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题 目 ---------------------------------------------------------------------------------------------------------i 宣 誓 -------------------------------



Similar documents
目 次 题 目 宣 誓 摘 要 致 谢 ⅰ ⅱ iii v 引 言 1 第 一 节 研 究 目 的 1 第 二 节 研 究 方 法 2 第 三 节 研 究 范 围 3 第 一 章 知 识 背 景 4 第 一 节 南 洋 商 报 发 展 概 述 4 第 二 节 马 来 西 亚 副 刊 发 展 史 及

Microsoft Word - 中三選科指南 2014 subject

天主教永年高級中學綜合高中課程手冊目錄

声 明 本 公 司 全 体 董 事 监 事 高 级 管 理 人 员 承 诺 股 票 发 行 方 案 不 存 在 虚 假 记 载 误 导 性 陈 述 或 重 大 遗 漏, 并 对 其 真 实 性 准 确 性 和 完 整 性 承 担 个 别 和 连 带 的 法 律 责 任 根 据 证 券 法 的 规 定

Microsoft Word - 華藏衛視清明祭祖三時繫念法會開示_ _




1983

最新监狱管理执法全书(二百零五)


(i) (ii) 97/99/M

Microsoft Word - 00教学管理手册 mo.doc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厨房小知识(四)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4D F736F F D 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避孕知识(下).doc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i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i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目 錄 壹 緒 論... 2 貳 明 時 代 背 景 一 明 代 禮 教 之 於 女 性? 母 德 婦 德... 2 二 明 代 婦 女 之 於 士 人? 經 濟 支 柱... 4 參 歸 有 光 一 仕 途... 7 二 家 庭... 7 肆 歸 有 光 文 學 裡 的 女 性 比 較 一 < 項

Microsoft Word - 长安大学.doc

<4D F736F F D20312EA1B6BDCCCAA6D7CAB8F1CCF5C0FDA1B72E646F63>

学 校 概 况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前 身 为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第 一 军 医 大 学, 创 建 于 1951 年,1979 年 被 确 定 为 全 国 重 点 大 学,2004 年 8 月 整 体 移 交 广 东 省, 更 名 为 南 方 医 科 大 学 学 校 是 全 国 首 批

Microsoft Word pdf.doc

附件

I

Labour Department Annual Report

(Chi)_.indb

14A 0.1%5% 14A 14A

穨_2_.PDF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前 言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untitled

第三章

nb.PDF

bnbqw.PDF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疾病诊治实务(一)

名人养生.doc

<4D F736F F 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27 i

% % ,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 ,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

海淀区、房山区(四)

穨ecr1_c.PDF

穨2005_-c.PDF

北京理工大学.doc

尲㐵.⸮⸮⸮⸮⸮

东城区(下)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i

水力发电(九)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景观植物(一)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19q indd

厨房小知识_一_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厨房小知识(五)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乳业竞争_一_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untitled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米食天地教案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1)(6)(e) 2

(i) (4)0.10 (1) 0.40 (ii) (iii) (i) (ii) ,000,000125,000,000 1,250,000, (iv) 3,750,000, ,000,000 1,250,000,00

奥运档案(三).doc

拉 曼 大 學 中 華 研 究 院 中 文 系 太 平 廣 記 女 仙 類 研 究 科 目 編 號 :ULSZ 3068 學 生 姓 名 : 符 燕 玲 學 位 名 稱 : 文 學 士 ( 榮 譽 ) 學 位 指 導 老 師 : 方 美 富 先 生 呈 交 日 期 : 二 〇 一 三 年 四 月 五

锦州港年度报告全文.PDF

Transcription: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中 文 系 南 北 宋 咏 物 词 探 析 以 苏 轼 与 姜 夔 为 研 究 对 象 科 学 编 码 :UASZ 3063 学 生 姓 名 : 潘 美 欣 学 位 名 词 : 文 学 士 ( 荣 誉 ) 学 位 指 导 老 师 : 林 良 娥 师 呈 交 日 期 :05 / 04 / 2013 本 论 文 为 获 得 文 学 士 荣 誉 学 位 ( 中 文 ) 的 部 分 条 件

目 次 题 目 ---------------------------------------------------------------------------------------------------------i 宣 誓 ---------------------------------------------------------------------------------------------------------ii 摘 要 --------------------------------------------------------------------------------------------------------iii 致 谢 ---------------------------------------------------------------------------------------------------------v 第 一 章 绪 论 -------------------------------------------------------------------------------------------1 第 一 节 研 究 背 景 ---------------------------------------------------------------------------3 第 二 节 研 究 动 机 及 研 究 目 的 -----------------------------------------------------------6 第 三 节 研 究 范 围 ---------------------------------------------------------------------------8 第 四 节 研 究 方 法 与 难 题 -----------------------------------------------------------------9 第 五 节 研 究 综 述 --------------------------------------------------------------------------11 第 二 章 咏 物 词 的 渊 源 与 苏 轼 姜 夔 的 创 作 经 历 -----------------------------------------14 第 一 节 咏 物 概 念 的 界 定 与 特 征 -----------------------------------------------15 第 二 节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渊 源 和 发 展 脉 络 --------------------------------------------24 第 三 节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创 作 经 历 --------------------------------------------35 第 三 章 苏 轼 与 姜 夔 咏 物 词 的 情 感 寄 托 ------------------------------------------------------42 第 一 节 孤 高 幽 独 的 脱 俗 情 志 ---------------------------------------------------------42 第 二 节 身 世 之 感 --------------------------------------------------------------------------50

第 三 节 家 国 之 感 --------------------------------------------------------------------------59 第 四 章 苏 轼 与 姜 夔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姿 态 与 突 破 --------------------------------------------68 第 一 节 似 花 还 似 非 花 物 我 的 不 即 不 离 -------------------------68 第 二 节 咏 物 而 不 滞 于 物 咏 物 抒 情 一 体 化 ----------------------------------72 第 三 节 清 空 浑 融 不 能 言 传 的 弦 外 之 音 -------------------------------78 结 语 -------------------------------------------------------------------------------------------------------90 参 考 文 献 ------------------------------------------------------------------------------------------------94 附 录 -------------------------------------------------------------------------------------------------------99

南 北 宋 咏 物 词 探 析 以 苏 轼 与 姜 夔 为 研 究 对 象 i

宣 誓 谨 此 宣 誓 : 此 论 文 由 本 人 独 立 完 成, 凡 论 文 中 引 用 资 料 或 参 考 他 人 著 作, 无 论 是 书 面 文 字 电 子 资 讯 或 口 述 材 料, 皆 已 于 注 释 中 具 体 注 明 出 处, 并 详 列 相 关 的 参 考 书 目 签 名 : 学 号 :10AAB02561 日 期 :05 / 04 / 2013 ii

摘 要 咏 物, 就 是 以 具 体 物 象 为 吟 咏 主 体 的 文 学 题 材 咏 物 的 渊 源 最 早 可 追 溯 至 先 秦 时 期 的 诗 经 和 楚 辞 中 对 于 物 象 的 描 写 部 分 经 过 汉 代 咏 物 诗 咏 物 赋 和 唐 代 咏 物 诗 的 蓬 勃 发 展, 为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产 生 奠 定 了 基 础 在 宋 代 咏 物 词 史 上, 苏 轼 的 咏 物 词 具 有 开 拓 性 的 转 折 意 义 苏 轼 以 诗 为 词, 改 变 了 晚 唐 五 代 至 宋 代 初 期 以 来 词 为 艳 科 的 传 统, 突 出 词 抒 情 言 志 的 功 能 苏 轼 有 所 寄 托 的 咏 物 词 多 是 创 作 于 被 贬 谪 或 在 外 地 任 官 的 政 治 失 意 时 期 他 在 咏 物 词 中 赋 予 物 以 人 的 思 绪 情 感, 并 将 自 我 身 世 之 感 寄 托 于 词 中, 使 所 咏 物 象 具 有 强 烈 的 象 征 性, 从 而 开 创 了 人 格 化 和 个 性 化 的 咏 物 词, 并 奠 定 了 南 宋 咏 物 词 的 规 模 格 局 ; 而 南 宋 姜 夔 以 咏 物 词 成 就 最 高, 其 咏 物 词 多 寄 托 身 世 之 感 和 家 国 之 感, 词 中 情 取 代 了 物 成 为 表 现 主 体, 实 现 了 咏 物 抒 情 一 体 化 姜 夔 咏 物 词 运 笔 空 灵, 咏 物 而 不 滞 于 物, 标 志 着 咏 物 词 的 全 面 成 熟, 成 为 南 宋 后 期 以 至 清 代 咏 物 词 所 追 求 的 典 范 此 外, 苏 轼 清 旷 的 词 境 也 影 响 了 南 宋 典 雅 派 的 词 风, 尤 其 是 姜 夔 的 清 空 词 风, 与 苏 轼 有 一 定 的 继 承 关 系 姜 夔 的 词 风 人 品 皆 似 晋 宋 之 雅 士, 在 创 作 上 力 求 词 要 有 空 灵 的 神 韵 要 有 所 寄 托, 并 注 重 用 字 的 典 雅 锤 炼, 其 清 空 骚 雅 的 词 风 标 志 着 南 宋 词 坛 雅 化 的 最 高 审 美 追 求 姜 夔 以 江 西 诗 法 入 词, 其 清 空 的 词 风 是 苏 轼 以 诗 为 词 的 深 化 和 典 雅 化 的 结 果 本 文 将 设 四 个 章 节 探 析 北 宋 苏 轼 和 南 宋 姜 夔 咏 物 词 的 特 征 和 变 化 第 一 章 为 绪 论, 交 代 研 究 背 景 目 的 范 围 方 法, 以 及 历 来 学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第 二 章 为 正 文, 主 要 论 及 咏 物 词 的 渊 源 与 苏 轼 姜 夔 的 创 作 经 历 首 先, 本 文 将 细 iii

述 历 来 学 者 对 咏 物 概 念 的 界 定 与 咏 物 文 学 的 特 征 ; 并 从 最 早 的 诗 经 和 楚 辞 谈 及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渊 源 与 发 展 脉 络 ; 最 后 论 及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品 格 与 人 生 经 历 对 其 咏 物 词 创 作 的 影 响 本 文 第 三 章 主 要 通 过 对 咏 物 词 的 作 品 分 析, 探 讨 苏 轼 和 姜 夔 咏 物 词 中 所 寄 托 的 情 感 内 涵, 共 可 分 为 三 种 笔 者 将 以 三 节 分 别 论 之 : 第 一 节 为 孤 高 幽 独 的 脱 俗 情 志 的 情 感 寄 托, 词 人 多 以 梅 花 荷 花 等 具 有 高 洁 象 征 的 物 象 为 自 喻 ; 第 二 节 为 身 世 之 感 的 寄 托 苏 轼 咏 物 词 多 是 寄 托 其 政 治 失 意 的 身 世 之 感 ; 而 姜 夔 咏 物 词 多 是 怀 念 合 肥 情 事 的 身 世 寄 托 ; 第 三 节 为 政 治 与 家 国 之 感 的 寄 托 此 继 承 了 诗 经 楚 辞 以 来 以 香 草 美 人 寄 托 家 国 君 臣 之 感 的 传 统 比 兴 手 法 本 文 第 四 章 也 是 通 过 对 咏 物 作 品 的 分 析, 主 要 论 述 苏 轼 和 姜 夔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姿 态 以 及 突 破 点 第 一 节 分 析 咏 物 词 不 即 不 离 的 写 作 手 法 ; 第 二 节 分 析 苏 轼 和 姜 夔 词 咏 物 抒 情 一 体 化 的 创 新 与 突 破 ; 第 三 节 细 述 苏 轼 清 旷 和 姜 夔 清 空 词 风 的 特 点 和 继 承 关 系 苏 轼 的 清 旷 和 姜 夔 的 清 空 本 质 上 是 相 通 的 咏 物 词 的 清 空 词 境, 体 现 在 词 的 空 灵 的 神 韵 和 具 有 言 外 之 意 的 情 感 寄 托, 往 往 只 能 意 会 而 不 能 言 传 纵 观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可 看 出 南 宋 咏 物 词 无 论 在 艺 术 手 法 创 作 姿 态 情 感 寄 托 等 各 方 面 都 较 北 宋 咏 物 词 来 得 精 致 与 典 雅 化, 这 是 南 宋 词 全 面 雅 化 的 成 果 关 键 词 咏 物 词 ; 苏 轼 ; 姜 夔 ; 词 的 雅 化 ; 清 空 iv

致 谢 时 光 飞 逝, 我 来 到 金 宝 拉 曼 大 学 就 读 中 文 系 如 今 已 经 快 满 三 年 了 经 过 这 三 年 来 的 历 炼, 随 着 论 文 的 完 成, 也 意 味 着 我 的 大 学 生 涯 即 将 结 束 了 首 先, 我 要 感 谢 我 的 论 文 指 导 老 师 林 良 娥 老 师, 在 此 对 她 致 上 万 二 分 的 谢 意 林 老 师 是 我 接 触 宋 词 的 启 蒙 老 师, 第 二 学 年 第 三 学 期 透 过 修 读 老 师 的 词 选 课, 让 我 得 以 接 触 及 了 解 这 个 心 绪 文 学 的 情 感 内 涵 和 优 美 之 处, 并 对 它 产 生 兴 趣 和 喜 爱, 于 是 我 的 毕 业 论 文 选 择 了 研 究 宋 词 为 研 究 方 向 与 领 域 我 很 感 恩 自 己 能 够 研 究 兴 趣 所 在 的 课 题, 也 很 感 恩 能 够 在 老 师 的 指 导 下 完 成 论 文 研 究 从 拟 定 题 目 到 论 文 完 成 的 整 个 过 程 中, 我 要 谢 谢 老 师 常 忙 里 抽 闲 与 我 商 讨 论 文 内 容, 尤 其 是 遇 到 瓶 颈 时, 更 指 引 我 明 确 的 方 向 老 师 总 是 细 心 批 阅 我 的 论 文, 并 循 循 善 诱, 不 断 给 予 意 见 和 指 导, 对 我 论 文 的 不 足 之 处 提 出 修 改 建 议, 还 将 一 些 书 籍 借 给 我, 以 助 我 一 臂 之 力 如 果 没 有 老 师 悉 心 的 指 导, 以 我 浅 薄 的 能 力, 恐 怕 难 以 完 成 这 篇 论 文 再 来, 我 要 感 谢 大 力 协 助 我 搜 集 论 文 资 料 的 中 学 好 友 俊 卿 为 了 丰 富 这 篇 论 文 的 参 考 资 料, 我 还 特 地 前 往 新 加 坡 南 洋 理 工 大 学 中 文 图 书 馆 去 搜 集 书 籍 第 一 次 去 新 加 坡 人 生 地 不 熟 的 我, 全 要 感 谢 就 读 该 校 的 俊 卿 不 厌 其 烦 地 热 心 充 当 向 导 与 帮 助, 并 用 他 的 名 义 帮 我 借 书, 对 我 的 论 文 给 予 很 大 的 帮 助 还 有 我 要 感 谢 南 方 大 学 学 院 图 书 馆 的 同 事, 他 们 在 我 实 习 期 间 给 予 我 搜 寻 资 料 上 的 协 助, 并 鼓 励 我 们 尽 量 使 用 图 书 馆 的 资 源, 以 寻 找 论 文 所 需 要 参 考 的 资 料 此 外, 我 要 感 谢 我 的 同 学 建 宇 建 宇 常 抽 空 帮 我 进 行 论 文 校 对, 并 提 出 修 改 建 议 当 然, 我 也 要 感 谢 我 的 一 班 中 学 好 友 庭 婷 建 缗 和 虹 彣, 他 们 常 v

