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 DBAA1B2BBAA6BAE76B5A534A4482DB657C2CBA6F2A8C6BB50BFF2C4DDBBB2BEC9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59-81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17-72c-1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可 愛 的 動 物 小 五 雷 雅 理 第 一 次 小 六 甲 黃 駿 朗 今 年 暑 假 發 生 了 一 件 令 人 非 常 難 忘 的 事 情, 我 第 一 次 參 加 宿 營, 離 開 父 母, 自 己 照 顧 自 己, 出 發 前, 我 的 心 情 十 分 緊 張 當 到 達 目 的 地 後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


TLLFDEC2013.indd

NAAC_FNEC.indd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99 學年度班群總介紹 第 370 期 班群總導 陳怡靜 G45 班群總導 陳怡靜(河馬) A 家 惠如 家浩 T 格 宜蓁 小 霖 怡 家 M 璇 均 蓁 雴 家 數學領域 珈玲 國燈 英領域 Kent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桃園縣政府公報97年度第19期 桃園縣97年度 原住民聯合豐年節 民俗技藝暨體育競賽活動 桃園縣一年一度的聯合豐年節民俗技藝暨體育競賽活動 9月27日在中壢龍岡大操場冒雨 進行 來自全縣各鄉鎮市的十四族在總頭目高阿信的帶領下 於 我們都是一家人 的歌聲 和雨勢中展開為期兩天的傳統豐年祭及歌舞競技 現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投影片 1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untitled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SOP Waiting Time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採購犯罪問題之研究計畫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heepwoh-cover

襯詞在祭儀音樂中的文化意義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蔡 氏 族 譜 序 2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untitled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4D F736F F D205F 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2 The Abolishment of Family Clans and Family Names Around the May-4 th Campaign Abstract Hsi-mei Hung * The Chinese society is traditionally based on

範本檔

附件一:

穨1-林聖欽.doc

( 三 ) 產 業 實 習 組 撰 寫 赴 大 陸 產 業 實 習 構 想 與 規 劃 (1,000 字 ) 具 良 好 學 習 意 願 與 工 作 態 度 部 份 跨 國 企 業 需 具 備 外 語 能 力 五 研 習 課 程 * 參 見 附 件 二 六 獎 助 對 象 研 習 期 間 將 有 陸

untitled

untitled

2015年4月11日雅思阅读预测机经(新东方版)

89???????q?l?????T??

83-112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Microsoft Word - A doc


Fun Time (1) What happens in memory? 1 i n t i ; 2 s h o r t j ; 3 double k ; 4 char c = a ; 5 i = 3; j = 2; 6 k = i j ; H.-T. Lin (NTU CSIE) Referenc

<4D F736F F D 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 F5FB77CB6BCBD672028B0B6A46AABE4B751A874A643295F5FB8D5C5AA28A668ADB6292E706466>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參 加 第 二 次 pesta 的 我, 在 是 次 交 流 營 上 除 了, 與 兩 年 沒 有 見 面 的 朋 友 再 次 相 聚, 加 深 友 誼 外, 更 獲 得 與 上 屆 不 同 的 體 驗 和 經 歴 比 較 起 香 港 和 馬 來 西 亞 的 活 動 模 式, 確 是 有 不 同 特

hks298cover&back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Microsoft Word - 11月電子報1130.doc

untitled

 

一、計 畫 緣 起 、 目 的: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20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壹 前 言 孕 育 新 生 命 對 新 移 民 初 產 婦 女 而 言 不 僅 代 表 落 地 生 根 的 意 義, 同 時 滿 足 傳 宗 接 代 之 期 待, 隨 著 胎 兒 成 長, 母 親 與 胎 兒 逐 漸 建 立 親 密 的 依 附 關 係, 為 了 調 整 身 心 與 社 會 環 境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ai Pin Chin as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t s because: first, as knowing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 WHO Qatar 2013 MERS MERS 耗費巨大的社會成本 MERS V

encourages children to develop rich emotions through close contact with surrounding nature. It also cultivates a foundation for children s balanced de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4D F736F F D20A46AA4AFACECA7DEA46ABEC7B1D0AE76ACE3A873AD70B565A6A8AA47B3F8A769A4AFACE >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國 史 館 館 刊 第 23 期 Chiang Ching-kuo 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Its Effects ( ) Abstract Wen-yuan Chu * Chiang Ching-kuo wa

Transcription:

