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上士道(七)

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菩提大道 第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菩提大道 第二卷

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 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 :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请大家随我念诵 : 诸法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归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 今天我所说的法, 是宣讲 般若心经 之菩萨广大行和甚深见 就佛法而言, 不管是唯识宗 中观宗, 还是声闻宗等, 一切法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二种开始说起, 般若心经 也不例外 因为 般若心经 当中,

发心:“为令利他而缘圆满菩提,与主要成为自己助伴欲相应之大乘入门意识,是大乘发心之性相

佛言 : 善哉, 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 :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9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蔡 序

上士道(五)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Microsoft Word - fa_hai_5s_1_2web

勤修外道而爱乐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上士道(七)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第九课

《远唤上师》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甘露文库14 谈谈闻思修和再谈闻思修

梵语云 :Bodhisattvacaryavatara 藏语云 :Byang chub sems dpa i spyod pa la jug pa 汉语云 : 入菩萨行译敬 : 敬礼一切佛菩萨 2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五课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菩提道次第廣論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fz-02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Microsoft Word - CDsc_BaShiGuiJuSong_09.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3SC.doc

说明 本简体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电子书, 是根据 乾隆大藏经 第 16 册, 第 10 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影印本校正的 此经被列入大乘般若部 句读仅作参考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 二〇一七年八月 - 1 -

《入菩萨行论》177课0-10分钟李鸿打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摄功德宝经释——无倒悟入佛母密意之善说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入行论第一百课

为深远 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 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 那就是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所谓 菩提心的无上观修, 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 ; 所谓 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 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 若按 行愿品 着手修学, 会发现

科判 全分三 甲一 名/ 29 甲二 译礼/29 甲三 义分二/ 29 乙一 造之理/ 29 乙二 宣说所造之正文分五/ 38 丙一 所建立 证成是佛语 分二/38 丁一 总说/ 38 丁二 别说分二/41 戊一 宣说能遣邪分别之正理差别/41 戊二 教诫断除于邪执/ 47 丙二 分别所了知分四/5

所以, 我们思维的必要和目的叫遣除增益和损减, 也就是说正确地 理解法的意义 遣除增益 损减之后对法的意义产生定解, 我们通 过思维就是要达到这个目标, 这样得到的智慧叫思所生慧 修所生慧的前提一定是思所生慧, 修行缘思所生慧得到的定解, 缘这个定解开始反复地观修, 反复地串习, 这叫 修 通过修行

弥勒文库3 辨中边论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辨中边论颂 1 辨中边论颂释 日光鬘 19 辨中边论 ( 世亲菩萨 ) 133

道果法前行•三现分庄严宝论

月称菩萨说过 : 经说外境悉非有, 唯心变为种种事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 当中也曾指出 : 心为一切诸法之源, 故名为普作王 为什么称为普作呢? 因 为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 也能显现不清净的轮回 萨 哈尊者说 : 心乃轮涅之 根 如 大幻化网 中对心和智慧所作的分析, 这里所说的心是指每一个众生的根本,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辨法法性论颂 1 辨法法性论科判 13 辨法法性论释 辨析智慧光明 17 辨法法性论长行 71 辨法法性论释 79 辨法法性论讲记 109 思考题 275


恒生银行 ( 中国 ) 银行结构性投资产品表现报告 步步稳 系列部分保本投资产品 产品编号 起始日 到期日 当前观察期是否发生下档触发事件 挂钩标的 最初价格 * 最新价格 累积回报 OTZR 年 5 月 5 日 2018 年 5 月 7 日 3 否 728 HK Equity 3.7

如何学修佛法 1 如何学修佛法 益西彭措法师 讲授 这次趁国庆放假, 大家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时间, 来一起交流佛法, 积累一些解脱的资粮 这次我想针对大家目前学佛的情况, 根据经论中的教证, 和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珍贵教言, 来和大家谈谈有关学修佛法的正确方法 现在佛教团体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佛弟子们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Microsoft Word - _全_道前基礎SC.doc

prayer2015slides

苦乐的作者在外境上根本不存在, 其实真正的作者就是我们内心中的分别念 若我们的分别念中生起慈悲心和信心, 那我们将获得解脱和安乐, 只要具有无漏的智慧, 无疑我们就会达到圆满究竟的佛果 如果我们经常生起贪嗔而造了恶业, 所感受的就只有是地狱饿鬼等恶趣的痛苦 据此我们明了分别念是一切苦乐的根源, 那就

《入菩萨行论·浅释》第四十三课

《开显解脱道·讲记》第十课

净土文库 34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 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差别成决断, 正因不见故 若余量害者, 非不见而无, 如是于余因, 容有余量害 不见故, 所触见不具, 无误 由处等差别, 物能力各异, 见一而谓余, 定有则非理 我 地有知等, 非能立为无, 岂唯不可得, 是因无能立? 故由彼系属, 自性遮自性, 或由其因法, 于果无误故 不尔遮一法, 云何余亦遮

七觉支 被称为 现观道, 即谛现观之道 七觉支又分五支 : 1. 觉所依支 : 念 ( 缘谛不向余散 ) 2. 觉自性支 : 择法 ( 最初现证无我 ) 3. 觉出离支 : 精进 4. 觉利益支 : 喜 ( 饶益身心 ) 5. 觉无染支 : 轻安 ( 无染因缘 ) 定 ( 无染所依 ) 舍 ( 无染

发殊胜菩提心全文PDF.doc

<4D F736F F D20D6D0B9DBD3EBBFD5A3A8BDB2D2E5A3A92E646F6378>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 er shi pu xian pu sa mo he sa 欲重宣此义 普观十方 yu zhong xuan ci yi pu guan shi fang 而说偈言 er shuo ji yan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suo yo

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 威神之力, 及由汝智慧清净故, 诸菩萨善根增胜故, 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 ( 解 )-- 第二 入是 下, 科判表加分, 共有三项 : 一 总显能加, 二 辨加所为 ; 三 正显加相 今初开始有二 : 一 明白表示有佛出现, 二 明白出现赞扬其功德 咸称赞 下, 先标称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菩萨加持所生, 三者由定果色所生 ; 乃至能普现一切如来前也 后之二句, 明修行之次第也 或观一身一佛 三身三佛 七身七佛 三十五身三十五佛 百身百佛 千身千佛 乃至百千无量俱胝刹土微尘无量数身无量数佛, 各各以次增修令其广大清净, 摄心缘境, 成就深细微妙之三昧力而达心佛众生平等之理故 信解心礼

说, 你也不要装模作样 本来不是活佛而你自己却好像表面上装着活佛的样子, 可能就会破别解脱戒中的妄语戒 就像以前在印度, 如果自己没有证得阿罗汉果 位, 是不能坐在花黄垫子的上面一样 现在很多人经常说某某是此活佛, 某某是彼活佛 当然活佛里有真的假的两种, 真活佛弘法利生的事业的确不可思议, 而假的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甘露文库 走向解脱•别解脱戒品.在家篇

《入菩萨行论》73课李鸿0-15分钟

细说“执著”

Microsoft Word - 百法_4SC.doc

译 序 众 生 的 无 上 怙 主 全 知 无 垢 光 尊 者 的 色 身 虽 已 融 入 法 界, 然 而, 为 悲 悯 我 们 这 些 浊 世 愚 昧 的 众 生 而 留 下 了 以 甚 深 古 萨 里 派 四 心 滴 广 行 班 智 达 派 七 宝 藏, 以 及 三 休 息 三 解 脱 为 主

弥勒文库10 宝性论讲记(二)

Transcription: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 如是流转之过患, 从种种门中长时修习, 则见于此三有如陷火坑 为欲解脱惑苦, 证得涅槃, 意怀热恼, 由是修学三学, 从生死中而得解脱焉 然此虽非同善趣, 不复退堕, 而于断过证德尚属少分 既于自利未圆, 则利他亦不过零碎而已, 终须佛为劝请而入大乘也 故诸具慧者从最初时便入大乘, 甚为应理 摄度论 云: 于利世间无能力, 二乘心量必断之, 能仁所示大悲乘, 一味利他为自性 若此, 则诸士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夫应以爱乐威德及士夫之功力担负利他, 方为合理 倘仅缘于自利, 与傍生何殊? 是故诸上士之本性, 于利他乐专一而住 弟子书 云: 畜类得草唯自食, 渴时得水欢喜饮, 士夫精进利他事, 以乐威德功力胜 如日照世驾威光, 大地载物不拣择, 上士本性不自利, 一味专作利世间 如是见诸众生被苦所逼, 为利他而忙者, 名曰士夫, 彼亦名为善巧 前书 ( 弟子书 ) 又云 : 无明覆世乱众生, 无力堕在苦火中, 见此如己头燃火, 彼是士夫亦善巧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乐之本源, 灭除一切衰损之妙乐, 为诸善巧士夫所行之大道, 虽见闻念触, 亦能长养一切众生, 住利于他而兼能成就自利, 无所不全 有于此具大善巧之大乘而趣入者, 当念此甚为希有, 我幸得之, 应尽所有士夫之功力, 于此胜乘而趣入之

槃 槃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如是若念须入大乘, 何为入大乘之门耶? 此中佛说有波罗密多乘及密乘二种, 除彼更无余大乘矣 然此二由何门而入耶? 唯菩提心是 此于身心何时生起, 虽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 是亦住入大乘 若何时与菩提心舍离, 则纵有通达空性等功德, 亦是堕入声闻等地, 退失大乘 此众多大乘教之所说, 理亦成也, 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无而作进退 如 入行论 中说 : 此心生起, 无间即成佛子也 慈氏 解脱经 亦云 : 善男子, 所谓金刚宝者, 虽已破碎, 胜出金等庄严, 映蔽一切, 亦不失金刚宝之名, 一切贫乏亦能遮止 善男子, 如是若发一切种智心之金刚宝, 纵离修行, 亦映蔽一切声闻 独觉功德之金庄严, 亦不失菩萨之名, 一切世间贫乏亦能遮止也 谓于菩萨行虽未学习, 但有菩提心便可称为菩萨也 以是若仅以法是大乘, 则犹不足, 必彼补特伽罗住入大乘为重要, 故成大乘以菩提心而作自在 若于此心仅彼知解而已, 则其大乘亦唯是虚名耳 倘彼有一性相完全之菩提心, 则亦成一清净之大乘, 当于此而励力焉 庄严经 云: 善男子, 菩提心者, 如一切佛法之

