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Similar documents
标题

蒋维乔思想研究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17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2 年 第 18 卷 第 4 期 周 末 九 鼎 沦, 必 以 亡. 者 为 神, 三 山 九 鼎 有 知 也? 或 时 吏 知 怨 家 之 谋, 窃 举 持 亡, 惧 怨 家 怨 己, 云 自 去 凡 人 能 亡., 足 能 步 行

欧盟研究 二 治理与国际关系 三 治理与比较政治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四 欧盟研究中的 治理转向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David Faure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Microsoft Word 年第三期09

~ ~ ~



¼ ½ ¾ À Á Â



M M. 20

ZHONG Chong A Study on the Map of Provincial Capital of Zhejiang Past and Present

Microsoft Word doc

齐燕荣 刘洪涛 阮杰宁 美国中学世界文学教科书中的中国文学

瑏瑡 B ~ 瑏瑡


by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from 1952 to 2007 and its influence effect was first acceleration and then deceleration second the effects of indust


¼ ½ ¾ ¼ ½ ¾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 ~ ~ ~ ~ ~ ~ % % ~ 20% 50% ~ 60%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排版稿.FIT)

<433A5C C6B73625C B746F705CB9FABCCAD6D0D2BDD2A9D7A8D2B5B8DFBCB6BCBCCAF5D6B0B3C6C6C0C9F3C9EAC7EBD6B8C4CFA3A CDA8D3C3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 (1975) (,2004 : ) (1981) 20,, (,1987 :6) L ,, (,2005b),,, ;,,,,,, ( ) (,1989) :, :A,, ;B, ;C ;D, (,1987 : ) 16

2005 3,? :; ;, ;,,,,,,1 % %,,,,, 1 %,,,, : () ;, ;,,,,,,,,,,,,, (2004) ( GBΠT ) 16 (2004), (2004) 47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 (,1988: 630) 218

¹ º» ¹ ¹ ¹ ª ¹ ¹¹ ¹ ¹ ¹ ¹ ¹ ¹ ¹ ¹ º»

Microsoft Word doc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P P P P P12 9 P P151


Jul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CFPS 2010 C A Where does the Ti

() () 5 ( ) ( ) 166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4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李宜涯 元刊五種平話中的道教色彩.PDF


Bairoch, ) (Angus Maddison,1926 ) (Bairoch, 1976, 1981), 1960, , 220, 228 ; , 447, 310, 178 (1993) (1988) Peter Brecke (



(Microsoft Word -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TI 3 TI TABLE 4 RANDBIN 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1] [2] [3] [4] 9 [7] [8]

标题

曹美秀.pdf

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 是现代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发祥地 二者自从降世 Royal Commission for the 就亲如孪生 血缘密切 1807 年 保护与收藏丹麦古物皇家委员会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成立 尼厄鲁普 Rasmus Nyerup 又译作


致 谢 论 文 写 到 这 里, 两 年 半 的 研 究 生 生 涯 也 即 将 结 束 回 顾 两 年 半 来 的 学 习 生 活, 心 中 充 满 感 恩 和 感 激, 从 松 江 到 虹 口, 校 园 生 活 给 我 留 下 了 深 刻 的 印 象 与 回 忆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张 健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仁达摩崖造像的题材为大日如来佛像及八大 疾病等诸恶果 水坠恶途 法律也对反佛者 从其祖 弟子 八大菩萨 二飞天等 以往的研究者从考古 先亲属起施行 故无论任何人均不得詈骂 图像本身的考订入手 对此处石刻的题材 定名 造 讥讽 像风格 组合关系等方面已经给予了较多关注 观 这次调查工作还特别注意到以往


United Nations ~ ~ % 2010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一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论研究 在一个理论体系中,本体论居于逻辑起点的地位,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社会现象赖以存在的 根基 区域法治发展的本体研究亦不例外,它涵盖了区域法治的概念内涵 必要性与可行性 合法性 与合理性 区域法治发展的各种基础 发展模式( 道路) 发展动力( 机制) 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构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

