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味蕾由約 50~100 個上皮細胞組成, 分兩類 : 1. 味覺上皮細胞 (gustatory epithelial cells): 具長微絨毛 (gustatiory hairs) 突出味孔 (taste pore), 與味覺神經末稍連結 ; 每隔 7 至 10 天更新 2. 基底上皮細胞 (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新增Microsoft Word 文件 _2_.doc

(Microsoft Word - \245k\262\264\274\322\253\254.doc)

八分解腦


感觉器官的功能.ppt

Chapter 7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Sense system

脉管系统III-静脉和淋巴

Microsoft PowerPoint - Vision and Color

ml.s92

贵 阳 医 学 院 教 案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A448C3FEA8FDC4B1A874B2CEAABAADE5AA52>

Microsoft PowerPoint - gbio042_unit4.ppt [相容模式]

<D5FDB3A3C8CBCCE5BDE1B9B92E733932>

2. 耳 鏡 的 檢 查 : 仔 細 看 看 是 否 有 任 何 的 液 體 在 耳 膜 的 另 ㆒ 面? (㆔) 眼 睛 1. 眼 瞼 結 膜 鞏 膜 : 注 意 是 否 有 黃 斑 瘤 (Xanthelasma; 表 示 可 能 有 高 膽 固 醇 血 症 ) 不 對 稱 的 眼 瞼 隙 (uq

Microsoft PowerPoint - 13 Mucosa(更).ppt [相容模式]

臨床聽力學 內容概要 聽覺生理 聽力檢查 : 行為 ( 主觀 ) vs 生理 ( 客觀 ) 聽力閾值的測定 聽力損失類型 診斷和治療

第四部 疾病與治療 眼睛和耳朵的問題 症狀或原因 少數是外傷或用力咳 戴隱形眼鏡並儘快就醫 嗽 出血性疾病引起 通常會自己好 鞏膜炎 上鞏膜炎 虹膜炎 葡萄 我該怎樣照護自己 膜炎 可能是突然或漸漸發生的眼睛紅且 1.眼睛紅時避免配戴隱形眼鏡 而且 痛 常和自體免疫疾病相關 2.使用乾淨的濕紙巾或毛

说 明 系 统 解 剖 学 是 医 学 专 业 的 一 门 重 要 基 础 课 程, 学 习 这 门 课 程 的 目 的 在 于 使 医 学 生 通 过 学 习, 认 识 并 掌 握 正 常 人 体 器 官 的 位 置 形 态 和 结 构, 为 学 习 其 它 医 学 课 程 打 下 基 础 本 大

日文技術用語

幻灯片 1

中華民國人壽保險管理學會

Babylonia formosae Habei Babylonia formasae Habei ) Leiblein

第八章 耳與乳突疾病

PowerPoint 簡報

(Microsoft Word - 002\270~\275F.doc)

Microsoft PowerPoint week 3 - Chapter 49_0226.ppt [相容模式]

答案


CH11_100

急診常見疾病及處理

章節要點 7.1 感覺受體細胞刺激感覺神經元 7.2 內耳提供平衡感和聽覺 7.3 聽覺由聲波產生 7.4 眼睛聚焦影像在視網膜上 7.5 視網膜將光轉換成動作電位

Chap15

untitled

38 嬰兒猝死症候群 (SIDS) 急性支氣管炎及急性細支 其他 9, 臺灣地區 總計 0 歲 死亡數 名 原因 Number Crude 名 原因 Number of Deaths Death Rate of Deaths 所有死亡原因 64,

Malignant neoplasm of postcricoid 下 咽 環 狀 region 軟 骨 後 of 部 hypopharynx 惡 性 腫 瘤 C130 Malignant neoplasm of postcricoid 環 狀 軟 骨 region 後 部 惡 性

Microsoft PowerPoint - MedElec106_Electrophysiology [相容模式]

表 1 本文使用的名詞 ( 中英對照 ) 及簡單說明 英文 ( 原文 ) 本文使用的名詞簡單說明 Ampulla 壺腹半規管某一端特別膨大處, 內含頂帽及毛細胞 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PPV 前半規管 良性陣發位置性眩暈 亦可稱為上半規管 (superior se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美容乙級-第二部份 doc

第一章:緒論

※※※※※

列 席 單 位 及 人 員 : 衛 生 福 利 部 社 會 保 險 司 衛 生 福 利 部 全 民 健 康 保 險 會 中 華 民 國 中 醫 師 公 會 全 國 聯 合 會 中 華 民 國 牙 醫 師 公 會 全 國 聯 合 會 中 華 民 國 醫 事 檢 驗 師 公 會 全 國 聯 合 會 中

Microsoft Word - 49.當寂靜的世界不再無聲.doc

PowerPoint 簡報

頁次 : 有關脈絡膜的敘述, 下列何者錯誤? 脈絡膜是富含血管及黑色素細胞構造緊密的組織 脈絡膜位於視網膜與鞏膜之間 脈絡膜負責供應視網膜外層的養分 脈絡膜可以吸收光線, 減少光線在眼內反射 13 正常人類視網膜由幾層結構組成? 1 層 5 層 8 層 10 層 14 在視交叉 (opt

B indd

8 3C 3C

4. Digestive system)

中樞神經整合機構 延腦心臟血管中樞 1870 Ludwig mmhg Carl Ludwig ( ) BP HR A B 50~60 mmhg Carl Ludwig (1) --- (2) (3) ---? ( ) A B

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時間表

<4D F736F F D20D7E9C5DFB5E7D7D3B2C4C1CF2E646F63>

没有幻灯片标题

Muscles that act at the HIP

2018Ccourse_introductionA

Chapter 8

Microsoft PowerPoint - respiratory system student.ppt [相容模式]

八十九學年度第一學期教學時間表

untitled

106年專門技術特種考試驗光

表一紅眼症的原因 症狀及轉診時機 原因 : 呈現症狀 : 典型患眼 : 第一線醫師可初步處理 : 結膜下出血 (subconjunctival hemorrhage) 無 單側 眼瞼緣炎 (blepharitis) 燒灼感 異物感 流淚 睫毛結痂 (crusting of lashes); 早晨時較

日文技術用語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頁次 : 有關鞏膜及上鞏膜 (episclera) 的敘述, 下列何者正確? 鞏膜屬於全層富含血管分布的組織 上鞏膜有血管分布 上鞏膜的血管型態與表層結膜血管相同, 屬於較扭曲的型態 上鞏膜的血管型態與表層結膜血管不盡相同, 屬於較扭曲的型態 14 有關眼壓的敘述, 下列何者錯誤? 眼壓

MergedFile

Microsoft PowerPoint - 中山生物資優班2011(一年級)

第十一單元

106年專門技術特種考試驗光

2

頁次 : 正常角膜那一層構造受傷後能最快速再生? 上皮層 鮑曼氏膜 (Bowman's membrane) 基質 內皮細胞層 11 有關鞏膜的敘述, 下列何者正確? 鞏膜組織基質主要是由彈力纖維組成 鞏膜組織基質主要是由膠原纖維組成 鞏膜組織占眼球表面面積 1/2 鞏膜組織基質膠原纖維束

Revision_helper_U11_bilingual



BOC Year Round Offer Details_2014_V2

頁次 : 關於虹膜動脈大環 ( major arterial circle of iris) 是由以下那些血管匯集而成?1 睫狀前動脈 (anterior ciliary artery) 2 睫狀後長動脈 (long posterior ciliary artery) 3 睫狀後短動脈

視覺功能 光線 視網膜 ( 錐狀細胞 桿狀細胞 ) 視神經傳導 視交叉 視放射 大腦枕葉 倒立的影像 轉譯成 直立的影像 白天的視覺 vs. 夜晚視覺 瞳孔的調節 辨三原色, 紅, 黃, 藍 色盲. 部分色盲, 完全色盲 2

