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Transcription

1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S.N. 葛印卡讲解目录序文巴利语 (Pali) 发音的说明第一天三个步骤 Sati 觉知 Pariyatti 理论上的知识第二天阿难 (Ananda) 拘楼国 (Kuru) 导言第三天四个念住 Anapanapabbam 呼吸的观察 Iriyapathapabbam 身体的姿势 Sampajanapabbam 时时彻知无常第四天 Pauikūlamanasikarapabbam 思惟不净 Dhatumanasikarapabbam 思惟界 ( 四大 ) Navasivathikapabbam 墓园九相观察第五天 Vedananupassana 受随观 ( 感受的观察 ) Cittanupassana 心随观 ( 心的观察 ) Dhammanupassana 法随观 ( 心的内含的观察 ) Nivaranapabba 五盖第六天 Khandhapabbam 五蕴 Ayatanapabbam 内外六处 Bojjhangapabbam 七菩提分问与答第七天 Catusaccababbam 四圣谛 Dukkhasaccam 苦谛 Samudayasaccam 集谛 Nirodhasaccam 灭谛 Maggasaccam 道谛 Satipatthanabhavananisamso 修行念住的结果问与答略字表字汇开示中引用的巴利语段落和其中文翻译后记

2 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导言 S.N 葛印卡 (Goenka), 亦被广泛地尊称为 Goenkaji( 葛印卡老师 ), 是一位闻名于世界许多国家的禅修导师 在 1950 年代, 他从缅甸的乌巴庆老师 (Sayagyi U Ba Khin) 那里学到他现在所教导的禅修方法 乌巴庆长者师承乌铁老师 (Saya Thet); 乌铁老师则师承雷迪尊者 (Ledi Sayadaw); 雷迪尊者则师承他的老师, 如此代代溯源直自佛陀 此方法能由传承的老师们歴时长久地保存下来, 实在是殊胜非凡的成就, 也因此使得修习此方法的人感恩不已 如今, 在世人渴求内心安详之际, 葛印卡老师在其有生之年, 已成效卓著地将此方法传播开来 撰写本文时, 在印度和全世界已有 55 个内观中心 ( 注 : 本书中文译稿完成时为 113 个 ) 及许多临时场地在举办内观课程 每年吸引约四万人参加, 而且这数目还在逐年增加中 尽管葛印卡老师富有个人魅力, 而且他的教学方法极为成功, 他仍然将所有的成就归于正法的功效 他从不以上师 (guru) 自居, 或企图成立教派或宗教组织 在教导时, 他从不忘提到这个方法受自佛陀, 经代代师传而至于他的老师 ; 而他在禅修中因亲身获益而对老师们生出的感激之情, 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 他不断地强调, 他不是在传佛教或任何的 主义 ; 他所教的方法是普全的, 适合任何宗教或哲学背景或信仰的人 这个传承的标准禅修课, 是为期十天的住宿课程 参与的学员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课程场地, 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 他们相互之间须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静默 课程开始时, 他们受持佛陀为在家人制定的五戒 : 戒除杀生, 戒除偷盗, 戒除妄语, 戒除不正当的性行为 ( 在课程期间, 意味着完全独身禁欲 ), 和戒除服用任何毒品 烟酒类 他们先从观息法 (Anapana) 开始练习, 即观察自然的呼吸 在第四天, 当已有了某些专注力时, 他们转而练习内观法 (Vipassana), 这是以身体的感受为工具, 对整个身心的现象做有系统的观察 在最后的一整天, 他们练习 Metta-bhavana, 即是慈悲观, 也就是与众生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功德 虽然葛印卡老师来自印度家庭, 他却是生长在缅甸, 并在那里向他的老师乌巴庆长者学习到这个方法 被乌巴庆长者任命为老师之后, 他于 1969 年因应母亲的疾病离开了缅甸, 并在孟买为双亲及其它的十二人传授了一期十日课程 由于他教导的启发和非凡的教授成果, 导致更多类似课程的开办, 首先是在印度各地的非中心课程, 继之在随后相继崛起的中心 自 1979 年起, 他也开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授课程, 尤其是在斯里兰卡 泰 2

3 国 尼泊尔 法国 英国 北美洲 日本 澳洲和纽西兰 今天在这些地区, 都已有一个或多个内观中心了 在这期间, 有些禅修者对修习内观产生了困惑, 质问什么是内观及什么是四念住 (Satipatthana) 事实上, 内观和四念住是同义的 它们是相同的 为了让禅修者能直接地照着佛陀的教说练习, 并消除疑惑, 葛印卡老师于 1981 年 12 月 16 日至 22 日, 在孟买附近的总部 --- 法岗 (Dhammagiri) 传授了第一次念住经 (Satipatthana Sutta) 的课程 十日课程的行为规范及作息时间维持不变, 但如果学员想要的话, 可以在休息的时候硏读经文 葛印卡老师的晚间开示解释并详述了这部经典 如此, 将法的理论硏究 (pariyatti) 和法的实修 (pauipatti) 做了有利的结合 葛印卡老师于 1990 年 11 月, 在澳洲布拉克斯 (Blackheath) 的法地 (Dhamma Bhumi) 开了一期的四念住课程 本书的每一章都是该课程每晚开示的浓缩 内观硏究所 (VRI) 在 1998 年出版了一本有序文及批注的 < 大念住经, 建立觉知的大本开示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 而本书是当作该书的姊妹作 含有全部经文的那本, 是给来参加课程的禅修学员作为手册用的 本浓缩开示只有简短的经文节录, 不应供课堂使用 ; 在课堂中, 学员可以直接地从录像带听到原本的开示 然而, 本书可以帮助禅修者在课后复习内容, 协助学者更深入硏究经句, 也能藉翻译让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人更加理解, 而得其实惠 解脱唯有透过修行获得, 绝不是只靠讨论 葛印卡老师的这段话, 为这些开示及四念住课程的缘起和理由, 做了适切的背景说明 葛印卡老师总是强调禅修实际修行的重要性 ; 理论及研究作为实修的辅助 他在四念住的开示中告诫 : 如果一个中心变成只致力于理论的研究, 将是多么的不幸 四念住课程与十日课程一样, 采用全日禅修的作息时间表, 开示仅限在晚间的一节课 其用意在使参与者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地探究和体验自身的内在实相, 而不被吸引掉入只从事智力的辩论 智力的研究并非不可取, 但诚如葛印卡老师所强调, 理论与实践应该并驾齐驱 同样地, 在十日课程中, 开示的教导是从戒 (Sila, 道德 ) 开始, 而后定 (Samadhi, 心的主宰 ), 乃至慧 (panna, 洞见的智慧 ), 而同时它们也一一地在实践的层面上介绍给禅修者 参加这个传承的四念住课程的先决条件是, 完成了三个十日课程, 每日有固定的练习, 和维持最起码的戒律 (Sila), 即持守五戒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部经中并无戒律的提示 葛印卡老师在第二天开示的起头就对该背景做了说明 : 这部经是为拘楼国 (Kuru) 的人开示的, 他们在过去世世代代已经有了坚实的持戒背景 对他们谈戒律是多余的 ; 他们不 3

4 但理解, 也确认戒的重要性 在今日, 来参加这个课程并依据此经来练习的禅修者们, 对戒有起码的基本认识及修持, 也是很重要的 没有这个道德基础, 他们想有效地依照经文的教导去深入练习是不可能的 有很多该经的原始听众在他们的禅修上已相当成熟了, 只要些许的指导就能达到更高的阶段 虽然今日不必期待如此的成就, 但上四念住课程的学生最起码要在这个禅修上有些实质的经验, 并熟悉十日课程的开示 葛印卡老师在法岗 (Dhammagiri) 第一次教导四念住课程后, 立即接着教导一期一个月的内观课程, 这也不是巧合的 从参加四念住课程所获得的深一层理解, 形成了修习长课程的必要基础, 而事实上, 它就是在这个传承中参加长课程的一项要求 这种理解, 对持久且单独地致力于修习长课程的禅修者而言, 就成了很重要且有益的指引 此外, 在长课程的开示中, 经常提到这部重要经典的教导, 而其它的经典也多所呼应 佛陀所有许许多多的开示都有特殊的意义和启示 每个开示都是佛陀针对特定的听众, 就那时的状况及他们理解程度而演说 甚至只理解到一个或数个开示, 通常就足以使禅修者达到最终的目标 不过, 这个特定的开示会被挑出来做密集的研究, 是因为其原始的听众已具成熟, 它可以省略许多准备, 而详细地探讨禅修的方法 就其本身而言, 它对希望多在理论层次上研究及理解方法, 以便加强其修行的旧生, 特别有帮助 第一次的 < 念住经 > 课程只持续七天整, 因为葛印卡老师需要用这段期间来在夜间开示中详解经文 时至今日它仍旧维持这个标准期间 因此, 课程的重点在理解经文, 及透过一些练习在实践的层面上掌握其含意 当练习已能安住在较深的理论认识上时, 它又能在长课程中更趋成熟 对在课程中的学员而言, 能亲自听到佛陀的教说, 依其文义直接练习, 是重大的启发来源 很多禅修者, 即使只有少许的练习, 当他们第一次听到佛陀的教说时, 都兴奋不已, 而且马上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理解其意 对没有实修的人而言, 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他们的理解缺乏实际体验的层次 很多的禅修者报告, 他们感觉到有如佛陀亲自对他们个人说话, 为他们而教说 这是觉悟者教法的特质, 它们似乎直接说中每位禅修者的体验 在原本的 < 大念住经 > (Maha-satipatthana Sutta) 中, 也每每在其它的经文中, 佛陀以重复述说来做强调和阐明 在本经文的开示中, 葛印卡老师以巴利语将全部的经文逐段地念诵, 也有相同的效果 佛陀的原始教说, 特别地经由内观的的大师, 如葛印卡老师, 念诵出来时的共鸣, 直接引领听众进入更深的禅修中 不过, 印行一本书而把当时念诵的所有巴利文打印其中, 势必冒呈现大量多余数据的风险, 可能会为难读者 因此, 本册书将开示和全部经文分开 开示只有经文的节录, 和葛印卡老师随后的诠释 必须一提的是, 为了读者的方便, 在这些节录里有许多重复段落已被删除, 而以 ( ) 省略 4

5 完整的巴利原文和译文可以在姊妹作 < 大念住经, 建立觉知的大本开示 > (Mahasatipattha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 VRI, l998) 中找到 如此, 先阅读这些开示而得的背景资料及理解, 就能完整地阅读经文 而想要一边精确地练习一边聆听巴利全文得以激励的人, 则可以参考葛印卡老师本人的开示或念诵 这类的摘要是绝不能够完全地捕获原始开示的韵味及影响的 能亲自在现场聆听这些开示是件殊荣, 也是非凡的启发来源 因此, 这些开示集要试图保留该韵味及其气氛 它们尽可能沿用葛印卡老师原来的用词, 也设法以最明晰的方式来浓缩他每一个要点的意思 如果这些集要能够激发所有读者在解脱的正道上做更深入的禅修, 它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派屈克基文 - 威逊 (Patrick Given-Wilson) 1998 年 5 月 澳洲, 布拉克斯 (Blackheath) 法地 (Dhamma Bhumi) 5

6 巴利语 (Pali) 发音的说明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 巴利语 (Pali) 曾经是北印度的一种口语 在阿育王 (Asoka) 的时 代, 它曾经在印度以法敕文 (Brahmi) 字母来书写, 而且被保存在好几个国家的文字里而 得以相传下来 在罗马拼字中, 使用下列一组的区别符号, 来表明示其正确的发音 全套字母由四十一个字体组成 :8 个元音和 33 个子音 元音 : a,a,i,i,u,ū,e,o 子音 : 软颚音 : k kh g gh n 上颚音 : c ch j jh N 卷舌音 : u uh ¹ ¹h n 齿音 : t th d dh n 唇音 : p ph b bh m 各种各样的子音 : y,r,l,v,s,h,¼,m 元音 a,i,u 为短音 ;a,i,ū 为长音 ;e 和 o 是发长音的, 除了前面是两个子音时 :deva,metta; loka,phouuhabba a 就像 about 中的 a 发音 ; a 就像 father 中的 a ; i 就像 mint 中的 i 发音 ; i 就像 see 中的 ee ; u 就像 put 中的 u 发音 ; ū 就像 pool 中的 oo 子音 c 如同 church 中的 ch 发音 所有的送气子音是在正常的无气音之后发出听得 见的送气声来 因此 th 不像 three 而是更像在 Thailand 中的音,ph 不是像 photo 而是相当于 p 伴随着气息的排气发音 6

7 卷舌的子音,u,uh,¹,¹h,n 是以舌尖后卷而发出, 反之, 齿音子音,t,th,d,dh,n, 则是舌尖碰触上方牙齿 上颚鼻音,N, 是如同西班牙语的 senor 中的 N 一样 软颚鼻音,n, 就像 singer 中的 ng 发音, 但只和它的组群中的其它子音一同出现 :nk nkh ng ngh m 的发 音和 n 的相似, 但最通常出现在尾音的鼻音化 : evam me suttam 巴利语 (Pali) 中的 v 是个轻音的 v 或 w, 而 ¼ 是以舌头后卷的发音, 几乎是联合的 rl 音 在此文中有梵语 (Sanskrit) 单字的一些例子 下列的区别字体只出现在梵语 (Sanskrit) 中, 而没有在巴利语 (Pali) 中 : 是多元音的 r, 像 ri 以发颤音的 r 发音 Œ 是卷舌发音的 sh ; œ 是上颚音的 sh 7

8 第一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一天结束了 方法及你们的练习仍旧一样 不过, 就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个特别的课程, 你们要设法了解, 关于方法佛陀是怎么说的 佛陀所有的教导, 所有的开示都深具教化, 充满智慧, 非常珍贵, 就像一块大甜饼的每一部份, 尝起来全都一样有如甘露, 仙馔美味 然而, 我们选用大念住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 因为它详细地论及我们的修行方法 认真的旧生最好能聆听到佛陀的真正教说, 能在理论及实践上了解得更清楚, 更详实, 而不再有任何的困惑 不幸的是, 有少数的学生, 在方法上未得到适当的基础训练, 就开始开班授徒, 并且掺和其它方法 在印度, 他们只参加过几个课程 他们多半对自己宗派的哲学信仰有强烈的执着 他们仅具浮浅的内观知识, 无法正确地教导 参加过他们的课程的内观学员都极为困惑 在西方也一样, 已有人开始根据这个方法做不同形式的教授 只是为了表明有所不同, 他们声称他们所教的是四念住 Satipatthana, 而葛印卡所教的是内观 Vipassana 这是极为混淆视听的 四念住就是内观, 内观就是四念住 佛陀的直接教说会澄清这点, 会从深处来启发, 指导及理解正法 Dhamma 因此, 方法仍旧一样, 但晚上的开示会详细地解析这部重要的念住经 Satipatthana Sutta 刚开始, 你对佛陀当时所说的古老语言, 巴利文 (Pali), 可能会觉得陌生 慢慢地, 你会开始懂得一些字, 再来你就能发展出运用这个语言的知识, 然后它就会变成很有启发作用 如果你是个优秀的内观禅修者, 你会觉得这些话好似为你而说, 好似佛陀在亲自指导你修行一样 而在这起始阶段, 只要懂得一些字词就会很有帮助了 三个步骤 正法有三个面向, 或重要步骤 第一个是理论 pariyatti: 对佛陀的教导有足够的理智上的了解 从来没有听闻或阅读过觉悟者的教说的人, 不能理解正法及其普全的特性 他们只会知道正法就是佛教徒的宗教 他们会把它当作是宗派的哲理信仰, 或是个仪式, 礼仪, 或是宗教祝典, 就如同他们所一向从事的一样 听法者 sutava 是听闻过正法的人, 会了解正法是普全的律法, 真理, 本质, 不会局限于任何派别或群体 听闻了正法后, 他会如法修行并应用在生活中, 因此与非听法者 assutava 相比, 他是个幸运的人 非听法者未曾得闻普全的真理, 仍旧非常困惑 8

9 听闻或阅读纯净的正法法语是很好的, 能启发及指引我们开始修行 然而, 如果你只满足于此而不实践, 自以为现在在理智层面上样样都懂了, 那么它就成了信仰上的游戏而已 事实上你并不真懂, 因为没有直接的体验 你只是接受没有实践的真理, 它甚至会成为解脱上的阻碍 因此每一位听法者必须开始修行 实修 Pauipatti, 是下一个步骤, 修习正法 佛陀在另一个开示中说 : Supau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ngho. Savaka 声闻, 意思是听法者 sutava Savaka-sangho 意思是声闻僧, 已经听闻了佛陀的教导, 也已开始正确地走上正道, 也就是善行者 supauipanno 走在正道上, 他们会到达解脱的最终目标 实修 Pauipatti 能克尽此功, 光是理论 pariyatti 则不行 根据理论, 你开始理解到身而为人, 社会的成员, 你一定要在家庭及社会中过合乎道德的生活 如果你干扰了他人的安详与和谐, 你怎么能体验到安详与和谐呢? 因此你戒绝任何会伤害到其它众生的身体和言语的行为 你戒绝杀生, 偷盗, 邪淫, 说谎, 恶语, 背地中伤或说无用又没意义的话来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 以及吸食任何的麻醉品 你也知道戒绝不善的行为是利益了你自已, 而不单只是他人 除非你在心中产生了极大的不净染污, 诸如 : 贪婪 渴爱 瞋恚 自我意识 和恐惧, 否则你不会造做这类的不善行为 一旦你做了, 就伤害了自己 你因此而知道戒 sila, 道德 的重要 然而, 光有理智上的理解, 而没能掌握心的话, 戒律的持守就会变得很困难 因此你一定要修习定 samadhi, 也就是心的掌握 在某些场合, 比如在内观的课程中, 不犯戒是很容易的, 但走在正道上时, 你一定要熟练这种掌握 你开始成了善行者 supauipanno 现在你在练习觉知呼吸 Anapana, 这就是实修 pauipatti 照着觉悟者指点你的方式, 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 你一定要能正确地掌握心, 否则掌握不得法, 就不能带领你到第三步骤的洞见 pauivedhana 字面上这是 穿透, 贯穿 的意思 你的定 samadhi 使你的心专注在你自己的实相, 你的身心现象上, 因为呼吸跟身与心两者都有关连 然而当你前进时, 你会注意到, 内在积存有很多的不净染污 虽然你想掌握身体和语言的行为, 但你却不时地会被它们压制住 因此你一定要探究到实相的深处, 好将这些不净染污清除掉 Pannatti 是表面的真相 : 它似乎如此, 看来像是这样 你一定要挪开表面实相的帐幕, 穿透 贯穿并把它粉碎, 才能见证到究竟的实相 这就是内观 在其它经文中有如是说 : Pannatti uhpetva visesena passati ti vipassana. Pannatti uhpetva 是 已经挪开表面的实相 了 然后内观就看到 (passati) 事物的特性 (visesena) 表面的 坚实的 紧绷的实相藉由穿透 贯穿, 得以被剖析 离散 消融, 9

