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

Transcription

1

2

3

4 目录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 论文框架和要点... 5 第一章 年美国对中苏外交政策的历史文化渊源...0 第一节政治文化传统... 0 第二节深刻的反共主义历史背景... 9 第三节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与战后初期中苏关系的演变... 6 第二章中苏结盟友好时期的美国因素 ( )... 第一节 楔子战略 的出台与中苏结盟友好 ( )... 第二节 楔子 战略的第一次调整... 4 第三节美国 高压 政策影响下的中苏 蜜月 友好 ( ) 第四节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潜伏的危机 第三章中苏关系破裂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 )...7 第一节 楔子战略 的第二次调整与中苏两党分歧 ( )... 7 第二节中苏关系分歧争论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96-964)... 8 第三节中苏关系走向完全破裂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 ) 第四章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 )...5 第一节卡特政府末期的对华对苏政策趋势 ( )... 5 第二节里根政府的中苏政策 (98-988)... 7 第三节中苏关系酝酿正常化... 0 第五章结语... 5 参考文献... 致谢... 46

5 内容摘要 时间上讲, 本课题涵盖了从新中国成立到苏东剧变之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同时较全面地反映了 冷战 时期中美苏三国关系演变的轨迹 在纷繁复杂的 冷战 历史中, 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持续对抗 然而, 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绝非无足轻重 ; 在冷战发展的一些关键点和关键问题上, 中国甚至占据了中心地位 因此, 要深入研究 冷战 历史, 就不能忽视中 美 苏三国关系的演变 而 冷战 时期中 美 苏三国关系演变的历程表现出了一个突出的特点, 那就是, 任何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均深受第三国因素的影响 中国之于美苏关系, 苏联之于中美关系, 美国之于中苏关系均有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 就中苏关系而言, 除中苏双方自身的内部决策与运作之外, 最不能回避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美国的影响了 中苏两国 950 年同盟关系的确立,60 至 70 年代关系的恶化和武力对峙,80 年代末的关系正常化, 都与美国有密切联系 由于中 美 苏三国是冷战时期世界上的三个大国, 前苏联又与中国毗邻, 冷战期间美国对中 苏两国有非常重要的外部影响 今后, 美国和俄罗斯也仍将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世界大国 这个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 同时, 国内学术界尚无系统研究 949 到 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的论著问世, 相关的研究仍然显得薄弱和零散, 有待系统和深入 因而本选题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 本文试图在充分占有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时间顺序, 对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综合论述 力图做到既宏观把握, 又具体分析, 以期对深化中苏关系史研究 进而对深化 冷战史 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 观测点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 正文部分为四章 第一章着眼于理论, 探寻 年美国对中苏两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为后面论述美国针对中苏关系的政策和战略作铺垫 就美国而言,949 至 989 年 40 年中, 美国实行了反苏反共的冷战外交政策 其中除了试图成为世界领袖的时代现实考虑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所具有的政治文化传统, 如使命观思想 扩张意识 种族主义等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反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历史传统对当时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首先, 它的政治文化传统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 使命观思想 这包含美国例外论 天定命运观以及美国乐善好施的思想 这种 天赋使命 的理想主义观念将基督教普世主义信仰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以独特的文化传统指引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大方向 扩张意识 扩张主义是 种族优越论 的必然产物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扩张不是一个贬义词, 是实现 天赋使命 的重要手段 种族主义 在美国的历史中, 鼓吹白皮肤的美国

6 人 ( 尤其英国后裔 ) 属于最精华的种族的盎格鲁 撒克逊主义十分流行 这种种族优越感强烈的影响着美国的国家政策, 对外他们特别强调担负领导和保卫世界各自由国家的责任 4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错存在, 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极共同影响着美国的冷战政策 理想主义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主要在于, 它结合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使命观思想, 使得美国的冷战政策具有了道义的色彩 而现实主义主要强调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 强调维护美国的主权 安全和国家利益 其次, 反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成为 年美国推行反苏反共冷战政策的王牌 正是在反共主义的掩护下, 美国高调展开与苏联的对抗并对新中国进行了长达 0 年的遏制和尖锐敌视 美国外交上的反共主义有着极为深刻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文化根源, 既具有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共性的因素, 也有美国特有的因素 同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失误也有一定关系 最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 军事等综合实力的迅速膨胀则在客观上为美国推行它的外交政策 实现它的扩张梦想 体现它的文化特征创造了空前的时代历史机遇 由此便有了以下三章将涉及到的 年美国因素与中苏关系的互相纠缠 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章对 年中苏结盟友好时期的美国因素进行了分析 这十年间, 美国凭借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成就的世界首强的经济 政治和军事综合实力, 对中苏关系施加了全面 直接的干涉 这一期间, 美国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用 无处不在 来形容, 因为从二战战后初期到 950 年中苏新约的签署 再到中苏 蜜月 友好, 中苏关系的上空始终笼罩着美国这块阴云 美国的中苏战略以反苏反共为主, 但同时又积极地试图分化中苏关系 这一时期美国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的战略重点, 由出台之初的阻止中国同苏联结盟, 调整为用 高压 遏制政策迫使中苏关系分裂 这一期间美国的中苏战略的目标并未实现, 因为它的战略自相矛盾, 美国政策的唯一效果是将自己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隔离开来 ; 但中苏两国在亲密友好的大背景下, 也潜伏着种种矛盾和危机, 正是这些不和谐因素埋下了中苏关系走向分裂恶化的祸根 第三章对 年中苏关系破裂过程中的美国因素进行了梳理 这 0 年, 中苏关系由意识形态分歧到关系破裂, 两国关系由逐渐恶化走向敌对, 甚至一度濒临战争边缘 中苏关系的这种巨大变化除了与两国关系中的种种 内因 有关之外, 与美国因素这个 外因 也有莫大关系 这一时期, 美国始终没有放弃使用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其分裂中苏关系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作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因素, 美国在这一时期对中苏关系恶化分裂的反应比较迟钝, 大部分时间里仍然执行对华敌视和对苏有限缓和的政策 可以说, 中苏关系真正走向破裂的过程受美国因素的客观影响很大, 但美国主观上并未积极施加影响 换句话说, 美国引起 促成了中苏分裂, 却又没有积

7 极利用中苏分裂的现实, 调整其对苏对华政策 这一时期, 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基本准确, 也就是说, 它认识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分裂 但是它的外交战略中冷战思维过于浓重, 其中苏关系战略及其对苏对华政策太过僵硬 尤其在 9 世纪 60 年代, 美国夸大了 中国威胁论 而宁愿与苏实行有限缓和, 甚至愿意与苏联联合, 共同遏制中国, 惟独不肯放松其对中国的极端敌视政策 正是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 才形成了美苏相对缓和和中美尖锐对峙的局势, 这种局势对共同抗美的中苏同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 直至同盟的最终破裂 同样, 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 中苏关系持续紧张, 但又避免了战争对抗 第四章考察了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其中包含卡特政府末期和里根政府的中苏政策 这十年, 美国的中苏政策的主要特点是趋向强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同三十年前很相似, 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再次使中苏两国化敌为友 握手言和, 并且正常化的实现使两国关系从此走向真正的成熟 本章以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苏关系的演变为基点, 梳理和分析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979 至 98 年, 美国的对华对苏政策由于台湾问题及苏美竞争的加剧而再次调整, 它的外交政策中突出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思维, 致使中美关系出现波折, 美苏关系趋向紧张 美国政府的这种政策, 使中苏两国又几乎同时感到了缓和中苏关系的战略需要 这一期间的中苏关系虽无改善, 但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98 至 989 年, 里根政府实行 新现实主义 外交政策 在美国政策的影响下, 中苏两国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作出了改善关系的战略调整, 顺利完成了关系正常化进程 第五章结语从美国因素的作用轨迹 效果 特点以及中苏关系对美国的反作用等方面, 对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基于阻止中苏结盟的目的, 美国出台了 楔子战略, 以阻止中国倒向苏联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新的中苏同盟的确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后中苏友谊的巩固以及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武力对抗局面的形成, 使美国分裂中苏关系的外交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50 年代初, 即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其战略重点由出台之初的企图 拉 中国脱离苏联, 调整为 压 中国脱离苏联, 美国的遏制政策由针对苏联一国, 变成了针对中苏两国, 它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也相应变为孤立 封锁和包围 958 年前后, 基于对中苏两国不同的认识, 美国对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进行了第二次调整, 它在继续保持对中国的高压遏制政策的同时开始对苏联实施有限缓和政策 ; 到 60 年代中后期,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美苏联合对付中国的局面 美国这种 一压一和 的中苏战略持续了十几年, 直至 978 年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才告一段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中苏两国因为对美战略的分歧而分道扬镳, 直至武力

8 对峙, 但美国并未因为美苏冷战的大格局或中苏关系分裂恶化的现实, 而改变其对中苏两国的政策 相反它仍一味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 因此可以说, 在中苏关系从分歧走向破裂的过程中, 美国因素客观上起了重要作用, 但主观上美国的反应是迟钝的, 甚至与其美苏冷战对抗的全球战略是相矛盾的 979 至 989 年十年间, 由于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进一步调整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中国政局的变动以及美苏冷战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中苏两国的关系在对抗中逐渐酝酿转向, 最终在 989 年实现了正常化 概而言之,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 其一, 这 40 年里美国对中苏两国的政策, 是服从于美国的冷战全球战略的, 以冷战思想为指导 在两极格局下, 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多地服从于其对苏政策, 中国不过是其冷战全球战略大棋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无论是 拉 中国脱离苏联 压 中国与苏联分裂, 还是 拉 苏联 压 中国, 美国的战略目的都是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都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 尽管纵向地看, 美国的中苏政策和战略在 60 年代末以后是渐趋理性的, 但整体来说, 这期间的美国对苏对华政策充满了浓厚的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特征 其二, 这 40 年中美国对中苏两国的政策始终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础 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这一时期美国的中苏政策也不例外 其三,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具有动态性特征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 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及其中苏战略几经调整 除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虑, 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及其中苏战略的制定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既包括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苏关系 美中关系等国际因素的影响, 也包括政府组织机制 官僚政治等国内因素影响, 同时经济因素在七十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影响美国对苏尤其是对华政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总之, 一方面,949 至 989 年美国达到了它要分化中苏关系的战略目的, 在诸种美国因素的影响下, 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逐渐走向了分裂恶化 从这个角度看, 美国因素在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苏两国对美国的政策非常重视 另一方面, 考察 949 至 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又不能说它是完美的, 因为整个美国外交政策中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尤其尖锐和充满敌视 关键词 : 美国外交政策 ; 中苏关系 ; 美国因素 4

9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nvolves the American factors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from 949 to 989, refl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among China,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In complicated Cold War history, the research object that can't be avoided most is the continuous confrontation between two superpowers in the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However, the position of China in the cold war is absolutely not insignificant. She has even occupied the status of centre on some key problems. So we can't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among China,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if we want a further study 0n Cold War history.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among China,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during the Cold War period demonstrate an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 that is,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any two countries is influenced by factors of the third country deeply. China i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the Soviet Union is in the Sino-America relations, and America is also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So, as regards Sino-Soviet relations, except that the Sino-Soviet internal policy and operation, America is the most important external factor. Sino-Soviet alliance in 950s, relation deterioration and military confrontation in 960s and 970s, and the normalization of relations at the end of the 980s, all had contacts with America. America has very important outside influence on Sino-Soviet relations during cold war period because these three countries are big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nd Soviet adjoins China. In the future, U.S.A. and Russia will be the world big country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not any book or thesis on American factors in Sino-Soviet relations from 949 to 989 in our country till now, relevant research still seems weak and scattered, await the system and deepen. so the research of this subject has both important strategic meaning of reality and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 to describe American factors in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from 949 to 989, on the basis of fully occupying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order according to time. The dissertation tries hard to combine whole analysis with concrete analysis, expect to deepen Sino-Soviet relation history study, to deepen history of cold war study and offer a valuable observation station.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osed of four chapters,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theory, pursue the historical culture background i

10 American foreign policies to the China and Soviet from 949 to 989, expound the fact U.S.A. make foreshadowing to Sino-Soviet policy and strategy of relation in the back of being. As regards U.S.A., it implemented cold war foreign policy of anti-communism and anti-soviet from 949 to 989. Among them besides attempting to become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of the era of the world leader, the predominant reason is a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 that U.S.A. has, such as the view thought of the mission, expand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s such as consciousness, racism, etc. and object to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socialism, communism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foreign policy at that time. First of all, its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 mainly:, View thought of the mission. This include U.S.A. exceptional theory, it make destiny view and thought that U.S.A. is given to doing charitable work. The idealism idea of talent mission doctrine faith and real world combine together general generation such as Christianity, guiding the general orientation of th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with the unique cultural tradition., Expand consciousness. The expansionism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race superior theory. Most Americans think that it is not a derogatory term to expand, it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talent mission., Racism. At history of U.S.A. among,it advertise it is belong to the most is dose the stupid on ethnic ancient vessel of quintessence Americans (especially British descendant) of skins white - let go grams of doctrines modest have the getting more prevailing very. All sorts of clan sense of superiority strong influence state policies of U.S.A. these, foreign they put emphasis on, bear leader and safeguard world by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country each especially. 4, Idealism and realism. Idealism and realism interlock, exist, until unified the two poles influence the cold war policy of U.S.A. together set agains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U.S.A.'s cold war policy of idealism mainly lies in, it has combined the mission view thought in U.S.A.'s political culture, make the cold war policy of U.S.A. have color of morality and justice. And realism mainly emphasizes the role in foreign policy of especially military strength of the capability, put emphasis on safeguarding the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national benefit of U.S.A.. Secondly, anti-communism doctrine as one ideology, become U.S.A. pursue Su anti-communism cold war trump of policy inside out year. Just under anti-communism shield of doctrine, U.S.A. lofty tone launch face-off in Soviet Union and carry on 0 -year long containment and sharp to antagonize to new China. There ii

