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医学的?穴功能研究-以足三里、支?穴?例-_docx

Similar documents
2013 Vol.15 No.4 3. 功效概念网络构建 1 2 Score 1 Cytoscape [6] 健脾 益气 活血 4. 功效网络概念聚类分析 NeMo [7] NeMo Score r ab a b S ab a b λ: N n a a n b b e 1 补中 补脾 1. 功效概念


掌握手阳明经常用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 主要循行在上肢外侧前缘 大肠经上的腧穴主要分布于大肠经循行所过的手部 上肢外侧前缘 肩前 颈部及面部 经穴 : 见腧穴数目总表实训三足阳明胃经划经 点穴 1 掌握足阳明经穴的定位和取穴方法 2 熟悉足阳明经体表循行路线; 准确找

附:教学大纲格式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Microsoft Word \361\351????? ?\317\266? ?\317\266\366\275?)

9. 足太阳膀胱经

210 WORLDCHINESEMEDICINE February.2016,Vol.11,No.2 (MeSH) 中译本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 以 OR 相连, 英文疾病检索词限定为 nausea,vomi ting,emesis,antiemetictherapy,antineoplastic

经络腧穴学

1. 十二经别的分布 2. 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六 : 十二经筋 1. 十二经筋的分布 2. 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细目七 : 十二皮部 1. 十二皮部的分布 2. 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细目一 : 经络的作用 1. 联系脏腑, 沟通内外 2

鱼腥草 败酱草 金荞麦 清热解毒, 排脓消痈, 利尿通淋 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祛瘀止痛 清热解毒, 祛痰排脓, 散瘀止痛 肺痈 肠痈 肺痈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消痈, 利湿肠痈 5. 络石藤 海风藤 雷公藤 青风藤 络石藤 海风藤 雷公藤 青风藤 祛风通络, 凉血消肿 祛风湿, 通经络 祛风除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206 WORLDCHINESEMEDICINE February.2016,Vol.11,No.2 痈 嗌肿 喉风 乳蛾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咽炎 单纯性喉炎 扁桃体周围脓肿 咽后壁脓肿 咽痛 和 咽喉肿痛 为主要检索词, 分别与 针灸 针刺 组合, 检索 CNKI WF 和维普数据库 1 3 文献

< F63756D656E D2D796E2DD6D0D2BDD2A92DB5DA3132C6DA2DB7E2C3E6CDC6BDE9A3A D3132A3A9CCE6BBBB2E6D6469>

高频考点 6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功效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连翘 功效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消肿散结, 利尿 疮家圣药 之称, 为治热入心包证所常用 大青叶 功效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利咽消肿 板蓝根 功效 清热解毒, 凉血, 利咽 射干 功效 清热解毒, 祛痰利咽, 散结消肿 白头翁 :

标题

1 辛温解表药 2 辛凉解表药 3 清热泻火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干货 120 考点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香薷 桂枝 紫苏 生姜 荆芥 防风 羌活 藁本 西河柳 细辛 白芷 苍耳子 辛夷 薄荷 蔓荆子 牛蒡子 蝉蜕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升麻 淡豆豉 浮萍 木贼 石膏 知母 栀子 天

第 37 卷第 2 期 2018 年 4 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7 No.2 Apr.2018 基于复杂网络的原发性高血压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 DOI:10.116

透疹 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 生津 热病烦渴, 消渴证 升阳止泻 湿热泻痢初起, 脾虚泄泻 解表退热 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感冒高热 19 疏肝解郁 肝郁气结, 胁肋疼痛, 月经不调 升举阳气 气虚下陷之脏器下垂 ( 久泻脱肛 子宫脱垂 胃下垂 ) 柴胡 20 发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升麻 2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 : 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 : 十二经脉要点 : 1. 十二经脉的名称 2.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3.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 4.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5.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6.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1호-앞뒤.hwp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 : 主治特点要点 : 1. 近治作用 2. 远治作用 3. 特殊作用细目二 : 主治规律要点 : 1. 分经主治规律 2. 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 : 1. 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 2. 五输穴 原穴 络穴 背俞穴 募穴 八脉交会穴 八会穴 郄穴 下合穴 交会


22---张静 岳明明-中药研究

健康灸 健康灸是以发热体为载体, 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 疏通经络气血 调和脏腑阴阳, 达到治病 防病的目的的新一代灸产品

环球卓越lj ^_^

zjxmjml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研发前沿,. 相关报道,. Key Words: Acupoint massage; Advanced lung 0 引言 cancer; Chemotherapy; Gastrointestinal side effects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疾病, 发病率和 Tao JZ. Acupoi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174 Shanghai J Acu-mox, Dec 2014, Vol 33, No 12 2 数据采集 最终符合条件的文献有 102 篇 依据其使用腧穴 与治疗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形成腧穴表, 治疗方法表, 腧穴 + 治法表, 配合治疗表 腧穴表 腧穴 + 治法表是将文献中所用的每组腧穴 逐

例会抽查表

总论部分

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总学时 讲授 实践 第 1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 2 章 中药的产地 采集与贮藏 第 3 章 中药的炮制 第 4 章 药性理论 第 5 章 中药的配伍 第 6 章 中药的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癥 为常用抗癌方 蟅虫丸 大活络丸 复方丹参滴丸 七厘散 活血通脉片 癥散结的功效 研究证实 可明显抑制新生血

一 根据所给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9 年中药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19 初级中药士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单元学 细目 要点 科 一 药性理论 二 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中药三 中药的剂学量与用法 四 解表药 四 解表药 五 清热药 ( 一 ) 四气 1. 四气所表示

5.足阳明胃经

FJXBQ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4D F736F F D FFAEBEAC8EFD2EAC8D0E0F1ABF6BDEBE53F>

17. 白头翁 : 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 18. 威灵仙 : 祛风湿, 通经络, 消痰水, 治骨鲠 可用于风寒湿痹, 肢体拘挛, 瘫痪麻木, 痰饮积聚, 诸骨鲠喉 19. 防己 : 祛风湿, 止痛, 利水 可用于风湿痹痛, 尤以热痹为佳, 水肿, 腹水, 脚气浮肿, 小便不利 20. 桑寄生 : 祛


国标经穴扫描 各种中医刺激疗法与结缔组织的关系 筋膜的发育生物学 从间充质到筋膜

Zjzlml.mps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13. 足少阳胆经

莶草, 能祛风湿 利关节 解毒 ; 秦艽, 能祛风湿 活络止痛 退虚热 清湿热 木瓜, 能舒筋活络, 有化湿和胃之效以缓吐泻转筋, 尚可生津开胃以治消化不良 防己, 能祛风湿止痛 利水消肿 故本题选 D 11.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意需分析各个药物的功效, 陈皮, 能理气 调中 燥湿 化痰 厚朴

年第 期 中国针灸 腧穴主治除了来源于曾用于诊脉的体表脉 动处的诊 疗病候外 更多的还是来源于经脉的 诊络 刺络病症 在 明堂经 中除了典型的 十五络穴 的主治外 还有一些注明 别络 大络 等穴 或者虽未注明这些字样 但主治病候中明 显带有络脉病候的特征 这些腧穴的主治至少有 一部分直接源于其脱胎而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1

穨2-06.doc


17 RCT 1 [5] 60% 1.4 缺乏对品种有利的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数 Jadad 据支持, 无力应对政策调整带来的新挑战 RCT 中成药 功能 主治 A 益气, 养血, 安神 心悸气血两虚证, 可改善头晕目眩, 心悸, 失眠, 多梦 B 补肾益智

038 第一节 十四经络及其起止穴位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具有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 沟通表里 上下 内外 感应传导 信 息 的 通 路 系 统 等 相 互 联系 的 生 理 作 用 经脉是主干 大 多 都 循 行 于 深 部 有 一 定 的 循 行 路 线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 循行于较浅的部位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外科学 -01 普通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外科学 -02 肛肠外科疾病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ML.s92


- 2 -

例会抽查表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4 肺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学 05 肝脏病临床研究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105

Microsoft PowerPoint ST ??????? 2014.ppt [Compatibility Mode]

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研究进展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 女 中西七 1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苏省中医院 ) 中医内科 脾胃病临床研究 女 中医七 11 第一临床医学院 ( 江

( ) ChinJJointSurg(ElectronicEdition), February, Vol., No. Totalkneearthroplastyinrheumatoidstiforankylosed knees SUN Tie-zheng, LU Hou-shan.Arthritis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考点速记提分宝典 1. 四气 ( 定性 ) 寒 凉 伤阳助寒 ; 温 热 伤阴助火 2. 五味 ( 定能 ) 五味 功效 不良效用 辛 散 行 耗气伤阴 甘 补 缓 和 腻膈碍胃 酸 收 涩 生津 安蛔 收敛邪气 苦 泄 燥 坚 伤津 伐胃 咸 软 下 脾虚便溏 高血压慎用 涩 收

Microsoft Word - Candidate Examination Guide- FINAL-July2013.docx

标题

附属八一医院 中西医结合临床 04 普通外科疾病中西医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07 内分泌疾病临床研究 按专业录取 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 01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C. 胃阴虚证 D. 风湿热痹 E. 跌打损伤 答案 B 5. 既能燥湿健脾, 又祛风湿的药是 A. 苍术 B. 厚朴 C. 白术 D. 砂仁 E. 防风 答案 A 6. 泽泻的功效是 A. 利水渗湿, 止痒 B. 利水渗湿, 杀虫 C. 利水渗湿, 泄热 D. 利水渗湿, 安神 E. 利水渗湿,

经络腧穴学实验教材体例

幻灯片 1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教学大纲格式与要求

更多资料 添加老师微信获取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考点速记提分宝典 1.四气 定性 寒 凉 伤阳助寒 温 热 伤阴助火 2.五味 定能 五味 功效 不良效用 辛 散 行 耗气伤阴 甘 补 缓 和 腻膈碍胃 酸 收 涩 生津 安蛔 收敛邪气 苦 泄 燥 坚 伤津 伐胃 咸 软 下 脾虚便溏 高血压慎用 涩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手机扫码加中公执业医师考试微信公众号 (zgzyks), 即可了解更多医考新动态! 二 对比记忆法南沙参与北沙参 : 南沙参与北沙参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 但就养阴 清热 生津之功效而言, 南沙参力 ; 则南沙参优于北沙参, 且有益气之功 麦冬与天冬 : 两者药性均为寒凉, 均能养肺阴, 常相须为用 但

大蒜 性味与归经 辛, 温 归脾 胃 肺经 功能 理气开胃, 解毒, 止痢, 杀虫 主治 慢草不食, 肚腹胀满, 下痢, 虫积腹痛 用法与用量 马 牛 30~90 g; 羊 猪 15~30 g; 犬 猫 1~3 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川牛膝 性味与归经 甘 微苦, 平 归肝 肾经 功能 逐瘀通经,

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 润燥止咳 桑杏汤 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 理气止咳 二陈平胃散 & 三子养亲汤 内伤咳 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 豁痰止咳 清金化痰汤 嗽 肝火犯肺 清肺泻肝, 顺气降火 黛蛤散 & 加减泻白散 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 化痰止咳 沙参麦冬汤 3 哮病 冷哮

19 年中医医师讨论 : , 微信公众号 :yishi_med66, 客服电话 附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 具有规定学历 ) 实践技能考试大纲 (2016 年版 ) 一 医患沟通二 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 一 ) 依据四诊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 二 ) 病证诊断 (

亚 健 康 是 怎 样 一 回 事? 人 不 可 能 每 天 都 健 康, 活 力 充 沛 何 谓 亚 健 康? 就 是 似 病 非 病 全 身 乏 力, 精 神 不 振, 原 因 是 肝 太 劳 累 了 肝 主 疏 泄, 调 畅 气 机, 使 气 血 正 常 运 作, 反 之, 肝 气 郁 结,

<4D F736F F D20A1B6D5EBBEC4D1A7A1B7B2D9D7F7BCBCC4DCCAB5D1B5D6B8B5BCCAE92E646F63>

广州医科大学



潍坊市中医院 电生理医师 潍坊市中医院 电生理医师 潍坊市中医院 儿科医师 潍坊市中医院 儿科医师

天津市 06 年度卫生系统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计划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 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心血站 0 专技岗 0 专技岗 0 0 专技岗 0 0 专技岗 专技岗 专技岗 专技岗 0 03

关于针刺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的几点思考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学员专用请勿外泄 中药学模拟卷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 单选题 1.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单味药的主治病症 细辛辛温, 功能祛风散寒 通窍 止痛 温肺化饮, 可治风寒表证 阳虚外感 头风头痛及风寒湿痹, 肺热喘咳不宜用 故此题应该选 D 2.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单味药的主治病症 紫

Transcription:

学校代码 :10063 专业代码 :100512 二 一三届博士研究生毕业暨学位论文 基于循证医学的循证医学的腧穴腧穴功能研究 - 以足三里 支沟穴为例 - Research of acupoints function based on EBM - take Zusanli(ST36) and Zhigou(TE6) for example - 专 业 : 针灸推拿学 学位类型 : 科学学位研究生 : 渡边大佑指导教师 : 郭义教授赵雪讲师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二 一三年五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和致谢之处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学历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该声明的法律后果, 并由本人承担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日期 : 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特授权天津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学位论文属于 ( 请在以下相应方框内打 ):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日期 : 年月日日期 : 年月日

致谢 诗云 :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这是 诗经 国风 卫风 中的话 比喻做学问, 就比如做兽骨兽角的工艺, 既要用刀锯切割, 又要用锉来加工, 是精益求精的意思 ; 又比如做玉石的工艺, 既要雕琢, 又要打磨, 是细中求细的意思 带着对中医针灸的顶礼膜拜, 肩负着重重的行囊, 来到中国求学, 一路走来, 上下求索, 颇多感悟 博士生期间的磨练, 是我一生足以珍藏的财富,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堪称我一生的座右铭 衷心感谢导师郭义教授在我的学习中给予的关心, 以及在课题设计 文献检索 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悉心指导 感谢赵雪师姐在课题研究中的提议和指导 感谢在研究中, 给予我帮助的张久行 感谢东京卫生学园兵头明老师给我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的机会和热情照顾 感谢中国和天津市 天津中医药大学为我们建立了学习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平台,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借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目录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2 综述一 : 腧穴功能表述的研究概况... 4 综述二 : 关于腧穴功能的几点思考... 7 综述参考文献... 12 前言... 13 第一部分基于现代针灸书籍中腧穴功能的研究... 14 Ⅰ. 资料与方法... 14 1 研究对象与检索范围... 14 1.1 研究对象... 14 1.2 检索范围... 14 2 资料录入方法... 14 3 资料总计方法... 15 3.1 各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 15 3.2 归纳各腧穴的含义相同功能表述... 15 3.3 建立全腧穴功能数据库... 15 3.4 归纳常用功能表述... 16 4 资料分析方法... 16 4.1 各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 16 4.2 十四经的功能表述总计... 17 4.3 主要功能的表述总计... 17 Ⅱ. 结果... 17 1 各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 17 1.1 手太阴肺经腧穴... 17 1.2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9 1.3 足阳明胃经腧穴... 21

1.4 足太阴脾经腧穴... 26 1.5 手少阴心经腧穴... 28 1.6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29 1.7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31 1.8 足少阴肾经腧穴... 39 1.9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42 1.10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44 1.11 足少阳胆经腧穴... 46 1.12 足厥阴肝经腧穴... 51 1.13 督脉经穴... 53 1.14 任脉经穴... 56 1.15 经外奇穴... 58 2 十四经的功能表述总计... 62 2.1 手太阴肺经功能... 62 2.2 手阳明大肠经功能... 62 2.3 足阳明胃经功能... 62 2.4 足太阴脾经功能... 62 2.5 手少阴心经功能... 63 2.6 手太阳小肠经功能... 63 2.7 足太阳膀胱经功能... 63 2.8 足少阴肾经功能... 63 2.9 手厥阴心包经功能... 63 2.10 手少阳三焦经功能... 63 2.11 足少阳胆经功能... 63 2.12 足厥阴肝经功能... 64 2.13 督脉功能... 64 2.14 任脉功能... 64 3 主要功能的表述总计... 64 Ⅲ. 结论... 69

1 各腧穴常用功能... 69 2 十四经常用功能... 84 3 主要功能出现频次最多穴位... 85 讨论... 88 1 从十二经脉腧穴的常用功能探讨腧穴功能规律... 88 第二部分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足三里 支沟穴的功能研究... 92 Ⅰ. 资料与方法... 92 1 研究对象... 92 2 检索策略... 92 2.1 现代文献证据... 92 2.2 古代文献证据... 92 3 评价对象确定... 92 3.1 现代文献证据... 92 3.2 古代文献证据... 93 4 文献证据评估方法... 93 4.1 现代文献证据评价... 93 4.2 古代文献证据评价... 96 5 推荐等级产生方法... 96 6 将推荐主治症变换为功能... 97 7 专家共识... 97 8 功能的合并总结... 97 Ⅱ. 结果... 97 1 足三里... 97 1.1 文献检出情况... 97 1.2 文献质量评价... 101 1.3 推荐方案 ( 主治病症 )... 108 1.4 腧穴功能... 109 2 支沟... 110 2.1 文献检出情况... 110