1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种子 于此须得定解 此应喻释, 如以水 粪 暧及地等, 若与谷种合者, 则为谷苗之因, 若与麦豆等种合者, 则亦为彼苗之因 故水 粪 暧 地等是共同之因 青稞种者, 随与何种缘合, 亦不能为谷等苗之因, 是青稞苗之不共因 以彼所摄持之水等, 亦当为青稞苗之因也 如是, 无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种子之不共因 通达空性之慧者, 如水粪等, 是三种菩提之共因也 故 宝性论 亦云 : 胜解胜乘为种子, 慧者为生佛法母 此言于大乘起胜解者, 如父之种子, 通达无我慧者则如母 譬之父为藏人, 则不生汉胡等子, 父为子姓, 此因决定 于藏母身, 则能生种种子, 是乃共同因也 龙猛 赞慧度 亦云 : 佛陀诸独觉, 并诸声闻人, 解脱唯依慧, 决定无有余 诸独觉 声闻亦依于慧, 以是亦说般若波罗密多为母, 是大小二乘子之母 故不以通达空性而分大小乘, 是以菩提心及诸广大行而判也 宝鬘论 云: 彼声闻乘中, 不说菩萨愿, 及行悉回向, 菩萨如何成 谓不以见别, 而以行分 如是若通达空性之慧, 犹不成大乘不共之道, 而况除彼胜慧之诸余道品, 则何待言哉 是故须将菩提心之教授, 执为中心而修焉

11

1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3

1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5

1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鬘 鬘

17

1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七因果者, 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 彼心从增上意乐 生, 意乐从大悲生, 大悲从慈生, 慈从报恩心生, 报恩从 念恩生, 念恩从知母生 如斯次第, 说为七也

19

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1 若为大悲挠动其意者, 为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 而起决定誓愿 若悲心弱, 则不如是, 要能荷负无余众生之解脱重任而得自在故 若不荷负此担, 则不能入大乘, 故大悲者于初即为重要也 无尽慧经 云: 大德舍利弗, 复次, 诸菩萨之大悲无尽也 何以故? 为前导故 大德舍利弗, 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 是人命根之前导也 如是菩萨之大悲者, 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 又 象头山经 亦云 : 文殊师利, 云何为诸菩萨进趣行? 云何为处? 文殊师利答曰 : 天子, 诸菩萨进趣行者, 大悲也 处者, 有情也

2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3 中重要者, 如是虽曾一次发心而住者, 若见有情数多, 所作恶劣, 菩萨学处极为难行, 无有边际, 历时长远, 遂生怯弱, 则堕于小乘 故大悲心者非仅发一次, 宜加修习, 渐令增长 不顾自之苦乐, 不厌利他, 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

2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5 后重要者, 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灭, 能尽虚空界利益有情, 亦乃大悲之力 此若无者, 则当同于声闻故也 譬如稼穑, 初种 中水 后能成熟而为重要, 故于佛果亦初中后三, 大悲为要 此具德月称论师之言也 漾那穹敦巴于阿底峡尊者请求教授, 尊者诲曰 : 舍世间心, 修菩提心, 此外无余 格西敦巴笑曰 : 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 当知是法之命脉, 能得决定, 唯此最难 须数数集忏, 及阅 华严 等经论, 以求坚固决定 如马鸣菩萨云 : 佛之心富贵, 能圆菩提种, 唯佛知斯要, 余人莫能及

2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7

2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总之, 唯欲令离苦者, 若数数思惟彼有情苦虽亦能生, 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坚固者, 则先须于彼有情有悦意珍爱之相 如亲有苦则不堪忍, 仇人有苦则生欢喜, 于中庸有苦多生弃舍 此中初者, 是于意中有爱乐故, 于彼有几许之珍爱, 则对彼苦便生起几许之不忍 中下珍爱, 起小不忍 倘系极珍爱者, 则虽有微苦, 亦起大不忍矣 若见仇人有苦, 非但不欲令离, 且念其苦, 愿后较彼尤甚及莫脱离也, 盖为不悦意之所致 彼复以不悦意之大小, 于其感苦亦生尔许之欢喜 于中庸之苦, 既无不忍, 亦无欢喜者, 以意悦不悦皆无之所致也 如是修有情为亲, 乃为发起悦意 而亲之究竟厥为母亲, 故修知母 念恩 报恩三者, 则能成就悦意爱惜之心 又于有情爱如一子之慈者, 是前三之果, 由此而生大悲焉 若与乐之慈与悲, 则不显现因果之决定 修此一切有情为亲属, 是发心生起之因, 乃月称阿阇黎 大德月 莲花戒阿阇黎所说也

29

3 菩提大道 第三卷

31

3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阇 阇 增上意乐及发心成其果者, 依前次第修习, 生起悲心, 则于为利有情欲得成佛亦能生起, 便已足矣 何故于彼中间更加增上意乐耶? 盖想有情得乐离苦之慈悲无量, 虽声闻独觉亦有, 然荷担于一切有情作乐除苦之担者, 非大乘则无也 故须生起心力强胜之增上意乐, 此从 海慧问经 中而知也 如是若欲生起度脱有情之心, 当念我今如此, 即一有情之义利亦不能圆满作到 非但此也, 纵得二种阿罗汉位, 亦仅能利少数有情, 所作义利亦唯能成解脱而已, 于

33 一切种智则不能安立 念此无边有情, 满足彼等一切现前 究竟之义利, 有谁能耶? 如是思惟, 则知唯佛有彼堪能, 而发为利有情欲得佛位之心

3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35 如前下中士时所说前导等次第, 于此亦当取而修之 其中若不先断除对于一类有情起贪, 及对一类有情起嗔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 则任随生起慈悲, 仍有类别 若缘于无类, 则不能生起 故当先修平等舍心也 此中, 复有愿诸有情修无贪嗔等烦恼之想, 及自于有情远离爱憎心平等之二种, 此取后者 修此舍心之次第, 为易生故, 先须于一未作利损之中庸者而为所缘, 以除贪嗔而修舍心 若于中庸修舍心已, 次于亲友修平等舍心 于亲友心若不平等, 则或以贪嗔分类, 或以贪有大小, 而不能平等 于亲友若平等, 当于仇怨修平等心, 于伊若不平等, 则视不顺之一边而起嗔焉 于仇怨平等已, 则于一切有情而修平等心

3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此复有二 : 就有情方面想, 一切众生同是欣乐而不欲苦 若于一类认为亲友而作饶益, 于一类认为疏远而为损恼或不饶益, 不应理也 就自己方面想, 从无始来于生死中, 任何有情不曾百次作我亲眷者不可得 如此, 应于谁生爱, 而于谁起憎耶? 此 修次第中编 所说也 又若于亲生爱者, 如 胜月女问经 云 : 我昔曾经杀汝等, 我亦曾被汝等截, 彼此一切是仇杀, 汝等何为起贪心 如前所说无定之过, 思一切亲怨速疾转变之理, 即以此而遮止憎爱 然此须执为亲怨之差别所依, 不须遮怨亲之心, 以作怨亲之因相, 而灭贪嗔分类也

37

3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39

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41 以轮回无始故, 我之生亦无始 生死相续, 于轮回中当无不受之身及未生之地, 而未成母等之亲者, 亦所必无 此经中言也 此复非但昔曾作母, 即于未来亦当为母 如是思已, 则于为我之母一事, 当求坚固决定 此心若生, 则念恩等亦易引发 此若不生, 则念恩等心无由生起矣

4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43 念恩者, 修一切有情为母之后, 倘先依于此世之母而修, 较易生起 当如博多瓦所说修之, 于己前想一明显之母亲相, 作是思惟 : 不但今时, 即无始时来, 彼亦为我作过母亲, 已超数量 应多次思之 如是作母时, 为我救护一切损害, 成办一切利乐 别想于今世, 初于胎中时常摄持, 及产生后, 胎毛未干, 即抱依于暖肉 以十指玩弄, 以乳酪喂哺, 以口饲食而拭涕, 以手揩擦其不净, 种种方便畜养而无厌倦 复于饥时与食, 渴时与饮, 寒时与以衣服, 贫时给诸自不忍用之财 然此资具亦非易得, 乃合诸罪苦 恶名 艰辛求获者以与也 若子有病苦时, 思惟子死宁己死, 子病宁己病等, 出自真诚愿以身代, 并以加行而为除灭苦厄之方便 总之, 随自智能为作利乐 遣除苦恼等之事实, 专一修之 以如是修习, 则非仅空言, 当得生起念恩之心 次于父等诸余亲识, 及诸中庸, 乃至仇怨, 如其次第, 皆修知母 既于亲眷 中庸 怨家皆想为母, 于一切众生亦修知母以为前导, 次第渐广而修习焉

4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45

4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47 报恩者, 如是唯以生死流转而不相识耳, 倘将彼受苦而无救护之诸母弃舍不顾, 仅谋自己之解脱者, 忍心无愧, 岂有更甚于此者哉? 弟子书 云: 亲人生死大海中, 分明如堕深流内, 生死不识而弃彼, 但自解脱无此耻 如是舍有恩者, 在下等人犹不应为, 与我之理如何相顺? 如是思已, 当负报恩之担也 若尔, 当以如何报恩耶? 诸母亦能自得世间富乐, 然彼一切无不欺诳 如我先为烦恼魔所伤损, 于彼猛利伤痕, 擦以盐硝, 以其自性是苦, 乃复加生种种之苦 若以慈报恩, 当将彼等安立于解脱 涅槃之乐, 须如此而报恩也 总之, 如自母亲不住正念, 疯狂目盲而无引导, 步步颠蹶, 趋赴于可怖之险巇而行, 诸母若不望其子救而望谁耶? 若彼子亦不求将母脱怖, 而须谁来度脱耶? 于彼如是已作母亲之诸有情, 为烦恼魔扰, 心不正住, 于其自心不得自在, 有若疯颠, 又无能见现上 决定善道之眼, 亦无引导之师, 刹那刹那皆为恶行之所损坏, 胡乱奔驰 见其于总之生死别为恶趣之险处而行, 彼母亦希其子, 其子亦应来出其母 如是思已, 当以决定拔出生

4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死为报其恩 集学论 云: 烦恼疯痴盲, 于多险巇中, 步步颠蹶走 自他常忧事, 诸众生苦同 由是观已, 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 见一切功德执为希有 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恼之理也

49

5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槃 槃 巇 巇

51 巇

5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慈之所缘, 为未具乐之有情 行相者, 谓念彼云何当得乐, 且愿彼得乐, 又当为作得乐因也 胜利者三昧王经 云: 俱胝由他频婆罗佛刹, 尽其供养众多无数量, 于诸胜生以彼常供养, 犹其不及慈心数与分 谓较彼之供物极其广大, 而于究竟之田常时行供养, 其福尤大 文殊庄严刹土经 云: 于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 世界名曰千庄严 如比丘入灭尽定之乐, 诸有情亦具是乐 于彼世界经百千俱胝岁修行梵行者, 若于此上下至于弹指顷, 缘一切有情发起慈心, 较前之福犹为甚多, 况昼夜而住 宝鬘论 亦云: 每日三时中, 施食三百罐, 不及须臾顷, 慈获福一分 天人当起慈, 彼等亦守护, 意乐及

