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Similar documents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NAAC_FNEC.indd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中國大陸輔助警察制度的問題與法制化研究 以 蘇州市警務輔助人員管理辦法 為例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一 文職雇員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untitled

1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第一章  緒論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CO 2 以鄰為壑的台灣建築產業

Session 15-Col-1.pdf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學佛答問(三)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了凡四訓講記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中華佛學學報第二十期 ( 民國九十六年 ) 目次 一 前言二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淵源三 清初華嚴與念佛的融合四 清初倡導華嚴念佛的理由五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義蘊六 清初華嚴念佛思想的影響七 結論

國立東華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子學習3 電子學習的定位 傳統電子學習 與 新世代電子學習 SAMS 台上講者從左至右 : 吳薇薇女士 羅陸慧英教授 佘孟先生 李芳樂教授 從 電子銀行服務 到 電子學習 題追3 專蹤電

indd

序 *** 佛是已經覺悟宇宙人生真相的大覺悟者, 後世想追求覺悟的修行者若能追隨佛的教導, 最後也終將成佛 佛的教導從口頭傳播, 到用梵文記錄下來, 一直到被翻譯成中國文言文, 已經經過了二千多年 這些佛經對想學佛的修行人來說, 是佛為眾生留下的珍貴寶藏 在經過中文長時間的演變後, 漢傳佛經已經逐漸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聽 母 親 說 話 散 文 讀 本 4 美 麗 的 陷 阱 002

Microsoft Word - ok翁志文、張佳音...doc

近代科學家發現念力的秘密‧能使我們心想事成‧化解災難

POINT 1 配合不同症狀或目的, 有效地攝取最需要的五種營養素! POINT 不須進行複雜的營養計算和熱量計算工作! 第一類穀類 第二類肉 魚 蛋 乳製品 第三類蔬菜 海藻 水果

Palmer & Yu 2013 地方道教論文集PRE-PUB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3-134_\244\337\275\ )


2 目次 自序 5 題前概說 9 一 略說東西兩大淨土法門 13 二 本經經題的略為解釋 21 三 本經譯來中國的經過 46 四 略談本經的綱要所在 49 正釋經文 51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Microsoft Word - no.170\244j\255\274\265L\266q\271\330\270g\245\325\270\334\270\321.doc)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封 面 題 字 臺 靜 農 先 生 創 刊 人 潘 重 規 先 生 編 輯 委 員 王 三 慶 朱 鳳 玉 李 玉 珉 柴 劍 虹 高 田 時 雄 榮 新 江 鄭 阿 財 鄭 炳 林 主 編 鄭 阿 財 一 本 刊 為 敦 煌 學 專 業 之 刊 物, 園 地 公 開, 歡 迎 海 內 外 學 者

2 二 會計用語之修正 : 三 財務報表之修正 IFRS 1



在餐點設計時, 往往會運用不同的質地做搭配, 以達到食用者口感的最佳平衡與變化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4 卷第 10 期中華民國 105 年 10 月? 壹 近年國有企業經營狀況 % 1.1% 一 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情況 ,704.1 ( ) 5.4% % ,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具使用說明書_實體版2016.9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064-CS4.indd

untitled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10 不住在水裡的淡水龜 超級大 宅龜 台灣難得仍能保留少數的食蛇龜穩定族群, 在保育研究上顯得重要與珍貴


會訊完成婉婷970918修.doc

8 3C 3C

為 何 久 遠 劫 來, 娑 婆 世 界 總 有 無 數 發 大 願 的 菩 薩, 願 意 捨 身 命 救 度 眾 生? 理 由 無 他, 只 因 為 眾 生 心 中 常 懷 貪 瞋 癡 三 毒, 念 念 之 中 無 非 是 業, 無 非 是 罪 無 量 劫 來 輾 轉 累 積, 業 果 之 深 重

中 台 禪 寺 一 百 零 五 年 度 臘 八 圍 爐 法 會



劉宗銘 以漫畫創作開啟繪畫生涯 用圖畫說故事的人之五 熱愛漫畫的年少時光 劉宗銘的漫畫 最好的禮物, 刊登在 時勢新聞週刊 開啟創作圖畫書的機緣 劉宗銘的圖畫書作品 稻草人卡卡 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民國 96 年 8 月號.

座談會 貳 選拔情況 一 選拔要求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2 卷第 1 期中華民國 103 年 1 月 壹 前言 (community) common 1 2 (communitarianism) (low politics) 1 中國行政評論 ( ) 10 1 ( ) 186

摘要 一切佛法皆以十地為本, 明此十地法通因徹果, 不離如來根本智 十地品 在 華嚴經 六位行法結構中, 係屬菩薩修行的十聖位 華嚴經 中菩薩的修行階位須經歷 : 十信是外凡位, 十住 十行 十迴向為三賢位, 登地以上稱為十聖位 於成就佛果的三大阿僧祇劫中, 初地前完成一大阿僧祇劫, 初地到八地完成

嘉絨佛學院夏季大法會 祖師法語 八月的水供法會由阿根大堪布主法 水供法會莊嚴的壇城 法會現場鋪滿鮮花莊嚴道場 法會的鮮花由當地居民虔敬供養 夏季法會, 山下連日大雨, 山上卻奇蹟似的天清氣朗 弟子問 : 證悟空性為何能涵攝一切道法? 阿底峽尊者回答 : 一切道法可歸攝於六度之中 真實證悟了空性之義,

(Microsoft Word - \255\272\267\253\304Y\270g\301\277\260O_34-134_\244\337\275\ )

,400, ,400, %2.0% ,200, / / , / /

論中國大陸公務人員 問責制度 從法制層面分析 專題研究 壹 前言 SARS 灰信網 (freesion)


摘 要 本 文 分 析 歸 納 勇 猛 一 詞 的 意 含 為 : 勇 敢 強 健 堅 毅 剛 決 堅 固 無 所 怯 劣 有 大 勢 力 不 退 無 畏 自 在 精 進 在 比 對 數 段 由 Vaidya 所 校 現 存 尼 泊 爾 之 梵 本 Gaṇḍavyūhasūtra 與 漢 譯 華 嚴