2.2 文献质量评价... 111 2.3 推荐方案 ( 主治病症 )... 113 2.4 腧穴功能... 113 Ⅲ. 结论... 114 1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足三里穴的功能... 114 2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沟穴的功能... 114 讨论... 114 1 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腧穴功能方法论... 114 2 探讨足三里 支沟穴对主治病症的作用... 119 3 基于循证医学及现代书籍的足三里 支沟穴功能的比较... 124 展望... 128 参考文献... 12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32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 基于现代针灸书籍中腧穴功能的研究目的探讨现代针灸书籍中普遍的腧穴功能表述 方法检索现代 37 部著作对十四经穴及部分经外奇穴共 407 穴功能的有关论述, 建立相应数据库, 录入文献资料 统计各腧穴功能表述频次, 确定 407 穴的功能 十四经功能以及腧穴常用功能 结果得出各腧穴功能的表述总计 十四经功能的表述总计 腧穴主要功能表述的总计 结论最后总计结果按功能表述频次高低排序, 得出每个腧穴的 5 个常用功能 每条经的 10 个常用功能 每个主要功能的 10 个常用腧穴 第二部分 :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足三里 支沟穴的功能研究目的应用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 探讨现阶段具有证据的足三里 支沟穴的功能, 以指导教学及临床实践 方法收集足三里 支沟穴的单穴临床研究报道和古代文献中足三里 支沟穴的单穴主治记载, 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其证据水平, 筛选高质量证据, 按照推荐等级评价标准产生推荐主治病症, 经过专家评议得到专家共识 将得到专家共识的主治病症变换为功能, 最后总结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足三里 支沟穴的功能表述 结果得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足三里 支沟穴推荐主治病症及其变换得到的功能表述 结论得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足三里的功能为 和胃止呕, 扶正祛邪, 健脾化浊, 理气止痛 支沟穴的功能为 通调腑气 关键词 : 腧穴 ; 功能 ; 循证医学 ; 足三里 ; 支沟 1

ABSTRACT Part One : Research of acupoints function based on Modern acupuncture books Objective: Discuss common expression of acupoints function in Modern acupuncture books Method: Retrieve relative discussion of acupoints of fourteen meridians and part of extra nerve points in 37 modern literary altogether 407 acupoints, establish the corresponding database, compute the document data. Interpret acupoints statistically according to frequency of expression, determine the function of 407 acupoints, functions 14meridians function and frequently used acupoints function Result: Summed up function of each acupoints as well as14meridians function, and the main function of acupoints Conclusion: Sorted the result in the frequency of expression order, concluded 5 common function of each acupoints and 10 common function of each Jin as well as 10 common acupoints of each main function Part Two : Research of Zusanli and Zhigou function based on EBM evidence Objective: Discuss function of Zusanli and Zhigou with evidence at present stage by using method of EBM in order to guide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ing Method: Collect reports of single acupoint clinical research of Zusanli and Zhigou, and the attending records of Zusanli and Zhigou in ancient literatur e,filter high qulity evidence in accordance with Measurement estimation and quality of evidence of EBM.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recommended le vel evaluation to produce recommended attending disease, then get the exper t consensus through expert discussion. Change the recommended attending di sease into function, finally define the function expression of Zusanli and Zh igou on a basis of EBM evidence. 2

Result: Concluded recommended attending disease and the transformed function expression of Zusanli and Zhigou Conclusion: Concluded Zusanli and Zhigou function based on EBM evidence Key words: Acupoint;Function;EBM; Zusanli;Zhigou 3

综述一 : 腧穴功能表述的研究概况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运行输注的特殊部位, 是经络系统通达的外属部分, 是人体和外界沟通的转输站, 既可以反应体内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 也是接受刺激并传至经络 脏腑以调节其功能的 刺激点, 是针灸临床取效的关键环节之一 腧穴功能是指某个腧穴针对机体病机所产生的调整作用 腧穴功能比腧穴的主治症更概括 更有指导作用 它既可以帮助理解腧穴的各个主治症, 又可以根据腧穴的功能突破文献记载的主治症, 从而扩大其应用范围 笔者查阅了 1987-2012 年间中国期刊杂志关于腧穴功能的文献 21 篇, 总结了腧穴功能能表述的研究进展 1 腧穴功能表述的来历腧穴的功能源于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 是从临床升华为概念 腧穴功能的论述要首推 内经,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曰 :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 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应, 而知五脏之害矣 又曰 : 五脏有疾也, 当取之十二原 说明原穴可用于诊断和治疗五脏疾病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曰 : 荣输治外经, 合治内腑 素问 中治水病五十七穴, 治热病五十九穴, 开创了腧穴功能研究的先河 难经 四十五难 对脏 腑 气 血 骨 髓 筋 脉八会穴的功效进行了归纳 其后 千金方 载灸膏肓俞可补虚益损 针经指南 载八脉交会穴及主治病证 近代医家肯定了输穴特异性研究了喻穴功效性能的机理 腧穴的功能历代是用它的主治症来表述的 60 年代时, 国内学者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 提出了 穴性 的概念, 这实际就是腧穴的功能 [1] 这是腧穴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关于腧穴功能的提法, 首见于上海中医学院 1974 年编写的 针灸学, 其后有称为 功效 功用 等不同名称 [2], 但大多数是以中药功效的模式来概括总结的, 如足三里穴的功能是健脾和胃 扶正培元等 70 年代后出版了许多对腧穴功能表述的著作 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腧穴功能, 因而每一部著作上的功能表述记载有所不同 4

2 有关腧穴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2.1 古代文献的记载在古医籍中, 对腧穴功能的记载虽不明确, 但在腧穴主治病症的记述中可得到不少启发 [3] 如对特定穴中五输穴功用的认识 难经 六十八难 曰 井主心下满, 荥主身热 后人根据 难经 这一记载, 并结合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具体提出了各经井穴的功用为 泻热开窍 醒神清脑, 临床多用于热病与急救 ; 荣穴有 清热泻火 之功用等等 如此都是在古人对五输穴功用描述的基础上, 提出的具体认识 如是之例, 尚有很多, 我们可以充分地借鉴古人的经验 2.2 各穴主治病症的归纳总结针灸疗法的历史悠久, 历代针灸医家在临床中不断总结了大量的治病经验 这些宝贵经验, 为我们认识腧穴功能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广博的主治内容进行分析 如大肠经曲池穴其主治为 热病, 咽喉肿痛, 牙痛, 目赤肿痛, 瘰疬, 疮疥, 瘾疹, 丹毒, 腹痛, 吐泻, 痢疾, 疟疾, 癫狂, 善惊, 手臂拘挛麻木, 上肢不遂 在 16 种的主治病症中, 经过分析归纳, 将该穴的功能高度概括为 清热消肿, 散风止痒, 疏通经络 起到了提纲掣领, 画龙点睛之效 [3] 这也是当前对腧穴功能认识和概括的重要方法之一 2.3 根据腧穴所在经脉及所络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归纳腧穴功能腧穴分布在经脉循行路线上, 而经脉的体内循行部分又与其相络属的脏腑相连, 因而体表之腧穴与体内的脏腑通过经脉的作用相连, 经气相通, 所以腧穴功能及其主治特点, 与其所归属之经络及该经所络属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如三阴交穴, 是足太阴脾经的腧穴, 但该穴在脾经与肝经 肾经相交会合之处, 即该穴与脾 肝 肾三脏经气相通 因此, 三阴交穴除了治疗脾胃病以外, 其更突出的特点是具有 补益肝肾 之功 由此可见, 腧穴的功能, 与其所联系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密切相关的 因而在总结和概括腧穴功能之时,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2.4 根据特定穴属性归纳腧穴功能特定穴具有特殊性能和作用, 因此影响着该穴的功能 如尺泽穴, 是手太阴肺经的合穴, 配五行属水, 水为阴, 可滋阴降火, 合穴可顺降逆气, 该穴归 5

属于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之脉, 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 根据尺 泽穴的穴性及其所归络属之经脉 脏腑, 将该穴的功用可概括为 滋阴清热, 和胃降逆 因而根据穴性及穴位的特殊作用认识腧穴的功能, 能够更加突出 地反映和概括针灸腧穴的独特作用 2.5 根据针灸手法归纳腧穴功能 针刺手法是产生针刺补泻作用的主要手段 因此, 腧穴功能的产生与针刺 [4] 手法的关系极为密切 [5] 同一腧穴, 由于施治手法不同, 可以产生不同的治 疗作用 腧穴的主治功能, 不仅具有普遍性, 而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有很多腧 穴疏泄病邪, 抑制人体功能亢进, 具有祛邪作用, 适宜于泻实, 如人中 委中 曲池等 ; 不少腧穴鼓舞人体正气, 促使功能旺盛, 具有强壮作用, 适宜于益损, 如关元 气海等 在施行针刺手法时当根据这些腧穴的特异性进行针刺, 可以 加强其作用, 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因此, 可以说腧穴功能的发挥, 有赖 于针刺手法的运用 2.6 根据实验研究资料归纳腧穴功能 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研究手段也相继被引入针灸领域 实际 上, 实验针灸领域里所取得的大量新成果, 已经为我们认识腧穴的功能提供了 大量可靠的新资料 如曲池穴对慢性荨麻疹 天枢穴对结肠慢传型便秘的治疗 作用 神门穴改善失眠等等 大量实验研究的资料, 补充并发展了古人对腧穴 功能的认识 [6] 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 对腧穴功能进行系统地研究 整理, 使其客观化 统一规范化 3 关于腧穴功能表述的问题 目前关于腧穴功能的表述方法, 学者主张各有不同 主要是针对腧穴功能 是否可以用描述中药功效的方法来描述 有学者认为腧穴功能是指腧穴主治病 证的性能, 穴位性能如同药物性能 而也有学者认为腧穴不像药物那样有其性 味, 穴性不同于药性, 腧穴穴性与中药药性的差别决定了针灸与中药治病的原 理迥异 中药有四气和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有毒无毒, 这是中药本身的特 性所决定的, 中药可以针对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处方用药, 凡寒凉性质的病证, 使用温热药物治疗 ; 凡温热性质的病证, 使用寒凉药物治疗 ; 虚者用补虚药, 实者用泻实药 而腧穴不同于中药, 腧穴的性能是接受刺激, 激发经络以运行 6

气血, 调节阴阳, 其性质与所处的经脉和部位以及施加在腧穴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关 腧穴是在特定病证中, 因病证的性质 针刺手法等不同而表现出寒热虚实 4 小结综上所述, 腧穴的功能历代是用它的主治症来表述的 60 年代时, 国内学者根据腧穴的主治作用, 提出了 穴性 的概念, 这实际就是腧穴的功能 关于腧穴功能的提法, 首见于上海中医学院 1974 年编写的 针灸学, 是以中药功效的模式来概括总结的 70 年代后出版了许多对腧穴功能表述的著作 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腧穴功能 影响腧穴功能的因素繁多而复杂, 如古代文献的记载 各穴主治病症 腧穴所在经脉及所络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特定穴属性 针灸手法 实验研究资料等 另外, 关于腧穴功能的表述方法, 学者主张各有不同 主要是针对腧穴功能是否可以用描述中药功效的方法来描述 故在腧穴功能的研究中, 有必要结合针刺手法 古医籍中有关记载 现代临床研究结果 古今腧穴主治症等内容进行分析归纳, 探索总结出最佳腧穴功能 综述二 : 关于腧穴功能的几点思考 中药与针灸是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施行辨证论治的中医两大疗法 辨证论治的 论治 包括因证立法 随法选方 据方施治等三个过程 因证立法, 即依据已经辨明的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证候, 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证候是辩证的结果, 也是论治的依据 只有确立了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的证候, 才能针对该证候的性质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 随法选方, 即据证立法之后, 随治法选择相应的治疗手段或措施, 并予以处方 治疗手段, 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又有内服法和外用法之分 ; 非药物疗法内容很多, 包括针灸 推拿等法 处方, 是在选定治疗手段的基础上, 依据治法的要求, 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据方施治, 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施 辩证以及因证立法是药物疗法 针灸疗法共通的过程 通过因证立法, 若病属咳嗽风寒袭肺证, 当用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 病属胃痛脾胃虚寒证, 当用温中健脾止痛等 然后在随法选方的过程开具有疏风 散寒 宣肺 止咳等功效的中药 腧穴及操作的处方, 7

即药物疗法按照中药功效, 针灸疗法按照腧穴功能来设计处方 但是针灸学发展到今天,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计划教材已出至 9 版, 经络腧穴学 教材上还没有腧穴功能这一项 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腧穴功能, 因而在针灸疗法随法选方缺乏标准依据 以下试述关于腧穴功能的几点思考 1 穴性与腧穴功能正如 针灸推拿大辞典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上写道 : 穴性指穴位所具有的性能 意义与药性相同 目前, 针灸界对穴性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 随着腧穴研究的深化, 今后将逐步趋向合理, 目前还没有下穴性的明确定义 意义与药性相同, 可以认为穴性即穴位性能, 是指腧穴所具备的与治疗效果有关的性质和特性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有毒无毒等内容, 而中药的功效是由这些性质 特性总结出来的表述 当然穴性无具备与药性一样的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等特性, 但具备归属经络 络属脏腑 取穴定位等特点 另外, 药性与穴性在其治疗机制上有很大区别 中药具有某些偏性的表现, 因此, 中药治病是以药物的 偏性 纠正疾病的阴阳偏盛, 是 以偏纠偏 [7] 这种 偏性 具有单向的特点, 无论给病人还是给健康人服用中药都能起到同样作用 而腧穴却不同, 腧穴的治疗机制是接受刺激, 激发经络以运行气血, 调节阴阳而治病 这种刺激腧穴产生的阴阳调节是对机体的不同状态, 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腹泻时针刺天枢穴可止泻, 便秘时针刺天枢穴可以通便 ; 有汗时针刺复溜穴可止汗, 无汗时针刺复溜穴可以起到发汗的作用 腧穴具有双向的特点, 这种作用叫做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 2 形成腧穴功能的因素虽然中药功效取决于药性, 但因为腧穴具有双向特点, 只有穴性不能形成腧穴功能 形成腧穴功能的主要因素有 穴性 机体状态 器具与手法 等三种 2.1 穴性穴性是指腧穴所具备的与治疗效果有关的性质和特性, 包括归属经络 络属脏腑 取穴定位等内容 这些性质产生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 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最基本的特点, 是 腧穴所在, 8

主治所在 规律的体现 如眼区周围的睛明 攒竹 瞳子髎 承泣等腧穴均能治疗眼疾 ; 胃脘部周围的中脘 建里 梁门等腧穴均能治疗胃痛 ; 膝关节周围的鹤顶 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等 2)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 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 而且还有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 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 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 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这是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规律的反映 3) 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如大椎穴退热, 至阴穴矫正胎位, 阑尾穴治疗阑尾炎, 哑门穴治疗暴喑等 有的学者将 近治作用 和 远治作用 看作穴性的共性, 将 特殊作用 看作穴性的个性 [7]-[9] 2.2 机体状态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 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内关可治心动过缓, 又可治疗心动过速 ; 又如实验证明, 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 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状态的胃运动减弱 但这些调整作用是在每个腧穴穴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2.3 器具与手法器具与手法是关于补泻法的因素 不同器具与手法刺激同一腧穴, 可以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 或产生治疗作用强度上的差异 在临床根据病人的机体状态和穴性, 应该结合恰当的器具与手法, 以便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刺激病人的腧穴, 根据机体状态调节阴阳产生机体所需要的治疗作用, 再结合恰当的器具与手法, 就会显现或加强其治疗效果 这样产生出来的作用, 就是腧穴功能 3 腧穴功能与主治的关系关于腧穴功能的提法, 首见于上海中医学院 1974 年编写的 针灸学, 历史尚短 腧穴的功能历代是用它的主治症来表述的 现行针灸教材中的 主治 实际是综合了某个腧穴在多种有分量的针灸医籍中的主治范围, 这样的效果作 9

为工具书来应用的确不错, 但是作为教材对学生却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要让 学生掌握穴位的主治也就显得特别的困难 [10] 腧穴的功能是腧穴作用与主治的 高度概括 如果足三里穴的主治为 : 胃痛 呕吐 腹胀 肠鸣 消化不良 下 肢痿痹 泄泻 便秘 痢疾 疳积 癫狂 中风 脚气 水肿 下肢不遂 心 悸 气短 虚劳羸瘦, 可以总结为调理肠胃 理气血 保健 ( 疏通经络为所有 穴位共有, 故不必列出 ) 等功能 知道腧穴的功能可以帮助理解腧穴的主治特点, 这样才能掌握腧穴在临床中的灵活运用 4 腧穴功能的标准化 在国内 70 年代后出版了许多对腧穴功能表述的著作 但目前还没有国家 统一标准的腧穴功能, 在针灸教材上也没有腧穴功能这一项 因而每一部著作 上的功能表述记载有所不同 ( 表 1), 给学生的学习和针灸医生的临床应用都带来 一定的困难 腧穴功能的标准化能够静化这些混乱, 将中医针灸临床 教育 学术交流等活动更加顺利, 进而承担中医学发展的一部分任务 形成腧穴功能标准需要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 中医医籍 与中药的主治 功效基于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的总结一样, 腧穴功能也应该以历代针灸医家大 量实践的总结 - 主治为基础 二是 研究数据 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分析 评价和总结国内外针灸临床试验报告作为依据 三是 专家共识 腧穴功能的 标准化应当按照 中医医籍为基础, 研究数据为依据, 专家共识为参考, 综合 考量腧穴功能 的原则进行研究 表 1 现代针灸书籍中中府穴的功能表述 书名功能表述书名功能表述 中国传统实用针灸学宣泄肺气, 止咳定喘石学敏实用针灸学 清上焦, 利肺气, 止 咳喘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 解 1. 补法补益肺气 2. 泻法宣肺降逆, 调 理肺气 特定穴临床应用 止咳平喘, 宽胸理气, 补益肺气 高等中医药院教学参 考丛书针灸学 肃降肺气, 和胃降逆针灸三十讲清上焦, 利气止咳喘 10