给 予 我 热 心 的 帮 助 尤 其 是 庭 婷, 因 为 我 们 的 研 究 领 域 相 同, 因 此 常 会 一 起 分 享 书 籍 资 料, 一 起 讨 论 难 题, 一 起 会 见 老 师, 一 起 熬 夜 完 成 论 文 感 谢 有 他 们 的 陪 伴, 创 造 了 许 多 快 乐 美 好 的 回 忆, 让 这 三 年 的 求 学 生 涯 和 撰 写 论 文 期 间 的 学 习 道 路 显 得 更 精 彩 充 实 另 外, 我 要 感 谢 我 的 家 人 感 谢 他 们 对 我 这 三 年 学 习 道 路 的 支 持 鼓 励 与 包 容, 并 无 怨 无 悔 地 帮 助 我 尤 其 是 妹 妹, 她 就 读 于 南 方 大 学 学 院, 因 此 常 帮 我 用 其 名 义 借 书 我 压 力 大 时 她 还 常 听 我 诉 苦, 并 开 解 鼓 励 我 最 后, 我 要 感 谢 拉 曼 大 学 中 文 系 的 全 体 老 师 谢 谢 他 们 不 辞 劳 苦 地 将 自 古 以 来 的 中 华 文 化 精 神 和 待 人 处 世 的 学 问 传 授 予 我 们 如 今 论 文 完 成 了, 我 的 大 学 生 涯 也 将 告 一 段 落 在 外 地 求 学 的 这 三 年, 我 学 习 到 了 不 少, 眼 界 也 宽 广 了 许 多, 感 谢 这 三 年 出 现 在 我 生 活 中 的 一 切 人 事 物, 他 们 丰 富 了 我 的 大 学 生 活, 让 入 世 未 深 的 我 成 长 了 不 少 我 会 将 这 三 年 来 的 所 学 所 得 铭 记 于 心, 准 备 迎 接 大 学 毕 业 后 另 一 个 人 生 阶 段 的 到 来 vi

第 一 章 绪 论 咏 物 文 学, 顾 名 思 义 就 是 以 物 为 表 现 对 象 和 主 体 的 文 学 ( 路 成 文 著,2005: 3),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学 中 常 见 的 题 材 类 型 之 一 咏 物 类 作 品 的 产 生, 最 早 可 追 溯 到 诗 经 时 代 这 个 题 材 与 中 国 诗 歌 之 重 视 感 物 言 志 的 传 统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诗 大 序 中 论 及 诗 歌 创 作 之 本 源 时 说 : 诗 者, 志 之 所 之 也, 在 心 为 志, 发 言 为 诗 情 动 于 中 而 形 于 言, 言 之 不 足, 故 嗟 叹 之 ; 嗟 叹 之 不 足, 故 永 歌 之 ; 永 歌 之 不 足,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也 ( 李 学 勤 主 编,1999:6) 诗 歌 的 创 作 目 的 乃 是 言 志 人 内 心 的 情 动 是 诗 歌 创 作 的 重 要 源 头 礼 记 乐 记 中 也 说 : 凡 音 之 起, 由 人 心 生 也 人 心 之 动, 物 使 之 然 也 感 于 物 而 动, 故 形 于 声 ( 李 学 勤 主 编,1999:1074) 此 言 人 心 之 动 是 因 为 物 的 感 发 诗 歌 音 乐 的 产 生 是 由 于 人 心 感 于 物 而 动 之 后 历 代 学 者 论 诗 的 创 作 本 源 也 不 出 此 观 念 如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明 诗 曰 : 1

人 禀 七 情, 应 物 斯 感, 感 物 吟 志, 莫 非 自 然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1958:65) 可 见 中 国 诗 论 从 一 开 始 就 认 为 物 与 心 之 相 感 应 是 诗 歌 创 作 的 主 要 因 素 这 说 明 了 在 诗 歌 感 物 言 志 的 抒 情 传 统 中, 词 人 对 于 外 物 之 感 发 是 相 当 重 视 的 这 也 深 深 影 响 了 后 来 的 咏 物 题 材 作 品 以 结 合 物 与 志 为 抒 情 手 法 的 走 向, 尤 其 是 汉 代 和 唐 代 的 咏 物 诗 与 后 来 发 展 出 来 的 宋 代 咏 物 词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主 题 是 宋 代 咏 物 词 对 于 咏 物 词 的 界 定, 历 来 学 者 都 抱 持 不 同 的 说 法 许 伯 卿 在 宋 词 题 材 研 究 中 总 结 前 人 的 研 究 成 果 并 对 咏 物 词 的 定 义 是 : 咏 物 词 以 自 然 界 或 社 会 生 活 中 的 某 种 具 体 事 物 作 为 吟 咏 对 象 的 词 作 咏 物 词 可 分 为 两 大 类 : 形 容 类 咏 物 词 止 于 摹 状 事 物 的 体 貌 特 征 或 形 态 美, 如 钱 惟 演 玉 春 楼 ( 锦 箨 参 差 朱 槛 曲 ) 梅 尧 臣 苏 幕 遮 ( 露 堤 平 ) 谢 绛 菩 萨 蛮 咏 目 等 ; 寄 托 类 咏 物 词 则 运 用 比 喻 或 象 征 手 法 寄 托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如 朱 敦 儒 卜 算 子 ( 旅 雁 向 南 飞 ) 姜 夔 齐 天 乐 ( 庚 郎 先 自 吟 愁 赋 ) 与 疏 影 ( 苔 枝 缀 玉 ) 等 ( 许 伯 卿 著,2007:27-28) 咏 物 之 作 以 体 物 为 主, 但 又 不 能 仅 仅 停 留 在 对 物 象 形 体 的 刻 画 上, 必 须 在 体 物 之 余 还 要 有 所 寄 托, 即 咏 物 之 外 又 不 忘 抒 发 内 心 的 情 感, 这 样 才 符 合 诗 言 志 的 传 统 咏 物 作 品 最 高 的 层 次 就 是 物 我 融 合, 即 将 主 体 的 情 感 投 射 在 物 象 之 上, 借 物 言 志, 意 在 言 外, 具 有 深 刻 的 情 感 内 涵, 才 值 得 人 们 欣 赏 和 研 究 而 本 论 文 所 研 究 的 词 人 苏 轼 和 姜 夔, 其 咏 物 词 都 具 有 开 拓 性 的 意 义, 成 就 极 高, 并 对 后 世 的 咏 物 词 创 作 影 响 深 远, 值 得 我 们 研 究 2

第 一 节 研 究 背 景 根 据 马 兴 荣 词 学 综 论 词 的 起 源 考 证, 词 在 隋 代 民 间 已 经 产 生, 并 于 初 唐 盛 唐 民 间 已 经 广 泛 流 传 ( 马 兴 荣 著,1989:12-13) 关 于 词 的 起 源, 历 来 众 说 纷 纭 宋 代 朱 熹 朱 子 语 类 云 : 古 乐 府 只 是 诗, 中 间 却 添 许 多 泛 声 后 人 怕 失 了 那 泛 声, 逐 一 添 个 实 字, 遂 成 长 短 句, 今 曲 子 便 是 ( 黎 靖 德 编 王 星 贤 点 校,1986:3333) 长 短 句 是 词 的 异 名, 说 明 宋 词 起 源 于 乐 府 诗 歌 后 代 也 有 许 多 论 及 诗 词 演 变 关 系 的 学 者, 认 为 词 是 由 唐 代 诗 歌 演 变 而 来, 遂 称 诗 余 如 清 代 张 惠 言 词 选 序 言 : 词 者, 盖 出 于 唐 之 诗 人, 采 乐 府 之 音 以 制 新 律, 因 系 其 词, 故 曰 词 ( 唐 圭 璋 编,1986:1617) 四 库 全 书 御 选 历 代 诗 余 总 目 云 : 诗 降 而 词, 实 始 于 唐, 若 < 菩 萨 蛮 >< 忆 秦 娥 >< 忆 江 南 >< 长 相 思 > 之 属, 本 是 唐 人 之 诗, 而 句 有 长 短, 遂 为 词 家 权 与, 故 谓 之 诗 余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1491-12) 清 代 学 者 谭 献 在 复 堂 词 话 复 唐 词 录 叙 中 更 明 确 说 道 : 3

词 为 诗 余, 非 徒 诗 之 余, 而 乐 府 之 余 也 ( 唐 圭 璋 编,1986:3987) 由 此 可 见, 词 产 生 于 隋 唐 时 期, 而 诗 余 这 个 名 称 足 以 表 现 出 词 是 从 诗 分 化 出 来 的 所 以 论 及 宋 词 不 可 不 提 及 与 之 相 关 的 诗 文 学 史 上, 最 早 的 咏 物 诗 可 追 溯 至 先 秦 时 期 的 诗 经 和 楚 辞 诗 经 中 的 作 品 虽 然 大 量 运 用 鸟 兽 草 木 等 物 象, 但 所 写 的 仍 是 以 人 的 情 志 为 主, 并 不 是 以 专 咏 物 象 为 主 体, 所 以 还 不 能 算 是 真 正 的 咏 物 诗 但 是 这 种 以 鸟 兽 虫 鱼 为 比 兴 而 引 发 情 志 的 作 用, 确 实 已 经 孕 育 了 后 世 诗 歌 向 咏 物 之 作 发 展 的 一 颗 潜 伏 的 种 子 ( 叶 嘉 莹 著,1987:420) 到 两 汉 魏 晋 时 期, 咏 物 诗 不 绝 如 缕 ; 南 朝 以 降, 咏 物 诗 创 作 蔚 然 成 风, 成 为 诗 歌 创 作 的 重 要 题 材 类 型 ( 路 成 文 著,2005:1) 汉 代 班 婕 妤 怨 诗 咏 团 扇 建 安 七 子 中 王 粲 刘 祯 等 文 人 的 咏 物 诗, 多 有 感 而 发, 托 物 寄 怀, 已 达 到 相 当 高 的 艺 术 成 就 六 朝 时 期, 宫 体 诗 盛 行, 诗 人 集 中 追 求 诗 歌 形 式 词 藻 的 华 丽 这 虽 然 大 大 提 高 了 诗 歌 的 表 现 技 巧, 影 响 了 晚 唐 五 代 和 宋 代 初 期 的 咏 物 词 创 作, 但 由 于 作 品 仅 限 于 刻 画 物 体 的 外 在 形 态, 注 重 俪 辞 偶 句 用 事 用 典, 故 缺 乏 社 会 内 容 和 个 人 思 想 情 感 六 朝 以 后, 咏 物 诗 创 作 流 行 开 来, 遂 于 诗 坛 立 一 大 宗 到 了 唐 代, 是 诗 歌 成 就 极 辉 煌 的 时 代, 咏 物 诗 的 发 展 也 空 前 繁 荣 唐 诗 经 过 初 唐 陈 子 昂 等 人 的 诗 文 革 新 运 动, 一 扫 齐 梁 艳 丽 的 诗 风, 转 而 注 重 风 骨 比 兴 寄 托 这 不 仅 转 变 了 唐 代 的 诗 风, 也 对 后 世 的 文 学 创 作 带 来 深 远 的 影 响 4

隋 唐 时 期 随 着 词 的 产 生, 咏 物 题 材 也 从 诗 慢 慢 过 渡 到 词 身 上 后 来 随 着 词 的 发 展 与 兴 盛,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也 渐 成 风 尚 北 宋 前 期, 创 作 咏 物 词 的 词 人 有 柳 永 晏 殊 欧 阳 修 等 ; 北 宋 中 后 期, 苏 轼 周 邦 彦 等 人 的 咏 物 词 具 有 开 创 性 意 义, 艺 术 手 法 上 也 渐 趋 成 熟 ; 南 渡 以 后, 咏 物 词 成 为 当 时 文 人 重 要 的 创 作 类 型 之 一 ; 至 南 宋 中 后 期, 咏 物 词 艺 术 成 就 最 高, 是 当 时 最 主 要 的 创 作 类 型 唐 五 代 至 北 宋 前 期, 咏 物 词 处 于 发 展 的 初 期 阶 段 当 时 的 咏 物 词 大 多 属 应 制 之 作, 加 上 花 间 词 风 的 熏 染 之 下, 此 时 期 的 咏 物 词 偏 向 注 重 对 物 象 外 在 形 态 色 彩 的 描 绘, 而 缺 少 情 志 内 涵, 因 此 在 创 作 观 念 和 表 现 手 法 等 方 面 都 不 够 成 熟 到 了 北 宋 中 期, 苏 轼 贺 铸 周 邦 彦 等 在 咏 物 词 的 情 感 内 容 和 体 制 规 模 上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突 破 和 成 就 尤 其 是 苏 轼, 开 咏 物 词 一 代 之 风 气 他 将 咏 物 和 抒 怀 相 结 合, 开 创 人 格 化 的 咏 物 词, 托 意 高 远, 艺 术 成 就 极 高, 实 开 南 宋 咏 物 词 的 先 河 ( 夏 承 焘 等 主 编,2009:155) 而 南 渡 至 南 宋 中 期 是 咏 物 词 发 展 的 巅 峰 时 期, 其 中 姜 夔 以 擅 写 咏 物 词 见 长, 是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词 人 姜 夔 咏 物 词 艺 术 手 法 承 前 启 后, 继 承 了 苏 轼 的 词 风 而 加 以 深 化 他 于 词 中 寄 寓 对 家 国 身 世 的 感 慨, 深 沉 委 婉, 词 境 高 远, 标 志 着 咏 物 词 的 全 面 成 熟 姜 夔 词 开 创 清 空 骚 雅 一 派, 也 深 深 影 响 着 南 宋 中 后 期 以 至 于 清 代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宋 代 咏 物 词 之 所 以 取 得 极 大 的 成 就, 是 各 种 因 素 综 合 起 来 的 结 果 词 体 的 兴 盛 宋 代 的 社 会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词 人 诗 意 化 的 生 活 和 富 于 才 情 的 创 作 活 动 等, 都 是 其 中 的 因 素 而 宋 代 之 前 各 个 体 裁 的 咏 物 文 学 的 繁 荣 发 展, 也 为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蓬 勃 发 展 奠 定 了 丰 厚 的 文 学 积 累 5

第 二 节 研 究 动 机 及 研 究 目 的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课 题 是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笔 者 之 所 以 选 择 研 究 宋 词 这 个 体 裁, 是 因 为 本 身 对 宋 词 的 喜 好 和 兴 趣 词 以 言 情 为 主, 词 本 身 的 抒 情 性 质, 能 充 分 体 现 出 词 人 内 心 深 处 的 情 感 词 人 心 中 不 能 登 大 雅 之 堂 的 情 感, 如 男 女 之 情 闺 情 等, 往 往 借 由 词 得 以 抒 发 出 来 因 此 词 人 在 创 作 中 所 抒 发 的 都 是 个 人 内 心 最 细 腻 的 情 感, 是 词 人 内 心 所 隐 藏 最 真 实 的 一 面 如 王 国 维 人 间 词 话 所 言 : 词 之 为 体, 要 眇 宜 修, 能 言 诗 之 所 不 能 言, 而 不 能 尽 言 诗 之 所 能 言, 诗 之 境 阔, 词 之 言 长 ( 唐 圭 璋 编,1986:4258) 这 说 明 了 诗 和 词 的 功 能 和 意 境 之 不 同 词 的 抒 情 性 质 就 贵 在 要 眇 宜 修, 能 言 诗 之 所 不 能 言, 即 外 在 手 法 和 内 在 情 感 内 蕴 兼 美 词 不 能 尽 言 诗 之 所 能 言, 即 说 诗 境 之 阔 和 词 境 之 狭 隘 ; 而 词 能 言 诗 之 所 不 能 言, 即 说 明 与 诗 境 相 比, 词 境 更 显 得 长 且 深 所 以, 词 是 一 种 狭 深 的 文 体 和 心 绪 的 文 学 ( 杨 海 明 著,1998:18) 比 起 唐 诗, 宋 词 意 境 更 婉 转 含 蓄, 抒 情 程 度 更 狭 深 细 腻, 所 言 之 情 深 长 犹 如 涓 涓 细 流 这 就 是 宋 词 之 所 以 吸 引 笔 者 的 地 方 然 而 笔 者 选 择 研 究 咏 物 这 个 题 材, 是 因 为 咏 物 词 具 有 特 别 的 审 美 追 求, 它 与 一 般 文 学 题 材 的 不 同 之 处 就 在 于 咏 物 之 外 要 求 不 滞 于 物, 即 对 物 象 刻 画 得 不 即 不 离, 似 物 非 物, 形 神 兼 备 ; 另 外 还 要 求 咏 物 词 必 须 别 有 寄 托, 必 须 具 有 空 灵 的 神 韵, 寓 意 深 远, 以 达 到 物 情 的 融 合 与 意 境 的 浑 融 晚 唐 五 代 至 北 宋 初 期 的 咏 物 词 多 局 限 于 外 在 事 物 形 态 的 刻 画, 以 致 于 缺 少 情 感 内 涵 的 深 6