YUANPEI UNIVERSITY

C o n t e n t s Part 1 概 念 NO 概 念 NO 概 念 NO 概 念 NO 概 念 NO 概 念 NO 概 念 NO Part 2 & 玄 關 PREVIEW Cas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Transcription: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1 之大行, 利樂一切眾生 ; 因此願行而生起不可思議大智慧, 超越一切世 出世間的束縛, 證入解脫境界 此解脫, 非屬眾生受生死束縛之分別境界, 亦非二乘出離生死而求涅槃之境界 ; 乃是生死即涅槃 煩惱即菩提, 不可心思口議之大乘解脫境界, 亦即如來境界 而 華嚴經 是文文契意, 闡述重重無盡, 事事無礙法界的經典, 是最為圓融的浩瀚教, 其中有普賢菩薩廣大行願所總匯而成的廣大果德結成普賢三昧, 並以此莊嚴毘盧遮那佛的圓滿果德 普賢菩薩所具有的大行因華, 與文殊菩薩所具有的大智利劍, 共同嚴飾菩提佛果 普賢十大願王為 四十華嚴 的最後一卷 然而普賢行願是什麼呢? 任何一個眾生從凡夫位到成佛的過程, 從凡夫位進入十信位 十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位乃至成佛, 這些過程所要修的全部法門通通叫做 普賢行願 普賢菩薩在佛教中, 常與文殊菩薩並列, 代表著大行 大願, 我們常稱大行菩薩 大行, 是照著佛法所示的菩提道菩薩道行來實踐 大願, 是指發起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的心願 普賢行願是以願遵行, 以行踐願, 是以大悲行為立足點, 以大弘願為總方向 而佛門每天的早晚課, 我們所唱誦的普賢大願和普賢菩薩警眾偈, 就是在提醒佛教徒, 應當弘揚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 普賢行願品, 這品經, 其實並不是佛陀所親口宣說的, 而是當釋迦牟尼佛在海印三昧中所彰顯的諸種甚深微妙的法門之後, 普賢菩薩便深深地覺得對佛陀所實際修行的法門, 實在是太尊貴 太圓融 太微妙了, 於是他便在佛陀的感召之下, 代佛宣揚佛理, 稱歎佛陀的功德是無量無邊 於是他便告諸菩薩大眾說 :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2 對於這十種廣大行願, 其實就是成就如來功德的法門, 而普賢菩薩所以要提出這十大行願, 就是盼望後進的學佛眾生, 時時奉行 因為 行 是屬於實踐方面, 而 願 1 T10,no.293,p.884c 2 T10,no.293,p.884b - 1 -

是屬於理想方面, 如果只有行而沒有願, 那麼不論你如何勤修行, 其結果是無所歸宿 ; 同樣的, 如果只有願而沒有行, 那麼不論你發怎麼樣的大願, 結果仍然是陷於空談而無法實現, 所以在佛法的領域必須行 願相輔相成, 才能造就善果 獲取廣大福德 智慧, 進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圓滿菩提 貳 普賢的釋名及意義 一 釋名 普賢的梵名 Wamantabhadra, 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菩薩, 意譯為 遍吉 也有一部經即是以普賢為名的, 亦即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他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而普遍示現於諸佛剎土的一位大菩薩, 在 華嚴經 中說, 普賢菩薩的身體, 猶如虛空, 三世諸佛的法身, 也都是普賢的化身, 他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的方便, 所以十方三世諸佛的應化身, 也是普賢的應化身 因此, 大智度論 云: 普賢不可說其所住處 若欲說者應在一切世界中住 即其證也 3 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如來之脇士, 以普賢之身相及功德偏一切處, 純一妙善, 故稱普賢 根據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所載的, 普賢菩薩 : 乃生東方, 淨妙國土, 其國土相 4, 身量無邊, 因生無邊, 色像無邊 5 其以智慧力, 化乘六牙白象, 象身高大 在 法華經 的 普賢菩薩勸發品 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另外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卷 5 中說 : 於爾時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皆至其處, 縱彼障深未合見我, 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6 另外普賢一名在 探玄記 卷二說 : 德周法界曰普, 至順調善曰賢 7 而三論宗的祖師嘉祥吉藏大師, 在 法華義疏 卷 12 中, 對普賢一名解釋為 : 化無不同曰普, 鄰極亞聖稱賢 8 所謂 化無不周 是說明他在普度眾生的功德上, 是沒有不普遍圓滿的, 因為從菩薩初發心要普度一切眾生, 然而眾生是無限量的, 所以他所要度化的眾生也是無限量的 ; 在長期的教化中, 大體上都已化度, 所以說他 化無不同 後一句是說明他已經證悟到十地以後的等覺之位, 為等覺菩薩, 與妙覺佛位相鄰而居, 只差一級而已, 因此往前跨進一步, 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 與佛平等 圓滿相處 3 T34,no.1721,p.631b 4 T09,no.277,p.389c 5 T19,no.945,p.126c 6 T35,no.1733,p.133b 7 新修華嚴經疏鈔, 台北, 華嚴蓮社.2001.7,pp.241~242 8 T09,no.262,p.61b - 2 -

二 意義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第二十八 是人若坐 思惟此經, 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 其人若於 法華經 有所忘失一句一偈, 我當教之, 與共讀誦, 還令通利 爾時, 受持讀誦 法華經 者, 得見我身, 甚大歡喜, 轉復精進, 以見我故, 即得三昧及陀羅尼 9 普賢者, 其人有種種法門, 如觀音總作慈悲法門名 普有二義 : 一者 法華義疏 云 : 法身普遍一切處, 故總攝三世佛法皆是普賢法身 10 如 華嚴 云: 普賢身相猶若虛空, 依於如如不依佛國也 二應身普普應十方作一切方便, 故十方三世佛應身皆是普賢應身, 皆是普賢應用 故 智度論 云 : 普賢不可說其所住處, 若欲說者應在一切世界中住 11 即其證也 法華義疏 卷第十二從字源學的觀點來說明普賢之意, 普賢的梵語為 三滿多曼陀南, 中譯遍吉, 有 無所不在的光 或 無處不有的慈 之意 對於這個名詞的起源, 我們可以追溯到西元第二世紀的 法有我無宗 所撰集的 百緣經 和 普曜經, 它們稱之為 賢善 和 普賢法身 ( 都具有後吉祥或圓滿的意義 ) 清涼國師的 華嚴疏鈔 就以十義來發揮 普 義, 以顯無盡 : 1. 所求 普 : 謂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故 2. 所化 普 : 一毛端處有多眾生, 遍周法界, 無邊無盡, 皆盡化故 3. 所斷 普 : 無有一惑而不斷故 ; 一念瞋心, 百萬障門, 如是等過八萬塵勞猶如塵沙, 皆悉斷除, 一斷一切斷, 無不斷故 4. 所行事行 普 : 無有一行而不行故 ; 八萬度門, 無邊行海, 無不行故 5. 所行理行 普 : 即上事行皆徹理源, 性具足故 ; 隨所修行, 深入無際, 徹理原故 6. 無礙行 普 : 上二交徹故 ; 事理二行交徹故 7. 融通行 普 : 隨一一行, 融攝無盡故 ; 攝一切故 8. 所起大用 普 : 用無不能, 無不周故 ; 無有一用不周遍故 9. 所行處 普 : 上之八門偏帝網剎, 而修行故 9 T09,no.262,p.61b 10 T34,no.1721,p.631b 11 T34,no.1721,p.631b - 3 -

