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數學傳播十九卷二期民 84 年 6 月 x 1 = [A 1,,A n ] x n = x 1 A x n A n = b (5) x 1 註 (A): 如果我們將向量 視為矩 x n 陣的話, 則 (5) 式同時也告訴我們, 矩陣乘在 右手邊其運算為行運算 ( 同理乘在左手邊則 為

Similar documents
1-2 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 21 例 1 代入法判斷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的 { x3y5 2xy3 x1y2 x3y3 x2y1 xy 二元一次式 x y x+3y x-y x2y1 x2y1 { x3y5 2xy3 { 2x3y1 xy3 x2y1


untitled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 ) Wuhan University

Microsoft Word - xxds fy.doc

4

01.dvi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untitled

2009年挑战乔戈里

行列式, 柯拉瑪法則 n 階的行列式是 n n ( 所以是方陣!) 矩陣 A = [a jk ] 相關的純量, 可寫為 (1) 且對 n = 1 而言, 行列式定義為 (2) 第 6 章拉式轉換線性代數 : 矩陣, 向量, 行列式, 線性方程組 P.271

2011-论文选集-2.cdr

目次 CONTENTS 2 1 乘法公式與多項式 二次方根與畢氏定理 因式分解 一元二次方程式

ttian

! "#$%& $()*+#$, $(-.&,./.+#/(-.&01( &-#&(&$# (&2*(,#-3.,14& $ +()5(*-#5(-#/-/#(-1#&-+)(& :;<<= > A B?

untitled

untitled

中華民國青溪協會第四屆第三次理監事聯席會議資料

优合会计考点直击卷子之财经法规答案——第八套

# # # # # # = #, / / / / # 4 # # # /# 02-1 / 0 /? / 0 / 0? # # / >

例15


遞迴數列

A Thesi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Surface of second degree in 3-Minkowski space b Sun Yan Supervisor: Professor Liu Huili Northeastern Universit Decembe


目次 3 ONTNTS 1 相似形 上 國民中學數學第五冊習作 表示為仿會考或特招題 1-1 比例線段 3 1- 相似多邊形 相似三角形的應用 圓形 -1 點 線 圓 4 - 圓心角 圓周角與弦切角 外心 內心與重心 3-1 推理證明 三角形與多

山东2014第四季新教材《会计基础》冲刺卷第二套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1 线性空间 基 维数和坐标 3 子空间 4 线性空间的同构 5 线性映射 6 线性映射的像与核 7 线性变换 8 不变子空间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址 :gdjpkc.xmu.edu.c; IP://

3-2 連比例 連比的運算性質 a b c 0 a b c (a m) (b m) (c m


untitled

推理證明 本節性質與公式摘要 1 推理與證明 : 1 已知 2 求證 3 證明 2 思路分析與證明 : 3 輔助線 : 四邊形四邊中點連線性質 : 例 ABCD E F G H AC 6 BD 8 EFGH AC BD 14 E A H B F C G D

以易經中簡易 變易 不易之原則探求遞迴數列之例 2 n 2

( CIP).:,3.7 ISBN TB CIP (3) ( ) ISBN O78 : 3.

untitled

4 A C n n, AA = A A, A,,, Hermite, Hermite,, A, A A, A, A 4 (, 4,, A A, ( A C n n, A A n, 4 A = (a ij n n, λ, λ,, λ n A n n ( (Schur λ i n

遞迴數列

untitled

KaVo Everest (a) (b) (c) 3. CAD

山东2014第四季新教材《会计基础》冲刺卷第三套

極限 limit 是由 無限接 近 的想法產生出來的數學概 念 最初用來決定某些函數在沒 有定義的點上的函數值 使得它 與鄰近的函數值有某種協調關 係 極限觀念的第一個應用 是 在決定函數由平均變化率導出瞬 間變化率 此過程即為微分 萊 布尼茲 Leibniz 從幾何觀點討論微分

第一章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A 组 ( ) 一 选择题 : 共 6 小题 1 ( 易诱导公式 ) 若 A B C 分别为 ABC 的内角,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sin( A B) sin C C. tan( A B) tan C 2 ( 中诱导公式 ) ( ) B. cos(


縣 94 學年度 上 學期 區 國民中學 Q 年級 R 領域教學計畫表 設計者:

