 意 思 視 當 中 天 作 何 解 而 定, 但 最 普 遍 之 用 法 是 指 自 然 之 天 之 道 下 文 但 凡 說 天 道, 皆 按 此 義, 而 天 皆 指 自 然 之 天 按 今 天 術 語, 天 道 的 意 思 一 般 指 自 然 規 律 或 自 然 現 象 之 恆 常 性 韻 律, 亦 有 用 於 泛 指 自 然 現 象 自 然 規 律 義 之 天 道 概 念 文 字 紀 錄 最 早 見 於 前 690 年, 楚 武 王 準 備 伐 隋, 出 現 心 跳, 告 知 夫 人 鄧 曼, 鄧 曼 曰 : 王 祿 盡 矣! 盈 而 蕩, 天 之 道 也 33 即 是 說, 楚 武 王 之 勢 力 已 達 極 點, 由 於 物 極 必 反 34 ( 盈 而 蕩 ) 屬 天 道, 故 王 祿 盡 矣 ; 後 來, 武 王 果 卒 於 征 途 前 484 年, 伍 子 胥 被 吳 王 賜 死, 曰 : 吳 其 亡 乎! 三 年, 其 始 弱 夫 盈 必 毁, 天 之 道 也 35 中 國 古 人 有 筆 者 稱 作 天 人 同 道 之 觀 念, 天 指 自 然 之 天, 人 指 人 事, 天 人 同 道 指 自 然 和 人 事 受 同 形 (isomorphic) 之 規 律 制 約, 故 曰 同 道 這 絶 非 迷 信, 而 相 反 屬 於 理 性 之 觀 念 十 九 世 紀 至 今, 西 方 社 會 科 學 界 一 直 存 在 著 有 關 分 析 社 會 能 否 運 用 分 析 自 然 界 之 概 念 ( 如 因 果 ) 的 辯 論 某 程 度 上, 這 亦 屬 於 天 人 同 道 與 天 人 分 道 之 爭 論 古 人 從 自 然 界 一 些 現 象 歸 納 出 物 極 必 反 之 天 道 ( 見 注 34), 基 於 天 人 同 道 觀 念, 故 認 為 人 事 亦 受 物 極 必 反 規 律 所 制 約 鄧 曼 對 楚 武 王 說 : 王 祿 盡 矣! 盈 而 蕩, 天 之 道 也 便 完 全 表 達 了 天 人 皆 受 制 於 物 極 必 反 規 律 之 思 想 從 笵 蠡 的 話 ( 見 注 34) 可 以 看 到, 物 極 必 反 同 時 涵 有 循 環 往 返 之 意, 兩 者 實 二 而 一, 屬 同 一 規 律 之 兩 個 方 面, 春 秋 人 談 天 道, 著 重 點 或 在 其 一, 或 二 者 並 兼 關 於 天 人 同 道 這 觀 念, 有 一 點 須 加 以 强 調 自 西 周 以 來, 推 天 道 以 明 人 事 ( 清 紀 昀 語 ) 是 貫 穿 中 國 歷 代 哲 人 的 一 個 觀 念 但 如 何 推 以 明 卻 有 不 同 之 理 解, 而 天 人 同 道 這 觀 念 僅 為 其 中 一 個 亦 是 符 合 理 性 的 一 個 理 解 如 下 文 將 會 討 論 到, 一 些 其 他 關 於 如 何 推 以 明 的 理 解 並 不 符 合 理 性 按 詩 使 用 陰 陽 二 字 及 說 文 解 字 分 析, 兩 字 初 始 意 義 指 光 暗 ; 尚 書 中, 32 33 34 35 見 馮 友 蘭, 中 國 哲 學 史, 頁 55 左 傳 莊 公 四 年 中 國 古 人 很 早 便 形 成 物 極 必 反 這 觀 念, 詳 情 本 文 略 可 以 猜 想, 物 極 必 反 緣 自 對 一 些 自 然 現 象 之 歸 納 春 秋 末 趙 國 名 臣 笵 蠡 曰 : 天 道 皇 皇, 日 月 以 為 常 陽 至 而 陰, 陰 至 而 陽, 日 困 而 還, 月 盈 而 匡 ( 國 語 越 語 下 ), 清 楚 顯 示 了 物 極 必 反 觀 念 之 思 想 根 源 左 傳 哀 公 十 一 年 10

二 字 解 作 南 ( 陽 ) 北 ( 陰 ) 兩 方 位 36 西 周 末 幽 王 二 年 ( 前 780), 三 川 發 生 地 震, 太 史 伯 陽 父 曰 : 夫 天 地 之 氣, 不 失 其 序 ; 若 過 其 序 陽 伏 而 不 能 出, 陰 迫 而 不 能 蒸, 於 是 有 地 震 今 三 川 地 震, 是 陽 失 其 所 而 鎮 陰 也 陽 失 而 在 陰, 川 源 必 塞 37 伯 陽 父 以 陰 陽 兩 天 地 之 氣 的 失 序 作 為 地 震 及 三 川 必 塞 之 自 然 主 義 化 原 因 足 以 導 致 地 震 和 大 江 河 堵 塞 只 可 能 是 極 高 量 之 自 然 力 量, 故 伯 陽 父 之 陰 陽 二 氣 為 大 型 自 然 力 量 的 意 思 前 644 年, 春 有 五 隕 石 落 在 宋, 周 內 史 叔 興 謂 是 陰 陽 之 事 38 陰 陽 二 氣 已 提 昇 到 宇 宙 力 層 次 前 518 年, 夏 五 月 初 一 出 現 日 蝕, 魯 外 交 家 叔 孫 昭 子 曰 : 旱 也 日 過 分 而 陽 猶 不 克, 克 必 甚, 能 無 旱 乎? 39 意 思 是 已 過 春 分, 出 現 日 蝕, 表 示 陽 氣 仍 未 能 克 陰 氣, 當 陰 氣 最 終 被 克, 陽 氣 必 然 甚 烈, 故 會 出 現 天 旱 前 521 年, 秋 七 月 壬 午 朔, 日 有 食 之 公 問 於 梓 慎 曰 : 是 何 物 也? 禍 福 何 為? 對 曰 : 二 至 ( 按 : 夏 至 冬 至 ), 二 分 ( 按 : 春 秋 二 分 ), 日 有 食 之, 不 為 災 日 月 之 行 也 : 分, 同 道 也 ; 至, 相 過 也 其 他 月 則 為 災 陽 不 克 也 40 梓 慎 意 思 是, 季 節 轉 換 時 ( 二 至 二 分 ), 黃 道 與 赤 道 相 過 ( 相 過 也 ) 或 相 交 ( 同 道 也 ), 故 日 蝕 為 正 常 ( 日 月 之 行 也 ); 其 他 月 份 出 現 日 蝕, 則 代 表 陽 不 克, 才 會 發 生 災 害 日 蝕 被 視 作 陽 氣 未 克 之 徵 象, 這 表 示 陽 氣 這 個 概 念 所 指 涉 的, 按 現 代 用 語 為 存 在 於 宇 宙 層 級 之 熱 能, 而 由 於 這 能 量 未 克, 故 出 現 日 蝕 按 現 代 思 想, 熱 為 一 種 品 質, 但 古 人 是 否 有 抽 象 的 品 質 概 念, 有 待 研 究 作 為 參 照, 柏 拉 圖 以 前, 古 希 臘 哲 人 便 沒 有 這 種 概 念, 故 他 們 只 認 識 到 熱 的 東 西 冷 的 東 西 等, 而 非 熱 冷 等 因 此, 古 人 所 理 解 的 陰 陽 二 氣, 應 該 不 是 兩 對 立 之 抽 象 品 質 或 能, 而 是 存 在 於 宇 宙 層 級 的 兩 對 立 之 熱 的 力 量 與 冷 的 力 量 後 來 莊 子 田 子 方 篇 說 至 陰 肅 肅, 至 陽 赫 赫 便 表 達 了 這 種 理 解 陳 鼓 應 在 討 論 陰 陽 二 氣 時, 亦 視 二 者 為 質 素 41 下 文 所 用 之 品 質 性 的 力 量 一 詞, 便 是 泛 指 熱 的 力 量 與 冷 的 力 量 由 於 兩 者 屬 對 立, 他 們 自 然 而 然 會 相 互 作 用, 而 便 是 這 相 互 作 用 的 平 失 衝 引 發 大 型 自 然 現 象 古 人 以 氣 字 把 他 們 的 理 解 概 念 化, 相 信 是 因 36 37 38 39 40 41 關 於 詩 和 說 文, 見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先 秦 篇, 頁 511-3; 關 於 尚 書, 見 鄺 芷 人, 陰 陽 五 行 及 其 體 系, 增 訂 二 版 ( 台 北 : 文 津,1998), 頁 466-8 國 語 周 語 上 左 傳 禧 公 十 六 年 左 傳 昭 公 二 十 四 年 左 傳 昭 公 二 十 一 年 陳 鼓 應, 易 傳 與 道 家 思 想 ( 北 京 : 商 务,2007), 頁 182 11