10. 所行時 普 : 窮三際時, 念 劫圓融, 無竟期故 12 以上之十普, 參而不雜, 涉入重重, 善財入於普賢毛孔, 一毛功德, 即不可盡 從這一段話中, 更可以看出 普 義的殊勝了, 也可由此了知總賅萬行, 隨一一行, 皆能稱法界性, 遍周於行布圓滿法門 由於普賢菩薩是以他的大願行而著名, 所以凡是有心修學普賢行願的人, 就應該效法其行願法門去精進參學 普賢行願不可陳, 聖凡悉使證圓因, 一心不住超諸位, 十願導歸繼能仁 三乘咸令契果覺, 群萌速得脫煩塵, 恪遵大士清明誨, 決定即生達本真 普賢願海實難陳, 眾生無盡願無邊, 化生七寶得授記, 華藏會上聞法獻 行布圓融齊普周, 接引凡流任優遊, 象駕瓶瀉二千酬, 蓮開萬德一時圓 普賢行願威神力, 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 一一遍體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 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 深信諸佛皆充滿 13 這些都是從普賢的大願行中所出生的威神之力, 所謂全體起用, 全用歸體, 因賅果海, 果徹因源的大悲願行 參 普賢十大願的殊勝 一 校量聞經功德 華嚴經 云 : 若有善男子善女子, 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 及諸人天最勝安樂, 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 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 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不斷, 所得功德 ; 若復有人聞此願王, 一經於耳, 所有功德, 比前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14 殊勝的供義具, 於如是長時間布施供養, 所的功德, 當然廣大難思 但若復另外有人, 僅於短暫的時間, 聽聞此願王, 一經歷其耳根, 其所得功德, 與以眾多上妙七 12 新修華嚴經疏鈔, 台北 ; 華嚴蓮社,2001.7,pp.242 13 T10,no.293,p.847a 14 T10,no.293,p.846b - 4 -

寶及人天安樂, 經無量劫布施無量眾生, 供養無量諸佛所得相比功德, 後者相對於前者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正顯聞法功德的殊勝 因為七寶布施, 是有漏法, 功德雖多仍然有盡 ; 聞經功德, 是無為法, 能出生佛果菩提, 故雖少而利益無窮無盡, 其勝劣之分, 不言可知 二 總明諸行勝用 華嚴經 云 : 或復有人, 以深信心, 於此大願, 受持 讀誦, 乃至書寫一四句偈, 速能除滅五無間業 15 前文已經簡單說明 : 得聞十大願王的功德難思, 今再具體說明受持 讀誦 書寫此十大願王的功德, 即持誦 或書寫此十大願之一四句頌, 即能消除前所作之五無間罪 而關於受持方式, 在 華嚴經 中說有十種 : 1 書寫: 即是親手抄寫經典, 或出資印經, 流通正法 2 供養: 以香花等物供養經典 3 轉施: 自己所寫 所印的經典, 轉贈他人閱讀, 或以自己讀誦經典功德, 回向施與法界眾生 4 聽聞: 常往講經法會, 多聞佛法 5 披讀: 披覽閱讀大乘經典 6 受持: 信解受持經中所詮的義理, 恆不忘失 7 開示: 將自己所理解經中的義理, 開示教導其他眾生 8 諷誦: 記憶經文, 常自背誦 9 思惟: 聞教或讀誦經典, 常自思惟, 經中要義, 求生慧解 10 修習: 依所了解的義理, 如法修行 今經文中但舉受持 讀誦 書寫 兼前聽聞共五種, 乃至 二字, 是該攝其餘五行 以深信心, 是以深刻而堅固的清淨信心, 受 是領受, 持 是憶持, 對經本曰讀, 離經本背念名誦 書寫, 是抄寫 古人欲想輾轉流布佛經, 唯有抄寫, 15 T10,no.293,p.846b - 5 -

現代科技發達, 由石刻木雕, 鉛版印刷, 演進為電腦打字, 甚至影印 ; 只要發心出資, 便可以大量出版佛經, 無需要自己抄寫了 三 願王之作用 引用 行願品 文中一段來說明 :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 最後剎那,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 一切親屬悉皆捨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 輔相大臣, 宮城內外, 象馬車乘 珍寶伏藏, 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 於一切時引導其前, 一剎那中,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即見阿彌陀佛 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觀自在菩薩 彌勒菩薩等 此諸菩薩, 色相端嚴, 功德具足, 所共圍繞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 蒙佛授記 16 十願王非常殊勝, 人臨命終時, 一切六根敗壞, 親屬捨離, 一切威勢 所有大臣, 宮城內外所有一切珍貴寶藏皆不會隨著去, 唯有十大願王和他相隨, 所以只要平常有修持, 將十大願王背熟, 且照著修, 如此十大願王時時將和我們在一起, 在臨命終時, 引導行人一剎那間即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平時念佛求往生淨土, 只怕臨命終時, 一念顛倒, 不能一心不亂, 這時該如何? 要怎麼辦? 不用怕! 十大願王可帶我們往生, 十大願王保障行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及諸大菩薩, 且坐在蓮華中接受佛的授記, 將來必定成佛 希望各位不管你有沒有念佛, 普賢十大願一定要背下, 時時來念 四 四無盡觀 引用文中一段來說明 : 虛空界盡, 我禮乃盡 以虛空界不可盡故,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如是乃至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禮乃盡 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 無有疲厭 17 普賢十大願王每一條皆是如此無窮盡 : 四無盡觀乃指虛空界無盡 眾生界無盡 眾生業無盡 眾生煩惱無盡 虛空是因眾生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所以虛空界無盡 ; 眾生生死之苦, 生死輪迴不斷, 所以無盡 ; 眾生迷惑 造業等不盡, 所以業 16 T10,no.293,p.846c 17 T10,no.293,p.844c - 6 -

