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doc"

Transcription

1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九屆畢業論文 華嚴懺悔思想與天台懺法之探究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釋宗賢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六月

2 自序 懺悔 是佛弟子, 無論在家居士或出家眾的生活準則, 也是個人修持及僧團和合清淨的綱紀, 更是佛弟子解脫生死 證涅槃的慈航 由 懺悔 罪業 內心清淨 外不造作, 而得戒 定 慧, 以達自性的體悟 在日常生活中要多禮佛 多拜懺, 並學習普賢菩薩, 如何發願懺悔業障, 眾生無盡, 此願無盡 又以知過懺悔清淨心來保護持戒, 知過懺悔 乃是用懺悔來扶助戒增上 因為凡夫受了戒, 隨時還會犯錯, 如何彌補犯錯的行為? 便是要懺悔 在聲聞戒的懺悔, 主要是針對身口二業的惡不善行及惡律儀要懺悔 ; 大乘菩薩戒的懺悔, 包括身口意三業的惡不善行及惡律儀都要懺悔 聲聞戒在於長養出離心 ; 菩薩戒重在長養無上菩提心 持戒的目的是為了開發定 慧的成功, 可是持戒而不犯戒是很難的, 亦即接受了戒的準則和規定之後, 常常還是會犯錯 因此, 在 菩薩瓔珞本業經 中說 : 有戒可犯是菩薩, 無戒可犯是外道 犯戒之後要以懺悔心來修補 一次次的犯戒 ; 一次次的懺悔 ; 一次次的改善, 終至於持戒清淨 聲聞戒的懺悔方式, 有犯小錯的自責己心懺悔 得罪了某一個人時, 當面對首懺悔, 犯了稍大的過失須在三人中懺悔, 犯了大過失則要在十人或二十人前懺悔 而大乘菩薩戒的懺悔方式, 則有自責己心懺悔 在佛菩薩像前懺悔, 乃至要禮三世諸佛, 懇切懺悔, 直到見光 見華等瑞相前, 始知罪已懺除 懺悔, 可以使得煩躁 閉塞 不開朗的心, 變成清涼 豁達 舒坦之心 不懺悔, 則會使得自己假借理由來推卸責任, 而犯下更多的錯誤 ; 犯了錯誤還找理由, 以為是正常, 這就是邪見了 邪見是不知因果 不信因緣, 自己造了惡業, 還認為是理所當然 通常的人, 都會認為他們自己是個善良的好人, 只有受過他人的傷害, 自己是不會傷害過他人的, 因為自己從沒有做過殺人 放火 強暴 搶劫等的這些壞事 但是, 當我們在修行禪定 聽聞佛法之後, 就會發現自己所犯的錯誤及過失是滿多的, 自然而然就會生起懺悔心 因此, 懺悔能護持淨戒, 修習禪定不得力時, 要知道懺悔 聖嚴法師在 教默照禪 一書中說 : 如果在修習禪法之時, 心緒不寧, 妄想雜念太多, 便是心浮氣燥的業障現前, 此時應當以至誠懇切之心, 做懺悔禮拜, 一邊禮拜, 一邊口念心繫 弟子某某人, 至誠懺悔, 先世今生, 一切惡業, 盡皆消滅 或者禮誦 懺悔偈 :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盡懺悔 誦一遍, 拜一拜 經過懺悔禮拜之後, 心緒就會沉穩, 可以順利打坐了 1 以上所說, 不論是聲聞懺法或是菩薩懺法, 都屬於有相懺, 六祖壇經 更說有 無相懺 的法門 那是自性已明者, 隨師稱念, 前念 今念 後念 念念不被愚迷染 不被驕誑染 不被嫉妒染, 願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 所有惡業 1 見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2004 p65 A

3 嫉妒等罪, 悉皆懺悔, 願一時消滅, 永不復起 2 懺者懺其前愆, 悔者悔其後過, 今已覺悟, 悉皆永繼 因為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滅時罪亦亡 犯過失造惡業, 皆由情執的虛妄之心, 迷情不除, 業障不消 一旦情消執亡, 明心見性, 性本空寂, 罪亦不存 所以, 最上的懺悔是無相懺悔法 但亦切切不可否定有相懺法對於初機修行者的重要性 ( 本文內容有詳述 ) 當身心環境遇到障礙, 就要慚愧 懺悔, 這是由自己所造的業, 不知道是在過去生或這一生, 不能夠埋怨他人 然後, 要發菩提心 出離心 感恩心 迴向 3 發願心, 用佛法修行, 一定有成就 本論文的完成要感恩所有照顧我 教導我 提攜我 護持我的恩人, 及十方大德 乃至十方法界一切眾生 感恩已故的父親 劉公耀府君, 父親生我 養我 育我 給我一個寫作與音樂的環境, 又捨報成就我出家因緣, 此恩此德生生世世無以為報! 每想到此都會淚流滿面, 無法釋懷! 感恩母親 劉林讓居士, 不辭辛勞, 要撫育七個兒女, 又必須特別煮素食給這個小女兒吃 從小學 國中 高中 大學 甚至在小學任教, 乃至於出家後, 就讀圓光佛學院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您都不斷的給我精神上 物質上的支持, 您經常跟親戚朋友說 : 我怎麼會生一個出家師父? 而我也慶幸能當您的女兒, 雖然您不捨! 但, 也以難捨能捨, 讓你的小女兒出了家, 我們也一起為佛法的研究走了四年 今後, 我們為佛法 為眾生繼續努力, 我不禁一句 : 敬愛的老菩薩 ( 母親 ), 菩薩事業是永無止盡的唷! 感恩哥哥 姊姊 弟弟及劉家所有的眷屬們, 從我出家以來, 幫我安慰母親 照顧母親, 讓我全力以赴的埋首研究, 無後顧之憂 感恩圓光佛學院院長 如悟長老度我出家之恩 達進師父的剃度之恩 沒有您們, 我無法在父親往生的一年內剃度出家 感恩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導師 成一長老的提攜與鼓勵, 每當我因課業壓力 體力不堪負荷而昏倒時, 您老人家都會說 : 雙手摩擦, 再壓腎藏, 每做一次, 就念一遍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 修彌勒淨土法門, 會很多人喜歡你 看著您老人家九十一高齡, 每天還跟著住眾及學生們做早晚課, 及假日法會共修對信眾們開示, 您的一言一行, 是人天的師範, 今生今世, 永遠烙印在我的八識田中, 成為我來日弘法利生的楷模及力量 感恩院長 賢度法師, 讓我順利進來華嚴佛研所就讀 當我考上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決定來華嚴參學時, 常住師長都不以為然 因為常住自己本身就有佛研所 但, 賢度院長, 深知我志在研究華嚴宗與 華嚴經, 幫我排除一切外在的人情壓力, 讓我安住身心於華嚴佛研所, 研讀三年, 甚至於寒暑假, 也讓我 2 3 見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宗寶大師編 大正藏四十八冊 p350b 見 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聖嚴法師著 法鼓文化出版 2004 p65 B

4 安心的住在研究生宿舍, 還教我如何修持華嚴法門 將 佛說七俱胝佛母準提大明陀羅尼經 做為日課, 回向給六親眷屬 此恩此德終生依教奉行! 感恩副院長 明度法師 ( 華嚴蓮社住持 ), 照顧我來華嚴後的生活起居, 教會了所有的法器 當好維那, 領罪修行, 訓練我如何做一個宗教師應有的僧格, 而不是只是在研究佛學, 啟示我如何運用佛法 華嚴經 的義理, 處理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人情事物 您如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調柔, 都是我應該學習的 更感恩您特別準假 (32 天 ), 讓我到台北市善導寺受三壇大戒 ( 比丘尼具足戒 ), 此恩此德終生深深感恩之! 感恩教務主任 黃淑勤 及佛研所的教授師們 尤其感恩副所長 陳一標老師及蔡伯朗老師 陳英善老師, 為本論文的口試主任委員 特別是 陳英善老師, 為本論文的指導教授, 殷殷的指正, 日以繼夜, 隨時解決我在此篇論文撰寫過程中所發生的狀況, 包括我的心理調適問題, 真的是亦師亦友, 若非有宿世的善因緣, 怎可能遇到如同姐妹般的善知識 感激常住眾的護持, 這三年才能這麼順利 另外, 寫懺悔思想必須解行並重, 撰寫此篇論文, 正直台北市善導寺受三壇大戒之際, 在受戒其間, 每天早上三師和尚 了中長老 ( 得戒和尚 ) 自立長老 ( 羯摩和尚 ) 菩妙長老 ( 教授師 ), 輪流講戒, 我用心的聽 用心的作筆記 下午登壇演練, 在開堂大師父 會本法師的引領之下, 唱誦請三寶之懺悔及戒條, 優美 清澈 悲切 深厚 流暢的梵音, 絲絲入扣, 至今還繚繞於耳根! 晚上懺摩 拜願, 消除身口意貪瞋痴, 無始以來的罪業 大師父 會本法師先講懺悔的意義 方法, 及如何致誠懇切的求哀懺悔, 受戒才沒有障礙, 奠定了我寫本論文的行門基礎 所以雖然受具足戒 32 天, 表面上此論文一個字也沒有動, 但早已 胸有丘豁 深深體會懺悔與戒 定 慧之間的密切關係 又利用寒假回高雄期間, 參加慈雲寺的精進佛七, 體會懺悔與禪定及三昧思想, 這三者之間結合的奧妙意境 ( 參閱本文第一至第三章的內容 ) 又持誦 普賢行願品 及聽會本師父的錄音帶 拜 法華三昧懺儀 持念普賢菩薩聖號 誦 文殊師利發願經 等 在華嚴三聖 十方常住三寶 龍天護法的加被之下, 本論文比預定的時間提前一個月完成 真是不可思議! 願以此寫懺悔思想之功德, 迴向 願與四恩三有, 法界一切眾生, 消無始以來, 盡法界 虛空界, 無量罪垢 願與四恩三有, 法界一切眾生, 解無始以來, 盡法界 虛空界, 無量冤業 願與四恩三有, 法界一切眾生, 集無始以來, 盡法界 虛空界, 無量福智, 同遊華嚴莊嚴海, 共入菩提大道場 釋宗賢誌於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 2004/5/18 感恩室 C

5 華嚴懺悔思想與天台懺法之探究 釋宗賢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九屆 第一章緒論 前言 本文要探討的主題是 : 華嚴經 的懺悔思想與天台懺法 華嚴經是以 四十華嚴 普賢行願品 懺悔業障 及 八十華嚴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為主 華嚴宗祖師則以 - 智儼 澄觀 宗密三位祖師, 對 華嚴懺悔思想 作為輔助說明 而在論述華嚴之懺悔思想時, 往往又涉及天台懺法, 因之, 本文以 華嚴懺悔與天台懺法之探究 作為題目 本文使用 懺悔 一詞, 是以天台智者大師對 天台懺法 之探究, 作為本文內涵之藍本 故本文是針對 懺悔 一詞的實相觀念及功用探究分析 ; 而不是針對四位祖師 華嚴智儼 澄觀 宗密及天台智者大師的 懺悔思想 作比較分析 4 再者, 談懺悔思想, 應是以天台的智者大師為主要的研究重點, 天台智者大師將懺悔定為止觀, 修持成就之要件 持戒清淨上 因ㄕ羅不淨, 三昧不現前, 故須殷重懺悔清淨 復戒, 才能得定 因此, 於其所著禪觀諸論中, 廣談罪業及懺法, 乃至懺罪得定 證般若慧等思想 更制作具體懺儀實踐, 以達懺罪 得定 發慧為目的 故欲了解智者大師之罪業觀, 必須從罪業生起因緣, 進而從毀戒 障礙禪定 發慧的觀點來探討 而罪業原來體性空寂, 豈有實體可得? 故智者大師開演懺悔 禪觀的修持, 終於立足於般若空觀之立場, 乃至依法華圓頓思想, 運用於觀心懺悔上, 則無一法不是中道實相 罪福性亦入中道實相, 才能究竟懺罪清淨 智者大師 ( ) 為我國天台宗開宗祖師 ( 一說三祖, 即以慧文 慧思為初祖 二祖 ) 隋代荊州華容 ( 湖南潛江西南 ) 人, 俗姓陳 字德安 世稱智者大師 天台大師 七歲即好往伽藍, 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 即誦持之 年十八, 投果願寺法緒出家 未久, 隨慧曠學律藏, 兼通方等, 後入太賢山, 誦 法華 無量義 普賢觀經 諸經, 二旬通達其義 陳天嘉元年 (560), 入光州大蘇山, 參謁慧思, 慧思為示普賢道場, 講說四安樂行, 師遂居止之 一日, 誦 法華經 藥王品, 豁然開悟 既而代慧思開講筵, 更受其付囑入金陵弘傳禪法 於瓦官寺開 法華經 題, 從而樹立新宗義, 判釋經教, 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82-1 -

6 智者大師對懺法之定位 是為懺罪清淨乃至修習 止觀 得證三昧而說 故懺罪思想 依懺法修持而得實踐 因修持懺法 而成就止觀 證得三昧 發慧 解脫 所以 懺法修持 是為天台宗學人之重要行門 6 但參閱天台的懺法之理論與修持方法 又把它鎔入華嚴的懺悔思想之研究 實是筆者一大嘗試 本文的第一章第三 四節是以 懺悔 思想的文獻作為基礎 第二章至第六 章是整個研究的根基所在 第七章是將寫此 懺悔 思想之論文作總迴向 因為 無論誦經 禮佛 拜懺 誦戒 受戒 最後都要將此殊勝功德作總迴向 第八章是以天台懺法之定位與特質 天台懺法之影響 華嚴經 的 懺悔 思想 之定位與特色 論述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的要義 第九章以懺悔思想是成佛之因 由懺悔修五戒 十善戒 發揮天台懺法與 華嚴懺悔思想的功能 由懺悔得身心解脫證涅槃樂 作為本論文的結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方法 一 研究動機 筆者在確定題目之前 歷經日積月累的苦思及揣摩 決定以 華嚴懺悔思想 與天台懺法之探究 作為我研讀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的畢業論文 其主要動機 有二 其一是 由 懺悔 罪業 內心清淨 外不造作 而得戒 定 慧 以達 自 性 的體悟等 其二是 筆者出家已三年多 撰寫此論文剛好是受 比丘尼具足戒 的前後 師長督促要多禮佛 多拜懺 多懺悔 才能消罪業 受 具足戒 才沒有障礙 為了讓解行並重 並在有效的時間內 完成此論文 因此 多次和指導教授 陳英善老師討論的結果 乃決定以 華嚴懺悔思想與天台懺法之探究 作為 畢業論文的探討方向 二 研究方法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是以 文獻學 演譯 歸納 綜合分析 佛教思想體系的 研究法 敘述如下 6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83-2-

7 ( 一 ) 文獻學的研究法 參考現代學者研究懺悔思想之著作, 如 : 1. 中國佛教瑣談 經懺法事 印順法師著 2. 懺悔的理論方法 慧廣法師著 3. 論中國佛教懺悔理論的形成及其理念蘊涵 游祥洲著 收於 從傳統到到現代 - 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4.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作等 除了上述四位現代文獻之外, 還根據佛教編年史 僧傳 目錄書等, 收集自東漢到南北朝期間之禮懺文獻, 以了解中國佛教早期懺法的發展及演變情形, 進而銜接華嚴思想中之懺悔修持, 以義理思想為切入點, 探究其理論基礎, 再進入實踐結構, 解明懺悔在華嚴教學中之定位 特色等 再參考 大正藏 及 卍續藏, 所收之華嚴歷代祖師 懺悔思想 的研究 華嚴宗的智儼 澄觀 宗密三位大師對懺悔思想之解析 以建立本論文之架構 ( 二 ) 演繹的研究法 在對於某一思想或概念進行研究時, 絕對不能忽略其歷史背景與時代因素, 因為沒有一個思想, 是能自絕於其他思想及其歷史背景 時代因素之外, 而獨自產生的, 既使原創性的思想, 亦不例外 故本論文為了能更精確地掌握思想概念的要義, 同時也為使論述的主軸較為清晰, 本論文仍以歷史發展之脈絡為進路, 天台是以智者大師的懺法之探究 法華經 法華三昧懺儀 普賢觀經 金光明經, 這四部經作為引申及演譯 ; 華嚴是以 四十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卷四十 八十華嚴經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其中的 懺悔思想 之概念為核心 再以原典和譯述, 加以推演, 就義理來進行論述 ( 三 ) 歸納的研究法 分別探究中國佛教早期的懺悔思想 天台懺悔的思想理路 智者大師受其師 慧思 慧曠的影響 而 華嚴經 普賢菩薩的懺悔思想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的懺悔思想 華嚴宗祖師的懺悔思想, 其中的意涵後, 再利用 歸納 的研究方法, 探究這其中的關係與共通性 ( 四 ) 綜合分析的研究法 綜合分析結果發現 : 天台宗智者大師及華嚴宗之智儼 澄觀及宗密大師 - 3 -

8 的懺悔思想 有些相異之處 天台智者大師對懺法之定位 是為懺罪清淨乃至修習止觀 得證三昧而 說 7 華嚴宗智儼大師的懺悔思想 則認為懺悔可懺三世重罪業 華嚴宗澄觀大師以所懺十心 順生死之心 及能懺十心 逆生死之心 來懺悔罪業 而宗密大師 圓覺懺 的 雜法事 是以勸請 隨喜 迴向 發願 念 誦無常偈來進行 類似於 法華懺 五悔的部份 這在本文的第三章 第六章有詳述 五 佛教思想體系的研究法 本文的思想體系是以中國早期的懺罪思想 作為本論文的引伸 探討中 國 懺悔思想 的義理根源 借此發現 懺悔 來自印度的懺摩 是屬於大 乘佛教的教理體系 偏重在 心性 的修持 亦即由懺悔得清淨的身 口 意 甚而得戒 定 慧三無漏學 第二節 各章節概要與研究目的 一 各章節概要 所謂 懺悔思想 即修懺悔方法的思想要義 亦即依諸經之說 懺悔罪 過的儀則 本文討論範圍則以 懺悔思想 之意義 源流 背景 懺法 特 質 定位 功能等 深入 解析的探討之 本文分為九章 將其範圍及內容要義略述如下 第一章的第三 四節開始探討 懺悔 的意義與方法 所謂 懺 即 容忍 忍耐 之義 可引伸為 請求他人寬容自己所犯的過錯 悔 為追悔 悔過之義 即追悔過去之罪 而於佛 菩薩 師長 大眾面前告白 道歉 期達滅罪之目的 並在本章詳述懺悔的方法與種類 第二章主要探討 中國佛教懺悔思想之背景與經典之傳譯 佛教初傳東 土以來 漢民族對佛法的認識 除了受僧侶行為及其弘化活動之影響外 具 體接觸佛教思想乃在於佛典之漢譯 並探討儒家 道家對懺悔思想的詮釋 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83-4-