Historical Fund Prices_TC_mt_2017.pdf

《米开朗琪罗传》

& &((. ) ( & ) 6 0 &6,: & ) ; ; < 7 ; = = ;# > <# > 7 # 0 7#? Α <7 7 < = ; <

zt

就 构 成 了 盗 窃 罪 与 破 坏 交 通 设 施 罪 的 想 象 竞 合, 按 照 其 中 处 罚 较 重 的 犯 罪 处 罚 5. 答 案 :B 本 题 主 要 考 察 如 何 区 分 收 买 被 拐 卖 的 妇 女 儿 童 罪 与 拐 卖 妇 女 儿 童 罪 的 共 犯 问 题 ( 对 向

Remark:随机变量不只离散和连续两种类型

zt


逢甲大學實習工場

考 查 知 识 点 肝 气 疏 泄 调 畅 气 机 的 作 用,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1) 促 进 血 液 与 津 液 的 运 行 输 布 ;(2) 促 进 脾 胃 的 运 化 功 能 和 胆 汁 分 泌 排 泄 ;(3) 调 畅 情 志 ;(4) 促 进 男 子 排 精

试卷





p.2 1. a. b. c. (i) (ii)


ENGG1410-F Tutorial 6

威 福 髮 藝 店 桃 園 市 蘆 竹 區 中 山 里 福 祿 一 街 48 號 地 下 一 樓 50,000 獨 資 李 依 純 105/04/06 府 經 登 字 第 號 宏 品 餐 飲 桃 園 市 桃 園 區 信 光 里 民


¹ ¹








à











iv 2 6 [1] [2] [1] A.. [ ], [ ]. 3 [M]. :, 2008 [2] R. [ ], [ ]. [M]. :, 2013 [3]. [M]. :, [4]. 2 [M]. :, [5]. 2 [M]. :, [6]


臺北市103學年度國民中學(含完全中學國中部)學校課程計畫審閱

種 類 左 淋 巴 總 管 ( 胸 管 ) 右 淋 巴 總 管 血 管 連 接 連 接 左 鎖 骨 下 靜 脈 連 接 右 鎖 骨 下 靜 脈 淋 巴 收 集 範 圍 左 上 半 身 及 下 半 身 淋 巴 液 右 上 半 身 淋 巴 液 長 度 很 長 很 短 (3) 循 環 路 徑 : (4)

投稿類別 : 數學類 篇名 : 二階方陣平方根問題的探究 作者 : 姚皓勻 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高二 15 班游竣瑜 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高二 15 班徐煜翔 臺北市立大同高中 高二 15 班 指導老師 : 吳淑萍老師 張繼元老師

Ps22Pdf

新婚夫妇必读(二十二).doc

十 二 月 佳 作 第 一 次 當 哥 哥 3A 麥 展 衡 媽 媽 懷 孕 了, 我 很 興 奮 不 過, 自 從 媽 媽 生 下 妹 妹 後, 我 漸 漸 難 過, 因 為 以 前 爸 媽 總 是 以 我 為 先, 但 現 在 卻 以 妹 妹 為 中 心 為 什 麼 大 家 都 喜 歡 妹 妹?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Microsoft PowerPoint - Eng-math-lecture14.ppt [Compatibility Mode]

过 程 排 除 A 正 确 答 案 是 B 14.A 解 析 本 题 考 查 思 修 第 八 章 中 国 人 权, 新 增 考 点 其 中 直 接 考 查 宪 法 保 障 是 人 权 保 障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A 人 权 保 障 的 最 后 防 线 是 司 法 保 障,B 人 权 保 障 的

bingdian001.com

untitled

第9章 排队论

Transcription:

線性代數的基本定理 林琦焜 前言 : 最近在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閱讀到 Gilbert Strang 探討線 性代數之文章, 讀後收穫良多, 尤其幾個圖形 實在有教學上之價值 在感動之餘想想何不 動手, 以 Gilbert Strang 之文章為藍本, 同 時把自己讀書與教學之心得將之整理後, 以 與中文之讀者一起分享 此文主要探討的是 Fredholm Altenative 定理, 要提醒的是雖然我們僅在有限的 空間上討論, 但實際上都可推廣至無限維空 間, 而這就是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所研究的主題之一 矩陣的本質 : 要瞭解線性代數, 最直接且最有動機莫 若於從求聯立方程組的解開始 其中 A x = b A : R n R m (1) x = (x1, x 2 x n ) T R n b = (b1, b 2 b m ) T R m 在此向量都是以行向量來表示 其中 A 是一 個 m n 矩陣 A = a 11 a 1n a 21 a 2n a m1 a mn a ij R, 1 i m, 1 j n (2) 首先我們將矩陣 A 視為向量 ( 實際上 矩陣是向量的推廣 ) A = [A 1,,A n ] (3) a 1j A j = a 2j 1 j n (4) a mj 有了上述之結果, 我們可將 (1) 式的左邊表 為向量的線性組合 : A x = a 11 a 1n x 1 a 21 a 2n a m1 a mn x n 1