頭蓋骨 頭蓋骨的種類構成頭部有 15 種共 23 塊的頭蓋骨, 可製造顏面結 構, 保護腦部 頭蓋骨可大致分為構成頭部的腦顱骨 ( 神經頭蓋 ), 以及構成臉部的顏面骨 ( 內臟頭蓋 ) 其中腦顱骨由額骨 ( 前頭骨 ) 枕骨( 後頭骨 ) 蝶骨 篩骨 頂骨 ( 頭頂骨 2 塊 ) 和顳骨 ( 側頭

3 : 73 li rus hom arus ( Crustacea) (De2 capoda) ( Reptantia) ( Palinuridae) Panuli rus White [2 ],,,, [3 12 ],,,, 1 111, 25 35cm, g, 6 1h,,,,,

文 / 黃俊豪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睡眠中心主任 日夜顛倒壓力大頭痛耳鳴族群大 耳郭 外耳 聽小骨半規管前庭神經 外耳道耳膜 ( 鼓膜 ) 耳咽管 聽神經 聽覺系統很像音響理論, 聲音透過外耳收集後, 在麥克風 ( 耳蝸 ) 裡被轉化成電子訊號, 經由電線 ( 聽神經 ) 傳至音響主機 (

Chapter 6

Microsoft Word docx

Microsoft Word doc


Skeletal I HSU [相容模式]

Microsoft Word - Pelvis.doc

Microsoft Word - ws_ch15_c.doc

Microsoft PowerPoint MBBS-Diencephalon.ppt [兼容模式]

Microsoft Word - 运动体适能--平衡.docx

Microsoft Word

MergedFile

HKSH 22

眼睛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Microsoft Word 四校之四-1【定稿】【公告試題】.doc

解剖學補救教學

untitled

本 次 培 训 班 旨 在 : (1) 让 学 员 充 分 了 解 磁 共 振 技 术 在 临 床 应 用 研 究 和 认 知 神 经 科 学 ( 涵 盖 心 理 学 神 经 科 学 信 息 科 学 甚 至 经 济 学 管 理 学 等 凡 需 要 人 脑 参 与 的 各 个 领 域 ) 研 究 中

(Microsoft Word - \244\345\245\3635)

本章大綱 解剖學與生理學的定義人體組成的層次身體系統介紹恆定 正回饋 負回饋恆定正回饋機轉負回饋機轉解剖語言解剖學姿勢身體剖面體腔背側體腔腹側體腔腹部四象限分法與九分法四象限分法九分法 學習目標 1. 能了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定義及範圍 2. 能了解人體組成的各個階層 3. 能了解人體的基本結構 4.

,,, (CIP) /. - :, ISBN X R CIP (2000) : : ( ) : / 16 : :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ion:

化學感受覺 : 味覺及嗅覺味覺嗅覺化學感覺之胚胎期發育化學感覺之病變眼及視覺眼之附屬結構眼球之解剖結構眼球 : 集光設備視覺傳遞途徑眼之胚胎期發育 眼及視覺之病變耳 : 聽覺與平衡 外耳中耳內耳聽覺及平衡覺之傳遞途徑耳之胚胎發育平衡覺及聽覺之失常特殊感覺器官終生的變化 第十六章特殊感覺 Chapter 16 The Special Senses 鄭授德 傳統上區分感覺為 : 一般感覺 : 觸覺 (touch) 特殊感覺 : 嗅覺 (smell) 味覺 (taste) 視覺 (sight) 聽覺 (hearing) 平衡覺 (equilibrium) 特殊感覺之感受器 (receptors): 具有特定感受細胞 ( 如 : 類似神經之上皮細胞 周邊神經元 ); 位於複雜之感官之內 ( 眼 耳 ), 或特定之上皮結構 ( 味蕾 嗅覺上皮 ) 化學感受覺 : 味覺及嗅覺 (THE CHEMICAL SENSES: TASTE AND SMELL) 參閱課本 p.489 化學感受器 (chemoreceptors): 味覺 (gustation): 經由唾液嗅覺 (olfaction): 經由鼻黏膜黏液 味覺 (Taste, Gustation) p.489 味蕾 (Taste Buds) 味蕾 : 約一萬個, 主要分佈於舌表, 少數於後腭 內頰 咽後壁及會厭味乳頭 (papillae): 凸起於舌表黏膜蕈狀味乳頭 (fungiform papillae): 較小, 遍及舌表, 味蕾分佈於其頂城廓狀味乳頭 (vallate papillae): 較大, 分佈於舌後段, 分佈呈倒 V 狀, 味蕾分佈於其側壁葉狀味乳頭 (foliate papillae): 舌表後外側 16-1

每一味蕾由約 50~100 個上皮細胞組成, 分兩類 : 1. 味覺上皮細胞 (gustatory epithelial cells): 具長微絨毛 (gustatiory hairs) 突出味孔 (taste pore), 與味覺神經末稍連結 ; 每隔 7 至 10 天更新 2. 基底上皮細胞 (basal epithelial cells): 成長後補充上者 味覺及味覺傳遞途徑 (Taste Sensations and the Gustatory Pathway) p.490 五種基本味覺 : 甜味 酸味 鹹味 苦味 鮮美味 ( 由於穀胺酸 glutamate); 各區皆可感受各味味覺傳遞路徑 : 舌前三分之二段 -------- 面神經 (facial nerve)----------------- 舌後三分之一段 咽 --- 舌咽神經 (glossopharyngeal nerve) --- 延腦之孤獨神經核 (solitary nucleus) 會厭 下咽 --------------- 迷走神經 (vagus nerve)-------------- -- 視丘 (thalamus) -- 大腦島葉皮質味覺區 (gustatory area of the cerebral cortex in insula lobe) 嗅覺 (Smell, Olfaction) p.490 嗅上皮 (olfactory epithelium) 位於鼻腔上端之上皮層, 屬於偽複層柱狀上皮, 覆有黏液 含三種細胞 : 1. 嗅感覺神經元 (olfactory sensory neurons): 數以百萬計之兩極神經元 ; 可更新替代 ; 於黏膜表面伸出長但不擺動之嗅纖毛 (olfactory cilia) 黏附氣味分子, 並向固有層發出軸突, 集束形成嗅神經絲 (filaments of the olfactory nerve), 即為第一顱神經 2. 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s): 柱狀, 分泌黏液 ( 黏液亦來自於固有層之嗅腺 olfactory gland) 3. 嗅覺幹細胞 (olfactory stem cells): 位於底層黏液, 來自於支持細胞及固有層 (lamina propria) 內之嗅腺 (olfactory gland) 嗅覺傳遞途徑嗅神經 (olfactory nerve) 纖維束 > 穿過篩骨 (ethmoid bone) 之篩板 (cribriform plate) > 進入前腦之嗅球 (olfactory bulb) > 與僧帽細胞 (mitral cells) 形成突觸團 (glomeruli) > 其軸突形成嗅徑 (olfactory tract) > 1. 投射至腦中之邊緣區 (limbic region): 產生情緒 2. 投射至大腦鉤區 (uncinate region) 之初級嗅皮質 (primary olfactory cortex), 處理成為氣味感知覺後 ; 再經丘腦 (thalamus) 送至眶額皮質 (orbitofrontal cortex,392 頁, 圖 13.13b), 以進行分析比對 化學感覺之胚胎期發育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Chemical Senses) p.491 由吻部之外胚層的一對嗅盾 (olfactory placodes) 衍生出嗅上皮味蕾由味神經誘發外胚層及內胚層之上皮所形成 化學感覺之病變 (Disorders of the Chemical Senses) p.491 無嗅覺 (anosmia): 因嗅神經扯斷 黏液分泌過多而鼻塞 或缺乏鋅元素所致腦失常導致曲解味覺嗅覺幻覺 (uncinate fits; olfactory hallucination): 可能因腦手術或頭外傷所致 ; 癲癇發作之前具氣味幻覺 眼及視覺 (THE EYE AND VISION) p.492 全身約 70% 的感受體及 40% 的大腦皮質 (392 頁圖 ), 與視覺資訊之處理有關眼球 (eyeball) 直徑約 2.5 公分, 僅可看見其前 1/6 之表面, 與視神經 動靜脈 眼外肌及襯墊之脂肪, 共存於眼窩 (orbit) 中 眼之附屬結構 (Accessory Structures of the Eye) p.492 眉 (Eyebrows) 為長於睫上弧 (superciliary arches) 之粗毛組成 ; 藉以遮日阻汗 眼瞼 (Eyelids) 上 下眼瞼 (palpebra, 複數為 palpebrae) 以瞼裂 (palpebral fissure) 分隔 16-2