53 多乐, 毒械不能损 无力获大利, 当生梵世间, 设未成解脱, 亦得慈八德 若有慈者, 人天起慈, 任运归仰 佛亦以慈力败彼魔军, 故成最胜守护等也 修慈之次第者, 先亲, 次中, 后于仇怨而为修习, 次于一切有情如次而修之 修习方便者, 若数数思惟有情苦苦之理, 其悲便起 念诸有情缺乏有漏无漏之乐, 如是数数思惟 若修此者, 欲与乐心任运而起 此复以种种乐而为作意, 于诸有情而施与之

5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槃

55 鬘 鬘 鬘

5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槃

57 悲所缘者, 谓以三苦随其何类具苦之有情也 行相者, 想其离苦及愿其离, 我当作离苦也 修之次第者, 初亲, 次中, 后怨, 次于十方一切有情而修习也 如是等舍慈悲各各差别之境, 如次而修者, 是莲花戒阿阇黎随顺 对法经 而作也, 最为扼要 若不各各分别, 初即总缘而修, 虽能相似生起, 然一一而思, 则现起任何亦未生起 若于一一由意变之领纳, 如前所说而出生已, 渐为增多, 后缘总而修习, 则随缘总别, 皆清净而生故耳

5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修习法者, 思惟是母所成之诸有情, 堕于有海, 如何领受总别之苦等而思之 苦已释竟 悲生起之量者, 修次第首编 云: 随于何时, 犹如最悦之儿身不安乐, 于一切有情亦决定欲令离苦之悲心, 成任运随转, 如本性而转 尔时是彼圆满, 得大悲名 谓于最极心爱幼儿之痛苦, 其母生几许之悲悯, 以彼几许为心量, 于一切有情任运起悲者, 说为具足之大悲相也 慈生之量, 例此当知

59 阇 阇 阇

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61 修增上意乐者, 如是修慈悲之后, 思念慨叹 : 我最爱乐悦意之诸有情, 如是乐乏苦逼, 当如何而令其得乐离苦耶? 负荷度脱彼等之担, 下至言谈, 亦当修心也 此于报恩时虽亦稍起, 然于此所说者, 谓有欲令得乐

6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离苦之慈悲尚嫌不足 于有情念以我为作利乐之意乐, 须生慈悲为能引起故也 彼等亦非仅于正座时修, 即座后等之一切威仪中, 皆为忆念相续而修 此 修次中编 所说也

63 阇 修求菩提之心者, 依如前所说之次第修已, 若见利他, 须得菩提 虽亦是生起欲得之心, 然尔许不足 如前于皈依时所说, 从思身语意业诸功德门中, 先当增长信心, 次以信心为欲所依, 于彼等功德起诚心欲得, 于自义利亦非得种智而不可, 以引生决定也

6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65 认定修果发心者, 其总相如 现观庄严论 云 : 发心为利他, 希正等菩提 差别者, 随顺 华严经 义, 入行论 云: 如何知差别, 如欲行及行, 善巧于此二, 如次知差别 谓愿行二种也 于此虽显现多种不同, 然念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者, 是谓愿心 彼已受戒后, 心依戒住而犹发心, 是谓行心 如 修次第初编 所说也

6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67 8 985

6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入行论 云: 谁有于自他, 欲速为救护, 于自他当换, 是即密妙行 又云 : 尽世间安乐, 从愿他乐生, 尽世间苦恼, 由欲我乐生 愚人作自利, 能仁为利他, 依此二差别, 何须复多说 我乐与他苦, 若不正相换, 即不能成佛, 亦无世间乐 谓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 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 当思惟之

69

7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若能修习, 则彼心发生者, 如昔为我之仇, 若闻其名便生憎畏 后和为友, 倘复无彼, 反生大不悦豫 故修心之后, 则将自作他, 视他如自之心亦能生起也 入行论 云: 难中不应退, 以此修习力, 闻名生怖者, 无彼反不悦 又云 : 置我身为他, 如是无所

71 难 设作是念 : 他身实非我身, 将他作自之心, 如何可生起耶? 谓如此身亦是父母精血所成, 是亦他之身分, 以往昔串习增上生起我执, 若于他身如己之爱执亦能生起 彼论云 : 以是乃他人, 精血滴所成, 由汝执为我, 如是于他修 如是于胜利 过患善思惟者, 由至诚修习生起勇悍 若能修习, 则能生起 如是见已, 当修习之

7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73

7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言自他换, 或说将自作他 将他作自者, 非谓于他想是我, 于彼眼等想是我所, 谓换爱执自及弃舍他之位置也 生起于他如自而爱执, 于自如他而弃舍之心也 是故说我乐与他苦换者, 亦谓于自爱执见如怨仇, 灭殷殷而作之自乐 于他爱执见为功德, 灭弃舍他之苦已, 为除彼苦殷殷而作 总之, 即不顾自乐, 于除他苦之事而行也 于修彼心有其二障, 自他苦乐之依自他二身, 犹如青黄各各类别而执之 由是于彼所依之苦乐, 亦念此是我者, 或行或除, 此是他者, 念已而弃 彼之对治, 谓自他体性无可分别, 彼此相待, 于我亦生他心, 于他亦起我心, 如彼山此山也 譬之彼山, 于此处虽起彼山之心, 若到彼山, 则生此山之心也 故不同青色, 任观待于谁, 亦唯生青色之心, 不起余色之心也 集学论 云: 修自他平等, 菩提心坚固, 唯自他观待, 虚妄如彼此 居中自非彼, 观谁而成此, 本性自不成, 观谁而成他 谓唯是观待其所待而建立, 无以自性而成也 又除念他之苦无损于我, 不为除彼而励力之碍者, 谓若如是者, 则不应恐老时苦, 于壮时集财, 以老之

75 苦于壮无损故 如是则手亦不应除足之苦, 是他故也 此说是略为举例, 如上午下午等, 亦如是加之 设想老壮是一相续, 手足是一集聚, 不同自他之二也 相续与集聚者, 唯是于多刹那及多集聚而施设, 无自己单独之本体 自我他我亦须于彼相续集聚而施设, 以唯自他相待之建立, 无有本体也 虽然, 是以无始串习爱执之增上, 自苦生时不能堪忍 故于他若修爱执, 则于他之苦亦生不忍焉

7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77

7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79

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81 正明修法者, 由我贪增上, 以我爱执持, 从无始生死直至于今, 生起种种不可欲乐 虽欲作一自利圆满, 执自利为主, 以行非方便故, 虽经无数劫, 自他义利皆悉无成 非但不成而已, 且纯为苦所逼迫 若将自利之心换而为他, 则早已成佛 自他义利, 一切圆满无疑矣 以不如是故, 劳而无益, 空过时也 今乃了知, 第一

8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怨仇即此我爱执持 依念正知, 多为励力, 未生勿生, 生莫相续而住 是念决定坚固, 多次修之 如是数数思惟爱他之胜利, 生起勇决 舍弃他心, 未生不生, 生莫久续 于他珍惜爱乐悦意, 从如何能生之门, 如昔于自爱执, 应当生起于他爱执之心也 阿底峡尊者云 : 不知修习慈悲之菩萨, 唯藏人知之 若然, 如何作耶? 谓须从初次第而学也 朗日汤巴云 : 霞婆巴与我二人, 有人方便十八与马方便一, 共十九 人方便者, 谓于最胜菩提发心已, 任何所作, 悉于有情义利而学者是 马方便者, 菩提心未生不生, 已生不住, 不容增长, 是我爱执背弃于此, 何能损害而净修? 朝向有情, 何能饶益而修习者是 康隆巴云 : 以我等舍弃有情, 所以有情亦于我等如是作也 大乘根本立与未立, 大乘之数入与未入, 一切归于此 于一切时中, 观察此心如何生起 若生者善, 若其未生, 莫如是住, 依止示彼之善知识与如是修心之伴, 常为共住 阅如是开示之经论, 于彼之因集积资粮, 净除业障 自若亦如是修心, 决定投播如是完全种子, 事业非小, 理应欢喜 如阿底峡尊者云 : 大乘法门欲趣入, 能除黑暗灭热恼, 犹如日月菩提心, 经劫励力生亦可

83

8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85

8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87

8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89 此心发生之量者, 前已释竟, 应当了知

9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诸先哲所许, 谓具足愿心, 住彼学处, 犹为不足, 须 具行戒 此与胜怨论师所说相顺也 以何身受者, 以天龙等身, 及从意乐门, 一切皆堪发愿心, 而为此愿心之所依 此中如 道炬 注释云 : 于生死发出离心, 念死及慧与大悲 是谓以如前所说之次第而修心, 于菩提心稍得将意转变之领纳也

91

9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于寂静处洒扫洁净, 涂以牛身五物, 洒以旃檀等胜妙香水, 散布香花 将铸塑等三宝尊形及函轴, 并诸菩萨像, 供置于几座等微妙之案台 幔盖花等供养之资具, 尽其丰饶, 当为设备乐器 食物等 善知识所坐之座位, 亦以香花装饰陈设 于诸先觉者, 更从供僧 施鬼等门中积聚资粮 若无力供养, 则如 贤劫经 所说, 仅供布缕等, 亦须作之 若有供者, 则须无谄殷重寻求而供, 令法侣见者, 心生惭耻不忍 藏人于阿底峡尊者前请为发心受戒时, 曾告曰 : 供养劣者, 菩提心不生 佛像则须一极善开光释迦佛像, 无可无之方便, 经函亦须略波罗密以上之 般若经 次请圣众, 弟子沐浴著鲜洁衣, 恭敬合掌 戒师当令弟子于诸功德资粮田至诚生信, 想一一佛菩萨前, 皆有自身恭敬而住, 徐诵七支行愿

93

9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95 启白与皈依者, 次于戒师生大师想, 礼拜献供,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为发菩提心事而请白云 : 昔诸如来 应 正等觉, 及入大地诸大菩萨, 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 我名某甲, 今亦如是, 请阿阇黎耶令于无上正等