针灸处方学疏调肺气, 宽胸止痛腧穴类编 止咳平喘, 清宣肺气, 养阴补脾 实用六解穴位辞典 清上焦, 利气, 止咳 喘 实用针灸取穴手册 利肺气, 止咳喘, 清 上焦 中国针灸临床治疗学调理上焦, 通络止痛临床腧穴学 宣肺理气, 平喘止咳, 清肺泻热, 降气利水 针灸特定穴临床实用集萃 止咳平喘, 清肺泻热, 补气健脾 中医针灸临证 泻胸中热, 调理肺气 针灸辩证治疗学 宣肺利气, 止咳平喘 针灸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宣肺理气, 和胃利水 1. 平补平泻法理肺 腧穴学教学重点与模拟题解 宽胸理气, 清热宣肺 临床常用百穴精解 行水, 和胃降气, 疏通经络 2. 补法养阴理肺 3. 泻法肃肺清热 新编实用腧穴学 宣肺止咳, 理气宽胸, 化痰散结 实用针灸选穴手册 宽胸理气, 疏风解表, 宣肺止咳, 生津润燥 针灸特定穴位 - 理论 与临床 宣肺化痰, 止咳平喘经络穴位与针灸概要清肃肺气 针灸腧穴疗法清宣肺气, 止咳平喘石学敏针灸学 清上焦, 利肺气, 止 咳喘 腧穴临证指要 清宣上焦, 调理肺气 气功按摩穴位实用手册 疏利郁结, 镇咳平喘 针灸腧穴学 泻胸中热, 清肺, 健脾 中国灸疗学 宣肺利气, 止咳平喘 针灸简易取穴法 清上焦, 利肺气, 止咳喘 针灸探微 宣肺止咳, 养阴清热 临床针灸学清宣上焦, 疏调肺气常用腧穴临床发挥 1. 辩证取穴 11

1) 用泻法宣肺理气 2) 用补法补益肺气 2. 局部取穴 1) 用补法通畅胸络 2) 用泻法配艾灸温肺散邪, 温通经络 腧穴学针灸专业试 用教材 针灸集锦 清宣肺气实用针灸学清上焦, 利气止咳喘 调理肺气, 养阴清热 综述参考文献 [1] 陈汉平, 顾法隆. 关于腧穴功能研究的若干问题 [J]. 上海针灸杂志,1989,(1):1 [2] 孙福生, 王宏才. 腧穴功效刍议 [J]. 黑龙江中医药,1987,(6):30-31 [3] 王晓兰. 腧穴功用探析 [J]. 中国针灸,1995,(3):49-51 [4] 孙福生, 王宏才. 腧穴功效刍议 [J]. 黑龙江中医药,1987,(6):30-31 [5] 王宏才, 赵仓焕. 对传统腧穴功效之我见 [J]. 陕西中医,1987,8(6):271-272 [6] 陈汉平. 关于腧穴功能研究的若干问题 [J]. 上海针灸杂志,1989,8(1):1-3 [7] 凌宗元. 腧穴穴性理论探讨 [J]. 中国针灸,2005,25(2):131-132 [8] 许英章. 针灸穴位的性能与分类 [J]. 福建中医药,1982,(5):45-46 [9] 张慰民. 浅谈穴性 [J]. 上海针灸杂志,1984,(3):45-46 [10] 赵永海, 王斌. 关于针灸教材中穴位主治表述的探讨 [J]. 中国针灸,2003,23(10):619-620 12

前言 腧穴的功能是腧穴作用与主治的高度概括 它一般用与中药功效相似的方法加以描述 在国内 70 年代后出版了许多对腧穴功能表述的著作 但是针灸学发展到今天,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计划教材已出至 9 版, 经络腧穴学 教材上还没有腧穴功能这一项 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标准的腧穴功能, 因而每一部著作上的功能表述记载有所不同, 给学生的学习和针灸医生的临床应用都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进行两个研究 :1. 对现代书籍中腧穴功能的表述进行统计分析, 总结出各腧穴的常用功效 探讨现代针灸书籍中最普遍的腧穴功能 ;2. 以循证医学的方法为切入点, 探讨形成现阶段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腧穴功能的方法论 收集单穴临床研究报道和古代文献中单穴主治症, 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其证据水平, 将主治症变换为功能后合并总结, 形成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腧穴功能表述 我希望通过本研究, 为学生更好地掌握腧穴的治疗作用提供临床医家选穴配穴的理论依据, 进而帮助提高中医针灸教学水平及临床疗效, 为腧穴功能的标准化 针灸学教育与腧穴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13

第一部分 基于现代针灸书籍中腧穴功能的研究 Ⅰ.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检索范围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经络腧穴学 ( 第 9 版 ) [1] 收录的十四经穴以及经外奇穴, 总共 407 穴 十四经穴共 361 穴, 其中包括 : 手太阴经腧穴 11 穴 手阳明经腧穴 20 穴 足阳明经腧穴 45 穴 足太阴经腧穴 21 穴 手少阴经腧穴 9 穴 手太阳经腧穴 19 穴 足太阳经腧穴 67 穴 足少阴经腧穴 27 穴 手厥阴经腧穴 9 穴 手少阳经腧穴 23 穴 足少阳经腧穴 44 穴 足厥阴经腧穴 14 穴 督脉腧穴 28 穴 任脉腧穴 24 穴 经外奇穴共 46 穴 1.2 检索范围检索范围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书 62 万册中凡有腧穴功能记载的腧 [2]- 穴专著或针灸专著 37 部 [38] (1978 ~2010 年出版 ) 2 资料录入方法建立数据库, 录入上述 1.2 提到的 37 部著作有关内容 录入内容包括编号 穴名 穴名拼音 穴名代号 取穴部位区分 归经 腧穴功能表述等七个部分 其中取穴部位区分包括头部 面部 颈部 项部 肩部 上臂 肘部 前臂 腕部 手部 胸部 上腹部 中腹部 下腹部 侧腹部 髋部 背部 肩胛部 腰部 骶部 臀部 会阴部 大腿 膝部 小腿 踝部 足部等 27 个部位 腧穴功能表述部分是按照原文录入 ( 图 1) 图 1 数据库 14

3 资料总计方法 3.1 各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首先从 2 建立的数据库选出各腧穴的全部功能表述的记载, 然后将功能表述分解为最小单位 ( 如 : 止咳平喘 止咳, 平喘 ) 最后计算每种表述的出现频次 3.2 归纳各腧穴的含义相同功能表述将 3.1 所建立的数据库中的含义相同功能表述进行归纳, 计算出现频次 含义相同功能表述归纳的规则如下 : 1) 归纳后的表述是选择出现频次最多的功能表述 如 : 镇痛 3, 止疼 1, 止痛 5 止痛 9 ( 止痛, 镇痛, 止疼 :5,3,1) 2) 归纳后的表述是在含义相同表述中尽量选择 2 个字的表述, 无 2 个字的情况下选 4 个字的表述, 无 4 个字的情况下选择其他的表述方式 如 : 止痛 1, 止疼痛 1 止痛 2 ( 止痛, 止疼痛 :1,1) 宣通肺气 4, 宣肺 2 宣肺 6 ( 宣通肺气, 宣肺 :4,2) 3) 若一个功能表述包含 2 种以上的功能, 而且在该腧穴的功能表述中都有这些功能的情况下, 每个功能都加频次 如 : 止咳喘 5 止咳 6 平喘 3 止咳 11 ( 止咳, 止咳喘 :6,5) 平喘 8 ( 止咳喘, 平喘 :5,3) 3.3 建立全腧穴功能数据库将 3.2 的各腧穴数据总计起来, 建立全腧穴功能表述数据库 ( 图 2) 功能表述数据库的项目包括编号 穴名 归经 功能表述 出现频次等 5 项 内容包括编号 8216 条 穴名 407 个 归经 15 条 功能表述 1194 种 出现频次总和 45510 次 图 2 全腧穴功能数据库 15

3.4 归纳常用功能表述 为了检索常用功能出现频次高的腧穴, 将 3.3 的功能表述数据库中类似的 功能表述进行归纳, 拣选出现频次最高的 50 项功能 ( 表 1) 这 50 项功能的出 现频次是占全部表述的 82.2 % 表 1 出现频次最高的功能 50 项 功能 频次 功能 频次 功能 频次 1 清热 3344 18 调经 602 35 化滞 313 2 活络 3021 19 宣肺 579 36 镇痉 301 3 安神 2356 20 疏肝 543 37 利胆 263 4 祛风 2282 21 止咳 516 38 调理下焦 250 5 理气 2155 22 消肿 513 39 调理肠胃 239 6 通经 1564 23 化痰 511 40 调肠 231 7 止痛 1506 24 平喘 484 41 散结 226 8 开窍 1452 25 熄风 414 42 化瘀 218 9 利湿 1359 26 通窍 413 43 益气 216 10 和胃 1260 27 利咽 407 44 强腰 215 11 健脾 1053 28 聪耳 404 45 清肺 214 12 舒筋 974 29 利节 404 46 滋阴 199 13 明目 970 30 清头 383 47 祛邪 190 14 补肾 829 31 解表 370 48 补虚 180 15 宽胸 780 32 利水 339 49 解毒 170 16 降逆 740 33 清心 333 50 温阳 164 17 活血 648 34 散寒 315 4 资料分析方法 4.1 各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为确定每个腧穴的功能, 对功能表述数据库进行检索, 选出各腧穴的功能表述及其频次 最后总计结果按功能表述频次高低排序, 得出每个腧穴的 5 个 16

常用功能 4.2 十四经的功能表述总计为了解各经络的功能, 对功能表述数据库进行检索, 将各腧穴的功能表述归属于各经络后分别总计, 得出各经络的功能表述及其频次 最后总计结果按功能表述频次高低排序, 得出每条经的 10 个常用功能 4.3 主要功能的表述总计为确定各主要功能出现频次高的腧穴, 在功能表述数据库中检索 3.4 确定的功能 50 项, 最后总计结果按功能表述频次高低排序, 得出每个功能的 10 个常用腧穴 Ⅱ. 结果 1 各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按照 Ⅰ.4.1 的方法得出 407 腧穴的功能表述总计 1.1 手太阴肺经腧穴 1) 中府 : 宣肺 25 止咳 20 平喘 17 理气 12 清上焦 9 清肺 7 养阴 6 清热 6 宽胸 5 和胃 3 利水 3 健脾 3 肃肺 3 补益肺气 3 调理上焦 3 降逆 2 止痛 2 降气 2 理肺 2 化痰 2 泻胸中热 2 通络 1 补气 1 温肺 1 散邪 1 散结 1 疏风 1 解表 1 疏利郁结 1 通畅胸络 1 疏通经络 1 温通经络 1 2) 云门 : 宣肺 18 清肺 10 清热 8 止咳 7 除烦满 7 利关节 7 理气 7 平喘 6 宽胸 6 降逆 3 止痛 2 调理上焦 1 通络 1 化痰 1 散结 1 泻四肢热 1 3) 天府 : 宣肺 23 清热 14 凉血 8 理气 6 清上焦 4 疏经络 4 活络 4 散风 4 疏经 4 散结 3 镇惊 3 止血 3 清肺 2 调理上焦 1 止痛 1 止咳 1 利水 1 活血 1 解郁 1 通达 1 疏散 1 化痰 1 调气 1 安神志 1 4) 侠白 : 宣肺 16 止痛 8 活络 7 疏经 7 行气 6 调气血 4 宽胸 4 理肺 4 活血 4 理气 4 降逆 3 和胃 2 理心血 2 调理上焦 1 止咳 1 17

平喘 1 通达 1 5) 尺泽 : 降逆 24 清肺 21 和胃 14 清热 13 宣肺 11 通络 9 止痛 8 利水 8 止咳 7 理气 7 舒筋 6 润肺 6 滋阴 5 疏经 5 和肠 5 利咽 4 凉血 2 解毒 2 平喘 2 祛瘀 2 活血 2 泄肺 2 止呕 1 利节 1 祛风 1 解表 1 镇惊 1 泄血 1 壮筋 1 补虚 1 化痰 1 开胸 1 利膈 1 调理上焦 1 消散痈肿 1 6) 孔最 : 清热 29 止血 21 润肺 14 利咽 13 解表 12 宣肺 9 凉血 8 降逆 7 理气 6 清肺 3 平喘 3 止咳 3 解毒 2 疏通经络 2 镇痛 2 开瘀 1 通窍 1 调理上焦 1 补益肺气 1 清泄肠腑 1 7) 列缺 : 宣肺 33 活络 28 疏风 26 通经 23 解表 19 利咽 14 理气 11 宽膈 10 通调任脉 8 止咳 4 散邪 4 益气 2 通淋 2 清热 2 散寒 1 平喘 1 调理上焦 1 祛痛 1 消肿 1 通调冲任 1 宽中 1 利水 1 宣通鼻窍 1 补肺 1 散滞 1 舒筋 1 壮筋 1 补虚 1 8) 经渠 : 宣肺 22 理气 15 平喘 12 降逆 11 疏风 9 解表 9 止咳 8 利咽 7 清热 6 清肺 5 疏经 3 活络 3 止痛 2 宽胸 2 开郁 1 调理上焦 1 9) 太渊 : 止咳 25 宣肺 19 通脉 15 化痰 14 清肺 10 疏经 10 通络 9 利咽 8 祛风 8 理气 7 补肺 7 平喘 5 润肺 5 理血 5 益气 5 清热 3 降逆 1 益养心肺 1 调理上焦 1 祛痛 1 健脾 1 滋阴 1 清泄胃热 1 宁神 1 驱邪 1 散滞 1 舒筋 1 活络 1 壮筋 1 补虚 1 祛气痛刺引两乳痛 1 泻肝肺之热 1 10) 鱼际 : 利咽 31 清热 21 宣肺 14 清肺 11 解表 8 疏风 7 止痛 7 润肺 6 止咳 6 通络 4 凉血 3 平喘 2 疏经 2 养阴 1 肃肺 1 宁金 1 利气 1 消肿 1 调脾胃 1 清泻肺胃 1 消食化积 1 开音 1 调理上焦 1 消胀 1 止泻 1 和胃 1 11) 少商 : 开窍 53 利咽 32 清热 25 清肺 19 救逆 10 回阳 4 解表 3 解毒 2 消肿 2 止痛 2 镇静 2 宣肺 2 解痉 1 清诸脏之热 1 清泻肺火 1 活血 1 镇心 1 涤痰 1 止咳 1 润肺 1 通畅经气 1 降逆 1 18

1.2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 商阳 : 开窍 47 清热 28 利咽 18 消肿 12 止痛 10 清阳明经热 7 清肺 5 解表 4 降逆 3 疏泻阳明 3 解毒 2 通络 2 宣肺 2 祛风 2 止痉 1 利窍 1 止咳 1 平喘 1 除烦 1 调气 1 理血 1 和胃 1 通经 1 解寒 1 2) 二间 : 清热 25 消肿 19 止痛 15 利咽 13 疏风 12 清肺 4 清阳明热 4 解毒 3 解表 3 通络 2 明目 1 清泻阳明 1 提神 1 解困 1 遇热 1 通经 1 导积滞 1 3) 三间 : 清热 22 散风 8 行气 8 利节 7 通经 7 清阳明邪热 7 调腑 6 止痛 6 通腑 6 消肿 4 通大肠腑气 4 止泻 4 利咽 3 解毒 2 活络 2 消满 2 通便 1 理气 1 清利咽喉 1 4) 合谷 : 疏风 28 清热 28 开窍 28 通络 22 解表 22 止痛 22 通经 16 安神 13 行气 10 活血 10 清泻阳明 8 益气 5 聪耳 3 明目 3 调经 3 调肠 3 宣肺 3 固脱 2 熄风 2 开关 2 通窍 2 通肠 2 清泄肺气 1 和胃 1 引产 1 消肿 1 清胃 1 解毒 1 调冲 1 平肝 1 清气分热邪 1 固表 1 升阳 1 摄血 1 生血 1 舒筋 1 壮筋 1 补虚 1 发汗 1 通调肠胃 1 升降阴阳 1 回阳 1 5) 阳溪 : 清热 29 散风 20 疏筋 11 利节 9 安神 8 利咽 7 明目 6 散风热 5 疏邪 5 活络 5 清泻阳明 4 通经 2 聪耳 1 止痛 1 解表 1 消肿 1 利窍 1 散寒 1 解毒 1 行气 1 活血 1 6) 偏历 : 清热 17 利水 15 通调水道 12 活络 11 祛风 9 宣肺 7 通经 7 清阳明经热 5 消肿 4 清肺 4 解表 3 明目 2 聪耳 2 止痛 2 宁神 2 止咳 1 平喘 1 利窍 1 解毒 1 健脾 1 调气 1 发汗 1 化湿 1 7) 温溜 : 清热 23 调理肠胃 21 解毒 10 清泻阳明 7 安神 6 消肿 5 通腑 5 利湿 4 通络 3 疏经 3 散风 2 利窍 2 止痛 1 利咽 1 豁痰 1 通达 1 疏散 1 活血 1 散瘀 1 8) 下廉 : 活络 15 通经 13 通腑 11 调肠胃 9 清热 8 清胃肠 5 理气 4 散风热 3 止痛 3 利关节 3 散风 3 利湿 2 和中 2 清散风热 2 清头目 2 疏泄阳明经热 1 消胀 1 安神 1 19