2 數學傳播十九卷二期民 84 年 6 月 x 1 = [A 1,,A n ] x n = x 1 A 1 + + x n A n = b (5) x 1 註 (A): 如果我們將向量 視為矩 x n 陣的話, 則 (5) 式同時也告訴我們, 矩陣乘在 右手邊其運算為行運算 ( 同理乘在左手邊則 為列運算 ) 而其法則為 x 1 ( 第一行 ) + x 2 ( 第二行 ) + +x n ( 第 n 行 ) (6) 註 (B): 由 (5) 式我們也可略窺 行 空間 (column space) 的雛形, 由此角度 而言, 求 A x = b 的解, 相當於求所有 A 1 A n 的線性組合正好等於 b, 即求 (x 1 x n ) R n 使得 x 1 A 1 + + x n A n = b 註 (C): (5) 式可幫助我們明白矩陣的 結合律, 一般在線性代數的課本是將矩陣視 為線性變換 (linear transformation), 因此 矩陣的結合律可視為是函數之合成的結合律, 但這種作法, 對學生而言, 幫助並不大 在這 裡我們希望藉由 (5) 及一些簡單的基本運算 來証明矩陣的結合律 A(BC) = (AB)C 由 (5) 式知向量 A x 為矩陣 A 之行向量的 線性組合, 利用這個概念, 我們可以對矩陣的 乘法有另一個角度的體會, 給定任一矩陣 B = [B 1, B 2, B k ] B i 為矩陣 B 之第 i 行向量, 因此矩陣 A 與 矩陣 B 之相乘可表為 AB = A[B 1, B 2, B k ] = [AB 1, AB 2,, AB k ] 即矩陣 AB 的第 i 行向量 (AB) i 為矩陣 A 乘矩陣 B 的第 i 行向量 AB i 由 (5) 式知 AB i 要有意義其先決條件為 B i 為一 n 維行 向量, 即矩陣 B 為一 n k 矩陣 B = [B 1, B 2,, B k ] b 11 b 1k = b n1 b nk 同理, 矩陣 BC 要有意義為 C 為一 k l 矩 陣 c 11 C = [C 1,, C l ] = c k1 b 1l c kl 我們現在考慮矩陣之結合律, 由 (5) 式知 A(BC i ) = A(c 1i B 1 + + c ki B k ) = c 1i AB 1 + + c ki AB k = [AB 1,, AB k ] = [AB 1,, AB k ]C i 再次利用 (5) 式可得矩陣之結合律 A(BC) = A(B[C 1,, C l ]) c 1i c ki