度 而 突 破 这 种 艳 冶 气 息, 真 正 将 咏 物 和 言 志 相 结 合 的, 要 数 从 苏 轼 开 始 在 苏 轼 笔 下, 其 所 咏 之 物 被 赋 予 情 感 和 生 命, 成 为 一 个 人 格 化 的 对 象, 咏 物 词 也 相 应 变 成 了 一 种 人 格 化 的 咏 物 词 ( 路 成 文 著,2005:94) 他 的 咏 物 词 正 妙 于 意 在 言 外, 托 意 高 远, 并 具 有 开 创 性 的 意 义 如 元 好 问 遗 山 集 说 : 自 东 坡 一 出, 情 性 之 外 不 知 有 文 字, 真 有 一 洗 万 古 凡 马 空 气 象 ([ 金 ] 元 好 问 撰, 2005:398-637 398-638) 其 咏 物 词 开 拓 创 新 之 功, 成 就 极 高, 实 开 南 宋 咏 物 词 的 先 河, 奠 定 了 南 宋 咏 物 词 的 规 模 格 局 ( 夏 承 焘 等 主 编,2009:155) 南 宋 时 期, 因 为 国 势 动 乱, 词 人 大 多 借 咏 物 以 表 达 身 世 家 国 之 感 和 失 意 情 怀, 咏 物 词 遂 成 为 当 时 主 要 的 创 作 类 型, 其 中 以 姜 夔 为 代 表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继 承 苏 轼 以 来 咏 物 言 志 别 有 寄 托 的 精 神 内 涵, 但 又 有 所 创 新 其 咏 物 词 中, 词 人 的 情 感 意 念 往 往 取 代 吟 咏 对 象 而 成 为 咏 物 词 所 表 现 的 真 正 主 体, 致 使 咏 物 和 抒 情 互 为 表 里, 实 现 了 一 体 化 咏 物 是 作 品 的 表 层 结 构, 抒 情 则 是 作 品 的 深 层 内 容 他 的 咏 物 词 多 是 有 为 而 作, 意 在 笔 先, 词 中 的 情 具 有 主 体 性, 咏 物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抒 情 ( 或 寄 托 ) 这 个 创 新 成 为 后 人 创 作 咏 物 词 的 典 范 笔 者 之 所 以 选 择 研 究 苏 轼 和 姜 夔 这 两 位 词 人, 主 要 是 因 为 在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词 都 非 常 具 有 开 拓 性 和 影 响 力, 寓 意 深 婉, 成 就 极 高 苏 轼 以 诗 为 词, 扩 大 词 的 题 材 和 抒 情 功 能, 开 创 性 的 将 词 从 小 道 上 升 为 一 种 与 诗 具 有 同 等 地 位 的 抒 情 文 体 他 的 重 要 之 处 在 于 把 词 引 入 大 雅 之 堂, 开 拓 南 宋 词 坛 的 雅 化 现 象, 也 开 创 南 宋 咏 物 词 借 物 言 志 的 寄 托 风 气 而 姜 夔 受 苏 轼 以 诗 为 词 的 理 念 影 响, 在 词 风 上 与 苏 轼 有 一 定 的 继 承 关 系 其 清 空 骚 雅 的 词 风 标 榜 着 南 宋 词 坛 雅 化 的 标 准, 是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重 要 7

词 人 同 是 咏 物 词 史 上 具 有 开 创 性 和 影 响 力 的 词 人,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在 南 北 宋 不 同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分 别 又 会 呈 现 怎 样 的 面 貌 和 特 点? 这 些 特 点 又 表 现 出 词 人 怎 样 的 思 想 情 感? 因 此 笔 者 希 望 借 由 此 论 文, 通 过 分 析 他 们 咏 物 词 中 的 词 风 艺 术 手 法 所 寄 寓 的 情 感 内 涵 等, 研 究 姜 夔 对 苏 轼 词 风 的 继 承 之 处 和 创 新 之 处, 从 而 看 出 咏 物 词 在 整 个 北 宋 和 南 宋 不 同 时 期 的 发 展 面 貌 第 三 节 研 究 范 围 本 论 文 的 研 究 范 围 锁 定 在 北 宋 苏 轼 和 南 宋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而 咏 物 词 研 究 的 时 代 背 景 则 跨 越 整 个 北 宋 和 南 宋 词 作 上, 姜 夔 的 25 首 咏 物 词 大 约 有 两 类, 第 一 类 是 单 纯 以 咏 物 为 题, 如 好 事 近 赋 茉 莉 虞 美 人 赋 牡 丹, 仅 限 于 描 绘 物 态 物 性, 没 有 多 少 涵 义 第 二 类 则 是 把 所 咏 之 物 与 某 些 情 事 结 合, 且 辅 以 小 序, 如 长 亭 怨 慢 淡 黄 柳 角 招 凄 凉 犯 等 词 咏 柳, 暗 香 疏 影 咏 梅, 念 奴 娇 惜 红 衣 等 咏 荷, 蓦 山 溪 题 钱 氏 溪 月 湘 月 等 咏 月, 家 国 之 慨 隐 然 寓 于 其 中 在 这 类 咏 物 词 中, 姜 夔 一 方 面 继 承 前 代 咏 物 词 抒 写 个 性 点 缀 情 致 的 传 统, 另 一 方 面 对 所 咏 之 物 遗 貌 取 神, 从 新 的 角 度 组 织 活 用 故 实, 抒 发 感 慨, 寄 寓 情 思, 显 得 深 沉 含 蓄, 词 境 高 远, 亦 即 所 谓 骚 雅 派 词 风 ( 许 伯 卿 著,2007:140-141) 姜 夔 这 类 词 对 后 人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影 响 深 远, 成 就 极 高 因 此 在 姜 夔 词 作 选 择 方 面, 本 论 文 将 会 筛 选 第 二 类, 即 有 所 寄 托 寓 意 深 远 的 咏 物 词 作 为 研 究 主 体 8

在 苏 轼 的 咏 物 词 方 面, 本 论 文 会 参 考 历 来 学 者 的 相 关 评 论 和 该 词 作 的 流 传 度, 从 而 筛 选 一 些 寓 意 深 厚 艺 术 成 就 较 高 有 代 表 性 的 咏 物 名 作 为 研 究 对 象, 如 水 龙 吟 次 韵 章 质 夫 杨 华 词 卜 算 子 黄 州 定 惠 院 寓 居 作 西 江 月 梅 花 等 苏 轼 这 些 寓 意 深 远 的 咏 物 作 品 多 是 作 于 政 治 失 意 或 被 贬 谪 到 外 地 的 时 期, 因 此 反 映 了 苏 轼 在 逆 境 中 的 人 格 心 志 和 各 种 情 感 思 绪, 寄 寓 了 身 世 和 家 国 之 感, 词 境 委 婉 含 蓄, 艺 术 成 就 极 高, 对 后 世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影 响 深 远, 值 得 我 们 研 究 第 四 节 研 究 方 法 难 题 研 究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本 文 主 要 是 以 文 本 分 析 法 为 主 要 研 究 方 法 文 本 (text) 在 英 文 中 是 原 文 正 文 之 意 在 文 学 上, 文 本 是 指 单 个 的 文 学 创 作 成 品 ( 董 学 文 张 永 刚 著,2001:153) 文 学 作 品 的 文 本, 一 般 是 以 语 言 文 字 的 形 式 出 现 ( 余 三 定 主 编,2004:245) 而 笔 者 所 运 用 的 文 本 分 析 法 即 是 通 过 对 作 品 文 本 的 情 感 内 涵 艺 术 手 法 词 风 意 境 等 各 方 面 的 分 析, 从 文 本 的 表 层 深 入 到 文 本 的 深 层, 从 而 探 析 作 品 内 在 的 深 层 意 义 首 先, 笔 者 必 须 搜 集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作 笔 者 以 邹 同 庆 和 王 宗 堂 所 著 的 苏 轼 词 编 年 校 注 ( 北 京 中 华 书 局 2002 年 版 ) 和 夏 承 焘 笺 校 的 姜 白 石 词 编 年 笺 校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998 年 版 ) 为 主 要 的 研 究 依 据, 搜 集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作 品 中 哪 些 是 咏 物 词, 并 对 他 们 的 咏 物 词 作 进 行 统 计 之 后, 再 把 这 些 咏 物 词 进 行 分 类, 筛 选 有 所 寄 托 有 代 表 性 艺 术 成 就 较 高 的 词 作 以 进 行 探 析 9

在 词 作 探 析 方 面, 笔 者 主 要 还 是 运 用 文 本 分 析 法, 即 对 词 作 进 行 解 读 赏 析, 然 后 分 析 其 创 作 姿 态 艺 术 特 色 和 情 感 内 涵 等, 从 而 归 纳 出 苏 轼 和 姜 夔 作 品 之 间 的 继 承 关 系 和 创 新 之 处 文 学 文 本 的 解 读 活 动, 也 就 是 文 学 接 受 或 文 学 鉴 赏 活 动, 是 一 个 反 映 实 现 改 变 丰 富 文 本 的 过 程, 也 是 一 个 融 会 了 解 读 者 感 受 体 验 以 及 审 美 判 断 的 过 程 ( 王 耀 辉 著,2004:2) 与 此 同 时, 笔 者 也 会 运 用 历 代 词 论 家 的 词 评 做 为 辅 助, 以 便 加 深 对 该 词 作 的 了 解, 让 词 作 的 分 析 更 全 面 更 完 整 在 研 究 过 程 中, 笔 者 所 面 对 的 难 题 是, 在 确 定 咏 物 词 方 面, 至 今 学 术 界 还 没 有 一 定 的 标 准 ; 再 加 上 有 些 咏 物 词 并 没 有 明 确 的 词 题 或 词 序 标 明, 因 此 在 判 断 咏 物 作 品 时 带 来 了 难 度, 故 笔 者 在 作 品 分 析 上 很 多 时 候 必 须 要 借 鉴 词 学 家 关 于 咏 物 词 的 词 论 和 作 品 赏 析 另 外, 历 代 对 于 苏 轼 和 姜 夔 咏 物 词 的 研 究 资 料 甚 广 甚 多, 因 此 在 搜 集 和 整 理 资 料 方 面, 对 于 才 疏 学 浅 的 笔 者 而 言 是 一 项 费 时 费 力 的 工 程 但 随 着 时 间 和 心 思 一 点 一 滴 的 付 出, 笔 者 总 算 能 对 所 研 究 的 课 题 了 解 略 有 一 二, 但 还 是 不 敢 自 言 对 于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已 了 解 深 透, 毕 竟 学 海 无 涯, 笔 者 的 研 究 结 果 只 不 过 是 一 己 之 见 冰 山 一 角, 不 足 之 处 尚 待 后 人 的 发 掘 和 研 究 10

第 五 节 研 究 综 述 历 来 学 术 界 对 于 咏 物 这 个 题 材 尚 未 有 太 多 的 研 究 论 述 较 早 的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中 的 < 明 诗 > < 诠 赋 > < 物 色 > 篇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指 出 咏 物 的 名 称, 但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论 及 咏 物 的 主 要 特 征 到 清 代 时, 学 术 研 究 和 文 献 整 理 成 果 丰 富, 这 也 反 映 到 对 咏 物 诗 的 汇 集 和 整 理 上 例 如 汪 霦 编 辑 康 熙 御 定 的 御 定 佩 文 斋 咏 物 诗 选 俞 琰 的 咏 物 诗 选 龚 文 藻 的 国 朝 咏 物 诗 钞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咏 物 诗 提 要 等, 都 对 咏 物 诗 进 行 了 界 定 其 中 宋 代 俞 琰 的 咏 物 诗 选 对 咏 物 诗 的 源 流 内 涵 和 特 性 有 较 全 面 的 阐 述, 这 些 都 是 本 文 在 界 定 咏 物 词 时 主 要 参 考 的 材 料 现 今 学 术 界 研 究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专 著 不 多, 主 要 有 武 汉 大 学 文 学 院 路 成 文 博 士 的 宋 代 咏 物 词 史 论 该 书 是 在 他 的 博 士 论 文 宋 代 咏 物 词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修 订 而 成, 对 中 国 古 代 各 个 体 裁 的 咏 物 文 学 至 南 宋 末 年 的 咏 物 词 进 行 细 致 深 入 的 考 察, 从 全 唐 五 代 词 全 宋 词 中 的 咏 物 之 作 进 行 了 甄 选, 并 参 阅 历 代 诗 话 词 话, 从 中 搜 集 与 咏 物 相 关 的 研 究 资 料, 研 究 相 当 全 面 和 完 整 本 文 在 研 究 上 主 要 以 此 书 为 参 考 借 鉴 另 外, 研 究 咏 物 词 的 重 要 著 作 还 包 括 叶 嘉 莹 的 < 论 咏 物 词 之 发 展 及 王 沂 孙 之 咏 物 词 >, 收 录 在 唐 宋 词 名 家 论 集 ; 方 智 范 < 论 宋 人 咏 物 词 的 审 美 层 次 >, 收 录 在 词 学 第 六 辑 许 伯 卿 的 宋 词 题 材 研 究, 当 中 涉 及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界 定 和 渊 源 题 材 构 成 发 展 脉 络 等 ; 王 兆 鹏 的 唐 宋 词 分 类 选 讲, 论 及 北 宋 初 期 到 南 宋 中 后 期 的 咏 物 词 发 展 情 况, 并 举 出 各 时 期 的 代 表 词 人 加 以 申 论, 最 后 谈 到 历 来 咏 物 词 创 作 理 论 的 总 结 和 提 升, 都 是 本 论 文 主 要 的 参 考 书 目 11

至 于 收 录 苏 轼 词 的 专 著, 有 苏 轼 词 编 年 校 注 一 书, 将 苏 轼 一 生 的 词 按 编 年 的 方 式 排 列 并 进 行 校 注, 收 录 了 苏 轼 311 首 词, 是 本 论 文 搜 集 苏 轼 咏 物 词 的 主 要 依 据 笔 者 在 鉴 定 苏 轼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年 份 上 也 是 以 此 书 为 主 而 研 究 苏 轼 词 方 面 则 资 料 甚 多, 例 如 苏 轼 研 究 学 会 编 东 坡 词 论 丛, 是 研 究 苏 轼 词 的 论 文 集, 集 合 各 学 者 对 苏 轼 词 的 论 述 和 研 究 ; 郑 园 东 坡 词 研 究, 以 赏 析 词 作 为 例, 论 及 苏 轼 咏 物 词 的 几 种 类 型 开 创 之 功 和 价 值 ; 王 兆 鹏 宋 南 渡 词 人 群 体 研 究, 论 及 东 坡 范 式 的 特 征 和 咏 物 词 的 个 性 化 ; 张 惠 民 张 进 士 气 文 心 : 苏 轼 文 化 人 格 与 文 艺 思 想, 论 及 苏 轼 的 人 格 精 神 和 反 映 到 作 品 上 的 情 感 内 涵 ; 朱 靖 华 饶 学 刚 王 文 龙 饶 晓 明 的 苏 轼 词 新 释 辑 评, 收 录 了 苏 轼 410 首 词 并 进 行 了 分 析, 同 时 亦 完 整 地 摘 录 宋 代 至 清 代 历 来 学 者 对 苏 轼 词 的 论 评, 是 笔 者 借 鉴 苏 轼 词 评 的 主 要 参 考 书 目 其 他 研 究 著 作 还 包 括 王 水 照 主 编, 保 苅 佳 昭 著 新 兴 与 传 统 苏 轼 词 论 述 陶 文 鵬 苏 轼 诗 词 艺 术 论 崔 海 正 东 坡 词 研 究 刘 乃 昌 苏 轼 文 学 论 集 等 此 外, 论 及 苏 轼 以 诗 为 词 的 雅 化 现 象 的 书 籍 有 刘 少 雄 会 通 与 适 变 东 坡 以 诗 为 词 论 题 新 诠 和 赵 晓 兰 宋 人 雅 词 原 论 等 姜 夔 词 方 面, 主 要 有 夏 承 焘 笺 校 的 姜 白 石 词 编 年 笺 校 此 书 根 据 各 种 版 本 和 有 关 文 献, 将 姜 夔 的 词 进 行 编 年, 校 勘 异 文 和 笺 释 词 语 ; 另 外 还 考 究 姜 夔 的 生 平 和 交 游 经 历, 为 研 究 姜 夔 作 品 及 生 平 提 供 了 较 全 面 的 资 料 因 此 笔 者 在 搜 集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和 鉴 定 其 作 品 的 创 作 年 份 上 主 要 以 此 书 为 依 据 其 他 研 究 姜 夔 词 的 著 作 包 括 J.Z. 爱 门 森 清 空 的 浑 厚 : 姜 白 石 文 艺 思 想 纵 横, 论 及 姜 夔 文 艺 思 想 渊 源 诗 歌 理 论 和 审 美 观 等, 是 研 究 姜 夔 文 艺 思 想 的 优 秀 著 作 ; 美 国 林 顺 夫 著, 张 宏 生 译 中 国 抒 情 传 统 的 转 变 姜 夔 与 南 宋 12