9) 上廉 : 活络 23 通经 20 通腑 14 调腑气 13 清热 4 理气 4 利关节 3 清肠 3 舒筋 2 利湿 2 止痛 2 利尿 2 通达 1 疏散 1 10) 手三里 : 通络 27 和肠胃 13 疏经 12 祛风 11 通腑 10 理气 7 和胃 6 止痛 5 清热 5 消肿 3 调气血 3 清肠 2 明目 2 清头明目 2 清胃肠热 2 利咽 1 清泻阳明 1 11) 曲池 : 清热 31 祛风 2 5 通络 18 解表 15 利节 14 利湿 12 理气 11 疏经 10 和血 10 消肿 7 调和营卫 6 舒筋 6 止痒 5 调理肠胃 5 调和营血 4 通腑气 4 降逆 4 行气 4 活血 4 祛风湿 3 止痛 3 宽中 2 散邪 2 补虚 2 凉血 1 透疹 1 降低血压 1 益气 1 清泄阳明 1 清肠 1 解毒 1 疏散风热 1 温经 1 散寒 1 壮筋 1 散瘀 1 12) 肘髎 : 利节 22 活络 16 通经 15 舒筋 12 止痛 5 宣痹 4 疏调经筋 1 活血 1 13) 手五里 : 止痛 12 散瘀 12 活络 11 通经 10 散结 9 行气 8 舒筋 7 消肿 6 利节 6 化痰 5 祛风湿 3 宣痹 3 调和气血 2 起痿 2 调理上焦 1 解困 1 醒神 1 止咳 1 止血 1 通达 1 疏散 1 清热 1 解毒 1 14) 臂臑 : 通络 22 明目 15 通经 12 止痛 10 清热 9 散结 7 理气 6 活血 4 祛风 4 宣痹 3 疏风 3 舒筋 3 消痰 3 散瘀 3 利节 1 清肝 1 15) 肩髃 : 利节 25 活络 22 通经 15 疏风 13 理气 10 活血 7 清热 6 祛风湿 5 疏散风热 5 散结 5 舒筋 4 化痰 3 止痛 2 除湿 2 和胃 2 通调经筋 1 养血 1 柔筋 1 调和营卫 1 健脾 1 壮筋 1 补虚 1 驱邪 1 散滞 1 温散寒湿 1 通关 1 16) 巨骨 : 活络 15 利节 14 宁神 11 舒筋 10 通经 9 理气 8 止痛 7 散结 6 散瘀 5 化痰 5 开胸 3 祛风 2 降逆 2 调经 1 活血 1 散寒 1 宣通肺气 1 17) 天鼎 : 清咽 24 理气 21 化痰 18 利膈 14 消肿 5 散瘀 4 清热 3 散结 3 调气机 3 通络 1 利窍 1 降逆 1 止痛 1 活血 1 18) 扶突 : 理气 20 利咽 18 化痰 14 宣肺 9 利膈 7 散结 6 止咳 6 消肿 6 止痛 6 平喘 6 清肺 4 通络 2 降气 1 通关 1 调理上焦 1 开郁 1 和血 1 20

19) 口禾髎 : 祛风 18 开窍 16 通鼻 11 清热 9 通经 7 活络 5 清肺 4 利窍 2 凉血 1 20) 迎香 : 通利鼻窍 31 散风 22 清热 14 疏散风热 5 清肺 5 通络 5 止痛 3 通窍 3 理气 2 疏经 2 安蛔 1 宣肺 1 益气 1 复嗅 1 散法 1 宣散郁热 1 舒筋 1 壮筋 1 补虚 1 散寒热 1 1.3 足阳明胃经腧穴 1) 承泣 : 明目 32 疏风 27 清热 24 疏邪 10 活络 10 散风热 4 止泪 3 消肿 2 清头 2 止痛 1 利窍 1 止痉 1 开窍 1 舒筋 1 补虚 1 泄血 1 祛瘀 1 宣散郁热 1 2) 四白 : 疏风 26 明目 25 活络 21 清热 15 通经 6 疏风热 4 清头 3 舒筋 2 止痛 2 消肿 1 利窍 1 3) 巨髎 : 祛风 21 活络 20 明目 12 清热 11 止痛 9 消肿 8 熄风 6 疏经 6 舒筋 4 退翳 3 通鼻 3 利窍 2 止痉 1 清头 1 散瘀 1 4) 地仓 : 祛风 35 活络 30 通经 15 止痛 14 扶正 7 舒筋 7 行气 4 清热 4 明目 3 解噤 2 利机关 2 活血 1 镇静 1 5) 大迎 : 疏风 29 清热 13 通络 12 消肿 9 止痛 9 解毒 6 通经 5 通利牙关 5 熄风 4 调和经脉 3 散寒 3 疏调气血 2 宁心 2 止痉 1 散结 1 利窍 1 通关 1 活血 1 疏血 1 清头 1 祛瘟 1 6) 颊车 : 通络 30 祛风 27 开关 22 清热 17 止痛 10 消肿 7 调气 5 熄风 4 通利牙关 4 疏经 4 驱邪 3 解毒 3 开窍 2 牵正 2 舒调经筋 1 益气 1 利窍 1 活血 1 散滞 1 舒筋 1 散寒 1 消散邪热 1 壮筋 1 补虚 1 柔强 1 祛瘟 1 7) 下关 : 疏风 27 通络 21 止痛 20 清热 17 聪耳 13 开窍 12 利窍 10 消肿 7 开关 6 通利牙关 5 调气 4 舒筋 2 消散郁热 2 清头 1 明目 1 镇痉 1 益气 1 通利 1 驱邪 1 散滞 1 温散风寒 1 壮筋 1 补虚 1 强健关节 1 8) 头维 : 明目 32 祛风 24 止痛 20 清头 19 泄火 15 镇痉 4 熄风 4 通络 3 活血 2 利窍 2 镇静 1 散风热 1 止泪 1 定昏晕 1 疏经 1 9) 人迎 : 利咽 16 散结 14 理气 14 平喘 12 通经 11 通络 10 清热 9 21

化痰 9 降逆 9 宽胸 8 调气血 7 通脉 5 清肺 4 开郁 2 消肿 1 益气 1 止痛 1 平肝 1 潜阳 1 健脾 1 祛风 1 散瘀 1 10) 水突 : 利咽 21 平喘 13 理气 13 降逆 13 化痰 12 散结 8 清热 5 清肺 4 调肺气 3 宽胸 3 消肿 2 肃降肺气 1 消瘀 1 调上焦 1 止咳 1 11) 气舍 : 理气 29 降逆 14 散结 13 利咽 12 止痛 7 化痰 7 清咽 6 清肺 6 消肿 6 活血 5 平喘 5 化瘀 4 利肺 2 清热 2 12) 缺盆 : 止咳 11 平喘 11 活络 10 理气 8 宣肺 7 散结 7 清热 7 通经 7 利膈 6 宽胸 6 止痛 5 调理气血 4 利咽 4 化痰 4 降逆 4 宣散外邪 3 清肺 3 调理上焦 1 通达 1 13) 气户 : 宽胸 20 理气 17 止咳 16 平喘 15 宣肺 11 止痛 8 利膈 4 肃降肺气 3 疏经 3 散结 2 降气 1 宽中 1 调理上焦 1 通络 1 化痰 1 14) 库房 : 宽胸 19 理气 17 化痰 15 平喘 9 清热 8 止咳 7 降逆 6 宣肺 5 排脓 3 清肺热 3 宽中 1 调理上焦 1 通络 1 止痛 1 凉血 1 15) 屋翳 : 止咳 13 理气 10 平喘 9 化痰 9 清热 9 活络 6 疏风 5 宽胸 5 通调水道 4 降逆 4 通乳 4 活血 4 清上焦 3 消肿 3 利湿 3 止痛 2 宣肺 2 安神 2 舒筋 1 调理上焦 1 散结 1 解毒 1 调和营卫 1 16) 膺窗 : 止咳 15 清热 13 理气 11 消肿 10 平喘 9 宣肺 8 宽胸 8 解郁 6 止痛 3 降逆 3 化痰 3 通络 2 安神 2 通乳 2 调理上焦 1 散结 1 利湿 1 调和营血 1 活血 1 17) 乳中 : 醒神 3 清热 1 祛暑 1 调气 1 18) 乳根 : 通乳 19 理气 16 宽胸 14 通络 10 宣肺 9 活血 7 化瘀 7 止咳 4 平喘 4 消肿 3 清心肺 3 调气血 3 通经 2 止痛 1 调理上焦 1 补益气血 1 降气 1 化痰 1 宣通阳明经气 1 解郁 1 19) 不容 : 和胃 42 理气 14 平喘 8 止呕 7 止痛 6 降逆 5 健脾 4 纳食 3 消胀 2 消积滞 1 20) 承满 : 和胃 48 理气 20 降逆 9 止呕 6 化滞 5 健脾 4 除胀 4 消食 1 化湿 1 和血 1 止痛 1 益气 1 益胃 1 21) 梁门 : 和胃 33 消积 18 化滞 15 健脾 12 降逆 7 理气 6 助运化 4 益胃 4 和肠胃 3 散瘀 2 散结 1 止痛 1 温中 1 软坚 1 温散寒积 1 22

温阳 1 逐冷 1 22) 关门 : 和胃 27 健脾 16 利水 12 理气 10 化滞 7 调理肠胃 6 止泻 5 化湿 5 消肿 4 止痛 4 益胃 3 消胀 2 调理脾胃 2 消食 1 化瘀 1 23) 太乙 : 镇惊 29 和胃 17 化痰 14 清心 7 调气 6 调理胃肠 5 健脾 5 止痛 4 开窍 2 消食 2 消胀 2 化滞 2 通腑 1 益气 1 利窍 1 行水 1 24) 滑肉门 : 安神 22 和胃 15 止呕 12 化痰 9 调理肠胃 8 利湿 4 健脾 4 降逆 2 清心 2 开窍 2 止痛 2 益胃 2 豁疾 2 理气 2 息风 1 通达 1 疏畅 1 调理脾胃 1 25) 天枢 : 理气 31 和胃 27 健脾 16 调经 10 调理肠腑 9 化湿 8 消滞 7 通肠 6 活血 6 调理肠胃 3 和营 2 止痛 2 清热 2 温阳 2 温散积滞 2 固肠 2 止泻 2 通便 2 升清 1 降浊 1 通络 1 理下焦 1 止血 1 散瘀 1 清利湿热 1 解毒 1 温通气机 1 疏肝 1 斡旋上下 1 散寒 1 温通肠道 1 逐邪 1 26) 外陵 : 止痛 18 理气 17 和胃 8 活血 8 调理肠胃 7 通经 6 调经 6 化湿 4 调肠胃 4 温下焦 3 和肠 3 理下焦 1 消胀 1 化瘀 1 温经 1 散寒 1 27) 大巨 : 理气 12 固精 10 益气 8 化湿 5 益肾 5 扶正 4 通络 4 消胀 3 通肠 3 利水 3 安神 3 补肾气 3 益下焦 3 止痛 2 活血 2 疏通下焦 2 调理下焦 1 调肠 1 填补肾精 1 温肾 1 调经 1 调理肠胃 1 行滞 1 温经 1 散寒 1 分别清浊 1 28) 水道 : 通调水道 18 清热 7 利湿 7 调经 6 通利三焦 5 理下焦 5 利尿 4 理气 3 清湿热 2 利膀胱 2 止痛 2 种子 2 通便 2 温经 2 散寒 2 通淋 1 活血 1 疏通经络 1 调血脉 1 理冲任 1 行滞 1 主清三焦 膀胱 肾中之热气 1 通经 1 分别清浊 1 29) 归来 : 理气 15 散寒 10 活血 9 调经 9 益气 8 固脱 8 止带 8 温经 8 疏肝 5 理胞宫 5 降逆 4 温下焦 4 调补肝肾 4 平冲 4 培补冲任 4 止痛 3 升提 2 调补冲任 2 和血 1 疏调肠腑 1 调理下焦 1 暖宫 1 补肾 1 益精 1 温中 1 散滞 1 摄胞 1 消散瘀滞 1 温阳 1 23

30) 气冲 : 调经 10 理气 10 理胞宫 8 益肾 7 舒宗筋 7 散厥气 6 活血 6 利湿 6 清热 5 种子 4 和营血 3 疏肝 3 散寒 3 降逆 2 活络 2 调理下焦 2 温经 2 调补冲任 2 止痛 2 调补肝肾 2 平冲 1 通经 1 润宗筋 1 理下元 1 舒筋 1 养肝 1 和胃 1 调膀胱 1 31) 髀关 : 活络 27 通经 22 强腰膝 7 散寒 7 祛风湿 5 利节 4 祛湿 4 温经 3 疏风 3 舒筋 3 理气 2 止痛 2 强腰股 2 祛寒湿 2 调下焦 1 32) 伏兔 : 活络 26 通经 15 散寒 13 疏风 12 化湿 10 温经 8 强腰 5 益肾 5 壮腰膝 3 活血 3 理气 3 祛风湿 1 利腰膝 1 调下焦 1 止痛 1 舒筋 1 清热 1 化瘀 1 33) 阴市 : 散寒 14 活络 12 温经 11 通经 10 除湿 9 祛风 8 利节 6 止痛 4 强腰膝 4 温下焦 2 理气 2 强腰 2 散风寒 2 温肾 2 散寒湿 1 利腰腿 1 调下焦 1 蠲痹 1 舒筋 1 清热 1 益胃 1 养阴 1 强腰脊 1 34) 梁丘 : 和胃 29 活络 23 止痛 20 通经 17 理气 11 消肿 7 舒筋 5 调气血 5 宁神 4 利节 4 祛风 4 化湿 3 降逆 2 消食 1 通调腑气 1 益气 1 除寒 1 疏肝 1 35) 犊鼻 : 活络 18 通经 18 止痛 16 利节 12 散寒 10 消肿 7 祛寒湿 4 逐湿 4 舒筋 3 理气 3 活血 2 祛风湿 1 止痹痛 1 温经 1 疏风 1 除湿热 1 36) 足三里 : 扶正 53 健脾 31 通经 25 和胃 25 活络 21 调和气血 13 化滞 12 益胃 9 理气 9 调理脾胃 8 防病 7 化湿 6 补益气血 6 和肠 6 疏风 5 祛邪 5 降逆 4 化痰 4 消积 3 活血 3 益气 3 止痛 3 健体 3 通腑 2 和血 2 镇痉 2 养血 1 化瘀 1 镇静 1 温补脾阳 1 温胃 1 温化寒湿 1 温运中焦 1 强壮筋脉 1 除寒 1 消胀 1 导浊 1 清理肠胃 1 调济阴阳 1 升阳 1 37) 上巨虚 : 调气 21 疏经 18 和胃 17 通腑 16 调和肠胃 16 化滞 14 活络 14 健脾 11 活血 6 清湿热 5 舒筋 5 调肠 4 起痿 3 缓挛 3 清热 3 利湿 3 调和脾胃 2 益胃 2 化瘀 2 消食 1 止泻 1 清肠 1 通便 1 通达 1 疏散 1 补气 1 清肠胃之热 1 固肠 1 温补肠胃 1 温胃 1 驱邪 1 补虚 1 补脏气 1 泻肠胃湿热 1 平息 1 定喘 1 祛骨髓之 24

冷痛 1 38) 条口 : 活络 19 舒筋 14 理气 11 疏经 8 祛湿 8 止痛 6 祛风 5 和中 5 温经 3 调气血 3 祛寒湿 3 活血 3 散寒 2 调理胃肠 2 散邪 1 强筋 1 健骨 1 化痰 1 39) 下巨虚 : 宁神 18 调理肠胃 13 活络 13 疏经 13 理气 11 通肠 8 清热 8 利湿 8 调肠 7 化滞 6 通乳 3 调理脾胃 2 通畅 1 活血 1 舒筋 1 健脾 1 和胃 1 泌别清浊 1 清泄阳明 1 利尿 1 导赤 1 清胃 1 止痛 1 补脏气 1 泻肠胃湿热 1 平息 1 定喘 1 祛骨髓之冷痛 1 搜风 1 清肠胃中热 1 40) 丰隆 : 化痰 38 安神 24 和胃 21 利湿 16 健脾 14 定喘 10 疏经 6 活络 6 开窍 6 降逆 5 和肠胃 4 清神 4 通便 3 行气 3 清热 2 止咳 2 通腑 1 宽胸 1 活血 1 下阳上达 1 降浊 1 清泄痰火 1 温化痰湿 1 温胃 1 养胃 1 驱邪 1 散滞 1 壮筋 1 补虚 1 除烦 1 41) 解溪 : 清胃 20 降逆 16 宁神 16 健脾 14 活络 13 舒筋 13 化湿 12 化痰 7 清热 6 利节 6 和胃 4 疏经 4 通调肠胃 3 清降胃火 2 止痉 1 降火 1 理气 1 调理肠胃 1 通腑 1 引上焦郁热下行 1 化逆 1 清脑 1 醒神 1 清宣阳明经气 1 养胃 1 驱邪 1 散滞 1 壮筋 1 补虚 1 宣通气血 1 祛风 1 42) 冲阳 : 宁神 34 和胃 20 健脾 15 通络 14 化湿 14 清胃 7 化痰 5 疏风 4 疏经 3 理气 2 和脾胃 2 舒经筋 1 补益气血 1 润养经筋 1 活血 1 止痛 1 运脾 1 化湿浊 1 43) 陷谷 : 行水 22 健脾 16 散风 12 清热 12 和胃 11 通络 11 利湿 9 解表 8 降逆 7 通经 7 理气 4 调和肠胃 4 止痛 3 消肿 2 祛邪 1 44) 内庭 : 止痛 19 泻火 15 清胃 14 通阳明腑气 9 和胃 8 安神 8 理气 8 活络 8 清心 7 健脾 6 清胃肠湿热 5 调理胃肠 3 化滞 3 利湿 3 通经 2 祛风 2 开窍 1 清降胃火 1 清泄湿热 1 清肠 1 利窍 1 舒筋 1 清利头目 1 调理脾胃 1 利泄湿热 1 清降胃气 1 和肠 1 泄里热 1 清宣阳明经气 1 驱邪 1 化瘀 1 活血 1 解寒 1 清泻阳明 1 45) 厉兑 : 苏厥 35 安神 22 清热 16 和胃 11 清胃 11 通经 6 理气 5 化 25