10 你就朝所谓 我 我的, 物质的结构 心理的结构 和心理内涵的究竟实相迈进 然后穿透整个身心领域, 你就能见证到超越的究竟实相, 涅盘, 那是超越整个身心领域的永恒 这个洞见智慧 pauivedhana 的修习, 就是内观, 可以引领我们到达完全解脱的最终目标 因此要了解, 在课程中聆听这部经的目的不只是要有理论 pariyatti 而已 不论这种理论的知识多重要, 这三个步骤, 理论 pariyatti, 实修 pauipatti, 和洞见 pauivedhana 都要涉及 这三者就涵盖了整个智慧 panna 的领域 在十日课程中, 你们已经听过智慧的三个阶段 闻慧 Suta-maya panna, 是你已经听闻的智慧 它是别人的智慧, 不是你的 思慧 Cinta-maya panna, 是你智力的推理, 你对别人的智慧的理解 两者都是有益的, 但只有当你采取了第三阶段的修慧 Bhavana-maya panna, 你自己亲证了实相时, 它们才有益 重复的见证会开发你的智慧, 而它就是会带你到达最终目标的直接经验 在另一个印度的传统中, 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示这三重区别 第一个是 sadda sacca, 文字真理 盲信者认为经典的真理, 连意思不懂都要接受 当亲证亲见时或许是真的, 但他们只是听闻之后就产生了执着 它不是他们的真理 第二个是 anumana sacca 推理而得的智力理解 从有烟中你推论出有火 你没看到火 这两者都可能是幻觉 错觉 第三个是 paccakkha sacca 你亲自体验的真理 觉悟者所教导的全部都是在启发你去如是实践 相信觉者的教说固然重要, 但除非你亲见真理, 否则你绝不可能觉悟 在智力上聆听及理解是很有益, 但向往解脱的人一定要见证每一个教说 这就是念住经 Satipatthana Sutta 所教的内容, 其中的每个字句都会启发并指引你 觉知 Sati---Awareness Sati ( 念 ) 意思是觉知, 在身体的架构内体证与身心相关的每个实相 只有觉知带有正确的了知及智慧时才会成为念住 satipatthana uhana 意思是建立起来 Patthana 意思是以许多不同的 pakarena 正确方式建立起来 Pakarena janati ti panna. Panna 智慧, 了知 janati, 从不同的角度了知实相 仅从一个角度体证会得到偏颇 扭曲的实相 你必定要设法从整体来体证实相, 亦即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那么它就是 pakarena, 它才成为智慧 panna 因此, 当觉知 sati 接合了智慧 panna 就变成了 patthana 每当佛陀使用到 sati 或 sato 10

11 这些字时, 他也同时使用 sampajano ( 时时彻知无常 ), 就如在本经中的 : atapi sampajano satima (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 Atapi 意思是 精勤地 然而唯有俱足了智慧才算圆满 这个智慧就是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o: 在经验的层次上了知实相的特性, 也就是无常 anicca, 生起及灭去的基本特性 由于它的无常特性, 因此苦 dukkha 的特性也是本具的 用智慧来修习, 你就会亲身领会到苦 dukkha 每个愉悦的经验, 每个愉悦的状况都是无常的 anicca 在身体架构内的每样东西都会转变成不愉悦, 因此它就只是苦而已 这就是自然的法则 然而心的癖性总是执取和贪求愉悦的经验, 而当它消失时, 你就觉得痛苦 这不是个哲学理论, 而是要用洞见 pauivedhana 去体验的一项真理 : 要用分离 剖析 离散 消融来使你达到 bhanga, 完全消融的阶段 你体证到这个坚实的物质结构, 身体, 实际上只不过是生起又灭去的次原子微粒 kalapas 罢了 而心和心的内涵也是一样, 虽然它们呈现出非常坚实 激烈的情绪, 如愤怒 恐惧或情欲等来击倒你 内观 Vipassana, 洞见 pauivedhana, 会帮助你 藉由穿透 贯穿的智慧, 你分离, 剖析 离散这些强烈的情绪到一个阶段时, 它们就只是一些微细的波动罢了 这整个身心的结构和心的内涵只不过是微细的波动, 微细的波动,anicca,anicca, 无常, 无常 之后, 这个 我 或 我的 或 我自己 的实相变得清楚了 它们不过是约定俗成的用语而已 并没有 我 来拥有这个身心结构, 这些物质和心理的现象 只不过是身与心不断地交互作用, 不断地互相影响而互为生起的因, 造成流动 交流 暗流的果, 而进行着你所谓的 我 无我 Anatta, 在经验的层次上就变得清楚了 Anicca, dukkha, anatta --- 也就是无常, 苦, 和无我 --- 不应只当做是一种宗派的哲学 它们不只适用于佛教徒而已 每个人, 不论是男人或女人, 什么肤色的或信什么教的, 都不过是身心不断的交互作用而已 由于无明, 就对这个虚妄的自我, 这个 我, 培养出极大的执着, 而带来的只是痛苦 藉由洞见 pauivedhana, 藉由穿透, 贯穿的智慧, 自然的法则就变得相当清楚 缺失了这个, 光是觉知是无济于事的, 因为你总会停留在表面的实相上, 而不会了解实际的 究竟的实相 马戏团走钢索的女孩, 每一步都具觉知 她的生命和肢体都处在危险中 她依然离解脱甚远, 因为她的内心只具表面实相, 而不具智慧 这个觉知 sati 并不圆满, 因为它有待在经验的层面上以无常 苦 无我的智慧来建立 念住 Satipatthana 是有智慧的觉知 于是它就在正法的修习及体证实相上, 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四念住的开示就是为了此一目的 在一般的十日课程中, 你听过五个朋友 : 信心 saddha ( 信 ), 精勤 viriya ( 勤 ), 觉 11

12 知 sati ( 念 ), 禅定 samadhi ( 定 ), 和智慧 panna ( 慧 ) 佛陀称它们为根 indriyas Indra 意思是 统治者, 国王 它是天界国王的名字 感官是另一类别的根 indriya: 眼 耳 鼻 舌 身 会这样称呼, 是因为它们一直在主宰和制服我们 五个朋友, 或说是我们能主宰的能力, 是另一类的根, 而觉知 sati ( 念 ) 是其中之一 这些 indriyas 也称做 力 (balas) 对于每个禅修者来说, 这五个 力 是非常重要的, 而觉知 sati ( 念 ) 也在其中 它非常重要 觉知 sati ( 念 )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觉悟因素 ( 菩提分 ) 你要从觉知开始, 而且要一直保持着觉知, 直到你具足了所有的七菩提分而到达最终的目标为止 然而, 诚如佛陀在大念住经的教说中所解释, 觉知 sati 也只有运用得当时, 才能显出其重要及成效 理论上的知识 Pariyatti 我们明天将开始阅读这部经 今天的背景说明, 旨在使你们理解实修才是最重要 只把阅读经典或聆听开示当作终身的目标是非常危害的 内观中心的目的应该非常谨慎地维持在实修 pauipatti 及培养洞见 pauivedhana 上, 也就是以体验来开发和增长智慧 : 一点一滴, 一步一步地, 你分离 剖析 离散 消融, 然后从表面的实相, 藉由穿透 贯穿而迈向究竟的实相 为何在佛陀之后, 内观会从印度消失的诸多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人们只注重理论及经文 人们满足于只诵念某个开示, 或诵念 背诵整部的三藏 Tipitaka --- 佛陀的教导 --- 好似他们的人生目的就已达到 然后就对经文加以讨论, 辨论, 争论 迷惑充肆了, 而因为没有实践, 所以就得不到理解 觉悟者的教说是体验的教说, 用来指导人们去见证实相 在这些上面玩弄把戏的话, 会产生极大的障碍 因此, 我们要用佛陀的教说来理解他要我们如何实践 虽然这些教说给我们启发与指导, 但实际的练习仍旧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贬损理论上的知识 pariyatti 修习佛陀教导的人怎么可能反对佛陀的教说呢? 但实践, 而非教说, 应该是我们生命中的主要目标 我们对能纯净地保持佛陀教说的僧团, 及对其中能维持实修内观的人非常感谢 ; 否则它在很久前就要失传 因为有我们这个传承, 我们才能接受到清纯的实修, 对此我们深懐感恩 同样地, 我们也非常感激, 在二十五个世纪以来, 师徒相传, 不论他们有无实修, 而起码能将佛陀的教说保存下来的人 现今, 对佛陀的教导生起了很多的质疑 这是不是佛陀的教导呢? 由于这个派系的僧团中有人负起责任来保存佛陀教说的完整, 因此证据才有可能 所以他们被称做是正法 ( 佛陀的教说 ) 的司库 Dhammabhan¹agarikas 也因此我们才可以将方法的实修成果来与教说 12

13 比对 因此, 就让理论的知识 pariyatti 和实修 pauipatti 结合一起 理论知识使我们有信心知道我们所实修的是否就是佛陀所教的正确方法 现在我们要研读念住经 Satipatthana Sutta 如果有人要研读整部的三藏 Tipitaka, 好极了 它的每个字都是甘露, 能给人个别指导, 而且明淅又发人深省 但这并不必要 能正确地理解几部经典就够了 佛陀曾说 : 如果能正确地理解, 哪怕只是一首偈颂 gatha 或两行的诗句, 也足以达到最终目标 Pariyatti, 或梵文及印度文的 pariyapti 的字面的意思是 足够 对有些人而言, 要大量的开示才够 你在课程的夜间开示中所得到的佛陀的教说, 就是理论知识 pariyatti 你知道如何正确地练习, 和为什么要这样练习, 你也对所采取的步骤产生了信心 在中心的夜间开示时间, 可以讨论一些经典及开示以帮助理解, 但不可沦为主要的目标 否则它们就会变成理论知识的中心 : 从事传授三藏, 讨论, 诵经及辨论 ; 也可能从事情感上, 信仰上及智力上的游戏 因此, 要提醒现在和未来世纪中在世界各地管理中心的人 : 永远维持内观的教导和修行为主要活动, 因为只有当你实际走在正道上, 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所以, 从明天晚上开始, 我们要诵读这部经典, 正确地了解实际层面的 pauipatti 和 pauivedhana ( 实修和洞见 ) 我们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一条不分岔或不偏离的道路, 一条通往最终目标笔直的路, 不会为旁枝末节, 而随处虚掷光阴 仍是一样的修行 你现在正练习着 Anapana, 观察呼吸的实相 这就是觉知 sati 呼吸是生物的本能, 并不只因为书本或你的老师或佛陀这么说 你是在见证它如其本然的进出 它不是呼吸的运动 你只观察而不调节它 很自然地你的心就开始变专注了 呼吸就会越来越细越短 然后它好像在进或出时做了个回转, 而且有时它好似停止了 因为需氧的关系, 又来一个深呼吸, 而你也就只是觉知 它又再次变得越来越短, 转个弯, 停下来 你什么都别做 不论它是长呼吸或短呼吸, 你就只是觉知 当然, 有时你无法感觉到微细的气息时, 你可以做一些蓄意的呼吸, 只是为了再能感觉到自然的呼吸而已 这个课程只有八天 时间很短, 要认真善用 这里的条件对你们很有利, 因为没有新学员来参加课程 他们经常不能理解守规矩和静默的好处, 而不知所以地干扰人家 身为成熟的旧生, 最起码已参加过几个课程了, 你知道用功的方法, 你也知道持续的练习是成功的秘诀 如果你由于懒散 闲荡或躺下来睡觉而中断了练习, 你是到不了目标的 当然心会跑掉, 但你就把它带回来 你一定要持续地努力 甚至是所谓的休息时段, 包含就寝时间, 也是用来认真用功, 禅修, 觉知的 觉知 sati 必定要安住 --- 念住 satipatthana 现在, 你以 Anapana 来觉知呼吸 行 住 坐 卧 ; 洗澡 洗衣 吃饭 喝水 --- 日以继夜, 除了 13

14 熟睡的时段, 你都要觉知自然的呼吸 觉知得到了好安住 然后在修习内观时, 日以继夜地觉知生起和灭去,anicca 无常 所有的规定都很重要 这样的课程, 没有新学员而少了很多干扰, 人人都认真用功, 诚属罕有 要善用这个机会, 这里的设备, 以智慧安住你的觉知, 一步一步地接近最终的目标 要善用这个美妙的方法 要善用正法来利益你自己, 从束缚 镣铐及贪 瞋 痴的锁炼中解脱出来 愿你们享有真正的安详, 和谐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14

15 第二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二天结束了 今天睌上我们要开始讨论开示, 以便了解它与实际修行 的关系 这个开示的名字叫大念住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 Sutta( 经 ) 就是开示的意思 Maha 表示大, 而的确有另一个较短的念住经 然而眼前的这部经文, 详细地涉及比较多的题材, 故称之为 大 Sati 是觉知的意思 它是正法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 我们在昨天有讨论过 它是要开发的五根 indriyas 之一 它是五 力 balas, 要精通法必须开发的力量之一 它是七菩提分 bojjhangas ( 觉悟的要素 ) 之一 正念 sammasati 是八正道中的一项 它字面上的意思, 就如现今印度通用的 sm ti, 是 记忆 或 回忆 内观不涉及过去的记忆, 但你要经常想到禅修的对象 ( 所縁 ), 那就是在色身架构内与身心相关的实相 Sati 另一个较佳和易于理解的意思是觉知 ; 而觉知必须是此刻如其本然的实相, 不是过去的, 亦非将来的 Patthana 是安住的意思 Pa 是广泛之意, 也包括 panna 智慧这个字的组成要素 不单对身心实相觉知, 也要对这个实相的特性觉知 : 它如何生起和灭去 ; 它如何成为痛苦的根源 ; 它何以不是 我 ; 它何以无实质性 这需要直接的体验 这不只是智力上了解的一个表面实相 觉知必须与智慧同时安住, 即是对实相的真实本质的了解 因此称之为大念住经 Maha-Satipatthana Sutta 经文开始是 : Evam me sutam. 我是这样听说的 ( 如是我闻 ) 这话不是佛陀所说 内观的禅修者都应该知道这典故 当佛陀在八十高龄过世时, 在场的弟子中有些是已经完全解脱的阿罗汉, 他们了解每个人, 佛陀或是凡夫, 都终将过世 这是自然的法则 其它在正法中还未修行到此程度的弟子就感到很悲伤, 有些甚而在哭泣 然而, 有一位年高而无智慧的老比丘却有不同的看法 老人家过世了, 他觉得很高兴 : 从现在起, 他们可以摆脱他的掌控而为所欲为 毕竟, 佛陀自己教导的是 : Atta hi attano natho --- 你是自己的主人 这件事显示, 有一群对正法不感兴趣的人, 已经混入了僧团 他们加入僧团为的是可以获得在其它地方得不到的身份地 15

16 位, 舒适的生活, 和较多的供养及尊敬 我很感激这位比丘 为什么呢? 当大迦叶尊者 Mahakassapa, 一位睿智的上座比丘, 完全解脱的阿罗汉, 佛陀的大弟子之一, 听到了这话后, 就决定要保存佛陀的真正教导, 以免将来被这样的一群人扭曲 四十五年来, 佛陀日以继夜地教导正法, 夜间睡不到两三小时, 而且甚至不是正式的睡觉, 只是具足着智能的觉知和平等心 他讲了八万二千个开示, 而他的主要阿罗汉弟子讲了另外二千个 总共是八万四千个开示 大迦叶尊者想到, 像这位老比丘等等人, 必会在将来错引教导, 代之以自己的话, 并且去除重要的戒律 因此他决定召集五百位上座比丘, 曾经亲见佛陀教导的阿罗汉, 来背诵 编辑和鉴定佛陀的真正教说 只要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成就这项事功, 但为了加深人们的印象, 并确保能被承认, 他在佛陀入灭后即刻邀集了五百位比丘 他们要共同背诵佛陀的每一句教说, 并且给予认可 阿难尊者 Ananda 有人向他推荐阿难尊者为该集会的第五百位成员 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同日出生, 是佛陀的堂弟, 而且一起渡过童年及青少年期 当佛陀觉悟后, 阿难尊者是诸多追随佛陀出家的家族成员之一 随着追随者的增加, 工作量也增加, 佛陀需要一位侍者 有些人来担任, 但都怀有不同的动机 通常的动机是希望能私下见识到神通, 但佛陀不鼓励在公开场合展现神通 另一个动机是能听闻到佛陀对某些哲学问题的解答, 然而他绝不公开回答 这种人都待不久, 他们离开了 佛陀到了五十五岁的年纪时, 首肯了需要一位稳定的私人侍者 有许多上座比丘非常热切地要亲侍佛陀, 但大家知道他属意阿难尊者 然而阿难尊者却保持沉默 事实上他要佛陀同意几项条件 有七 八项很有益的条件, 佛陀悉数接受 其中之一是 : 如果佛陀于阿难不在场时演说开示, 他必须于回来时向阿难补述 因此他在佛陀的最后二十五年中听闻了所有的开示 他在这之前也听过这些开示 由于他的练习以及过去的优良品德, 他有惊人的记忆能力 如果他耳闻一次, 就能于任何时只字不漏地覆诵, 犹如今日的计算机或录音机一般 阿难服侍了佛陀二十五年 他这么亲近而又非常崇拜佛陀, 但他却不是阿罗汉, 还没完全的解脱 他只是须陀洹 sotapanna ( 预流果 ), 只初次体验到涅盘而达到解脱的第一阶段而已 过了这个阶段还有斯陀含 sakadagami ( 一还果 ), 然后是阿那含 anagami ( 不还果 ), 然后是阿罗汉 arhant 从这里你应当了解到, 佛陀是不能解脱任何人的 阿难也 16