9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菩提而发其心 乃至三请而说 次所对之境, 为佛及灭谛为主之道谛法, 并不退之菩萨圣众僧 时则从于今日, 乃至未得菩提之间, 为救护一切有情故, 佛为皈依之大师, 法为正所皈依, 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 作总思惟 别想如是意乐, 于一切时中当不退转 以猛利欲乐, 如前所说之威仪而作皈依 :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皈依佛两足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 如是三说, 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 及皈依法之辞句与余不同, 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

97 阇

9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阇 阇 槃

99 阇 皈依竟, 说学处者, 凡前于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 今 于此中, 阿阇黎耶亦应为说也

1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积集资粮者, 于正传承诸师及前所说资粮田之前, 当 如前说而诵七支行愿

1 1 祇 祇 净修其心者, 如前所说慈悲之所缘行相, 令其明显 正行仪轨者, 于阿阇黎耶前, 右膝著地, 或作蹲踞, 合掌而发其心 于此发心, 既作所缘, 谛想诚誓, 乃至未得菩提而不弃舍之意乐, 非但发心为求利他, 愿当得佛已

1 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耳, 当依仪轨而发之 如是, 若于愿心之学处而不能学, 不过仅想为利一切有情, 我愿成佛而已矣 以轨则而发者, 于发心之学处, 能不能学, 皆可受之 然愿心可有如是二种, 若以仪轨受行心已, 于学处不学则为不可 故许从龙猛及无著所传众多之戒轨, 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别者, 不应理也 教授胜光王经 亦云: 若不能学施等学处, 但能发心, 亦成多福 以作根据 修次初编 中云: 若人于诸波罗密多, 虽不能于一切时处, 修学一切学处, 然亦感果大故, 应以方便摄持而发菩提心焉 故于施等学处, 若不能学, 可以发心, 不可受戒, 极明晰矣 受发心之仪轨者, 于十方一切现住佛陀, 及其一切菩提萨埵之前, 请忆念我 : 阿阇黎耶存念, 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 施性 戒性 修性, 所有善根, 自作教作, 见作随喜, 以彼善根, 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 及住大地诸大菩萨, 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 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 于其中间, 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 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 诸未解脱为令解脱, 诸未出苦为令出苦, 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 如是三反念之

1 3 皈依仪轨与此二者, 虽无明说须随阿阇黎耶念, 然随念为是 此等是有阿阇黎耶之轨则 若不得师, 应如何作者, 如阿底峡尊者所造之发心仪轨云 : 如是虽无阿阇黎耶, 自于菩提发心之仪轨者, 当于释迦牟尼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忆念思惟, 作礼拜及供养等仪轨已, 不须诵阿阇黎耶之辞, 但皈依等之次第应如前也 阇 阇

1 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 5

1 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埵 埵 槃 阇 槃 槃 槃 槃

1 7 阇 阇 阇 阇 阇 阇 完结仪轨者, 阿阇黎耶为弟子宣说愿心之诸学处 阇

1 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1 9 槃 槃

11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或阅经藏, 或从师闻, 思惟菩提心之胜利 如 华严经 中广说, 必须阅之 彼中如前所引, 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 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 犹如略示 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 于略示中, 一切皆摄 彼之略示, 是如彼之总聚, 谓摄菩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 菩萨地 所说之胜利, 是愿心胜利 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 谓成胜福田, 及摄持无恼害福 初者, 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 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 又如说云 : 发心无间, 从种性门, 即能映蔽诸大罗汉 谓成无上也 又如说云 : 虽作少福, 亦能出生无量果故, 为胜福田, 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 犹如大地 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 次, 摄持无害者, 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 虽在睡眠 迷闷 放逸之时, 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 诸能息灭疾疫 传染病之密咒明咒, 虽在他有情无有

111 效验, 至菩萨手犹能应验, 况诸验者 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 若发心坚固, 则易效验 于诸共同之成就, 亦应有此愿心则速成也 随所住处, 恐怖 饥馑 非人等灾, 诸未生者即不生等 舍命之后, 损恼亦少, 且无诸病, 具足忍辱柔和, 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 又复恶趣难生, 虽生恶趣, 亦速解脱, 于彼亦仅受微苦 并依此缘, 极厌生死, 于诸有情而起悲悯 由菩提心所获之福, 设有形色, 尽虚空界亦难容受 以财供佛, 未足少分 德施所问经 云 : 菩提心之福, 假使有形体, 空界遍充满, 犹复有盈余 纵尽恒沙数, 诸佛刹中人, 满盛诸珍宝, 奉献世间尊 若有以合掌, 心礼于菩提, 此供养殊胜, 彼无有边际 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 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 诸小形像悉皆起立, 问诸大者云 : 欲速成佛, 当于何学? 答曰 : 当于菩提心而学也 又于道场上虚空中, 有一老母, 幼者问之, 亦如前答 尊者闻已, 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 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 一切成就之大藏, 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 于诸佛子广大行劝勉之最胜依者, 当知是菩提心也

11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于修习彼当增勇悍, 如患渴者忽闻水名 应于多劫中, 以希有智, 最极微细观察诸道, 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 佛及菩萨所见故也 入行论 云 : 于多劫中极观察, 诸佛见此有胜利 槃

113

11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15

11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17

11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 于彼等前, 为未得 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 若见有情数量众多, 且复造恶, 须于多劫励力, 历时久远 况二资粮无边难行, 皆须修 学 以此为缘, 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 则较别解脱戒之 他胜, 其罪尤重 此 摄抉择分 中所言也 倘舍誓受之心, 须于恶趣长夜流转, 此 入行论 中 说也 又云 : 如盲于粪聚, 如何而得宝, 如是何幸遇, 我发菩提心 当念我得此者, 甚为希有, 于一切中不应 舍离 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 应多修习 修学增长者, 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 须于昼三次夜 三次, 以大勤勇令其增长 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 若能广 修, 当如彼作 若其未能, 则于福田观想明了, 献供养 已, 修慈悲等, 当六次受持也 此之仪轨者, 即 诸佛正 法菩萨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诸善根, 为利有情 愿成佛, 每次三返也

119

1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21 修学不舍有情者, 须知弃舍有情之心量如何, 如依作不应理等因缘, 便起是念, 从此任何时中, 亦不作此义利也

12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修学积集福智资粮者, 以仪轨受愿心已, 于日日中当 于增长菩提心之因, 供养三宝等, 积集资粮而努力焉

123 四黑法者, 一 谓于和尚 阿阇黎 尊长 福田而作欺诳 欺诳境中, 和尚 阇黎易知 尊长者, 谓欲作饶益人 福田者, 前所不属之具德者也 于彼等前为作何事而成黑法耶? 谓于彼等随于何境, 心虽了知, 故作欺诈, 即成黑法 而非妄之谄诳者, 如下当说 此中须以虚妄而欺诈之 集学论 云 : 断诸黑法, 是为白法 此之对治, 是四白法之第一也 二 令他于无悔处生悔 谓他修善无悔之补特伽罗, 于彼所作之事, 以令悔之意乐, 于无悔处令生悔也 于此二中, 能不能诳及生不生悔皆同 三 诽谤大乘安住之有情 谓于菩提发心现前具足律仪之人, 于彼所作之事, 以嗔心发起而说不雅之恶言 对于境说者, 谓了解其义之人也 生此甚易, 而过患亦极重, 前已略说 复次, 若于菩萨生轻毁心, 尽彼劫中, 而彼菩萨须住地狱 除谤菩萨, 余任何业, 皆不能将菩

12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萨堕于恶趣, 此 最极寂静决定神变经 所说也 摄抉择分 中亦云 : 未得记莂之菩萨, 若于记莂菩萨忿恚诤毁, 随起几许恚心, 须于彼许劫中, 复从初始修行地道 是故于一切中须灭嗔恚 设若生起, 无间而忏, 于其防护, 亦须励力 即彼论中所说也 四 随行谄诳, 无正直心 其境者, 谓他有情俱可 于彼如何作者, 谓行谄诳 其中谄诳者, 如以升称为谝等 诳者, 如无功德诈现为有 谄者, 于自作罪, 方便不显, 此 集论 中说也 阇 阇 阇 阇 阇

125 阇

12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莂莂

127 莂

12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修学受持不坏之四白法者, 即反四黑法也 其中, 一 白法之境者, 即一切有情也 所作者, 于彼设遇丧命因缘, 下至戏笑, 断故知妄说 若如是作, 即自能于和尚 阇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 第二白法之境者, 谓一切有情 所作者, 于彼无谄诳, 以正直心而住 此是第四黑法之对治也 第三白法之对境者, 谓一切菩萨 所作者, 起同大师之想, 随于四方赞其实德 夏惹瓦云 : 我等虽作微少之善, 然无增长之相, 而坏尽之相则甚多 于菩萨及法侣, 以嗔恚轻蔑, 互生疮疱而坏尽也 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前所生之疮疱断之, 则 集学论 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损失将俱不生 以不知菩萨于何有故, 应如 迦叶问经, 于诸有情生大师想, 是修净相, 以作增上云耳 又护功德, 是谓听者至时, 非不往四方称赞而成过失也 此为第三黑法之对治 第四白法之境者, 自所成熟之有情也 所作者, 令不

129 乐小乘, 执持圆满菩提也 此亦就自己说, 须将所化之机安立于圆满菩提 若所化之机不生圆满菩提之意乐, 则不成罪, 以不能成办之故耳, 以此断第二黑法 若有至心将他安立一切安乐之究竟欲乐, 则虽仅令他发生少不乐之追悔, 及令不乐之加行, 必不为也 能如是, 则必不失菩提心 师子问经 云: 累生于菩提, 心于梦不舍, 况于未睡时, 不须说何成 佛告曰 : 或村或城邑, 随其所住处, 正入于菩提, 以是心不舍 复次, 文殊庄严刹土经 云: 断除我慢 嫉妒 悭吝, 及见他富饶意生欢喜, 若具此四, 不舍所愿 又 宝积经 云 : 若于一切威仪中修菩提心, 及随作何善之先修菩提心, 则于他生亦不离此宝贵之心 如是一切中而为观察等, 显然而说也

13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阇

131

13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33

13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犯已还净法者, 除不舍愿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 若违诸所学, 乃至未具菩提戒之间, 虽无菩萨之堕罪, 然以有违誓受之学处, 故成恶行, 当以四力而忏之

135 第三节 菩萨行的安立 如是发愿心已, 于施等学处不能修学 彼亦如前所引慈氏 解脱经 所说, 虽亦有大胜利, 然若不于菩萨学处修行心要, 则定不能成佛, 故于行当学也 三昧王经 云: 以是当以修为心要也, 何以故? 童子, 若以修为心要, 则得无上正等菩提不难故也 又 修次初编 亦云 : 如是, 发心菩萨知自未调伏不能调伏于他已, 自于修布施等极作加行, 以无修行则不得菩提也 修者, 谓受戒已, 于彼学处而修学是也