為 空 氣 雲 霧 的 自 然 狀 態 是 動 態 的, 而 動 態 正 切 合 相 互 作 用 這 觀 念 關 於 陰 陽 相 互 作 用, 順 帶 一 筆, 物 基 於 其 固 有 之 特 性 ( 陰 陽 之 對 立 性 ), 而 具 有 內 在 之 運 動 ( 相 互 作 用 ) 的 動 力 來 源, 而 不 須 依 賴 外 在 之 動 力 來 源, 是 中 國 古 代 自 然 哲 學 自 伯 陽 父 以 來 的 一 個 核 心 觀 點 有 關 這 點, 高 懷 民 以 中 國 先 秦 哲 學 的 質 力 為 一 為 題, 作 出 了 有 價 值 的 分 析 42 總 結 之, 西 周 以 來 直 到 春 秋 末, 形 成 了 以 下 數 主 要 自 然 哲 學 觀 點 :(a) 天 道 ;(b) 天 人 同 道 ;(c) 物 極 必 反 及 循 環 往 返 之 天 道 規 律 ;(d) 陰 陽 二 氣, 代 表 宇 宙 層 級 的 對 立 之 品 質 性 的 力 量 ;(e) 以 陰 陽 二 氣 之 相 互 作 用 及 其 平 衡 或 失 衡 解 釋 大 型 自 然 變 動 值 得 注 意, 中 國 古 人 的 自 然 哲 學 觀 一 開 始 便 屬 動 態 性 的, 著 重 自 然 物 的 運 動 相 互 關 係 和 相 互 作 用 5. 老 子 之 道 的 概 念 性 質 老 子 43 首 章 曰 :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44 故 常 無,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觀 其 徼 此 兩 者, 同 出 而 異 名, 同 謂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眾 妙 之 門 第 四 十 章 :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通 行 本 老 子 生 於 無 作 有 生 於 無 1993 年 出 土 之 郭 店 竹 簡 本 則 缺 有 字 學 術 界 共 識 為 竹 簡 本 比 通 行 本 為 早 丁 原 植 就 竹 簡 本 是 否 脫 漏 了 有 字 作 出 了 深 入 分 析, 認 為 老 子 書 中, 並 未 以 有 無 的 實 體 性 指 涉, 來 表 達 二 者 間 存 在 42 43 44 高 懷 民, 補 全 本 中 國 先 秦 與 希 臘 哲 學 之 比 較 ( 台 北,1988), 頁 99-110 本 文 對 老 子 之 詮 釋, 以 王 弼 及 陳 鼓 應 為 主 要 參 考, 而 引 老 子 文 本, 除 第 四 十 章 按 郭 店 竹 簡 本 外, 皆 按 陳 本 為 準 見 魏 王 弼 注 樓 宇 烈 校 釋, 老 子 道 德 經 注 校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8, 下 簡 作 老 子 道 德 經 注 校 釋 );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兩 句 歷 來 有 兩 種 句 讀 :(1)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2)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多 數 學 者 循 王 弼 按 後 者 讀 ; 但 王 安 石 按 前 者 讀 亦 得 到 部 份 學 者 認 同 王 博 認 為, 老 子 中 言 有 無 之 關 係 等 與 其 言 無 名 有 名 無 物 有 物 是 一 致 的, 因 而 我 們 確 實 可 以 把 它 們 簡 化 為 有 和 無, 見 氏 著, 老 子 思 想 的 史 官 特 色 ( 台 北 : 文 津,1993), 頁 218 換 言 之, 由 於 以 上 兩 種 句 讀 所 涉 均 為 無 有 這 兩 個 概 念, 故 均 可 12

上 的 先 後 發 生 關 係 45 下 文 將 分 析, 只 有 生 於 無 才 符 合 老 子 就 道 之 整 體 論 述, 而 雖 一 字 毫 厘 之 差, 其 意 義 之 別 豈 止 千 里 第 二 十 五 章 謂 道 : 獨 立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吾 不 知 其 名, 强 字 之 曰 道,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46 大 曰 逝, 逝 曰 遠, 遠 曰 反 故 道 大, 天 大, 地 大, 人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本 原 義 之 道 是 永 恆 ( 常 ) 和 絶 對 的 ( 獨 立 不 改 ); 它 不 斷 地 運 行 ( 周 行 而 不 殆 ), 而 循 環 往 返 便 是 這 運 行 之 規 律 ( 反 者 道 之 動 47 )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 首 個 道 是 人 們 一 般 所 講 之 道, 可 道 中 之 道 作 動 詞, 常 道 即 老 子 所 提 出 之 道 概 念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 常 名 便 是 稱 常 道 之 名 春 秋 末 以 來, 先 秦 有 一 名 實 之 辯, 關 乎 名 稱 ( 名 ) 與 對 象 物 ( 實 ) 兩 者 之 間 的 關 係 問 題 既 然 老 子 提 出 了 道 這 對 象 物, 他 自 須 為 它 立 一 個 名 稱 那 為 何 老 子 又 說 吾 不 知 其 名, 强 字 之 曰 道, 强 為 之 名 曰 大? 為 什 麼 老 子 認 為 常 道 ( 作 為 對 象 物 ) 不 可 道? 一 般 認 為 不 可 道 指 不 能 以 言 詞 表 達 48 但 這 引 申 出 之 下 一 個 問 題 是, 為 什 麼 不 能 以 言 詞 表 達? 撇 開 功 夫 論 和 境 界 論 而 純 粹 就 自 然 哲 學 角 度 而 言, 關 於 這 兩 個 為 什 麼 ( 為 何 不 可 道, 為 何 不 可 名 ), 王 弼 之 疏 解 可 謂 一 矢 中 的 : 可 道 之 道, 可 名 之 名, 指 事 造 形, 非 其 常 也 故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也 指 事 造 形 指 可 識 可 見 有 形 象 之 具 體 事 物 49 換 句 話, 常 道 這 對 象 物 之 所 以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因 為 它 無 形 無 象 老 子 推 想 天 地 萬 物 皆 生 自 一 無 形 無 象 之 本 原 物 質, 但 正 正 由 於 該 物 質 無 形 無 象, 故 要 去 探 究 它, 把 探 究 得 來 之 認 識 表 以 言 詞, 再 而 給 它 一 個 名 實 相 符 之 名 稱, 十 分 困 難, 甚 至 不 可 能 老 子 說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便 是 這 個 意 思, 故 他 說 玄, 因 為 玄 是 幽 昧 深 遠 的 意 思 50 有 鑒 於 當 時 知 識 所 達 到 的 水 平, 這 是 一 個 嚴 45 46 47 48 49 50 丁 原 植, 郭 店 竹 簡 老 子 釋 析 與 研 究 ( 台 北 : 萬 卷 樓 圖 書 有 限 公 司,1998), 頁 218 按 張 岱 年 分 析, 這 個 大 字 應 讀 為 太, 甚 是 見 氏 著,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2), 頁 17 就 反 者 道 之 動 中 之 反, 一 般 有 兩 種 詮 釋, 一 為 相 反 即 物 極 必 反, 二 為 循 環 往 返 (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259) 如 正 文 上 文 指 出, 物 極 必 反 與 循 環 往 返 實 二 而 一, 而 老 子 談 規 律 義 之 道, 兩 個 意 思 並 用 郭 店 簡 本 這 句 謂 返 也 者, 道 僮 ( 按 : 動 ) 也 故 老 子 在 反 者 道 之 動 這 句 的 焦 點 在 循 環 往 返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3 老 子 道 德 經 註 校 釋, 頁 2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2-3 後 來 莊 子 則 陽 篇 說 言 之 所 盡, 知 之 所 至, 極 物 而 已, 表 達 了 同 一 觀 點 13