词, 此 书 在 宋 代 文 化 和 社 会 风 尚 的 背 景 下, 对 姜 夔 的 词 作 了 详 细 研 究, 特 别 是 姜 夔 词 小 序 的 艺 术 功 用 和 其 咏 物 词 的 开 拓 意 义, 充 分 肯 定 了 姜 夔 引 领 南 宋 词 风 转 变 的 积 极 作 用 ; 刘 乃 昌 姜 夔 词 新 释 辑 评, 对 姜 夔 的 许 多 著 名 词 作 进 行 讲 解 和 分 析 其 他 论 及 姜 夔 词 风 的 包 括 缪 钺 和 叶 嘉 莹 合 著 的 灵 溪 词 说 趙 晓 岚 姜 夔 与 南 宋 文 化 郭 锋 南 宋 江 湖 词 派 研 究 孙 维 城 宋 韵 : 宋 词 人 文 精 神 与 审 美 形 态 探 论 和 张 惠 民 宋 代 词 学 审 美 理 想 等 历 来 学 术 界 研 究 姜 夔 和 苏 轼 词 风 之 继 承 关 系 者 甚 少, 有 刘 少 雄 南 宋 姜 吴 典 雅 词 派 相 关 词 学 论 题 之 探 讨 ; 学 术 论 文 方 面 则 有 李 康 化 < 从 清 旷 到 清 空 苏 轼 姜 夔 词 学 审 美 理 想 的 历 史 考 察 > 谭 宇 宏 < 姜 夔 词 与 苏 轼 词 之 比 较 > 和 张 姝 杨 丽 < 论 姜 白 石 对 周 邦 彦 苏 轼 词 的 继 承 > 这 些 难 得 的 资 料 为 本 论 文 研 究 苏 轼 和 姜 夔 词 风 的 继 承 关 系 提 供 了 有 力 的 线 索 13

第 二 章 咏 物 词 的 渊 源 与 苏 轼 姜 夔 的 创 作 经 历 关 于 咏 物 词 的 界 定 问 题, 至 今 学 术 界 尚 无 确 切 的 标 准 因 此 本 章 第 一 节 将 综 合 历 来 学 者 对 咏 物 概 念 的 诠 释, 归 纳 出 咏 物 词 的 定 义 和 特 征 第 二 节, 笔 者 将 从 先 秦 诗 经 楚 辞 时 期 开 始 追 溯 咏 物 文 学 的 渊 源, 一 直 谈 到 两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咏 物 赋 和 汉 代 唐 代 咏 物 诗 的 发 展, 细 述 宋 代 之 前 咏 物 文 学 的 发 展 情 况 而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脉 络 则 从 最 早 的 唐 五 代 词 和 敦 煌 咏 物 词 开 始 谈 起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可 分 为 四 个 阶 段, 即 承 袭 期 ( 北 宋 初 期 ) 反 正 期 ( 北 宋 中 后 期 ) 勃 兴 期 ( 南 渡 时 期 ) 和 深 化 期 ( 南 宋 中 后 期 ) 这 四 个 发 展 阶 段 可 看 出 在 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和 社 会 变 革 的 因 素 下, 咏 物 词 分 别 呈 现 了 不 同 的 特 征 和 面 貌 本 章 第 三 节, 笔 者 将 探 讨 苏 轼 和 姜 夔 两 位 词 人 的 生 平 经 历 和 人 格 品 性 对 其 咏 物 词 创 作 的 影 响 在 苏 轼 生 平 方 面, 笔 者 主 要 从 乌 台 诗 案 文 字 狱 后, 苏 轼 将 文 学 创 作 的 重 心 从 诗 文 转 移 到 词 作 身 上 为 出 发 点, 分 析 苏 轼 此 后 人 生 的 浮 沉 经 历 对 其 咏 物 词 创 作 的 影 响 而 姜 夔 一 生 不 曾 为 官, 过 着 游 士 的 生 活, 其 似 晋 宋 雅 士 的 高 洁 人 格, 加 上 与 合 肥 姐 妹 的 情 事 经 历, 故 其 咏 物 词 多 寄 托 身 世 之 感 和 怀 人 之 情 另 外, 因 为 南 宋 政 局 混 乱, 姜 夔 咏 物 词 也 多 感 慨 时 事, 寄 托 家 国 之 感 14

第 一 节 咏 物 概 念 的 界 定 与 特 征 关 于 咏 字 的 本 义, 说 文 解 字 言 : 歌 也, 从 言 永 声 詠 或 从 口 ([ 汉 ] 许 慎 撰 徐 铉 校 定,1963:53) 即 咏 的 意 思 为 歌 咏, 而 詠 是 旧 体 字, 同 咏 另 外, 辞 海 中 对 咏 的 解 释 为 用 诗 词 等 来 描 写 景 物, 抒 发 感 情 如 : 咏 梅 ; 咏 史 而 增 修 辞 源 中 的 解 释 更 加 符 合 咏 物 题 材 的 涵 义, 即 诗 词 之 有 所 寓 意 者 曰 詠 由 此 观 之, 咏 字 本 身 就 带 有 体 物 写 志 有 所 寓 意 的 意 思, 这 与 咏 物 作 品 所 要 求 的 特 征 是 相 同 的 但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咏 物 一 词 并 非 从 一 开 始 出 现 就 成 为 一 种 文 学 题 材, 它 是 经 过 历 代 文 学 家 创 作 风 格 和 诗 歌 表 现 主 体 的 变 化 而 渐 渐 形 成 的 文 体 概 念 咏 物 一 词 最 早 见 于 国 语 楚 语 : 若 是 而 不 从, 动 而 不 悛, 则 文 詠 物 以 行 之 注 云 : 文, 文 辞 也 詠, 风 也 谓 以 文 辞 风 托 事 物 以 动 行 也 (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古 籍 整 理 研 究 所 校 点,1998:529-530) 大 陆 版 辞 源 将 上 文 中 的 詠 字 解 释 为 讽 诵, 即 咏 物 在 这 里 只 是 作 为 一 种 借 他 物 以 相 感 动 的 劝 讽 方 式 ( 路 成 文 著,2005:3), 并 没 有 文 学 题 材 的 意 思 这 表 示 咏 物 一 开 始 就 不 具 有 文 学 体 类 的 意 义 咏 物 类 作 品 的 渊 源 虽 然 最 早 可 追 溯 到 诗 经 时 期, 但 它 的 出 现 是 因 为 诗 歌 感 物 言 志 的 传 统, 所 以 物 在 诗 歌 中 只 是 处 于 起 兴 陪 衬 的 地 位, 并 非 诗 歌 所 要 表 现 的 主 体, 诗 人 并 非 有 意 识 地 以 咏 物 题 材 进 行 创 作 一 直 到 南 北 朝 时 期, 咏 15

物 才 开 始 具 有 文 学 题 材 的 概 念, 钟 嵘 诗 品 称 许 ( 瑶 之 ) 长 于 短 句 咏 物 ([ 南 朝 梁 ] 钟 嵘 著 陈 延 杰 注,1961:119), 萧 统 文 选 序 言 : 若 乃 纪 一 事, 咏 一 物, 风 云 草 木 之 兴, 鱼 虫 禽 兽 之 流, 推 而 广 之, 不 可 胜 载 矣 ([ 南 朝 梁 ] 萧 统 编,1986:1) 钟 嵘 和 萧 统 所 说 的 咏 物 咏 一 物, 分 别 论 及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咏 物 诗 和 咏 物 赋 当 时 出 现 许 多 专 以 刻 画 物 象 为 主 或 借 物 以 传 情 言 志 的 咏 物 作 品, 具 有 文 学 题 材 的 意 义 另 外, 刘 勰 的 文 心 雕 龙 中 多 处 论 及 外 界 物 象 对 于 诗 歌 的 感 发 作 用, 并 阐 述 自 然 外 物 人 的 情 志 与 文 学 创 作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其 < 明 诗 > 篇 言 : 人 禀 七 情, 应 物 斯 感 感 物 言 志, 莫 非 自 然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1958:65) 自 然 万 物 对 于 诗 人 的 感 发 作 用 是 创 作 咏 物 诗 最 主 要 的 源 头 物 对 人 心 的 感 发 作 用, 根 本 在 于 作 为 主 体 的 人 之 生 命 活 动 过 程 与 作 为 客 体 的 物 之 物 情 物 性 物 理 之 间 存 在 着 相 同 和 相 通 之 处, 即 所 谓 异 质 同 构 当 诗 人 觉 察 到 这 种 主 客 间 的 异 质 同 构 时, 必 然 会 对 物 予 以 特 别 的 关 注, 诗 人 于 是 通 过 对 物 情 物 性 物 理 的 表 现 来 传 达 主 体 自 我 之 情 绪 情 感 意 念 等, 从 而 产 生 出 借 物 传 情 达 意 写 志 的 咏 物 诗 篇 ( 路 成 文 著,2005:28) 另 外, 刘 勰 对 咏 物 作 品 的 特 征 也 进 行 了 一 番 诠 释, 如 < 诠 赋 > 篇 : 16

赋 者, 铺 也,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写 志 也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 1958:134) < 物 色 > 篇 亦 言 : 是 以 诗 人 感 物, 联 类 不 穷 流 连 万 象 之 际, 沉 吟 视 听 之 区 ; 写 气 图 貌, 既 随 物 以 宛 转 ; 属 采 附 声, 亦 与 心 而 徘 徊 故 灼 灼 状 桃 花 之 鲜, 依 依 尽 杨 柳 之 貌, 杲 杲 为 出 日 之 容, 瀌 瀌 拟 雨 雪 之 状, 喈 喈 逐 黄 鸟 之 声, 喓 喓 学 草 虫 之 韵 皎 日 嘒 星, 一 言 穷 理 ; 参 差 沃 若, 两 字 穷 形 并 以 少 总 多, 情 貌 无 遗 矣 虽 复 思 经 千 载, 将 何 易 夺... 自 近 代 以 来, 文 贵 形 似, 窥 情 风 景 之 上, 钻 貌 草 木 之 中 吟 咏 所 发, 志 惟 深 远 ; 体 物 为 妙, 功 在 密 附 故 巧 言 切 状, 如 印 之 印 泥, 不 加 雕 削, 而 曲 写 毫 芥 ; 故 能 瞻 言 而 见 貌, 印 字 而 知 时 也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1958:693-694) 刘 勰 在 这 些 篇 章 中 言 及 感 物 言 志 诗 人 感 物 是 文 学 创 作 的 本 源 外 物 对 于 人 的 感 发 作 用 是 创 作 咏 物 作 品 的 原 初 动 力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文 学 创 作 追 求 对 事 物 的 精 密 铺 陈 和 刻 画, 以 达 到 尽 写 物 态 诗 人 在 描 写 外 界 的 物 象 时, 笔 势 随 着 景 物 声 色 的 变 化 而 婉 转 起 伏, 同 时 也 加 入 了 个 人 情 感 这 就 是 所 谓 的 体 物 写 志 而 体 物 写 志 贵 在 语 言 精 炼 的 描 写, 如 灼 灼 依 依 杲 杲 瀌 瀌 喈 喈 喓 喓 等, 用 极 少 数 的 字 就 能 把 人 的 情 思 和 外 物 的 形 态 贴 切 地 描 写 出 来 精 致 的 语 言 和 对 事 物 细 腻 的 描 画, 就 犹 如 印 在 泥 上 的 印 痕, 不 需 刻 意 雕 琢 就 能 尽 写 其 细 微 处 而 注 重 铺 陈 长 于 体 物 正 是 赋 这 种 文 体 最 主 要 的 特 征, 所 以 适 用 于 咏 物 题 材 作 品 的 创 作 刘 勰 这 些 理 论 涉 及 了 诗 赋 的 体 物 写 志 功 能, 虽 然 没 有 明 确 指 出 咏 物 诗 或 咏 物 的 名 称, 但 其 实 已 经 言 及 咏 物 文 学 的 主 要 特 征 17

唐 宋 以 来, 诗 词 曲 赋 中 的 咏 物 作 品 逐 渐 增 多, 当 时 人 们 就 意 识 到 需 要 将 咏 物 作 品 与 其 他 题 材 作 品 进 行 分 类 和 界 定 如 范 仲 淹 赋 林 衡 鉴 序 云 : 仲 淹 少 游 文 场, 尝 禀 词 律, 惜 其 未 获, 窃 以 成 名, 近 因 余 闲, 载 加 研 玩, 颇 见 规 格, 敢 告 友 朋, 其 于 句 读 声 病, 有 今 礼 部 之 式 焉 别 析 二 十 门, 以 分 其 体 势 指 其 物 而 咏 者, 谓 之 咏 物 取 比 象 者, 谓 之 体 物 ([ 宋 ] 范 仲 淹 撰,2005:253) 在 文 中, 范 仲 淹 对 咏 物 的 定 义 是 指 其 物 而 咏 者, 即 指 定 某 一 对 象 物 进 行 赋 咏 的 创 作 方 式 就 是 咏 物, 这 其 实 就 是 拈 题 赋 物 的 意 思 ( 路 成 文 著,2005: 6) 在 唐 宋 文 人 的 歌 筵 酒 席 之 下, 诗 人 们 在 传 杯 行 酒 令 的 活 动 中 拈 题 赋 物 创 作 咏 物 诗 词 是 极 为 流 行 的, 拈 题 赋 物 因 此 成 为 最 典 型 的 诗 词 创 作 方 式 文 人 根 据 某 一 指 定 事 物 本 身 的 不 同 形 态 给 予 细 微 生 动 的 刻 画 这 些 咏 物 作 品, 尤 其 是 咏 物 词 大 多 是 在 歌 筵 酒 席 之 间 进 行, 有 的 作 品 具 有 酒 令 性 质, 都 有 很 强 的 应 景 性 和 社 交 性 而 体 物 的 定 义 则 是 取 比 象 者, 侧 重 点 似 在 体 察 物 理 之 精 微, 取 象 以 为 比, 即 物 以 达 情, 则 体 物 似 超 越 单 纯 的 咏 物 而 带 有 比 兴 寄 托 的 意 味, 而 这 恰 恰 是 那 些 有 寄 托 的 咏 物 作 品 所 具 有 的 重 要 特 征 ( 路 成 文 著,2005: 6) 范 仲 淹 对 咏 物 和 体 物 的 定 义 可 说 是 对 咏 物 题 材 比 较 明 确 和 全 面 的 界 定 到 了 清 代, 由 于 学 术 研 究 和 文 献 整 理 的 盛 行 发 展, 出 现 了 许 多 学 者 对 咏 物 诗 进 行 汇 集 和 整 理, 对 于 咏 物 的 体 认 也 更 加 明 确 如 钦 定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卷 一 百 九 十 御 定 佩 文 斋 咏 物 诗 选 提 要 中 就 对 咏 物 诗 的 起 源 及 其 主 要 范 围 进 18

行 了 论 述, 认 为 咏 物 作 品 主 要 包 括 两 类, 其 一 是 秉 承 孔 门 之 训 而 作, 具 有 教 化 功 能 : 夫 鸟 兽 草 木, 学 诗 者 资 其 多 识, 孔 门 之 训 也 郭 璞 作 山 海 经 赞, 戴 凯 之 作 竹 谱, 宋 祁 作 益 部 方 物 略 记, 并 以 韵 语 叙 物 产, 岂 非 以 谐 诸 声 律, 易 于 记 诵 矣 学 者 坐 讽 一 编, 而 周 知 万 品, 是 以 擒 文 而 兼 博 物 之 功 也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5-94) 孔 子 曰 : 诗, 可 以 兴, 可 以 观,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迩 之 事 父, 远 之 事 君 多 识 于 鸟 兽 草 木 之 名 ([ 宋 ] 朱 熹 撰,1983:178) 此 说 明 学 诗 的 教 化 功 能, 除 了 可 以 兴 观 群 怨 侍 奉 父 君 之 外, 还 可 以 增 加 对 外 界 事 物 的 认 知 这 就 是 古 人 学 习 诗 歌 的 重 要 目 的 古 人 以 优 美 的 文 字 叙 述 物 象, 是 要 求 声 律 上 的 和 谐 动 听, 以 致 于 朗 朗 上 口 易 于 记 诵 他 们 的 目 的 在 于 擒 文 而 兼 博 物, 即 通 过 文 章 所 叙 述 的 某 一 物 象, 兼 而 博 览 万 物 周 知 万 品, 以 达 到 儒 家 提 倡 的 教 化 功 能 而 第 二 类 咏 物 作 品 是 有 所 寓 托 的 比 兴 之 作 : 至 于 借 题 以 托 比, 触 目 以 起 兴, 美 刺 法 戒, 继 轨 风 人, 又 不 止 尔 雅 之 注 虫 鱼 矣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5-94) 这 类 咏 物 作 品 往 往 源 自 诗 人 触 目 起 兴 的 情 感 内 涵 诗 人 受 到 外 界 物 象 的 感 发, 将 个 人 情 感 赋 予 外 物 身 上, 借 所 咏 之 物 以 进 行 比 兴 寄 托, 继 承 诗 歌 的 美 刺 功 能 孔 颖 达 毛 诗 正 义 言 : 风 训 讽 也, 教 也 ( 李 学 勤 主 编,1999:6) 风 具 有 教 化 讽 谏 的 意 味, 并 强 调 主 文 而 谲 谏, 即 注 重 文 采, 同 时 在 讽 喻 劝 谏 19