超薦佛事與遺屬輔導 釋滿祥臨床佛教宗教師釋宗惇臨床佛教宗教師陳慶餘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釋惠敏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 內容摘要 : 超薦佛事有兩種意義, 一是對亡者的超度, 二是對生者的引薦, 也就是引薦佛法 從臨床來看, 後者引薦的生死教育是較重要的部分, 讓遺屬能夠不因生離死別之生活事件造成持續性的心理障礙 宗教師在指導佛事過程中除了消極的悲傷輔導, 還有積極增進家庭的功能 一個人過世後四十九天當中, 藉由佛事讓家屬與亡者之間建立一種溝通的橋樑, 主要分為念佛 誦經 禮懺 法會四大類, 隨著遺屬與亡者的關係, 宗教師對家屬說法所引用的經文也因人而異 例如 : 在生前覺得照顧不夠或是有擔心 遺憾的家屬會選擇禮拜 水懺 梁皇寶懺 ; 親情較濃郁 割捨不下的以 金剛經 心經 的選擇較多 ; 有極樂世界概念, 或能夠接受死亡 希望有更好來生時選擇 阿彌陀經 普賢行願品 等淨土系列經典 ; 患者生病很久或因災難往生, 阿彌陀經 與 藥師寶懺 是常有的選擇 一場如法的功德佛事, 不但亡者受益, 遺屬會以此有了得度的因緣, 對參與者而言也是難得的生死教育之法會 佛教很鼓勵家屬自己作七, 甚至近年很多道場在固定的共修法會中, 提供遺屬作隨堂超薦佛事, 參與大眾的共修, 都是很好的作法 超薦佛事中, 法師最重要的功能不在儀式, 而是指導 從臨床照顧的理念來看, 超薦佛事延續了病人往生前的靈性成長 臨終過程中善念的提昇, 到往生後的遺屬輔導, 是本土化臨終照顧與生死教育很有助益的一環 關鍵字 : 超薦佛事. 悲傷輔導. 生死教育. 臨床佛教宗教師 -69-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壹 前言 佛教非常重視生死問題, 認為 生 固然值得高興, 死 也不必害怕, 能有萬全的準備, 可以坦然面對生命中最嚴肅的課題 什麼是 萬全的準備? 佛教認為, 人死之後, 依憑著個人不同的業力在六道 ( 天道 人道 阿修羅道 地獄道 餓鬼道 畜生道 ) 中輪迴轉世 如果在世時多做善事 廣結善緣, 為自己累積福德資糧, 內心就會光明磊落, 這就是為自己做好了 萬全準備, 將來必能往生善道 反之, 如果生前不知道修行的重要, 往生時心裡容易慌張 不知所措, 隨著業力報應轉生 這時家屬應從過世那一刻起, 到下一期生命出生之前的四十九天 中陰身 過度期, 集中心力, 佛號不斷, 在七七期中, 為其廣修眾善, 造諸功德, 令亡者得聞佛法, 心生懺悔, 自能減輕罪業, 投生更好的去處 根據經典記載 1, 人往生後四十九天之內, 如果陽上眷屬能為亡者誦經做佛事, 仗此功德, 能令亡者罪障消除, 得生善道 ; 如果亡者生前已多植善業, 則可蓮品增上 超薦應有兩種意義, 一是對亡者的超度, 二是對生者的引薦, 也就是引薦佛法 從臨床來看, 後者引薦的生死教育是較重要的部分, 讓遺屬能不因生離死別之生活事件造成持續性的心理障礙 因此善終評估要看兩個部分 : 一是病人往生時是否很安詳, 二是病人往生後家屬的反應 如果病人往生後家屬很悲傷 不能接受, 儘管病人很安詳, 總是有遺憾 佛事有兩種作用, 一是如果病人往生時有未竟的心願, 藉著佛事功德做圓滿的祝福與回向, 不再有掛礙 ; 二是延續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的盡心盡力, 護送亡者到西方極樂世界 中國人特別講究葬禮, 過年可以沒有團聚, 但雙親過世一定要奔喪 進行佛事期間也提供遺族團聚的機會, 延續原有的的家庭關係, 藉著超渡亡者的儀式化解家人之間的衝突 因此超薦佛事除了是生者對亡者的孝思或補償, 也有促進生者之間關係的增強或謀和 延續家庭倫理的功能, 建構起生與死 有形與無形之間的橋樑, 扮演非常正面的生死教育功能, 對悲傷輔導有很大的效益, 在這過程中讓家屬進一步領悟佛法悲智的深層意義 一般談佛事比較著重在形式上的如禮行儀, 從臨床照顧的角度則重視超薦佛事在病人往生後對遺族輔導的效益 本論文目的除介紹臨床佛教宗教師接受遺屬的請 1 主張要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為亡者誦經做功德迴向的佛典很多, 如 : 地藏菩薩本願經 西藏度亡經 無常經 飭終須知 飭終津梁 等 -70-