9 懺悔思想的特質 自東漢到六朝有關懺悔思想之 阿含經 及大乘譯 經中 可見幾點懺悔思相特質 從對首懺轉向無生懺 事修 理觀方法兼備 懺悔與三昧思想結合 第三章主要探討 本章的重點有四項 智者大師的思想背景 智者大師 的懺悔思想承襲於慧思 智者大師之懺悔思想與方法 智者所制 法華三昧 懺儀 之懺法 希望藉由本章之探討 以便了解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懺悔思想 作為下面 章節中論述 華嚴懺悔思想 的依據 第四章主要探討 華嚴經 普賢菩薩的懺悔思想 本論文的主角人物 是 普賢菩薩 因此 無論天台的懺悔思想或華嚴的懺悔思想 都是以普 賢普薩為核心 又天台的懺悔思想是以 法華經 普賢觀行品 為主要探討範圍 而華 嚴的懺悔思想 是以 普賢菩薩行願品 為主 因此 本章分為 普賢行願 品略釋 普賢普薩十大願的修行法義 十大願的第四大願 懺悔業障 第五章主要探討 華嚴經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的懺悔思想 本 品由佛自說 聞法者是寶手菩薩 文分二段 前略說隨好果德 後廣說菩薩 因行 前先說佛有隨形好名為圓滿王 出熾然光明而有光明眷屬 後說菩薩 於兜率天時 有光幢王光明 足下有光明普照王千輻輪 而且具足圓滿王隨 好光明 常放四十種光明 地獄眾生觸者即生兜率天中 兜率天中自然化現天鼓而為諸天子說法 並且教導天子悔除過惡的方 法 觀一切業如幻如影 雖有果報而無去來 如此是真實懺悔 諸天子因此 得無生法忍 發菩提心 並且以華雲供養毘盧遮那佛 第六章主要探討 本章分為智儼大師的四悔法的懺悔思想 澄觀大師的 懺悔思想 所懺十心 及 能懺十心 亦即所謂的逆順十心 宗密大師的 圓覺懺 與 法華懺 的關係 智儼大師則認為懺悔可懺三世重罪業 顯然 智儼大師係根據 華嚴經 之義而言懺過去 現在未來等三世業障說 此說與 大智度論 卷二四中 對於業報過去或現在未來等 各有三種不同說法之義 具有相同思想意味 澄觀大師認為 逆順十心 是作為禮懺之前方便 此為華嚴祖師 澄 觀在解釋 隨好品 中 相關諸天子懺悔 事所承用之逆順十心 並以 華 嚴經 義解釋道 發菩提心為懺所依 淨三業為能懺體 8 欲懺悔得先認 8 見 華嚴經疏鈔 卷六十 p 華嚴蓮社出版 第七冊 澄觀大師在解釋 普賢行願品 -5-

10 識造罪根源在那裡 才是真正能行普賢廣大懺者 於此窺出澄觀大師引用逆 順十心 並轉化為華嚴普賢懺悔之意趣 宗密大師的 圓覺懺 這是一部根據 圓覺經 所制的懺儀 雖在儀 軌中用天台 法華懺 之形式 思想部分亦頗多引用 小止觀 但其對懺 法之定位仍認為是下根行者所修 此在宗密 圓覺經大疏鈔 中 就詳文上 中 下三根之修持法 例如上根者 修圓覺行頓悟成就 中根者 修止觀法 門 至於下根者 則修 道場加行 即建道場 立期限 勤修懺悔法 第七章主要探討 本章以懺悔諸善根已 迴向眾生及佛道作連結 迴向 梵語parinama 指迴他向己 即以自己所修種種善根功德 迴向於眾生 令離諸苦 並希冀此迴向之功德 能夠轉向自己 藉以達到佛果菩提為目的 如智儼大師說 迴向者 迴前行向菩提 亦可通眾生及法性 9 法性指 迴向實際而言 法藏大師亦云 迴向善根 向於三處 此是行德法 10 故澄觀大師解釋說 迴者 轉也 向者 趣也 轉自萬行 趣向三處 故 名迴向 11 從以上迴向之義 可知欲行迴向者 必要有往昔修行善根福德 才能以 此功德迴向眾生而轉向自己 以願求菩提佛果 第八章主要說明透過上述各章節的論述 已大致探討了天台與華嚴懺悔 之時代背景 思想依據 懺法模式 事理義涵 以及懺法的種類 乃至懺法 的意義與特質開展與影響 其中 不難發現 天台懺法與華嚴的懺悔思 想 在中國佛教之發展上 有一完整的脈絡可循 又本章以 天台懺法之定位與特質 天台懺法之影響 華嚴經的 懺 悔思想 之定位與特色 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 論述之 第九章是結論 以懺悔思想是成佛之因 由懺悔修 五戒及十善戒 發揮天台懺法與華嚴懺悔思想的功能 由懺悔得身心解脫證涅槃樂 作為 本文的結論 二 研究目的 筆者撰寫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有三 第四大願懺悔業障時 同樣引用智者大師之逆順十心 但加入華嚴義理 以 菩提心為懺所依 為根本 並配合 觀罪性空 破我人執之要 明顯地提昇了華嚴菩提心之重要性 故此逆順十 心雖引用天台智者 但其轉化之思想則與天台思想有異 9 見 華嚴經搜玄記 卷二下 大正藏三十五冊 p42c 10 見 華嚴經搜玄記 卷七 大正藏三十五冊 p241c 11 見 華嚴經疏鈔 卷二六 大正藏三十五冊 p694c -6-

11 一 省思己過 藉著撰寫此文的過程 反省自己的過愆 痛改前非 並策勵將來 發願 積極利他 二 增強實踐行門 懺悔法是大小乘佛教中共通且極為重要的實踐行門 自佛世以來 僧團 布薩羯摩所行 主要以懺除罪業為目的之懺法 在大乘佛典的懺悔思想中 卻不只達懺罪清淨而已 更修定證三昧 得解脫的功能 因之撰寫此文的過 程 可以增強自己的實踐行門 三 發揮天台懺法與華嚴懺悔思想的功能 由懺悔得身心解脫證涅槃樂 天台是圓頓大法 而華嚴是一乘教法 雖然兩宗學者各說其所依的經典 特勝 但在比較來說 兩經有其同等的價值和地位 所以 天台學者說 法 華經 是經中之王 華嚴學者也說 華嚴經 是經中之王 兩者 都沒有錯 兩家都是經中之王 都是菩薩的境界 成佛的過程所必須修持的 法門 是聖者所得的境界 已經斷除了煩惱 消除了惡業 任何境界再也不 能束縛他 而獲得身心解脫 自由自在 當知這種是由 懺悔 而證得的解 脫境界 為超越凡夫所有的境界 12 第三節 懺悔的意義 懺 為梵語ksama 一般將此字漢譯為 懺摩 英譯為enduring, bearing, suffering等 即 容忍 忍耐 之義 可引伸為 請求他人寬容自己所犯 的過錯 漢字中本無 懺 字 這是配合翻譯佛典而造的 新形聲字 13 ksama 本譯為 叉磨 如唐 玄應在 一切音義 說 懺悔 此言訛也 書無懺字 應言差磨 此云忍 謂容恕我罪也 14 另在道宣律師 四分律戒疏 也提到 悔是此土言 懺是西方略語 如梵本音懺摩也 懺字非倉雅所陳 近俗相傳故 耳 15 而所謂 近俗相傳 實際上是譯經者在翻譯時特意為對譯ksama這個 音而新造的字 因ksama的意義是對人發露罪惡 錯誤 請求別人容恕 以求改 過 自然用從 心 的 懺 字比 叉 達意 16 故可知 懺 乃源於佛教 亦由於此字之創造 而使得佛教之 懺悔 思想有了新的發展 見 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注 天華出版 p13-14 見 小慧叢稿 梁曉虹著 香港 亞太教育書局 1992.p 見 一切音義 卷十四 中華 b-c 15 見 四分律含註戒本舒行宗記 卷三 其中之疏文 新卍續藏 a 16 見 小慧叢稿 梁曉虹著 香港 亞太教育書局 1992.p58 1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12 據義淨所譯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卷十五之注謂 懺與悔具有不同之意 義 懺 是請求原諒 輕微 18 悔 是梵語apatti-pratidewana 阿巴底巴喇底提舍那 之譯 即 自申罪 狀 說罪 之義 嚴重 悔 為追悔 悔過之義 即追悔過去之罪 而於佛 菩薩 師長 大眾面前告白道歉 期達滅罪之目的 19 Apatti譯為happening,occurring,而prati是toward之意 dewana則可譯為 preach 說 或confession 懺悔 自白 告解 故 Apatti-prati-dewana可引 申為 向他人表白懺悔 之意 所以 懺 與 悔 之原意 就是請求 寬恕 原諒 以及說己罪過之意 20 原始佛教教團中 當比丘犯罪時 釋尊為令其行懺悔或悔過 定期每半月行 布薩 並定夏安居之最終日為自咨日 又戒律條文中亦舉有波逸提 懺悔罪 提舍尼 悔過罪 由此可見懺悔在佛教教團中的重要性 又懺悔法是大小乘佛教中共通且極為重要的實踐行門 在原始佛教中 行懺 悔法主要是僧團在每半月布薩 posadha 誦戒時 若有犯過者 當於眾前懺悔 以長養善法 維繫僧團清淨所舉行之儀式 到了大乘佛教 禮拜 懺悔 讚誦等 幾乎是大乘經典中常見的行門 其中 藉著行懺悔法以達罪障消除 身心清淨 進而復戒 得定 發慧等 更是大乘經典中相當重要的思想 21 大乘經典談懺悔思想 基本上是著重在對佛法根本義的透達 目的在破除對 有法 有相的執取有罪可懺 有障可除 但絕非執理廢事 認為不須懺悔 因為 只要迷在幻有中 仍不免感招苦果 解脫無由 基於大乘佛教站在諸法究竟義的 立場 則即是聲聞戒中 認為不通懺悔之五逆四重等罪 在大乘懺悔經典中 透 過對諸法實相之通達 則仍有懺淨的可能 故大乘佛法 則呈顯更寬 濶的慈悲精 神 為無明犯過之眾生開啟一線生機 22 如 增一阿含經 卷三十九 佛陀告訴阿闍世王 世有二種人無罪而命終 如屈仲臂頃得生天上 云何為二 一者不造罪本而 修其善 二者為罪改其所造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作極惡行 罪過轉為薄 日悔無懈息 罪根永已拔 23 所以 只要肯懺悔 無罪不滅 唯必須對實相之理如實體證 才能轉識成智 18 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卷十五 大正二十三冊 p583. 見 南海寄歸內法傳 卷二 大正藏五十四冊.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82 2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 22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7 23 見 增一阿含經 卷三十九 大藏經 第二冊 新文豐出版 p.764a 19-8-

13 證三昧 徹底解脫 故大乘懺悔思想 融合了大乘與原始佛教教義 為大乘菩薩 的慈悲精神作更廣面 透徹的詮譯 24 因此 懺悔法門亦可謂戒定慧三學之基礎 普賢觀經 云 十方諸佛說 懺悔法菩薩所行 25 可見懺悔是菩薩行者重要的行持法門 第四節 懺悔的方法與性質及分類 依 四分律羯磨疏 卷四 懺六聚法篇 載 懺悔須具足五緣 即 迎 請十方諸佛菩薩 誦經咒 自白罪名 立誓 明證教理 26 又據 圓覺經略疏 鈔 卷十二載 小乘之懺悔須具五法 偏袒右肩 便於執持作務之義 右膝著 地 顯奮勉懇切之義 合掌 表誠心不亂 述罪名 說僧殘 波逸提等罪 發露 而不覆藏 禮足 表卑下至敬之禮 27 大乘之懺悔則採用莊嚴道場 地塗香泥 設壇等方法 其它 亦有不依律之 規制 採行禮拜 誦經或觀佛菩薩之相好等 或念實相之理以行懺悔等 一 二種懺悔 據 四分律竭磨疏 卷一載 懺悔有制教懺與化教懺二種 1 犯戒律之罪 須行制教 戒律教 之懺悔 僅限於出家之五眾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小乘 現行犯等 2 犯業道之罪 須行化教 經論之教 之懺悔 此則共通於所有者 制 教之懺悔復分為三種 1.眾法懺 對四人以上之僧眾行懺悔 2.對首懺 對師家一人行懺悔 3.心念懺 直對本尊行懺悔 28 又據 摩訶止觀 卷二上載 懺悔分為事懺與理懺 藉禮拜 讚嘆 誦經等 行為所行之懺悔 稱為事懺 又稱隨事分別懺悔 一般之懺悔均屬此類 觀實相 之理以達滅罪之懺悔 稱為理懺 又稱觀察實相懺悔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7 見 普賢觀經 大正藏第九冊,p329c-393a 26 見 四分律羯磨疏 卷四 大正藏第二十二冊 p 見 圓覺經略疏鈔 卷十二 大正藏第十四冊 p 見 四分律羯磨疏 卷一 卍續藏第六十四冊 p35 29 見 摩訶止觀 卷二 大正藏四十六冊 p

14 二 三種懺悔 三種懺悔 出自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略稱三懺 1 作法懺悔 略稱作法懺 依律之作法而行懺悔 2 取相懺悔 略稱取相懺 又作觀相懺悔 即觀想佛之相好等 以為除 罪之懺悔 以上兩懺均屬事懺 3 無生懺悔 略作無生懺 觀實相之理 念罪體無生之懺悔 此屬理懺 30 三 五種懺悔 五種懺悔 據 普賢觀經 載 在家者之懺悔法有 4 不謗三寶 乃至修六念 5 孝養父母 恭敬師長 6 以正法治國 端正人心 7 六齋日不殺生 8 信因果 信一實道 信佛不滅 31 四 六根懺悔 指各就六根懺悔 即向諸佛禮拜懺悔自己過罪之際 特各就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六根懺悔罪障 大乘經論之懺悔 其特色或在僧眾前告自己所犯之過錯 以示悔過 或伴以禮拜或其他行儀 普遍化的悔過罪障 其內容為身口意三業 貪瞋癡三毒 十惡五逆 六根懺悔 就六根之懺悔 分別經以六根為六欺 又文 殊悔過經有六根悔過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有六根懺悔等 其最具代表性者係其於 法華三昧懺儀 及其懺法 行法類 對六根各作懺悔 法華三昧懺儀 云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天龍八部一切眾 生 誦大乘經者 修大乘者 發大乘意者 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樂見釋迦牟尼 佛及分身諸佛者 樂得六根清淨者 當學是觀 32 現在僅將 法華三昧懺儀 的六根懺悔法敘述如下 1 懺悔眼根法 至心懺悔 我與法界一切眾生 從無量劫來 眼根因緣 貪著諸色 以著色 故 貪愛諸塵 以愛塵故 受女人身 世世生處 惑著諸色 色壞我眼 為恩愛 見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大藏經 四十六冊 p485c. 見 普賢觀經 大藏經第九冊 p.394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

15 奴 故色使我經歷三界 為此幣使 盲無所見 眼根不善 傷害我多 十方諸佛 常在不滅 我濁惡眼 障故不見 今誦大乘方等經典 歸向普賢菩薩 及一切世 尊 燒香散華 說眼過罪 不敢覆藏 諸佛菩薩 慧眼法水 願與洗除 以是因 緣 令我與一切眾生 眼根一切重罪 畢竟清淨 33 2 懺悔耳根法 至心懺悔我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多劫來 耳根因緣 隨逐外聲 聞妙音時 心生惑著 聞惡聲時 起百八種煩惱賊害 如此惡耳 報得惡事 恆聞惡聲 生 諸攀緣 巔倒聽故 當墮惡道 邊地邪見 不聞正法 處處惑著 無暫停時 坐 此竅聲 勞我神識 墜墮三途 十方諸佛常在說法 我濁惡耳 障故不聞 今始 覺悟 誦持大乘功德海藏 歸向普賢及一切世尊 燒香散華 說耳過罪 不敢覆 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法界眾生 耳根所起一切眾罪 畢竟清淨 34 3 懺悔鼻根法 至心懺悔 我等與一切法界眾生 從無量劫來 坐此鼻根 聞諸香氣 若男 女身香 餚膳之香及種種香 迷惑不了 動諸結使 諸煩惱賊 臥者皆起 無量 罪業 因此增長 以貪香故 分別諸識 處處染著 墮落生死 受諸苦報 十方 諸佛 功德妙香 充滿法界 我濁惡鼻 障故不聞 今誦大乘清淨妙典 歸向普 賢菩薩 及一切世尊 燒香散華說鼻過罪 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一切眾 生 鼻根一切過罪 畢竟清淨 35 4 懺悔舌根法 至心懺悔 我與一切法界眾生從無數劫來 舌根所作 不善惡業 貪諸美味 損害眾生 破諸禁戒 開放逸門 無量罪業從舌根生 又以舌根 起口過罪 妄言綺語 惡口兩舌 誹謗三寶 讚說邪見 說無益 語 鬥搆壞亂 法說非法 諸惡業刺 從舌根出 斷正法輪 從舌根起 如此惡 舌斷功德種 於非義中 多端強說 讚歎邪見 如火益薪 舌根罪過 無量無邊 以是因緣當墮惡道 百劫千劫 永無出期 諸佛法味 彌滿法界 舌根罪故 不 能別了 今誦大乘諸佛秘藏 歸向普賢菩薩 及一切世尊 燒香散華 說舌過罪 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法界眾生 舌根一切眾罪 畢竟清淨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952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