線性代數的基本定理 3 = A[BC 1,, BC l ] = [A(BC 1 ),, A(BC l )] = [(AB)C 1,, (AB)C l ] = (AB)[C 1,, C l ] = (AB)C 註 (D): (5) 式告訴我們的還不僅如此 在中學階段就熟知 Cramer 公式, 亦可由此 式再加點行列式的性質而得, 當然還是從解 聯立方程組開始 A x = b 此時 A 為一 n n 矩陣向量, x, b 則視為 n 1 矩陣, 為著簡便用符號 [A i b ] 表示 一 n n 矩陣, 其中矩陣 A = [A 1 A n ] 之第 i 行向量為向量 b 所取代, 即 [A i b ] = [A 1 A i 1, b, A i+1,, A n ] 但由 (5) 式並利用行運算基本上是矩陣乘在 右手邊之原則得 [A 1 A i 1, A x, A i+1, A n ] = [A 1, A i 1, x 1 A 1 + + x n A n, A i+1, A n ] = [A 1, A i 1, A i, A i+1 A n ] 1 0 x 1 0 0 0 1 x 2 0 0 0 0 x n 0 1 = A[I i x ] 因此聯立方程 A x = b 可改寫為 A[I i x ] = [A i b ] 兩邊同時取行列式得 (det A)(det[I i x ]) = det[a i b ] 由 Laplace 展開式或行列式的性質知 det[i i x ] = x i, 故 x i = det[a i b ] det A 這就是 Cramer 公式 基本定理 : 習慣上, 我們將行空間 (column space) 記為 R(A), 明顯地 R(A) R m 談了 行向量, 行空間自然要提它的孿生兄弟列向 量 (row vecter), 列空間 (row space), 記 為 R(A T ), 另要提的子空間如下 N(A) { x R n A x = 0} R n (7) N(A T ) { y R n A T y = 0} R m (8) 底下我們將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四個子空 間, 當然讀者可能會問為何要探討這些子空 間, 實際上所有線性代數上的運算與應用皆 可經由子空間的瞭解而來, 例如在中學階段 所學利用加減消去法, 代入消去法來求聯立 方程組的解, 就是無形中已使用到子空間的 某些特性,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維數 (dimension) 的不變性 維數在線性代數中扮演 著極重要的角色 定理 1: (i) dim R(A) = dim R(A T ) (ii) dim R(A) + dim N(A) = n

4 數學傳播十九卷二期民 84 年 6 月 (i) 式告訴我們行空間 (colum space) 與列空間 (row space) 的維數是一樣的, 如 此的描敘還是抽象了一些, 最好的方式還是 以例子來明瞭定理的意義 其實學數學最好 的方法即是從 例子 著手 例 1: 經過化簡得 0 0 0 0 0 0 0 2 0 0 A = 0 1 0 1 1 0 4 3 4 0 4 5 0 4 3 0 0 0 0 2 0 0 3 A 1 1 0 0 0 0 0 0 0 0 }{{} 3 因此 dim R(A) = dim R(A T ) = 3 dim N(A) = 5 3 = 2 dim N(A T ) = 4 3 = 1 對於一般 m n 矩陣, 經過行運算 ( 或 列運算 ) 後可容易判別上述的關係式 例 2: A = [A 1 A n ] [B 1 B r, 0 0], {B 1 B r } 是線性 獨立, 因此 dim R(A) = r, 由定理 1 知 dim N(A) = n r 線性代數另一個基本定理如下 定理 2: N(A) R(A T ) 這定理告訴我們子空間的正交性 (orthogonality), 其意義與證明也可從聯立方 程組的解來視出端倪 B 1 A x = x B m B 1 x = B m x = 0 取各分量得 B 1 x = = B n x = 0 0 x 與所有列向量 B i, (1 i m) 垂直 因此 x ni=1 b i B i 即 x R(A T ), 所以 N(A) R(A T ) x B i (1 i m) x N(A) 同理, 取轉置 (transpose) 矩陣我們有 定理 2 : N(A T ) R(A) 茲以一個圖形來說明上面二個定理

線性代數的基本定理 5 dim R(A T )=r 列空間 R n dim N(A) = n r R(A T ) x r O x n N(A) x = x r + x n A x r = b A x n = 0 A x = 0 N(A T ) R(A) b R m dim R(A) = r dim N(A T ) = m r 行空間 這圖形說明了幾件事實 : (a) R n 上的向量 x 可分解為兩 個互相垂直的向量 x = x r + x n, x r R(A T ), x n N(A) 或 R n = R(A T ) N(A) 實際上此分解是唯一的 (9) (b) A 將 R n 上的任一向量 x 帶 到行空間 R(A), 而將核空間 (null space) 皆帶到 0 向量 (c) 若 b 落在行空間 R(A), 則聯 立方程組 A x = b 是可解的 換言 之, 若 b 與所有 N(A T ) 的向量垂直 ( b N(A T )), 則聯立方程組 A x = b 是可解的 而其解 x 可分解為二 部份 x A x = x p + x h = A( x p + x h ) = A x p + A x h = b + 0 = b x p 為 (1) 式之特解 (particular solution) x h 為 (1) 式之均勻解 (homogeneous solution) 而 x p + x h 為一般解 (general solution), x p 稱為特解是因為 x p x h, x h N(A) (10) 另外順便一提的是所有均勻解所成的空間正好是核空間 (null space) N(A) = { x h R n A x h = 0} 註 : 上面 (c) 所談的在無窮維空間亦有相類似的結果, 其實這就是泛函分析 (functional analysis) 或積分方程 (integral equation ) 裡著名的 Fredholm Alternative 定理 註 : 若將 A 視為一微分算子 (differential operator), 則 (c) 所言在微分方程也有相對應的結果 讀者若有興趣可自行驗證 事實上, 我們所提