眼角 (canthus, 複數為 canthi): 分內 外兩側 淚阜 (caruncle): 眼內角突起肉狀物 內眥贅皮 (epicanthic fold): 覆於眼內角之贅皮 ( 多見於亞洲人種 ) 瞼板 (tarsal plates): 眼瞼內供眼輪匝肌 (orbicularis oculi) 附著之弧狀硬板 ( 結締組織 ) 提上眼瞼肌 (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is): 附著於瞼板及皮膚, 提升上眼瞼之骨骼肌 上瞼板肌 (superior tarsal muscle): 防止上眼瞼下滑之平滑肌, 由交感神經支配 睫毛 (eyelashes): 長於眼瞼邊緣, 由神經末梢感應微壓, 誘發眨眼反射 瞼板腺 (tarsal glands, Meibomian glands): 位於瞼板內特化之油脂腺, 開口於眼瞼邊緣, 油脂減少水分自眼表蒸發 ; 上瞼約 25 隻並排, 下瞼略少, 發炎導致霰粒腫 (chalazion) 睫毛腺 (ciliary glands, glands of Moll): 存在毛囊間, 包含有開口於睫毛毛囊典型之皮脂腺 (sebaceous glands), 及特化之汗腺 (sweat glands), 發炎將導致麥粒腫 (sty) 結膜 (Conjunctiva) 為透明之黏膜 p.493 眼瞼結膜 (palpebral conjunctiva) 覆於眼瞼內面 眼球結膜 (ocular (bulbar) conjunctiva) 覆於眼球前表面角膜以外之區域 結膜囊 (conjunctival sac): 當閉眼時, 介於兩種結膜與角膜間之隙狀空間 ( 置入隱形眼鏡 ) 結膜炎 (conjunctivitis) 由於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紅眼 乾眼症 (dry conjunctiva) 起因於缺乏維生素 A 淚器 (Lacrimal Apparatus) p.493 淚腺 (lacrimal gland): 位於眶內眼球外上方, 分泌淚液潤濕眼表 淚液 (lacrimal fluid) 含黏液 (mucus) 抗體及溶菌酶 (lysozyme) 淚點 (lacrimal punctum, 複數為 puncta): 位於上下眼瞼之內側端之開口, 排出淚液 淚小管 (lacrimal canaliculus, 複數為 canaliculi): 由淚點引導淚液進入淚囊 淚囊 (lacrimal sac): 位於眼窩內側 鼻淚管 (nasolacrimal duct): 引導淚液由淚囊進入鼻腔內, 開口於下鼻道 (inferior nasal meatus); 感冒時該管因發炎而阻塞, 淚液溢出眼眶 外眼肌 (Extrinsic Eye Muscles) 每一眼各由六隻條狀肌牽動, p.494 直肌 (rectus muscles): 源自於共同腱環 (common tendinous ring, or anular ring) IO,3 SR,3 1. 上直肌 (superior rectus) 轉向內上方 2. 下直肌 (inferior rectus) 轉向內下方 LR,6 MR,3 3. 外直肌 (lateral rectus) 轉向外側 4. 內直肌 (medial rectus) 轉向內側 SO,4 IR,3 斜肌 (oblique muscles): 5. 上斜肌 (superior oblique) 轉向外下方, 源自共同腱環附近, 穿過滑車 (trochlea, pulley; ligamentous sling), 止於眼球 表面後外方 6. 下斜肌 (inferior oblique) 轉向外上方, 源自眼窩底前內方, 止於眼球表面後外方 欲使眼球轉向正上方, 需由上直肌及下斜肌共同作用 ; 轉向正下方, 則需由下直肌及上斜肌共同作用 斜視 (strabismus): 因動眼神經等之病變, 導致兩眼眼外肌無法使視線協調集中 眼球之解剖結構 (Anatomy of the Eyeball) p.495 16-3

眼球前端稱為前極 (anterior pole), 後端稱為後極 (posterior pole) 眼球外壁分為三層, 內腔充滿房水 (humors) 晶狀體 (lens): 藉以聚光, 並分隔內腔為前段 (anterior segment) 及後段 (posterior segment) 前段充滿房水 (aqueous humor); 後段則充滿果凍狀之玻璃體液 (vitreous humor) A. 纖維層 (The Fibrous Layer) p.495 緻密之結締組織, 分佈於兩區鞏膜 (sclera): 眼表渾白色部分, 占後 5/6, 對應於腦之硬腦膜 (dura), 具保護作用並呈形角膜 (cornea): 位於前極之透明圓窗, 占前 1/6 (1) 表層角膜上皮 (superficial corneal epithelium): 複層鱗狀 (stratified squamous) (2) 厚結締組織 (thick dense connective tissue): 含數百層膠原纖維層 (3) 深層角膜上皮 (deep corneal epithelium): 單層鱗狀 (simple squamous) 房水 (aqueous humor): 供應養分及氧氣給無血管之角膜鞏膜靜脈竇 (scleral venous sinus): 介於角膜及鞏膜之間, 用以排除房水角膜富於神經末梢, 具有痛覺感受器 ; 觸及角膜引發眨眼反射, 並流淚角膜極具再生及復癒功能 B. 血管層 (The Vascular Layer) p.496 亦稱 uvea, 黑色, 分相連之三區 : A. 脈絡膜 (choroid): 富血管及黑色素層, 同源於腦之蜘蛛膜 (arachnoid) 及軟膜 (pia mater) B. 睫狀體 (ciliary body): 環繞晶狀體, 含睫狀肌 (ciliary muscle), 為一平滑肌用以調焦 1. 睫狀突 (ciliary processes): 近於晶狀體處由睫狀體形成之輻射狀皺摺 2. 晶狀體懸韌帶 (ciliary zonule): 由睫狀突發出, 附著於晶狀體周邊 C. 虹膜 (iris): 介於角膜及睫狀體之間, 呈現顏色, 內含兩種平滑肌 1. 瞳孔輻射肌 (dilator pupillae): 散瞳, 由交感神經纖維控制 2. 瞳孔括約肌 (sphincter pupillae): 縮瞳, 由副交感神經纖維控制瞳孔 (pupil): 虹膜正中之圓孔瞳孔光照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強光照射之下引起之保護性瞳孔收縮虹膜前表面富於色素, 呈現褐色眼 ; 如前表面不含色素, 則因後表面反射呈現藍色眼 ; 前表面僅含少量色素則為灰色眼 ; 如前 後表面皆不含色素, 出現於白仔 (albino) C. 感受層 (The Inner Layer) p.497 包括 : 視網膜 (retina) 及視神經 (optic nerve) 視網膜之組成 (composition of the retina) 色素層 (pigmented layer): 外層, 較薄, 由色素細胞組成, 附貼於脈絡膜神經層 (neural layer): 內層, 較厚, 具感光細胞 a. 外層 - 感光細胞 (photoreceptor cells) b. 中層 - 兩極細胞 (bipolar cells), 及橫向整合視訊之水平細胞 (horizontal cells) 與無軸突細胞 (amacrine cells) c. 內層 - 神經節細胞 (ganglion cells), 最內層 視神經 (optic nerves): 由神經節細胞之軸突 (axons of ganglion cells) 聚集形成 光感受體 (Photoreceptors) p.497 1. 桿細胞 (rod cells): 數量較多, 在低光度下, 光感度較高, 但無色感且模糊 2. 錐細胞 (cone cells): 強光下解析度敏銳且色彩感度較高, 分為藍 紅 綠型感受體細胞被視為神經元 其外段 (outer segment) 末端沒入色素層中, 外段內有大量含視覺色素 (visual pigments) 之盤 (disc) 光子 (photons) 撞擊視覺色素, 引發感受體細胞膜電位改變, 訊號傳至兩極細胞 感受體細胞之外段與內段 (inner segment) 由連接柄 (connecting stalk) 相連成桿部或錐部 此部再透過外纖維 (outer fibers) 與帶細胞核之細胞體連接, 細胞體向內延伸有內纖維 (inner fibers), 末稍具突觸, 與兩極細胞相連 16-4

