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Transcription

1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天 命 之 謂 性 一 語, 論 證 人 性 是 善 且 為 先 天 本 具 的 本 質, 故 言 人 性 本 善 ; 此 以 朱 熹 的 說 法 最 為 具 體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結 構, 乃 在 構 成 人 之 性 的 核 心 是 天 理, 是 天 理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依 之 所 引 發 的 情 才 並 無 不 善 人 之 行 為 之 所 以 產 生 不 當, 原 因 在 於 氣 稟 之 故 因 此, 欲 理 解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必 須 瞭 解 理 氣 關 係, 以 及 由 之 推 衍 的 性 氣 關 係, 如 是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方 能 清 楚 明 瞭 朱 熹 藉 由 張 載 心 統 性 情 的 命 題, 提 出 了 天 理 與 人 欲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區 別 與 辯 證 進 而 論 述 人 性 的 展 現 乃 是 表 現 出 上 天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具 體 實 踐 於 父 子 君 臣 夫 婦 長 幼 朋 友 的 關 係 之 上 故 而 強 調 以 敬 的 態 度 格 物 窮 理 的 工 夫, 使 天 理 引 導 人 欲 道 心 指 引 人 心, 如 是 人 之 行 為 自 然 良 善 本 文 目 的, 旨 在 闡 明 朱 熹 嚴 格 緊 密 的 人 性 本 善 理 論, 不 同 於 孟 子 性 善 之 說 由 之 可 見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展, 乃 是 一 不 斷 詮 釋 與 創 新 的 過 程, 自 此 亦 可 見 及 儒 學 此 一 核 心 概 念 的 具 體 轉 化 關 鍵 詞 : 人 性 本 善 朱 熹 理 氣 心 統 性 情 187

2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前 言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天 命 之 謂 性 一 語, 論 證 人 性 是 善 且 為 先 天 本 具 的 本 質, 故 言 人 性 本 善 ; 此 以 朱 熹 ( 晦 庵 先 生, ) 的 說 法 最 為 具 體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點, 於 其 對 四 書 文 獻 的 解 釋 最 為 顯 著, 影 響 後 人 亦 是 最 大 從 外 緣 面 言, 朱 熹 學 思 訂 為 科 舉 考 試 定 本 近 達 六 百 年 ( ), 四 書 集 注 成 為 士 子 必 須 熟 讀 之 經 典 ; 在 其 之 後 的 歲 月 中, 影 響 甚 至 遠 比 傳 統 五 經 來 得 更 為 重 大 其 間, 儘 管 陽 明 心 學 蠭 起, 明 末 諸 遺 老 經 世 之 學 的 反 思, 更 有 去 一 分 程 朱, 方 見 一 分 孔 孟 1 的 批 判 ; 但 是, 此 亦 一 述 朱, 彼 亦 一 述 朱 2 的 氛 圍, 依 舊 牢 牢 籠 罩, 人 性 本 善 的 人 性 命 題, 幾 乎 完 全 被 視 為 是 確 論 的 如 是 認 知, 在 理 學 餘 波 的 今 日 仍 為 主 流, 是 可 見 朱 熹 學 思 影 響 至 深 筆 者 曾 為 文 探 究 孟 子 ( B.C.) 性 善 與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異 同, 已 然 指 出 性 善 到 人 性 本 善 是 一 發 展 的 歷 程, 為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的 重 大 議 題 之 一 為 更 細 緻 解 析 此 一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議 題, 有 必 要 對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的 理 論 及 其 依 據 作 一 查 考, 以 見 其 說 的 真 蘊 儘 管 甚 多 學 者 對 於 朱 熹 學 思 提 出 許 多 可 觀 成 績, 然 未 能 分 辨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之 思 與 孟 子 性 善 之 說, 則 是 無 可 否 認 之 事 實 因 此, 筆 者 心 生 疑 義, 或 恐 時 賢 對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乃 一 全 新 的 理 論 創 新 仍 有 未 盡 融 釋 處, 因 而 提 出 本 文 加 以 探 討 限 於 篇 幅, 本 文 僅 研 析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架 構, 至 於 該 說 依 據, 則 待 他 文 闡 釋 按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在 四 書 集 注 中 主 要 是 建 立 在 告 子 上 仁 義 禮 智, 舍 則 失 之 這 段 話 的 注 解 上, 朱 熹 說.. 言 四 者 之 心 人 所 固 有, 但 人 自 不 思 而 求 之 耳, 所 以 善 惡 相 去 之 遠, 由 不 思 不 求 而 不 能 擴 充 以 盡 其 才 也 程 子 曰 : 性 即 理 也 理 則 堯 舜 至 於 塗 人, 一 也 才 稟 於 氣, 氣 有 清 濁 稟 其 清 者 為 賢, 稟 其 濁 者 為 愚 學 而 知 之, 則 氣 無 清 濁, 皆 可 至 於 善 而 復 性 之 本, 湯 武 身 之 是 也 孔 子 所 言 下 愚 不 移 者, 則 自 暴 自 棄 之 人 也 3 所 謂 四 者 之 心, 乃 指 孟 子 惻 隱 羞 惡 辭 讓 是 非 之 四 端, 朱 熹 以 之 為 實 踐 仁 義 * 本 文 感 荷 三 位 匿 名 審 查 者 賜 教, 指 出 爾 後 得 以 持 續 論 述 的 方 向, 甚 為 感 荷 明 顯 錯 誤 處, 已 隨 文 修 正, 並 於 結 論 中 依 審 查 者 意 見, 提 出 本 文 尚 未 處 理 之 議 題 不 免 俗 套, 猶 須 聲 明, 本 文 所 論, 不 敢 必 自 以 為 是, 然 可 訴 諸 公 論 闡 釋 之 缺 失 與 遺 漏 在 所 難 免, 企 盼 賢 友 不 吝 批 評 與 指 正 1 顏 元 ( 習 齋 先 生, ) 語, 見 楊 向 奎 (1985), 清 儒 學 案 新 編 一, 顏 元 習 齋 學 案, 齊 魯 書 社, 濟 南, 頁 黃 宗 羲 ( 梨 州 先 生, )(1986) 語, 見 明 儒 學 案, 卷 10 姚 江 學 案, 里 仁 書 局, 臺 北, 頁 朱 熹 (1999), 四 書 集 注, 藝 文 印 書 館, 臺 北, 頁 引 程 頤 首 段 之 言, 出 於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18 唯 性 即 理 也 本 作 性 即 是 理 第 二 段 話 出 於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22 上 朱 引 有 些 出 入, 原 文 如 下 : 若 夫 學 而 知 之, 氣 無 清 濁, 皆 可 至 於 善 而 復 性 之 本 所 謂 堯 舜 性 之, 是 生 知 也 ; 湯 武 反 之, 是 學 而 知 之 也 孔 子 所 言 上 知 下 愚 不 移, 亦 無 不 移 之 理, 所 以 不 移, 只 有 二, 自 暴 自 棄 是 也 見 二 程 集, 漢 京 文 化, 臺 北, 頁 四 書 集 注, 後 簡 稱 集 注 188

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禮 智 的 表 現, 是 為 人 性 內 容 此 建 基 於 程 頤 ( 伊 川 先 生, ) 性 即 理 的 命 題 之 上, 認 為 人 性 即 天 理 ( 如 言 吾 之 性 即 天 地 之 理 4 ), 從 聖 人 堯 舜 至 一 般 人 皆 是 如 此, 即 使 是 愚 人 惡 人, 人 性 內 容 亦 無 不 同 ( 如 言 ( 性 ) 未 發 之 時, 自 堯 舜 至 於 塗 人, 一 也 5 ), 因 此 主 張 人 性 本 善 如 是 論 述, 看 是 清 晰, 實 則 曲 折 又 人 性 本 善 一 說 成 立, 荀 子 ( 約 B.C.) 性 惡 董 仲 舒 ( 約 B.C.) 以 降 的 性 三 品 說 等, 即 無 立 足 之 地 以 下 區 分 兩 點, 分 析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 一 ) 闡 釋 朱 熹 對 人 性 之 性 的 定 義, 包 含 性 的 意 義 來 源 與 區 分 等 ;( 二 ) 理 解 人 性 本 善 的 蘊 義, 從 探 討 人 心 的 意 義 研 析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進 而 指 出 朱 熹 對 人 性 如 何 展 現 之 理 路 最 後 作 一 結 論 壹 性 的 定 義 一 性 的 意 義 朱 熹 對 性 的 說 法, 實 有 數 個 階 段 變 化 6 然 而,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定 從 未 偏 歧 就 本 體 意 義 言, 朱 熹 以 性 為 萬 物 本 源, 同 時 又 指 天 下 事 物 各 自 的 內 在 特 性 7 故 無 論 是 人 抑 或 是 物, 其 存 在 即 有 性, 且 是 受 之 於 天 的 朱 熹 說 : 命 者, 天 之 所 以 賦 予 乎 人 物 也 ; 性 者, 人 物 之 所 以 稟 受 乎 天 地 然 性 命 各 有 二 自 其 理 而 言 之, 則 天 以 是 理 命 乎 人 物 謂 之 命, 而 人 物 受 是 理 於 天 謂 之 性 ; 自 其 氣 而 言 之, 則 天 以 是 氣 命 乎 人 物 亦 謂 之 命, 而 人 物 受 是 氣 於 天 亦 謂 之 性 8 由 是 可 知, 朱 熹 認 為 人 與 物 之 性 皆 是 稟 受 天 地 而 來, 天 所 以 賦 予 人 物 的 稱 為 命 細 而 分 之, 性 命 各 有 其 二 從 理 言, 天 以 理 命 於 人 物, 是 為 命 ; 人 物 受 是 理 於 天, 稱 為 性 從 氣 言, 天 以 氣 命 於 人 物, 亦 是 命 ; 人 物 受 是 氣 於 天, 也 稱 為 性 因 此, 朱 熹 闡 釋 人 性 實 有 二 端 就 理 層 面 言, 朱 熹 認 為 人 性 是 理, 性 只 是 理 性 便 是 理 9, 故 十 分 推 崇 程 頤 性 即 理 也 之 說, 認 為 是 顛 撲 不 破 之 理 10 此 理 的 意 義, 朱 熹 說 : 4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1994), 朱 子 語 類, 卷 98, 中 華 書 局, 北 京, 頁 2520 朱 子 語 類, 後 簡 稱 語 類 5 語 類, 卷 26, 頁 見 錢 穆 ( 賓 四 先 生, )(1995), 朱 子 新 學 案 ( 二 ); 收 於 錢 賓 四 先 生 全 集, 第 12 冊,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臺 北, 頁 朱 熹 言 : 性 者 萬 物 之 原, 而 氣 稟 則 有 清 濁, 是 以 有 聖 愚 之 異 天 下 無 無 性 之 物, 蓋 有 此 物, 則 有 此 性 ; 無 此 物, 則 無 此 性 又 言 : 物 物 皆 有 性, 便 皆 有 其 理 分 見 語 類, 卷 4, 頁 76; 卷 4, 頁 56; 卷 97, 頁 陳 俊 民 校 編 (2000), 朱 子 文 集, 卷 56 答 鄭 子 上 十 四, 財 團 法 人 德 富 文 教 基 金 會, 臺 北, 頁 2722 朱 子 文 集, 後 簡 稱 文 集 9 語 類, 卷 4, 頁 66 67;68 10 如 云 : 性 即 理 也, 在 心 喚 做 性, 在 事 喚 做 理 程 子 云 : 性 即 理 也 此 言 極 無 病 伊 川 性 即 理 也, 自 孔 孟 而 後 無 人 見 到 此, 亦 是 從 古 無 人 敢 如 此 道 伊 川 性 即 理 也 四 字, 顛 撲 不 破, 實 自 己 身 上 見 得 出 來 如 性 即 理 也 一 語, 直 自 孔 子 後, 惟 是 伊 川 說 得 盡 這 一 句 便 是 千 萬 世 說 性 之 根 189