11 are extremely deep economy, politics and social cultural origin in U.S.A.'s diplomatic anti-communism doctrine, have a factor of generality for whole capitalist world, there is a factor of American characteristics too. Finally, U.S.A.'s economy after World War II was finished, the fast infl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uch as being military is its foreign policy of U.S.A.'s implementation objectively, realize its expansion dream, reflect it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has created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unprecedented era. Therefore there are the following relations that pester, act as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each other each other related to U.S.A.'s factor and Sino-Soviet relation of year of chapter three. Chapter two analyzes American factors during Sino-Soviet alliance from 949 to 958. American exerted the overall, direct interference to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during the decade, relying on its world first strong economic,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omprehensive strength since World War II. In this period, the American impact on Sino-Soviet relations is enormous, even can be described as " ubiquitous ", because it influenced Sino-Soviet New Testament and the friendship to Sino-Soviet " honeymoon " from initial stage after the World War II to 950. American Sino-Soviet strategy aimed mainly on anti-communism and anti-soviet. It attempt to split up Sino-Soviet relations actively also at the same time instead. Its strategic emphasis changed from preventing China form an alliance with Soviet Union to forcing the Sino-Soviet split with high pressure policy of containment. U.S.A. did not receive its strategic goal because its strategy is self-contradictory. The only result of its policy is isolating itself from socialist China and Soviet Union. China and Soviet two countries are hiding all sorts of contradictions and crises under the intimate great friendly background, it is these disharmonious factors that bury the Sino-Soviet relation and move towards splitting the seed of trouble worsened. Chapter three analyzes American factors during Sino-Soviet split from 959 to 978.It is in these 0 years that Sino-Soviet relations break from ideology difference to spli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wo countries are worsened gradually and moved towards being hostile, even close to the edge of war for a time. It has a greatest relation with American factor. This period, U.S.A. has not given up wedge strategy and it realized its goal finally. Ironically,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Sino-Soviet relation, U.S.A. was obtuse, its policy antagonized to China and relax Soviet most of the time. We can say, U.S.A. exerted a tremendous influence objectively in the course of Sino-Soviet split, but it has not exerted influence actively. This iii

12 period, th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on Sino-Soviet relations is basically accurate. It realized the split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But its diplomatic strategy of Cold War mentality is too dense. Just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merican factor, there have just formed the relative sharp situat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Soviet Union, and hostil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U.S.A., until the final break-up of the alliance. Likewise,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merican factor,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is tense continuously, but has prevented the war with each other. Chapter four investigates the American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from 979 to 989.Among them include Carter government latter stage and Sino-Soviet policy of Reagan government. American Sino-Soviet policy went to toughly during these Ten years. Similar with 0 years ago, its policy made China and Soviet turn from enemies into friends again and the two countries move towards the real maturity from then on. This chapter comb and analyze the American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on the bas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development of Sino-Soviet relations. Chapter five Concludes the factors from respect, orbit, result, characteristic, etc. America issued wedge strategy Shortly before new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949, in order to stop China going bankrupt to the Soviet Union. But its foreign policy encounters great setback because China and Soviet Union established alliance and consolidated their friendship at Korea battle field. At the beginning of 950s, after the Korean War broke out, U.S.A. carried on the first adjustment to " wedge strategy " from " drawing " to " pigeonholing " China break away from Soviet Union. American policy of containment turned from one country of Soviet Union into two Sino-Soviet countries. Its basic policy on China turned into, isolate, blockade and surround. America carry on the second adjustment of " wedge strategy " Around the 958, on the basis of to Sino-Soviet two countr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It began to implement the limited policy of relaxing to the Soviet Union while continuing keeping to policy of containment of high pressure of China. To the sixties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form U.S.A. Soviet Union deal with situation of China jointly to a certain extent. U.S.A. kind "press with " strategies Sino-Soviet last on the several decades,by the end of 978 Sino-US relations realize there aren't normalization. The irony is, two Sino-Soviet countries part company with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to American strategy, until the fact that military force confront each other, U.S.A. because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great pattern or Sino-Soviet relation of cold war split the reality worsened, and change its policy iv

13 to two Sino-Soviet countries. Opposite it still insists on antagonizing the policy of China simply. So can say, while the Sino-Soviet relation moves towards breaking from difference, U.S.A.'s factor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bjectively, but the response of U.S.A. is obtuse subjectively, belong to looks contradiction with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global strategy that cold war confront with each other even. From 979 to 989 during the decade, Su policy on China further adjustment, realization, China change and influence of factor, aggravation of cold war, etc. of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of political situation of normalization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correctly of U.S.A., the relation of two Sino-Soviet countries fermented and changed direction in confronting with each other gradually, realized normalization in 989 finally. In a word, the factor of U.S.A. in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had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in : First, America submitted its Sino-Soviet policy to its cold war global strategy in these 40 years, regarding cold war thought as guidelines. Under bipolar structure, American policy on China is submitted to its policy to Soviet. China is just an important piece in great chess game of global strategy of its cold war's. American strategic purposes were all to weaken the strength of the socialist camp, serving for its global strategy. Though look longitudinally, Sino-Soviet policy and strategy of U.S.A. are rational gradually by the end of the 60 s, but as a whole, U.S.A. during this time policy on China Su full of strong ideology characteristic of anti-communism Su instead correctly. Second, the policy to two Sino-Soviet countries of U.S.A. is based on national benefit of U.S.A. all the time in these 40 years. The pursuit to the national benefit is a foundation of U.S.A.'s foreign policy, the Sino-Soviet policy of U.S.A. is no exception in this period. Third, American factor in Sino-Soviet re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s in this period. Influence by a great deal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actors, policy on China Su correctly of U.S.A., and strategy Su change several times among them. Besides ideology and national consideration of benefit, U.S.A. policy on China Su and formulation Su also influence by a great deal of factors among them correctly, among them has already included the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factors such as the global strategy, rel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Soviet Uni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of America, etc., too including the government organizes domestic factors such as the mechanism, bureaucracy, etc. to influence, economic factor become, v

14 influence U.S.A. especially important factor very of policy on China to Su gradually in being in the 970s at the same time. In a word, on one hand, from 949 to 989 U.S.A. achieved its want, split up Sino-Soviet strategic purpose of rel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l kinds of factors of U.S.A., the Sino-Soviet relation has been moved towards splitting and worsening gradually by the friendly alliance. Look from this angle, American factors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two Sino-Soviet countri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American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investigating the American factors in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from 949 to 989, we can't say it is perfect, because in whol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deology of anti-communism Soviet was very strong, the policy on China is especially sharp and full of Ideology in 950s and 960s. Key Words: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Sino-Soviet relations; American factor vi

15 绪 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时间上讲, 本课题所涉及的 949~989 年涵盖了从新中国成立到苏东剧变之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同时较全面地反映了 冷战 时期中 美 苏三国关系演变的轨迹 内容上来说,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 949~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本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 第一, 在纷繁复杂的 冷战 历史中, 最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持续对抗 然而, 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绝非无足轻重 ; 在冷战发展的一些关键点和关键问题上, 中国甚至占据了中心地位 在这方面, 美国政治学家安德鲁 内森和罗伯特 罗斯的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 冷战期间, 中国是处于两个超级大国阵营交叉点上的唯一主要国家, 是双方施加影响与显示敌意时的主要目标 因此, 要深入研究 冷战 历史, 就不能忽视中 美 苏三国关系的演变 第二, 冷战 时期中 美 苏三国关系演变的历程表现出了一个突出的特点, 那就是, 任何两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均深受第三国因素的影响 中国之于美苏关系, 苏联之于中美关系, 美国之于中苏关系均有着特定的作用 因此, 就中苏关系而言, 除中苏双方自身的内部决策与运作之外, 最不能回避的一个外部因素就是美国的影响了 中苏两国 945 同盟关系的确立,60 至 70 年代关系的恶化和武力对峙,80 年代末的关系正常化, 无一不与美国有密切联系, 可以说, 美国始终是中苏关系中一个不出台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前后, 美国因素是促使中苏结盟 友好的 粘和剂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末, 美国因素逐渐转变为促使中苏关系恶化的 催化剂 ;70 至 80 年代, 美国因素又可以说是中苏关系由恶化走向正常化的 助动剂 第三, 由于中 美 苏三国是冷战时期世界上的三个大国, 前苏联又与中国毗邻, 冷战期间美国对中 苏两国有非常重要的外部影响 今后, 美国和俄罗斯 转引自陈兼 : 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见

16 也仍将是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世界大国 这个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 第四, 国内学术界尚无系统研究 949 到 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的论著问世, 相关的研究仍然显得薄弱和零散, 有待系统和深入 因此本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五, 在原始材料的掌握上, 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档案解密机制 就本文所需要的原始材料而言, 应该说美国方面的资料公布的最多, 相比之下中国和苏联方面的原始材料很多都还没有解密 加之英语在我国的普及程度非常好, 因此选择了 949 到 989 年 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而不是 中美关系中的苏联因素 或 美苏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作为研究对象 在导师的帮助下, 笔者选择 949 到 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作为博士论文课题, 试图在充分占有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按照时间顺序, 对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综合论述 力图做到既宏观把握, 又具体分析, 以期对深化中苏关系史研究 进而对深化 冷战史 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 观测点 二 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本题的研究, 在美国外交史学界相关著述最丰厚, 其中较典型的著述可罗列如下 一是美国著名史学家 Walter Lafber 的著作 : America, Russia, and the Cold war,945 99, ( 美苏冷战史话 ), 这本篇幅并不长的书多次再版并被广泛引用, 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二是 David A. Mayers 所著 : Cracking the Monolith: U.S. Policy Against the Sino-Soviet Alliance, , ( 击碎柱石 美国反对中苏联盟的政策, ),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美国在 年期间对中苏两国的看法以及如何分裂中苏关系的 三是帕萨 S. 高什的著作 : 949~959 年中苏关系 : 美国的看法和反应 ; 另外还有几部著作从整体上论述某一时期的中美苏关系, 如 : Gordon H. 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viet Union,948~ 97;John Lewis Gadd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James A.Nathan and James R.Oliver,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and World Order. 此外有一篇论文

17 专门论述了 年美国分裂中苏的 楔子战略, 即 [ 美 ] 约翰 加迪斯的论文 : 美国的政策和看法: 年分裂中苏的 楔子战略, 载袁明 哈里 哈丁主编 : 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 除此之外, 英国 法国和日本, 由于受地缘 政治 经济诸因素的限制, 对该题的研究不及美国, 但也出版了不少有关著述 其中较典型的英国著述有 : 英国学者 Michael Tatu, The Great Postwar Triangle:Washington, Mosscow, Peking,[ 英 ] 彼得 琼斯 西安 凯维尔编著 : 中苏关系内幕纪实( ), 以及 [ 英 ] 理查德 克罗卡特著 : 50 年战争, 这几部著作主要论述中苏美三大国关系或中苏关系 法国和日本学者的著述由于语言受限, 这里不作列举 总的来看, 西方学者对中苏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和细致的, 成果也比较多 然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 其中一些学者站在反共 反华或反苏的立场上, 在对事件的描述和评判方面特别突出负面效应, 特别强调中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另外, 作为当事国的一方, 前苏联及今天的俄罗斯也十分重视中苏关系及苏美关系的研究 就本题而言, 影响最大也最能反映出苏联观点的著作是 : 苏中关系, 本书的主要作者鲍里索夫是苏共中央联络部第一副部长和中国问题专家奥 鲍 拉赫马宁的化名, 亦即人们所熟知的苏中问题专家 反华干将罗满宁, 他极力歪曲历史 攻击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 由于政治需要, 此书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 西方更视之为研究苏中关系 难得的文献 另外, 苏联时期的一些曾在华工作过的外交官撰写的回忆录也陆续出版, 其中有齐赫文斯基的 我的一生与中国的 0~90 年代, 费德林的 我所接触过的中苏领导人, A.A. 勃列日涅夫的 中国 通向睦邻的艰难之路 : 回忆与思考 等 此外, 目前能查到的论文主要有 :[ 俄 ] 阿 莫 列多斯基 : 马歇尔使华与苏中关系, [ 苏 ] 谢尔盖 冈察洛夫 : 从联盟经对抗到睦邻 中苏关系 40 年,[ 苏 ] 贾丕才著 : 战后初期的苏中关系 : 等 这些苏联的著述有的能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 有一定积极的参考价值 ; 有的则政治性太强, 需要审慎判断 中国大陆无疑也非常重视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研究 但是, 历史地看, 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研究在中国更多的服从于政治需要而不是学术 : 当中苏关系处于 蜜月 时期, 所有的文章著述都充满赞美和颂扬之辞 ; 当中苏关系或中美关

18 系恶化时, 所有的文章著述又都用尽谴责和攻击的语言 这种状况一直到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后才有较大的改观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中国的学术研究的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淡化, 相应地学术性越来越强 目前中国关于本题的著述主要有 : 张小明 : 冷战及其遗产, 沈志华 :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张盛发 : 斯大林与冷战, 杨奎松 : 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 师哲 : 在历史巨人身边 师哲回忆录, 刘晓 : 出使苏联八年, 吴冷西 : 十年论战 956~966 年中苏关系回忆录 相关的论文主要有 : 沈志华的论文 关于刘少奇访苏的俄国档案文献 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签订 : 愿望与结果 中苏同盟与中国出兵朝鲜的决策 等 ; 李丹慧的论文 969 年中苏边界冲突 : 缘起与结果 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 ; 张小明的论文 美国对中苏同盟的认识与反应 另外目前可以查到的硕士毕业论文有两篇 : 一篇是本人 00 年在四川师范学院毕业时的论文 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 ), 另一篇是山西大学 004 届硕士研究生李莉的学位论文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然而, 通过以上关于本题的学术史回顾可以看出, 总的来说, 无论西方学者还是中国和苏联学者, 就中 美 苏大三角关系或其中的双边关系进行研究者居多 ; 而且, 对中苏关系的研究比起对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中国与西欧国家关系来, 仍显得很薄弱 就本课题 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而言, 切题的研究目前还处在阶段性论析之中, 而就 年间为对象的整体研究而言, 针对性不强 尤其是我们国内, 关于本题的研究, 总体上讲还很薄弱, 零星而不系统, 迄今尚无全面 集中的综合研究,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进行综合论析的问题 中 苏 美国等中外学者对美国外交政策 中苏关系史 国际冷战史 苏联外交史 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为进一步系统而深入地考察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即是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所作的一个尝试 另外, 随着冷战的结束, 中 美 苏各国都已把大量的有关官方文献公诸于世, 不少当事人也发表了回忆录, 各国学术研究的环境也日趋宽松, 这都为 949~ 989 年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的研究的深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有鉴于此, 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动态和资料状况的基础上, 追求按照时间顺 4