16 5 懺悔身根法 至心懺悔 我與一切法界眾生從久遠來 身根不善 貪著諸觸 所謂難女身 分 柔軟細滑 如是等種種諸觸 顛倒不了 煩惱熾然 造作身業 起三不善 謂殺盜淫 與諸眾生 作大冤結 造逆破戒 乃至焚燒塔寺 用三寶物 無有羞 恥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從身業起 說不可盡 罪垢因緣 未來世中 當墮地 獄 猛火焰熾 焚燒我身 無量億劫 受大苦惱 十方諸佛 常放淨光 照觸我 等 身根重罪 障故不覺 但知貪著 粗弊惡觸 現受眾苦 沒在其中 不覺不 知 今日慚愧 誦持大乘真實法藏 歸向普賢菩薩 及一切世尊 燒香散華 說 身過罪 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法界眾生 身根一切重罪 畢竟清淨 37 6 懺悔意根法 至心懺悔 我與法界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 意根不善 貪著諸法 狂愚不了 隨所緣境 起貪瞋癡 如是邪念 能生一切雜業 所謂十惡五逆 猶如猿猴 亦 如黐膠 處處貪著 遍至一切六情根中 此六根業枝條華葉 悉滿三界 二十五 有 一切生處 亦能增長 無明老死 十二苦事 八邪八難 無不經歷 無量無 邊 惡不善報 從意根 生 如是意根 即是一切生死根本 眾苦之源 如經中說 釋迦牟尼 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 當知一切諸法 悉是佛法 妄想分別 受諸 熱惱 是則於菩提中 見不清淨 於解脫中 而起纏縛 今始覺悟 生重慚愧 生重怖畏 誦持大乘 如說修行 歸向普賢菩薩 及一切世尊 燒香散華 說意 過罪 發露懺悔 不敢覆藏 以是因緣 令我與法界眾生 意根一切重罪 已起 今起 未來應起 洗澣懺悔 畢竟清淨 38 以上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 如此想心從妄想起 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如是法 相不生不滅 何者是罪 何者是福 我心自空 罪福無主 一切法如是 無住無 壞 如是懺悔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 諸法解脫滅諦寂靜 如是想者名大懺悔 名莊嚴懺悔 名無相懺悔 名破壞心識懺悔 行此懺悔者 身心清淨不住法中 39 五 其他懺法 此外 往生禮讚 列舉廣 要 略之懺悔法有三 1 要懺悔 即唱頌 南無懺悔十方佛 願滅一切諸罪狀 乃至仰願神光蒙授手 乘佛本願生彼國 等十句偈 以行懺悔 37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953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四十六冊 p 見 普賢觀經 大正藏九冊 p592c

17 2 略懺悔 修行懺悔 勸請 隨喜 迴向 發願等五悔 3 廣懺悔 廣於佛 法 僧三寶及同修大眾之前懺悔過去或現在之罪業 並列有廣懺悔 之文 40 然一般皆唱誦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卷四十所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 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41 之偈文 稱為略懺悔 往生禮讚 又將懺悔之相分為三品 一 從身體之毛孔與眼出血者 稱為上品懺悔 二 從毛孔出熱汁 從眼出血者 稱為中品懺悔 三 全身微熱而眼出淚者 稱為下品懺悔 42 復次 若懺悔之心一起 立即不取造罪之念者是為上品 隔時不取念者為中 品 而隔日不取念者則為下品 另於 般舟讚 一書中 以唱誦阿彌陀佛之名號為懺悔 又齋戒行禮以修懺 悔 期望獲得諸佛菩薩降福加持者 稱為懺禮 43 綜合上述 比丘眾犯了戒 如覆藏而沒有懺悔 說罪 內心會憂悔不安 罪過更深 如臭穢物而密藏在瓷中 得不到太陽空氣 那會越來越臭的 所以犯 戒的發露懺悔 出罪清淨 就不致障礙聖道的進修 但不是說罪業已消失了 出 家弟子在修學過程中 對於惡業 除了謹慎不犯外 犯了就要懺悔 努力於聖道 的進修 44 第二章 中國佛教懺悔思想之背景與經典之傳譯 前言 佛教初傳東土以來 漢民族對佛法的認識 除了受僧侶行為及其弘化活動之 影響外 具體接觸佛教思想乃在於佛典之漢譯 佛教自西元一世紀初 傳入中國 40 見 往生禮讚 大正藏四十七冊 p438. 見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四十卷 大正藏第十冊 p874a 42 見 往生禮讚 大正藏四十七冊 p 見 般舟讚 大正藏四十七冊 p 見 戒律學論集 下冊印順導師著 正聞出版社 p

18 大約在東漢桓帝建和元年 147 才開始有佛經的翻譯 關於懺罪思想的經典 則早在譯經初期即陸續傳譯 例如 阿闍世王經 譯於 年間 舍 利弗悔過經 譯於 年間 根據目前現存最古的經錄 僧佑 出三藏 記集 記載 魏文帝時 支謙於吳主孫權黃武初年 至孫亮建興年間 譯出的經典中 有 悔過經 一卷 並有一小段註文 或云序十方禮悔過文 45 可見 有關懺罪思想經典的傳入 應算相當早 46 因此 佛教東傳中土 必盡力不違佛法本質之考量 與早期中國思想融合而 宣揚佛法 所以 欲瞭解中國佛教早期的懺罪思想 自不可忽略固存於中國本土 的傳統思想 乃至與儒 道交涉之關聯性 47 本章分為四小節 一 儒家的懺悔思想 二 道家的懺悔思想 三 佛教懺 悔經典之傳譯 四 懺悔思想的特質 分別探討如下 第一節 儒家的悔過思想 懺悔 不僅是佛教思想中的重要課題 在中國文化的思維體系中 亦可表示 為一種改過向善 自覺精神之提昇力量 雖然漢字原無 懺 字 是從梵文 懺 摩 之翻譯 創造得來 再與悔字結合所成 懺悔 一詞 但是與中國主流思想 儒家 對人經由道德實踐 轉化為完美人格的要求 其意義是一致的 在中 國文化中 懺悔思想主要表現在自修自責 反求諸己 及人心的自啟自覺上 以 求德性圓滿 儒家聖典中的 大學 謂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 皆是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 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 48 並強調君子 慎獨 在 中庸 中亦重視 反求諸其身 的精神 至於孔 孟二位聖賢則有更多要求弟子悔過遷善 反躬自省的教誡 一 孔子 例如 論語 學而篇 子曰 君子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主忠信 無友 不如己者 過則勿憚改 49 曾子亦言 吾日三省吾身 50 里仁篇 曰 人 之過也 各於其黨 觀過 斯知仁矣 51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省也 見 出三藏記集 卷二 簡稱 佑錄 大藏經 第五十五冊 p7a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1 4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2 48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1 49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68 50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66 51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

19 衛靈公 君子求諸己 小人求諸人 53 過而不改 是謂過矣 54 等 關於孔子的內省功夫 徐復觀先生指出這是具體的 立德 功夫 立德特重內省 亦即是自己認識自己的反省 與內省關連在一起的 便 是消極的改過 積極的徙義 這正是上達過程中最具體的功夫 55 向上精神強之人 恆欲絕去其人格中任何些微之過惡 以達於至善 亦欲一 切人之絕去任何些微之過惡 同達於至善 二 孟子 孟子的悔過思想則見於 孟子 離婁上 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諸己 其 身正 而天下歸之 56 另在 告子上 談四端之心時說 惻隱之心 人 皆有之 羞惡之心 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 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 人皆有之 惻 隱之心 仁也 羞惡之心 義也 恭敬之心 禮也 是非之心 智也 仁 義 禮 智 非由外鑠我也 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 故曰 求則得之 舍則失之 57 又說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人恒過 然後能改 困於心 恒於慮 而 後作 盡心下 君子之守 修其身而天下平 等 除上述之言外 雖然孔子的教學以 仁 為根基 孟子再依孔子之 仁 論 性善 以啟發人之自覺 實踐仁心善性為主要精神 58 但在談悔過 修身時 卻 將此德行的圓滿滙歸於天 對天賦予崇高的意義 59 到了漢代 充滿陰陽五行 災異圖讖的信仰 武帝時漢儒董仲舒著 春秋繁 露 提倡 人天相應 的思想 其在 郊語 談到際天之重要性 否則將招感 凶害 即 天殃與上罰 60又說 發而中節 修德以配天 則可參天矣 61 說 明人之一切行為皆須與天道相應 至於所招是禍 福 吉 凶 則端賴是否能 修 德以配天 了 62 先秦時期到漢代儒學對 天 之定位並不相同 故在悔過遷善的修為上 亦 52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103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 見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p75 56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 見 新譯四書讀本 謝冰瑩 邱燮友等編著 三民書局印行 1989.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4 59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4 60 見 春秋繁露 卷十四 郊語 第六十五 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集於 四部叢刊 第三 冊 p78 61 見 春秋繁露 卷十一 王道通三 第四十四 p64 62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0 呈顯不同的中心思想 歸納孔子 孟子 漢儒的不同看法如下 孔子以人心安不安來指點仁 從所作過失 見其仁不仁 若心安則是不仁 心不安欲改過才是仁 這就是道德自覺心的顯現 63 孟子的性善論 是以仁義內在為核心觀念 其言仁 義 禮 智 四端之心 乃內在於心 故實踐道德是內心自發 自律 是我自覺應該做 而非為任何等外 在因素影響才為之 因此 對於修身改過 反求諸己等亦是人心自覺 無待於外 的道德表現 64 至於後者 漢儒所言 人天相應 之 天 的性格 仍與原始思想相似 具 有懲罰罪惡的 人格天 之特性 故人之改過修身並非出於自發 無條件的行為 而是希求祈福免難的 他律道德 65 雖然儒家的悔過思想有以上二種精神 孔 孟 漢 儒 的差別 但是不論 啟發人之自覺 改過遷善 競競業業恪修己身 令德行圓滿 或對自我要求 藉 著反省悔過 以遠禍消災 感招天德等 皆可見儒家修身悔過 圓滿人格的精神 與佛教懺悔思想有共通之處 因此 儒家固有的悔過思想 不但為佛教懺悔思想 在中土的成熟 蘊育豐富養料 更為思想之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礎 第二節 道教的悔過思想 道教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下蘊育成長的宗教 道教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和道 家自身衍變的產物 是黃老思潮結合神仙思想 陰陽術數 神鬼觀念 並吸取宗 天神學 讖緯神學等而由 道 統率的龐雜之思想體系 66 以 太平經 這部 道教初期的經典為例 該書主要繼承老子之道與傳統的天神信仰 並吸收陰陽五 行與神仙方術 以神道設教的方式 來宣揚天人合一及善惡報應等思想 67 為實 現忠君愛民 無階級矛盾 衝突 和樂無災的太平世界 其受中國文化道德仁治 的傳統影響是深遠的 此外 該經廣談符咒功能 認為符咒可以療病 去邪求福 又說應行齋戒 首過 祈禳 祈禱消除災害 誦經等敬神活動 此中所言自首 悔過 禳災求福 本是中國禮教中 人性自然的表現 而此心理亦成為道教的中 心理論 68 如湯用彤先生的看法 又悔過自責 得除罪增壽 固早為道教 太平經 之要義 漢末黃巾亦教 人自首過失 人之功過常有天神下降按巡記錄 為中國道教之一中心理 63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6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6 65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6 66 見 中國道教史 卷一 卿希泰主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p84 67 見 中國道教史 卷一 卿希泰主編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p93 68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1 論 69 道教認為太上慈悲為懷 故以種種科儀救度眾生 對生者有祈禳之法 對亡 者有濟拔的儀軌 祈禳 相當於佛教的懺悔法門 如中國古時有 道家言祈禳 佛家言懺悔 70 的說法 所以道教的祈禳就是拔苦懺罪解厄的方法 可見悔過懺 罪之儀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 71 此外 道教崇敬神仙 故注重祭祀祈禱 其中 奉齋 便是舉行祭儀式前的 重要修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齋法 是以 靈寶齋 為主體 劉宋陸修靜 洞玄 靈寶五感文 便記載奉齋的目的 其二法 黃籙齋 為同法拔九祖罪根 其四法 三元齋 學士一年三 過 自謝涉學犯戒之罪 其五法 八節齋 學士一年八過 謝七玄及身宿 世之罪 其六法 自然齋 普濟之法 內以修身 外以救物 消災祈福 適意所宜 72 齋 有潔淨身心 戒慎行為之意 所謂內齋其心 外齋其形 其目的在於 清淨身心 以消災悔過 請福祈恩 故奉齋之法與懺悔祈福的意義是相通的 73 在明代所編 道藏 有關罪滅經典及寶懺之儀軌眾多 幾乎分怖於 三洞 三十六部 74中 亦可證明悔過除罪在道教思想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這類齋儀 懺法等科儀制度的著作 乃歸於 威儀類 75中 且以此種類書數量最多 約有 六百餘卷 但由於 道藏 之分類 體例雜亂 檢閱不易 又道經作者 幾乎不 署姓名 更常聲稱出自神仙之作 76 因此 雖知六朝時代道經蜂出不斷 但對於 這些眾多道教懺儀之年代與作者卻不得而知 儘管如此 從以上道教所含齋戒 悔過之法 以及 道藏 所收懺法科儀數量之豐 皆可見道教對懺法的重視 其 虔誠禮拜 懺謝 求福消災的精神 基本上與中國傳統自責悔過的態度是相同的 而道教強調潔淨謹慎 重視齋戒內心的自我修持 與佛教的懺悔精神有相近之 處 故也成為佛教懺法在中國流行的重要背景 見 漢魏兩晉南朝佛教史 湯用彤 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1991.p808 見 閱微草堂筆記 清 紀昀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8 72 見 道藏 第三十二冊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18 74 見 道藏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9 中對道教經典之分類為洞真 洞玄 洞神等三洞 每一洞 各有十二部 類 合稱三洞三十六部尊經 75 見 正統道藏 此十二類為 本文 神符 玉訣 靈圖 普錄 戒律 威儀 方法 眾術 記傳 讚頌 章表等 臺北 新文豐出版 見 道經總論 朱越利 審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2 第二章 道經的產生 7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2 第三節 佛教懺悔經典之傳譯 東漢至六朝期間懺罪思想盛行 除上述背景外 尚不能忽略有關悔罪思想經 典之傳譯 就已知的經錄中 東晉道安所編之 綜理眾經目錄 簡稱 安錄 可謂最早的經錄 更早雖有三國朱士行之 漢錄 但未具眾經目錄形式 惜已 散佚 不過 可從僧佑撰之 出三藏記集 簡稱 祐錄 為現今仍存之最早 經錄 中 看到 安錄 的要目 根據 祐錄 中標註 收於 安錄 之經典 以及 祐錄 卷三所有關 安公經錄 之經典 可以列出從後漢到東晉孝武帝寧 康二年 373 大約兩百年間 安錄 所記載相關懺悔思想之經典有 阿闍 世王經 二卷 悔過經 一卷 海龍王經 四卷 賢劫經 七卷 三品 悔過經 一卷 舍利弗悔過經 一卷 諸方佛名經 一卷 菩薩悔過經 或云菩薩悔過法 下註 出龍樹 十住論 一卷 佛悔過經 一卷 共 十 其中 悔過經 三品悔過經 佛悔過經 拔陀悔過經 等已不 存 此中之 菩薩悔過經 從 或云菩薩悔過法 以及其註明 出龍樹 十 住論 應該可以判斷是 十住毘婆沙論 除業品 所談之 菩薩悔過法 78 再者 從 祐錄 自身增錄的經典來看 有關懺悔思想之經典 則有悔過 佛名 咒經 戒經等約有百部之多 其中咒經更佔了五十部之數 由於豐富的懺 悔經典之翻譯 必然帶動此時代佛教儀式的興起及特色 79 第四節 懺悔思想的特質 自東漢到六朝有關懺悔思想之 阿含經 及大乘譯經中 可見幾點懺悔思想 特質 從對首懺轉向無生懺 事修理觀兼備 懺悔與三昧思想結合 說明如下 一 從對首懺轉向無生懺 一 對首懺 懺悔 原指僧團大眾於半月半月誦戒 羯摩時 所行之懺罪悔過的儀式 因 此 在初期佛教 阿含經 典中 提到懺悔時 不外比丘自知罪 自見過 而對 釋迦牟尼佛 或大眾發露懺悔 故懺悔對象僅限於佛陀 或者僧團中有德的比丘 僧眾 即是所謂的 對首懺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25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25 80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3 二 無生懺 大乘經典中 談到懺悔時 已超越初期佛教所談 其對象不僅指釋迦佛 尚 有十方佛 三十五佛 乃至三世千佛 以及一切菩薩摩訶薩等 81 大乘懺悔經典中最重要的理法依據 乃是正觀法性平等 罪性本空之 無生 懺 法 此種懺悔方法 幾乎是大乘懺悔經典共通的思想 82 例如 淨業障經 中 就明白談及如何認識業障之體 才能究境除罪 如文 說 夫障礙者 貪欲是障礙 瞋恚是障礙 愚癡是障礙 佈施是障礙 智慧 是障礙 佛是障 法想是障礙 僧想是障礙 空想是障礙 無相想是障礙 無作想是障礙 無行相是障礙 不生想是障礙 文殊師利 取要言之 若 於諸法有縛有解 當知如是皆是障礙 83 因此 欲達真正懺罪清淨 決非以生滅心 認為實有罪可懺 有惡可生 如 此皆是障道 不得清淨 故 淨業障經 又言 若有菩薩於諸五欲不生愛樂亦不放捨 觀欲實性即是佛法 是則名為淨諸 業障 若有菩薩觀於犯戒即是不犯 觀非毘尼即是毘尼 觀於繫縛即 是解脫 觀於生死即是涅槃果 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若有菩薩觀一切 法無有體相亦無根本 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復次 文殊師利 若有菩薩觀 慳及施不作二想 若有菩薩觀諸煩惱即是佛法 是則名為淨諸業障 84 基於此煩惱體性 等同虛空之理 才能對諸法實相理觀通徹 而達懺罪清淨 亦如 普賢觀經 所說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85 可見 無生懺法是究竟懺罪的根本 是依據 念實相 觀法性無常 實相正觀 因此 懺罪清淨與否 關鍵則在於理觀之是否透徹 86 綜合上述可知 從初期佛教到大乘佛教的懺悔對象 為從釋迦牟尼佛到十方 三世一切佛 菩薩 懺悔的方法 也由單純的 對首懺 到藉夢相取決之 取 相懺 乃至窮究諸法實相的 無生懺 等三種懺法 8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0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0 83 見 大藏經 第二十四冊 p1097b 84 見 淨業障經 大藏經二十四冊 1098a 85 見 大藏經 第九冊 p393b 86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4 二 事修 理觀兼備 阿含 經典中所談的懺悔法 大抵不離發露懺悔 不敢覆藏等方法 而大 乘經之懺悔修持 除持理觀的通達外 事相之修法亦相當具體 例如 燒香 散 花 蘇油 燈塗等供養 或莊嚴靜室 澡浴 清淨 二六時中至心求懺等及道場 之嚴淨 都有清楚地說明 87 此外 於諸多經典中常見的修法為 懺悔 勸請 隨喜 回向等四法 例如 舍利弗悔過經 決定毘尼經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等 另有東晉 佛陀跋陀羅譯之 觀佛三昧海經 以及梁朝時譯之 菩薩五法懺悔文 失之 譯名 都具體談到 懺悔 請佛 隨喜 回向 發願 等五法 可見六朝時 即具有五法懺悔法門 因此 到了隋 智者大師制作 法華三昧懺儀 時 其中 著名的 五法懺悔 88 應是有所本的 再者 亦因所依經典不同 而有其修法特色 例如上述的佛名經典 即是藉 著稱念佛名 恭敬禮拜供養之功德 而達到懺悔滅罪的目的 如 佛名經 提 到懺悔應興七種心以為方便 即 慚愧 恐怖 厭離 發菩提心 怨親平等 念 報佛恩 觀罪性空等 89 此七種發心 被融入後世所制的許多懺悔儀軌中 為懺 罪的重要思想 90 再者 觀佛三昧海經 除以五悔為主要修持法 另以 繫念觀佛 為此經的 重要特色 如經云 若諸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犯四根本罪 不如等罪及五逆罪 除謗方等 如是眾人若欲懺悔 晝夜六時身心不懈 如太山崩 五體投 地 號泣雨淚 合掌向佛讚嘆如來種種德行 作是讚矣 誦懺悔法 繫念 在前 念佛眉間白毫相光 一日至七日 前四種罪可得輕微 三七日時罪 向漸減 七七日後 然後羯摩 事在他經 若比丘犯不如罪 觀白毫光闇 黑不現 應當入塔觀像眉間 一日至三日 一日至三日 合掌涕泣一心諦 觀 然後入僧說前罪事 此名滅罪 91佛告阿難 此觀佛三昧是一切眾生 犯罪者藥 破戒者護 失道者倒 盲冥者眼 愚癡者慧 黑暗者燈 煩惱 賊中是勇健將 諸佛世尊之所遊戲 首楞嚴等諸大三昧始出生處 92 由此可見 此經是以闡揚觀佛如來相好 正心修念佛定 以求罪障滅盡 又 有 普賢觀經 及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皆談到 懺悔六根 即針對六根 知 8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2 見 菩薩五法懺悔文 大藏經第二十四冊 p 見 佛名經 卷一 大藏經第十四冊 p188b-c 90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3 91 見 觀佛三昧海經 卷二 大藏經第十五冊 p655b 92 見 觀佛三昧海經 卷九 大藏經第十五冊 p689c