上 含 蓄 委 婉 地 向 君 主 提 出 批 评 意 见, 不 能 直 言 不 讳 这 样 才 符 合 儒 家 诗 教 所 主 张 的 温 柔 敦 厚 我 们 姑 且 不 论 咏 物 作 品 是 否 与 政 治 教 化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但 借 物 言 志 比 兴 寄 托 含 蓄 委 婉 的 确 是 有 所 寄 托 的 咏 物 作 品 所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特 征 此 外, 钦 定 四 库 全 书 御 定 佩 文 斋 咏 物 诗 选 序 中 对 咏 物 诗 的 定 义 做 出 规 范 和 论 及 咏 物 诗 的 创 作 缘 起 : 是 则 一 物 多 名, 片 言 殊 训, 凡 以 虫 鱼 草 木 之 微, 发 挥 天 地 万 物 之 理, 而 六 义 四 始 之 道, 由 是 以 明 焉 故 夫 诗 者, 极 其 至, 足 以 通 天 地 类 万 物, 而 不 越 乎 虫 鱼 草 木 之 微 诗 之 咏 物, 自 三 百 篇 而 已 然 矣 孔 子 曰 : 迩 之 事 父, 远 之 事 君, 多 识 于 鸟 兽 草 木 之 名 夫 事 父 事 君, 忠 孝 大 节 也 鸟 兽 草 木, 至 微 也, 吾 夫 子 并 举 而 极 言 之 然 则 诗 之 道, 其 称 名 也 小, 其 取 类 也 大 即 一 物 之 情, 而 关 乎 忠 孝 之 旨, 继 自 骚 赋 以 来, 未 之 有 易 也 此 昔 人 咏 物 之 诗 所 由 作 也 欤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1432-1) 诗 人 借 由 自 然 界 中 细 微 的 鸟 兽 草 木 起 比 兴 作 用, 以 致 于 能 明 通 天 地 类 比 万 物, 进 而 推 展 出 天 地 万 物 之 理, 却 又 不 会 远 离 所 咏 物 象 本 身 的 形 态 特 征 而 诗 歌 咏 物 的 比 兴 传 统, 自 诗 经 时 期 就 已 经 存 在 诗 人 经 由 鸟 兽 草 木 这 些 细 微 的 事 物, 赋 予 它 们 情 感 内 涵, 进 而 带 出 忠 孝 礼 义 之 旨, 以 到 达 诗 歌 的 教 化 作 用 由 此 看 出, 这 些 观 点 都 是 从 儒 家 诗 教 的 角 度 出 发 去 阐 述 咏 物 诗 的 意 义 和 创 作 缘 起, 将 咏 物 作 品 的 比 兴 传 统 赋 予 政 治 教 化 的 意 义 另 外, 钦 定 四 库 全 书 咏 物 诗 提 要 云 : 20

昔 屈 原 颂 橘, 荀 况 赋 蚕, 咏 物 之 作, 萌 芽 于 是, 然 特 赋 家 流 耳 汉 武 之 天 马, 班 固 之 白 雉 宝 鼎, 亦 皆 因 事 抒 文, 非 主 于 刻 画 一 物 其 托 物 寄 怀 见 于 诗 篇 者, 蔡 邕 咏 庭 前 石 榴, 其 始 见 也 沿 及 六 朝, 此 风 渐 盛 王 融 谢 朓 至 以 唱 和 相 高, 而 大 致 多 主 于 隶 事 唐 宋 两 朝, 则 作 者 蔚 起, 不 可 以 屈 指 计 矣 其 特 出 者, 杜 甫 之 比 兴 深 微, 苏 轼 黄 庭 坚 之 譬 喻 奇 巧, 皆 挺 出 众 流 其 馀 则 唐 尚 形 容, 宋 参 议 论, 而 寄 情 寓 讽, 旁 见 侧 出 於 其 中, 其 大 较 也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1216-619) 文 中 认 为 咏 物 作 品 萌 芽 于 屈 原 的 橘 颂 和 荀 子 的 蚕 赋, 而 且 咏 物 之 作 一 开 始 就 是 赋 这 种 文 学 体 裁 咏 物 作 品 的 特 点 就 是 要 专 主 于 刻 画 一 物, 而 赋 这 种 文 体 注 重 铺 陈 体 物, 因 此 能 够 符 合 穷 物 之 情 尽 物 之 态 的 咏 物 题 材 要 求 但 是 如 班 固 的 天 马 宝 鼎 等 因 事 抒 文 意 不 在 咏 物 的 作 品, 即 使 是 以 物 命 题 且 对 物 象 有 所 刻 画, 也 不 能 视 为 咏 物 诗 另 外 在 思 想 方 面, 咏 物 作 品 还 应 该 做 到 托 物 寄 怀 此 寄 托 风 格 沿 袭 到 六 朝 逐 渐 兴 盛, 直 到 唐 代 杜 甫 的 寄 托 深 婉, 宋 代 苏 轼 黄 庭 坚 的 譬 喻 奇 巧, 都 是 艺 术 成 就 极 高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文 人 清 代 俞 炎 咏 物 诗 选 自 序 从 诗 人 感 物 与 咏 物 的 关 系 出 发 论 及 咏 物 诗 的 源 流 特 性 和 内 涵, 对 咏 物 诗 进 行 较 明 确 全 面 的 界 定 : 诗 也 者, 发 于 志 而 实 感 于 物 者 也 诗 感 于 物, 而 其 体 物 者 不 可 以 不 工, 状 物 者 不 可 以 不 切, 于 是 有 咏 物 一 体, 以 穷 物 之 情, 尽 物 之 态, 而 诗 学 之 要, 莫 先 于 咏 物 矣 古 之 咏 物 者, 其 见 于 经, 则 灼 灼 状 桃 花 之 鲜, 依 依 极 杨 柳 之 貌, 杲 杲 为 日 出 之 容, 漉 漉 拟 雨 雪 之 状, 此 咏 物 之 祖 也, 而 其 体 犹 未 全 至 六 朝 而 始 以 一 物 命 题, 唐 人 继 之, 著 作 益 工 两 宋 元 明 承 之, 篇 什 愈 广 故 咏 物 一 体, 三 百 篇 导 其 源, 六 朝 奋 其 制, 唐 人 擅 其 美, 两 宋 元 明 沿 其 传 其 佳 者 往 往 拟 诸 形 容, 象 其 物 宜, 不 即 不 离 而 绘 声 绘 影 ([ 清 ] 俞 炎 编 选,1987:2) 21

俞 炎 认 为 咏 物 诗 的 产 生 乃 在 于 诗 感 于 物 物 象 对 诗 人 的 情 感 起 着 重 要 的 比 兴 作 用, 代 表 着 诗 人 的 情 感 寄 托, 因 此 诗 人 对 物 象 的 刻 画 描 述 就 越 来 越 求 工 求 切 但 是, 俞 炎 也 谈 到 所 谓 咏 物 之 祖 其 实 只 是 文 学 作 品 中 处 于 陪 衬 起 兴 地 位 的 咏 物 成 分, 所 咏 物 象 并 非 诗 的 主 体 所 以 诗 经 中 的 咏 物 成 分 实 际 上 体 犹 未 全, 不 能 算 是 真 正 的 咏 物 诗 而 标 志 着 咏 物 诗 体 制 完 备 的 是 六 朝 开 始 以 一 物 命 题 还 有, 俞 炎 整 理 出 了 咏 物 诗 的 发 展 脉 络, 即 三 百 篇 导 其 源, 六 朝 奋 其 制, 唐 人 擅 其 美, 两 宋 元 明 沿 其 传 据 此, 从 俞 炎 对 于 咏 物 诗 的 界 定 可 以 归 纳 出 咏 物 作 品 的 两 个 必 备 条 件 : 一 必 须 以 一 物 命 题, 并 以 物 象 为 诗 歌 表 现 的 主 体 ; 二 艺 术 手 法 上 必 须 达 到 穷 物 之 情, 尽 物 之 态 但 优 秀 的 咏 物 作 品 在 描 绘 事 物 形 态 特 征 的 同 时 还 会 运 用 比 喻 象 征 的 手 法, 将 自 身 情 感 投 射 在 物 象 上, 托 物 言 志 这 些 有 所 寄 托 的 咏 物 作 品 即 不 黏 着 也 不 远 离 于 对 物 态 的 描 摹, 又 能 充 分 抒 发 作 者 的 内 心 情 感, 将 所 赋 予 个 人 情 感 的 事 物 刻 画 得 不 即 不 离 而 绘 声 绘 影 王 兆 鹏 在 唐 宋 词 名 篇 讲 演 录 中 扣 紧 物 象 的 外 在 形 态 和 词 人 的 内 在 情 感 之 联 系, 认 为 咏 物 词 的 特 征 就 是 形 神 兼 备 和 不 即 不 离 : 所 谓 形 神 兼 备, 是 指 既 要 写 出 所 咏 之 物 的 外 在 形 态 特 征, 还 要 写 出 物 的 内 在 精 神 客 观 的 景 物, 当 然 没 有 所 谓 的 精 神, 这 个 精 神 往 往 是 创 作 主 体 赋 予 它 的, 或 者 是 词 人 把 自 己 的 人 格 精 神 人 生 体 验 投 射 到 物 上 客 观 之 物 有 形 又 有 神, 形 神 兼 备, 这 样 才 是 好 的 咏 物 词 所 谓 不 即 不 离, 就 是 构 思 不 能 仅 限 于 对 象 物, 而 要 放 得 开, 由 此 及 彼, 要 超 越 对 象 物, 但 又 不 能 离 得 太 远, 要 有 放 有 收, 纵 横 捭 阖, 似 断 实 连, 若 即 若 离 ( 王 兆 鹏 著,2006:205) 正 如 张 炎 在 词 源 中 说 : 22

诗 难 于 咏 物, 词 为 尤 难 体 认 稍 真, 则 拘 而 不 畅 ; 模 写 差 远, 则 晦 而 不 明 要 须 收 纵 联 密, 用 事 合 题 所 咏 瞭 然 在 目, 且 不 留 滞 于 物 ( 唐 圭 璋 编,1986:261-262) 咏 物 作 品 最 独 特 的 审 美 追 求 就 是 如 何 在 物 情 交 融 的 基 础 上, 突 显 出 所 咏 物 象 的 形 貌 神 韵 即 要 让 物 象 具 有 形 神 兼 备 的 情 感 特 征, 又 必 须 对 事 物 的 刻 画 达 到 不 即 不 离, 做 到 托 物 寄 意 所 以 词 人 在 对 物 象 的 描 绘 上 要 拿 捏 得 恰 到 好 处, 并 且 巧 妙 地 融 入 情 感 寄 托, 做 到 咏 物 而 不 滞 于 物 否 则 就 会 如 明 代 瞿 佑 咏 物 诗 中 所 说 的 拘 于 题 则 固 执 不 通, 有 粘 皮 带 骨 之 陋 ; 远 于 题 则 空 疏 不 切, 有 捕 风 系 影 之 失 ([ 明 ] 瞿 佑 著 乔 光 辉 校 注,2010:111) 近 代 词 学 家 夏 承 焘 曾 依 照 咏 物 词 的 情 感 内 涵, 将 咏 物 词 分 为 三 类 : 第 一 类 是 单 纯 描 写 事 物 形 象, 没 有 什 么 寓 意 的, 如 史 达 祖 的 双 双 燕 吴 文 英 的 宴 清 都 连 理 海 棠 等 第 二 类 是 搬 弄 典 故, 毫 无 意 义 的 第 三 类 最 可 贵, 即 是 有 寄 托 的 咏 物 词 ( 夏 承 焘 著,2002:139) 此 分 类 法 非 常 符 合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种 类 与 特 征 诗 主 意, 词 重 情 致, 而 抒 情 性 是 诗 词 的 重 要 属 性 因 此, 咏 物 诗 咏 物 词 不 应 仅 停 留 在 单 纯 刻 画 所 咏 之 物 的 外 在 形 态 上, 而 应 作 更 深 层 的 情 感 体 现 和 意 义 开 拓 ( 路 成 文,2005:10) 总 结 前 人 对 咏 物 词 的 阐 释 与 理 解, 可 得 出 以 下 几 点 关 于 咏 物 词 的 定 义 和 特 征 : 一 顾 名 思 义, 咏 物 即 是 吟 咏 物 象, 咏 物 之 作 是 以 物 为 主 要 表 现 对 象 的 文 学 作 品 二 汉 魏 六 朝 赋 体 的 兴 盛 带 动 了 咏 物 作 品 的 发 展 赋 的 特 点 是 以 铺 陈 体 物 为 主, 追 求 穷 物 之 情, 尽 物 之 态, 符 合 了 咏 物 文 学 的 要 求 三 命 题 方 式 上 指 其 物 而 咏 以 一 物 命 题, 物 为 诗 歌 表 现 的 主 体 四 23

咏 物 之 作 以 体 物 写 志 为 主, 但 不 能 只 停 留 在 物 象 外 形 的 刻 画 上, 还 要 义 兼 比 兴 寄 托, 托 物 寄 怀, 要 有 深 刻 的 情 感 内 涵 五 注 重 物 象 和 个 人 情 感 的 融 合, 物 象 的 刻 画 要 形 神 兼 备, 不 即 不 离, 以 达 到 物 情 融 合 的 境 界 第 二 节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渊 源 和 发 展 脉 络 词 是 由 诗 慢 慢 演 变 而 来, 因 此 论 及 咏 物 词, 必 须 先 从 最 早 的 咏 物 诗 开 始 谈 起 佩 文 斋 咏 物 诗 选 序 中 言 及 咏 物 诗 的 渊 源 : 诗 之 咏 物, 自 三 百 篇 而 已 然 矣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1432-1) 即 以 诗 歌 咏 物 最 早 可 追 溯 至 先 秦 古 代 诗 歌 如 诗 经 楚 辞 等 诗 歌 中 对 于 物 象 的 描 写 部 分 诗 经 中 虽 然 有 许 多 涉 及 鸟 兽 草 木 的 篇 章, 但 这 些 物 象 在 诗 中 大 多 处 于 陪 衬 起 兴 的 作 用, 并 非 诗 所 要 呈 现 的 主 体, 所 以 还 不 能 称 为 咏 物 诗 如 周 南 关 雎 中 虽 然 以 雎 鸠 作 为 诗 歌 的 开 始, 但 它 在 诗 歌 中 只 是 起 兴 陪 衬 的 作 用, 并 非 诗 歌 所 要 表 现 的 主 体 然 而 也 有 像 桧 风 隰 有 苌 楚 和 鲁 颂 駉 等 这 些 全 篇 以 物 象 为 吟 咏 对 象 的 诗 歌, 都 达 到 了 穷 物 之 情, 尽 物 之 态 和 以 一 物 命 题 的 特 色, 已 接 近 咏 物 诗 的 标 准, 但 为 数 不 多 总 的 来 说, 诗 经 时 代 的 咏 物 诗 记 录 了 人 民 与 自 然 的 朝 夕 相 处, 从 中 获 得 类 比 感 悟 的 真 实 图 景, 展 现 了 咏 物 诗 的 最 初 风 貌 ( 许 伯 卿 著,2007:113) 楚 辞 中, 屈 原 的 橘 颂 素 来 被 尊 为 咏 物 文 学 之 祖, 它 的 意 义 在 于 物 开 始 作 为 独 立 的 审 美 对 象 在 作 品 中 得 到 表 现 ( 路 成 文 著,2005:14) 此 作 品 之 前, 咏 物 作 品 中 的 物 还 没 有 作 为 独 立 的 审 美 对 象 被 吟 咏 和 表 现 ; 此 作 品 之 后, 直 到 东 汉 末 年 的 建 安 时 代, 物 才 开 始 作 为 独 立 的 审 美 对 象 进 入 文 学 作 24