13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37 方便与慧, 随学一分, 不能成佛, 故须转入修成佛之 方便 然彼亦须一不错之方便, 途径若错, 任几许努力,

13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果仍不生, 如欲取乳而掣其角也 又虽认为不错, 若支分不全, 亦费力无果 譬同种子水土等, 若随一不具, 苗即不生 此 修次第中编 所说也 若尔, 何为全而不错之因缘耶? 大日经 云: 秘密主, 彼一切种智者是从大悲之根本生, 是从菩提心之因生, 是以方便而到究竟 此中悲者, 如前已说 菩提心者, 世俗 胜义二菩提心 方便者, 施等皆圆满也 此莲花戒所说 有一类人, 于如是之道起邪分别者曰 : 凡是分别, 不但恶分别, 纵是善分别, 亦是系缚生死, 以其果报不出生死, 如金索 绳索咸成系缚, 黑白二云同覆虚空, 白黑狗咬皆生痛苦也 以是之故, 唯有无分别方是成佛之道 其施戒等者, 是为未能修如是了义之庸愚而说, 得了义已, 而更入彼等行者, 如同国王降为农民, 得象已而寻象迹也 作是说者, 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之经以作根据而成立也 彼谓一切方便非成佛之正道, 成大诽谤 以遮佛所教示之心要, 分别无我慧之观察, 远舍胜义故 此莲花戒尊者虽以无垢教理善为破除, 广建诸佛悦豫之善道 然至今犹有一类轻持戒等诸行者, 于修道时舍弃彼等, 如前而作

139 又有一类, 除谤方便外, 见解亦同彼 及诸余者, 舍以分别慧求真实之见, 而许彼之任何不思为善也明矣, 彼等尚不成为修空性之品类 纵许是修空性, 谓善能修习者惟修空性, 不须修俗谛行品者, 是则显然与一切佛语相违而乖道理者也

1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41

14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43

14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45 槃 诸大乘人之所修, 是无住涅槃 彼中不住世间者, 是 以通达真实之慧, 依胜义道之次第, 或甚深道, 或智资 粮, 或慧之支分等而修 不住寂灭涅槃者, 是以了知尽所 有性之慧, 依世俗道之次第, 或广大道, 或福资粮, 或方 便之支分等, 以修习故也 槃 槃 槃槃 槃

14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槃 槃

147 槃 秘密不可思议经 云: 智资粮者, 是断一切烦恼也 以福资粮者, 是长养一切有情也 世尊, 以是因缘, 菩萨摩诃萨当于福智资粮而精进也 又说 无垢称经 亦云 : 诸菩萨之系缚云何? 解脱云何? 答曰 : 无方便摄之慧者, 系缚也 ; 方便摄之慧者, 解脱也 无慧摄之方便者, 系缚也 ; 慧摄之方便者, 解脱也 又 象头山经 云 : 诸菩萨之道者, 总略为二 云何为二? 所谓方便及慧也 彼等诸义, 道炬 亦云: 离慧度加行, 而障不能尽 故为断无余, 烦恼所知障 慧度瑜伽师, 常应修方便 由慧离方便, 及方便离慧 故佛说云缚, 以是二勿离 又云 : 具慧度行舍, 施波罗密等, 诸善资粮净, 佛说为方便 诸修方便力, 而复能修慧, 彼速得菩提, 非唯修无我 已曾通达蕴, 处及界无生, 了知自体空, 遍释名为慧 明显而说之

14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宝髻经 云: 须具足施等一切方便, 而修一切种最胜之空性 又 集研核经 云 : 诸菩萨为菩提故而修六度, 诸愚痴人谓但应学慧度, 以余何须用? 此破坏心也 复云 : 又诸愚人谓唯以一法而证菩提, 即空性是 彼等之行, 皆不净也

149 槃 槃 槃 槃

15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51 倘作是想, 修学施等诸行者, 是无坚固通达之空性, 若有则足矣 设如是者, 则已得初地等诸佛子, 及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之八地菩萨, 当不须行 然此非应理 十地菩萨虽各地以施等而为主要, 然非于余等不行也 以 十地经 说 : 故谓于一一地, 或行

15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六度, 或行十度也 特别于八地中, 一切烦恼皆已断尽, 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 复由佛劝云 : 仅此通达空性不能成佛, 以诸声闻独觉亦得此也 须观我等身相 智慧 刹土等, 诸皆无量, 我之力等亦汝所无, 故应发起精进 又应思惟种种烦恼侵扰未寂之有情, 亦勿舍弃此忍门 如是劝已, 于菩萨行犹须修学故, 余人须行, 则何待言哉 至于无上密部最高道时, 虽有不同, 然总于金刚乘及波罗密多乘, 于发菩提心及学六度共同之道大体相同, 如前已说

153

15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若复作是言, 非说不须施等, 谓于彼等任何亦不思惟, 则施等皆完全矣 以不耽著能施 所施 施物故, 而无缘之施则全, 如是余等亦全 经中亦说, 于一一度中摄六度故耳 倘仅以此即全者, 则外道于心一境性之止中平等住时, 亦无耽著故, 当全一切波罗密多 又别如 十地经 说, 虽声闻独觉亦有于法性无分别智, 于彼平等住时, 当全一切菩萨之行, 成大乘也

155 若因经说, 一一度中便能摄六, 即以为足 则献坛供, 亦说涂牛粪水之行施有六, 唯为彼而应理耶? 是故以见摄行及以方便摄慧者, 譬有慈母因爱子死, 为忧所苦, 与余谈说等时, 任起何心, 而忧恼之势力不灭, 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 如是若通达空性之智势猛, 则于布施 礼拜 旋绕等时, 缘彼等心, 虽非通达空性, 然具彼之势力而转, 亦无相违 初修之时若以猛利菩提心为前行, 则虽住空性定时菩提心不现起, 然以有彼力执持, 亦无相违 慧与方便不相离之理, 亦如是也

15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57

15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于说福德资粮之果, 为世间身财长寿等, 亦不应错误 若方便与慧相离, 虽是世间, 倘以慧摄持, 则极可为解脱与种智之因也 如 宝鬘论 云 : 大王, 佛色身从福资粮生 教有无量也 复次, 汝设作是说 : 虽趣恶趣之因, 一切恶行烦恼皆能转为成佛之因 或又说言 : 虽成善趣之因, 施戒诸善亦是生死因, 不成菩提之因 此当平心而论 又于经说 : 于施等六度现行耽著, 是魔之业 三蕴经 亦云: 由堕所缘而行布施, 及执戒为胜守护戒等, 彼等一切皆当忏悔 又 梵问经 云 : 尽其所有一切行之观察者, 分别也 无分别者, 菩提也 如是等处, 不应误解 初之义者, 由于二我颠倒耽著而发起行施等者, 以不清净说为魔业, 非谓施等即为魔业 若不尔者, 说堕所缘而施, 则不须堕于所缘, 理应总说布施当忏悔, 然不如是而说故耳 修次第末编 中如是答复之理, 最为切要 若邪解此已, 则将一切行品为执补特伽罗或法我之相, 认为有相故也 苟念舍此物之舍心, 及念防此恶行之防心, 并如此一切善分别, 皆是执三轮之法我执 则诸得

159 法无我见者, 当如嗔慢等而灭一切种为应理, 不可为彼而依之矣 若将此为此想之一切分别皆属分别三轮之法我执, 则于善知识功德及思暇满 大义等, 并念死 思恶趣苦及皈依 从此业生此果 修慈悲 菩提心 于行菩提心之学处等一切修学, 皆是须想此者此也, 从此生此, 于此有此功德过失 如是思惟, 引生决定 于彼有几许大之决定, 则法我执愈增长 又于法无我修几许大之决定, 则彼等道之决定渐次微小 行与见之两方面, 如寒热之相违 于此二种, 无生猛利恒常决定了知之地位矣 是故, 如于果时所得之法身及色身二不相违, 则于修道时, 亦须于二我相执之寄托, 须无微尘许之戏论, 引起决定了知 于从此生此及于此有此功德过患等, 亦引起定解, 二者不相违也 彼亦于根本之见, 抉择二谛之理而得自在 以教理正之, 于一切世出世法之本体中, 抉择无有尘许之自性成就, 而安立胜义之量, 与因果法亦不爽毫厘, 别别决定安立因果名言之量, 二者彼此互助, 岂成能损所损者哉 于此若得决定, 则可称为通达二谛之义及得佛意者也

1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三经义, 彼经尔时是观察生住等时, 说施等于真实 不生, 谓分别者唯是安立之意, 非说不依彼等而当弃舍 此 修次末编 中说也 鬘 鬘

161

16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63

16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65

16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以一分道品而不足者, 集经论 亦云: 离善巧方便之菩萨, 不应于甚深法性精进勤修 明显说之 秘密不可思议经 亦云: 善男子, 譬如烈火, 从因而燃 因若无者, 则当息灭 如是从所缘而心然, 若无所缘, 心则寂灭 善巧方便之菩萨, 以清净般若波罗密多, 了知寂灭所缘 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 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 于波罗密多所缘亦为安住, 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 于一切有情, 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 谓于别别所说无缘有缘, 须判别也 如是于烦恼及执相之缚须缓, 学处之绳则须紧 于性遮二罪须坏, 于诸善业则不须坏 故以学处拘束, 与为执

167 相之缚, 二者不同 守戒而缓, 及我执之缚而缓, 二者亦不同 坏与解脱等义, 亦应善为观察 莲花戒阿阇黎破不作意之理者, 谓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上, 于余任何亦不作意 专注一趣而修者, 非其所破 若非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而心不行动, 任何亦不分别而住为修空性者, 是所破也 此是显密皆同 然显密二中, 以分别慧观察已, 于彼修习有如何共同与不同之理者, 下文当说之

16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69 阇

17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虽调伏律与密宗戒二者, 于未受各各律仪之前, 不可听其诸学处, 然此菩萨学处则不同焉 先知诸所应学而净修其因已, 若能勇悍执持, 乃传其律仪, 以是先须知诸学处, 以作意所缘境, 于彼至诚修极欲学而得律仪者, 则甚坚固 斯为善方便矣 学已受菩萨戒者, 戒品释 中, 曾将初如何受戒之规, 次彼无间于根本堕罪及诸恶作守护方法, 并违犯还出之规律等, 广抉择已 于受戒之先, 决须观览彼 释 而知之 菩萨所依学处, 明晰分之, 虽无边际, 若以类摄, 可于六度摄菩萨一切学处 六度者, 是摄菩萨道一切关要之大总聚也