託如何受理超薦佛事外, 佐以個案報告的方法來探討超薦佛事對遺屬輔導的功效和意義, 以彰顯安寧緩和醫療全人 全家 全隊 全程照顧的原則 貳 佛事內容介紹 往生佛事通常依家屬的期望 可提供時間, 及與亡者之間的因緣決定內容, 其間沒有優劣之別, 常見的有四種形式 : 1. 念佛 : 由法師帶領, 或家屬至誠懇切, 為亡者定課念佛 2. 誦經 : 如誦持 阿彌陀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金剛經 觀無量壽經 普賢行願品 等 3. 禮懺 : 如禮拜 金剛寶懺 三昧水懺 藥師寶懺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等 4. 法會 : 如舉行 三時繫念 瑜伽燄口, 或較長時間的 梁皇寶懺 等法會 以下逐項介紹 : 一 阿彌陀經 2 往生佛事中以誦持 阿彌陀經 者最多, 經文描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清淨安樂 眾苦不侵的修行世界, 臨命終時如果能夠達到一心不亂, 自會自助人助, 有諸佛菩薩 彌陀聖眾來護持 ; 也說明往生淨土的條件 : 不可以少福德因緣, 必須具足信願行才能 得生彼國, 這是一個諸佛共讚的世界, 不僅勸導亡者發願往生, 更使生者安心親人將去的世界, 以此為共同為亡者努力的目標 阿彌陀經 所開示的念佛法門是一種開發自性的法門, 即使是凡夫, 從專注的念佛中也能開發自力, 感應阿彌陀佛無量光 無量壽的境界, 也就是佛的境界 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一種皈依, 聚足福德善根成為阿彌陀佛的弟子, 阿彌陀經 具體而完整的陳述凡夫如何從起信 ( 瞭解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 ) 到發願( 求生淨土 ) 到行持 ( 修行念佛法門, 提昇自己的境界與阿彌陀佛相應 ) 的概念與方法, 是幫助亡者與家屬離苦得樂 往生善趣 趨吉避凶 建立正信, 通俗而又實用的經典 2 阿彌陀經 : 大正藏 12 冊 366 經 -71-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 3 因其提倡孝親思想, 被稱為佛門的孝經, 是慎終追遠 超度亡親的法門, 教人如法超薦祖先, 所謂 百善孝為先, 唯有 孝敬 才能開發我們自性無盡的寶藏, 將佛門 超度 的理事因果說得很明白, 經中之光目女 婆羅門女, 更是超度的模範典型 本經並且著重救度苦難最深的地獄眾生, 教導眾生要尊敬三寶, 深信因果, 使來世不至墮入惡趣 其深層的意義, 是自我教育 淨化自己, 時時提醒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 舉手投足無不是罪, 應隨時照顧好心念, 切不可因一念偏差而意亂情迷 造業連連 明代以後, 依據本經而有的信仰大為流行, 也使我國佛教界對地藏菩薩產生深邃的敬意 處處鼓勵生者造功德回向亡者 地藏菩薩於多生多世, 或以香花及諸供具供佛 或設齋供養羅漢 或念佛 或塑畫佛像, 回向多生的母親免離惡道之苦, 是最好的示範 三 金剛經 4 金剛經 在中國是流傳最廣 影響力大 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一, 重點在談面對生死的智慧, 它從斷疑生信的出發點談如何降服疲憊 害怕的心, 教導修習者如何從感應 證悟中破除我執, 得到心性的成長, 縱使自己不能解脫, 也要自在 無住 無相 人會恐懼 苦惱跟 心 ( 妄想心 顛倒心 ) 有關, 此心與人的習性有關 習性難以改變, 金剛經 藉用如金剛的智慧來破除習性, 以種種空義的開示說明 : 解脫是離相不著相的 ; 對於一切法相, 能夠不分別 不執著, 就能隨緣自在, 藉此令亡者開悟實相, 不再執著於肉體與過去因緣, 生者能明白親人的存在不限於肉體表相, 更重要的是其精神典範 從許多記載中看到, 中國人誦持 金剛經 有很大的靈驗, 可能來自信仰的力量 如能熟習其中一小段經文, 如經文中的名句 :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都會有它的力量 3 地藏菩薩本願經 : 大正藏 13 冊 412 經 4 金剛經 : 大正藏 8 冊 235 經 -72-

四 觀無量壽經 5 內容敘述佛陀應韋提希夫人所請, 示現西方極樂淨土, 教導他修習三種福業 十六種觀想的往生法, 也分別敘述九品往生階位及其功德力, 勸導亡者厭離娑婆趣向極樂 三種福業是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說明這三者是 淨業正因, 在這樣的基礎上一心繫念 正確修習時,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能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 得念佛三昧 見諸佛現前授記 親見西方極樂世界等, 鼓勵修習者 ( 亡者及眷屬 ) 要以至誠心 深心 迴向發願心求生淨土 五 藥師寶懺 6 經典中提到, 諷誦 藥師寶懺 有輔助戒律 決定生西 速得成佛 維持世法 疾厄永除的功德 藥師寶懺 依照藥師法門修持力行, 可以得到上品圓滿的戒, 不慎毀犯時, 能至心誠懇持念藥師佛號并禮敬供養者, 即可還得清淨, 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 消災除難, 福壽康甯, 不墮落三惡道, 臨終八大菩薩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眾寶蓮花等功德 六 普賢行願品 7 普賢行願品 是唐譯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 是全部 華嚴經 的提要, 旨在宣說普賢菩薩為引導眾生出離苦海的十種廣大行願 因經中有普勸歸命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的敘述, 被列為 淨土五經 之一 經文不僅表示依普賢十大願的實踐得以往生極樂世界, 更指出普賢菩薩願生淨土 要想面見彼佛蒙佛授記, 是因為現前已經成就了廣大行願, 普利了一切眾生, 為累劫積德之後, 才能證得佛果 並且以轉法輪 廣度有情眾生為成佛後的終極目標, 攝受末法時代廣大的眾生皆能往生淨土 5 觀無量壽佛經 : 大正藏 12 冊,365 經 6 藥師寶懺 : 卍續藏 129 冊 110 頁 全名 : 慈悲藥師寶懺 又名 : 消災延壽藥師懺法 明末清初見月律師根據 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 而作的一種懺法 清初仁庵義禪師自揚州齎歸杭州顯寧寺, 經天溪大覺寺受登刊定, 以定名 勸修 方法 釋疑四項釋此懺法, 遂盛行於江南 7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 大正藏 10 冊 297 經 -73-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依普賢十大願的持守 實踐, 不只臨終不會徬徨無主, 無所歸趣, 更能往生諸佛淨土, 終至成就佛道, 利益眾生 所以持誦此經, 可為臨終者及其來生, 鋪陳一條光明大道 七 三時繫念 8 三時繫念佛事, 是用佛法的力量把亡靈 孤魂請來道場聽法 誦經 念佛 懺悔 發願 皈依, 以佛法布施供養他們, 令他心開意解, 化除貪 瞋 痴煩惱, 離苦得安樂, 往生極樂世界 所謂 三時, 是指早晨 日中 日沒之時, 現代則將三時一起, 在日沒前後連貫完成 ; 而 繫念 是指身體禮拜 口中稱誦 意念觀想, 三者皆緊緊相繫於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至於繫念的方法, 就是 一心繫念 一向專念 一心不亂, 也就是念佛的祕訣 三時繫念內容分為三階段, 各包含誦經 持名 講演 行道 懺悔 發願 唱讚等七部分 第一階段, 開示生亡兩者, 極樂世界無有眾苦, 吾人若要歸返這條無憂苦之路, 須向塵勞中了達自心的變化 眾生所以受苦無盡, 是從貪欲而起, 從而忘卻自性 異念紛馳 欲離苦得樂, 往生淨土, 須具足信 願 行 具深信 發切願, 執持阿彌陀佛名號, 一心不亂, 自得往生極樂國土 第二階段, 開示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開顯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鼓勵發露懺悔, 洗除業垢, 增長善根, 捨此報緣, 歸返本性的清淨境界 第三階段, 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名號之功德 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能除眼耳鼻舌身意持續造作, 滅除八萬億劫生死重罪 猶如清珠投於濁水, 令其清澈, 佛號如寶劍, 能斬盡無明煩亂, 直到一心不亂 如此必能永離輪迴受苦, 直證到不退墮的境界, 圓滿無上菩提 因為三時繫念強調專持不亂, 內容又循序引導, 參加者多能一心虔敬, 從而受到啟發, 所以是生亡都能蒙受其利的佛事 八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9 三昧水懺 10 梁皇寶懺 11 金剛寶 8 三時繫念 : 全名 中峰三時繫念 卍續藏 第 128 冊 111 頁 -74-