4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性 只 是 理, 萬 理 之 總 名 此 理 亦 只 是 天 地 間 公 共 之 理, 稟 得 來 便 為 我 所 有 天 之 所 命, 如 朝 廷 指 揮 差 除 人 去 做 官 ; 性 如 官 職, 官 便 有 職 事 11 對 此, 錢 穆 先 生 清 楚 解 釋 : 語 類 此 條, 則 言 性 理 合 一 人 物 稟 賦 得 此 公 共 之 理 以 為 性, 綜 合 此 人 物 所 稟 賦 之 各 別 之 性, 即 成 為 天 地 公 共 之 理 謂 性 謂 萬 理 之 總 名 者, 性 可 散 為 萬, 理 則 合 為 一 就 天 地 言, 只 可 曰 一 理, 不 可 曰 一 性 12 又 性 為 天 之 所 命 13, 就 像 朝 廷 命 官, 性 如 官 職, 官 職 有 其 職 事, 此 即 是 理 此 性, 得 全 於 天, 無 所 污 壞, 不 假 修 為, 聖 之 至 也 反 之 者, 修 為 以 復 其 性, 而 至 於 聖 人 也 14 ; 言 下 之 意, 人 性 原 本 即 善, 故 人 性 本 善 得 證 如 是 本 善 之 性, 只 因 人 們 不 去 思 索 追 求, 遂 而 產 生 千 差 萬 別 的 種 種 善 惡 此 性, 在 心 叫 做 性, 在 事 叫 做 理 朱 熹 說 : 蓋 如 吾 儒 之 言, 則 性 之 本 體, 便 只 是 仁 義 禮 智 之 實 仁 義 禮 智, 性 之 四 德 也 15 所 以, 性 的 內 蘊 就 是 仁 義 禮 智 依 此, 便 顯 現 出 人 物 差 異, 因 為 人 性 得 仁 義 禮 智 之 全, 物 則 否 16 然 而, 上 述 是 就 本 體 層 面 談 論 人 之 事 實 就 人 實 際 生 活 層 面 論, 朱 熹 認 為 人 是 理 氣 的 相 雜 體, 宇 宙 間 一 切 事 物 皆 是 如 此, 無 一 例 外 朱 熹 說 : 人 之 所 以 生, 理 與 氣 合 而 已 17 故 理 論 上, 除 探 討 理 層 面 外, 亦 得 討 論 氣 層 面 朱 熹 認 為 : 但 欲 生 此 物, 必 須 有 氣, 然 後 此 物 有 以 聚 而 成 質 而 氣 之 為 物, 有 清 濁 昏 明 之 不 同, 稟 其 清 明 之 氣 而 無 物 慾 之 累, 則 為 聖 ; 稟 其 清 明 而 未 純 全, 則 未 免 微 有 物 慾 之 累, 而 能 克 以 去 之, 則 為 賢 ; 稟 其 昏 濁 之 氣, 又 為 物 慾 之 所 蔽 而 不 能 去, 則 為 愚 不 肖 是 皆 氣 稟 物 慾 之 所 為, 而 性 之 善 未 嘗 不 同 也 18 基! 見 語 類, 卷 4, 頁 82; 卷 5, 頁 92; 卷 59, 頁 1387; 卷 59, 頁 1387; 卷 93, 頁 語 類, 卷 117, 頁 錢 穆, 朱 子 新 學 案 ( 二 ), 頁 3 13 朱 熹 注 解 孟 子 時 不 斷 出 現 如 是 陳 述 : 性 者, 人 所 稟 於 天 以 生 之 理 也, 渾 然 至 善, 未 嘗 有 惡 性 者, 人 物 所 得 以 生 之 理 也 性 者, 人 生 所 稟 之 天 理 也 愚 按 : 性 者, 人 之 所 得 於 天 之 理 也 見 集 注, 頁 集 注, 頁 文 集, 卷 61 答 林 久 德 三, 頁 3006; 集 注, 頁 朱 熹 說 : 蓋 徒 知 知 覺 運 動 之 蠢 然 者, 人 與 物 同 ; 而 不 知 仁 義 禮 智 之 粹 然 者, 人 與 物 異 也 集 注, 頁 786 語 類 亦 有 相 似 之 語 : 物 物 運 動 蠢 然, 若 與 人 無 異 ; 而 人 之 仁 義 禮 智 之 粹 然 者, 物 則 無 也 見 卷 4, 頁 56 朱 熹 並 舉 例 說 明 何 謂 物 稟 為 偏, 他 說 蜂 蟻 有 君 臣 之 義, 只 是 他 義 上 有 一 點 子 明 ; 虎 狼 有 父 子 之 親, 只 是 他 仁 上 有 一 點 子 明, 其 他 更 推 不 去, 恰 如 境 子, 其 他 處 都 暗 了, 中 間 只 有 一 兩 點 光 見 語 類, 卷 4, 頁 57 然 朱 熹 解 釋 人 物 之 異 所 指 究 竟 為 何? 陳 來 (1987) 提 出 疑 問 : 嚴 格 說 來, 仁 義 禮 智 之 稟, 豈 物 之 所 得 而 全 究 竟 何 所 指, 在 孟 子 集 註 本 身 尚 難 以 確 定, 是 指 仁 義 禮 智 四 德 中 物 只 稟 得 其 中 之 一 之 二 或 之 三? 還 是 指 物 於 四 德 皆 有 稟 受, 但 在 每 一 德 上 有 所 欠 缺 ( 如 仁 多 義 少 之 類 )? 或 者 像 有 些 學 者 所 理 解 的, 所 謂 不 全 不 是 指 稟 受 不 全 而 是 指 未 能 完 全 表 現 出 來? 總 之, 在 如 何 解 釋 孟 子 思 想 以 及 如 何 把 孟 子 思 想 與 他 自 己 的 各 具 太 極 說 協 調 起 來, 朱 熹 顯 然 有 一 些 困 難 見 朱 熹 哲 學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頁 對 之, 唐 君 毅 ( )(1984) 亦 有 疏 解, 見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原 性 篇,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語 類, 卷 4, 頁 69 朱 熹 又 主 張 性 即 理, 故 言 : 人 之 有 生, 性 與 氣 合 而 已 見 文 集, 卷 44 答 蔡 季 通 二, 頁 文 集, 卷 74 玉 山 講 義, 頁 3735 朱 熹 又 說 : 天 地 之 間, 有 理 有 氣 理 也 者, 形 而 上 之 道 也, 生 物 190

5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人 稟 氣 之 清 明 昏 濁, 決 定 人 是 否 為 聖 賢 愚 不 肖 ; 然 而, 性 之 善 未 嘗 不 同 也 此 未 嘗 不 同 的 性 之 善, 乃 是 就 理 言 之 性, 與 決 定 人 之 區 分 的 稟 氣 之 性 不 同 人 與 物 的 區 分, 人 生 的 貴 賤 壽 夭 聰 明 福 祿 與 否, 皆 是 稟 氣 不 同 之 故 19 因 此, 理 氣 關 係, 成 為 理 解 朱 熹 人 性 論 的 一 大 關 鍵 二 理 與 氣 理 氣 關 係, 朱 熹 曾 說 : 天 下 未 有 無 理 之 氣, 亦 未 有 無 氣 之 理 有 是 理, 則 有 是 氣 ; 有 是 氣, 則 有 是 理 20 理 氣 並 存, 無 分 先 後 然, 必 欲 推 其 所 從 來, 則 須 說 先 有 是 理 然 理 又 非 別 為 一 物, 即 存 乎 是 氣 之 中 ; 無 是 氣, 則 是 理 亦 無 掛 搭 處, 故 理 氣 乃 渾 然 一 體, 非 兩 體 對 立 21 可 是, 理 必 收 附 於 氣, 為 要 分 明, 故 拆 開 說, 遂 兩 言 之 也 22, 所 以 朱 熹 說 : 所 謂 理 與 氣, 此 決 是 二 物 23 理 氣 固 為 二 物, 然 其 間 關 係 則 甚 為 緊 密 而 明 確, 語 類 載 : 或 問 先 有 理 後 有 氣 之 說 曰 : 不 消 如 此 說 而 今 知 得 他 合 下 是 先 有 理, 後 有 氣 邪 ; 後 有 理, 先 有 氣 邪? 皆 不 可 得 而 推 究 然 以 意 度 之, 則 疑 此 氣 是 依 傍 這 理 行 及 此 氣 之 聚, 則 理 亦 在 焉 蓋 氣 則 能 凝 結 造 作, 理 卻 無 情 意, 無 計 度, 無 造 作 只 此 氣 凝 聚 處, 理 便 在 其 中 且 如 天 地 間 人 物 草 木 禽 獸, 其 生 也, 莫 不 有 種, 定 不 會 無 種 子 白 地 生 出 一 箇 物 事, 這 箇 都 是 氣 若 理, 則 只 是 箇 淨 潔 空 闊 底 世 界, 無 形 迹, 他 卻 不 會 造 作 ; 氣 則 能 醞 釀 凝 聚 生 物 也 但 有 此 氣, 則 理 便 在 其 中 24 就 理 論 推 衍, 氣 是 依 傍 這 理 行 然 而, 理 無 作 為, 萬 般 的 現 象 世 界 則 是 氣 之 醞 釀 凝 聚 凝 結 造 作 產 生 的 但 理 規 範 著 氣, 如 物 生 必 依 其 種 所 以, 當 氣 凝 聚 時, 理 便 存 在 其 中 可 是, 若 欲 言 理 氣 孰 先 孰 後, 朱 熹 認 為 理 應 在 先, 故 云 : 未 有 天 地 之 先, 畢 竟 也 只 是 理 有 此 理, 便 有 此 天 地 ; 若 無 此 理, 便 亦 無 天 地, 無 人 無 物, 都 無 該 載 了! 有 理, 便 有 氣 流 行, 發 育 萬 物 25 如 是 關 係, 朱 熹 明 白 指 出 : 若 論 本 原, 即 有 理 然 後 有 氣, 故 理 不 可 以 偏 全 論 ; 若 論 稟 賦, 則 是 有 氣, 而 後 理 隨 以 具, 故 有 是 氣 則 有 是 理, 無 是 氣 則 無 是 理 26 朱 熹 注 解 中 庸 天 命 之 謂 性 時 指 出 : 之 本 也 ; 氣 者, 形 而 下 之 器 也, 生 物 之 具 也 是 以 人 物 之 生, 必 稟 此 理 然 後 有 性, 必 稟 此 氣 然 後 有 形 雖 不 外 乎 一 身, 然 其 道 器 之 間, 不 可 亂 也 仝 上, 卷 58 答 黃 道 夫 一, 頁 朱 熹 云 : 自 氣 稟 而 言, 人 物 便 有 不 同 處 又 云 : 人 之 生, 適 遇 其 氣, 有 得 清 者, 有 得 濁 者, 貴 賤 壽 夭 皆 然, 故 有 參 錯 不 齊 如 此 故 有 得 其 氣 清, 聰 明 而 無 福 祿 者 ; 亦 有 得 其 氣 濁, 有 福 祿 而 無 知 者, 皆 其 氣 數 使 然 見 語 類, 卷 59, 頁 1376; 卷 1, 頁 8 20 語 類, 卷 1, 頁 2; 卷 39, 頁 語 類, 卷 1, 頁 3 錢 穆 言 : 朱 子 論 宇 宙 萬 物 本 體, 必 兼 言 理 氣 然 朱 子 言 理 氣, 乃 謂 其 一 體 渾 成 而 可 兩 分 言 之, 非 謂 是 兩 體 對 立 而 合 一 言 之 也 見 朱 子 新 學 案 ( 一 ); 收 於 錢 賓 四 先 生 全 集, 第 11 冊, 頁 朱 子 新 學 案 ( 一 ), 頁 文 集, 卷 46 答 劉 叔 文 一, 頁 語 類, 卷 1, 頁 3 25 語 類, 卷 1, 頁 1 朱 熹 又 言 : 要 之, 也 先 有 理 只 不 可 說 是 今 日 有 是 理, 明 日 卻 有 是 氣 ; 也 須 有 先 後 且 如 萬 一 山 河 大 地 都 陷 了, 畢 竟 理 卻 只 在 這 裏 仝 上, 頁 4 26 文 集, 卷 59 答 趙 致 道 一, 頁 2923 勞 思 光 (1988) 說 : 就 存 有 性 講, 理 與 氣 截 然 可 分 ; 就 運 行 講, 則 理 氣 可 說 在 運 行 中 互 不 相 離 見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三 上, 三 民 書 局, 臺 北, 頁

6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命 猶 令 也 性 即 理 也 天 以 陰 陽 五 行 化 生 萬 物, 氣 以 成 形, 而 理 亦 賦 焉, 猶 命 令 也 於 是 人 物 之 生, 因 各 得 其 所 賦 之 理, 以 為 健 順 五 常 之 德, 所 謂 性 也 27 天 以 陰 陽 五 行 化 生 萬 物, 氣 以 成 形, 而 理 亦 賦 焉, 萬 事 萬 物 都 稟 受 了 陰 陽 五 行 之 理, 故 均 有 健 順 五 常 之 德, 此 即 為 性 人 物 都 是 理 與 氣 的 和 合 如 上 述 所 述, 氣 依 傍 著 理, 聚 而 形 成 萬 物 理 氣 均 為 天 之 所 生 28, 但 人 物 之 生, 各 自 得 其 理 而 為 性, 差 別 在 於 氣 之 稟 受 不 同 : 人 物 性 本 同, 只 氣 稟 異 29 因 此, 性 氣 關 係 即 是 理 氣 關 係 的 延 展, 朱 熹 說 : 須 知 未 有 此 氣, 已 有 此 性 ; 氣 有 不 存, 性 卻 常 在 雖 其 方 在 氣 中, 然 氣 自 氣, 性 自 性, 亦 自 不 相 夾 雜 至 論 其 偏 體 於 物, 無 處 不 在, 則 又 不 論 氣 之 精 粗, 而 莫 不 有 是 理 焉 ; 不 當 以 氣 之 精 者 為 性, 性 之 粗 者 為 氣 也 30 性 氣 亦 是 二 物, 不 相 夾 雜, 然 關 係 密 切 性 氣 如 理 氣 一 般, 決 是 二 物, 不 可 混 為 一 物 性 在 氣 先, 性 且 常 在, 所 以 人 物 各 有 其 本 然 之 性, 此 即 天 地 之 性 又 性 在 氣 中 者, 即 為 萬 般 事 物, 稱 為 氣 質 之 性 朱 熹 以 之 區 分 性 的 內 蘊, 目 的 則 在 解 決 傳 統 以 來 性 善 性 惡 性 善 惡 混 的 爭 論, 同 時 為 現 世 人 間 成 德 成 聖 提 出 理 論 上 的 可 能 三 性 的 區 分 因 為 理 與 氣 均 為 人 性 來 源, 因 此 人 性 亦 有 所 區 分 從 人 的 實 際 面 言, 人 是 理 氣 相 雜 之 體 ; 理 指 作 為 人 的 當 然 之 理, 此 即 天 地 之 性, 亦 稱 為 天 命 之 性 本 然 之 性 義 理 之 性 31 ; 氣 指 陰 陽 二 氣, 與 理 和 合, 構 成 了 人 的 氣 質 之 性 朱 熹 說 : 論 天 地 之 性, 則 專 指 理 言 ; 論 氣 質 之 性, 則 以 理 與 氣 雜 而 言 之 未 有 此 氣, 已 有 此 性 氣 有 不 存, 而 性 卻 常 在 雖 其 方 在 氣 中, 然 氣 自 是 氣, 性 自 是 性, 亦 不 相 夾 雜 至 論 其 遍 體 於 物, 無 處 不 在, 則 又 不 論 氣 之 精 粗, 莫 不 有 是 理 32 此 說 多 與 上 述 文 集 重 出 所 強 調 的, 無 非 天 地 之 性 是 就 理 言, 氣 質 之 性 則 是 理 氣 雜 而 言 之 儘 管 人 性 在 理 論 上 有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兩 重 意 義, 但 天 命 之 性, 若 無 氣 質, 卻 無 安 頓 處, 故 性 非 氣 質, 則 無 所 寄 ; 氣 非 天 性, 則 無 所 成 33 因 為 人 之 有 生, 性 與 氣 合 而 已 然 即 其 已 合 而 析 言 之, 則 性 主 於 理 而 無 形, 氣 主 於 形 而 有 質 ; 所 以, 但 27 集 注, 頁 陳 榮 捷 ( )(1988) 說 : 到 底 理 氣 均 為 天 之 所 生, 非 理 生 氣 也 見 朱 子 新 探 索,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245 否 定 了 認 定 朱 熹 理 氣 關 係 是 理 生 氣 的 化 約 說 法 29 語 類, 卷 4, 頁 58 朱 熹 又 說 : 人 物 之 生, 天 賦 之 以 此 理, 未 嘗 不 同, 但 人 物 之 稟 受 自 有 異 耳 如 一 江 水, 你 將 杓 去 取, 只 得 一 杓 ; 將 椀 去 取, 只 得 一 椀 ; 至 於 一 桶 一 缸, 各 自 隨 器 量 不 同, 故 理 亦 隨 以 異 仝 上, 頁 文 集, 卷 46 答 劉 叔 文 二, 頁 如 云 : 大 本 者, 天 命 之 性, 天 下 之 理 皆 由 此 出, 道 之 體 也 集 注, 頁 48 又 如 : 仁 義 禮 智 天 道, 此 天 之 所 以 命 於 人, 所 謂 本 然 之 性 者 也 德 性 猶 言 義 理 之 性? 曰 : 然 見 語 類, 卷 61, 頁 1456; 卷 64, 頁 語 類, 卷 4, 頁 語 類, 卷 4, 頁