25 其過患而懺悔 此六根懺悔的思想 尤其以 普賢觀經 更為後來智者大師制 法 華三昧懺儀 時之重要行法依據 93 綜觀大乘懺悔經典之修持法為 稱念佛名 禮拜 歸依 供養 持誦書寫大 乘經典 持咒 懺悔 隨喜 勸請 回向 發願 繫念數息 思惟空義 懺悔六 根 觀相念佛等 可謂內涵豐富且多元 而且依該經義理之特色 而所談懺悔的 方法 亦有所不同 94 三 懺悔與三昧思想結合 在原始經典中所言懺悔 只為單純懺罪清淨 善法增長 但在大乘佛法中 懺悔除了達到滅罪之目的外 亦是修持禪定的重要依據 例如 坐禪三昧經 曰 如法懺悔 成究觀法 95 禪秘要法經 卷上 曰 至心懺悔 一心 繫念 利於修禪 96 此外藉著懺罪修持 亦可得證三昧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退轉地 以及 總持一切善法之陀羅尼 例如 決定毘尼經 曰 稱佛名 懺悔 隨喜 回 向 離罪得三昧 97 賢劫經千佛名號品 曰 禮拜 持誦千佛名號 燒 香散花等供養 具足三昧 得三藐三菩提 98 如此懺悔與三昧結合之思想 可 謂大乘懺悔經典中 修習懺法的重要目標 因為大乘懺法不但懺除罪相 更去除 煩惱罪根 如此才可證三昧 得解脫 又唯藉修懺達持戒清淨 才能入三昧正定 如此則能如實掌握諸法實相 了達觀慧 此時才真謂懺罪清淨 99 所以 懺悔究竟清淨可得證三昧 亦必然入實相正觀 體證罪性等同虛空法 性之理 這也是隋代智者大師 重視三昧修持 將懺法與禪定結合 制定懺儀的 理法根據 100 因此 從東漢到六朝時期之大乘懺悔經典中 可發現懺悔不僅只是達到滅 罪 淨除業障為目的 更重要者是除煩惱根源 證得三昧 解脫 不退轉地 乃 至涅槃的重要依據 故此修懺之目的 乃與修行息息相關 實與往後六朝王室 乃至後人拜懺 只為消災免難 為國祈福之世間利益迥然不同 第五節 小結 93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4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4 95 見 坐禪三昧經 大藏經十五冊 p 見 禪秘要法經 大藏經十五冊 p 見 決定毘尼經 大藏經十二冊 p 見 賢劫經千佛名號品 大藏經十四冊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6 綜合上述 懺悔思想 藉著懺悔儀軌之形成而具體落實成為與中國儀禮結 合之儀式 佛教中的懺悔 流傳到中國後 由於中國儒 道重視儀禮祠祀的傳統 因此 佛教中之懺悔思想 便自然地讓中國民族所接受 後來大乘懺悔經典不斷 傳譯 原始教團中單純的懺悔 已轉為修禪定 證三昧必備的重要行法 101 此外 事相懺悔也從 知過懺悔發露 到稱佛名 禮拜 誦經 持咒 禪定 等 又有常見的懺悔 勸請 隨喜 迴向 發願等四法或五法懺悔 懺悔法門 可謂因大乘菩薩慈悲精神之發揮 及般若空義的闡揚 而有了極大的轉型 到了隋 智者大師制作天台懺法 形成具體儀軌時 則將大乘懺悔經出現的 懺悔六根 及懺悔等五法 運用於 法華三昧懺儀 中 下面章節有詳細討論 而後歷代天台宗乃至華嚴宗祖師 制作懺法時 亦時常引用之 102 第三章 天台智者大師思想之探究 懺悔思想與 法華三昧懺儀 前言 天台宗是在中國本土開宗立說的早期佛教宗派 智者大師繼承印度龍樹及中 國慧文 慧思等諸師之思想淵源 開創了歷史上著稱 教觀雙美 的天台宗派 其核心思想 圓融實相觀 以及綜合佛教全體義理的判教說 對後世中國 佛教教學影響甚鉅 乃至將圓教義理與實相觀法 落實於禪觀及懺法修持上 更 是影響後代佛教僧 俗的實踐行門 因此 欲討論智者大師的懺悔思想 則須先 概觀其思想全貌 進而整理出其間之關聯性 並為此思想在天台教學中恰當定 位 智者圓熟思想之形成 除賴其獨厚的天資智慧外 必然與當時所處之時代思 潮及師承背景有關 故本章討論的重點有四項 智者大師的思想背景 智者大師的懺悔思想承襲 於慧思 智者大師之懺悔思想與方法 智者所制 法華三昧懺儀 之懺法 分別 論述說明如下 希望藉由本章之探討 以便了解天台宗智者大師的懺悔思想 更作為下面章 節中論述 華嚴懺悔思想 的依據 第一節 智者大師的思想之形成背景 10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35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7 一 生涯及時代背景 智者大師 智顗是大師的尊號 幼名稱 光道 王道 法號 智顗 字 德安 所謂 智者 之稱呼 是隋煬帝賜封 智者大師 生於烽火動盪的南北朝時期 父兄皆任梁朝命宮 雖出身官宦之 家 但由於時局動亂及父母亡故 深深體會 人事的無常 遂禮長沙果願寺法 緒大師出家 二十三歲時 往光州大蘇山 求受慧思禪師教導 勤修法華三昧 之後於金陵瓦官寺講學 三十八歲時 棲隱天台山 於華頂峰降魔 證悟法華圓 頓中道實相 由此奠定天台教學之基礎 爾後 再至金陵講說天台三大部 六十 歲 陳開皇十七年 於天台山石城寺入滅 103 二 師承背景 除了時代背景以外 師承背景亦直接影響智者大師之思想 首先 初出家時 隨法緒大師學習律儀 二十歲受具足戒 再依慧曠律師學習戒律 並修習方等行 法及讀誦 法華經 無量義經 普賢觀經 等三部經典 依止慧曠律師學習的兩年時間 已精通律藏及具禪定基礎 在此有一值得注 意者就是 智者依止慧曠律師期間曾經 進修方等 此背景可能影響往後智者 制作 方等三昧 方等懺法 普賢觀 等行法 以上經典皆為其制作 法 華三昧 之思想根據 可見 依止慧曠律師期間 對智者大師之修懺與制懺 應 有正面的影響 跟隨慧曠律師修行之後 因感無人可求法學習 而冒生命之險 至光州大蘇 山請求慧思大師的教導 歷經八年 才至金陵大弘佛法 因此 智者受其直接師 承慧思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104 第二節 智者大師的懺悔思想承襲於慧思 智者大師的懺罪思想主要承襲其師 慧思的思想 有關於慧思的思想特質 可從他的著作窺見一般 其主要著作有 安樂行義 無諍三昧 隨自 意三昧 大乘止觀法門 立誓願文 等 從這些著作中 可察覺慧思的 思想特質有五個特點 分述如下 一 慧思大師的思想特點 一 重視禪定 103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50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出版 p

28 首先在 無諍三昧 中說 夫欲學一切佛法 先持淨戒 勤禪定 得一切 佛法諸三昧門 如是無量佛法功德 一切皆從禪生 何以故 三世十方無量 諸佛 若欲說法度眾生時 先入禪定 中略 一時說法度眾生 皆是禪波羅密 功德所成 105 從文中 無量佛法功德皆從禪定生 的態度 可明顯看出慧思對 禪定之定位 及對禪定之重視 106 二 重視神通 此在 無諍三昧 及 立誓願文 中尤為顯著 例 立誓願文 中 提及受 惡僧毒害的經過時 作如是言 不得他心智 不應說法 此乃由於切身之痛 而深感神通之必要性 故在慧思大師的思想中 神通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 107 三 重視般若 如其在 立誓願文 中說 於時發願 我為是等及一切眾生 誓造金字摩 訶衍般若波羅密一部 以淨琉璃七寶作函 奉盛經卷 然後我當十方六道普 現無量色身 不計 刼數至成菩提 當為十方一切眾生講說般若波羅密經 可見其 重視般若之態度 此外 在他所著的禪論中 如 無諍三昧 隨自意三昧 亦多以般若空觀為思想主導 108 四 重視法華 此思想從 安樂行義 一書 即可清楚感受其態度 如該書起首語說 法 華經 者大乘頓覺 無師自語 疾成佛道 一切世間難信法門 凡是一切新學菩 薩欲求大乘 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 須持戒 忍辱 精進 勤修禪定 專心 勤學法華三昧 109 又說 若證法華經畢竟成佛道 若修法華行 不行二乘路 中略 從一 至一地者 是二乘聲聞及鈍根菩薩方便道中次第修學 不從一地至一地者是利根 菩薩 正直捨方便 不修次第行 若證法華三昧 眾果悉具足 此外 在慧思 大師其他著作中 我們亦可發覺其常將 法華 置於極高圓融之地位 另從僧傳 中 可知慧思大師是法華三昧的實修者 其重視法華的態度乃無庸置疑 110 五 重視懺悔思想 關於慧思的懺悔思想 如在 無諍三昧 中說 欲求自度及度眾生 普遍 105 見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卷上 大藏經四十六冊 627c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安樂行義 大藏經四十六冊 p697c 110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29 十方行六度 先發無上菩提心 修習忍辱堅持戒 晝夜六時勤懺悔 發大慈悲平 等心 念十方佛常懺悔 此外 在 立誓願文 中為修禪得神通 而發願懺 悔 又復發願 我今入山 懺悔一切障道重罪 經行修禪 若得成就五通神仙 及六神通 111 以上 皆可感受精進修禪 成就佛道而懇切求懺悔之決心 112 二 慧思大師對智者大師的影響 從上述慧思大師的五點思想特色 在智者大師的著述 講學中亦都呈顯出 來 例如在 釋禪 等著作中 一再強調禪定 神通之重要 將慧思大師之 隨 自意三昧 納入 摩訶止觀 的非行非坐三昧中 站在般若立場將一切法門視為 摩訶衍 指大乘教法 同時亦將法華置於極高圓融的地位 至於在懺悔思想方面之影響 前已論述慧思大師是 法華三昧 的實修者 又在其 安樂行儀 中所述之 有相行 與 無相行 則為智者大師應用於 法 華三昧懺儀 中 為 事中修一心 與 理中修一心 之修懺要領 此思想在 摩 訶止觀 半行半坐三昧 中談 法華三昧 時亦說 南岳師云 有相安樂行 無相安樂行 豈非就事理得如是名 持是行人 涉事修六根懺 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 若直觀一切法空為方便者 故言無 相 妙證之時悉皆兩捨 113 雖智者大師在此已對慧思大師之有相 無相行作進一步的發揮 但其思想根 源 顯然來自於其師承 慧思大師之啟發 總而言之 智者大師所著四部懺悔 儀軌 1. 法華三昧懺儀 2. 方等三昧懺法 3. 請觀音懺法 4. 金光明懺法 除 金光明懺法 無具體的師承脈絡外 其他懺法之形成 則受直接師承 慧曠 慧思大師等之影響極深 114 第三節 智者大師之懺悔思想與方法 111 見 立誓願文 大藏經四十六冊 p382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摩訶止觀 卷二 大藏經四十六冊 p14a 114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30 一 懺悔的思想 從上述智者大師思想中 可知修習禪觀的首要方便緣為持戒清淨 若戒不清 淨則禪定 智慧皆不得發 此時唯有懇切懺悔 令戒清淨才得復戒並發禪定 如 釋禪 說 若輕若重 以戒破故則ㄕ羅不淨 三昧不生 是故宜須 懺悔 以懺悔故則戒品清淨 三昧可生 115 摩訶止觀 云何懺悔 令罪消滅 不障止觀耶 但用正觀心破其見 著 慚愧有羞 低頭自責 策心正徹 罪障可消 能發止觀 116 又說 故知 持戒清淨 懇惻懺悔 俱為止觀初緣 117 可見懺悔是罪業清淨 復戒 乃至證三昧 發慧之重要行法 而懺悔之意為 何 懺悔何以能滅罪 皆值得探討 118 關於懺悔意義 智者大師在 釋禪 中說 懺名懺謝三寶及一切眾生 悔 名慚愧改過求哀 119 又在 光明文句 中說 諸大乘經多分散明懺悔 此經專以懺悔當品 今先釋名 懺者首也 悔者 伏也 不逆為伏 順從為首 行人亦爾 伏三寶足下正順道理 不敢 作非故名懺悔 又懺名白法 悔名黑法 黑法須悔而勿作 白法須企而尚 之 取捨合論故言懺悔 又名修來 悔名改往 往日所作惡不善法 鄙而 惡之故名為悔 往日所棄一切善法 今日去誓願勸修故名為悔 懺名批陳 眾失發露過咎 不敢覆藏 悔名斷相續心 厭悔捨離 能作所作合棄 故 名懺悔 120 智者大師對懺悔之諸多譬喻解釋中 簡言之為 發露己罪 往不再造 但根 據 南海寄歸內法傳 義淨法師對懺悔二字的原義說明則為 梵云 痾缽底缽喇底提舍那 即Apatti-prati-desana 痾缽底者 罪 過也 缽喇底提舍那 即對他說也 說己之非冀令清淨 各依局分則罪滅 可期 若總相談愆 非律所許 舊云懺悔非關說罪 何者懺摩 ksama 乃是西音 自當忍義 悔乃東夏之字 追悔為自 悔之與忍迴不相干 若 的依梵本 諸除罪時 應云至心說罪 以斯詳察 翻懺摩為追悔似罕由 115 見 摩訶止觀 卷四 大藏經四十六冊 p485b 見 摩訶止觀 卷四 大藏經四十六冊 p39c 117 見 摩訶止觀 卷四 大藏經四十六冊 p41c 118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p 見 釋禪 卷二 大藏經四十六冊 p485b 120 見 光明文句 卷三 大藏經四十五冊 p459a

31 來 口云懺摩 意是請恕 願勿瞋責 121 也就是說 從梵本字義只有 忍 與 說己罪過 並無追悔之意 以上智 者大師之解釋 與梵文懺與悔二字 為請求寬恕原諒 以及說己罪過之原意 並 不盡相同 因此 綜合以上論述 可知義淨法師乃取事相 而智者大師為取事義 其義 除懺謝慚愧外 更有改過向上的積極意義 故應該是更加掌握 發揮了 懺悔 的精神 122 二 三種懺悔的方法 智者大師在 釋禪 小止觀 摩訶止觀 三書中 所談之懺悔方 法有所不同 作表分析如下 表一 釋禪 小止觀 摩訶止觀 的懺悔法分析表 著作 項目 釋禪 對懺悔之定位 止觀外方便 具五 緣 123 之持戒清淨 小止觀 摩訶止觀 止觀 具緣 第一 止觀遠方便 具五 之持戒清淨 緣 之持戒清淨 對持戒之看法 持十種戒 1.上品持戒 受持 唯佛一人具淨 漸行 初發心菩薩 一 清淨無所毀犯 戒 以十種戒攝一 念之中 即具足十種 2.毀諸輕戒 如法 切戒 並以空 戒 懺悔 亦名持戒 假 中三觀持戒 清淨 才是善解 奉律 3.毀犯輕重之戒 依小乘教無懺 重法若依大乘 教門則可除滅 懺悔方法 作法懺 取相懺 無生 以十法助成懺 四種三昧中 法 懺 悔 略談作法 取 華 方等 相 無生懺 請觀音 等懺 識順流十心 深觀 三諦運逆流十心 懺悔目的 戒品清淨 三昧可生 ㄕ羅清淨 禪定開 王三昧現前 一切 121 見 南海寄歸內法傳 大藏經五十四冊 p204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天台宗分二十五方便為五科 其中之一科具足五種緣 稱為五緣 即持戒清淨 衣食具足 閑 居靜處 息諸緣務 得善知識 見 天台教學史 釋慧岳著 p