痰 5 清阳明 4 活络 4 利湿 4 通调肠胃 2 凉血 1 止血 1 利水 1 清化湿热 1 通调气血 1 舒筋 1 疏风 1 止痛 1 调理脾胃 1 活血 1 调和气血 1 养阴生津 1 1.4 足太阴脾经腧穴 1) 隐白 : 宁神 36 健脾 30 统血 27 开窍 13 调经 12 益气 12 和胃 7 回阳 4 调血 4 清心 3 止血 2 活血 2 充血 1 通络 1 调理脾胃 1 通经 1 养血 1 清热 1 解寒 1 益胃 1 2) 大都 : 健脾 31 和胃 26 清热 12 宁神 10 利湿 10 解表 7 止痛 5 助运化 3 回阳 3 救逆 3 理气 2 熄风 2 润土 1 益胃 1 调理胃肠 1 止泻 1 清内热 1 温里 1 散寒 1 清泻胃热 1 化滞 1 益气 1 养阴 1 3) 太白 : 健脾 32 和胃 29 化湿 26 理气 13 清热 8 止痛 4 活络 4 化滞 3 益气 3 通调肠胃 2 通经 2 导滞 2 通腑 1 涩肠 1 止泻 1 调理胃肠 1 培土生金 1 化痰 1 扶助运化 1 益胃 1 摄血 1 温补脾土 1 4) 公孙 : 健脾 39 和胃 30 化湿 19 理气 13 调理冲任 5 助运化 4 清热 4 活络 4 降逆 4 化湿热 3 通调肠胃 3 化食 3 通经 3 调理冲脉 2 止痛 2 导滞 2 消胀 2 益胃 2 调和气血 2 安神 1 调整肠腑 1 祛痰 1 益气 1 调脾胃 1 理胃肠 1 活血 1 祛瘀 1 温阳 1 舒筋 1 驱邪 1 壮筋 1 补虚 1 解寒热 1 5) 商丘 : 化湿 29 健脾 28 通调肠胃 7 活络 6 肃降肺气 4 舒筋 4 和胃 4 理气 3 清热 3 调理脾经经气 1 止痛 1 通经 1 清神 1 宁心 1 豁痰 1 开窍 1 调和肝脾 1 6) 三阴交 : 健脾 34 调补肝肾 26 和胃 13 活络 12 通经 12 调经 10 利湿 8 调气血 8 活血 8 止带 7 助运化 6 滋阴 6 益气 5 益胃 5 化湿 4 养血 3 益肾 3 祛瘀 3 养肝 2 行气 2 平冲逆 2 肃降肺气 2 疏肝 2 清利湿热 2 补养精血 1 疏调子宫( 精宫 )1 导滞 1 降气 1 催产 1 祛风湿 1 润燥 1 利便 1 止泻 1 止崩 1 培元 1 摄血 1 凉血 1 生新 1 舒筋 1 壮筋 1 补虚 1 止血 1 利尿 1 缩尿 1 7) 漏谷 : 健脾 27 利湿 21 利尿 9 理气 6 消肿 4 补心 3 调补肝肾 3 通络 2 调脾胃 1 止带 1 固精 1 温中 1 散寒 1 活血 1 祛瘀 1 温 26

经 1 益气 1 通经 1 调理下焦 1 8) 地机 : 健脾 32 理血 21 利湿 18 调经 13 固精 8 止带 5 调补肝肾 5 和胃 4 调燮胞宫 3 调精 2 摄血 2 理气 2 止痛 1 理下焦 1 疏通经络 1 清热 1 温中 1 散寒 1 止遗 1 补益气血 1 化瘀 1 益肾 1 利水 1 活络 1 养血 1 9) 阴陵泉 : 利湿 36 健脾 33 通利三焦 13 利水 10 益肾 8 通经 6 调补肝肾 6 通利下焦 5 固精 4 活络 4 消肿 3 益气 2 健脾胃 2 清热 2 疏通经络 2 导滞 2 淡渗 1 养血 1 止痛 1 清利湿热 1 理气 1 止血 1 利下焦 1 温补脾阳 1 温化水湿 1 驱邪 1 舒筋 1 壮筋 1 补虚 1 宣通水液 1 10) 血海 : 调经 23 化湿 20 理血 19 散风 18 清热 12 健脾 11 统血 10 凉血 8 养血 6 止痒 5 疏经 2 活络 2 调和气血 2 透疹 1 止痛 1 止血 1 止带 1 调理营血 1 调气 1 宣通下焦 1 祛瘀 1 祛浊 1 驱邪 1 散滞 1 强壮筋脉 1 引导血归海 1 11) 箕门 : 利水 16 渗湿 15 健脾 14 通淋 8 清热 6 调水道 6 清湿热 5 通利下焦 2 益肾 2 清利下焦 1 温中 1 散寒 1 理气 1 通络 1 调营血 1 12) 冲门 : 理气 15 利湿 11 活血 7 健脾 6 调理下焦 6 清利湿热 6 降逆 4 通络 3 理气血 3 消滞 2 止痛 2 解痉 2 消痔 2 益气 2 调理冲任 2 疏经 1 止带 1 调理肝肾 1 益肾 1 调中 1 温经 1 祛瘀 1 13) 府舍 : 健脾 19 理气 17 止痛 14 疏肝 8 散结 6 散瘀 5 消满 4 和胃 4 活血 3 调下焦 2 通腑 2 导滞 2 消肿 1 通络 1 利湿 1 调补肝肾 1 固脱 1 益气 1 温经 1 消积 1 14) 腹结 : 理气 16 降逆 13 温中 12 散寒 8 止痛 6 止泄 5 理气血 4 调肠胃 4 止咳 3 健脾 3 活血 3 散结 3 调肠腑 2 宣通 2 疏通腑气 2 消食 1 化积 1 温经 1 理肠 1 和中 1 宣通下焦 1 温胃 1 温下元 1 15) 大横 : 宣通腑气 21 温中 12 调理肠胃 12 散寒 9 调理大肠 8 理气 7 止痛 4 健脾 2 除湿 2 散结 2 涩肠 1 止泻 1 调理脾胃 1 驱虫 1 消食 1 导滞 1 补虚寒 1 27

16) 腹哀 : 健脾 15 和胃 10 消食 6 理气 6 通降腑气 6 利湿热 4 调理肠胃 4 清热 3 利湿 3 调肠 3 调理脾胃 3 止痛 2 导滞 2 通便 1 通经 1 活络 1 健运中焦 1 除积热 1 17) 食窦 : 和胃 13 宽胸 12 理气 9 健脾 8 利湿 8 利膈 7 降逆 7 利水 6 运化水谷 4 清上焦 3 消食 2 止呕 2 健脾胃 2 通降腑气 1 通乳 1 疏肝 1 调理肠胃 1 止咳 1 化痰 1 疏泄三焦 1 18) 天溪 : 宽胸 21 理气 15 通乳 15 止咳 10 消肿 7 降逆 3 通络 2 通经 2 利膈 1 止痛 1 平喘 1 活血 1 宣肺 1 调血 1 舒肝 1 升清降浊 1 19) 胸乡 : 宽胸 20 理气 20 止痛 15 通络 7 疏肝 5 定喘 5 宣肺 4 降逆 3 利胁 3 疏经 3 利膈 2 健脾 1 和胃 1 疏泄三焦 1 20) 周荣 : 理气 21 宽胸 17 化痰 11 止咳 10 平喘 9 降逆 4 清肺 4 宣肺 4 利膈 1 止呕 1 和胃 1 通经 1 接气 1 升清降浊 1 21) 大包 : 宽胸 21 理气 10 通络 10 利胁 8 统诸络 8 束筋骨 7 理气血 6 止痛 5 温经 5 统血 4 养经 4 强筋骨 4 健脾 4 通经 3 宣肺 1 散寒 1 活血 1 化瘀 1 1.5 手少阴心经腧穴 1) 极泉 : 理气 15 活血 13 宽胸 12 活络 12 通经 11 宁心 11 兴废 8 清心 5 舒筋 5 止痛 5 清热 2 散结 2 调理血脉 2 除烦 1 清肺 1 利咽 1 治血 1 消瘀 1 止烦渴呕哕臂厥心痛 1 2) 青灵 : 通络 16 止痛 13 疏经 13 理气 8 明目 5 活血 5 清头 4 散风 4 舒筋 4 调气血 3 宽胸 2 起痿 2 利节 2 祛风湿 1 止痹痛 1 散结 1 清肝 1 解表 1 宁心 1 清热 1 利湿 1 调理血脉 1 3) 少海 : 安神 41 通络 20 调气 12 疏经 12 清心 9 活血 8 化痰 5 开窍 4 宽胸 3 止痛 3 舒筋 3 清热 3 益心 3 舒调经筋 1 散结 1 调气血 1 清除风热 1 调理血脉 1 解痉挛顽麻 1 4) 灵道 : 宁心 52 通络 12 理气 6 活血 5 疏经 5 镇痛 4 舒筋 3 通心气 3 醒神 3 鸣金 2 开音 2 宽胸 1 止抽 1 清热 1 利窍 1 利舌 1 养心 1 益气 1 28

5) 通里 : 安神 49 通络 18 清心 14 利舌 12 通经 8 和营 7 利咽 7 开窍 7 活血 4 熄风 4 清热 4 开音 3 养心血 3 通心络 2 养血 2 清虚热 2 调理气血 2 理气 2 调心 2 益智 1 止痛 1 滋阴 1 益气 1 祛风 1 和血 1 宽胸 1 补心气 1 祛邪 1 散滞 1 舒筋 1 壮筋 1 补虚 1 清心热 1 除烦闷 1 镇惊悸 1 宁血 1 除湿 1 调经 1 6) 阴郄 : 安神 36 固表 16 滋阴 16 清心 13 养血 8 活血 6 潜阳 4 止汗 4 理气 4 通络 4 通经 4 清热 4 止血 3 凉血 2 开音 2 调和气血 2 镇痛 2 宽胸 1 调理心气 1 除烦 1 除虚烦 1 开窍 1 通阳 1 清虚热 1 降火 1 益气 1 除寒热 1 7) 神门 : 安神 68 清心 17 理气 10 通络 9 活血 7 通经 7 和营 6 开窍 4 养心 4 泻火 4 补益心气 4 调理气血 4 养血 2 宽胸 2 益气 2 凉血 2 扶正 2 祛邪 2 通脉 1 止血 1 豁痰 1 开郁 1 通心络 1 散滞 1 舒筋 1 壮筋 1 8) 少府 : 清心 24 安神 23 泻火 16 行气 10 活血 10 利湿 4 通络 4 疏经 4 清利下焦 3 除烦 3 熄风 1 通利小肠 1 宽胸 1 止痛 1 通经血 1 利湿热 1 化瘀 1 9) 少冲 : 开窍 59 泄热 34 安神 29 清心 6 熄风 6 回阳 5 通经 5 活血 4 通络 3 除烦 3 行气 3 祛瘀 3 宣通气血 2 降逆 1 止痛 1 1.6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 少泽 : 清热 36 通乳 32 开窍 32 利咽 13 活络 12 清心 11 利窍 8 散瘀 5 解郁 2 增液 2 散结 2 通经 2 解毒 1 调和气血 1 清宣太阳 1 宣通气血 1 去风 1 化痰 1 祛寒 1 解表 1 2) 前谷 : 清热 22 明目 12 活络 10 聪耳 9 通经 9 疏风 9 理气 8 清心 7 解表 6 舒筋 4 安神 4 止痛 3 清头 3 疏肝 2 通乳 2 消肿 1 清肺 1 利窍 1 开窍 1 解郁 1 3) 后溪 : 清热 29 通络 18 安神 15 醒神 15 舒筋 14 截疟 12 散风 12 疏经 9 解郁 6 解表 6 通阳 6 通督 6 清头 6 明目 5 解痉 4 清心 3 止痛 3 壮筋 2 补虚 2 熄风 2 利湿 2 祛邪 2 活血 1 调和气血 1 聪耳 1 宣通太阳经气 1 散滞 1 消黄 1 除寒 1 29

4) 腕骨 : 散风 19 清热 15 活络 14 增液 9 舒筋 8 退黄 7 清利湿热 7 利湿 5 通经 5 消渴 5 利胆 4 安神 4 疏太阳经邪 3 止痛 2 疏邪 2 利窍 2 清小肠湿热 2 开窍 1 止咳 1 利疸 1 疏调经筋 1 通阳 1 清大肠湿热 1 清肝 1 治消渴 1 舒筋络 1 行血 1 散瘀 1 解痉挛 1 泌别清浊 1 5) 阳谷 : 清热 19 镇惊 19 清心 12 舒筋 10 明目 9 聪耳 9 通络 9 通经 4 散风 4 解毒 3 熄风 3 止痛 3 镇痉 3 利节 3 利窍 2 清利头目 2 利咽 1 消肿 1 开窍 1 6) 养老 : 明目 29 活络 22 舒筋 21 清热 10 散风 10 疏经 7 增液 5 止痛 3 清上 2 利湿 2 清头 2 养肝 1 聪耳 1 养筋 1 延缓衰老 1 清肝 1 7) 支正 : 宁神 32 清热 20 活络 18 解表 15 疏风 12 通经 11 清心 7 舒筋 7 祛邪 4 疏肝 2 止痛 2 解毒 1 利窍 1 凉血 1 养阴 1 除湿 1 8) 小海 : 安神 27 清热 23 祛风 22 活络 16 通经 10 调气血 5 舒筋 5 消肿 4 利窍 4 清心 3 活血 3 止痛 3 疏肝 2 通热结 2 利节 2 清头 2 明目 2 疏调经筋 1 行气 1 解郁 1 除寒 1 解痉 1 祛湿 1 9) 肩贞 : 通络 15 疏风 10 止痛 9 舒筋 9 清热 8 散结 8 聪耳 7 活血 6 利节 6 消肿 4 化痰 3 通经 2 化瘀 2 清利头目 1 通利 1 清头 1 开窍 1 除湿 1 10) 臑俞 : 舒筋 21 活络 18 祛风 12 散结 8 化痰 6 止痛 6 利节 5 消肿 5 化瘀 4 散寒 3 疏经 2 散邪 1 清热 1 宣痹 1 除湿 1 11) 天宗 : 舒筋 18 活络 16 宽胸 12 行气 12 疏风 12 解表 5 止痛 4 肃降肺气 3 清肃肺气 3 清热 3 通经 3 消肿 2 散结 2 利节 2 宣肺 1 解郁 1 祛湿 1 催乳 1 12) 秉风 : 活络 23 散风 20 舒筋 14 止痛 7 疏经 6 止咳 4 化痰 4 调理气血 3 利节 3 活血 2 理气 2 开窍 1 清热 1 祛湿 1 13) 曲垣 : 舒筋 22 活络 20 止痛 14 散风 13 活血 4 调气 4 散瘀 2 利节 2 舒经 1 散寒 1 祛湿 1 30

14) 肩外俞 : 活络 23 舒筋 17 散风 15 止痛 8 疏经 8 祛湿 5 散寒 3 利肩背 1 行气 1 活血 1 解痉 1 利节 1 15) 肩中俞 : 宣肺 21 活络 16 止咳 12 解表 10 疏经 9 散风 8 舒筋 7 平喘 7 清上焦 3 清热 3 止痛 2 明目 2 宽胸 1 理气 1 透表 1 调和营卫 1 16) 天窗 : 散风 15 宁神 13 清热 12 聪耳 11 利窍 8 利咽 7 熄风 4 调气机 4 开窍 3 散结 3 通络 3 通利诸窍 1 止痛 1 通关 1 舒筋 1 祛风热 1 解寒凝 1 消肿 1 止喉痛 1 祛湿 1 17) 天容 : 利咽 22 聪耳 15 清热 14 消肿 12 理气 8 降逆 7 通窍 4 疏经 4 散结 3 宽胸 3 开窍 2 疏风 2 解毒 2 止呕 1 疏肝 1 解郁 1 止喘 1 活血 1 通络 1 清咽 1 化痰 1 祛湿 1 18) 颧髎 : 祛风 23 清热 20 活络 19 消肿 13 通经 9 解痉 8 止痛 5 牵正 4 明目 2 熄风 2 疏筋 1 利窍 1 利面颊 1 调经 1 化瘀 1 祛湿 1 19) 听宫 : 宁神 33 聪耳 28 开窍 16 活络 11 止痛 10 宣窍 8 通经 5 清热 4 消肿 3 清心 2 调理经筋 1 调和气血 1 补虚 1 健筋 1 散风 1 止鸣 1 复聪 1 启闭塞 1 清头 1 清宣少阳 1 1.7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 睛明 : 明目 39 清热 33 疏风 33 通络 12 滋阴 10 退翳 7 舒筋 3 活血 2 止痛 2 补虚 2 散瘀 2 消肿 1 养肝 1 疏通经脉 1 和调局部气血 1 利窍 1 调肝 1 养血 1 醒脑 1 除痒 1 收泪 1 2) 攒竹 : 明目 33 清热 31 祛风 28 通络 22 镇痉 5 通经 4 止痛 3 健睑 2 舒筋 2 散瘀 2 镇静 1 平降胃气 1 调和气血 1 利窍 1 清脑 1 散结 1 驱邪 1 散滞 1 泄血 1 宣散郁热 1 宣散太阳经之风热 1 3) 眉冲 : 祛风 23 安神 14 通窍 13 明目 13 清热 11 清头 9 醒神 3 通络 3 镇痉 2 清神 2 疏经 1 熄风 1 通鼻窍 1 4) 曲差 : 明目 22 祛风 21 清热 13 清头 8 通窍 6 开窍 4 止疼痛 3 定喘 3 通络 2 安神 2 降气 2 清神 2 止痛 2 除烦 1 疏散风热 1 调和营卫 1 31