無盡 ; 眾生煩惱當然也沒盡, 因為迷惑無盡 ; 由於四無盡觀無窮無盡, 願王亦無窮無盡 身 口代表實行, 用嘴巴念十大願王 念 普賢行願品 念佛 ; 用身體來禮拜, 用身體作一切善事 ; 意代表心想, 亦即是願, 就是心想成就佛道, 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我的心想要去, 將來才能去, 我的心沒有想, 就無法去 ; 我的心沒有想成佛, 將來也不會成佛, 所以行願合一 有行, 願更堅固, 願 行並進, 就沒有疲厭 有的人剛學佛時很認真, 但沒學多久就不了了之 有位朋友看別人拜佛, 每天用三十分鐘來禮佛, 這位朋友也想這麼做, 結果拜三天就不拜了, 所以學佛需有恆心 耐心, 依不生滅心來修持, 不執著淨相, 也不隨塵分別, 真實契合十大願王精神, 才能成就 每一個人未必都聽過或看過 華嚴經, 但是在每日課誦時皆有念到 如 蒙山施食 :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18 以及 懺悔偈 :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19 此皆出自 華嚴經, 應予了解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是指由修行十大願王而証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佛的境界, 亦即是一真法界 大乘經講到最究竟的地方, 法華經 稱其為實相, 華嚴經 稱其為一真法界 其實都是一樣, 只是名字上不同 一真法界, 就是一切煩惱 習氣 生死, 已經得大解脫的境界 一真法界不是可以第六識思量分別, 所以是不可思, 亦不是可以口去議論, 所以是不可議 故一真法界又名為不思議解脫境界 普賢菩薩曾在釋迦世尊跟前發願, 在五濁惡世之中, 若果有人讀誦 受持 妙法蓮華經, 普賢菩薩就會到他所住的地方而現身, 供養守護誦經的人 普賢菩薩於三昧得大自在, 所以又稱為普賢王菩薩 普賢菩薩曾經發願 : 我的菩薩行要勝過一切菩薩 所以普賢菩薩又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什麼叫做大行? 例如禮佛不單禮一尊佛, 而是要禮三世一切佛 例如隨喜功德, 不單隨喜佛的功德, 而是隨喜十方一切眾生所有功德 所以叫做大行 行 是指菩薩行, 要修菩薩行, 先要發菩提願, 以行填願 如果有行無願, 行不會堅固, 不會長久 ; 如果有願無行, 願亦永遠不會實現 我們發願要依真理來發願, 例如發願度眾生, 或發願生極樂世界, 然後依願來修行, 或修六般羅蜜, 或修念佛法門, 所以 行 是由願而來的 在 華嚴經. 求法品 中有一個有名的求法故事, 亦即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 善財童子去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 在參訪每位善知識時他總是要問 : 我已發心學佛, 而不知如何學菩薩行? 如何修菩薩行? 如何趣菩薩行? 如何淨菩薩行? 如何入菩薩行? 如何成就菩薩行? 如何隨順菩薩行? 如何憶念菩薩行? 如何增廣菩薩行? 如何 18 T10,no.279,p.102a 19 T10,no.293,p.847a - 7 -

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所以普賢菩薩就針對這些問題而提出他的十大行願, 這不僅是 入法界品 的結論, 也是整部 華嚴經 的總結 所以清涼國師說 行願一品為華嚴關鍵, 修行樞機, 文約義豐, 功高義廣, 能簡能易, 唯遠唯深, 可贊可傳, 可行可寶, 西域王臣, 未有不習, 為吾人學佛所不可少之典章 普賢菩薩稱讚毘盧遮那佛二十一種的殊勝功德, 並且還對善財童子說, 如果要成就這個功德, 就應該要廣修十種廣大行願 此十大行願即 :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 三者廣修供養 ; 四者懺悔業障 ; 五種隨喜功德 ; 六者請轉法輪 ; 七者諸佛住世 ; 八者常隨佛學 ; 九者恆順眾生 ; 十者普皆迴向 20 具足這十種廣大行願, 便是成就如來功德的法門 所以說欲入如來地, 非由願王之門不可, 因此我們要想學佛, 就是要學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 五 普賢十大願之註解 : 以下分別深入探討此十大願行的具體內容 : 第一禮敬諸佛 關於禮敬諸佛之經文如下 : 經云 : 禮敬諸佛者, 所有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 起深信解, 如對目前 悉以清淨身語意業, 常修禮敬 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 虛空界盡, 我禮乃盡 而虛空界不可盡故, 我此禮敬無有窮盡, 如此乃至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禮乃盡 21 在普賢菩薩的心境上, 深知佛法身命繫於法輪常轉, 如果真能常轉法輪, 那麼佛日必能增輝 佛日果能增輝, 便能爍破世間黑暗, 令一切眾生都能深受佛法的洗禮, 免遭陷溺, 因此我們就應該要運用身口意三業, 作為種種方便, 殷勤勸請佛轉妙法輪 普賢十大願行的特色, 就是一一行願皆建立在清淨平等真誠廣大恭敬的基礎上, 這是跟一般菩薩行不相同的地方 菩薩能夠平等的饒益一切眾生, 就是因為他能夠隨順 隨順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法演禪師語錄 說 :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22 世間佛法的弘揚, 一定要有人去推動, 才能使佛法永遠住世 而且法無高下, 應病為良, 只要具有正知正見, 甚至都可以發心自轉法輪, 所以太虛大師說 : 法輪似東西轉, 佛道逢源左右通 由此可知, 祇要大家都具有續佛慧命的心願, 那麼法輪自然常轉 而且請轉法輪可以除慢法障, 得到多聞智慧 對人 對事 對物要平等的恭敬, 就是普 20 T10,no.293,p.844b 21 T10,no.293,p.844c 22 T47,no.1995,p.663b - 8 -

賢菩薩第一大願行的精神要義 所以六度菩薩行擴大 圓滿了, 就叫做普賢行 因此, 普賢行是最圓滿 最殊勝的修行方法 第二 稱讚如來 關於稱讚如來之經文如下 : 經云: 稱讚如來者, 所有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剎土, 所有極微一一塵中, 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我當悉以甚深勝解, 現前知見,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一一舌根, 出無盡音聲海, 一一音聲, 出一切言辭海, 稱揚讚嘆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窮未來際, 相續不斷, 盡於法界, 無不周遍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讚乃盡 23 第一禮敬諸佛, 為什麼第二句講 稱讚如來, 而不劍 稱讚諸佛 呢? 這裡用意很深! 禮敬諸佛 是從形像上說的 從相上來講, 一律要 恭敬 見到善人恭敬, 見到惡人也要恭敬 ; 不分善惡 不分邪正 ; 正法恭敬 邪法也恭敬, 沒有不恭敬的 稱讚如來 是從性上講的 這裡就有差別了, 善的, 我們稱讚他 ; 不是善的, 我們不稱讚他, 恭敬而不稱讚, 差別就在這裡 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裡, 就有這樣的典範 : 他對每一位善知識都是禮敬 讚歎, 唯獨三個人有禮敬沒有讚歎 這三個人, 第一 是勝熱婆羅門 這個人是外道, 代表愚癡 所以善財只有恭敬而不讚歎他 第二 是甘露火王 代表瞋恚 此人脾氣很大, 稍微得罪了他, 馬上就治罪 -- 下油鍋 上刀山, 就是這樣整人 善財去了, 有禮敬沒有讚歎 第三位是筏蘇蜜多 是個婬女, 善財也只恭敬而不讚歎 這三個人代表貪 瞋 癡 ( 三毒煩惱 ), 他恭敬而不讚歎 所以讚歎是以性德為標準, 一定是善的 一定是正法才讚歎 ; 如果不是善法 不是正法就不讚歎, 仍然調恭敬 因為恭敬是清淨心 平等心, 即使對於其他一般宗教我們也要恭敬 ; 如果是正法 正教, 我們也要讚歎 像天主教是正教, 他幫助人生天, 當然那不是究竟, 但是, 能生天總比在三惡道強得多吧! 所以我們也讚歎他 如果是叫人造罪業墮三途的邪教, 我們絕對不讚歎 所以這十願的第二願跟第一願, 就有這大的差別, 但是二者的心地絕對是清淨圓滿 第三 廣修供養 關於廣修供養之經文如下 : 經云: 廣修供養, 所有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 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 一一佛所, 種種菩薩海會圍遶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 23 T10,no.293,p.844c - 9 -