懺 12 以上懺儀雖然經名不同, 內容主要在拜佛行懺禮 懺悔, 是教我們把自己的心放進佛法的水中去洗 拜懺的功用, 即在於洗刷我們這顆染污著罪垢的心 好像是從沙裏淘金, 漸漸將沙淘去就得著了黃金 ; 我們禮佛拜懺, 漸漸地懺除罪垢, 就得著了清淨的解脫之心 九 瑜伽燄口 13 焰口指鬼道中的餓鬼 鬼道眾生分為三等 :( 一 ) 多財鬼 : 生時做了很多善事, 往生後若投生鬼道, 便成為福德大力的多財鬼, 例如一般人所信仰的城隍及土地等神祇 ( 二 ) 少財鬼 : 生時所做的善事不多, 若投為鬼, 便成薄福少力的少財鬼, 一般所信的鬼多為此類,( 三 ) 餓鬼 : 生時慳貪吝嗇, 一毛不拔, 專佔他人便宜, 若投為鬼, 便成無福無力的餓鬼, 一般人所說的孤魂野鬼之中, 即有餓鬼 這一類鬼的食量極大, 喉管卻極細, 有了食物也難以果腹, 何況由於業報的關係, 它們很難見到食物, 縱然得到了可口的食物, 進口之時, 卻又變成了臭穢的膿血, 所以它們常受餓火中燒, 烈焰從口而出, 故名 焰口 佛陀慈悲, 說了好多種神咒, 例如淨業障真言 變食真言 開咽喉真言等 凡是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之時, 被召請前來的餓鬼們, 就可仗佛的慈悲與神通願力, 心無畏怯恐怖, 並飽餐一頓 之後再為它們宣說佛法, 勸他們歸依三寶, 傳授三昧耶密戒, 永脫鬼道的苦惱, 歸投華藏淨土, 這是放焰口的作用和目的 因此, 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 等於是無限制的放賑, 所以又叫做 施食 一般即使亡者親眷並未墮落餓鬼道, 為他放焰口也等於代他做放賑濟苦的功德, 也算是超薦佛事的一環 9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 清朝道霈法師, 年幼出家修行, 第一次誦八十八佛名, 身心即得到未曾有的清涼 到了年老時, 每一次稱念, 依舊法喜充滿, 詳查才知道八十八佛的前五十三個佛名出自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 大正藏 20 冊,1161 經 ), 後面的三十五佛名出自 大寶積經 ( 大正藏 11 冊,310 經 ), 節錄二經緣起而成此懺法 10 三昧水懺 : 大正藏 45 冊,1910 經 ; 卍正藏 58 冊 603 頁 全名 : 慈悲水懺法 11 梁皇寶懺 : 大正藏 45 冊,1909 經 ; 卍正藏 58 冊 434 頁 全名 : 慈悲道場懺法 12 金剛寶懺 : 全名 大乘金剛般若寶懺, 是依據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行的懺法 13 瑜伽燄口 : 大正藏 21 冊,1313 經 ; 卍續藏 104 冊 792 頁, 全名 瑜伽要集施食 儀軌 -75-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參 個案報告與分析 一 個案一病人是六十六歲子宮頸癌合併肺轉移的女性患者, 育有兩女一男, 住院期間主要由菲傭照顧 病人的先生較傳統 大男人主義, 平常只是在旁陪伴, 肢體或語言的支持不親密, 面對病人即將臨終, 常因不知如何與病人互動, 期望宗教師能多給予病人支持 ; 大女兒在美國定居, 病人生病後回台灣照顧, 陪伴的方式較強勢, 不斷積極的要媽媽念佛, 也會主動拿有關死亡的書籍給病人看 ; 病人住院期間二女兒正好在搬家, 只能偶而來探望 小兒子自己經營公司, 較常由媳婦來陪伴 病人是公務員退休, 待人很客氣 剛開始在家人的期待 先生的要求和自己仍抱著求生的期望下嘗試過很多偏方, 例如住院期間曾一度因先生的要求到婦產科作冷凍治療 砒霜治療等 家屬描述那是很辛苦的過程, 但由於三個孩子 先生對於治療有各自的堅持, 為了讓家人安心, 避免衝突, 病人完全配合 在團隊照顧之後, 病人慢慢能夠接受實際病情的變化, 希望以佛教的方式處理後事並能夠助念, 唯一擔心的是家人間共識不足的問題, 她知道兒女因為極度不捨, 仍積極與醫護人員溝通輸血或延續生命的治療方式, 所以病人在往生前不斷向法師提到要告訴家人如何處理後事以及助念的安排 病人往生前五天, 當家屬驚覺所有的偏方治療引起病人更大的痛楚, 處在意見衝突不知所措時, 經由與宗教師及團隊召開家庭會議, 最後三位兒女能同意不以延長痛苦的方式作醫療處置, 讓母親平安走過這一段路, 卻因先前病人還清醒時對後事的討論不足, 再度引發衝突 法師提起前幾天病人表示 : 一切都交代好了, 最掛念的是希望家人不要為了後事或不重要的事情起衝突 家屬有共識後提昇了病人最後幾天的照顧品質 往生前病人有抽蓄的現象, 但她在抽蓄中仍念佛不斷, 非常平靜的往生, 兒女都陪在旁邊 病人往生大女兒所受到的衝擊仍相當大 ( 先前態度較強硬 ), 兒子對母親也非常不捨, 表示不能移動病人, 後來經由法師說明, 加上兒子和大女兒在二十四小時助念的過程中分別看見媽媽告訴他們 : 我就知道你們會慌慌張張, 其實阿彌陀佛已經在 點 分接引我了, 兒子才願意將亡者送到往生室 後續的後事家屬也有很多不同的想法 病人的大女兒是基督教徒, 二女兒是個虔誠的佛教徒, 兒子沒有特別的宗教信仰, 希望儘量依照媽媽的意思辦理 二女兒與姨婆安排了很多佛事, 大女兒在過程中感到相當疲憊, 也因為財產處理的問題與 -76-