5) 五处 : 祛风 19 明目 18 清热 11 清头 9 安神 6 通窍 5 宣泄风热 5 潜阳 4 醒神 3 通络 3 镇痉 2 熄风 2 清心热 1 止痛 1 清神 1 清内热 1 6) 承光 : 明目 23 清热 17 祛风 17 通窍 9 除烦 6 清头 6 降逆 4 开窍 4 通鼻 3 通络 2 安神 2 止呕 1 疏散风热 1 清神 1 7) 通天 : 散风 24 利鼻 15 通窍 13 清热 9 活络 6 解表 5 清头 3 宣肺 2 醒神 2 散寒 1 止痛 1 通彻上窍 1 通乎天气 1 泄风热 1 镇惊 1 通经 1 清神 1 化瘀 1 调理气血 1 8) 络却 : 明目 16 清头 12 祛风 10 通窍 7 清热 6 熄风 5 祛风热 5 通络 5 清心 3 醒脑 3 平肝 2 通耳窍 2 通经 2 通关 1 化痰 1 调理阴阳 1 9) 玉枕 : 明目 23 祛风 15 活络 13 通窍 12 清头 10 通经 6 开窍 3 解表 2 降逆 2 散邪 1 散寒 1 开鼻窍 1 清热 1 宁神志 1 散风寒 1 开官窍 1 调和气血 1 10) 天柱 : 散风 24 活络 14 通经 11 宁神 11 清热 11 止痛 10 清目 8 清头 7 熄风 5 舒筋脉 4 散寒 3 利窍 3 解表 2 强筋 2 壮骨 2 利鼻 1 调和气血 1 健脑 1 清心 1 疏散风热 1 清眩通窍 1 醒脑 1 开窍 1 舒筋 1 调经 1 11) 大杼 : 祛风 24 清热 18 解表 17 强筋 17 宣肺 16 壮骨 16 舒筋 12 通络 12 定喘 7 降逆 5 止咳 4 通经 4 散邪 2 补虚 2 止痛 1 理气 1 疏散风热 1 和血 1 温经 1 解痉 1 12) 风门 : 祛风 32 宣肺 27 解表 24 清热 18 固表 8 通络 7 益气 3 舒筋 3 散寒 3 散邪 2 泄胸中热 2 壮筋 2 补虚 2 止咳 1 理肺 1 止痛 1 宽胸 1 疏通经脉 1 调和气血 1 益肺 1 理气 1 疏散风寒 1 消肿 1 温肺 1 温经 1 解寒邪 1 调和营卫 1 平喘 1 13) 肺俞 : 宣肺 32 清热 14 解表 12 理气 12 平喘 12 清肺 8 养阴 7 止咳 6 补虚劳 6 清虚热 5 和营 5 益气 5 和营血 4 疏风 4 润肺 4 散邪 3 补肺 3 肃肺 3 通络 2 开窍 2 祛瘀 2 化滞 2 通经 2 补益肺气 1 解毒 1 止痛 1 和营卫 1 降气 1 宽胸 1 调和气血 1 温阳 1 32

固卫 1 增强体力 1 温肺 1 强壮筋脉 1 宣通肺窍 1 疏散风热 1 14) 厥阴俞 : 理气 26 宽胸 22 宁心 20 止痛 9 疏通心脉 8 活血 7 和营 6 清心 2 降逆 2 和胃 2 宣通胸阳 1 利膈 1 养心 1 回阳 1 舒肝 1 调节阴阳 1 15) 心俞 : 安神 55 理气 21 活血 18 宽胸 13 清心 9 通心络 9 通络 8 养血 7 止痛 7 温心阳 3 补心气 3 养心 2 化瘀 2 通经 2 益气 1 调心气 1 补心阴 1 降气 1 通心阳 1 止痉 1 清利湿热 1 清神 1 养心血 1 散瘀滞 1 舒筋 1 散邪 1 健筋 1 补虚 1 宣通心窍 1 清热 1 强心 1 化痰 1 调心肾 1 16) 督俞 : 理气 26 宽胸 19 降逆 6 活血 6 止痛 4 通调三焦 3 调理肠胃 3 和胃 3 消胀 2 止呃 2 强心 2 通脉 2 疏通心脉 2 和血 1 调节阴阳 1 17) 膈腧 : 宽胸 21 活血 18 降逆 16 理气 15 化瘀 12 止血 9 利膈 9 和血 8 调营血 8 养血 7 和脾胃 7 和胃 6 通脉 4 宽中 3 理肠胃 3 摄血 2 补阴 2 通络 2 凉血 2 敛汗 1 祛风 1 止痒 1 调营卫 1 通经脉 1 和营 1 止痛 1 补虚 1 疏通关格 1 通经络 1 祛痰 1 生新 1 舒筋 1 温经 1 散邪 1 强壮筋脉 1 清热 1 止呕 1 解烦 1 调补气血 1 18) 肝俞 : 疏肝 29 明目 28 利胆 23 安神 16 理气 10 养血 8 解郁 7 熄风 7 除湿热 5 清肝胆 5 清头 5 清热 5 养肝 5 熄肝风 4 平肝 3 潜阳 3 清肝 2 调营血 2 和血 2 调肝 1 调营卫 1 通络 1 疏通经脉 1 调和气血 1 滋阴 1 除湿 1 醒脑 1 调血 1 调气 1 祛瘀 1 驱邪 1 散滞 1 健筋 1 补虚 1 除风 1 19) 胆俞 : 利胆 28 疏肝 19 清热 14 清湿热 7 和脾胃 7 利湿 7 和胃 6 降逆 6 养阴 6 理气 6 宽胸膈 5 止痛 4 宽胸 3 解郁 3 清泄肝胆 3 清肝 2 退黄 2 补虚 1 清胆 1 调肝 1 利胁 1 利胸胁 1 消肿胀 1 疏通经脉 1 清泄胆热 1 健运中阳 1 20) 脾俞 : 健脾 38 利湿 27 和胃 24 益气 19 统血 11 降逆 7 养血 4 止泄 3 调理脾胃 3 理气 2 升清 2 驱邪 2 散滞 2 助运 2 调和营卫 33

2 温脾 2 固摄 1 清热 1 疏通经脉 1 温阳 1 化痰 1 和营 1 益胃 1 健筋 1 补虚 1 消胀 1 强身 1 21) 胃俞 : 和胃 50 健脾 31 消滞 28 化湿 13 降逆 10 理气 5 益胃气 3 养胃阴 2 通络 2 助运 2 通调腑气 1 止痛 1 止泻 1 疏通经脉 1 调和气血 1 温中 1 止呕 1 益气 1 舒筋 1 驱邪 1 强壮筋脉 1 22) 三焦俞 : 通利三焦 27 利水道 14 化湿 12 健脾 8 温阳 7 利水 7 益元气 3 化气 3 壮腰 2 健肾 2 强健腰膝 2 和胃 1 通经络 1 舒理三焦郁气 1 调气 1 行气 1 消积 1 调和阴阳 1 23) 肾俞 : 补肾 32 聪耳 22 明目 19 利水 19 壮腰 17 祛湿 12 壮阳 10 温补肾阳 9 健脊 8 益精 7 益水 6 纳气 4 益气 4 补髓 4 消肿 4 固精 4 散邪 3 通利腰脊 3 通阳 2 舒筋 2 活络 2 滋补肾阴 2 强筋 1 止带 1 化气 1 通淋 1 疏通经脉 1 调和气血 1 健脾 1 通窍 1 散寒 1 中阳不足 1 清热 1 24) 气海俞 : 补肾 19 活血 9 理气 9 通络 9 补气 7 强腰 6 壮阳 5 调经 4 止痛 4 调和气血 4 强壮腰脊 4 散风 3 化生气血 3 强壮腰膝 2 和血 2 舒筋 2 通经 2 调理下焦 1 疏利腰脊 1 散寒 1 化瘀 1 清痔 1 生肌 1 25) 大肠腧 : 调肠 16 通肠 11 理气 10 化滞 9 利腰膝 4 化湿滞 4 利腰腿 4 通降肠腑 4 调理肠胃 4 通调肠胃 4 止痛 3 强壮腰膝 3 疏经络 3 通调大肠 3 利腰脊 2 化积滞 2 舒筋 2 活络 2 化湿 2 固肠 2 强壮腰脊 2 强壮腰肾 1 疏经筋 1 清热 1 强腰 1 壮膝 1 止涩 1 清大肠湿热 1 温里 1 散寒 1 利腑 1 通络 1 增强传化功能 1 驱邪 1 壮筋 1 补虚 1 畅便 1 消胀 1 除满 1 扶阳 1 益阴 1 调补大肠 1 26) 关元俞 : 培元 20 调理下焦 10 壮腰 8 壮阳 6 通调二便 4 培补元气 4 疏风 4 强壮腰肾 3 散寒 3 温肾 3 通调膀胱 2 活血 2 通调水道 2 通利下焦 2 通利小便 1 通经络 1 利腰膝 1 通络 1 止痛 1 通调腑气 1 调经 1 27) 小肠俞 : 利湿 24 清热 22 调肠 12 通调二便 9 通肠 5 通小肠 4 理下焦 3 利膀胱 3 调理小肠 3 利尿 2 疏经筋 1 升举津液 1 清肠 1 34

理气 1 通络 1 利腑 1 温补肾阳 1 调理水谷 1 通道 1 健腰腿 1 通利下焦 1 壮腰 1 强肾 1 清导下焦之湿热 1 化滞 1 清利小便 1 28) 膀胱俞 : 清热 13 利湿 12 培元 11 调膀胱 10 通利膀胱 9 强健腰脊 7 活络 6 利尿 6 利水 6 清利下焦 5 舒筋 4 通利水道 4 调理经血 3 疏经 2 理经血 2 温阳 2 强腰 2 健膝 2 宣通下焦气机 1 化气 1 涩精 1 止遗 1 通淋 1 止痛 1 调理气血 1 通调三焦 1 疏利腰腿 1 温补脾肾 1 导滞 1 29) 中膂俞 : 健腰 15 益肾 14 散寒 8 温阳 6 通肠 6 止泻 5 理气 4 清热 4 强壮腰脊 4 清利下焦 3 调理下焦 3 调理肠腑 3 强壮腰骶 2 利湿 1 疏利腰腿 1 除疝 1 舒筋 1 活血 1 化滞 1 壮筋肉 1 30) 白环俞 : 调经 16 益肾 11 调理下焦 10 固精 7 利湿 7 止带 6 健腰 5 清热 5 活络 4 健腰脊 4 暖胞宫 3 温经 2 健腿 2 温补下元 2 强健腰膝 1 清利下焦 1 益精 1 通利小便 1 调理气血 1 利二便 1 31) 上髎 : 调经 17 壮腰 12 补肾 8 活血 7 强健腰膝 7 止痛 5 补益下焦 5 调理下焦 5 清热 4 利湿 4 止带 3 清利下焦 2 种子 2 益气 2 固脱 2 通络 2 通经络 2 强健腰腿 1 活络 1 壮阳 1 温补下元 1 32) 次髎 : 调经 16 清热 11 活血 10 理气 9 强健腰膝 9 利湿 9 补肾 8 壮腰 7 止痛 6 调理下焦 6 补益下焦 5 疏通经络 3 清利下焦 2 强壮筋骨 2 提肛 2 约胞 2 止带 2 散滞 2 通经 2 化浊 1 疏通子宫 ( 精宫 ) 1 强健腰腿 1 散瘀 1 壮阳 1 通便 1 补益虚损 1 驱邪 1 温散寒湿 1 33) 中髎 : 调经 16 止痛 8 清热 7 补肾 7 利湿 7 调理下焦 7 活血 6 通调二便 6 强腰 6 强健腰膝 6 散寒 5 止带 5 补益下焦 4 疏通经络 3 清利下焦 2 利水 1 强健腰腿 1 益精 1 通便 1 凉血 1 解毒 1 祛瘀 1 截疟 1 舒筋 1 活络 1 壮筋 1 补虚 1 温补下元 1 34) 下髎 : 通调二便 11 调经 11 清热 8 调理下焦 8 补肾 8 利湿 8 止痛 7 强腰 6 强壮腰膝 6 补益下焦 4 疏通经络 3 清利下焦 2 止带 2 利尿 2 通便 2 活血 1 强健腰腿 1 化湿 1 壮阳 1 健脾 1 35) 会阳 : 调理下焦 10 利湿 10 益肾 9 清热 9 理气 5 固带 5 通调二便 35

5 清肠热 4 调肠 4 分清浊 3 升阳 3 壮腰 3 温阳 3 理肛疾 2 祛寒 1 化瘀 1 解毒 1 36) 承扶 : 舒筋 21 活络 18 消痔 7 通便 7 止痛 6 活血 4 调理下焦 4 通调二便 4 通经 3 调肛门 2 疏利腰腿 2 化瘀 2 解毒 2 舒筋节 1 清热 1 健腰膝 1 扶正 1 驱邪 1 调理气血 1 止泻 1 散风 1 祛湿 1 37) 殷门 : 活络 17 通经 13 壮腰 11 强筋骨 8 强脊 8 舒筋 6 强健腰腿 4 利腰腿 4 止痛 3 健膝 2 化瘀 2 散结 2 理气 1 除瘀滞 1 调下焦 1 强筋 1 活脉 1 温经 1 散寒 1 38) 浮郄 : 舒筋 27 活络 20 利节 9 清热 8 解痉 5 通经 5 活血 3 止痛 3 清利下焦 3 清利二便 2 疏利腰腿 1 调理下焦 1 通腑 1 养血 1 安神 1 理气 1 调肠 1 化瘀 1 39) 委阳 : 活络 17 疏利三焦 16 舒筋 13 通经 11 通利水道 6 调气 6 利水 5 利湿 5 利节 5 疏利膀胱 3 调理下焦 3 清泻下焦 1 通淋 1 清热 1 40) 委中 : 清热 30 舒筋 25 活络 22 凉血 13 理血 8 开窍 8 解毒 8 散风 8 止吐泻 6 强健腰膝 5 疏导腰膝 5 利节 5 舒筋脉 4 解血毒 4 利湿 4 止痛 3 消肿 3 疏经 3 解暑 3 散邪 2 理气 2 散瘀 1 缓急 1 调理胃肠 1 舒经筋 1 利腰腿 1 调下焦 1 调理膀胱 1 安神 1 强腰 1 壮筋 1 解痉 1 41) 附分 : 活络 23 疏风 22 散寒 21 舒筋 17 通经 5 强壮筋骨 3 宽胸 1 理气 1 止痛 1 通乳 1 祛邪 1 清热 1 法汗 1 42) 魄户 : 宣肺 20 止咳 18 平喘 18 通络 8 舒筋 6 疏风 5 理气 4 养阴 3 肃降肺气 2 清肺 2 清热 2 降逆 2 定魄 1 宽胸 1 清理虚热 1 通郁 1 补虚 1 益肺气 1 经络 1 疏散风热 1 43) 膏肓 : 补虚 22 益气 12 养阴 11 培元 11 理肺 8 宁神 7 补肺虚 5 定喘 4 健脾胃 4 通宣 4 健脾 4 滋肺 4 清肺 3 止咳 3 调心 2 养血 2 清心 2 益智 2 疏经 2 通络 2 扶阳 1 宽胸 1 理气 1 救逆 1 回阳 1 劳伤 1 44) 神堂 : 宁心 24 理气 20 宽胸 15 活络 13 定喘 9 通经 5 止咳 4 舒 36