19 序分三个阶段对 949~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综合论述 立足于中苏关系的这种阶段性演变轨迹, 探询美国因素对这种 演变 的影响 三 论文框架和要点 论文共分为五章 : 第一章着眼于理论, 探寻 年美国对中苏两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为后面论述美国针对中苏关系的政策和战略作铺垫 就美国而言,949 至 989 年 40 年中, 美国实行了反苏反共的冷战外交政策 其中除了试图成为世界领袖的时代现实考虑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所具有的政治文化传统, 如使命观思想 扩张意识 种族主义等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反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历史传统对当时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首先, 它的政治文化传统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 使命观思想 这包含美国例外论 天定命运观以及美国乐善好施的思想 这种 天赋使命 的理想主义观念将基督教普世主义信仰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以独特的文化传统指引着美国外交政策的大方向 扩张意识 扩张主义是 种族优越论 的必然产物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扩张不是一个贬义词, 是实现 天赋使命 的重要手段 种族主义 在美国的历史中, 鼓吹白皮肤的美国人 ( 尤其英国后裔 ) 属于最精华的种族的盎格鲁 撒克逊主义十分流行 这种种族优越感强烈的影响着美国的国家政策, 对外他们特别强调担负领导和保卫世界各自由国家的责任 4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交错存在, 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极共同影响着美国的冷战政策 理想主义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主要在于, 它结合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使命观思想, 使得美国的冷战政策具有了道义的色彩 而现实主义主要强调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 强调维护美国的主权 安全和国家利益 其次, 反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成为 年美国推行反苏反共冷战政策的王牌 正是在反共主义的掩护下, 美国高调展开与苏联的对抗并对新中国进行了长达 0 年的遏制和尖锐敌视 美国外交上的反共主义有着极为深刻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文化根源, 既具有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共性的因素, 也有美国特有的因素 同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失误也有一定关系 最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经济 军事等综合实力的迅速膨胀则在客观上为美国推行它的外交政策 实现它的扩张梦想 体现它的文化特征创造了空前的时代历史机遇 由此便有了以下三章将涉及到的 5

20 年美国因素与中苏关系的互相纠缠 互为因果的关系 第二章对 年中苏结盟友好时期的美国因素进行分析 这十年间, 美国凭借其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成就的世界首强的经济 政治和军事综合实力, 对中苏关系施加了全面 直接的干涉 这一期间, 美国对中苏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甚至可以用 无处不在 来形容, 因为从二战战后初期到 950 年中苏新约的签署再到中苏 蜜月 友好, 中苏关系的上空始终笼罩着美国这块阴云 美国的中苏战略以反苏反共为主, 但同时又积极地试图分化中苏关系 这一时期美国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的战略重点, 由出台之初的阻止中国同苏联结盟调整为, 用 高压 遏制政策迫使中苏关系分裂 这一期间美国的中苏战略的目标并未实现, 因为它的战略自相矛盾, 美国政策的唯一效果是将自己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和苏联隔离开来 ; 但中苏两国在亲密友好的大背景下, 也潜伏着种种矛盾和危机, 正是这些不和谐因素埋下了中苏关系走向分裂恶化的祸根 第三章对 年中苏关系破裂过程中的美国因素进行梳理 这二十年, 中苏关系由意识形态分歧到关系破裂, 两国关系由逐渐恶化走向敌对, 甚至一度濒临战争边缘 中苏关系的这种巨大变化, 除了与两国关系中的种种 内因 有关之外, 与美国因素这个 外因 也有莫大关系 这一时期, 美国始终没有放弃使用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其分裂中苏关系的愿望最终得以实现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 作为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因素, 美国在这一时期对中苏关系恶化分裂的反应比较迟钝, 大部分时间里仍然执行对华敌视和对苏有限缓和的政策 可以说, 中苏关系真正走向破裂的过程受美国因素的客观影响很大, 但美国主观上并未积极施加影响 换句话说, 美国引起 促成了中苏分裂, 却又没有积极利用中苏分裂的现实调整其对苏对华政策 这一时期, 美国对中苏关系的认识基本准确, 也就是说它认识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分裂, 但是它的外交战略中冷战思维过于浓重, 其中苏关系战略及其对苏对华政策太过僵硬 尤其在 9 世纪 60 年代, 美国夸大了 中国威胁论, 而宁愿与苏实行有限缓和, 甚至愿意与苏联联合, 共同遏制中国, 唯独不肯放松其对中国的极端敌视的政策 正是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 才形成了美苏相对缓和和中美尖锐对峙的局势, 这种局势对共同抗美的中苏同盟构成了严重地冲击, 直至同盟的最终破裂 同样, 由于美国因素的存在, 中苏关系持续紧张, 但又避免了战争对抗 6

21 第四章考察了 年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其中包含卡特政府末期和里根政府的中苏政策 这十年, 美国的中苏政策的主要特点是趋向强硬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同三十年前很相似, 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再次使中苏两国化敌为友 握手言和, 并且正常化的实现使两国关系从此走向真正的成熟 本章以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中苏关系的演变为基点, 梳理和分析中苏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美国因素 979 至 98 年, 美国的对华对苏政策由于台湾问题及苏美竞争的加剧而再次调整, 它的外交政策中突出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思维, 致使中美关系出现波折, 美苏关系趋向紧张 美国政府的这种政策, 使中苏两国又几乎同时感到了缓和中苏关系的战略需要 这一期间的中苏关系虽无改善, 但已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98 至 989 年, 里根政府实行 新现实主义 外交政策 在美国政策的影响下, 中苏两国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作出了改善关系的战略调整, 顺利完成了关系正常化进程 第五章结语从美国因素的轨迹 效果 特点等方面对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 基于阻止中苏结盟的目的, 美国出台了 楔子战略 以阻止中国倒向苏联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新的中苏同盟的确立和朝鲜战争爆发后中苏友谊的巩固以及中美两国在朝鲜战场上武力对抗局面的形成使美国分裂中苏关系的外交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50 年代初, 即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进行了第一次调整, 其战略重点由出台之初的企图 拉 中国脱离苏联调整为 压 中国脱离苏联, 美国的遏制政策由针对苏联一国变为了针对中苏两国, 它的对华政策的基本内容也相应变为孤立 封锁和包围 958 年前后, 基于对中苏两国不同的认识, 美国对分裂中苏关系的 楔子战略 进行了第二次调整, 它在继续保持对中国的高压遏制政策的同时开始对苏联实施有限缓和政策 ; 到 60 年代中后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美苏联合对付中国的局面 ; 美国这种 一压一和 的中苏战略持续了十几年直至 978 年底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才告一段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中苏两国因为对美战略的分歧而分道扬镳直至武力对峙, 但美国并未因为美苏冷战的大格局或中苏关系分裂恶化的现实而改变其对中苏两国的政策, 相反它仍一味坚持敌视中国的政策 因此可以说, 中苏关系从分歧走向破裂的过程中美国因素客观上起了重要作用, 7

22 但主观上美国的反应是迟钝的, 甚至与其美苏冷战对抗的全球战略是相矛盾的 979 至 989 年十年间, 由于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中国政局的变动以及美苏冷战的加剧等因素的影响, 中苏两国的关系在对抗中逐渐酝酿转向并最终在 989 年实现了正常化 概而言之,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具有以下特点 : 其一, 这四十年中美国对中苏两国的政策是服从于美国的冷战全球战略的, 以冷战思想为指导 在两极格局下, 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多地服从于其对苏政策, 中国不过是其冷战全球战略大棋局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无论是 拉 中国脱离苏联 压 中国与苏联分裂还是 拉 苏联 压 中国, 美国的战略目的都是削弱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都是为其全球战略服务的 尽管纵向地看, 美国的中苏政策和战略在 60 年代末以后是渐趋理性的, 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 国家现实利益的考虑逐渐占据中心 但整体来说, 这四五十年的美国对苏对华政策充满了浓厚的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特征 其二, 这四十年中美国对中苏两国的政策始终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基础 对国家利益的追求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这一时期美国的中苏政策也不例外 所谓 国家利益 指的是 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 即物质上的安全与发展, 精神上得到国际社会尊重与承认 国家利益主要由政治利益 安全利益 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构成 冷战时期的中 美 苏关系中美国考虑的主要国家利益是政治和军事安全利益,60 年代末以后随着三国三角综合运作的形成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经济利益在美国的国家利益中迅速凸显 因此便有了中国战略重要性的相对提升和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 其三,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具有动态性特征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一时期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及其中苏战略几经调整 除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虑, 这一时期美国的对苏对华政策及其中苏战略的制定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既包括美国的全球战略 美苏关系 美中关系等国际因素的影响, 也包括政府组织机制 官僚政治等国内因素影响, 同时经济因素在七十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影响美国对苏尤其是对华政策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总体而言, 一方面,949 至 989 年美国达到了它要分化中苏关系的战略目 阎学通 : 中国国家利益分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 996 年版, 第 0 页 8

23 的, 在诸种美国因素的影响下, 中苏关系由友好同盟逐渐走向了分裂恶化 从这个角度看, 美国因素在中苏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苏两国对美国的政策非常重视 另一方面, 考察 949 至 989 年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又不能说它是完美的, 因为整个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中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厚, 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尤其尖锐和敌视 9

24 第一章 年美国对中苏外交政策的历史文化渊源 美国自由派历史学家小阿瑟 施莱辛格说过 : 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向世界 展示的面孔 所有国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 即保护国家的完整和利益 但是一个 国家设计和执行本国外交政策的方式, 受到国家特性的巨大影响 他所说的美 国对外政策中的国家特性, 就是美国的历史文化渊源 历史文化传统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不仅在确定政策的目标中起着重要作用, 而且对执行政策的手段 方式和风格有着巨大影响 历史文化底蕴为美国实行冷战外交政策提供了深厚的土壤和基础, 冷战外交政策是美国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特性的一种表达和再现 949 至 989 年 40 年中, 美国实行了反苏反共的冷战外交政策 其中除了试图遏制苏联 成为世界领袖的现实考虑之外, 更主要的原因是美国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传统, 如使命观思想 扩张意识 种族主义等政治文化传统以及反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的历史传统对当时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 第一节政治文化传统 949 至 989 年美国的几届政府领袖受到美国政治文化思想的浸润, 他们所制定的对中苏两国的外交政策必然带有明显的美国政治文化的独特烙印 美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主要包含使命观思想 扩张意识 种族主义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几个方面 一 使命观思想在美国的历史中, 始终贯穿着 救世主精神 和 自命不凡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观思想包含美国例外论 天定命运观以及美国乐善好施等价值观 这种 天赋使命 的理想主义观念将基督教普世主义信仰与现实世界相结合, 以独特的文化传统指引着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大方向 很多美国人认为, 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 美国是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的国度, 它对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命运承担着特殊的责任, 对外他们特别强调担负领导和保卫世界各自由国家的责任, 向世界输出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986,P.5. 0

25 众所周知, 美国是个移民组成的国家 早在殖民地时期, 清教徒移民北美就是受到这种思想支配的 在早期移民的眼中, 他们来到北美大陆这块 希望之乡 就是上帝的有意安排 由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气候宜人, 北美似乎就像上帝隐藏起来的希望之乡, 现在即将由上帝的选民所占据 在神的指导和保护下, 他们将致力于把光明和拯救带给世界其他地区 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这种思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盎格鲁 撒克逊文化之中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 这种思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自诩要向那些 不幸的可怜虫布道, 施以基督教洗礼, 并通过宣传福音把他们从魔鬼的掌握中拯救出来 美国由此开始向全球传播基督教 西方价值观念及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对美国特殊使命的表述, 几乎可以在 0 世纪以来所有美国政要的重要演讲中看到 例如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在 99 年宣称 : 我比其他任何人更相信美国的命运, 我认为, 她有一种精神能量, 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用此来使人类获得解放 美国具有实现其命运和拯救世界的极强的特殊素质 林登 约翰逊 (Lyndon Johnson) 的高级顾问沃尔特 W. 罗斯托 (Walt W. Rostow) 说, 我们美国人不应该 放弃我们的命运 我们是整个地球上国家独立和人类自由原则的受托人, 打开我们的历史, 这是一种自豪而自然的责任 4 正是在这种 使命观 的作用下, 美国冷战政策的第一位实施者哈里 杜鲁门 (Harry Truman) 总统宣称 : 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 5 杜鲁门在多次的演说中一再强调的主要观点是 : 美国必须反对极权主义, 美国人有责任维持一个国际环境, 使其适宜于 自由制度 代议制政府 自由选举 保障人身自由 免受政府压制的自由, 而且美国人必须把这种崇高又激动人心的国家使命作为自己的目标 6 在美国领导人看来, 信奉共产主义的苏联在二战结束之后成为西方安全和美 Edward M. Burns, The American Idea of Mission, Concepts of National Purpose and Destin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957, P.0. [ 美 ] 查尔斯 比德尔等 : 美国文明的兴起, 第 卷, 中译本, 商务印书馆 99 年版, 第 0 页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 986,P.6. Walt W. Rostow, The Views from the Seventh Floor, New York, 964, P.5. 何春超 : 国际关系史, 下册, 武汉大学出版社 98 年版, 第 4 页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rry S.Truman,947,PP