7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論 氣 質 之 性, 則 此 全 體 墮 在 氣 質 之 中 耳, 非 別 有 一 性 也 34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首 見 張 載 ( 橫 渠 先 生, ) 正 蒙 誠 明 35 對 之, 朱 熹 甚 為 稱 讚 36, 故 而 有 所 繼 承 朱 熹 云 : ( 程 子 ) 又 曰 : 論 性 不 論 氣, 不 備 ; 論 氣 不 論 性, 不 明 ; 二 之 則 不 是 張 子 曰 : 形 而 後 有 氣 質 之 性, 善 反 之, 則 天 地 之 性 存 焉 故 氣 質 之 性, 君 子 有 弗 性 者 焉 愚 按 : 程 子 此 說 才 字, 與 孟 子 本 文 小 異 蓋 孟 子 專 指 其 發 於 性 者 言 之, 故 以 為 才 無 不 善 ; 程 子 兼 指 其 稟 於 氣 者 言 之, 則 人 之 才 固 有 昏 明 強 弱 之 不 同 矣, 張 子 所 謂 氣 質 之 性 是 也 二 說 雖 殊, 各 有 所 當 然 以 事 理 考 之, 程 子 為 密 37 朱 熹 如 是 見 解, 實 亦 經 過 一 翻 深 思 與 修 正, 最 後 定 調 於 性 氣 兼 論 38 由 是 可 知, 朱 熹 認 為 孟 子 性 善 是 論 性 不 論 氣, 理 論 上 不 完 備 ; 因 為 孟 子 僅 知 天 地 之 性, 不 知 氣 質 之 性 39 至 於 荀 子 性 惡 揚 雄 (53B.C.-18A.D.) 善 惡 混 韓 愈 ( ) 性 三 品 等 說 法, 皆 屬 氣 質 之 性, 均 不 知 有 天 地 之 性 40 朱 熹 以 為,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便 能 解 決 性 善 性 惡 等 紛 爭, 故 而 對 張 載 程 頤 甚 為 推 崇 天 地 之 性 是 人 與 生 即 具 的 本 然 之 性, 其 謂 性 是 天 賦 與 人, 只 一 同 41 此 一 同 之 性, 本 然 為 善, 朱 熹 云 : 性 之 為 體, 正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者 而 言, 不 但 為 視 聽 作 用 之 本 而 已 也 42 性 的 本 然, 即 為 仁 義 禮 智 未 發 之 本 體 狀 態 依 此 本 體, 已 發 必 然 為 善 視 聽 言 動, 因 兼 雜 氣 之 運 作, 當 以 性 之 為 體 作 為 依 據, 故 言 為 視 聽 作 用 之 本 可 是, 天 之 所 以 命, 只 是 一 般 ; 緣 氣 質 不 同, 遂 有 差 殊 43, 因 所 接 受 氣 質 不 同, 34 文 集, 卷 44 答 蔡 季 通 二, 頁 1912; 卷 61 答 嚴 時 亨 一, 頁 張 載 言 : 形 而 後 有 氣 質 之 性, 善 反 之 則 天 地 之 性 存 焉 故 氣 質 之 性, 君 子 有 弗 性 者 焉 見 張 載 集, 漢 京 文 化, 臺 北, 頁 朱 熹 云 : 此 ( 指 氣 質 之 說 ) 起 於 張 程 某 以 為 極 有 功 於 聖 門, 有 補 於 後 學, 讀 之 使 人 深 有 感 於 張 程, 前 此 未 曾 有 人 說 到 此 故 張 程 之 說 立, 則 諸 子 之 說 泯 矣 又 云 : 孟 子 未 嘗 說 氣 質 之 性, 程 子 論 性 所 以 有 功 於 名 教 者, 以 其 發 明 氣 質 之 性 也 以 氣 質 論, 則 凡 言 性 不 同 者, 皆 冰 釋 矣 語 類, 卷 4, 頁 集 注, 頁 引 程 頤 之 言, 出 於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6, 僅 注 二 先 生 語 二 程 集, 頁 81 關 於 論 性 不 論 氣 段, 宋 元 學 案 作 程 頤 語, 見 黃 宗 羲 等 撰 (1975), 宋 元 學 案, 卷 15 伊 川 學 案, 河 洛 圖 書, 臺 北, 頁 68 朱 熹 引 此 條 時 作 明 道 語 時 作 伊 川 語, 見 陳 榮 捷 (1982), 朱 學 論 集, 朱 子 之 近 思 錄 附 錄 三 第 30 條 說 明,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朱 熹 的 深 思 與 修 正, 參 錢 穆, 朱 子 新 學 案 ( 二 ), 頁 7-10; 劉 述 先 (1995),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頁 定 調 性 氣 兼 備 之 說, 如 朱 熹 云 : 性 氣 二 字, 兼 言 方 備 語 類, 卷 59, 頁 朱 熹 云 : 孟 子 說 性 善, 是 論 性 不 論 氣 也 但 只 認 說 性 善, 雖 說 得 好, 終 是 欠 了 下 面 一 截 又 云 : 孟 子 終 是 未 備 語 類, 卷 59, 頁 朱 熹 云 : 孟 子 說 性 善, 只 見 得 大 本 處, 未 說 到 氣 質 之 性 細 碎 處 孟 子 只 論 性, 不 知 論 氣, 便 不 全 備 若 三 子 雖 論 性, 卻 不 論 得 性, 都 只 論 得 氣, 性 之 本 領 處 又 不 透 徹 荀 子 只 見 得 不 好 人 底 性, 便 說 做 惡 ; 揚 子 只 見 得 半 善 半 惡 人 底 性, 便 說 做 善 惡 混 ; 韓 子 見 得 天 下 有 許 多 般 人, 故 立 為 三 品, 說 得 較 近 其 言 曰 : 仁 義 禮 智 信, 性 也 ;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情 也 似 又 知 得 性 善 荀 揚 皆 不 及, 只 是 過 接 處 少 一 箇 氣 字 見 語 類, 卷 59, 頁 語 類, 卷 59, 頁 文 集, 卷 74 孟 子 綱 領, 頁 語 類, 卷 4, 頁 69 朱 熹 又 說 : 性 者 萬 物 之 原, 而 氣 稟 則 有 清 濁, 是 以 有 聖 愚 之 異 命 者 萬 物 之 所 同 193

8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故 決 定 了 人 的 性 格 及 道 德 狀 態 朱 熹 說, 人 之 性 皆 善 然 而 有 生 下 來 善 底, 有 生 下 來 便 惡 底, 此 是 氣 稟 不 同 ; 如 稟 清 明 渾 厚 之 氣, 即 成 為 好 人, 如 稟 日 月 昏 暗, 寒 暑 反 常 之 戾 氣, 即 為 不 好 之 人 進 而 說 到 : 人 之 為 學, 卻 是 要 變 化 氣 稟, 然 極 難 變 化 44 故 學 習 是 一 艱 困 的 旅 程, 不 可 懈 怠 片 刻 從 朱 熹 對 性 的 理 解, 不 難 發 現, 作 為 本 體 意 義 降 賦 予 人 的 天 地 之 性, 內 蘊 是 仁 義 禮 智 等 德 性, 是 先 天 內 在 本 具, 故 云 人 性 本 善 但 為 對 萬 物 作 出 滿 全 解 釋, 必 須 理 解 朱 熹 理 氣 架 構 與 進 而 延 展 的 性 氣 關 係, 方 能 明 白 何 以 他 認 為 天 地 之 性 與 氣 質 之 性 的 區 分 是 有 功 於 聖 門 馮 友 蘭 ( ) 先 生 說 : 如 果 嚴 格 地 說, 氣 質 之 性 不 是 性, 說 它 是 性, 只 是 說 它 與 形 體 之 生 具 來 45 正 是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論 點 的 注 腳 然 理 解 本 原, 猶 須 面 對 現 實 世 間 天 之 所 命, 固 是 均 一, 到 氣 稟 處 便 有 不 齊 46 儘 管 朱 熹 得 出 變 化 氣 稟 極 難 的 結 論, 但 他 以 為 無 論 是 愚 不 肖, 抑 或 是 惡 人, 還 是 能 變 化 氣 質 的, 寶 珠 在 濁 水 47 的 譬 喻 即 是 說 明 然 其 間 理 論 曲 折, 猶 須 闡 釋 貳 人 性 本 善 的 蘊 義 朱 熹 明 白 界 說 人 性 的 內 容 是 仁 義 禮 智, 言 仁 義 禮 智, 性 也, 此 是 上 天 降 賦 予 人 的 ; 然 嘗 聞 之, 人 之 有 是 生 也, 天 固 與 之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仁 義 禮 智, 皆 天 所 與 之 良 貴 48 因 為 性 為 上 天 降 賦, 故 性 即 天 理, 未 有 不 善 者 也 49, 所 以 仁 義 禮 智 是 至 善 的 如 是, 從 本 然 面 看, 自 可 斷 言 人 性 本 善, 這 即 是 人 性 本 然 的 意 義 問 題 是, 現 實 人 生 因 為 氣 稟 緣 故, 氣 質 之 性 遮 掩 了 天 地 之 性 的 展 現, 對 此, 朱 熹 如 何 解 說? 欲 理 解 此, 便 得 透 過 其 對 人 心 以 及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加 以 瞭 解, 人 如 何 能 變 化 氣 質, 展 現 出 良 善 的 本 然 之 性 一 心 的 意 義 朱 熹 對 人 心 本 身 看 法 有 兩 方 面, 一 是 知 覺, 二 是 主 宰 就 知 覺 言, 朱 熹 言 : 心 者, 人 之 知 覺, 主 於 身 而 應 事 物 者 也 知 覺, 自 是 指 人 之 感 官 與 外 物 接 觸 所 產 生 的 感 知, 故 云 聰 明 視 聽, 作 為 運 用, 皆 是 有 這 知 覺 50 此 外, 人 心 是 會 思 慮 與 考 量 的, 當 人 受, 而 陰 陽 交 運, 參 差 不 齊, 是 以 五 福 六 極, 值 遇 不 一 仝 上, 頁 語 類, 卷 4, 頁 馮 友 蘭 (1991), 中 國 哲 學 史 新 編, 第 五 冊, 藍 燈 文 化 公 司, 臺 北, 頁 190 實 則, 朱 熹 即 陳 述 此 語, 如 其 云 : 生 之 謂 性, 是 生 下 來 喚 做 性 底, 便 有 氣 稟 夾 雜, 便 不 是 理 底 性 了 語 類, 卷 95, 頁 語 類, 卷 4, 頁 朱 熹 說 : 理 者, 如 一 寶 珠 在 聖 賢, 則 如 置 在 清 水 中, 其 輝 光 自 然 發 見 ; 在 愚 不 肖 者, 如 置 在 濁 水 中, 須 是 澄 去 泥 沙, 則 光 方 可 見 今 人 所 以 不 見 理, 合 澄 去 泥 沙, 此 所 以 須 要 克 治 也 至 如 萬 物 亦 有 此 理 天 何 嘗 不 將 此 理 與 他 只 為 氣 昏 塞, 如 置 寶 珠 於 濁 泥 中, 不 復 可 見 然 物 類 中 亦 有 知 君 臣 母 子, 知 祭, 知 時 者, 亦 是 其 中 有 一 線 明 處 然 而 不 能 如 人 者, 只 為 他 不 能 克 治 耳 且 蚤 虱 亦 有 知, 如 飢 則 噬 人 之 類 是 也 語 類, 卷 17, 頁 分 見 集 注, 頁 554; 文 集, 卷 14 甲 寅 行 宮 便 殿 奏 札 二, 頁 448; 集 注, 頁 集 注, 頁 分 見 文 集, 卷 65 大 禹 謨, 頁 3284; 語 類, 卷 60, 頁

9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心 清 明 不 亂 時, 就 像 明 鏡 與 標 準 之 秤, 能 將 事 情 道 理 範 映 清 楚, 故 常 稱 為 神 明 51 因 為 人 性 ( 天 地 之 性 ) 不 含 任 何 人 為 因 素, 不 妄 動, 不 造 作, 純 粹 只 是 道 理, 故 人 性 有 賴 人 心 知 覺 將 其 內 容 表 現 出 來 就 主 宰 言, 朱 熹 明 白 指 出 : 心, 主 宰 之 謂 也 心 者, 一 身 之 主 宰 52 此 指 人 心 是 人 身 的 主 意, 人 的 一 舉 一 動 無 不 受 心 的 指 揮 而 發 動, 故 心 具 有 高 度 的 自 主 性 與 能 動 性, 朱 熹 說 : 夫 心 者, 人 之 所 以 主 乎 身 者 也, 一 而 不 二 者 也, 為 主 而 不 為 客 也, 命 物 而 不 命 於 物 者 也 又 說 : 心 者, 主 乎 性 而 行 乎 情 故 喜 怒 哀 樂 未 發 則 謂 之 中, 發 而 皆 中 節 則 謂 之 和, 心 是 做 工 夫 處 53 所 以, 心 可 依 性 御 情, 使 喜 怒 哀 樂 之 情 緒 發 而 中 節 就 人 心 的 展 現 而 論, 可 從 兩 個 側 面 理 解 : 一 是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辯 證, 二 是 心 統 性 情 就 人 心 道 心 而 論, 語 類 記 載 : 或 問 人 心 道 心 之 別 曰 : 只 是 這 一 箇 心, 知 覺 從 耳 目 之 欲 上 去, 便 是 人 心 ; 知 覺 從 義 理 上 去, 便 是 道 心 人 心 則 危 而 易 陷, 道 心 則 微 而 難 著 54 所 謂 人 心, 指 源 於 耳 目 之 欲 的 感 官 知 覺, 危 殆 而 容 易 陷 溺 ; 所 謂 道 心, 指 源 於 義 理 之 知 覺, 顯 微 而 較 難 彰 著 然 而, 無 論 是 人 心 抑 或 是 道 心, 皆 是 人 一 個 心 的 呈 顯 人 心 之 危, 道 心 之 微, 朱 熹 引 古 文 尚 書 大 禹 謨 為 據 :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惟 精 惟 一, 允 執 厥 中 55 闡 釋 二 者 辯 證 關 係, 中 庸 章 句 序 言 : 心 之 虛 靈 知 覺, 一 而 已 矣, 而 以 為 有 人 心 道 心 之 異 者, 則 以 其 或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或 原 於 性 命 之 正, 而 所 以 為 知 覺 者 不 同, 是 以 或 危 殆 而 不 安, 或 微 妙 而 難 見 耳 然 人 莫 不 有 是 形, 故 雖 上 智 不 能 無 人 心, 亦 莫 不 有 是 性, 故 雖 下 愚 不 能 無 道 心 二 者 雜 於 方 寸 之 間, 而 不 知 所 以 治 之, 則 危 者 愈 危, 微 者 愈 微, 而 天 理 之 公 卒 無 以 勝 夫 人 欲 之 私 矣 精 則 察 夫 二 者 之 閒 而 不 雜 也, 一 則 守 其 本 心 之 正 而 不 離 也 從 事 於 斯, 無 少 間 斷, 必 使 道 心 常 為 一 身 之 主 而 人 心 每 聽 命 焉, 則 危 者 安 微 者 著, 而 動 靜 云 為 自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矣 56 人 心 是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道 心 是 源 於 天 命 之 正 形 氣 之 私 指 感 官 欲 求, 當 其 無 所 主 宰 節 制 時, 就 會 產 生 惡 的 行 為, 所 以 說 人 心 惟 危 出 於 天 命 之 正 的 道 心, 自 然 會 出 現 惻 隱 羞 惡 恭 敬 ( 辭 讓 ) 是 非 然 而, 道 心 會 因 為 人 心 的 欲 求 而 被 遮 蔽, 隱 而 不 顯, 所 以 說 51 如 云 人 心 是 箇 神 明 不 測 物 事 這 箇 神 明 不 測, 至 虛 至 靈, 是 甚 次 第! 然 人 莫 不 有 此 心 等, 見 語 類, 卷 18, 頁 心 者, 人 之 神 明, 所 以 具 眾 理 而 應 萬 事 者 也, 見 集 注, 頁 語 類, 卷 5, 頁 文 集, 卷 67 觀 心 說, 頁 3389; 語 類, 卷 5, 頁 語 類, 卷 78, 頁 集 注, 中 庸 章 句 序, 頁 集 注, 中 庸 章 句 序, 頁 文 集, 卷 65 大 禹 謨 亦 有 類 言 : 心 者, 人 之 知 覺, 主 於 身 而 應 事 物 者 也 指 其 生 於 形 氣 之 私 者 而 言, 則 謂 之 人 心 ; 指 其 發 於 義 理 之 公 者 而 言, 則 謂 之 道 心 人 心 易 動 而 難 反, 故 危 而 不 安 ; 義 理 難 明 而 易 昧, 故 微 而 不 顯 惟 能 省 察 於 二 者 公 私 之 間, 以 致 其 精, 而 不 使 其 有 毫 釐 之 雜, 持 守 於 道 心 微 妙 之 本, 以 致 其 一, 而 不 使 其 有 頃 刻 之 離, 則 其 日 用 之 間, 思 慮 動 作, 自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而 信 能 執 其 中 矣 頁