32 發 觀法 於無生懺 觀罪性本 空 三昧悉入其中 能 生一切定 具一切 智 於無生懺 觀罪性 一心三觀 十境十 本空 乘觀法等圓融實 相觀 運用於懺法 的修持中 由上表可見 智者大師從早期至晚年所著 釋禪 小止觀 摩訶 止觀 等禪觀著作中 其對持戒清淨 懺悔罪業以助禪定修持的思想 始終是共 通的 此中 可看出智者大師對戒與罪之看法 是相當獨特的 非僅止於一般所 言之戒與罪之看法 而是提昇至與理法同一層次 例如 摩訶止觀 說 三觀觀三 諦 理是不犯 三惑障三 諦 理名為 犯 中略 即中三品者 下品為別教菩薩 中品圓教菩薩 上品是佛 唯佛一 124 人具淨戒也 中略 中道觀心 即是法界摩訶衍 遍攝一切法 因此 若能以中道觀心持戒 則戒即是法界 即具一切法 持中道圓戒即可成就 佛道 此外 文中 唯佛一人具淨戒 故佛以下之一切眾生 乃等覺菩薩 皆 須懺悔 才得究竟清淨 125 因此 亦呈現智者大師對懺悔法之獨到見解 即懺悔並非只是一般鈍根眾生 所當行 而是尚未圓滿成就佛道者皆須懺悔 故 普賢觀經 才說 十方諸佛 說懺悔法菩薩所行 126 此外 在懺悔之觀法運用上 則隨圓頓觀法之圓熟而有所提升 亦即 若能 悟入中道實相之理 則行 住 作 臥 一切語默作作 皆是不可思議境 因此 持戒清淨可遍一切眾生乃至佛戒 懺悔則不但能令懺罪清淨 更可通達法性 體 證無生忍慧 一切三昧悉皆現前 故圓融實相法懺罪亦同時圓滿戒 定 慧三學 127 三 懺罪與除罪相 124 見 摩訶止觀 卷四上 大藏經四十六冊 p37c-38a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普賢觀經 全一卷 大藏經 第九冊 p.389 又稱 出深功德經 略稱 觀普賢經 普 賢觀經 普賢經 觀經 本經係佛陀於說法華經之後 在毘舍離國大林精舍所說 因佛 宣告三個月後將般涅槃 阿難等隨即請問佛入滅後弟子應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 佛遂為說普賢 觀門 六根罪之懺悔及懺悔後之功德 本經旨在闡明 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 故與 法華經 普賢勸發品 互為表裏 而與 妙 法蓮華經 無量義經 合稱 法華三部經 又 無量義經 稱為 法華經 之開經 相對 於此 天台大師謂本經為 法華經 之結經 12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33 釋禪 中提到懺悔罪業 復本 即懺罪清淨 恢復淨戒 不復本 的 問題 認為作法 取相 無生等三種懺法有三種復本義 即作法懺為復義 取相 懺為過本意 無生懺則是增上本義 如 釋禪 之文說 1.一者作法懺悔 罪滅或復或不復 如冷病人服於薑桂 所患除差 身有復不復 2.二者觀相懺悔 非唯罪滅 能發禪定 此則過本 何以故 如冷病人服石散等 非但除冷 必復肥壯過本 3.三者觀無生懺悔 非唯罪滅發諸禪定 乃得成道 此為增上過本 如病服於仙藥 非直病除 乃得仙通神變自在 128 從上引文譬喻可知 服樂不同 病癒程度不同 所以作法懺罪可復聲聞戒 之後三篇 初二篇則不可復 取相懺悔不僅滅罪 亦發禪定 所以稱為 過 本 過本 乃超出原本所有之意 亦即除滅罪外 更得禪定之功德 而觀 無生懺悔 則罪滅 發定 證道皆可具足 所以是增上過本 因此 行不同的懺法 滅罪程度不一 故除懇切至誠外 對理觀的透徹掌 握 才是決定懺罪深淺之關鍵 129 在懺悔滅罪相之實際應用 可見 方等懺 與 法華懺 等儀軌之敘述 例如 1. 方等懺 最初之 請夢王 即須於夢中見瑞相 以證明夢王發心護持大方等陀羅 尼 且須見其形相才得行此懺法 2. 法華懺 又 法華懺 之 略明修證相第五 亦分別敘述戒 定 慧根之上 中 下品清淨相 例如 上品慧根清淨 可感 於禪定中得見普賢菩薩 釋迦 多寶 分身世尊及十方佛 得無礙大陀羅尼 獲六根清淨 130 故依所見相 以證明懺罪清淨 但此懺法在智者大師講述 摩訶止觀 時 乃將 法華懺 128 見 釋禪 大藏經四十六冊 p486c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55b

34 納入四種三昧中 因此 可知 其對此懺法 滅罪相之看法 應該會提升為 深觀罪福相 即空 即假 即中 無相而相 相而無相之理 才是究竟滅罪之相 131 第四節 智者大師所制 法華三昧懺儀 之懺法 智者大師對懺法之定位 是為懺罪清淨乃至修習止觀 得證三昧而說 故懺 罪思想 依懺法修持而得實踐 因修持懺法 而成就止觀 得證三昧 發慧解脫 因此懺法修持 是為天台宗學人之重要行門 限於篇幅僅敘述智者大師所制四部 懺儀中的 法華三昧懺儀 之懺法如下 一 法華三昧懺儀 之定義 法華三昧懺儀 是智者大師採 法華 圓融妙義及 普賢觀 等大乘經義 組織而成懺悔 證三昧的行法 三昧 梵語Samadhi有專心一致 正定 等待 深思等義 可見 法華三昧懺儀 乃結合禪定法而修懺悔 此懺儀是以五法為 儀軌組織 又於第四 正修行方法 從以下內容 看此懺儀如何實踐修懺與證 三昧 132 二 法華三昧懺儀 之懺法 一 懺法明三七日行法華懺修第一 說明修行此懺法可得十種功德利益 法華三昧懺儀 曰 欲修行大乘行 者 發大乘意者 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欲見釋迦牟尼佛 多寶佛塔分身及十方 諸佛者 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通達無閡者 欲得十方諸佛所說 一念中悉能通 達不忘 若有現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 欲得清淨還具沙門律儀 133 等 法華三昧懺儀 經文曰 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濁惡世中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誦大乘 經者 欲修大乘行者 發大乘行者 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欲見釋迦牟尼 佛多寶佛塔分身諸佛及十方佛者 欲得聞十方諸佛所說 一念之中悉能受 持通達不忘 解釋演說無障閡者 欲得與文殊師利普賢等諸大菩薩共為等 呂者 欲得普賢色身一念之中不起滅定遍至十方一切佛土供養一切諸佛 者 欲得一念之中遍到十方一切佛剎 現種種色身作種種神變 放大光明 說法度脫一切眾生入不思議一乘者 欲得破四魔 淨一切煩惱滅一切障道 13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8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49b

35 罪 現身入菩薩正位 具一切諸佛自在功德者 先當於空閑處 三七日一 心精進入法華三昧 若現身犯五逆四重失比丘法 欲得清淨還具沙門律 儀 得如上所說種種勝妙功德者 亦當於三七日中 一心精進修法華三昧 所以者何 此 法華經 是諸如來秘密之藏 於諸經中最在其上 行大直 道無留難故 如轉輪王髻中明珠不妄與人 若有得者隨意所須種種珍寶悉 皆具足 法華三昧亦復如是 能與一切眾生佛法珍寶 是故菩薩行者應當 不計身命 盡未來際修行此經 134 此處所言見釋迦及多寶佛等現在 過去佛 乃承襲 思惟 法華三昧觀法 之思想 即修持法華三昧可感見過去 現在佛 體證現在無礙 一念通達一切法 即上文所謂 一念中悉能受持通達不忘 此外 可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 破 一切煩惱業障 乃至清淨五逆四重禁戒 這是依據 法華三昧懺儀 懺悔六根 究竟懺罪感得之果 135 故由此 勸修 文可知 智者大師根據 法華經 普賢觀經 及 思惟 法華三昧觀法 等經證為此懺儀定位 即修持 法華三昧懺儀 不僅可以懺除 罪業 更可證三昧 見過去現在及十方諸佛 說法度眾入不思議 得解脫等諸殊 勝功德 因而勸誡後學發心修持 136 二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華嚴第二 法華三昧懺儀 經文曰 夫一切懺悔行法 悉須作前方便 所以者何 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 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 無所感降 是故當於正懺之前 一七日中先自調伏 其心息諸緣事 供養三寶嚴飾道場 淨諸衣服一心繫念 自憶此身已來及 過去世所有惡業 生重慚愧禮佛懺悔 行道誦經坐禪觀行 發願專精 為 令正行三昧身心清淨無障閡故 心所願求悉克果故 137 說明行者於正修行前之一日 應調伏身心 息調外緣 禮佛 懺悔 行道誦 經 坐禪等 以為入道場修三昧之準備 此前方便適用於初學者 若已久修者則 不須此前方便 可直接依 安樂行品 常好坐禪 體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138 三 明正入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第三 入道場後當於三七日期間 一心精進 所謂 一心精進 有二 法華三 昧懺儀 經文曰 134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48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著 法鼓文化 p

36 行者初欲入道場時應自安心 我於今時乃至滿三七日 於其中間當如佛教一 心精進 所以者何 若心異念即雜諸煩惱 明不清淨 心不淨故 豈得與三昧正 道相應 是故自要其心不昔身命 一心精進 滿三七日 問曰 眾生心相隨事異 緣 云何得一心精進 答曰 有二種修一心 一者事中修一心 二者理中修一心 事中修一心者 如行者 初入道場時即作是念 我於三七日中 若禮佛時當一心 禮佛 心不異緣 乃至懺悔行道誦經坐禪 悉皆一心 在行法中無分散意 如是 經三七日 是名事中修一心精進 二者理中修一心精進 行者 初入道場時應作 是念 我從今時乃至三七日滿 於其中間諸有所作常自照了 所作之心 心性不 二 所以者何 如禮佛時 心性不生不滅 當知一切所作種種之事 心性悉不生 不滅 如是觀時見一切心悉是一心 以心性從本已來常一相故 行者能如是反觀 心源心心相續 滿三七日不得心相 是名理中修一心精進法 139 由上引文說明 1.事中修一心 重點在對所行一切事時 須正念正知 心不異緣 目地在 止 2.理中修一心 則能照了所作體性空幻 反觀心源心性不二 更能進一步 觀 法性空 如此才能得證三昧乃至究竟除罪 可見修此懺法時 凡所作一切事儀必契入理觀 而理法當落實於事緣之修 持 亦即事 理相即相融 缺一不可 如此才是 三七日一心精進 之修法 而 此事 理一心精進之心要 乃貫徹於儀軌的終始 140 四 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明初入道場正修行方法第四 說明修此懺儀者 應當於二十一日中 日夜六 時修十法 而往後之六時 一時中 當略去請佛一法 餘九法悉行無異 十科 法如下 1 嚴淨道場 於閑靜處 嚴治一道場 敷好高座安置 法華經 以敬重三寶超過三界 故備於己力嚴淨道場 供養三寶 2 淨身方法 入道場前應以香湯沐浴淨身 著淨 出道場或至不淨處十 當脫去淨衣換舊 衣 事畢 當更洗浴著本淨衣 入道場行事 以上乃禮懺之事相與心理準備 以 139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49c-950a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37 下正式進入懺悔儀軌 三業供養 初入道場時 應先慈念一切眾生 欲興救度 次當起殷重慚愧 觀想如來三 寶充塞十方虛空中 影現道場 再者 燒眾名香 散種種花供養三寶 並口唱身 體 十方常住佛 法 僧 意念了知此身如影不實 故能禮所禮心無所得 請三寶方法 一心奉請 無南釋迦牟尼佛 南無過去多寶世尊 十方一切常住三 寶 以及 法華經 中所出之菩薩 普賢菩薩等 法華經 中一切聲聞眾及天 龍 夜叉 諸眷屬等 然後口念 唯願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多寶如來分身諸佛 大慈大悲 受我奉請來到道場 並自陳請佛之意 今為一切眾生修習無上菩 提 願破重罪 得證法華三昧普賢色身 入平等大慧 明讚嘆三寶方法 讚嘆三寶勝妙功德 應當了知能讚嘆之身口意三業充塞法界 所讚嘆之三寶 亦遍虛空法界皆是無滅無有自性 禮佛方法 一心敬禮 本師釋迦牟尼佛 過去多寶佛 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及十方佛 法華經 中所出諸佛 菩薩 並三唱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為法 華懺主 故行者應胡跪說罪懺悔 發願等 其餘之諸佛 菩薩悉作證明 懺悔六根及勸請 隨喜 回向 發願方法 懺悔 不僅在罪相的懺除 更重要者在於從造業之根本 六根而懺悔 並一心一意為一切眾生行懺悔法 生重慚愧 自念無始劫來以至今生 與一切眾 生六根所造一切惡業 斷相續心 終不更造一切惡業 例如 懺悔眼根法 心念 改悔 我與眾生 眼根從昔以來性常空寂 顛倒因緣起諸重罪 流淚悲泣 口宣 懺悔 146 其餘五根皆同 勸請 十方無量佛久住轉法輪 隨喜 佛菩薩及凡夫之有漏無漏善功德皆隨喜 14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99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52b

38 回向 一切善業 供養十方佛 願求佛道 發願 正念往生安養 面見彌陀等 行者欲發之願可於普賢菩薩及一切 佛前隨心自說 行道法 心念三寶及三稱諸佛菩薩名 繼而誦經行道 又繞法座三匝乃至百匝 行道 將竟 再稱三寶名 燒香正念作 契唄 148 唄竟再回禮佛處唱念三歸依文 並 一一作禮 重明誦經方法 分具足誦與不具足誦 具足誦者 即誦 法華經 一卷 誦經若疲可暫攝念 然後再誦 不具足諸者 即誦 安樂行 一品 誦經時當攝心正念 使文句分明 並了知音聲性空 雖音聲不實 卻照諸句義 以此充遍法界之法音供養三寶 普 施眾生入大乘一實境界 坐禪實相正觀方法 行道誦經畢 當還座處 端身正坐 斂念正觀 思惟一實境界 觀一切法空 如實相 諦觀現在一念妄心隨所緣境 如此之心為因心故心 為不因心故心 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 為非因心不因心故心 如是等因緣中求心畢竟不可 得 151 故觀心無心 法不住心 作是懺悔 名大懺悔 莊嚴懺悔 無罪相懺悔 破 壞心識懺悔 若觀心無心則罪福無主 知罪福性空 則一切法皆空 是為觀心實 相懺悔 又以諦觀現前 一念 為修觀要領 此與 摩訶止觀 十境十乘觀法中 以 觀陰入界境 為修觀之入手處意義相似 於此可見智者大師對實相正觀之掌 握 前後期思想之相貫 是有其脈絡可循的 從上述正修行之十法 又稱為十科 可知此乃實踐 法華三昧懺儀 之儀 式重心 而此種以十科為懺儀的模式 常於後代天台宗師 乃至其它宗派祖師制 作懺儀時所引用 147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契唄即契於曲調 而為諷詠之聲 又名 唄讚 珠林 唄讚篇 引經解釋為 以微妙音 聲歌讚於佛德斯之謂也 並引證諸經對讚唄之意 至於漢地則有康僧會傳泥洹唄聲 道安制 上經上講布薩 等三科 及至曹魏 陳思王曹植聽空中梵天之響 摹其聲節寫為梵唄 摹 文制音傳後世 梵聲顯世始於此焉 大藏經五十三冊 p574b-576a 故知中國梵唄始於曹魏 149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52b 150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見 法華三昧懺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954a

39 三 略明修證相 經過前述十法之修持後 此處則談修此三昧之證相 要以戒定慧三學 配合 下 中 上三根行者 敘述修行 法華懺 之證相 戒 定 慧三根證相 是依 修此三昧的成就而分先後 並非有戒 定 慧之次第高下 例如 修法華三昧時 先得行相成就 即戒相成就 繼而念成究 即定相 成就 最後理上成就 即慧解成就 因此 以下戒 定 慧三根之次第 略 述證相 戒根清淨 定根清淨 慧根清淨 下品 得諸靈異好夢 諸根明利 道心永發 中品 坐禪中見諸瑞相 身心慶悅得法喜樂 上品 於行道坐禪中 身心安樂寂淨 於淨心中見自身戒清淨相 下品 緣眾生證慈悲喜捨 善心開發入諸三昧 中品 覺出入息長短細微 見身三十六物了了分別 或見內外諸身不 淨 白骨狼籍 由是發諸禪定 身心快樂寂然正定 上品 坐禪身心安靜 心緣世間陰入界法 厭離世間 憫念一切 無 蓋覆及諸惡法 下品 智慧分明了達諸法 通達十二部經義 中品 面見普賢菩薩 得三昧陀羅尼 於一句中通達一切義說無窮盡 上品 於禪定中見普賢菩薩 釋迦 多寶世尊及十方佛 得無閡大陀 羅尼 獲六根清淨 152 綜合以上 法華懺 五法十科 之儀軌及 摩訶止觀 中 法華三昧 之 說明 茲將修行大要摘錄如下 1.以三七日為一期 於行道 誦經 禪坐時思惟諦觀實相中道之理 2.於二六時中勸修懺悔 勸請 隨喜 回向 發願等五悔 其方法有三 1 身開遮 身 開 是指嚴淨道場 淨身 三業供養 坐禪實相正觀等十 科中之行 立 坐而言 遮 即對不應行者予以約束 2 口說默 口誦大乘經典 而不間雜其他事緣 3 意止觀 分無相行與有相行 無相行即安樂行 乃入甚深禪定 直觀一切 法空 了達實相 有相行者根據 法華經 勸發品 乃散心誦 法華經 不入禪定 於行 住 坐皆一心 專念法華文字 精進不臥 如救頭然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111 見 天台懺法之研究 釋大睿 法鼓文化 p