17 深明正法 : 他教导成千个人成就了阿罗汉, 然而他继续服侍着佛陀, 却无暇精进 因此大迦叶尊者去找他并说, 既然佛陀已过世了, 阿难应有时间了 而且身为一位老师, 他对方法非常娴熟 他要求阿难用功修成阿罗汉来参加集会, 因为他将是会中的宝贵人材 阿难欣然同意 ; 他将修持数日, 成就阿罗汉来共襄盛举 他斗志高昂地精进, 立志成就阿罗汉 在当老师时, 他劝诫人家不要长养自我, 因为它是危险的障碍 但往往老师修行时, 却忘了自己的教诲, 而这就是此时发生的情况 他的志向是 : 我必定要成为阿罗汉 他毫无进展 大迦叶尊者来告诉他说, 次日集会就要开始了, 如果必要时将不再等他 如果他不是阿罗汉的话, 他们将另觅他人 他再次整晚用功 --- 我必定要成为阿罗汉 夜晚过去, 旭日东升了 他用功得筋疲力尽, 决定要休息 他没哭, 他有这个好品德 现在他并不志在成就阿罗汉 他全然接受自己只是须陀洹 sotapanna, 而非阿罗汉 arahant 就像一位优良的禅修者, 保持着觉知感受的生起灭去, 他休息了 现在他的心不再攀缘未来, 而只在当下的实相上 就在他的头碰到枕头之前, 他成了阿罗汉 这就是中道 过度松懈, 你无所成就 过于费劲, 心无法平衡 阿难尊者参加了集会 现在阿难尊者确切地被问及佛陀教说了什么, 如此全部的佛陀教导就编篡而成 共分三个部分, 称之为三藏 Tipitaka. Ti 的意思是 三,pitaka 一般意谓 篮子, 然而也意指 经典 第一部分是经藏 Sutta-pitaka, 公开的开示 第二部分是律藏 Vinaya-pitaka, 是对比丘和比丘尼演说有关行为规范和戒律的开示 对于在家众, 五戒已经足够, 但对比丘和比丘尼, 就有二百条以上的戒律 这就是老比丘所反感之所在 第三部分是论藏 Abhidhamma-pitaka( 阿毗达磨 ), 高级的法, 有关自然法则的高深真理, 一般人不易理解 是对整个身心范畴的分析研究, 细述身 (rupa 色 ), 心 ((citta 识 ), 和心理因素 心的附随物 心的内涵 (cetasika 心所 ) 的实相 它完整解释它们如何交互作用及互为影响, 身心两者如何激发而共同及各别的生起, 以及在内心深处的关连 流动及交流 只有透过内观的深入修持, 而非单靠阅读阿毗达磨 Abhidhamma, 这一切就会变得清楚 阿难尊者被要求背诵经 Sutta 及论 Abhidhamma, 而另一个戒行圆满的阿罗汉,Upali 优婆离尊者, 则被要求背诵律 Vinaya 这个开示出自经藏 阿难以 Evam me sutam 我是这样听说的 开场, 因为他是亲闻自佛陀的 他也对该 17

18 经产生的场合做了说明 有一次, 世尊住在 (viharati)kurus 拘楼国剑磨瑟达磨城中 Kammassadhanmmam, 与拘楼人在一起 在印度, 通常 viharati( 住在 ) 只用在觉悟的人或修习正法的人身上 拘楼国是那时北印度十六个城邦之一, 现在称为哈理雅纳 Haryana, 靠近德里及旁遮普的地区 佛陀称呼在场的禅修者为比丘们, 并演说 拘楼国 Kuru 佛陀为一个原因而在拘楼国演说这部经 不只是佛陀, 乃至其它人都很尊敬拘楼国的人民 在印度的另一传统中, 薄伽梵歌 Bhagavad-Gati 开头的字句是 :DharmakŒhetre, KurukŒhetre, 意思是在 正法的园地, 拘楼的国度 在另一个开示中佛陀宣说, 拘楼国人上至国王下至黎民, 如何遵守戒律过道德的生活 这是很不寻常的, 而今日所谓的戒法 sila-dhamma, 在当时就叫做拘楼法 Kuru-dhamma 道德就是他们的天性 那时, 在佛陀过去的一生里, 当时的菩萨是拘楼国王 卡令伽 Kalinga, 现今的奥瑞沙 Orissa, 是另一个国家, 连年遭受着干旱和饥荒 时人相信, 当人们不过道德的生活时, 就会发生这样的饥荒, 因为国王本人没过道德的生活 于是卡令伽的长老们谏请国王持守五戒, 让全国人民仿效并予遵守 而遵循的戒必须取自戒行圆满的人, 这点也很重要 他们所推荐的是拘楼国王, 一位完人, 其全国的臣民都过着道德的生活 有两个婆罗门大使被派遣出去 他们告诉拘楼国王整个原由, 并请求他将戒条写在石板上 : 他们会代表他宣读, 那么人民就会开始持守而脱离痛苦 拘楼国王拒绝了 虽然他过着完好的戒律生活, 但他觉得自己曾犯过一个小错 他把他们送往他年迈的母亲处 她也说自己曾犯过小错 于是他们又被送往大皇后处 ; 如是依次地到国王的弟弟, 首相, 税务大臣, 大商人, 甚至到战车的驭者和大门的警卫处 他们全部都说曾经犯过小错 然而这些错真是微不足道 例如, 国王曾经表演他的射艺 有一枝箭落入了水池没浮上来 它可能剌穿了一条鱼 实际是否如此, 让人怀疑 拘楼国人就是这么的小心谨慎 戒律的基础很重要 然而, 在两佛之间, 正法的其它部分遗失了, 而这就是那时发生的情况 佛陀所传授的正法是圆满而清净的 ---kevalaparipunnam, kevalaparisuddham--- 没有什么要增添或去除的 随着时间的过去, 重要的部分遗失了 智慧 Panna, 最困难的部分最先消失 : 只有智力上的智慧留存下来 然后纯净的定 samadhi 没了 : 只留下想象, 但实相的觉知却没了 虽然戒律还在, 但当其它的步骤都沦落时, 它就被过分强调, 并滥用到极点, 而使心失去了平衡 现今的印度同样的事情也发生 : 人们变得极为不平衡, 而无法正确地修习定 samadhi 和慧 panna 18

19 佛陀一向谴责戒禁取 sila-vata-paramasa Vata 是誓言 Paramasa 是执取 没有了正确的定及慧后, 人们就发愿只来滥用一条戒, 以为如此就能使他们解脱 戒及誓言并无不妥, 两者皆很重要 誓愿过午不食有益你的禅修, 或断食一日使你健康 但当它被滥用时, 人们断食到一个月, 只为了要证明他们的法, 那么它的实质及目的都丧失了 这就是那时的拘楼国的状况 他们的戒很好, 但被滥用了 虽说那样不对, 但守戒必定比不守戒要好得多 他们在正法中欠缺的, 可以从方法上补足 因此, 经文中并没有谈戒律, 因为这个坚强的背景已具足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 拘楼人能更容易地理解方法的细节 所以佛陀在拘楼国讲述这部经 然后他向比丘们发表演说 在印度的普通话里,bhikkhu 是比丘, 隐士的意思, 但在 所有佛陀的教导中, 比丘意指任何修习正法教导的人 因此它是指禅修者, 不论其为男女 在家人, 还是比丘或比丘尼 导言 Ekayano ayam, bhikkhave, maggo 这是唯一的道路 Sattanam visuddhiya: 使众生清净 这是在心理的层面 洗涤身体的外表无法净化心 这清净的结果会导致 : Soka-paridevanam samatikkamaya: 克服愁叹 soka, 与它所表现出来的哭泣和悲叹 parideva. 当你修行时, 它会浮现到表面, 而你只观察, 就能超越它 samatikkamaya Dukkha-domanassanam atthangamaya 在更微细的层面上, 心中仍有不愉悦的感觉 domanassa, 同时在身上有不愉悦的感受 dukkha 这些也都去除了 atthangamaya Nayassa adhigamaya. Naya 是真理的意思 如果你以冥想或想象来用功, 是达不到这 种效果的 只有心的表层得到净化而已 只有当你观察身与心及其相互的关连, 从粗重的 19

20 表面实相到最微细的究竟实相时, 最深层的痛苦才能拔除 由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只能解脱 佛陀 佛陀只能指示道路, 路却要你自己走 Nayassa adhigamaya 是解脱的最佳途径 Nibbanassa sacchikiriyaya 涅盘 Nibbana 必须经由实相的观察 sacchikiriyaya 去体验 体证 你必须达到身与心最微细的实相, 然后超越之而见证超然 整个身和心的范畴是无常的生和灭 在粗显的层面上, 它生起, 好似驻留了一阵子, 然后灭去 在较微细的层面上, 它以极快的速度灭去 而在最微细的层面上, 则只是振荡而已 超越究竟实相的领域是无所生无所灭 它是超越身和心, 超越整个知觉, 感觉的范畴的 涅盘的体验可以是几个剎那, 几分钟, 几小时 ; 情况不定, 但体验回来之后你判若两人 你无法解释它 当然人们能够做冗长的智力阐述, 但在涅盘中, 感官停止了作用 它们无法用来解释涅盘 所以正法的六特质的最后一项是 paccattam veditabbo: 涅盘必须由各人在自身中直接亲证 Ekayano maggo, 这是唯一的道路, 似乎胸襟狭窄 还没有走上这条正道, 或还没有走上一段路的人, 可能会感到不舒服 对已经走上了这条正道的人而言, 这是唯一的道, 是清楚不过的了 它毕竟是普全的自然法则 它必须由任何宗教或任何国家的每个人去体验的 火会烧伤任何人的手 不论你是佛教徒或基督教徒, 美国人或澳洲人, 如果你不想被烧, 你就必须将手移开 不论有无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都在 有无爱因斯坦, 相对论都存在 同样的, 有无佛陀自然的法则仍旧长存 它就是因与果的关系 两份的氢和一份的氧合而成水 如果在星球上两者任何缺一, 则就不会有水 这是自然的法则 这就是正法 当你迈进, 并且修习得更深入时, 你就会了然于此 如果你不要痛苦, 你就得去除原因 那么衍生的痛苦就会自动去除 如果你想会有某个超自然的力量, 自你所有的不净染污中解救你, 那就是一厢情愿的 想法 不会发生的 你必须依自然的法则来用功 你现有无明反应的根深习惯模式, 导致 你不断地经历痛苦, 这必须要改变 在这层意义上, 它就是 ekayano maggo 唯一的道路, 接着, 佛陀更进一步的描述 yadidam cattaro satipatthana: 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在这个阶段要知道, 如何有四 个念住, 或四个以智慧而安住觉知的方法 第一个是 : 20

21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n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的实相 以非常精勤 勤奋的方式 (atapi), 以了知生起和灭去的智慧 (sampajano), 并以觉知 (satima) 来修习 不涉及想象, 是具足了智慧而颇为直接的全幅觉知 关于身体的实相就在身体内加以观察 体验 这样去除 远离 (vineyya) 对身心现象 (loke) 的贪瞋 (abhijjha-domanassam)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第二个是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持续地就身体的感受观察实相 再次的没 有想象 以同样的方式直接的体验, 在身体的感受内观察实相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同样地, 第三个是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在心中体证心的实相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第四个是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就法则中, 心的内涵 [ 诸法 ] 中去体证心 的内涵 [ 诸法 ], 自然的法则的实相 观察的方法一样 这四个念住, 观察身体, 或感受, 或心, 或心的内涵 [ 诸法 ] 的实相, 都要本着实际 的体验 智力的理解会给你启发, 并指引你如何修习, 但只有体验才会有成果 在我们继 续讲下去时, 这点是要明白的 现在你正以当下的实相, 如其本然的, 进来的或出去的, 深或浅的呼吸在用功 你也尝试对鼻孔以下, 上嘴唇以上这个身体部位的感受时时呈现的实相, 维持觉知 观察的对象是身体的这个部位 要日以继夜地尝试维持不间断的觉知, 除非你深睡了 大部份的时候你的心会跑开 你会忘失, 你阻止不了 但一旦你察觉到了就把心带回来 别产生失望 21

22 或沮丧 就接受心已跑开了, 再从新开始 现在要更认真地, 更勤奋地用功 时间很短 你已来参加一个有很认真的气氛的课程, 没有新学员的干扰 要善用来利益及解脱自己 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 和谐, 快乐 愿众生快乐 22

23 第三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三天结束了 我们对这位老比丘表达我们感激之情, 由于他, 大迦叶尊者才决定编篡所有的教导 结果它们得以世世代代保持其原始纯净 有时有益的事情却导自于不好的情况 那时所发生的情况就是如此 几个世纪以来, 有六次的比丘结集来覆诵及鉴定三藏 Tipitaka, 去除任何不知不觉中产生的错误 有三次结集在印度举行, 一次在斯里兰卡, 两次在缅甸 第六次, 也是最近的一次, 距佛陀入灭二千五百年后, 于 年在仰光举行 就像我们感恩于维持方法原始纯净的人一样, 我们也感恩于保存佛陀教说纯净的人 今天我们可以将教说与方法来做比对, 由了解到我们所修习的就是佛陀所教的, 而产生更多的激励 我们继续研读经文 四念住 我们讨论过, 有四个念住 :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eneyya loke dbhijjhadomanassam;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念住的目的是探索被认为 我 的领域 ; 人们对这个 我 产生了非常多的执着 有两个不同的范畴 : 身 (kaya) 和心 (citta) 这个探索的工作必定要落实在体验而非智力的层面上 如果你只想以唤起注意的方式来了解身体, 就以头为例, 你声明 这是头, 它只是智力上的实相, 是属想蕴 sanna ( 辨别 ) 要体验实相, 你必定要去感觉它 因此必定要有感受存在, 而身体 (kaya) 和感受 (vedana) 是在一起探索的 心 Citta 也是一样 : 坐下来, 然后只声明说这是你的心, 那只是一种想象, 或大不了是智力的理解罢了 要体验心, 则必定在心中要有什么东西起现 : 或许是某个强烈的贪爱或 23

24 瞋恚, 或某个念头 它生起又灭去 它不论是什么都叫做法 dhamma, 它文字上的意思是心 所涵容物 dhareti ti dhamma, 就如身 (kaya) 和感受 (vedana) 伴随一起, 心 (citta) 和法 (dhamma) 也是伴随在一起的 然后, 依佛陀从自己的体验, 而在其它处所宣说的另一个实相是 : 当诸法在心中生起时, 就有感受在身上开始流动 vedana-samosarana sabbe dhamma Samosarana 意思是 聚集在一起而流动 感受 Vedana 如此变得非常重要 要探索身体你就必定要感觉感受 同样, 在探索心与法时, 每个在心中生起的东西都会以感受呈现 继续下去, 每个念住都使用了一些相同的词汇 :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nupassi 来自 passana 或 dassana, 看 你亲自直接地看东西 Vipassana 意思是, 以特别的方式, 正确的方式来看 Vividhena 意指以不同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 Vicayena 是分离, 剖析, 离散 所以你观察任何生起的实相 Anupassana 是时时刻刻不停地 因此,kaye kayanupassi 就是在身体中时时刻刻观察身体 同样地, vedanasu 是在感受中,citte 是在心中而 dhammesu 是在心的内涵 ( 诸法 ) 中 内观不用想象 你可以假想一个感受, 而且它甚至不经体验也在变化, 但这不是如其本然, 如其所在的实相 你的身体必定要在你的身体中体验 ; 感受在你的感受中 ; 心在你的心中 ; 心的内涵 ( 诸法 ) 在你的心的内涵 ( 诸法 ) 中 因此禅修者持续地就身体观察身体,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Atapi 字意是 tapas, 燃烧 一个非常精勤 勤奋的禅修者会烧尽内心的不净染污 Satima 是 觉知 Sampajano 是具足 sampajanna ( 时时彻知无常 ) 的特质 觉知必须具足感觉感受生起和灭去的智慧, 因为无常的体验必须落实在感受的层面上 所以不论是身体 (kaye), 感受 (vedana), 心 (citta), 或诸法 (dhamma) 的观察都必定要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去除 ( 远离 ) 对这个身心世间的贪和瞋 Vineyya 是远离或去除的意思 Lokas 是宇宙的诸界 Loke 在这里意指整个身心的范畴, 所有组成 我 的五蕴 : 色蕴 (rupa) 及心的四蕴, 即识蕴 (vinnana) 想蕴 (sanna) 受蕴 (vedana) 和行蕴 (sankhara) 所有四个念住只能基于感受来修习 这是因为, 除非有所感知 (vedana), 否则贪爱和瞋恚 (abhijjha-domanassam) 不会生起 只有感受愉悦时, 贪爱才会生起 ; 只有感受不愉悦时, 瞋恚才会生起 如果你没体验到感受, 你连贪爱或瞋恚生起时都不会知道, 你是去除不了他们的 24