1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道 心 惟 微 因 此, 對 人 心 是 否 產 生 偏 歧, 道 心 是 否 隱 而 不 顯, 都 要 精 察 專 一 地 持 守 之, 以 保 持 在 不 偏 不 倚 地 中 道 上, 所 以 說 心 之 虛 靈 知 覺, 一 而 已 矣 若 能 精 察 專 一 地 持 守, 人 心 即 靈 明 精 純, 表 現 即 為 天 理 依 朱 熹 之 見, 人 心 欲 求 不 可 能 消 除, 因 其 為 氣 所 形, 故 而 主 張 必 使 道 心 常 為 一 身 之 主 而 人 心 每 聽 命 焉, 精 察 雜 於 方 寸 間 之 人 心 與 道 心, 堅 守 本 心 之 正 而 不 離, 那 麼 天 理 之 公 自 能 戰 勝 人 欲 之 私, 人 之 行 舉 動 靜, 自 能 無 過 不 及 之 差, 故 人 心 與 道 心 之 別 十 分 明 朗 亦 是 因 此, 方 有 天 理 人 欲 之 辨 人 心 儘 管 危 殆, 但 即 使 是 聖 人 亦 無 法 沒 有 人 心 57 再 者, 人 心 亦 不 是 全 不 好 底 人 心 亦 未 是 十 分 不 好 底 58, 因 為 人 心 者, 氣 質 之 心 也, 可 為 善, 可 為 不 善 59 那 麼, 如 何 使 人 心 維 持 於 精 察 專 一? 指 導 原 則 即 是 以 道 心 引 導 人 心, 因 為 道 心 則 是 義 理 之 心, 可 以 為 人 心 之 主 宰, 而 人 心 據 以 為 準 也 60 ; 亦 即 上 述 以 天 理 之 公 戰 勝 人 欲 之 私 如 何 使 人 保 持 於 如 是 軌 道 之 上? 朱 熹 主 張, 人 應 保 持 於 誠 徨 誠 恐 之 敬 的 狀 態 中, 說 : 未 有 心 不 定 而 能 進 學 者 人 心 萬 事 之 主, 走 東 走 西, 如 何 了 得? 又 說 : 要 且 將 箇 敬 字 收 斂 箇 身 心, 放 在 模 匣 子 裏 面, 不 走 作 了, 然 後 逐 事 逐 物 看 道 理 人 心 常 炯 炯 在 此, 則 四 體 不 待 羈 束 而 自 人 規 矩 61 敬 足 以 使 人 心 聽 命 於 道 心, 就 如 同 舵 控 制 船 的 方 向 一 般 62 因 此, 人 心 道 心 的 辯 證 關 係 十 分 清 楚,( 一 ) 道 心 不 離 人 心, 且 必 以 人 心 為 基 礎 ; ( 二 ) 人 當 以 道 心 為 主, 使 人 心 聽 命 於 道 心 如 是, 人 心 引 導 人 之 行 為, 必 行 走 於 正 途 之 中, 毫 無 偏 歧 之 幾 就 心 統 性 情 言, 朱 熹 延 用 橫 渠 說 法, 朱 熹 說 : 如 橫 渠 心 統 性 情 一 句, 乃 不 易 之 論 孟 子 說 心 許 多, 皆 未 有 似 此 語 端 的 子 細 看, 便 見 其 他 諸 子 等 書, 皆 無 依 稀 似 此 63 對 心 統 性 情 的 意 義, 朱 熹 說 : 性 只 是 理 氣 質 之 性, 亦 只 是 這 裏 出 若 不 從 這 裏 出, 有 甚 歸 著 如 云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道 心 固 是 心, 人 心 亦 心 也 橫 渠 言 : 心 統 性 情 64 其 意 有 二 : 一 是 心 主 宰 性 情, 二 是 性 情 為 心 之 體 用 就 心 主 宰 性 情 論, 語 類 載 : 問 : 心 統 性 情, 統 如 何? 曰 : 統 是 主 宰, 如 統 百 萬 軍 65 指 心 宰 制 人 之 本 性 與 人 之 情 感, 乃 就 心 之 未 動 已 動 而 論 朱 熹 言 : 57 朱 熹 言 : 雖 聖 人 不 能 無 人 心 語 類, 卷 78, 頁 語 類, 卷 78, 頁 2009 朱 熹 又 說 : 人 心 便 是 飢 而 思 食, 寒 而 思 衣 底 心 飢 而 思 食 後, 思 量 當 食 與 不 當 食 ; 寒 而 思 衣 後, 思 量 當 著 與 不 當 著, 這 便 是 道 心 仝 上, 頁 語 類, 卷 78, 頁 語 類, 卷 62, 頁 語 類, 卷 12, 頁 朱 熹 言 : 有 道 心, 則 人 心 為 所 節 制, 人 心 皆 道 心 也 又 言 : 人 心 如 船, 道 心 如 舵 任 船 之 所 在, 無 所 向, 若 執 定 舵, 則 去 住 在 我 見 語 類, 卷 62, 頁 2011; 卷 78, 頁 語 類, 卷 100, 頁 語 類, 卷 4, 頁 語 類, 卷 98, 頁

11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性 是 未 動, 情 是 已 動, 心 包 得 已 動 未 動 蓋 心 之 未 動 則 為 性, 已 動 則 為 情 所 謂 心 統 性 情 也 欲 是 情 發 出 來 底 心 如 水, 性 猶 水 之 靜, 情 則 水 之 流, 欲 則 水 之 波 瀾 66 心 未 動 是 為 性, 其 為 理 為 善 ; 心 已 動 則 為 情, 欲 由 之 發 出, 故 可 善 可 惡 然 無 論 未 動 或 已 動, 心 皆 包 含 之, 因 此 才 說 心 有 善 惡, 性 無 不 善 67 如 心 如 水 之 喻, 水 之 靜 為 性, 水 之 流 是 情, 無 論 靜 流, 皆 是 水 是 以 無 論 心 動 與 否, 朱 熹 認 為 皆 須 以 心 宰 制 如 心 未 動 時, 其 言 : 未 感 物 時, 若 無 主 宰, 則 亦 不 能 安 其 靜, 只 此 便 自 昏 了 天 性 故 即 使 人 處 於 未 發 時 猶 須 存 養 68 然 如 心 已 動, 性 已 發 為 情, 亦 當 以 心 宰 制, 使 情 符 應 善 之 軌 道, 朱 熹 說 : 心 宰 則 情 得 正, 率 乎 性 之 常, 而 不 可 以 欲 言 矣 ; 心 不 宰 則 情 流, 而 陷 溺 其 性, 專 為 人 欲 矣 是 以 心 處 已 發 之 時, 則 當 省 察 69 如 是 觀 之, 無 論 已 發 抑 或 是 未 發, 實 皆 一 事, 旨 在 不 離 心 之 宰 制, 符 應 仁 義 禮 智 之 善 而 已 70 其 次, 就 心 之 體 用 言 心 統 性 情, 朱 熹 說 : 性 以 理 言, 情 乃 發 用 處, 心 即 管 攝 性 情 者 也 故 程 子 曰 有 指 體 而 言 者, 寂 然 不 動 是 也, 此 言 性 也 ; 有 指 用 而 言 者, 感 而 遂 通 是 也, 此 言 情 也 71 性 體 情 用, 乃 心 的 一 體 兩 面, 此 不 同 張 載, 乃 為 朱 熹 新 見 72 文 中 引 程 頤 之 言, 以 寂 然 不 動 之 體 比 性, 以 感 而 遂 通 之 用 釋 情, 情 是 性 之 發 用, 性 是 就 理 言 之, 心 即 管 攝 性 情 又 說 : 性 者, 理 也 性 是 體, 情 是 用 性 情 皆 出 於 心, 故 心 能 統 之 統, 如 統 兵 之 統, 言 有 以 主 之 也 73 是 以 可 見, 朱 熹 將 心 之 體 用 與 心 主 宰 性 情 之 已 發 未 發 聯 繫 起 來, 言 : 心 統 性 情, 故 言 心 之 體 用, 嘗 跨 過 兩 頭 未 發 已 發 處 說 74 由 是 觀 之, 論 者 言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樞 紐 點 是 在 心 75, 實 乃 卓 見 然 欲 更 清 楚 理 解 朱 熹 人 性 論 觀 點,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便 得 加 以 理 解 二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前 已 陳 述 朱 熹 心 統 性 情 的 論 點, 性 是 理, 是 體, 是 未 發 狀 態 ; 情 是 性 之 動, 是 用, 是 已 發 之 情 景 心 是 性 情 之 主 宰, 因 為 惟 心 無 對 76 對 此, 朱 熹 十 分 讚 揚 張 載 並 引 孟 子 話 加 以 詮 釋 77 若 進 一 步 細 分, 心 性 間 關 係 有 二, 一 是 心 性 ; 二 是 性 情, 因 為 66 語 類, 卷 5, 頁 語 類, 卷 5, 頁 見 文 集, 卷 43 答 林 擇 之 二 十, 頁 1900 朱 熹 又 說 : 未 發 之 前 是 敬 也, 固 已 主 乎 存 養 之 實 人 自 有 未 發 時, 此 處 便 合 存 養, 豈 可 必 待 發 而 後 察, 察 而 後 存 耶? 仝 上 卷 32 答 張 欽 夫, 頁 見 文 集, 卷 64 答 何 倅, 頁 朱 熹 又 說 : 已 發 之 際 是 敬 也, 又 常 行 於 省 察 之 間 仝 上 卷 32 答 張 欽 夫, 頁 朱 熹 言 : 未 發 已 發, 只 是 一 件 工 夫, 無 時 不 涵 養, 無 時 不 省 察 耳 語 類, 卷 62, 頁 語 類, 卷 5, 頁 蔡 方 鹿 (2000), 朱 熹 與 中 國 文 化,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 貴 陽, 頁 語 類, 卷 98, 頁 語 類, 卷 5, 頁 94 蔡 方 鹿 認 為, 此 乃 繼 承 了 程 頤 體 用 統 一 於 心 的 思 想, 並 把 它 與 張 載 的 心 統 性 情 命 題 結 合 起 來, 見 朱 熹 與 中 國 文 化, 頁 84 實 朱 熹 亦 曾 自 言 : 心 一 也, 有 指 體 而 言 者, 有 指 用 而 言 者 伊 川 此 語 與 橫 渠 心 統 性 情 相 似 語 類, 卷 95, 頁 劉 述 先,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頁 230 此 承 唐 君 毅,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原 性 篇, 頁 語 類, 卷 98, 頁 朱 熹 說 : 後 來 看 橫 渠 心 統 性 情 之 說, 乃 知 此 話 有 大 功, 始 尋 得 箇 情 字 著 落, 與 孟 子 說 一 197