筋 4 宣肺 4 通经络 2 降逆 1 调气血 1 和胃 1 清肺 1 益心气 1 45) 譩譆 : 清热 17 理气 13 宣肺 11 通络 11 止咳 10 散风 10 平喘 8 活血 6 止痛 5 解表 5 通经 5 清肺 2 和胃 2 凉血 1 宽胸 1 消食 1 利窍 1 养阴 1 降逆 1 益心气 1 46) 膈关 : 降逆 22 和胃 19 理气 13 宽胸 11 利膈 7 通调血脉 4 健脾 4 助运化 3 舒筋脉 3 活气血 3 止呕 1 通络 1 和血 1 消积 1 止挛 1 补益胃气 1 47) 魂门 : 和胃 27 疏肝 26 理气 17 健脾 16 利胆 5 降逆 3 通调大肠 3 安神 3 调肠 3 进食 1 清热 1 除湿 1 活络 1 通经 1 清肝胆热 1 和血 1 利胁 1 48) 阳纲 : 清热 18 化湿 18 利胆 15 和中 12 疏肝 11 健脾 10 化滞 4 泻胆火 3 调理肠胃 3 清利肝胆湿热 2 利肝胆 1 退黄 1 调理下焦 1 清肠 1 解郁 1 解毒 1 调肠 1 清肝胆热 1 49) 意舍 : 健脾 25 化湿 24 清热 14 和胃 14 利胆 4 健运脾阳 4 理肠胃 3 消滞 3 益气 2 消食 2 化浊 1 利下焦 1 止呕 1 温阳 1 50) 胃仓 : 和胃 31 理气 21 健脾 17 化湿 10 导滞 6 消积 5 消食 3 通络 2 调下焦 1 51) 肓门 : 理气 13 消痞 11 化滞 10 和胃 8 活血 7 化坚 7 调肠 6 散瘀 5 通乳 4 活络 4 通便 3 消食 3 通经 2 疏利三焦 2 解郁 1 清热 1 消肿 1 调理下焦 1 补肾 1 调肝 1 通脉 1 散结 1 清胃 1 利湿 1 通淋 1 调理冲任 1 止痛 1 舒筋 1 52) 志室 : 补肾 28 益精 17 渗湿 13 利尿 10 壮腰 9 清热 7 固精 6 通阳 3 强身 2 通络 2 强壮腰膝 2 温阳 2 填髓 1 调理下焦 1 补益肾精 1 舒筋 1 固涩 1 消肿 1 摄精 1 53) 胞肓 : 通调二便 10 强腰脊 9 利水道 6 清热 5 通腑气 5 壮腰 5 利湿 5 补肾 5 舒筋 4 活络 4 疏调下焦 4 利水 3 利腰脊 2 调理膀胱 2 通经 1 利腿 1 通便 1 强健腰 1 通淋 1 54) 秩边 : 活络 18 强腰 16 健膝 15 通经 12 疏理下焦 11 清热 10 利湿 9 舒筋 6 强腰脊 5 止痛 3 清利下焦 2 补肾 2 通便 2 消肿 1 利 37

腿 1 调和气血 1 益精 1 理肠 1 理气 1 和中 1 益气 1 升提 1 55) 合阳 : 调经 11 活络 10 调理下焦 10 舒筋 8 利湿 8 补肾 6 舒筋脉 5 清热 4 活血 4 通经 4 强健腰膝 4 祛风 4 强腰肾 3 利腰腿 3 理气 2 止痛 2 理妇科 2 利节 2 止崩 1 强利腰脊 1 止漏泄 1 56) 承筋 : 舒筋 17 活络 11 消痔 6 清热 5 提肛 4 调肠 4 散风 4 通经络 3 舒筋脉 3 强健腰膝 3 通调大肠 3 理气 2 止痛 2 利腰腿 2 清泄肠热 2 通肠 2 利节 2 调理中焦 1 舒筋骨 1 利腰膝 1 调下焦 1 活血 1 散结 1 除湿 1 消瘀 1 解毒 1 57) 承山 : 舒筋 27 活络 20 疗痔 19 通肠 18 调肠 7 理气 5 解痉 5 舒经 3 活血 2 利腰腿 2 通畅经气 2 壮筋 2 补虚 2 温经 2 散邪 2 宣通壅滞 2 通便 2 消散郁热 2 强健腰膝 2 清热 2 止痛 1 止血 1 调大肠 1 通骨 1 调下焦 1 祛风湿 1 舒筋脉 1 凉血 1 舒筋骨 1 利节 1 调腑气 1 58) 飞扬 : 活络 26 清热 17 散风 14 解表 12 舒筋 11 宁神 8 疏经 7 消肿 6 止痛 6 利湿 5 消痔 2 利水 1 清头目 1 舒筋脉 1 利腰腿 1 调下焦 1 清头 1 59) 跗阳 : 活络 23 舒筋 13 散风 11 通经 10 清利头目 10 止痛 9 清热 7 化湿 3 利节 3 利腰腿 2 活血 2 理气 2 利腰膝 1 舒颈项 1 消肿 1 止痉 1 疏塞 1 强腰膝 1 清散风热 1 60) 昆仑 : 活络 29 舒筋 24 清头 16 明目 16 强腰 11 祛风 9 补肾 6 通经 6 清热 5 解肌 4 催产 4 理气 4 理胞 4 解表 3 安神 3 散寒 3 镇痉 3 化湿 3 活血 3 止痛 2 截疟 2 壮筋 2 补虚 2 散滞 2 利节 2 通阳 2 定痫 2 利腰腿 2 熄风 1 调下焦 1 舒筋络 1 驱邪 1 解毒 1 醒神 1 舒筋脉 1 清降郁热 1 降气逆 1 61) 仆参 : 舒筋 19 安神 17 活络 11 健骨 9 利湿 7 止痛 6 消肿 5 醒神 5 益肾 4 清脑 3 利腰腿 3 止痉 3 强脑 2 调和中焦 2 疏经 2 利节 2 强筋 1 散寒 1 熄风 1 祛风 1 舒筋骨 1 沟通经气 1 62) 申脉 : 安神 47 通络 24 舒筋 14 疏风 10 疏经 7 清头 7 明目 7 活血 5 清神 5 解表 4 理气 4 止痫 3 醒神 3 利腰腿 2 止痛 2 舒筋 38

脉 2 镇痉 1 调气血 1 和阴阳 1 振奋阳气 1 强健腰膝 1 清热 1 利腰膝 1 除痰 1 除寒热 1 散寒 1 祛散风寒 1 63) 金门 : 活络 22 安神 22 舒筋 14 开窍 14 通经 11 清脑 10 熄风 5 止痛 3 祛风 3 止痉 2 清热 2 利腰腿 1 调下焦 1 止痫 1 舒筋脉 1 化瘀 1 通滞 1 沟通经气 1 64) 京骨 : 安神 23 活络 18 疏经 15 清热 13 明目 12 散风 12 清头 8 舒筋 7 疏风热 5 利腰膝 4 镇痉 4 熄风 3 清脑 3 舒筋脉 2 开窍 2 内清脏腑 1 止痫 1 利关节 1 利腰腿 1 调下焦 1 解表 1 止痛 1 祛风热 1 祛湿 1 65) 束骨 : 清热 18 活络 17 散风 17 宁心 10 清利头目 10 通经 10 舒筋脉 6 舒筋 4 利项背 4 散风热 3 止痛 2 消肿 2 通利腰膝 2 宣痹 1 清脑 1 明目 1 利腰腿 1 舒头项 1 调下焦 1 强壮腰膝 1 利湿 1 熄风 1 调营血 1 活血 1 祛寒 1 散邪 1 66) 足通谷 : 安神 21 清热 17 散风 13 疏经 12 清头 10 明目 10 活络 8 益智 4 镇痉 1 定眩 1 止血 1 止痛 1 截疟 1 利水 1 通便 1 舒筋 1 益志 1 利窍 1 宽胸 1 理气 1 清脑 1 除虚热 1 67) 至阴 : 清头 20 明目 20 转胎 20 疏风 12 清热 10 活络 10 催产 9 通经 8 理气机 6 理气 5 开窍 5 舒筋 4 通血脉 4 通利下焦 3 通窍 3 活血 3 散风热 3 止痛 2 调理子宫 2 协调阴阳 2 调下焦 1 调和气血 1 益肾 1 调经 1 益气 1 调理冲任 1 驱风寒 1 除虚热 1 1.8 足少阴肾经腧穴 1) 涌泉 : 开窍 60 清热 17 宁神 12 滋肾 11 熄风 10 平肝 9 降逆 9 益肾 8 滋阴 7 降火 7 除烦 6 回阳 4 交济心肾 4 调便 3 清心 3 益阴 3 平冲 3 通络 2 催产 2 通头 2 清神 2 镇痉 1 定眩 1 清利头目 1 调下焦 1 调肾气 1 利血脉 1 通经 1 养肝 1 止呕 1 导邪 1 潜阳 1 除寒热厥逆 1 2) 然谷 : 补肾 20 滋阴 15 清热 14 利湿 14 滋肾 9 导赤 8 清心 8 调理下焦 8 清虚热 5 固泄 4 调经 4 利膀胱 4 通利下焦 2 利水 2 温阳 1 益气 1 固精 1 止遗 1 消肿痛 1 益精 1 舒筋 1 通络 1 退肾 39

热 1 和血 1 解毒 1 3) 太溪 : 益肾 24 滋阴 15 调理冲任 13 止嗽 10 滋肾 10 清热 9 培土生金 8 清肺 8 降火 6 纳气 4 滋补下焦 4 利湿 4 温肾 4 强健腰膝 4 补虚 3 温阳 3 退虚热 3 调经 2 补益肝肾 2 健脑髓 2 散寒 2 调经脉 2 平喘 1 调理下焦 1 润肺 1 通利三焦 1 清肾经虚火 1 泻下焦湿热 1 祛湿 1 理胞宫 1 利尿 1 舒筋 1 活络 1 驱邪 1 散滞 1 强壮筋骨 1 固肾气 1 4) 大钟 : 益肾 23 安神 13 平喘 9 清热 9 通调二便 7 和血 6 调气 5 调经 3 利水 3 调理下焦 2 消肿 2 肃肺 2 健脑 2 滋肾 2 活络 2 强筋骨 2 清脑 1 强壮腰骨 1 降逆 1 通经 1 滋阴 1 利湿 1 清肺 1 5) 水泉 : 调经 17 活血 12 清热 9 益肾 9 疏利下焦 7 调理冲任 7 调气血 3 利水 3 化瘀 3 消肿 2 清利下焦 2 疏利水道 2 调理下焦 2 通络 2 滋阴 1 止带 1 通便 1 舒筋 1 疏利三焦 1 舒肝 1 明目 1 调补肝肾 1 6) 照海 : 安神 33 利咽 19 调经 15 滋阴 13 补肾 10 清热 10 通调二便 7 清利下焦 6 清心 6 止痛 6 调阴 4 和营 4 明目 3 利湿 3 滋肾 3 通调二阴 2 清虚热 2 利水 2 宽胸 2 快膈 2 益精 1 调下焦 1 消利下焦 1 利肺 1 熄风 1 止痉 1 调理冲任 1 开窍 1 止带 1 通调水道 1 活血 1 活络 1 和胃 1 止呕 1 通过 1 7) 复溜 : 滋阴 25 补肾 20 利水 12 清热 8 利湿 8 通调水道 7 消肿 6 滋肾 5 温肾 4 强腰 3 疏利下焦 3 活络 3 调和营卫 3 强筋 3 发汗 2 解表 2 通淋 2 益髓 2 健脑 2 降火 2 舒筋 2 驱邪 2 散滞 2 润燥 2 敛汗 2 行气 1 调肾 1 通经脉 1 调下焦 1 通经 1 清利下焦 1 助阳 1 固表 1 调理下焦 1 补虚 1 回阳 1 复脉 1 调肾气 1 8) 交信 : 益肾 23 调经 22 利尿 12 清热 11 通调二阴 4 调理下焦 4 利湿 4 益胞宫 3 调血分 3 活血 2 清利下焦 2 调理冲任 2 止血 1 通淋 1 升阳 1 固脱 1 通经脉 1 调补肝肾 1 消瘀肿 1 9) 筑宾 : 安神 22 化痰 11 调补肝肾 8 清热 8 理气 8 止痛 7 清心 7 利湿 7 益肾 5 调理下焦 4 降逆 3 清神 3 利尿 2 通经 2 醒神 2 40

活络 2 平冲 1 和胃 1 止呕 1 调理阴维 1 疏风 1 通达 1 消瘀滞 1 10) 阴谷 : 益肾 24 利湿 12 清热 11 止痛 9 兴阳 9 调经 8 理气 6 通利下焦 6 疏泄厥逆 5 滋肾 4 调理下焦 4 通溲 4 调补肝肾 3 除胀满 2 温肾 2 健脾 2 舒肝 2 调理肾经之气 1 定痫 1 益气 1 补益肾精 1 通经 1 止带 1 滋阴 1 强腰膝 1 11) 横骨 : 益肾 19 清热 10 兴阳 7 清利下焦 5 利湿 5 通利下焦 4 调补肝肾 4 通利膀胱 3 利淋 3 调理下焦 2 滋阴 2 填精 2 理气 1 止痛 1 益经 1 利尿 1 强腰膝 1 利下焦 1 健脾 1 12) 大赫 : 补肾 19 调经 7 调理下焦 6 理胞宫 5 清热 5 利湿 5 种子 4 调补肝肾 4 固精 2 清利下焦 2 固经 2 填精 2 补益 1 温阳 1 散寒 1 固肾 1 补益肾阳 1 调理冲任 1 滋阴 1 强腰膝 1 13) 气穴 : 调理冲任 10 补益冲任 8 补肾 8 通调二阴 6 通利下焦 5 调补肝肾 4 调理下焦 4 利气 4 调经 3 补益元气 2 调经带 1 清利湿热 1 益精 1 清利下焦 1 调理气血 1 降逆气 1 暖胞宫 1 清热 1 利湿 1 摄血 1 止泻 1 温经 1 散寒 1 14) 四满 : 调经 12 利水 11 补肾 10 利湿 7 消胀 7 清热 6 活血 5 调补肝肾 5 健脾 4 化滞 4 理气 4 利水道 3 调冲任 3 消积 1 种子 1 调冲脉 1 理肠道 1 调下焦 1 通经 1 止带 1 止痛 1 滋阴 1 15) 中注 : 调经 16 理肠 9 益肾 8 通便 7 滋肾 6 通调腑气 5 养肝 5 利下焦 3 泄热 3 清肠 2 养阴 2 润燥 1 止痛 1 活血 1 调下焦 1 通利水道 1 清利下焦 1 理肠胃 1 调冲任 1 利尿 1 利湿 1 疏调经气 1 滋补肝 脾 肾 1 16) 肓俞 : 理气 13 止痛 11 和胃 9 益肾 7 通肠 7 调肠 6 健脾 6 通便 5 降逆 5 润燥 4 利尿 4 通淋 4 温中 3 通经 2 活络 2 调下焦 2 活血 1 调冲 1 止泻 1 利湿 1 清热 1 止呕 1 调冲任 1 滋调脾肾 1 调补肝肾 1 17) 商曲 : 和胃 19 消积 9 健脾 8 调肠 8 化湿 6 消滞 6 理气 5 通肠 4 通调胃肠 4 止痛 3 清肠 2 调理中焦 2 通便 1 降逆 1 调气 1 理肠 1 益气 1 通润胃肠 1 滋阴 1 益肾 1 调冲任 1 41

18) 石关 : 和中 21 化滞 12 理气 9 调肠 9 通肠 7 散结 5 滋阴 5 补肾 4 种子 4 消满 4 调理冲任 4 清热 3 调经 1 理下焦 1 通关 1 化湿 1 健脾 1 消食 1 益肾 1 止痛 1 理气血 1 19) 阴都 : 理气 15 和中 14 调理肠胃 9 调气 5 通肠 5 宽胸 4 降逆 4 滋补肝肾 4 调理中焦 4 理胞宫 3 调理冲任 3 理气血 2 止痛 1 通调胃肠 1 20) 腹通谷 : 和胃 20 健脾 18 安神 10 宽胸 8 理气 7 降逆 7 止呕 6 清心 4 调理肠胃 4 消食 1 益肾 1 理气血 1 通经络 1 化滞 1 21) 幽门 : 和胃 21 健脾 13 降逆 9 疏肝 7 理气 6 调理肠胃 5 止呕 4 清热 4 化湿 4 止痛 4 清腑热 3 解痉挛 3 通乳 3 解郁 2 散瘀 2 升清 1 降浊 1 导滞 1 通经 1 理气血 1 利咽 1 利膈 1 22) 步廊 : 宽胸 16 止咳 16 理气 16 降逆 15 平喘 10 宣肺 7 止呕 6 和胃 3 补肾 2 纳气 2 调理上焦 1 平肝 1 23) 神封 : 降逆 15 理气 11 和胃 9 止咳 8 宽胸 8 通乳 8 平喘 7 安神 7 宣肺 7 补肾 3 健脾 3 清肺 2 止呕 2 调理上焦 1 通络 1 活血 1 24) 灵墟 : 宽胸 23 理气 16 降逆 14 清热 9 宣肺 7 疏肝 4 止咳 4 平喘 4 肃降肺气 3 消肿 3 宁心 3 止呕 3 通乳 2 调理上焦 1 和胃 1 25) 神藏 : 宽胸 17 气 17 定喘 14 止咳 11 宣肺 8 降逆 8 化痰 4 清热 3 止呕 3 除烦 2 安神 2 和胃 2 调理上焦 1 清肺 1 26) 彧中 : 理气 19 止咳 16 化痰 16 平喘 14 宽胸 13 宣肺 8 清热 4 降逆 4 调理上焦 1 和胃 1 益肺 1 利湿 1 27) 俞府 : 平喘 21 止咳 16 降逆 14 宣肺 10 理气 9 和胃 8 补肾 6 纳气 6 宽胸 5 化痰 4 健脾 3 调理上焦 1 止痛 1 祛风痰 1 1.9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 天池 : 理气 22 宽胸 21 止咳 11 清肺 9 散结 8 平喘 6 活血 5 清热 4 散瘀 3 消肿 3 止痛 3 安神 3 通乳 2 化痰 2 活络 2 疏通包络 2 通经 1 除烦 1 调理上焦 1 2) 天泉 : 理气 22 宽胸 21 止咳 11 清肺 9 散结 8 平喘 6 活血 5 清热 4 散瘀 3 消肿 3 止痛 3 安神 3 通乳 2 化痰 2 活络 2 疏通包 42