弟弟 弟媳婦及爸爸 ( 病人的先生 ) 產生非常大的衝突, 一度想要訴諸法律對簿公堂 後來他們很明顯的在照片裡看到媽媽情況, 大女兒在電梯裡會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東西, 心裡非常害怕, 以 丟聖盃 的方式知道病人想要禮拜 梁皇寶懺, 禮懺的一星期中, 兒子 媳婦及兩個女兒參與, 媳婦在梁皇寶懺的經文中得到啟示, 於是能夠心平氣和的面對先生與大姊責難的態度和語言 ; 因為媳婦漸漸平靜下來, 兒子也在這部經文當中得到啟發, 對姊姊的態度也比較願意接受和妥協 ; 在這過程中大女兒也發覺弟弟與弟媳 ( 病人的兒子與媳婦 ) 盡心為母親做事, 也不再做太多的計較 ; 二女兒也因覺得為媽媽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比較心安, 病人的先生也在旁學習參與 原本為後事處理及遺產問題引發的不愉快, 也都因為這一場佛事而心平氣和 在這一場佛事及告別式之後, 大女兒回到病房希望為媽媽做功德, 正好有家境困難的患者需要協助, 大女兒及時以母親的名義捐獻, 給予經濟支持, 兒子也為母親回到醫院捐助病房設備, 一場親人間對簿公堂的危機就此化解, 兒女三人一同回到病房當面向宗教師致謝, 感念念佛對病人的幫忙, 捐助了三百台念佛機 隔年病人的先生罹患大腸癌, 這對兒子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 但因先前照顧母親臨終前的經驗, 兒子不會像當初照顧媽媽那般急切的亂投偏方, 並且盡其所能尊重 完成爸爸的意願 病人先生經過檢查之後在穩定的治療中 病人往生已近四年, 兒子每年還是會固定打電話來病房關懷, 提到母親的過世讓他學習很多, 感受到生命的珍貴, 更投注在工作上, 也願意在心有餘力的情況下幫助更多有困難的病患與家屬 一場如法的佛事不僅能讓亡者受益 生者安心, 更能夠在佛事進行的過程中, 因為佛法善念的增長, 緩解遺屬原本緊張的衝突關係, 化解對簿公堂的災厄於無形 遺族能在佛事過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 化為具體行動積極幫助他人, 甚至再度面對生命困境時 ( 病人先生罹病 ) 坦然以對, 這都是遺族在佛事過程中得到心性成長啟發的效益 二 個案二四十四歲男性腦瘤病患 主要照顧者是太太, 有一個女兒國中一年級, 生病四年多以來一直由太太照顧 太太是虔誠佛教徒, 過程中也引導病人學佛, 因此住院期間很能接受法師的照顧 因為生病久了, 太太一面照顧病人, 還要兼顧工作與家庭, 常常讓女兒寄住在 -77-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奶奶家, 兩邊奔波負擔相當大 病人的母親與姊妹, 也就是太太的婆婆 大姑 小姑對太太照顧的要求很多 因為病人是腦瘤患者, 意識狀態與活動能力漸漸變差, 有時行為像小孩子, 太太在各方面的壓力與疲憊下偶而會對病人發脾氣 ; 女兒本來不願對父親告別, 在宗教師的鼓勵與陪伴下以寫卡片的方式祝福父親往生極樂世界, 並一直在旁邊做陪伴, 最後病人平靜的往生 病人雖然善終, 但太太有很大的悲傷反應 在先前各方面壓力 身心疲憊的狀態下, 有時病人出現類似小孩子舉動時, 會生氣且內心有一些不甘願, 有時責罵甚至偷偷打病人 病人往生後她非常自責, 雖然團隊與志工給予很多肯定仍無法原諒自己, 不斷哭泣流淚 法師進一步去了解太太所安排的後事內容, 除了念佛之外, 太太為病人拜懺時內心會感到很舒服, 於是鼓勵太太多為病人懺悔, 說明懺悔的同時也是對病人表達自己的歉咎, 再一次肯定太太照顧的用心, 轉達病人曾對法師說過的感謝太太的話, 鼓勵太太 : 除了為病人懺悔, 對於自己過去曾有的不清淨念頭也一併懺悔, 再將此功德回向給病人 太太在法師幾次鼓勵與說明後, 悲傷情緒明顯有所平穩, 也能夠再回到病房跟法師訴說近日的生活及與女兒之間互動的情況 懺悔是至誠心意的發露 有些家屬在照顧過程中, 往往因難以承受的壓力產生照顧不周的遺憾與無力感, 在病人往生後產生延遲性的悲傷反應 往生的超薦佛事可以幫助家屬將有形的遺憾轉化為無形的祝福, 為病人祈禱的過程中, 也為自己的盡力不周懺悔, 是很好的祝福迴向, 也是很好的悲傷輔導方式 三 個案三四十八歲男性肺癌病患 罹病八年來積極配合醫療, 同時接觸佛法 閱讀佛書, 到生命末期時仍抱著為年幼兒女與太太繼續努力的希望, 對身體的不適一直表現得很堅強, 不在父母面前表現不舒服或沮喪, 父母與家人也一直朝著腫瘤控制的醫療方向努力 病人曾問法師 : 是不是阻絕內心對家人的一些想法才不會貪求或放不下? 在法師的解說下, 病人接受以表達取代壓抑, 在筆記中寫下給孩子的話, 畫下對孩子的祝福, 甚至對後事的期望 病人在宗教師陪伴念佛中放鬆自己, 與宗教師討論佛經的義理, 去世前一天晚上請宗教師為自己 父母和太太講說 心經, 深夜還複講一次給太太聽, 告訴太太 -78-