肅 的 治 學 態 度, 而 非 走 向 神 秘 主 義 51 不 過, 儘 管 老 子 說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他 還 是 盡 可 能 就 道 作 出 一 些 分 析, 如 說 反 是 道 之 運 行 規 律 正 如 王 中 江 指 出,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既 然 堅 持 認 為 本 體 不 可 言 說, 那 麼, 問 題 似 乎 很 簡 單, 對 於 本 體 我 們 就 只 好 保 特 沉 默, 敬 而 遠 之 但 是, 道 家 一 開 始 就 沒 有 打 算 這 樣 做, 它 不 但 言 說 了 本 體, 而 且 不 斷 地 加 以 言 說 52 道 無 形 無 象, 即 超 經 驗 究 竟 老 子 如 何 理 解 道 之 超 經 驗 性 是 關 鍵 陳 鼓 應 以 隱 着 了 的 潛 藏 力 來 解 釋 道 之 超 經 驗 性 : 道 之 為 一 種 潛 藏 力 (Potentiality 按 : 英 文 原 文 所 有, 下 同 ), 它 在 未 經 成 為 現 實 性 (Actuality) 時, 它 隱 着 了 這 個 幽 隱 而 未 形 的 道 不 能 為 我 們 的 感 官 所 認 識 53 潛 藏 性 (potentiality) 及 現 實 性 (actuality) 為 亞 里 士 多 德 的 概 念, 在 亞 氏 的 理 論 中, 潛 藏 性 : 現 實 性 :: 材 料 : 形 式 在 四 因 說 中, 材 料 ( 如 銅 像 之 銅 ) 屬 具 體, 而 形 式 ( 如 銅 像 之 像 形 ) 屬 抽 象 按 今 天 用 語, 亞 氏 是 經 驗 主 義 者, 故 否 定 拍 拉 圖 之 理 型 概 念, 但 他 保 留 了 殊 相 ( 個 別 ) 中 有 共 相 ( 普 遍 ) 的 想 法, 而 形 式 便 是 亞 氏 之 共 相 亞 氏 之 共 相 所 指 的 是 每 一 物 種 之 所 以 成 為 該 物 種 所 具 有 的 本 質 (essence) 因 此, 亞 氏 之 共 相 跟 transcendent 相 反, 是 內 在 於 經 驗 世 界 的 (immanent, 下 文 將 保 留 此 概 念 之 英 文 名 稱 ) 故 四 因 說 中 之 材 料 及 形 式 ( 從 而 引 申 到 潛 藏 性 與 現 實 性 ) 皆 非 超 經 驗 範 疇 ( 按 : 亞 氏 的 形 式 屬 抽 象, 但 這 是 指 推 理 上 的 抽 象, 非 存 在 上 超 經 驗 ) 另 方 面, 在 亞 氏 之 目 的 論 中, 潛 藏 性 ( 如 某 植 物 之 種 秄 ) 與 現 實 性 ( 如 成 長 了 之 該 植 物 ) 均 屬 經 驗 界 之 範 疇 綜 上 所 述, 陳 鼓 應 以 亞 氏 之 潛 藏 性 來 詮 釋 老 子 超 經 驗 的 意 思 似 欠 妥 當 老 子 就 超 經 驗 說 無 和 有 此 兩 者, 同 出 而 異 名 ( 第 一 章 ), 54 又 說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 第 四 十 章 ) 發 現 郭 店 竹 簡 本 以 前, 後 一 句 一 直 作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從 而 使 第 四 十 章 跟 第 一 章 出 現 矛 盾, 因 為 在 第 一 章, 無 與 有 並 舉 故 屬 同 級, 而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卻 把 無 置 於 有 之 上 竹 簡 本 的 發 現 解 決 了 這 矛 盾 正 如 陳 鼓 應 所 言 : 在 有 無 問 題 上, 通 行 本 第 四 十 章 與 郭 店 簡 本 有 不 同 的 文 義 郭 店 簡 本 為 天 下 51 52 53 54 西 方 漢 學 家 席 文 (Nathan Sivin) 把 玄 譯 作 神 秘 的 事 物 (mystery), 並 進 而 說 老 子 的 學 說 非 作 為 自 然 哲 學 而 提 出 (This is not meant to be natural philosophy) 見 Geoffrey Lloyd and Nathan Sivin, The Way and the Wor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204. 這 似 欠 嚴 肅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頁 63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4 劉 笑 敢 說 此 兩 者 指 有 名 和 無 名, 即 有 和 無 見 劉 笑 敢, 老 子 古 今 : 五 種 對 勘 與 析 評 引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6), 頁 100 14

之 物,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有 無 乃 共 同 指 稱 道 體, 可 能 較 接 近 祖 本, 且 和 第 一 章 的 有 無 義 涵 相 通 至 於 通 行 本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之 說, 多 一 有 字, 可 能 為 後 人 添 益 然 而 通 行 本 已 流 傳 兩 千 餘 年, 從 魏 晉 至 宋 明 已 順 着 通 行 本 有 生 於 無 之 說 而 不 斷 作 出 闡 釋, 等 於 是 在 有 無 問 題 上, 形 成 了 一 段 漫 長 的 誤 讀 的 哲 學 史 55 作 為 天 地 萬 物 之 本 始 ( 始 ) 及 根 源 ( 母 ) 56 之 本 原 義 之 道, 性 質 上 既 是 有 亦 是 無 ( 有 和 無 屬 同 級 ), 故 說 無 有 同 出 而 異 名 和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既 是 有 亦 是 無 是 甚 麼 意 思? 王 弼 就 第 十 四 章 老 子 形 容 道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之 注 富 啓 發 性 : 欲 言 無 邪, 而 物 由 以 成 欲 言 有 邪, 而 不 見 其 形 57 說 無 因 為 道 感 察 不 到, 說 有 因 為 道 為 生 成 天 地 萬 物 之 實 有 物 質 老 子 這 個 實 有, 非 transcendent 的 所 謂 實 有, 而 是 時 間 空 間 以 內 之 實 有 故 老 子 說 逝 遠 及 域 中 ( 上 引 第 廿 五 章 ) 按 陳 鼓 應 綜 合 王 弼 吴 澄 和 張 岱 年 的 疏 解, 逝 指 時 間 上 流 行 不 息, 遠 指 空 間 上 之 無 窮 ; 而 陳 氏 給 予 域 中 的 詮 釋 是 猶 今 人 所 稱 宇 宙 之 中 58 按 : 在 此, 有 須 要 澄 清 一 下 天 地 與 宇 宙 這 兩 對 概 念 之 分 別 跟 地 對 舉 之 天 指 物 質 之 天, 59 故 天 地 乃 經 驗 界 的 統 稱, 如 莊 子 則 陽 曰 : 天 地, 形 之 大 者 也 相 反, 空 間 ( 宇 ) 和 時 間 ( 宙 ) 非 經 驗 性 概 念 60 故 道 在 時 空 以 內 卻 可 同 時 在 天 地 ( 經 驗 界 ) 以 外 莊 子 在 大 宗 師 篇 表 達 了 跟 老 子 一 樣 之 理 解 : 夫 道 先 天 地 生 ;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高, 在 六 極 之 下 而 不 為 深,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為 久,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先 天 地 生 即 先 於 經 驗 界 但 這 先 於 經 驗 界 卻 是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有, 因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高, 在 六 極 之 下 而 不 為 深 指 道 瀰 宇 內, 無 所 不 在, 而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為 久,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指 道 貫 古 今, 無 時 不 在 61 可 見, 就 老 莊 兩 人 而 言, 道 雖 在 經 驗 界 以 外, 但 卻 跟 55 56 57 58 59 60 61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修 訂 版 ( 北 京 : 商 務,2008), 頁 168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0 老 子 道 德 經 註 校 釋, 頁 31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199 及 201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二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1), 頁 98 墨 經 對 此 已 有 所 認 識, 如 就 時 間 說 知 而 不 以 五 路 ( 按 : 五 路 指 感 官 經 驗 ), 說 在 久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老 四 句 之 詮 釋 按 陳 啓 天 太 極 之 上 原 作 太 極 之 先, 清 俞 樾 認 為 乃 後 人 所 改 易 傳 系 辭 上 有 是 故 易 有 太 極 一 句, 王 孝 魚 認 為 太 極 與 六 極 並 言, 可 見 太 極 二 字 非 由 周 易 系 辭 而 來, 反 而 是 易 傳 襲 用 了 莊 子 以 上 詳 見 陳 鼓 應, 莊 子 今 註 今 譯, 修 訂 重 校 本 ( 香 港 : 中 華 書 局,2012), 頁 204-6 按 : 本 文 對 莊 子 的 詮 譯, 以 郭 象 / 成 玄 英 及 陳 鼓 應 為 主 要 參 考 見 晉 郭 象 注 唐 成 玄 英 疏 唐 陸 德 明 釋 文 清 郭 慶 藩 集 釋, 莊 子 集 釋 ( 台 北 : 中 華 書 局, 1980, 下 簡 作 莊 子 集 釋 ); 陳 鼓 應, 莊 子 今 註 今 譯 15

宇 及 宙 是 同 延 的 (co-extensive) 以 上 給 老 子 第 廿 五 章 之 逝 遠 和 域 中, 以 及 給 大 宗 師 夫 道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的 疏 解 是 按 學 術 界 已 有 的 詮 釋, 而 非 筆 者 的 新 發 現 但 是 學 術 界 卻 沒 有 察 覺 到, 它 的 這 些 詮 釋 跟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存 是 相 矛 盾 的 至 此, 老 子 對 超 經 驗 之 理 解 已 很 清 楚 道 是 無 因 感 察 不 到, 但 亦 是 有 因 它 為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有 故 老 子 對 超 經 驗 的 理 解 跟 柏 拉 圖 之 transcendent 完 全 對 立, 而 是 符 合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所 講 之 unobservable 必 須 强 調, 筆 者 無 意 把 老 子 現 代 化, 故 筆 者 說 符 合, 而 非 老 子 已 有 今 天 之 概 念 如 上 文 引 言 指 出, 當 學 者 形 容 道 為 形 上 實 體 時, 其 意 思 是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在 筆 者 所 認 識 到 之 現 有 華 文 文 獻 中, 唯 一 對 此 表 示 過 異 議 的 是 湯 一 介 他 說 : 老 子 講 的 道 雖 是 無 形 無 象, 但 不 是 超 空 間 的 雖 然 道 是 天 地 萬 物 產 生 的 根 源, 但 並 不 是 說 道 就 一 定 是 超 時 空 了 62 另 外, 美 國 華 裔 學 者 陳 張 婉 華 說 : 柏 拉 圖 和 亞 里 士 多 德 的 最 神 聖 的 原 則 是 在 六 合 之 外 的, 道 家 卻 在 六 合 之 內 63 儘 管 湯 一 介 表 達 了 以 上 異 議, 可 惜 他 並 沒 有 就 雖 是 無 形 無 象 但 不 一 定 是 超 時 空 應 作 出 如 何 的 理 解 提 供 過 任 何 解 釋, 所 以 他 是 否 有 unobservable 對 transcendent 的 理 解, 而 按 此 以 道 為 符 合 unobservable, 是 很 大 的 疑 問 正 式 來 說, 六 合 指 上 下 四 方, 但 陳 張 婉 華 說 六 合 所 指 的 是 世 界 或 自 然 界 她 說 : 在 道 家 思 想 裏, 對 最 高 原 理 的 尋 求 和 體 驗, 不 需 要 超 越 自 然 領 域 單 就 老 莊 而 言, 這 相 等 於 說 道 家 思 想 中 沒 有 transcendent 範 疇, 這 無 疑 是 對 的 但 陳 張 氏 認 為 道 既 為 無 而 不 存 在, 換 言 之, 認 為 無 是 不 存 在 的 意 思, 這 顯 示 她 完 全 誤 解 了 老 子 無 之 概 念, 故 她 亦 無 從 認 識 到 道 符 合 unobservable 之 理 解 這 點 了 搞 清 楚 了 老 子 對 超 經 驗 之 理 解, 再 看 一 些 學 者 如 何 把 老 子 跟 古 希 臘 作 比 較 吳 汝 鈞 說 把 老 子 的 道 與 柏 拉 圖 的 理 型 作 一 對 比, 先 在 性 ( 先 天 地 生 ) 與 超 越 性 的 涵 義 是 相 通 的, 理 型 與 道 都 是 形 上 的 真 實 64 一 些 學 者 甚 至 把 老 子 的 道 比 作 巴 門 尼 德 之 存 在 65 道 屬 unobservable, 理 型 屬 transcendent, 根 本 是 對 立 的 概 念 ; 道 周 行 而 不 殆, 存 62 63 64 65 湯 一 介, 老 子 宇 宙 觀 的 唯 物 主 義 本 質, 收 入 哲 學 研 究 編 輯 部 編, 老 子 哲 學 討 論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59), 頁 149 陳 張 婉 華, 追 求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的 中 心 思 想 希 臘 形 而 上 學 和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的 比 較, 收 入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四 輯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無 年 份 ), 頁 381 387 及 390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頁 233 240 見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35 16