26 国主导世界的最大威胁 因此, 美国要努力阻止苏联力量的扩张, 缩小其 势力范围, 乃至削弱苏联本身的力量, 使之 逐步瓦解和软化, 即 遏制 苏联 在二战结束以后, 美国对苏联实行越来越强硬的政策, 坚决支持东欧国家 民族自决 和 自由选举, 拒不承认当地的亲苏政府 同样在这种使命观的影响下, 为了维护 美国的信誉 保护和扩大民主, 美国在 60 年代一步步深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沼之中 965 年, 约翰逊声称 : 历史和我们自身的成就赋予我们保护地球上的自由的主要责任 之后, 为了摆脱 越战的噩梦 并改变相对被动的国际地位, 美国的外交政策在 60 年代末至 70 年代的尼克松 (Richard Nixon) 政府时期出现了短暂的缓和倾向, 美国同中苏两国的关系同时得到很大改善 但美国始终没有抛弃自己的神圣 使命 70 年代卡特政府大张旗鼓推行 人权外交, 无疑是为了宣扬美国的无上道德和体制 98 年, 以保守主义著称的里根总统 (Ronald Reagan) 则重新举起 使命 这面大旗, 他宣布 : 我始终相信, 这片救世主的土地是以不同寻常的方式预留的, 相信一个神圣的计划把这一伟大的大陆安置在两个大洋之间, 让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特别热爱信仰和自由的人们来发现 就这样, 使命观思想深深的镶嵌在美国人的灵魂中, 使美国人坚信自己的国家同欧洲以及其他落后国家是迥然不同的 文化上的这种自我定位随着历史的发展, 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但都没有偏离 特殊使命 这个中心 二战结束后美国的 特殊使命, 在外交上, 就表现为以 遏制 理论为基础的冷战政策 二 扩张意识扩张意识是 使命观 思想和 天定命运 思潮的必然产物, 加之美国社会一度非常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几者结合在一起为美国的向外扩张提供理论基础 天定命运 思潮出现于 9 世纪中叶,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这种思潮是在美国大陆扩张进入高潮时期应运而生的扩张主义政治文化 845 年 7 月, 美国正式兼并得克萨斯数月后, 联邦杂志和民主评论 发表了一篇题为 兼并 的文章, 呼吁 现在是反对兼并得克萨斯的人们罢手的时候了, 并宣称 : 现在应该是爱国主义和对国家的共同责任感代之而起的时候 这种 责 Arthur M. Schlesinger, Jr, 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 Boston, 986, P.6.

27 任感 被命名为 天定命运, 意即美国负有天定的使命拓展到上帝为美国的自由发展而指定的整个大陆 从此, 天定命运 被美国扩张主义者作为鼓吹海外扩张 经济扩张及政治文化扩张的口号, 构成美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美国扩张主义者认为, 以白人为主体的美利坚人是最优秀的民族, 他们有征服劣等民族的权利 这是 天定命运 他们还 希望这种天定命运的向外扩张权利不被赋予除美国外的任何其他民族 社会达尔文主义则源于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 物种起源 859 年, 达尔文出版了 物种起源 一书, 提出了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生命由低级向高级进化的规律 这种理论随即被应用于解释社会发展, 变成了风靡一时的 鼓动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美国许多学者根据这种理论, 从所谓的科学角度解释了美国人对 环境 的适应性, 为美国的扩张提供理论基础, 强调美国对世界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 菲斯克对此指出 : 美国境内的盎格鲁 撒克逊人已经发展出了一切政治原则之中 最适宜 的原则, 即联邦制度, 整个世界都将在未来某一天根据这个原则组织起来, 而且盎格鲁 撒克逊人在人力和经济力量上更是其他种族望尘莫及, 这就是该种族的 适应性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扩张不是一个贬义词, 而是实现 天赋使命 的重要手段 在他们看来, 扩张无论是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美国的生存规律 我国学者王晓德指出, 扩张是体现在美国白人文化中的一根永恒主线 在某种意义上说, 新大陆的 发现 是欧洲文明向世界扩张的结果 4 扩张是美利坚民族文化特征在外交上的体现, 反映出美国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追求 美利坚民族今天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 得益于历史上的不断 扩张, 其中包括大陆扩张 海外扩张 经济扩张 文化扩张等不同的内容 历史的积淀加之对私利的追求, 使得 扩张 成为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同时成为对外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深受这种文化熏陶的美国人从不讳言自己是一个 扩张 的民族, 而那些身为白人精英的领导层人士更是如此 美国一位著名的历史 4 Avery Craven, Walter Johnson, Roger Dunn, ed.,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Ginn and Company, 95, PP Albert K. Weinberg, Manifest destiny, A Study of Nationalist Expansionism in American History,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95, P.4. A. E. Campbell, ed., Expansion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970, P.8. 王晓德 : 美国文化与外交, 世界知识出版社 0000 年版, 第 74 页

28 学家曾经从宏观角度, 形象地论述过美国的扩张意识 他指出 : 认为有一种天命在主宰和指导着美国的扩张, 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民族意识里面, 简直有很少不存在的时候 美国的扩张主义思想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中表现为试图扩张其政治文化价值 具体来说, 美国试图以其宣扬的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 优势 压倒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 从思想意识上占据压倒性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 法 德 日 苏 中等世界大国遭到空前巨大的损失和创伤, 惟独美国借助战争成就为世界首强 战后美国最重要的战略设想, 就是试图领导全世界, 推广它的自由民主制度, 同时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 扩张 早在 94 年二战刚出现战略性转折之际, 罗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政府就已着手考虑处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 遏制苏联扩张等问题 扩张主义的文化底蕴复加其独一无二的强大实力, 二战提供了使美国实现成为世界领袖的 美国梦 的空前机遇 于是, 美苏冷战与对峙局面的形成在所难免, 美苏争相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从扩张意识出发, 必然反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世界影响力的扩大 二战结束后, 美国把苏联控制的地区看作是共产主义的扩张, 把各国的共产党看成是苏联操纵的 第五纵队, 甚至把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视为苏联扩张主义的阴谋, 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捍卫西方世界 于是 保卫 自由世界 免受共产主义影响, 成了美国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亚洲和中美洲的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为了扩大自由 民主世界的范围, 美国不惜采用政治 经济 军事等手段遏制苏联, 干预中国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外交 9 世纪 50 年代, 在亚洲, 面对新中国的成立及新的中苏同盟成立后社会主义阵营力量的壮大, 美国迅速调整了它的亚洲战略, 由 脱身 政策迅速转为全面介入 :950 年全面介入朝鲜战争, 借助它对联合国的操纵组成 联合国军 与以中国为主力的北朝鲜军展开了战场上的直接较量, 从而形成了 冷战 中的第一场 热战 ;954 年美国先后同泰国 菲律宾 日本 韩国和台湾签订了双边防御条约, 在亚洲建立了一个以中苏为目标的军事同盟体系, 形成了对中国和苏 A. E. Campbell, ed., Expansion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970,P.. [ 美 ] 汉斯 摩根索 : 国际纵横策论 争强权, 求和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995 年版, 第 44 页 4

29 联的军事包围 9 世纪 60 年代, 美国进一步扩大在世界各地抵制共产主义的活动并卷入各国内部事务 例如肯尼迪 (John Kennedy) 政府时期, 美国开始向世界各地派出 和平队 96 年 4 月, 美国导演了企图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古巴的 猪湾行动 965 年 4 至 5 月, 美国对多米尼加共和国进行武装镇压, 以支持多境内的亲美右翼军人政变 另外, 众所周知, 美国在 60 年代卷入越南战争并逐渐扩大规模, 其主要目的就在于遏制共产主义尤其中共在亚洲的 扩张 9 世纪 70 年代, 美国的卡特 (Jimmy Carter) 政府高举 人权外交 的旗帜, 推销美国的民主自由制度 卡特政府末期在对苏政策趋向强硬的同时, 对华强调台湾问题,979 年 4 月通过了 与台湾关系法 这一严重违背中美建交协议的法案, 它使美台关系具有了实质上的外交性质, 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内政的严重干涉, 是美国在亚洲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又一体现 9 世纪 80 年代初, 里根上台后, 公开声称要充分实施 与台湾关系法, 并优先考虑台湾的 国防需求, 从而使中美关系再次步入低谷 在对苏政策上, 里根政府制定了从军事 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全面搞跨苏联的战略, 冷战氛围再掀高潮 三 种族主义美国实行冷战政策还有深厚的种族主义的文化依托 虽然美国是个移民国家, 是民族的大熔炉, 但美国白人的 种族优越 感或种族主义在美国盎格鲁 撒克逊主义文化中根深蒂固 这种文化观念宣扬白皮肤的美国人 ( 尤其英国后裔 ) 属于最精华的种族 用一个美国学者的话来说, 盎格鲁 撒克逊种族是人类天生的统治者, 是 世界的无冕之王 4 它建立在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之上, 根源于美国白人自认为是上帝选民的信念, 与美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建国后形成的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美国处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自然屏障之下, 地大物博, 它的早期移民尽管来自欧洲, 但美国文化 Chester L. Cooper, The Lost Crusade: American in Vietnam, New York, 970,P.7. [ 美 ] 彼得 施魏策尔 : 里根政府是怎样搞跨苏联的, 新华出版社 00 年版, 第 5 页 [ 美 ] 托马斯 索威尔著 : 美国种族简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99 年版, 第 68 页 4 Joseph Taylor, The Restrication of European Immigr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Race, in South Atlantic Quarterly, January 954,P.. 5

30 与欧洲文化有很大差异 优越的自然环境下建立起的全新的政体, 使美国人确信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度, 他们认为, 文明的中心从此由大西洋的东岸转到了西岸, 欧洲在衰落, 而美国将崛起为整个世界的 山巅之城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利 康马杰在其著作中写道 : 美国人完全生活于新世界, 这里得天独厚, 无比富饶, 因而形成一种夜郎自大的信念, 确信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每一个横渡大西洋 --- 很少走别的路 --- 到美国来的移民, 在想象中也确信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对美国人来说, 辽阔的荒野确是可以任意驰骋的乐园 ; 他们轻视其他国家和民族几乎达到旁若无人的程度 在美国, 自独立一直到现在的三百多年历史中, 政界和学界中宣扬种族主义的大有人在 美利坚共和国成立初期, 种族主义大行其道 甚至像开国先贤本杰明 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以及林肯 (Abraham Lincoln) 等都认为种族有优劣之分 本杰明 富兰克林是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 他根据肤色划分人类, 以此说明不同种族的优劣贵贱 他公开谴责印第安人属于 嗜血好战和以屠杀为乐的野蛮无知的部落 他在私人通信中把印第安人描写为愚昧无知, 天性懒惰, 亵渎上帝, 蛮横无理, 把黑人视为不愿劳动, 偷窃成风, 不会过日子, 他甚至为奴隶法 典辩护 杰斐逊和林肯都反对奴隶制, 但他们同时又都否认黑人和白人两个种 族平等和睦相处的可能性 这种种族优越感强烈地影响着美国的国家政策, 对外他们特别强调担负领导和保卫世界各自由国家的责任 当人类迈进二十世纪, 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已不欢迎公开宣扬种族优劣, 美国各届政府的领导人慎重了很多 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种族主义的思想观念 : 盎格鲁 撒克逊人仍然处于金字塔的最高层, 西欧民族稍逊, 欧洲的其他民族往下排, 再往下是拉丁美洲人和亚洲人 40 年代, 富兰克林 罗斯福曾经说过 : 世界上各个民族中, 有许多小孩子需要托付给管理人, 其中最靠前的是 东方的棕色人种 4 尽管他希望解放日本 王晓德 : 美国对外关系的文化探源, 历史研究 997 年第 期 [ 美 ] 亨利 康马杰 : 美国精神, 中译本, 光明日报出版社 988 年版, 第 页 [ 美 ] 迈克尔 H 亨特 :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世界知识出版社 999 年版, 第 5 页 4 [ 美 ] 迈克尔 H 亨特 :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世界知识出版社 999 年版 7 页 6

31 控制下的亚洲国家, 但坚持这些国家必须受到先进国家指导数十年后才能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而杜鲁门政府中最典型的种族主义者也许就是总统本人 他曾经蔑视地评价墨西哥人 满身油, 斯拉夫人 放荡不羁, 比之更差的是 黑鬼 支那人 他深信日本人和中国人是冷酷 狂暴 不可理解的 他还对 混血儿 表示厌恶, 不能容忍那些拒绝进入文化熔炉的外国血统美国人 他对英国则极力推崇, 说英国是美国法律的源泉和紧密的盟友, 他赞美英国和美国 基本观念相距不远 艾森豪威尔总统 (Dwight David Eisenhower) 及其政府同样继承了种族主义的思想模式 他的国务卿杜勒斯 (John Foster Dulles) 用 非白种人 称呼 第三世界 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希腊人是 倔强的人民, 印度人是 可笑的人民, 越南人 落后, 中国人 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 愚昧无知, 只有英国人亲密如他的 右臂 此后的尼克松 卡特和里根政府同样把 第三世界 看成是一堆落后的国家, 动荡不已, 领导人都顽固 执拗 难以对付 从这种观念出发, 为了避免共产党势力的渗透, 保持美国所希望的 稳定, 美国努力延缓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甚至不惜付诸武力镇压 暗杀异己 动用白人雇佣兵进行干预等公开违背民主自由原则的手段 美国之旅 的作者里夫斯采访尼克松时曾问道, 美国人是否为种族主义者, 尼克松坦率地说, 现在许多人仍持种族主义态度, 不过这已经不时髦了,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你不能像过去那样谈论黑人了 我认为, 种族主义减少了, 但它还存在, 而且将永远存在 尼克松的话说明了种族主义在现代美国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就这样, 为了对抗 正在亚洲 拉丁美洲 欧洲以及非洲非白人地区 升起的共产主义喧嚣声, 战后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采取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 向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伸出了干涉之手 [ 美 ] 迈克尔 H 亨特 :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世界知识出版社 999 年版, 第 页 [ 美 ] 迈克尔 H 亨特 :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世界知识出版社 999 年版, 第 75 页 [ 美 ] 理查德 里夫斯 : 美国之旅, 中译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9 年版, 第 55 页 7