起深信解, 現前知見,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 而為供養 24 普賢行的特色, 就是心量是無比的廣大 在大乘佛法裡, 就是圓滿的性德起用 一般菩薩, 雖然是見性 ( 明心見性 ), 但並不圓滿, 所以性德的作用是部份的 唯獨普賢菩薩性德的起用是圓滿的, 所以願願都是盡虛空遍法界, 這是跟六度菩薩不同的地方 因此, 他的供養, 一供一切供, 供一尊佛就是供一切諸佛, 不是單指已經成佛的這些諸佛, 而是連同一切情與無情全部包括在其中, 沒有成佛的所有眾生, 乃至於無情物, 都統括其中 所以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這就是菩薩的修學方法, 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華嚴境界, 這個心量才真正是圓滿的脫開了侷限與分別 普賢菩薩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 : 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 25 因為唯有佛法能夠教人破迷開悟, 教人恢復 證得圓滿的自性, 這是其他一切供養布施, 都不能達到的 法供養中, 是以 依教修行供養 為第一 諸佛菩薩接引眾生的方便是無量無邊的, 這是大慈悲的展現, 最後統統都是引導歸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以密教而言, 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了金剛薩埵上師 ( 始祖 ), 金剛薩埵將密法傳給龍樹, 由龍樹傳到人間 金剛薩埵也叫金剛手菩薩, 是普賢菩薩的化身 另一位準提菩薩是密宗了不起的大德, 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就是觀音菩薩 在我們凡夫分別心裏有顯 有密, 在佛菩薩則是完全圓滿 自在 平等 無有分別, 懂得這一層才知道八萬四千法真的是殊途同歸啊! 佛為接引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 所以恒順眾生 隨喜功德 眾生想學什麼就教什麼, 最後回到本家, 大家都見到阿彌陀佛, 才曉得原來統統是一樣的 明白了這個事實, 對任何宗派 任何法門, 我們都要真誠恭敬 因為我們修學的方法雖然不一樣, 我們要到達之目的地卻完全相同! 第四 懺悔業障 關於懺悔業障之經文如下 : 言懺悔業障者, 菩薩自念 : 我於過去無始劫中, 由貪瞋癡, 發身口意 作諸惡業, 無量無邊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遍於法界, 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 誠心懺悔, 後不復造, 恒住淨戒 一切功德,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懺乃盡 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 我此懺悔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26 業障是所有的人都有 人 起念動念就造業, 若定起惡念必生惡業, 如此生障礙 障什麼呢? 障了我們的本性 我們真心本性裡面, 有無量的智慧 無盡的德能 ; 現在 24 T10,no.293,p.844c 25 T10,no.293,p.845a 26 T10,no.293,p.845a - 10 -

智慧 德能 神通都不能起作用 是什麼原因呢? 就是有障礙 障礙分為兩大類 : 一類是煩惱障, 另一類是所知障 這二種障礙, 我們沒有把它消除, 反而天天都在造 諸位想想, 你什麼時候不執著? 佛在 黔南會燈錄 上告訴我們 : 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祗因妄想執著故 27 ( 這就是說一切眾生跟佛本來是一樣的, 沒有差別 ), 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 這就好像醫生一下子就把病人生病的根源診斷出來一樣 妄想 就是所知障的根 ; 執著 是煩惱障的根 因此, 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 無量的法門 方法 手段, 無非是要把我們妄想 執著打掉, 一旦破二障就見佛性 因此 懺悔業障 在佛法修學裏, 是關鍵 是樞紐, 所有一切修學法, 都是懺悔業障的 但是業障真的不容易斷啊! 有業障, 修行是決定不能成就啊! 在無量無邊法門裏, 只有淨土法門最殊特, 即使我們帶了極重罪業的業障, 乃至造五逆罪業, 要墮阿鼻地獄, 業障還沒有懺除, 只要真正發願改過自新, 念這一句 阿彌陀佛 佛號, 求生淨土, 業障就消掉了, 得生彌陀淨土 但是念的時候 : 心, 要跟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 願, 要與阿彌陀佛的願相應 ; 解行, 也要跟阿彌陀佛的解行相應 如何做到相應呢? 我們念 無量壽經, 要能圓圓滿滿地把 無量壽經 的道理 教訓, 認真努力的做到, 這就相應了 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念佛人絕對不是有口無心, 口裡念佛, 心裡打妄想, 那一點用處都沒有! 一定要做到念這一句佛號時, 我心跟佛心一樣 ; 願, 跟佛願一樣 ; 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 這才是真正念佛, 才能消除一切罪障 第五 隨喜功德 關於隨喜功德之經文如下 : 言隨喜功德者, 所有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 從初發心, 為一切智, 勤修福聚, 不惜身命,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一一劫中, 捨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 如是一切難行苦行, 圓滿種種波羅蜜門, 證入種種菩薩智地, 成就諸佛無上菩提, 及般涅槃, 分布舍利, 所有善根, 我皆隨喜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 六趣四生, 一切種類所有功德, 乃至一塵, 我皆隨喜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有學 無學, 所有功德, 我皆隨喜 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 志求無上正等菩提, 廣大功德, 我皆隨喜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此隨喜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28 我慢起自此我執, 而我執則是與生俱來的, 是為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 嫉妒 嫉妒來自我慢 你看嬰兒幾個月大, 或是一歲大的, 給他吃糖的時候, 別人多拿一點, 他心中的嫉妒自然表現出來! 嫉妒心對於修學是很大的障礙, 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 教我們要修 隨喜功德 不但不嫉妒人, 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 27 X85,no.1591,p.244,b. 28 T10,no.293,p.845a - 11 -