在 是 不 動 的, 如 何 能 作 出 比 較? 誠 如 張 岱 年 指 出, 中 國 先 哲 沒 有 以 經 驗 界 為 虛 幻 66 柏 拉 圖 和 巴 門 尼 德 均 立 足 於 超 自 然 的 立 場 而 否 定 經 驗 界, 這 跟 符 合 科 學 精 神 之 道 概 念 不 可 相 提 並 論 67 老 子 用 了 不 同 方 法 說 明 道 亦 有 亦 無 這 點, 如 第 十 四 章 曰 :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故 混 而 為 一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是 謂 恍 惚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第 二 十 一 章 曰 : 道 之 為 物 窈 兮 冥 兮,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其 中 有 信 信, 信 驗 也 ( 王 弼 注 ), 按 今 天 用 語, 有 信 指 經 驗 界 有 證 據 確 立 unobservable 之 道 的 存 在 第 二 十 五 章 曰 : 有 物 混 成,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王 弼 注 云 : 混 然 不 可 得 而 知, 而 萬 物 由 之 以 成, 故 曰 混 成 也 寂 寥, 無 形 體 也 道 以 外, 德 是 老 子 另 一 中 樞 性 範 疇 德 字 在 全 書 五 千 言 中 共 四 十 見, 但 就 它 與 本 原 / 規 律 義 之 道 之 關 係 這 個 意 義 上, 老 子 討 論 不 多, 主 要 在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生 而 不 有, 為 而 不 持, 長 而 不 宰 是 謂 玄 德 這 幾 句 就 本 文 而 言, 無 須 就 德 作 詳 細 討 論 但 有 一 點 則 跟 本 文 主 題 有 關, 故 須 按 幾 句 王 弼 注 曰 : 道 者, 物 之 所 由 也 ; 德 者, 物 之 所 得 也, 即 是 說 德 為 物 所 得 自 道 者 沿 同 一 思 路, 多 數 學 者 都 從 道 內 化 於 萬 物 這 角 度 來 詮 釋 德, 如 陳 豉 應 : 混 一 的 道, 在 創 新 的 活 動 中, 內 化 於 萬 物, 而 成 為 各 物 的 屬 性, 這 便 是 德 ; 吳 汝 鈞 : 老 子 以 德 說 道 的 內 在 性 ; 王 邦 雄 : 道 是 既 超 越 而 又 內 在 的 形 上 實 體 道 是 超 越 的 體, 德 是 內 在 的 用 68 筆 者 不 能 確 定 當 以 上 學 者 運 用 內 在 這 詞 時, 是 否 指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immanent 陳 鼓 應 就 莊 子 知 北 遊 中 東 郭 子 問 於 莊 子 所 謂 道, 惡 乎 在?, 莊 子 答 無 所 不 在 說 : 莊 子 的 道 並 非 掛 空 的 概 念, 而 是 普 遍 地 內 化 於 (immanention 按 : 英 文 66 67 68 張 岱 年,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頁 9 10 及 15 必 須 强 調, 不 把 經 驗 現 象 否 定 為 虛 幻 的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跟 認 為 感 官 為 完 全 可 以 信 賴 是 兩 回 事, 絶 不 可 把 兩 者 混 淆 就 這 問 題, 見 下 文 餘 論 一 節 不 少 西 方 學 者 便 指 出, 理 型 論 對 科 學 產 生 負 面 作 用 見 G.E.R. Lloyd, Early Greek Science: Thales to Aristotle (London: W.W. Norton, 1970), pp. 67,70-1. 以 上 順 序 見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148-9;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頁 232; 王 邦 雄, 老 子 的 哲 學, 頁 80-1 17

原 文 所 有, immanention 當 為 immanent in 之 誤 ) 一 切 物 69 假 使 把 道 正 確 地 理 解 為 unobservable 之 本 原 物 質, 按 知 北 遊 的 說 話, 謂 道 無 所 不 在, 在 螻 蟻 稊 稗 等 等 之 內, 是 對 的 但 首 先, 這 個 在 xx 之 內 是 構 成 的 意 思 ( 知 北 遊 之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見 下 文 ), 不 同 於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immanent 其 次, 如 上 所 述,immanent 跟 transcendent 是 對 立 的, 而 亞 里 士 多 德 提 出 immanent 便 是 要 否 定 柏 拉 圖 屬 transcendent 之 理 型 論 王 邦 雄 在 上 引 說 道 是 既 超 越 而 又 內 在 的 形 上 實 體 道 是 超 越 的 體, 德 是 內 在 的 用 超 越 和 形 上 實 體 均 指 涉 transcendent, 假 使 王 氏 之 內 在 所 指 為 亞 里 土 多 德 的 immanent, 這 便 是 忽 略 了 transcendent 及 immanent 為 對 立 的 概 念 即 使 王 氏 之 內 在 非 指 亞 氏 之 immanent,transcendent 的 東 西 ( 王 氏 之 超 越 ) 又 究 竟 如 何 能 夠 內 在 於 經 驗 界 之 物 呢? 如 上 所 述, 柏 拉 圖 及 所 有 transcendent 層 級 的 擁 護 者, 對 於 transcendent 及 經 驗 界 之 間 的 關 係 這 個 難 題, 從 未 能 給 予 合 理 的 解 答 就 這 關 係, 柏 拉 圖 考 慮 過 存 在 於 (presence in) 參 與 (participate in) 分 享 (share in) 等 方 式, 但 每 一 個 都 衍 生 出 無 法 克 服 之 邏 輯 上 的 困 難 在 上 述 如 何 能 夠 內 在 於 得 不 到 合 理 解 釋 前, 王 邦 雄 運 用 內 在 這 字 眼 便 缺 乏 理 論 根 據 在 第 四 十 二 章, 老 子 從 道 之 本 原 義 及 規 律 義 轉 到 宇 宙 生 成 方 面 :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沖 氣 以 為 和 徐 梵 澄 認 為, 道 生 一, 謂 道, 一 而 已, 非 另 有 某 物 曰 一 者 自 道 而 生 也 70 多 數 學 者 都 同 意 一 便 是 本 原 義 之 道 莊 子 把 老 子 作 為 本 原 義 之 道 的 一 稱 作 氣 他 在 大 宗 師 說 游 乎 天 地 之 一 氣, 而 莊 子 後 學 在 知 北 游 曰 : 人 之 生, 氣 之 聚 也 聚 則 為 生, 散 則 為 死 故 萬 物 一 也 故 曰 :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71 跟 老 子 之 道 一 樣, 莊 子 的 氣 所 概 念 化 的 為 unobservable 之 本 原 物 質, 故 非 經 驗 性 概 念 他 選 擇 氣 這 個 字 應 該 是 因 為 他 承 傳 了 西 周 以 來 從 一 個 動 態 角 度 去 理 解 自 然 這 個 傳 統 本 原 義 之 氣 這 概 念 到 戰 國 中 後 期 已 廣 為 流 行, 如 荀 子 王 制 篇 曰 : 水 火 有 氣 而 無 生, 草 木 有 生 而 無 知, 禽 獸 有 知 而 無 義 人 有 氣, 有 生, 有 知 亦 且 有 義, 故 最 為 天 下 貴 也 69 70 71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379 徐 梵 澄, 老 子 臆 解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8), 頁 62-3 陳 鼓 應 曰 : 游 乎 天 地 一 氣 的 氣, 指 的 是 道 的 原 質 知 北 遊 篇 說 :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認 為 氣 是 自 然 界 的 基 本 物 質 粒 子 (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255 按 : 筆 者 不 同 意 粒 子 這 個 說 法, 但 沒 有 必 要 在 此 就 這 點 作 出 討 論 ) 王 中 江 亦 云 : 在 莊 子 那 裡, 氣 被 作 為 萬 物 的 統 一 性 根 源 氣 可 說 是 相 當 於 道 的 概 念 (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頁 114-5) 18

