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4_上士道SC.doc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哦休息好了之后呢,咱们再继续学习下面的几个课词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_全_道前基礎SC.doc

IDEO_HCD_0716

Microsoft Word - 缺上士道_全_test.doc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格鲁派十分推崇 般若经, 认为 般若经 乃最究竟了义的经典, 故以缘起性空抉择一切, 认为凡与 无自性 之说相违背的, 皆是方便说 而根据宗大师的修学经历, 与弥勒五论和无著菩萨的论典也有极深的思想渊源, 还很重视陈那论师的因明论典 按格鲁的教法, 认为 般若经 亦蕴涵广行的思想, 并由弥勒和无著菩

Microsoft Word - 11瞋一念瞋心起2SC.doc

道次第文库 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

勤修外道而爱乐

¼ ½ ¾ ¼ ½ ¾

菩提大道 第一卷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1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众生 ; 无限, 是指它的作用范围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做过利他行, 但我们的所缘极为有限 因为凡夫心非常狭隘, 我们愿意利益的, 往往只是与自己有关的那些人 而发菩提心, 则是要将利他心扩大到一切众生, 这才是关键所在 在修习菩提心的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发愿, 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之所以要不断发愿,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讲义 加哲无著尊者 著释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一节课 2005 年 7 月 6 日晚上 9 时 这次 我利用开 普贤云供法会 的八天 时间 为大家宣讲 修心七要 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 众多寺院 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 甚

未命名-1

上士道(七)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SC.doc

2 第五十九课 16 第六十课 32 第六十一课 43 第六十二课 54 第六十三课 65 第六十四课 71 第六十五课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4 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6 一 大乘教法的殊胜...6 二 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10 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18 一 七因果修法...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琼 评扎迪 史密斯的 白牙 要是他 指艾伯特 加勒比海移民 真的回去 了 那么他将要面临的失败是明摆在那儿的 因为当地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就是移民的悲剧 他们比他们离弃的故乡变化得更 快 于是他们永远也不可能因回到家乡而感 到幸福 可是 他们在移居的国家也不幸福 因为这不是家乡 瞿世镜

《安樂道論》釋 法音法師 講授

骨头的故事

第九课

未命名-7

孙 蓝等 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

2017創形パンフ表1_表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金刚 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 根据 乾隆大藏经 原文妙印法师校对 ~~~ 2019 年初春于武夷山如是我闻 一时, 佛在舍卫国, 祇树 给孤独 园,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 世尊食时, 著衣持钵, 入 舍卫大城 乞食 于其

銆婂叆鑿╄惃琛岃閲娐峰杽璇存捣銆嬬鍥涜

猫腻的做法 无用的伎俩 中国异教徒尤其擅长 如下文将讨论到的 阿辛 西岩

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序 言 1 序 言 入菩萨行 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 在藏传佛教各派中 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 都会 传讲听习此论 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 认为如果要 做真实的修行人 必须精通 入菩萨行 此论之所以 如是受到推崇 当然是因其所述内容 精辟而又系统地 阐述了发菩提心 学菩萨行的大乘菩萨必须修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4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9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道次第文库系列22·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心法三

菩提道次第廣論

过修持使之寂止, 或者换个角度讲, 它是生起寂止的一种方便, 是 断除相续中粗大烦恼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获得了寂止的功德, 或者 通过修持前面出离心的窍诀, 我们的相续相对平静之后, 在这个基 础上就可以修持增上大乘殊胜菩提心的窍诀了, 这个窍诀中有自他 平等和自他相换的修法 前面我们跟随寂天菩萨的智



fz-02

第一部分说法前行0 1 5 第二部分道前基础0 6 3 第三部分共下士道3 0 7 第一册目录嘉瓦仁波切序0 0 4 译者序0 0 6 流通序0 1 1 念死无常3 0 8 三恶趣苦3 3 9 归依三宝3 5 8 深信业果4 0 5 归敬颂0 6 6 造者殊胜0 8 1 教授殊胜1 0 3 闻说轨理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过程当中, 虽然想要获得快乐, 不想受苦, 但是我们的所思和所行, 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 对于 业因果, 对于世间规律的愚痴 学习这个颂词, 也是为了部分打破 这方面的愚痴 利他能成乐, 这也是一种规律, 如果我们利益他人, 当时我 们的发心是利他的, 这样一种起因