25 观呼吸 Anapanapabbam 在探索色身 (kaya) 的范畴方面, 第一节是谈入出息 Anapana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nnagato va rukkhamulagato va sunnagaragato va 一处隐居的地方是需要的 --- 隐僻又无干扰 禅修者前往一处森林 (aranna-gato va), 树下 (rukkha-mula-gato va) 或无人居住之处 (sunngara-gato va), 像你在这里的禅修小室 --- 任何这三者之一 Nisidati pallankam abhujitva, ujum kayam panidhaya 禅修者必须坐下 (nisidati) Pallankam abhujitva 是 盘腿 双盘或单盘姿势并非必要 如果能这样, 那倒是个能带来较高警觉的姿势 ; 否则任何的盘腿姿势, 能舒适地坐上长久些就够好了 上身部分应该竖直 : ujum kayam panidhaya parimukham satim upauuhapetva 觉知要安住在嘴巴周围, 鼻腔的入口处 : parimukham 某些传承将这翻成 在前面, 好似想象把觉知摆在人的面前, 但这样就闹双包了 事实上, 你必须在嘴巴周围, 上嘴唇之上觉知息入和息出, 这就是 parimukham 然后开始用功了 : So sato va assasati, sato va passasati. 以此觉知, 他入息 ; 以此觉知, 他出息 Digham va assasanto Digham assasamiti pajanati, digham va passasanto Digham passasamiti pajanati. 入长息 (digha) 时, 他正确了知 (pajanati): 我入长息 出长息时, 他正确了知 : 我出长息 长的入息, 和同样地长的出息, 都如此了知 : 因为它是被感觉到, 体验到的 Rassam va assasanto Rassam assasamiti pajanati, rassam va passasanto Rassam passasamiti pajanati. 现在气息变浅, 短 (rassa) 了, 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了知 你会看到每一句都表示在此道路上的另一站, 新体验 当心静了下来, 烦躁减少了, 而气息就变短了 它不必像呼吸运动要受到控制, 只是观察而已 Sabbakayapauisamvedi assasissami ti sikkhati; sabbakayapauisamvedi passasissami ti sikkhati. 现在他训练自己 : 我当感受全身(sabbakayapauisamvedi), 而入息 ; 我当感受全身, 而 25

26 出息 现在是用 sikkhati, 学习, 训练 这个字, 代替 pajanati 正确了知 作为一位禅修者, 在呼吸上用功一两天之后, 你已经在这区域体验到感受了 然后两者都练习, 你就到达通体都觉知到感受的阶段 ---sabba-kaya 起初它很粗重, 坚硬, 紧绷, 但当你持续耐心地, 坚持地, 保持平等心地去体验每个感受, 整个身体就融化成微细的波动, 那么你就达到了完全消融 bhanga 的阶段 从自然的呼吸开始, 你学习到达一口气就能感知全身的重要阶段 : 当你呼气时从头到脚, 当你吸气时从脚到头 没有实修就会产生迷惑 其它的传承把这些字解释为 呼吸的主体, 彷佛从开始 中间 结尾, 以及全部的呼吸都被感觉到 当然, 当氧气跟着呼吸进入血管, 它就从头顶到脚趾移动, 而感受也就跟随着血液流动 它可以这样的解释, 但我们是在修习观身念住 kayanupassana 全身必定要被感觉到, 这个才是禅修者所体验到的东西 当消融 bhanga 尾随所有的不愉悦的感受而来临时, 心的癖性是以贪爱及执取来反应 这是个危险 (adinava), 恐怖 (bhaya) 的处境 对不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瞋恚, 要比对愉悦的感受停止产生贪爱来得容易 但这个贪爱是瞋恚之母, 而内观的修习是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无贪爱或瞋恚 你要持续不断地了知愉悦的感受也是无常的, 只是极微的波动, 泡沫, 生起又灭去 有着这样的智慧, 不净染污就会被去除, 寜静 轻安的状态就会到来 Passambhayam kayasankharam assasissami ti sikkhati, Passambhayam kayasankharam passasissami ti sikkhati 现在身体的行动 (kayasankhara) 寂止了 (passambhayam), 他训练自己入息出息 再次用到 sikkhati 训练这个字, 因为藉学习及练习这个状态已达到了 在一个小时的坚定精勤的禅坐, 姿势不能变动, 起初很挣扎, 现在变得很自然了 身体不动了, 因为全身都没有不愉悦的感受了 呼吸成了唯一的活动 这也是 kaya-sankhara 身体行动或活动的一种 当心训练成安静和寂止时, 呼吸也变得越短, 越静, 越微细, 直到它彷佛一个回转就进来了, 而且有时好像停止了 它这么的微弱 此处也有执着的危险, 以为这就是最终的阶段了 现在佛陀以木匠做例子 好比木匠在车削及切割木头, 来做家具的脚 他使用车床 车床的长拉锯比短拉锯切出更深的口 他或其徒儿正确了知 (pajanati) 长拉锯或是短拉锯 ; 同样地, 禅修者正确了知 (pajanati) 息长或息短 在这例子中, 车床在接触点上切割 同样地, 禅修者的注意力要保持在气息接触的地方 你不应该跟随气息深入到里面, 或出去到大气中 你觉知着这个部位, 并且也感觉整 26

27 个气息的吸进或呼出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在下一个重要的状态中, 藉呼吸之助而感知身体内在,ajjhattam 然后也感知外在, bahiddha, 在身体的表面, 并且最后同时内在与外在 这些都是佛陀的教说 有些圣典的注释或附注对这些教说有所著墨, 有的在佛入灭后一千至一千五百年间, 有的甚至是很近期 这些著作为佛陀的教说做了很好的阐述, 也将那时候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 举凡政治, 社会, 教育, 和经济等方面, 做了描绘 然而他们有一些诠释, 我们的禅修传承不能接受 例如, 有一个注释把 ajjhattam 解释为禅修者的身体 --- 这个可以接受 --- 但把 bahiddha 当做是别人的身体, 甚至没人在 它解释说, 禅修者可以就只想有某个人在, 而且众生如何同样地入息出息 这点我们不同意, 因为这是想象, 但在本传承的内观 vipassana 或随观 anupassana 是要在你身体内 (kaye) 观察 因此对我们而言,bahiddha 是身体的表面, 但仍在它的架构内 Ajjhatta-bahiddha 也可以与五个感官关系上来理解 当外境与眼睛 耳朵 鼻子 舌头 身体表面接触时, 它是在身体的架构内, 但在身体的表面被感知的 甚至心也是在身体的架构内, 虽然它的所缘可能在外 经中并没要你去开始想有某个人或看见某人 接下来的几个句子在每节中都出现 它们描述内观的实际修行, 应该非常小心正确地加以了解 Samud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v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Samudaya-dhammanupassi: 法, 实相, 或生起 (samudaya) 的真相是在身体内被观察的 然后灭去 (vaya) 的真相被观察了 粗重的感受生起, 好似驻留了一阵, 然后灭去 生起和灭去分别地被看到 然后在完全消融 bhanga 的阶段, 感受是一种波动, 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和灭去 生起 Samudaya 和灭去 vaya 同时被经验到, 没有间隔 照清净道论 Visuddhimagga 所言, 第一个重要的站叫生灭 udayabbaya 禅修者必定要好好的了解这个及下一阶段的消融 bhanga athi kayo ti va panassa sati paccupauuhita hoti. 现在他已建立觉知 : 这是身体 ( atthi kayo ti) 在这个阶段, 身体体验成 无我, 无我所, 而只是身体, 只是一团的波动, 泡沫, 微波 它只是, 次原子微粒 kalapas 的聚合, 生起又灭去 没有好壊, 美丑, 黄白 起初, 无我 anatta 是智力上或情感上, 27

28 基于某人的教说而接受的 实际的体验是从无常 anicca 开始, 因为每个愉悦的感受都会转变成不愉悦的 执取的危险被体认到了 它就是苦 dukkha, 因为它原本的特质就是变化 然后无我 anatta 被理解了 : 感觉到的身体就只是次原子微粒的生起和灭去, 那么对身体的执取就自动消失了 当觉知 sati, 时时刻刻建立在实相上时, 这就是很高的境界 再继续下去 :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Matta 的意思是 只有 只有智慧, 只有了知, 只有观照 修行到了这样的境界 (yavadeva), 没有智者, 没有一个人知道或体验的境界 在另一个印度传统中, 称之为 kevala-nana kevala-dassana, 只有了知, 只有观照 在佛陀时代, 有一位非常老的隐士住在一个叫 Suparapattam, 现今孟买附近的地方 修到了八禅定之后, 他觉得自己已完全觉悟了 有位祝福者纠正并告诉他说, 有一位佛出现在舍卫城, 能教他真正觉悟的修法 听到这话他兴奋得很, 就一路的前往北印度的舍卫城 到达了精舍, 他发现佛陀已出去托钵了, 所以他就直接进城 他看到佛陀正走下一条街, 也立刻知道这就是佛陀 他就在斯时斯地请教成就阿罗汉的方法 佛陀告诉他等个把钟头到精舍教, 但他坚持 : 就在这个时辰内, 他可能死去, 或者佛陀可能死去, 也有可能他会退失目前对佛陀的极大信心 现在三者具足, 就是最好的时刻 佛陀察看了一下, 也确认他很快就会死亡, 的确是要立刻传法 于是他就在路边对这位已很成熟的隐士说了几句话 :Diuuhe diuuhamattam bhavissati 看就只是看, 听就只是听, 嗅就只是嗅, 尝就只是尝, 触就只是触, 认知就只是认知 vinnate vinnatamattam bhavissati 这就够了 在只是了知的阶段, 认知的是什么, 或认知人的身份是无关紧要的 只是了知而已 随之而来的涅盘浸润, 那是无所可攀, 无所可立的境界 (anissito)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这整个身与心范畴 (loka) 被超越了, 没有任何世界或宇宙可以攀附 (upatiyati) 浸润多久, 只几分钟或数小时, 端视那人的能力及其过去的修持而定 在涅盘之中, 人如死亡 : 感官全都停止, 然而在其内心是非常清明, 非常警觉, 非常觉醒的 当他又恢复再次在感官世界运作时, 他就是一个已完全解脱的人, 因为无所贪爱, 也不再有执取 这样的人不会在整个宇宙中有所执取, 亦不被任何东西所攀附 这就是该境界所描述的情形 禅修者因此而修习 已在修习的人就能理解这些文句中每个字的意义, 但仅止于智力上的理解是无济于事的 实际的理解来自于体验 28

29 姿势节 Iriyapathapabbam Iriyapatha 是身体的姿势 Gacchanto va gacchami ti pajanati, thito va uhitomhi ti pajanati, nisinno va nisinnomhi ti pajanati, sayano va sayanomhi ti pajanati. 当在走路时 (gacchanto), 禅修者清楚了知 我正在走路 (gacchami). 同样地, 不论是站着 (uhito), 坐着 (nisinno), 或躺着 (sayano) 禅修者都清楚了知 这只是开始而已 在接下来的句子里, 在任何姿势 (yatha yatha panihito) 中清楚了知的并非 我 而只是 身体 Yatha yatha va panassa kayo panihito hoti, tatha tatha nam pajanati. 然后重复着相同的句子, 身体的内在, 外在, 及内在外在同时观察 观察生起, 然后观察灭去, 然后两者同时观察 事实上所观察到的生起和灭去就是感受, 因为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一定要在每一节都出现 接着是觉知到 这是身体, 而它并非 我 这是以智慧来建立的 随之就只是了知和觉照, 不再有任何执着 无物可以执取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thi kayo 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时时彻知无常节 Sampajanapabbam Abhikkante pauikkante sampajana-kari hoti. Alokite vilokite saminjite pasarite sanghaui-patta-civara-dharane asite pite khayite sayite uccara-passavakamme gate uhite nisinne sutte jagarite bhasite tunhi-bhave sampajana-kari hoti. 来回行走时, 看着正前方或侧面时, 弯下身体或伸展身体时, 搭衣持钵时, 在吃 喝 咀嚼时, 大小便利时, 行走 站立 坐卧 醒觉 说话或沉默时 --- 不论是什么活动, 都要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a-kari-hoti) 然后就重复着相同的阶段 :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thi kayo 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我们已经看到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必须随时随地呈现 佛陀时常被问到觉知 sati 每次他的答复都包含 sampajanna: 29

30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api sampajano satima 少了 sampajanna, 觉知就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 如果没有生起和灭去的觉知, 它就到不了解脱 当他被问及 sampajanna 自身时, 佛陀经常以这两个之一的解释来回答 一个解释是, 以智慧来观察三事 :vedana ( 感受 ),sanna ( 认知 ) 和 vitakka ( 寻, 感官对象 --- 如在耳根的声音 ) 的生 住和灭 这些对象也叫做诸法 dhamma, 而且它们跟着感受迁流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 ( 感受伴随诸法而生 ) 再次的, 生起灭去在 sampajanna 中是很重要的 本经的这个段落是另一个解释 : 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涵盖了每一个活动 其意义是要有持续性 为了说明这点, 佛陀在另一则开示中说 : Yato ca bhikkhu atapi, sampajannam na rincati; tato so vedana sabba parijanati pan¹ito. So vedana parinnaya diuuhe dhamme anasavo, kayassa bheda Dhammauuho, sankhyam nopeti vedagu. 当禅修者精勤地修行, 没有片刻忘失彻知无常, 这样的智者完全了知所有的感受 于完全了知之后, 他摆脱了所有的不净染污 在他的身体毁灭时, 这样的人, 已安住于正法, 已完全了知感受, 超越攀缘的世界而达到殊胜的境界 阿罗汉, 已了知了从最粗重到最微细的整个感受的范畴, 死后不再回到这个生起又灭去的领域 因此,sampajanna 在佛陀的教导中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不了解它, 就可能会走偏了方向 有时文字的翻译造成一些麻烦 我们不谴责其它的派别, 但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在做什么 有时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误译成 清楚的理解 理解什么? 它粗枝大叶的意思是 : 有人在走路时, 理解一只脚的抬起 移动 踩下, 然后是另一只脚, 诸如此类的 事 30

31 实上佛陀是要你感觉感受的生 住 灭 如果缺少了知感受, 整个教导就被污染了 因此时时彻知无常必须在每个场合延绵不断 甚至睡觉时也不缺它 当学员开始修习时, 他们被告知在深睡时无法做得到, 只要在醒时保持觉知就好, 但在高阶的禅修中, 完全没有正常的睡眠 虽然也有充分的休息, 但内在却时时彻知无常, 觉知着感受的生起和灭去, 无常 在课程中, 有时会有学员开始经历这种体验, 来报告说他们睡得很少或没睡, 但仍觉得精神饱满 他们有 sampajanna 时时彻知无常 在每一节中一再重复某些字句, 就表明这个 sampajanna 的重要性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适用于观身 (kaya), 观感受 (vedana), 观心 (citta) 和观诸法 (dhamma) : sampajanna 都要现前 同样地, 在经中处处适用的 sumdaya- 生起,vaya- 灭去, 和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同时生起灭去的现象, 也都要与 sampajanna 和感受并行 例如, 在缅甸高原上有很多大塔, 有四个阶梯分由东 西 南和北通往 同样地, 你可以从身 kaya, 受 vedana, 心 citta 或法 dhamma 开始, 但当你进入回廊时, 它们都交融在感受 vedana 里, 而到达一样的涅盘 nibbana 圣殿 你从任何一个阶梯开始爬, 都涉及感受和时时彻知无常 : 如果你有时时彻知无常, 你就一步一步地前进迈向最终的目标 好好利用时间 你得自已努力, 没人能替你用功 理论知识 Pariyatti 会给你适当的指引和启发, 但利益却来自你自己的努力 你在实践 pauipatti 和洞见 pauivedhana 上的修习, 是要去穿破无明的帐幕, 并到达身心和心所的究竟实相, 而体验涅盘 要善用这次的机会和这里的设备 为你自身的好处及利益, 要好好利用这个美妙的正法, 来解脱生命中的痛苦及束缚 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 和谐与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31

32 第四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四天结束了 我们继续诵读经文, 并设法了解它与实修的关系 我们还在 kayanupassana 身念住 你可以从 kayanupassana 身念住, vedananupassana 受念住, cittanupassana 心念住, 或 dhammanupassana 法念住, 四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 也可以从身念住的任何一节开始 但当你进行下去时, 它们就交融在一起了 你必须到达某些重要的站 ( 阶段 ) 你必须感觉身体的内在 (ajjhattam) 和外在 (bahiddha), 然后同时内在外在 (ajjhatta-bahiddha) 一起 你必须感觉生起和灭去 (samudaya-dhammanupassi viharti, vaya-dhammanupassi viharati ), 然后两者同时 ( samudaya-vaya-dhammanupassi viharati) 在消融 bhanga 阶段, 你必须要感知身体就像一团的波动, 以极快的速度生起和灭去 然后你到达感知身体就只是身体 ( atthi kayo ti), 感受就只是感受, 心就只是心, 诸法就只是诸法的阶段 不跟它认同 然后就是只有觉照 (pauissati-mattaya) 及只有了知 (Nana-mattaya) 而无任何评价或反应的阶段 当你前进并安住于修行时, 假如你不再贪爱和瞋恚 [ 身心 ] 世间的任何事物的话 (vineyya loke abhijjha-domanassam), 根深的业习 sankharas ( 习性反应 ) 会浮现到表面而被去除, 在另一则开示中, 佛陀举例说明 : Sabba kamma jahassa bhikkhuno, Dhunamanassa pure katam rajam 不再造作新业的禅修者, 过去的不净烦恼浮现时, 便会被清除掉当禅修者停止造所有的业习 kamma sankharas,( 即是, 新的业或习性反应 ), 旧有的不净染污 ---pure katam rajam--- 就会被清除 Dhunamanassa 的意思是梳理棉花, 理出每根纤维, 清除所有的疙瘩和脏物 一旦你没造新业习时, 这情况就可能发生在任何阶段, 但非常根深的不净染污, 只有在消融 bhanga 之后才会浮现 如果你继续造业, 你就不断繁衍旧有的库存 只要你克制不造任何新的习性反应, 而保持平等心, 一层一层的业习就会被清除掉 正法非常仁慈 起初会导致你下生痛苦恶道的非常粗重的业习 sankharas, 会浮出表面并被去除 你从中解脱了 uppajjitva nirujjhanti, tesam vupasamo sukho 32