IDP

Hwang Yang Kipnis Wong 1996 Wong & Salaff 1998 Wank 1996 Bian

Index SSCI Art education ) OR TS =( medic* teach* )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 SCIE SSCI A&HCI = / Thomson AND Countries/Territories = Re

:1949, 1936, 1713 %, 63 % (, 1957, 5 ), :?,,,,,, (,1999, 329 ),,,,,,,,,, ( ) ; ( ), 1945,,,,,,,,, 100, 1952,,,,,, ,, :,,, 1928,,,,, (,1984, 109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本期聚焦 葛兰西与文化霸权!! # #! # 重读葛兰西的霸权理论 #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Microsoft Word 定版

政府与企业的交换模式及其演变规律! &!!! & % % ( (

穨應用布魯納教學論於中文教學


名 称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环 境 科 学 1 生 物 学 仅 接 收 院 内 调 剂, 初 试 分 数 满 足 我 院 生 物 学 复 试 最 低 分 数 线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生 态 学 5 生 态 学 或 生 物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Microsoft Word - 2.v3n1.gjtm.docx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 ) ) ). & & /! 0. / # # # # # 0 # # #

59-81

标题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 ( ) ( 2) 94 (928~9 ) : 96 : : : : 986 8~2 : 990

标题

A B A 18 A a 2007b

室内设计2015年第4期.indd

Transcription:

第4 期 2013 年 8 月 阅江学刊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 4 Aug 2013 探索与争鸣 美国汉学界对孝及 孝经 的研究 兼论海外汉学的研究范式 孟庆波 河北联合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9 摘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孝占有显要位置 孝及总其大成的 孝经 一直是美国汉学家 关注的焦点之一 1996 年 戴梅可发表 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 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 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 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 1998 年 侯思孟发表 孝在古代 中国的地位 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 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 商至 两汉 中的演变 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 问题意识 理论手段等 完 完全全是西方的 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 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 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 对西方学术史进行 外国学 研究 关键词 孝 孝经 海外汉学 中图分类号 B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分类号 1674 7089 2013 04 0060 06 孝在中国古已有之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 核之一 根深蒂固 源远流长 作为对这一观念的 集中阐 述 孝 经 规 范 了 儒 家 的 角 色 伦 理 观 孝经 在唐代被尊为经书 南宋以后被列入十三 经 孝作为中国精神内核的一部分 孝经 作为 文化典籍之一 自然成为海外汉学的关注点 美 国作为当代海外汉学的研究重镇 其对孝及 孝 经 的研究别具典型意义 所有的共同体行为都为纯粹私人的 尤其是亲属 的关系所淹没与制约 1 而这个亲属关系的核 心 恰恰就是孝 作为中西文化的一个基本差异 点 美国 学 者 对 孝 及 孝 经 进 行 了 一 系 列 的 研 究 梳理这些成果 可以洞见西方学者的致思方 向和研究方法 加深对海外汉学的理解和把握 一 美国汉学界研究孝及 孝经 的代表文献 与西方人与神直接关联的神学模式不同 古 以笔者所掌握的资料 美国人对于孝的认知 代中国人通过祖先与神进行沟通 中西文化在渊 和介绍 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 1736 年 12 月 Syl 源上已出现分野 中国的孝也迥异于西方 作为 儒家文化中 仁 的基本内涵 孝在中国传统价值 观念中具有至高的地位 马克斯 韦伯认为 中国 vanus Urban 在 绅 士 杂 志 Gentleman s Maga zine 上发表的 中国孝行典范 Example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一 文 是 目 前 所 发 现 的 最 早 的 文 收稿日期 2013 03 25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海外汉学与中国文论 2007JJD751073 作者简介 孟庆波 男 河北卢龙人 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011 级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欧美汉学史研究 60