感受體細胞 [( 外段 連接柄 內段 ) ( 外纖維 細胞核 內纖維 )] 兩極細胞 神經節細胞感受體細胞易受強光傷害, 且不能再生, 但外段所含之盤則可以一再更新 視網膜之區域特化 (Regional Specializations of the Retina) p.499 鋸狀緣 (ora serrata retinae): 視網膜神經層之最前緣, 止於睫狀體後緣, 兩者交會處稱之視網膜色素層則超越鋸狀緣, 覆蓋於睫狀體及虹膜後方黃斑 (macula lutea): 位於後極之視網膜上中央凹 (fovea centralis): 黃斑之中央凹陷, 僅具錐細胞, 視力最敏銳距離中央凹漸遠之視網膜, 錐細胞密度漸低, 呈現影像漸模糊視神經盤 (optic disc): 位於中央凹內側數毫米 (mm) 處, 為神經節細胞軸突離開眼球之出口, 不具有光感受體細胞, 亦稱盲點 (blind spot) 視網膜之血流供應 (Blood Supply of the Retina) p.499 外 1/3 層 : 含感受體細胞, 由脈絡層微血管供應 內 2/3 層 : 由存於視神經中央之視網膜中央動脈及靜脈 (central artery and veins of retina) 照應 ; 由視神經盤進入眼球, 網狀分佈於視網膜內表 醫師以眼底鏡檢視, 藉以偵測高血壓 糖尿病視網膜剝離 (retinal detachment): 因外傷或老化造成玻璃體液滲入視網膜神經層及色素層間, 導致血液供養視網膜不良而漸失明, 可於造成永久傷害之前以雷射手術修復 內腔及液體 (Internal Chambers and Fluids) p.500 後段 (posterior segment): 充滿果凍狀且澄清之玻璃體液 (vitreous humor), 富水分 (98%), 具下列功能 : 1. 透光 2. 支持晶狀體與固定視網膜 3. 維持眼內壓 前段 (anterior segment): 充滿分泌自於睫狀突血管之房水, 供應晶狀體養分眼球前房 (anterior chamber): 介於角膜與虹膜之間眼球後房 (posterior chamber): 介於虹膜與晶狀體之間房水持續由睫狀突分泌, 流入後房, 經瞳孔入前房, 再由鞏膜靜脈竇 (scleral venous sinus) 排至角膜鞏膜交會處之血管 青光眼 (glaucoma): 房水排出受阻, 引起眼內壓過高, 造成視神經退化, 而緩漸失明 晶狀體 (The Lens) p. 501 雙面突出之圓盤狀物, 外包彈性囊, 無血管, 受懸韌帶 (ciliary zonule) 固定於虹膜之後, 聚光至視網膜 1. 晶狀體上皮 (lens epithelium): 前表面分佈有塊狀上皮細胞 (cuboidal cells) 2. 晶狀體纖維 (lens fibers): 細胞於邊緣處轉化成為細長形, 如洋蔥狀密集並排於塊狀上皮細胞之後, 形成晶狀體主體 大部分細胞失去細胞核, 其中亦少有胞器 年老時, 晶狀體失去彈性, 並逐漸失去聚焦功能 白內障 (cataract): 多由於遺傳 年老, 亦相關於過度日曬 抽煙 長期服用部分藥物等因素, 晶狀體深處接受不到營養, 轉趨渾濁, 漸不透光, 可藉由手術以人工晶狀體替代 眼球 : 集光設備 (The Eye as an Optical Device) p.501 光線經由眼之折射物質 ( 角膜 晶狀體 及玻璃體液 ), 投射至視網膜 角膜之折光率最強, 晶狀體次之, 玻璃體液最小 調聚近焦作用 (accommodation) 休息中之眼, 晶狀體受周邊之晶狀體懸韌帶牽引呈扁平狀, 因此聚焦於遠處 ; 欲將近處之物體影像清晰投射至視網膜, 必須由副交感神經興奮, 引起睫狀肌之收縮, 鬆弛懸韌帶, 使晶狀體回彈而趨向圓凸 調焦於近物時, 瞳孔伴隨收縮 影像透過雙凸之晶狀體之後, 在視網膜上呈現上下顛倒, 且左右相反之情形 ; 但在大腦皮質又將此影像翻轉回復 16-5

視覺傳遞途徑 (Visual Pathways) p.502 1. 視覺傳遞途徑至腦皮質 (Visual Pathway to the Cerebral Cortex) p. 503 光感受體 (photoreceptor) > 兩極細胞 (bipolar cells) > 神經節細胞 (ganglion cells) > 視神經 (optic nerves) > 視交叉 (optic chiasma) > 視束 (optic tracts) > 丘腦之外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body) of the thalamus) > 突觸 (synapse) > 視放射 (optic radiation) > 大腦枕葉皮質初級視覺區 (primary visual cortex) 源自於內側視網膜之視神經軸突於視交叉處交會至對側, 以便形成立體感 課本 p.504 圖右眼 : 左視野 > 右視網膜 > 視神經纖維於視交叉處不交叉 > 右外膝狀體 > 右大腦枕葉皮質右視野 > 左視網膜 > 視神經纖維於視交叉處交叉 > 左外膝狀體 > 左大腦枕葉皮質左眼 : 左視野 > 右視網膜 > 視神經纖維於視交叉處交叉 > 右外膝狀體 > 右大腦枕葉皮質右視野 > 左視網膜 > 視神經纖維於視交叉處不交叉 > 左外膝狀體 > 左大腦枕葉皮質 2. 視覺傳遞途徑至其他部分之腦 (Visual Pathways to Other Parts of the Brain) 視束中之部分視神經纖維 > 中腦之上丘 (superior colliculi) > 眼外肌 視束中之部分視神經纖維 > 中腦之頂前核 (pretectal nuclei) > 瞳孔光照反射 視束中之部分視神經纖維 > 下視丘之叉上核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 生物節律 眼之胚胎期發育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Eye) p.504 視泡 (optic vesicles) 生成於間腦 (diencephalons) 具有視柄 (optic stalks) 之雙層視杯 (optic cups) 由腦向外突出成長 ; 視杯內層發育為視網膜神經層, 視杯外層發育為視網膜色素層 於外胚層 (ectoderm) 誘發晶狀體板 (lens placodes) 晶狀體泡 (lens vesicles) 附於視杯 血管於視柄下方形成視裂隙 (optic fissure) 眼球內腔之血管退化, 僅留存於視網膜及脈絡層 眼及視覺之病變 (Disorders of the Eye and Vision) p.506 早產兒之視網膜病變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砂眼 (trachoma) 耳 : 聽覺與平衡 (THE EAR: HEARING AND EQUILIBRIUM) p.506 安置聽覺及平衡覺之器官 外耳 (The External Ear) p.506 耳廓 (auricle, pinna): 包含耳輪 (helix), 彈性軟骨 (elastic cartilage) 外附皮膚, 藉以集中音波進入外耳道 耳垂 (lobule, earlobe): 無軟骨之垂掛物 外耳道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長約 2.5 公分, 外 1/3 段以彈性軟骨為壁, 內 2/3 段以顳骨為壁, 襯以皮膚, 佈有毛 皮脂腺及耵聹腺 (ceruminous glands) 耵聹 (cerumen, earwax): 由皮脂腺及耵聹腺之分泌物形成 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ear drum): 介於外耳及中耳間之薄膜 中耳 (The Middle Ear) p.508 中耳腔位於顳骨岩部之中, 腔內襯黏膜, 充滿空氣 外側界 : 鼓膜 內側界 : 骨分隔中耳及內耳, 上具卵圓窗 (oval window) 及圓窗 (round window) 上界 : 透過鼓室上隱窩 (epitympanic recess) 至顳骨岩部頂 後界 : 透過乳突竇 (mastoid antrum), 連接乳突小房 (mastoid air cells) 前界 : 含耳咽管開口, 與頸內動脈相隔 耳咽管 (pharyngotympanic tube): 以呵欠或吞嚥開啟, 以平衡中耳腔至鼻咽部 (nasopharynx) 之氣壓 16-6