自己很平靜, 唯一最對不起的是沒有辦法再照顧太太 將兒女教養的責任留給太太獨力承擔 太太之前與法師談過, 瞭解這時候不論病情好壞 生死變化, 都要給予病人最大的支持與祝福 聽了病人說明後, 太太鼓勵病人, 願給予祝福及諒解, 病人表示自己很快樂 凌晨病人即感腹部不適, 一天內休克兩次, 除了表達身體的疼痛之外, 心裡平靜不慌亂, 疼痛緩解時還能微笑感謝身旁的照顧者 傍晚病人進入臨終階段, 表示自己想 下車 了, 所有的事都已交代, 心中已無罣礙, 願意往佛菩薩的方向前進 之後跟隨著法師的引導專注念佛, 在太太與年幼的子女搭機趕到並告別後平靜安詳的往生 病人往生後, 家人 親友雖有悲傷, 對於病人臨終前的安定與遺容的莊嚴皆感不可思議, 尤其在作七的佛事中聽聞經典及法師的開示, 才明白是因病人心中念佛對佛法的體證而有的表現, 感到相當安慰, 也印證了病人生前種種善行是得以善終並往生善道的良好基礎, 更認同病人因內在力量提升, 所以能有 身苦心不苦 的表現, 對家人是莫大的安慰與啟示, 家人說他是 菩薩示現, 將此感想印成生平事略, 普告所有親朋好友 因病人八年來的病苦示現, 其兄長傾全力發展臨終醫療專業, 造福許多末期病人 ; 也因病人的善終與安詳, 讓原本哀慟的父母較為欣慰, 年幼子女也會提及病人過去種種正向的教導及各種美好的回憶 全家在四十九天內皆以祝福的心為病人念佛誦經, 對佛法起信, 生活也很快恢復正常作息, 更有親人夢到病人快樂的身影 從生病 臨終到往生, 這位病人示現了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 往生佛事過程中所有參與者的討論, 為病人一生努力印證佛法勾勒出最感人的動線 病人已往生, 對病人而言, 佛法為他開啟新的生命 ; 而對所有參與 見聞的親友而言, 也打開一扇新的視窗, 學習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面對生命 本案例彰顯了臨終照顧的核心精神 : 病人生前在臨床宗教師引導下有充分的準備與學習成長, 往生時對遺屬做了最好的示範, 看到病人善終, 讓生死兩相安, 往生後的佛事安排就無足輕重了 四 個案四六十九歲肺癌女性病患, 先生已於五年前去世 病中較放不下兒女, 罹病後其兒女開始勸導念佛, 住院後能接受法師的開示, 原來的緊張焦慮也較緩解, 夜眠改善 生病期間兒女依據 地藏經 中所述, 為病人刻塑一尊地藏王菩薩供養, 日夜 -79-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陪伴念佛 病人最後能對兒女安心, 也能在彌留時仍隨兒女念佛 安詳往生, 兒女感覺母親在佛法的引導下, 往生過程相當平靜安詳, 與父親去世時的景象迥異 因雙親往生的歷程讓兒女感受到臨終病患需要佛菩薩的慈悲感應與引導, 於是將雕塑的地藏王菩薩像捐給病房, 期望所有的末期病患也能與母親一樣得到靈性的平安 這尊地藏菩薩雕像自二 二年六月起供奉在緩和醫療病房哀傷輔導室內, 至今三年半, 已幫助許多病患與家屬, 在恐懼不安悲傷的心境中感應佛菩薩加持的力量 超薦佛事不只是在特定的時間 地點做特定的儀式, 病人往生後七七四十九天家屬的付出都算, 太重視儀式的結果容易流於徒具形式 家屬供奉佛像把福報回向給眾生合乎普賢十大行願的 願, 達到超薦佛事所要展現的功德 本個案透過病人 ( 往生者 ) 的示現, 應用佛法 佛經的內容來教育生者 亡者是一種示現, 能夠走得安詳是因為子女有對父母親的孝思 父母有德澤子女的慈心, 因為彼此之間善念的提升, 因緣更加圓滿 所以悲傷輔導的 輔導 有兩個意思 : 輔 是輔助, 導 是導正 輔助是指做得不夠而生者幫亡者再添加一些功德, 導 是要導正生者 本個案不但二者都已達到, 進一步提昇到第三種情況 : 亡者 生者與親屬都做得非常好, 並且把這份功德與福報奉獻給眾生, 這是更高的境界 肆 討論 佛事是解決生死問題, 對生者安慰 節哀, 對死者慰靈 祝福, 能 度生 慰死, 就是了生脫死 在喪家最傷心無助的時候, 法師誦一場經撫慰了家屬的悲慟, 見到法師如同救星, 這是 了生 ; 亡者雖死, 未必安心, 會希望家人節哀, 希望自己能往生淨土, 也讓家人安心, 法師替他超度, 解決了死的問題, 即是 脫死 撫慰生者 利益亡者, 這是 了生脫死 的事業 一堂如法如儀的功德佛事, 不但能超渡亡者, 也能接引眷屬學佛, 也就是說度死的功德, 可作為度生的因緣 因為每個人根性不同, 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不會聽經聞法, 但是往生後不能阻止家屬找法師誦經超薦 ; 有些人任你舌燦蓮花講盡佛教的道理還不能起信, 但是在參加一場功德佛事之後, 立刻被莊嚴的壇場攝受皈依三寶 所以功德佛事也是法師和信眾結緣的方式之一, 超度亡者, 安慰生者, 成為一種了生脫死的修持, 促使大家在生活中更能體會佛法, 而不只是死後的追思 進一步從安寧緩和醫療團隊臨床宗教師的觀點來看, 超薦佛事不僅是彰顯倫理孝道或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 更是生者與亡者之間告別的重要儀式, 協助生者從悲 -80-