40 3. 普賢觀經 之六根懺悔 及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 能消除 154 皆為重要修行依據 第五節 小結 綜合上述 智者大師的懺罪思想 定於止觀修持成就之要件 持戒清淨 上 因持戒不清淨 三昧不現前 故須殷重懺悔清淨 復戒 才能得定 在其所著的諸禪論中 釋禪 小止觀 摩訶止觀 廣談罪業 及懺悔方法 乃至懺罪得定 證般若慧等思想 更制作 法華三昧懺儀 具體實 踐 以達懺罪 得戒 定 發慧為目的 因此 智者大師的懺罪思想 及親撰的 法華三昧懺儀 摩訶止觀 之 四種三昧的修持法 其最大目的 應是為僧團大眾修習止觀而立 又止觀之前方 便 須持戒清淨 故須懺除罪障 才能證得三昧 由此 可知其修懺宗旨 始 終是站在修行得解脫之立場 直至今日一般道場為度眾方便 而將此懺悔思想 法華三昧懺儀 摩 訶止觀 的四種三昧仍行於一般大眾之佛事中 由此文中可知 智者大師所制 法華懺 確實影響宗密大師及後代學人之制 懺 第六章有詳述 亦可見 法華懺 對中國佛教懺法之修持與流行具有舉足 輕重的影響 如現在台灣各大小寺院初一 十五的拜願 及大寺院固定舉行的佛七 禪七 千佛寶懺法會 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梁皇寶懺法會等 仍承襲著此懺悔思想及儀 軌 由此可見智者大師受其師 慧思大師之學門淵傳 而創制的 懺悔思想 及 法華三昧懺儀 影響中國佛教之深遠 154 見 普賢觀經 大藏經九冊 p

41 第四章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的懺悔思想 前言 普賢 梵名Samantabhadra 或Viwvabhadra 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 三曼 陀菩薩 邲輸陀菩薩 又作遍吉菩薩 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與文殊菩薩為釋 迦如來之脅士 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 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若以此二脅士 表法 文殊師利顯智 慧 證 普賢顯理 定 行 共詮本尊如來理智 定慧 行證之完備圓滿 文殊 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 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 以此菩薩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 純一妙善 故稱普賢 155 普賢之名始出於 三曼陀羅菩薩經 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 據 法 華經 普賢勸發品 載 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 守護法華之行者 156 又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 卷四十說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 即 禮 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 隨佛學 恆順眾生 普皆迴向 157 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 明其功德無量 臨命 終時 得此願王引導 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 幟 故亦稱普賢之願海 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 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158 我國四川峨眉山夙為普賢菩薩之道場 傳為晉代蒲翁所開創 於聖壽萬年寺 安置普賢之像 宋太宗敕造二丈金銅像 並建大閣以安置 爾後崇信甚盛 本論文的主角人物是 普賢菩薩 因此 無論探討天台的懺悔思想 或華 嚴的懺悔思想 都是以普賢菩薩為核心 又天台的懺悔思想是以 法華經 為主 要探討範圍 在前面的章節已探述 而華嚴的懺悔思想 是以 普賢菩薩行願品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為主 因此 本章探討範圍以 普賢行願品 為主 分為 普賢行願品 略釋 普賢菩薩十大願的修行法義 十大願的第四大願 懺悔業障 探討如下 第一節 普賢行願品 略釋 普賢行願品 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中的一品 全稱 入不思議解脫境 界普賢行願品 如以我國三種 華嚴經 的譯本而言 這是屬於晉譯六十卷華 155 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六十卷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入法界品 大藏經九冊 p676 見 法華經 普賢勸發品 大藏經第九冊 p 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十卷 唐般若譯 大正藏第十冊 p 見 佛光大辭典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行 2000.p

42 嚴及唐譯八十卷華嚴最後的入法界品 亦即唐末所譯四十卷華嚴最後的一卷 原 來八十華嚴傳來我國 雖說已經很多 但其文還未盡 從普賢菩薩說偈讚佛以後 的文字 可說完全缺略 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一年 西曆七九五 十一月十八日 南天竺烏荼國王 以手書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四十 卷 進呈德宗 德宗得此梵本 無限欣悅之餘 而於貞元十二年 西曆七九六 六月十五日 手詔般若三藏 於長安崇福寺譯梵為華 成四十華嚴 於中前三十 九卷 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 文義較為詳盡 最後的第四十卷 就是以前所 未曾譯過的 普賢行願品 159 這一品 在華嚴全經之後 普賢菩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接著告諸菩薩及善 財說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160 接著就詳細分述十種廣 大行願 而這十種廣大行願 就是成就如來功德的法門 此經譯成之後 唐 清 涼國師為作 華嚴疏鈔 又為 普賢行願品 四十卷制疏別行 因之成為 四 十華嚴 最後一卷的別行本 雖則是華嚴大法的短短一卷 但因其中列示如來的 殊勝功德 不是普通的一卷經典 所以就顯出它在整個佛法中特殊而崇高的地 位 161 品 是品類的意思 即一類一類的 把它歸納在一處加以說明 名之為品 此 四十華嚴 最後一卷的別行本 是將普賢菩薩所有的十大行願 全部歸納在 一起 予以一一說明 所以叫做 普賢行願品 於中有人 有法 人 就是普 賢 是菩薩的德號 法 就是行願 為菩薩所修的法門 162 在這品經文裡 不但說明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心 且亦說明普賢菩薩以這 十大願心為所修行門 所以叫做行願 行是屬於實踐方面的 願是屬於理想方面 的 看來似乎是兩件事 實際有密切的關係 在菩薩行者立場來說 是絕對不可 缺少任何方面的 如只有行而沒有願 那就不論你是怎樣的勤行 結果總是浮泛 而無所歸宿 如只有願而沒有行 結果勢必成為空想而不能實現 所以佛法行者 必須 行 願 相資 不可將這二者割裂開來 以為互不相關 要知唯有以 行 填 願 以 願 策 行 才能成就無邊功德而到達清涼池 163 第二節 普賢菩薩 十大願 的修行要義 在 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十華嚴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卷四 十 經文一開頭即曰 159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8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大藏經十冊 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

43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善男子 如 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 窮盡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何等為十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 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164 從這段引文 普賢菩薩稱讚如來的殊勝功德 但是佛德太過崇高偉大 深覺 不是自己的能力所能讚歎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出廣長舌相 而且經過不可說不可 說那麼多的佛剎極微塵數的大劫 一句接著一句 相續不斷的演說 如來所有的 功德 也是沒有辦法可以讚歎得窮盡的 165 要想進入如來地得佛殊勝的功德 必須修十種廣大行願 可見十大行願與如 來功德 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 謂以 行願 為 因華 佛地功德 為 果 德 亦即是以 因華 莊嚴 果德 之意 166 現在僅將十大願的修行要義說明如下 一 禮敬諸佛 禮者 身禮拜 敬者 語意恭敬 不定詞 或禮過去佛 或禮現在佛 或禮 未來佛 皆約事相說 若約法性則無三際之分 然禮法性不離事相 禮事相佛 亦不離法性佛 禮法身佛亦即是禮報化佛 依勒那法師有七種禮 華嚴宗圭峰大 師加三種禮 成十禮 判五教 167 機有利鈍偏圓 故拜法不一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大藏經十冊 p844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 五教 華嚴宗之教相判釋 為華嚴祖師賢首所立 係依其自宗宗義將如來一代聖教分別判作五 教十宗 杜順自實踐之觀法上說小乘教 大乘始教 大乘終教 頓教 圓教等 法藏 賢首 則將其教義加以組織而成立五教 此二師對五教觀點之差別 乃在一心回轉之作用 所謂五教 十宗 所謂五教乃就所詮法義之深淺 將如來一代所說教相分為五類 見 華嚴五教章 又稱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大藏經四十五冊 p 五教內容為 一 小乘教 又作愚法小乘教 愚法聲聞教 乃對小乘根機者所說之四諦 十二因緣等阿 含經之教 二 大乘始教 又作分教 是對小乘開始入大乘 然根機未熟者所說之教法 此教為大乘 之初門 於中又分空始教 相始教二種 1 空始教 即般若等經所說 謂一切物質皆無一定實體 主張一切本空 此教但明 破相遣執之空義 未盡大乘法理 故稱為空始教 2 相始教 指解深密等經所說 謂諸法均由因緣生 且萬有皆有主體與現象之區別 主張五性各別 以其廣談法相 少述法性 只在生滅之事法上說阿賴耶緣起 故 稱為相始教 三 大乘終教 又作實教 熟教 終教 即說真如隨緣而生染淨諸法 其體本自清淨 故 謂二乘及一切有情悉當成佛 如 楞伽 勝鬘 等經及 大乘起信論 所說均屬之 又此教多談法性 少談法相 所說法相亦皆會歸法性 所說八識 通於如來藏 隨緣 成立 具生滅與不生滅二義 以其已盡大乘至極之說 故稱大乘終教

44 1.我慢禮 慢者不敬意 為色身障 不五體投地 名我慢禮 2.唱和禮 雖五體投地 而身不端肅 意業不淨 人呼拜某佛 我即應身而拜 如確上 下 名唱和禮 以上二者不合乎禮儀 應當戒之 恭敬禮 五體投地 運心觀想 以我最尊之頭 禮佛最下之足 三業 身 口 意 虔誠 屬小教之禮 無相禮 深入法性 離自他相 觀自本性 而離自相 觀佛本性 而離佛相 能禮所 禮 自他相空 屬於始教之禮 起用禮 雖無能禮所禮 而普運身心 隨法性身 普遍起用 所禮稱性起用之佛多 能禮稱性起用之佛多 能禮稱性起用之身亦多 稱體起用禮事不礙 屬於終教之 禮 內觀禮 心外無佛 佛外無心 以吾心中眾生 禮吾自性中佛 身相空處 即法性身 亦屬終教之禮 173 四 頓教 又作大乘頓教 乃不立言句 只辨真性 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 為頓修頓悟之 教 如 維摩經 所說 此教異於始 終二教之漸次修成 亦不同於圓教之圓明具德 故另立為一教 五 圓教 又作一乘圓教 即說一乘而完全之教法 此教說性海圓融 隨緣起成無盡法界 彼此無礙 相即相入 一位即一切位 一切位即一位 十信滿心即成正覺 故稱為 圓 如華嚴經 法華經等所說 此教又分為別教一乘 同教一乘二種 即 1 超越諸教而說圓融不思議法門之華嚴經 大異於三乘教 故稱別教一乘 此即賢 首所立之圓教 2 法華經為開會二乘 其說與三乘教相同 故稱同教一乘 此即天台宗之圓教 168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169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170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171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172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173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40 -

45 7.實相體 實相無相 於無相會得實相 即頓教之禮 會不得實相者 即始教之禮 內 觀自佛 外觀他佛 同一實相 即能所無能所 大悲禮 觀大地一切苦惱眾生 皆在我之心中 我此一拜 即代一切眾生懺悔 消災 祈福 由大悲心攝一切眾生於悲心故 總攝禮 除去初二攝 前六種禮為一觀故 無盡禮 我此一拜 即是普賢行願 遍塵剎依正二報 乃至極小一毛孔一微塵 悉皆 現身 能禮之身無盡 所禮之佛亦無盡 是為普賢菩薩之禮 行彌法界曰普 位 鄰及聖曰賢 故曰普賢 有普賢行必有文殊智 有根本智 知真空理 有差別智 知妙有事 法身無邊智亦無邊 以稱性之智 禮稱性之佛 依正轉成光明藏 故 能禮所禮 俱無窮盡 177 二 稱讚如來 佛之名號 德行所成 故念佛號 即是稱讚如來德行 讀誦大乘經典亦是讚 佛 以一切經中皆稱讚佛之功德故 稱讚如來有讚因佛 讚果佛之分 稱讚萬德 洪名 是讚果佛 如云人人具有大方廣 即是讚因佛 稱讚如來 除惡口障 得 辯才果報 178 三 廣修供養 供養有財供養 法供養 就財供養說 財物為眾生受用物 難捨能捨 得大 富報 非經商者一本萬利之可比 法供養功德最殊勝無比 如 廣明 曰 廣 修供養 除貪煩惱障 得大富饒果報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8 176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9 177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9 178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9 179 廣明 三十卷 唐代律僧道宣 撰於麟德元年 644 大藏經五十二冊 p97 道宣著作極多 被譽為梁代律師僧祐之再生 本集與集古今佛道論衡四卷同為佛教護法家之要 典 梁之弘明集 僧祐著 係集錄東晉至宋齊梁之護法集 廣弘明集 簡稱 廣明 則自 六朝至唐代 集錄一百三十餘人之撰著 本書雖為 弘明集 之續編 然因體制稍異 故不稱

46 四 懺悔業障 懺悔業障有 惑 業 報三障 云懺業障 不云懺悔業障 亦不云懺惑 報 障者 因起惑不造業 但責心 罪即除 名責心突吉羅 180 報障已到果上 隨業 受苦 不及修懺 懺悔業障 如息火 要須斧底抽薪 業障懺除 惑障 報障 不除而除矣 懺悔業障 得依正具足莊嚴果報 181 這是本論文的重點 下一節 會加以論述 五 隨喜功德 嫉妒為眾生通病 故隨喜心難發 縱聞佛法而習性難改 用功者宜起覺照 如遇善不發隨喜心 即無功德 不隨喜即無功德 而成妒障 隨喜功德 除嫉妒 障 得大眷屬報 182 六 請轉法輪 學佛法人 要時常請人說法 請法即是請轉法輪 請轉法輪 除慢法障 得 多聞智慧果報 183 七 請佛住世 佛有六即佛 184 此文所請 乃究竟即佛 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示現涅槃 即因 續 而稱 廣 記述佛教自傳入我國至唐初歷朝之興廢 佛道間之論爭及佛教義理之討論 等 每多涉及外典 舉凡論說 文書 詩賦 詔錄等資料無所不包 共集有歸正 辨惑 佛德 法義 僧行 慈濟 戒功 啟福 悔罪 統歸等十種 計二九六篇 古來易於散軼之孤文片記 幸由本書集錄 方得傳於後世 成為極珍貴之資料 180 突吉羅 梵語 duskrta 巴利語 dukkata 戒律之罪名 即惡作惡語等諸輕罪 又作突膝吉 栗多 突瑟幾理多 獨柯多 意譯為惡作 小過 輕垢 越毘尼 為五篇之一 六聚戒之一 乃一切輕罪之總稱 於比丘二百五十戒中 屬二不定 百眾學 七滅諍 此外 式叉迦羅尼 梵 wiksakaraniya 亦為突吉羅之異稱 即學 應學 應當學之意 據唐代 法礪之 四分律疏 卷六本載 突吉羅係就防患未然而命名 式叉迦羅尼則為對治已犯戒之 情形而命名 兩者名稱雖不同 而實為一事 此罪很輕 只須對一人 故作之時 或對自己 責心懺悔 非故作之時 善見 律毘婆沙 卷九 分八種突吉羅 一 方便突吉羅 二 共相突吉羅 三 重物突吉羅 四 非錢突吉羅 五 毘尼突 吉羅 六 知突吉羅 七 白突吉羅 八 聞突吉羅 另於大乘戒中 凡殺生戒等重禁之外的其餘諸罪均屬突吉羅罪 例如 菩薩持地經 卷五 所舉之四十二種突吉羅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所舉之三十八種突吉羅 菩薩善戒經 一卷 所舉之五十種失意罪 瑜珈師地論 卷四十一所舉之四十四種惡作罪 梵網經 卷下 所 舉之四十八種輕垢罪等均屬之 見 律藏 大藏經第二十二冊 p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位 稱為六即佛 六即佛即 一 理即佛 又作理佛 指一切眾生 蓋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 與諸如來無二無別 皆 即是佛 故稱理即佛 二 名字即佛 又作名字佛 指或從善知識處聞知 或從經卷中見得 而了知此 理性即 佛之名 之人 此等之人 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故稱名字即佛

47 無人請佛住世 而有請佛滅度之魔王 佛如宏鍾在架 恆順眾生 默然允許 及 阿羅漢諸大弟子覺悟 請佛住世 佛已允入滅於先 為不二語 故乃涅槃 請佛 住世 乃佛弟子本分事 住與否則在於佛 若無究竟即佛可請住世 有分證即佛 相似即佛 觀行即佛 名字即佛 皆應勸請住世 凡能說法利生之人 無論是何 等佛 皆應請彼住世 請佛住世 除生佛前 佛後難 釋迦牟尼佛寂滅後 彌勒尊佛降生前 請 佛住世 得增長福慧報 185 八 常隨佛學 佛為眾生榜樣 因地所修一一行 乃至成佛 三業威儀 動止語默 皆有規 則 我輩既為佛弟子 即應隨佛學 常隨佛學 即迴向菩提 向智慧日 背塵合 覺 186 九 恆順眾生 我與眾生 共同一體 故應隨順眾生之善法 隨順眾生之本性 以有我人知 見 故與眾生互相殘殺 互相偷盜 互相媱欲 互相誑騙 互相吞噉 一切眾生 本性本善 違背本性 故成眾生 若能恆順眾生本性 即可返妄歸真 恆順眾生 除我執障 十 普皆迴向 於前九門所有一切功德 普以迴向一切眾生 願成佛道 願證真常 普皆迴 向有三 1.眾生迴向 名迴向眾生 即迴自向他 2.諸佛迴向 名迴向諸佛 即迴因向果 3.真如迴向 名迴向真如 即迴事向理 三 觀行即佛 指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進而依教修行而達於心觀明瞭 理慧相應 即 境智相當 觀行相即之人 此等之人 所行如所言 所言如所行 言行一致 以證此 位 故稱觀行即佛 此位分為五品位 即 隨喜品 讀誦品 說法品 兼行六度品 正行六度品 四 相似即佛 指於前述 觀行即 位中 愈觀愈明 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淨 斷除見思 之惑 制伏無明之人 此等之人 雖未能真證其理 但於理彷彿 有如真證 故稱相 似即佛 此位分為十信位 五 分證即佛 又作分真即佛 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 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 由十住 十行 十迴向 十地 等覺位 漸次破除一品無明 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 究竟即佛 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 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 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 位 此六佛雖因智 悟 情 迷 之深淺 而有六種之別 然其體性不二 彼此互即 故稱為 即 見 摩訶止觀 大藏經四十六冊 P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 見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 懺雲法師著 蓮因北部大專學生齋戒學會編輯 1992.P