中耳炎 (otitis media) 鼓膜截開術 (myringotomy): 植管連通中 外耳 三小聽骨 : 錘骨 (malleus) > 砧骨 (incus) > 鐙骨 (stapes), 再連至卵圓窗 聽骨傳遞鼓膜之震動, 並放大 20 倍 耳硬化 (otosclerosis): 因高齡而引起之重聽 耳聾 由反射作用牽引韌帶及肌肉固定聽骨避免傷害聽覺鼓膜張肌 (tensor tympani): 由耳咽管軟骨附於錘骨鐙骨肌 (stapedius): 由中耳後壁附於鐙骨 內耳 (The Internal Ear) p.509 又稱迷路 (labyrinth) 存於顳骨岩部之內區分有骨性迷路 (bony labyrinth) 及膜性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骨性迷路 (bony labyrinth) 顳骨內之空腔, 充滿外淋巴液 (perilymph) 1. 半規管 (semicircular canals) 2. 前庭 (vestibule) 3. 耳蝸 (cochlea) 膜性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連貫之薄膜形成之囊 (sacs) 及管 (ducts), 內為內淋巴 (endolymph) 4. 半規管 (semicircular ducts) 5. 橢圓囊 (utricle) 及球囊 (saccule) 6. 蝸管 (cochlear duct) 耳蝸 (The Cochlea) p. 510 於骨內之螺旋狀腔室, 繞蝸軸 (modiolus) 旋轉 2½ 圈 蝸神經 (cochlear nerve) 穿過耳蝸 蝸管 (cochlear duct): 在耳蝸內之膜性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分隔耳蝸為前庭階 (scala vestibuli) 及鼓階 (scala media) 1. 前庭階 (scala vestibuli): 充滿外淋巴, 連結前庭, 止於卵圓窗 2. 中階 (scala media): 為蝸管之別名, 內有血管紋 (stria vascularis), 分泌內淋巴液 3. 鼓階 (scala tympani): 充滿外淋巴液, 止於圓窗, 於蝸孔 (helicotrema) 與前庭階相連通 前庭膜 (vestibular membrane): 介於前庭階與中階之間 基底膜 (basilar membrane): 介於中階與鼓階之間 柯第氏聽器 (spiral organ of Corti): 由支持細胞與毛細胞組成, 毛細胞具靜纖毛 (sterocilia) 與覆蓋膜 (tectorial membrane) 接觸 靜纖毛摩擦覆蓋膜, 毛細胞受到誘發, 由兩極細胞之感覺纖維 (sensory fiber) 傳訊, 經由位於螺旋神經節 (spiral ganglion) 之細胞本體及中央纖維 (central fiber), 傳導至腦部 聽覺的產生機轉 (Mechnism for Hearing) p.512 前庭 (The Vestibule and the Utricle and Saccule) p.512 骨內腔室, 內有兩膜性囊 (membranous sacs) 橢圓囊 (utricle): 連接半規管球囊 (saccule): 連接蝸管 囊斑 (macula): 為具感受器之上皮組織 ; 在橢圓囊中為水平, 在球囊中為垂直 ; 藉以感受頭部之靜止位置及動態直線加速之感覺, 內含 : 1. 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s): 柱狀細胞 2. 毛細胞 (hair cells): 為感受器 (receptors), 具有靜纖毛 (stereocilia) 及動纖毛 (kinocilium) 自細胞頂長入果凍狀之耳石膜 (otolithic membrane) 前庭耳蝸神經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其兩極神經元 (bipolar neurons) 之細胞體在於內耳道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內之上 下前庭神經節 (superior and inferior vestibular ganglia) 16-7

半規管 (The Semicircular Canals and Semicircular Ducts) p.513 共有三 : 前 (anterior, 垂直 ) 後 (posterior, 垂直 ) 及側 (lateral, 水平 ) 半規管 每一半規管內具有膜性壺腹 (membranous ampulla); 其內有壺腹嵴 (crista ampullaris) 壺腹嵴包含有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s) 及毛細胞 (hair cells) 毛細胞之纖毛突入果凍狀之頂部 (cupula) 轉動頭部引起內淋巴在半規管內循流, 衝擊壺腹嵴, 導致纖毛彎曲, 誘發毛細胞去極化, 改變平衡神經之脈衝型態 聽覺及平衡覺之傳遞途徑 (Auditory and Equilibrium Pathways) p.515 聽覺之傳遞途徑 (auditory pathway) 耳蝸感受器 > 耳蝸神經 > 延腦內之耳蝸神經核 (cochlear nuclei) > 延腦 橋腦間之上橄欖核 (superior olivary nuclei) > 外側徑束 (lateral lemniscus) > 下丘 (inferior colliculus), 此為位於中腦之反射中樞 (reflex center in midbrain) > 丘腦中之內側膝狀核 (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 > 大腦初級聽覺區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平衡覺之傳遞途徑 (equilibrium pathway) A. 主要處理之途徑 : 平衡防跌之反射中樞感受器 > 較低腦中樞, 包括延腦中之前庭核 (vestibular nuclei) 及小腦 (cerebellum) B. 次要處理之途徑 : 傳遞頭部之位置覺及動態覺前庭神經 > 前庭核 > 丘腦 (thalamus) > 大腦之腦島後區 (posterior insula) 耳之胚胎發育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the Ear) p.515 耳盾板 (otic placode) 萌發於外胚層 (ectoderm) > 耳坑 (otic pit) > 耳泡 (otic vesicle) > 膜性迷路 耳泡周圍之中胚層 (mesenchyme) > 骨性迷路 (bony labyrinth) > 顳骨岩部 內胚層 (endoderm) 形成之咽小囊 (pharyngeal pouchs) > 中耳腔及耳咽管 (pharyngotympanic tube) 軟骨 (cartilage) > 聽小骨 (ossicles) 表面外胚層 (surface ectoderm) 形成之咽溝 (branchial groove) > 外耳道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外耳道口周圍突起 > 耳廓 (auricle) 平衡覺及聽覺之失常 (Disorders of Equilibrium and Hearing) p.517 乘暈症 (motion sickness): 視覺與平衡覺之感覺相違, 導致迷路失調, 引起噁心及嘔吐 梅尼爾氏症候群 (Ménière's syndrome): 內淋巴液過量分泌, 導致膜性迷路歪曲失調, 引起暈眩 噁心 嘔吐及耳鳴 聽障 失聰 耳聾 (deafness) 傳導性耳聾 (conduction deafness): 聲音震動傳導的阻礙神經感覺性耳聾 (sensorineural deafness): 毛細胞因長期噪音受損或聽覺傳導路徑因腫瘤或中風受阻所導致耳蝸植入 (cochlear implants): 轉變聲波成為電子訊號交予耳蝸神經 特殊感覺器官終生的變化 (THE SPECIAL SENSES THEOUGHOUT LIFE) p.517 嗅覺及味覺 : 新生兒感覺敏銳, 年長後化學感受器漸減而退化視覺 : 遺傳上的問題較少發生, 如母親孕中最初三個月中染患德國麻疹 (rubella), 引起先天視盲及白內障 新生兒 : 多為遠視且眼部運動並不協調, 只具灰階視覺 三個月嬰兒 : 能聚焦, 得清晰視覺, 並能眼隨移動物件 六個月嬰兒 : 以具景深及彩色視覺, 新生遠視問題漸消 年長 : 晶狀體不清晰 瞳孔不易擴大 導致年過七十視覺敏銳度降低, 因青光眼 視網膜剝離 糖尿病 老年黃斑退化而導致視盲聽覺 : 16-8

新生兒 : 接受聲音刺激而有所反射 ; 初生時已能感受低 中頻聲音, 日後才發展高頻聲音之感受 三至四月嬰兒 : 能聽音辨位, 轉向家人發聲處 十二月嬰兒 : 已識母語諸音, 並學習發音 先天異常 : 常見有耳廓缺失 外耳道閉鎖或缺少 ; 因母孕中感染德國麻疹而導致嬰兒神經性耳聾則少見 除童年感染外, 一般少有耳疾, 直到年過六十, 柯第氏聽器退化, 每耳 20,000 個毛細胞漸失, 高頻聲音之感受先退化, 此稱為老年重聽 (presbycusis) 毛細胞並不再生 16-9

Chapter 16 特殊感覺 The Special Senses 解剖學科鄭授德 此檔案之插圖取自於 : Human Anatomy, by Marieb, Wilhelm, and Mallatt, 7th ed.