品 橘 颂 通 篇 以 橘 作 为 吟 咏 对 象, 通 过 对 橘 树 叶 子 果 实 外 表 和 内 在 的 描 绘 赞 美, 赋 予 橘 以 人 的 性 格 和 情 感, 并 借 咏 橘 以 明 志, 表 明 作 者 独 立 不 迁 的 高 洁 的 情 操 屈 原 橘 颂 的 创 作 目 的 已 不 在 赋 物 而 在 借 物 言 志, 所 咏 之 物 只 是 言 志 时 的 一 种 比 兴 手 段 而 已 从 这 个 意 义 上 说, 橘 颂 是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第 一 首 成 熟 的 咏 物 作 品 ( 许 伯 卿 著,2007:114) 李 元 贞 在 论 屈 原 < 橘 颂 > 中 评 论 此 作 品 说, 这 篇 咏 物 之 作 使 他 成 为 中 国 咏 物 诗 人 之 祖 ( 柯 庆 明 林 明 德 主 编,1977:60) 这 种 由 屈 原 所 开 创 的 借 物 以 明 志 的 咏 物 诗 篇, 寓 意 深 远, 影 响 了 后 来 咏 物 文 学 注 重 寄 托 的 趋 向, 后 世 咏 物 之 作 多 以 此 为 宗 到 了 两 汉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随 着 赋 体 的 繁 兴, 咏 物 赋 的 创 作 也 随 之 兴 盛 钦 定 四 库 全 书 咏 物 诗 提 要 云 : 昔 屈 原 颂 橘, 荀 况 赋 蚕, 咏 物 之 作, 萌 芽 于 是, 然 特 赋 家 流 耳 ( 永 瑢 纪 昀 等 编 纂,2003:1216-619)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诠 赋 中 言 : 赋 者, 铺 也, 铺 采 摛 文, 体 物 写 志 也... 荀 况 礼 智, 宋 玉 风 钓, 爰 赐 名 号, 与 诗 画 境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 1958:134) 由 此 可 见, 最 早 的 赋 可 追 溯 到 荀 子 的 赋 篇 和 宋 玉 的 风 钓 这 些 作 品 的 出 现 才 有 了 赋 这 个 名 号, 开 始 与 诗 区 别 开 来 荀 子 的 赋 篇 有 礼 智 云 蚕 箴 五 篇, 都 是 吟 咏 事 物 之 作, 则 赋 之 创 始, 亦 即 咏 物 赋 之 创 始 赋 这 种 文 学 体 裁 以 铺 陈 体 物 为 主 要 特 征, 多 是 以 表 现 描 摹 物 象 为 主 要 内 容, 符 合 咏 物 文 学 专 主 于 刻 画 一 物 穷 物 之 情, 尽 物 之 态 的 特 征, 故 当 时 出 现 了 大 量 的 咏 物 赋, 为 咏 物 文 学 带 来 第 一 个 鼎 盛 期 根 据 统 计, 两 汉 咏 物 赋 共 有 作 品 近 100 篇, 其 中 西 汉 22 篇, 东 汉 近 80 篇 ; 至 魏 晋 则 达 于 鼎 盛, 共 有 咏 物 赋 400 余 篇, 占 此 期 所 有 赋 作 的 二 分 之 一 ( 路 成 文 著,2005:23) 当 时 汉 赋 的 总 体 特 征 是 铺 陈, 于 咏 25

物 赋 尤 烈, 对 所 咏 物 体 穷 形 尽 相 描 摹 的 艺 术 手 法 已 非 常 成 熟, 而 取 材 也 扩 大 到 天 文 气 象 山 川 地 理 鸟 兽 草 木 等 方 面 无 论 是 从 取 材 范 围 还 是 从 艺 术 表 现 上 看, 咏 物 赋 的 发 达 都 对 后 来 的 咏 物 诗 包 括 宋 代 咏 物 词, 特 别 是 咏 物 慢 词 的 创 作, 有 着 垂 范 和 诱 导 的 作 用 ( 许 伯 卿 著,2007:115) 汉 魏 六 朝 时 期, 随 着 时 代 氛 围 学 术 思 想 等 因 素 的 变 化, 也 影 响 了 当 时 咏 物 赋 的 特 征 和 审 美 趋 向 的 改 变 从 西 汉 到 东 汉 中 叶 以 前, 经 学 昌 盛, 国 家 一 统, 文 人 大 多 攀 附 于 统 治 者 的 权 威 之 下, 主 体 意 识 薄 弱, 没 有 太 多 的 主 体 性 和 自 觉 性 故 当 时 文 人 的 审 美 趣 味 屈 从 于 统 治 者 的 喜 好, 多 应 制 之 作, 所 咏 物 象 多 与 统 治 者 的 日 常 生 活 有 关, 寓 意 深 远 的 咏 物 赋 并 不 多 见 ; 东 汉 中 叶 以 后 至 南 北 朝 结 束, 随 着 时 代 和 学 术 思 想 的 剧 烈 变 迁 旧 有 价 值 体 系 的 坍 塌, 文 人 开 始 具 有 自 觉 意 识, 对 外 界 的 观 照 方 式 审 美 趣 味 发 生 了 大 变 化, 外 界 的 客 观 事 物 成 为 文 人 观 照 自 我 和 社 会 的 媒 介 当 时 出 现 的 咏 物 赋 如 张 衡 的 骷 髅 赋 冢 赋 蔡 邕 的 伤 胡 栗 赋 等, 这 些 作 品 都 折 射 出 文 人 的 忧 生 之 嗟, 表 达 对 自 身 的 忧 患 对 微 小 而 无 常 的 生 命 之 感 慨 和 人 生 感 受 此 时 单 纯 品 物 图 貌 的 咏 物 之 作 数 量 大 为 减 少, 借 外 物 以 观 照 自 身 及 生 命 情 感 的 作 品 则 大 量 增 加 魏 晋 时 期 的 咏 物 赋 揭 示 了 文 学 创 作 由 重 感 物 过 渡 到 重 体 物 观 物, 即 由 外 而 内 的 感 发 演 变 到 由 内 而 外 的 静 观 默 察, 文 人 通 过 对 物 的 体 认 来 实 现 对 人 生 对 社 会 的 观 照 和 认 同 因 此 六 朝 赋 多 体 物 之 作, 风 格 清 新 浏 亮 ( 路 成 文 著,2005:24) 而 汉 代 诗 坛 上, 因 为 当 时 的 咏 物 诗 还 未 发 展 成 熟, 因 此 直 到 东 汉 晚 期, 严 格 意 义 的 咏 物 诗 并 不 多 见 如 班 婕 妤 怨 诗 咏 团 扇 张 衡 怨 篇 咏 兰 蔡 邕 翠 鸟 诗 咏 翠 鸟 等, 都 继 承 了 屈 原 橘 颂 托 物 寄 怀 的 咏 物 传 统, 只 26

是 当 时 这 类 诗 为 数 不 多 汉 末 建 安 至 正 始 时 期, 咏 物 诗 的 数 量 才 有 所 增 加, 如 建 安 七 子 刘 祯 的 赠 从 弟 三 首, 阮 籍 的 咏 怀 诗 之 四 十 三 咏 鸿 鹄 等 这 时 期 的 咏 物 诗 虽 然 没 有 占 当 时 文 学 创 作 的 主 导 地 位, 但 多 是 有 感 而 发, 借 物 以 抒 写 感 慨 之 作, 已 达 到 相 当 高 的 艺 术 水 平 咏 物 诗 到 了 六 朝 时 期, 数 量 逐 渐 增 多, 然 而 因 为 宫 体 诗 的 流 行, 诗 人 逐 渐 将 注 意 力 集 中 到 对 诗 歌 声 律 辞 藻 的 追 求 上, 创 作 上 也 从 山 水 景 物 逐 渐 转 向 对 精 微 事 物 的 刻 画 正 如 刘 勰 文 心 雕 龙 明 诗 篇 所 说 : 俪 采 百 字 之 偶, 争 价 一 句 之 奇, 情 必 极 貌 以 写 物, 辞 必 穷 力 而 追 新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 1958:67) 这 虽 然 大 大 提 高 了 诗 歌 的 表 现 技 巧, 但 却 少 了 情 感 的 抒 发 从 总 体 来 看, 六 朝 的 咏 物 作 品 虽 然 数 量 繁 多, 也 有 一 些 形 神 兼 备, 托 意 深 远 的 咏 物 诗, 如 鲍 照 梅 花 落 刘 绘 咏 萍 范 云 咏 寒 松 等, 但 更 多 的 是 仅 限 于 描 绘 形 态 的 作 品, 缺 乏 思 想 内 容 和 深 度 尤 其 到 了 齐 梁 时 期, 诗 歌 咏 物 之 风 虽 已 盛 行, 然 而 受 当 时 宫 廷 文 学 风 气 之 影 响, 文 人 唯 求 形 式 之 美 与 刻 画 之 工, 有 的 甚 至 流 于 宫 体 与 艳 情, 又 每 以 唱 和 相 高, 多 属 应 制 唱 和 之 作, 缺 少 情 感 的 力 度 和 思 想 的 深 度 然 而 当 时 正 是 因 为 宫 体 诗 的 流 行, 首 次 使 诗 歌 与 政 教 传 统 分 离 并 注 重 形 式 技 巧 艺 术 的 锻 炼, 才 使 咏 物 诗 能 够 作 为 一 种 艺 术 门 类 牢 固 植 根 于 诗 苑 之 中 正 是 这 个 重 视 巧 构 形 似 的 时 代, 咏 物 诗 的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有 了 更 多 更 集 中 的 发 明 ( 许 伯 卿 著,2007:115) 刘 勰 在 文 心 雕 龙 物 色 篇 中 说 : 自 近 代 以 来, 文 贵 形 似, 窥 情 风 景 之 上, 钻 貌 草 木 之 中 吟 咏 所 发, 志 惟 深 远 ; 体 物 为 妙, 功 在 密 附 故 巧 言 切 状, 如 印 之 印 泥, 不 加 雕 削, 而 曲 27

写 毫 芥 ; 故 能 瞻 言 而 见 貌, 印 字 而 知 时 也 ([ 南 朝 梁 ] 刘 勰 著 范 文 澜 注, 1958:694) 这 说 明 了 自 晋 宋 以 来, 文 学 作 品 描 写 重 在 逼 真 作 者 写 诗 吟 咏 的 目 的 是 为 了 抒 发 深 远 的 情 志 诗 人 描 写 事 物 惟 妙 惟 肖, 功 夫 全 在 于 对 事 物 特 征 的 紧 密 贴 切 巧 妙 的 言 辞 加 上 对 事 物 外 貌 贴 切 的 描 写, 就 如 同 在 印 泥 上 盖 印 章 一 样, 不 需 要 刻 意 雕 琢, 却 能 详 尽 地 把 极 细 微 处 都 表 现 了 出 来 体 物 写 志 巧 言 切 状 印 之 印 泥 就 是 当 时 文 人 所 共 同 追 求 的 咏 物 诗 艺 术 境 界, 代 表 了 咏 物 诗 艺 术 手 法 上 的 圆 熟 明 代 胡 应 麟 诗 薮 说 道 : 咏 物 起 自 六 朝, 唐 人 沿 袭 ([ 明 ] 胡 应 麟 撰,1979:72), 此 就 艺 术 手 法 上 的 圆 熟 而 言 是 没 错 的 据 统 计, 刘 宋 以 前 的 咏 物 诗 不 足 50 首, 而 齐 梁 两 朝 咏 物 诗 则 多 达 350 余 首 ( 路 成 文 著, 2005:32) 由 此 可 见, 齐 梁 宫 体 诗 风 对 于 咏 物 诗 的 兴 盛 和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 六 朝 以 后, 咏 物 诗 的 创 作 开 始 流 行 起 来, 遂 成 为 诗 坛 一 大 宗 与 唐 代 诗 歌 整 体 的 辉 煌 成 就 一 致, 咏 物 诗 在 唐 代 的 创 作 也 空 前 繁 荣 唐 代 诗 人 们 一 扫 齐 梁 靡 丽 的 诗 风, 在 创 作 上 强 调 诗 歌 要 有 风 骨 重 兴 寄 其 中 杜 甫 的 咏 物 作 品, 托 意 深 婉, 比 兴 无 端, 确 立 了 咏 物 诗 重 意 兴 主 寄 托 的 审 美 范 型, 是 唐 人 咏 物 诗 之 集 大 成 者 ( 路 成 文 著,2005:34) 据 胡 大 浚 兰 甲 云 < 唐 代 咏 物 诗 发 展 之 轮 廓 与 轨 迹 > 中 的 统 计, 全 唐 诗 有 咏 物 诗 6061 首 ; 初 唐 504 首, 盛 唐 746 首, 中 唐 1455 首, 晚 唐 3356 首, 呈 飙 升 趋 势 另 外, 陈 尚 君 先 生 全 唐 诗 补 编 中 也 有 728 首 唐 人 咏 物 诗 作 在 百 首 以 上 者 多 达 12 人, 依 次 为 白 居 易 杜 甫 陆 龟 蒙 齐 己 李 峤 元 稹 皮 日 休 李 商 隐 徐 夤 韩 愈 李 白 和 刘 禹 锡 28

( 许 伯 卿,2007:116) 唐 代 咏 物 诗 对 后 世 诗 词 创 作 的 影 响 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题 材 的 袭 用 和 诗 句 的 套 用 化 用 上 如 南 宋 词 人 张 炎 的 代 表 作 解 连 环 孤 雁, 就 是 受 到 卢 照 龄 失 群 雁 杜 甫 孤 雁 韩 愈 鸣 雁 等 的 影 响 二 是 学 习 唐 人 发 现 新 题 材 开 发 新 技 巧 的 创 新 精 神 唐 代 咏 物 诗 所 常 用 的 抓 捕 特 性 体 贴 物 情 略 貌 摄 神 不 即 不 离 虚 实 相 生 比 赋 象 征 等 手 法, 都 为 后 来 的 咏 物 作 品 所 继 承 ( 许 伯 卿 著,2007:115) 到 了 宋 代, 咏 物 慢 慢 从 诗 转 移 到 当 时 的 主 要 文 学 体 裁 词 的 身 上 词 兴 起 于 隋 唐 民 间, 至 两 宋 而 发 展 极 盛, 成 为 宋 以 来 一 代 之 文 学 ( 王 国 维, 1998:1) 民 间 出 身 的 词 体 使 词 从 一 开 始 就 具 备 了 歌 咏 广 阔 的 社 会 生 活 包 括 具 体 物 象 的 能 力 即 内 因 ; 诗 人 出 身 的 词 人 也 使 词 体 具 有 承 接 了 诗 歌 的 咏 物 传 统, 进 而 形 成 词 体 咏 物 传 统 的 条 件 即 外 因 ; 这 两 者 的 结 合 遂 使 词 体 一 开 始 就 能 不 断 孕 育 出 咏 物 的 新 篇 章, 并 使 其 跟 随 时 代 的 变 革 而 在 取 材 和 风 格 诸 方 面 表 现 出 发 展 的 阶 段 性 宋 代 的 咏 物 词, 就 是 在 这 样 的 背 景 和 基 础 下 兴 盛 发 展 起 来 的 ( 许 伯 卿 著,2007:117) 咏 物 词 的 产 生 与 词 产 生 和 兴 盛 的 文 化 背 景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词 起 源 于 民 间, 在 文 人 从 事 词 的 创 作 之 前, 教 坊 乐 工 民 间 伎 艺 是 词 的 主 要 作 者 词 的 创 作 背 景 主 要 是 在 歌 筵 酒 席 中 进 行, 因 此 有 的 作 品 本 身 就 具 有 酒 令 的 性 质 另 外, 奉 和 应 制 的 词 作 也 占 相 当 比 重 在 这 样 的 文 化 背 景 之 下, 词 的 内 容 必 然 具 有 强 烈 的 应 景 性 和 社 交 性, 这 是 咏 物 词 得 以 产 生 的 重 要 土 壤 而 最 早 的 咏 物 词 可 追 溯 到 天 宝 年 间 李 白 所 作 的 清 平 调 三 首 咏 牡 丹, 为 文 人 咏 物 词 之 祖 ( 路 成 文 著,2005:39-40) 这 就 是 一 首 奉 唐 玄 宗 之 命 的 应 制 之 作 在 歌 筵 酒 席 之 上, 拈 题 赋 物 是 文 人 在 传 杯 行 令 的 活 动 中 创 作 咏 物 词 的 主 要 方 式 典 型 例 子 有 29