图书馆 年第 期

Microsoft Word - 至尊哈尔哇.doc

Microsoft Word - Thesis.doc

秽, 当愿众生, 清净调柔, 毕竟无垢 等 所以, 洒扫不仅是扫除外在尘垢, 更应荡涤内心的污浊, 保有清净无染之心, 从而契入法性 修行, 无非是善用其心, 而用心又是从发心开始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 不必过分关注结果, 关键是要善用其心, 在发心过程中调整心行 2. 陈设供养 供养也是很好的修行方

<4D F736F F 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2D2DC1BFB04F5F312D32325FA4DFBDE E646F63>

一 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 1.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 2. 完成皈依是学佛的目标 3. 因皈依而有种种法门的施设 4. 皈依三宝是佛法的根本二 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 1. 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2. 念死无常 3. 念三恶道苦 4. 深信惟有三宝能救度三 认识三宝 1. 何为三宝 2. 三宝

s

企业慈善行为研究

兜率百尊 无缘悲心赞导论 讲授者甘丹赤巴 日宗仁波切 版次 2015 年 10 月第 1 版 ( 电子书 ) 责任编辑 云丹 装帧设计张安 地 址沈阳市崇山东路北塔街 27 号护国法轮寺 邮编 结缘电话 网 信 站 箱

发殊胜菩提心全文PDF.doc


<D1F23337C6DA2DC4DA2E696E6464>

说明 本简体校正版 佛说不增不减经 电子书, 是根据清制 乾隆大藏经 第 48 册, 第 0520 部, 大乘单译经部,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佛说不增不减经 原藏影印本校正制作的 句读仅供参考本电子书是免费结缘品 特此说明 仁慧草堂二〇一八年三月 更多免费电子佛经下载敬请关注 :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8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年第 期


菩提大道 第二卷

,,,,,,,,,,,,, ;,,,, ( ), ; ;,,,,,,,,,,,,,,,,,,,,,,,,,,,,,,,,,,,,,,,,,,,, ( ),,,,,,.,,,,,,,,,,,,,,

似乎也是在学佛, 可是他的人生 他的品行不会因此而有所改变 念佛是念佛, 烦恼是烦恼, 完全是两码事 他的烦恼不会有丝毫减少, 人格也得不到丝毫提升 他干坏事的时候还是照干不误, 骗人的时候还是照骗不误 他不会去想一想, 他所做的这一切, 是否符合佛陀的教诲? 这是没有将学佛和自己的人生结合在一起,

净土文库6-普贤行愿品讲记下

实验方法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电影检查 #

ESOL-CN-Bleed.pub

有关女子性 冷淡的基本知 识 001

如何掌控你的时间 了解自己的黄金时间 寻找事情的关键步骤 将事情分类处理 化零为整 懂得强化自己 这个假期有点荒废


Microsoft Word - XinJing_sc_03.docx

蒋维乔思想研究

TablesDivision_Chinois

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 1 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仪轨讲记 7 金刚萨埵法会开示 59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抗日战争研究 年第 期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到达心灵的彼岸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入行论第一百课

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 云: 舍利弗! 是诸菩萨应修三种随念善根, 愿与一切众生平等共习, 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 如是菩萨回向善根无有限量, 假使一切众生, 各持一器, 量等虚空, 作如是言 : 丈夫! 汝之善根分与于我 舍利弗! 此诸善根若有色相, 给与众生皆满其器, 各各持去,

佛法修学的基础与简明途径 三主要道颂讲记 一 开场白 : 修学五大要素 二 序 分 ( 一 ) 礼赞 ( 二 ) 著者之发愿 ( 三 ) 策励听闻三 正宗分 ( 一 ) 出离心 ( 二 ) 菩提心 ( 三 ) 空性见四 结束分 五 后 记

笹 种类约有 种 辉夜姬诞生于何种竹子呢 目前日本学者 笹 門川大作 環境 人 優 素材 竹 载 竹 年第 号第 页 桝本頼兼 竹 我 国 和 産主要竹類 研究 葦書房 年 第 辺政俊 竹取物語 世界 二 数字 三! 载 竹 年第 号 第 页 綽 竹 知 本 地人書館 年 第 页 辺政俊 竹取物語

锦成说33期 (电子)