12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情 乃 性 之 動 就 心 性 關 係 言, 朱 熹 說 : 性 便 是 心 之 所 有 之 理, 心 便 是 理 之 所 會 之 地 心 只 是 一 個 性, 性 只 是 有 個 仁 義 禮 智 78 然 而, 心 性 究 為 二 物 : 心 與 性 自 有 分 別 靈 底 是 心, 實 底 是 性 靈 便 是 那 知 覺 底 79 只 是 朱 熹 反 對 將 二 者 分 別 太 重, 故 以 皮 餡 為 喻 : 心 以 性 為 體, 心 將 性 做 餡 子 模 樣 80 心 顯 然 是 性 之 居 所, 內 於 心 中, 云 : 性 便 是 心 之 所 有 之 理, 心 便 是 理 之 所 會 之 地 81 進 而 否 定 性 具 有 知 覺 意 識, 謂 : 靈 處 只 是 心, 不 是 性, 性 只 是 理 故 批 評 張 載 合 性 與 知 覺 之 見 82 所 以, 人 心 須 受 道 心 節 制, 以 去 惡 從 善 然 則, 欲 見 心 體 用 之 全, 亦 須 更 以 心 統 性 情 一 句 參 看 83, 故 必 須 討 論 性 情 關 係 性 情 關 係, 基 本 上 是 靜 者 性 也, 動 者 情 也, 但 性 包 含 了 動 靜 之 理 84 所 謂 情, 即 是 性 感 物 而 動, 故 云 情 者, 性 之 動 也 85 從 心 統 性 情 的 觀 點 看, 性 是 未 發 是 體, 情 是 已 發 是 用 朱 熹 說 : 性, 本 體 也 ; 其 用, 情 也 今 直 以 性 為 本 體, 而 心 為 之 用, 則 情 為 無 所 用 者, 而 心 亦 偏 於 動 矣 且 性 之 為 體, 正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者 而 言, 不 但 為 視 聽 作 用 之 本 而 已 86 性 指 未 動 之 本 體,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 情 指 性 已 動 後 的 作 用 或 表 現, 故 性 為 情 之 本 誠 如 前 述, 性 無 不 善, 故 性 發 動 之 情, 本 但 可 以 為 善, 而 不 可 以 為 惡 87, 朱 熹 解 釋 說 : 蓋 孟 子 所 謂 性 善 者, 以 其 本 體 言 之, 仁 義 禮 智 之 未 發 者 是 也 所 謂 可 以 為 善 者, 以 其 用 處 言 之, 四 端 之 情, 發 而 中 節 者 是 也 蓋 性 之 與 情, 雖 有 未 發 已 發 之 不 同, 然 其 所 謂 善 者, 則 血 脈 貫 通, 初 未 嘗 有 不 同 也 88 般 孟 子 言 : 惻 隱 之 心, 仁 之 端 也 仁, 性 也 ; 惻 隱, 情 也, 此 是 情 上 見 得 心 又 曰 仁 義 禮 智 根 於 心, 此 是 性 上 見 得 心 蓋 心 便 是 包 得 住 那 性 情 性 是 體, 情 是 用 心 字 只 一 箇 字 母 故 性 情 字 皆 從 心 語 類, 卷 5, 頁 91 然 孟 子 情 字, 皆 指 實 情, 並 無 朱 熹 使 用 之 蘊 義, 對 此 參 劉 述 先,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頁 196; 亦 可 見 筆 者 分 析 (2004), 見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2 卷, 第 1 期, 頁 語 類, 卷 5, 頁 88; 卷 20, 頁 朱 熹 又 說 : 心 與 性 如 何 分 別? 此 兩 箇 說 著 一 箇, 則 一 箇 隨 到, 元 不 可 相 離, 亦 自 難 與 分 別 捨 心 則 無 以 見 性, 捨 性 又 無 以 見 心, 故 孟 子 言 心 性, 每 每 相 隨 說 又 說 : 心 性 固 只 是 一 理, 然 自 有 合 而 言 處, 又 有 析 而 言 處 須 知 其 所 以 析, 又 知 其 所 以 合, 乃 可 然 謂 性 便 是 心, 則 不 可 ; 謂 心 便 是 性, 亦 不 可 語 類, 卷 5, 頁 88; 卷 18, 頁 語 類, 卷 5, 頁 89 朱 熹 說 心 性 : 不 可 無 分 別, 亦 不 可 太 說 開 成 兩 箇 出 處 仝 上 又 說 : 但 論 心 與 性 字, 似 分 別 得 太 重 了, 有 直 以 為 二 物 而 各 在 一 處 之 病 要 知 仁 義 之 心 四 字, 便 具 心 性 之 理, 只 此 心 之 仁 義, 即 是 性 之 所 為 也 文 集, 卷 55 答 蘇 晉 叟 一, 頁 語 類, 卷 5, 頁 見 語 類, 卷 5, 頁 85 朱 熹 批 評 張 載 合 性 與 知 覺 說 : 橫 渠 之 言 大 率 有 未 瑩 處 有 心 則 自 有 知 覺, 又 何 合 性 與 知 覺 之 有! 仝 上, 卷 60, 頁 文 集, 卷 55 答 蘇 晉 叟 一, 頁 引 自 語 類, 卷 98, 頁 2513 性 包 含 動 靜 之 理, 朱 熹 說 : 蓋 性 無 不 該, 動 靜 之 理 具 焉 見 文 集, 卷 42 答 胡 廣 仲 四, 頁 集 注, 頁 文 集, 卷 74 孟 子 綱 領, 頁 集 注, 頁 文 集, 卷 46 答 胡 伯 逢 四, 頁

1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故 依 性 而 發 之 情, 實 亦 為 善 朱 熹 說 : 性 對 情 言, 心 對 性 情 言 合 如 此 是 性, 動 處 是 情, 主 宰 是 心 89 在 此 意 義 下, 朱 熹 主 張 性 情 一 物 : 性 情 一 物, 其 所 以 分, 只 為 未 發 已 發 之 不 同 耳 又 說 : 四 端, 情 也, 性 則 理 也 發 者, 情 也, 其 本 則 性 也, 如 見 影 知 形 之 意 90 是 為 性 情 關 係 此 外, 情 與 才 朱 熹 認 為 亦 有 所 分 別, 語 類 記 載 : 問 : 情 與 才 何 別? 曰 : 情 只 是 所 發 之 路 陌, 才 是 會 恁 地 去 做 底 且 如 惻 隱, 有 懇 切 者, 有 不 懇 切 者, 是 則 才 之 有 不 同 又 問 : 如 此, 則 才 與 心 之 用 相 類? 曰 : 才 是 心 之 力, 是 有 氣 力 去 做 底 心 是 管 攝 主 宰 者, 此 心 之 所 以 為 大 也 心 譬 水 也 ; 性, 水 之 理 也 性 所 以 立 乎 水 之 靜, 情 所 以 行 乎 水 之 動, 欲 則 水 之 流 而 至 於 濫 也 才 者, 水 之 氣 力 所 以 能 流 者, 然 其 流 有 急 有 緩, 則 是 才 之 不 同 伊 川 謂 性 稟 於 天, 才 稟 於 氣, 是 也 只 有 性 是 一 定, 情 與 心 與 才, 便 合 著 氣 了 心 本 未 嘗 不 同, 隨 人 生 得 來 便 別 了 情 則 可 以 善, 可 以 惡 91 情 是 性 之 動, 故 云 所 發 之 路 陌, 如 惻 隱 是 情 然 惻 隱 有 懇 切 或 不 懇 切 者, 在 於 才 有 所 不 同, 意 即 肯 不 肯 為 之, 故 云 會 恁 地 去 做 所 以 說 才 是 心 之 力 是 心 的 實 踐 能 力 如 以 水 為 例, 水 譬 心, 則 水 之 理 是 性, 水 之 動 是 情, 水 流 而 濫 是 欲, 水 流 之 力 即 是 才 朱 熹 稱 水 流 之 力 為 氣 力, 指 流 之 或 緩 或 急 由 是 觀 之, 才 指 的 是 人 的 能 力 92 朱 熹 引 伊 川 性 稟 於 天, 才 稟 於 氣 93 為 證, 言 只 有 性 是 一 定 善 的, 心 情 才 因 合 著 氣, 所 以 可 以 為 善, 亦 可 以 為 惡 實 則, 在 朱 熹 看 來, 才 與 情 皆 善, 朱 熹 說 : 情 本 自 善, 其 發 也 未 有 染 污, 何 嘗 不 善 才 只 是 資 質, 亦 無 不 善, 譬 物 之 白 者, 未 染 時 只 是 白 也 94 根 據 在 於 : 人 有 是 性, 則 有 是 才 ; 性 既 善, 則 才 亦 善 95 又 說 : 才 本 是 善, 但 為 氣 所 染, 故 有 善 不 善 96 原 因 在 於 為 氣 所 染, 故 產 生 善 與 不 善 但 朱 熹 此 說, 實 與 伊 川 才 稟 於 氣 頗 有 不 同 97 心 性 情 才 的 關 係 如 水 之 喻 般, 人 之 所 以 有 善 不 善 的 行 為 結 果, 原 因 在 氣 合 前 所 探 究 理 氣 關 係, 朱 熹 主 張 人 性 本 善, 在 理 論 上 便 能 燦 然 展 現 三 人 之 性 的 展 現 朱 熹 在 甲 寅 行 宮 便 殿 奏 劄 二 中 說 : 89 語 類, 卷 5, 頁 文 集, 卷 40 答 何 叔 京 十 八, 頁 1731; 語 類, 卷 5, 頁 語 類, 卷 5, 頁 語 類 載 : 舜 功 問 : 才 是 能 為 此 者, 如 今 人 曰 才 能? 曰 : 然 見 卷 59, 頁 伊 川 有 言 大 抵 稟 於 天 曰 性 才 稟 於 氣, 氣 有 清 濁, 語 出 二 程 集,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18, 頁 語 類, 卷 59, 頁 集 注, 頁 語 類, 卷 59, 頁 張 立 文 (1994) 對 之 已 隱 然 指 出, 云 : 程 頤 以 才 是 稟 於 氣 質 的 先 驗 本 能, 朱 熹 以 才 為 性 的 先 驗 的 能 力 見 朱 熹 思 想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頁

14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然 嘗 聞 之, 人 之 有 是 生 也, 天 固 與 之 以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而 敘 其 君 臣 父 子 之 倫, 制 其 事 物 當 然 之 則 以 其 氣 質 之 有 偏, 物 欲 之 有 蔽 也, 是 以 或 昧 其 性 以 亂 其 倫, 敗 其 則 而 不 知 反, 必 其 學 以 開 之, 然 後 有 以 正 心 脩 身, 而 為 齊 家 治 國 之 本, 此 人 之 所 以 不 可 不 學 98 人 降 生, 天 賦 予 固 有 的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故 人 間 應 該 闡 釋 君 臣 父 子 之 人 倫, 制 作 事 物 當 然 之 原 則 然 因 氣 質 之 偏, 物 欲 遮 蔽, 使 性 迷 昧 而 亂 倫, 敗 壞 事 物 當 然 之 則 等 卻 不 知 因 此, 必 須 講 求 學 以 開 之, 所 以 有 正 心 修 身, 作 為 齊 家 與 治 國 之 本 由 是 觀 之, 人 性 的 朗 現 並 非 必 然, 而 是 得 透 過 學 習 方 能 開 闔 對 於 人 性 的 展 現, 就 朱 熹 學 思 觀 之, 即 是 天 理 與 人 欲 的 辯 證 朱 熹 認 為 天 理 人 欲 並 非 兩 橛, 而 是 一 線 之 間, 存 天 理, 去 人 欲 是 其 標 宗, 他 說 : 聖 賢 千 言 萬 語, 只 是 教 人 明 天 理 滅 人 欲 99 實 是 人 心 道 心 另 一 側 面 的 說 明 天 理, 指 仁 義 禮 智 之 性, 君 臣 父 子 夫 婦 長 幼 朋 友 之 理 100 ; 人 欲, 指 含 有 私 利 內 容 的 人 之 欲 求, 又 稱 物 欲 或 私 欲 101 朱 熹 說 : 仁 義 根 於 人 心 之 固 有, 天 理 之 公 也 利 心 生 於 物 我 之 相 形, 人 欲 之 私 也 循 天 理, 則 不 求 利 而 自 無 不 利 ; 殉 人 欲, 則 求 利 未 得 而 害 已 隨 之 102 人 當 依 循 天 理 去 除 人 欲, 以 行 公 遏 私, 所 以 才 說 天 理 人 欲 僅 是 一 念 之 間 103 朱 熹 解 釋 說 : 蓋 鐘 鼓 苑 囿 遊 觀 之 樂, 與 夫 好 勇 好 貨 好 色 之 心, 皆 天 理 之 所 有, 而 人 情 之 所 不 能 無 者 然 天 理 人 欲, 同 行 異 情 循 理 而 公 於 天 下 者, 聖 賢 之 所 以 盡 其 性 也 ; 縱 欲 而 私 於 一 己 者, 眾 人 之 所 以 滅 其 天 也 二 者 之 間, 不 能 以 髮, 而 其 是 非 得 失 之 歸, 相 去 遠 矣 故 孟 子 因 時 君 之 問, 而 剖 析 於 幾 微 之 際, 皆 所 以 遏 人 欲 而 存 天 理 104 天 理 人 欲, 同 行 異 情, 但 人 欲 熾 盛, 則 會 遮 掩 天 理 朗 現, 一 如 道 心 會 因 人 心 欲 求 而 被 遮 蔽, 故 必 須 循 理 而 公 於 天 下, 不 可 縱 欲 而 私 於 一 己, 其 間 不 能 以 髮, 是 為 遏 98 文 集, 卷 14, 頁 語 類, 卷 12, 頁 朱 熹 說 : 理 便 是 仁 義 禮 智 又 說 : 又 至 於 身 之 所 接, 則 父 子 之 親, 君 臣 之 義, 夫 婦 之 別, 長 幼 之 序, 朋 友 之 信, 以 至 天 之 所 以 高, 地 之 所 以 厚, 鬼 神 之 所 以 幽 顯, 又 至 草 木 鳥 獸, 一 事 一 物, 莫 不 皆 有 一 定 之 理 萬 物 皆 有 此 理, 理 皆 同 出 一 原 但 所 居 之 位 不 同, 則 其 理 之 用 不 一 如 為 君 須 仁, 為 臣 須 敬, 為 子 須 孝, 為 父 須 慈, 物 物 各 具 此 理, 而 物 物 各 異 其 用, 然 莫 非 一 理 之 流 行 也 分 見 語 類, 卷 83, 頁 2168; 卷 18, 頁 408; 卷 18, 頁 朱 熹 不 否 定 人 之 基 本 欲 望 的 需 求, 云 : 雖 聖 人 不 能 無 人 心, 如 飢 食 渴 飲 之 類 故 批 評 伊 川, 云 : 人 心, 人 欲 也, 此 語 有 病, 雖 上 智 不 能 無 此, 豈 可 謂 全 不 是? 見 語 類, 卷 78, 頁 集 注, 頁 朱 熹 云 : 只 是 一 人 之 心, 合 道 理 底 是 天 理, 徇 情 欲 底 是 人 欲, 正 當 於 其 分 界 處 理 會 所 以 說 : 天 理 人 欲, 幾 微 之 間 人 欲 隱 於 天 理 之 中, 其 幾 甚 微, 學 者 所 宜 體 察 語 類, 卷 78, 頁 2015; 卷 13, 頁 224; 卷 53, 頁 集 注, 頁