白 居 易 等 人 的 一 七 令 9 首 刘 禹 锡 的 同 留 守 王 仆 射 各 赋 春 中 一 物 从 一 韵 至 七 等 论 及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史, 得 从 最 早 的 唐 五 代 词 和 敦 煌 咏 物 词 开 始 谈 起 据 统 计, 唐 五 代 咏 物 词 有 140 首, 敦 煌 咏 物 词 有 17 首 ( 路 成 文 著,2005:58) 从 整 个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史 来 看, 敦 煌 词 和 盛 中 唐 词 为 咏 物 词 的 原 创 期 ; 晚 唐 五 代 词 则 是 咏 物 词 的 嬗 变 期 但 从 艺 术 经 验 的 积 累 方 面 来 看, 为 宋 代 咏 物 词 奏 响 序 曲 的 是 晚 唐 五 代 的 咏 物 词 ( 许 伯 卿 著,2007:119) 敦 煌 和 盛 唐 的 咏 物 词 大 多 不 事 雕 饰, 只 对 事 物 进 行 粗 线 条 的 勾 勒, 体 现 出 咏 物 词 在 诞 生 之 初 质 朴 的 特 色 而 五 代 词 在 取 材 上 则 沿 袭 晚 唐 风 尚, 集 中 在 花 草 树 木 弱 小 的 动 物 身 上, 形 成 柔 丽 婉 媚 的 风 格 因 此 到 晚 唐 五 代, 咏 物 词 的 审 美 趋 向 产 生 了 变 化 : 第 一, 托 物 言 志 之 作 大 减, 所 咏 多 为 个 人 或 一 己 之 情 一 时 之 心 绪 第 二, 所 咏 之 物 由 刚 健 壮 阔 转 为 柔 丽 精 致, 描 写 由 速 写 和 素 描 转 为 工 笔 和 彩 绘, 语 言 也 开 始 由 俗 转 雅 由 粗 转 精 例 如 同 样 是 咏 植 物, 敦 煌 民 间 咏 物 词 则 取 材 于 开 阔 的 空 间, 如 生 查 子 ( 一 树 涧 生 松 ), 所 咏 为 山 涧 中 挺 拔 的 松 树 ; 而 晚 唐 五 代 的 文 人 咏 物 词 多 是 取 材 于 室 内 或 庭 院 内 之 物 象, 如 李 白 清 平 调 三 首, 所 咏 为 沉 香 亭 之 牡 丹 ; 欧 阳 炯 女 冠 子 ( 秋 宵 风 月 ) 所 咏 为 园 池 内 的 荷 花 同 是 咏 动 物, 敦 煌 民 间 词 所 咏 的 是 冲 锋 陷 阵 的 战 马 喧 呼 别 渌 波 的 海 燕 ; 而 晚 唐 五 代 文 人 词 咏 的 是 供 人 娱 乐 的 舞 马 ( 张 说 舞 马 词 ) 体 轻 人 怜 的 梁 燕 ( 牛 峤 梦 江 南 ) 庭 院 内 的 蝴 蝶 ( 毛 文 锡 纱 窗 恨 ) 等, 取 材 于 较 小 的 空 间 第 三, 敦 煌 盛 唐 词 多 直 呈 所 咏 之 物, 晚 唐 五 代 咏 物 词 则 喜 将 事 物 置 于 具 体 的 动 态 的 环 境 中 进 行 比 较 细 致 的 形 容 如 牛 峤 梦 江 南 咏 燕 欧 阳 炯 南 乡 子 咏 孔 雀 等 第 四, 晚 唐 五 代 常 把 咏 物 与 叙 写 闺 情 或 艳 情 相 结 30

合 如 温 庭 筠 杨 柳 枝 之 一 四 六 第 五, 与 言 情 的 写 作 目 的 相 对 应, 晚 唐 五 代 咏 物 词 多 用 拟 人 手 法, 赋 予 事 物 以 人 的 细 腻 情 感 ( 许 伯 卿 著,2007: 119) 根 据 统 计, 宋 代 咏 物 词 有 近 3157 首, 约 占 现 存 全 部 宋 词 的 15%; 而 宋 代 词 人 中, 有 咏 物 词 传 世 的 词 人 约 有 440 人 ( 路 成 文 著,2005:45-47) 其 中 赵 长 卿 辛 弃 疾 吴 文 英 等 是 宋 代 创 作 咏 物 词 最 多 的 词 人 之 一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大 致 可 分 为 四 个 阶 段 : 北 宋 初 期 北 宋 中 后 期 南 渡 时 期 南 宋 中 后 期, 其 中 北 宋 中 后 期 和 南 宋 中 后 期 是 宋 代 咏 物 词 发 展 的 两 个 高 峰 北 宋 初 期 是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承 袭 期 此 期 承 晚 唐 五 代 余 韵, 以 花 间 咏 物 词 风 为 主, 即 注 重 对 物 象 外 在 形 态 的 描 绘, 讲 求 形 似, 侔 色 揣 称, 曲 尽 笔 墨 以 求 惟 妙 惟 肖, 略 等 有 声 之 画, 风 格 冶 艳, 语 言 柔 美 ( 许 伯 卿 著,2007:130) 此 期 的 咏 物 词 作 数 量 较 少, 仅 有 112 首, 咏 物 词 作 者 有 27 位 ( 路 成 文 著,2005: 45-47) 这 些 咏 物 词 都 以 描 摹 对 象 为 主, 除 了 体 物 之 外, 没 有 太 多 的 主 观 色 彩 和 个 性 化 的 情 感 内 涵, 而 审 美 理 想 表 现 技 法 等 各 方 面 也 不 够 明 确 和 成 熟 晚 唐 五 代 文 人 咏 物 词 多 应 制 奉 和 歌 酒 唱 酬 拈 题 赋 物 之 作, 重 体 物 而 轻 意 兴 在 晚 唐 五 代 词 风 的 熏 染 下, 词 人 以 花 间 集 为 标 准, 使 宋 初 咏 物 词 局 限 在 艳 情 闺 情 的 狭 小 天 地 中, 题 材 狭 隘 思 想 内 容 贫 乏 与 文 人 咏 物 词 相 对 应 的 敦 煌 民 间 咏 物 词, 则 秉 承 民 间 文 学 感 于 哀 乐 缘 事 而 发 的 特 点, 较 注 重 比 兴 寄 托 但 这 一 传 统 并 没 有 被 北 宋 前 期 的 词 人 所 继 承 此 期 创 作 咏 物 词 较 多 的 词 人 有 柳 永 (9 首 ) 晏 殊 (30 首 ) 欧 阳 修 (23 首 ) 等 当 时 最 负 盛 誉 的 咏 物 词, 当 属 林 逋 点 绛 唇 ( 金 谷 年 年 ) 梅 尧 臣 苏 幕 遮 ( 路 堤 平 ) 和 欧 阳 修 少 年 游 ( 栏 杆 十 二 独 凭 春 ), 此 三 首 咏 物 词 被 誉 为 咏 春 草 绝 调 ( 唐 31

圭 璋 编,1986:4244) 而 柳 永 望 远 行 咏 雪 以 慢 词 之 体 例 对 物 象 作 淋 漓 尽 致 的 刻 画, 实 开 慢 词 咏 物 之 先, 对 咏 物 慢 词 的 发 展 具 有 开 创 性 的 影 响 北 宋 中 后 期, 是 咏 物 词 的 反 正 期 此 时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渐 成 风 尚, 作 者 人 数 增 多, 词 作 总 量 和 风 格 也 有 大 突 破 此 期 共 有 咏 物 词 289 首, 咏 物 词 人 48 人 ( 路 成 文 著,2005:45-47) 咏 物 词 作 较 多 的 主 要 词 人 有 苏 轼 毛 滂 黄 裳 周 邦 彦 黄 庭 坚 等 其 中 苏 轼 和 周 邦 彦 在 创 作 范 式 上 的 开 拓 具 有 典 范 意 义, 对 后 来 的 咏 物 词 创 作 影 响 深 远 苏 轼 的 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作 品 的 情 感 内 容 上, 周 邦 彦 的 影 响 则 表 现 在 体 制 规 模 上 经 过 这 些 词 人 的 开 拓 创 新, 此 期 的 咏 物 词 逐 渐 从 晚 唐 五 代 和 宋 初 艳 冶 狭 小 的 风 格 中 解 放 出 来, 转 向 由 内 心 对 社 会 人 生 的 关 注 词 人 的 审 美 取 向 不 只 局 限 于 对 事 物 外 形 的 描 绘, 更 多 是 赋 予 事 物 以 生 命 和 情 感 内 涵 苏 轼 就 是 开 此 一 代 风 气 的 词 人 他 的 咏 物 词 如 水 龙 吟 次 韵 章 质 夫 杨 花 词 咏 杨 花 卜 算 子 黄 州 定 惠 院 寓 居 作 咏 雁 西 江 月 咏 梅 等 将 内 心 情 怀 寄 托 在 所 咏 之 物 身 上, 而 词 中 人 被 物 化, 物 被 赋 予 了 情 感 与 生 命, 形 成 了 人 格 化 的 咏 物 词, 为 南 宋 咏 物 词 奠 定 了 规 模 格 局 而 周 邦 彦 对 咏 物 词 的 拓 展 主 要 表 现 在 重 视 词 内 容 的 组 织, 扩 大 了 词 的 容 量, 在 铺 叙 中 融 入 主 体 的 情 怀 因 此, 北 宋 中 后 期 的 咏 物 词 无 论 在 取 材 范 围 还 是 情 感 内 容 上, 都 比 晚 唐 五 代 及 北 宋 初 期 有 很 大 的 突 破 和 收 获, 它 正 朝 着 敦 煌 盛 中 唐 原 创 期 咏 物 词 那 样 宽 广 深 厚 注 重 比 兴 寄 托 的 道 路 反 正 回 归 ( 许 伯 卿 著,2007:136-137) 南 渡 时 期 是 咏 物 词 的 勃 兴 期 这 阶 段 时 间 最 短, 但 咏 物 词 量 却 大 幅 度 增 加 至 726 首, 参 与 创 作 的 词 人 最 多, 达 117 人 ( 路 成 文 著,2005:45-47) 其 中 朱 敦 儒 和 李 清 照 的 咏 物 词 艺 术 成 就 最 高 朱 敦 儒 的 咏 物 词 深 刻 呈 现 了 其 现 实 苦 难, 也 寄 寓 他 潇 洒 出 尘 的 高 洁 品 性, 带 有 强 烈 的 时 代 特 点 和 个 性 化 特 征 ; 而 以 32

李 纲 为 首 的 南 渡 四 名 臣 的 咏 物 词 也 成 为 他 们 表 白 高 洁 情 操 慰 藉 孤 独 心 灵 的 载 体 此 时 期 经 历 靖 康 之 难 与 宋 室 南 迁 的 时 代 裂 变, 文 人 饱 受 战 乱 流 离 之 苦, 创 作 取 材 和 词 风 都 发 生 了 明 显 的 变 化, 咏 物 词 作 也 因 此 浸 染 了 鲜 明 的 时 代 色 彩, 饱 含 着 深 刻 的 现 实 苦 难 当 中 以 出 现 的 一 批 象 征 着 南 渡 士 人 颠 沛 流 离 命 运 的 咏 雁 词 最 具 代 表 性, 如 朱 敦 儒 的 卜 算 子 ( 旅 雁 向 南 飞 ) 刘 焘 转 调 满 庭 芳 ( 风 急 霜 浓 ) 赵 鼎 浪 淘 沙 九 日 会 饮 分 得 雁 字 ( 霜 露 日 凄 凉 ) 等, 通 过 词 人 与 孤 雁 的 共 鸣 交 感, 深 刻 地 体 现 了 时 代 人 们 的 共 同 心 理 此 外, 词 人 也 通 过 咏 物 词 抒 写 其 现 实 苦 难, 并 寄 寓 其 高 洁 的 人 格 操 守, 如 咏 梅 词 中 朱 敦 儒 的 卜 算 子 ( 谷 涧 一 枝 梅 ) 念 奴 娇 梅 次 赵 仙 源 韵 ( 见 梅 惊 笑 ) 等 此 时 期 的 另 一 位 主 要 词 人 李 清 照, 她 的 咏 物 词 都 具 有 飘 泊 无 依 之 苦 和 国 破 家 亡 之 痛 的 深 刻 烙 印 她 对 于 物 象 的 体 察 和 描 写, 具 有 鲜 明 的 女 性 特 征 ; 再 加 上 时 代 动 荡 和 丧 夫 之 痛 的 双 重 打 击, 故 即 使 同 样 是 借 咏 物 写 现 实 际 遇, 李 清 照 更 侧 重 于 表 现 其 遭 受 苦 难 的 过 程 和 当 时 的 心 理 体 验 ( 路 成 文 著,2005:131) 南 渡 之 后, 李 清 照 的 咏 物 词 成 为 其 痛 苦 愁 绪 的 载 体, 如 咏 梅 词 孤 雁 儿 ( 藤 床 纸 帐 朝 眠 起 ) 满 庭 芳 ( 小 阁 藏 春 ), 添 字 丑 奴 儿 ( 窗 前 谁 种 芭 蕉 树 ) 咏 芭 蕉 等 总 结 这 一 时 期 的 咏 物 词, 朱 敦 儒 李 清 照 李 纲 等 人 的 咏 物 词 都 充 分 发 挥 了 苏 轼 黄 庭 坚 等 人 借 咏 物 词 抒 写 个 人 情 感 际 遇 与 人 格 品 性 的 个 性 化 特 征, 再 加 上 时 代 色 彩 的 浸 染, 取 得 了 突 出 的 成 就 南 宋 中 后 期 直 到 易 代 时 期, 是 咏 物 词 的 深 化 期 在 这 近 150 年 内, 咏 物 词 多 达 约 1725 首, 词 人 有 248 位 ( 路 成 文 著,2005:45-47) 此 期 咏 物 词 为 第 二 大 题 材 类 型, 成 就 极 高, 名 家 名 作 辈 出, 影 响 极 大, 是 宋 代 咏 物 词 发 展 演 进 的 最 重 要 阶 段 南 宋 中 期 以 后, 词 坛 上 出 现 两 派 作 家, 咏 物 词 的 创 作 也 因 此 33

呈 现 出 两 种 不 同 的 风 貌 其 一 是 以 辛 弃 疾 为 代 表 的 辛 派 词 人, 包 括 陆 游 陈 亮 刘 克 庄 蒋 捷 等 这 些 词 人 多 具 有 强 烈 的 主 体 意 识 和 丰 富 的 人 生 体 验, 因 此 他 们 的 咏 物 词 都 具 有 深 刻 而 丰 富 的 情 感 内 涵 辛 弃 疾 咏 物 词 的 主 流 是 抒 情 言 志, 将 物 性 己 情 国 事 与 往 事 时 世 和 理 想 熔 铸 一 炉, 在 思 想 内 容 和 艺 术 成 就 上 都 是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又 一 高 峰 ( 许 伯 卿 著,2007:136-137) 此 派 代 表 作 有 辛 弃 疾 永 遇 乐 赋 梅 雪 ( 怪 底 寒 梅 ) 归 朝 欢 题 赵 晋 臣 敷 文 积 翠 岩 ( 我 笑 共 工 缘 底 怒 ) 陆 游 卜 算 子 咏 梅 ( 驿 外 断 桥 边 ) 等, 皆 是 寄 托 深 远 的 咏 物 佳 作 其 二 是 以 姜 夔 为 代 表 的 典 雅 派 词 人, 包 括 史 达 祖 吴 文 英 张 炎 王 沂 孙 等 这 批 词 人 主 要 追 求 具 有 审 美 意 味 的 艺 术 化 人 生, 使 得 他 们 的 咏 物 词 在 艺 术 方 面 臻 于 极 致 ; 但 同 时 他 们 也 身 处 日 益 衰 亡 的 末 世, 尤 其 是 易 代 词 人, 更 经 历 亡 国 的 悲 痛, 因 此 在 咏 物 词 的 情 志 内 涵 方 面, 他 们 虽 不 如 辛 派 词 人 激 越 高 昂, 却 也 显 得 沉 郁 哽 咽, 绝 非 后 人 所 评 价 的 纯 粹 是 字 谜, 了 无 意 蕴 ( 路 成 文 著,2005:54) 姜 夔 咏 物 词 的 雅 化 体 现 出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最 高 审 美 理 想, 咏 物 词 至 姜 夔 而 全 面 成 熟 此 派 代 表 作 有 姜 夔 暗 香 疏 影 吴 文 英 琐 窗 寒 玉 兰 王 沂 孙 齐 天 乐 蝉 等 他 们 的 咏 物 词 在 追 求 艺 术 形 式 和 技 巧 之 外, 也 对 物 象 遗 貌 取 神, 并 寓 以 家 国 和 身 世 之 感, 显 得 深 沉 含 蓄 词 境 高 远 至 此, 中 国 古 代 咏 物 词 史 上 的 四 大 主 题 类 型 摹 形 绘 态 借 物 抒 情 托 物 言 志 寄 寓 身 世 已 完 整 出 现 骚 雅 派 的 词 风 及 其 所 建 立 的 咏 物 词 理 论, 也 深 深 影 响 了 往 后 以 至 于 清 代 的 咏 物 词 创 作 从 宋 代 咏 物 词 的 发 展 脉 络 可 以 看 出, 咏 物 词 作 为 一 种 重 要 的 创 作 题 材, 并 非 一 开 始 就 为 词 人 所 重 视, 而 是 经 过 长 时 间 的 酝 酿 才 逐 步 建 立 起 来 的 这 是 一 个 题 材 内 容 由 狭 隘 到 丰 厚 艺 术 表 现 由 粗 疏 到 精 细 最 后 同 归 雅 化 的 过 程 它 一 34