32 四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美国国际政治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两个流派 两者交错存在, 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政治思想共同影响着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 理想主义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人性向善论, 认为人性是趋向于善的, 主张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交往与冲突时, 应当首先遵循理性原则和道德规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理想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学派, 并体现在美国的外交实践中 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是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98 年 月 8 日, 威尔逊在国会所做的一次重要讲话中, 提出了 惟一可行的和平纲领, 即 十四点计划, 系统阐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一系列理想主义原则, 一时被奉为 世界和平的纲领 理想主义的纲领 以后经过一些学者的发挥和发展, 形成了国际政治的理想主义的理论框架, 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国际政治的主流理论, 对美国外交产生了极大影响 理想主义的最基本观点是, 认为理想 理性或精神的东西是至高无上的, 决定一切的, 而拯救世界与保障和平的正是那些道德和理性的忠诚和信义原则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理想主义政治文化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在威尔逊心目中, 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一旦时机到来, 美国就要将这些价值观发扬光大 基辛格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概括为四点 : 使美国特殊的使命高于外交常态并使它有义务担任人类自由的模范 ; 民主国家的对外政策在道德上高人一等, 因为其人民天生爱好和平 ; 对外政策应该反映与个人道德相同的标准 ; 国家无权主张不同的道德标准 理想主义对美国冷战外交政策的影响, 主要在于它结合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使命观思想, 使得美国的冷战外交政策具有了道义的色彩 在美国领导人看来, 美国是 当之无愧 的世界领袖, 理所当然 地负有维护世界 和平与秩序 的责任 于是, 出现了战后美国积极插手世界各地事务的现象 除理想主义外, 现实主义也是影响美国的冷战政策的重要因素 现实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迅速崛起, 并在战后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主流思想 现实主义把人性及其需要作为政治哲学的出发点, 将权力与利益作为国 李小兵 : 现实主义: 西方行为的根源,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996 年版, 第 5 页 [ 美 ] 亨利 基辛格著, 顾淑馨 林添贵译 : 大外交, 海南出版社 997 年版, 第 8 页 8

33 家之间政治的核心内容, 从而把国际关系的原则建立在一个非常实际的基础上 现实主义的要义可以用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名言来表达 : 我们没有永远的盟友, 我们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我们的利益是永恒的, 追求那些利益是我们的职责 可以说, 现实主义理论更符合国际政治的现实状况, 它揭掉了蒙在国际关系上的那层道德的面罩, 显现出了国际关系的本来面目 现实主义产生后, 一直主导着西方的国际政治理论, 成为西方国家制定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理论依据 冷战时期, 现实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非同一般, 各届政府都积极凭借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从 949 年到 989 年, 历届美国政府都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二者结合起来, 既维护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 也尽可能地传播 维护美国的价值观 可以说, 他们兼顾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 只是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个人背景下各有侧重而已 例如 : 杜鲁门 艾森豪威尔 肯尼迪和约翰逊这几届政府, 总体上以现实主义为主, 但在外交政策上有些过于强调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因素, 将过多的精力用来对付中国, 使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受到了损失 尼克松政府对美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 提出要以国家利益而非意识形态和道德来指导美国的外交政策, 注重均势 缓和以及战略收缩 尼克松一再声明 : 他的缓和是以实力为基础, 以原则为指导, 以谈判为手段, 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目标 尽管尼克松政府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外引起很多争议, 甚至遭到强烈抨击, 其实它从未根本改变美国冷战政策的大方向, 它其实是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二者结合起来以维护和追求美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卡特政府的 人权外交 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里根政府的 新现实主义 则又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实际上,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兼顾与结合, 构成了冷战时期美国对中苏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 这种兼顾与结合促成了美国冷战政策的连续性, 美国得以一以贯之地实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 美苏缓和只在不同时期断断续续的出现过, 但这种 缓和 根本不能改变美国反苏反共冷战政策的根本性质 第二节深刻的反共主义历史背景 在美国, 外交上的反共主义兴起于 97 年十月革命胜利, 在冷战时期走向高潮, 到 0 世纪 90 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退 年, 反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成为美国推行反苏反共冷战政策的王牌 正是在反共主义的掩 9

34 护下, 美国高调展开与苏联的对抗并对新中国进行了长达 0 年的遏制和尖锐敌视 美国外交上的反共主义有着极为深刻的经济 政治和社会文化根源, 既具有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共性的因素, 也有美国特有的因素 同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失误也有一定关系 一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 资本主义国家就出现了反共主义的意识形态 反共主义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诞生初期的西欧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 中对当时的反共主义进行了形象地描述 : 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 在欧洲徘徊 旧欧洲的一切势力, 教皇和沙皇 梅特涅和基佐 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 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同盟 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后, 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持反对态度, 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更是展开了对苏外交抵制 支持俄国反革命武装叛乱甚至直接出兵干涉 当苏俄颁布 和平法令 后, 当时的美国国务卿罗伯特 兰辛称之为 对各国现存社会制度的直接威胁 美国随之宣布对苏俄进行经济封锁, 接着参加了国际资本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 于 98 年 6 月派出 7000 名军队到俄国北部和西伯利亚 对此, 列宁予以了坚决抨击 : 现在英 法 美集团把消灭世界布尔什维主义 摧毁它的主要根据地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当成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为此, 他们准备筑起一道万里长城, 像防止瘟疫一样来防止布尔什维主 义 4 与此同时, 美国国内出现了 红色大恐怖 90 年 月 日, 美国司法 部在全国 70 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突袭, 逮捕了约 万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企图把共产党人一网打尽 以后, 反共主义一直贯彻在美国的内政和外交中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互相对立的,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会对资本主义的生存构成威胁 950 年美国公布 美国国家安全的目标和计划, 指出 : 法治政府所具有的自由思想与克里姆林宫实行严厉寡头统 刘建飞 : 美国与反共主义: 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0 年版, 第 7 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卷, 人民出版社 97 年版, 第 50 页 杨生茂主编, 王玮 张宏毅副主编 : 美国外交政策史 , 人民出版社 99 年版, 第 8 页 4 列宁全集, 第 5 卷, 人民出版社 985 年版, 第 页 0

35 治的奴役思想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 而 消灭来自自由的挑战是奴役成性的国家不可改变的目标 美国学者托马斯 威斯科波夫认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两种对立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 各有 4 个互相对立的特征 : 资本主义要求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而社会主义则要求生产资料公共占有 ; 资本主义要求劳动力无产阶级化, 而社会主义则追求无产者的解放 ; 资本主义要求少数企业统治者控制生产过程, 而社会主义则要求由企业全体成员民主参与来控制生产过程 ; 在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要是靠对个人的物质刺激来获得,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要是靠非物质的手段, 而且刺激对象是集体而不是个人 威斯科波夫进一步指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不同的价值体系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强调个人而不是社团的重要意义, 鼓励竞争而不是合作, 并且将物质产品和服务放在首位,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促进人们的幸福 ; 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则强调社团而不是个人的重要意义, 鼓励合作而不是竞争, 并且贬低货币收 入和物质消费的重要性, 强调对劳动者的精神奖励 美国统治集团担心美国的 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威胁, 他们对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感到极为恐惧和仇视 这样, 反共主义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必然产物 在美国人看来, 无论是苏联还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无一例外都是专制 独裁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的观点可以作为美国人反共主义的典型代表 : 他指出, 苏联政权与希特勒政权 没有区别, 都是 集权国家 警察政府, 甚至比希特勒政权更坏 正是出于强烈的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倾向, 美国在对华政策上长期遏制 孤立和包围新中国, 在处理中美关系时始终难以割舍与老 盟友 台湾的关系, 由此造成了中美关系的长期尖锐对抗, 使亚洲冷战一度成为冷战的最前沿 杜鲁门政府时期, 美国为了防止对美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朝鲜半岛落入共产主义的势力范围而出兵朝鲜 肯尼迪政府时期, 美国卷入越南战争, 目的在于付出 任何代价, 承担任何 梅孜编译 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 时事出版社 996 年版, 第 页 G. John Ikenberry,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989, PP.7-7. Margaret Truman, Harry S. Truman, New York, 97.P..

36 重负, 克服任何艰难, 支持任何朋友, 反对任何敌人 约翰逊政府时期, 美国扩大越南战争, 目的是要 阻止共产主义的扩张, 防止东南亚地区发生 多米诺骨牌效应 卡特政府时期, 美国提出 人权外交, 宣称要使其他国家和地区免于暴政的祸害, 使人民享有自由的权利 里根政府的外交政策可以用 里根主义 来概括, 核心就是反共 里根重新点燃了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较量, 他把苏联称为 邪恶帝国, 把美苏之间的较量看作是善与恶之争, 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以美国为首的自由阵营 在外交上, 里根政府以实力为后盾, 奉行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的原则, 以进攻的姿态全面遏制 制裁并希望和平演变苏联 正因为他坚决反共的保守主义表现, 许多美国评论家都把里根称为 战后入主白宫的最讲意识形态斗争的总统 二 社会主义被视为美国实现领导世界的最大障碍美国人认为, 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美国实现领导世界的伟大 使命 构成严重障碍 这种障碍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 第一, 经济上,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妨碍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张 垄断资本的本性决定了它要不断地向外扩张, 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则被视为其扩张的障碍 对此, 列宁曾作过经典论述 : 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其输出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那些落后国家, 因为那里资本少, 地价比较贱, 工资低, 原料也便宜 但是, 这种资本输出有个基本前提, 那就是 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 围 如果落后国家没有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 则资本输出是难以 实现的 而在近现代的美国统治者看来, 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卷入资本主义的流通范围的 约翰逊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 W W 罗斯托曾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作过如下阐述 : 不发达国家的地理位置 天然资源和人口是如此重要 : 要是它们果真依附于共产主义集团的话, 那么美国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变成一个二 [ 美 ] 戴安娜 拉维奇 : 美国读本 下册, 三联书店 995 年版, 第 70 页 Charles W. Kegley, Jr and Eugene K Wittkopt,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attern and process, St. Martin Press,987.P.574. 列宁全集, 第 卷, 人民出版社 960 年版, 第 页

37 等国家 如果不发达国家地区落入共产主义的统治下, 或者如果它们发展到对西方采取固执的敌视态度, 那么, 西欧和日本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实力就会削弱 总之, 不发达国家的这种演变, 不但严重影响到西欧和日本的命运, 而且还严重影响我们的军事安全和生活方式 罗斯托的这番话一方面表明了不发达国家的政治取向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是与美国的经济利益相抵触的 第二, 政治上, 社会主义制度对美国的 立宪民主 构成威胁 美国人认为, 美国所创立的立宪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 最能保障人们的自由权利, 因此应当被世界各国效法, 而 伟大的美国 负有 使命 和 责任 向整个世界传播和推广这种制度 俄国十月革命后, 美国认为, 新生的苏维埃制度是与美国的政治制度根本对立的 正如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所 说的 : 莫斯科政体在一切方面都是对美国的否定 到了冷战时期, 美国更强 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威胁 964 年,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 在共产主义和美国式的民主之间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线 : 在民主国家, 政府根据人民的意志来实行统治 ; 而在共产主义国家, 独裁者通过强力实行统治并依赖强力控制权力 民主国家的政府在行政时总是努力采用使人民受益的方式 ; 而在共产主义国家, 政府的利益总是摆在第一位 共产主义强烈地反对民主制度和民主的生活方式 美国前总统理查德 尼克松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 苏联人矢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目标 我们则矢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自由世界的目标, 使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谁来统治他们以及如何进行治理 苏联人认为历史在他们一边 我们应确保在书写下一世纪的历史时, 它是在我们这一边 4 可见, 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被美国人视为实现其领导世界的伟大 使命 的严重障碍, 由此构成了美国反共主义的基本动因 4 转引自 [ 美 ] 哈里 马格多夫著, 伍仞译 : 帝国主义时代 美国对外政策的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 975 年版, 第 5 页 Robert Paul Browder, The Origins of Soviet-American Diplomac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5. P.. John Kenneth White, Still Seeing Red: How the Cold War Shapes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s,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997, P.7. [ 美 ] 理查德 尼克松著, 朱佳穗等译 : 999 年 : 不战而胜, 世界知识出版社 989 年版, 第 页

38 三 苏联的政策失误加重了美国的反共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内政外交上的政策失误加重了美国的反共主义 这种失误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 第一, 在外交上过于强调与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对抗, 从而引起美国的反感 苏联外交家马克西姆 李维诺夫曾经指出 : 冷战的原因, 是莫斯科教条主义地坚持认为共产主义世界与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946 年 月 9 日, 苏联领袖斯大林发表演说, 指出 : 马列主义的原理没有过时,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 这将使资本主义世界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 进而打起仗来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 战争就不可避免 和平是不会有的, 国内的和平国外的和平都不会有了 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 斯大林的这番话很容易让人感觉苏联很好战 美国自由派领导人之一的威廉 道 格拉斯大法官说, 斯大林的话恰如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 月 5 日, 英 国首相丘吉尔就发表了富尔顿冷战演说, 他的演说被看作是对斯大林讲话的回敬 第二, 苏联的扩张主义影响了社会主义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 苏联先是根据苏德秘密条约占领了波兰东部, 以后又向芬兰提出领土要求并付诸战争进行强夺, 随后又吞并了立陶宛 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苏联又利用各种机会从东欧和东亚获取大片领土和利益 例如在中国, 当时的西方大国正在逐步放弃在中国的租界, 而苏联却通过 945 年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恢复了沙皇在中国的基地和租界 二战结束后, 苏联又曾对土耳其提出领土要求 干涉伊朗内政等 显然苏联扩 张主义的做法是违背社会主义的基本宗旨的, 影响了社会主义在美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使美国公众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 当美国领导者呼吁反苏反共 实行冷战政策时, 美国公众及西欧国家给予了积极的响应与支持 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 美国在对中国的政策上也具有了更浓厚的反共色彩, 它把中国看成是苏联的工具, 将中国革命当成是 苏联共产主义扩张 的一部分, 实行了遏制 [ 美 ] 弗雷德里克 西格尔著, 刘绪贻等译 : 多难的旅程 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美国政治生活史, 商务印书馆 990 年版, 第 55 页 [ 美 ] 沃尔特 拉弗贝著 : 美苏冷战史话, 商务印书馆 980 年版, 第 44 页 [ 俄 ] 费 丘耶夫著 : 同莫洛托夫的 40 次谈话, 新华出版社 99 年版, 第 -5 页 4