傷的情緒中恢復過來 有些遺屬在病人生前覺得盡力不夠 感到不捨, 或還不能接受親人已離去, 在服喪期間感到愧疚 遺憾, 都是悲傷輔導的對象 因此臨床法師在病人臨終期的照顧中, 就開始注意家屬的悲傷輔導問題, 病人往生後能夠參與後事的安排, 對這些有不同層面心理 靈性障礙的親人而言, 在佛事是悲傷輔導的最好機會 尤其在告別式, 中華文化影響之下, 每一位親友一定會排除萬難與會致哀 這時候對這些有障礙的親人, 一方面是悲傷輔導, 另一方面也是生死教育, 除了學會未來如何因應類似的狀況, 也從生離死別的過程中引發對生命的體悟 從這個角度看到佛事是一種法會, 讓參與者產生信仰和學習成長的力量, 因此臨床法更應該站在輔導對象的立場, 評估遺屬的悲傷反應, 依據不同的情境給予處置 現代人對往生喪儀都比較陌生, 親人往生前諮詢後事問題時, 希望法師能告訴他們如何進行的程序及詳細狀況 由於這樣的討論, 臨床法師可以及早偵測到家屬的心理狀態, 除了適時協談引導, 也在佛事中依據家屬的情境安排適當的佛事 如對於感到盡心不夠, 或是有擔心 遺憾的家屬, 梁皇寶懺 水懺 是不錯的選擇; 親情較濃郁 難以割捨的 ( 有時是生者對亡者的不捨, 有時是亡者對生者的不捨 ), 金剛經 與 心經 是很好的說法; 有西方極樂世界概念, 或能夠接受死亡同時希望未來要更美好的, 淨土系列的經典如 阿彌陀經 普賢行願品 是很好的共修 ; 患者生病很久, 或因為災難離開的, 阿彌陀經 十念往生的開示對往生者慌亂的心境提供很好的指引, 藥師寶懺 也是常會被選用的部分; 焰口 的施食佛事通常需要很大的人力與財力, 一般家庭較難單獨安排做, 但也有遺屬對亡者沒有把握, 怕亡者淪入惡鬼道, 或因為信仰的關係強烈的要求, 希望藉著佛菩薩的威德讓亡者甚至是惡道眾生遠離苦難, 導引到諸佛的淨土 三時繫念 也是希望藉著更多念佛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佛教很鼓勵家屬自己做七期的佛事, 當家屬比較沒有把握時, 由法師引導, 或在道場在固定的共修法會中為亡者作隨堂超薦佛事, 都是很好的作法, 不會增加家屬的經濟負擔, 且亡者可以得到更多人的祝福迴向 但佛事最重要的主角是親眷本身, 其原因有二 : 一是愛心的强度, 親眷與亡者是最強的眷屬關係 ; 二是因緣的深度, 若愛心強度夠 因緣深度夠, 進行佛事時一定專注投入 至誠懇切 佛教講的是心法, 任何佛事無非都在緣顯我們的覺性 自性清淨心, 只要能將清淨心開顯出來就有最殊勝的功德 因此做佛事最大的功德力來自家屬, 四十九天之內即使簡單的念佛都是最殊勝的推動力量, 不要忽略自己有做佛事的潛能 超薦佛事中, 法師最重要的功能不在儀式, 而是指導 從病人臨終前靈性照顧學習成長的引導 臨終過程中善念的提昇 心性的成長, 到病人往生後的超薦佛事 -81-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與遺族輔導, 之間是連貫的過程 全程的持續性照顧 從臨床照顧的理念來看超薦佛事, 法師與遺屬 亡者之間是一種三角形的支持關係, 彼此都可以主動努力, 超薦不是只靠法師, 生者也不是只有孝思, 亡者的示現, 經過法師引經據典, 反可以從走得安詳來教育蒙受法益的生者, 從 個案三 及 個案四 可以得到印證 參考文獻 阿彌陀經 : 大正藏 12 冊 366 經 地藏菩薩本願經 : 大正藏 13 冊 412 經 金剛經 : 大正藏 8 冊 235 經 觀無量壽佛經 : 大正藏 12 冊,365 經 藥師寶懺 : 卍續藏 129 冊 110 頁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 大正藏 10 冊 297 經 三時繫念 : 全名 中峰三時繫念 卍續藏 第 128 冊 111 頁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三昧水懺 : 大正藏 45 冊,1910 經 ; 卍正藏 58 冊 603 頁 梁皇寶懺 : 大正藏 45 冊,1909 經 ; 卍正藏 58 冊 434 頁 金剛寶懺 瑜伽燄口 : 大正藏 21 冊,1313 經 ; 卍續藏 104 冊 792 頁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 大正藏 8 冊 251 經 無常經 : 大正藏 17 冊 801 經索甲仁波切 : 西藏生死書, 鄭振煌譯, 台北 : 張老師文化,1996 蓮花往生淨土 手冊及 CD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2001 年 9 月初版 釋宗惇 釋滿祥 陳慶餘 釋惠敏 : 臨終說法與助念之臨床應用, 安寧療護, 2004,9(3): 頁 236-252 蓮華生大士 : 西藏度亡經, 徐進夫譯, 台北 : 天華,1983 西藏度亡經影帶 :( 上 ) 四十九天生死之旅 ( 下 ) 前往清淨的國度 日本 NHK 拍攝 台北 : 張老師文化 1996,9 釋天琳 釋宗惇 陳慶餘 釋惠敏 : 無常經 在生與死的教育之臨床應用, 安寧療護 2004,9(4), 頁 366-382 佛教助念喪儀手冊, 台北 : 西蓮淨苑出版社,1999-82-