Transcription: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上士道第十四讲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 境者, 谓凡诸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 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 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 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第二白法, 境者, 谓一切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 谓心正直住 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第三白法, 境者, 谓一切菩萨 事者, 谓起大师想, 于四方所, 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 然无增相 尽相极多, 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 伴友, 而致穷尽 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 则集学论说, 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 非所能知, 当如迦叶问经所说, 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 修清净相赞扬功德, 谓有听者时至, 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 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第四白法, 境者, 谓自所成熟之有情 事者, 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 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 则无过咎非所能故,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 定不为令他忧恼故, 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师子请问经云 : 由何一切生, 不失菩提心, 梦中尚不舍, 何况于醒时 答曰 : 于村或城市, 或随住境中, 令正趣菩提, 此心则不舍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 : 若具四法不舍大愿, 谓摧伏我慢 断嫉 除悭, 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宝云经说 : 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 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 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 如如若人多观察 等明显宣说 四白法中初白法中, 境者, 谓凡诸有情 修学于他世也不离发菩提心之因的第二部分, 是受持不失坏的四种白法 第一种白法, 是不妄语 它的对象, 是一切的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以命因缘下至戏笑, 断除故知而说妄语 若能如是, 则于亲教及轨范等殊胜境前, 不以虚妄而行欺惑 做了什么事呢? 对一切有情, 从平常的戏笑, 乃至遇到丧命的因缘, 也绝对不做明知而故意说妄语的事 如果能够做到的话, 那么, 在亲教师和轨范师等殊胜对象的面前, 就不会用虚妄语行欺诳的事 这个白法, 能对治第一种黑法 第二白法, 境者, 谓一切有情 第二种白法, 是正直心 它的对象, 是一切的有情 事者, 谓于彼所不行谄诳住增上心, 谓心正直住 此能对治第四黑法 做了什么事呢? 对一切有情, 不做谄诳的事, 心正直住 这个白法, 能对治第四种黑法 第三白法, 境者, 谓一切菩萨 第三种白法, 是对菩萨作佛想 它的对象, 是一切的菩萨 事者, 谓起大师想, 于四方所, 宣扬菩萨真实功德 做了什么事呢?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1

对一切菩萨, 作大师 ( 佛 ) 想, 随于四方所到之处, 宣扬他真实的功德 我等虽作相似微善, 然无增相 尽相极多, 谓由瞋恚毁訾破坏菩萨 伴友, 而致穷尽 故能断此及破坏菩萨者, 则集学论说, 依补特伽罗所生诸过悉不得生 我们虽然也会做一些微小的善行, 如礼拜 供养 布施等, 也有身心轻安 信心生起等现象发生, 但却不能持久, 未生的功德很难生起, 已生的功德很容易退失, 这都是由于在无意之中瞋恚 毁谤 破坏菩萨和受持清净梵行的人, 才使得功德逐渐穷尽 如果能够把这些情况断除, 就如集学论中所说, 一切依有情所生的过失, 都不再生起 然于何处有菩萨住, 非所能知, 当如迦叶问经所说, 于一切有情起大师想, 修清净相赞扬功德, 谓有听者时至, 非说不往四方宣说便成过咎, 此能对治第三黑法 由于那里有菩萨, 我们不知道, 而毁谤菩萨的罪业很重, 所以为了防范这种过失, 我们应当如迦叶问经中所说的 : 对一切有情起大师 ( 佛 ) 想, 观清净相 ( 不寻求过失 ), 并且赞扬他的功德 如何赞扬他的功德呢? 就是有听法众来的时候, 随机称扬 赞叹, 并不是说, 不前往四方宣说就成了过失, 这样做就能对治第三种黑法 第四白法, 境者, 谓自所成熟之有情 第四种白法, 是安住众生于大乘 它的对象, 是善根成熟的有情 事者, 谓不乐小乘令其受取正等菩提, 此就自己须令所化受行大乘 做了什么事呢? 令善根成熟的有情, 不乐小乘, 而安住大乘 也就是说, 必须令自己所教化的众生受行大乘 若彼所化不能发生大乘意乐, 则无过咎非所能故, 由此能断第二黑法 如果自己所教化的众生, 不能发大乘心, 并没有过失, 因为不能勉强而令他心生忧恼 这样做, 能断除第二种黑法 若由至心欲安立他于究竟乐, 定不为令他忧恼故, 而行令他忧恼加行 倘若我们是真心想要安立众生于究竟的安乐, 就绝对不会做让他心生忧恼的事 师子请问经云 : 由何一切生, 不失菩提心, 梦中尚不舍, 何况于醒时 师子请问经中说 : 如何于一切生中不失菩提心? 在梦中尚且不舍, 更何况在醒时 答曰 : 于村或城市, 或随住境中, 令正趣菩提, 此心则不舍 佛回答说 : 不论是村庄或城市, 随有情所住的地方, 都能使他们安住大乘, 这样就能不失菩提心 又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说 : 若具四法不舍大愿, 谓摧伏我慢 断嫉 除悭, 见他富乐心生欢喜 另外, 曼殊室利庄严国土经中说 : 如果具足摧伏我慢 断嫉妒 除悭吝 见他富乐心生欢喜这四法, 就能不舍菩提大愿 宝云经说 : 若于一切威仪路中修菩提心, 随作何善以菩提心而为前导, 于余生中亦不舍离如此心宝, 如如若人多观察 等明显宣说 宝云经中说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2