33 已经生起的, 当它们被熄灭时它们的根除带来了快乐当所有会导致你下生恶道的业习 sankharas 都没了, 心就会变得完全的平衡 --- 能胜任超越身心的范畴而得初见涅盘 这可能是几个剎那, 几秒或几分钟, 但再回到了身心世界时, 禅修者的行为模式已判若两人 会下生恶道的习性反应已不再生 种姓已变 ---gotrabhu Anariyo 凡夫变成了须陀洹 sotapanna, 圣者 ariyo 现今 雅利安,aryan 这个词已失去其意义了, 而只是用来表示某一个民族 在佛陀时代,ariyo 表示圣者, 一位体验过涅盘的人 Sotapanna 意思是一位已入流 sota 的人 最多再七生中, 这种人必定会继续修行而成就阿罗汉 在世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得住这个过程 修行以同样的方式继续下去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更加深层的业习 sankhara ( 习性反应 ) 浮到表面上来又消去 (uppajjitva nirujjhanti), 然后导致更深的涅盘体验 禅修者再回到生起和灭去的领域, 而全然是个不一样的人, 斯陀含 sakadagami 的境界达到了 在欲界至多只再有一世 然后再修行,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更细致的, 但仍旧会产生痛苦新生命的不净染污, 现在被这个平等心去除了, 而且浸润到了更深的涅盘 阿那含 Anagami 的境界体现了 现在唯一的一世不是在欲界, 而是在非常高的梵天界 Brahmic 当禅修者继续下去, 最细致的业习 sankharas --- 仍会产生一世的痛苦, 因为他们还是在生死轮回中 --- 被拔除了, 于是阿罗汉的涅盘体验到了, 完全的解脱 这种证悟可能发生在今生今世或在来世, 但所修习的都一样 :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Satima 具有觉知 Sampajano 具有智慧 panna, 生起和灭去, 直接体验身体感受的智慧 光是身体不足以感觉感受, 故必有心牵涉其中, 但感觉之所在则在身上 佛陀举例说明 : 就像空中生起了不同的风 --- 暖的或冷的, 强的或弱的, 有尘或无尘的 --- 在身上也一样有各种的感受生起和灭去 在另一个开示中, 佛说 : Yato ca bhikkhu atapi sampajannam na rincati, tato so vedana sabba parijanati pan¹ito. 精勤修行, 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 禅修者体验到整个感受的范畴并获得智慧 不论 sankharas 是粗重的, 较微细或最微细的, 都会有不同的种类的感受 因此, 日以继夜地保持时时彻知无常, 是整个方法的精髓 33

34 So vedana parinnaya diuuhe dhamme anasavo, kayassa bheda dhammauuho sankhyam nopeti vedagu. 超越了整个感受的范畴时, 就了知了正法 这样的人, 已无不净染污 (anasava), 完全安住于正法 (dhammauuho), 圆满地知晓整个感受的范畴 (vedagu), 死后 (kayassa bheda) 不再回到感受的世界 这摘要了整个解脱的正道 它是藉由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生灭智, 并对感受保持平等心来成就 Atapi, 精勤用功, 和 satima 觉知 当它只是马戏团女孩的觉知时, 是解脱不了的, 因为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必要逐一地看 kayanupassana 身念住的每一节, 因为每一节本身是完整的, 只有开头不一样 你可以从任何一节开始, 而达到相同的阶段及最终的究竟目标 我们从观息法 Anapana 开始, 之后转到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 无论在每个阶段, 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是必须的 身念住的第二与第三节总是需要的 我们是以坐姿来修行, 但一天中有时还是需要用其它的姿势 第二节包含了所有的四种身体姿势 ( 行 住 坐 卧 ), 但不论是什么姿态或姿势, 它都牵涉到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然后第三节牵涉的是, 在身体的每个活动中皆要有不间断的时时彻知无常 这是必要的, 因为 sampajanna 总要现前 因此, 关于身体活动的前三节都要在我们的修习中继续, 但并非身念住的每一节都需要 思惟不净节 Pauikulamanasikarapabbam Pauikula 之意是 不净 Manasikara 之意是 思惟 或 冥想 它本身不会带你到达最终的目标 佛陀教导直接的体验, 不光靠想象或智力推理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 当心非常迟钝或焦躁不安时, 连呼吸都无法观, 就甭提以平等心来感觉感受了 大部分这些人对身体有很强的执着, 并且耽溺在性爱中, 过份迷恋身体的外在美感 他们不会想去了解正法, 更无能修习正法, 故这种不净思惟最起码用来稍许平衡他们的心 他们被教导开始正确地思惟 : 这身体是什么? imameva kayam uddham padatala adho kesamatthhaka tacapariyantam puram nanappakarassa asucino paccavekkhati 自脚底而上, 头发而下, 皮肤所覆盖的整个身体都思惟过 (paccavekkhati) 其中的种种 (nanappakarassa) 不净 (asucino) 它也是丑陋不堪的 它包含头发肤毛, 指甲牙齿, 皮肤肌肉, 筋腱骨髓, 肾心肝脏, 肋膜脾, 肺肠肠膜, 胃脏粪便, 胆汁痰脓, 血汗脂 34

35 肪, 眼泪淋巴, 口水鼻涕, 滑液尿水 这就是它的本质 对那些没法观察内在实相的人, 他们以此开始 不净的染污一直压制着他们 一旦他们能正确思惟后, 就能够以呼吸或直接以感受来修习 当然, 在实际开始修习内观时, 对这个不净的身体不应产生瞋恚 只要如实地观察 ---yathabhuta 就身体观察生起和灭去的感受 禅修者现在已经步上正道了 佛陀以一只有两个口的粮食袋做例子, 其里面装满各种的豆榖, 诸如 : 稻米 糙米 绿豆 豌豆 芝麻 白米 就如同一位眼力好能分辨这些豆榖的人一样, 这些被皮肤所覆盖的东西都被他看得一清二楚 在较后阶段, 当天眼开通后, 就会容易看到身体 每一部位 --- 的确是身体的每一个粒子 --- 都有如张开眼睛一样看到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thi kayo 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然后过程是一样的 虽然依每个人的背景和心理素质而有不同的起点, 但终站是一样的 身体的里里外外都被观察 ajjhatta-bahiddha 生起和灭去:samudaya-vaya 被观察了 然后 atthi kayo 这是身体 觉知已建立, 在这身心世间中, 无任何东西可以攀附, 在完全解脱的境界中, 没有东西要执取的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思惟界 ( 四大 ) 节 Dhatumanasikarapabbam Dhatu 是要素的意思 仍然, 有些人对身体有强烈的执着和耽溺性爱, 那么在修习之 初就要涉及思惟 imameva kayam yathauhitam yathapanihitam dhatuso paccavekkhati: atthi imasmim kaye pathavidhatu apodhatu tejodhatu vayodhatu ti. 不论置身何处或何种姿势 (kayam yathauhitam yathapanihitam ), 就只加以思惟 (paccavekkhati) 身体的组成要素 : 地 (pathavi) 水 (apo) 火 (tejo) 和风 (vayo) 佛陀举了另一个例子 就像一位屠夫或其学徒杀了一条牛, 将它分解成块, 然后坐在市场上贩售, 因此身体也如此地被了知只是四大要素而已 它包括 : 固体 --- 肌肉, 骨头等 ; 液体 : 血液, 尿等 ; 气体 ; 和温度 恰似 牛 只是各个部分的合成物之通俗语, 所以身体除了这四大之外什么也不是, 没有一个是所谓的 身体 因此, 人们了解到这点, 心至少会稍微平衡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thi kayo 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然后, 开始相同的修习, 因为光是思惟是不够的 必定要通过相同的站 ( 阶段 ) 35

36 到达了 atthi kayo ti, 这是身体 这个阶段, 过去对之有诸多的执着, 如今全然 放下, 禅修者到达最终的目标 观察墓园九相节 Navasivathikapabbam 过去和现在, 都有人对躯体有强烈的执着, 以至于连正确的思惟都不可能 因此给了他们一个更粗陋, 更恶心的起始点 : 就带他们到墓园去 这是那种尸体不经焚烧或埋葬, 而只是弃置四处, 让鸟兽啄食等的场所 既然他们自己无法专注于内心用功, 就要他们开始观看死尸 然后他们就能以相同的方式来细想自己的身体 So imameva kayam upasamharati: ayam pi kho kayo evamdhammo evambhavi evamanatito ti. 他们细想 (upasamharati) 自己的身体 : 我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 也将变成如此 共有九相的墓园观想 :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 已死一日, 两日或三日, 变成肿胀 瘀黑且溃烂 他们细想并了解, 他们的身体也是这种性质, 也终将死亡, 无法避免这样的结果 再者, 他们看到一具被丢弃的尸体, 已被乌鸦 秃鹰 猎鹰 野狗 胡狼 或种种虫类所食 他们再细想他们的身体亦复如此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 只剩下骸骨, 其上附着血肉, 以筋腱相连 于是他们细想自己的身体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 只剩下骸骨, 已无皮肉但血迹斑斑, 以筋腱相连 他们看到一具尸体, 只剩下骸骨, 已无血肉, 以筋腱相连 这次他们只看到已支解的骨头四散各处 : 有手骨 脚骨 膝骨 大腿骨 骨盆骨 或头盖骨 现在, 经过了一段长时间, 骨头已泛白 他们看到骨头, 经过年余, 已堆积成堆 他们看到骨头, 已腐蚀成粉 每次看了骨头, 他们就以相同的情况反思自己的身体 开始以这种方式来观看有其必要, 因为内观 --- 观察和体验实相的真正本质 --- 是件细致的工作 那些过着猥亵 粗俗生活, 充满粗重不净染污的人, 是无法修习的 因此在特殊的情况下, 把他们带到墓园, 只去观看 保持细想, 并了知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人人最终的 36

37 结果 教导他们开始思惟 以此不净的观感及现在的了知, 心已稍得平衡 : 可以修习了 Iti ajjhattam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tthi kayo 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现在他们开始用功, 并经过同样的站 他们到达 atthi kayo ti, 这是身体 的阶段, 以往对之有过多的执着 接着继续修习, 直到放下了所有的执着, 而达到完全解脱的境界 每一节的道路都相同 只有起点有别 在每一节你都要感觉生起和灭去, 即以感受呈现的身心组合的现象 起先你分别感觉它, 然后当它即生即灭时, 你一起感觉它 之后整个架构处处都消融了, 生起 灭去 生起 灭去 你只是观察 这样你就发展了觉知 sati 与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的能力 --- 开发平等心的智慧 有一种的平等心, 连无常的了知都不具 它是经由不断地暗示自己不做出习性反应和保持心的平静 许多人发展出这种能力, 而且似乎在世事盛衰中不起习性反应, 也不感困扰 他们是平衡的, 但只在表层而已 更深层部分的心继续在习性反应, 因为它仍在未触及的深处, 时时刻刻地与身体的感受起习性反应 没有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习性反应的惯有的模式 --- 业习 -sankharas -- 仍旧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这么重视感受 vedana 的原因 放下贪爱和瞋恚是过去传统的教导 在印度, 于佛陀以前及以后, 和佛陀的当代, 都有老师如是教导, 而其徒众也如是修习 然而它都只涉及外缘 : 即所看到的 听到的 嗅到的 尝到的 触及的 想到的东西 佛陀则探讨得更深入 六个感官及其对象称之为六入处 salayatana 他发现这两者的接触必定会产生感受, 而只有当感受产生时, 才会有贪爱和瞋恚的生起 Salayatana paccaya phasso, phassa paccaya vedana vedana paccaya tanha: 因有感官才有接触, 有接触才有感受, 有感受才有贪爱 这就是他的觉悟 所遗漏的环节, 空隙, 就是感受 vedana 缺少了感受, 人们只会处理感官对象, 以及对这些对象所起的习性反应 他们只能修正智力, 心的表层 但在深层, 接触之后, 部分的心就评估接触的好壊 这个评估就产生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 接着贪爱或瞋恚的习性反应就开始了 佛陀以自身的体验, 一直教导以平等心对待感受, 来改变最深层次的心的行为模式, 并且从束缚中解脱 这就是你们已经开始练习的 你正在开发平等心, 不但用来对待感官对象 ---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 也用来对待你所感觉到的感受, 不论是愉悦, 不愉悦或中性的 随着了知身体感受的生起和灭去的特性, 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已开始了 已修习了 Anapana 37

38 观息法, 你很轻易地就能体验到感受, 并凭借着这种了知, 来发展平等心 你正在修习佛陀真正的教说 你很努力地保持 satima 和 sampajano: atapi sampajano satima 精勤 觉知 时时彻知无常 这就是整部念住经所传达的讯息 好好利用这个课程所剩下的时间 在智力的层面研读和理解经文, 会带来许多的启发 指引和信心, 知道你正依照佛陀的意思在做 : 但只在智力本身上理解是解脱不了你的 善用这个经典及这些夜间开示, 但要用功修行 要日日夜夜地用功, 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m na rincati 熟睡时你无可奈何, 但在其它的时间, 你时刻都不可忘失 sampajanna, 不管你在做什么 --- 吃 喝 行或卧, 都一样 当然在现阶段, 你的心还会跑掉而且会忘记 你开始瞑想, 想象或思考, 但要看你能多快可以察觉, 并再度落实到感受上 要继续提醒自己 开发你的智慧, 你的觉悟 你要改变逃离感受的习惯模式 ; 你一定要保有更深的生起和灭去的实相, 生灭, 无常 samudaya-vaya, anicca 脱离无明, 束缚 善用你生命中的美好日子, 脱离你所有的痛苦 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 真正的和谐, 真正的快乐 愿一切众生快乐 38

39 第五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五天结束了 我们已经研读完身念住 kayanupassana 的部分 如无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 则身念住不完整, 因为随观 anupassana 的意思是持续地体验实相, 亦即感觉身体之意 事实上感受 vedana 是四个念住的中心 心和心的内涵也必定要被感觉的 如无感觉, 则修习只是智力的游戏而已 本传承着重感受 vedana, 因为它让我们对无常 (anicca), 生起和灭去 (samudaya, vaya) 有明确的理解 这种在感受层面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少了它, 就没有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没有时时彻知无常, 则没有智慧 panna 没有智慧, 就没有内观 没有内观, 就没有四念住, 也没有解脱 采用任何的专注对象都可以获得深定 samadhi 比方说, 在入出息节的第一段的入息和出息, 就可以用来达到初禅 (jhana ) 的深入专注, 然后到更深专注的二禅, 再来三禅, 接着四禅 很有可能在觉知气息的同时, 也能感觉到感受 ; 但缺少了生起和灭去的体会, 它就不是内观 然后从第五到第八禅就不再考虑身体了, 只以意识, 用想象来修练 在觉悟前, 佛陀已从阿罗罗伽罗摩 (Alara Kalama) 和优陀罗罗摩子 (Uddaka Ramaputta) 那里, 学会了第七和第八禅定, 而且必定得到了不少的净化 然而他仍发觉内在还有深植的不净染污, 他称之为随眠烦恼 anusaya kilesa Saya 是睡眠的意思 Anu 表示它们生生世世跟随着心 就像休火山, 可能随时爆发, 而其中之一, 总是在临终时出现 其余的就随着到下一生去 基于这个理由, 虽然他已圆满修习了八禅, 他却不接受自己已经解脱 身体的折磨也没有产生成果 他继续探索 从呼吸上他开始观察到感受, 并由此他获得对生灭的了知 解脱之钥被发现了 他从前所修习的禅定, 现在被加入了内观, 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 之前, 它们被称做是世间定 lokiya jhanas, 因为它们仍就会导致新生命而在三界世间轮回 现在它们被称为出世间定 lokuttara jhanas, 因为藉由生灭的体验, 它们超越了世间, 带来涅盘的果实 这是佛陀对人类的贡献, 而它的的体现就是经由感受, 这就是感受如此重要的理由 39

40 观受念住 Vedananupassan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就感受观察感受 要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 这不牵扯想象 并非禅修者从外面来检视他 / 她的感觉 没 人站在外头 你一定要有直接的体验 同样的情况适用于身 kaya, 心 citta, 和法 dhamma 这个观察必定不能将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分离, 或是想象有个外在的检查者 sukham va vedanam vedayamano sukham vedanam vedayami ti pajanati 在经历愉悦的感受时 (sukham vedanam vedayamano), 禅修者了知正经历愉悦的感受 dukkham va vedanam vedayamano dukkham vedanam vedayami ti pajanati; adukkhamasukham va vedanam vedayamano adukkamasukham vedanam vedayami ti pajanati. 同样的状况适用在不愉悦的感受 (dukkha vedana ), 诸如疼痛, 和中性的感受 (adukkhamasukha vedana), 即是不苦不乐 乐 (sukha) 和苦 (dukkha) 这些字指的是身体上的感觉 至于心理上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感觉, 佛陀用喜 somanassa 和忧 domanassa 因此乐受和苦受指的是身体上的感受 身体本身是不能感觉到它们的, 它们要由部分的心去感觉 ; 但身体是感觉的基地 Samisam va sukham vedanam vedayamano samisam sukham vedanam vedayami ti pajanati; niramisam va sukam vedanam vedayamano niramisam sukham vedanam vedayami ti pajanati. 有愉悦的感受时, 正确了知有执着 (samisa) 或没有执着 (niramisa) 在今天的印度 niramisa 是指素食的, 而 samisa 是指非素食的食物 在此处的意思是纯净的或不净的 由正确的内观修习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 如果观察而不生贪爱或执着, 就会导致纯净 相同的愉悦感受, 或许是涉及某种的感官欲乐, 如果以贪爱和执着来对应, 更想设法来增长它, 那就是不善并会导致不净 它趋向痛苦的轮回 在这个意义上, 一个愉悦的感受可能是纯净或不净的 40