6 數學傳播十九卷二期民 84 年 6 月 的線性代數的基本定理是可直接推廣至無窮維空間 如果值域為一維, 即 m = 1 A : R n R (11) 則 A 為一有界線性泛函 (bounded linear functional) 由 Riesz 表現定理告訴我們, A 可表為一內積之形式 Riesz 表現定理 : A 為一有界線性泛函從 R n 映到 R A : R n R 有界, 線性 則存在唯一 y R n 使得 A( x ) = ( x, y ) x R n (12) 利用上述之結果, 再加上一點正交投影之概念可容易地證明且明白 Riesz 表現定理的幾何意義 : 定理證明 : ( 不失一般性可設 A 0 ) x R n 可表為 x = x r + x n, x r R(A T ), x n N(A) 而現在因為 A 為一線性泛函, m = 1 且 A 0, 因此由定理 1 知 dim R(A T ) = dim R(A) = 1 令 z R(A T ), z 0, 則 R(A T ) =< z >= {α z α R} 由正交投影知 P(x) = < x, z > z z 2 所以 A( x ) = A( x r ) = A(P( ( x ))) < x, z > = A z z 2 = < x, z > A( z ) z 2 = < x, A( z ) z 2 z > 令 y A( z ) z 2 z 即為所求 註 1: 這個證明方法並沒有維數 的限制, 對一般的內積空間 (inner produt space) 皆可 A( x ) = A( x r + x n ) = A( x r ) + A( 註 2: 因為用到投影的概念, x n ) = A( 因此在無形中, 我們已經將最短距 x r ) 離或變分學的概念注入這定理中 而上式告訴我們 A 的值完全由在事實上這定理本身已具有變分原 R(A T ) 上的值所決定 令 P 為一 R n 理 (variational principle) 的內涵 在在 R(A T ) 上之正交投影, 則我們有偏微分方程 (PDE) 這定理是弱解 P( x ) = P( x r + x n ) = x r (weak solution) 存在的最好證明工具呢! 因此 A( x ) = A( x r ) = A(P( x )) 所以, 如果我們能決定 P( x ) 之長像, 則 A( x ) 之形像也跟著決定 最小二乘方 :

線性代數的基本定理 7 關於 Fredholm Alternative 定理的另一個重要應用便是最小二乘方 (leastsquare) 由前面之理論知, 若 b 不屬於行 空間 (column space) 則聯立方程組 ( 矩陣 A 並沒有限制一定是方陣 ) A x = b 無法求得其解 但在現實情形與應用, 期待一個非奇異方陣是不實際的 因此我們需要有某些方法以面對殘酷的現實 我們的問題如下 : 試求一直線 : b = C + Dt 或一拋物線 b = C + Dt + Et 2 通過 (t 1, b 1 ) (t m, b m ) 這些點? 首先我們將問題表為聯立方程組, 即 C + Dt 1 = b 1 C + Dt m = b m C + Dt 1 + Et 2 1 = b 1 (13) 或 C + Dt m + Et 2 m = b m 乍見之下該聯立方程組為二個未知數 (C, D) ( 或 3 個未知數 (C, D, E) ) 卻要滿足 m 個方程式, 這顯然是要求過多 上面之聯立方程組可表為 A x = b x = (C, D) t 或 x = (C, D, E) t (14) 而 A 則為一 m 2 或 m 3 矩陣, 因此 A x = b 要有解, 唯一可能的是這些點都 落在同一直線上 ( 或拋物線上 ), 即 b 是落 在矩陣 A 之行空間上 這種向量 b 是限制 過大, 所以我們問問題的方式需略作改變, 即 求向量 x 使得 A x b 之長度為最短 (15) 或者是求向量 x 使得 η = (A x b ) (A x b ) = A x b 2 之值為最小 (16) 由於 A x 始終是行向量, 因此上面之問題相 當於是 求向量 b 至行空間之最短距離? (17) 而眾所周知, 求最短距離當然是與投影 (projection) 有關聯 若 p 為向量 b 在行空間 上之投影, 則向量 e = b p 為所求, 而 且 e 與行空間垂直, 即 e Ker(A T ) A T e = A T ( b p ) = 0 (18) 令 p = Ax (19) 因此 (18) 等於告訴我們 A T Ax = A T b (20) (20) 式就是通常所說的正則方程式 (normal equation), 上面之結果可以圖來表示