39 封锁 包围等对华敌视政策 第三, 苏联在对内政策上的失误加剧了美国的反共主义 主要表现在 0 世纪 0 年代, 苏联进行了全盘集体化运动 党内的残酷斗争和大清洗运动 对斯大林的严重个人崇拜等给美国公众留下了很坏的印象 苏联的做法与西方的价值观严重冲突 二战结束后, 东欧许多国家按苏联模式建立了政权, 美国人认为这是苏联在强制推行它的制度, 美国有责任解救那些处于独裁控制下的人民 因此, 当美国政府高举维护民主和自由的旗帜, 对苏联 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时, 美国民众是支持的 关于反共主义意识形态在中美对立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美国著名学者 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 : 在战后的年月里, 当中国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使它彻底丧失人心时, 我们对于苏联扩张主义的目的和方法 特别是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口是心非和残酷无情愈来愈感到惊惶不安 由于中美两国日常生活的经验不断产生分歧, 共产主义似乎愈来愈成为一国人民的惟一出路和另一国人民的死敌 冷战期间, 尽管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构成了国际关系的一条主线, 但从美国方面来说, 反共主义对外交政策的制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虽然美国对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 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政策, 但反共主义这一宗旨始终没有放弃, 它渗透在对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乃至某些第三世界国家政策中 美国学者哈里 罗西兹克指出 : 在冷战初期 世界被一分为二 : 共产主义世界 和 自由世界 任何国家不是好的就是坏的 谁不参加某一方, 谁就是坏的 美国学者贝科茨在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一书中也指出 : 可以有把握地说, 战后时期几乎每一项重要的美国对外政策决定, 都是对某一觉察到的 或明显的共产主义威胁所作的反应 4 这段话揭示了冷战时期反共主义在美国外 交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认为 : 意识形态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 进行争夺的根源 苏联企图扩张共产主义, 消灭自由 ; 而美国则要阻止共产主 义, 扩大自由 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 我们所有的武器 条约 [ 美 ] 费正清著, 张理京译 : 美国与中国 ( 第四版 ), 商务印书馆 987 年版, 第 5 页 刘建飞 : 美国与反共主义: 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0 年版, 第 5-5 页 [ 美 ] 哈里 罗西兹克著, 奋然译 : 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活动, 群众出版社 979 年版, 第 页 4 [ 美 ]M 贝科茨等著, 张禾译 : 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 商务印书馆 979 年版, 第 7 页 5

40 贸易 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 就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 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冷战外交的影响也像 一把双刃剑 : 既有积极的方面, 也有消极的因素 积极的方面表现在 : 大力宣扬 个人的自由民主权利, 这对世界文明的向前推进有一定积极作用 可是美国文化 中也有很多消极的因素, 如以自我为中心的 文化中心主义, 以暴力实现自己 所追求的 美国梦, 不惜一切代价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政治文化价值观等等 这些消极因素对其他国家 尤其美国要 遏制 的那些国家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 响, 甚至给它们带来战争或社会发展缓滞等灾难 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 源于当 时的美国太浓厚的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色彩 同一般的国家外交政策相似, 美国的冷战政策也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国家利 益 但是由于美国的外交政策中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使得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也受到了削弱, 美国对新中国的拒不承认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 在遏制 共 产主义 的同时, 也使自己孤立于社会主义阵营之外, 影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与战后初期中苏关系的演变 战后初期中苏关系的演变与美国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后, 美国凭借其世界首强的经济 军事实力, 积极干涉中苏关系的发展, 成为 影响中苏关系的重要因素 945 年 月, 罗斯福去世, 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 杜鲁门政府对战后美国的 外交政策进行了第一次大的调整 它确立了影响长达四十多年的在全球范围内与 苏对抗的 冷战 政策, 同时形成了分裂中苏关系的战略 早在 945 年 月份, 杜鲁门在给国务卿贝尔纳斯 (James Byrnes) 的信中就声 称 : 他 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 认为苏联人 从不考虑邻国的利益, 而且公然 违反他们在雅尔塔承担的义务 从 945 年下半年到 947 年, 杜鲁门主义 出台是美国的 冷战 政策逐渐酝酿成熟的时期 945 年 月, 杜鲁门向国会 提交的 特别咨文 中, 明确提出 以实力求和平 的外交思想 946 年 月, 驻苏参赞乔治 凯南 (George Kennan) 从驻苏使馆发回的著名的 8000 字电报, [ 美 ] 理查德 尼克松著, 朱佳穗等译 : 999 年 : 不战而胜, 世界知识出版社 989 年版, 第 96 页 [ 美 ] 哈里 杜鲁门 : 杜鲁门回忆录 ( 中译本 ), 第 卷, 三联书店 974 年版, 第 页 资中筠 : 战后美国外交史, 上册, 世界知识出版社 995 年版, 第 48 页 6

41 成为美国战后对苏 遏制 政策的起源和基本依据 这封电报尖锐批判苏联领导人是冷酷无情的 不道德的, 不能代表 俄罗斯人民的未来面貌 ; 认为苏联在国际关系中只懂得 武力的逻辑, 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危险 ; 认为莫斯科在发动一场平静的 非直接的战争, 共产主义网络安置下 带病组织 的任何地方都会生长起 毒瘤 947 年 月 日,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 发表了一个演说 杜鲁门在该演说中, 公开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进行反击, 并提出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 此即所谓 杜鲁门主义 (Truman Doctrine) 杜鲁门主义 出笼的意义在于, 它表明 : 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 开始和苏联及世界共产主义进行全面对抗 紧接着, 美国政府又提出援助西欧的 马歇尔计划 (Marshall Plan) 苏联随之采取反击措施, 如拒绝参加 马歇尔计划, 并且不允许东欧国家参加 ; 同东欧国家签订友好互助条约 ; 成立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以及经互会 ; 对东欧采取比较严厉的政策, 包括清除东欧政府中的反对党人士等等 杜鲁门主义 和 马歇尔计划 正如 一颗胡桃的两半, 标志着美苏及其为首的两大阵营走向公开全面的对抗, 冷战正式开始 4 与遏制苏联的 冷战 政策相对应, 战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坚持实行 扶蒋反共 945 年 8 月 日, 赫尔利 (Patrick J.Hurley) 给华盛顿的电报可以说是美国战后开始实施 扶蒋反共 对华政策的生动写照 : 我已建议依照投降条件, 日本须将所有在中国的武器 交给中国国民党政府 5 日本宣布投降后, 美国虽然很了解蒋介石热衷于围剿共产党而不是积极抗日, 也很了解蒋介石政权和国民党内部已经腐败透顶, 然而美国还是实行 扶蒋反共 政策, 极力阻挠中国共产党接受日军的投降和收缴日军的武器资财 6 而当时中国共产党是极力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 深得中国人民的拥护 但是在美国当时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946,VOL.VI,PP 张小明 : 冷战及其遗产, 上海人民出版社 998 年版, 第 5 页 Gordon H.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oviet Union,948~97,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990.PP.6-4. Walter Lafber,America,Russia,and the Cold War,945-99, McGraw-Hill, Inc.,99, PP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945,VOL.VII,P.55. [ 日 ] 信夫清三郎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问题研究所译 : 日本外交史 下册, 商务印书馆 99 年版, 第 页 7

42 的亚洲政策中, 反共主义高于民主目标 杜鲁门政府认为 : 如果美国 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 并且向海边开去, 那么整个中国就将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异乎寻常的步骤, 利用敌人来做守备队, 直到我们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 并将海军调去保卫海港为止步 8 月 5 日, 杜鲁门发布了 总命令第一号, 强调所有在中国 ( 东北除外 ) 的日本陆海空军都只能向蒋介石投降 月 0 日, 魏德迈 (Albert C.Wedemeyer) 的备忘录则说 : 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将使中国成为苏俄的一个傀儡国家, 一旦如 此苏俄就将实际上控制欧亚两洲 月 4 日, 杜鲁门在交给马歇尔 (George C.Marshall) 的赴华指令中说 : 美国承认 并将继续承认中国的国民党政府, 并在国际事务上, 与它进行合作 4 据统计, 从抗日战争结束到 946 年 6 月为止, 美国向国民党政府提供了.55 亿美元的战争物资, 共装备国民党军队 45 个师, 训练各种军事人员 5 万人 在美国决策者看来, 为了 不致使中国落入斯大林的手心, 除了加紧援蒋外别无其他选择 5 此后美国的对华政策虽有调整, 但基本以 扶蒋反共 为坐标 由于美国实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 蒋介石政府对美 一边倒 及中国国内国共力量对比的急剧转化, 战后初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美 苏 中及中国国共两党关系史上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 仅就中苏两国三方关系而言, 在此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巧妙奋起直至成功夺取了中国政权 国民党的国内国际环境日趋恶化 苏联对中共的态度则经历了冷漠 暗中帮助和公开支援三个层次的阶段性变化 首先, 战后初期, 中共处于极为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国外是美苏对蒋介石的公开支援, 国内是蒋介石的灭共政策 作为同一意识形态的苏联的公开支蒋, 尤其令中共震惊和痛心 然而, 痛定思痛, 中共在中苏条约所展现的严峻现实中积极探索, 其内外战略因此更趋现实 坚定和灵活 945 年 8 月 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布指示说 : 由于苏联受中苏条约的限制以及为维持远东和平, 不可能援助我们 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 接受敌军投降, [ 美 ] 哈里 杜鲁门 : 杜鲁门回忆录 ( 中译本 ), 第 卷, 三联书店 974 年版, 第 7 页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945,VOL.VII,P.50.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945,VOL.VII,P [ 美 ] 哈里 杜鲁门 : 杜鲁门回忆录 ( 中译本 ), 第 卷, 三联书店 974 年版, 第 8 页 5 王玮 : 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 , 山东人民出版社 995 年版, 第 45 页 8

43 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 在这种形势下, 我军应改变方针, 除个别地点仍可占领外, 以必要兵力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乡村, 准备应付新局面 与此同时, 中共根据国内形势, 决定以革命两手对付反革命两手, 既积极参加重庆谈判, 为实现国内和平而努力, 并为此而主动作出一系列让步, 同时又以敢于斗争的精神, 坚决回击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 并对驻华美军干涉中国内政予以揭露和谴责 945 年 8 月 9 日, 中共中央作出迅速进入东北 控制广大乡村的指示, 指出 : 苏联为维护远东和平与受中苏条约的限制, 必须将东北三省交给国民党政府 我军进入后, 苏军必不肯和我们作正式接洽或给我们以帮助 但 我军在东北活动只要不直接影响苏联在外交条约上之义务, 苏联将采取放任态度 因此, 中共中央要求准备去东北的部队和干部应迅速出发, 可用东北军及义勇军名义, 不声张 不登报, 走小道秘密进入东北 对苏联红军可进行非正式接洽 红军反对之事, 我须照顾, 不使之外交上法律上为难 事实证明, 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及行动是正确的, 中共先机进入东北, 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其次, 与中共相比, 战后初期的国民党拥有极为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 使蒋介石感到, 多年来消灭中共的夙愿似乎指日可待 但是, 正如日后中国革命发展进程所显示的那样, 蒋介石的这种对苏外交成功只能使他得意于一时, 根本不能帮助他达到反共的目的 而且, 腐朽的蒋家王朝无论怎样进行挣扎, 最终仍摆脱不了覆灭的命运 4 从这个角度看, 战后初期, 国民党经历了由胜利和得意的巅峰跌入溃败和失意的深渊的过程, 由得到美苏两强的一致支持, 到美国 脱身 苏联转向援助中共的残酷事实, 蒋介石不得不眼看着中国的江山转归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共 可以说, 如果 945 年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蒋介石外交战略的成功, 那么 949 年新中国的成立则表明了毛泽东内外战略的双成功 再次, 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华政策有一个随国际和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而演变 4 周文琪 褚良如 : 特殊而复杂的课题 共产国际 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编年史 (99~ 99), 湖北人民出版社 99 年版, 第 4 页 向青等 : 苏联与中国革命, 中央编译出版社 994 年版, 第 508 页 中央档案馆编 :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十五册 ( 一九四五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99 年版, 第 页 罗志刚 : 中苏外交关系研究(9-945), 武汉大学出版社 999 年版, 第 页 9