歷 代 以 來, 有 關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整 句 的 詮 釋 眾 說 紛 紜 72 多 數 學 者 傾 向 於 把 二 詮 釋 為 陰 陽 ; 而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沖 氣 以 為 和 的 意 思 或 許 是 陰 陽 二 氣 相 互 作 用 ( 沖 ) 取 得 不 同 之 具 體 平 衡 ( 和 ), 這 便 是 萬 物 生 成 之 由 來 73 從 這 角 度 看, 荀 子 天 論 陰 陽 大 化, 風 雨 博 施, 萬 物 各 得 其 和 以 生, 各 得 其 養 以 成, 和 淮 南 子 天 文 訓 陰 陽 合 和 而 萬 物 生 兩 者 中 之 和, 似 乎 便 是 第 四 十 二 章 之 和 無 論 如 何, 第 四 十 二 章 的 詮 釋 跟 本 文 主 題 沒 有 直 接 關 係, 故 沒 有 必 要 在 此 作 出 進 一 步 的 討 論 可 以 較 為 肯 定 的 是, 老 子 自 然 哲 學 之 成 就, 主 要 在 於 能 提 出 本 原 物 質 這 個 概 念 和 洞 見 到 符 合 unobservable 的 理 解, 而 他 對 本 原 物 質 如 何 生 成 經 驗 界 萬 物 的 理 解, 按 語 焉 不 詳 的 第 四 十 二 章 來 判 斷, 應 該 說 是 還 處 於 模 糊 的 階 段 74 老 子 之 後, 不 計 楊 朱 列 子 等 個 別 哲 人, 道 家 發 展 成 兩 派, 一 為 莊 子 一 派, 一 為 稷 下 黃 老 一 派 後 一 派 深 受 出 於 燕 齊 文 化 區 之 充 滿 超 自 然 思 想 之 陰 陽 家 影 響, 75 而 莊 子 個 別 後 人 亦 受 到 沾 染, 故 莊 子 外 集 篇 中 不 難 發 現 這 種 思 想 成 份 另 方 面, 儘 管 成 於 孟 莊 以 後 到 西 漢 初 之 易 傳 中 之 天 道 觀, 有 個 別 思 路 和 字 眼 直 接 承 傳 自 老 子, 76 它 的 基 本 思 想 跟 稷 下 黃 老 十 分 接 近 如 上 所 述, 莊 子 的 氣 概 念 維 持 了 老 子 對 相 當 於 unobservable 的 理 解 易 傳 在 這 方 面 作 出 了 一 個 用 語 上 的 貢 獻 ( 見 下 文 ), 但 它 同 時 卻 又 為 transcendent 思 想 在 中 國 古 代 首 度 埋 下 種 籽, 故 在 這 意 義 上, 代 表 從 老 子 之 倒 退 繫 辭 上 第 一 章 曰 : 天 尊 地 卑, 乾 坤 定 矣 ; 卑 高 以 陳, 貴 賤 位 矣 ; 動 靜 有 常, 剛 柔 斷 矣 是 故 剛 柔 相 摩, 八 卦 相 盪 乾 道 成 男, 坤 道 成 女 ; 乾 知 大 始, 坤 作 成 物 這 段 話 包 含 了 一 些 嚴 重 的 概 念 混 淆, 本 文 在 這 裡 只 想 指 出 其 一 繫 辭 所 提 的 尊 卑 貴 賤 乃 價 值 性 概 念, 易 傳 把 價 值 附 會 自 然 乃 中 國 古 代 思 想 發 展 之 一 個 重 大 轉 折 如 上 所 述, 對 推 天 道 以 明 人 事 可 有 不 同 理 解, 老 子 所 繼 承 之 西 周 以 來 形 成 之 天 人 同 道 觀 念 屬 於 符 合 理 性 的 一 種 理 解 老 子 講 天 人 同 道, 反 便 是 天 人 共 通 之 規 律 盧 育 三 便 指 出 : 老 子 的 天 道 觀 有 三 個 重 要 特 點 : 一 為 盈 虛 轉 化, 一 為 循 環 往 復, 一 為 天 72 73 74 75 76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268 同 上 注, 頁 269-272 相 比 之 下, 莊 子 就 這 方 面 取 得 一 些 突 破 雖 然 這 跟 本 文 主 題 沒 有 直 接 關 係, 筆 者 在 文 末 附 加 了 一 篇 附 錄, 就 莊 子 之 突 破 作 出 簡 單 討 論, 作 為 附 加 參 考 關 於 燕 齊 文 化 區, 見 任 繼 愈, 中 國 古 代 哲 學 發 展 的 地 區 性, 收 入 中 華 書 局 編 輯 部 編, 中 華 學 術 論 文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頁 461-72 陳 鼓 應, 易 傳 與 道 家 思 想, 頁 135 及 195 19

地 人 統 一, 天 地 人 都 要 服 從 盈 虛 轉 化 循 環 往 復 的 規 律 77 天 人 同 道 是 規 律 上 之 共 通, 不 涉 及 價 值 問 題 老 子 從 沒 有 把 規 律 與 價 值 混 淆, 他 所 有 關 於 人 事 之 價 值 取 向 皆 以 天 人 共 通 之 規 律 為 基 礎 如 老 子 價 值 上 主 張 守 柔, 守 柔 對 應 於 無 為 天 道 無 為 ( 第 二 十 五 章 之 道 法 自 然, 第 五 十 一 章 之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人 道 亦 無 為, 主 張 守 柔 便 是 要 使 人 的 行 為 符 合 天 人 共 通 之 規 律, 把 價 值 取 向 建 立 在 天 人 同 道 之 基 礎 上 第 二 十 九 章 曰 : 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天 下 神 器, 不 可 為 也, 不 可 執 也 為 者 敗 之, 執 者 失 之 越 是 刻 意 去 為 和 執, 便 越 會 招 致 失 敗, 因 反 是 與 天 道 共 通 之 人 事 規 律 此 所 以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萬 物 將 自 化 ( 第 三 十 七 章 ) 相 反, 易 傳 之 從 天 道 推 人 道 則 完 全 屬 於 附 會, 如 說 卦 傳 之 立 天 之 道 曰 陰 與 陽, 立 地 之 道 曰 柔 與 剛, 立 人 之 道 曰 仁 與 義 便 是 首 先, 陰 跟 陽 剛 跟 柔 有 對 立 性 ( 雖 亦 有 統 一 性 ), 但 我 們 可 以 按 甚 麼 標 準 說 仁 跟 義 有 對 立 性 呢? 總 的 來 說, 究 竟 從 陰 陽 剛 柔 推 到 仁 義 是 以 什 麼 共 同 規 律 為 基 礎? 由 於 缺 乏 這 種 基 礎, 易 傳 之 推 天 道 以 明 人 事 便 純 粹 是 一 種 附 會 把 價 值 附 會 自 然 很 容 易 便 會 一 方 面 發 展 成 比 附 思 想, 78 而 另 方 面 變 成 把 價 值 根 源 於 自 然 這 跟 老 子 說 天 地 不 仁 ( 第 五 章 ) 完 全 背 道 而 馳 關 於 把 價 值 根 源 於 自 然, 由 於 自 然 中 根 本 不 存 在 有 價 值, 故 被 視 為 價 值 根 源 之 所 謂 天 道 便 只 可 屬 於 transcendent 範 疇 如 上 所 述, 古 希 臘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充 滿 宗 教 色 彩, 相 反, 先 秦 哲 人 思 想 一 般 都 高 度 自 然 主 義 化, 故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未 見 於 先 秦 79 易 傳 之 附 會 才 為 這 種 思 想 在 中 國 古 代 首 度 埋 下 種 籽, 到 西 漢 時, 中 庸 之 天 命 之 謂 性, 率 性 之 謂 道 便 朝 這 方 向 邁 出 第 一 步 儘 管 整 體 而 言, 易 傳 之 自 然 哲 學 水 平 不 可 跟 老 子 同 日 而 語, 繫 辭 上 末 章 卻 取 得 一 項 用 語 上 之 成 就 繫 辭 上 依 照 老 子 關 於 道 雖 無 形 無 狀 無 聲 但 卻 實 存 之 觀 點, 77 78 79 盧 育 三, 老 子 釋 文 ( 天 津 :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7), 轉 引 自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45 按 : 盧 氏 說 天 地 人, 其 中 天 地 便 相 等 於 筆 者 所 說 的 天, 即 自 然 之 天 如 管 子 五 行 便 充 滿 比 附 思 想 按 陳 鼓 應, 五 行 篇 屬 稷 下 黃 老 之 作, 見 氏 著, 易 傳 與 道 家 思 想, 頁 110 順 帶 一 提, 比 附 思 想 的 真 正 形 成 始 於 戰 國 後 期, 而 發 展 迅 猛 勞 思 光 認 為, 公 孫 龍 之 離 堅 白 命 題 有 形 上 學 旨 趣 ( 意 思 是 有 理 型 論 的 影 子 ) 見 氏 著,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頁 369 及 372-5 堅 白 論 篇 ( 內 容 上 或 於 後 代 有 所 增 益 ) 確 實 提 出 了 屬 性 ( 堅 白 ) 為 共 相 的 觀 點, 但 是, 並 沒 有 就 此 作 進 一 步 探 討 如 上 文 討 論 亞 里 士 多 德 時 所 指 出, 共 相 概 念 不 一 定 要 跟 transcendent 掛 勾 倘 使 堅 白 論 篇 就 共 相 作 出 探 究, 它 是 否 會 得 出 較 為 符 合 科 學 精 神 的 理 解 或 是 朝 transcendent 方 向 走, 是 未 知 之 數 20