络 2 通经 1 除烦 1 调理上焦 1 3) 曲泽 : 清热 23 降逆 18 除烦 16 宁心 15 活血 13 止呕 12 清心 8 活络 8 镇痉 7 理气 7 和胃 7 止痛 7 通经 7 清营 6 凉血 4 解毒 4 舒筋 4 调理肠胃 4 开窍 3 壮筋 2 补虚 2 化瘀 2 调理气血 2 润关 1 荣筋 1 调理上焦 1 利节 1 清暑 1 补益心气 1 养阴 1 清肺 1 通畅心络 1 消散郁热 1 宽胸膈 1 驱邪 1 散滞 1 祛风 1 通心气 1 泄血热 1 4) 郄门 : 宁心 49 凉血 14 止血 13 清营 13 理气 9 活络 7 宽胸 6 止痛 5 清热 4 疏经 4 清心 3 调和气血 3 止咳 2 通脉 1 疏调心气 1 缓急 1 调理上焦 1 通调心脉 1 除烦 1 舒筋 1 宽中 1 5) 间使 : 安神 44 化痰 14 宽胸 13 和胃 12 活络 11 开窍 10 养心 9 清热 8 通经 8 解郁 7 理气 7 截疟 4 止呕 4 止痛 4 调经 4 降逆 3 活血 3 补虚 3 驱邪 3 清心 2 壮筋 2 散滞 2 调理肠胃 2 调理心气 1 温胃 1 和营 1 调理上焦 1 调和气血 1 除烦 1 止痉 1 清神志 1 和解 1 益智 1 通畅心络 1 舒筋 1 6) 内关 : 安神 61 和胃 28 理气 23 止痛 22 宽胸 20 降逆 20 止呕 10 活络 7 除烦 6 疏经 6 醒神 5 宁神 5 清热 4 散滞 3 镇痉 3 益心 3 疏肝 2 活血 2 壮筋 2 补虚 2 驱邪 2 调理三焦 1 调神 1 调上焦 1 通调气血 1 利膈 1 平喘 1 化瘀 1 解表 1 通畅心络 1 截疟 1 舒筋 1 疏通三焦 1 清泄三焦与心火 1 7) 大陵 : 安神 44 和胃 25 宽胸 24 清心 20 理气 7 清热 7 活络 7 疏经 7 清营 6 凉血 6 活血 4 除烦 2 舒筋 2 壮筋 2 补虚 2 散邪 2 调和气血 2 醒脑 2 降火 1 通调血脉 1 止痛 1 通窍 1 利咽 1 调上焦 1 利节 1 补益心气 1 止痉 1 降逆 1 调胃肠 1 和营血 1 通畅心络 1 通畅厥阴经气 1 驱邪 1 散滞 1 8) 劳宫 : 清心 29 安神 25 开窍 21 泻热 19 凉血 10 止痒 6 消肿 5 和胃 5 除烦 5 化痰湿 4 养胃阴 4 降逆 2 熄风 2 活血 2 散邪 2 止抽 1 调上焦 1 解表 1 止痛 1 止痉 1 养阴 1 调营 1 泻烦热 1 止呕 1 43

9) 中冲 : 开窍 65 泻热 31 清心 24 宁心 7 通络 4 回阳 4 止痛 2 活血 2 散邪 2 通经 2 调和气血 1 泻血 1 1.10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 关冲 : 清热 38 开窍 33 疏风 8 解表 7 宣达三焦 4 清三焦热 4 利喉舌 3 消肿 3 利舌 3 止痛 3 聪耳 2 活血 2 通络 2 清心 2 镇静 2 通窍 2 清利咽喉 1 缓急 1 解毒 1 解郁 1 回阳 1 清脑 1 2) 液门 : 清热 18 聪耳 13 明目 13 清头 10 通络 9 散邪 8 止痛 6 疏风 6 疏经 6 清三焦热 5 消肿 4 开窍 3 通利三焦 3 利节 3 调气 2 和解表里 2 祛邪热 2 疏筋 2 利窍 1 清利咽喉 1 通达 1 疏散 1 3) 中渚 : 清热 29 通络 20 聪耳 20 通经 11 开窍 10 明目 8 散风 8 疏散风热 6 散邪 5 清利头目 5 利咽 4 活气血 4 止痛 3 利窍 3 清三焦热 3 疏筋 3 利节 3 壮筋 2 补虚 2 降火 2 散滞 2 清宣少阳经气 2 疏气 2 调理气机 1 益气 1 解痉 1 除寒 1 活血 1 4) 阳池 : 清热 22 活络 21 舒筋 16 散风 12 疏调三焦 12 增液 11 利节 5 疏散少阳风火 3 和解表里 3 疏经 3 和解少阳 2 聪耳 2 消渴 2 清三焦热 2 利喉 2 开窍 1 利窍 1 止痛 1 止疟 1 解表 1 调和阴阳 1 解寒 1 5) 外关 : 清热 33 活络 28 通经 22 解表 19 散风 17 理气 5 聪耳 5 清三焦热 5 消肿 4 止痛 4 祛邪 4 明目 3 解毒 3 舒筋 3 镇惊 3 活血 2 壮筋 2 补虚 2 熄风 2 宣通少阳 2 和解少阳 2 和胃 1 利胁 1 6) 支沟 : 活络 17 通腑 16 清热 15 清利三焦 15 疏经 13 降逆 12 通便 8 开窍 6 聪耳 6 理气 5 疏利三焦 5 通利胸胁 5 理胞宫 4 利胁 4 通关 3 舒筋 3 除滞 2 润肠 2 壮筋 2 补虚 2 降火 2 清宣少阳 2 调理气机 2 调经筋 1 和解少阳 1 疏胆 1 散风 1 活血 1 散瘀 1 温经 1 散邪 1 消散瘀结 1 7) 会宗 : 通络 17 清热 14 通经 14 聪耳 10 清三焦火 10 解痉 7 安神 6 疏通少阳 6 解郁 4 清神 1 祛瘀 1 利窍 1 止痛 1 祛痰 1 定喘 1 8) 三阳络 : 通络 22 开窍 14 止痛 10 清热 9 聪耳 8 清音 6 疏经 5 44

利咽 5 清泄三焦 4 宣通气血 2 舒筋 2 疏风 2 利窍 2 清脑 1 通关 1 消肿 1 9) 四渎 : 聪耳 20 清利咽喉 15 活络 11 通经 10 清热 7 通窍 6 镇痛 5 开窍 3 宽胸膈 3 清泄三焦 3 清利喉舌 1 宣痹 1 舒筋 1 疏风 1 清脑 1 消肿 1 10) 天井 : 清热 26 化痰 18 通络 16 理气 11 疏风 8 散结 8 利节 7 疏经 7 祛湿 5 聪耳 4 宽胸 3 止血 3 清心 3 舒筋 3 消滞 3 疏通三焦 1 利窍 1 熄风 1 止痛 1 明目 1 清泄风热 1 除寒 1 调营 1 和卫 1 消肿 1 化瘀 1 11) 清冷渊 : 清热 20 止痛 17 通络 15 通经 11 散寒 10 温经 5 疏风 5 利湿 5 舒筋 2 理气 2 退黄 1 利节 1 化瘀 1 清三焦热 1 12) 消泺 : 清热 20 活络 17 通经 14 止痛 9 散风 8 宁神 7 清三焦热 5 清头 3 舒筋 3 止痉 1 散寒 1 清心 1 息风 1 利节 1 化瘀 1 宣通血脉 1 13) 臑会 : 疏经 17 活络 12 利节 12 清热 10 散结 9 理气 7 化痰 6 止痛 3 消肿 3 散瘀 3 软坚 3 舒筋 2 活血 2 疏风 2 散寒 1 14) 肩髎 : 祛风 25 活络 19 除湿 18 通经 16 舒筋 7 止痛 6 利节 6 调理气血 4 活血 3 散寒 3 开窍 1 15) 天髎 : 活络 19 通经 17 祛风 17 除湿 10 解表 8 清热 6 宽胸 4 理气 3 调气血瘀滞 3 止痛 2 利节 2 舒筋 2 16) 天牖 : 清头 12 清热 11 明目 10 利窍 9 活络 8 散风 8 聪耳 5 消痰 4 截疟 4 清三焦郁热 3 祛经络湿邪 3 清脑 3 消肿 3 止痛 2 散结 2 疏经 2 散瘀 2 通关 1 17) 翳风 : 聪耳 32 疏风 27 活络 25 泄热 21 通窍 19 开窍 9 通经 5 止痛 4 疏散风热 3 消肿 2 益络 2 通关 2 消壅 2 明目 2 降逆 1 镇静 1 牵正 1 疏调经筋 1 熄风 1 散结 1 泄血 1 化痰 1 18) 瘈脉 : 通窍 20 清热 19 解痉 15 镇惊 12 聪耳 7 散风 5 熄风 5 止痛 4 通络 4 疏经 2 解毒 2 明目 1 开窍 1 理气 1 清泻三焦 1 19) 颅息 : 镇惊 24 通窍 15 清热 14 散风 12 聪耳 11 熄风 8 止痛 7 45

开窍 4 通经 3 通络 2 止痉 2 止痫 1 行气 1 活血 1 解毒 1 清泻三焦 1 20) 角孙 : 清热 21 散风 18 消肿 9 明目 8 止痛 7 解毒 5 聪耳 4 清经络郁热 3 散三焦风邪 3 活络 3 清头 3 退翳 2 疏散风火 2 化瘀 2 疏泻三焦 1 利窍 1 21) 耳门 : 聪耳 25 开窍 18 清热 17 通络 7 止痛 6 通气 6 疏邪 6 疏风 6 消肿 5 利窍 3 解毒 2 利牙关 1 舒筋 1 疏通经络 1 通关 1 化瘀 1 22) 耳和髎 : 祛风 19 通络 12 止痛 11 消肿 10 清热 9 聪耳 7 通窍 7 疏经络 4 熄风 3 宁神 2 通关 1 散瘀 1 23) 丝竹空 : 散风 28 明目 23 清热 23 止痛 15 清头 10 镇惊 7 通络 5 利窍 2 调理三焦 2 和解少阳 1 除烦 1 清肝 1 开窍 1 益聪 1 平肝 1 熄风 1 疏滞气 1 沟通经脉 1 1.11 足少阳胆经腧穴 1) 瞳子髎 : 明目 31 清热 19 疏风 19 止痛 18 疏散风热 9 消肿 7 退翳 6 清脑 4 通络 3 散寒 1 平肝 1 熄风 1 利窍 1 清肝 1 清头 1 散瘀 1 2) 听会 : 聪耳 23 开窍 21 清热 16 活络 13 疏风 10 宣窍 9 利胆 7 疏肝 6 疏经 6 行气 5 清泄肝胆 4 通关 4 舒筋 2 止痛 2 健固关节 2 散结 2 利牙关 1 调经筋 1 息风 1 安神 1 清肝 1 3) 上关 : 开窍 21 聪耳 18 散风 16 清热 14 活络 7 安神 6 通关 5 清肝胆热 4 镇痉 3 明目 3 利齿 3 利窍 3 通经 2 利牙关 2 疏通经筋 1 止痛 1 清头 1 解噤 1 4) 颔厌 : 疏风 21 止痛 20 清热 17 镇惊 14 活络 10 镇痉 7 平肝 3 熄风 3 通窍 1 益聪 1 疏经 1 利气 1 清泄肝胆 1 清头目火 1 5) 悬颅 : 散风 22 止痛 19 清热 17 消肿 16 通络 13 疏经 5 镇静 3 熄风 3 明目 3 清头 3 平肝 2 解表 1 散风热 1 化瘀血 1 清泄肝胆 1 6) 悬厘 : 清热 17 散风 17 止痛 14 通络 11 利气 9 消肿 5 通窍 4 疏 46

经 4 镇惊 2 解表 2 散风热 2 清透 1 活血 1 清头目 1 化瘀血 1 清泄肝胆 1 7) 曲鬓 : 清热 17 散风 14 活络 14 止痉 11 消肿 10 熄风 9 通窍 8 止痛 7 开关 4 疏经 3 祛头风 2 利口颊 2 开噤 2 清胆 1 清头 1 开窍 1 8) 率谷 : 熄风 14 镇惊 13 清热 13 疏风 12 活络 10 止搐 10 快膈 7 和中 6 疏经 6 止痛 5 平肝 4 宽胸 2 止呕 2 清泻肝胆 1 利胆 1 清头 1 消肿 1 除烦 1 降逆 1 开窍 1 化痰 1 通窍 1 聪耳 1 祛风热 1 9) 天冲 : 定惊 33 祛风 16 止痛 10 清热 9 消肿 5 清头 5 清胆热 3 散结 3 通络 1 平肝 1 潜阳 1 息风 1 止痉 1 活血 1 散淤 1 10) 浮白 : 散风 20 活络 11 通经 10 理气 9 散结 7 清头 6 清热 5 解表 4 疏肝 4 利胆 4 清利头目 4 化痰 4 止痛 3 凉血 1 镇静 1 宣肺 1 行瘀 1 清泄胆热 1 软坚 1 11) 头窍阴 : 清热 16 散风 16 聪耳 14 开窍 13 通关 6 理气 5 清头 4 镇痛 4 平肝 3 熄风 3 通窍 3 清泄胆热 3 利咽 3 散结 2 舒筋 1 宣通头窍 1 通络 1 清泄少阳 1 解郁 1 12) 完骨 : 清热 22 散风 22 活络 14 通经 8 止痛 7 宁神 7 通窍 5 清脑 4 熄风 3 平肝 2 明目 2 镇痉 1 清肝 1 利胆 1 消肿 1 镇痫 1 清胆 1 开窍 1 聪耳 1 13) 本神 : 安神 37 清热 13 疏风 12 止痛 11 熄风 7 明目 6 止痉 4 通络 4 清头 4 醒神 3 泻胆火 3 清神 3 平肝 2 清阳 2 潜阳 1 清眩 1 泻胆 1 14) 阳白 : 明目 29 祛风 27 清热 23 益气 12 止痛 6 清头 6 活络 5 通经 3 利胆 2 清肝 2 平肝 1 潜阳 1 降压 1 消肿 1 疏调经筋 1 定神 1 宣气 1 15) 头临泣 : 明目 22 安神 18 散风 13 清头 12 清热 11 宣通鼻窍 7 清脑 5 通络 4 醒神 3 聪耳 2 宽胸 2 通窍 2 请泻肝胆 1 止痛 1 清泄胆热 1 通达 1 疏肝 1 利胆 1 通经 1 47

16) 目窗 : 明目 26 通络 16 祛风 13 清头 12 熄风 9 清热 8 开窍 5 镇惊 5 通经 5 消肿 4 清脑 4 发散风热 3 利窍 2 止痛 2 聪耳 1 17) 正营 : 活络 15 止痛 14 疏风 14 清热 8 醒脑 5 疏经 5 熄风 4 清头 4 明目 4 清胆热 3 利口齿 2 平肝 2 清心 2 降逆 2 利窍 2 止呕 2 通关 1 清脑 1 疏调肝胆 1 18) 承灵 : 散风 19 清热 17 利鼻 10 通窍 9 活络 9 止痛 4 泻胆 3 醒脑 3 清头 3 明目 3 宣肺 2 清脑 2 止咳 1 平喘 1 疏散风热 1 疏通经络 1 19) 脑空 : 疏风 18 清热 12 通窍 12 开窍 9 清脑 9 安神 7 止痛 5 活络 5 祛头风 2 通鼻窍 2 调理气血 2 明目 2 清胆 1 行气 1 活血 1 熄风 1 聪耳 1 解表 1 20) 风池 : 祛风 35 开窍 30 明目 29 解表 19 清热 16 清头 13 通经 11 利窍 11 聪耳 10 活络 9 通官 8 活血 5 熄风 5 平肝 3 解毒 3 健脑 3 安神 3 补虚 3 散寒 2 壮筋 2 潜阳 2 舒筋 2 驱邪 2 利鼻 1 定眩 1 利咽 1 清脑 1 安眠 1 调和营卫 1 21) 肩井 : 活络 28 通经 21 豁痰 19 理气 16 开窍 8 止痛 7 散结 7 清热 6 通乳 6 降逆 5 祛风 5 催产 4 开郁 3 补虚 2 舒筋 2 活血 2 利肩臂 1 消肿 1 调经筋 1 调经 1 开胸 1 平冲 1 祛湿 1 调气 1 22) 渊腋 : 理气 19 宽胸 10 止痛 8 活络 8 疏经 8 活血 6 化痰 5 行瘀 5 散结 4 清热 4 舒筋 3 和胸胁 3 消肿 2 降逆 2 消滞 1 23) 辄筋 : 降逆 16 平喘 16 和胃 14 理气 14 疏肝 13 宽胸 8 止痛 7 活血 6 活络 5 疏经 3 利胆 2 散瘀 1 消滞 1 24) 日月 : 利胆 29 疏肝 24 降逆 20 和中 20 化湿 8 理气 5 止痛 4 调理肠胃 3 开郁 1 通络 1 健脾 1 清利湿热 1 醒脑 1 明目 1 止呕 1 化瘀 1 25) 京门 : 利水 19 益肾 11 温肾 11 化气 10 和胃 8 健脾 7 活络 7 通调水道 4 健腰 4 止痛 3 疏经 3 通淋 2 舒筋 2 疏肝 2 理气 2 清热 2 止恐 2 调肠 2 利湿 2 消胀 1 调理下焦 1 温阳 1 壮阳 1 通肾 1 化瘀 1 疏调肝胆 1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