就是自己的好處, 一定要成人之美 隨喜, 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 善事, 能夠生歡喜心, 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 幫助他, 這就是儒家講的 成人之美, 成人之善 如果我自己能力不夠, 無法幫忙, 我們有個歡喜心讚歎, 那也是隨喜功能 隨喜的時候, 不僅是不嫉妒, 還要發心成就, 並且盡心盡力幫人, 才是真正隨喜 ; 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 或是單單不嫉妒, 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 要知道成就他人, 就是成就自己 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 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所以要度化他們的人, 心要愈來愈清淨 智慧要愈來愈高 德行要愈來愈厚, 才能夠應付時代所產生的諸般根機的眾生 因此, 隨喜功德 顯得非常重要 總之, 嫉妒 瞋恨是嚴重傷害自性的, 必須連根拔除, 拔除的方法就是 隨喜功德 第六 請轉法輪 關於請轉法輪之經文如下 : 言請轉法輪者, 所有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 一一各有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 一一剎中, 念念有不可說 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 一切諸佛成等正覺, 一切菩薩海會圍遶 而我悉以身口意業, 種種方便, 慇懃勸請, 轉妙法輪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常勸請一切諸佛, 轉正法輪, 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29 我們佛弟子, 受佛的教育, 得到真實的利益, 要用什麼方法回報佛 我們供奉佛菩薩的形像, 每天給他上供, 這能報答嗎? 不能報答 供義佛教, 在佛前大供, 這種儀式是提醒我們念念不忘報恩 真正能夠報答的, 就是我們要怎樣把佛的願望實現 佛的心願是 : 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聞到正法 依照佛法修學 早日圓成佛道 滿他的心願, 以佛心為己心, 才是真正報佛恩啊! 所以真正報佛恩就是請轉法錀 用現代的話來講, 就是禮請法師大德來講經說法 來弘法利生 這也是最大的福德 為什麼呢? 這是對一個地區法供養 雖然說法的是法師, 但是沒有禮請的助緣, 他不會自己來啊! 所以禮請的人福報是很大的 現在能講經的法師少了, 想請也請不到了 什麼是修因呢? 修因, 是要栽培法師啊! 老法師或有名氣的法師來講經, 歡喜得不得了, 大家都爭著要供養 初學的人, 講得不好, 就不去聽 也不理他 那初學的人氣都洩了 : 唉! 講經太難了! 算了, 我不學了, 我還是趕緊念經吧 怎麼栽培法師呢? 愈是年輕 愈是講不好的, 我們愈要去捧場啊! 再者, 不要輕慢初學的法師, 對初學的法師要特別小心謹慎, 聽 29 T10,no.293,p.845b - 12 -

經, 要堂堂都去, 來聽你的經, 但我不讚歎你 諸位要曉得讚歎害人比誹謗還大! 人受到誹謗, 雖然很生氣 ; 但真有志氣的人, 愈是受辱愈要爭一口氣, 愈能努力 精進, 以高超的成就, 令人另眼相待 誹謗, 對他反而是一種逆增上緣 要是歌頌 讚歎! 他會想 : 這麼多人讚歎, 我大概不錯了 那他的境界就到此為止, 不會再往上提升了 為什麼呢? 自滿了 所以讚歎害人不淺! 佛門常說 : 施主一粒米, 大如須彌山, 今生不了道, 披毛戴角還 所以供養怎麼能接受呢? 怎麼能拿去享受呢? 人, 有多大的福報? 實在講, 連諸佛菩薩都不享受這個供養 如果供養者是來種福報的, 應當要接受, 接受之後一定要轉供養 近代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非常好的榜樣 印祖的歸依徒弟多到沒有法子計算! 他老人家接受的錢財供養全部印經 這就是把布施的福, 輾轉布施 輾轉供養, 如此, 大家的福報是無量無邊的 ; 接受信眾供養, 這樣做才如法, 如果自己拿去享受, 是絕對不如法的 縱然蓋廟建道場, 廟裡要真正弘法利生, 這樣布施 供養者才真正有功德 在佛門裡面修福, 要有真正的智慧, 這是應該要說明的 很多法師不願意說明, 因為說明白了信徒便不供養了, 跑掉了 第七 請佛住世 關於請佛住世之經文如下 : 言請佛住世者, 所有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 將欲示現般涅槃者, 及諸菩薩 聲聞 緣覺 有學 無學, 乃至一切諸善知識, 我悉勸請莫入涅槃 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 為欲利樂一切眾生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此勸請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30 此願主要的目的是宣傳佛教, 把佛教普遍 廣泛的介紹給大眾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 修學想要得到真正的成就, 請轉法錀還是不夠的 諸位想想 : 那一個人一生之中聽一次經 二次經就開悟 證果了呢?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 佛滅以後就沒有了, 所以必須要 請佛住世 就是要請好老師常住, 以便天天教導我們, 使我們接受長期的薰陶, 才能夠得到成就 佛家講緣分, 佛不度無緣之人 到處去宣揚, 這個緣淺, 容易 住在一個地方教化眾生, 那個緣要很深 大眾想要成就, 一定要請佛住世 佛滅了, 佛的弟子, 無論是出家, 或是在家弟子 ( 居士 ), 只要是真正有修 有學 有德行, 能夠給我們作榜樣, 能夠指導我們修學, 都應該請他在此地常住 使這一個地方得他長期的薰陶, 才會有真正的成就 所以要想成就, 請轉法輪 之外, 一定要真正發心 請佛住世 普賢十願, 前面七願是菩薩的願行, 後面三願是菩薩的迴向 30 T10,no.293,p.845b - 13 -

行 第八願 常隨佛學 關於常隨佛學之經文如下 : 言常隨佛學者, 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 從初發心, 精進不退, 以不可說 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一切所有, 及餘種種難行苦行, 乃至樹下成大菩提, 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 現種種佛身, 處種種眾會, 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 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 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 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 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 處於如是種種眾會, 以圓滿音, 如大雷震, 隨其樂欲成熟眾生, 乃至示現入於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隨學 如今世尊毗盧遮那, 如是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 一切如來皆亦如是, 於念念中, 我皆隨學 31 是給我們說出以佛為修學榜樣 學習的典範 佛今天不在世, 佛的經典還留在世間, 依照經典修行, 就是常隨佛學 這是修學佛法所要取的最高標準 第九 恆順眾生 關於恆順眾生之經文如下 : 言恆順眾生者, 謂盡法界, 虛空界, 十方剎海, 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若諸菩薩, 以大悲水, 饒益眾生, 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 屬於眾生, 若無眾生, 一切菩薩, 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 汝於此義, 應如是解, 以於眾生心平等故, 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以大悲心, 隨眾生故 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 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此隨順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32 面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一定要順 順 是非常難做到的, 所以中國人講 孝, 底下接著講 順 ; 不順就不孝了 學佛是盡大孝 順眾生 ; 在恆順當中觀察機緣, 誘導眾生斷惡修善, 助他破迷開悟 這一定要知道時節因緣, 什麼時候我該怎麼做, 才能恰到好處, 收到圓滿的效果 所以要有智慧 善巧 方便, 才能夠恆順 第十 普皆回向 31 T10,no.293,p.845c 32 T10,no.293,p.845c - 14 -