曰 : 形 而 上 者 謂 之 道, 形 而 下 者 謂 之 器 器 字 來 自 老 子 第 二 十 八 章 樸 散 則 為 器 一 句, 河 上 公 注 第 廿 九 章 曰 : 器, 物 也 繫 辭 上 自 己 在 前 一 章 給 器 之 定 義 為 : 見 乃 謂 之 象, 形 乃 謂 之 器 故 形 而 下 指 經 驗 界, 而 雖 然 繫 辭 上 已 隱 藏 transcendent 思 想 之 徵 兆, 這 種 思 想 仍 有 待 萌 發, 80 所 以 形 而 上 所 指 的, 應 該 還 是 老 子 所 洞 見 到 的 unobservable 老 子 嘗 試 用 不 同 方 法 把 他 的 意 思 概 念 化, 繫 辭 上 一 句 簡 單 的 形 而 上 基 本 上 滿 足 了 老 子 之 要 求, 這 是 傑 出 之 思 想 成 就 形 而 上 後 來 被 用 來 翻 譯 metaphysics, 實 屬 不 幸 除 易 傳 之 附 會 外, 老 子 之 後 還 出 現 了 另 一 重 要 倒 退, 而 其 後 果 亦 是 助 長 了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之 出 現 老 子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這 理 解 非 容 易 掌 握 莊 子 年 代, 已 出 現 以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來 取 代 它 對 此 觀 點, 莊 子 在 齊 物 論 曾 批 評 它 陷 於 無 窮 後 退 之 謬 誤 : 有 始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始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夫 未 始 有 始 也 者 ; 有 有 也 者, 有 無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無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夫 未 始 有 無 也 者 但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很 快 便 成 為 主 導 列 子 天 瑞 曰 : 故 曰 有 太 易, 有 太 初, 有 太 始, 有 太 素 太 易 者, 未 見 氣 也 ; 太 初 者, 氣 之 始 也 ; 太 始 者, 形 之 始 也 ; 太 素 者, 質 之 始 也 淮 南 子 天 文 訓 云 : 道 始 於 虛 霩, 虛 霩 生 宇 宙, 宇 宙 生 氣, 氣 有 涯 垠 清 陽 者 薄 靡 而 為 天, 重 濁 者 凝 滯 而 為 地 故 天 先 成 而 地 後 定 天 地 之 襲 精 為 陰 陽, 陰 陽 之 專 精 為 四 時, 四 時 之 散 精 為 萬 物 積 陽 之 熱 氣 生 火, 火 氣 之 精 者 為 日 ; 積 陰 之 寒 氣 為 水, 水 氣 之 精 者 為 月 太 易 虛 霩 是 無, 太 初 宇 宙 是 有 之 始 莊 子 後 學 在 莊 子 至 樂 篇 說 雜 乎 芒 芴 之 間, 變 而 有 氣, 氣 變 而 有 形, 形 變 而 有 生, 亦 是 有 生 於 無 之 觀 點 後 來, 周 濂 溪 說 太 極 本 無 極, 以 無 極 為 無, 太 極 為 有, 同 樣 是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張 載 對 此 觀 點 作 出 批 評, 還 以 為 它 緣 於 老 子 : 太 虛 無 形, 氣 之 本 體 ; 其 聚 其 散, 變 化 之 客 形 爾 ( 王 夫 之 注 曰 有 去 有 來 謂 之 客, 聚 者 暫 聚, 客 也 ) 太 虛 不 能 無 氣, 氣 不 能 不 聚 而 為 萬 物, 萬 物 不 能 不 散 而 為 太 虛 知 虛 空 即 氣, 則 有 無 隱 顯 若 謂 虛 能 生 氣, 則 虛 無 窮, 氣 有 限, 體 用 殊 絶, 入 老 氏 有 生 於 無 之 論, 不 識 所 謂 有 無 混 一 之 常 氣 聚 則 離 明 得 施 而 80 勞 思 光 亦 指 出, 易 傳 把 價 值 根 源 於 自 然 只 屬 醞 釀 階 段, 見 氏 著,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二 ), 頁 101 21

有 形 ( 王 注 曰 : 有 形 則 人 得 而 見 之, 明 也 ); 氣 不 聚 則 離 明 不 得 施 而 無 形 氣 之 聚 散 於 太 虛, 猶 冰 凝 釋 於 水, 知 太 虛 即 氣 則 無 無 ( 正 蒙 太 和 ) 橫 渠 之 氣, 跟 莊 子 一 樣 取 本 原 義, 氣 散 曰 虛, 因 無 形, 故 人 謂 之 無 ( 有 無 隱 顯 中 之 無 字 ), 但 虛 實 非 無 ( 即 非 數 學 上 的 零 ), 只 是 處 於 散 之 氣 不 得 見 也 故 無 無, 即 沒 有 有 生 於 無 之 無, 因 聚 而 成 形 之 氣 跟 散 於 虛 之 氣 皆 一 氣 也 張 子 不 知, 有 生 於 無 乃 自 老 子 之 倒 退, 而 非 入 於 老 氏 之 論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之 弊 病 有 幾 方 面 首 先, 它 模 糊 了 對 unobservable 的 認 識 這 模 糊 化 再 而 衍 生 出 一 連 串 嚴 重 後 果 如 上 所 述, 王 弼 在 注 第 十 四 章 時, 表 現 出 對 亦 有 亦 無 之 精 辟 理 解 但 是, 在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之 影 響 下, 他 還 是 發 展 出 貴 無 論 之 立 場 他 注 第 四 十 一 章 大 音 希 聲 曰 : 聽 之 無 聞 名 曰 希, 不 可 聞 之 音 也, 有 聲 則 有 分, 有 分 則 不 宮 而 商 矣 分 則 不 能 統 眾, 故 有 聲 者 非 大 音 也 他 區 分 聲 和 音 或 大 音 ; 聲 指 具 體 之 聲 調, 音 指 聲 音 本 身 81 聲 音 本 身 跟 柏 拉 圖 之 平 等 本 身 等 有 一 共 通 點, 那 就 是 在 邏 輯 上 只 能 存 在 於 transcendent 層 級 這 是 從 符 合 向 違 反 科 學 精 神 的 發 展 作 為 對 王 弼 的 反 動, 郭 象 提 出 物 自 生 和 不 生 之 生 之 崇 有 論 立 場, 實 際 上 否 定 了 本 原 論 82 6. 老 子 對 古 希 臘 李 約 瑟 認 為 道 家 對 自 然 界 之 推 究 和 洞 察 完 全 可 與 亞 里 士 多 德 以 前 的 希 臘 思 想 媲 美 83 李 氏 對 老 莊 的 認 識, 其 實 有 一 定 局 限 性, 故 本 文 願 意 給 他 之 以 上 評 價 作 出 補 充, 以 助 從 一 個 比 較 研 究 之 角 度 給 老 子 之 道 提 供 進 一 步 之 理 解 古 希 臘 之 宇 宙 始 源 / 本 原 學 說 以 民 間 信 仰 及 神 話 為 起 點, 主 要 是 關 於 冷 熱 乾 濕 這 兩 個 對 比 84 冷 熱 乾 濕 對 應 於 土 火 以 太 ( 最 初 解 作 清 純 之 空 氣 ) 及 水 在 埃 及 和 巴 比 倫 神 話 中, 水 分 別 為 生 命 之 源 及 宇 宙 之 母, 而 泰 勒 斯 (Thales) 便 以 81 82 83 84 朱 伯 崑, 道 家 的 思 維 方 式 與 中 國 形 而 上 學 傳 統, 頁 34 及 老 莊 哲 學 中 有 無 範 疇 的 再 檢 討, 頁 136 朱 伯 崑, 道 家 的 思 維 方 式 與 中 國 形 而 上 學 傳 統, 頁 35-6 及 老 莊 哲 學 中 有 無 範 疇 的 再 檢 討, 頁 137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p 1. 如 第 四 節 文 末 提 及, 柏 拉 圖 以 前, 古 希 臘 哲 人 只 認 識 到 熱 的 東 西 冷 的 東 西 等, 而 非 熱 冷 等, 但 為 行 文 方 便 起 見, 本 節 簡 說 冷 熱 乾 濕 22