孟庆波 : 美国汉学界对孝及 孝经 的研究 献 [2] 1788 年 5 月, 哥伦比亚杂志 ( Columbian Magazine) 上刊登了 中国人的孝 : 概述 ( An ac count of the Filial Piety of the Chinese, 作者不详 ), 对孝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3] 这两篇文章仅概览性地介绍中国人关于孝的观念, 而非系统性的研究 可以说, 孝作为儒家文化的内核之一, 在汉学尚未成为专门的学问时就已经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美国汉学界对 孝经 的严谨翻译和研究始于传教士裨治文 ( Elijah Coleman Bridgman ) 1835 年, 他在 中国丛报 ( Chinese Repository) 中对 孝经 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并且对 孝经 全文的十八章进行了翻译 [4] 裨治文的翻译略显粗糙, 行文通俗, 不关注细节, 在宗教方面强调中西差异 裨治文在 孝经 的翻译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948 年, 美国著名汉学家 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会长的顾立雅 (Herrlee Glessner Creel) 出版了三卷本的 汉语文言进阶 ( Literary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其中的第一卷就是 孝经 [5] 顾立雅把 孝经 当做汉语教科书, 他虽然未对 孝经 进行深刻研究, 但大大提升了 孝经 在美国的认知度, 从而奠定了 孝经 作为海外中国文化基本读本的地位 1968 年, 华裔学者陈观胜 ( Kenneth Ch en) 在 哈佛亚洲研究杂志 (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上发表 中国佛教中的孝 (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Buddhism) 一文, 梳理了佛教传入中国后, 在孝的观念上对中国文化的顺应, 详细陈述了孝之理念在 父母恩重经 等佛经中的植入过程 [6] 1973 年, 台湾学者萧欣义 ( Harry Hsin i Hsiao) 在哈佛大学以论文 古代中国的孝 : 孝经 研究 (Filial Piety in Ancient China: A Study of the Hsiao Ching) 获得了博士学位, 同年, 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 孝经 研究 : 侧重其知识背景和问题 (A Study of the Hsiao ching: With an Em phasis on Its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and Its Prob lems) 一书 [7] 1974 年, 美国华裔学者何友晖 ( Ho Yau Fai) 和 Lee Ling Yü 在 社会心理学杂志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上发表 中国教师的威权与敬孝 (Authoritarianism and Attitude toward Filial Pie ty in Chinese Teachers) 一文, 以实验和统计的方法调查了 7 所小学中 135 名教师的威权和敬 孝观 [8] 1990 年,Garry G. Hamilton 在 英国社会学杂志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上发表 家长制 世袭制及孝 : 中国和西欧的比较研究 ( Patri archy, Patrimonialism and Filial Piety: A Compari son of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 一文, 对比中国和欧洲文化中父权制 世袭制以及孝的差异 [9] Hamilton 指出, 在欧洲, 合法统治被认为是个人在适当权限内个体行动目的性 定向性的必然结果 ; 而在中国, 合法统治则被视作一整套社会角色中的一部分, 是非个人 非主观的, 以和谐为目标 1991 年, 周永新 ( Nelson Chow) 在 老年与社会政策杂志 (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上发表 共产主义中国孝的存在 ( Does Filial Piety Exist Under Chinese Communism) 一文 [10] 该文考察了现代语境下孝意义的投射, 并论及中国城市 农村养老机制的双轨化 时隔 20 年, 当下国内才开始关注养老机制的双轨化, 不得不让人佩服汉学家研究的前瞻性 1999 年 4 月, 台湾学者黄光国在 亚洲社会心理学杂志 (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上发表 孝与忠 : 儒家的两种社会认同 ( Filial Pi 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一文, 以社会认同理论审视儒家的忠 孝观念, 阐明儒家文化中自我与他者的人际 关系 [11] 通过考察上述典型文献, 不难发现, 美国汉学界对孝及 孝经 的研究前后相承, 自成一脉 学者们从各个学科背景出发, 通过历史学 宗教学 心理学 社会学等分析框架介入对孝及 孝经 的研究, 视角繁多, 成果累累, 各具风采 此外, 华人学者对 孝经 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 他们通过美国的学术视角, 运用美国的话语体系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化, 其论文完全融入美国的学术语境, 主要学术影响也发生在美国, 是美国汉学的一部分 61