41 对于有执着 (samisa) 的感受, 就只是加以观察, 如此习性反应减弱而停止 对于没有执着 (niramisa) 的感受, 以平等心对之, 并不起习性反应, 也只是加以观察 那么依据法则, 这种客观观察的能力自然地会增长 你什么都不用做 Pajanati 就是依据智慧, 只是观察 Samisam va dukkham vedanam niramisam va dukkham vedanam pajanati. Samisam va adukkhamasukham vedanam niramisam va adukkhamasukham vedanam vedayamano niramisam adukkhamasukham vedanam vedayami ti pajanati. 同样地, 不愉悦的感受的体验是纯净或不净, 端视有否习性反应而定 它也只是观察, 如实的了知与接受 中性 (adukkhamasukha) 的感受以同样的方式了知 Iti ajjhattam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就像在每一节里, 相同的阶段跟随而来 感受在身体内, 和身体的表层被感觉, 然后 在整个身体的架构同时被感觉 有其它的传承将 ajjhattam 解释成在自己身上的感觉,bahiddha 是在其它人的身上感觉, 而 ajjhatta-bahiddha 则是在两者间交替的感觉 就如之前所说, 我们的传承并不接受这个说法 不论在森林 树下 或单人小室, 禅修者都单独用功 但争论说, 当比丘托钵时会遇到其它人, 就有机会感觉到他人的气息或感受 然而认真的禅修者的眼睛都是下垂的 (okkhitta-cakkhu), 至多他们只能看到人家在走路的腿 : 因此这种解释似乎不合逻辑 当然, 在非常高阶的观察中, 禅修者也会对他人的感受, 以及对周遭的氛围, 和有情无情物体的波动, 变得非常的敏感 或许可以这样去理解, 否则以他人的气息或感受来用功, 是不切实际的 因此最好还是将 ajjhattam 当做是 内部 而 bahiddha 在自己身体的表层 samudayadhammanupassi vayadhammanupassi samdayavayadhammanupassi va vedanasu viharati 41

42 这一站和下一站, 每一节都会出现, 很重要 禅修者都要逐一地通过 感觉感受的生 起, 感受的灭去, 和感受的生起及即刻灭去 atthi vedana ti va panassa sati paccupauuhita hoti. 在观身念住 kayanupassana 中的 atthi kayo ti 这是身体 的阶段, 身体变成了只是一团次原子微粒时, 没有评价和判断 : 想蕴 sanna 不再去认知这个身体是人或动物, 是男或是女, 美或丑 身体就只是身体, 超越了分别 同样地, 感受 vedana 现在就只以感受看待, 既非愉悦亦非不愉悦 没有判断, 没有评价, 没有想蕴 现在所建立的是, 感受就只是感受的觉知 然后同样的阶段接着来而到达最终的目标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佛陀给人类的伟大贡献就是发现感受所扮演的角色 这是两条路起始的重要交叉点 : 要么 dukkha-samudaya-gamini pauipada ( 苦集道迹 ) 是一条痛苦不断产生的道路, 要么 dukkha-nirodha-gamini patipada( 苦灭道迹 ) 是一条痛苦完全根除的道路 他发现, 每个习性反应, 行蕴 sankhara, 都只由感觉愉悦 不愉悦 或中性的感受产生 只要还有生命在, 心无时无刻都在最深处, 与周身每个微细粒子的感受起反应 除非感受被体验到, 否则心只能在表层离贪离瞋而已 因为它只关系到外缘 : 外界的声 色 香 触或味, 故错觉以为没有习性反应了 然而你的习性反应的实相被遗漏了, 因为每个外缘跟感官的接触, 必定会在身上产生感受 : 乐受 苦受 或不苦不乐受 这点被遗漏了 你必须走入内心的深处去感觉感受, 但不可起习性反应 只当你觉知到感受而又对之具平等心时, 心的习性模式才能在其根深处改变 有如用铁槌和凿子刻石般, 根深蒂固的业习 (sankharas)--- 随眠烦恼 --- 才会浮现而消失 否则衍生的过程继续不停 所以, 感受 vedana 在四念住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观心念住 Cittanupassan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禅修者要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42

43 就心 (citte) 意指直接的体验, 如同 就身体 和 就感受 一样 为了避免对心 有所想象, 某些事物必须要在心中出现, 因为某些事物出现然后又灭去时, 才能以感受来 感觉 saragam va cittam saragam cittam ti pajanati, vitaragam va cittam vitaragam cittam ti pajanati. Saragam 是有贪爱 (sa-raga) 的意思 当贪爱在心中生起时, 只是观察 当它灭去, 心已无贪爱 (vita-ragam) 时, 只是观察 : 贪爱生起和灭去 sadosam va cittam vitadosam va cittam vitadosam cittam ti pajanati, samoham va cittam samoham cittam ti pajanati, vitamoham va cittam vitamoham cittam ti pajanati. 心有无瞋恚 (dosa) 的实相被观察, 而当它灭去时, 心就无瞋恚 同样地观察无明 moha ( 幻想 错觉 困惑 无知 : 当它灭去时, 心就无无明 Sankhittam va cittam vikkhittam va cittam mahaggatam va cittam amahaggatam va cittam sa-uttaram va cittam anuttaram va cittam samahitam va cittam asamahitam va cittam vimuttam va cittam avimuttam va cittam avimuttam cittam ti pajanati. 无论心是否收摄和专注 (sankhitta) 或是涣散 (vikkhitta) --- 就只是观察和接受 43

44 在较深的禅定 (jhanas) 中, 当心用想象的方式广大到无限的范围时, 它就称之为 mahaggata 大 不论它是否广大 --- 就只是观察 Sa-uttara 有上, 意谓有更上层的心, 或有成熟的空间 Anuttara 之意是, 无更高层次时 : 心已达最高境界了 也一样只是观察 不论心是否专注在禅定中, 就是观察 不论心是解脱 (vimutta) 或在束缚中, 都只是观察 Iti ajjhattam va bahiddha va ajjhattabahiddha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相同的站随着来 从内在和外在来观察心 再次的, 本传承不接受把 bahiddha 当作是 别人的心 在高阶的净化中, 禅修者会开发出神通力, 能读取他人的心意, 但这不是最后 一站 Ajjhattam 内在的心是指在身体的架构内体验事物的心 当心体验外在的所缘时则称之为外在的心 : 当它感觉到声音和耳朵的接触, 形象和眼睛, 气味和鼻子, 味道和舌头, 实物和身体, 或是一个外引的念头 然而这整个过程仍旧在身体的架构内进行 心, 就是当其所缘在外时, 它本身也是在内的 接着体验到生起灭去, 而到达 atthi cittam ti 这是心 的境界 : 它只是识 vinnana, 不是 我 或 我的 心 觉知于是建立 那么其中就只有智能或了知, 只有观察 ; 无所可依或可执持 atthi cittam 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内观的禅修者了解, 当只有觉知时识 vinnana 是如何单独运作的 痛苦的繁衍过程没有了 回顾佛陀对那位从孟买近郊到舍卫城来见他的老隐士的话 这些话已经足够了, 因为这位隐士已经修到八种的禅定了 :diuuhe diuuhamattam bhavissati 看就只是看, 没有其它的了, 因为没有评价或反应 听就只是听, 嗅就只是嗅, 尝就只是尝, 触就只是触, 以及 vinnate vinnatamattam 认知就只是认知 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时间, 但必须要达到以体验涅盘 修行是为了了解这个过程 所有的感官都在身上, 故身体是中心 眼 耳 鼻 舌 身触 或意一有了接触, 识 vinnana 就认知有什么东西出现 接着想 sanna 就对之加以评断好或壊, 然后就产生了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 行 Sankhara 就开始反应, 而束缚 痛苦就开始了 这些蕴凌驾了识蕴 行蕴变得很强而识蕴很弱 结果痛苦和束缚变成很强烈 44

45 这个修行是要使行蕴 sankhara 和想蕴 sanna 变弱, 而增强识蕴 vinnana 到只有了知和觉知 的阶段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在觉悟前, 佛陀修完了八种禅定 第八次地定名为非想非非想定 nevasanna-nannayatana: 在这定中, 无法说想蕴存不存在 虽然它已变得很弱, 但还是有, 因此佛陀不称自己是已解脱的人 运用内观, 他开发出出世间定 lokuttara jhanas, 进入涅盘, 并提出 第九禅定, 他称之为灭受想定 sanna-vedayita-nirodha: 在此定中, 想蕴及受蕴停止了 只要想蕴还在运作, 不论是多微弱, 它都会产生习性反应, 行蕴 sankhara 想蕴必须连根拔除, 才能体验到识就只是识的境界 观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就诸法观察诸法 就如同身念住如无受念住的话就不完整一样, 心念住如无法念住就不完整 要感觉到 身和心的话, 必定要有什么事物生于其中 ; 否则修行只是想象而已 因此有了某些事物, 诸如贪 瞋 或痴生起和灭去时, 心才能被体验到 心中容纳的东西就称之为法 dhamma 佛陀所使用的许多词汇都很难翻译, 因为在其它的语言中, 没有对等的用语 其中, dhamma 是最困难的 它的涵意广泛 其根本意思是 dhareti ti dhammo: 被容纳的东西 即是心中所容纳的东西 再延伸的意思则成为心中所生起之事物的本质或特性 : Attano sabhavam attano lakkhanam dhareti ti dhammo. Dhamma 法就是包含其中的本性, 自身的特性之意 45

46 在现今的印度语言里, 有时会说 : 火的 dhamma ( 本质 ) 是燃烧 燃烧是它的特性, 否则就不是火 冰的 dhamma ( 本质 ) 是寒, 否则就不是冰 同样地,raga ( 贪爱 ) 含容有其 dhamma, 或特质, 即产生焦躁不安和痛苦 而慈爱和悲悯的本质 (dhamma) 是平静 和谐与安详 因此 dhamma 法变成了本质或特性 几个世纪后 dhamma 这个词, 或本质, 就被分成 kusala 善的和 akusala 不善的, 来论及果报 心中所容纳的不净染污 --- 诸如生气 憎恨 敌意 情欲, 恐惧和自我, 都会带来不善果报 --- 称之为 akusala 会使人增上或带来更好的生命的品德--- 诸如悲悯 善意 和无私的奉献 --- 称之为 kusala 因此, 在旧文献里, 我们看到 dhamma 法被分成 纯净的 与 不净的 慢慢地 akusala 演变成 adhamma 违法或 papa 罪恶 ; 这些都会导致痛苦的轮回 那么 Dhamma 就用来指含容在一个人中的任何善业, 这会导致解脱 Dhamma 的意思持续地在扩充 由于心的含容物被观察了 --- 比方生气或悲悯所导致的 结果 --- 法就开始被人理解成因果律, 即自然的法则 因此,dhamma 法可以指心中的含容 物, 或含容物的特性, 或自然的法则 - 即是宇宙的法则 禅修者要如何修习观察诸法呢? ( 五 ) 盖节 Nivaran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pancasu nivaranesu. 就五盖观察诸法 Nivarana 盖的意思是 帐幕 或 盖子 : 就是会阻挡实相被看见的东西 在十日课程里, 我们称这些盖为五个敌人 : 贪欲 瞋恚 惛沈 掉举和疑惑 比方说, 在还没有镜子的时代, 人们惯常用一盆清水和光的反照来看脸 如果水是浊的, 有颜色的, 或动荡的, 你就看不清楚 同样地, 这些五盖就是你在观察实相的道路进展上的敌人, 因为它们会迷 46

47 彩或阻止你观看 再次不涉及想象 : 就诸法体验诸法 (dhammesu) 这节也不需要瞑想 那么要如何 观察这些障碍呢? santam va ajjhattam kamacchandam atthi me ajjhattam kamacchando ti pajanati, asantam va ajjhattam kamacchandam natthi me ajjhattam kamacchando ti pajanati. 当有感官享受的贪欲 (kamacchanda) 在内部出现时, 就只是接受 就只觉知这个 事实 当它没有出现, 就如是了知 : 就只时时刻刻觉知如其本然的样子 yatha ca anuppannassa kamacchandassa 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uppannassa kamacchandassa pahanam hoti tanca pajanati, yatha ca pahinassa kamacchandassa ayatim anuppado hoti tanca pajanati. 接着, 那些深植于内的贪欲 (kamacchandas), 先前未能浮现到表层 (anuppanna), 现在都浮现 (uppada) 了 这也只是了知 (pajanati ) 事物生起而迟早将灭去 (samudayavaya); 同样地, 这个贪欲生起和灭去 当一层接一层生起并且被观察, 它们 被连根拔除 (pahana) 了 这些层层已被根除 (pahina) 的, 不会再回来 (ayatim anuppado) 所有这些, 只是被观察和了知 (pajanati) 当所有累积的贪欲被连根拔除了, 便达到完全的解脱 产生贪欲的心理习性已经去除, 现在这样的习性反应 (sankhara) 不再产生 Santam va ajjhattam byapadam Santam va ajjhattam thinamiddham Santam va ajjhattam uddhaccakukkuccam Santam va ajjhattam vicikiccham tanca pajanati. 禅修者以相同的方式了知瞋恚 (byapadam) 的现前与否 内观的整个过程都描述在 这几个段落里 所有深深埋藏, 有如休火山般的过去瞋恚, 都生起了 这也被观察并被连 47

48 根拔除 除非习性的模式完全改变, 否则相同类型的瞋恚的业习 (sankhara) 会开始更生 当所有的都被连根拔除了, 就不再生起 这是最终的目标 阿罗汉不可能再产生任何的新 贪欲或瞋恚 同样地, 身和心的惛沈 (thina-midda), 疑惑, 懐疑态度 (uddhacca-kukkucca) 都 被根除了 这点应该清楚, 每一个法 (dhamma), 就是任何在心中生起的事物 ---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念头 --- 都会开始跟身体上的感受一起流动 :vedana samosarana sabbe dhamma 当诸法在心中生起时, 就有感受伴随而生 这个自然法则是佛陀证悟到的, 而非他所创造的 有任何事物生起 --- 愤怒, 情欲或其它等等的 --- 如果他就观察感受, 那么这位禅修者就是修行得正确 否则只是在玩智力的游戏而已 虽然在表面上愤怒已走, 但在深处内感受仍在, 而心还继续以愤怒对这个感受起反应, 连禅修者自己都不知道 因此, 就本传承而言, 身体上的感受绝对不能被遗漏 佛陀的教说是如此的清楚 : 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 sampajannam na rincati 时时刻刻都必须觉知感受的生起和灭去 无论你修习的是身念住, 或受念住, 或心念住, 或法念住的任何一节, 如没有了知感 受的生灭, 那么积存在心深处的不净染污就触及不到, 更遑论要连根拔除了 修习就沦为 表面的游戏了 相同的站随着而来 : upadiyati.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thi dhamm ti na ca kinci loke 观察内在和外在, 然后观察生起和灭去, 而达到了 atthi dhamma ti 这是诸法 的阶段 : 无好壊, 没我的你的之分, 只是自然的法则, 只是心所及其特质 相同的站随之 而来, 直到无所执持 当贪欲产生时, 你不能用瞋恚来去除它 ; 否则你就造作了新的瞋恚的业习 如果你只 是接受心中有贪欲, 然后只是观察, 那么贪欲性质的习性反应便不会繁衍 它被削弱而变 48

49 得无力 任何心中的不净染污都是同样地被观察 即使智力上观想身体是不净的, 如在身念住的开头几段, 也不过是佛陀为了将人们导入正道的起头部分而已 一旦内观起动, 就不再对这丑陋的身体生瞋恚心 ; 只以生灭的智慧加以如实的观察 ---yathabhuta-nanadassanam ( 如实知见 ) Nana 知见, 就如 pajanati 正确的了知一样, 是以无常的了知而觉知的意思 无论生起的是什么 --- 是好是壊, 净或不净 --- 就只是观察, 不尝试保留或排斥 这才是通往最终目标的正确道路 漫长的道路都要从首步起始 别因为最终目标遥远而灰心丧志 在这条正道上没有白 费的工夫 你付出的任何努力都会得到利益 你已开始在正道上朝最终的目标迈进了 一 步接一步, 愈走愈近, 你一定会到达最终的目标 愿你们继续一步一步地走在正道上 好好的利用这里的时间和设施 了解佛陀的直接教说, 善用这殊胜的方法 在任何情况下, 都尽可能不忘失时时彻知无常 除了在熟睡时间以外, 从事任何的身体活动时, 尽量以时时彻知无常来觉知, 为了你自身的好处, 利益和解脱 愿你们从束缚 痛苦中解脱出来 愿一切众生快乐 49

50 第六天 四念住课程的第六天结束了 我们继续研读法念住 Dhammanupassana Dhammas 诸法就是心的内容及其本质, 普全的自然法则 佛陀是位觉悟的人, 不会有兴趣建立宗派或宗教 在最深的层面上发现了究竟实相后, 佛陀将这法则教导人们, 协助他们了解实相和终止痛苦, 而不论其宗派, 社群, 国家, 肤色或性别 这个法则影响着整个宇宙, 有情的和无情的每个人和每件事物 不论有无佛陀出世, 它都影响着时时刻刻的身心交互作用, 即在每人身上所进行着的交流, 暗流和横流 然而人们却继续在心的表层耍花招, 在无明中自我欺骗, 并以增长束缚的方式来增加他们的痛苦 ( 五 ) 蕴节 Khandh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pancasu upadanakkhandhesu Khandha 意思是蕴聚, 一些东西的累积或成堆 我们被为人 这是表面的实相 : 但在深层里, 每个有生命的个体 -- 我 你 他 她 只不过是 panca khandha 五蕴而已 佛陀要你进入到这个实相的深处, 在那儿你不能以名相来分别或认同, 它们只是五蕴而已 一个蕴是数不尽的次原子物质的粒子 kalapas 积聚成的色 ( 色身 ) 心则分成另外四个蕴 : 识 vinnana ( 认知 ); 想 sanna ( 识别和评估 ); 受 vedana ( 感觉 ); 和行 sankhara ( 反应和造作 ) 这五蕴组合成所谓的一个实体, 个人 在究竟的层面上, 它们只不过是五个蕴聚 ; 而整个四念住, 内观的过程就是来体验这项事实 否则以 我 我的 或 我自己 来指认任何的或所有的蕴的错觉 --- 即是无明 --- 造成对这些蕴极大的执着, 而导致痛苦 这不是因为佛陀所说, 而出于信仰就该接受的信念, 也不是因为合理及合逻辑而应在智力上来接受的哲学 它是在身体架构内的实际层面上该去体验及证实的一项真理 当这真理明晰时, 心的深层习性模式就会改变, 解脱就可达到 这就是 Dhamma, 法则 Upadana 意指执着和执取 五蕴是它发展趋向的目标 ; 或者说, 因为有执取, 故五蕴滋生并合和 它们是执取的积聚 禅修者再次地就法观察法, 亦即五蕴 禅修者该如何以它们来修习呢? iti rupam, iti rupassa samudayo, iti rupassa atthangamo 这是色, 这是色的生起, 这是色的灭去 : 这都体验到了 Rupa 意思是色 ( 身 ) samudaya 意思是生起,atthangamo 是灭去 iti vedana, iti vedanaya samudayo, iti vedanaya atthangamo; 50