48 以上十種廣大行願 是學佛的總綱領 是普賢行願 展開來就是這十大行願 這十大行願有兩種修法 一種是隨願 只要能修一願或者是兩願 就能成就那麼 大的功德 另一種是總修 其實 那一種修法功德都是一樣的 看個人的根器和 習氣不同而來決定 187 綜合上述 普賢十大願王禮 每一願都是一個修法的要領 華嚴是心地法 門 是根本法門 從根本上幫我們轉換觀念 如何轉換就是靠這十大綱領 例如 地藏菩薩本願經 說 南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 無不是 罪 188 但在華嚴的教法 這一句話可以反過來講 起心動念都是普賢行 一 切境界皆是普賢境 境界是以 果地覺 來轉化 因地心 的修行法 所以 當我們心念這麼一轉 每一願的四無盡境 就都全部窮盡了 此時 眾生業歸眾生業 眾生煩惱歸眾生煩惱 我己經轉迷成悟了 境界來臨時 我已 經不恐懼了 換句話說 一切都在法界內 沒有一法離開法界 這也是此法門殊 勝的地方 189 第三節 十大願的第四大願 懺悔業障 由上述第二節的內容中 十大願每一願的內容 對修行者而言 都相當的重 要 每一願都環環相扣 而本論文 特選 懺悔思想 作為題目 乃是它具有承 先起後 而且含概十大願的體 相 用 現在僅將普賢菩薩在 四十華嚴 第四 十卷 懺悔思想 的內容 分為標名 所懺境 所懺相 辯能懺心相 明所對境 總結無盡 作詳細 深入的探討 一 標名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經文曰 復次 善男子 言懺悔業障者 190 澄觀大師曰 此標名也 懺者懺其愆 悔者悔其過 身口意三業有過 皆障菩提涅槃 故須懺悔 不敢復作 191 澄觀大師又云 言懺除業障者 梵言具云懺摩 華云悔過 據此則翻懺為 悔也 前列名為懺悔者 即是半梵半華也 見 普賢十大願王修持法要 繼夢法著 圓明出版社 p26 見 地藏菩薩本願晶 如來讚嘆品 大藏經十三冊 見 普賢十大願王修持法要 繼夢法師著 圓明出版社 p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 大藏經第十冊 新文豐出版 p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49 又說 懺者 陳露先罪 悔者 改往修來 有云梵語懺摩 華言請忍 下加 以悔 意言 請三寶忍受悔過 興善罰惡 追變往愆也 業障二字 舉中以賅前 後 所謂煩惱障 業障 報障 今云懺除者 一懺俱懺 亦是舉一即三意也 193 須知業由惑生 報由業感 惑業報三 如惡叉聚 生則俱生 滅亦俱滅 今 之懺除 豈是僅除中間 而不除前後 無有是處 造罪 必三業俱來 懺除 須 事理雙懺 事是作法懺 以除身口二業 理即實相懺 除意地業也 當此去聖時 遙 眾生業重 非事懺不為功 事懺 須對三寶前發露首罪 至誠懇禱 五體頭 地 如大山崩 理懺 如 普賢觀經 云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 霜露 慧日能消除 194 是故宜至誠 懺悔六情根 維摩教觀罪性 不在內外中 間 俱理懺也 195 由上述說明 標名 所強調的是理 事俱足 倆者須兼備 圓融無礙 我 們中國人常說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過失任何人是 都不能免的 問題在於肯不肯悔過 如肯悔過 所謂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 一經改悔 便得自新 重新做好人 仍不失為一個大丈夫 佛在戒經中亦說 自 知有罪當懺悔 懺悔則安樂 不懺悔 罪益深 可見有罪不肯懺悔 不特內心 難以得到安然 而且罪業還會越來越深重 所以 佛陀總是鼓勵比丘及諸佛子 懺悔自己所造的各種罪業 果能懺除自己犯戒的垢穢 就可獲得身心安樂及清淨 無染 可見懺悔實是很重要的 196 二 所懺境 貪瞋癡是業因 惑也 身口意是業緣 動之 不論善之興惡 均屬於業 作 諸惡業 即是業體 唯識論云 大乘三業 皆以思為體 動身之思 發語之 思 及思當體 皆業也 故知身口意 是造業之機器 動三之思 名為三業 業 有三種 一善 二惡 三不動 197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經文曰 菩薩自念 我於過去無始劫中 由貪瞋癡 發身口意 作諸惡業 198 菩薩自念 是發菩提心能知痛癢 起覺照之人也 自念者 自用菩提心觀 念也 念今生以知過去 觀他人以知自己 故知過去由貪瞋癡發身口意 而作諸 惡業 惡業無量 束廣為略 不出十惡業 以身口意為造業具 意起貪瞋癡三 193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44 見 普賢觀經 大藏經第九冊 p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演培法師釋著 天華出版社出版 1991.p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 大藏經第十冊 p

50 身造殺盜淫三 口出妄言 綺語等四 自念惡業 即智慧心現前 有覺心觀行者 方能自念 否則終日造惡 不知有過 人或舉其過 則耳不樂聞 況業不重不生 娑婆 果無業繫 何不超出三界 故知生此娑婆 必是業重之人 理宜誠心懺悔 誓不復造 自以無業不肯脩懺者 愚昧熟甚 199 三 所懺相 懺有理事 先明理懺 惡業原本無體 虛妄之相 幻化不實 有何罪過可懺 然而無體相之境 眾生已迷 欲悟罪無體相 須修無相懺 如念法身佛 或修真 空觀 觀念成就 親證實相 妄我即空 罪無所附 故罪性亦空 倘不明真空 我相不空 故有身心世界 業由我造 誰代我受 云懺悔業障 亦可謂為懺悔我 見一空 無始所造惡業 悉皆空矣 200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經文 曰 無量無邊 若此惡業有體相者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201 此段經文 宜引 佛名經 釋之 經云 獨頭無明 為煩惱種 無始受身 以來 經無量劫 則劫不可數 一一劫中 受種種身 則身不可數 於一一身 造種種業 則業不可數 202 故文云 無量無邊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所幸 無形 不見相貌 設有相貌 無處安容 據理而言 苟能懺之惡業清淨者 所獲 功德 亦盡虛空界 不能容受也 如闇室之暗 遍滿一室 經歷千年 其暗如故 須臾燈光照室 其光所遍分量 一須臾頃 便與室中千年之暗 分量齊等 故 婆 沙論 懺悔功德云 此懺悔一念之善 如有形色者 大千世界 不能容受 以 敵對相翻 一一即真功德故 203 四 辯能懺心相 此明懺罪之機器也 昔因三業染汙 故無罪不為 今明三業清淨 故無罪不 懺 204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經文曰 199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52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 大藏經第十冊 p 見 佛名經 凡十二卷 元魏菩提流支譯 今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 114 經中列舉數千佛 菩薩及辟支佛之名 謂受持讀誦諸佛名號而思惟讚歎者 能得見現世安穩 遠離諸難 消滅諸 罪 於未來世得無上菩提 203 見 婆沙論 唐玄奘譯 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p 見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 諦閑大師著 華南學佛院出版 佛曆二九七九年出版 p

51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 205 身口意三為造業具 修懺亦以三業修 如人倒地 還從地起 口業懺 稱 揚諸佛功德 發露罪過 身業懺 盡此壽命 作諸佛事 意業懺 緣想諸佛 無量功德 化除無量罪過 身作佛事身清淨 口說佛法口清淨 意正思惟意清淨 如是對治 如應病服藥也 206 五 明所對境 此下明事懺 又二 一取相 二作法 取 求也 相 妙有也 所對之境 皆妙有相也 普賢菩薩能現多身 故能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妙有相前 懺悔 其次修觀行即菩薩 或能觀此境界 我輩名字即菩薩 觀行達不到此廣大 妙有之境 豈即不對法界極微塵剎諸佛菩薩前求懺悔乎 不修廣大懺 安能懺除 廣大惡業 要知對一比丘懺悔 或對四人成眾比丘作法懺 亦即是對十方諸佛菩 薩懺悔 何以故 作法身觀 與諸佛菩薩同一法身故 誠心懺悔 者 要懺除 惡業 須發至誠心 發不起至誠心 宜撫心自問造惡業是否要墮地獄 如是一問 誠心自然生矣 誠心乃從天理良心發出也 後不復造 即悔其過也 對諸佛前 誠心懺悔 即是取相懺義 感應道交 得佛摩頂 或放異香 見光見華 即為取 相妙義 懺已不得再造 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即是作法懺義 僧作羯摩法 故 曰作法 懺罪即除戒 故曰住戒 翻過成德 何得不為 207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經文曰 遍於法界極微塵剎 一切諸佛菩薩眾前 誠心懺悔 後不復造 恒住淨戒 一切功德 208 首句有二意 一者 三業俱一思為體 思體周遍 故昔造罪 盡虛空不能容 受 今懺悔清淨之思亦周遍也 二者 三業俱是因緣生法 當體即空假中 即空 故盡虛空 即假 故遍法界 即中 故橫豎普周也 次二句正辨所對 昔因親近 惡友 違背良師 今於十方諸佛誠心懺悔 亦敵對相翻也 誠心句 簡不至心 緩縱情慮 罪不滅也 謂自此以後 不復造惡 恆常安住清淨戒品中 則自然一 切罪滅 一切福生 所謂革故不造新 滅業障如翻大地 209 六 總結無盡 人人皆應懺悔業障 若自以為無業障者 即是愚癡人 因普賢菩薩 尚自念 205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 大藏經第十冊 新文豐出版 p845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 大藏經第十冊 p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

52 所造惡業 設有體相 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凡夫業重障深 詎不可懺 210 經文曰 如是虛空界盡 眾生界盡 眾生業盡 眾生煩惱盡 我懺乃盡 而虛空界 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 我此懺悔無有窮盡 念念相續 無有間斷 身語 意業無有疲厭 211 所說 懺悔業障者 菩薩自念 我在過去無始劫來 由於貪心 瞋心 癡心 而發生身業 意業 口業 所作出的種種惡業 沒有數量 也沒有邊際 假設惡業有形體相貌 就是遍滿虛空 也容納不了 我現在全以清淨的三業 不 造身業 不造口業 不造意業 身 口 意三業清淨 遍於法界極微塵數那麼多 的剎土 我在這麼多的國土 一切諸佛菩薩的面前 誠心誠意的懺悔 再也不造 罪業 常常住於淨戒上 守持戒相一切功德 和所修行的功德 假設 虛空 眾 生 眾生業 眾生煩惱都沒有了 我的懺悔願力才沒有 但是 虛空 眾生 眾 生業 眾生煩惱也不會沒有 所以 我懺悔的願力也不會沒有 念念相續 接連 不斷 身語意三業沒有疲倦厭煩的時候 不會說拜懺 拜得累了 菩薩是越拜佛 越有精神 越懺悔 越歡喜 這才是真正的懺悔 發懺悔心都是菩薩 凡夫沒有 善根 就不會懺悔 212 第四節 小結 綜合上述 以普賢的行願為通途而展開 入法界品 進入 普賢行願品 的思想體系 值得研究 且般若三藏譯 最後的四十卷 普賢十大願 的思想 乃晉唐兩譯的 入法界品 所未有 然依此行願 能獲往生極樂世界 且普賢菩 薩也親自誓於我命終時 除一切障礙 能往生極樂世界 乃普賢行願的思想 攝 著十大願 213 而十大願的第四大願 教我們如何懺悔 要在佛前痛心疾首 痛苦流涕 用 真心懺悔 業障自然消除 所謂 瀰天大罪 一懺便消 尤其初發菩提心 行菩薩道者 當自省觀 我從無始劫來 因貪瞋癡煩惱 而造眾罪 身 殺 盜 淫 口 惡口 兩舌 綺語 妄言 貪 瞋 癡 以意 為本 發動身口 造無邊惡 若惡業有形有相 盡虛空界 不容納 顯無量劫來 210 見 華嚴經疏鈔 普賢行願品疏鈔 第九冊 台北華嚴蓮社印行 p72 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第四十卷 大藏經第十冊 p 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四十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禪師 講述 法界佛教總會印行 p 見 天台教學史 華嚴思想史 合刊 彌勒出版社 現代佛學大系 p

53 個人造罪之多 214 往昔因三業造罪 今用清淨身口意 遍十方法界 微塵數佛菩薩前 至心頂 禮 求哀懺悔 改往修來 誓不更作 拜千佛 八十八佛 三昧水懺十六尊佛菩薩 梁皇懺 現在賢劫千佛等 皆 是藉禮佛菩薩名號 向佛菩薩求懺悔 懺悔首重誠心 不誠無益 懺前愆 悔 後過 是主要宗旨 如孩子被修理 哭說 我不敢了 以後再不敢了 求懺悔 如對佛菩薩說不敢 懺後不再犯 但凡夫也像小孩 剛說不敢 出來便忘 毛病 又犯了 如左手丟垃圾 右手執掃帚 怎麼掃也掃不乾淨 常求懺悔 罪障猶存 問題在此 但不可因而不懺 掃總比不掃好 剛掃完 覺得乾淨些 不掃則積垢 如山 勤求懺悔 漸改 久自然淨 從此 恆住淨戒 成就 一切功德 215 末法時期 僧俗欲持淨戒 很不容易 尤其微細戒 時時違犯 經云 末 法見佛弟子雖受佛戒 犯戒情形如雨下 一滴雨喻犯一戒 造罪無量 故須常 自省察 生慚愧心 虔誠懺悔 盡量做到 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216 從上述文中 普賢菩薩說 懺悔乃盡未來際事 二六時中 不忘所修 滅 罪增福 就是懺悔 勤修懺悔 將來成佛 國土清淨 光明無量 無惡道名 猶 如極樂 現求懺悔 罪業漸消 便能轉五濁為人間淨土 217 第五章 如來隨好光明功德品 的懺悔思想 前言 八十華嚴經 總共有三十九品經文 分別於菩提道場 三會普光明殿 忉 利天宮 夜摩天宮 兜率天宮 他化天宮 逝多林園等七處九會完盛 比 六十 華嚴經 三十四品的七處八會 增加了幾品經文 這是實叉難陀重譯 華嚴經 的成果 其實 八十華嚴經 正應該有四十品 其中一品 普賢行願品 未能即 時被譯出 直至唐般若於貞元十二年 796 才譯出 成為新舊譯 華嚴經 入 法界品 之別譯本 以導歸普賢行願為主旨 即今之 四十華嚴 華嚴經 是著重於如來果德因行之經典 其內容始終不離五周因果 218 由因與果相互顯發 214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釋會性講述 台中市佛教蓮社印行 2002.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釋會性講述 台中市佛教蓮社印行 2002.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釋會性講述 台中市佛教蓮社印行 2002.p 見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釋會性講述 台中市佛教蓮社印行 2002.p 五周因果 見 華嚴經疏鈔 卷三 四 大藏經三十五冊 p522b 又作華嚴五周因果 據 華嚴經 所釋之義理 分為五周之因果 即 一 所信因果 謂於華嚴第一會菩提場宣說如來依正之果報法門 是為一周 自第一卷至第十一卷

54 的圓融無礙義理 形成華嚴宗獨特教學基礎 因此 五周因果含攝一切因果法門 並且一一門皆可獨立實踐成佛的法門 所以因果是融通無二的 故為 華嚴經 相即相入思想的精華所在 219 本章所要討論的 隨好品 是如來於第七會普光明殿所宣說 普光明殿位處 摩竭提國菩提道場邊 即如來於摩竭提國菩提道場成正覺後 於初會菩提道場說 教起因緣 220後 正宣說 華嚴 十信位經文的 就是以普光明殿為首 所以 共六品 前五品彰顯遮那之果德 後一品闡明佛之本因 以其令人生信心而樂受 故 稱所信因果 二 差別因果 又作修正因果 生解因果 謂於第二會普光明殿至第七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 宣說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回向 十地 等覺之差別因果之法門 是為一周 自十二卷至四十八卷 共二十九品 前二 十六品辯五十一位之差別之因 後三品明佛之三德差別之果相 故稱差別因果 三 平等因果 又作修顯因果 出現因果 謂於第七重會普光明殿中 宣說平等因果 是為一周 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 共二品 前普賢行品辯普賢平等之圓因 後如來出現品明遮那平等之滿果 因果融攝 平等不二 故稱平等因果 四 成行因果 又作出世因果 謂於第八會重會於普光明殿中 宣說成行因果 遠離世間法 是為一周 自第五十三 卷至第五十九卷 共一品 初明五位之因行 後示八相作佛之大用果相 故稱成行因 果 五 證入因果 謂於第九會逝多林中 宣說證入法界妙門 是為一周 自第六十卷至第八十卷 共一 品 初明佛果自在之大用 後顯菩薩起用之修因 因果二門俱時證入 故稱證入因果 以上之五周因果總歸於第五證入因果 即從最初所信因果以至第四成行因果 是欲令 行者深信遮那之果德 詳解六位之因果 乃至依此而實踐修行 總此而為證入法界之 唯一途徑 又法藏之 華嚴探玄記 立 教起因緣分 等五分以總別華嚴一經 兩者 不同之處在於五周乃就義理加以區分 五分則就經文而別之 219 見 佛教天鼓之研究 以華嚴經 如來隨好功德品為主 釋德和撰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畢業 論文 1998.p8 220 教起因緣 經文之始 必有一段文字闡述有關教法成立之因由 稱為序分 序文 如來宣說 華 嚴經 乃以無量因緣而得成就 故以因緣二字 各開十義 以顯無盡 先彰十因 後顯十緣 故稱教起因緣 一 教起十因 1 法應爾 即理本當然之義 謂如來出現 理當宣說 華嚴經 此乃佛佛道同 法皆如此 故諸佛皆於無盡世界 常轉無盡法輪 而令眾生返本還原 2 酬宿因 謂如來說法 乃為酬宿世之願因 3 順機感 謂如來說教 乃由機緣所感 而隨順機宜 4 為教本 謂如來先說此一乘圓頓之法為諸教之本 然後漸施末教 以教化二乘之 人 5 顯果德 謂如來顯揚華藏世界 微妙十身之依正果德 令人信樂懇求 6 彰地位 謂 華嚴經 彰顯菩薩修行之地位有 1.行布位 即從因至果排布行列 依次第升進而區分階位 2.圓融位 即一位中攝一切位 7 說勝行 謂如來宣說殊勝妙行 使一切菩薩 眾生皆依教立行 造修證入 8 示真法 謂如來宣示真實大法 令人開解達理 9 開因信 謂如來開示一切眾生 真法 勝行之因果 皆為眾生本有之性德 10 利今後 謂如來說法 乃令今世 後世之一切菩薩 眾生皆得聞知 獲大利益 二 教起十緣 1 依時 時 即說 華嚴經 之時分 謂如來之一念與多劫圓融 本無時分可限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從 法華三昧懺儀 看人文精神與實踐工夫 The Humanist Spirits and Practical Procedures in Fa-hua-san-mei ch an-i 南華大學哲研所副教授 尤惠貞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就天臺智者大師之 法華三昧懺儀, 以論述行此懺法之相關儀禮 其所依之義理根據 實踐觀行, 以及修習所可能達到的證相 論文之目的在於藉由探討作為大乘佛教一種修證法門的 法華三昧懺儀,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誦經 禮拜 持咒等多樣化的行持方法 懺悔法, 可謂在大乘佛教思想 中有了極大的轉型 中國佛教亦吸收大乘懺悔思想, 創制懺悔儀軌, 並舉行禮懺法會 從東漢時期即有於齋日行懺悔法之記載, 到了南朝, 王室更是盛行禮懺 此外, 僧傳中亦有諸多僧人修懺的事蹟 雖然, 至今未發現有隋代以前之懺法儀軌, 但從許