關於恆普皆回向之經文如下 : 言普皆迴向者, 從初禮拜, 乃至隨順, 所有功德, 皆悉迴向, 盡法界 虛空界一切眾生,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 無諸病苦, 欲行惡法皆悉不成 ; 所修善業, 皆速成就 菩薩如是所修迴向, 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此迴向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33 是把我們自己所修 所學的功德, 都不保留的, 全部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回向菩提 回向實際, 把自己的心量拓開, 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 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圓滿 我們修學經典是淨土五經一論 修行的方法, 有五個科目 : 三福 六和 三學 六度 十大願王, 非常的簡單, 非常的明瞭, 一點都不複雜 我們一生遵守這個原則來修學, 決定成就, 真是古德所說 : 萬修萬人去 我們有了理論的依據, 有了修行的方法 但在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 什麼樣的態度, 對人 對事 對物? 遵守這五個科目就絕對不會錯 ; 然後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六 普賢十大行願之果報 修習普賢十大行願的殊勝果報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到底有哪一些利益和好處呢? 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2 能消除業障, 遠離邪魔 ;3 能於世間無所障礙, 諸佛稱讚, 人天禮敬, 受到眾生供養 ;4 像佛菩薩那樣, 具備三十二相 ;5 出生高貴, 不墮惡道, 遠離惡友, 制服外道 ;6 能解脫一切煩惱, 得大自在 ;7 臨命終時, 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上品上生, 馬上見到阿彌陀佛及各位大菩薩, 蒙佛授記, 最終成佛度化眾生 34 肆 十大願對修行者的重要 我們要如何無有窮盡的禮敬諸佛呢?1 要念念相續無有間斷,2 要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楞嚴經 云 :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35 33 T10,no.293,p.846a 34 濟群法師著述 35 T19,no.945,p.128,b - 15 -

二 稱讚如來, 觀無量壽經 云: 以稱佛故念念除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36 文殊說般若經 云: 念一佛功德 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 37 有緣無緣的人, 包含四生六煩的眾生, 發願一一度化 法華經 云 :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共成佛道 38 得無量智慧, 得無盡慈悲, 得無量權巧方便法門, 得無量辯才, 得三明六通, 得十力 十八不共法, 於此娑婆世界, 無窮無盡的度化四生六道眾生, 令四生六道眾生皆證無上菩提, 我願方盡 法華經 云 :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共成佛道 39 三 廣修供養, 佛門云 : 有福無慧生顛倒, 有慧無福生煩惱 諸供養中要以 法供養 為最第一 依真理之法來布施與教導眾生, 就是法供養 所謂法供養是指的什麼? 就是以下的七種 : 1. 如說修行供養 : 即要每個學佛的人, 照著佛所說的修行種種方法去修 2. 利益眾生供養 : 修學大乘佛法的人, 不論何時何地, 在在處處, 只要有眾生需要幫忙救濟, 就得盡自己的能力, 以世法佛法去利益眾生, 就等於是供養如來 3. 攝受眾生供養 : 以種種方便攝受眾生 度化眾生使眾生得到離苦得樂, 是菩薩行者的中心任務 4. 代眾生苦供養 : 這亦是最殊勝難得的供義 八大人覺經 云 :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40 就是適應眾生的要求 減除其痛苦, 甚至代為受苦 5. 勤修善根供養 : 以上所說利益眾生, 攝受眾生, 代眾生苦三種供養, 屬於利他方面的, 而勤修善根供養, 則屬於自利方面 善根是由培植而來, 唯有勤修善根, 才能利益眾生 在勤修善根過程中, 不以修人天的善根及解脫善根為滿足, 而應以修無上菩提善根為目的 如此供養如來才是依個上妙供養 6. 不捨菩薩業供養 : 廣修六度萬行, 以弘法為家務, 利生為事業 不論在任何情 36 T37,no.1749,p.186,a 37 T47,no.1969A,p.157,c 38 T09,no.262,p.9,a 39 T09,no.262,p.8,c 40 T17,no.779,p.715,b - 16 -

形下, 自己的生命可以犧牲, 利生的事業不能停止, 能這樣不捨菩薩業, 是為真法供養如來 7. 不離菩提心供養 : 假使熱鐵輪, 於汝頂上旋, 終不為此若, 退失菩提心 華嚴經 云 : 忘失菩提心, 修諸善法, 是為魔業 41 諸佛如來, 皆以大菩提心, 達到成佛度生目的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以此不離菩提心供養, 自然成就微妙最上供養 華嚴經 云 : 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 十方三世諸如來, 皆從菩提心而出生 故 42 捨棄菩提心, 不能利益一切眾生, 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護持菩提心, 如掌中 摩尼珠 佛法主張 信解行證, 解行並重 利益眾生供養 勤求佛道, 利益眾生, 是最好的供養 四 懺除業障, 亦稱懺悔業障 懺悔定義 : 懺是懺除已作的舊業 悔是不造作新的惡業 六祖壇經 云 : 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 則名為真懺悔 43 保證自己以後不再造作不道德的行為, 同時要堅心, 守住戒行, 增進一切道德, 念念不忘無上菩提 在一切諸佛菩薩眾前, 誠心懺悔, 後不復造,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凡夫有業障, 聖人亦有業障, 業障是由前因來的, 無因就無果, 果由因來 懺悔是向因果負責的一種行為, 很多事情是因為我們的認知不夠而犯了錯 造了業, 這時我們需要禮懺或總懺 所謂三障, 就是一 煩惱障 二 業障 三 報障 煩惱障 - 如貪瞋癡之業障 業障 - 如五逆十惡之業果 報障 - 如地獄餓鬼畜牲之業報 三障煩惱, 障礙清淨法身, 三障懺悔清淨, 法身復活 論一個人多麼惡劣卑鄙, 只要他發懺悔心, 生一念善心, 重新投入佛菩薩的懷抱裡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諸佛福田, 平等無二, 湛然寂照, 能除一切熱惱 如 華嚴經 云 : 譬如大地一, 能生種種芽, 於彼無怨親, 佛福田亦然 44 五 隨喜功德, 在歡喜中一面讚歎 一面鼓勵, 這就是隨喜心, 也是隨喜的本意, 隨喜功德 隨喜功德的真義有二 : 一 能鼓勵對方上進, 完成菩提聖業 二 能消除自己嫉妒之心 心中無瞋恨心 無嫉妒心, 見他人行善立德, 即能隨心歡喜, 內心一定有平等心與清淨心, 有祝福之心, 心內無病無塵垢 大乘義章 云 : 但為利生心 得清不濁說名為喜 45 隨喜功德 能成就自己清淨心 平等心 菩提心 六 請轉法輪, 是請佛說法度眾生的意思 佛陀的言教, 能使眾生悟入正知正見, 眾生有正知正見, 才能真實見道, 得到真實解脫 普賢菩薩為了無量眾生沉淪生死輪迴, 故請佛陀常轉法輪 法輪有二種意義 :1 摧碎義 2 輾轉義 摧碎義: 比喻如 41 T09,no.278,p.663,a 42 T10,no.279,p.430,c 43 X72,no.1435,p.322,b 44 T10,no.279,p.67,b 45 T44,no.1851,p.690,b - 17 -