171

17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世尊略说六度之总聚, 补处弥勒菩萨乃将如是所说之因相 关要, 如佛密意而为显释, 令生决定智, 是此诸数决定之理 若于此理获得夺意之定解, 则于修习六度, 自当认为殊胜之教授也 此中有六

173

17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一 观待于增上生数决定 欲得圆满菩提诸广大行, 须经多生之相续 于彼道次第之进步, 若无一体相圆满所依之身, 如现世之身仅有一二支分, 任修何种亦难增长, 故须一圆满一切支分之身, 彼亦须具足所受用财 能受用身 同受用之眷属与能成办之事业四种圆满也 虽有彼许之圆满, 然多随烦恼缘而转, 故亦须不随烦恼增上而转 然此亦未足, 须于诸取舍处不颠倒行, 善能分别于所缘境 若不尔者, 如竹苇 芭蕉之结实, 及骡怀妊而反自害, 即以彼圆满而成害故也 若具慧者, 则知为昔善业之果, 仍更于诸善因努力, 渐成增长 若无此慧, 先积之果, 受用令尽 新者未增, 后则从始感苦焉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 非从无因及不顺因中出生 其随顺因亦如其次第六度而决定, 修道时之资具等者, 即为现时之增上生, 身圆满等究竟之增上生者, 唯佛地有也 如 庄严经论 云 : 现上受用身, 眷属勤圆满, 烦恼常无力, 所作不颠倒

175

17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77

17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第二 观待于成就二利数决定 若以如是之身学菩萨行, 菩萨之事唯二而已, 谓修自他之利也 于修利他, 首须以财而作饶益 彼中若具损害有情之施, 则任何亦无成就 善能遮止损害他之所依, 是大利他, 故须戒也 于戒圆满, 若他来损害而不能忍, 或一或二而作报复, 则戒不清净 故于他损须不顾念之忍也, 以不报复能免他积多罪行, 彼欢喜已, 有善利行, 故成大利他矣 自利者, 是以慧力得解脱乐 然彼于散心不能成故, 须以静虑令心等住, 于其所缘, 方得如欲安住之堪能焉 又于彼有懈怠亦不生, 故须于一切昼夜, 勤不疲厌之精进, 此为彼等之根本也, 以是于彼二利六度决定 颂曰 : 勤起舍不损, 行忍利有情, 住及解脱本, 自利诸处行 于此未说利他一切处也 言住及解脱者, 谓心所住缘是静虑之迹, 解脱生死是慧之迹, 此二若各各分别, 则于止不误为观也

179

1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81 第三 观待于成就圆满一切利他相数决定 先以财施除彼贫乏, 次于有情不作损害 犹不仅此, 且堪忍害他 为他助伴, 不厌精进 依于静虑, 以神通等令意悦欲堪成法器 依慧善说, 断其犹豫, 令得解脱, 故六度决定 颂曰 : 不乏亦不损, 忍害事无厌, 令喜及善说, 利他是自利

18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83 第四 观待于摄一切大乘数决定 谓于已得受用无贪, 未得受用而不希求, 无所顾恋 如此则能守护学处, 受持净戒, 而复敬重 于依有情及非有情所生苦恼堪忍无厌, 随于何善所作加行, 勇敢无厌, 及修止观无分别瑜伽 以此六事摄大乘一切所行, 彼等亦以六度次第而成办, 无须多故 颂曰 : 不贪著受用, 极敬二无厌, 无分别瑜伽, 摄大乘一切

18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85 第五 观待一切道或方便之相, 为增上数决定 于已得境界受用不贪之道或方便者, 是谓布施 以串修舍, 于彼离贪故也 为求得未得境界, 于彼功用散乱, 作防护之方便者, 是由安住于比丘律仪, 不生事业边际之一切散乱故也 不舍有情之方便者, 是谓忍辱, 以作一切损害之苦, 立思不舍离故也 增善方便者, 是谓精进, 由勤精进, 善增长故也 净障方便者, 是末二度, 以静虑净烦恼障, 以慧净所知障故也, 是故于六度决定 颂曰 : 于境不贪道, 防得彼散乱, 不舍有情增, 余为净治障

18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187 第六 观待于三学数决定 戒学之体, 即是戒度 此须有不顾受用之施, 方能受戒, 故施为戒之资粮 受已, 又以他骂不报等忍辱而为守护, 则忍为戒之眷属 静虑是心学, 慧是慧学也 精进, 遍通于三学所摄, 故六度决定 颂曰 : 三学作增上, 佛正说六度, 初三末二二, 一者三分摄

18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如是, 当以如何圆满之身, 自他之利如何圆满, 住于何乘, 具足几种方便之相, 修何学处而能圆满身利大乘方便学等者, 当知即为六度 是菩萨修持一切要道之总聚, 乃至未得广大甚深定解以前, 当思惟之

189 若有于受用不顾不贪之施, 则能受戒 若具防止恶行之戒, 当能忍辱 若有不厌难行之忍, 则逆缘少而能精进 若于日夜勤行精进, 则心于善生起堪能之三昧 若心等引, 则生通达真实如所有性之慧也

19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胜劣次第者, 前前劣, 后后胜也

191 粗细次第者, 前前较于后后, 心易转而事易作, 故相 粗显 反之, 后后较于前前, 知与行俱难, 故前粗后细也

19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庄严经论 云 : 依前而生后, 住于劣胜故, 粗显 及细故, 说彼诸次第 第四节 广说菩萨行

193 舍之善思, 及彼发起之身语业, 是彼身语于施趣入时之思也 彼中圆满布施波罗密者, 非待以所施物惠舍于他, 令诸众尽离贫苦, 谓但自坏悭执, 并将施果舍他之心修习圆满, 则成就施度也

19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财施, 为在家菩萨所作, 出家菩萨应行法施, 不行财施, 是 菩萨别解脱经 中所说也 此中密意, 谓于闻等当成障难, 此 集学论 中所说也 然此是遮出家求财而舍施, 若于自善所作无所防损, 以昔福力多所获得, 则亦须行财舍也 夏惹瓦云 : 我不为汝说舍之胜利, 但说执持之过患 是于出家之碌碌营求, 积集财贷, 于戒多生疮疱而行施舍, 为不悦之言耳 施自性之差别有三 : 一 法施者, 宣示无倒正法及工巧等, 世间无罪之事业边际, 如理教示, 并使受持学处也 二 无畏施者, 于王贼等人之怖畏, 及狮虎等非人并诸水火大种之怖畏, 悉救护之 三 财施者, 舍财于他也

195

19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 若于身财有悭吝者, 不成施度 悭吝乃贪所摄, 虽劣乘二种罗汉, 亦并种子摧断无余故,

197 是故非仅唯除碍施遍执之悭吝, 须至心生起将一切物于他施舍之意乐也 此中须修摄持之过患, 与施舍之胜利 初者如 月灯经 中所说, 见此身不净, 命动若悬岩之水, 身命二者是业所自在, 全无自主, 妄如梦幻, 须断除于彼之贪著 彼若未遮, 则随贪增上, 辗转积集诸大恶行, 而堕赴于恶趣也 次者, 如 集学论 云 : 如是我身心, 刹那刹那去 无常有垢身, 若以得无垢 菩提岂非彼, 无价而获耶? 正生起之法者, 如 入行论 云 : 虽身及受用, 三世一切善, 为利有情故, 无惜当舍施 谓以身 受用 善根三者为所缘境, 舍于一切有情之意乐, 当数数而修习之 复次当知, 以现在胜解未熟, 观力微弱, 于有情所, 虽以意乐已施身竟, 然肉等不应实与 虽然, 若不修舍身命之意乐, 无由串习, 则以后身命亦不能舍 如 集学论 中说 : 须从现在而修意乐也 如是, 若于已至心舍与有情之衣食等而为受用, 忘为利他而当受用衣食等之意乐, 以爱著自利而受用者, 则成染犯 若无爱著, 或忘缘一切有情之想, 或贪为余一有情故者, 非染堕也 于彼等回向于他之物, 作他物想, 若为自故而受用

19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者, 成不与取 其价若满, 则成别解脱之他胜 若作想云, 受用他有情之财, 应作他事而受用者, 则无罪 此 集学论 中说也 成他胜理者, 谓至心回向于人趣, 彼亦了知摄为己有, 作是他物想, 为自利而取, 若满其价, 有可成他胜罪之密意云耳 复次, 以至心净信, 分别变化无量种类所施之法, 以胜解而施于有情之胜解行者, 则少用功力, 增无量福 此为菩萨具慧之布施, 是 菩萨地 中说也 虽于学施度之时, 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 其力尤大 尔时, 防护于声闻 独觉作意之戒, 及于种智之法胜解堪忍, 而忍他骂, 为令上上增长故, 发起欲乐之精进, 以不杂下乘之心一境性, 将彼之善回向于圆满菩提之静虑, 于诸能施 所施 受者等, 有了知如幻之慧, 具六度而行之

199 槃 槃

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 1

2 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 3

2 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 5 由遮止损他事, 令意起厌离之思者谓之戒, 是以律仪戒为主, 增上而作也 以彼思之串习, 而成上上圆满戒波罗密多, 非谓于外能令有情胥离损害之门 入行论 云: 从得远离思, 说戒到彼岸

2 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戒之差别有三 : 一 律仪戒者 若就发起作增上, 是断十不善之十种远离 若就自体作增上, 乃断七不善身语之七种远离也, 此 菩萨地 中说 菩萨身心之律仪戒, 即七众别解脱之意者 若是具别解脱律仪 具菩萨戒律仪者, 则或在家或出家品之正别解脱律仪, 及与彼身心共同所断律仪者, 是律仪戒 若是不堪为别解脱律仪之身, 具菩萨律仪戒者, 则远离共别解脱之性罪, 及远离随类制罪之远离律仪者, 是律仪戒也 菩萨身心之别解脱律仪者, 虽是菩萨身心之戒律仪, 然非菩萨之正律仪, 其余者, 有

2 7 与菩萨律仪所依相顺也 二 摄善法戒者 缘于六度等善, 于自身心, 未生令生, 已生令无衰退, 辗转向上增长也 三 饶益有情戒者 从戒门中, 于有情今后无罪之义利, 如理而为之

2 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 9

21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于身心生起之法 戒清净者, 由于行止如制守持而得自在, 彼亦随顺猛利欲乐守护而坚固 于彼生起, 须久修不守护之过患及守护之胜利, 于前中士时已说