阅江学刊 2013 年 第 4 期 二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所载戴梅可 侯思 孟关于 孝经 的论文 是中国文化在发源时已具有的特色 根据罗振玉 的考证 最早的 孝 字出现在商周之际的青铜器 上 15 英国汉学大家亚瑟 韦利认为 一开始 孝 美国东方学会是美国汉学的发源地 费正清 只是针对亡祖 后来才及生父生母 而侯思孟则通 曾说 美国有组织的汉学研究始自东方学会 该学 过对 殳季良父壶铭 的解读 认为孝从一开始就 会是美国历史上第四个专业学术团体 成立于 1842 是兼及过世及在世父母 甚至包括其他亲友的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该学会以文献学和考 孝 侯思孟的文章对 诗经 小雅 楚茨 中对亡 一 因此 对于探讨美国汉学界对孝及 孝经 的研 母的哀悼 尚 书 尧 典 中 对 舜 的 孝 行 的 记 述 年 次年发行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Journal of the 古学的方法研究东方学 汉学是其关注的重点之 究 考察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于 1996 年刊登了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教授戴梅可 Michael Nylan 的 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 Confu 中国最早的古籍 诗经 和 尚书 都涉及到 祖的祭奠仪式 诗经 小雅 蓼莪 中养子对养父 尚书 酒诰 尚书 文侯之命 对生 亡父母行 孝的记载进行了辑录 不过侯思孟特别以 尚书 康诰 中的记载作为他对早期孝的考证的结语 王曰 封 元恶大憝 矧惟不孝不友 子 cian Piety and Individualism in Han China 一 弗祗服厥 父 事 大 伤 厥 考 心 于 父 不 能 字 厥 Donald Holzman 的 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 The 兄 兄亦不念鞠子哀 大不友于弟 惟吊兹 两篇文章都对孝及 孝经 进行了深度研究 提出 乃其速由文王作罚 刑兹无赦 了各自的见解 戴梅可从中国文化的内部出发 从文献记载中分析 当时已经把不孝之行视 提出儒孝在汉代地位的上升 涵盖面的扩大混淆 为犯罪 必须加以惩罚 可见 即使是在最早的时 了人们对社会责任的认知 由此威胁到社会的传 期 孝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已经具有了很高的 统和政府的官僚制度 最终导致汉代的衰落 将 地位 并在后续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提升 孝经 文 12 1998 年又刊发了法 国 当 代 汉 学 家 侯 思 孟 Place of Filial Piety in Ancient China 一文 13 这 汉代的覆亡归因于儒家学说 是典型的 去儒化 观点 侯思孟则系统梳理了孝在中国早期历 史 商至两汉 中的演变 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中考 察孝 并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该文立足于 中外文化的对比 与戴梅可的论文从中国文化的 内部出发展开研究相得益彰 两篇文章结合起来 研究 可以大致反映 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对孝及 孝经 的主流认识 并在研究方法上给人以启示 孝在中国文化还处于原 始 状 态 时 就 已 经 生 根 张光直在 古代中国的考古学 中认为 早在 殷商时期 表示传承祖先的祭礼就已经出现 14 尽管商代的甲骨文中没有出现 孝 字 但祖先崇 拜却在殷商文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与其 他文化神学 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的人神 直接沟通相异 商代人必须通过商王祖先这一中 间环节才能与神进行沟通 将祖先配祀于神 这 62 子 乃疾 厥 子 于 弟 弗 念 天 显 乃 弗 克 恭 厥 不于我政人得罪 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 曰 甚至称 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因 此 侯思孟直接表达了他的疑虑 在早期中国社 会 孝被赋予极高的地位 人们将其视为绝对的 超自然的本性 其他文化很难理解它在人们心目 中的地位 中国人对于父母及祖先的崇拜类似 于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 孝在中国被认为有绝对 的意义与价值 它经常导致中国人的非常行为 极 端孝行 16 通过 论语 可知 孔子认为孝是仁的心理基 础 而非长期践行仁的精神升华 论语 学而 曰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尤其是在曾子和 孟子的时代 孝不仅成为儒家思想中仁的最高境 界 也成 为 仁 的 最 终 表 达 大 戴 礼 记 曾 子 大 孝 载 夫孝者 天下之大经也 夫孝 置之而塞 于天地 衡之而衡于四海 施诸后世 而无朝夕 孟子 尽心章句上 有言 亲亲 仁也