15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人 欲 而 存 天 理 之 旨, 故 在 公 私 之 際, 朱 熹 強 調 天 理 人 欲, 不 容 並 立 105, 所 以 說 : 如 視 聽 言 動, 人 所 同 也 非 禮 勿 視 聽 言 動, 便 是 天 理 ; 非 禮 而 視 聽 言 動, 便 是 人 欲 106 朱 熹 又 認 為 心 具 眾 理 : 心 者, 人 之 神 明, 所 以 具 眾 理 而 應 萬 事 者 也 107 天 地 間 一 切 之 理, 本 皆 具 足 於 人 心 之 內, 但 心 不 一 定 能 將 理 順 暢 表 現 出 來 其 以 孟 子 為 長 者 折 枝 為 例, 認 為 理 是 心 固 有, 不 待 外 求, 擴 而 充 之, 在 我 而 已 108 ; 然 而, 理 並 非 時 時 順 暢 表 現, 原 因 在 於 人 心 合 氣 之 故, 就 算 是 最 靈 明 清 通 之 氣, 依 然 被 範 限 著 以 此 觀 之, 人 心 雖 具 眾 理, 但 因 氣 質 而 產 生 偏 私 妒 貪 等 不 合 義 理 之 念 頭, 所 以 人 當 以 正 心 修 身 等 修 養 工 夫 以 消 除 上 述 的 種 種 偏 頗, 以 朗 現 人 心 具 足 之 理 朱 熹 主 張 的 修 養 工 夫, 亦 是 承 續 伊 川 而 來, 涵 養 須 用 敬, 進 學 則 在 致 知 109, 但 朱 熹 進 一 步 發 展 為 格 物 窮 理 朱 熹 說 : 性 不 是 卓 然 一 物 可 見 者 只 是 窮 理 格 物, 性 自 在 其 中 110 性 不 是 一 個 可 見 之 物, 它 只 是 理, 本 身 無 法 發 用, 必 須 透 過 格 物 窮 理 的 工 夫 方 能 呈 現 格 物 窮 理 之 說 來 自 伊 川, 朱 熹 早 歲 不 知 其 理, 於 心 往 來 三 十 餘 年, 深 思 熟 慮 後, 終 而 認 定 伊 川 所 言 為 是, 不 是 苟 且 隨 便 同 意 的 111 朱 熹 訓 格 為 極 至 窮 盡 ; 所 謂 物, 客 物 人 倫 均 屬 之, 但 以 人 倫 最 緊 要 112 朱 熹 認 為 即 物 有 理 113, 是 可 見 格 物 重 要, 故 云 : 格 物 只 是 窮 理, 物 格 即 是 理 明, 此 乃 大 學 功 夫 之 始 114 格 物 窮 理 之 步 驟 並 非 一 蹴 可 幾, 須 由 積 累 方 能 慢 慢 貫 通, 朱 熹 說 : 窮 理 之 學, 誠 不 可 以 頓 進, 然 必 窮 之 以 漸, 俟 其 累 積 之 多, 而 廓 然 貫 通, 乃 為 識 大 體 耳 所 謂 大 體, 即 : 以 人 所 共 由 而 言, 則 謂 之 道 ; 以 其 各 有 條 理 而 言, 則 謂 之 理 其 目 則 不 出 乎 君 臣 父 子 兄 弟 夫 婦 朋 友 之 間, 而 其 實 無 二 物 也 115 故 積 累 至 一 定 程 度, 即 能 理 會 物 物 當 然 之 理, 自 能 貫 通 116, 識 得 大 體 天 理 因 此, 朱 熹 在 格 物 補 傳 中 云 : 105 集 注, 頁 599 所 謂 公 私 之 際, 朱 熹 說 : 凡 一 事 便 有 兩 端, 是 底 即 天 理 之 公, 非 底 乃 人 欲 之 私 因 此 才 說 : 天 理 存, 則 人 欲 亡 ; 人 欲 勝, 則 天 理 滅, 未 有 天 理 人 欲 夾 雜 者 語 類, 卷 13, 頁 語 類, 卷 40, 頁 1031 其 間 分 際 不 難 理 解, 如 語 類 載 : 問 : 飲 食 之 間, 孰 為 天 理, 孰 為 人 欲? 曰 : 飲 食 者, 天 理 也 ; 要 求 美 味, 人 欲 也 卷 13, 頁 224 故 所 謂 人 欲 者, 乃 是 過 度 欲 求 而 不 合 理 之 義 107 集 注, 頁 集 注, 頁 二 程 集,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18, 頁 語 類, 卷 5, 頁 朱 熹 言 : 格 物 之 說, 程 子 論 之 詳 矣 ; 而 其 所 謂 格, 至 也 格 物 而 至 於 物, 則 物 理 盡 者, 意 句 俱 到, 不 可 移 易 熹 之 謬 說 實 本 其 意, 然 亦 非 苟 同 之 也 蓋 自 十 五 六 時 知 讀 是 書, 而 不 曉 格 物 之 義, 往 來 於 心, 餘 三 十 年 近 歲 就 實 用 功 處 求 之, 而 參 以 他 經 傳 記, 內 外 本 末, 反 復 證 驗, 乃 知 此 說 之 的 當, 恐 未 易 以 一 朝 卒 然 立 說 破 也 文 集, 卷 44 答 江 德 功 二, 頁 朱 熹 言 : 格 者, 極 至 之 謂, 如 格 於 文 祖 之 格, 言 窮 之 而 至 其 極 也 見 四 書 或 問,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大 學 或 問, 頁 8 又 云 : 凡 天 地 之 間, 眼 前 所 接 之 事, 皆 是 物 惟 是 於 人 倫 最 緊 要 語 類, 卷 57, 頁 1348 天 道 流 行, 造 化 發 育, 凡 有 聲 色 貌 象 而 盈 於 天 地 之 間 者, 皆 物 也 大 學 或 問, 頁 朱 熹 言 : 蓋 天 下 之 事, 皆 謂 之 物, 而 物 之 所 在, 莫 不 有 理 語 類, 卷 15, 頁 文 集, 卷 30 答 汪 尚 書 三, 頁 文 集, 卷 49 答 王 子 合 十 二, 頁 朱 熹 言 : 但 積 累 得 多, 便 有 貫 通 處 語 類, 卷 117, 頁

16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所 謂 致 知 在 格 物 者, 言 欲 致 吾 之 知, 在 即 物 而 窮 其 理 也 蓋 人 心 之 靈 莫 不 有 知, 而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有 理, 惟 於 理 有 未 窮, 故 其 知 有 不 盡 也 是 以 大 學 始 教, 必 使 學 者 即 凡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因 其 已 知 之 理 而 益 窮 之, 以 求 至 乎 其 極 至 於 用 力 之 久, 而 一 旦 豁 然 貫 通 焉, 則 眾 物 之 表 裏 精 粗 無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矣 此 謂 物 格, 此 謂 知 之 至 也 117 人 心 莫 不 有 知,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有 理, 因 以 已 知 之 理 更 加 窮 究 他 理, 求 至 極 致, 用 力 一 久, 一 旦 豁 然 貫 通, 便 能 達 到 眾 物 之 表 裏 精 粗 無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矣 之 境 如 是, 便 能 保 證 人 性 展 現 不 會 受 到 氣 稟 干 擾, 必 然 呈 顯 本 善 面 貌 所 以, 人 的 為 學 工 夫 不 可 少, 朱 熹 說 : 孔 子 所 謂 克 己 復 禮, 中 庸 所 謂 致 中 和 尊 德 性 道 問 學, 大 學 所 謂 明 明 德, 書 曰 人 心 惟 危, 道 心 惟 微, 惟 精 惟 一, 允 執 厥 中 ; 聖 賢 千 言 萬 語, 只 是 教 人 明 天 理, 滅 人 欲 天 理 明, 自 不 消 講 學 人 性 本 明, 如 寶 珠 沉 溷 水 中, 明 不 可 見 ; 去 了 溷 水, 則 寶 珠 依 舊 自 明 自 家 若 得 知 是 人 欲 蔽 了, 便 是 明 處 只 是 這 上 便 緊 緊 着 力 主 定, 一 面 格 物 今 日 格 一 物, 明 日 格 一 物, 正 如 遊 兵 攻 圍 拔 守, 人 欲 自 消 鑠 去 所 以 程 先 生 說 敬 字, 只 是 謂 我 自 有 一 箇 明 底 物 事 在 這 裏 把 箇 敬 字 抵 敵, 常 常 存 箇 敬 在 這 裏, 則 人 欲 自 然 來 不 得 夫 子 曰 : 為 仁 由 己, 而 由 人 乎 哉! 緊 要 處 正 在 這 裏! 118 天 理 明, 即 無 須 講 求 為 學 工 夫 人 性 本 為 明 善, 如 寶 珠 於 污 水 之 中, 其 光 彩 未 能 見 及, 去 了 污 雜, 光 彩 自 然 顯 現 人 欲 即 是 遮 掩 天 理 的 污 水 因 此, 人 應 緊 緊 着 力 於 明 天 理, 滅 人 欲 之 原 則, 並 進 行 格 物 工 夫, 此 即 是 敬 的 精 神, 亦 是 孔 子 所 言 為 仁 由 己, 而 由 人 乎 哉 的 蘊 義 所 在 如 是 觀 之, 人 性 的 朗 現 只 要 把 握 天 理 與 人 欲 的 界 限, 亦 即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區 別, 明 天 理 以 去 人 欲, 以 道 心 引 導 範 軌 人 心, 那 麼 上 天 降 賦 予 人 的 仁 義 禮 智 之 理 的 本 性, 便 會 清 楚 且 無 礙 地 呈 顯 出 來 這 是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點 此 與 孟 子 性 善, 言 君 子 所 性, 仁 義 禮 智 根 於 心 說 法 是 十 分 不 同 的 119 結 論 作 為 儒 學 發 展 第 二 高 峰 期 的 宋 明 理 學, 朱 熹 學 思 無 疑 是 其 中 最 具 代 表 性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結 構, 在 於 構 成 人 性 的 核 心 是 天 理, 人 性 的 內 蘊 是 上 天 賦 予 的 完 滿 德 性, 是 天 理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依 之 所 引 發 的 情 才 並 無 不 善 人 之 所 以 尊 貴, 正 是 在 人 性 無 不 117 集 注, 頁 語 類, 卷 12, 頁 孟 子 性 善 乙 說, 參 筆 者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頁 劉 述 先 言 : 朱 子 似 乎 始 終 持 性 為 未 發 之 說, 認 定 它 根 本 無 法 直 接 去 把 捉, 只 能 通 過 窮 理 格 物 的 間 接 的 方 法 來 體 察 見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頁 204 誠 然 如 此 但 孟 子 之 性 則 是 能 直 接 把 捉 的 202

17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善 之 論 斷 上 人 之 行 為 會 產 生 不 當, 不 是 人 性 天 理 的 問 題, 而 是 氣 稟 雜 染 之 故 因 此, 欲 理 解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點, 便 必 須 釐 清 理 氣 關 係, 以 及 天 理 降 賦 予 人 之 人 性 的 性 氣 關 係 就 理 而 論, 人 性 本 然 為 善, 是 為 天 命 之 性, 此 乃 人 性 本 善 的 論 基 所 在 就 理 氣 抑 或 是 性 氣 關 係 而 論, 此 性 便 間 雜 氣 質 而 非 純 善 了, 是 為 氣 質 之 性, 因 此 才 講 修 養 工 夫 朱 熹 藉 由 張 載 心 統 性 情 的 命 題, 提 出 了 天 理 與 人 欲 人 心 與 道 心 的 區 別 與 辯 證 進 而 論 述 人 性 的 展 現 乃 是 表 現 出 上 天 降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具 體 實 踐 於 父 子 君 臣 夫 婦 長 幼 朋 友 關 係 之 上 故 而 強 調 格 物 窮 理 的 工 夫, 敬 的 持 守 專 一, 使 天 理 引 導 人 欲 道 心 指 引 人 心, 明 天 理 以 去 人 欲, 如 是 人 之 行 為 自 然 良 善, 此 亦 是 聖 賢 萬 語 千 言 的 核 心 所 在 由 是 觀 之, 人 性 本 善 乙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十 分 嚴 格 與 緊 密, 遂 而 成 為 後 世 人 們 信 服 的 論 點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的 理 論 結 構, 儘 管 在 理 路 上 可 謂 圓 詮, 然 而 仍 得 面 對 現 實 經 驗 的 挑 戰, 即 人 性 本 來 即 善, 何 以 人 作 出 的 行 為 並 不 完 滿, 甚 至 產 生 不 好 的 惡 的 行 為? 朱 熹 固 然 提 出 解 說, 如 心 性 情 才 的 細 分, 但 究 竟 未 能 完 全 解 除 理 氣 二 元 磨 合 的 理 論 困 境 所 引 發 的 問 題, 如 人 性 既 已 為 善, 惡 歸 於 氣 稟, 那 麼 人 之 自 由 意 志 如 何 展 現? 理 氣 二 元 磨 合, 當 產 生 氣 強 理 弱 時, 人 所 呈 顯 又 是 何 樣 的 面 貌? 是 否 就 是 人 心 人 欲 的 氾 濫? 如 是, 天 賦 的 仁 義 禮 智 又 置 於 何 樣 的 位 階? 諸 此, 皆 是 值 得 另 行 深 思 的 議 題 但 話 說 回 來, 朱 熹 的 論 點, 為 其 爾 後 時 期 的 家 國 社 會 立 下 了 一 個 根 本 大 法, 他 說 : 蓋 三 綱 五 常, 天 理 民 彝 之 大 節, 而 治 道 之 本 根 也 120 此 後 未 久, 朱 熹 學 思 定 為 科 舉 考 試 的 標 準, 影 響 更 是 深 遠 然 而, 若 將 論 焦 集 中 於 朱 熹 與 孟 子 對 人 性 的 見 解 上, 那 麼 便 能 明 白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的 議 題 具 有 甚 大 的 闡 述 空 間, 由 之 可 見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展, 實 乃 是 一 不 斷 詮 釋 與 創 新 的 過 程, 自 此 亦 可 見 及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之 一 的 具 體 轉 化 如 是, 於 其 二 者 之 間 的 人 性 議 題, 皆 可 作 出 定 位 當 然, 由 此 基 礎, 我 們 亦 可 針 對 當 代 學 者 對 朱 熹 學 思 之 研 究 作 出 一 定 的 判 論 121 誌 謝 本 文 為 國 科 會 補 助 91 年 度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內 容 的 引 申, 計 畫 名 稱 從 性 善 到 性 本 善 一 個 儒 學 核 心 概 念 轉 化 之 探 討 ( 計 畫 編 號 :NSC H ), 特 此 誌 之 120 文 集, 卷 14 戊 申 延 和 奏 剳 一, 頁 435 朱 熹 又 說 : 大 學 教 人, 先 要 理 會 得 箇 道 理 若 不 理 會 得, 見 聖 人 許 多 言 語 都 是 硬 將 人 制 縛, 剩 許 多 工 夫 若 見 得 了, 見 得 許 多 道 理, 都 是 天 生 自 然 鐵 定 底 道 理, 更 移 易 分 毫 不 得 實 理 者, 合 當 決 定 是 如 此 為 子 必 孝, 為 臣 必 忠, 決 定 是 如 此 了 語 類, 卷 14, 頁 253; 卷 64, 頁 例 如 牟 宗 三 ( )(1968) 視 朱 熹 學 思 為 儒 學 的 別 子 為 宗, 於 茲 觀 之, 即 可 斷 言 頗 有 討 論 空 間 對 別 子 為 宗 的 說 明, 見 心 體 與 性 體, 正 中 書 局, 臺 北, 頁