若能于一切威仪当中修菩提心, 在做任何善行之前, 都以菩提心为前导, 这样生生世世就能不舍离菩提心宝, 所以应多多观察有没有这样做 以上的这些经, 都明显地宣说如何于他世也能不舍离菩提心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 多作是说, 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 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 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若越一时则舍愿心, 若一时内而起追悔, 仅是失因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 亦唯退失之因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 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 悔除即可 其中若念, 我不能成佛, 故舍发心者, 即彼无间弃舍, 无待一时, 故一切种毕竟非理 四黑法者, 非是现法失发心因, 是于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 故于现法而正遮止 道炬论云 : 此为余生忆念故, 如说学处应尽护 言如说者, 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 即此经意亦是如此 四白法时显然说云 : 迦叶, 若诸菩萨成就四法, 一切生中生已无间, 菩提之心即能现起, 乃至菩提中无忘失 四黑法时, 虽无现后明文, 故亦当知是约后世 然于现法若行黑法, 则所发心势力微弱 若非尔者, 则具菩提心律仪者, 为戏笑故, 略说妄语, 于有情所略起谄诳, 瞋恚菩萨略说恶名, 于他善根略令生悔, 自无追悔, 过一时竟, 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以由此等弃舍愿心, 若舍愿心即舍律仪, 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 若许尔者, 亦应立彼为根本罪, 然任何中悉无立者, 不应理故 又算时者, 当是依于邬波离请问经, 然彼全非经义, 我于戒品释中, 已广决择, 故此不说 心舍有情者, 若缘总有情, 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 心弃舍者即舍愿心, 极为明显 若缘别有情, 谓我终不作此义利, 若起是心, 如坏一分即坏整聚, 便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 若不尔者, 则弃二三四等多有情已, 为余有情而发心者, 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 第三犯已还出道理者 正受菩提心仪轨的第三部分, 是失坏 ( 退失发心 ) 时如何还出的方法 多作是说, 犯四黑法及心舍有情之五, 或加念云我不能成佛, 弃舍发心共为六种 大多数的经论都是这么说 : 如果犯了 四种黑法 以及 心弃舍有情 或念 我不能成佛, 而弃舍发心这六种, 就是退失发心 若越一时则舍愿心, 若一时内而起追悔, 仅是失因 时间若是超过一时 ( 四小时 ), 就是弃舍愿菩提心 ; 如果一时之内起追悔心, 仅仅只是退失发心之因 若犯六次发心及学二资粮, 亦唯退失之因 如果犯了六次发心 ( 没有白天三次 夜晚三次, 念诵仪轨 ), 以及修学二种资粮 ( 没有每天供养三宝等, 未勤积资粮 ), 也仅仅是退失发心之因 若已失者应以仪轨重受愿心, 若唯退失因者则不须重受, 悔除即可 如果已经退失发心, 就应以仪轨重受愿心 ; 若仅是退失发心之因, 则不须重受, 只要悔除就可以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3