8 數學傳播十九卷二期民 84 年 6 月 列空間 (row space) x Ax = p p 行空間 (column space) 0 A x = b b = p + e R N q R N e 核空間 (null space) R q 正則方程式亦可由微分而 來 ( 最短距離當然是與微分有關 ) η( x ) = η(x 1 x N ) (21) = (A x b ) (A x b ) = (A T A x 2A T b ) x + b b η 則 = 0 i = 1, N x i 得 A T A x = A T b 為了方便, 令 Ã = A T A b = A T b (22) 因此正則方程式可改寫為 Ãx = b (23) 該方程式有利之處在不管原矩陣 A 是否為方陣, Ã = A T A 一定是 個 對稱方陣, 故前面的 Fredholm- Alternative 定理現在就可派上用場, 即 (23) 要有解其充分必要條件為 b N( Ã T ) 不失一般性可設 { dim N( Ã) = dim N(ÃT ) = q dim R(Â) = N q (24) 因為 Ã 為對稱矩陣, 故存在正交矩 陣 P, P P T = I, 使得 ( ) 0 0 P T ÃP = (25) 0 D = P T A T (AP) = (AP) T (AP) D 為一 (N q) (N q) 對角矩陣, 即 D = λ q+1 0 0 λ N (26) 且 detd 0, 我們現在決定矩陣 P 可設 P = [ ϕ 1, ϕ q, ξ q+1,, ξ N ] (27)

ϕ i, 1 i q ξ j, q + 1 j N 為行 向量, 其中 ( 可由 (24) 式看出來 ) 因此再一次由 (24) 可知 (AP) i (AP) j = (AP) T i (AP) j = 0 i j i = j q (AP) j (AP) j = (AP) T j (AP) j = λ j j > q (29) 而且 [ Ker(A T ) ] = [A ξ q+1,, A ξ N ] 現在定義 = [(AP) q+1,, (AP) N ] (30) z = P T x = (z1 z N ) T (31) 故由正則方程式 (28),(29) 知 ( ) 0 0 z (32) 0 D = P T ÃP z = P T A T APP T x = P T (A T A x ) = P T A T b = (AP) T b = (0,, 0, Aξ q+1,, Aξ N ) T b 線性代數的基本定理 9 = (0,, 0, (Aξ q+1 ) T b,, (AξN ) T b ) span{ ϕ 1 比較各座標知 ϕ q } = Ker(A) λ i z i = A ξ i b q + 1 i N 從 (24) 可得 z 1 z q 則為任意數 (33) AP =[(AP) 1,, (AP) q, (AP) q+1,, (AP) N ] =[A ϕ 1 A ϕ q, A ξ q+1,, A 故待求之 x 可表為 ξ N ] =[0, 0, A ξ q+1,, A q N ξ N ] (28) x = z i (A ξ ϕ i + i b ) ξ λ i (34) i i=1 直接檢驗可得 i=q+1 A T Ax = A T b 如果取 b R = q b ( b ϕ i ) ϕ i (35) j=1 則可得 引理 : Ax = b R 下 : 綜合上面之討論, 我們整理如 方程式 A x = b 有解之充分必要條 件為 定理 : (Fredholm Alternative) 方程組 A x = b 有解之充分必 要條件為 b Ker(A T ), 而且其解 可表為 q x = z i ϕ i + i=1 N i=q+1 (A ξ i b ) ξ λ i i b = 其中 z 1 z q 為任意常數 如果 b R, 則存在唯一 w Ker(A T ) 使 得 A w = b R 參考資料

10 數學傳播十九卷二期民 84 年 6 月 1 Gilbert Strang, The Fundamental Theorm of Linear Algebra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100 (1993), 848-855 2 Gilbert Strang, 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 3rd ed,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8) 3 Gilbert Strang, Introduction to Linear Algebra, Wellesley - Cambridge Press (1993) 本文作者任教於成功大學數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