51 iti sanna, iti sannaya samudayo, iti sannaya atthangamo; iti sankhara, iti sankharanam samudayo, iti sankharanam atthangamo; iti vinnanam, iti vinnanassa samudayo, iti vinnanassa atthangamo ti. 当心 ( 名 ) 的四蕴 --- 受 (vedena) 想 (sanna) 行 (sankhara) 识 (vinnana) --- 都被体验到时, 内心运作的整个过程就被体证到了 Iti ajjhattam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tthi dhamma ti 相同的站随着来, 内 外, 内外同时观察 然后 atthi dhamma ti --- 这是诸法 觉知于是建立在这实相上 : 这全部都只是五蕴而已 在高阶的观察中会发现, 除了身和心之外, 了无他物 --- 没有 我 我的 或 我自己 在表面 世俗的层次, 还必须使用到 我 你 这些字, 但在实际 究竟的层次, 只是五蕴而已 同样地, 为了世俗的目的, 我们称一些零件的组合为汽车, 但如果我们把它解体并将零件分类, 那一个零件是汽车呢? 轮胎吗? 坐椅吗? 引擎吗? 电瓶吗? 车体吗? 事实上汽车只不过是不同零件的拼凑而已 同样的, 当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组合起来时就成了一周 ; 三十天凑在一起就是一个月 ; 十二个月就是一年, 这些都是为了世俗的方便而已 内观分离 剖析 离散并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 那么执着就消除了 五蕴仍在, 生起和灭去, 但它们只是蕴聚罢了, 因为执取已去除 这就是五蕴 (khandhas) 的法 (Dhamma) Yavadeva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anissito ca viharati, na ca kinci loke upadiyati. 接下来是 Nanamattaya pauissatimattaya, 在当时也被了解为 samyak darshana, kevala darshana, samyak jnana kevala jnana--- 只观察和只了知 然后 anissito ca viharati: 因为无所 执着, 故无所依赖 ; 无所执持 ( 内外六 ) 处节 Ayatanapabbam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chasu ajjhattikabahiresu ayatanesu. ayatanas ( 处 ) 是指六个感官领域或根门 : 眼 耳 鼻 舌 身 和意 所有六个都是内在的 (ajjhattika), 因为它们是在身上或体内 它们的对象 ( 所缘 ) 是外在的 (bahiresu): 眼缘所见物 色彩 形状 或光 ; 耳缘声音 ; 鼻缘气味 ; 舌缘滋味 ; 身缘可触体 ; 意缘念头 情绪 幻想或梦 虽说是外在, 但只当它们与身体架构中的内六处有所 51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略论英国移民族群认同的发展和走向 李 琼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这些天来 我觉得来到这个国家 就像是和魔鬼签了协议

More information

paritta

paritta Dīghanikāye 長部 22 經 (pc-)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大念處經 Edited by Bhikkhu Metta 明法比丘 (Taiwan) (use forei gn font )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大念處經 content 目次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大念處經 Uddeso 總說 Kāyānupassanā

More information

paritta

paritta Dīghanikāye 長部 22 經 (pc-)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ṁ 大念處經 Edited by Bhikkhu Metta 明法比丘 (Taiwan)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ṁ 大念處經 content 目次 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ṁ 大念處經 Uddeso 總說 Kāyānupassanā ānāpānapabbaṁ 身隨觀 呼吸

More information

IDEO_HCD_0716

IDEO_HCD_0716 IDEO HCD Toolkit Tencent CDC ...?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Tencent CDC

More information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2017 SCHOOL GUIDE BOOK 2017 SOKEI ACADEMY OF FINE ART & DESIGN 关于创形美术学校? 创形美术学校是培育专业艺术家的摇篮 大家知道 : 用普通的教育课程来培育专业的艺术家是件困难的事 在我们创形, 从老师到办公人员, 大家全体都是专业的艺术家 在美术界, 设计界当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艺术家们将为大家面对面地传授心得 我们重视的并不是通过指定的教学说明书来指导大家,

More information

百业经白话文

百业经白话文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法 王 晋 美 彭 措 金 刚 上 师 传 讲 堪 布 索 达 吉 译 梵 文 : 嘎 玛 夏 嘎 达 (Karma Xia Gatha) 藏 文 : 勒 呷 巴 汉 文 : 百 业 经 译 序 百 业 经 是 我 等 大 师 释 迦 牟 尼 佛 宣 说 因 果 不 虚 的 一 部 甚 深 经 典 共 有 一 百 多 个 公 案, 涉 及 到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弥 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y.doc

Microsoft Word - fy.doc 爱默生 Emerson 说过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 得意忘形 也不是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 而是激励自我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 是以高昂的斗志 充沛的精力迎接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 演讲者能够建立起强大的气场 正是源于内心强烈的自信 演讲给许多人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是巨大的精神享受, 而是惶恐和错乱 虽然在演讲中, 任何人对下一秒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无从得知, 但恐惧并不会帮助我们做好准备,

More information

教学输入与学习者的语言输出 温晓虹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讨 论了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表明 输入的语言素材必须被学习者所接收 即使接收了的内容也并不会自动进入中介语的体系 而是需要进一步对输入语言进行 分解 归类等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处理 在语言 内化 的基础上 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才能 够不断地得到重新组合 趋于目的语 另外 学习者在语言输出前和输出时需要调节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阅读理解与写作技巧工作坊 年级 小五 小六 日期 3月28日 时间 7点正至8点30分 地点 嘉庚堂 1. 2. 3. 4. 5. 6. 1. 2. 3. 1 2 3 4. 1 2 / 3 1. 2. 3. 4. 5. 1 1 4 . 1 . (a) ( ) . (a) ( ) X . (a) ( ) . X X / . . 1 2 2 3 . . 1 2 2 . 5 6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曹正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 深度学习 项目简介 葛丽丽 译 西蒙菲沙大学 教育学院 富有想像力的教育研究中心 电邮 ierg-ed@sfu.ca 网址: http://www.ierg.net 基本思想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 每个学生都会接到一个任意布置的主题 从此将围绕这个主题 进行深度学习 这些主题可能包括 鸟 苹果 马戏团 火车 和 太阳系 等内容 在接下来的小学 初中以及高中阶段 除了基本课程以外 学 生将继续深入地学习指定的题目

More information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www.aboo 科学出版社职教技术出版中心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转正法轮

转正法轮 去 尘 除 垢 转 正 法 轮 ( 转 法 轮 经 无 我 相 经 皮 带 束 缚 经 ) 禅 修 开 示 与 问 答 寻 法 比 丘 中 译 缅 甸 帕 奥 禅 师 讲 by Venerable Pa-Auk Sayadaw 1 帕 奥 禅 师 序 转 正 法 轮 目 录 帕 奥 禅 师 序 -----------------------------------------------------------------------------

More information

蒋维乔思想研究

蒋维乔思想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蒋维乔思想研究姓名 : 何宗旺申请学位级别 : 博士专业 : 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 : 麻天祥 20031101 蒋维乔思想研究

More information

Access to the Breath

Access to the Breath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 asambuddhassa 禮敬 世尊 阿羅漢 正等正覺者 大念處經析解 在這次禪修營當中 我要為大家詳細地解說 大念處 經 這部經是佛陀住在 俱盧國 Kuru 的 劍磨瑟曇城 Kammasadhamma 時所開示的 據說 在劍磨瑟曇城 裡沒有適合世尊居住的處所 但在城外則有一處水源充 足 風景宜人的大樹林 世尊就住在那個樹林裡 並且以

More information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453A5CD6C7BBDBD6AECAF75CD0C2BDA8CEC4BCFEBCD05C323031344A756C7931715C323031344A756C7954755CB7E2C3E6BACDB0E6C8A8C9F9C3F72E646F63> 智 慧 之 树, 不 返 之 流 观 禅 的 修 行 与 进 程 慈 济 瓦 禅 师 著 雷 叔 云 汤 华 俊 译 休 斯 顿 禅 修 中 心 主 持 出 版 2014 年 9 月 ( 更 新 信 息 请 查 阅 www.houstonmeditationc.com ) 版 权 声 明 一 本 书 版 权 属 休 斯 敦 禅 修 中 心 所 有, 只 要 不 擅 加 增 删, 欢 迎 任 何 单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骨头的故事

骨头的故事 头 1 图 206 33 7 12 5 5 4 12 2 54 10 200-400 3 500 图 类 图 图 动 节 4 5 图 发 图 节 180 Youtube 180 [1] 7 2 7 6 9 270 6 图 树懒 块颈 13-25 14 17 25 7 图 扭头 头鹰 鹅 8 图 红 为 关节 绿 为 关节 9 图 类 10 图 类 11 图 盘 动 类 图 阴 犸 艺 你可能会以为图

More information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第 卷第 期 年 月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王建平 郭 琦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卷 头上高悬着钢铁皇后一样古老的钢梁上有几 处镶嵌的玻璃已经脱落 透出光亮 但现在却是晚上 他害怕整个玻璃拱顶会随时坍塌下来 不过那将是一幅壮丽的图景 一座水晶宫殿的倒 塌 墙倒屋塌 瓦砾成堆 原本宽阔的街道也越走越狭窄 越来越破败 七扭八拐的岔路也多 起来 直到最后 他们来到拱顶之下 车辆猛地刹 住 跳了起来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图书馆 年第 期

图书馆 年第 期 年第 期 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北京大学校医院 北京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 认为许多心理学 生理学的原理不仅是阅读疗法的科学基础 而且是阅读疗法原理的组成部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 自发生之时就具有治疗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 净化 平衡 暗示 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又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 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Content 目 錄 專 題 報 導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0.1 植 根 上 座 部 佛 教 於 台 灣 之 芻 議 ( 上 ) / 觀 淨 尊 者...1 0.2 願 正 久 住 台 灣 慶 定 長 老 往 緬 甸 隨 喜 供 養 帕 奧 禪 師 暨 禮 邀 之 紀 錄... 52 0.3 大 金 塔 前 的 省 思 從 佛 教 深 植 於 緬 甸 的 盛 況 談 我 們 的

More information

就业办口袋书

就业办口袋书 3 喜欢就是喜欢 兴趣其实很简单 人和人都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 兴趣是与带有某种遗传特征的天赋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每个人的兴趣所在必然不尽相同 真正的兴趣是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 可以进入一 种忘我的投入状态 并达到身心愉悦的一种倾向 真 正的兴趣是抽掉了功利色彩的一种本能 与天赋休戚相 关 而不能掉入将社会的功利化作为判断标准的误 区 撇开浮云 喜欢就是喜欢 才是兴趣的本真 问题二 兴趣在哪里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

» 世纪 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的城市化日新月异 全球化的消费社会也开始进入 我们的生活 中国的城市文学趋向活跃 年轻一代的作家表达了对城市的感受和反思 积极地探寻着新的审美表现力 但总体看来 城市文学依然很不充分 作家的视野中并没有深刻和开放的城市精神 文学作品没有找到表现更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状况的方式 城市文学依然是一种无法解放和现身的 他者 并且被无限期延搁于主体的历史之侧 城市 现代性 乡土 幽灵化

More information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巴思对阿拉伯神话和希腊神话的滑稽性改写 杨仁敬 王程辉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年 外国文学 第 期 杨仁敬 王程辉 评巴思小说 茨默拉 第一部分背井离乡都完成了 孕育和 出生也符合模式 格劳克斯死了 我有模式 中规定的伤疤 虽然它不在正经地方 但至少说明他要害我 我在一团漆黑中跨越 阈限 在圣林水井处得到了神人要我去旅 行的召唤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 三 十 七 道 品 导 引 手 册 ( 阿 罗 汉 的 足 迹 ) Bodhipakkhiya Dipani 缅 甸 雷 迪 尊 者 著 (Venerable Ledi Sayadaw)-- (1846-1923) 中 译 音 序 言 阿 罗 汉 的 足 迹 : 三 十 七 道 品 导 引 手 册 (Bodhipakkhiya Dipani), 系 译 自 缅 甸 雷 迪 大 师 (Ledi Sayadaw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关于罗斯福时代新政 宪法革命 的几点浅见 韩 铁 美国宪法的若干重要法理原则及其运用在富兰克林 罗斯福总统任内 发生了巨大变化 史称新政 宪法革命 不过 这种变化并不是在所谓 年最高法院的 及时转向 中一锤定音的 最高法院在正当程序 商业权 公众福利条款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充分说明 新政宪法革命无论是从当时还是其后的发展来看都有它的连续性 局限性和复杂性 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对新政宪法革命乃至于整个新政的历史评价才会比较准确

More information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书 名 小说历史 作 者 罗念生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4年1月 ISBN 7 208 05059 7 I504 定价 39 00元 110 小 说 历 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4D F736F F D20D7AAB7A2C7F8BCB6B1EDD5C3BEF6B6A8CDA8D6AA2E646F63> 玉市教函 2010 132 号 签发人 : 杨希初 各县 ( 市 区 ) 教育局, 市直各有关学校 : 现将自治区教育厅 关于表彰 2010 年度全区优秀学生 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班集体的决定 ( 桂教 2010 6 号 ) 转发给你们, 请你们及时在校内公布获得表彰的学生名单, 以资鼓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个人和班集体谦虚谨慎, 戒骄戒躁, 再接再厉, 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希望广大学生以受表彰的个人和集体为榜样,

More information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赵 林 文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 原罪 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他明确地提出了自 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 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 原罪 理论的基本内容 分析 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 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罪恶 自由意志 预定论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世界哲学 年第 期 人由于拥有自己的自由意志而堕落 受到公正的谴责 生下有缺陷的 受谴责 的子女 我们所有人都在那一个人中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等 的氛围 有利于与受评者深入交流 五 进行修正 接下来 就要根据评估的结果进行目标和策略方案的修订 修订 的内容包括 职业的重新选择 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 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等 通过反馈评估和修正 应该达到下列目的 对自己的强项充满自信 我知道我的强项是什么 对自己的发展机会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我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还 有待改进 找出关键的有待改进之处 为这些有待改进之处制定详细的行为改变计划

More information

翟永明 台静农是 世纪 年代重要的乡土作家 地之子 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无论在叙述方式 细节描写上 还是在人物语言及风俗描写上 地之子 中的作品均独具特色 从而建构起一个色彩斑斓的 羊镇世界 并折射出作者以及那个时代乡土作家们相似的心理特征 台静农 地之子 大娘 我有点事 就是 她未说 出又停住了 真是丑事 现在同汪二这样了 大娘 真是丑事 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 她头是深深地低着 声音也随之低微

More information

片 要求小王等同学对这些文物用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说出分类标准和结果 其所考查的目标实则是呼应了一般学习能力中的 整理信息 的要求 即从图片材料 中提取历史信息 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类 开卷的第三题以 古代少数民族问题 为材料主题 体现交往与融合在文明发展 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线 集中考查学生在开展探究性活动中对文 献 实物 口传等不同种类史料 材料 的运用水平 包括对有关史实的再现

More information

论中日 囚徒困境 的存在及逃逸 马亚华 本文试图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中日关系发生困难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目前中日关系已在重复博弈中陷入了 囚徒困境 状态 囚徒困境 不仅为第三方势力提供了渔利的空间 直接损害了两国战略利益 而且其 溢出效应 还损害了全体东亚人民的利益 只有透过中国和平发展的参照系考察中日关系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 才能把握当前中日关系困难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前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Ø Ø fi» ` ˆ ˇ `ƒ»» `ƒ` `

Ø Ø fi» ` ˆ ˇ `ƒ»» `ƒ` ` » œ» ł ˇ ˆæ Ø Ø fi» ` ˆ ˇ `ƒ»» `ƒ` ` 责 任 篇 放羊干嘛 挣钱 挣钱干嘛 娶婆姨 娶婆姨干嘛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感想 多么流畅的对话 多么自然的循环 当然 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 是一个民族要发展 仅仅依靠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 生命的悲哀不在于目标未达到 而在于没有目标 可达成 在那没有智慧之光照耀的地方

More information

%!