來正法所到之處, 一切天魔 外道 邪見 皆摧碎無餘 摧邪顯正功能, 能破眾生煩惱, 破碎人間惡法之功, 是名為法輪 輾轉義 : 佛法不停宣說, 才能世世流傳下去 自從佛陀正覺宣揚正法至今, 已有三千年, 就是靠傳佈者不斷宣揚正法, 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稱講經說法的僧寶為轉法輪僧 涅槃經 云 : 依法不依人 46 護法不見法師過 七 請佛住世,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眾生心淨見如來身 捨命 ; 佛無生滅, 隨機見殊 47 眾生心垢, 見佛 八 常隨佛學, 普賢菩薩要我們 常隨佛學, 是要眾生跟隨佛陀學習, 因為佛陀才是一位究竟圓滿的聖者, 要跟佛學習, 當然要從 佛學 去探討研究, 才能認識佛教的教義, 才不至於錯解佛意, 修錯法門, 走火入魔 佛是什麼? 天台宗將佛分做六種層次 六即佛 : 一 理即佛 : 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 二 名字即佛 : 明白自己本來有佛性, 有這種覺悟, 也可成佛 三 觀行即佛 : 由理解而依法修行, 心觀一切境, 明白幻化, 道理與智慧相應, 這種境界 四 相似即佛 : 已經入十信位的聖者, 到此境界, 好像證得佛理, 和真理一樣 五 分證即佛 : 發出真智慧的聖者, 能將一分一分的無明破除, 顯現清淨法身, 這是大乘修道的境界 六 究竟即佛 48 : 究竟圓滿之大覺者, 是大乘佛道位第五十二位的妙覺位, 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共同尊稱為 佛陀 九 恒順眾生, 華嚴經 云 : 以利眾生心平等故, 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以大 悲心隨眾生故, 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 49 菩薩度眾生有常久不變 的心, 恒順眾生是超越時空而度眾生, 順從眾生而流, 但自性清淨不變, 所以菩薩度 46 T12,no.374,p.401,b 47 T36,no.1736,p.325,a 48 X88,no.1643,p.74,a 49 T10,no.293,p.846,a - 18 -

眾生是隨順時代的, 也是適應民情的, 度眾生的方法可以改變, 但是佛法的本質不可變化 法華經義記 云 : 眾生是菩薩淨土 明菩薩所化眾生仍以眾生為土 50 法性既然是同一體, 眾生 菩薩 佛是不可分離, 互相是直接密切的關係! 由這點看來, 無論是恒順眾生, 供養眾生, 尊重眾生, 承事眾生, 也等於是恒順如來, 供養如來, 尊重如來, 以及承事如來 華嚴經 云 :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因於大悲, 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 成等正覺 51 十 普皆迴向, 是十大願王中最後一願, 第十願是統攝前九大行願, 將九大行願所有功德, 做為普遍廣大迴向, 匯入盡虛空, 遍法界的大功德海內 華嚴經 云 :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能生長菩提樹 52 一一修行, 就會使人充滿這種即歡喜又感激的心情 普賢菩薩從 禮敬諸佛 開始到 恒順眾生 的一切功德善行, 全部皆迴向法界, 迴向虛空界, 迴向眾生界, 願所有四生六道眾生, 皆得安樂, 無諸病苦, 究竟成就無上佛道 伍 結語 此十大願中, 前八願的重心, 在於上求佛道, 以自利為主 ; 後二願的重心, 在於下化眾生, 以利他為主 所以十大願王, 實包含了自利利他的兩大工作 如果能照著十大願王去做, 就能圓滿完成自他兩利的大事, 而自他兩利的工作, 就是菩薩所要修的法門 53 ( 所謂不二法門, 就是一切眾生成為一體 華嚴經 云 : 佛子, 此菩薩心隨於慈, 廣大無量不二, 無怨無對 無障無惱, 遍至一切處 盡法界虛空, 遍一切世間 住悲喜捨, 亦復如是 54 在普賢十大願裡, 每一大願都提到這四無盡境, 無非是給我們做為一種勉勵 學佛的過程中, 發願要做的事是無窮無盡, 不管事相供養也好, 或者是法供養也好, 我們都要念念相續不間斷, 而且是要身 口 意三業精進不懈怠, 並且持之以恆 悟 是心性上的事, 只有在十大願王裡才能找到 悟性, 十大願王能在我們生命當中, 引出我們的心性 這也是十大願王可貴之處 華嚴經 云 : 誦此普賢大願王, 一念速疾皆銷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 堪為三界所應供 55 所以修普賢行願法門時, 你就遠離了惡知識, 而且是生生世世遠離了惡知識, 也永離一切諸惡道苦 50 T33,no.1715,p.615,b 51 T10,no.293,p.846,a 52 T10,no.279,p.72,b 53 普賢行願品講記台北 : 天華出版, 民國 76 年, 演培法師著 p.52 54 T10,no.279,p.188,a 55 T10,no.293,p.848,a - 19 -

參考書目 : 華嚴經 大正藏 9 10 冊 涅槃經 大正藏 46 冊 法華經 大正藏 19 冊 楞嚴經 大正藏 35 冊 觀無量壽經 大正藏 37 冊 文殊說般若經 大正藏 47 冊 八大人覺經 大正藏 17 冊 六祖壇經 大正藏 43 冊 法華經義記 大正藏 9 冊 普賢菩薩勸發品 大正藏 9 冊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大正藏 36 冊 大智度論 大正藏 34 冊 法華義疏 大正藏 9 冊 探玄記 台北華嚴蓮社 華嚴疏鈔 台北華嚴蓮社 大乘義章 大正藏 44 冊 普賢行願品講記 台北天華出版演培法師著 法演禪師語錄 大正藏 47 冊 黔南會燈錄 卍續藏 85 冊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