44 的过程, 其对国 共两党的政策有一个不太明显的逐渐淡漠与逐渐接近彼此相反又同步进行的演变过程 二战末期, 苏联的对华政策基点是支持蒋介石政府, 它对中共的态度相当冷漠 从东北受降到 947 年美苏冷战揭幕, 斯大林基本上恪守他支持和促进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统一的承诺, 不与中共建立实质性的关系 苏联只在私下里利用党的渠道, 给予中共一定的援助, 但是悄悄的, 不公开 此后, 到了 947 年下半年, 随着 冷战爆发和苏联大国合作政策的结束以及中国革命由战略防御进入战略进攻, 斯大林对中共的政策开始转向明显的 公开的援助, 直到 949 年 0 月率先承认新中国 可以看出, 苏联这一时期对华政策的出发点仍是美苏关系, 其对华政策的演变受美苏关系和中国政局变化的影响 它一方面保持与国民党所代表的中国之间的友好同盟关系, 另一方面又逐渐发展与中共的两党友谊 苏联追求的是无论美苏关系及中国政局怎样变幻, 它始终可以进退自如 左右逢源的效果 张盛发 : 战后初期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立场, 见 东欧中亚研究 000 年第 期 胡乔木 :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 人民出版社 994 年版, 第 90 页 张盛发 : 战后初期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和立场, 见 东欧中亚研究 000 年第 期 0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彭安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 为 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不遗余力地推行 冷战 政策 朝鲜半岛是 两大阵营在东方对立的主要阵地 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之间不可避免的大较量 也是 冷战 政策的必然产物 冷战 政策 朝鲜战争 美国 苏联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期 外军史研究 冷战 政策与朝鲜战争的爆发 军事历史研究 年第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2013 1 1980 樊 *** 超 1980 1 2 3 * 100871 ** 121 国际政治研究 2013 年第 1 期 1 1984 1982 2 3 4 5 1980 1980 1 2004 6 15 2005 572 2003 1 34 2 1949 2001 2003 368 1993 5 2010 3 34 2003 2 59 3 50 2000 450 451 4 2003 282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改 革 開 放 以 來 的 中 共 國 家 發 展 規 劃 : 以 經 濟 發 展 為 中 心 的 探 討 顧 立 民 國 防 大 學 戰 略 研 究 所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鄧 小 平 於 1978 年 提 出 改 革 開 放 的 國 家 戰 略, 並 提 出 三 步 走 的 國 家 發 展 策 略, 江 澤 民 進 一 步 表 示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頭 二 十 年, 是 中 共 國 家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文档 9

文档 9 : : :2001 5 10 :2001 6 10 : < > :Rudimental Studies on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 : :K2904.6 Yu Shaosong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D A

D A 2015 4 D822.333 A 0452 8832 2015 4 0014-12 14 The Second ASEAN Regional Forum: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A Concept Paper, in ASEAN Regional Forum Documents Series 1994-2006, ASEAN Secretariat, Jakarta,

More information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 # # # # 田苏苏 作为日本侵华战争中除东北地区之外中国最大的沦陷区和日本发动 大东亚战争的战略基地的华北 也是日军实施慰安妇政策最普遍和较典型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资料和证据的缺乏 目前对日军在这一地区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具体情况的揭露还远远不够 本文以笔者掌握的有关资料 结合实地调查 对日军在华北地区实施慰安妇政策的情况及其特点进行了初步考察 日本侵华 慰安妇政策 华北 日军慰安妇政策在华北地区的实施 # %% &

More information

M M. 20

M M. 20 37 1 Vol. 37 No.1 2 0 1 6 1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Jan. 2 0 1 6 4. 0 100872 1. 0 2. 0 3. 0 4. 0 4. 0 4. 0 G640 A 1001-4519 2016 01-0006 - 10 DOI 10. 14138 /j. 1001-4519. 2016. 01. 000610 11-12 18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B04BA6DCBC77205FA4A4A640AD78A8C6BED4B2A4AABAC4ACC170BED4B2A4AEDAB7BD3230312D323138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B04BA6DCBC77205FA4A4A640AD78A8C6BED4B2A4AABAC4ACC170BED4B2A4AEDAB7BD3230312D3231382E646F63> 中 共 軍 事 戰 略 的 蘇 聯 戰 略 根 源 袁 至 德 國 防 大 學 戰 爭 學 院 戰 略 暨 國 際 事 務 研 究 所 摘 要 中 共 從 小 米 加 步 槍 基 礎 而 後, 由 蘇 聯 指 導 成 立 紅 軍, 接 以 槍 桿 子 出 政 權 口 號 奪 權 建 立 中 國 共 產 黨 現 今 世 界 矚 目 擴 張 軍 備 的 中 國 威 脅 論 與 經 濟 起 飛 的 中 國

More information

2013 年 第 1 期 冷 战 后 期 苏 联 在 南 海 的 势 力 存 在 及 其 南 海 政 策 的 调 整 47 美 国 海 军 主 力 此 外, 也 有 可 能 成 为 ( 苏 联 ) 今 后 大 幅 度 扩 大 使 用 金 兰 湾 的 开 端 1 几 个 月 后, 明 斯 克 号 同

2013 年 第 1 期 冷 战 后 期 苏 联 在 南 海 的 势 力 存 在 及 其 南 海 政 策 的 调 整 47 美 国 海 军 主 力 此 外, 也 有 可 能 成 为 ( 苏 联 ) 今 后 大 幅 度 扩 大 使 用 金 兰 湾 的 开 端 1 几 个 月 后, 明 斯 克 号 同 46 第 3 卷 总 第 13 期 中 俄 人 文 合 作 协 同 创 新 中 心 专 栏 专 题 文 论 苏 联 的 南 海 政 策 冷 战 后 期 苏 联 在 南 海 的 势 力 存 在 及 其 南 海 政 策 的 调 整 郭 渊 内 容 提 要 20 世 纪 80 年 代 初, 苏 联 继 续 加 强 在 南 海 地 区 的 军 事 存 在, 但 这 与 其 国 力 衰 落 现 状 严 重 不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s a vital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s an essential tache of selecting qualified students, the adul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uring

More information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10384 200106013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2004 5 2004 2004 2004 5 :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the ques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on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出口退税制改革的内容

第一章  出口退税制改革的内容 密 级 学 号 2 0 0 1 0 3 2 9 毕 业 设 计 ( 论 文 ) 出 口 退 税 制 改 革 对 我 国 出 口 的 影 响 院 ( 系 部 ):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姓 名 : 王 晓 年 级 : 2001 级 专 业 : 国 际 经 济 与 贸 易 指 导 教 师 : 杜 秀 芳 教 师 职 称 : 讲 师 2005 年 6 月 10 日 北 京 北 京 石 油 化 工 学 院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I

I 2005 Research on the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US Diplomatic Relations 2005 4 I Research on the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US Diplomatic Relations

More information

0 6 Jun. 0 China'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Vol. No. * 方铁黄禾雨 99 985 65009 ** 0 &ZD5 00 00 006 00 00 0 9 0 0 009 9 9 80 0 69 5 6 7 8 5 6 8 86 58 86 8 008 9 7 9 5 07 50 5 6769 00 60 5 7 9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S DEGREE DISSERTATION 80 后 女 硕 士 生 择 偶 现 状 以 武 汉 市 七 所 高 校 为 例 POST-80S FEMALE POSTGRADUATE MATE SELECTION STATUS STUDY TAKE WUHAN SEVEN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As we know the Si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ily as 19 th century some works have already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And among this the studies of lineages and folk beliefs in Southeast

More information

/ J J J J See HUAN Q Z.

/ J J J J See HUAN Q Z. 17 1 2018 2 2010 250100 2010 D0-05 X2 A 1671-7287 2018 01-0023-16 20 80 2009 1 2010 2 1. 2010 2012 2015 2017-12-10 1965-1. J. 2010 2 45-66. 2 2010 2016 100~ 150 39 72 23 2010 15 20 90 16 / 21 17 21 1 2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歩 1 See Donold E. Nuechterlein,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terests World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73), 172. 2 1992 6 178 3 5 9 1991 1 4-7 25 4 2001 12 27-8 5 2000 5 205 6 5 9 1991 1

More information

9 * B0-0 * 16ZD097 10 2018 5 3 11 117 2011 349 120 121 123 46 38-39 12 2018 5 23 92 939 536 2009 98 1844 13 1 25 926-927 3 304 305-306 1 23 95 14 2018 5 25 926-927 122 1 1 self-ownership 15 22 119 a b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 90 1998 2001 1 Abstrac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drastic competitive market, risk and uncertainty that the enterprise faces are greater and greater, the profit ability of enterprise assets rises and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 20 70068 20 7 9 6 7 000 900 5 65 93 956 55 * YJC770059 0&ZD5 67 202 2 4 7 60 2005 6 2 68 Fancis M. Deng War of Visions Conflict of Identities in the Sudan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 422. 70 2 3 820

More information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承认问题的提出 英国对中共政策的转变 陈谦平 南京大学历史系 南京 上海解放前夕 英国朝野各界已经看到了中共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在华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 国民党封锁上海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后者遂考虑 采取一些救援措施 以防止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 英国各界普遍认为应该寻求同中共合作 而不应该与之对立 上海解放前后英国与中共政权的政治接触以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为英国在 年 月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奠定了基础 英国 中共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精 英 汉 语 和 新 实 用 汉 语 课 本 的 对 比 研 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ng Ying Chinese and The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专 业 : 届 别 : 姓 名 : 导 师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2013 届 王 泉 玲 杨 金 华 1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More information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1945 8,1946,,,,,,,, 14 ,,,,, 1945,,,,,,,,4,,,,,,,,, ( ), ;, ;,,,? (1992 ) (,1993 ), (1945 4 7 ), () 3,143, ( ) ( ), ( ) :,015 2 15 2002 1,,,,,, :( ),,,,,,, ;,,,,,,,:,, (1945 8 29 ),

More information

:

: Thesis on Court Banquet and Assemblage Poetry in Early Tang : 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ree different stages early Tang: Taizong GaozongWuhou and Zhongzong,this thesis mainly analyzes

More information

/05/ /03/20 /zlb/smgg/t5048.htm 2003/12/30, http

/05/ /03/20   /zlb/smgg/t5048.htm 2003/12/30, http 2014 9 Sept. 2014 5 Arab World Studies No.5 12,587 1958 2002 364-375 2004/05/09 http://www.fmprc.gov.cn/ce/cept/chn/zt/ylkwt/t96262.htm 94 370 2004/05/09 http://www.fmprc.gov.cn/ce/cept/chn/zt/ylkwt/t96262.htm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bxyj2007_01_zongdi225.doc

Microsoft Word - bxyj2007_01_zongdi225.doc 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统 领 深 入 贯 彻 落 实 国 务 院 23 号 文 件 全 面 提 高 保 险 业 服 务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能 力 吴 定 富 ( 中 国 保 险 监 督 管 理 委 员 会, 北 京 100032) [ 摘 要 ]2006 年, 我 国 保 险 业 社 会 地 位 稳 步 提 高, 国 际 影 响 力 不 断 扩 大, 发 展 环 境 日 益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2010 年 第 5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No. 5, Oct. 2010 总 第 165 期 Russian Studies Gen. No. 165 无 处 不 在 的 身 影 东 正 教 介 入 俄 罗 斯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试 析 林 精 华 内 容 提 要 东 正 教 在 俄 国 远 不 只 是 一 种 宗 教, 而 是 俄 罗 斯 文 化 传 承 的 重 要 载 体, 在 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徐 婉 真 這 四 天 的 綠 島 人 權 體 驗 營 令 我 印 象 深 刻, 尤 其 第 三 天 晚 上 吳 豪 人 教 授 的 那 堂 課, 他 讓 我 聽 到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正 義 之 聲 轉 型 正 義, 透 過 他 幽 默 熱 情 的 語 調 激 起 了 我 對 政 治 的 興 趣, 願 意 在 未 來 多 關 心 社 會 多 了 解 政 治 第 一 天 抵 達 綠 島 不 久,

More information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 1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208 248,:,, 1981,459 460 2 ,,,,?,,,,,, (7 19 ),,,,,,,,,,,,,, : (),1959,187 190 :,1907 7 21 24 ;,1907 8 2 ;,1907 7 20 22 23 28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999 1992 11 7 1999 8811218 800 150.456 1387 1392 1680 The Research on the Faith in Cheng Hwang Yeh in Kinmen This research is written by a native kinmenese who does a long period of field research and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public corpo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studies basic theories of public legal establishment, with our country s reality in the social transferring period

More inform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分 类 号 J523 学 校 代 码 10495 UDC 746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家 用 纺 织 品 情 感 化 研 究 以 婚 庆 床 上 用 品 为 例 作 者 姓 名 : 郭 晓 彤 学 号 : 1115013015 指 导 教 师 : 学 科 门 类 : 高 波 副 教 授 艺 术 学 专 业 : 设 计 艺 术 学 研 究 方 向 : 完

More information

WTO IMF G

WTO IMF G 208 9 * 200083 D80 A 006-9550 208 09-009-9 * KX6056 00 207DHC002 09 WTO IMF G20 996 0 208 9 40 207 229 998 Pew Research Center 207 206 4.9% 30 200 950 2580 2050 4.9% 7.4% 2.6%.6% 2003 20 6 2 3 2 3 2 208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วารสารจ นศ กษา มหาว ทยาล ยเกษตรศาสตร การเล อกสรรของย คสม ยท แตกต างก น โดยว เคราะห 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 บทละครโทรท ศน หร อบทภาพยนต จากผลงานคลาสส 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 สม ยใหม ของจ น The Choice of Times Film Adaptation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国际政治科学 ¹ ¹ 中国在领土争端中的政策选择 聂宏毅 李 彬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能够同多数国家通过和平谈判方式顺利解决边界问题 但同印度 苏联和越南曾一度兵戎相见 在解决与陆地邻国边界问题上 中国为何有宽和与强硬两种不同的政策选择 作者发现 邻国的边界政策属性对中国的政策选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的政策选择是 强硬对扩张 宽和对现状 即如果邻国奉行扩张性边界政策 中国的态度趋于强硬 反之 如果邻国奉行维持现状的边界政策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71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 楊 開 煌 一 前 言 二 學 科 之 建 立 與 發 展 三 歷 史 的 回 顧 四 反 省 代 結 論 本 文 主 要 是 透 過 歷 史 的 回 顧 來 檢 討 在 台 灣 的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發 生 與 發 展 的 歷 程 本 文 作 者 以 個 人 親 與 的

More information

II

II I I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in Taiwan With Rope-Jumping as the Main Subject Abstract The first national folk sports competition, held in Tainan city on Sep 9, 1976, established the