感覺 傳統上區分感覺為 : 一般感覺 : 觸覺 特殊感覺 : 味覺 嗅覺 視覺 聽覺 平衡覺 特殊感覺之感受器 : 具有特定感受細胞 ( 如 : 類似神經之上皮細胞 周邊神經元 ) 位於複雜之感官之內 ( 眼 耳 ), 或特定之上皮結構 ( 味蕾 嗅覺上皮 )

化學感受覺 : 味覺及嗅覺 化學感受器 (chemoreceptors) 味覺 (gustation): 經由唾液 嗅覺 (olfaction): 經由鼻黏膜黏液

味蕾 味蕾 (Taste Buds) 約一萬個, 主要分佈於舌, 少數於後腭 內頰 咽後壁及會厭 味乳頭 (papillae): 凸起於舌表 蕈狀味乳頭 (fungiform papillae) 較小, 遍及舌表 城廓狀味乳頭 (vallate papillae) 較大, 分佈於舌後段, 分佈呈倒 V 狀 葉狀味乳頭 (foliate papillae) 舌表後外側

每一味蕾由約 50~100 個上皮細胞組成, 分兩類 : 1. 味覺上皮細胞 (gustatory epithelial cells): 具長微絨毛突出味孔, 與味覺神經末稍連結 ; 每 7~10 天更新 2. 基底細胞 (basal epithelial cells): 成長後補充上者

味覺及味覺傳遞途徑 五種基本味覺 : 甜味 酸味 鹹味 苦位 鮮美味 味覺傳遞路徑 : 1. 舌前三分之二段 面神經 2. 舌後三分之一段 舌咽神經 3. 會厭 下咽 迷走神經 1, 2, 3 延腦之孤獨神經核 視丘 大腦島葉皮質味覺區

嗅覺感受器 (Olfactory Receptors) 嗅上皮位於鼻腔上端之上皮層, 屬偽複層柱狀上皮覆有黏液, 含三種細胞 : 1. 嗅覺神經元 (olfactory sensory neuron) 於黏膜表面有不動之嗅纖毛 (olfactory cilia) 黏附氣味分子, 並向固有層發出軸突, 集束形成嗅神經絲 (filaments of olfactory nn.) 2. 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s) 分泌黏液 3. 基底細胞 (basal cells)

嗅覺傳遞途徑 嗅神經 (olfactory nerve) 纖維束 穿過篩骨之篩板 (cribriform plate) 進入嗅球 (olfactory bulb) 與僧帽細胞 (mitral cells) 形成突觸團 軸突形成嗅束 (olfactory tract) 1. 投射至腦中之邊緣區 (limbic region) 產生情緒 2. 並投射至大腦鉤區 (uncinate region) 經丘腦 (thalamus) 處理後 眶額皮質 (orbitofrontal cortex)

眼 (Eye) 全身約 70% 的感受體及 40% 的大腦皮質, 與視覺有關 眼眶 (orbit) 眼球 (eyeball) 直徑約 2.5 公分, 與視神經 動靜脈 眼外肌及襯墊之脂肪, 共存於眼眶中 眼之附屬結構 眉 (eyebrows) 眼瞼 (eyelids) 結膜 (conjunctiva) 淚器 (lacrimal apparatus)

眼瞼 (Eyelids) 上 下眼瞼 (palpebra, 複數為 palpebrae) 以瞼裂 (palpebral fissure) 分隔 眼角 (canthus, 複數為 canthi) 分內 外兩側 淚阜 (caruncle) 眼內角突起肉狀物 內眥贅皮 (epicanthic fold) 覆於眼內角之贅皮 瞼板 (tarsal plates) 眼瞼內供眼輪匝肌 (orbicularis oculi) 附著之硬板 提上眼瞼肌 (levator palpebrae superioris) 提升上眼瞼之骨骼肌 上瞼板肌 (superior tarsal muscle) 防止上眼瞼下滑之平滑肌, 由交感神經支配

眼瞼 (Eyelids) 睫毛 (eyelashes) 長於眼瞼邊緣, 由神經末梢感應微壓, 誘發眨眼反射 瞼板腺 (tarsal glands, Meibomian glands) 位於瞼板內特化之油脂腺, 開口於眼瞼邊緣, 油脂減少水分自眼表蒸發上瞼約 25 隻, 下瞼略少, 發炎導致霰粒腫 (chalazion) 皮脂腺 (sebaceous glands) 開口於睫毛毛囊 睫毛腺 (ciliary glands, glands of Moll) 毛囊間特化之汗腺, 發炎導致麥粒腫 (sty)

結膜 (Conjunctiva) 眼瞼結膜 (palpebral conjunctiva) 覆於眼瞼內面 眼球結膜 (ocular (bulbar) conjunctiva) 覆於眼球前表面角膜以外之區域 結膜囊 (conjunctival sac) 當閉眼時, 介於兩種結膜與角膜間之空間 結膜炎 (conjunctivitis) 由於細菌或病毒感染造成紅眼 乾眼症 (dry conjunctiva) 起因於缺乏維生素 A

淚器 (Lacrimal Apparatus) 淚腺 (lacrimal gland) 位於眶內眼球外上方, 分泌淚液潤濕眼表 淚液 (lacrimal fluid) 含黏液 (mucus) 抗體及溶菌酶 淚點 (lacrimal punctum, 複數為 puncta) 位於上下眼瞼之內側端之開口, 排出淚液 淚小管 (lacrimal canaliculus, 複數為 canaliculi) 引導淚液由淚點進入淚囊 淚囊 (lacrimal sac) 位於眼窩內側 鼻淚管 (nasolacrimal duct) 引導淚液由淚囊進入鼻腔內之下鼻道 (inferior nasal meatus)

外眼肌 (Extrinsic Eye Muscles) 直肌 (rectus muscles) 1. 上直肌 (superior rectus) 轉向內上方 2. 下直肌 (inferior rectus) 轉向內下方 3. 外直肌 (lateral rectus) 轉向外側 4. 內直肌 (medial rectus) 轉向內側 LR,6 IO,3 SO,4 SR,3 IR,3 MR,3 斜肌 (oblique muscles) 5. 上斜肌 (superior oblique) 轉向外下方, 源自共同腱環附近, 穿過滑車, 止於眼球表面後外方 6. 下斜肌 (inferior oblique) 轉向外上方, 源自眼窩底前內方, 止於眼球表面後外方

斜視 (strabismus) SR,3 IO,3 MR,3 LR,6 IR,3 SO,4

眼球結構 眼球前端稱為前極 (anterior pole), 後端稱為後極 (posterior pole) 眼球外壁分為三層 纖維層 (fibrous layer) 血管層 (vascular layer) 感受層 (sensory layer) 晶狀體 (lens) 藉以聚光, 並分隔內腔為前段 (anterior segment) 及後段 (posterior segment) 前段充滿房水 (aqueous humor) 後段則充滿果凍狀之玻璃體液 (vitreous humor)

纖維層 (Fibrous Layer) 緻密之結締組織, 分佈於兩區 鞏膜 (sclera): 眼表白色部分, 源自硬腦膜, 具保護作用並呈形 角膜 (cornea): 位於前極之透明圓窗 (1) 表層角膜上皮 : 複層鱗狀 (stratified squamous) (2) 厚結締組織 : 含數百層膠原纖維層 (3) 深層角膜上皮 : 單層鱗狀 (simple squamous)