孟庆波 : 美国汉学界对孝及 孝经 的研究 事实上, 孝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引起过激烈争论, 在客观上提升了孝的地位, 迫使儒家完善了关于孝的学说 墨家在承认孝是人性本质的一部分 提出孝是实现 兼爱 的一个步骤的同时, 也批评了儒家因重孝而鼓励厚葬的观念 墨家认为厚葬是对物质的极大浪费, 造成社会物资贫乏, 而且繁冗的葬礼使得后人身体受到损伤 韩非子直接批判了孝, 他认为人的绝对服从对象应该是国家, 而非父母 另外, 他还从公与私的角度阐述了孝对国家公权的消解作用, 突出孝 ( 私 ) 与公的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 韩非子首次将孝亲与忠君并提 尽管韩非子将孝亲与事君进行类比乃是一种悖论, 但是他却从反面刺激了儒家, 从而将二者并列甚至最终融合, 成为儒家关于孝的核心主张 吕氏春秋 把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假设成没有矛盾的理想状态, 在孝亲与事君之间划上了约等号 真正将孝亲与事君进行完美融合的是约在西汉中期成书的 孝经 孝经 通过一系列技巧性推理, 将入仕效忠皇权确定为官僚及准官僚们的最高功业目标, 也是士阶层政治精英对于孝的最高定义 戴梅可在论及孝亲与事君的矛盾时, 出于其去儒化的观点, 在考察 孝经 时还吸纳了儒家内部的不同声音, 承认 孝经 不是儒家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 [17] 她以韩婴的 韩诗外传 为例 与 孝经 不同, 韩诗外传 承认孝亲与事君在事实上的冲突, 主张二者分离, 认为个人亲情不得干涉国家公务, 因此, 事君应优先于孝亲 在戴梅可看来, 孝的地位上升使儒学对于家庭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思考发生变化 在部分儒生眼里, 孝亲可以转移为服务政权, 入仕成为孝的内在组成部分 孟子 引用舜的例子证明入仕并 扬族之名 是为孝子, 同时还能获得其他的实际利益, 直接将孝亲与事君合二为一 这种认识自然会得到国家政权的大力扶持 总体而言, 经过长时期的争论 辩诘, 以孝和忠为代表的孝亲与事君终于在西汉中期合二为一, 事君成为孝的一部分, 孝的范围从家庭扩大为国家和社会 对于孝的几乎至上的地位, 侯思孟 批判性地指出 : 把孝定位于诸德之本 并将帝国体系建立在对孝的遵从上, 使得孝成为一个宗教或者超自然的概念, 却在同时剥夺了它的人性色彩, 当任何价值或美德以这种手段被提升至万全的地位时, 就会出现人们为达到它的标准而做出的非人性 或者至少是不合常理的举动 [18] 但是戴梅可也指出, 孝的地位上升, 来自于统治者的推动, 因为忠孝合一符合政权的利益, 在理想化的儒家社会里, 力图入仕的举子必须证明他们具备这些德操 [19] 她还进一步讨论了统治者提升孝的地位的具体措施以及孝忠合一对后来东汉政权的影响 汉武帝建元五年 ( 公元前 136 年 ), 儒学最终确立了国家意识形态的独尊地位, 孝也成为治理国家的核心道德 西汉统治者强调以孝治天下, 自惠帝起, 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孝字, 政府将推行孝道视为首要责任, 甚至把 孝悌 和 力田 并举 文献中最早的记载是 汉书 惠帝纪 中汉惠帝四年 ( 公元前 191 年 ) 颁布的一道诏书 : 举民孝弟力田者, 复其身 汉武帝时期, 要求郡国每年察举孝者 廉者, 察举孝廉迅速成为乡野村夫入仕中央政权的捷径 另外, 国家定期发给长者丝绢或粮食以提倡孝道 国家政权提供的入仕捷径和现实利益, 使得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真真假假的孝子孝孙, 戴梅可 侯思孟的文章都对此作了大量辑录 东汉时期, 忠孝合一的儒家学说巩固了政权的合法性, 强化了对社会思想的控制, 因而政府对于孝的提倡更加不遗余力, 例如设立制度对嫡长子进行奖掖 对 父老 进行额外照顾 对远祖刘邦的特殊祭奠等, 甚至参加皇帝祭奠仪式的宗室会被加封封地 戴梅可的研究显示, 政府对于包括孝在内的儒家学说的极力提倡, 孝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地位的提升, 为当政者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例如汉朝政治精英的思想混乱, 孝对身体保全的概念与忠的冲突, 孝的亲疏关系导致了东汉的派系型社会模式等 东汉后期, 孝已经偏离了自身的价值本位, 超出了其应有的范围, 逐渐显露出弱化政权的实际效应, 最终导致了东汉的衰亡 63