方 面 反 映 出 咏 物 词 自 身 的 演 变 规 律, 另 一 方 面 又 可 以 看 出 咏 物 文 学 是 如 何 在 某 些 特 殊 的 历 史 时 期 和 社 会 变 革 的 因 素 下 产 生 演 变 第 三 节 苏 轼 和 姜 夔 的 咏 物 词 创 作 经 历 苏 轼 字 子 瞻, 号 东 坡 居 士, 宋 仁 宗 景 祐 三 年 (1037 年 ) 出 生 于 眉 山 县 纱 縠 行 ( 孔 凡 礼 撰,1998:9), 是 北 宋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他 一 生 的 仕 途 经 历 在 朝 外 任 贬 居 的 两 次 大 循 环 ( 王 水 照 朱 刚 著,2004:45) 这 官 场 的 浮 沉 让 他 常 借 文 学 创 作 以 抒 发 内 心 情 感, 这 不 仅 表 现 在 其 文 章 和 诗 歌 中, 更 能 从 擅 于 言 情 的 词 作 中 清 楚 感 受 苏 轼 个 人 内 心 细 腻 的 情 感 苏 轼 在 宋 代 词 史 上 最 大 的 功 劳, 就 是 以 诗 为 词 1, 为 宋 词 的 题 材 内 容 艺 术 手 法 和 功 能 各 个 方 面 带 来 了 开 拓 和 创 新 他 突 破 晚 唐 五 代 至 北 宋 初 期 词 为 艳 科 2 的 传 统, 开 创 性 的 将 许 多 题 材 如 怀 古 言 志 悼 亡 等 写 入 词 中, 将 只 表 现 爱 情 的 词 扩 展 为 表 现 性 情 的 词, 从 而 扩 大 词 的 抒 情 功 能 他 将 词 应 歌 娱 乐 之 功 能 减 低, 加 强 抒 情 言 志 的 功 能 在 艺 术 手 法 上, 他 将 议 论 抒 情 和 叙 事 融 为 一 体 这 些 变 革 都 可 在 苏 轼 的 咏 物 词 中 明 显 看 出 1 以 诗 为 词 是 苏 轼 将 歌 者 之 词 雅 化 成 文 人 之 词 的 重 要 途 径, 即 把 宋 代 历 来 被 视 为 小 道 的 词 与 诗 并 举, 在 词 的 创 作 上 借 鉴 诗 心 诗 法, 把 词 体 缘 情 和 诗 体 言 志 的 功 能 结 合 在 一 起, 扩 大 了 词 狭 窄 的 内 容 另 外, 苏 轼 也 引 诗 题 作 词 序, 以 诗 人 句 法 引 议 论 入 词, 突 破 音 乐 对 词 体 的 约 束 以 诗 为 词 拓 宽 词 境, 提 升 词 格, 开 创 了 以 超 旷 为 主 导 风 格 的 多 样 词 风 2 欧 阳 炯 花 间 集 序 言 : 绮 筵 公 子, 绣 幌 佳 人, 递 叶 叶 之 花 笺, 文 抽 丽 锦 ; 举 纤 纤 之 玉 指, 拍 案 香 檀 不 无 清 绝 之 词, 用 助 娇 娆 之 态 自 南 朝 之 宫 体, 扇 北 里 之 娼 风 ( 赵 崇 祚 辑 李 一 氓 校,1958:1) 说 明 了 晚 唐 五 代 的 花 间 词 多 是 酒 筵 歌 女 之 词, 内 容 多 写 闺 阁 之 情, 以 描 写 男 女 情 爱 与 相 思 离 别 妇 女 容 貌 服 饰 与 情 态 和 风 花 雪 月 为 主, 辞 藻 华 丽, 具 有 绮 靡 冶 艳 的 色 彩 词 学 家 遂 称 这 类 词 做 艳 科, 是 晚 唐 五 代 的 主 导 词 风 民 国 词 学 家 胡 云 翼 在 宋 词 研 究 中 说 : 词 为 艳 科, 故 遭 时 尚 ( 胡 云 翼,1989:28) 对 于 词 之 体 性 风 格 首 次 明 确 地 提 出 词 为 艳 科 这 四 个 字 35

据 统 计, 苏 轼 存 词 362 首, 咏 物 词 近 50 首, 是 北 宋 词 人 最 多 的 一 位 ( 路 成 文 著,2005:87) 苏 轼 的 咏 物 词 大 都 是 游 戏 应 酬 之 作, 但 在 立 意 构 思 遣 词 用 句 等 方 面 都 相 当 用 心 讲 究, 并 非 是 游 戏 应 酬 心 态 下 的 产 物 如 其 代 表 作 水 龙 吟 ( 似 花 还 似 非 花 ) 正 是 应 酬 唱 和 之 作 ; 另 外, 也 有 一 些 咏 物 词 是 苏 轼 在 特 定 情 感 状 态 下 创 作 的, 如 西 江 月 ( 玉 骨 那 愁 瘴 雾 ) 水 调 歌 头 ( 明 月 几 时 有 ) 贺 新 郎 ( 乳 燕 飞 华 屋 ) 等, 物 象 具 有 情 感 和 生 命, 形 成 人 格 化 的 咏 物 词 苏 轼 词 作 的 开 创 性 和 突 破 成 为 了 宋 代 咏 物 词 史 上 继 往 开 来 的 词 人 苏 轼 身 处 的 北 宋 时 期, 词 仍 被 视 为 是 小 道 末 技, 不 能 登 大 雅 之 堂, 苏 轼 也 不 能 超 越 时 代 的 格 局, 在 他 的 词 体 意 识 中, 也 有 轻 视 词 体 的 一 面 如 他 在 文 章 中 称 词 为 小 词 余 技 闲 居 之 鼓 吹 等, 显 示 他 将 词 看 做 是 诗 文 以 外 的 末 流 然 而, 正 是 因 为 词 为 小 道 末 技, 因 此 在 陶 写 个 人 情 感 上, 比 大 雅 之 堂 的 诗 文 来 得 更 深 入 细 腻, 具 有 更 多 无 限 广 阔 的 发 展 空 间 苏 轼 清 楚 看 到 了 词 的 内 在 发 展 潜 力, 他 对 词 体 的 开 拓 发 展, 即 在 于 让 词 脱 俗 雅 化, 以 诗 为 词 那 苏 轼 是 何 时 开 始 将 其 文 学 创 作 的 重 心 从 诗 文 转 移 到 词 作 身 上? 这 要 从 苏 轼 生 涯 中 最 低 潮 的 一 个 时 期 开 始 说 起 在 苏 轼 生 涯 中, 元 丰 二 年 (1079 年 ) 的 乌 台 诗 案 是 苏 轼 得 以 更 多 接 触 词 的 现 实 背 景 苏 轼 因 为 所 写 的 诗 文 而 在 乌 台 诗 案 中 饱 受 磨 难, 后 来 被 贬 到 黄 州 当 团 练 副 使, 因 不 敢 作 文 字, 故 从 此 致 力 于 当 时 被 称 为 小 道 的 词 的 创 作 乌 台 诗 案 时, 苏 轼 的 诗 不 但 殃 及 亲 人, 也 累 及 朋 友, 事 后 回 忆 起 来 都 会 痛 心 疾 首 如 他 在 黄 州 上 文 潞 公 书 中 忆 及 当 时 被 捕 的 情 景 : 轼 始 就 逮 赴 狱, 有 一 子 稍 长, 徒 步 相 随 其 余 守 舍, 皆 妇 女 幼 稚 至 宿 州, 御 使 符 下, 就 家 取 文 书 州 郡 望 风, 遣 吏 发 卒, 围 船 搜 取, 老 幼 几 怖 死 既 去, 妇 女 恚 骂 曰 : 是 好 著 书, 书 成 何 36

所 得? 而 怖 我 如 此! 悉 取 烧 之 比 事 定, 重 复 寻 理, 十 亡 其 七 八 矣 ( 孔 凡 礼 点 校,1986:1380) 当 时 苏 轼 的 妻 子 痛 恨 苏 轼 所 写 的 诗 文 为 家 人 所 带 来 的 祸 害, 还 因 此 愤 而 烧 书 与 王 定 国 书 中 也 说 到 : 知 识 数 十 人, 缘 我 得 罪, 而 定 国 为 某 所 累 尤 深 流 落 荒 服, 亲 爱 隔 阔, 每 念 至 此, 觉 心 肺 间 便 有 汤 火 芒 刺 ( 孔 凡 礼 点 校,1986:1513) 由 此 可 见, 乌 台 诗 案 带 给 了 苏 轼 非 常 沉 重 的 打 击 苏 轼 以 文 字 得 罪, 故 在 乌 台 诗 案 后 最 顾 忌 的 就 是 文 字, 以 致 于 不 敢 作 文 字 和 诗 歌, 也 表 现 出 深 自 闭 塞 的 心 理 其 与 李 端 叔 书 中 说 : 得 罪 以 来, 深 自 闭 塞... 平 生 亲 友 无 一 字 见 及, 有 书 与 之 亦 不 答, 自 幸 庶 几 免 矣... 自 得 罪 后, 不 敢 作 文 字 此 书 虽 非 文, 然 信 笔 书 意, 不 觉 累 幅, 亦 不 须 示 人, 必 喻 此 意 ( 孔 凡 礼 点 校,1986:1432-1433) 苏 轼 在 乌 台 诗 案 后 处 处 显 得 小 心 谨 慎, 连 与 友 人 的 书 信 来 往 都 多 次 交 代 乞 勿 示 人, 担 心 信 中 虽 无 所 云, 而 好 事 者 巧 以 酝 酿, 便 生 出 无 穷 事 也 ( 孔 凡 礼 点 校,1986:1709) 但 这 种 动 辄 获 罪 的 险 恶 处 境 并 没 有 改 变 苏 轼 洒 脱 不 羁 的 性 格, 而 是 代 之 以 谨 小 慎 微 为 了 避 免 再 次 引 起 祸 端, 苏 轼 身 边 的 亲 友 都 一 再 告 诫 他 切 勿 再 做 诗 文 其 与 程 正 甫 书 说 : 子 由 近 有 书, 深 戒 作 诗, 其 言 切 至, 云 当 焚 砚 弃 笔, 不 但 作 而 不 出 也 ( 孔 凡 礼 点 校,1986:1594) 苏 轼 也 听 取 劝 告, 诗 赋 赞 咏 之 类, 但 涉 文 字 者, 举 不 敢 下 笔 也 ( 孔 凡 礼 点 校,1986:1579) 但 大 自 然 山 川 风 物 的 激 发, 再 加 上 内 心 郁 闷 愤 懑 但 又 不 能 与 人 直 说 的 苦 闷, 苏 轼 还 是 不 吐 不 快 他 当 时 最 渴 望 的 就 是 能 自 由 地 抒 写 怀 抱 性 情 于 是, 一 向 被 视 为 小 道 末 技 的 小 词 便 进 入 苏 轼 的 创 作 生 活, 成 为 他 创 作 上 的 首 选 样 式 ( 赵 晓 兰,1999:320) 尤 其 是 以 托 物 言 志 为 主 的 咏 物 词, 正 好 符 合 苏 轼 的 创 作 要 求 苏 轼 就 借 此 题 材 的 优 势 进 行 发 挥 和 开 拓, 将 心 中 不 能 直 言, 而 又 不 能 不 言 的 情 感 寄 托 在 词 中, 借 所 咏 37

之 物 表 达 出 来 苏 轼 许 多 的 咏 物 名 作 都 是 写 于 政 治 失 意 时 期, 如 卜 算 子 ( 缺 月 挂 疏 桐 ) 水 龙 吟 ( 似 花 还 似 非 花 ) 西 江 月 ( 玉 骨 那 愁 瘴 雾 ) 贺 新 郎 ( 乳 燕 飞 华 屋 ) 等, 都 寄 寓 了 苏 轼 高 洁 的 人 格 理 想 和 政 治 上 不 能 直 言 的 失 意 苦 闷 心 情, 因 此 是 本 文 主 要 的 研 究 对 象 元 丰 二 年 到 元 丰 七 年 被 贬 黄 州 的 时 期, 是 苏 轼 政 治 上 的 失 意 时 期, 但 却 是 他 词 作 上 的 高 峰 期 乌 台 诗 案 这 场 文 字 狱 虽 然 为 苏 轼 带 来 了 有 生 以 来 最 为 沉 重 的 打 击, 造 成 了 巨 大 的 精 神 创 伤, 但 也 为 他 的 文 学 创 作 开 辟 了 新 天 地, 让 他 在 戒 作 诗 文 之 后 还 能 够 以 另 一 种 方 式 继 续 抒 发 内 心 情 感 其 实 苏 轼 在 经 历 了 乌 台 诗 案 的 苦 难 之 后, 虽 然 对 政 治 抨 击 上 有 所 警 觉 压 抑, 但 并 未 磨 去 其 锋 芒, 更 远 非 如 他 所 说 闭 口 缄 默, 灰 心 槁 形 ( 苏 轼 研 究 学 会 编,1982:187) 从 苏 轼 留 下 的 作 品 中 可 以 发 现, 苏 轼 到 黄 州 后 还 是 有 进 行 诗 文 创 作, 并 反 映 了 他 贬 谪 黄 州 时 期 的 种 种 心 境, 寓 意 深 远, 是 研 究 苏 轼 作 品 的 代 表 时 期 而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苏 轼 咏 物 词, 作 于 黄 州 的 代 表 作 有 卜 算 子 ( 缺 月 挂 疏 桐 ) 水 龙 吟 ( 似 花 还 似 非 花 ) 定 风 波 ( 好 睡 慵 开 莫 厌 迟 ) 等, 都 寄 寓 了 苏 轼 被 贬 谪 时 期 的 心 志 情 感, 不 仅 词 境 含 蓄 深 远, 艺 术 手 法 上 也 有 所 创 新 和 突 破, 是 不 可 多 得 的 佳 作 笔 者 研 究 的 另 一 位 咏 物 词 人 是 姜 夔 姜 夔 字 尧 章, 番 阳 人, 是 南 宋 著 名 的 文 学 家 他 在 湖 南 认 识 到 了 擅 长 写 诗, 与 杨 万 里 范 成 大 陆 游 和 尤 袤 齐 名 的 萧 德 藻 萧 德 藻 赏 识 他 的 诗, 并 把 侄 女 嫁 给 他, 带 他 寓 居 湖 州 他 居 苕 溪 之 上, 与 弁 山 之 白 石 洞 天 为 邻, 后 来 永 嘉 潘 柽 就 为 他 取 字 曰 白 石 道 人 姜 夔 一 生 不 曾 仕 官, 他 屡 试 进 士, 但 都 不 及 第 南 宋 中 叶 是 江 湖 游 士 极 盛 的 时 代 他 们 以 文 字 为 干 谒 的 工 具, 有 许 多 落 魄 文 人 依 靠 做 游 士 过 活, 白 石 就 是 其 中 之 一 他 除 38