纖維層 (Fibrous Layer) 房水 (aqueous humor) 供應養分及氧氣給無血管之角膜 鞏膜靜脈竇 (scleral venous sinus) 界於角膜及鞏膜之間, 用以排除房水 角膜富於神經末稍, 具有痛覺感受器 ; 觸及角膜引發眨眼反射, 並流淚 角膜極具再生及復癒功能

血管層 (Vascular Layer) 亦稱 uvea, 黑色, 分三區 : A. 脈絡膜 (choroid): 富血管及及黑色素層, 同源於腦之蜘蛛膜 (arachnoid) 及軟膜 (pia mater) B. 睫狀體 (ciliary body): 環繞晶狀體, 含睫狀肌 (ciliary muscle), 為一平滑肌用以調焦 1. 睫狀突 (ciliary processes): 近於晶狀體處由睫狀體形成之皺摺 2. 晶狀體懸韌帶 (suspensory ligaments (zonule) of the lens): 由睫狀突尖端延及晶狀體周邊

血管層 (Vascular Layer) C. 虹膜 (iris): 介於角膜及睫狀體之間, 內含兩種平滑肌 1. 瞳孔輻射肌 (dilator pupillae): 由交感神經纖維控制 2. 瞳孔括約肌 (sphincter) : 由副交感神經纖維控制 瞳孔 (pupil): 虹膜正中之圓孔 瞳孔光照反射 (pupillary light reflex): 強光照射之下引起之保護性瞳孔收縮

感受層 (Inner Layer) 視網膜 (retina) 之組成 色素層 (pigmented layer): 外層 神經層 (neural layer): 內層, 具感光細胞 外層 - 感光細胞 中層 - 兩極細胞, 水平細胞與無軸突細胞 內層 - 神經節細胞, 最內層 視神經 (optic nerves) 由神經節細胞之軸突聚集形成

光感受體 (photoreceptors) 桿細胞 (rod cells): 光感度較高 錐細胞 (cone cells): 解析度及色彩感度較高 感受體細胞之外段 (outer segment) 內有大量含視覺色素 (visual pigments) 之盤 (disc), 深入色素層中 光子 (photons) 撞擊視覺色素, 引發感受體細胞膜電位改變, 訊號傳至兩極細胞 感受體細胞之外段與內段 (inner segment) 由連接柄 (connecting stalk) 相連成桿部或錐部 此部再透過外纖維 (outer fibers) 與帶細胞核之細胞體連接, 細胞體向內延伸有內纖維 (inner fibers), 末稍具突觸, 與兩極細胞相連 感受體細胞易受強光傷害, 且不能再生, 但外段所含之盤則可以一再更新 內纖維 細胞核 外纖維 內段 連接柄 外段

視網膜之區域特化 鋸狀緣 (ora serrata retinae) 視網膜神經層之最前緣, 止於睫狀體後緣視網膜色素層則超越鋸狀緣, 覆蓋於睫狀體及虹膜後方 晶狀體後表面

視網膜之區域特化 黃斑 (macula lutea) 位於後極之視網膜上 中央凹 (fovea centralis) 黃斑之中央凹陷, 僅具錐細胞 視神經盤 (optic disc) 位於中央凹內側數毫米 (mm) 處, 為神經節細胞軸突離開眼球之出口, 不具有光感受體細胞, 亦稱盲點 (blind spot) 顳側 黃斑 看入右眼 鼻側

外 1/3 層 視網膜之血流供應 含感受體細胞, 由脈絡層血管供應 內 2/3 層 由來自於視神經中央之視網膜中央動脈 (central artery of retina) 及視網膜中央靜脈 (central vein of retina) 照應 視網膜剝離 (retinal detachment) 視神經盤

後段 (posterior segment) 充滿果凍狀之玻璃體液 (vitreous humor), 富水分 (98%), 具下功能 : 1. 透光 2. 支持晶狀體與固定視網膜 3. 維持眼內壓 前段 (anterior segment) 充滿分泌自於睫狀突血管之房水, 供應晶狀體養分 眼球前房 (anterior chamber) 介於於角膜與虹膜之間 眼球後房 (posterior chamber) 介於虹膜與晶狀體之間 房水持續由睫狀突分泌 流入後房 經瞳孔 入前房 由鞏膜靜脈竇排出 青光眼 (glaucoma) 房水排出量較生成量為少, 引起眼內壓過高, 傷害視神經源頭 內腔之液體

眼球 光線經由眼之折射物質 ( 角膜 晶狀體 及玻離體液 ), 投射至視網膜 角膜之折光率較晶狀體為強 看遠處 晶狀體扁平 聚焦清晰 調聚近焦作用 (accommodation) 休息中之眼, 晶狀體受周邊之晶狀體懸韌帶牽引成扁狀, 因此聚焦於遠處 欲將近處之物體清晰投射至視網膜, 必須由副交感神經興奮, 引起睫狀肌之收縮, 鬆弛懸韌帶, 使晶狀體回彈而趨向圓凸 看近處 聚焦清晰調聚近焦作用晶狀體圓凸

晶狀體 (Lens) - 雙面突出之圓盤狀物, 外包彈性囊, 聚光至視網膜 1. 晶狀體上皮 (lens epithelium) 前表面分佈有塊狀上皮細胞 (cuboidal cells) 2. 晶狀體纖維 (lens fibers) 細胞於邊緣處轉化成為長形, 排列於塊狀上皮細胞之後, 形成晶狀體主體 大部分細胞失去細胞核, 其中亦少有胞器

年老時, 晶狀體失去彈性, 並逐漸失去聚焦功能 白內障 (cataract) 由於年老 糖尿病 遺傳等因素, 晶狀體轉趨渾濁, 漸不透光

視覺傳遞途徑至大腦皮質 光感受體 (photoreceptor) 兩極細胞 (bipolar cells) 神經節細胞 (ganglion cells) 視神經 (optic nerves) 視交叉 (optic chiasma) 視束 (optic tracts) 突觸 (synapse) 丘腦之外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nucleus (body) of the thalamus) 視放射 (optic radiation) 大腦皮質初級視覺區 (primary visual cortex) 視束中之部分視神經纖維 3 2 1 視覺傳遞途徑至其他部分之腦 1. 中腦之上丘 眼外肌 2. 中腦之頂前核 瞳孔光照反射 3. 下視丘之叉上核 生物節律

眼 (eye) 視神經 (optic nerve) 視交叉 (optic chiasma) 外側膝狀體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視放射 (optic radiation) 初級視覺皮質 (primary visual cortex)

眼之胚胎期發育 視泡 (optic vesicles) 生成於神經外胚層所發育之間腦 (diencephalons) 具有視柄 (optic stalks) 之雙層視杯 (optic cups) 由腦外突成長 視杯誘發鄰接之表面外胚層 (surface ectoderm) 形成晶狀體板 (lens placodes) 晶狀體泡 (lens vesicles) 附於視杯 血管於視柄下方形成視裂隙 (optic fissure) 眼球內腔之血管退化, 僅留存於視網膜及脈絡層

耳 (Ear) 外耳 (External Ear) 中耳 (Middle Ear) 內耳 (Internal Ear)

耳廓 (auricle, pinna) 包含耳輪 (helix), 彈性軟骨外附皮膚, 藉以集中音波進入外耳道 耳垂 (lobule, earlobe) 無軟骨之垂掛物 外耳道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長約 2.5 公分, 外 1/3 以彈性軟骨為壁, 內 2/3 以顳骨為壁, 襯以皮膚, 佈有毛 皮脂腺及耵聹腺 (ceruminous glands) 耵聹 (cerumen, earwax) 由皮脂腺及耵聹腺之分泌物形成 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ear drum) 介於外耳及中耳間之薄膜 冠狀切右耳 外耳

中耳腔位於顳骨岩部之中, 腔內襯黏膜, 充滿空氣 外側界 : 鼓膜 內側界 : 骨分隔中耳及內耳, 上具卵圓窗 (oval window) 及圓窗 (round window) 上界 : 透過鼓室上隱窩 (epitympanic recess) 至顳骨岩部頂 後界 : 透過乳突竇 (mastoid antrum), 連接乳突小房 (mastoid air cells) 前界 : 耳咽管開口, 經此平衡中耳腔至鼻咽部 (nasopharynx) 之氣壓 中耳