More information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2015 3 Mar. 2015 2 Arab World Studies No.2 Margot Badran, Dual Liberation 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Egypt 1870~1925, Spring, 1988, p.24. 77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More information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2005 5,,,,,,,,,,,,,,,,, , , 2174, 7014 %, % 4, 1961, ,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3,,,,,, 1872,,,, 3 2004 ( 04BZS030),, 1 2005 5,,,,,,,,,,,,,,,,, 1928 716,1935 6 2682 1928 2 1935 6 1966, 2174, 7014 %, 94137 % 4, 1961, 59 1929,30, 30,, 4,1976,627,,,,, 3 (1993,12 ),, 2 , :,,,, :,,,,,,

More information

WTO

WTO 10384 X0115018 UDC MBA 2004 5 14 2004 6 1 WTO 2004 2006 7 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mise after our country enter into WTO, our country will open the readymade oil retail market in the end of 2004

More information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DISSERTATION 学 院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硕 士 题 目 届 别 2010 届 学 生 陈 炜 导 师 张 艳 莉 副 教 授 日 期 2010 年 4 月 A VALIDATION STUDY

More information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四 十 期 2013 年 3 月 頁 61-88 永 遠 的 革 新 號 側 論 筆 匯 遺 漏 在 文 學 史 上 的 密 碼 及 其 重 要 性 陳 明 成 摘 要 由 於 歷 來 有 關 文 學 雜 誌 與 現 代 文 學 的 研 究 成 果 已 呈 豐 碩, 相 形 之 下, 對 於 栽 種 在 兩 者 之 中 的 革 新 號 筆

More information

,, ,,,,,,,,,,,,,,,,,,,,,,, :,, (1991 ) ; ( ),, :,, 1947,18 :,,71 :,,71,1991,332 81

,, ,,,,,,,,,,,,,,,,,,,,,,, :,, (1991 ) ; ( ),, :,, 1947,18 :,,71 :,,71,1991,332 81 1933 1934,,,,,,,,,,, 1933 1934,, 1,,,,,, 1,, 80 ,, 1933 7,,,,,,,,,,,,,,,,,,,,,,, :,, (1991 ) ; ( 1996 2 ),, :,, 1947,18 :,,71 :,,71,1991,332 81 2003 5,,,,,,,,, ;,,,,,,,,,,,,,,,,,,,,,,, (1933 9 10 ),: 2,,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 Examinations have long been adopting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public officials and become an essential tradition in our country. For centuries,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ncorporated with fairness, has

More information

2018 2 D82 A 1005-4812(2018)02-0036-50 2016 16ZDA096 2015 36 6 2016 2 2015 9 2015 6 2016 6 2016 6 2016 2 2015 6 2016 2 2015 3 2016 10 2014 3 2016 6 2016 2 2016 1 2016 6 2016 4 2015 6 2016 2 2015 6 2015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ϲ ฯ र ቑ ጯ 高雄師大學報 2015, 38, 63-93 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 李文環 1 楊晴惠 2 摘 要 古老的建築物往往承載許多回憶 也能追溯某些歷史發展的軌跡 位於高雄市蓬 萊路三號 現為高雄港港史館的紅磚式建築 在高雄港三號碼頭作業區旁的一片倉庫 群中 格外搶眼 這棟建築建成於西元 1917 年 至今已將近百年 不僅躲過二戰戰 火無情轟炸 並保存至今 十分可貴 本文透過歷史考證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摘要】 RUC-BK-101-110204-11271343 TCL 2001 11271343 2005 4 1 2004 TCL 2004 TCL TCL TCL TCL TCL A TCL TCL TCL TCL 2 Look back the 2004, China's stock market is not all cal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CL group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壹 教 育 部 獎 助 國 內 大 學 校 院 選 送 優 秀 學 生 出 國 研 修 之 留 學 生 成 果 報 告 書 奧 地 利 約 翰 克 卜 勒 大 學 (JKU) 留 學 心 得 原 就 讀 學 校 / 科 系 / 年 級 : 長 榮 大 學 / 財 務 金 融 學 系 / 四 年 級 獲 獎 生 姓 名 : 賴 欣 怡 研 修 國 家 : 奧 地 利 研 修 學 校 : 約 翰 克 普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37 92 1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The Strategy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i-Na F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Kaohsiung

More information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 123 戰後初期臺灣土地接收的糾紛 以更改日式姓名的臺人遭遇為例 124 第十三期 Conflicts in the Takeover of the Land in Taiwa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A Case in the Change of the Japanese Names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bstract By Ho Fung-jiao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日 本 規 範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法 制 改 革 之 研 究 71 日 本 規 範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法 制 改 革 之 研 究 林 淑 馨 摘 要 一 前 言 二 日 本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意 涵 與 範 疇 三 日 本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發 展 與 法 規 制 訂 的 經 過 四 特 定 非 營 利 活 動 促 進 法 的 內 容 及 意 義 之 析 評 五 日 本 非

More information

10384 X9908009 UDC Study On Causation Of Civil Tort Liability 2004 4 2004 2004 2004 4 [M] 1991476 [M] 1996635 ABSTRACT ABSTRACT Theory of causation, which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thorny of tort law,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18 卷 第 4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08 年 12 月 Vol.18 No.4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Dec. 2008 赵 文 化 研 究 论 赵 都 邯 郸 与 赵 国 都 城 研 究 问 题 朱 士 光 ( 陕 西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地 理 研 究 所, 陕 西 西 安 710062) 摘 要 : 战 国 七 雄 之 一 的 赵 国 都 城

More information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1001-5558 2012 01-0029-11 G75 A 12 BGA070049 07JHQ006 1. 50 J., 1999, 5 46~54. 2. J. 1998, 2 3~24.. J. 2008, 6 2 3~42.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2 1 72 2012.No.1 Total No.72 12 34 56 78 910 輥輯訛 2009

More information

57

57 包心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其本质和功能来说, 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具体体现协商民主制度化程 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密切相适应这就要求 : 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 科学确立协商民主制度化构建的基 本原则 ; 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 深刻认识广泛开展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 ; 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规律, 积极完 善我国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 协商民主制度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我国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56 57

More information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 44 %,,,,,,,,,,,, 57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 1945 11 5,, ( ) : ; 1945 11,,,,,:, 1987,802,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公 务 员 在 线 培 训 模 式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导 师 姓 名 : 完 成 时 间 : 潘 琳 数 字 媒 体 周 荣 庭 教 授 二 一 二 年 五 月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2018 3 40 2 Modern Law Science Mar. 2018 Vol. 40 No. 2 1001-2397 2018 02-0041 - 16 100872 DF092 A DOI 10. 3969/j. issn. 1001-2397. 2018. 02. 03!"# 1 2017-12 - 05 2017 17CFX006 1. 1982 M. 1997 73-146 216-244.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 201 1945 8 1945 202 The Sending Back of The Japanese People in Taiwan in The Beginning Year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bstract Su-ying Ou* In August 1945, Japan lost the war and had to retreat from Taiwan.

More inform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 外 汉 语 初 中 级 副 词 情 境 教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院 系 :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姓 名 : 顾 妍 指 导 教 师 : 缪 俊 2016 年 5 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re arouses a fever pursuing the position of being a civil servant in China recently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ousands of people running to a

Abstract There arouses a fever pursuing the position of being a civil servant in China recently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ousands of people running to a Abstract There arouses a fever pursuing the position of being a civil servant in China recently and the phenomenon of thousands of people running to attend th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civil servant is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谢 辞 仿 佛 2010 年 9 月 的 入 学 发 生 在 昨 天, 可 一 眨 眼, 自 己 20 多 岁 的 两 年 半 就 要 这 么 匆 匆 逝 去, 心 中 真 是 百 感 交 集 要 是 在 古 代, 男 人 在 二 十 几 岁 早 已 成 家 立 业, 要 是 在 近 代, 男 人

谢 辞 仿 佛 2010 年 9 月 的 入 学 发 生 在 昨 天, 可 一 眨 眼, 自 己 20 多 岁 的 两 年 半 就 要 这 么 匆 匆 逝 去, 心 中 真 是 百 感 交 集 要 是 在 古 代, 男 人 在 二 十 几 岁 早 已 成 家 立 业, 要 是 在 近 代, 男 人 我 国 中 小 板 上 市 公 司 IPO 效 应 存 在 性 检 验 及 原 因 分 析 姓 名 : 于 洋 指 导 教 师 : 黄 蕙 副 教 授 完 成 时 间 :2012 年 12 月 谢 辞 仿 佛 2010 年 9 月 的 入 学 发 生 在 昨 天, 可 一 眨 眼, 自 己 20 多 岁 的 两 年 半 就 要 这 么 匆 匆 逝 去, 心 中 真 是 百 感 交 集 要 是 在 古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本論文獲 客家委員會 103 年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生 許宏勛 指導教授 黃菊芳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6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More information

< F5FB77CB6BCBD672028B0B6A46AABE4B751A874A643295F5FB8D5C5AA28A668ADB6292E706466>

< F5FB77CB6BCBD672028B0B6A46AABE4B751A874A643295F5FB8D5C5AA28A668ADB6292E706466> A A A A A i A A A A A A A ii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Editions of Great Ideas Penguin s Great Ideas series began publication in 2004. A somewhat smaller list is published in the USA and a related, even

More information

汪 波 伊拉克战后重建在美军撤离后 将进入伊拉克人自己管理的 后重建 时期 在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 伊拉克国内政治发展面临着中央集权主义势力与地方自治势力之间的严重分歧 对于建立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主义势力来说 其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因此必须削减库尔德人在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时期获得的过多的自治权利 修改宪法的联邦主义性质 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 而库尔德人所代表的地方自治势力则坚持维护已经获得的高度自治

More informatio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on the Christian Charity Career in the Modern Times of Suzhou (18501937) Master Candidate:Wu Xiaodi Supervisor: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 CO3 A 1674-2486 2011 04-0005 - 18 P. 253 * 5 1. 1949 1991 1949 1991 6 2. 7 1 2001 2 2008 8 1 2 2008 11 http / /www. rnd. ncnu. edu. tw /hdcheng /method /ways. doc 2008 / 9 disciplinary matrix 1 1. 2001

More information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2007 9 17 3 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eography Studies Sep12007 Vol117 No13 :,1964 : 1, 100006,20 20 40,,,, 1938 1941 1946 1997 1995 1 2007 3,, 1981 : :, :,,,, :,,, ( ) ;,, :, : 1981 4 :, :, 1984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01-220 19 2 90 12 206-8 * 201 202 19 2 1 25-220?-194 2 188-141 157-141 3 56-88 75-88 4 5 1 1983 26-27 31 11 4 1936 1007-1063 1980 1985 60 3 1989.9 527-577 2 1984 53 3 145-86

More information

10384 X0115071 UDC The Research For The Actuality And Development Stratagem Of The China Securities Investment Fund (MBA) 2003 11 2003 12 2003 12 2 0 0 3 11 100 1991, WTO Abstract Abstract The Securities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1965 1972) () Vietnam. 1965 1972,,, ;,,,,,,,,,, 1969 70,,,,,,,,,,,, ;,,,,,,, 60,,,, 1968 4 29 :, 1968 4 29,,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2 al Center fo

(1965 1972) () Vietnam. 1965 1972,,, ;,,,,,,,,,, 1969 70,,,,,,,,,,,, ;,,,,,,, 60,,,, 1968 4 29 :, 1968 4 29,,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2 al Center fo 2000 7 7 4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J ul., 2000 Vol. 7 No. 4 (1965 1972) () (, 100009) [] ; ; ; ; [ ] 1965 1972,,,,,,,,,,,,, [] D81 [] A [ ] 100524952 (2000) 0420044214 The Sino2Soviet Clashes

More information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1. (74)16 5-30 2. (61) 3. (84) : 4. (51) 5. (76) 6. (52) 7. (82) - : 267-276 :: 8. (86) 9. (84) 140 243-255 10. (88) 11. (86) 115-144 12. (51) 408-425 13. (6) 33-36 14. (67) 15. (19) 16. ( ) (72) 17. (75)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o-construction Contract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o-Construction Contract ( ) ABSTRACT Co-constructio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olds the quite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Grading and Sequencing of Senses of Grade-A Polysemous Adjectives in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for Chinese Proficiency 2002 I II Abstract ublished in 1992,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More information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 沛 张 丹 本文以过去史学界较少论及的抗日战争后期国统区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为研究对象 从运动的缘起 运动在国统区的扩展 运动背后的党团纷争等几个方面 力求对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较为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和评价 本文认为 应肯定青年学生从军的爱国热情 客观考察当时国民党政权开展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目的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从军运动及青年军在促进战时国统区社会风气的转变 提高国民革命军素质乃至促进军队改革 国民党整党及行政效率的改革方面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戚其章 世纪 年代 日本国内兴起了一股兴亚思潮 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但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对此 近年来研究者颇不乏人 多谓兴亚主义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窃不谓然 本文认为 对兴亚主义须作具体分析 应肯定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派别 其主流是不能肯定的 至于大力推动兴亚主义的兴亚会 不但不是所谓 民间组织或 民间对清友好组织 而是由日本外务省直接掌控和主导

More information

-, 1944,1948,1960,,, - ( ), ,96 % ; , 80 %, % 60,,, % 70,, 50 90, 20 % 33 % ; 1991, 10 % 1986,80 % ; 78, 21 % 22 %

-, 1944,1948,1960,,, - ( ), ,96 % ; , 80 %, % 60,,, % 70,, 50 90, 20 % 33 % ; 1991, 10 % 1986,80 % ; 78, 21 % 22 % 1999 4 1971 1988,,, ;,,,, ; (1608 1760 ), ; (1760 1867 ), ;,, ; (1867 ), 91. 6 %,,,,,, 30 -, 1944,1948,1960,,, - ( ), 1945 1960,96 % ;1962 1967, 80 %,1968 1976 56 % 60,,, 1971 5 % 70,, 50 90, 20 % 33 %

More information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