211 复次, 摄波罗密论 云: 坏戒尚不能自利, 利他有力如何成, 是故利他善勤者, 于兹缓漫不应理 又云 : 彼戒是得殊胜道, 与诸悲性平等修, 最胜净智之自性, 名为离过胜庄严 悦意香薰遍三界, 出家不违之涂香, 虽形仪同若具戒, 彼于人中成殊胜 谓依于此, 则身心由上趣上, 与诸禀性有悲之大萨埵同等所学, 得断一切恶行种子之净智 世间装饰之具, 施于甚幼及甚老者则不端严, 反招讥笑 戒饰具者, 老少中年, 任谁具足, 一切皆生欢喜, 是为胜妙庄严之具也 余妙香者, 但趣顺方, 不趣逆方, 是一方分 戒称之香者, 则趣一切方所 诸除热恼之旃檀涂泥, 于出家用之则相违, 然救烦恼热之涂香者, 于出家不违而且顺也 仅具出家相, 虽形仪同, 然若具戒财者, 则较余为最胜也 又前论云 : 虽不自赞不致力, 聚所受用之承事, 无须狠戾世皆敬, 无功不行得自在 生无论谈之种姓, 不作饶益兰若者, 虽先不识诸士夫, 礼彼具戒之士夫 足下所履吉祥尘, 以胜顶受天人礼, 稽首获得皆持去 当如说而思之 如是戒虽有三, 而正以律仪戒, 于别解脱之制罪, 或

21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与彼共同处以作行止, 此在菩萨亦为首要 若护于彼, 余亦成护 若不护彼, 余亦不护 若坏菩萨律仪戒, 是坏一切律仪 此 摄抉择分 中说也 是故若作是想, 谓别解脱律仪是声闻戒, 弃彼之行止诸制, 而菩萨之学处须于余学者, 是未知菩萨戒学之关要也 律仪戒者, 为后二戒之根本依处, 以多次说故 律仪戒之主要, 亦是断诸性罪 摄诸性罪重大过患之关要者, 是断十不善故 于彼虽仅等起心, 亦防护不令生起, 当数数修之 摄波罗密论 云: 善趣解脱安乐道, 十善业道不应坏, 住此思惟利众生, 当有意乐胜果生 诸身口意当正护, 总谓是戒佛所说, 是摄无余戒根本, 故于此等当净修 总之以彼为本, 于自所受戒学, 数数修学防护之心等, 即戒之修持也 具足六波罗密而作者, 自住于戒, 亦安立他于彼者是施 余者如上

213

21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埵

215

21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17

21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耐他损害及自生苦而能安受, 心正直住, 于法善思胜

219 解 彼相违品, 谓嗔恚 怯弱 不解 不乐也 此中忍度 圆满者, 但是灭自忿等, 心串习圆满, 非观待一切有情悉 离暴恶也

2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忍之差别者, 谓他作损恼, 皆不在念 自身生苦, 安 忍受之, 于法决心堪忍也

221 于身心生起之法者, 须知修忍之胜利, 及不忍之过患也 初者, 应思当来无多怨敌, 亲友不离, 有多喜乐, 临终无悔, 身坏之后当生天中也 如 摄波罗密论 云 : 于有将舍利他意, 最妙对治说为忍, 世间善乐诸圆满, 于嗔过中忍皆救 是具力者胜庄严, 是断难行最胜力, 是息害心野火雨, 今后诸损忍能除 以胜士夫忍甲铠, 暴恶众生语之箭, 反成赞叹微妙花, 亦成悦意名称鬘 又云 : 具德庄严饰相好, 着色工巧亦忍是 于此胜利, 乃至未得猛利坚固决定, 当修习之 次, 不忍之过患者 入行论 云 : 千劫所积集, 供养善逝等, 所有诸善行, 一嗔皆能坏 此如马鸣菩萨所说而建立也明矣 文殊游戏经 中, 则说为坏百劫积集之善也 所对境者, 一说须于菩萨, 一说于普遍之境 前者与 入中论 中 何故以嗔诸菩萨, 百劫所积施戒善以一刹

22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那能催坏 所说同也 生嗔之所依者, 虽菩萨若嗔犹坏善根, 况非菩萨而嗔菩萨哉 其境为菩萨随知不知, 见可嗔之原因随实不实, 皆如前说能坏善根, 同 入中论 注中说也 总之, 坏善根者不必须嗔菩萨, 如 集学论 引 说一切有部律 云 : 比丘于发爪窣堵坡, 若净信心以一切支分而作礼, 乃至金刚地基, 尽其所压几许地之微尘, 当受用千倍尔许转轮王位 又云 : 彼善根者, 若于同梵行所出生疮疱, 悉当坏尽 以是之故, 若于株杌犹不起嗔, 况于具识之身耶 坏善根之义者, 谓坏往昔诸善能速生之果, 转令果久远, 而先出生嗔之果, 以后遇缘, 各各之果仍当出生 盖世间道, 随以何法, 皆不能断所断之种子, 以烦恼无有能断之种子故也 此有类善巧者所说, 然彼因相不为决定 异生以四力对治不善之清净, 虽非断种, 然其后遇缘, 异熟亦不生故 又得加行道顶忍位时, 虽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之不善种子, 然纵遇缘, 亦终不生邪见及恶趣故也 如云 : 业向重处牵 谓善不善业以何先熟, 余业则暂无熟之分位 仅依此理, 不能建立为坏善不善, 彼未说故 唯就异熟暂远, 不可以为坏善根义 若不尔者, 则

223 一切具力不善业, 皆应说为坏善根也 是故, 此中清辩阿阇黎如上所说 以四力而净不善, 及以邪见嗔恚而坏善根二者, 如种子坏, 虽遇缘亦不生芽, 后虽遇缘, 果亦无能生也, 彼亦如前 如说虽修四力忏罪而能清净, 然生上道则迟缓, 亦不相违 故有一类所许, 谓虽坏出生布施 持戒 受用及身圆满之果, 然不能坏修习施舍及断心之所作等流, 后乃易生施戒之善根 又有一类则谓 : 虽坏出生内戒等之所作等流, 同类相续, 而不坏出生身受用等圆满 复有一类则如前所说, 若不嗔记莂菩萨, 则以一劫能行圆满所证之道 倘生一嗔恚之意乐, 虽不舍彼身心中已有之道, 然以一劫行道则迟缓 总之, 如净不善, 无须令彼一切皆净 其坏善根, 亦不须令彼一切皆坏, 想当如是耳 虽然, 此最切要, 须唯佛之教及依彼之正理而观察也 当善阅经教以观察之, 如是感极猛利不悦意之异熟, 及灭于他世出生极悦意之异熟果者, 是非现见之过患也 现法中过患者, 意无领受寂静调柔, 坏先所有欢喜安乐, 后不复得, 不能安眠, 心不正住 若嗔增盛者, 虽昔以恩而为将护, 亦皆忘恩而与杀害, 虽系亲友, 亦为断绝, 纵以施摄亦不住等 此 入行

22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论 所说也 又 入行 云 : 无罪恶如嗔, 无难能如忍, 由是应殷勤, 种种理修忍 思惟胜利及过患, 当从多门励力修习堪忍 积集极苦异熟与摧坏善根二者之恶行, 不定唯嗔 如诽谤因果之邪见及谤正法, 于菩萨师长等前生起轻蔑我慢等 于 集学论 中, 应当了知

225 鬘

22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27 窣 窣

22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29 槃 槃

23 菩提大道 第三卷 阇 阇

231 莂

23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33 修耐怨害忍之理者, 观察彼能害之人, 于不作害有无自在, 以非有自在故为损害 谓以宿习烦恼种子, 及非理作意等因缘, 而起欲作损恼, 以是复起诸损之加行, 由此于他发生苦故 然彼亦为烦恼自在, 如作僮仆, 于自无主, 被他劝使而作损害, 故嗔不应理 譬如被魔所附者, 随彼自在而转, 虽遇来救解为作饶益之人, 彼反作损害而行打等, 然皆念彼因魔力故, 毫无自主, 故如是作 于彼无少忿恚, 惟努力令其离魔, 菩萨亦须如是作也

23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四百颂 云: 嗔亦鬼所持, 医不愤如是, 能仁见烦恼, 非属烦恼人 又如月称阿阇黎亦云 : 此非有情过, 此乃烦恼咎, 察已诸善巧, 不忿诸有情 复次, 领受损害所生苦者, 是受我往昔所集恶业之果, 依于彼故, 此业当尽 若于彼修忍, 则不新集于后受苦之因 若嗔恚者, 则彼业亦须受极大之苦焉 以是之故, 如疗重病之方便, 须忍于针灸, 为除大苦而忍小苦, 极应理也 修安受苦忍之理者, 彼已生苦若有治法, 则不须意不喜悦 若不可治者, 虽不欢喜, 亦无益而有过 倘太娇惯, 虽微小苦亦极难堪忍 若娇泰小, 虽大痛苦亦能耐故 心持苦品之理者, 谓若无苦, 则于生死不希出离, 故有能劝解脱之功德 又若遭痛苦, 则摧矜高, 故亦有除慢之功德 又若领纳猛利苦受, 则思彼苦从不善生 不欲彼苦之果, 须止其因, 故亦有于罪恶生羞耻之功德 以苦逼者, 则希欲安乐 需彼安乐, 须修善故, 亦有于修善生欢喜之功德 比例自心, 念他亦苦, 于轮回者知生悲怜 念此苦恼是希求处, 而数数修心 彼复如云 : 若修不易成, 此事定非有, 以是修小苦, 大苦亦当忍 执持安受苦意乐之甲胄, 渐于小苦受之, 则安受苦力当愈增广也

235 修法思胜解忍之理者, 信境谓三宝, 证境谓二无我, 欲境谓佛菩萨之大力, 取舍之境谓善行恶行之因及彼等果 修习境所得之义谓菩提, 得彼之方便谓菩萨学处之道, 闻思之境谓十二分教等之正法 于彼等须无类别而修胜解也

23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37 阇 阇

23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39

2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41 于摄善法及作有情义利之故, 心生勇悍, 及由彼心所 起三门之动业, 广如 菩萨地 中说 精进差别有三 : 一 披甲精进者, 菩萨于精进加行之前, 其心勇悍为先导, 而披意乐之甲, 以百千俱胝倍三无数大劫, 为除一有情之苦, 乃至唯住地狱而能成佛, 亦勇悍而为 为以圆满菩提故, 而行精进 如是住于精进犹且不舍, 况于短时小苦, 则何待言哉 如此念已, 而著意

24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乐之铠甲 二 摄善法精进者, 为修六度故, 于彼应行 三 饶益有情精进者, 同前