%! 黑龙江社会科学 李春玲 经济改革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稳定发展 一个被称之为中产阶级! 的社会群体逐步增长 尤其 自本世纪开始以来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以及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 中产人群 数量增长更为明显 它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并有极大社会影响的社会群体 不过 中国社会目前还是以农民和工人占绝大多数的社会结构 要发展成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外 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社会阶层

More information

南传法师论著

南传法师论著 向 智 尊 者 作 品 选 集 Ven. Nyanaponika Thera 舍 断 今 生 与 来 世 古 老 的 自 由 之 歌 ------------------------------------------- 2 舍 断 今 生 来 世, 如 蛇 蜕 旧 皮 -------------------------- 6 破 除 渴 爱 我 慢 贪 欲 --------------------------------11

More information

)

) 德 塔尼娅 波泽尔忻! 华译! 伍慧萍校!! 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 欧洲化 方案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欧盟边界 扩展至那些在国内制度的效率和民主合法性方面以 恶治 为特征的东部和东南部邻国 这些 欧洲周边国家 既无意愿 亦未必有能力调整自身以适应欧盟的要求 甚至缺乏入盟动力 不愿承担入盟成本 本文探究当将 欧洲化 概念和因果关联机制运用于此类国家时 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进一步限定 笔者认为 只要欧盟不对那些它并不想接纳为成员的国家调整其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丁光训文集 研读札记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丁光训是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主要发言人和神学家 他结合新中国的国情 重 新思考了基督教传统教义 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对上帝和基督 的根本特性做了新的界定 对神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做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诠释 他的思想反映了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的新道路和基督徒思想信仰的新 变化 丁光训神学思想 当代中国基督教

More information

引言 从古至今, 人们一直梦想着拥有点石成金的能力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人们都认为过时的 PC 电脑配件是积压废品, 迈克尔戴尔却低价收购改装升级后转手卖出, 赚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人们都认为免费聊天工具是赔本赚吆喝, 腾讯却从草根出身的 QQ 起家, 成为亚洲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 人们都认为常旅客里程是航空公司的成本, 航空公司却通过常旅客里程销售获得超过 50% 的附加收入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马 艳 劳动生产率 商品价值量 理论假定 新的释义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反向变动关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将马克思经典 成反比 理论中关于劳动因素做了重新假定 即假定在科技进 步的条件下 伴随劳动客观因素的变化 劳动主观因素也发生同方面的变化 并假设劳动主观 条件的变化幅度大于劳动客观条件的变化幅度 那么 我们就可以获得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 量之间呈现正向变动趋势的结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邱 江 吴玉亭 张庆林 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选取 个具体内容的条件命题作为实验材料 以小四 初一 高一 大三的学生为被试 探讨了命题内容对青少年条件推理的影响机制及其发展特点 结果表明 对同一年级而言 不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相同推理 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而言 相同内容的条件命题的四种推理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青少年的条件推理过程似乎是一种基于对事件发生概率估计的直觉判断 这一判断过程主要取决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增长和主体认知水平的提高

More information

2 17

2 17 1 学生能被赋予权能, 使用知识, 做出积极的改变 一个能够质疑各种想法, 并通过合作加深对全球问题理解的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将引领我们打 算在这个世界看到的变革 Whāia te iti kahurangi ki te tūohu koe me he maunga teitei. 瞄准最高的那片云彩, 即使你错过了目标, 也会击中一座高山 www.globalgoals.org/worldslargestlesson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北京 在将多神教的 女神 索菲亚 圣灵 圣母 大地母亲 俄罗斯祖国 等概念融会贯通的基础上 俄罗斯文化孕育出对女性和母性的广泛崇拜 这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导致文学中对尘世爱情的圣化 女性形象蕴涵了更多的圣洁 神秘和深沉 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以及后来的 世纪俄罗斯文学对 永恒女性 都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情感认同 很多女性形象都是对这一原型的改写和翻新 俄罗斯文学 女性崇拜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17,2015 3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Vol.17,Mar.2015 (, 201114) :,,,,.,.,,. : ; ; ; ; :,. 5. 4 9,.,,,,.,.Maly,. 3,.,.,,,,.,,,,.,, :,,,. 189 17 (ResearchofModernBasicEducation) 2015 3,,. 1,,.,,.,..,,,,,.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中国与欧洲关系 年 周 弘 本文全面回顾了中国与欧洲共同体 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 年至 年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发展历程 分析了当前中欧关系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 年来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变化见证并体现了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中国和欧洲这两大很不相同的世界力量自身的发展变化 中欧之间不断深入和拓展的交往使双方都从中获益 而这种交往所创造出来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堪为人先 中欧关系能否在第二个 年中顺利发展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版 李雁南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 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 日本文学中形成了 东方主义 视角 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 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 广袤的国土 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 东方异国 的主体 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 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 同时 中国作为日本的 东方 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 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urchnewsletter-issue docx

Microsoft Word - churchnewsletter-issue docx "#$" 年 % 月 & 日第 " 期 同声 同声 "#$" 年四月 第二期 背诵经文 期刊内容 约翰福音 ##$%&'%( 复活节 第二页 灵修 第三页 受洗见证 第八"十页 主日学笔记 第九页 基督信仰 第十三 人生随想 第十一 十二 十五页 耶稣对他说 复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 人 虽然死了 也必复活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 远不死 你信这话吗 本期编辑 徐光 闻钟秀 排版 尤国芳 黄黎光 "#$"

More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北京 哲学是民族化 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 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 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 象 意范畴 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 象与意义 意境是 言与意 象与意的关系 言尽象与不尽象 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 得象忘言 得 意忘象 而推致 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 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

More information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蔡 序

蔡 序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祇 祇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巿 26 27 28 29 30 巿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2 44 45 46 47

More information

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 斯蒂德曼声称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方法来计算价值 则在联合生产中 就会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出现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的现象 这是不正确的 其原因是 斯蒂德曼在确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时 根据的是自然时间 而非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实际上 如果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不同生产过程中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则即使是在联合生产的条件下 也不可能出现负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从而更谈不上负剩余价值与正利润并存

More information

, 3,, :,,??,,,, :, ( ),,,,, :,, :, ( ) ( ),!,?,,,??,,??,,?,,,?, :,,,,, 1,,,, : 1 : ( ), :,

, 3,, :,,??,,,, :, ( ),,,,, :,, :, ( ) ( ),!,?,,,??,,??,,?,,,?, :,,,,, 1,,,, : 1 : ( ), :, 源于生活的自由 许振洲 中国传统社会中虽然不存在民主制度, 也没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政治自由 政治权利, 但广泛存在着源于生活的社会自由 它 主要得益于中国人乐观 开放 宽容 非禁欲主义 热爱生活的态度与 精神 中国传统社会世俗精神禁欲主义宽容 社会自由 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时代, 那些挚爱自由 将自由置于法兰西 解放之上的人们, 也就是那些热爱生活中所有快乐的 人们 贡斯当 : 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

More information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AA6BA8A3A4BAA4E56C6F676F2E706466> Archimedean point SN 46:59, 17 300 AN 8:83, 23 261 sati sampajañña bare attention1 2 1. 2. 1 1. 2 Satipah na 2. 3 hiri-bala 1 2 3 4 vipassan 1. 1 2 kilesa 3 1 2 Mah si Sayadaw 3 dhamm nupassan 4 2.

More information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Dhamma Venerable Nyanatiloka The Word of the Buddha DIgha NikAya Majjhima NikAya Samyutta NikAya AGguttara NikAya Dhammapada Visuddhi magga NANamoli Kabbala dukkha kilesas

More information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7期(《空之探究》)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 第 7 期 ( 空 之 探 究 ) 第 一 章 阿 含 空 與 解 脫 道 第 二 節 泛 說 解 脫 道 (p.11~p.19) 釋 厚 觀 (2004.3.17) 一 空 空 性 與 解 脫 道 不 相 離 (p.11) 空 (s/u^nya, sun~n~a) 與 空 性 (s/u^nyata^,sun~n~ata^), 是 佛 法 解 脫 道 的 心 要, 與 解

More information

111

111 阿 含 經 三 十 七 品 與 菩 薩 行 釋 開 仁.2011.7( 美 國 佛 法 度 假 ) 壹 阿 含 經 之 由 來 ( 壹 ) 阿 含 : 來 傳 來, 歸 趣 之 意 義 阿 含, 梵 語 作 Āgama(ā- gam), 義 譯 有 來 傳 來 ; 法 歸 趣 無 等 的 意 思 1 古 代 或 音 譯 作 阿 鋡 2 阿 鋡 暮 3 阿 含 暮 阿 笈 摩 4 阿 含 慕 5 1

More information

论文,,,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原译作 修补者, 但在英译版本中, 被译作

论文,,,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原译作 修补者, 但在英译版本中, 被译作 * 夏传玲 :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定性研究在最近 多年的发展概况, 总结 了定性研究的六个发展趋势和分析策略上的三种流派 在上述两种背景下, 本文探讨了计算机辅助的定性分析给定性研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它和手工操作对比时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应用这种定性分析技术所可能面临的困难 : 定性研究定性分析 文化差异,,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4 8 3+1 8 1 15 15 8 1 2 8 1 2 " = " = " = " = " = " = 形容样貌 那个哥哥长得就像卡通 片里的大英雄一样高大 从台上望下去 观众 席就像一片皑皑白雪 写作技巧 照应式 评价式 疑问式 俗语式 助人为乐 照应式 这就是助人为乐 评价式 经过这件事后 我明白了助人为 乐这个道理 疑问式 帮助人原来是件 快乐的事 不是 吗 俗语式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 1 66 1 20 2 66 2 20 3 66 N WAKIN 20 WAKIN 20 20 20 3 20 4 66 4 20 5 66 Dear Wakin, I m a Chinese girl living in Denmark together with my parents. I started to listen to your music at the age of 14 and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102 图 4唱16 基于图像渲染的理论基础 三张拍摄图像以及它们投影到球面上生成的球面图像 拼图的圆心是相同的 而拼图是由球面图像上的弧线图像组成的 因此我 们称之为同心球拼图 如图 4唱18 所示 这些拼图中半径最大的是圆 Ck 最小的是圆 C0 设圆 Ck 的半径为 r 虚拟相机水平视域为 θ 有 r R sin θ 2 4畅11 由此可见 构造同心球拼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投影图像中的弧线图像

More information

00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6 007 The Master Key System 008 009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0 011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2 013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4 015 The Master Key System 016 017 Content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性别人力资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以舒尔茨和贝克尔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难以解释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 比如 人力资本投资为什么向男性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额相同 比如学历相同 的劳动者 为什么男性的工薪收入一般高于女性 为什么在不同行业 不同职业中男女两性的投资回报有所不同 从传统工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和工薪收入为什么在不断接近 究其原因 是因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对人力资本

More information

1859 1930 1885 27 1887 1890 1930 H 20 30 20 80 2004 12 5 H J RACHE 第二天傍晚 我们在客厅里谈论这件事 B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Peter Brook, The Open Door, (New York: 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 Inc., 1995), pp.49. 127 128 129 1994 2004 829 130 131 图 12 2004 132 图 13 九鲤洞的扶乩手为大爷伯开光和命名 第三 戏台上的服装和道具的清净 由陈善德长者清净目连戏表演使用的 所有道具和服装 重要的道具包括地狱门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7

未命名-7 贾平凹的 后院 生活 Jia PingAo De Houyuan Shenghuo 空手进去又空手出来 这时 门铃响了 志平也是按平凹指令 以最快速度过来 他不是从家里来的 他过来时也没有给平凹带吃的 平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给陈景民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 门铃又响 平凹让武梅去开门 还说 陈景民送来了吃食 客气点儿 的 可是 让来时送点吃食 人家给咱送吃的 平凹和武梅分而食之 第二天 平凹就带着他的贺礼

More information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黄柯鑫博士 甘特图 A B C D E F G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甘特图的优点 : 直观明了 ( 图形化概要 ); 简单易懂 ( 易于理解 ); 应用广泛 ( 技术通用 ) 甘特图的缺点 : 不能清晰表示活动间的逻辑关系 WBS 责任分配矩阵 ( 负责〇审批

More information

º» ¼ º» ¼

º» ¼ º» ¼ 曾宪义 马小红 一个多世纪以来 传统法在中国常常被视为法治的绊脚石而受到责难 这种旷日持久的责难形成了种种偏见 比如在中西法的比较中习惯以西方法的理 论 模式为标准来割裂传统法的有机组成 在论述传统法内容时局限于刑 而基本 排斥了最具特色的 礼 过分强调法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法 所具有的特殊性 因此 在批判传统法的同时 我们需要反省对传统法的态度 反 省研究中所持的标准 反省研究的方法

More information

Sutra del Coraz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Sutra del Coraz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El Sutra del Corazó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Gran Maestro Jy Din Shakya.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知 定 註 述 (BIG5 Traditional Font) El Sutra Del Corazon 般 若 波 羅 蜜 多 心 經 註 述 知 定 註 述 初 釋 經 題 心 經 譯 本, 自 姚 秦 以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对利益冲突问题及其危害性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坚持政企分开原则 禁商为主旋律 适用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 我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及完善 王琳瑜 杜治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 中国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制度的变迁过程可以划分为探索 发展 加速推进三个阶段 呈现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越来越注重制度的执行力 日趋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建设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对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进行立法 重构现有制度并使其系统化 建立有效防止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制以提高制度执行力

More information

以南方电视台为例 南方电视台建于 年 是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共电视台 致力于向全球报道 我们的美洲 它希望创造出一种能抗衡国际传媒集团的信息传播模式 推动拉美实现传媒独立 以传媒手段促进拉美一体化 它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拉美各国人民以自己的眼睛观察自我 使拉美各国人民加强相互了解和借鉴 发掘和认同自身的文化和身份 还有助于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传媒市场的垄断 为构建 国际信息新秩序 作出尝试 同时 它在保持独立性

More information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外国文学研究 年第 期 º 曹 莉 占有 历史的真实与文本的愉悦 曹 莉 本文以分析当代英国女作家拜厄特的长篇小说 占有 的 充盈饱满 为出发 点 探讨小说所表现的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之间的距离和张力 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的历史 内涵以及小说这一特殊的叙事形式 在创作情节和情境以及在进行情节和情境的组合过程中以其特有的较为充分和自由的表达方式所能给予的阅读与写作的愉悦 拜厄特 占有 历史小说 历史叙述 文本的愉悦 ¹ 曹莉 文学博士

More information

16 全球职业规划师 GCDF 资格培训教程 图 1 4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Super 1990 的时候 由于工作者角色的中断 个人又缺乏其他角色可以替代它满足个人 的心理需求 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失落感乃至出现严重的适应不良状况 角色和显著角色的概念有助于我们评估一个人在工作 学习 家庭 休 闲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投入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影响 从而帮助个人协 调平衡生活各部分的内容 丰富个人的生活空间

More information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总量开始减少的欧洲人口形势分析 张善余 彭际作 俞 路 自 世纪 年代以来 欧洲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 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这无疑是其人口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在欧洲各个地区中 东欧是 年以前全球第一个也是仅有的一个人口有所减少的地区 在北欧和西欧地区 如果没有国际移民的净流入 人口增长率也将很低 大约在 年间 预计欧洲所有地区的人口都将出现负增长 由于自然增长率在过去一个世纪乃至未来的变动 欧洲人口已不可逆转地老龄化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文字作品三等奖 瞭

文字作品三等奖 瞭 保护长江生态 最后的机会 中科院院士曹文宣谈长江生态系统 瞭望东方周刊社 吴 铭 导语 为了一些经济利 益 把国家的水域资源破坏 掉 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今天的中国 水利 工程专家同生态专家似乎 已经成了天然的 敌人 2013 年有关 长江生态系 统崩溃 的问题 再次引 发了这种对峙 长江 作为中国和亚 洲第一大河 哺育了中华 民族 而对长江的开发也 在近年达到高峰 除了三 峡 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

More information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一 ) 外来农民进入城市的主要方式, %,,,,,, :., 1,, 2., ;,,,,,, 3.,,,,,, ;,,, ;.,,,,,,,,,,,,,,,,,,,,,, :,??,?? ( 二 ) 浙江村 概况.,,,,,, 1,, 2,, 3 :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 本文从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方式这一新的视角, 对北京著名的外来农村人口聚 居区 浙江村 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状况进行了生动描述和深入分析 指出 : 浙江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劳动力 的流动, 它是带着综合性资源的 经营者的流动 浙江村村民进入城市的过程是不断寻找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过程, 并 在城市中形成了一个以聚居为基础的产业加工基地, 作者将这种类型的流动称为产

More information

赵燕菁 #!!!

赵燕菁 #!!! 赵燕菁 城市规划在灾后重建中对于工程技术的关注 很容易掩盖城市灾后重建中看不见的制度因素!!! 产权 城市最基本的制度 原型 # 就是公共产品交易的存在 城市 发达 # 与否 取决于公共产品提供的范围和水平 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的最大差别 就是可以以信用的方式 抵押未来的收益 获得公共产品建设所需要的原始资本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最大的差别 就在于高度复杂的产权制度 因此 未来灾区规划中 产权的恢复和重建

More information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近代日本的兴亚主义思潮与兴亚会 # # # # # ( ( ( ( ( ( ( ( ) 戚其章 世纪 年代 日本国内兴起了一股兴亚思潮 对此后的中日关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这是近代中日关系上非常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但也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课题 对此 近年来研究者颇不乏人 多谓兴亚主义的主流是应该肯定的 窃不谓然 本文认为 对兴亚主义须作具体分析 应肯定的只是其中的个别派别 其主流是不能肯定的 至于大力推动兴亚主义的兴亚会 不但不是所谓 民间组织或 民间对清友好组织 而是由日本外务省直接掌控和主导

More information

zt

zt (CIP) / - 12002.12 ISBN 7-80525-722-1....G4 CIP (2003) 000329 1 16 2002 12 1 195.5 2002 12 1 6175 ISBN 7-80525-722-1/G 62 640.00 / (160.00 / ) 4 ... 33... 33... 40... 48... 58... 64... 73... 81 21... 90...

More information

汪 波 伊拉克战后重建在美军撤离后 将进入伊拉克人自己管理的 后重建 时期 在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 伊拉克国内政治发展面临着中央集权主义势力与地方自治势力之间的严重分歧 对于建立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主义势力来说 其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因此必须削减库尔德人在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时期获得的过多的自治权利 修改宪法的联邦主义性质 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 而库尔德人所代表的地方自治势力则坚持维护已经获得的高度自治

More information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英美特殊关系 文化基础与历史演变 国别与地区 冯 梁 英美两国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 但自近代以来 英美两国的关系既不友好也不特殊 甚至还是对手 英美 特殊关系 的形成 与两国在世界 上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英国政治家刻意追求 的产物 英美 特殊关系 得以延续 主要是基于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而非单纯的文化因素 英国从 特殊关系 中得益匪浅 特别在欧洲事务上获得了仅次于 美苏的影响 但在世界其他地区 两国关系并无特殊可言

More information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2009 年第 6 期 高清总动员 35 要说 08 年最成功的高清机, 非三合一 F1/F2 莫属 它集中了国内不同的高清接收需求, 整合了当时能想到的各种功能, 为欣赏高清奥运, 满足高端发烧人士, 做出了贡献 F1/F2 的成功, 说明不依赖进口, 我们也有能力打造顶级的高清机, 并且更适合国内的使用习惯 不过, 即使 F1/F2 的终极版, 也不兼容 ABS-S 或 ISDB-S, 没有网络功能, 不能 USB 录像等等, 有一定的局限性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