對 應 於 濕 之 水 為 宇 宙 萬 物 之 第 一 原 則 ( 第 一 原 則 為 亞 里 士 多 德 用 語, 意 思 相 近 於 宇 宙 始 源 / 本 原 物 質 ) 按 冷 熱 乾 濕 兩 個 對 比, 冷 與 熱, 乾 與 濕 為 敵 對, 故 以 水 為 始 源 物 質 便 引 發 這 樣 的 一 個 疑 問 : 水 如 何 會 生 成 作 為 濕 的 對 立 面 之 乾 呢? 故 泰 勒 斯 學 生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Anaximander) 提 出 無 界 限 來 代 替 水 無 界 限 是 一 神 聖 有 生 命 永 生 和 不 滅 的 實 體, 兼 含 混 沌 未 分 之 冷 熱 乾 濕, 故 稱 無 界 限, 一 些 中 外 學 者 把 它 理 解 為 無 限, 實 為 錯 誤 85 太 初 之 始, 一 冷 與 熱 種 籽 從 無 界 限 分 離 出 來, 而 宇 宙 便 如 動 物 胚 胎 般 成 長 86 阿 那 克 西 美 尼 (Anaximenes) 的 焦 點, 從 始 源 物 質 轉 到 本 原 物 質, 並 以 空 氣 為 該 物 質 萬 物 生 成 出 於 空 氣 的 稀 釋 及 凝 結, 這 顯 然 是 從 觀 察 得 出 的 概 念 赫 拉 克 利 特 認 為 宇 宙 的 唯 一 永 恆 是 不 斷 的 變 易 ; 邏 格 斯 (logos 按 : 希 臘 文 logos 有 多 個 不 同 意 義 ) 為 一 半 物 質 性 半 精 神 性 之 神 聖 力 量, 主 宰 著 宇 宙 之 永 恆 變 易 邏 格 斯 的 物 質 性 是 火 柏 拉 圖 亞 里 士 多 德 等 皆 認 為 赫 氏 以 火 為 第 一 原 則 總 結 之, 米 利 都 派 與 赫 拉 克 利 特 之 第 一 原 則 都 是 與 生 命 有 密 切 關 係 之 經 驗 世 界 之 東 西 表 面 上,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之 無 界 限 為 抽 象 概 念, 但 鑒 於 無 界 限 指 未 分 冷 熱 乾 濕, 它 仍 屬 經 驗 性 概 念 值 得 留 意 的 是, 以 上 哲 人 皆 沒 有 注 意 到 萬 物 生 成 所 須 之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巴 門 尼 德 之 存 在 說 否 定 所 有 宇 宙 始 源 / 本 原 論, 他 之 後 的 有 關 論 說 或 多 或 少 都 要 回 應 他 的 挑 戰 恩 培 多 克 斯 (Empedocles) 跟 巴 門 尼 德 一 樣, 聲 稱 得 到 神 的 啟 示, 以 詩 作 立 說, 並 以 古 希 臘 四 神 靈 代 表 火 空 氣 土 和 水 這 四 個 萬 物 之 本 根, 提 出 萬 物 由 永 恆 不 滅 但 可 分 而 又 有 感 覺 的 四 本 根 之 不 同 組 合 構 成 恩 氏 提 出 四 本 根 之 結 合, 使 他 想 到 是 什 麼 推 動 它 們 結 合, 而 他 的 答 案 是 使 四 本 根 結 合 和 分 離 的 先 後 是 愛 與 憎 有 感 覺 的 四 本 根 受 愛 的 感 染, 互 相 欲 望 得 到 對 方 而 結 合 ; 相 反, 在 憎 的 影 響 下, 他 們 則 變 成 敵 對 而 分 開 阿 那 克 薩 戈 拉 斯 (Anaxagoras) 認 為 每 一 物 皆 含 有 萬 物 之 元 素, 如 X 除 含 有 X 元 素 外, 還 含 有 所 有 其 他 物 之 元 素, 只 是 X 元 素 比 重 最 大 太 初 之 始, 所 有 物 之 種 籽 已 存 在 ; 所 謂 種 籽 是 指 很 微 量 的 意 思, 換 言 之,X 之 種 籽 是 很 微 量 之 X, 而 X 種 籽 本 身 已 含 有 X 元 素 及 所 有 其 他 物 之 元 素, 故 在 X 種 籽 中 之 這 些 其 他 物 的 元 素 是 微 量 中 之 微 量 太 初 之 始 為 混 沌, 萬 物 之 種 籽 混 在 一 起, 後 來, 精 神 (Mind) 推 動 混 沌 旋 轉, 每 一 物 的 85 86 W.K.C.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1, pp 78, 86-7. 馮 友 蘭 在 中 國 哲 學 史 新 編, 第 一 册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62) 把 道 比 作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之 無 界 限 ( 他 作 無 限 ), 非 是 原 因 是 由 於 無 界 限 指 未 分 之 冷 熱 乾 濕, 故 它 實 際 上 仍 然 屬 於 經 驗 性 概 念, 不 可 跟 道 相 提 並 論 23

種 籽 跟 其 他 物 的 種 籽 分 離 而 聚 合 成 各 具 體 物 雖 然 阿 氏 沒 有 稱 精 神 為 神, 但 它 為 神 聖 的 則 無 庸 置 疑 留 基 伯 (Leucippus) 與 德 謨 克 利 特 (Democritus) 之 原 子 論 把 巴 門 尼 德 之 存 在 ( 大 楷 B 之 Being) 以 無 數 小 楷 b 之 beings 代 替, 而 這 些 beings 便 是 原 子 正 如 巴 氏 之 存 在 為 永 恆 不 滅 和 不 可 分 之 整 一 一 樣, 原 子 具 有 相 同 的 性 質 及 特 點 巴 門 尼 德 有 一 個 門 徒 名 叫 芝 諾 (Zeno), 芝 諾 為 了 試 圖 論 證 反 對 巴 氏 之 批 評 論 點 只 會 導 致 荒 謬 的 結 論, 提 出 無 限 可 分 悖 論 原 子 論 巧 妙 地 以 巴 氏 之 矛 ( 不 可 分 之 整 一 ) 反 過 來 攻 芝 諾 無 限 可 分 之 盾 原 子 有 不 同 形 狀 ( 德 氏 以 不 同 字 母 作 比 喻 ) 大 小 和 方 位 ( 如 橫 卧 或 企 立 之 A) 德 氏 假 定 原 子 不 斷 地 和 不 規 則 地 運 動 著, 但 沒 有 考 慮 到 這 運 動 之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在 這 運 動 中, 德 氏 按 由 來 已 久 之 民 間 同 性 相 吸 觀 點, 認 為 形 狀 大 小 和 方 位 相 近 的 原 子 會 連 結 起 來, 構 成 不 同 之 具 體 物 87 順 帶 一 筆, 嚴 靈 峰 把 無 置 於 有 之 上 而 以 它 比 作 德 謨 克 利 特 之 虛 空 (void) 88 虛 空 相 等 於 數 學 上 的 零 德 氏 提 出 原 子 之 間 存 在 著 虛 空 是 為 了 回 應 巴 門 尼 德 說 因 存 在 為 一 連 續 體, 故 運 動 便 不 可 能, 而 德 氏 認 為 設 定 虛 空 便 使 運 動 變 成 可 能 後 來 之 斯 多 葛 派 (Stoics) 以 魚 在 水 中 活 動 來 同 時 否 定 巴 門 尼 德 ( 連 續 體 沒 有 使 運 動 變 得 不 可 能 ) 及 德 謨 克 利 特 ( 運 動 無 須 以 虛 空 為 條 件 ) 對 於 德 氏 來 說, 本 原 物 質 是 原 子, 而 非 虛 空, 故 即 便 不 談 把 無 置 於 有 之 上, 嚴 靈 峰 之 對 比 亦 欠 妥 當 亞 里 士 多 德 是 經 驗 主 義 者, 故 否 定 原 子 論 而 採 納 恩 培 多 克 斯 之 四 本 根 再 加 上 以 太, 一 共 五 個 本 原 義 之 元 素 就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由 於 他 採 取 外 來 動 力 之 角 度, 為 克 服 無 窮 後 退 難 題, 他 提 出 一 個 终 極 的 不 動 的 推 動 者, 而 這 屬 於 一 個 神 綜 合 上 述, 自 泰 勒 斯 到 亞 里 士 多 德, 除 原 子 論 外, 古 希 臘 之 第 一 原 則 物 質 皆 為 經 驗 性 概 念 就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不 是 沒 加 考 慮, 便 是 被 訴 諸 一 外 在 的 非 自 然 或 超 自 然 力 量 ( 愛 與 憎 精 神 不 動 的 推 動 者 ) 相 比 之 下, 老 子 之 道, 從 一 開 始 便 相 當 於 unobservable 範 疇 自 伯 陽 父 以 來, 中 87 88 應 當 指 出, 現 代 原 子 論 是 十 八 世 紀 科 學 家 在 一 些 科 學 實 證 研 究 的 發 現 中, 發 覺 倘 使 物 質 是 由 微 粒 所 構 成, 便 能 給 予 該 些 發 現 合 理 解 釋 ; 由 於 原 子 論 在 哲 學 上 已 存 在, 故 他 們 便 以 原 子 為 上 述 微 粒 之 名 稱 換 句 話, 儘 管 哲 學 上 的 原 子 論 在 十 七 世 紀 出 現 復 興, 科 學 上 的 原 子 論 並 非 以 它 作 為 研 究 的 出 發 點 而 最 終 得 出 的 結 論 如 正 文 剛 述, 古 希 臘 原 子 論 是 為 回 應 巴 門 尼 德 及 芝 諾 這 非 常 特 殊 之 情 况 下 而 提 出 的, 微 粒 這 想 法 之 符 合 科 學 上 的 原 子 論 之 早 期 構 想, 純 屬 巧 合 嚴 靈 峰, 道 家 哲 學 中 的 有 無 問 題, 收 入 台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文 史 哲 學 報 第 廿 七 期 (1978), 頁 253 24