誦經 禮拜 持咒等多樣化的行持方法 懺悔法, 可謂在大乘佛教思想 中有了極大的轉型 中國佛教亦吸收大乘懺悔思想, 創制懺悔儀軌, 並舉行禮懺法會 從東漢時期即有於齋日行懺悔法之記載, 到了南朝, 王室更是盛行禮懺 此外, 僧傳中亦有諸多僧人修懺的事蹟 雖然, 至今未發現有隋代以前之懺法儀軌, 但從許 中華佛學研究第二期頁 313~337( 民國八十七年 ) 臺北 : 中華佛學研究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2, pp..313~-337 (1998) Taipei: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中國佛教早期懺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 釋大睿 中華佛學研究所 提要 懺悔是佛教中重要的實踐行門 以中國佛教而言,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第二輯 : 性情之教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 附錄 目錄 上篇 : 論語 性情學序論...3...12...23...33...43...54...64...75...89...98...114...141 下篇 : 霍韜晦講 論語 鳳凰衛視同名節目播出記錄稿第一輯 : 現代社會與孔子之教...157 13...163...170...176 第二輯 : 性情之教...185...191...195...200...204 第三輯 : 孔子教我們甚麼?...211...216...221...226...231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1公告[1].rtf

1公告[1].rtf 內 政 部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30 日 發 文 字 號 : 台 內 役 字 第 1010830457 號 附 件 :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免 役 禁 役 緩 徵 緩 召 實 施 辦 法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151 條 第 2 項 及 第 154 條 第 1 項 公 告 事 項 : 一 修 正 機 關 : 行 政 院 二 修 正 依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計 通 報 內 政 統 通 報 一 一 年 第 四 週 100 年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度 調 查 結 果 內 政 部 統 處 8 成 5 的 居 家 服 務 使 用 者 對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各 項 服 務 表 示 有 7 成 5 表 示 會 介 紹 他 人 使 用 有 接 受 居 家 服 務 所 提 供 的 協 助 洗 澡 協 助 換 穿 衣 服 協 助 吃 飯 協 助 起 床 站 立

More information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學習輔導 課業輔導 381 19 學習輔導 五至七章重點整理 第五章 在學學生的學習輔導 / 第一節 中學生的學習特徵 1. 2. 3. 4. 1. 2. 3. 1. 2. 3. 4. 5. 1. 2. 3. 4. (381)019-030 學習輔導.indd 19 2007/5/31 2:44:08 PM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哲學學報

南華大學哲學學報 揭諦 第 22 期 2012 年 1 月, 頁 129-166 南岳慧思的懺悔思想 * 黃國清 摘要 天台宗甚重視懺悔法門, 以懺悔行法助成止觀實踐, 這種方向最早由南岳慧思所確立 事理二懺的區分也在慧思著述中見到雛形 慧思將懺悔視為主要菩薩行法之一, 與發菩提心 大慈悲心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等修行德目並列 修習懺悔的功德, 可除滅障道重罪, 推進菩薩實踐體驗 懺悔行法更重要的意義, 是與禪觀連結,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03-??????

03-?????? 攝 類 學 03 講 者 : 促 稱 格 西 譯 者 : 法 音 法 師 地 點 : 三 學 法 洲 時 間 :20121003 接 續 探 討 常 的 性 相, 如 文 : 非 剎 那 與 法 的 同 位 即 常 的 性 相 空 有 作 用 者, 即 無 事 的 性 相 不 生 即 非 所 作 性 的 性 相 不 堪 生 住 滅 即 無 為 法 的 性 相 非 勝 義 具 有 作 用 者 即 世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條 文 說 明 第 一 條 本 辦 法 依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第 二 條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條 文 說 明 第 一 條 本 辦 法 依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第 二 條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總 說 明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業 於 一 百 年 六 月 二 十 九 日 制 定 公 布, 並 自 一 百 零 一 年 一 月 一 日 施 行, 依 本 法 第 五 十 五 條 規 定 : ( 第 一 項 )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許 可 設 立 核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BOOK 山 與 溪 谷 社 編 堀 內 一 雄 執 筆 蕭 雲 菁 譯 CONTENTS 訓 練 內 容 設 計 法 056 淡 季 期 的 訓 練 058 旺 季 期 的 訓 練 060 針 對 爬 坡 賽 的 訓 練 內 容 062 賽 後 的 資 料 分 析 064 067 PART4/ 鏑 木 毅 先 生 的 建 言 活 用 於 越 野 路 跑 的 心 跳 訓 練 068 心 率 計 為

More information

BSP 烤箱 - 封面-2

BSP 烤箱 - 封面-2 BSPO615 使 用 及 安 裝 說 明 書 總 代 理 優 氏 集 團 客 林 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台 北 市 內 湖 區 行 愛 路 69 號 2 樓 TEL 02-2794 2588 FAX 02-2794 3789 台 中 市 北 屯 區 后 庄 路 1080-12 號 TEL 04-2422 0958 FAX 04-2422 0938 高 雄 市 左 營 區 政 德 路 633

More information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第 6 章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1.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二 內部指令 CHAPTER 6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內文教學區 1 行政法概要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3E6A4B830312D2D2DBCC6BD75BB50BEE3BCC6AABAA55BB4EEB942BAE22E646F6378> 國 中 數 學 基 本 學 習 內 容 補 救 教 材 第 一 冊 一 -1 單 元 一 數 線 與 整 數 的 加 減 運 算 主 題 一 正 數 負 數 的 意 義 一 正 數 和 負 數 : 尋 找 寶 藏 北 西 東 小 明 南 小 明 無 意 間 得 到 了 一 張 藏 寶 圖, 圖 上 的 黑 點 代 表 小 明 現 在 站 的 地 方, 每 個 腳 印 都 代 表 1 步 若 要 在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懺儀與禪觀 ~ 法華三昧懺儀 寶雲寺 0105 果慨法師 讓我們的心靜一下 1 南無本合掌2 釋迦牟尼佛( 三稱) 師恭誦 正修第四 粗 細 一嚴道場 二淨身 三三業供養 四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佛 七五悔儀 八行道法 九誦經 十禪觀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過去多寶佛 一心敬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大乘妙法蓮華經 十方一切尊經 十二部真淨法寶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第 五 章 實 證 結 果 第 一 節 敘 述 統 計 表 11 表 12 分 別 為 男 女 癌 症, 實 驗 組 與 控 制 組 樣 本 之 基 本 特 性 此 為 罹 癌 前 一 年 度 樣 本 特 性 由 於 我 們 以 罹 癌 前 一 年 有 在 就 業, 即 投 保 類 別 符 合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法 中 所 規 定 之 第 一 類 被 保 險 人, 且 年 齡 介 於 35 至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ZX 102 國 文 科 大 甲 高 中 朱 碧 霞 老 師 壹 前 言 102 99.07.29 1. 2. 3. 4. 99 101 38 2 76 1 24 102 1. 20 2. 6 18 1 貳 試 題 分 析 99 101 102 一 選 擇 題 1 99~101 年 試 卷 架 構 102 四技二專 統一入學測驗 大甲高中 朱碧霞 老師 共同科目 國文 發行人 陳炳亨 總召集 周耀琨 總編輯 蔣海燕 主 編 陳俊龍 校 對 黃筱閔 美 編 林靖雨.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我的網 出 版 民國一 二年一月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電 話 (06)2619621#314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色 彩 時, 不 自 覺 地 會 反 應 出 大 腦 對 色 彩 的 解 釋, 設 計 師 若 能 掌 握 色 彩 所 隱 藏 的 訊 息, 便 可 以 充 分 利 用 並 創 造 出 極 具 魅 力 的 產 品 視 覺 對 知 覺 的 影 響 色 彩 是 人 的 視 覺 機 制 所 創 造 出 來 用 以 探 究 環 境 的 工 具, 它 不 僅 能 提 供 辨 識 的 作 用, 還 具 有 知 覺 與 文 化 上 的 意 涵, 並 能 引 發 強 烈 到 超 越 理 智 的 情 緒 反 應, 對 人 類 的 生 活 影 響 十 分 深 遠 2120 21 3 30 20109453 人 們 在 為 生 活 空 間 中 的 物 品 選 擇

More information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公 告 及 送 達 教 育 部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1 月 21 日 臺 教 師 ( 二 ) 字 第 1030167058A 號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幼 稚 園 及 托 兒 所 在 職 人 員 修 習 幼 稚 園 教 師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課 程 辦 法 草 案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一 百 五 十 一 條 第 二 項 準 用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條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ico說明書繁體new P ICO 智慧型微投影機 使用手冊 電話 + 8 8 6-2 - 2 7 9 0-6 3 0 8 地址 台北市內湖區新湖一路90號4樓 w w w. q p o i n t e k. c o m * 內容僅供參考 功能會隨系統版本有所變動 * 如有操作上的問題請洽詢經銷商 本公司或至官網 支援服務..T.I. QP Q.P.T.I. Corporation 索 引 1. 內 容 物 2. 功 能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 1 - - 2 - - 3 - - 4 - 註 一 一 般 義 工 : 任 何 人 志 願 貢 獻 個 人 時 間 及 精 神, 在 不 為 任 何 物 質 報 酬 的 情 況 下, 為 改 進 社 會 而 提 供 服 務, 時 數 不 限 ( 參 考 香 港 義 務 工 作 發 展 局 之 定 義 ) 註 二 核 心 義 工 : 由 於 建 立 社 會 資 本 所 重 視 的 是 網 絡 的

More information

阿闍世王犯了五逆罪 他對佛陀懺悔後 果報還要受嗎 阿闍世王犯了殺父的五無間罪 向 彈起來 佛陀懺悔 還要受下地獄的罪報嗎 一個人儘管有再重的罪 如果願意 要 犯無間業要墮落是決定的 阿闍世 懺悔 還是可以繼續修行 學佛 聞 王的殺父之業 在現生的障礙是不能證 法 發露懺悔 是有利益的 雜阿含 果 這

阿闍世王犯了五逆罪 他對佛陀懺悔後 果報還要受嗎 阿闍世王犯了殺父的五無間罪 向 彈起來 佛陀懺悔 還要受下地獄的罪報嗎 一個人儘管有再重的罪 如果願意 要 犯無間業要墮落是決定的 阿闍世 懺悔 還是可以繼續修行 學佛 聞 王的殺父之業 在現生的障礙是不能證 法 發露懺悔 是有利益的 雜阿含 果 這 懺悔 可以滅罪嗎 經 懺悔八問 釋悟因 阿闍世王弒父 對佛陀懺悔後 果報還要受嗎 可以滅他的罪嗎 地藏懺 梁皇懺是哪一種的懺悔法 如何讓懺悔真的幫助自己 八個問題 從阿闍世王的懺悔開始 探討佛教中懺悔的真義 44 阿闍世王犯了五逆罪 他對佛陀懺悔後 果報還要受嗎 阿闍世王犯了殺父的五無間罪 向 彈起來 佛陀懺悔 還要受下地獄的罪報嗎 一個人儘管有再重的罪 如果願意 要 犯無間業要墮落是決定的 阿闍世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長跨距暨挑高建築特殊結構系統之調查分析 第 一 章 1 2 3 4 第 二 章 5 6 7 8 1. 2. 9 3. 4. 5. 6. 7. 8. 9. 10. 11. 10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 第 三 章 p 12 b / B 0.75 13 p 14 15 D = l 20 +10 16 17 p l D l D l D 3 p 4 3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heepwoh-cover

heepwoh-cover 2016-2017年度 enquiry@heepwoh.edu.hk PDF processed with CutePDF evaluation edition www.cutepdf.com 目 錄 一 本校辦學團體...P. 3 二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教育事工部組織架構...P. 3 三 願景 使命及核心價值...P. 3 四 辦學宗旨...P. 3 五 校徽 校訓...P. 3 六 校歌...P.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駛 學 校 順 成 駕 駛 學 校 新 中 華 駕 駛 學 校 新 社 亮 汽 車 電 單 車 教 授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新 順 成 汽 車 駕 駛 學 校 及 新 福 利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其 中 除 新 福 利 只 提 供 輕 型 汽 車 ( 自 動 ) 教 學 課

駛 學 校 順 成 駕 駛 學 校 新 中 華 駕 駛 學 校 新 社 亮 汽 車 電 單 車 教 授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新 順 成 汽 車 駕 駛 學 校 及 新 福 利 駕 駛 學 校 有 限 公 司 其 中 除 新 福 利 只 提 供 輕 型 汽 車 ( 自 動 ) 教 學 課 駕 駛 學 校 收 費 調 查 發 佈 日 期 :2016 年 8 月 9 日 本 澳 近 年 有 不 少 消 費 者 報 讀 輕 型 汽 車 及 摩 托 車 駕 駛 課 程, 但 自 去 (2015) 年 起 本 澳 收 緊 對 輕 型 摩 托 車 的 技 術 規 格 審 批, 避 免 在 原 產 地 單 座 位 的 輕 型 摩 托 車 到 達 本 澳 後 可 申 報 為 兩 座 位, 使 不 少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附表二-1030714

Microsoft Word - 附表二-1030714 六 條 附 表 公 特 種 應 目 表 壹 本 表 每 年 所 設 類, 仍 需 配 合 當 年 任 用 需 求 予 以 設 置 貳 類 普 通 目 為 : 及 四 國 文 ( 作 文 公 文 與 測 驗 ) 其 占 分 比 重, 分 為 作 文 占 百 分 之 六 十, 公 文 測 驗 占 百 分 之 十, 時 間 小 時 五 國 文 ( 包 括 公 文 格 式 用 語 ) 採 測 驗 式 題,

More information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

玄奘大學 應用心理學系 玄 奘 大 學 應 用 心 理 學 系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申 請 程 序 項 目 日 期 繳 交 資 料 遴 聘 指 導 教 授 一 提 論 文 題 目 及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同 意 書 需 符 合 下 列 條 件 : ( 一 ) 修 滿 超 過 一 半 的 學 分 (30 學 分 ) 或 ( 二 ) 所 有 必 修 課 已 修 過 ** 符 合 上 述 一 項 條 件 即 可 一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A69AD59ABC2A4BDA571B6C5B56FA6E6A4CEB56FA6E6A4CEC2E0B4ABBFECAA6B31303230363238>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A69AD59ABC2A4BDA571B6C5B56FA6E6A4CEB56FA6E6A4CEC2E0B4ABBFECAA6B31303230363238> 波 若 威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國 內 第 一 次 無 擔 保 轉 換 公 司 債 發 行 及 轉 換 辦 法 一 債 券 名 稱 波 若 威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以 下 簡 稱 本 公 司 ) 國 內 第 一 次 無 擔 保 轉 換 公 司 債 ( 以 下 簡 稱 本 轉 換 公 司 債 ) 二 發 行 日 期 民 國 102 年 7 月 8 日 ( 以 下 簡 稱 發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天台宗入門附錄1.doc

Microsoft Word - 天台宗入門附錄1.doc 附錄一 :( 原論文發表於第一屆慈光禪學研討會上 ) 天台禪法的特質 兼論 法華三昧懺儀 之修持 提要 天台宗為中國最早成立的本土化宗派, 由於其教法組織嚴謹, 而且教理與實踐並重, 因此古來即有 教觀雙美 之稱, 影響中國佛教至深且鉅 天台宗之教理門, 雖以智者大師所說之 五時八教 為核心, 但其目的乃為凸顯圓教 中道實相 的佛法最高義理 而為了親證此 三諦圓融 的究竟真理, 智者大師更以經論為佐助,

More information

一 Hot Potatoes 命 題 軟 體 操 作 說 明 一 註 冊 操 作 程 序 1. 進 入 Hot Potatoes 的 官 方 網 站 網 址 http://web.uvic.ca/hrd/hotpot/index.htm 並 點 選 Register 2. 點 選 read the licence terms. 閱 讀 使 用 說 明 3. 點 選 I have read the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 公用事業開立電子發票緣起及效益

第一篇  公用事業開立電子發票緣起及效益 公 用 事 業 開 立 電 子 發 票 Q&A 目 錄 第 一 篇 公 用 事 業 開 立 電 子 發 票 緣 起 及 效 益 Q1: 公 用 事 業 範 圍?... 1 Q2: 公 用 事 業 開 立 統 一 發 票 緣 起?... 1 Q3: 公 用 事 業 為 什 麼 要 開 立 電 子 發 票?... 1 第 二 篇 公 用 事 業 開 立 電 子 發 票 之 方 式 Q4: 公 用 事 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71A175A440A4DFA176B8D5BDD7A4D1A578AFAAAE76A8EEC462AABABAEBAFABA1D0A548A16DAA6BB5D8A454AC4EC462BBF6A16EACB0A8D22DA454AED5ADD7A5BF>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頁 93-154( 民 國 一 二 年 ), 新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4, pp. 93-154 (2013)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26-969X.93. 從 一 心 試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暨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進 修 機 構 審 核 辦 法 問 答 集 105 年 5 月 修 訂 一 會 計 主 管 之 定 義 (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第 2 條 ) ( 一 ) 何 謂 會 計 主 管? 證 券 交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