阅江学刊 : 2013 年第 4 期 三 海外汉学的方法论启示戴梅可和侯思孟的两篇文章, 皆以汉代为研究 孝经 的时间下限 包括孝在内的儒家学说正是在汉代丰富了内涵并得到政府的支持, 从而逐渐拥有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独尊地位 戴梅可和侯思孟选取了中国早期思想史中的关键时间点切入研究, 使他们的论述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和辐射力度 两篇文章都力图以孝为突破口, 深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进而研究中国 受西方学术训练传统和叙事方法的影响, 海外学者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更注重逻辑论证的严密性, 引注之间互相照应, 自成一说 他们深度发掘一个微观问题, 试图发现中国古典精神世界的内核, 窥见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宏观格局 正如侯思孟所说, 一旦孝, 这个中国心理的一部分, 为我们所理解, 将会帮助我们欣赏中国历史中通常不可解释的那些方面 [20] 这种以微观带动宏观的研究方法正是海外汉学的典型研究方法, 值得借鉴 另外, 两篇文章的研究模式同样具有方法论方面的启示 侯思孟主要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得出结论 他认为, 正是因为孝作为连结祖先与后代的纽带, 才使得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 但也使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早已完成的现代化转型时显得尤为迟缓 孝使中国文人的思考始终聚焦于世俗世界, 而不是西方式的上帝或其他抽象的哲学概念, 从而使中国发展出迥异于西方的哲学体系 比较, 是一种最基本的学术方法, 中外文化比较的研究思路也是海外汉学较为普遍的模式之一 海外汉学是生长在西方学术体系内部的中国文化因子, 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是极为便利和有效的研究手段 通过文化比较, 西方人可以对自己的文明有更明确的定位, 有利于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国内学者也在文化比较的理路下, 以中国文化为本位, 探索了海外汉学的比较研究方法, 如严绍璗教授早在 2000 年就已撰文阐述并规范了这一研究模式 [21] 主流舆论认为汉代衰亡应归因于儒家学说的 式微, 戴梅可的文章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去儒化观点, 她认为汉代衰亡的原因在于政府和社会过于注重孝和儒家学说, 到东汉中期, 孝对社会责任的干扰已经威胁了社会传统和政府机制 戴梅可没有采用文化比较的方法, 她试图完全从中国历史文化的内部理路来审视孝及 孝经 的产生 发展及社会功用, 这种研究范式属于美国权威汉学家柯文 (Paul A. Cohen) 所提出的中国中心观, 以外国人的身份, 移情式 进入中国开展研究 从中国出发 按照中国的自身历史发展规律发现问题, 进行论证, 因此戴梅可的这篇文章具有相当的系统性和说服力 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 柯文已经提出, 汉学研究要以中国为中心, 在中国发现历史 这从反面提醒国内学者, 在从事海外汉学研究时, 应当移情式进入海外汉学, 以西方为中心 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 问题意识 理论手段等等, 完完全全是西方的, 中国只是汉学家研究的对象 材料的来源地和理论的试验场 中国在海外汉学的体系内并不占主体地位, 只是西方对照世界认识自我或解决自身问题的渠道之一 这一点在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 于连的 迂回与进入 中有明显的体现, 他提出假道中国文化, 最终重新回到希腊 : 我们与希腊思想暗含着的关联有可能阻碍我们去感知它的生命力 必须保持某种距离 一种理论的距离是合乎希望的 中国恰恰为之提供了便利 [22] 日本汉学家也曾有 作为方法的中国 一说, 即以中国为方法, 以世界为目的 [23] 萨义德更认为与其说东方学与东方有关, 还不如说与 我们 的即西方的世界有关 [24] 东方学从头到尾都显示着文化霸权, 是西方殖民主义的产物, 是西方话语对东方文明的阐述 建构和操纵, 为西方构筑了一个作为文化他者的 东方 和言说该 东方 的知识体系 [25] 葛兆光曾说, 海外汉学从本质而言是外国学, 因其问题意识 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国的 当时的学术脉络 政治背景 观察立场密切相关 所以我们第一步就应该把 中国学 还原到它自己的语境里去, 把它看成该国的学术史 政治史 思想史的一个部分, 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研究的是一回事 [26] 朱 64