初稿收件 :2006 年 02 月 21 日 審查通過 :2006 年 03 月 03 日 二稿收件 :2006 年 03 月 13 日 責任編輯 : 吳明峰 作者簡介 : 釋滿祥 : 臨床佛教宗教師通訊處 :100 台北市中山南路七號緩和醫療病房 (6A) E-Mail:man.shyang@msa.hinet.net 陳慶餘 : 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教授通訊處 :100 台北市中山南路 7 號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E-Mail:cychen@ha.mc.ntu.edu.tw 釋宗惇 : 臨床佛教宗教師通訊處 :100 台北市中山南路七號緩和醫療病房 (6A) E-Mail:tueng@ha.mc.ntu.edu.tw 釋惠敏 : 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教授通訊處 : 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台北藝術大學共同學科 E-Mail:huimin@ge.tnua.edu.tw -83-

哲學與文化第卅三卷第四期 2006.04 Delivering the Dead with Buddhist Ceremonies and Guiding the Family Members of the Dead Man-Shyang Bhikkhuni Tsung-Tueng Bhikkhuni Ching-Yu Chen Hui-Ming Bhikkhu Abstract: There are two purposes of holding Buddhist services to deliver the dead. The first one is to deliver the deceased to the Pureland and the second one is to comfort the families of the dead with Buddhist teachings. To the 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s, the significance behind introducing Buddhist teachings to the family members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Buddhist service for the deceased itself, as Buddhist teachings can help the families to not trap in the emotional trauma of losing their love one. In addition to relieving the pain and anguish of the families, the other role of the 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s is to give the family support and help them move on with their life. Buddhist services allow the family members to spiritually connect with the deceased within 49 days after their love ones passed aw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eelings of the family members for the dead, the clinical Buddhist chaplains would use different Buddhist sutras to guide the family members. For example, for those who feel worried or even sorry because they did not care for the dead good enough, Buddhist chaplains would chant the Repentance Sutra of Emperor Liang or Water Repentance Sutra. For those who have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ceased and therefore have difficulties letting go, the Diamond Sutra and the Heart Sutra are better choices. For those who believe in the -84-

Pureland or those who accept death better and hope for a better future for the deceased, Amitabha Sutra and the Discourse on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s Beneficence Aspiration are usually selected. For the dead who had been sick for a long time or died an untimely death, Amitabha Sutra and the Medicine Buddha Repentance Sutra are often chanted. A proper Buddhist ceremony for the deceased will not only benefit the dead, but also provid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ing family members to be liberated, for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Buddhist service receive a rare life-death education. Buddhism encourages family members to personally participate in the self-organized after death ceremonies or in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deliverance ceremonies held in many temples these recent years. In Buddhist deliverance ceremonies, the most important role of the Buddhist chaplain is not in the rite itself, but in guidance. From the point of clinical care, Buddhist deliverance ceremonies extend the patient s spiritual growth before dying, promote the proper frame of mind during death,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urviving family members. This is a very beneficial component in indigenous care for the dying and in life-death education. Key Terms:Buddhist ceremonies.bereavement. life-death education. Buddhist chaplain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