內側觀

中耳炎 (otitis media) 鼓膜截開術 (myringotomy): 植管連通中 外耳 三小聽骨 錘骨 (malleus) > 砧骨 (incus) > 鐙骨 (stapes), 再連至卵圓窗 聽骨傳遞鼓膜之震動, 並放大 20 倍 耳硬化 (otosclerosis): 因高齡而引起之重聽 耳聾 由反射作用牽引韌帶及肌肉固定聽骨避免傷害聽覺 1. 鼓膜張肌 (tensor tympani): 由耳咽管附於錘骨 2. 鐙骨肌 (stapedius): 由後壁附於鐙骨

內耳 迷路 (labyrinth) 存於顳骨岩部之內 骨性迷路 (bony labyrinth) 顳骨內之空腔, 充滿外淋巴液 (perilymph) 1. 半規管 (semicircular canals) 2. 前庭 (vestibule) 3. 耳蝸 (cochlea) 膜性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連貫之薄膜形成之囊 (sacs) 及管 (ducts) 1. 半規管 (semicircular ducts ) 2. 橢圓囊 (utricle) 及球囊 (saccule) 3. 蝸管 (cochlear duct)

前庭耳蝸神經 (vestibulocochlear nerve) 為兩極神經元 (bipolar neurons) 細胞體在於內耳道內之上 下前庭神經節 (superior and inferior vestibular ganglia)

骨內腔室, 內有兩膜性囊 (membranous sacs) 1. 橢圓囊 (utricle): 連接半規管 2. 球囊 (saccule): 連接蝸管囊斑 (macula) 為具感受器之上皮組織在橢圓囊中為水平, 在球囊中為垂直藉以感受頭部之靜止位置及動態直線加速之感覺, 內含 : 1. 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s): 柱狀細胞 2. 毛細胞 (hair cells): 為感受器 (receptors), 具有靜纖毛 (stereocilia) 及動纖毛 (kinocilium) 自細胞頂長入果凍狀之耳石膜 (otolithic membrane) 前庭 (vestibule)

半規管 (semicircular canals) 共有三 : 前 (anterior, 垂直 ) 後 (posterior, 垂直 ) 及側 (lateral, 水平 ) 半規管 每一半規管內具有膜性壺腹 (membranous ampulla); 其內有壺腹嵴 (crista ampullaris) 壺腹塉包含有支持細胞 (supporting cells) 及毛細胞 (hair cells) 毛細胞之纖毛突入果凍狀之頂部 (cupula)

轉動頭部引起內淋巴在半規管內循流, 衝擊壺腹嵴, 導致纖毛彎曲, 誘發毛細胞去極化, 改變平衡神經之脈衝型態

耳蝸 於骨內之螺旋狀腔室, 繞蝸軸 (modiolus) 旋轉 2½ 圈 蝸神經 (cochlear nerve) 穿過耳蝸 蝸管 (cochlear duct): 在耳蝸內之膜性迷路 (membranous labyrinth), 分隔耳蝸為前庭階 (scala vestibuli) 及鼓階 (scala media) 1. 前庭階 (scala vestibuli): 充滿外淋巴, 連結前庭, 止於卵圓窗 2. 中階 (scala media): 為蝸管之別名, 內有血管紋 (stria vascularis), 分泌內淋巴液 3. 鼓階 (scala tympani): 充滿外淋巴液, 止於圓窗, 於蝸孔 (helicotrema) 與前庭階相連通

左內耳結構上面觀 右耳顱內位置上面觀

前庭膜 (vestibular membrane): 介於前庭階與中階之間 基底膜 (basilar membrane): 介於中階與鼓階之間 柯第氏聽器 (spiral organ of Corti): 由支持細胞與毛細胞組成, 毛細胞具靜纖毛 (sterocilia) 與覆蓋膜 (tectorial membrane) 接觸

前庭階 覆蓋膜 中階 螺旋神經節 柯第氏聽器 鼓階

覆蓋膜 毛細胞

靜纖毛摩擦覆蓋膜, 毛細胞受到誘發, 由兩極細胞之感覺纖維 (sensory fiber) 傳訊, 經由位於螺旋神經節 (spiral ganglion) 之細胞本體及中央纖維 (central fiber), 傳導至腦部 立體纖毛

平衡覺之傳遞途徑 (equilibrium pathway) A. 主要處理之途徑 : 平衡防跌之反射中樞感受器 > 前庭神經 > 較低腦中樞, 包括延腦之前庭核 (vestibular nuclei) 及小腦 B. 次要處理之途徑 : 傳遞頭部之位置覺及動態覺前庭神經 > 前庭核 > 丘腦 (thalamus) > 大腦之腦島後區

聽覺之傳遞途徑 (auditory pathway) 耳蝸感受器 > 耳蝸神經 > 延腦內之耳蝸神經核 (cochlear nuclei) > 延腦 橋腦間之上橄欖核 (superior olivary nuclei) > 外側徑束 (lateral lemniscus) > 下丘 (inferior colliculus), 此為位於中腦之反射中樞 > 丘腦中之內側膝狀核 (medial geniculate nucleus) > 大腦初級聽覺區 (primary auditory cortex)

耳之胚胎發育 耳盾板 (otic placode) 萌發於外胚層 (ectoderm) > 耳坑 (otic pit) > 耳泡 (otic vesicle) > 膜性迷路 耳泡周圍之中胚層 (mesenchyme) > 骨性迷路 (bony labyrinth) > 顳骨岩部 內胚層 (endoderm) 形成之咽小囊 (pharyngeal pouchs) > 中耳腔及耳咽管 (pharyngotympanic tube) 軟骨 (cartilage) > 聽小骨 (ossicles) 表面外胚層 (surface ectoderm) 形成之咽溝 (branchial groove) > 外耳道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外耳道口周圍突起 > 耳廓 (auricle)

平衡覺及聽覺之失常 乘暈症 (motion sickness): 視覺與平衡覺之感覺相違, 導致迷路失調, 引起噁心及嘔吐 梅尼爾氏症候群 (Ménière's syndrome): 內淋巴液過量分泌, 導致膜性迷路歪曲失調, 引起暈眩 噁心 嘔吐及耳鳴 聽障 失聰 耳聾 (deafness) 1. 傳導性耳聾 : 聲音震動傳導的阻礙 2. 神經感覺性耳聾 : 毛細胞因長期噪音受損, 或聽覺傳導路徑因腫瘤或中風受阻所導致 耳蝸植入 (cochlear implants): 轉變聲波成為電子訊號交予耳蝸神經

特殊感覺器官終生的變化 嗅覺及味覺 : 新生兒感覺敏銳, 年長後化學感受器漸減而退化 視覺 : 遺傳上的問題較少發生, 如母親孕中最初三個月中染患德國麻疹 (rubella), 引起先天視盲及白內障 新生兒 : 多為遠視且眼部運動並不協調, 只具灰階視覺 三個月嬰兒 : 能聚焦, 得清晰視覺, 並能眼隨移動物件 六個月嬰兒 : 以具景深及彩色視覺, 新生遠視問題漸消 年長 : 晶狀體不清晰 瞳孔不易擴大 導致年過七十視覺敏銳度降低, 因青光眼 視網膜剝離 糖尿病 老年黃斑退化而導致視盲

聽覺 : 新生兒 : 接受聲音刺激而有所反射 ; 初生時已能感受低 中頻聲音, 日後才發展高頻聲音之感受 三至四月嬰兒 : 能聽因辨位, 轉向家人發聲處 十二月嬰兒 : 已識母語諸音, 並學習發音 先天異常 : 常見有耳廓缺失 外耳道閉鎖或缺少 ; 因母孕中感染德國麻疹而導致嬰兒神經性耳聾則少見 除童年感染外, 一般少有耳疾, 直到年過六十, 柯第氏聽器退化, 每耳 20,000 個毛細胞漸失, 高頻聲音之感受先退化, 此稱為老年重聽 (presbycusis) 毛細胞並不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