其中若念, 我不能成佛, 故舍发心者, 即彼无间弃舍, 无待一时, 故一切种毕究非理 这六种当中, 如果是念我不能成佛, 因而弃舍发心的话, 则在弃舍的第二剎那, 就已经退失发心, 不用等到一时, 所以说没有超过一时不算退失发心, 不须重受愿心仪轨, 是不合道理的 四黑法者, 非是现法失发心因, 是于他生令所发心不现起因, 故于现法而正遮止 至于四种黑法, 并不是使这一世退失发心的原因, 而是使将来他生之中, 发心不现起的原因, 所以应当在这一世就将它断除 道炬论云 : 此为余生忆念故, 如说学处应尽护 言如说者, 谓如迦叶问品所说也, 即此经意亦是如此 道炬论中说 : 为了使生生世世都能忆念它, 所以才要把所说的学处, 尽力地防护 这里所说的学处, 是指迦叶问品中所说的内容, 说明其中的经意也是如此 四白法时显然说云 : 迦叶, 若诸菩萨成就四法, 一切生中生已无间, 菩提之心即能现起, 乃至菩提中无忘失 在四种白法时, 经中显然是这么说的 : 迦叶! 如果菩萨能成就四种白法, 一切生中, 在出生的第二剎那, 就能生起菩提心,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这中间, 也不会忘失 四黑法时, 虽无现后明文, 故亦当知是约后世 然于现法若行黑法, 则所发心势力微弱 在四种黑法时, 虽然没有说明是现世还是后世, 也能知道应当指的是后世, 在这一世, 若是行黑法的话, 也会使所发的菩提心, 势力变得微弱 若非尔者, 则具菩提心律仪者, 为戏笑故, 略说妄语, 于有情所略起谄诳, 瞋恚菩萨略说恶名, 于他善根略令生悔, 自无追悔, 过一时竟, 皆当弃舍菩萨律仪 以由此等弃舍愿心, 若舍愿心即舍律仪, 菩萨地中及集学论俱宣说故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具有菩提心律仪的行者, 为了戏笑, 说了一些妄语 ; 对于有情, 起了一些谄诳 ; 因为瞋恚菩萨, 讲了一些恶名 ; 令他人种善根时, 生了一些悔意 做了这些以后, 自己没有追悔, 时间只要超过一时, 都应当弃舍菩萨律仪 因为这样做, 等于弃舍了愿心, 而弃舍了愿心, 就是弃舍了律仪, 菩萨地和集学论当中, 都是这么说的 若许尔者, 亦应立彼为根本罪, 然任何中悉无立者, 不应理故 又算时者, 当是依于邬波离请问经, 然彼全非经义, 我于戒品释中, 已广决择, 故此不说 如果这样成立的话, 应当立四种黑法为根本罪, 但是在任何菩萨律仪当中, 都没有把它立为根本罪, 所以是不合道理的 至于时间的算法, 应当依邬波离请问经中所说, 然而经中也没有谈到这些内容, 我 ( 作者 ) 在戒品释中, 已经详细说明如何取舍, 这里就不再多说 心舍有情者, 若缘总有情, 谓我不能作此许有情之事, 心弃舍者即舍愿心, 极为明显 另外, 心弃舍有情, 如果是缘一切的有情, 念 我不能做饶益有情的事, 这就是心弃舍有情 一旦心弃舍有情, 就是弃舍愿心, 这是很明显的事 若缘别有情, 谓我终不作此义利, 若起是心, 如坏一分即坏整聚, 便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4

坏为利一切有情所发之心 若缘的是各别的有情, 念 我不再做任何利益你的事了, 一旦起了这个念来, 就是毁坏 为利一切有情 所发的愿心, 因为毁坏一分的发心, 就等于毁坏整个的发心 若不尔者, 则弃二三四等多有情已, 为余有情而发心者, 亦当能发圆满菩提之心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 等于弃舍二三四等多数有情, 而对其余的有情发心, 也能发圆满的菩提心 如是于此发心学处, 道炬释论别说, 因陀罗补底 龙猛 无着 勇识 寂天 大德月 静命等派各有差别 有者许为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 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 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 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 有余更许于其归依学处之上, 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 说此诸轨, 皆是经说, 应随自师所传受持 说云 : 我师所说, 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总此释论, 从善知识敦巴所传, 诸大知识皆不说是觉 自造 拏错所传, 则说是觉 造是拏错之秘法 然诸先觉传说觉, 于补让时作一略释, 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 觉 教令广之即可 是以觉 所作略解, 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 故亦略有数处谬误, 然于正义亦多善说 诸无谬者, 我于余处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此说学处多不可信 若以发心是为行心, 其学处者则于归依学处之上, 仅加取舍白黑八法, 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若单取愿心者, 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 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 若非尔者, 则与律仪学处, 无差别故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 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 须学七法经者, 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 故非发心特别学处, 此中不录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 心舍有情犯余学处, 乃至未具菩萨律仪, 无依菩萨之罪犯, 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 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 即犯违越律仪学处, 如论所说还出罪法, 依行即可, 故即摄入行心学处, 非为别有 然六次发心, 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如是于此发心学处, 道炬释论别说, 因陀罗补底 龙猛 无着 勇识 寂天 大德月 静命等派各有差别 对于发心的学处, 除了道炬释论中所说, 其余如因陀罗补底 龙猛 无着 勇识 寂天 大德月 静命等派, 也各有差别 有者许为尽初发心及行诸行所有学处, 又有许为经说一切皆应守护, 复有许为尽资粮道所有学处 有的是说, 初发心就应行所有的学处 ; 又有的说, 经中所说一切学处都应守护 ; 更有的说, 应行资粮道所有的学处 余者有谓不许如此如此定相, 有余更许于其归依学处之上, 应护八法谓不忘心法及忘失心法, 说此诸轨, 皆是经说, 应随自师所传受持 说云 : 我师所说, 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至于其它的, 有的说不应该这样来规范发心学处 ; 有的则说, 在归依学处之上, 更应守护八法 ; 就是不忘失发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5