243 于身心生起之法中, 勤发精进之胜利者, 庄严经论 云 : 善法聚中精进胜, 由依此故彼随得, 以精进后住胜乐, 世出世所摄成就 精进当得世受用, 精进能具极清净, 精进超脱萨迦耶, 精进成佛胜菩提 摄度论 亦云: 若具无厌大精进, 不得不成悉皆无 又云 : 非人于彼喜饶益, 当得一切三摩地 有果度诸日夜时, 以功德聚不下堕 得胜人法之诸事, 增长犹如青莲花 不勤发之过患者, 海慧问经 云: 具懈怠者, 于菩提极远而甚远 诸具懈怠者, 从无布施乃至无慧 诸具懈怠者, 无能利他 又 念住经 亦云 : 唯一烦恼本, 何有如懈怠, 谁有一懈怠, 彼是无诸法 如说应思

24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45

24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正生精进之违缘有二 : 一 虽见能修善法而不行 二 念我何能修彼之怯弱 初中复二 :( 一 ) 念后有暇而作推缓 ( 二 ) 为庸常事等所映蔽 初之对治者, 当思已得人身, 速当坏灭, 死堕恶趣, 后难得此妙善之身 修此三者, 前已说讫 贪著庸常事之对治者, 应思正法是出生现后无边喜乐之因 无义戏论及掉举等诸散乱事者, 是能失坏现世之大利及引发后世无义众苦之所依, 应断灭之 第二, 怯弱复有三 :( 一 ) 以所得佛之功德无边故, 而念我不能得 ( 二 ) 以方便须舍手足等无量难行故, 而念我不能行 ( 三 ) 以处所须于生死受无边生故, 而念于尔时被生死苦所损恼而怯弱也 初之对治者, 念昔诸佛亦非最初即得甚高之道, 亦唯如我于道渐次上进而成佛 薄伽梵亦说 : 诸较我极为下劣者亦当成佛 我若不舍精勤, 何故不得, 当思惟之 第二对治者, 念虽应施身等, 然于生难行想时, 亦可不即施, 若至舍时如与果菜等, 则无所难也 第三对治者, 念以菩萨断罪故, 则苦果不生, 以坚固通达生死无有自性如幻故, 则于心无苦, 以身心增广安乐, 虽住世间, 无所厌事 如是思已, 而断怯弱也

247 精进所依之顺缘有四 : 一 胜解力者, 修习业果, 于取舍而生欲乐也 二 坚固力者, 于未观察, 任何不随而转, 观已起行, 则至究竟 三 欢喜力者, 如婴儿戏, 无辍无厌, 而行精进 四 止息力者, 以勤精进, 身心疲劳, 由暂止息, 疲劳得苏, 仍无间而行也 如此由灭违缘及依顺缘, 身心轻利, 如风吹木棉, 摇曳之中而行精进也 修学精进时, 具足六度而行者, 自住精进, 亦安他于精进, 是精进之布施, 余者同前

24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49

25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51

25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于随一妙善所缘, 心一境性, 心正安住

253 差别者, 从自性门, 有世出世间之二 从品类门, 有止与观及止观双运之三品 以作用之差别, 有令现法身心安乐而住, 及现证功德与饶益有情之静虑 一 于何等引生起身心轻安之静虑 二 成就神通解脱遍处胜处等共诸声闻所有功德之静虑 三 以静虑成办十一种饶益之静虑

25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办十一种饶益有情的静虑 具体内容见 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戒

255 生起之法, 思惟修静虑之胜利及不修之过患等, 于下奢摩他时当广说 修学静虑具六度之施者, 自住静虑, 亦安他于彼是也 其余如前

25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总言慧者, 于所观境 事物或法能具拣择, 此通于五 明处善巧之慧也 慧差别中, 有通达胜义 通达世俗及通达有情义利之三慧 一 通达胜义者, 无我之真实义, 由总义门而为比度, 及由现证门而为量度也 二 通达世俗者, 即通五明

257 处善巧之慧也 三 通达有情义利者, 即了解有情现后无 罪义利, 如何修行之理也

25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生起之法, 应思惟慧生不生之功德及过患 初者, 般若百颂 云: 见不见功德, 慧是其根本, 由修此二故, 当摄持智慧 菩萨于乞者, 虽施身肉, 如取之于药树, 无慢怯等之分别者, 盖以智慧现证真实之故也 又以见三有 涅槃衰损之慧, 为利他而修戒, 令戒清净, 以慧通达不忍及忍之损益, 令心调伏, 不为邪行苦楚所夺 又以慧善知精进之事, 于彼精进, 趣道甚速 又安住真实义静虑之殊胜喜乐, 以依道理之慧而成办, 故能清净施等五度者, 由般若而得自在也 显现相违之二事, 以具慧故, 成不违者 如菩萨若为四洲之转轮圣王, 而不为增上欲尘所转者, 是具足慧忍之力 如是虽见悦意有情, 慈心猛利, 然不致掺合少许之贪著 虽于有情之苦有猛利恒常不忍之悲悯, 然无忧逼, 致起为善不勇之懈怠 虽具欢喜无量, 然心于所缘无散乱之跃动 虽常具平等大舍, 然于众生义利刹那亦不弃舍者, 以具慧使然也

259 又于能为彼等同等力之障碍, 亦以慧而灭故 如 赞所应赞 云 : 不舍于法性, 而随顺世俗 谓诸相缚所执之事, 虽微尘许亦不可得, 而于得大决定之法性亦不须舍, 然与内外因缘出生别别之果, 心得决定之俗谛, 亦不相违, 而且随顺 故于诸无慧力者最极乖违之事, 而于具慧者不违且顺 又如彼论云 : 开许及遮止, 佛语或一定, 或时则不定, 彼此亦无违 谓大小乘及显密二中开遮不同, 有其多种, 彼等以一补特伽罗受持二种, 寻求无量经教之密意, 无慧力者虽成相违, 然于善巧则不相违, 亦是以慧而为之也 次 慧不生之过患者 若离智慧, 则施等五度及见不成清净 摄度论 云 : 若无智慧而求果, 布施自性不成净, 利他舍施说为胜, 余是增财之加行 又云 : 不以明慧而除暗, 彼不能具清净戒, 多以无慧诸戒等, 以染慧成烦恼浊 又云 : 由邪慧过扰其心, 不信解住忍功德, 分别美恶持不善, 如无功德王名称 又云 : 于诸智者胜赞叹, 较彼深细更无余, 以欲过失不能障, 意正无慧不可成 又云 : 于慧无勤心若执, 彼见不成遍清净 其中王名称者, 谓无功德之王, 虽偶一次而起名闻, 随即失也

2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以是之故, 须生智慧, 彼因亦于清净之经典, 与心之能力相称而为听闻 摄度论 云 : 寡闻盲汉不知修, 无闻彼当何所思, 故当勤闻从彼因, 如思以修广生慧 至尊慈氏亦云 : 三轮诸分别, 许彼所知障 悭等诸分别, 许彼烦恼障 远离彼诸障, 除慧更无余 胜慧闻为本, 是故闻为胜 集学论 亦云: 应忍当求闻, 次应住林薮, 当精进等引 前贤亦云 : 须先闻诸法而铭于心, 数数思惟 筹量 分别 若将法忘已, 纯一执心, 则于修学无有助伴 故上修者由闻上, 中修者闻亦中耳 有几许修习, 须如尔许了知法而渐次增大也 若如是思惟决定了知坚固者, 于恶友说一切善不善意乐皆是分别, 悉应断弃者, 则念法中未如是说, 善知识亦不如是认许, 便不随彼口而转矣 若无般若, 仅有些微信心, 见哭而哭, 见笑而笑, 犹如流水, 任决东西, 随彼所说, 认为实在而随转耳 修学慧时, 具足六度者, 自住慧已, 安他于慧, 是为慧施 余者如前

261 槃 槃 槃槃

26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63

26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65

26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67

268 菩提大道 第三卷 学行四摄, 成熟他有情 : 一 布施者, 如前说波罗密多学处时所说 二 爱语者, 于所化机宣说诸波罗密多 三 利行者, 于如是宣说诸义, 令其起行, 或令正受 四 同事者, 诸余安立于何义利而自住于彼, 与彼相顺修学也 庄严经论 云: 施同示彼令受持, 自亦随行之诸义, 是即许为爱悦语, 及为利行并同事 何故于四摄而决定耶? 为令徒眷于善修行, 故于摄受中, 首须令彼欢喜, 此亦必待以财施已, 于身饶益而后欢喜 如是喜已, 为令入道, 先须令彼知如何行, 故亦须以爱语而为说法

269 由弃舍不知及疑惑已, 为令无倒受持义故 若如是知已, 以利行而令受善 苟自不修, 于他教诫行止须如是作者, 彼即诘云 : 汝且未行, 何故教他? 汝今犹须为他所教也 即不受教 若自修者, 彼即念云 : 令我所行之善, 彼自亦住彼行 若修此者, 于我成就利益安乐 以是而新进修, 诸已修者亦坚固不退, 故于彼中须同事也 此是诸佛说为成办一切所化诸义利之微妙方便, 故诸摄受徒眷者, 须依于此 颂曰 : 诸摄徒眷者, 于此当善依, 成办诸义利, 善方便极赞 彼等于定动中, 云何修习之法者? 如阿底峡尊者云 : 菩萨广大行, 六波罗密等, 出定之瑜伽, 坚修资粮道 受菩萨戒之初业菩萨, 住资粮道者, 无论定动所作, 不越六度 六度有于定中修, 有于后得中修习, 谓静虑体奢摩他及慧体毗婆舍那于定中修 前三度及静虑般若之少分, 于后得中修 精进者, 通于定动之二 忍之一分, 于甚深法决定思惟者, 亦于定中修也 阿底峡尊者云 : 于出定诸时, 如幻等八喻, 观诸法而修, 定后修分别 学方便为主, 于诸等引时, 止观分平等, 常应相续修 如是希有难行, 诸未修习闻之心生忧

27 菩提大道 第三卷 恼者, 当知诸菩萨于最初亦未能受持, 但由渐修为愿求之境, 后则不待努力, 任运而转, 故于修习最为切要 若见不能实行, 即弃舍彼等净心之修习, 则于清净之道极为迟缓 无边功德赞 云 : 若有闻已亦于世间生损害, 然汝自亦长时未能身受行, 诸行以汝串习后时成任运, 故诸功德若不修义难增长 是故诸受菩萨戒者, 无不学行之方便 诸未以仪轨受持行心者, 亦当励力修欲学心 若于所行增长勇悍而受律仪者, 极为坚固, 故应勉焉 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净修愿心及于菩萨行总修学之道次第竟

271

272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73

274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75

276 菩提大道 第三卷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