孟庆波 : 美国汉学界对孝及 孝经 的研究 政惠认为, 中国史学研究应当改变思维, 跳出去看一下 从人家的研究中看自己 [27] 王宁从文化相对主义和形象学的角度说明, 海外汉学只是西方对于东方的一种飘忽不定的知识体系, [28] 史景迁在 文化类同与文化利用 世界文化总体对话中的中国形象 一书中对这种知识体系进行了历史的梳理 能否把海外汉学只是作为一门外国的学问, 而对其进行学术史的梳理呢? 李学勤先生早就指出, 研究国际汉学, 应当采用学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最重要的是将汉学的递嬗演变放在社会与思想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29] 而这个学术史研究, 也只能针对外国的学术史, 以西方的社会历史为母体, 以西方著述为主体, 进入西方, 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 对西方学术史进行一种 外国学 研究 如果能够把海外汉学的 外国学 研究模式和比较文化的研究模式相结合, 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和比较文化的 中国中心 这两端同时进行相向的研究, 也许可以将我国的海外汉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 [1] [ 德 ] 马克斯 韦伯. 中国的宗教 : 宗教与世界 [ M]. 康乐, 简惠美, 译. 桂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 [2] Sylvanus Urban. Example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 J ]. Gentleman s Magazine, 1736,(1). [3] An Account of the Filial Piety of the Chinese[ J]. Columbian Magazine, 1788,(4). [4] Elijah C. Bridgman. Heaou King, or Filial Duty[ J]. Chinese Repository, 1835, (8). [5] Herrlee G. Creel, Chang Tsung Ch ien, Richard C. Rudolph. Literary Chinese by The Inductive Method. Volume I: The Hsiao Ching[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6] Kenneth Ch en.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Buddhism[J].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968,(1). [7] Harry Hsin i Hsiao. A Study of the Hsiao ching: With an Em phasis on Its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and Its Problems [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8] Ho Yau Fai, Lee Ling Yü. Authoritarianism and Attitude to ward Filial Piety in Chinese Teachers[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4, (92). [9] Garry G. Hamilton. Patriarchy, Patrimonialism and Filial Pie ty: 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 [ J ].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0, (1). [10] Nelson Chow. Does Filial Piety Exist Under Chinese Commu nism[j]. Journal of Aging & Social Policy, 1991, (3). [11] Kwang Kuo Hwang. Filial Piety and Loyalty: Two Types of So cial Identification in Confucianism[ 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 [12][17][19] Michael Nylan. Confucian Piety and Individualism in Han China[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6, (1). [13][16][18][20] Donald Holzman. The Place of Filial Piety in Ancient China[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8, (2). [14] Kwang chih Chang. The Archaeology of Ancient China [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97-298. [15] 昌文斌. 孝 字的创生及原义释载 [ J]. 学术论坛,2010, (3). [21] 严绍璗. 我对国际中国学 ( 汉学 ) 的认识 [ J]. 国际汉学, 2000,(5). [22] [ 法 ] 弗朗索瓦 于连. 迂回与进入 [ M]. 杜小真, 译. 北京 : 三联书店,2003:5-6. [23] [ 日 ] 沟口雄三. 作为方法的中国 [ M]. 孙军悦, 译. 北京 : 三联书店,2011:130. [24] [ 美 ] 萨义德. 东方学 [ M]. 王宇根, 译. 北京 : 三联书店, 1999:16-17. [25] 周宁. 被别人表述 : 国民性批判的西方话语谱系 [ 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5). [26] 葛兆光, 盛韵. 海外中国学本质上是 外国学 [ N]. 文汇报, 2008-10 - 05. [27] 朱政惠. 海外学者对中国史学的研究及其思考 [ J]. 史林, 2006,(4). [28] 王宁. 形象的演变 :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 A]. 张西平. 他乡有夫子 : 汉学研究导论 [ M ]. 郑州 : 大象出版社, 2005: 536-555. [29] 李学勤. 国际汉学著作提要 [ M]. 南昌 :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3. ( 下转第 101 页 ) 65