的四白法 以及断除忘失发心的四黑法, 还说这些仪轨, 都是经中所说, 应该随自己老师所传的来受持, 只要说是 : 我老师所说的, 就代表是一切的经义 总此释论, 从善知识敦巴所传, 诸大知识皆不说是觉 自造, 拏错所传, 则说是觉 造是拏错之秘法 总的来说, 道炬释论是从善知识敦巴传下来的, 可是诸大知识都不说是阿底峡尊者自造, 由拏错传下来, 而说是阿底峡尊者所造, 传给拏错的秘法 然诸先觉传说觉, 于补让时作一略释, 次在桑耶译师请其更为增释, 觉 教令广之即可 由先觉们所传的说法是, 阿底峡尊者在补让时曾作了一次略释, 后来在桑耶时, 由译师请求, 又再增加解释, 使阿底峡的言教能更广泛, 这样认知就可以了 是以觉 所作略解, 更引众谈说之事而为增补, 故亦略有数处谬误, 然于正义亦多善说 诸无谬者, 我于余处及道次中亦多引述 但是因为阿底峡尊者在略释中, 有由他的弟子来作增补, 所以有几个地方是有谬误的, 并不能代表尊者的言论, 除了这些地方, 其它对正义的阐述, 也多有善说, 所以我在道次和其它的地方, 也多有引述有关没有错谬的部分 此说学处多不可信, 若以发心是为行心, 其学处者则于归依学处之上, 仅加取舍白黑八法, 定非完足故不应理 这里所说的学处多不可信, 如果说发心指的是行心, 那么在归依学处之上, 只是再加上应取舍的白黑八法, 这样还是不够的, 所以不合道理 若单取愿心者, 则其学处不须俱学经说一切, 及入行以后所有学处 若非尔者, 则与律仪学处, 无差别故 若是只取愿心来说, 它的学处就不须具备经中所说的一切, 以及入行心以后的所有学处, 否则就和律仪学处没有差别了 除前所说二学处外诸余学处, 是如道炬论及发心仪轨所说 除了前面所说的二种学处外, 其余的学处, 就如道炬论和发心仪轨中所说的就可以了 须学七法经者, 说是欲求速发通者所应修学, 故非发心特别学处, 此中不录 至于说必须学七法经中的部分, 那是指为了要求速发神通的人所应修学的, 并不是发心所要学的特别学处, 所以这里就不说了 如是自宗除舍愿心, 心舍有情犯余学处, 乃至未具菩萨律仪, 无依菩萨之罪犯 仅违所受中类善性学处, 故是恶行应以四力而悔除之 以自宗来说, 除了舍愿菩提心 心弃舍有情之外 ( 必须重受 ), 犯了其它的学处, 在未受菩萨律仪之间, 都不算犯菩萨堕罪, 而只是违犯学处, 算是恶行, 只要以四力忏悔忏除就可以了 从得菩萨律仪之后, 即犯违越律仪学处, 如论所说还出罪法, 依行即可, 故即摄入行心学处, 非为别有 但是自从得了菩萨律仪之后, 就算犯违越律仪学处, 应当以论中所说的还出罪法, 行忏除才可以, 因为这时已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6

经摄入行心学处的范围, 而不是指另外还有愿心学处的内容 ( 受菩萨戒之后, 就不能用四力忏悔, 而必须用菩萨戒还净法忏 ) 然六次发心 是为愿心不共学处 犯六次发心, 则属于愿心的不共学处 ( 行心学处的部分没有 ) 菩提道次第广论 ( 五 ) 上士道 - 仪轨受法第十四讲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