國 自 然 哲 學 思 想 就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的 理 解, 一 直 是 自 然 主 義 化 的 物 基 於 其 固 有 特 質 ( 陰 陽 之 對 立 性 ), 而 具 有 內 在 之 運 動 的 動 力 來 源 89 李 志 林 把 古 希 臘 原 子 論 形 容 為 天 才 猜 測, 而 中 國 元 氣 論 者 缺 乏 古 希 臘 哲 學 家 那 種 大 膽 的 天 才 的 猜 測 90 其 實, 中 國 及 古 希 臘 本 原 論 之 來 龍 去 脈 表 明, 要 說 大 膽 的 天 才 的 猜 測, 那 應 該 是 老 子 而 非 留 基 伯 或 德 謨 克 利 特 不 過, 古 希 臘 從 民 間 信 仰 開 始, 卻 有 焉 知 非 福 之 積 極 作 用, 因 為 這 十 分 有 利 於 就 第 一 原 則 物 質 提 出 不 同 的 觀 點 這 些 觀 點 當 中 不 少 論 點 思 辯 性 水 平 其 實 相 對 地 低, 但 不 同 觀 點 的 提 出 卻 有 利 於 培 育 出 一 個 爭 辯 文 化 及 傳 統 反 觀 中 國, 老 子 一 開 始 便 提 出 一 個 與 民 間 信 仰 無 關 之 unobservable 之 道, 雖 屬 驚 人 的 洞 見, 但 以 古 人 思 想 發 展 水 平, 加 上 著 重 思 辯 論 爭 之 名 家 及 兼 重 實 證 之 墨 辯 又 不 涉 獵 本 原 論, 這 很 不 利 於 誘 發 不 同 意 見 之 提 出 是 故 跟 古 希 臘 相 反, 道 / 氣 概 念 一 經 提 出, 便 成 為 本 原 論 之 主 導 思 想, 限 制 了 中 國 古 代 有 關 本 原 論 出 現 論 辯 之 空 間 再 者, 莊 子 一 派 又 追 求 超 脫 思 辯 性 知 識, 從 而 使 自 然 哲 學 於 戰 國 後 期 被 稷 下 黃 老 及 易 傳 所 主 導, 影 響 至 為 深 遠 7. 餘 論 : 形 上 學 與 先 秦 哲 人 如 何 看 待 經 驗 界 上 文 第 二 節 提 到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緣 於 古 希 臘 文 中 to be 所 引 發 出 來 之 混 淆 著 名 英 藉 漢 學 家 葛 瑞 漢 (Angus C. Graham) 認 為, 古 代 漢 語 相 比 於 其 他 語 言 結 構 上 更 接 近 符 號 邏 輯 ( Classical Chinese has a beautifully logical structure perhaps nearer to symbolic logic than any other language ), 而 它 又 擁 有 一 個 有 別 於 連 繫 辭 的 關 於 存 在 之 量 化 辭 ( 有 ), 因 而 不 會 出 現 關 於 存 在 與 謂 語 之 混 淆 ( it has an existential quantifier (yu) which forbids mistaking existence for a predicate and is distinct from the copulae ), 故 此, 古 希 臘 以 transcendent 範 疇 為 基 礎 之 形 上 學 或 本 體 論 並 沒 有 在 先 秦 出 現 91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緣 於 對 to be 之 混 淆 這 觀 點 筆 者 是 認 同 的, 但 能 否 如 葛 瑞 漢 一 樣, 反 過 來 以 古 代 漢 語 之 有 關 特 點, 作 為 先 秦 沒 有 出 現 transcendent 範 疇 之 原 因, 則 有 待 研 究, 本 文 不 宜 就 此 輕 易 下 判 斷 葛 氏 認 為 先 秦 沒 有 transcendent 義 的 形 上 學 這 89 90 91 墨 辯 在 其 自 然 科 學 的 探 索 中, 採 取 外 來 動 力 的 角 度, 這 分 別 緣 於 研 究 對 象 個 別 自 然 物 相 對 於 本 原 物 質 的 不 同 李 志 林, 元 氣 論 與 原 子 論 中 西 自 然 觀 之 比 較, 收 入 李 志 林 陳 衛 平 等, 中 西 哲 學 比 較 面 面 觀 ( 上 海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1988), 頁 29-30 Angus C. Graham, Disputers of the Tao (Chicago: Open Court, 1989), pp. 403 and 412. 按 : Copulae 便 是 to be' 作 為 連 繫 辭 25

個 觀 點, 跟 筆 者 是 一 致 的 不 過, 葛 氏 進 而 引 申 出 之 另 一 個 觀 點, 筆 者 卻 無 法 苟 同 葛 瑞 漢 認 為, 在 彿 教 傳 入 中 國 以 前, 中 國 先 哲 對 感 官 經 驗 之 不 可 靠 性 並 沒 有 認 識 92 這 個 觀 點 在 歐 美 漢 學 界 頗 為 廣 泛 93 就 此 問 題, 我 們 應 區 分 兩 個 情 況 :(1) 認 為 經 驗 界 為 虛 幻 ;(2) 認 為 經 驗 界 絶 對 可 靠 古 希 臘 之 真 實 對 現 象 觀 點 認 為 經 驗 界 不 可 靠 之 理 由 是 因 為 經 驗 界 被 認 為 是 虛 幻 的 非 真 實 的, 而 虛 幻 及 非 真 實 相 對 於 transcendent 的 真 實 ( 見 上 文 第 二 節 ) 先 秦 哲 人 沒 有 transcendent 範 疇, 故 他 們 沒 有 把 經 驗 界 視 作 虛 幻, 94 但 這 不 表 示 他 們 便 以 經 驗 界 為 絶 對 可 靠 不 把 經 驗 現 象 否 定 為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跟 認 為 感 官 完 全 可 以 信 賴 是 兩 回 事, 絶 不 可 把 兩 者 混 淆 葛 瑞 漢 及 上 述 其 他 歐 美 學 者 似 乎 沒 覺 察 到, 科 學 不 會 否 定 經 驗 界 為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但 同 時 既 不 以 經 驗 界 能 窮 盡 實 在, 也 不 會 認 為 感 官 一 定 可 以 信 賴 老 子 之 道 及 莊 子 之 氣, 便 正 正 是 對 經 驗 界 提 出 疑 問, 認 為 它 不 代 表 實 在 的 全 部 跟 老 莊 一 樣, 一 些 其 他 先 秦 哲 人 就 現 象 之 是 否 可 信 的 認 識, 比 起 古 希 臘 更 切 合 科 學 精 神 以 下 兩 例 可 供 說 明 戰 國 期 間, 宇 宙 觀 分 蓋 天 說 宣 夜 說 和 渾 天 說 三 派 戰 國 後 期 蓋 天 說 式 微 ; 迄 漢, 宣 夜 說 觀 點 被 渾 天 說 吸 納 宣 夜 說 傳 世 材 料 有 以 下 一 段 : 天 了 無 質, 仰 而 瞻 之, 高 遠 無 極, 眼 瞀 精 絕, 故 蒼 蒼 然 也 譬 之 旁 望 遠 道 之 黃 山 而 皆 青, 俯 察 千 仞 之 深 谷 而 窈 黑, 夫 青 非 真 色, 而 黑 非 有 體 也 95 上 引 天 字 取 物 質 之 天 義 ( 見 上 文 第 四 節 文 首 ) 經 驗 現 象 ( 天 呈 現 藍 色 ) 可 能 會 使 人 產 生 錯 覺 ( 認 為 天 有 體 ), 而 這 使 人 產 生 錯 覺 之 現 象 缘 於 感 官 限 制 ( 眼 瞀 精 絕 ) 96 譬 之 黃 山 與 深 谷 為 類 比 推 理 宣 夜 說 的 論 證 顯 示 出 這 樣 的 一 個 理 解 : 現 象 以 感 官 為 基 礎, 由 於 感 官 有 局 限 性, 故 就 實 在 ( 天 無 質 無 極 ) 與 真 實 ( 黃 山 之 真 色 ) 的 認 識, 不 能 完 全 依 靠 現 象 這 種 既 不 否 定 現 象, 亦 不 完 全 依 靠 現 象 的 認 識, 非 迷 信 地 否 定 現 象 為 虛 幻 所 能 比 擬 其 中 關 於 感 官 限 制 局 限 了 現 象 的 呈 現 這 個 認 識, 更 難 能 可 貴 宣 夜 說 能 有 以 上 認 識, 絕 非 偶 然 自 老 子 以 來, 這 種 認 識 在 先 秦 已 建 立 有 傳 統, 如 92 93 94 95 96 Angus C. Graham, Disputers of the Tao, p. 84: an awareness of sense perception as problematic for which there is no firm evidence in China before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Geoffrey Lloyd & Nathan Sivin, The Way and the Word, pp. 203, 205; Jean-Paul Reding, Comparative Essays in Early Greek and Chinese Rational Thinking (Aldershot: Ashgate, 2004), p. 102. 請 參 照 上 文 注 66 宣 夜 說 原 始 資 料 多 已 失 佚, 以 上 一 段 載 於 晉 書 天 文 志 本 文 轉 引 自 程 貞 一 Chen Cheng-Yih, Early Chinese Work in Natural Scie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57. 當 然, 我 們 今 天 知 道 天 呈 現 藍 色 非 因 視 覺 限 制, 而 是 空 氣 中 之 原 子 把 太 陽 光 分 散 所 致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