18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參 考 文 獻 1. 二 程 子 (1983) 二 程 集, 漢 京 文 化 公 司, 臺 北 2. 牟 宗 三 (1968) 心 體 與 性 體, 正 中 書 局, 臺 北 3. 朱 熹 (1999) 四 書 集 注, 藝 文 印 書 館, 臺 北 4. 朱 熹 (1983) 四 書 或 問 ; 收 於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一 九 七 冊, 臺 商 務 印 書 館, 臺 北 5. 朱 熹 (2001) 四 書 或 問,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6. 朱 熹 著 陳 俊 民 校 編 (2000) 朱 子 文 集, 財 團 法 人 德 富 文 教 基 金 會, 臺 北 7. 朱 伯 崑 (1994) 評 儒 家 哲 學 新 論, 哲 學 雜 誌, 第 7 期 8. 李 翱 (1979) 李 文 公 集, 據 上 海 涵 芬 樓 借 江 南 圖 書 館 藏 明 成 化 乙 未 刊 本,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臺 北 9. 胡 寶 瑔 編 (1990) 周 子 全 書, 武 陵 出 版 社, 臺 北 10. 唐 君 毅 (1984)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原 性 篇,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11. 陳 來 (1987) 朱 熹 哲 學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12. 陳 榮 捷 (1993) 中 國 哲 學 文 獻 選 編, 巨 流 圖 書 公 司, 臺 北 13. 陳 榮 捷 (1988) 朱 子 新 探 索,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14. 陳 榮 捷 (1982) 朱 學 論 集,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15. 陳 俊 民 校 編 (2000) 朱 子 文 集, 財 團 法 人 德 富 文 教 基 金 會, 臺 北 16. 張 載 (1983) 張 載 集, 漢 京 文 化 公 司, 臺 北 17. 張 立 文 (1994) 朱 熹 思 想 研 究,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18. 張 立 文 主 編 (1990) 氣,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19. 梁 紹 輝 (1994) 周 敦 頤 評 傳,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南 京 20. 馮 友 蘭 (1993) 中 國 哲 學 史,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臺 北 21. 黃 宗 羲 (1986) 明 儒 學 案, 里 仁 書 局, 臺 北 22. 黃 宗 羲 等 著 (1975) 宋 元 學 案,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 臺 北 23. 勞 思 光 (1985)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三 民 書 局, 臺 北 24. 楊 向 奎 (1985) 清 儒 學 案 新 編 一, 齊 魯 書 社, 濟 南 25. 蔡 方 鹿 (2000) 朱 熹 與 中 國 文 化, 貴 州 人 民 出 版 社, 貴 陽 26. 劉 述 先 (1995) 朱 子 哲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與 完 成, 臺 灣 學 生 書 局, 臺 北 27. 劉 振 維 (2004) 孟 子 性 善 說 芻 議,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2 卷, 第 1 期 28. 劉 振 維 (2003) 略 論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與 佛 教 中 國 化 之 佛 性 的 關 聯 以 朱 熹 四 書 集 注 與 圭 峰 宗 密 華 嚴 原 人 論 為 例, 哲 學 與 文 化, 第 349 期 ; 發 表 於 華 梵 大 學 第 七 屆 儒 佛 會 通 暨 文 化 哲 學 學 術 研 討 會 中 ( ) 29.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1994) 朱 子 語 類,: 中 華 書 局, 北 京 30. 錢 穆 (1995) 朱 子 新 學 案 ; 收 於 錢 賓 四 先 生 全 集, 第 十 一 至 十 四 冊,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臺 北 31. 龐 萬 里 (1992) 二 程 哲 學 體 系, 北 京 航 天 大 學 出 版 社, 北 京 204

19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The Structure of ZhuXi 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Liu Cheng-Wei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which occurring in Sung and Ming dynasties by Neo-Confucianism, was a developmental form of Pre-Chin s Confucianism. Among several philosophers who contributed to this theory, Zhuxi s system was the most mature one. Structure of his theory system: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human nature are Humanity( 仁 ), Righteousness( 義 ), Propriety( 禮 ), and Wisdom( 智 ). All capacities which derived from these are good. The cause of human evil must be one s temperamental nature. It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venly Principle and Temperament or Matter( 理 氣 關 係 ),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Temperament(or Matter)( 性 氣 關 係 ), in order not to misunderstand his emphasis on 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Second, ZhangZai s the Mind governs (human) nature and desires ( 心 統 性 情 ) leaded ZhuXi to his distinction of Heavenly Principle (mind of Tao) and desires (human mind)( 天 理 人 欲 道 心 人 心 ). Third, the task of practical life is to develop human nature in all types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Finally, his doctrine of self-cultivation are seriousness and Calm ( 主 敬 ) and invastigate things and exhaust principles ( 格 物 窮 理 ). To sum up, ZhuXi s system is much rigorous than Mencius. This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Keyword: Human Nature is Originally Good (Xing Ben Shan), ZhuXi, the Theory of Li-Qi, the Mind Governs (Human) Nature and Desires. 205

20 206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期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379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歷 來 論 者 單

More information

ISSN 1021-4542

ISSN 1021-4542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77-8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劉見成 1 摘 要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 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之道論可分 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以道為 天地萬物之本根 道為天地根 為萬物之宗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330 330340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330 340, 2004 331 (1) (2) (3) (4) (5) (6) (7) 1. (8) 332 2. (9) (15) 333 3. (10) 4. 334 (11) 335 (12) (13) 1. 336 2. (14) 3. 337 4. 5. 6. 338 1. 69 2. 32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60212荀子「禮」的思想探討.doc

Microsoft Word - 260212荀子「禮」的思想探討.doc The Ritualism in Hsun Tzu Tsang chan-chao, Far East University Abstract Xun-zi was a great educationist and the last master in Confucianism in Pre-Chin Dynasty. He spent all his life in education and earned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2012 年 5 月 頁 195 21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詩 書 與成德之教 郭店楚簡 五行 與 緇衣 引 詩 書 的儒學詮釋 謝君直 摘要 1993 年出土之郭店楚墓儒家竹簡文獻 其中 五行 與 緇衣 本文表現出引證 詩 書 之章法經由 五行 與 緇衣 所引 詩 書 文獻與相關詞章義理之對比 可知 五行 篇引 詩 乃證道德心與天人合德 緇衣 篇乃引 詩 書 證德政 刑罰之道 言行的道德性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6新時代通識教育中生命科學概論的課程與教學.doc

Microsoft Word - 006新時代通識教育中生命科學概論的課程與教學.doc 止 善 創 刊 號 主 題 論 述 26 年 12 月 頁 13-113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新 時 代 通 識 教 育 中 生 命 科 學 概 論 的 課 程 與 教 學 新 時 代 通 識 教 育 中 生 命 科 學 概 論 的 課 程 與 教 學 陳 靖 棻 科 技 大 學 生 物 技 術 研 究 所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自 DNA 雙 股 螺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 92 1 冃 3 92 5 30 *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1498-1583),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ekiang, who was very much concerned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85-409 1993 Hans Küng Global Ethic Declaration 1997 9 1997 4 Hans Küng 386 2005 Mahmoud Ahmadinejad 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 2005 12 8 1962-1965 1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51 2 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012-李若鶯.doc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28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2003,15,287-307 論 莊 子 處 世 哲 學 的 基 本 功 忘 ] 李 若 鶯 摘 要 莊 子 哲 學 不 是 理 論 的 思 維 哲 學, 而 是 實 用 的 生 活 哲 學, 是 經 由 觀 照 人 生, 思 考 存 在 本 質, 歸 納 出 的 性 命 對 應 莊 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穨1-林聖欽.doc

穨1-林聖欽.doc 1 39 92 11 Geographical Research No. 39, November. 2003 * The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study of the Taiwanese christening culture: A case of Xuei-gia-liau, Xuei-gia Bau, Yan-Shui-Gang Ting in Japanese Rule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Microsoft Word - 001036王振勳136.doc 朝 陽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民 國 93 年,2(1),1-36 櫟 社 詩 人 的 社 會 意 識 與 女 性 態 度 之 研 究 王 振 勳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櫟 社 是 台 灣 日 治 時 期 由 中 部 詩 人 所 組 成 的 詩 社, 藉 以 彼 此 透 過 擊 缽 酬 吟 增 益 感 情, 豐 富 個 人 生 活 與 提 升 文 采, 初 期 成

More information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1875 1953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More information

1.第二卷第二期p1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3(1),1-42 1 圖 解 思 考 法 在 申 論 題 寫 作 上 的 運 用 : 以 蕭 颯 死 了 一 個 國 中 女 生 之 後 為 例 馬 琇 芬 ( 投 稿 日 期 :2014/11/11; 修 正 日 期 :2015/01/21; 接 受 日 期 :2015/01/26) 摘 要 申 論 是 一 種 培 養 學 生 思 考 能 力 的 寫 作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83-112

83-11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83-112 19 2 90 12 ** * ** 1997 2000 83 84 19 2 1 2 3 4 1 1985 102 2 1985 168 3 1972 387 4 1984 30-36 85 5 6 505-436 B.C. 7 5 1993 29-39 6 40-54 7 1985 7 86 19 2 1. 8 9 1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69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69, Dec 2010 水 淫 茶 癖 : 晚 明 張 岱 的 感 官 世 界 潘 江 東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兼 副 校 長 羅 保 羅 明 新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Word - 德 霖 學 報 第 二 十 一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六 月 李 商 隱 詩 學 箋 釋 方 法 探 析 以 回 中 牡 丹 爲 雨 所 敗 二 首 之 彙 評 進 行 詮 解 李 商 隱 詩 學 箋 釋 方 法 探 析 以 回 中 牡 丹 爲 雨 所 敗 二 首 之 彙 評 進 行 詮 解 陳 秀 美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明 清 以 來 諸 家 箋 釋 李

More information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金 圣 基 中 文 提 要 : 本 文 是 为 了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释 奠 礼 指 在 文 庙 祭 奠 孔 子 等 先 圣 先 贤 的 仪 式 释 奠 是 自 古 以 来 本 着 儒 学 的 独 特 文 化 意 识, 从 学 校 奉 行 下 来, 而 备 受 关 注 本 文 主 要 对 形 成 释 奠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頁 93~104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View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under Iceberg (Part I) 黃 雅 莉 Ya-Li Huang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系 教 授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9 * B0-0 * 16ZD097 10 2018 5 3 11 117 2011 349 120 121 123 46 38-39 12 2018 5 23 92 939 536 2009 98 1844 13 1 25 926-927 3 304 305-306 1 23 95 14 2018 5 25 926-927 122 1 1 self-ownership 15 22 119 a b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 年 代 臺 灣 武 俠 電 影 之 傳 播 陳 韻 琦 修 平 科 技 大 學 博 雅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武 俠 文 化 的 面 世, 必 須 具 有 社 會 意 義 和 普 世 價 值 透 過 各 種 表 達 手 法, 傳 遞 珍 貴 的 俠 義 精 神 武 俠 電 影 在 臺 灣, 為 一 種 多 元 化 的 文 化 資 產, 並 從 1950 年 代 開 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二 卷 第 三 期 / 95 年 7 月 何 處 是 歸 家?: 台 灣 俗 語 中 女 有 所 歸 的 女 性 養 成 模 式 與 文 化 反 映 初 探 The 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Women: A Study about Nyu You Suo Gui the Female s Education Pattern and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王 岱 舆 宗 教 哲 学 思 想 及 其 意 义 中 文 摘 要 王 岱 舆 是 中 国 回 族 穆 斯 林 的 著 名 学 者,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哲 学 的 重 要 代 表 人 物, 是 中 国 伊 斯 兰 学 术 研 究 的 先 驱 者, 是 中 国 穆 斯 林 运 用 中 文 全 面 系 统 论 述 伊 斯 兰 教 义 和 哲 理, 并 刊 行 其 汉 文 译 著 的 第 一 人 他

More information

上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上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六 期 2011 年 3 月 頁 23-56 論 司 馬 遷 的 忠 義 氣 節 觀 莊 坤 成 摘 要 史 記 是 繼 承 春 秋 的 精 神, 將 政 治 道 德 寄 寓 其 中 的 另 一 偉 大 作 品 由 於 司 馬 遷 所 處 的 時 付 環 境 與 個 人 的 人 生 經 歷, 使 得 史 記 裡 充 滿 著 忠 義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Microsoft Word - 18-邱湘雲(223-260).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七 期, 頁 223-260 1 二 六 年 九 月 禪 學 對 唐 代 詩 歌 美 學 的 影 響 邱 湘 雲 摘 要 禪 宗 大 顯 於 唐 朝, 詩 歌 也 大 盛 於 唐 朝, 禪 學 與 詩 學 交 會 於 一 時, 進 而 又 激 發 出 美 學 的 火 花 禪 與 詩 所 追 求 的 境 界 之 美 有 許 多 相 通 之 處, 例 如 重 直 觀

More information

no.21Chun-Chih Hsieh a.pdf

no.21Chun-Chih Hsieh a.pdf (2, 2010), 29-51 * * 98 9 7 99 1 18 99 1 19 ** 30 (2, 2010) 14-15 2-3 1 (1999: 139, 140-141, 145, 147) (2001: 73-76, 80-81, 84-85) (2000) 1. 2. 3. (1999: 25) (2000) 1 (1998) (2002) 31 2 3 2 (1998: 128)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WTO

WTO 10384 X0115018 UDC MBA 2004 5 14 2004 6 1 WTO 2004 2006 7 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mise after our country enter into WTO, our country will open the readymade oil retail market in the end of 2004

More information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Theoretical Discussion / 理 论 研 讨 / 关 于 融 合 教 育 的 阐 释 与 思 考 * 厉 才 茂 摘 要 本 文 介 绍 了 发 展 融 合 教 育 的 社 会 意 义, 阐 释 了 国 外 融 合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和 潮 流 趋 势, 对 我 国 融 合 教 育 的 现 状 和 问 题 进 行 了 分 析, 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 建 议 在 发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403.doc

Microsoft Word - 11403.doc 产 品 过 度 包 装 的 法 律 规 制 陈 德 敏, 王 华 兵 ( 重 庆 大 学 法 学 院, 重 庆 400044) 摘 要 : 过 度 包 装 从 根 本 上 违 背 了 循 环 经 济 的 理 念, 不 利 于 可 持 续 发 展 和 节 约 型 社 会 的 建 设, 具 有 诸 多 的 现 实 危 害 性 通 过 法 律 的 手 段 来 治 理 过 度 包 装 世 界 各 国 已 有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7 4100 4500 2000 97. 6% 48 2. 4% 1935 1398 356 181 48 5 40 3 14 21 16 3 3 3 5 3 2 2 2 2 1 12 6 2 20 4 4 3 3 6 8 3 6 9 10 11 1 14 1 046

2012 2 17 4100 4500 2000 97. 6% 48 2. 4% 1935 1398 356 181 48 5 40 3 14 21 16 3 3 3 5 3 2 2 2 2 1 12 6 2 20 4 4 3 3 6 8 3 6 9 10 11 1 14 1 046 * 045 * 10YJEGJW001 2011 2012 2 17 4100 4500 2000 97. 6% 48 2. 4% 1935 1398 356 181 48 5 40 3 14 21 16 3 3 3 5 3 2 2 2 2 1 12 6 2 20 4 4 3 3 6 8 3 6 9 10 11 1 14 1 046 48 2012 O A B AB 680 O 249 36. 6%

More information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71 384 414 72 476542 1 2 3 1 476 531 1955 803 1988 3 240 476 542 2 5 1 2003 9 4561 2006/04/2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buddhism/index.htm 3 73 384414 4 452536 携 508 55 6 50 470ac 1998 2 106110 1991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BIBLID 0254-4466(2013)31:4 pp. 179-208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 民 國 102 年 12 月 ) 直 那 一 死 ** 明 代 的 河 豚 文 化 謝 忠 志 * 摘 要 明 人 的 食 魨 習 尚, 實 際 上 源 自 北 宋 時 期 的 蘇 軾 梅 堯 臣, 稱 其 味 美 值 死 明 人 不 單 是 品 嚐 河 豚, 亦 著 手 統