郑伟, 李庆晗 : 我国制造业产业关联及网络效应研究 Research on Industrial Correlation and Network Effec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Based on Comparison between Input Output Method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ZHENG Wei, LI Qing han (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rough input output table of 2007 from National Statistical Bureau and use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based on direct con sumption coefficient table in input output table to analyze the network effect and network structure in classifi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hich demonstrat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inside industry network structure. General l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in influence coefficient and response coeffici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ctor.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high tech industry i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and so does response coeffi cient. The response coefficient of heavy industry stands on the front line. In light industry, response coefficient does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except textile industry. Key words: input output table; industry relationship; social network 责任编辑 : 沈丹 ( 上接第 65 页 ) Study on Filial Piety and Book on Filial Piety by American Sinology: Discussion on Research Paradigm of Sinology Abroad MENG Qing bo ( Hebei United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9, China) Abstract: Filial piet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ilial piety and Book on Filial Piety have been a focus in studies of American Sinologists. In 1996, Michael Nylan published Con fucian Piety in Han Dynasty of China and Individualism, which is on the base of inside Chinese culture. It claims that Confucian Piety s growing role and extensive coverage finally led to the decline of Han Dynasty re gime. In 1998, Donald Holzman published The Place of Filial Piety in Ancient China in the background of western culture. It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the evolution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s early history ( Shang Dynasty to Western Ha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 and makes comparison between Chi 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problematic consciousness and theoretical method of research on Sinology abroad are totally in western style. The study of Sinology abroad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side of western academic culture and in comparison with research logic among cultures. With western theoret ical framework and terms of discussion, Sinology can be regarded as a branch of western scholarship, which, in turn, calls us to put it back to background of western knowledge in researches. Key words: filial piety; Book on Filial Piety; Sinology abroad; methodology 责任编辑 : 沈丹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