More information

從語言的魔鏡窺探老子守柔哲學

從語言的魔鏡窺探老子守柔哲學 陳 俊 宏 等 / 南 臺 學 報 第 38 卷 第 4 期 2013 年 12 月 149 160 149 從 語 言 的 魔 鏡 窺 探 老 子 守 柔 意 蘊 1 陳 俊 宏 *2 盧 詩 青 1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會 計 系 2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教 育 學 系 *ching4646@yahoo.com.tw 摘 要 老 子 學 說 所 展 現 的 生 命 圖 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頁 165~192 165 葛 洪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魏 晉 玄 學 神 仙 是 否 可 學 致 與 聖 人 是 否 可 學 致 的 受 命 觀 李 宗 定 摘 要 葛 洪 以 抱 朴 子 內 篇 一 書 奠 定 道 教 史 上 承 先 啟 後 的 地 位, 書 中 講 神 仙 方 術 養 生 延 年, 又 繼 承 魏 伯 陽

More information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九期 2014 年 10 月 頁9-49 國立台灣文學館 主觀的真實 論台灣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的國共內戰書寫 黃啟峰 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本論文以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作品中的 戰爭想像與恐怖書寫 為主 題 討論該時代作家如何面對上一代不願面對的 戰爭創傷 議題 並進一步 透過 主觀的真實 面相 去勾勒人在戰爭現場或戰時體制下的情貌與選擇 討論的文本包含白先勇 李渝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GJ5-1-03陳碧月.doc

Microsoft Word - CGJ5-1-03陳碧月.doc 長 庚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5:1(2012),57-79 余 華 許 三 觀 賣 血 記 小 說 裡 的 人 文 蘊 涵 * 陳 碧 月 摘 要 本 論 文 要 從 人 文 品 質 探 究 余 華 的 長 篇 小 說 許 三 觀 賣 血 記 的 價 值 與 特 色 : 從 行 善 避 禍 知 恩 圖 報 ; 以 德 報 怨 ; 言 而 有 信 超 越 血 緣 的 人 性 溫 情 正 面 樂 觀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2010) [ English] (Category of Introductory Seminar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 )... ( ( 1 )) / / (Introduction

(2010) [ English] (Category of Introductory Seminar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 )... ( ( 1 )) / / (Introduction (2010) [ English] (Category of Introductory Seminars on University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University Education) ( )... ( ( 1 )) / /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Sciences) - -... ( ( 22 )) / / 1 2...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頁 1-26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黃 東 陽 摘 要 本 文 以 專 門 纂 集 民 間 流 傳 東 坡 和 佛 印 對 答 為 戲 的 專 冊 東 坡 問 答 錄 ( 以 下 簡 稱 問 答 錄 ) 為 研 究 文 本, 考 察 是 書

More information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173 198 * ( 94 3 31 94 6 31 ) *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 ) is a famou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39-70 論 台 灣 民 間 的 棄 老 故 事 以 胡 編 台 灣 民 間 故 事 為 中 心 許 淑 婷 摘 要 台 灣 民 間 的 棄 老 故 事 依 照 子 孫 們 的 棄 老 行 為 模 式 來 區 分, 共 可 分 成 兩 大 類 : 第 一 類 為 當 地 集 體 約 定 俗 成 的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 0 3 #!!!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D5D0B1EACEC4BCFEBCB0C7E5BDE0B7FECEF1BACFCDAC28C2C9CAA6B0E631A3A9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D5D0B1EACEC4BCFEBCB0C7E5BDE0B7FECEF1BACFCDAC28C2C9CAA6B0E631A3A92E646F6378> 投 标 邀 请 书 一 招 标 单 位 : 广 东 白 云 城 市 酒 店 有 限 公 司 二 招 标 地 址 : 广 州 市 环 市 西 路 179 号 三 公 告 时 间 :2016 年 7 月 27 日 2016 年 8 月 1 日 四 工 程 名 称 : 广 东 白 云 城 市 酒 店 外 围 卫 生 清 洁 外 包 项 目 五 工 程 內 容 : 酒 店 外 围 区 域 卫 生 清 洁,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0A5CEA4A4B0EABCF4BB79A5DCA8D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0A5CEA4A4B0EABCF4BB79A5DCA8D22E646F63> 1 此 書 是 美 尚 先 生 遺 稿,2011 年 網 上 版 是 唯 一 版 本 2 小 小 子 ( 兒 ), 坐 門 檻 ( 兒 ), 哭 哭 啼 啼 想 媳 婦 ( 兒 ) 想 媳 婦 ( 兒 ) 幹 嗎? 點 燈 做 伴 ( 兒 ), 吹 燈 說 話 ( 兒 ), 清 早 起 來 梳 個 大 小 辮 ( 兒 ) ------ 就 我 記 憶 所 及, 這 是 我 出 生 兩 三 歲 時 母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漢 初 黄 老 學 說 的 經 世 觀 及 其 實 踐 研 究 生 : 楊 芳 華 撰 指 導 教 授 : 夏 長 樸 教 授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五 年 六 月 論 文 摘 要 黃 老 思 想 在 中 國 學 術 史 上 是 一 個 重 要 課 題, 也 在 漢 初 政 治 上 產 生 過 相 當 大 的 影 響, 漢 初 的 文 景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89,,,,,,,,,,,,,,,,?,???,,,,,,,,,,,,,

89,,,,,,,,,,,,,,,,?,???,,,,,,,,,,,,, :,,,,,,,,, : ; ;; ;,,,,, 89,,,,,,,,,,,,,,,,?,???,,,,,,,,,,,,, 90,,,,,,,, ( ),?,,, A B,C C?,,,,?,,,,,,,,,,,,,,,,,, 91 ( ),,,,,,,,,, :,,,,,,,,,,,,,,,,, ; ;, ;,,,,, 92,, (),,, (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0%)!1"%& 0%2!$!$$$ "$$$$ #$ % $$30!4$4 5,6 *& (+ 0!&" * + 7!!4 & ( )! & ( )! 80)09! 7&! #!1!1$" &&!!%!,-./ 0%)!1"%& 0%2 &1$

!#! # $% & ($) *! +,-./ 0%)!1%& 0%2!$!$$$ $$$$ #$ % $$30!4$4 5,6 *& (+ 0!& * + 7!!4 & ( )! & ( )! 80)09! 7&! #!1!1$ &&!!%!,-./ 0%)!1%& 0%2 &1$ !"#!" # $% & ($) *! +,-./ 0%)!1"%& 0%2!$!$$$ "$$$$ #$ % $$30!4$4 5,6 *& (+ 0!&" * + 7!!4 & ( )! & ( )! 80)09! 7&! #!1!1$" &&!!%!,-./ 0%)!1"%& 0%2 &1$ : 8*! +1)7(0707%!1 1(&))717 8*! +1)7(77!& )"&0!1! 1"!7"1!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87-126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歸 有 光 詩 中 的 海 戰 書 寫 兼 述 其 古 文 中 的 禦 寇 思 想 * 顏 智 英 摘 要 本 文 針 對 歸 有 光 24 首 與 抗 倭 海 戰 相 關 的 詩 篇 作 深 入 的 探 討, 以 溯 源 頭 觀 流 變 的 研 究 方 式, 具 體 見 出

More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 99 92 *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硕士论文正文

硕士论文正文 ... 3... 11... 18... 21... 26... 29... 31... 35... 41... 44... 48... 52... 54... 56... 58... 61... 62... 64... 65... 67... 69... 71... 73... 76... 78... 80... 82... 84 ... 85... 87... 92... 93... 94...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广 州 市 花 都 区 公 务 员 培 训 需 求 分 析 的 研 究 A STUDY OF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ON CIVIL SERVANTS OF HUADU DISTRICT IN GUANGZHOU 作 者 姓 名 : 黄 宁 宁 领 域 ( 方 向 ): 公

广 州 市 花 都 区 公 务 员 培 训 需 求 分 析 的 研 究 A STUDY OF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ON CIVIL SERVANTS OF HUADU DISTRICT IN GUANGZHOU 作 者 姓 名 : 黄 宁 宁 领 域 ( 方 向 ): 公 广 州 市 花 都 区 公 务 员 培 训 需 求 分 析 的 研 究 分 类 号 :C93 单 位 代 码 :10183 研 究 生 学 号 :201223A022 密 级 : 公 开 研 吉 林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专 业 学 位 ) 黄 宁 宁 广 州 市 花 都 区 公 务 员 培 训 需 求 分 析 的 研 究 A STUDY OF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More information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113~136 97 3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5, pp.113~136 (Mar, 2008) 1 2 ヽ - 113 - 97 3 ヽ 3 4 5 6 ヽ 7 8 9 ヽ ヽ ヽ 10 ヽ - 114 - 11 4 1650 12 ヽ ヽ ヽ 13 ヽ ヽ - 115 - 97 3 14 ヽ ヽ ヽ ヽ 16 17-116 - ヽ 19 2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1 2 3 1 19996 361 4 80 4 5 6 7 8 9 10 81 11 12 13 14 15 8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83 25 26 27 84 85 28 29 86 87 30 31 88 32 33 34 35 89 90 37 91 38 39 40 41 42 92 43 44 45 93 94 46 47 48 95 96 19761

More information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0 5 No. 5 2000 ( 200433) [] [ ],,,, [] K254 C921 [] A [ ] 0257 0289(2000) 05 0033 012 The Effect of the War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n the Population of Zhejiang

More information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一 段 蝶 蝶 不 休 的 生 命 教 育 故 事 幼 兒 園 生 命 教 育 之 實 踐 歷 程 幼 兒 教 保 研 究 期 刊 2010 第 4 期 李 麗 娟 姚 維 芬 陳 宜 君 陳 萱 蔡 佩 其 劉 秋 燕 鄭 莉 君 四 季 藝 術 兒 童 教 育 機 構 教 研 中 心 四 季 藝 術 幼 稚 園 摘 要 本 研 究 以 做 中 學 之 蝴 蝶 飼 養 教 學 實 踐 活 動, 探

More information

Avision

Avision 畫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十 五 期 2001 年 12 月 頁 147-192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章 法 J r 格 局 在 戲 曲 批 評 史 上 的 意 義 李 惠 綿 * 提 要 戲 曲 的 情 節 發 展 必 然 具 有 一 個 秩 序 的 變 化 過 程, 此 變 化 過 程 相 當 於 亞 里 士 多 德 所 謂 開 始 中 間 結 束 J ' 古 典 劇 論

More information

《史記》敘事藝術之研究

《史記》敘事藝術之研究 論 史 記 推 見 至 隱 之 敘 事 修 辭 論 史 記 推 見 至 隱 之 敘 事 修 辭 吳 鳳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司 馬 遷 稱 孔 子 為 至 聖, 且 視 春 秋 為 制 作 之 典 範 ; 因 此, 春 秋 的 敘 事 風 格 自 然 影 響 史 記 的 敘 事 特 色 史 記 匈 奴 列 傳 中 言 孔 氏 著 春 秋, 隱 桓 之 閒 則 章, 至 定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05 009 4ZXB005 04 6 04 60 4 5 4 5 0 6 988 7 7-7 6 7 6 ( ) 4 4 48 67 46 980 00 46 6 09 46 66 6 ( ) 98 8 69 64 4 5 4 5 9-94 5 4 960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47 1 102 1~18 DOI 10.3966/207352192013044701001 年 行 六 兩 行 六 2 歷 更 歷 歷 列 2005 10,770 4.86% 523 令 靈 療 不 易 1 2 3 4 1 ( 歷 1997 12 ) 12 2 更 歷 3 4 歷 不 不 更 3 不 5 靈 靈 6 靈 異 7 靈 神 神 益 靈 神 益 不 切 靈 8 靈 句 靈 寧 數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日 本 教 師 教 育 改 革 之 研 究 楊 思 偉 臺 教 育 大 校 長 陳 盛 賢 臺 灣 師 範 大 教 育 系 博 士 候 選 江 志 正 臺 教 育 大 教 育 系 副 教 授 摘 要 進 入 21 世 紀 的 今 日, 日 本 教 師 教 育 政 策 面 臨 最 重 大 的 挑 戰 而 其 主 要 理 由 不 僅 是 因 為 教 育 荒 廢 而 已, 更 因 為 在 高 度 經 濟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Doctorate Dissertation 徐 孚 遠 在 世 變 下 之 生 命 情 懷 Xu Fu-Yuan's Life Feeling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林文晟3.doc

Microsoft Word - 林文晟3.doc 台 灣 管 理 學 刊 第 8 卷 第 期,008 年 8 月 pp. 33-46 建 構 農 產 運 銷 物 流 中 心 評 選 模 式 決 策 之 研 究 林 文 晟 清 雲 科 技 大 學 企 業 管 理 系 助 理 教 授 梁 榮 輝 崇 右 技 術 學 院 企 業 管 理 系 教 授 崇 右 技 術 學 院 校 長 摘 要 台 灣 乃 以 農 立 國, 農 業 經 濟 在 台 灣 經 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53-276 20 1 91 6 * 253 254 20 1 1724-1805 1 1729-1781 2 3 4 1 1980 6 3 2 1974 54 1967 223 3 1755 1980 106 4 1966 7 255 5 6 7 8 5 1325 4 7 6 1979 1933 7 19 7 8 4 2000.12

More information

< C4EAB5DA37C6DA2E6D7073>

< C4EAB5DA37C6DA2E6D7073> 万 病 归 宗 论 王 文 奎, 王 峰, 王 ( 北 京 泰 一 和 中 医 研 究 所, 北 京 100076) 岭 [ 摘 要 ] 在 中 医 原 创 理 论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枟 易 经 枠 枟 内 经 枠 和 枟 道 德 经 枠 三 经 思 想, 提 出 了 万 病 归 宗 理 论 三 维 守 恒 调 控 法 则 五 脏 阴 阳 辨 证 纲 领, 以 及 临 床 治 疗 双 合 原

More information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摩 訶 止 觀 之 懺 悔 思 想 研 究 Study on the Confession Thought of Mohozhuguan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研 究 生 : 陳 俊 明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三 年 元 月 摘 要 摩 訶 止 觀 是 天 台 智 顗 大 師 晚 年 的 一 部 著 述, 為 一 部

More information

幼 兒 教 育 年 刊 改 善 一 位 幼 兒 岡 儕 關 係 之 行 動 研 究 莊 淑 婷 台 中 市 黎 明 國 民 小 學 附 設 幼 稚 園 團 長 謝 瑩 慧 國 立 台 中 教 育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學 系 副 教 授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如 何 協 助 被 拒

幼 兒 教 育 年 刊 改 善 一 位 幼 兒 岡 儕 關 係 之 行 動 研 究 莊 淑 婷 台 中 市 黎 明 國 民 小 學 附 設 幼 稚 園 團 長 謝 瑩 慧 國 立 台 中 教 育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學 系 副 教 授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如 何 協 助 被 拒 幼 兒 教 育 軍 刊 改 善 一 位 幼 兒 同 儕 關 係 之 行 動 研 究 A Study oflmproving a Rejected Child's Peer Relations 莊 淑 婷 台 中 市 黎 明 國 民 小 學 附 設 幼 稚 園 團 長 Shu-Ting Ghuang Li-Ming Elementary school,taichungtaiwan 謝 瑩 慧 國 立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